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学校教育体系十篇学校教育体系十篇

学校教育体系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6:19:46

学校教育体系篇1

【关键词】德育课程隐性课程

一、整体大德育课程体系的第一个组成部分是认识性德育课程

认识性德育课程也称理论性德育课程,它是通过有关思想、政治与道德的知识、观念与理论的学习与教学(育)去促进学生道德认识、道德观念与道德理想甚至道德情感、道德意志与道德行为习惯的形成与发展。这种认识性德育课程与传统的德育课程相类似,或者说是从这些课程“原型”中脱胎而来的。但是,无论在目的与任务、内容与途径(或组织形式)、过程或规律、原则与方法乃至效果的测试与评定等方面,这种认识性德育课程与传统的知识性德育课程有着很大的不同。

总之,这种“知识性德育课程”或“理论性德育课程”,因为其“道德功课”的性质与一定程度的“空洞说教”的缺点,在其对学生的实际影响或“教育”作用上,从积极方面看,能让学生们“学会”或“知道”一些“非道德的”知识或观念,即“有关道德的”知识或“道德方面的”观念,但是,在形成真正的道德认识、道德信念、道德理想、道德情感、道德意志与道德行为习惯方面就收效甚微了。

对于传统的与现行的知识性德育课程的上述缺点,不少欧美国家采取了不同形式的改革实验。在其中,最值得我们重视、研究与借鉴的是柯尔伯格的认知——发展的德育方法,特别是他所创导的课堂道德两难问题讨论法及其德育课程的理论与方法。作为德育课程及其教学领域的一种新探索,它对于学生道德判断发展和道德行为成熟是有积极作用的;同时,它作为一种特定的道德教育方法,某些方面是有限度的;当这一方法与其他教学活动和社团活动及各种隐性课程相联系时,其作用将得到保证和扩大。在我国学校认识性德育课程及说理、讨论、辨别等德育方法的建立、改进、发展与实施过程中,这种课堂道德两难问题讨论方法与道德推理课是值得批判性借鉴的。当然,借鉴国际经验,建立适合中国实际的科学的认识性德育课程,特别是德育课程的教学方法与途径还有待于大量的比较研究、探索创造与验证性实验。

二、整体大德育课程的第二个组成部分或第二类是活动性德育课程,也称实践性德育课程

有关活动性德育课程的第二个重要问题是它的外延的界定与内涵的确立问题。从表面上看,我们可以将传统的与现行的德育“课程”体系中的各种课内外与校内外的班组、团队会活动与最近几年在我国兴起的“社会实践活动”作为这种活动性德育课程的“原型”。但是,与此同时,在这两者之间,无论在课程的外延或范围(数量)上还是在内涵或本质属性上都有着明显的差别。

在我国学校,通过各种活动、实践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与道德教育,历来是受到普遍重视的,而且积累了不少好的传统与经验。从形式上看,可以归入我们所称的活动性德育课程范围(尽管从内涵上看还值得研究)的有:专业实习与毕业设计(包括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教学实习、毕业论文与毕业设计等)、社会考察与社会调查、公益劳动与社会服务(包括咨询服务、课外学术活动等)、军事训练与勤工助学。此外,如实验、练习、作业、音体文娱活动等等也对学生品德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在最近十几年中,社会实践活动作为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得到了广泛的开展、发展与研究。它既是一种广义的教育、教学活动,也是一种特定的德育活动。在社会实践活动的形式和内容各个方面,不少学校作了系统的、制度化的探索。这些社实践活动不仅对专业学习来说是必要的,而且对学生思想、政治与道德方面的素质的发展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前述种种历史传统与新的探索对于建立活动性德育课程是一个宝贵的经验;但是,这种活动性德育课程的建立需要一个广泛借鉴古今中外的经验与理论,并在此基础上经过逐步的、反复的、漫长的科学探索与实验的过程。

三、隐性课程的思想渊源

1.与认识性德育课程并存的是第一类隐性德育课程。

第一类隐性德育课程的第一部分实际上可指学校中专门的、旨在德育的知识性、认识性或理论性的课程,如公民课、大学生修养课、政治理论课等课程中隐含的德育因素。专门的认识性德育课程有其预定的目的、内容与作用,但是,学生从这些课程中“学会”或“获得”的并不一定就是这些课程的设计者与传授者所预期的结果。

当然,应该注意的还有其消极作用。教育社会学家们曾讨论过隐藏在历史、宗教、语言、文学等课程中的“教材作者的幽灵”问题,即教材作者、教学材料或内容的设计者与提供者以及教师在价值观、道德观上的偏见、曲解与错误的问题。这些因素中有些是被有意地放入课程内容之中的,有些是无意地隐含在正规的课程内容之中的,有的连作者与教师都没有意识到它们的存在与作用。如历史课本中的民族主义、种族主义因素,宗教、语言文学中的性别歧视与社会阶层偏见。

2.与活动性德育课程并存的是第二类隐性德育课程。

在这种活动性德育课程中,前半部分是显性的、正规的活动性德育课程;后半部分是隐性的、非正规的活动性德育课程,从整个隐性德育课程体系看,这是第二类隐性德育课程。当然,即使在前半部分正规的、显性的活动性德育课程中,也有隐性的育德因素包含其中。

学校教育体系篇2

论文摘要:体育与健康相结合是顺应世界教育改革的趋势,也是贯彻和落实国务院提出的学校体育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学校体育教育视为学校健康教育范围,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力求通过体育与健康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

1.前言

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颁布后,教育部根据《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和《国家基础教育改革指导纲要》,决定在全国学校推行体育与健康教育课,“健康第一”作为中国学校体育的指导思想被统一了起来。这引起学校体育界和社会上极大的关注和热烈的讨论。学校开设健康教育学课,不仅有助于我国健康教育事业的发展,而且对学校培养目标的实现,特别是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文、道德水平,将起到重要的作用。健康教育与体育教育两者之间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究竟如何,需要我们对它作一个详细的了解。

2.健康教育和体育教育的含义

现代社会,健康已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早期,人们对健康的认识更多偏重于躯体方面。例如《辞海》对健康的解释是:“人体各器官系统发育良好,功能正常,体质强壮,精力充沛,并具有良好劳动效能的状态”。这种健康观是以生物学观点来看待健康问题的。随着社会的发展,由于现代社会生产、生活方式对人类健康的负面影响,人们对健康的关注程度不断提高,人们在关心自己躯体健康的同时,逐渐认识到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和周围的生存环境存在着必然的联系,认识到人的心理和社会因素既是构成健康的关键因素,又对躯体健康存着直接的影响,于是,人们的健康概念开始趋向完善。20世纪30年代,美国健康教育家鲍尔提出:“健康就是人们身体、心情和精神方面都有自觉良好、活力充沛的一种状态”。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提出了一个明确而全面的定义:“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不虚弱,而且是在身体、心理和社会各方面都保持完善的状态。”即健康是三维的,包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

健康教育是以传授健康知识,建立卫生行为,改善环境为核心内容的教育。健康教育的目的就是鼓励人们采用符合健康要求的行为和生活方式,改善、达到、维持和促进个体及社会的健康状况。健康教育的实质是一种教育促进和干预活动,通过有目的的干预过程,使人们能保持有利健康的行为,从而预防疾病,增进身心健康,提高生活质量。学校健康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体育是体育事业的基础,学校体育使青少年身体完美、身心健康发展,学习锻炼身体的基本技能和知识,养成一生对体育锻炼的习惯。学校体育的目的是:指导学生锻炼身体,增强体质;使学生掌握体育的基本知识和运动技能,学会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养成经常锻炼身体的习惯,逐步提高运动技术水平;向学生进行共产主义思想、品德教育,树立良好的体育道德风尚。

3.学校体育教育与健康教育的关系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坚持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相应的条件,依法保障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学习的基本权利,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教育规律,使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得到发展”。当今提倡的素质教育理念,其中最有积极意义、最关键的一点就是着眼于以学生发展为本。体育教育促进的学生发展,是一种整合的人格的全面发展,而不仅仅是技能技术的片面发展,所以不能仅凭借学生的运动成绩来判定体育的优劣。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发展,应是学生具有自身个性特征的发展,“因人施教”、“率性而教”,而不仅仅是统一模式、统一标准的体育发展。教育是形成未来的一个主要因素,教育必须培养人去适应变化。学生的体育发展应在其原有的基础上可持续发展,其体质、健康会逐渐体现在他们今后很长的工作、生活过程中,而不仅仅以学校课堂中技能技术和成绩的获得为终点。因此体育教育不仅要立足学生现在,还必须面向学生未来。

体育与健康相结合是顺应世界教育改革的趋势,也是贯彻和落实国务院提出的学校体育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学校体育教育视为学校健康教育范围,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力求通过体育与健康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学校健康教育和学校体育对实施全民健身起着重要的作用,那么学校健康教育,应该在体育教育原有的学科体系中融入现代健康教育的内涵,以人的健康的整体发展为特征,使体格和人格相统一,促进人的身体、精神、情感、智力充分和谐发展。

4.结语

健康教育不仅能健体还能育人,它为德育智育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健康教育在当今的学校体育教育中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可以说,健康教育是学校体育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又是学校体育教育的重要手段,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起着特殊的作用和影响。

参考文献:

[1]李祥,梁俊雄.学校健康教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李祥,吴纪饶.学校健康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3]郭树华,丰强.健康教育与学校体育教育[j].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2.

