首页范文小学音乐审美教育的重要性十篇小学音乐审美教育的重要性十篇

小学音乐审美教育的重要性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6:02:49

小学音乐审美教育的重要性篇1

新音乐课程标准中指出“音乐教育是进行美育的重要手段之一,而优美健康的音乐是审美主体获得美感的重要源泉”。

目前的小学音乐教育中,“以音乐审美为核心”这一基本的教育理念并没有得到很好地贯彻,主要表现在没有把音乐这门课程真正作为一门培养学生情感和审美能力的课程。“以审美为核心”主要作用于人的情感世界,着重强调对音乐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对音乐表现形式和情感内涵的整体把握,也就是培养学生的音乐感受力。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许多教师却忽视了这一点。无论是唱歌教学、欣赏教学、还是音乐知识的教学,传统机械的教学方法完全无法达到审美教学的要求。比如唱歌课的教学,很多教师就是形式上单一地教会学生唱某个歌曲,片面地认为学生学会唱某首歌就达到了教学目的。即便是进行了识谱教学,也因绝大部分学生对识谱不感兴趣,导致唱歌教学纯粹变成了教歌的形式。教师一句一句地教唱,学生一句一句地跟唱,整堂课就是这种机械动作的反复。试想,教唱的那首歌曲要是学生都喜欢的还好,要是歌曲本身就让学生觉得不够好听,旋律也不特别上口,那有多少学生能够接受,有几个人能够坚持这种机械动作的反复呢?这种教学不仅抹杀了学生原来对音乐的兴趣,而且更谈不上培养对音乐的感受及综合审美能力。再说音乐欣赏教学,有的教师就是找来许多的音响资料,整堂课放音响,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处于一种被动的听觉参与和思维参与的地位。而这种长时间的被动状态注定使学生对音乐课失去兴趣,当然也无从培养学生的音乐感受及审美能力。音乐审美教学的本质是审美训练,即对审美观、审美能力、审美人格的训练。它既是一种价值取向,同时又是一种审美心理活动,它要求我们必须根据这些特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案及教学手段,对学生进行真正审美意义上的培养。再说音乐知识教学,由于其教学内容相对音乐课的其他内容是所谓“最为枯燥”的。对这种枯燥的教学内容,教师更要注重教学方法与手段。一味地给学生灌输乐理知识和音乐常识,让他们背音的高低、长短,背“两个八分音符相加等于一个四分音符”等基本乐理知识,学生即使是“被迫”吸收了这些东西,但是一唱起谱来,无节奏、音不准,更不能正确把握歌曲中所表现的音乐的各种要素。诸如此类的种种弊病最终导致整个音乐教学不可能让学生有情感体验及审美愉悦,与“审美核心”背道而弛。

音乐教育是“审美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如何发挥它的这一作用?这是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特点,笔者认为培养他们对音乐的“审美趣味”是教学的侧重点。什么是音乐审美趣味?审美趣味是指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爱好。从美学角度看,只有形成正确的审美趣味,才能有深刻的审美体验、主动的审美意识、正确的审美评价,进而形成创造美的欲望。由此可见审美趣味是审美教育的基础。

小学低段音乐教材都为我们提供了培养审美趣味的有利条件。教材中选择了许多适合于低段儿童的结构短小、旋律动听、节奏明快、形象鲜明的音乐作品。教师应充分发挥教材优势,做好这项工作。许多老师在这方面已经积累了不少经验,如:创设优美的音乐教学环境;进行乐音化教学活动的训练;用音像结合的方式进行欣赏教学;用角色化的歌表演与游戏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用“竞赛”评比的方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教学活动……也有一些教师对学生审美趣味的培养还停留在较浅的层次上。对于审美能力的培养应从以下几点入手:

1.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

音乐是一种听觉的艺术,需要通过听觉来初步感受美,培养审美感知。音乐艺术的一切实践都需依赖听觉,听,是音乐艺术最基本的特征。人感知美的能力,是在感受音乐音响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学会感知就是学会用审美的耳朵、审美的眼睛去发现、探索音乐作品的美。

2.培养学生的审美想象能力

想象是创造的源泉。音乐审美想象会给学生带来审美享受,同时激发起他们的思维活动。学生每一次审美想象得过程,都是迈向更高层次音乐审美想象得一个阶梯。因此,教师在音乐教学中要给与学生一定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的审美想象力能够得到很好的发挥。

3.培养学生的审美表现能力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表现人类的情感又是音乐艺术的本质特点。在小学音乐教育中,培养学生的表现意识,让学生知道如何去表现,已经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目标。当然,在培养学生表现能力的过程中,教师要激发学生的表现欲望,肯定学生的点滴进步,让学生经常体会到参与表现后所获得的审美愉悦感,这样学生们才会敢于表现、善于表现。

4.培养学生的审美合作能力

音乐世界是丰富多彩的,音乐的表现艺术也是多元的。其中既有独唱、独奏、独舞等个人的表现形式,也有合唱、合奏、集体舞等集体表演形式。学生集体参与合作是共同表现美、创造美的过程,同时也是提高学生审美感受能力,审美表现能力,审美创造能力的过程。特别是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合作学习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式,它促进学生互相学习、互相关心、共同进步。

5.培养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

审美创造能力是人类创造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审美创造力是审美主体在审美实践的过程中按照审美规律进行创造性审美活动的能力。音乐创造是小学音乐教学中极为重要的一项教学活动。教师应该将音乐创造教学渗透到欣赏、歌唱、器乐演奏、律动等教学活动中去,做到任何教学活动都体现出审美创造的原则。

6.培养学生的审美评价能力

小学音乐审美教育的重要性篇2

关键词:审美;音乐教育;审美教育

一、回归音乐教育之“本”的基本认识

音乐通过人的审美感知能够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与热爱,更能让他们的情感随着音乐的情感而起伏变化,这种交融与碰撞是达到审美教育最终目的的必经阶段。审美教育能让学生从形式、气质、形象、情感等各方面感受到音乐艺术的魅力,从而提高音乐鉴赏力,培养正确的审美观和高尚的情趣。但是,在我国现阶段的中小学音乐教育中,由于音乐教学的“专业化”和“非艺术化”倾向严重,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审美教育作用的发挥。使得音乐教育的课程不是一门艺术教育的课程,不是在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为主的课程,从而偏离了正确方向。

我们知道,在音乐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音乐教育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但是事实上,当前大部分学校艺术教育尤其是在音乐教学中存在技术教育的倾向,轻艺重技。由于中小学音乐教育并非培养专业的音乐人才或音乐专家,而是培养学生具备应有的审美能力和音乐素养。因此,中小学音乐教学不能以专业的音乐知识技能传授为主,否则就是本末倒置。尤其是那种只重教师讲授,而轻学生参与;只重知识技能训练,而轻对音乐的表现与鉴赏;只重教学结果,而轻教学过程的种种“专业化”倾向的教学模式,就从根本上违背了中小学普通音乐教育的原则,无法发挥音乐教育“审美”这一功效,音乐课程的价值也就不可能实现。

