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工程造价改革方案十篇工程造价改革方案十篇

工程造价改革方案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6:07:21

工程造价改革方案篇1

abstract:withthedevelopmentofmarketeconomy,theimplementationofconstructionprojectisnolongeraqualityproblem,topursueaseconomicallyaspossibleunderthepremiseoffixedestablishedprojectistheissueeveryprojectmustface.therefore,weshouldcorrectlyunderstandandsolveengineeringcostmanagementproblemsandestablishascientificconstructioncostsystem.thisarticleliststheproblemsinthemanagementofprojectcostandproposesthecorrespondingreformshceme.

关键词:工程;工程造价;造价管理

Keywords:engineering;projectcost;costmanagement

中图分类号:[tU-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12-0080-01

1我国工程造价管理存在的问题

1.1不够重视投资决策阶段工程造价的控制①人为因素造成概算降低,有些项目在申请立项阶段,为了能使项目尽快通过批准,有意压缩工程投资,预留资金缺口。②在初步设计阶段达不到国家规定的深度,存在较多设计上的漏洞,设备和材料价格不按市场行情制定。③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建设单位提出超过设计标准的过高要求,如办公设施面积增大,装修超标准等。

1.2设计阶段的工程造价控制不严目前我国大部分设计单位对工程项目的技术与经济深入分析得不够,在设计中大多重技术轻经济,设计人员似乎只对设计工程的质量负责,对工程造价的高低不太关心。以致无法通过优化设计方案,编制初步设计、概算起到控制总造价的作用。

1.3还未全面采用国际上通用的工程量清单报价方式建设工程招投标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原来的招投标阶段实行预算定额计价模式已不适应,采用国际上普遍使用的工程量清单报价方式进行招投标是必然趋势。建设部颁发了工程量清单计价方法,工程量清单计价是建设工程招投标工作中,由招标人按照国家统一的工程量计算规则提供工程数量,由投标人自主报价,并经评审低价中标的工程造价计价模式。

推行工程量清单计价方法有利于改变过去以“量”、“价”、“费”定额为主导的静态管理模式,使清单中的工程量不进入竞争,仅限于价格的竞争:有利于正确评价企业实力;有利于保证工程质量、降低工程造价;可减少重复计算工程量的繁杂劳动、简化招投标报价工作;减少工程结算中扯皮与纠纷;逐步与国际上“控制量、指导价、竞争费”的惯例接轨,深化工程计价主要依据市场变化动态管理的改革,为我国承包商走向国际市场创造条件。

1.4施工阶段对工程造价控制不够在施工阶段还要严格控制设计变更。虽然出于建筑工程的复杂性难免出现施工图在会审中或在施工过程中会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但要求设计部门严格把关,避免先干后变的状况,也是避免工程造价突破概算,有效控制工程造价的重要环节。同时加强合同管理,保障发包方与承包方平等互利。

1.5工程竣工结算阶段的工程造价控制不力建筑工程竣工决算是整个工程造价控制最重要的一环。它反映整个工程的实际造价,也反映了发包方和承包方对工程造价管理的能力,比如要办好工程竣工决算就必须收集、整理竣工结算资料,这些资料的收集和取证还必须注意其有效性,如设计变更通知书必须由原设计单位下达的有设计人员的签名和相关印鉴。现场监理的签证必须有甲方工地负责人的签章并征得设计人员的认可等。我国大多数工程项目在工程竣工决算时,施工承包方在竣工决算时,施工承包方在竣工结算书中普遍多算,发包方千方百计乱砍一通,扯皮现象严重,工程结算一拖再拖,有的一拖就是几年,大大影响工程建设项目的使用和建设工程造价的确认。

2我国工程造价管理的改革方案

工程造价管理是为了社会和企业的整体效益,促使参与建设过程的每个人去关心其工作是否能使工程造价得以有效控制,并把自己的经验和知识运用到工作中。与国际惯例接轨,推进全面工程造价管理,我们要做好如下工作:

2.1重视投资决策阶段工程造价的控制在投资决策阶段对建设项目工程造价进行研究和论证,做出相对比较准确的工程造价,做出合理的选择,进行工程造价控制。

2.2设计部门要进一步提高图纸设计的质量和深度建立比较完善的图纸会审制度,避免因设计图纸原因而引发的错、漏、缺现象,提高图纸设计的质量和深度,为进一步推行工程量清单计价方法招投标打好基础。

2.3与国际惯例接轨,制定工程量清单计价办法由国家建设行政管理机构编制全国统一的工程量清单计价办法,统一工程量计算规则和计量单位,统一工程项目的划分,形成统一的清单编码,满足建设工程在招标投标中采用工程量清单计价的需要。全面推行国际上通用的综合价格计价法以此代替现行的分项工程单价法。

2.4充分发挥注册造价工程师在工程造价控制方面的作用注册造价工程师是受过特殊训练的专业人士,能就初步成本咨询、成本计划;招投标文件的制订及相关承包价格、建筑合约的制订和管理:工程费的预算及成本控制、工程策划及管理,建筑合约的纠纷仲裁,建筑工程保险费损失估值等方面提供广泛服务,所以要充分发挥他们在工程造价控制方面的作用。

2.5做好工程竣工结算工作重视工程竣工结算工作,应建立工程量清单核对备案制度和内部复核制度,定期跟踪检查、监督管理,加强业务人员的素质教育,减少工程量清单中的差错率和杜绝违法违规行为。

3结语

工程造价管理不仅仅是个经济问题,它是集经济、技术与管理为一体的综合学科,工程造价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投资效益的好坏,充分体现了建设单位的工作质量和管理水平。所以,在工程建设中,必须把造价管理工作作为一项核心工作来抓,最终达到降低工程造价,提高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柯洪.工程造价计价与控制[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6.

工程造价改革方案篇2

 我国工程造价的改革是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特别是随着投资管理体制和建筑业管理体制的转变而进行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经历了“计划经济为主,市场经济为辅”,“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我国工程造价改革也只有进一步深化和完善,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

  一、应对工程造价管理进一步深化改革

  工程造价管理改革的目标,是建立以市场形成价格为主的价格机制并与国际惯例接轨。我国工程建设要坚持招标投标,在工程造价管理上,也应保持与国际惯例一致。我们只要坚持了这两条,对我国建筑市场的发展就能起到很好的规范作用。因此,改革目前我国建筑工程的定额计价方法,造价构成和计费程序,将形成实体的费用与施工措施费用相结合,形成具有企业特点,又有市场经济特色的竞争报价。企业自主报价,也有利于建筑企业的成长和发展。为此,造价管理部门要积极推进国家的改革方案,并有所突破。

  工程造价管理的改革,国家早已提出“政府宏观指导,企业自主报价,竞争形成价格,加强动态管理”和“控制量,指导价,竞争费”的改革方案。造价管理部门作为政府工程造价管理的职能部门,要坚定不移地推动工程造价管理的改革,认真地履行好政府职能,制定出统一的“市场规划”并监督实施,而其他的事情则由市场各主体去进行完成。当前要按照国际惯例,大力促进工程造价咨询公司等中介机构的发展,让咨询服务公司与政府机构脱钩,成为真正公平公正的企业法人。

  工程造价管理站,作为政府对工程造价管理的职能部门,具体承担着对工程造价的管理和改革的职责。但是,各地方造价管理部门的管理还未能跟上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工作的重点仍放在定额管理,协调甲乙双方针对定额理解的偏差而出现的纠纷,建筑材料“信息价格”等方面,其工程造价改革的职责还远未承担起来。我认为,当前工程造价管理存在的问题是:

  1、造价管理部门是各级政府对工程造价管理的行政职能部门,要主动适应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入世的要求,积极创造我国入世后的工程造价管理新秩序,不能按照以前只管定额的方式进行管理,同时要大力规范造价管理市场,积极推进工程造价咨询公司的建设。

  2、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在加强建筑市场管理的同时,要同时进行工程造价管理市场的改革,并尽快提出具体的改革方案。

  3、国家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在提出工程造价管理改革方案的同时,一些相应的改革措施要立即配套跟上。

  二、应对我国工程价格形式进行改革

  工程建设经济管理体制和工程商品的交换方式往往随着整个国家的经济体制转变而发生变化。因此,在不同的经济发展时期,往往存在不同的工程价格形式。

  在传统经济体制下,工程建设任务由国家建设主管部门按计划分配,建筑业不是一个独立意义上的物质生产部门:  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的财务收支实行统收统支,工程价格仅仅是一个经济核算工具而非工程价值的货币反映。与这种工程建设经济管理体制相适应,我国工程价格采取了概预算加签证的形式。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程价格形式的改革出现了预算包干价格和招标投标价格两种新的形式。

