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小学教育的具体任务十篇小学教育的具体任务十篇

小学教育的具体任务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6:05:23

小学教育的具体任务篇1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的通知》和陕西省深化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会议精神,坚持科学发展观,在巩固2002年以来教育系统税费配套改革“调整、优化、清理、分离”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并落实县、乡(镇)政府办学责任,重点搞好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突出加强教职工编制管理,优化师资队伍,依法保障农村义务教育投入,完善和巩固农村义务教育“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实现我县义务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全面提高农村义务教育水平,促进农村义务教育健康、均衡发展,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奠定人才和智力基础。

二、不断完善“各级负责,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

(一)进一步明确农村义务教育分级管理责任

1、县人民政府责任

①负责制定全县农村义务教育发展规划和组织实施;②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逐步调整农村中小学布局;③按照省人民政府规定的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合理核定农村中小学教职工编制;④负责农村中小学校长,教职工管理;⑤合理安排使用上级转移支付资金,调整县本级财政支出结构,增加教育经费预算,确保按时足额统一发放教职工资;⑥统筹安排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安排使用校舍建设和危房改造资金,组织实施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和校舍建设,改善办学条件;⑦确保学校校舍和师生人身安全,净化学校周边环境,维护学校正常教育教学秩序;⑧认真贯彻落实义务教育阶段“两免一补”政策,足额筹措县级财政助学配套资金,确保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按时入学;⑨指导农村中小学教育教学工作;⑩对乡(镇)人民政府教育工作和农村中小学进行督导评估.

2、乡(镇)人民政府责任

①负责组织适龄少年儿童入学,严格控制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辍学;②维护学校的治安、安全和正常教学秩序,治理校园周边环境;③按县上中小学布局调整总体方案,制订本乡镇中小学布局调整具体实施方案,并做好布局调整相关村、组协调工作。按有关规定划拨新建、扩建校舍所需土地,经济条件较好的乡(镇)要积极筹措经费,改善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支持农村中小学发展.

3、村民自治组织责任(含城镇居民委员会等社区组织)

①动员适龄儿童按时入学;②动员村民以义务劳动或者鼓励群众自愿捐资等方式支持中小学办学;③按规定通过“一事一议”的办法筹资筹劳,添置教学设施,维修中小学校舍。按县、乡镇中小学布局调整方案,做好群众宣传教育工作,积极支持、实施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

(二)建立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

县政府按照国务院、省政府制订的基本办学标准、生均公用经费基本标准、教职工工资基本标准及核定的教职工编制,单独编制本级政府的教育预算。

l、保证义务教育公用经费正常核拨

根据教育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关于在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推行“一费制”收费办法的意见》,省财政厅、省教育厅颁布的《陕西省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标准定额》,省教育厅、省税改领导小组办公室《陕西省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意见》等文件规定,按非贫困县生均公用经费定额标准平均数(小学25元/生•年,初中45元/生•年)足额拨付中小学生均公用经费。

2,保证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和校舍建设资金的投入

将中小学建设和危房改造工程优先列入全县基础设施建设的整体规划,国家预算内教育基本建设投资和县本级每年征收的城市教育费附加全部用于教育,并积极争取中、省、市专款补助,保证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和校舍建设顺利实施.积极落实省政府关于各级财政新增财力用于教育的比例不低于20%的规定,并全部用于农村基础教育;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资金的50%以上用于义务教育,其中40%用于弥补义务教育阶段公用经费不足和补助中小学危房改造,落实省政府决定的“从2004年起教育支出占财政支出连续两年增加0.5至1个百分点,且进入以后年度基数”的要求(陕政发明电[2004]5号)。进一步落实国务院、省、市关于中小学危房改造资金筹措有关政策规定,鼓励村民自治组织采取“一事一议”的办法,筹资筹劳,多方筹集校舍建设资金。鼓励全县干部职工损资助学,鼓励企业家、经营大户捐资修建农村中小学校舍。2007年底以前,基本完成农村中小学现有D级危房改造任务。

3、确保农村中小学教职工工资按时足额发放

教职工工资发放实行县长负责制。县政府将教职工工资全额纳入县本级财政预算,建立专户,统一管理。

4、完善基础教育专款管理机制

农村教育专款实行全程项目管理。县财政部门设立教育专款资金户,做到专户管理,专款专用;县上设立的教育专款,由教育部门商财政部门安排下达;计划、财政、扶贫等部门在安排中央和省市用于教育的资金项目时,要与教育部门沟通后下达。财政、税务部门要将城市教育费附加与主税一起足额征收,由教育部门提出分配方案,商财政部门安排使用,不得挪用,不得截留。

5、积极实施义务教育一费制

根据教育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关于在全国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推行“一费制”收费办法的意见》(教财12004J7号)的有关规定,从2005年秋季开始,全县义务教育阶段的所有中小学实行“一费制”,严格按标准收费。纠风、物价、教育等职能部门应按照各自职责加强收费监督检查,禁止乱收费行为,切实减轻学生家长经济负担。要进一步落实中、省、市“两免一补”有关政策措施,资助家庭困难学生完成学业,保证学生不因经济困难而辍学。

6、县政府组织清理、核实农村中小学债务来源和使用情况,并纳入政府解决乡村债务统一计划,逐步化解。

7、县政府依照有关规定,建立健全对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的审计监督和统计公告制度。

(三)加强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管理

1、强化县级管理职能。县教育行政部门具有对农村中小学教师的资格认定、招聘录用、培养培训、职务评聘、调配交流和考核等管理职能。乡镇、村无权聘任中小学教职工。

2、加强中小学教师编制管理。认真执行《陕西省实施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的意见》和《陕西省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教育行政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做好教职工定编定岗工作,结合实际,适时调整中小学的编制,进行动态管理。

3、健全完善乡镇教育教学管理机构。撤销乡镇教委,设立乡镇中心学校。中心学校设在乡镇政府的所在地初中,教育专干兼任中心学校党支部书记,中心学校履行原乡镇教委职能,负责全乡镇中小学管理工作。

4、完善校长选拔任用和管理制度。农村初中校长、副校长、中层主任,中心小学校长、副校长的选拔任用、培训、交流、考核归口县教育行政部门管理,逐步实行中小学校长公开选拔,竞争上岗制度。

5、实行教师资格制度。农村中小学任教人员必须具备相应的教师资格,持证上岗。同时积极吸引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中小学任教。全面推行教师聘任制度,实行按需设岗,公开招聘,平等竞争,择优聘任,严格考核,合同管理。

6、建立城镇中心小学教师到农村中小学任教服务期制度。城镇中小学教师晋升高一教师职务原则上要有在乡村中小学任教一年以上的经历。在乡镇以下学校或教学点工作的教师,在同等条件下可优先晋升高一级职务。新录用师范类院校毕业生实行在农村学校聘任上岗制度。

7、加强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培训培养工作。县、乡政府要创造条件,加强教师教育工作,提高教师学历层次和教育水平。

三、加快中小学布局调整

(一)基本原则

统筹规划,政府引导;适当撤并,扩大规模;合理布局,优化配置;改善条件,确保入学;提高质量,群众满意。布局调整必须与当地实际相结合,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结合,与城镇化建设相结合,与移民搬迁相结合,与危房改造和校舍维修长效机制相结合,与人口变化趋势相结合,与建设寄宿制学校相结合,科学规划,分步实施,扎实推进布局调整工作。

(二)总体规划

我县将用五年时间撤并43所小学和3个教学点,3所初中和3个教学点,使调整后的中小学校点基本达到“布局合理,规模适度,教学结构合理优化,办学效益和教学质量较高”的目标。

(三)实施步骤

1、2006年撤并5所小学和3个教学点,1所初中。

2、2007年撤并8所小学,1所初中和1个教学点。

3、2008年撤并11所小学,1所初中。

4、2009年撤并10所小学,1个初中教学点。

5、2010年撤并9所小学,1个初中教学点。

四、积极推进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

(一)基本原则

1、坚持公开、平等的原则。学校和教职工双方必须在遵守国家法律法规的前提下,按照平等、自愿、协商一致的原则实施人事制度改革。

2、坚持客观、公正的原则。本着对社会、对学校、对事业高度负责的态度,客观公正地评价每一位教师,体现人事制度改革的客观性。

3、坚持择优聘任的原则。从实际工作出发,全面考核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业务水平、工作能力和健康状况,做到任人唯贤,择优聘任。

4、坚持双向选择的原则。教师根据个人情况选择岗位,学校对教师进行“德、勤、绩、能”方面考核,结合岗位需要,对其进行聘任。

(二)工作内容

1、严格执行编制标准

(1)编制标准

全县教职工基本编制初中按1:18(县镇1:17),小学1:23(县镇1:24)的比例核算,附加编制根据学校规模用于调剂乡镇编制的均衡。县教育行政部门在省、市核定审批的编制总额内与县编制部门会商合理设置中小学内设机构,拟定具体的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方案,并由编制部门会商财政部门审批后予以分配下达。

(2)机构设置

初级中学规模在24个班以上的,配备校级领导3—4人:13—23个班的配备校级领导2—3人;12个班以下的配备校级领导2人。完全小学规模在24个班以上的,配备校级领导3人;13—23个班的,配备校级领导2—3人;12个班以下的,配备校级领导1—2人。初级小学(1—2年级),由学区完全小学管理,一律不配备校级领导,指定一名负责人负责学校的全面工作。初级中学的学校内部机构设置:24个班以上的学校,可设教导处,政教处,总务处;23个班以下的学校只设教导处、总务处。小学的内部机构设置:13个班以上的完全小学,设教导处、总务处;12个班以下的完全小学不设职能机构,只配备教导主任和总务主任各1人。初级中学,完全小学的党群负责人,按照上级有关部门文件要求,配备专职或兼职人员。

2、实行全员岗位聘任制

(1)校长任用

局属初中、小学校长,乡镇初中、中心小学校长,由教育行政部门任用。

①基本条件

具有教师资格;具有较好的政治、业务素质和良好的品行;具有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一般应在学校从事过中层管理工作;从事教育、教学工作五年以上;局属初中、局属小学、农村初中及中心小学校长应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和中学一级或小学高级及以上教师职务;乡镇以下村办小学校长应具有中师及以上学历和小学一级以上教师职务。

②基本程序

公布空缺岗位一一公开报名一一资格审查一一面试及演讲答辩——组织考察一一任职公示一一聘任

中小学校长每届任期原则上为3—5年。任期届满后,重新进行聘任。校长在同一学校任职时间一般不得超过两届。

(2)副校长及中层干部聘任

①基本条件

原则上参照同级学校校长竞聘所必备的基本条件,特殊情况可适当降低标准。

②基本程序

县教育局根据学校规模及实际工作需要确定职数,由校长提名并上报县教育局,县教育局按程序在所聘任学校进行考核、测评,符合聘任条件后,按程序办理聘任手续。

(3)教师聘任

教师由校长、副校长及中层干部、教师代表组成的聘任工作领导小组集体组织聘任。

①基本条件

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思想品德端正、遵纪守法,作风正派;具有与拟聘岗位相适应的文化水平、专业技能和相关能力;具有中小学教师资格;具备聘用岗位所要求的其他条件;身体健康。

②基本程序

公布聘任岗位、名额、职责、条件、待遇及办法一一应聘人员提出申请一一聘任工作领导小组对应聘人员的资格,条件进行初审,对通过初审的应聘人员进行考评,根据考评结果择优提出拟聘人员名单一一聘任工作领导小组集体讨论,确定拟聘人选一一公示拟聘任结果一一学校法定代表人与受聘人员签订聘用合同一一教师聘任合同期满,如岗位需要,本人愿意、考核合格的,可以续签聘任合同。

在校长和教师聘用期间,对校长和教师的管理参照《宝鸡市中小学校长和教师队伍管理工作暂行办法》执行。

3、积极实施中小学教师合理分流

(1)对超编教师进行合理分流。主要采取以下三种方式进行:

①县局属学校落聘教师向农村分流。具备基本任教条件的与农村教师—同竞聘上岗。

②城关镇落聘教师向其他缺编乡镇分流。具备基本任教条件的与缺编乡镇教师一同竞聘上岗。

③乡镇内学校落聘教师向缺编学校分流。具备基本任教条件的与缺编学校教师一同竞聘上岗。

(2)允许部分超编人员提前退休或病退

提前退休人员的退休工资可按每两年正常晋升一档职务工资政策增加职等工资,计算到法定退休年龄为止进行核算,按核定标准领取。其他按退休人员管理。

中小学教职工中,确有严重疾病,经县级及其以上医院鉴定丧失劳动能力,且不能正常在岗工作的,可办理病退手续。

(3)实行下岗待聘、辞退制度。在全员岗位聘用过程中未能被聘上岗或不能从事基本教学工作的教师,在保留其原有身份的基础上,限期离岗培训(一至三年),为其提供三次竞聘机会。三年内仍未被聘用的,且不服从分流安排的教职工,予以辞退,停发工资,其人事档案交县人才交流中心,按流动人员管理。

小学教育的具体任务篇2

     发言稿是一种实用性比较强的文体,是为发言准备的书面材料。以下是收录的一些范文,希望能为大家提供帮助。

 

同志们:

今日召开这个会议,首要义务是布置摆设全县中小学人事准则变革,具体履行中小学教职工聘用合同制,发动全县中小黉舍及广阔教职工积极参加支撑变革,进一步优化教员步队构造,进步教员本质,调动广阔教职工的任务积极性,促进全县教育任务再上新程度。方才人事局龚世平副局长和教体局刘世海副局长辨别传达了县委办、当局办两个文件,毛平安局长代表教体局做了一个很好的发动申报,对全县中小学人事准则变革做了详细布置摆设。下面,我讲三点定见:

