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应急物流管理十篇应急物流管理十篇

应急物流管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6:18:13

应急物流管理篇1

不断发生的各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我国的国民经济和社会秩序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和破坏,每次灾难发生时,都需要大量的应急物资,通过应急物流系统,运送到事发地点,对灾情进行紧急救助。

在突发性很强的公共卫生事件发生的地区,往往平时没有赈灾物资储备,或储备的数量

和种类有限。为使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造成的损失最小化,急需对应急物流的内涵、规律、保障机制、实现途径等进行研究,进而建立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应急物流系统。

应急物流从概念的提出至今,虽然时间不长,但因其重大的社会意义,已经引起广泛的关注,研究的广度和深度在不断加大,制定应急物流方案,具体研究应急物流在当今社会中的应用是研究的重点。

二、应急物流的内容、特点及管理要求

应急物流(emergencylogistics)是指以提供突发性自然灾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等突发性事件所需应急物资为目的,以追求时间效益最大化和灾害损失最小化为目标的特种物流活动。应急物流具有空间效用、时间效用和形质效用。应急物流在许多情况下是通过物流效率的实现来实现其物流的效益。它将现代物流与应急管理结合,以适应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需要[1-3]。

1.应急物流的特点

(1)非预见性

重特大灾害,涉及面广,破坏力大,突发性强,一般情况下很难预测会出现什么情况。对物流的需求也变得不确定,因此很难事先做好应急物流规划。

(2)需求的急迫性和多样性

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的时候,短时间之内需要大量的物资,从救灾专用设备、医疗设备、通讯设备到生活用品无所不包;同时,往往还会伴随着运输系统的恶化,如道路被洪水或山体滑坡阻断,除了需要在配齐这些物品,还要将这些物品及时送达,这对物流的配送系统是个严峻的考验。

(3)政府与市场共同的参与性

应急物流来源可以由多种方式提供,主要包括政府提供公共物品的方式、公益捐助的方式、企业和个人自主采购满足自身需求等方式,与多头供应相对应的是多头储备,各自为政的采购与运输,针对这种分散性,需要对资源进行整合,以备不时之需。因此对于重大灾害处理应遵循政府、企业、个人相结合的特点。

(4)突发性

应急物流是由突发事件引起的,所以它最明显的特征就是突然性和不可预知性。应急物流对时效性要求非常高:必须在最短的时间内,以最快的流程和最安全的方式来进行应急物流保障。通常使用的一套物流运行机制已经不能满足应急情况下的物流需要,必须要有一套应急的物流机制来组织和实现物流活动。

(5)不确定性

由于人们无法准确地估计突发事件的持续时间、强度大小、影响范围等各种因素,而使应急物流的内容随之变得不确定。例如,2003年上半年对SaRS的战斗开始阶段,人们对防护和医疗用品的种类、规格和数量都无法有一个确切的把握,各类防护服的规格和质量要求也是随着人们对疫情的不断了解而确定的。

(6)非常规性

应急物流本着特事特办的原则,许多平时物流的中间环节将被省略。整个物流流程表现得更加紧凑,物流机构更加精干,物流行为表现出很浓的非常规色彩。如在应对SaRS和禽流感的战役中,为了保证医疗用品的需求,就需要有一个组织精干、权责集中的机构进行统一组织指挥,以确保物流活动的协调一致和准确及时。

2.应急物流管理的要求

应急物流是在特殊条件下发生的物流活动,应急物流的最根本目的就是实现对突发事件的应急保障,但由于应急物流的突发性、不确定性等特点,决定了应急物流必须着眼于平时的准备,加强应急事件的预警,加强应变机制的演练,才能做到应急物流实施时有条不紊,快速反应。

(1)加强政府在应急物流组织保障工作中的作用

应急物流的组织指挥工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府职能的发挥,务实、高效的政府部门是应急物流组织指挥成功的关键。

(2)建立应急物流预警机制

在赢得各式各样的应急物流战斗中,应急事件的物流豫警机制就变得非常重要。一个运行良好的预警机制,可以很大程度上减少应急物流的突发性和盲目性。使应急物流变得“应而不急”,从而提高应急物流的保障效益和效率。

(3)搞好应急物流预案的编制与演习

编制应急物流预案,完善应急机制、体制和法治,可以提高预防和处置突发性事件的能力,最大程度的预防和减少突发事件及其造成的损害,保障公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意义十分重要。

(4)建立健全应急物流的法制机制

从世界范围来看,在应对突发性灾难的时候,国家立法起着很重要的作用。一方面,相关法律可以保障特殊时期、特殊地点、特殊人群的秩序和公正;另一方面,相关法律可以规范普通民众和特殊人群在特殊时期、特殊地点的权利与义务,可为与不可为。应急物流中的法律机制实际上是一种强制性的动员机制,也是一种强制性的保障机制。

要成功实施应急物流,除了满足上面要求外,全民动员和“绿色通道”也是不可少的。全民动员是一项人民群众广泛参与,依靠自己的力量实现特定的社会发展目标的群众性活动。“绿色通道”是在重大灾害发生及救灾赈灾时期,在地区间、国家间建立并开通的一条或者多条应急保障专用通道或程序。

为了更好的发展应急物流,也为了今后有效的预防、及时控制和消除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危害,保障公民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研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物流已是当务之急。

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及防范的意义

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主要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疫情、群体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中毒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由于事发突然,发生原因复杂,具有一定的破坏坏性和持续性,因此,一旦事发,将会造成很严重的后果,影响工农业生产和人们正常的生活。

有效的防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减少和避免经济损失

有资料表明:美国每1美元预防白喉、破伤风和百日咳可节约29美元的医疗费。乙肝疫苗有效预防乙肝病毒,每年可减少巨额的医药费用。从预防开始,防治结合,禽流感的防控就是很好的例子。

2.减弱或避免政治风险

历史上已多次发生由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导致政治动乱甚至内战的情况。宏观政治涉及公共管理机构在国际社会、新闻媒体、公众面前的形象。应利用各种公共关系,明确公共管理机构的立场,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稳定公众信心,团结更多的合作者和支持者。微观政治涉及政策的决策和执行。应成立突发事件应对小组,提出清晰的思路和行动建议,保证信息传递准确及时,物资和人事调动畅通无阻。

3.减少或避免文化损失

防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可以塑造良好社会精神,这是国家、民族面对突发事件的灵魂和基础。要用知识和科学培养正确的突发事件意识、精神准备、承受能力和操作方法,尽快用科学的文化取代滞后的非科学文化和迷信。一个社会如果公众在信念、意愿、好恶、目的等社会态度方面对突发事件具有科学判断,就会形成一种科学应对突发事件的社会共识,就会自觉行动。

培养良好习惯,如SaRS危机以后人们开始注意讲究清洁卫生,实行分餐制,公款吃喝和陋习减少,崇尚大自然,网络视频会议网上购物交易娱乐学习等网络经济生活提升,引发了一场社会风俗革新运动。

四、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物流保障机制

为了更好地防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发生后能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应对,从政府到地方都要努力做好应急物流管理,建立相应的保障机制,满足应急物流实施的必要条件,使灾情或疫情得到有效控制,使损失降低到最小。

1.技术保障

(1)信息系统

国家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决策指挥系统的信息、技术平台,承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相关信息收集、处理、分析、等工作,采取分级负责的方式进行实施。

要在充分利用现有资源的基础上建设医疗救治信息网络,实现卫生行政部门、医疗救治机构与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之间的信息共享。

(2)疾病预防控制体系

国家建立统一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各省(区、市)、市(地)、县(市)要加快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基层预防保健组织建设,强化医疗卫生机构疾病预防控制的责任;建立功能完善、反应迅速、运转协调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机制;健全覆盖城乡、灵敏高效、快速畅通的疫情信息网络;改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基础设施和实验室设备条件;加强疾病控制专业队伍建设,提高流行病学调查、现场处置和实验室检测检验能力。

(3)应急医疗救治体系

按照“中庸之道、地方负责、统筹兼顾、平战结合、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的原则,逐步在全国范围内建成包括急救机构、传染病救治机构和化学中毒与核辐射救治基地在内的,符合国情、覆盖城乡、功能完善、反应灵敏、运转协调、持续发展的医疗救治体系。

(4)卫生执法监督体系

国家建立统一的卫生执法监督体系。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明确职能,落实责任,规范执法监督行为,加强卫生执法监督队伍建设。对卫生监督人员实行资格准入制度和在岗培训制度,全面提高卫生执法监督的能力和水平。

(5)应急卫生救治队伍

各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按照“平战结合、因地制宜、分类实施、分级负责、统一管理、协调运转”的原则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救治队伍,并加强管理和培训。

(6)加强国际合作

国家有计划地开展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的防治科学研究,包括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实验室并用检测技术、药物治疗、疫苗和应急反应装备、中医药及中西医结合防治等,尤其是开展新发、罕见传染病快速诊断方法、诊断试剂以及相关的疫苗研究,做到技术上有所储备。同时,开展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技术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装备和方法,提高我国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整体水平。

2.物资、经费保障

(1)物资储备

各级人民政府要建立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物资和生产能力储备。发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应根据应急处理工作需要调用储备物资。卫生应急储备物资使用后要及时补充。

(2)经费保障

应保障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经费,按规定落实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专业技术机构的财政补助政策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经费。应根据需要对边远贫困地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工作给予经费支持。国务院有关部门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积极通过国际、国内等多渠道筹集资金,用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工作。

3.通信与交通保障

各级应急医疗卫生救治队伍要根据实际工作需要配备通信设备和交通工具,保证正常通信,保证交通通畅。

4.法律保障

国务院有关部门应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加强调查研究,起草和制定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形成科学,完整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法律和规章体系。

国务院有关部门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要严格执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等规定,根据本预案要求,严格履行职责,实行责任制。对履行职责不力,造成工作损失的,要追究有关当事人的责任。

5.社会公众的宣传教育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要组织有关部门利用广播、影视、报刊、因特网、手册等多种形式对社会公众广泛开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知识的普及教育,宣传卫生科普知识,指导群众以科学的行为和方式对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要充分发挥有关社会团体在普及卫生应急知识和卫生科普知识方面的作用。

应急物流管理篇2

关键词:应急物流;物流管理;提升;建议

中图分类号:F250文献标识码:a

我国位于北半球中纬度环球灾害带与环太平洋灾害带交汇的位置,地质、气候条件差异性较大,属自然灾害稍多发地。近几年我国连续发生的重大自然灾害,还有非典、禽流感等突发公共卫生和公共安全事件,给我国人民生命和财产带来了巨大的损失。其间这些时间点和段上发生的这一切,必然带来对应急物流的大量需求,以便能及时解决救灾物资转运,伤者救助、卫生防疫、灾后重建等问题,否则灾害损失将会不断扩大,灾害极有可能变成灾难。这些都在不断地考验着我国政府对于应急物流的应对管理能力。回首2008年的“5.12”汶川大地震,通讯以及道路中断,致使救灾一度陷入困境,在后期救灾过程中,由于时间紧迫、安排不周,救灾现场又出现了物资运送不合理、物资无法准确到达目的地等现象。因此,从应急物流在供应方面所表现出的被动局面看,我国应急物流在管理能力方面需要进一步加强。

提升应急物流管理能力,并非仅通过提升交通运输速度、加快物资周转等就能简单的实现,众多因素都会约束着它的发展和提升,提升应急物流管理能力需要应急各部门的协调,多领域的合作,通力协作才能达到应有的效果。而我们要想提升应急物流的管理能力,就必须首先研究应急物流管理现状,再进一步找出影响应急物流管理能力的各种相关因素,最后对症下药。

1我国应急物流管理的含义及特点

1.1应急物流

应急物流是指为应对严重自然灾害、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公共安全事件及军事冲突等突发事件而对物资、人员、资金的需求进行紧急保障的一种特殊物流活动。应急物流与普通物流一样,由流体、载体、流向、流程、流量等要素构成,具有空间效用、时间效用和形质效用。应急物流多数情况下通过物流效率实现其物流效益,而普通物流既强调效率又强调效益。它包括应急物流组织机制的构建、应急技术的研发、应急物流专业人员的管理、应急所需资金与物资的筹措、应急物资的储存与管理、应急物流中心的构建、应急物资的运输与配送等内容。

