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生态环境状况调查十篇生态环境状况调查十篇

生态环境状况调查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6:10:27

生态环境状况调查篇1

【关键词】工程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指标

中图分类号:tU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3)01-085-01

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应从环境现状的调查、环境影响因素的分析和相应防治的措施三方面的内容展开。相应工程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按照环境现状一环境影响状况一环境保护措施状况的思路构建如表1所示的体系框架。

由表1可以看出,工程建设项目环境影响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框架可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次为目标层,表示该评价指标体系所要达到的总体目标,即工程建设项目环境影响综合评价;第二层次为构成工程建设项目环境影响的子系统层,包括环境现状、环境影响状况和环境保护措施状况这三个子系统;第三层次为主题层,是反映所隶属的子系统的主题;第四层次为指标层,选取了具有典型代表性和全面概括性的描述型、实物型和列举型指标构成。

一、环境现状

对工程建设项目环境现状调查,目的是为掌握环境质量现状本底,为环境影响预测、评价以及建成使用进行环境管理提供数据基础。主要是对拟建项目所在地区自然环境、生态环境和环境保护区的情况和发展趋势的调查,因此分为自然环境、生态环境、环境保护区三个主题层。

(一)自然环境

自然环境状况是包括项目所在地的大气、水体、地貌、土壤等环境状况。其中,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是影响建设项目的重要因素,如土坡因挖掘而崩陷、地下水位过高使得地基受损等。另外,所在地区的气候特征也会对建成后工程建设项目的使用产生影响。为此,选择了地表水环境质量、地下水环境质量和大气环境质量作为自然环境的代表性指标。对于这些指标的监测,须采用一些技术性的监测工具,或收集该地区相关资料,程序复杂、难度较大,可将现状所收集的资料,参照相应的环境标准进行对比,得出质量“很好、好、一般、差、很差”的结论。

(二)生态环境

生态环境的影响是工程建设项目环境影响的重要部分,事先调查项目所在地的森林草原植被、动物栖息、水土流失等生态环境状况,有利于衡量项目建成后对它们的影响程度,对不同方案的分析,有利于比较它们之间生态环境差异,以选择合适的项目方案。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森林草原植被情况和动物栖息情况作为评价指标,内容可以根据评价地区和方案的具体要求进行指标的增减。对于此指标不能用定量数据表达,应作出详细定性分析说明。

(三)环境保护区

调查项目包括周围地区名胜古迹、风景游览区、自然保护区、温泉、疗养地等环境保护区,以免工程建设项目对环境保护区造成了影响,造成景观的破坏。对于此项指标的构成,是情况的调查,要有距离、面积等详细说明。

二、环境影响状况

对于工程建设项目环境影响状况的分析,主要是找出项目建设和使用过程中导致环境恶化的主要因素,一般包括污染环境因素和破坏环境因素。污染环境因素是包括废水、废气、固体废弃物、噪声、粉尘以及其他污染物;破坏环境因素,主要是工程的建设和使用对地形、地貌和已有设施的破坏,对森林草原植被破坏引起的土壤退化、水土流失,对文物古迹、风景名胜区、水土保护区的破坏等。因此分为环境污染状况和破坏环境状况两个主题层。

(一)环境污染状况

用于分析计算拟建项目建设或使用过程汇总产生的各种污染源和排放的各种污染物及其对环境的污染程度。一般应选取粉尘排放量、固体废弃物排放量、废水排放量、噪声覆盖率作为环境污染状况指标。

(二)破坏环境状况

项目建设施工和使用过程中的某些活动,对环境可能造成的破坏主要包括景观的破坏、地形地貌的破坏和森林草原植被的破坏,预测其破坏程度,作为破坏环境状况指标。

三、环境保护措施状况

环境遭到破坏固然是不幸,但合理的环保措施能将环境影响减小的最小,这对于环境影响评价也是非常重要的。对于环保措施主要是绿化措施和污染控制两方面有机结合,因此选择绿化水平和污染控制作为评价环境保护措施效果的两个主题层。

(一)绿化水平

在建设项目内进行绿化建设不仅起到净化空气、美化环境的作用,而且形成一个有适当生态与非生态比例结构、功能和自我调节的良性生态系统。选取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作为直接反映工程建设项目绿化水平的指标。

生态环境状况调查篇2

abstract:environmentalprotectioninspectionandacceptanceofthegolfcourseconstructionprojectsisoneoftheecologicalenvironmentimpactsassessments.Basedonpracticalexperiencesandanalysisonthecharacteristics,somesuggestionsareprovidedfortheinvestigationemphasisontheenvironmentalprotectioninspectionandacceptanceofthegolfcourseconstructionprojects.

关键词:高尔夫球场;环保验收;调查;重点

Keywords:golfcourse;environmentalprotectioninspectionandacceptance;investigation;emphasis

0引言

高尔夫行业进入中国20多年,取得了迅速的发展,我国球场的数量将接近四位数。随着中国经济腾飞,人们生活水平的进一步的提高,到时会有更多的人投身到高尔夫这项充满魅力的运动上来,对球场的需求也会越来越多,在这样的背景下,高尔夫球场建设在某种程度上,一定不会减少。根据《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管理办法》,验收项目可分为两大类,对主要因排放污染物对环境产生污染和危害的这类污染型建设项目进行环境保护验收监测;对主要造成生态环境影响的这类建设项目进行环境保护验收调查。生态影响类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调查是以建设项目生态环境影响调查为主的一项新工作,是建设项目环境管理的一项新制度[1],正式开展的时间还不长。高尔夫球场建设项目即属于以生态影响为主的项目。海南因气候、环境和资源优势拥有的高尔夫球场数量一直位于全国各省前列,作为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内容之一的高尔夫旅游及高尔夫赛事的发展将为球场建设提供更大的空间。自2005年以来,我站受建设单位委托已开展了7家高尔夫球场的验收工作,积累了一定的高尔夫球场验收调查经验,在此基础上,总结归纳高尔夫球场项目验收调查的特点与重点,为今后开展高尔夫球场的竣工环境保护验收调查提供参考与借鉴。

1高尔夫球场建设在施工过程中有可能对环境产生的影响

①施工期间对空气的影响。各种燃油动力施工机械和运输车辆排放的废气。挖土、运土、填土、夯实和汽车运输过程的扬尘。施工过程使用的各种化学品的泄漏等,都将会给周围大气环境带来污染。②施工期间对土壤污染的影响。在施工过程中,因各种施工机械故障而产生漏油或油滴落,而对土壤将造成的污染。在球场草坪建植时,使用各种农药、化肥所产生的残留。③施工期间废水排放对环境的影响。在高尔夫球场施工期间废水主要是来自暴雨的地表径流,暴雨地表径流还冲刷浮土、建筑砂石、垃圾和弃土等,不但会夹带大量的泥沙,而且还会携带水泥、油类和化学品等各种污染物。

施工人员的生活污水。生活污水包括施工人员的生活用水、饭堂下水和厕所冲洗水等等。建筑施工废水包括地基、道路开挖和铺设、配套设施建设过程中产生的泥浆水、机械设备运转的冷却水和洗涤水。④施工期间固体废物对环境的影响。高尔夫球场施工期间产生的固体废弃物主要是球场建造施工垃圾和施工人员生活垃圾。⑤施工期间噪音对环境的影响。高尔夫球场施工期噪声主要来源于各种施工机械。⑥施工期间对生态景观的影响。高尔夫球场在建设期间对占地范围内的自然生态景观特别是地表环境形成一定的破坏。

可能会对施工区内的各种鸟类、野生动物的栖息和迁徙会构成一定程度的威胁。

2高尔夫球场建设项目的特点

高尔夫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才在我国逐渐兴起的体育运动,九十年代高尔夫球场在国内大量兴建,发展迅速。至2008年不完全统计,全国高尔夫球场数量已达500多家,目前海南全省已建成开业的球场有21家。高尔夫球场项目建设内容主要包括球场及其附属配套设施,大致可分为会所区、球道区和管理区[2]。其中会所区包括:会馆、停车场、球童室、进出场道路、练习果岭、其它公共活动区(网球场、游泳池等)。球道区包括:发球台、球道、果岭、高草区、沙坑、水域、球车道和练习场等。管理区包括:供办公、维修、仓储和职工生活的场地等。总的来看,球场的占地面积相对较大,建筑占地面积相对较少,污染设施或污染物排放量小,环境绿化较好,相对于其它污染型建设项目,更像是一项生态绿化工程。目前,国内外学术界对高尔夫球场的生态环境影响仍存在一些争议,焦点是高尔夫球场的占地面积过大、对植被的破坏、对水资源的消耗、农药对水体的污染等。我们在验收过程中应实事求是,透过现象看本质,依据验收规范,结合项目的特点,抓住项目重点,认真细致开展验收调查工作。