学校音乐教育具有教育性、审美性、愉悦性、创造性和实践性等特征。中小学音乐教育是学校整体教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作为美育重要组成部分的音乐教育它的根本目标也就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二、回归音乐教育之“本”要确立审美教育的核心地位

众所周知,中小学实施美育教育的主要阵地应该是艺术类科目(即文学、美术、音乐),这些艺术形式都围绕着人类的思想感情,去展现各自的艺术魅力。针对我国目前中小学音乐教育的种种弊端,我们发现审美教育的核心地位没有被确立是主要原因。

我国新修订的基础音乐教育教学大纲中对中小学音乐教育的教学目的作了明确的阐述:“通过音乐实践活动,丰富情感体验,培养审美意识,促进个性的和谐发展。使学生具有感受音乐、表现音乐和欣赏音乐的能力”。新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中以“把音乐审美为核心”作为音乐课程的最基本的理念,“音乐教育要以审美为核心,主要作用于人的情感世界。音乐课的基本价值在于通过以聆听音乐、表现音乐和音乐创造活动为主的审美活动,使学生充分体验蕴涵于音乐音响形式中的美和丰富的情感”。这些音乐教育的新理念给新世纪的音乐教育注入了新的血液,既符合音乐艺术的主要特征,也适应我国素质教育的要求。音乐艺术的主要特征是它的审美性,即它能带给人审美的愉悦,情感的共鸣。音乐作为一种流动的时间艺术,完全靠听觉去感知,靠音响、节奏和旋律,通过这些语言间接地描绘画面、塑造形象、表达感情,它是最富情感的艺术,音乐艺术自身就是美的化身。

由于音乐是情感的艺术,擅长于表现人的内心情感,在欣赏时,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进行积极的形象思维活动,动之以情地进行联想,让自己的情感与作品发生共鸣,寓美于心灵之中,培养自己高尚的道德品质。这个特征决定了音乐教育者们必须把这种“美”传递给学生,让他们懂得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及创造美。脱离了“美”,音乐艺术的价值也就无法实现,再好的教育也只是空谈。因此,审美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审美素质是高素质人才不可缺少的方面。而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就应该成为音乐教育的核心。

三、回归音乐之本的审美途径

小学音乐审美教育的重要性篇3

一、小学音乐审美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传统教育思想的束缚

由于受传统教育思想的束缚,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只对一些重点科目较为重视,不重视音乐的教学,认为音乐只是教音乐知识和音乐本身,在进行音乐教学的过程中,教育的观念较为陈旧,忽略了对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培养,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的音乐审美的进步和发展。

2.过于重视对技能的培养

目前的小学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过于重视对学生音乐技能的培养,不能全面地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欠缺,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学生对音乐技能的掌握和学习,不能真正地了解和感受音乐。

3.教育内容的乏味

在小学音乐审美教育的过程中,教师无法真正了解音乐审美的重要性,使得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仍然只重视一些抽象的理论,不让学生参与到实践中去感受音乐,不能全面接触和感受音乐,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生进行音乐的审美。

4.教师的教学手段的问题

在对小学进行音乐审美教育的过程中,一些教师不能全面深入地了解提高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重要性,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学手段过于机械和落后,不能真正地使学生参与其中,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学生不能很好地进行音乐的审美。

二、培养学生几种审美能力

1.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

音乐是一种听觉的艺术,需要通过听觉来初步感受美,培养审美感知。音乐艺术的一切实践都需依赖听觉,听,是音乐艺术最基本的特征。人感知美的能力,是在感受音乐音响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学会感知就是学会用审美的耳朵、审美的眼睛去发现、探索音乐作品的美。

2.培养学生的审美想象能力

想象是创造的源泉。音乐审美想象会给学生带来审美享受,同时激发起他们的思维活动。学生每一次审美想象的过程,都是迈向更高层次音乐审美想象的一个阶梯。因此,教师在音乐教学中要给予学生一定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的审美想象力能够得到很好的发挥。

3.培养学生的审美表现能力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表现人类的情感又是音乐艺术的本质特点。在小学音乐教育中,培养学生的表现意识,让学生知道如何去表现,已经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目标。当然,在培养学生表现能力的过程中,教师要激发学生的表现欲望,肯定学生的点滴进步,让学生经常体会到参与表现后所获得的审美愉悦感,这样学生才会敢于表现、善于表现。

4.培养学生的审美合作能力

音乐世界是丰富多彩的,音乐的表现艺术也是多元的,其中既有独唱、独奏、独舞等个人的表现形式,也有合唱、合奏、集体舞等集体表演形式。学生集体参与合作是共同表现美、创造美的过程,同时也是提高学生审美感受能力,审美表现能力,审美创造能力的过程,特别是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合作学习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式,它能促进学生互相学习、互相关心、共同进步。

5.培养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

审美创造能力是人类创造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审美创造力是审美主体在审美实践的过程中按照审美规律进行创造性审美活动的能力。音乐创造是小学音乐教学中极为重要的一项教学活动。教师应该将音乐创造教学渗透到欣赏、歌唱、器乐演奏、律动等教学活动中去,做到任何教学活动都体现出审美创造的原则。

6.培养学生的审美评价能力

审美评价是审美主体在审美活动中对审美对象审美属性、审美价值所做出的判断。评价包括人对事物的认知和情感的反应等,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评价是非常重要的。在课堂上应该重视教师、学生和课堂教学信息过程中的信息传播与反馈,教师、学生都可以成为信息的发出者和信息的接受者。

三、全面实施小学音乐审美教育的策略

1.要积极创设好的审美教学情境

在进行小学音乐审美教育的过程中,教师要根据音乐审美的教学规定,依据小学生的个性特点,在音乐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创设能适合小学生的音乐审美情境,使学生在情境学习中,全面地了解音乐,激发学生进行音乐审美的积极性。

2.教师要加强对课堂教学的设计

教师要不断地加强对音乐课堂教学的设计,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充分地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使音乐课堂更加生动形象,紧紧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对审美的感受。在课程的设计上,加强引导,不断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提高自身对音乐的美的价值观,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自觉参与到音乐课程的学习和音乐的审美中,增强学生的审美能力。

3.要让学生参与和体验

教师在进行音乐审美能力教育的过程中,要加强学生参与和体验的能力,不断地使学生对音乐进行感知和把握,能够在参与的过程中产生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不会因为枯燥和单调的教学方式,而产生厌倦的情绪。真正地促进音乐能力提高,增强音乐审美能力。

