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职业卫生的概念十篇职业卫生的概念十篇

职业卫生的概念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6:17:41

职业卫生的概念篇1

【关键词】职业卫生知识;卫生需求调查

【中图分类号】R134【文献标识码】a

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也相应的促进了电镀行业的发展,在电镀行业发展的同时,电镀行业的一些职业卫生伤害也引起了高度的关注,因此,为了进一步提高电镀企业职工的卫生知识的知晓率,对我市某区的6家电镀企业职工进行了调查,现将具体的调查过程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自我市某区的65家电镀企业,从这65家电镀企业中随机抽取6家,在2家规模较大的电镀企业中每家抽取25人,2家规模中等的电镀企业每家抽取15人,两家规模小的各抽10人,一共100人。100位职工有男职工90人,女职工10人,年龄在27岁到48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5岁。其中90位男职工年龄在29岁到48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6岁。10位女职工年龄在27岁到47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4岁。

1.2方法

对员工进行现场调查,调查采用自填问卷和访谈相结合的方法,对有一定文化水平和读写能力,能够独立完成问卷的,采用自填方式,对文化水平较低者且不能独立完成者,调查员逐项询问,按照被调查者的回答完成问卷填写。调查员经统一培训。调查问卷主要包括2部分内容:一是,职业卫生知识和健康知识知晓情况;主要包括,有哪些职业危害因素,会造成那些损伤,是否知道如何防护,二是,职业卫生知识需求。蛀主要是询问被调查对象需要哪些方面的知识普及或者职业防护或者社会帮助。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1.0软件进行统计,对计量资料采用卡方检验,p

2结果

具体结果如表1和表2所示。

由表1可知,对100位电镀企业的职工进行调查,对健康概念的知晓人数88人,知晓率为88%,职业病概念知晓人数94人,知晓率为94%。电镀厂主要的职业卫生危害知晓人数的81人,知晓率为81%,职业病可预防知晓人数为70人,知晓率为70%,有毒气体净化最常见方法知晓人数72人,知晓率为72%,毒物进入人体的途径知晓人数85人,知晓率为85%。

由表2可知,对100位电镀企业的职工进行调查,86人对职业病的防治知识有需求,需求率为86%。82人对职业病防治方面的法规有需求,需求率为82%。91人对职业病危害因素的种类知识有需求,需求率为91%。93人对职业中毒症状及应急救援方法知识有需求,需求率为93%。

3讨论

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也相应的促进了我国各行各业的发展,在企业发展的同时,职业病的危害也越来越严重,因此,有关于职业病方面的预防知识应该引起企业职工的高度重视,才能够进一步确保企业职工的生命健康[1-3]。电镀行业的主要职业卫生危害有,强酸强碱,铬酸,氨,镍,氰化物等,因此,一方面需要电镀企业做好职业卫生危害的预防工作,减少强酸强碱,铬酸,氨,镍,氰化物对职工的危害。另外一方面,企业的职工自己也需要做好相应的卫生防护,能够有效的减少职业病对身体的危害,促进电镀企业的长远发展[4-6]。

在本次的调查研究中,针对于100位职工的职业卫生知识知晓情况的调查结果发现,对于健康概念、职业病概念、电镀厂主要的职业卫生危害、职业病可预防有毒气体净化最常见方法、毒物进入人体途径等卫生知识的知晓率均在70%以上,这说明我市的电镀企业对于职业病的预防工作做的比较到位,经常性的开展健康知识的培训以及制定较为完善的教育计划,因此,员工对于健康知识的知晓率较高。100位职工对于职业知识的需求情况来看,职工对于知识的需求率较高,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电气企业职工的自我防范意识,文化水平较高,在工作中,注重对职业危害的防范。通过调查,很多职工对电镀企业职业卫生危害的防范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主要需要加强作业场所的通风、排毒等。

通过本文的调查结果显示,我市某区电镀企业的制度对职业卫生知识的知晓率较高,并且卫生需求率较高,但是,相关部门人员还应该进一步加强对职业卫生知识的宣传力度,确保职工在工作中最少的受到职业病的侵害。

参考文献:

[1]房云,杨冬梅,郭宝萍,袁建国,王凯,毛海泉,郝静.中小型企业劳动者职业卫生知识调查分析[J].工业卫生与职业病.2011,12(02):130-131.

[2]李红,王广松,石开芳,常筑平,张登学,李本芳,李玲.两县外出农民工职业卫生基本情况调查[J].中国工业医学杂志.2010,03(04):167-168.

[3]俞幼娟,苗明敏,朱勇峰,夏伟林,许雪军.锻铸造企业工人健康教育前后职业卫生知识知晓率的分析[J].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2012,11(08):122-123.

[4]何凤群,马争,何坚,傅绍周.中山市6000名有害作业工人个人防护状况的问卷调查[J].职业与健康.2013,02(18):120-121.

职业卫生的概念篇2

【摘要】 响应国家教委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的号召,根据“适度、够用”的原则我们针对卫生类职业教育中的医学基础课程解剖生理学进行了课程改革。在缩减课时的前提下,提出课程调整、教学资源整合的概念与做法,通过整合临床案例,整合其他基础学科的知识及解剖生理学自身的优化整合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达到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和学习能力,对学生进行了较全面的素质教育,为探索新的市场经济形势中的教育模式作出了较好的尝试。

【关键词】 解剖生理学;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有效教学;素质教育

[abstract]asaresponsetothestateeducationcommission'scall,vocationaleducationshouldbeemployment-oriented,andaccordingto“moderate,enough”principle,webringupacurriculumreformoffoundatalmedicalcourse:anatomyandphysiology.withreducedhoursinthepremise,weproposetheconceptandpracticetoadjustcurriculumandteachingresources,throughclinicalcases,otherbasicdisciplinesknowledgeandtheanatomyandphysiologycourseitselftooptimizetheireffectivenesstoimproveteaching,totrainthestudentsvocationalskillsandlearningabilityandconductthestudentsamorecomprehensivequality-orientededucation.ourmakeaverygoodattempttoexplorenewmodeofeducationundermarketeconomycircumstances.

[keywords]anatomyandphysiology;vocationaleducation;teachingreform;effectiveteaching;quality-orientededucation

依据护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学生能够掌握人体的基本知识,以利于进一步学习临床知识,为日后的临床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解剖生理学》正是达到此目标的基础医学课程之一。《解剖生理学》知识结构较为复杂,知识点联系较为紧密,需要记忆的内容较多,在面对大幅删减课时的趋势下将如何面对将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本文从《解剖生理学》的学科定位、整合方向和方法等方面作如下论述。

1解剖生理学在卫生类职业教育中的地位——驳论与误区

对于护士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一定科学文化素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职业素质、人际交往与沟通能力、熟练运用护理操作技能,能在各级各类医疗卫生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从事护理、保健、康复、健康教育等工作,具有职业生涯发展基础的技能型、服务型的高素质劳动者[1]。温家宝总理在2005年的讲话里面提到,职业教育要以就业为导向,努力提高职业院校办学水平和质量[2]。其后许多职业院校就高举“以就业为导向”的旗帜,提出“适度、够用”的原则,大幅删减医学基础课程。其中解剖生理学作为卫生类学生第一门医学基础课程受到的冲击尤其大。很多人觉得解剖生理学的教学内容对于临床工作没有什么实质性的作用,可以大幅删减课时,减少实验,甚至相当多的内容由讲学改成自学。当然调整医学基础课程本意是为了淡化学科意识,降低各科内容偏多、偏难、偏深的问题,使教师能够整体把握各课程内容间的联系。但是这样的做法必然带来了相应的缺点:缺乏了人的生命周期的纵向联系,同时容易造成各课程内容的重复和交叉[3]。许多临床科目的教师表示,现在的学生普遍基础较差,临床科目教学困难比以前增加了。出现这样尴尬的原因是因为中国卫生类职业教育本身的地位也是尴尬的。发达国家的学制都是4年或者6年,只有日本有短期大学属于职业教育,中国有大专和中专。其他国家只有类似大专的副学士学位,大多数发达国家是没有这个学历层次的人能在临床任职的。中国由于其人口众多,医疗资源相对缺乏,现在存在着,并继续需求着大量的专科、中专的护理工作者。社会上普遍存在着两种声音,一种是,“做护士掌握那十几项基本的护理操作也就可以了,不需要学太多,也不需要太高的学历。”另外一种声音则觉得,“知识层次太低,不利于提高护理水平,而且护士不仅是完成医嘱,还需要自己做调查、统计,专业性、科学性很强。相比之下国内水平与国外相比,还有很大差距”[4]。笔者倾向于后一种意见。当然,在强调任务本位或行为主义导向的能力观占主导思流的当代社会,解剖生理学课程缩减不可避免。为了弥补课程缩减带来的负面效果,我们提出课程调整、教学资源整合的概念。

2解剖生理学在护理职业教育中的调整与整合

—概念与可行性从能力本位的观点来看,大致有三种能力观[5]:(1)任务本位观,能力即操作技能,能力即任务。(2)一般素质导向的能力观,掌握具体的任务技能的基础,对于有效地操作行为相当重要。(3)整合的能力观,个体在现实的职业工作表现中体现出来的才智、知识、技能和态度的整合。我们不能很片面的只强调低一点,任务本位观能提高培训的效率,但是其缺陷非常明显,它忽视了作为操作性任务技能的基础素质的重要性。而素质导向的能力观则不能取代与就业岗位直接相关的特定职业能力。我们必须强调整合能力和有效能力的概念。从广义上来说,解剖生理学的教学资源除了包括教材、教学辅助设施,还包括教师和学生本身。对教学资源进行整合的过程可以视为教师、学生以及其他教学资源之间的“对话”、“匹配”过程。教师必须走出“教教材”的框框,转变到“用教材去教”的思维模式上。教学资源不是教学中的规范,而是为教学服务,特别是为学生的有效学习服务。所谓有效教学,就是用恰当的教学策略提高教学的效率[6]。如果学生在学的时候不知道这些解剖生理知识是用来做什么的,到高年级学临床知识或者到临床工作的时候完全忘记了这些医学基础的话,那我们的教学就不是有效的教学。要提高解剖生理学教学的有效性,我们要对课程和教学资源进行调整和整合,从而使这些资源更好地适应教师的教学需求和学生的学习需求[7]。