  我国工程造价的继续改革,在工程价格形式的选择上,既要符合工程价格形成规律的要求,又要有利于工程价格管理目标的实现,对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工程建设再生产的良性循环具有多方面的积极作用。新的工程造价形式,要起到以下几个方面的作用。

  1、有助于工程价格的形成符合价值规律的客观要求,发挥价格杠杆对工程商品供求的调节作用。

  2、有助于提高国家,企业,工程商品买卖双方对工程建设成本和工程价格的双向控制和约束,提高工程建设投资效益。

  3、有助于有效地发挥国家对工程价格的管理职能,贯彻落实国家对工程价格的方针政策。

  由上述价格形式改革的基本纲领原则和我国国有施工企业经营机制的转换的要求,我们可以认为,我国工程价格形式改革的方向是:国家定价的预算包干价格形式,国家指导的招标投标价格形式和国家调控的招标投标价格形式并存,根据工程项目投资性质选用。

  国家调控的工程招标投标价格的特点是:

 1、自发形成。由工程承发包双方根据工程自身的物质劳动消耗,供求状况等协商议定。

  2、自发波动。工程价格随着工程市场供求的波动而处于上升或下降的波动之中。

  3、自发调节。通过价格的波动,自发调节工程商品的品种和生产数量,以保持投资额与生产能力的平衡。这样的一来,工程价格既由国家工程价格管理部门对工程价格进行间接调控,贯彻落实国家工程价格的方针政策,又给价值规律以充分发挥作用的余地,以活跃工程市场,满足工程投资的需要。

  国家调控的招标投标价格经常处于不稳定之中,但从较长时期看,价格仍然是围绕着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的工程价值而上下波动。今后,将实行“谁投资,谁决策,谁承担风险”的原则。凡企业投资国家允许发展的产业,产品和技术,均由企业自主决策,自担风险。

  政府产业开发投资的工程,价格形式应采用国家指导的招标投标价格形式,价格形成应具有计划控制性和国家指导性,价格决策主体是国家和企业;企业投资的工程,价格形式应用国家调控的招标投标价格形式,减弱价格形成过程的计划控制性和国家指导性,相应加强市场的竞争性。逐步取消国家工程招标管理部门对标底价格的审查核对招标,投标,评标和决标的直接管理,相应加强工程价格咨询公司的服务。

工程造价改革方案篇3

abstract:Reformingandestablishingsubjectsystemforhighervocationalschoolisacomplicatedandsystematicengineering;itdirectlyrelateswithstudents'performance,subjectsetting,connectionandtimeallotment.itisurgentthatthecultivatingtargettothestudentsisaccomplishedwithqualityandquantityassured.itisdiscussedontheestablishmentofsubjectsystembasedonnetworkplanningtechnologyathighervocationalschool.

关键词:网络计划技术;课程体系;改革与构建;应用

Keywords:networkplanningtechnology;establishmentofsubjectsystem;reformationandconstruction;application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4)02-0256-02

0引言

进入二十一世纪后,人们对高职教育改革有了新的认识,高职教育课程体系必须与社会需求相适应已经达成共识,以就业为导向实施课程体系改革的理论研究不断深入,大量研究成果的不断涌现,为实施课程体系改革奠定了理论基础。但是改革后的课程体系并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从课程体系的运行过程以及运行结果都反映出课程设置的重复或衔接不当,学时安排不合理,目标不明确等问题,其中主要原因是课程体系在总体目标设置及统筹规划方面存在着不足。通过对改革后的课程体系的运行跟踪同时还发现,当社会需求变化时不能够灵活地进行调整优化,最后又面临淘汰的困境。我院从2003年起就开始对工程造价专业课程体系、人才培养方案进行编制、调整和改革,而且几乎每年都要进行课程体系、人才培养方案的变动,有时原来的课程体系、人才培养方案几乎被完全否定,诞生一种新的课程体系观。其中主要原因是培养目标不够明确、课程设置、学时安排欠合理,没有一种可以借助的工具进行原课程体系及人才培养方案的调整优化。

网络计划技术是一种计划管理的新技术,主要应用在大型工程项目的管理中。应用网络计划技术进行进度计划的编制,并且在进度计划的执行过程中通过进度跟踪,进行动态管理,主要是围绕项目预期实现的目标进行原计划的调整、优化,使得工程项目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本论文对应用网络计划技术进行课程体系的改革和构建,以及通过新的课程体系、人才培养方案的运行跟踪,调整、优化课程体系、满足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进行探讨。

1网络计划技术

1.1基本概念网络计划技术是借助于网络图形表示各项工作任务之间的逻辑关系和所需时间的一种计划管理技术。它把一个项目作为一个系统,这个系统由若干项任务组成,任务和任务之间存在着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关系,通过网络计划图的形式对任务以及任务间的相互关系加以表示,并在此基础上找出项目的关键任务和关键过程,并以此为基础对资源进行合理的安排,达到用最短的时间和最少的资源消耗来实现整个系统的预期目标的目的,取得良好的效果。

1.2优点网络计划技术的出现,受到了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除了其效果显著的特点外,还与网络计划技术自身的特点分不开。自身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①利用网络计划技术能清楚地表达各工作任务之间的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的关系。使人们对复杂、系统的项目,以及难度大的项目进行合理的安排与计划,从而产生良好的管理效果和效益。本论文就是鉴于网络计划的此优点进行高职工程造价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清楚地表达各门学科之间的逻辑关系。②利用网络计划图进行时间参数的计算,可以找出网络计划图的关键线路和非关键线路。关键线路上的工作任务是花费时间长、消耗资源多、在全部任务中最为重要的。此优点以便于人们认准重点,分清主次,集中力量确保目标的实现。③网络计划技术的最大优点是统筹安排,进行计划的调整、优化,找到解决问题、实现目标的最佳方案或合理途径。本论文就是借助于网络计划的调整、优化过程进行课程体系的改革,确定最佳的人才培养方案。

2高职工程造价专业课程体系改革

当前高职工程造价专业课程体系存在以下问题:①学科本位思想的课程模式痕迹明显[1];②职业教育的特色不明显;③考评方式单一,考试内容重理论轻实践能力;④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不适应。如何正确贯彻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的精神,体现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社会需求为目标,以就业为导向,以应用能力为本位,以岗位要求和职业标准为依据,以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实践技能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及较高素质的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高职教育特色,最终构建突出以培养学生技术应用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能力为主线的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是高职教育的要求[2]。高职工程造价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涉及到课程的设置、不同课程的衔接、课程的学时安排等内容。并且,通过课程体系改革,确保实现或达到一定的目标,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岗位目标等。因此,高职工程造价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直接关系到高职工程造价专业学生培养的效果,如何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保质保量地完成学生的培养工作是改革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构建高效、合理的课程体系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3应用网络计划技术进行课程体系的构建

3.1高职工程造价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结合我院工程造价专业课程改革的实践,进行以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教学课程体系构建,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3.1.1理论教学体系的构建包括:①基础教育课程

模块;②专业技术基础课程模块;③专业应用技术课程模块。理论教学体系设置的原则是以工程技术课程设置以够用为原则,课程体系设置以能力培养为核心[3]。

3.1.2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包括:①独立的课程实

训模块;②综合实训模块;③毕业设计模块。实践教学体系设置的原则是以学生专项技能的形成、专业知识的综合应用为原则,体现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特点。

3.2网络计划技术在课程体系构建中的应用①深入生产一线进行调查研究,确定企业对高职工程造价专业人才知识需求的内容,分析具体岗位的职责,明确具体职业能力要求和工作任务。②根据职业能力要求和工作任务制定课程标准,以工作过程为主线确定课程体系。根据高职工程造价专业的人才培养的目标将其任务层层分解,即“wBS”,确定人才培养方案。然后根据不同课程之间的衔接和时间安排编制网络计划图形。③利用网络计划图进行课程体系、人才培养方案的编制、调整和优化。根据课程体系中不同课程之间的衔接和时间安排编制网络计划图形,确定的教学任务及其所需学时的多少进行时间参数的计算,以此确定完成整个培养任务花费的时间以及那些课程学习是最为关键的和重要的,若此计划可行,即时间满足、目标能实现,照此计划执行;否则,寻找差错,寻找原因,进行调整、优化,再去判断时间满足否、目标能否实现,如此反复,势必找到高职工程造价专业合理的课程体系,最优的人才培养方案。[4]④高职工程造价专业课程体系的跟踪建设。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需求的变化,经过一定的时间,原有的课程体系又显现出它的不适应性,这样利用网络计划技术更加方便了课程体系的优化过程,而且节约了资源。实际上高职工程造价专业课程体系就在“pDCa”的不断循环中,得到适应、得到促进、得到发展的,这其中网络计划技术将会扮演非常主要的角色。

4结束语

总之,高职院校课程体系的改革与构建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在实施中通常具有较强的不确定性,这就需要相应的设计方案在实施过程中具有良好的适应能力。但目前人才培养方案的编制大多是以确定的前提为背景,没有考虑到方案实施过程中的不确定性问题,因而具有明显的静态特征,难以对社会需求的变化得到适应。而网络计划技术能够提供在不确定情况下具有动态特征的课程体系、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参考文献:

[1]钟汉华.高职工程造价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初探[J].中国电力教育,2007(7).