学校教育体系篇3

ChenLiang;XuJingcai

(Xi'anmedicalUniversity,Xi'an710021,China)

摘要:为满足疾病预防、延长人类寿命和提高人类生活质量的医学生培养新要求,提高医学院校体育教学质量,本文剖析了近年来医学院校体育教学质量评价现状,并对评价体系进行探析,提出相应建议。

abstract:inordertomeetthedemandsoftrainingmedicalstudentswhoseresponsibilitiesarediseaseprevention,extensionofhumanlifeandraisinghumanlifequality,andimprovesportsteachingqualityinmedicalcolleges,thispaperanalyzesthestatusquoofevaluationofmedicalschoolsportsteachingqualityinrecentyears,analyzestheevaluationsystem,andmakesrecommendationsaccordingly.

关键词:医学院校体育教学质量评价

Keywords:medicalcolleges;sportsteaching;qualityevaluation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29-0171-02

0引言

新时期社会对医生的职责要求不仅是救死扶伤,而是要做到疾病预防、延长人类寿命和提高人类生活质量。终身健康的实现必须以终身健康的意识和习惯为基础,传统医学院校体育教育对学生着重技能传授的教育观念以及教学方法已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体育教育需承担培养终身体育锻炼意识[1],掌握体育锻炼指导方法等职责以满足社会对医学生的要求。教学质量决定人才质量,建立合理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不仅能对体育教师的教学质量进行科学、有效的评价和管理,而且对体育教师的教学和学校的体育教学管理都能起到很好的导向作用。

在实际工作中,高等医学院校注重各科教学质量评价的共性,而忽视各科教学质量评价的个性,针对医学体育教学特点进行的教学质量评价的研究与实践甚少。为满足新时期社会赋予医学体育教育的新职责,医学院校体育教学更应具有自身教学特点和更为合理的评价体系,进行学院校体育教学质量评价的研究有着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1教学质量评价的功能与意义

1.1教学质量评价的功能评价的最主要功能是改进与调控,教学质量评价以促进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为主要作用,同时还具有其它作用。教学质量评价的内容、标准和指标在影响着教师和学生努力的方向,对教学工作起着导向作用。通过教学评价的反馈信息,指导与调节教学活动,从而增加教学活动的有效性;教学评价可以调动教师教学工作的积极性,激起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因,维持教学过程中师生适度的紧张状态,提高教学效果。

1.2教学质量评价的意义医学院校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应用,以价值工程的理念,通过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来确定教师的最小投入和可能取得的效益。采用最恰当的方式和手段开展最有效的教学活动,提升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可以使教师在教学互动过程中帮助学生发展良好的个性,为有创新性地学习打好基础,使教师不断更新医学人才的质量观和素质观,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医学人才,实现人才的全面发展。

2医学院校体育教学质量评价现存问题

各个高等医学院校积极实施质量工程,狠抓教训质量,完善评价体系,但在实践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更没有就体育教学实际制定单独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对体育教学质量评价针对性不强,效果不佳。

2.1体育教学质量评价标准过于强调量化,指标没有体现医学体育的特点量化评价虽然具有定量、直观、简便易行的优点,有学者[2]对体育教学质量评价指标的量化进行了研究,但仍未有结合医学体育特色进行指标体系进行研究。同时,教学是一个复杂的劳动过程,并非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适合于数量化评价。单纯的分数也并不能反映学生学习质量和教师的教学效果。所以过分强调量化,反而会适得其反,削弱评价的科学性。医学院校教学质量评价所采用的标准多为全校统一的一个标准。体育课程不同于其他课程,以实践技能教学为主,而学校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往往以理论教学评价为主,指标体系在很多方面并不适应体育教学质量评价,而体育院校的质量评价体系又没有体现医学体育的特点,现行的各种量化指标很难适应医学院校体育培养目标,急需进行完善。

2.2体育教学质量评价内容过于片面性医学院校体育教学质量评价注重课堂教学[3],而忽视对师生课外的教学和学习活动,教师对学生体育锻炼意识的培养;评价标准注重教师教学基本功的考察,而忽视了教师教学研究能力和教师人格等因素在教学上的体现。这样的评价是一个不完整的评价,很难实现理论上教学质量评价的功能和意义。

2.3体育教学质量评价功能缺乏引导性和激励性教学质量评价的指导思想是“以评促教、以评促学、以评促改、以评促建”。但在实际操作时,一般都只强调其监督作用,侧重检查与考核,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评价的引导和促进作用。重视评价,而忽视总结和推广优秀经验;重视奖励,而忽视有针对性的提出解决方案。这反映出对评价目的的认识是不够充分和全面的,要真正起到评价的引导和激励作用,需要每位评价的参与者积极努力。

3医学院校体育教学评价体系改革对策

3.1有针对性地制定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指标体系是评价的基础和依据,对评价起着导向作用。而评价指标体系的科学性、合理性决定评价研究的发展。针对医学体育学科特点,制定指标体系,突出专业特色,在传统技能学习评价基础上,突出体育医学理论知识掌握,体育意识养成等方面的评价,以评价促进教学内容与质量的提升;在指标确定上,体育教学中的技能掌握,意识养成中的很多方面并不适合定量评价,应走向定性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的道路,将量化评价的结果作为质化评价的基础,质化评价的方法作为量化评价的指导[4],二者相互结合,可以取长补短,更好地发挥各自的优势。

3.2丰富主体,全方位进行教学质量评价教学质量评价过程是评价主体对教学活动的价值判断过程,容易受到评价主体自身和周围因素的影响。评价主体应在以学生为主体的原有模式上,进行师生自评、教师评价、学生评价、同行评价、教学主管部门评价相结合的评价;体育教学质量评价在对学生身体素质评价,掌握技能评价的基础上,增加学生以医学理论指导体育锻炼实践能力评价,自身体育锻炼意识的评价以及体育意志品质评价,以促进教学活动对学生更为全面的培养。

教学评价的阶段应是准备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与元评价相结合,课堂评价与课余评价相互补充。医学院校体育教学质量评价对教学准备,教学过程,教学结果进行评价,而对评价结果进行评价,也就是元评价的重视程度不够,不利于评价指标体系随教学的改革而不断改进,应予以重视。而评价往往没有涵盖学生业余体育锻炼情况,现在社会对学校体育教学的概念已经从课堂教学提升到体育竞赛,课余体育,体育意识,体育意志品质的全面教育的大体育概念,单纯对课堂教学过程评价的评价目标应随学校体育概念的外延而扩展,体育教学质量评价应更立体,以促进体育教学的不断提升,以满足新时期医学生培养目标对体育教育的要求。

3.3创新评价形式,充分、合理利用评价结果教学评价的手段是影响教学质量评价准确性的重要方面。现在,医学院校还是用手工操作进行教学质量评价,教学质量评价通过网络测评系统来收集学生对教学质量的评价信息,通过测评成绩反馈系统来对教师或管理部门反馈教师的教学信息,更有利于教师改进教学、管理部门正确决策。

我国高等医学院校对评价结果的合理利用不够重视。我们应该注意把结果及时反馈给被评者,让被评者根据评价及时改进教学,同时对得分较高的教师应找出其优点所在,并总结经验,以利于教师相互探讨、学习和提高;对得分较低的教师应组织专家、教授,帮助其查找原因,对症下药,使他们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对评价的结果要进行分析、存档,进行规范系统的管理,可为提高教学质量评价水平提高物质基础。充分、合理利用评价结果,促进体育教学质量提升,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总之,随着教育评价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医学教育模式的转变。对医学院校体育教学评价提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现代体育教学评价由关注终结性目的向关注评价的形成性目的发展;评价的指标由单纯量化统一指标向量化、质化结合的专业化评价发展;评价主体由一元向多元发展;评价的方法向综合化、多层次、开放性发展;评价阶段向更全面、更立体发展;现代教学评价应积极创新形式、合理利用评价结果、树立发展性的教育评价理念。

4小结

教学质量决定人才质量,评价体系保障教学质量,体育在现代医学生培养目标中承担中重要的教育作用,是不可或缺的重要教育环节,具有独有的教学特点。医学院校应针对体育课程的教学特点进行的教学质量评价的研究与实践,满足医学生培养目标和保障体育教学质量的要求。本研究在医学院校评价体系的现状及发展方向进行了探讨,对评价指标进行了分析,而定量评价各指标在实际执行中的权重,定性评价的方法仍需进一步进行研究。

参考文献:

[1]刘忆湘,张先义.以终身健康为目标的大学体育课程体系改革研究[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137-140.

