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一体化教学改革方案十篇一体化教学改革方案十篇

一体化教学改革方案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6:07:47

一体化教学改革方案篇1

一、当前中职教育出现的问题

电子商务专业创立至今,仍是较为年轻的专业,但是电子商务的发展如此迅猛,尤其是近十年来,井喷式发展使得市场对电子商务专业学生的要求也发生相应的变化。专业涉及领域广、知识更新速度快、技术发展猛、实践要求高等特点使得不少中职学校在教学过程中出现诸多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课程体系设置方面当前的电子商务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大多是沿用专业建设之初的课程体系,随着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适应当时的课程体系现如今也有所不足。其一,之前的传统课程体系开发周期长、灵活性不足,难以适应现代职业岗位的需求;其二,教材更新慢,难以与时俱进,无法让学生适应实际操作和工作要求;其三,课程内容涉及广且杂,并且深度不够,课程之间也缺乏相应的协调,从而增加学生学习负担,容易降低学生学习兴趣;其四,学生学习评价方式存在缺陷,在学习过程中,老师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导致学生按部就班、依葫芦画瓢,无法真实评价和反映学生所学知识和所获得的能力。2.教学模式方面目前大部分中职院校还是处于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教学形式单一,理论教学和实训教学在形式上的简单组合,即“文化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理论课程—技能训练”及“学科化”“系统化”的教学模式框架;第二,教学手段单一,大多数中职学校采用的是先理论后实践操作的方式,从而将理论和实践人为强行地割裂开来,关联性不足,主要表现在学习理论知识时,只顾及理论,上实践课程时,只注重技能的培养,忽视实际的应用,从而导致学生“在课堂强,在实际工作中弱”的表现,并且学生缺乏创新能力;第三,实践教学不足,目前不少中职学校在实践环节的教学中存在相关配套设施不完善、软硬件设备不适用的问题,造成学生难以在实践中真正接触到电子商务活动。3.师资力量方面很长一段时间内,中职学校电子商务专业的课程都是以计算机专业的课程体系为依托,外加几门经济类和电子商务的基础课,教师也是从相关专业抽调。并且在电子商务发展如此迅猛的当前,教师和市场相分离、与企业相分离的问题在不少中职学校也表现较为突出。电子商务专业师资力量有待加强。

二、一体化教学模式改革势在必行

为了从根本上改变当前中职学校电子商务教学中的突出问题,电子商务教学的改革势在必行。要从市场入手,从实际出发,从当前出现的问题着手,进行教学模式的改革。1.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内涵一体化教学模式,就是整理融会教学环节,把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作为一个整体考虑,单独制订教学计划与大纲,构建职业能力整体培养目标的方法模式体系,通过各个教学环节的落实来保证整体目标的实现。在电子商务专业一体化教学模式中,就是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核心,理论教学以适用够用为原则,打破传统的理论与实训的界限,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综合运用多媒体工具、互联网以及模拟电子商务系统等技术,让教师边讲边演示,使学生边听边练习,将理论课程与实际应用有机结合,实现“教、学、练”一体的教学方式。2.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定位一体化教学是从学生技能技巧形成的认知规律出发,多种专业理论知识与实践课程有机结合,从教师教学(教)、学生学习(学)、课后练习(练)、企业实践(做)等四方面进行,让学生从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两者能够深度融合,真正做到学有所得。3.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必要性将在以后工作中可能会遇到的问题当做学习的目标,以“教、学、练、做”四位一体的教学模式,让学生能够独立解决企业所遇到的问题,紧跟市场需求。所以,“一体化”教学模式改革势在必行。

三、一体化教学模式实施的具体措施

1.实施前期(1)外部环境创造。在具体实施一体化教学过程之前,需要一定的环境配置。第一,多媒体演示设备,老师用以讲解相关知识点、难点。第二,学生实训计算机,计算机配置及其电子商务实训软件等都要到位。第三,需要外网接入,电子商务实训过程中,需要充分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2)内部条件创造。在外部环境创建后,更为重要的是内部因素需要更多创造,内部条件主要包括以下两点。一是课程体系的改革。这是电子商务“一体化”教学的灵魂,只有在课程体系设置方面能够与时俱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符合用人企业的要求,经受市场的检验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与时俱进。如今电子商务发展迅猛,技术要求改革快,课程体系的建设和改革也应该跟上时代要求,灵活多变。一方面要适应当地自身条件状况,更多的是要考虑到学生的技能提升和企业技能需求。二是师资力量的培训。随着电子商务技术的发展,各方面的需求也在相应改变,所以要实现“一体化”教学的与时俱进,就必须加强教师电子商务交流和学习。主要方式有以下几种:其一,引进有电子商务经验的人才;其二,加强与企业之间的交流,安排教师进驻优秀电子商务企业学习培训;其三,请相关专家到校分享经验。2.实施过程(1)教师课堂所教。调查江西4所中职院校225名电子商务专业学生发现,有75%以上的学生觉得理论课程多于实训课程,而且有60%以上的学生对实训课程基本不满意或者不满意。所以教师在平常的教学过程中应注意以下两点。第一,在理论教学中,因中职学校学生大多缺乏学习动机,理论学习能力比不上普通教育的学生,所以,中职学校教师上课中,应该通过富有生命力的课程以及新颖、更富有趣味的教学方式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吸引学生的注意,增强学习的动机。第二,在实训教学中,教师应该更多地让学生自己动手,以“任务驱动型教学”来促使学生学习。在课前将学生分成小组,形成一个团队,再布置任务,让学生自主完成,中途出现问题时可以利用网络资源、团队商讨等方式解决。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教师只是起引导作用。(2)学生课堂所学。学生在学习的过程当中,应避免传统的单一课程进行学习,应该将学生学习的某一种技能进行横向模块化学习,可以将电子商务专业在实训学习过程中分为技术模块和商务模块两种。技术模块可以从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等方面进行交叉学习。学生实训进度不是根据学生学习时间来分配,而是根据学生是否真正完成某项任务来衡量。商务模块可以从商务管理和网络营销两方面进行。学生学习过程中是以团队为单位,从整个学习团队是否能够合理分工、团结协作等方面进行衡量。(3)学生课后所练。学生在课后所练的过程中,应该从多个方面入手模拟公司组建。学生自己讨论确定公司的类型、名称、经营的商品种类、部门(人员)设置、业务范围及每组成员在模拟公司充当的角色等。可以在真实的电子商务网站比如淘宝、易趣等网站开设网店,进行真正的电子商务实战,将平常所学全都应用于公司管理和经营。在店面装修、网络推广、后台管理、供应商管理、物流管理、售后服务等各个环节遇到问题后,主动制订解决方案,真正做到课中所学、课后实践。(4)学生工作所做。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与当地电子商务企业进行深度合作,让学生在企业中真正体会到电子商务实战。在企业中的某个岗位,可能不是对所学的所有电子商务知识和技能的展现,但一定会对某一方面进行磨炼和学习,这样让学生能认清自身的优势和不足,在工作中实践,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进步。以此,让学生的技能能够真正和企业需求无缝接轨,毕业后工作就不会和企业需求相差一大截。3.实施后期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实施后期,也是一体化教学的一部分,主要是对实施过程中的不足进行评价和反思。这样建立一套完整的教学管理与教学评价机制,通过管理与评价,找出不足,改善不足,形成真正的反馈评价制度,更好地反映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否能够吸收并灵活应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技能是否达到企业要求,同时也能够与市场接轨。

