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经济报道策划十篇经济报道策划十篇

经济报道策划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6:03:28

经济报道策划篇1

关键词:经济日报每周经济看点新闻报道策划

作为全国经济类报刊中权威性、公信力最强的报纸,《经济日报》在2009年年初推出“每周经济看点”专版,报道各地经济社会发展中涌现出来的新现象、新亮点,展示地方经济发展新趋势、新动向。2011年,《经济日报》继续稳步推进报纸改型创新,按照“新闻立报、特色立报、深度立报”的办报理念,有针对性地对报纸的内容、版式、栏目等进行改进,将原来的“每周经济看点”专版由原来的一版扩展为三版,分别设“每周经济看点”、“纵横链接”、“专家评析”三个大专栏,大专栏下再分别设置“采访感言”,“个案精选”(或“案例解读”)、“延伸阅读”、“他山之石”,“权威访谈”、“一家之言”等小栏目。本文将从经济新闻报道策划的角度来分析“每周经济看点”的特色,以求为以后的研究做一些参考。

一、研究方案的设计

关于新闻策划,华中科技大学赵振宇教授认为新闻策划是“新闻传播主体,遵循事物发展和新闻传播的基本规律,围绕一定的目标,对已占有的信息进行科学的分析和研究,着眼现实,发掘已知,预测未来,制定和实施相应的政策和策略,以求最佳效果的创造性的策划活动。”如果从新闻报道工作展开的流程来划定,按照线性逻辑顺序进行归纳,新闻报道策划主要包括选题策划、意义策划、形式策划等内容。在经济新闻中,报道策划显得尤为重要。

《经济日报》“每周经济看点”自2011年改版以来,均在周五刊发,除3月18日《怎样进一步提升农家乐发展水平》一期刊登在13-15版,其余均刊登在9-11版。本文将以2011年1月14日-2011年4月23日共8期24个版面为材料,从选题策划、意义策划、形式策划等方面进行研究,并根据经济新闻报道策划的原则和特征评析其成功和不足之处。

二、“每周经济看点”的成功之处

(一)选题策划分析

选题策划是新闻策划的首要内容。“每周经济看点”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推出八组选题。这八组选题,分别对当前经济发展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深度分析,并寻找解决之道。立足于国民经济的发展,体现了极强的大局观意识。

在选题策划中,“每周经济看点”还注意从人民群众的现实生活中进行挖掘。以《怎样进一步提升农家乐发展水平》为例,农家乐对我们而言都不陌生,农家乐繁荣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环境污染、部分地区特色不明等问题,这期报道从我们熟悉的农家乐入手,研究农家乐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并以成都、浙江安吉、武汉黄陂区等地的农家乐作为经验介绍。

(二)意义策划分析

2011年是“十二五”开启之年,面临的挑战不仅有深化改革问题、有急迫的经济转型问题,更大更复杂的挑战,也有来自人文层面的要求。社会发展和经济改革中出现的问题和新现象,需要新闻工作者。从过去到现在,“每周经济看点”都是报道各地经济社会发展中涌现出来的新现象、新亮点,展示地方经济发展新趋势、新动向,具有较强的前瞻性,也为经济发展指明了出路。

(三)形式策划分析

“每周经济看点”每期选择一个主题,以三个版面进行报道。在第一版通常以一片深度报道多角度、层层深入地进行分析;第二版则进行典型介绍,通过国内外的成功事例为其他地区的发展提供借鉴;第三版通过采访专家学者,高屋建瓴地提出一些发展出路及发展中应注意的问题。以《怎样进一步提升农家乐发展水平》为例,在“每周经济看点”版,将其分为三大看点:品牌培育、升级发展和规范发展,先从品牌建设入手,再到进一步升级发展,最后将视线聚焦在规范发展;在“纵横链接”版,分别介绍了成都、浙江安吉、武汉黄陂区的农家乐发展,从不同的侧重点,非常典型地介绍了我国目前“农家乐”发展的特色;在“专家评析”版,通过对专家学者的访谈,既权威,又富有建设性,对其他地区“农家乐”的发展可以起到很好的指导作用。

三、“每周经济看点”的不足之处

(一)问题意识还可加强

在进行经济新闻报道时,不仅要报道经济活动中的成绩和经验,还要从现实中发现困难和问题。经过研读后发现,《经济日报》的“每周经济看点”在报道时,几乎没有单独就某个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以“农家乐”问题为例,“农家乐”在发展中是否会造成生态失衡?是否有很多环境污染的方面?“每周经济看点”在进行报道时,虽然在正文中提到了缺乏统一规划与合理布局、环境保护不力等问题,但是这只是一笔带过,并没有用较大的笔墨进行分析。这可能会导致不能引起足够的重视,在发展实施过程中对这一问题不重视的情况出现。需要注意的是,在经济发展中,伴随着一些地区成功的,通常是其他有些地区的失败。他们失败的原因是什么?是否具有典型性?对于那些比较典型地失败案例,也应该通过报道,深入剖析失败的原因,为其他地区的发展提供一个教训。

(二)以人为本的理念还不够

《经济日报》主要是传播党和国家关于经济方面政策信息,大部分是关于宏观方面的问题。但不可否认,人始终是经济活动的主体,是构成新闻事件的主体,是最活跃的因素。因此,关于人地信息或新闻,往往最能吸引读者的注意力。“每周经济看点”在“专家评析”版中,都会对相关专家学者和官员进行专访,但是普通人的声音特别少。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报道对普通人的吸引力,也使得报道的可读性减弱。在报道中,有关普通人的报道也比较少,这就使得报道的贴近性大大减弱。当然,“每周经济看点”在有几期报道中做的比较好,例如《除险加固正当时》在“专家评析”版中,设有“网民热议”,收录部分水利部网站的留言,这是一大亮点,让普通读者觉得亲切,也具有很强的互动性。

参考文献:

[1]赵振宇.《新闻传播策划导论》.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经济报道策划篇2

去年以来,笔者所在的河南日报城市经济采访部,在改进党报经济报道上做了很多探索,从主打“策划牌”到提倡“大民生”,报社、部门、个人三级策划“三足鼎立”,高端、民生报道“两翼齐飞”。通过一系列的探索,既在不断“试错”中走向成熟,也更明晰了一条适合自己的路子。

坚持“策划为王”,探索“三足鼎立”,以高站位巩固“话语权”

新闻在层出不穷地发生,但是党报报道新闻的站位和视角是根据形势的需要不断调整的,这个调整的过程可以说就是策划的过程。策划既是一个动脑的过程,也是一个明确方向、集中火力的行动,更是一个整合报道力量,以期达到更佳传播效果的过程。

从经济报道的规律来看,党报经济报道的工作化是其显著特点,即大多数常规内容都是经济部门的工作新闻或经济工作的动态,长期形成的格局是,内行觉浅,外行嫌深,材料枯燥,形式不活。如果不求甚解地把材料简单加工、浓缩为新闻,必然是干巴巴的数字罗列,抽象的总结概括,宏观有余,具象不足,很难满足读者的阅读兴趣和求知欲望。而要挖掘经济活动的深层规律和新闻价值,就必然要有一个通过策划提炼主题、通过策划丰满“血肉”、通过策划推动记者深入采访,让“死材料”变成“活新闻”的过程。

河南日报近年一直提倡“三级策划”,即编委会、采编部门、记者三级各负其责,做好不同层次的策划。城市经济采访部从2011年8月1日正式启动开始,就明确提出积极响应“三级策划”,并给予了全新的诠释和实践。“三足鼎立”即基于三级策划的体制,以报社策划、部门策划、记者个人策划为三个支点,其中着力点是部门策划,做好我们能把握、能做好,又能最大限度地集中优势力量的选题。主要关注焦点是中观领域的经济选题,立足点则是从高层到民间普遍关心的问题。

