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低碳社区建设十篇低碳社区建设十篇

低碳社区建设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6:09:41

低碳社区建设篇1

摘要低碳是当今世界的潮流和发展趋势,建设低碳社区是我国城市化发展过程中的必然选择。本文从低碳建设的背景出发,结合我国低碳社区的现状和国外经验,提出低碳社区建设的途径。

关键词低碳低碳社区途径

“社区”是聚居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人们所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是现代城市的基本组成部分。“低碳”是当今社会绿色生活的代名词,在人们道德水准不断提高,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不断增强的形势下,实现低碳生态文明、享受绿色生活成为当今世界的潮流。

“低碳社区”是指符合可持续发展思想,具有完备硬件和软件设施的社区组织,是人们以低碳生活为理念和行为标准,政府以低碳社会建设蓝图为理念建设的社区。在社区内除了将所有活动所产生的碳排放降到最低外,也希望过生态绿化等措施,达到零碳排放的目标[1]。

一、低碳社区建设的背景分析

(一)低碳是当今世界发展的潮流和趋势

近年来全球各种极端气候的反复出现,面对着温室气体而造成的全球性环境问题,世界各国纷纷致力于减少碳排放的行动中。2009年12月联合国在丹麦哥本哈根召开世界气候变化大会。在这次被喻为“拯救人类的最后一次机会”的会议后,低碳经济、低碳城市等提法相继涌现,低碳生活方式成为健康生活方式的代名词,探寻低碳生活路子成为了当今世界的主流。

(二)建设低碳社区是我国社区建设发展的必然选择

与世界其他发达国家一样,我国在发展过程中同时面临着加速发展的工业化和城市化双重压力。许多研究表明中国自2007年以来整体碳排放量已超过美国。中国及其13亿人口在过去20年间经历了快速的经济增长,经济的发展又推动了城市化进程。中国城市化率预计2012年将达到50%。城市化的推进及生活水平的提高对能源使用、资源和环境等方面均造成了巨大压力,严重制约着中国的经济社会的发展[2]。作为发展中的经济大国,随着中国温室气体排放的日益增长,国际社会要求中国承担减排任务的呼声也势必更加强烈,在中国社区建设中实现传统社区方式向多元的可持续低碳社区方式转变势在必行。

二、低碳社区建设的国内现状和国外经验

(一)国内现状

目前,国内很多开展低碳建设的城市大多刚刚起步,都还不能称之为低碳城市,只能叫做低碳行动或者低碳规划城市。也有一些国家特大工程项目正在尝试建立一种低碳、节能的建筑、生活环境,比如国奥村的零能耗建筑的运用;上海世博会世博园的节能建筑及其措施等,但真正把社区作为一个整体,以社区为单位,从社区建筑、社区经济、社区生态、社区文化、社区规划上全面贯彻低碳的理念的低碳社区,我国尚无先例,低碳社区在我国的实践还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二)国外经验

在低碳社区建设方面国外已经有许多成功案例,以低碳社区为典范:英国零能耗的贝丁顿社区,“就近取材”和大量使用回收建材,成本低廉的示范建筑的建造;避开传统采暖系统通过各种措施减少建筑热损失及充分利用太阳热能的零能耗的采暖系统、使用木材废弃物发电的热电联产系统实现的零排放能源供应系统的运用;具有独立完善的污水处理系统和雨水收集系统构建的资源消耗少的居家生活;提供社区内的办公区,完备生活设施和良好交通网络建设而降低出行的绿色交通等等这些方面的努力让其成为人人节俭环保的快乐社区,最终达到低碳社区的建设目标。

三、低碳社区的建设途径分析

低碳社区建设的核心是零能源消耗系统,零能源的设计理念在于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能源,减少环境破坏与污染,实现零化石能源使用的目标,实现能源需求与废物处理基本循环利用的居住模式。从国外贝丁顿等建设低碳社区的成功经验分析,本文认为可以下具体内容探究低碳社区建设的途径。

(一)从内容上建立低碳社区推进机制

1.将“低碳”理念导入未来社区规划中,并注意扩大社区碳汇系统

在未来的城市规划当中全面导入“低碳”理念。社区规划过程中应坚持集约化建设理念,认真借鉴英国贝丁顿零消耗社区的社区构建方式优化社区结构,在不影响碳汇、绿化系统的容积量,不影响社区文脉及其周边的环境下,对房产进行了有组织的分配:三分之一的房子用于社会公共设施;三分之一用于出租,所得收入归中间人――慈善机构或民间团体所有;另外的三分之一则以传统的售房方式上市销售[3]。

在规划建设中需要注意培育碳汇系统,增加碳汇总量。碳汇是指由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固定大气中Co2,将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储存于生物碳库,绿地系统是城市碳汇系统的主体之一。目前在社区绿化中往往侧重于提高绿地面积,绿化质量不高。研究表明复合绿地系统的生态效应远高于单一的草坪。因此应采用“乔、灌、花、草”相结合的多层次复合绿地系统,充分发挥其生态功能,同时在空间上应采用“点、线、面”相结合,充分体现出绿地系统的休闲、运动等实用功能,创造低碳社区品味的绿色文化[4]。

2.大力发展低碳建筑

研究结果表明:人类消耗的能源、排放的温室气体和产生的垃圾40%来自建筑物,而利用当前的低碳建筑技术,能源消耗可以比传统设计减少大约80%。社区内的建筑节能是涉及到全社会能耗的大事,发展社区低碳建筑是建设低碳城市的重要环节。

要实现建筑节能应首先从居住社区建筑设计开始,应合理选址,用最佳的朝向、间距等争取更多的日照;科学布局建筑物与其他系统的关系,形成优化微气候的良好界面;同时应改善建筑物的隔热保温性能,以实现建筑节能。

在建筑材料上要选用那些无害以及易回收降解,既对生态环境污染少,又有利于人类健康的绿色材料,如窗户使用木材可以降低碳的排放量;另一方面就近选取建筑材料的和大量使用回收得建筑建材不仅可以减低成本而且还能减少建筑废弃物污染。

3.广泛倡导绿色交通、绿色消费

交通运输是二氧化碳排放的主要来源之一。社区是人们生活的载体,在社区中倡导低碳交通,宣传低碳出行方式及其重要。在社区中首先建立完备的生活设施,满足居民生活需求减少出行,另外要积极倡导“无车社区”行动,建立公共交通设施、提倡用自行车代替汽油车来减少私人汽车的使用,同时还要提倡居民用电动车代替汽油车等来降低交通能耗。

倡导社区绿色消费,应该积极宣传、推广使用如“绿色食品”,“绿色家电”等“绿色产品”;不使用危害健康以及来自濒危物种或可能恶化环境的材料加工产品;积极倡导绿色包装,推广采用易清洁、可重复使用布袋、菜篮购物,少使用或不使用塑料袋等一次性,难降解的包装袋;积极倡导、开展节水、节电、节气活动,反对浪费。

4.建设社区固体废物、污水废水循环利用体系,实现循环经济目标

低碳社区的固体废物主要是生活垃圾,对于燃气和暖气普及率较高的社区来说垃圾中主要成为多为有机物,因此可进行快速堆肥处理生产有机肥用于社区的园林绿化,既有效地处置和利用了固体废物,又有利于提高社区的景观多样性和生物多样性,也可采用焚烧炉来进行无害化和减量化处理,同时可回收利用其热能。

重复利用污水和废水已是开发新水源的重要途径。推广家庭节水设备,是低碳社区的节水重点。据统计,在家庭用水总量中有80%用于做饭、洗衣、冲洗厕所、洗澡,因此采用节水型家用设备和卫生器具是节约用水的关键。中水道和污水处理技术是污水资源化的关键。该技术要求建筑物内铺设饮用水和非饮用水两套管路,洗菜和盥洗用过的水经处理后送入非饮用水管路,用于冲洗厕所、清洗汽车,也可作为市政、环境、娱乐和景观用水等,这样具有显著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5]。

(二)大力加强低碳社区文化建设

1.广泛营造公众积极参与氛围

建立以社区为基础的公众参与机制,发挥社区公众对环境保护的监督作用,有效保障公众的环境权益。充分调动社区居民关心低碳、支持低碳、参与低碳的积极性,提高居民自我教育、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自我建设能力。通过各种活动和方式,建立政府与民间组织以及公众沟通的绿色通道,提高公众的参与意识,促进公众对政府决策的理解和支持,增强社区的凝聚力和辐射力,培养居民的环境意识和文明素养,创造具有低碳文化内涵的社区氛围。

2.完善社区实体规划,营造绿色低碳环保建筑文化

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所居住的社区的规划要求也更高,而绿色低碳社区实体规划则应该是人类居住环境的最高境界。社区建设不仅仅是能把房子建造起来,建高,建大,更重要的是它要在各方面都要符合人们的生活和审美标准,无论是规划、设计、建设改造社区,都按照可持续发展思想的要求,塑造一种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低碳生活模式,积极倡导和推广低碳居住环境。

3.大力开展低碳文化活动,积极创建社区低碳文明

一方面,可以开展多种形式的环境教育,例如环保专用橱窗、环保公益广告、环保宣传资料以及开办“环保学校”、成立环保志愿者队伍、制定并公布社区居民环保文明公约和行为规范等等,通过环境教育让居民能从保护身边的环境出发落实低碳行动。

另一方面,定期组织居民开展低碳环保的公益活动,积极向居民宣传环保方向的法律、法规以及相关的科普知识,让居民切实了解到低碳生活方式的重要性。

(三)建立统一的低碳社区评价标准

低碳社区建设应该有一个统一的评价标准,包括人均绿地占有率,垃圾回收利用率,家庭温室气体排放率等的标准体系来指导低碳社区的总体建设。

开展绿色低碳社区建设,应按照iSo14000国际标准,将环境保护和环境管理纳入社区建设和管理工作,建立以社区为基础的公众参与机制,发挥社区公众对环境保护的监督作用,有效保障公众的环境权益。

设置以宣传教育为考核指标的评价标准,也是建立统一的低碳社区评价标准的重要内容。通过考核社区的宣传教育开展情况,在全社会倡导形成“低碳社区建设,人人有责”的浓厚氛围和良好风尚,有力地促进低碳社区建设的发展。

四、低碳社区建设保障机制

(一)政府相关部门应该制定出严格的低碳社区建设标准,对低碳社区的创建加以引导、督促、检查和验收,使低碳社区成为可持续城市创建的主要内容,并使之经常化、制度化、正规化。此外,还要加大执法检查力度,宣传典型,惩治各种乱排放,高污染的不良社区,努力宣扬低碳社区文化,为低碳社区建设提供良好的法律和制度支持。