一、认清情势,一致思维,实在进步对中小学人事准则变革任务主要意义的看法

国度兴衰系于教育,教育成败系于教员。教员肩负着传达文明、开启聪明、塑造魂魄的神圣任务,影响着人类社会的将来。教员是教育理念的载体,是教育运动的组织者和理论者,是常识立异的主要力气。教员的精力面貌、价值取向和教育教育程度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本质,然后关系到全民族的全体本质、立异精力和才能。因而,增强教员步队建立,想方设法进步教员本质,关于我县教育事业的开展和具体建立小康社会都具有严重的计谋意义。近年来,我县在教育人事准则变革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究,获得了较大的发展,师资步队构造不时优化,教员全体本质进一步进步,教育教育质量具体提拔,本年高考绩绩获得前史性打破。但从总的状况看,我县中小学教员步队建立还存在着一些不容无视的问题和坚苦,教育变革还不克不及完全顺应当时根底教育变革开展的要求,不克不及完全顺应具体推进本质教育的要求,不克不及完全顺应我县加速经济社会开展、具体建立小康社会的要求。因而,我们要站在施行科教兴固计谋,具体推进本质教育,具体建立小康社会的高度,充沛看法此次人事准则变革的主要意义,进一步加强变革的盲目性,把握变革的自动权。

起首,要充沛看法到推进和深化中小学人事准则变革,是促进根底教育继续安康开展的急迫需求。

根底教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立的奠定工程,也是高级教育、职业教育开展和学生终身进修的根底。根底教育的规划和质量关系到整个教育的程度,关系到民族全体本质的进步,关系到我国第三步计谋目的的完成。当前,我县中小学教员步队总量上已根本顺应教育事业开展的需求,但全体本质和质量程度还亟待进步,教员步队的构造性矛盾比拟凸起,城乡散布与学科构造不尽合理,难以顺应根底教育开展和教育变革对教员步队的要求。尤其是跟着根底教育治理体系体例变革的深化,乡村教员治理权限上划到县,乡村中小学结构逐渐调整,高中教育继续开展,社会上对优质教育资本的要求愈来愈急迫,这一切都对我县教员步队建立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对当前的中小学人事治理体系体例带来了新的应战。我们必需清醒地看法到当时中小学人事准则变革的主要性和紧迫性,不变革就没有出路,变革是大势所趋,势在必行。

第二,要充沛看法到推进和深化中小学人事准则变革,是具体施行本质教育的必定要求。

当当代界,常识、人才、民族本质和立异才能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的主要标记,成为推进经济增进和社会开展的要害要素。必需持之以恒地贯彻落实“科教兴国”和可继续开展计谋,才干具体进步全民族的科学文明本质。目前国际上比照国度的出产力程度,并不但看你的GDp总量,你的人均收入,甚至也不但看你有没有几项尖端高科技,而是看你的全体社会劳动率,看你用几多人、几多工夫、几多资本,发明了几多物质财富,也就是看一个国度中的每小我有多高的本质,有多大的身手。培育高本质人才需求高本质的教员步队,更需求一个能最大限制地激起、调动这支步队的积极性发明性的机制。

深化中小学人事准则变革,执行教职工聘用合同制的基本目标是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加强黉舍开展的生机,以更好地贯彻教育方针,具体推进本质教育,多出人才,出大好人才。因而,深化中小学人事准则变革是实际的需求,也是当时教员步队顺应教育现代化建立和本质教育的急迫要求。

第三,要充沛看法推进和深化中小学人事准则变革,是加速我县经济和社会开展、具体建立小康社会的客观要求。

我县是传统的农业大县,乡村教育面广量大,教育程度的凹凸关系到各级各类人才的培育,关系到全县生齿本质的进步。要从基本上处理开展的问题,加速全县具体建立小康社会措施,必需鼎力推进教育变革与开展。经由多年的斗争创业,我县经济和社会开展迎来了千载一时的大好开展时机。上一年,我县县域经济综合竞争力排全省第25位,被省委、省当局确定为5个加速开展的区域性中间城市之一。跟着国度西部大开拓计谋的施行,宁西铁路的贯穿,312高速公路的建筑,衔接华东、华中桥头堡的区位优势非常凸起。悠长的前史人文资本,丰厚的物产,强壮的劳务经济,蓬勃鼓起的民营企业,客观上为教育的开展奠基了坚实的物质根底,也对教育的变革和开展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必需顺应当时经济社会开展的需求,进一步加速和深化中小学人事准则变革,在全县中小学树立公开、对等、竞争、择优的用人准则和用人机制,以利于广阔教员最大限制的发扬效果,鼓励广阔中小学教员为我县的经济社会开展作出更大的奉献。

二、强化办法,精心组织,积极稳妥地推进我县中小学人事准则变革

中小学人事准则变革,是一项事关教育开展全局,事关每个教员亲身好处的大事;是一项政策性强、触及面广、影响力大,艰难而又复杂的系统工程。各乡镇、有关部分及各黉舍要强化办法,精心组织,积极稳妥地推进变革。

1、制订好施行方案。县委、县当局制订下发了《县中小学人事准则变革的定见》,县当局印发了《县中小学教职工聘用合同制施行方法(试行)》,明白了此次变革的指点思维、根本准则和办法步调。各单元要严密联络本乡镇、本黉舍的实践,依照县委、县当局的一致要求,科学制订变革方案、施行细则实时间布置。要看法到变革方案制订的进程就是一次深化查询研讨的进程,一次进步看法的进程,因而,对这个进程必然要高度注重,普遍寻求各方面的定见,群策群力,在不违背全县中小学人事变革一致政策的前提下,使本单元的变革方案愈加完美,愈加科学,愈加合理,愈加契合本单元实践。

2、严厉掌握政策和顺序。中小学人事准则变革不只触及到教育变革和开展,也与广阔教职工的亲身好处息息相通,是一项政策性很强的任务。一是要严厉按政策做事。变革黉舍人事准则,目标是树立教员步队公道的竞争机制、有序的活动机制和有用的鼓励机制,以进步教员的全体本质,优化教员步队的构造,具体推进本质教育,进步教育教育质量。因而人人必然要站在全局的高度严厉按政策要求做事。二是变革要有章可循。黉舍人事准则变革的触及的内容、办法、顺序等不克不及有一点点的主观随意性,要构成明白的规章准则,实在包管变革有序地进行。三是变革必然要对峙公开、公道、公平的准则。起首要对峙公开,只要公开才干对峙做到公道、公平。包罗执行聘用的准则、岗亭、顺序和办法及待聘、落聘和拒聘人员布置的政策、渠道等等,都必需向全体教职工公开,让每一位教职工清楚。特殊要留意,执行聘用合同制无论聘用、待聘和落聘,都必需严厉依照既定顺序进行,不克不及简单从事。顺序除了包罗制订方案、民主评断、公开岗亭以外,还包罗应聘的请求、评断、审核等,都要严厉操作,一环也不克不及少。

3、实在增强教育和宣传。要实在做好教职工的思维政治任务,使广阔教职工充沛看法到执行聘用合同制后,端的不再是“铁饭碗”,而是“瓷饭碗”,每小我都要特殊顾惜。黉舍要注重发扬党支部的包管、监视效果和教代会的民主监视效果,留意普遍寻求教职工的定见,加强变革通明度。要有严厉的政务公开准则和民主顺序,以避免任务中的主观性和单方面性,还,要从单元实践动身,妥帖布置好落聘人员,使人事变革真正起到调动教职工积极性的效果。总之,要经过增强宣布道育和思维政治任务,准确处置变革、开展与不变的关系,以发明一个有利于变革的气氛和情况,让全社会了解和支撑变革,让广阔教职工调查和参加变革,加强变革的决心。

4、要积极稳步推进。要依照宣传发起阶段、进修贯彻阶段、组织施行阶段、总结验收阶段有步调地组织施行。宣传发起阶段要实时向广阔教职工宣传深化人事准则变革的意义、目标、办法和方法,做到人人清楚;进修贯彻阶段要仔细组织广阔教职工进修好上级的文件、政策和规则,吃透变革的精力;组织施行阶段要严厉依照有关规则和政策做事,还留意维护好教员的正当权益,表现“无情聘用、有情安顿”的准则;总结验收阶段要特殊留意做好转岗、落聘人员的思维任务,布置好他们的生涯,为他们再上岗、再应聘或自谋出路供应便当前提。

三、增强指导,严厉规律,确保此次变革的顺畅施行

深化中小学人事准则变革,执行教职工聘用合同制是本年县委、当局为深化教育变革,加速教育开展作出的一项严重决议计划。变革的成败,是事关落实“科教兴固”计谋的大事,是事关我县具体施行本质教育,推进教育现代化建立的大事,也是事关教育变革、开展和不变的大事。各乡镇党委、当局、有关部分及各级各类黉舍都要高度注重,增强组织指导,确保变革的顺畅进行。

一是要成立变革指导机构。此次全县教育人事准则变革,力度比拟大,触及面比拟广,政策性十分强,人人必然要在县委、县当局的指导下积极自动地做好任务。各乡镇要成立由乡镇指导任组长的指导小组,担任统筹协调停决变革中碰到的严重问题。此次变革还要按属地准则进行,乡镇中小学聘用任务要在乡镇党委、当局的指导下进行,各黉舍要成立由黉舍法人代表为组长,党、政、教代会等方面代表构成的聘用任务指导小组,做好本校的教职工聘用任务。

二是要准确处置好变革、开展和不变的关系。此次变革的工夫紧、义务重、政策性强,还又触及到广阔教职工的亲身好处,因而各乡镇、各黉舍要依照《县中小学人事准则变革定见》和《县中小学教职工聘用合同制施行方法(试行)》,制订好详细的施行方案,精心组织,稳步推进。要进一步加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加大思维政治任务力度,耐性仔细地做好宣传、分析、引导任务,把变革的力度、开展的速度和可接受的水平一致起来,包管各项变革办法的落实。

小学教育的具体任务篇3

建立职业教育专业教学模式需要将职业岗位工作过程引入到职业教育的专业教学中,要运用职业岗位工作过程的分析方法,对职业教育专业覆盖的职业岗位进行职业活动和工作过程、工作任务进行分析,归纳出职业岗位工作过程的基本模式,以及岗位应完成的典型工作任务及完成工作任务需要的知识、技能和工作态度等。然后将这些真实的工作任务及相关知识、技能进行教学情境的设计,转化为在职业教育专业教学中可以实施的“学习性工作任务”,并将相关的“学习性工作任务”通过一定方式的归并和组合,构建出职业教育的专业课和实习、实训的教学内容。

(一)建立职业岗位工作过程的基本模型运用职业岗位工作过程分析方法,实现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过程与职业岗位工作过程相统一,其关键的一步是分析出职业岗位工作过程的基本模型,并以此为基础,将其转化为职业教育专业教学的教学过程。为此,我们有必要先搞清楚何谓职业岗位工作过程,然后再分析、归纳出职业岗位工作过程的基本模型。对工作过程的理解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工作过程指的是旨在实现确定目标的生产活动和服务活动的顺序,狭义的工作过程则是指向物质产品生产的顺序即“在企业里为完成一件工作任务并获得工作成果而进行的一个完善的工作程序。”是一个综合的时刻处于运动状态但结构相对固定的系统。将工作过程解释为“处于运动状态但结构相对固定系统”,是指职业岗位工作过程从开始接受工作任务到完成工作任务获得工作成果期间,在时间上是一个变化和流动的过程,在空间上有人和物的位移,在行动上有人操作和物体的运动,在这个“流动”、“位移”和“操作”中所运用的工作方式、采用的手段和使用的工具都是遵照工艺流程和规则有序的在运行,即工作过程的基本结构与环节是有规律可循的,是一种相对固定的结构。从表面上看,工作过程在不同企业中,存在同一个职业岗位其工作过程采用的方式、手段和工具可能并不完全相同。但是,通过对不同企业相同的职业岗位工作过程的分析,发现无论工作任务的大小和复杂程度的不同,还是企业规模的大小以及产品类型的不同,其职业工作岗位的工作过程都是按照一定的时间和空间顺序来实现所要求的工作成果的过程,不同企业的同一种职业工作岗位其工作过程的基本模式是基本相同的。运用职业分析方法,就是要找到和发现职业岗位工作过程的共性部分、关键环节和固定结构。运用职业岗位工作过程分析方法,在研究了大量职业岗位工作过程的的基础上,德国职教专家(Sonntag,K)以企业某一职业岗位为例,对技术工人完成工作任务的工作过程进行了分析,得出了职业行动可以用“完整的行动”模式以及工作过程的四要素(四要素是指:目标、工具及辅助方式、工作对象和工作方式)来实现工作任务的完成。本文作者结合我国企业生产过程的具体情况,参照德国职教专家(Sonntag,K)总结的职业行动的“完整的行动”模式,建立了企业职业岗位工作过程的基本模型(见图1)。即企业的职业岗位中,技术工人接受一个工作任务后,第一步需要明确具体的工作任务和目标;第二步对具体任务做主观的综合性的分析和归纳,即通过自身的能力寻求帮助的知识和经验,同时从外界获取有关信息,做出完成工作任务的决定;第三步对工作任务完成进行规划,制定工作任务的实施计划;第四步依据实施计划,协调工作过程的要素,包括工作目标、使用工具、工作对象和工作方法,协调好工作任务之间的逻辑关系,按照工艺流程和规则来实施、完成工作任务;第五步检查和评价工作任务,出具书面检测材料,调整工作过程与操作方法。

