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学生村官的条件十篇大学生村官的条件十篇

大学生村官的条件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6:14:48

大学生村官的条件篇1

关键词:大学生村官有效需求充分供给长效机制

大学生村官就是通过政府选拔到农村担任村党支部书记或村委会主任助理职务的高等学校应届毕业生。早在1999年,海南省就推出大学生村官计划。从2005年起,北京、四川、等省市先后启动大学生村官计划。2008年3月,中央组织部等有关部门决定,从2008年开始,用5年时间选聘10万名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

大学生村官计划的实施,总体上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是,也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如四川省近年来大学生村官的流失率高达70%以上,海南省大学生村官计划渐趋停滞。这使我们不得不反思:大学生村官这种制度安排是不是一种具有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

1新农村建设对大学生村官的有效需求

对于大学生村官的合法性,《村委会组织法》第十一条规定:“村民委员会主任、副主任和委员,由村民直接选举产生,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指定、委派或者撤换村民委员会成员。”因此,大多数地方政府的“空降村官”,多以村支书助理和村委会主任助理的形式出现。虽然这些职务的安排有打擦边球的嫌疑,但只要能够得到村民的认可和接受,权且不去纠缠合法性的问题。我们仅从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人才交易的方面分析大学生村官的有效需求。

1.1大学生村官岗位的事业平台

在对人力资源的激励因素中,吸引和留住人才的首要因素是事业平台。但是,就我国目前的农村,乃至三农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农村,尤其是西部或欠发展的农村地区,并不具备吸纳大学生这一人才群体的环境和条件。然而,在以行政主导为特色的我国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模式中,农村的领导班子和管理队伍的水平和素质,对农村各项事业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以政府需求的方式,搭建一个村官的事业平台,首先在农村村级领导层中引进具有高层次的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大学生人才,作为农村吸纳人才的突破口,无论从成本与效用的比较,还是从可行性考虑都不失为一种立足现实的择优设计。

目前大学生村官就是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优势,协助并村委班子,引导农民认识农村发展的模式与大趋势,传播农业科技,发展农村特色产业,走规模化、集中化和合作化的农村经济发展道路;着力发展农村的社会和文化事业,推进国家的农村社会事业政策的落实等方面施展才干;大力促进农村的民主政治进程,法治进程,促进农村的和谐社会的形成。

1.2大学生村官人力资源交易的报酬机制

作为一种人力资源交易的大学生就岗村官,公平、合理的报酬待遇是必不可少的。就目前情况来看,由大学生村官的使用村来承担其薪酬显然是不现实的,一是一般的村集体收入缺乏,根本无力支付大学生村官的报酬,即使是现任职的村干部的津贴,往往也是由上级财政拨付的。因此,现在的大学生村官的报酬都是由省级政府拨款的。陕西省每年每一大学生村官2.1万元的津贴。除了现金报酬以外,政府对大学生村官还附加有若干非经济报酬的条件,诸如考研加分、考公务员优先等,重庆市规定到农村岗位工作满两年的大学生村官可以直接转正为公务员。

纵观这些对于大学生村官的报酬和待遇附加,不难看出具有很强的暂时性和应急性的特征。在陕西,每年2.1万元,对于目前就业状况不佳的大学生来说,考虑先解决目前短期的就业问题,还是有一定的吸引力,但是这种一刀切政策,能否长期执行以吸引优秀的大学生到农村创业和奉献才能,都是存在疑问的;对于大学生村官所附加的考研、考公务加分或优先的条件,更是与设计大学生村官的实际意义相去甚远。因为如果大学生村官立志于考研、考公务员,他(她)们根本就不会去就应招村官,因为农村根本就不具备考试的学习或复读环境,加那么一点点分数,根本抵不了留在城市或学校复读取得的进步的幅度。再说,到农村去,每天都复习考试课程了,那还有时间和精力承担村官的工作;对于工作几年后能够直接转正为公务员,这倒是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如果这种政策能够长期实施,无疑,大学生村官队伍肯定会壮大和发展。

因此,大学生村官的报酬机制必须要有一种长效机制,否则,现行大学生村安排,也就是毫无意义地解决了一些大学生的临时就业,与真正意义上新农村建设中的知识、技能型人才的需求相去甚远。

1.3大学生村官的职业生涯发展通道

除事业和待遇外,吸引和留用人才的重要因素是职业生涯发展通道。其考虑的主要内容有事业发展前景、职位提升的阶梯、收入增加的预期,以及家庭、婚姻和生活环境。对于受市场经济环境熏陶,越来越讲求现实的大学生来说,这些职业生涯发展通道必然在其抉择村官的考虑之中。然而,在事业、职位和收入的未来预期不明,个人生活环境明显差于城市的条件下,就职村官只可能是一种短期的或者是权宜的选择。因此,对于大学生村官的需求,从长远考虑,必需为他们的事业发展和生活前景设计出适合其预期的安排,只有这样才能吸引更多、更优秀的大学生人才为新农村建设做贡献。

1.4大学生村官有效需求的长效对策设计

对于大学生村官的制度安排,不应该是一项临时的、应对大学生就业困难的权宜之举,而是借此机遇,从我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应对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农村,乃至于“三农”发展趋势和变迁的战略高度出发,以农村基层管理水平提升的一项长远的工程和长效的制度设计。

1.4.1岗位设置法定化

目前的大学生村官岗位只限于村支书和村主任助理,且没有明确、统一的国家或地方法律确认,这些大学生村官,很容易就被只作为临时性的跑腿打杂工来使用。国家或地方可以通过立法或行政法规将大学生村官的岗位,以及岗位职责进行规范,这些岗位不仅仅限于助理,也可以在大学生不是当地村民的情况下,以村官的身份经由村民选举和认可成为合法的村主任或村支书。

1.4.2报酬待遇常态化

借鉴于行政岗位的报酬待遇,对于大学生村官可以按助理、副职、正职等相应地与科员、副主任科员、副科长等级别予以对应。使得大学生村官的报酬待遇常态化。其它有关大学生村官的考研、考公务员加分等附加措施完全可以不要。

1.4.3组织管理和生活保障双重化

在组织管理上,大学生村官的组织关系保留在县级机关,他们以县派干部的身份,在县城和所工作的乡村拥有和安排生活保障条件。

1.4.4职业生涯通道法制化、正常化

将大学生村官纳入县乡公务员管理渠道,规定在村官岗位上工作满两年以上的可以经考核和选拔,成为公务员。同时可以将已经被村民选举为村副职以上的正式村官,按相应级别的公务员对待。

大学生村官的条件篇2

目前,绝大部分地区的大学生村官待遇维持在800元/月阁下的水平,普遍低于当地平均工资水平,远远低于中组部提出的按照当地乡镇新录用公务员水平确定的补贴标准,相当于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最低工资标准。有些地区的大学生村官反映,其所在地区的大学生村官没有"三金"待遇,并没有按照当初考取村官时出台的政策给予兑现。经济待遇过低,对许多已成家育子的大学生村官来说,随着当今物价水平的上涨,加上吃穿住用行等方面的额外花销,早已不能保障他们最基本的生活。在离职的大学生村官中,因待遇过低而辞职的占九成,通过网络、媒体和德律风投诉等各种渠道反映大学生村官待遇题目的占到100%。

大学生村官是新时期的一个特殊群体,对比还流浪在社会上的大学生而言,他们算"幸运儿",至少他们道路是曲折的,前途也是光明的,他们有盼头、有奔头、有想头。但笔者认为他们的待遇还是很差,由于现实中他们的工作都已经延伸到乡镇了,他们比很多公务员还累,然而他们所得到的也就是财政拨款给村官应得的那点基本生活费,乡镇有知己的领导还能考虑到这个问题,但我看有很多就没有把他们"捡到篮子里",总认为年轻人应该吃苦,人生都是这么走过来的。而村官呢,他们敢怒不敢言!只由于以后的推荐、稽核、考察、评比都还要靠乡镇"父母官"帮忙美言几句!

二、前途政策≠实际就业,自主就业成摆设

三、77%的村官称曾被借调到乡镇,甚至1/3大学生村官存在不在岗现象

不知什么原因,近年来不管是公务员还是事业单位职员流动的随便性相当大,"借调风"盛行,"借用"一词成了时尚,县属部门差人,找乡镇借、大镇差人找小乡借、条件好的乡镇差人找边远地区借……如此种种。凡借之人没一个还回原单位的,因此乡镇都显得人手紧缺。于是大学生村官也成了"借用品",据调查了解有99%的村官没有专用,美其名曰把他们安排在一个村,其本质就在负责乡政府某个部门或某个方面的工作。因为大学生听使唤,他们刚步入社会,又有激情又听话,电脑也熟,只要给事做,待遇也不谈。有的村官一年就很少有时间去做自己所在村里的工作了,一年两年以后,也许没多少村民能认识他们。

四、稽核合格均享受加分政策,在岗村官称"不公正"

在各省地市级和县级事业单位招考考试中,基本上每个地区对符合一定工作年限考核合格的大学生村官均享有地市级加5分,县级加10分的加分政策。这一政策遭到大部分在岗的大学生村官的反对,尤其是优秀的大学生村官。许多长期不在岗且一直在领取补贴的大学生村官在享有同样的照顾政策,这无疑对一直在岗的大学生村官形成竞争压力,制成非常不公平的待遇。"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这样的大锅饭政策对在岗的大学生村官来说显然是非常不公平的。

五、评选先进村官,存在靠关系,走路子现象

部分地区大学生村官反映,当地政府评选的"优秀村官""先进村官""十佳大学生村官"等优秀村官评选活动,完全是再暗箱操纵。有村官爆料,其地区评选的优秀村官活动,因长期请假不在岗的大学生村官却榜上有名,受到重奖,而长期在岗的工作成绩杰出的大学生村官却得不到表彰。这种暗箱操纵方式从某种程度上严重挫伤了在农村基层工作优秀村官的积极性,甚至制成一部分村官辞职,人才大量流失。评选优秀村官活动,靠关系,走路子,这种做法是危险的,是不公平的,更是万万弗成取的。

六、创业资金缺乏,优惠政策不够

一部分出身农村的大学生村官愿意在农村创业,但是某些地区乡镇并未真正落实政策资助其在农村创业,而是假借大学生村官的名义申请国家帮扶资金,投资在乡镇企业,大搞形象工程建设,国家的优惠政策并未真正落实到大学生村官身上,制成他们创业激情受挫,进而制成他们对自主创业的迷茫。当地乡镇这种做法不但没有对大学生村官创业起到积极的帮扶作用,反而引起当地大学生村官的反感情绪,大学生创业优惠政策也变成一纸空文。

七、地方政府重视不够,把大学生村官当"临时工"用

绝大部分经济欠发达地区政府对大学生村官重视度不够,不重视后续培养,只管"拿来"用。有些乡镇把大学生村官借调到乡镇当"临时工"使用,只要大学生村官能做的工作,尽量压倒他们身上,美其名曰"免费的临时工",乡镇财政也无需负担他们的补贴。许多被借调的大学生村官称大都任务繁重,事情繁琐,有的大学生村官除干村里的工作外,还承担乡镇的打字员、通讯员、计生员、农保信息员和人口普查员等多种职务,身兼数职,一个人干多个人的工作量,沉重的工作压得他们透不过气,许多大学生村官自嘲自己的工作是"牛马工作",甚至有的大学生村官被累得身体健康受到严重影响。而相比某些乡镇干部,整日清闲得忙于觥筹交错的腐朽生活中。这种"临时工"的用法,对大学生村官来说,既不能实现其个人价值,又违背中央政策的初衷,对大学生村官来说是一种损伤。

大学生村官的条件篇3

关键词:大学生村官再就业出路

中图分类号:F241.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28-0143-02

《2009年度大学生村官发展调研报告》显示,东、中、西部分别有47%、36%、42%现任大学生村官主要的心理顾虑是期满后的再就业问题。毋庸置疑,大学生村官在农村奉献了宝贵的青春,在基层洒下了辛勤的汗水,因此,能否给予大学生村官合理回报和有效安置,将直接影响大学生村官的未来走向,也决定了大学生村官制度能否得以进一步实施。同时,大学生村官再就业问题解决好坏,还将直接影响现任大学生村官的思想稳定和工作情绪,以及新一轮大学生村官的招收与队伍的建设。