小学音乐审美教育的重要性篇4

【关键词】音乐教学;审美教育;体现

中小学音乐教育的目的主要是教会学生有理解、有表情地唱歌和感受音乐,通过歌曲艺术形象的感染来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要使学生具备一定的审美能力和良好的音乐素养,使学生喜欢音乐、懂得音乐、欣赏音乐,同时又能表现音乐。这是中小学音乐教学的宗旨。音乐教育是学校美育的主要内容和主要实施途径,美育即审美教育,审美教育又是美感教育,是人类自我教育的方式,是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不可缺少的教育内容。同时审美教育直接影响着人们的情感与理智、精神与道德、情操与思想等。

学校中音乐教育必须抓住最本质、最核心的审美教育去培养学生的感知、理解、感受、体验、评价、鉴赏、表现和创造音乐美的能力,并使学生在其中受到美的陶冶和思想教育。中小学生的音乐教育要建立在以审美为核心的教育思想上,就要其体现审美教育为核心的教学方法,“教学有法、亦无定、,贵在得法。”音乐教学法中常看到的教学方法有“听唱法”与“视唱法”。这两种教学方法只适合学唱歌曲,而唱歌又不是音乐教育的最终目的。既要依据音乐教育的目的,又要符合音乐教育的规律与特点,又能真正体现审美教育为核心的教学方法。根据多年来的音乐教育教学经验,同时又结合音乐教育研究、教学指导和教改实验,探索出以下几种能够体现审美教育的教学学法。

一、运用情感教学,体现审美教育

音乐的情感性表现在:它能使人心灵迸发出火花。(贝多芬)节奏与乐调具有最强烈的力量浸入心灵的最深处。(柏拉图)人们常说:“音乐是语言的尽头”,也就是说音乐能够灵活、准确、细腻地直接表达人的内心情感世界,是人主观情感的一种审美体验。以音乐艺术为媒介,以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育是具有情感性特征的。它通过“诉诉心灵的精神、洋溢的情感以及声音所显示出这种内容精华的表现”来实现和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创造和表现、感受和体验、鉴赏和评价等能力来激发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和情感体验,完成对学生的审美情感教育。

音乐是情感艺术,表情的音乐艺术最基本的表现功能,是音乐的灵魂。离开了情感的体验与抒发、感知与表现也就不是音乐了。我国古代《乐记》中记载“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动于中,故形于声。”著名文学家列夫?托尔斯泰说:“音乐是人类情感的速记”。而伟大的导师恩格斯则说:“把人类情感中最崇高和最神圣东西,即最隐深的秘密揭露出来,并且表现在音响中。”音乐是人类共同的情感语言,不论国度、民族、种族、音乐都可以成为人们心灵沟通的工具。

在音乐教学中应从表情开始,并要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只要有音乐,就一定有情感的反映。表情不是在学会唱歌,学会演奏之后硬加上的,也不是没有乐感的各种音乐记号的机械音响的再现,它既不是歌唱(演奏)者的外部表情的摇头晃脑,又不是毫无音乐美感的音符堆砌。

音乐的表情是发自内心地对音乐情感的体验和抒发,是把全身心对音乐内涵与外延的感知、理解与体验转换为音乐形象的再造艺术的过程。也正是在这种对音乐情感的感知、体验、表现与创造的音乐实践中使学生受到音乐的启迪,获得审美能力,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

二、运用感知教学,体验审美教育

感知即“听、感、动”的总称。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对美的感知和理解,是审美教育的核心,是审美的要点。”音乐美的表现存在于音乐艺术形象之中。没有美的形象就没有艺术。音乐形象产生的过程就是音乐实践、音乐学习、音乐创造的过程。没有对音乐艺术实践中音乐美的感知与理解,就无法实施审美教育。转贴于

听是感知和理解音乐的前提条件;听是音乐艺术实践中最重要的过程。音乐是听觉艺术,这就决定了音乐教学的一切音乐艺术实践都必须从听入手,在听的基础上进行,也决定了音乐必须把培养学生良好而敏锐的听觉放在首位:离开了“听”就无法学习音乐;离开了“听”音乐就不存在了。马克思曾说过:“对于不辨音律的耳朵来说,最美的音乐也是毫无意义的”。音乐教学的全部内容都离不开音乐听觉的感知与体验、分析与理解。

在实际的艺术效果中感知与理解、认识与掌握富有音乐灵魂的活生生的音乐知识。例如:在学习音的高、低、长、短时就必须首先让学生用听觉去感知、听辩出音的高、低、长、短;在学习音符名称与其时值关系时,不是靠单单的讲解去认识,而重要的是用耳听、用手、用脚的动作体会各种音符的时值及其之间的关系;在学习调式时则需通过耳朵的听辨,感知某一调式的特点,而后总结出什么是调式,重要是从听觉中明白。

音乐都不是直接可以讲明白的,必须在听的基础上有所真正的感知与体验时才明白。中小学音乐教学所接触不是纯理论知识,而是具体形象化的音乐作品、是动的音乐、是有生命的音乐、是有情感的音乐。

三、运用实践性和创造性教学,体验审美教育

音乐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活动。无论是参与音乐创作、音乐表演、还是参与音乐鉴赏,都需要人们展示出生命的活动。实践创造也体现了音乐教学中的审美教育的特征。

体现音乐审美教育的实践性,首先是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学生失去了学习音乐的兴趣,也就失去了积极参与音乐学习实践的动力。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学生的心灵感受。由于一些原因,相当一部分中小学生产生喜爱音乐却不喜欢上音乐课的心理状态,就谈不上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音乐实践活动中。在音乐教育教学中,兴趣可以构成一种审美的本质力量。“快乐式”教学赋予音乐教育强大的生命力。通过音乐学习的实践活动,可以提高学生的音乐感受能力、音乐表现能、音乐鉴赏能力、音乐创造力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完成美感的实现。

李岚清说过:“音乐的美育功能不只是一般地提高审美能力、陶冶情操等。它对人的智力开发,特别是在提高人的想像力和创新动力、锻炼表达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方面都有帮助。音乐对社会的文明进步有着深远的影响”。音乐教育要体现创造性特点,必须确立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育思想。传统的音乐教育以学科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将学生作为灌输知识的容器,不能发挥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创造力。只有真正确立起学生音乐学习的主体地位,学生的审美创造力才能真正被激发出来。

四、运用形象性教学,体现审美教育

小学音乐审美教育的重要性篇5

关键词:审美教育;审美体验;基础教学;和谐统一中图分类号:G623.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4)08-0238-021.小学音乐教育中,使学生获得音乐审美体验的教学方法所存在的问题

在学校的音乐课堂上,如果音乐课老师在上课时让孩子们正襟危坐反复聆听音乐,并介绍各种很多音乐理论,没有使用话语导入、再等,对于小学生来说,单纯的讲授音乐要素、旋律发展手法等专业知识,不要说学生能否真正愉悦的欣赏,哪怕听课的老师也会觉得乏味。这种反复听音乐的教学方式实在无法达到所谓聆听、审美的效果,孩子们更提不上能愉悦的从音乐中得到审美的体验。为了激发学生兴趣,老师用游戏贯穿教学环节,结果游戏成了主角,音乐成了配角,学生也只是对无拘无束、没有压力的学习形式充满兴趣,而真正的音乐却反而没有激起他们多大的兴趣来。所以,在音乐教学中如何正确的把握学生获得音乐审美体验的教学方法是极其重要的。

