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通信网络理论十篇通信网络理论十篇

通信网络理论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6:20:18

通信网络理论篇1

由于现在全社会对铁路运输的要求越来越高,铁路的现代化管理也越来越依赖计算机通信网络,现在的铁路信息系统的运行基本上都离不开计算机通信网络的支撑。但在现实中,铁路计算机通信网络管理的实际操作是有着一定的偏差的,操作时发生网络系统故障导致信息损失、泄露和干扰等不安全事件也并非罕见,所以网络安全问题也为人们所思考和研究。随着美国“棱镜门”的发酵,各国对网络的安全也提到了国家安全的角度,对网络安全的研究也更加的深入。网络安全主要有以下几大安全隐患。①网络系统自身安全隐患。网络的开放性和广泛联结性为网络攻击提供了有利条件,也使得数据的保密难度加大,如今,铁路运输、管理的信息都是依靠通信网络来传递与交流,虽然具备一定的保密手段和措施,但还是容易被破解窃取。同时该性能也为计算机病毒提供了方便,计算机一旦被病毒攻击,可能会导致系统部分或全部崩溃,信息数据遭到破坏、销毁、泄露或篡改等,带来巨大损失。②网络硬件通信设备安全隐患。由于网络主干网设备采用不同的国家及厂家,网络设备是否安全最隐蔽也最难检测。③tCp/ip协议的安全隐患。tCp/ip协议是因特网的基石,但这块基石却很脆弱,为了提高tCp/ip协议的运行速率,所以该协议的代码量就大大减少了,而相应的该协议的安全性也大大的降低了,而一些网络黑客就可以利用tCp/ip协议允许的网络端口进入网络系统,再通过通道进入用户的终端或服务器的其它设备,盗取信息,导致tCp/ip协议设计的本身就存在着安全隐患,也导致了一些基于tCp/ip协议应用的服务都存在着安全隐患。④所使用软件存在着漏洞。在铁路的改革大潮中,随着大量的应用面向社会,名目繁多的电子商务软件涌现于世,网络通信安全问题面临着日益严重的潜在威胁,现在所使用的通信软件都是源代码程序完全或部分公开的软件,而且在使用通信网络过程中,没有一定的安全保护措施,给各种不安全因素的入侵留下隐患。同时,由于软件的公用性,涉及网上信息的安全、软件的坚固性也面临巨大的考验。⑤通过网络传输信息也不安全。因为在网络上传输数据信息时是会有电磁辐射产生的,所以如果网络信息传输信道没有设置传输信息时所需的屏蔽措施的话,所传输的数据或信息是可以截取的,所以网络的传输信道也是存在着安全隐患的。⑥人为因素。计算机通信网络管理人员素质低,没有责任心及职业道德,经常有意识的或无意识的情况下泄露相关的秘密信息,有为自身利益为目的,利用自身的权限盗取或篡改网络内部的信息,以及有些工作人员在使用计算机通信网络时安全意识不强,操作不熟练,明密界限不清楚,不注重密码的有效期,长期重复使用同一种密钥,导致密码被破解,下发口令和密码没有及时回收,导致口令和密码到期后仍能通过它进入系统,致使系统管理混乱,重要信息泄露或丢失。

2铁路计算机通信网络管理安全问题的解决对策

计算机通信网络的安全具体是指采用安全技术和防范措施来保护计算机通信网络系统的硬件、软件以及系统中的数据及信息,不受到那些人为的或非人为的攻击造成数据的损失、破坏、更改等,防止非授权人员窃取信息,确保网络服务正常运行。为保证计算机通信网络的安全,就必须采取相关的安全措施。

①加强内部管理。

内部管理的基石就是系统本身和人员,系统的高低级也代表了系统在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性,高质量、高性能系统更能保证在使用过程中不会因为一些小差错或故障,导致数据及信息的破坏或销毁,还有在操作网络通信时出现安全问题的话,也可以采取相应的安全措施,逐步将潜在的安全隐患进行整改,强化系统的安全性,确保网络上或计算机上数据或信息安全性、保密性和完整性。同样的高素质、高技术人员也是安全的保障,人员不可靠,就算其它条件再好也没用,所以加强网络人员的管理和培养,是网络安全保障的一大对策,而且经过培养的人员更具备网络安全意识,网络技术更加精湛,如果以后网络安全问题再发生,能够更快速、更高效、更彻底的解决。

②利用密码技术为数据进行加密。

因为通过计算机通信网络传输数据和信息的过程中或储存时,亦可被窃取,导致信息泄露,所以为了防止这类事情的发生,可以在数据传输过程中以及储存时进行加密处理。密码技术的基本思想就是伪装信息,该技术是由明文、密文、算法以及密钥构成的,其中密钥尤为重要,无论是把明码状态转换成密码状态的加密过程,还是将密码状态转换成明码状态的解密过程,都是基于密钥进行的。基本上密码有三种即移位密码、代替密码和乘积密码,但如果加密时只使用其中一种密码,那样是很容易被破解的,所以在使用密码时不要一味的只使用单独一种密码,而是要将这三种密码结合在一起,经过多次变换在迭代生成一个新的密码,密码技术也是对数据进行安全防护的一种十分常见的措施。

③用户识别技术。

为保证网络系统内重要数据与信息不会被不允许或不被授权用户查看、复制、篡改及销毁等,网络需要采用识别技术。一般的用户识别技术有:口令、唯一标识符和标记识别等。在一般情况下,最常用的用户识别技术方法就是口令,而口令是由计算机系统随机产生的,由于它的随机性,所以产生的口令保密性强,口令字符也不容易猜测,但需要用户去记忆它。同样的,为了进一步增强数据安全性,可以对口令进行不定时的更改,修改口令的有效期限。对于一些安全性要求较高网络通信系统,一般会采用唯一标识符这类用户识别技术,用户的唯一标识符是在该网络通信系统建立用户时由该网络通信系统生成的,而且该用户的唯一标识符在一定的系统周期内是不会被其他用户再度使用的。标记识别是一种需要一个随机精确码卡片(如磁卡等)来实现的识别技术,该随机码卡片就是一个标记集合体,而一个标记就是一个口令,用户用这随机码卡片来代替系统打入一个口令。而且这种随机码卡片是每个用户必须具备的。④防火墙技术。防火墙就是相当在被保护计算机通信网络与外界不同网络之间设置一道防护墙,它可以通过鉴别、限制、检测、监测以及更改等技术跨越防火墙的数据流,来达到维护计算机通信网络的安全。可以说防火墙技术就是拦截计算机通信网络有害信息的防御技术。防火墙技术也有很多种,例如:网络级防火墙、应用层网关防火墙、规则检查防护墙等,合理的利用防火墙技术能够更好的防范计算机通信网络安全隐患。

⑤入侵检测技术。

入侵检测技术可以通过对入侵网络的行为进行检查和识别,判断其危害性,并能够快速的做出报警和记录以及及时采取相应安全措施将入侵行为防御住而且进行有限度的反击。该类技术在计算机通信网络安全防御中拥有非常强的效果,因为目前的计算机网络大都是基于单一的tCp/ip协议的,而tCp/ip协议非常脆弱,所以大部分的入侵行为都是围绕在这个tCp/ip协议下进行的,这样就形成了有一定规律的网络入侵模式,亦可根据这个特点设计一个专门的入侵检测系统。同样的,在目前常用的入侵检测技术也有很多种,如基于审计信息的入侵检测技术、基于神经网络的入侵检测技术等。⑥网络硬件设备采购。尽量采用国产设备或国家已安全认定的设备,确保网络的安全。

3结语

通信网络理论篇2

论文摘要:分析了电力系统专用通信网的管理要求,针对网络管理层次多、设备种类多、网络结构复杂的特点,从技术的角度提出了建设电力通信网网络管理系统的基本要求及解决方案。方案以tmn为基础兼容其他网管系统标准,强调接口的开放性,强调系统的一体化和独立性,强调网络化和对各种体系结构的兼容性。为网管系统设计和方案选择提供一些有益的建议。

1电力通信网络管理的设计原则

1.1全面采用tmn的体系结构

tmn是国际电信联盟itu-t专门为电信网络管理而制定的若干建议书,主要是为了适应通信网多厂商、多协议的环境,解决网管系统可持续建设的问题。tmn包括功能体系结构、体系结构、体系结构及q3标准的互联接口等项内容。通过多年来的不断完善和发展,tmn已走向成熟。国际上的许多大的公司(例如sun,hp等)都开发出tmn的应用开发平台,以支持tmn的标准;越来越多国际、国内的通信设备制造厂商也宣布接受q3接口标准,并在他们的设备上配置q3接口。国内的公用网、部分专用通信网都有利用tmn来建设网管系统的成功范例,例如:全国长途电信局利用hp的tmn平台ovdm建设全国长途电信三期网管;无线通信局利用sun的sem平台建设tmn网络管理系统。tmn的优点在于其成熟和完整性,是目前国际上被广泛接受的体系中最为完整的通信网管标准体系;tmn的不足在于其复杂性和单一化的接口。这些问题在网管系统建设中应该加以考虑。