3调点

除了按验收规范要求的内容开展验收工作外,根据球场特点,还应重点关注以下几方面:

3.1验收标准验收标准包括质量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总量控制指标,原则上以环评报告及其审批文件中确定的标准为主。如验收期间有修订新颁布标准,应按照其环评报告及其审批文件中确定的标准执行,同时用现行新标准作校核,对项目的各项指标是否满足现行标准要求做达标评价,并提出验收后按新标准进行达标考核的建议。对于环评报告及其审批文件没有明确规定的,可按法律、法规、部门规章的规定参考国家、地方或发达国家环境保护标准。

3.2验收工况《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规范――生态影响类》对公路、铁路、港口、水利水电、油气开发等工程项目的运行工况有明确要求,其它类型的建设项目如果短期内生产能力确实无法达到设施能力75%或以上的,验收调查应在主体工程运行稳定、环境保护设施运行正常的条件下进行。由于海南的高尔夫球场客源主要来源于境外和国内球客,淡旺季差别较明显,因此,项目的验收应尽量安排在旺季或周末等运营负荷相对较大的时间进行验收,并注明实际调查工况,分析客流量对污染物的产生情况及对主要环境要素的影响。

3.3生态影响调查生态调查是环保验收调查的重要内容,其主要工作是根据调查方案确定的专题内容进行调查。除一般的工程占地、工程生态状况、生态敏感目标、水土流失状况、自然生态影响等调查内容外,高尔夫球场的生态影响调查还要重点关注球场生态恢复与绿化、生物多样性变化,农药、化肥施用,水资源使用,水环境污染影响情况。

3.3.1生态恢复与植被绿化调查高尔夫球场植被覆盖面积大、种类多,应调查分析其植被类型、面积变化和覆盖率变化,对生态环境功能和生态景观的影响,并对整体生态恢复效果做出评价。评价工程建设是否带来了某些新的生态变化或使某些生态影响严重化,是否使生态问题发生时间与空间上的变化。影响的变化程度可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为了更为直观地表达生态影响程度及恢复状况,除以翔实的调查资料为事实依据进行表述外还可附上现场拍摄的图片辅以说明。若能收集到建设项目所在地施工前后的对比图片,则调查报告更有说服力[3]。

3.3.2生物多样性变化调查生物多样性变化情况可对照项目环评报告,通过走访当地居民、球场经营管理人员,结合现场勘察等手段,调查分析工程建设前后的动、植物种类和数量变化情况,可定量与定性结合,并说明球场建成后对区域内生物多样性的影响程度。有些地区还要关注区域内是否有国家保护名录内的植物,以及树种的生境和保护情况,球场园林绿化中是否引入外来物种及其影响等。

3.3.3农药、化肥施用及影响情况调查高尔夫球场草坪在养护过程中会不定期施用农药、化肥,因其草坪面积较大,长期施用农药、化肥的量不可忽视。应详细调查球场常用农药的种类、名称、毒性,农药的使用量,施用面积和施用频次,并检查农药购买记录,核查农药购买渠道和品种是否符合相关规定。为了解球场施用农药对环境影响,有必要进行球场内水体、土壤和植被的农药残留检测分析。检测的农药必须是球场近期使用或常用农药,按球场的不同功能区采集人工湖、球道土壤和草坪草进行残留检测分析,并设场外对照点。值得一提的是,目前我国还没有球场农药残留标准或相关规定,验收检测只能根据是否检出及检出浓度进行分析,可参照无公害农产品质量标准,对球场环境管理提出建议。化肥施用方面,有必要对其人工湖水质、土壤理化性质、有机质含量等进行监测,了解土壤质量现状,水体是否存在富营养化趋势等,为环境监管提供资料。

3.4环境管理状况及监控计划落实情况调查环境管理检查能够全面地反映出验收项目环境保护管理工作的情况,给环境管理部门提供比较全面的验收依据,使建设项目环保设施竣工验收监测真正起到为国家环境管理、治理和决策服务的作用[4]。其主要内容包括建设项目全过程执行国家环境保护的有关规定和标准的落实情况,“三同时”制度的执行情况,环境保护监测机构的设立、监测人员和仪器设备的配置和日常监测是否落实了环评及批复要求等[5]。生态影响型建设项目相比污染型项目,建设单位往往没有设置单独或专门的环境保护管理机构,管理部门对环境保护的认识也往往局限于对生活污水、垃圾的处理,对生态影响方面采取的减缓措施或环境管理重视不够。对于高尔夫球场来说,环境保护工作一般由不同的部门分管,如污水处理站由工程部管理,生态绿化由草坪部管理等。因此,根据实际情况,环境保护管理机构并不一定非要单独设置,但应检查其相关规章制度制定、执行情况,环保人员专兼职设置情况,以及环境保护相关档案资料的齐备情况。目前,从我们对球场环境管理检查的情况来看,存在由于建设单位认识程度不够,对环评中提出的水质、土壤日常监测计划往往认为无关紧要,大多不予落实的情况,但球场根据其管理需要一般都会定期对土壤质量进行检测,验收时应详细进行调查,落实情况,并提出切实可行的环境管理和改进建议。

3.5结论与建议生态影响型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调查报告的结论,应重点概况说明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程度及恢复效果、工程建成后产生的主要环境问题及现有生态环境保护措施的落实情况及有效性等。同时根据工程已产生的实际环境影响和可能的潜在影响,对环境保护措施提出改进措施和建议,最终根据调查和分析的结果,从技术角度做出项目是否符合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条件的明确结论。

参考文献:

[1]宋沿东,田贵全.生态影响类建设项目竣工环保验收调查方法[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09(1):18.

[2]袁华莹.中国高尔夫球场用地现状与发展研究[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05:6.

[3]刘怡靖.浅谈生态影响型建设项目竣工环保验收调查报告编制.2004,16(4):44.

生态环境状况调查篇3

关键词:矿产资源生态环境环境保护环境恢复

中图分类号:F06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13)05(a)-0084-01

查清矿产资源生态环境状况,加强矿产资源生态环境保护和恢复治理,积极推进矿产土地复垦,有利于促进当地经济社会的协调快速发展。目前我国矿产资源的开发力度在不断加强,而矿山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的力度却没有跟上,甚至远远落后于环境破坏的速度[1]。必须根据矿产资源生态环境现状调查结果以及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开展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工作。

1深入开展矿产资源生态环境调查评价

1.1实行矿产资源生态环境调查评价制度

建立健全并实行政府主导、矿产企业配合、社会参与的生态环境调查评价制度,对矿产资源开发区域开展定期、不定期的地质环境背景、开发活动对地质环境的影响、工矿废弃地状况、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情况等调查评价工作,查清矿产资源生态环境现状,分析存在问题及其变化趋势,合理评价和划分矿产资源生态环境影响区域,提出改善环境的对策建议,为因地制宜地开展矿产资源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工作提供科学依据。矿产企业要依法加强矿山地质环境调查评价,制定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土地复垦与综合治理方案。

1.2建立和完善矿产资源生态环境监测体系和管理信息系统

加强矿产资源生态环境动态监测体系,特别是基层矿产资源生态环境监测机构的建设,建立重点区域和重点矿产资源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立重点矿区矿产资源生态环境灾害预警预报体系,及时预报信息,开发应用动态管理信息系统,形成矿产资源生态环境及其灾害监测、预报、预警报告制度。

2加强矿产资源生态环境保护的措施

把矿产资源生态环境保护作为开发矿产资源的必要条件之一。新建、改建、扩建矿产企业必须执行矿产资源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及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制度;提交的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中应包括水土保持方案、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土地复垦实施方案,制订矿山地质环境保护的目标、措施和资金预算,经有关部门参与的规划论证后作为申办矿产企业许可证的依据。制定和完善矿产建设项目地质环境影响评价的指标体系和标准,切实加强矿产建设项目地质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建设。禁止新建对地质环境产生不可恢复的、破坏性影响的矿产资源开采项目。

加强矿产资源生态环境保护的监督管理。制定完善矿产资源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的技术规范和标准,引导并强制矿产企业边开发,边治理,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实行矿产资源生态环境保护年度检查制度和不定期抽查制度,生产企业应向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报送反映矿产资源生态环境保护情况的年度报告,并接受监督检查。对不符合法律和政策要求,造成矿产资源生态环境破坏的,要依法查处,责令限期整改、达标,并按国家有关规定给予补偿,逾期不能达标的,实行限产或者关闭。

2.1新建矿产企业

必须符合矿产资源开发的环境准入条件,即必须具备经行政主管部门审批的矿山环境影响报告和矿山地质环境影响报告,并依法缴存矿山环境治理与恢复保证金。经审查,若矿产资源开采对环境影响和破坏较大或遭破坏后难以恢复治理,则实行环境一票否决制。严格实施“谁开发,谁保护”、“谁污染,谁治理”、“谁破坏,谁恢复”的原则,落实矿产资源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责任制。在建设过程中,应严格执行“三同时”制度。不允许在禁止开采区内勘查和开采矿产资源。