2.音乐审美体验的含义

体验,是一种生命活动的过程,体现为人的主动、自觉的能动意识。在体验的过程中,主客体融为一体,人的外在实现主体化,人的内在精神客体化。在人类的多种体验当中,审美体验最能够充分展示人自身自由自觉地意识,以及对于理想境界的追寻,因而可以称之为最高的体验。人在这种体验中获得的不仅是生命的高扬、生活的充实,而且还有对于自身价值的肯定,以及对于客体世界的认知和把握。①因而,我们不仅应把审美体验视作人的一种基本的生命活动,而且还应该将其视作一种意识活动。审美教育是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以及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教育。要使学生在音乐课堂上得到审美体验,就需要教师的有效引导。

对于音乐教育中的审美体验价值理解的不够,如何让学生在音乐课堂中进行审美体验缺少有效的策略,和把音乐枯燥的灌输死记硬背的知识这些问题,我们需要新的认识。音乐课堂缺失了音乐,流失了美感,并没有真正的体现"以审美为核心"。主要原因,一方面是音乐教师对音乐课堂的核心价值――审美体验价值理解的不够,另一方面是如何让学生在音乐课堂中进行审美体验缺少有效的策略。如今小学生的认知特点是由具体向抽象、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过程。但就是到了四年级以后,其认知还是带有很大的具体性和形象性,所以音乐教育必须考虑这些特点,通过学习兴趣的激发,通过用生动活泼的方式进行教学来调动孩子学习音乐的积极性。

彭吉象在《艺术学概论》一书中对"艺术鉴赏的审美过程"的划分,划分为音乐审美直觉、音乐审美体验和音乐审美升华等三个阶段,如下图所示。

音乐审美体验阶段是对音乐信息主体认知的中间环节,这也是一个重要环节,直接影响到音乐的审美升华阶段。音乐欣赏中的音乐审美体验,在注意和感知的基础上进行。它包含许多心理因素活动,其中想象、联想和情感发挥着更为重要的作用。音乐对客观世界的描绘,直接呈现出来的只是一种声音形象,只有通过联想和想象才能把声音转化为一种客观世界的形象和意境。

⑴从作品内容想象作曲家的意图。⑵在音乐作品内容的基础上展开想象,增添某些独特的感受。⑶以音乐作品的情境诱发自由想象。欣赏那些比较抽象、情景模糊的音乐作品(如无标题音乐)时,为了体验其中蕴含的情感,就需要欣赏者展开自由想象。如法国作家罗曼.罗兰生动的描写了小克里斯多夫欣赏音乐时那种无拘无束的想象。自由想象是在对乐曲的音响感知和情感体验中产生的。这就要求学生有创造性。⑷我认为影响学生审美的因素有两方面。其一,欣赏者对作品熟悉的程度。音乐作品对他们由复杂新奇走向熟悉的偏好、喜爱等反应渐渐达到最高点。其二,学生的审美心镜欠佳或审美对象不符学生的审美情趣与观念,都会影响学生的审美注意。⑸情感体验。音乐欣赏的过程也是情感体验的过程,是学生的情感与音乐作品所表达的情感交流过程。情感体验最基本的要求是准确、深刻和细致的体验音乐作品的情感内涵。

3.实施审美教育,重视审美体验的优点

音乐审美教育是培养学生音乐兴趣、扩大音乐视野,提高感受、体验、听赏分析、评价音乐的能力以及发展想象力,丰富情感,加深对音乐与文化、历史关系的理解,是进行审美教育、陶冶情操的重要途径与手段。

3.1陶冶情操,使学生的精神生活得到更大的丰富和满足。音乐欣赏是音乐审美教育中最令人欣慰的,学生可以从中体验到人类创造音乐的美好感情,保持、唤起人类崇高的道德情感,是身心的得到健康协调的发展,使他们更加聪明,并在精神生活上得到更大的满足。音乐审美教育在中小学学生精神生活中占重要地位。

3.2培养学生的感受力、想象力、理解力和创造力,提高审美鉴赏水平。谁领会、接受、理解音乐艺术越深,谁的精神(感情)生活就越丰富,谁的生活就越有意义。音乐审美教学可以通过对学生的外部听觉训练达到丰富内心情感、意识的目的。

3.3提高广大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吸引他们喜爱音乐、参与音乐活动,并对他们实施审美教育。通过欣赏音乐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增长知识,开发智力。基础教育阶段的音乐课,是人文学科的一个重要领域,是实施美育的一个重要途径。

4.如何使用有效的方法提高学生课堂中的审美体验

音乐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演唱、演奏、综合性表演和识读乐谱,哪一项都离不开实践活动。只有当学生参与到实践活动之中,与音乐融为一体,主动去探索、领悟、体验音乐美时,才能更好的理解和掌握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这就是双基教学和审美教育的和谐统一。音乐审美能力的培养可以通过对学生节奏感、音色感、和声感以及调式、调性感等感官刺激来完成。而要实施这些因素凭单一的讲授形式肯定是达不到的。因此,要求有灵活多变的教学形式,新颖多样的教学方法。

4.1在生活经验中学习。音乐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帮助学生建立音乐与生活实际经验之间的联系,让学生探寻音乐在生活中的原型。学生认同了这种创作中的艺术性和审美性,又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做基础,才会更好的运用相关知识与技能来表达音乐。在教学中,我利用学生平时熟悉的生活情景――音乐小火车的开动远近来理解力度变化。师:"又到了我们音乐小火车开动的时间了,音乐小火车开动时发出怎样的声音?"学生们不约而同的发出"咔嚓咔嚓"的声音,他们快乐的开动着音乐小火车。接着,我又提出一个小要求:"你们能看着我的手势来开动音乐小火车吗?"随着我的手势变化,不同强弱的"咔嚓"声便在教室里响起:火车由远及近――弱、中弱到中强,火车开到面前――强,火车由近及远――中强、中弱到弱,火车来了――渐强,火车走了――减弱,学生对力度的理解具体化了,这样便把知识技能融入到学生的直接生活经验的感受、体验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4.2在主动参与中学习。《音乐课程标准》提出:"所有的音乐教学领域都应重视学生的艺术实践,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各项音乐活动,将其作为学生走进音乐,获得音乐审美体验的基本途径。"在音乐教学中,我把对知识技能的教学融入各种实践活动中,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参与机会,来激发学生主动学习音乐兴趣,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并且在没有压力的情况下轻松愉快地学习音乐,得到审美体验。例如:在教学《鸭子拌嘴》时,教师可让每位学生都拿一支笔在铅笔盒上根据音乐的节奏变化来敲击感受音乐表达的不同情境,想象鸭子走路、喝水、捉鱼、拌嘴时所发出的不同声响,用不同的节奏来表达不同的情节,再由小组合作商量表现群鸭戏水、吵闹时的情景,并提示学生采用的节奏与音乐表现的内容相吻合,让学生用心去感受音乐那丰富的表现力。

