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小学德育教育的内容十篇小学德育教育的内容十篇

小学德育教育的内容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6:11:37

小学德育教育的内容篇1

关键词:德育教育;思想教育;法律教育;心理教育

一、思想政治教育

德育教育是整个教学过程中最首要的环节,而思想政治教育则是德育教育中最重要的工作。一个人的思想决定了他的语言,更决定了其行为方式以及与社会互动的方式。一个人在怎样程度上思考,也决定了这个人所能达到的人生高度。思想归根结底是社会教育的产物,一个人的思想是深受其所接受的教育影响的。而且,正确的思想观念可以被树立,错误的思想观念也可以被改正。所以,对于小学生来说,思想教育一定要及早开始,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观念。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热爱自己的祖国,热爱自己祖国的人民。这是一个人得以为人的基础,也代表着个人对国家、对社会的支持与关注。在对小学生政治教育的过程中,不仅要教育学生热爱国家,更要培养学生内心对于国家的自豪感,关心国家的安危。社会中的每个人构成了整个国家,从唯物史观的角度来说,每一个人在历史的发展中都起着作用,按照恩格斯的观点,历史是各种因素合力作用的结果。也就是说,在人民当家做主的中国,人民的选择才是创造历史的决定性力量。因此,我们每个人对国家都负有一份责任,学生应该敢于承担这种责任。只有人们的政治观念正确,心系国家,拥护党的领导,关心国家的方针政策,我们的国家才会发展得更好,中国也才会更加强大。而祖国未来的发展总是要肩负在不断成长的年轻人身上,所以对于小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意义重大。

二、法律常识教育

法律常识教育也是德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今中国已经逐渐形成体系完整的社会主义法律,法律条文非常细致,也真正做到了“有法可依”。当前,向人们普及法律常识性知识,宣传法制概念是非常重要的任务。只有不断对人们进行教育,才能逐渐提高人们的法律意识。在小学阶段,法律常识教育也应该相应的开展,让学生从小就养成“知法懂法守法用法”的习惯,培养其法制思维方式。在法律常识教育中,法制观念、法制意识是最重要的内容,我们对学生进行法律常识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遇到问题时可以首先想到法律,以法律、法规作为约束自己行为的准绳。如果人人都可以做到这一点,那么我们国家法治社会的建设目标也就可以达成了。在法律常识教育的过程中,要让学生明白我国的法律体系是怎样的,如何形成的等等。中国的法律体系中,最重要的是宪法,也就是我国的根本大法,学生应该明白宪法的核心地位以及与其他法律如民法、商法、刑法、劳动法等之间的关系。我国的法律是由我国最高权力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这代表着人民的利益与意愿,所以学生作为人民的一分子,应该遵守人民的选择,用法律捍卫人民的利益等。法律常识教育还应该包括法律之下的法规及其之下的校规等,这也是与学生直接相关的内容,只有学生遵守校规校纪,按照法规做事,踏入社会才能够自觉遵守法律,利用法律。

三、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也是德育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而且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在近年来也逐渐增强。如今随着社会的发展,城市生活节奏较快,人们压力也有所增大,加之大部分学生为独生子女,内心会感到孤独,繁重的学习压力等因素,造成了如今学生的众多心理问题,如抑郁症、自闭症以及多动症等。对于小学生来说,每年产生心理问题的学生数量也在不断增加,所以心理教育工作同样应该尽早进行。心理教育的核心在于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性格,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根源通常是对自己性格的错误认知,或者社会标签化了的不完美性格。比如说有的学生喜欢安静,人们可能会认为其性格内向,不愿与外界交流等,从而造成学生心理上的负担或伤害,这都是不可取的。心理教育的第一步应该是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性格。具体的方法可以为学生提供mBti性格类型测试,也要让学生明白,性格并无好坏之分,每个人都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每一种性格都是珍贵的。在发现了学生性格中的优势和劣势之后,有选择、有区分地对学生进一步教育,对于优势要继续发挥,对于劣势则要向不同性格的人学习,取长补短,这样才能弥补学生性格中的弱点,从而构建学生完整而又健康的人格。这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最终目的。总而言之,小学阶段的德育教育内容除了本文列举的几点之外,还有多方面更加细化的内容,这些内容同样非常重要。在对学生进行教育的过程中要分清主次。首先培养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然后再对学生进行法律常识、心理健康等教育,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出一代又一代思想正确、有政治觉悟和法律观念、心理强大的社会主义建设者。

参考文献:

[1]高伟.把道德教育融入语文教学中[J].德育工程,2005(8):122-124.

小学德育教育的内容篇2

关键词:激励理论;马斯洛;小学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3.15

一、引言

内容型激励理论是指针对激励的原因与起激励作用的因素的具体内容进行研究的理论。亚伯拉罕・马斯洛于1943年在《人类激励理论》将人类需求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分为五种:①生理需要;②安全需要――保证身心免受伤害;③归属和爱的需要;④尊重的需要;⑤自我实现的需要。

学校是个小社会,学生在校的学习生活存在与社会人一样的需求。美杰里・布洛菲1997年出版的《激励学生学习》一书综合了多种激励理论,提供了基于研究的旨在激发学生动机的原则和策略方法。书中对如何将激发动机原则运用到群体差异,如何适应学生个体差异,以及如何在对那些灰心气馁或充满抵触情绪的学生进行“补救工作”时采用激发动机原则等提供了若干准则。

笔者在内容激励理论指导下,结合自己的班主任与学科教学工作,在小学德育及如何挽救学困生的自信方面进行了实践研究。

二、从安全需要、归属需要到尊重需要

1.满足学生的安全需要与归属需要

安全需要是马斯洛理论的第二个层次,它与生理需要不一样,不是所有学生都能从学校完备的硬件提供中得以满足。每一个受教育个体所处的社会与家庭环境均不一样,他们所受的学前教育层次不一样,造成了他们的安全需求也不一样。笔者所在学校每届一年级新生都有极个别的学生不愿离开父母,来到陌生的学校环境进行新的学习生活,幼儿往往要花很长时间进行适应,甚至有要父母跟着走进课堂听课的现象。开始时,新生每天上学都要哭闹,想着各种不愿上学的理由。适应了新环境、新的群体,心理安全需要得到了满足,就能投入正常的学习中去。