[2]张键.高职工程造价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探讨[J].职业技术,2009(06).

工程造价改革方案篇4

关键词:工程估价;案例教学法;信息电算化;任务驱动;实践

作者简介:尚华艳(1978-),女,湖北当阳人,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信息学院,副教授;范烺(1982-),男,重庆人,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信息学院,讲师。(北京100070)

基金项目:本文系北京市教委科研水平提高经费资助项目、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教学改革项目(课题编号:00791254210164)、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课题编号:9122003)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3)19-0097-03

“工程估价”课程是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技能操作性和应用性较强的一门专业技术课程,是工程管理、工程造价、土木工程、房地产经营管理、建筑工程等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主干课程之一。该课程内容对国家注册造价工程师、咨询工程师的主要业务工作有着重大影响,深受社会各界的关注。

“工程估价”课程内容广泛、实践性强、政策强等特点[1],导致过去很长时间里国内许多高校“工程估价”课程教学的情况不尽如人意。课程建设落后,影响着相关专业建设与发展;教材陈旧、内容滞后且脱离社会实际,远远不能适应和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教学手段单一,教学过程枯燥乏味,严重影响了课程教学效果等。这些问题一直是制约“工程估价”课程教学的瓶颈。

针对国内许多高校“工程估价”课程教与学环节均十分薄弱的现状,一些学者提出了教学改革的研究方案。例如,刘谨把教学分为工程识图、算量软件互动学习、套价软件互动学习三个模块,增强了学生的自学和互动。[2]王爱领等人[3]和高云莉等人[4]探讨了实践教育融入课程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性。邓雪莉[5]则强调了工学结合的教育理念。

在以往教学研究的基础上,本文提出“特色教学”的教学改革,综合应用“理论教学+案例作业+课堂案例讲评”的案例教学法,引入信息电算化和“任务驱动+实践”教学方法,探索有利于增强学生能力的教学模式,并应用在教学实践过程中。

一、特色教学改革方案

实行“工程估价”特色教学,在课堂上采用案例教学法能够让学生对枯燥的知识内容理解性记忆;引入信息电算化之后,学生通过软件操作加强学习;而“任务驱动+实践”的过程则是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应用于实践,实现“所学”与“所用”的无缝对接与零距离就业。改革方案如图1所示。

1.“理论教学+案例作业+课堂案例讲评”为一体的案例教学法

在“工程估价”理论教学中,选取内容真实、材料典型的案例,使学生通过案例实践具有独立进行工程估价的初步能力。理论教学过程突出工程量计算这一重点;在每一分部分项工程和结构构件的理论教学完成后布置作业,通过案例计算相应工程的工程量;针对学生的作业情况,分析其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归纳和分析重点、难点,使课堂案例讲评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

这部分教学需要解决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案例的选择。“工程估价”课程的案例内容必须真实,材料应当典型和具有综合性,教学过程中如何选准满足这些条件的案例?二是相关资料的收集。“工程估价”的资料包括施工现场资料、工具书、参考资料等,教师如何掌握完备的资料?三是识图的问题。看懂施工图纸是正确计算工程量的前提条件。教师如何保证每一个学生都看懂图纸?

2.多模块的信息电算化教学

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整合新的教学流程,通过回馈调查持续改进教学。把教学分为三个模块:算量软件互动学习模块、套价软件互动学习模块和工程识图模块。算量软件互动学习模块主要解决工程量计算问题,结合软件直观的三维视图将枯燥的规则变得更容易理解和接受;套价软件互动学习模块则能够将询价体系和定额讲解结合,使学生对现实生活中建设工程定额估价法和工程量清单估价法并存的“双轨制”估价方法有更深的了解;工程识图模块则反映了教学的连贯性,将投资估算(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阶段)、设计总概算(初步设计阶段)、修正总概算(技术设计阶段)、施工图预算(施工图设计阶段)、合同价(招投标阶段)、结算价(工程实施阶段)、竣工决算(竣工验收阶段)等多次性计价、全过程工程估价内容融为一体。

这部分教学对计算机和计算机辅助设计(ComputeraidedDesign,CaD)的要求较高,倘若教学单位没有开设前期课程将会遇到很大的困难。另外,为了有效发挥信息化和电算化的特点,还需要得到相关课程的辅助,教师教学经验的更新,课程内容和深度的调整以及实验室建设等方面的配合。

3.“任务驱动+实践”的教学方法

“工程估价”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确定、控制和管理全过程工程造价的实际操作技能,使学生成为既懂工程技术又懂工程经济和管理的专业技术人才。学生通过工作后的实践经验能够成为造价管理人员。可分为一般工程造价管理人员、一般注册造价工程师、资深注册造价工程师三个层次。在“工程估价”教学过程中应结合全国建设工程造价员职业资格认证考试设计职业知识测试与职业技能训练内容,有针对性地实现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真正做到“所学”与“所用”的无缝对接与零距离就业。

相对于理论教学而言,实践教学是教学过程中最薄弱的环节。实践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师同时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与时俱进。同时,如何加强实践基地建设,使实践教学条件满足实践教学的需求是实践教学面临的重大难题。

二、特色教学主要特色

推广“理论教学+案例作业+课堂案例讲评”的案例教学法后,可以让课堂化枯燥乏味为生动活泼,让学生变注重知识为注重能力,让师生之间由单向教导变为双向交流,即实现“枯燥乏味生动活泼”、“注重知识注重能力”、“单向教导双向交流”的转化。

“工程估价”课程的教学内容集中在定额量计算规则,十分繁杂枯燥,给教与学都增加了难度。案例教学打破了以往的“满堂灌”教学模式,营造了师生之间良性互动的氛围。而且,学生在案例作业的过程中不再是一味地依赖书本,学习死知识。而是主动学习,同时还必须理论联系实际。这样,增强了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

另外,通过案例课堂讲评,学生可以随时请求教师指导,一方面加深了学生自身的理解,另一方面也促使教师加深思考,促进了师生的双向交流。

引入信息电算化,改革和创新了教学模式,使教学更具有时代感。特色教学增加了工程估价算量软件、套价软件和工程识图软件的学习,通过网络应用的新鲜元素将工程量规则的讲解和软件学习结合,使教学流程新颖而富有变化。

传统的“工程估价”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中心,以“满堂灌”式的讲授为主要方法。主要教学内容是工程量计算规则。学生手工计算工程量、套用《建筑工程定额》。大量枯燥的规则和繁重的手工计算让学生无所适从,甚至产生抵触或厌学情绪。

引入信息电算化之后,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可以整合新的教学流程,通过回馈调查持续改进教学成了课程教学评价的创新内容。整个教学流程能够整合校内外的众多资源,为学生搭建了主动学习和创造性学习的良好平台。

“任务驱动+实践”教学方法可以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在“工程估价”课程中通过设计任务、学生讨论分析、教师讲授、评价等过程不仅能使学生充分掌握课程内容,达到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目的,还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真正做到“所学”与“所用”的无缝对接与零距离就业。

在“工程估价”课程中运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不利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与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以教定学的被动教学模式不同,“任务驱动+实践”教学法最根本的特点就是“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是一种以学定教、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协作、探索创新的新型学习模式。“任务驱动”通过一个个任务驱动学生的求知欲望,而“实践”则提高了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三、教学效果

本课题旨在综合应用“理论教学+案例作业+课堂案例讲评”的案例教学法、引入信息电算化和“任务驱动+实践”的教学方法,形成“工程估价”课程的特色教学。

教学组织形式上,改变了传统的只由教师讲、学生被动听的“满堂灌”教学模式。实行“案例教学”,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引入信息电算化,将工程量计算规则、工程识图、工程询报价等专业知识和信息计算融为一体,提高“工程估价”的教学效率;在教学过程中由社会需求、职业蓝图、社会实践指导学生学习,则能够提高学生学习动力。

教学内容上,改变了传统的课堂只讲课本知识、课后做习题的教学定式。首先,在搜集大量工程量计算案例的基础上,通过理论联系实际讲授课程内容。其次,网络信息化和软件教学增强了学生工程量计算和工程识图的能力。任务驱动的实践教学法则让学生更贴近社会生活实践,增强了学生就业后的岗位适应能力。

教学效果上更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力图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教学改革后加大了实践教学比重,学生接触到大量的实际案例资料,通过案例的分析、思考与操作增强了学生的操作技能。

参考文献:

[1]陈敏.试论“工程估价”课程教与学的改进[J].中国电力教育,

2009,(13):55-56.