1.2应急管理

应急管理是一门新型的交叉学科,是指政府及其他公共机构在对突发事件的事前预防、事发应对、事中处置和事后恢复过程中,通过建立必要的应对机制,及时采取一系列必要措施,应用科学、技术、规划与管理等手段,保障公众生命、健康和财产安全、促进社会和谐健康发展的有关活动。应急管理具备以下特点:

1.2.1快速反应

突发事件的发生,往往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其破坏性大,如果行动不及时,势必造成灾害的扩散。因此,政府必须在第一时间作出及时而准确的反应。反应越是及时,就越能尽早掌握救灾的主动权,否则灾害损失将扩大。应急管理的这一特征,极大地考验了政府的主导性,政府掌管着行政资源和大量的社会资源,拥有严密的行政组织体系,具有庞大的社会动员能力,这是任何非政府组织和个人无法比拟的优势,只有由政府主导,才能动员各种资源和各方面力量开展应急管理,实现救助的快速反应。

1.2.2目标广泛

应急管理追求的是社会安全、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关注的是包括经济、社会、政治等方面的公共利益和社会大众利益,其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保证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保证人民群众安居乐业,为社会全体公众提供全面优质的公共产品,为全社会提供公平公正的公共服务。这也正是应急物流弱经济性的体现。

1.2.3社会动员

政府虽然在应急管理中扮演主导性的角色,但必须充分意识到,在危机发生时,仅仅依靠政府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必须借助社会公众的力量来进行应急管理,充分调动大量的社会资源和力量共同参与应急管理。我国《突发事件应对法》明确规定,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有义务参与突发事件应对工作。只有全社会的共同参与,突发事件管理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1.3应急管理过程

重大灾害事件通常由潜伏期、形成期、爆发相持期和消退期组成。为有效应对突发事件,政府应急管理应该从灾害发生的完整过程进行分解,并针对各个不同阶段应当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有效应对突发事件。

1.3.1预防

是指危机还尚未发生之前,为了降低突发事件出现的几率、减轻危机可能带来的损失所采取的各种预防性措施。我国强调以风险管理为应急管理的核心,要用科学的方法发现风险、测量风险、登记风险、预控风险,把应急管理建立在科学的方法基础上。在预防阶段政府要十分注重风险评估工作,尽可能地预测和考虑所有可能发生的风险因素,并积极有效地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减少风险。

1.3.2准备

是指政府为应对各种突发事件所采取的各项准备工作,包括预警监测、科学研究、信息处理、日常管理等。例如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网络技术建立信息收集渠道,加强对信息的分析和整理,依靠各方面专家技术提升分析风险信息的能力,争取做到早期预警,并力争进行正确决策,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同时根据实时状况的变化随时对预案进行修改和完善;组织演练,加强经验总结学习,对应急人员进行各种技能培训,储备相关应急物资等。

1.3.3反应

是指在危机发生和不断发展过程中,政府采取各种紧急处理和救援性的活动来应对突发事件。主要有:预警提示,启动应急预案,实施紧急救援,进行紧急控制和隔离,快速疏散人群,评估受灾范围和程度,及时向公众报告危机发生情况,预告政府采取了哪些应对措施,救援进展如何,向公众提供基本的公共基础设施和安全保障等。反应的速度及成效是对应急管理效果最直接的体现。

1.3.4恢复

在突发事件得到一定控制之后,为了恢复灾区正常的状态和稳定社会秩序,政府必须采取各种恢复性工作,包括:启动恢复计划,实施灾后的救援和救助,对毁坏设施进行重建或修复,以最快的进度恢复社会秩序,对灾害进行管理评估等。

2我国应急物流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1保障体系不健全,缺乏法律法规的规范引导及补偿机制

目前我国的应急物流保障体系,缺乏统一性,呈现出各部门各自为政,行动无法可依的现象,普遍存在以行政命令为主要手段,不计成本,代价高、收效低的特点。另一方面,在救灾过程中造成的伤亡补偿机制尚不健全,不能有效全面发动受灾群众参与救灾。

2.2危机意识淡薄,对预案认识不够,事后缺乏总结评估

由于针对各种灾害的预案本身就存在不规范性,加之各部门的重视力度不够,使得对危机可能发生的认识把握不准,实战演练缺乏,即使演练也仅浮于形式。况且各部门间缺乏系统、统一的演练。一旦灾害发生,各部门便显得措不及手,行动很难协调统一。我们必须从每次危机处理中吸取教训,认真分析危机产生原因,并采取针对性措施,有效防止危机的发生,这是应急管理有效措施。

2.3应急协同联动机制不健全

灾害一旦发生,需要应急物资在第一时间到达,但我国目前的物流各环节还未达到统一化、系统化标准,使得物流在整个供应链上缺乏一贯性,进而削弱了应急的效果。应急管理的急迫性强调共同工作、协调应对,特别要求各部门、上下各层级的工作程序具有一致性,在行为上注重合作与协调。

2.4缺乏统一的应急物流指挥中心

美国所有防灾事务的统筹由联邦紧急事务处负责,国外日、欧等发达国家,在应急物流管理方面也都有自己的应急物流指挥中心,形成了良好的应急管理机制。而我国在此部分尚为空白。

2.5高科技在应急物流的应用率较低

当前,网络技术在我国的发展飞速,但现行的应急物流信息化程度相对较低,未将现行的智能物流应用于应急物流管理体系,缺乏统一的应急物流信息共享和平台,导致应急指挥中心无法准确掌握紧急情况下详细资料以及所需物资的具体情况,无法制定出正确的应急物流决策,因而难以满足应对突发紧急状况的要求。

3提升我国应急物流管理能力的建议

3.1建立应急物流管理体系

通过国内立法途径,从上到下设立专职机构,将我国军队职能加入进来,建立专门的应急物流指挥中心,配备专业的工作人员,专门从事应急救灾指挥工作,保障物资的筹措、运输、调度、配送,从政策法规层面将各部门的权利、义务、职责加以明确,做到灾害发生时何事都有法可依,进而保障应急物流高效顺利的流通。

3.2建立各种灾害应急物流管理预案

可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运用先进的高新技术,加强灾害的事先预防和演练,针对不同的灾害种类和各地区突发的规律,制定各种不同的应急预案和救灾措施,做好应急管理所需的各项准备,包括:资金、物资、人员配备、设施设备等,并要有忧患意识,在平时加强预案的演练与实操。另外要充分发挥当地民间组织、群众的作用,齐心协力保证救灾效果。

3.3加强应急物流管理各环节信息化建设

在智能物流发展的今天,应将应急物流的供应、采购、运输、配送各环节与信息化相连。使应急物资实现可视化、透明化运行。这不仅有助于灾害的及时救助,对于救灾经费的使用、捐赠救灾物资的流向都将起到极大地推动作用。构建统一的应急物流信息共享和平台,使应急指挥机构及时准确掌握突发事件的详细资料及应急物流的运作情况。信息化的另一方面是灾害预报的信息化,政府应充分利用高科技在对灾害防范的同时具备一定的预见性,这对于减少灾害的损失程度将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

3.4加强灾后重建管理

在突发性危机事件得到一定控制之后,为了恢复灾区正常的状态和稳定社会秩序,政府必须采取各种恢复性工作。在此过程中,政府必须切实履行自己的职责,充分认识灾后恢复重建工作的艰巨性、重要性、紧迫性,确保灾后重建工作及时有效实施,确保各项资金款项的及时到位,加强反腐倡廉制度建设、加强政府督查力度、完善领导干部行为规范,本着对人民群众高度负责的精神,切实履行好政府各部门的职责,做好各项工作。

4总结

应急物流管理的核心是管理,我国应努力学习国外的先进管理经验,不断提升自身的管理水平,保障制度的有效落实,使应急物流的管理在应对突发事件的过程中发挥巨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周尧.自然灾害应急物流能力评价体系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硕士论文),2010.

[2]徐端端.中国应急物流优化研究[J].黑龙江交通科技,2011(12):214.

应急物流管理篇3

[关键词]应急物流;应急物资保障;管理体系;物资储备

【中图分类号】F2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4244(2014)01-245-2

电力生产和供应作为国家的经济基础和经济命脉,电力安全涉及千家万户,关系国家各行各业的方方面面。

尤其是近几年的各种自然灾害和其他事件导致电力设施毁损、电力供应中断,不仅其自身的业务连续性受到影响,也严重影响了其他业务领域的业务连续性。在这种情况下更凸显出电力企业应急物流管理的重要性。

一、电力设施受灾特点

电力系统所发生的故障,除了运行设备故障、人为操作失误外,很大一部分源于自然灾害(台风、暴雨、冰雪、地震等)。自然灾害对电力设施损害后造成的影响主要有以下特点。

一是物资需求数量大、品种多。挂网运行的电网设备品种繁多,设计规格也尽不相同,所以自然灾害影响过后,电力设施经常是大范围受损,设施受损严重,抢修物资的需求呈现出数量大且品种多的特点。

二是物资需求统计难度大。由于自然灾害的破坏力强和影响面积大,电力设施受损量大、品种多,尤其是输电线路的所需用的各种材料,更是庞杂繁多。加之灾后的交通不便,短时间内统计出受损设施的具体种类、数量及详细的设计要求等相关信息的难度非常大。

三是供货时间紧。电力设施受损,必然造成企业生产和居民生活用电的停止,特别是对交通、医疗等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机构带来重要影响,要求尽快恢复供电,保证生产生活。然而抢修物资的供应包括需求统计、招标签约、供应商生产、物资调度配送等流程,抢修物资的供应时间尤显得异常紧迫。

四是供应商库存少且产能有限。受制于生产装备有限等因素,各厂家的产能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无限扩大。

二、加强电力应急物流的必要性

电力应急物流正是为应对电力设施毁损后损失大,影响广,社会关注程度高的紧急情况下,为解决的物资的采购、供应、调度、配送、储备、维护及快速响应的一门重要课题。

所谓电力应急物流,是指在重大自然灾害、突发事件造成电网遭受重大损害的状态下,提供抢修电网恢复供电、灾后重建所需物资,以使灾害损失最小化为目标的特种物流活动。针对电力物资受灾特点,与其他行业的应急物流相比,电力应急物流呈现一下特征:(1)高电压等级性。生产性物资电压等级高,覆盖范围广,影响巨大。(2)非预见性和不确定性。自然灾害和重大事故难以预测和预报,导致电网应急物资一时难以确定。(3)专业化和技术密集型。电网选用的电网设备、材料,原则上必须符合原电力设备设计选型、技术参数的要求。

三、建立电力应急物资保障组织体系

为了确保应急物资保障工作快速响应,高效工作,各省电力公司应建立应急物资组织保障体系,实行三级管理机制:应急物资保障领导小组、应急物资保障指挥中心、应急物资保障工作组。三级管理各司其职、自上而下、分级负责、相互协作。

应急物资保障领导小组统一领导公司应急物资保障工作,审核应急物资总体计划和实施检查,制定公司应急物资保障工作要求,研究决定应急物资采购、供应及跨区域调拨等重大部署和决策。

应急物资保障指挥中心下达、落实应急物资保障领导小组的工作要求的任务,领导应急物资保障组的各项工作。

应急物资保障组制定应急物资采购方案,确认需求单位的应急物资采购需求,完成应急物资的采购、收货、入库、保管、出库工作,制定应急物资配送方案。

四、建立合理的备品储备管理制度

针对电力设备品种繁多、设计规格不一等特点,特别是部分重要设备的生产周期长、受灾影响面较大,电力公司须建立合理的备品储备及相关管理制度。根据不同地域电网运行特征、自然气候特点和应急工作需要,遵循“规模适度、布局合理、功能齐全、交通便利”的原则,因地制宜地建立公司应急物资储备网络体系,有效辐射公司经营区域。

甘肃公司按照兰州、河东、河西三个区域划分,在兰州、平凉、张掖三个地市的设立应急储备仓库,实施专项实物储备。实行实物储备、协议储备和动态周转相结合,充分利用公司系统现有资源发挥各种物资储备方式的优势,保证应急物资的质量。避免由于库存物资积压造成资金周转困难局面的产生。