(二)构建职业教育专业教学模式获得职业岗位工作过程的基本模式不是目的,还需要对职业岗位工作过程的基本模型作进一步的分析和研究,即对职业岗位工作过程的基本模型进行职业教育教学论意义上的研究和归纳,以职业岗位工作过程的基本模式为样本,参照企业中技术工人从接受工作任务到完成工作任务的工作过程的各环节将其归纳成五个重要的阶段:明确工作任务与目标、制定工作计划、实施工作计划、检验和评估工作任务。并对这五个工作步骤进行教学论意义的设计,将其转换成适合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过程与教学情境的教学模式,形成“确定学习任务、收集获取信息、决策与计划、实施计划、检查与评估学习任务”这样五个步骤,构成职业教育专业教学模式(见图2)。

二、职业教育专业教学的实施

职业教育专业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要打破以知识和单项技能为主要特征的传统职业教育专业教学模式,转变以工作任务为中心来组织教学过程,教学中采用以学生为中心,以“学习性工作任务”为载体,“学习性工作任务”是对职业岗位典型工作任务进行的“教学化”处理的学习任务。为此,需要对职业岗位典型工作任务有一个明晰的认识。

(一)职业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职业的典型工作任务是一个职业的具体工作领域,又称为职业行动领域,它是工作过程结构完整的综合性任务,反映了该职业典型的工作内容和工作方式;完成典型工作任务的过程能够促进从业者的职业能力发展[3]。典型工作任务描述的是职业岗位中一项完整的工作行动,包括计划、实施和评估整个行动过程,它反映了职业工作的内容和形式以及该任务在整个职业中的意义、功能和作用。它是根据一个职业中可以传授的工作关系和典型的工作任务来确定的,典型工作任务具有以下特征:1.典型工作任务不是具体的职业工作过程或工作任务,它在一个复杂的职业活动中具有结构完整的工作过程,这个完整的工作过程包括计划制定、任务实施、结果检查和评价等步骤。2.典型工作任务可以表现职业岗位工作过程的内容和形式,典型工作任务分析过程是一个将现实的、客观的工作任务按照一定主观标准进行系统化的处理过程。3.典型工作任务是职业岗位从业人员在从事职业活动中具有重要意义的一项工作,在整个企业的职业岗位工作过程里具有重要的功能,即通过它能够理解该任务在员工成长发展中的内容、功能和意义。

(二)职业教育专业教学中“学习性工作任务”的设计职业岗位典型的工作任务是源于企业实践,是针对一个职业而言的。通过对职业岗位分析获得的典型工作任务不能直接引入到职业教育专业教学中,需要对职业岗位典型工作任务进行“教学化”,即通过二次开发将典型工作任务转化为在专业教学中可以实施的“学习性工作任务”。1.运用职业岗位工作分析法,开发“学习性工作任务”。要想把职业典型的工作任务引入到职业教育的专业教学中,需要职业工作系统(即企业、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和技术工人等)与职业教育系统(即职业学校、学校中的专业课、实训教师、课程专家等)共同合作和开发才能实现。职业工作系统的有关人员要依据职业学校的专业培养目标、课程结构和专业教学大纲的要求,对职业学校专业覆盖的职业岗位和技术要求变化通过调查、访谈、观察和亲身体验等方法,分析、归纳出职业教育专业教学需要的典型职业工作任务作为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设计和开发的依据和参考。职业教育系统要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的定位和特色,依据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自身的结构和教学条件,将职业工作系统分析、归纳出的典型职业工作任务对其进行“教学化”的处理。教学化处理的涵义是以职业教育教学论和有关学习理论为指导,以学生为中心,以行动导向为宗旨,对典型职业工作任务进行“学习情境”的设计,将职业岗位工作任务转化为专业教学过程实施的“学习性工作任务”。这样专业教学就可以展开了。学习性工作任务获得是需要将典型工作任务与学习任务进行整合形成,学习性工作任务的形成过程如图3所示。2.以职业教育教学论为指导,设计“学习性工作任务”。职业教育教学论是与职业教育教学有关的理论,包括职业教育的教学价值取向、职业教育的教学设计、职业教育的教学过程、职业教育的教学评价以及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职业教育的行动导向教学问题等。鉴于职业教育培养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应具备良好的职业能力,而职业能力的培养要求职业教育的教学要以职业活动的工作任务为目标、工作过程为导向来实施教学。因此,需要把职业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引入到职业教育的专业教学中,但是需要对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学习情境”的设计,将职业岗典型工作任务转化为在职业教育专业教学中可以进行教学的“学习性工作任务”,而这种转换是对典型工作任务的再设计,这个设计过程需要以职业教育教学论为指导,设计过程中要依据专业教学阶段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教学要素的要求进行,还要考虑到教学理念、办学机制和教学资源等因素对学习性工作任务设计的影响。学习性工作任务的设计一般由专业教师和实训教师共同为学生设计,要求设计出的学习性工作任务应含有学习任务题目和内容、引导性问题、完成任务的信息和线索、对学习者或团队工作的指导、用于检测和评估的指令等等。以职业教育教学论为指导设计学习性工作任务及影响因素(见图4)。

(三)职业教育专业教学中的“学习性工作任务”的实施过程职业教育专业教学以“学习性工作任务”为载体开展教学,打破以知识和单项技能为主要特征的传统专业教学过程,转变以工作任务为中心来组织教学,教学突出学生是学习的行动者,教师是学习行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咨询者,学生为了“行动”来学习并通过“行动”学习,为了达到上述目的,专业教学过程应按照“确定学习任务、收集获取信息、制定计划(决策)、实施计划、检查和评估”这样5个完整的行动序列进行教学。

本文以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核心教材《数控加工实训教程》中的实训项目螺纹轴零件为例,将其作为中职数控技术应用专业实训课教学的中的一个“学习性工作任务”,并以此为例探讨职业教育专业教学的实施过程。螺纹轴零件如图5所示[5]螺纹轴数控加工实训教学过程:

(一)确定学习任务学习任务是指教师将职业岗位工作任务转化为专业教学过程实施的“学习性工作任务”。学习任务是学习情境的具体化。确定和设计学习任务时,应对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有基本的设想,清楚所采用的学习资源、途径和完成任务的操作程序和步骤,对学习方式要有安排。通常需要教师提出一个或几个学习任务,学生与教师一起讨论,最终确定学习任务。本案例中,学习任务是螺纹轴零件的数控加工,螺纹轴零件为轴类结构,结构元素包括圆柱面、锥面、阶梯面、槽、螺纹等,符合中等职业学校数控编程加工的专业教学要求,要完成螺纹轴零件数控加工的学习任务,掌握数控机床操作技能,实训教学中需要完成螺纹轴零件的“结构与加工技术要求分析”、“加工工艺分析设计”、“加工程序编制”、“数控加工操作”和“加工质量检验”等学习阶段,每个学习阶段需要学生完成不同的学习任务。这些学习任务既符合企业实际工作要求,又与中等职业学校的专业课程教学过程相符。

(二)收集获取信息学习任务确定后,需要学生独立收集所要完成的学习任务的资料和解决问题的信息,主要途径有:到学校图书馆查阅资料;利用网络资源查找料;到现场进行参观调研。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结合自己的资源和经验,为学生讲解一些必要的知识或提供一些资料。同时学习者应根据学习任务说明和学习任务的资料,设想出完成学习任务的工作行动的内容、工作程序和工作条件。本案螺纹轴零件数控加工,在明确了学习任务后,学生要去学习和查阅有关轴类零件数控加工的知识,掌握数控设备的基本操作技能。在此基础上,对螺纹轴零件进行零件功能分析、结构分析、尺寸与公差分析、加工技术要求分析。可采用头脑风暴法,将分析结果记录在零件工艺信息分析卡上,如表1所示。

(三)决策和制定计划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根据收集的信息进行讨论,决策出完成学习任务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并预测可能达到的效果。再按照决策的相应环节制定完整、可操作的完成学习任务的工作计划,包括:学习小组制定计划和学生自己讨论计划的可行性,必要时教师和学生可共同讨论计划的可行性。本案螺纹轴的数控加工,在决策和计划阶段,有学生小组共同制订出螺纹轴零件数控加工的工作计划,工作计划的内容包括学习任务的工作步骤、所需工具清单、材料清单、人员分工(工作要求与工作目标)、经费预算、成本核算、工作时间安排等。工作计划内容见表2所示。

(四)实施计划实施计划的过程就是工作过程本身,其基本组成元素为工作目的、工作对象、工作材料、工具和工作的方式方法。即学习任务的完成主要由学生小组自己独立承担,在小组同学的互相配合下,以团队形式完成制定的工作计划。学生通过独立处理现实工作岗位中的问题之后获得的经验,这些经验对于其今后进入职业生涯是十分宝贵的。本案螺纹轴零件数控加工,学生在实施零件数控加工前,还需要讨论和制定出零件数控加工的工艺方案,填写螺纹轴零件数控加工工艺卡,包括:刀具选择、切削用量选择等。工艺方案经小组讨论,并经指导教师同意后,进行螺纹轴数控加工的程序编制,在完成以上工作后,在教师的现场指导下由学生实际操作数控机床完成螺纹轴零件的加工。加工顺序为首先装夹右端,加工左端,包括:m30、准33、准37.667、准540-0.03,再装上薄壁环套零件加工准68±0.01外圆。调头装夹加工内孔、梯形螺纹及外圆尺寸。

小学教育的具体任务篇4

第一条为了保障教师的合法权益,建设具有良好思想品德修养和业务素质的教师队伍,促进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发展,制定本法。

第二条本法适用于在各级各类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中专门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教师。

第三条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教师应当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

第四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加强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和业务培训,改善教师的工作条件和生活条件,保障教师的合法权益。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

全社会都应当尊重教师。

第五条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主管全国的教师工作。

国务院有关部门在各自职权范围内负责有关的教师工作。

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根据国家规定,自主进行教育管理工作。

第六条每年九月十日为教师节。

第二章权利和义务

第七条教师享有下列权利:

(一)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和实验;

(二)从事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参加专业的学术团体,在学术活动中充分发表意见;

(三)指导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评定学生的品行和学业成绩;

(四)按时获取工资报酬,享受国家规定的福利待遇以及寒署假期的带薪休假;

(五)对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通过教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其他形式,参与学校的民主管理。

(六)参加进修或者其他方式的培训。

第八条教师应当履行下例义务:

(一)遵守宪法、法律和职业道德,为人师表;

(二)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守规章制度,执行学校的教学计划,履行教师聘约,完成教育教学工作任务。

(三)对学生进行宪法所确定的基本原则的教育和爱国主义、民族团结的教育,法制教育以及思想品德、文化、科学技术教育,组织、带领学生开展有益的社会活动;

(四)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促进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

(五)制止有害于学生的行为或者其他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批评和抵制有害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现象;

(六)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和教育教学业务水平。

第九条为保障教师完成教育教学任务,各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有关部门、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应当履行下列职责:

(一)提供符合国家安全标准的教育教学设施和设备;

(二)提供必需的图书、资料及其他教育教学用品;

(三)对教师在教育教学、科学研究中的创造性工作给以鼓励和帮助;

(四)支持教师制止有害于学生的行为或者其他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

第三章资格和任用

第十条国家实行教师资格制度。

中国公民凡遵守宪法和法律,热爱教育事业,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具备本法规定的学历或者经国家教师资格考试合格,有教育教学能力,经认定合格的,可以取得教师资格。

第十一条取得教师资格应当具备的相应学历是:

(一)取得幼儿园教师资格,应当具备幼儿师范学校毕业及其以上学历;

(二)取得小学教师资格,应当具备中等师范学校毕业及其以上学历。

(三)取得初级中学教师、初级职业学校文化、专业课教师资格,应当具备高等师范专科学校或者其他大学专科毕业及其以上学历;

(四)取得高级中学教师资格和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职业高中文化课、专业课教师资格,应当具备高等师范院校本科或者其他大学本科毕业及其以上学历;取得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和职业高中学生实习指导教师资格应当具备的学历,由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规定;

(五)取得高等学校教师资格,应当具备研究生或者大学本科毕业学历;

(六)取得成人教育教师资格,应当按照成人教育的层次、类别,分别具备高等、中等学校毕业及其以上学历。

不具备本法规定的教师资格学历的公民,申请获取教师资格,必须通过国家教师资格考试。国家教师资格考试制度由国务院规定。

第十二条本法实施前已经在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中任教的教师,未具备本法规定学历的,由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规定教师资格过渡办法。

第十三条中小学教师资格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认定。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的教师资格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组织有关主管部门认定。普通高等学校的教师资格由国务院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行政部门或者由其委托的学校认定。

具备本法规定的学历或者经国家教师资格考试合格的公民,要求有关部门认定其教师资格的,有关部门应当按照本法规定的条件予以认定。

取得教师资格的人员首次任教时,应当有试用期。

第十四条受到剥夺政治权利或者故意犯罪受有有期徒刑以上刑事处罚的,不能取得教师资格的。已经取得教师资格的,丧失教师资格。

第十五条各级师范学校毕业生,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从事教育教学工作。

国家鼓励非师范高等学校毕业生到中小学或者职业学校任教。

第十六条国家实行教师职务制度,具体办法由国条院规定

第十七条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应当逐步实行教师聘任制。教师的聘任应当遵循双方地位平等的原则,由学校和教师签订聘任合同,明确规定双方的权利、义务和责任。

实施教师聘任制的步骤、办法由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规定。

第四章培养和培训

第十八条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当办好师范教育,并采取措施,鼓励优秀青年进入各级师范学校学习。各级教师进修学校承担培训中小学教师的任务。