2.2改扩建矿产企业

坚持矿产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并重的原则,落实矿产企业环境保护和恢复责任制,按有关规定缴存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与恢复保证金。在改扩建过程中,应严格执行“三同时”制度,“三废”排放总量应有效控制并达标排放。

2.3生产企业

矿产企业应编制矿产资源生态环境环境保护专项规划,落实保护和恢复责任制。矿产固体废弃物、废水及废气应按相关标准和规定处理达标后排放,对引发的地质灾害应积极治理。生产中必须做到边生产、边恢复(治理),对治理不力、造成生态环境破坏的,应依法责令其停产整顿,直至吊销采矿许可证。

3矿产资源生态环境恢复治理和土地复垦

3.1因地制宜地进行环境恢复治理

按照“谁破坏,谁恢复;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必须依法明确责任,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按期完成矿产资源生态环境环境恢复治理工作。造成地质环境破坏或引发地质灾害的,应按照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及时处理。针对矿产资源生态环境问题的类型,依据其诱发原因的不同,有针对性地采用恢复治理措施和方法。

3.2多渠道投资进行环境治理恢复

按照不同类型矿产资源生态环境恢复治理的责任区别对待,充分调动多元经济成分投入环境恢复治理之中,加快环境恢复治理的进程。对于新建和生产企业,全面实施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制度。对已关闭企业,要采取有力措施,通过竞争出让复垦土地和整治工程使用权等方式,鼓励多元化投资进行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

3.3积极推进矿产资源土地复垦

要建立土地复垦监管和监测制度。新建企业没有土地复垦方案不予受理开采矿产资源申请。加强生产企业对损毁土地的复垦,实行并完善损毁土地复垦的鼓励政策,引导和鼓励各方力量从事土地复垦,扩大投资主体范围,加快废弃地的复垦。明晰复垦土地的产权,在优先安排农业利用的前提下,鼓励多用途使用。

3.4学习开采资源生态环境恢复治理经验[1]

2010年全国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现场会在太原召开,会议旨在探索强化煤炭资源开发生态环境保护监管的制度与政策,学习和推广山西在煤炭矿山资源开发中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的先进经验,推进建立矿产资源尤其是煤炭矿产资源开发和利用中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的责任机制,进一步完善保证金制度,全面加强我国煤炭矿山和其他类型矿产资源开发中的生态保护与恢复工作。如平朔公司在资源开发的同时,不断加大绿化复垦和环境保护力度,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绿色生态产业,建设高标准的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加强与科研院所合作,采用多学科交叉融合、多专家联手攻关的方式,不断拓展和深化生态建设内容、层次,促进了绿色生态产业的发展。先后与多所院所院校共同承担生态重建与土地资源综合利用的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致力研制与应用新技术、新方法,通过采取综合开发利用复垦土地、促进失地农民就业等措施,增强了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生态环境状况调查篇4

当代大学生人生追求机机及信仰的调查与分析

关于“科学发展”,“和谐社会”的典型调查与分析

当前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新特点新变化调查研究

农业劳动力转移对策研究

农民收入问题调查

贫困大学生问题调查

人才市场,技术市场发展调查与分析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典型调查

农业产业化典型案例调查与研究

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调查研究

当前城镇化的调查和分析

生态环境产业发展调查分析

当代中国农村家庭结构与功能变迁调查与分析

当前居民生活方式的改变与生活满意度的调查分析

社会诚信度现状及其影响调查与分析

社会公平感与纳税行为的关系研究

当前就业方式,就业观念变化调查研究

当前社区服务问题调查研究

老年人家庭赡养问题

当代社会变迁中消费文化兴起问题调查研究

社会生活中中介组织的现状,成因及发展趋势

农民对土地的意识变迁及其成因调查

城市中农民工生存现状调查与思考

公民的环境生态意识及其测量研究

当代时尚流行的调查与社会心理学研究

网络发展及其对青少年影响调查与研究

当前大学生服务社区的调查与分析

当代中小学学生道德现状调查

现代科技发展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高等教育的影响及对策

当前推进中小学素质教育的调查报告

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调查研究

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意义和途径方式调查研究

当代大学生价值取向和心理素质的调查分析

加强和改进高校德育工作调查研究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发展与改革调查研究

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调查研究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大中小学教育

当前我国民办教育发展典型调查

当前少数民族教育发展调查

中国家族企业问题调查研究

信息化对企业价值增值作用调查与分析

中国企业家队伍成长与发展的调查与分析

企业在创新中发展的典型调查与分析

非法传销活动的调查与分析

团建及民主建设问题

党建问题

金融危机对其的影响问题

企业人才引进问题

中国家族企业问题调查研究

民营企业家发家史(“原罪”问题)

民营企业家参政议政问题

中小企业偷税漏税问题调查研究

劳资纠纷问题

参与慈善问题

私营企业主入党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调查。

医疗和养老保障问题

工伤保险问题

生活环境问题

工资待遇问题

工资被拖欠问题

劳资纠纷问题

子女在城市中就学问题

返乡农民工再就业问题

农民工在城市中受歧视问题

农民工对城市造成冲击问题

有关工会组织对于维护农民工权益的现状调查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进步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扫盲问题取得的成就

改革开放以来农民收入增长状况

农民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理论和措施的看法

国家调整“三农”政策以来,农民生活发生的变化

家电下乡问题

农民医疗问题现状

农民子女教育问题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

农村新农合实施问题

农民养老问题

旅游资源开发问题

成人受教育情况等

农村生态环境问题

农民业余文化生活状况的问题

卫生革命推进新农村建设

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政府信用的重塑

农村师资状况问题

农民闲暇娱乐情况调查

农民文化消费状况调查与统计

乡村图书馆,乡村文化广场现状调查

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

民间手工艺品调查

南海(或其它同学居住地)大气污染问题

南海(或其它同学居住地)水资源污染问题

南海(或其它同学居住城市)环境污染问题原因的调查

南海皮革业对环境造成影响问题

南海河流污染问题

南海(或其它同学居住城市)突发环境污染问题

农村、农业污染问题

南海环境保护问题

狮山大学城周边环境污染问题

华南师范大学学生宗教信仰问题

华南师范大学学生业余文化生活问题

华南师范大学学生旷课问题

华南师范大学学生创业问题

华南师范大学学生对学校行政管理制度的态度问题

华南师范大学师生关系问题

华南师范大学学生消费问题

华南师范大学学生间贫富差距问题

华南师范大学学生心理健康状况问题

华南师范大学学生与父母关系问题

华南师范大学学生对于实施“学士后”制度度改革的态度问题

华南师范大学独立学院发展问题

华南师范大学与中山大学学风问题的比较研究

对弱势群体社会保障问题的调查与思考

寻访南海民间艺术之旅

南海民间宗教信仰状况的调查(基督教、佛教等)

当地中小学生家庭教育状况的调查

关于区敬老院现状的调查

关于街头书报的调查

空巢老人情况调查

走进工厂,走近工人

本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体举措调查

本地区怎样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南海外贸出口业发展现状问题的调查

金融危机对南海发展的影响问题的调查

如何优化本地区的产业结构和区域经济结构?

本地区如何落实科教兴国战略与人才强国战略?

本地区计划生育问题的调查

本地区如何实施对外开放战略?

本地区发挥党内民主调查研究

本地区基层民主发展、基层组织建设的现状与问题的调查研究

本地区如何建立健全教育、监督、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的思路、方法的调查研究

现阶段党群关系问题调查研究

本地区公有制实现形式与股份制调查研究

本地区中小企业发展调查研究

科学发展观与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政策思路调整研究

本地区城镇化战略和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调查研究

本地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调查研究

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社会矛盾、社会冲突调查研究

本地区城镇收入分配问题与完善城镇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调查研究

本地区民办教育发展调查研究

中国优良传统道德在当代公民道德建设中的现实价值调查研究

本地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调查研究

加强和健全本地区政务公开制度的调查研究

社会转型期民族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调查研究

本地区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与发展调查研究

基层党组织学习贯彻党的xx大会议精神情况的调查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情况调查。

本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思路、新举措的情况调查。

本地区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实现跨越式发展情况的调查

基层干部与时俱进精神状态的调查研究

生态环境状况调查篇5

关键词:农村环境;农民生态道德;生产生活方式;环境伦理

中图分类号:F303.4;C912.8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07(2013)02-0001-05

一、农民生态道德观念与农民

生产及生活方式

农民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制约农民的生态道德状况,农民采取什么样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受到当地生态环境条件和资源的制约。农民在一定生态道德理念和意识支配下进行生产劳动和日常生活,也会对农村生态环境产生深远影响。

