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海洋科学导论十篇海洋科学导论十篇

海洋科学导论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6:03:10

海洋科学导论篇1

关键词课程体系培养方案课程建设

abstractCurriculumsystemisthekeytothedevelopmentofpersonneltrainingobjectives,trainingprograms,Curriculumoptimizationandconstruction.itisthekeytoensureandimprovethequalityofpersonneltraining.thispapertakesZhongshanUniversitymarinescienceasanexample,analysisofthecurriculumandtrainingprogram,curriculumstructureandcurriculumsystem,toexploretheintegrationofcurriculumcontentandcurriculumconstruction,putforwardthe"disciplineandprofessionaldirectiontoenhancethecomprehensivecurriculumsystem.

Keywordscurriculumsystem;trainingprogram;courseconstruction

课程体系是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的具体体现,不仅需要符合学制及学时限制,需要充分体现培养目标和专业规格,还需要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反映科学技术发展的现状与趋势。①如何有目的、有步骤地将现代大学教育理念转化为课程形态,通过构建合理优化的课程体系来达成大学教学目标,是一项复杂的由理论到实践的系统工程。②本文以中山大学海洋科学专业为例,探讨专业目标设定、课程体系构建与课程建设。

1课程体系目标与培养方案

海洋是孕育人类的摇篮,海洋面积占地球表面的70%以上。21世纪,人类已进入全面开发和利用海洋的新时代,海洋已成为当今世界各国在政治、经济和军事等重要领域展开竞争的战略空间,直接关系到国家、生存和发展。海洋与国家安全和权益维护、人类生存与可持续发展、全球气候变化、油气与某些金属矿产等战略性资源保障等方面休戚相关。③海洋所涉及的学科领域非常宽广,几乎可以涵盖我们传统所熟知的“陆地学科”。

针对海洋科学属交叉应用学科这一特点,以培养学术精英为重点,立足于培养行业领袖人才,致力于培养海洋科学理论基础扎实,海洋生物、海洋地质或物理海洋学专业知识丰富的学生,使受教育者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创新思维和国际化视野的人才。培养规格:具有“德才兼备、领袖气质、家国情怀”的海洋卓越人才。

基于上述人才培养目标,本着“博学专长”理念,科学设置专业培养方案:一年级按招生大类培养,学生接受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地质学等相关学科教育,培养宽广的知识面,掌握海洋科学理论基础;二年级秋季学期结束开始按海洋生物、海洋地质、物理海洋、海洋化学4个方向分流,进行专业知识培养;三年级面向学术前沿、产业技术、行业应用等不同需求,设置高品质选修模块以及实践能力训练课程;四年级进入各教授科研团队,参照研究生模式培养本科生,并完成论文答辩,实现共性教育与个性教育相结合。④

2课程结构优化与课程体系

随着现代科学的不断发展和知识的创新,不同学科之间已经形成一个纵横交错、相互渗透、多层次、综合的科学体系。在“德才兼备、领袖气质、家国情怀”人才培养目标引领下,海洋科学学院研究提出“学科大类―专业方向―综合提升”课程结构(见图1),全面梳理各课程教学大纲,并基于此课程结构明确了各课程在教学计划中的地位和作用,根据课程性质和任务规定了每一门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及要求、教材与参考书,并对各课程的课堂教学、习题作业(实验教学、社会调查)、教学辅导、自学指导、教学研结合、考核方式等提出具体规定和要求。

2.1学科大类板块:学科大类基础课程+学科大类核心课程

学科大类基础课程,旨在通过宽口径专业教育夯实学生的学科专业认知基础,引导学生了解学科知识发展基本脉络,培养宽广的知识面,为学习并掌握学科大类核心课程奠定基础。设置课程包括:高等数学、大学物理、普通化学、分析化学、普通生物学、普通地质学、线性代数与概率论。

学科大类核心课程,体现出显著海洋科学专业属性和学科特点,具有鲜明“脸谱”特征,能够使学生通过课程学习,培养和巩固专业志趣,掌握海洋科学理论基础和核心知识,为学生进一步学习掌握海洋生物、海洋地质或物理海洋等专业知识奠定基础。设置课程包括:海洋科学导论、海洋生态学、物理海洋学、海洋地质学、海洋化学、海洋环境科学、流体力学、卫星海洋学。

2.2专业方向板块:海洋生物资源与环境+海洋地质+物理海洋+海洋化学

专业方向必修课是反映该方向最基本、原理性的专业知识体系,体现专业基本面貌。在二年级秋季学期结束时按“四选一”分流培养,学生通过专业方向必修课程学习,系统掌握各方向基本研究原理和方法,为专业综合提升建立基础。

海洋生物方向:海洋动物学、海洋植物学、生物化w、海洋微生物学、生物统计学、遗传学、海洋污染与毒理、细胞与分子生物学。

海洋地质方向:结晶学与矿物学、火成岩与变质岩石学、沉积岩石学与海相沉积、构造地质学与海底构造、应用地球物理学、海洋油气地质学、海洋地球化学、海洋矿产资源学。

物理海洋方向:海洋地图与测量学、海洋气象学、海岸动力学、海洋沉积动力学、数值分析与计算方法、海岸动力地貌学、海洋声学、海洋岩土工程、海洋调查与观测技术。

海洋化学方向:海洋有机化学、海洋环境化学、海洋仪器分析、生物化学、海洋药物化学、物理化学、海洋地球化学、海洋污染与毒理。

2.3综合提升板块:实践课程+选修课程

综合提升板块目的在于巩固提升海洋科学理论基础,以及海洋生物、海洋地质或物理海洋学专业知识,形成专业素养。加大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注重“专深”与“广博”结合,推进弹性课程体系和授课方式,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和主动性,为其更自主、个性化的学习创造条件。专业选修课则面向海洋领域学术前沿、行业应用等不同发展路径设置多样化的课程模块。

实践课程:海洋科学认识实习、海洋科学专业实习、海洋科学综合实习、综合实验与实践、毕业论文。

选修课程:海岸工程、海洋天然产物与海洋药物、海洋功能性食品、区域海洋学、海洋法、全球气候变化与海洋生态环境、海洋环境监测与评价、海洋地质微生物学、海洋油气田综合勘探、海洋水产动物病害学、海洋生物多样性、海洋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海洋地质现代分析测试技术、海洋仪器分析、大地构造学与古海洋演化、Fortran语言与程序设计、海洋环境地质学等。

3课程内容整合与课程建设

海洋学院针对不同课程特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全面引导学生积极研究、主动探索和科学合作,并构建课程质量监控体系,实现“以内容整合为牵引”的课程建设。

3.1注重基础性,稳步推进教材建设和课程精品化

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教师和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材为师生架起教与学的桥梁。⑤教材,除了通常意义上的教科书以外,还包括基于网络等媒介的各种教学材料,教师以教材为媒介将知识传授给学生,学生通过教材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由于海洋科学专业真正开办时间是1998年,⑥开办时间相对较短,教材积累相对欠缺:海洋污染与毒理、海洋调查与观测技术、海洋地图与测量学、海洋油气地质学、海洋微生物学、海洋动物学、海洋植物学、海洋沉积动力学、海洋岩土工程等课程,在国内尚还没有正式教科书(实验指导书、实习指导书);生物化学、细胞与分子生物学和流体力学等课程,虽有教科书,但不太适合海洋科学专业教学用。对于人才培养来说,教材具有基础性作用。海洋学院一方面稳步推进上述课程的教材建设;另一方面,利用现代教学方法和手段,推进海洋科学导论、海洋生态学、物理海洋学等学科大类核心课程的精品化,将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教学课件、教学视频等资源放置到网络平台,建立网络专业论坛、视频答疑和网络留言板,形成教与学的互动平台,以此推进课程建设。

3.2注重研究性,在课程中穿插野外实习教学或数值模型教学

为减少传习性教学、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课程内容应加强研究性、实践性,突出方法论知识和创造性活动的经验;引入项目教学、课题教学,将教师科研成果向课程资源转化,引领学生独立思考、主动讨论。一方面,在普通地质学、海洋环境科学、海洋地图与测量学、海洋动力沉积学、海洋环境地质学、沉积岩石学与海相沉积等课程教学过程中,优选附近典型地学现象穿插开展野外实习,融入科研小课题、课程大作业等研究性教学内容,并以问题讨论、野外考试等方式调动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间的互动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提高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在物理海洋学、数值分析与计算方法、Fortran语言与程序设计、海洋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海洋学中的资料分析方法及matLaB应用、海岸带遥感等课程教学过程中,穿插数值模型教学,现场观测和数值模型方面结合教师的科研项目,通过收集前人对特定地区研究所得实际资料的收集,去除其论证和观点,给出地学背景和分析数据等,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通过自主预习、自主查阅资料、自主上机实验,并撰写报告。⑦

3.3注重综合性,倡导以学生自我训练为主的实验教学

现代科学发展的突出特征之一是在学科高度分化基础上的高度综合。高校应倡导以学生自我训练为主的实验教学,以课程综合化为突破口,打破传统课程之间条块分割与各自为政的局面,最大限度的体现知识的整体面貌。针对海洋环境科学实验、生物化学实验、海洋微生物学实验、海洋化学实验、遗传学实验、细胞与分子生物学实验和海洋动力沉积学实验等以综合性实验为主的课程,采取在老师指导下,学生3~5人为一组,查阅并了解实验背景和相关知识,自行完成实验设计、试剂配制、实验操作、数据分析和讨论等,学生课后撰写实验报告,注重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⑧海洋学院注重综合性的实践教学安排,除了海洋科学认识实习(一年级暑假)、专业实习(二年级暑假)、综合实习(三年级暑假)和毕业论文(四年级期间,以学院各科研团队为单元开展)等课程以外,⑨还开设“综合实验与实践”必修课程。综合实验与实践课程,旨在开展在大二、大三学习阶段的大学生课外科研训练,或者在大三暑假期间到行业应用部门为期3周/21天以上的毕业实习,课程要求每位学生提交不少于5000字的科研训练研究报告或毕业实习工作报告。

3.4注重质量,构建“过程监控+反馈控制”课程监控体系

课程质量监控体系包括对教学过程和考核过程的实时控制,以及对教学效果的反馈控制。⑩基于完善的课程大纲,海洋学院通过同行评教、学院师德考核小组成员听课、学院本科生事务委员会成员听课、班主任听课、行政教辅人员听课、学生评教、学院领导听课与巡考等方式,构建了“过程监控+反馈控制”课程质量监控体系。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教学和考核的过程监控,强调依照教学大纲的要求,教学要紧扣质量标准,授课目的要明确,规定的教学任务要在规定的课时内完成,考试题库知识点要与教学内容相符合,评分标准力求准确,严格考试纪律;反馈控制强调学生评教、同行评教和质量分析的有机结合,同行评教重点评价是否按课标授课、是否按计划授完课、是否把该说的说到位,学生评课重在覆盖面和代表性,质量分析强调及时发现问题和持续改进。海洋学院已建立校-院两级评教体系,全面加强对课程教学和考试考核的过程监控,并填写听课或评教记录表,学院组织的听课和学生评教实现了对一、二、三年级所有专业课程的全覆盖,以学期为周期,周而复始,以实现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基金项目:中山大学高校管理研究课题(2013),广东省高等教育教学研究和改革项目(GDJG20142014),教育部本科教学工程“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2014),广东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特色专业建设点项目(2015),中山大学品牌专业建设项目(2016)

注释

①孙根年.课程体系优化的系统观及系统方法[J].教学理论与教学改革,2001.22(2):86-90.