关注“大民生”,实现“两翼齐飞”,做好“大民生”选题是巩固党报影响力必不可少的内容

很久以来,党报的传播模式习惯于自上而下的宣传,民生选题一直是报道中的一个“短板”。但不可否认的是,一个报道即使主题再宏大,内容再重要,如果老百姓根本不关心、不买账,其传播效果必然是大打折扣甚至等同于无。特别是经济报道,每一个经济政策、经济现象的背后都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所以民生报道不是做不做的问题,而是怎么做的问题。一手抓好党和政府政策、重大新闻等高端报道,一手抓好来自“草根”的民生选题,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两翼齐飞”的含义。而且二者在内容上并不是截然分开的,不管选题“大”或“小”,在操作选题中都要有“大民生”意识,才是我们提倡的宗旨。

“大民生”报道应怎么做?半年来我们尝试了很多探路举措。郑州的地铁建设正在紧锣密鼓地展开,对于这个解决省会交通拥堵的治本之策,千千万万的老百姓是非常关心的,但我们一直对它关注甚少。我们决定,“大民生”就从这里切入。在制订采访计划和联系采访之前,我们多次与记者探讨,一定要从老百姓的立场、从民生的视角去寻找“新闻眼”,力避那些“大干快上,拉动投资”之类的套话。经过讨论,我们从老百姓最关心的安全、技术、保通措施、商圈发展等方面设计题目,都以问句为题,推出了“五问郑州地铁”系列报道。五问,每一问都扣着一个老百姓关心的问题,既吸引“眼球”又让报道接“地气”。报道刊出后,郑州地铁公司的领导说,这是郑州地铁开工以来最有分量的一组新闻报道。

主旋律怎样唱得动听?要研究我们的“第一读者”在想什么

“两翼齐飞”的另一“翼”是比较重大的政治性政策性强的高端选题、战役性重点报道,这是党报的“重武器”,也是我们必须做好的“规定动作”。对于这一类型的报道,要做得到位,做出效果,我们必须研究我们的“第一读者”在想什么。

谁是我们的“第一读者”,我认为无疑是广大公务员和各级企事业单位的干部。党报订阅发行的体制决定了他们是我们最直接的受众群体。主旋律报道要做出效果,就必须吸引他们的兴趣,对他们有启示、有用处。

这一点在《河南日报》去年以来展开的“新十八谈”报道中体现得非常充分。围绕着省委主要领导“以领导方式转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的主题,《河南日报》在推出十八个地市“十八谈”之后,又推出了省直各部门谈转变的“新十八谈”,“新十八谈”是以“谈”的方式推进的一场春风化雨的思想解放,要达到既定的效果,就必须知道读者想看什么,他们想看的不是官样文章、工作总结,而是能谈到实处、谈清症结、谈明方向、谈出举措的文章。为此,我们的记者多次与各有关部门沟通研讨,不留情面地提出他们文章中的问题,一改某些部门初稿中“大会报告”、“工作总结”式的文风,要求切实联系实际、联系基层,有哲学高度、理性思考。许多文章改了十几稿甚至二十几稿。“新十八谈”推出后,广大干部纷纷反映,这样的文章让人想看、爱看、看了能受启发。

经济报道策划篇3

关键词经济新闻地市报嘉兴日报

一、立足全局做好必答题,经济主题报道浓墨重彩

经济是一个地方发展的生命线,做好经济报道是地方党报的一道必答题。《嘉兴日报》通过精心策划、精准解读、精设栏目,把经济报道作为主题报道的重中之重。

(一)精心策划。经济报道的效果取决于选题策划,就是要以全球视野,本土视角,主动将经济建设这个题材置于当地发展的大背景中。平湖是传统服装、箱包大市,外贸出口依存度高。由于国际市场低迷,平湖的外贸经济受到冲击。对此,平湖分社记者注意在选题策划中,从市委市政府扶持外贸企业的政策入手,点对点地寻找一些适应国际市场、调整产品结构和市场结构,规避外贸风险的成功例子,以企业为主角、以政府为推手,采写了《以优化外贸结构拓展市场平湖外贸从贴牌走向创牌》《政企合力成功破解外贸出口困境》等稿件,营造了良好的外贸发展舆论氛围,也给政府决策和企业发展提供了启示。比如:今年平湖将“接轨上海”列为首位战略,新闻选题策划也体现了这一点,《嘉兴日报》在一版重要位置策划刊发了一系列报道:《平湖“跨界”合作紧盯上海拓市场》《五大工程打造接轨上海先行区》《平湖八成以上项目拥有上海“基因”》等一批具有平湖接轨上海鲜明特色的报道跃然版面,形成强大的舆论声势。

(二)精准解读。发展经济离不开政府政策的扶持和支持。今年以来,报社充分借助“权威解读”这个嘉兴市十大精品栏目,对市委市政府出台的一系列扶持实体经济和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进行了深度解读,使这些政策文件得到了更广泛深入的传播。一方面传达市委、市政府做大做强实体经济、加快转型升级的坚定信心与务实举措,另一方面扩大了企业对这些政策的认知率,真正让企业分享政策红利。比如市政府出台了推进经济转型升级创新发展的一系列政策举措,《嘉兴日报》及时对鼓励科技创新与人才发展、推动工业经济转型发展、推进外向型经济发展等方面的补助、奖励政策进行解读、推广。同时对今年“三年活动”中招商引资年和项目推进年方案进行详细解析。使这些惠企新政策得到了更好的宣传。在一些重点经济报道中,还巧妙借鉴了《人民日报》《新华每目电讯》等中央报刊的一些成功做法,用生动活泼的图表表现一些经济数据和发展举措,提升了传播效果。

(三)精设栏目。中央提出要鼓励发展实体经济。结合当地经济发展脉搏,《嘉兴日报》先后推出了《转型发展看平湖》《开局“十三五”实现开门红》等主打栏目,推出了“点对面”“面对面”的30多篇稿件,展示了平湖经济发展的成就和“十三五”开局之年的拼搏奋斗,以栏目为支撑,使重点经济报道系列化。地方每年的经济发展具有阶段性特征,结合时间节点,还先后推出了《服务小微企业助推经济发展》《全面深化改革建设五个平湖》《“四换三名”看亮点》等重点报道各个经济领域工作的栏目,这十多个栏目涵盖广、力度大,通过项目化管理、栏目化报道,确保经济报道量质并进。

二、围绕全局做好分析题,经济深度报道出新出彩

经济报道包罗万象,如何透过经济现象,用记者视角去作一些正确引导和理眭分析,为政府部门和企业发展提供决策参考,这一直是做好经济新闻所致力的目标。

(一)挖掘重点,做有传播力的经济新闻。在挖掘重点经济工作新闻线索时,不仅仅停留在经济发展“怎么样”的表象展现,而是通过深入采访,挖掘表象背后的“为什么”。将浅显的现象、动态报道,打磨成为既有现象、又追问原由的剖析式新闻,增强了经济报道的思想性和传播力,同时还通过观点性深度报道,提升采编人员做好经济新闻的能力。

今年6月,上海迪士尼开园成为大上海经济圈各地追捧的热点,承接迪士尼效应成为各地争相打出的一张牌。平湖分社派出记者在采访了解全市所做工作与进展情况的基础上,以新闻的视角与记者的洞察力,对这一现象进行了深度分析,刊发了《承接上海迪士尼溢出效应,平湖准备好了吗?》的“第一视点”稿件,有现象、有展望,拓展了深度。2015年上半年全市经济发展成绩单出来后,记者结合市统计局提供的素材,在大量数据面前理性分析思考,给枯燥的数据赋予了鲜活的元素。采写的《供给侧改革奏出强音》《提升平湖经济“木桶容量”》上下两篇新闻述评,连续两天一版头条位置重点刊发,改变了过去简单报道经济数据的做法,通过述评,既传递了上半年全市经济发展的积极信号,又分析了当前面临的问题与短板,增强了经济报道的厚重性,体现了“三贴近”,得到相关部门的充分肯定。这一组经济述评稿件通过平湖等新媒体编辑后,《嘉兴日报》也受到读者用户的欢迎和好评。

