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公司罚款规章制度十篇公司罚款规章制度十篇

公司罚款规章制度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6:21:57

公司罚款规章制度篇1

为了公司的发展和维护公司的利益,让公司员工有一个公开公平的工作环境,根据国家法律法规,制定本公司的规章制度。XX商贸公司内勤人员的规章制度,共分为行为规则和工作纪律两方面。

行为规则:

1、遵守国家政策、法令和公司规章制度,遵守公司各项管理规定。

2、热爱本职工作,全心全意为公司服务,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全面提高自身素质。

3、服从分配,服从领导,工作认真负责,坚守岗位,尽忠职守,保守业务秘密。

4、关心集体,团结协作,互相帮助,维护集体利益和公司信誉。

5、爱护公司财物,不浪费,不化公为私;

6、努力学习文化、业务技术知识,认真做好本职工作,提供优质服务,虚心听取意见,不断改进工作。

7、对本职工作应争取时效,不拖延,不积压。

8、待人接物态度谦和,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公司形象。

9、公司任何人不允许把情绪带到工作中,如对公司有意见者,当面和领导提出。

10、不得损害他人利益,不得用公司便利条件进行个人行为。

11、不得从事第二职业,如经公司调查属实罚款1000元。

12、公司实行“工龄工资”制度,为员工提供收入和福利保证,并随着工龄的增长高逐步提高员工的工资、待遇,并对做出贡献者予以表彰、奖励。

13、员工必须维护公司纪律,对任何违反公司章程和各项规章制度的行为,都要予以追究。

工作纪律:

1、按时上下班,不迟到不早退,不得旷工和无故请事假。迟到早退每次罚款元,事假超过3天,扣双倍工资,特殊情况除外。

2、上班时间应保持环境的安静,不要高声喧哗、闲谈和播放音乐,以免影响他人工作。违反规定每次罚款元。

3、工作时间内,不得擅自离开工作岗位,如确因工作需要外出,要经主管人员批准。违反规定每次罚款元。

4、上岗工作要注意仪表,不得披头散发,穿拖鞋和躺卧在床上。违反规定每次罚款元。

5、不准随地吐痰、乱丢果皮纸屑,自觉维护和保持环境卫生。

6、接电话须用礼貌用语,通话力求简明扼要,禁止用电话或电脑聊天、发短信或长时间占用电话。违反规定每次罚款元。

7、严守公司机密、廉洁奉公,维护集体利益和公司声誉。

8、认真做好录入单据工作,实时调整公司进、销、存记录,认真做好门市客户接待和外埠客户的电询工作,记录和确认客户订单,准确开据提货单,并做好客户、消费者反馈记录。

9、勤俭办公,节约用水、用电,杜绝一切浪费现象。违反规定每次罚款元。

10、保管各类文件档案,及时登记清理客户档案

11、要做到货款一致,不得贪污公款。如有违反,公司将处以罚款元,并追究刑事责任。

12、对销售明细账与应收款账进行记录,并作好处理与未处理的标记,与上级主管进行核对。违反规定每次罚款元。

13、认真做好电脑、打印等设备管理与维护工作。设备因保养不当引起的故障,公司将对责任人罚款50——200元不等,并赔偿公司损失。

14、对于不服从领导,屡教不改者,公司将处以罚款100——500元不等,并有权对其开除处理。

公司罚款规章制度篇2

文秘部落为进一步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提高全员的安全意识,确保安全生产,现将安全工作奖罚规定印发给你们,望遵照执行。附:《公司安全工作奖罚规定》文秘部落

主题词:安全奖罚规定通知

报:省公司

抄送:党委委员,公司领导,安环办⑵,存档。

公司综合管理部

2005年3月23日印发

公司安全工作奖罚规定第一章

总则第一条

为进一步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和各项规章制度,强化安全生产和环境保护工作,杜绝死亡、重伤事故及各类重大事故,最大限度地减少一般性事故,确保安全生产、社区稳定,提高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依照《安全生产法》及上级的有关规定,特制定本规定。第二条

坚持重奖重罚。对安全生产工作作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根据考核目标实现后给予重奖;对违章指挥、违章作业、违反劳动纪律的单位和个人,无论造成事故与否均给予重罚及行政处分。第三条