②崔颖.高校课程体系的构建研究[J].高教探索,2009.3:88-90.

③⑦中山大学海洋学院.协同育人研究与实践――海洋科学专业建设与发展[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15.

④汪帼英,李颖,黄龙舟,陈省平.跨校区条件下交叉学科院系的组建与发展[J].科教导刊,2016.1:20-21.

⑤焦雨梅.教材建设与高校人才培养[J].中国教育技术与装备,2009.9:30-31.

⑥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新旧专业对照表(1998年颁布).

⑧李俊,韩墨香,宁曦,陈省平.海洋科学实验教w中心的建设与探讨[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5(5):31-33.

海洋科学导论篇2

关键词:海洋工程培养质量培养模式

随着深海远洋开发战略的持续推进,我国海洋经济得以快速发展,给我国海洋工程装备建设和深海油气开发提供了巨大的市场机遇[1]。海洋工程装备设计、制造技术实力提升,为中国成为海洋强国提供了重要保障。海洋工程研究生教育质量是关乎国家海洋综合实力提升的关键,因此对海洋工程专业研究生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

浙江海洋大学海洋工程研究生学位点,隶属于船舶与海洋工程学院,近年来发展迅速,学位点按照“内涵发展,目标引领”的办学方针,把提高研究生竞争力和教师影响力作为学院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立足人才培养和学科水平提升这两个基本点,进一步增强学院办学实力和学科竞争力,更好地服务浙江舟山群岛新区的建设发展和国家海洋强国战略。基于浙江海洋大学海洋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实践和存在的问题,在吸取国内外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探讨海洋工程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创新点,以期提高海洋工程研究生培养的质量。

一、海洋工程学位点简介

海洋工程学术学位点围绕产业现实发展需要,开展了海洋装备设施研究。海洋工程学位点从无到有,研究生规模稳步发展。研究生培养质量稳步提升,学位点管理逐步规范。通过近年的全面建设,学科团队合作能力不断加强,成员业务水平不断提高,在国内的影响力不断增强,学术水平快速发展,学科排名大大提前。

二、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措施

(一)完善研究生培养体系

研究生学科方向的设置,要根据各学科、专业的实际情况,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和特长,同时考虑到社会对该学科的实际需要[3]。浙江海洋大学的海洋工程专业主要开展离岸海洋工程结构设计、海洋可再生能源开发与利用以及海洋结构物水动力分析等领域的研究。

一直以来,船舶与海洋工程学院在对研究生培养进行改革和完善的过程中,根据各学位点的情况将研究方向和课程设置作为重点,鼓励教师积极申报学位点建设项目[4]。

(二)深化课程教学改革

海洋工程硕士点设置合理的课程体系,适当提高实践课的比重,增加专业选修课程的科目和学时数[5]。研究生授课教师切实转变教学方式,增加启发式、参与式、讨论式的教学,培养研究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探索思维的能力。

以海洋工程研究生必修的专业课《海底管道工程》课程为例,课程主要讲述海底管道构造、海底管道施工方法、施工方式及实际工程应用。通过讲授拟出版自编教材、参观海工装备的制造现场、观看世界著名企业海底管道施工视频,让学生在有限的课程实践中,获得了最全面的专业课程知识。研究生通过对海底管道现场不同施工方法的对比,掌握基本施工技术流程,并从中学会了综合分析设计方法。

(三)强化导师队伍建设

导师的学术能力、科研水平高低直接影响到整个研究生培养体系[6]。目前,学科现有教职工23人,包括10名教授、12名博士、1名博士生导师、16名硕士生导师,3名浙江省151人才工程人才,3名浙江省中青年学科带头人,1名省教学名师。

学院高度重视中青年导师的培养,加强岗位培训,使他们了解研究生管理、培养制度,树立良好的教学培养观念,同时组织有经验丰富的教授对中青年硕导进行传、帮、带培养。有计划选送理论水平不高的教师到国内外优秀院校进修,选派工程实践经验缺乏的青年教师到海洋工程企业进行技术职位挂职锻炼。

科研能力是衡量中青年导师素质的重要方面,因此要进一步提高中青年导师的科研能力。学院应积极鼓励中青年人才申报各类科研课题,持续加强与企事业单位的合作,为中青年导师参与企事业单位的技术研究合作提供平台。以我校海洋工程硕士学位点为例,中青年导师安排到太平洋海洋工程(舟山)有限公司挂职,参与建造海洋钻探生活辅助平台的设计,赴金海重工集团协助90米自升式海工作业平台的研发。导师通过参与工程实践,提高了自身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稳定了科研合作基地,促进了产学研合作,同时培养了一批具备学术理论和工程实践的导师队伍。

(四)搭建学术交流平台

高水平的研究生学术交流平台,对促进研究生的持续成长成才、提高研究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创新实践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7]。海洋工程学位点在搭建学术交流平台方面别出心裁,具体措施如下:

1.完善研究生学术交流制度。导师应定期与指导的学生交流探讨。通过举办高质量的学术讲座,鼓励不同的学科思维理念进行交流和碰撞,并积极选派研究生参加海内外的高水平学术会议。

2.拓展研究生的国际视野,定期邀请高水平的海洋工程专家为研究生举行讲座报告。组织优秀学生赴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台湾海洋大学、日本东京海洋大学等院校交换学习,学院组织开展过中俄友好船舶与海洋工程报告会、我校与俄罗斯圣彼得堡国立海洋技术大学、芬兰阿尔托大学的中俄芬船舶与海洋工程师生学术交流会。

(五)构建实践创新体系

培养质量是提升海洋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水平的核心。建立研究生实验平台、提高实验教学条件、加强建设研究生实验平台是巩固和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当务

之急[8]。

1.建立研究生实验平台

船舶与海洋工程学院在平台建设方面成效显著。该学院在浙江省船舶工程重点实验室的原有基础上,新增了浙江海洋大学江海通达新船型研发中心,2014年又独立申请并获批、立项了浙江省近海海洋工程技术重点实验室,实验平台建设成效显著。

2.建立产学研联合实践平台

产学研平台的建立为学生提供了平台,为企业提供了技术支持和高级人才。目前船舶与海洋工程学院与宁波市、温州市、台州市等相关政府部门,以及扬帆集团、欧华造船、日本常石集团(舟山)、金海重工等海洋工程企业,建立了多种形式的交流合作机制。

(六)规范培养活动的管理

学院不断规范海洋工程研究生教育的培养活动,严格执行研究生培养计划,保障各项教学内容的有序开展。学位点为不断提高海洋工程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水平,在课程理论教学、开题报告、论文中期检查、自查预审、最终答辩等环节高标准、严要求,不断提高学位论文的质量。

体现培养高质量研究生的标志是学术论文。论文是体现研究生科研能力和展示其学术水平的重要参考指标[9-11]。近三年来,船舶与海洋工程硕士点的学生发表科技论文96篇(生均1.78篇),其中英文文章17篇;海洋工程研究生学位论文盲审合格率为100%。

三、结束语

近年来,由于造船行业不景气,许多船厂将业务拓展至海洋工程装备的研发制造,逐渐走向高端领域,对海洋工程研究生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探讨如何提升海洋工程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有着深远的现实意义。学院重视研究生科研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坚持育人为本、以德树人,深化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改革,进一步加强平台建设,不断提升海洋工程的学科水平,提高研究生培养规模和质量,聚焦国家重大战略和发展需求,瞄准科技前沿,加强科教协同、产学研结合,努力建设一流的海洋工程专业的研究生教育。

参考文献:

[1]王颖,韩光,张英香.深海海洋工程装备技术发展现状及趋势[J].舰船科学技术,2010(32):108-113.

[2]张嵘峰.船舶与海洋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保证体系研究[J].船海工程,2008(37):180-182.

[3]罗盛旭,胡广林,梁振益,闫慧,王雅娟.工科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实践与创新[J].海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30):187-190.

[4]李卫东.关于科研机构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若干思考[J].船海工程,2014(01):51-53.

[5]高英力,李友云.基于CDio教育模式的工科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与实践[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5(6):67-69.

[6]彭静.我国工科类研究生培养资源重组研究[D].西南大学,2006.

[7]刘刚,黄一,张崎,李红霞.基于产学研合作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与实践[J].船海工程,2012(06):112-115.

[8]张乐平,王应密,陈小平.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状况的调查与分析――以Z大学为例[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2(03):11-17.

[9]魏萍,刘大双,嵇春艳,万超.“三环一体”全日制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体系浅探[J].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4(30):39-41.

海洋科学导论篇3

【关键词】海洋科学科学解释哲学问题

海洋科学哲学是从哲学视域揭示和阐发海洋科学发展普遍规律的理论体系。海洋科学哲学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依据:海洋环境危机和人类视野转向是其产生的现实动因,海洋科学实践、海洋科学、海洋技术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藕合是其诞生的基础条件,研究范式的明朗化是其产生的基本标志。随着海洋科学技术的发展,海洋科学更表现为一种显性的社会哲学形态。

1海洋科学的科学解释

海洋科学哲学连接海洋科学和哲学的两端,是架设在海洋科学和哲学之间的桥梁。“大多数人以为,哲学家们思考那些非常普遍、非常深刻的问题,其中的核心问题是人与宇宙的关系问题。”基于这一视角,海洋科学哲学应该是对整个海洋科学事业在整个生活模式中地位的一种讨论。即深入思考从事海洋科学的意义问题,可以从两个角度探讨,一是对海洋科学的整体性进行理论反思,从而形成海洋科学哲学的基础理论;二是对各类的海洋科学进行反思,形成海洋生物哲学、海洋化学哲学、海洋地质哲学等等。海洋科学解释始于具体的海洋科学问题,而问题的提出和解答无法脱离特定的海洋科学理论和知识背景,随着海洋科学解释过程的展开,问题、背景要素与主体及其意向性要素相结合,使得原初的语境结构不断在新内容的补充下得以扩张、整合和更新,海洋科学解释的意义及其价值就是在由这四种主要元素决定的特殊解释标准与其语境结构相结合的基础上产生和实现的;在这一过程中,科学解释呈现出鲜明的语境开放性、系统性和横断性特征。正是从语境结构和要素的综合作用中才产生出解释规则、过程、标准及其模型的多样性、多重性和多元化。语境论思想能够进一步增进科学解释理论的包容性和开放性,导向一种更广义的科学理论与方法论的多元观念,从而包容各种不同科学解释思想内在的统一性和共同的价值。

海洋科学研究的目的就是解释海洋相关问题,如“海洋为什么是蓝色的?”、“海底生物为什么会存在?”、“海洋盆地是如何产生的?”、“阳光穿透海洋的能力怎样?”、“海洋颜色变化是由什么引起的?”等海洋问题。然而解释经验现象也并不只是海洋科学理论的目的,许多通常被当作非科学的知识,如神话、巫术、宗教等也能提供解释。在较远古的年代,人类常常采用这样的解释来解释自然现象,甚至到目前也未完全消失。与其它非海洋科学解释相比,海洋科学解释有不同,这种不同首先是由海洋科学理论与非科学知识之间的不同而带来的。在一个解释中,如果解释的前提不是科学的,它包含如“神”、“活力”、“道”等一些没有经验内容或难以为经验所检验的概念所组成的知识,那它显然就不会是海洋科学解释。通常把存在于各种海洋科学解释中的一般特性称为解释形式,海洋科学解释形式可能有多种,最典型的海洋科学解释形式是演演绎解释,亨普尔曾认为只有符合这种形式的解释才是科学解释。