(二)社区管理委员会应该改变传统思维方式,积极通国际接轨,在社区基础建设、制度建设、组织建设、人才引进方面给予保障。建立专门的低碳社区管理(创建)机构,承担起开展社区低碳教育和宣传活动,提高社区居民的低碳意识;倡导和组织社区居民向“低碳生活方式”转变;代表社区居民对污染者或管理不当者提出诉讼等责任。同时建立专门针对低碳社区创建与管理的各项管理制度,同时派有分工明确的专人负责。

(三)物业管理公司应该做好物业环境管理,一方面保护好小区内的绿化系统,以使小区内的碳汇系统保持良好的状态;另一方面,保证社区内的所有污染源治理设施都应正常运转并达标排放或有组织排放到市政设施或社区自建环保设施。同时保证社区内的垃圾要按要求分类后分别投入指定分类收集箱,不得混装、混投,更不得随意丢弃;建筑在拆除、维修、装修过程中均要按绿色设计的要求进行,其行为、活动过程不得破坏社区环境,引导居民创造低碳的室内室外环境。

五、结语

低碳社区建设作为社区建设的一种潮流和趋势,是我国城市化发展的必然选择。只有在全社会成员的共同参与,政府各部门的齐抓共管下,在完善的法律制度保障下,低碳社区建设的各方面工作才能顺利推进,低碳社区的构想才能真正成为现实,社区居民才能在一个低碳、和谐、健康的环境下共享一片晴朗的蓝空。

参考文献:

[1]李永展.减碳可以从社区做起.国外低碳社区之经验.2007(2).

[2]奥雅纳工程顾问.北京长辛店低碳社区概念规划.建筑设计.2008(4).

[3]英国贝丁顿零能源发展居住区BeDZeD.Http://省略.

低碳社区建设篇2

[关键词]低碳社区;发展路径;鞍山

[中图分类号]F25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2)10-0009-02

1研究背景与研究现状

1.1研究背景

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形势下,世界范围内正在经历一场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低碳革命。发展低碳能源技术,建立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与低碳社会消费模式成为重中之重。聚焦中国低碳经济发展,城市因其具有强大的资源调动力与影响力成为低碳经济发展之路上最重要的实施平台,而作为承载人口最重要的基本单元的社区,理所当然的成为建设低碳城市的重要抓手之一,也是实现全球减碳和低碳城市化的关键所在。建设低碳社区成为许多国际大都市发展低碳城市共同追求的目标,城市社区在低碳经济与低碳社会发展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其次,发展低碳经济还应该关注人类生活理念和方式的低碳化转变,倡导低碳生活方式。社区在宣传与引导开展低碳宣传和教育,倡导公众节能减排、低碳消费的理念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最后,建设低碳社区,倡导低碳生活也是对坚持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最具体和最有力的实践诠释。并且具有全民的参与性、持续性,能够做到共建共享,从而把生态文明纳入经济社会的总体布局。

1.2研究现状

目前,在低碳经济领域研究中,已经有许多科学家和学者致力于低碳研究,我国的国际低碳经济研究中心致力于社会低碳节能环保建设的研究,是关注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全球性机构,由行业知名人士联合组成,对我国能源利用现状和低碳经济发展等方面进行研究,为政府制定行业政策、法规行业标准提供参考。另外,一些学者就低碳城市进行了研究分析,例如张洪波在《全球气候变化下低碳城市实现的规划途径》中分析了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我国城市碳排放现状和低碳城市评价体系等方面的问题。在低碳社区领域,专家学者多注重研究低碳社区的建设基础与建设途径,大多数从技术层面去研究。例如,张君瑛在《规模化低碳社区的建设基础与实施保障》中从低碳社区建设的技术、方法方面介绍了低碳社区的建设基础。因此,在专门针对低碳社区的发展模式的研究上在国内还比较少,这是由于当下我国低碳社区发展不成熟,能够供学者专家研究的社区很少,大多数学者的研究方向大都集中于低碳经济。但是低碳社区是未来房地产的发展趋势,研究低碳社区有着巨大的研究空间和研究意义。

2国外低碳社区发展模式

低碳社区的概念提出后,受到国内外社会的广泛关注,世界各地尤其是发达国家纷纷投入到低碳社区的建设中来,给我们研究和建设低碳社区提供很好的范例。例如英国的贝丁顿社区、德国的弗莱堡市的沃邦社区、瑞典的斯德哥尔摩的哈马小区等。这些社区都是低碳社区的典范,通过低碳理念来改变居民的行为模式,同时以低碳设施为辅助,创造了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环境。这些社区以他们的实际经验与运行模式,证明了低碳社区的高可行性,用可持续社区的理念来实践了可持续发展理念。这里重点分析一下英国的贝丁顿社区。英国的贝丁顿社区是首个世界自然基金会和英国生态区域发展集团倡导建设“零能耗”社区,其“零能耗”的设计理念是指小区只使用可再生资源产生的能源来满足居民生活需求,不向大气排放二氧化碳。具体而言,这些社区的低碳模式主要如下:

节能建筑模式。为了减少建筑耗能,在建筑楼顶外墙采用超级绝热外层,采用木质窗框以减少热传导;社区所有的房子墙壁都很厚,采用纤维玻璃材料做成;采用自然通风系统来最小化通风能耗。利用新能源模式。社区房屋安装太阳能发电设备,以补充居民电力需求;社区的综合热电站采用电热联产系统,向居民提供生活用电和热水。生活方式模式。使用低能耗的家用电器,其耗能大约为同类产品的一半;房间尽量多开窗,便于直接吸收太阳光,减少空调的使用。绿色交通模式。社区建有良好的公共交通,开发商建造了自行车库和自行车道;提倡合用和租赁汽车,社区内组织车友俱乐部,租用社区的公共小汽车,降低社区的私家车拥有量,让居民习惯使用电动车。

3鞍山市低碳社区发展现状

为了了解鞍山市低碳社区的发展现状,我们开展了相关调研。在社区调研中,我们发现鞍山市低碳社区建设远远落后于国外,甚至比国内许多低碳社区都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在鞍山的低碳社区建设中,首先,我们发现居民的参与度并不是很高,居民很少参与到低碳社区的设计、规划、决策中来。一方面,居民参与到低碳社区的积极性不高,另一方面,政府没有制定确实可行的参与政策,鼓励居民参与。鞍山市的低碳社区多停留在节能减排的层次上,没能从更深、更远的角度来加强社区的建设。其次,在建筑方面,多为传统建筑,节能建筑较少,节能建筑主要集中在新建小区,同时传统小区的建筑改造难度较大。在能源利用方面,主要还是利用传统能源,新能源利用较少,太阳能利用率普遍不高,取暖方式多为集中供暖方式。在交通方面,私家车数量较多,有些社区的汽车拥有率甚至超过50%,但是拥有自行车或电动车的居民较少,尤其是随着社区层次的不断提高,自行车拥有率随之降低。在低碳节能意识方面,大多数居民都有节能意识,能在日常的生活中做到节能环保。但是由于经济、技术等因素的限制,居民的低碳行动还是受到很大的局限。由此可见,鞍山市低碳社区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但是在对鞍山市新建社区的发展情况来看,低碳环保越来越受到开发商的重视,越来越多的开发商将低碳的理念注入到社区规划和建筑当中,社区低碳趋势越来越明朗。例如,万科集团在鞍山投资建设的小区,被称为绿色建筑的未来样本,小区建设从规划到施工,到处都体现了低碳的理念。万科通过人体工程学规划人的活动与空间的协调关系,科学设计人居,已实现减少能源消耗。在具体建设上,万科从建设、装修都采用低碳环保材料,一方面减少碳的排放,另一方面延长建筑使用周期。甚至在各个细节,如空间采光、通风、格局划分等方面都精心设计,以达到低碳、舒适和健康。另外,鞍山市嘉泰星河二期林荫大道小区也将“节能、环保”的低碳理念引入鞍山,将低碳人居示范工程从理论发展到实践中来,该社区率先采用德国力诺瑞特太阳能打造建筑节能一体化住宅,成为鞍山市环保社区的佼佼者。由此可见,鞍山低碳社区在不远的未来将会形成规模化建设的潮流。

4我国低碳社区的建设思路

4.1低碳社区建设理念

低碳社区应该遵循碳排放最低的建设理念,其核心是零能源消耗。我们发展的低碳社区是极大的利用自然资源,满足居民的日常生活需求,最大量减少碳的排放,实现零能源的消耗,最终实现能源利用与废物处理的循环的居住模式。

4.2低碳社区的建设内容

低碳社区的建设应该从技能水平、组织结构、制度建设、文化氛围四个方面来进行。技能水平是指社区成员的个人能力及个人价值取向,包括低碳知识和科技知识等。组织结构主要是指社区的组织框架,是低碳行动实施的有效载体。制度建设是指社区内部的制度、规定、观念等,例如监督机制、问责制等。文化氛围是指社区独有的理念与价值观念。

4.3低碳社区的建设途径

低碳社区的建设途径主要有三方面,一是社区成员要加强自身学习,二是社区成员之间要相互影响、相互学习,三是社区居民要积极参与社区集体行动。居民参与是落实低碳社区建设的重要环节,只有居民低碳意识的提高,才能为低碳社区的建设奠定坚实的群众基础。号召全体居民参与到低碳社区的规划、管理、决策中来,促进低碳学习型社区的建设,在社区推广低碳社区的理念,最终实现影响带动周围社区,逐步构建低碳城市。

5我国低碳社区的发展路径

5.1倡导绿色低碳出行

倡导绿色低碳出行,是建设低碳节能城市的重要举措。倡导绿色出行要在社区加大宣传力度,树立“低碳交通、绿色出行”的理念。深入开展无车日活动,组织系列绿色出行的主题宣传活动,倡导市民选择低能耗、低排放的低碳交通工具,少开私家车、多乘公交车、多骑自行车,推动无车日活动常态化。

5.2倡导绿色低碳消费

倡导绿色消费要树立正确的绿色消费观念,培养社区公众的绿色消费意识,促进广大社区居民转变观念,养成绿色消费习惯。提倡低碳生活,在社区内加大开展低碳宣传,引导公众选择低碳生活方式。编写低碳生活家庭行为手册,引导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做好节能减排。健全发展各种民间环保组织,营造绿色消费,低碳生活的良好社会风尚。

