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素质教育体系十篇素质教育体系十篇

素质教育体系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6:20:17

素质教育体系篇1

关键词:创业教育;职业素质教育;措施体系

一、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的内涵

创业教育从广义上来说是培养具有冒险精神、创业能力、独立工作能力以及技术、社交和管理技能的人。首先,创业教育是一个面向未来的教育思想和观念,是知识教育、素质教育、创新教育逻辑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对传统的适应性、守成性、专业性教育的改造、延伸和提升,是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三大教育体系的交叉整合;以培养学生的基本创业素质与能力为主要目标和任务,具有实践性、多样性、开放性等基本特点。其次,创业教育更加强调切合现实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需要,适应从自然人到社会人,再到创业人的社会发展需要;创业教育在课程体系建设中更加注重实践活动课程的引入,更加注重教学与社会、教学与生产、教学与生活、教学与时代紧密联系,个性化教育的特点更加突出,以使学生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实践主体和创造主体。再次,创业教育更加注重培养人的创造价值观。创新教育最基本的目的就是要使学生懂得个人创造潜能的发挥,是个人价值实现的最高境界。其基本内容主要有四个方面:创业意识、创业知识、创业能力与创业心理品质。

二、以创业教育为特色的职业素质教育的意义

1.职业素质教育的涵义

职业素质是从事专门工作的人自身所具备的条件,具体表现为职业道德、职业情感、职业技能、职业习惯等。职业素质是人的综合素质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每个劳动者,无论从事何种职业都必须具备一定的思想品德素质、生理素质、心理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审美素质等,但不同职业对素质的要求是不同的。而职业素质教育即是以提高人的职业素质为目的和内容的教育。职业素质教育既不同于职业教育,又不同于素质教育。它偏重强调的是“职业素质”,是上述两方面教育内容的结合体。并且职业素质教育高于又不同于现有的职业道德教育,其涵义应该包括职业思想文化素质教育、职业业务能力素质教育、职业道德素质教育和职业形象素质教育。概而论之,职业素质教育,其实主要是培养劳动者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两方面。

2.创业需求下实施职业素质教育的意义

(1)温州高职学生在创业中存在的职业素质问题

发达的市场经济和浓厚的商业氛围使温州成为创业的热土。创业教育一直以来也是温州几所高校的重要办学特色之一,学校鼓励大学生开展创新研究,扶持专业支撑强、产业前景好的学生创办企业。在温州的这片热土上,高校毕业生陆陆续续加入创业的浪潮中,但创业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据不完全统计,大学生创业的成功率仅为2%~3%,而绝大多数失败者都受制约于自身职业素质。

①职业素养缺陷

首先,创业意识、动机与创业实践的定位矛盾。或创业意识不强,动机低迷。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大学生创业普遍被认为只是一种“冲动”“逞能”“瞎折腾”,是不成熟的表现,所以往往得不到足够的重视和提倡。中华英才网的《2008中国大学生择业价值观及求职心理调查报告》显示:毕业后选择找工作的学生占79.2%,选择毕业后创业的仅有4.3%。或存在强创业动机和弱创业实践的矛盾。据对1000名高职学生的调查问卷显示:明确表示将来有创业打算的占85%,其中毕业后马上创业的占8%,三年后想创业的占42%,五年后创业的占25%,十年后创业的占12%,无创业打算的占13%,但学生毕业后真正创业的还不到1%。

其次,职业道德素养水平良莠不齐。毕业生职业道德素养的主要问题表现在缺乏吃苦耐劳精神,劳动价值观不符合现实创业的要求,责任意识、思想态度、诚信意识、敬业精神、创新精神等方面有待加强培养。

再次,高职学生心理品质问题。大量调查分析表明,当代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状态不容乐观。大量个案调查表明:决定创业成败得失的关键因素,正是创业者个性心理品质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性。有的人具备良好的专业知识、技能和天时地利的创业条件,却患得患失,丧失良机;或浅尝辄止,因噎废食;或小富即满,止步不前……而有的人创业条件远不如前者,却能勇往直前,由弱到强,虽坎坷曲折,但终于创业有成。究其原因,归根到底,截然相反的心理品质影响个体行为取向,对个体能否走向创业和创业的成败起着决定性作用。

②高职学生的创业能力不足,职业技能水平亟待提高

学生知识面过于狭窄,技能水平与创业的要求有脱节,缺乏应有的社会实践活动,工作经验欠缺。他们无法把自己的创意准确而清晰地表达出来,缺乏个性化的信息传递,对目标市场和竞争对手情况缺乏了解,分析时采用的数据经不起推敲,没有说服力等,这些都反映出高职毕业生创业知识的缺乏。而且在创业过程中,最容易暴露的职业技能问题就是市场意识淡薄、理财技能缺乏、管理和商业谈判经验等方面的不足。

(2)实施职业素质教育的意义

其一,大力加强高职学生的职业素质教育,可以改变我国劳动力市场的素质结构,提高我国劳动力的整体素质水平,丰富大学生整体就业或创业结构的层次,提高高职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大大增强生产和创业能力,满足社会不同层次职业和创业的需要,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创业效益,从而增强综合国力,更缓解我国目前社会的就业压力。

其二,实施职业素质教育是现代社会对毕业生职业素质的客观要求。我们现在面临的是一个以知识为经济核心要素的知识经济社会,知识经济社会中的用人单位或创业非常倚重毕业生的职业素质,着眼于人才扎实的基础知识、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未来人才的素质应是具备积极进取和开拓创新的精神、更高的思想道德素质和职业责任感、在急剧变化的社会中有较强的适应力、扎实的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以及与他人合作的团队精神的完美结合。

其三,实施职业素质教育是实现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必然要求。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要求高职院校必须全面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身心素质、科学文化基础素质、职业技术素质和创业素质。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囊括生存和从业能力、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社会适应能力、自我调控能力、不断学习和发展的能力,这是高职教育的重点,也是学生立业、创业、谋生和继续发展的核心素质和能力。

三、构建措施

1.坚持德育为先,心育同步,强化职业素质教育的“首要课堂”

在现代市场经济环境里,无论是从业者还是创业者,职业道德与职业心理素质往往比职业能力更受到职业社会的关注。由此,职业道德教育和职业心理素质教育也成为了学校职业素质教育体系的“首要课堂”。

职业道德教育课是高职院校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内容和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途径。因此,高职院校应将职业道德教育贯穿于教学与实践的全过程。在职业道德课方面,要系统教授有关职业道德的作用、原则、规范、养成等内容,使学生明确职业道德的意义及体系,增强爱国、诚信、敬业、责任、奉献等道德意识。同时把职业道德教育与专业课教学结合起来,结合学生所学专业对应的职业岗位,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强化学生职业道德意识;在课外或实践方面,加强学生自我管理,培养他们自觉养成品德的能力,如学校纪律、规章制度的约束等。

所谓心育同步,即职业心理素质教育也须渗透学生职业教育的全过程。创业者所需的健康心理素质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创业者成功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条件。首先要通过职业生涯设计教育,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明确努力的方向或创业方向,使其增强创业意识和合理定位创业目标;其次,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坚持心理咨询、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道德教育的有机结合,让学生学会和掌握解决心理问题的技巧与方法;再次,通过心理测量和心理咨询等手段引导学生了解并塑造他们的创业个性,并对他们心理发展和创业不良心理问题进行实际指导。如我院以职业心理辅导为牵引,培养学生的职业心理素质。根据学院实际,坚持教育、辅导、咨询、服务四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加强对学生的创业指导,重视学生的创业心理辅导工作,增强学生的创业信心。积极营造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的校园环境,不断增强学生的创业心理素质。

2.加强创业系统知识教育,完善创业职业技能培养体系

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技能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是提高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水平的重要方面,而完善创业职业技能教育则更是时展的需要。因此,构建合理、适用的创业系统知识教学体系是保证创业型人才的职业技能教育收效良好的关键。其教学体系应该囊括创业教师人员配备、创业指导教材编写、创业教学模式创新、创业课程编排等系统内容。

我院通过加强创业系统知识教育来完善创业教育“第一课堂”。其一,采取培养和聘用相结合的方式,形成一支富有创业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的导师队伍,建立“师导生创”的教育模式,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其二,结合温州区域经济和地域文化特点,考虑高职学生专业技能特点,编写和选用一批创业指导教材,制作网络课件,采取开放实训课与选修课相结合的形式对学生开展温州人创业观教育、创业素质教育和创业实务教育。其三,加强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融创业教育于教学体系中。充分发挥教学主渠道作用,在进行专业知识的教学过程中渗透创业知识教育,培养学生创业所必需的基本技能。其四,强化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主动与行业、企业合作,逐步加大由企业能工巧匠、专业人才组成的兼职教师队伍建设力度,充分发挥校内实训基地“课堂与实训点合一、实训与生产合一、教学与技术开发合一”功能,工学结合,强化学生专业技能培养。

3.促进校园创业文化建设,提升学生职业素养水平

高职院校创业型校园文化是一种具有鲜明创业特质的校园文化,使原有的大学精神打上了鲜明的创业创新烙印。创业型高职院校作为办学的创新思路,要有效提升学生创业所具备的职业素养水平,需要有相应的校园文化来提供精神动力。一个良好的创业校园文化氛围的形成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影响是整体的、潜移默化的。而创业型校园文化,又必须依赖于各种载体来体现,并作用于人的思想,才能起到职业素质教育的功效。其常见的载体有校园精神文化载体、合作交流载体、文化活动载体等职业素质教育“第二课堂”。如我院以校园文化建设为载体,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通过定期举办温商创业论坛、创业知识讲座、校友交流会,把“温州人精神”教育引入到学生的思想教育中去,把区域文化特色引入到学生的行为养成中,把先进企业文化引入到校园文化建设中;通过课程的设置、人文课堂的优化、环境的熏陶、教师人格魅力的感染以及其他专业课程的渗透等途径,实施人文教育;通过“创新创业”主题教育和创意设计等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帮助学生丰富知识,开阔视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作灵感,提高创业意识,使学生懂创业、能创业。

