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小学数学中的环保教育十篇小学数学中的环保教育十篇

小学数学中的环保教育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6:21:27

小学数学中的环保教育篇1

环境保护是关系到人类生死存亡的大事。因此,保护环境已经是全球人关注的话题。“环境保护,教育为本”,通过学校的学科教学渗透环境教育越来越被人们所接受。而小学数学是一门以描述数量关系为基础的学科,也是一门宣传环保意识、渗透环境教育的重要学科。在小学数学中渗透环境教育,对于帮助学生从小掌握环境知识,培养正确的环境态度,树立保护环境的观念,发展环保技能,具有重要作用。

一、利用教材内在的环境教育因素渗透环境教育

九年制义务教育小学教材是集数学知识与多种教育因素于一体,图文并茂的一套好教材。其中,丰富的环境教育内容蕴含着教育学生热爱地球、保护环境的因素;它完全可以从育人出发,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有效的实现教育任务,掌握环境保护知识,发展环境保护技能,促使学生积极参加环保活动。

例如:第一册“第一课”――整洁的校园、红旗、绿树、鲜花、与小朋友的各项健康的活动和谐地组成一副美丽的图画,其实就是让学生从进校园的第一天的第一堂数学课就开始接受良好的环境教育,让学生懂得必须珍惜、爱护我们周围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爱护公共设施,不随地吐痰,不乱扔纸屑杂物等,使我们生活的环境多姿多彩、生机勃勃。让学生知道美好的校园环境需要我们大家共同来营造,爱护学校的花草、树木、教室、操场,是我们每个小朋友义不容辞的责任,从而潜移默化的使学生从小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

二、善于抓住教育时机渗透环境教育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应以学科教学为主,只要求渗透一点简单的环保知识,增强一点环保意识。但由于小学数学教材中的环境教育因素比较分散、比较隐蔽,要把数学教学与环境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就要求教师要抓住机会,把握好分寸,有针对性地利用教材,做到教学数学知识和渗透环境教育两不误。

例如:在一年级第一学期“数数”教学中,利用树的图片,既要教会学生如何数数,又要有目的地渗透环境意识,必须告诉孩子们:树是人类的朋友,因为它能吸收有毒气体、过滤粉尘、杀死周围的病菌,制造氧气调节空气,小朋友在树木茂盛的地方感觉空气特别新鲜。又如,用青蛙插图来教育学生青蛙是怎样辛勤劳动、捕捉虫子、保护庄家、为人类的生活做贡献的,从而激发学生保护青蛙的责任感。

再如,在教学“小树有多少棵”时,在教学中出现植树问题,可以及时向学生渗透植树造林的重要作用,积极鼓励学生参加植树造林活动。

三、利用数学实践活动渗透环境教育

环境教育不能只停留在认识宣传层面,而应落实的生活实际中。要将环境教育真正植根于孩子的心灵深处,必须依赖于学生的实践。所以在数学教学中必须十分重视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在数学实践活动中提高环境意识,培养其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环境问题的能力。

小学数学中的环保教育篇2

关键词:小学数学;渗透;环境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5-269-01

数学新课程标准提出,在对学生进行文化知识传授的过程中还应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科学教育、环境教育等,使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人。这就显示出了数学教师担任着向学生进行环境教育渗透的任务,这也集中体现了进行环境教育已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保护环境需要教育的支持。保护和改善环境关系到中华民族的存亡与兴衰,也取决于一代又一代人的不懈努力。不断培养和提高下一代的“绿色伦理”观念,是历史和社会赋予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的义务和职责。近几年,我校注重把环境教育渗透于各学科的教学之中,在“环境保护教育”方面办出了自己的特色,使保护环境成了全校每个师生的共识。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如何渗透环境教育呢?现结合教学实际总结以下几点:

一、挖掘教材,寻找环境教育内容

小学数学新教材在内容编排上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其在编排的过程中遵循了学生直观形象占主体的原则,设计了图文并茂的内容,大部分的教学内容均附有插图,通过插图来呈现所要教学的内容。教师若能准确地把握插图中环境教育因素,能使学生更易理解、接受。如:一年级小朋友从进学校第一天第一堂数学课,就要受到良好的环境教育。在“准备课”第2页上就看到环境优美的生活环境:1座大桥、2只蝴蝶、3幢楼房、4只彩球、5位小朋友、6朵白云、7棵松树、8个字(请您爱护花草树木)、9只小鸟、10朵鲜花……在学生练习数数的同时教育学生要爱护我们周围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爱护公共设施,不随地吐痰,不乱扔纸屑杂物等,使我们生活的环境多姿多彩,生机勃勃。第一册第10页和第17页的“校园一角”插图,让学生知道美好的校园环境需要我们大家共同来营造,爱护学校的花草、树木、校舍、操场、游泳池……是我们每个小朋友义不容辞的责任。结合熊猫、羚羊、松鼠、企鹅、白鹭、猴子等动物的插图,使学生知道动物是人类的朋友,所以我们要爱护身边的动物,特别是野生动物。

