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退休金改革方案十篇退休金改革方案十篇

退休金改革方案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6:16:29

退休金改革方案篇1

【山东】企业退休人员20xx年养老金调整方案建议细则一、基本养老保险待遇按均等分配调整

以其作为计算和调整基本养老保险金的基础,依据参加社会劳动的单位时间进行均等分配,可以达到以增强公平性、适应流动性、保证可持续性为重点,全面建成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的目的。而不是工资收入的多缴多得、身份的级别、年龄的新中老人、物价水平的高低、城乡之间的差别等,分清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和国民收入的再次分配,建立对参加社会劳动时间长的劳动者给以补贴的激励机制。将目前的基本养老金组成(基础养老金、个人账户养老金、过渡性养老金)进行分离、整合,将基本养老金改称为叫基本养老保险金。整合基本养老保险金分为老年养老金、劳动退休金和个人储老金,基本养老保险待遇按缴费年限(精确到月)一个标准确定。

二、《中国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全方案设计》建议的《退休人员20xx年养老金调整方案》:

a.调整原则:基本养老保险待遇以公民参加社会劳动的时间作为计算和调整基本养老保险金的基础,依据参加社会劳动的单位时间进行均等分配。

b.调整范围:建国以来从企业、事业、机关、部队、院校等单位到社会上的所有享受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的退休人员。

c.调整目的:不以提高待遇水平和平均增加退休人员养老金水平为目标,以公平合理为要素,基本养老保险待遇以增强公平性、适应流动性、保证可持续性为目的。

d.调整养老金计算公式:个人养老金数额=老年养老金+劳动退休金+个人储老金

月老年养老金=当地上年度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年龄补贴率(个人年龄-65)+劳动补贴率个人累计缴费年限]

月劳动退休金=当地上年度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劳动退休金百分率个人累计缴费年限

月个人储老金=个人退休时的个人账户储存额的110%(76-个人实际退休年龄)12

注:

①上述计算方法同《中国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全方案设计》,仅对参数作了修改(研究调整一下数据的相关关系和连续性,因为孤立的数据是没有意义的)。

老年养老金的年龄补贴率0.25%(例,逐年降低的年龄补贴率可以用于调整视同缴费年限和缴费年限的关系及解决基本养老保险有无个人缴存的过渡性养老金问题)。劳动补贴率等于劳动退休金百分率50%(例)。

劳动退休金的多少是看个人累计缴费年限的多少。劳动退休金百分率可以取1.0%或1.2%或1.4%值(例),其中取1.0%值为大部分退休人员降低目前养老金水平,取1.4%值为大部分退休人员提高目前养老金水平。但是其结果是公平的,要多大家都多,要少大家都少,要适合国家经济发展状况,可以有效的控制养老金缺口的大小。

个人储老金的多少是看个人缴存基本养老保险费的多少,个人账户储存额是个人缴存部分,如同银行储蓄。由于个人缴存是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以后才有的,以前没有的可以通过年龄补贴率进行调剂。个人退休时的个人账户储存额的110%(例)为增加值。

公式中:65为老年年龄;76为人口预期寿命;12为一年十二个月。

②原个人养老金数值小于计算值,按计算值计发个人养老金数额;原个人养老金数值大于计算值,按计算值+(原个人养老金数值-计算值)/2的数值计发个人养老金数额作为目前状况的一种提低控高方法,长远目的是加快基本养老保险全面深化改革的步伐。

③月老年养老金与年龄和工龄有关;劳动退休金是参加社会劳动时间长,劳动退休金就多,参加社会劳动时间短,劳动退休金就少;个人储老金是多缴多得,少缴少得。

三、《退休人员20xx年养老金调整方案》的步骤

步骤1.试点省市20xx年9月底之前完成个人累计缴费年限的核实,包括文化大革命之前的高中生、中专生、大专生、大学生以上学历的人员在校期间为视同缴费年限;还有核实个人退休时的个人账户储存额。非试点省市在20xx年底之前完成。在实行启始领取劳动退休金年龄之前在校期间为视同缴费年限的政策是最好的时机。

步骤2.20xx年10月1日在试点省市按20xx年养老金调整方案调整养老金,获得经验。试点省市例如:天津(直辖市)、辽宁(北)、青海(西)、浙江(东)、广东(南)。

步骤3.20xx年1月1日开始在全国按20xx年养老金调整方案调整养老金。

四、后续工作

完成《退休人员20xx年养老金调整方案》后,按《中国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全方案设计》进行以下工作:

1.20xx年7月1日按下列月劳动退休金公式开始在全国调整基本养老保险金。

月劳动退休金=当地上年度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劳动退休金百分率个人累计缴费年限+当地上年度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劳动退休金百分率缴费年限补贴率

缴费年限补贴率是劳动者个人累计缴费年限超过标准社会劳动年限的补贴,每超过1年补贴2年(例)。标准社会劳动年限为34.2年(人口预期寿命的45%)。

2.20xx年开始进行个人统筹比的核定、制定领取劳动退休金期限并个人核准、精细规划提前退休制定提前退休年限、按领取基本养老保险金条件和约束的审核、、社会优抚制度的改革。完善基本养老保险的缴费机制、计发机制、调整机制、激励机制、约束机制、退出机制等等,制定、完善一项内容就改革一项工作。

按月劳动退休金公式调整基本养老保险金:月劳动退休金=当地劳动工资水平个人累计缴费年限(劳动退休金百分率+推迟退休补贴)个人统筹比+当地劳动工资水平缴费年限补贴(劳动退休金百分率+推迟退休补贴)

3.《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修正案获得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通过,对建国以来于基本养老保险有关的法律、法规做相应的整理、修改和废止,到20xx年前,完成构建社会保险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主要任务。

上述从《退休人员20xx年养老金调整方案》开始的是一种自下而上的设计实施方法,从事过工程设计的人都知道有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的设计方法。《中国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全方案设计》是一种自上而下的设计实施方法,还有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同时进行的方法,当改革受到阻力时,将自然科学的工程设计方法应用于社会科学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设计上,自下而上的以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实行。

五、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突破口

建议在20xx年7月1日开始执行启始领取劳动退休金年龄是最好时间点,也是《中国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全方案设计》开始实施的最好时机。根据20xx年3月18日修改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希望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和国务院或一个代表团或者三十名以上的代表等有关人士能够关注《中国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全方案设计》,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提出法律案,这是一套全面完整的、量化具体的、细化易懂的、操作可控的、公开透明的全面深化改革中国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法律方案,满足公平与效率相结合;权利与义务相对应;保障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改革前与改革后待遇水平相衔接;解决突出矛盾与保证可持续发展相促进。改革的目标和基本原则。

要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基本养老保险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将其作为突破口,使其在社会保障中发挥支柱轴心作用。首先对已经退休人员进行养老金的调整,在其有重大突破,基本养老保险是国民收入的再次分配,以增强公平性,以解除人们参加社会劳动的后虑之忧,促进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中国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全方案设计》以创新的思维研究中国的基本养老保险事业,争取在20xx年之前完成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标。

建议:20xx年1月1日在全国按《退休人员20xx年养老金调整方案》调整养老金。

公民的基本养老保险金只要依据个人参加社会劳动的年限和年龄的增加,每年根据当地上年度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的变化重新计算进行调整,使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的调整进入新常态。公式简单明了,理念公平合理,方法统一一致,自己个人就可以计算。

上述从《退休人员20xx年养老金调整方案》开始的是一种自下而上的设计实施方法,从事过工程设计的人都知道有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的设计方法。《中国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全方案设计》是一种自上而下的设计实施方法,还有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同时进行的方法,当改革受到阻力时,将自然科学的工程设计方法应用于社会科学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设计上,自下而上的以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实行。

五、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突破口

建议在20xx年7月1日开始执行启始领取劳动退休金年龄是最好时间点,也是《中国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全方案设计》开始实施的最好时机。根据20xx年3月18日修改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希望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和国务院或一个代表团或者三十名以上的代表等有关人士能够关注《中国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全方案设计》,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提出法律案,这是一套全面完整的、量化具体的、细化易懂的、操作可控的、公开透明的全面深化改革中国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法律方案,满足公平与效率相结合;权利与义务相对应;保障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改革前与改革后待遇水平相衔接;解决突出矛盾与保证可持续发展相促进。改革的目标和基本原则。

要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基本养老保险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将其作为突破口,使其在社会保障中发挥支柱轴心作用。首先对已经退休人员进行养老金的调整,在其有重大突破,基本养老保险是国民收入的再次分配,以增强公平性,以解除人们参加社会劳动的后虑之忧,促进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中国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全方案设计》以创新的思维研究中国的基本养老保险事业,争取在20xx年之前完成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标。

建议:20xx年1月1日在全国按《退休人员20xx年养老金调整方案》调整养老金。

公民的基本养老保险金只要依据个人参加社会劳动的年限和年龄的增加,每年根据当地上年度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的变化重新计算进行调整,使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的调整进入新常态。公式简单明了,理念公平合理,方法统一一致,自己个人就可以计算。

20xx年退休人员养老金上调5.5%经国务院批准,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财政部日前共同印发《关于20xx年调整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的通知》,决定从20xx年1月1日起,为20xx年底前已按规定办理退休手续并按月领取基本养老金的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提高基本养老金水平,总体调整水平为20xx年退休人员月人均基本养老金的5.5%左右。

据悉,这是我国连续第20xx年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水平。在经济增速持续放缓、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支压力增大、人口老龄化加速的形势下,国家继续坚持提高退休人员养老金,将使8900多万企业退休人员和1700多万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从中受益。

我国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标准在经历了20xx年连续以10%左右的幅度上涨以来,从20xx年起涨幅下降至6.5%,且将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与企业退休职工并轨上调。对于养老金增幅降低的原因,人社部相关负责人解释称,今年按5.5%左右调整退休人员待遇,是国务院综合考虑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和人口老龄化新形势,慎重做出的决策。调整基本养老金,不仅要考虑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涨和职工工资增长情况,还要考虑基金支付能力和财政承受能力;不仅要考虑广大退休人员当前切身利益,也要考虑养老保险制度长期可持续发展和广大退休人员的长远权益保障。

退休金改革方案篇2

【关键词】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

一、问题的提出。

2008 年 3 月,《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试点方案》获得国务院原则通过,决定在 2009 年内在山西、上海、浙江、广东、重庆等五省市启动有关试点工作。改革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实现企业与机关事业单位之间的制度能够衔接,而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将按照企业养老保险的办法进行发放,这也就是意味着与机关公务员挂钩的事业单位人员的退休金不再由国家财政负担。其实在这次改革之前,原人事部就曾下发过相关的文件,并在云南、江苏等地区进行过试点,但最终因为没有形成统一的养老保险制度而以失败告终。这次的改革方案一出台就立刻引起了舆论的关注和质疑。大家对改革方案的质疑主要集中在两点:第一,根据改革方案,事业单位的职工退休后的待遇将和企业基本一致,养老金待遇将大幅降低。我国现行的养老保险制度实行的是“双轨制”,在这种制度下,机关和事业单位职工的退休金远高于企业职工。数据显示,2005年,机关事业单位职工的退休金是企业职工的2倍左右。虽然从2005年开始,国家连续调高了企业退休职工的待遇,但两者之间的差距并未缩小,原因在于公务员和事业单位职工的工资也相应的提高了。如果改革实行的话,事业单位职工的退休待遇将远不如之前,这与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状况和消费水平不符。第二,一直以来,机关与事业单位作为一个整体,享受着‘双轨制’带来的制度优惠。可是这次的改革则只针对事业单位,改革的设计者和实施者———公务员,却不在改革之列,这不禁让人怀疑改革的公平性。

