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现代工业生产十篇现代工业生产十篇

现代工业生产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6:19:55

现代工业生产篇1

abstract:inrecentyears,Chineseindustryhasaccountedfor85percentinthesecondaryindustry,whichplaysimportantroleintherapidgrowthofChina'seconomy.whiletheservicessector,especiallytheproducerservicessectorhascontributedmoreandmoretotheindustry'sgrowth.inthepaper,weresearchtherelationshipbetweentheproduceservicessectorandthemodernindustryusingVeCmodel.theresultsshoweitherfromthelong-runequilibriumrelationshiporfromtheshort-termfluctuations,theoutputgrowthofallthesectorsconsistingoftheproducerservicessector,thetransportation,storageandpostalservices,realestate,financialservicessectorhasdifferentinfluenceonthemodernindustry.inaddition,thegrowthofmodernindustrynotonlyhaslargeshort-termfluctuationininertia,butalsohastheabilitytoregulatereservedlybasedonlong-termequilibriumrelationship.

关键词:生产业;现代工业;向量误差修正;模型

Keywords:producerservices;modernindustry;vectorerrorcorrection;model

中图分类号:F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2)33-0140-03

0引言

第二产业在中国经济发展中一直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也随着国民经济的高速增长保持很高的增长速度,在产业结构中保持着较大的比例,2009年占GDp的比重达到46.3%。近年来,工业又一直占据了其中85%以上的比例,建筑业仅占15%左右。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的产业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第三产业增长速度很快,占GDp的比重从1990年的31.5%提高到2009年的43.4%,其中,生产业中的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房地产、金融行业增长速度更快。就中国过去30年产业结构变化情况来看(见图1(a)),第二产业长期超预期增长的可能性较小,而第三产业则可能会继续以较快的速度增长,并且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服务业)之间呈现显著的正相关性,它们之间的相互促进作用越来越大,因此,对它们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关系进行深入研究就显得十分重要。

本文运用向量误差修正模型,对1978-2009年中国生产行业产值变化与现代工业的关系进行深入分析。我们将生产业分为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房地产、金融行业三个行业,并分别用t、R、F来表示它们的产值,用i表示第二产业的工业产值(见图1),用p1、p2和p3表示第一、二、三产业产值。

1方法与数据

假设现代工业与生产业各行业产值之间的均衡关系是由生产函数确定的,其对数形式为

lni=C+b1·lnt+b2·lnR+b3·lnF(1)

其中bi(i=1,2,3)是现代工业对生产业各行业产值的弹性系数。为书写方便,用小写记上式变量的对数(例如i=lni),则现代工业与生产业各主要行业产值的均衡关系为

i=C+b1t+b2r+b3f(2)

变量经过差分处理后,我们可以得到反映(1)式中变量增长率关系的表达式

D(lni)=b1·D(lnt)+b2·D(lnR)+b3·D(lnF)(3)

式中变量对数的差分表示变量的增长率,如D(lni)=lnit-lnit-1是变量i的增长率。我们可将(2)式右边各变量的系数bi解释为t、R、F各自的增长率对变量i增长率的贡献率。

1.1伪回归与协整如果(1)式的变量均是非平稳的单位根序列,且描述了工业产值与生产业各行业产值的长期均衡关系,进行简单的线性回归分析可能会得到伪回归结果,原因是其解释变量之间存在多重共线性和自相关。传统的解决办法是删除部分解释变量或对变量进行差分处理。但是,无论是采用删除解释变量的办法,还是对变量进行差分的办法,均会减弱回归分析结果的解释能力。

若(2)式估计方程的回归残差e=i-C-■■t-■■r-■■f是平稳序列,则(1)相应的序列就具有协整关系。此时,将回归残差e作为解释变量置于(3)式右边,并添加被解释变量的滞后项,即得到engle和Granger(1987)提出的“协整-误差修正”模型。

1.2向量误差修正模型在相互联系的多变量、非平稳时间序列中,可能不只存在一个协整关系,如果我们直接使用误差修正模型,会导致部分解释信息的丢失,从而得到一个并不客观的结论,这样就需要建立含有误差修正向量和差分滞后项的回归模型,即向量误差修正模型(VectorerrorCorrectionestimates,简称VeC)。

如果向量it=(y,t,r,f)中的变量有2个协整关系,且协整向量构成的行矩阵为β=b■,b■,b■,b■

相应的VeC模型为

Di■=a■+α·βi■+■a■Di■+μ■(4)

式中,D是差分运算,α是4×2矩阵,其元素是误差校正项的系数,i是4维列向量,a0是常数列向量;t表示转置矩阵;变量之间的长期均衡关系反映在误差修正项βy中;变量之间的短期动态关系则由差分回归方程描述。ai是4阶方阵,μ■是随机误差向量(4维)。VeC模型具有明显的优点,一是通过一阶差分项的使用消除了变量可能存在的趋势因素,有效地避免伪回归和消除模型可能存在的多重共线性问题;二是通过把经济变量序列之间的长期均衡和短期动态结合起来描述,能够更好地揭示时间序列之间存在的内在关系。所以,VeC模型常常是宏观经济实证研究有用的分析工具。

1.3数据本文中生产业各行业产值和第二产业产值数据分别来源于相关年度的《中国统计年鉴》。

2实证分析

本节介绍中国第二产业与生产业各主要行业产值的均衡关系的分析过程及结果。

2.1时间序列的aDF单整检验由于许多经济变量的时间序列具有非平稳性,为了避免简单回归后出现伪回归,并保留变量之间的长期均衡关系,进行实证分析之前首先要对经济变量的时间序列作平稳性检验,而通常使用的是单位根检验。本文采用增广迪基—富勒(augmentedDickey-Fuller,aDF)检验法,对1978-2009年中国第二产业的工业以及生产业中交通运输及仓储与邮政、房地产、金融行业产值的对数化处理结果的一阶差分进行单位根检验,结果如表1所示。

从表1可以看到,所有变量时间序列的1阶差分的aDF值均小于10%水平的临界值,可以拒绝其具有单位根的假设,即lni、lnt、lnR、lnF均为1阶单整,均为i(1)变量。

2.2Granger因果检验为了更全面地分析中国工业与生产业的关系,我们利用格兰杰因果检验法,通过构造回归模型及相应的F统计量与p值,对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和影响方向进行假设检验,并做出统计判断,具体见表2。

从表2可以看到,当滞后期为1,2和3时,生产业中运输、仓储和邮电业产值、房地产业与工业产值之间都存在显著的格兰杰因果关系,这说明随着运输、仓储和邮电业的发展以及房地产业的发展,都对工业产值增长不仅短期影响,而且具有较长期的促进影响。

当滞后期为1时,运输、仓储和邮电业与工业产值之间存在双向因果关系,即短期内运输、仓储和邮电业与工业产值之间具有相互促进的作用。

当滞后期为1和3时,生产业中金融业产值与工业产值之间均存在显著的单向格兰杰因果关系,说明从短期来看,就金融业的发展会推动或制约工业的增长;从较长期来看,工业产值的增长会滞后地推动金融业的发展。

2.3Johansen检验某些非平稳的经济变量之间可能存在着长期均衡关系,即协整关系(cointegration)。这意味着经济系统不存在破坏均衡的内在机制。如果经济变量在某个时期受到干扰后偏离其长期均衡点,则均衡机制将发挥作用,以使其在下一期调整回到均衡状态。对于具有协整关系的经济变量,可以建立模型来描述它们之间的长期均衡关系,但在此之前,还需要借助于Johansen检验方法对变量进行协整关系检验。

本文利用Johansen检验方法研究中国工业与服务业各行业产值之间的协整关系。

在具有确定的线性趋势情况下,且滞后期为2时,Johansen迹检验和最大特征根检验都告诉我们(见表3),lni与lnt、lnR、lnF之间存在2个协整关系,其规范化的协整矩阵为

■(5)

在aDF单位根、Granger因果检验和Johansen协整检验的基础上,可以看到lni与lnt、lnR、和lnF之间存在稳定的均衡关系。利用VeC模型并借助eviews5.0软件,可以求得lni与lnt、lnR、和lnF之间的长期均衡方程。

2.4建立均衡方程及向量误差修正模型利用VeC模型将lni与lnt、lnR和lnF之间向量误差修正模型的第一个分量列示如下,其他3个分量略去,因为它们作为被解释变量均不是D(lni)。

D(lni)=-0.4227·eCm0(-1)+0.599·D(lni(-1))-0.2535·D(lni(-2))-0.4314·D(lnt(-1))-0.22581·D(lnt(-2))+0.3986·D(lnR(-1))+0.1781·D(lnR(-2))+0.0789·D(lnF(-1))+0.1156·D(lnF(-2))+0.0609(6)

其中括号中的-1和-2表示提前期;eCm0是长期均衡方程(5)的误差修正项。

从表4的VeCm模型评价参数可以看到,其对数似然函数值为183.6799,足够大;而aiC和SC指标值分别为-9.633095和-7.558577,又非常小,说明模型(6)的整体解释能力很强,也就是说方程(6)是一个较为理想的模型。

上述向量误差修正模型(6)中解释变量的影响可以分为两种。

①长期均衡的影响。长期均衡的影响主要体现在eCm0。eCm0(-1)表示上一期实际工业产值与长期均衡方程(5)确定的预期工业产值之间的误差修正项。

模型(6)中,eCm0(-1)系数估计值为-0.4227,表明在其他因素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前一期的实际工业产值超过长期均衡关系确定的预期工业产值1%会导致当期工业产值降低0.42%。

②短期波动的影响。从方程D(lni(-i))的系数来看,前1或2期的工业产值增长对当期工业产值增长的影响因子分别为0.599、-0.2535,反映出工业产值增长在短期内具有较大的惯性。

从D(lnt(-1))、D(lnt(-2))的系数-0.4314和-0.2258来看,前1,2期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行业产值增长1%短期将分别导致当期工业产值减少0.43%和0.23%。

从D(lnR(-1))、D(lnR(-2))的系数0.3986和0.1781来看,前1,2期房地产行业产值增长1%短期将分别导致当期工业产值增长0.40%和0.18%。

从D(lnF(-1))、D(lnF(-2))的系数0.0789和0.1156来看,前1,2期服务业中金融行业行业产值增长1%对当期工业产值增长的影响分别是0.08%和0.12%。

3结论

本文对1978-2009年中国生产业中各行业产值与工业产值的关系进行了定量分析,建立了工业产值与生产业中各行业产值之间的长期均衡模型及向量误差修正模型,解释了中国生产业各行业产值变化与工业产值的具体影响。

从短期波动的角度来看,生产业中各行业产值对工业产值增长影响各不相同。房地产产值对工业产值增长影响较大;金融业产值增长也会在一段时间后推动工业产值的增长。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行业产值增长将会在短期内抑制工业产值的增长。另外,工业产值增长在短期内具有较大的惯性。

从长期均衡的角度来看,实际工业产值与预期的差额对未来工业产值增长具有较强的反向调节作用。

就中国产业结构未来变化趋势来看,服务业长期超预期增长的可能性很大,其中,那些直接为生产服务的交通运输及仓储与邮政、金融服务等行业更是会以很快的速度发展,而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房地产也会以较快的速度发展,所以,未来生产业中这些行业产值的快速增长对工业产值增长一定会产生不容低估的影响。

参考文献:

[1]engle,RobertF.andC.w.J.Granger.1987.Co-integrationanderrorCorrection:Representation,estimation,andtesting,econometrica55:251-276.

[2]Granger,C.w.J.(1969)."investigatingCausalRelationsbyeconometricmodelsandCross-Spectralmethods,"econometrica,37,424-438.

[3]Hamilton,JamesD.1994.timeSeriesanalysis.princetonUniversitypress,1998.

[4]Studenmund,a.H.,Usingeconometrics:apracticalGuide(5thedition),pearsoneducation,inc.2006.

[5]靳云汇.高级计量经济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现代工业生产篇2

(一)煤炭资源赋存得天独厚

内蒙古自治区已探明煤炭储量7000多亿吨,居全国第一位。其中鄂尔多斯市、锡林郭勒盟、呼伦贝尔市占60%以上,具有大型整装、赋存稳定、煤质适宜转化等特点,特别是东部盟市的煤炭大部分是褐煤,不适宜远距离运输。目前,我区煤炭产能已达到9亿吨,且具备每年新增1亿吨煤炭产量的能力,在保障国家煤炭外调需求的前提下,有条件实施现代煤化工示范项目。

(二)水资源能够满足发展需求

内蒙古西部地区黄河过境里程830公里,区域内黄河水配给水量58.6亿立方米,目前工业和生活用水仅占8.5%,并已通过实施农业节水工程提供工业用水约5亿吨。东部盟市(呼伦贝尔市和兴安盟)地表水资源量337亿立方米,占全区地表水资源量的83%。通过采取水权置换、修建水利控制性工程等措施能够满足现代煤化工示范项目的用水需求。

(三)资源开发与转化成本低

内蒙古煤炭埋藏较浅且构造简单,开采成本全国最低。目前,煤制油成本的60%左右、煤制甲醇成本的45%以上来自煤炭和电力。内蒙古平均吨煤生产成本,露天矿为85元左右,井工矿为110元左右;每千瓦小时发电成本比全国平均水平低0.15元左右,现代煤化工生产成本在全国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

(四)地区环境空间容量较大

内蒙古地域辽阔,国土面积118.3万平方公里,荒漠化、沙漠化土地较多,占国土面积的52.2%,国土开发强度仅为1.3%。森林、草原具有巨大的固碳能力。另外,通过采取“点状开发、面上保护、集中布局”的方式,产业结构和布局总体上与自治区生态功能区划相符合,整体上有助于全区生态环境的保护与修复。

(五)产品市场需求潜力巨大

随着我国节能减排政策的进一步深化,内地能源需求结构也发生明显变化,从单纯要求供应煤炭转变为要求提供煤制天然气等清洁能源和化工产品。目前,仅东北三省、京津冀、湖北、湖南等省市与我区签订要求提供煤制天然气的协议规模约300亿立方米。国内烯烃、乙二醇市场保障能力仅为60%左右。

(六)具有现代煤化工升级示范的基础

“十一五”期间,内蒙古自治区陆续承接、投产建成了新型煤化工国家五大示范工程中的神华108万吨/年煤直接液化项目、伊泰16万吨/年煤间接液化项目、神华包头60万吨/年煤制烯烃项目、通辽金煤20万吨/年煤制乙二醇项目、大唐多伦46万吨/年煤制烯烃项目以及久泰准格尔100万吨/年煤制甲醇和10万吨/年煤制二甲醚项目,即将投产大唐克旗40亿nm3/年煤制天然气项目一期工程(13亿nm3/年)和汇能鄂尔多斯16亿nm3/年煤制天然气项目一期工程(4亿nm3/年)。无论从资源基础还是从项目建设条件角度考量,内蒙古自治区都已成为全国大型现代煤化工项目建设的首选地,成为全国现代煤炭深加工产业启航发展的领跑者。