1.2兼容其他网管系统标准

在接受tmn的同时,兼容其他流行的网管系统的标准以解决tmn接口单一的问题,对电力通信网管系统的建设十分有好处,尤其在强调技术经济效益的今天,这一点更为重要。

snmp简单网路管理协议所构成的网络管理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tcp/ip网络的管理标准,snmp网络管理系统实际上也是目前世界上应用最为广泛的网络管理系统。不仅计算机网络产品的厂商,目前越来越多的通信设备制造厂商都支持snmp的标准。因此电力通信网管系统应该将snmp简单网路管理协议作为网络管理的标准之一,尤其在通信网与计算机网的界限越来越模糊的今天,其效益是显而易见的。

2电力通信网管系统方案

2.1需求分析

在选择网管系统方案时各种因素都会影响最终的决定,如网络管理要求、通信系统规模、通信网络结构、技术经济指标等。网络管理要求应是确定网管系统方案的首要因素。并不是在任何情况下网管的配置越高、功能越全越好,如果管理要求只关心对通信设备的实时监控,那么最佳方案是选择监控系统。在完成监控功能方面,监控系统的实时性能、准确程度都较复杂的网管系统要高。同样如果管理要求只关心通信设备的信息,只需要建立网元管理系统即可。但如果是一个管理一定规模的通信网络而且提供通信服务的管理单位,那么就应该选择能够涵盖整个通信网的网管系统。

2.2网络设计

初期的网管系统一般只注重网络某些部分(如通信设备)的管理,其主要原因是通信网管系统在发展初期一般依赖于通信设备生产厂商。真正的网络管理系统应包括以下各个层次:

网元数据采集层:网元(设备)的数据接入、数据采集系统。

网元管理层:直接管理单个的网元(设备),同时支持上级的网络管理层。这一层主要是面向设备、单条电路,是网络管理系统的基础内容。其直接的结果实现设备的维护系统。

网络管理层:在网元管理的基础上增加对网元之间的关系、网络组成的管理。主要功能包括:从网络的观点、互联关系的角度协调网元(设备)之间的关系;创建、中止和修改网络的能力;分析网络的性能、利用率等参数。网络管理层的另一个重要的功能是支持上层的服务管理。

服务管理层:管理网络运行者与网络用户之间的接口,如物理或逻辑通道的管理。管理的内容包括用户接口的提供及通道的组织;接口性能数据的记录统计;服务的记录和费用的管理。

业务管理层:对通信调度管理人员关于运行等事项所需的一些决策、进行管理。对运行人员关于网络的一些判断的管理。这一层管理往往与通信企业的管理信息系统密切相关。其功能包括:日志记录,派工维护记录,停役、维护计划,网络发展规划等。

网络管理系统应当是全网络的,对于面向用户服务的规模较大的通信网络,管理的重点应放在网络、服务、业务等层次的管理上。

2.3系统功能

一个完善的网络管理系统应具备如下功能。

故障管理:提供对网络环境异常的检测并记录,通过异常数据判别网络中故障的位置、性质及确定其对网络的影响,并进一步采取相应的措施。

性能管理:网络管理系统能对网络及网络中各种设备的性能进行监视、分析和控制,确保网络本身及网络中的各设备处于正常运行状态。

配置管理:建立和调整网络的物理、逻辑资源配置;网络拓扑图形的显示,包括反映每期工程后网络拓扑的演变;增加或删除网络中的物理设备;增加或删除网络中的传输链路;设置和监视环回,以实施相关性能指标的测试。

安全管理:防止非法用户的进入,对运行和维护人员实现灵活的优先权机制。

2.4系统结构

为了保证网管系统能较好适应电力通信网的特点,满足电力通信网的管理要求,网管系统应能兼容多机种、多种操作系统;应能设计成冗余结构保证系统可靠性;应能充分考虑系统分期建设的要求,充分考虑不同档次的网管系统的需求。网管系统可采用ip级的网络实现系统中各硬件平台之间的互联,利用现有的各种管理数据网络的路由,组织四通八达的网管系统网络。

数据服务器:是网管管理信息数据库的存储载体,用于存储和处理管理信息。

网管工作站:为网管系统提供人机接口功能。它为用户提供友好的图形化界面来操作各被管设备或资源,并以图形的方式来显示网络的运行状态及各种统计数据,同时运行各种网管系统的应用程序。

浏览工作站:通过广域网、internet或intranet网接入网管系统,提供网管系统数据信息的浏览功能。

协议适配器:完成网管系统与被管理设备之间的协议转换。

前置机:通过远方数据轮询采集及网管系统与采集系统之间的协议转换,实现对各种通信站、通信设备的实时管理。

网管系统的软件由管理信息数据库、网管核心模块、若干应用平台、若干网络高级分析程序及数据转换接口程序组成。

管理数据库:负责存储和处理被管设备、被管系统的数据,以及非实时的资料、统计检索结果、报表数据等离线数据。

网管核心模块包括管理信息服务模块、管理信息协议接口及实时数据库;

通信调度应用平台包括系统运行监视、运行管理、设备操作、图形调用、数据查询等功能。

图形系统实现网管系统图形应用界面,包括图元制作工具、绘图工具、图形文件管理工具、数据库维护工具等。

通信运行管理应用平台提供网管系统所需的各种管理功能,包括运行计划管理、维护管理、报表管理、权限管理等。

网络高级分析软件包括网络故障分析、性能分析、路由分析、资源配置分析。

通信网络理论篇3

计算机理论通信网络结构在煤炭企业信息化建设中的应用

1概述

求学网为您编辑了“计算机理论浅谈计算机系统集成项目的问题总结与分析”

计算机理论浅谈计算机系统集成项目的问题总结与分析

现代企业中,计算机系统集成项目管理变得越来越重要,成为企业制度管理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it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必须进行计算机信息系统集成项目管理,只有搞好计算机信息系统集成项目管理才能够完善现代企业制度,使之管理科学化。

一、计算机系统集成项目管理的内容和特点

研究如何以高效益地实现项目目标为目的是计算机系统集成项目管理的主要内容,以项目经理负责制为基础,对项目按照其内在逻辑规律进行有效地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以适应内部及外部环境并组织高效益的实施,使各项目要素优化组合、合理配置,保证实施的均衡性,利用现代化的管理技术和手段,以实现项目目标和使企业获得良好的综合效益。计算机系统集成项目管理是为使项目实现所要求的质量、所规定的时限、所批准的费用预算所进行的全过程、全方位的规划、组织、控制与协调。项目管理的对象是项目,由于项目是一次性的,故项目管理需要用系统工程的观念、理论和方法进行管理,具有全面性、科学性和程序性。计算机系统集成项目管理管理就是在项目活动中运用专门的知识、技能、工具和方法,使项目能够实现或超过项目干系人的需要和期望。

具体执行要包含以下三要素:首先是必须在一定的时间、费用和资源的限制条件下保证质量完成目标;其次是必须确保计划得以执行,并监督项目进展,根据需要及时调整计划;最后是项目管理必须根据项目的具体情况,制定计划。

这里拿本人参与的项目“浙江玉环人民医院机房改造及防雷接地项目”为例说明一下这三要素:因为医院早已投入使用,不能随便断电和断网络,故造成机房内部施工实施时间非常有限,只能利用晚上医院下班后的时间进行施工,所以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充分利用有限的资源保证质量完成目标,制定一个周全可行的计划是最关键的环节。当时我们制定的项目实施计划是每天两组进行施工,白天a施工队进行外部防雷接地挖坑埋接地装置,夜里B施工队进行内部机房新设备安装接线,避免浪费时间。该项目另外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要合理分工,因为在医院是一个非常特殊的环境,施工一是不能破坏现有设施,影响医院的日常运行;二是要求安静,不能影响到病人和医生;三是机房接地和防雷接地要做成综合接地,对地电阻要求很高;四是这个医院的房子是老房子了,和新式建筑有区别,没有现成的钢柱做引下线,要重新做接地井,而且机房地板都是水泥,对铺设机房接地网造成了很大的难度。从这个项目我们就不能看出,计算机系统集成项目管理必须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不能一味的按书本上的理论制定计划,必须结合现场实际情况进行指定计划、合理选用和安排人员施工,才能使项目按时保质的完成。

4网络结构规期设计方案

不同地区的矿区企业,在企业规模、经济条件、信息化设施及所处地域的环境等方面存在差异性,规划建设矿区企业通信专网时,依据各自企业自身的特点设计和选择网络结构方案和网络模型。一个矿区企业专网的整体网络结构呈现出复杂性、多样性,但它们都是由几种基本形式的网络结构组成的。