非师范学校应当承担培养和培训中小学教师的任务。

各级师范学校学生享受专业奖学金。

第十九条各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学校主管部门和学校应当制定教师培训规划,对教师进行多种形式的思想政治、业务培训。

第二十条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社会组织应当为教师的社会调查和社会实践提供方便,给予协助。

第二十一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为少数民族地区和边远贫困地区培养、培训教师。

第五章考核

第二十二条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应当对教师的政治思想、业务水平、工作态度和工作成绩进行考核。

教育行政部门对教师的考核工作进行指导、监督。

第二十三条考核应当客观、公正、准确,充分听取教师本人、其他教师以及学生的意见。

第二十四条教师考核结果是受聘任教、晋升工资、实施奖惩的依据。

第六章待遇

第二十五条教师的平均工资水平应当不低于或者高于国家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并逐步提高。建立正常晋级增薪制度,具体办法由国务院规定。

第二十六条中小学教师和职业学校教师享受教龄津贴和其他津贴,具体办法由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制定。

第二十七条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和国务院有关部门,对城市教师住房的建设、租赁、出售实行优先、优惠。

县、乡两级人民政府应当为农村中小学教师解决住房提供方便。

第二十九条教师的医疗同当地国家公务员享受同等的待遇;定期对教师进行身体健康检查,并因地制宜安排教师进行休养。

医疗机构应当对当地教师的医疗提供方便。

第三十条教师退休或者退职后,享受国家规定的退休或者退职待遇。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可以适当提高长期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中小学退休教师的退休金比例。

第三十一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改善国家补助、集体支付工资的中小学教师的待遇,逐步做到在工资收入上与国家支付工资的教师同工同酬,具体办法由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规定。

第三十二条社会力量所办学校的教师待遇,由举办者自行确定并予以保障。

第七章奖励

第三十三条教师在教育、教学、培养人才、科学研究、教学改革、学校建设、社会服务、勤工俭学等方面成绩优异的,由所在学校予以表彰、奖励。

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对有突出贡献的教师应当予以表彰、奖励。

对有重大贡献的教师,依照国家有关规定授予荣誉称号。

第三十四条国家支持和鼓励社会组织或者个人向依法成立的奖励教师的基金组织捐助资金,对教师进行奖励。

第八章法律责任

第三十五条侮辱、殴打教师的,根据不同情况,分别给予行政处分或者行政处罚;造成损害的,责令赔偿损失;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六条对依法提出申诉、控告、检举的教师进行打击报复的,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机关责令改正;情节严重的,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给予行政处分。

国家工作人员对教师打击报复构成犯罪的,依照刑法第一百四十六条的规定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七条教师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所在学校、其他教育机构或者教育行政部门给予行政处分或者解聘;

(一)故意不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给教育教学工作造成损失的;

(二)体罚学生,经教育不改的;

(三)品行不良、侮辱学生,影响恶劣的。

教师有前款第(二)项、第(三)项所列情形之一,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八条地方人民政府对违反本法规定,拖欠教师工资或者侵犯教师其他合法权益的,应当责令其限期改正。

违反国家财政制度、财务制度,挪用国家财政用于教育的经费,严重妨碍教育教学工作,拖欠教师工资,损害教师合法权益的,由上级机关责令限期归还被挪用的经费,并对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行政处分;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九条教师对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侵犯其合法权益的,或者对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作出的处理不服的,可以向教育行政部门提出申诉,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在接到申诉的三十日内,作出处理。

教师认为当地人民政府有关行政部门侵犯其根据本法规定享有的权利的,可以向同级人民政府或者上一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提出申诉,同级人民政府或者上一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应当作出处理。

第九章附则

第四十条本法下列用语的含义是:

(一)各级各类学校,是指实施学前教育、普通初等教育、普通中等教育、职业教育、普通高等教育以及特殊教育、成人教育的学校。

(二)其他教育机构,是指少年宫以及地方教研室、电化教育机构等。

(三)中小学教师,是指幼儿园、特殊教育机构、普通中小学、成人初等中等教育机构、职业中学以及其他教育机构的教师。

第四十一条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中的教育教学辅助人员,其他类型的学校的教师和教育教学辅助人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参照本法的有关规定执行。

军队所属院校的教师和教育教学辅助人员,由中央军事委员会依照本法制定的关规定。

小学教育的具体任务篇5

论文关键词:义务教育;公立中小学;教师;公务员身份

近些年来,随着国家人事制度的改革,教师的法律地位发生了重大变革但聘任制背景下的义务教育阶段公立中小学教师法律地位存在许多争议,导致教师队伍建设中诸多深层矛盾,如工资、养老保险、医疗保障、福利、住房等长期难以解决。其根本原因在于我国教育立法对公立中小学教师法律身份规定不明晰教师是教育教学活动中的重要主体之一,教师法律身份归属的明确化,对于教师权利的保障和教师职责的履行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我国公立中小学教师法律身份的现实不确定性

在社会转型时期,教师法律身份归属引起了许多专家学者争论,也出现过多种称谓。

1计划时期的国家干部

计划经济时代,因为教师获得国家干部编制,享有国家干部身份,和其他事业单位以及政府工作人员一样,被纳入到统一的干部系统中进行管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国家干部人事制度发生了变化,教师的国家卜部身份也逐步淡化。

2.20世纪80年代事业单位人员

我国现行的法律法规将公立中小学校界定为“事业单位”。“事业单位”一词源于1986年实施的《民法通则》的有关规定《民法通则》在第3条将法人分为企业法人和机关法人、事业单位法人、社会团体法人、中小学校属于不以营利为目的的事业单位.因此教师属于事业单位人员。1998年10月25日国务院又颁布了《事业单位登记管理体制暂行条例》,对《民法通则》的规定作了进一步的阐释。该法规第2条规定,本条例所称事业单位是指国家为了社会公益目的,由机关举办或者其他组织利用国有资产举办的从事教育、利一技文化、卫生等活动的社会服务组织。中小学校在我国的社会组织中被归为事业单位,中小、学教师也理所当然地被定为事业单位人员。把教师身份归属事业单位人员,并没有顾及到教师职业的公务性.,不利于教师及权益的保障和救济。

3.20世纪90年代专业人员和国家工作人员

1966年10月,联合困教科文组织发表的《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指出:“教育工作应傲视为专门职业。这种职业是一种需要教师具备经过严格并持续不断的研究才能获得并准持专业知识及专门技能的公共业务。他要求所辖学生的教育和福利有个人及共同的责任感”。我国《教师法》第3条也规定,我国教帅是专业人员。但“专业人员”不等于法律身份,医生、工稗师等也是专业人员。专业人员主要是对职业性质进行规定,不具有特别的法律意义,更不能解决实践中的各种聘任法律纠纷,因此也无法明确教师各种权益法律关系中的地位、权利、义务和责任。

1997年新修实施的《刑法》销93条明确规定:“本法所称国家工作人员,是指国家机关中从事公务的人员。固有公司、企业、事业位、人民用体中从事公务的人员,以及其他依照法律从事公务的人员,以国家工作人员沦。”依据这条规定,中小学教师的身份可以归属于国家工作人员。但是同家工作人员与公务员这两个概念存意义和范旧上存在较多交叉重叠之处。《公务员法》台之后,国家工作人员概念今后是会被公务员慨念取代还是一个不确定的问题。此外,由于与国家作人员相关的法律制度尚未建讧,因此这一方案对于保障教师权益的作用可能有限。

4.21世纪仍不能称谓公务员

1993《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第3条规定,本条例适用于各级围家行政机关中除工勤人员以外的丁作人员教师不属于该条例的适用对象,自然不在公务员之列,从此教师的身份与公务员在法律上开始分化。2005年4月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圈公务员法》对公务员的范围做出了重大调整,其中第2条规定:“本法所称公务员,是指依法行公职,纳入国家行政编制,由国家财政负担工资福利的工作人员。”从中可以看出对公务员的界定更加明确,公务员的范扩大了,原不属于公务员的法官、检察员都已步入了公务员的行列。但中小学教师不属于行政编制,因而中小学教师不在公务员之列。

二、外国公立中小学教师的法律身份

从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的教育立法看,对于公立中小学教师法律身份的定位大致有以下三种类型:

1.德、法、日大陆法系国家定为公务员

德国、法国、日本等大陆法系国家,一般都把公立中小学教师定为公务员或者教育公务员。日本2004年的国立大学法人化改革改变了国立大学教师的公务员身份,但中小学教师的法律地位并没有因此发生变化。在这些国家,教师由政府任用,享有公务员法规规定的各项权利,非因法定事由不得免职或惩罚。同时教师应履行与公务员身份相应的义务,如教师的争议权(罢课等)受到禁止,团结权、集体交涉权等劳动基本权受到特别限制。此外,基于教育教学活动的特殊性,教师还享有诸如参与决策、教育自由等特殊权利。

2.英、美等法系国家定为公务雇员

英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英美法系国家一般都把公立中小学教师定位为公务雇员。教师由地方教育当局任用,并与之签订聘任合同。教师一方面基于公务员身份享有公务员法律规定的各项权利,履行相应的各项义务;另一方面基于雇员身份,又具有雇佣合同中所规定的权利和义务。

3.新西兰等国家定为雇员

新西兰等少数国家把公立中小学教师定位为雇员。教师由校长聘任,但由政府支付工资。学校在其权限内可以决定教师的雇用和解雇,向教师布置任务,监督和评价教师的工作。教师在任用期内享有教育自由权以及作为公民应享有的其他权利,并在某些方面享有公务员所不具有的权利,如争议权、罢工权。但不能享有公务员所特有的听证权、行政救济等权利。

尽管各国由于法律传统和政治体制的不同,对于教师法律身份的规定各有不同,大陆法系国家的教师与政府构成的是比较典型的行政法律关系,英美法系国家的教师与政府构成的法律关系则具有某种程度的雇佣法律关系性质。但这些国家都强调教师职业的公务性质,强调政府与教师的法律关系,并把对教师的管理纳入到了政府的管理职能之中。

三、中小学教师成为国家公务员的必要性

公立学校教师,特别是公立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其职业性质应当是公务员,即国家行政公务员、军事公务员和教育公务员三类中的教育公务员。它是构成现代国家社会公共事务及其管理的三大支柱之一。应该明确公立学校教师职业的公务员性质,并在《教师法》等法律中予以明确规定。这是因为:

1.义务教育的特点要求教师成为国家公务员

义务教育是根据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其实质是国家依照法律的规定对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实施的一定年限的强迫教育。义务教育与其他类型的教育相比较,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的特点:1)强制性。2)免费性。因此,义务教育又称强迫教育或免费教育。免费性和公益性是联系在一起的,所谓公益性就是《义务教育法》明确规定的“不收学费、杂费”,所需费用全部由政府买单。3)全民性。用强制性和免费性来保障全民接受义务教育,有利于国民教育目标的实现,充分体现了义务教育所提供的产品是一种社会公共服务或纯公共产品。这种产品是任何经过法律许可的人都应得到的无差别的享受。义务教育是国家的一项公益性事业,而教师是实施这项事业的专业人员,对他们的管理自然应该纳入国家公务员管理的范畴。

2.教师的职业职能要求教师成为公务员

教师的职业职能不同一般的事业单位及企业人员,它具有较强公共性。《教师法》第3条规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教师应当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教育法》第8条规定:“教育活动必须符合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义务教育法》第29条规定:“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应当平等对待学生,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不得歧视学生,不得对学生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者其它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不得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等。”由此可见,教师教育教学是一种为公共服务的公共(益)性行为,是国家教育权利的具体化,具有为国家和社会负责的公共职责,其职务的公共属性并不亚于普通公务员。因此,如把教师纳入国家公务员,有利于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职业规范。

3.教师的权益保障要求把教师纳入公务员体系

由于教师法律身份的现实不确定性,在实践过程中不能很好地保障教师的合法权益。如有的地方政府拖欠教师工资十几年至今,严重侵害了教师的合法权益,却没有得到相应的法律救济,以致有的学者甚至呼吁给教师以农民工待遇。《教育法》第3l条规定:“各级人民政府保障教师工资福利和社会保险待遇,改善教师工作和生活条件;完善农村教师工资经费保障机制。教师的平均工资水平应当不低于当地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但从目前来看,由于缺乏比较有效的保障机制来维护其合法权益,中小学教师无论是工资还是医疗、住房等福利待遇远远不如国家公务员,已严重影响广大中小学教师工作安全感和积极性,同时也不利于吸收优秀人才加盟教师队伍。因此,把公立中小学教师定位为国家教育公务员,有利于稳定中小学尤其是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促进我国基础教育事业的发展。

4.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要求教师成为公务员

新的《义务教育法》第32条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教师培养工作,采取措施发展教师教育,县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均衡配置本行政区域内学校师资力量,组织校长、教师的培训和流动加强对薄弱学校的建设。”在具体实践中也是这样操作的,部分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在执行该法第32条第2款的过程中,就选择了通过行政手段对县级行政区域内的师资进行配置,以达到本行政区域内地区之间、学校之间的师资平衡的目的。但教师如属于普通劳动者,与其所在学校签订的是劳动合同,那么政府要强制实行均衡配置师资力量就有一定的困难。如果教师与学校或教育行政部门签订的是行政合同,学校或教育行政部门可以以行政主体的身份与行政相对人订立关于民事权利义务的协议,而非以民事法人的身份,由此而以合同的方式来达到维护与增进公共利益的目的,从而享有行政优益权。因此,教师属于公务员身份,对教师实行轮换制就可依法进行管理,师资配置这一难题便可迎刃而解。

