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农村合作社实施方案十篇农村合作社实施方案十篇

农村合作社实施方案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6:16:07

农村合作社实施方案篇1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大精神为指导,实践“*”重要思想,树立科学发展观,按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增加补助、全面覆盖、巩固提高”的工作要求,进一步推进合作医疗工作的发展,减轻农民医疗费用负担,缓解农民看病难,保障农民身体健康,加快我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

二、工作目标

(一)规范和完善由政府组织、引导、支持,农民自愿参加,个体、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以保大病统筹为主,适当兼顾受益面的农民互助共济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立稳定的筹资机制,科学的补偿机制,严格的监督管理机制,有效的费用控制机制,进一步发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二)完善区农村合作医疗救助基金制度,资助特困人群、五保户参加农村合作医疗,对患大病、重病的特困人群、五保户和大额医疗费用患者给予一定的医疗救助,缓解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防范农村合作医疗资金运作风险。

(三)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行区办区统筹管理模型,2009年实现农村合作医疗常住人口覆盖率96%以上。

三、基本内容

2009年我区合作医疗工作的重点是提高保障和管理水平,进一步巩固和完善制度,扩大受益面,让农民群众得到更多的实惠。

(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实行全区统筹管理模式,由区统一组织,分级实施。农村合作医疗运作年度以2009年的1月1日起至12月31日止。农村合作医疗实行一次性筹资,今年的10月至11月为2009年度合作医疗集中宣传发动、登记造册、向农户收款阶段,到期未参加农户,只能在下一年度参加。11月30日基本完成向农户收款的工作。12月为资金入户、统计上报、参合人员名单录入电脑阶段。各街道(村居)必须在12月10日前将农户缴交的合作医疗资金全部划入区合作医疗基金收入户。

(二)实行个人缴费、集体扶持和政府资助相结合的筹资机制。农民以家庭为单位自愿参加合作医疗。2009年农村合作医疗人均筹资110元(含各级财政扶持资金),其中中央财政4元、省财政61元、市财政15元、区财政10元、农民每人20元,村集体经济可量力扶持农民参加合作医疗。

(三)以保大病为主,坚持以收定支、保障适度、收支平衡、略有节余的原则。2009年合作医疗住院补偿封顶线定为50000元,补偿比例区内70%、区外40%。

(四)扩大受益面,将部分慢性病大额门诊纳入补偿范围。大额慢性病门诊报销起付线500元,在市内定点医疗机构门诊费用报销比例为40%,市外门诊费用不得报销,大额慢性病门诊最高报销限额15000元。如既有门诊又有住院的,住院和门诊总额累计最高补偿限额为规定的封顶线50000元。

(五)加强区内新农合定点医疗管理,完善区内定点医疗机构即时补偿工作,按要求推行普通门诊统筹制度。

(六)按上级的要求加强信息化管理建设,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信息化管理。

(七)建立严格的基金管理制度。合作医疗基金实行区级统筹,要按省财政厅、省卫生厅《关于加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管理的通知》粤财社﹝2007﹞250号文要求,以区为单位实行专户存储,统一管理,封闭运行,各街道建立严格的管理机制,确保基金运作安全。

(八)建立和完善区农村合作医疗救助基金制度,合作医疗救助基金用于资助特困人群参加合作医疗,以及对患大病、重病的特困人群和大额医疗费用患者的医疗救助。救助基金以各级财政筹集为主,并吸收社会捐助。

四、具体措施

规范和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解决农民基本医疗保障和看病难问题,是减轻农民负担,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实现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的人人享有基本卫生保健服务的目标的重要举措。各街道、各部门要高度重视,切实加强领导,要加大工作力度,巩固现有的成果,把合作医疗工作做好做扎实。

(一)加强领导、健全管理机构。

要建立健全领导机构,区已成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领导小组,由政府分管领导担任组长,卫生、农业、财政、宣传、计划、民政、审计、社保、街道等部门领导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区卫生局,配备专职人员负责具体业务工作。各街道相应成立农村合作医疗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配备专(兼)职人员负责日常工作。各村(居)委会成立合作医疗管理小组,协助做好合作医疗宣传、筹资、登记、报销等工作。

(二)积极做好宣传和筹资工作。

今年第四季度为农村合作医疗宣传发动期,全区要集中力量,集中时间做好宣传发动工作,要以多种形式向农民宣传合作医疗的重要意义,宣传农民参加合作医疗后享有的权益和区合作医疗工作的具体做法,引导农民加深自我保健和互助共济意识,自愿、积极参加合作医疗。

(三)落实财政专项扶持资金。

我区合作医疗按年人均110元的标准筹资,除上级财政扶持资金外,2009年区财政按每年人均10元的标准安排合作医疗基金,同时要安排一定的救助基金和按参合人数人均1元的标准安排合作医疗工作经费,并列入年度财政预算。

农村合作社实施方案篇2

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精神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围绕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心工作,以农村档案工作的法制化、规范化为方向,以建立健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长效机制为核心,以加强农业、农村、农民档案工作为重点,坚持统一领导,分级负责,遵循科学规划,分步实施,因地制宜,突出重点,分类指导的原则,整合涉农档案资源,建立与农村改革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相适应的覆盖新农村建设各个方面的档案工作体系,切实提高机关、社区档案管理整体水平。

主要目标

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开展档案工作规范化管理为主要手段,建立起街道、社区二级档案工作网络体系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的长效机制。年内,街道档案管理达到统一的规范化标准,到2015年,各社区档案管理达到统一的规范化标准,基本建立起档案资源丰富、设施齐全、管理规范、保管安全、利用高效,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求相适应的农业农村档案事业发展体系,建成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示范街道。

实施步骤

根据省创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示范县(市、区)活动的统一部署,上马街道档案工作示范街道创建活动从2013年5月起至2013年8月结束,分为三个阶段:

(一)实施准备阶段(2013年5月):召开创建档案工作示范街道会议,成立创建档案工作示范街道领导小组,安排部署创建工作。

(二)全面实施阶段(2013年5—7月):由街道党政办制定工作目标、年度计划,组织开展业务培训和指导创建工作。街道相关部门和各社区按照创建标准和要求,全面开展创建工作,建立起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的长效机制。

(三)检查验收阶段(2013年8月):待全街道创建工作全部完成后,申请上级有关部门对我街道创建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示范街道、示范社区进行验收。对创建活动中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在年终给予表彰。

任务要求及职责分工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示范街道创建活动在全街道各部门、社区中进行,主要内容是建立覆盖新农村建设的档案资源体系和方便农民群众的档案信息利用服务体系,各相关部门职责为:

(一)党政办

1、制定创建工作实施方案,组织动员、开展业务培训和监督检查,推动全街道创建活动有序开展,积极配合区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做好各项迎检工作。

2、争取在2013年7月底前通过市档案局组织的考核验收,实现目标管理。

3、指导督促社区做好相关工作,并确定示范社区创建对象,进行重点指导和帮扶。

4、接收部门档案并补充到2012年,街道档案归档率达100%,全面实现综合管理。

5、开展面向农民的现行文件查阅服务或档案信息利用服务,在农村档案信息共享工程方面有新举措。

6、档案室实现计算机辅助管理档案。

(二)机关各部门

1、各部门6月底前将2012年(含)以前形成的档案移交到街道档案室,个别部门因工作需要,便于日常工作查考利用,可以将档案移交年度适当延迟1~2年。

2、组织、经管中心、财政所三个部门将档案整理规范,存放到街道专门档案室保存,电子目录移交街道档案室(部分档案可以不移交专门档案室,但须整理规范,妥善保存并将电子目录移交街道档案室)。

(四)社区

1、社区档案建档率达100%,设置专门档案室,有条件的社区要设阅览室,阅览室可与社区文化中心结合使用。档案室做到防高温高湿、防火、防盗、防光、防虫。各项档案管理制度齐全、完善。

2、制定《村级文件材料归档范围和保管期限表》,做好文件材料的收集、整理、保管和利用工作。

3、对党务、社区事务、财务、资产管理、基础设施、生产经营、土地承包、林权改革、农村重大活动、农村传统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等方面形成的文件材料实行集中统一管理,建有村民档案、农村社保档案、农民健康档案、农民工档案、农产品质量档案等。

4、所有社区配备能上互联网的计算机,农民不出社区就可以在网上查阅政府公开信息和档案信息。

5、利用社区档案资料,编写村史沿革和大事记。

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将档案工作列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成立上马街道创建“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示范街道”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党政办,负责组织实施创建活动的具体工作。各社区、各部门要高度重视此项创建工作,各社区要成立领导机构,落实分管领导及责任人,要细化目标责任,落实具体经办人员,确保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明确工作责任。各社区要各司其职,互相配合,互相支持,严格分工责任制,形成街道、社区二级联动,齐抓共管的局面,共同推动创建活动的顺利开展。街道各部门加强对本部门档案包括“三农”档案的收集、整理,确保档案齐全、完整,不遗不漏,共同助推创建活动的开展。