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的认识水平逐渐提高,接触到的事物越来越多,知识面越来越广,因此教师应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及接受知识的程度进行环境教育的内容也有所拓展,更加充实,从居住环境到校园环境,从自然环境到人工环境,从水、大气、土地到动、植物,从资源、人口到地球、宇宙,而教材中往往是以应用题的形式体现出来的。学生在解答相关应用题时潜移默化受到环境教育,从而保护环境的意识也逐渐升华。

二、留心统计数据,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

数学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数据及数学关系,教材的呈现仍然是通过应用题中的数据,以及与环境有关的事件,建立起了数学关系。教师充分利用讲解应用题的机会向学生进行环境教育是非常好的时机。教师应善于搜取当代社会与数学紧密联系的新颖信息,显得十分重要。这就要求我们平时广泛阅读书报,时时留心有关数据,以便在数学教学中适时提供环境教育的数据。如:环境与生活:

1、一个人平均每天呼吸14千克空气,是一天食物重量的10倍或饮水重量的4倍。

2、一公顷生长旺盛的草坪,每天可以吸收900千克的二氧化碳,放出600千克氧气。一个人平均每天要消耗250克氧气,呼出900克二氧化碳。照这样计算,一个人必须拥有一个教室大小的草坪,才能满足人体对氧气的需求。

环境污染的危害:

1、1997年12月中旬,急剧排放的烟尘和有毒气体使沈阳4天内有2000多人急性中毒。

2、1支烟产生的烟雾需一个房间的空气来混合,人才不会受伤害。

教师利用以上提供的信息,结合数据及数学关系向学生进行环境教育,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将知识教育与环境教育进行完美的结合,将环境教育渗透到知识教育中,效果十分明显。

三、不同的年龄段向学生进行不同环境教育的渗透

学生的身心发展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在逐渐加深,不同的年龄段呈现出不同的特征,因此,教师在进行环境教育渗透时也应注意到这一点,依据学生不同年龄特征,向学生渗透不同的环境教育内容。如:“地球上最大的洋是太平洋,它的平均深度是4028米,最小的洋是北冰洋,它的平均深度比太平洋少2718米。北冰洋平均深度多少米?”(第四册)。二年级的学生练习后,只须让学生知道海洋可向人类提供丰富的海产品,我们要爱护它。“黄海盐场每块盐田长100米,宽80米,500块这样的盐田占地多少公顷?”(第八册)这时针对中年级学生求知欲强的特点,可适当向学生介绍海洋是全球气候的调节者,是动植物的故乡,是资源的宝库,它需要全人类以最大的爱心去关心它、保护它。“地球表面的总面积有5.1亿平方千米,其中海洋面积有3.61亿平方千米,海洋的面积占总面积的百分之几?”(第十一册)随着年龄和知识的增长,这时可告诉他们:海洋是“21世纪人类的第二粮仓”,我们要开发和利用海洋生物、矿产资源,但在开发海洋的同时,又要特别注意保护和改善海洋资源和环境。一个系列的问题,在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时进行环境教育时缺呈现出了差异性,收到的效果却是相同的。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进行环境教育是可行的,也是必须的,教师应抓住教育时机,充分挖掘教材中潜在的环境教育内容,同时结合数学教学特点,向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渗透,使学生在增长知识的同时受到熏陶,逐渐增强环境保护意识。

参考文献:

小学数学中的环保教育篇3

一、巧用教材,适时渗透

环保意识的提高,要通过教育来改善,人们的思想意识,要从小抓起,学校作为教育的主要阵地,有着无可替代的巨大优势。

首先,我结合教材中环境教育的内容进行分类,结合身边近年来环境的变化,绿化面积的提高等一些具体数字,制订出相应的教学计划。为了把环境教育自然适度地渗透到教学中去,我主要从应用题中挖掘可渗透的内容,并找贴切的结合点,融于教学设计。如:在低年级学生练习数数的同时,教育学生要爱护我们周围的一草一木,爱护公共设施,不随地吐痰,不乱扔纸屑杂物等,使我们生活的环境多姿多彩,生气勃勃。又如三年级“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教学中,结合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牛、马、羊,蛇、蛙、鸟等动物,让学生学到了数学知识的同时,还使学生知道动物是人类的朋友,只有人与动物和谐相处,共同生活,地球才完整、美丽,所以我们要爱护身边的动物,特别是野生动物。还有通过举例介绍风景秀丽的桂林有多大面积,每天游客量,每天的旅游收入,让学生感受我国的大好河山秀美的同时,了解我国地大物博,物产丰富,引导他们的思维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

其次,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接受能力,从居住环境到校园环境,从自然环境到人工环境,组织开展数学知识的教学。教育学生爱护花、草、树木,爱周围的环境……类似这样的题目还有很多,虽然教学大纲上没有明确提出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但我想,面对现实社会,这种内容的问题会在学生做题的同时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有利于培养孩子环保保护意识,爱护动物、热爱大自然品行。