煤化工已形成生产能力。内蒙古煤炭深加工产业快速发展,产能产量快速增长,现代煤化工产业发展遥遥领先,化工园区具备承接重大项目的功能。目前已形成煤制油产能140万吨,煤制烯烃产能106万吨,煤制乙二醇产能20万吨,煤制天然气产能13.3亿立方米,甲醇产能520万吨,尿素产能420万吨。2012年煤制油产量达到54.5万吨、煤制烯烃103.7万吨、煤制乙二醇9.9万吨、甲醇552.5万吨、尿素96.3万吨,在全国煤化工产能中占有较大比重。

煤化工在建项目。截至2012年底,我区在建煤制天然气项目3个,建设规模42.7亿立方米及液化天然气23.8万吨;甲醇项目10个,建设规模530万吨;化肥项目12个,建设规模尿素1294万吨、硝基复合肥70万吨;煤制乙二醇项目2个,建设规模40万吨;煤制精细化工产品项目1个,建设规模120万吨;煤制苯胺项目1个,建设规模36万吨;甲醇制烯烃项目3个,建设规模170万吨。

二、建设现代煤化工生产示范基地面临的外部形势

(一)国家煤炭深加工示范工程建设已全面展开

我国石油资源不足而煤炭资源相对丰富,煤炭资源清洁高效利用是我国能源自给的重要战略。随着国内外煤炭深加工技术水平不断提高,技术创新能力不断增强,煤炭深加工产业日益受到重视,为实现煤炭利用方式变革提供了可能性。“十二五”以来,我国煤炭深加工产业进入了突围发展阶段,国家将通过一系列示范工程的建设,突破现代煤炭深加工产业发展瓶颈,解决现代煤炭深加工工程化难题,优化全国煤炭利用方式和全国能源结构,煤炭深加工产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二)国家迫切需要全面探索煤炭深加工产业优化发展的标杆地区

煤炭深加工是资源密集型、技术密集型、资金密集型产业,对资源、技术、资金、环境、交通、土地条件要求高。在煤炭深加工产业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国家迫切需要一个有条件、有基础的地区,全面落实国家煤炭深加工产业政策要求,演绎国家煤炭深加工发展路线,为全国煤炭深加工产业健康发展打造样板工程。

(三)国内石化行业出现结构性短缺,部分产品增长空间大

“十五”和“十一五”期间,我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发展迅速,多数产品产能产量快速增加,部分产品供应已由“总量短缺”转变为“结构性短缺”。今后,随着我国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和全国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加快,发展仍将是我国化学工业的主旋律。以乙烯、成品油、化肥为代表的刚性需求产品,以合成材料、合纤单体等为代表的大量进口产品,以及航空工业、汽车工业急需的专用高性能合成材料,食品、医药、电子电器行业急需的食品级、医药级、电子级高端精细化工产品,适应温室气体减排的低碳原料和产品等新型化工材料和精细化工高端产品,将是未来发展重点。

三、建设现代煤化工生产示范基地存在的困难和挑战

内蒙古煤化工产业发展初具成果,但建设现代煤化工生产示范基地还存在很多的困难和挑战:

(一)产业发展层次和融合度有待提升

目前内蒙古自治区煤炭深加工仍以传统煤化工为主,现代煤化工产能比重、煤炭转化量比重偏低,产业附加值有待进一步提高。目前我区煤化工项目大多是独立的,煤化工项目与项目、煤化工与电力、煤炭、钢铁等相关产业的结合度低,产业层面的循环经济和资源、能源优化利用还没有充分体现。

(二)产业发展需要的技术人员相对缺乏

现代煤化工产业需要具备高技术技能的劳动力支撑,我区现代煤化工产业快速发展急需大量专业技术人才和熟练的操作工人,而从各类学校培养出来的专业技术人才和操作工作需要5-10年时间,这一现状将影响现代煤化工生产示范基地的建设。

(三)产业布局分散,重复建设情况严重

目前内蒙古煤化工项目发展都是各自为政,有煤炭的地方就有煤化工项目,煤化工发展的基础设施都是重复建设,煤化工发展内容基本趋同,没有体现产品的差异性,上下游产品循环配套衔接不紧密,煤化工企业技术水平和发展规模良莠不齐。

四、推动现代煤化工生产示范基地建设的几点思考

要想让国家把内蒙古确立为煤炭深加工试验示范基地,把我区更多的项目纳入国家示范项目中,我区的煤炭深加工产业和项目必须符合国家的示范方向和示范要求。与已有基础相比,要在资源节约、节能减排、装置规模、装备制造、环保指标、稳定运行、经济效益等方面有进一步提升或取得突破。我区已经具备了很多符合国家示范要求和方向的先天条件,下一步必须在发挥已有优势条件基础上,重点解决不符合要求的短板问题和制约因素,使我区的煤炭深加工产业和项目成为国家示范的必然选择。为此,应该重点抓好以下关键领域:

(一)抢占煤炭深加工技术制高点

从世界范围看,美国、德国、法国、南非、日本等国家拥有大量的各种不同工艺路线的现代煤化工技术,但真正实现商业化运作、在大规模生产中取得成功的并不是很多,总体上讲,现代煤化工技术除个别技术比较成熟外,大部分还处于示范验证阶段。对于国内的煤化工技术,“十一五”期间,国内现代煤化工多项成果创造了世界第一,特别是世界首套煤制油、煤制烯烃、煤制乙二醇示范项目全部完成,使我国成为全球煤化工产业化水平最高的国家之一。

从技术层面看,国内现代煤化工(煤制油、煤制烯烃、煤制气、煤制乙二醇、煤制二甲醚)上下游产业链已经全部打通,以神华煤炭直接液化技术、大连化物所甲醇制低碳烯烃技术、中科合成油公司煤炭间接液化技术、华东理工大学多喷嘴水煤浆气化技术等为代表的一批国内自主科研成果已经成功在大型工程中进行示范,国内自主研发的甲烷化技术、煤化工催化剂以及合成器净化、硫回收、大型甲醇合成等单元技术也逐渐完善,将要在大型工程中进行示范,一些技术成果已经达到世界先进水平。诚然,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和自主研发,国内已经具有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现代煤化工技术,但就此判断,国内煤化工技术已经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还言之尚早,国内煤化工技术要想真正引领世界煤化工技术的发展、有能力支撑大规模生产和商业化运作还存在很多的问题。

从实践来看,除煤制烯烃技术(Dmto)通过示范工程的检验是比较成熟的技术,煤制油间接液化技术通过小规模生产取得成果外,其他现代煤化工技术,有的还在试验阶段,有的刚刚通过成果鉴定,要想实现大规模的生产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从资源环境看,在今天这样绿色经济、低碳发展的大环境下和节能减排、生态环境保护形势严峻的条件下,发展现代煤化工技术仅仅定位于生产石油替代产品是远远不够的,更重要的是研发能源转换率高、资源节约、低排放、低耗水、高附加值的技术。现代煤化工技术研发的取向应该包括充分利用劣质煤、减少煤炭资源和水资源的消耗、减少二氧化碳排放。

从技术集成看,国内煤化工技术集成化存在很大不足,包括产业链集成化技术和循环利用集成化技术。部分企业在不同的工艺阶段应用的技术来源于不止一个国家、地区和企业,国内技术也属于不同研究机构所掌握的技术。也正是因为缺少集成化技术,技术难以实现完整性、连贯性,有的项目竣工而不能投产,有的项目投产而不能达产,有的生产时续时断。

内蒙古自治区作为国家重要的能源重化工基地,要想在现代煤化工产业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就必须率先抢占现代煤化工技术的制高点。

1.要积极争取成为国家煤炭深加工试验示范基地。发挥资源富集地区优势和率先发展优势,把国家重大煤炭深加工的试验示范项目落户到内蒙古,把关于现代煤化工的重点技术研究项目安排在内蒙古,建立国家层面的现代煤化工科学技术研究中心,争取在现代煤化工技术试验示范和研发方面走在全国前列。

2.要积极引进、消化、吸收并加强自主研发。要自主研发符合国家节能减排政策、能源转换率高、资源节约、低排放、低耗水、高附加值的技术,要紧紧盯住现代煤化工的前沿技术研究和发展,通过增加研发和技术转让投入,加强与国内外煤炭深加工科研机构的沟通和合作,整合国内外现有的技术资源,集中优势资源研发集成化技术,实现技术的完整性和连贯性。

3.要加大对现代煤炭深加工技术创新的政策支持。采取政策引导、鼓励企业加快工艺改造和技术创新,对煤炭深加工产业的技术改造、科技创新等方面给予政策扶持和研发资金奖励,大力吸引煤炭深加工产业发展急需的相关专业人才到内蒙古落户和创业,建立煤炭深加工技术发展研究与咨询专家库,充分利用内蒙古现有各大院校实现产学研相结合,全力促进煤炭深加工产业的技术进步。

(二)增强煤炭深加工产业的市场竞争力

根据中国石油和化工联合会公布的数据判断,未来乙二醇产能可能会远远大于国内需求量,煤制烯烃未来势必会出现产能过剩的情况,煤制油和煤制天然气因为高耗煤、高耗水、高污染和输油、输气管道建设不配套,甚或因为原油价格波动而出现产能不能充分利用的局面。从煤炭深加工产品市场来看,目前已有在建、拟建的产能规模已经远远超过国内市场的需求量,不久将势必会出现严重的产能过剩问题。市场将会重新调整资源配置,淘汰核心竞争力弱、市场拓展能力差的煤炭深加工企业,从而形成一批煤炭深加工行业的领军企业。

内蒙古煤炭深加工产业要想在这么严峻的市场形势下立足并率先发展,必须:

1.通过行业兼并重组形成一批综合实力强的大型煤炭深加工集团企业。最近几年获取煤炭资源的条件就决定了我区目前发展煤炭深加工的企业众多,规模、技术、装备和人员水平良莠不齐,有竞争力和有实力的本地企业少之又少。当产能过剩引起激烈的市场竞争后,小企业的存活发展几率远远低于有技术有实力的大企业。因此,趁着煤炭深加工产品产能过剩的寒冬还没有到来,通过加快煤炭深加工企业的兼并重组,从而提高我区煤炭深加工企业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2.加强煤炭深加工产品的市场体系建设。加快煤炭深加工产品市场信息平台建设,在煤炭深加工产品重点需求地区设立交易市场,开展跨国跨地区交易与合作,与需求稳定的大客户签订长期合作协议。

3.争取将我区确立为国家煤炭深加工试验示范基地,将我区更多的项目列入国家煤炭深加工示范项目。最近国家即将颁布的《煤炭深加工示范项目规划》中,内蒙古还没有被国家定位为煤炭深加工综合示范区,其中示范项目也仅有3项。我区要根据国家重点示范任务方向和示范项目选择条件,选择具有较强实力的大型企业集团投资示范项目,完善项目各方面的配套条件和硬性指标,下大力气推动符合产业示范方向项目落地建设。

(三)提升煤炭深加工产业循环利用水平

1.加强高铝煤炭资源循环利用。根据国家发改委《关于加强高铝粉煤灰资源开发利用的指导意见》,按照统筹配置高铝煤炭资源、定向供应、集中燃烧,以及煤、电、粉煤灰提取氧化铝、铝后加工一体化的发展要求,向国家进一步争取支持内蒙古高铝煤炭资源高效循环利用,研究批准我区上报的综合利用总体规划,核准建设一批粉煤灰综合利用产业化项目。

2.加强煤矸石、煤泥等资源的循环利用。我区在煤炭洗选过程中每年产生1亿多吨的煤矸石和煤泥,由于热值较低,尚未充分利用,不仅占用了大量土地,而且对环境也造成了较大污染。加快低热值煤发电装置建设,是提高煤矸石和煤泥资源利用率、减少土地占用和环境污染的重要途径。目前,我区已建成和在建的煤矸石和煤泥综合利用发电装机500万千瓦,规划在“十二五”期间再新增1680万千瓦,消化利用煤矸石和煤泥8000万吨,原则上我区自用电全部利用煤矸石和煤泥进行发电。

(四)深化煤炭深加工相关的体制改革和制度建设

1.深化体制改革。政府部门应尽快向服务型的政府转变,主要提供公共产品、履行社会性管理职能、制定地方发展战略规划、执行及监督执行法律法规为主要职责,在产业规划、创新激励、金融支持和发展环境方面制定宏观的政策,避免过度微观干预,造成产业的无序发展。另外,还必须深化行业进入的市场化改革,为各投资主体建立充分竞争的环境,改变青睐国有企业和大型企业、排斥民营企业特别是中小型民营企业的状况,承认民营企业市场竞争主体地位,对所有企业一视同仁。

2.深化制度建设。建议我区尽快建立煤炭深加工行业的市场准入制度,以阻止资源转化率低、煤资源和水资源消耗大、二氧化碳排放不达标的企业进入。对于已有煤炭深加工企业,通过停产整顿和技术升级改造,来达到要求的标准。此外,国内尚未建立比较完善的工业行业发展的信息制度,建议借鉴国外经验,在我区建立煤炭深加工行业的信息制度,科学测度行业产能和产能利用率等方面的信息,并定期向社会。与此同时,还要关于政府调控取向的相关信息。

现代工业生产篇3

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20__年全市烟叶生产工作成效显著

今年的烟叶生产工作,在自然灾害频发、种烟成本攀升、比较效益下降、烟农种烟积极性不高的情况下,各级党委、政府切实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克服重重困难,坚持“双控”政策不动摇,以减工降本、提质增效为重点,增加生产投入,抓好示范样板带动,强化生产管理和科技培训,积极推进烟叶生产基础设施建设,狠抓现代烟草农业示范区建设,促进了烟叶生产水平的提升,继续保持了烟叶生产的良好发展态势,圆满完成了各项目标任务。全市共移栽烟叶37.55万亩,收购烟叶98万担;上等烟比例达到53.8%,比去年提高18.7%;中等烟比例占34.8%,比去年低13.9%;下等烟占11.4%,比去年低4.8%;收购均价7.24元/市斤,每市斤比去年提高1.9元;总产值7.1亿元,比去年增加1.99亿元。烟叶生产基础设施和昭鲁现代烟草农业示范区建设扎实推进,基础设施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彝良县还受到省政府的表彰,荣获“全省20__年烟叶工作先进单位”称号。市委、市政府对今年的烟叶生产工作是满意的。总结今年的烟叶生产工作,呈现出4个特点:

(一)烟叶生产的措施更加有力,生产水平进一步提升。市委、市政府切实加强对烟叶生产工作的领导,多次专题研究部署烤烟生产工作,市级四套班子主要领导多次深入田间地块、收购站点了解情况,指导烟叶生产工作。各级党委、政府、烟草系统和相关部门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的战略部署,紧紧围绕今年的目标任务,按照“稳得住、控得住”的要求,逐级签订责任状,加强督查,加大投入,建立烤烟生产自然灾害风险基金,狠抓择优布局规划,强化合同管理、移栽管理和示范样板辐射带动,努力克服50年不遇的冰凌雪灾影响,以负责的工作态度,严谨的工作作风,推动烟叶生产水平稳定提高,烟叶质量不断提升,为圆满完成全年烟叶生产任务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体现惠农政策,烟叶收购平稳运行。今年的烟叶收购是在受灾严重,总量偏紧,收购政策有新的调整,与毗邻地区存在政策差异的情况下进行的。为确保圆满完成烟叶收购计划,实现烟农、企业、政府“三满意”目标,保持烟叶生产稳定健康持续发展,各级各有关部门从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出发,高度重视烟叶收购工作,切实落实惠农政策,完善收购政策,落实收购措施,强化专卖执法,保证了烟叶收购工作平稳推进和收购计划圆满完成。全市烟叶收购价格每市斤提高1.9元,提高了35%,烟农收入增加1.99亿元,平均每户增收3873元。投入烟叶生产基础设施建设资金2.7亿多元,开展烟水、烤房、机耕路配套建设,受益面积达9.94万亩,受益农户8700多户,改善了烟区农业生产和生活条件,有力地支持了新农村建设。