(1)淮南矿区专网网络结构实例分析

该网络结构是在对矿区原有通信网络、地理环境等方面经过广泛调研、方案选择、分析论证后设计的。网络建成投入使用以来。虽经历了几次较大的自然和突发性灾害(强对流天气、恶性交通、采煤塌陷区沉降等),但网络承载的信息业务没有中断,仍然安全运行。实践表明,此网络结构可靠性高,抗灾难性强。淮南矿区通信专网网络结构的主要特点:设置主环网、子环网,主环携带子环构成综合性网络,网络的基本形式为环形网,以光缆为主要传输媒介。

(2)规划矿区总体网络结构

从全局的角度规划矿区通信总体网络结构,一般包括矿区通信主干网络、子干网络、矿井或其它下属单位通信网络。

②矿区通信子干网络,是矿区内局部干线网络,它是在一定的区域内分布相对集中或业务相近的单位通过传输媒介组织起来的网络。子干网络中的节点具有汇接矿井等单位内部网络功能,子干网络接入主干网络。子干网络数量的配置由矿区企业从属单位所处的地理位置、业务种类等方面的实际情况来定。

③矿井或其它从属单位通信网络,是矿区通信终端网络。它包括生产调度、安全监控、行政通信、计算机网络、视频会议、自动控制、有线电视等系统。

(3)确定网络结构的形状

①环形网具有高生存性,抗灾能力强,矿区主干网络、子干网络尽可能地使用环形网方案组建。

②终端网络结构形状的配置比较灵活,方式较多,随单位内部具体情况而定。但为了安全起见,需采用多通道方式实现信息的传输。

(4)网络的组建和管理

①矿区主干网络实现全程全网集中管理,子干网络、终端网络可实行分级管理。

②子干网络汇接入主干网络,主干网络和子干网络均可以汇接终端网络。为了组网需要,主干网络之间、子干网络之间、子干网络与主干网络之间可实现相交、相连、相切。

③新建网络结构具有可发展性,为企业网络未来的扩容、更新和升级做好基础。同时,也具有兼容性,能够实现企业原有网络的接入或与其它类型网络的互连。

④网络节点之间的传输媒介以光缆为主,对条件受限的个别地点,采用微波或其它无线信道作为传输媒介。

5结束语

矿区通信技术经过了多次的发展历程,每一次的技术变革都带来了通信网络结构及其规模的升级。为适应技术进步和企业发展的需要,矿区企业网络结构从传统的、简单的点对点式的通信模式发展成现代的综合性、多样化的网络结构。网络中承载的业务由音频、电报信号发展为可同时适时传送的图像、声音、文字等数字信号。现在,矿区企业的网络结构不仅具有开放式的外网互联功能,还具备适应企业自身需求的安全监控、生产调度、自动控制、视频会议、自动办公、业务管理等功能。矿区企业的网络结构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对其规划、建设和管理应按照企业安全生产、经营管理的需求和自身的特点进行。

参考文献

[2]张公忠,现代网络技术教程[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0

通信网络理论篇4

移动adHoc网络可以实现固定或移动用户的计算机通信和本地信息的收集和分配。由于它具有组网灵活、抗毁性强、支持用户的移动性和动中操作、易于快速部署等特点,从一开始就在商业、军事、经济领域获得了广泛的应用。

2移动adHoc技术原理

2.1移动adHoc主要特点

移动adHoc网络有以下几个显著的特征:a节点的移动性。网络中的每个节点并非静止不动,每一个节点都可以独立地做随机的运动。b动态的网络拓扑结构。由于网络中的每一个节点都可以自由地、相对对立地运动,使得adHoc网络没有固定的拓扑。更糟糕的是,网络拓扑的改变是随机的、频繁的,而且是不可预测的。c传输带宽受限且链路的容量是时变的。通常情况下,无线链路的容量比相应的有线链路的容量低很多。如果再考虑多址接入、信道衰落、噪声和干扰等不利因素的影响,实际可获得的链路容量比理想的无线传输速率还要低很多。d节点能量受限。一般来说,adHoc网络的节点都是一些便携式的移动终端,它们都要靠随身携带的电池或者其他消耗性的手段提供能源。为了能够延长节点的运行时间,一个最重要的系统设计准则就是要尽量的节约能量,采用较小的发射功率。分布式随机接入协议,节点基于信道忙闲状态的监测结果来决定是否发送分组。由于在adHoc网络中,每一个节点的无线覆盖范围是有限的,因此简单的采用CSma多址接入方式不可避免地带来了隐藏终端和暴露终端问题,如图2所示。隐藏终端问题是在目的节点的载波监听范围内而未在源节点监听范围内,在目的节点处发生冲突;暴露终端问题是在源节点的载波监听范围内而未在目的节点监听范围内,在源节点处发生冲突。图1移动adHoc网络示意图以上这些特点决定了adHoc网络独特的运行机制,其网络示意图如图1所示。由于每一个节点的无线覆盖范围相对整个网络的覆盖区域来说较小,那么网络中从一个节点到另一个节点可能要经过多个其他节点的转发,也就是说是多跳的。网络中不存在固定的路由器,每一个节点在完成自身的功能之外,还必须充当一个路由器,转发其他节点的分组。网络的运行是完全分布式的,与网络的组织和控制有关的任务被分配到各个节点。adHoc网络中无需中心控制实体,所有的协议只能分布式的运行。

2.2移动adHoc多址接入技术

多址接入技术是一种用来解决多个用户共享一个通信信道的技术。多址接入技术是否设计得当或者选择合理直接影响到无线资源的利用率和通信质量。根据对无线信道共享的方式不同,多址接入技术可以分为三大类:固定多址接入(如FDma,tDma等);随机多址接入(如aLoHa,CSma),预约型的多址接入(如pRma,DSa等)。目前,在adHoc网络中的多址接入协议通常都是基于载波侦听的随机多址协议CSma。CSma是一种简单的图2隐藏终端问题和暴露终端问题移动adHoc网络在maC层和pHY层采用的典型协议是ieee802.11系列协议。ieee802.11的maC协议具有两种信道接入方式:分布式协调方式DCF和点协调方式pCF。其中DCF为竞争型的信道访问机制;pCF为无竞争的信道访问机制,有中心控制点(通常成为ap)进行集中控制。DCF中采用载波检测与碰撞避免(CSma/Ca)协议,其中有两种基本的信道接入方式:简单的CSma方式和增强型的接入方式(即RtS/CtS方式)。基本的CSma/Ca协议采用两次握手机制,接收方正确接收业务分组后,立即发送aCK。而发送方收到该aCK后,就知道业务分组己被成功接收。在增强型接入方式中,RtS/CtS方式采用四次握手机制,即在发送有效数据之前,先通过采用RtS/CtS预约信道。这样不仅能够解决发送长业务分组时发生分组碰撞导致信道利用率急剧下降的问题,而且可以有效减少“隐藏终端”问题。在增强型接入方式中如果在发送完RtS的规定时间内没有收到CtS,则发送节点认为RtS发送出错。在这两种情况下,发送节点都会按照“二进制指数退避算法”进行退避与重传操作。

2.3移动adHoc路由技术

移动adHoc网络中的路由技术给网络的设计和维护都提出了严峻的考验。这主要是由于在移动adHoc网络中节点是运动的、网络节点间的通信需要进行多次中继、无线链路的不可靠性以及供电设备能量的限制。移动adHoc网络的路由必须在受到多重约束条件和动态环境下,能够保证数据的可靠传输。因此,动态分布式的路山算法成为了adHoc网络中研究的一个关键问题。路由协议主要分为单播路由和多播路由算法,其中以单播路由应用最为广泛。所谓的单播路由,实际上就是从网络中的某一个节点到另一个节点的可用路径。传统的路由算法基本上是为有线网络设计的,没有考虑到网络的动态特性。移动adHoc网络还面临着无线信道的不可靠性、高速移动环境下链路频繁出现故障以及节点的有限电能等情况。很显然,上述这些传统的路由算法不可能直接应用到adHoc网络中。更为重要的是,传统的路由算法中都存在着一些致命的缺陷,如路由闭环、收敛速度慢等问题,因此,我们必须研究新的路由策略来适应移动adHoc网络的特殊性。

总的来说,单播adHoc路由算法分为三种,具体分类见图4。(1)平面式路由(FlatRouting)算法,即网络中的所有节点都处于同一层次上,各节点获得的网络中的路由信息基本相同。我们又根据其设计的具体原则进一步的将平面式路由分为proactiveRouting算法和ReactiveRouting算法。(2)分层路由(HierarchicalRouting)算法,即网络按一定的规则分为多个不同的层次,在不同层次中又可以有不同的路由策略。分层的路由策略比较容易进行网络规模的扩充。(3)地理位置辅助的路由(GeographicpositionassistedRouting)算法,即网络中的节点可以获得.