4.完善学生创业实践机制,开辟培养职业素质教育“第三课堂”

近代职业教育的开创者黄炎培先生曾一再强调职业教育训练应做到做人第一,敬业乐群,注重实用,手脑联动,做学合一。“手脑并用训练,是指办职业教育,万不可专靠想、专靠说、专靠写,必须切切实实去‘做’。”黄炎培的这一基于实践的职业教育理念和人才培养观,充分展示了职业素质教育的长远目标和其精髓所在。社会实践是创业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对于丰富学生的创业体验、检验创业能力、确立创业方向、提高创业所需的职业素质具有重要的意义。广泛意义上的社会实践应该是校内外创业实践形式的结合进行。其中,校内模拟创业经营是创业教育的一个既便捷又有效的形式。校外创业实践则是创业理论知识和基本职业技能的检验、延伸和深化。另外,相关促进性、辅的制度机制扶持学生顺利踏出创业成功体验第一步,使他们对创业实践成效和经验总结方面的职业素质巩固也是必不可少的举措。

我院借助校内实训基地加强校内学生创新工作室建设,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依托浙江省级工业设计示范基地,构建以创业教育为特色的大学生职业素质体系,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结合各院校和地方创业的实际情况,紧跟时代,开阔视野,针对性地在上述几个“课堂“努力创新,开拓具有院校特色品牌、地域特点、创业氛围的大学生职业素质系统教育,卓有成效地提升大学生创业或就业所必需的职业素质能力。

参考文献:

素质教育体系篇2

徐琳琳吉林建筑大学体育教研部

摘要:素质教育使我国在适应历史发展新阶段新要求的背景下为了彻底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法阵,着眼于学生终身发展和全面素

质而提出的一项重要教育方针。在我国,素质教育的开展对于当下体育改革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在体育改革中借鉴素质教育改革的相

关经验能够有效地提高我国体育工作的实绩。

关键词:素质教育;体育改革;课程体系

1.前言

素质教育是着眼于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其关注点不仅仅在

学生的学习成绩提高上,同时更加关注学生德育、体育、美育。

体育是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重要途径,同时还能进一步实现学生

的身心全面发展。

当前,我国高校体育教育仍然处于较为薄弱的地位,在大学

四年的课程安排中,体育课仅在大一大二时每周一节,大三大四

干脆取消体育课,学生的体育锻炼完全依靠自觉和爱好,这对于

学生的身体素质提高和终身体育理念的形成有着不利影响。总体

来说,我国的高校体育课程设置有着缺乏科学性、全面性的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过分强调学生对于技术动作的要求,忽视了

学生健身的问题。

这些问题有着深刻的社会背景和时代原因,我国的大学不断

扩招,学生数量越来越多,但是体育教师的数量却基本维持不变,

教师和学生的比例严重失衡。因此,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已经到了

重要关头,在这种情况下,探究素质教育改革与体育改革的关系,

从素质改革给予体育改革的启示出发更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素质教育与体育改革的共性

素质教育与体育教育有着不容忽视的共性。二者在多个方面都

有着相似相通之处,这在探究体育改革问题时要特别引起注意。

首先,二者都具有全体性。这也意味着,无论是素质教育还

是体育教育都必须要面向全体学生,不能厚此薄彼,不能“抓多

数丢两头”。每一名学生都是教育的主体,在素质教育和体育教

育中要将促进每一名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成作为出发点和落脚

点。但是必须要看到,在当前我国的高校体育改革过程中,很多

情况下还是重视多数群体,忽略作为尖子生和落后生而存在的两

头。这也造成教师在制定教学计划时更加关注大多数学生的需

求。然而,之所以要坚持素质教育和体育教育的全体性就是因为

每一名学生的主体价值在高校教育中都有着重要地位,学生的个

体差异性必须要在教育中得到体现和尊重。为了真正实现体育教

育的全体性就要关注每一名学生的发展。对于尖子生,要更加珍

惜,努力使尖子生发展更好,鼓励和支持学生努力“冒尖”,鼓

励和支持尖子生“一马当先”,带来“万马奔腾”的局面。要针

对尖子生的特点制定符合他们发展水平的教学内容而不能一味

地追求课堂教学的平衡而人为地拉平尖子生与普通学生的差距。

对于体育差生要抓紧他们的转化工作,通过帮助他们转变思想观

念和学习态度、弄清他们体育落后的原因并且对症下药、改变其

长期以来由于成绩落后带来的消极的自我暗示和自我形象、教师

针对体育差生特点因材施教,同时加强体育教学过程评价,更加

重视差生的个体意识和身心愉悦,从而将差生尽快转化为与大多

数学生持平的状态。

其次是二者都具有全面性。无论是素质教育还是体育教育都

重视学生的全面素质的提升和发展。在体育教育中更加关注学生

体育技能、身体素质、体育知识等方面的全面发展,此外还要更

加重视学生的体育心理、体育道德的培养和完善。加强学校体育

改革,同时还能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

再次,二者都具有基础性。也就是说体育教育能为学生的终

身发展打好身体基础,同时帮助学生树立起终身体育的运动意

识;素质教育重视学生的全面长远发展,强调在高校教学时更加

重视学生走向社会后的长远发展。

最后,二者都具有主体性。无论是素质教育还是体育教育都

必须认识到只有学生才是课堂和学习的主体。要尊重学生的人格

特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将学生真

正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明确学生在教学学习中的地位,努力创

造环境让学生能够在生动活泼的课堂环境中积极主动地参与到

学习中去。

3.素质教育对于体育改革的启示

素质教育之于当前我国方兴未艾的体育改革有如下启示:

首先是要重新树立修正教育思想观念。素质教育强调的是系

统性、全体性、实质性的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模式,因此,在体

育改革中也必须全面贯彻系统性、全体性和实质性的改革要求,

借助近年来我国成功举办奥运会、世锦赛等大型赛事的助力和党

和国家领导人对于“阳光体育运动”的重视和要求,不断深化高

校体育改革,真正确立“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体育教育

主导思想,将增强学生的体质作为体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以全体学生为对象,杜绝那些避重就轻、拈轻怕重的现象,关注

每一名学生的个性发展。

其次是要改革课程体系。对于那些不能满足学生需求、落后

于时展的课程体系要一鼓作气迅速改革,加快体育改革作为

当前教育改革的推动力。在课程体系建设中要更加体现“高、新、

精、活”的要求。不断满足学生对于体育知识、保健知识和身体

锻炼方法等方面的需求,在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设置上要体现创

新精神,在课堂教学时要抓住精练的内容,运用活泼生动的教学

方法和教材帮助学生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第三要优化教学内容。打破原有的以运动技术为教学核心的

教学模式,按照学生的要求,不断深化教学内容改革,增加学生

体质锻炼的课堂比重。精简课堂技术结构,降低学生学习难度,

同时引入学生更加感兴趣的教学游戏,将体育教学引入到生活体

育、休闲体育、保健体育的层面,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第四要改革教学模式。在这一过程中要明确教师和学生的定

位以及职责,教师的课堂主体地位交给学生,主要担负“引导”

作用,课堂教学组织形式不断开放,增强体育教学的活泼自由的

氛围。在教学方法上要将以往的模仿教学逐渐深入到启发教学,

让学生在受到启发后独立思考。

此外,还应该不断改进高校体育的教学评价体系,提高教师

的综合素质特别是专业技能和心理辅导能力,增强理论课教学的

内容和重视程度。

参考文献:

[1]赖天德.素质教育的基本特征及其对学校体育改革的启示

[J].体育学刊,2003,01,(01):10-13.

[2]党德洲.素质教育与高校体育改革[J].教育与职业,2009,02,

(05):185-186.

素质教育体系篇3

作者简介:李良学(1944―),男,湖北沙市人,武汉科技大学中南分校生命科学院院长,教授,硕士生导师;宋振东(1943―),男,北京人,武汉科技大学中南分校生命科学学院副院长,教授,硕士生导师。

(武汉科技大学中南分校生命科学学院,湖北武汉430223)

摘要:本文结合武汉科技大学中南分校的办学实践,对办学理念和运行机制、社会需求和教育模式、专业设计和特色作了论述。并提出了成功素质教育课程模块,把专业素质教育和非专业素质教育按两条线纳入整体的教学计划中。

关键词:理念;成功;素质;模块;特色

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规模发展十分迅速,高等教育向大众化发展,这样必然带来受教育对象的多样化和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多样化。与此相适应,各类学校对人才的培养目标也应有所不同。如何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培养适应社会、市场需求的人才?这是摆在大家面前必须思考的问题。不同层次的大学,都有各自的培养目标,培养的人才都有各自的社会需求[1],要办好一所大学,就要有自己的特色,而办学特色的形成,最重要的是学校要有正确的办学理念,并在办学理念的指导下,形成符合教育教学发展规律的办学机制和素质教育的教学模式[2]。本文结合武汉科技大学中南分校的办学实践[3],主要就办学理念和运行机制、社会需求和教育模式、专业设计和特色等方面作一点探讨。