3教学资源调整和整合的目标与方法

对于解剖生理学,调整与整合教学资源,怎样做才合理呢?很简单,适应的就是合理的。这是教学过程“适应性”的问题。笔者觉得,资源调整与整合,应该实现下列目标:(1)个体性,紧密地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能力特点安排教学。(2)时代性,不要老提几十年前的案例,讲课十年不变,要紧跟时代的步伐。例如,地震发生后,给学生讲解急救技术,并分析急救技术与人体生理过程的联系。公共卫生事件发生了,给学生介绍相关的致病原及其影响人体正常生理的原理。(3)本地化,医学毕竟还是有地域差别的,结合本地特点有着重的进行教学,有利于学生的参与。具体来说,教学资源整合有几个方面,第一个是整合临床案例;第二是整合其他基础学科知识;第三是解剖生理学本身的整合。

3.1整合临床案例教材是教材编写者根据课程目标,综合考虑学科知识的逻辑顺序、学生的认识顺序和心理发展顺序而形成的,带有编写者自己本身的认识限制,难以充分体现不同学生认识和心理发展上的差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精心安排临床案例,在每节课开始的时候就安排至少两个相关的临床案例让学生进行思考。这样,教材不再是学生必须接受的对象和内容,它变成了一个范例或者参考书。学生带着问题去翻阅、查阅课本,而且并不能很直接地在课本上找到答案。临床案例勾起了学生的好奇心,而好奇心是人类最好的老师。

3.2整合其他基础学科的知识解剖生理学这门课实际上涉及面非常广,解剖学、生理学是其主要内容,其中还涉及组织胚胎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运动学、人体发育学等内容,甚至还有不少生物化学和物理学的内容。所以整合其他基础学科知识显得尤其重要。例如,讲视觉形成的过程中,其中光学成像部分实际上牵涉了大量的物理学的光学内容。在这里我们对教材内容进行人为地增加,给学生增加了物理里面光学的内容,让学生彻底弄清楚各种透镜的折射原理、光学成像原理,这对于他们理解眼的成像及各种屈光不正有极大的正面意义。而在讲述周围神经系统的时候,把学期初讲述过的骨骼肌的内容调整过来结合周围神经进行授课,让学生根据神经与肌肉的知识进行思考,现场请学生模拟各种神经损伤的表现。当学生一瘸一拐地模仿各种下肢神经损伤的行走方式的时候,他们在哄堂大笑之中就已经把所需要掌握的知识深深印于脑海之中了。所以整合的概念,包括了对教学内容进行必要的调整、增加、替换、重组等方式[8]。

3.3解剖生理学自身的整合教材的内容是根据知识体系分章节的,其中各部分内容相通相联系的部分难以体现,作为对本学科没有经验的学习者很难从字里行间归纳整理出共通的内容。所以,作为学习的引导者——教师就应该担任起这个知识整合引导者的角色。例如,解剖生理学里面讲述了多个“门”的概念:肺门、肾门、脾门、肝门、淋巴结门等。学生不会把它们归纳在一起,经常造成记忆混淆。这时候教师只要给他们进行知识整合,把所有“门”整合为一个“门”:凡是“门”,都有五样东西进出:动脉性的、静脉性的、神经性的、淋巴性的、功能性的。如肝门:就是肝固有动脉、门静脉、神经、淋巴管、肝左、右管。这么一来学生在教师引导下一思考,就明白了。而且经过这么一来,学生自己也学会了把知识进行整合这么一个概念和方法。笔者发现,不少学生在学习的后期,往往会形成各自独立的知识整合概念,而且会主动把这种方法运用到其他学科的学习里面。4讨论从培养学生能力的角度看,对课程调整和整合的教学方法把课程目标由知识客体转向了学生主体,教学导向由科目知识掌握转向了职业能力导向,教育程式由传统的“教程”转变为学生拥有较大自主性的“学程”。这些转变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和学习能力,适合我国目前实际的课程观[9]。对人体解剖生理学的教学调整与整合体现了党的教育方针,对学生进行了较全面的素质教育,一方面让学生学习了基础理论知识,另一方面提高了学生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能力。教学方面改变了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做法,从传统的“压缩饼干”模式中走了出来,将职业和实践等要素融入了教学过程,为探索新的市场经济形势中的教育模式作出了较好的尝试。目前笔者对解剖生理学教学的调整与整合还存在着不少未完善的方面。其中一点就是教学评价模式。目前我们还是沿用旧的评价体系,教学评价仍以笔试为主要形式,以卷面成绩为主要依据。虽然增加了实验考试、操作考试等评价方式,但仍然未能突破这种以“官方标准答案”为标准的框框,不能反映职业教育能力为本位的本质特征[10]。目前我们正在探索进行更进一步的、更革新的评价方式,摸索更适合职业培养目标的评价模式,凸显职业教育特色,促进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向纵深发展。

【参考文献】

  1卫生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全国中等卫生职业教育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汇编.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

2温家宝.大力发展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05年11月7日.

3黄刚,金中杰.我国中专护理专业教学计划的变化及发展.卫生职业教育,2008,26(19):91-94.

4网站编辑原创.护士需要本科有必要吗?中国护士网(),2007年8月31日.

5谭移民,钱景舫.论能力本位的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教育研究,2001,22(2):54-60.

6余文森.论有效教学的三条“铁律”.中国教育学刊,2008,(11):40-46.

7马树超,范唯.中国特色高等职业教育再认识.中国高等教育,2008,(13/14):53-55.

8宋子彧.浅析当前教学改革中的课程整合.科教文汇,2008,(36):49.

职业卫生的概念篇3

1922年,梁启超所著《先秦政治思想史》——据王人博:《法治论》,山东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93页。在我国古典籍中偶尔也会出现该词,如《晏子春秋·谏上》中云:“昔者先君恒公之地狭于今,修法治,广政教,以霸诸侯。”但其意义与现今的用法迥异。[12]如王人博认为80年代初的那次讨论中无论是持“法治说”、“法治与人治结合说”还是“屏弃说”的学者们都明确的不赞成人治的观点,因此法治与人治的讨论实际上是法治与人治的概念如何界定的问题。(参见王人博:《法治论》,山东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76页)[13]此处的“法律”应从实在法意义来理解,在法学学术意义上对“法律”不同意义的归纳评述可以参考刘星:《法律是什么》,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14]沈宗灵:《现代西方法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62页。[15]J.Raz,theauthorityofLaw:essaysonLawandmorality,Clarendonpress,1979,p.212[16]LonL.Fuller,themoralityofLaw,YaleUniversitypress,1969,pp.46-91[17]韦伯曾把自然法分为“形式自然法”和“实体自然法”。参见maxweberonLawineconomyandSociety,transl.bye.Shilsandm.Rheinstein,HarvardUinversitypress,1966.pp.284-300.[18]internationalCommissionofJurists,theRuleofLawandHumanRights,Geneva,1966,pp.61-73.q21.[19]这种带有实质法治观点遭到了拉兹(J.Raz)的批判。拉兹认为:“如果法治意味着良法之治,则探究其性质是旨在提出完善的社会哲学。倘如此,法治一词缺少任何功用。欲揭示相信法治在于相信善将获胜,我们无需依赖法治。”见J.Raz,theauthorityofLaw:essaysonLawandmorality,Clarendonpress,1979,pp210-211.[20]有关民主和法治之间关系的精湛分析可参阅季卫东:《宪政新论——全球化时代的法与社会变迁》,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特别是书中第七章——《中国:通过法治迈向民主》。此外季卫东在浙江大学法学院的一次演讲——《秩序的正统性问题——再论法治与民主的关系》——中对此问题进行了进一步的论证(http://www.law-thinker.com法律思想网之季卫东文集)。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法治并不是一个孤立的概念,更不是一个包含所有“善”的价值元素的概念,它必须与其他概念相结合、相辅相成。西方学者詹姆斯.w.西瑟(Jameasw.Ceaser)曾指出西方学者在分析西方社会的政府形式时常常用一些复合词来表示,如自由民主、宪政民主等等,这是因为西方的政治结构本身就是一个复合式的结构,并不是单一一个概念所能包容的(参见[美]詹姆斯.w.西瑟:《自由民主与政治学》,竺乾威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6页)。同样道理,我们也不能将法治理解为一个完全的概念,它需要其他概念的辅助与充实,按照时下的表述习惯,就是所谓的“民主法治”,民主之于法治的重要意义也就在于此。[21]有关法律职业家对于法治的意义所在可以参考韦伯的有关论述,见[德]韦伯:《经济与社会》(下卷),林荣远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7章。还可参见季卫东:《法治秩序的建构》,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一编中《法律职业的定位》一文、孙笑侠:《法的现象与观念》,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3章《技能与伦理——法律职业观》。有关职业群体更详细的资料参见:magaliS.Larson,theRiseofprofessionalism:aSociologicalanalysis(Berkeley:UniversityofCaliforniapress,1997),54ff.[22]夏勇:《法治是什么?——渊源、规诫与价值》,载《中国社会科学》1999年第4期。[23]沈宗灵:《现代西方法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89页。[24]拉兹认为由于法律不可避免地存在着的模糊性,完全符合法治是不可能的,并且在现实中行政自由裁量的运用也是有必要且受欢迎的,要求完全符合法治反而是不受欢迎的。因此,符合法治只是、也只能是一个度的问题。见J.Raz,theauthorityofLaw:essaysonLawandmorality,Clarendonpress1979,pp222-223.这也就是为什么要提出相对法治概念的原因。[25]夏勇:《法治是什么?——渊源、规诫与价值》,载《中国社会科学》1999年第4期。[26]有关法律经济学的有关内容可以参见[美]理查德·a·波斯纳:《法律的经济分析》,蒋兆康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年版。冯玉军其著作《法律的成本效益分析》(兰州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中对法律的经济成本和法律的经济效益进行了详细分析,特别是书中第二、三、四、五章。[27]冯玉军:《法律的交易成本分析》,http://www.jus.cn(中国法理网)。[28]冯玉军:《法律的成本效益分析》,兰州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49页。[29]“交易”这个概念在正统经济学中早己存在,但是一个应用范围相当窄的概念。康芒斯则将“交易”概念和正统经济学中巳被一般化的“生产”概念相对应。按照他的划分,“生产”活动是人对自然的活动,“交易”活动是人与人之间的活动,这两种活动共同构成了人的全部经济活动。这种“交易”活动被康芒斯视为“制度”的基本单位,也就是说,“制度”的实际运转是由无数次“交易”构成的,“交易”因而就成为康芒斯的制度经济学的基本分析单位。康芒斯将“交易”分为三种基本类型:a.买卖的交易——即平等人之间的交换关系;B.管理的交易——即上下级之间的命令和服从关系;C.限额的交易——主要指政府对个人的关系。这三种交易类型覆盖了所有人与人之间的经济活动。(详见康芒斯:《制度经济学》(上册)商务印书馆,1991版,第74-86页)这种对“交易”概念的拓展理解有力的启发了之后的科斯、诺斯、等人的新制度经济学,特别是以威克塞尔(wicksell)为先驱,以布坎南(Jamesm.Buchanan)为主力的宪政经济学(Constitutionaleconomics)。[30]季卫东:《秩序的正统性问题——再论法治与民主的关系》(浙江大学演讲稿),http://www.law-thinker.com(法律思想网之季卫东文集)[31]较为著名的争论文章有:郝铁川:《论良性违宪》,载《法学研究》1996年第4期。童之伟:《“良性违宪”不宜肯定》,载《法学研究》1996年第6期。郝铁川:《社会变革与成文法的局限性》,载《法学研究》1996年第6期。上海《法学》杂志在1997年第5期特别刊登了相关的几篇争论文章,包括童之伟:《宪法实施灵活性的底线——再与郝铁川先生商椎》,郝铁川:《温柔的抵抗——关于“良性违宪”的几点说明》,韩大元:《社会变革与宪法的社会适应性——评郝、童两先生关于“良性违宪”的争论》,阮露鲁:《立宪理念与“良性违宪”之合理性——评郝、童两先生关于“良性违宪”的争论》。[32]程序的功能主要有通过“分化”和“独立”来“限制恣意”;通过符合职业主义的结构、公开的形式、根据证据资料自由对话的条件和氛围、因预期结果的不确定性和实际结果的拘束力调动起来的程序参加者的积极性来保证“选择合乎理性”;通过其具有的操作过去的可能性和作为过去与未来之间纽带的功能来达到“作茧自缚”的效果;通过交涉过程的制度化实现议论、决定过程的反思性整合。参见季卫东:《法治秩序的建构》,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一编中《法律程序的意义—对中国法制建设的另一种思考》一文,特别是第15—22页。其他关于程序问题的经典论述还可以参见[日]谷口安平:《程序的正义与诉讼》,王亚新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职业卫生的概念篇4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健康需求逐渐增多,合格的医生不仅要有诊疗疾病的知识和技能,还要有预防疾病,促进健康的能力。本文就对高职医学生在预防医学教学过程中如何培养防治型的临床医学生谈几点体会。