四、中小学教师成为国家教育公务员的可行性

教育公务员,可称为广义上的公务员,指兼具特殊的劳动者(专业技术人员)和特殊的公务员(属于非强力公务员)双重身份,履行的是国家公职。

1.从法理上讲,教师法律身份可以由公法调整,造福于公共利益

公法实际代表权力,代表国家权力;公法为法无授权即禁止,私法为法无禁止即自由。如教师不能进行有偿家教《教师法》并无明确规定,而许多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及学校对此却有明文规定:如有违背就会受到开除等处分。但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常常又苦于有理而无法的尴尬局面。如果消解教师身份泛化问题,把教师纳入教育公务员队伍,他们和教育行政部门之间就构成了特别的权利关系,教育人事立法可依据公共利益或公共福利优先的原则,对教师的某些权利进行适当的限制,从而相对缩小教师个人的权利空间以避免上述类似情况发生。

2.从实践上看,教师的工资(以绩效工资为例)来自财政

2008年底,国家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财政部、教育部联合出台了《关于义务教育学校实施绩效工资的指导意见》(以下称《指导意见》)第2条第1款规定了义务教育教师规范后的津贴、补贴平均水平,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人事、财政部门按照教师平均工资水平不低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水平的原则确定。绩效工资总量随基本工资和学校所在县级行政区域公务员规范后津贴补贴的调整作相应调整。同时《指导意见》规定义务教育学校实施绩效工资所需经费,纳入财政预算,按照管理以县为主、经费省级统筹、中央适当支持的原则,确保义务教育学校实施绩效工资所需资金落实到位。《公务员法》第79条规定,公务员工资、福利、保险、退休金以及录用、培训、奖励、辞退等所需经费,应当列入财政预算,予以保障。由此可见,教师的工资、津贴、补贴、公务员工资和福利等皆来自国家财政,属于第二次分配,这就为教师成为公务员奠定了经济基础。

3.从发展上说,《公务员法》为教师成为国家公务员留下空间

根据《公务员法》第14条规定的国家公务员职位分类制度,公务员职位类别按照公务员职位的性质、特点和管理需要,划分为综合管理类、专业技术类和行政执法等类别。国务院根据本法,对于具有职位特殊性,需要单独管理的,可以增设其他职位类别。同时,依据《教师法》第3条规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教师执行的是国家公务且具有专业性,符合公务员职位分类制度,与现有的国家法律法规的规定并不矛盾。因此,在立法上增设公立中小学教师为教育公务员应该是可行的。

五、教育公务员身份下教师聘任制必须把握的几个问题

实行聘任制,教师是普通的劳动者吗?答案显然不是。义务教育是国家一项公益事业,教师承担的教育责任是一种国家责任,教师聘任制是一种具有公法性质的契约关系,中小学教师的工作体现出明显的公务性,聘任制下教师仍隶属于国家公职人员系列。

1.教师的聘任是政府聘任而非学校聘任

中小学校是一种国家机构,是行政机关的附属物。国家包揽了从举办到管理的一系列权力,学校的办学权力非常有限。从聘用教师的角度来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指出,中小学根据学校编制聘用教师,可面向社会公开招聘,经县以上教育行政部门审批。从实践上看,目前宁夏等部分省市自治区已由省级人事部门统一招收公立中小学教师,用人单位(学校)只是分配具体工作任务而已。当前我国的公立学校仍然是国家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学校行使的是国家教育权,虽然不同于普通的行政权利,但仍属于国家公权的范围,它不享有完全权力能力和行为能力。因此学校与教师之间的关系仍带有行政法律关系的特点,尽管按平等协商原则订立和履行聘任合同,但校方在维护公共利益的前提下,仍具有对合同权力的单方处置权。

2.教师聘任合同属于行政合同而非劳动合同——以免费师范生为例

2007年5月教育部、财政部、人事部、中央编办共同颁布了《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师范生免费教育实施办法(试行)》(以下简称《实施办法》),其中第4条规定,免费师范生入学前与学校和生源所在地省级教育行政部门鉴订协议,承诺毕业后从事中小学教育十年以上。到城镇学校工作的免费师范毕业生应先到农村义务教育学校任教服务二年,免费师范毕业生未按协议从事中小学教育工作的,要按规定退还已享受的免费教育费用并缴纳违约金。第5条又规定,免费师范生一般回生源所在省份中小学任教。从中可以得出免费师范生入学前与所在地省级教育行政部门鉴订的合同属于行政合同,行政主体(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并非以民事法人的身份与行政相对人(免费师范生)之间订立关于民事权利义务的协议,而是以行政合同的方式来达到维护与增进公共利益的目的,实现行政管理目标。

小学教育的具体任务篇6

随着政府职能的转变和市场力量在教育领域内的渗入,我国公立中小学校和教师的关系已不再是简单的行政隶属关系,也不能等同于企业的劳动雇佣关系。我国公立中小学校和教师的法律关系不能完全归属于以上某种关系定位,是一种具有复杂性和多重性的法律关系,包括具有行政属性的管理关系、基于合同的平等的劳动关系等。这些不同性质和类型的关系并存于公立中小学校对教师的管理活动中,使得公立中小学校的教师管理同时接受行政法和民法的调整,呈现出类型上的多重性和内容上的复杂性。我国公立中小学校和教师的法律关系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认识。

一、我国公立中小学校和教师的关系是具有行政属性的管理关系

政府作为学校的举办者,授权给学校,使学校具有一定的行政意志,所以学校管理具有一些行政管理的性质。教师对学校负责,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学校在某些方面行使了国家的权力,代表着国家。所以,公立中小学校和教师间必然存在具有行政属性的管理关系。具体来讲,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具有行政属性的管理关系存在的原因

(1)公立中小学校是与国家教育权的实现和公民基本受教育权的保障关系紧密的专业组织,它的行政性是固有的。公立中小学校在某些方面接受国家公共权力授权,代表国家对教师进行行政管理,这受到行政法的保护。近代学校组织的系统化、制度化是在国家教育权的强化和公民受教育权的要求下实现的,公立中小学校是国家行政主体为实现国家教育权和公民受教育权的特定目的而设立的服务性机构,享有一定公共权力,承担着特定的、强制的国家普及义务教育的行政职能,与国家利益联系紧密。学校的校长由政府委派,代表政府进行管理,这其中必然有行政管理的性质。公立中小学校由于其在对政治和社会方面的特殊意义受到政府在教学和人事等方面较多的行政授权。

(2)公立中小学校的教师具有不同于其他职业的强烈的公共性特征,教师必然接受公立中小学校代表国家进行的具有行政管理性质的领导和管理。公立学校的教师是由国家拨款发工资并确保各种福利待遇的从事特定的教育教学的工作人员。公立学校的教师属于公职系列,是特殊的公职人员。尤其是对于公立中小学校阶段的教师,教师职业的公共性尤为突出。从法理上说,教师作为一个由国家雇佣的整体,它在很大程度上是对国家负责。在大多数国家,由于考虑到教育自由和教师所从事的教育活动不同于政府机关中的公务员所履行的法定职责,与一般的公务员比,教师受到较少的政治限制,但是,与一般雇佣关系比,公立学校教师受到较多的限制,尤其是在集体谈判、罢工、教学责任等方面。如在日本,教师的结社、组织和集体行动等宪法权利受到严格的法律限制,在许多问题上都无法谈判。同样,在美国,公立学校教师的雇佣条件很多都由法律规定,在行政管理雇佣领域能否集体谈判仍有争议。即使是能够进行谈判,在谈判中也是把教师的教学责任作为一个法律(《学校法》)问题而不是合同问题来讨论,这些都充分表明教师职业的公职性特征。教师必须接受公立中小学校代表国家进行的具有行政属性的管理和领导。

2.具有行政属性的管理关系存在的表现

公立中小学校和教师间具有行政属性的管理关系,表现为公立中小学校教师的聘任合同不是普通意义上的劳动合同,有较强的公法色彩。在公立中小学校和教师的法律关系中,不应该由于过于强调教师的受雇佣性而忽略了教师聘任合同与企业的劳动雇佣合同在内容和性质上的不同。国外教育法学界认为教师雇佣合同应包括两个方面内容:工作条件和教育教学。教师的工作条件多属于合同约定内容,但是其中教师的工资、福利待遇、职称等级等内容实际上也不属于合同约定而由国家法律规定;教师在教育教学方面的规定属于具有强力性质的国家行政管理内容,不属于合同约定。教师雇佣合同的制定者在不同国家各有不同,在教师具有公务员身份的国家,由政府立法规定教师的教育职责;在教师作为公务雇员的英国,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后,是由国会下面的教育科学部规定教师的教学任务。目前英国教师与地方教育当局签雇佣合同,雇主和教师协会协商决定除了专业任务以外的其他服务条件(如病假、缺勤等)并写入教师合同。可见,教师聘任合同并不是普通意义上的劳动合同,它所受到的限制正体现公立学校和教师之间关系的行政管理色彩。

二、我国公立中小学校和教师关系是基于合同平等的劳动关系

上文谈到在公立中小学校和教师间存在具有行政属性的管理关系,但是公立中小学校对教师的管理也不同于政府对公务员的管理。虽然公立中小学校接受法律法规授权,是在一定程度上享有某种行政权力的公共组织,其对教师的管理具有一定的行政管理的色彩,但是这种管理不是命令――服从式的、绝对的上下级管理关系。公立中小学校对教师的管理不同于政府对公务员的管理,其原因在于二者之间除了行政法所规定的行政管理关系之外,还存在着一种平权型的民事法律关系――平等的劳动合同关系,这是学校和教师之间的主要关系。劳动合同关系又称劳动关系,是指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在劳动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关系,主要包括劳动者以自己的劳动为用人单位完成一定的生产、工作任务,用人单位为劳动者提供一定的劳动条件,并支付一定的劳动报酬。劳动合同关系在劳动合同中得到比较具体的反映,合同条款包括劳动合同的期限,工作内容、劳动保护内容及条件,劳动报酬、纪律,合同终止条件,违反合同的责任等。一般认为,我国公立中小学校和教师之间是基于合同的平等的劳动合同关系。这主要来自于两方面的依据。

1.我国现行的教师聘任制和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

教师聘任制是我国以法律形式确立的教师管理制度,这是劳动合同制在教育领域中的具体应用。它是学校和教师双方在平等自愿的基础上以签订聘任合同的方式确认教师职务职责以及双方权利和义务的教师任用制度。教师聘任制实际上就是一种劳动合同制度,它不仅要受到《教育法》的约束,同时还要受到《民法》与《劳动法》,以及《合同法》的约束,显示出其劳动合同性。它的实施意味着教师与学校之间的人事关系发生了质的变化:学校不但对外以法人的身份参与社会各领域的活动,而且在学校内部,学校与教师、学校与学生在民事法律关系中都带有平等的民事主体地位,这也体现了市场和产业在教师管理中的作用。根据2000年中共中央组织部、人事部在《关于加快推进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意见》中的规定,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基本思路是:“按照‘脱钩、分类、放权、搞活’的路子,改变用管理党政机关工作人员的办法管理事业单位人员的做法,逐步取消事业单位的行政级别,不再按行政级别确定事业单位人员的待遇。”“全面推行聘用制度。破除干部身份终身制,引入竞争机制,把聘用制度作为事业单位一项基本的用人制度。通过聘用制度转换事业单位的用人机制,实现事业单位人事管理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由单纯行政管理向法制管理转变;由行政依附关系向平等人事主体转变;由国家用人向单位用人转变。”在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背景下,相应地,教师人事制度改革的方式朝着聘任制度方向前进,使得学校与教师之间的劳动合同关系得以确立,使得教师队伍人事关系由计划向市场转化,学校人事管理制度由身份管理向产业管理模式转化。

2.劳动合同关系和教师聘任合同的法理学分析

劳动合同是雇主与雇员之间就劳动管理、工作条件、工资、津贴和奖惩作出的约定。劳动合同关系是指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在劳动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关系,主要包括劳动者以自己的劳动为用人单位完成一定的生产、工作任务,用人单位为劳动者提供一定的劳动条件,并支付一定的劳动报酬。教师聘任合同具有劳动合同的基本特征,体现为教师聘任合同是教师本人和学校当局在平等的基础上达成的一种关于权利义务的协议,不存在一方对另一方的胁迫或强制命令,这符合劳动合同的基本特征。这里学校和教师的“平等”不是绝对意义上的平等,事实上学校作为一个法人组织,教师作为一个个体、自然人,二者之间明显存在实力强弱的不同,这里的“平等”是基于法律意义,指的是二者“法律地位的平等”,即二者在法律上都享有权利、承担义务,都是法律关系中的重要主体。教师聘任合同的这个特征符合劳动合同的“订立合同的双方当事人的法律地位平等”和“当事人之间达成的关于权利义务内容的一种协议”的原则,在形式和法律要求上体现了劳动合同的特点。另外,教师聘任合同的内容虽然具有规定性,但是也基本符合劳动合同的要求。劳动合同的规定性是指必须具备法定的必备条款,如在教师工资工时、劳动保护、福利待遇和标准等方面,国家一般都有相应的法律或法规作出最低或最高限的标准,当事人双方不得违背法律法规的规定。而这一特征与劳动合同作为“一种有限的自由契约”的特征相适应,适用《民法》中的契约自由原则,所谓“有限”是指以不与国家法律相抵触以及遵守法定权限和程序为前提,法律规定的必备条款必须按规定的条件执行,不得协商改变。可见,教师聘任合同在具体内容上也基本符合劳动合同的内涵要求。我国《劳动法》中没有明确规定教师职业的适用性,这主要是考虑到教师职业的公职性、人事制度改革中立法的滞后和敏感、我国教师人力资源市场发展的不成熟以及我国教师聘任制自身的不完善。但是实际上教师聘任合同在内涵和形式上基本符合劳动合同的特征,公立中小学校和教师的法律关系必然包含劳动合同关系。任何社会组织和与其内部通过合同联系的工作人员关系属于平权型法律关系,是一种平权型的劳动关系,可以认为公立中小学校和教师间存在基于合同而产生的平等的劳动关系。

参考文献

[1][德]e・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邓正来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

[2][德]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曹卫东等译.北京:学林出版社,1999.