一、大学办学理念是形成办学特色的关键

当前,党中央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决策,要求各类高等学校培养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各类人才,支撑经济社会发展,支撑科技进步和创新。在新的形势下,各类高等学校必须紧密结合现代化建设需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使我们的教育理念、内容、方法、手段和模式等适应时代进步、科技创新和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这意味着如何办大学,如何办好大学,是新形势下对高等教育提出的新要求。

办好一所大学,必须有正确的办学理念作指导,没有理念的大学教育就等于没有灵魂。办学理念具有指挥、导向功能,可以引导学校向什么方向发展,培养的人才是否适应社会的需求,学校能否办出特色,并影响学校是否有生命力等。大学办学理念不仅是大学校长思考的问题,也是全体师生员工都必须思考和探索的问题。一所大学的办学理念必须符合教育规律,符合人才成长规律,符合我国的国情,符合我们的校情;大学办学理念必须具有创新思维,是一所大学的办学宗旨。它不仅支配着校长的办学行为,而且直接影响学校的教风、学风、办学模式、运行机制和激励机制。

不少高校在新形势下,提出了适合自身特点的办学理念。而最具创新意识的是武汉科技大学中南分校率先在全国提出的“成功素质教育”办学理念。它以让学生具备与其人生奋斗目标相一致的优秀素质即成功素质为培养目标,实行专业素质教育与非专业素质教育有机结合,定向培养成功素质,克服失败因子,使学生在学校即具备成功素质,一跨出校门就能适应社会,并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得成功。

成功是指学业成功、就业成功、创业成功和事业成功四个相互关联的阶段,成功素质包括观念素质、品格素质、方法素质、能力素质和知识素质等五个方面,“成功素质教育”体现在专业素质教育和非专业素质教育的有机结合。卡耐基认为,人际关系是人成功最关键的因素,占到85%;而专业在人成功因素中只占15%。由此,“成功素质教育”理念更加强调的是非专业素质教育。如果把学校比着一个有机体,武汉科技大学中南分校的运行机制就如一个人:“成功素质教育”理念是大脑,专业教师和素质导师是左右手,专业素质教育和非专业素质教育是两条腿,而管理机构就如人的各个器官。学校的“两支手”做事,“两条腿”走路,“各器官”的运行等都应在“大脑”的指挥下行动。即学校的一切工作都应在“成功素质教育”理念的统一指挥下开展。

成功素质教育把学生的培养看作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确立有利于学生全面、持续、协调发展的培养目标。在这种目标培养下的学生应该做到六个统一:崇高理想与求实精神的统一,专业素质与非专业素质的统一,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统一,创新精神与累积效应的统一,个性发展与集体利益的统一,强健体魄与健康心理的统一。中南分校把这六统一浓缩为“笃志、博学、崇实、拓新”八个字的校训中,促进了学校健康、快速发展。

二、确立教育教学模式是贯彻办学理念的关键

大学办得好不好,关键看优势、看特色、看学风校风、看培养人才的质量。不同层次的学校,要根据自身的实际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确定各自的目标、发展重点和办学特色。不要都向一个目标看齐,不要都去走一条道路,不要都办成一种模式。大学教育在有了自己办学理念的前提下,必然会产生具有自身特色的教育教学模式。大学校长提出的办学理念就成了一个学校办学的重中之重。综观我国的高等教育,无论过去和现在,在培养目标及培养方式上都不同程度的存在重分数教育,轻做人教育;重专业教育,轻非专业教育;重书本教育,轻实践教育;重科技教育,轻人文教育;重共性教育,轻个性教育;重继承教育,轻创新教育的六重六轻的现象。不管那种类型的学校,也不管校长们提出了什么样的办学理念,上面的“六重六轻”的现象,仍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尽管教育管理者、教育工作者、受教育者和社会公众都意识到这一点,但就目前的情况而言,这“六重六轻”的现象仍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变。如何在新的办学理念的指导下,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优化人才培养的模式,办人民满意教育,也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重大问题。

一个高等学校的教育教学模式在办学理念的指导下应确定自身的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模式、课程设置模式、师资队伍建设模式、实习实践模式和质量管理模式等。这些既要符合人才培养的规律,也要凸现办学特色。这里,我们仍以武汉科技大学中南分校为例来进行说明。

武汉科技大学中南分校在提出“成功素质教育”办学理念的同时,也提出了成功素质教育观,认为“大学教学的目的不仅要塑造学生的专业素质,也要培养学生的非专业素质”。成功素质教育包含鼓励学生张扬个性的学生观,建设专业教师和素质导师两支队伍的教师观,学生要带着疑问进行批判式、探索式、研究式学习的学习观,主张学术民主、教学相长、师生平等的师生观等。为此,学校提出“99+1”的人才培养模式,即99%的学生按高素质劳动者方向培养,1%的学生按拔尖人才培养;在课程体系的构建上,要把专业素质教育课程和非专业素质教育课程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强调非专业素质教育课程要纳入教学计划,专业核心课程要加强,实践课程要突出,实践课与理论课的比例要达到1∶1。与之相适应的教师队伍建设应朝着教学、科研及实践经验兼而有之的“三师型”方向发展。也就是说,把原来只重视专业教育的所谓的“三层楼”教育教学模式改变成把专业素质教育和非专业素质教育放在同等重要地位的“两条线”教育教学模式,即素质学分制。

三、构建素质学分课程体系是实施教育教学模式的关键

在新的办学理念的指引下,要按规划的教育教学模式构建适应学生发展的课程体系。高等教育概括来说,可划分为专业素质教育和非专业素质教育两大部分,伴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和适应学生多样化发展的要求,必须从多方面着手构建新的课程体系。这种新的课程体系的要点是:基础课程要精干,使之适用、够用、会用;核心课程的起点要高要加强,能反映时代和科学技术的前沿;要增开选修课程,鼓励学生自我设计;要开设素质拓展课程,促进文理渗透,锻炼学生适应就业和适应社会的能力;要加开活动课程,培养学生的自主精神和创新意识;要加强实践课程,突出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和动手能力。即在学校的教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业成功、就业成功、创业成功和事业成功的素质。在把握这些要点的前提下,要设计出课程体系的模块,然后根据各专业的特点安排适合本专业培养目标的课程体系,充分体现学校的办学特色和培养人才的质量。

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都在执行学分制,但主要是建立在专业教育的基础上,课程设计也主要是单一的专业方向的学分制教学计划。对于学生素质,特别是非专业素质的培养和考评没有明确的目标和系统。武汉科技大学中南分校在“成功素质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强调按思想政治体系、品格体系、方法体系、能力体系和知识体系等五大体系培养学生,从系统的专业教育转向全面的素质教育,大力推行素质学分制,构建既包括专业素质学分又包括非专业素质学分的素质学分制教学计划。为此,武汉科技大学中南分校提出成功素质教育专业培养方案和素质学分制课程模块(如图1所示)。

图1成功素质教育课程结构图

从素质学分制课程模块的构建可以看出:

1、把原来传统的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的“三层楼”结构,改变成专业素质教育课程和非专业素质教育课程的“两条线”结构;

2、素质学分课程有利于按成功素质的“五大体系”,通过专业素质学分和非专业素质学分的互动和融合,达到成功素质教育的目的;

3、素质学分课程的设置可以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独立性,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有效地开发学生的智力,促进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4、素质学分课程的教学能促进教师教书育人、因材施教,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和动手能力;

5、素质学分课程体系对学生的思想品德的培养、生涯设计、就业竞争力、自范自纠能力和适应市场的主动性都有极大的引导、推动作用。有利于社会需求的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在素质学分制课程模块的设置中,专业素质教育学分与非专业素质教育学分的比为6∶4,理论课学分与实践课学分的比为1∶1。在优化专业素质教育的同时,非专业素质教育的学分在可操作层面上可分为三个方面,即非专业素质教育课程学分,占48%;非专业素质教育实践学分,占32%;非专业素质教育表现学分,占20%。上述“两条线”的所有设置都纳入整体专业培养计划,都制定了较科学的评价体系,都记载到学生的学业成绩中。学校、学生、家长、社会都可以从学生的学业成绩总表中,对学生作出综合评价。

实施“成功素质教育”,使专业素质教育和非专业素质教育有机结合,把非专业素质教育纳入整体的教学计划,全面提升和培养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是时代的要求,也是一种全新的工作。只要我们不断探索,勇于实践,就一定能办成人民满意的大学,培养出适应市场需求的人才。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决定[Z].1999-06.