4.3在大胆创造中学习。创造是音乐课程的重要教学领域,是丰富学生形象思维、开发学生创造性潜质的有效途径。新课程使课堂教学具有多样性、变动性和复杂性,课堂教学因素的不确定性是课程的综合性更大,教师要大胆创新,发扬教学个性,通过教师创造性地教,来引导学生创造性地学。要让四年级学生了解回旋曲的曲式结构,在教学中是有一定难度的。我有幸听过一节优质课,印象深刻,受益匪浅。在一堂《波基上校进行曲》的音乐欣赏课中,教师引导学生找出多次出现的同一主题音乐,当学生对回旋曲式的主部音乐熟悉后,教师让学生听到音乐变化时就举手或招手示意,并且给最快听到主部音乐和变化音乐的学生分别戴上一顶不同的帽子。音乐结束,请戴上帽子的学生按先后顺序排成一列队站在中间,学生马上发现帽子的排列是有规律的:上校帽子(代表主部)被间隔在不同颜色帽子(代表变化音乐)之间,学生感到很惊奇,并从中找到了回旋曲式的特点。教师及时归纳了回旋曲式的结构――aBaCa……a。在课堂教学中,我也曾试过这样的教学设计,效果特别好,不仅使学生得到了审美体验,还在愉悦的学习环境中不知不觉中掌握了音乐的知识和技能。

5.结语

小学音乐审美教育的重要性篇6

关键词:音乐教育审美能力培养方法

音乐教育是进行美育的重要手段。随着人们对教育的功利性的追求,审美能力的培养往往被忽视。在日常音乐教学中怎样加强审美能力的培养则成为音乐教师追求的重要目标。我从增强课堂教学的魅力入手,营造宽松的课堂氛围,利用优美的音乐语言,使学生感受美、发现美,通过音乐欣赏,拓宽视野,提高审美情趣。同时利用多媒体的优势,创设音乐情境,使学生想象美。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开展音乐实践活动,使学生创造美。在音乐教学中,我尝试从以下方面进行了探索。

一、适时进行欣赏训练,提高审美技能

音乐欣赏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最直接的过程。音乐的审美要从学会审美、评价一首作品开始,了解歌(乐)曲所体现的审美特征。音乐作品有别于文学作品和美术作品之处,在于它是听觉艺术,具有抽象性、多解性和模糊性等特点,它不能给人以清晰明确的形象。人们对于音乐作品的理解完全依靠自身的音乐修养——对音乐语言的理解完成,所以在音乐欣赏授课过程中,音乐教师应善于发现和挖掘教学内容的审美因素,将自己的审美体验积极融入对教材的分析、处理中,在音乐课堂上对学生进行审美训练,促进学生形成强烈而浓郁的审美动力和审美渴望。从一定意义上说,音乐课的每一环节,音乐教学的整个过程,教师都必须贯穿对美感的训练,培养学生的音乐记忆、音乐想象、音乐认知能力,引导他们将对美的感受和理解贯穿到练习中进行应用,获得艺术表现的愉悦和。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将感性和理性区分开来进行审美,因为两者是统一和互相渗透的。音乐作品中的节奏和旋律以感性认识形态呈现给审美者,审美者必须具备一定的主观条件,了解有关的形式结构、表现手法和风格流派等,以及有关的背景情况,懂得乐曲的进行过程,才会达到较好的审美效果。教师应在审美过程中发挥引导作用,启发学生在欣赏音乐过程中展开丰富的想象,结合对音乐的认识作详细分析,通过审美体验的积淀,产生巨大的行为力量。这样,学生才可以感受到《二泉映月》的哀怨,《金蛇狂舞》的热烈,《春江花月夜》的恬静,《江河水》的悲泣;才可以感受到贝多芬作品的激情奔放,莫扎特作品的优美细腻,德彪西作品的朦胧伤感,柴可夫斯基作品的忧郁深沉。

二、通过创作式教学,激发创造美的灵感

音乐学科具有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独特功能。它可为学生提供更为自由、广阔的想象与创造空间,音乐课堂就理所当然地成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阵地。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想象力推动世界,是知识进化的源泉。”音乐的想象是通过声音完成的,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想象能力要注意设置情节、激发兴趣、营造想象空间。如:以想象为前提,以绘画为手段,实施联想,发现音乐美,或运用丰富的联想编故事、创情节,发展形象思维能力。如听赏《春节序曲》时,可让学生收集一些对联、年画、小灯笼等,让学生先说出其用途及所用的特定氛围及时间,再说出在春节时人们的心情,然后想象《春节序曲》将会以什么情绪、什么形象表现音乐,使学生形成逆向思维,让生活的感悟先走进音乐,由具体向抽象转变,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可从这些方面进行,如:为歌曲配打击乐节奏、为优美的旋律配身势练习(手脚动作的协调配合)、填空完成旋律、为旋律配歌词、改编歌词、改编旋律、创作旋律,可以让学生利用废旧易拉罐、酒瓶盖、茶杯、瓷碗等材料自制打击乐器。这些活动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参与兴趣,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些活动能激发学生灵感,使学生以积极的态度自主参与、自主研究,提高学生的创造力。一个音乐爱好者若能长期得到音乐环境的熏陶,养成想象和创新的习惯,则势必要增强求知、求新的探索欲望。教师要关爱具有创造能力的学生,形成支持创造鼓励的集体舆论。在这样的前提下,增强学生的创造力就不难了。

三、丰富音乐实践活动,使学生创造美

《音乐教学大纲》指出:课外音乐活动是学校音乐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心理学角度看,良好的音乐环境,必要的音乐实践活动和生动活泼的课外音乐活动,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安排好课余生活,满足对音乐的兴趣和爱好,使他们的生活充实而有教育意义。我校成立了管乐对,每年举办艺术节、合唱节,让学生普遍参加,做到人人有艺术修养。这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强化了学生对音乐的热爱之情,体现了素质教育的精神,为学生开拓进取创造了条件。除此之外,随着时代的进步,我国文化事业迅猛发展,学生的思想有了很大的变化,大部分同学对如今流行的通俗音乐有着浓厚的兴趣。因此,教师的教育理念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更新,要辩证地看待学生对通俗音乐的兴趣,让其成为学生学习音乐的动力。我尝试将一些优秀的通俗歌曲有机地渗透到音乐教学中,以增强他们的表演欲望,激发他们学习音乐的兴趣。

四、组织合作学习,在交流中丰富审美体验

在诸多教学方法中,小组合作学习法是一种值得提倡、体现教学民主、能活跃学生思维的方法。将学生组成一个个小团体,通过听、说、辩和非语言的方式互相交流,达到教学目的。讨论法不仅能更好地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创新精神,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还重要的是它往往与小组协作的形式相关联,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团队意识。

比如欣赏《黄河船夫曲》时,可以让各小组课前收集一些关于《黄河大合唱》的创作背景、作者简介及大合唱的概念,了解各种演唱形式;在聆听前,可提出问题:《黄河船夫曲》采用的是哪种演唱形式?这种演唱形式和力度的变化让你联想到怎样的音乐形象?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地欣赏,然后讨论。通过讨论,学生尽可能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全身心地体验音乐、感受音乐、理解音乐,达到审美的目的。

总之,音乐教师要善于发现和挖掘音乐教学内容的审美因素,将自己的音乐审美体验积极融入对教材的分析、处理中,在音乐教学法中真正体现情感性、体验性、形象性、愉悦性,达到音乐审美教育的目的。帮助学生运用音乐装点人生,在音乐中体验美好,陶冶情操,得到心灵的净化和人格的提升。

参考文献:

[1]胥娟.论中小学音乐教育中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J].2006(1):37.

