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教育信息化战略十篇教育信息化战略十篇

教育信息化战略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6:16:12

教育信息化战略篇1

关键词:日本;教育信息化;战略

中图分类号:G53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2年12月26日

一、问题的提出

党的十报告中指出,要建设下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发展现代信息技术产业体系,健全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推进信息网络技术广泛运用。同时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也明确提出了要提高建设有效共享、覆盖各级各类教育的国家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和公共服务平台等教育信息化重大项目。教育信息化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实现国家信息化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此,笔者以邻国日本的教育信息化发展作为研究对象,旨在提高我国的教育教学质量。

二、日本信息化发展现状及教育信息化发展进程

(一)日本信息化发展现状。日本的信息化教育起步于20世纪八十年代,随着产业社会向知识经济社会的转型,日本等发达国家率先步入以信息技术为载体的全球化时代。20世纪九十年代日本经济的长期不景气,使日本政府更加确定信息化的发展是带动日本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随即日本政府确立了it立国战略,旨在提高本国的信息产业化。

2005年日本基本实现了建设世界上最先进it国家的目标,2010年基本实现了建设无所不在网络社会的目标。2009年日本互联网人口达到9,408万人,占总人口的78%,比1997年的7.2%提高了70多个百分点。就信息化的综合水平而言,根据日本总务省对西方七国、“金砖五国”以及韩国、新加坡、瑞典、丹麦、澳大利亚、奥地利、荷兰、加拿大、瑞士、西班牙、新西兰、芬兰、比利时和葡萄牙的综合评价,日本信息化的综合评价仅次于韩国,高于丹麦、瑞典和美国,排名第2位。其中,日本的it技术的普及和利用水平低于韩国、美国、加拿大、瑞典和新加坡,排名第16位,该指标中日本的家庭和个人排第9位,企业排第8位,政府排第18位;日本it基础设施建设低于丹麦、新加坡、韩国、瑞典和瑞士,排名第8位,该指标中日本的有线上网设施建设排第7位,无线上网设施建设排第11位;日本it基础设施建设水平高于韩国、美国、瑞典和荷兰,排名第1位,该指标中日本的网络先进性排第1位,网络安全性排第4位,网络兼容性排第1位。(表1)

(二)日本教育信息化发展进程。早在1985年,日本临时教育审议会和教育课程审议会就组织实施了“信息化社会进程中教育发展方向”的专题调查,并阐明了培养学生信息应用能力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确定了21世纪日本信息技术教育发展的基本方向,同时在1987年的报告中提出,教育必须为迎接信息化时代而积极实行改革,强调信息化是教育改革的基本方向之一,并且把教育与信息化的关系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是充分发挥教育在社会信息化中的作用;二是把信息化发展的成果应用于教育、文化和研究等活动中,报告还将教育信息化的内容概括为将新的信息手段应用于教育活动、有计划地培养主导信息化的新兴人才、培养信息运用能力和促进教育设备的信息化四个方面。表2是日本近20年教育信息化发展演变历程。(表2)

(三)日本教育信息化取得的成效

1、日本教育信息化成效显著。根据日本文部科学省终身教育政策局参事宫的调查,截至2010年3月末,日本36,380所公立学校的计算机总台数为256万台,与2006年相比,学校数量减少了1,238所左右,计算机数量增加了25.3%,其中用于校务的计算机增加了106.7%,达到70万台,用于教学的计算机增加了9.2%,达到186万台;每所学校平均的教学用计算机台数为51.2台,利用每台教学用计算机的学生人数平均为6.8人。2010年日本小学学生在课室里使用电子课本,10所试验学校的小学生每人获分一台平板电脑,课室里安装互动式黑板。这些数据所体现出来的教育信息化水平与2006年相比,均有了很大的提高,说明日本近年来在教育信息化发展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2、日本未来教育信息化发展趋势。2011年3月,日本国家信息技术战略部署出台了一份翔实的“教育信息化愿景”报告,此份报告对日本未来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趋势作了详细的规划,表3是此份报告具体内容。(表3)

三、日本高等教育信息化发展现状

(一)日本高校信息化教学计划的普及。早在20世纪九十年代初,日本高等教育信息化就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2001年日本政府制定《e-Japan战略》后,各大学也纷纷制定信息化教学战略,2005~2010年期间,日本制定信息化教学战略计划的大学从61.6%增加到66.6%,其中国立大学制定信息化教学计划的比率最高,高达77.9%,这些大学制定的信息战略内容最多的为“计算机、网络的配备以及利用的计划”,共有467所,其次为“确保信息安全的计划”,共有396所,其他信息战略的内容包括校内信息体系集中化、教育信息化、信息业务改善和培养信息化人才等。

(二)日本高校it课程的普及。20世纪七十年代前后,日本大学的信息技术课程主要针对理工科学生开设,课程内容为计算机程序语言与数据处理技术。20世纪八十年代,随着计算机应用的普及,日本的大学在管理、经济专业也开设了信息教育课程,但是教育内容仍然以专业内容为主。20世纪九十年代,由于计算机与互联网的普及,于是信息技术课程便成为大学必修课程。目前日本的信息技术课程主要包括专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两种,其中专业教育可以根据各大学的专业特点设置各种课程,2001~2005年日本全国大学it相关学科的硕士毕业生从14,808人增加到16,831人,博士毕业生从1,663人增加到2,163人,分别增加了13.7%和30.1%;普通的信息教育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的信息应用能力,学习和掌握与it相关的基础知识等,2009年已有94.2%的大学开设了信息技术课程,其中国立大学高达100%,信息课程教授最多的内容为“校园网的使用方法”,其次为“信息伦理道德教育”,其他的教学内容包括信息安全、信息库的使用方法和信息检索等。

(三)日本高校信息化教学的普及。20世纪九十年代,日本大学的信息化教学达到了比较高的水平,信息化教学的主要内容包括:充分利用互联网和卫星通信技术,开展远程教育;利用校园网,使学生学习有关课程;教师的教学计划、教材讲义和科研成果等全部在校园网上公开,使学生能够自由利用,等等。校园服务的信息化水平也有了很大的发展,校园服务的信息化主要包括:建立电子账户,使学生及时方便地与学校各个部门沟通信息,相互联系;学校的作息时间、各项活动和有关通知等全部在校园网公布;在校园网公布就业信息,为毕业生提供就业指导和就业服务。在远程教育方面:2006年日本在国内外开展远程教育的大学共有109所,占全国大学总数915所的11.9%;2009~2011年期间,日本共有23万大学生和1.4万研究生接受了远程教育,并将远程教育的模拟传送改为数字传送,逐步提供了基于BS模式的远程教育系统,进一步提高了远程教育画面的清晰度;据相关资料统计,截至2011年已有83所日本大学及3所中国大学加盟tieS远程教育平台,其中教师用户1,158个,学生用户70,198个,课程讲义1,794门,视频课程10,270门,课件资源37,906个。

(四)日本高校校园网的普及。在校园网普及方面,2010年日本99.2%的大学配备了校园网,其中国立大学和公立大学的配备率为100%,私立大学为99.0%。大学校园无线网络的普及率也呈现不断提高的趋势,2006~2010年,日本大学校园网无线网络的普及率从59.5%上升至77.1%,其中国立大学高达94.2%。在校园网普及的基础上,校园网的网速呈现不断提高的趋势,2005~2010年期间,1Gbps以上的网络从66.2%上升至82%。

(五)日本高校图书馆信息化。日本大学的图书馆也向着信息化和数字化的方向迅速发展,各大学普遍建立了电子图书馆,电子图书和电子期刊的数量迅速增加,为教学和科研活动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1999~2009年间,日本大学图书馆的电子期刊由63,991种增加到2,866,702种,增加了近43倍之多;电子杂志的种类,平均每所大学由98种增加到3,752种,增加了37倍之多。2005~2009年日本大学图书馆用于购买电子杂志的经费,由9,075百万日元增加至20,841百万日元,增加了1.3倍。

四、日本教育信息化发展对中国的启示

(一)日本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特点。日本在推进教育信息化过程中具有以下鲜明的特点,值得我国参考与借鉴:

1、完善的法制是日本实施教育信息化的有效保障。现代社会是法制社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法制建设对经济社会发展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日本政府首先进行了法律上的准备,颁布了《it基本法》,并制定了一系列前瞻性强、持续连贯的发展规划和计划,基本形成了以《it基本法》为核心,以《个人信息保护法》为主要内容,以《版权法》、《知识产权基本法》和《违法和有害信息对策》等为有益补充的适应信息社会发展的法律法规体系,从法律上保障了信息社会建设与发展的顺利进行。

2、以项目、计划来引领日本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日本推进教育信息化的一个主要途径是在全国实施“100校联网计划”、“新100校联网计划”和“儿童网络计划”等教育信息化重点推进项目,以项目引领、推动日本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并且政府对这些项目和计划配有专项资助。这不仅保证了项目的顺利实施,还可以调动学校和地方资助、推进教育信息化的积极性,是一项非常有效的推进策略。

3、日本政府主导与市场运作并举。日本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充分体现了由国家牵头,企业和社会共同参与的特点。it战略本部在制定战略、执行战略中具有重要的领导地位,it战略本部的本部长由内阁总理大臣担任,副本部长由主管国务大臣担任,成员包括其他所有的国务大臣和内阁总理大臣任命的民间有识之士,是一个横跨政府各部门的非常权威的领导机构,在内阁官房建立了it办公室,各都道府县也建立了各自的信息化负责机构,配置了信息化责任官和副官。因此,这样一个强有力的信息社会建设领导体制的形成,对充分发挥政府推进信息社会建设起到了主导作用。日本企业同时也抓住全社会发展it产业的机会,将自己的命运与国家未来的发展紧密结合,实现了双赢的效果。“教育信息化愿景”报告中还特别指出日本ntt通信公司和富士通研究院两家企业负责实地调查研究,他们除了向每位在校学生提供一台平板电脑外,还为参与本项目的学校教室提供交互式黑板,同时配备无线局域网。

4、日本开展大范围的师资培训。教师是信息化教育改革的关键,为了加大对教师、技术人员的培训力度,保证信息技术的应用效果,日本政府建立了培训制度,采取国家和教育委员会培训、校内研修、大学培训、研究团体和企业培训五种培训方式,对所有教师进行地毯式培训。经过长期、多层次的培训,日本教师的信息素养与能力有了较大的提高。

(二)日本教育信息化发展对我国的启示

1、日本政府是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关键。日本的经验表明,政府是一个国家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关键,应由政府制定发展战略、设立目标,并把国家战略、规划转换成为效益、成果。日本首相直接倡导并亲自推动本国信息化建设,使日本信息化发展具有强大的政治保障。与此同时,日本政府又在国家层面设立了强有力的相关机构,负责管理、实施信息化教育。在总体规划、分步实施的策略下,日本教育信息化取得了飞速发展,并走在了世界的前沿。

2、日本政府充分发挥协会和研究人员的科研支撑作用。在推动教育信息化过程中,将协会和研究人员视为推进it革命的智慧源泉和强大动力。日本的国家教育信息中心、教育技术振兴会和计算机教育开发中心,特别是大学的研究人员在保障教育信息化科学有序发展、政策咨询和成果推广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3、日本高度重视信息伦理道德教育。随着信息技术在社会上广泛的应用,日本社会各界充分意识到信息伦理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如不加强信息伦理道德教育,则很难抵挡信息化社会的消极影响。因此,日本在新世纪的教育课程改革中,在学习指导要领中明确把培养信息伦理道德教育纳入到相关课程的教学内容中,这为信息伦理教育的有效实施起到了指导和规范作用。

主要参考文献:

[1]introductiontoCountryiCtineducationprofiles(2011).