四、小结

一体化教学改革方案篇2

【关键词】课程规划课堂教学拓展课程课改保障

教育改革的关键在于转变育人模式,课程改革又是转变育人模式的重要因素。本轮深化课程改革把“选择性教育”思想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从而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从本质上体现“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我们将深化课程改革作为余姚教育内在发展和学校内涵发展的重要抓手,紧紧抓住“四个点”,以此推动本轮课改向纵深发展。

一、抓实课改规划――深化课改的起点

个性、拓展、整合是浙江深化课程改革的核心词,它赋予学校更多的“课程权”,需要校长有卓越的课程领导力,切实做好课程改革的顶层设计,确保深化课改有序、有效地进行。为此,在加强学习和调研的基础上,我们强化“论证指导”这一关键,对76所学校课程改革方案论证全涉及、指导全覆盖,整体提高学校课改规划的质量,使之成为这轮深化课改的一个亮点。

(一)明确顶层设计内容,搭建课改方案框架

习惯于执行课程计划的学校,缺乏对课程规划的意识和能力,需要有明确的规划内容和框架。于是我们根据这次深化课程改革的目标要求,提出学校在深化课程改革顶层设计时,务必编制好“三方案+三表”。“三方案”(一总两分):《学校深化课程改革总方案》+《学校拓展性课程实施方案》+《学校课堂教学改革实施方案》。“三表”:总课程表+作息时间表+教师任课情况一览表。

(二)指导课改经典案例,提高课改方案档次

要整体提升每一所学校课改方案的档次,需要有几个高质量的样板作示范。我们在课改初期,重点打造了两所学校的课改方案:长安小学“BeSt”课程和实验一小“实美”课程,点亮深化课改的航行明灯。

(三)研制方案论证要点,明确课改方案标准

有标准才有方向,“怎样的学校课改方案才是优秀的”,一直是我们重点思索的问题。为此我们研制了以下七条论证参考要点,促使学校课改方案更规范、科学、系统:①能依据校情和核心素养理清办学方向,办学理念和育人目标明确且合理,关键词提炼恰当;②课程结构符合上级规定,且能支撑学校的育人目标和办学特色,逻辑性强;③方案结构完整,责任落实明确,措施具体到位,安排合理有序,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④围绕课程改革的立德树人、拓展课程、课堂教学、评价改进、教师团队、互联网+教育等方面全面推进,且主攻方向明显,亮点突出;⑤课程建设的程序明晰,有一套课程开发、选用、审核、选课、实施、评价等具体要求和做法,力求拓展性课程精品化、系列化;⑥课堂教学改革追求“学为中心”,组织保障到位,措施手段有力,任务目标明确;⑦方案整体性和统领性较强,与学校三年发展规划紧密结合,体现课程改革与教育科研、教研组建设、教师专业发展的紧密结合。

(四)论证学校课改方案,把握深化课改方向

方案在实施前需要进行科学的论证,确保方向正确、目标合理、措施到位。而这单靠学校的力量明显不足,我们就抓实“论证”环节,确保学校方案有思想、有措施、符合逻辑。我们组织部分优秀校长和专(兼)职教研员成立学校课改方案论证指导组,分学段分类分组对各学校“三方案”“三表”进行论证,分别采用a、B、C、D等级赋值,对相对优秀的a、B类学校进行指导,C、D类学校则要求重新设计,并将达到a、B类学校的课改方案编入《启航深课改》专辑。目前这样的论证和指导已经历时一年半,已汇编三个专辑,直到所有学校“全通过”。

(五)组织现场交流观摩,提升课改领导能力

深化课改需要校长卓越的课程领导力。课程领导力主要体现在《学校课程规划总体方案》的编制和实施中。它需要一个交流学习平台,需要一个不断提高的过程。为此,我们在培训和顶层设计的基础上,对所分城区学校、中心学校、非中心学校分别召开课改推进会和现场会。目前,已举行3次大型活动、6次分组活动和10余次小组活动,校长的课程领导力明显提升,学校课改方案的质量明显提高。

至此,我市已构建一套学校课改方案论证和指导的工作流程(如下图),有效地提高了学校课程改革方案的整体质量,为深化课程改革开了个好头。

二、优化课堂教学――深化课改的重点

课堂改革始终是课程改革的灵魂,仍然是这次深化课改的重点。课堂改革的方向是:推进体现学科本质和促进学生自主合作学习,推进小班化教育、多形式实施协同教学和个别化教学,促进信息技术和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

(一)项目驱动,课堂改革成为核心任务

自2008年起余姚市就开展了“小班化教育”实验,2012年起启动“快乐学习行动”项目,以深化课改的余姚行动来打造减负提质的余姚模式。这些项目的重点在于打造高效常态课,建构“学为中心”的课堂教学体系。该项目及子课题分别获省市成果一、二等奖。

(二)专家引领,“以学定教”成为课堂方向

课堂教学改革需要专家的引领。2016年,五十多位省市专家指导我市课堂教学改革,“以学定教”“学为中心”已经成为我市课堂教学改革的方向,“学为中心”课堂教学体系的基本特质已经明确:①以学生的“生活性、发展性和生命性”为价值追求,突显育人目标;②以“简洁活力、扎实有效”为组织要求,注重课堂效率;③以“自主、合作、探究”为教学方式,注重学习方式转变;④以“分层―合作”为教学模式,突显“学为中心”理念。

引入Steam课程,探索“跨界”整合。我们引导优秀教师组成研究团队,跨学科进行课程拓展与整合,推进项目学习,将科学、技术、数学、工程和艺术整合起来,真正实现课程整合。如我们开发的《快乐科学》《神奇的光》等课程就体现了多学科跨界整合的特点。

四、夯实保障机制――深化课改的支点

深化课程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一系列的条件来保障。我们在硬件和经费有效保障的基础上,着重从以下方面来支撑深化课改的推进。

1.厚实德育功能。立德树人既是深化课改的起点,也是终点。因此,一方面强化学科教学中的德育功能。我们在研究《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基础上,结合学科特点,引导广大教师在学科教学中要突出育人功能,将教书与育人相融,将育人目标真正落到实处;另一方面编写基于余姚地域文化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德育教材。结合中国教育学会重点课题《利用地方文化资源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践研究》,我们开发了两套义务教育段德育教材:《姚江情》(初中)和《姚江行》(小学),探索和构建基于余姚地方文化进行核心价值观浸润的德育教育体系。

2.提升教师素养。深化课程改革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我们进一步加强教师的专业能力培养,进一步健全教师队伍建设的研训体系。在这方面我们倾注了不少心思,做了大量工作,主要包括:新教师的初始指导和目标引领;教坛新秀、学科骨干、名师的阶梯培养体系和考核奖励制度的制定;开展规范、示范、名牌教研组评比,规范区域教研和师徒结对活动;开展专题和项目研究等。

3.丰富评价体系。教育评价是教育改革的方向标,引领着学校课程改革的方向,抓住了“评价”就抓住了教育改革的“牛鼻子”。目前相对成熟的评价改革有:小学低段全面推行“模块游考”;小学音体美课程实施水平评估;义务教育段期末质量数据采集分析;推行“等第”和“星级+特长”评价等。正在开展的评价专项研究有:基于现代技术和大数据的评价和改进;关于拓展课程实施水平的评价;学生拓展课程过程性评价;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测评等。