(三)现代烟草农业建设稳步推进,基础设施条件进一步改善。按照“规划先行、示范引路、逐步推开、整体推进”的工作思路,紧扣现代烟草农业建设“一基四化”的重点,认真谋划,抓试点、作示范、求突破,积极稳步推进现代烟草农业建设,各项工作有力、有序、有效推进。一是试点示范建设规模大,效果好。根据规划部署,省烟草专卖局和市政府确定把昭阳区布嘎乡花鹿坪村列为我市现代烟草农业建设试点进行建设。市委夜书记、市政府王市长率领相关部门积极争取到国家烟草专卖局和省烟草专卖局的大力支持,按照整乡、整村推进的要求,克服财政困难,坚持特事特办,采取资金垫支等办法,投资近1.5亿元,全力打造昭鲁现代烟草农业建设示范区,取得了明显成效。二是烟叶生产基础设施建设有序推进。克服雪灾影响和建设任务繁重的实际,全力推进烟叶基础设施建设。上半年,圆满完成20__年度工程建设项目的扫尾,全市完成烟水工程建设11340件,总投资6782.14万元,并顺利通过省级抽查复验。同时,各县区积极组织对雪灾损毁工程进行恢复重建,及时完成了恢复重建任务。20__年建设项目涉及昭阳、巧家、彝良、镇雄4个县区,实施烟水工程和机耕路,工程总量5177件,总投资3873.56万元。目前,正全力推进建设进度,部分工程已竣工,正完善档案资料。计划建设18750座普通标准化小型密集烤房和300座卧式密集烤房。由于受雪灾的影响,考虑恢复重建的任务艰巨,市政府决定小型密集烤房建设分段实施、分段考核。第一阶段实施1万座,已完成9441座。为改变烤烟育苗设施落后的局面,争取到省烟草公司投入3000万元捐赠救灾资金,用于全市烟叶生产育苗设施的恢复重建,建设固定大棚育苗基地11个,新建大棚5.6万m2、镀锌钢管防锈小拱棚5.05万个,可解决33.1万亩大田移栽育苗。通过烟叶育苗设施更新,全市烤烟育苗设施得到极大改善,为实现工场化漂浮育苗和商品化供苗奠定了基础。三是积极探索规模化种植、集约化经营、专业化分工、信息化管理的有效途径。一方面,各县区

积极发展大户,规模化种植取得新的突破,全市户均种植面积达到5.99亩,比去年增加0.66亩。同时加强了专业技术队伍和烟叶生产小组建设,不断提高小组管理水平,积极推进协会建设,切实发挥群众组织的作用。另一方面,在昭鲁现代烟草农业建设示范区和市优质示范样板烟区积极组织实施了机械化深耕、起垄等专业化服务,为发展现代烟草农业提供了有益经验。

(四)积极开展调研,扎实搞好烟叶生产发展规划。为找准我市烟叶生产存在的不足和差距,市政府先后2次派出考察组到昆明、玉溪、红河、楚雄和文山进行学习和调研,为搞好烟叶生产暨基础设施建设规划提供经验借鉴。一是根据省烟草专卖局(公司)关于云南省烟区建设与发展规划的有关要求,以现代烟草农业为发展方向,按照烟水工程、机耕路、烤房、农机具、育苗基地、防雹网络、烟叶标准化站点等7项基础设施综合配套建设,编制完成了《__市烟区建设与发展(20__-2015年)规划》。二是为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烟草专卖局姜局长对__烤烟产业发展的指示和要求,打牢烤烟生产提质增效的基础,以抓好烟叶生产择优布局为切入点,扎实开展了20__年烟叶生产择优布局规划工作。三是完成了《20__年度烟叶生产基础设施建设实施方案》,为扎实抓好20__年的烟叶生产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在充分肯定全市烟叶生产发展成效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认识到我市烟叶生产发展中面临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基础设施薄弱,装备水平偏低。基础设施配套率不足,密集烤房尚未形成规模,新的烘烤工艺难以推广,制约着烟叶质量的进一步提升。二是科技贡献率偏低,创新能力不强!。烟叶生产实用技术研发和创新能力较弱,烟叶生产管理人员和烟农素质还有待提高。三是自然灾害频发,抗灾能力薄弱。我市烟叶生产防灾减灾体系还未形成,平均年份烟叶受灾面积达15%左右、损失1.2万担左右。四是政策扶持面不够,支持手段不足。目前尚未完全建立烟叶生产投入机制,对烟叶生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比重低、地方政府按比例配套建设资金难,群众积极性还有待提高,加快烟叶发展增效的难度增大。对于这些困难和问题,我们必须按照国家和省烟草专卖局及市委、市政府的政策措施要求,积极创造条件,采取有效措施,努力克服,认真解决。

二、认清形势,明确任务,全力抓好明年的烟叶生产工作

受世界金融风暴的冲击,国际国内面临严峻的经济形势,实体经济受到严重影响,国内经济增长明显放缓,烟叶生产形势也随之发生了一些新的变化。控“热”、保“稳”成为烟叶工作的重点,发展现代烟草农业成为烟叶生产的基本方向。国家烟草专卖局提出明年烟草工作的整体思路是烟叶防过热,卷烟保增长,价格保稳定;烟叶工作要坚持“严格控制,适度从紧”的方针,把“控制总量、稳定规模”摆在烟叶工作的首要位置。要认真贯彻“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重大方针,坚持把建设现代烟草农业作为烟叶工作的基本方向,坚定发展现代烟草农业的信心和决心,加快推进现代烟草农业建设。全省烟叶暨现代烟草农业建设工作会议强调要坚持“严格控制、适度从紧”的烟叶生产方针,保持平衡稍偏紧的供求关系,始终把“控制总量、稳定规模”作为全省烟叶工作的首要任务,确保烟叶生产控得住、稳得住。对此,各级各相关部门、烟草企业要充分认清当前烟叶生产形势,牢牢把握发展现代烟草农业这一基本方向,认真研究新形势下我市烟叶生产的稳定和发展问题。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我市20__年的烟叶生产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全省烟叶暨现代烟草农业建设工作会议精神,坚持“双控”不动摇,以建设现代烟草农业为基本方向,抓好烟叶生产基础设施建设,创新生产组织方式,推进规模化种植,推广使用农机具,解决低产低效问题,全面提高烟叶生产水平,切实做到依靠科技、增加投入,提质增效,确保“控得住,稳得住”目标的实现。具体目标任务有3项:一是在烟叶生产方面,要确保97万担收购计划圆满完成,种植水平显著提高;二是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全市要完成烟叶生产基础设施建设总投资10574.08万元,续建小改密烤房10109座;三是在现代烟草农业建设方面,重点抓好昭阳布嘎现代烟草农业示范乡的建设,在大面上稳步推进土地流转,积极创新生产组织方式,努力在规模化种植上取得实质性突破。重点要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全力抓好烤烟生产管理。在“严格控制,适度从紧”方针的统领下,全国明年烟叶收购计划以今年的收购计划为准,不再增加新的计划。但为了支持新烟区发展,国家烟草专卖局专项安排新烟区计划110万担,其中云南58万担。省里发展新烟区,稳定老烟区的指导思想明确,在安排明年烟叶生产计划时,部分老烟区的计划在今年的基础上作了适当调减,以便支持新烟区的开发。我市的生产计划调减了1万担,其中指令性计划调减0.9万担,出口备货调减0.1万担。市政府下达各县区的烟叶生计划也作了相应调整。昭阳区23万担,鲁甸县16.5万担,巧家7.5万担,镇雄县29万担,彝良县10万担,威信县5.5万担,大关县3.5万担,永善县2万担。

第一,要进一步完善烤烟生产政策,切实加大投入力度。由于烟用肥料价格与20__年相比涨幅较大,烟农的生产投入成本增加。因此,市委、市政府决定对烤烟生产政策作进一步完善,多渠道加大对烤烟生产的投入,尽量降低烟农生产投入成本。一是加大投入。市政府投入700万元,市烟草公司投入按行业政策执行;各县区政府按20__年烤烟税收比例投入,10万担以上的县区不低于20__年烤烟税收的50%,10万担以下的县不低于20__年烤烟税收的80%。二是对生产专用化肥实行明补,按担烟进行补贴。烟农每交售1担烟叶补贴60元,其中:市烟草公司补贴30元,县区政府补贴30元。k326品种补贴90元(市烟草公司补贴60元,县区政府补贴30元)、红大补贴120元(市烟草公司补贴90元,县区政府补贴30元)。在烤烟收购结束时兑现。三是专用化肥采购由市烟草公司贴息、烟农还本。具体操作办法由烟草公司与商业银行协调,联合行文明确,各县区组织实施。四是举办样板,促进生产组织方式创新。全市举办样板2万亩,重点扶持以烤烟种植大户为基本形式的组织方式创新,对烤烟种植大户在烤房建设、专用肥料、农业机械推广等方面加大补贴力度。具体政策会后发文明确。五是完善自然灾害补偿机制。为了降低烟农的种烟风险,体现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原则,市政府继续建立和完善自然灾害补偿机制,建立自然灾害补偿基金,对烤烟生产威胁最大的冰雹灾、风洪灾进行补偿。大面生产按每亩补助20元的标准,由县区政府、烟草公司、种烟农户3方分别按每亩6元、10元、4元的标准共同出资,绝收的每亩补偿不高于500元;烟叶生产组织方式创新区域内,每亩补偿按35元标准,县区政府、烟草公司、种烟农户分别按10元、20元、5元的标准共同出资,绝收的每亩补偿不高于800元。具体补偿办法由各县区发文执行。

第二,突出重点环节,努力提高生产水平。要认真落实好择优布局规划成果,按规划落实种植面积

,突出抓好轮作和集中连片,及早落实规划,确保面积落实充足,在控得住的前提下,适当留有余地,3月20日前务必完成正式合同的签订。育苗工作要做到适时播种,精细管理,100%实行集中漂浮育苗,商品化供苗,在2月10日前育苗播种全面结束。切实抓好提前预整地工作,要派出强有力的工作组,深入乡、村、地块蹲点督促、指导预整地工作,在4月30日前全部种烟地块按标准100%完成预整地。进一步搞好服务,确保物资就位。各县区和各有关部门要切实抓好烟用肥料的供应工作,采取措施,协调处置好无投入烟农的物资购买、无劳力烟田的土地流转等问题。市烟草公司和银行要加强协调,出台相应的烟用肥料供应方案,确保烟用肥料在4月20日前就位到烟农家中。强化烤烟规范移栽,移栽期间,要组织力量下到村组,开展扎实有效的培训和督促,严格按规定的株行距定点打塘、做到横竖一条线,确保栽好、栽足。全市烤烟移栽在5月10日前结束。要加强田间规范管理,认真落实好中耕除草、揭膜培土、追施肥料、病虫害防治、适时封顶打杈等各项田间管理措施,确保烟株长势整齐,提高烟叶产量和质量。要突出落实好揭膜培土措施,解决好以膜代管的问题。市烟草公司要结合实际提出分类指导以揭膜培土为主的田间管理意见,有关部门要配合做好以防冰雹、洪涝等自然灾害为重点的防灾减灾工作。强化技术培训,指导烘烤到炉,组建技术过硬的专业烘烤队伍,实行分片、包户进行烘烤技术培训和指导,各县区要抓好1-2个专业化集中烘烤典型。

第三,强化责任制管理,严格考核奖惩。各级政府继续把烤烟生产纳入目标管理,市政府与各县区政府、市烟草公司签订目标责任制。各县区政府也要制定具体的奖励办法和标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市烟办要负责做好对各县区政府、市烟草公司的考核。市烟草公司要加强对县级分公司的督促和检查,确保各级党委、政府和上级公司的政令畅通,切实把各项措施落实到位。

(二)扎实抓好烟叶生产基础设施建设。当前必须全力以赴抓好20__年度烟叶生产基础设施建设的扫尾和验收工作。20__年度已建设完毕的小改密烤房,要进一步梳理、完善程序文件和内业材料,确保档案资料的完整性和准确性,做好验收和补贴资金的兑现,责任制奖惩兑现与20__年烟水工程和机耕路项目一并进行;续建烤房建设要抓紧组织实施,围护结构改造于20__年4月底前完成,20__年5月完成设备安装,20__年6月完成县级验收和市级复验,并确保烤季投入使用,责任制兑现与20__年正常申报项目一并进行。昭阳、巧家、彝良、镇雄4县区要采取强有力措施,全力加快烟水工程和机耕路的建设进度,尽快扫尾。同时,要认真做好组织验收和申报省级复验等工作。昭鲁两县区要进一步强化现代烟草农业示范区的建设工作,烟办、烟草公司要按照烟叶生产基础设施建设的政策要求,做好完善档案资料的业务指导和经验总结,以便申报验收和汇报推广。昭阳、鲁甸、巧家、彝良、镇雄5县区要抓紧抓好救灾捐赠资金烤烟育苗大棚的建设,确保20__年烤烟育苗能够正常运行。20__年度正常申报的1351件烟叶生产基础设施拟建项目,要尽快组织实地现场评审,做到早安排、早启动、早完工。

(三)切实抓好现代烟草农业建设。要按照国家烟草专卖局关于建设现代烟草农业的要求,努力探索和推进具有__特色的现代烟草农业建设模式,力争在以下五个方面取得明显成效。一是要全面完成以烟水、烟路、烤房、农机具为主要内容的烟田基础设施建设,使烟区生产条件明显改善,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抗御自然灾害能力明显增强。二是要以完善专业化服务体系为载体,全面提高烟叶生产技术水平,促进生产技术集成化、主要劳动过程机械化,重点环节专业化。三是创新烟叶生产组织形式,培育一批种烟专业大户、家庭农场,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积极推进土地流转。四是大力推进烟叶生产信息化建设,在气象预报、栽培技术、防灾减害、生产收购等环节实行信息化管理,用信息化改造传统烟叶生产,通过信息化全面提升烟叶基础管理水平。五是抓好示范,打造亮点,按照省烟草公司安排,昭阳区布嘎乡作为我市现代烟草农业示范建设示范乡,在全乡范围内整体推进现代烟草农业建设,元旦后,市政府将进行专题研究部署。三、切实加强组织领导,确保各项任务的圆满完成