[3]JanDeGroof(ed).thelegalStatusofteachersineurope,mobilityandeducationUitgeverijaccoLeuver,amersfoort,1995.

[4]Kihter.m.,Remmlein,theLawofLocalpublicSchooladministration,mcGraw-HillBookCompany,inc.,newYork,torontoLondon,1953.

小学教育的具体任务篇7

关键词:小学英语;任务型教学;教学环节

任务型教学实际上就是通过先进的教学方法,培养小学生在生活中运用英语知识的能力。使小学生在任务型课堂上能够自主获取所需的英语知识,培养小学生的语言能力和语言技能等,从而使学生体验到成功获取知识的成就感,激发小学生学习英语的欲望,提高英语教学效果。

一、具有艺术性的任务型教学活动应具备四大因素

(一)教师在设计任务型教学活动的时候,教学内容的设置要结合小学生的实际生活,让小学生认识到英语和生活的联系,激发小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二)教师在设计任务型教学活动的时候,一定要考虑到学生之间、班级之间的差异性,设计的任务型教学活动不能每个班级都一样,要有所改变,体现出不同班级的不同特点。

(三)教师在设计任务型教学活动的时候,首先要考虑到本节课除了要求小学生学习英语知识以外,还要具有教育意义。

(四)教师在设计任务型教学活动的时候,要考虑到小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让小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有所表现,还要重视小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贡献。

二、根据四大因素设计任务型教学活动,提高小学英语教学效果

(一)任务型教学活动的设置要贴近小学生的实际生活

《全日制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要求教师要以小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为题材设计教学活动,教学内容要具有真实性。首先,教师要充分了解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学习规律,根据小学生爱玩、好动、喜欢表现、爱唱、喜欢游戏、善于模仿等一系列特点设计任务型教学活动。其次,教师要把英语课本中的语言自然而然地融合到任务型教学活动中,让学生在有趣的任务活动中学习和运用英语这种语言,使小学生的英语课堂不再枯燥,使小学生不用再机械地死记硬背那些英语单词和课文。

例如,教师可以设计猜测性的任务,这样的任务所用事件比较短,可以应用到英语教学中的各个环节上,并使小学生的语言能力充分发挥出来。在这里我们可以根据小学生的实际生活举一个例子:比如教师在讲解“ihave...”句型时拓展到了Shehas...Hehas...ithas...句型。教师设计了一个让小学生自己介绍喜欢的小动物的教学情景,让学生猜(教师要先示范),学生通过模仿教师所说的句子,说出自己喜欢的动物的特点,让其他学生进行猜测。这一任务设计很贴近小学生的生活实际,充分调动起了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这一教学过程不仅让学生掌握了所学句型、巩固了已学英语知识,还让学生把英语运用到了实际生活中,让学生体验到了学习的成就感。

(二)任务型教学活动要根据小学生的特点进行设计,发挥其实际作用

很多小学英语教师为了达到《全日制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的要求,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只注重课堂上的教学形式,只要课堂上应用了任务型教学活动,场面比较热闹就行,根本没有注意到任务型教学活动带来的效果。这样运用任务型教学活动会适得其反,达不到培养小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提高小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的目的。

(三)任务型教学活动的设计要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不能单纯地停留在让学生学习英语的表面上

随着时代的发展与进步,我国未来社会需要的是具有较强专业素质和较高的道德品质的人才。所以,在教学中应该从小学就开始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使他们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高尚的思想品质的培养是每个教师的责任,因此,教师在设计任务型教学活动的同时也要使课堂教学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

(四)任务型教学活动的设计要人性化,给小学生留出充分的时间思考、表现

课堂教学是双边教学,是教师和学生互动的过程,因此,教师在设置任务的时候,一定要考虑到小学生的接受能力,使小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有充分的时间运用所学英语去做事情,使小学生通过语言的交流,提高小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小学生在这样宽松、有趣的课堂上一次次地感受到成功,增强了小学生学习英语的信心,提高了小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结束语:总之,在教师运用任务型课堂教学方法时,一定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科学地设计教学环节,将任务型教学方法的作用发挥到最大。

参考文献:

[1]李继兰,何声钟.浅谈小学英语“任务型”教学的实施[J].江西教育,2004(7).

小学教育的具体任务篇8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全面提高全体中小学教师政治、业务素质为宗旨,以大力推进教师继续教育制度化和规范化建设为手段,以统筹规划、分步推进、强化管理、注重实效为原则,促进教师自觉形成终身学习理念,提升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与水平。

二、总体目标

“十一五”期间,建立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层级体系与课程体系,完善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运行机制,创新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模式,在建立起一支数量上基本满足教育事业发展的教师队伍的同时,改善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努力造就一支具有师德高尚、理念先进、知识结构宽厚、教育教学能力强,适应素质教育需要的中小学教师队伍。

(一)教师队伍素质全面提升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育的质量取决于教师的素质,没有高素质的教师就没有高质量的教育。广大教师树立现代教育观念,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与职业道德修养;教师的学历层次,教育教学能力和运用信息技术能力,特别是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明显提高,中青年骨干教师群体基本形成。到年,幼儿园专任教师具有大专学历达到70%以上,小学专任教师中具有大专以上学历达到85%以上、初中专任教师具有本科以上学历达到90%以上;普通高中专任教师在学历达标的基础上,5%的教师具有硕士学位或研究生学历,中等职业学校教师90%以上具有合格学历。

(二)教师队伍结构进一步优化

教师队伍的专业结构、职务结构和年龄结构明显改善。各类学科专业教师基本配套,新专业、新学科师资基本满足需要,高中和职业中专复合型、多用型师资比例有所提高。注重充分发挥名教师、骨干教师的示范、辐射作用,开展新一轮全员教师岗位培训。加强省、市骨干教师的选拔和培养,“十一五”期间,选拔省级培训骨干教师(名教师)300名,选拔市级培训骨干教师(名教师)1500人。同时,各县(市、区)着重做好义务教育阶段的骨干教师培训,五年内完成专任教师总量的15%骨干教师培训任务。

(三)农村中小学和薄弱学校教师素质明显提高

高标准完成“农村中小学教师素质提升工程”的各项培训任务,推动农村教师培训工作不断深入。通过城乡学校结对、骨干教师“送教下乡”、支教、骨干教师带徒、教师定期流动等多种方式,将农村教师培训工作不断推向深入,切实提高农村相对薄弱学校的师资水平。“十一五”期间,通过集中研修和名师引领等方式选拔培养500名农村骨干教师,进一步优化农村教师队伍的结构,促使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

三、主要任务

(一)加强教师的职业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提高教师的修养

师德与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是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基础性内容,“十一五”期间,要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师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把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树立良好的教师形象和提高教师的师德修养结合到教师培训工作之中,以此促进教师职业道德水平的提高。同时,要加强对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提高教师对心理健康的认知水平,增强教师心理自助能力。

(二)重视教师的知识更新和能力提高,提高培训的质量

以“新理念、新课程、新技术”为重点内容,开展教师岗位和中小学教师试用期培训。要把有效促进教师知识更新,促进教师业务水平提高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校本研训活动,纳入到教师继续教育培训范畴。在培训中,通过强化学科知识、拓展、整合及其与文化科学知识、教育心理学知识的融会贯通,促进教师知识结构的不断改善与教育教学能力的同步提高。开展实施班主任和教研组长全员培训,使中小学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三)积极探索多种形式的培训,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探索建立“州市教师继续教育网”,以此为中心构建一个覆盖全市中小学校和全员教师的网上虚拟校园,为教师职务培训提供学习资源和支持服务。在培训过程中,积极实施多元、开放、互动的培训方式,以集中培训、网络培训和校本培训相结合,通过骨干引领、脱产研修和培训者蹲点辅导、到学校上课等形式,切实提高培训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四、主要措施

(一)加强领导,建立和完善教师继续教育管理制度

1、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要进一步健全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制度,加强对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管理,市、县两级培训机构要加强对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指导和研究。

2、进一步规范教师继续教育的学分登记和管理制度。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学分认定工作,根据分级管理的原则进行统一管理。初中、小学的学分要实行集中市级培训机构备案,加强管理。中小学教师按规定参加继续教育获取相应的学分,由任职学校归入教师业务档案。在培训周期内修满规定的学分,发给中小学教师相应的继续教育凭证或证书。凡具有教师资格的在职中小学教师,每5年培训不少于240学时(其中必修不少于120学时)。中小学新教师试用期培训不少于120学时(其中必修不少于60学时)。

3、加强教师继续教育的审批制度。具备资格的培训单位开展市级教师职务培训,必须在开班前半个月将培训计划和课程方案报市教育局审批,经教育局审批后,方能纳入教师职务培训的登记范畴。开展镇(乡、街道)级教师培训或校本培训,必须在开班前半个月将培训计划和课程方案报各县(市、区)教师培训机构审批;获准后的培训项目方可纳入教师职务培训的登记范畴。

(二)加强培训者队伍的组织和建设,提高培训者队伍的素质

1、要积极整合教师培训资源,建设一支专兼结合的高素质培训者队伍。在充分发挥本市教育名师、学科带头人、学科教研员和优秀教师作用的基础上,进一步聘请省内外的教育名家到本市讲学,积极开展“专家讲坛”。

2、组建州市教师专业发展学科指导小组,形成教师培训的学科业务指导中心,对教师培训的方案和课程内容进行审核,确保教师培训的健康、持续、有效开展。

3、要加强培训者队伍的师德建设,加大培养、培训和管理力度。本市有关教师培训机构的教师,每年要接受不少于60学时的业务培训,并纳入到教师继续教育培训的统一管理中。要积极拓展培训者的培训渠道,组织他们到省内外高等院校,到中小学挂职实践,使之成为集培训、管理、教学、科研于一体的新型培训者。

(三)加强基地建设,构建市、县、学校三级培训网

1、根据“十一五”师训目标和任务,加强市、县两级教师培训机构的建设,形成以市、县两级教师培训机构为主体,教科研等部门共同参与的开放、多元的师资培训体系。“十一五”期间,高中教师的全员集中培训和市级骨干培训原则上由市级培训机构承担;县(市、区)教师培训机构主要承担县级骨干教师培训及初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全员培训。

2、根据教育部《关于加强县级教师培训机构建设的指导意见》精神,按照小实体、多功能、大服务的原则加强教师培训机构建设,“十一五”期间,全市要积极创建1—2个部级示范性县级教师培训机构,3—4个省级示范性县级教师培训机构。

3、中小学校作为教师继续教育的基层单位,是教师继续教育的主阵地。“十一五”期间,各校要严格按照《关于全面开展中小学校本培训工作的意见》(教高[2004]36号)的要求,全面开展校本研修工作,积极探索教中有研、以研助训、研训促教、研训结合的“研训教一体化”培训。各中小学校长是校本研训的第一责任人,负责制定学校校本研修的规划和学校年度培训计划,安排落实本校教师的继续教育工作,对外做好送培工作,对内做好师资管理和校本研训工作。同时要建立帐并做好各种培训档案的保管、存档工作。

(四)加强督导检查,建立教师职务培训激励与约束机制

1、保证教师继续教育的经费投入。切实贯彻落实《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政发[2004]47号)文件精神,力争年度中小学教师培训经费不少于当地教职工工资总额的3%,专款专用。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所需经费按财政管理体制,市、县(市、区)的财政部门和教育行政部门分级负责落实。各教师任职学校年初预算资金中安排一定数目经费用于本校教师继续教育。继续探索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经费由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和教师共同承担的机制。

2、要把教师职务培训的完成情况逐步纳入对学校的督导评估内容,凡有10%以上教师未能按规定完成教师培训任务的学校,当年不能参加有关先进单位评比;上述学校也不得申报各级示范性学校,校长当年的年度考核不能评为优秀等次。

小学教育的具体任务篇9

为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加快农村教育发展,深化农村教育改革,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和城乡协调发展,现就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特作如下决定。

一、明确农村教育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重要地位,把农村教育作为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

1.农村教育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的重要作用。发展农村教育,办好农村学校,是直接关系8亿多农民切身利益,满足广大农村人口学习需求的一件大事;是提高劳动者素质,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从根本上解决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的关键所在;是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将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的重要途径;是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农民思想道德水平,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大举措。必须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高度,优先发展农村教育。

2.农村教育在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建设学习型社会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农村教育面广量大,教育水平的高低关系到各级各类人才的培养和整个教育事业的发展,关系到全民族素质的提高。农村学校作为遍布乡村的基层公共服务机构,在培养学生的同时,还承担着面向广大农民传播先进文化和科学技术,提高农民劳动技能和创业能力的重要任务。发展农村教育,使广大农民群众及其子女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是实现教育公平和体现社会公正的一个重要方面,是社会主义教育的本质要求。