为防止物资长时间储备出现质量问题,当储备物资储备时限到达一定储备周期后,可用于正常生产,使用后按照储备定额数量补充齐全。遇到重特大灾害时直接调用应急物资,调用后缺少物资按照储备定额数量及时补充齐全。

五、制定应急物资的采购策略

及时、准确统计需求信息。需求的统计时间长短、统计的准确与否在抢修物资的供应工作中显得非常重要。需求信息的快速上报,为物资管理人员的招标采购工作争取了时间,为供应商的生产挤出了时间。抢修物资的准确统计,避免了供应商有限产能的浪费,减少了社会资源的浪费,并为紧缺物资的生产提供了时间。

实现供应商的有效管理。在抢修物资的生产供应环节中,部分供应商可能面临资金短缺、技术力量薄弱、供电不足等困难。同时,由于供应商产能有限,如何根据需求的紧急程度和对抢修工作整体进度的影响等因素,合理、有效地安排供应商生产也成为应急采购工作的关键要素。

应急物流管理篇4

本文主要从引言,应急物流的内容、特点及管理要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及防范的意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物流保障机制,结束语几个方面对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物流管理及保障机制研究进行阐述,其中,引言从研究的广度和深度在不断加大进行讲述,应急物流的内容、特点及管理要求从应急物流的特点、管理要求进行讲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及防范的意义从减少和避免经济损失、减弱或避免政治风险、文化损失进行讲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物流保障机制从技术保障、物资经费保障、通信与交通保障、法律保障、社会公众的宣传教育进行讲述,结束语从应急物流管理措施和方法进行讲述。本文对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物流管理及保障机制有着参考指导的意义。

[摘要]本文通过大量社会调查,结合近期发生的一些典型案例,介绍了应急物流的概念、特点、管理要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内涵及防范的意义,探讨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物流管理的保障机制及应注意的事项;说明了应急物流管理对防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重要性,指出了我国今后应该向先进的国家学习,做到科学预警,有效防范。

[关键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物流保障机制

一、引言

不断发生的各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我国的国民经济和社会秩序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和破坏,每次灾难发生时,都需要大量的应急物资,通过应急物流系统,运送到事发地点,对灾情进行紧急救助。在突发性很强的公共卫生事件发生的地区,往往平时没有赈灾物资储备,或储备的数量和种类有限。为使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造成的损失最小化,急需对应急物流的内涵、规律、保障机制、实现途径等进行研究,进而建立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应急物流系统。应急物流从概念的提出至今,虽然时间不长,但因其重大的社会意义,已经引起广泛的关注,研究的广度和深度在不断加大,制定应急物流方案,具体研究应急物流在当今社会中的应用是研究的重点。

二、应急物流的内容、特点及管理要求

应急物流(emergencylogistics)是指以提供突发性自然灾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等突发性事件所需应急物资为目的,以追求时间效益最大化和灾害损失最小化为目标的特种物流活动。应急物流具有空间效用、时间效用和形质效用。应急物流在许多情况下是通过物流效率的实现来实现其物流的效益。它将现代物流与应急管理结合,以适应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需要[1-3]。

1.应急物流的特点

(1)非预见性

重特大灾害,涉及面广,破坏力大,突发性强,一般情况下很难预测会出现什么情况。对物流的需求也变得不确定,因此很难事先做好应急物流规划。

(2)需求的急迫性和多样性

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的时候,短时间之内需要大量的物资,从救灾专用设备、医疗设备、通讯设备到生活用品无所不包;同时,往往还会伴随着运输系统的恶化,如道路被洪水或山体滑坡阻断,除了需要在配齐这些物品,还要将这些物品及时送达,这对物流的配送系统是个严峻的考验。

(3)政府与市场共同的参与性

应急物流来源可以由多种方式提供,主要包括政府提供公共物品的方式、公益捐助的方式、企业和个人自主采购满足自身需求等方式,与多头供应相对应的是多头储备,各自为政的采购与运输,针对这种分散性,需要对资源进行整合,以备不时之需。因此对于重大灾害处理应遵循政府、企业、个人相结合的特点。

(4)突发性

应急物流是由突发事件引起的,所以它最明显的特征就是突然性和不可预知性。应急物流对时效性要求非常高:必须在最短的时间内,以最快的流程和最安全的方式来进行应急物流保障。通常使用的一套物流运行机制已经不能满足应急情况下的物流需要,必须要有一套应急的物流机制来组织和实现物流活动。

(5)不确定性

由于人们无法准确地估计突发事件的持续时间、强度大小、影响范围等各种因素,而使应急物流的内容随之变得不确定。例如,2003年上半年对SaRS的战斗开始阶段,人们对防护和医疗用品的种类、规格和数量都无法有一个确切的把握,各类防护服的规格和质量要求也是随着人们对疫情的不断了解而确定的。

(6)非常规性

应急物流本着特事特办的原则,许多平时物流的中间环节将被省略。整个物流流程表现得更加紧凑,物流机构更加精干,物流行为表现出很浓的非常规色彩。如在应对SaRS和禽流感的战役中,为了保证医疗用品的需求,就需要有一个组织精干、权责集中的机构进行统一组织指挥,以确保物流活动的协调一致和准确及时。

2.应急物流管理的要求

应急物流是在特殊条件下发生的物流活动,应急物流的最根本目的就是实现对突发事件的应急保障,但由于应急物流的突发性、不确定性等特点,决定了应急物流必须着眼于平时的准备,加强应急事件的预警,加强应变机制的演练,才能做到应急物流实施时有条不紊,快速反应。

(1)加强政府在应急物流组织保障工作中的作用

应急物流的组织指挥工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府职能的发挥,务实、高效的政府部门是应急物流组织指挥成功的关键。

(2)建立应急物流预警机制

在赢得各式各样的应急物流战斗中,应急事件的物流豫警机制就变得非常重要。一个运行良好的预警机制,可以很大程度上减少应急物流的突发性和盲目性。使应急物流变得“应而不急”,从而提高应急物流的保障效益和效率。

(3)搞好应急物流预案的编制与演习

编制应急物流预案,完善应急机制、体制和法治,可以提高预防和处置突发性事件的能力,最大程度的预防和减少突发事件及其造成的损害,保障公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意义十分重要。

(4)建立健全应急物流的法制机制

从世界范围来看,在应对突发性灾难的时候,国家立法起着很重要的作用。一方面,相关法律可以保障特殊时期、特殊地点、特殊人群的秩序和公正;另一方面,相关法律可以规范普通民众和特殊人群在特殊时期、特殊地点的权利与义务,可为与不可为。应急物流中的法律机制实际上是一种强制性的动员机制,也是一种强制性的保障机制。

要成功实施应急物流,除了满足上面要求外,全民动员和“绿色通道”也是不可少的。全民动员是一项人民群众广泛参与,依靠自己的力量实现特定的社会发展目标的群众性活动。“绿色通道”是在重大灾害发生及救灾赈灾时期,在地区间、国家间建立并开通的一条或者多条应急保障专用通道或程序。为了更好的发展应急物流,也为了今后有效的预防、及时控制和消除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危害,保障公民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研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物流已是当务之急。

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及防范的意义

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主要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疫情、群体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中毒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由于事发突然,发生原因复杂,具有一定的破坏坏性和持续性,因此,一旦事发,将会造成很严重的后果,影响工农业生产和人们正常的生活。有效的防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减少和避免经济损失

有资料表明:美国每1美元预防白喉、破伤风和百日咳可节约29美元的医疗费。乙肝疫苗有效预防乙肝病毒,每年可减少巨额的医药费用。从预防开始,防治结合,禽流感的防控就是很好的例子。

2.减弱或避免政治风险

历史上已多次发生由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导致政治动乱甚至内战的情况。宏观政治涉及公共管理机构在国际社会、新闻媒体、公众面前的形象。应利用各种公共关系,明确公共管理机的立场,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稳定公众信心,团结更多的合作者和支持者。微观政治涉及政策的决策和执行。应成立突发事件应对小组,提出清晰的思路和行动建议,保证信息传递准确及时,物资和人事调动畅通无阻。

3.减少或避免文化损失

防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可以塑造良好社会精神,这是国家、民族面对突发事件的灵魂和基础。要用知识和科学培养正确的突发事件意识、精神准备、承受能力和操作方法,尽快用科学的文化取代滞后的非科学文化和迷信。一个社会如果公众在信念、意愿、好恶、目的等社会态度方面对突发事件具有科学判断,就会形成一种科学应对突发事件的社会共识,就会自觉行动。培养良好习惯,如SaRS危机以后人们开始注意讲究清洁卫生,实行分餐制,公款吃喝和陋习减少,崇尚大自然,网络视频会议网上购物交易娱乐学习等网络经济生活提升,引发了一场社会风俗革新运动。

四、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物流保障机制

为了更好地防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发生后能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应对,从政府到地方都要努力做好应急物流管理,建立相应的保障机制,满足应急物流实施的必要条件,使灾情或疫情得到有效控制,使损失降低到最小。

1.技术保障

(1)信息系统

国家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决策指挥系统的信息、技术平台,承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相关信息收集、处理、分析、等工作,采取分级负责的方式进行实施。

要在充分利用现有资源的基础上建设医疗救治信息网络,实现卫生行政部门、医疗救治机构与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之间的信息共享。

(2)疾病预防控制体系

国家建立统一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各省(区、市)、市(地)、县(市)要加快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基层预防保健组织建设,强化医疗卫生机构疾病预防控制的责任;建立功能完善、反应迅速、运转协调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机制;健全覆盖城乡、灵敏高效、快速畅通的疫情信息网络;改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基础设施和实验室设备条件;加强疾病控制专业队伍建设,提高流行病学调查、现场处置和实验室检测检验能力。

(3)应急医疗救治体系

按照“中庸之道、地方负责、统筹兼顾、平战结合、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的原则,逐步在全国范围内建成包括急救机构、传染病救治机构和化学中毒与核辐射救治基地在内的,符合国情、覆盖城乡、功能完善、反应灵敏、运转协调、持续发展的医疗救治体系。

(4)卫生执法监督体系

国家建立统一的卫生执法监督体系。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明确职能,落实责任,规范执法监督行为,加强卫生执法监督队伍建设。对卫生监督人员实行资格准入制度和在岗培训制度,全面提高卫生执法监督的能力和水平。

(5)应急卫生救治队伍

各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按照“平战结合、因地制宜、分类实施、分级负责、统一管理、协调运转”的原则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救治队伍,并加强管理和培训。

(6)加强国际合作

国家有计划地开展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的防治科学研究,包括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实验室并用检测技术、药物治疗、疫苗和应急反应装备、中医药及中西医结合防治等,尤其是开展新发、罕见传染病快速诊断方法、诊断试剂以及相关的疫苗研究,做到技术上有所储备。同时,开展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技术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装备和方法,提高我国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整体水平。

2.物资、经费保障

(1)物资储备

各级人民政府要建立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物资和生产能力储备。发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应根据应急处理工作需要调用储备物资。卫生应急储备物资使用后要及时补充。

(2)经费保障

应保障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经费,按规定落实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专业技术机构的财政补助政策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经费。应根据需要对边远贫困地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工作给予经费支持。国务院有关部门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积极通过国际、国内等多渠道筹集资金,用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工作。

3.通信与交通保障

各级应急医疗卫生救治队伍要根据实际工作需要配备通信设备和交通工具,保证正常通信,保证交通通畅。

4.法律保障

国务院有关部门应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加强调查研究,起草和制定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形成科学,完整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法律和规章体系。

国务院有关部门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要严格执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等规定,根据本预案要求,严格履行职责,实行责任制。对履行职责不力,造成工作损失的,要追究有关当事人的责任。

5.社会公众的宣传教育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要组织有关部门利用广播、影视、报刊、因特网、手册等多种形式对社会公众广泛开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知识的普及教育,宣传卫生科普知识,指导群众以科学的行为和方式对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要充分发挥有关社会团体在普及卫生应急知识和卫生科普知识方面的作用。

五、结束语

通过对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物流管理的探讨和学习,以及对2003年SaRS、2008年的手足口病、三鹿奶粉事件的关注,我们充分认识到了应急物流管理的重要性。任何一个国家都必须给予高度的重视,因为这体现了一个国家的综合管理能力。每个国家都应努力做到应对突发事件有条不紊,高度准确及时的预警,人员物资快速响应,随时到位,将财产损失降到最低。我国对严重的“非典”和手足口病的处理,显示了我国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和措施,但也反映出了一些应急机制、应急物资储备机制等不够完善的一面。应向一些在此方面做得好的的国家和地区学习,比如日本、台湾地区等,根据我国的具体国情,制定出符合我国国情的应急物流管理措施和方法。

参考文献:

[1]欧忠文王会云姜大兰卢宝亮甘文旭梁靖:应急物流[J].重庆大学学报,2004,(3):165-166

[2]王丰姜玉宏王进:应急物流[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07:2-131

[3]刘小群游新兆孙建中孙其政:应急物流能力的内涵剖析与构成体系[J].《灾害学》,2007,(2):123-127.