5.3加强生态建设,打造低碳环境

建设绿色社区,广泛开展社区居民绿化活动,提升小区绿化覆盖率,加强小区绿化建设,发挥绿色植被的“碳汇”功能,不仅要注重视觉效果,还要注重生态效果,从注重绿化面积向注重绿化空间上提升,培育社区绿色植被的“碳中和”能力。

5.4转变能源结构,发展清洁能源

积极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和生物质能,使能源供应脱离传统能源,尤其注重发展太阳能和风能等新能源。充分利用太阳能光伏发电宜分散供电的优势,在住宅建筑和公共建筑等各类建筑上安装太阳能光伏电池组件,实现光伏发电。充分利用我国丰富的风能资源和小风电技术应用的优势推进风电的快速发展。

5.5加强社区规划,建设低碳节能建筑

合理规划住宅用地,最大限度地利用原地域环境,尽量减少对原始自然环境进行变动,合理规划社区绿化带,以达到增加碳汇、吸附污染物,节能减排的效果。建设低碳节能建筑,要从建筑的建造,建筑材料和生命周期考虑,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最大限度地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

低碳社区建设篇3

关键词:低碳城市;产业结构;低碳社区;森林碳汇

1引言

在温室效应不断加剧,全球气候变化问题日趋严重的背景下,发展低碳经济已成为国际社会主流的战略选择,低碳城市建设是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载体。低碳城市是以减碳增汇为目标,城市经济以低碳产业为主导模式,市民以低碳生活为理念和行为特征,政府以低碳社会为建设蓝图的城市[1],低碳城市正在成为一个世界城市品牌的新亮点和新坐标,在全球范围城市软实力的竞争中发挥着日益关键的作用[2]。2008年1月,住建部与世界自然基金会(wwF)以保定市和上海市为试点,联合推出“低碳城市”发展示范项目,低碳城市建设在我国正式起步。2010年8月,国家发改委在广东等5省和天津等8市启动了低碳省区和低碳城市试点工作,这些城市在低碳城市上的探索各具特色。2扬州市低碳城市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

2010年,“运河城市与低碳经济”世界运河名城论坛在扬州举行,标志着扬州市低碳城市建设的正式启动,绿色低碳从理念走向行动。节能减排任务全面完成,国家森林城市和国家生态市的创建成功,为该市的低碳城市建设打下了坚实的生态基础。但是,在实际工作中,还存在诸多问题:①缺少低碳城市发展规划引领。低碳城市发展规划是《中国低碳城市评价体系》指标之一,是低碳城市建设的纲领性文件;②低碳意识较弱。企业往往重视利益最大化,主动实施节能减排、低碳生产的意愿较弱。市民受攀比虚荣等畸形消费心理驱使,在消费过程中浪费严重,低碳生活方式尚未形成;③低碳技术水平落后。由于历史和区位因素,扬州市能源生产与利用、工业生产领域的低碳技术水平比较落后;④森林碳汇能力不强,城市园林生态效益还需进一步提高。扬州市虽然绿化率较高,但由于存在现有城市森林属于生物量密度较低的人工林和城市草坪发展过快等问题,导致城市绿量不够,生物多样性较差。

3对策与建议

3.1制订城市低碳发展规划,指导低碳城市建设

城市规划是建设城市的纲领、管理城市的依据,低碳城市建设首先要从规划入手,重点做好两项专项规划:①低碳产业规划。产业结构影响能源消耗总量和经济能耗强度,产业规划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低碳城市建设[4]。在低碳产业规划中,进行经济结构调整,明确低碳产业的发展速度和比重,从源头保证产业低碳化发展,提高发展质量。②绿地系统规划。城市绿地系统是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增汇减碳的重要载体。要从全局把握,充分考虑市区道路、绿地和水系的布局规划与城市开敞空间的结合,构建有利于气体交换与污染物扩散的空气流动通道和“冷桥系统”[3],从而改善城市环境质量,减少碳排放。

3.2积极实施森林扬州项目,增加森林碳汇

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中最大的碳库,据测算,单位面积森林储存的碳是农田的20~100倍[4]。因此,扬州市应积极实施森林扬州项目,增加森林碳汇。通过两个途径来实现:一是改造现有绿地系统。目前该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8.9m2,林木覆盖率达21.3%,通过增加乔木阔叶林等方式改造现有城市绿地,增加碳汇空间较大;二是构建接近自然的城市森林生态系统。该市地处长江淮河两大水系交汇处,水网密集,市政府正全力打造清水活水城市,这些因素决定了该市实施森林扬州项目时应突显林水相融的主题,建设具有滨水特色的城市森林景观带,在造林计划中,合理配置植物,在增加高固碳树种的同时,适当增加本地乡土树种,既增加了森林碳汇又体现了城市特色,同时也提高了生物多样性。

3.3发展循环经济,建设生态工业园区

发展循环经济、建设生态工业园区是实现工业经济低碳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具体措施是:省级以上开发区全部建成生态工业园;加强中水、尾水再生利用,积极推动垃圾分类回收利用、工业固废综合利用;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对超标或超总量排污企业、使用和排放有毒有害物企业、单位能耗超标的企业全面实施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全市所有大中型工业企业都实现清洁生产;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立循环经济示范工程;对现有各级化工园区或工业集中区内的企业进行梳理,鼓励企业之间耦合共生,增粗增长产业链,形成循环效应,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

3.4扩大低碳社区建设试点,倡导低碳生活方式

低碳社区建设是低碳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低碳社区试点改造不仅提高了部分市民的生活质量,更是一个低碳生活方式的宣传平台和发展方向。扬州市在老城区改造过程中,将雨水收集系统、太阳能光伏发电等世界先进环保节能技术与传统建筑有机融合,对老城区南河下3000m2民居进行了低碳社区建设试点,充分应用光、水、地热资源,实现节能减排,取得了较大成功。下一步,总结前期试点经验,扩大试点范围,通过政府引导,鼓励企业个人积极参与,对该市老城区现有100万m2低层住房选择连片区域扩大低碳社区建设试点范围,使老城区市民享受低碳又有品质的生活。

3.5促进低碳产业发展,提高发展质量

一是优化产业结构,积极发展低碳产业。做大做强新兴产业,围绕打造“中国光电城”完善产业链,大力推进“三新一网一书”产业的快速发展,在新兴产业发展方面形成我市独具特色的城市品牌;积极发展节能型产业,开展创建节能型企业活动,加快先进节能型技术的应用,做好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建设工作;提速发展现代服务业,发展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文化产业和金融服务业,构建符合低碳建设、生态目标的产业结构。二是从政策层面引导工业企业“绿色发展”,使工业发展的基础动力低碳化。对各类新建工业企业严格按照碳生产率标准把关,对高碳生产率企业坚决淘汰,鼓励全市的工业企业积极开发和生产低碳产品。三是加快传统产业低碳化转型。城市低碳发展最核心的竞争力就是传统产业的低碳化改造[3],对汽车、机械等传统产业进行低碳化拓展提升,积极开发生产新能源汽车、环保型发动机,依托现有优势,促进机械装备业实现智能化、柔性化、成套化。

4结语

在低碳城市建设发展规划引领下,结合扬州市自身资源特色和优势,采取有效措施,着力推进城市产业结构升级、城市森林项目、消费模式变革、低碳社区建设,逐步实现绿色低碳的城市经营理念,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打造城乡一体、林水相依、环境优美、具有扬州地域特色的生态名城,实现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2050中国能源和碳排放研究课题组.2050中国能源和碳排放报告[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2]王玉芳.低碳城市评价体系研究[D].保定:河北大学,2010.

低碳社区建设篇4

2009年12月,国务院正式批复《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高效生态经济成为热点。高效生态经济是指具有典型生态系统特征的节约集约经济发展模式。其在产业类型上形成由清洁生产企业组成的循环经济产业体系;在产业布局上形成由若干生态工业园区组成的生态产业群;在生产工艺上做到无废或少废,实现生产过程再循环、再利用,最终表现为整个经济体系高效运转,经济、社会、生态协调发展。

一方面是高效生态经济,另一方面是低碳经济,厘清二者之间的关联性对具体政策措施的可操作性、经济发展目标的可实现性和区域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认为高效生态经济和低碳能力建设之间存在耦合关系。耦合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实体相互依赖于对方的一个量度,且通过良性的互动实现各实体之间的相互依赖、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高效生态经济系统与低碳能力建设系统之间通过不同层面的耦合机制而产生相互作用,彼此影响、相互协调以促进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世界经济在经历了工业化、信息化之后,正在走向低碳化。能源结构改变、产业结构调整、管理、法制、科技、教育等方面的能力建设就构成了低碳发展战略的支撑体系,这些能力在微观、中观和宏观层面以不同的形式表现出来。因此,低碳能力建设主要通过企业、区域和社会三个层面来促进高效生态经济发展。

一、低碳能力建设对高效生态经济的作用机制

(一)企业层面上低碳能力建设对高效生态经济发展的作用机制

低碳能力建设会促使企业建立生态型企业文化,通过生态技术的创新、开发各种节能生态产品、提高原材料和能源的利用率、加强资源的循环利用来降低生产过程中的环境污染、提升环境绩效进而降低企业成本,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企业要正视低碳经济的发展趋势、进行生态营销创新、抢占潜力巨大的绿色产品市场、提高企业的生态形象和塑造企业的生态品牌才能真正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在企业层面,低碳能力建设对高效生态经济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企业发展机遇、企业成本、企业效益及企业核心竞争力四个方面(见图1)。

1.发展机遇

发展低碳经济,对我国企业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目前,我国的经济支柱产业不少属于高能耗产业,对碳的依赖性很高。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特征的经济形态。而这“三低”技术,对于我国企业特别是那些没有自主知识产权、没有品牌、以物质资源消耗为主、简单加工而处于价值链低端的企业和外向型企业来说将会受到越来越多的制约压力。而且随着国际竞争的加剧,发达国家为维护本国企业的竞争力,必然会对进口的高碳产品设置种种障碍,如碳关税、碳配额购买、碳准入、碳审计与信息披露等。因此,目前阶段是中国企业存在并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时期,是中国企业选择低碳产品的市场机遇。巨大的市场机遇将推动我国节能环保型企业的跳跃性发展。向低碳方向发展,国家和各级政府必将加大对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以及低碳技术研发的投资。因此,企业要抓住这一有利时机,选择适合本企业的低碳产品,并通过规模经济、范围经济和集聚经济的形式,逐步形成低碳企业的集团化、集群化和国际化,促进具有低碳经济特征的新兴产业群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发展低碳经济对企业来说也是一种倒逼机制,逼那些没品牌、没知识产权的粗放型生产企业,抓住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低碳产业兴起的时机,加大科研投入,开展低碳设计,开发低碳产品,满足市场需要提供更多的产品和服务。因此,只要善于把握,低碳经济将为我国企业发展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2.企业成本

