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应急物流的特点十篇应急物流的特点十篇

应急物流的特点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6:18:23

应急物流的特点篇1

关键词:港口;突发事件;应急物流;综述

中图分类号:U69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0引言

我国加入wto以后,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更深入发展,港口成为了联结生产和贸易及其相关物流活动的重要节点,其经济和社会地位得到了进一步提升。然而,在2008年雪灾和2010年我国方海域严重冰情时,我国港口应急物流成为了电煤抢运的瓶颈。所以港口物流应急体系能否充分有效的应对突发事件,成为了我国学者研究的一个重大问题。

1港口应急物流基本理论方面的研究

港口应急物流基本理论研究主要包括港口应急物流的定义、产生原因、特点和分类。

1.1港口应急物流定义研究

港口应急物流其实是港口在突发性事件发生时的物流,所以其定义和应急物流的定义基本一致。我国学者在应急物流的定义上有以下几种认识。一是认为应急物流是当突发事件发生时物流体系为了保障紧急物流所采取的一系列保障措施(高丽英,2003);二是认为在紧急状态下,非正常性地组织物品从供应地到接受地满足突发物流需求的实体流动过程(欧忠文,王会云,姜大立,2004);三是对应急物流理解为当突发事件发生时,为了应对突发性事件所采取的一种物流运作模式(赵勇,封少娟,刘佳,2006);四是把应急物流理解为由突发性因素或事件引起的特殊物流活动(王丰,2006;王宗喜,阳波,2008);五是认为应急物流是以追求时间效益最大化和突发事件造成损失最小化为目标的单向或双向的特种物流活动(高文军,陈菊红,2009)。

以上几种观点一致认为应急物流产生的原因是突发事件,目的是满足紧急需求,而本质是物流活动或模式,但对应急物流的系统性和综合性强调不够。综合以上观点以及笔者对应急物流的认识,可以将其定义为:应急物流是在紧急状态发生时,以追求时间效益最大化和损失最小化的全社会综合物流系统。

1.2港口应急物流产生原因及分类研究

港口应急物流的产生原因,主要认为是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由于地震、台风、海啸等自然灾害引起的港口应急物流;二是由于轮船触礁、污染物泄漏等事故原因引起的港口应急物流;三是疫情、食品安全等公共原因引起的港口应急物流;四是恐怖袭击事件、经济安全事件等社会安全原因引起的港口应急物流(杨贺,李学功,2007);还有观点认为港口应急物流产生的主要原因是由台风、海啸、飓风、水灾、轮船触礁、污染物泄漏、进出口物资数量剧变和海上战争等(郭亚飞,2011)。

1.3港口应急物流特点研究

港口应急物流系统与它自身的特点,一是认为港口应急物流具有快速反应性、一次性和临时性、开放性和扩展性、非常规性以及需求的随机性等特点(张江华,2009);二是认为港口应急物流具有突发性、弱经济性、不确定性和非常规性等特点(杨贺,李学功,2007)。

2港口应急物流系统研究

港口应急物流系统是一个由政府、社会(公共组织、新闻媒体)、港口和企业联动组成的组织,由完善的基础设施、指挥机构、预警机制、应对机制和善后机制的形成的协调体制。关于港口应急物流系统方面的研究主要有:一是将供应链管理思想应用到港口应急物流系统当中,提出了联动型港口应急物流系统的理念(杨贺,李学功,2007);二是在港口应急物流系统结构模式方面,有观点认为应急物流由系统本部和加盟物流中心构成,并形成了由领导机构、情报信息中心、协调委员会等组成的结构图(李滢棠,2008);有观点认为港口应急物流系统更强调行政指导,由应急物流指挥中心、监测预警信息平台、物质管理、交通管理和物流企业三级机构且涵盖信息流、物流于一体的结构模式(张江华,2009);三是对港口应急物流系统结构层次进行分类,提出港口应急物流系统结构层次由控制层、决策层、数据层和环境层四层组成(王旭平,2005);

3政策法规方面的研究

在政策法规方面,主要是为了打造平安港口,确保港口的和谐发展,着力在宣传工作、港口应急工作基本框架的搭建,港口应急工作机制的完善等方向上下功夫(邵宏慧,2008);同时随着政府和港口企业对应急管理的进一步认识,各地各部门先后出台了许多相关方面的政策与措施,主要有:《南通港口码头重特大事故应急救援预案》、《佛山港口危险货物事故应急预案》、《黑龙江省交通厅港口突发事件应急预案》、《镇江市沿江港口重大特大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宁波港口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烟台港口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嘉兴港口危险货物事故应急预案》、《东莞港口应急预案》等。

4港口应急物流系统技术方面的研究

在这方面的研究,我国学者主要集中在评估体系和油船溢油事件的研究上,早些的研究主要有由于疲劳对船舶配员的影响,从思想素质、业务能力、心理状况等各方面进行综合层次分析,进行量化评估,提出了评估体系和科学性建议(陈国际,1998);利用灰色系统的统计方法对港口航道操船环境的危险度进行研究(马会,吴兆麟,1998);采用系统灰色理论和方法对港口危险度进行研究(赖强,高岩松,1998)。

近年来,国内学者对溢油事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溢油概率的预测和溢油因素的分析上。一是采用条件概率研究手段,针对舟山海域突发性溢油事故进行分析与评价(竺诗忍,1997);二是应用人工神经网络理论、数理统计与概率、线性规划等理论和方法,在海上溢油事件的概率、因素和危害预报等问题上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分析与研究(肖景坤,2001);为了最大限度地降低突发事件所带来的损失,利用供应链模型协调应对突发事件进行分析,提出了港口应急物流供应链模型(李学工,杨贺,2007)。

参考文献:

[1]高丽英.应急物流与军事物流[J].中国物流与采购,2003(23).

[2]欧忠文,王会云,姜大立,等.应急物流[J].重庆大学学报,2004,27.

[3]赵勇,封少娟,刘佳.应急物流风险分析研究[J].物流科技,2006,29.

[4]王丰,姜玉宏,王进.应急物流[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07.

[5]王宗喜,阳波.论应急物流的地位与作用[J].物流技术与应用,2008(7).

[6]李学工,杨贺.港口物流供应链应急管理机制[J].物流技术,2007(8)4.

[7]竺诗忍.舟山海域突发性溢油环境风险评价[J].海洋环境科学,1997,16(l).

[8]肖景坤.船舶溢油风险评价模式与应用研究[D].大连:大连海事大学,2001.

[9]陈国际.船员配员疲劳因素和安全的综合评价[J].广西交通科技,1998,23(4).

[10]马会,吴兆麟.港口航道操船环境危险度的综合评价[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1998,24(3).

[11]赖强.水域危险度的灰色评价及其在广州港的应用[D].大连:大连海事大学,2002.

[12]高岩松.厦门港港口水域航道环境危险度的分析与评价:「D].大连:大连海事大学,200.

[13]郭亚飞.港口应急物流系统运作预案及评价「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5―10.

[14]杨贺.港口物流应急管理系统设计「D].曲阜师范大学,4―12.

应急物流的特点篇2

关键词:突发事件;应急物流;综述

中图分类号:F406.5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Becausetheefficientoperationofemergencylogisticscanreducetheharmscausedbyemergency,ithascausedwidepublicconcernamongtheorists.thispaperprovidesanoverviewofChineseemergencylogisticsstudyfromsixsides,basictheory,theconstructionofsystem,risk,existingproblems,thesolutiontotheexistingproblemsandrelatedmodelsonthebaseofreviewingtheliberationsinrecentyears.thengivesthemajorfutureresearchdirections,dynamicmanagementofemergencylogistics,virtualemergencylogistics,riskmanagementofemergencylogisticsandthedecisionsupportsystemofemergencylogistics.

Keywords:emergency;emergencylogistics;review

0引言

应急物流的高效协调运作能够将应急流体按所需流量以最大概率快速、及时、准确地运往目的地,从而降低突发事件造成的危害,避免灾害演化为灾难,因而引起了世界范围内学者的关注。我国在2003年SaRS疫情之后,亦开始关注应急物流研究,并且这种关注随着突发事件的频繁发生一直持续至今。本文将对近年来我国应急物流的研究进展情况进行综述,并探讨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1应急物流基本理论研究方面

应急物流的基本理论主要包括应急物流的定义、产生原因、特点和分类。

1.1关于应急物流定义的研究

应急物流的定义至今未形成统一认识,主要有四种观点。一是将其理解为应对突发事件所采取的一系列紧急物流保障措

施[1];二是理解为为了满足突发的物流需求,非正常性地组织物品从供应地到接受地的实体流动过程[2];第三种观点认为是应对突发性事件所采取的一种物流运作模式[3];最后一种观点则认为是由突发性因素或事件引起的特殊物流活动[4-9]。

上述定义的共同点是认为应急物流产生的原因是突发事件,目标是满足紧急需求,本质是物流活动或模式,但对应急物流的双向流向性强调不到位。笔者综合上述研究成果,将应急物流定义为:以追求时间效益最大化和突发事件造成损失最小化为目标的单向或双向的特种物流活动。

1.2关于应急物流产生原因的研究

上文的分析指出应急物流产生的原因是突发事件,但并没有指出具体原因。何明珂(2003)认为自然灾害、决策失误、国际环境复杂、消费者权益保护和来自第三方的原因是应急物流需求产生的主要原因[4];徐长涛和单晓红(2008)指出自然灾害、恐怖事件、重大活动、意外事故和决策失误是应急物流发生的原因[10]。

1.3关于应急物流特点的研究

应急物流有四个特点得到广大研究人员的共同认可,即突发性、不确定性、非常规性和弱经济性。除上述特点外,其还有以下特点:通过物流效率来实现物流效益[8];时间紧、任务重、协调难和风险大[3];多样性、需求的急迫性、多主体参与性和物流流量大[7,9];需求的事后选择性、流量的不均衡性和社会公益性[11-12];应急物资采购的拉式模式和地域优先性[13];军地物流的共同参与性[14]。另外,孟参和王长琼(2006)指出应急物流还具有“部分功能被弱化或省略”的特点,即由于时间上的紧迫性、救灾资金及物资的缺口和交通基础设施的恶化,使得应急物流往往只能具有常态物流的基本功能,而非必要的功能往往被弱化或省略,同时,常态物流过程中的一些中间环节也将被消减去,从而使整个物流过程表现得更加紧凑,物流机构更加精干,权责更加明确,从而确保物流活动的协调一致和快速反应[15]。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应急物流有很多特点,但最基本的特点是突发性、不确定性、非常规性和弱经济性。另外,笔者认为应急物流还具有“弱准备性”的特点。所谓“弱准备性”是指在突发事件发生前应急管理部门会对常用的应急物资进行一定数量的储存,以备急时之需。

1.4关于应急物流分类的研究

应急物流的科学分类能为其针对性运作提供依据,为此,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对应急物流进行了分类,得到了不同的结果。谢如鹤和宗岩(2005)依据应急物流是否具有军事意义将应急物流分为军事应急物流和非军事应急物流,非军事应急物流又分为灾害应急物流和疫情应急物流;灾害应急物流进一步分为自然灾害应急物流和人为灾害应急物流;疫情应急物流又分为人群疫情应急物流和动物疫情应急物流[16]。王旭坪等(2005)与王丰等(2007)从较多角度对应急物流进行了分类:按照应急物流的等级分为企业级应急物流、区域级应急物流、部级应急物流和国际级应急物流;根据引起灾害的原因分为自然灾害应急物流、技术灾害应急物流和人为灾害应急物流,自然灾害包括地震、洪水、气象、地质、海洋等灾害;技术灾害包括重大工业事故、重大火灾事故、重大公共卫生事件、重大有毒化学品泄露等灾害;人为灾害包括重大恐怖袭击事件等灾害;按照应急物流的层次分为微观应急物流、中观应急物流和宏观应急物流;根据突发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和对应急物资的可预测程度将应急物流分为相对可预测的应急物流和较难预测的应急物流[7,17]。另外,徐长涛和单晓红(2008)指出还有人将应急物流分为单一型应急物流和综合型应急物流[18]。

除了上述分类外,笔者认为也可以依据突发事件的紧急程度对应急物流进行分类,这样有利于对物流成本进行控制。比如对于应急程度高的突发事件可以采取不计物流成本的策略,而对于应急程度相对低的突发事件可以采用适当考虑物流成本的策略。