关键词:

高职临床医学生;预防医学;防治型

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健康需求越来越多,疾病谱的变化,医学模式的转变,临床医生涉及到公共卫生问题越来越多,这就对医生要求越来越高,而要做好一名合格的医生,就应具备五各方面的能力,卫生保健提供者,即能根据病人预防、治疗和康复的总体需要提供卫生服务;医疗决策者,即能从伦理、费用与病人等方面综合考虑和合理选择各种诊疗新技术;健康教育者,即能承担健康教育的任务、有效地促进个体和群体的健康;社区卫生领导者,即能根据个人、社区和社会对卫生保健的需求作出合适的反应及参与卫生决策;服务管理者,即能协同卫生部门及其他社会机构开展卫生服务管理。

1.明确预防医学的地位,提高高职医学生学习的重要性

2015年,全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纲要(2015-2020)[1]指出,经过长期发展,我国已经建立了由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专业公共卫生机构等组成的覆盖城乡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截至2013年底,我国有医疗卫生机构97.44万个,其中医院2.47万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91.54万个,专业公共卫生机构3.12万个;但是,医疗卫生资源总量不足、质量不高、结构与布局不合理、服务体系碎片化、部分公立医院单体规模不合理扩张等问题依然突出。其中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不足,利用效率不高。对于高职高专院校培养的临床专科生而言,绝大部分工作岗位在基层医疗机构。在我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主要职责是提供预防、保健、健康教育、计划生育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服务以及部分疾病的康复、护理服务,向医院转诊超出自身服务能力的常见病、多发病及危急和疑难重症病人。而预防医学是现代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基础医学、临床医学构成了现代医学,是一门综合性应用学科,是以人群为研究对象,分析健康与疾病在人群中的分布,研究不同环境因素对人群健康的影响及疾病发生、发展和流行的规律,探讨改善和利用环境因素、改变不良行为生活方式、减少危险因素、合理利用卫生资源的策略与措施,以达到预防疾病、促进健康、防止伤残和延长寿命的目的。

2.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出防治结合型的高职医学生

2.1树立预防为主的思想

现代医学模式的确立,人们的健康观发生了变化,对健康的需求逐渐增多。健康的范围由个体向群体扩大;健康的内涵由生物向社会扩大;但轻预防重临床的思想还依然存在,而高职医学生是我国基层医疗机构的主要成员,承担着预防、保健、治疗和康复的职责,要贯彻国家卫生工作方针,参与防病治病的各种活动,树立预防为主的思想非常必要,对培养大卫生观和防制疾病很有利。

2.2培养群体观念

临床医学侧重于个体病人的诊疗,预防医学侧重于群体健康的影响因素。现在的疾病的发生是多种因素联合作用导致的多种结果,一个人可能接触了多种致病因素,经历的时间也可能很长,才造成现在疾病的发生,出现相似临床表现的病人,可能具有共同的致病因素,如能控制,则这部分人的疾病得到诊疗或者健康得到了保护,这就需要我们临床医生具有群体观念,主动服务病人,不要局限于来一个治一个的被动服务。

2.3培养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

近10年来[2],世界各地不断出现各种传染病,如:2013年H7n9型禽流感、2011年大肠杆菌0104:H4出血性肠炎、2009年甲型H1n1流感、2005年猪链球菌人间感染、2004年高致病性H5n1禽流感、2003年SaRS等,艾滋病、结核病、乙型肝炎等传染病依然存在;三聚氰胺、瘦肉精、毒奶粉、地沟油等食品安全问题;各种职业中毒、放射事故、化学事故的发生。这些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威胁着人们的健康,而临床专业的学生是未来与疾病斗争的第一线医务人员,一旦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其应对能力是关键性的一步,把临床专业的学生培养成防治结合型[3]的人才非常必要。

2.4提高临床诊断和治疗水平

任何疾病的发生都离不开宿主、致病因子、环境这三个条件,缺一不可,只要不满足某一条件,疾病的发生就终止,而疾病具有发生、发展、转归的过程,我们称之为疾病的自然史,而疾病在人群、空间、时间上的分布,我们称为疾病的分布,在诊断疾病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出现漏诊或误诊,临床医生可以根据疾病的情况提高灵敏度或者特异度。这些知识有助于临床医生找到更有效地方法和技术治疗病人,为病人提供更好的保健措施[4]。

2.5培养概率思想,突破个人经验,循求最佳证据

临床医学生毕业后从事医疗工作,所面对的还是医学的随机事件,而概率就是描述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而概率病因观认为,那些能使疾病发生的概率增加的因子,这些因子就为病因。那么在诊断和治疗疾病时,就要有概率的思想,做出的诊断或采取的治疗都有一个可能性的问题,这就要求临床医生找到更好的新的治疗方法,循求最佳证据,做出科学的医疗决策。

2.6培养健康教育的能力

医院是开展健康教育的重要场所,医务人员不仅要治疗病人,还要对病人或者家属开展健康教育活动,提供健康所需的知识、技术与服务,掌握健康教育的方法,对提高人群的自我保健、家庭保健非常有利。

作者:钱桂林单位:德宏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全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纲要(2015-2020年).国务院办公厅,2015.3

[2]万成松.对我国公共卫生教育的思考,现代预防医学,2014(6):1035-1037

职业卫生的概念篇5

关键词:健康管理专业;健康管理学;人才培养

健康管理(Healthmanagement)是对个人或人群的健康危险因素进行全面管理的过程,其宗旨是调动个人及集体的积极性,有效地利用有限的资源来达到最大的健康效果。健康管理人才队伍建设,是健康管理行业快速发展的根本保证。然而,目前我国拥有的健康管理人才远不能满足社会需求。加快培养健康管理专业人才是当前发展健康管理服务行业的重中之重。

1国内外健康管理学科发展概况

1.1国外发展情况

健康管理理念源自20世纪50年代末最先在美国保险行业提出的概念(manageCare),其初衷是为了控制客户的患病风险、降低健康医疗费用支出的可能性。1969年美国政府将健康管理纳入国家医疗保健计划,并开始出现区别于医院等传统医疗机构的专业健康管理公司,提供系统专业的健康管理服务。迄今为止,健康管理学已经形成涉及医学、心理学、管理科学、社会科学、环境科学、公共政策和法律等多个学科为一体的新兴学科。在欧洲很多国家,健康管理早已经发展成为完整、系统、规范化的学科体系。美国很多高等院校都开设有健康管理专业,多数在设立在公共卫生学院、公共政策/事务学院下,健康管理专业也多以卫生政策与管理或健康管理与政策的名称出现。学位从大专、本科、硕士到博士4种,学时也分别从2年到5年不等。但无论哪个层次的人才都是专业的医疗管理人员,都必须遵从严格的从业标准方能执证上岗。与美国不同,英国的健康管理的生源则相对较广,拥有市场营销、管理、人力资源等教育背景的人也同样可以学习健康管理专业。日本在亚洲国家中健康管理发展较快。其本身很重视居民的健康教育,在每一级别的卫生保健服务组织中都有健康管理人员的身影。其服务内容也比较广泛,诸如目前正在实施“健康日本21”的健康行动计划,服务内容大到诸如规划、指导和协调医疗卫生服务、医疗设备区域管理,小到为个人提供健康评估服务、制定健康计划、提供专业的疾病管理服务等。相对而言,欧洲国家健康管理就业岗位也很多,有医疗保健管理、医疗保健操作监督、医疗行政(如医疗保健经理等)不同岗位。