一、再就业困境

1.就业保障不够完善。2009年5月,中组部、、教育部等联合下发《关于建立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长效机制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提出大学生村官任期结束后的五条出路是:鼓励担任村干部;推荐参加公务员考试;扶持自主创业;引导另行择业;支持继续学习深造。江西省围绕这五个方向出台了引导大学生村官任职期满后自主择业的相关政策和文件。然而,仔细分析后可以发现,江西政府只是在相关政策中提到了期满后再就业的方向及优惠条件,对五个方向仅只是鼓励与扶持,却没具体可操作性的措施使村官能平稳地进入理想的职业。政府对于村官考公务员和企事业单位的引导较多,而对其他就业渠道则缺乏引导。

2.就业渠道过于单一。本课题组4月份对江西首届大学生村官的调查结果显示:在现任大学生村官中,有高达78.95%的人选择将来报考公务员,10.53%的人选择将来自主创业,5.26%的人选择将来继续深造,而只有5.26%的人表示将来会服从组织安排。这足以表明:大学生村官再就业的渠道选择过于单一。报考公务员成为现任大学生村官期满后的首选出路,据悉,选择这一项的原因在于:公务员待遇好、比较稳定,特别是,国家对村官报考公务员出台了相关的加分优惠政策。但经证实,人社部现已取消大学生村官报考公务员的加分政策,而改为定向招录。毕竟,定向招录公务员的岗位非常有限,大部分村官仍需要通过别的渠道再就业。“华山一条道”终究不利于实现村官期满后的有序流动。

3.自主创业非常艰难。调查还显示:对于自主创业,大学生村官们是有心无力。他们迫切希望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到创业中去,但诸多因素成为他们自主创业的绊脚石。特别是,很大一部分大学生选择村官的初衷是希望能通过村官经历而获取进入机关、事业单位的机会。因而,对自主创业缺乏积极性。调查结果显示:78.95%的人表示当村官是为日后报考公务员奠定基础,只有10.53%表示愿意自主创业。各地政府为鼓励大学生村官积极创业,相继出台了一些优惠政策。可以预测,在不久的将来肯定会有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村官选择任职期满后自主创业。然而,不容乐观的是,中国大学生创业的成功率非常低,特别是在农村,大学生村官创业过程中将面临着项目难找、资金短缺、专业知识缺乏、自身能力有限等难题。

二、原因分析

1.村官自身动机不正。部分大学生加入村官队伍的动机不端正,很大一部分人的是出于就业压力而做出的无奈选择,他们所抱的想法是“为今后考公务员或进入政府部门打基础”。正是基于此,大学生村官们在工作中时常表现出一副淡然、冷漠的态度。而一些基层官员也正是清楚地认识到许多大学生村官存在的此类动机,因此,在大学生村官任职之初,他们就给大学生村官们吃“定心丸”――好好准备,将来考入机关或事业单位。这样的“心理暗示”,使得许多大学生村官们有时间也不去考察乡村实情,不积极主动向有经验的老干部们学习农村管理经验。

2.村官计划缺乏规划。村官计划实施过程中,一些地方政府只随波逐流地招聘大学生村官,却不关注相关配套制度,导致大学生村官职责定位偏离、工作培训缺乏以及期满出路阻滞等问题。有的地方政府则在制定相关政策时片面地将重点放在如何逐年把高校毕业生选派到农村,而对“村官”工程的战略目标、中期培养、期满出口管理、与乡镇机关后备干部培养渠道的衔接等问题缺乏系统规划。当遇到大学生村官出口堵塞时,地方政府则在执行中“钻空子”,把更多责任转移给大学生村官本人。虽然大学生村官计划是解决大学生就业有效途径,但必须清醒认识到,如果地方政府仅把“村官”当成就业岗位,则不利于大学生村官长效机制的构建。

3.村官创业条件欠缺。相关研究表面:中国大学生的自主创业率仅为1.94%。大学生村官创业同样艰难:第一,创业项目多以种植、养殖、加工和观光农业为主,项目初衷虽好,却脱离农村实际。第二,创业资金受限制。虽然《意见》提出:应采取担保、贴息、补助等方式设立创业资金,帮扶大学生村官创业,但在具体实施时存在许多障碍。第三,创业能力有限。创业是需要具备特殊才能的,它只适合个别大学生村官,大部分大学生村官受能力、性格等限制是不适合自主创业的。第四,农村创业条件不足。由于农村经济发展速度不如城市,投资收益率较低,创业环境相对较差。因此,如果没有优惠政策推动,大学生村官的自主创业率也不会高。

三、出路与对策

1.树立选聘理念。基层政府和大学生村官自身都应树立正确的选聘理念。一方面,基层政府要有长远眼光,要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指导,以当地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为基层输送人才,培养党政后备干部人才,促进当地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另一方面,大学生村官应该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扎根农村,在带领农民创业致富的同时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同时,还应把长期扎根于基层作为自己的理想和抱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以服务人民、立身基层为导向,做好本职工作;树立热爱农村、服务人民、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发展贡献自己力量的理想。

2.完善保障制度。大学生村官是农民百姓中的能人,但相对国家在编的行政人员来说,大学生村官的工作待遇偏低,有的人月收入不到1000元。调查显示:大学生村官中,约61%的人认为村官生活单调,娱乐活动较少;51%的人认为农村交通不便;39%的人抱怨住房条件太差。待遇差导致一些大学生村官不安心于农村生活,不愿长久留在农村工作。因此,要解决大学生村官问题,应提高大学生村官待遇,应在住房、工资、福利等方面给予更多政策优惠,并逐步完善各项制度等保障措施,使大学生村官能够继续留在村里,安心服务村民,让大学生能在农村能够“待得住”。

3.拓宽就业渠道。一方面,政府部门应将“五条出路”细化落实,确保国家每条出路畅通,并积极引导期满大学生村官朝各方向发展。另一方面,大学生村官自身也应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以加强求职中的竞争优势。对于有意深造的村官,政府可与部分高校取得联系,从村官中招录一批农林、城建等对专业口的研究生,真正实现大学生村官多渠道就业。而对于想留任的村官,村两委则应带其进行实地考察,使他们了解本地新农村建设情况和乡风民俗,充分发挥“以老带新”、“言传身教”作用,使大学生村官在农村基层可以“干得好”。

4.引导合理流动。大学生村官期满后的有序流动,直接关系着中国村官工作的健康持续发展。各地区及有关部门应全面宣传“五条出路”,积极引导大学生村官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现实可能,理性选择任流动方向,各展所长、各得其所,促使大学生服务期满后的出路实现多样化。把公务员及事业单位人员招录政策讲清楚,把有关情况实事求是地告诉他们,合理引导他们确定当公务员、进事业单位的心理预期。

5.加强创业支持。政府相关部门可以在村官自主创业方面提供很多有益的帮助,如对开展创业培训、建立创业基金、寻找投资项目等。针对大学生村官创业资金募集难、创业项目启动难的困境,国家应完善金融方面配套帮扶政策,对有发展潜质的创业项目给予更多资金支持;针对缺乏创业技术问题项目,可聘请涉农企业家为创业导师,亲临现场指导创业;针对市场信息服务不畅问题,可通过远程教育设备及时信息等。自主创业是实现村官期满有序流动的一条重要途径,政府应当重视并把它视为重点工作。

6.构建长效机制。大学生村官的出路问题,实质上是流得动的问题,而流得动的前提是下得去、待得住、干得好。因此,解决大学生村官的出路问题,关键是解决好他们下得去、待得住、干得好的问题。构建大学生村官长效流动机制,是一项富于实践性和创新性的系统工程,各级党委、政府一定要早做准备,根据国家相关规定,结合江西省实际,制定详细完善的大学生村官合同期满后的去向方案,确保出口渠道的畅通,中央到地方必须出台长效机制来配合这个长远战略,用长远的思想谋划工作,引导大学生村官用发展的眼光去把握工作,各级党委、政府也要从制度设定上去推动工作,形成多元流动、有序流动的长效机制。

参考文献:

[1]钟祖通.引导大学生村官通过“五条出路”有序流动[J].当代贵州,2010,(13).

[2]肖云,霍丽丽.大学生“村官”任职期满再就业的困难与对策[J].西部论坛,2010,(20).

[3]李启旺,胡蓉榕.用机制推动大学生村官创业[n].中国人事报,2009-03-27(3).

[4]张磊,张字.论大学生村官计划长效机制的构建[J].黑河学刊,2010,(2):63-66.

大学生村官的条件篇4

我街道从2008年开始招聘大学生村官,先后共招录过13名,其中4名已经离开了大学生村官队伍,现还有9名坚守在岗位上,工作时间最长的为6年。9名村官中,实际在村工作的有5名,4名在街道科室工作,有3人目前担任村两委班子成员。可以说,近年来,大学生村官这个年轻的群体对街道、村、社区工作发展发挥很大作用产生了很大影响。一是大学生村官在基层传播了新观念,大学生有学识、有见地,他们的到来,为基层带来了新气象、新观念。二是改进了工作方式,提高了工作效率。大学生村官的务实高效、求新求变给基层工作注入了活力。三是带动了基层社团组织的发展,尤其是公益活动的发展,目前我街道已拥有市级大学生村官创业项目4个。在服务地方建设的同时,基层的广阔舞台也给大学生村官的进步与发展带了很大帮助,使其得到了充分的锻炼和提高,如__区大学生村官公益联盟法定代表人__荣获省十佳青年志愿者、市十大杰出青年,__村大学生村官设计的防走失二维码徽章,发放给老人和孩子,成为服务群众的新载体,还得到了《__日报》、《__日报》等部级、省级媒体的关注报道。

(一)大学生村官在基层的适应性还不够。一是容易出现“水土不服”的现象。大学生们大多是从家门到校门,他们接触基层尤其是农村社会不多,对于到农村工作缺乏充分的认识和心理准备,一旦来到农村,理想与现实出现很大差距,巨大的心理落差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工作的积极性。二是短时间内难以得到村民或村委的认同。有些村民可能对大学生村官不太理解,觉得他们是“外来户”,心理上拒绝接受他们,导致在行为上排斥他们。另外,有些村委会成员还不是很信任大学生村官,不愿授权和采纳他们的合理化建议,也不会全力支持大学生村官的工作。三是对基层的风俗习惯不熟悉。绝大多数大学生在校期间很少关注农村政策法规方面的信息,参与农村社会实践的机会也很少。因此,他们对农村政策法规可能缺乏了解,有的甚至一无所知,这使得他们不能很快适应工作岗位的要求,无法顺利开展工作。

(二)大学生村官在基层的作用还没有充分发挥。一是身份定位还不明确。虽然我街道的村官都在各村、社区担任了书记、主任助理职务,然而事实上他们在基层发展的各项事情决策中,既没有话语权,更没有决策权。目前他们的工作仅局限在帮助村书记、村主任打打杂,跑跑腿,扮演“秘书”的角色,上级政府借调村官们去打杂的事时有发生,更多的是充当了“救火队员”的身份。二是自身优势没有充分发挥。大学毕业生具有较强的专业技术能力和较高的科学文化水平,他们思维活跃,富有创新思想,但实际上,只有一小部分的村官发挥自身的这些优势,绝大部分并没有真正派上用场。有的找不到工作的切入点,不能脚踏实地地沉到村里工作;有的对村民的需求并不真正了解,与群众之间总有一道无形的墙;有的眼高手低,自以为本事很大,不愿意做琐碎的小事。三是受制于复杂的工作环境。大学生村官在处理实际事务、问题时往往显得能力和经验不足或方法不当,而且他们年轻气盛,不够成熟稳重,思考问题容易可能脱离乡情、村情,加之部分村民传统的宗族观念和排外思想的影响,甚至有的外地大学生村官对地方语言还不通,使他们难以真正融入村民当中。所以,他们在任职之初,容易出现彷徨、迷惑或无助的状态,进入角色慢,难以迅速开展有效的实际工作,久而久之便会挫伤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大学生村官未来发展出路还不够明确。对于大学生村官而言,“出路”是他们面临的最大问题与困惑。一是制度设计安排不明确。目前,“当村官”还只能看作是一项权宜性安排,聘用期满以后的安置问题没有建立起明确的通道。基层的干部也容易习惯性认为大学生村官只是过渡,流动性大,不能安排重要的职责和岗位,村官往往成为哪里缺人去哪里的“临时工”,在村、社区一般成为“跑腿”处理“台账、文字”的代名词。所以从上到下,对大学生村官的认识还存在误区,这使得村官对期满出路充满了迷茫,不得不在岗位时忙着准备考公务员、事业单位,找其他合适工作,寻找新的出路。二是职业发展前景不确定。大学生村官计划实施时间不长,各项制度、措施都处在不断完善的阶段。尽管政府在村官的发展问题上给予了一定的政策支持,但是在实际上得到兑现的可能性就要大打折扣。任职期满后一旦选择重新就业,则面临着就业渠道不畅、几年的村官工作经验难以移植到其他工作岗位上等诸多问题。大学生村官担任村委会干部还存在法律瓶颈,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村委会干部只能由本村村民担任,大学生村官由于户口不在所服务的村故不能参加村委会干部的选举。三是对村官的管理不到位。名义上,区、街道、村社区都可以算是大学生村官的直接管理者,但是在管理培养上没有真正明确责任分工。在选拔时缺少与基层的沟通,不了解农村的真