3移动adHoc应用展望

由于移动adHoc网络不需要架设固定的通信基础设施,组网迅速、灵活,抗毁性强,因此具有极高的军用价值和商用价值。

(1)军队通信系统需要具有抗毁性、自组织性和机动性。移动adHoc网络不依赖固定的有线设备,节点自行组织和管理。采用分布式技术,即使网络中某些节点或链路发生故障,也可以通过其他节点继续通信,很适合战场的恶劣通信环境,另外移动adHoc网络组建简单、迅速、机动性强。因此,移动adHoc网络技术已经成为数字化战场通信的首选技术。

(2)在地震、洪水、台风等自然灾害发生后,固定的通信网络设施可能被毁坏而无法正常工作。这时就需要移动adHoc这种不依赖任何固定网络设施又能快速布设的自组织网络技术来满足抢险救灾的通信需要。另外,移动adHoc还可用于临时通信需求,如商务会议中参会人员之间的通信交流等。

(3)与移动通信系统的结合。移动adHoc网络还可以与蜂窝移动通信系统相结合,利用移动节点的多跳转发能力扩大蜂窝移动通信系统的覆盖范围,均衡相邻小区的业务量,提高小区边缘的数据速率等。

(4)个域通信。可用于实现pDa、手机、手提电脑等个人电子通信设备之间的通信。还可用于个人局域网之间的多跳通信,蓝牙技术中的超网、Vanet就是典型的应用案例。

(5)传感器网络。传感器网络是移动adHoc网络技术的一大应用领域,很多应用场合的传感器网络只能使用无线通信技术,同时受体积和节能的图3DCF工作时隙及原理图点的地理位置信息,通过这些信息可以有效的减低路由算法中用户路由建立或维护的开销。影响,传感器的发射功率不可能很大。使用移动adHoc网络实现多跳通信是非常实用的解决方法。分散在各处的传感器组成移动adHoc网络。可以很好地实现信息的传递和收集。

4结束语

通信网络理论篇5

【关键词】能源管理;网络通讯

能源紧缺与环境恶化已经成为全球面临的最大问题。在我国持续高速的经济增长成为过去几年中全球经济的最大亮点,但同时也引发了能源供应危机及环境保护的巨大压力,要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国民经济必须采取持续发展的方针。为了保证国民经济能够持续发展,首先能源必须能够持续发展。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水、电、气、油、煤等资源,都以各种形式被消耗着。很多能源被有效地利用,但是每天也有大量的能源被浪费,因此必须解决能源浪费和使用效率低下的问题。节能增效已经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越来越多的企业、机构和个人都投身到节能降耗的工作当中。原来的能源管理方式已越来越难以适应企业的发展要求。当前,油、电、煤、运紧张的局面,已日渐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瓶颈,吸取国内外先进的管理经验,探索出一条适合柳钢发展的能源管理之路,进一步推动企业的节能降耗工作,使柳钢逐步成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钢铁制造企业,已成为能源管理工作者面前一项刻不容缓的任务。

能源管理系统是以帮助工业生产企业在扩大生产的同时,合理计划和利用能源,降低单位产品能源消耗,提高经济效益为目的信息化管控系统。能源管理系统是依靠当今先进的现场总线技术、网络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经过通讯网络的设计、网络布线、数据采集计算机和数据服务器及系统软件设计,采用多功能数字电能表和水、汽、气、煤等计量设备测量各回路的用量,实现各能源运行参数的实时采集,建立全公司实时的能源监测统计和管理系统。

1、能源系统结构

能源管理系统结构主要分为一下三个层次:设备层,数据采集层,系统管理层,结构如图2所示。

1.1设备层(采集终端)

设备层也叫采集终端,包括所有的水、电、气等计量设备,为能源数据的采集打好基础,它一般由带数据通讯接口的数字化仪表构成,通讯方式包括modbus、hart等协议。采集终端可以实现对计量点的定时数据采集、即时数据采集和实时数据显示等功能。

1.2数据采集层

数据采集层由数据采集网关、数据采集服务器、交换机、防火墙组成,主要是对采集数据进行汇总,同时将汇总完毕的数据发往管理层。

1.3系统管理层

系统管理层主要包括数据库服务器、数据处理服务器、数据服务软件等,它主要负责对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同时以weB的方式数据信息,或者将数据上传至上级部门。黔南复烤厂能源管理系统设备层有计量电表,蒸汽表,水表,压空表,这些仪表均带有RS-485接口,这些仪表通过485通讯线缆,与能源管理系统采集层相连。

采集层主要由1块能源网关组成,它负责采集、集中设备层的数据,汇总以后发往系统管理层。系统管理层主要有数据库服务器和数据处理服务器组成,它负责处理由能源网关发送过来的数据,进行分析汇总,同时可以将汇总完的数据上传至上级部门。

2、系统功能

黔南复烤厂能源管理系统建成运行了一段时间,系统功能稳定。

2.1数据采集

通过能源管理系统软件可以方便地采集能源数据。譬如单位时间内的能耗统计、瞬时流量等等。数据采集为企业及时了解成本、产量、能耗打好基础;降低了能

源管理的工作量,由以前的人工抄表变成自动数据采集,同时大大提高能源数据收集上报效率和数据的准确性。

2.2数据处理

数据处理功能可以实现对能源数据的解析,对原始数据的校验,对数据有效性、最大最小非法、增量异常、表码倒走等的判断。它可以对数据进行后台统计,譬如对能耗量的计算、指标换算、费用计算等。

2.3统计、分析、查询、报表

此功能可以对能耗表码进行查询统计,进行能耗用量统计与分析,能耗对比分析、同时形成数据报表。

2.4信息功能

拥有相关权限的用户可在此对能耗数据、公示信息进行weB。

3、结束语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能源管理系统将越来越多的运用到各种企业、厂矿中。

1)建设一套完整的能源管理系统,可以给企业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依据经验开展初步的行为节能,往往就可以至少达到5%的节能量,从经济上还是比较可观的效益;

2)可以给企业带来极佳的社会效益,为企业在同行业中赢得很好的社会影响;

3)为企业后续的节能改造提供指导和评估依据,通过能源监测,可以发掘企业内的节能空间所在和关键点,对于进行节能改造后的效果也能进行及时和准确的评估;

通信网络理论篇6

[关键词]网络信息化建设;社会管理发展;网络舆论

中图分类号:C912;F4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14X(2015)21-0063-01

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对社会文化生活方式、思想理念和社会管理模式均带来转变,制度创新应运而生,改变现有的社会管理模式,优化服务水平,有利于推动社会管理发展。

1.加强法制建设,依法监管互联网

法制建设对互联网的发展起到监督和保障网民权益的作用,依法管理互联网是全球发展的趋势所在。自1978年来,美国政府有关部门针对互联网已经出台超过130多项法律法规,该国作为互联网法律制度最多的国家,在互联网技术发展和应用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西方国家均通过网络安全法律健全,对网络自由言论给予监督,上网行为监控,网络监管覆盖整个国家。为进一步促进网络信息技术的应用,政府应根据互联网发展的两面性特点和现阶段社会发展的国情,完善法律法规,针对互联网的健康发展给予法律支持,促进社会公平与公正,消除互联网技术发展带来社会管理的消极作用。

2.通过制度化建设应对网络舆论

政府构建社会管理体制因为网络公共舆论的发展而面临巨大压力。公务员的言行将暴露在网络环境下,很容易出现网络舆论扭曲或放大情况,网络攻击的方式虽然有效起到监督作用,但是部分廉政的公务员也很容易受到攻击,难以解释。统计资料显示,网络舆论监督类信息统计中,占85%的信息是针对政府及有关人员开展的负面信息。当前,在应对网络舆论攻击方面,还没有形成一套制度化的应对机制,比如,网络舆论造成网络事件后,政府往往是被动处理,处理过程、结果等有关环节的处理也很容易受到网络舆论的讨论。当前政府在网络舆论教育方面还存在严重的不足,并未形成一套完成的体系来应对舆论压力或舆论事件。政府应采用积极的态度来改变被动局面,通过构建网络舆情的信息监控体系。当前政府也在积极努力,进展程度也有待加强,网络监控体系的构建,有利于纠正网络舆论过于偏激,对网络事件的前、中、后过程都形成信息快速筛选、甄别及处理的全过程处理体系。