农村合作社实施方案篇3

一、农村、社区档案“三个体系”建设列入了政府工作议程

农村、社区档案“三个体系”建设是一项点多面广、纷繁复杂的工作,既涉及到区委、区政府多个部门,更涉及到全区各级基层组织。如果缺少区委、区政府的有效支持,势必会大大增加工作的难度。为推进北市区农村、社区档案“三个体系”建设,北市区区委、区政府认真分析档案“三个体系”建设存在的多重困难和面临的发展机遇,反复研究修订推进“三个体系”建设的方法措施。在编制北市区2012年工作规划时,北市区将全区农村、社区档案“三个体系”建设列入工作规划。区委书记赤光明、区长张少轩多次听取汇报,对档案“三个体系”建设提出具体要求。2012年2月,区政府制定了“自2012年起,用3年时间实现全区农村、社区档案‘三个体系’建设全覆盖”的档案工作规划。为保证此项工作的有序开展,成立了由分管档案工作的领导为组长,北市区两办、财政局、档案局等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档案“三个体系”建设领导小组,负责全区创建工作的组织领导和监督协调。

2013年,北市区一如既往的将农村、社区档案“三个体系”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作紧抓不放。区委书记姬林、区长张少轩听取了2012年及2013年上半年全区农村、社区档案“三个体系”建设和2013年工作规划专题汇报,对此项工作的深入开展提出了明确要求。北市区政府将此项工作列入2013年政府工作报告。

市档案局对此项工作更是重视有加,局领导多次深入到北市区韩庄乡、留守坟村、东方家园社区等基层单位,亲自进行业务指导,与档案员共同研究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市局业务指导处多次派出业务骨干到北市区农村、社区进行业务指导,讲授业务知识,大大提高了农村、社区档案工作人员业务水平。

二、扎实推进农村、社区档案“三个体系”建设工作

(一)明确“一条主线”。根据区政府任务目标,确立了“以点带面、统筹推进”的工作思路,并以此为主线,引领农村、社区档案“三个体系”建设全局工作。

首先,制定了以“典型示范、统筹推进、巩固提高”为主要步骤的全区农村、社区档案建设工作3年规划。2012年重点抓好7个高标准社区、1个乡、1个街道、15个村的档案室示范点建设(已完成);2013年重点抓好7个社区、15个村、1个乡、1个街道办事处的档案室建设(9月底完成);2014年重点抓好7个社区、1个乡、3个街道、15个村的档案室建设及全区档案室的升级提高。

其次,为保证任务目标的完成,制定了《北市区档案“三个体系”建设实施方案》和《北市区档案“三个体系”建设推进方案》。建立了区、乡(街道)、村(社区)三级档案工作网络。由区档案局牵头负责档案收集、整理的业务指导和硬件建设及安全标准的把关;由乡(街道)、村(社区)负责按照要求和统一标准具体抓档案室建设工作和档案服务工作。形成了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良好局面,确保了全区乡、村(社区)档案工作扎实推进。

再次,坚持“时间服从质量”的原则。区政府张少轩区长多次召开调度会,要求各乡、街道及相关部门积极行动,主动投入,全力以赴抓好档案室建设。张杰副区长带领政府办、档案局、社区办、民政局等部门深入乡、村、社区现场办公,组织现场观摩、逐乡逐村督导工作落实,确保按质、按量、按期完成各项任务。区档案局每周进行督导检查,坚持高标准,严把质量关。经过近两年的不懈努力,全区4个乡(街道),14个社区,30个村级档案室软硬件的配套升级工作已经完成,全区农村、社区档案“三个体系”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二)加强“两项建设”。一是加强农村、社区档案室硬件设施建设和档案资源建设。在区政府主要领导的关注下,区财政加大对开展农村、社区档案建设工作的经费投入,帮助解决具体困难,提高乡、村(社区)做好档案工作的积极性,采取“区财政投一点、乡财政补一点、村资金出一点”办法,鼓励和倡导乡、村加大投入。两年来,区财政先后投入资金70多万元,同时带动乡(街道)、村(社区)投资50多万元用于档案室建设。全区各乡、村(社区)共扩大档案用房近900㎡,增加档案密集柜4列,增加5节档案柜204组,安装空调44台,安装防盗门、防护栏32套,配备电脑39台,高速扫描仪1台。避光窗帘、灭火器、防虫药、防鼠药等档案“八防”设施设备均配备齐全,乡、村(社区)档案硬件设施有了较大改观。两年来,全区各乡(街道)、村(社区)档案室共收集、整理文书、会计、音像、实物等档案20000多卷(册、件)。

二是提高档案人员业务素质,提升档案工作服务能力。市档案局指导处多次到社区、村档案室进行指导,解决问题。区委农工委、区档案局、区社区办多次组织各乡(街道)、村(社区)档案管理员进行业务培训和交流。区档案局全体业务骨干分成4组,分片包点、统一标准、指导建立工作制度,手把手教授档案收集、整理、保管、利用等业务知识。并利用网络、电话等多种方式解答村、社区档案工作人员实际工作中提出的问题。指导1个乡档案室进行了档案数字化录入和扫描,指导26个村、4个社区档案室进行了档案数字化录入。在全区社区网络平台中加入档案管理和档案应用相关内容,通过多种渠道提高村、社区档案工作人员业务素质。

(三)建立“三项机制”。为把农村、社区档案“三个体系”建设工作做好做实,我们进一步完善了三项保障机制:一是责任分包工作制。各级农村、社区档案建设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对村、社区进行责任分包,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形成党委、政府领导,档案部门牵头,社区和涉农部门推动,村级组织实施,社会力量支持,群众广泛参与的新格局。二是“以奖代补”激励机制。区财政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对开展农村、社区档案工作好的村给予资金支持。坚持政府投入与各乡、街道自筹相结合,整合多方资源的办法,来推动各乡(街道)、村(社区)档案室建设。按照时间节点要求,区政府对农村、社区档案“三个体系”建设进行检查验收,对验收合格的村,区财政给予适当经费奖励。三是建立绩效考评奖惩激励机制。区政府将农村、社区档案“三个体系”建设纳入年度政府工作报告落实事项,由区两办督查室定期督导,实行量化考评,确保农村、社区档案“三个体系”建设工作抓出实效。对农村、社区档案建设工作搞得好的乡、街道、村、社区,进行表彰与宣传,努力形成全社会重视、关心、支持农村、社区档案“三个体系”建设的舆论氛围。

(四)构筑“四个平台”。一是构筑“业务交流学习”平台。在创建活动中,采取多种形式开展业务培训,通过课堂讲座、参观学习、现场观摩等方式,举办了各类档案业务培训班6期,培训人员300多人次,为农村、社区建设档案工作提供了人才保障。为方便乡(街道)、村(社区)做好档案工作,创新建立档案工作QQ群,进行业务交流。二是构筑“档案下乡入社区”平台。对未开通宽带的村开展“送档下乡”活动,发放档案信息光盘及涉农宣传资料等,使农民不出村就能查阅政府公开信息和涉农档案信息,基本实现了农村档案信息共享。三是构筑“信息服务”平台。及时收集图片资料,将各村建设前后情况、市区领导指导工作等资料以图片的形式进行微机存档;将农村基本情况、组织机构、建设完成情况等资料进行微机录入,为区委、区政府及各级、各部门提供信息服务;同时,开展乡与乡、村与村档案“三个体系”建设经验交流,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四是构建“档案规范化管理”平台。通过抓制度建设、抓示范点、抓规范整治等措施,全区示范乡、示范村(社区)实现了有独立的档案室、有较好的装具、有档案、有制度、有人管、有陈列室、有计算机“七有”管理模式。村级(社区)档案室建设,坚持“业务标准统一、档案分村管理,自建自管自用、存凭留史惠民”的管理格局。

我们坚持以人为本、服务民生。加大对土地承包延包、林权改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产权流动、残疾人救助、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农村社保等方面的档案收集和管理力度,对关系到村民、居民利益的档案应收尽收。

三、为农村、社区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提供高标准服务

(一)充分利用档案资源为基层组织决策和基层经济发展服务。存凭留史是档案工作手段、资政惠民是档案工作目的。乡(街道)、村(社区)档案是了解村情社情、历史沿革的重要资料,也是各级基层组织制定工作措施、推动工作发展的重要依据。北市区在加强档案基础设施建设和档案资源建设的同时,始终把档案工作的资政服务摆在重要位置。一是梳理、编制档案简报为各级基层组织决策、施政服务。二是充分利用档案资源,为全区工作规划和经济发展服务。三是提供档案资料为党委、政府编史修志服务。四是利用档案资料为爱国主义教育服务。

(二)充分利用档案资源为村民、居民工作生活服务。2011年底,东方家园、东部风景等社区根据《关于加快推进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的相关规定,要求对全市80岁以上的老年人补助每人每月50元高龄津贴。因为社区档案材料翔实,档案人员服务到位,短短几天,所有符合补助条件的老年人均办理好手续,按期拿到了高龄津贴,得到了社区居民和上级部门的表扬。2008年初,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每年会推出一些岗位安排失业人员就业,东方家园社区通过核实社区失业再就业人员档案名单,主动上门为失业人员宋某,妥善安排了一个社区保安的就业岗位,解决了宋某及其家人生活上的燃眉之急。