正需求,致使下派的大学生感觉“无用武之地”,用人单位也热情不高。(一)明确大学生村官的角色定位

事实证明,角色的模糊已经严重影响了“大学生村官”计划的实效。自2012年实行村官享受“特殊编制的全额事业编制”以来,村官的收入和福利得到了明显的改善,可以说从短期看,大学生村官获得了一个合理的生存空间,这也使得大学生村官对留下来有了一定的信心,但是,这还不能认定这种留下来是一种长期的愿望。导致村官身份上的尴尬,政府应该积极探索,尽早给予大学生村官明确的角色身份。村官到农村到底是干什么的?大部分村官对自身还没有明确清楚的定位。大学生参与基层建设,绝不应只局限在帮助村书记或村委会主任打打杂,跑跑腿,而应实实在在地参与到基层发展的各项事务中去。所以我们要结合各地的实际,明确村官身份,安排适合的位置,使他们有发展空间,能发挥所长。引导村官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要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取向,坚定胸怀服务人民、服务基层,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切实转变择业观念,真正树立服务意识,及时合理定位自我,利用有知识、眼界宽、信息灵的优势为农村发展生产、致富农民、建设新农村贡献自己的才智,实现自身价值。

(二)加强大学生村官科学动态的管理

1.完善大学生村官选派机制。选派“真才实学、德才兼备”的优秀大学生到基层,是大学生村官计划实施的关键一环。完善选派机制,要保证以“公平、公正、公开”和双向选择的原则,按照严肃、严格的选拔程序,选聘既有能力又有意愿的大学毕业生,同时还要充分征求基层需求,结合当地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选派,而不是简单的分配,基层对那些能安心扎根基层、用心服务基层的大学毕业生还是非常渴求和欢迎的。

2.建立切实可行的使用机制。一是做好结对“传帮带”工作。大学生刚刚开始农村工作,缺乏基层工作经验。为此,乡镇干部和村干部要很好地发挥“传帮带”作用,建立起固定的“一对一”帮带对象,帮助大学生尽早熟悉工作,完成角色的转变。二是尽可能提供岗位锻炼机会。应督促有关村镇,对大学生村官进行实质性村级事务分工,安排他们参与中心工作和各种急难险重任务,让他们在农村的主要工作和岗位上担当重任;强化实践锻炼,采取交流、轮岗、挂职等多种形式,使他们熟悉多方面的工作,培养处理问题的胆略和魄力,增强独立工作的能力;针对大学生村官所学专业和特长,创造条件,把他们安排到最能发挥自身作用的岗位,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村级具体工作,在处理村务中提高农村工作能力。

3.加强培训促进村官专业化。针对大学生村官农村工作经验不足、专业知识优势难发挥和横向交流沟通不够等实际,实施大学生村官培训制度。要突出重点,分类培训,以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涉农法律法规、市场经济知识、农村金融知识、农村实用技术为重点做好岗前培训;以村务管理、村际经济、村庄规划、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农村工作领导艺术、心理健康调适为重点做好岗位培训;以专业技能、职业培训、职业规划为重点做好后期培训。要整合教育、科技、农业、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等部门的资源,拓展培训渠道,设置大学生村官课程模块,通过大学生村官论坛、乡村干部传授经验、组织大学生村官实地考察学习等多种方式,促进交流学习。

4.拓宽大学生村官退出渠道。退出机制关系到大学生村官的未来出路,直接影响到大学生村官政策的持久性、稳定性。政府应该结合当地实际情况明确退出渠道,避免盲目地承诺难以实现的优惠条件。关键是要做好大学生村官的职业生涯规划。为不同种类的大学生村官量身定做“职业规划”,为他们的脱颖而出提供良好的环境。要建立一套公开公正、科学合理的绩效管理体系,根据大学生村官的自身条件和客观实际,对大学生村官进行绩效考核并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考核结果作为发放地方补贴和职务任免的主要依据。要做好届满时的分流工作,如建议设计“荣誉村民”或者出台有关规定或程序对符合条件的村官将户口转移至工作地等渠道,使大学生村官获得选举权,保证在《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原则下的正常选举任职;对要求就地创业的,要在考核的基础上,提供资金、政策等方面的支持;每年安排一些合适的公务员、事业单位岗位定向招录符合条件的大学生村官等等。

大学生村官的条件篇5

〔摘要〕大学生村官计划的实施和推广,对缓解大学生就业难、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与拓宽后备干部队伍来源具有重要作用。目前大学生村官计划实施中存在大学生村官自身能力不足,身份模糊、工作职责不清,乡镇政府截留、挪用大学生村官的现象严重,政府对大学生村官管理缺位与期满后出路较窄等突出问题。进一步优化大学生村官计划应着重从以下三方面着手:科学定位大学生村官的角色,加强高校宣传培养与优化工作环境,以及进一步健全完善大学生村官的选拔、培训、绩效考核、激励保障和出路管理机制。

〔关键词〕大学生村官;基层政府;农村;大学生就业

〔中图分类号〕d6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4769(2012)06-0055-06

从2010年10月至2011年6月,课题组先后在四川省成都市、西昌市、雅安市、达州市、泸州市、乐山市、眉山市,重庆市大足县、璧山县,陕西省凤翔县、广西柳江等中西部地区,以及山东聊城、北京大兴区等一些东部地区发放问卷500份。截至2011年6月底,回收有效问卷450份,其中接受问卷调查的基层大学生村官234人,占比52%,内容包括受访大学生村官的人口统计学特征、对村官制度运行情况的评价与制度调整优化的建议等;基层政府工作人员216人,占比48%,内容包括受访官员的职务、对大学生村官的评价、对计划运行中存在问题的分析和建议等。此外课题组还利用四川大学全国干部教育培训基地这个平台,对参加培训的部分基层政府工作人员做了深度访谈。本文的撰写即基于相关调查的统计数据和访谈实录。

一、大学生村官计划运行的成效及存在的问题

(一)大学生村官计划运行的主要成效

1.缓解了大学生就业压力。高校扩招以后,特别是近年来,大学生就业竞争日益激烈。大学生村官计划的实施,拓宽了大学生就业的渠道。在我们对216位基层官员“您认为大学生村官计划的主要目的”的问卷调查中,选择“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的达25%,比例最高。大学生村官对“您选择做大学生村官的主要动机”的回答,选择“就业压力大,作为暂缓之计”的为23%。部分大学生在其他就业选择不理想时,将做村官作为一条新出路。在调查走访中我们了解到,成都市郊县大学生村官的考试与选拔比率,有时甚至超过一些公务员考试的比率。由于城市就业竞争激烈,加上近年来乡村工作条件的改善,以及相关保障措施的出台,很多大学毕业生乐意参加村官计划。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农村基层成为大学生就业的一个新领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大学生的就业压力。

2.充实了基层后备干部队伍。大学生村官在农村基层工作与生活,有助于改善农村人才匮乏的状况。我们从问卷及实地调研过程中得知,许多大学生村官在农村基层得到了很好的锻炼,村官的服务经历为他们以后的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从长远来看,大批的大学生村官选派到农村,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农村人才的匮乏,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人才支持和组织保证,也对改变干部队伍来源的结构性缺陷、充实基层后备干部队伍具有重要的作用。

3.加强了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很多大学生村官认为,目前农村基层干部年龄整体偏大,知识结构落后,思想相对保守僵化,缺乏活力与创造力,这是我国农村落后状况长期得不到改变的重要原因之一。在大学生村官不断地被充实到农村,特别是随着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村官被选为村两委会成员,农村基层干部队伍的结构有所改善,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得到较明显的提升,使农村基层组织更具创造力、战斗力,有利于提高农村公共管理的层次与水平。大学生村官深入农村基层工作,广泛宣传党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路线、方针、政策,进一步夯实了中国共产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

4.促进了大学生自身成长。调查结果显示,其中43.8%的大学生村官来自城镇家庭,以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出生者为多。据成都市龙泉驿区同安街道办事处下辖的几个相对偏僻村组的大学生村官介绍,来农村基层工作,不仅让他们认识到理想中的乡村田园生活与现实的巨大反差,让他们感触最深的还是直接体验到了农民生活的艰辛、基层事务的繁琐,在基层锻炼所得到的远非校园所能学到。在四川较落后的凉山州金阳县红联乡,大学生村官对当地贫穷落后的现状感到震惊,当地卫生、教育、交通发展的滞后,加深了他们对基层的认识,也使他们更加体会到自己作为大学生村官存在的价值。在对216位农村基层官员关于“您认为大学生村官计划目的”的调查中,近23%的官员认为,实行大学生村官计划可以丰富大学毕业生的人生阅历,锻炼其能力。

(二)大学生村官计划实施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1.大学生村官自身能力不足。大学生村官普遍缺乏工作经验,专业不对口,学到的知识很难直接运用于农村工作中。据调查,毕业于普通高校的大学生村官占了近84%。据对大学生村官工作期间遇到的主要问题的调查,234名村官中有173人认为自身经验或阅历不足,还有75人认为专业不对口,难以施展拳脚。当问及大学生村官最需要的培训项目时,很多村官认为需要加强能力提升、人生规划、人际交流等方面的培训。在对农村基层官员的调查中,12%的人认为当前大学生村官最突出的问题是自身能力不足。这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则由于他们不直接生活在农村,对农村缺乏了解,不习惯农村生活,导致“水土不服”的现象;二则在于专业差异很大,工科、理科学生占很大比例,缺乏涉农工作的专业知识,当面对农村复杂的问题时往往束手无策。

2.大学生村官身份模糊、工作职责不清。在问卷调查及走访中,村官和政府官员谈论较多的是大学生村官身份的定位问题。不论问及官员及周围的人对村官的态度,还是对大学生村官的相关保障措施、未来出路时,村官身份问题始终是大家关注的焦点,这在法律和工作上都遇到了难题。2010年修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以下简称《组织法》)规定:“村民委员会主任、副主任和委员,由村民直接选举产生。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指定、委派或者撤换村民委员会成员。”目前,大部分大学生村官担任村主任助理或村支部副书记,少数村官通过参加村委会选举成为村主任。问卷调查数据表明,回原籍村工作的大学生村官仅占11%,其他均为非本村籍的。从理论上来说,大学生村官村主任助理的任职与《组织法》的规定不吻合。近42%的官员也认为,现行大学生村官计划与村民自治制度存在一定冲突。大部分村官是外来者,任期较短,而且部分被长时间抽调到上级部门,“游离”于村与乡镇之间,真正扎根基层的较少。从事的工作一般集中为文字处理、整理档案资料、电脑录入等文秘工作。大学生村官的身份模糊,既不是农民,也不是公务员。村官身份的模糊,导致其权责不明、职责不清,村民也对其缺乏认同,从而无法真正发挥作用。

3.乡镇政府截留、挪用村官现象严重。从村官的管理主体来看,直接管理部门是乡镇党政办(或团委)。在往下分配村官的时候,很多村官名义上分至某村,但实际上大部分时间被截留在乡镇政府做事。其原因在于

当前一些乡镇工作人员的知识结构,无法完全适应信息技术进步对工作提出的新要求。据统计,在对大学生村官“大部分工作时间在哪里”的调查中,近68%的村官回答在乡镇及以上部门,大学生村官被上级部门截留的问题十分严重。很多乡镇官员在谈到村官作用的时候,也认为村官减少了乡镇干部的工作量,为他们做了很多实际工作,如文秘、计划生育、产权改革、国土统计等。大量村官被截留在乡镇及以上党政机关,导致大学生村官作用难以真正发挥,与大学生村官计划的初衷相违背,对村级治理的优化并未发挥应有的作用。

4.政府对大学生村官管理缺位。为了保证大学生村官计划实施的质量,很多省市对大学生村官的选聘、管理,作了较严格的规定,但这些规定到了基层往往难以有效落实。在对大学生村官“您认为影响大学生村官发挥作用最重要的外部条件”的调查中,其中61%的村官回答,各级政府的重视和相关保障制度的落实,是影响大学生村官发挥作用的最重要的外部条件。为鼓励优秀大学生担任村官,许多省市出台了很多激励措施,如定向招聘村官、考研及公务员招考加分等政策。但一些政策又与公务员法所要求的公务员“凡进必考”原则相矛盾。由于村官分布地域较广,即便在同一县乡内,村官的联络机制也存在很大问题,使大学生村官队伍经常处于游离、放任状态,缺乏必要的交流沟通。村官的管理主体到底是村还是乡镇,缺乏明晰的规定。在培养管理制度上也不规范,没有固定的培养机制与有效的激励机制,影响了大学生村官工作的积极性。