[4]刘建民:关于应急物流保障的思考[J].物流管理,2008,(10):33-35

应急物流管理篇5

[关键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物流保障机制

一、引言

不断发生的各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我国的国民经济和社会秩序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和破坏,每次灾难发生时,都需要大量的应急物资,通过应急物流系统,运送到事发地点,对灾情进行紧急救助。

在突发性很强的公共卫生事件发生的地区,往往平时没有赈灾物资储备,或储备的数量

和种类有限。为使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造成的损失最小化,急需对应急物流的内涵、规律、保障机制、实现途径等进行研究,进而建立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应急物流系统。

应急物流从概念的提出至今,虽然时间不长,但因其重大的社会意义,已经引起广泛的关注,研究的广度和深度在不断加大,制定应急物流方案,具体研究应急物流在当今社会中的应用是研究的重点。

二、应急物流的内容、特点及管理要求

应急物流(emergencylogistics)是指以提供突发性自然灾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等突发性事件所需应急物资为目的,以追求时间效益最大化和灾害损失最小化为目标的特种物流活动。应急物流具有空间效用、时间效用和形质效用。应急物流在许多情况下是通过物流效率的实现来实现其物流的效益。它将现代物流与应急管理结合,以适应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需要[1-3]。

1.应急物流的特点

(1)非预见性

重特大灾害,涉及面广,破坏力大,突发性强,一般情况下很难预测会出现什么情况。对物流的需求也变得不确定,因此很难事先做好应急物流规划。

(2)需求的急迫性和多样性

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的时候,短时间之内需要大量的物资,从救灾专用设备、医疗设备、通讯设备到生活用品无所不包;同时,往往还会伴随着运输系统的恶化,如道路被洪水或山体滑坡阻断,除了需要在配齐这些物品,还要将这些物品及时送达,这对物流的配送系统是个严峻的考验。

(3)政府与市场共同的参与性

应急物流来源可以由多种方式提供,主要包括政府提供公共物品的方式、公益捐助的方式、企业和个人自主采购满足自身需求等方式,与多头供应相对应的是多头储备,各自为政的采购与运输,针对这种分散性,需要对资源进行整合,以备不时之需。因此对于重大灾害处理应遵循政府、企业、个人相结合的特点。

(4)突发性

应急物流是由突发事件引起的,所以它最明显的特征就是突然性和不可预知性。应急物流对时效性要求非常高:必须在最短的时间内,以最快的流程和最安全的方式来进行应急物流保障。通常使用的一套物流运行机制已经不能满足应急情况下的物流需要,必须要有一套应急的物流机制来组织和实现物流活动。

(5)不确定性

由于人们无法准确地估计突发事件的持续时间、强度大小、影响范围等各种因素,而使应急物流的内容随之变得不确定。例如,2003年上半年对SaRS的战斗开始阶段,人们对防护和医疗用品的种类、规格和数量都无法有一个确切的把握,各类防护服的规格和质量要求也是随着人们对疫情的不断了解而确定的。

(6)非常规性

应急物流本着特事特办的原则,许多平时物流的中间环节将被省略。整个物流流程表现得更加紧凑,物流机构更加精干,物流行为表现出很浓的非常规色彩。如在应对SaRS和禽流感的战役中,为了保证医疗用品的需求,就需要有一个组织精干、权责集中的机构进行统一组织指挥,以确保物流活动的协调一致和准确及时。

2.应急物流管理的要求

应急物流是在特殊条件下发生的物流活动,应急物流的最根本目的就是实现对突发事件的应急保障,但由于应急物流的突发性、不确定性等特点,决定了应急物流必须着眼于平时的准备,加强应急事件的预警,加强应变机制的演练,才能做到应急物流实施时有条不紊,快速反应。

(1)加强政府在应急物流组织保障工作中的作用

应急物流的组织指挥工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府职能的发挥,务实、高效的政府部门是应急物流组织指挥成功的关键。

(2)建立应急物流预警机制

在赢得各式各样的应急物流战斗中,应急事件的物流豫警机制就变得非常重要。一个运行良好的预警机制,可以很大程度上减少应急物流的突发性和盲目性。使应急物流变得“应而不急”,从而提高应急物流的保障效益和效率。

(3)搞好应急物流预案的编制与演习

编制应急物流预案,完善应急机制、体制和法治,可以提高预防和处置突发性事件的能力,最大程度的预防和减少突发事件及其造成的损害,保障公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意义十分重要。

(4)建立健全应急物流的法制机制

从世界范围来看,在应对突发性灾难的时候,国家立法起着很重要的作用。一方面,相关法律可以保障特殊时期、特殊地点、特殊人群的秩序和公正;另一方面,相关法律可以规范普通民众和特殊人群在特殊时期、特殊地点的权利与义务,可为与不可为。应急物流中的法律机制实际上是一种强制性的动员机制,也是一种强制性的保障机制。

要成功实施应急物流,除了满足上面要求外,全民动员和“绿色通道”也是不可少的。全民动员是一项人民群众广泛参与,依靠自己的力量实现特定的社会发展目标的群众性活动。“绿色通道”是在重大灾害发生及救灾赈灾时期,在地区间、国家间建立并开通的一条或者多条应急保障专用通道或程序。

为了更好的发展应急物流,也为了今后有效的预防、及时控制和消除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危害,保障公民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研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物流已是当务之急。

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及防范的意义

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主要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疫情、群体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中毒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由于事发突然,发生原因复杂,具有一定的破坏坏性和持续性,因此,一旦事发,将会造成很严重的后果,影响工农业生产和人们正常的生活。

有效的防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减少和避免经济损失

有资料表明:美国每1美元预防白喉、破伤风和百日咳可节约29美元的医疗费。乙肝疫苗有效预防乙肝病毒,每年可减少巨额的医药费用。从预防开始,防治结合,禽流感的防控就是很好的例子。

2.减弱或避免政治风险

历史上已多次发生由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导致政治动乱甚至内战的情况。宏观政治涉及公共管理机构在国际社会、新闻媒体、公众面前的形象。应利用各种公共关系,明确公共管理机构的立场,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稳定公众信心,团结更多的合作者和支持者。微观政治涉及政策的决策和执行。应成立突发事件应对小组,提出清晰的思路和行动建议,保证信息传递准确及时,物资和人事调动畅通无阻。

3.减少或避免文化损失

防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可以塑造良好社会精神,这是国家、民族面对突发事件的灵魂和基础。要用知识和科学培养正确的突发事件意识、精神准备、承受能力和操作方法,尽快用科学的文化取代滞后的非科学文化和迷信。一个社会如果公众在信念、意愿、好恶、目的等社会态度方面对突发事件具有科学判断,就会形成一种科学应对突发事件的社会共识,就会自觉行动。

培养良好习惯,如SaRS危机以后人们开始注意讲究清洁卫生,实行分餐制,公款吃喝和陋习减少,崇尚大自然,网络视频会议网上购物交易娱乐学习等网络经济生活提升,引发了一场社会风俗革新运动。

四、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物流保障机制

为了更好地防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发生后能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应对,从政府到地方都要努力做好应急物流管理,建立相应的保障机制,满足应急物流实施的必要条件,使灾情或疫情得到有效控制,使损失降低到最小。

1.技术保障

(1)信息系统

国家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决策指挥系统的信息、技术平台,承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相关信息收集、处理、分析、等工作,采取分级负责的方式进行实施。

要在充分利用现有资源的基础上建设医疗救治信息网络,实现卫生行政部门、医疗救治机构与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之间的信息共享。

(2)疾病预防控制体系

国家建立统一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各省(区、市)、市(地)、县(市)要加快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基层预防保健组织建设,强化医疗卫生机构疾病预防控制的责任;建立功能完善、反应迅速、运转协调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机制;健全覆盖城乡、灵敏高效、快速畅通的疫情信息网络;改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基础设施和实验室设备条件;加强疾病控制专业队伍建设,提高流行病学调查、现场处置和实验室检测检验能力。

(3)应急医疗救治体系

按照“中庸之道、地方负责、统筹兼顾、平战结合、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的原则,逐步在全国范围内建成包括急救机构、传染病救治机构和化学中毒与核辐射救治基地在内的,符合国情、覆盖城乡、功能完善、反应灵敏、运转协调、持续发展的医疗救治体系。

(4)卫生执法监督体系

国家建立统一的卫生执法监督体系。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明确职能,落实责任,规范执法监督行为,加强卫生执法监督队伍建设。对卫生监督人员实行资格准入制度和在岗培训制度,全面提高卫生执法监督的能力和水平。

(5)应急卫生救治队伍

各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按照“平战结合、因地制宜、分类实施、分级负责、统一管理、协调运转”的原则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救治队伍,并加强管理和培训。

(6)加强国际合作

国家有计划地开展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的防治科学研究,包括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实验室并用检测技术、药物治疗、疫苗和应急反应装备、中医药及中西医结合防治等,尤其是开展新发、罕见传染病快速诊断方法、诊断试剂以及相关的疫苗研究,做到技术上有所储备。同时,开展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技术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装备和方法,提高我国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整体水平。

2.物资、经费保障

(1)物资储备

各级人民政府要建立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物资和生产能力储备。发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应根据应急处理工作需要调用储备物资。卫生应急储备物资使用后要及时补充。

(2)经费保障

应保障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经费,按规定落实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专业技术机构的财政补助政策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经费。应根据需要对边远贫困地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工作给予经费支持。国务院有关部门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积极通过国际、国内等多渠道筹集资金,用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工作。

3.通信与交通保障

各级应急医疗卫生救治队伍要根据实际工作需要配备通信设备和交通工具,保证正常通信,保证交通通畅。

4.法律保障

国务院有关部门应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加强调查研究,起草和制定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形成科学,完整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法律和规章体系。

国务院有关部门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要严格执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等规定,根据本预案要求,严格履行职责,实行责任制。对履行职责不力,造成工作损失的,要追究有关当事人的责任。

5.社会公众的宣传教育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要组织有关部门利用广播、影视、报刊、因特网、手册等多种形式对社会公众广泛开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知识的普及教育,宣传卫生科普知识,指导群众以科学的行为和方式对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要充分发挥有关社会团体在普及卫生应急知识和卫生科普知识方面的作用。

五、结束语

通过对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物流管理的探讨和学习,以及对2003年SaRS、2008年的手足口病、三鹿奶粉事件的关注,我们充分认识到了应急物流管理的重要性。任何一个国家都必须给予高度的重视,因为这体现了一个国家的综合管理能力。每个国家都应努力做到应对突发事件有条不紊,高度准确及时的预警,人员物资快速响应,随时到位,将财产损失降到最低。我国对严重的“非典”和手足口病的处理,显示了我国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和措施,但也反映出了一些应急机制、应急物资储备机制等不够完善的一面。应向一些在此方面做得好的的国家和地区学习,比如日本、台湾地区等,根据我国的具体国情,制定出符合我国国情的应急物流管理措施和方法。

参考文献

[1]欧忠文王会云姜大兰卢宝亮甘文旭梁靖:应急物流[J].重庆大学学报,2004,(3):165-166

[2]王丰姜玉宏王进:应急物流[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07:2-131

[3]刘小群游新兆孙建中孙其政:应急物流能力的内涵剖析与构成体系[J].《灾害学》,2007,(2):123-127.