回顾近两年的深化课程改革过程,余姚教育呈现出一些可喜的变化。“选择性教育”思想得到广泛的认可,课堂教学改革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拓展课程为有特长的教师提供了展示的舞台,学校课程改革的意识和热情持续高涨等。

毋庸讳言,深化课改也存在许多瓶颈和节点。如:习惯于执行的校长还缺少课程实施顶层设计的能力;习惯于拿来的教师还缺少课程开发的水平;评价制度改革滞后制约着深化课改的推进;课堂中理念与行动脱节、技术与应用脱节、教学与练习节等现象时有存在等。为此,我们将从“德育课程整合”“主题下的基础性课程整合”“综合实践活动的统筹实施”“基于互联网的生本课堂教学”“评价引领教学改革”“体艺课的分层走班”等方面入手,组织研究团队,确定实验学校,结合课题研究,进行深层次的专题研究,为全面深化课程改革做好探索性工作。

参考文献:

一体化教学改革方案篇3

1.对计算机基础教学认识不到位

计算机基础作为一门基础课程,虽然重要性不及医卫类专业课程,但其毕竟是一门基础课程,是学好其他课程不可缺少的条件。但是在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改革过程中,许多教师都没有认识到这一点,只是单纯地从计算机基础这门课程出发进行改革,没有联系其他课程实际对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提出要求,导致改革成果无法符合其他学科发展,引起学科之间出现不协调。

2.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方案存在问题

制定改革方案是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的重点环节。但是在实际改革过程中,改革方案的制定往往比较草率,没有经过多方论证。不仅与实际情况存在较大差异,与未来发展更是出现背离的趋势。总的来说,改革方案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改革方案整体思想前瞻性不够,对医卫类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未来发展考虑不到位。第二,改革方案全局观缺乏。没有对计算机基础以及医卫类专业课程进行全局考量,导致改革方案存在偏差。第三,对改革方案的论证乏力,没有对改革方案的可行性、发展性等进行论证,导致改革容易出现失败。

3.计算基础教学改革执行力度较弱

执行力度较弱是医卫类专业计算机基础改革存在的根源性问题。执行力度较弱首先表现在现阶段大部分医卫类专业对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不关心,对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的思想、方案以及其他工作都表现出漠不关心,只是简单地进行计算机基础教学。同时,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方案执行不到位,部分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只是注重如何完成教学计划和提升教学效果,完全没有在教学中执行改革方案,导致方案难以实施。

二、医卫类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对策

1.强化教师对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的认识

强化教师对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的认识,端正教学态度,对促进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首先,明确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对课程发展的重要性,只有通过改革,不断调整教学目标、教学思想,才能确保计算机基础课程一直处在正确的发展道路上。其次,明确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对学生学习的重要性,只有通过教学改革,才能完善教学内容和手段,使计算机基础教学和专业课程更加贴合,才能提升学生的学习成果。

2.优化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方案

优化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方案主要应该从优化计算机基础教学内容入手,这是因为教学内容直接影响到学生掌握知识的水平。所以,在改革方案中,应该明确计算机基础教学内容的革新措施,每隔一定周期对计算机基础教学内容进行更新,确保教学内容保持全新状态。同时,广大医卫类专业院校应当优化计算机基础教学手段,减少理论教学环节,增加实践教学环节。将理论知识在实践背景中进行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教学效果。

3.加强改革执行力度扩大改革成果

一体化教学改革方案篇4

【关键词】高校教育;教学档案;教学质量;教学改革

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为当前高校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提出新的要求,培养优秀人才是高校最根本的任务,教学质量是评价高等教育的关键因素。教学档案是全面客观的反映高等教育教学工作状况的原始记录,直接揭示了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完善教学档案管理,为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服务。

1.高校教学档案的概念及主要内容

1.1高校教学档案特点

高校教学档案是指在高等教育的教学活动中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文字、图表、数据、声像等各种形式和载体的材料,它是教学管理、教学实践活动过程的原始记录。它是高等学校教学管理水平、教学质量,办学成效的真实反映。

1.2高校教学档案的主要内容

1.2.1各种教学管理性文件,包括上级教育部门有关教学方面的指令性、指导性文件,各级教学管理部门下达的教学制度、办法、规定、条例,及教育改革、学科建设、实验室建设、培养目标。

1.2.2教学活动中形成的,教学计划、课程设置、教材建设及使用,课程安排,学生的实习及社会实践安排,教学检查及实施过程形成的原始记录和各种统计表。课堂教学,听课记录。考试试卷、教学质量分析、学生成绩、学生评教资料、招生、就业情况等。

1.2.3教师的优秀教案、教学成果、精品课程、优质专业等材料。

2.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目标要求

2.1根据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的精神,要求各级高校要深化教学改革,加强本科教学工作,全面提高本科教学质量,培育大学生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

2.2高校面临着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要求

人才培养是学校的根本任务,提高教学质量作为学校生命线的重要内容。各个高校建立各种教学工作目标,各级党政一把手亲自抓教学质量,要进一步强化教学工作与教学质量的责任意识,高度重视教学工作。

2.3各个高校增加对教学的投入,保证本科教学经费的投人,切实保证生均教学经费、基本教学保障经费逐年增加;并且加大对实验实践教学、教学建设、教学改革、教学用图书资料等所需经费的投入,不断改善办学条件,保证学校教学工作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2.4要求教师要认真做好教学工作,树立教书育人的精神,在教学过程中,严格教学工作规范,通过教学改革的研究和实践不断提高教学水平;要求管理人员要把主要精力投人教学管理和服务工作中;要求学生把主要精力投入学习活动,珍惜时间,努力学习,掌握真才实学

2.5高等学校实施精品专业建设工程,根据国家经济发展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调整和优化学科专业结构,集中精力建设优势专业、特色专业

3.教学档案与本科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的联系

3.1教学档案是实施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方案的一个重要依据

教学改革与提高教学质量,需要分析和总结过去教学工作的经验和教训,而教学档案就是完整记载了高等学校教学工作的过程和结果,教学实施的状况和效果,具体地指学校教学工作计划,学校规模与教学质量,发展目标与经费投入,它全面客观的反映了一个学校教学工作的状况。是评估教学质量,考核教师,衡量学校管理水平的客观实在。所以,它是实施教学改革工程,提高本科教学质量的重要依据。

3.2教学档案是实施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方案的一个重要基础,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主要内容

一是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学校各级党政领导高度重视,在加大教学工作的投入、师资队伍建设、以教学档案为基础,对过去的教学工作,做细致的研究和分析,针对本校在教学工作的不足,找到制约和影响本科教学质量的问题,从而制定出适合提高本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方案的措施,而教学档案的内容就可以为这项工作提供重要基础。

3.3教学档案是评价、总结实施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方案成效的凭证,是确保实施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学校内部监控和评价体系的重要凭证

在实施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方案过程中,教学档案真实记载了从制度、计划到实施情况及结果的系统材料。教学档案可以使我们分析评估实施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后的效果,如:通过学生成绩、学生就业情况、学生评教情况等,评估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课程设置、专业结构、教材使用等方面的成果和不足,以便及时调整不断进步。

4.完善高校教学档案管理为提高本科教学质量与服务好教学改革工程思路和方法

当前高校档案工作的重要使命就是开发和利用档案信息资源,教学档案作为高校一类专门档案,有其特殊的地位和作用,充分发挥它应有的功能和作用,正是教学档案管理工作的根本目的。完善教学档案工作积极主动地为高校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服务。