2应急物流系统构建研究方面

应急物流系统是指为了完成突发性的物流需求,由各个物流元素、物流环节、物流实体组成的相互联系、相互协调和相互作用的有机整体,它具有时间性、快速反应性、开放性和可扩展性等特点[19]。现有文献主要是从构建目的、构建原则和系统结构构建方面对应急物流系统构建进行研究的。

2.1关于构建目的的研究

孟参和王长琼(2006)认为构建应急物流系统的直接目的是实现物资的空间效益和时间效益,实现物流活动中各环节的合理衔接[15]。王旭平等(2005)指出构建应急物流系统有两个基本目的,即提高系统的开放性、可扩展性和快速反应能力[17]。赵艳(2008)则认为构建应急物流系统的目标是以最短的时间、尽可能低的成本获得所需要的应急物资,并以适当的运输工具将应急物资在适当的时间运送到适当的地方,最后以适当的方式分发到需求者手中[19]。

2.2关于构建原则的研究

王旭平等(2005)认为应急物流系统构建的原则有:事前防范和事后应急相结合、时间效益重于经济效益、市场机制与行政机制和法律机制并存[17]。赵艳(2008)指出应急物流系统构建的原则有:快速响应、时间效率重于经济效益的原则;防患于未然的原则;统一指挥、动态协调和监管的原则[19]。

2.3关于系统结构构建的研究

在应急物流系统结构构建研究方面,王旭平等(2005)给出了应急物流系统结构的四个层次:控制层、决策层、数据层和环境层[17]。耿鹏(2008)指出应急物流系统由主体系统、客体系统和载体系统组成,而这个整体又是更大应急系统的组成部

分[20]。李滢棠(2008)构建了由系统本部和加盟物流中心构成的应急物流指挥结构图,该图显示应急物流系统由领导机构、协调委员会、情报部门、信息网络管理中心、专项物资主管部门、各加盟物流中心、物流企业和救灾物资储备中心组成[21]。谢如鹤与邱祝强(2005)认为应急物流协调指挥中心应下设采购、运输保障和物流管理中心等部门,并通过应急物流信息平台进行协调指挥。指挥中心控制和管理各部门的作业,中心向各部门发送指令信息,同时各部门实时反馈信息,各部门间实现信息的双向传递。物资采购业务主要由采购部门负责,物资在途运输由运输部门负责,物资在物流中的分拣、加工和包装由物流中心管理部门负责,物资配送由管理部门和运输部门共同负责[8]。

从上文对应急物流系统构建的综述可知:研究人员认为应急物流系统是一个复杂有机整体,它实施的有效程度依赖于系统中各要素的动态协调。

3应急物流风险研究方面

应急物流的突发性、不确定性、紧迫性和多主体参与性等特点使得应急物流的风险凸显,所以应急物流风险研究至关重要。赵勇等(2006)对应急物流风险的定义、特点、种类和评价进行了研究,认为应急物流风险是应急物流运作过程中在规定的费用、进度和技术等约束条件下的实际结果与预期结果的偏离,包括所有风险事件及其相互关系,是风险性事件发生的概率及其后果的函数,它具有隐蔽性、动态性、时效性和关联性等特点,可分为四大类:技术风险、环境风险、管理风险和操作风险[3]。另外,他们还使用模糊综合评判法对应急物流风险进行了评价。何建敏和刘春林等(2007)利用区间数理论研究了应急物流中最小风险路径选取问题,为路径选取风险控制提供了有效依据[22]。李静宜(2006)探讨了地理信息系统(GiS)在应急物流风险评估与规划中的应用[23]。

从上面对应急物流风险研究的归纳可以看出,目前应急物流风险方面的文献相对较少,且比较零散。

4应急物流存在问题研究方面

我国应急物流在有效应对突发事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问题。

4.1应急保障机制不健全

已有研究认为应急保障机制不健全是我国应急物流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王健等(2005)认为我国现有应急物流保障系统有两方面比较突出的问题:一是传统物流经营互相封闭,割裂了物流各方面的联系,一旦出现应急保障的需要,往往因为衔接不顺畅,延误时机;二是计划经济时代形成的各系统自办储运的状况至今没有根本改变,各种物资的流动被分割开,本可以一起流动的物资偏要单独流动,造成人员和物资上的浪费[24]。雷玲(2004)认为我国现行的应急物流保障机制具有以行政命令为主要手段、不计物流运作成本和代价高昂的特点,并且应急物流指挥体系不完善、配送指标体系不健全,配送方式欠灵活,交通运输存在较大问题、军地物流服务保障各自为政[6]。马芬(2008)与侯建盛(2008)认为应急快速反应机制不健全、缺乏应急管理的思维方式、社会及部门间缺乏联动互动机制、缺乏所需的基础数据库支持、应急物流的资源不充分、灾害现场状况恶化和所需的技术装备严重不足、低效的集权式应急物流系统模式等是我国应急物流系统存在的主要问题[13,25]。方静和陈建校(2008)则认为我国应急物流存在以下问题:没有形成完善的应急物流预案体系,应急采购质量难以保证,应急采购制度不健全,部级救灾物资储备仓库布局不合理和应急衔接不畅[26]。

4.2协调性差

另外,还有学者指出协调性差是我国应急物流存在的又一问题。刘北林和马婷(2007)指出我国应急物流中应急物资的筹措、储存、运输和补给整个链条运作的整体性和系统性差,应急物资管理条块分割,导致反应能力差[27]。

4.3常态物流模式的不利影响

也有学者认为常态物流模式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应急物流的高效运作。欧忠文(2005)认为现有长期形成的物流定式和以单纯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为物流驱动力的物流模式不利于应急物流的实现,要实现应急物流时间效益最大化,必须有相应的应急机制作基础[28]。

5应急物流存在问题对策研究方面

针对我国应急物流存在的问题,广大研究人员主要从保障机制、信息系统建设和部门设置三个方面提出了对策。

5.1保障机制方面

应急物流的特征决定运用平时的物流运行机制已经不能满足应急情况下的物流需求,必须要有一套高效、快捷的应急物流体系来组织和实现物流活动[29]。欧忠文(2004,2005)等阐述了建立应急物流保障机制的目的和意义,探讨了应急物流保障机制的组成、实现方法和途径。具体指出应急物流的保障机制主要有:监测预警及应急预案机制、全民动员机制、政府协调机制、法律保障机制、“绿色通道机制”和应急报告与信息公布机制[2,28]。谢如鹤等(2005)认为为了提高应急物流的有效性,除了必须做好交通运输保障体系的建设之外,还应出台新的法律和法规,规定政府在灾害发生时,有权无条件征用土地、交通运输设施、相关商用和民用建筑,从而为救灾工作提供时间和空间上的便利,保障救灾物资畅通无阻地运抵事发地[8,16]。雷玲(2004)提出应当健全危机处理法律法规,建立经常性的全国和省、市一级应急物流预案,确立应急物流专业化、社会化、市场化的运作机制,采取灵活的配送方式,科学制定配送需求指标体系,尽快走上军地物流一体化之路[6]。许勤(2007)则指出政府应大力推进国内电子商务业的发展,着重优化电子商务系统的应急物流配送网络,加强应急物流指挥中心与电子商务业的联系,减少物流环节,简化物流过程,提高应急物流配送的快速反应性能[30]。另外,周钟秀(2008)认为应建立隐性应急物流网络,从而实现对突发事件进行实时响应[31]。

5.2信息系统建设方面

信息系统是应急物流的神经系统,是指挥调控物流流向和流量的中枢,是现代应急物流赖以生存与发展的重要条件。为此,许多学者对应急物流信息系统建设进行了研究。王文亮(2003)的研究认为应急物流信息系统构建的原则有系统性原则、兼容性原则、社会性原则和经济性原则,建设的目标有灵敏的预警反应机制、规范的应急转换机制、科学的决策处理机制、及时的反馈评估机制和稳妥的安全保密机制[32]。邓伟和王卫国(2003)的研究表明应当建立和完善应急物流的各类信息系统和数据库,具体要做好三方面的工作:准确收集系统所需要的基础数据,建立完整的数据库并及时更新;信息处理和传输要迅速、可靠;针对不同类型的突发性灾害建立应急物流组织指挥的辅助决策系统[33]。黄洪涛(2006)和蓝贵兵(2007)研究了应急物流信息系统的硬件结构,认为它包括系统管理模块、基础信息管理模块、日常管理辅助决策模块、应急救援辅助决策模块和重大危险源管理模块[12,34]。黄河(2006)与王文亮(2003)提出应加强基础信息建设、加强应急物流信息化模型(预案)设计与管理、做好物流信息人才的培养[11,32]。王宗喜与赵蕾(2008)则从信息能力视角提出了构建“星地一体”应急物流指挥平台的设想[35]。

5.3部门设置方面

应急物流相关部门的设置是应急物流高效协调运作的物质基础。谢如鹤和邱祝强(2005)、欧忠文等(2005)的研究认为除了应从中央政府到地方自上而下建立分工明确的专门管理机构,以协调和管理应急物资的储存和运输,实现应急物资的高效运作之外,还应建立和健全应急物流的职能部门,使应急物流体系中的相关部门通力合作,从而加强灾害的预防能力[8,28]。谢如鹤和宗岩(2005)的研究提出应根据我国的政府结构和物流运作流程,建立一个常设的、专业的应急物流指挥中心,专门用于救灾指挥工作,保障应急物流高效、顺利地实施[16]。许勤(2007)则认为应当通过应急物流指挥中心组建一个类似虚拟联盟的组织,以整合现有社会资源。如联合配送行业内信誉高、价格合理的物流企业进行协同式配送,通过大型物流企业已经建立起来的供应链、连锁网络组织将应急物品投放市场;紧急情况下,军地物流联合配送应急物资[30]。

6应急物流模型研究方面

在对应急物流进行定性探讨的同时,一些学者还构建了模型,进行了量化研究。

6.1关于应急物流调度模型的研究

调度问题是应急物流的核心问题,科学有序的调度是提高应急物流运作效率的关键。

刘春林等(2001)探讨了物资需求约束条件下多出救点的紧急物资调度问题,根据连续应急问题的特点,构建了应急时间最早前提下出救点数目最少以及限制期条件下出救点数目最少的应急模型[36]。张斌(2007)研究了满载和非满载车辆调度优化问题,建立了车辆调度优化模型[37]。王杏(2007)研究了单物资调运模型及算法、多物资调运模型及算法和多目标与动态条件下的调运模型[38]。高慧和蒲云虎(2007)建立了救灾应急物资道路车辆调度的混合整数规划模型,并利用软件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39]。缪成,许维胜和吴启迪(2006)基于救援物资运输问题综合了多货物多起止点网络流问题与多种运输方式满载车辆调度问题的观点,设计了一种多模式分层网络,利用延期费用和划分时段的方法构建了多目标数学规划模型[40]。计国君和朱彩虹(2007)针对突发事件的动态性和不确定性,综合考虑后继一定时间内系统中灾情的发展状况及对抗灾物资的需求情况,利用机会成本的关系,建立了整数规划模型[41]。

6.2关于应急物流评价模型的研究

当前应急物流评价模型主要集中在应急物流保障能力、应急方案选择和风险评估领域。

李建国等(2007)在对导致产生应急物流的四种突发公共事件所侧重的六种应急物流保障部门的相关物资储备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希尔伯特空间向量范数的应急物流保障能力评价模型[42]。余德建和周德群(2008)利用网络层次分析法(anp)提出了应急物流保障能力的评价方法[43]。朱炜和胡安辉(2005)针对应急物流方案选择问题,应用层次分析法分析了应急方案选择的影响因素,提出了应急方案选择的递阶层次结构模型和总体评价方法[44]。李志伟(2008)将aHp法和Bp神经网络技术纵向结合,建立了应急物流风险评估与预测模型[45]。赵勇等(2006)在对应急物流风险特征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应急物流风险分析的框架模型,进而利用综合模糊评价法建立了应急物流风险评价模型[3]。

