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农民专业合作社调研十篇农民专业合作社调研十篇

农民专业合作社调研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6:21:38

农民专业合作社调研篇1

一、我乡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

目前,全乡已发展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77家。按行业划分:种植业58家,畜牧业16家,其他3家,今年新增51家。加入各类专业合作社的农户有7993户。经营形式主要有以下2种:一是“合作社+专业大户+农户”。主要通过作为骨干成员的专业大户开展生产示范和流通经营,为农户提供间接服务。二是“合作社+基地+农户”。合作社通过、协调和规范农户的生产经营活动。通过合作社的运作模式,农民收入逐年增加,合作经济组织也不断状大。按照利益联结机制,紧密型合作社占24%,松散型合作社占76%。

二、我乡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主要做法

一是认真学习,广泛开展宣传发动和培训。乡里多次召开会议研究部署,以宣传发动、培训人员、学习法律法规为突破口,解除农民的种种顾虑,使之充分认识入社的好处,办社的意义。分类指导,制定规划,建立各类合作社培训班,指导农民办社、入社,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二是加强内部管理,构建科学的运行机制。为了解决合作社合作水平低,内部运作管理不规范的问题,我乡坚持“自愿、民主、互助、平等”和“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基本原则,重点做到四个方面:即有一个可行的示范章程,有一个良好的运行机制,有一个严格的管理制度,有一个合理的利益分配方法。并做到三个坚持,即坚持民主办社;坚持入社自愿;坚持以农民为主体。

三是完善规范。“按照先发展后规范,边发展边规范”的要求抓好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建设和管理。按照标准完善合作社的章程,财务制度,议事规则,发展规化,落实合作社的基地,明确合作社的责权利。建好一批规范的合作社。如修学花生购销合作社、新科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沙园果蔬专业合作社等。

三、农民专业合作社发挥的作用和成效

(一)促进了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农民专业合作社适应市场经济要求,以市场为导向,实现了农村资金、技术、劳动力、土地等生产要素的合理配,聚合分散的农村生产力,使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更加合理和优化;同时,合作社通过为农民进行购销服务、传递市场信息、指导农民种养品种的调整,有力地促进了专业生产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

(二)加快了农业标准化和产业化步伐。农民加入到专业合作社后,从品种的引进、生产、管理、包装和销售所有环节都要求统一进行,既促进农产品生产的规模化、标准化,又极大地降低了单个农户所承担的生产成本和市场风险。其中,花生种植合作社具有广阔市场前景,小户生产无法起到做大做强的效果,但农户组成合作社或协会后,通过示范引导,统一加工程序,极大的提高产品附加值,逐步形成乡特色优质产业。

(三)推动了农民和农村经济健康发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户是否顺利进入市场,直接影响着农民的收入。作为一家一户的家庭经营,农产品很难打通市场销路,而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组织农户,能发挥组织协调作用,能在带领单家独户进入市场方面发挥着独特的桥梁和纽带作用,促进了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提高了农民收入。

(四)吸纳劳动力就业,维护了社会稳定。大大减少了由无业人员引发的偷盗、抢劫、打架、斗殴等社会问题,维护了农村社会的稳定。

四、合作社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制约因素

近年来,我乡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已取得明显成效,但还存在着许多突出的矛盾和问题,需要认真加以分析和解决。

1、组织规模偏小,带动作用有限。农村专业合作社绝大多数规模较小,自身经济实力不强,会员与合作社之间联系不够紧密,没有形成真正的利益共同体。出现合作社建设急在乡上、冷在户里的被动局面。大部分合作社是发起人为获得政府扶植资金或地方政府为合作社建设任务而成立的,它们没有起到任何实质意义。作为专业合作社,应该围绕产前、产中、产后切实为会员提供市场信息。但是我乡的一些专业合作社,受信息闭塞、管理不规范等因素的影响,给会员提供的支持少,增产增收效果不太明显。合作社本身由于没有带来较好的作用,其影响力、号召力越来越小,会员也相应减少,这样就导致不良循环,阻碍了合作社的发展壮大。

2、制度不够完善,管理不够规范。有的合作社没有制定章程和具体管理制度,有的合作社成员合作意识不强,只愿利益均沾,不愿风险共担,社员之间诚信度不高,还有一部份合作社只是挂名成立了实际没有起到任何作用。

3、发展资金不足。合作社唯一的资金来源便是入股农民自筹,但受农民保守思想的佐使,大都是见利后方愿出资,一个合作社全靠农民自发筹集实属很难。

4、成员意识有待提高。大多数农户的市场意识、合作意识、经营意识不强,科技文化管理素质低,观望心理较强。

五、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的几点措施和政策建议

1、抓样板。要加快农村专业合作社发展,首先必须建立样板,抓好典型示范,让农民看得见,摸得着,见到实实在在的效益。要坚持典型引路的方针,及时总结先进经验和做法,加大创新力度,认真抓好典型的培育、宣传和推广工作。

2、抓规范。在按照先发展后规范、边发展边规范的要求,抓好农村专业合作社的建设和管理。合作社一旦建立起来,要使其逐步走向规范。合作社在成立之初可以利用订单农业等合同方式保证农民利益,在发展壮大以后,应逐步使合作社与农户结成紧密的利益共同体,建立起公平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以增强农村专业合作社实力,提高抗御各种风险的能力。

农民专业合作社调研篇2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在全面实行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农民专业合作社不仅创新了农村经营管理体制,推进了农业产业化进程,也是带领农民共同致富的载体,是一种新的集体经济形式。

我区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尚处于起步阶段,它的存在与发展还很不成熟。从自身发展和外部环境来看,还存在许多困难和问题,具体表现为:

一、自身综合实力不强

目前,全区现有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无论在规模、数量还是功能作用的发挥方面,仍处于低层次。一是规模小,经济实力弱,服务功能差。缺乏配套的收购场地、仓储、冷库及加工设备等硬件设施,只能出售初级产品,无任何产品附加值;二是缺少高素质的带头人。从各地发展较好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来看,主要是有一个优秀的懂经营、善管理并有较高威望及组织协调能力,同时又有奉献精神的带头人。现实农村中,具备上述条件的带头人太少;三是产销衔接不紧密。一般停留在产前的优良种子提供、产中的技术服务,对于产后的销售服务、市场开拓、产品加工、营销策略等方面涉足太少。专业合作社与社员之间、与农民之间,还没有真正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关系;四是缺乏品牌培植意识。目前,区内的专业合作社自身没有统一的生产技术和产品质量标准,更谈不上产品的商标注册,也没有积极申请省级以上无公害农产品和绿色农产品的认证工作,很难赢得市场信誉,加上广告宣传不到位,市场竞争力处于下风。

二、外部环境不适应

一是思想认识不统一。一些农村基层干部对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重要性以及专业合作社在农村工作中的地位作业还认识不足,甚至对专业合作社的概念都不清楚,误认为搞合作经营又回到过去计划经济的老一套。因此没有把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农村改革和经济发展的一件大事来抓;二是扶持力度不够。有关部门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生产技术指导、产销信息获取、周转资金信贷及专项资金补贴等职责不清、协调不够,甚至互相推诿,影响了农民办社的积极性。

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是三农工作的重要抓手。有关部门要认真履行职责,加强指导、扶持和服务,使我区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在农业产业化有长足的发展和进步,形成地方产业带,带动一方农民走上共同致富的道路。为此,特提出如下建议:

一、政府各级组织特别是涉农部门要多渠道、多形式的开展宣传、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宣传农民专业合作社在适应农产品市场化所起到的客观作用,宣传典型的成功经验,形成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要使农民群众清楚专业合作社的含义和性质:在合作方式上,坚持实行统分结合,双层经营,不改变家庭承包经营制度;在组织管理上,坚持自愿结合,民主办社,任何组织不得干预合作社的正常经营管理活动;在办社宗旨上,对内以服务为宗旨,对外以获取最大利润为目标;在利益分配上,让合作社成员充分得到实惠,真正实现“利益共享、风险共担”。

二、明确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原则。专业合作社的发展首先须有一定的产业基础。我区各乡镇的传统产业,比如樟山镇的牛皮、松籽;长塘镇的空心菜籽;兴桥镇的黄牛;曲濑乡的花生、芝麻;禾埠乡的饽芨、莲藕等等。围绕当地主导产业办社,要有特色,突出一个“专”字。其次要根据当地的产业基础,善于引导和依托农村的种、养殖能人,在有关部门的指导、扶持下,带动周边群众,走专业合作化道路。三是要坚持创办条件,讲究质量,形成统一品牌和规模效应,提高竞争功能。

农民专业合作社调研篇3

[关键词]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问题研究

[中图分类号]F3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650(2017)02-0011-02

自2007年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和2010年10月1日《安徽省实施办法》颁布实施后,蒙城县委、县政府始终高度重视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的培育和发展,通过宣传培训、政策扶持、分类指导、示范带动等措施,有力地推动了蒙城县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又好又快发展。

1蒙城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基本情况

截至去年下半年,蒙城县在工商部门登记注册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达2062家,其中,部级示范农民专业合作社5家,省级示范农民专业合作社11家,市级示范农民专业合作社85家,县级示范农民专业合作社社135家,参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农舫稍贝13.1万户,占全县农户总数的47.3%,平均每个行政村有7.5个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出资总额9.86亿元,货币出资占出资总额的90%以上,加入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农户成员年收入普遍比非成员农户高30%以上。蒙城县家庭农场工商注册876个,县农委认定1017个,市级示范家庭农场43个,县级示范家庭农场65个。