二、调查周围数据,融入课堂教学活动

社会飞速发展,信息量变化和信息传递的速度日新月异,因此,要在数学教学中自觉地、有目的地体现环境变化教育,高质量的生活享受,就要善于搜取当代社会与数学紧密联系的相关信息。一是平时广泛阅读书报,时时留心有关数据,以便在数学教学中适时提供环境教育的数据。如:收集植树对于我们有哪些益处?节约用水的好处?为什么要节约粮食,不浪费一粒米?为什么要减少使用塑料袋,杜绝白色污染?通过提倡低碳生活,你感受到哪些变化,对比相关数据,看看生活的变化有多大,从而了解环保、节约的重大意义。教师再出示以下题目供同学们做准备,以备课上使用:

1.树木就像空调机一样,每平方米的树木每天向空中散发5千克的水分,这样水分吸热而降低气温,那么1000平方米的树木可向空中散发()千克的水分。

2.你们知道一双一次性筷子,有多重?(5克);一棵树能产出多少双筷子?(5000双);我们学校一天要消耗多上双筷子?那么全县、全市、全省、乃至全国一天、一月、一年又消耗多少双筷子呢?这样得砍伐多少树木呢?每棵树木每天可以释放多少氧气,吸收多少二氧化碳?这些树木又会怎样呢?对我们的环境影响有多大呢?不算不知道,一算真是下一跳。通过你的认知进行核算数据,在活动过程中让学生受到教育,逐步影想和改变学生的生活习惯、增强低碳环保意识。

教学时结合学生的实际,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引发学生思考:这些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数字,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培养学生养成“爱绿护绿、节约环保、”的良好习惯,从而培养学生做保护地球的好公民。

三、开展绿色环保行动,提倡低碳环保生活

为了使学生充分了解环保,关注环保,参与环保,在教学中我注意融合数学课的教学内容,努力创造环保教育氛围,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进一步深化理解和应用的同时,向学生渗透环境保护意识,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如:在数学实践课中我们依据学生渴望对课本以外知识的吸收与理解,我们组织了“探索绿色世界”活动。这个活动是利用学生每个学期的社会实践时间,我们组织“绿色环保小队”去探索绿色世界,通过调查、总结、反馈以后,使学生惊奇地发现自己在日常生活中自觉不自觉地在制造着污染,破坏环境,让学生利用数学知识统计人们由于环保意识的浅薄所造成的损失与危害。教育学生从我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节约资源,减少垃圾,防止废弃物污染环境。这样就加深了学生对环保的理解。

小学数学中的环保教育篇4

一、利用活动渗透环保

在教学中,教师应融合数学课的教学内容,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进一步深化理解和应用,借此向学生渗透环境保护意识,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如在数学实践课中,我们依据学生渴望对课本以外知识的吸收与理解,组织了“搜索绿色世界”活动。这个活动是利用学生每个学期的社会实践时间,组织“绿色环保小队”去搜索绿色世界,通过调查、总结、反馈以后,使学生惊奇地发现自己在日常生活中自觉不自觉地在制造着污染,破坏环境,让学生利用数学知识统计由于人们环保意识的浅薄所造成的损失与危害,教育学生从自己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节约资源,减少垃圾,防止废弃物污染环境。这样就加深了学生对环保的理解。环境意识的形成必须依赖于学生的实践,而且只有在他们的实践中才能表现出来。如果没有接触过协调环境关系有关的活动,那么“热爱环境,保护环境”只能是一句空话。所以,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必须十分重视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在数学实践活动中提高环境保护意识,培养利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环境问题的能力。最好的方法是在小学数学中引进生活中的实例,教师通过呈现和处理数据,特别是学生耳熟能详的内容,能够更加尖锐地反映环境问题,使学生意识到解决环境问题的紧迫性。

二、利用教材渗透环保

由于小学生无论在生理或心理方面都处在逐步发展阶段,他们的思维也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他们的认识活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具体直观的感知。所以新编小学数学教材图文并茂,有80%以上的插图都蕴含着丰富的环境教育内容,准确地把握插图中环境教育因素,能使学生更易理解、接受。如:一年级小朋友从进学校第一天第一堂数学课,就要受到良好的环境教育。在“准备课”第2页上就看到环境优美的生活环境:1座大桥、2只蝴蝶、3幢楼房、4只彩球、5位小朋友、6朵白云、7棵松树、8个字(请您爱护花草树木)、9只小鸟、10朵鲜花……在学生练习数数的同时,教师要教育学生爱护我们周围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爱护公共设施,不随地吐痰,不乱扔纸屑杂物等,使我们生活的环境多姿多彩,生气勃勃。第一册第10页和第17页的“校园一角”插图,让学生知道美好的校园环境需要我们大家共同来营造,爱护学校的花草、树木、校舍、操场、游泳池……是我们每个小朋友义不容辞的责任。结合熊猫、羚羊、松鼠、企鹅、白鹭、猴子等动物的插图,使学生知道动物是人类的朋友,地球上不能只有人类,野生动物灭绝之时,就是我们人类灭亡之日,所以我们要爱护身边的动物,特别是野生动物,同时知道熊猫是我国的国宝,东北虎、亚洲象、中华鲟等是我国一级保护动物,目前它们濒临绝迹。