演绎解释过程的陈述可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解释陈述;另一部分是被解释陈述。如“海水是咸的”、“木块浮于水”等就是被解释陈述。而解释陈述又可分为两部分,一部分由一个或多个普遍性的规律或科学理论组成,它们通常由一些全称陈述表达,如“浮力定律”、“如果固体不溶于液体,那么固体会浮于比它密度大的液体之上”等就是如此。在演绎解释形式中,起核心作用的是那些具有普遍性的解释陈述。在科学解释中,这些普遍性的解释陈述通常就是科学理论。根据这种解释形式,如果不涉及一个普遍性的理论,就不能做出一个科学解释,反过来,如果要科学地解释经验现象,那么最重要的就是要获得一个或一些普遍性的科学理论。一般来说,在科学探索过程中,获得科学理论是最关键的,科学的演绎解释形式再一次表明了这一点,它反过来也说明这种解释形式适应通常的科学观念。总体来看,演绎解释是一种典型的解释形式,它反映了科学或科学研究的某些一般特性。

2海洋科学哲学主要问题

海洋科学哲学主要问题有两方面来规范:一是海洋科学哲学作为一门哲学学科,受到哲学基本问题域的限定;同时海洋科学哲学是对海洋科学这一特定领域、特定学科的哲学反思,它的主要问题大多是各个科学哲学家研究最多、激烈争论的问题,也是来源海洋科学理论和海洋科学实践中最普遍的问题。简括之,主要是:海洋科学发现的模式、海洋科学发展模式、海洋科学理论的评价、海洋科学与非海洋科学分界等等。

(1)海洋科学发现的模式。海洋科学发现发端于海洋问题,海洋问题是海洋科学家对新的观察或实验与旧海洋理论之间矛盾的觉察。假说是海洋科学家从经验资料逆推出来以尽可能解释其拥有的全部资料,通过类比和本体论,某些想法表达出来。如发展为似然的、结构完整的假说。假说通过演绎接受检验,然后被修改,精练、改进和完善,然后再接受检验,在获得更多的阳性证据的归纳支持后,它发展为海洋科学的定律或海洋理论,这就成为海洋科学家完成了一项海洋科学的发现。

海洋科学发现是海洋科学的心搏,没有海洋科学发现,就没有海洋科学的生命。把海洋科学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并且是海洋科学的反思和自我意识的海洋科学哲学,理应更加重视海洋科学发现的方法论和认识论的研究。海洋科学之星对海洋科学发现的探索,就是寻求海洋科学发现活动规律。这一规律性即为海洋科学发现模式。

(2)海洋科学发展模式。海洋科学发展模式是海洋科学哲学研究的一个核心问题,在西方科学哲学史上先后出现了众多的科学发展模式理论,如逻辑实证主义的“线性累积模式”,波普尔的“不断革命说”,库恩的“范式变革模式”,拉卡托斯的“科学研究纲领”,劳丹的“合理性的网状模式”以及费耶阿本德的“怎么都行”的“无政府主义模式”理论,等等。随着时空背景条件的变化,以上科学发展模式理论对科学发展规律的解释就越来越显得力不从心。什么是21世纪海洋科学发展模式?海洋科学发展模式是关于海洋科学发展的主要特征及其内在机理的完整描述。一个好的海洋科学发展模式不仅能够对海洋科学发展规律作出深刻说明,而且能够合理解释海洋科学发展的历史事实。夏佩尔:“科学的发展不仅在于改变对自然的基本观点,而且在于改变对科学的描述语言;改变有关被这样的描述和分类的自然的问题本身;改变衡量这些问题的真实性和重要性的标准;改变探讨这些问题的方法;改变衡量这些问题的合适的解答(解释)的标准以及衡量什么是这些问题的可以接受的解答、包括什么是证明或否定所提出答案的证据的标准;甚至改变对科学目标的看法。”2可见夏佩尔坚持了客观主义、理性主义和进步主义,既避免了相对主义,同时坚定地反对了绝对主义。

海洋“科学---价值”模式,从根本上说是指衡量海洋科学是否进步的标准,在于海洋科学是否朝着对人类的终极关怀的方向发展。具体地说,就是海洋科学的发展是否有利于其全部价值的相互协调和全面增值,且不产生负面影响。3这种海洋“科学---价值”模式主张从海洋科学进步的真理原则与价值原则相统一的角度阐明海洋科学及其价值的创造,关注海洋科学知识创新与人文价值的关系方面,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另一方面,这一模式提供的评价海洋科学进步的标准显得过于苛刻,因为人们很难将人类的价值目标从各种现实的具体的实践目标中抽取出来作为海洋科学进步与海洋发展的标准。时至今日,海洋科学发展问题仍然是海洋科学哲学的哲学议题。

(3)海洋科学理论的评价。在海洋科学史上,对于同一个海洋科学问题往往会有多种不同的解答,从而形成各种各样的海洋理论。对于这些不同的海洋理论,我们必须作出评判,判定哪一种是我们可以接受的,而评判就得有标准。由此可见,海洋科学理论的评价是因为需要在众多海洋理论中作出合理的选择,从而促进海洋知识的成长及海洋科学的进步。通常海洋科学定义为真的海洋知识,从而在评价海洋科学理论时,把真理标准看成是终极的评价标准。但是海洋科学理论除了真的属性外,还有其他的属性例如价值属性、美学属性。允许我们从不同的角度来评价海洋科学理论。真理标准虽是评价海洋科学理论的非常重要的标准,但不是唯一的标准,评价海洋科学理论还有价值标准、美学标准。

(4)海洋科学与非海洋科学分界。海洋科学与非海洋科学的分界问题是海洋科学哲学的焦点问题(基本问题)。关于科学与非科学分界问题,亚里士多德最早提出了“确实可靠性”标准:“科学通过其原理的确实可靠性而与意见、迷信区分开来。”这一标准是当时时代的要求,是人类早期历史阶段的真理观,时至今日仍然为人们广泛接受。在科学哲学史上科学分界标准经历了从确定到模糊、从绝对到相对、从单一到多元、从简单到复杂的历史媲变过程;随着海洋科学实践的不断深入及人类海洋科学观的变革而变化。非科学不一定是伪科学,哲学、逻辑、宗教等学科不是科学,但也不是伪科学,海洋科学必须具备可检验性,亦即可从命题中演绎出至少一个可以和观察、实验结果相比较的推断,可检验性一定具有可重复性,不同的划分标准反映了人类对海洋科学现象认识的不同角度,由于海洋科学的不断发展,人类对海洋的认识也在深入,海洋科学的划界也许是一个恒远的议题。

3海洋科学哲学的海洋文化取向

海洋科学哲学的研究对象是海洋科学,因而海洋科学文化也是它的研究领域,是人类对海洋科学的一种哲学反思,其反思过程亦即海洋科学文化的产生过程,海洋科学哲学的研究过程:从‘实证原则’‘证伪主义’‘约定主义’‘语言学转向’‘历史主义’‘科学无政府主义’等等,体现了海洋科学哲学文化取向,注重研究方法论的多元化,认为实证主义不是唯一的评价标准,倾向于反科学实在论。20世纪西方科学哲学在进行了社会---历史的转向后,又进行了文化转向,海洋文化转向是海洋科学史,海洋科学知识社会学及海洋科学哲学研究的共同取向。从海洋知识论到海洋文化论,是海洋科学哲学文化取向的转变。传统角度上的海洋科学哲学在本质上是一种海洋知识论哲学,它将海洋科学看作是一种海洋知识体系,井将所有的海洋学术研究归结为“海洋科学知识’,海洋文化论哲学将海洋科学看作为一种海洋文化,注重的是创造海洋科学文化的人,将海洋人才看作是海洋科学文化之根。为此,从海洋知识论转向海洋文化论将成为海洋科学哲学范式的重要转型,进而生成一种新的海洋科学哲学范式,即海洋科学文化哲学。海洋科学文化哲学的着眼点不再从逻辑出发,为海洋科学去构造一个又一个的逻辑体系,相反,它试图真正把握海洋科学历史和现实的实际过程,探究在历史上究竟有什么样的海洋文化因素通过什么样的方式和途径,在促使或推进海洋科学的产生和发展;在现实中又有什么样的海洋文化因素,通过什么样的方式和途径,在推动着海洋科学的变化和变革。另一方面,海洋科学文化哲学不再仅仅锁定在海洋科学认识论和方法论的逻辑范畴,相反,它更关注整个海洋科学发现和创造过程的人的因素和海洋文化因素,在它那里,整个海洋科学发现和创造的海洋文化过程,不仅涉及认识论和方法论,更重要的还涉及本体论,即洞察力和创造力的人。只有透彻地理解人(创造者)及其所蕴含和展现的全部的人性和文化,才能深刻地把握海洋科学认识论和方法论的精髓才能真正起到海洋科学认识论和方法论的作用。海洋科学文化哲学也是一种新型的海洋文化哲学,肩负着海洋文化哲学的使命。这种使命就是,更加全面而深刻地理解海洋文化,为新时代树立一种新的海洋文化观,从而真正引领海洋文化的进步。事实上,海洋科学文化哲学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为了肩负起这种使命而开辟的。

对海洋科学哲学的意识形态与思维方式反思的结果是海洋文化哲学的转向,在21世纪海洋文化哲学作为思维方式将成为一种主导的哲学意识形态。从海洋科学哲学到海洋文化哲学实际上就是人类对自身本质认识的发展。对人的本质的全面认识使海洋文化哲学作为新的意识形态与思维方式超越海洋科学哲学而成为当代海洋哲学观的现实。“对人的精神的理解,必须植根于对人的需要的分析之上”显然,海洋科学哲学的意识形态与思维方式对情感与意志等精神性因素是无能为力的,而海洋文化哲学对人类精神、情感和意志的特别关注及对海洋科学哲学的批判自然就成为满足人类需要新发展的意识形态,如果把思维方式看成是哲学的本质,那么19世纪、20世纪就是作为意识形态与思维方式的海洋科学哲学的世纪,而从海洋科学哲学到海洋文化哲学的转向则使得21世纪必然是作为意识形态与思维方式的海洋文化哲学的世纪。海洋科学哲学取向海洋文化要取得迅速发展,关键是不可限制于海洋科学哲学划定的实证方法,同时也不可局限于科学哲学所采取的思辨方法;海洋科学哲学取向海洋文化哲学作为一种拓展海洋科学哲学的研究取向,应该发展出独特的方法与方法论;这是海洋科学哲学取向海洋文化哲学发展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海洋科学导论篇4

【关键词】海洋文献高校图书馆特色数据库

特色学科建设对于高等院校的发展意义重大,学科建设质量是衡量办学水平和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之一,代表着学校办学特色、学科优势和科研水平,而特色学科更直接关系到学校的竞争能力,是决定高等院校在激烈的竞争中兴衰成败的重要因素。

一、“海洋教育、科技文献信息数据库”建设的主要内容

(一)涉海图书数据库

初步建成了涉海中文图书收录比较齐全的物理书库和虚拟书库。通过各种途径联系和采购涉海图书,包括和书商、出版社联系获得新的出版信息,和其他涉海院校及科研院所联系获得以前收藏有遗漏的涉海图书信息等,尽量将国内涉海中文图书搜集全面。为了将涉海历史文献搜集全面,学校领导还特别开辟了特海资源特别采购渠道,通过该渠道目前回溯涉海历史文献近千种,极大丰富了馆藏。截至目前已收集中文涉海图书万余种,两万余册。外文图书目前也在积极采购中,所有涉海图书集中存放于海洋文库阅览室内。