[2]方强.高等学校体育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层次分析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0(5):109-112.

学校教育体系篇4

关键词:学校音乐教育导论;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就高师音乐学专业来说,其培养目标就是培养具有社会主义思想价值观念和音乐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应用型人才。实践教学在学校音乐教育导论课程中其对于深化理论学习、知识的获取、学生课堂教学技能培养以及教师综合素质的获得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如何突出应用为本、需求导向的要求,构建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求的、符合跨时代性和超前性的音乐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的学校音乐教育导论课程实践教学体系,是每一位教学论课程的教师所要必须研究和重视的问题。我们都清楚,学校音乐教育导论课程的实践教学多年来一直都是相对薄弱的环节。由于种种因素,学校音乐教育导论课程,特别实践环节方面,在课堂教学能力的训练上存在一些缺失。像有些课堂教学技能的训练往往只是停留在“书面状态”,而缺少实践领域的感受。因此,构建层次分明、相互衔接的学校音乐教育导论课程实践教学体系是十分必要的,也是实现该课程高质量的重要保证。

一、学校音乐教育导论课程的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是理论应用于实践的重要尝试和探索,也是不断完善理论、升华理论的重要渠道。学校音乐教育导论课程属于学科教育学的范畴,理论与实践并重的特点十分鲜明,课程的学习过程为理论——实践——再理论——再实践的循序渐进。学校音乐教育导论课程的许多内容,要通过实践环节去理解和掌握。因此,课程的实践训练显得尤为重要。通过这种训练,检验理论学习的情况,提高学生在音乐教育、音乐课堂教学、课外活动指导,现代教学技术应用等方面的能力,为毕业实习及今后从事音乐教学工作打下基础。学校音乐教育导论课程实践教学应是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为主的完整教学体系。实践教学是教师实践性知识的重要来源,教师专业能力形成是在把教育理论转化为教育实践的过程中实现的,不仅需要实践来培养,更需要在实践中实现构建。而我们现在的学校音乐教育导论课程的教学由于在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方面缺少足够的认识,实践教学过多的只是侧重于的课堂某些环节,并没有真正从实践教学自身的需求出发,实现教学内容与教学实际的有机结合,课内、外教学结合,没有真正从整个课程出发形成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这大大的影响到了实践能力的形成与发展。我们都知道,学校音乐教育导论课是从教学实践中来的,其理论形成后又返回教学实践,对实践进行指导。离开了实践,学科教学理论就会显得空泛无力、操作性不强。如果只是蜻蜓点水式地做走过场的实践练习,那既没有实践效果,也就实现不了教学目标。因此,实践教学体系在保证和贯彻实践教学内容实施与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它可以将实践教学环节按照课程进程、按各种专业技能和教学技能等层次,落实其目标和任务,加深学生对抽象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把握,丰富和发展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提高学生实践能力,让学生在实践教学中形成基本的能力。实践教学的根本任务是教会学生“做”。学生通过实践对课堂上所学的理论与课堂教学技能进行验证、掌握,感知音乐课堂与音乐教学,认识音乐课堂与音乐教学,从而从“认识”、“理解”变为“会做”。

二、学校音乐教育导论课程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的基本框架

音乐学专业实践教学应体现以专业理论为基础,以教育能力为核心,以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为目的。实践教学体系的内容建设,应在课程中突出利用实验实践的教学方式来进行教学的特点,运用实验环节配合理论教学,使学生可以更好地领会教育理论运行过程中的实际经验和感性知识。实践教学体系框架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实践理论部分,而是实践技能部分。学校音乐教育导论课程实践教学内容包括实验、实习、实训、社会实践、课程设计等,在层次上,可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次实践为基本实践;第二层次实践包括课堂教学的基本、综合性和设计性实践,如教案的撰写、教学目标的设计、环节的设计、教学方法的运用,等等;第三、四层次实践以综合性和设计性实践为主,更多的是在针对具体内容、具体案例进行实践。在实践教学体系中,围绕培养目标,把实验实践教学具体目标分解为两个层次和多个模块来实现,突出基础性训练、综合性训练和开放性训练,并按照综合性与设计性实验实践相结合、单元理论实验实践项目与选择性实验实践项目相结合、校内实践教学与校外实习相结合的原则,优化实验、实践项目,合理筛选实验实践教学内容,重点是合理设置证据实验、案例教学、模拟课堂、教学实习,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建立起综合型、设计型、创新型、实验实践比例适当、实践课程模块化的实践体系。

三、实践教学构建的基本原则

学校音乐教育导论课程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从学科角度出发,应当体现出对学校音乐教育教学过程的优化控制思路及其目标实现的唯一性,真正体现出实践教学的价值意义、科学性和符合音乐教育特征方面的可操作性,要真正体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知行统一、注重能力培养的理念。要坚持以实践方式改革为目标,突出课堂实践应用能力培养,包括教案撰写、备课等方面。据此,我们在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上要依据这样几个原则:①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原则。即在理论教学中将实践环节一同设计,以理论教学所涉及的知识为实践内容,让实践为理论学习服务,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自然结合,防止单纯的理论或单纯的实践。这样,理论和行动才能一致。②系统性原则。即要求把整个课程的实践教学视为一个整体,从整体出发,设计各分支的实践教学,使整个实践教学完整、平衡,具有层次性,从宏观到微观层层深入,形成一个不可分割的实践体系。因此,在构建时,应该将各个分支的实践放到大实践的整体中去权衡,以整体实践的总目标来协调各个分支的目标。③分类整合原则。依据课程的不同内容把实践教学体系分成不同类型,抓住内容与内容之间的特点、内容与学生已有的经验之间的联系,从整个课程领域出发,将实践教学加以统整合与设计,确保实践教学的整体统一。④能力评价原则。即从实践态度、解决理论学习问题的实践能力、课堂问题查找的实践能力和课堂教学技术操作实践能力四个方面对实践教学进行评价。笔者认为,实践体系能否在能力培养方面发挥作用,只能通过实践反映出来。实践中所呈现的一部分是学生自己的实际表现,另一部分是评价者通过自己的观察所看到的、感受到的。能力评价标准应贯穿整个实践过程,以实践为主线,评价所有可能涉及到的问题,具有一定的操作性。

四、实践教学体系改革设想

1.实践教学体系

过去学校音乐教育导论课的实践教学体系,由于受传统音乐教学思想的影响,一直把单纯的教案设计、目标的制定、备课等实践教学内容依附于相应的理论课程上。而实际上,这些应当在实践训练中反复练习才能获得,否则,就违背了音乐课堂教学的基本规律。为了构建新的实践教学体系,必须改变传统做法,优化重组课程内容。以基础理论实践教学、专业实践教学、综合实践教学、课堂教学实践活动四部分构成实践教学体系框架,按照教学的进程,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训练,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配合理论与典型案例、课例录像资料、设计案例主题例选、课堂见习、专业实习等,形成与理论实践相辅相成的实践教学体系。在不同的内容上,可做适当变换。小学音乐教学内容以歌唱和综合游戏课为主,初中音乐教学内容以歌唱课、欣赏课和综合课为主,高中音乐课程以音乐鉴赏课内容为主。对实践教学层次体系的改革,主要是按照课程培养目标和学习内容的要求,按初、中、高三个层次设计实践教学,形成不同层次、突出应用能力的实践训练。初级层次主要是以基本理论内容的实践训练,配合选用与之相对应的中小学音乐教材进行实践训练,重点强化学生的基本能力,积累实践认识。中级层次主要对学生进行专题设计训练,比如教学目标的制定、教案的正确书写,让学生多讲、多写。多讲主要是学生通过对教学目标的陈述,在强化学生设计能力的基础上,拓展设计的视野。多写主要根据所布置专题任务,用所学的知识写出教学设计的设计理念。高级层次主要是进行一些综合性的实践训练,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在校内外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在实际实习岗位上进行教学实践。另外,许多学校为了激励师范生重视基本教学技能的学习与掌握、提高未来教师的执教能力,举办各种教学竞赛,如课堂教学设计竞赛、微课比赛、说课比赛等,这也可以划到高级层次的范围内。在这些既独立又相互关联的实践活动中,把教学实践能力的建构循序贯穿在全过程。