[2]刘谨.《工程估价》课程整合与创新——信息电算化在《工程估价》中的应用[J].中国水运,2007,5(7):122-123.

[3]王爱领,田权魁,李晓芬.工程管理专业工程估价课程教学研究与实践[J].山西建筑,2007,33(19):232-233.

工程造价改革方案篇5

关键词:课程改革铁道工程高职教育

技术与科学之间虽然联系密切,但二者具有明显不同的基本精神,技术是对自然进行改造,与经验有关,而认识自然的结果为科学。普通高校与高等职业学校之间存在着培养目标与性质的不同,要求教师具备实践经验与理论知识,积极对课程进行改革,更好地实现人才的培养[1]。

1.现状与问题

1.1现状

在高职课程改革蓬勃发展的背景之下,各高职院校均投入了大量物力、人力,不断有新的理论、新的模式及新的方法被提出,不断促进课程优化。在教育理念改革上,就业导向的理念被杨海平提出;在高职院校《土木工程制图》中,行动导向教学的方法被李桂红积极实施;在《工程力学》教学中,项目教学法被童艳芝带入课堂;成如刚通过一系列改革实现了工程造价专业课程体系的初步构建,其建构本体为职业能力,载体为工程项目,导向为工作过程知识。虽然实施了不少改革举措,然而在实践过程中仍然存在不少问题,其中,对于岗位工作不能够快速适应这一突出问题依然存在,也依然具有较大影响,其影响不只是在学生的专业及就业方面,也关乎校方整体的发展与生存。在课程改革中,在铁道工程技术专业方面的研究较少,即便有,其改革在系统性与科学性上也存在明显不足,因此,需重视这一课程的改革并加快改革进度。

1.2问题

现阶段在铁道工程技术专业教学中的问题主要表现为:①知识的更新比较慢,存在比较滞后的教材建设,且理论为偏重,对于高职学生来说并不适宜;②教材存在较差的连续性及整体性,教材中大部分都是简单地罗列工程案例,不利于完整概念的形成;③理论和实践之间存在明显的脱节问题,工程案例与实际之间联系不够紧密,不能严格以岗位职业要求为依据进行教学;④教学主要是在课堂上进行理论知识传授,较少进行实际操作,存在比较单一的教学模式[2]。上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带来了严重影响,一方面,学生花费了大量时间进行学习,但与现场实际工作相比,其学习的知识明显较落后,一些知识已经是不合时宜甚至是被淘汰了的,这就造成学生学习时间的浪费。另一方面,单一的教学模式容易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甚至是出现厌倦心理,造成所学知识不扎实且具有片面性,不利于学生在岗位职业中的快速适应。

2.改革措施

针对上述问题进行课程改革,需查阅搜集相关文献资料,安排专业教师到工作现场进行考察,并与企业专家进行积极交流与探讨,再对人才培养方案、教材建设进行制定与完善,从而有效对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进行改良与优化。与此同时,需及时检验和评价改进过后的教学模式与方法,并针对其不足之处做进一步优化。

2.1教学主体的改进

首先应对人才培养方案和教材进行改良。加大在专业人员指导方面的投入比重,以经验丰富、业绩突出的企业专家对教材和相关方案的改进进行指导,以专家建议为依据全面审视教材,剔除其中不合时宜的面临淘汰的知识,并以实际工作需求为依据对教材中缺乏的内容进行添加与完善,并做好人才培养方案的改良,提高其有效性与实用性,使讲义能够紧跟时代步伐。安排专业教师进行挂职实践锻炼,通过在施工现场的实践对相关案例及文字资料进行整理与搜集,在讲义中添加这些具有典型特征的实践案例。

完善实训室的建设。在施工现场安排专业教师进行研究与调查,落实教学所需的实训设施,将调查结果与专家建议相结合进行新的实训室建设,同时及时淘汰已然不再使用的设备,并进行常用设备的更新与引进。实训室的建设能够实现理论教授与动手操作的同步教学,在实训室中,教师可进行理论讲解,同时可以安排学生进行实践操作,大大缩短理论课与实训之间的间隔时间。

课程改革中教师的能力与教学水平也是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扎实的理论知识与丰富的实践经验是专业教师需具备的素质。教师能力与教学水平的提高可通过加强挂职锻炼的方式实现,选择具有先进技术和一定规模的施工企业作为专业教师挂职锻炼的场地,使教师能够在作业第一线对当下最新的施工经验进行了解和学习,才能有统一实践与理论,促进“双师”制度的逐步实现。

2.2教学方法与模式的改进

对相关的文献资料进行搜索与查阅,对课程改革方法进行研究,通过学习与指导,多方考察,将教学模式调整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在教学方法上,应明确其基础为专家咨询,载体为项目,导向为岗位需求,在教学中始终以案例贯穿全程。以视频与文字形式的案例在教学中添加,以生动的教学内容向学生展示相关知识;以实训室结合施工现场实施实践教学,以双配制进行教学,通过技术人员的现场指导提高学生的技能掌握程度。如在工程测量的教学中,在实训课中进行全部课程内容的教学,而不再进行讨论课、习题课、实验课及理论课的区分,而是将四个课程有机结合。将传统学科体系模式打破,精心设计每一次课,在第一次课时对课程要求进行介绍之后,就以实训场训练的方式让学生逐一熟悉仪器,引起其好奇心与求知欲望,在教学中紧紧抓住学生的好奇心理。

2.3检验和评价改良的方法

检验和评价改良方法通过对比方式进行,选择不同班级作为评价对象,要求所选取的班级具有相同的教育程度,在教学方法与模式上一些班级使用原有方式,另一些班级则使用改良过的方法。校内考核为检验的主要方式,最终考核与过程考核为组成考核的两种方式。对施工现场实际工作进行模拟实现过程考核;最终考核中包含理论知识与操作能力掌握程度的考核,其中大幅减少理论内容,而主要以关于操作能力掌握程度的主观题进行考核。不同班级经过校内考核后,与采用原来方法的班级相比,采用改良方法的班级的表现较好,并且这一表现同时体现在理论考核与实践考核上。顶岗实习企业评价、学生自我评价是评价的主要内容。理论教学改良中视频案例的应用,使知识讲解变得丰富生动,学生感受有很大不同,课程的枯燥乏味感大大降低。施工现场的实践在帮助学生将理论联系实际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理论知识以立体直观方式呈现,转变学生被动接受状态,动手操作的方式对于学生深化认识有积极影响。顶岗实习企业均表示,学生在工作岗位上表现出了较强的适应能力,且表现出了较强的掌握后续知识的能力。

参考文献:

工程造价改革方案篇6

【关键词】高校教育;教学档案;教学质量;教学改革

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为当前高校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提出新的要求,培养优秀人才是高校最根本的任务,教学质量是评价高等教育的关键因素。教学档案是全面客观的反映高等教育教学工作状况的原始记录,直接揭示了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完善教学档案管理,为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服务。

1.高校教学档案的概念及主要内容

1.1高校教学档案特点

高校教学档案是指在高等教育的教学活动中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文字、图表、数据、声像等各种形式和载体的材料,它是教学管理、教学实践活动过程的原始记录。它是高等学校教学管理水平、教学质量,办学成效的真实反映。

1.2高校教学档案的主要内容

1.2.1各种教学管理性文件,包括上级教育部门有关教学方面的指令性、指导性文件,各级教学管理部门下达的教学制度、办法、规定、条例,及教育改革、学科建设、实验室建设、培养目标。

1.2.2教学活动中形成的,教学计划、课程设置、教材建设及使用,课程安排,学生的实习及社会实践安排,教学检查及实施过程形成的原始记录和各种统计表。课堂教学,听课记录。考试试卷、教学质量分析、学生成绩、学生评教资料、招生、就业情况等。

1.2.3教师的优秀教案、教学成果、精品课程、优质专业等材料。

2.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目标要求

2.1根据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的精神,要求各级高校要深化教学改革,加强本科教学工作,全面提高本科教学质量,培育大学生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

2.2高校面临着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要求

人才培养是学校的根本任务,提高教学质量作为学校生命线的重要内容。各个高校建立各种教学工作目标,各级党政一把手亲自抓教学质量,要进一步强化教学工作与教学质量的责任意识,高度重视教学工作。

2.3各个高校增加对教学的投入,保证本科教学经费的投人,切实保证生均教学经费、基本教学保障经费逐年增加;并且加大对实验实践教学、教学建设、教学改革、教学用图书资料等所需经费的投入,不断改善办学条件,保证学校教学工作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2.4要求教师要认真做好教学工作,树立教书育人的精神,在教学过程中,严格教学工作规范,通过教学改革的研究和实践不断提高教学水平;要求管理人员要把主要精力投人教学管理和服务工作中;要求学生把主要精力投入学习活动,珍惜时间,努力学习,掌握真才实学