4.1认真做好教学档案的收集整理工作,是为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方案服务的基础

由于教学档案的内容丰富、形式复杂决定了教学档案收集工作的艰巨性,所以收集教学档案材料要做到真实、完整。首先是档案基层单位、系、二级学院要及时收集、归档各项教学档案,学校专职档案工作者要积极主动下到基层单位、系、二级学院,针对现阶段高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任务,严格按照收集范围和归档要求,指导和协助教学档案的收集归档工作,确保教学档案高质量的收集。

4.2认真做好教学档案的整理、立卷、编目工作,将教学档案及时整理鉴定、立卷编目、制作检索工具

根据现阶段信息时代的特点,建立和完备各种检索体系,以便档案利用者按自己的要求,从不同角度,不同项目查找档案。充分揭示教学档案的信息,使教学档案最大限度的为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方案服务创造条件。

一体化教学改革方案篇5

论文摘要:高校套共体育课程改革突出“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在提高师资水平、改变传统观念,社会各方面积极配合与努力下,以学生自主选项形成教学主体群;根据教师专业优化组合建立教举指导集体;将健康体育项目集群分类组建教学活动区城;把健康评价、卫生保健直接服务到课堂教学;姗加科学检侧机构.从而使公共体育课更好地体现“健康体育、快乐体育’,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服务.本文从课堂具体情况看手,运用各种研究方法,分析公共体育课程改革因素,提出具体改革措施.

素质教育全面推进,针对教育系统的客观实际提出“健康第一”的教育观念‘深人到体育系统,“健康教育、快乐体育”思想已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身心健康水平已成为一个刻不容缓的任务摆在我们每一个体育工作者面前.如今,全国各实验点都在尝试体育改革,针对全国大学生体质较差的现状,现提出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改革具体方案及发展前景。

1研究目的

1.1目前现状分析

目前我国青少年体质普遍较差,比欧美差之甚远,在亚洲还逊于日本.据有关的体质研究结果显示:中国7 - 20岁青少年的背肌力、垂直跳,l0m2往返跑、手球掷远、5分钟跑五项素质指标的水平明显低于日本同龄青少年儿童,为使我国青少年体质状况有所改善,必须进行体育改革.

1.2学校教育深层次的改革要求学校体育必须进行改革

    体育课程不仅要考虑到学生的身体素质要求,也要考虑到学生的自理状况和全体学生的状况,使学生身心都得到锻炼,为素质教育服务,推进学校体育现代化.

2研究方法

    (1)系统理论法根据系统理论,设计改革方案,研究分析改革结果及特点,

    (2)问卷调查分析法.抽样调查周口师专各系一、二、三年级不同专业男女学生的兴趣特点及自身特长.

    (3)阶段实验法.将改革方案在个别班级实施,间断测试身体各机能指标及专项学习情况,找出其中关系并进一步改进.

3结果与分析

3.1对学生进行体育意识、终身体育观的教育,消除快乐体育即不讲原则、自由散漫的思想

    从传授教育知识和技能为主,全面发展,重点突出,牢固掌握一、二项体育锻炼的方法,养成自觉锻炼的习惯,使之终身受益.

3.2具体改革方案

    (1)学生人学要进行身体全面检查,建立个人健康档案,根据身体健康检查结果,对学生的身体机能状况进行分组.这样在体育教学中才能具有针对性,期末体育成绩评估才有据可依.

    (2)对体育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求体育教师不仅知识渊博,技术全面,而且课堂组织严密,语言生动、风趣,掌握多种快乐体育教学方法,比如游戏法、比赛法、配乐法、影视法、开放式教学法等.使学生在偷快的气氛中掌握体育锻炼技能.

    (3)学校和政府对学校体育要给予重视,学生的健康状况要作为学校教育的首要内容来抓.学校的各种体育设施医疗保障要跟上.这样可以保障学生有充分的活动空间,为学校体育改革提供物质基础.

    (4)以学生自主选项形成教学主体群;根据教育专业特长优化组合建立教学指导集体;将健康体育项目集群分类组建教学活动区域;把健康评价.卫生保健直接服务到课堂教学;增加科学检测机构.

3.3体育课程改革的实践调查、分析及其发展前景

    通过对体育课程改革方案试行的实践,分别对一、二、三年级阶段10个系不同专业男女生的调查统计分析,赞成该教学改革方案的学生比率达100%,因体育设施器材条件不能完全满足学生活动需求的比率是26 . 3 %、学生的课堂练习综合密度比原来增加了3 0 % .经分析证明该体育课程改革方案是科学地开展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的重要方案之一,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同时加强学校体育设施建设,满足学生所需求的体育活动器材是保证体育教学改革方案顺利实施的基础.

4结论与建议

    (1)学校体育教学改革需要各方面的配合与努力.根据学生生理、心理特点安排一些学生喜欢的体育项目,充分发挥体育骨干的作用,使每个学生都能够而且都喜欢参加活动,既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又有利于促进学生的精神文明建设和增强学生的身心健康.

(2)“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这是中央提出的响亮口号,这说明党和政府比较重视青少年的身体健康,为体育改革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保证.

一体化教学改革方案篇6

随着经济高速发展,企业对财务会计人员的税法知识和纳税实务能力要求越来越高,中高端纳税服务业务和从业人员有着巨大的市场需求。在这一背景下,传统的税务课程教学方式需要进行系统性的改革与创新。作为一名高校会计系税务教师,本人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分享高校税务课程教学改革中的一些心得体会。

二、税务课程的改革目标

税务课程教学改革应该以培养具备税务专业知识和实务能力的应用型财会人才为目标,通过模拟实务让学生理解税务知识的同时并掌握必要的实务技巧。就目前而言,学生对税收理论知识学习普遍缺乏兴趣,但是对税收实务操作和案例研究却有较浓厚的兴趣。因此,税务课程改革的预期目标应该是提高学生的兴趣和学习效果。

为弥补传统教学方法存在的不足,课程改革可以推行“知识探究―案例分析―实践运用”三位一体的改革方案,将理论教学与实务模拟有机融合,衔接课程间的知识和观点,提高本专业税务课程的综合化程度,把专业知识、实务处理技巧充实到教学内容当中。

三、税务课程改革方案设计

上述方案的实施需要从“理论探究―案例分析―实践运用”三方面展开,以税收类课程为改革载体,改变传统“知识讲授型”教学方式,让学生成为研究知识和运用知识的主体,实现教学资源的高度整合和创新运用。具体的实施方法如下:

1.以案例导学解释理论知识

为了让学生理解税务理论知识的客观真实性和实践性,明确学习目的。教师必须在课前案例,让学生在阅读、思考中建立自己的思维体系,从而提高理论学习的效率。教师则结合案例深入浅出地解释案例所涵盖的税务知识,比如税种的属性特点以及征纳关系等等,让学生了解客观事实同时厘清解决问题的思路,为后续的案例分析教学和实务模拟奠定理论基础。

2.通过案例教学联系理论与实践

在这一环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参与,独立自主地深入探索,对案例进行分析、讨论。在案例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参与到课程学习中。学习的内容包括:案例研读、资料收集、方案筹划等。然后,教师再根据小组展示的成果按照具体标准进行评价,同时让小组互相提问相互评价,在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同时保证评价结果的客观公正。