根据上级下达年度轻伤控制指标并结合公司实际情况,按风险程度分配到所属单位,作为单位年度轻伤控制目标值,实行月度考核,季度兑现。见附表一。第二章

奖励第四条当季全公司无死亡事故、无各类重大事故,经理、党委书记、主管副经理各奖励2000元,其他公司领导、安环办正副主任(含主任助理及专职安全人员)各奖励1500元;对直接参加安全管理的安委会成员及安委办成员奖励1000~1300元。第五条按季考核兑现单位对实现安环目标的领导及安全员给予奖励,标准见表二。(一)

当季未发生死亡、重伤及各类重大事故的单位及治安案件,并达到表一所列考核指标的,则按表二的奖励数额兑现。(二)

表一各项考核未实现的,每项扣个人当月奖金15~20%。第六条在生产、工作或公益事业中凡符合下列条件之一者奖励600元以上。(一)

突发性事故(事件)发生后,积极进行抢救,减少事故(事件)损失和人员伤亡的有功人员;(二)

及时发现和消除各类事故隐患,避免重大事故发生的有功人员;(三)

积极提出安防环保合理化建议,经采用取得较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四)

在工业卫生,职业病防治和管理、环境保护、治安管理、安全培训及教育方面有显著成绩者。第七条单位年内无死亡事故、无重伤各类重大事故,轻伤事故低于控制指标,安全、文明生产,环境保护工作成绩显著,单位以及有关部门和人员年终给予1~2倍季度奖励。第八条公司不定期开展安环活动,在活动中取得名次的单位和个人给予适当的奖励。第三章处罚第九条

年内死亡或重伤事故每超过控制指标一人次,经理、党委书记、主管副经理各罚款2000元;其他公司领导、安环办正副主任(含主任助理、专职安全人员)各罚款1500元;同时取消年度评先资格;安委会及安委办成员各罚款1000元(重伤人次减半处罚)。第十条

年度超过轻伤控制指标1人次的单位罚款1000元;季度超过轻伤控制指标1人次对单位罚款600元。对责任人罚款300~600元。第十一条公司所属各单位若发生重伤以上伤亡事故(含治安案件),取消当季奖励资格,并取消年度评先资格。发生死亡(以人次计算)按表三的数额对责任单位和个人处罚。发生重伤(以人次计算),按表三的1/2对责任单位及个人罚款。同时承担地方政府的罚款。第十二条 重大交通事故、设备事故、质量事故、火灾事故、环境污染、爆炸、医疗、治安等事故发生后,根据责任轻重,具体按表四处罚。第十三条凡是下列情形之一者,对单位或个人处5000元以下的罚款。(一)

未制定安全生产考核及奖罚细则的,不按期进行安全检查或不按规定进行安全教育的。(二)

无正当理由不执行或拖延执行隐患整改通知书和安全指令书的。(三)

发生事故后(含各类重大未遂事故及治安案件)不积极配合调查的单位及个人,或隐瞒不报,或不及时组织分析处理上报的。(四)

违章指挥、违章作业、违反劳动纪律的。(五)

每发现一次采购及发放不合格劳动保护用品,或不按规定发放劳动保护用品的单位和个人。(六)

未经许可擅自拆除,无故停运职业安全设施和环保设施的(同时承担地方政府罚款)。(七)

不按规定进行劳动卫生和环境监测的。第十四条对违章指挥、违章作业、违反劳动纪律的有关人员,不虚心按受批评教育和处罚,且态度不好者,除按本规定相应条款处罚外,并责令停工5天进行安全教育,停工期间每天发生活费20元。对拒不参加学习的,年内累计二次以上违规人员责令解聘。第四章

执行第十五条按季考核兑现控制指标之内的单位和个人的奖励,按以下条款执行:(一)附表二所列单位按季填报安全考核申报表报生产自救办审核。(二)

安环办会同有关部门考核后,报主管副经理审定,由安环办下达奖励通知单,经人力资源部核准后,随同当月工资一并发放。(三)

公司罚款规章制度篇3

1、根据《建筑法》和《建筑施工安全检查标准》(JGJ59-99)的规定,为认真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切实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制定本制度。