现代工业生产篇4

关键词: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互动关系

中图分类号:f490.5;f291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0439-8114(2014)07-1695-05

interactionandsynchronizeddevelopmentofindustrialization,informationization,urbanizationandagriculturalmodernization

lishi-bo

(departmentofsocialsciences,zunyimedicalcollege,zunyi563003,guizhou,china)

abstract:industrialization,informationization,urbanizationandagriculturalmodernizationareimportantcomponentsofsocialistmodernizationwithchinesecharacteristics.industrializationpromotesinformationizationdevelopmenturbanizationadvancementandagriculturalmodernizationlevel.informationizationdevelopmentisthebellwetherofindustrialization,theboosterofurbanizationandthesupportofagriculturalmodernization.urbanizationdependsoninformationizationandindustrialization,anddrivesagriculturalmodernization.agriculturalmodernizationdependsoninformationization,assistsindustrializationandacceleratesurbanization.thesynchronizedpromotionofindustrialization,informationization,urbanizationandagriculturalmodernizationistheinevitablechoiceofthecoordinatedinteractionofthe“fourmodernizations”.onlythesynchronizeddevelopmentofthe“fourmodernizations”canpromotetheintegrationofcityandcountryside,speeduptheadvancementofmodernization,andrealizethegoalsofharmoniousandstablesocietyandthesocialistcommonprosperity.

keywords:information;industrialization;urbanization;agriculturalmodernization;interactiverelationship

党的十报告《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中明确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与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重大战略任务,这一论断充分表明了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对现代化建设规律的深刻认识和把握。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诠释其之间的互动关系与同步发展的要求,对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向纵深发展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1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基本内涵

1.1工业化

工业化是一个历史范畴,一般指传统农业型社会向现代化工业型社会转变的过程中,工业或第二产业产值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持续增加,工业生产量快速增长,劳动生产率大幅提高,工业就业人数在总就业人数中的比例不断上升,推进现代工业在国民经济中占主导地位,即日益彰显出工业发展的显著特征,是近现代经济发展的主旋律。《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中指出,工业化是一种过程,此过程主要体现为工业生产活动、工业产值及工业就业持续增加的发展过程。然而从广义上来理解,工业化过程不仅仅是工业产值增加、工业就业人数增加及物质生产能力提高,而且还包括社会、政治、文化、人口及就业等方面的变革,城镇化水平和国民消费层次全面提升,由此带动整个社会结构及人们思想观念、习俗的变迁。

当前,我国现代化建设强调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实质上就是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不断升级的过程,着力

动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在关注经济效益的同时,注重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坚持速度和效益相结合,走高技术、低污染,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新兴工业化道路。 1.2信息化

信息化是在计算机技术和数字化技术等先进科学技术基础上产生的,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个以信息技术运用为标志的新阶段,通常指人类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实现从以物质能源为经济结构的重心,向以信息为经济结构的重心转化。主要体现为日益采用现代技术尤其是信息技术来装备社会各生产领域,具体生产活动中以信息的不断获取、加工和传递为前提,促进信息技术和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不断增强,实现从有形物质创造价值向无形的信息创造价值的转变,同时引发社会观念、社会经济、社会结构及商业模式等方面的创新和变迁。目前我国强调的新型信息化就是以现代通讯技术手段来装备我国社会生产生活及社会管理等相关领域,促进信息交流和知识共享,充分开发信息新技术、利用各种信息资源,培育国家信息化体系,发展信息产业,使信息高新技术广泛应用、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每个领域中去,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转型,以此加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步伐。

1.3城镇化

城镇化是指随着产业结构调整,第二、三产业向城镇聚集,同时人口向中心城镇转移和集中,从而使城镇规模不断扩大,城镇原有结构和功能实现转变的一种历史过程。它是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人民生活质量有所提升的表现,对突破城乡二元结构、统筹城乡发展有着重要影响,是世界上大多数工业化国家的基本发展趋势,也是近现代社会发展的主旋律[1]。当今我国新型城镇化强调用科学发展观来统领城镇化建设,以产城互动、和谐发展为指引,推动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向农村拓展,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同时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公共资源的合理配置,推动公共服务均等化,让城乡居民共享城镇化发展成果。所谓新型城镇化的“新”特指从实现片面扩张城镇规模到提升城镇产业集聚、公共服务及生态宜居等的转变,实现城乡分割状态到城乡一体化的转变,实现从过去偏重外延扩张向提升质量内涵的转变,探索产城互动新路径,统筹推进农村城镇化和城镇现代化。

1.4农业现代化

农业现代化一般是指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化过程,强调用现代先进科学技术装备农业,先进经济管理方法管理农业[2],促进落后的传统农业生产向具有先进科技水平的现代农业生产转变。农业现代化既是一种过程又是一种手段[3],包含了农业生产技术的提高、农业生产与经营模式的转变以及农业产业效率的增加等,包括使用现代科学技术、现代工业发展理念和现代经营管理方法来实施,它是社会全面现代化的基础。当前我国新型农业现代化一方面重视农业产出效益,另一方面则愈加注重提升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生产具体环节上强调推进专业化、组织化及合作化,推动农产品加工产业链向纵深程度发展,注重新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推广与应用。

2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的互动关系

2.1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发展,推动城镇化进程,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

工业化是信息化的前提和主要载体,工业化的发展为信息化奠定物质技术基础,日益推动信息技术的不断创新,是拉动信息化的重要力量。在信息技术突飞猛进的当下,工业化与信息化密不可分,相互融合,相互促进,这种相互作用表现为:工业化是信息化带动下的新型工业化,信息化是新型工业化中新型的信息化;信息化是工业化的延伸和发展,信息化是推动工业化的重要手段。从工业化进程的角度来说,其成果日益产生对信息化的广泛应用需求,生产中需不断促进信息产业发展和信息技术创新,以此带动信息技术与设备的普及应用,通过工业化来促进信息化发展,提高信息化水平。

工业化是城镇化的动力和助推器,城镇化则是工业化进程的必然结果;工业化以城镇化为基础,是城镇化的经济内涵。伴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推进,大工业的社会化生产方式促进经济效益持续增长,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产业集聚效应不断增强,城镇功能不断提升,农村劳动力人口转移并向城镇集聚,城镇规模渐趋膨胀。现代工业呈现关联性强、聚合度高的集群式发展态势,生产的规模性和集中化日趋加强,催生着各种生产要素不断向城镇聚集,带动了区域内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的新型城镇化发

展。

工业化实质就是传统农业经济向现代工业经济转化的过程。在此进程中,工业化的发展为农业现代化提供必要的资金和技术支持,吸纳大量农村劳动力,拓宽农民致富增收的渠道,同时工业化能促进农业内部的分工,提高农业生产的专业化程度,实现规模化经营。由于农业产业化是以工业企业为载体,以工业化发展为基础和条件而生存和发展的一种生产经营模式,因此工业化越发展就越能为现代农业的产业化生产创造良好条件,从而增强农业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整体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

2.2信息化引领工业化,助推城镇化,支撑农业现代化

信息化对工业经济的结构、工业化社会的就业方式产生重大影响,信息技术催生新兴产业,全面提升和调整传统产业结构,赋予工业生产全新的时代特征。信息化与工业化的深度融合,表现在国民经济各部门应用现代信息科学技术,包括信息技术与工业技术、信息资源与工业资源及虚拟经济与工业实体经济等方面在生产技术、产品质量及产业衍生等环节上的融合。作为现代工业重要组成部分的新兴信息产业发展,能直接带动产业结构的升级和优化,促使信息转化为企业的内在竞争力,其高速发展有助于增强工业化能力,提高工业化水平。

信息化是城镇化经济增长的助推器和提升机,城镇化则是信息化的载体和依托。信息化优化以知识和技术为核心的城镇资源配置,强化城镇化进程中的制度创新,是城镇经济结构调整和升级的主要推动力。通过信息产业化和产业信息化两种形式优化城镇产业结构,使其向信息产业为主的经济模式转变。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可提升城镇的规划建设和经营管理水平,使城镇空间呈现扩散化或积聚化趋势,对城镇经济、文化和管理等产生影响并引发城镇功能的转换,信息技术同时带动信息产业,从而改变就业结构,拓展城镇就业空间。显然,信息化通过推动工业化进程,支撑和拉动城镇经济增长,加速城镇化的发展。信息化是现代农业科技进步的必备方式和重要条件,信息化建设促进农业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的提升,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和应用,改变传统手工劳动生产方式,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产出效益,加速现代农业发展。以信息化助力农业现代化,可提供共享农业科学研究的高性能计算设备和分布式数据库资源,创建农业科技人员依靠的信息化基础设施,构筑网络化的农业科技创新成果推广服务体系,为农业发展提供及时有效的信息服务,强化涉农信息资源整合,增强农民的信息意识,缩小城乡数字鸿沟,对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具有重要意义。

2.3城镇化依托信息化,仰赖工业化,带动农业现代化

城镇化的发展程度往往取决于信息化的发展水平,城镇化是信息化的有效载体和物质基础,也是信息化演变发展的空间形式,城镇要素禀赋和资源配置能力是城镇信息化体系发展的核心,加快城镇化进程是推进信息化发展的需要。信息化日趋演变为新型城镇化进程的主题和驱动力,成为缓解城镇化发展过程中所面临诸多矛盾的有效手段,而作为信息集散地的城镇,广泛推广和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可提高管理水平,提升城镇集聚和辐射功能,为产业信息化和信息产业的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从而推进城镇现代化进程。

城镇化是工业化的空间载体和平台,是工业化发展的必然结果,同时也是推进工业化进程的基本土壤,工业化则是城镇化的内在动力和经济支撑。城镇化保证工业化要素集聚,城镇丰富的知识信息技术资源禀赋为工业产业化发展提供了要素条件,城镇化的基础地位越牢固,工业化的产业支撑作用就越强。推进工业化与城镇化良性互动、协调发展,既可为工业化创造条件,也是城镇化发展的内在规律,二者互动发展的良好契合点就是推进“产城”融合,通过有效整合工业产业与城镇资源,提升产业支撑、城镇承载能力,充分发挥工业化对城镇化的“发动机”和“加速器”作用。

城镇化是农村实现工业现代化的有效载体和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催化剂,也是农业现代化的必然体现和重要标志,城镇化对农业现代化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城镇产业化的发展为农业现代化提品、技术支持、资金积累以及农业现代化需要的农业机械、水利设施和化肥等的投入,当工业化、城镇化发展到一定程度时,这些产品就能以低成本购得;城镇化还有利于农业人力资本的积累,为农业产品提供数量上和结构上的需求变化,为农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创造市场条件,从此意义

来说,工业化和城镇化就是实现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关键[4]。

2.4农业现代化依赖信息化,协助工业化,加速城镇化

科技进步和信息技术革命是农业发展的主要动力源泉,现代科学技术是现代农业的核心标志,农业科技进步程度决定着农业现代化水平。在以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为主要标志的新一轮农业科技革命浪潮下,积极推进农业科技研究和开发是保持农业持续稳定发展、长期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的需要,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支撑,是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强劲动力,也是农业现代化赖以实现的有效途径。应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打造农业科技创新的信息化平台,建设农业科技推广的信息化服务体系,以科技创新引领农业进步,不断推进农业现代化。

农业是工业的基础,农业为工业的发展提供基本的原材料保障,农业现代化的推进则为工业化提供必要的支撑,对工业化的深入发展有着重要的协助、推动作用。科学技术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各个方面,进一步优化了农产品结构,满足了工业化对农产品供给日益增长的需求,同时促进了农业技术、农业结构和农业管理现代化的快速发展,促进了农业生产经营集约化的实现,为工业发展提供了大量富余劳动力,也带动了农业人口逐渐向中心城镇的转移和集中,从而推动了城镇工业化的发展。

农业现代化是城镇化发展的前提条件和制约因素,农业现代化为城镇化进程创造市场条件,提供要素来源。城镇本质上就是劳动力、土地、市场和资本等各种要素在地理上的集中,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带动农业企业不断聚集,且所需劳动力数量越来越少,加速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的转移,为城镇产业化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依靠大量农业机械、化肥等工业产品的投入,逐步增加了农民收入,提高了工业制成品和服务需求的绝对数量,从而为城镇第二、三产业发展创造更多需求,加速推进城镇化进程。

3同步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是“四化”协调互动的必然选择

“四化”互动体现了在信息技术时代下工业与农业、城镇与农村的逻辑关系,构成了“四化”同步发展的内在机制。“四化”之间的协调互动关系,表现在当下我国现代化进程中“四化”的共存,决定了推动“四化”必须实现长期均衡的发展趋势,而要实现均衡态势就要求同步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并日益彰显工业化的主导作用,突出信息化的引领作用,提升城镇化的质量内涵,加强农业现代化的战略地位。

3.1“四化”同步愈益彰显工业化的主导作用

相对于机械化大生产的传统工业化而言,新型工业化强调“科技含量高、信息化涵盖广、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工业化发展道路。新型工业化是信息化的主要载体,是农业现代化的基本前提,同时是新型城镇化的重要支撑。在“四化”同步发展过程中,新型工业化居于主导地位,是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主力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战场、“四化”协调互动的主动力,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决定性作用。没有新型工业化的快速推进,“四化”协调互动发展就缺乏强有力的产业支撑,无法催生新型城镇化,带动新型农业现代化,工业化与信息化的深度融合也就无法实现。

3.2“四化”同步突出强调信息化的引领作用

当今时代,信息技术与知识经济日新月异,信息化促使人类社会发展模式内涵有了质的变化,深刻改变了社会产业结构,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的地位与作用日益突出。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成为现代社会技术体系的基础技术,信息技术渗透到传统产业中,使传统产业信息化程度越来越高,推动以物质和能源投入为主的经济形态向以知识和信息投入为主的知识经济或信息经济形态转变,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起着重要的引领作用。信息产业是战略性先导和支柱产业,是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核心产业,日益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和社会再生产的基础。“四化”同步发展中,充分利用信息资源,促进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发展,推动产业结构升级,降低物资消耗和交易成本,对实现中国经济增长向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内涵集约型方式转变具有重要推动作用。3.3“四化”同步更加注重提升城镇化的质量内涵

与传统提法不同,新型城镇化更强调内在质量的全面提升,体现的是经济社会发

展的和谐与协调。从偏重数量规模向注重质量内涵提升、偏重经济发展向注重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偏重依赖工业化向农业现代化等多力支撑体系的转变,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带动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5]。“四化”同步发展中,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对于调整经济结构,打破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在更大范围内实现土地、劳动力、资金等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拉动农村居民的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促进农业功能的拓展与开发[6],发挥城镇在沟通城乡的重要枢纽作用,实现城乡统筹发展,最终促进城镇化与工业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协调互动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3.4“四化”同步更加强调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战略地位

与以往的农业经济政策相比,“四化”同步着重把农业现代化放在与工业化、信息化和城镇化具有同等重要的战略高度。我国农业现代化是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和城镇化发展的基础,“没有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很难从根本上改变农村的落后面貌”[7],农业的发展正如西蒙·库兹涅茨所指出的,对经济增长提品、市场、要素和外汇4个方面的贡献。“四化”之间的协调互动关系决定着只有不断改善农业生产基本条件,深化农业生产结构调整,稳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强农业现代化的基础战略地位,才能有与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相适应的农业现代化水平,真正实现“四化”同步发展。

3.5“四化”同步凸显我国经济社会全局的科学发展

“四化”同步彰显系统思维视阈下的总体布局,是实现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这种同步不仅仅是简单的时间同步,而且是“四化”之间空间上的同步。就层次性而言,工业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先导,是强国之本;信息化则为其他三者提供现代化管理、支撑的手段,是实现科技兴邦的源泉;城镇化是我国公民基本生活的需求保障,有助于推进城乡一体化、缩小城乡贫富差距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以信息技术装备的农业现代化能促进我国发展高效农业,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是工业化的人力资源源泉,也是城镇化进一步发展的有力支点。“四化”同步对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进行统一规划,科学合理地推进,倡导低碳发展,强调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可持续的协调发展路径,更加体现了发展的全面性和科学性。

总之,“四化”之间辩证统一,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共生共在,协调互动。当前“四化”同步核心是注重工业化与信息化的深度融合,没有信息化条件下的工业化,就无法推进城镇化,实现农业现代化;只有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才能为工业化、城镇化提供更多的生产要素和更广阔的农村市场,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又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主要引擎。因此,必须毫不动摇地推动“四化”同步发展,以此提高综合国力,缩小贫富差距,促进城乡一体化,加速现代化进程,实现社会和谐稳定和全民共同富裕。

参考文献:

[1]姜爱林.城镇化、工业化与信息化协调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大地出版社,2004.