三、利用实践渗透环保

为了使学生充分了解环保,关注环保,参与环保。在教学中,我还注意融合数学课的教学内容,努力创造环保教育氛围,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进一步深化理解和应用,据此向学生渗透环境保护意识,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例如:教学“统计表”后,我让学生利用自己家里的每月水、电、煤气费的数据制成统计表,从节约资源、能源这个角度启发学生,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为了使学生进一步了解统计的意义和作用,我还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搜集资料,让学生根据实际调查的有关数据资料进行整理,制成统计表,并根据所绘制的表说出有关问题,分析有关问题。

四、利用实验渗透环保

小学数学中的环保教育篇5

【关键词】小学数学;法制教育;渗透;素材

小学数学课堂渗透法制教育教学创设情境不仅要考虑现实的真、儿童的真、更要考虑法制知识的真。小学生的学习带有浓厚的情绪色彩,对熟悉的生活情境,感到亲切有兴趣,我们就从他们的熟悉而听闻的生活中提取情境,使学生感受到今天在课堂中学习的法制知识正是来自于生活之中,激发起学习法制知识的兴趣。小学数学课堂渗透法制教育教学情境真实的才是最可贵,简单的才更有效,自然的才是学生想认识的。那么,小学数学教育教学中如何更好地渗透法制教育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教师必须充分认识学科渗透法制教育的重要性

邓小平曾说过“教育要从娃娃抓起”,法制教育也应该如此,“在青少年中加强法制教育是依法治国的带有长远性、根本性的工作,要持之以恒地抓下去”。学科渗透法制教育对学生来说是最直接、最实用、最基本的途径,所以作为教师,必须统一思想,提高对于学科渗透法制教育的认识,以便开展好学科渗透法制教育工作,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二、充分挖掘数学教材中法制教育的素材

教师要根据学科教学的规律和特点,认真钻研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潜在的法制教育素材,寻找法制教育的渗透点,把法律知识自然融入到教学中,既不能把数学课上成法制课,也不能漠视教学内容中蕴涵的法制教育因素。

例如,在一年级下册《认识人民币》教学中通过展示各种面额的人民币,并配以图片进行形象的说明,指出它们的特征和防伪标志,能够帮助学生认识人民币,体会人民币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此时有机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币管理条例》的相关内容,不仅能使抽象的法律条文形象化、实用化,还充分调动了学生初步学习法律知识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又如,三年级学习轴对称图形时,第59页第五题:国旗是一个国家的象征,你能在下面国家的国旗中找出哪些是轴对称图形吗?在这儿可以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法》及相关内容,让学生知道国旗的简单知识,进而形成守法、爱国的思想。

三、结合生活实际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之上。”鉴于此,在渗透法制教育时应当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联系生活实际。

例如,教学二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中的例题:某校二(1)班有36人,二(2)班有38人,准备合乘一辆核载70人的客车,行吗?学生用已有知识解答后,教师指出:有的同学认为,只多5个人,挤一挤就可以乘一辆车了,可以吗?师生共同讨论:客车超载会有什么后果?此时,课件出示相关资料:2009年10月28日,贵阳市发生翻车事故,造成11人死亡,15人受伤,翻车车辆核载19人,而车上却坐了28人,出现了严重的超载现象。就此,可小结指出:客车超载,会引起非常严重的交通安全事故。借此向学生介绍《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的相关内容,希望同学们外出时不要乘坐超载的客车,注意保护自己的人身安全。

又如,三年级学生学过简单的统计,其中有一道题为:站在马路口,统计在一分钟内通过的各种车辆的数量。在带领学生去统计前,首先要对学生进行安全知识和遵守交通法规的教育,到达现场后再对学生进行反面教育,假如在不按红绿灯的指示下行驶,就是不遵守交通法规,然后对可能出现的后果进行设想。学生通过设想与讨论后,一致认为:遵守交通法规不但是对别人负责,更是对自己负责。此时,教师就可以有机地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使学生明白遵守交通法规的重要性。

四、在教学情景、问题设计及游戏活动中渗透法制教育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向学生充分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

例如,教学一年级上册第六单元“6~10的认识和加减法”时,可以引导学生观察情景图“热爱自然、保护环境”,通过观察图中小朋友的活动,使学生知道:图中优美的环境是通过大家热爱和保护得来的;小朋友参加植树活动是为了保护环境;每个小朋友都要学会保护周围的环境,从而向学生简单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又如,在教学六年级《认识百分数》时,教师可将征收个人所得税的税率计算方法设计成作业题,融入到学生所学知识中,从而对学生进行税法教育。亦或在教学统计时,可以让学生收集身边需要利用法律武器解决的问题,如父母虐待孩子、非法开办网吧、商店出售“三无”食品等,把这些问题编成统计资料,这样在学生学习掌握知识的同时,适时渗透了相关的法制教育。