农村合作社实施方案篇4

关键词:农村发展;财政政策;法案;美国

中图分类号:F81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5)15-0276-02

一、美国农村发与财政政策法案

(一)美国农村发展成就

美国农村持续发展百年后,已经高度实现了城乡一体化。住房宽敞、生活便利、环境优美成为美国农村社会的一般状态。

在居住条件上,美国城乡差别已不明显。美国革命时期农村人口比重在95%以上,经过农村城市化、城市郊区化的运动,至2008年,已经有82%的美国人口居住在城市化区域[1]。据联合国2005年的统计,美国城镇化水平已经达到78%[2]。尽管在非城市化和乡村市郊地区,仍然存在住房贫困问题,但总体上城乡差别很小。乡村和城市的生活方式正在融合,居住条件的差别正在变得越来越不重要。

在生活条件上,美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逊于城市,包括道路、供水、供电、通讯、垃圾与污水处理、绿化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综合水平很高。20世纪50年代末遍布全国的公路网尤其是高速公路网迅速建立起来。20世纪60年代末,美国98%的农村地区已实现了电气化。分散污水和垃圾治理在美国明确也被作为一种永久性的设施建设,除了乡村城市化地区以外,非城市化地区都有小型污水处理设施,垃圾处理站[3]。

“美国通过基础设施的高度现代化,实现了其村镇的高度现代化,使城乡之间的差距大大缩小,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发展了许多景观优美、环境优雅、设施齐备的都市化村镇。”[4]

(二)财政政策法案对美国农村发展的规范与促进

美国的乡村发展特色鲜明,这得利于美国联邦政府的立法推动。美国是一个注重法治的国家,美国联邦政府常常利用规划法案作为其政策实施的手段。规划法案通过短期立法与中长期立法相结合的方式保障联邦政府短期政策的时效性以及中长期政策的稳定性。在美国,财政政策规划主要体现在美国农业法案中。美国农业法案每五年由美国国会制定一次,对以1938年《农业调整法》为代表的农业永久法相关条款进行修订。美国仅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就陆续制定实施了从1933年第一个《农业调整法案》到2014年《美国农场法案》一共实行了17个法案。其中1968年《住房和城市发展法案》、1972《农村发展法案》、1980年《农村发展政策法案》、1996年《农业完善与改革法案》、2002年《农场安全与农村投资法案》、2008年《食品、保护与能源法案》和2014年《美国农场法案》对农村发展的引导和扶持尤为突出。

二、美国支持农村发展财政政策法案的演进

(一)农村城市化发展阶段(1972年前)

20世纪50年代以前美国国会先后通过《太平洋铁路法案》和《现金补偿法》支持铁路建设,为推进郊区化,联邦政府通过《资助道路建设法案》,改善州际道路,完善公路系统;各州也发行巨额公路债券,带动城市向郊区发展。在20世纪50年代后通过《住房法案》直接介入农村建设。1961年新的住房法第一次对非农就业的农村居民和低收入农村家庭提供住房保险基金,农民住房管理局也参与通过贷款给当地组织资助当地分担建筑成本[5]。至1972年农村住房保险基金已经成为美国农村最活跃的联邦住房政策工具。使农村城市化、城市郊区化及农村非城市化区域可居化。农村发展贷款项目也介入水和废物处置,为美国农村发展的组织和行动提供长期具有影响性的资金支持。

(二)城乡统筹发展阶段(1972―1992年)

1972农村发展法案开创了联邦政策的新时代。农村发展法案明确农村发展作为国家发展的目标。农村发展法案主要:解决碎片化管理问题,确立农业部的作为跨城乡发展的领导和协调部门;具体扩展了农村发展基金使用方案,增加专门针对农村居民和地方项目的拨款资金,包括增加了水和废物处置贷款和赠款计划。1980年法案要求农业部长制定国家目标和战略,以实现农村发展。里根政府宣布了六点农村再生计划,土壤侵蚀,防洪,供水,以及非点源污染与农业径流等占主导地位的自然资源问题改良很快成为的联邦农村发展政策支持重点。卡特时期,预算保持了对农村支持的健康稳定增加。

(三)可持续社区发展阶段(1992年后)

这一时期联邦政府提出解决农村环境可持续发展和宜居社区计划,创建了一个可持续发展理事会,设定美国国家目标为可持续发展。1996年联邦农业完善与改革法保持在联邦层面上控制农村发展项目支出,并创建了一个新的方案:农村社区推进计划,即提供了更大的灵活性,以在整个项目的资金移动,以更好地满足国家的需要。社区发展计划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提出三个至关重要的系统性的行动:提供信息和技术援助、提供经济激励和财政援助以及建立多元化伙伴关系。国家承认全球化经济中环保运动的重要,国家越来越关注城乡生活质量问题,把农村景观和开放空间不断增长的价值作为农村发展的重要内容。

2002年农场安全与农村投资法案继续实施农村发展全面战略规划。基础设施、水及废物处理以及宽带网络仍然是农村发展的重要领域。2008年与2014年农业法案,针对农村宽带发展的阻碍,国会通过拨款、贷款和贷款担保实施农村宽带战略,促进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

三、对美国支持农村发展财政政策法案的审视

(一)紧随农村发展现实制定财政政策

农业立法初期主要通过价格支持政策来保护农民收入。20世纪50年代开始,美国开始了城市郊区化运动,郊区化作为一种新的生活模式和社会意识开始嵌入美国中产阶级的生活。随之而来农村住房保险基金、农村发展贷款项目成为国家财政政策重要工具。20世纪70年代,美国农村城市化发展中农村人口外流乡村贫困问题突出,社会出现“平衡城市和农村”的呼声。为此,美国成立农业部农村发展协调委员会统筹城乡发展的政策和活动,创造了社区发展补助金、保本基金鼓励农村地区公共工程投资行为。20世纪90年代,经济全球化发展提出环境保护问题,可持续发展理事会提出宜居社区倡议,呼应了可持续发展战略规划的要求,被国会纳入财政政策范围。美国紧跟农村发展现实制定财政政策很好地解决了农村发展的现实问题。

(二)通过立法明确具体的财政政策安排

财政政策立法为美国农村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法律依据与行动框架,为联邦政府干预和引导农村有序发展中起到关键作用。联邦政府通过立法不断加大对农村道路、水电、住宅等基础设施建设的财政支持,通过立法不断提高农村、农民和农业发展的系统协同,以巩固农业和农村在国家发展中的基础地位。通过立法,把各种农业政策规定都形成法律条款,制定了对农村支持的详尽而具体的措施,避免了政策执行过程的随意性,提高了农业支持政策的绩效。同时,美国政策立法过程具有公开性,公民可以听证国会法案讨论,保障了财政政策贴近现实。美国通过立法手段来重点加强对农业和农村地区发展政策扶持,从一定程度上表明了法制建设的保障作用。

(三)创新财政政策设计发展伙伴关系

随着农村发展目标的变迁,联邦政府逐渐改变角色定位,不断加强与地方和各州政府及私人力量的合作。尽管目前,联邦财政补贴仍然是农村发展进程中稳定、重要的资金来源,但是农村发展的领导权已经转移到地方政府、州政府、区域性组织和私人的手中。在农村发展过程中,新兴的金融机构包括社区发展银行、社区发展信用合作社、循环贷款基金、微型贷款基金、社区发展风险投资基金等已经融入农村发展过程中,配合财政政策的实施。

四、对我国宜居乡村建设的启示

(一)促进财政政策法制化

我国对农业和农村支持的政策多以政府文件形式,一些重大支农政策的形成过程缺乏必要的透明度,影响了政策的贯彻执行。国家有必要逐步通过政策性立法,把农业和农村发展政策目标和支持措施法律化,形成保护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法律框架。在法律框架下,根据农村发展现实不断调整和完善财政政策设计。

(二)完善支持宜居乡村建设财政政策体系

我国支持宜居乡村建设财政政策体系系统性和整体协调性,主要表现在:涉及农村发展的资金渠道、部门支持政策较多;税收优惠政策适用面窄;政策性金融服务薄弱等。我国目前也在进行宜居乡村建设,这对财政支农政策的协调性提出了更高要求。应从科学安排财政政策措施、发挥税收减免政策工具的作用、发挥政策性银行作用出发,协调运用多种财政政策工具,帮助宜居乡村建设市场体制的形成。

(三)发挥财政政策主体多元合作力量

狭义的财政政策主体主要是中央与地方各级政府,而广义的政策主体也包括配合政策执行的社会力量和受益者。我国宜居农村建设要改善政策主体结构,实现宜居乡村建设的协调推进和持续发展。主要是加强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责任协调、提升受益村民的主体责任和社会力量的伦理责任以及发挥市场主体的经济力量。

参考文献:

[1]上海社会科学院房地产业研究中心.中美住房政策与金融比较[G]//中国房地产研究丛书(2011年第4卷).沈阳:辽宁教育出版

社,2012.

[2]叶齐茂.美国的乡村建设[J].城乡建设,2008,(9).

[3]薛晴,任左菲.美国城乡一体化发展经验及借鉴[J].世界农业,2014,(1).