素质教育体系篇4

关键词:小学素质教育管理体系建设

中图分类号:G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745(2013)03-0093-01

素质教育是指一种以提高受教育者诸方面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它重视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在全面深化教育改革,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储备“四有”接班人的新形势下,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已经成为我国教育发展的根本任务之一。基础教育历来为各个国家所重视,也是各个国家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小学教育又是基础教育中的基础。1999年,在全国第三次教育工作会议上就明确指出:“实施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小学教育对象的整体素质决定着我们民族的素质,决定着我们人才资源的水平。怎样在小学教育中建设起一套行之有效的素质教育管理体系,使小学生形成良好的素质,是每位教育工作者的责任,也是小学教育改革的任务之一。

小学的教育管理是学校管理者通过设置一定的机构,建立相应的制度,采用相关的手段和措施,领导和指导全校师生员工,充分利用好校内外的资源和条件,整体优化学校教育工作,有效实现学校工作目标的组织活动。在推进学校素质教育改革工作中,设及的问题有很多,本文拟从校园环境育人体系和学校素质教育管理评价体系两个方面,来探讨在现有的小学教育管理中,如何建设好小学素质教育管理体系。

1、校园环境育人体系的建设

古人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江南为橘,江北为枳”。这些都说明了环境对人影响的重要性。小学的育人环境,是一种看得见、摸得着的显性教育文化。环境育人是一种无声教育,其育人功能已被越来越多教育研究者所认同。校园环境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优美的校园环境对小学生们具有激励的引导、团结的引导和美育的引导。要使校园的育人功能的发挥出应有的效果,就需要学校的管理者进行精心设计和规划。校园大环境是整洁优美的,就可以陶冶学生们的情操,启迪他们的智慧、规范他们行为、形成健康向上的校风、学风、班风。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要使教室的每一面墙壁都具有教育的作用。”可见,小学的素质教育体系建设,必须首先建设好优美的校园环境。学校的管理者必须有一个明确的主题和方案,并有效利用学校现有空间资源和条件,创建出一个具有教育性、开放性、生动而安全的优美校园环境。其中,运动空间的安排、校园植物的覆盖,需强调空间视觉的效果;教室是学生们最集中的地方,必须强调整齐、和谐、素雅;卫生间、垃圾桶的设置,必须考虑洁净、方便、美化;文化设施和标识的布置安排,应该由学校统一制作和管理,以防主题混乱、质量参差不齐。一个学校的管理者只要明确了建设优美的校园环境的意义,并且对这个工作常抓不懈,这对于陶冶学生们的情操,激励学生们的奋发向上的精神,营造尊师爱生的氛围将有着巨大的积极作用。

2、学校素质教育管理评价体系的建设

学校教育的特点在于对受教育者实施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的影响。小学教育的管理也应该体现在完成教育目的性和计划性上,并集中体现于严密的组织性上。这要求学校必须具有严密的组织结构和管理制度,其中,素质教育管理评价体系建设是目前小学教育改革应该高度重视的。学校要建设一个适应现代小学素质教育管理的评价体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思考:

2.1明确素质培养的目标

“目标体系是素质教育的施工大纲。没有目标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实施素质教育只有目标明确,才有清晰可循的指向。”这个目标应该包含学校素质教育目标,教师素质教学目标,学生素质培养目标等方面。并依据国家教育部颁布的《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对人材培养的要求,以素质教育思想为指导,构建起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目标体系。

2.2改革学校考试评价体系

这个改革需要从教师业绩考核评价方法和学生考试评价方法上同时进行。现在,有的学校考试评价改革出现了“等级制”、“评语制”、“等级加评语制”等方法,目的在于取消小学长期存在的“百分制”。在教师业绩考核上,从以往只重视所授课班级成绩,向人格魅力、职业规范、教学研究、业务能力、教学成绩等多方面进行量化评价。

2.3从教学环节和教学课堂上向素质化教育转变

学校在教学管理上需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自主、合作、探索学习的条件,通过降低课堂讲授、降低课外作业量,严格控制素质教育计划外的教学安排、教材使用,严格禁止素质教育计划外的课余、周末补课等。

2.4完善社会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对接机制

长期以来,学生教育的责任都在学校的错误认识,使小学在实施素质教育时,缺乏来自社会自觉的支持,也缺乏来自社会的各种政策、法规的支持和保障。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学校的管理者通过各种渠道、利用各种方法寻求社会的理解和支持,把可以利用的诸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博物馆、展览馆、电影院、运动场等公共设施为小学的素质教育所利用。把政府和其他社会组织的各种庆典节庆、文化活动、科技活动、文艺表演、文艺比赛等与小学的素质教育体系对接,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来建设小学素质教育的第二课堂。

2.5完善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对接机制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孩子所有最初的认知都是从家庭开始的,在孩子进入学校以后,家庭对孩子的成长仍然起着重要的作用。”对此,学校的管理者要从制度上、方法上深入研究这个问题,并形成有效的对接机制。在传统的“家访”、“家长会”等方法外,创新家庭、学校对接的素质教育模式,使家庭、学校把对孩子的教育从以往只专注于学习成绩,向全面培养“四有”素质上转变。实施小学素质教育是当前小学教育改革面临的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学校的管理者只有从树立全面的学生培养观和人才质量观,从制度建设和管理体系上深入细致的进行素质教育改革,才能全面推进小学的素质教育,构建起一个充满活力的有中国特色的素质教育体系。

参考文献:

素质教育体系篇5

关键词:高职教育;人文素质教育;评价体系

作为了21世纪的高职生,除了应具备所必需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外,还应具有高尚的人格、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以及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能力、自我约束能力、社会活动能力、人际合作能力和公共协调能力等。高职院校要培养和提升高职生的这些素质和能力,就必须构建人文素质教育体系,开设人文课程,营造人文素质教育氛围,开展校内外的人文实践活动。人文素质教育实施的效果如何,需要构建高职人文素质教育评价体系,对其进行客观的评价,对其价值进行判断。并在此基础上将评价结果反馈给决策者和被评价者,使他们能够制定更好的教育决策、教育或学习计划,促进教育改革,完善高职人文素质教育体系,提高人文素质教育效果。

一、高职人文素质教育评价的内涵

教育专家顾明远认为,素质教育的内涵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具有国际视野、德智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www.133229.Com学者徐涌金认为,人的素质是个体内化了的具有深层意蕴的品质特征,是蕴藏在人自身的尚需开发出来的身心潜能,并可通过人的言行举止得到外在的表现。

教育评价就是对教育的价值进行判断的过程。高职人文素质教育评价,主要是指高职院校、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在系统、科学、全面地搜集整理分析人文素质教育各种信息的基础上,对高职院校所实施的人文素质教育是否符合高职人才培养需求,是否符合高职生个体需求作出价值判断的活动过程。

高职人文素质教育评价和其他评价一样,都是在科学、系统、全面搜集教育信息的基础上,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的整理与分析。虽然最终的评价结果是由人的大脑判断产生的,但这一判断是在对各种信息进行科学分析的前提之下得到的。高职人文素质教育评价的目的是为高职院校、上级教育行政部门进行人文素质教育教学改革提供决策依据,以进一步提高人文素质教育质量,保证高素质高级技能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二、高职人文素质教育评价的意义

(一)为构建并完善高职人文素质教育体系提供科学决策

没有科学的决策,就不可能有效实施人文素质教育,也难以提高人文素质教育教学的效果,或者说没有科学的决策,高职人文素质教育根本就无法科学有效地开展实施。通过教育评价的实施,人文素质教育决策者可以得到大量有效信息,并据此做出正确决策。通过教育评价,不仅上级相关主管部门能够及时客观地了解各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工作的状况,而且高职院校的相关领导也能够知晓自己学校人文素质教育各项工作。通过评价的实施,可以检测本校各项人文素质教育管理工作,可以明确本校人文素质教育资源的利用情况,可以了解本校每位人文素质教师的特长与潜能,从而为本校人文素质管理工作改革、人文素质课程建设、人文素质环境建设、人文素质师资队伍建设、人文素质社会活动的开展等提供正确的指导和科学决策的依据。

(二)为高职人文素质教师的教育教学改革提供正确指导

人文素质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是如何开展教学工作的,自身的教学水平发挥如何,教学效果怎样,学生对其人其课接受与否等等问题人文素质教育评价得到回答。也可以说,高职人文素质教育评价是对人文素质教师教学工作进行检查的重要手段和途径。

通过科学的人文素质教育评价,可以对相关教师的教学工作进行信息反馈,从而为人文教师的教学工作指出努力的方向,为高职人文教师总结教学工作中的经验教训、进行教学改革与创新提供正确的指导。

(三)为检测人文素质教育教学效果提供科学依据

高职人文素质教育最根本的目的是培养知识技能和人文素质统一发展的高素质高级技能型人才。高职人文素质教育开展的情况如何,教育教学效果怎样,这些问题的解决,都需要人文素质教育评价提供科学评价依据。

对高职生人文素质的评价是整个高职人文素质教育评价的起点,也是终点,更是高职人文素质教育评价的重点和方向。只有对高职院校的人文教育工作整体进行科学的评价,才能客观、有效地评价高职生的人文素质。

三、构建高职人文素质教育评价体系

(一)对高职人文素质教育体制机制进行评价

对高职人文素质教育体制机制进行评价的内容和范围主要包括领导体制、组织机制、工作机制、经费投入保障制度、考查评价奖惩机制等。领导重视程度的大小是人文素质教育效果高低的决定性因素,因此,对高职人文素质教育的评价首先是对领导体制进行考察评价。

考察评价的具体内容主要包括主管领导的分工情况,分工合作情况,相关教育指导委员会的组织情况、运作情况;相关教学科研机构的设立及运行情况;人文素质教育专题研究会议的召开、决策及落实情况,听取相关工作汇报及解决实际问题情况;将人文素质教育列入学校事业发展规划情况,高职院校教务、人事、财务等部门相互配合、参与人文素质教育教学、人才培养、教研科研经费等政策的制定与落实情况;对教师和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情况进行考评的办法及相关奖惩措施的制定与实施情况。

(二)对高职人文素质师资队伍水平进行评价

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师的水平决定着整个学校人文素质教育水平的高低。相关教师人文知识的多少、人文精神境界的高低、人文能力的强弱等因素直接影响着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效果,因此,对高职人文素质师资队伍水平的评价也应纳入高职人文素质教育评价体系。评价内容主要包括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师队伍的人数、学历结构、学源结构、专业结构,其主要授课情况,开展讲座或报告的内容、次数、参与学生人数、效果情况等,组织人文素质教育社团活动与社会实践活动情况,撰写或发表相关学术论文情况,参与编写或出版教材论著情况,主持或参与人文素质教育类各级课题的研究及获奖情况等。