2.尊重,为自控力低的学生重建信心和进取的愿望

教师应鼓励学生树立能力增长论而非能力实体论,设定学习性目标而非绩效性目标。例如,笔者所教三年级(1)班有个小男孩,主观能动性非常强,总是喜欢表现自己观点的与众不同或自己比同学知道得更多。表现在课堂上就是不停地说,有时会严重影响师生上课,让教师经常性地中断课堂活动进行纪律组织,直接的批评指正几乎每次都不奏效。在激励理论的启发下,笔者给他定了低于其他同学的目标,只要每节课违反纪律,影响他人的次数少于6次,老师只通过肢体语言或表情给予提示。少于4次就予以表扬,少于2次就给予记分奖励。评比对象是他自己,每一点小进步就是一次提升,每一次提升教师都及时反馈表扬。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他已经不怕跟同学比,有时敢主动要求跟其他同学比,甚至比个别同学的表现还要好。他的进步是显而易见的。这位小男孩属于主观能动性强的学生。往往他的尊重需要求也更强烈,他比其他学生更看重自,更看重成就感与更需要别人的认同。他一边要求着比别的学生更多的自,一边又渴望着被其他同学接纳,渴望着友谊与老师的认同。事实上这也是基于学生的安全需要而设定的目标,这个目标使学生追求起来没有使身心受创的危险,前面的路感觉安全了,学生就能大胆地往前走,取得进步是意料之中的事。

三、结合学生各方面的需求,把动机目标整合进自己的教学计划和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激发动机原则是对课堂组织的一种有效补充与支持。教师在备课时就要根据学生的需要,努力将激发动机的因素设计融入针对课堂的教学设计中及班级管理预设工作的班级计划中。

兴趣是好奇心和学习动机被激发并长久保持的重要环节。如设计一个学期的班队活动内容,需要结合校本教材,结合日常生活和民俗节日或法定节日进行活动项目的设定。同时活动的选择要注意观察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兴趣,这是大活动的设计方向。具体到每一个活动,笔者要让学生感知到这个学习活动是与自己的需要或学习目标相关联的。当他们认识到学习活动可以满足自己的基本动机时,学生的学习动机水平就会提高。

如笔者曾结合校本教材,设计了一堂“说文明,道礼仪”的主题班会课。讲文明,讲礼貌的教育题材很容易会陷入对学生说教的窠臼。为避免这种情况,促使班队活动达到最好的效果。笔者参考了《激励学生学习》中提及的雷蒙・沃德柯斯基模型,把激励策略在整个教学活动中设计分成三个阶段。

1.活动初期,使用态度与需要策略

在班队活动的基本仪式结束之后,马上欣赏一个日常生活中的冲突事件编成的小品《五里、无礼》,小品里既有学生已有经验的东西,又融入了陌生的内容,激起了学生的注意与兴趣。然后通过问题“你从小品中品出了什么?”引导学生进入产生疑问――提出问题阶段。跟着与学生分享生活中与礼仪相关的一些趣事和学生自己的亲身经历或所见所闻。帮助学生在心理层面设定本活动的目标,在自然有趣、充满思考的活动初期,使学生保持身心舒畅,不会因本课有学习目标而感觉到焦虑,为后面进一步的学习活动作好热身铺垫。

2.活动中使用激励与情感策略

接下来,笔者要考虑的是,这项学习活动在持续激励学生的注意力并使他们持久参与活动方面,教师有什么要避免的,教师需要准备什么与学生的兴趣相关的材料,并为这项活动创设出证学生感觉积极向上的情感体验与情绪气氛。

主持人:是呀!你会说哪些文明用语呢?如果你说得好,我们的志愿者队员就会送你一朵文明之花(上写文明用语,只要学生说中,就把写着的相应文明用语的花奖给他),请你把它贴到花盆上(花盆已贴到黑板上,这个过程是让学生参与板书)。

这个活动既引导学生就本课的主题进行思考、参与,又通过外部激励刺激(奖一朵花)学生踊跃参与,并参与到课堂板书中来。得到外部奖励,参与板书,体验成功感,对学生来说就是一种激励机制。但是每一项激励措施的效果的持续时间都是有限的。因此笔者设计的后续活动是观看历史故事《孔融让梨》,阶段性地提高学生的注意力,之后又通过“现在我们很多都是独生子女,没有兄弟姐妹,那么如何对待和我们一起生活的小伙伴们呢?”让学生重回深思状态。这是一种持续的激励策略。

3.活动结尾则运用胜任与强化策略

活动结尾设计,面临的问题是:这项学习活踊崛绾翁嵘或固化学生的胜任或责任感?此前,学生已经进行了文明用语不离口,家庭文明礼仪和校园文明礼仪一系列活动。要提升学生对这项礼仪的责任感,笔者进一步设计了另外一项活动,就是社会文明礼仪。

四、结语

我们一线教师要能持续运用激励理论为教学提供支持,这样学生的多层次需要才能得到满足。学生才能取得足以让我们和他们自身都感到满意的稳定进步,即使整体而言他们仍处于或接近班级的下游水平,但他们至少不会因为需要帮助而得不到帮助而产生挫败感,而得到老师的帮助和鼓励使他们不用因为落后而感到耻辱。

参考文献:

小学德育教育的内容篇3

关键词:小学德育教育分层递进构建措施

德育对学生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思想道德层面的教育并不能一蹴而就,而是需要长时间的积累与熏陶。在循序渐进的过程中,德育对学生的影响才会更加深刻,小学是德育教育开始的关键阶段,但是当前大部分小学的德育教育尚未形成完善的层次,教育内容也缺乏实践性。构建分层递进的德育教育是提高德育质量的根本途径。