农村合作社实施方案篇5

一、义乌农村合作银行筹建过程

义乌市农村合作银行是在原义乌市信用联社的基础上于2003年11月开始筹建的,在义乌市委市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密切关注和全程指导下,历时近一年时间基本完成了筹建工作。

(一)建立组织,加强领导。义乌市信用联社被确定为全省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单位后,义乌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成立由市长吴蔚荣任组长,副市长王奎明、朱江龙任副组长,有关职能部门为成员的义乌市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领导小组。抽调领导小组成员单位一名业务骨干组建改革指导小组,指导、协调义乌农村信用社的改革工作。4月26日,成立义乌农村合作银行筹建工作小组,具体负责筹建工作,为改革的顺利推进提供了组织保证。

(二)认真研究,制定方案。市改制领导小组根据(国发〔2003〕15号)《国务院关于印发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方案的通知》的精神,多次召开会议,专题研究农村信用社改革工作,并结合义乌市实际,制定了《义乌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实施方案》,于3月12日上报浙江省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工作领导小组,4月6日获得批准。4月27日,义乌市政府召开了全市农村信用社改革工作会议。至此,义乌市农村信用社改革全面启动。

(三)全面开展清产核资。根据《浙江省农村信用社清产核资工作指导意见》,义乌市农村信用社于2004年2月10日开始清产。在信用社自查的基础上,聘请具有评估金融企业资质的金华安泰资产评估公司、金华安泰会计师事务所,对义乌市农村信用联社和下辖农村信用社的全部资产、负债及所有者权益进行清查。4月底,清产核资工作结束,并形成《义乌市农村信用合作社联合社清产核资报告书》和《义乌市农村信用合作社联合社净资产确认书》。经义乌市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工作领导小组、信用联社和金华安泰会计师事务所三方确认,并通过金华银监分局和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浙江监管局的验收。

(四)认真细致,做好各项具体的筹建工作。

一是研究制定筹建方案。根据《浙江省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实施方案批复书》关于同意组建义乌农村合作银行的意见,按照《农村合作银行管理暂行规定》,结合《义乌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实施方案》,研究制定《义乌农村合作银行筹建方案》和《义乌农村合作银行可行性报告》等有关筹建材料。

二是召开原信用社社员代表大会。4月下旬,义乌农村信用联社及所辖农村信用社分别召开原社员代表大会,并完成以下几项工作。

(1)审议通过取消自身法人资格,与联社及其下辖各信用社合并,组建成立义乌农村合作银行,所有债权债务由合并组建后的义乌农村合作银行承继。

(2)审议通过原信用社社员股金清理方案。

(3)授权委托义乌农村合作银行筹建工作小组向银监机构提出合并组建义乌农村合作银行的申请。

三是全面清理原信用社社员股金。对于原信用社社员股金,分四类情况处置:

一、对愿意入股义乌银行的社员,自然人股将股金额增资至1000元、法人股将股金额增资至10000元,作为义乌银行的资格股。

二、对不愿入股义乌银行的社员,股金予以同额清退。

三、对既不愿增资又不愿退股的,将股金统一转入专户集中管理。列专户管理的股金,只享受分红,不享受股东的其他权利。

四是以生产队名义入股的股金,原则上予以清退;不愿清退的转入专户集中管理。列专户管理的股金,只享受分红,不享受股东的其他权利。上述方案经联社及各农村信用社社员代表大会审议通过。4月28日,义乌农村合作银行筹建工作小组与各农村信用社联合公告,4月28日—5月10日,全面开展农村信用社股金清理工作。据统计,2003年末实际应清理股金24676户、5781.2万元,已清理21310户、5779.3万元,占应清理户数的86.36%、占应清理股金的99.97%,未清理股金3366户、19559.3元。

二、义乌农村合作银行筹建工作落实情况

义乌农村合作银行筹建工作小组经过周密计划、精心组织,明确目标、认真实施、落实责任,在各方支持和努力下,如期完成各项筹建工作。

(一)拟定了《义乌农村合作银行章程(草案)》。义乌农村合作银行筹备工作领导小组经过充分酝酿、反复推敲、完善,起草了《义乌农村合作银行章程(草案)》,内容包括总则、经营宗旨和业务范围、注册资本和股本构成、股东和股东代表大会、董事和董事会、监事会、行长、财务管理、终止与清算及附则等十个方面,对机构性质、股份、法人治理、经营管理等方面作了明确规定,审议通过后将对义乌农村合作银行的组织与行为、合作银行与股东、股东与股东之间权利义务关系具有指导和约束作用。

(二)股份已经募集到位。由义乌农村合作银行发起人认购全部股份,共募集股本总额为30071.2万元,其中资格股11714户、1282.1万元,占总股本的4.26%,(其中企业法人资格股123户、123万元,社会自然人资格股10737户、1073.7万元,员工资格股854户、85.4万元);投资股28789.1万元,占总股本的95.74%。(其中企业法人股8979万元,占总股本的29.88%;社会自然人股12440.3万元,占总股本的41.36%;银行职工股7369.8万元,占总股本的24.5%)。金华安泰会计师事务所对股东资格进行审查和验资,并出具了《浙江义乌农村合作银行股东资格审查报告》和《浙江义乌农村合作银行验资报告》。

(三)完善法人治理结构。

一是建立股东代表大会。按照合作银行有关股东代表组成比例的规定,选举产生农户及农村工商户股东代表22名,企业法人股东代表14名,职工股东代表14名,共计50名股东代表组成义乌农村合作银行第一届股东代表大会。这次股东代表大会代表,是根据《农村合作银行管理暂行规定》和《义乌市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实施方案》精神,由入股自然人和法人选举产生,其中企业法人和社会其他自然人的股东代表候选人由各信用社推荐,筹建工作小组审核,并征求镇(街)党政领导以及市政府、人大、政协、计生、公安、税务等部门意见后,提出股东代表候选人名单,以镇、街为选区选举产生;职工股东代表设14个选区,由职工股东提名股东候选人,经联社党委审核报筹建工作小组确认,提交各选区选举产生。在确定候选人时,社会自然人包括农户、农村工商户代表;企业法人注重行业分散;职工包含了高级管理层、中层以及各个不同岗位员工,具有较全面的代表性。本次选举产生的50名股东代表,其中党员代表名,占代表总数的%;大专以上学历代表名,占代表总数的%;中级职称以上的名,占代表总数的%;女代表名,占代表总数的%。

二是建立董事会监事会。义乌农村合作银行第一届一次股东代表大会将选举产生义乌农村合作银行第一届董事会和第一届监事会,期间将召开的一届一次董事会和监事会会议,将分别选举产生拟任董事长和监事长。根据《农村合作银行管理暂行规定》和《义乌农村合作银行章程(草案)》,第一届董事会成员共13名,农户、企业法人、职工和独立董事的比例为4:4:3:2;第一届监事会成员共7名,职工监事2名,企业法人、社会自然人监事5名;独立董事2名,正在考察之中,准备今后在符合《义乌农村合作银行章程(草案)》规定条件的前提下,选聘在金融管理方面有较高造诣的教授、专家担任。

三是组建经营班子。义乌农村合作银行一届一次董事会,将聘任拟任行长、副行长和财务、信贷、稽核负责人等高级管理人员,组成义乌农村合作银行经营班子。

(四)拟定机构设置方案和高级管理人员配备方案。义乌农村合作银行总部设办公室、人力资源部、信贷管理部、风险管理部、市场经营部、计划财务部、会计结算部、稽核保卫部、国际业务部、企业文化部等10个职能部室,分支机构在原有独立核算农村信用社的基础上,结合区块经济的发展规划,拟设营业网点73家,其中1家营业部、38家支行、34家分理处,分别为营业部、宾王支行、长春支行、春江支行、梅湖支行、稠城支行、大桥支行、城中支行、江滨支行、商城支行、城北支行、城站支行、陈塘支行、福田支行、下骆宅支行、尚经支行、荷叶塘支行、江东支行、青口支行、九联支行、稠江支行、杨村支行、江湾支行、后宅支行、城西支行、东河支行、夏演支行、上溪支行、吴店支行、义亭支行、佛堂支行、赤岸支行、苏溪支行、大陈支行、廿三里支行、北苑支行、前洪支行、柳青支行、凯吉支行、香港城分理处、商贸分理处、长江分理处、广南分理处、徐江分理处、东江分理处、绣城分理处、锦都分理处、官塘分理处、鹏城分理处、湖门分理处、塘李分理处、新凉亭分理处、杭畴分理处、王阡分理处、畈田朱分理处、新世纪分理处、合作分理处、田心分理处、王宅分理处、塔山分理处、倍磊分理处、毛陈分理处、东朱分理处、毛店分理处、溪南分理处、巧溪分理处、联合分理处、楂林分理处、东塘分理处、华溪分理处、中新街分理处、群星分理处、城东分理处。

义乌农村合作银行拟配备高级管理人员名,其中董事长1人,监事长1人,行长1人,副行长2人;财务、信贷、审计部门负责人各1名,营业部、支行正、副行长78人。义乌农村合作银行配备从业人员864人,具有从事过1年以上金融工作的人员占98%以上,本科以上学历人员约占14%,大专学历人员约占60%以上,中专学历人员约占17%,中专以下学历人员约占9%。从业人员中,经济类专业从业人员约占23%,法律类专业人约占0.1%,计算机类专业从业人员约占0.6%,财会类专业约占28%,其中专业人员约占53%。