2、考核内容

(1)、各级各部门管理人员安全生产责任制落实情况。

(2)、职工因工伤亡控制指标(按公司年度管理目标要求)。

(3)、现场安全达标率目标(合格率100%;优良率按公司要求)。

(4)、创建文明工地目标(按公司管理目标要求)。

3、管理目标

(1)、建立健全安全生产管理机构,按规定配齐专兼职安全管理人员。

(2)、公司要制定年度安全管理目标,并制度具体措施,确保目标实现。

(3)、项目部每承接一项工程,首先要制定安全管理目标(伤亡控制指标和安全达标、文明施工目标),并将安全责任目标分解到人,责任落实,各项目标有人抓,有人管,实现目标管理。

(4)、施工管理人员要按规定进行安全培训,持证上岗。

(5)、做好伤亡事故的统计报告工作。

4、安全责任

(1)、企业法定代表人对实现本单位、本部门的安全管理目标负总责。

(2)、各级生产负责人对实现安全管理目标负直接领导责任。

(3)、各级各部门的管理人员按各自的安全职责,为实现安全管理目标努力工作。

(4)、项目经理是法定代表人在施工项目上的人,对项目施工中安全生产负总责,必须严格执行国家的法规、法令和公司的各项目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加强领导,群防群治,确保安全生产。

5、考核办法

(1)、实行逐级考核的办法,公司接受上级考核;项目部接受公司考核;项目部要对所属管理人员进行考核。

(2)、各级要制定具体考核办法,考核成绩和各级领导及管理人员工作业绩挂钩,列入各项工作考核的主要内容。

(3)、考核结果作为年终经济兑现和评定先进,实行奖罚的主要依据之一。

(4)公司每月对各项目部管理人员进行一次安全生产责任制执行情况考评,

在考评中达到合格标准的不奖不惩,达不到合格标准的惩当月工资的10%,达到优良标准的奖月工资的10%,安全生产月考评成绩做为项目部年终评先工作的重要依据(占年终评先比例的60%)。

6、凡在安全生产中成绩突出,具备下列条件之一的单位和个人,公司给予表彰,记功,发放一次性奖金,授予荣誉称号等奖励。

(1)、认真贯彻执行安全生产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在安全生产工作中取得显著成绩的。

(2)、在劳动保护安全生产方面有较大发明、技术改进或者提出重大合理化建议的。

(3)、防止和避免了重大伤亡事故,或在事故抢救中有功的。

7、创优争先,在文明施工中做出显著成绩,获得省、市级文明工地称号的,公司予以成本补贴奖励,实际补贴标准,在年度经营目标责任书中订立。

(1)、公司对创文明工地的单位按建筑工程面积进行奖励:创省级文明样板工地的奖4元/m2;创省级文明工地的项目奖3元/m2;对创市级文明样板工地的项目奖2元/m2;对创市级文明工地的项目奖1元/m2;对未能完成安全生产、文明施工责任目标的项目部,公司按照创建文明工地奖励办法,对责任项目部进行相应的惩罚。

(2)、公司竣工的单位工程,安全生产、文明施工经汇总不达标的,公司将对该工程的项目部处1元/m2的罚款。罚款办法由公司安全处出安全生产、文明施工不达标证据,经主管经理、总经理批准交公司财务部由受罚单位工程款中扣除。并整理好惩罚资料入档。

8、对于有下列行为之一的人员,给予处分

(1)、违章作业或违章指挥造成事故的;

(2)、玩忽职守,违反安全生产责任制,造成事故的;

(3)、发现险情,既不采取防范措施又不及时报告,而发生事故的。

(4)、存在事故隐患不执行上级和安全部门限期整改的要求,造成事故的;