(二)评论热点,做有引导力的经济新闻。评论是党报的旗帜,是优势所在,《嘉兴日报》把这一优势充分体现在经济报道中。结合全市经济工作的特点,策划推出“评论员文章”“第一评论”等,充分展示评论的价值。连续刊发了《让倒逼成为转型升级利器》《平湖制造转型升级需要“工匠精神”》等具有引导作用的评论文章。在全市经济发展大会召开后,报社就组织策划系列评论员文章,推出了《充分认清形势坚定发展信心》《挺起脊梁激情创业》《当好“店小二”合力促发展》三篇凝心聚力抓好经济工作的评论稿,既把全市经济发展大会的精神进行再深化、再传达,又通过记者语言、新闻视角阐述市委盛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像这类推进经济发展的系列评论每季度都要推出一组,使经济评论成为经济报道中的一张亮丽品牌。

(三)突现亮点,做有影响力的经济新闻。今年以来,平湖经济发展像其他地方一样虽然遭遇很多困难,但也有不少特点和亮色。分社记者在报道中通过这些亮点的集中与对外宣传,进一步扩大了平湖的影响,传递了发展正能量。《小企业“长大”正逢其时》《平湖浙商回归春潮涌动逐浪高》《平湖服装释放创新“引力波”》《平湖企业积极拓展外贸“朋友圈”》《“单项冠军”项目提升平湖产业层次》《曹桥昂首挺进“百亿”行列》等一大批稿件,不仅聚焦招商引资、项目推进、外贸出口、两化融合、企业转型升级等经济工作重点,而且在关注全市面上工作的同时,关注各工业主体的经济发展情况。为了做有吸引力和感染力的经济新闻,呈现方式上不再是几个经济数据的堆砌,而是有典型企业、有具体事例、有政府举措,见人见事见物,以讲故事的方法,将嘉兴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经济转型升级的创新方法与取得成效娓娓道来,让经济新闻换了一张面孔,变得可读、易读、生动、鲜活。

三、服务全局做好选择题,经济典型报道丰富多彩

典型即榜样,典型企业的发展经验能给其他企业带来启发。在典型的选择上,嘉报通过多部门求证,梳理一批信得过、树得起、可借鉴的典型。在报道形式上,不求“高大全”,而是选择一些做得有特色、有个性的企业作为“麻雀”,进行微观解剖,一叶知秋,以小见大。

(一)为实体经济鼓劲。年初,根据全市经济发展大会精神和市委统一部署,报社主动推出了“坚守实业,坚持创新”大型新闻行动。记者深入企业一线,宣传报道一批“坚守实业、坚持创新”的企业经营管理者,为平湖经济发展鼓与呼。“坚守实业,坚持创新”作为今年推出的新闻行动,成为贯穿全年的报道主线。推出的《一只箱包让世界知道“平湖制造”》《一座仓库的“智能化”转型》《一件“百变”的童装》《32年专心致志打造一根好电缆》《一张科技创新券的“创新供给”》等稿件,通过一个企业、一个故事、一个经营者,生动讲述企业和企业家坚守实业的故事。

(二)为小微企业加油。经济新常态下,传统制造业面临去产能、补短板等供给侧改革压力,平湖的中小型企业在产业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上有着可圈可点的经验。嘉报推出“服务小微企业创新转型发展我们在行动”主打栏目,通过采访相关部门,沿着小微企业的成长轨迹,寻找他们的亮点。在企业转型升级典型选择上,重点推出市场主体企业,刊发的《自主创新铸造发展新引擎》《激发小微企业发展动能》《补短板促反弹拉长板赢市场》《机器换人叩开“智造”大门》等稿件,内容都是具有可信、可学的样本,为中小企业发展加油助威。

经济报道策划篇4

一是高度重视。全市各级广播电视部门不断强化政治意识,提高对人口与计划生育宣传工作的认识,在制定年度宣传计划时予以统筹安排。把宣传人口与计划生育政策,引导群众崇尚科学,破除陋习,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婚育新观念,树立良好的道德风尚,为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和人口环境,作为一项政治任务,切实加强舆论引导,不断创新宣传形式,努力提高宣传效果。

二是把握重点。全市广播电视机构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在人口与计划生育宣传工作中,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有关重大决策、重大部署、重点工作和重要会议大张旗鼓地进行宣传。大力宣传市委、市政府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各项工作,高度重视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坚持发展经济与控制人口“两手抓”的具体举措和办法,在推进28项民生工程建设过程中,增加关注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宣传报道份量。同时紧紧围绕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创新宣传报道方式,运用灵活多样的形式,注重挖掘新体裁,发现新亮点,深层次地宣传人口和计划生育政策,不断增强宣传报道的可读性、可视性。

三是精心组织。我市各级广播电视部门,在自办的名牌栏目中如:《××新闻联播》、《涡阳新闻》、《蒙城新闻》、《利辛新闻》等新闻类栏目以及其他像《药都时空》和《走进农家》、《雉河农家》、《漆园风》、《淝河农苑》等栏目中,都有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方面的宣传内容。

《××新闻联播》类栏目立足权威的栏目定位,综合运用经济社会发展政策,把人口与计划生育宣传与加快推进全民社保相结合,与妇女儿童政策、教育政策、公共卫生政策、社会福利政策互相融合,把做好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作为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的重大举措,摆到突出位置,大张旗鼓地宣传《人口与计划生育法》、《计划生育技术管理条例》和《安徽省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管理实施办法》,并传达我市人口与计划生育有关的会议内容,使计生政策家喻户晓,深入人心,人人明白,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人口环境。

经济报道策划篇5

相对于电视新闻类节目,电视经济类节目虽然也讲真实性和实效性,但是它的形式可以更为活泼,因而策划包装的方式方法更为多样,选择性更强。经过包装的经济节目,大大增强了可视性,无论是信息量还是版面、编排上都可以给人带来耳目一新的感觉。笔者就自己在对央视的主打经济类节目《全球资讯榜》做过一番研究和了解的基础上对电视经济类节目的策划谈一下看法。

一、凡事预则立

行事一贯讲究谋划的华夏祖先很早就提出“策划”二字,后汉书《隗嚣传》里就有“是以功名修申策划复得”之说。策划也作“筹划”、“谋划”,含有计划、打算之意,它有决策紧密相关,其含义深邃,寓意广泛。

所谓电视节目策划可以这样理解:它是电视工作者通过对社会、公众进行系统分析,利用已经掌握的信息,对节目报道的整体结构和传播目标的运筹规划。它不是具体的报道活动,而是报道方案或模式设置决策的形成过程。策划具体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微观的,即报道方式的策划;一种是宏观的,即大型专题片的策划或栏目设置模式的策划。

“凡事预则立,不予则废”,如今的栏目竞争,比的不仅是制作水平,拍摄技巧,主持人的发挥好坏,更主要的是比创意、比智慧的竞赛,策划有时成了栏目间的激烈竞争制胜的关键。“深入浅出,举重若轻”是经济类节目所追求的风格,这种风格离开了策划一环就更加难以把握。

二、把握受众需求的脉搏

在设计一项新产品时,必须考虑消费者的需求。与需求脱节,必然无法生产出畅销的产品。策划电视经济类节目与此如出一辙,策划者应首先了解和掌握受众的需求。

“三解”理论。张锦力在《解密中国电视》中,将百姓对媒体的主流需求总结为“三解”,即20世纪90年代初期,百姓对媒体的主流需求是解闷(因此有了晚会热、综艺热、周末热);20世纪90年代中期则变为解气(因此有了新闻热、焦点热、曝光热);而20世纪90年代末到21世纪初,百姓对媒体的主流需求应该是解惑。近几年来,经济生活领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福利分房取消、下岗职工增多,国有企业改革,教育实行产业化……人们心头上都有种困惑:货币化购房,钱到哪儿筹去?下岗职工的出路在哪里?“泥饭碗”也捧不住了,以后吃什么?孩子将来念书的钱怎么办?这些疑问就像石头一样压在心头,人们急于寻求答案。电视经济类节目要想获得受众的支持,就要调整自己的方向,推出一些深度报道类的节目,为受众答疑、解惑,真正走进人们的心里。