(三)对高职人文素质课程体系进行评价

高职院校的人文素质课程建设情况是评价高职人文素质教育效果的一个重要指标。评价内容主要包括文学、哲学、艺术等学科的课程开设是否齐全,每个专业、每个学期人文素质教育类课程的开课门数和上课学生人数,人文素质教育类课程在该校各专业所开设所有课程中所处的位置、影响以及学生修读此类课程的成绩情况,该校人文素质教育类课程在全省乃至全国范围所处的位置及影响,相关教师在人文素质教育类课程的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所取得的明显成效及学生对人文素质教育类课程设置、教师教育教学水平的满意度情况等。

(四)对高职校园文化活动进行评价

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活动和各种校外人文社会实践活动是对高职生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和有效载体。如果一所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活动和各种校外人文社会实践活动开展得丰富多彩,该高职院校学生的人文知识、人文素质、人文能力、人文精神就会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很大提高。因此,该评价体系主要是针对高职院校所开展的各种社团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的参与及效果情况进行评价。评价内容主要包括高职院校校园文化活动和各种校外人文社会实践活动的内容、形式、次数,学生参与人数,活动效果,学生满意度等。

(五)对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环境进行评价

高职院校校园环境是否具有人文精神,人文气氛是否浓郁,直接影响着高职生的生活习惯、精神风貌和人文素质教育的效果。因此,对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评价就必须包括对校园文化环境进行评价。该评价体系所评价的内容主要包括校园绿化美化,建筑布局、风格,各种标语牌等人文景观的布局及内容以及由整个校园环境所反映出来的学校的办学理念、校风校训、学风精神等内容。

主要从以上五个方面对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情况进行了解,在评价方法上主要采用查阅相关档案材料,召开相关领导、教师、学生座谈会,进行实地考察、个别访谈,在科学设计调查问卷的基础上进行问卷调查并对调查结果进行科学统计与分析,并在此基出上进行总体评价,并提出不足之处和改进意见。被评价院校结合评价结果进行改进,以切实提高本校人文素质教育效果。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评价体系的建立尚处于摸索阶断,更为完善科学的高职人文素质教育评价指标体系,还有待于广大高职教育工作者继续进行不断教育实践与研究探索。

参考文献:

[1]顾明远.推进素质教育: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n].光明日报,2010-02-24(10).

[2]桂署钦.大学人文素质教育论[j].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8.

[3]徐涌金.大学生素质教育教程[m].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8,8.

素质教育体系篇6

长春市第五十二中学在新课改的过程中。以“成长动力教育”为办学理念,多年来坚持对学生和教师进行综合素质评价,并运用现代科技手段,逐渐完善这套评价方式,使之形成系统,在推进学校的素质教育逐步深入的同时,还出现了升学率递升的可喜局面。长春市第五十二中学的经验,破解了素质教育与升学两难的问题,走出了一条富有实际意义的道路。

一、素质教育的内涵与现状

关于什么是素质教育,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教育界一直没有停止过讨论,而在基础教育的实践中,大多数学校都没有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认识到了做不到”,这种矛盾状态长期困扰着广大教育工作者。其实,在我们党的教育方针中,早就清楚地回答了什么是素质教育的问题。很多来自基层的教育工作者认为,全面按照党的教育方针施教,能够使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克服畸轻畸重的弊端、获得均衡发展的教育就是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所追求的目标,就是使受教育者,既有良好的道德素养,又有坚实的科学文化基础、学习能力和一定的专业技能,同时还应该有健康的体魄。社会主义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优秀的国家公民。

不可否认,广大教育工作者曾对如何克服应试教育的弊端、施行素质教育,进行过不同程度的尝试与努力,比如“以德为本”、“德育为先”等等,然而,能够取得实质性突破的却为数不多,许多学校一心想着升学率,并没有把素质教育真正付诸行动。素质教育陷入了“理论上普遍认可、实践中难以推进”的尴尬困局。

素质教育难以深入推进的原因有多种。

一是我国具有一千多年应试教育的历史传承。隋唐以后,随着科举制度的不断完善(同时也不断僵化),应试教育成为平民知识分子改变社会地位的进身之阶。科举考试制度种下了应试教育的基因。

二是升学与就业的竞争。为了孩子的“前途”,很多家长不惜花费高昂代价,拼命地挤进高价幼儿园、名牌中小学。

三是教育观念滞后于现代素质教育的要求。很多家长和社会人士认为,升学率高的学校才是好学校,能教出高分学生的教师才是好教师,能考上重点学校的学生才是好学生。这种社会评价机制把学校教育逼向了应试教育的死胡同。在升学压倒一切的社会环境下,很多学校把追求升学率作为硬性任务,在高喊素质教育、德育为先的同时,把更多的人力物力投放到升学教育上去。

四是一些校长和教师的教育观念、知识结构不能适应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理论上认可素质教育,实践上常常把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对立起来,认识不到素质教育对于改变学生学习态度、提高学习能力的促进作用。

五是全面的素质教育缺乏评价机制的引导和制度约束。目前的中考、高考两级升学考试,是全社会高度关注的教育选拔制度,至于对学生的德育、体育等素质教育内容的考核,大多流于形式。学生要升学。教师要奖金,学校要名气,已经成为严重制约素质教育有效推进的瓶颈。

二、运用科学评价体系,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长春市第五十二中学运用“数字化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全面推进以“成长动力教育”为核心理念的素质教育,取得了有效突破,具有借鉴意义和推广价值。

1.“成长动力教育”催生科学的教育评价手段——数字化综合素质评价体系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学生要德智体全面发展,这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建设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要求,更是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历史使命。但是,在办学实践中,如何克服长期形成的应试教育偏重智育、片面发展的弊端,突破束缚素质教育全面推进的瓶颈,把基础教育从应试教育的泥潭中拉出来,却是长期困扰广大教育工作者的老大难问题。长春市第五十二中学为实现这个目标,苦苦探索了8年,终于找到了一条科学发展的新路一贯彻“成长动力教育”理念,运用“数字化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长春市第五十二中学,原本是一所区属普通初级中学。2004年以前,还是一所社会声誉比较差的学校——教师懈怠,生源差,招生难,人才严重流失。2004年,学校提出了“成长动力教育”的素质教育新理念,实施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经过8年的探索实践,学校面貌、教师队伍和学生的综合素质,都发生了巨大变化。

2.“成长动力教育”(理念)与“数字化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手段)的有机结合

成长动力教育是通过施教者的他动力不断转化为受教育者的内动力的教育过程。其原理是运用激励和引导的方法促进学生自主成长,使其在德智体诸方面实现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实践活动。

贯彻成长动力教育理念,首先必须解决的问题是对学生的成长如何评价?或者说如何通过评价促进学生成长?2008年。长春市第五十二中学在吉林省慧海科技信息有限公司研发公司的帮助下开发了一套系统软件,把成长动力教育完全纳入了数字化管理体系,从而创建了一个以信息技术为依托的全新的教育评价模式。

“数字化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包括教师评价和学生评价两个方面。学生评价涵盖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运动与健康素质、审美与表现素质、实践与操作素质五个方面。在其实施细则中,又具体分为五个项目:(1)捆绑式荣誉班集体和个人评价;(2)课堂教学秩序优化评价;(3)标志发展性评价;(4)学生荣誉展示性评价;(5)学生自助阅读评价。与此配套。编制了两个操作流程图——《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流程图》和《成长动力教育流程图》。

“数字化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的特点,一是评价主体多元——教师主评、学生自评、同学互评、家长参评,各方面评价都占有一定权重;二是评价过程民主——评价主体用数字表达意见;三是简便易行——通过学校局域网,每月只需15—20分钟,按照细则列项填入评价即可,结果自动生成,及时公开;四是可信度高、约束力强、效果明显。

3.长春市第五十二中学实行数字化综合素质评价几年来的巨大变化

“数字化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因为具有设计科学、评价主体多元、评价过程民主、评价结果可信的特点,加之执行得力,在短短几年时间里,就给学校带来了巨大变化。

一是学生综合素质高,学习成绩好。在开展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前,学生的状态是:课堂无心向学的多,课间打打闹闹的多,课后惹是生非的多,校风每况愈下,年年招生困难。自从开展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后,学校不把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指标,高度重视培育学生综合素质,先后成立了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委员会、德育教育办公室等组织机构,强化综合素质教育的管理。经过校班子和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学校风气开始逐渐好转。现在,素质高、成绩好的学生越来越多,讲文明、懂礼貌、守纪律、爱学习已蔚然成风。学校已连续4年中考总成绩在长春市名列前茅,每年考入重点高中的学生都占考生总数的50%以上。年年招生爆满。长春五十二中的做法充分说明,抓素质教育,通过科学评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不仅不会影响升学率,还为学生日后的成长打下了更加坚实的基础。

二是转变了教师的教育观念,促进了教师专业化发展。开展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之前,教师队伍不稳定,工作积极性不高,教育方法简单粗暴。教师嫌学生不好教,怨家长没管好;家长怨学校管理不善,怪教师不负责,家校矛盾十分突出。学校引入“成长动力教育理念”后,实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连带教师评价与绩效考核。学校要求教师按学生评价流程开展教育教学工作,实行“班级捆绑”评价、“课堂优化”评价、“发展性卡片”评价,使教师在新的教育教学模式的实践中,逐步改变了固守多年的“应试教育”观念,找到了以激励、赏识、确认、肯定为特征的素质教育新方法,实现了让每一个学生都在赏识的阳光下快乐学习,茁壮成长,在自尊自信中开发生命潜能。同时通过教师评价,进一步调动了教师工作的积极性,提升了教师的职业道德,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有效地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