2.5高等学校实施精品专业建设工程,根据国家经济发展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调整和优化学科专业结构,集中精力建设优势专业、特色专业

3.教学档案与本科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的联系

3.1教学档案是实施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方案的一个重要依据

教学改革与提高教学质量,需要分析和总结过去教学工作的经验和教训,而教学档案就是完整记载了高等学校教学工作的过程和结果,教学实施的状况和效果,具体地指学校教学工作计划,学校规模与教学质量,发展目标与经费投入,它全面客观的反映了一个学校教学工作的状况。是评估教学质量,考核教师,衡量学校管理水平的客观实在。所以,它是实施教学改革工程,提高本科教学质量的重要依据。

3.2教学档案是实施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方案的一个重要基础,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主要内容

一是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学校各级党政领导高度重视,在加大教学工作的投入、师资队伍建设、以教学档案为基础,对过去的教学工作,做细致的研究和分析,针对本校在教学工作的不足,找到制约和影响本科教学质量的问题,从而制定出适合提高本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方案的措施,而教学档案的内容就可以为这项工作提供重要基础。

3.3教学档案是评价、总结实施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方案成效的凭证,是确保实施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学校内部监控和评价体系的重要凭证

在实施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方案过程中,教学档案真实记载了从制度、计划到实施情况及结果的系统材料。教学档案可以使我们分析评估实施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后的效果,如:通过学生成绩、学生就业情况、学生评教情况等,评估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课程设置、专业结构、教材使用等方面的成果和不足,以便及时调整不断进步。

4.完善高校教学档案管理为提高本科教学质量与服务好教学改革工程思路和方法

当前高校档案工作的重要使命就是开发和利用档案信息资源,教学档案作为高校一类专门档案,有其特殊的地位和作用,充分发挥它应有的功能和作用,正是教学档案管理工作的根本目的。完善教学档案工作积极主动地为高校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服务。

4.1认真做好教学档案的收集整理工作,是为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方案服务的基础

由于教学档案的内容丰富、形式复杂决定了教学档案收集工作的艰巨性,所以收集教学档案材料要做到真实、完整。首先是档案基层单位、系、二级学院要及时收集、归档各项教学档案,学校专职档案工作者要积极主动下到基层单位、系、二级学院,针对现阶段高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任务,严格按照收集范围和归档要求,指导和协助教学档案的收集归档工作,确保教学档案高质量的收集。

4.2认真做好教学档案的整理、立卷、编目工作,将教学档案及时整理鉴定、立卷编目、制作检索工具

根据现阶段信息时代的特点,建立和完备各种检索体系,以便档案利用者按自己的要求,从不同角度,不同项目查找档案。充分揭示教学档案的信息,使教学档案最大限度的为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方案服务创造条件。

工程造价改革方案篇7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精神,推进《**市普通中小学课程方案》、《**市学前教育课程指南》以及《**市教育委员会关于深化中小学课程改革加强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教委基〔20**〕46号)的落实,深化本市中小学(幼儿园)课程改革,全面提升中小学(幼儿园)课程领导力,特制定本计划。

一、提升课程领导力的意义

课程领导力是以校(园)长为核心的课程团队为提升学校课程品质,在课程实践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规划、执行、建设和评价的能力。教育行政部门、教研部门和教育科研等部门以及本市中小学(幼儿园)要充分认识提升课程领导力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深入推进课程改革。

1.提升中小学(幼儿园)课程领导力是深化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本市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迫切需要学校创造性地落实课程改革的系列要求,把握好课程计划的要求与课程校本化实施之间的关系,在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同时,提高教学质量,科学评价课程及其实施成效等。因此,作为课程改革的重要推进者,中小学(幼儿园)必须提升课程领导力。

2.提升中小学(幼儿园)课程领导力是学校内涵发展的客观需要。课程是学校内涵发展的核心领域。学校要通过课程建设与特色培育、队伍建设、文化建设等的有机融合,加强学校内涵建设,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

3.提升中小学(幼儿园)课程领导力是促进教师及管理者专业发展的现实需求。校(园)长、教师和教研员是课程改革的主要力量。在加强中小学(幼儿园)课程领导、深化课程改革的实践过程中,提升校(园)长驾驭课程改革的能力、教师把握教学实践的能力和教研员指导课程实施的能力,优化课程与教学专业人员的工作机制,不断提高专业水平,是持续推进课程改革的重要保证。

二、主要任务

1.准确理解课程方案,提升学校课程规划的能力。学校要透彻理解课程方案,严格执行课程政策,有效落实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课程目标。要根据本校的办学实际和培养目标,加强课程整体规划,正确处理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与研究型(探究型)课程的关系,优化课程结构,增强学校课程的适应性,满足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求。

2.统筹利用课程资源,提升创造性落实课程方案的能力。学校要根据课程方案的要求,广泛利用本校、家长、社区以及课外教育基地、高校和教科研机构等相关资源,根据学生的发展需求构建校本课程,创造性地落实课程方案;要加强教学管理,合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灵活采用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3.有效进行课程评价,提升课程更新与评估的能力。学校要制定综合性的课程评价方案,科学、及时、有效地评价教师教学质量、学生学习状况、校本课程建设等。要充分利用评价结果,及时调整和改进学校课程计划、课程实施、课外活动安排等,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三、主要目标

以“实践导向、互动生成、关注特色、促进提升”为工作目标,提升中小学(幼儿园)课程领导力。

1.在市、区(县)、校等多个层面,采取多种形式,对本市所有中小学(幼儿园)校(园)长、教导主任进行提升课程领导力专题培训,推动本市中小学(幼儿园)进一步加强课程领导,深化课程与教学改革。

2.建立一批“课程领导力试点学校(幼儿园)”,通过对试点学校课程领导力的诊断评估和专业支持,通过试点学校的研究和实践,探索提升课程领导力的有效做法,培育一批有推广价值的典型经验。

3.优化工作运行机制,市区教育行政部门要整合教研、科研、培训、督导等专业机构和校长、教师的力量,在指导和提升学校课程领导力的实践过程中,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和工作能力。

四、重点工作

1.学校课程计划的研制与校本化实施。学校要按照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的要求,开齐课程,开足课时。任何学校不得随意提高课程难度,杜绝随意增减课程或周课时总量、随意提前上学时间和延后放学时间的现象。学校要根据实际情况和办学特色,以内涵发展为目的,制定学校课程计划,优化学校课程结构,设计适合学生发展的课程体系,增强学校课程的适应性和创造性。在课程校本化实施过程中,形成学校特色,提升内涵发展水平。市和区县督导部门,要研究学校课程领导力和课程实施状况的评估指标,进行专项督导评估。

2.大力推进特色学科建设与特色活动开展。学校要在充分挖掘自身优势的基础上,以提高课堂教学效能为主线,以提升教师课程实施能力为核心,以加强教学基本功训练为突破口,抓好学科队伍建设,抓实学科教研活动,严格学科教学常规管理,从研究学生开始,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努力通过特色学科建设和特色活动的开展,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学科组的教研合力和学校的综合实力。

3.完善课程资源建设与共享机制。学校要充分发挥本市资源优势,建立社会教育资源与学校课程资源的整合机制,开发、建设、利用和共享动态、开放、易用的网络学习资源和社会教育资源。变革教与学的方式,注重学习情景的创设,增强学生学习的实践性、体验性、互动性和社会责任感。

4.加强学校课程领导团队建设。课程实施是团队行为,校(园)长是学校课程团队的核心,要采取切实有效的做法,加强学校课程领导团队的建设。要进一步加强“以校为本教学研修”,围绕课程目标和教学要求,引领教师落实教学基本规范,把握教学基本要求,改革课堂教学,创新教学方式。校长和教师要敏锐地捕捉课程实施中的问题,通过加强教研组、备课组建设和活动,引导教师共同反思和研究,寻找对策,破解难题。通过制订和实施学校、部门和教师个人的发展规划,实现个人与团队的共同成长,不断提升教师课程研究和实施能力。

5.建立和完善科学有效的教育评价体系。教育评价改革是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和新的生长点,是教育行政部门专业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学校提高教学成效的内在要求。区县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树立全面、正确的教育质量观,在学业质量评价的同时,更要注重学生的内在需求、学习兴趣、身心健康状况、社会责任感以及师生关系和社会满意度等方面的评价。区县、学校、教师要研究和掌握科学的评价手段,从日常教学过程中的评价上进行改革,使教育评价回归到教育教学过程之中,利用评价结果改进课程设计、建设和实施,提高课程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6.建立健全提升学校课程领导力专业支持体系。建立健全以科研为引领、以教研为主力、以督导为保障的提升中小学(幼儿园)课程领导力的专业支持体系。当前特别要加强教研室建设,充分发挥教研在提升学校课程领导力的作用,要将教研室建设成为探索课程与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研究机构,提供课程与教学专业指导的服务机构,评价和改进基础教育质量的指导机构。