“十秒论”。有人曾做过统计与调查:一个电视节目如果在十秒内不能吸引观众的话,观众就会用手里的遥控器换台。今天,随着电视频道的增加,节目的丰富,竞争的加剧,观众拥有了随时随地对频道节目进行选择的权利,一旦节目的内容让他们失去了兴趣,他们会立即换台。过去,编导、记者常常是按时间顺序或事件发展顺序的线状逻辑来构思报道内容的,今天则应首先考虑用一个怎样的精彩点开篇,每个段落埋伏进什么样的激变、情绪点、触发点,通过点来制造起伏和节奏,让观念在低点与高潮的跌宕多姿之间体会和愉悦。经济报道在注意专业性的同时一定要注意大众传媒的通俗性,用新思维创造出经济节目的新形式。

参与需求。参与需求包括两个方面:一种是思想参与,即人们希望从电视节目中获得一种主动思考的权利,参与到电视节目中。越来越多的采访镜头对准了受众,受众渴望在话筒前表达自己的意见和看法。经济部一直十分重视受众的参与需求,在许多深度报道的节目中,注意留给观众思想喘息的空间,让他们由被动教育到主动思考。在许多板块里,事件往往被切到平常百姓身上。

三、找准“卖点”

所谓电视节目的卖点,就是“这一点,节目自身具备,又能符合观众需要,而且其他节目存在空白;或者其他节目即使具备,也没有较强的竞争力;或者其他节目即使同样具备,但还未能显现出来,成为一个突出特点”。打个比方:目前,海信绿色环保电视何以在彩电价格大战中,树立了一面“不降价”的旗帜,就是因为亮出了“有益健康”的卖点,成为市场上炙手可热的商品。在洗发水的市场争夺战中,“滋润头发”和“去头屑”成为潘婷和海飞丝各自的卖点,从而在市场上各争夺了一块领地,有人就电视节目的卖点归纳为:它是该节目最具吸引力的个性化品质特征,它是电视策划的灵魂。

如央视创办于2003年的《全球资讯榜》也正是在电视新闻资讯类节目竞争激烈但又都大同小异的背景下,针对受众需求大胆创新,引进了文娱活动和网络媒体较常使用的打榜形式,主动为观众挑选和梳理全球资讯。在传统的新闻资讯类节目中,通常会明确地划分出国内新闻和国际新闻两大板块,或者将这两块内容交给专门的新闻节目去单独运作。《全球资讯榜》不仅旗帜鲜明地将自己的报道内容定义在全球范围内,还打破了国内、国际两大板块间的界限,将国内外贯通,转而以不同的新闻类别为依据编辑众多全球资讯。该栏目给自己的内容定位是以全球经济资讯为主的信息节目,在当今经济全球化

和全球一体化的大背景下,力求以全球视野来观察中国经济脉动,把握国际经济事件与中国经济乃至百姓生活的关联,寻找中国经济大事在全球背景下的位置。可以说,其国际化的视野和经济专业品质赋予了栏目较高且较独特的支撑点。

我们提出“没有永远的名牌与精品”,节目要时时扮演“试验田”角色。一块地“重茬”就得减产,要不断变换品种才能有好收成。当然提到制作节目,并不是频繁地改版、更换形式,盲目图“新”来吸引观众,而是要根据受众口味和社会化形式的变化作出及时调整。把节目当成“试验田”来经营,不易产生僵化模式,一些富有创意的策划与设想会逐步得到实现。与时代同呼吸、与受众脉搏一起跳动,才能保持一个电视栏目永久的生命力。

经济报道策划篇6

主题策划,就是媒体依据某个时期、某个阶段、某项工作中心等群众关注的舆论焦点,从中选出党和群众最为关注的、最能引导舆论走势的选题策划。近年,本报由于狠抓主题策划,其舆论影响力日渐提高。其中,2005年本报组织的魏青刚主题策划就获得《河南报刊》的高度赞誉,魏青刚不仅获得了2006年度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今年还被选为党的十七大代表。那么,如何通过主题策划,不断提高舆论引导水平呢?

要提高党报舆论引导水平,就必须立足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实际确定主题策划。信阳属经济欠发达地区,又是老区、边区、山区,人口780万,其中80%是农业人口。而每年外出务工的农民达100多万人,其中农民工外出收入达123亿元,占全市GDp的25%。无疑,能否把农民工问题“炒热”,进而使其成为促进信阳经济腾飞新的经济增长点,成了报社党委关注的莺点。

围绕热点选定主题去年初,中央l3家主流媒体来信阳采访农民工问题,为此,报社党委高度重视,在结合信阳实际的基础上,及时制订了《关于借助中央媒体来信,加大农民工官传报道的活动方案》,组织报社骨干记者,赶赴八县,以劳务经济发展为“”,以农民l问题为“点”,从1月7日到1月17日,先后刊发了《信阳劳务经济再次引起中央媒体荚注》、《农民工是建没新农村的主力军》、《关注农民工研究农民t》等系列报道16篇,并同时配发了由省市社科联联合调研绀撰写的《信阳市劳务经济品牌及其提升研究》和《中国农民工问题》概要由于主题鲜明,时机得当,从而为全面推进信阳劳务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围绕焦点选定主题去年3月,全国“两会”期间,我市有五位全国人大代表,而人大代表议案,大都围绕“农民工及劳务经济”。为此,报社不失时机,果断出击,

制订了《关于在全国“两会”期间突出抓劳务经济及农民工问题的宣传报道方案》并由总编辑带队亲赴北京。由于主题明确、措施得力,报道组先后刊发了《市委书记的农民工情怀》、《“农民工孩子学习好了,全社会都放心”》、《让农民工子女在阳光下茁壮成长》等反映农民ll:问题的报道达14篇(幅)。报道刊发后,立即引起有关部门重视。目前,我市部分学校已获准建校,从而有力地推动了解决农民工子女上学难问题。

围绕长线选主题。即围绕信阳市农业大“实际,伞向反映我市劳务经济和农民上发展取得成就的基础上,利用平面媒体优势,以聚焦劳务经济和农民工为主题,报社专门制订了《关于开展科学发展看信阳——聚焦新农村主题系列报道活动方案》,并组成专题采访报道组,具体负责关注劳务经济及新农村建设情况。从4月初至今,报道先后刊发了《仁和乡:修路兴林百事兴》、《马岗乡:“四大经济”合唱富民曲》、《龙潭村:一片茶叶定乾坤》等50余篇。这些报道从小事人手,由点及面,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信阳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所取得的成果。

要提高党报舆论引导水平,就必须围绕中心工作确定主题策划。经济建设是一切工作的中心。如何通过舆论引导推进当地经济发展,是各级党报面临的重大课题。通过近几年的实践,本报运用主题策划,有力地促进了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把握趋向性引导原则,从社会生活与政策举措的趋向之中寻找新闻主题,通过剖析新闻,预测未来发展趋势,为党和政府当参谋,进而指导工作与生活。去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全国开展得轰轰烈烈,但如何正确引导却是各级党委关注的问题。为此,本报专门成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调研组”,深入八县两区实地调查。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本报在头版头题以“新农村建设坎在哪”为主题,先后刊发了“信阳应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系列报道”之《非农化突出聚变》、《基础建设重环境》、《组织化合力整合》等两组8篇报道,深入剖析、诠释“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20字方针。该报道刊出后,许多在县(区)工作的领导评价:报社做了件大好事,让我们知道了新农村的内涵。