三是学校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获得了多项荣誉。过去学校招生困难,优秀教师外流。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为保障的“成长动力教育”的办学理念给学校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学校实现了跨越式发展。长春五十二中原来只有一个校区,目前已发展成为两个校区,幼儿园、小学、初中三个学部。学校占地面积由4.8万平方米扩大到6.8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由原来的2.1万平方米扩大到4.9万平方米。现有教学班166个,教职工510人,在校生8900人。教师乐教,学生乐学,校园环境幽雅,设施完备,功能齐全,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着丰富的营养,处处彰显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的勃勃生机。家长和社会给长春五十二中学生的评价是“素质高、成绩好”。学校先后荣获国际交流示范校、吉林省“三a”学校、吉林省精神文明建设单位、长春市一类一级学校、长春市中小学德育工作先进集体、长春市教师专业发展示范校等称号,成为长春市公认的名校。

三、关于运用“数字化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建议

长春市第五十二中学的运用信息技术开展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成功范例。建议有关部门、教育科研单位,对长春市第五十二中学施行素质教育的成功经验进行考察和总结,树立典型,示范全国,因地制宜的借鉴推广。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在各自的管辖区域内,树立通过教育评价机制推进素质教育的典型,通过典型学校的示范引领,以点带面。

素质教育体系篇7

关键词:体育专业学生;非专业素质;教育培养体系;构建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各行各业对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大,同时对人才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这也就要求他们在学好自身专业知识的同时,也要注重对非专业知识的学习。对于体育专业的学生而言,他们不仅仅要学习与体育相关的专业知识,更要多学习其他方面的理论知识、操作技能,这对于他们今后走向社会有很大帮助。非专业素质和专业素质同等重要。

1体育专业学生非专业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分析

体育专业的学生学习的重心基本都放在体育有关方面的学习上,他们更注重自身专业知识的学习,当然这也非常符合常理。

1.1非专业素质教育是高校培养人才的重要环节

加大对体育学生的培养力度,使其更能符合社会发展对体育人才的需求。人才的培养最主要的目的就是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德、智、体三者共同发展。这也是现如今教育一直努力奋斗的目标。人才培养的质量不仅仅只是从他们掌握的专业知识来体现,更多的是从非专业方面的知识来体现。这与现在用人单位选择人才的理念不谋而合。不过就现在体育专业学生的教育而言,重专业知识轻非专业知识的现象还是十分普遍,尽管改革一直在进行的,但是改革的成果还没有完全显现出来。要促进大学生全面就业,就必须重视大学生非专业素质的教育。树立起非专业素质教育的意识,树立全面、合理、科学的人才培养观。

1.2非专业素质教育是促进大学生就业的关键基石

就业是所有大学生毕业之后的必经之路,当然也不排除一些特殊情况,但是这种特殊情况只针对于一些个别同学,还是极少数的。有人曾经说过:“如果一个人掌握了他的学科的基础理论,并且学会了独立思考和工作,他必定会找到他自己的道路。而且比起那些主要以获得细节知识为其培训内容的人来说,他一定会更好地适应进步和变化。”这种人才也会在工作岗位上有所成就。从大多数的实践经验来看,如果一个人的专业知识非常丰富,但是他的非专业素质却十分缺乏,那么在有限的范围内,这个人也不可能得到较大的发展,毕竟会受到非专业素质的限制,现代社会对综合性素质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多,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复合型人才。缺乏非专业素质会极大地阻碍个人的发展。在很多用人单位看来,评判个人优秀的专业素质,是建立在优秀的非专业素质的基础之上。体育专业的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固然重要,但是非专业知识的学习同等重要,比如要有社会责任意识、敬业精神、诚实守信、积极进取的品质和敏锐思考、认真负责、善于应变的行事作风等优良品质,这些品质是吸引用人单位的主要亮点。

1.3非专业素质教育是培养大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核心要素

现在社会一直在追求可持续发展,只有达到全面协调可持续,我们的发展才有比较现实的意义。同样,可持续发展能力是评价大学生的综合素质的一个关键指标。在培养学生的时候,不仅要让学生学会一技之长,能适应某个岗位的工作,同时也要培养学生的一种潜力,这种潜力也就是我们说的非专业素质。非专业素质涵盖的范围十分广泛,对社会的认知能力、自我教育能力、自我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等等都可以作为非专业素质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也可以将其作为评价可持续能力的参考指标。培养大学生使其具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需要对现有的教育培养体系进行一定的构建和完善,逐步增强大学生的非专业素质,这对于学生今后的成长绝对是大有裨益。

2构建非专业素质教育的原则

2.1注重专业素质教育和非专业素质教育相结合

将专业素质教育与非专业素质进行有机地结合,不仅可以强化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的非专业素质。当今社会需要的是复合型人才,这也就要求教育模式需要进行一定的转变。在开设体育课程的同时,注重对一些非专业课程的开设,并将其设置为必修课,在某种程度上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学生还应大力开展教学方法的改革,广泛开展体验式教学和互动式教学,深入挖掘学生的潜质。在开展的一些日常活动中,增加非专业素质,使之与专业素质结合为有机的整体。

2.2注重潜移默化培养与集中培训相结合

培养大学生的非专业素质,方法的选择十分关键。潜移默化的培养方法可以无形中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产生的意义也是十分深远。但是潜移默化的培养方法的选择毕竟有限,也有很多情况不适宜采用这种方法。集中培训的方法给学生一种不一样的学习氛围,在集中培训的学习环境中学生会学到很多之前没有接触过的知识。将潜移默化的培养与集中培训相结合,对学生不论是专业素质的培养还是非专业素质的培养都是十分有利的。

3大学生非专业素质教育培养体系的构建分析

要培养大学生的非专业素质,必须采取多种合适的方法,构建比较完善的体系,才能促进大学生专业素质和非专业素质的共同发展。对于体育专业的学生来说,他们的人文素质教育急需加强。

3.1构建相对合理的课程体系

课程的设置对于学生的学习情况会产生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课程设置的合理性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情况。在大学校园里,课程无非就是选修课和必修课之分,学生对必修课的重视程度远远大于选修课,但是很多选修课的学习对于学生的成长而言十分关键。因为每个专业对必修课的学分都会有一定的限制,必修课的开课数量必须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但与此同时要强化对学生的培养力度。但有一点需要注意,必修课主要是那些与专业知识极其相关的课程,选修课的选择对于学生来说具有较大的选择性,学生可以根据个人兴趣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程,这样对于非专业素质的教育能产生更大的作用。适当的降低必修课的数量,增加选修课的数量,既可以保证学生所学选修课程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又可以保证学生有自由发展的机会,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此外,学校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增设相应的体育课程,如软式排球、健美操、橄榄球、保龄球、桌球、台球、太极拳、跆拳道、击剑、防身术等多种课程,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些增设的新课程不仅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而且可以为学生提供大量的应用性知识。体育学生的专业课程种类还是比较多,在设置必修课程的时候可以根据具体的教学要求和学生的学习情况确定具体必修课的课程和数量,构建融会贯通、紧密配合、有机联系、多样化、多领域的组合课程,从而极大地提高学生的非专业素质。

3.2构建完善的队伍体系

教师是学生学习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但是教师依然发挥着关键的作用。教师队伍的建设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而影响到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对于任何一所高校来说,必须建立起一支由教师、行业、校友、学生组成的非专业素质教育队伍,逐步强化学生的非专业素质教育。首先,注重教师队伍的构建。教师绝对是队伍中的核心力量。在教师队伍的构建中,不仅包括专业课的老师、非专业素质教育的老师,同时也包括辅导员、行政管理人员等,这些人才队伍对学生的非专业素质会产生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其次,行业或者是企业的导师队伍体系的构建。很多高校会开展校企合作,企业为学生提供学习的平台,提前让他们先锻炼锻炼。对于体育专业的学生也不例外。在实现行业或企业与高校合作的过程中,工作经验丰富的技术或者管理人员通过对学生传授相关的知识,同时也可以针对性的对大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指导,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学生非专业素质的提高。此外,校友队伍体系的构建。任何一所高校从建立初期到发展至今,为社会的发展做出了不朽的贡献,培养了大批的人才,这些人才会走向社会的各类岗位。学校可以不定期地邀请那些在岗位上做出一定成就的校友回母校做一些演讲,与在校大学生分享他们的人生经历。对于学生的成长而言绝对是利大于弊。最后一点,构建学生队伍体系。学生之间会互相影响,而且这种影响力还是不可估量。在学生的学习中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会不自觉地吸引更多的学生加入。

3.3加强信息交流机制的建设

大学生是一个问题多发的群体,在他们的生活中、学习中都会遇到各类问题,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及时地解决,由此可能会引发很大的危害。建立高校的信息交流机制,及时了解学生的内心想法,关注他们的成长。首先,建立走访式机制。高校培养的人才就是为了更好地适应企业的发展需求,因而高校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可以组织学生走访企业,深入了解企业的发展现状,了解他们对人才的要求,对于那些存在的问题及时改进,充分提高学生的非专业素质和专业素质。此外,建立体验式机制。高校可以适当开展社会实践、建立实践基地,为毕业生创造更多的学习机会和锻炼机会。

4小结

非专业素质教育是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学生不仅要学好专业知识,同时也要十分注重对非专业知识的学习。构建完善的教育培养体系,为学生的学习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才能最大限度的促进学生对非专业知识的学习,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从而培养出具有综合性素质的高素质人才。

作者:熊卫权单位:四川医科大学

参考文献:

[1]杨继星,赵先卿.对高等师范体育教育专业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因素分析[J].四川体育科学,2002(1).

[2]首都体育学院课题组.体育学院学生人文素质状况调查[J].思想教育研究,2002(10).