(5)、发生事故后,不积极组织抢救,不吸取教训采取措施,致使同类事故重复发生的。

9、经济处罚的规定

(1)、施工设施缺少防护设施及存在事故隐患。

a.生产、施工设备、设施,没有安全防护设施或防护有严重缺陷者,不得安装或运行,对于确定安装使用防护有严重缺陷的设备、设施的责任者和随意确定拆毁安全防护设施的责任者,罚款100-200元。

b.已经开工的工程项目无施工组织设计、施工方案或施工组织设计施工方案中无安全技术措施,一经查出对工程项目负责人罚款200元;虽编制施工设计方案,但未经审批,一经查出,对工程项目负责人罚款100元。

c.存有重大事故隐患,逾期不解决的,对工地负责人罚款300-500元。

d.存有事故隐患,虽然在接到《事故隐患通知书》后对事故进行了整改,但整改不彻底或《事故隐患回执》逾期不反馈消项的,对工地负责人罚款100-200元。

e.对确定将有毒有害产品的生产转移,分包给无防护措施的单位,并未提供指导和协助解决防护措施的单位主管负责人处以200-1000元罚款,并扣罚月工资的10-30%。

f.被罚者违反以上多项规定的,按各项规定合并处罚,由个人承担。

(2)、现场管理及检查

a.职工进入施工现场赤脚,穿拖鞋,穿高跟鞋,不戴安全帽,电气人员不穿绝缘鞋,女工不戴工作帽,高处作业不挂安全带等违纪者,每人罚款10元;项目经理及管理人员均罚款20元;一次发现10个违纪人员,处罚工地主要负责人100元,并停产整顿一次;凡停产整顿的工地,对项目负责人另处罚100-300元,分包队伍等同。

b.特种作业人员无证上岗者罚款20元,不持证上岗者罚款10元。

c.塔吊、施工电梯、龙门架(井字架)、脚手架、施工用电、施工机具、安全网等的搭设没有安全技术交底,上述设施,设备投放使用前未经验收和办理验收手续,对有关人员处以每人20-200元罚款。

d.对于违章指挥者,视情节轻重罚款20-200元,对于违章操作者视情节轻重罚款20-50元。

e.对于无视安全检查,妨碍安全人员工作者视情节轻重罚款20-200元。

f.对于施工现场混乱,材料浪费严重,影响安全生产、文明施工的工地,罚工地负责人50-200元罚款。

g.公司内部检查中对达不到《建筑施工安全检查标准》(JGJ59-99)中合格等级工地,处以工地负责人50-200元罚款。

h.市级以上部门检查,对达不到建设部《建筑施工安全检查标准》中合格的工地,处以工地负责人100-200元罚款。受到通报批评的工地对工地负责人加倍处罚。

k.在检查或平时抽查中,对必备的安全管理资料管理混乱或严重缺项的工地负责人,罚款20-200元。

l.违反以上多项规定的单位和个人按各项规定合并处罚。

(3)、工伤事故

a.单位发生轻伤事故,每轻伤一人罚款50-500元,罚款由事故责任者所在班组支付,事故责任者罚当月工资10-30%,免发当月奖金。

b.单位发生重伤事故,每重伤一人次罚款3000-5000元,罚款由事故责任者所在班组支付20-30%,不足部分由承包组或项目部支付,事故责任者不论是伤者本人或他人,一律扣罚月工资10-30%,并免发1-3月职务岗位津贴和奖金。

c.单位发生死亡事故,每死亡一人罚款5000-10000元,罚款由事故责任者所在班组支付20-30%,不足部分由承包组或项目部支付,扣罚事故责任者本人月工资10-30%,并免发1-6个月职务岗位津贴和奖金。

d.单位发生多人事故,按规定标准分别计算合并罚款。

e.发生事故拖延报告,隐瞒不报,谎报以及故意破坏事故现场的责任者,罚款50-500元罚款,情节严重的移交司法机关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4)、设备事故和隐患