6.3关于应急物流其它模型的研究

何建敏和刘春林等(2007)构建了区间数网络最小风险路径选取模型和模糊网络最大路径选取模型[22]。艾江和龚迪(2007)针对应急物流中的应急物资采购问题,分析了应急物资供应商选择的影响因素,构建了基于交货准时性、质量和成本的多目标供应商选择模型[46]。唐连生等(2008)提出了一种用于解决突发事件下,物流配送多目标优化问题的蚁群聚类优化模型[47]。路应金等(2006)构建了成本有效性约束下应急物流服务效率最大化的模型[48]。邹志云等(2008)以应急物流的特性为切入点,运用灰色系统理论建立了应急物流路径选择模型[49]。任雪洁和叶春明(2008)利用模糊层次分析法探讨了快速选择应急物流预案的方法[50]。

上述应急物流模型从不同侧面为应急物流决策提供了依据,今后应将不同功用的模型软件化,从而利于快速决策。

7结论与研究展望

迄今为止,学者们对应急物流进行了大量研究,主要聚焦于应急物流的“基本理论、系统构建、风险、存在问题、存在问题对策及相关模型”六个方面。现有研究在硕果累累的同时也存在一些不足:第一,很多学者将应急物流视为一个静态过程,研究思维静态化。实际上,应急物流很大程度上是一个参与各方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其管理随着应急物流的不同发展阶段表现出不同的特点。第二,能够有效提高应急物流效率和效益的虚拟应急物流、应急物流风险管理和应急物流决策支持系统方面的研究偏少,缺乏实证性研究。

综上所述,以下四个方面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讨:第一,应急物流动态管理。由于应急物流所面对的环境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所以应对其实施动态管理,即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和应急物流力量的现状适时动态调整应急物流的策略和方案,从而快速响应不断变化的应急需求。第二,虚拟应急物流。尽管随着社会的发展,突发事件发生的频率较以前有所提高,但其毕竟不是经常性地发生,所以维持一个一直存在的完整实体应急物流系统,成本是高昂的,也是没有必要的。那么如何在突发事件发生后,以政府应急管理部门为中心迅速组建一个高效运作的应急物流系统呢?拥有信息技术平台的虚拟应急物流为这个问题的解决提供了一种思路。在此方面,哈尔滨商业大学的刘北林教授已经从虚拟应急供应链的角度做了开创性的研究,但类似的研究很少。第三,应急物流风险管理。应急物流的突发性、不确定性、多主体参与性和时间紧迫性等特点使应急物流的风险凸显,为了以最大概率及时、准确地满足应急需求,必须对应急物流中存在的各种风险进行更深入细致的研究,以便科学地识别、评估和控制。第四,应急物流决策支持系统。应急物流,尤其是大规模应急物流需要综合考虑各种繁杂问题,比如如何在信息不完全的情况下,在最短时间内选择出救点、选择物流企业和运输线路,决定是否临时进行采购,若要临时进行采购,从哪些企业进行采购等问题,如果没有一个决策支持系统予以决策支持,很难科学、及时和准确地做出决策。目前,此方面缺乏系统性的研究。

总之,我国应急物流研究还处于初始阶段,需要继续加强研究,才能充分挖掘应急物流应对突发事件的潜能。

参考文献:

[1]高丽英.应急物流与军事物流[J].中国物流与采购,2003(23):21.

[2]欧忠文,王会云,姜大立,等.应急物流[J].重庆大学学报,2004,27(3):164-167.

[3]赵勇,封少娟,刘佳.应急物流风险分析研究[J].物流科技,2006,29(133):9-13.

[4]何明珂.应急物流的成本损失无处不在[J].中国物流与采购,2003(23):18-19.

[5]高东椰,刘新华.浅论应急物流[J].中国物流与采购,2003(23):22-23.

[6]雷玲.应急物流初探[J].统计与决策,2004(6):122-123.

[7]王丰,姜玉宏,王进.应急物流[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07.

[8]谢如鹤,邱祝强.论应急物流体系的构建及其运作管理[J].物流技术,2005(10):78-80.

[9]王宗喜,阳波.论应急物流的地位与作用[J].物流技术与应用,2008(7):104-106.

[10]徐长涛,单晓红.应急物流体系的搭建[J].现代经济,2008,7(2):102-103.

[11]黄河.应急物流中的信息系统建设[J].商场现代化,2006(484):12-13.

[12]蓝贵兵.云南省粮食应急物流系统研究[D].昆明:昆明理工大学,2007:18-31.

[13]马芬.构建我国地震应急物流系统的建议[Z].青岛:全国智能运输系统协调指导小组,2008:127-131.

[14]王宗喜.大力推进我国应急物流建设与发展[J].中国物流与采购,2007(24):37-38.

[15]孟参,王长琼.应急物流系统运作流程分析及其管理[J].物流技术,2006(9):16-17.

[16]谢如鹤,宗岩.论我国应急物流体系的建立[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15):55-58.

[17]王旭坪,傅克俊,胡祥培.应急物流系统及其快速反应机制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5(6):127-131.

[18]徐长涛,单晓红.应急物流体系的搭建[J].现代经济,2008,7(2):102-103.

[19]赵艳.浅谈我国应急物流系统的构建[J].中国市场,2008(36):42-43.

[20]耿鹏.突发事件下的应急物流系统[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8,10(7):73.

[21]李滢棠.汶川地震引发的构建应急物流系统的思考[J].物流技术,2008,27(8):8-10.

[22]何建敏,刘春林,曹杰,等.应急管理与应急系统[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23]李静宜.GiS在应急物流中的应用[J].商场现代化,2006(481):117-118.

[24]王健,王菡.关于依托现代物流搞好应急保障的思考[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7(6):21-23.

[25]侯建盛,李民.地震应急管理进展[J].国际地震动态,2008(1):14-20.

[26]方静,陈建校.我国应急物流系统构建探析[J].交通企业管理,2008(8):1-3.

[27]刘北林,马婷.虚拟应急供应链构建过程研究[J].物流科技,2007(1):109-112.

[28]欧忠文,等.应急物流保障机制研究[J].物流技术,2005(9):13-15.

[29]李睿,佘廉.枢纽城市紧急事态下应急物流系统研究[J].中国管理科学,2007,15:737-739.

[30]许勤.应急物流问题研究[J].中国市场,2007(36):26-27.

[31]周钟秀.“5·12”汶川大地震对应急物流的启示[J].北方经贸,2008(6):65-66.

[32]王文亮.应急物流中的信息系统建设[J].中国物流与采购,2003(23):30.

[33]邓伟,王卫国.政府职能在应急物流组织指挥中应发挥的作用[J].中国物流与采购,2003(23):26.

[34]黄洪涛.应急物流系统研究[D].大连:大连海事大学,2006:22-25.

[35]王宗喜,赵蕾.“星地一体”应急物流指挥平台的建设[J].物流技术与应用,2008(9):96-99.

[36]刘春林,何建敏,施建军.一类应急物资调度的优化模型研究[J].中国管理科学,2001,9(3):29-36.

[37]张斌.应急物流配送车辆调度优化研究[D].大连:大连海事大学,2007:15-22.

[38]王杏.救灾物流中的物资调运模型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07:43-62.

[39]高慧,蒲云虎.救灾应急物资的道路车辆配送调度模型研究[J].甘肃科技,2007,23(12):79-80.

[40]缪成,许维胜,吴启迪.大规模应急救援物资运输模型的构建与求解[J].系统工程,2006,24(11):6-12.

[41]计国君,朱彩虹.突发事件应急物流中资源配送优化问题研究[J].中国流通经济,2007(3):18-21.

[42]李建国,唐士晟,蒋兆远.应急物流保障能力评价模型研究[J].兰州交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26(6):64-67.

[43]余德建,周德群.基于anp理论的应急物流保障能力评价[J].物流技术,2008,27(8):89-91.

[44]朱炜,胡安辉.层次分析法在应急物流方案选择中的应用[J].物流技术,2005(3):45-47.

[45]李志伟.基于aHp法和Bp神经网络的应急物流风险评估与预测模型[J].物流技术,2008,27(9):75-77.

[46]艾江,龚迪.基于多目标决策的应急物资供应商选择[J].物流科技,2007(6):173-176.

[47]唐连生,程文明,梁剑,等.应急物流配送问题的蚁群聚类算法研究[J].铁道运输与经济,2008,30(9):66-73.

[48]路应金,郝莉,唐小我.成本有效性约束下应急物流动态保障机制研究[J].应用基础与工程科学学报,2006(S14):378-383.

应急物流的特点篇3

关键词:应急物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策建议

引言

2020年武汉爆发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武汉作为九洲通衢交通枢纽,又正值中国农历新年,这场突发性的公共卫生事件对我国的国民经济和社会秩序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和影响。在面对这场人类共同且不可预防的突发的公共卫生事件时,能注意到在仓储、运输、配送等方面仍有许多问题有待改善。为减少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国家和社会造成的损失,就要制定与之对应的匹配完善的应急物流作战计划。所以具体化的对“应急物流”的定义、特征、现状问题、完善措施研究十分重要。我国针对应急物流的研究较晚,自2003年的SaRS事件后我国学者开始重视在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下,应急性物流保障机制研究和对国家应急物流体系的探讨。美国国家灾害医疗系统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publichealthemergency)定义为“需要紧急医疗护理或医疗服务的灾害、大规模传染病暴发、生物恐怖袭击和其他严重灾难性事件”。“应急物流”(emergencylogistics)在2004年被欧忠文等[1]首次提出,其被定义为“在应对严重自然灾害、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公共安全事件及军事冲突等突发事件而对物资、人员、资金的需求进行紧急保障的一种特殊物流活动”。我国学者也对此进行了诸多研究。其中,欧忠文[2]等以建立完整的应急物流体系为目标,详尽地提出了完善应急物流管理机制的保障方法。陈慧[3]对我国现有应急物流制度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并考虑整体性给出优化建议。何雨璇[4]考虑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人道主义物流的地区分配,对医药物资需求预测进行建模。但有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应急物流的介绍、管理现状等问题,并未提出理论性的总结和优化建议,因此本文基于此展开论述。

1应急物流的特点

应急物流是社会物流中的一个分支,是一种在特殊时期才存在的物流。它的对象是应急物资,服务对象是一个区域或是一个城市。其主要的目的为满足社会在特定时期的应急需要。表1中探讨了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条件下,应急物流与普通物流的六要素特征对比[5]。国内外学者对应急物流的特点有较多讨论。本文针对公共卫生事件,对此前提下应急物流的特点进行总结归纳。(1)突发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时间、地点、规模、趋势和损失各方面都难以提前预见。因此响应突发事件的应急物流活动也具有突发性和不可预见性的特点。在应急物流中,我们平时的计划由于这种突发性而需要重新调整。这也是与普通物流最大的区别。(2)不确定性。由于公共卫生事件的偶然性和不可预测性,应急物资的种类和数量往往很难在事件发生前进行预判。例如疫情发生后,随着时间的推移,有可能因为病情或传播方式的变化,使得人们对救灾物品的需求也会相应的变化。图1中所(3)弱经济性。普通物流需要协调物流活动效率和经济效益,而应急物流更注重的是其公益属性而不再将重点放在经济属性上。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前提下,救援物资的配送对灾区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前线医护人员的医用口罩、防护服、护目镜等医疗器械;保障灾区人民群众生活所需的生活物资;部分工厂企业的原材料运输及产品运送。这些物资的运输、发放不再以经济效益和成本来体现其物流效益,而是将时间即物流效率的实现作为物流效益的体现,更大程度地体现了弱经济性和社会公益性。(4)时间紧迫性。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后,具有时间就是生命的特性。尤其针对医护人员的防护用品、患者所需的医疗设备和药物、疫区人民的生活必需品。由于公共卫生事件的突发性,使得实际作业对应急物流活动的最基本要求为“快速”,当突发事件发生时,应急物流最先考虑的就是将应急物资快速完整地运送至需求地。这种特点使得物流作业分秒必争,对时间有很高的要求。应急物资的运输必须短时高效,这需要通过决策判断特定时期下最有效的交通工具和最短路径,全力保障应急物资及时、完整地运输至灾区。(5)多主体性。应急物流的多主体性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是物资的来源由多个主体提供,如政府提供、社会捐赠、国际救援。二是在应对灾害面前,社会各群体的参与发挥着重要作用,军队、医务人员、志愿者等共同努力,保障应急物流的运转。(6)政府和市场协调性。由于公共卫生事件发生时,突发性导致生产资料呈紧缺状况,尤其是医疗防护等物资的缺乏影响到灾区人民的日常生活,所以政府和市场必须进行协调才能使应急物流正常运转。