1.1主要做法

1.1.1宣传培训引导发展。蒙城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就深入学习、宣传和培训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和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的有关政策法规,多次进行安排部署,充分利用电视、报纸、广播、互联网等媒体和培训基地,通过开辟宣传专栏、发放宣传资料、张贴宣传标语、组织知识竞赛、举办讲座和培训班等多种形式,开展政策培训;充分利用新型农民、阳光工程、农村实用人才培训等渠道开展法律法规培训,培训农民专业合作社辅导员、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及管理人员2万人次。通过广泛宣传培训,全县上下形成了鼓励、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发展的良好氛围。

1.1.2政策扶持激励发展。为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健康、有序发展,蒙城县制定出台了一系列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扶持和优惠政策。“十二五”以来,财政、农业、农开、扶贫、农机、畜牧等部门,依法将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作为项目实施主体,交通、工商、税务等部门制定了对应的优惠政策,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发展。

1.1.3完善服务提升发展。为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健康发展,蒙城县依托乡镇农业综合服务站建立了县、乡二级农民专业合作社辅导员队伍,通过结对帮扶服务等方式,指导帮助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规范发展;县政府每年把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发展纳入年度目标管理体系;县市场监督管理局开辟了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登记“绿色通道”,实行申请、受理、审批一站式服务。2015年秋,蒙城县在新发地批发市场成功举办了首届农产品展销会,每年还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参加合肥、上海、北京等各大农产品展销会,通过开展农超、农场、农校对接,帮助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构建农产品流通网络。

1.1.4典型示范带动发展。目前,蒙城县注重发挥典型示范带动的作用,认真按照法律和办法的规定,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把典型示范作为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发展的重要手段。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创建,树立了一批可看、可学、可比的样板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充分发挥了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达到了以点带面、推动全局的效果。蒙城县禾兴蔬菜农民专业合作社目前在白杨林场、小辛集乡李大塘村等地兴建自营的出口型蔬菜标准化生产基地4000余亩。多年来,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坚持走生产规模化、种植集约化、产品标准化、经营现代化的农业产业化经营之路,大力推行规模农业标准化生产模式,与厦门大学环境科学研究中心、深圳乐普信植保科技公司等,按照安全食品全程追溯体系的要求,在蒙城县发展规模化、标准化等出口蔬菜原料种植基地。辐射带动周边多个乡镇,促进了蒙城县现代农业发展。

1.1.5探索创新推动发展。随着农民专业合作社经营规模、家庭农场的扩大,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合作也发生了一些变化。通过积极鼓励和引导同类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之间的联合,探索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联合社,打造绿色航母。截止去年下半年,全县已设立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联合社7家,联合社的成立,缓解了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发展普遍存在规模小、产业链短、经营层次低、竞争力弱等问题,通过整合资源、抱团经营的方式,从而降低生产成本和市场风险。此外,按照省市部署,蒙城县探索把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改制与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发展结合起来,选择许疃镇陶庙社区先行试点,正在筹备成立农村股份经济农民专业合作社,积极寻求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发展新模式。多年来,蒙城县委高度重视和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的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在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建立党支部,让基层党组织深深地融入到农村经济发展之中,全县建立党组织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达到30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支部拥有党员287名。

1.2取得的主要成效

党的十八以来关于农村工作的政策,激发了蒙城县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的发展活力。主要体现在:

1.2.1推动了规模化经营。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经营机制比较灵活、服务体系比较健全,打破了原有家庭经营农户土地分散、生产方式落后的局面,发挥了规模效应,已经成为实施农村土地集约经营的有效载体。截止2016年7底,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流转土地面积达到42.5万亩,占全县土地流转总面积的40.8%。蒙城县土桥现代农业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现有农机具64台(套),其中大型拖拉机20台、旋耕机9台、旋播机6台、开沟机1台、施药机6台、收割机6台、播种机9台、铲车1台、玉米播种机5台、打捆机1台。该社建设的农机大院、粮仓、蔬菜大棚、烘干塔、加油站等设施已全部投入使用,该社加油站上半年收益4万元,烘干塔今年午季投入运营,除烘干本社种植的小麦以外,并对外出租,烘干费用每市斤4分钱,日烘干350―400吨。

1.2.2提高了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通过资金、技术、土地、机械、人才等要素的强强联合,组织带领农民“抱团”参与市场竞争,解决政府“统”不了、部门、“包”不了、体“干”不了的难题,提高了农民经营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如蒙城县庄周办事处农兴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等8个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成立的蒙城县玖润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现已发展成员60多个,拥有7个生产基地,蔬菜种植面积5000多亩。主要从事反季节蔬菜及露地蔬菜生产,辐射带动周边1200多农户。目前,该联合社投资2000多万元,开设6家玖润联合社“百味熟食”连锁店,建设3000平方米“玖润联合社直销中心”,开设网上电商营销平台。该社不断拓宽销售渠道,与全国100多个蔬菜批发商保持营销业务、与20多个蔬菜批发市场建立了信息共享平台,与周边30多家大型超市对接,形成了“产、供、销”一体化的订单发展格局,走出了一条公司+农民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新型产业化联合体的营销模式。该社成员与普通农户相比,人均收入增加35%以上。

1.2.3促进了农业标准化生产。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根据“三品一标”认证和国内外市场需求,组织农户按照标准和技术规程进行生产,加快了农业标准化进程,保障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目前,蒙城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已注册商标42个,无公害农产品产品认证、产地认定25个。蒙城县易宏蔬菜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650亩,该社注册了“乐坊河畔”牌商标,生产的丝瓜通过无公害食品认证,实现了可追溯,产品合格率达到100%,产品供不应求。禾兴蔬菜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2000余亩蔬菜生产基地,被安徽省出入境检验检疫局认定为“出口食品原料种植场备案基地”,重点发展无公害蔬菜和绿色食品。该社始终把农产品质量安全放在首位,在种子、化肥、农药使用上,制定了一套标准化生产的食品安全体系,产品远销韩国、日本及欧美等国家。

1.2.4加快了先进农业技术的推广步伐。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积极引进和应用优良品种,广泛采用先进的科技成果和种养技术,解决了科技推广到户“最后一公里”的瓶颈问题。如蒙城县亿亩田农作物植保服务农民专业合作社,现拥有大中型拖拉机、收割机50多台,深松、旋播、施肥一体机等配套农机具100多台(套),无人机、高压动力农药机械15台(套),农机手60余人,管理人员6名,农民专业合作社每年承担实施国家、省、市、县开展的阳光工程培训及新型农民培训等项目,培养了大批的懂技术、懂科技、会管理、能经营、为农村经济发展带头致富的人。

1.2.5增加了农民收入。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一方面通过统一采购农业投入品和销售农产品,帮助成员实现了节本增效。另一方面,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自办或参股农产品加工流通企业,增加了产品加工流通环节的增值收益,并按交易量和入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股份向成员返还盈余,进行二次分配,增加了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成员收入。目前,蒙城县流转土地面积100亩以上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已达到375家。如按从事常规粮食蔬菜生产统计测算,1家农民专业合作社1年平均每亩用工6个工日,每个工日按60元计算,每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可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15万元,全县每年可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6000万元;如按种植高效、特色经济作物测算,每亩年平均用工30个,每个工日60元,每亩可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1500―1800元,全县可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约2.8亿元。

2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蒙城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整体发展情况看,还存在以下问题:

2.1扶持资金落实不到位。多年来,虽然蒙城县委、县政府一直高度重视和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培育工作,但由于县级财政吃紧,扶持资金还满足不了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快速发展的需求。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贷款难、担保难等问题仍然存在,在信贷政策上,由于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缺乏有效的抵押物,很难直接从银行贷款。同时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建设晒场、仓储、管理用地难问题依然存在。

2.2规范化程度不高。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规范化管理水平低,将影响广大农民建设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的积极性,从而制约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进一步发展。一部分农民专业合作社产权不够明晰,运行不规范,内部管理不民主,“一言堂”的家长式传统经营大量存在。有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尚未设立成员账户,财务管理不规范。农民专业合作社实行盈余二次分配的较少,内部运营机制不够规范。

3加快培育和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的对策建议

加快培育和提升现代农业经营主体,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关键所在。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和党的十都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流转。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作为提高农业集约化水平的有效载体,在现代农业经营主体中表现最为活跃,最具生命力。

3.1持续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建议省级出台进一步加大财政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扶持政策。在项目规划编制、申报立项,优先安排委托符合条件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实施;落实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在税务、用地、用电等方面的优惠政策,优化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发展环境。在税收优惠上,进一步明确相关税种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减税、免税幅度和条件;信贷政策上,建议制定出台有关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贷款担保优惠政策,选择一批经济效益好,带动能力强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由政府财政担保机构直接为他们提供担保、反担保,有效破解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融资难这一瓶颈问题;在用地用电上,建议进一步降低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用地、用电收费标准。

3.2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规范化建设。提升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的规范化管理水平和市场竞争能力;下大力气抓好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建设,严格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标准,加快形成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体系,以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带动其他合作组织共同发展;开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审计试点工作,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信息服务网络,以信息化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规范化建设。重视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的联合与合作,以产业和产品为纽带,加强合作组织间的联合与合作,做强做大经营主体,增强参与市场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洪飞艳.解析家庭农场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合作关系问题[J].农业与技术,2016,(13):158-159.

[2]宋则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中国农业组织化的新模式[D].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14.

[3]李静,张德元.家庭农场加入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影响因素分析――基于安徽、河南两省278份调查数据[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6):17-19.

[4]丁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金融服务探析――基于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的视角[J].农村金融研究,2014,(06):68-71.

[5]王灵灵.基于利益相关者视角的浙江家庭农场发展对策研究[D].浙江农林大学,2014.