3.我国在人口众多、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的条件下,实现了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以下简称“两基”)的历史性任务,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得到了很大发展,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大量较高素质的劳动者和丰富的人才资源。但是,我国农村教育整体薄弱的状况还没有得到根本扭转,城乡教育差距还有扩大的趋势,教育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亟待加强。在新的形势下,要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将农村教育作为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一手抓发展,一手抓改革,促进农村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更好地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

二、加快推进“两基”攻坚,巩固提高普及义务教育的成果和质量

4.力争用五年时间完成西部地区“两基”攻坚任务。目前,西部地区仍有372个县没有实现“两基”目标。这些县主要分布在“老、少、边、穷”地区,“两基”攻坚任务十分艰巨。到2007年,西部地区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以下简称“普九”)人口覆盖率要达到85%以上,青壮年文盲率降到5%以下。完成这项任务,对于推进扶贫开发、促进民族团结、维护边疆稳定和实现国家长治久安,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要将“两基”攻坚作为西部大开发的一项重要任务,摆在与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同等重要的位置。国务院有关部门和西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要制定工作规划,设立专项经费,精心组织实施,并每年督促检查一次,确保目标实现。要以加强中小学校舍和初中寄宿制学校建设、扩大初中学校招生规模、提高教师队伍素质、推进现代远程教育、扶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为重点,周密部署,狠抓落实。中央继续安排专项经费实施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安排中央资金对“两基”攻坚进行重点支持。中央和地方新增扶贫资金要支持贫困乡村发展教育事业。中部地区没有实现“两基”目标的县也要集中力量打好攻坚战。大力提高女童和残疾儿童少年的义务教育普及水平。

5.已经实现“两基”目标的地区特别是中部和西部地区,要巩固成果、提高质量。各级政府要切实做好“两基”巩固提高的规划和部署。继续推进中小学布局结构调整,努力改善办学条件,重点加强农村初中和边远山区、少数民族地区寄宿制学校建设,改善学校卫生设施和学生食宿条件,提高实验仪器设备和图书的装备水平。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根据农村实际加快课程改革步伐。提高教师和校长队伍素质,全面提高学校管理水平。努力降低农村初中辍学率,提高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形成农村义务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的机制。经济发达的农村地区要实现高水平、高质量“普九”目标。经过不懈努力,力争2010年在全国实现全面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目标。

6.发展农村高中阶段教育和幼儿教育。今后五年,经济发达地区的农村要努力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其他地区的农村要加快发展高中阶段教育。要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初中后教育。国家继续安排资金,重点支持中西部地区一批基础较好的普通高中和职业学校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育质量,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地方各级政府要重视并扶持农村幼儿教育的发展,充分利用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后富余的教育资源发展幼儿教育。鼓励发展民办高中阶段教育和幼儿教育。

7.建立和完善教育对口支援制度。继续实施“东部地区学校对口支援西部贫困地区学校工程”和“大中城市学校对口支援本省(自治区、直辖市)贫困地区学校工程”,建立东部地区经济比较发达的县(市、区)对口支援西部地区贫困县、大中城市对口支援本省(自治区、直辖市)贫困县的制度。进一步加大中央对民族自治地区农村教育的扶持力度,继续办好内地中学(班)和新疆班。

三、坚持为“三农”服务的方向,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深化农村教育改革

8.农村教育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是: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为“三农”服务的方向,增强办学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满足农民群众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必须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紧密联系农村实际,注重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实践能力和就业能力的培养;必须实行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的“三教统筹”,有效整合教育资源,充分发挥农村学校的综合功能,提高办学效益。

9.积极推进农村中小学课程和教学改革。农村中小学教育内容的选择、教科书的编写和教学活动的开展,在实现国家规定基础教育基本要求时,要紧密联系农村实际,突出农村特色。在农村初、高中适当增加职业教育的内容,继续开展“绿色证书”教育,并积极创造条件或利用职业学校的资源,开设以实用技术为主的课程,鼓励学生在获得毕业证书的同时获得职业资格证书。

10.以就业为导向,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要实行多样、灵活、开放的办学模式,把教育教学与生产实践、社会服务、技术推广结合起来,加强实践教学和就业能力的培养。在开展学历教育的同时,大力开展多种形式的职业培训,适应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推动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实行灵活的教学和学籍管理制度,方便学生工学交替、半工半读、城乡分段和职前职后分段完成学业。在整合现有资源的基础上,重点建设好地(市)、县级骨干示范职业学校和培训机构。要积极鼓励社会力量和吸引外资举办职业教育,促进职业教育办学主体和投资多元化。

11.以农民培训为重点开展农村成人教育,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普遍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每年培训农民超过1亿人次。积极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每年培训2000万人次以上,使他们初步掌握在城镇和非农产业就业必需的技能,并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或培训证书。要坚持培训与市场挂钩,鼓励和支持“定单”培养,先培训后输出。逐步形成政府扶持、用人单位出资、培训机构减免经费、农民适当分担的投入机制。继续发挥乡镇化技术学校、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和各种农业技术推广、培训机构的重要作用。农村中小学可一校挂两牌,日校办夜校,积极开展农民文化技术教育和培训,成为乡村基层开展文化、科技和教育活动的重要基地。

12.加强农村学校劳动实践场所建设。农村学校劳动实践场所是贯彻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实行“农科教结合”和“三教统筹”的有效载体。地方政府要根据农村学校课程改革的需要,充分利用现有农业示范场所、科技推广基地等多种资源,鼓励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担任专兼职指导教师,指导和支持农村学校积极开展各种劳动实践和勤工俭学活动。政府有关部门和乡、村要根据实际情况和有关规定,提供少量土地作为学校劳动实践和勤工俭学场所,具体实施办法由教育部会同农业部、国土资源部等部门制定。

13.高等学校、科研机构要充分发挥在推进“农科教结合”中的重要作用。通过建立定点联系县、参与组建科研生产联合体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转让技术成果等方式,积极开发和推广农业实用技术和科研成果;支持乡镇企业的技术改造和产品更新换代;帮助农村职业学校和中小学培养师资。

14.加大城市对农村教育的支持和服务,促进城市和农村教育协调发展。城市各级政府要坚持以流入地政府管理为主、以公办中小学为主,保障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城市职业学校要扩大面向农村的招生规模,到2007年争取年招生规模达到350万人。城市各类职业学校和培训机构要积极开展进城务工就业农民的职业技能培训。要积极推进城市与农村、东部与西部职业学校多种形式的合作办学,不断扩大对口招生规模。城市和东部地区要对农村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适当减免学费并为学生就业提供帮助,促进农村新增劳动力转移。各大中城市要充分发挥教育资源的优势,加大对农村教育的帮助和服务。

四、落实农村义务教育“以县为主”管理体制的要求,加大投入,完善经费保障机制

15.明确各级政府保障农村义务教育投入的责任。农村税费改革以后,中央加大转移支付力度,有力保障了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的调整。当前,关键是各级政府要进一步加大投入,共同保障农村义务教育的基本需求。落实“在国务院领导下,由地方政府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简称“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县级政府要切实担负起对本地教育发展规划、经费安排使用、校长和教师人事等方面进行统筹管理的责任。中央、省和地(市)级政府要通过增加转移支付,增强财政困难县义务教育经费的保障能力。特别是省级政府要切实均衡本行政区域内各县财力,逐县核定并加大对财政困难县的转移支付力度;县级政府要增加对义务教育的投入,将农村义务教育经费全额纳入预算,依法向同级人民代表大会或其常委会专题报告,并接受其监督和检查。乡镇政府要积极筹措资金,改善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

各级政府要认真落实中央关于新增教育经费主要用于农村的要求。在税费改革中,确保改革后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不低于改革前的水平并力争有所提高。在确保农村义务教育投入的同时,也要增加对职业教育、农民培训和扫盲教育的经费投入。

16.建立和完善农村中小学教职工工资保障机制。根据农村中小学教职工编制和国家有关工资标准的规定,省级人民政府要统筹安排,确保农村中小学教职工工资按时足额发放,进一步落实省长(主席、市长)负责制。安排使用中央下达的工资性转移支付资金,省、地(市)不得留用,全部补助到县,主要补助经过努力仍有困难的县用于工资发放,在年初将资金指标下达到县。各地要抓紧清理补发历年拖欠的农村中小学教职工工资。本《决定》后,国务院办公厅将对发生新欠农村中小学教职工工资的情况按省(自治区、直辖市)予以通报。

17.建立健全农村中小学校舍维护、改造和建设保障机制。要认真组织实施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消除现存危房。建立完善校舍定期勘察、鉴定工作制度。地方政府要将维护、改造和建设农村中小学校舍纳入社会事业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规划,把所需经费纳入政府预算。要认真落实《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国发〔2003〕12号)中关于“省级财政应根据本地实际情况,从农村税费改革专项转移支付资金中,每年安排一定资金用于学校危房改造,确保师生安全”的规定。中央继续对中西部困难地区中小学校舍改造给予支持。农村“普九”欠债问题,要在化解乡村债务时,通盘考虑解决。债权单位和个人不得因追索债务影响学校正常教学秩序。

18.确保农村中小学校公用经费。省级政府要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根据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维持学校正常运转的基本支出需要,年内完成农村中小学生均公用经费基本标准、杂费标准以及预算内生均公用经费拨款标准的制定和修订工作,并报财政部和教育部备案。杂费收入要全部用于学校公用经费开支。县级政府要按照省级政府制定的标准拨付公用经费,对实行“一费制”的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和财力确有困难的县,省、地(市)政府对其公用经费缺口要予以补足。公用经费基本标准要根据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的需要和财政能力逐步提高。同时,要加大治理教育乱收费力度,对违反规定乱收费和挪用挤占中小学经费的行为要严肃查处。

五、建立健全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学制度,保障农村适龄少年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

19.目前,我国农村家庭经济困难的适龄少年儿童接受义务教育迫切需要得到关心和资助。要在已有助学办法的基础上,建立和健全扶持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接受义务教育的助学制度。到2007年,争取全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都能享受到“两免一补”(免杂费、免书本费、补助寄宿生生活费),努力做到不让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

20.中央财政继续设立中小学助学金,重点扶持中西部农村地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学,逐步扩大免费发放教科书的范围。各级政府设立专项资金,逐步帮助学校免除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杂费,对家庭经济困难的寄宿学生提供必要的生活补助。

21.要广泛动员和鼓励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和公民捐资助学。进一步落实对捐资助学单位和个人的税收优惠政策,对纳税人通过非营利的社会团体和国家机关向农村义务教育的捐赠,在应纳税所得额中全额扣除。充分发挥社会团体在捐资助学中的作用。鼓励“希望工程”、“春蕾计划”等继续做好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学工作。中央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对捐资助学贡献突出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

六、加快推进农村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大力提高教师队伍素质

22.加强农村中小学编制管理。要严格执行国家颁布的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抓紧落实编制核定工作。在核定编制时,应充分考虑农村中小学区域广、生源分散、教学点较多等特点,保证这些地区教学编制的基本需求。所有地区都必须坚决清理并归还被占用的教职工编制,对各类在编不在岗的人员要限期与学校脱离关系。建立年度编制报告制度和定期调整制度。有关部门要抓紧制定和实施职业学校和成人学校的教职工编制标准。

23.依法执行教师资格制度,全面推行教师聘任制。严格掌握教师资格认定条件,严禁聘用不具备教师资格的人员担任教师。拓宽教师来源渠道,逐步提高新聘教师的学历层次。教师聘任实行按需设岗、公开招聘、平等竞争、择优聘任、科学考核、合同管理。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要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办法,指导做好农村中小学教职工定岗、定员和分流工作。积极探索建立教师资格定期考核考试制度。要将师德修养和教育教学工作实绩作为选聘教师和确定教师专业技术职务的主要依据。坚持依法从严治教,加强教师队伍管理,对严重违反教师职业道德、严重失职的人员,坚决清除出教师队伍。

24.严格掌握校长任职条件,积极推行校长聘任制。农村中小学校长必须具备良好的思想政治道德素质、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和较高的业务水平。校长应具有中级以上教师职务,一般有5年以上教育教学工作经历。坚持把公开选拔、平等竞争、择优聘任作为选拔任用校长的主要方式。切实扩大民主,保障教职工对校长选拔任用工作的参与和监督,并努力提高社区和学生家长的参与程度。校长实行任期制,对考核不合格或严重失职、渎职者,应及时予以解聘或撤职。

25.积极引导鼓励教师和其他具备教师资格的人员到乡村中小学任教。各地要落实国家规定的对农村地区、边远地区、贫困地区中小学教师津贴、补贴。建立城镇中小学教师到乡村任教服务期制度。城镇中小学教师晋升高级教师职务,应有在乡村中小学任教一年以上的经历。适当提高乡村中小学中、高级教师职务岗位比例。地(市)、县教育行政部门要建立区域内城乡“校对校”教师定期交流制度。增加选派东部地区教师到西部地区任教、西部地区教师到东部地区接受培训的数量。国家继续组织实施大学毕业生支援农村教育志愿者计划。

26.加强农村教师和校长的教育培训工作。构建农村教师终身教育体系,实施“农村教师素质提高工程”,开展以新课程、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为重点的新一轮教师全员培训和继续教育。坚持农村中小学校长任职资格培训和定期提高培训制度。切实保障教师和校长培训经费投入。

七、实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促进城乡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提高农村教育质量和效益

27.实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要按照“总体规划、先行试点、重点突破、分步实施”的原则推进。在2003年继续试点工作的基础上,争取用五年左右时间,使农村初中基本具备计算机教室,农村小学基本具备卫星教学收视点,农村小学教学点具备教学光盘播放设备和成套教学光盘。工程投入要以地方为主,多渠道筹集经费,中央对中西部地区给予适当扶持。