2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应急物流存在的问题

(1)救援物资的信息化缺失。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政府和相关部门难以快速准确地掌握所需应急物资的生产、仓储及分布情况。这使得应急指挥部门在进行调度时,对于前线医护人员和病人最需要的医疗物资,不能保证快速及时地送达定点医院。同时由于救援信息不通畅、社会捐赠复杂的实际情况,往往造成救援物资的需求和供应不平衡。对于公共卫生事件,因为疫情的突然爆发和来自各地救援物资的长途运输,往往会存在初期物资急剧短缺,后期可能出现物资过剩的情况,这就是由于救援物资信息化缺失所造成的不平衡。譬如此次武汉疫情讨论最多的是口罩等防护类用品,此类物资的急剧短缺随着全国供应链的协调口罩将会得到缓解。但官方如若不能及时地掌握救援物资的信息,很可能出现超量饱和,造成不必要的物资浪费。(2)物资储备数量不足。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后,能保证在最短的时间内将所需医疗器械、药品、食品等应急物资运送到疫情发生地,才能最快地实现对医护人员的防护、病人的治疗,满足普通市民的正常生活。此外,医疗物资对存储和运输过程也有特殊要求,药品的可替代性又较低。因此医药物流的能力难以在短时间内得到增强。在面对此次肺炎疫情时,武汉及湖北其他市的特定物资需求呈指数增长。但是由于应急物资储备数量不足,并且许多保障生活物资和医疗器械也并不适宜大规模储备,救援物资就必须临时生产、海外采购或者依靠社会捐赠。所以在应急物流响应突发事件的前期,急需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才可以完成初期应急物资的采购、运输、配送等。而我国救灾物资储备库主要储备帐篷、食品、衣被等生活必需品。针对此类公共卫生事件的物资储备种类和数量都难以在初期满足社会需求。(3)应急物流法规体系落后。法律法规的保障在面临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时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特殊时期内,重新明确个人和政府部门的义务、职责和权利。目前,我国应急物流相关法律法规主要散见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国家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突发事件应对法》、《自然灾害救助条例》、《中央级救灾储备物资管理办法》。缺失基本法律约束,对于物流企业也未提及应当承担的职责和社会使命。

3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应急物流的优化建议

基于近期武汉突发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事件,我国应急物流运输中所展现的优势和暴露出的问题,有针对性地给出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应急物流的优化建议。(1)加强信息化建设。借助互联网将各类企业尤其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市场最需要的医疗器械类企业联系起来,保证从源头直接流向所需地。同时针对运输配送这一具体环节,应加强军队物流、地方应急物流和企业物流的对接,简化物流过程、减少物流环节、缩短物流衔接时间。责成企业基于各公共事件等级,发挥物流企业专业优势,对员工开展应急物流相关的培训及模拟演练,以便当应急事件发生后可以迅速作出反应。(2)加强应急物资配送保障。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响应级别越高,其社会影响越巨大,对应急物资配送提出的要求也就越高。邮政快递在全国范围内要优先保障救援物资的运输和投递。并着力于疫情防控应急物资和灾区市民基本生活寄递服务。同时在全国范围内建立应急物资配送中心尤为重要。实施以政府领导为主、市场补充为辅的应急物流体系,整合现有社会资源,依托优势物流企业共建配送中心。针对公共卫生事件,应由武汉疫情事件吸取教训,在未来优化救灾物资储备库,对各相关龙头企业的仓储也尽量予以规范的约束。(3)建设物流运输的“绿色通道”。应急物资对于运输速度要求高、运量要求大,所以选择的运输方式最关键的是压缩运输时间。在重大疫情发生时,铁路、水运、航路都应当为救援物资开辟绿色通道,并简化相关检验手续,实行优先运输,保证物资的畅通。此次武汉疫情,国家邮政局组织邮政单位、快递企业,统筹物资分配,迅速开通了国际和国内的航线,全力保障对武汉及周边城市的应急救援物资和人民群众日常基本生活物资的运输和寄递。是一个非常值得借鉴的紧急举措。突发疫情的十天内,邮政业累计承运寄递疫情防控物资7454.9吨,包裹3392.9万件。与湖北省2019年2月份和2019年11月份的十日平均邮政运行情况进行对比(见图2),注意到在武汉疫情阶段,邮政部门显著提高了邮政寄递服务业务。(4)增强信息的准确性。因防控救治工作的艰难性,应急物流自身所具备的时间紧迫性等诸多因素,“最后一公里”的配送尤为重要。因信息传递错误而导致救援物资到后却不能及时提取的情况对灾区人民的影响巨大,尤其是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一线的医护人员,医疗物资的缺失是对生命的威胁。此次肺炎事件,来自各地方政府、企业、社会的捐助种类繁多且运量庞大。对于指定捐赠单位的物资,准确地完成寄件人的委托是应急物流重要的任务,这是此次疫情我们最需要反思的一环。(5)保障海外援助物资的及时性。在“地球村”的进程下,海外援助针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武汉封城后的九天内,已有75家境外中资企业发起捐赠倡议。但此类海外援助,手续繁多,对接困难。由于部分海外援助不是国家间的人道主义救援物资,这类援助物资往往需要依靠政府和相关企业的共同协助才能保障物资的运输,但实时性较难得到保障。因此,简化相关流程,调度相关企业,派遣专人对接是保障海外救援物资畅行的重要举措。(6)健全应急物流法律保障机制。由于应急物流缺少基本法律的支撑,使得实施时有诸多不便和不明确的地方,应急物流应通过法律的约束性和强制性使得施行时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有章必循,充分借助法律机制来实现对于此类情形下应急物流的统一指挥、实时监控,保障救援物资的公开透明。相关物流企业针对此类应急事件也应当给出明确的管理办法,力所能及的承担企业的社会责任。

应急物流的特点篇4

应急物资的供应经过生产、仓储、运输、分配等各个环节。本文着重表述的是如何将灾区所需物质(即应急物资)通过一种高速、有效的手段统筹、集散、配送及到点。要达到上述效果,其根本着力点还是在运输车辆和与之相配应的工作、从业人员的高效统一,最终将物资从平时状态转变为应急物流状态。要实现这一转变工作,只有通过各中心地区或是周边区域性物流中心对本地区进行发散性辐射来最终完成,以实现应急任务和抢险需求。

应急物流与普通物流有着同样本质的运行属性,都存在空间上的物理转移和时问的递进过程,但普通物流是与经济相互制约的,即运费与时间、空间成正比,运输时间越长,物资越多,费用越高,其整个过程都要有经济的推动。与普通物流相比,应急物流更加注重物资的应急性,更强调物资在物理转移过程中的时间递进,更加强调物流效率。

一、区域性物流中心的特点对提高应急响应能力的影响

首先,要对区域性物流中心的功能和特点认识,才能更好运用工作方式、响应程序和,从而达到认知物质、运用规律的目的,达到启动区域物流中心应急响应的目的。区域性物流中心具有以下几个本质特点:一是物资种类库多,适用于各种抢险救灾需要。二是物库存量大,适合于大规模抢险救灾的物资需要。三是队伍更专业化。物资流动、启用、管理、运输更加迅速。四是各类运输工具的高度集中,特别是特种运输车辆的相对集中,便于物资的高速运转和流动。五是各类物资信息化管理程度高,便于对号入座,快速查找、查缺不漏、寻找不足、服务决策。七是人员集中、车辆集中、便于调度。从以上区域性物流中心的本质特点来看,其具备了提高当地应急响应能力的若干充要要素,综合说来即是:物资库存丰富、寻找应急物资便利、车辆管理集中、人员素质专业、启动应急队伍迅速、统筹协调时间较短。在局部中心地区处于应急状态下时,区域性物流中心完全可以转化为当地应急物资集中、分散、配送的指挥中心。并可以根据应急地区的变化,结合区域性物流中心的实际情况,能更加及时对应急物资按需分配、按求集中。

二、强化交流合作,充分发挥区域性物流中心应急保障职能,提高综合应急效能

(一)必须强调政府统筹、协调资源,高度重视区域物流中心发挥应急抢救的骨干作用。

首先,要从政府层面,加强忧患意识,解剖和分析区域物流中心在本地区应急响应状态下的骨干作用。应急状态一般情况下都是在不预知或是不能及时采取有效措施下,由于天气、环境及军事斗争导致国家必须立即、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处理的一种紧急状态。任何一种应急状态都要紧紧围绕人、物来开展工作。将本地区有限的物资调运到需要的地点,是应急工作中面临的主要矛盾和困难。其运作模式是先散开后集中,再由一点到另一点。其步骤是小步快跑,步步推进的。因此,要实现这一功能,只有通过区域性物流中心来实现,任何在应急响应后再行建立的物流中心都不可能弥补日常物流工作中所建立起来的物资、信息、车辆资源。

(二)认识当前形势、增强忧患意识、抓紧建设物流中心。

受我国物流行业发展规划和政策的限制,当前的货物运输市场,由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运输条例》及相关政策中,采取的放开市场、松散管理的政策导向,因此,我国货运行业入市门槛低,大多是个体各自为营的经营模式。货运行业普遍抗风险能力不高,存在“散、乱、小”的特点,中心城市个体的经营比例基本在80%以上。车辆散乱于城市各个角落,特别是特种车辆更少。因此,存在征集调度难度大,集中规模运输力弱,再加之土地、规划部门对于物流中心用地的缺失导向,没有大型场地用于应急车辆的集中停放,更加大了应急响应时间。特别是在征用大型运输车辆或是特种运输车辆时,调运难度更大。因此,面对当前这样的客观情况,特别是近年大事频发的年度,建设区域性物流中心,将各类物资进行归纳就显得犹为重要。但我们也应该看到,政府部门也对这方面的问题日益重视,根据国务院颁布实施的《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和5个自然灾害类专项预案,我国仅在沈阳、天津、武汉、南宁、成都、西安等10个城市设立了中央级救灾物资储备库。但根据我国地质灾害及其它自然灾害或是应急重点区域的分布情况来看,这些应急救灾物资储备库数目显然不足。

客观看待“汶川大地震”中应急物资的筹备、运输工作,虽然全国众志成城,各类型车辆在24小时内就向成都进发,但由于成都大型物流基地不足,导致车车辆停放困难,同时,各类物资无法有效短时间分类配送,造成了灾区对某些物资的极端渴望和成都市区大量物资的高度集中的矛盾。

(三)区别对待、分类管理。

近年来,我国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空前,全国高速公路、省道、国道路网交错,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已经显示了一定高度的水平。但路网的建设,其目的是“人便于行、物流其畅”,区域性物流中心作为人民、社会物资流动的重要节点和发动机,保证其盈利运转是发挥发挥应急效能的基本经济基础。对此,政府应该更系统规划和高度关注。因此,要对其日常经济行为和应急行为区别对待、分类管理。避免出现双轨交叉,增加其负担、影响其应急。更不应该出现顾此失彼,因应急功能的完善而导致其经济市场的萎缩,也不应因过分发挥经济效益而忽视其应急工作的社会功能。

目前,在我国地市级以上政府都建立了“国防交通战备”或专业应急运输队伍,其队伍建设也是基于各地道路运输管理部门的行政框架,应急队伍的组织建设也日趋完善。因此可将各地应急运输的日常演练、应急预案的实施与区域性物流中心的实际情况相结合,达到组织框架下有实战内容、应急演练内容有组织行为保障,最终达到平战结合的作用。

对于区域性物流中心来说所,也必须将日常的运作管理与应急管理相互分离。在日常工作中,数据库里的人员、装备、车辆按照正常的市场程序生产运行,掌握各类人员、物资的流转渠道。一旦进入应急响应,可以立即实现一岗双责,按照应急队伍的组织架构作出反应,增强应急反应能力。在此过程中,区域性物流中心应该做好各类物资的库存、消耗、需求分析;加强于物流中心加盟物企业的信息交流,建立健全物资生产、供应企业档案;测算各类物资生产、运输、抵达时间和经费需求。保证在应急工作中,应急物流指挥中心能根据物资库存、生产、运输时间、经费和车型、人员实际数量统筹、总揽全局。