a.对私自拆毁安全设施造成事故隐患者,根据情节轻重处以50-500元罚款。

b.对于发生机械设备事故的责任者处以直接经济损失5-10%的罚款。(不少于100元)。

c.发生与外单位无关的交通事故,对事故责任者处以直接经济损失5-10%的罚款。

(5)火灾事故及隐患

a、火灾隐患

①、火灾隐患要求限期整改,逾期不改者,每项按10元处罚责任人员。

②、重大隐患要求限期消除,逾期不改者,对责任人员处以100-500元罚款。

③、违犯消防规定不听劝阻者,给予适当罚款。

b、火警

①、对于火警损失折款不足百元责任者,处以10元罚款,并给予批评教育。

②、对于火灾损失折款100-5000元的责任者处以直接经济损失费10%的罚款。

③、对于经济损失5000元以上万元以下的火灾事故的责任者,处以直接经济损失20%的罚款。

④、对于直接经济损失在万元及万元以上的火灾事故的责任者,报公安机关依法惩处。

⑤、对因不认真吸取教训,采取措施,一年内连续发生以上火灾的责任者,要加倍处罚。

⑥、消防器材、设备因管理不善和挪做他用的责任者,根据情节轻重给予适当罚款,影响灭火行动造成严重后果的责任者,要严肃处理。

⑦、对造成既有人身伤亡又有经济损失的责任者按本条有关规定合并处罚。

10、对有下列情节之一的单位,单位负责人及有关责任者加倍罚款。

(1)、对于违章操作,经检查人提出后,仍坚持不改造成事故者。

(2)、对于违章指挥造成事故者。

(3)、发生事故后,隐瞒或谎报事故情况,破坏现场,妨碍事故调查者。

(4)、单位发生伤亡事故,不认真吸取教训,采取措施,在一年内又重复发生类似事故。

公司罚款规章制度篇4

乙方:

一、合作方式:

甲方(______装饰公司)所签定装饰工程由乙方进行施工。甲方应保证乙方的工程量,乙方应如期保持保量的完成。

二:甲方要求:

1、要求乙方遵守公司规章制度,遵守公司领导安排,如不遵守按工程部处罚条款进行处罚,所有施工安全由乙方负责。

2、乙方应在规定的工期内按质按量的完成甲方的工程,如超期,每超一天按工程款的2%赔偿甲方。

3、施工期内乙方应注意安全,甲方一律不承担安全方面的责任。

4、乙方必须保守公司商业秘密。

5、乙方在现场施工期间必须听从甲方施工监理安排工作时间和其他事宜。服从公司派单。

三、乙方义务:

1、乙方遵守公司规章制度,遵守公司领导安排,如不遵守按工程部处罚条款进行处罚,所有施工安全由乙方负责。

四、甲方义务:

1、甲方应在乙方施工完成合格的情况下保证资金的支付,工程上有难度的问题公司应配合工程部及时解决。

五、所有详尽的标准、制度,请参照公司(质量验收标准、员工处罚例、财务制度),违者自行负责。

六、乙方出现一切事故与本公司无关(买保险除外)

七、每一位施工人员进入工地必须穿规定的工作服,工地上禁止地上有烟斗,工地上严禁大声喧哗,严禁讲粗话,凡发现一次;罚款20-00元。

八、任何施工人员严禁与客户发生争吵,严禁向客户借钱,严禁向客户索要任何东西,此种情况发现一次,罚款200-500元,情节严重的直接开除不用。

九、工地上特殊情况通知下一小时内必须无条件赶到,否则罚款200-500元。

十、必须买人身意外伤害保险。

十一、本协议一式两份,甲、乙双方各执壹份,如有未尽事宜甲、乙双方协商解决。

公司罚款规章制度篇5

 

第一条总则:为严明纪律,奖罚分明,提高工作效率和经济率;本着公平竞争,公正管理的原则,进一步贯彻公司各项规章制度、强化工作流程、明确岗位职责、公司根据各部门之间协作事项与工作流程,特制订本奖罚制度。

第二条:公司奖罚制度本着“奖惩结合,有功必奖,有过必罚”的原则,与员工岗位职责挂钩,与公司经济效益相结合。

第三条:适用范围:本奖罚制度,贯穿于公司的各项规章制度中,公司所有员工须自觉遵守并相互进行监督。

第四条:奖励或处罚方式:

1、处罚方式:现金处罚(从当月工资中扣除并通报)

2、奖励方式:公司实行红包奖励制度,根据各部门的阶段工作考核情况,随时、月底或年底发放。

第五条:员工奖励主要有通报表扬和奖金奖励,程序如下:

1、员工推荐、本人自荐或部门提名;

2、办公室、本部门审核;

3、总经理办公会议会审;

4、总经理批准;

第六条:处罚办法,员工如果损害公司利益,视情节轻重,分别给予以下处罚:

1、通报批评;

2、经济处罚;

3、降级;

4、辞退;

第七条:有下列表现的员工应给予奖励

1、完成本部门工作计划指标,创造较大经济效益奖200元;