从新闻事件探索共鸣性原则中寻找主题。共鸣性原则,就是把新闻事件与大众的情感结合起来,通过主题报道激发大众积极向上的精神。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决定了一个地区经济发展速度的快慢,如何正确引导舆论,并通过主题典型报道,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助力器。去年夏,本报根据我市各县(区)发展实际,为推动经济平衡发展,我们把目光聚焦到新县。新县,地处深山,与鄂、皖交界。过去,其经济指标均排在最后,而通过这几年的发展.山区发生了巨大变化,并成为全国闻名的旅游城市。为此。本报派记者深入新县,以“新县现象探秘”为主题,在一版先后刊发了《生态:红土地的绿色品牌》、《城建:深山沟崛起的靓丽红城》、《涉外经济:享誉全国的知名品牌》及《旅游:县域经济最具活力的增长点》等8篇主题深度报道。该报道推出后,立即在全省引起“新县现象探秘”热,许多县区派调查组赴新县取经。

把握主动性原则,在新闻事件发生之前寻找主题。去年10月,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纪念日,本报紧紧抓住我市是革命老区这一实际,及时制订并开展了《走红色道路看和谐信阳——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大型系列报道的活动方案》,并从日报、晚报抽调骨干记者,分赴新县、光山、商城、固始、罗山等8个县区,走访近60个红军遗址。从8月中旬至11月,本报及其子报《信阳晚报》,分别在一版和重要版面刊发了《红旗飘飘红映灌河》、《片片红土处处忠魂》、《忠孝两全万世敬仰》等50篇(幅)文章,集中反映了革命英雄主义史实,讴歌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变化。

要提高党报舆论引导水平,就必须囤绕典型确定主题策划。典型报道,是党委机关报的一项优势。然而,如何通过主题典型报道来引导、影响舆论,是党委机关报必须关注的问题。

在办报实践中,从新闻价值取舍中寻找主题典型,并借主题典型引导舆论。2005年,我市农民工魏青刚在青岛三次跳海救人的事迹被当地媒体披露后,立即引起本报重视,党委一致认为,该典型不仅是信阳的也是中国的。为此,本报及时派记者远赴青岛,深入实地采写了《搏击滔天巨浪舍身施救信阳青年壮举感动青岛(引题)农民工魏青刚三次跳海救人(主题)》长篇通讯。在魏青刚被评为“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后,本报又派记者分赴青岛、固始、北京等地,先后推出了以宣传魏青剐为主题的《魏青剐感动中国信阳为您骄傲》、《英雄壮举源自内心品质》等13篇系列报道。为了增强主题报道厚度,本报还在一版刊发了《英雄体现特殊品质》、《品质需要特殊作为》及《作为展示特殊价值》3篇评论员文章。该组报道,由于从不同角度、侧面挖掘人物内心世界,向人们展示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从而有力地推动了社会主义荣辱观活动的开展。

经济报道策划篇7

一般而言,经济新闻报道覆盖面很广泛,财政金融、工业生产、证券期货、商贸市场、汽车房产等等应有尽有。尽管有如此广阔的舞台,很多业内记者仍然有经济新闻难做的感慨。齐鲁晚报也曾经遇到过诸多困扰,因为对民生有一些片面的理解,很多经济新闻都做成了柴米油盐的消费信息。稿子虽然贴近了读者,但流于表面,不够深入。

经济现象错综复杂,报纸不仅要告诉读者发生了什么,还要告诉读者为什么发生,乃至以后将产生怎样的影响。对新闻事实的价值判断,决定着一张报纸在市场上的地位。所谓主流大报,不取决于报纸版面的多少,而取决于报纸的品质和权威性。做经济新闻必须达到一定的专业高度。否则,新闻没有公信力,站不住脚,也得不到读者的认可。为此,我们要不断加强记者的专业知识学习和积累,以使新闻报道更趋科学和理性。

但在向“深度经济”前进的同时,我们也遇到了新的难题,那就是专业化的经济新闻面目呆板,文章不生动,缺乏可读性。站起来的经济新闻,因为没有动起来,成了枯燥的政策、文件摘抄、数据统计。这样的稿子显然不能满足不同层次读者的阅读需求,也不是晚报都市报的追求方向。

“一软就浅”,“一专就硬”,表现在版面上就是左右摇摆,时而“大众”,时而“分众”,读者定位不明确。一会儿像是写给官员看的,一会儿像是写给专业人士看的,一会儿又像是写给普通百姓看的,长此以往就形不成鲜明的风格和力量。

因为金融危机的影响,各报都加大了经济新闻的分量。我们也以此为机遇,重新梳理了对经济新闻的报道理念。结合齐鲁晚报的读者需求和版面划分,我们把经济新闻分为四个层面:

一是政经新闻,核心内容为对重大经济政策的、主管职能部门的新闻以及传统分口行业上的新闻进行民生化解读;

二是产经新闻,这是齐鲁晚报以前的弱项,现在正逐步加强,主要是对工业企业、投资管理、技术创新、兼并重组、运行趋势,以及企业家个人经营理念的深度挖掘;

三是财经新闻,包括金融、银行、保险、证券、财政等,从适合晚报特色的角度,关注银行利率变化、理财产品和保险产品的性质特点、证券投资股市走势等;

四是消费新闻,关注市场、价格波动,以及服务行业和服务质量。

有了这样的划分,一个立体化的报道框架就建立起来了。经济新闻就不再是信息大杂烩,它是一个分工明确的储物架,不是一个无所不装的筐。要闻版上做重大政经、产经新闻;财经版重点做财经和消费新闻;“创富齐鲁”版则以产经为主,做深度策划。这就形成了一个趋于合理的三级结构。

在报道上,2008年年底,齐鲁晚报经济新闻中心用大量版面做好重大经济政策的解释性报道,对经济波动、政府政策进行阐述,有利于普及经济政策,稳定人心。今年,又将应对金融危机的报道贯穿全年,做好经济新闻的民生表达。作为山东省主流媒体,齐鲁晚报既要关注金融危机对山东经济形势造成的冲击和影响,同时又要关注山东地方政府和企业界应对危机的办法、发展的出路、如何把损失减少到更少,为区域经济走出困境提供可能的出路。为充分地体现这一点,我们在报纸上开办了《春之声》栏目,将所有的素材都装在这个栏目里集中往外推,体现了稿件的冲击力和策划思路,同时也保证了版面的整体效果。

同时,还计划组建“齐鲁晚报财经研究院”,邀请省内外知名经济专家、学者担任顾问,并通过定期开展、组织一些大型的专题类活动、经济特刊以及年度评选等,与应对金融危机的日常报道形成呼应关系,共同推进经济新闻报道的深化、发展,以进一步增强报纸在政府职能部门及大企业等高端领域内的影响力。

今年,齐鲁晚报将经济新闻中心作为试点,成立了深度财经工作室。在完成好“两个开发”,即利用“创富齐鲁”这个平台开发好大企业中的新闻以及带动未来的广告客户群的同时,弥补以前齐鲁晚报产经新闻偏弱的短板。

此外,我们把新闻与读者的贴近理解为心的贴近。人是经济活动的主体,经济报道离不开对人的关怀,必须关注人的生存状况、历史环境变迁、社会价值取向等深层的问题。现在,我们的记者已经有意识地调整报道思路和写作方式,努力在经济新闻中注意拓宽人文视角,比如齐鲁晚报财经版的“飞越财富”专栏,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稿件深入浅出,虽是经济新闻专栏,同时又具有了社会和文化的内涵。这样生动的经济报道就像五官分明的面容,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经济报道策划篇8

胸怀大局彰显主题策划的影响力

围绕省委、省政府中心工作纵深报道。主题宣传是近年来各家主流媒体不断采用并加以完善的报道方式。这种方式,通过集中宣传、成系列、大规模的报道,全方位反映党委、政府的科学决策、工作部署及实际工作中的进展、经验,使之深入人心、鼓舞人心,达到良好的社会效果。