农民专业合作社调研篇4

一、全乡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现状和特点 

(一)发展速度较快。《农民专业合作社法》颁布以来,全乡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县委、县政府的重视和各业务部门的指导下,数量迅速增长。

(二)覆盖领域广泛。17个农民专业合作社遍布全乡4个行政村,覆盖了农、林、牧、菜、农机等农业生产的各个领域。其中:种植业(棉花、蔬菜)2家,占11.7%;林果业(苗木、红枣)3家,占17.6%;养殖业(牛羊、鸡)8家,占47%;农机、手工艺品2家,占11.7%;其他2家,占11.7%。

(三)资源利用好。我乡农民专业合作社依托地域资源优势,在带动当地群众致富,特别是在引领贫困户脱贫上发挥了较好作用。如xx村依托自身区位优势发展蔬菜、食用菌种植合作社;xxx村依托技能劳动力优势发展农机合作社;xxx村和xxx村依靠产业基础发展畜牧养殖合作社,大力托养贫困户牛羊进行分红。

二、调研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原因分析 

(一)跟踪服务指导不到位,管理机制薄弱,运作不够规范。对合作社在全乡经济发展中所起的重要作用认识不到位,缺乏跟踪服务指导。一是管理不够严格。部分合作社组织制度不健全,民主管理、民主决策不完善,会员权利、义务不明。部分合作社运作和管理随意性大,理事会、监事会流于形式,存在不按章程和制度办事的现象。二是运行不规范。合作社与会员的联结松散,利益关系不紧密,部分合作社靠个人信誉维持管理,服务停留在生产或销售的个别环节上,没有形成产供销一体化。部分合作社仅注册办理营业执照,无生产、办公场地,个别合作社甚至是有名无实的“空壳子”。如对xxx村的xxx专业合作社指导服务不到位,未及时申报个人所得税月报表和增值税季度报表,致使该合作社被税务部门处罚。 

(二)统筹协调不到位,合作社发展水平不高,合作层次较低。作为分管领导,对全乡合作社与合作社之间、合作社与社员之间的协调不到位,解决实质性问题不够。一是社员人数少。截止目前,全乡注册登记合作社社员为116户,仅占全乡农民总户数的7.2%,大多数合作社是几个、十几个农户的松散式联合。二是资产规模小。尽管全乡合作社注册资金达到680万元,但由于部分社员采取以土地、牛羊等实物入股,实际可营运的资金较少。三是合作环节少。多数合作社合作项目少、内容单一,基本停留在产前的农资采购,产后农产品销售等简单环节,在产品仓储、运输以及“三品一标”创建等环节上还比较欠缺。如在xxx村果xxx专业合作社的发展过程中,统筹协调不到位,致使在农产品销售过程中合作社未能很好的利用扶贫资金购置的加工设备。 

(三)市场竞争力弱,带动能力不强。一是基地规模小。合作社经营意识不强,一些合作社基地建设意识不强,力度不够,加之自身条件所限,合作社的生产基地小而散。二是服务范围窄。绝大多数合作社服务的范围仅限于本村组的几户、十几户,跨乡、跨县发展的合作社还非常少,整体实力不强,规模效益不高。三是产业链条短。尽管我乡农业特色产业较多,但合作社的主要经营模式还是生产、销售初级农产品,产业链短、附加值低,同质化严重,导致其抵抗风险的能力弱,对农民缺乏足够的吸引力,带动作用不强。

(四)对上争取项目力度不够、扶持力度较小,发展后劲不足。我作为分管领导,没有积极与上级部门对接协调,在土地流转、技术指导、项目扶持、信贷扶持等方面支持力度小。我乡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参与者大部分是农民,经营管理能力、专业技术水平相对较低,难以适应规模化发展的需要;优质耕地资源短缺,合作社启动资金和政策扶持资金不足,无法满足合作社扩大再生产的需要;部分合作社小富即安,没有发展壮大的强烈愿望。

三、工作措施和今后努力的方向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继续深入学习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彻党中央治疆方略,坚持维护稳定和经济发展两手抓,守初心、担使命,以严格的工作要求、扎实的工作作风抓好全乡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服务好更多的合作社社员和农民群众,为全乡经济发展添砖加瓦。

(一)强化宣传引导,营造浓厚氛围。利用11月份全乡农副产品销售的有利时机,宣传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带动作用和意义,形成在农副产品销售方面由合作社主导、多方参与、合作共赢的良好氛围。一要强化宣传。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广泛宣传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基本知识、扶持政策、典型经验和先进事迹,形成浓厚的社会氛围,让广大干部群众认识合作社、积极创办合作社。二要树立典型。要积极开展示范社创建活动,通过择优扶持、示范带动,积极培育一批让农民可看、可学的标杆和样板,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办社积极性。三要正面引导。积极引导有能力的组织和个人创办合作社,鼓励种养大户牵头兴办,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带领创办等形式,鼓励各类市场主体创办和领办合作社。四要强化培训。重点培养一批“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合作社领头人,提高合作社自我管理、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能力和水平。

(二)规范内部运作,夯实发展基础。制定实施方案,利用冬季农闲时间加强对全乡合作社管理人员的集中培训。一要建立健全组织管理机制。指导农民合作社规范组织形式,实行成员大会、理事会、监事会制度,明确“三会”的职责和权力,保证合作社组织内部运作的公开、公平。二要建立健全民主管理机制。严格遵守《合作社章程》规定,认真履行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程序,确保合作社成员的主人翁地位和经济利益。三要坚持发展与规范并重。要按照《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要求,严格审批,从源头上保证质量;要探索实行动态监测制度,严格监督财政扶持资金使用情况,整合规模小、同质化、知名度差的合作社,取缔没有产业实体、运转不规范、违规经营、套取扶持资金的合作社。

农民专业合作社调研篇5

中图分类号:F32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4161(2010)04-0066-03

职业能力是人们从事其职业的多种能力的综合,分为一般职业能力、专业能力和综合能力。一般职业能力主要是指一般的学习能力、文字和语言运用能力、数学运用能力、手眼协调能力等。还包括人际交往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以及遇到挫折时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本文中的会计职业能力指的是会计工作者的一般职业能力。应对能力是指调节、适应、解决问题和面对挑战的能力,积极应对能力来源于积极的心理。积极心理学是20世纪末西方心理学界兴起的一股新的研究思潮,主张研究人类积极的品质,充分挖掘人固有的潜在的具有建设性的力量,促进个人和社会发展,使人类走向幸福。

会计职业积极应对能力的调查和研究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会计人员――这个容易被忽略的群体为研究对象,对其目前所面临的压力大小、压力源、社会支持和工作应对四方面进行研究,目的是认识这一群体、了解这一群体,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和解决,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提出增强农民专业合作社会计人员工作积极性的有效措施,提高工作效率,以便会计人员更好地为“三农”服务。

一、浙江农民专业合作社现状

浙江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速度是处于全国前列的,2004年浙江省颁布了第一个针对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法规《浙江省农民专业合作社条例》,从法律、政策等层面大力支持和保护农村合作社组织的发展,帮助农民合作社按照民间组织的运作方式开展活动。2007年12月财政部了《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会计制度(试行)》。2008年3月,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颁布了关于贯彻执行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会计制度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健康发展的意见。截止2008年底,全省农民专业合作社数量达到9200多家,入社成员47.6万个,带动农户354万户,全省有55个市、县(市、区)依法成立了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会。然而,调查发现绝大多数农民专业合作社出纳、会计人员文化层次低,缺乏专业基础。95%以上的农民专业合作社都配备了专职出纳人员,而仅有10%的农民专业合作社配备了专职会计人员,其组织形式均为下有龙头企业型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很多农民专业合作社表示随着业务的发展及龙头企业的发展,需要尽快配备专职会计人员。因此,尽早了解农民专业合作社相关财务人员的职业现状,对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管理及从事会计研究的人员来说都是必要的,以便未来有针对性地对其进行指导和培训,提高会计工作质量。

二、基于行为会计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会计职业现状调查分析

行为会计是运用行为科学的方法对会计行为的研究。随着行为经济学的重大进展,行为会计学将会受到更多影响,从而采用更多的心理学知识来研究会计行为。随着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不断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会计人员的队伍会越来越庞大,制度的规范性对其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必须了解他们的工作要求、职业现状等,从而提供相应的帮扶措施。本次调查对象主要选择浙江省嘉兴和玉环两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出纳人员及会计人员,调查主要从压力大小、压力源、社会支持和工作应对四个方面进行。具体调查情况如下:

(一)压力大小

关于农民专业合作社会计人员压力大小的调查有四个问题,调查结果汇总如下:

问题1:总体来看,感觉自己的工作压力如何?其中选择没有压力的占19%,略有压力的占65%,压力大的占16%。问题2:感觉周围人的工作压力如何?其中选择没有压力的约占19%,略有压力的约占65%,压力大的约占16%。

可见,在当前激烈的竞争环境中,农民专业合作社会计人员的压力不是很大,这与所其处的工作环境是密切相关的。会计人员对他人的感觉与自身的感觉出奇的一致,看来压力受周围环境影响较大,如果周围的人感觉压力不大,自己的压力也会小,如果周围的人都感觉压力很大,自己也会感觉到压力很大。感觉工作压力大的这部分人需要我们关注。

问题3:感觉工作压力发生的频率如何?其中选择从来没有的约占19%,偶尔发生的约占74%,经常性发生的约占7%。压力发生的频率较高,需要加以关注。

问题4:承担压力后的反应如何?其中选择情绪低落或情绪波动约占61%,厌倦工作的约占29%,身体素质下降或欠佳约占10%。从行为学的角度看,这个调查结果也是与压力大小的感觉相一致的。对压力的反应没有出现过度情况,这一结果可以接受,不用担忧。

针对工作满意度和工作态度的调查结果如下:

问题1:总体来看,您对自己的工作是否满意?选项为①是、②否;其中选择满意的约占74%,不满意的约占26%。从图1中可以看出,压力大小与工作满意度并没有特别的一致性或相反性。略有压力的人对工作仍然持满意的态度,压力小的人对在自己的工作并不一定满意。行为学中也有压力感觉虽然小,但满意度不一定很高这一说法。因为较小的压力,人也会缺乏成就感。

我们将调查结果“经常会”和“偶尔会”合计达到50%的以上的或者合计比例虽没有达到50%以上,但“经常会”和“偶尔会”合计排在前两位的问题作为需要改进的方面。

问题2:总体来看,对自己的本职工作持什么态度?选项为①积极、②消极。选择积极的约占71%,消极的约占29%。积极的比例较高需要保持,消极的比例也比较高,需要注意引导。

(二)压力源

针对农民专业合作社会计人员压力源的调查主要包括四大方面、20个问题。调查结果汇总如下:

工作负荷:由于农民专业合作社会计工作比较简单,因此总体来看,工作负荷较小。但从调查结果中可以发现问题1和问题3所反映的情况需要改进。

职业升迁:由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出纳大多是中专和高中毕业的,期望不是很高,因此职业升迁的压力总体来说不是很大。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知识培训主要由农经局、税务机关等组织,培训内容主要是农民合作社财务会计制度、农民专业合作社会计知识、农民专业合作社动态管理办法等,这些培训能够满足基本工作需要,但仍不能满足职业发展的需求。随着信息技术的应用及新制度、新规则的出现,使得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会计人员的工作压力较大。调查结果显示问题1、问题2和问题4所反映的情况需要改进。

职业特殊性:在调查中发现,由于网络银行的发展和支票的使用,出纳接触大额现金的机会不是很多,同时农民专业合作社不会像企业一样由于发放大量的现金工资而带来意外的损失。调查结果显示问题1和问题2所反映的情况需要改进。

角色冲突:在社会或组织中,团体、个人总要充当一定的角色,并按角色要求去完成角色行为。角色理论的中心是研究角色定位和角色行为问题,并为防止角色模糊和角色冲突提供可行的办法。从调查情况看,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会计人员一定程度上存在着角色冲突现象。调查结果显示问题3、问题4和问题5所反映的情况需要改进。

(三)社会支持

从调查结果看,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会计人员在遇到困难时,家庭情感支持会更多。调查发现每个问题都有“从来没有”这一选项发生,说明农民专业合作社会计人员的交流和沟通技巧还有欠缺,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还需提高。

(四)工作应对方式

从工作应对方式看:问题3描述的这一消极表现需要解决。问题6、7和9需要引起我们的注意,这几方面体现了农民专业合作社会计人员对待挫折方面态度比较消极,需要改进。否则会影响工作行为,从而影响工作效率。

著名行为学家克特・列文用下式定义行为:B=f(p・e),式中,B:行为;p:个体的心理和人格;e:个体所处环境。该式表明,行为是心理和环境的函数,即行为由内在心理因素和外在环境刺激所决定,因此研究行为的规律,必须从心理和环境方面寻找原因。从某种意义上讲,是目标引导人们的行为。因此目标不同会导致不同的行为,但不同的行为却有可能实现相同的目标。

三、提高农民专业合作社会计职业积极应对能力对策

(一)充分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会的重要作用

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会是提升合作社自我管理能力的需要,是提升合作社竞争力的需要,是拓展合作社外部合作渠道的有效载体。中华全国总社五代会及国务院(40号文件)的,表明国家对农民专业合作的认可和支持。联合会的壮大和龙头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好的会计人员,各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会要抓好各农民专业合作社会计人员的培训和培养工作,为后期的发展储备人才。

首先解决压力源问题:在工作负荷方面,一方面要丰富会计人员的工作内容,改变工作单调的局面;二是提供更好的工作环境,满足会计职业发展的需要;在职业升迁方面,一方面给会计人员提供更多的学习和培训机会,提供一些培训和进修的支持政策,为其开辟职业升迁的渠道;在职业特殊性方面,各农民专业合作社应该加强对报销、借款等财务制度的宣传,同时加强对会计人员的引导,提供相关法律法规培训机会,因为会计人员工作的特殊性和敏感性,即使没有触犯过财经纪律,会计人员无形中也会有这方面的压力;在角色冲突方面,提高会计人员的待遇,各农民专业合作社应成立相应的工会组织,及时化解员工之间的矛盾,同时想员工之所想,急员工之所急,为职工提供更多的服务。

再次解决社会支持问题:农民专业合作社应充分发挥工会组织的积极作用,丰富会计人员及其他员工的业余生活,提高会计人员的交流和沟通技巧;定期组织一些交流和汇报活动,加强会计人员与社会其他各单位的交往,相互交流实践经验、扩大交际圈,使其性格外向、善于沟通、及时化解自身的不愉快等,这样才能提高工作效率。

最后解决工作应对方式问题:着重解决会计人员的成就感问题,合作社的领导应该尽最大程度认可会计人员的工作,同时关心会计人员的工作和生活,助其一臂之力,提高解决问题的成功率;领导对会计人员的工作失误等给予更多的理解和宽容,与会计人员一起分析问题的根源所在,并解决问题。但同时必须使会计人员认识到再次失误的严重性,这样会计人员更容易把挫折看成一种积极的经验。

(二)行为会计研究人员应关注农民专业合作社会计人员群体

从目前已有相关行为研究来看,针对会计职业积极应对能力研究的较少,针对农民专业合作社会计群体及其需求的研究更少,这一群体职业积极性的提高关系着农民专业合作社未来的发展,关系着“三农”问题的解决。因此,应该加强对这一群体需求的分析,提供相应的行为指导和心理培训,制定相应的培训方案等。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也可以定期提供相应的心理咨询服务等。

(三)农民专业合作社会计人员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由于农民专业合作社会计人员专业基础薄弱,其应该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提高自身的职业应对能力,担负起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管理的重任。农村现实环境决定了农村学习氛围不浓,因此农民专业合作社会计人员要有终身学习的理念,可以通过网络、读书等多种途径深化自身业务知识,可以多参加一些夜大或函授等学习,增加与相同职业人员接触的机会,可以对业务工作进行探讨,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等,从而更好地提高自身的职业应对能力。

基金项目:本文是2009年浙江省供销社“农民专业合作社会计职业积极应对能力调查研究(09SS08)”课题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杨廷忠等.城市居民社会转型心理压力研究[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7,(04).

[2]邹思敏,应永胜.论会计人员的心理压力及优化[J].会计研究,2009,(05).

[3]严亚琼等.劳教干警工作压力源量表及压力反应量表的初步编制及信度、效度检验[J].中国社会医学杂志,2008,(04).

[4]雷颖,李小妹.HiV感染者/aiDS病人的压力源和知觉压力探讨[J].护士进修杂志,2008,(09).

[5]王晓娜.我国会计人员职业能力框架的初步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04.

[6]孙云樵.吉林省中学体育教师职业压力与应对方式的研究[D].北京师范大学,2006.

[7]薛朝霞.应对技能培训对提高大学生心理应对能力的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06.

[8]袁志敏.我国高级会计人才职业能力再造研究[D].河北大学,2007.

农民专业合作社调研篇6

一、建立个体私营经济党支部和合作社的目的

近年来,在党和国家大力发展个体私营经济的政策指引下,在旗、乡两级一系列鼓励、支持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的优惠政策引导和扶持下,我工作部个体私营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数量不断增加,经营规模不断扩大,个体私营经济已经成为我工作部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个体工商户已经成为带动和推动我工作部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但是伴随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和形势的发展,我们也看到,我工作部个体私营经济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一定的影响发展速度和程度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个体经营基本是处于自发和无序状态,各户独立为营,各自为战,缺少沟通和联系,形不成联合优势,缺乏整体市场竞争力,降低了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在某种程度上也影响了各户的经营效益和发展信心。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工作部进行了反复的讨论和研究,认为要把个体私营经济做大做强,改变个体经营松散、弱势的局面,最有效的就是建立个体私营经济协会或合作社,在合作经济组织中建立党支部。将党的基层组织延伸到个体私营经济领域,使个体工商户能够在党组织的直接领导下,在合作经济的组织下,发展经营,有序竞争,增强收入。为此,我们借鉴外地“支部+合作经济组织”的模式,结合本地实际,成立了个体私营经济党支部和合作社,目的就是顺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和我工作部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巩固党组织在个体私营经济领域的执政基础,促进政府职能转变,加强对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的引领,整合资源,把全工作部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有机地组织起来,参与市场竞争和信息交流,从而有效地规范全工作部市场经济秩序,提高产业化经营水平,推动经济健康快速发展。

二、个体私营经济党支部和合作社工作运行情况

“个体私营经济合作社”是为了更好地维护和实现广大个体工商户的共同利益,按照自愿、互惠、互利的原则建立起来的一种新型的,非盈利性合作经济组织。它的成立,将使广大个体营业主在合作社的督促、指导下照章纳税、守法经营、诚信为商,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合作社将本着自愿、合作、双赢的原则诚邀个体私营业主,为我乡个体私营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的市场经营环境。在具体工作动作中,我们着重抓了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是加强了组织机构建设。在旗委组织部,旗供销联社,旗工商局等部门的指导下,经过工作部会议研究,确定了__工作部个体私营经济支部班子组成人员,书记由法律服务所所长担任,副书记由地税所所长担任,并报旗委组织部批复;拟定了首届合作社机构组成人员名单,并在成立大会上进行了选举。为个私支部合作社工作的正常开展奠定了组织基础。

二是加强了基础设施建设。工作部在财政比较紧张的情况下,拨付经费1.2万余元,用于维修个体私营经济党支部和合作社办公用房,购置办公桌椅等设施,为个私支部和合作社顺利开展工作提供了物质保障。