[2]刘昌黎.现代日本经济概论[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

[3]日本文部科学省.文部科学白书.平成22年版[R].2011.8.30.

[4]田慧生,田中耕治.21世纪的日本教育改革——中日学者的视点[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

教育信息化战略篇2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

《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明确指出,要“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这充分肯定了教育信息化在教育建设中的地位,为教育信息化指明了发展方向。经过20多年的大力发展,我国教育信息化已经获得了巨大的很大发展,进入了应用水平缓慢发展的关键阶段。教育信息化面临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巨大挑战。解决该问题的第一要务是深入分析问题深层原因,而后以此提出对策,这才是符合科学发展观的工作思路。

一教育信息化所面临挑战的深层原因分析

作为一个尚未完成工业化的后发国家,中国又面临着如何向信息化社会转型的严峻问题,这两次社会转型都不是自发的而是被“带动”的,换言之,是被卷入全球化进程中的。在此过程中,教育信息化发展遭遇到包括宏观政策、财政投入、教育体制这三大核心问题的制衡。

1教育发展总体战略与信息化发展战略的协调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党的十七大报告将“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作为“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任务之首,突出了教育在改善民生、建设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位置,体现了党和国家对教育事业的高度重视,明确了教育发展的总体战略。报告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体现了一种公平与公正的理念,这不仅是世界教育发展的潮流,同时也体现了教育现化的核心理念。

信息化是世界发展的大趋势。教育信息化是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教育信息化为龙头,带动教育现代化,实现教育的跨越式发展,成为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战略选择。人们对发展教育信息化寄予厚望,期望通过大力发展教育信息化,优化教育结构,合理配置教育资源,缩小东西部及城乡教育差距,提高教育质量和管理水平,推进素质教育和培养创新人才,推动教育思想、观念、模式、内容和方法等的全面创新和深刻变革。

教育部一直十分重视教育信息化建设。“十五”期间,成立了教育部长任组长的教育信息化领导小组,决策和组织协调全国教育信息化发展与管理方面的重大问题,确立了教育信息化在教育改革与发展中的龙头地位。在“985工程”、“211工程”、《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03—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等重大规划和建设中,对教育信息化建设均给予了重点支持,使我国的教育信息化取得了显著进展。然而,世界各国在大力发展教育信息化的进程中,均面临着两方面共同的难题。

一方面,教育信息化在致力于实现教育公平,同时又在制造不公平——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的不平衡进一步加大了数字鸿沟和教育的非均衡性,区域差距、城乡差距进一步扩大。这些不公平的问题反映到教育政策上则是要实现受教育权利的公平、教育资源分布的均衡以及教育投入的平衡问题。

另一方面,从世界范围来看,教育信息化普遍遭遇“生产力悖论”。世界银行(2005)的报告指出:教育中使用iCt的影响是不确定的,充满着争议。由于尚缺少广泛认可方法和指标体系来评估教育信息化效果,面对来自各方对“高投入、低产出”的质疑,国家教育信息化政策与措施也会出现几分不可预知性。

上述两个难以逾越的挑战强烈地提醒着教育信息化工作者一一教育信息化是否与教育总体发展战略相一致?一方面,出现上述问题也有其必然原因;另外一方面,要解决上述两个问题并非易事,需要多方的努力。而问题的核心是如何界定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方向。

从全球化、多元化的趋势来看,大力发展教育信息化是国家实现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教育多方面发展的实际需要。在这样一个大的语境中,实施教育信息化要求我们认清各方面产生的相关需求,综合审视、系统设计,制定具有长远发展目标的教育信息化发展战略。美国Roblyer教授(2003)通过分析对来自社会、经济、文化、政治、科技、教育等各界舶期望,归纳出“当前问题和趋势对教育技术的影响与要求”。黄荣怀教授(2007)以此为基础提出了“教育信息化发展面临的需求与任务”的论断(如图1所示),其内容可进一步归结为三方面:促进教与学的变革、促进学校的变革和促进教育的变革,对教育信息化建设与评估有指导意义。

要实现教育信息化发展战略与教育总体发展战略之间的协调与发展,就必须跳出原有的狭隘的教育信息化发展思路,将教育信息化放在更大的社会语境中。教育信息化要肩负催生教与学、学校管理乃至整个教育系统的变革的使命,人们首先需要积极创新、主动变革,以适应信息化环境下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教育领域的信息技术“生产力悖论”是教育信息化处于“效用波动期”阶段所表现出的特有现象。首先,不论是国内还是国外,教育信息化发展期间不过二十多年,新技术的投资收益具有一定的“时滞”,其背后隐藏着其他要素成熟的过程。其次,效用高低往往是一种主观体验,要做到全面、准确和客观化比较困难,因而误差较大,人们对教育信息化应用的初级阶段评价往往不会太高,只有随着应用的不断深入,效果才能凸显。最后,有必要建立全面反映学校发展的知识资产评估体系,开展教育信息化评估。从造就高效运作的学校内部组织管理、打造高素质的教职工队伍和构建学校与外部环境的良性互动三个方面,系统评估教育信息化对促进上述方面改进,提升当前教育系统及学校发展的潜质。评估体系不能只关注学生成绩报告单这样的传统指标,而是要进一步关注学生的全面成长;不能只关注货币形式的有形产出,而是要进一步关注知识资产等无形的产出;也不能只关注简单的投入与产生计量,而是要关注教育发展的不同语境和变革过程。只有这样,人们才能对“效用波动期”的教育信息化“效益”形成客观公正的评估。

此外,“数字鸿沟”深层次问题实质上反映了教育信息化的核心任务与关键。基础设施中的“数字鸿沟”与地方经济水平直接相关,。它将随着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以及国家面向中西部地区和农村地区的倾斜性财政投入政策的实施,而得到最终的解决。全国政协委员、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原主任、信息产业部原副部长、原党组副书记吕新奎认为,“信息化的本质是推动信息资源共享”。在教育信息化发展中最大的“数字鸿沟”实际上存在于信息资源的应用与共享方面,这同时也是实现教育均衡发展的核心问题。

从最新的国家政策和有关领导的讲话来看,解决信息资源的应用与共享问题已被列入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主要工作日程。2007年8月15日,“2007年暑期西部农村教师部级远程培训计划”启动仪式上,教育部部长周济发表重要讲话,提出要采取有力措施,提高广大教师应用信息技术的积极性和能力,努力使远程教育“班班通”、“堂堂用”,促进农村教育跨越式发展。2008年1月1日,教育部《教育部2008年工作要点》中提到“积极发展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努力推进‘班班通、堂堂用’,让广大中小学学生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其核心就是要解资源应用水平不高的问题。2008年1月4日,周济部长撰文《推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指出,“以应用为先导推进现代远程教育;继续以农村为重点,完善现代远程教育的网络,坚持班班通、堂堂用,进一步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建立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机制。”

从周济部长的讲话、文章和政府重要文件中透露出这样一个信息:“班班通、堂堂用”必将成为指导今后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指导思想。从“校校通”(校园网\教育城域网)到“班班通、堂堂用”,标志着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宏观政策由“基础设施和资源建设”转向“推进与保障教学应用”,即“从装备转向应用”。这也说明了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指导思想与教育发展总体战略趋于一致,同时也为解决“数字鸿沟”的核心问题(资源共享与应用)带来了新的希望。

2财政投入增长难以跟上信息化发展的步伐

事实表明,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已成为我国教育投入的主要组成部分。根据CCiD的市场预测,教育行业信息化的市场空间2004年将达300亿,2005年为400多亿。然而,如果以Luisosin(1998)研究的发展中国家年均每人计算机投资84美元标准进行计算18),每年我们国家投入应该是177.24亿美元!相比之下我国的投入还不足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的一半。

如果按2005年全国2.11亿在校生(小学生10864.07万人,初中生6214.94万人,高中生4030.95万人),不考虑计算机需要更新,将生机比由27:1降低到20:1,全国还需投入大约82.2亿元!以《2005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统计的全国46万所中小学(小学36.62万所,初中62486所,高中31532所),如果给每个学校更新一台价值3000元的计算机,国家为此需要投入13.8亿元!正是由于上述原因,目前国内外在大力研究的廉价手持电子设备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受制于各种方面的限制,此类产品的应用与推广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目前,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设施的条件尚不能满足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实际需要。网络间的互连互通存在瓶颈,仍需升级和扩展扩容。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设备难以满足需求的发展。卫星通信网的建设,是当前很紧急的需求。高校以外的教学和科研单位接入率低,不能满足各级各类教育信息化的发展需要。省市教育网建设参差不齐,影响学校的高速接入。职业学校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落后,教学手段陈旧,计算机普及率低,日常运行和维护困难,使用效率低。

随着网络规模的扩大、用户应用水平的提高,CeRnet主干网的流量以每年翻番的速率增长,目前50%线路的利用率已经超过了70%,主要干线的带宽需求已经达到40G。各核心节点靠单台路由器提供接入服务。线路、设备冗余不足的问题日渐突出,严重影响网络服务质量。CeRnet传输网急需扩大覆盖范围、提高传输容量。

教育信息化的投入与其他教育基础设施投入有很大差异性。除了高额的建设费用外,维护费用、管理费用、人才培养费用要远远高于其他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此外,由于受到it行业总体发展、更新速度快的影响,学校信息化设备也难以幸免。众多学校的教育信息化设施面临没有服务支持的困境,被迫更新亦是在所难免。

我国目前仍处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时期,加之又有封闭的小农经济的传统影响,因而在教育信息化过程中还未能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我国教育信息化严重缺乏自己“造血”的功能,在没有建立好良性循环的市场机制之前,一旦采取类似西方国家长期采用的市场经济体制,中国教育信息化必然遭受重挫。

目前较为可行的思路是,根据各单位不断增长的信息化业务需求、网络和信息技术设备正常运转和维护更新需求,加大教育信息化规划、咨询工作,科学引导教育信息化项目的投资方向,逐步确定科学合理的投资比例。保障信息化培训经费。在保障投入的同时,注重投入带来的教育、社会和经济效益。

政府部门和学校要建立规范化的资金筹措和管理机制,明确政府、企业与学校之间的关系,加强宏观调控和监管力度,使资金筹措方式和渠道规范化、常态化,形成长效机制,实现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3应用能力提升受制于教育体制特征

我国教育管理体制方面所面临的宏观问题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教育技术的发展。由于教育分级管理,中央财政与地方财政在支持教育技术投入方面难以做到协调;鼓励教育技术应用的宏观调控政策对于地方的影响往往甚微;地方不具备管理和处理教育技术应用推广中所出现的问题,产生“投入大,效益低,问题多”的局面。随着教育机构办学自主权的逐步加大和办学主体的多元化,教育信息化发展形式多样,政府监管与其产生矛盾,相互制约所产生的矛盾凸现。行政部门内部实际所形成的小世界难于被打破。