[3]张健忠.论加强体育专业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J].四川体育科学,2002(1).

[4]朱俊玲.影响高等体育院校学生人文素质的因素及其基本策略[J].湖北体育科技,2002(2).

素质教育体系篇8

关键词:职业院校;素质教育体系;构建

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的规模不断扩大,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在社会各行各业发挥重要的作用。素质教育越来越成为各高等职业院校推动内涵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追求。所以,在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社会环境下,高职教育如何同社会发展、经济建设与时俱进,培养出一大批具有综合素质的优秀合格人才,是关系到高职教育在我国教育改革中的前途命运问题。山东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以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为目标,探索一条贯穿于知识技能培养全过程、“两课”结合、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结合、校企文化融合为主要特征的职业素质养成途径,有效促进了学生全面发展。

一、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

大学生所需的素质和能力必须通过不断教育学习、实践锻炼和自我修养等大量科学有效的素质训练来实现。要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必须充分发挥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共同作用,第一课堂教育是基础性的,依托这个基础,拓展第二课堂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社会适应能力,提高学生就业能力和创新能力,促进高职学生全面发展。

(一)创新“第一课堂”素质教育育人环境

第一课堂的培养目标是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抓第一课堂建设,就要将职业素质教育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深化教学模式改革,创新课程体系、教学方法、教育手段及教学质量管理机制,将职业教育的显性特性与素质教育的隐性特性有机统一起来,将素质教育有效地内化到职业技能教育的知识体系之中,有效地渗透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1.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根据职业岗位所需要知识、能力和素质,构建与职业岗位能力需求一致的课程体系,进一步优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以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为主线,将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专业素质、身心素质四大素质教育模块内容及奠定个体发展基础的社会适应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和学习发展能力等五种综合职业能力要求,层层分解细化到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课程体系的构建、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模式的改革以及其他各个教学环节之中,真正实施全面发展、个性发展的教育目标。

2.重构课程体系

中医药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是培养高端技能型中医药人才,基于职业岗位对技能型人才的综合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的要求,构建“三平台两模块”的课程体系,即公共基础平台、专业基础平台、专业核心平台、职业拓展模块和职业方向模块。“公共基础平台”主要培养学生的基本能力和素质;“专业基础平台”主要培养学生的专业基础能力;“专业核心平台”主要培养学生的专业核心能力;“职业拓展模块”主要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拓展职业能力;“职业方向模块”主要培养学生面向特殊岗位领域所具备的职业素质和能力。在教学活动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在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培养自我学习、沟通交流、团队协作、创新思维、解决问题等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促进学生职业素质和能力的全面提升。

3.改革考核评价体系

按照“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建立客观的课程考核评价方法,将教师评价、学生自我评价和学生之间的评价有机结合,将知识技能的评价和职业素养评价与职业证书有机交融,变结果考核为过程考核,变理论考核为项目考核,变由学校一方评价为校企双方评价,形成了集理论知识、实践技能、职业素养“三位一体”的“三个阶段”的综合考核评价体系,突出职业能力的培养。

(二)搭建“第二课堂”素质教育平台

第二课堂的培养目标是帮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或需求培养或拓展多方面的素质与能力,即“多能”,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办好大学生科技文化节、校园文化艺术节等,着力提升学生的文化品位、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适时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爱心教育、医患沟通等专题讲座;开展道德讲堂、杏苑讲坛、中医药论坛、创业能力大赛、“5.12”国际护士节授帽与宣誓仪式等多种形式的素质教育活动,将素质教育融入到各个教学环节,使学生在获取专业知识的同时,培育人文素养,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学校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一)校园文化熏陶

1.具中医药特色的校园布局和文化特征在校园文化设施建设中,将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医药文化精髓寓于校园环境,将中医药传统文化内核及其精神融于校园结构。建立了“太极广场”、“历代中医药名家雕塑群”、“中医药文化百米长廊”、“药用植物园”、“中医药博物馆”等具有中医药特色的景点和设施,校园绿化以中草药为主。整个校园有景、有韵、有味,方便师生生活学习,陶冶师生情趣,养目养生养心,宁景宁心宁神,同时又寓育人功能于校园环境中,使学生置身校园,潜移默化地受到中医药文化的熏陶,营造了良好的育人氛围。

2.中医药文化渗透育人

学校以提升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文化修养为着眼点,以“杏苑讲坛”为平台,积极开展中医药系列讲座,弘扬中医药传统文化,传播中医药文化理念,让源远流长的中医药文化精髓在与现代人文素质教育的交融中展现出巨大的时代价值。

(二)中医药文化社会实践

中医药学生积极发挥专业所长,利用周末和寒暑假开展“青年志愿者服务”、“中医中药乡村行”等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中了解农村了解社会,增强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奉献友爱互助的精神。

三、校企文化融合

(一)搭建文化融合平台,开展特色教育活动,实现渗透育人

通过校企合作、订单培养、特色活动等载体,搭建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融合的平台,将企业文化与职业技能训练有机融合,增强学生对企业的认知、对职业的认同。将行为规范与企业文化结合起来渗入到实践教学和学生顶岗实践过程中,使学生学会融入团队、增强集体荣誉感,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沟通能力,使学生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提高职业素养和履行职业岗位职责的能力。借鉴企业文化建设成功案例,设计学生社团活动,实施“名医大家进校园”等教育活动,在活动中感知企业文化和大家风范,提升学生职业素养。

(二)引入企业文化,创建职场氛围,实现真岗实练

优化实训基地环境建设,营造具有企业文化和专业文化的双重育人氛围,营造现代企业生产、建设、服务、管理一线真实或仿真的职业环境,形成具有中医药特色的“企业文化”氛围。将企业文化融入课程内容,通过思政课、卫生法规、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等课程重点培养学生的诚信、守法、职业道德、职业操守等素养;将行业、企业、职业等要素融入教学环境和过程,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同发展。通过顶岗实习,可以让学生接触到工作第一线的真实情况,接受企业文化的熏陶,领略到企业文化的内涵,为他们顺利实现由学生到企业员工的角色转换打下基础。真正实现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学校精神与企业精神、教育教学管理理念与企业管理理念的结合,营造全新的育人环境。另外,建立一支德技双馨、专兼结合的双师素质教师队伍,是高职素质教育的基本保证。只有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娴熟的专业技能,富有时代精神的教育能力和研究能力的职业教师,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总之,在社会发展、医疗进步及市场经济条件下,对医药人才的职业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职业院校只有不断加强内涵建设,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建成集知识、技能、素质等融为一体的人才培养体系,才能使学生具有相对完善的整体素质,培养出一批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

作者:高占玲刘玉雪单位:山东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参考文献:

[1]李敏智.浅论加强医学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必要性及途径[J].广西中医学院学报,2007(1):118-119.

[2]刘明兰.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办学特色研究[m].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4.

素质教育体系篇9

对孩子不可以用标准化去衡量,因为每个孩子出生在不同的家庭、不同的遗传基因,就不能用一个尺度去标准化。不是孩子适应你的教育,而是你去适应孩子的教育,教师不是教、授,是育教,是引导,是向导,让孩子在快乐中吸收教育。

遵循幼儿身心发展天性释放的规律,从儿童身体、性格、品德、适应能力、智力开发、创新思维等方面进行幼儿素质的培养。坚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保教结合、寓教于乐,发挥高科技、网络作用,培养孩子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提高科学素质,进行适合儿童特点的养成教育,创造一种让孩子们感兴趣的学习教育环境。

自然教育本身的体系则理解为――天性释放。自然教育的要点,就是培养孩子面向一生的优质生存能力。自然教育体系是基于生物遗传动力反馈簇研究,从生物演化史长度进行观察和应用的成果,在幼儿教育领域的具体应用。

标准化是针对建园者管理者,是针对老师的教育方法及效果,通过科学测评而制定的标准。

从教学评价上看,通过科学的测量有了标准,让幼儿教育可以从模糊和主观,变为高度跟随采样,通过采样和数据的积累,提供更加适宜的帮助和指导。

学期教育的标准化工作也是如此,对儿童哪些能力进行关注,如何设置测量指标,如何进行评价,如何进行教学改进,如何进行教师教学成熟度的辅导和绩效评价,我们正是因为缺少这些,所以只能以学科分数为主,以管理满足硬性指标为主,而对儿童身体和品格能力的发展,难以有效进行推动,更无法发展大规模、广适应、宽覆盖的儿童能力持久化和多样化的教育培养。

2010年,中国城市经济城镇建设发展研究中心学前教育研究室、世纪贝贝(北京)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在北京,山西太原、晋城,山东临沂,湖南衡阳、永州等七个大中型城市及偏远乡村(湖南衡阳金兰县金兰镇山水村等)幼儿园进行了整班抽样调查的素质教育天赋检测,儿童可持续发展能力5项。采用科学测量和数据跟踪比较方法,整体儿童能力发展明确优越于对照组。这种科学测量和数据跟踪对比评价方法,容易大面积复制,容易汇集成果,值得推广,便于全国范围进行科学评价,实时指导。

对学前教育评价的标准是提高幼儿园教育质量的必要手段,评价的目的是了解幼儿的发展需要,是针对学前教育的具体形态和特点,引入全面质量管理的一个有机过程。通过标准测评数据分析,切入儿童自然素质教育的选题,以释放儿童天赋的科学教学方法,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坚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保教结合、寓教于乐,逐步建立和完善幼儿素质教育标准化管理体系。