5.期满后大学生村官的出路较窄。课题组调查统计数据表明,怀着投身基层和了解农村的村官只占14%,绝大多数的村官只是将其作为一个跳板,真正将村官作为长久之计的只是少部分。在访谈中我们得知,有些基层官员认为,如果上级政府不把村官的出路解决好,有些人甚至可能成为引起乡村社会不稳的根源。这种看法虽然偏激,但也体现出部分基层干部意识到解决大学生村官出路问题的极端重要性。虽然中组部、、教育部等联合下发的《关于建立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的长效机制的意见》,为大学生村官期满之后指明了五条出路:担任村干部、推荐参加公务员考试、扶持大学生自主创业、引导大学生另行择业、支持大学生村官继续学习深造。但在具体操作上,保障大学生村官出路的政策,要么与现行制度相悖,要么缺乏可操作性。如果不能有效解决大学生村官的出路问题,势必减弱大学生加入村官队伍的积极性,使大学生村官计划的成效大打折扣。

二、大学生村官计划实施中存在问题的因素

大学生村官计划运行中存在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大学生村官自身的原因,有制度设计及管理的原因,也有中国政治、社会运行环境方面的原因。

(一)大学生村官自身素质存在的不足

大学生村官的知识水平、工作能力、价值理想与个人素质,直接关系到计划实施的成效。

1.工作、生活能力较差。据问卷调查,约23%的大学生村官认为自己“难以融入农村社会”,难以适应艰苦的农村生活和繁琐的村务工作。由于缺乏基本的适应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难以在农村有所作为。74%的大学生村官承认“自身经验或阅历不足”,缺乏相应的工作经验和工作能力。32.05%的大学生村官认为自己“专业不对口,难以施展拳脚”。专业不对口,“学”“用”严重脱节,制约了他们工作能力的提高。

2.人生价值的迷茫。随着市场化的不断深入,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思潮蔓延。一些大学生村官也深受这一思潮的影响,崇尚物质享受,精神生活匮乏,个人理想和价值追求也模糊不清。中国人民大学孙柏英教授认为,众多大学生选择当村官并不是出自内在价值的驱动、不是出自对农村的热爱和责任,而是受到服务期满后能够享受到的一系列优惠政策的吸引和诱惑。1从访谈中我们了解到,许多村官觉得自己属于“跟随社会潮流”者,对自己的未来“比较迷茫,尚未考虑好”。一些大学生村官人生价值、目标追求的模糊、迷茫,是制约他们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与工作能力的内在原因。

(二)制度设计和政策规定的不规范和易变性

1.制度设计不规范。根据相关政策规定,大学生村官一般担任村两委会助理的职务,若是中共正式党员,一般安排担任村党支部副书记,非中共党员的一般安排担任村委会主任助理职务。大学生村官在服务期满后若被选举为村干部,其身份才转变为村级组织的正式成员。这一规定表明,大学生村官不是村级组织的正式成员,而是充当协助者的角色,其实际工作中的职能定位也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大学生村官的职责分配权主要掌控在村两委负责人手中,这一制度设计造成大学生村官职能定位与职责作用发挥的随意性。村党支部书记或村委会主任的个人因素,如个人修养、领导能力、识人用人能力等,对大学生村官的履职和作用发挥具有重要的影响。课题组对大学生村官所从事工作的调查结果也显示,村官的工作杂乱,随意性强。制度设计的不规范导致大学生村官的作用难以真正发挥。

2.政策规定的不统一和易变性。“考录事业单位人员、公务员时享受加分”2的规定对大学生参与村官计划,具有很强的吸引力。许多省市制定了具体的加分细则,然而各地的规定不尽相同,造成实际运行中的许多问题。2010年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对上述政策作了调整,提出“大学生村官等服务基层项目人员报考公务员,既可报考定向考录的职位,也可报考其他职位,不再实行加分等优惠政策。”3尽管一些政策解读者认为,新规定对大学生村官考录工作不会产生太大影响,但它用定向招录取代考试加分,还是引发了诸多不满,许多大学生村官认为自己“被骗了”。此外,普遍开展的大学生村官招录工作缺乏统一规范性。国家与各省市、不同省市之间在招考政策上存在较大差异,如补助办法,优惠政策,特别是关系大学生村官出路的政策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如重庆市规定“到村工作的大学生工作满两年拟录用为公务员的,应进行录用考察。”许多省市却没有如此规定,这让其他省市的大学生村官感到明显不公平,影响了大学生村官队伍的稳定性。

3.配套措施的滞后性。除岗前培训外,许多大学生村官在工作期间没有参加过其他培训。工作中的截留、借调、挪用现象也十分严重。对大学生村官工作的考核,大多采用工作汇报、书面总结形式,缺乏可操作性。课题组的调查发现,大学生村官平均年龄约25岁,即将面临结婚生子等人生大事,如何保障他们在工作、生活、人生发展方面的利益,成为大学生村官群体最关注的问题。但目前大学生村官的制度安排,未能很好地回应这一群体的诉求。

(三)现阶段中国政治、社会环境造成的运行障碍

当前中国的政治、经济与文化环境,是大学生村官计划运行的现实土壤,对大学生村官计划的实施绩效具有重要的影响。

1.农村发展滞后。传统中国社会的城乡差别,以及1949年以后日益严重的城乡二元体制,造成农村发展的严重落后。与城市相比,农村生产力水平低下,工作生活环境艰苦,加之工资待遇太低,使大学生村官不愿扎根基层。问卷统计数据表明,16.24%的“大学生村官”认为“工作环境较差,难以适应”,68.5%的人对目前待遇表示不满。此外,大学生村官的工作还受其重要工作对象——农民群众文化知识水平、道德修养与风俗习惯的影响。目前由于大量中青年农民进城务工,农村日益空心化,留在农村的基本

上是老人儿童,这既是当前乡村治理困境的根源所在,也是大学生村官工作难度很大的重要原因。

2.乡政机构工作效率较低。由于我国行政体制按照上下级对应设置,造成机构臃肿、人浮于事,乡镇政府工作人员存在工作积极性不高,办事效率低下等问题。参加工作不久的大学生村官工作充满激情,效率较高,特别是文字处理、信息收集工作能力较强,往往被乡镇机构借用。一些农村基层官员也表示,乡镇机构使用大学生村官可以“弥补乡镇机构严重缺编情况”,为乡镇机关注入新鲜血液。但在实际操作中,许多大学生村官变成乡镇政府的“打杂人员”,这既违背了大学生村官计划的初衷,也挫伤了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和热情。

三、进一步完善大学生村官计划的对策建议

(一)科学定位大学生村官的角色

1.政策、法律定位。针对大学生村官计划运行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国家应尽快出台有针对性的法律法规与具体实施办法,特别是必须对《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进行相应修改,使那些愿意继续留在农村发展的优秀村官,能够获得参与村两委竞选的合法身份资格,在政策、法律层面对其职能、角色进行明确而清晰的界定,并充分保障其工资待遇,改善工作条件,以切实增强大学生村官的吸引力。

2.大学生村官自身定位。大学生村官应主动学习涉农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尤其是涉农法律法规,不断提高与当地群众沟通交流的技能。高校可以举办一些励志讲座和村官就业指导会,政府应定期举办一些村官培训班、优秀村官经验交流会;大学生村官自身也可以组织一些学习会和经验交流会。通过各种方式,让大学生村官清晰地认识到自己肩上所担负的责任与使命,重新对自己进行科学定位,坚定服务基层、努力成才的决心。

(二)进一步优化外部环境

1.加强高校的宣传和培养。高校作为人才培养和道德教育的重要基地,应当为大学生村官的培养和输送提供强有力的教育支撑和创造良好的条件。首先,应鼓励高校创新培养模式,更多开设一些与“三农”问题密切相关的专业、课程与讲座,为新农村建设培养更多吃苦耐劳的优秀人才。通过邀请优秀农村干部、优秀大学生村官代表和农业专家,到学校举办交流会、报告会、学习会等形式,宣传国家支农、惠农政策,并出台一些奖励措施鼓励大学生到农村服务。其次,高校应鼓励学生参与暑期“三下乡”、农村实习和农村调研等各种社会实践活动,让大学生了解农村、关心农村,并立志服务“三农”。再次,鼓励有条件的高校多接收农村基层干部委培生,并针对“准大学生村官”开设一些涉农技术、政策与法律法规的专业培养课程。另外,加快建立本校大学生村官的跟踪服务系统,关心和帮助本校大学生村官的发展、成长。

2.优化工作环境。为了鼓励大学生村官更加积极和高效的工作,使其发挥应有的作用,政府和社会都应该为大学生村官创造更好的工作环境。首先,国家应进一步加大对“三农”的投入,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加大对农民的教育培训,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尤其是支持大学生村官政策。其次,政府要不断完善大学生村官计划的各项法律法规和管理制度,更好地保障大学生村官的各项权利和待遇,解决其后顾之忧。再次,政府主管部门应信任和支持大学生村官的各项工作,在必要监管和充分信任的基础上,充分向其放权,使大学生村官有更多的自主权,能放手工作。

(三)健全大学生村官管理制度

针对目前大学生村官政策“重前期审批、轻后期管理”所导致的问题,应加快构建包含选拔、培训、考核、激励、退出等各个环节的动态管理系统,使真正有志于服务“三农”的大学生“进得来、下得去、待得住、干得好、流得动”。

大学生村官的条件篇6

关键词:重庆市;大学生“村官”;选派情况;主要做法;长效机制

中图分类号:C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841(2012)06-0041-07

选派大学生“村官”,是新世纪新阶段统筹解决农村基层人才短缺、应届大学生就业岗位难找、城乡人才发展失衡等问题的国家战略。按照中组部的统一部署,2008年,重庆市委组织部会同市人力社保局、市教委、市卫生局、市财政局、团市委等单位,启动了为期5年的“万名大学生村官计划”。计划实施以来,报名学生越来越多,选派规模越来越大,社会关注越来越高,基层反映越来越好。但是,作为一种阶段性的制度设计,随着计划的推进和时限临近,项目的质量、进度和效益需要进行客观评估,并采取针对性措施加以改进。

一、重庆市大学生“村官”工作的创新实践

作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重庆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选派优秀大学生到基层工作的战略部署,着眼于解决大学生选得准、下得去、用得上、干得好、有前途,不断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探索创新,从2008年开始,启动了为期5年的“万名大学生村官计划”。截至2011年,共选派大学生“村官”10 028名。从推进情况来看,多数区县反映,实施大学生“村官”计划,有效解决了农村基层干部和专业人才断层问题,是重长远、抓基层、打基础的重大战略。91%乡镇“一把手”和95%村书记认为,大学生“村官”有才有德,有为有位。98.1%的基层干部和农民群众表示,“欢迎大学生到农村当村官”。调查表明,多数大学生“村官”已成为当地农村、农业、农民的“香饽饽”。相当一些大学生“村官”反映,当“村官”是一笔难得人生财富,对坚定理想信念、丰富生活阅历、增长知识才干、历练品行作风、增进群众感情等都大有裨益。在创新大学生“村官”工作中,重庆市主要从四个方面作了积极探索,并取得明显的社会效益。

(一)打捆政策,吸引人才

1.整合项目资源,防止政出多门 将服务农村的“选调生”、“三支一扶”、“教师特设岗位”、志愿服务西部(重庆)计划等项目,全部整合入“农村乡镇人才队伍建设计划”,实行统一招考、统一选派、统一管理,从根本上解决以往大学生下基层工作补贴标准、考核方式、身份性质不一,相互攀比,协调困难,多头管理等难题。

2.给予优厚待遇,坚持拴心留人实行市、区县分级负担,其中市财政投入5亿元。参照大学生“村官”所在区县新招录公务员工资和津贴标准发放工资,最高2800元/月、最低1500元/月。同时,为大学生“村官”办理意外身故、意外伤残等7项保险,最高单项赔付金额达11万元。52.2%的大学生“村官”认为,重庆大学生“村官”经济待遇优厚。

3.实行政策兜底,解决后顾之忧选派前实行统一的公务员招录考试,在村服务期满经考察合格的,正式录用为公务员。在此基础上,允许多渠道分流,从而有效解决大学生“村官”二次就业问题,这在全国省区市中是唯一的。问卷调查显示,就业兜底政策成为我市大学生“村官”工作最大特点。2008年选派的服务期满大学生“村官”,99.2%考察合格后被录用为公务员。