一、小学德育教育分层体系的基本目标与内容

小学阶段学生的年龄跨度比较大,不同阶段内,学生的认知和理解能力都会发生相应的变化。但是目前来看,小学德育教育的目标和内容都是比较笼统的,并没有根据学生的特点制定阶段性的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这也是导致小学德育教育质量不高的原因之一。因此,根据不同阶段内学生的不同特点分层制定德育目标和教学内容十分必要。

首先,从德育教育目标分析。教师在展开德育教育时,需要充分考虑不同阶段学生的心理特点、认知能力、理解能力,充分尊重不同阶段内学生主体的主体差异性,不同阶段内,教师应该致力于提高学生的不同思想素质能力。进入21世纪以来,小学阶段德育教育主要是为了帮助学生提升思想道德素质、法律和纪律意识、心理素质、政治素质几方面内容。思想道德素质和心理素质是长久培养的结果,因此低年级就需要进行对应教育。而法律和纪律以及政治素质,都需要学生具备较高的理解和认知能力,需要针对高年级学生进行。为了合理制定不同阶段的德育教育目标,教师可以参考《中小学德育纲要》等文件的要求,逐步设立德育教育目标。让学生逐渐了解到哪些事情应该做、哪些事情应该提倡、那些事情可以存在、哪些事情需要坚决发对。

其次,从小学德育教育分层体系的构建内容层面来分析。目前我国大部分小学的德育教育主要以狭义的德育教育内容为主,即道德价值和道德规范。但是随着德育分层体系目标的确立,德育教育内容也需要进一步增加政治素养、心理素养、法律意识等方面的内容。近年来,我国社会的经济事业和文化事业得到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人们对小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也越发重视。德育教育分层体系下,德育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其一,教育学生做人的基本准则和价值观念,让学生分清楚该做的和不该做的;其二,加强对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对各种道德标准的判断能力;其三,不断提高学生对思想道德素养结构的理解。逐步从个人道德素养的认知逐步上升到对整个社会道德素养的认知。具体来说,小学阶段的德育教育应主要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法纪教育、心理教育这些内容。而这些内容在小学各项教学中均有体现,比如《品质与生活》《小学德育纲要》等。

二、小学德育教育分层体系构建的有效策略

首先,学校相关领导者一定要充分认识到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号召各个科目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积极的融入德育教育的内容,实现学生的知识与品质的共同进步。为此,各科目教师应该积极做好课前准备工作,多与小学德育课程教学者进行沟通,找出德育课程与相关科目之间的关联,利用德育教学中的一些案例展开教学活动。同时,各科目的教师也必须时刻用德育教育的高标准来规范自身的言行举止,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渐受到优秀思维品质的熏陶,逐步提高思想道德品质。

其次,小学教育应该积极的组织各种校内和校外活动,让学生将书本中的知识落实到实践过程中,使学生知道德育教育的实际价值。比如,思想道德品质好、团结积极的同学加入少先队。在此基础上组织多样少先队活动,比如好人好事评比、合唱、小品等,通过各种生动活泼的形式让学生接受到德育教育。另外,教师也应该积极的组织各种校外活动,让学生在生活实践的过程中感受到提升自身思想道德素质的必要性。注意各种事件活动都一定要保证安全性和科w性,老师需要做到合理的安排实践和地点。

学校需要积极组织召开晨会、周会、班会等活动。注意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理解和学习能力,结合不同的学习内容制定对应的会议主题。比如某小学组织一年级学生展开了“热爱小学校园,争做小主人”主题的班会活动。这一主题的班会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更好的融入到集体生活中,让学生了解自己所在学校、班级的特点和优势,逐步培养学生热爱校园、热爱集体的思想。针对三年级学生召开了“了解不同行业的特点”系列的活动,让学生意识到不同行业对社会贡献,让学生对不同职业的人们增添一份理解和尊重。针对六年级学生召开了“保护环境,由我做起”的主题班会活动,让学生自己谈一谈在生活中环保的小妙招,分析当前我国进行环境保护的必要性与紧迫性,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可见,这种活动的安排充分尊重了不同阶段内学生的主体特点,循序渐进的让学生在不同的阶段内学习和掌握对应的道德教育知识。

三、结语

综上所述,小学德育教育分层体系的构建还需要相关教育人员进行大量的努力与尝试。教师需要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制定不同的德育教育目标和内容。文中就如何构建小学德育教育分层体系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望与相关教学人员共勉。

参考文献:

[1]胡力.小学分层递进德育体系构建研究――以湖南大学子弟小学为例[D].湖南大学,2012.

[2]王宏君,程雨丝.卢梭的自然教育思想对我国小学德育的启示[J].教学与管理,2015,(06).

[3]李凡.大中小学德育资源一体化机制建设探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6,(05).

[4]乔芳,丁道勇.何种勇气――小学德育教科书中勇气概念的错位[J].上海教育科研,2013,(10).

小学德育教育的内容篇4

目前,由于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人们承受的心理压力也越来越大,一些心理承受能力低下的学生往往会因为一些过小的事情而做出不符合常理的事情来,或者是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方面的疾病。其主要原因就是因为学生自我的信念不够坚定,对社会及挫折的认识不够清楚、正确,导致了学生自我的抗压能力比较差,最终导致了自我的行为产生了偏差。因此,小学思想品德教育是从学生少年时期就开始培养正确、良好的心理素质,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也为其思想品德教育的实施提供良好的基础。

二、小学思想品德教育内容整体构建的重要性

小学思想品德教育内容整体构建,指的是将小学教育中的思想品德教学中比较分散的、比较独立的知识点进行有效的整合,以求发挥出更好的教学效果。这样,不仅可以探索发现出我国小学思想品德教育过程中的不足和缺失,更加促进了教育者对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正确理解,也促使了小学思想品德教育内容的不断完善和创新。从小学生自我学习方面来讲,又帮助了其能有效、迅速的理解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知识,更能加深知识点的学习和记忆。最重要的是,完善小学思想品德教育内容的整体构建,能有利于体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客观规律,使教学内容具有连贯性,避免了给小学生的学习造成混乱和不良影响。