河南日报在主题宣传方面狠抓策划,进行了成功的探索。2009年11月底,卢展工调任河南省委书记,在之后的一个月时间内,卢书记轻车简从,到河南各地深入调研,在2009年底召开的省委经济工作会议上,他结合河南实际,提出了坚持重在持续、重在提升、重在统筹、重在为民的“四个重在”,在与会干部中引起强烈共鸣和反响。河南日报编委会敏锐地感觉到这是新任省委书记对河南省情、发展现状深思熟虑后提出的重要工作实践要领,于是,围绕如何宣传好“四个重在”,我们进行了一系列的策划。在之后的几天时间,《河南日报》一版分别以《重在持续》、《重在提升》、《重在统筹》、《重在为民》为题的“今日社评”4篇评论连续刊发,同时跟进的还有8篇解读省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的系列述评。这些重磅报道推出后,紧接着又连续刊发省直部门、各地、企业对“四个重在”的反响、学习贯彻情况,从而在短时间内形成了强大的报道声势,使“四个重在”思想内涵迅速被全省广大干部群众所熟知、认同,并贯彻于各项工作之中。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经济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关系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2010年4月7日至10日,省委召开了全省主要领导干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专题研讨班。对这次重要会议的宣传报道,河南日报编委会事先做了周密策划,进行了大规模、渐进式的报道。连续几天,《河南日报》一版重要位置先后刊发了卢展工、郭庚茂、李克、叶冬松等省领导在报告会上的讲话,并以《中原崛起的必然要求》开篇,连续刊发四篇评论;二版则是图文并茂的研讨班讨论侧记,集中展现基层干部参加研讨班的体会、收获、思路等。研讨班结束后,又刊发长篇综述。超大规模的宣传,使干部群众更加了解河南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紧迫性、必要性。4月16日,《河南日报》又在一版突出位置刊发署名文章《发展的必然时代的抉择――谈加快我省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全面阐述了学习贯彻中央关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意义,深入分析和论证了河南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途径和抓手,气势恢弘,催人奋进。《新闻阅评》指出:“《河南日报》这篇文章,深刻论述了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大意义,结合河南实际阐述了‘为什么要加快转变’、‘怎样加快转变’等重要问题,并阐释了河南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点,观点鲜明,论述精当,对当前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具有指导意义。”

其间,《河南日报》还在一版开设专栏《坚持“四个重在”转变发展方式》,把二者有机结合起来,既是对“四个重在”的持续深入宣传,又让干部群众感到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有了很好的抓手。

上述两项重大的主题报道,河南日报一直持续至今,其间既有反映宏观决策和重大部署的报道,又有来自各地的鲜活经验和现场新闻,使省委、省政府的大局工作家喻户晓,深入人心。主题报道体现了很强的纵深感和导向性,体现了省级党报驾驭舆论导向的敏锐性和引导力。

围绕一个时期的重点任务集中宣传。随着经济社会建设的飞速发展,不同时期和不同阶段,党委、政府都会有不同的工作重心和工作重点。比如针对河南具体情况,我省开展的“企业服务年”活动、大招商活动、产业集聚区建设,等等,都是某一时期促进河南发展的有效载体和工作途径。通过集中、连续的宣传,使这些重点工作广为人知,让群众理解这些工作与河南的发展、自身利益的关系,让社会各方真正理解、支持,并积极参与进来,这是党报义不容辞的责任。

在肆虐全球的经济危机中,河南经济也饱受摧残。为战危机、保增长,从2009年初开始,全省上下实施了项目带动战略。在充分宣传党委、政府对这项工作的新要求、新部署、新举措的同时,河南日报经济新闻采访部策划了“重点工程巡礼”系列报道,记者分赴各地,采访关乎河南发展、民生需求的重大项目,实地了解建设者们的好经验、好做法及项目的新进展、新成效,10篇报道刊发后,受到了省领导的高度肯定。随后,经济周刊予以跟进,于2009年12月3日至10日,分两组连续刊发国企重组系列,对河南煤业化工集团、中国平煤神马能源化工集团重组一年后在经济寒流中逆势而起、越走越好的巨大变化作了详尽报道。《新闻阅评》称:“《河南日报》这两组大型国企战略重组的典型报道,给人以信心和振奋。”

众所周知,粮食产量占全国十分之一的河南,对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的地位。农业部部长连续几年亲自到河南参加夏粮的开镰仪式,其重视程度可见一斑。所以,每年的“三夏”季节,上自中央领导,下至基层干部,目光都聚焦在“三夏”,工作重心也落在“三夏”。年年过“三夏”,特点各不同,报道亦如此。近年来,河南日报每年对“三夏”报道都会提前策划、提前令采编人员进入临战状态。今年,在“三夏”备战进入关键期的时候,《河南日报》于5月11日至15日连续推出5篇系列社评,从不同角度深入分析破解“粮食怎么保”这一全局性课题的战略措施。同时开设专栏,对今年各地如何克服气温偏低、影响小麦生长的不利因素,力保夏粮丰收的做法、经验、成效进行深入充分的宣传。与此同时,提高服务意识,及时为“三夏”工作提供大量的科技、气象、融资等方面的信息。整体报道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文图结合,使今年“三夏”工作的宣传丰满充实,有声有色。这组报道同样受到了《新闻阅评》的良好评价。

围绕工作难点多部门策划形成合力。主题宣传要想达到预期效果,必须营造浓厚的舆论氛围,有时就需要协调报社各方力量,统筹策划,形成合力,形成强大的舆论声势,真正把主题烘托出来。

今年我省实施了“大招商、承转移、促发展”战略,报社早谋划、早动手,出台了详细的报道方案。按照方案的要求,经济新闻采访部、采访市地记者部等部门联合作战,由经济新闻采访部承担的《大招商助力中原崛起》等四篇重头报道开路,各地成功的探索和经验紧随而上,既有规模,又有声势,联动效果尽显。河南省委常委、宣传部长、副省长孔玉芳批示给予表扬。

围绕省委书记卢展工提出的如何破解“钱从哪里来、人往哪里去、粮食怎么保、民生怎么办”四道难题,今年5月,经济新闻采访部借编委会号召记者下基层的契机,策划了《破解“四难”看基层》的选题,得到了编委会的认可,随后,这一策划变成多部门采编人员的集体行动,深入一线的记者纷纷了解各地如何结合当地实际,解决四道发展难题的探索、思路、做法。此专栏一经刊出,立即受到省委主要领导的关注。不少地方领导说,看到《河南日报》报道其他地方的新尝试和好经验,很受启发,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在前面提到的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题宣传时,河南日报更是多部门联动,总编室、经济新闻采访部、市地记者部、经济周刊部、理论部、大河网等集体上阵,“长枪短炮”,各显神通;报网互动,相得益彰。这样做,使整个报道立体丰满,体裁多样,内容丰富,极大地增强了宣传效果。

关注民生突出主题策划的服务性

民生是党报始终关注的重点,但是,过去党报的民生新闻一是少,二是硬。近年来,河南日报编委会大力扭转采编人员的理念,强调民本意识,并身体力行策划了许多百姓关心、爱看的民生新闻,拉近了党报与普通百姓的距离。

关心百姓利益,反映民意诉求。随着群众生活的变化和民主意识的提高,我们重点加强了维护群众切身利益、落实群众意见建议等方面主题的策划。

今年1月7日,省委书记卢展工到焦作市调研时,专程到该市人力资源市场,实地察看“4050”人员的就业状况。实地体验到他们的就业困难后,卢展工书记对当地负责人说,就业是最大的民生。40岁以上找工作很难,50岁以上就更难,所以我们要更多地关心一下“4050”人员的就业问题。

“4050”特殊群体就业难问题一直是我们关注的宣传主题之一。以卢书记讲话为契机,我们立即组织策划,迅速开设《关注“4050”切实改善民生》专栏,用评论、消息等形式,对此进行深入报道,掀起了一个推动“4050”人员就业的舆论高潮。随后,有关部门快速反应,立即举办各种形式的培训班、专场招聘会,使不少“4050”人员得以在新的工作岗位上实现人生价值。不仅如此,关注“4050”人员再就业目前已被列入全省各级政府的重要工作议事日程。