在这样的背景下,各类教育信息化项目也因此产生了在硬件建设、资源共享、技术标准上整合不够,应用孤岛、信息孤岛、资源孤岛严重。各级各类教育行政部门及多数学校的信息化建设与管理条块分割,缺乏有效统筹协调和统一管理体制,各行其是、相互牵制、重复建设现象相当普遍。统筹协调和综合管理疲软。缺少强有力的管理机构进行宏观规划与执行。以教育统计为例,当前工作模式落后,数据准确性、时效性(统计周期),教育部9大司局的信息化工作中都存在需要统计的数据,这种教育部内部的整合已是迫在眉睫。

此外,我国教育制度对技术应用在微观(操作)层次也有影响。以数字化资源开发为例,大都采取自上而下、中央集权模式,这和中国的教育管理体制是一致的。首先,开发什么样的资源、如何开发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先由国家教育部一级的行政单位统一计划决定,各地对此只有间接的非体制上的影响。其次,产品开发出来之后基本上不需要做太多的市场宣传和营销工作,因为产品的推广、发行和销售是以行政命令的方式进行的。在这种体制下,那些搞教育技术的研究者和教学资源开发公司如果不能拿到部级的课题、项目,或者如果自主开发的资源得不到政府的支持,别说发展,就是生存都非常困难。从作为最终消费者的学校来说,基本上也没有什么选择的余地。

另外,中国目前的教育体制还有一个特点就是部门交叉、行政职能重叠。举例来说,国家设有教育部,下属有各职能司局,有负责课程的中心,现在又设立了专门以课程改革为主要任务的课程中心。此外,还有中央电教馆,各级地方也都设有相应的机构。这些分管教育的部门,对教育软件及其发行都有很大的影响。虽说中央电教馆主管教育技术资源的开发和推广工作,可是如果没有其他部门的支持,开发出来的资源是很难推广的。

这种中央集权的教育管理体制也对教育技术方案设计方面产生了影响。例如,前几年我国比较流行的教育城域网就是这样一个例子。通常,教育城域网是由学校、区县教育主管部门、省市教育主管部门组成的三级教育信息网络系统,目的是将本地的教育机构全部联通互联网,实现资源共享、交流互动、网络管理、信息服务、远程教育等多种功能,形成辐射全省市所有中小学及其他教育单位、面向社会开放的综合信息化网络环境。这种被很多专家、教育管理部门所赞赏的“胖中心(中心大服务器群)”——“瘦终端(瘦客户端)”的建网模式成为我国区域教育信息化发展的一个热点。不能否认这种模式确有优势,但很多信息中心的网管人员也尖锐地指出,这种模式只不过是一种专家的理论模式,与实践应用有很大的差距。由于教育城域网的建立,这一地区的教育机构就只能通过该网络出口与其他网络建立联系。除了出口,硬件配置、软件使用、教师培训等都需要通过当地教育局来安排,这对信息中心来说无疑压力很大。而且随着电信上网资费的不断下调,该模式上所谓的经济优势也几乎殆尽了。

二激活内外部力量,实现教育信息化的可持续发展

应对来自政策、投入和体制方面的挑战,关键的问题是要探索并形成良好的、能够支持教育信息化的可持续发展的机制。其中,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动力机制、扩散机制和支持服务机制分别对应来自政策、投入和体制方面的问题,是实现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1协调外部促进力量,提升学校内部动力

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与发展进程中,存在明确的外部推动力和内在牵引力。在众多外部推动力量中,国家是教育信息化发展的主要推动者,这与教育行业特殊性和国家政策有密切的关系。国家经常采用的“权力-强制”、“规范-再教育”策略确实能够较快速地推进国家措施,但也存在一些难以克服的弊端。教育体制与教育行政措施上的过于简单化的大一统思想很难得到真正的落实。因此,以行政命令简化教育应用的复杂问题,通常是行不通的。大胆设想、小心论证、试点示范、逐步推进是必然的趋势。在大力推进由国家主导的教育信息化项目和出台促进政策的同时,还应积极考虑扶植那些以“自下而上”作为指导策略的促进力量和活动。

在这过程中,学术研究力量的积极参与是对国家措施的有力补充,同时也是科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当前,教育技术研究中很多研究都不能以我国本土问题作为出发点,要么是以简单迁移作为研究内容,要么是紧跟国外最新动向。在研究过程中,“只见森林,不见树木”的空话与大话对于一线教师来说,并没有多少实际的指导意义。见微知著,不见微无以知著。不经历对各种案例和实例的分析与体验,所提出的各种可能的理论或假设大都是不能成立的。因此,求真务实的作风,不跟风、不盲从,不以“走过场”、“搞关系”而贻害四方,这是学术团队在促进教育技术应用方面的基本准则。

学术研究者或与教育技术应用有关的厂商,在研发产品或推广过程中通常秉承“经验-理性”指导策略。这种策略有其合理性,能够得到很多人的支持与肯定。然而,类似于“市场销售”的这种推广策略以短期效益作为重要的考核指标,而易出现应用肤浅化、表面化的弊端。这就要求,研究不能泛泛地提出或讨论技术对教育的影响,或者以一种简单化的实验或期望就作为推广的内容。更加科学、稳妥的方法是需要深入学科教学,进行富有创新性的研究。这就属于“自下而上”的指导策略。例如,文科和理科对技术有什么不同的要求,生物和数学的教学对技术有什么不同的要求;对于数学而言,代数和几何又对技术有什么不同的要求,概念教学与解题教学对技术有什么不同要求等等。学术研究应积极挖掘存在于学校中的创新思想,支持这些创新的扩散,慎重研究其发挥效果的条件,以及扩散的可能性。

目前的师资培训机构需要在信息化环境下得到有效整合,以便于提供“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师专业发展服务。从教育主管部门看,可能会涉及如下问题,一是如何通过整合师资区域培训机构,提高工作效率;二是如何转变观念,使、培训由研究导向型转向实践导向型;三是如何使培训由推送转向问题解决型。

教育技术应用效果具有层次性,跨越不同层次的代价与价值也不同,应用层次随学术组织的推动而不断深入。缺乏深层次应用需求的细致分析,缺少应用的核心价值思想,是导致应用障碍的最重要原因。教育技术应用效果的发挥并非简单的采纳与否就能决定的。实现技术转化和整合,是教育技术效果发挥的关键。

学术组织因学术问题的高度专业化,能够为教育组织实现教育技术应用效果发挥方面献计献策,给予相对更好的指导。因此,教育技术扩散的过程中,应大力推动学术组织与学校组织的合作,能够克服政府或it企业组织在推动过程中的盲目性和简单化的倾向。

在国家大力推动教育信息化的过程中,教育行业中的从众心理和不作为心理都是要不得的。一方面,教育技术应用需要外部给予积极推动和有效支持,但是教育技术应用效果的真正发挥需要来自内部强大的需求和积极主动的变化。对于学校来说,实现教育质量的提升,得到政府、社会、家长、学生的认可是关键。而对与学校发展高度相关的教与学、内部结构和外部关系的改善来说,积极主动的变革是改善学校内在发展动力的根本。将学校打造成学习型组织或许是提升内部动力的核心思路。

2实现教育信息化评估的制度化与透明化

以项目方式推进教育信息化将是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中长期存在的一种工作形态。由于项目评估对减少项目投资风险、保证项目既定目标实现等有诸多益处。因此,推动教育技术的扩散应从规划开始就引入项目评估的思想。

顾小清(2006)指出,世界各地的教育信息化评估项目,多是作为教育信息化规划、教育信息化决策、教育信息化项目的综合组成部分。特别是一些大的教育信息化项目,都有相应的评估作为配套,在制定项目目标的同时也就相应地确定了评估的指标。

如果在启动教育信息化项目的同时或者初期就能明确提出配套的评估方案,就能对项目结果进行有针对性的评估,并及时对项目作必要的调整了。在项目的立项初期,通过评估发现问题及时调整避免后患;在项目的进行中,每个阶段,每个环节都应与评估结果比较,随时监控和调整项目执行状态,了解新情况,发现新问题,及时研究采取相应的对策和补救措施。在管理上应该把项目评估、决策和项目执行三权分立,相互监督,互相制约。将风险降到最低。鉴于教育信息化结果的复杂性、结果评估的复杂性,有必要综合评估项目的目标、过程与结果从而评估的重点予以明确,因而使得项目的工作中心得以突出。

需要指出的是,当前我国很多大型项目都在积极引入严格的外部评估机制,并发挥了显著作用。但是还有更多的项目缺乏讦估,或者流于形式。这种现状使得中小学教育信息化中大量存在虚假的“欣欣向荣”。由于没有制度化的项目评估机制,大量的内部操作掩盖了决策者的耳目,各种问题暴露出来:缺乏对项目目标的评估而不切合实际的建设、不健全的管理机制、不能解决实际教师需求的培训、不明确的促进机制、不合理的考核制度等等影响了教育技术成效的发挥。

由政府组建的教育技术支持服务体系在很大程度上是代表政府在推动教育信息化工作,这样一来如果没有一个稳定、有效评估该队伍实施项目情况的权威机构或社会组织存在,则很难保证项目评估能够落到实处。学校教育信息化应用情况也仅仅停留在教育督导考核层次,也没有专门的组织机构能够监控学校促进工作的实施,这也是导致学校信息化内部推动缓慢的原因。

由此可见,如果在制度上实现对“自上而下”的教育信息化建设或者“自下而上”的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有效制衡(包括:监督、检查、建议等)已经成为当前教育体制改革中的一项内容。教育技术信息化评估的制度化与透明化是其发展的趋势。

3构建基于内外互动的教育技术应用支持服务体系

当前的现实情况和发展趋势,对我国区域和学校都提出了很大挑战,亟需提供包括发展战略规划、资源整合、师资培训和信息化服务在内的全方位支持服务。由于中小学普遍缺乏信息素养高的教师队伍和信息化专门管理人才,要想实现合理规划,并能按部就班推进信息化发展战略,难度可想而知;传统的教育体制和教育目标一时难以与当前教育信息化环境的变化相匹配,资源整合、师资培训、应用模式的变革都需要很长一段时间才有可能完成。因此,外部推动力与内部需求间的不协调所导致的不如人意的结果可想而知。

破解该问题的核心在于如何搭建能够有效识别学校现状与问题,评估学校需求,引导学校规划与内部动力,并给予必要外部支持的教育技术应用支持服务体系。该应用支持服务体系既包括传统的“主动上门服务”教育技术支持,也包括以互联网、卫星电视系统等在内的现代远程教育手段。系统所秉承的“需求评估”理念,既是针对支持服务系统的管理者与推动者,也是针对被服务的学校。这种双向的互动能够不断明确问题的核心,形成个性化服务,并积累大量服务型资源。图2反映了本系统的核心理念。

(1)对于支持服务系统而言,通过主动收集、分析每个学校的应用现状以及所需帮助,进行系统归类,从而为每个学校提供个性化的支持服务内容,并将每个学校的发展及其获得的个性化服务和效果作为未来服务的基础;