三、小学思想品德教育内容整体构建优化的基本方向

(一)突出思想品德教育核心内容

小学思想教育的内容是非常丰富的,它涵盖了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树立,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之道,尊敬、孝敬父母的理念,还有对自我优势的探索。这样,导致了教学内容多而杂的现象。但是,小学思想品德教学的各种内容并不是相等,是有主次之分的。可以说,思想品德教育是为了执政党的阶级目的或集团目的的实现而开设的,这样的目的决定了小学思想品德教育内容的性质和方向,也支配着其他思想品德教育内容。因此,在小学思想品德教育中一定要始终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围绕党的执政理念,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在教学中的作用。同志提出来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体现了我党的执政思想和社会主义价值观,也与我国小学思想品德教育内容相契合。比如,社会主义荣辱观中的“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与思想品德教育教材《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下册的第一单元“不屈的中国”教学内容相符合,向学生们传递了一种热血的爱国情怀和护国精神。

(二)注重思想品德教育内容整体构建

在小学思想品德教育中教学的内容往往会比较的分散,不能有效地与教育者的教学思路进行吻合。所以,经常导致了部分教育者在教学的时候东教一点西教一点的局面,并没有将这些内容以一条思路线串联起来,降低了思想品德教育的整体功效。比如,教材《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上册中的内容包括了“我的成长”“我与学校”“走近世界”等,这样的教材内容安排,使教育者有些不明所以。其实,这一系列的课程安排思路是由小及大,慢慢地拓宽学生的思维。然而,有时候这样的课程安排也许并不适合有些学生的学习思维,教师这个时候就应该分析自己学生的主要特性,结合教学以往的教学经验,对内容进行二次整合和调整,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整体构建,从而使教育内容体系更加符合受教学生的学习思路,也就让学生能更加有效地理解知识点并学以致用。

(三)要有思想品德教育内容的创新

创新是第一发展力。要想小学思想品德教育一直持续发展下去,必须得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结合当代的执政理念和政治思想,不断充实和更新教育内容,小学思想品德教育才会得到更进一步的发展,才会有可持续的发展。

四、结语

小学德育教育的内容篇5

关键词:小学德育;主题活动系列化;现状分析;步骤

小学生德育教学要循序渐进,即要对德育教材的开展目的做到有计划、有层次地推进。这既是对小学生心理需求与思维水平的认知表现,使每个年龄段的学生都能实现道德素质的提高;同时也是德育教学的教学需求,保障学生能够在参加德育教学的过程中,能够更好地接受教学内容,提高自我认知,做到对教学资源的整合、优化。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选择多样化的教学活动,发挥资源内容的层次性与逻辑性,借助德育主题活动来推动整个德育实践的发展与进步。

一、关于小学德育教学主题活动的现状分析

小学德育教育的开展是通过主题活动的形式进行设定与发展的,因此需要加强对社会实际的重视与分析,从而更好地明确教学目标。但是,受到各种教学因素的干扰,小学德育教学的主题活动出现了一些问题。

1.活动流于形式

按照小学德育教学活动的开展主题内容与取得的教学成效来看,德育主题应提高针对性。比如,选择游戏的形式进行主题教学,进而选择更为合适的教学形式。但是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往往会出现拘于形式的情况,首先,学生的关注点只集中于教学活动,而忽略了对教学核心的重视,导致德育活动的开展未能达到预期。其次,一些教师在对德育主题进行设计的时候,出现考虑不充分的问题,忽略了学生的实际情况,导致教学活动的设计出现不合理现象。

2.主题活动缺乏针对性

德育教学的开展围绕主题进行,当主题内容未能实现针对性,也就导致教学实际成效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主要表现为活动与要求达到的主题标准之间存在差距,活动在实践开展中未能取得应有的价值,德育教学也就成了“空谈”。

3.未能做到对学生的有效引导

新课标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这不仅仅是对学习效率的要求,更是对学习方式改进的要求。在实践过程中要重点考虑德育的主体――学生。不过,在教学实践中,德育教育也受其他因素的干扰。教师没有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会导致学生对德育知识掌握不全面。

二、小学德育主题活动系列化的步骤

1.调研阶段

小学德育主题活动的开展,首先需要明确主题,即结合对发展实际的调查研究制订出最为科学合理的主题内容与开展形式。同时,润色整个教学方案,让预期的教学成效具体化,帮助学生提高自我认知,实现对教学内容的优化设计。

2.设计阶段

小学德育教学的主要内容需要在设计阶段结合学校的办学实际来进行创新运用,以确保教学资源能够在教学活动中发挥更大的影响力。系列化设计要在联系学生的现实、积极利用好外部资源、发挥优秀的传统资源的前提下,挖掘好学校的内部资源、校本资源促进德育特有功能的教育作用的目标达成,使德育主题活动的开展更有针对性和教育价值。德育的主题设计应该包含预期成果和具体的教学形式、内容,以及设计备用的练习形式、评价与反馈等方面。

(1)对预期结果的总结

在这个阶段,学校需要将目标具体化、人性化处理,以此明确学生的阶段需求,激励学生参与到家校合作教学活动中来。首先,学校应让各个年级的学生都能够加强对德育活动的认知水平,按照教学大纲引导德育的教育对象――学生根据德育的核心主题,确定重点培养目标。其次,学生要在家长的管理、教育中,积极发展主题德育教育,根据主题德育的要求,发展德育水平。

(2)对德育主题的具体化设计

德育活动需要做到系统化、具体化。首先,在横向上,在同一个年级需要做到不同主题的多元维度来综合选择活动内容,丰富学生的人生观;其次,在纵向上,在不同年级培养中,构成主题活动内容逐层递进的关系。

(3)提高活动内容的生活化特征

第一步,从书本内容走向生活实际,让学生能够从具体的生活场景中提高对德育内容的认知水平,让更多学生认可和理解德育教学,在潜移默化中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品格素养。第二步,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参与,发挥道德学习的主人翁地位。