同时为了方便不便进馆的读者能够及时快捷的阅读图书,我馆还参加了CaDaL数字化项目,将涉海图书全文数字化,网络建库提供校园网范围内读者在线浏览。

(二)涉海教材、教参数据库

参照CaLiS教学教参库的模式,建成一个能够使读者方便检索到各主要涉海高校、涉海重点专业的教学信息及教学参考书信息的数据库。目前已收集本校教材、教参数据数千条。通过涉海高校图书馆联盟的建设,将不断增加其他高校的涉海教学、教参信息。

(三)涉海中文期刊检索数据库

收录包括海洋基础科学、海洋化学、海洋生物、海洋物理、海洋地理、海洋环境、海洋资源开发与利用、海洋工程、海洋调查与观测、区域海洋学等与海洋相关的中文期刊文献资料,目前已完成9万余条的期刊信息数据。

(四)涉海博、硕士学位论文数据库

利用中国海洋大学特有的学科资源收录涉海博、硕士涉海学位论文。到目前已经完成我校1990年至2012年的学位论文全部题录信息和部分全文信息的搜集和整理工作。并且将涉海学位论文选择出来,已整理涉海学位论文4000余篇。

(五)涉海大学信息导航库和涉海科研机构信息导航库

将国内涉海院校和科研机构的信息收集全,在国内信息收集全面的基础上再收集国外院校的信息。目前已经比较齐全的搜集了国内比较著名的涉海网站、涉海院校及科研机构,国内涉海知名网站150余家,科研机构160多家,涉海大学100余所。

(六)海洋科普大观园

主要是立足于利用现代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对海洋科学文化知识进行大容量数字集成和高品位质量提升的探索性建设工作。目前依托中国数字科技馆项目建设完成了海洋生物和海洋军事两部分内容的建设。其中完成文字30万余字、图片2000余张、音视频及动画近百个,为普及海洋科学知识提供了良好渠道。

二、“海洋教育、科技文献信息数据库”建设的意义

我校建设的“海洋教育、科技文献信息数据库”具有深远的海洋教育意义。首先建设“海洋教育、科技文献信息数据库”为我校涉海学科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信息资源支持,为我校海洋教育和海洋科研的发展提供了信息资源保障。其次该库将面向社会服务,将为海洋教育和海洋科技发展搭建的最强有力的文献信息资源平台。我校在建设中努力调动和组织国内各类涉海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优势力量,加快国内外海洋教育、科技文献信息的汇集、加工、整合速度,致力于最终建立服务于国家全局的海洋类文献信息保障系统。如果海洋类文献信息保障系统建成,将进一步推动我国海洋教育多元化、系统化格局的形成,加快海洋科技的发展速度。

三、“海洋教育、科技文献信息数据库”建设涉及的主要问题

(一)涉海信息搜集难度大

“海洋教育、科技文献信息数据库”的建设涉及各类型的资源信息,但是在信息资源搜集过程中发现搜集难度很大。面临的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海洋信息数据资源分散,基础信息源不足,信息孤岛问题严重等。同时,海洋信息资源散失现象突出,一些宝贵的调查观测资料、专项研究资料、档案文献资料等甚至面临流失和湮没的危险。

(二)没有良好的分类体系

海洋类资源涉及面非常广泛,几乎涉及到各学科的方方面面。而“海洋教育、科技文献信息数据库”所涉及的文献资源类型主要有图书、期刊、学位论文、会议资料、音视频资料、网络原生态资源等。如果按照现有的图书馆常用的中图法分类体系,这些资源将出现分布极度不平衡的现象,对于资料的寻找和发现也非常有限制。但是目前经过几年的摸索和探索,尚未发现更好的分类体系。

四、构建海洋类文献信息保障系统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开发海洋资源,离不开海洋文献的建设与利用。目前,国内外已经建立有一些不同使用目的的海洋文献与信息咨询服务系统],但是,真正可以代表国家全局利益,内容囊括国内外海洋教育、科技文献信息多种资源,有能力服务于国家全局性的涉海高等教育、职业技术教育与全民海洋知识普及教育,同时,又可以为国家的行政机关、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提供海洋科技文献、教育信息服务的高水平支撑服务系统还没有形成。

在中国海洋大学已经初步建成的“海洋教育、科技文献信息数据库”的基础上,构建适合于面向全国涉海科研、教学机构服务的海洋类文献信息保障系统,不仅可以推动了我校海洋文献信息服务的建设,同时也将对推动国内各科研院所的海洋文献资源信息的共建共享起到重要的作用。

在新的历史发展机遇面前,合理利用现代计算机技术与网络技术手段,在全国率先研究、制订出高品位、系统化海洋科学知识互联网传播、教育的对策和实施方案,为国家海洋事业做出贡献,是海洋类文献信息保障系统构建研究的重要意义所在。

参考文献:

海洋科学导论篇5

摘要:

通过对现代海洋观教育现状的分析和对海洋观教育拓展必要性的论述,针对目前面对的困境,指出和论证拓展现代海洋观教育的途径和可行性,并展望现代海洋观教育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

现代海洋观;拓展;载体

《现代海洋观》作为一门跟进海洋发展局势,解读“一带一路”战略和“海洋强国”战略思想,诠释海洋观念课程,旨在引导“爱国爱家,自主自强”的民族精神,引领“程序化和逻辑化”的规划性思维,弘扬“进取奉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提高国民综合海洋意识和人生内涵。民族性的海洋意识和海洋观念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坚实支柱,单靠理论性教育很难达到预期效果,需要对现代海洋观教育的载体、资源和途径进行整合和拓展。

1现代海洋观教育现状

1.1现代海洋观教育的定位

目前,存在将海洋观教育定位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现象。海洋观作为一种国家意识和民族意识,缜密、立体、长远地考虑了国家的安全、利益和发展,顺应当今国际海洋局势和国家海洋强国战略的发展形势,已经升华为民族意识,形成了现代海洋观的新内涵。其内涵中包含了现代海洋观具有的可以用来制定国家发展战略的思维和逻辑性原理,值得深入发掘并推广应用到现实生活中。现代海洋观已经超越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领域,应当成为一门综合性和实用性兼备的原理性课程。

1.2现代海洋观的教育对象

面对部队、涉海院校师生和义务教育学校师生的现代海洋观教育正在逐步展开,但距离全面普及提高全民海洋意识的需要仍然相差甚远。

1.3现代海洋观的教育形式

现代海洋观在普及和推广当中被作为一门意识形态逻辑性课程,通常采用讲座或选修课形式实施,仅仅局限于理论性的宣讲和诠释,内容略显空洞,缺乏体验性的实践。

1.4现代海洋观教育的载体

现代海洋观教育引用网络、影视等通用载体,没有凸显其亟待全民推广的特殊性和迫切性,借用海事战备或航海资源建立基地作为载体,受到地域性、领域性等居多限制,缺乏普适性。

2拓展现代海洋观教育的必要性

中国海洋观的建设从20世纪90年代历史学者开始提及清末海洋观与海军建设到总理公开阐述中国海洋观为止,仅仅用了20年左右时间,而且一直经受着经济改革大潮的冲击,海洋观教育基础薄弱,亟待拓展。

2.1发掘现代海洋观课程内涵的需要

现代海洋观作为一种宏观、全面、立体认知海洋发展的国家和民族意识,饱含了深邃的认知事物的逻辑理论,可引导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借鉴于人们日常生活和工作之中,海洋观课程内涵亟待理论结合实际地持续发掘。

2.2与时俱进地更新现代海洋观内涵的需要

从郑和下西洋到清朝南洋水师的覆灭,从中国版图的纵向设置,到2016年和在新加坡亲切握手,中国的海洋观念从弱到强,从混沌到清晰,从国家意识进化到民族意识,正在逐步成熟与发展,并向更高层次升华。现代海洋观课程需要与时俱进地拓展以适时合理地诠释现代海洋观的发展。

2.3改善海洋意识教育载体和教育系统性的需要

现代海洋观作为一门综合型课程,跨越了多个领域,简单归类于思政、人文社科或科技类课程都会制约课程内涵和价值的充分发挥,亟待组织合适的师资力量,采用有效的教育形式,形成完备的教育系统,包括教材,实体教学场地和教学资源等。同时,需要建立海洋意识教育与生活实体链接,实现理论与实践实体的结合。现代海洋观的普及教育需要有效拓展载体,链接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才能达到实效。

2.4增强民族意识内涵和民族凝聚力的需要

为避免社会意识形态短浅化和趋利化现象蔓延,需要对现代海洋观朴实的程序思维和逻辑思维进行实践性拓展,以充分阐明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必须也是必然要接受世界的挑战,民族意识作为民族和国家生存和发展的核心,必然受到长久和激烈的挑战。利用现代海洋观通透理解阻碍国家和平统一和快速发展的现象,以透彻诠释民族生存和国家的发展需要公民的付出,透彻理解民族和国家是个人及家族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领地,不可侵蚀和动摇。引导正确分析和评价国家政策,严正对待和应对侵蚀公民生存基础的行为,以促进社会稳定和谐。有效提高防范民族分裂的能力,增强国民的民族意识和民族凝聚力。

3拓展现代海洋观课程的途径

随着中国海洋战略的逐步实践,传统的海洋观已经逐步转型发展为现代海洋观,完全可以通过理论联系实际,赋予海洋观现实载体,通过不同途径凸显中国现代海洋观对中国和平崛起和百姓日常生活具有同样的重要意义。

3.1拓展现代海洋观的内涵

现代海洋观作为代表国家和民族意识形态的逻辑体系,其来自浩瀚历史长河的程序性,横跨多领域的全方位逻辑性,战略性规划的缜密性,这些具有独特实用价值的内涵亟待发掘。既能用于引导国家海洋战略,更能引导地区性建设,家庭发展和公民的人生观和世界观的优化,从而与日常生活和工作实践紧密联系,使其落地生根。

3.2拓展现代海洋观受教育群体结构

现代海洋观教育需要以立体全方位的模式开展,不能局限于部队官兵和在校师生。可以将深刻体会过唇亡齿寒和民族危机的老一辈,辛勤劳作和经营能一分耕耘一份收获的中年一代和追求“白富美、高富帅”的新生代链接起来,设立平台进行交流互动,互通有无,拓展现代海洋观教育群体的年龄限制。同时,利用其独有的战略程序性和缜密逻辑性将大学教育与平民生活链接起来,让现代海洋观从理论走向实践,从而突破现代海洋观教育的沿海地域性限制和涉海专业的专业性限制。

3.3拓展现代海洋观的教育方式

沿用说教和理论分析方式开展现代海洋观教育脱离实践,缺乏说服力。若能以引导学员利用现代海洋观内涵和原理随机分析生活中的细小事务并做出正确决策为要旨,即便是百家争鸣,也能激发责任感,危机感,正义感,通过明辨是非的逻辑演绎达到现代海洋观教育联系实践的根本目的。拓展海洋观教育应当采取百花齐放的方式,达到殊途同归的教育目的。

3.4拓展现代海洋观的载体

现代海洋观以海洋价值认识为主体,蕴含着人类认识海洋的思维方式,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需要多样化的载体体现其全方位价值。除现有的义务教育、新闻、网络载体外,可拓展引用相关教育基地、海洋博物馆、涉海专业实训基地和科技创新基地等作为载体,有效拓展现代海洋观的应用和诠释时机和空间。譬如:以航海类专业的实训基地为载体可拓展为海洋意识教学,海洋文化宣传,海洋科技创新,现代海洋观辨析堂等等。