(2)对于被支持的学校而言,通过向该支持服务系统提供一些必要的额外信息,加上该支持服务系统所提供的一些与本校有关的数据,判断自己存在的问题,确定可能的需求,再判断系统所提供的服务或相似学校解决方案是否符合本校需求,最终决定要获得的那种服务形式。

这种内外互动的过程也是不断明确外部推动方向、引导内部动力、外显教育个体决策参照点的过程。图3是从信息系统角度来看该系统的工作思路。

这种内外互动的教育技术支持服务系统可能有很多实现形式,但是对于学校教育技术采纳机制和发展阶段的识别与分析,以及对学校需求的引导,是形成个性化服务的基础。通过对学校现状反映出的问题的分析,并挑选备选的服务方案,与学校所提出的个性化需求之间进行互动,形成满足实际需要的个性化服务方案(服务目标、服务策略、支持方法、支持性资源),是整个系统的核心;而对服务结果的评估则是改进服务方案,形成与积累丰富而有效的服务资源的必要保证。

基于“内外互动”的教育技术应用支持服务体系具有四个明显的特点:(1)“主动识别”是指该支持服务体系需要有专门的机制能够收集一些教育技术应用/教育信息化应用现状基本数据,从而能够识别学校一些基本问题;(2)“问题聚类”是指该支持服务体系需要能够汇总各学校存在的问题,并根据问题类型给出较为通用的解决方案;(3)“个性服务”是指该系统能够依据学校的个性要求进行进一步完善,从而推送给学校的是个性化很强的服务内容;(4)“效果评估”是指该支持服务系统应能够对服务的结果进行评估,并确定是否需要进一步修订服务方案与内容。

三结束语

教育信息化战略篇3

关键词:智慧教育;发展战略;路径选择

在云计算、物联网与大数据信息技术的推动下,各个国家都开始引进智慧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协作能力以及终身学习的能力,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智慧教育顺应了教育发展潮流,是当前我国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方向和途径。“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运用信息技术变革教育已经成为我国的国家战略,必将引领和推动我国教育的全方位改革和创新。

一、我国智慧教育的发展战略

目前,我国教育还不完全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期盼的要求,存在一系列发展难题。智慧教育通过创新应用信息技术,提升教育系统运行的智慧化水平,有助于破解教育发展难题,从而形成突破点,带动整个教育系统的全面改革。要想是我国的智慧教育能够实现良好的发展,实施正确的发展战略是非常重要以及关键的。笔者认为,正确的发展战略必须是结合我国国情所指定出来的战略。

(一)大变革战略

随着经济水平的发展,我国已经全面进入了信息时代。信息时代主要有三大特征,分别是网络化、智能化以及数字化,必须结合这三大特征来发展教育。目前,我国的教育并没有结合信息时代的特征,传统模式仍是教育的主要运作模式。但是,在信息时代,如果不结合信息技术,教育是无法实现进一步的发展的,教育部门必须尽快突破固有的认识。为此,教育部门要尽快认识到信息技术的重要性,并尽快实施大变革战略以重构教育生态系统。

(二)科教融合战略

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人口众多,教育所处的环境比发达国家要复杂得多,要实现教育的发展需要解决很多的问题。而信息技术的发展则为这一系列教育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可能。科技的进步离不开教育的发展,同样,教育的发展也离不开科技的进步。为了实现教育的更好发展,我国必须尽快实施科教融合战略。实施科教融合战略不仅有助于教育发展问题的解决,还有助于实现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这可谓一举两得。

(三)协同创新战略

智慧教育的建设并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相反的,它是一个较为复杂的系统工程,因此,要想在我国发展智慧教育,就必须结合多方力量。为此,我国要积极实施协同创新战略,加快体制创新,协调好政、产、学、研这四方面的力量,将这四方面的力量发挥到最大化,这有助于实现智慧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四)无障碍战略

教育改革的成果应该惠及每一位人民群众。目前,我国的残疾人人数为8000万,在这8000万的残疾人中,有很大一部分人由于身体的残疾而无法接受教育。事实上,和正常人相比,残疾人更需要接受教育。信息时代的来临以及智慧教育的出现为残疾人教育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可能。为了使残疾人也能够接受教育,我国应该积极实施无障碍战略,关注残疾人的教育需求,为残疾人提供无障碍教育,这有助于教育的普及以及残疾人教育问题的解决。

二、我国智慧教育的发展路径选择

要实现智慧教育的良好发展,选择正确的发展路径也是非常关键的,结合我国的现状,可以采取如下的发展路径:

(一)建设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

要发展智慧教育,首先要做的就是建设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的建立能够实现各类教育服务的智慧化管理以及智慧化运行。但建设智慧化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并不意味着推到现有教育信息化平台,相反的,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是建立在现有教育信息化平台的基础之上的。

(二)建立智慧教育示范区

建立智慧教育示范区也是发展智慧教育所必须实行的。智慧教育示范区应该选择建立在那些信息化水平较高并渴望实现智慧教育的学校。在建立智慧教育示范区之后,有关部门应该对示范区的智慧教育的具体情况进行研究,并及时进行经验的总结,以便日后将这些经验推广至全国各个学校。

(三)组建教育企业联盟

智慧教育的发展离不开企业的支持,为此,我国应该积极组建教育企业联盟。和学校相比,不少企业的信息化水平要高得多。为此,有关教育部门以及学校应该加强与企业的交流以及合作,将企业的力量进入到教育中来,发挥企业对教育的支持作用。有关部门以及学校在组建教育企业联盟的时候,要注意选择那些具有高信息化水平的、对智慧教育有兴趣的企业。

三、结束语

在信息时代,发展智慧教育是实现教育进一步发展的必要条件。目前,多个国家已经开始推广智慧教育活动,发挥出了试点学校的示范性作用,逐步推进、以点带面,我国可以积极借鉴其他学校的发展经验,将课程与教学活动结合起来,加强学校、政府以及企业之间的协作,打造出具备特色的智慧教育示范区,推进相关产业的发展,为我国智慧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钟晓流,宋述强,胡敏,杨现民,李海霞.第四次教育革命视域中的智慧教育生态构建[J].远程教育杂志.2015(04).

教育信息化战略篇4

一、突出教育训练战略地位狠抓正规、合成训练

某部初创时期的教育训练,是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进行的,在经费严重不足,缺乏训练教材和器材的情况下,利用就便器材刻苦训练,从而使广大官兵的专业理论水平和操作技能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为某部尽快形成作战能力打下了坚实基础。但从总体上看,这个时期的教育训练更加侧重技术和操作训练,对部队教育训练规律的认识还是初步的。

20世纪70年代末期到80年代初期,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起步和国民经济的好转,某部建设得到了全面加强。部队编制日趋合理,武器装备更加先进,从而为教育训练的全面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和条件。

(一)着眼全面形成作战能力,突出教育训练的战略地位。

邓小平主持军委工作以后,坚持把教育训练提高到战略位置,我军教育训练经过拨乱反正,从此步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时期。1980年,邓小平在军委扩大会议上强调:“1975年我们就提出要把训练提高到战略地位,因为不打仗,部队军事素质的提高就得靠训练。”在此期间,某部坚持以全面形成作战能力为目标,突出强调教育训练的战略地位,教育训练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好形势。

(二)坚持依法治训,突出正规化训练。

1981年秋,邓小平向全军发出“必须把我军建设成为一支强大的现代化、正规化革命军队”的号召,某部党委及时做出加强部队正规化建设的决定,要求通过抓正规化训练,促迸部队的正规化建设。在正规化训练过程中,逐步完善了军事训练法规体系,建立了正规化训练秩序,形成了正规化教育训练的总体思路。通过加强正规化教育训练,坚持按纲施训,依法从严治训,不断提高教育训练质量,增强了部队的战斗力。

(三)强调系统施训,狠抓部队合成训练。

上世纪80年代中期,遵照邓小平“要抓好合成训练”的指示,某部坚持把部队合成训练与配套建设作为教育训练工作的重点,并不断推动合成训练向高层次发展,使部队整体作战能力有了较大程度的提高。教育训练实践表明,认真落实军委总部的指示要求,狠抓部队合成训练,是提高部队整体作战能力的关键。

经过10多年艰苦卓绝的不懈努力,某部教育训练全面发展,对部队教育训练规律的认识逐步深化,教育训练层次不断提高,教育训练法规逐步完善,有力促进了部队作战能力的形成、巩固和提高。

二、教育训练在创新中蓬勃发展

进入20世纪末期,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在世界军事革命的影响下,我军教育训练的外部环境和内部需求发生了变化。同志把邓小平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创造性地运用于军队质量建设之中,提出了“要坚定不移地贯彻科技强军战略,向科技要训练质量,向科技要战斗力”。某部深入贯彻关于科技强军的战略思想,进一步强化教育训练的中心地位,实施科技兴训,大兴科技练兵,以科技进步推动教育训练的跨世纪发展。

(一)突出战斗力标准,进一步强化教育训练的中心地位。

党中央领导强调:“军事理论研究的成果,武器装备的发展和体制编制的调整改革,最终都要通过训练才能成为现实的战斗力,因此,必须把教育训练摆到战略地位。”教育训练为中心,是增强我军战斗力的主要途径。搞好质量建军、走精兵之路是迎接世界新军事革命挑战的基本措施。在这一思想指导下,某部各级党委和机关始终坚持以教育训练为中心,紧贴军事斗争准备实际,突出战斗力标准,圆满完成了各项战备训练任务,广大官兵思想观念发生了深刻变化,教育训练创新取得了丰硕成果,人才队伍建设有了新的发展,部队的“打赢”能力得到了进一步提高。

(二)实施科技兴训,广泛开展群众性科技练兵活动。

1998年,某部党委作出决定,要求部队深入贯彻落实科技强军的战略思想和军委、总部关于科技兴训的战略部署,迅速掀起群众性科技练兵热潮,提高官兵的综合素质和部队的整体作战能力。先后进行了训练内容、方法与手段的创新,逐步实现了模拟化、网络化和基地化训练;强化了各级首长机关的组织指挥和业务素质训练;加强了指挥军官、技术军官和操作骨干等三支队伍的配套训练;着眼部队跨越式发展,加强了新武器装备超前训练;围绕部队快速反应、信息对抗、野战生存、协同作战和综合保障“五种能力”的形成与提高,狠抓了针对性训练;优化了院校教育体制,深化了教学改革,人才培养质量明显提高。

(三)以作战任务为牵引,加强使命性课题的研究与演练。

随着新时期军事斗争准备任务的日益紧迫,某部坚持以作战任务为牵引,用作战需求牵引训练创新,加强了使命性课题的研究与演练。重点是根据未来实战要求,加大了研究与演练力度,组织了多次重大演习活动。同时,认真梳理和总结了部队近年来参加演习训练的成果和经验,结合年度重大训练任务,深人开展部队一体化训练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逐步走出了一条符合作战特点、具有自身特色的一体化教育训练路子。

通过广泛开展群众性科技练兵活动,部队教育训练内容进一步优化,手段更加现代化,管理更加科学、正规,广大官兵的科技素质进一步提高,增强了确保部队“打赢”的能力。

三、在推进转型中教育训练的跃升

新世纪新阶段,我军使命任务的拓展和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深入,以及军事斗争准备任务的加重,主席从时展和战略全局高度,着眼维护国家安全和军队履行新的历史使命,向全军发出了大抓军事训练的号召,做出了积极推进机械化条件下军事训练向信息化条件下军事训练转变的战略决策,为该部教育训练在推进转型中腾飞指明了方向。