二、改革的基本框架。

根据《改革试点方案》的内容,此次改革主要涉及养老金的筹资结构、缴费比例、养老金的计算和发放、新旧制度的衔接等方面:(1)事业单位人员也要和城镇企业职工一样统筹交纳养老保险。基本养老保险费由单位和个人共同承担,单位缴费一般不超过单位工资总额的 20%,员工缴 8%。(2)基本养老金的计发对象根据参加工作时间的不同,主要分为三种情况:《改革方案》实施前退休人员(简称老人);《改革方案》实施前参加工作,实施后退休且个人缴费年限累计满 15 年的人员 (简称中人);《改革方案》实施后参加工作、个人缴费年限累计满 15 年的人员(简称新人)。(3)养老金发放以改革正式实施时间为界,即所谓“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制度”。“老人”在社保机构领取的养老金,从第一个月起均不得低于原来的退休工资标准。“中人”在发给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的基础上,再发给过渡性养老金。“新人”缴费累计满15年,退休后其基本养老金由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组成。(4)事业单位养老金逐步实行省级统筹。事业单位养老金是否实行省级统筹,根据试点城市的具体情况而实施。如果暂时不具备条件的,可以市或地区为统筹单位。(5)建立职业年金制度,形成基本退休金之外的养老保险第二支柱。在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基础上,事业单位建立工作人员职业年金制度。职业年金实质就是对每个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给予的一项社会保险福利,它是为了避免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在退休后工资收入降低对自己生活的影响,而在基本养老金之外增加的一项退休收入,这种福利具有强制性,事业单位必须办理并缴纳。

三、改革试点推进的制约因素。

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从一开始出台就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热议,而绝大多数人是持不赞成或反对态度的,在改革的推进过程中更是遭遇到了重重的阻力,笔者认为至少有以下几点:

1.时间敏感,机构复杂。

改革的试点方案是2008年3月份通过,2009年1月份正式下发的。众所周知,2008年一场金融海啸席卷了全球,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全球经济都受到了严重的影响,中国的经济的发展面虽然算是比较好的,但也不能忽视金融危机给我国经济发展所造成的问题和负面影响。在经济发展放缓时,公众对于涉及自身利益的改革承受力通常来说都比较差的,而选择这个时候进行改革必然会给尚未退休者造成巨大的心理压力。此外,全国事业单位人员近4000万人,其中 3000 多万名正式职工,900 万名离退休人员。这次改革几乎涉及到所有的事业单位机构和人员。虽然总人数并不算太多,但按家庭计算却将近牵涉一亿人,并且涉及教科文卫、农林水、广播电视、新闻出版等多个领域,126 万个单位,每个单位的情况也不尽相同。单位的众多和复杂的情况也使得改革必定是一场持久战。

2.企业养老保险制度存在缺陷,事业单位难以加入。按照试点方案,事业单位的养老保险实际上是向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靠拢的。而企业养老保险制度本身就是一个存在缺陷的制度。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是作为国有企业改革的配套措施推出的。所以养老保险收缴费率是按照原来计划经济下国有企业的员工人数、工资基数和退休人员人数的比例来测算的。而当年国企改革引发了大量工人下岗,提前退休转化成养老金领取者,当时全国平均退休年龄只有 47 岁,计划中的缴费人与领取人之间的赡养比和实际赡养比例差异明显。这个制度不仅要支付下岗提前退休人员的养老金,而且还要支付以前已经退休人员的养老金。执行初始政府就发现收上来的养老金不够支出,中央必须转移支付。但当时中央转移支付能力非常有限,于是挪用个人账户,导致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长期混账管理、个人账户空账运营。这样就使这个制度无论从赡养比还是资金筹集和供给能力,从一开始就不配套,随着时间推移,问题日益严重。而如果事业单位的改革向企业靠拢的话就意味着马上要承担28%的费率,因为事业单位职工要缴纳个人工资8%,事业单位也要筹集20%,这 20%到底是财政出钱还是让事业单位自己筹集资金,目前并不明晰。如果事业单位面临自己筹集资金的压力,其公益性难免受到影响。即使这样,事业单位的养老金水平也会出现大幅度下降。改革方案的思路是通过职业年金来弥补,但职业年金的来源渠道也是存在很大问题的,如果要建立职业年金,由单位和个人出资,这将必将会增加费率,加上基本养老保险28%的费率,单位和个人的缴费率将达到一个非常高的水平。

3.事业单位人员待遇降低,公务员不受影响。改革后事业单位人员养老金将大幅降低。按现行的制度来讲,一位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现在在职的月基本工资是四到五千块,按传统,退休金是其个人最后工资的80%的甚至 90%,那么退休后大概能拿到三到四千左右。但如果是在企业,城镇企业职工的养老金只有很少的地方能发到2000元,全国平均水平也就是1300~1400元。改革必然会令事业单位的退休者的生活水平下降,更会对尚未退休者构成一大心理压力。从本质上来说,公务员与事业单位人员、企业职工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并不具有超出事业单位和企业职工的道德水准、知识水平和工作能力,当然也就不应该享受与企业、事业单位职工不同的待遇。但事实是,历次的养老制度改革,公务员都能置身事外。在此次改革之前,公务员已实行阳光工资,各地事业性质人员收入其实已落后于公务员收入,其整体收入一般也只能达到社会平均工资线。但这次的养老改革将使事业单位人员退休后的的待遇进一步降低,而改革设计者———公务员本身却未能成为改革的对象,这不禁使公众对改革所能达致的公平性产生疑虑。

4.法律法规不健全。除了改革试点在各地都受到很大质疑和阻力之外,试点改革中遇到的诸多问题没有依据,具体执行和操作过程中困难较多。事业单位社会保险保障没有形成一套系统完整的相关法律法规体系,养老保险方面的单项政策规定也不健全。例如,如果事业单位将参照企业养老保险制度进行改革,那么新旧办法该应如何衔接就是必须考虑的问题,现在最通行的说法是“新人新办法,老人老办法”。所谓“新人新办法”是指新进人员按照新的改革方案执行,直接入社保,对于“新人”来说,退休是十分遥远的事情,目前大可不必“庸人自扰”;而“老人老办法”,即新办法实施前已退休的“老人”,待遇照旧发放不受影响。而眼下可能最受影响的,是那些已经在事业单位工作多年而又尚未退休的“中人”。这批人大都是五十岁以上,大部分是本单位的“中流砥柱”或业务骨干,并且占有一定的比重,而改革方案的出台却另他们进退两难,如果按照方案来执行,这些人都要求提前退休的话,必定会对正常的日常工作有所影响。为弥补缺失,改革虽然采取了“中人补齐”的办法,对于那些可能受影响的“中人”,在基本养老金计发上,将有“过渡性养老金”这一项。但目前,国家对此并没有统一明确的规定,而是要求各试点地区因地制宜。

5.相关配套制度进展缓慢。与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配套推进的还有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在一定程度上事业单位分类事关“养老改革试点的成败”。但是据了解事业单位的分类改革也并非一帆风顺。根据 2008 年的《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事业单位将被分成承担行政职能的、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从事公益服务的三类事业单位。通过分类改革,以后的事业单位将主要以公益性事业单位为主。虽然改革方案提出了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原则和目标,但是从各试点地区的实际情况来看,还没有哪一个省市真正实现了事业单位的有效分类。2011年6月,《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实施指导意见》(下称《意见》)下发,事业单位改革也开始正式推进。《意见》显示,中央已经确定了一张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时间表:用2011~2015年的五年时间,我国将在清理规范基础上完成事业单位分类。在5年目标之下,根据《意见》,事业单位被划分为三类:参照公务员类、自收自支类、财政补贴类这三个类别,其实是按照社会功能来划分的。就是将承担行政职能的变为行政机构;将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转为企业,推向市场;保留从事公益服务的事业单位。这种改革可以形象地概括为甩掉两头、留下中间(中坚)。从实际执行来看,事业单位分类改革之难超出了很多人的想象。在这场改革中,政府部门既是推动者,又是被改革对象,改革中的“主客同体”现象使其陷入了尴尬的境地。有专家分析,各类利益的维护也让这场史上最大规模的改革举步维艰。政府的特定利益,事业单位的独立利益,社会公众对公共服务提出的要求以及改革的个人得失,使得改革的动力在各类利益维护之间互相抵消,无法形成广泛的社会基础。

四、基本评述。

事业单位养老改革试点从颁布到现在已经有近 3 年时间,改革过程中暴露出了很多问题。针对改革试点的瓶颈和难题,很多专家和学者都给出了自己的解决的对策。例如,有人提出“养老金制度改革”,应当是让企业的养老金向事业单位的养老金靠,提高工人的生活待遇,而不是让事业单位向企业靠,降低工人和知识分子的待遇。有学者则认为国务院及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暂停这一试点,并立即着手制定机关、事业和企业三者联动的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方。还有学者为沉疴多年的养老保险开出的药方是,建立中央政府统筹的国民基础养老金,同时市场化运营全民个人账户养老金(含职业养老金和个人储蓄)。公务员和事业单位也应进入到国民基础养老金系统,以职业养老金替代退休金,对接国民基础养老金,带动全国养老金制度结构性调整。笔者认为,不论专家学者给出何种解决策略,有一个现实的问题是一定要面对的,那就是就我国目前的养老制度而言,机关事业单位与企业“双轨制”的养老模式已经运行了多年,牵涉机构、人数众多,在此过程中必然会打破某些利益集团的既得利益也会使其他人收益。而要想通过一次改革就彻底改变现状显然是不尽现实的,因此这必定会遇到很多的障碍和阻力,因此改革一定会是一个艰巨、漫长的过程。

参 考 文 献。

[1]董力堃。对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的重新审视。学术界。2010(2)。

[2]汪孝宗,韩文,曾娟。难改的事业单位养老。中国经济周刊。2009(41)。

[3]姜爱林。事业单位养老改革为何困难重重。天津行政学院学报。2010(5)。

退休金改革方案篇3

【关键词】延迟退休;退休年龄;延迟方案

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趋势的不断加重,劳动力减少,人力资源紧缺严重,延迟退休不断提上日程。延迟退休已必将实行,关键在于如何实施及顺利推进方案。

一、影响退休年龄的主要因素

现代退休制度的动机有两个:一为老年人提供更好的养老保障,二缓解就业压力。退休年龄是否合理,要考虑对一国养老保障体制和就业状况的影响。

(一)养老金给付

退休年龄是各国养老金给付的起始年龄,其高低对一国的养老保障体制有直接的影响。退休年龄越高,老年人领取养老金的时间越短,缴纳保险费用的时间越长,故保险基金的收入增加,支出减少,从而对养老金的运营较为有利,面临的养老金支付压力较小,存续和运转起来就容易得多。反之则相反。

(二)就业状况

退休年龄对就业状况有重要影响,人口结构一定时,退休年龄决定劳动力的供给。退休年龄越低,一部分人较早地退出劳动力供给市场,使劳动力供给量减少。反之则增加。故确定休年龄要考虑劳动力的就业状况。

二、中国及世界各国退休年龄现状

中国是世界上退休年龄最早的国家,平均不到55岁,且现行退休政策是上个世纪确定,当时人口预期寿命为50岁,现在已达70岁。

由表1可以看出中国法定退休年龄较低,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且由图1,中国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老龄化趋势严重,到2050年人力资源紧缺严重。

三、中国延迟退休方案选择

(一)延迟退休方案设计原则

延迟退休年龄须制定可行的方案,特别是在当前公众对延迟退休年龄敏感的情况下,方案设计必须遵循三个基本的原则。

1.统筹兼顾社会保障制度和就业形势。

2.统筹兼顾不同群体利益。

3.统筹兼顾短期和长期影响。

(二)延迟退休方案设计步骤

1.目标退休年龄的确定

目标退休年龄即延迟后达到的年龄。世界各国的退休年龄选择多在60―68岁,以60和65岁居多。根据SocialSecurityassociation的统计,截至2012年,欧洲31个国家和地区中,男性退休年龄为65岁的有17个,女性退休年龄为65岁的有12个。比较之下,中国选择65岁作为目标退休年龄较为理想,可以较好地实现减小养老压力且不增加就业压力的目标。