平等交流互动,扩大受众范围。学前教育是全社会关注的民生话题之一。幼儿入园难、入“质优价平”的幼儿园更难为众多幼儿家长所认同。今年4月至5月,河南日报社会周刊部按照编委会策划,组织记者对这个问题进行了解析式报道。这组系列报道以《关注你我身边的学前教育》为栏题,先后刊发了《私立幼儿园为何有市场》、《“质优价平”幼儿园离百姓有多远》、《农村幼儿园何时能“长大”》等多篇深度报道,从家长、教师、专家等多个角度,解析城市、农村学前教育的现状、面临的困境。这组报道的可贵之处就在于,没有板着面孔讲大道理,而是客观地探讨一些不正常现象出现的原因,用具体事例敦促幼儿家长,公办、民办幼儿园转变观念,促使各地关注农村学前教育这块“短板”,在平等交流、沟通的基础上,达成相对的共识。这种报道理念值得提倡。

为了增强报道的贴近性和亲和力,编委会还注意充分发挥大河网的网络优势,遇到重大主题宣传,我们会在报纸上、大河网上同时公布讨论话题,请读者、网友加入进来,甚至把一些领导请到大河网,直接与网民对话,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这样做,一方面,能吸引更多人参与其中,民意可以直达决策部门;另一方面,我们的主题报道也更加贴近百姓、贴近实际。

付出真情温情,体现人文关怀。随着社会变革的加剧,相当数量的民众受到这样那样的冲击,有思想上的、观念上的、经济上的,也有情感上的。许多人会在生活、工作中感受到矛盾、压力、困惑。他们的思想需要得到疏导,艰辛需要得到体恤,努力需要得到鼓励,痛苦需要得到抚慰。这就要求我们的民生报道充满温情,饱含深厚的人文关怀,帮助他们身心健康地生活,引导他们乐观向上地生活。

气势恢弘的南水北调工程虽然是造福后代子孙的民心工程,但是,眼下涉及的河南16.2万移民,内心感受是五味杂陈的。一方面,他们不得不离开世代生活的故土,“背井离乡”;另一方面,他们对新生活既有期待,又有恐惧。我们在策划这组报道中,既反映各级领导对这项工作的高度关注、高标准要求,又及时报道有关部门对移民所做的周到服务,包括新村多种户型的设计、水电提前就位、生活设施的完善,等等,让移民放心。当然,我们将笔墨、镜头更多地对准移民,采访报道了不少搬迁之前的农民,听他们说真实感受,宽慰他们的心。如6月9日《河南日报》的《谈话》版,就请来了几位普通移民。其中淅川县盛湾镇陈庄村农民陈国崎的经历很有代表性。关于搬迁传了几十年,他几年前盖了新房却又要离开,说到这里,“老陈的眼中有了一些水样,连说了几声‘舍不得,舍不得’”。但老陈又是豁达的,他说:“这次国家政策好,不但给我们盖有大房子,还补助的有钱,我们很感动啊。”

笔墨蘸情,我们的报道以平实的语言、家常式的讨论,反映了很多移民对新家、新生活的期盼和打算,引导更多的移民尽快走出离开故乡的伤感,投入崭新的生活,创造更加美好的明天。

像移民安置报道一样,在做民生新闻中,我们都努力营造温馨氛围,提高党报的感染力、亲和力和吸引力。

引导热点体现主题策划的针对性

新媒体环境下,舆论场纷纭复杂。面对不断出现的热点问题,党报主题宣传必须更有针对性,让主流声音更响亮,形成健康向上的舆论氛围。

遇到热点要有敏锐性。不可否认,河南人的外部形象由于受个别人、个别事的影响而遭受损害,在外地的不少河南人也曾遭遇不公。媒体上就此展开过激烈讨论,河南日报也在报纸、网络上作过多次报道。今年全国“两会”前夕,省委书记卢展工专程看望在京务工的河南人,并称赞他们充分体现了平凡之中的伟大追求、平静之中极满腔热血、平常之中的极强烈责任感的“三平”精神。卢书记这番话,既高度概括了河南人的精神,也升华了河南人形象大讨论的意义。

河南日报敏锐反应,紧随而上。3月6日至8日,连续刊发三篇今日社评:《“三平”之中见精神》、《“三平”之中悟人生》、《“三平”之中话发展》,10日、11日又刊发两版“三平”精神理论研讨会发言摘要;3月12日至19日用四个版刊发“当代河南人形象素描之”《普普通通的河南人》、《踏踏实实的河南人》、《不畏艰难的河南人》、《侠肝义胆的河南人》,每个版的主角都是平凡人物,配有漫画插图和署名评论。一系列的报道环环紧扣,层层递进,既贴近群众,又引导有力,反响十分强烈。不少读者叫好:“做个河南人,我骄傲!”从而,在这次河南人形象阶段性讨论中,“三平”精神叫响了,河南人正直、勤劳、执著、侠义的真实形象也得以突显。

把握热点要重准确性。群众关注的热点,就是政府工作的重点,也是舆论宣传的难点。对事关热点问题的策划报道,我们注意把握好度,既让报道有思想、有内涵,又不能让一些热点问题因为炒作而升级。一是站位要高。前面提到的关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策划和“三平”精神的宣传,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没有就事论事,而是在做好新闻报道的同时,撰写评论文章,并邀请理论界专家和各界人士研讨、论证、升华,把报道的内容提升到更高的思想层面、理论层面,提升了报道的高度。二是剖析要深。在这方面,我们的社会周刊、经济周刊、视点工作室等作了许多新的探索。在报道企业重组兼并、农村医保、中小学生课业负担重等热点问题时,都由表及里,既反映了现实问题,又请权威部门、专家学者、事件经历者共同探析深层次的原因、如何克服遇到的困难,变热点的炒作为理性的思考,体现了党报报道的前瞻性和权威性。三是介入适度。一些热点问题如果把握不好,容易变成媚俗的炒作,甚至会激化矛盾。党报遇到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时,不能躲避失语,要主动介入,在介入中把握好度。首先要利用自身拥有高端信源的优势,抢先发声,用权威的消息澄清不实的传言,避免引发更大的思想混乱。其次,要及时准确信息,报道事情的进展、政府出台的应对措施等,让主流声音始终掌控舆论。再次,把握好分寸。有的热点报道适合速战速决,有的适合连续报道,如何达到最好的效果,需要高超的处理艺术。

引导热点要重实效性。主题宣传的目的,归根结底要对实际工作有帮助,对所报道的人物有帮助,对读者有帮助。我们在事关群众利益的热点问题报道中,注重新闻报道与实际帮扶相结合,增强报道的社会效果。

曾经有段时间,农民工就业难成了各级领导的心病。特别是每年春节刚过,劳务市场上在寒风中等待雇主的农民工比比皆是。连续两年的春节过后,编辑部一方面派出记者到劳务市场走访农民工,听他们谈就业的艰辛和期盼,并在报纸一版开辟《关注农民工就业》专栏连续刊出,呼吁更多人关注他们的生存状况并施以援手。一方面与有关部门联系,请他们为农民工就业提供培训和专场服务。在我们的努力下,接连数场农民工专场招聘会大大地缓解了农民工就业难问题,帮助许多农民工走出了困境。

像帮助农民工一样,每年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日,我们除了按照策划做好新闻报道外,还帮助投诉的消费者与消协、商家进行沟通,促使问题的解决,使消费者的正当权益得到保护。类似的尝试,都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社会在变革,媒体在洗牌。竞争日趋激烈,舆论日趋多样。在这种新形势下,作为党报,必须发挥自身优势,使主题宣传更有感染力、号召力、影响力,在错综复杂的舆论环境中,唱响主流强音,引导全省人民同心同德投身于中原崛起的伟大事业中,在河南的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党报应有的作用。

经济报道策划篇9

   