[4]刘建民:关于应急物流保障的思考[J].物流管理,2008,(10):33-35

应急物流管理篇6

近年来,在省中心和市局的帮助和技术指导下,我中心动物疫情监测、流行病学调查、预警预报、应急管理及实验室建设等工作,取得了全面的开展。现将中心相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中心基本情况(一)人员配置

市中心编制28人,现有25人,专业技术人员22人(研究生4名、本科生18名);工勤人员3人(技师1人,高级工2人)。目前,计划招录2人已获批准,网上报名正在进行。

(二)监测经费

省畜牧局和省中心非常重视我中心实验室监测工作,每年都拨付专项经费用于监测工作,基本能满足日常免疫效果监测和部分病原学检测。

(三)实验室硬件建设

2010年以来,我市按照农业部《兽医系统实验室考核管理办法》和省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市县两级实验室建设规范》的要求,2011年,市本级实验室在原有实验室的基础上,对实验室进行了修建,初步建立了460平方米二级生物安全实验室,拥有19个全部彩钢装修的功能性实验室。在畜牧局的大力支持下,添置了必配的仪器设备,顺利取得《兽医实验室考核合格证》。2013年经过多方协调,购置了荧光pCR仪和自动核酸提取仪,提高了病原检测的工作效率,增强了数据的准确性。今年初,市局专门从应急资金中抽取110余万,用于购买酶免工作站,目前正在审批中。

(四)实验室软件建设

2010年以来,中心实验室按照上级业务部门的要求,建立了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制订了《质量手册》、《程序文件》和《生物安全管理手册》;制定了实验室岗位责任制、实验室档案资料管理制度、病料采集、保存及运输制度实验室样品管理制度、实验室废弃物及污染物的无害化处理制度等13项管理规章制度;完善了实验室样品管理控制程序和结果报告控制程序等程序文件;规范了实验室原始记录、动物疫病监测报告、仪器设备使用记录等技术资料和记录软件。实验室软件的建立,实验操作更加规范,感染风险减小,保证实验室工作有序开展。目前,中心实验室按照质量管理体系运行良好。

实验室设备档案(仪器设备一台(套)一档案)、人员档案(实验室人员每人一档案)、监测工作档案、工作总结档案实行专人管理,分类存放。

二、工作成效

(一)动物疫情监测及疫情风险评估工作

一是根据工作重点和要求,及时补充、完善监测网络,一二三级监测网点分别达到14个、97个、368个。二是加强监测网点管理,明确专人定时上报要求信息。三是实行到场入户采样,增加病种数量和监测频次,提高监测能力。目前,中心主要监测的动物疫病有:高致病性禽流感、H7n9流感、口蹄疫、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猪瘟、新城疫、小反刍兽疫、狂犬病、伪狂犬病、布鲁氏菌病、结核病、圆环病毒病、副猪嗜血杆菌病、猪流行性腹泻和传染性胃肠炎等;2013年共监测样品21912份,其中免疫抗体检测20865份、病原学检测1047份;2014年共监测样品17723份,其中免疫抗体检测15438份、病原学检测2283份;2015年共监测样品16961份,其中免疫抗体检测15351份、病原学检测1610份。四是定期召开动物疫情分析评估座谈会,分析预警信息,撰写评估报告,指导科学防控动物疫病。

(二)流行病学调查

一是每年都组织市级流行病学调查工作人员进行业务培训,增强工作能力。二是每月开展一次动物疫病日常流调工作,配合国家流调中心和省中心开展专项调查工作。每年调查养殖场户11万场次,采集信息达到百万余条。

(三)动物疫病净化工作

按照动物疫病中长期防治规划,重点对种畜禽场、奶牛养殖场的主要动物疫病进行监测、扑杀、消毒、隔离等净化工作。2015年我市有6个养羊场通过省局验收。

(四)布病联防联控工作

中心与市卫计委疾控中心召开联席会议,实行“以人找畜、以畜定人”的工作机制,对人间和畜间布病采取监测普查、调查分析,预防、扑灭等措施,使人发病率和动物阳性率得到了有效的控制。

应急物流管理篇7

【关键词】应急物流自然灾害信息化建设

一、应急物流概述

应急物流是指为了应对非常规突发事件(包括自然灾害、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公共安全事件以及军事冲突等突发事件)而对物资、人员、资金等的需求进行紧急保障的一种特殊的物流活动,根据突况下的特定需求,进行运输、仓储、装卸搬运、配送以及信息处理等功能性的活动。

应急物流具有自己的显著特点。首先,同其他物流相比,它有社会公益性,属于社会公共服务范畴,执行的主体为政府,资金也来源于政府,所以应急物流在许多情况下是通过物流效率的实现来完成物流效益的实现的。其次,由于突发事件的不确定性导致了应急物流的不确定性,很难准确地估计某些突发事件的时间地点、强度、影响范围等。这对开展应急物流工作造成了很大的障碍。它的不确定性伴随着应急物流的流量,流向的剧烈变动。最后,为了减少损失,又需要极短的时间内完成应急物流的保障,所以难度也加大了。

应急物流是自然灾害应急管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领域,因为所有重大自然灾害的预防与救援,都伴随着大量的应急物资筹集、存储、调配、运输、配送和回收等物流活动。各种自然灾害,突发的公共事件是无法避免的。而发生此类事情时,第一时间把合适数量、质量的应急物资送到目的地,是一项紧迫的任务,这对保障人们生命财产安全,快速恢复正常秩序,尽可能减少各类损失是非常重要的。

二、我国应急物流现状

在应对各类重大突发性公共事件实践中,我国已经具备了一定应急物资保障能力,但多数情形下,第一时间的应急物资保障总体还难以实现。究其原因,主要是应急物流体系建设严重滞后。体系的不完善影响到应急物资的保障能力,导致应急时缺乏专业的组织协调,政府、企业以及爱心人士各做各的,缺乏配合,大量运送车辆拥堵在路上,使得较多物资未能及时送到灾区群众手中。同很多国家相比,仍然具有较大的差距,亟需改善。具体来讲,我国应急物流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应急物流管理保障机制不健全

我国很多与灾害相关的法律制度等还没有配套建立起来。制度上的不完善,必然导致救灾工作无法可依。从应急物资采购、储备到应急物资运输、调拨、配送以及应急物资的组织设立等各方面,均缺少相应的法律法规基础。现存在的一些法规和规章,许多以“试行”、“暂行”、“意见”、“通知”等方式存在,立法层次低,权威性不够。一些指导性政策过于原则而缺少可操作性。一旦灾害来临,通常是依靠地方政府行政职能和群众自发组织基础上的运作,基本上是以动员为主,缺乏系统的法律规范和约束,效率不高。现行的应急物流保障机制是以行政命令为主要手段,不计物流运作成本,危机一旦发生,各级政府就会临时抽调人员组成相应的危机处理领导小组,以危机的及时处理作为压倒一切的中心工作。这种运作机制由于没有法制化的应急保障机制,整体秩序紊乱,成本高、效率低。

2、应急物资储备系统不合理

救灾物资储备不合理。从物流合理化角度看,救灾物资存储应尽可能靠近受灾地区,以达到对灾情快速响应的目的。救灾物资也应该集中储备,一旦分散于各部门,物资保障成本较高。但是应急物流资源分散在不同部门和地方,存在一定程度的部门和地方分割,组织化程度较低,应急物流资源配置的总体效率不高,亟须整合。比如,衣被等生活类救灾物资的储备由民政部门负责,药品类救灾物资由医药卫生部门负责,粮食储备由粮食部门负责。一旦发生灾害,物资配送需要传递信息到不同的部门,然后还需要不同部门间相互沟通配合,这样的后果就是组织协调难,物流成本很高。再如,救灾物资的捐赠,我国救灾物资捐赠基本属于应急捐赠,即在灾难发生时,通过政府号召组织全社会捐赠。由于救灾信息不够通畅、捐赠主体繁多等原因,社会捐助物资很容易出现种类、时间上的供需失衡。灾害救援初期易出现救援真空,应急物资缺乏,而在救灾后期物资达到饱和后,救援物资仍源源不断,造成供应过多、浪费严重等问题。

3、应急物流管理专业队伍缺乏

灾害应急物流的组织协调是一个系统化、专门化的项目,最难的地方在于灾区对于救灾物资的需求量大、需求频率高,而且这些物资的来源广、调配涉及的部门多、运送路途艰难。应急物流面临的任务专业性很强,需专业人士负责。我国目前缺少应急物流的专业人员和专有设备。各地区没有自己的应急专业队伍,灾害一旦发生,难以自救。专业化的应急物流企业是应急物流体系中的重要市场实施主体,而国内专门从事应急物流的企业(如应急物流基地、应急物流中心、应急配送中心、第三方应急物流企业等)还相当缺乏。

4、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

部分骨干运输通道能力不足,铁路网络结构不合理,民航支线机场数量缺乏,公路基础网络技术状况差距显著,通达度与衔接度明显不足,内河航道等级偏低等。东、中、西三大地带交通设施依次弱化,部分区域运网稀疏。应急物流管理信息化程度很低。很多国家已经在使用先进的信息系统来处理非常规情况下的各类数据和信息。目前我国应急物流信息化程度偏低、信息系统不够完善,信息报告不及时,没有建立一个信息和共享平台,无法准确掌握紧急情况详细资料以及所需物资的生产和分布情况,对运力的数量和状况不清楚,分析判断不准确,无法制定出正确的应急物流决策,因而难以满足应对紧急状态的要求。

三、我国应急物流管理体系建设的若干建议

1、健全应急物流管理法律法规机制

通过建立应急物流法规,可以规范个人、企业和政府部门在特殊时期法律赋予的权力、职责和应尽的义务,从而确保应急物流顺畅展开。例如,在突发事件发生后,政府有权以有偿和无偿的方式征用民用和军用建筑、工厂、交通运输线、运输工具、物资等,以满足抗灾、救灾和贩灾的需要;也可以通过法规的形式,规范政府动员物流企业参与保障的机构、权责、流程和补偿措施,为物流企业的具体运作提供法律保障,确保有的放矢。这样危机发生时,这种强制性的动员机制和保障机制能够保证责权划分、动员依据和经费来源,可以做到有法可依,有理可循,确保应急物流朝着高效、正规的方向发展。所以,我国也应该尽快的建立健全法律法规。

2、建立政府管理、标准运行的应急物流管理保障机制

应急物流的实施需要紧急调动大量应急物资,只有使应急物流的流体充裕、载体畅通、流向正确、流程简洁、流速快捷,才能使应急物资快速、及时、准确地到达事发地。因此,建立应急物流管理机制是必要条件。应急物流管理机制必须在组织上要求政府统一管理,技术上标准运行。统一管理是指当重大突发事件发生后,一律由政府的应急管理部门统一调度指挥。标准运行主要是指,从应急准备一直到应急恢复的过程中,要遵循标准化的运行程序,采用所有人都能识别和接受的标准,以减少失误,提高效率。

3、大力培育综合管理人才和专业人才

应急物流管理涉及到交通、运输、储存、航空等多个部门,需要一支专业化的应急物流人才队伍。中国一方面需要培养能够统筹规划和指挥的管理人才,另一方面也需要实战经验丰富、能够熟练操作和使用应急设施设备的专业化人才。高等院校要承担起培养应急物流管理人才的社会责任。全面加强应急物流高层管理人员的培训和综合实战演练,按规划和预案的要求,不断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指挥能力;积极探索利用市场化手段组织企业、非政府组织等参与应急物流管理与服务的长效机制,逐步形成专职、兼职队伍相结合的突发事件应急物流指挥人才队伍和专业技术力量,并注重平时培养,做好应急物流人才的后续储备。

4、加强应急物流的组织管理和信息化建设

物流信息化技术发展很快,诸如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GpS、卫星遥感RS等都可以用来更精准地对应急物流情况以及物流的安排进行把控。现在的一些物流企业在信息化建设方便已经有所建树。所以只需要将常规物流方面先进的技术设备引进到应急物流中,用先进技术支撑应急物流信息系统和指挥决策支持系统,在这方面还可以加强对外交流,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先进的科技手段和设备,以提高应急物流管理水平。同时,也要建立起应急物流平台,让各方都可以在平台上看到最新的消息,这样方便沟通,协调组织起来也更加方便。

5、政府将应急服务项目外包,大力培育应急服务产业化,鼓励应急物流社会化

中国新兴的应急产业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应急物流在我国一直是政府主导,但是由于政府本身工作是脱离市场的,也是缺乏动力的,所以物流企业就成为了有力的补充。因此,政府应将应急服务项目外包,大力培育应急服务产业化。一是培育能够提供应急物资的生产企业。建立一批专业化生产应急物资、设施设备的企业,同其签订协议,实行日常生产品与应急品存储结合。二是培育与应急物流平台建设相关的骨干企业。其中,应急物流平台的硬件建设、应急物流的信息化建设、应急物流演练、应急物流评估等,都是应急物流平台建设所必需的。三是培育专业化的应急救援物流企业。除部分地区根据需要新建一些专业应急物流中心或配送中心外,大部分地区可以利用社会资源,以市场化方式与具备条件的国内大型专业物流企业签订协议,明确其在遇到紧急情况时启动应急物流运作。

【参考文献】

[1]张永领:我国应急物资储备体系完善研究[J].管理学刊,2010,23(6).