农民专业合作社调研篇7

关键词:农民专业合作社;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引言

发表在《中国农村经济》、《农业经济问题》、《农业技术经济》等农业经济权威、重要刊物上的农业专业合作社绩效研究文章逐渐增加。虽然已有对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研究的综述性文献,但这些综述主要关注以下内容: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的功能,影响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各种因素以及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功能和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赵治辉等,2007);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产生背景和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秦岭,2007);农民专业合作社企业家及影响其成长的因素(彭莹莹,2010)。农民专业合作社绩效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不同的研究者在绩效评价指标设计、数据搜集、评价方法上有较大差异。农民专业合作社绩效研究进展如何,有哪些可以借鉴的地方,还有哪些地方值得进一步研究?回答这些问题,需要对现有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绩效研究进行综述。

一、农民专业合作社绩效评价的概念界定

所谓绩效评价,指立足于组织长远发展,以提高个人绩效和组织绩效为基本目标,以组织功能的实现度、组织运行的有效性和组织服务对象的满意度为基本衡量指标,对组织的运营效果和功能发挥的一种综合性衡量(浙江省农业厅课题组,2008)。因此,可以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绩效评价定义为:立足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长远发展,以农民专业合作社运行的有效性、组织功能的实现度、农民专业合作社社员的满意度为基本衡量指标,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运营效果和功能发挥的综合性衡量。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有效运行是实现组织功能、实现社员满意的前提,实现组织功能、实现社员满意是农民专业合作社有效运行的目的。由于农民专业合作社具有社员共同体和企业的双重属性(黄胜忠等,2008),因此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功能至少有两项:社会功能和经济功能。中国共产党十七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今后一段时间内中国农村改革发展的目标之一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农业生产体系。作为农业经营体制创新、提高农业生产和农民进入市场组织化程度的一个载体,农民专业合作社还要承担一个功能:生态功能,即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中要重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资源的合理利用。

二、合作社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设计农民专业合作社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一是评价主体的多元性,既要考虑政府的评价,也要考虑合作社自身的评价,还要考虑社员和非社员的评价;二是既要考察行为性绩效指标,还要考察产出性绩效指标;即既要考察作为社员共同体的合作社的组织绩效,也要考察具有企业性质的合作社的运作绩效,既要考察经济绩效、社会绩效,还应考察生态绩效。

在笔者搜集的文献中,浙江省农业厅课题组(2008)、徐旭初(2009)、徐旭初等(2010)的研究具有连贯性,几个研究采用的评价指标体系保持一致,而且这个评价指标体系的确定采用了德尔菲法,是目前最有影响的一个评价指标体系。该评价指标体系认为,农民专业合作社绩效可以从行为性绩效和产出性绩效两个方面加以考察。其一,农民专业合作社兼有企业和共同体双重属性,行为性评价指标应反映其组织运行和生产经营两个方面的活动;其二,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产出性绩效应分别体现在社员、组织和社会三个层面上。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绩效主要可以从组织运行、运营活动、社员收益、组织发展和社会影响五个方面进行评价和测量,其中,组织运行、运营活动是行为性指标,社员收益、组织发展和社会影响是产出性绩效指标。根据该思路,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评价指标主要应包括社员总数、合作社年经营收入、合作社年盈余等指标。然而,上述研究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绩效评价没有考虑对生态效益的评价,王立平等(2008)、赵佳荣(2010)指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绩效评价中应包括生态绩效的评价。笔者赞同这种观点,因为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一种兼有社员共同体的企业,在追求自身发展过程中,需要同时满足经济繁荣、环境保护和社会福利三方面的平衡发展(赵佳荣,2010)。笔者建议将生态绩效评价加入浙江省农业厅课题组(2008)提出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另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没有纳入评价指标体系——创新。在现代农业发展中,农民专业合作社在推动农业科技创新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依托农民专业合作社,科技人员和科技能手发挥指导、示范、带动作用,培养乡村科技人员队伍,在产业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的开发引进方面起到重要作用,能加快农业科技创新的步伐。因此,应尽可能将创新纳入农民专业合作社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中。实际上,董晓波(2010)已经在农民专业合作社创新方面的研究做出探索。本文认为,一个完整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绩效评价体系,应该以浙江省农业厅课题组(2008)提出的体系为基础,加入生态绩效和创新的评价。对于一些难以量化的“软指标”,如技术创新研发、做出重大科技贡献等指标可以通过对合作社成员及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的调查来确定(徐旭初等,2010)。

三、研究对象

现有农民专业合作社绩效评价研究对象主要是中国东部和中部省份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这些研究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主要分布在浙江(黄胜忠等,2008;徐旭初,2009;黄祖辉等,2010;徐旭初等,2010)、河北(黄胜忠等,2008)、河南(梅付春等,2010、2010)、江西(刘滨等,2010)、湖南(赵佳荣,2010)、安徽(王立平等,2008;董晓波,2010)。可见,东部地区尤其是针对浙江省农民专业合作社绩效评价的研究较多,而针对西部地区农民专业合作社绩效的评价研究几乎是空白。

四、数据搜集

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经济绩效、社会绩效和生态绩效进行评价,从理论上来说可以用合作社的财务报表数据和与农业合作社相关的统计数据。而多数农民专业合作社缺乏规范的财务报表,与农业合作社绩效相关的统计数据也比较缺乏。因此,问卷调查成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绩效评价数据搜集的主要手段。从现有的文献来看,问卷调查的主体有以下几类:第一类主体是研究者本人(黄胜忠等,2008;徐旭初等,2010),第二类主体研究者的学生,研究者先对学生进行培训,然后带领学生实地调查(刘滨等,2009),第三类主体是省农业调查总队(梅付春等,2010);当然有的研究数据是好几类调查主体搜集的数据,如梅付春等(2010)。问卷调查的客体主要有以下几类:第一类客体是合作社的主要负责人(黄胜忠等,2008),第二类客体是参加农民专业合作社经营管理人员培训班的成员(董晓波,2010),第三类客体是合作社的社员(刘滨等,2009),第四类客体是非合作社成员(刘滨等,2009)。农民专业合作社绩效评价问卷调查的主体和客体呈现多样化,主体和客体的确定取决于研究者与农业部门的合作关系,还取决于研究者的组织协调能力。当然,除了问卷调查以外,还可以通过农经人员采集数据,如黄祖辉等(2010)研究所用数据由浙江省农业厅依托基层农经人员系统采集而成。有时为了确保数据的有效性,还需要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核查评定(浙江省农业厅课题组,2008)。

五、合作社绩效评价方法

在设计指标体系、确定研究对象并搜集到数据后,即可进行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绩效评价。绩效评价的一项关键工作是确定各指标的权重。从现有的研究来看,确定农民专业合作社各指标权重的方法主要有两类,一类是专家赋权法,如浙江省农业厅课题组(2008)、刘滨等(2009)、徐旭初(2009)、徐旭初等(2010),另一类是层次分析法,如赵佳荣(2010)。专家赋权法和层次分析法在其他评价研究中也得到广泛应用,因此也成为农民专业合作社绩效评价的主要评价方法。专家赋权法是一种主观赋权法,但是可以体现专家对各指标重要性的判断;层次分析法可以避免赋权的主观性,但难以与专家的判断有效结合。现有农民专业合作社绩效评价中各指标的赋权,可以为后续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确定了各层指标的权重之后,将各指标的值乘以对应的权重再逐层汇总即可得到合作社的综合绩效。

六、研究述评与展望

农民专业合作社调研篇8

关键词:农民专业合作社;人力资源;理事长;开发

中图分类号:F325.7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0439-8114(2013)13-3183-03

2008年以来,湖北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较快,截至2012年3月底,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21146户,社员153万个,占全省农户总量的18%。随着湖北省农民专业合作社数量的急剧增长,其虽然对解决农产品“卖难”问题和促进新农村建设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带动农民增收力度并不大,农民专业合作社健康可持续发展受到一定影响。笔者认为,目前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尚处于发展初期,影响其健康发展的因素很多,但人力资源是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人力资源是农民专业合作社正常开展各项经营活动的前提条件,这也关系着农民专业合作社内其他资源功能的发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以下简称《农民专业合作社法》)规定,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80%是农民,20%可以是企业、事业单位、自然人等,因此农民专业合作社人力资源因素的研究一般是从普通成员和核心成员(包括理事长)两个角度来考虑。目前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大多处于发展初期,多由农村生产(销售)大户、村委会、龙头企业或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等牵头创办,农民专业合作社普遍规模偏小,拥有专职管理人员的合作社不多,因此在农民专业合作社成长过程中,理事长的领导能力、经营管理经验、身份等往往举足轻重。

1农民专业合作社人力资源研究概况

目前,对农民专业合作社人力资源进行研究的文献尚不多。孙亚范[1]提出市场经济条件下经营管理人才是否选择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基于利益的比较和权衡,只有在自身利益能够得到改善时,农民企业家才会积极参与和支持合作,农民专业合作社才能获得广泛的社员基础和持续发展的动力。孙迪亮[2]认为由于长期忽视对合作社人才的培养,再加上西部地区农民文化水平较低,拥有现代企业管理知识、法律知识、合作社等方面知识的人才在西部农村几乎是凤毛麟角,从而导致合作社的产生和发展缺乏必要的人力支撑。徐旭初等[3]的研究结果显示,合作社牵头人的情况对合作社的发生、发展及绩效具有关键性作用(总体作用比例为20.32%),而且牵头人社会职务对合作社发展的影响远大于其股份比例和文化程度的影响。张美珍[4]认为由于中国政府在农民人力资源的开发方面存在作用失灵,必须建立以企业家为核心、以各类经营管理技术人才为骨干、以实用人才为基础的人力资本团队,运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方式对农民专业合作社人力资本团队进行培育与激励,从而实现合作社持续快速发展。本研究将结合湖北省农民专业合作社实地调查数据,以理事长的文化程度及年龄、在任时间、身份等指标来分析农民专业合作社所拥有的人力资源情况。