自然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要条件,对于人们生产生活方式的选择及其演进具有重要影响。马克思说:“不同的公社在各自的自然环境中,找到不同的生产资料和不同的生活资料。因此它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产品,也就各不相同。”[1]355游牧业和农业作为人类最古老的两大产食经济部门,与之对应的人类生产生活方式就是游牧生产生活方式和农耕生产生活方式。内蒙古地区地处中亚雨量不足区,草原资源丰富,风力较大,风速较快,无霜期短,冬季漫长,这样的自然环境适合于畜牧,尤其适合游牧,历史上栖居在内蒙古草原的匈奴、鲜卑、突厥、回纥、契丹、女真民族选择游牧生产生活方式。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属于北亚热带气候,地势低平,气温适宜,雨水充足,土地肥沃,无霜期较长,其自然环境适合于农耕,历史上居住在此地区的人们形成农耕生产生活方式。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在不同的生产生活中形成的生态道德有所不同。游牧民族在“人—畜—草”系统中生活,通过家畜与草原的生产力来满足自己衣食住行的需要。草原是游牧民族最重要的生产生活资源,牧民会细致观察草地的形状、长势、水利等等状况,游牧民族对于放牧草地的利用和保护随季节而移动,逐水草而放牧,持有维护“人—畜—草”系统平衡的生态道德观。农耕民族没有“草地”概念,但是对土地怀有深厚的情感,土地不仅是经济生活的需要而且也是情感归属的需要,土地价值中凝结了农耕民族对财产的理解和对家乡的眷恋。农耕民族追求土地的最大产出,持有维护地力持久产出的生态道德观。

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我国环境资源对经济发展的瓶颈制约日益显现。在谋生压力下,农民从现有林地草场中得不到实际经济利益而失去抚育管护的积极性,同时农民在“开荒种粮、广种薄收、解决生计”的理念指导下,将具有较高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的林地草场当做荒地开垦,超载过牧、滥采乱挖等现象较严重,林草资源尚未得到合理利用和有效保护。我国草原生态破坏的具体原因中盲目开垦占25.4%,过度放牧占28.2%,滥砍滥挖占31.8%;由于乱砍滥伐、毁林开荒等原因,每年有200多万公顷有林地转为无林地或灌木林地[2]。近年来,国家实施了退耕还林、退牧还草等生态建设工程,推进了生态移民和农村能源建设等配套措施,各地也采取封山禁牧、舍饲圈养、强化监管和发展林草产业等一系列生态保护措施,改善了局部生态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引导农民树立了林地资源意识,带动了不合理农民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实现有效保护林草植被资源和生态环境的目标,必须引导农民树立生态道德责任,推动农民生产生活方式根本性转变。

二、环境伦理的内涵

农村的生态环境保护不仅关乎农村的可持续发展和农民的身体健康,而且事关城市的环境状况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2007年,环保总局等8个部门《关于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意见》,逐步加强对农村环保的资金投入和政策支持。农民是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力量,培育与提升农民生态道德观念,这是推进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维度。

农村环境问题促使人们从环境伦理这个崭新的人文精神角度来反思人类面对环境与发展、人与自然之矛盾的价值取向。环境伦理是针对传统的人际伦理而提出,它突破了人际伦理局限,将人与自然的关系纳入到了伦理调整的领域,它所确认的是人对自然界和对自然存在物的道德义务、道德关怀。霍尔姆斯·罗尔斯顿指出:“大自然是一个完善的进化系统,相比之下,人类却只是一个后来者,地球生态系统的主要价值在人类出现以前就已经存在,大自然是一个客观的价值负载物。”[3]282阿尔贝特·史怀泽认为:“人和世界属于一个整体,人与世界具有既受动又能动的双重关系。一方面人从属于生命有机体,另一方面人能对所接触的生命施加各种影响,人应当自觉树立敬畏生命的伦理精神并把它作为人内在的必然性。”[4]130奥尔多·利奥波德在《沙乡年鉴》中,通过对沼泽、草地、森林和湖泊的细致观察,发现大地生物的多样性和共生性。由此利奥波德提出了生物的生存权,认为“伦理学必须扩展道德共同体的边界,使之包括土壤、水、植物和动物或有它们组成的整体”,并把“保持生态的和谐、稳定与美丽”作为伦理学是非善恶的判断标准[5]193。

环境伦理在人与自然的关系维度上坚持人为自身立法,彰显人类对自然的道德义务,尊重自然并与自然和谐相处;在人与人关系的维度上强调全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既实现代内间人类的整体利益,也要实现代际间人类的整体利益,整体和长远的人类利益高于人们局部和暂时利益。环境伦理超越以往人与自然的主客二元对立,确立整体优先于部分的伦理态度,同时把人类实践活动控制在大自然允许的限度内,实现人与自然整体的协调统一和全人类的可持续发展。环境伦理促使人类实现从个体本位意识向类本位意识的转变,从绝对主体意识向有限主体意识的转变,从现世意识向未来意识的转变。

三、农民生态道德状况的调研

目的与调研设计农村生态环境保护能否取得成效,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硬件条件,体现为环保设施的完善程度、环境法规的健全程度和环境管理的严格程度;二是软件条件,主要是人们的环境意识和生态观念[6]。二者缺一不可,不可偏废。目前不少机构和学者开展各种各样的环境意识的调查,涉及多个群体,包括全体公民、小城镇居民、大学生群体和农村居民[710],但是对于西部地区生态村镇的农民生态道德状况的调查研究比较少见。2011年课题组对陕西省合阳县城后村、黑镇村、浪后村的村民进行关于农民生态道德状况的调研。着眼于西部地区生态村镇建设中村民生态伦理状况的研究,力图在分析问题的基础上,增强这些地区村民的生态伦理责任,为促进农民不合理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促进这些地区环保工作的开展提高些许参考与借鉴。

合阳县地处关中平原东北部,隶属于陕西省渭南市,总面积1437平方公里,耕地面积6.2万公顷,现辖4乡12镇353个行政村,总人口45万。合阳县是部级生态示范县和全国25个“部级无公害水果生产基地县”之一。2011年合阳县建成3个省级生态镇(路井镇、坊镇、新池镇),60个生态村、100个生态示范户。

调研主要采取无记名问卷的方式进行随机抽样调查,辅以访问调查及座谈交流。此次调查共发放问卷726份,收回有效问卷681份,有效率为93.8%。所有数据使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调查对象既包括乡镇工作人员,也包括普通村民、村委会主任和村党支部书记。被调查者担任村干部的占0.09%;92.2%的被调查者表示对生态村建设状况有所了解。被调查者中男性占58.2%,女性占41.8%;30岁以下的占8.7%,30~39岁的占24.6%,40~49岁的占59.2%,50岁以上的占7.5%。被调查者文化程度高中以上的占56.7%,大专及以上文凭的占31.3%。在深入调查村民生态道德状况的基础上,以期进一步探究在农村开展有效的生态道德宣传和教育、增强村民生态道德责任,引导村民形成合理的生产生活方式。为此,调查问卷设计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调查对象的性别、年龄和文化程度。第二部分主要从对生态道德责任的知晓度、生态道德责任的情感认同度以及生态道德责任的践行度三个维度来调查农民的生态道德现状,将农民生态道德分解为三个方面进行分析:生态道德认知、生态道德情感、生态道德行为。第三部分是农民生态道德教育的影响因素、农民生态道德教育的有效途径。

四、农民生态道德状况的调查

结果与分析调查分析表明,村民生态道德认知水平有待提高,生态道德情感不稳定,生态道德行为与认知不一致,村民生态道德的培育与提升成为乡村环境保护的伦理诉求。

(一)农民生态道德认知面较广,但认知深度和准确度不足

生态道德认知就是对人与自然的交往实践而产生的道德关系及其原则、规范的观念性的把握活动,也就是人们需要科学认识人类社会与生态环境的关系,明确人们的生产活动和生活方式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达到明是非、别善恶、辨美丑、识荣辱,以便确立人们对生态环境的正确的态度和理念。本部分测评指标主要包括人们对待人与自然关系的态度、对生态知识的了解程度和获取途径以及人们保护生态环境的责任意识三个方面。