网络监控体系必须建立在取证清晰有效的基础上来开展有关行为活动,及时通过权威媒体来公布事件或信息的真是情况,避免谣言或虚假信息的传播或者被不法分子利用。

3.引导网络舆论,打击网络犯罪

网络信息化的发展,导致信息泛滥,政府必须承担社会管理的职责,主动引导网络舆论,加强教育和宣传,有意识地引导网络舆论的发展方向,避免被动受攻击。政府应对众多网络事件,需要有专业和快速的事件处理能力,并及时在权威网络媒体来公布事件原委,避免谣言或虚假信息误导大众,使民众的知情权得到保障。政府部门通过舆论引导,将整个网络环境的舆论信息传播的过程进行有效的监管,通过多种渠道来构建舆论传播体系,强化网络文化健康发展,通过良好的价值观来促进网络文化的发展,加强网络舆论的道德提升,在宣传教育下构建良好的网络氛36围,建立政府与民众互动的机制,政府积极为民众服务,民众积极参与社会建设,形成良好的网络社团发展局面。为加强网络犯罪的打击力度,政府必须加强网络监督,有效地应对网络犯罪,严惩不贷,避免网络犯罪危及广大民众的利益。

4.创新网络舆情监管制度

首先,要掌握社会舆情,疏导社会情绪,防范于未然。其次,要第一时间快速反应,保持信息公开透明,掌握主动权。第一,信息透明是缓解危机的重要前提。第二,让事实真相始终走在谣言的前面。第三,以坦诚的姿态回应议题,主动回应而不回击。再次,要善于举起正义大旗,运用“切割”战术,抢占制高点。最后,善于同媒体打交道,同群众打交道,增强应对力。

5.强化对新生社会业态的政策引导和财政扶持

对于潜在社会效益高于经济效益的新生业态,比如远程医疗、医疗保健档案交换平台和网络教育等,国家可从政策和投资两方面提供扶持。这样的新兴业态攸关未来国计民生的基础,不适合太多商业气息。由于各机构出于对自身利益和风险的考虑,往往不热心开展相关工作,甚至有抵制情绪。国家必须发挥主导作用,以立法的形式来推进相关工作,并加强宣传,让国民对此形成正确认识。同时必须加强监管,以防服务机构的短视行为带来的负面效应。政府及相关协会可以组织举办网络文化节,评选优秀的网络文化作品,树立和完善网络文化的积极形象。it实训可以市场化操作,教育部门要对其服务质量,物价部门对其服务价格给予指导和监督。

6.增强网络信息促进社会就业的综合效益

在劳动就业领域,网络信息技术对业态的影响首先体现在“网络招聘”行业,其次体现在新增职业类型方面。网络招聘行业促进了求职招聘信息的传播,提升了求职和招聘的效率。目前中国的网站招聘模式主要有5种基本模式:基金运作模式、上市模式(前程无忧)、合资模式(中华英才网、智联招聘等)、区域性模式(南方人才网等)。应依据不同的模式分类予以引导和管理,加强对收费标准、虚假信息甄别以及网络招聘各个程序的规范化管理。

7.完善社会保障事业的网络信息平台

加强社保信息化建设,政府通过制定明确的社会保障工作管理体系和制度,明确政府之间的职责和权利,利用信息化带来的便利,服务民众,构建信息全面、服务全面、功能全面的社保信息化管理体系,对社会矛盾等问题的处理更加有效和快速。同时,建设过程可以考虑引进多种渠道资金的参与,提高建设效益,整个过程必须建立在良好的监督和管理体制之中。

8.提高社区管理的网络信息化水平

随着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人口流动随着城市化发展不断流动,经济快速发展,社会管理问题突出,人口流动管理的压力显现,社区管理的网络信息化服务水平有待提高,社会管理能力的不足导致政府服务质量不高。根据现阶段的发展情况,采取以下措施:一是重视社区信息化建设,通过政策法规的制定,将社区信息化建设作为政府服务的重要内容之一,加强政府有关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权责明晰。二是统一规划和统一标准,社区信息化工作需要建立在规划标准范围内实施,有利于工作的开展。三是采用政府投资为主,市场参与为辅的投资方式,利用社区信息系统和广告功能,创造收益来对参建主体进行回报支持,有利于减轻政府的压力,这种投融资的模式必须建立在良好的监督之下完成。

参考文献

通信网络理论篇7

关键词:网络舆论;基层政府;网络危机;危机管理

中图分类号:D6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2)30-0235-02

一、网络舆论的内涵及其特征

随着中国网民数量的急剧增长以及网络媒体传播的技术创新,网上的舆论越来越被大家所重视,“网络舆论”作为一个概念被正式提出。从广义上说,网络舆论是指通过网络媒体所表达的社会舆论,它包括所有的社会舆论形式,如公众舆论、媒体舆论以及各种利益集团制造的舆论假象等;从狭义上来讲,所谓网络舆论,就是“在网络媒体上形成和传播的公众关于各种问题所表达的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表现的总和”[1]。实际上,网络舆论存在问题的关键不在于网络本身,而在于人们以什么样的心态去把握和使用它。

1.多元、开放、互动。网络不仅是社会舆论的“放大器”,它汇聚成的舆论力量也日益影响甚至干预现实社会生活。网络是开放的,没有边界,网络上的价值观念与道德标准是多元化的,网络是现实价值标准的碰撞地。据统计,近八成的网民在使用网络新闻,数量众多的网民共同参与某个共同的话题从而促成了网络舆论的形成。开放的网络媒体可以将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年龄的网民整合到一起,并且能够实现网民之间、网络媒体和传统媒体间的信息交互。近年来,许多社会热点问题都是由网上热点问题汇集发酵和演变形成的。

2.形成迅速、不易掌控。网络舆论的形成往往非常迅速,一个热点事件加上一种情绪化的意见,就可以成为点燃一片舆论的导火索。当某一事件发生时,网民可以立即在网络媒体上发表意见,如果加上一些别有用心的人的煽动,网民个体意见可以迅速地汇聚起来形成负面的公共舆论。同时,各种渠道的意见又可以迅速地进行互动,从而迅速形成强大的舆论声势,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而网上热议话题的起因很多时候都是由网民的临时行为引发的,包括网民偶然拍摄的照片和视频、无意看到的事件等等,况且越是少见、难见、反常的事件越容易吸引网民的注意,这使得地方政府往往难以掌控。

3.网民易盲从。在一定程度上,网络“意见领袖”占据着网络舆论的制高点,网民的“从众心理”往往会发挥得淋漓尽致,而出于对政府治理的种种不满,网络舆论总是倾向于对政府不利的一面。当然,网民的盲从性还表现在中国网民的年龄结构上。尽管中国网民结构在年龄上不断优化,年轻群体占比例下降明显,呈现出成熟化的趋势,但25岁以下的青少年网民仍占整体规模的一半以上,而且网民重心逐渐向低学历倾斜,大专以上学历仅占总数的1/4。可见大部分网民的自主判断能力还比较弱,不能形成自己独立的观点,于是习惯于盲目跟风。网络舆论传播过程中,选择盲目跟从是大多数网民的主要行为。

4.群体极化。经过网民热烈参与和讨论的网络舆论经常以形成极端观点为结局,即出现群体极化现象。所谓群体极化就是指群体成员中原已存在的倾向性得到加强,使一种观点或态度从原来的群体平均水平,加强到具有支配性地位的现象,甚至使人把毫不存在的情况当成事实。群体极化倾向是很多网上舆论的共性特点。开放的网络环境可以容纳数量众多的网民对各种问题加以探讨,而互动的交流又容易使得网民自发地形成看法基本一致、较为认同的群体,进而容易发生在群体情况下才更容易出现的非理性、好激动等特点;另一方面,网络匿名又能保证网民可以态度偏激、言辞激烈甚至无所顾忌地表达观点,再加上有很大一部分网民习惯于盲目跟从,使得网络上群体极化倾向较现实情况更为明显[2]。

二、基层政府网络危机管理的治理原则

1.责任原则。责任原则,是指政府在面对网络舆论危机时,特别是舆论爆发初期,要有勇于承担责任和应对危机的坚决态度。网络危机引发的缘由,必然要求政府成为责任承担的主体,网络危机领域的政府“责任”更强调的是政府承担责任的态度,网络舆论表达的通常是公众对政府自觉承担责任的期望。现代民主政府,被视为公共利益的维护者,其具有维护社会公共利益的职责。网络舆论危机爆发之时,大量的舆论指向的目标都是政府的责任问题。政府如果不勇于承担责任,采取回避的态度或文过饰非,甚至压制的手段,反而会使得公众和媒体都觉得有必要将事件真相调查清楚。这种对事件本身的好奇会使得各种信息以更快的速度传播,将更多的公众吸引到事件的评论之中。