五、实施策略和保障

1.提高认识,加强领导。教育行政部门与中小学(幼儿园)要充分认识提升课程领导力的重要性、紧迫性和艰巨性,加强领导,明确分工,落实责任,把提升中小学(幼儿园)课程领导力作为课程改革向纵深推进的重点。各区县教育局要成立提升课程领导力领导小组,统筹协调各部门的工作,做好相关资源保障。中小学(幼儿园)要按照本行动计划的要求,因校制宜,制定具体实施方案,确保提升中小学(幼儿园)课程领导力工作有序推进。

工程造价改革方案篇8

【关键词】电力企业造价控制有效措施

目前,在电价管理中加强对投资体制的改革,改变以往的投资体制模式,由单方面的通过政府审批制改变为核准制和备案制,以市场需求为主,促进了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了企业的投资决策权,使电力企业在新体制环境中,实现项目的优化。

一、电力系统中新的投资体制主要内容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国家经济水平的提高,我国经济体制逐步的由计划经济体制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经济建设的投资也由国家拨款到由项目法人负责,使经济投资更加的自由和范围扩大化,在不使用政府资金的前提下,是不需要国家进行审批,只是有针对性的对一些重大项目和限制类项目进行核准和备案,充分利用市场的调节作用,加强对经济投资体制的改革。建立以市场为导向、企业自主决策、银行独立审贷、融资方式多样、中介服务规范、宏观调控有效的新型投资体制。新型的投资体制主要是从两个角度实施的,一个是国家政府,另一个是电力企业。

(1)国家政府通过新型投资体制加强了对国有资产的管理,一科学、合理的发展观对投资项目实行综合管理和评审;(2)在新型的投资体制下,企业可以对自身所投资的项目进行全方位的控制和管理,对全过程负责,增加了企业与项目实施的契合度,维护企业的利益。电力企业工程造价控制涉及到项目从立项到最后验收各个方面的经济控制,包含范围广,投资大,情况复杂等。需要严格对工程进行全动态的控制,从而达到控制工程造价的目的。

二、电力企业工程造价控制的主要途径

2.1加强对工程建设前期的造价管理

(1)明确工程项目建设的规模。在电力系统电网建设中要结合实际情况,因地制宜的对项目进行建设,实行资源的合理、优化的配置。改变盲目的建设和超规模的建设,使电网建设符合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和用电负荷的要求。(2)明确工程项目建设的标准。工程项目建设标准主要把握的几个方面有:适用、高效、安全可靠、经济运转等。建设标准要结合投资者的投资情况,制定适宜的、合理的标准,减少标准定制过高造成的浪费和标准过低,引发的质量问题。(3)合理估算项目实施的可行性和投资情况。在工程实施之前对项目的可行性和投资情况进行整体的一个评估。项目的实施必须要保障实施的可行度,加强对项目方案的合理优化,对项目投资情况评估,也是确保项目实施造价在一定的标准内,保障造价的准确性。

2.2加强设计阶段工程造价的管理

项目设计时要根据项目造价投资情况,优化设计方案,发挥投资效益,对工程建设各个方面要严格的管理,加强对设计的审查,保障项目质量和把握项目的标准。项目设计的把握项目的规模和内容,实行限额设计和无效投入,使项目设计符合工程造价的需求。

2.3加强招标投标阶段工程造价的管理

招标投标是我国建设管理中重要的管理手段,有效的维护了市场工程投资的稳定。在电力工程建设招投标方面要严格的把握好工程建设的造价成本,对工程各方面的造价要有明确的认识,合理的定制成本底线,同时实行合理的低价中标,确定好直接成本价,在竞标后读预审合格的投标人进行评审,确保竞标价不低于成本价。

2.4加强施工过程中工程造价的管理

施工过程中工程价格的管理内容广泛、复杂,对投资造成一定的影响。对于施工过程中工程造价的管理主要以合同为基础,对工程在实施过程中的变化、变更情况和改变进行处理。

2.5加强竣工结算阶段工程造价的管理

竣工结算是对整个工程造价情况的汇总,包含了工程在建设中所有的资料和费用情况,对投资效果和实际造价反映。在项目建设竣工后,工程价格结算同样也是影响造价控制的一个重要的步骤,稍有疏忽就会造成费用增加,而变更索赔则是结算的关键点。

三、总结

电力企业工程造价控制涉及到工程建设的各个部分,需要全过程、全方位的管理和控制。当前电力行业在发展中要充分的结合市场的需求,加强工程总体的控制,降低整体的工程造价,提高电力企业的效益的同时促进节约型社会的建设。

参考文献

[1]李梅.电力工程造价管理与控制[J].中国电力企业管理,2007(11)

工程造价改革方案篇9

[关键词]薪酬体系薪酬激励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市场竞争也日趋激烈,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的背后归根结底还是对人才的竞争。如何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是民营企业的当务之急。而能否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关键又取决于民营企业能够建立一种什么样的薪酬体系。薪酬作为企业必须付出的人力成本,同时也是吸引和留住优秀人才的重要手段。

在人力资源管理中,薪酬是一个界定比较宽泛、内容非常丰富的领域,从而导致不同的人对薪酬的看法和认识往往存在着差异。

薪酬对社会具有劳动力资源的再配置功能。薪酬作为劳动力价格信号,调节着劳动力的供求和劳动力的流向。通过薪酬的调节,实现劳动力资源的优化配置。另外,薪酬也调节着人们对职业和工种的评价,调节着人们择业的愿望和就业的流向。

公司现行薪酬激励存在的问题:公司的薪酬战略不明确;部门职能定位不明确;分配方式比较单一;尚未建立科学规范的薪酬管理体系;缺乏外部竞争力。

一份科学合理的薪酬体系可以使企业吸引和留住人才,同时又能适当控制成本。事实上,一些企业的薪酬体系能留住人才,调动了员工的工作积极性;而另一些企业的薪酬体系却使员工抱怨不止,满意度下降,这说明必须遵循一定的薪酬原则和要求进行薪酬体系的设计。

要使薪酬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企业在设计薪酬制度时应坚持公平性原则、竞争性原则、经济性原则、合法性原则、战略性原则。

沈阳YXH公司从成立之初便认为动漫产业的发展需要产业链的形成,需要产业链上的不同环节相互合作,一个产业的发展更是需要一个完善的产业链做为保障。至此,YXH致力于打造中国动漫产业链中的专业加工、制作环节,将自身定位于专业动漫外包服务,以工业流水线的标准和流程打造动漫外包的规模化、标准化生产流程,努力成为中国最专业的动漫外包工厂。

据了解沈阳YXH数字视觉传媒有限公司自成立以来,一直没有做过科学的、系统的职位评价。公司没有认识到职位评价是薪酬管理工作的重要基础性工作,各个层级员工的薪酬定级仅评主管人员主观印象,没有体现出岗位直接相当价值,员工意见较大。

为了保证企业提供的薪酬具有竞争性,同时又不过大的增加企业的人工成本,薪酬水平调查是薪酬体系设计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因此,本设计也要有市场薪酬水平调查数据为依据,主要参考了沈阳市2008年部分职位(工种)工资指导价位从而获得区域内相关岗位的市场薪酬水平,为下一步的企业薪酬水平定位奠定了基础。

薪酬问题历来是员工最关注的热点问题,员工对薪酬制度的改革更是充满了担心与期待。本次薪酬方案设计目的是非常明确的,就是要建立起与市场经济接轨,充分体现按贡献取酬、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分配原则的薪酬体系,从而有力地支持企业的发展战略并促进经营目标的实现。但是,无论多么公平合理的薪酬方案,在付诸实施时也会遇到许多困难和阻力,处理不好,可能会导致薪酬改革的失败。所以必须高度重视方案实施的保障工作,在组织上、程序上、制度上采取有力措施,确保新的薪酬方案能够顺利地推行。

1.组织保障

当一个新的薪酬方案实施,必定涉及到公司每一位员工的切身利益,稍有不慎,就会影响到员工队伍稳定,进而影响到公司各项业务的正常开展。所以企业的决策者必须从战略的高度来认真对待薪酬方案的设计和实施。因此在设计薪酬方案之初,公司就成立了薪酬改革委员会,全面负责公司的薪酬改革工作。委员会由总经理任主任,保证了委员会的权威性;委员中包含了公司各个层次的人员,既有管理人员,也有普通员工代表,具有广泛的代表性。确保了沟通渠道的畅通:员工代表都是经部门推荐,通过公开选举产生的,为人客观正直,在员工中具有较高的威信,保证了薪酬改革实施的客观公正性。