2.实践教学内容

在实践教学内容改革方面,可以以学校音乐教育导论课程教学“理论为引导,实践为关键”的特点为突破口,重点解决课程理论学习与实践脱节的问题;解决高师音乐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与基础音乐教育需求不适应的问题,从纵向和横向二个维度,通过教学设计课程资源库的构建,进行实践教学内容的改革和建设。纵向方面,主要从基础理论知识出发,到设计实践环节与学生能力的构建,并通过专题实践、课堂教学专题设计、实习报告和毕业论文的撰写,培养学生的整体能力;横向方面,借助案例教学、模拟课堂、现场教学等多样化的训练手段,持续提升专业实践能力。在实践教学内容的改革上要注意这样几个问题:精选实践内容,保证基本技能的训练;突出课堂教学技能视域下音乐课堂教学实践内容,强化专业特色;创新思维的启发与和创新意识的培养。结合基础性实训、综合性实训、设计性实训不同层次的实训项目,调整内容,突出学生创新性、探索性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综合运用学科知识、教学技能的能力。将实践教学体系真正发挥出总体功效,真正起到驱动、引导的作用。

3.实践教学组织和考核

改革实践教学的组织是实现实践教学目标的一种手段。如何安排课程教学进度、教师的遴选、备课、学生学习的检查与学习后的信息反馈等,都需要考虑细致,合理安排。这样,既保证了实践教学的任务和目标圆满完成,同时又约束和规范学生实践的行为。否则,实践教学的目标和计划就难以实现。实践教学的组织要依据这样两个条件,一是遵循整体实践教学任务,与教学总目标保持一致;二是统筹实践教学与理论密切结合。这样,在实践过程中教师和学生能知道自己做了什么,存在哪些问题,哪些地方需要改进。就具体内容来说,实践内容由任课教师根据课程教学进度,从目标上来看,要充分体现培养能力为主的教育理念,凸显能力的培养,以学生“能干什么”作为整个实践教学的中心目标,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自主选择灵活参加。学生通过实践环节,一方面巩固了课堂教学成果,另一方面培养自己教案设计、目标的制定、备课等实践能力。由于与普通的理论教学有明显差异,因此,实践教学的考核不能简单地用分数做测度。考核过程应对学生实践的全过程进行考察和评价,包括实践的前期准备、实践过程中的态度,以及实践结果等。教师应根据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各个环节的表现以及所呈现出的能力进行评判,从实际设计能力的提高、实践能力的形成、综合素质的提高进行综合考核。例如,在音乐教学设计这类实践训练强调的是对学生基本知识和实践技能的培养,因此其考核除了要体现对实验理论的掌握外,更重要的是要反映出学生在实践方法、设计理念、具体运用等方面的特点和能力。

4.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为了使实践教学能更好地开展,要利用学校所在地的地域优势,根据不同学校的特点,选择最为合适的中小学作为实践基地。在实训基地建设上,结合自己学校实践教学特色,与实践基地和实践指导教师进行全方位、深层次的合作。通过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与实践,为学生提供鲜活的实践场地;配备相应校外指导教师,开展多层次的实践训练,借助实践基地多功能设施和相应的资料,进行专业化的训练,营造“教学实践”的训练环境。

作者:冯巍巍单位:山东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尹爱青.对“学校音乐教育导论与教材教法”课程的思考与分析[J].中国音乐教育,2008,(12).

[2]冯巍巍.新课标视域下音乐课程实践性的思考[J].课程•教材•教法,2014,(7).

学校教育体系篇5

【关键词】学校体育素质教育体育教育

学校的目标是培养高素质人才,以供社会发展所需。因此,人才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国家的未来。体育是学校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应在人才的培养中发挥着积极作用。

一、素质教育中的学校体育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学校体育日益受到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传统观念不断受到挑战,新的观念不断呈现,特别是经济同新型的工业化、信息化道路转变,必须发挥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重要作用,注意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改善经济增长素质和效益,这就对一代新人的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积极推进卫生体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开展全民健身运动,提高全民健康水平。体现出素质教育更加受到教育界和体育教育界的关注,为此,对处于当下的学校体育如何适应社会的需要,我想提出如下意见:

(一)转变观念,以终身体育为指导,构建学校体育的框架体系

当前,一场以建立终身体育观念等为重点的体育教育思想在体育界已形成一个共识。学校体育已不再认为只是在校期间的体育教育活动,而是把在校期间的体育效益与学生的终身受益联结,从而激发学生主动学习体育的意识,把接受体育成为学生个体的内在需要。这与压抑学生主动发展的“应试教育”不同的素质教育则是调动全体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作为身心协调发展的自然追求乐趣的过程,学校体育的职责不仅为学生在校完成繁重的学习任务作身心健康的准备,而且还为其毕业后的职业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休闲生活、娱乐生活等需要做准备。

(二)提高体育教育质量作为素质教育的突破口

重智轻体松德是“应试教育”的顽固表现,在实际工作中,由于多种因素造成体育教育到不了位。从当今实际出发,可以认为,体育教育落实之日即是素质教育落实之日。同时,在体育教育过程中,还要提高学生体育文化素养。对体育课程、教育内容、方法、模式和现代化教学手段,都要适应学生的身心特点,着重体现学校体育的文化体育功能,培养学生对体育的科学态度,从而达到提高学生体育素养的目标。

(三)建立合理的课程结构

当前,在体育课程结构设计存在的问题,主要是没有把体育知识技能同体育实际锻炼结合起来,对运动项目和运动技术没有简化,其结果是运动技术没有学好,体质也没有增强。因此,在设计教学过程时,要结合终身体育观念,要以学生心理趋向和认识规律主线设计教学,强调教学过程的内在的逻辑性和外在的轻松愉快。在教学中,可采用选择式教学,学生可选择不同项目组合与不同的教法,甚至在同一项目的不同层次上进行更大范围的选择,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体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一)体育教学能多途径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

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体育教学的内容丰富多彩,结合各项运动的特点,运动项目的内容,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是行之有效的途径。在田径教学中,教学内容丰富,锻炼形式多样。可田径教学的特点,教学手段较简单,容易产生枯燥无味,教师依据教学内容的思想性,可行性,教育学生培养学生的勇敢、坚毅、果断、吃苦耐劳的良好品质。同时促进人体新陈代谢,提高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及其内脏器官的功能。在球类运动教学中,发挥球类运动娱乐性、对抗性、集体性和群众性等特点。培养既有勇于取胜,逞强好胜的心态,又要有虚心好学,团结友爱的态度,既有集体荣誉感,又要反对个人英雄主义,通过体育教学培养学生互相关心,互相友爱的思想道德素质。在健身健美类教学中,通过教学的手段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方面能力,完成动作的良好姿态,有其在完成动作的过程中强调对学生心理方面的培养,增强学生相互间的保护及帮助,增强学生完成动作的自信心,增强学生之间的交往能力,培养感情的友好交流。在国术教学中,培养学生机智灵敏、勇敢顽强、不怕困难、勇于进取的优良品质,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发扬爱国主义精神。在体育理论教学中,结合理论教材的内容,选用革命导师,世界伟人或者英雄的先进事迹,以及他们从事体育锻炼的故事,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国际主义教育,培养爱国爱家之心。

(二)体育教学能造就良好的心理素质

体育教学中重视方法,手段的娱乐性,学生在活动中获得兴趣及快乐,让学生喜欢活动,以满意、快乐及良好情绪中培养优良的个性品质。调节和改善强迫和忧郁等不良心理情绪。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体育教学中的互相交往性加强。在教学过程有意识是多让学生与学生之间开展交流、互相帮助,创造融洽的人际关系和教学气氛,让学生的身心健康得到良好提高。体育教学中注意强调形式的集体性,活动中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最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的是集体活动,集体活动不仅可以培养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融洽关系而且可以提高交际能力,这对患有忧郁、人际关系敏感和偏执的学生具有很好的教育和调节作用。

(三)课外体育活动及运动竞赛强化全面素质教育

课外体育活动及运动竞赛是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经常组织开展课外活动和竞赛不仅可以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增强学生体质,更能从中不断地强化学生的素质教育。