延迟退休年龄是一项前瞻性改革,确定后会延续较长时间,考虑到中国人口转变进程较快,以60岁作为目标退休年龄偏低。故建议采用65岁。同时考虑到女性预期寿命较长及退休年龄男女趋同的趋势,建议采用相同的目标退休年龄。

2.延迟时机的选择

从全国来看,目前是一个延迟退休年龄的好时机。近年来中国劳动力市场的深刻变化也反映了这个时机的来临。根据预测,未来中国城镇劳动年龄人口的增长速度将持续减缓,“十二五”和“十三五”时期年增长在400―800万人,年增长率低于1%并将持续下降。若能保持就业弹性,即便经济增长速度放缓,“十二五”时期就业压力也将缓解。“十三五”时期就业压力进一步减轻,为改革退休年龄提供了好时机。

3.延迟方式的制定

退休年龄的改革涉及很多人的利益,应采取渐进的模式。每2年延迟1岁是比较合适的进度,可以将每2年延迟1岁分解为每1年延迟1个月,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更平缓。但考虑到未来城镇劳动年龄人口增长率的下降趋势,直接每满2年延迟1岁也可以接受。2016年以前女职工退休年龄为50岁,女干部退休年龄为55岁,从2016年开始,男性的退休年龄每2年延迟1岁,女性的退休年龄每2年延迟1岁,到2045年男女退休年龄同时延迟至65岁。

为了尊重人们对退休年龄的选择权和减少改革的阻力,建议在中国退休年龄改革之后,也引入弹性机制,以法定退休年龄为基准,规定人们可提前5年退休,但养老金标准将较按照法定退休有所下降;也可以高于法定退休年龄退休,养老金标准可适当提高。同时,考虑到中国的具体国情,可以在退休年龄弹性空间设计上,适当向女性倾斜,即女性的提前退休年龄可以略微宽松。由于目前的养老金替代率与缴费年限直接挂钩,可考虑仅仅提高延迟退休者的养老金标准。当然,具体弹性幅度需根据中国养老金制度的相关参数和运行情况进行更细致的测算,确保不同年龄退休者之间的公平性,并有利于引导人们在达到法定退休年龄后退休。弹性退休设计还可以引入新旧制度之间选择的弹性,即可以设立过渡期(如5年),允许人们在此时期内可以在新旧两种制度之间进行选择,为人们提供一定的趋利避害的机会,从而减小改革的阻力。

四、结论

中国延迟退休年龄在设计方案时,必须兼顾养老保障和就业形势,兼顾不同群体的利益以及短期和长期影响。延迟退休可实现制度从资金缺口向资金盈余的转变,使资金平衡所需缴费率大幅下降。退休年龄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影响十分广泛,涉及各方利益,在政策出台过程中对为何必须延迟、如何延迟和有何影响等必须讲清楚,在实施时必须增加方案设计的透明度,加强与社会公众的沟通,抓住即将来临的时机,同时完善劳动监察和配套制度建设。

参考文献:

[1]林宝.延迟退休年龄对养老金平衡的影响[J],财经问题研究,2014,(12):4146

[2]原新,史佳颖.推迟退休有利于缓解老龄问题[J],人口研究,2012,(6):2833

退休金改革方案篇4

[关键词]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个人帐户;分类改革;退休金替代率

养老保险制度是一种最重要的社会保障制度,是一个国家政府,通过法律和法规形式,为解决劳动者退出劳动岗位后的基本生活,建立的一种社会保险制度。它具有强制性、互济性和社会性。养老保险制度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繁荣,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提高,而逐步建立和发展起来的,是社会发展和进步的重要标志。

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是我国养老保险制度体系改革的重要一环。正确认识和把握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现状,是推进机关和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基础。笔者从事人力资源管理数十年,见证了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发展的艰难历程,现就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现状谈点粗浅的认识。

一、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建立

1955年国务院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退休处理暂行办法》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退职处理暂行办法》(55国秘字245号)等法规,是我国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职工退休退职制度建立的标志,它正式规定了职工的退休条件和待遇标准。

1956年11月,国务院《关于国家机关工作人员退休和工作年限计算等几个问题的补充通知》(56国直人习字第79号)的,标志着我国机关和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的基本建立。

1958年国务院《关于工人、职员退休处理的暂行规定》,降低了退休工龄年限,提高了退休待遇,并统一了企业职工和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退休养老保险制度。

“”期间(1966年至1976年),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管理被迫停止,处于历史倒退阶段,机关事业单位的养老保险制度也未幸免与难。

1978年以后我国养老保险制度进入恢复时期。国务院又下发了《关于安置老弱病残干部的暂行办法》和《国务院关于工人退休、退职的暂行办法》(国发[1978]104号),对机关事业单位与国有企业职工的退休条件、退休待遇和抚恤善后等进行了较大调整,并作了统一的规定。

1980年、1982年,为了适应改革需要,国务院先后颁发了《关于老干部离职休养的暂行规定》(国发〔1980〕253号)和《关于老干部离职休养制度的几项规定》(国发[1982]62号),形成了干部退休制度的一种特殊形式,即干部离休制度,主要是对干部离休后的生活待遇方面给予了特殊的优惠。

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的基本模式为:现收现付制,即以同一个时期正在工作的一代人的缴费来支付已经退休的一代人的养老金的保险财务模式。资金由国家全部或大部分承担,并从行政事业经费直接支付,由人事部门综合管理。

二、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历程

1991年,随着经济的发展,国务院出台了《关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国发[1991]33号),由当时的劳动部负责推行,目的是逐步建立基本养老保险与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和职工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相结合的多层次养老保险制度。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由原人事部负责,由于各种原因,并未能正真启动,仍由国家承担所有退休费用,仍采用现收现付模式。因此,导致机关事业单位与企业养老保险改革出现了明显分化,形成了两种制度,产生了机关事业单位与企业养老金的“双轨制”。

1992年,原人事部印发《关于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有关问题的通知》(人退发[1992]2号),再次重申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要按照国家、集体、个人共同负担的原则,逐步改变退休金实行现收现付、全部由国家包下来的做法。

1993年11月,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做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决定,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也奠定了企业养老保险制度全面建立,同时国家提出了建立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对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要求各省市进行试点改革的启动,从1994年起,云南、江苏、福建、山东、辽宁、山西等13个省份,在不同范围和人员中开始试点改革。非试点省也不同程度地开展了改革。据统计,截止2005年底,全国有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283个地市、1718个县市,开展了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试点。参加养老保险的职工达到1772万人,其中,在职职工1410万人,离退休人员362万人。但是由于各地试点适用范围差别较大,实施细节也不尽相同,并未形成全国统一的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的全面改革方案,致使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步履为艰[1]。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社会改革进入了深水区,针对各地区和企业养老负担畸轻畸重,基金规模效应低、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不畅,及企事业单位退休人员待遇差距过大等问题。2008年,国务院又印发了《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试点方案的通知》(国发[2008]10号),确定在山西、上海、浙江、广东和重庆5省市先期开展试点工作,并与事业单位分类改革试点同步推进。虽然各试点省市均在进行,但遇到的阻力很大,进展也十分缓慢,其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这次试点改革的适用范围并未将机关工作人员列在其中,实质是对事业和企业单位进行整合,也就是将事业单位退休人员采取“向下并轨”的方式,这样又拉大了事业单位人员和公务员之间的待遇差距,造成新的不公平矛盾。

三、试点省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方案内容

为了落实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试点工作,2009年1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正式公布了《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试点方案》,改革的主要内容有:

一是实行社会统筹与个人帐户相结合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即:基本养老保险费由单位和个人共同承担,单位缴纳比例为一般不超过单位工资总额的20%。个人缴纳比例为本人缴费工资的8%,由单位代扣。对于个人工资超过当地在岗职工平均工资300%的,超过部分不计入个人缴费基数;低于60%的,按当地在岗职工平均工资的60%计算个人缴费工资基数。二是基本养老保险的计发办法。具体规定是:职工个人缴费年限(含视同缴费年限)累计满15年,退休后按月发给基本养老金。三是建立基本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由国务院统筹,随着经济和社会发展,按照职工工资增长和物价变动等情况,调整退休人员的基本养老金。四是建立职业年金制度。职业年金制度是建立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提高事业单位工作人员退休后生活水平的一种必要补充制度,是指我国公职人员基本养老保险之外的补充养老保险。职业年金具有强制性的特点,有别于自愿性的企业年金。其经费来源于财政拨款、单位自筹和个人扣款。五是逐步实行省级统筹。要求各级政府建立建全省级基金调剂制度。对于试点省(市)中,具备条件的实行省级统筹;不具备条件的,实行与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相同的统筹层次。

四、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需要解决的几个问题

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特别在我国,由于人口众多,社会保障的历史欠帐多,保障水平较低。近年来,随着人口的老龄化,就业方式的多样化,城市化建设快速发展,要建立一套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水平,保持社会安定,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养老保险制度,必须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

1.机关事业单位与企业养老保险制度的“并轨”

目前,我国养老保险制度体系中,有五种养老保险制度,分别是机关公务员、事业单位职工、企业职工、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新农保)。按照十报告提出的“要坚持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方针,以增强公平性、适应流动性、保证可持续性为重点,全面建成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要求,虽然国家正在积极推进各种群体养老保险制度建立和完善,由于各种制度建立时间早晚不同,造成了各种养老保险制度间的不平衡,产生了社会养老保险待遇不公平问题。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只有建立统一的养老保险制度。针对当前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现状,问题解决不能急于求成,只能根据经济社会的发展状况,循序渐进式地稳步推进。机关事业单位与企业养老保险制度“并轨”改革势在必行,这也是全面改革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必要一环。

2.加快推进事业单位的分类改革

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指导意见》(中发[2011]5号),2011年启动了新轮事业单位改革,第一步先对事业单位进行分类,截止时间是2015年底,总体思路是:在清理规范基础上,按照社会功能将现有事业单位划分为三个类别。对承担行政职能的,逐步将其行政职能划归行政机构或转为行政机构;对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逐步将其转为企业;对从事公益服务的,继续将其保留在事业单位序列、强化其公益属性。

只有将事业单位分类改革与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同步进行,才能解决好机关公务员、事业单位人员、一般国企职工、垄断性国企职工退休前后的工资和养老金待遇问题。才能缩小机关事业单位人员的养老金与企业人员的养老金替代率的差距。只有对企业、事业、机关退休人员养老保险待遇水平做到统筹考虑,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改革才能平稳、有序、顺利推进。

3.逐步做实养老保险个人帐户

总理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做实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包括:个人缴纳的养老保险基金和单位缴纳的划入个人帐户养老保险基金及前两项基金产生的利息等。但是,由于机关事业单位现行的退休制度,无论是已退休人员,还是现在岗人员,除属于财政定额、定项补助事业单位,和财政全额拨款事业单位的全民合同制人员,个人按规定比例缴纳养老保险,其余人员从未缴纳。如果推行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全面改革,就必须先建立养老保险基金帐户,其中做实养老保险个人账户是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要做实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必须对现在岗的工作人员的连续工龄(工作年限)进行认定,然后,按照改革确定的缴纳比例和计算规则,实行“虚帐实记”方式计入个人帐户,并与改革后个人帐户合并。在推行“虚帐实记”改革中,应该遵循“新人新制度,老人老办法”的原则,同时重点解决好“中人逐步过渡”的问题,上海市在试点改革中证明了这项改革措施是可行的,否则很难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

4.建立完善的机关事业单位养老金计发办法

为了实现机关事业单位与企业养老保险改革的统一,机关事业单位养老金计发应参照企业养老金计发办法,也采取“新人新制度,老人老办法,中人逐步过渡”方式,以参保缴费年限为基础,调整计发基数、比例和月数设计新计发办法[2]。