28.实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要着力于教育质量和效益的提高。要与农村各类教育发展规划和中小学布局调整相结合;与课程改革、加强学校管理、教师继续教育相结合;与“农科教结合”、“三教统筹”、农村党员干部教育相结合。

29.加快开发农村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制定农村教育教学资源建设规划,加快开发和制作符合课程改革精神,适应不同地区、不同要求的农村教育教学资源和课程资源。国家重点支持开发制作针对中西部农村地区需要的同步课堂、教学资源光盘和卫星数据广播资源。建立农村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征集、遴选、认证制度。

八、切实加强领导,动员全社会力量关心和支持农村教育事业

30.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建立健全农村教育工作领导责任制,把农村教育的发展和改革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抓紧抓好。要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本地农村教育发展和改革的规划,精心组织实施;加强统筹协调,及时研究解决突出问题,尤其要保障农村教育经费的投入;倾听广大教师和农民群众的呼声,主动为农村教育办实事;坚持依法行政,认真执行教育法律法规,维护师生的合法权益,狠抓农村教育各项政策的落实。

31.推进农村教育改革试验,努力探索农村教育改革新路子。各地要在总结改革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大胆破除束缚农村教育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障碍,在农村办学体制、运行机制、教育结构和教学内容与方法等方面进行改革探索。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都要选择若干个县作为改革试验区;各地(市)、县都要选择1-2个乡镇和若干所学校作为改革试验点。要通过改革试验,推出一批有效服务“三农”的办学新典型;创造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符合教育规律、具有农村特色的教育新经验。

32.农业、科技、教育等部门要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密切配合,共同推进“农科教结合”。为形成政府统筹、分工协作、齐抓共管的有效工作机制,各地可根据实际需要,建立“农科教结合”工作联席会议制度。

小学教育的具体任务篇10

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是实践同志“*”重要思想,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内容;是进一步落实地方政府举办义务教育的责任,加强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保证经费投入,减轻农民负担,促进农村义务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的治本之策;是提高农村人口素质,推动我国农村经济和社会长远发展的重大举措。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农村义务教育发展和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问题,《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国发〔*〕21号)明确提出,加强农村义务教育是涉及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一项战略任务,各级人民政府要牢固树立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必须首先落实到义务教育上来的思想,完善管理体制,保障经费投入,推进农村义务教育持续健康发展。各级人民政府要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等有关法律法规,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确保新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在*年全面运行。为此,经国务院批准,现就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明确各级政府责任,加强对农村义务教育的领导和管理

1.农村义务教育实行“在国务院领导下,由地方政府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体制。县级人民政府对农村义务教育负有主要责任,省、地(市)、乡等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承担相应责任,中央政府给予必要的支持。

2.省级人民政府负责统筹制定本省、自治区、直辖市农村义务教育发展规划;根据国家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制定具体实施办法,核批各县(市、区、旗,以下统称县)农村中小学教职工编制;逐县核实财力水平,统筹安排财力,对财力不足、发放财政供养人员工资确已达到合理比例仍有困难的县,通过调整财政体制和财政支出结构、增加省级财政转移支付资金、合理安排中央财政转移支付资金等办法,帮助并督促县级人民政府确保农村中小学教职工工资按时足额发放;核定本地区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的标准和定额,确定农村中小学收费项目和标准;增加危房改造专项资金投入,建立消除农村中小学危房的工作机制;组织实施教育对口支援工作,推动建立助学制度;加强对下级政府教育工作的督导检查,组织开展督导评估工作。

3.地(市)级人民政府负责制定本地区农村义务教育发展规划,组织协调农村义务教育发展;根据国家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和省级人民政府的实施办法,审核上报本地区各县农村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根据省级人民政府的要求,对财力不足、发放财政供养人员工资确有困难的县,给予转移支付,对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给予补助;组织实施助学活动;加强教育督导检查。

4.县级人民政府负责制定本地区农村义务教育发展规划,组织实施农村义务教育;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逐步调整农村中小学布局;根据国家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和省级人民政府的实施办法,提出农村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方案,并根据省级人民政府核批的农村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核定学校的教职工编制;负责农村中小学校长、教职工的管理;调整本级财政支出结构,增加教育经费预算,合理安排使用上级转移支付资金,确保按时足额统一发放教职工工资;统筹安排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安排使用校舍建设和危房改造资金,组织实施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和校舍建设,改善办学条件;指导农村中小学的教育教学工作;维护学校的治安、安全和正常教学秩序;开展助学活动;对乡(镇)人民政府有关教育工作和农村中小学进行督导评估。

5.乡(镇)人民政府负责组织适龄儿童少年入学,严格控制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辍学;维护学校的治安、安全和正常教学秩序,治理校园周边环境;按有关规定划拨新建、扩建校舍所必需的土地。经济条件较好的乡(镇)要积极筹措经费,改善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支持农村义务教育发展。

继续发挥村民自治组织在实施农村义务教育中的作用。

未实行农村税费改革试点的地方,地(市)、县、乡(镇)人民政府,要继续严格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组织做好农村教育费附加的征收、管理,用于农村中小学的校舍建设、维修、危房改造和学校布局调整;继续严格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组织做好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的教育集资工作。

二、建立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保证农村义务教育投入

6.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按照“一要吃饭,二要建设”的原则,调整财政支出结构,确保农村中小学教职工工资按时足额发放。农村中小学教职工工资要上收到县集中管理,按*年国家统一规定的工资项目和标准将农村中小学教职工工资总额上划到县(实际发放数低于国家标准工资的,按实际发放数上划),并相应调整县、乡财政体制,由县按照国家统一规定的工资项目和标准,统一发放农村中小学教职工工资。县级人民政府按照省级人民政府核定的教职工编制和国家统一规定的工资项目和标准,结合本级财力和上级给予的转移支付资金,将农村中小学教职工工资全额纳入本级财政预算,通过银行按时足额直接拨到在银行开设的教职工个人工资账户中,保证教职工工资按时足额发放。同时,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的规定,保证教师工资不低于当地国家公务员的平均水平。安排使用上级的工资性转移支付资金、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资金和一般性转移支付资金,首先要用于保证农村中小学教职工工资。

在合理确定农村中小学教职工编制的基础上,省级人民政府要统筹安排解决财力困难县农村中小学教职工工资的发放问题,并实行省长(主席、市长)负责制。通过调整财政体制和财政支出结构,逐县核实财力并建立确保农村中小学教职工工资发放的运行机制。根据各县财力状况和保障力度,增加工资性转移支付资金。安排使用中央下达的一般性转移支付和工资性转移支付资金,省、地(市)级不留用,全部补助到县,对所属各县也不能平均分配,主要补助财力困难而自身保障力度大的县用于工资发放,并在年初将转移支付资金指标下达到县。财力较好的地(市)级人民政府也要安排相应的工资性转移支付资金。通过上述资金统筹安排,确保国家统一规定的农村中小学教职工工资按时足额发放,不再发生新的拖欠。

县级人民政府负责清理历年拖欠的农村中小学教职工工资,并制定计划,限期补发。

7.保证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县级人民政府要按照省级人民政府核定的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标准和定额,统筹安排,予以保证。经济和财力较好的县,标准和定额可以适当提高。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资金来源除学校按规定向学生收取的杂费外,其余部分由县、乡两级人民政府预算安排。

农村中小学按省级人民政府规定向学生收取的杂费,全部用于公用经费开支,不得用于教职工工资、津贴、福利、基建等开支,不得用于平衡财政预算,不得从中提取任何性质的调节基金;代收的书本费,由学校直接用于购买书本,不得以任何理由挤占挪用。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的农村中小学按国家有关规定实行“一费制”,并严格按标准收取,不得超标。对实行“一费制”后形成的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缺口,应按省级人民政府核定的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标准和定额,在上级人民政府的转移支付资金中安排。

8.保障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和学校建设的必要投入。各地要建立定期的危房勘查、鉴定工作制度和危房改造经费保障机制。县级人民政府要将新增危房的改造列入本级事业发展计划,多渠道筹措经费,确保及时消除新增危房。省、地(市)级和财力较好的县级人民政府要设立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专项资金,中央政府通过专项补助重点扶持困难地区的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力争在较短的时期内基本消除现有农村中小学危房。实行农村税费改革试点的地区,可以通过村民自愿提供劳务等方式,支持农村中小学校舍的维护和修缮。

农村中小学进一步发展所需的校舍建设项目,由县级人民政府列入基础设施建设统一规划,经省级人民政府审批后,由省、地(市)、县级人民政府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农村中小学购置教学仪器设备和图书资料所需经费,由县级人民政府安排。

中央和省级人民政府设立的专项资金,今后将继续扶持贫困地区、少数民族地区的农村中小学学校建设,改善办学条件。

9.实行农村税费改革试点的地区,安排使用上级转移支付资金,要明确保障农村义务教育正常经费和危房改造资金投入,并纳入财政预算。改革后农村中小学要有稳定的经费来源,确保农村义务教育投入不低于改革前的水平并力争有所提高。对因取消农村教育费附加和经批准的教育集资而形成的教育经费缺口,要从增加的农业税收入和上级转移支付资金中予以安排,保证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的正常需要。

10.加强农村义务教育经费和资产管理。各级人民政府预算安排的各项教育经费要按时足额拨付到位,不得挤占、截留、挪用。学校要严格按规定范围和标准安排使用经费,定期公布收支情况,严禁挪作他用。对挪用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的问题,要严肃查处,遏制腐败问题发生。要节约开支,切实提高资金使用效益。要严格执行省级人民政府规定的收费项目和收费标准,农村中小学不得以任何理由和名义向学生收取规定项目以外的费用或擅自提高收费标准。

农村中小学不得举债建设。县级人民政府要采取有效措施,清理核实农村中小学“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欠债,摸清债务来源和使用情况,并尽力偿还。债权单位和个人不得因追索债务影响学校正常教学秩序。对强迫学校停课、将师生逐出校园及其他影响学校正常教学秩序和社会稳定的行为,要坚决制止。农村中小学实行校长负责制,由校长全面负责校舍等国有资产的管理。

11.认真组织实施学校对口支援工作,开展经常性全国助学活动。要继续组织好“东部地区学校对口支援西部贫困地区学校工程”和“大中城市学校对口支援本地贫困地区学校工程”(以下简称“两个工程”)的实施工作,各地要建立一套包括检查、评比、表彰、奖励在内的行之有效的机制,要有专人负责,确保“两个工程”的开展制度化。大中城市要普遍建立对口支援捐赠中心,接收社会各界对教育的经常性捐助。开展经常性全国助学活动,把筹集的社会资金用于资助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就学。

三、完善人事编制管理制度,加强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

12.严格管理农村中小学编制。省级机构编制部门要根据国家下达的编制标准,会同同级教育、财政部门,尽快研究下达本省、自治区、直辖市农村中小学编制核定和管理的具体实施办法。县级人民政府根据实施办法提出农村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方案,报省级人民政府核批。各地要在*年上半年将核编结果报中央编办、教育部、财政部。农村中小学编制总量应当根据教育事业发展规划、生源变化和学校布局调整等情况定期调整,实行动态管理。

县级机构编制部门要会同同级教育、财政部门严格控制农村中小学领导职数、内设机构和教职工编制总量。县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在核定的编制总额内,按照班额、生源等情况具体分配农村中小学教职工编制,并报同级机构编制部门备案;分配农村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时,要合理调控农村中小学班额和班级数,科学确定教师工作量,按规定比例确定职员、教学辅助人员、工勤人员的数量。

任何部门和单位不得以任何理由占用或变相占用农村中小学教职工编制。对占用学校编制而不在学校工作的人员,要限期与学校脱离关系,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不得为其支付工资。农村中小学不得超编聘用人员,不得使用编外人员顶编在岗工作。要积极稳妥地做好农村中小学教职工分流工作,农村中小学在编教职工分流参照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分流政策执行。

13.加强农村中小学人事管理。县级教育行政部门依法履行对农村中小学教师的资格认定、招聘录用、职务评聘、培养培训、调配交流和考核等管理职能,乡(镇)、村无权聘任农村中小学教职工。农村中小学校长的选拔、任用、培训、考核、交流由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归口管理;要按照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要求,积极创造条件,逐步实行农村中小学校长公开选拔,竞争上岗。

乡(镇)人民政府不设专门的教育管理机构,乡(镇)有关教育工作由乡(镇)长直接负责,乡(镇)可在核定的行政编制内确定一至二名助理或干事协助乡(镇)长管理具体教育事务,并接受县级教育行政部门指导。教育教学业务管理由乡(镇)中心学校校长负责。

全面实行教师资格制度。农村中小学任教人员必须具备相应的教师资格,对不具备教师资格的人员要及时调整出教师队伍,积极吸引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中小学任教。积极推行教师聘任制度,实行按需设岗、公开招聘、平等竞争、择优聘任、严格考核、合同管理。限期清退农村中小学代课人员。

四、建立健全监督机制,保证农村义务教育健康发展

14.建立健全监督检查制度。省、地(市)、县级人民政府要按照本通知,制订具体落实措施,明确目标、责任,保证各项要求落实到位。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每年向上一级人民政府专题报告一次农村义务教育工作情况,国务院有关部门负责督促检查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落实情况并予以综合通报。省级人民政府定期向社会公布各县农村中小学教职工工资发放情况。财政部、教育部每年年底向社会公布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农村中小学教职工工资发放情况。省、地(市)、县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要设立并公布举报电话,接受社会各界对拖欠农村中小学教职工工资、农村中小学违规收费等情况的举报,并及时调查处理。各级人民政府教育督导机构要把督导农村义务教育作为工作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