2农民专业合作社人力资源现状分析

2.1数据来源

采用数据来源于2011年11月和2012年11月湖北省农民创业培训班(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班)的调查,2012年5月长江大学“三农”协会会员的调查以及2010年7月至2012年1月笔者对湖北荆州、宜昌等地部分示范合作社的调查。调查采用随机抽样、调查问卷与访谈相结合的方法,共发放问卷180份,回收有效问卷156份,有效率86.67%;问卷调查内容涉及被调查合作社的基本情况,包括地区分布、成立时间、主营产品、人力因素(理事长文化程度及年龄、在任时间、身份)等内容;调查对象涉及湖北省6个市,各地市的有效样本数量分布情况如表1所示。

2.2样本基本特征

调查结果显示,被调查合作社最早成立时间是2006年4月,最迟成立时间是2011年8月;2006年成立的合作社仅2家,2009年成立的合作社最多,有58家,这说明湖北省农民专业合作社虽然起步较晚,但自2007年7月1日《农民专业合作社法》正式实施之后,合作社发展迅速,具体合作社成立时间情况见表2。

被调查的合作社一般都从事农产品的生产、销售或粗加工业务,少有深加工,其中经营产品最多的是种植类,占43.59%,其次是水产养殖类,占21.79%,其他产品如畜禽(17.95%)、茶叶(5.77%)、花卉苗木(3.21%)、农机(3.21%)和其他类(棉麻、中药材等占4.48%)的分布与湖北省农业产业分布基本一致,详情见表3。

3农民专业合作社人力资源的总体情况

3.1理事长文化程度及年龄

理事长文化程度调查结果如表4所示。被调查合作社理事长文化程度中,小学占5.77%(多为55岁以上),初中占19.87%,高中(中专)占59.62%,大专占14.74%。这表明目前湖北省合作社理事长普遍文化水平较高,高中和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理事长占调研人数的74.36%。

此外,从合作社理事长的年龄情况(表5)看,年龄范围为24~64岁,平均年龄45岁。结果表明,目前湖北省合作社理事长年龄在40岁以上的占被调查总数的72.43%,这部分人大多出生在20世纪的60~70年代,生产、销售方面的经验丰富,文化程度也相对较高;而且能够充分利用本地资源及国家给予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优惠条件,带头创办各类合作社,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为了合作社的理事长。

3.2理事长在任时间

除了理事长的文化程度,理事长的在任时间也是衡量理事长能力的一个因素,在任的时间越长,管理合作社的经验就越丰富。表6中理事长在任时间的情况显示,被调查理事长的平均在任年数为3年。其中在任3年的最多,有68人,占被调查理事长总数的43.59%;其次是在任4年的,占被调查理事长总数的23.08%;由于合作社成立时间在5年以上的非常少,担任理事长5年及以上的只有10人,占被调查理事长总数的6.41%。从调查结果看,理事长的在任时间与表2的合作社成立时间情况基本吻合,原因是湖北省合作社起步较晚,合作社理事长任期一般也不长,即使成立时间满了5年的合作社,由于人才和资本缺乏,这些理事长大多都会连任。由于任期较短,就要求合作社理事长的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

3.3理事长身份

从表7来看,被调查合作社理事长是生产(销售)大户的比例占52.56%,村委会干部、企业董事长和农技推广人员担任合作社理事长的比例分别为27.56%、10.89%和8.99%。调研进一步发现,生产(销售)大户担任理事长是因为生产(销售)大户相对普通农户来说,有着更多的生产经验和广泛的销售渠道,为了节约成本、提高收入和在市场竞争中争取更多话语权,他们更有合作的愿望。村委会干部任理事长的比例较高,一方面是由于地方政府积极引导创办合作社;另一方面则是由于村委会干部懂政策,想通过合作社带领村民一同致富。这两类合作社的共同点在于,理事长自身素质决定经营管理方面的能力有所欠缺。企业董事长担任合作社理事长虽然有经营管理经验较为丰富的优势,但却往往存在企业与普通成员争利的情况。

4农民专业合作社人力资源开发途径

为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健康发展,让农民专业合作社真正起到带动农民增收和促进新农村建设的作用,建议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进行人力资源开发。

4.1完善中国农业教育体系

农业教育体系一般都由高等农业教育、中等农业职业技术教育和农民职业技术培训等组成,这3个层次具有相对明确的职责分工,发挥着不同的作用。目前我国农业教育获得长足发展,初步形成了高、中、低3个层次,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教育和技术培训体系。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农业教育体系还存在着与农业发展实际脱节、与农业研究和推广脱节、与农业经营体制脱节等问题,结果造成农业教育资源的浪费。当前我国应该进一步深化农业教育改革,优化农业教育结构,大力完善农业教育体系,提高农村人力资源质量和水平。

4.2积极发展农村职业技术培训,加大农村人力资源培训投入

农业职业技术培训是一项持续工程,开展这一工程需要巨额资金的投入,国家应出台相关政策,加大扶持力度。一方面应加大各级政府尤其是中央和省级政府对农业职业技术培训的投入力度,适当提高补贴标准。在国家补贴的基础上,各级政府再拿出一定数量的配套资金,并列入地方政府的财政预算。除了提高补贴标准以外,还要加大培训基地的建设,特别是实训设备的添置与更新。另一方面,要加强培训经费的科学管理,做到专款专用,杜绝情况的发生。

4.3建立合理的合作社经营管理人员薪酬体系

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合理的报酬可以起到吸引人才、留住人才以及激励人才的作用。建立合理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经营管理人员薪酬体系,具体应体现在: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制定量化的薪酬结构体系;薪酬体系制定过程中不仅应当体现公平性、现实性及可操作性,把握科学性,还要综合考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合作社经济实力等因素;为建立有利于调动经营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具有激励约束功能的竞争性薪酬体系,总体上要把握住基础工资占薪酬小部分,岗位津贴及绩效工资占薪酬大部分的原则。

参考文献:

[1]孙亚范.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利益机制及影响因素分析——基于江苏省的实证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08(9):48-56.

[2]孙迪亮.西部地区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09(4):83-87.

农民专业合作社调研篇9

    一、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内涵及类型

    (一)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内涵’

    目前,理论界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定义并没有明确统一的界定。李瑞芬(2004)指出,农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是:由从事同类产品生产经营的农户(专业户)自愿组织起来,在技术、资金、信息、购销、加工、储运等环节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发展,以提高竞争能力、增加成员收入为目的的专业性合作组织。孙亚范(2006)将其定义为:我国农村市场化改革以来在家庭承包经营制度上新发育成长的由农民按照自愿、民主、平等、互利原则而自发组织的、以为其成员的专业化生产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为宗旨、谋求和维护其成员的社会经济利益的各种经济组织和社会团体。2007年起正式施行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中规定: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在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同类农产品的生产经营者或者同类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的提供者、利用者,自愿联合、民主管理的互助性经济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以其成员为主要服务对象,提供农业生产资料的购买,农产品的销售、加工、运输、贮藏以及与农业生产经营有关的技术、信息等服务。

    从现有的文献资料来看,学者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定义的落脚点基本一致,即维护农民利益的、由农户所有并管理的经济组织形式。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强调农户的自我服务,自我管理,坚持民主、平等、互利的原则,注重合作组织的整体协调性、组织性。随着经济的发展,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实践中日趋完善。

    (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类型

    国内学者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分类研究较多,并且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将其划分为不同的类型:孔祥智等(2006)、张晓山(2004)根据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功能,将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分为生产型、采购型、销售型、加工型、(技术)服务型、综合型等六种基本类型。苑鹏(2001)根据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创办者与政府的关系,将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分为自办型、官办型以及官民结合型等三种基本类型。孙小燕(2012)根据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创办者的身份,将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分为能人牵头型、龙头企业带动型、农服部门兴办型、政府发起型等类型。农业部则“按照农民合作的紧密程度”,将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分为专业合作社、股份合作社和专业协会三种基本类型。黄祖辉(2008)则从三个不同的角度将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进行了分类:一是横向合作和纵向合作;二是社区合作和专业合作;三是传统合作和新型合作。

    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形成动因、功能定位与产权安排

    (一)形成动因

    早期国内多数学者从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角度来讨论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必要性。如张晓山(2003)指出,在产业化经营中发育农民的专业合作组织有其经济和社会的合理性:降低、减少农民进入市场的交易行为和获取规模收益;提供服务;增加收入。

    黄祖辉(2000)则从理论上说明了农民合作的必然性和普遍性在于农业生产的自然性、分散性和分散经营的家庭特性,描述了农民合作的新的变革态势,进而提出在农业家庭经营基础上,引导和推动农民的合作,尽快建立农业家庭经营制度与农民合作制度相融合的农业制度与组织体系,已是我国农业与农村发展的一个关键。苑鹏(2003)则提出,农业企业化是21世纪初农业基本经营制度创新的新亮点,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则是农业企业化的有效组织载体。陈阿兴和岳中刚(2003),则通过分析农产品流通困境及其原因,认为在农产品流通环节建立高效率的流通合作组织是解决农产品流通困境的有效途径。