(1)“新人”的养老保险待遇。以“新的机关事业单位改革方案”实施时间为节点,“新方案”实施后,参加工作人员的为“新人”。如果缴费年限(含视同缴费年限)累计15年,退休后按月领取的基本养老金包括基础养老金和个人帐户养老金两部分。其中基础养老金,按缴费每满1年发给1%。个人帐户养老金,按平均预期寿命、退休年龄和利息等因素确定计发。用公式可以表示为:新人月基本养老金=基础养老金+个人帐户养老金。

(2)“中人”的养老保险待遇。以“新方案”实施前参加工作,实施后退休的参保人员属于“中人”。如果缴费年限(含视同缴费年限)累计15年,退休后除按月领取的基本养老金,再发放过渡性养老金。用公式可以表示为:中人月基本养老金=基础养老金+个人帐户养老金+过渡性养老金。“中人”的养老保险过渡问题,是机关事业单位养老金计发办法改革的关键,只有在认真测算的基础上,合理衔接养老保险待遇水平,才能保证新老政策的平稳过渡,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才能有效实施。

(3)“老人”的养老保险待遇。以“新方案”实施前已经退休的人员为“老人”。其养老金仍按国家原来规定发给,同时执行基本养老金调整办法。

(4)对于在“新方案”实施后退休的参保人员,缴费年限累计不满15年的,不发给基础养老金,个人帐户储存额一次性予以支付,同时终止基本保险关系。

5.建立养老金的调整机制

随着工资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养老金也应不断提升。建立养老金调整机制,是为了保证退休人员生活水平,并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要建立一个长期稳定有效运行的养老金调整机制,应该结合我国目前养老保险的特殊性,必须搞好养老金替代率设计,因为它是衡量职工退休前后生活保障水平差异的基本指标。目前,我国企业养老金替代率是50%,机关事业单位养老金替代率为80-90%,而世界发达国家养老金替代率大致在30%-60%间,我国的养老金替代率明显偏高[3]。另外,在养老金替代率设计的基础上,要控制好养老金替代率运行轨迹,因为养老金替代率运行,是随着经济发展水平变化而变化,动态地确定基本养老金替代率标准,是改革养老金的调整机制的关键[4]。

目前,我国养老保险制度正处于多轨制状态,且尚未完善,又面临着相关保险制度合并和各种养老保险制度间的衔接改革现状。随着社会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为使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目标,加快完善和改革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显得尤为迫切。

参考文献

[1]苏明,杨良初,张晓云,王立刚,程瑜.我国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研究..2013-06-20.

[2]陈心德,苑立波.养老保险:政策与实务[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3]降蕴彰.事业单位分类有点难将与公务员改革“联动”.http://.cn/2014/0506/260118.shtml.2014-05-04.

[4]田青,张永辉.建立合理的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J].人口与经济,2009,(1):82-83.

退休金改革方案篇5

尹蔚民介绍,延迟退休方案遵循三个原则,一个是渐进式原则。他举例说:“5年后你如果是60岁退休,方案实施后,可能是60岁零3个月;另一个人第二年退休,那5年后可能是60岁零6个月退休。”

第二,区别对待,分步实施。根据我们国家现在不同群体的退休年龄,我们会从实际出发,区分不同群体的情况,分步进行实施。

第三,提前公示,做好预告。这个方案一旦出来之后,我们会广泛地征求社会意见,因为这个方案涉及到老百姓的切身利益,凡是涉及到公众利益的政策都需要广泛听取大家的意见,凝聚社会的共识。

现行退休政策

1.在单位参保,并且从单位办理退休的:男性,工人和干部的退休时间是相同的,都是60岁退休;女干部,退休年龄是55岁,工人是50岁。

2.在个体窗口办理退休的:男性是60岁退休;女性进入个人窗口参保缴费超过3年的,一律按工人办理退休手续和待遇,50岁退休。没有超过3年达到退休年龄的,干部55岁退休,工人50岁退休。

3.从来没有工作单位的自由职业者,直接进入个人窗口参保并且退休的:男性60岁退休;女性55岁退休。

渐进式延迟退休

三个原则

小步慢走,渐进到位,每年推迟几个月。

区别对待,分步实施,并提前公示。

广泛征求社会意见。

影响这些人群

1.到2022年,小于等于50岁女性工人(1972年及以后出生的女性)

2.到2022年,小于等于55岁女性干部和男性工人,主要是从事繁重体力劳动的工人(1967年及以后出生的人)

3.到2022年,小于等于60岁男性干部(1962年及以后出生的男性)

昨天上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就就业和社保问题举行新闻会。人社部部长尹蔚民介绍,“渐进式延迟退休方案已经出来了,按照相关程序报经批准后才能向社会广泛征求意见,今年肯定会拿出方案。”

延迟退休会影响哪些人群?

延迟退休方案影响较大的是70后和80后,根据人社部方案将实行“渐进式”延迟退休:每年延长几个月,直到经过相当长时间达到新拟定的法定退休年龄。因此,对90后来说,到退休时估计已经完全赶上了新政。

具体到每个人会工作到何时退休?比如说,如果从2022年起实施延迟退休,每年延迟6个月,按照现行的退休框架(女工人50岁、女干部和男工人55岁、男干部60岁),那么2022年退休年龄将分别是50.5岁、55.5岁和60.5岁。原本在这一年退休的人就要多干半年。以此类推,直到达到新的退休年龄为止。

每年到底延迟几个月退休?

延迟退休的方向已经确定,每年到底延迟几个月,这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如果每年延迟的时间比较长,那么达到新退休年龄的过渡期就会缩短。反之,达到新退休年龄的过渡期就会比较长。

两种做法各有利弊,对普通大众来说,过渡时间长的话,适应期相对就要长一些;过渡时间短则适应时间更短,到底如何改,这部分也应考虑民意。

男女同龄还是仍区分对待?

除了每年到底延迟几个月外,还有一点是延迟到多少岁退休,以及是否延续现在的男女退休年龄不同的框架。目前,我国男女实行不一样的退休年龄。

如果男女实行一样的退休年龄,是统一延迟到60岁还是65岁?如果延迟到60岁,那实际上只是延迟女性和男工人的退休年龄。而如果同步延迟到65岁,对于女性特别是女性工人,这个跨度还是很大的,受影响的人会有很多。如果仍然是区别年龄来退休,这个间隔是不是还是现在的5岁。

养老金待遇是不是会降低?

对于延迟退休,当前公众关注的焦点还集中于养老金待遇上。

人社部新闻发言人李忠表示,2019年以来,受多重因素影响,当期养老金支出大于基金征缴收入的省份有所增加。主要原因是养老金待遇水平连续上调,基金支出增加;人口老龄化效应逐步显现,参保人员中退休人数增速高于缴费人数增速;部分地区抚养比较高,负担较重。

不过,从养老保险基金收入支出情况来看,2019年前10个月,全国基金总收入超过总支出2100多亿元,绝大多数省份基金累计结余额都超过8个月以上的基金支付额,基金运行总体平稳,能够确保当期养老保险待遇支付。目前养老保险基金筹资渠道中,财政补助是一个重要方面。对于少数历史欠账较多、基金支付能力较弱的老工业基地省份,将继续加大中央财政补助力度。另外,五中全会的公报中提到要加大国有资本充实社保基金力度,养老金应该会有保障。

今年改革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

人社部研究所所长金维刚表示,延迟退休方案出台后会有五年左右的过渡期,或到2022年正式实施。

他表示,“十三五”时期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重点之一是推进实施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去年改革方案出台后,还没有正式实施,今年将会正式实施。应对人口老龄化,要建立完善的养老保障体系,要实现制度的全覆盖和法定人群的全覆盖。实行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预计可以把5000万人纳入到这个体系里,包括3800多万在职人员和1500多万退休人员。

■相关新闻

a

何时降低社保费率?

七项养老改革推出后降低费率

人社部网站日前刊文提出,“十三五”期间将适当降低社会保险费率。具体何时降?怎么降?

人社部部长尹蔚民指出,目前正在推进的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包括七大内容。第一,推行全民参保计划;第二,推进养老保险的全国统筹;第三,进一步完善个人账户制度;第四,推出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的政策;第五,推进养老保险基金的投资运营;第六,多方面筹措养老保险基金,特别是要划转部分国有资本充实社保基金;第七,还要推进多层次的养老保险体系。

尹蔚民强调,我国目前的赡养比已经从3.3:1(3.3个年轻人供养1个老人)降到2.9:1,如果这些措施能够推出,在确保养老金发放的前提下可以适当降低社保费率。

B

退休人员医保缴费?

会广泛征求各方意见建议

年初,财政部长楼继伟撰文表示正研究实行职工医保退休人员缴费政策。不少人将此视为“退休职工要缴医保费”的信号。

人社部副部长游钧表示,医保制度面临的最大挑战是人口老龄化。统计资料显示,退休人员的医疗费用支出是在职人员的4倍左右,现在占参保人员的25%的退休人员,整个医疗费用支出占到了65%。

“这项政策涉及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所以研究过程中会广泛地征求社会各方的意见建议,充分进行研究和论证,最终提出改革建议。”游钧称无论怎么改,有一点是肯定的,就是改革只会更好地保障广大参保人的权益。

C

城乡医保统一进展如何?

今年6月启动,力争年内完成

对于统一城乡居民基本医保制度的进展,人社部副部长游钧回应称,已要求各地在6月份全面启动这项工作,争取在年内能够基本完成城乡居民基本医保制度的整合。

游钧说,今年初国务院专门发文,要求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主要从政策层面实施,覆盖范围、筹资政策、保障待遇、医保目录、定点管理和基金管理等实现“六统一”。

“在国务院下发文件之前,各地都在积极探索,已经有天津、山东、广东、浙江等九个省份实现了制度整合。”游钧说。

养老金发放出现困难了吗?

医保养老基金整体没缺口,各省差异大

D

退休金改革方案篇6

关键词: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试点改革

研究背景概述

我国养老保险制度自20世纪50年代初建立以来,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制度就实行着两套不同的制度,即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和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养老保险制度。尽管近十多年来企业养老保险制度经历了很大变革,但是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却是严重滞后。目前,大多数机关和事业单位仍然实行原有的离退休养老制度。这套独立运行的养老保险制度,既不适应转型时期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形势,也不适应整个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和发展的大趋势。

为解决我国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存在的一系列制度弊端,加快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步伐,在1991年国务院颁布了《关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之后,并在1992年特别针对事业单位的养老保险问题颁布了《关于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有关问题的通知》,这两部规定的实施拉开了我国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试点改革的序幕。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各地即在中央精神的指导下出台了相关政策,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情况相继开展了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试点工作。直到2009年,国务院进一步颁布了《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试点方案》,确定以山西、上海、浙江、广东、重庆五省市作为试点的改革方案,该方案首次以中央名义明确规定了事业单位职工养老保险改革的原则、主要内容、适用范围及保障措施等,为试点工作的顺利展开提供了参照标准,同时也为下一步扩大改革范围指明了方向。

由于《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试点方案》确定的五个省市中除上海、广东之外,其它省份的改革尚处于准备阶段,并没有开展具体的改革实践工作。因此,本文选取了海南、深圳、上海这三个已经开展试点工作的具有代表性的地区作为样本,研究其改革试点实践,总结其改革试点取得的成效以及不足。

海南省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经验与不足

早在20世纪80年代,海南省就开始探索以养老保险制度为核心的一体化的社会保险制度改革,其改革范围从国有企业职工逐渐扩展到非国企职工,并于1994年进一步扩大到包括事业单位在内的所有员工。海南对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实行统一的缴费、统一的支付标准和统一的管理制度,积极探索建立起全省统一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该省的具体做法如下:

第一,采取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模式。养老保险基金采取全省统筹,并为职工设立个人账户,个人账户按个人缴费的11%记入。事业单位职工个人缴费全部记入个人账户,不足的部分由财政负担或从单位缴费中划入。个人账户储存额只能用于职工养老,不得提前支取,其管理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第二,养老保险缴费由单位与职工共同负担。缴费来源主要包括有事业单位缴纳的保险费、职工缴纳的保险费。基本养老保险费是按单位职工工资总额的21%提取,其中用人单位按本单位从业人员月工资总额的18%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职工个人按本人月工资总额的3%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

第三,统一养老金的发放标准。单位和个人共同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年限满15年,达到法定退休年龄,即可领取基本养老金。基本养老金由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组成。基础养老金及发放标准为退休时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的20%,个人账户养老金的支付标准为退休时个人账户储存额除以120。退休后缴费不足15年的不得享受基础养老金待遇,将个人账户储存额一次性支付给本人。

第四,统一养老保险管理。海南省由劳动保障行政部门主管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将全省养老保险业务划归省社会保险经办机构负责。同时,成立省养老保险监事会,由其审定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年度预算、决算,并对养老保险基金的征缴、管理和支付进行监督。

第五,明确了事业单位建立多层次的养老保险体系的目标。事业单位职工养老保险要建立起基本养老保险、补充养老保险和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相结合的制度。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由国家、单位和个人共同分担,实行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统一进行管理,对于为员工建立补充养老保险的用人单位给予税收和相关政策优惠,提倡和鼓励职工自愿参加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

总之,海南省的做法对我国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具有许多值得借鉴之处,如统一的制度模式促进了当地人才的合理流动,推动了统一劳动力市场的建立和发展;实行缴费与收益相关联,促进了人们自我保障意识的形成和强化;统一的政策和法规的出台,加强了改革的执行力度。

虽然海南的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取得了很好的成效,但是该模式也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如一步到位的做法不符合事业单位的特点和当地的经济、社会情况,应允许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存在某些差异,逐步稳定地推行改革工作;事业单位建立多层次养老保险制度的构想是符合社会保障建设目标的,但是并没有落到实处,缺乏具体实施对策等。

深圳市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经验与不足

1982年,深圳市展开了养老保险制度改革。1992年,深圳市将养老保险的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到各类企业以及实行企业管理的事业单位。1996年通过了《深圳市基本养老保险暂行规定》,将基本养老保险的覆盖范围扩大到所有具有深圳户口的城镇职工。深圳市事业单位职工的基本养老保险是与其他职工完全统一的,其间的差异主要是通过不同的补充养老保险制度来体现的。目前,深圳市仍沿用该规定。深圳市的具体做法如下:

第一,实行社会共济和自我保障相结合。深圳市事业单位职工养老保险缴费的比例为职工月工资总额的19%,共济基金部分由用人单位按职工个人月工资总额的6%缴纳,职工个人不缴纳。职工个人账户部分由用人单位和职工合计按职工个人月工资总额的13%缴纳,其中职工缴费月工资低于该市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者,用人单位缴纳9%,职工个人缴纳4%;职工缴费月工资高于(含等于)该市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者,用人单位缴纳8%,职工个人缴纳5%。

第二,采取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但更加注重个人账户。社会统筹部分所占的比重较小,一般为职工缴费比例的6%。个人账户部分所占的比重较大,为职工缴费比例的13%。从中可以看出,深圳市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模式更加注重个人账户,与此不同的是国内大多城市更强调社会统筹。

第三,养老金待遇的计发方式独特。养老保险待遇依据缴费年限而定,并按基础性退休金、缴费性退休金和个人账户积累额三部分计发。在养老制度改革之前己经退休的职工仍按原有的离退休养老制度执行。在1992年8月1日以后参加工作的职工,退休时其每月退休金的标准为退休时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20~30%)+个人账户积累额×1/120。在1992年7月31日以前已参加工作但在1994年8月1日以后退休的职工,其每月退休金的标准为基础性退休金+缴费性退休金+个人账户积累额×1/120+300元。其中,基础性退休金为职工退休时市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的20%~30%。指数化缴费工资从1990年1月开始计算至退休,其中1990年、1991年和1992年的缴费工资均按当年该市职工平均工资计算,1993年之后缴费工资按不高于当年该市职工月平均工资的300%计算。享受比例确定办法为1992年7月31日前的缴费年限×(0.6%~1%)。离退休人员的退休金根据上年生活费用指数上涨和职工月平均工资净增长的一定比例于每年7月予以调整。

第四,养老保险基金的管理与运营分别由不同部门负责。深圳市社会保险管理监督委员会负责管理养老保险基金,对养老保险基金的筹集、支付、结存和运营等情况进行监督。市社会保险局负责具体的执行,并主要负责基金的运营。

深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试点改革的优点在于将事业单位职工及所有用人单位员工纳入到统一的养老保险制度框架内,有利于各单位之间人员的自由流动,推动了一体化社会保险制度的建立;注重个人账户的作用,提高职工参保和缴费的积极性;基金运营和监管采取分开管理的形式更有利于基金运营的安全性和透明度。但其也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如缴费比例低于全国统一水平,不利于统一缴费比例的发展趋势,缴费工资基数低于社会月平均工资。

上海市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经验与不足

上海市作为全国最大的经济中心城市,早在1993年就了《上海市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实施方案》,并制定了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费统筹暂行办法,具体规定了事业单位职工养老保险问题。其主要做法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实行个人缴费,由国家、单位和个人三者共同负担养老费用,并逐步调整缴费比例。在改革初期,职工按本人上一年月平均工资收入的3%缴费,并根据经济发展和职工工资增长情况,逐步提高个人缴费比例。单位按照“以支定收、略有结余”的原则确定统筹费率,对实行全额财政拨款型事业单位,其退休统筹费列入同级财政预算;对于差额预算的事业单位,部分列入同级财政预算,另外部分则是从单位经费中列支;对自收自支型的事业单位,直接从单位经费中列支。在养老保险基金发生困难时,财政予以支持。截止目前,事业单位职工缴费比例提高至个人上一年月平均工资收入的8%,单位按职工月平均工资的20%缴费。

第二,按照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原则,建立个人养老金账户。个人养老金账户包括三个部分:一是按职工本人工资收入3%缴费的部分;二是从退休统筹费中记入个人缴费基数的8%;三是从退休统筹费中记入本市职工平均工资的5%。根据经济发展和职工工资增长情况,逐步提高个人缴费的比例,并视情况调低从退休统筹费中相应记入个人养老保险账户的比例(调低后的比例最终不低于个人缴费的比例)。

第三,养老金待遇发放方面,对于不同年龄阶段的人分别采取“新人、中人、老人”的办法。“新人”是指实施新方案时刚参加工作的人,这部分职工在退休后可按月领取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基础养老金来源于社会统筹部分,按该地区上年度事业单位职工月均工资的一定比例计发;个人账户养老金按个人养老保险账户储存额按月支付,计算公式为月养老金=个人养老保险账户储存额÷120;“中人”是指新方案实施以前已经开始工作,实施后退休的职工,其在方案实施前的工作年限可视为新方案实施后的缴费年限,将实行个人缴费后的养老保险账户金额推算为全部工作年限的账户金额,再按月计发养老金,其个人账户计算公式:月养老金=个人养老保险账户金额×系数÷120;“老人”是指新方案实施之前已经退休的职工,其养老金计发办法不变。

第四,除基本养老保险外,逐步建立多层次的养老保险制度。在建立起基本养老保险基础上,政府鼓励在有条件的单位逐步推行单位补充养老保险,并在规定的额度以内,免征工资调节税。同时还鼓励有条件的职工参加个人储蓄养老保险,在规定的额度以内,免征个人收入调节税。在基本养老保险付诸实施后,选择少数单位进行补充养老保险和个人储蓄养老保险的试点,形成规范化的办法再逐步推开。

第五,养老保险管理方面,实行统一的社会化管理。上海市为推行改革专门成立市社会保险管理局,由市社会保险管理局负责编制社会保险的发展和改革规划。另外,组建养老保险事业管理中心。市养老保险事业管理中心统一经办基本养老保险业务,做好有关服务工作等。

上海市事业单位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试点做法的可取之处在于事业单位和职工个人缴费比例逐步提高,并保持与企业养老保险相一致,有利于改革的顺利进行;多层次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不仅有助于提高事业单位职工老年生活品质,而且从一定程度上为缓解老龄化冲击做好充分准备。不足之处在于:养老金计发与个人缴费情况不挂钩,不利于调动职工缴费的积极性;企事业单位之间养老金差距拉大,不利于制度公平性,而且容易激发各种社会矛盾。

我国事业单位养老保险试点改革的成效及问题

(一)我国事业单位养老保险试点改革的成效

海南省、深圳市和上海市是我国较早进行改革试点的地区,经过10多年以来改革与探索,各地通过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试点,初步建立起了国家、单位和个人三方共同负担的基金筹集机制,并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为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在全国的推行积累了宝贵经验。各地取得的成效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有效地发挥了养老保险的社会互济功能。改革试点地区大都建立了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基金,采取以支定收、略有结余的部分积累原则。养老基金的建立,改变了原来保险金分散在各单位的局面。养老保险金的集中统一管理和支出,有效地发挥了社会保障的互助共济功能,更好地保障了退休职工的基本生活。

第二,提高了人们的自我保障意识。试点地区普遍实行养老保险费用由国家、单位和个人共担的机制,改变了原来养老保险由国家或单位的做法,实行个人缴费制度,破除了人们依赖单位的观念,增强个人参保意识。

第三,为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提供了重要保障。事业单位人员的流动问题一直是困扰其人事制度改革的难点,各改革试点地区通过建立养老保险制度,为事业单位职工在机关、事业与企业之间的合理流动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从而有效地配合了人事制度改革。

第四,推动了养老保险的社会化管理工作。许多改革试点地区积极探索养老保险基金管理与保险对象管理有机结合的社会化服务途径。养老金实行社会化发放,将养老金由单位支付逐步转变为由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直接发放,逐步减轻了事业单位的负担,提高了养老保险工作的效率。

(二)我国事业单位养老保险试点改革存在的问题

尽管各地的改革试点工作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但是不可否认的是,由于国家对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没有统一政策引导,以及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自身的缺陷等诸多原因的影响,导致当前大部分地区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试点过程中仍存在许多问题亟待解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各地政策不统一和改革不平衡,影响到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进程。尽管国家已经明确提出了全国性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方案,指定了上海、重庆、山西、广东、浙江五个省市为试点,但是国家并没有就改革出台统一的、具体可行的政策,导致各地在养老保险实施范围、养老保险收缴基数比例等方面的政策各不相同。同时,由于缺乏统一政策指导,以及各地在探索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中工作不平衡,致使我国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试点呈现进度不一、实施方法各异的局面。

第二,缴费基数不统一,导致参保单位和个人权利义务的差异,影响到单位职工参保的积极性。许多试点地区存在着以档案工资与以实发工资为缴费基数的矛盾。在仍然实行原有的离退休职工离退休制度的情况下,按照实发工资作为缴费基数,有失公平。原因是在经济发展水平一般或较差的事业单位以实发工资作为缴费基数,而在经济发展水平好或较好的统筹地区事业单位以档案工资作为缴费基数,这样意味着职工缴费的多少并不能与其享受到的养老金待遇相挂钩,从而导致了权利与义务不对等的现象的产生,严重打击了职工参保的积极性。

第三,养老金计发办法与标准不统一,各改革试点地区的事业单位退休人员的养老金计发办法存在较大的差异。如大部分地区对未参保的事业单位的退休人员仍然实行原有的退休办法;对已参加养老保险社会统筹的事业单位,尽管在职职工按照与企业同一的办法缴纳了养老保险费,并建起了个人账户,但是当职工退休时没有采用新办法计发养老金,而是继续沿用原有的退休办法,这样使得参保职工的个人账户形同虚设;对于未参保事业单位中已参保的全民合同制工人,各地采取的养老金支付办法也存在很大差异。养老金计发办法的不统一,造成退休人员间待遇的差异,将严重阻碍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的全面改革。