2、向公司提出合理化建设,被公司采纳,并取得一定效益的奖励200元;

3、节假日经常加班,并取得显著效果者奖励  元;

4、维护财经纪律,抵制歪风邪气,事迹突出者奖励100元;

5、工作认真,责任心强、工作成绩突出者奖励100元;

6、堵住公司经济漏洞,并为公司挽回经济损失者奖励200元;

7、当月全勤,无请假、旷工、迟到者奖励60元;

8、其他对公司做出贡献者,总经理认为应当给予奖励的按成绩大小予以奖励100元至200元;

第八条:员工有下列行为的应给予通报批评并作处罚。

1、迟到、早退一次罚款100元;

2、值班睡岗一次罚款200元;

3、在工作时间嬉戏、擅离工作岗位或从事与工作无关的事情罚款100元;

4、工作时间串岗,妨碍他人工作罚款100元;

5、不按要求打扫卫生罚款100元;

6、对同事恶意攻击或诬告、中伤他人、制造事端者罚款200元;

7、遗失经营管理之重要文件、物品或工具罚款100元;

8、不按时参加公司的会议培训罚款100元;

9、不配合各部门工作,不服从分配的罚款200元;

10、部门经理及主管责任人对本部门制度的宣传贯彻、执行和监督负直接责任,对部门人员奖励或处罚承担200%责任,即同时按对员工奖励、处罚数的200%的比列奖励、处罚本部门经理及主管负责人;

11、若被处罚员工屡教不改,重复同样错误,或不听劝阻,或不服从管理者,则制度执行部门有权对其进行加倍处罚直至停职处理,造成后果的,由被处罚当事人承担后果与损失;

12、凡是部门经理或主管发现问题不及时纠正,或包庇下属、隐瞒事实者,与责任当事人处以同等处罚;

13、各员工之间相互监督、检查、发现隐瞒、包庇问题或知情不报,并造成损失的罚款200元;

14、完不成领导交办的各项临时任务,罚款100元;

15、参照员工管理制度,违反制度的罚款200元;

第九条员工有以下行为者,给予降级、辞退或开除处分,对处以辞退、开除处分的员工,公司不予任何经济补偿,并按其给公司造成的损失情况酌情赔偿公司。

损失:

1、于受聘时虚报资料,使公司误信而遭受损害;

2、违反《劳动合同》或工作要求情节严重;

3、蓄意损害公司或他人财物;

4、故意泄漏公司机密,把公司客户介绍给他人或向客户索取回扣介绍费,致使公司蒙受损害;

5、拒不执行总经理或部门领导决定,干扰他人工作的;

6、滥用职权,违反财经纪律,挥霍浪费公司资财,损公肥私,造成经济损失的;

7、财务人员不坚持财经制度,丧失原则,造成经济损失的;

8、贪污、盗窃、行贿受贿、敲诈勒索、、流氓、斗殴,尚未达到刑事处罚的;

9、挑动是非,破坏团结,损害他人名誉或领导威信,影响恶劣的;

10、利用职权对员工打击报复或包庇员工违法乱纪行为的;

11、旷工或从事其他兼职的;

12、散布谣言,损害公司声誉,组织、煽动怠工,或采取不正当手段要挟领导,扰乱公司秩序的;

13、违反公司规定屡教不改的;

14、因工作需要调派工作,无故拒绝接受的;

15、因行为不当,失信于公司的;

16、其它重大过失或不当行为,导致严重后果的;

第十条:员工有上述行为,情节严重,触犯刑律的,提交司法部门依法处理。

第十一条:员工行为造成公司经济损失的,责任人除按上条规定承担应负的责任外,按实际损失情况赔偿公司损失;