(一)加快构建信息化军事训练体系,促使某部教育训练向信息化聚焦。

遵照主席关于信息化条件下军事训练转变的战略思想,某部积极推进机械化条件下军事训练向信息化条件下军事训练转变,加快构建具有自身特色的信息化军事训练体系。包括“健全完善信息化条件下军队训练内容体系;健全完善模拟训练、网络训练和对抗训练方法手段体系;健全完善基于能力检验的训练考评体系;健全完善科学统筹、协调运行的教育训练领导管理体系;健全完善集约高效的训练保障体系;健全完善系统配套、科学规范的训练法规体系;健全完善奖励向训练倾斜、使用与成绩挂钩的激励政策体系;健全完善体现特色、充满活力的训练科研体系”等体系建设。通过构建信息化条件下军事训练科学体系,真正将信息化战争理论、非线性非接触作战方法以及信息技术知识、信息技术手段,融入部队教育训练的各个领域、各个环节,促使部队教育训练全面向信息化聚焦,切实实现了部队战斗力生成模式向信息技术的转变。

(二)着力解决军事训练中的重点难点问题,促使部队信息化条件下的实战能力有质的跃升。

积极推进教育训练转型,根本目的就是要不断提高部队信息化条件下的实战能力。因此,针对制约和影响部队信息化条件下实战能力提高的因素,积极推进机械化条件下军事训练向信息化条件下军事训练转变,着力解决军事训练中的重点难点问题,正确处理战役训练与战术训练、首长机关训练与部队训练、主战部队训练与保障要素训练、军事训练与心理战训练、院校教育与部队训练、训练内容建设与方法手段建设等诸多关系,并针对部队军事训练领域的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寻求解决办法,促使部队在信息化条件下的威慑和实战能力有质的提高。

(三)充分发挥院校人才培养的主渠道作用,努力培养适应信息化战争要求的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

教育信息化战略篇5

在信息化浪潮的席卷下,信息技术对教育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世界各国已经把教育信息化作为提高全民素质、增强创新能力和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战略。新加坡是教育信息化启动较早、发展较快的亚洲国家,也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拥有国家基础教育信息化规划的国家之一。我国与新加坡具有相似的教育文化背景,解读新加坡的基础教育信息化规划对于我国制定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和落实基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任务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文章着重介绍了新加坡最新出台的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master plan3,并对三个不同时期制定的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进行了简单的比较分析,最后得出了若干对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启示。

【关键词】新加坡;基础教育信息化;信息化发展规划;master plan 3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9—458x(2012)12—0080—05

引 言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简称《教育规划纲要》)专门把“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作为一章,明确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教育部专门成立专家组研制《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全国各省市地区教育研究机构、电教馆、中小学校等也都纷纷开始研制地方教育信息化战略规划。由此可见,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促进教育的创新与变革,是我国向教育强国迈进的重大战略抉择。

基础教育信息化是提高国民信息素养的基石,是教育信息化的重中之重[1]。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取得了一定的成就,然而区域发展不均衡、数字鸿沟过大、投入产出效益低是制约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的主要问题。

新加坡是教育信息化起步较早、发展较快的亚洲国家,也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颁布了国家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的国家之一。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新加坡作为亚洲国家,与我国在文化、教育上有相似的背景,因此,新加坡基础教育信息化的成功经验,无疑对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一、新加坡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成就

早在1997年,为了迎接21世纪信息时代的挑战,新加坡教育部颁布了第一个国家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master plan 1(简称mp1)。mp1的主要内容包括加强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在课程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并改革评价方法,对教师进行信息技术培训等[2]。该规划的实施为新加坡在中小学进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据调查,新加坡的所有学生都掌握了完成基于信息技术项目或课程的必备技能;所有学校都拥有基于信息技术教学所需的必要基础设施;所有教师都掌握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本技能[3]。

2003年,新加坡教育部又颁布了第二个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master plan 2(简称mp2)。与mp1侧重在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不同,mp2更强调在已有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基础上,将信息技术融入基础教育中,通过改造学校的文化,推动和支持学生思考学习。mp2规定,2003年到2008年期间,新加坡基础教育信息化的宏观目标是普遍、有效地使用信息技术以提升教育过程、改善教育结构[4]。mp2主要内容包括课程与评价中信息技术的应用、教师专业发展、学校能力培养、研发规划、基础设施与技术支持等方面[5],并制定了相应的发展战略和实施规划。调查结果显示,至2008年,80%的学校达到了mp2的战略目标,15%的学校超过了mp2的预期目标[6]。

二、新加坡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

在mp1和mp2的指导下,虽然新加坡在基础教育信息化的建设上取得了突出的成就,但是也出现了一些亟待解决的新问题,即教师对信息技术的理解程度与教师在课堂上深入贯彻信息技术的教学理念之间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不同的学校在执行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的过程中存在质量效益的不均衡。为了进一步推动新加坡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解决当前新加坡基础教育信息化面临的新问题,2009年,新加坡教育部制定了最新的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master plan 3(简称mp3),mp3规定了2009年到2014年期间新加坡基础教育信息化的目标愿景、实施战略、项目计划等内容。

(一)mp3的目标愿景

与mp1、mp2相比,mp3强调学生自己的主动性,鼓励学生进行自我管理与监督,同时注重利用信息技术创设好的学习环境,为学生提供优质的内容,提高学习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目标二:学校领导者能引导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并为师生在教学中使用信息技术创造条件。

为了促进校领导达到预期的目标,mp3针对“引导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和“为在教学中使用信息技术创造条件”这两个核心任务,分别提出了具体的目标和实现各个目标的策略,如表2所示。

目标三:教师能为学生提供信息化环境下的学习经验,使学生成为自主学习者和协作学习者,并培养学生成为有见识、有责任感的信息技术使用者。

目标四:信息技术基础设施能支持实现随时随地、无处不在的学习。

(二)mp3的实施战略

为了实现上述目标愿景,mp3提出了四个推动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战略,分别是:通过加强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和评估的整合来促进学习,培养学生的21 世纪技能;提供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的典型实践案例,为教师提供不同的专业化发展道路;促进最佳实践和成功创新经验的分享;改善学校信息技术的环境条件以支持mp3的贯彻落实。这四个战略的贯彻落实将主要通过以下五个关键内容来实现:

1. 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和评估的整合

2. 网络健康

为了给学生创造健康安全的网络环境,mp3提出了网络健康方面的一些实施项目,这些项目的目标均在于引导学生合理正确的使用网络,让学生了解网络的潜在危险,并学会安全有责任地使用网络。“网络健康学生大使”是其中的一个项目,该项目组每年都会组织网络健康会议,邀请前任的网络健康学生大使分享网络健康方面的实践经验,即将成为网络健康学生大使的学生学习优秀经验并提升全体学生的网络健康意识。

3. 教师专业发展

学校领导要为教师创造环境,让教师互相交流教育经验,尤其要学习信息技术与课堂整合的优秀经验。此外,新加坡教育部还将培训一批具有深厚教学功底的教师,让这些教师在校内外引领和指导其它教师的专业发展。

4. 研发

为了促进最佳实践的共享,新加坡教育部将支持“教育实验室网络”的建立,这些实验室将提供最新的技术以促进教育技术专家、课程专家和学科教师共同探索学习的各种可能性,并作为职前和在职教师的培训基地。另外,新加坡教育部还将通过“未来学校”等项目继续支持学校在信息技术教育应用中的创新实践,并推动良好实践在学校间的交流分享。

5.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建设

提供更灵活、移动的基础设施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信息技术,如接入无线因特网等,尝试为更多学校的学生配笔记本电脑,接入高数据带宽的网络等。

三、不同时期新加坡基础教育

信息化发展规划的比较分析

新加坡基础教育信息化三个发展规划是在特定的发展阶段,为了满足信息技术教育应用的不同需求而制定的阶段性纲领文件,因此,每个规划在目标、侧重点及内容上均有不同。下面针对这些方面对其进行比较分析,如表5所示。

虽然从整体上看,三个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都包含课程评估、基础设施和教师发展等四个方面的内容,但是由于不同阶段的基础教育信息化战略目标不同,因此对这些内容设定的目标也在不断发展、变化,如表6所示。

四、新加坡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

对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的启示

(一)全面提升学校的信息化基础设施的配置水平,营造信息化学习环境

通过比较分析新加坡在三个不同发展阶段制定的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可以发现基础设施建设一直都是新加坡基础教育信息化的重要发展任务。而且,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新加坡对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的目标也在不断变化和提升,由此可见,基础设施建设对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保障作用。

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经历十几年的发展,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取得了较大进展,然而区域发展不均衡、数字鸿沟过大依然是阻碍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的突出问题。为了缓解这些问题,我国应该提升基础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的配置水平,重点支持农村地区、边远贫困地区、少数民族地区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建设,确保每所学校的学生都能使用到信息技术设备;建立资源的共建共享机制,缩小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和学校之间的数字化差距。

(二)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构建新型的学习、教学和评价方式,全面推进信息技术与基础教育的融合

当前,信息化设备利用率低、资源使用方式不恰当等是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普遍存在的问题。大部分中小学校的计算机、多媒体实验室等设备资源长期处于“闲置”状态,个别发达地区的中小学校开发使用了网络课程,但是在应用中存在很多问题,如网络课程只简单地实现了课程内容的“数字化”,并未真正对数字化学习内容和学习环境进行设计以符合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并未在培养学生解决真实问题能力、协作探究能力、创造能力等方面有更多探索和成效。

教师应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构建基于web的数字化、智能化学习环境,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数字教育资源、软件工具和支持服务,引导学生主动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启发式、探究式、协作式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协作能力和创造能力。此外,学校应该鼓励教师利用信息技术改变传统的学习评价方式,以“自评”与“他评”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个人的学习动机、学习过程、学习成果及小组的学习活动、学习成果进行综合评价,促进学生在评价中反思、沟通和交流。

(三)注重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培训,鼓励教师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促进专业发展

纵览新加坡的三个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无论处于哪个时期,教师的专业发展始终是新加坡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的重要内容。通过具体的分析,可以看到新加坡对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要求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不断提高。信息时代的教师不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还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帮助者,为了实现信息时代教师角色的成功转变,国家和地方政府应该通过制定相关的政策法规,引导和鼓励教师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和工具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注重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培训。

在利用信息技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方面,我国相关教育部门可以组织建立开放性的网络教研平台,每个学校的教师可以与校内同行、校外的学科教师、学科内的专家建立联系,及时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分享教育教学的经验和成果。教师自身也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建立个人的职业生涯学习网络,不断提升自身的信息素养及在信息化环境中开展教学活动的能力。