发展低碳经济,必然要投入一定的资金,从短期看就会增加企业成本,但是长远并不一定如此。首先,如果不发展低碳经济,带来的损失将比发展低碳经济投入的成本更大。世界银行前首席经济学家斯特恩的报告认为,气候变化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很可能达到全球每年GDp的5%-20%,对发展中国家影响尤为严重。但若现在就行动,应对气候变化所需成本仅为全球每年GDp的1%。据中国人民大学环境经济与管理系主任邹骥预测,中国若在2030年后采取更激进的措施抑制排放增长,那么2050年前每年的成本估计将达2840亿美元,2050年后每年的成本估计将高达5080亿美元[7]。其次,发展低碳经济并不是必然要付出成本。麦肯锡的研究表明,约75%的减排能通过非技术措施,或现有成熟技术措施实现,约25%的减排潜力在其整个生命周期中成本为零,甚至为负。最后,发展低碳经济可以降低企业的生产经营成本。在企业中推行节能评估、清洁生产、废弃物综合利用、利用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生产流程与设备等。同样的产出,但原材料、能源消耗减少了,劳动力成本减少了、污染排放物减少了,对企业来说就是生产经营成本的降低。因此可以说,应用减排技术、发展低碳经济为我国企业创造了一个“弯道超车”的机会。

3.企业效益

我国企业的低碳实践不仅有助于环境改善和应对气候变化,在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的同时,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例如,河南同力水泥2006年以来投入2800多万元实施余热发电工程和40余项低碳技术改造,取得了1.04亿元的经济收益,相当于其全年销售收入的4.4%,全年净利润的50%。如果考虑由此带来的外部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低碳企业的收益无疑会更大。今后,污水、废气等排放权将像股票一样可以自由买卖,这无异于天上掉下个“金”馅饼,减少的“垃圾”排放还能卖钱。因此,低碳能力建设对于一个企业来说,是可以取得经济、环境和社会综合效益的最佳选择。#p#分页标题#e#

4.企业竞争力

在经济活动全球化背景下,企业发展不仅要面临国内的竞争,还要应对国际的竞争。现在的全球贸易中,越来越多的是以倾销和反倾销来作为贸易应战方式,未来碳标准可能冠冕堂皇地成为贸易自由流动的工具。因此,中国企业要想保持行业增长以及在国际市场上的位置,尤其要注意碳成分的含量。否则,发达国家间可能形成“低碳共同体”,设置碳排放国际规则,形成“中国制造”走出去的新壁垒。现在,欧洲的一些超市开始推行商品的碳排放标识。消费者的行为选择必然最终传导到商品的生产过程,高排放高耗能的生产方式会被市场拒之门外。因此,企业不能把低碳发展看作额外的负担,而应该把低碳发展变成我国企业增强自身实力的竞争王牌。高效生态经济发展的目标是经济、生态环境和社会的高效率的和谐发展,而从企业层面来看,低碳能力主要体现为企业在市场机制作用下低碳生产的选择、经营、盈利和竞争能力的高低。若企业能够把握机遇发展低碳产品,不仅可以降低企业生产成本、提高企业综合效益和增强竞争力,而且还会在微观上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环境生态效应,从而促进高效生态经济的发展。

(二)区域层面上低碳能力建设对高效生态经济发展的作用机制

低碳能力建设是我国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和内在要求。我们不能再以资源、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来换取一时的经济数量的增长了,而是要更多地关注区域发展的质量。在区域层面,低碳能力建设对高效生态经济发展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区域能源消费结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区域产业结构及区域经济政策四个方面。

1.区域能源消费结构

区域经济系统有投入才会有产出。能源投入是所有经济活动的基本保证。当前生产经济活动的能源投入以煤炭和石油等高碳化石燃料为主,因此,区域的能源消费就成为主要的碳源。这就是意味着区域低碳能力建设的本质是能源技术创新和能源结构调整问题。所以,积极推进各类能源技术的研发和采用以及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对合理调整区域的能源消费结构、减少区域经济活动的碳排放,对区域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区域经济发展模式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区域经济发展过度追求经济总量和速度,经济以资源、能源密集型的粗放性增长方式为主,过度依赖高耗能、高排放的重化工业拉动。以重化工业为主导的工业化进程大量消耗资源和能源造成对国际资源、能源市场的严重依赖,经济对外依存度不断上升而抵御国际风险的能力逐步减弱直接影响经济增长的稳定性。高碳模式造成的资源耗费和环境问题使整个社会在生产、环境、经济等各个方面都遭受了很大损失。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碳排放正成为发达国家新的绿色壁垒,限制我国传统优势产品的出口。因此,如果不及时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有可能出现资源和能源难以支撑、环境难以承载、社会难以接受的困境。

3.区域产业结构

区域产业结构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实体支撑。目前,中国各区域正处于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加速发展的阶段,以第二产业为主体的产业结构决定了经济的高碳特征。因此,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打造新的低碳产业链和构建低碳产业体系成为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必然。低碳产业体系主要可分为以下几类:一是新能源、清洁能源以及节能产业。包括风能、太阳能、地热、潮汐、生物质能等新能源,水电、核电等清洁能源,智能电网业务、工业节能和建筑节能等;二是环保产业。主要包括污水处理、固定废弃物的处理等;三是减排产业。包括余热回收、余热循环与余热发电等循环经济产业等。

4.区域经济政策

区域发展的不平衡和产业结构的地域差异使得我国在低碳发展时将面临更加复杂的局面。区域经济政策的合理制定与实施则可以促进低碳经济的有效发展,同时也有助于缩减区域差异。研究表明,征收碳税将导致能源开采产业和高排放产业出现明显的产量下降,促使产业结构朝着低碳经济方向转变。而差别碳税可使碳税税率较低的地区产业份额减少趋势有所缓和,碳税税率较高的地区情形正好相反,从而区域间人均GDp的差异趋于缩小。

总之,在区域层面上,低碳能力建设要以区域经济政策为激励,转变区域发展方式,减轻单位GDp的资源和环境代价;优化区域经济结构和工业结构,提高资源、能源的利用效率、降低经济的碳强度;调整区域能源消费结构,提高可再生能源比重,有效地降低一次性能源消费的碳排放。这样,区域发展就可以做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兼顾,从而促进高效生态经济的发展。

(三)社会层面上低碳能力建设对高效生态经济发展的作用机制

“两型社会建设”的核心思想是以资源和环境承载力为基础,提高资源和环境的利用效率,以最少的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获取最大的经济社会效益,并最终推动社会经济与自然生态系统的和谐,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这与发展低碳经济是相辅相成的。发展低碳经济旨在针对包括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在内的资源要素在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体制下,通过低碳技术和产业的发展实现能耗降低、能效提高、低碳排放甚至碳捕获与封存,进而推动节约型社会的顺利建设和国际竞争力的提高。因此,低碳能力建设有助于促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顺利建设。在社会层面上,低碳能力建设对高效生态经济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社会意识、社会生产方式、社会生活方式及社会制度四个方面。

1.社会意识意识

是行动的基础,因此个体低碳意识的合力是社会低碳发展的重要保证。许多调查显示中国居民对低碳重要性的认识不足,因此,政府应该加大环保教育和宣传的力度,以引起市民对低碳生活的高度认可。在国家九年义务教育的阶段可增设环保知识教程,并将其列入必选考试内容;也应在学龄前教学内容中增设环保知识教程。建议通过新颖的城市规划建设在垃圾处理厂、污水处理厂等处设立专门的环保宣传教育展室,为吸引和接待儿童、学生以及来自社会公众的参观和学习服务。除了加强在校学生的低碳知识教育外,还应开展多层面、多渠道的“大众”环保教育。可借助博物馆、科技馆、电视等传媒加大专业低碳知识的宣传力度,使群众环保活动从自发走向自觉、从无组织走向组织性。

2.社会生产方式

#p#分页标题#e#

低碳经济是一种能够改善地球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可持续性很强的经济。它是包括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在内的社会再生产全过程的经济活动低碳化,把二氧化碳(Co2)排放量尽可能减少到最低限度乃至零排放,获得最大的生态经济效益,形成低碳能源和无碳能源的国民经济体系,保证生态经济社会有机整体的清洁发展、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因此,低碳能力建设要求社会生产方式着力构建以绿色产业为核心的低碳产业体系,壮大以生态工业园、绿色农业、低碳服务业、低碳旅游业等为主导的低碳产业支撑体系,建成以节能减排、资源综合利用为主导的循环经济框架,全面推广低碳技术和低碳产品[8]。

3.社会生活方式

低碳既是一种经济发展方式,也是一种生活方式。要采取有效的宣传推广手段在城乡倡导低碳生活方式,养成文明、节俭的绿色生活方式和习惯。在城市要重点加大节能灯具的推广,推进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工程,深入开展公共机构及交通节能。在农村要重点推广沼气使用和节柴改灶,稳步推进太阳能光伏利用,秸秆优质化能源利用,改善农村能源结构,减少化石能源和薪柴消费。倡导人们在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用等方面从传统的高碳模式向低碳模式转变,尽量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鼓励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出行或以步代车。倡导生活简单、简约化,尽量减少“面子消费、奢侈消费”。推进住房实施节能装修。引导采用节能的家庭照明方式和科学合理使用家用电器。倡导使用消费地生产的产品。

4.社会制度

制度经济学认为,社会制度是保证社会有序发展的基础。因此,低碳能力建设离不开社会制度的保障。这首先要以建立健全发展低碳经济的领导体制、协调机制和考核机制为基础,强有力地推进节能减排工作,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其次要完善激励约束法规、政策,形成促进低碳产业发展的长效机制。制定完善新能源、节约能源、节能建筑等方面的法规,在能源、节能、农业、林业相关法规中增加发展低碳经济的有关内容,对已经出台的法律法规执行情况加强检查监督,确保制度落到实处。制定清晰、稳定的鼓励政策,通过建立和完善一整套有利于资源能源节约以及发展低碳产业的财政税收政策体系、贷款优惠担保措施,以加快建立低碳产业经济体系。