2.信息公开原则。网络传播集合了大众传媒、组织传播、人际传播的功能于一身,公众不仅是信息的受众,而且具有很大的自由性与选择性,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与兴趣爱好自我选择并过滤信息。网络信息内容来自四面八方,又可以直接从无形的网络空间传向四面八方的用户,压制信息传播在技术上根本就难以做到。封锁消息的做法不仅是愚蠢的,其结果也往往事与愿违。当权威信息源和公开渠道缺乏,民众的信息需求无法得到满足,各种非理性的、过激的、情绪化的言论就会产生和蔓延开来。网络危机出现后,基层政府唯一的选择就是真诚公布信息,满足并维护公众的知情权。政府应及时将事件的真相、历史渊源、处理办法及早公之于众,及早缓解舆论的压力,为争取重新设置议题,引导舆论的发展方向,化解危机创造良好的条件。

3.多元主体治理原则。多元主体治理原则,是指政府要认识到公众、媒体、新兴社会组织也是网络传播主体的客观现实,并尊重其他主体的话语权。网络传播打破了层级界限,这种“去中心化”的四通八达的快速便捷的信息传递使网络中任何一个信息结点都不可能成为唯一的信息垄断者。网络社会里,政党与政府不再是信息权力的唯一拥有者,信息主导权被分散,种种因素的结合使政府在危机传播中面临巨大的挑战。政府话语垄断权力被平等互动的对话解构了,谁是信息的主体,谁就拥有了权力,谁就是意见的领袖,这就是网络权力的规则。在这样的时代——话语权主体多元的网络时代,政府必须认清形势,放下原有体制下唯我独尊的姿态,要学着去尊重其他话语权主体。

三、基层政府网络危机管理的引导策略

1.加强认识,提高基层官员的网络危机引导能力。随着中国网络舆论监督向纵深发展,越来越多的民众认识到网络在帮助他们“解决问题”时的可行性和重要性,因此,中国的基层网络危机频发,深刻考验着基层干部的危机处理能力。“学会正确处置网上舆情危机,已经成为当前地方党政干部面临的避不开、躲不过的现实课题。”[3]基层政府官员不仅要提高预防网络危机的认识,强化其危机意识,也要提高其引导网络危机的能力。首先,要培养基层干部尊重网络民意的意识。其次,要深刻挖掘网络危机的发生、发展规律,洞察网民的心理特征,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网络危机的引导。

2.建立基层政府网络危机预警机制。基层政府最易成为网络舆论监督的聚焦点,在网络时代,基层政府经常会面对各类网络危机事件,一旦处理不良,其后果无法预见、无法控制。因此,为防范于未然,最好的方法就是建立预警机制,通过高度重视网络上的新闻信息,安排具备网络专业知识的人员严密监看,收集整理与本地政府有关的网络舆论。网络舆论危机管理人员也可以从浏览文章标题开始,搜寻网络上是否有值得注意的相关议题,及时发现敏感信息和有害信息,在第一时间向领导汇报。这些工作应该成为常态。

3.建立和完善网络新闻发言人制度。基层政府也可以利用网络新闻发言人来为政府有效引导网络舆论,化解网络危机。首先,规范网络新闻发言流程,以程序正义和合理行为来规范其网络发声。其次,提高网络新闻发言人的新闻发言能力。新闻发言人需要了解本地政府主要政策以及自身新闻发言权责范围,了解网民诉求和网络危机发展情况。最后,健全网络新闻发言的问责机制。建立以网民满意度为核心指标的网络新闻发言人考核制度,完善公平、公正、公开的评估程序和方法[4]。

4.开通政府微博,把握权威舆论引导。基层政府在舆论引导方面的权威可以通过开通微博的方式得以体现,从大众心理学角度分析,大多数网民真正关心的往往不仅是引起网络危机的事件本身,而是政府的态度。掌握了网民的这种心理,以通过定期与不定期的在政府微博上公开地方重要决策,就能够在早期化解网络危机的产生,即便发生糟糕的负面情况,基层政府也可以利用微博因势利导,始终保持主导地位。如深圳“5·26”撞车案,深圳交警通过在第一时间公布各类证据全面消除了公众的猜忌,使谣言止于真相,避免了网络危机的发生。

5.建立专、兼职相结合的网络评论队伍。网络评论队伍最大的作用就是通过渗入到广大网民中,利用各种方式和方法来正确引导网络舆论的方向。网络危机发生后,网民的评论很多时候会因为生活中积蓄的怨气和网络的可匿性变得不够理性,很可能会扩大或遏制危机事态,并相互影响,产生蝴蝶效应。因此,通过网络评论队伍来改变危机评论的结构,使其有利于基层政府控制和解决,就是一种可行之策。网络评论员的任务就是用权威的声音营造强势,用真实的信息澄清谣言。网络评论特别要注重使用网络语言来宣传党的理论,阐释基层政府的政策。

6.借助网络“意见领袖”引导。在交互开放的网络世界中,一些网民能够凭借较高的自身素质,左右其他网民的看法,成为“意见领袖”,他们能够为论坛的辩论定下基调,最终促成和决定网络舆论发展的趋势,在论坛享有特殊地位。国内一些知名的网站或论坛也有意识地培养了大量的“意见领袖”,将他们发表的权威、有代表性的言论置于网站突出位置,来引起网民注意,达到引导主流言论、孤立非主流言论的目的。当网络危机发生后,基层政府可以与这些“意见领袖”多沟通交流,利用他们来引导网络舆论,化解危机。

参考文献:

[1]王绍明.网络舆论的焦点成因分析[J].东南传播,2009,(10):57.

[2]吕德生,梁冰.网络舆论特点及其引导方案[J].云南社会科学,2010,(6):25.

通信网络理论篇8

关键词:网络行政管理作用

近几来,我国经济和科技快速发展,网络迅猛发展,使网络成为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也成就了中国庞大的网络群体,截至2010年底,中国网民规模已达4·57亿,占我国总人口的33%以上[2],同时伴随着是网络社会到来,庞大数量人群的参与社会管理力量自然势不可挡。网络影响着当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网络传播信息的固有特点一、开放性、匿名性,二、平等性,三、传播快捷、传播面广、信息量大。

一、通过网络,公众有了更多信息选择权、表达权、监督权

随着社会各方面发展公众整体文化素质和法律意识提高,参与社会管理能力有很大提升并通过现在网络进行全面了解社会热点问题发表意见、提出建议、表达思想。具体来说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信息选择权。信息技术时代的不断发展,人类已经步入网路信息,传统媒体时代信息公开、透明程度不够,有的是经过筛选无"噪音"、垄断的信息,有的对信息进行封锁。公众只能被动地接受主流资讯,但随着网络传时代到来并用网络固有传播方式为公众传播信息、展开意见表达、打破舆论一律消除传统媒体垄断,促进公众社会话语的多元。www.133229.Com人们可以通过网络自由地以自己满意的方式获取自己满意的信息,可以听到来自各方面的多种声音。我们看到,对于涉及公众利益,为人普遍关注社会热点的事情,政府没有获知相关信息或政府已掌握而没有及时间,没有满足公民知情权,但公众仍然通过网络知情不被政府社会热点的事情。作为一种全新的现代化传播方式,网络媒体提供了最快捷、最便利自由广泛的传播平台。公众也借助着这个虚拟空间,极大地扩大了信息源,增加了社会的透明度。

表达权。行政管理是社会管理最重要的一环,涉及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社会的每一个角落。伴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转型,及网络时代的发展,依权力本位、效力优先兼顾公平行政立法思想,粗放的执法行为、无效监督和问责制度,使传统行政管理模式,在网络时代受到空前挑战。公民在网络时代对社会生活中发生事情知情范围和深度在不断加深,过去许多封锁信息的办法,在网络发达的今天已经不能奏效。公众可以在微博、论坛、评论系统中了解行政管理中涉及公众利用,为公众普遍关注事情进行分析、探讨来表达自己看法。众可以对他们所关心的问题进行自由、平等和深入的讨论,而不必受权力、习惯势力和传统观念的约束,并且,讨论的内容也不受传统媒体中把关人的限制。公共领域最大的特点在于它削弱或取消了公共权力系统对话语权的控制,为公众话语权的实现提供了有效的保障。

监督权。当网络监督、网络问政被当作公众参与社会管理的重要通道,网络监督已经成为畅达民意、维护权益、鞭挞腐败的便捷而有效的手段网络发帖、评论的传播使监督形成广泛的共识和声势,从而对行政机关和行政监督机关形成巨大的推动力。网络的兴起,进一步彰显了公众的声音和信息,弘扬了自主、开放、多元的理性精神,拓宽了公共管理的视野和空间。网络公共领域的批判性和互动性就明显提升了公众的话语影响力。信息来源的隐匿性更造就了网络舆论的丰富多彩,增强了网络舆论监督的生机和活力,使得舆论监督的方式更加灵活多样,力度也随之大大增加。

二、网络对行政管理积极作用

随着现代科技发展,网络对行政管理起着越来越积极的作用,具体来说,表现如下三个方面:

1、促进参与权广泛

网络的出现和发展,使大众的广泛参与和有效表达成为可能。它突破了传统行政管理在地理、信息沟通、信息获取途径上的局限,网络的发展,改善了公民参与行政管理的技术手段。从而在很大程度上改变未来政治参与的结构与模式。通过网络表达诉求,抒发已见,传递民意,建言献策,正在成为普通民众参政议政的新型民主表现形式。互联网既提供了公民参政议政的新途径,也刺激了公民参政议政的积极性网络的直接性、互动性以及即时性,使得民意的表达更方便。2011年个人税在网上公布起征点时,85%的民众不赞成2000调到3000元起征个税起征点,而要求在3000元以上,最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决定3500元起征点【3】。网络对于疏通民意,表达民情,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互联网的蓬勃发展和网民参政议政的热情已经极大地改变了我国的民主政治生活。互联网已经成为中国公民参政议政、表达诉求的重要平台。

2、促进舆论权开放

网络所具有的开放性和便利性,也注定了它在政治信息公开、行政立法和执法、阳光行政等方面能起到更好的监督作用,其中网络舆论监督的作用尤为明显。网络与行政管理的结合正逐步从虚拟空间走上现实前台,网络舆论作为承载民众表达权的一种新方式,发挥着对各种社会不良现象进行监督的作用,也充分演示了的舆论力量。如"7.23"特大动车追尾事故,网民就事故本身是技术问题还是管理向相关部门发出质问,形成无行舆论压力。网络媒体通过营造一种舆论氛围,为行政管理促进问题的解决提供一种建设性力量,从而与政府形成良性互动,推动事件朝着可预期的良好方向发展,最终不仅成功地化解了危机,同时也

成功地把危机转化成推动社会进步的良好契机:一方面,国家朝着法治化更进了一步,增强了吸纳社会意见和抵御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另一方面,社会公众也因此获得了更多的权益,推动了社会的民主进程,有利于实现社会的和谐有序发展。

3、促进政府监督机制完善

互联网的环境下,民众可以自由便捷地在网上发表自己的看法,在虚拟世界既无需考虑关系网的瓜葛,也不用担心遭到报复而遮遮掩掩,没有心理负担,就可以大胆地把自己的看法表露出来。为公民提供了更为自由、即时、充分的意见表达空间。"人人都是传播者",普通网民轻松拥有了网络话语权,通过网络关于社会事务甚至对政府、官员的意见和建议,网络传媒作为一个提供信息和公共讨论的平台与渠道,使公民、传媒、政府三者之间形成了及时的、建设性的互动关系,从而有效地推进了公共政策的制定、执行与修正,而且这些过程和环节也日趋走向透明与公开,最终促进社会政治文明的建设。网民来自社会各个阶层、各个行业。数量庞大、无所不在的网民正在成为监督政府的重要力量。网络的发展不仅是一场信息革命,也是政治民主当前必然要经历的发展进程。通过网络这一重要渠道,公众以舆论的形式,代表民众与行政立法、执法等国家行政机构进行互动,可以督促国家机关切实兑现为公民服务、尊重和保障公民权利的承诺;党和政府可以借助民众的力量完善管理机制,完善党员的纪律约束机制和司法惩戒机制,对国家公职人员进行评议和监督,对公职人员的腐败行为进行揭露、谴责和控诉,对关涉国计民生的公共事务发表意见,进行监督。

三、网络对行政管理的意义

随着网络普及、公众素质的提高、管理科学的民主化,网络对行政管理有着非常重要现实意义。实践多次表明,政府重视网络,通过网络关注民情、民意,顺应、采纳广大网民的意见或建议,就能推动社会的和谐与进步;反之,就会造成意想不到的突发事件,给社会带来诸多不安定的因素。

1、有利于公众情绪疏导

网络在现实生活的作用可以说是多方面的,其中,较为重要的一个作用是具有调节功能,即充当社会情绪、社会心理的调节器、缓冲阀。在社会转型及利益群体博弈的背景下,有的人原有价值观随之消解或扭曲;有的人因遇困难暂时无法解决而生出怨气;有的人因出现腐败现象而对党和政府的认同度下降;有的人只是一种简单的从众心理等等。由于种种原因形成的心理冲突、心理不满需要有发泄的渠道与机会。通过网络,人们的抱怨或不满情绪可以得到缓慢释放,传统权威方面也可以未雨绸缪,通过有序的工作来化解公众情绪,而不至于因为信息不通,把小事变成大事。这样可以提高社会稳定的程度,减少突发事件爆发的可能性。

2、有利于公正平等机会

现代人们在业余时间可以足不出户进入网络,向社会表达自己的理想与心愿。这种表达不受时间、地点,不受财富、文化、出身等背景因素的限制,能畅所欲言地发表意见,交流看法,提出建议,让人们获得一种平等的、全新的民主体验。如2008年6月在中央文明办等单位举办的"抗震救灾英雄少年"评选活动中,网络投票就多达5000万张,网上感言评论达到10万多条。这表明广大公民能有平等参与社会政治生活的机会,参与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进程中来,说明他们的民主政治地位已经得到大大提升。

3、有利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通过网络,不仅是网民表达自己意愿的场所,而且也是广大网民对个人、基层、团体利益诉求的广阔平台。当前,各级政府极为重视网络的发展,纷纷组建了本地政府网络论坛,该论坛成为各级政府关注民情、倾听民意的重要窗口。这样广大网民的一些利益问题反映到网上,政府给予重视,能够解决问题,马上责成有关部门解决,及时反馈解决决策实施的信息;当前不能解决问题,及时说明情况,告知广大网民;关于政策执行中出现的问题,及时收集相关信息,或将出现问题的原因及时公布于众。通过网络,积极促进网民与政府部门之间的有效沟通与联系,将矛盾消灭萌芽状态中,有利于地区的和谐与发展,建设人民满意的和谐社会。

四、结语

网络作为一个信息传播平台,提供一些有效真实信息的同时,还会掺杂许多无效、恶意的信息。由于网络的匿名性、虚拟性,有些人言论难以受到约束,因此难免出现一些非理性和虚假流动信息。但是应当说,非网上信息的"主流"。因而,对待网络公众,一是要抓紧网络的管理立法,加大网络的依法管理力度,二是要加强网络诚信宣传教育和指导,三是要进一步提供多种形式的网络平台,通过论坛、微博等载体,公众可以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言论。强调网民的自律,提倡有理论理,有事说事,有问题谈问题,有意见讲意见,,要文明上网,尊重别人就是尊重自己。善于发现新事物,适应新事物,运用新事物,这是网络时代对政府执政能力的新要求,对领导干部执政理念的新挑战,网络民主也是如此。,通过代表人民利益的各级领导人的推动和实践,广大网民的积极参与,在中国行政管理中在逐步形成良性互动和突破式进展。

参考文献:

[1]社科院.近七成事件网络舆论推动政府解决[eb/ol].:互联网,2011-7-13.

通信网络理论篇9

突发事件议程设置网络舆论引导

近年来频发的各类高校突发事件,不断侵扰着“象牙塔”内的宁静。当互联网作为新媒体迅速崛起,并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渗透到高校校园的每一个领域时,我们发现,许多高校突发事件发生、发展皆为互联网“惹的祸”。

互联网由于其信息传输的草根性、交互性、高速性以及自由性等特点,使其在短时间内汇聚舆论观点、形成社会热点话题方面有着惊人的能力。互联网强大的舆论聚焦能力,促使高校管理者在应对突发事件过程中必须正视和重视网络舆论的引导工作。做好网络舆论引导工作是成功应对高校网络突发事件的重要举措,而能否成功、有效地运用网络议程设置功能来正确引导网络舆情向着有利于事件解决的方向发展,则是决定突发事件中网络舆论引导工作成败的关键之举。

一、网络环境下议程设置的新特点

议程设置理论最初源自美国新闻工作者沃特・李普曼于1922年在其著作《舆论学》中提出的观点:“新闻媒介影响‘我们头脑中的图像’。”其核心含义便是“媒介的议程设置功能就是指媒介的这样一种能力:通过反复播出某类新闻报道,强化该话题在公众心目中的重要程度。”需要指出的是,议程设置理论是在传统媒体时代的大背景下诞生和发展的,其后的大量研究和应用也是以传统媒体为研究对象的。

网络时代的到来,改变了以往信息的传受关系,为公众开辟了一个崭新的信息交互公共空间。一方面,公众运用网络赋予的话语权自由地表达意见、发表言论,实现自我议程设置。一旦一个话题得到网民的关注和追捧,四面八方涌来的讨论、评论便会迅速“集结”成网络舆论,进而形成网络上公众议程。另一方面,时下的互联网已成为传统媒体重要的“新闻源”,媒介议程和网络公众议程不断发生相互碰撞和作用,从而推动了社会舆论的形成。由此看出,网络媒介的兴起不仅没有弱化议程设置功能在舆论形成过程中的作用,反而使得该功能凭借网络信息传播的优势得到强化并呈现出新的特点。