[2]李萍:我国应急物流优化研究[J].物流技术,2010(6).

[3]程琦:论自然灾害应急物流管理体系的运作[J].理论月刊,2010(4).

[4]吴志丹:完善城市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物流系统,提高城市减灾应急能力的建议[a].2011年度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第九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

应急物流管理篇8

1.1储备

应急物资的储备是供给的基础,在考虑应急物资的储备时,往往需要从储备品种和储备量两个因素去考虑。如果是分支机构较多的企业,还需从储备地点的选址及储备系统的建设两个方面去考虑。

1.2管理

只有储备充分且管理得当,才能在关键时候供给出数量充足、质量可靠的应急物资。企业对应急物资的管理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从管理制度、管理人员、管理方式方面予以考虑。

1.3物流

物流是应急物资供应过程中的一个关键环节。企业除了依托社会现有物流网络外,还可以建设自身的应急物流系统,在非紧急状态下处于未激活状态,而在应急事件发生后,可以迅速激活,并且发挥作用。该应急物流系统的管理可以和应急物资的管理一并纳入企业的应急管理系统中。

2医疗器械经营企业的应急物资管理措施

2.1加强应急制度建设

制度乃管理之本,任何管理的实践都要从制度的建设开始。建设良好的应急管理制度同时,也是提高企业及其员工应急意识的必备途径之一。医疗器械经营企业在制定应急管理制度时,可以我国的《突发事件应对法》为参照,以当地的社会应急管理系统为依托,结合自身实践,制定切实、可行的应急管理制度。制度制定完成后,再加以培训等手段,保证员工对制度熟谙于心,且在自己的岗位中严格执行制度的规定。

2.2签订物资购销合同

由于企业的逐利性,其储备的应急物资往往只有少量,只靠企业自身的应急物资储备难以供应救援地区的需求。因此,在一些政府部门和医疗卫生机构的主导下,上述机构可以同医疗器械经营企业签订应急物资的购销合同,以便在考虑到企业经营效益的前提下进行应急物资的储备。合同中可以将应急物资的种类、数量、价格、供货时间等进行明文规定。该方式应该作为医疗器械经营企业应急物资储备及管理的主要方式。

2.3加强应急物资管理

医疗类应急物资由于其需求的不确定性及周转的慢速性,往往要求经营企业进行特殊管理。为了保证医疗应急物质的有效性,企业需对物资的效期、批号等登记在册,并且按照既定计划进行周转,以保证在急需之时能够供给质量合格的产品。建议企业设专职或兼职人员专岗管理应急物资。张杨提出在应急物资的管理中,可以借鉴现代商业物流发展的先进成果,通过加强仓储设备现代化建设等手段实施科学管理。应急物资的管理要注意动态性。由于区域应急状态是一个连续的动态变化过程。特别是在突发事件发生后,对应急物资的阶段性需求导致了库存应急物资的种类和数量必须随之变化,而不能一成不变。这就要求相关管理人员随时关注事件动态,并且建立有效的应急物资调整机制。

2.4建立应急物流系统

物流是应急物资管理的重中之重。企业在进行应急物资的物流时,一方面,可借助政府部门的应急物流平台,社会的现有物流网络;另一面,可以自建应急物流系统。该系统可建立在企业物流平台之内,非紧急状态可以出于非激活状态。在应急事件发生后,可以激活该系统并在最短时间内将所需物资送达救援区域。在这一环节中,企业也可以根据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改进自己的物理系统及供给成效。

3结论

应急物流管理篇9

关键词:突发事件;应急物流;综述

中图分类号:F406.5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Becausetheefficientoperationofemergencylogisticscanreducetheharmscausedbyemergency,ithascausedwidepublicconcernamongtheorists.thispaperprovidesanoverviewofChineseemergencylogisticsstudyfromsixsides,basictheory,theconstructionofsystem,risk,existingproblems,thesolutiontotheexistingproblemsandrelatedmodelsonthebaseofreviewingtheliberationsinrecentyears.thengivesthemajorfutureresearchdirections,dynamicmanagementofemergencylogistics,virtualemergencylogistics,riskmanagementofemergencylogisticsandthedecisionsupportsystemofemergencylogistics.

Keywords:emergency;emergencylogistics;review

0引言

应急物流的高效协调运作能够将应急流体按所需流量以最大概率快速、及时、准确地运往目的地,从而降低突发事件造成的危害,避免灾害演化为灾难,因而引起了世界范围内学者的关注。我国在2003年SaRS疫情之后,亦开始关注应急物流研究,并且这种关注随着突发事件的频繁发生一直持续至今。本文将对近年来我国应急物流的研究进展情况进行综述,并探讨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1应急物流基本理论研究方面

应急物流的基本理论主要包括应急物流的定义、产生原因、特点和分类。

1.1关于应急物流定义的研究

应急物流的定义至今未形成统一认识,主要有四种观点。一是将其理解为应对突发事件所采取的一系列紧急物流保障措

施[1];二是理解为为了满足突发的物流需求,非正常性地组织物品从供应地到接受地的实体流动过程[2];第三种观点认为是应对突发性事件所采取的一种物流运作模式[3];最后一种观点则认为是由突发性因素或事件引起的特殊物流活动[4-9]。

上述定义的共同点是认为应急物流产生的原因是突发事件,目标是满足紧急需求,本质是物流活动或模式,但对应急物流的双向流向性强调不到位。笔者综合上述研究成果,将应急物流定义为:以追求时间效益最大化和突发事件造成损失最小化为目标的单向或双向的特种物流活动。

1.2关于应急物流产生原因的研究

上文的分析指出应急物流产生的原因是突发事件,但并没有指出具体原因。何明珂(2003)认为自然灾害、决策失误、国际环境复杂、消费者权益保护和来自第三方的原因是应急物流需求产生的主要原因[4];徐长涛和单晓红(2008)指出自然灾害、恐怖事件、重大活动、意外事故和决策失误是应急物流发生的原因[10]。

1.3关于应急物流特点的研究

应急物流有四个特点得到广大研究人员的共同认可,即突发性、不确定性、非常规性和弱经济性。除上述特点外,其还有以下特点:通过物流效率来实现物流效益[8];时间紧、任务重、协调难和风险大[3];多样性、需求的急迫性、多主体参与性和物流流量大[7,9];需求的事后选择性、流量的不均衡性和社会公益性[11-12];应急物资采购的拉式模式和地域优先性[13];军地物流的共同参与性[14]。另外,孟参和王长琼(2006)指出应急物流还具有“部分功能被弱化或省略”的特点,即由于时间上的紧迫性、救灾资金及物资的缺口和交通基础设施的恶化,使得应急物流往往只能具有常态物流的基本功能,而非必要的功能往往被弱化或省略,同时,常态物流过程中的一些中间环节也将被消减去,从而使整个物流过程表现得更加紧凑,物流机构更加精干,权责更加明确,从而确保物流活动的协调一致和快速反应[15]。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应急物流有很多特点,但最基本的特点是突发性、不确定性、非常规性和弱经济性。另外,笔者认为应急物流还具有“弱准备性”的特点。所谓“弱准备性”是指在突发事件发生前应急管理部门会对常用的应急物资进行一定数量的储存,以备急时之需。

1.4关于应急物流分类的研究

应急物流的科学分类能为其针对性运作提供依据,为此,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对应急物流进行了分类,得到了不同的结果。谢如鹤和宗岩(2005)依据应急物流是否具有军事意义将应急物流分为军事应急物流和非军事应急物流,非军事应急物流又分为灾害应急物流和疫情应急物流;灾害应急物流进一步分为自然灾害应急物流和人为灾害应急物流;疫情应急物流又分为人群疫情应急物流和动物疫情应急物流[16]。王旭坪等(2005)与王丰等(2007)从较多角度对应急物流进行了分类:按照应急物流的等级分为企业级应急物流、区域级应急物流、部级应急物流和国际级应急物流;根据引起灾害的原因分为自然灾害应急物流、技术灾害应急物流和人为灾害应急物流,自然灾害包括地震、洪水、气象、地质、海洋等灾害;技术灾害包括重大工业事故、重大火灾事故、重大公共卫生事件、重大有毒化学品泄露等灾害;人为灾害包括重大恐怖袭击事件等灾害;按照应急物流的层次分为微观应急物流、中观应急物流和宏观应急物流;根据突发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和对应急物资的可预测程度将应急物流分为相对可预测的应急物流和较难预测的应急物流[7,17]。另外,徐长涛和单晓红(2008)指出还有人将应急物流分为单一型应急物流和综合型应急物流[18]。

除了上述分类外,笔者认为也可以依据突发事件的紧急程度对应急物流进行分类,这样有利于对物流成本进行控制。比如对于应急程度高的突发事件可以采取不计物流成本的策略,而对于应急程度相对低的突发事件可以采用适当考虑物流成本的策略。

2应急物流系统构建研究方面

应急物流系统是指为了完成突发性的物流需求,由各个物流元素、物流环节、物流实体组成的相互联系、相互协调和相互作用的有机整体,它具有时间性、快速反应性、开放性和可扩展性等特点[19]。现有文献主要是从构建目的、构建原则和系统结构构建方面对应急物流系统构建进行研究的。

2.1关于构建目的的研究

孟参和王长琼(2006)认为构建应急物流系统的直接目的是实现物资的空间效益和时间效益,实现物流活动中各环节的合理衔接[15]。王旭平等(2005)指出构建应急物流系统有两个基本目的,即提高系统的开放性、可扩展性和快速反应能力[17]。赵艳(2008)则认为构建应急物流系统的目标是以最短的时间、尽可能低的成本获得所需要的应急物资,并以适当的运输工具将应急物资在适当的时间运送到适当的地方,最后以适当的方式分发到需求者手中[19]。

2.2关于构建原则的研究

王旭平等(2005)认为应急物流系统构建的原则有:事前防范和事后应急相结合、时间效益重于经济效益、市场机制与行政机制和法律机制并存[17]。赵艳(2008)指出应急物流系统构建的原则有:快速响应、时间效率重于经济效益的原则;防患于未然的原则;统一指挥、动态协调和监管的原则[19]。

2.3关于系统结构构建的研究

在应急物流系统结构构建研究方面,王旭平等(2005)给出了应急物流系统结构的四个层次:控制层、决策层、数据层和环境层[17]。耿鹏(2008)指出应急物流系统由主体系统、客体系统和载体系统组成,而这个整体又是更大应急系统的组成部