第十二条:公司领导职工发现员工犯有各项《制度》规定的行为时,应及时向办公室报告;员工也可检举、揭发任何人的违纪违章行为,要求处理。

第十三条:办公室接到报告、检举、揭发,立即报总经理进行调查处理。调查完毕,办公室提出《处理意见书》呈报总经理批准,交有关部门执行并通知受处分人。

第十四条:给予员工处罚,应当慎重决定。必须弄清事实,取得证据,经过一定会议讨论,征求有关部门意见,并允许受处罚人进行申辩。

第十五条:调查、审批员工处罚时间,从证实员工犯错之日起,开除处罚不得超过30天,其他处罚不得超过15天。

第十六条:员工对所受惩罚存异议者,应于处分决定形成3日内陈述理由申辩,并以申辩后之核定作为公司最后之决定,当事者不得再存异议。

公司罚款规章制度篇6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运输征管,提高运输生产运送质量和企业经济效益,依照交通部有关规定和《湖南省道路运输管理条例》,结合我司实际情况,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运输生产应当遵循统一管理,协调发展,规范运作,社会效益和经济利益兼顾,车辆和客运站同步发展的原则。

第二章

运输管理

第三条所有进站参运车辆必须保证各项手续齐全,技术状况达到参运要求。

第四条参运车辆应按规定的进、出口进出站场,实行分区域规范管理,停放有序,坚持进站有检查,出站有登记。逐步实现人车分流。

第五条车辆经营者必须遵守有关规章制度,服从工作人员的组织指挥和调度安排。合法经营,公平竞争,严禁辱骂、侮辱、殴打站场管理工作人员、旅客及其他经营者,严禁聚众打架闹事、堵车砸车、破坏公物等扰乱正常运输生产秩序的行为,违者视其情节进行处罚,情节严重者送交公安部门处理。

第六条 营运车辆必须按运输管理部门审批的线路运行,不得擅自变更,如确需变更的应提前一个月申报,经公司同意,运输管理部门批准后方可变更。

第七条 参运车辆按规定的线路、班次、发车时间运行,并悬挂运输管理部门核发的有效线路牌,严禁悬挂自制线路标志牌,路单由车站签发,如实填写,随车携带,并按规定回收、保管。车辆发班后在规定范围内不许再上客并禁止在站场内滞留。

第八条 车辆如需报停班次、调班或因特殊原因不能按时应班发车的,应提前通知车站并经车站同意,否则按塌班、误班处理。

第九条加班由车站统一调度安排,车辆不准私自在外加班和包车,如在不影响车站正班的前提下,在外加班和包车的必须主动到车站补足票款后才可发车。

第十条 春运期间,车辆加班和包车的,在公司的指导下按一定比例回收管理费和线路效益分成费,具体实施按公司春运期间车辆管理办法执行。

第十一条 营运车辆必须执行国家或公司安排的救灾,抢险,国防等指令性运输任务。其费用按政策规定解决,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拒绝。

第十二条 营运车辆因客观因素需临时变更营运线路,必须经车站调度同意,并开具相关手续后方可运行。

第十三条 非劳务费包干车辆由车站统一售票,车辆经营者不许以任何形式收取票款,也不得接受站外“票贩子”送来的旅客,不准雇人喊客及拉客、抢客和欺骗甚至侵犯旅客人身权利的行为。旅客购票采取自愿的形式,如需讲价由车站叫来车主当面协商后买票。对有较多车辆经营同一路段的班线,可依据实际情况做到统一售票,联合经营。

第十四条快巴按统一售票、统一结算、一票直达方式运行。

第十五条对开班运行必须接受对方站的管理,不得自行售票揽客收费,运费由公司统一结算。

第十六条 加强车辆安全工作,车辆进出站接受安全检查,定期保养,杜绝事故隐患。车辆严禁超载,必须按核定座位售票,超载部分应转驳给其它车辆或由车站另行安排车辆加班。

第十七条 车辆按规定接受车站运管检查,不得拒绝或强行冲关,车站开出的三联单由运管上车核对人数检验无误并盖上稽查章后,才能在县公司财务结算,否则一概不予结算。

第三章班线牌申报与管理

第十八条 运输班线牌和有关运输证件属公司的无形资产,所有权属张家界市汽车运输有限责任公司。任何单位和个人无权转让、变卖及对车辆出租、车辆转卖,必须收回班线牌。

第十九条 需要开行省际、地际新的客运班线,必须向总公司运输管理部门提交申请线路客源调查可行性报告,总公司根据市场需要和公司客运班次的构成情况进行宏观调控审查,定期由运输管理部门主持召开有各申报单位参加的新开班线集体审批平衡会议确定,待报总公司主管领导审查后,由总公司运输管理部门统一填写“道路旅客运输线路审批表”,呈报上级交通运输管理部门。