三、在实施素质教育中对学校体育的认识

(一)学校体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

强调实施素质教育并非是对过去学校体育的否定,我们充分肯定基础教育的成绩,而不是对我国现行基础教育的概括,过去学校体育存在着两重性,有适应素质教育要求的一面,也有不适应的一面,强调在学校体育中实施素质教育,不是对过去完全否定,而是要克服“应试教育”的消极影响。

(二)体育考试,比赛与素质教育关系

考试不是“应试教育”的专利,比赛也不是竞技体育的专利。“应试教育”采用考试,比赛,素质教育也采用考试,比赛,但两种考试,比赛的目的不同,内容和方法也不同。

(三)体育课程与素质教育的关系

学校体育中实施素质教育是通过多种多样渠道进行的,体育课是课程计划规定的必修课,有教师指导,有时间保证,有大纲、课本,它能保证素质教育对体育要求的实施,所以体育课堂教学是学校体育中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途径,它与课外体育相结合共同实现素质教育对学校体育的要求。

学校教育体系篇6

关键词:高校;体育教学;创新;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3)52-0009-02

创新教育是造就高素质的创造人才的基本途径,作为教育重要环节的体育教育也从基于自身发展和社会的需要,进行了教学创新的探索。所谓教学创新就是要在各个教学环节渗透创新思想,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一个主动参与、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的空间和机会,使学生的学习过程真正成为一个主动的过程、创新的过程、个性化的过程。这一理念与体育教学改革的进展息息相关,是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与发展的必然结果,同时也为体育教学的改革与发展开辟了新的研究领域,对于高校体育教学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对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现状分析,提出高校体育教学创新应从教学思想观念、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以及教学考核评价等方面进行创新,旨在构建高校体育教学创新体系,为创新理论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落实提供参考。

一、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现状

1.健康教育与素质教育指导思想的确立,但未能真正落实。指导思想是体育教学达到实际效果的前提和重要保证。近年来高校体育教学指导思想是以学生增强体质,增进健康为主,即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同时培养学生体育能力,养成终身体育的习惯,注重学生个性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这一指导思想的确立为今后高校体育教学指明了方向,有力地促进高校体育教学的改革与发展。但是,这一指导思想并未在体育教学中得以真正的实现。

2.教学内容改革广而不精。综观现今高校体育教学内容,还一直沿袭以竞技体育项目为主。随着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学内容的改革,虽有很大起色,但是重技术轻理论的教学局面并没有完全打破。理论教学时数所占总教学时数的比例还相对较少。在专项教学模式中,还是注重技术的教学,这与改革前并没有本质的区别。而且,教学实践中缺乏对学生自我锻炼意识和习惯的培养

3.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未能获得突破。在教学过程中,教学的方法和手段仍然十分单一,教学过程不能满足学生的全面需求,从客观上讲教学过程还是老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不能够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发展,不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也不能够与时俱进,培养现代社会高素质的人才。

4.考核评价体系单一。体育课成绩是评定学生体育成绩的标准之一,也是评估教师教学质量的重要依据之一。以往体育教学课程评价偏重于技能的评价,基本上采用竞技评价方式,实际上对学生体育课的评价还是被误导为对学生的运动能力的评价,其结果导致很多身体素质差,上课很认真的同学得不到认同,极大地伤害了他们的学习主动性,有的同学甚至产生了逆反的心理,对这部分同学而言,实际是一种打击。

5.场地设施缺乏。场地设施是体育教学的基本保证。由于场地设施缺乏,女生锻炼场所和项目大大缩小,极大地限制了女生参与体育锻炼。

二、高校体育教学创新体系的主体内容

通过针对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现状的分析,揭示以往的高校体育教学中的这些缺陷,是为了在继承和发展的基础上有所突破,使其更加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人才培养的新需求。因此,高校体育教学改革要注重创新,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论述。

1.转变教育思想,树立全面的教育观。教师要从对教学和课程本质的认识,在教学过程中,首先应给予学生先进的教学观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俗话说:“观念先行,行遍天下。”树立学生良好的学习观念是体育教学的前提。其次,增进教师的服务意识,老师应放下身段,更好地服务于学生,他们需要什么你就能给予他们什么。老师不再高高在上地讲授,学生也不再唯命是从地学习。只有这样,老师才能平等地对待学生,学生也才能在民主的学习环境中,不断地审视自己,提高自己。

2.建立新的教材体系,教学内容不断延伸和拓展。高校体育要从较单一的竞技项目向健康型、娱乐型、竞技型、社会型等多样化方向发展,建立起实施性强、体现多种功能、学生喜爱的、符合实际情况的教材体系。同时要打破体育技术课与理论课分离的局面,增加理论选修课,把体育理论知识与其他领域的理论结合起来,如开设体育人文学、体育美学等,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受体育的知识和文化。此外,高校体育应从学生的实际能力和兴趣爱好出发,设立多种运动项目,注重培养学生自己喜欢运动项目,并逐渐培养成优势项目,不断满足大学生个性全面发展的需要,有利学生充分掌握运动技能,为终身体育提供有力的支持。

3.教学模式创新。体育教师应根据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结合自己的持长,不断地进行教学模式的改革和创新。这种创新应体现新颖性、灵活性和能力性。

4.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创新。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单一呆板的教学方法,难以使学生参与教学活动,抑制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发展。因此,高校体育教师要重视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创新。①教学方法的创新,在教学方法上,教师应认真备好教材,备学生,备教案,没有最好的教学方法,只有最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方法,教师只有根据教学目的、任务以及教学内容等特点,从实际出发,不断创新,始终保持教学的新颖性、生动性、知识性、趣味性、多样性,努力创造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②教学手段的创新,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各种现代化的视听手段在教学领域中得到了普及,极大地丰富了教学中传递信息的途径,不仅提高了教学效率,而且使得教学形象生动,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学习的工具。

5.教学评价系统的创新。高校体育教育对于普通大学生来说,过程比结果更重要,因此,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建立完善的考试评价体系,体育教学考核应采取灵活而合理的考核方式,加强过程考核,以保证对学生考核评价的合理性和准确性。①在考试内容上,除了考专项技术外,还应包括一定比例的没有现成标准的内容,既重视全面,又重视个性表现和特长,以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②在评价形式上,要打破单一的终结评价模式,采用多种多样的考试形式,注重过程评价和全方位的评价,给予学生充分的想象和创造空间和创新、创造的实践表现机会。这样既评价了学生的学习结果,又评价了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潜能。

6.加强教学研究,不断提高教师自身素质。随着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对体育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临新的挑战。体育教师只有不断地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创新意识结构,才能适应这种变革。因此,体育教师首先要完善知识结构,努拓宽理论知识面,提高能随时应对在教学中遇到各种困难的能力。其次体育要摆正位置,在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重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创新能力不是纯粹思维的产物,它只有在实践中才能检验和升华。广大高校体育教师应积极进行教学创新实践,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和积累经验,能创造性地应对环境的变化,从而开创高校体育教学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周红萍.80年代以来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研究综述[J].体育科学,2001,(1):71-73.

[2]张武升.教育创新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学校教育体系篇7

iSo9001标准包括质量标准体系(质量体系文件)、运行体系、保证体系和纠正预防体系。其中,质量标准体系是基础,运行体系是核心,保证体系是关键,是落实质量标准、促进质量运行的重要保障,纠正预防体系是前提。质量保障体系是建立在“过程来完成”的基础之上,教育教学质量通过无数个过程“生产”出来,组织能够对“生产”的各个环节及其“产品”进行有效控制,保障其在可控范围内使教育教学活动高质量、有秩序地进行。高职院校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就是运用策划(plan)、实施(Do)、检查(Check)、改进(action)。策划、实施、检查、改进的pDCa循环的管理思想系统地管理全过程。对各高职院校建立的质量管理体系进行诊断(C),并针对诊断发现问题进行合理有效改进,不断完善高职教育教学质量(a)。根据《高等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指导方案(试行)》(教职成司函〔2015〕168号)提出的诊断项目参考表,可以将诊改工作的基本内容概括为三个方面:(1)对高职院校内部建立的质量管理体系总体架构诊断与改进(校内层面的p);(2)对高职院校内部质量管理体系运行状态的诊断与改进(校内层面的D);(3)对高职院校内部质量管理体系运作效果的诊断与改进(校内层面的C与a)。