(五)拟定主要管理制度。筹备工作领导小组按照银行经营管理、风险控制的要求,起草了《义乌农村合作银行股东代表大会议事规则》、《义乌农村合作银行董事会议事规则》、《义乌农村合作银行监事会议事规则》、《董事会风险管理委员会职责》、《董事会薪酬委员会职责》、《董事会审计委员会职责》、《义乌农村合作银行行长办公会议制度(草案)》以及《义乌农村合作银行信贷管理责任制实施办法(草案)》、《义乌农村合作银行贷款操作规程(草案)》、《义乌农村合作银行抵债资产管理办法(草案)》、《义乌农村合作银行财务管理办法(草案)》、《义乌农村合作银行会计基本制度操作规程(草案)》、《义乌农村合作银行稽核工作管理规定(草案)》、《义乌农村合作银行安全保卫工作实施办法(草案)》、《义乌农村合作银行劳动合同制实施细则(草案)》、《义乌农村合作银行员工聘任聘用管理办法》等主要管理制度,将分别在一届一次股东代表大会、董事会和监事会上审议通过。

(六)制定了经营方针及发展规划。义乌农村合作银行将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以效益为目标”的经营理念,坚持“质量第一、稳健发展”的经营方针,进一步突出信贷支农这一工作重点,力争办成功能齐全、业绩优良、运营安全、服务优质的股份合作制社区性精品银行。具体目标是,至2006年末,总资产达到亿元,总负债达到亿元,存款规模达到160亿元,贷款规模达到115亿元左右,2004—2006年,分别实现利润1亿元、1.3亿元和1.6亿元,不良贷款分别控制在2.0%、1.8%和1.5%以内,农业贷款分别达到6.5亿元、8亿元和9.45亿元,占各项贷款分别为7.2%、7.8%和8.22%。经营方针符合《国务院关于印发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方案的通知》(国发〔2003〕15号)精神,发展计划切实可行,特别是能够充分保障支农信贷,达到“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改革目的。

三、义乌农村合作银行筹建工作主要体会

(一)领导重视、部门配合。义乌作为全省农村信用社改革先行试点,各级领导非常重视和关心。银监会、省政府和省联社领导多次到义乌视察和调研,听取有关改革工作的情况汇报,提出了改革工作的时间要求,对改革工作进行细致的部署,并对改革中碰到的问题和困难进行认真的研究,提出了解决意见。金华银监分局、省联社金华办事处对筹建工作全程予以深入指导、大力支持。市委、市政府把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多次听取筹建工作的情况汇报,对筹建工作进行细致的部署,人大、政协、纪委也高度重视和支持,确保了筹建工作的进度和质量。市财政、工商、城建、土管、税务、人劳、审计等部门对义乌农村合作银行的组建工作给予了极大的重视和支持,在政策把握上给予积极地指导,为筹建工作的顺利进行提供了保证。

(二)积极稳妥、严谨规范。为切实把握改革原则和政策,严格按照国务院和银监会的规定筹建义乌农村合作银行,义乌农村合作银行筹建工作小组及办公室先后召开会议数十次,特别是增资扩股方案、股金募集方案和股东资格认定方案,在充分酝酿、统筹考虑的基础上,几易其稿,最后提交市政府常务会议研究决定,并向人大、政协作了汇报。

(三)加强宣传、营造环境。重点宣传农村信用社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及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所作的贡献,取得社会各界的理解和支持。市政府专门召开了义乌市农村信用社改革工作会议,全面部署义乌的改革试点工作,动员各级各部门支持这次农村信用社改革。通过宣传,各镇、街道,各部门对改革高度重视,广大原信用社社员和客户也对改革予以理解和支持,使信用社的业务经营活动得以正常开展。

四、下阶段工作安排:

一是积极做好开业准备。收集、整理、装订开业申报材料,于月日前报送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待银监会批复后,凭新的《金融机构法人许可证》,向工商部门登记注册,申领营业执照。并立即召开成立大会,正式开业。

二是抓紧完善机构设置。根据义乌农村合作银行的经营管理职能,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适当调整”的原则,对分支机构进行适当重组,达到既确保安全经营、又促进业务发展的目的。

农村合作社实施方案篇6

进一步加大“一网三站”建设的力度

“一网三站”是吉林省档案局联合省农委等三个部门联合下发的《农业农村档案工作“一网三站”实施方案》中明确提出的。即建立农业农村科技档案信息网、建立农民建档用档服务指导站,农业科技信息传递站、农业现行文件查阅咨询站。通过搭建农业农村档案信息网络平台,制作农业科技档案信息网页,为农业、农村和农民提供档案信息服务创造条件,逐步达到由档案技术信息交流向相关信息交流发展,最终实现农业科技档案信息资源社会共享。以县(区)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农业技术推广站、乡政府档案馆(室)为主,帮助各涉农部门和农户做好档案立卷、整理和开发利用工作。把先进的农业科技档案信息通过各种形式和载体传递给广大的农民,让他们了解和掌握先进的农业科技信息,指导科学种田,为农业增产、农村增收、农民致富提供有效的信息服务。把已公开的涉及农、林、水、土地、粮食、畜牧、气象等方面的现行文件和档案资料收集齐全,提供给农民,使农民及时了解党和国家各项法律法规文件,为农民提供政策支持。以引导农民客观识档、规范建档和有效用档。

加强农民合作社档案管理

深化服务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要体现大发展、快发展的要求。突出“深化服务”。要始终坚持档案工作为“三农”服务这个根本方向,紧紧围绕新农村建设这一主题开展工作。随着农村经济的繁荣,农民认识到单门独户小规模经营已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在悄然兴起,很多专业户自发地组织了各种形式的合作经济组织。梨树县建立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在全省也是先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是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统称。为了规范管理,县政府制定了《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暂行规定》,明确界定了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法律性质和含义。目前,全县已形成各种类型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138个,4.3万农民为合作社社员,涉及11个行业。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在生产和经营中形成了大量的原始档案材料,这些材料真实地记录了合作社经济活动的历程,非常重要,必须认真加以保存、归档。但农民不会管理,档案部门要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具体措施,直接深入到合作社进行指导。一是会同县涉农部门制定出指导全县的具体实施方案。二是在乡镇党委、政府的配合下深入到农民合作社进行具体指导。三是针对材料量大,内容杂、类型多的特点,分门别类地制定具体措施。

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是在专业户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所以应以村为基础,合作社和专业户为重点。合作社和专业户有很多相似之处。在指导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建档时可参照专业户档案管理方式,按照统一模式开展工作。

(1)选定重点建档对象。对有代表性、规模大、效益好作为建档对象。(2)确定指导类型。主要选定5种类型。即:种植型、养殖型、农机服务型、饲料加工型、资金互助型。(3)统一建档内容。根据各类专业户、合作社的特点,主要应归纳有:文书类、财务类、声像类、农业科技类、基础建设类、资料类等。各类别内容要根据材料收集的情况而定。(4)要制定建档标准。要分别制定《农村专业户档案管理暂行办法》和《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档案管理暂行办法》(试行)。从管理体制,建档原则、建档内容、归档方法、开发利用等方面进行详细规定,使指导建档有依据和标准。

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要有长久之计

新农村建设不是在一年之间盖起几栋新房,修几条新路就是标志。那么,档案工作也不是帮着装几盒档案资料就是服务,这是一项长期的甚至是艰苦的工作,要有长期作战打持久战的思想准备。

第一,各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要明确档案部门要深化服务新农村建设这个主题。不断创新服务机制,拓宽服务方式,制定出适应本地区特点的具有长期指导意义的中远期规划,并不断去发展、完善。

第二,要加强协调,寻求支援。各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要在当地党委、政府的领导下,求得对档案部门的重视和支持。同时,要加强同农、林、水、牧等涉农部门的协调,成立相应组织,联发有关“细则”、“办法”等,组织相关检查,调研,召开各种形式的现场交流会,以点带面,以达到预期效果。

第三,要转变作风,增强素质。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在为新农村建设服务中,一定要彻底转变工作作风,把被动服务变成主动服务;把坐着指导变成下乡服务;要走遍百乡千村,要走进千家万户。同时,随着形势的发展,科技进步日益创新,需亟待提高档案工作者的素质,利用各种培训方式,增强专兼职档案人员的业务水平和指导能力。使广大农民真正掌握建档用档的本领,增强社会档案意识。

农村合作社实施方案篇7

党的*届*中全会提出:坚持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因此,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和zf的中心工作,人民法院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最优质的司法服务是一项政治任务,义不容辞。

1、深入学重要论述

(一)乡村振兴战略包含哪些内容?指出:“我在党的*大报告中对乡村振兴战略进行了概括,提出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由此可见,乡村振兴是包括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的全面振兴,是‘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在‘三农’工作的体现。我们要统筹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促进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

(二)怎样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强调: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首先要按规律办事。

“要把乡村振兴战略这篇大文章做好,必须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我们一开始就没有提城市化,而是提城镇化,目的就是促进城乡融合。”“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乡村绿色发展之路”。