3.运用模拟软件检验案例分析结果

结合以上环节的研究学习成果,师生运用学院配置的“税务模拟”软件进行税务登记、税种鉴定、纳税人身份认定、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申报等等方面实务模拟操作。作为本次教学改革中的重点和难点,这一环节为师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为更好地模拟税收征纳关系以及实务环境,本方案在这一阶段对师生进行角色分工(具体关系如下图所示)。教师在这一环节主要负责学生管理、教学资源管理、系统维护。扮演税局端的学生角色需要模拟两卡发行,发票发售及发票收回等操作,而扮演企业端的学生角色则需要按照具体要求完成开票,纳税申报等操作。

课程结束之后,教师会组织学生通过讨论等形式,交流总结在课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案,将自己对企业税务实务的理解和感受撰写成课程总结报告,最后由指导老师对学生成绩作出综合评价和建议,并将相关经验和成果转化为详尽的评估报告。

四、税务课程改革方案的适用延伸

一体化教学改革方案篇7

关键词:财务会计;案例教学;财务报表

良好的财务信息决策能力是每个经管类学生的必备素养。目前,财务会计教学以了解会计工作流程、编制会计分录为主,对于财务报表并不重视。在以往的教学中,财务报表作为单独的教学内容,在整体教学效果上不突出,不符合应用型本科的要求。只有先从整体上认识财务报表,以“财务报表”为起始,再落脚到财务报表上,才符合目前“业财融合”环境下对业务人员的要求。只有真正理解业务的本质及准则内涵,才能了解报表中每一个分录的真实含义,才能将会计知识从理论学习转为实践。因此,对财务会计的教学改革应侧重于财务报表的运用,以财务报表作为学习的开始,最后落脚到财务报表的教学上,把财务报表的案例融合到教学中。

1财务会计教学现状

目前,财务会计教学以讲授理论知识为主,讲解借贷记账法、会计凭证填制等,内容比较枯燥,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现在的教学改革依赖于案例教学,案例教学一个突出的缺点是不能够将会计知识进行串联,有一些会计案例脱离了实际,学生不感兴趣。财务会计教学存在以下问题。

1.1教学脱离实际业务

传统的会计教学方法只让学生学会借贷的会计分录,脱离了实际业务,学生基本上只学会了理论知识,不理解财务报表的含义,不知道具体的科目和财务报表的关系。学生的动手能力比较差,在实务操作过程中,只能硬套理论知识,遇到复杂一点的问题不能灵活应用。

1.2教学脱离认知规律

目前教学脱离了学生的认知规律,很多学生对会计的学习比较吃力,易混淆会计科目。很多学生不了解经济活动的实质,只是机械地记住会计分录,这不利于以后会计科目的综合运用,一旦离开学校到了工作岗位,发现业务依旧不会处理,而且会计的准则更新比较快,如果脱离了财务报表,单纯地学习准则制度,会让学生难以接受。

1.3学生兴趣不高,学习效果差

财务课程理论性较强,学生常常感到枯燥无味、晦涩难懂。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没有生动现实的案例,教师也很难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另外,学生对理论课程的重视程度不高,在上课的过程中,学生只是机械地记忆知识,很容易丧失学习兴趣,不利于学习效果的体现。

1.4教学方法单一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一般都是简单地学习会计要素含义、借贷复式记账法原理、几大类型的业务处理。教学方法单一,一般都是教师讲例题,学生练习会计分录。学生对业务知识的理解比较模糊,处于比较抽象的阶段,不太理解会计的整体循环,故急需创新教学方法。

2财务报表为导向的案例教学改革的意义

目前,会计学的教学改革大多数都是以案例教学为主。案例教学法多是单一的案例,教学的知识不成系统,起到的作用仅仅是增加学生的兴趣,提高课堂吸引力。而采用“以财务报表为导向”的案例教学,不仅可以增加学生的兴趣,且能够在更大程度上增加学生的参与度,使学生学习的知识更加系统化,更加接近实务要求。

2.1案例系统化

“以财务报表为导向”的案例教学在编写案例时,要更加注重案例的系统性,不再以某一章节的知识点为依据搜集案例,而是将财务报表项目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了解每一块的内容对应的财务报表位置,将知识系统化,并且用同一个案例贯穿教学的始终。

2.2理论与实践结合

“以财务报表为导向”的案例教学改革在原有案例教学的基础上增加了丰富的公司报表内容,并且在编制报表的过程中提供了更多的实践机会。在教学时开展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能够提升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将理论知识和实践更加紧密结合,符合应用型本科的教学要求。

3财务报表为导向的案例教学改革目标

3.1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目前,财务会计系列课程以“填鸭”教学为主,学生缺乏主动性。在当下案例教学中,所谓的案例都是单独一个一个的案例,不能将所有的知识串联起来。“以财务报表”为导向的案例教学法不仅会引入上市公司的案例,还从财务报表着手,让学生知其然知其所以然。此外,“以财务报表”为导向的案例教学法,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兴趣,还可以使知识更加系统化、实用化。

3.2提高教学的实践性

传统的会计教学把会计理论知识和实务操作知识割裂开,教师单独讲解会计凭证的填制,学生单纯学习会计分录的编制及会计账簿的填报,这不利于学习知识的系统化,学生的财务会计知识仅停留在理论层次。以“财务报表”为导向案例教学法,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将学习到的理论知识进行实践,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教师的教学手段,解决了目前财务会计教学方法单一的问题。

3.3提高学生的综合技能

目前,教学集中于会计分录学习,一般学校的会计实训里也多是重复的会计凭证填制业务。以“财务报表”为导向的会计教学不再把财务报表的编制作为最后一个课程内容,而是将财务报表的学习贯穿到整个学习环节,这样更加容易提高学生的综合技能,不仅可以编制报表,还可以简单地分析报表。

4以财务报表为导向的案例教学改革内容

以金课“两性一度”的建设标准为指导,财务会计的教学改革以实现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相结合。在知识与技能方面,需要学生掌握会计实务中会计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在过程与方法方面,形成一套适合应用型本科教学的财务会计案例库,设置完善的课程,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因此,以财务报表为导向的案例教学改革主要包括案例改革和课程设置改革。

4.1案例改革

目前,编制案例的教师大多是教学岗位的人员,缺少实务锻炼,且案例都比较老旧,单独的案例不成系统,不符合“以财务报表”为导向的案例教学要求。另外,教师的教学任务比较重,科研压力也比较大,缺乏时间和精力专注于教学改革上。故改革案例是学校的首要任务。

4.2课程设置改革

目前,财务会计的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没有做到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而应用型本科教学要求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要在财务会计教学改革中明确学生的位置,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因此,在课程设置上,通过学生建立财务小组,教师讲课为辅,能够实现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在课程设计时,以小组为单位,采用实务案例,以会计活动为主线,最终形成财务报表。

4.3课程效果评价

在教学过程中,采用“财务报表”为导向的案例教学大多是在课堂上完成的。在客观评价学生学习过程时,要侧重于课程三大教学环节的过程性评价,而不仅仅是期末结果性评价。在教学中要适当提高学生平时作业的分值,对最后形成报表的完整度进行考核。课程的评价机制不再是单一的平时考勤加上期末考试成绩,而是渗透到学习的过程中。