(4)对练习方式的备用选择及对信息反馈系统的建立

练习活动的设计应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做到强化价值以及对品德教学的积极引导,结合家长评、教师评和同学评,使儿童感受完成道德学习过程的满足感。

参考文献:

小学德育教育的内容篇6

【关键词】小学体育教学;德育教学;渗透;有效措施

现在教育的基本要求是培养“德才兼具”的人才,但是目前我国的教育主要是应试教育,因此很多的教师和家长的很重视学生“才”的教育,对“德”的教育就不在意。在这种的教育模式下往往会出现一些令人震惊和寒心的事件,比如复旦大学的在读研究生林森浩投毒杀害室友的事件,所以智力教育固然重要,但也不能忽视学生的德育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学体育的教学中,教师也应该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将德育教育与体育教学相结合,在体育教学中有效的渗透入德育教学。

一、小学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的必要性

小学体育教学的目的是锻炼学生的身体,培养学生的健康体魄,增强学生整体的身体素质。随着新课改的实施,小学体育教学逐渐与德育教学结合到了一起,而且小学生正处于一个知识吸收的阶段和品德、人格形成的阶段,体育教师在课堂中的态度和品德都对小学生的影响很大,而且小学体育教学的内容很多也与德育教育有关,因此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有效的渗透德育教育是十分必要的。

(一)小学体育教师对小学生的影响大

小学体育教师的教学水平、思想品德和上课的态度都对学生的影响较大,因为在课堂中,小学教师和小学生有着直接的接触,而且小学也处于一个对知识渴望的阶段,小学教师在课堂上说的话和做的动作都会被学生吸收。如果小学教师充满着健康的朝气,对体育教育充满着热情与激情,对学生认真负责和在课堂上的话语中透露幽默积极的情绪,这些都会让学生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进行模仿,而且也会很容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新性。因此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有效的渗透入德育教学是十分必要的。

(二)小学体育教学内容与德育教育有关

小学体育的教学内容是多种多样的,其中很多的内容和环节都与德育教育息息相关。比如:田径这些相对来说比较枯燥的体育项目,却是有利于锻炼学生的毅力和忍耐力;排球、篮球等各种球类活动就有利于培养学生之间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合作精神意识;其他教师在体育课堂中设计的小游戏就有利于锻炼学生遵守规则和明白比赛是需要公平竞争的。所以在小学体育教学的课堂中有效的渗透德育教育不仅有利于学生德智的发展,在教学课堂中渗透德育教育是十分必要的。

二、小学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有效措施

小学体育教学与德育教学息息相关,也有利于培养学生毅力、合作精神和遵守规则的习惯,因此就需要在小学课堂中有效的渗透入德育教育,让学生在体育教学课堂中提高学习思考的能力,也激发出对体育项目的兴趣。本文主要从根据小学体育教学的特点和找准时机在小学体育课堂中渗透德育教育的措施,同时还要小学体育教师结合班级学生的特点来渗透德育教育。

(一)结合小学体育教学的特点渗透德育教育

小学体育教学的内容主要是针对小学生设计的,主要是理论和实践知识,所以可以在这之中创新的渗透入德育教学的内容。比如在教授乒乓球这项运动的学习过程中,因为小学生从小喜欢竞争,希望比别人做的更好,就可能会产生急功近利的心理,急于想把对手打败,让自己的心理充满焦急的情绪,从而忽略掉以柔克刚的道理;这时小学教师就需要着重训练学生的心理承受力,让学生形成冷静、不畏艰苦、稳中求胜的心理能力,这样才能在等到乒乓球技术熟练以后,获得比赛的胜利。

(二)找准时机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

成功的将德育教育渗透到小学体育教育中是需要找准正确的时机,因此体育教师可以将一节体育课分为几个阶段,在不同的阶段渗透入不同的德育教育内容。比如篮球、排球这些球类课时,可以将其分为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三个阶段,教学前由体育教师分组让学生轮流去领取教学体育器材,这样可以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形成互帮互助的意识;教学中,教师在教授基本的球类规则和技术后,可以让学生分组进行训练然后比赛,这样就可以锻炼学生学习能力和培养学生之间的合作精神;教学后安排学生去归还体育器材,这样就能训练学生负责人的态度和知道做事要有始有终的道理。

(三)小学体育教师结合学生特点渗透德育

小学体育教学重要在于师生的相互互动沟通交流,[3]因此小学体育教师应该多和学生交流,发现学生的性格特点,并根据学生的性格特点渗透入德育教育。比如有些学生从小就缺乏自信,一旦做错什么事就害怕挨批评,然后做事就更加的畏手畏脚,这样并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在看到这样的孩子正确的完成所教授的动作时,教师应该马上向学生投去鼓励和表扬的眼神或者在全班点名表扬学生,这样就能打消学生挫败的心理,建立起自信心,这样就更加有利于德育教育的开展。

三、总结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行,小学体育教育的教育目的也在不断的提升,现在不仅要学生掌握体育的相关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的德智体美劳都得到全面的发展,因此在小学体育教学的过程中要把德育教育放在最先考虑的位置上。结合本文上述的内容来看,首先要让教师认识到在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必要性,明白自己在课堂中的言语和动作对学生的影响;在结合体育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性格特点,在正确的时机渗透入德育教育的内容,这样才更加有利于学生的吸收,这些理论上的观点,还需要在实践中得到求证。

【参考文献】

[1]王雪艳.小学体育教学渗透德育的现状与对策研究――以潍坊市奎文区小学为例[J].鲁东大学学报.2012.8(11).118

8-1201

小学德育教育的内容篇7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的重要性

语文学科汇聚综合性、工具性、人文性等特征,其教育价值不只表现在文字和语言方面,教师既要传授学生语文基础知识,也要将知识引申、拓展到更深层次,实现育才、育魂的目的。首先,小学语文教材层次分明,按照各个年龄阶段的理解、接受能力和心理情况编排课文。所以,德育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也体现出层次性。如《刘胡兰》《》《舍身炸碉堡》等课文分别向低年级、中年级、高年级的小学生进行道德品质教育。其次,具有良好的渗透性。小学语文包括课文讲解、作文学习及课外阅读等教学内容,每个环节都能进行德育渗透教育。如讲解课文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带着感情朗读,进而调动学生情况,增强其道德品质。在作文练习时渗透德育教育,既增强学生写作能力,也帮助学生养成善思、诚实、认真的良好品质。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教育渗透的现状