“我国农耕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很多风俗习惯、村规民约等具有深厚的优秀文化基因,至今仍发挥着重要作用。要在实行自治和法治的同时,注重发挥好德治的作用”。“打好脱贫攻坚战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优先任务。”“办好农村的事情,实施乡村振兴,关键在党。”

2、充分认识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性

(一)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基础。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村经济是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重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实现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有利于推动农业从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增强我国农业创新力和竞争力,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奠定坚实基础。

(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

中华文明根植于农耕文化,乡村是中华文明的基本载体。乡村振兴,乡风文明是保障。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深入挖掘农耕文化蕴含的优秀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在保护传承的基础上创造性转化、创造性发展,有利于在新时代焕发出乡风文明的新气象,进一步丰富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三)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关键举措。

农业是生态产品的重要供给者,乡村是生态涵养的主体区,生态是乡村最大的发展优势。乡村振兴,生态宜居是关键。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加快推行乡村绿色发展方式,加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有利于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乡村发展新格局,实现百姓富、生态美的统一。

(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然选择。

农业强不强、农村美不美、农民富不富,关乎亿万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关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局。乡村振兴,生活富裕是根本。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不断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有利于增进农民福祉,让亿万农民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汇聚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磅礴力量。

(五)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健全现代社会治理格局的固本之策。

社会治理的基础在基层,薄弱环节在乡村。乡村振兴,有效治理是基础。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健全乡村治理体系,确保广大农民安居乐业、农村社会安定有序,有利于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现代社会治理格局,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3、人民法院服务乡村振兴战略措施

(一)妥善审理涉农环境资源案件。

对涉及乡村土壤、水源污染等环境侵权案件,探索惩罚性赔偿制度在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纠纷案件中的适用,积极营造不敢污染、不愿污染的法治环境。对乡村生态补偿案件,推动形成生态损害者赔偿、受益者付费、保护者受偿的工作机制。

对在发展生态旅游过程中产生的合同纠纷和人身、财产损害等侵权纠纷案件,保障各方当事人合法权益,促进农业生态产品和服务供给。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围绕保护和促进乡村旅游产业发展、促进乡村不断改善人居环境、助推农业生产方式由过度消耗资源型向节能减排绿色发展型转变,提供司法应对。

依法审理涉及乡村土地、森林、山岭、草原、滩涂等行政确权案件,加强对乡村自然资源的保护。依法审理因乡村环境监管、污染物排放许可、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禁牧轮休以及环境保护税等税费征收引发的行政案件,支持和监督环境资源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依法履职。

(二)

依法惩治涉农刑事犯罪。巩固扫H除e专项斗争优秀成果,以扫H除e专项斗争的标准,常态化惩处把持农村基层政权、操纵破坏农村基层换届选举、垄断农村资源、侵吞集体资产等犯罪;利用家族、宗族势力横行乡里、称霸一方、欺压残害百姓等犯罪;在农村地区征地、租地、拆迁、工程项目建设、交通运输、矿产资源、渔业捕捞等行业、领域,强揽工程、恶意竞标、非法占地、滥开滥采等犯罪;在农村地区商贸集市、批发市场欺行霸市、强买强卖、收保护费等犯罪;

在农村地区操纵、经营“黄赌毒”等违法犯罪活动以及非法高利放贷、暴力讨债、插手民间纠纷、充当“地下执法队”等犯罪。维护农村大局稳定。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妥善审理因婚恋纠纷、邻里纠纷、土地权属纠纷、征地拆迁纠纷、家庭道德等引发的刑事案件,做好调解工作,争取案结事了。充分尊重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农村风俗和生活习惯,审慎审理因农民日常生产生活引发的刑事案件。

(三)审慎处理涉农金融案件。

依法保护资金互助等有利于降低交易成本、适合农民需求、符合法律规定的交易模式,促进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引导更多金融资源配置到乡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主力实现乡村产业兴旺、农民生活富裕。依法保护农业信贷、普惠金融,促进金融资源向“三农”倾斜。加大对涉“三农”非法集资犯罪的惩治力度,在农村地区通过多种形式开展防范非法集资宣传活动,增强农村群众的防风险意识,维护农村金融秩序。

严厉打击涉农“套路贷”诈骗等犯罪行为,严格依法限制高利贷,加大对变相收取高息行为的审查力度,规范和引导民间借贷健康发展。在审理和执行涉农金融纠纷案件中,充分考虑经济下行压力和当时形势,特别是结合“六稳”“六保”,对涉农信贷户“放水养鱼”,基于“喘息”机会,促使“造血输血”。深化涉农金融纠纷多元化解机制,以法院为主导,发挥行政调解、行业调解、人民调解等优势,调动金融机构的主观能动性,多渠道、多方式化解金融纠纷。

(四)稳妥审理涉农土地案件。

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承包地“三权分置”改革政策,按照“落实集体所有、稳定农户承包权、放活土地经营权”要求,保护农村承包地的土地经营权依法有序流转,依照物权法、农村土地承包法等保障农民对承包土地享有的占有、使用、收益等法定权利。依法调处农村宅基地“三权分置”、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等纠纷,保障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在保障农村宅基地农户资格权和农民房屋财产权的基础上,依法保护宅基地、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和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农村住宅、农业设施和休闲旅游设施等建设,大力支持农村土地改革。

依法保护农户间多样化的联合与合作,加大对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服务公司等新型农村市场主体的保护力度,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的有机衔接。依法保护乡村投资人权益,引导社会资金流向乡村。对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将资源转变为资产、资金转变为股金、农民转变为股东而形成的新农村集体经济实现形式和运行机制,依法予以保护。

(五)

促进自治法治德治结合。准确把握村民自治与国家法治的关系,积极搭建法治与德治的桥梁,促进完善乡村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治理体系。充分保护村民的自治权利,坚持农民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主体地位,审慎把握村民自治与国家法治之间的边界。坚持寓德治于法治,用法治促德治,让秉性的道德获得有力的推行,使道德与法律相得益彰。通过发挥司法审判的道德引导,行为规范作用,推动礼仪之邦、优秀传统文化和法治社会建设相辅相成。

正确把握宗教教义与民族习惯、社会道德的边界,依法惩处打着宗教旗号侵害广大农村群众的婚姻自由权、人身自由权、人格尊严权、信仰与不信仰宗教自由权和财产权等合法权益的行为,依法严厉打击组织和利用邪教组织犯罪。人民法院加强与农村农业管理部门、司法行政管理部门、妇联等政权组织和群众自治组织的沟通与协作,健全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选取农民担任人民陪审员,着力提升他们的履职保障水平。涉农审判充分听取农民意见。

(六)依法保障乡村文明和谐。

农村合作社实施方案篇8

为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发展“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富民兴村产业的决策部署,切实做好我区“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建设工作,如期完成建设目标任务,根据《广东省农业农村厅“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建设工作方案》(粤农农规〔2019〕2号)、《广东省农业农村厅“一村一品、一镇一业”项目库管理办法》(粤农农规〔2019〕5号)、《关于印发新会区涉农资金统筹整合方案(试行)的通知》(新府办〔2019〕18号)、区农业农村局《转发关于印发<江门市“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实施方案>的通知》(2019.9.30)、《关于推荐新会区“一村一品、一镇一业”项目专家库人选的函》和《关于征求<新会区2020—2021年“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建设工作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意见的函》(新农农函〔2019〕266号)等文件要求,综合各镇(街)、区财政局和公开征求有关意见,结合实际,制定我区实施方案。

一、建设原则及建设目标

(一)建设原则

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立足资源禀赋,坚持市场导向,打造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产业兴旺、促进农民脱贫致富的有效载体和重要平台,为新会区农业实现高质量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二)建设目标

通过“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建设,形成一批主导产业突出、区域特色优势明显、市场前景较好、组织化程度较高、农民增收效果显著的专业村镇,促进地方特色产业由资源变产品、产品变商品、商品变名品,带动产品开发、产业发展,富裕一方农民,振兴一方经济。

按市下达建设目标任务与统一安排,2020-2021年,我区共扶持7条专业村,每条村安排资金约100万元,发展农业特色产业,带动形成一批有影响力的一村一品示范村,新增一批名特优新农产品目录。结合实际,全区2020年建设3条村,2021年建设4条村。

二、建设条件和建设内容

(一)建设条件

一是产业主导性强。具备良好的产业基础和资源优势,已初步形成1-2个特色主导产业,农业主导产业规模占比较高,申报产业产值占本村农业产业总产值30%以上。名特优新产业可适当放宽标准,发展名特优新产业的村镇(乡),原则上要在最适种养区发展。

二是新型经营主体强。具有一定数量正常运作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家庭农场、农业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能承担“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建设任务。优先支持部级、省级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及农村致富带头人。

三是带动贫困户增收脱贫作用强。具备条件的优先直接支持扶贫开发帮扶对象发展生产,带动贫困户增收脱贫。

(二)建设内容

各地要从产业实际情况出发,开展“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建设,建设内容包括但不限于:

一是做精一批特色产业。各地要因地制宜,科学规划,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符合市场需求的特色优势产业,充分发挥资源优势、传统优势和区位优势,通过专业化、规模化、市场化和品牌化建设,培育壮大1-2个具有本地特色的主导产业,培育一批名特优新特色产业。