5财务报表为导向的案例教学改革的具体措施

5.1案例编写

首先,财务会计教研室应组建专业团队,充分重视案例库的编写,成立相应的案例编审委员会,将教研组长、学科带头人和会计教师纳入案例委员会,同时聘请会计一线人员以及一些企业的财务负责人参与案例的编写和审核。其次,做好案例设计的总体布局,结合相关的会计实务活动循环编写实际案例。在财务会计中的相关课程中明确每位教师的职责。每学期对教学过程中使用的案例进行回顾和总结,提出修改建议,经完善后编入相关业务内容的案例库。已经编写好的案例及时发送给相关任课教师,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任课教师需要不断提出修正意见,完善案例,要时刻结合会计准则以及财政制度,不断调整案例的相关内容。

5.2课程改革

整体课程改革可以进行五个模块的设计。模块一,学生分组组建公司,以内容比较全面的制造业为主,用同类型的经典的公司报表让学生观察,重点引入报表,展示会计信息查找过程和报表项目,讲解反映财务成果所对应的报表及其联系;模块二,设置过渡模块或是理论讲授模块,讲解基础会计的理论知识,包括会计科目、借贷记账方法等;模块三,日常业务核算,从筹资业务、供应业务、生产业务、销售业务到利润分配业务等主要的业务流程,学习会计分录的编制、会计凭证的填写、会计账簿登录等,在学习业务流程的课程中,要了解日常企业和银行之间的业务流程,了解票据的形式,并且要熟悉基本税务知识,学会简单的报税环节;模块四,落脚到会计报表的具体编制方法和分析方法上,将所有发生的经济业务事实整合到财务报表中;模块五,结合典型的会计案例,学会阅读报表、分析报表和决策管理,形成闭合学习思维。

5.3课程内容的具体设置

在课程具体内容设置上,既要满足传统教学任务的要求,也要具体实现财务报表的作用。财务会计教学的具体改革思路见表1。

6结束语

目前,教学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对经管类人才的要求,以“财务报表”为导向的财务会计教学改革势在必行。只有建立以学生为主导,将实务活动贯穿其中,模拟公司情景,以财务报表为学习启示,落脚到财务报表上,才能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更好地完成培养目标。以“财务报表”为导向的财务会计教学改革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提高教学的实践性,最终提升学生的综合技能。这需要涉及到课程案例改革,课程内容改革以及课程效果评价改革,具体可以从案例编写、教学内容等方面进行具体的改革。

参考文献:

[1]周滢.非会计专业以“财务报表为导向”的基础会计教学改革思考[J].市场观察,2020(9):50.

[2]高惠.基于“财务报告分析”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当代会计,2020(13):14-16.

[3]任慧敏.非会计专业会计学教学问题分析[J].内蒙古煤炭经济,2020(12):69-70.

[4]王晓军.《财务报表分析》课堂教学改革实施情况及效果分析——以延安大学为例[J].财会通讯,2020(9):165-168.

一体化教学改革方案篇8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课程改革的迫切性,为了解决上面的问题,为社会培养更多的机械工程专业人才,必须对专业进行改革。最早的机械设计制造以其自动化专业不是这个名字,是由石油矿场机械到机械设计及制造专业,然后再和机械工程专业合二为一,才有了现在的名字。其实经过一系列的改革,虽然课程不断完善,但是还是不够健全。现阶段,如何解决课程专业面过窄、教学模式机械化、教学内容单一等问题,是现在专业改革迫切要解决的问题。

2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高校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整体高能力与高素质的人才。高素质人才必须身心素质、工程素质、科技素质、科学文化素质、思想品德素质都很强。现在高校机械工程教育的主要目标是:把课程中的科学技术变成生产力的机械工程技术人才。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我国现阶段建设需要的人才,他们必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而且专业知识过硬,可以从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的设计制造的人才。

3技术基础系列课程改革方案

现阶段,社会经济发展很快,机械技术也不例外,从积雪产品的更新换代速度就可以看出。主要是因为新材料发展、新设计理论、新制造技术综合发展造成的。所以,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主要教程是材料工程、设计、制造,其次是外延课程。本文主要对课程进行分析,不仅对整体课程体系进行了分析,还对专业课程和技术课程进行了分析,冰箱制定了改革方案,下面讲解一下。

3.1技术课程的分类

教育部针对高等学校专业教学颁发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其中对于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有了相关规定,并且把专业进行分类。其实大学生的类型不一样,培养的方向也是不一样的。每一个分类的教学课程是不同的,因为不同分类的人才起到的作用与地位是不同的。还有,对自动化专业的人才进行了分析,主要是从道德、知识、能力三方面着手分析的,然后制定相对应的模块。技术课程分为五大类,包括计算机应用、测试控制技术、电、制造技术、机械设计。主要是根基整体课程、培养方案、培养目标进行分类的,技术课程的分类把材料、设计、制造与外延课程结合在一起,而且每一类的学分占有的比重不同,计算机应用和测试控制都为五点五一,电位三点七六,制造技术为三点五一,机械设计占有的比重做大,为五十三。

3.2教法与学法“一体化”体系构建

分析自动化专业教学课程,总结概括出自动化教学课程的类型,把课程体系根据类型分为三类目标,既道德养成目标、知识教授目标、能力培养目标。为老师制定教学方法体系,也就是三大类目标各自采用的教学方法。为学生制定学习方法体系,也就是什么方法可以使自己充分理解老师教授的内容。教法与学法结合在一些的设计依据是各种课程之间的联系,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教师教学方法主要有三个方面,用自己的言行影响学生、示范、讲解。每一种方法运用的模块是不同的,用自己的言行影响学生方法主要用于道德教学中。讲解法只要用于知识模块,教师用这种方法要适当,不能不管什么内容都一一讲解给学生听,这样学生分不清请重点,很难吸收。要少讲,从全部知识中找到精华部分传授给学生,让学生吸取最有价值的知识。示范主要用于专业技能教学中。各大高等学校对于机械自动化专业的课程体系不同的。其实这样是不合理的,因为我国教育部对于他们有专业标准,高等院校制定专业课程体系要根据国家教育部制定的专业标准,这样我国高校教学目标才能够统一。

3.3专业课程的改革

专业课程分为两大类,主要是专业任选课与专业限选课。任选课是供学生自由选择的课程,而限选课是必须要学习的课程。主要是为了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可以向关联学科拓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限选课占有的比重为五点零一,任选课为三点零。

3.4改革后的系列课程特点

上面对于课程改革的内容、学分进行了讲解,通过对比可以看出,改革后的课程特点如下a总体的学习时间减少,技术课程的学习时间占有的比例一如既往的高,而专业课程的学习时间比重却减少很多。B很好几类课程的重要性在学分中得到体现,比如计算机应用类课程的学分占有的比重为一百零三,测控类占有的比重为八十三点七,电类占有的比重为三十八点七。C为了确保教学质量,对于一些教学内容进行了改革,制造类与设计类的课程为主要改革目标。主要体现在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上的变化。增加了多媒体与电化教学,对内容进行了重新组合和完善。制造类与设计类虽然占总体学分的比重还是比较高,但是比例却下降了很多,制造类减少了二十八点二,而设计类降低了十六点八。D专业课程调整比较大,虽然原有机械专业的特色还在,但是已经看不出原有专业的模样,专业面越来越广。