薪酬改革委员会成立后,对成员实施了全面的培训。培训内容包括:薪酬管理的一些基本理论、实施薪酬改革的目的和原则、薪酬改革的思路、实施注意事项等。通过对人员的培训,能够让委员会成员了解薪酬改革的初衷并通过他们传达到全体员工,保证方案在实施过程中能够按照设计之初的意图得到严格贯彻。

2.制度保障

尽管关于薪酬管理或者说企业内部管理的很多工作具有相当的难度,不能在短时间内完成,可是我们应该树立一种科学管理的观点。在现代企业中,科学合理的薪酬应该是双赢的,即企业通过薪酬发放能达到激励员工的目的,而员工也能通过薪酬的获得来实现自身的价值,并且薪酬对于企业而言,不仅仅是一种成本费用,也是一种投资,激励员工有更大的产出。薪酬管理和其他的管理一样,也是一个积极的动态过程,需要根据企业实际和市场状况及时进行调整,不断地修正,使整个薪资体系成为企业管理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为企业发展提供激励动力。

3.宣传沟通

在制定和实施薪酬方案的过程中,及时的沟通、必要的宣传是保证薪酬改革成功的因素之一。如果沟通不良或宣传不到位,员工可能会担心薪酬改革后会使他们的收入下降,从而产生抵触情绪,影响薪酬改革的进程。在薪酬改革过程中通过及时沟通和宣传,让员工认识到新方案的优点,明确他们可以获得的利益,才能让他们成为方案的积极推动者。为了保证大家对薪酬方案的了解,公司在实施薪酬改革过程中,应广泛通过诸如薪酬制度问答、员工座谈会、满意度调查、薪酬改革动员等多种形式努力营造良好的沟通氛围;采用自上而下、自下而上、横向、斜向等多种渠道充分介绍薪酬制定的依据和预期的目的。对沟通过程中大家提出的问题一一作以解答,对大家提出的中肯意见和建议及时予以采纳,对于比较好的建议和意见还适当给以奖励。通过这些方式,可以增进企业与员工的相互理解,打消员工的思想顾虑,得到员工的信赖和支持,保证薪酬方案的顺利实施。

工程造价改革方案篇10

关键词:课程改革;方法

abstract:thecurriculumreformisacomplex,systematicandoverallreconstructionofelementaryeducation.obviously,contemporaryreformershavecontinuouslydonetheirbesttoinnovatecurriculum,butnotallcurriculumreformshavebeensuccessfulandobtainedthesatisfyingresults.onthecontrary,contemporarycurriculumreformshavefewsuccessfulcasesandvaluableexperiences,butmorefailures.oneofmainreasonsfortheseproblemsislackofreflectionsonmethodsofreforms.thefundamentalsolutiontotheseproblemsinthecontemporarycurriculumreformliesinreconsideringandcorrectingmethodsofreformswhichfollowedsudden,outsideforcesandrevolutionaryways.Keywords:curriculum,method,reform

课程具有明显的功能性起源与发展性特征。对课程赋予任何固定不变的定位、解释与追求都是僵化的、不具备辩护性的。因而,课程改革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必需的。改革是使学校课程不断丰富、完善、合理、适切的根本途径。然而,在当代众多课程改革中,几乎没有堪称成功典范的案例,值得借鉴的经验也不多,相反更多的是失败的教训。究其原因,主要是课程改革方法的偏失。不从方法层面检视课程改革的弊端与误区,就难以诊断出课程改革运动失败的症结所在;不解决方法问题,课程改革就会因旧有的思维方式制约而难以摆脱困境。无疑,改革方法的局限与错位,是造成新课程改革陷入困境的重要原因之一。纵观当代各国的课程改革运动,在方法层面呈现出以下几方面的特点与弊端。

一、突变式:课程改革的逻辑扭曲

当代课程改革常常与运动联系在一起,“课程改革运动”成为标志性表述,以至于在人们的思维定势中,似乎没有运动就没有课程改革。而通过运动方式进行的课程改革必然显现出鲜明的突变性品质,即课程改革通常采取“休克式”疗法与手段:即刻终止旧课程范式,启用全新课程方案,并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强制实施与完成。“突变式”改革是当代课程改革的基本路径与方法之一。在当代世界各国,任何一次重大课程改革运动的进行无不是通过突变的形式展开的。任何一次课程改革运动的失败也无不是突变性品质所造成的课程改革的逻辑性扭曲使然。

“突变式”改革将课程改革定位为一种在短期内即可完成的、对具体“事件”的改革,严重缺乏把课程改革作为一个过程加以理解与实施的意识、思维及方法。自20世纪中期以来,世界各地的学校经常被改革所包围,尤其是课程改革运动更是风起云涌、此起彼伏,课程领域始终处于改革状态。然而,“大量的证据表明,改革的结果微不足道,仅有一些孤立的成功例子。”[1]无疑,课程改革陷入了困境。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改革者对课程改革性质的理解与定位背离了课程改革的逻辑,具体表现为对课程改革的复杂性认识不深、估计不足、理解不透,对影响和制约课程改革的因素分析不全,使课程改革大多表现为即时性的、具体性的改革项目。课程改革的措施与效果仅仅停留于关于课程的表面化、操作性、局部性指标的变革。这种“突变式”改革使学校课程被大量形式上的、片面化的改革“事件”所困扰。这是当代课程改革所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对此,麦克尔·富兰一针见血地指出:“我们已经从过去的10年中获得了这样的教训,即教育改革过程的复杂程度要远远超出我们所预期的,即使是那些显著的成就也存在基本的缺陷。”[2]因而,当代学校课程的主要问题不是缺乏改革,“而是存在着太多互不关联、片段性、不完整且肤浅的项目……那些接受抑或被迫接受每项政策及进行革新的学校,从远处看可能是具有创新性的,但实际上却存在着‘过多的项目’或无意义问题的严重现象。”[3]

“突变式”课程改革遵循简单性思维,设定确定的、局部的、孤立的改革目标与方案,制定“线性化的”课程改革决策与方法,从而造成课程改革实践中普遍的混乱、躁动局面。“多年来,变革的实施已经形成一种格局——引进一种新变革方案,给它一年的实施时间,立即对它的有效性进行评价,当没有明显绩效时便否定它。”[4]显然,把课程改革简化为一系列指向某一个别层面的改革项目,不仅使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难以落到实处,扭曲了课程改革的整体性、系统性原则与逻辑,更为糟糕的是这种急于求成、朝令夕改的改革方式,造成了异常尖锐与棘手的脱离实际的问题与倾向。具体地说,“突变式”课程改革常常不顾现实基础、条件与背景,急于求成,采取一步到位的问题解决方案与办法,期待着以最快的速度、最短的时间完成课程改革任务。如不管课程改革的时机是否成熟、条件是否具备,匆忙进入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快速转变教学模式、更换教材、转换角色,并期待着立竿见影的改革效果。

显然,频繁的、琐碎的“突变式”改革,虽使学校课程不断地改头换面,但改革的结果却令人困惑与沮丧。无疑,课程改革不仅仅是单纯的教材更换问题及教学方式与手段的改变问题。作为带有全局性、整体性品质的基础教育改革运动,课程改革涉及课程观、教学观、学生观、教师观以及课程教材管理制度、考试制度、评价制度等各个方面的转变与改革,是一项十分艰巨的、复杂的系统工程。任何将课程改革简单化、形式化的做法与行为,都将使课程改革适得其反,并导致失败。

二、外推型:课程改革专业品质的缺乏

课程改革启动与推进的措施、手段及方式决定改革的速度、难度与效果。当代课程改革常常由政府启动与推进,“政府改革”成为改革的常态形式,以至于任何改革的进行不仅完全依靠政府的支持与力量,而且表现出明显的政治行为品质与立场,从而使课程改革严重缺乏专业品质。