总的说来,区域性物流中心的工作原则是按照政府和应急任务的要求对各种国际国内资源进行有效地协调和调用;及时提出解决应急事件的措施或指示;组织筹措、调拨应急物资、集中应急设施、根据需要,紧急动员加盟的相关生产单位生产应急救灾物资;采取一切措施协调、疏导或消除不利于灾害处理的人为因素和非人为障碍。在此过程中区域性物流中心减少了应急程序,整合了应急物资、集中了应急运输工具。在处于部级应急状态时,中央政府甚至可以通过各地区域性物流中心形成一张完成的应急网络体系,最终全面提高应急综合效能。

三、区域物流中心在国家应急状态最终达到的目标

任何一个国家或国家任何一个地区进入应急状态时,统筹的是举国之力,其方式是“分类调度、集中管理”,但由于受时间、空间、路网、天气实际情况的影响,无法做到按时间抵达、按需求分配,例如“汶川大地震”中,由于交通要道阻断,物资无法运输到目的地。假如在重灾区锦阳当地有一至两个覆盖范围充分的区域物流中心,则可在确保在更短时间内,将应急物资向其区、县辐射。

应急物流的特点篇5

1.1突发性与不确定性

对于突发性重大灾难来说,应急物流是一种具有应急性质的实物流动。并且由于危机发生的地点与时间具有不可预知性,导致应急物流没有任何征兆、突然发生,也就是具有突发性。另外,灾难发生时间的长短、大小、破坏程度等等问题无法确定,就使得相应的应急物流具有不确定性。突发性和不确定性是应急物流最明显的特征。

1.2非常规性与紧迫性

重大灾难发生以后,有关部门需要在最短的时间内应对灾难,将急需的物资尽快送达灾区。这样,物流的工作流程就会出现简化,一些中间过程就会被合并或省略。省略或简化的流程有别于常规的物流流程,因此具有非常规性。同时,灾难发生以后,有关部门要控制灾情的扩大化,将灾情降到最低限度,相关部门就会启动灾情应急方案,临时成立新的物流机构,通过各种途径筹集各种物资等等,这一切工作都是要在短时间内完成,相应条件下产生的应急物流就表现出了物流操作的紧迫性。

1.3运输工具高效性

应急物流的重要作用使得对其运输工具要求较高,甚至在某种意义上说,运输工具的效率就是应急物流的效率。重大灾难发生以后,使用的物流运输工具必需具备行动迅速、可靠性高、承载量大、故障率低与适应性能高等特点,并且要实现运输工具的信息化,只有满足了上述条件才能保证应急物流能够及时顺利的到达灾区;如若不然,运输环节的问题会影响到整个物流体系的效率。比如说运输应急物资时,物理运输工具上要安装全球定位系统,将运输的全程进行有效的监控,引导运输工具以最短的路线前往灾区,避免出现走弯路、绕远路的现象的发生。如果在运输过程中,运输工具发生故障,并且在当时的条件下又不能排除故障,通过全球定位系统可以很快安排维修小组进行故障排除。所以,物理过程的信息化会影响到运输效率。

1.4从业人员高素质性

应急物流的运转是物流从业人员执行下的物流运转,人在应急物流中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运输从业人员要具有抗风险性、高技术性与超极限性等高素质:抗风险性,在运输过程中可能存在运输线路情况差、天气状况恶劣等问题,这些问题都将会使运输从业人员面临着极大恐惧感,为应急物资的顺利到达增加困难,因此,运输从业人员要有较高的抗拒风险能力;高技术,灾情发生以后物流运输工具就要时时刻刻工作在运输线路上运输物资,这就使得运输工具很容易出现各种故障,同时运输线路上不可能具备足够的维修点,或者是根本没有维修点,这就要求运输从业人员能够克服困难,具有排除各种故障的能力;超极限性,灾情发生以后的运输是连续不断的,这时的运输人员就要能够以超强的耐力来应对超长工作。

2电子商务下应急物流管理的问题分析

2.1网络体系落后制约应急物流发展

现代物流体系的发展是离不开信息技术发展的,而信息技术的发展必将会促进现代物流体系的发展。然而,当下我国信息技术的发展程度还不足以推进现代电子商务下应急物流体系的发展。我国应急物流信息技术水平低、信息网络不健全,没有一个健全的应急物流供需信息平台,不能及时生产灾区急需的战略物资,不能对应急物流运输工具统一调度等等,也就不能制定相应的策略,最终也就使得电子商务下应急物流的效率大大降低。

2.2电子商务下应急物流制度环境有待完善

当前,电子商务制度的不完善性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电子商务下应急物流的发展。这种限制的最大表现形式为制度限制:首先,电子商务应急制度是要建立在信息技术基础上、适应信息时代要求的应急制度,然而,我国还处于工业化时代,适应于工业化要求的制度跟电子商务应急制度相冲突,不能很好的促进其发展;其次,电子商务是信息发展的成果,人们对其认识不足,因此,也就难以建立适应时代要求的新电子商务下的应急物流制度。

2.3尚未建立一套系统完善的应急预案

相关部门的应急预案存在不同部门之间的应急预案的链接差、交叉方面多、覆盖面不全的缺点。当应急预案启动时就会出现救援物资与救援人员协调性差、调度与指挥失灵、救援混乱与延误工作等等问题。

2.4电子商务应急供应链体系不完备

目前,电子商务应急供应链反应慢,电子商务应急供应链的程序与作业流程比较繁琐,不能将不同物资的供应链进行复式链接管理,多条供应链独立分散运行;在不同情下,不同的电子商务应急供应中心做不到彼此之间的协调合作,导致电子商务下应急物流成本较大。

3电子商务下应急物流管理的改进建议

3.1建立电子商务下应急物流信息控制中心

电子商务下应急物流的管理最重要的是要建立一个完善灵活的信息控制中心,这是应急物流的活动中枢,是整个物流活动的指挥部。它的主要工作有以下几点:第一,做好日常救灾物资的管理、预算和协调工作,并做好物资记录,与相关企业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保证事件突发时物资的正常稳定供应。第二,在突发事件发生时,紧急调动设备和人员,制订救急方案,收集相关信息,作为整个工作的司令部,充分发挥协调和掌控的作用,优化各种资源配置,使物流达到最高的效率。同时,我们应注意到,由于突发事件的复杂性和正确应对突发事件的重要性,使得作为控制中心的工作人员必须具备各方面的条件和良好的素质,同时具备应对紧急事件的能力,因此,工作组成员要多样化,既包括政府部门领导,还包括企业领导及工作人员和专家组。

3.2建立电子商务下应急物流管理的良好外部环境

3.2.1完善应急物流基础设施建设

应急物流本身的性质决定了对基础设施建设有极高的要求,重中之重是缩短运输路程。良好的物流基础设施对紧急状况的处理能力较强,尤其在特殊情况时各种优点就可以很好的得以体现。对于应急物流基础设施建设,首先,应建立水陆空立体运输网络,提供多方位物流途径,在一种方式意外发生中断时,可以及时得到补救。其次,设置专用“绿色通道”并制定应急措施,在灾难发生时,如火灾、洪涝、地震、泥石流等,可以有应急方案备用,提前制定相关应急步骤和原则,比如优先原则,特殊情况要特殊对待。然后,对物流基础设施的常规检查也十分必要,特别是在特殊情况中,环境往往相当恶劣,对运输通道的要求也就十分严格,否则难以完成紧急运输任务,进而影响救援等工作,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最后,充分协调与军方的协作,必要时候使用军用运输专用设备,全面提高应急物流的运输效率。

3.2.2加强电子商务应急物资储备体系建设

第一,应增加仓库的数量,并根据气候等特点因地制宜地对其进行合理布局。第二,加强物资管理。早期物资来源以国家储备为主,国家储备最主要的是粮食储备。第三,一旦大规模的突发事件发生,在政府无法及时满足救灾需要的时候,就要采用合同储备方式,即政府提前与可以提供应急物资的企业签订合同,在灾难发生后,以最快的速度提供大量物资,缓解救援压力,避免因物资紧缺造成的混乱。第四,加强社会捐赠渠道,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在灾难发生时,保证社会各界的捐赠物资能及时到达突发事件发生的地区。只有这样,才能建立健全电子商务应急物资储备体系,在突发事件发生时,确保物流环节正常运行。

3.3完善电子商务下应急物流管理的相关法规

完善电子商务下应急物流管理制度,必须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要对其进行宏观调控,在生产、投入、科学技术等方面进行规范和约束。二是在管理上,对电子商务物流的调节和资源管理、工作中的标准和奖惩情况进做出确规定。三是在操作上,对电子商务下应急物流的信息化和系统化等进行严格的规范。电子商务下应急物流是关系人们生命和财产安全的重要工作,更要标准化、规范化,只有这样,才能在紧急情况下,有条不紊地将物流工作落到实处。

3.4建立健全电子商务下应急物流配送系统

建立健全电子商务下应急物流配送系统有利于协调物流各部门的分工合作,避免在运输途中发生不必要的资源浪费和冲突,力求物流运输效率最高、成本最低。首先,我们应以科学理论为指导思想,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根据自然规律,在灾难的多发地区建立固定的物流配送中心和指挥中心,配备专业设备和专业人员,能在突发事件发生的第一时间及时作出反应,使网络环境下的应急物流专业化、人性化。然后,在十分紧急的情况下,充分发挥军队的作用,通过军用途径来配备物资,以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为重,尽一切努力把损失降到最低,把军用和民用物流高度结合,实现军地物流一体化。

应急物流的特点篇6

关键词:协同机制;物资调度;应急供应链

中图分类号:F273.7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我国地震灾害频繁发生,在地震发生后,黄金抢救的72小时至关重要,但是由于我国目前应急系统不完善以及应急物流调度方式不合理,严重影响了救援物资供应。因应急物流在物流领域发展较晚,基于供应链协同调度的应急物流研究更少,论文根据应急协同调度的特点加以改进和优化。通过对救援物资调运问题的相关分析,从定性分析方面,可以对我国现有的物资调度过程提供有价值的建议。通过救出点进行优化组合,增加了运输商运力限制这一假设,为我国灾区物资调度提出可行的定量模型。

1应急供应链协同机制特点

应急供应链协同主要是指政府与供应商和仓储、运输等物流服务提供商之间的协同合作。商业领域对供应链纵向协同问题的研究已经比较成熟,提出了许多协同机制和供应链契约。因此,应急供应链协同可以很好地借鉴商业供应链提出的这些协同机制。

应急供应链和商业供应链的共同之处,都有供应商、运输商、制造商和最后的需求者,在供应链中都有信息流、物流和资金流,但是二者也有很大的不同之处。二者的比较见表1。

应急物资一般分为实物储备与能力储备,由于应急供应链区别于商业供应链的特殊性,应急供应链不是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第一目的,而是强调人道主义精神,以救济灾民为第一己任,时间是救援过程中最宝贵的资源,高效的救援需要高效的应急供应链来支持,以最快的速度将救援物资与人员运送到救灾第一线。

应急物流的特点篇7

关键词:公共安全;运行机制;应急物流;绿色通道

abstract:thelogisticsindustryonsafetyissueswillhelpimprovechina’smodernlogisticsindustryinindustrialsafety,butalsohelppromotingthehealthydevelopmentofthenationaleconomy.securityemergencylogisticsoperationmechanismforimprovingchina’spublicsecurityemergencymanagementprovidesaneffectivewaytoincreasethecapacityofkeyemergencymanagement,needtoforecastearlywarning,emergency,rehabilitation,informationdissemination,andotheraspectsoftheanalysis. 

keywords:publicsafety;emergencyoperation;mechanismlogistics;greenchannel

 

应急物流是指以提供重大自然灾害、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及公共安全事件等突发性事件所需应急物资为目的,以追求时间效益最大化和灾害损失最小化为目标的特种物流活动。应急物流与普通物流一样,由流体、载体、流向、流量、流程、流速等要素构成,具有空间效用、时间效用和形质效用。应急物流是通过应急处理机构的建立、技术平台的构建和应急手段的启用来实现应急物流的途径,主要包括政府协调机制、全民动员机制、法律机制和绿色通道机制,充分认识应急物流的战略价值,这些突发事件,如果处理不好,应对措施不力,就极有可能给一个企业、一个地区乃至一个国家造成灾难性打击,给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带来巨大损失,如2003年sars和2008汶川大地震等突发事件,都给我国社会稳定和发展造成了巨大负面影响,为保证国家战略安全,保证有效应对突发事件影响,以尽量小的代价和损失来维系国民经济正常运转,我国就必须从国家安全战略高度,审视应急物流的建设与发展。