4改革效果

改革进行了六年,现在已经形成已经形成三大类课程方案,分别为专业课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课程、技术课程方案,而且这三类课程方案比原来的课程更加合理,更加完善,更加系统。改革后的课程体系和方案与教育部对于专业的要求是相同的。而且改革方案已经在一些学校进行了实验,实验结果非常满意,制定的教学方案与培养方案都大大提高了教学质量、学生的专业面,为社会培养了创新能力强、专业能力强的人才。a学生不仅理论知识和知识面得到提高,而且还了解了一些关联学科知识。懂得多种学科之间知识结合,创新能力得到了提高。最近几年,在校生研究的越来越多,考研的人数与理论知识竞赛获奖者的增加,都可以改革课程对于学生的影响程度。B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越来越强。现在社会,计算机技术迅速发展,从而导致了计算机应用的范围越来越广。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强弱关系工作能力的强弱。两千年以后,机械设计毕业论文,学生都是运用计算机进行设计的,从这一点可以看出,学生运用计算机进行辅助设计越来越多,也表明学生的专业面越来越广。C学生综合能力越来越高。从各大高校的毕业论文可以看出,参加科研项目的人数增加,而且科研项目难度和水平增强,从而导致学生设计的毕业论文专业度越来越高。大学生毕业后从事的工作不只局限于机械行业,很多相关行业都可以看到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学生的身影。

5结语

一体化教学改革方案篇9

作者简介:滑静(1964-),女,汉,江苏淮安人,淮阴师范学院音乐系副主任,副教授。研究方向:音乐学。)

中图分类号:J61文献标识码:a

thoughtsintheimplementationprocessoftheGuidingprogramforUniversitymusicCourses

HUaJing

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已有学者运用西方课程论体系与文化多元论进行分析与探讨我国近代课程改革的必然性。2001年,教育部出台了《基础课程改革纲要》,《基础课程改革纲要》吸收了世界各国课程的先进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使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从一开始就站到了世界基础教育发展的前沿。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根本任务是确立体现时代精神的课程价值观,根治现行课程体系的弊端:走出目标单一、过程僵化、公式机械的培养模式。《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音乐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指导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及《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音乐教育)本科专业必修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是教育部在我国师范院校音乐教育专业发展的基础上结合当前“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思想,从战略高度上制定的新时期下高师音乐教育专业课程改革的重要文件,也成为今后一个时期内指导我国高等师范类音乐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纲领性文件。

自“方案”实施以来,教师以往陈旧的教学观念对课程改革带来的负面影响作用日益凸显,在当前知识转型的视域下结合课程教学体系改革构建新的教师教学观念,越来越成为影响此次改革成败的关键之一。

一、传统课程范式影响下的教育观念与“方案”的实施

我国的教育体制是源于西方国家的教育体制,尽管在中国的课程领域没有发育出像西方国家比较成熟的课程开发范式,但是我国的课程教学的范式也受到课程开发范式较深的影响。所谓课程开发范式,是“把课程研究的使命视为寻找普遍的课程开发的模式和程序。”[1]其中,“泰勒原理”是其主要的代表。派纳认为课程开发范式具有“程序主义”的倾向。毫无疑问,这种范式是“技术理性”主宰人类社会进步而主宰教育生活之后在课程领域的体现。历史地看,该范式首先具有进步意义:它推动了课程领域科学化的进程,使课程开发过程摆脱了主观臆断、盲目低效;辩证的看,该范式需要被超越:“技术理性”的极端化会使课程开发过程沦为单一的技术操作程序,课程工作者会蜕变为“课程技师”。“这种利弊关系清楚地体现在当今的音乐课程之中,即体现在高师音乐的主干课程、音乐基础课程(基本乐理、视唱练耳、和声、复调、曲式、配器等)和专业技能(如钢琴、声乐及器乐表演及作曲等)等课程中。”[2]这种传统的音乐课程教育范式虽然对音乐课程的开发与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但一直难以摆脱“技术理性”的束缚。也如管建华先生所言:“中国高师的音乐教育专业是以音乐技术学习来划分具体专业的,如每个学生都是以声乐或器乐或作曲为主的技术学习来定位其主科的”。[2]

在课程“方案”实施过程中,首先遇到的问题是教师的教育教学问题。教师是向受教育者传授知识、传递人类文明和传播思想的专业人员。教师是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是构成教育活动的主体人物,没有教师也就没有教育。教师作为教育教学环节中,处在最重要的位置,既要面对学生贯彻执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传授学生知识技能,同时还有面对教育管理部门,贯彻执行这些部门的各项规定要求,他们不仅是学生知识的传播者,还是国家管理部门与学生的纽带,教师对于国家教育教学的思想认识、行动的贯彻将起到直接的影响作用。因此,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当中的地位与作用将不言而喻。

目前我们各师范高等艺术院校的专业教师都是在“方案”实施前旧的教育体制下培养起来的,这种旧的教育体制更多的表现为:课程自身的中立性、技术性与科学性。因此,从知识结构到个人专业内容的学习、思维习惯等都是以前的旧方式和旧观念。这种教育的前结构严重影响并制约了“方案”的实行,很多教师不能适应新纲要的要求,加之缺乏配套教材,所以虽然我们教学管理部门按照“方案”和“纲要”进行排课,重新调整课程、分配学时,但是教师在执行的过程中还是按照原来的教学内容、方法进行教学,“换汤不换药”成了当前“方案”和“纲要”执行中的普遍现象,而且教师本人还并不能认识到这样做的最终后果就是使这次改革最终走向失败!

其次,教师的知识结构与教育观念直接影响着学生接受知识与文化的能力和观念。作为在课程开发范式理念下培养出来的教师,他们所传承的文化内容以及学习方法还是拘于传统的教学体制影响与制约。加之在教学过程当中部分学生接受与适应新“方案”下整合课程的能力太低,面对新整合的课程学习中表现出极大的被动性。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对教育对象做了调查,学生反映的问题多元多样。比如有些学生感觉《基本乐理》与《视唱练耳》课程整合以后,感觉课程中所安排的知识点太分散,逻辑性不强,不知教材与教师所讲所云,内容跨度太大,远不如整合前的内容安排显得条理、清晰;还有学生反映教材中的理论难度过大,在“高考前”懂的现在都不会了,等等。总之,表现出对新课程极大的不适应。其实,在这一系列的学生问题中,起到主导作用的仍然是教师的教学方法与观念。在每周两个学时的课程安排下,教师的教学思想仍然是以前的教学方式与观念,必然会感觉很难按正常的教学进度进行教学,教师教育的前结构无形中给新“方案”的实施带来了很大的困难。世纪之交的中国音乐教育,如何在课程整改的过程中转变教师教学的范式、意识形态以及知识类型的转变,建立一整套立足于中国自身传统并寻求新的课程教学的视域,是当前音乐教育主管部门与音乐教育工作者需要共同关注并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知识转型视野下课程改革过程中教师教学观念的重构

知识转型理论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在西方非常受重视和关注,目前,我们正处于从现代知识型向后现代知识型转变的社会历史时期。随着21世纪人们对知识点的“客观性”、“普遍性”、“价值中立性”的批判和解构,我们必须要反思在教育过程中要求学生毫无疑问地掌握、记忆、理解和应用这些知识是否导致了“偏见”的产生并依靠教育的力量使得“偏见”合法化?知识型的变化是“原有知识政体的被颠覆,其中不仅包括知识观念的转变,而且也包括知识标准、知识制度、知识信念以及知识份子生活方式和自我意识的转变”。[3]知识转型表现出极大的破坏性,破坏了人们已经接受和习惯了的知识生活的基础和方式;同时也具有建设性,它是对新的知识型的建构,为人们提供新的知识基础和知识生活方式,因此,在知识转型视野下的课程改革也体现出教育管理部门、教师、学生三者之间的前后关系随着教育改革的发展也在发生变化。