无疑,任何改革的启动与推进都要借助一定的措施与手段,但政府的强制执行与推进,使改革完全表现为一种“外推型”改革,即借助于外在的政治力量、措施与手段而强行推进的改革。“外推型”课程改革的实施主要依靠外在的、规定性的指令而进行。课程改革方案更多地表现为政府的课程改革政策、法规文件或权威人物关于课程改革问题的说明、解释及在此基础上所形成的技术性实施方案。这种指令化课程改革方案通常设定明确的、一致的关于课程改革问题的标准化指示、程序及方法。如同任何改革如果陷入纯粹的政府行为,就必然会造成改革专业品质与行为的缺乏一样,“外推型”改革不仅使课程改革变成一种简单化的政治任务,而且使学校课程变成了政治、经济及社会问题的“晴雨表”。如在战后美国,无论是来自越南战争遗患,水门事件、黑人骚乱的挫折和困惑,还是源于卫星冲击、外贸逆差、财政赤字的压力,“许多美国人转向教育寻求解决国家危机的渠道。”[5]自50年代末期,美国学校教育质量低下的问题就已暴露出来,“几乎毫无例外,所有的美国公民对学校教育的质量感到担扰,”[6]并对学校教育提出尖锐批评。批评者认为:“美国教育太迎合年轻人的一时兴致和眼前利益了,陷入肤浅的甚至轻浮的‘生活适应’计划。”[7]于是有人主张“进步主义的、学生中心的教育已经失败,国家需要的是回归到更为正规的、教师主导的、‘无废话’型学校教育。”[8]为了提高教育质量,使国家在国际竞争中居于领先地位,重振昔日雄风,英国于1988年进行了有史以来第一次走向国家干预的课程改革运动。《1988年教育改革法》中明确提出:“帮助教师把工作重点放在使每个儿童获得最好成绩上”[9]是建立“国家课程”的重要动因之一。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在1987年的一次讲话中指出,今日教育落后,明天民族就要落后,为了战胜竞争对手,英国需要受过良好教育和训练、有创造精神的青年。出于外在的政治与经济发展的需要,英美两国都强行推进以提高学生学业成绩为主旋律的国家课程改革方案,改变“大杂烩式”的、“自助餐式”的课程传统,并把提高教育质量作为英美两国再居世界领先地位的重要途径。显然,这种自上而下的改革路线,缺乏教育品质与举措、缺乏专业化内涵与机制等,具体的课程改革方案缺乏对课程问题的理性与自主性思考,缺乏关于课程内在价值与真谛的主张与解释,造成课程改革缺乏有效性、针对性、可行性。

专业品质与标准、措施的缺乏,必然使课程改革更多地关注推进速度与普及程度等可测的、外显的任务与目标,从而造成课程改革过程中普遍存在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与形式主义的问题与倾向。迫于行政命令的压力,学校将改革当作一种政治任务,快速推进,大搞政绩工程和形象工程,将是否接受、认同、执行课程改革当作一种政治原则、立场与态度,极力渲染改革氛围、包装改革成果、夸大改革成就,造成课程改革中的种种虚假现象、应付现象与冒进现象。

改革意味着重新选择。在改革过程中,不仅要合理地解决“改什么”当问题,还要恰的地解决“谁来改”的问题。“谁来改”的问题,对于能否建立一支专业化的课程改革队伍以及课程改革能否顺利进行具有决定性意义。“外推型”改革不仅使课程改革的依据、逻辑、标准、内容等普遍呈现出“非专业化”品质,而且因教师的边缘化境遇使改革呈现出“非主体化”的特点。

三、革命化:课程改革的路线偏失

当代课程改革普遍遵循二元对立、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坚持“革命化”的改革路线,以至于“革命”成为课程改革的内涵、标准、逻辑与原则。“革命化”改革无一不是通过“外科手术式”的办法与手段所进行的改革。在课程改革的具体实施过程中,采取“告别式”的改革方式,全面否定传统课程,并旗帜鲜明地走向旧课程的反面,建构一种全新的课程范式。这种“打倒一个,另立一个”的极端认识与行动,成为课程改革失败的根本原因。

首先,“革命化”改革坚持单向度的理论基础与改革立场。理论基础是课程改革的逻辑前提。当代世界各国的课程改革运动无不以某种课程理论流派为支撑,确定改革指导思想、价值取向以及制定改革方案等。然而,各种课程理论流派并非起源于教育学理论,而是来源于哲学、心理学、社会学、文化学、政治学等方面的理论。这些理论流派立足于不同的学科、从不同角度诠释课程,并就课程的价值、功能、内容、模式、方法等问题彼此进行激烈的攻击和斗争,使课程改革理论基础呈现出“茧式多元化”与循环否定的混乱状态。显然,这些囿于单一学科视界与单一价值取向的课程理论将课程这一复杂系统中的各个子系统彼此对立起来,并从中选择其一确定为本质性存在,甚至为了抨击、驳倒对方,不惜以牺牲课程资源的丰富性、培养目标的多元性为代价,窄化课程价值,这不仅造成课程改革理论基础因以偏纠偏、矫枉过正而呈现出对抗性特征,而且造成课程改革过程中的单向度立场。

基于单向度的标准与立场,在课程改革过程中,无论是对课程本质的定位、对课程制约因素的分析,还是课程指导思想的确立、课程内容的选择、课程模式的建构等,改革者无不围绕社会与个体、科学与人文、知识与经验等单一维度定义课程,为课程“立法”,如将课程内容化约为客观知识或主观经验、自主活动等;将课程的来源化约为社会或学生、知识等;将课程的价值化约为伦理的或学术的、个性的等;将课程的功能化约为生活准备、心智训练或自我实现等。无疑,单向度的改革立场“撇开总体的联系来考察事物和过程,因而它就以这些障碍堵塞了自己从了解部分到了解整体,到洞察普遍联系的道路”,[10]造成了课程改革中包括概念、价值、目标、内容、方法等各个方面定位的逻辑性悖论。

其次,“革命化”改革造成课程改革实践的钟摆现象与无效状况。单向度的标准与立场给当代学校课程改革带来“灾难性”后果,课程发展动荡不安,课程面目变化无常。在课程改革过程中,改革者总是立足于单向度的课程信条,全面否定旧课程范式,凡是旧课程所倡导的则坚决反对,凡是旧课程所坚持的则坚决批判,凡是旧课程所采用的则坚决抛弃。课程知识选择的逻辑起点总是动摇于社会、学科和儿童之间,顾此失彼,使课程总是满足了一种因素的要求却忽视了其它因素的依据。于是,每一次课程改革运动都基本上是以否定以往的课程设置为开端,又以失败而结束,被下一次课程改革运动而否定。如战后美国为了解决教育质量低下的问题,对课程进行了异常频繁的“钟摆”式改革,不仅造成学校课程的混乱局面,以及教育质量每况愈下、危机越发严重的状况,而且教师、学生对这种在极端之间摆动的课程也无所适从。教师们很快就发现这样一种循环规律,并得出结论:“不要在改革上浪费时间,它很快会消失的。”[11]

在我国的新课程改革中,也显露出因单向度信条所导致的极端的做法与行动。如过分强调与夸大课程的经验、活动、体验取向,否定或弱化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传递与培养,从而造成课程资源的泛化倾向;过分强调与夸大学生的自主学习、交往互动、对话协商、探究建构,否定或弱化课堂教学的基本功能与基本秩序,从而造成课堂边界模糊化倾向;过分强调与夸大“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参与者与促进者角色,否定或弱化教师的管理者、知识传授者的作用与角色,从而造成师生角色错位倾向。S·拉塞克、C·维迪努曾指出:“教育问题是如此复杂,以至它容不得半点简单化和僵化……内容改革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能否把一些看起来相对立的品质辩证地结合起来。”[12]无疑,“革命化”改革的极端做法与行动,造成了课程改革中的“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现象,是学校课程屡改屡败的始作俑者。

巴甫洛夫曾指出:“科学随着方法学上获得成就而不断跃进。方法学每前进一步,我们便仿佛上升了一级阶梯,于是,我们就展开更广阔的眼界,看见从未见过的事物。”,’习在当代课程改革过程中,无论是多元对峙的课程理论所导致的课程领域的混乱现状,还是课程改革的“钟摆”波动与改革无效的困境,究其实质根源还在于课程研制指导思想、模式及方法的偏执导向。显然,制约课程改革能否成功的主要因素不只是“改不改”的认识与态度问题,还包括“怎样改”的方法与路径问题。在当代各国的课程改革中,普遍缺乏的恰恰是对“怎样改”的方法与路径问题的关注与思考。因而,反思与纠正课程改革过程不当的方法与路径,是当前课程改革迫切需要解决的根本性问题。

参考文献

[1][2][3]麦克尔·富兰.教育变革的新意义[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6,18,20.

[4]吉纳且霍尔,雪莱朋.霍德.实施变革:模式、原则与困境[n).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38.

[5][8]VincentR.Rogers.CumntthoughtonCurriculum[a1.alexmolnarced.,aSCDYearbook[C].1985.103.

[6]allanFeldmsn.ReseanhinScienceeducationintheUSa[J].CurriculumStudie81993,(3):281.

[7]马骥雄.战后美国教育研究[m]庸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1.17.

[9]HmSo.educationReformact1988[Z1.

[10]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468.

[11]吉纳.e.霍尔,雪莱.m.霍德.实施变革:模式、原则与困境[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