五、创设问题教学情境,渗透法制教育

小学数学中的环保教育篇6

一、调查方法

1.调查时间及对象

调查时间选择在2012年4月。调查对象为南充市几所具有代表性的中小学的学生,包括高中4个班200人、初中4个班200人和小学4个班200人,总计600人。

2.调查问卷的设计

调查问卷的设计包括内容设计和答题方式设计。调查问卷的内容主要包括知识、意识和行为3个方面。知识主要包括对环境保护相关知识、环境问题相对重要性的认知等;意识主要包括解决环境问题的途径及我国目前的环境状况的态度等;行为主要包括与环境保护相关的实际行动。调查问卷的答题方式包括单选和多选两种,共计20个问题。

3.调查方法

为保证问卷的回收率和准确性,问卷由班主任亲自发给学生,并提醒学生认真对待,统一进行问卷收集。共计发放问卷600份,回收581份,在回收的问卷中有49份因缺失信息过多而被剔除,最终进入分析的有效问卷为532份,占发放问卷总数的88.7%。为确保分析的客观性和普遍性,本研究注意调查对象的不同,包括性别、年龄和专业3个方面,在年级上涵盖了5个年级。统计信息录入excel软件后,用SpSS软件分析其分值和问题答案分布情况。

二、结果与讨论

此次调查的结果按两部分进行统计分析。对前10题进行打分统计,每题10分,总分100分;对后10题进行分别统计。最后,从环境知识、环境意识和环境行为3方面分析结果及其原因。

1.环境知识

本次问卷调查中的环境保护相关知识包括环境的概念、环境污染、环境公害、生态知识、环保组织与活动等内容。本次问卷收回后,对532份有效问卷进行了分类整理,其调查分析结果见表1。统计结果表明,平均得分最高的是高中生,为75.7分,初中生次之,为72.7分,最低的是小学生,为56.0分。虽然高中生的平均得分最高,但其不到80分。小学生的平均得分不足60分。

表1环境知识调查统计结果

图1各年级男女得分情况

从图1可知,高中男女生得分分布最高的分数段均为80~100,男生占29.5%,女生占20%。初中男生得分分布最高的分数段为80~100,占56.8%;女生为60~80,占23.7%。而小学生得分分布最高的分数段男生为60~80,占21.8%,女生分布最高的分数段为

2.环境意识

为了反映环境问题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问卷中包含了4个社会环境问题,要求被调查者选择出自己知道的问题。调查统计结果见表2。

表2环境意识调查统计结果

从表2可以看出,高中生、初中生、小学生都认为“生态破坏”是当前我国最主要的环境问题,比率为15.0%~24.0%,与朱爱辉[4]等人调查的结果一致。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由于学生在平时的生活中常会接触到植被破坏、水土流失等生态环境问题。对解决我国目前环境问题的主要手段,高中生、初中生、小学生一致认为主要依靠教育来提高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从而改善我国的环境问题。这与之前调查得出80%的人认为主要依靠公众来解决的结果是一致的。对环境问题严重性调查发现,绝大多数学生认为严重。环境意识调查结果较为分散,表明中小学生的环境意识还很薄弱,需要加大对环境教育的力度,从而提高学生的环境意识。

3.环境行为

在这次调查中,针对个人日常的环境行为设置了3个题目,学生对这3个问题的选择结果见表3。

表3环境行为调查统计结果

注:本题为单选,少数学生未作答

从表3可以得出,高中生70%以上是使用食堂提供的餐具,只有极少数的学生使用一次性碗筷。初中生47.2%使用食堂的餐具,但是初中生中使用食堂餐具的人数比率低于高中生,而初中生中自带碗筷的比率也占了相当一部分,远远高于高中生。这可能是由于高中生的学习比初中生紧张,因此高中生觉得自带碗筷较为麻烦,于是愿意使用食堂的餐具。而小学生大部分是自带碗筷。

对于在超市购物时是否使用购物袋,高中生、初中生及小学生50%以上选择了是。这说明中小学生对塑料污染环境的认识还不够,需要加强此方面的教育。对是否记得人走关电的回答,高中生、初中生及小学生大部分选择了是,表明中小学生在这方面的行为是很好的。从这两个问题可以看出,中小学生的环境行为与其从小的行为有很大的关系。因此,提高公众的环境意识需要从小开始培养。

从表4可以得出高中生、初中生主要通过网络来了解环境保护,小学生则主要是在课堂上学习。这说明高中生和初中生了解问题的方式更加广泛。调查还得出中小学生大多数是从小学就已知道环境保护了,而且都认为从小学开始开设环境教育课程是很必要的。