小学音乐审美教育的重要性篇7

从审美教育的角度把握音乐教学活动,并进行卓有成效的教学实践,已成为学校当前音乐教学改革的热门课题和必然趋势。那么,如何在音乐教学中体现其审美意义,如何优化音乐的审美效应,则是一亟待解决的实际问题。审美教学认为,美的实质是情感教育,因此,普通音乐教育则应以培养和发展学生健康的音乐,审美情趣和审美情感为内涵,以培育人格审美完善,身心和谐发展的人为目的音乐教学的改革思考,应以“情”和“美”的视角,把着眼点放在对音乐教学的“情感化”和“审美化”的构建上。

一、创设情境

情境,是音乐教学“情感化”的基础和前提,教师依据音乐审美教育的目标和学生的心理,心理特征,自觉地运用审美因素,按照音乐教学的审美规律精心地创设音乐审美情境,是音乐教学得以成功和优化的保证。师生在特定的音乐审美情境中,触景生情在情感共振中,获得审美情感体验,陶情淑性。创设音乐教学情境,目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心境,唤起学生的音乐审美注意,当学生进入一殊环境面对特定的审美对象,耳闻目睹全是美的形象及充满新异性的事物,新鲜感便会油然而生。注意力全部集中于眼前的景句。比如,组织教学时,教师优雅的仪表,亲切而真诚的问候,清晰简洁的谈话,优美轻盈的背景音乐等,都会使学生感到轻松,和谐和愉快。使其产生良好的音乐审美心境,这便是与音乐审美注意相伴随的那种特定情绪。即一种对音乐学习期待的、企盼的、渴望的情绪。

创设音乐教学情境,目的是不仅适应音乐教学的起始阶段,同时也适应音乐教学的全过程。在音乐教学的不同阶段起着不同得作用,用于音乐教学得起始阶段和结束阶段,可起到愉悦审美环境,唤起审美注意,激发审美渴望,用于教学过程的各环节和教学内容的连接,能起到承上启下,培育新的审美心境,唤起新的审美注意和审美渴望,用于教学内容之中。则会使原有的审美要素,更加丰富多彩,产生更佳的宜人、感人的审美效应。教师在上音乐课时《快乐的小熊猫》为了达到上述效果,精心绘制了图片,太阳,小鸟,美丽的大树和各种动物头饰,教师在美丽音乐伴奏下,以其生动而赋予情感的语言音调,从容地吟诵着导言,老师的一切语言和情景演示,都随着音乐的展开而同步进行。此时,学生聆听优美的音乐,看着栩栩如生的画面,感受着教师美好生动而又富于情感的表情和语言,他们完全沉浸在审美的情境之中。来自情感,视觉,动觉,想象等一切可感的审美因素,从各种渠道综合的作用于学生的情感,达到了以情动人,以美育人的极佳审美境地。

由此可见,创设袖珍经典的教学情境,对优化审美教育效应起着一个重要的铺垫,烘托和促进作用。这大概就是艺术家柯伦所希望的那种教师的工作应具有美好的光彩,给人带来美丽的快乐,使人产生兴奋感,体现了美的教学过程,就是“艺术的成品”的愿望。

二、发展情趣

小学音乐审美教育的重要性篇8

一、音乐课要加强音乐欣赏美的熏陶,让学生感受美,激发审美情趣

美国在实施以“创造为主题的音乐教育过程中,没有局限于美国本土的音乐教育模式,而是大胆吸收外来的各种有利于培养人得创造性的先进音乐教育模式。如“奥尔夫教学法”,“柯达伊教学法”,“达尔克罗斯教学法”,“铃木教学法”等。美国结合美国的实际逐步被兼容、消化,最终形成美国式的音乐教育模式。在我国,音乐教育的一种误区是往往把音乐教育仅仅认为是一种技能训练,把音乐技巧作为一种目的。音乐的美育功能并不能得到真正的实现。

我们作为音乐教师,要吸取西方先进的教学经验,大胆吸收外来的各种有利于培养人的创造性的先进音乐教育模式。我认为在音乐教学中,审美教育必须从美感入手,让学生充分感受音乐旋律的美,进而美化心灵、陶冶情操、培养性格等。首先要做到情境激趣,让学生感受美。小学生具体形象思维较强,对具体实物较感兴趣。我们教师可充分利用直观性强的录像、图片、游戏、幻灯、故事、音乐片段等手法活跃课堂气氛,使课堂充满情趣。在教学中让学生多听几遍音乐,学生通过旋律、节奏、节拍等刺激学生感官,从而更加深刻的了解音乐风格、情感、情绪。使学生在音乐的熏陶下产生情绪的共鸣、情感的升华。

二、音乐课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想象力

想象是创造的源泉.音乐审美想象会给学生带来审美享受,音乐审美想象会给学生带来无穷无尽的乐趣。同时音乐想象还能激发起孩子们的思维活动.学生每一次审美想象得过程,都是向更高层次音乐审美想象的一个阶梯迈进。因此,我们音乐教师在音乐教学中要给与学生一定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的审美想象力能够得到更好的发挥、更好的展现!