以往教师只面对学生,从属于教育教学管理部门的管理,几十年来大家已经习惯于这种上传下达,甚至已形成惯性和习惯的教学方式和方法,“方案”和“纲要”实施后,我们院系管理部门同时获得了来自学生与教师的双面认识,学生对于“方案”和“纲要”中关于课程的改革非常欢迎,他们感觉“方案”可以使他们能在四年的学习中获得更全面更综合的知识与技能,而教师面对“方案”和“纲要”的积极性不高,主要有以下原因:(1)教师本人教育知识前结构的束缚;(2)教师本人要重新备课带来的压力;(3)教学方式的改变让教师感觉不适应;(4)“方案”中课程的重新整合使得原来的专业方向发生改变,不少教师特别是理论教师原课程的课时减少,影响到个人工作量与收入;(5)开设新课程带来的压力;(6)“方案”与“纲要”实施给原来数十年不变的教学方式带来的“麻烦”让很多教师不愿意去主动参与。以上种种因素影响到目前“方案”与“纲要”的执行,是对目前的改革最大的挑战。因为如何让教师从被动执行“方案”与“纲要”,变成主动贯彻,成为我们首先解决的问题。美国上世纪中叶开始历时数十年的音乐教育改革,正是自下而上的由教师发起的改革,最终推动美国把艺术课程纳入到国家核心课程。

我国的这次高师音乐教育改革,是自上而下“大一统”式的改革,没有充分考虑全国各地区的师范院校的发展的不平衡性特征,忽略了“大师范院校”与“小师范院校”的教师与学生的实际水平与适应能力。所以,在推行中教师出现上述问题也是改革过程中必然会出现的。这也要求我们教育管理部门首先要加大对于此次音乐教育改革的思想认识的宣传,让教师真正认识到他们当年做学生时的教育体制是处在怎样特定的历史环境中产生,而当前的课程改革也是在目前所特有的时代特性和社会环境的要求下开始的,真正使得他们能从思想深处打破教育前结构,对当前新的社会环境下形成的新的教育思想和观念的重构,重新确立学生、老师两者在教育环节中的地位和作用,特别是很多教师对目前“方案”课程中教学内容减少,层度降低,多门课程重新整合,反响很大。

全国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而导致的教育发展的不一致,也要求各教育主管部门在制订计划中要提高政策的连贯性和地方性。目前根据“方案”和“纲要”出版了很多教材,各出版社在教材的内容以及要求上都存在差异,这是教师要面对的问题之一,而且各高校的教材都是统一订购于某一出版社,教材的内容是否适应教师教学还有待于进一步认证。就这一点也希望国家教育主管部门能制定出一套认证方案,各院校可以根据自身的发展水平和接受能力来选择适合自己的课改方案和相关配套教材,以此来进一步完善这一次高师新课程的改革。

面对改革中的困难和高等师范院校的新发展,我们师范院校要确立自己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我们培养的是从事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师资,并非专业表演方向的精英,我们不能再套用音乐学院的教学模式。师范院校培养的应该是“多能一专”知识面宽,技能多样,实践能力强能适应当前以及今后一个时期内的中小学音乐教学的教师。“方案”与“纲要”中的要求是结合当前中小学音乐教师教育的发展提出来的,是当前我国师范音乐教育的新标准;其次,国家教育管理部门要及时出版相关新课程的教材和教学参考资料,让教师能够快速适应当前新的教育环境和教学内容;第三,各个试点院校对于开设新课程的教师要给予各个方面的支持,特别是额定工作量的计算、课时补贴等物质方面的鼓励,减轻教师因为课程改革而带来的课时工作量减少、收入降低等实际问题;第四,教育主管部门要及时加强教师的培训工作。从本次“方案”与“纲要”的理论指导到具体方案的实施、教学方法指导等全方位的分批组织各师范院校的教师进行系统的学习,使得每位教师在面对新的课程时没有惧怕感和压力。更重要的一点是要让教师认识到部分课程的重新整合不是简单的知识结构调整,而是教学方法的改变,教育目的、培养目标的重大变化,促使我们的毕业生的艺术实践能力提高,更能适应中小学生对于音乐艺术多样化的、个性化的追求;第五,教育主管部门要适时制定出“方案”与“纲要”实施的量化标准,通过艺术展演、学生教学技能比赛等活动,为学生艺术实践能力的提高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让更多的学生在艺术实践中得到锻炼,以此来促进课程改革的深入。

三、结语

教师是文化的重要承载者和传播者,高等师范教育的发展水平直接影响一个民族或国家的知识发展水平和知识观念。因此,高等师范院校教育改革是关系民族存亡的大事,改革的成败将影响一代甚至几代人以及我国音乐艺术的发展。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思想教育、教育观念、课程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等方面,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现在的师范院校学生是未来的教师,当他们毕业走出校门跨进中小学教师队伍行列的时候,实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标准,将是他们在教学实践中必须认真作出的答卷。他们的应付能力如何,这不仅是对其本人综合素质和能力的考核,同时也是对所毕业的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检验。面对基础教育新课程的实施和新教材的启用,高师音乐教师教学面临着诸多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问题。如果我们从适应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视角来审视一下目前高师音乐教育教学的现状,就会深切地感到高师音乐教育教学改革已经到了迫在眉睫的时候了,而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旧的教育思想的解构,新的教育教学观念的重构,则成为这次课程改革的首要前提。(责任编辑:陈娟娟)

参考文献:

[1][美]威廉F.派纳等著,张华等译.理解课程(上)[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2.

[2]管建华.后现代音乐教育学[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318.

[3]石中英.知识转型与教育改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26.

一体化教学改革方案篇10

在课程改革的情境中,没有任何一个领域的人能够独立于改革之外。

真正明白了坚守课程方案的价值并决心从自我做起,认认真真实施课程方案之后,怎样坚守课程方案就成为有讨论价值的话题。课程方案的真正落实,是在每一所学校中不断认真得到实施的。从那些坚持实施课程方案的学校所取得成功的经验来看,学校层面的新课程方案实施,应该至少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遵循教育规律。课程方案落实到学校的具体情境中,会经过若干变形,甚至还有被歪曲的可能。捷径是遵循教育规律:学科知识、教学法、学校文化和社会文化、教学管理等都有规律可循,它们每一项都会影响到课程实施的效果。教师在根据这些教学规律进行的教学实践中,积极主动地反思、努力建构自己的教学知识,假以时日,他们在增加学科教学知识的前提下,很有可能成长为能够坚守课程方案的专家教师。如若他们一味追求教学工作的起点和目标的话,则可能成为课程改革的阻碍者。

第二,树立正确的基础观。长期以来,我们之所以能够一再容忍那些不规范的办学行为,除了迫于升学和就业的压力,还与一个观点有关:基础教育是打基础的阶段,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帮助孩子日后继续学习或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有的学校甚至把“基础”二字作为办学理念或校训张贴在学校最显眼的位置。可是,相当一些校长和教师心目中的“基础”,往往是定位在扎实的“知识体系”中的“基础”。这种基础观固化了应试教育思维,并将师传生受的教学方式合理化。如果要坚守课程方案,那么在未来一段时间,我们必须花上大力气把校长和教师的基础观转变到培养学生的“能力基础”上来,即把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质疑能力、探究能力、合作能力等能力体系置于“基础”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