[2]罗必良.现代农业发展理论——逻辑线索与创新路径[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9.

[3]黄祖辉,林坚,张东平,等.农业现代化:理论、进程与途径[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

[4]林毅夫.中国的城市发展与农村现代化[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39(4):12-15.

[5].关于调整经济结构促进持续发展的几个问题[j].求是,2010(11):3-15.

现代工业生产篇5

关键词:现代农业;湖南;对策

发展现代农业,从国家层面来讲,无论是保障粮食安全,还是促进农民增收,无论是应对国际竞争,还是持续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解决农业的深层次问题,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对于正在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实现富民强省的传统农业大省——湖南,应充分利用这一发展机遇,在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同时,加快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步伐,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一、现代农业的含义与特征

与传统农业相反,现代农业是广泛应用现代科学技术、现代工业提供的生产要素和科学管理方法的社会化发达农业。在按农业生产力的性质和状况划分的农业发展史上,现代农业属于农业的最新最高阶段。现代农业的特征非常明显,可以概括为以下方面:

第一,生产条件现代化。即在农业生产中拥有机械化、电气化的农业生产工具、设备和完善的农业基础设施等现代化的农业生产条件。凡是能使用机器操作的部门和工序,都完全使用了机械化、电气化的农业生产设备,代替了人畜力的工具。电力在农业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电子计算机等自动化设备在农业中广泛普及,使农业生产逐步走向工厂化、自动化。

第二,生产技术科学化。即建立在现代科学基础上的农业生产技术,代替了单纯依赖经验的传统技术。在农业生产的各个领域,如种子、肥料、农药、栽培、饲养、土壤改良、水利建设等,现代科学技术得到了广泛应用,农业生产已经越来越需要依靠深入揭示客观规律的科学。农业生产由经验转到了科学,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生产力水平。

第三,生产过程社会化。即农业生产的分工越来越细,协作范围越来越广泛而密切。一方面,农业生产的地域分工、企业分工日益发展,形成了农业生产的区域化、专业化;另一方面,原来在农业生产中的许多生产过程,如繁育良种、肥料制作、饲料加工、农机具修理、农产品加工销售等,不断地从农业中分离出来,形成一系列为农业生产服务的产前和产后部门。产中与产前和产后部门的广泛联系,又形成了农工商一体化经营,即农业综合经营。生产过程的社会化,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的商品化水平,农业已经成为一个几乎完全商品化的产业。

二、新型工业化与现代农业的关系

新型工业化道路是我国借鉴发达国家经验、结合本国工业发展实际情况提出的一条现代化之路,对于传统工业化道路,这是一种创新。新型工业化与现代农业客观存在着一种相互联动的发展关系,新型工业化战略的实施在加快我国工业化进程的同时,也势必给农业开辟广阔的发展前景。首先,新型工业化实施信息化与工业化的互动战略,将促进农业信息化与农业现代化的发展。众所周知,在当今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知识经济时代,信息技术已成为生产力发展最具代表性的先进技术。其中,信息技术应用于农业部门的各个环节,也将使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发生跨越式变革。其次,新型工业化突出科学技术进步,强调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它将带动农业技术进步与农业产业化。当今世界的农业竞争集中体现在高新技术在农业的应用以及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水平上。目前,发达国家科技在农业增长中的贡献率平均达到70%左右,湖南省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是57%。再次,新型工业化强调正确处理资金技术密集型与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关系,即在大力发展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同时,要求发展能发挥人力资源优势的产业,这将有利于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有利于土地的集中经营,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

三、湖南发展现代农业的现实基础与总体思路

(一)湖南发展现代农业的现实基础

湖南是一个传统农业大省,长期以来,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和经营方式占据主导地位,农业生产效率低下,农村经济发展缓慢。改革开放以来,该省农村生产力得到较大发展,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加工能力显著提高,主要农产品产量大幅度增长,实现了由长期短缺到持续稳增的历史性转变。当前湖南农业结构不断优化,农业机械化逐步推广,农业产业化经营稳步发展,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逐步提高,农业基础设施和农村生态环境建设进一步改善,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强,出现了一些现代农业的范例和雏形,这为该省现代农业建设奠定了较好基础。湖南发展现代农业虽然取得了一些成就,但是仍然存在着一些突出问题,制约着湖南农业的继续发展。一是农业劳动力转移困难,土地经营规模小;二是农业收入低,农民投资农业的积极性不高;三是农业人力资本缺乏,农业科技提升困难;四是农民分散经营,农产品缺乏市场竞争力;五是投资效益欠佳,农业资金匮乏。

(二)湖南发展现代农业的总体思路

通过对新型工业化和现代农业两者关系的探讨以及对发展湖南现代农业的现实基础条件的深入分析,湖南发展现代农业的总体思路应是:坚持用工业理念发展农业,继续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加快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进一步壮大湖南的食品加工业,培育一批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集群;立足中长期内以农户小规模经营为主的客观现实,大力发展农民经济合作组织,建设具备完全市场能力的经营主体;加大政府无偿资金支持力度,加强农村现代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进程,提供现代化的农业生产条件;着力推广重大科研成果转化工作,发展应用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进一步提高土地产出能力;搞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提高农民素质,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步伐;促进生态农业发展,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最终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四、湖南发展现代农业的重点方向

(一)大力推进湖南农业标准化,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切入点

标准化集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管理技术于一体,具有科技推广和科技管理的双重性,对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升农业生产经营规模和产品市场竞争力十分重要,是现代农业的重要基石。当前,湖南推进农业标准化要从标准制定、组织实施和体系建设3个方面同步展开:修订农业地方标准,建立与国际、国家标准基本配套的标准体系;加大农业标准的实施力度,建立农业标准化示范县,培育农产品品牌;加强农业标准化组织体系建设,建立一支高水平的农业标准化研究和服务队伍。

转贴于

(二)依托农产品精深加工,培育一批龙头企业集群

提高加工深度是增加农业效益的根本措施,强大的农副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关键带动力量,没有深加工的龙头企业就不可能有现代农业的发展,因此,必须把发展精深加工和培育龙头企业放在发展现代农业的首要位置。进一步完善和落实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优惠政策,加大对重点农产品加工企业的扶持力度,按照市场运行机制,尽快形成一批像正虹科技、亚华种业等产业关联度大、技术装备水平高、带动能力强、多种类型的龙头企业和企业集团。坚持多种所有制、多种形式一起上的原则,鼓励民营资本进入农产品加工领域,使更多的龙头企业进入省级和部级重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行列。

(三)革新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和管理理念,大力发展农民合作经济组织

现代农业是以市场机制为基础的农业生产模式,发展现代农业就必须转变传统小农意识,树立以市场为导向的经营理念。积极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是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增强农户抵御市场风险能力的有效途径。应鼓励个人、集体、单位、社会团体创办各种类型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探索多渠道、多区域、多层次的联合与合作。支持各类农村合作经济组织逐步建成有经济实力的独立法人实体。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开展农业企业化等试点,探索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村经营组织的新形式。完善农村市场体系,以长株谭为中心建设现代化的农产品批发现货和期货交易中心,在环洞庭湖等优势农产品集中产区,建设一批具有一定规模、辐射能力强,有特色的农产品批发交易市场,进一步完善农产品的交易和管理机制。加强农业企业内部管理,鼓励有条件的龙头企业进行股份合作公司制改造,创建农业企业品牌,发展合作农场、农业股份公司等有规范产权组织的公司型农业,实现从生产者管理到消费者管理的转变。

(四)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为农民提供现代化的生产生活条件

农村基础设施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基本物质基础,是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的重要保障,也是政府公共职能的重要体现。没有现代化的农业生产设施,就不可能建成现代农业。应从农村公路建设、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农网改造和信息化建设、乡村清洁工程等方面,着重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以提高现代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要积极实施农村公路通畅和通达工程,争取5年内实现所有的乡镇和具备条件的建制村通公路、70%的建制村通沥青(水泥)路。大力实施沃土工程,加快建设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高标准农田,逐步改造中低产田。加大水土流失的治理力度,建立完善防洪安全、饮水安全保障体系和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体系。全面实施“户户通电”工程和新农村电气化“百千万”工程,改造农村电网。充分利用和整合涉农资源,积极实施“百乡千村”信息化示范工程和“通信扶贫”工程,使广大农民能够方便快捷地获得生产生活中的各类信息。以农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农业面源污染防控为核心,大力实施农业生产清洁、农村生活环境净化、农民生态文明意识提升3大工程,建设良性农业生态系统。

(五)加快重大科研成果转化推广,提高农业效益

传统农业的精耕细作生产技术对农业发展的贡献越来越小,未来农作物产量和质量的提高必须依靠生物技术,以生物技术的突破来带动农业效益的提高。湖南应提高农业自主创新能力,加大科技兴农力度,依托隆平农业科技创新中心,重点支持水稻、棉花、柑橘、畜禽等主导农产品的良种繁育、生产加工技术研发。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建立激励机制,积极引导农、科、教机构和社会力量参与多元化的农技推广服务,推广超级稻、测土配方施肥等农业科技成果,提高该省农业科技贡献率。

(六)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农业,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

信息技术是第3次科技革命的主要成果,只有将信息技术广泛应用到农业生产中去,才能实现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新飞跃。湖南要加快农业信息服务业发展,加强对国内外农业生产与加工信息的收集、整理,运用网络、媒体、电话、中介服务等多种手段及时为农民提供信息服务。改造和完善农业信息网络系统,加快县级信息服务平台和乡镇服务站建设,不断拓展信息服务新领域。利用卫星遥感技术,搞好农作物估产、土壤监测、灾情预报等工作,提高农业管理水平。利用计算机控制技术,加强农业资源管理,提高计算机技术在节水灌溉、森林防火、病虫害防治、反季节农产品生产等领域的应用水平。加快湖南省农业资源环境信息共享平台的建设,大力发展智能空间决策支持系统,利用各种地理空间信息技术,支持农业科学规划与经营管理,沟通产供销渠道,促进农业现代化。

(七)加快发展生态农业,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

现代农业的发展并不仅仅是追求经济效益,还要建设良好的生态系统,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湖南在发展现代农业的过程中,要把发展生态农业作为一项关键任务,努力实现生产与生态的共同进步。要坚持需求导向、生态优先,生态和产业相互促进,加快培育公益林,大力发展商品林,合理利用森林资源,营造良好生态,建设绿色湖南。

参考文献

1、卢良恕.论新时期的中国现代农业建设[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4(3).

现代工业生产篇6

[论文关键词]职业教育;马克思主义理论;现代生产;现代教育;“教劳结合”

在资本主义以前的“最初的社会形态”,人类的劳动分工是十分粗浅的、笼统的,教育基本上是与生产劳动结合在一起的。到了近代以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形态为典型的“第二大(社会)形态”阶段,机器大工业取代了工场手工业,人类劳动的体力方面和精神方面的分裂、对立达到了顶点,人被视为完全不需要具备任何专门技艺的工具,人手的灵巧被机器的精确所代替,他只需被动地伺候机器的运转,在资本眼里,人仅仅是大机器工业中的一个活部件。马克思说道:“要改变一般人的本性,使它获得一定劳动部门的技能和技巧,成为发达的和专门的劳动力,就要有一定的教育或训练。”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再次成为社会生产力发展生死攸关的问题。

自欧洲第二次产业革命以来,学校教育又开始被要求与社会生产力发展联系在一起,与改良生产工具、提高生产效率联系在一起,与人们的生产劳动和谋生、糊口联系在一起。产业革命的发展,要求学校教育突破古代学校教育对原始社会广义职业教育的异化,创造一种新形式的教育——学校形态的职业教育,这成为近代学校教育发展不可避免的趋势。因此,职业教育的产生是社会生产发展的必然结果,它既是现代生产的客观规律,也是现代学校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

首先,学校形态的职业教育以机器大工业生产的技术为基础。欧洲产业革命以后,社会生产以机器生产形式代替了手工业的生产形式,社会生产力发生了质的飞跃。“现代工业的技术基础是革命的,而所有以往的生产方式的技术基础本质上是保守的。”它使单个人的生产经验和技能作为微不足道的附属品而消失,而使人类世代所积累的生产经验,整个社会所创造的经验,即间接经验的作用越来越大。为了进行生产劳动,劳动者再也不能仅仅凭借个人直接在生产中所获得的知识和技能,而主要依靠间接经验。因此,通过专门的学校教育和训练,授以劳动者各种间接经验,就成了维护和发展社会生产活动不可缺少的手段。现代国家和有为政府就必须重视与生产技术、生产效率密切相关的职业教育。

其次,近代大机器生产和学校职业教育是同社会分工细化、专门技能技巧深化以及近代科学技术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产业革命以后,现代生产体系和技术分工基本形成,并在社会生产中得到广泛应用。现代生产中的创造发明和技术革新不断出现,促进了技术革命,于是就对劳动者的操作技能和综合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劳动者应该掌握一定的科学基础知识,具有符合社会规范的职业态度和职业道德,熟悉机器的结构、原理和操作技术。这同时也就对学校教育提出了新要求:学校教育必须同现代生产活动相结合,传授生产中需要的科学知识和技能技巧,培养适应现代工业生产性质的操作型、技能型的实用人才。这就说明,现代职业教育是现代社会分工和大工业生产的必然要求,也是现代大工业生产生死攸关的问题。

职业教育打破了古代社会以来学校教育仅服务于统治阶级治国治民需要的局限,使教育重新回归于本初状态,即与人们的生产生活紧密联系、为人类的生存繁衍服务。同时它也冲破了正规学校和全日制学校的时间和空间,直接为社会生产服务。就当时的职业教育具体形式来说,主要有两种:一是18世纪末出现的技术工人讲习所(mechanicsinstitutes),如1799年,在格拉斯哥大学生产科学仪器的工厂中开设的科学和数学夜校讲习班,对象是技术工人;二是政府强力推进建立的各种职业技术学校,如法国大革命时期国民议会批准开办的公共工程中心学校(1794)、综合技术学校(1795,即后来著名的巴黎理工学校)、德国虔信派牧师开设的“实科学校”(1708、1747)等。但马克思并不推崇这两种形式的职业教育,而是从工厂教育的实践中发现了未来教育的方向,即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历史上最早提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思想的人是托马斯·莫尔,他在《乌托邦》一书中阐述了教育与农业、手工业劳动结合的思想。17世纪英国经济学家约翰·贝勒斯在《关于创办一所一切有用的手工业和农业的劳动学院的建议》中提出建立“劳动学校”的想法,首次明确提出教育与体力劳动相结合的主张。18世纪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认为,劳动是儿童教育和发展最重要的条件,适当的体力劳动能够促进人的智慧和道德发展。19世纪空想社会主义者欧文主张并进行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试验。