例如:在让学生欣赏《在钟表店里》这一课的时候,学生听到了一首节奏强烈、富有动感的音乐,他们感觉到好像真的有许多钟表在走路、摇摆、玩耍,每一个孩子都产生了情感的表现、行为表现得很高兴,很激动。于是我就又让每一个学生都随着音乐动了起来,充分的发挥孩子们的想象,愿意表演哪种钟表就表演哪种钟表,愿意怎样表演就怎样表演,孩子们也可以自由结组、自由想象、自由创编,同学们随着音乐自由的动起来,高兴得不得了,都根据自己对乐曲的理解,开动脑筋,设计动作、设计场景,积极地、认真地参与表演,就这样全体学生都变成了各种各样的钟表,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生的想象能力也得到了很好的发挥。这样一来就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能将音乐知识同审美容为一体,这样的教学方式,学生学的开心、欢心,教师也教的舒心、省心。否则,学生就会感到枯燥乏味,不能适合孩子的口味,会令学生厌倦,学生学起来会没有乐趣,限制了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的发展,同时也违背了孩子活泼、好动、爱唱、爱跳、想象的天性。

三、音乐课加强培养学生的审美创造力

日本音乐教育继承了“启德引善”“德成而上,艺成而上”的良好传统。从真善美的角度出发全面塑造人的本体,并形成以真为美,以美为善的发展链。

小学音乐审美教育的重要性篇9

   当前,我国基础音乐新课程标准“以音乐审美为核心”,有些专家提出要“淡化音乐知识技能”教学。鉴于音乐教育历史与现实状况,这种主张也是必要的、务实的。但是,有些中小学音乐教师却把“音乐知识技能”教学与“音乐审美”对立起来,不敢谈“音乐知识技能”教学,好象谈了“音乐知识技能”教学就是观念落后,就是背离了音乐审美教育。这些观点显然是错误的。音乐教育必须“以音乐为本”,突出音乐学科自身的特点进行教学,这是不容置疑的。那么,目前,如何正确认识“音乐知识技能”教学呢?笔者就此谈一谈我个人的看法。

   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2001年6月,国务院又颁布了《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亦在同时,教育部为了落实这两个文件精神制定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自此,为了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拉开序幕。“淡化音乐知识技能观”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提出的。因此,要正确认识“音乐知识技能”教学就必须结合素质教育这个大时代背景来认识。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邓小平“三个面向”的教育思想,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面向全体学生,注重教育公平和民主的一种教育。简言之,它是有别于应试教育的一种教育。以往的音乐教育过于注重音乐知识的传授、灌输、机械训练,也过于注重音乐学科知识的体系性和难度,“非艺术化”和“专业化”倾向严重。其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普遍“喜欢音乐的学生却不喜欢音乐课”,导致音乐教育的直接目标音乐审美功能的丧失,也更谈不上对德育、智育、体育的渗透作用,这是我们必须引以重视的。这样,“淡化音乐知识技能观”的提出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我们也必须认识到,“淡化音乐知识技能”不等于轻视音乐知识技能或不要音乐知识技能教学。素质教育是一种能力教育,音乐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要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音乐审美能力是人的基本素质之一,没有审美能力的提高就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素质教育。而没有一定的音乐知识技能是绝难形成音乐审美能力的。音乐审美能力与音乐知识、技能的关系表现为:一方面,音乐知识的掌握,有助于音乐技能的形成,而音乐知识掌握和音乐技能形成,才能推动和促进音乐审美能力的提高。另一方面,音乐审美能力又制约着音乐知识掌握和音乐技能形成。掌握音乐知识形成音乐技能,又是以一定音乐审美能力为前提的。音乐审美能力往往制约掌握音乐知识以及形成音乐技能的快慢、深浅、难易、灵活性和巩固程度。因此,我们对待“音乐知识技能”的基本态度应该是,既不能不进行“音乐知识技能”教学,也不能完全按以往的应试教育模式来进行“音乐知识技能“教学。解决问题的关键是要根据教学对象、教学内容等方面来掌握好“音乐知识技能”教学的“度”和教学方法。只要能够根据音乐教育的特殊规律,在注重学生审美体验基础上,在学生积极主动广泛参与的音乐实践中掌握“音乐知识技能”,多少都是必要的,而且,随着国民音乐文化素质的提高,更多的掌握“音乐知识技能”将越发显得重要。

   此外,我们还可以从音乐教育的特殊性角度来看这个问题。我们知道,音乐理论界对音乐的社会作用公认的观点有三:认识作用、教育作用和美感作用。其中美感作用是音乐诸社会功能网中的一个核心环节。音乐的认识作用和教育作用都是从审美这个环节出发而加以渗透的。因此,中小学音乐教育必须以音乐审美为核心。这样,如何将客观存在的音乐作品的美,通过教学,唤起学生意识中的音乐美感,就成了音乐审美教育最直接的目标。因此,音乐教育的基本内容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必须要传授有关音乐作品的音乐基本表现手段的基础知识,训练能感受、表现和欣赏音乐形式美的有关感官和能力。这种知识和技能的训练也是其他课程不可能做到的。倘若中小学音乐教学没有音乐知识技能内容,忽视音乐教育的特殊性,实施美育就成了空中楼阁。但是,也有些中小学教师抓住美育是一种情感教育,从音乐是最能表达情感的角度出发,作出片面的理解,把“淡化音乐知识技能”教学理解为实际上在实践中等同于轻视甚至取消音乐知识技能的学习。这种看法也不奇怪,他们的实质是从大美育出发,过于强调了两者的共性。他们的理论根据往往是这样的:音乐有两个根本的属性,即,非造型性和非语义性。非造型性决定了音乐不能描述任何具有造型性的事物;非语义性决定了音乐不能象文学语言一样表现约定俗成的概念性、逻辑性的内容。音乐能带给我们的最基本信息是人们对音乐基本情绪、情态的体验。音乐中的基本情绪、情态是一种非社会性意义上的情感反映形式,它几乎对所有机体健全的人来说都是熟悉的。如:一个健全的人听了欢歌不会感到悲伤,听了哀乐不会感到高兴。因此,音乐有人类共通语言的美誉。一时,“音乐何需懂”成了音乐教育界的流行话语。音乐不以掌握多少音乐知识技能为前提就能理解音乐似乎有了足够的理论依据。诚然,音乐是最擅长表达情感的艺术,音乐表达情感的方式是有其独特性的。但是,音乐毕竟是表达情感的工具,如果不理会这种工具,无视音乐教育的特殊性,难道说,通过其他渠道来表达情感,进而达到美育的目的不行吗?如果象以上观点认为,音乐还有必要开设吗?甚至在家庭里或在社会上来解决不也行吗?进而,我们也可以推知,其他艺术课程也不一定要单独开设,艺术综合课程倒是较为理想的开设课程。如果我们再进一步推测,没有艺术综合课程难道就没有情感教育的途径吗?显然,连艺术综合课程的存在都似乎没有必要。这好象又回到了以前的认识上来,其结果当然是可以想象的。因此,我们不能肤浅的理解音乐的特殊性的决定作用,即停留在近似生物性本能的音乐情感体验上来认识音乐审美。当然,曲解“淡化音乐知识技能观”的人,也不完全停留在这种近似生物性本能反映的认识水平上。尽管音乐的根本特性决定了我们不能仅用文学化、视觉化的方式来解读音乐。但是,他们往往又进一步借助音乐心理学关于“同构联觉”的理论来解读人是怎样利用想象、联想来发挥音乐的审美作用、认识作用的。如:音乐心理学认为,所谓“同构联觉”,就是来自一种感官的刺激可以引起其它感官的感受,比如听觉上的音的高低可以与视觉的明亮与暗淡,情绪的兴奋与抑制,物体的轻重,运动的灵敏与笨拙等等具有联觉上的对应关系。同理,音乐的其他几个基本属性如:节奏、强弱、音色等也有类似的对应关系。有了这些心理规律,人们在欣赏音乐时就会有丰富的想象内容,而且极具个性。但是,音乐也仅仅只能与那些和它在高低、强弱、张弛、节奏与速度等几个方面具有联觉可能性的对象发生体验的对应关系,不具有这四种特性的对象是不能用音乐来表现的。这样,音乐心理学规律就进一步向人们揭示了音乐能够表现什么和不能表现什么。因此,误解“淡化音乐知识技能观”的人就显得理直气壮了。对此,笔者以为,从音乐的特殊性出发结合音乐心理学研究成果来阐述音乐审美的特殊规律性是有一定道理的,在音乐教育实践中也必须自觉加以运用的。但是,我们也应该知道,音乐的特殊性决定音乐教育的更多是教与学的方法而不完全是具体的全部的教学内容。因此,我们对这种结合音乐美学和音乐心理学的理论不能作机械的理解,更不能把它当成“淡化音乐知识技能”实际上是忽视音乐知识技能教学的合法外衣。据笔者理解,音乐审美功能的发挥必须依赖人与音乐这一对审美关系的充分建立才能发挥它的最大功效。仅仅依赖主体的充分想象,对客体只做听觉上的模糊把握,忽视对音乐形式的客体内容进行较为深入的细致的认识和训练,造成主体与客体在一定程度上的断裂,主体审美水平提高的效度和信度是值得怀疑的。至少,目前没有确凿证据证明它是有成效的。同时,音乐审美教育的根本目的也还是音乐审美价值取向的教育,缺乏情感的社会性内容与音乐形式知识的学习和训练的审美能否培养学生对美丑的辨别能力是值得极大的怀疑的。当然,真正主张“淡化音乐知识技能观”的人出于对以往应试教育下过于强调客体音乐知识的训练和学习,忽视主体性的存在和教学本质,“矫枉”必须“过正”的用意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也是必须的。但是,我们决不可以进行曲解。即使充分强调主体性,主体的审美心理结构也是很复杂的,它不仅包括情感结构,还包括审美认知结构、意志结构等心理内容,不仅包括审美直觉、联想、想象,还包括审美思维等心理形式,因此,我们决不能将审美只作单一的理解。同时,审美主体的音乐审美能力提高的根本,主要在于音乐审美价值取向的逐步完成,这当中也必须包括一定的音乐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再者,音乐还是一种文化,教育的基本任务也必须承担传承文化的功能。音乐本身不能表达文学性、视觉性的内容,但不代表它本身没有文化信息。音乐中有基本的文化信息是不容否认的,企求其他课程来较为系统的传授音乐的文化