1.2国内发展现状

中国的健康管理思想古已有之,最早可追溯到《素问》中的“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的论点。防患于未然,防止疾病的发生是古人对健康管理最朴素的理解。但健康管理一词在国内出现才10余年的时间。健康管理行业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首家健康管理公司注册于2001年。迄今为止,国内已设立了6家部级的健康管理协会或学会。2007年中华医学会健康管理分会成立,同年《中华健康管理学杂志》创刊。《健康管理师国家职业标准》也在同年颁布,“健康管理师”成为被政府部门认可的新兴职业。2009年中国健康管理专家达成《健康管理概念与学科体系的中国专家初步共识》。2016年,“健康中国2030”以及十三五”卫生与健康规划等一系列文件的出台也对发展健康产业提出了更确切的要求,健康管理服务产业及健康管理学科在我国的发展体系框架日益清晰。但总的来说,我国目前所谓的健康管理服务尚未形成全面的服务体系,服务机构中常见的健康管理公司也多是涉及产业链的一小部分,比如健康体检、健康养生等,多是偏重健康管理的某个环节。在服务和产品设计覆盖了健康管理整个环节的服务机构少之又少。

2我国健康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状况

2.1专业挂靠院系

国内高等院校对于健康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尚属于起步阶段,大部分高校健康管理是作为一个方向挂靠在公共管理或是公共卫生专业下。杭州师范大学设立有我国首个健康管理学院,2011年由医药卫生管理学院更名而来。除此之外,我国高校中的健康管理人才培养多以健康管理作为一个专业方向,挂靠在公共卫生专业、医药/卫生管理专业、临床医学、社会工作专业、公共事务管理专业、家政服务专业等专业下面[5]。如江苏建康职业学院的公共卫生管理专业(健康管理方向)、重庆医科大学的临床医学(健康管理方向)、安徽医科大学的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健康管理方向)、广州工商职业技术学院的公共事务管理专业(食品安全与健康管理方向)、上海邦德职业技术学院的社会工作专业(健康管理方向)、重庆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的家政服务专业(健康管理方向)等。目前,也有休闲体育专业在探讨开设健康管理方向的可行性,安徽宿州卫生学校也在尝试开设“健康管理”专业课程。

2.2学历教育层次

与美国高校的健康管理专业多为硕士学位不同的是,我国的健康管理专业则以职业教育和高等院校的本科教育居多,研究生高层次人才培养的较少,毕业后一般授予管理学学位。健康管理的职业教育一般学制3年,重点是培养其岗位胜任能力。如上海工会管理职业学院开设有健康管理专业,北京中医药大学管理学院2015年开设健康管理大专班。江苏建康职业学院、上海邦德职业技术学院、广州工商职业技术学院、重庆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等则都是将健康管理作为专业方向。截止到2016年初,国内有5所院校(浙江中医药大学、广东药科大学、成都医学院、滨州医学院等)成立健康管理专业。杭州师范大学健康管理学院是全国首个健康管理学院,并拥有健康管理学硕士点和博士点资格。浙江农林大学是全国第一所开设健康管理本科专业的高校,与2007至2013年招生健康管理专业本科生。2009年重庆医科大学率先在全国医学院校招收临床医学(健康管理方向)学生。海南医学院、新疆医科大学、辽宁医学院等医科院校也充分利用医学教育的资源优势,在公共事业管理下开设健康管理方向。安徽医科大学2015年开始招生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健康管理方向)本科生。

2.3专业课程设置

各校对健康管理的内容及其外延尚未形成统一、明确的认识,所以专业课程设置上差异较大。目前,开设健康管理专业的高校的课程一般可以分为三大类:人文社科类课程、专业基础类和专业核心课程。相对来说,人文社科类课程的差异较小,基本都是围绕如管理文秘、人际关系等课程。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程由于各院校的特色和教学优势不同,差异较大。专业基础课程多以公共管理类和基础医学类课程构成,前者包括社会工作理论、组织行为学;后者则包括临床医学概论、预防医学概论、中医学概论、医疗保险、卫生经济、流行病与卫生统计等。专业核心课程则主要围绕健康管理类展开,如健康管理概论、健康教育、健康法规、健康信息管理等。另外每个学校还会开设一些特色课程体现自身院校特点的职业性,如社会工作类(社会工作的理论与方法,社区、老人、青少年等特殊人群的社会工作实务);家政服务类(护理、信息、保健);食品监管类(营养与食品安全、食品监督检验);旅游管理类(如旅游健康、休闲养生保健、旅游信息学);或者是休闲养生类(中医养生、运动健康管理、针灸和推拿学等)。

2.4毕业去向

健康管理产业涉及医药、保健养生、疾病预防、健康保险等多个方面,所以毕业生就业岗位也多种多样,主要有以下四类岗位。第一类是健康产品生产及监管机构,包括医药/器械生产及经营企业、药品监督部门等,从事药物检测/检验、医疗器械生产、化妆及保健品生产经营、医药及企业营销、新药研究和开发、药物制剂生产与管理等工作。第二类是医疗卫生服务及行政管理机构,如基层卫生服务中心、医疗预防机构、社区卫生服务、健康体检机构、计生部门、医药监管部门等,从事健康档案管理、健康指导咨询、健康状况调查、健康标本采样和卫生事务管理。第三类是健康服务业,如在健康会所、养老院、休闲/饮食中心、护理中心等机构从事健康保健服务、健康咨询、健康指导指导、私人健康维护、健康信息管理、食品安全监管、员工健康档案馆和健康状况监测等。最后还有健康保险企业或管理机构,从事健康损害保险理赔,健康救助、社会健康保证服务等。

3我国健康管理学科建设思考

3.1鼓励高校尤其是医学院校设立健康管理专业

从目前的培养院校看,我国的健康管理专业尚未形成相对独立、成熟的专业。健康管理人才必须通过建专业、立学科的规范教育培养体系以保障合格的人才的培养。应在坚持学历、职业和继续教育多层次培养基础上,加大学历教育力度。医学院校拥有医学、公共卫生、健康保险等相关教育资,在设立健康管理专业上更具优势和责任。“十三五”卫生与健康规划提出要推动医疗、养老、旅游等行业的深度融合以促进健康产业的发展,随着健康管理的外延不断扩大,临床医学、预防医学、营养保健、护理康复、疾病预防、健康保险、卫生管理等基本知识和技能等应成为健康管理人才培养的基本知识体系,着重培养其在健康保险、健康咨询服务、健康服务和产品生产、康复保健、养老护理领域的岗位胜任力,以提供医、养、护为一体的健康服务。

3.2规范化课程置,完善学科体系

相对国外,我国健康管理专业的设立院校层次偏低,缺乏研究生及其以上的高等教育模式,即使本专科的教育模式也尚不成熟,所以在课程设置上也未达到系统化和规范化,促使教学质量和水平的参差不齐。目前学者对健康管理学的共识是该学科应该集医学、管理学与信息科学为一体,所以在核心课程中这几类课程是必不可少的。总体上相应的课程可以从四个方面进行设置,首先是人文类课程,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人文素养。第二类是医学类,如基础医学概论、临床医学概论、预防医学概论、中医学、护理学、康复医学、食品卫生和营养、行为心理学等课程。第三类是管理类课程,对以后从事相关健康产业的管理方面工作有积极意义,具体课程可以包括医院管理、社区卫生服务、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健康法规、卫生监督、社会保障、医疗保险、卫生经济、医药营销等。第四类健康管理类课程作为核心课程是必不可少的,可以包括健康信息管理、健康测量与评价方法、健康风险检测技术、健康评估技术、健康管理服务提供途径等内容。开设院校可根据自身专业特点、师资情况对课程设置和课时安排进行调整,在保留基础核心课程的基础上提出自身学术特色。

3.3强化教材建设,促进专业人才细分由于我国健康管理的理论研究滞后于工作实践和应用,专业的教育师资与教材体系也比较缺乏。虽然不同院校的培养在充分利用自身教育资源的同时突出专业特色,但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健康管理教育缺乏统一的理论和教材体系。健康管理相关专业众多、知识面全而散,一本教材远不能满足教学需求。所以根据专业特色细分教材,培养专项人才是大势所趋,如专业营养健康师,儿童健康师、医疗行政助理等。相应地教材也可以根据不同的健康管理师就业岗位编写更具专业性的教材。在目前笔者接触到的教材中,郭清主编的全国“十二五规划教材”以及王培玉主编的《健康管理学》,可供卫生管理及相关专业使用。对于没有相关医学背景知识学生参考使用的黄建始和陈君石主编的“健康管理师”。另外还可根据不同的职业特点,选择使用武留信主编的“健康管理师社区管理分册”,以及王陇德主编的卫生行业职业技能培训系列教程用书。

3.4开拓示范基地,强化实践教学

如今的健康管理体系的建设无法满足社会需求,应倡导健康管理的学院理论教学和基地实践教学的结合统一,注重学历教育和职业胜任力的培养。同时随着人们对健康关注度的提高,健康管理已经不再局限于保险行业的风险控制,还包括疾病的预防、健康保健、疾病防控等内容。可与居民社区、大型企业、职业场所、保险公司、健康管理公司等不同类型机构开展合作、设立教学基地,完善健康管理职业培训体系和继续教育体系的发展。依托产、学、研一体化平台,在理论与实践中不断发展壮大,以期形成全面系统的健康管理学科体系。

参考文献

[1]郭清.“新医改”应致力于公众健康管理[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12,32(9):885-888.

[2]熊伟平,余刚.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开设健康管理方向的可行性探讨[J].当代体育科技,2015(5):186.

[3]于建琳.美国高校健康管理专业的发展现状探析与思考[J].环渤海经济瞭望,2016(5):56-59.

[4]苏连久,邹世清,靳鸣.我国医学院校健康管理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医学与社会,2014(11):94-96.

[5]朱晓卓,米岚,赵凌波,等.高职院校健康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现状分析[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3(2):141-143.

[6]余刚,夏云建.休闲体育专业开设健康管理方向的可行性分析[J].运动,2013(20):124-125.

[7]邓斌菊.卫生职业学校“健康管理”专业课程开发研究[D].北京:北京师范大学,2007.

[8]应宇辰.我国高校健康管理专业发展现状(以浙江中医药大学为例并与台湾义守大学比较)[Z].杭州:浙江省医学会健康管理学分会学术年会,2014.5.