二、对质量保障体系总体架构的诊断与改进

(1)质量保证理念。高职院校质量保证理念主要体现在学校发展目标、人才培养目标、质量保证目标三个方面。(2)内容体系。按照iSo9001标准初步建立包括质量标准体系、质量保证体系和质量评价体系在内的一套框架体系。(3)组织架构。需要在学校、部门两个层面明确质量保证机构职权,配置专门质量保证队伍,制定相应的考核标准与制度。(4)制度构架。制度是教育教学各项工作有序开展的保障,建立的iSo9001质量管理标准只是从院级层面设计构建的质量保证体系框架,仍然需要下大力气从各职能部门、教师、学生和行业企业等层面分层制定、落实、改进、完善质量保证制度。(5)信息系统。这是高职院校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建设的短板,也是当前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的热点和重点。建立智能化的校园数据采集平台,可以做到实时采集各方数据,统一数据标准,方便和教育部数据平台对接,极大地节省人力物力,极大地提高监控与自我诊断的精确性。在iSo9001质量标准体系运行的监测环节,如果能够把教务管理系统、学工管理系统、实训监控系统、图书管理系统、oa自动化办公系统、财务管理系统等平台统一集成,便可达到“有痕管理、无痕监控”,实现管理手段的一次质的飞跃。依据iSo9001国际质量管理标准,初步建立了一套内部质量保证体系,但是,距离教育部诊断与改进实施指导方案提出的诊改项目、要素要求仍然差距颇大。主要表现在关键诊断点不全(比如在专业诊改制度、师资规划实施等方面缺乏设计)、自我诊断方法落后(没有建立统一标准的智能化校园数据中心、仍采用传统纸质版手动方式录入和统计,过程监测和内部审核时效性较差)、考核标准与制度欠缺、学生思想教育与育人环境滞后、质量监控与成效等人才培养工作要素不足等问题。高职院校质量体系建设工作仍然任重道远,需要在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学校全体员工的积极参与下不断优化方案、运行诊断、持续改进,力争使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服务的质量水平有一个质的提升。

三、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运作状态以教育教学为重点

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运作状态实际上是质量标准体系的执行状态。在iSo9001标准质量管理体系的运行过程中,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实际上包含了党群、行政、教学、后勤等所有二级部门开展的各项管理和服务活动,而教育部重点予以诊断和全面监控的因子主要包括专业、课程、师资和学习生活成长环境这四个方面的执行活动。因此,需要我们在继续完善现有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标准的基础上,根据学校的实际形成全员参与,分工合作,重点建设和完善专业设置与条件、教师队伍与建设、课程标准与建设、课程体系与改革、课堂教学与实践、学校管理与制度、校企合作与创新、思想教育与育人环境、质量监控与成效等人才培养工作要素,查找不足与完善提高的工作过程,并对各项标准制定相应的工作流程和考核评价指标,推动质量体系运作规范化、科学化、标准化和精细化。教学质量目标不是静态的,而是一个动态的调整优化过程,它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产业转型升级而动态变化,着重突出教学环节的管理和教学管理职能部门为主体的教学行政管理,完善教学实施过程中相互关联要素的质量标准;完善数据平台在内部管理运行中的状态分析和监控功能,发挥平台查找问题与薄弱环节功能,建立质量保证信息与监控系统,推动持续改进。

四、构建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过程以实施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为根本

在学生发展方面,以“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为标准,坚持立德树人,凸显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性和时代性,把引导和鼓励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融入学生教育、管理和服务全过程。(1)要构筑实践参与机制,提升自我管理能力。加强学生党支部、团支部、班级、社团等自身建设,把学校和学生的现实需求变为课题和项目,为学生提供实践历练平台;扩大学生对学校教学、管理和服务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践行资助育人理念,制定绩效管理目标,激发学生内生动力。(2)要搭建互助激励平台,创新自我服务形式。通过实施“助学•筑梦•铸人”励志成才计划,鼓励学有余力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通过校内实践,服务学生,提升能力,自立自强;支持学生根据自身成长发展需求自定主题、自选活动、自主邀请专家学者或优秀学生榜样交流成长感受、分享学业经验;协调学校一切可供学生学习、生活的空间有效为学生所用,实行8小时外学生对这些空间的自主管理、自主利用、自主服务。(3)要构建朋辈教育体系,培育自我教育理念。开发朋辈教育资源,发挥朋辈教育功能;普及心理健康教育,探索心理健康朋辈互助模式;要坚持校园文化活动大众化与精品化相结合,鼓励和引导学生自发创意设计、自己组织实施、自己总结提升,实现学生之间的相互合作、相互学习、相互教育。(4)要强化遵规守纪教育,增强自我监督意识。建立导向明确的学生评价机制,突出重绩奖优原则,充分发挥奖助学金的资、导向性和激励;进一步强化对学生的法律法规、校纪校规和安全稳定教育;加强学生文明行为养成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建立学生发展教育工作长效机制,学校将通过完善学生“四自”工作机制,建立学校、系部、班级三级联动机制,形成大学生“四自”工作的有机整体,明确责任分工,细化岗位职责;将通过建立导向明确的学生评价体系,强化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的客观性和科学性,搭建“助学育人”实践平台,完善和优化助学金评审过程,建立资助育人评价反馈机制,把资助和育人有机融合,把资助工作落实到人才培养这个核心任务上,不断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和针对性。引导广大学生不断增强践行“四自”的自觉性和坚定性;要把学生“四自”工作作为重点工作,定目标、定措施、定进度,精准指导,为构建“全方位、全过程、全员育人”思想教育体系奠定基础,提供经验。广大学生要在学校的引导下积极参与,主动作为,努力成为“四自”的倡导者、实施者、宣传者,形成推进“四自”工作的强大合力。通过全校上下实践探索,使“四自”工作成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载体,学生教育管理服务的新模式,学生工作科学发展和转型的新举措,为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创造一个以学生为本的人文关怀环境、一个让学生追逐梦想的立德树人环境、一个积极健康的校风传承环境。总之,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的运作效果,不仅体现在人才培养绩效水平上,也体现在日常培养工作的过程之中。iSo9001标准质量管理体系通过质量目标的完成度考核、质量生成过程的监测与控制、顾客(学生、用人单位、社会)满意度的调查与统计、社会影响力以及持续不断地预防与改进,保证内部质量保证体系的运作效果。

作者:王振杰单位:甘肃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戴勇.高职院校诊改工作若干问题的思考[J].机械职业教育,2016(6).

学校教育体系篇8

论文摘要:世纪之交,全国教育界掀起了一场深刻的变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身心和谐、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情感教育势在必行。情感教育是整个教育过程的一部分,贯穿和渗透于学校教育的各部分及始终。作为学校教育的一部分,学校体育也必然要承担起实施情感教育的任务。 

 

“情感教育”这一概念还未被人们普遍地认可,但它所表达的一些教育思想和提出的一些教育主张己经开始引起人们的注意,并在基础教育工作中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成为人们观察、分析和指导教育行为的一个基本概念框架。本文主要从情感教育与学校体育的关系来分析情感教育在学校体育中的实施。 

1、素质教育背景下在学校体育中实施情感教育的重要性 

情感教育作为完整的教育过程的一个组成部分,是连接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的纽带,是基础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同时又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方法和途径。就我国当前的国情来看,开设专门的情感教育课程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此举并不可行。所以我们提倡进行隐性情感教育,即将情感教育融入既有的课程,渗透到五育的过程之中;将情感教育融入学校生活中。学校体育,作为学校教育的一部分,作为实施素质教育必不可少的一个领域必然要承担起情感教育的任务因此也就有必要在学校体育中探讨并倡导情感教育的实施。 

2、学校体育的功能和特点有助于实施情感教育 

就学校体育的功能和特点而言,在学校体育中实施情感教育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行的,有其独特的效果。 

首先,学校体育本身就具有情感发展功能。学校体育能丰富学生的文化体育生活,调剂情感,增加生活乐趣,培养勇敢顽强、拼搏进取、团结互助等良好的品质。学生通过参加体育活动,特别是那些自己擅长的项目,可以获得一种满足感,使情绪得到有益的调节和放松。其次,学校体育是讲团队、讲协作、讲规则、讲平等的教育活动,他的独特作用是学校体育的特色所在。从人类学和社会学特征来看,体育有非常强烈的平等性,这是人类追求的境界,是人与人之间进行情感交流最平等、最彻底的方式。更重要的一点还在于,学校体育不同于其他教育形式,它具有作用外显性的特点,其特殊效果能够及时地反映在体育教学课堂和体育活动中,比较容易观察到,从控制论的观点来看,起到了及时反馈的作用。 