调查发现,农村居民对于日常生活的生态环境问题能做出较为正确的道德判断,但是大多数农民在生态道德认知上仅仅停留在“好”与“不好”的浅层次判断上,认知深度和准确度不足,生态知识缺乏,生态道德认知水平低。对“因化工厂的废水和过量施用的化肥流入河流而使水草生长茂盛的现象”,认为是好现象的占43.2%,认为是富营养化现象的占7%,认为是不好现象的占28.7%,不知道的占21.1%。关于“化肥、农药的大量使用对环境造成的危害”问题,认为“没有危害”的占10.5%,表示“不知道”的占7.1%,认为“对水体、大气、生物等都会有危害”的占82.4%,但是关于化肥、农药的大量使用的具体危害,39.2%的被调查者表示不清楚。对“自然界的野生动植物是为人类的利用而存在的”这一观点,41.2%的被调查者表示同意,34.2%被调查者表示不同意,24.6%被调查者认为野生动植物是和人类平等的,是人类的朋友。93.7%被调查者认识到土地、水等资源的稀缺性,这些资源也是农民、农业、农村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86.2%的被调查者认识到树木花草、野生动物与人类的生活有密切关系。对于“农村环境污染最严重的方面”,被调查者选择土壤污染的占25.7%,选择水污染的占44.3%,选择农村生活环境污染的占30%。对于“改善目前农村环境问题重要性”,84%的村民认为“农村环境问题改善非常重要,每个公民都有责任。”这说明村民对自己在环境保护中的主体地位认识较为积极。调查中发现,多数村民室内、院子的卫生都较清洁,但对庭院外的公共环境则持事不关已的态度,例如生活垃圾、生活污水随意排放等。

79%的被调查者表示“非常渴望了解更多关于生态伦理的基础知识”,特别是与村民日常生产、生活以及健康密切相关的内容。调查显示,这三个村庄的村民生态道德知识主要来源于广播电视和学校教育,缺乏较为广泛的摄取渠道,由于学校生态道德教育的非系统性和居民看电视选择的随意性比较大,获取生态道德知识的主要途径存在着不稳定性和随意性,村民的生态道德知识是片面的零碎的,村民生态道德认知的系统性和准确度较差。

(二)农民生态道德情感不稳定

生态道德情感,是人们对影响生态环境事件的爱憎、好恶的态度。生态道德情感一般在人们认知基础上形成,运用生态道德观评价自己与他人的品行或某种事物而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和主观态度。生态道德情感是一种巨大的力量,它能推动生态道德认知发展为生态道德信念,转化为生态道德行为。本部分测评指标主要包括人们对待生态破坏与环境污染的情感表现、对承担生态道德责任的情感认同两个方面。

有58.7%的村民对水污染、土壤污染、大气污染等环境污染的现象和行为感到担忧和愤怒。对于“秸秆是土壤有机质的重要来源应当还田”的观点,村民选择秸秆已经还田占39.9%,选择因为麻烦不愿还田的占32.6%,选择因为贫穷做柴火烧的占18.7%。“拒绝使用一次性塑料袋有助于减少白色污染,你在日常生活中如何使用一次性塑料袋”的问题,被调查者选择因使用方便短期内仍继续使用的占38.2%,选择习惯使用一次性塑料袋不会污染环境占40.3%,尽量减少使用一次性塑料袋的占21.5%。对于“看到国家保护的野生动物被宰杀,你会如何对待”问题,虽然村民认为野生动物是人类的朋友不应宰杀,但是选择向有关部门举报的占21.1%,选择立即制止的占8.51%,有33.7%的被调查者选择不敢制止。对于“当野生动物肉摆上餐桌,你会如何对待”问题,选择不忍心但跟着别人吃的占36.8%,选择坚决不吃的占21.1%,选择毫不客气的吃占18.4%,选择解解馋下不为例的占11.6%。对于“如果为处理垃圾和生活污水等污染物,需要向你收取一定费用(如每月10元)”的问题,表示同意缴纳费用的占13.9%,表示反对缴纳费用的占37.6%,表示政府部门应承担一定费用,减少村民的费用占40.8%。过半数的村民对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道德情感,但村民的生态道德情感却带有一定的盲目性和不稳定性。调查分析表明,当自然物能够满足人的生存需要和提高生活质量时,村民的生态道德情感就会发生波动,这说明经济落后是影响村民生态道德情感稳定的重要因素。

(三)农民生态道德行为与生态道德认知不一致

生态道德行为,是指人们在生态道德认知和生态道德情感的支配下采取的行动,是生态道德品质的外在表现。本部分测评指标主要包括人们对保护生态环境和增加收入关系的行为选择以及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践行生态道德责任的具体行动两个方面。

调查发现农民的生态道德认识和生态道德行为不一致,具备了一定的生态道德认识不一定会产生正确的生态道德行为。调查中有63.2%的村民认为“最有效的解决环境污染问题的措施”是“提高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人们自觉维护环境”。但是对于“发现有人乱砍滥伐,毁林开荒”的现象,选择向有关部门举报的占27.8%,有30.4%和16.6%的被调查者分别选择气愤但不敢制止和于己无关。对于“生活垃圾处理方式”,被调查者选择随意倒在村口的占25.7%,倒在收集垃圾的地方占54.3%,自己随意处理占20%。当问及平时节约用水的问题,表示节约用水的占68.8%,表示不节约用水的占14.1%,表示用水多少与他人无关的占12.1%。对于“如果在村里建化工厂,排出废气、废水污染环境,但可以增加一些个人收入”的问题,表示“赞成建设化工厂”的占33.6%,表示“看多数村民能否得到工厂的经济利益”的占49.5%,表示“反对建设化工厂”的仅占8.9%。调查表明,虽然农民认识到破坏生态和污染环境是不道德或违法的,但是农民制止、反对破坏生态事件和污染环境现象的行为欠缺积极性。当环境保护真正涉及到个人的利益的时候,村民以利己主义为原则进行行为选择,表现出生态道德认识与生态道德行为的不一致性。

五、调查结论的政策建议:农民生态

道德的培育新农村建设的目的是建设一个“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乡村环境保护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是统筹城乡社会发展的重要举措。乡村环境保护的主体性力量是政府和农民,乡村环境保护需要发挥农民的主体性地位和政府的主导性作用。乡村环境污染的预防与治理,生态资源的科学利用与保护最终需要具有生态道德意识的新式农民来完成。

“如果我们想在环境问题的挑战面前有所作为,最重要的是认识到科学和伦理同样重要。”[11]138从科学的角度看,要发展生态农业和生态工业,从生产活动的源头上预防环境问题,同时发展环境污染治理的科学技术积极治理出现的环境问题。从伦理的维度看,我们应引导农民树立正确的生态道德观,把握生态道德作用于生态问题的规律,掌握农民生态道德建设的科学方法,培育和提升农民生态道德。当前农村生态环境复合污染和农村生态资源退化对农民的生存发展构成威胁,而农民生态道德认知水平低,生态道德情感不稳定,生态道德行为与认知不一致,农民生态道德培育的紧迫性必要性日益凸显,农民生态道德培育成为乡村环境保护的伦理诉求。

生态道德教育是农民生态道德培育的重要手段之一。生态道德教育就是从转变农民的思维方式、培育一种具有真正生态意识的伦理精神入手,通过生态道德的人格塑造和对影响生态意识生成的经济、法律、教育等方面问题的解决,帮助农民树立生态道德责任感,使之对生态环境的保护转化为一种自觉自愿的行为,形成并确立与农村社会可持续发展相适应的生产生活方式。例如对农民进行关于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方面的培训,宣传讲解关于农村生活垃圾中废塑料、废农用薄膜、废纸张清理回收方面的环保政策措施,宣传有关生活废弃物的减量、资源化政策,鼓励农民回收生产生活中的可回收利用物,转变农民对生产生活中废弃物的处置态度,使农村生活垃圾由被动处理变为主动源头消减,从而减少废弃物和生活垃圾对于农村土壤、大气环境的负面影响。农村的生态道德教育与宣传形式要灵活多样,以农民喜闻乐见的方式,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横幅、标语、村务公开栏等各种载体,进行多层面、全方位的宣传和教育,强化人们的生态保护责任,引导人们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和适度的消费观,形成爱惜生态环境、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和行为规范。充分利用中小学校的教育阵地作用,大力开展对青少年学生的生态道德宣传教育,注重构建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模式,让青少年从节约水电和爱护花草树木做起,通过大量实践活动促使生态道德理念普及化、大众化,培育并确立与农村社会可持续发展相适应的生产生活方式。

参考文献:

[1]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

[2]杨申卉.推动农民生活方式根本转变有效保护林草资源和生态环境[J].中国发展,2006(4):3032.

[3]霍尔姆斯·罗尔斯顿.环境伦理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4]阿尔贝特·史怀泽.敬畏生命[m].上海:上海科学院出版社,1995.

[5]奥尔多·利奥波德.沙乡年鉴[m].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

[6]宋言奇.发达地区农民环境意识调查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10(1):5362.

[7]袁基刚.新形势下大学生环境教育探讨[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S1):138139.

[8]钟洪亮.构建社会主义福利社会中的政府责任[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5):203211.

[9]龚继红,孙剑.绿色购买行为中的绿色信息影响效应的实证研究——基于武汉、济南和成都三市538份问卷调查[J].华中农业大学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4):1116.