职业卫生的概念篇6

关键词:集体协商、平等协商、工会

按照劳动法律的规定,集体协商和平等协商的性质是完全不同的。这一点在法律上本来是十分清楚的。但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颁发实施以后,中华全国总工会在1995年8月17日的《工会参加平等协商和签订集体合同试行办法》,这个办法把劳动法规定的劳动者的平等协商权与集体合同制度中的集体协商混为一谈了。于是,工会方面在工作中往往把为签订集体合同而进行的“集体协商”一概称为“平等协商”,并提出了平等协商制度的观点。集体协商和平等协商究竟是怎样的关系呢?这个问题在推行集体合同制度的实践过程中,人们产生了一些误解和困惑。

劳动部在1994年12月5日颁发的《集体合同》第七条规定:“集体协商是指企业工会或职工代表与相应的企业代表,为签订集体合同进行商谈的行为。”“集体协商”这个概念,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中是没有出现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八条规定:“劳动者依照法律规定,通过职工大会、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其他形式,参与民主管理或者就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与用人单位进行平等协商。”无论是以前的劳动部颁发的还是现在的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颁发的《集体合同规定》,都没有事的对劳动法规定“平等协商”这个概念做出界定。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到《集体合同规定》,我们清楚地看到,平等协商和集体协商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平等协商是劳动法赋予劳动者的劳动权益的组成部分,这项权利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中是与劳动者参与用人单位民主管理权利并列规定的;由此可见,平等协商也是劳动者的民利的一种形式。集体协商则是另外一个概念,这个概念是特指的即为签订集体合同而进行的商谈行为。集体协商是一种行为,是一种活动,是签订集体合同的程序性的规定。集体协商是集体合同制度中的一项重要的内容。

有关“平等协商”的字样出现在劳动部或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颁发的《集体合同规定》中仅有几处。劳动部的《集体合同规定》第五条规定:“集体合同是集体协商双方代表根据法律、法规的规定就劳动报酬、工作时间、休息休假、劳动安全卫生、保险福利等事项在平等协商一致基础上签订的书面协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颁发的新的《集体合同规定》第三条规定:“本规定所称集体合同,是指用人单位与本单位职工根据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就劳动报酬、工作时间、休息休假、劳动安全卫生、职业培训、保险福利等事项,通过集体协商签订的书面协议;所称专项集体合同,是指用人单位与本单位职工根据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就集体协商的某项内容签订的专项书面协议。”新《集体合同规定》在行文表述中将原劳动部颁发的《集体合同规定》的通过“平等协商”签订集体合同,修正为通过“集体协商”签订集体合同。这个修正似乎在特意告诉我们,集体协商和集体合同是同范畴的概念,而“平等协商”则不是。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颁发的新《集体合同规定》第二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企业和实行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以下统称用人单位)与本单位职工之间进行集体协商,签订集体合同”;第四条规定:“用人单位与本单位职工签订集体合同或专项集体合同,以及确定相关事宜,应当采取集体协商的方式。集体协商主要采取协商会议的形式。”这两条的规定也说明,集体协商是有特定形式的,集体协商须采取“协商会议”的形式。

根据劳动部或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集体合同规定》的规定或所作规定的精神而言,集体协商是专门的概念,是特指为签订集体合同而采用特定形式的行为。在这个文件中没有关于“平等协商”的专门界定。其实这也就说明,平等协商并非集体合同制度范畴的概念。

平等协商概念的源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的第八条之规定,即劳动者就保护其合法权益与用人单位进行平等协商。再则就是中华全国总工会的有关文件。中华全国总工会在1995年8月17日的《工会参加平等协商和签订集体合同试行办法》。

《工会参加平等协商和签订集体合同试行办法》的第三条规定:“平等协商是指企业工会代表职工与企业就涉及职工合法权益等事项进行商谈的行为。企业工会应当与企业建立平等协商制度,定期或不定期就涉及职工合法权益等事项进行平等协商。”中华全国总工会的这个文件,对平等协商这个概念做出了专门的界定,平等协商就是指就涉及职工合法权益等事项进行商谈的行为,并把平等协商确认为是企业工会与企业建立起来的一种制度。如果仅仅从这条的规定来看,全总所说的“平等协商”与劳动法所规定的“平等协商”以及与《集体合同规定》所规定的平等协商,似乎是没有关系的全新的一个概念,一种制度。但是,全总《工会参加平等协商和签订集体合同试行办法》的规定并未就此为止,该文件第四条就规定“集体合同是企业工会代表职工与企业就劳动报酬、工作时间、休息休假、劳动安全卫生、保险福利等事项通过平等协商订立的书面协议。”这里对集体合同的界定似乎与当时劳动部颁发的《集体合同规定》如出一辙。但是,前后两条的规定却用了同一个名词即“平等协商”。因为劳动部颁发的《集体合同规定》对集体协商这个概念做出了专门的界定,如果说在关于集体合同的概念界定时用了“平等协商”这个名词是无意与“集体协商”联系在一起的话,那么,全总的《工会参加平等协商和签订集体合同试行办法》在专门界定了“平等协商”这个概念之后便在集体合同的界定中用上了“平等协商”这个概念,则不能不说是有意识的。当我们发现在全总的这个文件中自始至终都没有采用“集体协商”这个概念,就完全有理由说,全总是在有意地规避“集体协商”这个概念。

如果比较一下劳动部或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颁发实施的《集体合同规定》和全总制定的《工会参加平等协商和签订集体合同试行办法》,可以清查地看出,全国总工会试图把平等协商和集体协商统一起来并用平等协商这个概念取代集体协商以及劳动法中规定的劳动者的平等协商权。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颁发的《集体合同规定》第八条规定:“集体协商双方可以就下列多项或某项内容进行集体协商,签订集体合同或专项集体合同:(一)劳动报酬;(二)工作时间;(三)休息休假;(四)劳动安全与卫生;(五)补充保险和福利;(六)女职工和未成年工特殊保护;(七)职业技能培训;(八)劳动合同管理;(九)奖惩;(十)裁员;(十一)集体合同期限;(十二)变更、解除集体合同的程序;(十三)履行集体合同发生争议时的协商处理办法;(十四)违反集体合同的责任;(十五)双方认为应当协商的其他内容。”全总制定的《工会参加平等协商和签订集体合同试行办法》第七条规定:“企业工会应当就下列涉及职工合法权益的事项与企业进行平等协商:(一)集体合同和劳动合同的订立、变更、续订、解除,已订立的集体合同和劳动合同的履行监督检查;(二)企业涉及职工利益的规章制度的制定和修改;(三)企业职工的劳动报酬、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保险、福利、劳动安全卫生、女职工和未成年工的特殊保护、职业培训及职工文化体育生活;(四)劳动争议的预防和处理;(五)职工民主管理;(六)双方认为需要协商的其他事项。”《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规定的则是“劳动者依照法律规定,通过职工大会、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其他形式,参与民主管理或者就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与用人单位进行平等协商。”比较分析这三个文件关于集体协商和平等协商的规定的精神,不难看出,中华全国总工会的《工会参加平等协商和签订集体合同试行办法》,其用意是十分清楚的,即故意将劳动法赋予给劳动者的“平等协商”权和工会代表职员为签订集体合同而进行的“集体协商”,混为一谈了。根据全总的这个文件,我们发现工会似乎想把集体协商和平等协商整合在平等协商制度之下,因为这里规定的所谓平等协商制度实际上包括了集体协商的内容,也涵盖了劳动者的平等协商权之内容。

这种混为一谈的作法,实际上是对实施集体合同制度极其有害的,更不利于对劳动者合法权益的维护。从法制的角度言之,这样的作法也有悖于法律的精神。把平等协商混同于集体协商,在主体上是把平等协商混同于集体合同了(参见《工会参加平等协商和签订集体合同试行办法》的第四条关于集体合同的概念界定),即把集体合同的主体认定为是企业工会。所以在实践中往往集体合同把职工认为是企业工会和企业的签订的与职工无干,在一些企业管理者中也存在这样的误解;这就是集体合同制度在我国出现流于形式的现象的重要原因之一。这也就是中国工会在用极大的努力推行集体合同制度而收效有限的原因之一,因为职工在集体合同中的真实主体的身份被忽略了,工会没有真正把职工行使集体协商权利而签订集体合同的觉悟、意识和热情调动起来。全总关于平等协商制度的规定实际上是把劳动法赋予给职工的平等协商权转嫁成了工会的平等协商权,把职工的权利取而代之,是越俎代庖的行为,这既给工会工作增加了难度(因为工会尤其是企业工会往往是很难真正有效地在职工需要维权的时候发挥强有力的作用),同时也淹没了职工依法行使平等协商的权利。按照工会法的规定,工会的基本职责是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而不能对职工权益取而代之。

职业卫生的概念篇7

卫生监督及其学科的再认识

1卫生监督的性质

卫生监督体制改革前,卫生监督工作更多地体现在业务技术服务和指导,技术性是其主要属性。卫生监督的概念为:国家卫生行政机关,依照国家有关卫生法律规范的规定,对社会各部门、单位和个人遵守与执行卫生法律规范的状况进行监察和督导,对违反卫生法规、危害人体健康的行为进行处理的具体行政行为。鉴于此,首先,卫生监督本身就是卫生执法活动,卫生监督必须要以事实为依据,以卫生法律为准绳,符合且遵循法律程序,因而,学科的法律属性居主导地位[3]。其次,卫生监督又是国家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职能,具备很强的行政性。同时,卫生监督需要以大量的医学专业知识和卫生学技术为手段,必须遵循医学科学规律,这就体现了卫生监督的医学技术性。

2卫生监督学的学科渊源

卫生监督学是一门年轻的学科,以卫生监督为研究对象,是研究卫生监督制度和卫生监督实践,揭示卫生监督工作一般规律的综合性边缘学科。从专业来讲,是法学专业向卫生领域拓展形成的应用型分支学科;从知识结构来讲,是法学和医学、行政学等学科不断延伸、相互交叉、渗透和融合形成的一门跨界综合学科。

现行预防医学人才培养模式

依据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要维护人群健康,卫生部门除了提供医疗预防保健服务外,还需对全社会的活动进行管理。但我国预防医学专业的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依然体现出生物学模式的色彩。

1课程设置

我国现行预防医学专业的课程设置,以卫生学类课程为主干,公共卫生事业所需专业与课程开设不足。多数高校虽然开设36学时的卫生法学,但也是普及学生的法律知识,明确其在医药卫生工作中享有的权利和应承担的义务,为日后更好地开展医疗卫生活动而服务。仅有的短学时的法学类课程教学,尚不能让学生掌握足够的卫生法律知识。

2教学内容

注重专业化或学术理论性研究和探讨,忽视或不重视社会公共卫生问题的研究,只注重实验室科研能力的培养,而忽视现场工作能力的训练。这种模式培养的人才很难体现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群体工作的性质,显然不利于卫生监督人才的培养。