表4获取环境知识的时间及途径分析

三、结论及建议

本次调查得出如下基本结论:(1)南充市中小学生的环境知识较差,男生好于女生,高年级好于低年级。(2)南充市中小学生的环境意识较低,大多数学生认为环境问题严重,最主要的环境问题是生态破坏,解决环境问题的主要手段是教育。(3)南充市中小学生环境行为较好,注意节约用电、不使用一次性筷子等。

为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环境意识,针对调查所发现的问题提出以下建议[5,6]:(1)开展课堂环境教育。开设必修课和选修课,也可通过课程渗透、召开主题班会的方式开展环境教育。(2)加强校园环境文化建设。开展环境知识讲座、环境知识竞赛、环保图片展览或组织学生观看环保公益电影等,向学生宣传环境保护,提高他们的环境意识。(3)落实环保行动。学校组织参观环保教育基地,开展暑期环保社会实践活动。

参考文献

[1]陶文娣,王会,王瑾芳.北京市大学生环境意识调查与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4,24(1):130—134.

[2]刘舒敏.大学生环境意识调查研究—以湖南长株潭为例[J].中国成人教育,2011(24):102—103.

[3]万旭荣,张晨.乌鲁木齐市绿色学校学生环境意识调查与分析[J].新疆医科大学学报,2008,31(1):1542—1545.

[4]朱爱辉,贾竟波.大学生生态意识调查研究—以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大学生为例[J].中国校外教育,2010(7):14—15.

小学数学中的环保教育篇7

关键词:小学数学德育教育

一、在教材中挖掘德育素材

数学教材本身就明确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为完成知识教学,能力培养的任务,在教学实践中不仅要运用一定的方法、技巧,同时也要根据教材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例如:在教学20以内进位加法部分用数学的内容时,我们可以在引导学生数小动物的时候对学生进行保护小动物,当一个文明礼貌的小观众等思想教育。再如学校组织植树活动,小明栽了9棵树,小红栽了8棵树,一共栽了多少棵树?并从中贯穿,着对学生多种思想品德教育,其一进行热爱劳动教育,其次进行保护生态环境的教育,从小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由此可见,一幅用数学所包含丰富的思想内涵是非常深广的。作为教师应该深层熟悉理解,挖掘教材其中的德育因素,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

二、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

课改后的数学课本中都有很多情境图,本身就蕴涵着丰富的德育资源。第一册教材的第一课是新生入学情境图,教学时不仅要培养学生观察的兴趣,更重要的是要让孩子们明确他们已结束幼儿园生活,从今天就是一年级的小学生,从中培养他们树立小主人的荣誉感,同时教育他们初步明确遵守“小学生一日常规”,进行尊师、爱校、团结、守纪的教育。如在教学《比多少》一课时,我就充分利用情境图,让学生仔细观察,想象,然后编一个故事。学生都争先恐后编出了非常有趣的“小猪帮小兔一起造房子”的故事。教师适当点拨,如果没有小猪的帮忙会怎样呀?学生各抒己见。这样学生自然而然的身受乐于助人的思想教育。又如,在教学《认识钟表》一课时,教师编一个小故事:聪聪小朋友的一天时间安排表,让学生讨论合理性,使学生深受珍惜时间、热爱生命的教育。新教材的情境图中,故事丰富多彩,适时而合理地利用情境故事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渗透了思想教育。再如教学《6、7的认识》时,教材本身就是一个大扫除的情境,让学生在数数的同时展开对图上小朋友的讨论,使其深受爱劳动、讲卫生的教育。在教学《8、9的认识》时,教材本身就是一幅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环保教育图片,让学生讨论图上的小朋友都是怎样保护环境的,我们平时又应该怎样做?使学生领会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增强环保意识。再如《11到20各数的认识》一课的主题图是一幅对学生进行交通常识教育和自觉遵守交通规则教育的情境图。

三、在合作学习中渗透德育

教师在教学教程中,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比如通过探究性学习、合作交流等方式。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这种学习法共享一个观念,就是让学生们一起学习,在一个小组中相互交流,从而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和培养学生之间的交际能力;又可以从中培养学生树立既要为别人的学习负责,又要为自己的学习负责,正是在这样合作交流学习中学会尊重他人,学生在既有利于自己又有利于他人前提下获取知识。在这种情景中,学生会意识到个人目标与小组目标之间是相互牵引的关系,只有在小组其他成员都成功的前提下,自己才能取得成功。还可以让他们从小养成正确地、全面地看待他人的习惯。

四、在生活化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

数学教学中的品德教育更应充分把握好学生的好奇心理,才能收到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效果。如在一年级《认识人民币》教学时,对学生进行爱护人民币的教育,使学生明确人民币除能货币交换而更重要的是它代表着我们的祖国,爱护人民币便是热爱祖国的表现;同时通过讲述张高谦哥哥用竹筒制作储蓄罐把零花钱积攒起来,买奶粉为集体喂养小羊羔……和雷锋叔叔省吃俭用把节约攒下的钱捐给灾区人民等故事,对学生进行勤俭节约的教育。