总之,宏观层面上,低碳能力主要体现为整个社会观念、技术和制度等因素表现出来的能力的高低。人类社会的发展要以人为本,人类生产和消费的双重属性决定了社会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存在。既然目前的发展方式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人类首先要意识到这种危险性,提高社会责任感;其次要改变社会生产和生活方式,追求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最后要制定严格的社会制度,激励和监督人类行为。只有这样,整个社会正是经济、环境和社会和谐的大家庭,人类在地球上才能更好地生存和发展下去,而这正是高效生态经济发展的最终目标。

二、高效生态经济对低碳能力建设的作用机制

高效生态经济是整个经济体系高效运转,经济、社会、生态协调发展并具有典型生态系统特征的节约集约经济发展模式。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基础的经济模式。由此可见,高效生态经济是低碳经济发展的高级阶段,它以清洁生产的企业、生态工业园组成的生态产业群和区域间的经济循环为依托,从而实现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低能耗、低排放和低污染。

(一)高效生态经济对企业低碳能力建设的作用机制

高效生态经济对企业低碳能力建设的作用机制主要体现在清洁生产技术的研发和应用上。清洁生产是以节约资源和能源、减轻消耗和污染为目标,通过排污审计、筛选工艺并实施防治污染措施等技术和管理手段达到防治工业污染、提高经济效益双重目的的生产过程。高效生态经济可以促进技术创新。技术创新一方面可以提高能源和资源利用效率,减少单位产值物质材料和能源的使用,即降低能源强度减少碳排放;另一方面采用新技术替代传统技术可以改善能源结构和降低单位能耗的Co2排放强度。冯相昭等实证研究表明中国在1971-2005年间约89%的Co2减排量来源于单位GDp能耗的不断降低,一次能源结构的逐步改善对Co2减排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能源技术创新和清洁能源的利用不但能增加产出、提高碳生产效率,从而促进经济健康持续发展,而且能有效控制和减缓温室气体的排放,这无疑是驱动低碳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清洁生产是通过对工艺和产品的持续不断改进来达到节省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目的,它强调在生产、使用、处置全过程中预防污染而不是某一环节的权宜之计。许多企业用技术创新和加强清洁生产管理的办法降低原材料用量、节约管理成本、提高产品质量、致力废物利用、实现效益增长,从而大大提高了市场竞争能力。

(二)高效生态经济对区域低碳能力建设的作用机制

高效生态经济对区域低碳能力建设的作用机制主要体现在生态产业园区的建设上。生态产业园区是包含若干工业企业,也包含农业、居民区等的一个区域系统。它通过产业园区内物流和能量的正确设计模拟自然生态系统,形成企业和产业间的共生网络。在生态产业园区内的各企业内部实现清洁生产,做到废物源减少,而在各企业之间实现废物、能量和信息的交换,以达到尽可能完善的资源利用和物质循环以及能量的高效利用,使得区域对外界的废物排放趋于零,达到对环境的友好。生态工业园综合地运用了生态经济学和循环经济理论,把经济增长建立在环境保护的基础上,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是21世纪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种重要模式。生态产业园区实现局部的低排放、低能耗和低碳发展,以此为依托,区域整体的低碳能力就会得到进一步提升。

(三)高效生态经济对社会低碳能力建设的作用机制

高效生态经济对社会低碳能力建设的作用机制主要体现在各个区域之间的循环经济发展上。循环经济要求以尽可能小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成本获得尽可能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从而使经济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相互和谐,促进资源永续利用。具体操作是,在资源开采环节要大力提高资源综合开发和回收利用率;在资源消耗环节要大力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在废弃物产生环节要大力开展资源综合利用;在再生资源产生环节要大力回收和循环利用各种废旧资源;在社会消费环节要大力提倡绿色消费。循环经济促使整个社会的经济与生态的协调发展,实现资源、能源的再利用,有助于减少碳排放和环境保护,有助于加快低碳能力建设步伐。#p#分页标题#e#

总之,高效生态经济的实践发展,首先是企业采用清洁生产技术实现微观区域的低碳生态发展,然后是依托生态产业园区的建设实现中观区域的低碳生态发展,最后是通过各区域间的循环经济发展实现整个社会的低碳生态发展(见图4)。通过微观———中观———宏观高效生态经济发展,可以促进企业———区域———社会的低碳能力建设水平的提高。

三、高效生态经济和低碳能力建设相互作用机制的耦合

前面分析表明,低碳能力建设有利于高效生态经济发展,反过来,高效生态经济的发展又促进低碳能力建设,即两者之间是相互作用、相互依赖和相互影响的。因此,高效生态经济和低碳能力建设之间存在着耦合机制(见图5)。

(一)微观层面的耦合

微观经济学认为,企业发展的最终目标是利润最大化。在全球低碳经济背景下,哪家企业抓住发展机遇,顺应时代潮流,就可以在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否则,企业面临的发展空间在其他低碳企业的挤压下会越来越狭窄。因此,企业低碳能力建设决定着企业未来的存在与发展。如果企业连存在和发展的机会都没有,何谈利润最大化。企业一旦决定了低碳发展方向,下一步的目标就是如何降低企业成本、增加企业收益的问题了。这一问题的关键就是生产技术的选择,而高效生态经济在微观层面的基础内容就是清洁生产技术,所以企业低碳能力建设促进企业采用清洁生产技术,从而获得最佳利润,而利润的增加可以反过来促进清洁生产技术的研发,这样就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积累因果机制,这就是高效生态经济和低碳能力建设在微观层面的耦合机制。

(二)中观层面的耦合

中观层面的经济体就是区域经济,其内部的能源消费结构、经济发展方式、产业结构和区域经济政策都在不同侧面影响着其综合竞争优势,而且其中任何一项的变动都在某种程度上影响区域经济低碳能力的高低。比如能源消费以煤炭石油为主,碳排放就高;经济发展是粗放,资源消耗就多;产业结构低层次,技术采用低档,环境污染就严重,经济竞争力就弱;经济政策不支持低碳产业,碳排放就难以降低。因此,区域的低碳能力建设决定着区域的综合竞争优势。而能将能源消费结构、经济发展方式、产业结构和区域经济政策等综合采用、进行有效组合的就是生态产业园区,它恰好就是高效生态经济中观层面的支撑体。在生态产业园区,通过低碳生态产业链将区域的低碳能力建设和高效生态经济发展融合在一起。低碳生态产业链可以实现资源在上、下游链上企业之间的循环利用、变废为零,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资源投入与环境污染,这样既增强了区域低碳产业发展能力,又促进了区域高效生态经济的发展。

(三)宏观层面的耦合

在经济增长过程中,由于能源等投入要素的使用必然产生碳物质等的环境排放。高效生态经济的发展目标是整个经济体系高效运转,经济、社会、生态协调发展,尽量做到无废或少废而有助于低碳能力建设;而碳排放反过来要影响经济发展的外部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的质量,低碳经济发展要求在追求经济增长的同时,节能减排、减少环境污染、加强生态环境建设,有利于高效生态经济的发展。

我国经济正处于以资源密集开采和快速消耗为特征的城市化和工业化加速进程中,能源资源的有限性与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之间的矛盾日趋尖锐。在2009年9月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上,我国政府提出,争取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即国内生产总值的碳排放强度比2005年有显著下降。为实现这一目标,整个社会成员都要秉承低碳理念,在自己的所属范围和领域内实施低碳行为;由于社会的发展以人为本,人类本身生产和消费的双重属性影响着社会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这两个方面决定着社会低碳能力建设水平,社会制度则是为社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所制定的准则,激励和保证社会低碳能力建设的实现。由于地球的资源有限、生态环境承载力有限,社会发展又离不开资源的消耗和对环境的废物排放,循环经济发展通过资源的循环利用和资源减量化有效节约利用以及废物回收再利用化来降低资源的消耗和减少环境污染,因此它的发展可以促进社会低碳能力建设,而社会低碳能力建设水平的提高又可以进一步促进高效生态经济的发展[9]。由此可见,低碳能力建设和高效生态经济在宏观层面存在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耦合机制。

通过微观、中观和宏观三个层面的耦合作用,社会的各区域间会逐步一体化。区域相互间的贸易和非贸易壁垒将逐步降低或消失,进而形成一个超越区域界限甚至是超越国界的商品、资本、人员和服务自由流动的统一经济区域。推动高效生态经济和低碳能力建设有利于增强区域合作意识,促使区域各地区按照各自的区位特点、资源优势、产业基础积极开展产业分工协作,加强横向联合,共创区域发展新优势。区域内的产业集群通过统一布局、统一管理来实行区域内各类资源的有效整合,实现优势互补、合作共赢,增强区域整体优势和竞争力。

低碳社区建设篇5

关键词:两型社会:低碳城市规划;生活;产业;能源

1前言

鄱阳湖城市群设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标志着湖南的发展正式进入国家的重大战略布局,而且能够充分发挥鄱阳湖城市群在国家促进中部崛起中的战略支点作用,更为重要的是能够充分发挥鄱阳湖城市群在促进中西互动和协调发展中的引擎作用。然而鄱阳湖城市正处于快速的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过程,必然导致能源消费和Co2排放总量的增加。据统计在全国2002-2007年间Co2排放量翻了一番。2008年全国Co2的排放量超过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Co2排放国家。很显然我们关于南昌市城市规划需要改变传统的城市发展的模式来应对将来对城市变暖的造成的影响。具体来说,我们需要追求一种理想的“低碳”城市模式来化解目前的“高碳”城市给人类社会带来的灾难风险。就当今的社会生活方式而言,仅仅通过节能减排的技术手段尚不足以解决减少Co2的排放问题,还需要以更加多元的标准衡量城市规划与建设,通过低碳城市规划寻求城市发展的低碳方向,探索可持续的低碳城市发展模式。

2两型社会与低碳城市规划

两型社会内涵主要为“一核、两型、三优、四业”。一核主要指科学发展观,两型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三优是指资源的最优化配置、主体需求的最优化满足、可持续发展的最优化实现;四业为两型经济、两型生活、两型文化、两型治理。

低碳城市就是在城市实行低碳经济,包括低碳生产和低碳消费,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一个良性的可持续的能源生态体系。建设低碳城市,必须推行以下政策措施:低碳生产,实行可持续的生产模式;低碳消费,实行可持续的消费模式;控制高碳产业发展速度,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提高发展质量;大力开展国际合作,引进低碳技术。

目前低碳城市规划相关理论研究较少,而低碳城市规划和建设实践又迫切需要相关理论进行指导,并逐步系统化,笔者认为低碳城市规划是在“物权”和利益集团基础上将有着不同目标和社会需求的社会群体通过低碳城市规划理念、低碳城市规划指标体系、低碳城市规划方法和低碳城市规划方案的公众参与等实现低碳城市和社会“共识”的追求,实现我国低碳城市规划概念框架(图1)。