素质教育体系篇10

科技文化素质是当代大学生最基本的素质,加强科技文化素质教育是积极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和祖国的未来,他们对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对全民整体科技文化素质的提高有着全面而深刻的影响。那么,当代大学生科技文化素质的现状究竟如何?基于此,我们选择武汉地区部分高校开展了一次大学生科技文化素质的调查。调查由两个部分组成:一是定量的问卷调查;二是定性的实地访谈。问卷调查主要是从定量角度了解当代大学生对科技文化素质以及科技文化素质教育的认知态度。为了避免抽样误差,把本次调查的总体规模确定为3800人,实际发放问卷3620份,收回有效问卷3460份,回收有效率为95.6%。为了保证样本的代表性,如实反映当代大学生科技文化素质的现状及其存在的相关问题,我们按照学科、年级以及性别依次确定了样本。由于采取了整群抽样的形式确定样本,因而基本可以保证样本性别比符合学校的总体性别比。在问卷发放和回收过程中,采用集中填答法,利用团日活动时间统一填写,强调了在填答问卷时不要互相讨论,以免造成答案趋同,从而导致结果失真。定性的实地访谈主要是通过座谈会的形式,从感性上了解大学生对科技文化素质必要性和重要性的认识,并听取他们的相关意见和建议。

二、当代大学生科技文化素质的现状此次调查的问卷部分主要从基本科学知识、科技意识、获取科技文化知识的途径和行为三个方面了解大学生的科技文化素质现状。另外,为了了解大学生对科技文化素质教育的认知程度,以便更有效地开展大学生科技文化素质教育,本次的调查问卷还涉及了科技文化素质教育的相关题目。

(一)对基本科学知识的了解程度基本的科学知识,涉及到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等自然科学的相关知识及术语理解题。调查的情况,见表1。从表1可见,绝大部分大学生对于基本的科学知识和科学观点有比较好的掌握,但调查结果同时也显示出一部分大学生科学知识比较匮乏。

(二)科技意识对科技意识状态的测量是从对科学技术的认知和看法,对科学精神的内涵及大学生的职业选择这样三个方面展开的。

1.对科学技术社会影响的理解。调查结果见表2。从表2可见,这一道题主要是调查大学生如何看待科学技术的社会影响这一问题,这是一道多选题。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对这一问题的认识达到了一定的高度。本次调查中,占79.7%的大学生肯定科学技术给我们的后代提供了更多的发展机会;有66.8%的大学生能够一分为二的认识到科学技术既给我们带来好处也带来坏处,但是好处多于坏处。

2.对科学精神内涵的理解。对于设置的“科学精神的内涵是什么”这道多选题,被调查者的具体回答见图1。调查结果显示,85.3%的大学生选择“实事求是”,84.1%的大学生选择“追求真理”,71.3%的大学生选择“客观公正”,76.1%的大学生选择“理性怀疑”,81.8%的大学生选择科学精神内涵包括"探索创新"。这与学术界所公认的求实精神、求真精神、理性精神、创新精神等科学精神内涵具有一致性。

3.大学生职业选择调查。把政府官员、影视明星、歌星、体育明星、企业家、科学家和大学教授这些职业放在一起,让被调查者对自己所倾向的职业做出选择,其结果见图2。调查的数据结果显示,仅有12.2%的大学生选择了科学家职业,相比之下,选择企业家职业的大学生比例和选择政府官员职业的大学生比例远在选择科学家职业的比例之上,各占40.4%和27.7%。由此可以看出大学生对从事科学家职业的兴趣不浓厚,同时,这一结果还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学生择业的功利倾向。

(三)获取科技文化知识的途径和行为调查设置了四个相关题目,详情见图3~图5从图3可以看出,阅读科普及科幻小说的大学生只占此次调查对象的33.4%。从图4和图5可知,大学生获取科学知识和科技信息等的行动并不积极,喜欢到博物馆的大学生只占18.9%,希望从互联网上获取最新科技信息的大学生只占33.5%,远不及希望从互联网上获取最新新闻的大学生比例。对于参加课外科技制作或科技竞赛的态度,从表3中可以看出,大多选择的是“老师要求的话可以参加”,而不是“迫切想参加”,有值得注意的是,有13.3%的大学生认为参加课外科技制作或科技竞赛“太浪费时间尽量不参加”,有11.6%的大学生认为“没必要参加”。

(四)对科技文化素质教育的认识及科技文化素质课程的选择调查从两个方面了解大学生对科技文化素质教育的态度。

1.对科技文化素质教育的认知程度,调查结果见表4。从表4中可以看到,92.1%的被调查者认为素质教育也包括科技文化素质教育;91.9%的大学生认为加强对大学生的科技文化素质教育非常必要,85.7%的大学生赞同“科技文化素质是指人在处理与自然和社会的关系中应该具备的知识、精神要素(价值观念)和实践能力”。当问到“理工科学生应该学一些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知识,文科学生应该学些自然科学方面的知识。你同意这种观点吗?”,85.1%的大学生选择了“同意”这一选项。

2.对科技文化素质课程的选择。调查问卷中,列出了7门有关科技文化素质课程,具体情况见图6。根据图6,把大学生按自己的兴趣自愿选择的科技文化素质类课程按所占比例从高到低排列,其顺序依次为: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科学技术与社会、科技革命与社会发展、科学研究方法论、科学技术史、科学技术伦理学、科技文化概论。

三、对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从问卷调查后所统计的数据结果以及实地访谈所掌握的资料来看,当代大学生科技文化素质状况不容乐观,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封建迷信在大学生的思想中还有一定的残留,二是从事科学研究的兴趣不够浓厚,三是缺乏提高自身科技文化素质的主动意识,四是科技文化素质教育成效不够理想。造成上述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教育体制存在缺陷随着教育体制的全面改革和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我国的教育事业不断向纵深方向发展,取得了一系列的成就,教学质量和水平有了较大程度的提高,师资队伍水平也有了很大的提升。但我国的教育在蓬勃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许多问题,其中较重要的一点就是科技文化素质教育措施不力,初高中阶段学校只注重应试教育,大学期间的教育也存在弊端:其一,虽然融入了现代化教学手段,但教学方法仍然比较陈旧。灌输式的教学方法依然是从小学到大学各阶段教学的主导形式,这使得学生知识面狭窄且没有追求新知识的强烈欲望。同时,由于现行教育体制主要是从单学科、单一角度出发来培养学生,因而使得大部分大学生养成了定向性思维习惯。其二,虽然开设了一些科技文化素质类课程,但总的来说,科技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体系没有建立起来,至少不够健全。其三,虽然将学生能力培养提上了议事日程,但仍缺乏能力培养的有效措施,往往把知识的传授等同于能力的培养,片面地以为知识量的增加自然会带来能力的同步提高。

(二)校园学术氛围欠浓厚高校肩负着育人与科研的双重职能,而科研水平和校园学术氛围是衡量一所学校质量高低的重要尺度,浓厚的校园学术氛围能够激发大学生学术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但是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在高等院校的学生群体中,各种文化型、娱乐型活动很多,但科研社团开展的高质量的科技实践活动却相对较少,对校园学术氛围建设也没有起到应有的推动作用。调查中,参加座谈的学生也都认为,学校所举办的科技文化素质教育活动大多流于形式,缺乏对大学生进行科技文化素质教育的统一宣传、规划和指导,学校很少采用激励机制锻炼大学生的科研能力,培养大学生的科学精神。

(三)大学生参与科技实践活动积极性不高目前大学生的课外科技制作或科技竞赛等活动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从总体上来讲,所举办活动的内容和形式相对而言比较单一,还存在一定的不足:一是大学生对科技实践活动的重要性认识不够,片面认为参加与否无所谓,反正与成绩无关。二是由于目前大学生的科技实践活动主要是以课余活动的形式开展,因而在资金、设备、场地和参加人数等方面受到了限制,也影响了大学生参与科技实践活动的积极性。三是有关大学生科技实践活动的制度不健全,评价体系也没有建立起来。

四、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科技文化素质教育的建议与对策

(一)完善科技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建立一套完善的科技文化素质教育体系,是全面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科技文化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这个体系应该具有相应的层次和结构,其中包括科技文化素质教育课程设置的重构———从必修课、选修课到相关主题的学术讲座。第一层次,在全校学生中进行科技文化知识普及教育。主要是通过一门必修课性质的《科技文化素质修养》或《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进行。这门必修课具有“强制性导读”的特点,可以达到比较全面地传授一些基本的科技文化知识的目的,同时激发大学生进一步学习科技文化知识的兴趣和热情,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为大学生以后有目的地选修科技文化素质类课程奠定扎实的根基。第二层次,开设多门选修课,在普及教育的基础上,对不同专业、不同兴趣爱好的大学生进行进一步深入教育。选修教育形式是第一层次普及教育向纵深方向发展的结果,是实现科技文化素质教育目标的必然要求。但目前大学生选修课程的随意性比较大,结构欠合理。在实地访谈中,大多数与会的学生都认为目前的选修课流于形式,质量不高,学不到实用的东西,虽然没能提出具体的改革方案,但多数学生认为对选修课进行改革势在必行。因此,这里强调给学生提供多门选修课,每一门课程又应该包含核心内容和展开性内容,选修课程分别在一至四年级开设,构成一个比较•609•合理的、完整的课程体系。第三层次,举办相关主题的学术讲座。讲座是大学生科技文化素质教育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是拓展视野,进行学术交流,提升理论水平的重要途径。它以各种学术新知识为载体,能有效地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促进大学生科技文化素质的提高。讲座主题明确、设置灵活,易于引起学生的注意和主动的参与。与课堂教学相比,讲座内容更加广泛而新颖,更加贴近社会现实,因而是课堂教学的有益扩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