五、培养良好学习习惯德育渗透

数学课上,教师和学生的示范作用以及老师对学生的严格要求,是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主教学时,教师还要针对所教班级学生的特点提出不同程度的要求。例如:从涉及到卫生常识的上课作业“三个一”要做到入手;又如:要求低年级学生在听课、写字时要有正确的姿势,回答问题要说完整话,写作业时字、运算符号要写工整,计算要正确等。对上课认真听讲,学习认真刻苦,作业正确、整洁,思考问题机智灵活等方面的同学,教师要及时表扬,同时利用活动课讲一些领袖小时候是怎样认真学习的故事给学生听,为孩子们树立学习的榜样。

小学数学中的环保教育篇8

《数学课程标准》虽然没有像《语文课程标准》那样把“人文性”作为课程的性质和重要功能来定义,但它提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它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这就强调了数学教学的全面性与综合性。小学数学作为小学生最主要的知识和信息来源之一,知识教学并不是其全部内容,思想道德、情感态度、价值观等人文教育也应成为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和目标。

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十一册68-69页“求比一个数多(或少)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例4: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野生丹顶鹤,2001年全世界约有2000只,我国占其中的 ,其他国家约有多少只?

例5:人的心脏跳动次数随年龄而变化。青少年每分钟约跳75次,婴儿每分钟心跳的次数比青少年多 。婴儿每分钟心跳多少次?

教学中,我们大多数教师习惯从数理逻辑来看待这一教学内容(例4、例5),关注的是题目中的数量关系,引导学生画出线段图,进而探究例题的不同解答方法,对比解题方法的区别和联系,从而实现对“求比一个数多(或少)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题型的概括和认知。优秀的老师可能在算法多样性上做得更好,除教材中的算术方法还有列方程解答、用按比例分配解答等。但往往被我们忽视的问题是例4和例5所蕴涵的人文性内容,例4给我们提供了一个“保护自然、保护环境、保护动物”的现实性教育课题;例5给予我们初步的关于“心跳的生理知识”,我们也可以深入了解和认识更多的有关心跳的知识。由于传统的学科本位思想定势的影响,使这些宝贵的教学素材往往失去其人文教育功能。

我在教学中做了一些尝试,下面摘取几个片段供大家批评指导。

一、例4教学片段。

1.出示信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野生丹顶鹤,2001年全世界约有2000只,我国占其中的 。

提出问题:①从以上信息中你有何感想?②你能根据以上信息提出一些数学问题吗?

2.汇报交流:对①学生谈出了许多感想,下面仅选几例。

曹琛绪:野生丹顶鹤太少了,我们必须赶紧想办法保护,想办法多繁殖。

金庞:一级保护动物还有“国宝”大熊猫、扬子鳄、金丝猴、东北虎……

徐艺丹:野生丹顶鹤虽然太少,但我国占其中的 ,我们太幸运了。

孙明辉:我们首先要保护好环境,野生丹顶鹤少就是由于它的生长环境受破坏造成的,爱护动物要从保护环境开始……

吴燕国:我们不仅要保护这些珍稀动物,还要保护我们身边常见的小动物,(师问:为什么?)因为珍稀动物开始也是很多的,就是由于保护不好才成稀有动物的,我们身边的小动物如果保护不好,将来也可能会成为稀有动物(全班鼓掌)。

3.教师小结:通过例4的学习我们不仅掌握了“求比一个数少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的解答方法,同学们还谈到了保护动物、保护环境的重要性,你想了解更多的“动物知识”你们有什么好的保护动物、保护环境的办法,请你课后继续探究,这也是我们本月份的一项“调查与实践作业”。

小学数学中的环保教育篇9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2-0161-01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进行小学教学有效性的提升是当前教育研究的热点环节之一。小学数学教学是整个数学教育中的基础环节,同时也是在小学教育阶段知识传播的重要渠道之一。小学数学教学中主要的评价角度有两个方面,一是教学效果;二是教学效率,小学数学教师在进行数学教育的过程中应当对于这两方面进行积极考量,加以综合型权衡,全面提升小学数学教育水平,提升教育教学的有效性。

1.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内容概述

在进行小学数学教学的研究分析当中,有效性分析是其中重要的一环,数学教学的有效性并非一个静态的测量维度而是一个动态的发展型概念,在不同的教育环节当中,对于小学数学教育有效性的理解也有所不同,执行的范式也因此而有所不同。

2.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2.1数学教学流程呆板,教学思路缺乏灵活性

在小学数学教学的实践中,往往存在小学数学教师仅仅根据备课内容进行教学流程的设计和推广,根据书本上的教学方案进行设计,没能很好地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发挥,导致了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照本宣科的现象,导致了教学流程的代办,一成不变的教学模式虽然能够基本保障教学的质量,但是很难满足学生的具体实践需求,完全形成了以教学方案为核心并非以学生本身为主体的恶性循环。[1]想要提升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性,就必须坚持将学生的需求和思维动态放在中心位置,在教学实践中引导学生的数学思维,将学生的被动学习模式转化为主动学习意识。