生态环境状况调查篇6

1研究方法及研究模型的建构

笔者采用问卷调查方法收集相关资料。共设计了5个Ⅰ级维度,涵盖60个Ⅱ级维度,包括被调查大学生的基本情况、生态知识、生态行为、大学生生态教育状况与效果大学生生态价值观,具体见表1。四川农业大学是一所综合性大学,该校有理、工、农、医、经、管、文、法、教等学科方向的专业设置,调查对象为大学一、二、三年级的本科生,抽查样本中大学一年级选取222人(占30.5%);二年级221人(占30.4%);三年级284人(占39.1%)。其中,男生样本总数为377人(占51.9%),女生样本总数为350人(占48.1%)。共发放问卷800份,有效问卷回收727份,回收率为91%,在统计过程中未发现无效问卷(当超过1/2的题目不作答时,问卷无效),727份问卷全部有效。

2调查结果分析

通过对问卷的统计整理,根据大学生生态价值观、生态知识、生态行为以及大学生生态教育状况与效果的现状及其关系的分析结果,笔者对造成大学生环境意识淡薄及环境行为水平不高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

2.1环境意识淡薄环境意识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其属于观念形态上的上层建筑。一方面,它从根本上受制于社会的经济结构,另一方面,又同法律和政治等制度形态的上层建筑相关联并受其制约[1]。这具体表现在大学生对生态伦理常识和生态行为上。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对生态伦理常识相对缺乏,针对“世界地球日、环境日、水日、无烟日、土地日的正确排列回答?”共有705位被调查者做出回答,回答正确有282人,占被调查总人数的40.0%。针对“您了解‘生态商’这个概念吗?”这一问题,共有727位被调查者做出回答,有42.0%的被调查者“从未听说过”;有48.8%的被调查者“听说过,不怎么了解”;仅有9.2%的被调查者“比较了解”。而针对“您对《京都协定书》了解多少?”这一问题共有727位被调查者做出回答,有23.7%的被调查者“不了解”;36.8%的被调查者“了解很少”;有39.6%的被调查者“一般了解并感兴趣”。针对“您对‘低碳经济’和‘低碳生活’了解多少?”这一问题共发放问卷727份,有718位被调查者做出回答,有4.9%的被调查者“很了解”;有44.4%的被调查者“一般性了解”;有32.0%的被调查者“了解很少”。

2.2生态价值观欠科学生态价值观,是指人们关于生态价值的根本观点[2]。传统的生态价值观是一种片面的人类中心主义生态价值,它片面追求人的价值,忽视甚至破坏生态环境价值。科学的生态价值观,是一种尊重自然、爱护生态、保护环境、人与自然协调和谐的发展观。由于缺乏基本的生态伦理常识,以及受传统生态价值观的影响,很多大学生的生态价值观是错误的,表现为对生态环境态度的模糊、对环境制度与政策的不了解,以及环保意识的缺失等。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的生态价值观存在问题。针对“您对生态环境的态度是?”这一问题共有727位被调查者做出回答,有29.7%的被调查者“非常重视”;49.2%的被调查者“比较重视”;有21.0%的被调查者“有一点关心或是不关心”。针对“对于国家实施的限塑令,你怎样看待?”这一问题共有727位被调查者做出回答,有80.9%的被调查者认为“很好”;有9.2%的被调查者认为“无所谓”;有4.3%的被调查者持反对态度;有5.6%的被调查者认为“无所谓”。针对“对企业参与环保事业如何评价?”这一问题共有725位被调查者做出回答,有49.9%的被调查者的评价为“这是企业社会责任的重要部分”,有38.5%的被调查者的评价为“好多企业这样做是为了让别人觉得自己在环保”,有7.2%的被调查者的评价为“没有必要”,有4.4%的被调查者认为“由企业出钱政府实施”。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在现有的国家与社会关系的二元结构状况下,大学生在环境保护方面对政府存在着依赖性,他们已经习惯了等待政府通过大规模的运动方式来解决问题。

2.3环境教育不足当前我国大学教育过于专业化,学校过分强调对学生专业知识的培养,使大学生的知识不够全面,这也是导致大学生在对环境问题的认识上存在专业倾向性的主要原因。通过调查可知,我国农业院校的环境教育力度不够。调查中,针对“在学科教学中教师有环境教育的意识吗?”这一问题共有727位被调查者做出回答,48.6%的被调查者选择了“基本不涉及”;32.2%的被调查者选择了“有涉及”;18.2%的选择了“其他”。针对“学校教师上课时会运用多媒体等手段创设生态方面的学习情境吗?”这一问题共有704位被调查者做出回答,仅有1.3%的被调查者选择了“非常满意”;有98.7%的被调查者选择了“其他”。针对“你觉得通过学校的学科环境教育渗透,确实提高和增强了你的环保意识吗?”这一问题共有727位被调查者做出回答,65.2%选择了“没用”;34.8%选择了“有一定帮助”。这说明学校在设置公共课程上忽视对环境课程的设置,非环境专业的学生缺乏对环境科学知识的全面了解。教育在这方面的缺失,造成了大学生环境意识的淡薄,对环境知识了解的不多。环境意识支配着环境行为的发生,环境意识不够必然会导致环境行为不够理性化。

2.4环境道德约束力较弱道德是社会规范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社会动员、整合和控制功能。但是道德不同于法律,它不具有强制性,因而在调节社会成员的行为时约束力较弱。大学生在破坏环境时道德不能完全发挥其作用约束或制止破坏环境的行为。通过调查可知,大学生在面对环境破坏等行为时,缺乏制止的意愿。针对“对校园中存在的‘长明灯’、‘长流水’现象,你认为?”这一问题共有727位被调查者做出回答,有8.7%的被调查者回答“视而不见”;有60.4%的被调查者回答“偶尔出手将其关掉”;有30.9%的被调查者回答“一定会采取必要措施”。针对“平常您是否会注意节约使用水电、纸张、塑料袋等物品?”这一问题共有727位被调查者做出回答,有79.4%的被调查者选择“是”;有18.2%的被调查者选择“否”。针对“对待家人吸烟的态度。”这一问题共有727位被调查者做出回答,有56.8%被调查者认为“对吸烟者和环境都有危害,应劝其戒烟”;有13.1%的被调查者认为“对吸烟者和自己影响不大,不会管”;有20.0%的被调查者认为“是个人私事不应多管”;有9.6%的被调查者认为“对吸烟者有危害,对环境影响不大”。针对“是否会向有关部门举报身边的破坏生态文明的情况”这一问题共有715位被调查者做出回答,有53.3%的被调查者选择“是”;有45.6%的被调查者选择“否”。“针对您的寝室无人时,是否会熄灯或关电脑?”这一问题共有716位被调查者做出回答,有42.8%的被调查者回答“肯定会”,有30.0%被调查者回答“经常会”,有20.8%的被调查者回答“偶尔会”,有7.6%的被调查者回答“很少会”。道德约束是提高大学生环境行为的重要因素,因此,必须全面加强社会道德规范的调节功能,建立一个与环境发展需要相适应的道德拘束机制。

2.5缺乏生态社会实践大学的专业教育能使大学生获得较为全面的专业理论知识,但是在社会实践锻炼方面相对薄弱,在环境保护方面的实践更显不足。针对“是否愿意参加环保活动?”这一问题共有725位被调查者做出回答,有79.3%的被调查者选择“愿意,视情况而定”;有15.0%的被调查者选择“一定去”;有5.6%的被调查者选择“不参加或不理会”。针对“您是否经常宣传知识或参加环保实践活动,以达到教育人的目的?”这一问题共有717位被调查者做出回答,有43.8%的被调查者选择“是”,有55.2%的被调查者选择“否”。这也反映了部分学生对环保实践的冷漠态度。

3结论与建议

笔者通过对大学生环境意识和环境行为的研究发现:大学生的环境意识淡薄,在看待环境问题时存在明显的专业倾向性,且存在一定的误区;对日常生活中的自我环保行为落实情况过于乐观;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只图方便生活,忽视对环境的保护,但参与环保活动的积极性较高,环境意识与环境行为存在具有较强的相关关系。鉴于以上分析,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观念上转变,思想上重视。首先,大学生要深刻学习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理念,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思想正确看待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其次,转变生态价值观,以正确、科学的生态价值观来指导自己的生活,学习和实践;再次,加强生态伦理常识的学习,丰富有关生态、环境方面的专业知识;最后,广泛参与生态环保活动,关注环境问题。