图1我国低碳城市规划概念框架

3“低碳城市规划”探索与创新

3.1低碳两型编制体系分析。坚持城乡统筹,创造性地编制《南昌市城市总体规划》。两个规划在编制方法有大量创新点,突出了中心城市带动作用。区域和中心城市同步研究,突破现有编制方法的限制。按照城镇体系集聚发展,民生设施网络推进的思路,建立了“一心五区、两轴两通道”的市域城镇体系空间结构。拓展了规划区范围,为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空间载体。建立了完整的立体综合交通体系。为我市火车站的提质改造,城市地铁交通等重大基础设施进入国家和省规划和建设的“笼子”奠定了基础。

建立南昌市基础地理信息系统及基于规划管理的测绘信息服务系统”,实现规划管理的现代化。成立城乡规划协会,建立专家咨询制,引进高水准的管理人才和具有国际水准的规划设计大师,为南昌市的重要规划和课题研究提出指导性意见。

3.2城乡功能综合布局与土地资源集约节约利用。(1)建立“一轴”:鄱阳湖生态经济发展极轴,区域发展的大动脉,“一中心”:南昌中心城区,区域发展的核心,“三区”:九江示范区、新余示范区、景德镇示范区的空间网络结构。避免城市空间过度集中的状况,促进城市各地区的平衡发展,优化了城市交通网络的组织,减少拥挤与堵塞。(2)通过江北集约用地规划、江南棚户区改造实现高效能的土地利用、高质量的功能配置、高效率的交通体系,高品质的宜居环境等建设目标。通过开展城中村、城乡结合部和村庄用地整理和工矿废弃地整理,提高城乡建设用地集约化水平和城镇综合承载能力的要求,促进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实现了资源节约与良好的经济效益。

4结语

关于低碳经济与低碳城市规划的研究,这是一个在国际和国内都比较新的理念,其基础是建立低碳能源系统、低碳技术体系和低碳产业结构,要求建立与低碳发展相适应的生产方式、生活模式和鼓励低碳发展的相关政策、法律体系和市场机制。

低碳社区建设篇6

关键词:滑县新城城市功能区低碳发展

建设“两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既定战略,发展低碳经济是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发展低碳经济需要遵循产业发展的客观规律,依据不同发展阶段产业发展的内在需要,通过优化产业结构、加强能耗管理和采用先进节能减排技术,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低碳化。本报告以滑县新城建设为例,在总结发达国家城市低碳建设经验基础上,根据我国碳排放的内在发展趋势和滑县新城自身比较优势,对发展城市低碳功能区的产业定位与低碳发展目标进行系统分析,确立滑县新城发展现代服务业的产业定位和滑县新城碳排放超前全国平均水平5~10年的低碳发展目标,并提出实现低碳发展目标的一系列政策建议。

一、市场主导与政府引导相结合

建设滑县低碳新城既不是完全的政府行为,也不属于单一的市场行为,需要积极发挥上级政府引导作用,吸收社会各方参与低碳新城建设,充分调动市场力量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深入发挥市场调节作用。

“开发低碳新城,实现低碳发展”是新乡市委市政府践行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目前新乡市政府已相继完成滑县低碳新城片区总体控制性规划方案以及供电、交通、水系、市政、景观、能源及城市设计等专项规划相关的编制工作,为滑县低碳新城的_发建设提供了基本保障。未来落实各项低碳发展规划,需要财政、城建、环境、土地、交通等多个部门的通力协作,也需要政府在产业、财税、土地、环保、消费、金融等方面配套政策的引导与扶持,并健全低碳管理体系,切实履行政府的监管职能。

居民、企业、社会团体作为低碳新城的主要建设者、受益者,他们积极参与并发挥作用对新城建设更加不可或缺。政府需要在做好发展规划的同时,完善配套设施、健全激励机制、提高行政运作效率,为企业创造良好的外部发展环境,调动企业低碳发展的积极性。在低碳新城建设过程中,要加强与国际组织、国内外独立研究机构在资金、技术、人才培养等不同层面的合作,开展低碳产业化、低碳城市建设标准等方面的系统研究,为低碳新城建设提供必要的智力支持,带动低碳技术的自主创新能力。制定并实施科学宣传方案,推动居民生活方式、消费观念向低碳方向转变,逐渐营造政府引导、全民参与的良好社会氛围。

二、自主创新与技术引进相结合

实现城市低碳发展,需要从优化产业结构、提高节能减排技术、加强管理三方面着手,但节能减排技术是基础。促进节能减排技术进步,需要企业加强低碳技术的自主创新能力,也积极引进国内外先进低碳技术为我所用。

在提升企业低碳技术的自主创新能力方面,应将低碳技术研发纳入科技发展规划中来,建立低碳技术研发中心,吸引不同类型低碳技术开发企业,不断加大政府财政投入力度,引导和鼓励金融机构增强对低碳企业技术创新的支持力度,多渠道增加低碳技术研发投入。

为加快滑县低碳新城发展进程,应高度重视国内外先进低碳技术和优秀人才的引进工作。根据新城建设的实际需要出发,可鼓励企业直接引进先进低碳技术,以缩短建设周期,降低发展成本。同时应加大优秀技术人才引进力度,加强产学研政战略联盟,为新城低碳可持续发展提供智力保障与技术支持。

三、统筹规划与突出重点相结合

国内外经验表明,低碳城市建设是一个长期的、持续变革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滑县低碳新城建设也应遵循客观规律,从本地实际出发,科学规划,分步实施,突出区域特色。

科学合理的城市规划是城市低碳发展的基础和关键。滑县新城已完成片区总体控制性规划,确立了“城市化和低碳化”的低碳发展方向与发展目标。应制定低碳产业、低碳社会、低碳交通、低碳社区、低碳园区、低碳特色商业街、低碳建筑等相关专项发展规划,将低碳城市战略目标、战略任务和重点示范工程建设任务逐步落到实处,有序推进新城建设。

2010年国家发改委提出在5省8市开展低碳产业建设试点工作,目前全国已有超过200多个大中小城市提出要打造低碳城市的建设目标。滑县新城应根据自身现有的城市特点及资源优势,着力打造“智慧滑县、低碳滑县、休闲滑县”的城市品牌,集低碳服务业发展、低碳技术及产品的研发与应用、低碳生活与消费于一体,提升新城的整体竞争力和吸引力,将滑县新城建设成为宜居乐业的绿色生态城。

四、完善政策与制度创新相结合

低碳城市建设需要政府与市场的通力协作,政府往往通过政策向导和制度设计来引导市场力量推动传统城市向低碳城市转型。政府积极制定、落实相关政策,完善、创新配套制度是低碳城市发展的关键与基石。

一是落实中央各项支持政策,积极完善地方扶持政策。

我国已出台了多项鼓励地方政府与企业低碳发展的政策及专项规划,滑县新城首先需要利用好中央政府和省市已出台的各项政策,加快新城低碳发展进程。也需要市政府进一步加大对滑县新城低碳发展的政策支持力度,通过设立财政专项扶持资金、建立专门管理机构、制定低碳智慧园区扶持政策等多种途径,加大对滑县新城低碳化发展的支持力度。

低碳社区建设篇7

[关键词]低碳经济;黑龙江省;社区健康教育;对策

[中图分类号]R193;F06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194(2013)20-0084-02

1低碳经济与黑龙江省经济发展机遇

在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低碳经济”日益受到世界各国的关注。“低碳经济”也是全球经济发展的最佳模式之一,它包括经济发展各个环节的低碳化,即低能耗高利用、低污染高安全,其中低碳消费是其重要环节。低碳消费直接满足居民的生态需求,改善居民的生活质量,提高国民素质,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因此,低碳经济仅有先进技术的支撑是不够的,必须依托于低碳消费生活才能实现真正的节能减排目的。

黑龙江省位于我国东北部,是我国位置最北、纬度最高的省份。我省的资源和能源比较丰富,是全国的能源、原材料重要基地;既是生产大省,也是消耗大省。虽然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但我省近几年来消费市场一直比较活跃,消费需求旺盛。据国家统计局黑龙江调查总队调查,2010年1-2月份,全省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54.1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8.6%。其中,1月份实现消费品零售总额335.9亿元,比上年同月增长16.8%;2月份消费品零售总额318.2亿元,增长20.6%。目前我省温室气体和污染物排放现状不容乐观,城镇生活废水所占污染比重越来越大,这些废水多集中排入城市附近河流,对地表水体造成污染,也制约着黑龙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黑龙江省作为高耗能省份,发展低碳经济,不可忽视活跃的消费市场,它是我省低碳经济发展的坚实基础。

因此,研究低碳经济背景下黑龙江省低碳消费生活方式的特征及影响因素,建设低碳社区发展社区健康教育,培养居民良好的低碳消费理念且进行低碳消费,对于居民的身心健康以及促进我省经济发展都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低碳社区与社区健康教育关系

低碳城市(LowCarbonCity)的理念来源于低碳经济(LowCarboneconomy)。国际科学界已有充分的证据证明,当前气候变暖90%以上的可能性是由人类活动造成的,而城市作为人类活动的主要场所,其运行过程中消耗了大量的化石能源,排放的温室气体已占到全球总量的75%左右,制造出全球80%的污染。随着城市进程的加快,气候灾害严重威胁到了城市居民正常的生产生活,在低碳经济的发展之路上最重要的实施平台就是城市。因此,城市是区域碳减排的重要单元和研究主体,是实现全球减碳和低碳城市化的关健所在。低碳城市要求城市居民形成一种低碳生活理念,保持一种低碳的生活方式。

从低碳经济的角度进行阐述,低碳社区理念来促进社区健康教育的发展,低碳社区是在低碳经济模式下城市社区生产模式,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变化,进行有效的社区健康教育已成为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不可或缺的一部分。1946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制定的章程序言中规定健康的定义是:“健康乃是一种在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上的完满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的状态。”社区健康教育是指以社区为单位,以社区人群为教育的目标,促进社区居民的健康为目标,有组织、有计划的健康教育活动,社区健康教育已成为低碳社区发展的一个重要的目标。

3黑龙江省社区健康教育发展影响因素

3.1生物学因素的影响

首先是在社区人群中,特定的人群特征如年龄、民族、婚姻、对某些疾病的易感性、遗传危险性等,是影响该社区健康水平的生物学因素。

3.2良好的社会环境是人民健康的根本保证

人类所有的健康问题都涉及到环境。污染,人口和贫困,是当今世界面临的三大社会问题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社区的地理位置,生态环境,住房条件,基本的卫生条件,邻里和睦程度都会影响一个社区的健康。