尽管小学语文教育中渗透德育教育是开展素质教育的客观要求,但其实践过程中,语文教师没有结合语文课堂特点开展德育渗透,其表现有三个方面。

(一)部分语文教师缺少德育渗透的思想。目前,我国进行素质教育,更多的人认识到其重要性。但一些农村小学只重视学生学习成绩而忽视德育教育,同时农村小学语文教师水平参差不齐,没有深入挖掘语文课本中德育教育点,将其当作教学任务,却未认识到开展语文教学既让学生掌握语文知识,也帮助学生形成优秀思想修养、审美情操的目的。

(二)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具有随意性。小学语文受应试教育体制影响,设计教学方案时,没有认真分析课文的德育因素,即使分析也因为教学时间问题而没有将其列入教学设计中。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大多数教师只是提一下德育内容,没有开展全面渗透,其渗透存在较大随意性,重视程度不足。

(三)渗透方式和方法不科学。德育教育开展的实效性与德育渗透方式有重要联系,但在教学实践中,部分教师没有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时机选择相应的教学方法,以生搬硬套的方式进行教学,无法达到教育、熏陶、感染学生的目的。

三、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教育渗透的策略

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体现出文学性、长效性的特点,教师要了解德育教育重要性的基础上,选择科学策略开展德育教育,才能提高德育渗透的效果,帮助学生形成优秀的道德品质。

(一)增强德育渗透意识。教师要增强德育渗透思想,在教学设计的每个环节中渗透德育教育,将德育工作和语文科学特点结合起来,让学生获得潜移默化的教育,体现出德育渗透长效性、无痕性特点,提高德育教育的质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带领学生分析课文语句和字词,掌握修辞运用、句式变换等,并感受到语言魅力。在课外阅读时,教师要根据农村学生年龄、爱好、兴趣、特征等,向他们推荐课外读物,帮助学生学会读书方法、提升阅读兴趣,在课外阅读时获得德育教育。

(二)把握德育教学切入点。德育教育要实现预期效果,重点是选择德育渗透切入点。根据小学生认知特点,语文课本处处体现德育内容,能够对学生开展德育教育。但因为教材的德育因素特别多,提高教师找切入点的难度,选择不善则影响实际教学效果。需要教师要认真分析教材再选择德育渗透内容,找到最合理、最恰当的切入点,更好地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渗透德育教育。

(三)增加德育渗透方式与方法。教师要以分析为基础,在语言文字中渗透德育教育,帮助学生既理解课文思想内容,也充分理解Z言文字,让德育与智育相互融合;可以通过播放音乐、影像、图片等方式,介绍课文内容,制造情感氛围,实现情感效果。另外,教师要根据课堂内容设计课外活动,通过集体活动帮助学生建立起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增强其甄别美丑、善恶、真伪、是非的能力,培养学生遵守纪律、爱劳动、爱科学、团结互助等思想品质。

小学德育教育的内容篇8

【关键词】德育教育;小学;语文

一、德育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的重要性

语文教师处于教育的第一线,应该正确认识到语文教学在思想品德教学中的重要性,因此应该深入挖掘课本资源,在课文教学中贯彻德育教育。随着新课标改革的不断深入,人们对小学语文教学提出来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不仅仅要重视学生对语文大纲知识的掌握,同时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精神品质和道德观念,在学习之前先学会如何做人[1]。德育教育近年来在教育领域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但是通过专门的思想品德教学是非常受限制的,因此,语文学科也应该充分发挥学科优势和作用,将德育教育的内容贯穿在日常的教学中,潜移默化影响学生。

二、德育之花盛开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措施

1.充分挖掘教材内容进行德育教育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挖掘教材内容,发挥教材内容的德育教育价值,将德育教育贯穿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让学生在学习掌握各种语文知识的同时潜移默化的接受德育教育,从而帮助学生养成高尚的品质和良好的素质。在小学语文教材中编排了很多关于“关爱他人”、“爱护动物”、“保护环境”以及“友好相处”等相关的内容,在课文中包含了很多思想教育的内容,其隐含在课文中,教师需要挖掘出相关的内容,并加强德育教育的力度,不断提升学生的道德情操。

例如,在学习课文《泉水》时,教师就应该充分挖掘蕴含在课文中德育教育内容,制定明确的德育教学目标“体会泉水无私奉献的精神”,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思考,“泉水流过了哪些地方,看见了什么,说了些什么?”,学生通过阅读课文回答问题,泉水经过了山腰的水池、山间的平地、山坡的果园里和静静的山谷,一路都在帮助别人,并且在帮助别人时非常快乐,从而引导学生体会泉水无私奉献的精神,引导学生做一个乐于奉献的人。在教材中还有一些非常具有教育意义的句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应该重点提出来,加强学生对这些句子的阅读。例如在《两只小狮子》中的“只有自己学会生活的本领,才能成为真正的狮子”,在《玲玲的画》中的“好多事情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糟。只要肯动脑筋,坏事往往能变成好事”教师只有深入挖掘这些内容,并加以引导和指导,就能够发挥良好的德育教育价值。