二、正确发挥议程设置功能在网络舆论引导中的利器作用

在应对高校突发事件的网络舆论引导过程中,要通过舆论控制让网络上所有的意见都趋于一致,这本身就是非理性的。高校管理者在网络舆论引导过程中所要做的,便是确保正确、理性、客观的论调始终占据网络舆论的主流地位,推动突发事件朝着科学、理性的解决方向发展,将非理性、错误的舆论保持在不能影响事件走向的在特定范围内。

(一)先入为主、先声夺人,抢先设置议程

互联网为网民提供了一个自由传输信息、发表言论的平台。网络上的言论,特别是非理性、情绪化的言论极易引发网民“从众性”的响应。曾有专家对应对网络突发事件的事件做过总结,指出“对于网上的信息和相关舆情,必须快速了解、收集并相关信息,及时做出回应。最好在事发后6小时内能准确信息,最迟不能超过24小时。

在应对突发事件时,网民接收和处理信息时的“首因效应”和“加倍效应”,要求高校管理者在引导突发事件网络舆论时,必须第一时间传播校方信息,迅速设置主流议程,以正视听。“首因效应”是指个体在社会认知过程中,通过“第一印象”最先输入的信息对客体以后的认知将产生重要影响。而“加倍效应”是指在第一时间传播给受众的信息,就像接种牛痘一样,能够使公众在以后遇到不同的说法时就有较强的抵抗力。在突发事件发生时,网民由于对了解事件原委的迫切愿望,致使他们对各类信息的接收如饥似渴,往往不加选择和判断。如果这时校方的信息一旦缺位,错误、虚假的信息便会趁虚而入。受众很容易以此建立自己的判断和立场,而这种判断和立场会通过言论等各种途径迅速蔓延和凝聚,形成所谓的“网络民意”。因此,高校管理者在发现网络上有关于突发事件的信息传播时,便要紧密关注,并且第一时间做出回应,设置议程,抢占网络舆论阵地。如通过设置“网络新闻发言人”,及时在网上事件相关的背景性、资料性信息,明确表态认真调查来回应,满足网民了解事件的信息需求,引导网民正确地判断和识别相关事件信息,遏制虚假信息的扩散。当然,在应对突发事件的最初阶段,校方要“多讲事实,慎讲意见”。不是只有意见才能引导公众,信息传播也是对公众舆论进行引导的一种方式,而且是最好的一种引导方式。

(二)培养网络“意见领袖”,主动设置议程

通信网络理论篇10

一、网络对象犯的提出

1995年国际互联网(internet)进入中国,国内外的网络系统连成一体,网络带来的便捷、快速与平等令世人惊叹,然而通过计算机实施危害行为却不可避免地发生于网络的各个角落,并愈演愈烈。1997年我国刑法修订将其中部分行为予以犯罪化吸收到刑法典中。于此之前,刑法理论界对该类犯罪行为早有探讨。令人不解的是,不论已有的理论成果抑或现行刑法规定更多的是关注计算机信息系统而对网络问题却少有专门探讨。在计算机科学上,计算机网络毕竟不同于计算机信息系统本身,二者在外延上存在差别。

1994年2月18日国务院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第2条规定了:所谓计算机信息系统是指由计算机及其相关的配套的设备、设施(含网络)构成的,按照一定的应用目标和规则对信息进行收集、加工、存储、检索等处理的人机系统。由此可见,计算机信息系统是由计算机作为信息载体的系统。例如,一台计算机出厂时,只要已安装程序文件或应用文件,并具有信息处理功能,即构成一定信息系统,但由于未投入使用,没有按照一定的应用目标和规则对信息进行收集、加工、存储、传输、检索等处理,因而不能称为“人机系统”,其信息安全当然不受上述条例保护,更不受刑法保护①。新兴的网络科学认为计算机网络是用电缆、光缆、无线电波或其他物理链路,将地理上分散的计算机信息系统连接起来的资源共享系统②。通过上述定义的比较,我们可以认为计算机网络与计算机系统在概念的外延上是有交叉的,计算机信息系统并非一定存在着网络,通过计算机网络组建的计算机信息系统是其高级形式。因此,计算机网络实际上是多个单机信息系统的联接。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管理暂行规定》实施办法的规定,我国目前主要存在以下几种网络形式:国际互联网、专业计算机信息网、企业计算机信息网。其中,国际联网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计算机互联网络、专业信息网络、企业信息网络,以及其他通过专线进行国际联网的计算机信息网络同外国的计算机信息网相联接。专业信息网络是为行业服务的专用计算机信息网络;企业信息网络,是企业内部自用的计算机信息网络。由于目前国内大多数企业网、专业网等局域网都与国际网联接,因此本文探讨的关于网络犯罪对其不作专门区分。

由于受到计算机犯罪概念的影响,理论界有学者认为“网络犯罪就是行为主体以计算机或计算机网络为犯罪工具或攻击对象,故意实施的危害计算机网络安全的,触犯有关法律规范的行为③。”从此概念出发,网络犯罪在行为方式上包括以计算机网络为犯罪工具和以计算机网络为攻击对象两种;在行为性质上包括网络一般违法行为和网络严重违法即犯罪行为两种。因此,我们认为此概念的界定过于宽泛,不利于从刑法理论对和网络犯罪的研究。这便要求我们以审慎的态度对其重新理解。综观现有的关于网络犯罪的描述,大体可归纳为三种类型:第一,通过网络以其为工具进行各种犯罪活动;第二,攻击网络以其为标进行的犯罪活动;第三,使用网络以其为获利来源的犯罪活动。

前者以网络为犯罪手段,视其为工具,我们称之为网络工具犯。由于网络已渗透到人们生活方方面面,其被犯罪分子利用进行犯罪活动的表现形形色色,可以说刑法分则中除了杀人、抢劫、强奸等需要两相面对的罪行以外,绝大多数都可以通过网络进行。后两类型均以网络为行为对象,我们称其为网络对象犯。因前者涉及面广,且属各自罪行的研究范围,故本文仅就以网络为对象的犯罪行为的认定进行探讨,并且笔者以为,将网络对象犯单独提出能充分地发挥其概念的界限性机能,主要表现在其与若干相关概念的比较上:

(一)网络对象犯与计算机犯罪

理论界关于计算机犯罪的定义众说纷纭,有工具说、关系说、折衷说④。此外,还有观点认为计算机犯罪就是以信息为对象而进行的犯罪⑤。无论采取什么观点,都离不开这样的判断:计算机犯罪是围绕着计算机的犯罪行为;缺乏信息系统的“裸机”很难成为犯罪工具,即使作为犯罪对象时也仅是财产犯罪的对象,此时的犯罪不能归为计算机犯罪。基于这般理解计算机犯罪应当是关于计算机信息系统的犯罪,计算机信息系统又分为单机系统和多机网络系统。如此,计算机犯罪在涉及范围上不是以多机网络系统为全部,而且应当包括单机系统。多机网络系统的犯罪,其行为方式理论界通常认为只包括利用和侵犯,而以其为获利来源的犯罪行为则不被包括。因此,计算机犯罪的外延并不能完全涵盖网络对象犯,这便给了我们研究网络对象犯的独立空间。

(二)网络对象犯与网上犯罪

网络化程度的加深,为人类带来了更多的便捷,同时也为犯罪提供了空间,我国学者敏锐地发现了发生于这一空间的犯罪行为的研究意义,并进行了深入探讨⑥。现有的研究以发生在网络上的犯罪行为为对象,诚然,这一研究课题对我国刑法学来说是全新的,对其研究无疑有着深远的理论及实践意义。但如前文所言,网络与计算机信息系统毕意不能完全等同,以网络为获利来源的犯罪行为也无法包含在网上犯罪中。

因此,笔者另立视角,将网络为犯罪对象的危害行为称为网络对象犯,目的是引起理论界的足够重视,实现其刑法理论研究上应有地位。就网络对象犯本身而言,它包含着以网络为获利来源的犯罪行为和以网络为侵害对象的犯罪行为。我们分别称其为网络用益犯和网络侵害犯。这两类犯罪行为中有的被刑法明定罪名,有的尚无直接的相应的罪名因此需要理论上的解决,为其提供认定依据。

二。网络用益犯的认定

网络用益犯是指网络使用人以非法获利为目的,对网络进行利用占用等犯罪等行为。依其手段的不同可分为:盗用网络行为和侵占网络行为。

(一)盗用网络行为的认定

互联网络将计算机技术与现代通讯结为一体,网络便成为大量信息的传输纽带,用户不仅可以调用网络进行通讯,而且可以从中获取信息经营各项业务,网络本身便成为特殊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同时也决定了它被盗用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