1安全应急物流的运作特点与国外应急救灾的启示

救灾应急物流是指围绕救灾而进行的所有物流活动的统称,包括救灾物资的运输、储存、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以及救灾物流设施与装备的使用、管理和救灾中的信息处理等活动。正确把握应急物流的特性而言,应急物流就本质是指在危机发生时对物资、人员、资金等需求进行紧急保障的一种特殊物流活动。与一般性物流活动相比,应急物流更凸显了如下主要特征:①时效性;②应急物流应遵循特事特办原则;③非预见性;④需求的急迫性和多样性;⑤军地物流的共同参与性。探究我国安全物流应急管理中运行机制的完善途径势在必行,还应积极参考国外的先进经验。

(1)国外救灾应急物流运作的特点。由于救灾物流采用的是与盈利性组织物流不同的渠道模式,因此具有一定的特殊性。①组织者的特殊性。救灾活动是一种政府和民众的政治行为。②环境的特殊性。由于灾害发生的时间,地点是无法预测的,而此,物流管理对许多要素具有不可预测性。③供需的特殊性。救灾物流系统则是在灾害发生后,按照救灾指挥机构的要求,快速把社会采购或募集的应急物品运往灾区,物流活动以追求时效为目标。④供应链模式的差异性。救灾物流供应链的特点是供应方是被动的,其无法预先知道需求方的要求,而需求方也无法提前把信息反馈上去,拉动供应链的运动,救灾活动的组织者是推动链条运作的主要动力,以实现对灾区的救助。

(2)国外救灾物流运作方式和启示。国外救灾物流具体到每个国家都有各自的特点,如美国制定有完备的“全国地震灾难应变计划”(nehrp),德国拥有—套较为完备的灾害预防及控制体系,日本各重要地区也都制订有本地区防灾计划,建立了完整的救灾体系。①立足商业物流研究,汲取先进经验,许多先进的物流技术和管理模式被用在救灾物流中。例如“商物分离”、“直接倒装”,“第三方物流”、“供应链”等这些在商业物流中应用的概念,在救灾物流的运作中同样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②建立应急预案体系、立法协调运作。国外救灾物流运作表明,及时有效地做好灾难发生后物流运作与事前制定的相关预案和相应的法律法规是分不开的。

2我国安全应急物流的意义和运行机制建设

构建完善的应急物流管理体系,是推进应急物流事业的重要基础,尤其当前在我国应急物流体系尚不完善背景下,构建一个涵盖国家各级政府、企业、军队的一体化应急物流网络,并保证其高效运行,成为当前最佳选择,我国在此方面不足的具体表现如下:

(1)现代物流产业的安全发展将大大减少低水平、条块分割物流方式所造成的巨大物耗,从而实现全社会的巨大节约。我国传统物流采取的是“大而全”、“小而全”的经营方式,各种物流方式互不关联,物流过程中的物耗惊人。现代物流产业的安全发展将加快资金周转,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是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的现实选择。目前,全国长年积累的库存商品高达4万亿元左右,约占年度gdp的三分之一。落后的物流和巨大的库存占压资金,使我国众多企业资金周转极其缓慢,国内外成功企业的发展经验告诉我们,建立或运用先进的物流系统是加快资金周转的有效途径。

(2)我国物流产业的总体规模目前还比较小,物流成本过高,将我国的物流成本水平同西方主要发达国家的物流成本水平进行比较可以看出,我国物流行业整体效率水平较低。2006年,全国社会物流总费用为38414亿元,按现价计算同比增长13.5%,增速比2005年上升了0.6个百分点。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为18.3%,比2005年下降了0.2%,我国物流总费用仍然偏高,效率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水平。

(3)缺乏系统而科学的预警管理体系,对重大突发公共安全事件未能进行有效的事前预防、早期识别,国民防灾抗灾的意识教育不够,灾害事件发生时,缺乏切实可行的应急预案;事件处理过程中,缺乏有效的协调机制,不能充分发挥各部门的作用,也不能充分有效地利用各部门的资源,导致对重大突发事件处理效率的低下;危机发生后重建与补偿没有达到公众的期望。同时,应急管理工作中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如对危机防范重视不够;缺乏应对危机的常设机构;缺乏长期反危机的战略和计划;社会动员能力不足,缺乏非特定紧急状态下政府和公民行为的法律框架;信息披露机制不完善;全民安全意识薄弱,社会心理防御能力明显不足,保险意识薄弱,管理手段单一,基本停留在以政府为主的行政管理层次上,各种民间的非政府组织、社会救援机构、慈善捐助机构建设工作十分薄弱。如“4·28”铁路特别重大事故,是因为预警机制不健全而造成的。动物反常、地下水异常这些高度吻合古老地震预测经验的大自然奇异现象发生时,却无一人敢提醒说,这是地震预兆,对细节问题过于淡化,让我们失去应有的防范意识,必须引起我们高度重视。 

3我国安全应急物流管理中运行机制的完善

政府必须加强应急能力建设,建立起一整套反应迅速、组织科学、运转高效的防灾应急机制,认识到物流行业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加快发展物流产业,提高产业安全度。

(1)逐步形成统一的物流产业政策体系,加快制定物流产业发展总体规划,加快物流基础设施的建设,物流市场规范、快速通关等方面的实施细则要落在实处。

(2)建立健全外资监测和规制体系,鼓励中国物流产业参与国际分工,高度重视全球产业转移的趋势,加大中国物流产业参与国际分工的力度。

(3)加强对应急资源保障机制的建设,完善保障机制。要贯彻预防为主、常备不懈的基本指导方针,改变重治轻防的实际,加大预防预警的人力、物力、财力、装备、科研的投入,化解各种危机和风险,尽可能把潜在的威胁公共安全的突发事件消灭在萌芽状态,加强善后处置工作,尽力将财产、设备、生产、工作和人的精神调整到正常状态。

(4)加强宣传教育,正确引导,完善预测预警机制,提高社会公众应对公共安全事件的综合素质。加强信息管理,提高透明度,为处置公共安全事件营造良好的舆论和信息环境。及时有效地主流信息,如实公开真相,引导民众,安定民心,组织社会公众广泛的进行自防自救,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的发生。如湖南省交通安全警示教育基地启动,将用两年时间在各地州市建设一批交通安全警示教育基地,达到树立交通安全意识的目的。湖南交通职业学院相关专业按照“最佳行驶里程、最佳工作时间、最佳车辆配置”的标准,发扬“小仓储、快分拣、大配送”的物流理念,为物流中心提供了配送中心选点布局、规划设计、配送线路优化、分拣线设备、物流信息系统软件等服务。

4交通运输行业保障安全应急物流的相应策略

我国交通运输发展在今后几年中仍将处于大建设大发展的时期,国家新组建了交通运输部,为提高综合交通运输能力和综合交通运输效率将起到促进作用。汶川地震波及多个省份,交通运输部迅速启动了国家公路水路交通运输突发事件应急一级预案,并尽快抢修受损公路水路基础设施,千方百计、争分夺秒抢通救灾“生命线”,交通运输部还及时启动了全国水路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为抗震救灾的胜利起到关键性作用,但仍需要更进一步加强相关措施。

(1)交通运输部门有必要在现有软、硬件基础上,建立物流应急信息中心,建立高效、经济的信息管理和预案库体系。要加强运输组织和运力协调,确保煤炭、粮食、石油、铁矿石等重点物资运输,积极应对台风、洪涝、地震等恶劣气候与灾害影响,抢通水毁公路和通航设施,保障抢险救灾物资运输和城乡居民正常生活。建立运输“绿色通道”网络,推进道路运输安全管理长效机制建设,加强道路客运和危险货物运输安全管理,开展安全评估,监督道路运输企业履行安全生产主体责任,继续组织公路交通安保工程、危桥改造工程、干线公路灾害防治工程及公路铁路立体交通安全工程。安全物流应急管理运行机制需要不断地完善,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组织体系、工作机制等内容需加强,加强监测预警和信息报告和,建立健全科学决策和快速反应的应急处置工作机制,切实加强对应急机制建设工作的组织领导,建立健全应急处置工作责任制。

(2)推行道路安全审计制度,加强全民交通与交通安全的教育,提高交通道德水平。研究表明,约四分之一的交通事故是因“人”与“道路/环境”不协调引发的,道路安全审计是从预防交通事故、降低事故产生的可能性和严重性入手,对道路项目建设的全过程,即规划、设计、施工和服务期进行全方位的安全审核,从而揭示道路发生事故的潜在危险因素及安全性能,是国际上近期兴起的以预防交通事故和提高道路交通安全为目的的一项新技术手段。要下大力做好交通应急物流的基础工程建设,应急物流基础工程建设是促进应急物流体系建设的重要支撑,也是我国应急物流体系建设薄弱环节。要做好灾后重建的工作,使受地震等灾害影响的交通网络尽快恢复,努力做好救灾物资运输工作,注意安全,减少救援中不必要的伤亡,为人员救援和物资运输等抗灾救灾工作提供交通保障。

(3)制订政府交通安全战略,注重机动车技术研究,不断提高车辆安全性能,要按照交通工程学的基本观点,改善道路交通安全状况,提高道路交通效益,必须从人、车、路、环境等多方面采取综合措施。强化交通安全技术和配套的法律、法规的研究及应用,依法交通无疑是改善全国道路交通安全形势和促进道路交通安全的根本点,还要搞好应急物流的智力开发工程,分析挖掘现有物流教育资源,整合军内外和各高校应急物流科研能力,积极发展应急物流教育,培养高素质应急物流人才。强化应急物流学术研究,灵活采取学术研讨、技术交流、军地共同承担科研课题、军地相互利用成熟技术和产品等多种学术研究方式,积极开发应急物流理论,丰富、完善应急物流理论体系。交通科研院所与科研单位,应着力培养应急物流人才,以开办专业教学、联合培养等教学模式,拓宽应急物流人才培养的渠道,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与水平。

总之,应急物流运输的时间、道路的拥挤程度等有着强烈的随机性,也就是说实际中应急物流的路径选择受到多种制约因素的影响,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要加强应急物流宣传教育,提高全社会的危机意识与自保意识,使全社会都能通过丰富的传媒渠道,接触、了解、认识、关注应急物流发展,主动借鉴国外先进国家的经验,加强应急物流理论研究,积极探索军地一体化体制下的应急物流发展之路,保公路畅通、绿色通道畅通、公路水运运输畅通、重点物资运输畅通及运价稳定,大力推进我国应急物流建设与发展,以渐进建设方式逐步构建起符合当前国情的应急物流体系,要加强地震等灾害的监测预报,做好灾害评估,开展科学考察和专题研究,为保护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灾后重建提供科学依据,为国家构建和谐社会和可持续发展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李孟刚.中国物流产业安全问题研究[j].中国流通经济,2007(12):7-10.

[2]王庆智,王喜富.基于供应链管理的物流信息平台设计研究[j].物流技术,2007(8):203-205.