第一,爱憎情感的教育,具体包括个人与社会间的爱祖国、爱党、爱集体、爱人民,个人与他人之间的骨肉之爱、男女之爱、同志之爱、朋友之爱、师生之爱等等,个人与求知间的爱科学、知识、真理等,个人与事业间的爱事业、劳动、工作等。体育教学应积极结合教学内容,向学生讲述我国优秀运动员在奥运会及各种世界级的体育比赛中顽强拼搏,为国争光的事迹,讲述运动会升国旗、奏国歌的意义,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利用平时的分组练习,同学之间互相保护帮助,培养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的爱。利用平时的游戏增强课的娱乐性,,使学生消除紧张、忧虑、沮丧等不良情绪,达到精神愉悦、心情舒畅。获得体能锻炼的快感后,继而激发学生热爱生活、集体、自然与生命、自己的工作和学习,对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 

第二,强烈的自尊心与正确的荣誉教育。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都必须承受一定的运动负荷,克服和挑战不同程度的难度,在这些过程中学生由不会做到会做,由低水平到高水平,其心理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满足,实现了自身价值从而获得强烈的自尊心。体育教学是以班集体形式进行的,活动内容多以老师与学生间、学生与学生间的相互配合来完成,平时的分组练习和教学比赛,无处不体现群体的参与性和各小团体领导的模范作用。由于自己的参与,将会不同程度的影响团体的结果,荣誉是来之不易的,是靠大家努力的,增强了集体的凝聚力。通过这样的教育可以使学生明白在为社会、为他人做出奉献而争得荣誉的同时获得自尊,即相信自己的认识、能力、行为的正确、光明的前途,希望别人理解、赞同、尊敬自己。 

第三,勇于追求真理、追求美好前景的情感教育,其中包括勇于探索真理的兴趣、渴望和热情,面对探索的困难毫不动摇的自信和豪情,探索取得进展和胜利时所产生的兴奋喜悦,,以及对前景目标的憧憬感、确信感、崇高感等。在体育教学中每个练习前都要给学生提出练习目标,并鼓励学生在特定的时间内完成特定的目标,目标还可以因人而易。当学生尽了最大努力而完成不了既定目标时,可以暂时降低难度和要求,待其能完成后再提高难度和要求。总之每个参与者都要尽自己的最大努力完成练习,在各自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有所突破。 

第四,美感教育。在生活中,美的感受能使人精神愉快,通过美的熏陶,学生又能感受到生活的乐趣,感受到生活的意义,而且能调节学生的思维机制,促进他们智力的发展。体育教学的内容和形式的多样化给美感教育提供了前提和条件。体育教学中美感教育主要包括:(1)环境美:如场地整洁、干净,没有杂物,场地布置、器材摆放、队伍站位美观整齐、和谐合理;(2)仪表美:着装一致,队伍整齐,精神焕发,充满朝气与活力;(3)形体美:身体匀称,比例适中,线条优美,姿态端正,肌肉丰满,结实健壮;(4)艺术美:体育运动本身就是一种运动的艺术。另外,音乐进入课堂及老师通过自己的示范动作,把轻松敏捷、熟练优美的动作姿态展现在学生面前,也能使学生产生美的追求和向往。 

参考文献: 

[1] 梅兰等.现代情智教育概论[m].北京: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2001. 

学校教育体系篇9

在现代学校体育教学中,实行素质教育的同时,又逐渐形成了一种“人文教育”的现代教育观念,这种理念对促进人对社会化具有载体的作用,“人文教育观”主要体现为在让学生接受各种情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勘人为乐教育、以他人为中心爱人爱自己等等的教育观念,这样不仅升华了以素质教育为中心的学校体育,而且提高了学校体育在现代教育体系中的重要价值观。“以人为中心’’是它以新的姿态回归于全面提高人的“身、心、群’’素质,促进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文化。

“人文教育”与“素质教育”是现代教育的核心理念,这两种理念充分的表现出现代教学的科学观,也深刻地影响到学校体育的发展。学校体育的改革与发展必须以此为契机,做出积极的应答。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认清人文教育观与素质教育观的关系,只有理清两者的本质关系,学校体育才能做出正确和积极的应符,为体育的改革与发展指明道路。

一、人文精神在学校体育的体现…人文教育观

“人文教育”在学校体育中的体现指的是学校体育的人文教育观,人文教育观是人文精神渗透到学校体育的理念创制和具体实践中的一种教育观念。其意义在于:探索人性、人生、、人权、人的本质以及在世界中所处的地位,提倡关心人、爱护人、重视人的价值、维护人的尊严、遵循人的本性而生活。

其主要表现如下:

(一)以人为中心的教育观

教育是以人为对象的活动,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体系,其教育者为人,被教育者亦为人。以人为中心是教育的本职工作,它的基本功能是:教育人、发展人、完善人、提高人的道德修养或行为规范。因此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提倡学生的主体性、独立性、能动性、自主性、创造性等,是对作为主体能力的一种评定。“全人教育”、“全面发展教育”被看作为终极的价值取向。

相反,不以人为中心为教育的本职工作,极端的以自我丰见作教育的手段,结果会达到不好的结粜。传统的体育教学中,突出表现教学方法和思路的单一性,没能突出的表现出通过体台.课来达到增强学生体能的效果。可以说,世世代代的人文教育正是在批判这种非人的教育中形成了一个共同的主题,那就是,强调教育应以人为中心,是为了人的教育。所以学生本位要求体育教学应满足学生个体的需要,以激发学生的兴趣,需要为出发点。让学生自由的、自然地发展,只有有机的结合教学和学生,才能实现学校体育的教学目的,以达到以人为巾心的教育观。

如以下例子:

现实牛活中,在学生对健美操接触不多的情况下,上一堂健美操课,教师不能像在俱乐部带操那样,开始就放音乐,带动学生活动筋骨。教师希望这样能在动感的音乐下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但大多数情况会造成不好的结果,冈为这样做只是以教师自己为中心,没有全面顾及到学生们的情况。一堂课下来,老师因为上课而累得一身疲倦,学生则是上完这一堂无味课后导致一身疲倦。

以人为中心的教育观,不仅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人自身发展的需要。社会和人都是教育的主体,再者,教育的希望在教师,没有一流的教师就很难培养出一流的学生。教师必须熏视学生主体的发挥,学生不能把教师的话当圣旨,没有自己的独立性,在体育运动过程中,应体现“以人为本”加强运动员主体意志和人文素质的培养,充分体现人的主体价值,努力改变学生的“半拉入”的尴尬局面。

(1)课程设置的灵活性和方法的非强制性

我们在上一堂体育课中,课的设置占有重要的作用,它的内容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来说要有意义,不能只注熏大纲设置的目标来完成数量,而忽视质量的认可,这样只有短期的效应,而没有对终身的意义。课程内容的构成必须依据知识的逻辑性和系统性来安排,要与学牛的心理发展、情感发展、情感领域、个性领域和认识领域相结合,课程目标的阶段性与连接相统一,不能相互割裂。

例如:

一本体育杂志上有这样的一节体育课,课的主要内容是跨栏课。老师一上来并没讲述跨栏的基本动作,也没有自己比试该怎么做,是用游戏来简单的引导。学生们站成一路,坐下。左腿前伸而右腿则是以跨栏的过程中右腿后折的姿势放好,整体看上去就是在过栏那一瞬间的动作,第一位同学前面共有10个篮球,在听到口令后往后传球,后面的同学则必须向前下压,方能接到球。这样就有了跨比划。学生一做都明白,也容易掌握。而不一味的强制避免l叫学跳栏,后仰跨栏的现象。

总之,人文教育观是以人为中心,尊重人、关心人、尊重人的个性、体现人的自由、平等、全面发展的教育观念。

二、学校体育应体现人文教育观

(一)素质教育观

《中共中央、围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对我国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提出了明确的日标与要求,素质教育相对于应试教育,其概念相当广泛的,目前尚无统一的明确表述,但以人的自身为基点,培养为社会发展所需要的高质最人才,从学校体育方面去理解素质教育的内涵,有助于学校体育的教学改革更好的为实施素质教育的目标服务。著名学校体育研究的学者赖大德认为:“素质教育着眼于受教育者和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承认学乍的个体差异,注意因材施教,开发学生的潜力,使每个学生为获得终身学习的能力和生存与发展的能力打好基础”。以上表述使我们对素质教育有了整体的把握,学校体育作为现代教育的一部分应对素质教育有一个有力的回戍,才能适应现代教育的发展,使学校体育能够得到可持续的发展。

(二)素质教育的特征体现学校体育人文教育观

学校中正在实施的素质教育的经验,一方面充分显示了对人的教育是多么的重要,另一方面则表明素质教育必须以素养教育为核心。从现有的学校体育素质教育观来看,有这样的特征:教师在从事素质教育的时候,没有从学生的自身条件来培养学生的素质能力,而是从素质的表面意义来提高学生的体力或是健康状况。在这里学校体育教育观占据教师思想的大部分是多练、多跑、多跳、多运动,这样的教育方式来提高所谓的素质教育,而这一举动正好与学校体育的人文教育观恰恰相反。

例如:

在中小学都有运动队,这样的一个运动队是为了迎接每年县、市或是省举行的大型运动会而组成的。这样的队伍中有我们称之为素质好的运动员,也许这样的运动员也只能在运动会上拿到好的名次,能为集体争光的队员。这就掩饰素质教育的真正意义,他所体现的只是他本身所具有的能力而已,并非代替整个素质教育的发展观,而这样的人才在多数学生队伍里有能有儿人?难道这样就概括了整体学生的素质情况了吗?