第四,缴费比例不统一,影响到机关、事业单位与企业人员之间的合理流动。按照现在的政策,企业职工调入机关或事业单位,执行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公职人员转入企业,执行企业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但是机关事业单位职工个人缴费比例普遍在2%左右,而企业职工个人缴费比例高达8%,这种缴费比例的不统一使人员在流动过程中养老保险关系难以衔接。

第五,管理体制不顺,加大了养老保险基金征缴难度。现行管理权限分散,事业单位工作人员退休审批权由人事部门决定,而社会保险关系则由劳动保障部门管理,这种多头管理给劳动保障部门的养老保险基金征缴工作增加了很大的难度。另外,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基金的征缴原来是由各级人事部门的行政职能为依托在一定程度上保证较高的征缴率。随着事业单位养老保险管理职能由人事部门划归到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原来征缴方式的制度优势不复存在,而劳动保障部门缺乏有效的制约手段,加之部分地区财政困难,部分单位效益较差,导致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基金征缴率出现了下降的趋势。

参考文献:

1.史柏年.中国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研究[m].经济管理出版社,2003

2.李欧.事业单位改革与管理[m].天津大学出版社,2007

3.庄序莹,范琦,刘磊.转轨时期事业单位养老保险运行模式研究―基于上海事业单位的方案设计和选择[J].财经研究,2008(8)

4.臧宏.中国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n].东北师范大学,2007

作者简介:

张明丽(1966-),女,湖北武汉人,武汉科技大学文法与经济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退休金改革方案篇7

关键词:退休养老保险并轨

养老保险制度是中国社会保障体系中极为重要的制度安排,很大程度上,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成功与否取决于养老保险制度的成败,而养老保险制度既要富含效率,同时也应兼顾公平。然而,机关事业单位退休制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之间由来已久的巨大差距一直遭受到民众尖锐的抨击,有失公平,机关事业单位退休制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并轨,也不被大多数事业单位职员所理解,并轨进程缓慢,公务员也被排除在事业单位退休制度改革之外,社会矛盾进一步加剧。当前,大多数人对于“并轨”是不理解,因而难以赞同。本文从宏观层次,浅议机关事业单位退休制度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并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对于并轨中的难点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机关事业单位退休制度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并轨的意义

1.从国家财政来看,机关事业单位退休制度改革,可以为国家减轻财政负担。第6次人口普查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占13.26%,比2000年人口普查时上升2.93个百分点。这表明我国社会逐步迈入老龄化、退休人口比例持续增长,且国家每年为此承担的支出已超千亿,占财政预算比例逐年升高,较于稳定的经济增长来说,长此以往不利于经济的发展。而当前我国机关事业单位职员以及公务员收入水平较高,完全可以负担起养老金缴纳,对自身福利减少不大,较之全国庞大的机关事业单位职员群体和公务员群体,可为国家减少一笔相当可观的社会保障支出。与此同时,随着社会老龄化和我国计划生育政策,为保证养老制度持续有效,提高退休年龄已是必然举措,而机关事业单位退休制度改革有利于这一政策缓步实施,减轻政治压力。

2.从统筹管理来看,机关事业单位退休制度与职工养老保险制度并轨,有利于全国统筹管理,规模扩大以降低管理成本和缓解缺口。尽管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的建设已卓有成效,但距离全面彻底的实现全国统筹,以及解决实际中出现的各种可能问题,还有一段时间,事业单位职员和公务员群体的加入为平衡地区间的基本养老金账户提供助力,已退休的事业单位职员和公务员并不在改革范围之内,而在职事业单位职员和公务员的加入、依法缴纳养老保险,可在改革初期提高抚养比,提供大量的养老金积累,解决改革初期大量“老人”空账运行问题,为我国养老保险制度打下坚实基础,有利于制度的可持续。

3.从社会问题来看,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后,事业单位职员和公务员同企业职工一样依法缴纳养老保险金,体现义务公平;机关事业单位退休制度与职工养老保险制度并轨,缩小不同退休人员巨大的待遇差别,体现收入公平,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尤其是公务员和企业职工退休后待遇的巨大差距,容易引起不同群体之间的社会矛盾,近几年,国家逐年提高企业职工退休金待遇,但仍与公务员群体天差地远,更因此而遭受民众尖锐抨击,并轨后,待遇差别将缩小,缓解矛盾。

4.从人才资源来看,机关事业单位退休制度与职工养老保险制度并轨后,两者间的转移接续阻碍大为减小,养老待遇差别缩小,有利于人才的流动。按照产权经济学交易费用理论,交易成本的降低有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并轨后的好处之一就是降低人才资源的“交易成本”,利于人才的合理流向。因此,当前的事业单位退休制度改革,由于不包含公务员群体,那么,即便是在机关和行政事业单位之间,也将造成人才的固化,难以流动。

二、机关事业单位退休制度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并轨的难点

1.公务员和事业单位职员对于机关事业单位退休制度与职工养老保险制度并轨存在认识上的误区。认为机关事业单位退休制度改革就是削减自身福利,这也是他们最为关心的问题,因而在改革上必然存在自上而下的阻力。

2.事业单位退休制度改革,并不应仅仅是向企业养老保险模式对接,而是应与公务员群体、企业职工养老机制三种类型改革形成联动、对接。改革与并轨,并不只是制度革新问题,同时也是社会问题,处理不好,不但不能解决问题,还容易引起更大的矛盾。当前人社部对于事业单位退休制度改革就引起了职员与公务员之间的矛盾,也造成了民众对于政府满意度的下降。

3.机关事业单位退休制度改革以及其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并轨都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而现在才处于初期阶段,以后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改革与并轨是一步一步循序渐进的,也是从一部分先改革先动手做起,在这个长期的过程中,必然会损害一部分人的利益,导致公平的缺失,改革和并轨中遇到的阻力,也可能导致新旧政策的连续和过渡中产生新的问题。

三、机关事业单位退休制度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并轨的对策

1.机关事业单位退休制度与职工养老保险制度并轨,首先在机关事业单位内部就要做到一体联动,不可分割改革。否则,可能造成事业单位职员与公务员之间的矛盾,引起较之现行双轨制更为剧烈的矛盾。所以,机关事业单位退休制度向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变时,应当是一体联动的,这是一个总的大前提,也是必要的条件。

2.为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建立和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逐步向职工养老保险制度并轨。要求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也要像企业职工一样承担缴费义务,同样实行与职工养老保险制度一样的统账结合财务机制,退休金也分解成基本养老保险金与职业年金,采用双层结构代替单一层次,分别对应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金和企业年金。适当降低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基本养老保险金,使之与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金待遇接近,逐步实现大范围的全国统筹,辅之以职业年金,力争做到机关事业单位职员和公务员退休待遇不降低,在公平的同时,也兼顾效率。在可行性上,以2012年深圳市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新进人员的养老制度改革方案为例,深圳市人社局局长王敏表示,经测算,在几个参数基本确定的情况下,改革后的事业单位职员养老金和现行的退休待遇大致相当。与此同时,还应放弃机关事业单位退休金与工资增长挂钩的机制,代之以与企业职工养老金计发办法一样的机制,减少两者差距,促进制度并轨。

3.健全完善《社会保险法》等法律法规,在事业单位改革养老保险的基础上纳入公务员群体,逐步推出公务员养老保险改革方案,依法落实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2008年3月,国务院了《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试点方案》,决定在山西、上海、浙江、广东、重庆5省市先期开展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之后人社部于2009年1月公布《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方案》,但近年来改革进程缓慢,甚至停滞不前。在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汪玉凯等专家看来,“事业单位养老制度改革,并不该仅仅是向企业养老保险模式对接,而是应与公务员群体、企业职工养老机制三种类型改革形成联动、对接。在对事业单位实行改革的同时,《社会保险法》等对公务员体系的养老保险改革语焉不详,这正是山西等5个试点省市多年来难以推进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的主要原因之一。”事实上,我国至今尚未出台全国统一的有关公务员养老保险制度的法律条文,因此,健全完善《社会保险法》,将公务员群体纳入进来,以法律为依托,严抓落实,必然能大力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体制改革。

4.在机关事业单位改革中,还应贯彻“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中人选择过渡办法”的原则,也就是说,老一代人无论是在机关事业单位还是在企业,都不能待遇差距过大,而应当根据贡献、职级别与工龄等享受相应的待遇,新参加工作者无论是公务员或事业单位职员还是企业职工,都应当按照同等的标准参加保险,并享受平等的待遇,而中人则可以凭其自愿选择,如此以尽可能减小改革的阻力,促进制度融合,最终实现制度并轨。

参考文献:

[1]赵艳秋.我国机关事业单位与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比较及并轨研究[D].河北大学管理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退休金改革方案篇8

西方国家针对社会制度的某一项政策性改革,多少会引起相关利益群体的关注或反弹,但通常不至于引发社会的动荡。前不久,法国推出的退休制度改革,不但饱受指责,而且引起民众的强烈反弹,政府遭遇到最大的政治危机。此项改革为何会导致社会动荡和此起彼伏的罢工浪潮呢?在改革和抗议的背后又隐藏着怎样的社会问题和利益博弈?

背水一哉

萨科齐硬捅“马蜂窝”

法国总统萨科齐在公众面前一向扮演“硬派”角色,他以“直言敢干”的强势政治作风著称。在他担任内政部长期间,曾平息过非法移民引发的社会动乱。他在竞选总统时声称“希望使法国社会重现活力”和“希望求变”,这其中就包括了降低年轻人的失业率,减少非法移民数量和改革社会福利制度等承诺。萨科齐以“变革的”的形象入主爱丽舍宫,自然要寻机兑现自己当初的竞选承诺。于是,我们看到了2010年法国政府对罗姆人(吉普赛人)的驱逐事件,也看到了退休制度改革引发的社会动乱。

在法国,退休制度是社会福利制度的一个基石,是法国民众引以为荣、安身立命之本,这项制度充分体现出欧洲社会福利制度所包含的社会公平公正的理念。法国的退休制度法案规定,法国职工的法定退休年龄为60岁,届时,退休者可以安享令人称羡的高额养老金,大部分人每月可领取1400~1600欧元,而年逾65岁者可领取全额退休金。长期以来,这种“豪华养老”的福利制度一直是欧洲人的骄傲,也是欧洲社会和谐的基础。然而,当今的欧洲国家正深受金融危机之害,不少国家的经济停滞不前,政府债台高筑,法国也不例外。萨科齐政府明白:如不对现有的退休制度进行改革,将会使政府的财政捉襟见肘,将会拖累经济的复苏,因此,必须拿出改革闯关的勇气来。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法国历届政府都想改革退休制度,但大都心有余而力不足,由于牵涉到社会群体的切身利益,改革始终无法深入。萨科齐上台后,之所以在2010年祭起改革退休制度的大旗,主要是出于这样几个因素的综合考虑:一是法国政府财政赤字加大,而同时医疗保障、失业救济、养老保险、住房补贴等各项福利开支增大,再不拿退休制度“开刀”,政府财力将不堪重负。二是法国已进入人口老年化社会,一方面缺乏后备劳动力,另一方面庞大的老年人安享晚年需要巨额的财政负担,一个老年人平均需要两个劳动力来“抚养”,这样的状况令人堪忧。三是削减开支不但有助于“减赤”,而且有助于加大研发投入,提高法国的产品竞争力,为经济复苏创造必要的条件。四是萨科齐本人还想连任总统,在这个时候对退休制度改革动真刀,只要闯关成功,那接下来的其它各项改革就容易得多,可为其竞选连任加分。