4.建立晋升制度,打通成长通道市里明确规定,各级党政机关补充公务员,除特殊岗位外,重点从大学生“村官”中逐级遴选,比例不低于80%。这既从制度设计上为服务期满大学生“村官”录用公务员提供编制保障,又有利于建立从基层一线培养选拔干部机制。

《大学生村官“重庆模式”的出口分流机制研究》认为,运用政策杠杆引导大学生到村工作是重庆市大学生“村官”31作的最大亮点。调研组问卷“我市大学生‘村官’政策满意度测评”结果,证实了这一判断。96.5%的大学生“村官”对重庆创造的成长成才环境表示满意或基本满意。

(二)开阔视野,择优选才

1.面向全国集聚人才 市委人才办定期组织相关单位到北京、武汉、西安等高校密集地区,通过召开信息会、进高校宣传等形式,推介重庆人才需求信息和优厚政策。为提高选派生质量,单列计划指标面向“211”、“985"高校定向选派。大量外地生源大学生踊跃报名,选派录用比例和外地大学生“村官”占比不断升高。

2.坚持差异化选派针对大城市、大农村、大山区、大库区并存的特殊市情,在确保大学生“村官”全部具备全日制大专以上学历基础上,分主城、“一圈”、“两翼”三个片区,规定不同的专业结构、学历层次指导性比例,并适当向研究生、自然科学类考生倾斜。大学生“村官”专业结构更倾向于合理,研究生学历大学生“村官”明显增加,基本满足了区县和基层的需求。

3.不断完善选派程序坚持公开、平等、竞争、择优原则,规范报名、资格审查、笔试、面试、体检等程序,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比如,改进选录方式,分片按文史、理工和研究生划定录取分数线;推行差额面试,调整后续调剂工作等。招考工作在网上全程公开,接受社会监督。大学生“村官”分配到区县后,区县按照考试分数、个人专长、村里需要及个人志愿相结合原则,安排岗位。对志愿到贫困村工作的,优先选派,重点培养。超过90%的问卷对象认为,选派工作程序公开、公平、公正。

(三)以用为本,跟踪育人

1.三级联动抓培训

针对大学生“村官”成长特点,将其纳入大规模干部培训规划,建立市、区县、乡镇三级培训体系。扎实开展岗前培训,确保每名大学生“村官”每年累计参加集中培训不少于7天;开展适岗培训,安排大学生“村官”先在乡镇机关进行1个月适岗锻炼,让他们了解乡镇职能及运转,弄清农村实际工作,熟悉所选派村情况;建立市、区县调训制度,市财政每年投入300万元,对不少于20%的在岗大学生“村官”进行专题培训。为增强培训实效性,全市建立15个大学生“村官”市级培训基地、51个区县基地。

2.结对帮带传经验建立区县及部门领导干部、乡镇领导班子成员、村“两委”负责人与大学生“村官”“3+1”结对帮带制度,明确帮带责任,传授农村、农民和农业工作方法,帮助他们熟悉环境,转换角色,找准定位。全市共确定1907名区县及部门领导干部、5597名乡镇干部、5943名村干部为帮带责任人。同时,探索建立大学生“村官”间的交流机制,组织有农村工作经历的优秀大学生“村官”与新到岗大学生“村官”结对联系,部分区县成立大学生“村官”联谊会定期开展活动,通过交流亲身经历、切身体会、经验教训,相互学习借鉴,促进共同进步。

3.“三项活动”育民情 把培育群众感情作为大学生“村官”的重要任务。一是要求大学生“村官”把落实基层党组织联系服务群众作为到村工作刚性职责。与村“两委”干部一样,定时定点接待群众,分工包片入户走访,及时办理答复群众反映的问题,帮助村“两委”建立健全一家一户民情档案及数据库。目前,全市大学生“村官”走访群众349万户,占农村居民户1/3。二是要求每名大学生“村官”每年累计与农村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不少于3个月。吃农家饭、住农家屋、干农家活,促使他们在与农民群众摸爬滚打中增进相互之间的感情。三是要求每名大学生“村官”至少与本村1户贫困户结“对子”,帮助解决生产生活困难,指导脱贫致富,不脱贫不脱钩。

(四)严格管理,督促尽才

1.突出日常监管 每年初,乡镇党委、村“两委”分别与大学生“村官”签订年度工作目标责任书,作为日常监督管理主要依据;建立民情日记、定期汇报等制度,随时掌握大学生“村官”情况;建立督查、暗访和抽查结果通报制度,不定期抽查大学生“村官”在岗情况。严格的日常监管制度促使大学生“村官”沉心基层。

2.强化年度考核 出台《大学生“村官”年度考核暂行办法》,全面实行“双述双评”。每年底,大学生“村官”分别向乡镇党委、村党员和村民代表会议述职、接受测评。年度考核有一年确定为“不称职”的,暂缓公务员录用考察,延长服务期一年;留用期间年度考核为“不称职”或“基本称职”的,解除协议。在村服务期间年度考核均为“优秀”的,同等条件下优先列为乡镇后备干部重点培养。2008年选派的大学生“村官”在年度考核中,有1人因未完成工作任务被确定为“不称职”。

3.规范录用考察 制定《重庆市从大学生“村官”中录用公务员量化考察实施办法》,对在村服务期满、年度考核均合格的大学生“村官”,采取集中考察与日常考核相衔接、组织评价与群众公认相结合的方式,对其政治思想、道德品质、能力素质、日常表现、工作业绩、遵纪守法等方面情况进行百分制量化考察,得60分及以上正式录用为公务员。2008年选派的1964名在岗大学生“村官”中,除6人自愿应聘到企事业单位、9人因故延长一年服务期外,其余1949人经考察合格全部录用为公务员,占在岗总数的99.2%。

重庆市大学生“村官”创造性实践,引起中央领导、国家部委和有关媒体的高度关注。、、张德江、刘延东、李源潮等中央领导先后对重庆市大学生“村官"32作给予肯定性批示。中组部推广了重庆整合大学生服务基层项目、做实待遇保障、搭建成长平台等经验。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教育部专题调研组认为,重庆市选派大学生到村工作,具有整合服务基层项目、统筹城乡人才队伍建设、做实待遇及就业政策、提供事业发展平台、建立下得去导向机制5个方面的经验。人民日报、新华社先后多次跟踪报道重庆市大学生“村官”工作。

二、当前大学生“村官”工作中的突出问题

重庆市大学生“村官”工作虽然作了一些探索,积累了一些经验,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也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特别是短期项目与长效机制设计,选派计划与实际需求衔接,“村官”自我管理与组织服务结合等问题还需要我们认真研究。

(一)大学生“村官”政策延续问题

按照部署,重庆市“万名大学生村官计划”项目期为2008—2012年。社会高度关注大学生“村官”政策延续性问题。问卷调查显示,98%以上的大学生村官希望继续选派大学生“村官”,并且非常希望延续诸如实行就业兜底、建立一线选人机制等优惠政策。在选派规模上,43%的大学生村官希望慎重确定选派规模。调查显示,社会上对现行政策有两方面的反映,一是认为约束大学生“村官”单方解除协议的政策力度不够。市里虽然明确规定大学生“村官”在服务期间单方解除协议应具备的条件,却未规定其单方解除协议应承担的责任,无形之中增加大学生“村官”解除协议的随意性,继而影响整个“村官”队伍稳定。79.6%的大学生建议市里加强大学生“村官”解除协议的约束机制建设。二是认为支持大学生“村官”创业措施跟进不够。虽然市里设立大学生“村官”创业资金,但由于一些区县财力所限,短期内难以配套资金支持大学生“村官”创业。64.7%的大学生“村官”反映目前创业资金短缺,有项目难发展。

(二)大学生“村官”实际需求问题

调研发现,无论是区县还是乡镇、村社,都对大学生“村官”心存感激,寄予厚望:一是区县党委、政府寄望通过大学生“村官”弥补当地干部总量不足和干部专业结构缺失。为此,在对待大学生“村官”选派上,不仅选派数量有要求,还有专业分布、学历层次、性别结构等需求,希望借此机会,选当地最急需、最紧缺人才。持这种观点的超过87%。二是乡镇和村社寄望大学生“村官”能带给农村变化,比如改变贫困面貌、带领群众致富等。事实上,涉农专业的大学生“村官”,尤其是懂农村实用技术的占比偏低。调研中,32.9%的大学生“村官”认为,群众对他们在农村发挥作用的期望值过高。客观上存在的大学生“村官”农村基层工作能力的参差不齐,加速部分群众对大学生“村官”期望落空。其主要表现是有的进入状态慢,找不准工作切入点;有的缺乏主动性,不能独当一面。

(三)大学生“村官”自身素质问题

1.一些大学生“村官”能力有些弱 尽管大学生“村官”有较丰富的理论知识,但实践能力相对薄弱。面对复杂繁琐的基层工作,有的热情高,但找不到工作突破口和着力点,有时感到迷惘;有的心理准备不足,难以适应农村艰苦的生活条件和生活环境,环境反差带来心理落差;有的眼高手低,小事不愿做,大事不会做。调研显示,5.1%的大学生“村官”对当初选择感觉有点后悔或很矛盾;3.9%的大学生“村官”面对艰苦农村工作和生活,“下不去、融不进”,在继续与放弃中左右“摇摆”;17%的大学生“村官”认为村官权力小,没有多大发展空间,在干小事与成大事上感到困惑。

2.一些大学生“村官”作风有些飘 目前,选派到村工作的大学生情绪稳定。但问卷结果分析,有7.8%的大学生“村官”把主要精力用于琢磨市里的优惠政策是否兑现,寻思借助村官平台离开农村,工作应付了事;有19.1%的大学生“村官”承认当初选择当村官是因为工作不好找。对服务期满后的打算,82.3%期望到乡镇机关及更好的地方工作,真正愿意留任的仅占17.7%。客观存在的工资待遇地区差异、网络上不正确的言论等,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大学生“村官”的思想稳定。

3.一些大学生“村官”心态有些浮 调研结果反映,有5.9%的大学生“村官”开始滋生优越感。主要表现在就业兜底政策使我市大学生不再重新面临第二次就业,这在其他省市是无法想象的。调研显示,超过50%的大学生在初始职务选择时,不是基于个人的价值判断,而是更多受优惠政策引导选择大学生“村官”。优越的政策条件,导致个别大学生“村官”把各级组织创造的好环境当作骄傲的资本,把自己当成基层干部和群众眼中的特殊群体。而有的乡镇、村把大学生“村官”,当成“来客”、“过客”,过于尊重或爱护,也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大学生“村官”优越感的滋生。

(四)大学生“村官”截留问题

大学生“村官”到村任职,应对其上级组织即乡镇政府甚至县级政府的运行模式有所了解,才能更好地在基层开展工作,这不仅是一种锻炼,更是一种必要培训。从有利于大学生“村官”,开展工作角度审视“村官乡用”无可厚非,但一定要把握好借调的度,否则将有违大学生“村官”实施的初衷。

从全国范围看,近35%的大学生“村官”每周在村工作时间在3天以下,只有16.6%大学生“村官”每周7天均在村里。其中,西部地区有1/3左右的大学生“村官”基本不在岗,中部地区有超过1/3的大学生“村官”每周到岗时间不到5天。被“乡用”的大学生“村官”主要精力被用在收发文件、撰写材料、接听电话等日常琐事上。在重庆,为解决大学生“村官”的截留问题,市委组织部下发《关于切实解决乡镇截留大学生“村官”问题的通知》,建立督查暗访制度、通报制度,开展专项检查,截留大学生“村官”问题得到较好解决。随机抽查76名大学生“村官”,仅4名大学生“村官”临时乡用。可看出,重庆村官乡用情况明显好于全国平均水平。出现“村官”截留问题,有大学生“村官”自身“求功”心理原因。问卷调查显示,“主动要求锻炼自己”的比例占一成,超过半数大学生“村官”表示在乡镇借调期间进步更快。此外,也有乡镇方面原因。一些乡镇能干事年轻干部少,尤其是“两翼”地区贫困乡镇,大学生“村官”正好填补这一缺口。村干部不愿放手也是原因之一。问卷调查显示,45%的基层干部认为,大学生“村官”缺乏基本工作经验,怕“出乱子”、不敢放手,希望村官乡用,以至于一些大学生“村官”在进村“最后一公里处”被“搁浅”。