生态环境状况调查篇7

提交所有工作成果及组织通过专家论证。编制工作于年月日开始至月日结束。进行基础资料的收集工作;进行外业调查工作、内业资料整理、分析。

二、湿地保护规划时间周期

本次湿地保护规划有效期为年至年。其中:近期规划从年至年,远景规划至年。

三、编制湿地保护规划的前期工作

(一)调查内容

1.湿地资源总体分布格局

按类型确定湿地的分布范围和面积,各类湿地面积占全市湿地总面积的比例。

2.湿地类型及功能

确定各类湿地在维护生态环境、保障农业、水产养殖、相关产业及生活用水等方面具体作用。

3.湿地动植物资源种类及分布情况

确定珍稀物种。查明湿地动植物种属、分布。

4.湿地涵养水源情况

防止河流、湖泊、水库淤塞,调查湿地调节、改善水文状况、水源流量。以及保护可饮用水水源等状况。

5.湿地资源保护与利用情况

调查生物多样性保护区和重要湿地建设、水资源保护与管理、生态环境保护与污染治理、湿地的合理开发状况。

6.湿地野生动物栖息、觅食、繁殖重点区域

7.湿地资源保护存在问题

湿地生态功能逐步退化、不合理开发时有发生,解湿地面临的主要威胁:水质污染程度趋于上升。湿地资源不断萎缩、生物资源过度利用,湿地生物多样性受到挑战、外来有害生物入侵,对湿地生态系统构成威胁程度。

8.湿地资源保护与恢复的措施

分析原因,针对湿地保护存在主要问题。提出综合整治和恢复措施。

9.根据上述调查内容,可分为一般调查区和重点调查区

1一般调查区

对所有符合调查范围内的湿地,调查其地形、面积、分布(行政区、中心坐标)所属流域、平均海拔、水源补给状况、土地所有权、植被类型及面积、主要优势植物种类、保护管理状况;河流湿地的流域级别。

2重点调查

除一般调查所列内容外,还应调查:

①自然环境要素:包括位置(坐标范围)平均海拔、地形、气候、土壤;

②湿地水环境要素:包括水文要素、地表水和地下水水质;

③湿地野生动物:重点调查湿地内重要陆生和水生湿地脊椎动物的种类、分布及生境状况,包括水鸟、兽类、两栖类、爬行类和鱼类,以及该重点调查湿地内占优势或数量很大的某些无脊椎动物,如贝类、虾类、蟹类等;

④湿地植物群落和植被;

⑤湿地保护与管理、湿地利用状况、社会经济状况和受威胁状况。

10.其他需要的相关内容。

(二)湿地调查研究方法

1.借助遥感地理信息系统的支持和手持GpS实地验证,以地貌学、水文学、生物资源学和生态学的理论与方法。并结合系统收集相关资料的方法综合进行。

2.并对湿地环境所维系的鸟类资源和植物资源以及湿地土壤进行相应研究规划。重点对市湿地资源类型结构、分布格局、功能作用及保护利用现状等进行详细调查。

3.与国际和国内同类城市的湿地利用情况和方法进行对比研究。制定出适合市实际的湿地保护、利用和开发的规划。

4.借鉴各地湿地保护措施和法规建设情况进行对比研究。为制定市湿地保护与开发利用管理制度提供必要依据。

四、编制湿地规划承办单位

时间紧、任务重,由于湿地调查规划工作技术含量比较高、专业性强。拟委托省地质工程勘察院承担编制市湿地保护规划任务,市国土资源局、林业局、农业局、水利局、环保局、水库灌区管理局等相关部门和各乡镇政府全力协助。

五、湿地保护规划主要成果

(一)绘制市湿地资源分布图、市湿地保护利用区划图;

(二)编制出市湿地保护规划;

(三)建立市湿地资源动态监控数据库;

(四)制定市湿地保护相关法规政策。

生态环境状况调查篇8

一、对象与方法

1 对象

兰州市幼儿园学龄前儿童,年龄3-6岁。本次共发放调查问卷1280份,收回有效问卷1214份,具体情况见表1。

2 调查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的《儿童心理问题调查问卷》,调查时先由调查者向儿童及其家长详细说明、解释各项内容含义、要求,然后由家长根据儿童日常表现和家庭实际情况选择、填写。内容包括三个部分:(1)基本情况;(2)儿童心理状态:按照儿童是否存在心理问题分为三个方面,每个方面包括6-8个心理不良表现供被调查者选择、填写,其中情绪包括紧张、焦虑、恐惧、抑郁、愤怒、对立6种不良情绪;行为包括强迫、偏执、依赖、孤独、多动、注意力不集中、破坏与违纪7种行为问题;人际交往包括敏感、羞怯、冷漠、霸道、任性、自我为中心、缺乏合作、缺乏理解与沟通8个内容。以上心理问题,每选择1项记3分,没有记o分;(3)家庭教养环境:被调查儿童的家庭中父母是否有挑食、偏食、吸烟、酗酒、等不良习惯,父母双方都有不良习惯的记2分,1人有的,记1分,没有记0分。

3 统计分析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均数比较,方差分析。

二、结果

1 家庭教养环境状况。

在被调查的儿童中,家庭没有不良习惯的有791人,占被调查总人数的65.2%,父母双方有1人存在不良习惯的有408人,占被调查总人数的33.6%,父母双方均有不良习惯的为15人,占1.2%。调查结果显示,在被调查儿童的家庭中,有1/3的父母存在挑食、偏食、吸烟、酗酒、等不良习惯,说明父母具有不良习惯情况比较普遍。

2 被调查儿童的心理状况。

本次调查中认为自己的孩子存在情绪、行为及人际交往方面心理问题的有925人,占被调查总人数1214人的76.2%,其中存在行为问题的最多,有805人,占总人数的66.3%;其次为人际交往问题,有527人,占43.4%;情绪问题,为475人,占39.1%。从本次调查来看,具有2项心理问题的儿童346人,占28.5%,具有3项心理问题的儿童268人,占22.1%,说明存在心理问题的学龄前儿童占到了被调查儿童的2/3以上,问题比较严重。

3 具有不同家庭教养环境的儿童心理状况比较。

按照被调查儿童的家庭是否存在不良的教养环境,将被调查儿童心理健康状况进行对比,发现具有不良家庭教养环境的423名儿童中存在心理问题的有376人,占该组人数的86.8%,父母无不良习惯的家庭中791名儿童存在心理问题的有558人,占70.5%,说明具有不良教养环境的家庭比正常家庭的儿童存在更多的心理问题。对具有不良教养环境家庭的儿童心理状况总分、阳性项目数及各类心理问题的均数±标准差(____x±s)与正常家庭进行均值比较、方差分析,发现教养环境不良的家庭儿童各项指标明显高于正常家庭,且p

三、讨论

生态环境状况调查篇9

关键词:环境规划建设思路小城镇

abstract:Basedontheenvironmentofsmalltownplanningguidelines,technicalspecifications,thispaperdiscussedthesmalltownplanninglawandtheenvironmentalplanningpurposes,submittedageneralenvironmentalplanningpracticeofthesmalltown,proposedageneralconstructionoftheenvironmentalplanninginordertoensuretheoperability.

Keywords:environmentalplanningconstructionsmalltown

中图分类号:X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前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小城镇迅速崛起,而且已具相当的规模。但是小城镇的发展过程中,特别乡镇企业发展过程中排放大量废水、废气和废渣,造成了环境质量急剧下降,在环境污染与小城镇人口急速增长的双重压力下,城镇生态环境也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小城镇环境污染和生态的破坏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低起点的规划建设、无规划无序建设及大中城市污染控制理论与方法“同构”现象是造成这一严峻形势的关键因素。如果对此没有清醒认识,不采取科学规划方法,必然对小城镇发展乃至于区域可持续发展带来极为不利的影响。

2小城镇环境规划的目的

小城镇环境规划是在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过程中防止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的根本措施,是以镇域农村和镇区环境为对象的综合性环境规划。环境规划的目的在于调控人类自身的活动,减少污染,防止资源破坏,从而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通过小城镇环境规划的编制,可以协调乡镇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强化对乡镇环境的宏观控制和管理,解决好乡镇企业与城镇环境污染的问题,保护农林牧渔业生态环境和自然生态环境,使自然资源得到合理开发和永续利用,促使环境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实现小城镇生态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协调统一。

3小城镇环境规划的一般规范

(1)总论

说明规划任务的由来、编制依据、规划原则、规划范围、规划时限、技术路线、规划重点等。

(2)基本概况

①自然地理、生态环境及社会经济概况;②城镇社会经济及建设总体规划。

(3)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①水环境质量现状调查与评价;②环境空气质量现状调查与评价;③生态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④固体废弃物与声环境调查与评价。对规划区内环境质量进行调查,在调查基础上进行评价,在评价的基础上说明存在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分析实现规划目标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

(4)环境规划目标及指标体系

①指标体系(见表1);②近期目标(近期目标年限可按5年考虑);③中远期目标(中远期目标年限可按10—20年考虑)。

(5)生态功能区划

根据规划区域生态环境基本状况与使用功能、可能具有的功能,在充分考虑社会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和生态环境保护分导分治的原则,结合小城镇总体规划,划分不同类型的功能区(如工业区、商贸区、文教生活区、农业保护区、生态保护区等),并提出相应的保护要求。要特别注重饮用水源和自然保护区、点的保护。各功能区要合理布局,对各功能区开发与建设提出具体环境保护要求。严格限制城镇上风向和饮用水源地建设有污染的项目(包括养殖业)。