2.通过课外拓展进行德育教育

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还可以通过课外活动拓展来进行德育教育。新课标指出,课堂教学已经不是简单的知识的传递过程,同时也是学生和教师共同成长的历程。因此,教师要注重加强课外拓展,带领学生走出课本,让学生通过课外拓展来提升道德修养[2]。例如,教师可以设计课堂小练习,让学生在阅读教学中将自己看到的、感悟到的、学习到的事情或者事物,用语言文字表达出来,为学生抒发自己的情感和敞开自己的心扉提供一个良好的品台。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辩论、朗读以及演讲等课外活动的形式来加强学生的德育教育。例如,在学习《日月潭》、《葡萄沟》、《北京亮起来了》、《难忘的泼水节》这一系列的文章时,教师可以举办一个演讲比赛,让学生以“美丽的祖国”为题进行演讲比赛,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演讲技能,同时也能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发挥良好的德育教育价值。

3.通过教师的人格魅力进行德育教育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影响非常大,因此,教师还可以通过国展现自己的人格魅力来加强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师德在小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和榜样作用,对于可塑性非常强的小学生来说,他们常常将教师当成效仿的榜样和美好的化身。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牢牢记住自己的责任,不断提升自身的修养,通过自己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3]。

总之,小学语文具有重要的德育价值,因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教育内容,制定明确的德育教育目标,加强课堂教学的德育作用,同时通过课外拓展进行德育教育,展现教师的人格魅力,潜移默化影响学生,将学生培养为具有良好品质和高尚道德的人。

参考文献:

[1]冉静林,石颖.让德育之花盛开在小学语文课堂[J].速读旬刊,2015,21(10):54-55.

小学德育教育的内容篇9

关键词:德育小学体育教学渗透思想

随着体育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德育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思想渗透,成为重要的教学思想。在对学生进行体育教育的同时,更加重视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以德育人成为小学体育教学的主要发展理念之一。通过德育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渗透思想的方式,有利于体育教师更好的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在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过程中,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因此,在实际教学活动中,重视德育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渗透思想教学活动,可以有效的提高小学体育教学的效率。

一、重视德育思想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渗透的重要性

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所谓的德育教学,主要是指思想品德教育,教师按照一定的教学要求,有目的、有计划的对学生进行系统性的教学活动,将一定的社会思想观点和政治准则转化为思想品质教育。德育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渗透,有利于小学体育教师在深入了解学生基本学习状态的前提下,通过一定的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将德育教学作为培养学生良好道德行为的重要方式。如何有效的在小学体育教学中进行德育思想渗透,重视德育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所产生的影响,并及时的制定有效的发展方案,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因此,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应充分重视德育思想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渗透。

二、德育思想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渗透策略

为了更好的促进德育思想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渗透,结合小学体育教学的实际情况,积极地探究德育思想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渗透策略非常重要。通常情况下,德育思想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渗透策略,主要包括:以身作则,教师以自身为榜样对学生进行德育思想渗透;结合体育教材内容,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进行德育思想渗透;创设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积极地进行德育思想渗透;充分利用体育游戏,挖掘德育思想渗透的方法等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以身作则,教师以自身为榜样对学生进行德育思想渗透

在小学体育教学活动中,以身作则,教师以自身为榜样对学生进行德育思想渗透,可以强化学生对德育教育的重视程度,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德育教学活动。在开展体育教学活动的过程中,体育教师应注意衣装整齐、文明谈吐,清楚的讲解体育基本知识,明确教学的重点,并进行标准示范,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品德素质,为其以后更好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因此,以身作则,教师以自身为榜样对学生进行德育思想渗透,是德育思想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重要渗透策略之一。

(二)结合体育教材内容,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进行德育思想渗透

在实际教学活动中,结合体育教材内容,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进行德育思想的渗透,也是德育思想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渗透策略之一。在开展小学体育教学活动中,德育思想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渗透,需要结合体育教材内容,针对学生的特点采取针对性的策略,促使学生重视德育教育,在自身发展中产生积极影响。同时,小学体育教师应在结合体育教材内容的基础上,运用不同的教学模式进行德育思想渗透,逐渐培养学生的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因此,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德育思想的渗透具有一定的重要意义。

(三)创设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积极地进行德育思想渗透

为了更好的在小学体育教学中进行德育的渗透,教师要创设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积极地进行德育思想渗透,是其中非常重要的教学策略之一。创设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积极地进行德育思想渗透,促使学生在相对快乐的前提下,感受德育教学的趣味性,在掌握体育知识的基础上,更好的通过德育活动,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及健全的人格。因此,通过创设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帮助其更好的进行相关科目的学习,同时也会促进学生德育素质的提升。

(四)充分利用体育游戏,挖掘德育思想渗透的方法

在实践教学活动中,充分利用体育游戏,挖掘德育思想渗透的方法,是有效促进德育思想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德育渗透的重要策略。在开展小学体育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充分利用体育游戏有利于体育教师结合实际的教学需求,制定合理的教学方案,重视探究相关的教学方法,逐渐提高小学体育教学的效率。同时充分利用体育游戏的方式,吸引学生参与体育教学活动,并在活动中潜移默化的进行德育思想渗透。挖掘德育思想渗透的方法,更加有利于促进德育思想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渗透,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因此,教师在体育教学中,要重视充分利用体育游戏,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设置有效的体育游戏,从而来激发学生的德育素质,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在游戏中感受到体育课程德育的魅力所在。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我国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小学体育教学中德育的渗透思想,逐渐成为影响小学体育教学发展的重要理念。如何针对小学体育教学活动开展的实际情况,深入分析德育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渗透思想,可以有效促进小学体育教学中德育活动的开展,促使体育教师在重视体育基本知识的同时,重视德育思想发展的意义,全面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为学生以后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因此,在实际教学活动中,重视德育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渗透思想,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乌仁图雅.德育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渗透[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6,(01).

[2]蔡晓亮,张月华.浅析德育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渗透[J].体育时空,2014,(08).

[3]路晕.德育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渗透[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0,(13).

[4]周燕丽.刍议德育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渗透[J].学周刊,2013,(12).