(四)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注重培养学生信息化环境下的学习能力

教育信息化战略篇6

     人才是构成战斗力的核心。每逢军队建设面临重大转型或调整的时期,人才问题总会率先进入人们视野,甚至成为关注的焦点。世界各主要军事国家在推进新军事变革中,也无不例外。有一个共同的做法,就是把高素质人才的培养作为战略制高点。美国国防部在1997年《四年防务评估报告》中,就提出了“新型军事人才是军事战略竞争的制高点”的观点。俄罗斯2002年颁发了《俄联邦军事教育体系改革纲要》,提出以调整军事教育内容为重点,全面提高军事人才培养质量。日本防卫厅把培养适应未来战争需要的新型军事人才,作为自卫队改革的主要内容,在“防卫改革委员会”中增设了“人才培养与保障委员会”。高素质人才无疑已成为决定新军事变革成败的战略资源和核心要素,谁抢占了人才制高点,谁就拥有制胜的先机。

但从实际情况看,我军官兵的信息化素质普遍比较低。由于科学文化基础的“先天不足”,使他们在信息化建设上力不从心。甚至有相当多的专业人员只能从事一般的设备维护工作。院校专业设置不能满足培养信息化人才的需要,信息化知识教学的比重偏低。信息化“五类人才”普遍发展不均衡,相互之间缺乏高度融合和协调互补,没有真正形成“人才链”。受社会大环境影响,加上部队人才政策机制的相对滞后,对人才的吸引力明显不足,“需要的进不来、进来的用不上,用上的留不住”。分布也不合理。上层和中心区域“人才相对过剩”,基层和边远地区“人才相对紧缺”。官兵在信息化条件下接受的严格训练不够,有参战经历的人才少等等,已经成为影响我军信息化人才建设的“短板”。瞄准世界军事变革的前沿,抓住机械化向信息化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在争夺信息化军事人才制高点上形成有效突破,科学谋划和构建我军信息化人才资源的开发战略,是摆在我军信息化人才建设面前的迫切任务。

院校在信息化人才培养方面起主导作用。西方军事教育学者苏尔宁说:“就实质而言,军事领域里正以隐蔽形式进行着世界各国及军队间的教育对抗,其目的在于争夺控制技术活动中的人的领先地位。”充分发挥院校“主渠道”作用,形成多路并举的多元化培养格局,是我军信息化人才建设的必由之路。一要创新培养模式。以学科信息化为主线、以信息科学为中心,以教育信息化为目标,从信息化战略谋划、信息化战争理论、信息化办校治学、信息化装备研发、信息化体系构建、信息化人才工程等方面着手,深化院校改革和教学改革,增设相关专业,调整培养方向,优化教学内容,提升培养层次,建立“体系严密、内容宽泛、重点突出、适度超前”的教学内容体系,全方位打造军队信息化人才培养模式。二要拓宽培养渠道。在充分发挥军队院校主渠道作用的同时,广泛利用社会智力资源,逐步形成以军队院校培训为主、国内外教育资源为辅,多种渠道并举的培训格局。一方面,与地方高校、科研机构共育人才,形成军地兼容、优势互补培训人才的有效机制,把国内信息领域的高、精、尖人才吸引到军队,大胆地委以重任,提升部队信息人才的技术层次。另一方面,按照“以我为主,学我所需,为我所用”的原则,通过选派留学生、出国考察、召开军事学术交流会和联合军演等形式,学习借鉴外军在信息化军事人才战略发展建设的成功经验,有效发挥“后发展效应”。三要加强实践锻炼。加强实践锻炼,是信息人才培养不可缺少的环节。通过仿真训练,网上演兵、网上对抗,“电脑上打仗”和到部队代职、任职,参加各类实战演习等“准战场”摔打、锻炼,使官兵熟悉信息化条件下的作战理论、作战样式和作战行动,丰富战场理论,积累实战经验。四要优化育人环境。环境影响人、机制激励约束人。完善人才奖惩措施,奖优罚劣,对有重大贡献的人才给予重奖;大力宣扬优秀人才典型,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建立健全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有利于科学研究团结协作、集智攻关的良好机制。为那些有志于献身国防和军队建设的优秀人才创造条件,激发人才创业的内在动力。

教育信息化战略篇7

一、抓住机遇,调整教育信息化发展思路

“十一五”以来,湖南省教育信息化发展坚持以党的十七大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建设教育强省的决定》精神为指导,着力加强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平台、教育信息资源、教育信息化应用能力建设,实施“一网、一站、两库、两平台”(教育网络、教育门户网站、教育管理基础数据库、教育教学公共资源库、教育电子政务平台、教育公共服务平台)的重点建设工程,取得了显著进步。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教育信息化应用平台、教育信息资源、教育信息化应用、教育网络信息安全等各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同时也应看到,教育信息化建设依然存在重硬件轻资源,重建设轻服务,优质资源不能共享,“数字鸿沟”逐渐扩大等问题,制约教育信息化发展的一些深层矛盾在我省还比较突出。

“十二五”期间,湖南教育信息化发展将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面临新的发展机遇:一是以云计算、物联网、新一代互联网、宽带移动通信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革命,正在不断催生新技术、新产品、新业务,推动信息产业升级,改变信息化发展模式。依托新一轮信息技术构建的公共基础设施、共享服务平台及其云计算服务体系,将为教育信息化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撑。二是湖南实施“四化两型”(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新型城镇化、信息化,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发展战略,把信息化放在突出位置。《数字湖南建设纲要》以更新的观念、更高的起点、更全面的规划、更有力的保障措施,为全省各领域信息化提出了具体要求,为教育信息化发展提供了新的发展思路和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三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从未来10年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高度,确定了教育信息化的战略地位,提出了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战略目标、任务和工作要求。《湖南省建设教育强省规划纲要(2010-2020年)》将教育信息化列入六大战略重点之一,湖南教育信息化将进入一个快速发展的机遇期。

教育信息化所面临的发展机遇和有利条件,特别是以云计算、宽带移动互联网等为主要特征的信息化新的服务模式,为解决传统教育信息化发展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化解教育信息化发展长期存在的深层矛盾,提供了全新的思路和解决方案。抓住机遇,应对挑战,必须克服教育信息化传统观念的束缚,用新的思路指导教育信息化发展。传统的教育信息化在观念上把信息化和教育信息化等同,把建网络、买设备、建平台等当成了教育信息化的主要内容,在思路上以“网络中心”或“校园网”建设为核心,寻求从本单位或教育系统的范围制定技术解决方案,基本上是“自己投入、自己建设、自己管理、自己维护、自己使用”,形成“大而全、小而全”的发展模式,从而使建成的项目发挥不了应有的效益,使教育信息化长期存在的问题得不到解决,使教育信息化的可持续发展面临困难。因此,抓住机遇,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首先必须转变教育信息化的传统观念,调整教育信息化发展思路。在观念上必须认识到信息化不等于教育信息化,教育信息化以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为特征,是促进教育理念、内容、方法、手段转变的重要途径,是提高教育管理水平和公共服务能力的有效手段,没有教育信息化就没有教育现代化。在发展思路上必须进行重大调整,建立“政府引导、企业参与、学校应用、服务驱动”的新思路,推动教育信息化服务与应用模式创新,加快教育信息化发展进程。

二、积极探索,转换教育信息化发展方式

湖南省按照“政府引导、企业参与、学校应用、服务驱动”的新思路,结合国家、省有关信息化发展规划,充分吸收云计算、数字空间等新技术、新理念,积极探索教育信息化发展方式的转换。从2010年开始,我们在全省职业院校开始空间建设试点工作,引进了华夏高科技产业创新奖励办公室基于web2.0和云计算等技术开发的,以个人学习空间为基础、以网络交互学习为重点的“世界大学城”网络服务平台,按照“企业搭建平台、院校购买服务”的方式,推进全省职业院校教育信息化。到目前为止,试点工作进展顺利,成效显著,得到教育部领导的充分肯定。

一是以较少投入快速搭建信息化应用平台,实现了信息资源建设和使用快速增长的目标。全省职业院校以购买服务方式快速建成了161个机构平台(管理类平台4个,教学类平台157个),40余万个师生开通个人教学或学习空间;在不到一年半的时间内,全省职业院校师生通过个人空间已上传视频60余万个,文章980多万篇,交流互动帖子5000余万个,文章浏览数突破1.2亿人次,视频浏览数达970多万人次。

教育信息化战略篇8

作者:万晓燕韩友涛周泰正【论文摘要】搞好企业信息化战略不仅关系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还会影响到整个国家的信息化建设。本文通过对美、日、欧等发达国家的信息化战略现状进行研究,旨在为我国企业信息化战略提出启示,以利更好地发展我国的企业信息化。【论文关键词】信息化战略研究启示企业信息化战略就是企业通过对信息化进行的全面总体的中长期规划,确定信息化建设的总体方向。搞好企业信息化战略不仅关系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还会影响到整个国家的信息化建设。目前发达国家企业信息化水平较高,都在不同程度地进行企业信息化战略,许多国家都将其列为部级重大项目,实践中积累了有益经验。一、国外企业信息化战略的研究信息化对于国外现代企业来说,已经上升到一级战略的高度。1.美国企业信息化战略的相关研究。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企业信息化战略作为企业一种职能层面的战略已经成为美国信息管理界研究的热点,美国政府高度重视本国的信息化建设,为了推动信息社会发展的进程,美国尤其重视基础设施方面的投入,美国政府将“信息高速公路”建设作为政府的施政纲领,消除限制,倡导竞争,积极推动网络基础设施的建设,并把信息化发展战略作为国家总体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另外,哈佛大学教授理查德.诺兰(Richardnolan)曾提出过著名的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阶段划分理论,通称:“诺兰模型”。美国信息管理学者w.R.Synnott和w.H.Gruber在其出版的《信息资源管理:20世纪80年代的机会与战略》一书中探讨了信息战略问题。在信息化建设中,美国的许多企业如exxon.mobil、Chevron、texaco等企业也按照本组织的发展战略目标成功制定了企业信息发展战略。2.日本企业信息化战略的相关研究。20世纪90年代,信息技术革命已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日本政府抓住这一历史机遇,通过制定信息化战略和信息化计划,加大对信息产业的投资力度,加快信息技术在各行业的不断扩散,有力推动了信息化发展,奠定了企业信息化的初步基础。20世纪90年代后期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在全球性信息化浪潮的推动下,日本政府和企业,更加深刻认识到企业信息化建设对日本经济和企业的重要作用,积极采取各种措施推动和实现企业信息化,日本政府及时提出了“it立国”、“it基本战略”、“e—Japan战略”和“u—Japan”等,不断加强和完善了以促进信息产业发展为中心的产业政策,为企业信息化创造了有利的外部环境,有力推动了日本企业信息化的全面发展。在进行企业信息化战略时,日本企业注重将先进的管理信息系统和传统的管理方式相结合,按照科学的方法改造现有的企业业务流程,同时,在雇用、工资、晋升方面均采取了有效措施,以确保信息化战略所需的it人员。3.欧洲企业信息化战略的相关研究。德国是欧洲头号经济大国,也是仅次于美国、日本的世界第三经济强国。为了增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德国非常重视信息化建设:1999年制定的“21世纪信息社会的创新与工作机遇”,是德国第一个走向信息社会的战略计划。进入新世纪后,德国又制定了“2006的德国信息社会行动纲领”,这是德国走向信息社会的主体计划,对信息化战略的主要方面提出了明确的目标,强调要通过政府创造环境,实施政府与产业界的合作,形成向信息社会转移的体制和机制。目前,德国正在制定第三套信息化行动计划(2006年至2010年)。这个计划与欧盟的信息社会计划是一致的。通过制定和实施信息化发展战略,德国信息化得到了较快的发展。英国作为西方主要发达国家,也十分清楚在信息时代、网络经济时代,信息战略是决定经济上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同时英国传统产业的竞争力日趋下降、企业的人力成本不断增加、生产全球化的压力不断增强,英国政府意识到企业信息化建设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英国政府了一系列政策,阐明了其在信息化建设方面的方针与目标,确立了以中小企业为重点的信息化发展战略,同时,为推进企业信息化,英国政府实施了系列的专项规划:“信息社会计划”和“技术就是企业”,提高了企业的信息化水平。法国为进一步缩小信息化发展领域与其他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法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法国政府宣布将建立信息社会定为其行动的重点之一,同时还提出一项信息社会政府行动计划,把发展信息技术作为政府的“主要目标之一”,以弥补法国在信息技术方面的差距,使信息技术成为促进经济增长、扩大就业的新动力。在推进信息化的同时,法国政府将信息技术教育作为学生技术课教育的一部分,分别在小学、初中和高中开设信息和通信技术教育,而且极其重视信息技术在其他学科中的应用,将其作为国家教育制度的目标之一。储备信息技术人才、推进信息技术发展成为法国信息化战略发展的主要手段之一,同时这也为其信息化战略的推进提供了最强的推动力,进一步缩小信息化与其他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二、国外企业信息化战略对我国企业信息化战略的启示1.企业积极跟进。信息化是决定企业成败的关键因素,只有实施信息化战略,企业真正实现信息化,企业才有可能抓住机遇,实现健康发展。发展至今日,发达国家企业的信息化水平可说已经到了一个相当高的水平。2.加强政府的宏观引导与政府支持。企业信息化实施本身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不但涉及到企业产、供、销的各个环节和人、财、物资源配置的全过程,还要靠政府的引导和协助,构建政府与企业合作的平台,为企业信息化战略的实施创造良好的环境。目前,我国企业在资金和科技实力上还不能与美国、日本、欧洲的企业相比,特别需要国家的积极扶持,要实施激励企业技术创新的财税金融政策,完善的调整国家产业技术政策,支持企业的信息化战略。对于国内企业来讲,其信息化虽然以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成熟的行业应用为基础,但在探寻适合国内企业的本土化方面尚有待继续探讨。显然,绝不能照搬国外的产品和理念,只有适时找到中外企业在行业管理和应用上的差异和平衡点,以适合中国国情的企业信息化发展战略带动企业信息化体系的建立,才是中国企业信息化战略的正确之路。参考文献:李晓东:我国企业信息化发展的现状、障碍及对策建议[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1/1黄亮:论日本信息化的发展[D].东北财经大学,2005