应急物流的特点篇8

关键词 应急物流、“星地一体”、关键技术

在5・12大地震中,以军队、武警为主体的救援队伍,以交通运输部和铁道部为主体的国家运输管理部门启动应急措施,虽然整体应急物流水平较之年初的雪灾时显得更加有序、迅速和及时,但必须看到,应急物流工作特别是应急物流信息系统暴露出的问题。直接影响了应急物资供应保障,制约了物流保障的效率和效益。

从汶川抗震救灾的实际来看,仅仅依靠单一地面网络,远不能满足紧急情况下应急物流效能的发挥。当前,迫切需要借助我国自主研发的“北斗一号”军用卫星,建立标准统一、互联互通、安全可靠,具有先进性、安全性、可扩展性和灵活性的“星地一体”应急物流指挥平台,最大限度地发挥应急物流保障效能,将损失和危害降到最低。

事实上,国家减灾中心在地震发生后1个半小时就已运用“北斗一号”调用灾区的卫星存档数据,中国卫星导航定位应用管理中心调拨了1000台“北斗一号”终端机配备给一线救援部队。

“星地一体”应急物流指挥平台的设计

“星地一体”应急物流指挥平台建设本着需求牵引、整体设计、积极应对、防患于未然的整体设计思路,利用“北斗一号”卫星系统资源、GiS(地理信息系统)、RFiD和现有底层核心技术,实现应急物流指挥横向连通、纵向一体的保障体系,形成及时获取信息、及时共享信息,及时决策指挥的扁平网络化的应急物流指挥体系,提高应急物流的感知能力、反应能力、成本控制能力和抗风险能力。

“星地一体”应急物流指挥平台的形成

“星地一体”应急物流指挥平台以追求时间效益最大化和灾害损失最小化为目标,依托我国电子政务网、企业intranet和北斗卫星网,由国家、省、市三级应急物流指挥部门、各生产企业以及各个相关物流产业部门(包括铁路运输、公路运输、航空运输部门)多级物流信息终端,在“统一网络、统一平台、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的基础上,通过有效利用国家现有应急指挥平台和天气预报、地理环境、人口分布(统计)等数据平台,整合现有企业eRp、Jit生产系统、miS系统、库存管理系统、配送系统、GiS、GpS等系统,使这些和应急物流有关的、异构的物流信息能够互联、互通、互操作,所需的应急物流信息“随手可得”,形成天上呈线、地上成网的多级应急物流一体化指挥协作平台,如图1所示。

“星地一体”应急物流指挥平台的功能

“星地一体”应急物流指挥平台主要提供在运物资准确定位、物资运输动态可视、应急物资精确配送、快速预警、指挥决策、风险评估六大功能。一是,通过对突发事件的快速预警以及应急物流的辅助决策方案,迅速对突发性事件所需应急物资进行处置;二是,通过卫星和地面网络的动态监控,不仅可以实时、准确地掌握在途物资的位置、数量、道路毁损状况,还可以准确、快速、高效地配置和利用全社会的物流资源,准确地告诉各级应急指挥部门应急物资需要什么、要多少、送到哪里,各个生产企业有什么、有多少、在哪里等问题;三是,通过风险分析及时查找隐患,在后期可对应急物流实施过程进行评估。

通过这些功能,可以为突发事件所在地的民众提供从国家、到地方,从企业到群众的多级、多方位、适时、适量的应急物资保障。

“星地一体”应急物流指挥平台的总体架构

“星地一体”应急物流指挥平台的体系结构以供应链流程为主要内容,以标准制度为设计之本,以综合信息处理平台为重要工具,以决策支持为主要目的,以快速预警为前提条件,以信息安全作为成败的关键。

通过快速预警和决策支持,使我们以最快的时间掌握突发事件的情况,并迅速做出反应;通过综合信息处理平台,实现应急物资信息的实时、多层交互与处理,及时掌握应急物资所需的数量、质量、时限以及配送的方式、方法;通过标准体系,可以堵塞应急物流中的人为漏洞,优化应急物流过程和供应链流程;通过信息安全功能,即便是部分地面网络受阻,也能确保物流信息通畅,真正提高应急物流的效率。

“星地一体”应急物流指挥平台建设的实质

应急物流信息系统建设的实质就是物流过程和供应链流程的系统集成。系统集成包括网络集成、数据集成、应用集成等内容。其中,网络集成是系统集成的基础,为连通各个企业“信息孤岛”提供信息传输通道,使信息能够在各个系统间无缝流动,解决系统间互联的问题;数据集成以共享数据资源为出发点,通过定义统一的数据访问模式、数据交换标准、元数据管理等方法,屏蔽底层数据源的异构性,将各种异构数据源集成为一个整体,为应用提供统一的数据访问和交换支持,解决系统之间的互通问题;应用集成使各系统为完成应急物流目标协同工作,解决系统之间的互操作问题。系统之间互操作的核心是对数据的互操作,基础是系统间能无障碍访问异构数据和交换异构数据。因此,数据集成是系统集成的核心,“星地一体”应急物流指挥平台建设可以数据集成为“突破口”。通过数据集成实现应急物流系统集成。

平台构建中的关键性技术问题

(一)运用webServices技术和Soa架构,解决底层物流基础数据采集和集成的问题。

Soa是以服务为中心,使现有企业的资源更易于集成、更快地整合的一套体系架构。webService是最适合实现Soa架构的技术的集合。

当前,各企业物流信息复杂、分散、异构的特点,使得应急物流信息资源的采集和集成成为难点问题,因此,需要借助webServices技术和Soa架构的优势,从以下三个方面做好应急物流信息资源的采集和集成,打通异构数据源的壁垒,实现企业物流数据的互联、互通、互操作。

一是抓紧做好应急物资信息资源的潜力调查,整合各企业的eRp系统;二是建立定期数据维护机制;三是抓紧构建基于Soa架构的应急物流协同平台,形成部级、省市级、企业级三级应急物流体系。

(二)运用北斗卫星和GiS、RFiD技术解决在运物资可视化问题。

“星地一体”应急物流指挥系统在技术实现上,可以通过“北斗一号”卫星通信和定位技术+GiS+RFiD的方法,依托后台数据库支持。通过卫星网和地面网的无缝衔接,实现对应急物资从国家到省市,从省市到企业,从企业到灾区,从运输起点到终点的全程跟踪。在运物资可视系统由物资运输途中实时跟踪、物资收发实时可视、特定物资的紧急查找三个子系统来实现。

物资运输途中实时跟踪系统

在部级应急物流指挥部门配置指挥型用户机,在省、市级节点配置基本型用户机,在运输车辆上安装手持机,在厢式货车顶部安装有源

RFiD卡。北斗卫星的接收器可随时确定车辆所在位置,应急物流指挥人员可从与终端相连的阅读器上得到射频卡的信息。通过无线电收发机和通信卫星,车上物资信息和位置可传送给中央数据库。此外,对于自然灾害所损毁的道路、桥梁状况,以及根据当地地理环境、天气、灾害的预警情况,科学合理地选择风险最小的运输方式及最优的运输路线。

物资收发实时可视系统

物资收发实时可视系统主要应用在物资运输的起点,系统由RFiD无线射频卡和手持机组成。通过手持机,及时将射频卡识别的、正在收发的物资的数量、批次以及物资抽组的过程和结果,实时、准确、直观地传输到各级应急物流部门。

特定物资紧急查找系统

货运场上通常堆放着许多集装箱,当需要紧急查找某种特定物品时,询问机可根据该物品的名称和编码发出询问信号,装有该物品的所有集装箱上的射频卡会及时应答,利用询问机激活射频卡上的鸣叫器,作业人员即可循声找到集装箱。

(三)运用网格技术解决应急物流系统信息安全的问题。

20世纪90年代中期,第三代互联网技术――网格(Grid)出现,它以高性能计算机、数据源、因特网三种技术的有机组合而发展起来,与因特网相比具有高性能、一体化、知识生产、资源共享等技术优点。

网络一词的含义取自于电力网(powerGrid)。电力网的特点是只要打开电源开关,能源就不间断,用户根本不需关心电能是从哪个发电厂送来的,也无需知道这是水力电、火力电还是核能电。之所以能够这样随意使用,是因为电力网把全国的发电厂、输电站和变电站用输电网络连接成一个有机整体。

网格是一种技术,更是一种理念。网格的优势是“无等级、无中心”的信息安全深层防护,因此,网格是一个没有“中心”的网络,任何节点遭摧毁只能降低网格的功能,而不会造成网格的全局崩溃。应用于应急物流体系中,虽然有些节点被破坏,但并不会影响其他渠道信息的传输。能够解决应急物流系统信息安全的问题。

通过面向资源的网络管理,自动诊断网络故障

网格能够对现有应急物流指挥网络进行良好的管理,它把分散在不同地理位置的“无中心”的物流资源虚拟成一个空前强大的信息系统,实现计算、存储、数据、信息、软件、通信、知识和专家等各种资源的全面共享,具有自动配置和自动调整功能。这些资源形成一个整体后,使得登陆到应急物流指挥平台上的用户可以从中享受智能化的协作式信息服务。并且对一些不是很复杂的情况进行自动监测、自动上报,迅速诊断网络错误及故障定位,以减轻管理员的工作量,大大提高了管理效率,降低数据和网络风险。

通过建立纵深防护体系,重组资源恢复受损信息

由于应急物流指挥平台是由空、海和陆基础设施信息与各企业物流系统所组成。分散部署在全国各处,必然存在很多弱点与漏洞。通过建立纵深防护体系,在网络、链路和信息基础设施的每一级。都配备防火墙、入侵检测系统等安全设备,使各级信息安全设施和手段能互相支持、“无等级”之分,即使某一级遭到破坏,也可以通过自身防护体系隔离故障、重组资源,迅速恢复受损的信息和数据。继续支持应急物流指挥平台的运行。

应急物流的特点篇9

[关键词]地震;应急物流;解决对策

[Doi]10.13939/ki.zgsc.2015.11.014

1国内外应急物流研究现状

应急物流是指在发生突发状况如自然灾害、严重疫情时,把所需物资和人员以最大的时间效益和最小的损耗送达目的地,与普通物流活动相比,应急物流具有“急、快、准”的特性,即对应急物资需求急、应急物流工作进行快、物资送达地点准。我国的应急物流现还处于起步阶段。2006年,经国资委和民政部批准,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应急物流专业委员会成立,这是我国第一个从事应急物流研究的专业组织。2007年,中国物流协会把5个与应急物流相关的课题纳入到年度规划中去。在一次次自然灾害的打击中,各级政府开始越来越意识到应急物流的重要性。与我国相比,日本、美国、德国经过多年的探索,已经有一套科学且完整的应急救援体系,体系内的各部门可以相互协同工作。日本由于地理位置及地质的原因,是一个地震频发的国家。所以日本很注重事前的准备工作,运输路线的规划、应急物流流程的规划等。对于应急物资,日本采取分阶段管理:政府、部队物资收集发放民间物流主动配送民间物流被动配送。日本政府形成以“行政首脑指挥,综合机构协调联络,中央会议制定对策,地方政府具体实施”为特征的应急管理模式。在美国,联邦应急署负责应急工作,所有的应急工作由其集权化和专业化管理。在国内救援方面,联邦应急署有专门的物流部门,负责应急物资的采购、运输和发放;在国外救援方面,由其下属的对外灾害援助办公室负责。美国形成了以“行政首长领导,中央协调,地方负责”为特征的应急管理模式。在德国,可以概述为民间力量和政府的完美协作。德国的应急工作实行分权化和多元化,民间成立民防专业队,当自然灾害发生时,政府部门和民间专业队相互合作,协同分工。

2汶川、玉树应急物流工作分析与比较

2008年5月12日,以四川汶川为中心发生了一起较为强烈的地震,在地震发生的24小时内,政府和军队做出了迅速的反应。政府方面主要是交通部门和铁路部门,他们及时修复灾区毁坏路段并为灾区物资的运输开设了专线,大量衣被、药品、粮食得以最快的速度送往灾区。部队方面,数量达一万六千人的武警官兵在灾情发生一天内被派赴四川救援一线,由于灾区最前线的有些路段靠汽车是不能进入的,所以军用直升机也不断盘旋灾区上空,为灾民们空投最急需的食品、水和药品,仅绵阳、绵竹、彭县三地在24小时内便空投食品等物资达12.5吨。2010年,青海玉树发生7.1级地震,震后,政府和交通部门依旧扮演着重要角色。陕西对进入青海救援的车辆一律免费通过,开启“绿色通道”。铁道部也及时成立专门组织实施救援工作。

与应急响应和紧急救援能力的提高相比,汶川和玉树地震应急管理工作充分暴露出领导干部和居民的危机意识、灾害的防范观念与相关职能部门的预警水平差强人意,居民的避险、逃生和自救互救能力有待加强。处于地震带地区的政府部门对地震的中长期风险重视不够。这从一个侧面说明我国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仍处于“重处置轻预防”的阶段,只注重营造“反应文化”。巨大灾害防范机制不只是关注事后救助,应该更多关注事前预防和预测。

3我国应急物流存在的问题

3.1制约我国应急物流发展的主观原因

(1)应急物流管理机制的不健全。应急物流管理强调政府协调机制,针对具体的应急事件,应急方案一般会从政府、军队、民政、卫生、商务、城建、交通等部门抽调人员,临时成立应急指挥中心来处理突发事件的抢险救援。