    近年来有较多的研究以博弈理论为依据,研究农户参加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动因,认为农户主要受利益驱动,合作组织是其实现自身利益的产物。借助于不同的博弈模型,得出农户实现自身利益的两种方式:一是争夺,张雪莲、冯开文(2008)认为由于农民专业合作社中管理者和普通社员资源禀赋的差异,现实中形成了决策权在他们之间的偏畸分割,不利于普通社员参与决策,不利于合作社的长期发展;二是合作,王孝莹、张可成和胡继连(2006))利用智猪博弈等模型分析了组织中合作各方的收益,认为农民合作是在各方需求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是为了满足相互各方的利益。农民的合作意愿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胡敏华(2007)进行了博弈分析,认为农民合作行为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农户收入水平、对公共产品价格预期以及政府补贴政策等因素有关;黄珺和朱国玮(2007)指出组织成员合作受市场供求状况的影响,在市场均衡条件下组织合作更容易实现。研究表明,农民基于保护自身利益而展开合作博弈,在各方不断地重复博弈过程中,合作组织产生并得到了健康发展。

    (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功能定位

    就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社而言,当前主要体现出其显著的经济功能,即带领社员通过农产品销售、农业投入品采购或是农业服务的统一运营和规模扩展,以获得更多的交易机会和较高的市场地位,从而实现合作社成员收益最大化。在2008年召开的《新形势下中国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与变革——“中国农村改革30年:中国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国际研讨会上,有专家详细列举了农民专业合作社8个方面的功能,包括:规模集成功能、技术传递功能、智慧共享功能、信息整合功能、诚信培育功能、作业协同功能、成员能力互补功能、产业开发功能。有学者指出,实际上,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之所以陷入多重发展困境,其重要原因就在于过多地承载了非经济功能,而目前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则已经基本丧失了实现经济功能的能力。也有学者认为,在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过程中也有这种问题。从合作社角度来看,政府的支持可能是其当前最现实的、低成本的、可期待的资源,因此,政府对合作社的支持资源往往就成为要求合作社承担政府某些经济或社会功能的交换条件。还有学者指出,对于农民专业合作社进一步发展而言,还需要政府允许其拓展金融、保险等方面的功能。

    就政府支持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方面,学者们也进行了深入研究。黄祖辉(2002)从制度安排的角度,主张合作可以使农民形成一个集团,一定程度上影响政府的决策,获得政府对农民合作组织较高质量的服务,保障农户利益。二是当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到一定程度时,政府应转变职能,从直接参与中逐步退出,注重从外部环境方面积极适度地引导、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为合作组织的发展创造条件。应瑞瑶(2002)持同样的观点,认为政府的作用主要在于政策扶持(资金政策、税收政策、信贷政策)和管理监督。卓成霞(2009)、王艺琼(2010)指出,政府角色的合理定位和农户的政治参与水平影响农民合作组织的发展,政府应做到“全力扶持,适当干预”。

    就目前情况来看,我国对政府扶持农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发展的研究主要在政府与合作组织关系的探讨上,而对政府扶持合作组织发展是否合理的经济性解释、哪种扶持手段更有效率等问题涉及较少。

    (三)产权安排

    产权是指在社会经济运行中,市场主体通过一定的方式对原始财产权利依法承受、使用、收益和处分流转的结构性财产权利关系。关于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产权制度安排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1)产权内容方面,周春芳和包宗顺(2010)通过对江苏省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产权结构的实证研究,论证了产权包括所有权、决策权和剩余索取权三方面要素。(2)产权主体方面,李彤和赵慧峰(2008)基于对社员资格和资本结构的理论分析,指出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产权主体由少数核心人物和多数社员共同组成,少数核心人物以资本合作为主,少数农业大户或相关农技部门的骨干人员出资入股,再吸收少量组织成员股金组建,实行按股分配,而多数的社员以劳动合作为主。马彦丽、孟彩英(2008)提出我国以少数人控制为特征的农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存在双重的委托——关系,并用委托——理论解释了中小社员与核心社员之间存在委托——的矛盾。(3)产权制度绩效方面,王曙光(2010)基于契约——产权视角分析了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演进特征与制度结构,用契约与产权理论解释了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绩效,指出退出权实施的制度前提是合约缔结过程中缔约双方自主平等的缔约关系和社员受到完整保障的财产权利。产权制度明晰化使合作经济组织成员成为了相对独立的产权主体和利益主体,拥有了生产经营的自主权和决策权,产品的剩余索取权和相应的处置权,以及加入或退出合作经济组织的权利。

    三、农户参加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意愿研究

    (一)农户参加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决定因素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存在的根本是服务农户,农户是否愿意参加该类组织,其参加意愿受哪些因素的影响?对此,国内学者也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卢向虎、吕新业、秦富(2008)等以四川、山东、云南、河南、浙江、江苏6个省169户农户的调研数据为基础分析了影响农户参与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决定因素。研究表明:主要农产品的价格波动程度、户主文化程度、户主年龄、家庭主要农产品商品化程度、主要表产品销售半径对农户参与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意愿的影响显著;家庭人口规模、户主性别、农产品类型、主导农产品收入占家庭总收入的比重、家庭耕地面积、农产品生产经营面临的困难程度对农户参与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意愿的影响不显著。农产品销售半径、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主导农产品收入占家庭总收入的比重对农户参与意愿的影响相对复杂,其影响方向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张广胜、周娟、周密(2007)对沈阳市200个村的农户调研发现农民的文化程度、农村贫富差距与农户对专业合作社的需求之间存在着负相关关系,而有关部门提供的服务如组织农业科技学习、推广农业科技、代销农副产品等较积极的外部环境及现有的各种合作经济组织,特别是生产同一种产品的农民组成的专业性合作小组的存在会对农户需求产生正的、积极的效应。姜太碧、朱文(2009)等以四川省127户调查农户资料为样本数据,分析了影响农户加入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意愿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调查农户户主的文化程度、家庭劳动力数量、土地经营规模对农户是否加入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都具有正向影响关系。其中影响最显著的是调查户主的文化程度;而外出打工劳动力比例和外出打工收入比例则对农户是否加入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意愿具有一定的反向影响关系;性别和年龄的影响关系不明确。从事粮食、经济作物和养殖生产的农户对专业合作社需求是递增的。张红云(2009)对湖南的调查研究发现:农业生产经营困难、主要农产品商品率、资产专用性水平、政府支持专业合作社力度对农民的专业合作社需求具有显著正影响;当地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对农民的专业合作社需求为显著负影响;而户主年龄、户主受教育年限、家庭耕种土地面积、劳动力兼业程度、主要农产品销售范围、生产经营集中度对农民的专业合作社需求影响均不明显。

    (二)促进农户参加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建议

    卢向虎、吕新业、秦富(2008)等提出以下几点建议:加大农村教育投入,重视农村人力资本建设;完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服务质量和服务范围;完善耕地流转政策,促进耕地流转。姜太碧、朱文(2009)等也认为要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必须通过各种途径提高农民文化水平和适度扩大土地经营规模。张红云(2009)在对湖南省调研的基础上提出以下建议:完善农地流转政策,促进农户专业化生产和适度规模经营;加大政府扶持力度,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完善治理机制,提高服务质量和拓展服务领域。张广胜、周娟、周密(2007)提出要加大宣传力度,引导农民积极参与专业合作社;加大对专业合作社的扶持力度;突出“专业化”特质,增加农民收入;明确政府职责。引导专业合作社的发展。

    四、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未来发展趋势

    在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各国合作组织发生了很大变化,为了提高竞争力,大批合作组织向深度和广度发展,出现了横向和纵向一体化的趋势,国内学者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分析,为今后的农合组织发展提供了指导性建议。

    (一)产业化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最初大多数是进行销售方面的联合,随着国际农产品市场需求量的增加,一些合作组织开始向建立统一的储存、加工和新产品开发体制的方向发展,产业化程度不断提高。国内专家学者如黄祖辉(2002)、杜吟棠(2005)等在早期就围绕农民合作组织的产业化经营组织和模式做了深入的研究,强调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农民受益为目标,结合近年来农业产业化经营取得的成效可以看出,产业化经营对增加农民收入,增强农户竞争力有积极的推动作用。田永强、董炜娜(2006)针对合作组织的发展现状,指出我国在农民组织产业化经营中存在着规模经济性不强、科技水平低、发展环境差、管理机制不规范等一系列问题,并提出合作组织产业化经营应着力解决规模、机制及科技含量等方面的问题,为今后农民合作组织产业化发展研究进程指明了方向。

    (二)组织化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化是指个体农户或是经营组织通过多种形式合作加强联系,优化资源配置、降低成本、增加收益。在组织化的主体模式方面,张红宇(2007)指出五种提高组织化程度的组织化模式,农业产业化经营带动模式、农民专业合作社模式、现代公司制企业模式、社区性集体经济组织模式以及提供组织化的生产服务模式;在组织化发展途径上,多数学者主张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股份制合作,代海涛、曹彩杰(2006)指出在经济发达地区,应适时地发展股份制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以实现产权清晰化,达到维护农民权利、保障农民利益的目标;冯海滨(2007)等探讨了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股份制因素日益渗入,所有权与经营权日趋分离,股权日益集中,产权关系逐渐明晰。根据不同合作组织的发展需要,引进外来资本,实行股份化改革,建立股份制组织,已成为合作组织的重要发展趋势。

    (三)信息化

    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农民合作组织不断走向信息化,农业信息理论与技术蓬勃发展,相关研究相继涌现,研究内容涉及农业信息技术、信息资源、影响因素及存在问题等众多方面,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趋于信息化是指采用信息、通讯技术的方法和手段,充分开发和利用合作组织的资源,提高组织运行效率,梅方权(2001)强调以信息化带动现代化,农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的信息化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与经营管理水平,有利于促进农业市场流通。张世忠(2005)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研究,提出组织发展面临网络建设与维护、信息资源开发、传播渠道、组织机构等方面的困难,对此政府需积极引导建立农业信息化的市场机制,加强农业信息资源的管理,同时为了规范市场主体的行为,需要建立健全农业信息化方面的法律法规等。