3.5拓展现代海洋观的教育体系

现代海洋观教育目前较为偏重于义务教育和高校师生教研。应当向系统化和制度化发展,逐步建立海洋观教育内容专业化、教育形式多样化、教育成果推广大众化的教育理念,形成常态化和持续化的教育体系。并将海洋观的逻辑理论应用于企业的发展规划,科技创新规划和提高生产力上来,亦可用于指导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及人生规划上,从而拓展为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理论,形成有价值、有应用、有产出的现代海洋观教育体系。

4拓展现代海洋观课程的可行性

通过多种途径发掘现代海洋观底蕴,通过链接企业文化和人文教育充实现代海洋观内涵,通过与实体企业相融合实现现代海洋观原理的应用价值,形成一条全社会共同参与研究和推广应用的产业链,让现代海洋观走进人们的现实生活。

4.1源远流长的资源

中华民族经历五千年的沧桑曲折巨变依然坚强复兴,每一寸热土都饱含着忍辱负重、不屈不挠的民族气节,为现代海洋观的拓展奠定了坚实的精神基础。中国近代丧权辱国的历史为拓展现代海洋观教育提供了确凿的经验教训资料。现代“海洋强国战略”等一系列得力举措和丰硕成果为现代海洋观的应用提供了坚实的佐证。古今中外,内陆文化和海洋文化的相辅相成和此消彼长,大国崛起和国家兴衰的演绎,当今海洋时代“圈海运动”的精彩博弈和前途未卜的发展局势,为现代海洋观的拓展研究提供了源远流长的资源。

4.2恰当成熟的时机

从1980年《国际海洋法》的出台,新中国经过近30年睿智进取,勇于开拓地改革开放和创新,从艰苦走向卓越,从坚韧走向坚强,在风起云涌的世界中不断摸索和实践,奠定了坚实的海陆空国防基础和国民经济基础。我国是海洋大国,但还不是海洋强国,维护海洋权益是推进国家安全和发展、实现民族复兴与崛起的时代使命。民族复兴,亟待全民参与、响应和支持。需要将海洋意识传送到每一位炎黄子孙的心中,激活每一个细胞。近年国家确定“航海日”,大力推进“一路一带战略”等一系列海洋强国举措,对于拓展海洋意识教育具有重大意义。同时,也为现代海洋观教育的拓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环境和良好的契机。

4.3足够的可拓展空间

现代海洋观课程内涵丰富。从教育科目上可以向地理、人文和哲理等方向拓展;从应用理论上可以向思维程序性理论和逻辑性理论拓展;从学科应用上可以向企业管理和战略规划拓展;从时间上可以追溯千古和探讨未来拓展;从地理空间上可以探索地底和展望太空拓展;从教育模式上可学历教育、通识教育,亦可向全民普及教育拓展;教育方式可课堂教育,亦可向微课、慕课、网络课程拓展;教育规模可开万人大讲堂,亦可向百姓闲聊拓展;从理论联系实践上,可指导说话做人,亦可向制订人生规划和企业规划上拓展;从教育成果体现上,可提高生活质量,亦可向指导企业发展实现产品和货币增加上发展......现代海洋观具有立体空间和发散性的拓展空间。

4.4优越的人力资源保障

通过“海洋强国战略”和“一路一带战略”的实施,我们已经具有一批能研究和运用现代海洋观的高级人才。通过课程前期试探性和渗透性教研已经积累了相当一部分能诠释和应用海洋观的高层次施教人才。通过对在校学生进行海洋历史观、海洋建设责任感、海洋战略意识和海洋保护意识等方面内容的教育,为我们奠定了具有时代使命感和危机感的新生代人力基础。这些为拓展现代海洋观课程提供了老中青层次分明,教科研结构合理的人力资源保障。

4.5有利的平台和载体资源

依据教研平台,共享教学设施和场地,交流师资力量和受教育群体,为海洋观教育拓展的减负和降低阻力。现有健全的教科研体制为现代海洋观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平台。成熟的人文教育体系和革命思想教育体系为现代海洋观教育拓展提供了丰富的载体。尤其是交通行业的航标灯精神和铺路石品格,具有深厚的底蕴和丰富的内涵,为利用现代海洋观诠释历史问题提供了充足的可拓展资源。雄厚的师资,良好的基础和巨大的远期需求使得现代海洋观教育在时间上和空间领域上的长足拓展成为切实可行。

5结语

推进全民海洋观教育是一个任重道远的系统工程,需要坚持不懈地拓展和与时俱进地更新才能满足时代和现实的要求。因此,我们要正视国民海洋观教育的现状,着眼于国家和民族的长远利益,大力发掘现代海洋观的内涵,依据恰当的载体,搭接合适的平台,充分利用多元化的教育途径,将正规的海洋理论知识教育和非正规的海洋科普知识有机结合起来,将海洋观的内涵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才能真正实现现代海洋观的平民化,通俗化和实用化,让海洋观的理论接地气,迎朝阳,落地生根,开枝散叶,以旺盛的生命力更好地服务于海洋强国战略,促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早日实现。

参考文献:

[1]何立居.海洋观课程的创新与实践[J].广州航海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2):45-46+61.

[2]杨雁,刘杰华.关于海洋观教育实践的思考[J].广州航海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4):46-48.

[3]朱宗军,韩增林.中国海洋观的变迁[J].海洋开发与管理,2009,(6):60-63.

[4]胡素清.以人海关系为核心的海洋观[J].浙江学刊,2015,(1):131-134.

[5]王世汉.中西海洋观的变迁与反思[J].国际技术经济研究学报,1991,(1):10-16.

[6]高建平.论国民海洋观教育体系的建立[J].浙江学刊,2012,(1):184-189.

[7]孙光圻.绿色海洋观:历史传承与理论创新[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5,(4):80-95.

海洋科学导论篇6

【关键词】海洋经济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5C-

0037-02

目前,在海洋经济的扩展牵涉国家利益而备受国际瞩目的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应与时俱进,紧扣海洋经济未来的发展趋势,研究新形势下人才素质的要求,创新海洋经济发展要求下的教学方法和模式,将培养优质人力资源和区域经济发展的需求联结起来。本文试对海洋经济背景下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进行探究,以就教于方家。

一、国内外关于海洋经济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综述

国外很早就有关于海洋经济的教育研究。2005年,日本经团联发表了《关于推进海洋开发的重要课题》,建议日本政府结联产业界、学术界,开设海洋教育课程等。上世纪90年代,韩国政府制定了“21世纪海洋战略规划”,要求加强公民的海洋观教育。美国上世纪60年代就设立了“海洋补助金计划(SeaGrantprogram)”,大力支持海洋教育和科研。英国在20世纪后期形成了以南安普顿大学为核心的海洋科学教育体系,以培养高素质的社会成员为目标,值得一提的是,英国社会重视人的素质高于所学的专业,这个专业的毕业生备受社会青睐,由此海洋科学成为报考者的热门专业。

随着21世纪海洋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内从事高等教育与海洋经济研究的学者才逐渐增多,例如勾维民教授撰写的《海洋经济崛起与我国海洋高等教育发展》,阐述了海洋经济与高等教育相互促进的紧密关系以及为健全海洋经济专业提出了建议,还有《发展海洋经济,建立海洋高等教育体系》(郑卫东)和冯士所著的《海洋科学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研究》等,这些学者都认识到了海洋经济发展下教育改革以及尽快建立健全关于海洋经济发展的高等教育体系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纵观国内外对海洋经济的研究可以看出,高校教学科研主要停留于专业技术学习或技能锻炼和培养海洋相关产业的专业人才上,缺乏针对海洋经济发展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专门研究,海洋教育计划基本上是单一的专业教育计划,一切服务于专业,一切为了专业,没有体现一个人的全面成长要求,容易导致学生的专业背景知识单薄,难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就我国来看,作为引领高等海洋教育发展方向的中国海洋大学的基础教学中心、上海海事大学文理学院、广东海洋大学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烟台大学的基础教学部等教学中,其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也没有形成具有海洋经济特色的成熟模式。这在无形中使地方高校或科研机构关于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与经济发展的具体实践相脱节,也容易导致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事倍功半。

二、海洋经济的主要特点

(一)开放性

在地球的表面,陆地是相对固定、独立的,而海洋则是相互交融、没有阻断。任何一个临海国家都要通过海洋与其他国家进行交往来提升自身的实力,世界各国的海洋经济都以相通的海洋作为共同合作的舞台,相互协作、互利共赢。于是海洋的广博开放带来了海洋经济的开放性特点。海洋的公海部分是世界各国共享的财富;各濒海国家和地区的领海或专属经济区,也不像陆地上的土地那样完全归私人占有,生活在其沿岸的居民,均可享渔盐舟楫之利;正是因为海洋这种开放性,倘若一国欲行不轨,也更容易造成对他国的侵犯。海洋经济的特性,要求培养劳动者具备两种素质,一是铸就海纳百川的广阔胸襟,善于接纳异域文化的容人气量和品德,俭朴谦恭的品行操守,二是固守国家利益至上的观念,把国家利益作为处理一切问题的最大原则,坚决捍卫祖国的,遇到挑衅决不让步。

(二)流动性

海水本身是流动的,因此存于海水中的某些资源也常随海水的流动而不断变换着位置,任何一种海洋开发、生产活动都会带给周围或造成环境资源影响,即一个区域内一些人的生产、流通、消费等活动(无论是海洋运输、还是海洋旅游,海洋捕捞),都会快速地传输到周围的资源环境、人、企业和国家,稍有不慎,则可能导致较大范围的巨大损失。目前全球形成的警示案例很多。被认为数是十年来最大的环境灾难的2010年墨西哥湾原油泄漏事件,只因美国过早开放深海石油开采以及英国石油公司忙赶工期,就拿养殖来说,近乎毁灭美国南海岸整个渔业;2012年4月,因中海油渤海湾漏油事故,导致康菲和中海油遭百名养殖户的而被要求巨额赔款。

海洋经济的流动性要求从事海洋经济的管理者和劳动者必须改变“短期行为”、“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思想,保持辩证思维的能力和锐意进取的精神,高筑诚信、勤劳、负责、高效的廉洁意识,形成灵活高效的工作作风,在对各种因素做好调查、评估的基础上,具有放眼四海的综合判断能力,做出长远性、全局性的规划,及时防范不良事件的发生,至少不应对后人和他人的利益带来不良影响。

(三)风险性

一是海洋资源开发具有风险性。目前人类的海洋活动还在相当大程度上受着海洋自然条件的限制,狂风恶浪、海啸等自然灾害给海上作业人员的生产、生活乃至生命带来很大威胁,如油气资源的海底开采,要达到水下几十乃至上千米,其成本高、时间跨度长。二是海上生活条件极其艰苦。海洋族群背井离乡,以船为家,四海漂泊,远离陆地,工作空间狭小,没有新鲜蔬菜,没有充足的淡水资源,更没有电视文娱活动,生活供给保障条件有限,甚至会遇到海盗、抢劫等人为灾难。长期的“海洋生存”方式,造就了海洋族群有别于陆地居民的禀赋品性。一方面具有勇立潮头的冒险精神,战风斗浪的拼搏精神,果敢应对的创造精神;另一方面具备舍家离乡的忘我情操,吃苦耐劳的禀性品德,舍己为家的奉献情怀。

如何有效地整合海洋经济资源,使有限的资源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快速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也成为思想政治课教学面临的一大现实问题。