2.2合作学习落不到实处,讨论问题流于形式

当前,小组学习已经不是一个新的理论模式,在我国也有比较广泛的实践,但主要问题就在于合作学习落不到实处,进行数学问题的讨论也大多流于形式,在教师进行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指导的过程当中,主要重视表达的形式而非表达的内容、表达的质量和效率,这就导致学生体会不到小组学习的乐趣,也很难实现最为优秀的学习效果。

2.3教学安排不合理,时间浪费现象多发

在进行教学计划的总体安排当中,应当根据其不同的重要性来进行时间的分割。对于教学和巩固两个环节进行合理完善,同时留出一定时间进行答疑。然而在实践过程中,很多教师在进行课程教学中将大量精力投入在导入课程当中,导致时间浪费,小学生进行自由练习和巩固的时间不足。

3.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性的策略探讨

3.1建立科学明确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的设立是教学有效性提升的基础性手段之一,也是教学的灵魂所在。在进行教学目标设置的过程中,应当对于学生知识掌握程度和思维能力进行重点分析,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要求进行科学明确的教学目标设定。这样才能保障教学目标的落实情况,保证学生知识的增长和能力的提升。

3.2建立完善积极的学习气氛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学作为一门抽象性较强的学科,学生在进行接受过程中存在一定难度,作为教师应当建立起完善积极的学习气氛,进行良好的情景设置,采取情景教学的模式推动学生对于相关数学概念的理解,这样能够令数学学习有效性得到提升。在进行学习气氛建立的过程中,应当建立起贴近生活的氛围,令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数学基础知识,提升教学的有效性。

3.3加强师生互动渠道和方式

在进行数学教学的实践中,教师应当提升师生互动的渠道和模式,这样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令学生能够积极思考问题。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提问就是师生互动的良好而又便捷的渠道,富有针对性的高质量提问能够启发学生思维,集中学生主义理论,加深学生对于数学问题的理解。

4.结语

总而言之,随着我国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对于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性的重视程度也在不断提升。想要提升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性,需要从制定科学明确教学目标、建立完善积极学习气氛和加强师生互动渠道这三个方面入手,在学生视角下进行数学教学的实施,才能保障小学数学的有效性得到科学合理保障。

小学数学中的环保教育篇10

被分配到*镇第一小学任教,现担任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工作,并兼任三(1)班班主任。在过去的一学年里有苦、有甜,而更多的是思考!不过在与学生们一起相处、教学相长过程中,也着时有不少的收获。现把这一年的教育教学工作中的点滴经验介绍如下: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一个人积极完成一件事物的重要前提和条件。三年级小学生年龄还比较小,稳定性较差,注意力容易分散。要改变这种现象,必须使小学生对数学课产生浓厚的兴趣,有了对学习的兴趣,他们就能全身心地投入学习中。那么,怎样才能使使他们产生学习的兴趣呢?首先,“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新授课,练习课更加讲究方法。新授课中,我们可以和学生建立平等的地位,象朋友一样讨论教学内容,走进小朋友的心里,使他们消除心理障碍和压力,使“要我学”转变成为“我要学”。在练习课上,利用多种多样的练习形式完成练习。可以请小朋友当小老师来判断其他同学的答案是否正确;或者通过比赛形式来完成。对于胜出的小组给予红花或星星等作为奖品,这样促进学生的兴趣和自信心。其次,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创设问题情景是在教学中不断提出与新内容有关的情景问题以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思考,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的有效方法,也可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信心。我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时,如果为了画一画长方形和正方形,那不是难事。但这部分的教学,更重要是结合情境,感受长方形和正方形,理解它的意义,使学生看得着、摸得到、用得上,培养学生得空间观念、观察想像力和探索问题得能力。所以,从一开始让学生在教室里找长方形和正方形,整个课自始至终,由近到远都与生活实际、情境问题密切地结合,使学生一次次、一层层地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以及与长方形和正方形有关地简单问题。因材施教,减少坡度,保持兴趣。减少坡度,这一点对差生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差生就好象公路上的烂残车,不堪负重,如何使这部烂残车平稳地行使呢?就是让他们选择比较平坦的道路上行走,坡度大的路只能使这部“烂残车”抛锚,打击学习的信心,这一点作为教师是值得注意的。

2.设计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实践活动。三年级学生掌握的数学知识不算多,接触社会的范围也比较窄。因此,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出“有多重”的活动形式。让学生通过测量自己带来的物品的重量,加深对重量单位的理解。在举行这个活动的时候,同学自己互相量,互相看,多让他们参加实践活动,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3.结合基础知识,加强各种能力和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在重视学生掌握数学基础知识的同时,也发展他们的智力,培养他们的判断、推理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例如:教学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时,先引导学生观察所比较的数的位数是不同的还是相同的,再根据位数的多少或最高位上的数的大小来判断所比较的数的大小。教学数的读、写法时,在举几个例子之后,引导学生总结读、写数的法则,这个过程本身体现了归纳推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