小学德育教育的内容篇10

关键词:整体构建;德育体系;系统性;实效性

中图分类号:G623.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6-0037-02

人类社会已经跨进了21世纪,小学德育工作在新的历史时期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学校德育工作虽然跟得上时展的要求,但在整体构建德育体系方面存在着两个弊端;一是德育体系不全面,二是德育体系不系统。因此,就小学德育体系的构建的现状来看,带有较明显的不完整性。我们通过研究与探索,使小学德育体系具有整体性和系统性。

一、德育目标和内容

1.德育目标层次化。德育目标具有导向和激励功能,明确德育目标是改进和加强学校德育工作的必要条件。《小学德育纲要》指出:“培养学生初步具有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主义的思想感情和良好品德;遵守社会公德的意识和文明行为习惯;良好的意志品格和活泼开朗的性格;自己管理自己;帮助别人,为集体服务和明辨是非的能力,为使他们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打下初步的良好的思想品德基础。”围绕小学德育目标,从实际出发,结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确立不同层次的教育目标。我们根据《小学德育纲要》中提出的一般培养目标综合成五个教育目标:爱国主义教育目标;养成教育目标;爱学习爱科学教育目标;知法教育目标;心里健康教育目标。制定学校德育目标,并按照低、中、高年级学生实际和心理需要分解德育目标,使适度的目标,明确的要求,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

2.德育内容序列化。小学德育内容十分丰富,应以良好品德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和“五爱”教育为重点,构建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法纪教育、心理教育的德育内容体系。这些教育各有特定的内涵,但又互相联系,互相制约,形成德育内容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分层递进,螺旋上升,达到教育的可行性和实效性。

①德育内容要具体,强调一个“小”字。德育内容对小学生提出的要求尽量要小一点,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具体、形象和直观。从学生坐立、行走开始,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避免“成人化”说教,克服“假、大、空”倾向。

②德育内容要实际,讲究一个“近”字。德育内容要贴近学生思想实际,贴近生活实际,贴近学生年龄实际,符合学生心理特征。这样的教育活动,学生欢迎,能见成效。

③德育内容要知行统一,注重一个“实”字。教育活动缺乏实效性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虚而不实,道理讲得多,引导教育少,存在严重的知行脱节现象。因此教育活动要使学生成为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的人。

④德育内容要讲究层次,注意一个“序”字。德育内容要按“序”来编排,这是一项由浅入深,由近及远,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教育活动内容要形成序列化。例如爱祖国、爱人民教育序列化:爱父母、爱亲人;爱老师、爱同学;爱集体、爱他人;爱家乡、爱祖国、爱人民。这样的序列化教育活动,会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⑤德育内容要生动活泼,突出一个“趣”字。德育内容生动活泼,通俗易懂,富有情趣味,能吸引学生,例如介绍多民族的大家庭传统节日,让学生感到生动活泼,新颖有趣。汉族节日有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春节;少数民族节日主要有火把节、泼水节、开斋、洛萨、那达慕、吉尔邦、歌婆、达努和祭鼓等丰富多彩的节目,教育内容很有趣味,小学生非常喜欢,从而使学生感受到我们伟大的祖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五十六个亲兄弟,中华民族是一家。

在德育内容的“小、近、实、序、趣”安排上,不仅要依据社会规范,还要遵循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征和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按年级分别设计具体内容,突出可行性、针对性和实效性。教育活动重在激情励志,行为疏导重在导之以行。使德育内容的难易程度和学生的认识水平相适应。

二、德育途径和方法

1.德育途径网络化。小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是在多种渠道、多项活动中接受教育形成的。所以,学校德育工作要充分发挥教育途径多渠道作用,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为一体”教育网络,一是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以《思品与生活》、《思品与社会》和各科教学德育的渗透为主渠道,通过课堂教学加强德育教育;二是通过大型校会和班队会开展主题教育活动;三是同街道社区开展各种教育活动;四是同司法、公安、部队、厂矿联系,走出去,请进来,举办报告、讲座、参观、访问等进行法制、纪律教育;五是聘请法制副校长、校外辅导员发挥其教育作用;六是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观看爱国主义影片、举办征文、影评活动;七是建立校外德育基地,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八是开办家长学校,召开家长教师座谈会,交流教育子女的经验和方法。九是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书法、绘画、摄影、手工艺品制作、科技、文体兴趣小组竞赛活动;十是开展校园安全教育,综合治理等活动等。多种德育途径各有特点,又相互联系,相互补充,形成教育合力,多途径育人。

2.德育方法多样化。教育方法受德育任务和内容所制约,德育过程中的规律和原则为德育方法的正确运用提供了理论依据。所以,我们要努力探索德育方法科学化的新思路,按照知、情、意、行的教育过程和心理因素,采取灵活多样的教育方法,扎实有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使学生在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诸多方面得到发展。采取说服教育法:榜样感召法、理解尊重法、陶冶情感法、远景教育法、自我教育法、道德实践法、评价激励法、对学生进行教育,充分发挥教育方法各自特有的教育作用及其整体德育功能,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打好坚实的思想德基础。

三、德育管理和评价

1.德育管理规范化。学校系统的管理是德育管理体制运行环境的决定因素,是德育取得实效性的关键,而德育管理就是学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德育管理可以促进学校整体管理水平的提高,强化全方位德育管理师根本。注意以下几方面的管理:

①教师队伍的管理。为了提高教师队伍的职业道德素质,学校制定《教师职业道德十条标准》,实行量化管理;对具体做德育工作的领导和工作人员制定具体的《岗位职责》,实行岗位责任目标管理;对班主任工作的管理,学校制定具体的考核办法,实行班主任评价量化管理。对三好班级的评选,制定《三级班级评选办法》,实行量化管理,促进班主任德育工作实效。

②学科教育渗透德育的管理。制定《教育工作人员岗位职责》和具体考核办法,强化学科德育工作管理,做到各科学渗透德育。

③团队工作的管理。学校党组织加强群团工作领导和管理。共青团、少先队根据德育系列化方案,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

④校园文化的管理。党、政、工、团、队齐抓共管,开展高雅、健康的校园文化活动,定期办好队报、班刊、广播、板报、宣传橱窗、名人名言、标语。戴校徽、唱校歌、诵校训、穿校服、正校风,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德育功能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