    同时,为更好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在2008年召开的《新形势下中国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与变革——“中国农村改革30年:中国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国际研讨会上,与会者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1)要加大项目扶持力度,把合作社作为支农项目建设的实施主体;(2)要加大财政补助力度,对中西部地区、民族地区、边远地区和贫困地区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以及生产国家和社会急需的重要农产品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给予优先扶持;(3)要加快出台金融支持政策,为农民专业合作社提供多渠道的资金支持和经营服务;(4)要落实税收优惠政策,同时,加快制订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特殊税收政策;(5)要加大培训力度,加快培养、造就一批合作社带头人和一支辅导员队伍;(6)要加强示范指导和典型宣传,营造支持农民合作社发展的良好舆论环境和氛围;等等。

    五、简评

农民专业合作社调研篇10

为贯彻党的xx届三中全会精神和市委8号文件精神,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充分了解新形势下供销合作社如何构筑农村现代流通方式,实现助农增收致富,切实感受改革开放30周年来给农村带来的可喜变化,市供销社紧扣“深化改革发展,推进‘二次创业’,实施‘乡村流通工程’”的学习实践活动主题,充分发挥实践特色,于4月9日和**区供销社开展互动活动。在市供销社主任杨寿同志的带领下,先后调研了**区供销社**乡春荣小米辣种植专业合作社和倚象镇永青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听取了农民专业合作社主任及乡镇干部农村经济发展情况介绍,和县(区)、乡镇供销社领导一同探讨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路子。

一、调研概况

(一)参观**区**乡小米辣种植专业合作社概况

4月9日上午,杨寿主任带领市社相关人员与**区供销社有关领导来到了**乡旮旯村春荣小米辣种植专业合作社生产基地。听取了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鲁荣春、执行监事李孙学关于专业合作社发展情况的介绍。**乡过去曾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和人力组织了5000亩小米辣大规模种植,但由于多种原因,导致了失败。**区供销社在组织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时进行了充分的调研,XX年**乡供销社发动旮旯村农民自愿组成的生产小米辣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合作社从最初的30多户报名农民中挑选了13户农户作为入社会员组建了专业合作社,按照“农民专业合作社法”,进行了注册登记,由入社会员选举了合作社理事会、监事会管理人员,制定了合作社入社和退社等管理办法,完善了理事会、监事会管理制度,基层供销社作为入社会员,保证籽种供应和销售渠道,引进市场定单,支持专业合作社发展,当年合作社开发了160多亩的小米辣种植,每亩产值达到了4000多元,入社农户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合作社也为未入社的农户收购产品,解决他们的销路问题。今年,周围农户纷纷要求加入专业合作社。合作社也根据发展的需要增加了50多户农民社员。专业合作社在巩固老品种的基础上,今年新引进了100多亩的新品种,使小米辣的种植规模达到了1000多亩。**乡供销社主任对春荣小米辣种植专业合作社发展工作计划也作了详细的汇报。杨寿主任也就小米辣专业合作社发展精品深加工,创品牌战略与基层社主任进行了交流。

(二)参观**区倚象镇永青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概况

参观完**乡旮旯村春荣小米辣种植专业合作社,杨主任等一行又来到倚象镇永庆综合服务社,大家兴致勃勃地参观了综合服务社茶叶加工厂,了解了开展多种经营基本情况,就该村永青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生产经营发展的状况听取了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陈光明的介绍。倚象镇永庆村是**区有名的蔬菜种植村,这里出产的各种蔬菜以生态、环保在**城老百姓中有较好的口碑。XX年**区供销社在充分考虑市场环境和商品特色发展的优势后,发动13户自愿组成农民专业合作社,选举了理事会和监事会人员,并依法申请注册成立了永青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同时,**区农牧局也到该村成立由村委班子组成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投入扶持资金20万元,合作社先配备了一辆越野车,最近开始平整土地。而供销社发动成立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只有扶持资金1万元,且根据进展情况拨付,从XX年开始了蔬菜种植,但规模不大,基层社为专业合作社提供交通运输工具,帮助社员及时运送和销售农产品。由于入社农户对发展规模生产的认识不足,且认为价格没有比直接进入当地市场的价格高,只愿意将产品销到当地市场,合作社的优势没有发挥出来。然而基层供销社的职工在当地威望和信誉,对农民参与供销社组织专业合作社起到了稳定的作用。

二、发展专业合作社的主要做法

调研组同志们此次调研学习和了解了**区供销社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主要做法。

(一)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以“民办、民管、民受益”为原则,以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为依托,以服务“三农”增加农民收入为宗旨,采取入社农户、基层供销社为一体的创新模式发展专业合作社。依照“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依法进行了社团组织的法人登记。为加强合作社内部管理,合作社按照社员自愿联合、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利益共享和风险共担的运作机制,设立了理事会、监事会,制定了规范的章程,建立了完善内部管理制度,确定了利益分配原则,同时也明确了社员的权利和义务,健全了农户入社退社手续,规范了经营决策的民主议会及程序。基层供销社只是作为一个社,承担技术、生产、销售的指导和服务。这种“专业合作社+新技术(新品种)+示范基地+农户”发展起来的专业合作社的新模式,有效地承担起政府难以承担的组织和带领农民进入市场的任务,是专业合作社探索为农服务的一种全新途径,既解决了农民一家一户分散经营与大市场的矛盾,又干了政府不便管也管不了的事。

(二)发挥合作优势,有效实行了精品发展战略,积极探索专业合作社发展机制。通过项目开发,完善三个方面的服务功能,提高整体技术服务能力和水平。一是体系规范化服务。对种植农户通过培训,辐射带动周围农民种植,形成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规范化生产模式。二是带动服务。选择种植相对集中、生产条件较好的地方建设示范区,通过改善灌溉条件,引进新品种、新技术等,实现集新品种、新的间套模式试验示范、技术培训于一体的示范基地。三是产前、产中、产后全程技术服务。产前制定一整套关于优良品种选用、化肥、农药品种选用、施用方法、施用量等栽培管理规程,统一进行物资供应并签订种植收购合同;产中通过各种信息服务及培训手段实行跟踪技术服务,推广标准化管理技术措施;产后按合同统一收购,保证产品回收。

三、调研体会

调研过程中,我们真切地感受了供销社在“二次创业”,积极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农民群众脱贫致富做出的积极贡献,感受到了农民对供销社的巨大信任,也更坚定了供销社立足农村,扎根新农村建设,发展“乡村流通工程”信心和勇气,取得了如下的体会和收获:

(一)坚持解放思想,不断改革创新是供销社实现科学发展的关键。

通过对**区供销社**乡春荣小米辣种植专业合作社和倚象镇永青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的实地参观调研,我们深刻认识到,供销社要实现科学发展,必须抢抓机遇,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开拓创新。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自身发展的根基,融入到新农村建设伟大实践中去,围绕农业、农村、农民,加快建立和完善现代服务网络体系,通过科学的战略规划和计划,来解决我们的科学发展问题,真正成为农村现代流通的主导力量、农民经济合作的带动力量和农业社会化服务的骨干力量。同时,我们还要充分地认识到,目前正在开展的学习实践活动,是用科学发展观武装供销社广大党员干部、促进新一轮思想解放和工作创新的迫切要求,是推动供销社在新的起点上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的重大举措,是提高各级党组织和党员领导干部工作能力和水平的现实需要。我们要切实增强自觉性和主动性,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思想上高度重视,认识上明确坚定,行动上积极主动,方法上不断创新,工作上扎实到位,不断提升运用科学发展观分析问题、破解难题的能力,不断提高推进科学发展的能力和本领;切实把学习调研、分析检查、整改落实的过程作为改进作风的过程,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提高工作效能,树立良好的精神状态,激发科学发展、干事创业的激情,真正促进供销社科学发展。

(二)坚持为农服务,增强服务功能是供销社实现科学发展的立足点。

坚持为农服务,增强服务功能是供销社实现科学发展的立足点。供销社的根基在农村,基础是农业,主体是农民。没有了“三农”,供销社也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支持供销合作社提供多种形式的生产经营服务。开拓农村市场,推进农村流通现代化。健全农产品市场体系,完善农业信息收集和制度,发展农产品现代流通方式,保障农业生产资料供应”《中共**市委**市人民政府关于深化改革推进供销合作社“二次创业”的实施意见》则指出供销合作社深化改革要“认真贯彻党的xx大和xx届三中全会精神,以‘xxxx’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战略任务,把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作为基本方向,把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新格局作为根本要求,紧紧围绕建立健全农村现代流通体系,改革创新供销社组织体制、管理体制,实现‘二次创业’”,按照《决定》和《实施意见》的要求,供销社要加快发展,开展多元化、多层次、多方式经营服务,必须以农为本,靠农拓市场。在农村大力开展乡村流通工程建设,并在巩固传统优势项目(即农资、农产品、日用消费品、烟花爆竹)上,扩大综合服务社建设;不断强化合作、拓展专业合作社经营空间,开辟新业务;继续扶持壮大社有龙头企业,培育知名品牌,逐步将农村市场这块“蛋糕”做大、做好、做强。

(三)坚持开放办社,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有效带动农民发展经济增加收入。

农民收入增长缓慢,是当前制约农村经济和国民经济发展的一个大问题。作为坚持为农服务为宗旨的供销社在带领农民增收致富方面,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供销社要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这一目标,坚持走“供销社+新技术(新品种)+专业合作社+示范基地+农户”的新模式,探索农村组织经营的新路子,在促进农副产品转化增值,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方面大做文章。要把示范基地建设,选苗饲养(种植)、生产、管理、信息、技术、加工、销售等诸多环节连接起来,提高组织化程度,培育优势特色产业,推进规模产业化,规避市场风险,千方百计提高经济效益,增加入社农户收入,让他们的口袋早一点鼓起来。

三、存在的问题

通过调研,我们在倍感欣喜的同时也感到了专业合作社在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