在19世纪初的英国,工厂生产中使用童工是普遍现象,童工每天劳动时间长达14—16小时,其体力、智力及道德备受摧残。1800年1月,29岁的欧文从岳父大卫·戴尔手里接任苏格兰新拉纳克纺织厂经理一职,由于受到法国唯物主义者关于人是环境和教育的产物学说的影响,他在自己的工厂中实施了“通过改变环境来塑造人的性格,从而达到社会改良的目的”的改革计划。他将每天劳动时问缩短为10小时半,在历史上第一次为工人子女开办公共学前教育机构,为6~10岁的儿童开办初等学校,为11~17岁的童工开办夜校,教授适合儿童年龄并且对未来生活有用的知识。1816年1月,欧文将他的工厂教育机构命名为“性格陶冶馆”。

由于欧文的示范作用,加上其他社会有识之士的支持,最重要的是在工人阶级的斗争下,英国议会先后三次通过工厂法,规定若干保护童工的措施,并附有童工教育条款。例如,《1802年工厂法》规定,工厂主应对童工进行读、写、算的教育;《1833年工厂法》规定,纺织厂14岁以下童工每天必须接受2小时的义务教育;《1844年工厂法》规定,8~13岁童工每周须在学校学习6个半天或3天,否则不得受雇。

马克思在研究资本主义商品经济时,十分敏锐地注意到了劳动力再生产问题,他发现工厂教育制度中实践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不仅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而且也是改造旧教育、促使人全面协调发展的唯一途径。马克思的基本观点概括起来主要有四个方面:

一是马克思认为,生产劳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劳动创造了人,同时,人的个性、才能和世界观是在劳动过程中形成的。

二是马克思把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理论基础上,揭示了现代教育与现代生产劳动之间的内在联系和辩证关系,指出生产劳动同教育的早期结合,必然发展为现代教育与现代生产劳动的结合。

三是马克思把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建立在现代大工业生产的物质基础上。他们通过对现代工业生产的考察和研究,指出了现代工业生产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创造了物质条件。提出了客观的需求。

四是马克思直接批判继承了空想社会主义者欧文等人的关于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的优秀思想成果,确立了科学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理论;并且通过批判资产阶级的工厂教育制度,从《工厂法》中看到了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的萌芽。

马克思十分推崇欧文在自己工厂中的教育实践活动。他在《资本论》中说道:“正如我们在罗伯特·欧文那里可以详细看到的那样,从工厂制度中萌发出了未来教育的幼芽,未来教育对所有已满一定年龄的儿童来说,就是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我们认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思想是职业教育发展的理论基础之一,它的基本原意应该包括以下几方面:

第一,马克思是从现代大工业生产的客观发展规律中预见到了未来教育要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现代工业使男女儿童和少年来参加社会生产这个伟大事业,是一种进步的、健康的、合理的趋势,虽然这种趋势在资本的统治下遭到了可怕的歪曲。”

第二,马克思所说的生产劳动主要是指以机器大工业生产为基础的物质生产劳动,亦即现代工业性质的生产劳动;所说的教育是家庭以外的教育,主要是指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相匹配的学校形态教育。因此,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建立在机器大工业生产基础上的现代生产与现代教育的结合。

第三,马克思所说的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包括有多方面的内容,不仅包括科学知识同生产劳动结合,也包括智育、体育、技术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马克思专门指出,技术教育与培训“要以生产各个过程的一般原理为内容,并同时使儿童和少年学会各种行业基本工具的实际运用与操作。”

在以现代机器大工业生产为基础的学校形态职业教育出现之前,职业与教育是分离的:从事谋生糊口的职业劳动者一生一世都没有机会进学校学习,而从事传道授业的教育活动者也是一生一世都远离职业(尤其是体力)劳动。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作为现代职业教育的理论基础,颠覆了之前以家庭劳动和工场手工业为基础的学徒制职业教育模式,它第一次使职业教育建立在以社会化大工业生产和新的劳动分工的基础上,既可以使学校教育获得社会实践的基础,使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结合起来,理论和实际结合起来,提高教育质量,又可以使生产劳动受到科学原理和智力活动的指导,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在职业教育中的作用。从根本上说是指现代教育与现代生产之间的互相作用问题。现代生产是职业教育发展的根本动力,现代生产使教育在体系结构、培养目标、教育内容和方法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使教育第一次在革命性的生产方式基础上有了完整的体系,既“劳心”又“劳力”,并不断向前发展,最终合二为一。但是,中国的学校教育十分强调治“学”的正统观念,长期以培养治国的“接班人”为目的。不屑培养治“事”的“建设者”,所以,职业教育的地位十分尴尬,既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又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居于边缘位置。

21世纪以来,职业教育对提高生产力,对发展经济的作用,以及对人的劳动能力发展的作用,都得到各个国家的一致认可,都认为发展职业教育“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马克思这句话的重点是强调教育的作用,强调现代教育是现代生产的一个必不可少的手段。那么,职业教育对现代生产都有哪些作用呢?总的来说,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首先,职业教育起着传递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的重要作用。科学是一种一般社会生产力,是一种没有物化的生产力。把科学物化在生产中就可以变为直接生产力。这种物化表现为两种形式:其一是把科学变为生产技术,物化在生产工具中,改革工具,革新技术;其二是把科学知识传授给劳动者,使劳动者具有生产技术和能力,提高智力水平。职业教育是实施这两种物化的重要措施,是这种物化的最有效的形式。在现代职业教育中,人类长期所积累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是经过有目的的选择、提炼和概括传授给学生的。同时,学生的学习又是在教师科学传授方法引导下进行的,因此具有较高的效率。这对于现代生产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一方面,通过现代教育所传授的某些部门的自然科学知识,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运用于生产中,转化为生产的一个条件,在生产中发挥作用,各种职业技术教育和短期训练在这方面的作用更为显著。另一方面,现代学校教育还起着促进科学知识的联系、积累和发展,从而促进社会一般生产力的发展的作用。如各类学校所传授的自然科学知识方面的学科,都不是某一历史时代的产物,而是人类社会整个历史过程的知识结晶。在这一积累和发展过程中,学校教育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其次,职业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和造就具有知识技能劳动力的重要途径。职业教育直接参加了劳动力的训练和培养过程,不仅要为社会生产培养有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的劳动后备大军,而且更为重要的是要培养和造就从事脑力劳动的专门人才,即工程师、科学家和各种技术人员等。这些人将随着生产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成为物质生产的重要劳动力。马克思有一句重要的话:“充分发展起来的个人自身又作为最大的生产力反作用于劳动生产力。”里说的“反作用”,主要是指人通过学校教育,从基础教育、专业教育到训练成专门劳动力的过程。人通过教育过程的培养和训练,就会使自身充分发展起来,具有较高水平的劳动能力。

现代工业生产篇7

   [论文关键词]职业教育;马克思主义理论;现代生产;现代教育;“教劳结合”

   在资本主义以前的“最初的社会形态”,人类的劳动分工是十分粗浅的、笼统的,教育基本上是与生产劳动结合在一起的。到了近代以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形态为典型的“第二大(社会)形态”阶段,机器大工业取代了工场手工业,人类劳动的体力方面和精神方面的分裂、对立达到了顶点,人被视为完全不需要具备任何专门技艺的工具,人手的灵巧被机器的精确所代替,他只需被动地伺候机器的运转,在资本眼里,人仅仅是大机器工业中的一个活部件。马克思说道:“要改变一般人的本性,使它获得一定劳动部门的技能和技巧,成为发达的和专门的劳动力,就要有一定的教育或训练。”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再次成为社会生产力发展生死攸关的问题。

   一

   自欧洲第二次产业革命以来,学校教育又开始被要求与社会生产力发展联系在一起,与改良生产工具、提高生产效率联系在一起,与人们的生产劳动和谋生、糊口联系在一起。产业革命的发展,要求学校教育突破古代学校教育对原始社会广义职业教育的异化,创造一种新形式的教育——学校形态的职业教育,这成为近代学校教育发展不可避免的趋势。因此,职业教育的产生是社会生产发展的必然结果,它既是现代生产的客观规律,也是现代学校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

   首先,学校形态的职业教育以机器大工业生产的技术为基础。欧洲产业革命以后,社会生产以机器生产形式代替了手工业的生产形式,社会生产力发生了质的飞跃。“现代工业的技术基础是革命的,而所有以往的生产方式的技术基础本质上是保守的。”它使单个人的生产经验和技能作为微不足道的附属品而消失,而使人类世代所积累的生产经验,整个社会所创造的经验,即间接经验的作用越来越大。为了进行生产劳动,劳动者再也不能仅仅凭借个人直接在生产中所获得的知识和技能,而主要依靠间接经验。因此,通过专门的学校教育和训练,授以劳动者各种间接经验,就成了维护和发展社会生产活动不可缺少的手段。现代国家和有为政府就必须重视与生产技术、生产效率密切相关的职业教育。

   其次,近代大机器生产和学校职业教育是同社会分工细化、专门技能技巧深化以及近代科学技术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产业革命以后,现代生产体系和技术分工基本形成,并在社会生产中得到广泛应用。现代生产中的创造发明和技术革新不断出现,促进了技术革命,于是就对劳动者的操作技能和综合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劳动者应该掌握一定的科学基础知识,具有符合社会规范的职业态度和职业道德,熟悉机器的结构、原理和操作技术。这同时也就对学校教育提出了新要求:学校教育必须同现代生产活动相结合,传授生产中需要的科学知识和技能技巧,培养适应现代工业生产性质的操作型、技能型的实用人才。这就说明,现代职业教育是现代社会分工和大工业生产的必然要求,也是现代大工业生产生死攸关的问题。

   职业教育打破了古代社会以来学校教育仅服务于统治阶级治国治民需要的局限,使教育重新回归于本初状态,即与人们的生产生活紧密联系、为人类的生存繁衍服务。同时它也冲破了正规学校和全日制学校的时间和空间,直接为社会生产服务。就当时的职业教育具体形式来说,主要有两种:一是18世纪末出现的技术工人讲习所(mechanicsinstitutes),如1799年,在格拉斯哥大学生产科学仪器的工厂中开设的科学和数学夜校讲习班,对象是技术工人;二是政府强力推进建立的各种职业技术学校,如法国大革命时期国民议会批准开办的公共工程中心学校(1794)、综合技术学校(1795,即后来着名的巴黎理工学校)、德国虔信派牧师开设的“实科学校”(1708、1747)等。但马克思并不推崇这两种形式的职业教育,而是从工厂教育的实践中发现了未来教育的方向,即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历史上最早提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思想的人是托马斯·莫尔,他在《乌托邦》一书中阐述了教育与农业、手工业劳动结合的思想。17世纪英国经济学家约翰·贝勒斯在《关于创办一所一切有用的手工业和农业的劳动学院的建议》中提出建立“劳动学校”的想法,首次明确提出教育与体力劳动相结合的主张。18世纪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认为,劳动是儿童教育和发展最重要的条件,适当的体力劳动能够促进人的智慧和道德发展。19世纪空想社会主义者欧文主张并进行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试验。

   二

   在19世纪初的英国,工厂生产中使用童工是普遍现象,童工每天劳动时间长达14—16小时,其体力、智力及道德备受摧残。1800年1月,29岁的欧文从岳父大卫·戴尔手里接任苏格兰新拉纳克纺织厂经理一职,由于受到法国唯物主义者关于人是环境和教育的产物学说的影响,他在自己的工厂中实施了“通过改变环境来塑造人的性格,从而达到社会改良的目的”的改革计划。他将每天劳动时问缩短为10小时半,在历史上第一次为工人子女开办公共学前教育机构,为6~10岁的儿童开办初等学校,为11~17岁的童工开办夜校,教授适合儿童年龄并且对未来生活有用的知识。1816年1月,欧文将他的工厂教育机构命名为“性格陶冶馆”。

   由于欧文的示范作用,加上其他社会有识之士的支持,最重要的是在工人阶级的斗争下,英国议会先后三次通过工厂法,规定若干保护童工的措施,并附有童工教育条款。例如,《1802年工厂法》规定,工厂主应对童工进行读、写、算的教育;《1833年工厂法》规定,纺织厂14岁以下童工每天必须接受2小时的义务教育;《1844年工厂法》规定,8~13岁童工每周须在学校学习6个半天或3天,否则不得受雇。

   马克思在研究资本主义商品经济时,十分敏锐地注意到了劳动力再生产问题,他发现工厂教育制度中实践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不仅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而且也是改造旧教育、促使人全面协调发展的唯一途径。马克思的基本观点概括起来主要有四个方面:

   一是马克思认为,生产劳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劳动创造了人,同时,人的个性、才能和世界观是在劳动过程中形成的。

   二是马克思把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理论基础上,揭示了现代教育与现代生产劳动之间的内在联系和辩证关系,指出生产劳动同教育的早期结合,必然发展为现代教育与现代生产劳动的结合。

   三是马克思把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建立在现代大工业生产的物质基础上。他们通过对现代工业生产的考察和研究,指出了现代工业生产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创造了物质条件。提出了客观的需求。

   四是马克思直接批判继承了空想社会主义者欧文等人的关于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的优秀思想成果,确立了科学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理论;并且通过批判资产阶级的工厂教育制度,从《工厂法》中看到了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的萌芽。

   马克思十分推崇欧文在自己工厂中的教育实践活动。他在《资本论》中说道:“正如我们在罗伯特·欧文那里可以详细看到的那样,从工厂制度中萌发出了未来教育的幼芽,未来教育对所有已满一定年龄的儿童来说,就是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我们认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思想是职业教育发展的理论基础之一,它的基本原意应该包括以下几方面:

   第一,马克思是从现代大工业生产的客观发展规律中预见到了未来教育要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现代工业使男女儿童和少年来参加社会生产这个伟大事业,是一种进步的、健康的、合理的趋势,虽然这种趋势在资本的统治下遭到了可怕的歪曲。”

   第二,马克思所说的生产劳动主要是指以机器大工业生产为基础的物质生产劳动,亦即现代工业性质的生产劳动;所说的教育是家庭以外的教育,主要是指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相匹配的学校形态教育。因此,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建立在机器大工业生产基础上的现代生产与现代教育的结合。

   第三,马克思所说的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包括有多方面的内容,不仅包括科学知识同生产劳动结合,也包括智育、体育、技术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马克思专门指出,技术教育与培训“要以生产各个过程的一般原理为内容,并同时使儿童和少年学会各种行业基本工具的实际运用与操作。”