三、建立大学生“村官”长效机制的建议

大学生“村官”是夯实农村执政基础、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加强后备人才队伍建设的活水源头。从前几年实践看,这项工作既是国家层面的战略部署,又是重庆当前的民生工程。但作为阶段性的国家项目,目前还是停留在临时性的行政指导行为,缺乏强制性法律依据。在重庆,这个项目是创造性的,是成功的,也是长期需要的。因此,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科学总结,统筹规划,用改革的办法和创新的思路,研究建立大学生“村官”长效机制,确保大学生特别是优秀大学生“村官”选得出,下得去,待得住,干得好,流得动。

(一)完善“选得出”机制

1.建立定期选派制度,保持适度规模从实际出发,合理确定选派计划,保持大学生“村官”总体规模和年度计划动态平衡。根据在岗大学生“村官”情况和全市党政干部需求,借鉴第一个五年期选派经验,继续以5年为一个选派期,每年保持1500至2000名选派规模,重点向“两翼”区县和贫困地区倾斜,防止因连续选派造成编制缺乏而不能兑现优惠政策。

2.科学设置选派条件,改善队伍结构

一方面,坚持广纳贤才,以更宽视野在更广范围选派优秀人才;另一方面,坚持严格选派标准,选派对象必须是全日制普通高校本科及以上学历毕业生,并适当提高中共党员、优秀学生干部和少数民族学生选派比例。针对我市城乡二元结构,重点制定“两翼”地区吸引清华、北大等“985”、“211”高校毕业生,进一步改善贫困边远地区大学生“村官”学历、专业、性别、族别等结构。

(二)完善“下得去”机制

1.改革选派方式,探索“订单式”选派借鉴高校毕业生定向、委培模式,每年拿出500个定向名额,委托高校培养,有针对性地选派区县经济社会发展急需人才,专业主要包括农学、医学、环境科学、土地资源管理、城市规划等。加强与高校合作,前移选派环节,提前公布选派岗位,事先征求大学生任职意向,由相关部门和高校共同组织有意愿到农村基层就业的大学生参加农村工作相关培训,为毕业后到村工作打好基础。条件成熟的,还可组织大学生在农村基层开展实习,让其提前感受农村生活,熟悉农村基层工作运转。

2.营造良好氛围,寻找源头活水及时发现大学生“村官”先进典型,广泛宣传他们干事创业成功事例和先进事迹,激励更多优秀大学生自愿到农村基层工作。继续开展选派大学生“村官”“重点高校行”巡回宣讲活动,坚持每年赴北京、西安、武汉等地“985”、“211”重点高校宣传推介,组织优秀大学生“村官”现身说法,吸引大学生来渝担任“村官”。组织清华、北大等部分高校优秀应届毕业生或邀请有志到农村基层工作的应届毕业生,到区县进行“体验式”考察,增强对基层工作的感性认识。

(三)完善“待得住”机制

1.提供事业平台

一是合理安排岗位。充分考虑大学生“村官”专业特长和农村基层发展需求,把他们放在真正能够发挥优势的岗位上,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二是放手使用。对大学生“村官”多压担子,多交任务,大胆放权,让他们参与村重大事项讨论和决定,在工作中增长才干。继续实行大学生“村官”轮流列席区县和乡镇有关会议制度,不断提升他们对于“村官”工作的适应性和职业兴趣。三是支持干事创业。建立市、县大学生“村官”创业资金,市里出台《重庆市大学生“村官”创业资金管理办法》,鼓励和带动区县建立大学生“村官”创业资金。在具备条件的区县工业园区,探索建立大学生“村官”创业园。坚持每年开展大学生“村官”创业大赛,联合企业、科研院所转化设计成果,充分发挥大学生“村官”在助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捆绑涉农政策、项目和资金,鼓励大学生“村官”积极申报、领办、创办一批农业发展项目、专业合作社、农产品加工企业、农村中介服务组织,带领农民增收致富,力争每年培养创业型大学生“村官”100名。

2.完善激励保障政策 一是落实现有保障待遇。贯彻执行关于大学生“村官”的各项保障政策,及时将市级财政补助资金划拨到位。鼓励大学生“村官”通过多种经营增加效益收入,形成既有稳定财政供给,又有灵活效益补贴的收入机制。二是适当提高国贫村大学生“村官”待遇。探索设立特殊岗位津贴,加大对部级扶贫开发村大学生“村官”的财政补助力度,缩小欠发达地区与其他地区大学生“村官”间的收入差距,用适当优厚待遇留人才。三是建立薪酬动态增长机制。建立基于能力和实绩的绩效工资制度和岗位薪级制度,根据日常考核情况和任期服务年限,逐步提高大学生“村官”特别是服务期满后仍然留在农村工作的大学生“村官”的工资待遇水平。充分考虑当地经济发展、企业相当人员工资水平和物价变动等因素,适时调整提高大学生“村官”的薪酬待遇。

3.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一是重视心理疏导。对到任之初的大学生“村官”,各级党组织、尤其是村干部应把思想疏导放在工作首位,帮助他们融入农村环境,尽快进入工作角色。借鉴北京市做法,探索建立心理调查机制,增加心理测试环节或心理调查,对心理问题严重的不予录用。二是加强正面引导。建立完善各级领导干部联系大学生“村官”制度和交心谈心制度,鼓励他们坚定人生选择。培育对群众的朴素感情,强化社会责任感。每两年评选一批大学生“村官”典型,用先进典型引导和激励大学生“村官”学先进、比先进,干实事、出实绩。三是坚持情感关怀。根据大学生“村官”能力特长,按照先易后难原则合理交办工作,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定期组织开展体育竞技、网络论坛、琴棋书画等健康有益的文体活动,促进身心健康。重点关照贫困家庭大学生“村官”、外来大学生“村官”等特殊群体,让他们时时处处都能感受到组织的温暖和关怀。关心大学生“村官”,恋爱、婚姻问题,特别重视女大学生“村官”的安全问题。

(四)完善“干得好”机制

1.加大培训开发力度一是抓好岗前培训。针对大学生“村官”特点,编印培训“土教材”。采取中心课堂、远程教育课堂和实践课堂等形式,进行岗前培训。重点加强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涉农法律法规、农村经营管理知识、农业实用技术、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以及开展调查研究、做好群众工作等内容培训,讲解“三农”工作方针政策,介绍新农村建设情况和乡风民俗,传授农村工作经验。二是加强适岗培训。通过选派大学生“村官”到乡镇机关、事业单位跟班学习,参与、综治调解、小城镇建设等工作,为他们提供计划生育、环境整治等多岗位锻炼机会,使他们在工作实践中积累经验,增长才干,进入角色,打开局面。三是开展专项调训。整合党校、行政学院、高等院校、远程教育站点等资源,开展大学生“村官”专项培训。鼓励高等院校特别是农业院校,结合大学生“村官”,特点和工作需要,开展继续教育和研究生同等学历教育,加强大学生“村官”专业知识和更新知识培训。如果条件允许,还可探索“订单式”、“菜单式”培训模式,提高培训针对性和实效性;选聘实践经验丰富、理论水平较高的党政领导干部、乡土专家能人、优秀大学生“村官”代表等担任兼职教师,通过召开座谈会、专题报告会等多种形式,言传身教,释疑解惑,帮助他们坚定立足农村建功立业的信心和决心。

2.加强动态管理考核一是建立跟踪考核制度。针对考核指标不够细化、考核程序过于繁琐等问题,进一步完善大学生“村官”日常管理、年度考核、公务员录用考察体系,严格实行优胜劣汰。尤其要把好公务员录用考察关,宁缺毋滥。明确大学生“村官”单方解除协议应承担的相关责任,防止大学生借村官平台“镀金”走过场。二是强化考核成果应用。及时反馈考核结果,帮助大学生“村官”分析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切实加以改进。对年度考核优秀的,大张旗鼓予以表彰宣传,并作为评先选优、公务员录用考察的重要依据;对不称职的,取消其当年评优资格,情节严重的按照合同规定解除合作协议。连续3年年度考核优秀的,区县党委组织部门嘉奖1次,并给予一定物质奖励。三是探索建立动态管理数据库。由市、区县、乡镇和大学生“村官”个人按照不同的管理使用权限共同维护,包括个人信息、成才规划、工作日志、述职总结、评价考核等内容。其中,大学生“村官”负责提供个人信息、记录工作日志、申报工作月报,乡镇负责审核,区县党委组织部负责综合管理。

3.切实解决乡镇截留问题坚持大学生“村官”在村工作的季度情况通报和举报制度,对乡镇和部门擅自截留和借调、抽调大学生“村官”的现象予以坚决纠正。把在村工作作为大学生“村官”年度考核和公务员考察录用的首要条件,凡一年内累计不在村工作时间超过半个月的,不参加年度考核,解除合同;两年累计不在村工作一个月以上的,不能考察录用为公务员,促使大学生“村官”吃在村住在村干在村,确保“村官村用”。

(五)完善“流得动”机制

1.适时调整大学生“村官”就业兜底政策 一是试行差额录用公务员。调整考察录用公务员最低分数线标准,确定科学录用比例,把特别优秀的大学生“村官”录用为公务员,以减轻连续选派大学生“村官”对全市公务员编制的压力。抓住城乡统筹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的契机,在编制允许的前提下,探索聘任制公务员制度。二是定向招录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对未能录用为公务员的大学生“村官”,且达到60分以上合格分数线的,实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定向招录。三是实行多渠道分流。对未能录用为公务员或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村官”,鼓励留任村干部、自主创业、另行择业、继续学习等多渠道就业。可选择区县开展雇佣制政府工作人员试点。政府与大学生“村官”签订更加严谨的雇佣合同,规定更加详细的双方责任、义务,为以后的雇佣制政府体制提供借鉴。

大学生村官的条件篇7

2009年3月,我们曾对当时在南京市委党校接受培训的153名大学生村官,做过一次问卷调查,了解大学生村官的思想与工作状况,并形成了一份较为详实的调研报告。如今,这些大学生村官“履职”已满3年,他们3年来情况如何?他们给农村带来了什么?农村又改变了他们多少?

最近,我们对当年参加培训的153名大学生村官进行了电话回访,共回访153人,其中34人未联系上或未接受深入访谈,119人对我们提出的问题进行了认真的回答,有效回访率占77.8%,从我们的追踪调查中,反映出推动大学生担任村官几年后,出现的一些新情况、新问题。

他们为何愿意留在最基层?

在接受我们访谈调查的119名大学生村官中,有98名大学生村官仍在职,占调查总数的82.35%。已不在岗的21位大学生村官中,有15人考取了公务员、2人考入事业单位,占流失大学生村官的80.95%,另4人进入企业单位。这说明大学生村官队伍总体上比较稳定,没有出现大面积流失的现象。

这21位不再担任村官的大学生,有20人担任了2到3年的村官,基本上完成了一个任期。而且大学生村官考取公务员、进入事业单位的流向,也是大学生村官政策的鼓励使然。从一定程度上说,是为有关部门输送了具有一定基层实践经验的人才,这也是实施大学生村官的目的之一。

在继续留任的98人中,有69人选择在合同期满后续签合同,21人选择“报考公务员”、2人选择“自主创业”、6人选择“其他”。这反映出大学生村官队伍的稳定性很高。

这些年轻的大学生们愿意长期留任农村担当村官。主要原因一是大学生村官工作平稳,收入也相对稳定,尤其对农村出身的大学生村官有较大的吸引力;二是近年来社会上“就业难”的现实,也对村官们另谋出路产生了影响;三是工作3年后,随着年龄的增长以及对农村工作的熟悉,产生了一定的工作依赖,再加上工资和福利待遇逐步提高,诸多因素综合促成大部分村官不愿意离开目前的工作环境。

在职的98名大学生村官目前有这样几种工作情况:一是通过竞争性考选,调动到区里的其它部门工作,但身份不变;二是部分区县对服务满3年后表现优秀的大学生村官提任村党支部副书记,或者调整到街道做社区工作;三是被临时借调到区、镇或街道内的党政部门工作;四是继续留在原岗位工作。

目前仍在职的98名大学生村官,在回答“合同期满后,如果您选择继续在农村工作,您最愿意从事什么工作”时,有45人选择“通过一定程序担任村级领导职位”,占45.92%,有10人选择“继续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助理、村委会主任助理”,占10.20%,两者共占56.12%。还有10余人分别选择“利用自身优势在农村创业”、“发展农村中介服务组织”和“其他”。这也就是说,有一半以上的在职大学生村官,愿意继续留在最基层。

另外,有17人选择“到乡镇机关工作”、14人选择“充实到乡镇、学校等事业单位”,分别占17.35%和14.29%,两者共计31.64%。这表明近三分之一的大学生村官虽愿意继续在农村工作,但希望改变就业身份,达到“离土不离乡”的状态。