教育信息化战略篇9

20世纪以来,教育信息技术开始在全球产生广泛的影响。美国在1996年就提出了教育信息发展计划,提出让100%的学校与互联网连通。2010年又《国家教育技术规划》,要求以技术推动学习方式、评估方式和教学方式变革,以巩固和保持美国在全球的教育优势。英国科教预算中增加1.6亿英镑用于信息基础设施,帮助大学更简便地共享海量研究数据。日本2010年《教育信息化指南》,从学习、使用、提高教师指导能力等9个方面推进信息化运用。韩国2011年推出“智慧教育战略”,投资20亿美元开发电子教科书、教师再培训、建立云网络,宣布到2015年所有学校的纸质课本将被电子课本取代。

国际教育信息化发展推动了教育体系的深层变革。在教学方式上,通过构建网络化的教学体系,使学习方式由被动式向主动式、互动式学习转变,泛在学习、移动学习、个性化学习逐渐成为现实。在教学资源上,通过构建智能化的平台,提升优质教学资源的开发利用水平,更低成本、更广范围共享,大大提升了学习效果和教育投入效率。

国际教育信息化的迅猛发展,引起了我国的高度重视。2012年3月,教育部颁布了《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要求“到2020年,全面完成《国家中长期教育政策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所提出的教育信息化目标任务,形成与国家教育现代化发展目标相适应的教育信息化体系,基本建成人人可享有优质教育资源的信息化学习环境,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的信息化支撑服务体系。”

2012年5月,教育部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意见》。《意见》指出,要统一思想认识,把信息技术创新应用作为改革和发展职业教育的关键基础和战略支撑。“十二五”时期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基本思路与总体目标是:“到2015年,职业院校配备够用适用的计算机及其配套设备设施;90%的职业院校建成运行流畅、功能齐全的校园网,信息技术能够支撑学校教育、教学、管理、科研等各项应用;85%的职业院校按标准建成数字校园;90%的成人学校及其他职业培训机构实现网络宽带接入;其他学校都能建成卫星数据地面接收站;边远山区和贫困地区职业学校建成数字化资源播放平台。建成国家职业教育数字化信息资源库,不断完善各级职业教育网络学习平台;建成国家职业能力培养虚拟仿真实践教学公共环境,为在校学生、企业职工及社会学习者提供优质实践教学资源。建成全国职业教育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实现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政务管理和职业院校业务管理的信息化、标准化和规范化。形成学生信息技术职业能力认证机制。职业教育信息化能力达到发达国家水平。”

教育信息化战略篇10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战略制导型;方法Ce;方法体系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5194(2007)06―0131―05

“战略制导型”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体系是一种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的新型思政方法体系,是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体系的扬弃和发展。它的产生具有时代演进的深厚背景,更是新世纪新阶段社会发展的客观需求。其本质内涵与结构都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内在规律性运动发展的客观体现。

一、创建背景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体系是指各种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之间在纵向和横向上相互关联的系统,是其各种方法按照一定的方法理论指导、为实现一定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目标而形成的彼此关联、相互作用、相辅相成的有机结构整体。主要内涵包括方法体系的价值取向、内容要素、结构方式及其整体功能,其中方法体系的价值取向是核心。

传统思政方法体系的改革与创新势在必行。因为我们已进入新世纪新时期,“面对新形势新情况,思想政治工作在继承和发扬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必须在内容、形式、方法、手段、机制等方面努力进行创新和改进,特别要在增强时代感、加强针对性、实效性、主动性上下功夫。”实际上,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背景发生了重大变化,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中心任务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理论与方法提出了与时俱进、创新发展的新要求,特别是当前如何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统领人们的思想,已成为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理论必须认真回答的学科前沿问题。而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体系在新的任务面前已力不从心,在方法体系的内容要素、结构方式及其整体功能取向等学理要素方面,都呈现出了许多过时、滞后和不适应现象,整体功能的战略性缺失问题显得尤为突出,主要表现为:

1.价值导向的过时性。价值导向的过时性是指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体系的功能取向落后于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不适应现代社会人们思想意识多样性现实状况。主要表现为:一是传统方法体系重具体问题轻战略调控。其构成本来就是思想政治工作中实践经验方法的总结,功能取向较多地注重实际具体问题的解决,甚至只关注化解眼前事件,也就是所谓“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缺乏从宏观格局把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体系本身所具备的战略调控意识,当然难以适应多元化时代的发展要求。二是传统方法体系重行政命令轻人本尊重。传统方法体系深受计划经济体制思维方式和运作方式影响,其教育价值导向与现代社会格格不入,主要表现在:过分强调行政命令,致使教育方法体系严重教条化,往往注重形式的广泛性和轰动性,注重“大道理”而忽视“小道理”,注重行政手段而忽视情感手段。而且单纯注重单向灌输,易导致受教育者主观能动性的丧失,形成过分强调群体本位、轻视个体本位的价值倾向,极度时甚至出现与受教育者生活的脱离,只关注其社会价值的一面,个人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生活都被高度政治化了,不尊重“独立个体”,或把集体看作是社会对个人的一种约束。从而造成了实践上个人与集体的对立。三是传统方法体系对现代社会意识形态的驾驭功能缺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经济成份、利益主体社会组织、生活方式都呈现出多样化发展趋势,人们思想活动和精神文化需求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日益增强,以前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单纯依靠政治手段就可以解决的问题,现在已超出了纯政治的能力范围。必须改进自身的方法模式,增强自身方法体系的现代驾驭功能,才能确保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正确方向。

2.内容要素的滞后性。内容要素的滞后性是指传统方法体系中部分方法要素已经难以适应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际需要。主要表现为:一是传统方法体系的内容要素陈旧过时。诸如重形式,轻实效,常采用开会学习、发官方文章。耗时长,声势大,看似轰轰烈烈,却往往“雷声大、雨点小”、“水过地皮湿”,收不到实际效果。而且通常采用注入式、填鸭式等手段,缺乏真挚的情感投入和交流,把受教育者看成完全被动和理应服从的承受者,往往引起人们的心理反感和排斥,收效甚微。二是传统方法体系中许多现代方法要素缺失。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体系是革命战争年代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初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系统集成,是适合当时社会环境和人们思想状态的行之有效的方法体系。但是,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特别是以多媒体和因特网为主要载体的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体系的内容要素出现了老化现象,必须与时俱进、更新发展。譬如必须大力研发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方法、网络方法等,就很能适应当前人们思维意识日趋活跃、精神世界日益多元的现实需要。

3.结构关系的不合理性。结构关系的不合理性是指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体系内在结构的失衡与逻辑联结的失当,致使整个结构与暴露出不和谐的现象。主要表现为:一是战略性方法与战术性方法比例长期相对失衡而导致结构关系不合理。主要是偏重战术性方法的探讨与运用(诸如强调具体的理论灌输方法、谈心方法等),轻视战略性方法的发掘与发展。换言之,传统方法结构体系主要是整合微观战术方法,缺乏能用于驾驭社会思想意识的战略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二是方法要素之间的衔接逻辑脆弱,容易断链,导致传统方法体系的运行机制僵化乃至功能失效:由于历史原因,传统方法体系不是按照严格的学科逻辑整合而成也没有探求方法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结方式,主要是依据实践经过将方法要素组合起来。这样形成的体系结构,一旦体系内部因素或外部环境发生_变化。就会发生衔接的逻辑断链。三是传统思政方法体系的结构方式过于“经验化”与“政治化”。一方面,传统方法体系通常表现为“经验型”体系,将体系建立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直接经验基础之上,结构方式是以教育对象的不同来划分方法系列,其优势是能够针对不同对象找到不同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其缺陷是方法结构单一。不能适应现代社会人们思想意识纷繁复杂的局面,也不利于对不同类型的教育对象实施综含性地教育引导,且过于经验化容易导致思政方法理论的狭隘性,不能发挥其方法体系内在的机理功能,丢弃了思想政治教育整体学科特征。另一方面,传统方法体系曾一度表现为。“政治型”体系,是从政治斗争需要角度将各类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手段、途径整合于一体而形成方法体系;结构方式是以行政权力体系为基础,其优势是思想教育的行政手段“硬度”高,对思想意识形态的控制力强,其缺陷是思想政治教育手段“政治化”往往表现为政治“高于一切”、“大于一切”、“冲击一切”的政治划一模式,违背了总想政治教育活动双向互动、因材施教、以理服人等方法原则,且过于政治化容易‘导致思政方法凝聚力和实效性散失,容易被受众误解为纯阶级斗争的手段而不愿接受,降低甚至失去它应有的诸多效用,如化解思想症结:调适心型情绪等广泛的社会功能。