二是培育一批新型经营主体。加快培育适应区域化、专业化、规模化发展要求的经营主体,充分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家庭农场、农业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的功能,推广“合作社+龙头企业+基地+农民”、“合作社+专业市场+农民”等经营模式,支持发展多环节托管、关键环节托管和全程托管等社会化服务模式,提高“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发展组织化程度,完善新型经营主体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

三是推广一批绿色生态技术。推行标准化生产,示范推广轻简高效种养技术模式,建设一批绿色高效生产示范基地;制定一批标准绿色生产技术规范;示范推广优质、特色、高效品种,强化地方特色品种的保护、利用和提纯复壮,提高供给精准和有效性;示范推广节水灌溉、肥药减量控害、秸秆综合利用、有机肥替代化肥、绿色防控等绿色生态环保技术。

四是打造一批知名品牌。开展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鼓励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产品申报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等认证,加强特色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建设,打造一批“乡字号”、“土字号”农产品品牌。认定一批市级“一村一品、一镇一业”专业村镇,推荐一批省、国家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对认定为专业村镇的产品,统一生产标准、统一商标、统一LoGo,力争实现生产标准化、特征标识化、产地身份化、营销品牌化,提升我市特色农产品的供给质量,提高我区“一村一品、一镇一业”特色产品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

五是推动一批产业融合。围绕主导产业,建设一批储藏、保鲜、烘干、清洗、分组、包装等初加工设备设施,开发一批特色精深加工产品,拓展运销服务等相关产业,挖掘农业增收潜力。在发展特色产业基础上,与新农村建设、南粤古驿道活化利用以及一事一议村级公益事业等相结合,拓展休闲观光、文化传承、生态保护等农业多种功能,推进农业与文化、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实现产业提档升级。发展订单农业,及时对接供需,搭建特色农产品营销推介展示平台,建立一村一品产品采购商联盟,强化市场体系建设,实现特色产品优质优价。

六是推广一批农业机械化和信息化技术。支持先进适用的农机装备与机械化技术推广,鼓励农机农艺融合;推广“机器换人”,提升劳动效率。与信息进村入户工程相结合,支持发展电子商务营销,探索推广“一村一品一店”模式。

七是加快一批土地流转。以实施“一村一品、一镇一业”为载体,鼓励依法采取转包、出租、互换、转让及入股等方式流转承包地,解决承包地细碎化问题,提升我区农业规模化、组织化、专业化水平。

三、职责分工

各级政府、农业农村、财政、审计部门及新型经营主体各负其责,分工协作,共同推进“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建设。

(一)县级职责。区农业农村部门审核本区入库项目,组织专家评审,报区人民政府审批;按要求报送项目进展、资金使用、验收考评、绩效评价等有关情况;对辖区开展的“一村一品、一镇一业”项目进行业务指导;组织、审核、汇总辖区市级、省级“一村一品、一镇一业”专业村镇和全国一村一品专业村镇申报。

(二)镇级职责。镇(街)人民政府是责任主体,负责确定发展特色产业,遴选项目实施主体(含实施主体专用银行账号),组织制定总体项目申报方案(含资金使用方案)和实施方案并入库,每月通过信息平台上报项目建设进度和资金使用进度,组织项目实施管理和项目自验、绩效自评。申报市级、省级“一村一品、一镇一业”专业村镇。

(三)行政村职责。协助镇(街)人民政府开展主导产业确定、实施主体遴选、土地流转以及一事一议村级公益事业等工作。申报市级“一村一品、一镇一业”专业村认定。

(四)实施主体职责。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家庭农场、农业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是实施主体,主要职责是按照“一村一品、一镇一业”项目建设目标和任务清单,负责项目建设及运营,与农民建立利益紧密联结机制。自觉接受各级人民政府和业务主管部门的监督和指导,每月向镇人民政府上报项目建设进度和资金使用进度。组织项目自验和绩效自评。

(五)其他部门职责。各级财政部门视情况对财政资金使用情况组织开展绩效评价。各级审计部门负责对补助资金的分配管理使用进行审计。

(六)项目专家职责。按照《关于推荐新会区“一村一品、一镇一业”项目专家库人选的函》等要求,区农业农村部门于2020年1月前组建不少于9名(含)专家的项目专家库,按评审、验收等工作实际,在项目专家库中,随机抽取3名或5名专家,组成评审或验收专家组,以实地考察结合审阅项目材料方式进行评审、验收,形成评审或验收意见,报区农业农村部门。

四、入库和审批

“一村一品、一镇一业”采取项目库管理,未列入项目库的项目原则上不安排省级及以上财政资金。需要在广东省农业农村厅建立的“一村一品、一镇一业”项目库进行入库申报,区、镇(街)人民政府和各级农业农村部门在项目库内完成项目入库、审核、审批、备案、建设进度和资金使用进度跟踪报送、绩效评价等全过程管理。

(一)入库项目。入库的项目须具备地方特色强、经济带动能力强、促进贫困户增收作用强等条件。

(二)入库时间。2020年、2021年实施项目分别在2020年2月10日前、2020年8月底前完成入库。

(三)审批程序

1.镇(街)人民政府负责确定发展产业,遴选项目实施主体,组织申报并入库。

2.区农业农村部门于2020年2月和2020年10月,组成评审专家组分别对2020年和2021年申报项目进行评审打分;审核通过评审的入库项目报区人民政府审批,并报江门市农业农村局。

3.实施主体、镇(街)人民政府、区农业农村部门和人民政府必须对申报项目的真实性、合规性负责。

4.项目库管理其他有关规定按照《广东省农业农村厅“一村一品、一镇一业”项目库管理办法》执行。

五、资金及使用管理

(一)资金来源。新会区的建设资金按市、区3:7的比例筹集建设,对完成任务较好的给予一定奖励。区级补助资金分别于2020年和2021年,由区、镇级负担资金按照镇级财政管理体制分担,区级部分由农业农村局做好预算安排。鼓励各地统筹整合其他涉农资金和引导社会资本,加大“一村一品、一镇一业”项目支持力度,发挥资金的集聚作用。

(二)资金用途。本项目财政补助资金重点用于支持产业发展,并向公益性、基础性、服务性项目倾斜。本项目财政补助资金不得用于建设楼堂馆所,不得用于租赁土地、经营性开支(包括日常成本费用开支、职工薪酬及社会保险费用、临时人员劳务费用、非正常成本费用开支),不得用于企业债务等一般性支出。

(三)工作经费安排

1.实施项目的前中后期工作经费(含会议,租车,专家评审、验收劳务报酬和邀请外地专家往返的城市间交通费、住宿费,以及项目审计等相关实际发生的费用)可使用农业农村局有关农村工作管理经费及公共事务管理经费。

2.项目专家评审、验收劳务报酬标准(含税):正高、副高和中级技术职称专业人员每次每天分别为2000元、1500元和1000元;每次半天分别为1000元、750元和500元;专家组长按照正高标准。

3.邀请外地专家往返的城市间交通费、住宿费参照区农业农村局执行的差旅费管理办法相应标准向区农业农村局凭据报销。

(四)资金管理。区农业农村局制订年度资金分配方案,连同任务清单一并提供区财政局,纳入涉农资金统筹整合范围整体下达并按预算级次拨付补助资金。区财政部门收到预算文件后,根据任务清单制定涉农资金统筹整合实施方案,并根据项目申请和批复情况以及各项资金的管理要求及时将资金下拨至项目实施主体,不采取报账制。本项目财政补助资金管理其他有关规定参照《广东省农业农村厅广东省财政厅“一村一品、一镇一业”项目财政补助资金管理办法》执行。

六、奖惩措施

“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建设资金拨付后,3个月内未完成项目审批和实施主体收到项目资金1年内未完成建设任务的各镇(街)人民政府和实施主体,将给予通报,并对政府分管或主要负责同志进行约谈。对项目进展慢、绩效差的实施主体,将减少其他涉农资金安排。对挤占、截留、挪用项目财政补助资金的实施主体,按程序取消资格,收回项目财政补助资金,3年内不得申报同类资金项目,并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七、工作要求

(一)强化组织领导。各镇(街)和有关部门要把“一村一品、一镇一业”产业发展作为产业振兴的重要抓手,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中统筹安排,组织成立专班,明确工作责任,细化工作任务,量化工作目标,做好指导服务。

(二)严格程序要求。严格按照要求筛选审核入库项目,严格落实公开公示、审核、审批、备案等程序,确保入库项目科学、精准。

(三)做好绩效评价。镇(街)人民政府和实施主体做好项目绩效自评。区农业农村局年终牵头对纳入涉农资金统筹整合的约束性任务进行绩效考核。区财政局视项目推进情况组织开展重点绩效评价。产业扶贫、“一事一议”等项目的绩效评价指标设置应符合原渠道资金的绩效目标要求。绩效评价结果作为区、各镇(街)人民政府下年度“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建设资金安排的重要依据。

(四)严格时间要求。项目审批通过后10个工作日内,区财政部门要将财政补助资金拨付至实施主体账户。自财政资金下拨至实施主体账户之日起1年内,要完成项目建设,向镇(街)人民政府提交项目相关资料,并配合做好绩效评价。