基于上述考虑,萨科齐终于在2010年夏季亮出改革退休制度之剑。法国政府于7月13日提出了退休制度改革法案草案,主要有两项核心改革:拟将法定退休年龄从目前的60岁延长到62岁,将可领取全额养老金的退休年龄从65岁提高到67岁,同时将交纳退休金的年龄提高到41年。此举看似退休只延长了两年,领取全额养老金的年龄也只后延了两年,应该不至于引起法国社会的大“震动”。如果这个法案放在我们中国,可能会得到绝大多数人的理解和支持,部分年届退休者可能还很拥护,谁不想多干几年多挣点钱呢!然而,该法案草案一经公布却出人意料,整个法国社会都动荡起来,抗议和反对之声不绝于耳,萨科齐仿佛是捅了“马蜂窝”。

阳力重重

民众不满退休制度改革

法国退休法案草案在提交参议院审核时就出现激烈辩论,遭到社会党等在野党团及法国工会团体的强烈反对,法国民众更是不满,他们在工会组织领导下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的社会抗议和罢工浪潮。仅9月以来,劳工民主联合会等组织了数次全法大罢工:9月8日110万私营、公共服务业工人罢工;23日290万人大罢工;10月12日350万人大罢工。罢工者反对新的退休法案,认为它加剧了不平等,触及了他们的既得利益。更令法国政府头痛的是,许多青年学生也加入到反对改革的社会-大合唱中来,他们的过激行为导致烧等暴力活动升级。一些青年抗议者声称,年轻人的失业率本来就高,政府强制让本已该退休养老的人再工作两年,等于剥夺了年轻人更多的就业机会。大范围的罢工和暴力抗议,使法国不景气的经济雪上加霜,损失惨重。

萨科齐政府终究还是顶住了来自法国社会各方面的高压,坚定不移地推行退休制度改革,退休法案草案也先后于10月下旬在法国参议院和国民议会最终获得通过,并于11月中旬由萨科齐总统签署后正式成为法律颁布实施。在这场全国利益大博弈中,萨科齐政府笑到了最后,可谓闯关成功,为今后的社会福利制度改革奠定了一个基础。不过,改革付出的代价也是高昂的:萨科齐本人的民调下降到仅三成人支持;国家经济在大罢工中损失惨重;社会各阶层反对改革的阻力增大,法国政坛上最大的反对党社会党领导人声称,一旦2012年该党在大选中获胜,有可能将该退休新法案否决,恢复过去的60岁退休制。

法国政府与民众围绕退休制度改革的这场较量暂告一段落,它向我们透露出怎样的社会问题和政治信息呢?其一,改革有风险、闯关更加难。法国退休制度以往的光环已褪色,正成为经济发展的绊脚石。长期以来,西欧发达国家推行的“从摇篮到坟墓”的高福利、高工资、高补贴制度,使欧洲社会和谐稳定,人们充分享受福利制度带来的实惠。然而,这种福利制度长久下来不但培养了一批“懒人”、“闲人”和“不思进取者”,扼杀了劳动者的积极性,更为可怕的是政府背上了日益沉重的经济负担,企业也无力对研发投入更多的资金,导致国家的竞争力下降,财政赤字加剧。法国养老金支出目前已占国家公共开支的70%,是政府财政赤字的首要因素。2009年法国财政赤字额达1448亿欧元,占GDp的7,5%,公工债务达1,4890刀亿欧元,占GDp的77,6%,这种状况如不改变,法国政府面临的压力只会加大,萨科齐敢于单骑闯关、硬捅“马蜂窝”的改革精神的确可嘉。其二,法国工会堪称全世界号召力最强的工会,它振臂“一呼”就能产生“百应”的罢工效果。从这几次法国罢工浪潮来看,每次参与人数都达上百万甚至上千万,且工会组织的能力强,故罢工规模大,影响也大。另外,在有革命传统和罢工历史的法国,罢工也是法国人参与“街头政治”的一部分。他们热衷于参与,是因为法国有关法律规定,参与罢工者不但不受罚,且月底工资足额发放。他们奉行的罢工理念是结果不重要、参与最重要。更多的时候,法国民众具有矛盾的社会心态:他们既是罢工者,也是受害者;他们不满于法国经济疲软,希望社会变革,但同时又注重既得利益,不愿为改革付出代价。正是存在这样的双重个性,法国民众在政府改革进程中体现出来的阻力才如此之大,爱国主义精神似乎荡然无存。

不堪重负

欧洲福利制度深陷困劲

萨科齐政府改革退休制度引起法国社会强烈反弹只是冰山一角。无独有偶,2010年的欧洲社会,罢工浪潮一浪高过一浪,欧盟主要国家都上演了一幕幕的罢工社会剧。德国:2月汉莎航空公司机师罢工,3200个航班停飞;英国:3月27万公务员罢工,9月伦敦地铁工人大罢工;意大利:3月百万工人大罢工。希腊:5月全国性大罢工。西班牙:9月1000万人总罢工。如此频繁和大规模的罢工交织在一起,奏响了欧洲社会不和谐之音。那么,为什么2010年欧洲社会会出现大罢工浪潮,它们之间是否有关联和共同之处?是什么原因导致欧洲社会出现动荡呢?

从罢工的直接原因来看,主要是西欧各国政府采取的“财政紧缩”政策遭至社会各界的反弹。希腊债务危机在欧洲引发了“蝴蝶效应”,葡萄牙、西班牙、德国、法国、英国、爱尔兰以及意大利等国政府,纷纷宣布要通过财政紧缩来减少财政赤字,为此出台类似法国养老制度改革的一系列法案,采取对公务员减薪、裁员,削减公共开支,养老金冻结,退休年龄延长等手段。这些改革措施宗旨是一致的,都是为了“减赤”,其结果都遭到各国民众的反对或抗议。实际上,在欧洲社会罢工浪潮的背后。蕴含着更深层次的原因,那就是欧洲社会福利制度深陷困境,各国政府财力不堪重负,不深度改革这种福利制度,“减赤”目标根本无法实现,更重要的是欧洲经济缺乏活力,难以复苏,其全球竞争力从此将日渐衰落。

进入人口老年化社会的法国,60岁退休者人数已占全国人口总数的23,8%,超过1500万,未来还将有250万人退休。萨科齐政府如不改革退休制度,2010年法国退休金赤字预计将达323亿欧元。反之,这次改革退休制度闯关成功,既可以法国政府松了一大口气,更有利的是退休法案的通过和实施对欧洲其他国家还具有标杆作用,有助于在全欧范围推进福利制度改革。当今欧洲的福利制度积重难返,弊端凸显,已成为欧洲经济快速增长的桎梏,欧洲各国领导人都意识到改革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但都面对强大的来自社会各界的压力。改革的道路漫长,改革倍受争议在所难免,因为欧洲高福利天堂即将崩溃,欧洲“均富社会和避免冲突的理想模式”开始在全世界黯然失色,一旦福利制度的根基不稳了,不知欧洲人还剩下多少值得向全世界称道的“法宝”。

退休金改革方案篇9

关键词:延迟退休;养老保险;老龄化

中图分类号:D669.6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9-00-02

引言

养老是自人类史以来必需解答的一道永恒课题。养老保险制度的合理改革,有利于建立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不但为退休人员提供稳定的基本生活保障,更有助于安定团结的和谐社会形成。近年来,随着我国老龄化人口结构问题日益凸显,养老金缺口的持续增加养老保险的改革问题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重视。而近期有关于“延迟退休年龄”或“延迟领取养老金”的议论,引发了全民的关注。“延迟退休年龄”或“延迟领取养老金”关系到百姓的切身利益,它是否是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必行之路?因此,分析中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现状及其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分析如何有效完善多渠道实现全国养老金的增长盈利,维护所有人民的切身利益势在必行。

一、我国养老保险改革发展现状

中国养老金制度改革主要经历1983年―1993年解决国有企业养老金支付危机的传统城镇养老保险制度的初步改革;1993年―2000年初步构建新型城镇养老保险制度和2000年以后确立多支柱养老体系的新型城镇养老保险制度三个阶段。逐步形成了今天以基本养老保险、企业补充养老保险、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和商业养老保险为主的现代养老保险制度。根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统计数据,截至2013年底,全国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人数为32218万人,全国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49750万人,全国参加城镇基本医疗保险人数为57073万人。养老保险覆盖的人群正逐年不断扩大,中国养老保险改革取得巨大成就,但是同时也暴露出许多问题,使养老保险制度的持续性发展遭遇瓶颈。

二、我国养老保险改革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养老体系的基础尚不牢固,养老金面临“入不敷出”

养老体系就像座金字塔,基础养老金是塔底,企业年金是塔身,个人养老储蓄是塔尖。当前我国养老金面临“入不敷出”的压力逐年增加,是因为我国养老体系的基础不牢固。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信息:我国2013年各项社会保险基金总收入达3.5万亿元,同比增长14%,同期全国社会保险基金总支出2.8万亿元,同比增长19.9%。很显然,养老保险基金相对“入不敷出”。据统计,1980年退休人口与劳动年龄人口的比例是13∶1,而目前该比例约为19:100,随着人口老龄化高峰临近,年退休人员新增数量攀升,如现行政策不变,到2050年则会高达64:100,这意味着需要由100个在职劳动力供养64个退休人口。

(二)中国人口老龄化程度高引发养老保险金供需矛盾加剧

当前,中国的人口老龄化形势十分严峻,中国人口基数大,养老保险底子薄负担重,老龄化速度却非常快。查有关数据:1999年,我国60岁以上人口1.3亿人,占总人口10.2%,正式进入老龄化社会。民政部部长李立国预计,2050年前后,中国60岁以上老龄人口将达到4.8亿左右,成为世界上人口老龄化程度最高国家之一。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分析室主任李军预计,到2050年,我国15岁到59岁劳动年龄人口将下降到7.1亿人,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快速发展,老年人口规模迅速膨胀,相对新出生人口的大幅度缩减,使抚养结构发生根本性转变,从而造成养老金缴费者急剧减少与领取者急速增多之间的养老金供需矛盾日益尖锐。

(三)双轨制的存在造成了不公平的现象

养老保险制度的实质是社会资源的重新分配,因此公平性问题是其持续发展的关键要素。而长期以来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执行的“双轨制”,即不同用工性质的人员采取不同的退休养老金制度,实行两套并行的养老金体系,对于政府部门、事业单位的个人无须缴纳社保,退休后就可以享受到国家财政或地方财政列支的养老金的待遇;而对于社会企业单位和职工本人需要自己在退休前连续15年缴纳占工资收入一定比例的费用,退休后才能得到由社会保险资金列支的退休金。虽然最近几年,城镇职工月均基本养老金不断上调,但由于我国机关事业单位与城镇企业职工的养老保险金制度在设计与运行上大不相同,造成了在城镇企事业与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参保义务及待遇水平的不平衡,引发了社会矛盾,成为社会不安定的主要因素。

三、延迟退休或领取养老金实施的可行性分析

(一)国际上其他国家对延迟退休的惯例

法定退休年龄对于每一位劳动者都十分重要,关系到每一位劳动者缴费年限和受益年限,还关系到国家人口运行趋势和平均预期寿命及国家的公共财政等。随着世界范畴的人口老龄化问题,许多国家纷纷采取延迟退休年龄的措施来解决这一问题。如20世纪80年代初美国社会保障项目面临严重的财政危机,将退休年龄从65岁延长到67岁。之后,又有德国、法国、日本、意大利、英国、西班牙、乌克兰等国家进行效仿借鉴该方法来减轻国家负担。但这一改革措施在不同程度上遭到人民的抗议罢工。如2010年在法国各大城市为抗议雇主将雇员退休年龄推迟到60岁以后的计划爆发的近110万人参加的大规模罢工行动,2013年波兰首都华沙爆发10万人大游行抗议政府提高退休年龄。