   在以现代机器大工业生产为基础的学校形态职业教育出现之前,职业与教育是分离的:从事谋生糊口的职业劳动者一生一世都没有机会进学校学习,而从事传道授业的教育活动者也是一生一世都远离职业(尤其是体力)劳动。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作为现代职业教育的理论基础,颠覆了之前以家庭劳动和工场手工业为基础的学徒制职业教育模式,它第一次使职业教育建立在以社会化大工业生产和新的劳动分工的基础上,既可以使学校教育获得社会实践的基础,使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结合起来,理论和实际结合起来,提高教育质量,又可以使生产劳动受到科学原理和智力活动的指导,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

现代工业生产篇8

摘要:在论述现代小麦产业体系内涵、特征的基础上,分析了延津县现代小麦产业发展取得的主要成就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勾画出“提升基地、壮大龙头、延伸链条、促进集群、强化支撑、创建品牌”的现代小麦产业体系建设思路,针对存在的问题及现代小麦产业体系建设思路所确定的发展要求,提出了构建延津县现代小麦产业体系的对策措施及政策建议。

 

关键词:现代小麦;产业体系;思路与对策;延津县

中图分类号:S512.1文献标识码:aDoi编码:10.3969/j.issn.1006-6500.2013.06.006

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必须毫不放松粮食生产,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着力强化农业物质技术支撑。”[1]现代小麦产业体系是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河南省的小麦产业在全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2],构建现代小麦产业体系,具有重要的意义。延津县位于河南省北部,是一个典型的以粮为主的农业县,同时也是全国优质小麦生产基地,河南省农业标准化示范县,多年来在优质粮生产方面走出了一条独特的路子,有力地促进了粮食持续稳定增长。然而,延津县小麦产业在规模、效益,尤其对地方经济的影响方面不强,贡献不大。在推进中原经济区建设和新型农业现代化的大背景下,如何加强小麦种植、收储、加工等环节的有机衔接,形成发展合力,扩大产业规模,把小麦产业做成对地方经济具有支撑作用的产业,显得极为迫切。为此,特开展延津县现代小麦产业体系的建设研究,以便为该县小麦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现代产业支撑。

 

1现代小麦产业体系的内涵和特征

现代小麦产业体系是由多部门组成的综合体,是小麦生产、加工、销售、服务等诸多方面相互作用、相互衔接、相互支撑的,能实现小麦产业产前、产中和产后协调发展的有机整体[3]。现代小麦产业体系既具有现代农业的特征,又具有农业(小麦)产业化的特征,是二者的内在融合,具有以下5个特征。

 

1.1农业(小麦)科学化

现代农业(小麦)产业体系本质特征是科学化。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的过程就是先进农业科技在农业上应用的过程,即用现代科学技术取代传统生产技术,使农业逐步实现良种化、耕作制度与栽培技术科学化和基本农田标准化,大幅度提高土地生产率和农业综合生产力,提升农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从发达国家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看,其在生产、加工、运销等各个环节均采用了先进的科学技术,农业生产手段不仅实现了机械化、化学化,而且还实现了具有高新技术特征的数字化和智能化。

 

1.2农业(小麦)工业化

小麦产业工业化是农业工业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农业工业化是指在农业中使用机械化、使用电力等能源,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用工业方法组织生产,实现农工一体化等。其核心是用工业的物质技术装备农业,把农业向精深加工、流通服务等二三产业延伸,实现全链条的发展。现代小麦产业体系必须把农业机械技术融入小麦生产过程之中,以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同时,通过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使农业能够分享到加工业等行业带来的利润,而获得社会平均利润,从而提高农业的综合效益[4]。

 

1.3产业一体化

现代小麦产业体系是产前、产中、产后紧密衔接,产加销、贸工农一体化的产业体系。产业一体化就是要改变传统的生产加工销售相互脱节的市场经营结构,形成紧密结合的一体化经营体系。现代小麦产业体系通过组织创新,使割裂的产、加、销环节,通过组织纽带和市场机制衔接起来,构成了一个以高度专业化和社会化为基础的、完整的产业链条,重组了小麦生产与小麦加工销售服务为主的农业与非农业部门,实现了产业效益内部化,提高了小麦产业的整体效益,增强了市场竞争力。

 

1.4经营集团化

所谓经营集团化(龙头企业、小麦协会或合作社与农户融合在一起经营)就是让农民以公司职工的身份专门负责一定面积的生产管理,不再以独立的生产者进入市场,把自身的经营与企业整体经营连为一体,有效地规避市场风险。小麦生产仿效工业化生产方式。延津县金粒麦业有限公司通过全县小麦协会400多个中心会员(大多数以行政村为单位)与全县10万多农户签订小麦订单,初步形成了优质小麦“生产车间”。在这里,中心会员为“车间主任”,订单农民为“车间工人”。

 

1.5生产生态环境可持续化

生产生态环境可持续化是现代小麦产业体系重要特征。现阶段,小麦产业的发展,必须选择培育和保护资源、优化生态环境、提高综合生产能力的可持续发展道路。要严格保护耕地资源,坚持耕地用养结合,实现耕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要发展绿色小麦、有机小麦,把小麦生产的集约经营同保护田间生态环境、治理环境污染有机地结合起来;要大力发展林业,完善农田林网和防护林建设,为小麦生产可持续发展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条件[5]。

 

2延津县小麦产业发展的主要成就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2.1生产优势及主要成就

2.1.1自然、交通条件优越延津县气候、土质、水质等自然条件十分适合优质专用小麦特别是优质强筋小麦的生产,有利于小麦蛋白质和面筋的形成与积累。也非常适合发展绿色小麦的生产,并且有利于通过改造升级发展有机小麦。同时,延津县地处黄河故道,紧邻我国南北交通大动脉京广铁路、京广高铁、京港澳高速公路和107国道,南邻陇海铁路,新菏铁路和济东高速公路横贯全境,境内实现了乡乡通省道,是河南省公路网密度最大、交通最便利的县之一,交通区位优势明显,便于小麦产品的生产和运输。

 

2.1.2生产种植基础扎实优质小麦单品种种植具有基础优势,目前全县建立优质专用小麦生产基地3.2万hm2,占小麦种植面积的75%,种植的主要品种有‘郑麦366’、‘新麦26’、‘矮抗58’、‘郑麦9023’等,种植的规模化程度明显高于其他地区。

 

2.1.3产业链条相对完整依托小麦生产和面粉资源优势以及产业聚集区优势,延津县积极拓展小麦加工业,孵化培育出在国内外具有市场竞争力、带动能力强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初步形成了河南省金粒麦业有限公司(种业、农资、储贸)、新乡市新良公司(面粉加工)、延津县克明面业有限公司(面制品加工)、云鹤食品有限公司(速冻食品)等涉及到产前、产中、产后的小麦产业体系。

2.1.4运行机制比较健全在2002年,延津县以河南金粒麦业有限公司为代表最早探索实行的“龙头企业+专业协会+农户”和“订单+期货”的小麦产业化经营模式成为全国大宗农作物产业化经营的典型,被称为小麦经济发展的“延津模式”,同年又成立了河南省金粒小麦协会,形成了“公司+协会+基地+农户”的运作模式,目前运行机制较为健全。

 

现代工业生产篇9

一般认为,今天意义的现代农业,始于1840年前后英国工业革命完成至今的工业化国家的农业发展,以工业为依托、以服务城市为核心、以新型市场体系为前提,以英国工业革命完成后建立起的新型规模化、专业化、区域化农业生产经营和管理体系作为现代农业起始的里程碑性标志。值得注意的是,史学界共识的1840年英国基本完成工业革命,标志着人类开始进入工业经济和工业文明的崭新时代,不仅仅是以蒸汽机、火车、纺织机广泛应用等工业发明为标准,还有以农业从业劳动力占全国从业劳动力的比重下降到20%以下为根本性的和必要性的标志。

回顾这段历史可以清晰地看到,由于英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资本的投入、工业发展对劳动力和生产原料的巨大需求,城市快速发展对农产品消费以及第三产业发展对劳动力转移的旺盛需求等等,为工业革命时英国现代农业的诞生与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催生、引导与加速作用,正是这些要素决定着现代农业的发展水平和速度,而已经不再是土地和劳动力等要素了。

由于具有如此与生俱来的本质特点,现代农业具有产品生产与经营商品化、生产装备与管理工业化、生产要素投入集约化、生产动力科学技术化、组织与服务社会化、生产发展可持续化、投入与补贴福利化,以及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政府全程补贴、提供保护与服务等现代意义上的内涵特征,也就不足为怪了。

可见,现代农业是市场化、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农业。而人类社会近代以来现代化的本质是工业化、城市化的过程,是把农村人变为城里人、把农民变为产业工人、把农村变为城镇的过程,这是工业革命以来的人类历史,也是中国现代化必须直面的基本任务和使命。因此,2007年中央一号文件对现代农业的描述和诠释是:现代农业是以现代工业、现代城市和现代市场条件为前提,以现代科学技术为主要特征,广泛应用现代市场理念、经营管理知识和工业装备与技术,市场化、集约化、专业化、社会化的产业体系,是将生产、加工和销售相结合,产前、产后和产中相结合,生产、生活和生态相结合,农业、农村、农民发展相结合,农村与城市、农业与工业发展统筹考虑,资源高效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高度一致的可持续发展的新型产业。

换言之,中国发展现代农业,在某种意义上取决于中国社会工业、城市、市场的发展,没有他们的发展就不可能有现代农业的发展。可见,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非农产业的发展,在于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现代农业的根本动力在于工业化、城市化过程中所产生的市场新需求。正是这种新需求,导致了我国农业产业链条中产后部分近十多年来的大发展,即农产品加工业的异军突起和快速发展。现代农业与传统农业在产业结构上的最大区别是,前者以产后加工业为主体,后者以产中种植养殖业为主体。

农产品加工业是我国现代农业的根本出路

改革开放30年来,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目前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已经成长为国民经济基础性、战略性和支柱性产业之一。

从农产品加工业的角度总结1840年以来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律,以及工业化国家近百年来经历过的国际经验看,人们惊奇地发现:当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时,农产品加工业开始进入快速发展期;当人均GDp超过5000美元以后,伴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高速发展,农业产前、产中和产后的结构会发生革命性的变革,产后的农产品加工业(包括保鲜、物流等)则进入近似指数增长的井喷式高速发展时期,取代传统的种植养殖业成为农业产业的主体和支柱,农业产业的发展(表现在产值、净增长、效益及其占GDp的比重和增长速率等方面)将主要依赖于农产品加工业的迅速崛起和发展壮大,农业的出路、活力、动力和潜力都将来自于农产品加工业的快速发展。这个时期一般要持续几十年(如在北美地区和日韩等国家)甚至上百年(如大部分欧洲国家和英联邦国家)的时间,直到人均GDp到达3-5万美元甚至更多以后才逐渐进入增长的平台期。如果将这一历史过程进行理论归纳和模型描述,过去十多年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快速发展的事实,也惊人地和毫无例外地再次印证了该规律存在的客观性、普遍性和必然性。2000年底我国人均GDp抵近3000美元,此后的十年间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异军突起,快速发展;2011年我国人均GDp超过5000美元,农产品加工业与传统农业产值之比达到1.7:1,已经完全取代传统种养业的地位,成为我国农业当下的主体。值得注意的是,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由于外需大幅下降,外贸导向型的制造业及其相关的运输业、电力、煤炭、制造、服装、玩具等等产业出现大面积亏损和生产要素的净流出,而农产品加工业则逆市上扬,在高位支撑着国民经济年均增长9%的高速发展,特别是支撑着涉及经济安全、社会稳定、政治和谐的民生与内需,实际上已经成为整个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接替产业和支柱产业。从发展的规律和趋势看,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在GDp中的增长空间颇大,这正是未来我国经济发展调结构、转增长、扩内需、富民生的战略机遇和抓手,而传统种养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比重则将继续逐年下降(但绝对产值还将继续增长,如粮食产量在2030年以前还将伴随着人口的持续增长而维持每年不少于1%的净增长),直至降到个位数以下。由此基本可以断言,未来30年是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和高速发展期,我国国家现代化和现代农业成败与否的关键,在某种意义上,将取决于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

因此,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不仅是实现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方式根本性转变的重要途径,是促进农业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和建设现代农业的主要内容,是有效转移和安置农民重新就业的主要渠道,是大幅度增加农民收入和建设小城镇的有效手段,是实现资源高效利用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更重要的是,它是我国实现农业现代化和国家整体上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发展现代农业的几点思考

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同志曾经讲过我们“有两个意想不到,一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二是乡镇企业异军突起”。时过二十年,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已经不再靠摸着石头过河,而是紧紧依靠深刻认识、准确把握和科学遵循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办事。2000年党中央、国务院在准确把握国际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特点的基础上,高瞻远瞩,英明决策,第一次将农产品加工业纳入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进行统筹安排和部署,并决定在农业部和各省人民政府成立农产品加工局,在中国农业科学院和各省农业科学院成立农产品加工研究所。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把统筹城乡发展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要求,进行系统阐述和部署。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又不失时机地提出同步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要求“三化同步”发展。上述战略决策和部署,切合我国农业发展的实际,切中我国现代化的要害。历史再一次证明,只要充分认识和遵循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一切从实际出发,准确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就能在大政方针的决策上政策对头,有力支持和确保我国农产品加工业持续高速健康发展,这一点至关重要。

由现代农业诞生的历史可以清晰地看出,农业现代化绝对不仅仅是农业部门内部和行业从业人员自己的事情,而是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大事情,是各行各业都必须要参与的事情。正如中共中央十五届三中全会《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的,农村和农民问题是关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问题,没有农村的稳定就没有全国的稳定,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的小康,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所以,如果没有社会各行各业和方方面面的共同觉悟与全面参与,仅仅依靠农业自身是无法从根本上解决中国农业的这个大系统工程问题的,需要动员全社会的力量理解、支持和参与现代农业的发展。涉及现代农业发展的战略、规划、政策、立法、措施制定等,要系统设计、统筹规划,吸收各部门、各方面的力量参加,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

现代工业生产篇10

关键词:新型工业化;现代服务业;发展;对策

新型工业化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进而实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可持续发展的工业化。由于新型工业化更加依赖于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更加紧迫,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是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由之路。

一、现代服务业发展对新型工业化的意义

现代服务业主要是指与现代技术变革、产业分工深化和经济社会发展过程相伴随而发展起来的新型服务业,包括为现代生产活动提供服务的生产性服务,也包括一些新型的满足个人更高精神需求的现代消费性服务业。

国际经验表明,工业化发展到一定阶段,服务业就将异军突起,成为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主要增长点。“十一五”时期,国家把大力发展服务业作为重要的战略选择,2007年3月国务院的《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制定的“十一五”时期服务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到2010年,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比“十五”末期的2005年提高3个百分点,服务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比2005年提高4个百分点,服务贸易总额达到4000亿美元;有条件的大中城市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服务业增加值增长速度超过国内生产总值和第二产业增长速度;到2020年,基本实现经济结构向以服务经济为主的转变,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50%[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获得高速发展,但高增长主要是由高投入拉动的,gdp随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而增长。新型工业化强调可持续发展,注重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这就要改变传统的单纯依靠增加投入,以消耗资源、污染环境为代价的粗放式增长方式,要求在工业的中间产品投入中,降低非再生性资源消耗的比重,提升再生性资源消耗的比重,会导致第二产业对服务资源需求相对上升。实现人均gdp1000美元后,我国的服务业发展处在一个加速期,为第二产业提供中间服务和支撑的物流、信息、中介等行业也蓬勃发展,工业产品增值构成中,与制造环节紧密关联的设计、研发、广告、营销、管理、信息、金融、会计、审计、律师等专业化生产服务和中介服务所占的比例越来越高,服务资源逐渐构成工业生产投入的重要部分。因此,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对加快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继续推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经济运行质量的提高,将发挥重要的推动作用。