初步找到工作成就感

为了比较大学生村官3年来的思想状态与工作状况的变化,我们在调查中有意识地问到一些上一次调查时曾经问过的问题。

本次调查中,我们再次提到“您选择担任村官的最主要目的是什么”,有71人选择了“响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号召,想为农村做贡献”,占59.66%;22人选择“积累经验便于以后找工作”,占18.49%;19人选择“国家对大学生村官考公务员或考研究生有优先政策”,占15.97;7人选择“作为过渡,先解决就业”,占5.88%。

这一比例与第一次问卷调查中的结果十分相近,再次反映了多数大学生是满怀理想和抱负选择到农村去的,因此对于他们的积极性一定要加以爱护和鼓励,同时也应看到相当部分大学生选择做村官动机的多样性,也需要我们更理性地看待大学生村官在担任村官一段时间后的多种流向。

在回答“根据您的感受,您认为大学生村官是否受村民欢迎”时,有27人选择“非常欢迎”、75人选择“欢迎”,分别占22.69%和63.03%,两者共占83.19%。可以说在职的绝大部分大学生村官认为在村官岗位上找到了成就感,初步实现了个人理想和价值,因此愿意继续为此奋斗。

对于“影响大学生村官能否安心基层工作最主要的原因”,有71人认为是“发展空间”,占59.66%。这表明多数大学生村官具有较强的上进心,在为新农村建设奉献青春的同时,也关注个人成长与事业发展的未来。还有16人选择“待遇保障”,占13.45%。虽然比重不高,但工资待遇确是大学生村官们共同关注的切身利益问题。

另外,还有21人认为是“各级组织的关心培养”,占17.65%;这一方面表明,部分大学生村官希望能够得到各级组织的关心和关注,另一方面也说明少数大学生村官的离职,或许与得到相关方面的关心与帮助较少有一定关系。

大学生村官渴望帮助和关注的心态,无形中在提醒我们,各级组织在通过层层选拔将大学生送到村官岗位后,并不代表这项工作业已完成,还需要在大学生任职村官的期限内、甚至离职后,继续关心关注大学生村官的工作与生活,让他们体会到组织的关心,从感情上将大学生村官留在农村,使其安心工作。

由于绝大部分大学生村官都是从校园直接进入农村工作,即使在农村生活过的大学生村官,其生活经验与面对村民解决农村实际问题能力还是存在差距的,因此对农村工作他们谈不上得心应手,这也是影响大学生村官工作成效与成就感的因素之一。因此,有11人认为“影响大学生村官能否安心基层工作最主要的原因”是“个人适应能力”,占到9.24%,表明部分大学生村官自身也认识到这个问题。

“到农村创业去”,这是部分大学生选择担任村官的初衷之一。但几年村官工作下来,成功创业的大学生村官却是寥寥无几,表明在农村创业并非一件容易之事。对于“大学生村官创业的最大障碍”,接受我们访谈的98位大学生村官中有33人选择“缺乏经验”,32人选择“缺乏资金”,20人选择“缺乏项目”,分别占33.67%、32.65%和20.41%,另外10余位分别选择了“缺乏技术”、“缺乏组织支持”和“缺乏政策鼓励”等。

对于刚刚走出校门的大学生来说,既缺乏社会经验,也缺乏创业经验,更缺少社会资源,在缺乏创业环境和氛围的农村,想开辟一条创业之路实属不易。因

此,对于大学生创业成功可以宣传,但不能一味鼓励大学生村官们都去模仿。

“群众工作方法”急待培训

在深入访谈后,部分大学生村官感到融入当地群众生活存在困难,这个问题具有一定普遍性。这既有语言沟通障碍、对当地民风民俗不够了解等方面的原因,也有宗族势力的存在排斥大学生村官的融入等方面的原因,还有的是因为大学生村官能力不足,不能很快满足群众的期望和需求而遭到群众的冷落。

解决大学生村官个人能力不足的主要途径,是进行各种形式的能力培训。在“大学生村官最急需的培训内容”方面,有101人次选择“群众工作方法”,占到84.87%,居于各项培训内容的首位。这表明从高校的象牙塔走到农村基层的实际工作中,大学生村官们普遍缺乏与群众打交道的能力。

如果与群众沟通交流的能力欠缺,服务群众就难以从根本上实现,甚至可能大学生村官抱着一片炽热之心去为群众服务,由于工作方法不适当却得不到群众的认可与理解,对大学生村官的工作和感隋或许就会造成伤害,而群众对大学生村官也就缺乏一种理解。

因此,在大学生村官上任之前,需要对其进行群众工作方法方面的岗前培训,特别是与农民群众交流交往的方式方法,使他们在心理和能力上有所准备。俗话说“十里一乡风”,各个村的民风民俗均有所不同,在这方面,各个基层组织,特别是镇街和村级组织,需要根据具体情况予以培训和帮助。

“大学生村官最急需的培训内容”仅次于“群众工作方法”的,是“涉农法律法规”和“推进农村经济、文化建设方面的知识”,分别有91人次和85人次,占到76.47%和71.43%。

这一方面表明,随着农民利用法律维权意识的增强,对大学生村官的法律知识和法律素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在接受调查的大学生村官中,所学专业属于“法学类”的只有15人,占12.61%。调查中,部分法学类大学生村官帮助村民打官司的实例也充分印证了这一点。

另一方面,这也说明大学生村官对于更好地推动农村发展,有时候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急于改变所在村面貌的心情溢于言表,迫切需要各级组织和有关部门对其进行技能培训和实施帮助。

对于“最急需的培训内容”,还有40人次选择“如何做一名合格大学生村官”、占33.61%,37人次选择“新农村建设的形势和任务”、占31.09%,33人次选择“创业致富技能”、占27.73%,28人次选择“农村实用技术”、占23.53%,11人选择“信息技术”、占9.24%,反映出大学生村官所需培训内容的多样性。

待遇差别和婚恋问题需重视

在问及“您对自己的工资待遇是否满意”时,60人表示“满意”、47人表示“一般”、12人表示“不满意”,分别占50.42%、39.50%和10.08%。如果将“一般”形同如鸡肋,有更好选择即可抛弃的话,大学生村官对工资待遇的满意与不满意可谓平分秋色。

与此相关联的是,对于“您所在村的经济发展状况”,有72人认为属于“一般”,27人认为属于“富裕”,20人认为“较差”,分别占60.50%、22、69%和16.81%。这表明大学生村官们对在比较富裕的村工作的工资待遇比较满意,对于在集体经济较差的村工作的工资待遇给予了谅解。

从大学生村官的工资待遇的差别来看,虽然市、区均实现了统一的工资待遇,但由于村集体经济状况的不同,给予大学生村官的福利待遇有明显差别,甚至存在比较大的差距。

从调查的深入访谈中我们了解到,南京市各区县的大学生村官福利差距较大,即或是同一区县的各个村(社区)之问也有一定的差距,这是目前影响一部分大学生村官队伍稳定的突出问题。

例如,江宁区的大学生村官工资待遇较高,平均年薪约在5-6万,调查统计中的工资待遇“满意”率远高于其它区县,同时表现出来的续签合同继续留任的意愿也高;浦口区各村之间的差距较大,经济条件好的村和经济条件差的村之间会有1-2万元的收入差距,大学生村官之间多有感觉不公者;六合区大学生村官的收入较低,约3万左右,大学生村官另谋出路的比例就比其它区县为高,同时感叹生活压力大的比例也高。

因此,如何平衡大学生村官之间的福利待遇水平,是需要有关部门认真思考和研究解决的问题。

大学生村官的条件篇8

关键词大学生村官;职业;工作战略

中图分类号:C91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7316-(2014)02-

一、大学生村官的由来

2005年中共中央出台了《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指出从“2006年起,国家每年有计划地选拔一定数量的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和社区就业”。2007年初,《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说,“有条件的地方,可选拔大专院校和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到乡村任职,改善农村基层干部队伍结构”。2008年3月,中组部等有关部门决定,用五年时间选聘10万名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农村任职。自此,大学生村官作为一个新生事物进入了全新发展阶段。

选聘大学生到农村任职工作自2008年开展近四年以来,各地的党和政府予以了高度重视,通过精心组织实施,逐步形成了大学生村官“下得去、待得住、干得好、流得动”的长效机制。目前,全国有21.2万名大学生村官在岗任职。这些大学生村官主动融入农村,带头创业富民,真心服务群众,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基层干部群众的欢迎程度越来越高,社会各界的支持力度越来越大,大学生村官工作战略意义逐步显现,呈现出良好发展态势。

二、大学生村官的职业发展

(一)大学生村官的进入途径

选聘大学生到村任职,对于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培养有知识、有文化的新农村建设带头人;对于培养具有坚定理想信念和奉献精神,对人民群众有深厚感情的党政干部后备人才,形成来自基层和生产一线的党政干部培养链;对于引导高校毕业生转变就业观念,面向基层就业创业,到经济社会发展最需要的地方施展才华,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提供人才支持和组织保证,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

选聘大学生到村任职工作一般是通过定期公开招聘完成,具体是指各省区市根据行政村数量分配选聘名额,各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也可结合本地实际,自行选聘一定数量的大学生“村官”,选聘名额、选聘办法、选聘条件提前向社会,并进行正面宣传引导,鼓励优秀高校毕业生自愿报名应聘,主要选聘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是中共党员或担任过学生干部的优秀高校毕业生。选聘过程接受社会监督,增强透明度和公信度。选聘对象确定后,县级组织、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要与其签订聘任合同,合同中要明确双方聘用关系及细化管理考核、待遇保障、竞争择优、期满去向等方面的条款。

(二)大学生村官职业的多元发展

大学生村官都有服务期限,一般为两到三年。在服务期满后,主要有五条发展途径,具体变现为留村任职、考录公务员、自主创业、另行择业、继续学习深造。

1.留村任职

获得群众认可、表现优异的大学生村官可以按照有关规定和程序参加村级组织换届选举,担任村“两委”干部。担任村“两委”副职及以上职务的大学生村官,保留大学生村官工作、生活补贴,同时可享受同级村干部补贴。任满1个聘期、当选村“两委”副职及以上职务、考核称职以上的大学生村官,可参加面向优秀村干部的乡镇公务员定向考录,录用比例一般应达到从优秀村干部中定向考录乡镇公务员总数的70%以上。任满2个聘期、当选并担任村“两委”副职及以上职务满一届、考核称职以上的,经省(区、市)组织人事部门批准,可采取考核招聘的方式聘用为乡镇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根据工作需要可继续留村工作。

2.考录公务员

大学生村官报考公务员已经取消了加分政策,可以通过报考定向考录的职位或者其他职位。对报考基层乡镇公务员岗位的,考试内容应结合农村工作实际和大学生村官工作特点,重点测试实际工作能力。加强和改进考察工作,考察内容应包括思想作风、工作态度、工作实绩和廉洁自律等情况,重点考核实际工作表现和基层干部群众的认可程度。在县(市、区)、乡镇事业单位公开招聘中优先聘用大学生村官,逐步提高面向大学生村官考录公务员、招聘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比例。

3.自主创业

通过政府支持、社会募集等方式筹集大学生村官创业扶持资金,创新金融服务方式,为大学生村官创业富民提供借贷、担保、贴息、补助等支持。整合农业、科技、扶贫等有关部门的项目资源,发挥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的智力优势,为大学生村官创业富民提供项目论证、技术指导和市场信息等服务。鼓励和扶持大学生村官创办领办农民合作、科技推广、社会化服务等组织和实体。探索创新创业扶持模式,引导和鼓励企业、社会组织参与扶持大学生村官创业,以大学生村官创业带动社会青年创业。

4.另行择业

建立择优推介制度,引导服务期满的大学生村官通过人力资源市场自主择业,省市两级每年举办一次大学生村官专场招聘会。通过多种途径和形式,广泛宣传大学生村官优势和潜力,引导国有企业、金融机构、非公有制企业、社会组织等面向大学生村官招聘工作人员。服务期满、考核称职以上的大学生村官,经县(市、区)组织人事部门推荐,可转聘为街道社区工作人员、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指导员或其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岗位工作人员。

5.深造学习

鼓励大学生村官继续学习深造。服务期满、考核称职以上的大学生村官报考研究生,初试总分加10分,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其中报考人文社科类专业研究生的,初试总分加15分。

参考文献

[1]林善炜.大学生村官研究综述[J].中共福州市委党校.