分[20]。李滢棠(2008)构建了由系统本部和加盟物流中心构成的应急物流指挥结构图,该图显示应急物流系统由领导机构、协调委员会、情报部门、信息网络管理中心、专项物资主管部门、各加盟物流中心、物流企业和救灾物资储备中心组成[21]。谢如鹤与邱祝强(2005)认为应急物流协调指挥中心应下设采购、运输保障和物流管理中心等部门,并通过应急物流信息平台进行协调指挥。指挥中心控制和管理各部门的作业,中心向各部门发送指令信息,同时各部门实时反馈信息,各部门间实现信息的双向传递。物资采购业务主要由采购部门负责,物资在途运输由运输部门负责,物资在物流中的分拣、加工和包装由物流中心管理部门负责,物资配送由管理部门和运输部门共同负责[8]。

从上文对应急物流系统构建的综述可知:研究人员认为应急物流系统是一个复杂有机整体,它实施的有效程度依赖于系统中各要素的动态协调。

3应急物流风险研究方面

应急物流的突发性、不确定性、紧迫性和多主体参与性等特点使得应急物流的风险凸显,所以应急物流风险研究至关重要。赵勇等(2006)对应急物流风险的定义、特点、种类和评价进行了研究,认为应急物流风险是应急物流运作过程中在规定的费用、进度和技术等约束条件下的实际结果与预期结果的偏离,包括所有风险事件及其相互关系,是风险性事件发生的概率及其后果的函数,它具有隐蔽性、动态性、时效性和关联性等特点,可分为四大类:技术风险、环境风险、管理风险和操作风险[3]。另外,他们还使用模糊综合评判法对应急物流风险进行了评价。何建敏和刘春林等(2007)利用区间数理论研究了应急物流中最小风险路径选取问题,为路径选取风险控制提供了有效依据[22]。李静宜(2006)探讨了地理信息系统(GiS)在应急物流风险评估与规划中的应用[23]。

从上面对应急物流风险研究的归纳可以看出,目前应急物流风险方面的文献相对较少,且比较零散。

4应急物流存在问题研究方面

我国应急物流在有效应对突发事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问题。

4.1应急保障机制不健全

已有研究认为应急保障机制不健全是我国应急物流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王健等(2005)认为我国现有应急物流保障系统有两方面比较突出的问题:一是传统物流经营互相封闭,割裂了物流各方面的联系,一旦出现应急保障的需要,往往因为衔接不顺畅,延误时机;二是计划经济时代形成的各系统自办储运的状况至今没有根本改变,各种物资的流动被分割开,本可以一起流动的物资偏要单独流动,造成人员和物资上的浪费[24]。雷玲(2004)认为我国现行的应急物流保障机制具有以行政命令为主要手段、不计物流运作成本和代价高昂的特点,并且应急物流指挥体系不完善、配送指标体系不健全,配送方式欠灵活,交通运输存在较大问题、军地物流服务保障各自为政[6]。马芬(2008)与侯建盛(2008)认为应急快速反应机制不健全、缺乏应急管理的思维方式、社会及部门间缺乏联动互动机制、缺乏所需的基础数据库支持、应急物流的资源不充分、灾害现场状况恶化和所需的技术装备严重不足、低效的集权式应急物流系统模式等是我国应急物流系统存在的主要问题[13,25]。方静和陈建校(2008)则认为我国应急物流存在以下问题:没有形成完善的应急物流预案体系,应急采购质量难以保证,应急采购制度不健全,部级救灾物资储备仓库布局不合理和应急衔接不畅[26]。

4.2协调性差

另外,还有学者指出协调性差是我国应急物流存在的又一问题。刘北林和马婷(2007)指出我国应急物流中应急物资的筹措、储存、运输和补给整个链条运作的整体性和系统性差,应急物资管理条块分割,导致反应能力差[27]。

4.3常态物流模式的不利影响

也有学者认为常态物流模式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应急物流的高效运作。欧忠文(2005)认为现有长期形成的物流定式和以单纯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为物流驱动力的物流模式不利于应急物流的实现,要实现应急物流时间效益最大化,必须有相应的应急机制作基础[28]。

5应急物流存在问题对策研究方面

针对我国应急物流存在的问题,广大研究人员主要从保障机制、信息系统建设和部门设置三个方面提出了对策。

5.1保障机制方面

应急物流的特征决定运用平时的物流运行机制已经不能满足应急情况下的物流需求,必须要有一套高效、快捷的应急物流体系来组织和实现物流活动[29]。欧忠文(2004,2005)等阐述了建立应急物流保障机制的目的和意义,探讨了应急物流保障机制的组成、实现方法和途径。具体指出应急物流的保障机制主要有:监测预警及应急预案机制、全民动员机制、政府协调机制、法律保障机制、“绿色通道机制”和应急报告与信息公布机制[2,28]。谢如鹤等(2005)认为为了提高应急物流的有效性,除了必须做好交通运输保障体系的建设之外,还应出台新的法律和法规,规定政府在灾害发生时,有权无条件征用土地、交通运输设施、相关商用和民用建筑,从而为救灾工作提供时间和空间上的便利,保障救灾物资畅通无阻地运抵事发地[8,16]。雷玲(2004)提出应当健全危机处理法律法规,建立经常性的全国和省、市一级应急物流预案,确立应急物流专业化、社会化、市场化的运作机制,采取灵活的配送方式,科学制定配送需求指标体系,尽快走上军地物流一体化之路[6]。许勤(2007)则指出政府应大力推进国内电子商务业的发展,着重优化电子商务系统的应急物流配送网络,加强应急物流指挥中心与电子商务业的联系,减少物流环节,简化物流过程,提高应急物流配送的快速反应性能[30]。另外,周钟秀(2008)认为应建立隐性应急物流网络,从而实现对突发事件进行实时响应[31]。

5.2信息系统建设方面

信息系统是应急物流的神经系统,是指挥调控物流流向和流量的中枢,是现代应急物流赖以生存与发展的重要条件。为此,许多学者对应急物流信息系统建设进行了研究。王文亮(2003)的研究认为应急物流信息系统构建的原则有系统性原则、兼容性原则、社会性原则和经济性原则,建设的目标有灵敏的预警反应机制、规范的应急转换机制、科学的决策处理机制、及时的反馈评估机制和稳妥的安全保密机制[32]。邓伟和王卫国(2003)的研究表明应当建立和完善应急物流的各类信息系统和数据库,具体要做好三方面的工作:准确收集系统所需要的基础数据,建立完整的数据库并及时更新;信息处理和传输要迅速、可靠;针对不同类型的突发性灾害建立应急物流组织指挥的辅助决策系统[33]。黄洪涛(2006)和蓝贵兵(2007)研究了应急物流信息系统的硬件结构,认为它包括系统管理模块、基础信息管理模块、日常管理辅助决策模块、应急救援辅助决策模块和重大危险源管理模块[12,34]。黄河(2006)与王文亮(2003)提出应加强基础信息建设、加强应急物流信息化模型(预案)设计与管理、做好物流信息人才的培养[11,32]。王宗喜与赵蕾(2008)则从信息能力视角提出了构建“星地一体”应急物流指挥平台的设想[35]。

5.3部门设置方面

应急物流相关部门的设置是应急物流高效协调运作的物质基础。谢如鹤和邱祝强(2005)、欧忠文等(2005)的研究认为除了应从中央政府到地方自上而下建立分工明确的专门管理机构,以协调和管理应急物资的储存和运输,实现应急物资的高效运作之外,还应建立和健全应急物流的职能部门,使应急物流体系中的相关部门通力合作,从而加强灾害的预防能力[8,28]。谢如鹤和宗岩(2005)的研究提出应根据我国的政府结构和物流运作流程,建立一个常设的、专业的应急物流指挥中心,专门用于救灾指挥工作,保障应急物流高效、顺利地实施[16]。许勤(2007)则认为应当通过应急物流指挥中心组建一个类似虚拟联盟的组织,以整合现有社会资源。如联合配送行业内信誉高、价格合理的物流企业进行协同式配送,通过大型物流企业已经建立起来的供应链、连锁网络组织将应急物品投放市场;紧急情况下,军地物流联合配送应急物资[30]。

6应急物流模型研究方面

在对应急物流进行定性探讨的同时,一些学者还构建了模型,进行了量化研究。

6.1关于应急物流调度模型的研究

调度问题是应急物流的核心问题,科学有序的调度是提高应急物流运作效率的关键。

刘春林等(2001)探讨了物资需求约束条件下多出救点的紧急物资调度问题,根据连续应急问题的特点,构建了应急时间最早前提下出救点数目最少以及限制期条件下出救点数目最少的应急模型[36]。张斌(2007)研究了满载和非满载车辆调度优化问题,建立了车辆调度优化模型[37]。王杏(2007)研究了单物资调运模型及算法、多物资调运模型及算法和多目标与动态条件下的调运模型[38]。高慧和蒲云虎(2007)建立了救灾应急物资道路车辆调度的混合整数规划模型,并利用软件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39]。缪成,许维胜和吴启迪(2006)基于救援物资运输问题综合了多货物多起止点网络流问题与多种运输方式满载车辆调度问题的观点,设计了一种多模式分层网络,利用延期费用和划分时段的方法构建了多目标数学规划模型[40]。计国君和朱彩虹(2007)针对突发事件的动态性和不确定性,综合考虑后继一定时间内系统中灾情的发展状况及对抗灾物资的需求情况,利用机会成本的关系,建立了整数规划模型[41]。

6.2关于应急物流评价模型的研究

当前应急物流评价模型主要集中在应急物流保障能力、应急方案选择和风险评估领域。

李建国等(2007)在对导致产生应急物流的四种突发公共事件所侧重的六种应急物流保障部门的相关物资储备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希尔伯特空间向量范数的应急物流保障能力评价模型[42]。余德建和周德群(2008)利用网络层次分析法(anp)提出了应急物流保障能力的评价方法[43]。朱炜和胡安辉(2005)针对应急物流方案选择问题,应用层次分析法分析了应急方案选择的影响因素,提出了应急方案选择的递阶层次结构模型和总体评价方法[44]。李志伟(2008)将aHp法和Bp神经网络技术纵向结合,建立了应急物流风险评估与预测模型[45]。赵勇等(2006)在对应急物流风险特征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应急物流风险分析的框架模型,进而利用综合模糊评价法建立了应急物流风险评价模型[3]。

6.3关于应急物流其它模型的研究

何建敏和刘春林等(2007)构建了区间数网络最小风险路径选取模型和模糊网络最大路径选取模型[22]。艾江和龚迪(2007)针对应急物流中的应急物资采购问题,分析了应急物资供应商选择的影响因素,构建了基于交货准时性、质量和成本的多目标供应商选择模型[46]。唐连生等(2008)提出了一种用于解决突发事件下,物流配送多目标优化问题的蚁群聚类优化模型[47]。路应金等(2006)构建了成本有效性约束下应急物流服务效率最大化的模型[48]。邹志云等(2008)以应急物流的特性为切入点,运用灰色系统理论建立了应急物流路径选择模型[49]。任雪洁和叶春明(2008)利用模糊层次分析法探讨了快速选择应急物流预案的方法[50]。

上述应急物流模型从不同侧面为应急物流决策提供了依据,今后应将不同功用的模型软件化,从而利于快速决策。

7结论与研究展望

迄今为止,学者们对应急物流进行了大量研究,主要聚焦于应急物流的“基本理论、系统构建、风险、存在问题、存在问题对策及相关模型”六个方面。现有研究在硕果累累的同时也存在一些不足:第一,很多学者将应急物流视为一个静态过程,研究思维静态化。实际上,应急物流很大程度上是一个参与各方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其管理随着应急物流的不同发展阶段表现出不同的特点。第二,能够有效提高应急物流效率和效益的虚拟应急物流、应急物流风险管理和应急物流决策支持系统方面的研究偏少,缺乏实证性研究。

综上所述,以下四个方面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讨:第一,应急物流动态管理。由于应急物流所面对的环境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所以应对其实施动态管理,即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和应急物流力量的现状适时动态调整应急物流的策略和方案,从而快速响应不断变化的应急需求。第二,虚拟应急物流。尽管随着社会的发展,突发事件发生的频率较以前有所提高,但其毕竟不是经常性地发生,所以维持一个一直存在的完整实体应急物流系统,成本是高昂的,也是没有必要的。那么如何在突发事件发生后,以政府应急管理部门为中心迅速组建一个高效运作的应急物流系统呢?拥有信息技术平台的虚拟应急物流为这个问题的解决提供了一种思路。在此方面,哈尔滨商业大学的刘北林教授已经从虚拟应急供应链的角度做了开创性的研究,但类似的研究很少。第三,应急物流风险管理。应急物流的突发性、不确定性、多主体参与性和时间紧迫性等特点使应急物流的风险凸显,为了以最大概率及时、准确地满足应急需求,必须对应急物流中存在的各种风险进行更深入细致的研究,以便科学地识别、评估和控制。第四,应急物流决策支持系统。应急物流,尤其是大规模应急物流需要综合考虑各种繁杂问题,比如如何在信息不完全的情况下,在最短时间内选择出救点、选择物流企业和运输线路,决定是否临时进行采购,若要临时进行采购,从哪些企业进行采购等问题,如果没有一个决策支持系统予以决策支持,很难科学、及时和准确地做出决策。目前,此方面缺乏系统性的研究。

总之,我国应急物流研究还处于初始阶段,需要继续加强研究,才能充分挖掘应急物流应对突发事件的潜能。

参考文献:

[1]高丽英.应急物流与军事物流[J].中国物流与采购,2003(23):21.