3.3行为与生活方式因素

生活方式是指在一定环境条件下所形成的生活意识和生活行为习惯的统称。不良生活方式和有害健康的行为已成为当今危害人们健康,导致疾病及死亡的主因。

4基于低碳经济背景下黑龙江省社区健康教育发展对策

4.1领导要转变管理观念加强低碳社区建设

社区健康教育,是社会公益事业、是一项政府行为。低碳社区建设要与行政手段相结合,成立相应领导小组,领导应转变观念倡导低碳生活方式、低碳消费,有利于保证社区健康教育的积极开展。黑龙江省将建立健省、市、县三级健康教育专业机构,并把各级疾病防控机构打造成区域健康教育宣传中心,首批十五台“健康博士”将服务五万居民,随后一千台将陆续走进医院、学校、车站、码头等公共场所。省爱卫会印发我省关于加强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的指导意见,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健康生活方式也是低炭的生活方式,它能够维护和促进人体的健康。

4.2做好宣传建设低碳社区关系到社区人健康

低碳社区的建设关系到社区居民的健康,是每个人的责任,开展健康教育要做好宣传工作。可以使用各种媒体的宣传,同时分配相关宣传资料,建立社区健康教育站,配置兼职健康教育人员,配备照相机、电视、投影仪等设备及相关信息和视听材料,提供健康教育和健康服务给居民,开展咨询、公众健康讲座的健康教育活动,对居民健康生活方式的基本知识进行宣讲,提倡低碳生活,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提升“节能减排”意识,对自己的生活方式或者消费习惯进行简单易行的改变,追求健康生活,提高居民对低碳社区的建设认识,选择低碳生活方式。

4.3社区内部建立居民基本健康档案

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相应的居民健康情况档案,根据居民的健康信息及需求,积极开展健康教育干预工作,采取有效的干预方式,满足了社区居民的需求,同时预防了疾病爆发,只有人人改变无节制的生活方式,养成健康、文明、环保的生活方式,对建设低碳社区起到积极作用。人都不可能避免生老病死这个自然规律。人类除自然衰老外,大都因疾病而死亡。而疾病的发生大多受社会和环境因素的影响,更与人们日常的生活卫生有着重大关联,膳食不合理、生活无规律、起居无定时、长期酗酒抽烟、缺乏锻炼等均是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致病危险因素,传染病也是由于人们自身的行为而导致疾病的感染和传播,正如近日世界风传的“超级病菌”,就是滥用抗生素的结果。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拥有健康的卫生行为,不仅可以预防疾病的发生,也有助于对疾病的治疗和康复。

4.4建立健全规章制度调动参与低碳社区健康教育工作者的热情

低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加强团队建设,提高职工的思想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建立有效的规章制度,如激励机制、绩效评价机制、培训机制,组织学习相关健康教育知识,调动工作人员的热情,把健康教育作为一项重要的日常工作来做,提高社区服务意识,加强健康教育,倡导低碳生活方式,建设低碳社区。

总之,低碳经济背景下提倡低碳生活,建设低碳社区发展社区健康教育,培养居民良好的低碳消费理念且进行低碳消费,是人们面对的生活新观念,对于居民的身心健康以及促进我省经济发展都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主要参考文献

[1]柴方营.低碳经济与黑龙江省经济发展的机遇[J].经济研究导刊,2008(12).

[2]张坤民.低碳世界中的中国:地位、挑战与战略[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3):1-6.

[3]金阳,吴佳兴.浅谈社区健康教育的策略和措施[J].健康教育,2010,5(34):388.

低碳社区建设篇8

   (1)法律法规意识培训。制定资源管理和节约、综合利用、节能及可用废弃物回收利用等法律法规,从加强部门协调、拓宽融资渠道、依靠科技支撑、健全法规制度等方面,采取切实有效的保障措施,在可持续发展的框架下,将碳减排与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结合。根据实际需要,加快拟定地方性的法规和规章草案。各政府部门按照统一法规、统一规划、统一监管的要求,加强对碳减排工作的综合监管力度,推进责任的落实。各级统计部门把节能降耗、低碳产业体系构建、碳源碳汇评估、低碳教育培训等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来抓,进一步完善节能降耗体系,逐步建立碳源碳汇统计体系、监测体系和考核体系。加强对重点低碳教育培训项目的监测和统计,加大技术装备和资金投入,配备低碳经济和教育培训专业人才,保证数据准确可靠。加大低碳统计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设立人才专项资金,加强科研机构、高校与企业的交流。

   (2)重点低碳项目培训。强化工业企业节能降耗,淘汰落后产能、工艺和技术,大力发展低碳排放产业,着力提升金融业、物流业、生物医药产业、文化创意产业,积极培育健康产业和环保产业,建设新能源产业基地,着力推进生物质能、沼气、地热等可再生能源的综合利用。增加碳汇,继续实施退耕还林工程、森林资源保护工程和农村生态能源建设工程,切实保障生态安全,重点推进重要生态功能区和自然保护区保护与建设、矿区生态修复与重建、城市绿色生态屏障建设、湿地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重金属和土壤污染防治等项目建设。同时,促进低碳试验试点培训,依托现有工业园区、产业区及产业集中区,进行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改造。规划建设低碳能源、低碳物流、低碳建筑为主要内容的低碳集中区,培育低碳产业集群。实现绿色低碳化,推广绿色低碳建筑,鼓励建立节能低碳、可再生能源利用最大化的社区能源与交通保障系统。开展低碳家庭创建活动,制定节电节水、垃圾分类等低碳行为规范,针对商场、宾馆、旅游景区等设施,加强对顾客消费行为的引导,减少试点商业机构的二氧化碳排放。

   (3)低碳社会构建培训。充分利用报纸、广播、电视、网络和其他社会渠道进行低碳宣传,使各级政府、企业和公众明确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在全社会普及低碳理念,提高社会公众对开展低碳城市试点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建立低碳生产、低碳消费、低碳生活的社会公共道德准则。政府率先垂范,引导全社会树立正确的低碳消费观,提倡节俭理性的低碳生活,使公众从自己的生活习惯做起,控制或者注意个人的“碳足迹”,反对和限制高碳消费,使低碳生活逐步成为市民的自觉行动。积极引导,使合理选购、适度消费、简单生活等绿色消费理念成为社会时尚。构建低碳生活指数,评估低碳生活水平,完善配套设施,引导居民生活向低碳方式转型。支持各类服务组织、行业协会、学会等非营利组织,向全社会提供有针对性的低碳指导和服务。转变传统观念,推行低碳和绿色消费,在全社会形成健康文明的低碳生活方式。

   在教育培训方面,应当采取多种方式来加以推进。

   (1)加强组织领导,推动教育培训发展。高度重视和切实加强对低碳教育培训的领导,成立加快低碳教育培训工作领导小组,由当地政府主要负责人担任组长,成员由相关部门负责人组成。建立政府部门领导与重点企业、重点项目的联系制度,加强政企信息交流,帮助企业解决发展中的具体问题。实行奖惩制度,每年对低碳教育培训主要指标完成情况进行考核,考核结果纳入目标责任制考评。加强低碳教育培训发展规划与专项规划,以及年度计划的衔接,通过专项规划、低碳产业规划和年度计划的分解,确保低碳教育培训目标、任务全面落实。加强规划实施过程的监督管理,建立规划公示、评价等制度,加强规划实施的分析和评估,定期向人大报告,自觉接受监督检查。另外,发挥规划对社会资源的引导功能,激活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优化配置内部资源,积极吸引外部资源,合理配置公共资源,确保规划顺利实施。

   (2)强化政策扶持,引导教育培训发展。坚决贯彻落实好国家教育培训政策、西部大开发有关政策及国家有关改革开放的优惠政策,研究和落实相关的配套文件和一系列教育培训规划,吃透、用足、用好上级扶持政策。从促进节能降耗、优化能源效率、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增加碳汇等角度出发,贯彻落实相关低碳财政税收优惠政策。在此基础上,立法形成地方低碳和低碳教育培训法制,对违反低碳和低碳教育培训规定的行为,依法予以惩处。在投资政策、项目招标、征用土地和执法等方面,适度倾斜高新技术产业或企业,抓好优惠政策的落实工作,兑现在招商过程中的承诺,进一步提高政府信用建设,加大失信的惩戒力度。同时,建立各种相关制度,强化政府的服务职能。

   (3)提高教育培训水平,加强能力建设。制定有关教育培训的相关标准,加大对技术研发方面的投入,为发展教育培训技术、增强自主研发能力提供资金支持。建立相应的激励和引导机制,引导企业向教育培训进行投资,扩大教育培训研发的经济来源。政府和企业充分考虑对教育培训进行战略投资,规范应用低碳技术,抢得先机,提高公众形象,紧密研究和跟踪气候变化的国际制度发展,超前作出企业的部署。逐步建立起节能和能效、洁净煤和清洁能源、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等多元化的低碳教育培训体系,使重点行业、重点领域的低碳技术、设备和产品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将低碳教育培训领域科技人才纳入人才引进的优惠政策范畴。

低碳社区建设篇9

关键词湖北省低碳产业园科学发展

中图分类号:F590文献标识码:a

全球气候变暖给人类带来了灾难性的影响,2009年丹麦哥本哈根气候大会总理慎重承诺到2020年,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GDp)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将比2005年下降40%~45%。这个减排指标将作为约束性指标被纳入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中长期规划,中国经济面临着低碳转型。对湖北省而言,它肩负着中部崛起的重任。如何优先于沿海城市实现低碳崛起,带动中部地区的发展,是一个从政府到民间都关心的话题。以武汉为中心的“8+1”城市圈,在创造性地践行科学发展观方面应该率先垂范。因此,结合湖北实际,发展低碳产业园,促进湖北经济实现低碳转型,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一、湖北省具有低碳园区建设的基础

2008年国务院批复《武汉城市圈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标志着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改革试验已进入全面实施阶段,对湖北的改革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总体方案》确定改革试验的总体目标是:按照党中央、国务院部署,创新体制机制,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把武汉城市圈建设成为全国宜居的生态城市圈,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基地、优质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现代服务业中心和综合交通运输枢纽,成为与沿海三大城市群相呼应、与周边城市群相对接的充满活力的区域性经济中心,成为全国“两型社会”建设的典型示范区。低碳产业园区作为“两型社会”最佳实践样本,为实现“两型社会”的总体目标,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湖北经济的腾飞有赖于低碳产业园的开发建设