(2)应急物资储备系统不尽合理。部级救灾物资储备仓库数量不足且布局不合理,部级应急物资品种单一、数量不足。

(3)应急物流作业流程需进一步优化。在突发事件中,我国的相关人员经常以常规物流作业流程来处理应急物流实务。应急物资的包装、储存、搬运、装卸与运输等流通环节未能按照应急的目的进行科学规划与设计,造成物资的包装标识和信息不统一、储存堆放不利于机械化作业、车辆的运输调度和路径行驶安排上达不到快速、安全与经济的要求。

(4)应急物流信息化水平相对较低。发生突发性事件后,特别是地震发生后,受灾地区与外部几乎是中断联系。由于缺乏统一的应急物流信息共享和平台,应急指挥机构无法准确掌握突发事件的详细资料及应急物流的运作情况,造成分析判断不准确。另外,各级政府由于只掌握本管辖区的交通基础设施和运输工具的基本情况,与外部运输方式间缺乏相应的沟通,一旦出现应急物流需求,往往因为衔接不畅而延误时机。

3.2制约我国应急物流发展的客观原因

(1)应急物流相关法律法规建设相对滞后。我国应急物流法律法规建设缺乏整体规划,体系较为零散,立法空白较多。由于我国出台的许多专项应急法案是问题出现时应急立法的产物,不同法规之间缺少必要的衔接,使用范围不一致,甚至存在冲突。目前,我国应急物流行政法规多,立法层次低。整个社会保障工作所依据的大多是行政法规和规章,且很大部分为“意见”、“通知”等,灾害应对处置及社会保障立法的权威性亟待提高。

(2)应急物流基础设施有待完善。全国各地在加快物流园区、物流中心及配送中心建设进度的同时,缺乏对应急物流需求的考虑,未能将国家救灾储备库的规划建设与物流园区、物流中心及配送中心的布局与功能统筹考虑,应急与常规物流基础设施尚未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此外,区域综合运输系统和通道系统的建设缺乏对应急物流配送通道的规划。

(3)应急物流的概念和知识未普及。事件发生的过程中,一般时间很短,这就要求广大民众快速做出或逃或躲的决策。由于缺乏相应的物流知识,很多人在事件突发的瞬间被吓倒,变得茫然不知所措。

4我国应急物流问题的对策

4.1针对“主观原因”的对策

(1)完善应急物流预案机制。应急物流的“应急”特点决定了应急物流必须着眼于平时的准备。因此,应建立全国和省、市一级的应急物流预案,以确保应急物流的顺利实施。应急物流预案的准备包括应急物流硬件和软件准备两个方面。其中,应急物流硬件的准备主要包括应急物资的储备、应急资金的准备、设备设施的准备和车船道路的准备等;应急物流软件的准备主要包括应急物流的人员准备、信息准备、应急场景的假定和应急措施的制定等内容。应急预案应具有很强的操作性,明确如何筹备组织指挥机构,如何分工完成各项物流活动,采取哪些步骤、措施、程序等。制订应急预案时,涉及全局、危害严重,重大事件的应急预案,应聘请有关部门的领导和专家参加。应急预案制定后,应进行几次演练,总结经验教训后形成几个备用方案,通过专家评审并要经过上级政府部门的批准;如果是各地区的一般性应急预案,也应根据本地区实际情况,针对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和灾难性事故,综合分析制定。

(2)完善应急物资储备系统。增加部级应急物资储备库。应急物资储备库的选址应当以西部地区为重点,并且根据不同地区突发事件的发生频率和破坏程度等历史数据确定不同的储备量。国家应急物资储备库的物资品种由单一的帐篷逐渐增加到主要生活用品,如衣服、食物、火炉、炊具、医疗药品、卫生消毒用品等。不同地区的物资储备种类应当遵循因地制宜原则。在应急物资储备系统中,国家是主体,军队是骨干,地方是补充,市场是辅助,家庭是基点。

(3)建立应急物流配送网络。良好的配送网络将极大地减少物资流转的中间环节,提高供应网络的柔性和效率。救援物资的供应端,供给主体众多,供应物资品种多、批量大,缺乏统一的规格、标签,除物资配送职能外,还需要担负收集、挑选、分类供应救援物资的职责、物资的需求端、需求者众多,时间紧,数量大。因此,应急物流配送网络必须与当时的应急指挥中心、救灾指挥部等紧密联系,并通过应急物流信息体系,及时反馈应急物资流动信息,实现高效的配送功能。

(4)强化信息管理和技术支撑系统。采用先进技术,建立应急物流信息共享和平台。为保证运送物资的及时性和准确性,根据实际情况开发相应的信息网络平台,同时,运输实际过程中,应运用卫星定位系统(GpS)等时刻关注物资的运送情况。

(5)提高管理者整体素质。物流业本身就具有重经验和操作的特点,因而应急物流系统的指挥决策、操作执行、专业技术人员都应具有较为丰富的实践经验,同时具备良好的应变能力,在出现特殊情况时能审时度势,灵活机动地处理并化解危机。指挥决策人员除了应具备丰富经验之外,还应有较为全面的交通运输、信息沟通、地理条件、法律法规等基础知识,在理论与实践的融会贯通中高屋建瓴,运筹帷幄。除了物流专业队伍,工程技术、应急救援、医疗卫生等方面的人员也是应急行动必需的专业人员,由于这些人员所使用的物资与他们本身都是通过应急物流系统运至灾区的,要提高应急物流效率,也必须与他们有效沟通,密切配合。

4.2针对“客观原因”的对策

(1)完善法律法规,建立法律保障。法律保障对处理自然灾害起至关重要的作用。自然灾害应急物流保障中涉及的法律机制实际上是一种强制性的保障机制。汶川应急救援行动使我们认识到,单纯依靠行政命令实施指挥调度不能满足突发事件对应急物流的要求,必须建立完善统一、协调一致的应急物流法律法规和制度体系。我国应急物流法律建设的任务,是将应急情况下物流资源的有效调度规范到法律、法规的框架内,上升到制度层面的高度,克服法律效力层次不一、责任机构各自为政的

弊端,明确政府、社会、企业、个人在应急物流中的权利、义务关系。

(2)加强应急救援设备的投资建设。在应急物流中,专用装备必不可少。不过在国内应急装备尚没有专门的建设和保有,又何况其中的物流装备。目前,国内在应急救灾中,对于装备通常是有什么用什么,所以国家应该加大这方面的资金投入,提高重视程度。

(3)开展知识宣传,重视人才培养。突发性事件一般发生时间短,造成的危害大。为了能够尽量将损失降到最小,平时应该加强突发性事件知识的教育。对于在校学生,可以开设相关讲座,并进行实际模拟演练,让学生学会自救。对于企业单位人员,也应该做一些知识宣传,搞一些报栏,加强宣传。应急物流人才的培养是当务之急。政府、各大高校应联合起来培养应急物流人才,特别是指挥型人才。

参考文献:

[1]王文亮.应急物流中的信息系统建设[J].中国物流与采购,2010(23):30.

[2]欧忠文,王会云,等.应急物流[J].重庆大学学报,2012,27(3):164-166.

[3]杜庆霞.基于自然灾害的我国应急物流合作机制的研究[J].物流技术,2014,33(8):34-36.

[4]何亚洲.自然灾害应急物流管理体系的构建[J],2014(7):277.

应急物流的特点篇10

摘要:本文通过对应急物资库存模型国内外研究现状的相关文献进行资料整合发现,国内对应急物资库存模型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且多数只是从理论层面对应急物资库存模型进行研究,对其定量研究的甚少。相比较而言,国外更倾向于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对其进行研究。

关键词:应急物资库存模型自然灾害

对于应急物资的概念,国内外学者给出了不同的定义。Cart(1992)[1]将应急物资描述为以正确的数量、顺序、地点与时间将应急救援物资运达应急需求点的行为。张旭凤[2]将应急物资定义为相对于自然灾害而产生需求的物资。国内对应急物资的重视是从2003年非典事件开始的,应急物资具体可以划分为几类:一是保障人民生活的物资,主要指粮食、食油和水、手电等;二是工作物资,主要指处理危机过程中专业人员所使用的专业性物资,工作物资一般对某一专业队伍具有通用性;三是特殊物资,主要指针对少数特殊事故处置所需特定的物资,这类物资储备储量少,针对性强,如一些特殊药品。

通过对应急物资库存国内外研究现状的相关文献进行资料整合发现:国内对应急物资库存模型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且多数只是从理论层面对应急物资库存模型进行研究,对其定量研究的甚少。相比较而言,国外更倾向于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对其进行研究。钱佳[3]结合应急物资的需求特性,以不确定环境下应急物资为研究对象,运用模糊、随机等理论和方法,建立在一定的库存服务水平下离散单周期、单物品的应急物资库存模型,得出需求随机、需求模糊随机、需求随机且成本模糊的应急物资库存模型最优订购策略表达式。高建国[4]论述了中央级应急物资储备仓库在地震紧急救援中的作用。高建国、贾燕等[5]国家应急物资储备体系的历史和现状。Santoso[6]提出了一种在随机成本需求求解和容量问题下的供应网络整合设计的思路,通过分析,对于何处应建立应急设施,以及每处设施配置何种物流设施来实现成本最低的模型,并且他还考虑到满足现实需求的容量可能存在不足的情况,因此,将短缺的资金也纳入到了整体成本里。秦军昌、王刊良[7]针对恢复期物资的需求量依赖与相应期物资短缺量的特点,提出了基于跨期的一体化的最优订货量单周期库存模型。按照依赖关系为确定性与随机性的两种情况,分析了模型的解析性质,并在此基础上,设计了解析仿真算法。贾小龙、王雷等[8]在深入研究突发事件下的应急物资保障工作规律之后,分析了我国应急物资储备的现状,提出了基于aBC和aHp的应急物资分类方法。针对应急物资保障的特点,构建了跨期的应急物资库存控制模型和应急物资信息熵模型,为应急物流系统的物资库存控制优化提供了数学基础。丁斌、桂斌[9]考虑政府与供应商合作进行应急物资的实物储备,讨论在政府提前支付部分货款、供应商储备应急物资的库存策略,并从合作博弈的角度,确立了联盟的合作期限与政府提前支付货款比例,实现了在减少政府支出的前提下,动态存储定量应急物资,大幅度延长有效期的目标。朱丹[10]通过剖析供应链应急物资及其系统的内涵,提出了基于经济因素的供应链应急物流系统与基于非经济因素的供应链应急物流系统的逻辑模型及建设要点,并进一步探讨了供应链应急物流系统的信息预警、组织、协调、风险评估等机制建设。

通过以上文献可以看出,对于应急物资库存的研究大部分集中在应急物资库存的理论层面,对应急物资库存的定量研究较少,并且应急物资库存研究在我国起步比较晚,应急物资库存的研究从应急物资概念的提出至今,国内相关领域的学制虽然初步确定了学科研究范围和解决问题的设想,但是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基本上还停留在初步探索的层次上,很多方面还需要继续做深入的和系统的理论和实践研究。

参考文献:

[1]Carterwn.Disastermanagement:aDisastermanager’sHandbook[m].philippines:asianDevelopmentBank,1992:5-25.

[2]张旭凤.应急物资分类体系及采购战略分析[J].中国市场,2007(8):110-112.

[3]钱佳.不确定环境下模糊应急物资库存模型[J].上海海事大学学报,2010(3)第31卷第1期.

[4]高建国.中央级救灾物资储备仓库在地震紧急救援中的作用[J].国际地震动态,2004(8):22-28.

[5]高建国,贾燕,李保俊等.国家救灾物资储备体系的历史和现状[J].国际地震动态,2005(4):5-12.

[6]Santosot.,ahmedS.,Goetschalckxm.,Shapiroa..astochasticprogrammingapproachforsupplychainnetworkdesignunderuncertainty[J].europeanJournalofoperationalReseareh,2005(167):96-115.

[7]秦军昌,王刊良.基于跨期的应急物资库存模型[J].系统管理学报,2009(2)第18卷第1期.

[8]贾小龙,王雷,刘凯峥.突发事件下的应急物资库存管理研究[J].物流技术,2009第28卷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