[2]欧忠文,王会云,姜大立,等.应急物流[J].重庆大学学报,2004,27(3):164-167.

[3]赵勇,封少娟,刘佳.应急物流风险分析研究[J].物流科技,2006,29(133):9-13.

[4]何明珂.应急物流的成本损失无处不在[J].中国物流与采购,2003(23):18-19.

[5]高东椰,刘新华.浅论应急物流[J].中国物流与采购,2003(23):22-23.

[6]雷玲.应急物流初探[J].统计与决策,2004(6):122-123.

[7]王丰,姜玉宏,王进.应急物流[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07.

[8]谢如鹤,邱祝强.论应急物流体系的构建及其运作管理[J].物流技术,2005(10):78-80.

[9]王宗喜,阳波.论应急物流的地位与作用[J].物流技术与应用,2008(7):104-106.

[10]徐长涛,单晓红.应急物流体系的搭建[J].现代经济,2008,7(2):102-103.

[11]黄河.应急物流中的信息系统建设[J].商场现代化,2006(484):12-13.

[12]蓝贵兵.云南省粮食应急物流系统研究[D].昆明:昆明理工大学,2007:18-31.

[13]马芬.构建我国地震应急物流系统的建议[Z].青岛:全国智能运输系统协调指导小组,2008:127-131.

[14]王宗喜.大力推进我国应急物流建设与发展[J].中国物流与采购,2007(24):37-38.

[15]孟参,王长琼.应急物流系统运作流程分析及其管理[J].物流技术,2006(9):16-17.

[16]谢如鹤,宗岩.论我国应急物流体系的建立[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15):55-58.

[17]王旭坪,傅克俊,胡祥培.应急物流系统及其快速反应机制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5(6):127-131.

[18]徐长涛,单晓红.应急物流体系的搭建[J].现代经济,2008,7(2):102-103.

[19]赵艳.浅谈我国应急物流系统的构建[J].中国市场,2008(36):42-43.

[20]耿鹏.突发事件下的应急物流系统[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8,10(7):73.

[21]李滢棠.汶川地震引发的构建应急物流系统的思考[J].物流技术,2008,27(8):8-10.

[22]何建敏,刘春林,曹杰,等.应急管理与应急系统[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23]李静宜.GiS在应急物流中的应用[J].商场现代化,2006(481):117-118.

[24]王健,王菡.关于依托现代物流搞好应急保障的思考[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7(6):21-23.

[25]侯建盛,李民.地震应急管理进展[J].国际地震动态,2008(1):14-20.

[26]方静,陈建校.我国应急物流系统构建探析[J].交通企业管理,2008(8):1-3.

[27]刘北林,马婷.虚拟应急供应链构建过程研究[J].物流科技,2007(1):109-112.

[28]欧忠文,等.应急物流保障机制研究[J].物流技术,2005(9):13-15.

[29]李睿,佘廉.枢纽城市紧急事态下应急物流系统研究[J].中国管理科学,2007,15:737-739.

[30]许勤.应急物流问题研究[J].中国市场,2007(36):26-27.

[31]周钟秀.“5·12”汶川大地震对应急物流的启示[J].北方经贸,2008(6):65-66.

[32]王文亮.应急物流中的信息系统建设[J].中国物流与采购,2003(23):30.

[33]邓伟,王卫国.政府职能在应急物流组织指挥中应发挥的作用[J].中国物流与采购,2003(23):26.

[34]黄洪涛.应急物流系统研究[D].大连:大连海事大学,2006:22-25.

[35]王宗喜,赵蕾.“星地一体”应急物流指挥平台的建设[J].物流技术与应用,2008(9):96-99.

[36]刘春林,何建敏,施建军.一类应急物资调度的优化模型研究[J].中国管理科学,2001,9(3):29-36.

[37]张斌.应急物流配送车辆调度优化研究[D].大连:大连海事大学,2007:15-22.

[38]王杏.救灾物流中的物资调运模型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07:43-62.

[39]高慧,蒲云虎.救灾应急物资的道路车辆配送调度模型研究[J].甘肃科技,2007,23(12):79-80.

[40]缪成,许维胜,吴启迪.大规模应急救援物资运输模型的构建与求解[J].系统工程,2006,24(11):6-12.

[41]计国君,朱彩虹.突发事件应急物流中资源配送优化问题研究[J].中国流通经济,2007(3):18-21.

[42]李建国,唐士晟,蒋兆远.应急物流保障能力评价模型研究[J].兰州交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26(6):64-67.

[43]余德建,周德群.基于anp理论的应急物流保障能力评价[J].物流技术,2008,27(8):89-91.

[44]朱炜,胡安辉.层次分析法在应急物流方案选择中的应用[J].物流技术,2005(3):45-47.

[45]李志伟.基于aHp法和Bp神经网络的应急物流风险评估与预测模型[J].物流技术,2008,27(9):75-77.

[46]艾江,龚迪.基于多目标决策的应急物资供应商选择[J].物流科技,2007(6):173-176.

[47]唐连生,程文明,梁剑,等.应急物流配送问题的蚁群聚类算法研究[J].铁道运输与经济,2008,30(9):66-73.

[48]路应金,郝莉,唐小我.成本有效性约束下应急物流动态保障机制研究[J].应用基础与工程科学学报,2006(S14):378-383.

应急物流管理篇10

关键词:应急物流物资调度机制

中图分类号:U652.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前言

应急物流是突发事件应急救援行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最初是与军事物流联系在一起的,二战结束后许多美国学者研究战争中的后勤供给并提出了自己的见解。2003年“非典”的爆发开始引起了我国针对应急物流的高度重视与研究,但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仍显示出严重的落后与不足。为了及时对灾区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实施营救,有效地降低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有必要加大我国应急物流系统的建设和发展。

应急物流调度机制研究

要实现应急物流时间效益的最大化,必须有相应的应急物流调度机制作基础。只有建立良好的应急物流调度机制才能真正实现应急物流的流体充裕、载体流畅、流向正确、流程简洁、流速快捷,使应急物资能快速、及时、准确地到达事发地。

谢如鹤认为应急物流的保障条件除了政府协调机制、法律调度机制、“绿色通道”机制外,还有基础设施保障、应急物流预案调度机制(包括应急物流硬件和软件准备)。欧忠文认为应急物流的调度机制有7个,即监测预警及应急预案机制、政府协调机制、全民动员机制、法律机制、“绿色通道”机制、应急报告与信息公布机制、应急基金储备机制,他的观点相对较全面。

姜玉宏认为实现应急物流保障的条件是:完善的应急法律条件;功能健全的应急指挥机构;高效可靠的应急物流保障平台的建立及运行。他认为,功能健全的应急指挥机构是进行应急物流救灾工作的核心机构,机构的工作人员由专职和兼职组成。应急物流保障平台包括:通信平台、电子商务技术平台、信扈、平台、物流技术平台。

雷玲(2004)在此基础上又提出了建立经常性的全国和省、市一级应急物流预案,确立应急物流专业化、社会化、市场化的运作原则和采取灵活的配送方式,科学制定配送需求指标体系等;刘海军和龚卫锋(2003)提出了我国应急物流交通运输保障的对策;沈建国和熊坚(2004)提出了应急物流系统模型和应急物流的战略框架。

以上这些学者对应急物流的调度机制只是提出了基本思想,大量的深入研究工作有待探索实践。应急物流的顺利实现是一个系统工程,除建立应急物流的调度机制外,还涉及应急物流技术平台的建立、应急款项的筹措与管理、应急物流中心的构建、应急物资的筹措与采购、应急物资的储备、应急物资的调度、运输与配送等。

应急物流完善方案研究

针对我国应急物流存在的问题,广大研究人员主要从保障机制、信息系统建设和部门设置三个方面入手提出了相关完善方案。

2.1保障机制方面

应急物流的特性决定运用一般物流运行机制不能满足紧急情况下的物流需求,必须要有一套高效、快捷的应急物流体系来组织和实现相关物流活动。欧忠文等(2004)阐述了建立应急物流保障机制的目的和意义,探讨了应急物流保障机制的组成、实现方法和途径。具体指出应急物流保障机制主要有:监测预警及应急预案机制、全民动员机制、政府协调机制、法律保障机制、“绿色通道机制”和应急报告与信息公布机制。谢如鹤等(2005)认为为了提高应急物流的有效性,除了必须做好交通运输保障体系的建设之外,还应该出台新的法律和法规,规定政府在灾害发生时,有权无条件土地、交通运输设施、相关商用和民用建筑,从而为救灾工作提供时间和空间上的便利,保障救灾物资畅通无阻地运抵灾区。许勒(2007)则指出政府应大力推进国内电子商务业的发展,着重优化电子商务统的应急物流配送网络,加强应急物流指挥中心与电子商务业联系,减少物流环节,简化物流过程,提高应急物流配送的快速反应性能。另外,周种秀(2008)认为应建立隐性应急物流网络,从而实现对突发事件进行实时响应。

2.2信息系统建设方面

信息系统是应急物流的神经系统,是指挥调控物流流向和流量的中枢,是现代应急物流赖以生存与发展的重要条件,为此,许多学者对应急物流信息系统建设进行了研究,王文亮(2003)的研究认为应急物流信息系统构建的原则有系统性原则、兼容性原则、社会性原则和经济性原则,建设的目标有灵敏的预警反应机制、规范的应急转换机制、科学的决策处理机制、及时的反馈评估机制和稳妥的安全保密机制。黄洪涛(2006)和蓝贵兵(2007)研究了应急物流信息系统的硬件结构,认为它包括系统管理模块、基础信息管理模块、日常管理辅助决策模块,应急救援辅助决策模块和重大危险源管理模块。黄河(2006)和王文亮(2003)提出应如何加强基础信息建设、加强应急物流信息化模型(预案)设计与管理、做好物流信息人才的培养。王宗喜与赵蕾(2008)则从信息能力视角提出了构建“星地一体”应急物流指挥平台的设想。

2.3部门设置方面

应急物流相关部门的设置是应急物流搞笑协调运作的物质基础。谢如鹤和邱祝强(2005)、欧忠文等(2005)的研究认为除了应从中央政府到地方自上而下建立分工明确的专门管理机构,以协调和管理应急物资的储存和运输,实现应急物资的高效运作之外,还应建立和健全应急物流的职能部门,是应急物流体系中的相关部门通力合作,从而加强灾害的预防能力。

总结

我国关于应急物流调度机制的研究成果累累,但同时也存在一些不足,如:如何优化调度机制,如何在成本最经济的条件下、又快速的完成物资输送任务等方面。总之,我国应急物流研究还处于初始阶段,需要继续加强研究,才能充分挖掘应急物流应对突发事件的潜能。

参考文献:[1]徐长涛,单晓红.应急物流体系的搭建[J].现代经济,2008

[2]沈建国,熊坚.物流与应急物流略谈[J].物流科技,2005

[3]谢如鹤,邱祝强.论应急物流体系的构建及其运作管理[J].物流技术,2005

[4]姚芳.突发事件物流中若干关键问题的研究[D].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