因此,我们必须按照马晓慰主义方法论与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的科学原理努力革除传统方法体系的诸多时弊,对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体系进行推动学科前沿发展的现代创新。于是,“战略制导型”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体系就应运而生。

“战略制导型”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体系是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的新型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体系,是以“战略制导”思想为主导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体系,是按党的思想意识形态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的要求,对现代各种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进行组建或重组而成的新型方法体系。该体系既是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体系的扬弃;更是顺应时展趋势的客观产物。

一是丰富和创新党的执政方法理论的客观要求。反同志指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过程;既是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实践过程,也是不断把实践经验上升为理论、深入把握执政规律的过程;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加强思想的教育和管理;客观呼唤当代科学的思想工作方法理论与之相适应,其中―个重要方面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体系的创新发展。 二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思想方法上的现实需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思想的和谐、人的和谐是和谐社会的应有之义。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整合和谐意志、和谐政治关系、演绎和谐文化。倡导和谐道德、培育和谐心理等强大功能,而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实现则必须靠科学的方法体系来保证。

三是抵御西方思想意识形态侵袭的重要方法保证。从十月革命以来,西方国家就一直不遗余力地对社会主义国家发动各种攻势,其中很重要的就是进行意识形态渗透。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就与西方国家长期进行的意识形态,渗透有密切关系。思想《治教育方法作为加强意识形态工作、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重要手段,其意识形态功能的发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方法体系的创新,必须充分开发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方法,整合现代方法的功能,才能为抵御西方思想意识形态的侵袭提供有力的方法保障。

四是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理念发展的根本要求。改革开放以前,特别是“”期间,其方法理念严重扭曲,主要注重“革命性”,衍生出政治化的方法体系。党的十一三中全会以来,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理念逐渐向科学化、学科化转变。时至今日,其方法理念必须以人为本,既要做到“宏观驾驭”;更要强化“战略导引”,这就客观要求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战略制导型”方法体系。

五是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体系内容要素现展的必然要求。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其方法体系内容要素的现展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广度与深度,现代网络方法、信息方法、评估方法、反馈调节方法等。大大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体系的内容要素,客观需要用现代“战略制导”价值理念来整合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体系的内容,发挥诸多现代方法要素的整体功能。

六是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体系结构要素现代重组的迫切要求。综观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体系结构演变历程,不难发现传统方法体系的结构方式比较简单,作用方式主要依靠教育者的个人才识和策略。缺少科学方法体系结构功能的综合效应支撑。面对当今纷繁复杂的局面,这种简单的方法体系结构已显得无能为力,客观呼唤重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体系的结构,按方法论学科体系的内在逻辑关系来建构,用科学的逻辑力量切实增强其方法体系的整体效应。

二、本质解读

思想政治教育“战略制导型”方法体系是相对传统方法体系而言的现代新型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体系,是以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为依据,以“宏观驾驭、战略导引”价值理念为主导,以基本方法和特殊方法为基础,以决策方法和调控方法为支柱;以信息方法为纽带,以“人体智能协控模型”为机制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体系。

“战略制导”有两个关键含义:一是方法体系对社会整体意识形态的宏观驾驭。因为当前社会阶层分化加剧,社会阶层之间、社会个体之间的各种矛盾冲突错综复杂,其矛盾的实质和核心是思想观念的矛盾碰撞。二是方法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导向功能。因为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体系作为社会“软”性治理工具,必须为强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导向功能提供方法保证,努力实现思政方法体系“战略制导・服务社会”的价值取向。一值得说明的是,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体系的“战略制导”不是对思想的禁锢,也不是对具体思想行为的强制,而是整体上的“宏观驾驭、战略导引”。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体系(不论是“经验型”还是“权利型”体系)的一个共同特征,是依靠行政权力体制为机制建构和运行的。在这样的方法体系平台上,教育者往往居高临下,受教育者只能被动接受,造成教育信息单向流动,不关注思想信息的反馈环节,自然就形成“我说你听”、“我打你通”的工作格局。这种格局与现代社会的民主、平等、和谐等思想原则格格不入,这就客观要求按照“战略制导”的价值要求,系统整合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系列,建构既强化主体价值导向,又有效防止思想僵化,既有利于人们的思想自由发展,又不会导致全局方向上战略失控的新型思政方法体系。

“战略制导型”方法体系的本质内涵可以具体展现为:

1.“战略制导型”方法体系是以思想意识形态的宏观驾驭和现代调控为主要特征的政治工作方法系统

政治工作是一定的阶级、政党、团体为了实现自己的纲领和根本任务而进行的活动。思想政治教育就是为党的中心任务服务的政治工作。“党的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是团结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实现党和国家各项任务的中心环节,是我们党和社会主义国家的重要政治优势”。显然,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体系的逻辑归属,就是为实现党的执政目标而服务的政治工作方法系统。

“战略制导型”方法体系就是这样一种顺应现代社会我党意识形态工作需要的政治工作方法体系。在改革开放深化进行的今天,意识形态领域中各种思潮相互激荡,既有占主流的积极向上的社会思潮(如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谐社会、科技革命、等),也有一直被批判但总是阴魂不散的伪科学思潮(如自由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不可避免地会给人们的思想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严重时甚至导致主导思想迷失、政治信仰茫然等现象,客观需要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加强“宏观驾驭、战略导引”,以思想意识形态朝着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主导方向健康发展。

2.“战略制导型”方法体系是着眼于思想意识战略导引的思想工作方法系统

根据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人的思想是一种理性认识,是相对于感觉:印象等感性认识而言的一种较为稳定的认识成果。科学思想观念的形成,实际上也就是认识不断深化的发展过程,思想认识可以不断获得更新和提提升,也就是说思想是可以教化、可以调整、可以改造的,这就为思想意识的战略导引提供了客观的物质基础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表明,人的行为是受感想支配的,思想是行为的内部动因,行为是思想的外在表现。人的行为活动是有规律的,人的思想形成发展也是有规律的。人的思想和行为的调控引导过程就是依据人的思想形成和发展规律进行正确引导的过程,而思想工作就是一定的社会为了树立与时展要求一致的思想,改变偏离社会发展要求的思想所进行的活动,其实质就是思想信息的导引过程。思想政治教育的“战略制导型”方法体系就是遵循人的思想形成与发展规律,以思想信息传播渠道为纽带建立起的思想工作方法系统。由于人们思想状况的复杂性和社会价值观的多样性,由于信息渠道的多源性和自我意识的差异性,使得受教育者的选择性和期望实现值变数增大,因此,就必须建立着眼于思想意识的宏观驾驭、战略导引的思想工作方法体系。

3.“战略制导型”方法体系是以马克思主义方法论为根基,以现代思想政治学科理论为依据的新型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方法理论体系

众所周知,任何学科、任何知识体系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的研究、发展离不开一定的学科理论支撑,也离不开借鉴、吸收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战略制导型”方法体系作为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重要内容,其研究、发展同样离不开学科的支技以及相关知识的借鉴。首先,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战略制导型”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最根本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生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思想,是“战略制导型”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体系的哲学基础,它既是世界观,也是方法论,其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观点和方法、实事求是的观点和方法、全面的观点和方法联系的观点和方法、发展的观点和方法等,都是最基本的思政方法理论支撑,是一切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前提和基础,也是构建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体系的基本原则。其二,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是“战略制导型”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体系最直接的理论基础,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基本原理与方法理论,为“战略制导型”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体系的现代建构奠定了坚实的学科基础。其“思想政治品德形成与发展的规律,科学揭示出了人的思想品德的变化性与可塑性,为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体系“战略制导”价值理念的建树提供了基本的学科依据。其“思想与行为的互动规律”科学揭示了思想与行为的辩证关系,为“战略制导型”思政方法体系通过思想意识形态的导引来制导人的行为提供了翔实的理论底蕴。其“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向性、民主性和层次性”等学科原则,为“战略制导型”方法体系的思想内内容取舍和层次架构,提供了明确的学科准则。其三,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等系统科学方法论是“战略制导型”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体系的重要理论借鉴。系统方法理论可帮助我们揭示和把握“战略制导型”方法体系的系统性质及其运行规律。信息论方法理论可帮助我们把握方法体系各要素之间的联系规律。控制论方法理论可帮助我们深刻认识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反馈调控机制,为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体系“战略制导”功能的实现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持。

三、结构探析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体系功能的寒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体系的内在结构。由于其体系结构是由多个结构要素(思政方法的子系统)组合而成,因此,剖析其内部结构,廓清结构要素之间的关系和作用机理,是建构其科学体系的关键;

(一)“战略制导型”方法体素的“人体智能协控制型”

为了直观、形象地解析“战略制导型”方法体系的内部结构,我们特将思想政治教育“战略制导型”方法体系设计成“人体智能协控模型”。方法模型是对能够实现其目的的各种教育方式、方法、途径的优化组合,是一种具有特定功能的方法系统。它既是实践经验及其具体方法的理论升华,又是相应理论模式的实践拓展。思想政治教育“战略制导型”方法体系的“人体智能协控模型“亦然如此,它是以决策方法、信息方法、基本方法、调控方法等多个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群(子系统)在整个方法体系中的特定功能为依据,以人体结构智能系统为参照标识而构成的相对稳定的方法体系模型(见图1)。

在上述思想政治教育“战略制导型”方法体系的“人体智能协控模型”中,首脑代表决策方法群,是方法体系的决策指挥系统。躯干代表调控方法群,是方法体系的协调控制系统。上肢代表基本方法群,下肢代表特殊方法群,两者的协调运作构成了方法体系的基本操作系统。体内的两条细线代表现代信息方法群(其中实线代表输出信息、虚线代表反馈信息)。为方法体系的经络即循环反馈系统,它将决策指挥系统、协调控制系统与基本操作系统联结起来,构成整体的闭合运行机制,形成了方向理性强、灵活开放度高的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体系。

(二)“人体智能协控模型”的结构解析

遵循思想政治教育学学科的基本原理,“人体智能协控模型”可以分解为以下三个要义。

其一,思想政治教育“战略制导型”方法体系结构的核心要素,是其决策方法群与调控方法群。决策方法群位于决策指挥系统,始终居于主导地位,是整个方法体系的灵魂,是它下达决策指令,通过信息方法群将决策方案及其“宏观驾驭、战略制导”的理念通体贯穿。调控方法群位于协调控制系统,对方法体系中的操作方法群起协调支配作用,它遵循决策指挥系统的指令,协调操作系统的具体运作。决策指挥系统和协调控制系统的有机组合,构成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体系的内核,对体系内的其他方法群起着指挥、发动、支配、协调的核心功能。

其二,思想政治教育“战略制导型”方法体系结构的主体要素,是其基本方法群和特殊方法群。基本方法群包括理论教育法、实践教育法、批评与自我批评法、疏导教育法、比较教育法、典型教育法、自我教育法、激励教育法、感染教育法等。特殊方法群包括预防教育法、心理咨询法、思想转化法、冲突缓解法等。基本方法群与特殊方法群都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方法,位于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体系的基本操作系统,其基本功能是将决策指挥系统确立的方案与协调控制系统的调控指令变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活动。它忠实地贯彻执行决策指挥系统的指令,并受协调控制系统的直接支配,为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体系的整体功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