(五)加强宣传引导。充分利用各类媒体,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化宣传“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工作,及时总结宣传好典型、好经验、好做法,复制打造一批可借鉴、可推广的范例与样板。

农村合作社实施方案篇9

关键词:财会档案管理农村经济信息资源档案管理人员

前言:

良好农村财会档案管理可以实现农民增收、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有效推动我国新农村建设。因此,财会档案必须实现规范化合科学化的管理。笔者通过对档案工作进行了简要的分析,并与财会工作性质充分结合,得出以下几点有利于农村财会档案发展的措施。

1.农村档案的分类

农村的档案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种:合作医疗、经济契约类、文件制度类、村民户籍、财务档案类和统计报表类、文件制度类等。

2.提高档案管理工作的措施

农村档案是我们了解农村发展的重要介质。因此,我们应当增强对农村档案的认识,提高档案管理质量。确定各村档案管理负责人员,明确人员管理责任,建立有效的农村档案管理制度,切实做好农村档案管理。

要做好档案管理人员的岗前培训并进行专业指导。农村的档案一般是由村机构主管管理,农村的档案管理水平高低不等,存在明显差异。这就需要县级部门定期开展档案管理知识培训,强化村干部档案管理能力,使其了解档案整理的方法和程序,使农村档案管理工作的得以顺利开展。

加强档案的收集与整理。要做到个人档案的及时归集,日常产生的有价值的档案应及时交与档案管理人员进行统一管理。档案管理人员要按照档案的基本管理要求,进行分门别类的装订整理,并及时填写卷宗,使其氢气明了,便于查阅。

设立专门的村级档案室。档案管理室的建立应以村为单位实行专橱专放。并确立档案的专人管理,明确档案管理职责,加强档案室的各项设施配备,做好档案安全防范,使档案得以安全完整的保存。

完善农村的档案查阅制度。档案查阅在外借时要得到村级领导批准。要在档案资料查阅时做好查阅登记,档案原件不得抽出或外借,如果对方必须要借出,可以由借阅者填写资料借阅借据,并把资料名称和页数等填写清楚,并对其说明归还时间,验收检验后方可重新归档。

在销毁财务档案时,要严格按照档案的保管期限进行档案的保管和销毁工作,并由专门的保管人员编制“财会档案销毁清单”,经村级领导者批准并指派人员共同执行档案的销毁。指派人员应先核对一下销毁档案是否在清册所列之中。最后,监销人员在销毁清册上签名并盖章,实行永久保存。并向领导汇报实际销毁情况。

档案管理人员岗位交替时,要按规定办理移交手续,并编制档案的移交清册,其中应列明移交档案的名称和册数、卷号等,由上级领导或主管领导派人监交,工作交接完成后,监交人和交接双方必须在移交清册上盖章或签字。

3.会计档案管理实施办法

规范化和科学化的档案管理,可以使档案得以更好的存放和保管、便于人员查阅档案,为我国市场经济提供更好的服务。同样,农村财会档案管理也为农村经济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因此,会计档案管理的提高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建立健全我国农村会计档案管理制度。我国应加快对《会计档案管理办法》的修订,增加会计档案管理的内容,争取尽早出台会计档案管理里的相关法律法规,促进会计档案管理工作逐渐迈入管理正轨,使财会档案管理有章可循有发可依,便于档案的保存和查阅,实现农村财会档案的统一和规范。

加大档案管理力度,加强档案管理知识的宣传与学习。财会档案管理工作的宣传与学习可依借助广播、电视和报纸等新闻媒体手段进行专业的档案管理知识培训,宣传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提高人们对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引发社会各界对该项工作的重视。定期组织有关人员进行档案管理规定的学习,表扬工作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加强相互之间的工作交流,促进各村财会档案管理相关法律法规的执行,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工作热情,进而推动农村财会档案箱规范化、科学化和标准化发展。

我国村级以上领导应加强对农村财会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视,并为其管理工作提供相应的便利条件,上级领导的重视和支持可以有效保证农村财会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第一,领导人员对该工作的重视可以增加农村的财会管理工作的运行资金,为该工作提供物质上的保证:例如,档案存放的场地,档案存放的必要设施等。第二,领导人员的重视与支持可以促进档案管理制度的建立。严格、完善的内部财会档案管理制度可以使会计档案管理更加正规化、科学化,促进农村会计档案管理工作步入正常化轨道。最后,上级领导的支持,可以建立更加完善农村会计档案管理人员配备,实现档案的专人保管、专人负责。我们也可以建立业绩和报酬相挂钩的薪资制度,使企业人员工作更加认真、负责,实行定期的工作考核,对、工作不负责的员工应调离工作岗位。

完善农村的会计档案管理办法。相关部门领导和档案、财会部门应协同合作,实现对会计档案管理的综合治理,共同完成社会和人民交托的重要任务。财会档案管理工作要实现专人监交、专人管理、专人审批、专人立卷和专项措施。务必做到财会档案管理工作的科学化和规范化、标准化,做好档案的妥善保管,使档案保持有序的存放,便于会计新资料的查阅。

结束语:

农村财会档案管理工作可以维护社会的稳定,提高农村人民的生活水平,为我国建设农村小康社会提供良好的服务。财会档案是经济发展的基础,是我国的会计行业发展和进步的坚实后盾。为了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建立良好的社会和生活环境,因此,提高我国农村财会档案管理是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参考文献:

农村合作社实施方案篇10

一、总体目标

到2014年,全区建立适应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广大农村居民健康需求的新型农村卫生服务体系,规划建设示范化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站318个,用三年左右时间基本建成。2013年已建成的65个社区卫生服务站进一步加以完善,2007年建成120个,2008年基本完成,到2014年,各乡镇社区卫生服务站覆盖率达到90%以上,乡村卫生服务网络健全率达到95%以上,农村居民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就诊率达到60%以上;乡村卫生服务人员资格合格率达到100%,继续教育参与率100%,合格率85%以上。

各乡镇卫生院要按照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要求发挥应有的功能,积极创建示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到2014年基本达到机构网络健全,基础设施完善,基本设备齐备,人员队伍素质明显提高,医疗卫生机构运行规范的农村卫生服务体系,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健康需求。

二、实施要求

按照《省社区卫生服务先进区评估验收标准及细则(试行)》开展工作,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站建设严格按照《省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站建设标准(试行)》的要求配套相应的房屋、设备和人员,并实施规范化管理,业务用房使用面积80m2-120m2,功能分区合理,流程科学,环境温馨,符合国家卫生学标准,在醒目位置使用全省统一的社区卫生服务标识。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站应设全科医疗诊室(包括中医诊室)、治疗室、换药室、观察室、健康教育室和药房等室。有条件的可单独设立中医诊疗室、康复室、计划生育服务室、处置室、值班室和洗手间等,达到绿化、美化要求。

三、工作措施

(一)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加强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站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两个率先”目标,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2013年省卫生厅将我区确定为第二批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省级试点县(区),为切实加强对这项工作的领导,区政府成立了社区卫生服务工作领导小组。各乡镇要把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站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成立相应的组织,明确职责,认真组织实施。要将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和年度工作计划,层层分解落实任务。各乡镇、村(居)和区各有关部门要加强宣传和发动,大力宣传社区卫生服务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要在用地、用房、经费等方面给予支持,卫生、建设、国土、环保、工商、税务等部门要积极支持社区卫生服务站建设,对涉及到的相关费用,除上缴省、市部分外,其余给予免除。劳动保障部门要逐步将社区卫生服务站纳入医疗保险定点机构,积极帮助社区医生办理养老保险。人事部门要做好社区全科医师、护士等卫生技术人员的聘用工作,招聘优秀卫生人才进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落实好全科医师、护士等卫生技术人员的任职资格政策。计划生育部门要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提供宣传资料和避孕药具,负责社区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的指导和管理。民政、残联等部门要负责将社区卫生服务纳入社区建设规划,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提供部分康复器材,使残疾人的康复工作能够在社区开展。区督查部门要把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站建设,列入各乡镇目标考核内容,加强督促检查,推进全区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

(二)加强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站建设。按照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社区卫生服务站一体化的要求,本着方便群众的原则,农村以行政村(居)或3-5千人口设置一个社区卫生服务站(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附近的村(居)可不设社区卫生服务站)。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站产权应保持集体所有,医疗卫生服务工作及医务人员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行“一体化”管理。各乡镇要因地制宜,采取多种措施,按照示范化社区卫生服务站的要求,切实解决社区卫生服务站房屋问题。可采取以下一些方法:一是可利用闲置校舍、村部或具备条件的村卫生室改造;二是由村委会提供土地,乡村医生借资、工程队垫资分期偿还新建;三是由村委会提供土地,乡镇卫生院、村委会、乡村医生借资以及能人大户捐资等多渠道筹集资金新建;四是可利用扶贫资金建立社区卫生服务站。对完全或部分由乡村医生个人出资建设的社区卫生服务站,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可按房屋折旧逐年返还其建设资金等办法,转为集体所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要帮助社区卫生服务站搞好内部设置、软件资料建设等工作。对已建成的社区卫生服务站,区财政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给予1万元的补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