改革现行卫生监督人才培养模式

广东药学院是一所具有悠久的预防医学专业办学历史的院校,学校结合本地的社会发展状况和办学经验,针对性提出了“人才培养三对接”的理念,即人才培养理念与学校发展定位相对接、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经济发展相对接、人才培养模式与现代教育理念相对接,并以社会需求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导向,灵活设置预防医学特色方向。具体措施:(1)改革课程设置,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2)改革教学手段,注重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3)增强教学实践环节,加强学生基本执法操作技能训练。

1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

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是决定课程设置的关键。从卫生监督学学科内涵和新形势下依法行政的实际需要中可以看出,卫生监督人才必须是具有深厚的法学和医学基础知识,具有较强的卫生行政管理技能和卫生监督执法技能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故其知识构架,应该主要包括法学、医学和行政管理学。在课程设置上,应改变医学类课程门类、学时过多的现状,合并部分临床课程,必修课保持卫生事业管理学、卫生法学、社会医学等,增设特色模块,包含若干卫生监督执法技能的课程,如建设项目卫生评价学、卫生法律文书与公文写作、卫生监督实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等。针对日后工作需要,传授学生有关法律法规运用、执法程序、文书写作、专业知识、现场监督等方面的知识。

2培养学生的法律思维能力

法律思维是人们运用法律概念、法律判断、法律推理去思考问题,表达和阐释法律现象的复杂的心理过程[4]。法律思维能力主要体现在:观察、发现和探知法律事实的能力,收集、分析、判断和采信证据的能力,归纳、概括案件争执焦点的能力,认定案件事实和确定案件性质的能力,正确阐释法理和适用法律的能力,严谨的法律推理和论证能力等。法律思维能力是法律职业能力结构中的决定性因素,是一个法律人才其他所有能力的基础,集中反映了个人的综合业务素质。但法律思维能力并不能自发形成,必须由教师有意识地培养。在教学方法上,采用情境式教学法,使学生“身临其境”,在教学中创设具体、生动的场景,使其自主自动地强化自己的法律职业者角色,调动他们的思维,引导其从整体上理解和运用法律思考、解决问题。这就要求教师以设计情境为中心,对学生进行法学知识传授及技巧等的训练,而非根据教科书的体系作按部就班、彼此孤立的规范解释[5]。围绕着“如何像一个法律职业人那样思考”“如何做事”,致力于训练学生在解决具体问题中学会阅读、观察、分析案件事实、收集证据,寻找法律、分析法律、解释法律和使用法律,起草法律文书等技能,而非停留于静态的法学原理或是法律条文。

职业卫生的概念篇8

关键词职业化管理远景目标素质能力

医疗卫生事业长期以来一直是政府有关部门和广大人民群众十分关注的问题。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关系到社会稳定,人民的生活质量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其重要性确实不容忽视。近年来,基层医疗机构受到人力资源管理问题的困扰,从业人员的总体素质低、人力资源管理体制的落后等因素严重影响了一些医疗机构的总体发展。因此,深人研究医疗机构的人力资源管理问题颇具现实意义。

1医疗机构人力资源管理常见问题分析

1、1人力资源管理理念落后由于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对于一

些作为事业单位的医疗卫生机构而言,“平均主义”及“大锅饭”的思想

严重影响着其人力资源管理机制。人力资源规划、绩效评估、工作分

析、科学的激励手段等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中十分常见的概念及管理手

段在一些医疗机构中很难得到体现,许多管理者缺乏科学的人力资源

管理意识,以绩效评估为例,在一些管理不够规范的医疗卫生机构中

,思想上缺乏绩效评估的观念,而实践中缺乏绩效评估的标准,导致

了绩效考评工作严重缺乏科学性,影响了员工的工作热情及积极性。

1、2管理体制落后目前我国的医疗卫生机构隶属关系较难理清,有的隶属于政府有关卫生管理部门,有的是带有赢利目的私营机构,有的又隶属于企事业单位等。因此,相当一部分医疗卫生机构的发展壮大受到多层领导或行政干预过多等因素的影响。对于组织而言,管理体制的落后影响了许多医疗卫生机构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建设,对于员工而言,管理体制的落后也可能对员工的工作热情、积极性及职业的技能提高产生消极的影响。落后的管理体制同时也是滋生“推该、懈怠”等不良工作作风的源泉。

1、3缺乏职业晋升中的正向激励对于许多医疗卫生机构中的员工

而言,职称晋升要依靠指令性的负向激励。如大中型医院医生需在社

区卫生机构工作一年后才有机会晋升高级职称。这些指令性的只有时

间约束的负向激励所取得的效果可能是大医院医生到社区只是走过

场,晋升职称是他们的首要目的,违背了让大医院医生用先进技术、理念支援社区的初衷。

职业卫生的概念篇9

一、非法行医罪,属《刑法》第六章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第五节危害公共卫生罪之一。

刑法336条第一款规定:未取得医生执业资格的人非法行医,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单处罚金;严重损害就诊人身体健康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造成就诊人死亡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其中,明确地指出了“未取得医生执业资格的人”从事医疗活动即为非法行医罪的主体,非法行医的行为只要达到情节严重这一标准即可构成犯罪,不以造成危害后果为构成犯罪要件。危害后果是加重量刑的依据。本罪是行为犯、后果加重犯。

二、本罪特征

客体方面侵害了国家对医疗事业的管理秩序和广大人民的生命健康;

客观方面表现为没有取得医生执业资格的人非法行医情节严重的行为;

主体方面未取得医生执业资格的人;即一般主体。

主观方面间接故意

非法行医罪条文中使用了两个关键性的概念即“非法行医”和“未取得医生执业资格的人”。必须理解这两个概念,才能真正理解什么是非法行医罪。

三、什么是非法行医?非法行医中的法指的是什么呢?

根据本罪侵害的客体方面,本罪侵害的是医疗卫生的管理秩序,那么,非法行医中的“法”自然是指涉及管理界定医疗机构及医生执业资格的《医疗机构管理条例》、《执业医师法》等相关的医疗卫生管理法律、法规。

1999年卫生部在关于切实做好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工作的通知中明确指出要把实施《执业医师法》与贯彻落实《医疗机构管理条件》等法律、法规和规章紧密结合。清理整顿医疗机构和医疗秩序,打击非法行医。

由此可知,合法的行医行为必须是完全符合医疗卫生法律法规规定的行为。非法行医则是相对合法行医而产生的概念,只要行为人违反了这些法律、法规的规定,实施了其没有法定执业资格或许可的医疗行为即属于非法行医。

简言之,非法行医就是违反医疗法律法规之许可而从事的一种医疗违法行为。

在医疗卫生法律法规意义下,除江湖游医外,医疗机构及个人均可成为非法行医的组织者和实施者,只是医疗机构不能作为非法行医罪的主体定罪,定罪的主体是实施了该行为的“人”。有些人至所以认为只有江湖游医才是非法行医,就是不完全了解卫生法律法规而作出的主观臆断。

理解了非法行医这一概念后,我们便可对非法行医罪这一概念进行剖析。

四、刑法与医疗卫生管理法律法规的作用

从《刑法》336条的属性及条文内容来看,本罪名是受刑法和医疗卫生法律法规来共同调整的一个罪名。不了解医疗卫生管理法律法规就无法理解刑法336条中的概念。

《刑法》解决的是“未取得医生执业资格的人”这一主体在非法行医达到什么程度的情况下构成犯罪的问题,它并不决定一个人是否有“医生执业资格”。而决定“医生执业资格”的只能是医疗卫生管理法律和法规。

五、什么是“未取得医生执业资格的人”

对于这一概念,有的人把“未取得医生执业资格的人”和“未取得《医师资格证书》的人”混为一谈,也就是把“不是医生的人”和“未取得医生执业资格的人”这根本不同的概念等同了起来。是曲解了并小化了刑法条文中“未取得医生执业资格的人”概念的含义。刑法中的“未取得医生执业资格的人”这一概念是一个非常科学的定义,它宽泛但不失严谨地涵盖了所有违反医疗卫生管理法律法规的许可条件而从事医疗活动的行为人。

因此,要理解“未取得医生执业资格的人”这一概念,必须知道,什么是“医生执业资格”。

“医生”是一个职业称谓,就如同律师、教师等人员的称谓:“执业”是指实施某种专业或业务活动:“资格”则是从事某种活动所具备的条件。

因此,“医生执业资格”也就是医生从事医疗活动所必须具备的法定条件。

六、医生从事医疗活动必须具备哪些法定条件?

1,其必须在依法取得执业许可的医疗机构中,按该机构法定的科目范围行医。《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第二十四条规定:任何单位或者个人,未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不得开展诊疗活动。第二十七条规定:医疗机构必须按照核准登记的诊疗科目开展诊疗活动。

2、医师必须经国家通一考试,取得《医师资格证书》,也就是取得“执业医师资格”。《执业医师法》第十二条医师资格考试成绩合格,取得执业医师资格或者执业助理医师资格。(但此时医生仍不具备执业资格)其必须在取得执业医师资格后依法注册取得某一专业《医师执业证书》,并且是在法定注册的执业地点、执业类别、执业范围内执业。

《执业医师法》第十三条国家实行医师执业注册制度。第十四条医师经注册后,可以在医疗、预防、保健机构中按照注册的执业地点、执业类别、执业范围执业,从事相应的医疗、预防、保健业务。未经医师注册取得执业资格证书,不得从事医师执业活动;第二十一条医师在执业活动中享有下列权利:(一)在注册的执业范围内,进行医学诊查、疾病调查、医学处置、出具相应的医学证明文件,选择合理的医疗、预防、保健方案;

《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实施细则》第八十一条第二款规定:医疗机构使用卫生技术人员从事本专业以外的诊疗活动的,按使用非卫生技术人员处理。

3、若从事的特定专业医疗活动,则还必须持有特定的专业执业资格证书。像计划生育手术必须取得“《计划生育手服务上岗证》;放射治疗,则必须取得《放射治疗专业医师证书》、《放射物理师执业证书》,在此基础上还必须取得《放射工作人员上岗证》后才能从事放射治疗工作。再有,从事临床试验工作,还必须取得国家卫生与药品部门的特别认证、批准。