三、契合海洋经济发展,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创新

(一)挖掘海洋经济典型案例,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

深入挖掘海洋及海洋经济的思想政治教育典故、案例、形势和政策等内容,让大学生明确海洋及海洋经济的现状和地位,利用典型案例,增强他们为我国海洋经济的崛起而努力学习的意识。例如,关于科学发展观内容的讲解,可列举青岛大禹集团是怎样成为“青岛市无公害水产品生产基地”、“青岛市诚信企业”的,从而加深“以人为本和可持续发展”的理解。对于改革开放的理论,可以选取上海市“走出去”企业领头羊光荣称号的上海水产集团所形成的外向型经济格局及其做法;在课堂教学中,不时地穿国先进的海洋经济企业在面对台风或其他恶劣天气时是如何启动应急预案,做到防患于未然或者把各种损失减小到最低限度的。这些小插曲的应用,一方面加大学生对海洋经济工作的了解,另一方面将潜移默化地将工作效率、廉洁、集体主义精神的重要性植入大学生的头脑中。在领土的讲解中,可借助中日甲午战争等历史事件,回顾历史,充分展示中华儿女抵御侵略,誓死捍卫民族权益的伟大壮举,促使大学生增强“海殇则国衰,海强则国兴”的感触,加深对海洋国情的了解,善于从地区乃至全球安全角度审视需要保护的海上利益,促使他们担负起利用海洋发展经济和扩大改革开放、摆脱落后,为建设海洋经济强国、军事强国而努力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参与海洋经济的发展,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一直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短板。在人才培养模式中,应该说高校与企业之间的“校企合作”和“实训锻炼”是一条长期推行的非常有效的经验总结。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基本原则,高校可通过学校与企业协议对接,借助海洋经济的大好发展态势,拓展思想政治教育广阔的空间。例如组织大学生去港口物流、现代渔业、现代保税物流等特色产业群实习、实训或者岗前培训,现实会告诉他们齐心协力、同舟共济的重要性,让他们在相互协作中磨炼吃苦耐劳、艰苦朴素的坚强意志,从而培养大学生的合作意识和集体主义精神;组织大学生进行海洋生态环境的调查调研,通过现场的观看、思考认识海洋生态的现状及主要问题,感悟科学发展观的价值;利用节假日,鼓励大学生从事海洋旅游服务活动,与来自于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人交流、协作,拓展大学生的视野,培养他们宽阔的胸怀。大学生从事以上丰富多彩的“海洋工作”,均能在实践中培养他们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三)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注重“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一是增加经费投入,拨款设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专项储备资金,为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提供物质保障。二是围绕海洋经济发展需要,针对高校思想政治教学创新,培养一批具有优秀素质的“双师型”思想政治教育教师队伍。这里的“双师型”教师不是具备“双证”,应当属于“双素质型”,针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可将“双素质”分解为三类:首先,政治理论素养高。具备深厚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扎实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知识,掌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其次,业务精干。熟悉海洋经济的发展规律,掌握相关职业(如旅游、物流、水产等)的运营知识和技能,并能够结合职业内部的实际情况,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再次,富有活力。具备良好的社会沟通、组织和协调能力,善于打入青年学生群体,能组织学生参与企业、行业管理,能指导学生开展创造性的实践活动。为有效开展青年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搭建良好的沟通平台。

总之,在经济、人才高度社会化的时代,特别是在海洋异国纷争、焦点问题彼此起伏的时期,我国的高等院校要紧跟社会发展的步伐,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国情教育、革命传统教育、改革开放教育、国防教育、民族团结教育,激励学生胸怀祖国、热爱人民、锐意进取、奋发有为,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认同和情感认同,成长为国家和民族的栋梁之才。

【参考文献】

[1]政治学专家:中国必将成为现代海洋国家[n].环球时报,2008-01-15.

[2]张伯玉.日本通过第一部海洋大法[J].世界知识,2007(7)

[3]吴闻.韩国、日本的海洋科技计划[J].海洋信息,2002(1)

[4]高抒.高校院系管理与社会服务[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

海洋科学导论篇7

关键词:海洋灾害;遥感课程;改革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6-0067-02

遥感是现代空间信息学的核心技术之一,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各高等院校都相继开设了“遥感”方面的课程[1-2]。但现有的遥感教学存在的一些不足之处,如:(1)遥感技术的快速发展与教材更新缓慢的矛盾;(2)内容过深,与实际的生活接触有所差异;(3)遥感基本技能的培养与实践时间过少的矛盾;(4)专业素质的培养与传统的授课方式和考核方式的矛盾[3-5]。《遥感应用技术》是上海海洋大学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专业的专业必修课,其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且技术性很强的课程。本文结合上海海洋大学培养海洋类人才的目的,对遥感课程的教学改革进行了探讨。

一、“海洋灾害”案例驱动下的遥感课程教学改革的简介

现代海洋产业的发展离不开良好的海洋环境,良好海洋环境的维护离不开迅捷、快速准确的监测,遥感作为新兴的监测技术在海洋中将发挥重要作用[6]。而我国政府十分重视海洋观测技术的发展。在2010年两院院士大会上再次提出:“要大力发展空间和海洋科学技术,提高海洋探测及应用研究能力和海洋资源开发能力,使我国海洋技术水平进入世界前列。”

上海海洋大学的办学宗旨即与国家海洋发展的主战略衔接,为国家和区域海洋经济发展及产业需求提供技术支撑、人才服务等智力支持。设计“海洋灾害”案例驱动下的遥感课程教学改革,在学生掌握遥感技术的同时,提高学生海洋环境保护意识,增强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锤炼学生解决实际海洋问题的能力。

二、“海洋灾害”案例驱动下的遥感课程教学改革的内容

“海洋灾害”案例驱动下的遥感课程教学改革主要是通过设计不同的海洋灾害案例(如风暴潮、海浪、海冰、赤潮、海啸以及溢油),将系统性和理论性较强的遥感基础理论融入到每个案例中,让学生在实际的海洋灾害案例中掌握系统的遥感基础理论知识。

1.“海洋灾害”遥感数据的收集。通过播放新闻报道或模拟的方式,让学生接触一场海洋灾害,以风暴潮为例,并告诉学生他们的任务是:对海洋灾害进行预测预报,做到防灾减灾的目的。在第一阶段,引导学生分析预测预报“海洋灾害”所需的数据。故此,引出遥感的基本概念、遥感系统的组成、遥感的主要类型以及遥感的主要特点等基础知识。

2.“海洋灾害”遥感数据的处理。面临收集到的海洋遥感数据,大多数初学者无从下手,也看不懂,其原因是不懂遥感数据的原理。在此,引入遥感的成像原理、电磁辐射与地物光谱特征,以及遥感图形的特征等概念。

学生们了解了遥感像素的实际意义的同时,主要培养学生的空间意识。因此加入数字图像的校正等实际操作内容,理论与实际操作相结合,边操作边讲解何为辐射校正、几何校正、图像增强以及多源信息复合等知识。

3.“海洋灾害”遥感数据的判读。以风暴潮为例,风暴潮是指由强风或气压骤变等强烈的天气系统影响而引起的海面异常升降现象。通过两景不同时段的遥感影像的判读,提取海面的异常变化,是通过遥感方式监测风暴潮的主要手段,而此时就要熟悉遥感影像的判读。为了很好地判读影像,需要对影像做一系列的处理,包括对比度变换、空间滤波、彩色变换、图像运算、多光谱变换等,同时对遥感图像的解译方法和过程也要熟悉掌握。

4.“海洋灾害”遥感数据的可视化。通过三维绘制引擎、地形的识别技术、场景的显示等技术,实现海洋灾害的再现。在此作为知识的扩充,讲解遥感在与其他数据(如Dem数据)融合,以及后期制图和可视化显示等知识。

三、“海冰”灾害监测案例驱动下的遥感教学示例

以“海冰”灾害监测为例,在结束的遥感教学中,对案例驱动的教学方式进行了实验。

海冰灾害主要发生在渤海和黄海北部和辽东半岛沿岸海域。海冰的主要危害上威胁船舶和海上构筑物的安全,影响渔业和航运等。2001年2月,渤海出现近20年来最严重的海冰,辽东湾最大冰厚60m,辽东湾北部港口基本处于封港状态,秦皇岛海域航标受损,40多艘船舶被困,航运中断,天津港船舶进出困难,渤海海上石油平台受到流冰严重威胁。现以渤海湾海冰预警预报为例,实现遥感的知识讲授,整体流程如图1所示。

在“海冰”监测数据需求分析阶段,通过分析渤海湾的“海冰监测”要求,分析所需数据,主要包括moDiS数据、Landsat数据、SaR数据、微波散射数据等。故此,为学生解惑,不同遥感平台、不同的探测手段等,同时,掌握遥感的基本概念、遥感系统的组成、遥感的主要类型以及遥感的主要特点等基础知识。为了实施后期操作,主要提供了同一地区三个不同时间段的数据(免费数据),如图2所示,由此可以清晰地看出该地区的海冰覆盖。

在数据的预处理阶段,主要是上面三景数据进行预处理。此时结合操作软件enVi,讲解坐标系的定义、图像的几何纠正、图像的剪裁等。但是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些操作的目的及原理,需要学生掌握遥感的成像原理、地物光谱特征和大气对辐射的影响等。

在数据的特征提取阶段,为了更好地监测海冰的边界等信息,需要对比度变换、空间滤波、彩色变换、图像运算、多光谱变换等。同样结合enVi操作,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熟练其操作工程。最后根据不同的要求,对监测结果以出图或报表的形式数据。

四、结语

“海洋灾害”案例驱动下的遥感课程教学改革,使得遥感教学从以理论教学为主的传统遥感教学模式中摆脱出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激发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通过实际海洋灾害案例的设计,培养学生海洋意识,从根本上提高教学质量,全面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解决海洋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白淑英,沈润平,王莉,等.遥感科学与技术专业综合实习教学环节改革[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26):174.

[2]陈述彭,赵英时.遥感地学分析[m].北京:测绘科学出版社,1989.

[3]张飞,买买提・沙吾提,丁建丽.《遥感概论》精品课程的“教学与科研互动模式”探索[J].科技创新导报,2011,(3):174-174.

[4]熊勤学,朱建强,尚正春.遥感与信息技术探究型自主学习网站设计与开发[J].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2):12255-12256.