学校教育体系篇10

【关键词】入学教育教育独立学院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11)01-0107-02

新生入学教育是高校学子迈入大学的第一课,也是其从一名高中生到一名大学生的重要转折。针对独立学院学生入学基础差、学习主动性不足、以自我为中心又缺乏自信、承受能力较差等特点。学校在入学教育过程中将通过思想教育、学习能力教育、养成教育等方面来使学生尽快进入到大学的状态中来,为其今后四年的学习和生活奠定良好的基础。

新生入学教育以“我的大学,我的家”为主题,以“党旗领航工程”、“学业引航工程”和“人生导航工程”为主要内容,引导学生营造爱党、爱国、爱校的和谐校园环境,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努力把自己塑造成为高素质、高技能的优秀学生。

入学教育将通过讲座、比赛、参观、班会等活动来开展“党旗领航工程”“学业引航工程”和“人生导航工程”。入学教育将理想篇、学习篇、文化篇、人际篇、环境篇、生活篇、警示篇这七个篇章贯穿于“三大工程”之中,具体内容如下。

一、党旗领航工程

1.理想篇――学会担当

新生入校后就开始进行“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教育活动。各班级组织新生在班会上学习党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引导他们积极向党组织靠拢,递交入党申请书。对新生中的优秀分子,积极推荐他们参加团课、党课的学习,通过对他们的培养在新生中形成“求上进、讲正气”的和谐校园环境。

新生入校之后将立即开始军训。军训可以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和集体主义精神,使学生学习军人艰苦奋斗、遵守纪律、不怕困难、勇敢顽强的精神品质。通过有关国防知识教育和军事训练,使新生在进一步继承和发扬优良革命传统的基础上,明确国家在祖国统一问题上的基本立场和方针政策,不断增强国防意识和国家安全意识,增强其爱国主义观念。

入学教育活动还包括开展传统文化教育主题班会。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包涵着中华民族特有的优秀精神品质,对于民族的延续、国家的存亡,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传承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只有让大学生参与其中,才能避免断层,焕发活力。军事教育和传统文化教育的施行,将使新生具备更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豪感,自觉的做一名敢于担当的优秀学子。

学校就是大学生的家,大学期间学生的大部分时间都在学校度过。了解学校的校园、校史是学生爱校的重要前提。入学教育中,辅导员、班主任、高年级学生干部会向新生介绍校园设施,使新生对学校有一个大概的印象,方便其学习、生活。其次,学校还会邀请资深教师向学生讲述学校发展历史,并参观校史馆。通过了解学校的历史,使学生对学校产生归属感。

二、学业引航工程

1.学习篇――学会学习

学习是大学生活的主题,在入学教育中学习篇也是重中之重。学习篇包括专业教育、学籍教育、图书馆教育以及大学学习方法教育等。这些教育将通过讲座、班会和展览的形式来开展。

学校将邀请专业资深教师以讲座的方式来进行专业教育,通过专业教育,新生将能够对自己即将学习的专业有一个大致的了解,树立基本的专业思想,并促使新生对将来的专业学习开始进行规划。学籍教育和图书馆教育将由教务管理人员和图书馆馆员以专题讲座的形式来对新生进行培训,通过讲座使新生了解学籍管理规定和掌握使用图书馆工具的能力。

大学的学习更多的是自主式的学习,与中学截然不同,为了使新生更好地掌握大学的学习方法,适应这种转变,各新生班在开学一个月内将召开学习方法主题班会。班会将邀请高年级的优秀学生与新生共同探讨大学学习方法,促进新生尽快从高中时的被动式学习向大学中的主动式学习转变。

此外,学校还将在新生中开展“大学学业生涯规划”,使新生一入校就对将来有明确的目标。通过学业生涯规划,新生能够在不同的阶段衡量自己完成目标的情况,督促学生能够始终将学业上的目标贯穿到大学生涯之中。

2.文化篇――学会感恩

大学之所以称之为“大学”,自有其自身的文化底蕴。文化教育主要涉及二个问题,一是“什么是大学”,二是“什么是大学文化”。

文化教育主要通过讲座和展览的形式来进行。通过讲座,新生将明白“什么是大学”、“什么是大学文化”。感受大学文化、体验大学的独特氛围对于在新生中构建良好学风是至关重要的。学校还将举办“大学文化成果展”,展览会将过去的大学文化教育和活动成果做一个集中的展示,使新生在潜移默化中更加深刻的感受“什么是大学”、“什么是大学文化”。

三、人生导航工程

1.人际篇――学会做人

良好的同学关系是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的保障,也是大学生活的重要财富。新生来自五湖四海,彼此之间并不熟悉。学校会组织新生在入校阶段通过主题班会、团体体育竞赛等方式增加同学之间彼此交流的机会。宿舍同学关系的融洽对新生是否能够尽快的融入大学生活将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学校还将在新生宿舍中开展“宿舍工作坊”,以团体辅导的方式来化解寝室同学之间的矛盾,积极为新生构建和谐的寝室人际环境。另外,学校还将组织人际交往知识讲座,为新生教授社交常识,引导新生学会正确交友。

为了在新生中形成“尊师重教”的氛围。在教师节之际,学校会以“成才感恩”为主题在新生中以班级为单位开展“给老师送一束花,倒一杯茶,赠一张贺卡”的活动。通过这一活动,一方面可以在新生中构建尊师重教的氛围,另一方面也督促教师更加努力的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去。

2.环境篇――学会生存

环境篇主要由心理教育组成,心理教育包括大学生心理适应报告、参观心理咨询室、心理普查和团体辅导班会等活动。据相关部门统计,全国25%~30%的在校大学生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6%~8%的在校大学生不同程度的有心理疾病,而大学生由于心理失衡而引发的惨剧更令人触目惊心。《大学生心理适应》报告将邀请专业心理咨询师为广大新生做心理知识讲座,并在讲座后组织新生参观心理咨询室。心理普查则将为每一个新生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并对其中有心理疾患和心理障碍的学生,以及贫困生、孤儿、单亲家庭的学生予以特别的关注,了解其心理动态,给他们更多的关爱。此外,为了使新生早日融入集体,学校还将在新生中以班级为单位开展“相聚在校园”为主题的团体辅导班会,以团体辅导的方式来化解新生中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

3.生活篇――学会生活

刚跨入大学的新生,生活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父母的“重点保护”过渡到了“集体生活”。很多学生可能会一时不适应。学校将在新生入校后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首先,学校将举办迎新晚会,使新生一入校就感受到大学生活的多姿多彩。其次,学校还会安排“生活能力竞赛”、“优秀宿舍评比”等活动来发展新生适应独立生存和集体生活的能力。

大学生始终是要步入社会的,大学的生活也是很多学生单独面对社会的开始。因此,对新生进行社会生活教育也是新生教育中的重要一环。社会生活教育活动将主要通过讲座、组织社会服务和社会实践的方式来进行。

4.警示篇――学会做事

大学生活对于很多学生来说是第一次离开家单独生活,部分自制力不强的学生很可能就会由于违反校纪校规甚至法律法规而影响学业的正常进行。因此,对学生进行安全法制教育是入学教育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入学教育将通过“安全法制与校纪校规”讲座的形式来对新生进行警示教育。另外,新生在入校时还需签署《自律承诺书》,承诺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不做有损大学生形象之事。

成功地入学教育将为新生的大学生活和学习创造一个良好的开端。高校中的独立学院更应该抓住有利时机,在入学阶段就对学生进行连续的相关教育活动并形成体系,以便为今后的教学和思想教育活动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张|丹.高校独立学院学生思想行为特点及对策[J].教育与教学,2005(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