由此可知,行医者,若要取得合法的行使医疗活动的执业资格,必须具备以上各项条件;只有附合了以上法定的条件,才能说这个人或者医生具备了“医生执业资格”。(特别紧急情况下除外,乡村医生另有规定)

七、《医师执业证书》不等同于医生执业资格

有的人认为医师超科目、超执业范围行医不好认定是不是非法行医罪的主体,其理由是刑法没有明文规定。其实,这是个错误的观点。事实上,刑法已做出了明文规定。它明确规定了“未取得医生执业资格的人”是非法行医罪的主体,只是有些人对医疗卫生管理法律法规不了解从而不了解什么是“医生执业资格”这一概念罢了。

从上述规定中我们可以明确地知道,没有获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或者没有医师执业证书的人,是一种“没有取得医生执业资格的人”;而取得了医疗机构执业许可或者有医师执业证书的人,如果超出了医疗机构核准、登记的诊疗科目或者超出了注册的执业地点、执业类别、执业范围从事医疗活动,也是一种“没有取得医生执业资格的人”。

“不是医生的人”只不过是非法行医罪主体中的一种而已。根据《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实施细则》第八十一条第二款的规定,医疗机构使用卫生技术人员从事本专业范围之外的诊疗活动的,按使用非卫生技术人员处理。第八十八条第二款规定卫生技术人员:是指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取得卫生技术人员资格或者职称的人员。这已明确说明了,医务人员在本专业之外从事医疗活动,就已经不是法律意义上的医务人员,就没有从事医疗活动的法定执业资格。

因此,看一个医生有没有取得执业资格,不仅要看他有没有《医师执业证书》,而且要看他所实施的医疗行为与其注册的执业类别、范围等是否相符。只有在持有的《证书》与其实施的行为相吻合条件下,才能说他取得了合法的执业资格。

医学科学本身是一门非常复杂而又严谨的科学,医疗事业又是风险极大的关系到患者生命健康的事业,不同的专业都需要有“不同的理论知识”和“熟练的专业技能”以及“特定的医疗条件”。这就是,不同的病种需要不同专业的医生来看,比如,妇科与牙科;不同的治疗方式得有不同的专业人员来操作,比如,同为癌症病人,外科医生用手术治疗,而放射治疗医生则用放射源来治疗,他们的治疗理论和操作技术是完全不同的。不同的级别医院,其服务设施条件也各有差异。

因此,国家通过立法对医生的执业资格进行了严格的规定,以提高医疗质量,保护就医者的生命健康安全。这也是《医疗机构管理条例》为什么要对“诊疗科目”进行核准登记、《执业医师法》为什么要对医师的执业地点、执业类别、执业范围进行注册,并要求医师按上述规定从事执业活动的根本道理。

有的人之所以会对非法行医罪主体概念产生歧义,其根本原因就是把取得《医师执业证书》和“取得医生执业资格”划了等号。

八、有《医师执业证书》的人可以构成非法行医罪的主体

对于不是医生的人能成为非法行医罪的主体大家无什么分歧。但对于是医生的人是否能构成非法行医的主体,有些人就糊涂了。

我们不仿举个例子说明一下:

无论驾驶何种车辆的人,我们均可称其为驾驶员,但并非只要是驾驶员,就能任意开各种车辆。

比如一个人取得了摩托车驾驶执照“,对于摩托车的驾驶,他自然是取得了驾驶资格的人。但是,在他未取得大客车驾驶执照前而驾驶了大客车,针对于驾驶大客车而言,我们足能认定他是没有取得驾驶资格的人。

同样,医生也是如此,无论注册为那个专业的医师,我们都可称其为医生。其在注册后,只能在相应注册的范围内从事医疗活动,在法定的执业范围内,其当然是取得执业资格的人。但超出其法定的许可范围,其就不具备法定的执业资格。对于其超范围而实施的医疗活动而言,其就是“未取得医生执业资格的人”。

综上所述,一个人只有按照《医疗机构管理条例》、《执业医师法》等医疗卫生法律、法规的规定,在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及诊疗科目范围内、依法注册取得本专业的《医师执业证书》并且按照注册的执业地点、执业类别、执业范围执业,从事相应的医疗活动,才能说他取得了医生执业资格。除了没有《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医生执业证书》的人,属于“未取得医生执业资格的人”外;医疗机构中有《医生执业证书》的人,如果没有按照上述法律、法规的执业要求从事诊疗活动,同样是“未取得医生执业资格的人”,同样可以构成非法行医罪的主体。

九、无证行医与超范围行医

大家都知道无证行医是非法行医,但忘记了超范围行医也是无证行医。根据《执业医师法》第十四条、二十一条的规定,每一个医师从事其专业的执业活动都是必须经过注册之后才能获得《医师执业证书》,这个《证书》仅对他注册的执业范围有效,在其注册的执业范围之外,其无资格执业。医疗活动中,还有一些特殊专业则是必须持有特别许可证的机构和人员才能实施的。因此,超出了注册的专业范围也就是处于无证行医的状态。

根据国务院《无证经营查处办法》第四条 下列违法行为,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依照本办法的规定予以查处

(一)应当取得而未依法取得许可证或者其他批准文件和营业执照,擅自从事经营活动的无照经营行为;

(二)无须取得许可证或者其他批准文件即可取得营业执照而未依法取得营业执照,擅自从事经营活动的无照经营行为;

(三)已经依法取得许可证或者其他批准文件,但未依法取得营业执照,擅自从事经营活动的无照经营行为;

(四)已经办理注销登记或者被吊销营业执照,以及营业执照有效期届满后未按照规定重新办理登记手续,擅自继续从事经营活动的无照经营行为;

(五)超出核准登记的经营范围、擅自从事应当取得许可证或者其他批准文件方可从事的经营活动的违法经营行为。

以此规定,我们也可以明确“未经批准或超范围经营的,均属无证经营的非法行为”。

十、从三百三十六条第二款可以印证非法行医罪主体概念的含义

对于“未取得医生执业资格的人”这一概念,我们还可以通过刑法336条第二款非法行医罪的娣妹罪“非法进行节育手术罪”来得到明确的答案。因为“非法进行节育手术罪”中也使用了“未取得医生执业资格的人”这一主体概念。

非法进行节育手术罪规定“未取得医生执业资格的人”擅自为他人节育复通手术,假节育手术,终止妊娠手术或者摘取宫内节育器,情节严重的行为。

从这里我们看到,非法进行节育手术罪和非法行医罪使用了一个相同的主体概念即:“未取得医生执业资格的人”。

那么,在非法进行节育手术罪中即然使用了“未取得医生执业资格的人”这一概念,是不是只要取得了不论那个专业的《医师执业证书》的人都可以从事节育手术活动呢?显然不是。

我们看看从事节育手术医务人员的资格条件:《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条例》规定,实施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的人员必须取得医生资格,同时还应取得开展计划生育手术的资格证书,方可实施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手术。

由此可见,有医生资格而没有开展计划生育手术的资格证书从事节育手术的人就可认定其为“未取得医生执业资格的人”。这就是“未取得医生执业资格的人”这一概念的最好说明。

由此可见,有没有“取得医生执业资格”除了看有没有《医师执业证书》,而且必须根据行为人所实施的具体行为是否得到专业执业许可来判断。就像开车一样,我们不能光看他有没有《驾驶员资格证》而且要看其注册登记的是哪一类型。

如果按照某些人的“只要是取得《医师执业证》”就是取得了医生执业资格的人,而不考虑其超出业范围这一事实,那么《计划生育管理条例》等法规中的特别规定、《执业医师法》中的严格要求就没有了任何存在的价值。如果刑法仅是对“不是医生的人”而言的,刑法336条使用“未取得医生执业资格的人”这一概念,岂不是舍近求远,画蛇添足?

因此我们可以明确地知道,从事某一专业的医疗活动,必须拥有与其开展的业务活动相适应的专业执业证书。否则就是“未取得医生执业资格的人”,就可构成非法行医罪的主体。

十一、非法行医的实质

职业卫生的概念篇10

第一章

XX职业技术学院卫生系基础护理教研室

授课章节

第一章

绪论

授课时数

2学时

理论课

授课地点

示教室

教学方法

讲授法、多媒体教学

教学目标

1、了解护理学的形成及护理学的理论范畴和发展概况

2、掌握护理学的任务、目标及实践范畴

3、熟练掌握护理学的基本概念及护理工作方式

德育目标

帮助学生确立护理工作的专业理念,树立对人、健康、护理的正确看法。

1、掌握护理学的任务、目标及实践范畴

2、熟练掌握护理学的基本概念及护理工作方式

熟练掌握护理学的基本概念及护理工作方式

课程内容及环节

【组织教学】

【导入新课】

【讲解新课】

第一节

护理学发展史

一、护理学的形成与发展

二、南丁格尔对现代护理学的贡献

三、现代护理学的发展

四、我国护理学的发展

第二节

护理学的基本概念、任务和目标

一、护理学的四个基本概念

二、护理工作的任务

三、护理目标

第三节

护理学的内容与范畴

一、护理学的理论范畴

二、护理学的实践范畴

三、护理工作的方法

【课堂小结】

【课后作业】

第一章

护理是关爱生命,照顾人的健康的专业,是对人从出生到死亡的全过程的照护。《护理学基础》是高等护理教育课程体系中为学生提供从事护理工作必须具备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基本情感的主干课程,是护理专业学生学习临床课程和进行临床实习的基础,也是为满足个体、家庭、社区基本需要所必须具有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护理学基础是对各专科和各系统疾病的病人及健康人的具有共性的生活护理和技术护理服务。学好护理学基础是对学生日后进行专科护理学习的基础,也是提高护理质量的保证。本章将介绍护理学的发展史、护理学的基本概念、任务和目标以及内容与范畴,还将重点介绍护理工作方式以及对于护士的素质要求。

第一节

护理学发展史

一、护理学的形成与发展

古代(以自我护理、家庭护理为主),人类为谋求生存,在狩猎、械斗及自然灾害抗争的活动中发生疾病、创伤,人们以自我保护式、互助式、经验式、家庭式等爱抚手段与疾病和死亡作斗争。

中世纪(以宗教护理、医院护理为主)。

文艺复兴时期,其间建立了许多图书馆、大学、医学院校,出现了一批医学科学家。护理走向独立职业。

19世纪中叶,南丁格尔首创了科学的护理专业,护理学理论才逐步形成和发展。国际上称这个时期为“南丁格尔时代”。这是护理工作的转折点,也是护理真正走向专业化的开始。

二、南丁格尔对现代护理学的贡献

弗罗伦斯·南丁格尔,出生于英国名门富有的家庭,受过高等教育,熟悉英、法、德、意等国语言。她从小就立志从事救死扶伤的护理工作,在随家人到世界各国旅游时,她专注于参观、考察各地孤儿院、医院和慈善组织等。

1854年克里米亚战争中,南丁格尔率领38名护士,克服重重困难,前往战地救护伤员。半年后,使病死率由50%下降到2.2%。被战士们称为“提灯女神”和“克里米亚天使”。

1860年,在英国圣托马斯医院创建了世界上第一所正式的护士学校,为护理教育奠定了基础。

1907年,获英国政府颁发的最高国民荣誉勋章。

1912年国际护士会决定将5月12日(南丁格尔生日)定为国际护士节。1920年,国际红十字会首次颁发南丁格尔奖章。

三、现代护理学的发展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学的发展,护理教育水平不断提高,护理研究广泛开展,护理实践的复杂性增加,护理知识体系的完善和扩展,推动护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专业。

它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

1.