发展现代服务业是实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和城镇化加快发展阶段,能源消耗强度较高,消费规模不断扩大,加剧了能源供求矛盾和环境污染状况,能源问题已经成为制约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现代服务业是无烟产业,对环境损害程度很轻,对资源依赖性很低。因此,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用现代服务业对第一、二产业内部结构进行优化和重组,有利于减轻对自然环境的损害,保护自然资源,加强资源开发管理,推进资源综合利用和循环利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社会建设。现代服务业对于增强工业产业竞争力的作用十分明显。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在工业产品的附加值构成中,纯粹制造环节所占的比重越来越低,而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中物流、营销、研发、信息服务等专业化生产服务所占的比重越来越高,成为企业提高效益的主导因素。因此,有效地利用服务资源是工业企业增强市场竞争力的必然选择。另外,服务业的快速发展,特别是物流、咨询、科技等专业服务机构的不断涌现,将为工业企业提供更好更多的服务,许多企业可以把过去自己从事的一些业务活动交给外部专业服务机构去完成。业务外包可以使复杂的业务得到更专业化的操作或在经济方面获得更合算的成本构成,使企业可以在更具比较优势的业务领域中扩大竞争优势,将更多的资源和精力集中于核心业务上。这种变化使得社会分工日益细化、专业生产日益规模化,社会总成本下降,从而增强工业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因此,服务资源成了新型工业化的生命线。

发展现代服务业可提高工业企业的信息化水平。由于信息化技术落后,我国许多工业企业内部管理效率低,科技进步相对缓慢,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足,对工业化推进的制约日趋严重。新型工业化是以信息化带动的工业化,这将引起工业部门对信息服务业的强烈需求。工业企业用信息技术来装备生产手段,改善制造工艺和生产流程,实现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三流合一”,优化企业资源配置,全面提升生产、经营、管理效率;在企业客户关系管理、供应链管理、价值链管理中实行信息化,推动业务流程和生产要素的重组;用信息技术开发新产品,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目前信息产业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新支点,要把握这个新的机遇和挑战,积极发展信息产业,并对传统产业进行渗入、融合或改造,促进传统产业的提升和发展,真正走一条科技含量高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发展现代服务业可使我国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随着工业化的推进,工业资本劳动比率持续上升,资本对劳动的吸纳能力减弱,就业和社会稳定的压力会逐渐增大,发展现代服务业,对于缓解就业压力意义重大。据测算,服务业增加值增长1个百分点,可以新增劳动就业人员增长2个百分点,解决约40万人的就业问题。有关资料显示,1978年中国服务业就业人数为4890万,到2006年已达到2.4亿,28年中净增1.9亿,平均每年增加682万人就业,而同期制造业增加的就业人数是1亿,平均每年增加357万。这些数据表明,服务业提供的新增就业机会大约是制造业的两倍。但与发达国家60%-80%的水平相比,还有很大差距。这说明我国第三产业尚有巨大的吸纳劳动力的潜力。因此服务业是我国由人口大国转变为人力强国的根本条件,只有大力发展服务业,才能实现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可持续发展的工业化。

二、现代服务业发展与新型工业化进程不协调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服务业无论是总量的扩大、结构的调整,还是对劳动力的吸纳以及运行机制的转变,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总体来看,服务业发展还处于滞后状态,其中现代服务业发展更为薄弱,存在着与新型工业化进程不协调的现象。下面以河南省为例,谈谈存在的主要的问题。

1.现代服务业发展滞后,影响产业结构素质。产业结构高级化是工业化的必然要求,总体上我国产业结构还处于比较低的层次,其中第三产业严重滞后是产业结构最突出的问题。与大部分国家相比,第三产业增加值在gdp中所占比重仍偏低。如河南省2008年全年生产总值18407.78亿元,其中第三产业增加值5271.06亿元,增长10.2%,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28.6%,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1.5个百分点[2],近年来一直徘徊在30%左右,与世界平均60%的水平相比,差距明显,只相当于世界低收入国家上世纪90年代的水平。在第三产业内部构成中,传统服务业比重较大,新兴服务业拓展不足。2005年,交通运输、仓储、邮电通信业及批发和零售贸易、住宿和餐饮业等传统服务业占河南服务业增加值总量的45.8%,而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仅占服务业增加值的4.5%,金融保险业占服务业增加值的5.7%,房地产业仅占服务业增加值的9.4%[3]。以知识为中心的科技、教育、信息服务业落后,特别是在现代服务业中起核心作用的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相对薄弱,也影响到第二产业技术水平的提高,制约了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因此,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应是加速发展第三产业,提高第三产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以适应工业化对产业结构高级化的要求。

2.服务体系不完善,影响工业企业的效率和竞争力。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就要充分发挥制造业优势,把制造业尤其是高新技术产业做大做强,那就要延长制造业链条,并且确保链条的各个节点高效率。制造业链条,向上延长就是研发、金融、信息、教育、培训等,生产前的这些服务能够提高企业经营效率和生产效率,向下延长就是物流、会展、中介、商务服务、通信等,生产后的这些服务能够实现制造业价值,满足最终需求。目前,我国有相当部分制造业处于产业链的中低端,从而造成制造业对生产性服务业的需求主要集中在交通运输、仓储以及批发零售业等传统服务业上,而对金融保险业、信息技术以及电子商务等技术密集型的生产性服务业的需求偏低。单一化的服务需求导致产前、产后的服务业发展都不充分,没有形成完善的服务体系,影响了制造业的效率和竞争力。

3.传统服务业难以适应工业化过程中产业集聚的要求。产业集群是现代经济布局的一种重要形式,从发达国家经济发展规律来看,进入工业化中后期,工业体系框架已构建起来,经济增长方式将从粗放式转向集约式,这时产业集群对工业化的推动作用会日益突出。培育产业集群、加快产业集聚是优化资源配置的工作平台,是壮大产业规模、提升产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也是提升区域经济综合竞争力,推进工业化向高级阶段发展的必然过程和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现实选择。据河南省中小企业局测算,截止到2007年底,河南省有年产值1亿元以上的产业集群388个,集群内集聚了14.5万家企业,占全省中小企业总数的50.3%,年实现总产值占全省工业总产值的36.35%,其数量和规模都与河南经济社会发展及其工业化进程不相适应。要促进产业集群的形成与发展,需要相应的服务业支持,特别是需要现代服务业的支持,以传统服务业为主的服务业结构满足不了产业集群发展的需要,直接制约了产业集群的发展。首先,传统服务业难以适应产品的快速流转需要。产业集聚以产品快速流转为特征,需要发达的现代物流业支撑,而传统物流企业技术和设备落后、布局不合理、功能不全、专业化服务程度低的状况,不能满足企业需求;传统服务业也难以适应企业的空间布局。产业集群具有地域上集中、产品性质和形态相近、主导产业突出、产业结构合理等特征,这就要求有相应集中的、高质量和现代化的服务业。而目前服务企业大部分是处于“小、散、弱、差”状态,难以提高产业集聚的效益。

4.服务业产业化市场化国际化程度不高,制约工业化进程。在我国及河南省的服务业中,一些传统产业特别是商贸流通、餐饮服务等行业产业化市场化较早,竞争比较充分,但在一些现代服务业中,垄断性、公益性、福利性还很明显,如铁路、民航、电信和金融等行业不同程度地存在垄断,市场化改革还不到位,产业的高度化、规模化、专业化难以形成。

另外,现代服务业市场开放程度不高。实践证明,经济越开放,生产配套需要的现代服务越多,消费也更加国际化,也意味着企业进入国外市场的机会越多。受外贸、投资依存度较低,引进外资项目层次不高、地区分布不平衡等因素影响,河南经济开放程度依然很低,从而也影响现代服务业国际化水平,服务业国际化水平低又制约着制造业的国际化。从河南省服务业投资资金来源看,2008年,全省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40.33亿美元,服务业实际利用外资13.73亿美元,占全省利用外资比例的34%,服务业投资中仍是内资为主[3]。服务业的产业化市场化国际化程度不高,已制约了工业化进程。

三、对策建议

要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需要根据工业化所处的发展阶段,妥善处理好工业化和发展服务业之间的关系。如果将整个工业化进程按照工业化初期、中期和后期三个阶段划分,并将每个时期划分为前半阶段和后半阶段,根据我们构造的工业化水平综合指数,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三次产业产值比例、制造业增加值占总商品增加值比重、三次产业就业比例、人口城市化率5个指标评价,到2005年我国的工业化水平综合指数达到50,这表明我国整体进入工业化中期的后半阶段。河南省的工业化水平还落后于全国,目前进入工业化的中期阶段,要实现河南省“十一五”规划中提出的由“工业大省加速向工业强省迈进”的目标,推动全省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任务还很艰巨。

1.优化服务业结构,提高服务业整体水平。推进新型工业化必须靠非常完备的服务业结构来支撑。目前,在河南服务业结构中,真正能为新型工业化服务、体现支撑新型工业化的现代服务业与服务品种不多,因此,要进一步优化服务业结构。首先,要加大对新兴服务业的引导支持力度。利用河南地处中部的地域优势,推动现代物流业、电子商务、金融保险业、信息服务业、中介及会展业等现代和新兴服务业的发展,以满足工业化生产的服务需求;积极发展旅游、房地产、文化娱乐等新兴行业,以满足消费者消费结构升级的需要。其次,要着力改造和提升传统服务业的整体素质和竞争力。在目前现代服务业不能满足需求的情况下,传统服务业还发挥着一定的作用,因此在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同时,要规范提升交通运输、商贸、餐饮、住宿等传统服务业,将知识、技术等要素投入到传统服务业中,增加其附加价值,以提高服务产业的整体技术水平和综合竞争力。

2.推进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以促进新型工业化进程。生产性服务业和新型工业化之间日益呈现出唇齿相依的互动关系。工业化的大力发展可以为生产性服务业提供良好的经济基础和提升空间,使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有强大的资源支撑,而生产性服务业对于降低工业交易成本和商务成本,延伸产业链、提升附加值,构建节约型产业模式和绿色增长方式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生产性服务业增加的是以知识、技术为主要内容的“软投入”,减少的是对能源、资源消耗的“硬投入”,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符合国家关于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及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战略要求。国外学者在20世纪80年代就开始关注这一问题,如shelp(1984)认为,“农业、采掘业和制造业是经济发展的砖块,而服务业则是把它们黏合起来的灰泥”;riddle(1986)认为,“服务业是促进其他部门增长的过程产业”。在推进新型工业化的过程中,必须认识到要一手抓工业化,一手抓现代服务业的战略意义。生产性服务业是河南现代服务业的软肋,加快河南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要充分利用河南的资源、区位和人力资源等优势,将重点放在现代物流、信息服务、金融保险、研发设计、商务服务等方面,促进资源集聚、产业集群、服务集成,提升服务业为制造业服务的能力。

3.培育壮大科技和信息服务业,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新型工业化走的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新路子,要求工业产品中科技含量提高,这将引起工业对信息产业特别是信息服务业的强烈需求,推动第三产业中的通信、信息、计算机网络服务、科研服务和综合技术服务业的迅速发展。河南的科技与信息服务业发展相当缓慢,根据对科技市场最大的郑州市金水区调查,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占该区第三产业的比重仅为0.1%,其他地区更为薄弱,因此培育壮大科技和信息服务业迫在眉睫。“十一五”期间,河南科技服务业发展的重点是:建立和完善科技服务和技术交易市场,建设一批科技企业孵化器和生产力促进中心;支持科技信息机构、技术交易机构的公共科技信息平台建设;围绕为工业、农业生产服务,选择一批重大科研课题,集中力量进行重点突破。河南信息服务业发展的重点是:加快信息基础设施的普及和完善;建立电子政务体系,提高建设和管理服务水平;推行电子商务,实现经营活动的电子化和网络化;整合信息资源,加强公益性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推进信息服务业向制造业的延伸,提升制造业信息化水平。

4.打造现代服务业企业集团,培育特色服务群,完善社会服务体系。打造现代服务业企业集团,增强现代服务业规模。要支持和鼓励现代服务业重点企业和已发展成较大规模的服务企业争创名牌,做大做强做响。实行跨地区、跨部门、跨所有制的资产重组,组成大型集团公司或股份公司,创建一批创新能力强、信息化应用水平高、在全省乃至全国同行业中具有明显竞争优势的服务业名牌企业;彻底改变河南现代服务企业“小、散、弱、差”和经营方式陈旧、技术设备落后、功能单一的被动局面,从政府管理与服务的角度来看,要花费更多的精力用于支持中小服务企业的发展,积极引导和扶植中小型服务企业向“专、精、特、新”的方向发展,增强河南现代服务企业规模,完善服务功能。

培育特色服务群。以省会郑州和中心城市商务区为载体和平台,形成以金融商务服务为主的核心集群、以娱乐高档消费为主的衍生集群、以旅游餐饮服务为主的支持集群;以高新技术园区为载体和平台,形成以产品研发和技术创新为特色的服务业集群。在多样化、多层次、网络化的现代服务业集群基础上,拓展服务辐射空间,使服务价值链向外延伸。

完善产业集群成长的社会服务体系。成立行业协会、商会、经营协会、中小企业融资担保组织等中介服务机构,积极为产业集群内的中小企业开展人才培训、市场开发、技术创新、资产评估、项目咨询、管理指导、纠纷调节、质量监测、融资担保等多方面服务,促使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

5.加快服务业对外开放,提升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加快服务业对外开放。加入世贸组织以来,我国颁布了40多项开放服务贸易领域的法规和规章,涉及物流、分销、金融、旅游等几十个领域。河南省现代服务业应抓住机遇,逐步开放银行、保险、证券、电信、商贸、旅游、医疗、教育、会计、审计、资产评估、国际贷款等领域。通过对外开放,广泛吸引投资,引进先进服务技术和服务标准,创新服务品种,发展现代服务业。

有序承接国际现代服务业转移。从未来几年外商在中国大陆投资的趋势分析,现代服务业将是国际上跨国资本继制造业转移之后产业转移的一个新领域。要充分发挥河南区位适中、市场潜力大、服务业资源丰富等比较优势,主动承接国际服务业的转移;加强现代服务业招商引资工作,大力促进国际现代生产服务企业进入,吸引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和研发、采购、营销中心等落户河南,以现代服务业的国际化带动制造业的国际化。

“十一五”是我国新型工业化进程中的关键时期,要调整产业结构,构建符合新型工业化发展的现代服务业,就要把握好新型工业化与现代服务业的互动关系,切实培育与发挥现代服务业的经济牵引力、产业整合力与国际竞争力,形成制造业和服务业协调发展的产业格局,使我国新型工业化健康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eb/ol]./zwgk/2007-03/27/content-56287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