(6)环境规划主要内容

①水环境对影响水环境质量的工业必须要实施达标排放;农业面源污染要进行整治措施,对于镇区内生活污水要集中处理,选择处理工艺时,不能脱离实际,一定要做到从本城镇实际出发,量力而行,充分利用自然环境条件(如土地、湿地、草地);对水源地与农田、村屯、城镇之间要设生态防护隔离带,确保水源地安全运行;提倡循环经济、中水回用。沿海地区小城镇,应同时制定保护海洋环境规划和措施。

②大气环境针对环境状况调查反映出主要问题,实施大气环境污染物总量控制,进行必要的工业布局调整和产业结构调整,一切大气污染源都达标排放。规划集中供热、推广清洁能源,结合当地实际规划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如秸秆造气、秸秆还田),控制焚烧秸秆造成大气环境污染。

③声环境综合整治结合道路规划和改造,加强交通管理,建设林木隔声带,控制交通噪声污染。加强对工业、商业、娱乐场所的环境管理,控制工业和社会噪声。重点是通过规划解决居民区、学校、医院等的声污染问题。

④固体废弃物工业有害废物、医疗垃圾按国家分类规定进行处置。一般工业废渣、建筑垃圾着重考虑综合利用。提倡垃圾分类,适合堆肥的可考虑堆肥,生产有机复混肥等途径加以利用。

⑤生态环境保护根据分导分治的原则,制定生态功能区划。在区划基础上,根据规划区社会经济发展规划,本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高起点规划出生态建设方案、生物多样性保护方案。重点是小城镇周边区域,天然林保护区,沼泽湿地、滩涂湿地,平原林网化建设,重点资源开发活动的生态保护,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文物古迹等。

(7)可达性分析

根据人口、环境、资源、社会、经济、技术等诸多方面对规划目标实现的可能性进行全面分析。

(8)规划方案经费概算与实施计划

①按建设项目经费概算方法核算经费,经费概算应以实现规划目标所有的工程和管理项目经费概算,②实施计划,提出实现规划目标和时间进度安排,包括各阶段需要完成的项目、年度项目实施计划,以及各项目的具体承担和责任单位。③保障措施,提出实现规划目标的组织、政策、技术、管理等措施,明确经费筹措渠道,规划目标、指标、项目和投资均应纳入当地社会经济发展规划。

4小城镇环境规划建设思路

(1)做好小城镇的资源环境的本底研究,完善乡镇企业环境污染的法规和标准加强环境管理能力。

小城镇在开发之前需做详尽的规划和监测,确保不会造成环境退化和生态破坏;对小城镇现状自然环境资源进行调查,科学地评价和区分人类活动地区、自然保护区及恢复区。采取措施禁止或限制森林砍伐与放牧恢复植被,加强湖泊、水库和饮用水源地的水资源保护,重点水源保护区建立相应的法规。农村的农业产业化进程速发展,乡镇企业仍是小城镇环境的重要污染源。要加强和完善乡镇企业环境污染控制的法制建设,大型工程项目建设之前都要对环境和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做出科学估算,对于新建设项目的污染防治必须严格执行“三同时”政策;小城镇在招商引资项目时要坚持把技术含量低、资源消耗高、环境污染大的项目拒绝在审批之外。

生态环境状况调查篇10

关键词:环境影响评价问题对策

abstract:theenvironmentalimpactassessmentisaimedforenvironmentalmanagementtoprovidebasisforadministrativemanagement,putforwardtoreducetheenvironmentalimpactofcountermeasuresandSuggestions.Butinthepracticalimplementationprocess,becausetherearesomeproblemsoftheenvironmentalimpactassessmentofqualityandeffectareaffected.inthispaper,accordingtoafewyearstoworkinmyexperience,thispaperconcludestheenvironmentalimpactassessmentfacedproblems,andputforwardtostrengthenenvironmentalimpactassessmentworkingcountermeasures.

Keywords:theenvironmentalimpactassessmentproblemcountermeasures

中图分类号:B845.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从1973年环境影响评价的概念引入我国至今,已有三十几年的时间,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三同时”制度为中国的环境保护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体现了预防为主和“谁污染谁治理”的环境保护方针,尤其是自2003年9月《环境影响评价法》正式实施以来,环评事业有了飞跃式的发展。环评工作者只有针对环境影响评价实践工作中的问题进行不断地分析、总结,才能进一步提高环评质量,推动环评事业的发展和进步。

一、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中面临的问题

1、环境现状调查中存在的问题

环境影响评价过程中,现状调查的方法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以现有资料为基础,进行资料统计、经验估算、资料复用等;另一类则是通过现状监测获取相关的数值。两者往往相互补充。由于受环评时限、经费、人员素质、工作机制等诸多因素的限制,现状调查工作的开展过程往往出现随意套用现有资料或监测资料准确性、可用性差等问题。

(1)现有资料收集中存在的问题

①资料收集时间上的相对不足

主要指现状调查时应重点关注现有资料值获得时间距环评现状调查时间的长短。近年来,随着城市新城区的高速发展,频繁的社会经济活动促使环境瞬息万变,区域内植被面积大辐度减少,人口高度集中,人类开发活动强度增大,各项环境质量指标也随之呈现较大变化。因此,在引用现有数据时,对于高速发展的地区,常忽略了结合地区的开发强度考虑现有资料获取时间与环评现状调查时间间隔的长短,资料的可利用程度不高。

②突发事件及不利条件下对现状值的影响

对于一个比较成型的工业区,往往认为它的现状值在一定时期内是相对稳定的,但突发的事件也有可能在短时间内改变环境现状值。一些恶性的环境违法行为,如向水体倾倒化工废液、利用废塑料薄膜作为锅炉燃料等等,在较短时间内即可能引起区域环境发生不利的改变。不利条件,既包括环境本身背景值最差的情况,又包括环境各因素最不利于污染物扩散、浓度消减的情况。对于一个正在开发建设中的工业区,因其区域整体存在着诸多不定因素,调查过程应更多地关注整个区域环境的变化。但在实际工作中,调查过程对此类事件应给予的关注程度往往不高,缺乏对其行为的发生频率的了解,从而影响对现状值的确定,降低现有资料的可利用程度,由此产生不科学、不严谨的环评结论。

(2)环境监测中存在的问题

①监测点设置不合理。如项目监测点位布设不科学,未设置环境保护敏感监测点位;监测因子不全,特征因子监测缺项;部分项目监测频次不符合要求等。

②监测数据统计和评价有误。有些项目在计算平均值、超标倍数、超标率等方面有误,评价引用的标准值错误或评价结论与实际监测数据有出入等。

③历史监测数据引用存在的问题。主要是超时限使用、缺少历史数据监测报告及有效性证明材料等;有些项目随意引用其他项目的监测数据,引用的区域与评价区域偏离较大,与实际情况不符。

2、评价方法中存在的问题

(1)标准体系不健全

目前,地表水、大气、声的标准体系相对较完善,但地下水、土壤、电磁辐射、核辐射、生态以及人体健康等环境标准体系相对较少,而与污染源相关的排放标准更是匮乏。例如,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日益受到重视,但却没有成熟规范的生态环境标准去判别与度量,所以导致大部分环评报告在生态环境评价这部分只能作一些简单的现状调查与描述,对建设项目造成的生态环境破坏程度无法准确评判,生态环境污染源的污染强度更是无从界别。

(2)技术方法不规范统一

环境评价涉及到很多领域的知识,环境问题复杂多变,存在较多不确定因素,加之理论发展条件的制约,这些都给相关技术规范的制定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如目前的非污染生态评价导则,很多环评工作者都感觉其可操作性差,理论水平深,距离实际太远。大多数技术导则、方法的出台是建立在一定理论和实践检验基础上的,但在实践中仍会不断的发现问题,也需要不断的完善修订。

(3)预测模式和预测条件的选取不合理

近几年出现了诸多环评计算软件与预测模式,但不同软件和模式对同一数据的计算结果很难一致,有关主管部门也未曾做出统一规范,所以评价预测结果准确性不高。电磁辐射项目的预测也缺乏成熟的计算公式,很多只能通过类比来敷衍了事。预测模式和预测参数选取不合理性是环境影响评价过程中较为常见的问题。

3、公众调查中存在的问题

(1)现行环评公众参与的制度不完善

公众参与是环评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它是让公众享有知情权的唯一手段,也是让社会公众对项目建设充分发挥环境监督作用的基础。在实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信息披露的有效性,组织形式单一、面不广、深度不够等方面。编制机关、项目建设单位和环评机构,是否重视公众参与、能否尊重相关的法律法规,都不容乐观。目前开展的环评公众参与大多是以网上或报刊信息、发放调查表的方式,由于重视程度不够,时间仓促等原因,使得公众参与对于真正起到对环评报告书的补充、完善作用没有很好的发挥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