科学发展是解决湖北所有问题的关键,围绕“生态立省”的目标,需要将建设生态文明与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有机结合,以节能减排和发展绿色经济为重点,加快推进经济发展向高效、低耗、少排放模式转变,积极发展低碳技术、低碳产业,从而完善湖北省绿色发展保障。通过低碳产业园的建设,占领未来产业制高点,以后发优势实现中部崛起,以绿色战略实现产业转型,将是湖北经济腾飞的一条重要途径。湖北要抓住国家新一轮的低碳发展机遇,领先中部地区低碳产业的发展,确立中部地区低碳经济发展的龙头地位。

三、低碳产业园区建设模式和评价体系研究现状

关于“低碳经济”,最早见诸于政府文件的是2003年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此后,低碳发展道路在国际上越来越受到关注。

郑娜和马永俊(2009)从低碳产业集群与低碳产业园的关系方面进行了研究,认为一个特定的产业园往往就是一个产业集群区域,产业园作为工业企业的集聚地,为产业集群提供了有效平台,而产业集群的外溢效应又可以大大促进产业园的发展。吴志强和王效俐(2010)对低碳产业园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定义,认为建设低碳产业园是形成低碳产业集群的方式之一,也是低碳产业集群的初级阶段。他们还提出,在建设低碳产业园时应坚持产业价值链的发展原则。

史达(2010)通过调研后发现,我国目前的低碳产业园区大多没有建立碳排放数据统计和管理体系,也没有统一可行的低碳评价指标。他认为,碳排放数据统计和管理体系的缺失,将无法对碳减排量进行监测,无法量化监督节能减排的实施效果,由此导致碳减排的具体目标无法落实。梁中(2010)发现低碳园区需要建立完善的低碳绩效评价制度,要建立数据丰富、客观的能源消费和碳减排统计数据库,对碳减排的潜力、成本与效率进行深入研究,建立科学、公平的目标责任制,加大正向激励的力度,对节约能源、开发新能源、实施低碳效果显著的企业给予奖励,对能源消耗和污染排放超标的组织和个人要依法惩治。

四、小结

低碳产业园自身的建设,包含两大模块,一是产业园自身的低碳建设,二是产业园建设成型后,引进相关企业,这些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如何按照产业园低碳化的运营要求,有效组织和管理企业。而建立一个低碳产业园,并成功的运营一个低碳产业园,其成功与否,又仰赖于一套完善的评价系统。低碳产业的发展的是一个动态的、综合的过程,因此,对其发展水平进行评价也是一个多指标体系的综合评价过程。由于我国低碳园区发展时间比较短,大多园区仅依靠低碳的理念而建设,对园区发展的评价体系不仅在实践中非常缺乏,相关的研究也比较少,这也成为我国低碳产业园区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无论在国外还是在国内,低碳产业园的理论研究处于起步阶段,关于这方面的成果非常少见,而且与开发实践相结合的研究更是罕见,若能在这方面能够取得一定的研究成果,既可以填补理论上的空白,又可以指导湖北的低碳产业园建设,开启湖北省科学发展的创新之路,无疑会在国内外取得良好的社会影响。

本文系湖北省教育厅指导性项目(编号:2011jyte093)、湖北省教育厅项目(B20114503)、湖北省建设厅项目(2011-35)、武汉市科技项目(201250499145-20)的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陈玥,江汉大学图书馆,系统分析与集成专业博士;吴秀君,江汉大学数学与计算机学院,博士,教授)

参考文献:

[1]吴志强,王效俐.低碳产业园建设策略研究[J].经济论坛2010(01).

[2]郑娜,马永俊.低碳经济产业园与产业集群建设研究初探[J].经济研究导刊2009(36).

低碳社区建设篇10

在匹兹堡市莫农加希拉河沿岸一处名为almono的前钢厂内,一个集居住、办公、服务为一体的多用途开发项目正在建设之中。

该项目占地7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达60万平方米,计划建成一个“零碳区域”,每年可减少多达6万吨的碳排放。项目建成后,将成为全球最大的零碳社区和第一个全商业化开发的零碳社区。

匹兹堡市正积极从之前的钢铁城市向高科技城市转型,almono项目就是这一转型努力的缩影。全市场化建设零碳社区

全世界的城市都希望在经济增长的同时降低碳排放,低碳区域开发正符合这一诉求。但是,由于低碳建筑的成本高出传统建筑,导致其发展相对缓慢。不少政府通过补贴来激励低碳区域开发,但政府补贴显然不是长久之道。只有在商业上可行,各利益主体才能真正建立开发使用零碳社区的热情。

通过创新的设计和融资模式,almono项目成功解决了这一问题――完全市场化,广泛吸纳市场资本,并让投资人实现盈利。

该融资模式被称之为综合能源服务供应商模式(ieSp),这是一种专门为能源零售企业定制的一体化区域开发商业模式。almono项目采用此融资模式,通过引入第三方投资解决了前期建设成本增加(比普通建筑高8%-15%)的问题,投资人则通过向建筑用户收取能源使用费用来收回成本。

投资人主要的投资领域包括现场新能源发电系统、更高效的区域集中供热制冷系统以及单体建筑能效提升。(见图1)

项目中每一个利益相关方都可以通过ieSp模式获益。ieSp向第三方融资,用于覆盖开发商增加的建设成本,对于开发商来讲,由于有ieSp的补贴,因此投资成本不会增加,并且多用途的高能效建筑能够保证市场溢价。对于租户或住户来讲,与选择传统建筑相比,他们的能源消费账单不仅不会增加,相反还能从零碳项目中获益。对于投资人来讲,他们能够通过投资低碳基础设施建设实现长期的低风险回报。因此,无需政府财政支持,零碳社区就能够建成并获利。

almono项目是怎么做到这一切的?怎样实现多方共赢

almono项目成立的前提是社区内的建筑要实现高能效表现,其能源需求完全通过现场可再生能源供应满足,在效果等同的情况下比传统建筑的能源消耗量降低75%,这些节约出来的能源消费,就是多方共赢的基础。

为实现这一目标,almono项目采取了开源和节流并举的设计理念。

开源:充分利用场内太阳能发电,将太阳能光伏设备的使用与建筑进行一体化设计,把太阳能光伏设备作为建筑构件的一部分,统筹考虑建筑的整体结构和构造问题,通过改善建筑朝向等优化设计达到太阳能发电量最大化,实现最大程度上的开源。换句话说,太阳能总发电量就是整个项目建成后的总能源消耗量。

节流:大幅降低建筑能耗,最终降到太阳能总发电量的水平。主要手段包括区域集中供热制冷、LeD照明、建筑外墙材料改进、建筑外窗优化设计等等。

要实现这一目标,将面临如俄罗斯套娃般层层相扣的挑战。

第一层挑战是如何消除一级开发商的建设成本顾虑;第二层挑战是针对潜在的地块开发商而言,由于严格的能效要求会增加他们的前期投资成本,而且这些投资成本可能无法通过提高房产售价或租金来收回,他们因此产生顾虑可能会打消投资念头;第三层挑战来自于零碳社区建成后的业主和租户,他们可能担心零碳社区能源消费费用会高于传统的能源账单。

就almono项目来看,实现零碳建筑的增量成本包括建设高效的集中供热制冷系统、现场新能源发电系统以及超高能效建筑方面的投资,再加上常规建设成本,首期投资总额预计为1.4亿美元。

在almono项目中,综合能源服务供应商(ieSp)代表一家第三方投资人投资这1.4亿美元,用于抵消开发商为实现零碳表现的前期投资增量成本。与此同时,在美国,相比于传统建筑,低碳绿色建筑的售价或租金都会更高。(见图2)

对低碳建筑用户(租户或业主)而言,享用太阳能发电、区域集中供热制冷系统以及超高能效建筑所产生的费用低于居住传统建筑产生的能源账单(见图3)。由于较低的能源开支,以及在此类建筑内生活更健康舒适,用户可能更愿意支付较高的房屋租金或售价。大量研究表明:提高建筑用户的健康水平和舒适度甚至能够提高其工作效率,帮助企业吸引并留住员工。此外,使用低碳建筑能够塑造或提升关注可持续发展的企业形象。

对投资人而言,低碳用户能源消费账单是一个长期稳定的现金流,保证了其投资回报。

almono项目将分成不同的开发阶段,首期开发期15年,项目投资总额1.4亿美元,假设债务股本比例为80%∶20%,贷款利率5%,以50年投资期(项目建成后运营期35年)、入住率在80%-100%之间来计算,每年股本回报率为9%-20%。

鉴于此低碳社区的地段及其标杆性特征,这一预估入住率是合理的,而且不包括开发商为降低房屋空置率而自己参与购房的行为。

在ieSp模式下,建筑能效与能源供应的所有模块都集成在一起,通过电费账单来收费,历史数据表明,与能源供应相关的账单违约率一般较低。此外,区域性开发模式下是单一能源供应商,所有能源设施都由ieSp拥有并管理,这又确保了一个垄断型市场。因此,可以将ieSp向第三方投资人的融资理解为以能源消费账单为担保的融资,这一融资使ieSp能够筹集建设零碳社区所需要的资金。扩展ieSp模式

随着全球更多国家和城市设定更严格的碳排放目标,以及开发商与建筑用户们都在追求建筑的更高价值,能源零售企业可以趁机拓展业务范围,推出综合能源服务供应商解决方案。除了提供账单融资机制以外,ieSp在保证区域能源服务具成本效益且运营成本低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这些也是能源零售企业的核心优势所在。为此,其他低碳区域开发项目复制这一模式可以考虑提供下列各项服务:

优化的新能源部署。ieSp负责所有现场新能源发电系统开发,有效利用规模经济效应,首先部署区域内最具经济效益的新能源发电场所。

高效的区域集中供热制冷系统。ieSp也能够开发并运营一个区域集中供热制冷系统,整合的供热制冷规模为提高运营效率提供巨大机会。

分布式能效提升。ieSp为区域内高于传统建筑的增量成本投资,并通过建立账单融资机制加上月度电费账单实现财务回报,再次捕捉投资机会。

一体化的能源管理。ieSp能够管理数兆瓦来自于集中供热制冷系统以及建筑物的电力需求,并通过现场新能源发电供应电力。根据不同的地区政策环境、电费构成以及电网基础设施铺设情况,集中管控电力需求和现场电力供应,从而帮助当地电网合理统筹电力资源,节约发电成本,提高灵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