   关键词:新闻策划;真实性;新闻事实

   随着人们选择和信息媒体的多样性在增多,严峻的竞争向各新闻媒体提出了挑战。各新闻单位为了自己的生存和发展,不得不注重策划,争取时时拿出最有新闻价值最能满足读者需求的报道来。新闻策划已越来越受到新闻媒体的重视。事实证明,新闻策划对新闻宣传的正确舆论导向和正确的舆论监督,提高新闻宣传的报道质量,扩大报道面,增强可读性都已起了可喜的作用。

   新闻策划并非现在才有,过去一般不用这个名词,而习惯称之为组织宣传或计划报道。新闻策划是否可以这样理解:新闻策划是对一个单体新闻事实或一组系列新闻(包括战役性的),符合新闻规律的一种谋划,它可以是已经发生、正在发生或可预见性的新闻,目的是采用最合适的新闻手段,获得最好的新闻宣传效果。

   新闻策划主要是提炼新闻点,有点带面,整体策划结合社会热点/行业事件提炼1个最好的新闻点,然后通过系列新闻稿件宣传该新闻点,每个稿件从1个角度来说这个新闻点。新闻策划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新闻策划是指新闻传媒的形象策划,它包括传媒发展战略策划、传媒营销策划、内部管理机制策划、广告策划以及媒体的风格和定位策划等;狭义的新闻策划是指新闻采访策划,即新闻业务中的“战役”策划,指新闻传播工作者在一定时期内,为了达到某种传播效果,对具体的新闻事实的报道所作的设计与规划。也就是指记者对将要采访的题材重大的新闻事实所作的事先谋划或筹划。

经济报道策划篇10

有很多会议本身就是经济新闻源,如亳州市每季度都要召开的经济工作调度会,每年都要召开的全市经济工作会议、经济形势分析会、经济形式通报会,这些会议上传递出的经济信息、经济数字都是权威,把这些经济信息、经济数字通过新闻的形式传递给读者无疑是很好的经济新闻。每年召开的“两会”也是经济新闻的重要来源,“两会”上公布的经济发展数字是一年来一个地方经济发展情况的最好反映,另外,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在参政议政中有不少关于经济建设的的真知灼见,这些都是现成的经济新闻素材。除此之外,一些经济部门的一些业务会议,也是重要的经济新闻素材,从中也可以捕捉到鲜活的经济信息。

那么,作为时政记者,又该如何从会议中发现和捕捉“亮点”呢?

“跳”出会议写经济新闻

在做深做透会议本身报道的同时,时政记者还要有一双“新闻眼”,也就是说记者在参加会议时,必须长个“心眼”,这个“心眼”,就是我们常说的“新闻眼”。要能运用“新闻眼”很好地识别和运用会议提供的新闻线索和素材,善于从会议的材料、领导的讲话中挖掘经济新闻线索。

2003年3月份,笔者采访报道全市经济工作会议。会上,谯城区负责人在汇报工作时讲到该区的三官镇正在实施“退耕还林”工程,计划用三年时间在三官镇种植核桃树3万亩,重新打造“亚洲最大的核桃林场”。得到这个信息后,本人意识到这是一个很好的经济新闻线索。会后,笔者及时与三官镇取得联系,深入到三官镇核桃种植现场进行采访,掌握了第一手资料,很快完成了《30万株核桃树苗“嫁入”三官镇――向“亚洲最大”迈出第一步》的深度报道。文章见报后得到了读者的广泛好评,称这篇文章写得有深度,有价值。在2003年度全省经济好新闻评选中,该文被评为二等奖。

能够运用“新闻眼”从会议中挑出有价值的经济新闻线索,对记者来说只是迈出了采写的第一步,要写出好的经济新闻,还必须把功夫下在会议之外,对报道对象及相关人员进行深入、细致的采访。从某种意义上讲,“跳”出会议后的采访比一般采访要求更深入,更细致,因为,从会议中了解到的某些有价值的新闻线索,往往会议都有相关的材料,记者如果偷懒,也可以凭这些材料做文章,但效果会大打折扣。因此,只有深入采访,才可能抓到从会议上抓不到的“活鱼”,也才会使经济新闻减少“会议味”,增强新鲜感。

做好经济新闻策化

时政记者经常要参加各种会议,从这些会议上尤其是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参加的会议上能够获得比较权威、准确的信息,能够较全面地分析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某些重要问题,反映出地方党委、政府的政策导向。一名合格的时政记者要能在做好会议本身报道的同时,准确掌握党委、政府的政策导向,根据党委、政府的决策意图,主动服务,做好新闻策划。

近年来,亳州市经济社会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特别是经济建设更是突飞猛进,每年市委、市政府都会根据经济发展实际制定相应的发展战略,亳州晚报的时政记者根据从会议上了解到的权威信息策划不同的经济新闻。

2010年是亳州市的“项目建设年”,作为增强亳州市经济发展后劲、激发经济发展活力的骨干力量,可以说,重点工程建设担负着确保全市经济快速发展的历史使命。为全面展示亳州市重点工程建设的成就,鼓舞全市人民的信心,2010年3月亳州晚报策划了“走进重点工程”宣传报道活动,派记者深入一线,对全市确定的重点工程进展情况、产生的巨大经济社会效益及对全市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进行多侧面多角度深入报道,《中药产业升级蓄势勃发》、《煤化工产业托起新兴能源城》、《基础建设,让我们的城市更宜居》、《“亳州制造”提速工业强市步伐》、《大项目孕育大发展》等八篇深度报道,全面反映了亳州市重点项目建设取得的辉煌成就,另外,《亳州晚报》还配发了《走进重点工程感受发展春天》、《推进重点工程确保快速增长》等评论员文章。系列文章发表在亳州市全社会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和关注,大家在感叹城市经济社会发展之快的同时,也在憧憬着这座城市美好的明天。

增强经济新闻舆论监督能力

时政记者由于经常参加各种会议、活动,听到的、看到的不仅仅都是经济发展的“一帆风顺”,还能了解到经济发展中的不和谐“音符”,了解破坏经济发展环境的人和事。因此,在报道经济新闻时,不仅要报道经济建设的成绩,还要敢于报道重大经济事件,敢于报道与经济有关的重大问题和矛盾。

改善企业发展环境是各级政府都十分重视的问题,然而,企业遇到具体问题该怎么处理,则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地方政府服务企业发展的能力和态度,不少民营企业在这个问题上对本市的一些地方政府部门颇有微词,这也是本市民营经济发展缓慢的原因之一。2003年,笔者参加一次市政府组织的民营企业发展座谈会,座谈会上,不少民营企业主大吐“苦水”,对本市的一些行政部门“吃拿卡要”的“潜规则”意见很大。会议结束后,笔者及时向报社领导进行汇报,希望对这些破坏亳州经济发展环境的政府部门“潜规则”进行曝光。

在报社领导的支持下,经过精心策划,笔者对市直和三县一区的企业主、企业职工、政府部门、投诉受理机构进行了深入采访,写出了系列曝光文章“民营企业调查”,《为什么企业主不愿意投诉》、《想说爱你却难以开口》、《拿税票的小姑娘又哭了》等文章对本市民营企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种种障碍进行了曝光,“民营企业调查”系列报道矛头直指政府部门的“潜规则”,内容翔实,揭露问题深刻,社会影响强烈,其中《拿税票的小姑娘又哭了》一文发表后,市纪委领导高度重视文章中反映的问题,并在当期的亳州晚报上进行批示,要求严肃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

更为可喜的是,亳州晚报社不仅仅满足于对这些“潜规则”的曝光,而是顺势在要闻版开辟“发展环境大家谈”专栏,引导读者从思想观念、政策措施、政府行为等多方面为改善发展环境、支持民营企业发展献计献策。报道所涉及的部门也接受批评,制定整改措施。这组报道以大胆揭露矛盾开始,以基本解决矛盾结束,既是舆论监督的成功,也是经济报道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