海洋科学导论篇8

【关键词】细胞生物学海洋科学教学方式

【中图分类号】G42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4)6-0100-02

海洋科学专业的学生主要学习海洋科学相关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进行海洋科学研究方面的基本训练,培养他们具有从事海洋科学研究的基本能力[1,2]。细胞生物学课程是海洋科学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之一。细胞生物学是研究细胞的结构、功能及其基本生命活动规律的学科,是现代生命科学的重要基础学科[3]。如何能让学生在掌握细胞生物学基础理论知识的同时又能将学到理论知识应用于海洋科学研究,独立开展研究工作,并做出创新性成果,是我们在教学实践中需要思考的问题。所以如何根据学生专业开展有效地教学,让学生在学习基本理论的同时激发起他们对所学专业的兴趣并增强从事海洋科学研究的能力,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对各种教学方式的不断尝试。

一、基础理论与海洋科学专业相结合

细胞生物学的理论性很强,研究对象多在一个看不见摸不着的微观层次,信息量大,又缺乏直观性,如果单纯的讲解课本中的理论知识,学生印象不深,甚至难以理解,导致学习效果不佳[4]。如果将细胞生物学课程中涉及的理论知识与学生所了解的专业知识相结合,引导学生根据所学的理论知识去解释一些海洋生物学现象,即可以增强学生对细胞生物学理论知识的理解也可以加深学生对海洋生物的认识。如在讲到主动运输时,可以先让学生回顾一个基本的海洋生物学现象,即海藻细胞内碘的浓度比海水中高30万倍,再引导学生思考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进而引入主动运输这种小分子物质跨膜运输方式的介绍,让学生了解正是由于主动运输方式的存在才使海藻细胞能够不断的从环境中吸取碘。这种讲授方式使学生在教师帮助下进行主动思考与探索,可以让学生主动地投入学习,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主性,使学生从被灌输知识者转变成为获取知识而积极主动的思考者,从而达到提高学习效果的目的。为了达到这一教学效果,教师在备课时要有针对性的设计教学方案,精细设计启发式的专业问题,并在合适的时机提出来。

由于海洋生物相关的细胞生物学基础理论研究的欠缺,并不是所有的细胞生物学理论知识都能找到理想的海洋生物教学模型,这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课下查阅文献了解海洋生物学方面的研究进展。如在讲信号转导时,我们通常以肾上腺素调节糖原分解的级联反应来介绍G蛋白偶联受体所介导的camp-pKa的信号转导过程,在模式生物中该信号通路已研究的较为详细,那么在海洋类非模式生物中是否也存在这种调控方式呢?在课堂上,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去思考并作为作业让学生课下查阅文献来去求证。这样既可以增强学生对细胞生物学知识的理解,又可以学生使了解对细胞生物学在海洋科学专业的研究进展。

二、理论知识与科研能力培养相结合

大学教育是培养高层次人才的重要阶段,想要培养大学生在本学科或相关领域独立地去从事研究,并做出创新性成果的能力,高校教师需要在进行理论讲解的同时加强对学生科研和动手能力的培养。科研研究能够让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潜能,通过研究容易产生新的观点,并做出创新性成果,美国教育家梅兹就提出:大学不仅要传授知识,还要传授研究[5]。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让学生成为研究者的思想[6]。所以,高校教师应具备较强的科研能力和意识。在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不应仅仅局限于细胞生物学教材的基础理论,更为重要的是激发学生从事科学研究的兴趣,并进一步指导他们做研究工作[7]。如在讲授主动运输时,书本中对主动运输的三个特征(逆浓度转运物质,需要载体,需要能量)有了很详细的描述,但关于如何设计实验来验证主动运输的这三个特征并没有说明,此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以研究者的身份来思考和探究,从而增强他们的研究意识,培养和提高他们的研究思维。

除此之外,还要鼓励学生有意识的提高科研动手能力。为达到这一效果,除了安排细胞生物学实验课课时内的实验内容,尽可能多的让学生接触到目前海洋科学专业老师和研究生们的研究课题以及实验内容,安排他们分组跟随本专业的硕士生进行实验学习,在学习实验技能的同时也能培养他们的科研兴趣。这种以科研促进教学的教学方式为学生今后从事相关研究和工作打下良好的实验基础,并提高了学生对基础知识学习的兴趣,极大的提高教学效果。

三、教师教授与学生主题汇报相结合

老师在台上讲,学生在台下听,是我们比较传统也是主要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传授的知识量大,但容易使学生养成学习的依赖性,且不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8]。细胞生物学是一门综合的课程,所涉及的理论与实验技术都在不断更新,鼓励学生参加大大小小的科研论坛,去了解科研发展的前沿。并指导学生根据课堂上讲的理论知识,选择感兴趣的话题,自拟题目和查阅文献,并以主题汇报的方式在课堂上讲述。在准备主题汇报的过程中,学生自己查阅科研动态及最新科研研究进展,所以该种教学方式可以让学生自主掌握最新的知识,了解前沿科研信息,同时还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习热情。另外,准备主题汇报时,可以以小组为单位,从而在准备的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沟通合作的能力,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团队的合作能力。

当然,主题汇报能否成功,关键在于主题内容的选择,在选择主题汇报内容的过程中,教师要正确引导学生真正找到感兴趣的命题,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图书馆以及网络平台等可利用资源。在汇报后,教师要及时总结并对学生做出的努力做出肯定,同时对于汇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也要及时指出并给出相应的意见。这种教学方式可以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将理论知识与专业知识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和科研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海洋科学专业细胞生物学课程教学的首要任务。作为教师,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该以学生为中心,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适当的方法来达到优良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李洪武,刘志媛,刘均玲.海洋科学特色专业建设思路[J].内江科技2011:1-2.

[2]廖永岩.进行海洋科学专业(本科)课程改革,提高毕业生就业率[J].新课程2012:30-31.

[3]黄芳,李拴明.提高细胞生物学教学质量的思考[J].山西大同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91-93.

[4]张晶,陈江宁,华子春.谈细胞生物学教学方法的改进[J].高校生物学教学研究(电子版)2013:4-6.

[5]夏锦文,程晓樵.研究性教学的理论内涵与实践要求.中国大学教学2009:25-28.

[6]陈勤,姚媛媛.试论《细胞生物学》教学中学生学习热情的培养[J].中国科技信息.2011:231+229.

海洋科学导论篇9

海洋经济对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日益明显,在陆域资源日趋紧张的前提下,海洋资源将在经济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党的十对建设海洋强国、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发展海洋经济的部署,对于作为全国海域面积位于前列的广西实施“海洋强省”战略迎来重大发展机遇。随着《广西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和《广西科技兴海规划》等政策法规的实施,中国-东盟技术转移中心落户南宁,广西在原有资源丰富的基础上,又增加了面向东盟的独特的区位优势。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拥有7500平方公里的浅海和滩涂,是海洋生物物种资源的宝库,有丰富的海洋药物资源。且京族人、疍家人等沿海民众具有使用海洋生物防治疾病的传统,海洋中药是广西海洋药物资源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构成部分。我国沿海各省区海洋经济发展差异十分明显,目前天津、上海、海南地区海洋产业增加值占国民经济比重高达28%左右,而广西地区该项比重只有5%左右,这与广西的海域面积和资源储备状况是极其不适应的。广西的海洋经济建设中一个重要的构成部分是海洋药业,而无论是从事海洋中药研究的机构还是生产海洋中药相关产品的企业都急需海洋中药研究方向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广西中医药大学一直以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创新型复合型高级中医药人才为目标,积极探索中医药学科的发展方向和模式,并充分体现我校的专业特色和广西的地域和资源特色。海洋中药学学科的建立,是以上指导思想的体现,同时是以我校多年来的科研成果和学术积累为基础的。我校海洋中药的研究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初,科研人员利用海洋中药海螵蛸研制成功治疗十二指肠溃疡出血的中成药“止血定痛片”,70年代末,出版《广西药用动物》。进入21世纪以来,我校对海洋中药的教学与科学研究越来越重视,2012年海洋中药学被确定为我校重点学科。同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启动了“十二五”中医药重点学科建设工作。2013年,我校海洋中药学获得批准,被确定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重点培育学科,是我国高校中第一个创建的,也是目前唯一的海洋中药学学科。现已初步建成海洋中药研究的技术平台,形成一个以教授、博士为核心骨干的教学和研究团队,凝聚了4个长期稳定的学科方向。

2学科建设内容及实践

海洋中药学学科是我校为更好地策应沿海发展新形势,围绕服务和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命题而创建的新学科。其建设包含课程体系、教学教材、科学研究、学科队伍及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内容。

2.1课程体系

海洋中药学学科为首次创建,没有成熟的模式参考,但随着海洋药物深入研究,与其近缘的海洋药物学学科已经有了一定的发展,目前我国主要以涉海院校如中国海洋大学、上海海洋大学、浙江海洋学院等因地制宜地开设了海洋药物学相关专业的本科生及研究生课程,例如海洋药物学、海洋天然产物、海洋生物学、海洋药物化学等等。医药院校中则有中国药科大学设立了海洋药学专业。然而,目前各高校对海洋药物学学科的内涵还未有系统全面的介绍,对海洋药物学的范畴、对象以及基本思路还未有公认的共性认识。现有的海洋药物学学科以现代海洋药物研究理论为指导,以现代海洋药物研究成果为基础来选择和开设相关课程。而海洋中药学是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应用中医药的宏观整体和综合分析方法,结合现代科学技术来研究海洋药用生物的一门新兴学科,从学科内涵到外延二者都有很大差异。现有高校海洋药物学学科多元化的教学课程设置和多层次、多专业背景的教师梯队构成可以为海洋中药学学科提供借鉴,但更重要的是体现海洋中药学的中医药特色和地域特色,构建符合海洋中药研究和教学规律的课程体系,推动教学改革,加快海洋中药学学科的建设步伐。我们提出了构建“一特-二化-三平台-四模块”的课程体系,即:以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专业课三平台为支撑,海洋中药质量控制、海洋中药药效评价、海洋中药繁育加工、海洋中药临床应用四模块为补充,体现中医药特色,构建多元化和系统化的课程体系。

2.2教材及课程资源建设

教材是课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和学生开展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之一,海洋中药学学科为新兴学科,没有成熟的教材可以使用。因此,海洋中药学学科建设的一个首要任务就是编写既具有普适性又能体现中医药特色和地方特色的教材。考虑到本学科的特点以及中医药院校的背景等多方面因素,我们首先选择核心课程海洋中药学、海洋中药分析为重点建设对象,组织团队进行教材编写。目前已经基本完成《海洋中药学》的编写工作。《海洋中药学》教材是在对传统海洋药物资源进行调查与统计的基础上,选择其中663种,综合其传统使用及现代药学研究情况,进行收集、筛选、提炼、总结,以药物名为纲,收录汉语拼音、拉丁名、别名、性味归经、功效主治、临床应用、使用注意、参考资料等条目。编入教材的海洋中药包含了动植物共230科,其中植物53科,动物177科,另有矿物海洋药14种,按药物功效分类共有24种。本学科团队注意将科研成果引入课程中,贯彻学科建设思想和体现本学科的区域和资源特色,出版了以《广西海洋药物》为代表的有一定理论深度、特色鲜明的专著。《广西海洋药物》不仅详细致地描述了广西海域分布的可药用的海洋生物和矿物的特征和药用价值,而且对每个品种的传统研究(如性味归经、功能主治等)与现代研究(如化学成分、药理作用)等做了尽可能详细的介绍,系统地总结和整理了我国传统医药学和民间应用海洋药物的宝贵经验,发掘其中独特的精华[3],是教师进行《海洋中药学》教学和学生自学很好的工具书和参考书。

2.3学科队伍和人才培养

本学科现有在职人员16人。职称结构为教授5人,副教授8人,讲师3人;其中1人为博士生导师,7人为硕士生导师。年龄结构为<35岁者4人,36~45岁者8人,>45岁者4人。学历结构为具有研究生学历者15人,本科学历者3人;其士6人,硕士9人,学士3人。专业结构有中医学、中药学、中西医结合、分析化学、药理学等专业。具有高职称、高学历、多学缘、年轻化等特点,是一支结构基本合理、年富力强的学科团队。

2.4学科建设保障条件

我校设有学科建设办公室,负责学科建设工作。自2005年以来,制订了一系列加强学科建设的政策、措施,并给予一定的经费支持,为海洋中药学的构建和发展提供了政策和管理保障。