大学生村官的条件篇9

一、全面培养强素质,让大学生村官提升能力工作好

大学生村官是一个年轻的群体,要让他们更好地服务基层、服务发展,就必须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提升他们的工作能力。我们通过构建学习培训、多岗锻炼、沟通交流等三大平台,增强了他们服务基层的本领。一是构建学习培训平台,提升理论水平。充分整合各种培训资源,为大学生村官开设党校课堂、基地课堂、流动课堂等,把大学生村官培训纳入全县干部教育培训规划,做到年初有计划,年终有总结。对大学生村官进行岗前集训和各类专题培训20__多人次,开阔了他们的视野,提升了他们的能力。今年,我县将举办村务管理、创业富民、科技服务等多种形式的培训班不低于6次,实现每人每年至少接受6次不同形式培训的目标。二是构建多岗锻炼平台,提高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创设“以村工作为主、多岗锻炼为辅”的大学生村官培养模式,几年来,分期分批选派了50余名大学生村官到、综治、拆迁安置、招商引资等一线岗位历练,让他们直接负责一件实事,独立解决一件难事,牵头完成一件大事,不断提高他们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三是构建沟通交流平台,激发队伍整体活力。开通“XX大学生村官QQ群”,建立移动飞信平台,为大学生村官提供良好的交流机会,让他们更好地交换工作心得,总结工作经验,找出工作不足,形成奋勇争先、比学赶帮的工作局面,为更好的推动工作开展激发队伍整体活力。

二、创设富民大舞台,让大学生村官服务基层干得好

大学生村官一无资金,二无经验,创业富民谈何容易,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加大对大学生村官的扶持引导力度。近年来,我们始终坚持组织引导与典型带动相结合,政策扶持与模式创业相结合,鼓励大学生村官在创业富民中大显身手。一是激发创业热情。激励大学生村官在创业路上不当“看客”当“干将”,我们先后举办了创业富民成果展、创业富民汇报等活动,评选大学生村官创业富民先进个人,同时通过电视台、睢宁日报、政府网站等渠道,大力宣传大学生村官投身创业富民的典型事迹,激发创业热情。二是构建扶持体系。让大学生村官创业“不差钱”,县财政每年设立了XXX万元的“大学生村官创业专项基金”,为投身创业的大学生村官提供贷款贴息支持,同时通过“创业富民,阳光育才”再担保融资工程为10余名大学生村官提供创业担保贷款XX万元;成立大学生村官创业指导中心,组建专家服务团开展上门服务,提供创业指导。三是探索创业模式。注重分析各种创业类型,重点培育“大学生村官+专业合作组织+技能培训基地”创业模式。目前,全县已有XX名大学生村官参与创办20个专业合作组织、经济实体,为村民提供了XX多个就业岗位,帮助XX多个贫困户增收脱贫。强化对大学生村官创业富民工作指导,不断提升创业能力,优化创业环境,形成大学生村官“一镇一品”的创业格局。四是打造三大创业富民载体。通过优化环境,加大投入,打造三大创业富民载体,即依托“沙集模式”,为大学生村官提供政策支持、技术支持等,做大大学生村官“沙集模式”网商创业园,培育一批大学生村官网商;依托“商贸流通”,为大学生村官提供企业帮扶、管理帮扶等,做强大学生村官商贸流通示范点,打造一批小商品加工创业者;依托“高效农业”,为大学生村官提供对口扶持、销路扶持等,做优大学生村官高效农业合作社,带动一批带民致富能手。

三、编织成长关爱网,让大学生村官扎根基层有保障

把大学生村官当成自家孩子,让他们在睢宁感受到了“家”的温暖,促使他们安心扎根基层建功立业。一是政治上充分信任。县委、县政府坚持把大学生村官工作摆到全县新农村建设的大局中一并谋划,积极推荐参选各级党代表和人大代表,提高他们的参政议政能力。目前,我县已有XX名大学生村官分别当选为镇党代表和人大代表。二是生活上提供保障。大学生村官享受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工资待遇,直接转正定级,薪级工资高定一级,并办理医疗、养老等四种保险,统一缴纳住房公积金,对符合条件的大学生村官给予助学贷款和学费财政代偿等政策,要求镇(园区)尽可能地解决好村官的食宿问题,为每名大学生村官配齐配好生活和工作用品,在交通、安全方面提供便利条件,用真情关心他们。三是工作上全力支持。鼓励大学生村官围绕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大胆实践,精心组织实施“四帮一带”结对帮扶工作机制,每位镇领导班子成员至少联系一名大学生村官,帮助指导工作,积极引导大学生村官干事创业。各级党政领导要定期深入大学生村官中进行交谈或邀约大学生村官谈心谈话,帮助大学生村官解思想疙瘩、解实际问题、解后顾之忧。其次,通过真情关爱促进大学生村官又好又快成长成才,让他们坚定奉献农村的理想信念,进而释放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巨大能量。四是健全管理服务机制。逐步规范考核程序,加大“三个考核”即季度考核、年度考核、聘期考核的工作力度,实现考核结果与绩效工资、继续任职、续聘签约及推荐选优等工作相挂钩,对考核不称职的村官进行解聘。做好全面推进大学生村官工作的规划方案,引导好、组织好、培训好、服务好大学生村官,让他们更好地走进农村、融入农民、助推农业发展。

大学生村官的条件篇10

[关键词]大学生“村官” 流失 原因 对策

2008年3月,中央组织部等有关部门决定,用5年时间选聘10万名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任职。目前,此计划正在以“一村一名大学生”的形式在全国逐步推开。但调查显示大学生“村官”中途流失现象严重,有些省份流失率达70%以上。大学生“村官”计划是关乎新农村建设大批骨干力量和保证党和人民的事业薪火相传的大事,因此,研究影响大学生“村官”扎根农村的因素及建立长效机制,对于落实党中央的战略决策尤为重要。

大学生“村官”中途流失因素分析

中国传统文化“官本位”思想导向作用。中国传统文化中“官本位”思想根深蒂固。一个做“村官”的大学生,一般不甘于只做一村之官,而要做一镇之官、一县之官、一市之官,只要可能就会一直为之努力。因此,当“村官”对于这部分学生来说只是跳板与资本。我们不能全盘否定“村官”的提拔,但是一心想当大官的“村官”,决不会在基层待得太久。“官本位”的导向作用是其不能扎根基层的根源。

初始阶段把关不严造成人员选择不准。初期阶段人员选择极为重要。在“村官”选拔上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一、选择了满脑子做官思想的学生;二、选择了对农村毫无了解的学生;三、选择了专业相差甚远的学生;四、选择了缺乏务实精神的学生;五、选择了把农村当作暂时去处的学生;六、忽略了热爱农村工作的学生。人员就像火种,人员选择不准,中途流失是一定的。

因政府准备不足与重视不够造成信用问题。当代大学生大多出生在上世纪80、90年代,他们更注重现实、利益与自我实现。各级政府对其新农村就业的心理状态估计不足,对大学生“村官”成长关怀不足,导致部分“村官”流失。这决不是作好宣传就能解决的问题。比如保障体系不健全,大学生有后顾之忧、前期重视而后期对大学生“村官”培养关怀不够等等。各级部门的用心不足必将使大学生对政府的信用产生疑虑。在加之本身对新农村建设认识不清,中途流失在所难免。

大学生择业初始阶段岗位不稳定。当今时代,大学生择业呈现多元化特征,岗位流动性很强。北京市曾对96家用人单位做过调查,大学毕业生首次就业后3年内的跳槽率达到70%。因此,选择能实现自身价值的岗位已成为一种正常现象。大学生“村官”中途流失的现象是由众多因素叠加而造成的,当今社会青年选择变动不居和“跳槽”风潮起到重要的作用,所以,不能把大学生“村官”流失全部归因于体制、政策和农村环境艰苦。

大学生对新农村建设初始阶段就业前途忧虑。由于特殊的国情,我们不能直接照搬发达国家的农村发展模式,一切都需要在探索中发展,因此所引发的不确定性导致了大学生对新农村建设政策心存疑虑。调查显示,有23%的大学生对参加新农村建设感到前途渺茫,66%的大学生认为有无前途关键看国家政策,有的甚至顾虑会成为政策的牺牲品。有如此疑虑,造成其决心不足,尤其在遇到困难时,更容易造成大学生“村官”流失。

城市现代化对精英人才的吸引效应。人才流动有着自身的规律。在市场机制背景下,从乡村到城市是符合人才流动规律的,这就是城市现代化对精英人才的吸引效应。同时还伴随着一种心理效应,即为了标榜自己是精英而不甘扎根于乡土之中。大学生“村官”中途流失在某种意义上是城市文明与乡村文明的较量,是一种对人才的争夺。很显然,在短时间内乡村不会取得优势。

工业化背景下高校人才培养与新农村人才需求不符。高校人才培养的特征是适应大工业背景的。中国的城乡差距还很严重,因此,当一个为高新技术和大工业管理培养的大学生在面对比较落后、乡情复杂和问题棘手的农村基层时,一定存在着许多不适应。再加上现在的大学生实践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不足,导致部分大学生“村官”因不适应而中途流失。

农村环境整体情况较差引发的一系列问题。中国农村发展极不平衡,老、少、边、穷地区依然存在。与城市相比,农村工资待遇低,生活条件艰苦,工作环境较差。此外,在农村就业还存在婚姻、住房等一系列的实际问题,这让很多习惯了现代化城市生活的大学生无法适应,面对环境艰苦的农村工作环境难免出现流失现象。

大学生“村官”扎根基层对策研究

选好大学生“村官”。要侧重选拔与农村工作相关的专业,如农业或其他专业的大学生,选拔熟悉“三农”或有农村生活体验的学生,避免其因不适应而无法胜任工作;必须选派立志服务农村的毕业生,坚决避免选入把“村官”作为跳板的学生;尝试选拔有农村体验的城市生源“村官”,因其没有“跳出农门”的期盼且对农村生活有新鲜感,从而有利于吸引其在农村选择创业。当然,对城市生源的“村官”要进行综合考察。另外,可尝试选拔异地生源与定向培养大学生“村官”。

政府要有一定的政策倾斜。各级政府要创造条件,制定政策,针对不同特点的大学生“村官”制定不同的培养方针。行政型“村官”要给予有重点、有计划、全方位的培养;经济型“村官”要为他们搭建更多有效的创业平台;技术型“村官”要安排在能发挥技能的重要岗位。要把提高“村官”待遇作为一件大事,这不仅仅是为了给大学生“村官”改善生活条件,更是为使大学生能扎根农村,安心工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贡献力量。

搭建有效创业平台。大学生“村官”担当着“领路人”的角色,政府必须为他们搭建各种施展才华的创业平台。可以成立大学生创业中心,搞好创业培训,相关部门要帮助其科学谋划、多方协调,可以帮助大学生设立创业基金并提供税费减免,降低审批门槛和提供项目论证与信息服务、帮助解决难题等综合扶持。搭建有效创业平台定会成为吸引大学生在新农村就业的重要渠道。

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要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伟大事业的大力宣传为大学生“村官”成长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要使他们为成为新农村建设领路人而感到无比自豪;要对大学生“村官”的工作给予典型报道,尤其是要对其贡献和先进事迹给予积极鼓励;要在物质、精神、创业、前途等各方面给予全方位支持。对他们初期的不适应给予充分的理解,对他们初期的成功给予充分的重视,但避免给其过多的压力。

完善管理体系。要完善“镇村共同负担”的保障体系,为大学生“村官”解决后顾之忧;要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和激励制度,以严格制度促进稳定;要使大学生“村官”的优势与特长得到最大发挥,给他们安置最适合的岗位;要进行多领域锻炼与尝试,在三年合同期满后可以考虑延长合同,但要有相关优惠政策;要始终贯穿对大学生“村官”进行政治教育,使其成为有坚定信念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领路人。

全面启动大学生新农村就业计划。逐步形成从大学生“村官”计划发展到大学生“村民计划”;从“一村一名大学生”发展到“一村多名大学生”;从政府主导模式发展到市场主导模式;从搭建就业平台发展到创业平台;从单一平台到“平台超市”等新的探索。当以大学生“村官”为核心的多种就业平台发挥作用时,大学生进入新农村就业的条件开始走向成熟。

大学生“村官”流失现象引发的思考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长期性与艰巨性特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长期性与艰巨性特征是由中国农村的具体现状决定的:一、中国的农村最古老,其传统惯性作用是强大的;二、农村整体教育水平偏低;三、农村基础条件还比较差,还需要长足发展;四、农村的建设资金还不充足,还需要根本性的拓展;五、人们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还存在疑虑;六、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思路、体制、模式还需要探索等。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完成新农村建设的伟大使命可能需要几代人的艰苦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