(二)在我国实施延迟退休型养老体制改革的可行性讨论

1.实施延迟退休型养老体制改革的有利分析

从全世界来看,我国的退休年龄是比较低的。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工作能力和身体素质同步提高,中国特殊人口政策导致的老龄化和日益紧张的养老基金支付压力客观上要求实施延迟退休型养老体制改革。首先,实施延迟退休型养老体制改革有利于减轻当前我国人口老龄化给社会带来的压力。随着老年人口的急剧增加,达到法定退休年龄不工作的老年人则会越来越多,他们的养老金支付的重担落在有工作的年轻人身上,使他们的缴费压力越来越重,政府养老金收入相对减少,养老设施投入支出日益增加,推迟退休年龄则有利于延长其缴费期间,缩短支付养老金时间,从而减轻我国社会压力;其次,实施延迟退休型养老体制改革,使正在工作并缴费的人增加,而退休并领取养老金的人减少,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制度赡养率,同时也有利于人力资源充分利用,因为知识经济时代,经过高学历培训的科技人才,知识层次增高,国家的培养成本变高,延迟退休则增加其工作时间促使人力资源的充分利用;再次,实施型养老体制改革有利于老年人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的满足。目前我国社会上退休后的老年人再就业主要缘于经济需求和精神寄托,退休人员通过再就业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不仅有利于他们的身心健康,也能够给家庭较少的经济负担。

2.实施延迟退休型养老体制改革的弊处分析

首先,实施延迟退休型养老体制改革会从一定程度上加重就业压力,尤其是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导致全国失业率将增加。由于目前的全球经济都处于减缓发展,原本的就业岗位严重不足造成了就业形势的不乐观,如果再实施延迟退休型养老体制改革,无疑使得就业形势雪上加霜,更加严峻。不言而喻,退休是新老劳动力的更替过程,当年老的劳动力离开工作岗位,由新的年轻劳动力进行替代,把推迟退休年龄当做是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措施,必然会增加劳动年龄人口,使劳动力供给增加,而在劳动力需求一定下,导致失业的人数将增加,失业率必将呈上升趋势,政府则将承担更多的失业救济费用。其次,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随着教育水平的不断累积提高,生产技术不断更新进步,年轻劳动者的劳动生产率应当普遍高于年老者,而推迟退休年龄会在一定程度上阻滞生产的进步,不利于我国经济的发展。最后,据相关数据显示,现在企业每个月给在职职工交纳的养老保险等各项费用,所占比例逐年增加,在职职工年龄越高工资越高,相应的保险费也更高,实施延迟退休型养老体制改革无形中增加企业的工资成本及养老保险支出成本,从而加重了企业的负担。

四、我国实施延迟退休型养老体制改革需谨慎

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关乎国运、泽及子孙,而实施延迟退休型养老体制改革,推迟退休年龄方式好似一把双刃剑,有利有弊。我们要懂得权衡利弊来进行取舍,我们应该在人口老龄化的背景下,根据中国的具体国情,谨慎的实施延迟退休型养老体制改革,使养老保险制度真的能够切实有效地为广大的老百姓带来福利,实现我们老有所养、老有所依的愿望。就我国现阶段状况,笔者认为可以试探着采取缓行延迟退休年龄的方案,缓解眼下养老金收支压力,应对人口老龄化冲击,同时实现对退休年龄的合理化改革制度完善。

(一)谨慎采取缓行延迟退休型养老体制改革

目前,在我国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中,现有劳动力与潜在劳动力资源供给过剩,如果盲目普遍实施延迟退休型养老体制改革会进一步加大就业压力。但如果从结构角度比较,退休人员的结构和新入职的结构并不完全在一个层面进行竞争。如果采取渐进式的、缓行的、局部试行的方式,在适当充足的时间内完成合理的退休年龄延迟来达到目标,同时随着就业供求关系的进一步变化,可以将对就业的不利影响降到最低。

(二)对现行退休制度进行管理与规范

目前,我国事业单位、公务人员、企业员工实施的退休制度不尽相同,如现行的“双轨制”;男女职工的退休制度差别也较大,即使同属国有企业职工,在企业实施减员增效的改制过程中,也出现了许多诸如:停薪留职、买断、内退等多种变相的退休现象。使得即使在同一单位中同等条件下,不同的人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退休待遇规定,这些都使得我国的退休制度千差万别。因此,从近期来看,我国应该对现行的各种退休制度进行管理与规范以杜绝不规范的退休现象出现。

(三)不同地区不同行业有区别的试行弹性的退休制度

就目前我国经济发展存在的区域不平衡状态,我们的退休制度改革也不应该采取“一刀切”的方式。由于当前我国不同地区、不同行业的社会经济发展不均衡,人口老龄化程度也不尽相同,如上海等东部地区,经济发展快、人口老龄化程度较高,而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缓慢、人口老龄化程度非常低;如教育、医疗服务、制造行业的工作人员的行业需求是丰富经验,而如电子行业、金融行业等新兴行业则需求具有最新技术或有海外经验。所以,建议政府制定退休年龄的指导性政策,在试行弹性的退休制度时,我们应当针对不同地区、不同行业需求而设计,根据自身发展的状况进行自主选择退休年龄政策,甚至不同的人群也可根据自己的偏好来灵活的选择退休年龄与时机。

(四)实施延迟退休型养老体制改革从适当提高女性退休年龄试行

我国目前实施的退休制度规定为“男年满60周岁,女工人年满50周岁,女干部年满55周岁”。这使得女性并没有实现充分就业,有失男女平等的公平性,同时据相关数据统计表明女性职工寿命通常比男性职工长,退休后女性职工从制度中领取的养老金时间较长,因此,实施延迟退休型养老体制改革可以从适当提高女性退休年龄试行开始,同时,适当的提高女职工的退休年龄,也从一定程度上改善和提高了养老保险制度的公平性。适当推迟女性的退休年龄后不但可以减轻社会负担,促进女性的充分就业,使其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提升,同时也提高了女性地位,促进男女平等。但这一改革试行需要在较长的时期内完成,可以考虑先在8-10年左右的时间内,逐年递增式实现将女性退休年龄提高为60岁。

五、结束语

退休制度的改革涉及面广、影响力深,任重而道远。在当前我国就业劳动力资源丰富和人口加速老龄化并存的状况下,是否延迟退休年龄、如何进行养老保险改革都要顺应广大人民意愿,维护广大人民利益。其实,在很多国家都有逐步实行推迟退休年龄的方案,这应该是顺应人口老龄化到来的未来发展趋势。但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我们应该针对我国养老保险改革中存在的问题与障碍适当的将改革速度放缓,充分考虑实施延迟退休型养老改革制度的灵活性,谨慎采取适度试行改革的方案,密切关注退休人员的生活状况并及时进行调整。

参考文献:

[1]樊明,等.退休行为与退休政策[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2]胡阳.关于推迟退休年龄问题的探析[J].商业文化,2010(4).

[3]张文勇.延迟退休怎样更合理[J].人力资源杂志,2012(7).

[4]刘植荣.养老金缺口真的存在吗?[J].人力资源杂志,2012(9).

退休金改革方案篇10

当前,我国主要分两类养老保险制度,即企业职工和公务员、机关单位养老制度。这被称作具有中国特色的养老保险制度双轨制。所谓双轨制,就是一种区别对待两种方法并举的制度设计。简单说来就是对于机关单位和企业员工这两种不同性质的工作人员,享受到的是两种不同的养老退休待遇。目前我国企业退休人员实行的是在2005年12月国务院颁布的《国务院关于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中的政策,即企业缴费为工资总额的20%,个人账户的规模统一调整到8%,全部由个人缴费形成,单位缴费不再划入个人账户。退休时的基础养老金月标准以当地上年度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和本人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的平均值为基数,缴费句满1年发给1%,账户养老金标准是由个人账户储蓄额除以养老金计发月数得出的,而计发月数是由当地人口平均顶期寿命和退休年龄等因素决定的。我国目前实行的机关公务员及事业单位人员的退休金计发办法是待遇确定型的,也就是公务员及事业单位退休员工的养老金是事先规定好的,依据离休及退休人员离退休时的工资标准来计发的,并参照离退休前最后一个月工资的一定比例来领取,工作年限越长相应的比例也就越高。然而这种方式明显不合理,主要是因为离退休前最后一个月的工资往往是工作岗位上的最高工资,结果是导致退休金的代率太高。

二、机关、事业单位养老制度改革过程中的困境分析

基于人口大国的基本国情及老龄化日渐加快的时代背景,我国养老保险双轨制在实践中遇到厂越来越多的挑战,从社会角度看,由于我国企业和机关单位的养老金制度方面的差异,在两者相互转移接续存在困难,在筹资方式上企业员工在缴纳养老保险费用时是义务性的,而机关单位员工的养老金却是国家财政进行统一拨付的,在待遇发放环节中也缺乏公平合理的分配。例如企业员工退休后养老金待遇的发放会根据物价的浮动,经济的增长等因素作出相应的调整,而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的养老金的浮动要同在职人员的涨幅保持一致,这必然会给国家财政带来负担,也会导致双轨制下的不公平分配。养老金的并轨虽是建立健全企业与机关事业单位统一公平的社会保险制度,但在改革过程中会遇到各种阻力,深刻认识这此改革过程中的问题,有利于凝聚社会共识,使得改革的顺利进行。

当前我国养老金并轨的主要障碍有:一是利益价值困境。改革必然会涉及到一些人的利益,必然会遭受到一部分人的反对,虽然我国实行的是民主集中制,但是普通群众很少能够参与到政策的制定过程中,相反,能够参与其中而又有较大影响的人正是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他们作为既得利益群体,是不会将自己的利益削弱的,这样就会产生不同群体间的利益冲突,给养老金制度并轨的改革带来阻力。在并轨过程中还会出现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公平问题。由于企业员工和机关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的差距过大,同样是为社会做出贡献,但是反哺的结果却大大不同,所以改革过程中必然会遭到一部分人的反对。

二是政策困境。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双轨制必定是是这个时期的产物,许多政策的产生就是为厂解决特定时期中的特定问题。例如之前我国公务员养老金能占到退休前工资的百分之九十,而企业员工的退休后的养老金最多占到厂在职时期工资的百分之六十。这种碎片化的养老金分发政策会激化不同群体之间的矛盾。

三是财政困境。在西方发达国家进入老龄化社会时,政府的养老支出是他们需要面对的一个重要的财政问题。同样,在我国老龄化社会逐渐逼近的社会背景下,按照当前我国养老金政策的发放模式,养老金的支出必会成为我国政府财政支出的沉重的负担,养老金缺口会不断地扩大,所以养老政策的并轨改革必须要考虑到财政支出这一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从而更好应对老龄化社会的到来。

三、由双轨到并轨政策改革中问题的应对对策分析

(一)养老金并轨改革过程中的多元利益协调策略

机关事业单位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的并轨融合是一次重大的利益关系调整,其最大的难点和改革的关键是群体间利益关系的协调。在传统社会保险制度下,事业单位人员既享有高于企业职工的养老待遇水平,又不用个人缴费,现在要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融合并轨,肯定会成为改革的阻碍力量。因此在改革过程中要考虑到社会公平、公正,要进行多元化的沟通交流,广泛的吸收民意,使得最终制定出的公共政策科学合理,将利益冲突降到最低,使得养老金并轨能够平稳过渡并达到改革的预期目标。

(二)形成多层次的社会养老保险体系

和企业多层次养老保险制度相比,机关事业单位在改革之前还停留在政府养老的单层次养老制度阶段,此次改革中的一个基本原则是企业年金与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同步建立,与企业年金不同的是,机关事业单位的企业年金是强制性的,企业年金既能够保证养老并轨制度的推进,又能够不破坏现有格局,对这次改革的成功有极大的意义。

(三)制定科学合理行之有效的执行政策。

目前养老金并轨仅确定思路框架,具体改革方案尚未公布,改革应稳妥推进,在实施具体方案时必会涉及到一批人群的切身利益,所以政策制定过程中一定要把握政策的科学性和可行性,改革之初切记盲目着急,广泛吸纳多方面的意见,使得新旧政策的稳定过渡。注重政策的全局性和战略性,最终建立一套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保障体系,所以加强有关配套改革,例如推进人事制度改革以及完善政府机关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工资福利制度,才能确保养老改革的成功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