3学科建设发展思路

3.1探索和坚持产学研集成化发展模式

海洋中药学是我校这一地方性大学所构建的一个特色学科,要获得长足的发展,需要在原有产学研特色基础上,进一步整合资源,优化机制,破解学科壁垒,建立与行业和社会紧密结合的平台+学科+项目运行模式,聚集社会优质教育资源和核心竞争力,开放性的进行学科建设,集成化办学。目前,我校拥有“广西北部湾海洋中药应用技术与产品研发实验室”,依托该实验室,本校将与广西海洋研究所、钦州市中医药研究所、广西红树林研究中心、广西蓝海洋生物制药有限公司、广西防城港长春生物公司等多个机构共建海洋中药学学科建设平台和基地。这些平台和基地除了发挥整体优势,通过构建科研项目取得标志性科研成果,进行新产品研发,服务社会以外,还将向优秀本科学生和研究生开放,为他们提供优质软、硬件研究平台,鼓励他们参与科研项目,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提高科研设计及动手能力。产学研一体化办学模式的积极探索,将更好地凝聚学科建设、人才培养、技术开发三大资源优势,增强学科的自主发展能力和参与经济发展的综合实力[4]。

3.2坚持地方经济发展和行业导向性

广西拥有绵长的海岸线和广阔的近海滩涂,海洋生物资源极为丰富,但广西海洋药用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及海洋生物制药产业的发展,与国内先进地区相比差距较大。随着《广西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广西海洋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广西科技兴海规划》等政策法规的实施,中国-东盟技术转移中心正式落户南宁,广西在原有资源丰富的基础上,又增加了面向东盟的独特的区位优势。海洋中药学是我校充分利用良好的发展机遇,在学科建设方向上独辟蹊径,着眼地方经济发展和行业发展需求,结合行业特点所发展的一个特色学科。在未来的发展中,将以率先在自己的优势学科上产生一批科技成果,加强特色为基本原则,以培养有特色、高素质的复合型应用人才为目标,走出一条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任务的高水平领域学科发展之路,为海洋中药相关行业的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提供人才和科技服务,形成与社会良性互动的学科发展途径,为加快广西海洋经济社会发展作出贡献。

3.3加强学术交流,促进学科发展

结合本学科研究领域面向世界学术前沿和国际化的特点,从科研合作、人才队伍建设、国际影响、国际交流等几个方面积极进行各种国际合作与交流活动。积极组建海外科研合作基地,促进高水平的科研合作。本学科将依托本校的广西中医药国际合作基地,与澳大利亚格里菲斯大学、泰国孔敬大学等国外大学加强以科研项目牵引的合作,充分利用国外的科研资源,推动学科建设跨越式发展;同时,积极开展国际国内合作与交流,主办和参加海洋中药学相关的国际学术研讨会,提升国际影响力;通过争取项目资金和政府支持,积极鼓励和资助中青年教师到国外本学科领域一流大学或研究机构进行短期研究和访问,利用国外高水平大学的教学与科研条件,学习先进教学理念,完成高水平的科研工作,开阔国际视野。

3.4构建体现学科特色的课程体系,加强教材建设

我们构建的海洋中药学课程体系的特点为“一特-二化-三平台-四模块”,其中公共基础课和学科基础课参照高等中医药院校及海洋大学的设置,并加大实验与实践环节的比例。专业课则充分考虑海洋中药学学科的特点以及中医药院校的背景,体现中医药特色,以“海洋中药学”“海洋中药分析”“海洋中药化学”“海洋资源学”等课程作为专业方向课程,体现课程体系的多元化和系统化。教材建设在学科建设中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性,是教师和学生开展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之一。海洋中药学学科各专业课程的教材编写都是从零开始,无成熟教材参考,我们的编写总原则是充分贯彻学科建设思想和体现本学科的区域和资源特色,兼顾学生培养目标,充分考虑各门课程内容之间的相互关系,注意知识的衔接与配合,将科研成果引入课程中。我们的目标是这些教材和专著既可用作教学和实践教科书,又可作为科研人员的参考书。在这个总原则指导下,本学科团队已编撰出版了一些有一定理论深度、特色鲜明的专著,现正在编撰我国第一部《海洋中药学》和《海洋中药分析》等专著和教材。

3.5多途径培养高层次优秀人才,构建具有创新意识的高素质教师团队

海洋科学导论篇10

关键词:推进区域;海洋经济;协调发展;管理方式

中图分类号:p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引言

随着国际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行,我国沿海地区海洋经济在经历了以直接开发海洋资源的产业发展阶段以后,跨入了以高新技术为支撑的、海陆一体的,以经济发展、生态环境不断改善为基本内容的区域整体协调发展阶段。真正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在市场导向之外,还需要政府的宏观调控政策的引导,本文通过对协调发展区域海洋经济的必要性的阐述和对区域海洋经济协调发展制约因素的分析,从海洋管理角度提出促进区域海洋经济协调发展的政策建议。

1、区域海洋经济协调发展的必要性

1.1区域海洋经济协调发展是区域经济一体化背景下的必然趋势

所谓区域经济一体化,是指按照区域经济发展总体目标,充分发挥地区优势,通过合理的地域分工,在全区域内优化配置生产要素,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以提高区域经济总体效益的动态过程。随着生产社会化的发展,世界和区域经济向全球化和一体化方向发展趋势日益明显,尤其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能够给区域内各个地区和部门带来共同的利益,能从整体上提高区域经济竞争力,因此它已成为区域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海洋经济是陆域经济的延伸,各项海洋产业活动同样会以行政区域划分属地,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各地区海洋经济必然向协调发展的方向迈进。

1.2区域海洋经济协调发展是解决区域海洋产业同构问题的最有效方式

近年来,随着陆上资源的日益减少,人们逐渐把目光转向海洋,沿海各地都纷纷加快了海洋的开发力度。但从沿海地区海洋经济发展重点来看,存在严重的海洋产业同构现象,例如以环渤海地区为例,辽宁省提出沿海“五点一线”建设,重点是交通运输业、装备制造业、原材料加工、重化工和电力工业等;河北省优先发展临港工业,包括钢铁、石化、重化及能源;天津同样发展重化、石化及海水综合利用等;山东则大力发展造船、钢铁、石油化工、盐化工及海洋能源等临港工业。由于缺乏统筹协调,这些沿海地区同类产业并没有形成合力,而是各自为政,自顾自地发展。因此,要改变这种区域间海洋产业同构问题,必须走区域海洋经济协调发展之路。

1.3区域海洋经济协调发展是缩小沿海地区海洋经济发展差异的必然选择

近些年,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在沿海各级政府的共同努力下,我国海洋经济总量持续增长,根据《2008年中国海洋经济统计公报》数据显示lj,2008年我国海洋生产总值达到29662亿元。与此同时,沿海地区海洋经济也实现了快速增长,但是由于受沿海各地区政策导向、海洋资源察赋、地区经济基础和科技实力等因素的影响,海洋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很大的差异。实施区域海洋经济协调发展的战略,有助于沿海地区之间海洋资源的整合以及信息、技术、人才的共享,有助于缩小沿海地区海洋经济发展差异。

1.4区域海洋经济协调发展是转变海洋资源开发方式的必然要求

由于当前沿海各地区海洋经济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差距明显,导致部分海洋资源过度开发与部分海洋资源开发不足,海洋经济落后地区由于科技人才、资金缺乏导致对海水资源、海岛资源、海洋生物资源和海底矿产资源等无法有效开发利用,而往往又会对渔业资源、滩涂资源和近海砂矿资源等对科技水平要求不高的资源开发过度,破坏了海洋生物栖息与繁衍的生态环境。区域间海洋经济协调发展有利于各沿海地区科技、人才及资金的自由流动,对于海洋经济落后地区海洋资源开发方式的转变具有重要意义。

2、海洋经济与海洋管理学科建设的保障措施

要把海洋经济与海洋管理学科建设工作落到实处,扎扎实实地向前推进取得预期的效果,必须建立起强有力的保障机制。

2.1统一思想,解决好认识问题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思想认识不到位,往往成为束缚开展工作的最大羁绊。推进海洋经济与管理学科建设,首先要在提高和统一思想认识上下功夫。要把思想认识统一到党委的决策上来,统一到当前实现工作重心转移的部署和安排上来,统一到既定的发展目标上来。要以学科发展为龙头开展各项工作,统一认识,有意识打造高水平学术团队,促进海洋经济与管理学科建设。只要坚持不懈的努力,目标一定能实现。

2.2要营造良好氛围,解决好学科生态问题

任何事物的发展与成长,都需要一个良好的氛围,也就是一个好的环境,学科建设也是如此。努力为海洋经济与管理学科建设营造良好氛围,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要在全校形成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诸多高校的发展历史都表明,学科的成长就是要有一批拥有梦想、敢于创新、敢于冲击高峰的宝贵人才。海洋经济与管理学科的发展更需要建立起具有较强影响力的学术团队,这就需要加大引进,培养人材的力度,以完善团队的建设;二是要有宽松和谐、自由的学术氛围。学术上要创新,必须给予创新者以宽松、和谐、充分的学术自由,让学者们在自由探索和碰撞中产生新的思想,形成新的理论,从而推进学科建设。

2.3要不断加大投入,解决好发展条件问题

加强学科建设,投入是基础也是前提条件。一是需要获得在政策、资金、资源等各方面的支持与协调;二是需要充分调动各种社会资源,积极争取各级主管部门和各种渠道的专项投入;三也要节约开支,优化配置,集中财力搞学科建设;与此同时,还要优化管理,改进措施,让有限的资金发挥更好的效益。

3、强化管理方式,促进区域海洋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

3.1充分论证,科学规划,调整区域优势产业

当前各地区主导海洋产业相似,在一定程度上出现恶性竞争,不利于我国海洋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从管理角度考虑,应在充分的调研和论证基础上,尽快制定海洋空间开发规划,挖掘各区域优势海洋资源,推进区域新的优势海洋产业的出现,最终形成各区域海洋特色突出,优势海洋产业鲜明的海洋开发总体格局。

3.2制定完善产业扶持政策,加速海洋产业结构调整

经过多年的努力,沿海各地海洋经济产业结构调整已初见成效,但距离理想中的海洋产业结构还存在一定距离,资源消耗型的产业格局依然存在。单纯依靠市场调节,不能满足海洋可持续发展的要求,需要制定对高新技术海洋产业的扶持政策,加大对海洋高新技术科研投人,推进科技成果的应用,加快海水增养殖业、海洋水产品深加工业和海盐精细加工业等传统海洋产业的改造升级,促进海洋生物医药、海水综合利用、海洋能利用和其他海洋高新技术产业为代表的一批新兴海洋产业迅速崛起。

3.3强化海域使用管理,整顿用海秩序

近些年,为了追求海洋经济总量的快速增长,沿海各地区都在大兴土木,围海造地工程随处可见,在这些围海造地项目中不乏会出现相邻项目相似的情况。为了避免这一问题的出现,从海洋管理的角度,应加强整体规划和综合管理,对用海项目要开展规范的海域使用论证,实施严格的审批、依法管理,做到科学用海,科学管海,避免各自为战。

3.4加强区域合作,促进海洋科技、海洋人才互通

海洋科技和海洋人才是推进海洋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条件,由于多种原因,沿海各地区海洋科技实力以及海洋人才的数量和质量有所差别。在当今一体化发展的趋势下,从管理的角度,应为区域间海洋科技的交流与合作创造更多的机会,提供更多的优惠政策,制定更为宽松的海洋人才柔性流动政策,促进区域间海洋科技和海洋人才的互通。

4、结束语

区域海洋经济协调发展的本质是充分发挥区域海洋产业优势,使区域形成相互依赖,合理分工,协调发展的海洋经济统一体。鉴于当前沿海地区海洋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对区域海洋经济协调发展所产生阻碍因素,笔者建议应发挥海洋管理的作用。为此本文所提出的促进区域海洋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主要以海洋管理方式的强化和调整为出发点,期望能为海洋管理者提供决策支持。

参考文献:

[1]秦莉;柯蓉;;区域海洋经济研究前瞻[J];物流科技;2012年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