以疾病为中心的护理阶段(1860年至20世纪40年代)

受纯生物医学模式影响,一切医疗护理工作围绕疾病进行。医学的主导思想是“有病就是不健康,健康就是没病”,因此护理的特点就是护理从属于医疗,护士是医生的助手,护理只是针对于疾病的治疗,护理工作以执行医嘱为主,且形成一套规范的工作程序。护理过程重视局部疾病护理,轻视对人的全面照顾。此时的护理教育没有自己的知识体系。

2.

以病人为中心的护理阶段(20世纪40年代至70年代)

世界卫生组织提出新的健康观,标志着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形成。医学的指导思想为“以病人为中心”,护士与医生的关系转变为合作性的伙伴关系,护理从单纯执行医嘱的被动方式转变为主动应用护理程序,对病人实施身心整体的护理满足病人各方面的需要,如生理、心理,而不单纯的是疾病的治疗。以病人为中心的阶段,正是我国目前大多数医院的护理现状。此时,护理学已形成自己的理论体系,脱离了类同医学教育课程设置。

3.

以人的健康为护理阶段(20世纪70年代至今)

护理从附属于医疗的技术性职业转变为独立的为人类健康服务的专业,“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目标成为护理专业发展的指导思想。护理的范围、对象和内容都将有很大的扩展。护理的对象不再仅仅局限于病人,扩展到健康、亚健康的人,扩展到生命全过程的护理,也从个体护理扩展到群体的护理,工作场所从医院扩展到家庭和社区,扩展到有人的地区,护理教育趋于完善。以人的健康为中心是我国护理发展的方向。

四、我国护理学的发展

(一)中国传统医学与护理

早期的医、药、护一直保持着不分的状态,“三分治,七分养”就是对医学与护理学的关系所作出的高度概括。在祖国医学中有关护理理论的技术记载就颇为丰富了。如我国最早的一部医学经典《黄帝内经》,强调了疾病与饮食调节,心理因素、环境和气候改变的关系。隋朝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中提到“凡衣服、巾、栉、枕、镜不宜与人同之”的预防、隔离观点。

(二)中国护理事业发展概况

鸦片战争前后,由于清政府与西方国家签定了许多不平等条约,外国人可自由出入中国。护理工作就是随着各国的军队、宗教和医学进入中国而开始的。

1835年,美国传教士在广州开设了第一所西医院。

1888年,美国人约翰逊女士在福州开办第一所护士学校。

1909年,在江西牯岭成立了中华护士会。会长均由外籍护士承担。

1921年,北京协和医院和几所大学合办高等护士学校,学制4~5年,5年制的毕业生可获学士学位。此为我国高等护理教育的开端。1934年教育部成立护士教育专门委员会,将护士教育改为高级护士职业教育,学制为3~4年,护士教育遂被纳入国家正式教育系统。直至1950年停办。

1922年,国际红十字会在日内瓦开会,正式接纳中国护士会为第十一名会员国。

1924年,由中国护士伍哲英担任中华护士会理事长;1936年改名为中华护士学会;1964年改名为中华护理学会。

1941~1942年,中华护士学会在延安成立分会。毛泽东为大会题词:“护士工作有很大的政治重要性”和“尊重护士,爱护护士”。延安分会的成立推动了护理学术和护理质量的提高,促进了中国当代护理学的发展。至1949年,全国共建立护士学校183所,有护士32800人。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卫生事业的发展,我国护理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在“面向工农兵、预防为主、团结中西医、卫生工作与群众运动相结合”的国家卫生工作总方针指引下,我国护理工作有了迅速的发展。

1950年,第一届全国卫生工作会议上,护理教育被列为中等专业教育之一,并纳入正规教育系统。

1976年以后,尤其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护理专业再一次获得新生。

1977年以来,中华护理学会和各地分会先后恢复。

1978年后,开展了护理国际交流。

1979年,为护理工作转折点,国家卫生部颁发了两个文件“关于加强护理工作的意见”和“关于加强护理教育工作的意见”。

1980年,由南京医学院及南京军区总院联合开办了“文革”后第一个高级护理进修班,学制3年,获大专学历。同年开始进行了护理技术职称评定。

1983年天津医学院率先开办了5年制护理本科专业,毕业获学士学位。其后,相继有11所高等院校开设了护理本科专业,学制5年。

1992年、1993年分别批准了北京医科大学、第二军医大学护理系为护理硕士学位授予点。

1982年卫生部正式成立了护理处,1985年经卫生部批准,成立了护理中心,以加强对护理工作的领导、监督和指导,进一步取得了世界卫生组织对我国护理学科发展的支持。

第二节

护理学的基本概念、任务和目标

一、护理学的四个基本概念

护理学的四个基本概念即:人、环境、健康、护理。

1.人

1)

人具有生物属性和社会属性。人是生理、心理、社会、精神、文化的统一整体。

2)

人具有生理、心理、社会多层次的需要。

3)

人是一个开放的系统。

4)

人有权利和责任拥有适当的健康状态。

2.环境

1)

人与环境相互依存。

2)

环境影响人的健康。

3.健康

1)

世界卫生组织(wHo)1946年提出的健康定义。健康是指不但是没有躯体疾病和身体缺陷,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2)

健康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3)

人的健康受生理、心理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4.护理

美国护士协会(ana)1980年提出:“护理是诊断和处理人类对现存的和潜在的健康问题的反应。

二、护理工作的任务

n

帮助患者

恢复健康

n

帮助健康的人 促进健康

三、护理目标

n

促进健康

n

预防疾病

n

恢复健康

n

减轻痛苦

第三节

护理学的内容与范畴

一、护理学的理论范畴

护理学是医学科学中的一门独立学科。这个定义明确了护理学与医学的关系,即护理学是医学科学中的一门独立学科。护理学的研究目标是人类健康,不仅是患者,也包括健康人;研究内容是维护人类健康的护理理论、知识及技能,包括促进正常人的健康,减轻患者痛苦、恢复健康、保护危重者生命及慰藉垂危患者的护理理论、知识及技能;也包括研究如何诊断和处理人类对现存的和潜在的健康问题的反应,同时也体现了护理人员天使的内涵。

二、护理学的实践范畴

1.

临床护理

指基础护理和专科护理。基础护理是应用护理的基本理论知识,基本实践技能和基本态度方法来满足病人的基本需要,是临床各专科护理的基础。

2.

护理管理

是应用管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对护理工作人员、技术、设备、信息、财务等要素进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等的系统管理,以确保护理工作场所能提供正确、及时、安全、有效、完善的护理服务。

3.

护理教育

护理教育一般分为基础护理学教育、毕业后护理学教育和继续护理学教育。

4.

社区保健及重点人群护理

护士的工作对象不仅是医院的病人,已扩展到社区及重点人群。

5.

护理科研

包括护理理论的研讨,护理技术的提高和改进,运用可靠的科学根据来指导临床护理工作,推动护理学的发展。

第四节

护理工作的方法

一、个案护理

由专人负责实施整体护理,一名护士护理一位病人。适用于抢救病人或某些特殊病人,也有助于临床教学。

二、功能制护理

采取的是工业上大规模流水作业方法。是依据生物学医学模式将护理工作内容进行分工,如生活护理护士、治疗护士、办公室护士等,是以完成各项临床和常规的基础护理为主要工作内容。

三、小组护理

将病人分成20人左右一组,护士分成5~8名一组,由小组长制定护理计划措施,安排小组成员去完成任务及实现确定目标。这种方式特点是:病人数量减少,护士相对固定,护士的工作满意度提高。

四、责任制护理

其特点是以病人为中心,每个病人有一名责任护士负责,提供从入院到出院有计划、有目标的身心整体护理。责任护士以护理程序为基本工作方法,对病人及其家庭进行生理、心理和社会等全面评估,与病人共同制定护理计划,对病人实施24

h的负责制护理,同时还要对护理结果进行评价,并给病人提供出院指导。

五、系统化整体护理

整体护理是以现代护理观为指导,以护理程序为框架,根据病人的身、心、社会、文化需要,提供适合病人需要的最佳护理。它是在以病人为中心的护理思想影响下出现的护理观点与护理方式。这是一种病人满意度高的护理方式。但是也要有足够的护理人员,才能名符其实。

第五节

护士的基本素质

一、素质的含义

人在先天的基础上受后天环境、教育的影响,通过个体自身的认识和社会实践,形成的比较稳定的基本品质。

二、护士素质的基本内容

(一)政治思想素质

热爱祖国,热爱护理事业,勇于创新进取。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有自尊、自爱、自制的思想品质。

(二)文化科学素质

多元化的护士角色除了能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技能,还应具备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等多学科知识,并不断更新,具有一定的外语水平,熟练掌握电子计算机的应用及网络技术等。

(三)职业素质

1.

对病人要有同情心、责任心、耐心、细心。

2.

工作认真负责,忠诚老实,思想境界达到“慎独”。

3.

工作勤奋,思维敏捷,有较强观察力、逻辑思维及判断能力。

4.

工作作风是紧张明快,秩序井然,有始有终,按时完成工作。

5.

技术精湛,善于总结,勇于创新,有强烈的进取精神。

6.

严于律己,具有高度的自觉性,注重病人的隐私权及知情权。

7.

团结协作,具有牺牲精神,建立良好的医护关系。

8、对病人一视同仁,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