小学音乐审美教育的重要性篇10

一、创设情境

情境,是音乐教学“情感化”的基础和前提,教师依据音乐审美教育的目标和学生的心理,心理特征,自觉地运用审美因素,按照音乐教学的审美规律精心地创设音乐审美情境,是音乐教学得以成功和优化的保证。师生在特定的音乐审美情境中,触景生情在情感共振中,获得审美情感体验,陶情淑性。创设音乐教学情境,目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心境,唤起学生的音乐审美注意,当学生进入一殊环境面对特定的审美对象,耳闻目睹全是美的形象及充满新异性的事物,新鲜感便会油然而生,注意力全部集中于眼前的景句。

创设音乐教学情境,目的是不仅适应音乐教学的起始阶段,同时也适应音乐教学的全过程。在音乐教学的不同阶段起着不同得作用,用于音乐教学得起始阶段和结束阶段,可起到愉悦审美环境,唤起审美注意,激发审美渴望,用于教学过程的各环节和教学内容的连接,能起到承上启下,培育新的审美心境,唤起新的审美注意和审美渴望,用于教学内容之中。则会使原有的审美要素,更加丰富多彩,产生更佳的宜人、感人的审美效应。教师在上音乐课时《快乐的小熊猫》为了达到上述效果,精心绘制了图片,太阳,小鸟,美丽的大树和各种动物头饰,教师在美丽音乐伴奏下,以其生动而赋于情感的语言音调,从容地吟颂着导言,老师的一切语言和情景演示,都随着音乐的展开而同步进行。此时,学生聆听优美的音乐,看着栩栩如生的画面,感受着教师美好生动而又富于情感的表情和语言,他们完全沉浸在审美的情境之中。来自情感,视觉,动觉,想象等一切可感的审美因素,从各种渠道综合的作用于学生的情感,达到了以情动人,以美育人的极佳审美境地。

由此可见,创设袖珍经典的教学情境,对优化审美教育效应起着一个重要的铺垫,烘托和促进作用。这大概就是艺术家柯伦所希望的那种教师的工作应具有美好的光彩,给人带来美丽的快乐,使人产生兴奋感,体现了美的教学过程,就是“艺术的成品”的愿望。

二、发展情趣

情趣是音乐教学“情感化”“审美化”的重要形势,在音乐教学中,师生们常被抽象的音乐知识和单调的技能训练所困扰,教学在一种刻板机械的训练中反复,久而久之,学生常常因此丧失了对音乐的兴趣,甚至会产生厌烦音乐逆反心理。音乐教学的情趣性,是审美教育发生情感体验和优化效应的心理机制,就是要变单调为丰富多彩,变刻板为生动活泼,变机械为愉快灵活。在教学中体现形象性,趣味性,愉快性等一系列原则。音乐教学方法的情趣化,不仅给学生带来极大的快乐,而且会使他们对音乐发生浓厚的兴趣,使“要他唱”变为“他要唱”;使“唱得多”变为“唱得好”;变“苦学”为“乐学”,真正体现“乐”即是乐的至理。任何有趣的事物,对儿童来说都存着极大的吸引力,这是由年龄心理特征所决定的。在音乐教学中,应努力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情感倾向场,以各种趣味性的教学手段和教学形式吸引学生,使他们自觉地主动的参与音乐审美活动和音乐学习。有这样一个游戏:小音符找家中的人物,美丽的小木屋上画有七个小矮人的形象,帽子上分别写上了7个唱名,学生分为7组,各组分别戴着写有唱名的帽子,音乐开始,学生随着音乐节奏做律动,他们认真的听辨能力,敏捷的反应着音乐的变化,为取得优胜而高兴。这一教学现象明显地表现了审美化音乐教学的情趣特征,它融音乐训练,节奏律动,力度,速度,感知,情绪体验,音乐想象,动作创编等音乐训为一体。在自觉地,主动地参与情况下,在愉快的情绪中完成了学习任务。音乐教学情趣性,体现了教学美的属性。愉快而有益的音乐教学活动,不仅使学生的精神世界得到愉悦,同时也唤起了学生对音乐的更大兴趣和强烈的喜爱,这正是我们所应追求的理想教学效果。

三、培养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