第二十条 经审查合格的省际、地际新开班线,由公司与对开单位签订开班协议书,会同填写的“道路旅客运输线路审批表”、“客源调查可行性报告“等由总公司运输管理部门汇集后统一到市运管部门办理审批手续。

第二十一条 县际以下的客运班线由公司自行考证申报,报总公司运输管理部门备案。

第二十二条 班线牌的申领、保管、使用、损坏、补办规定:<

>1.省、地际班线牌由总公司统一发放,县际以下班线牌由各市区县运管所发放,牌号报总公司备案。

2.车站要确定专人负责班线牌、证的管理,建立班线牌领发台帐。公司将此项工作作为站务管理的重点内容检查。在签订车辆经营合同中一定要与客运站衔接,对班线牌、运输证件管理提出要求。班线牌由合同签订人在车站签字、领取,负责保管。经营期满后自觉交还车站。

3.补办班线牌公司要写出书面报告以及处理责任人意见,属被盗的由当地公安部门出示的证明,然后由总公司运输管理部门填写“经营单位遗失、损坏、补领申请表“,到运管部门统一办理,补办费由概由责任人负责。

4.领取“省际包车(加班)牌,客运路单、“广东省省际、临时包车(加班)卡”、“广东省际公路客运进站卡”和每年度的春运包车(加班)证等,需到总公司运输管理部门统一领取发放,并交旧领新。

第四章 车站管理

第二十三条 车站必须遵循“旅客至上、服务第一”的宗旨。要以“三优”,“三化”为中心,加强两个文明建设,规范站场管理,创建安全、及时、便利、舒适的站内外环境。

第二十四条 车站要切实加强对站内外客运市场秩序的管理,会同运政、公安等部门打击贩客送客人员,制止外地过境车辆在县城范围内低价揽客等不正当竞争行为,严历查处非法私设站点。成立专门的机构,指派相应的人员对重点班线进行管理,指导、监督相关车辆按照公司规定、制度营运,随时处理矛盾和突发事件以确保日常生产的顺利进行。

第二十五条车站由运管办公室负责对站场秩序的管理,监督车辆经营情况,处理突发事故及纠纷。每天早上由主管生产的副站长及运管办主任招集有关人员,统一部署,运管员各就各位,各司其职。除安排专人在车站范围内外巡视值班,监督车主组织客源情况,一经发现有“票贩子”活动及过境车辆喊客、偷客等不法行为,立即予以制止,并将当事人扭送到运管办公室询问处理,情节严重者送交公安部门。

第二十六条车站积极配合公安派出所、运管所驻站机构搞好站内外的治安、整顿运输秩序工作,给经营者创造出一个良好的经营环境。

第二十七条 车站要加强对站容、车容、仪容的管理,确保站场设施齐全,排放得当,整齐。候车室内布置美观大方,图表,业务介绍简明清晰。努力创造优美环境、优良秩序、优质服务。候车室,售票厅必须按部颁要求,设有:禁运限运物品宣传图标,问询服务处(台)、广播室及器材、小件行李寄存处、小件行李过磅收费处、候车座椅、吸烟室、进站口显示牌、阅报架和报刊、痰盂、果皮箱(桶)、饮水及用具、小卖部、“请勿吸烟”标志、班次时刻表、里程价格表、营运线路图、省或本地交通图、旅客须知、日历、时钟等必要硬件设施。

第二十八条 客运站内多数经营服务摊位数量适度,不得乱设摊点,取缔地摊式散乱柜台,多种经营服务摊位应在划定区域内经营,数量适度,不占道占线阻碍交通。收费须符合物价部门要求,严禁宰客,并负责搞好责任区域卫生工作。

第二十九条 严禁“三品”托运,寄存、进站上车,成立安全小组,派专人检查“三品”工作并做详细记录。定时班车检票,对号入座,不发生错乘、漏乘现象,发车准时,礼貌送客,正点到达,无责任事故发生。

第三十条 售票及时,准确,不超售、错售客票,另外车站安排1人在发车坪设立临时售票处为广线班售票,要求对待旅客和蔼礼貌,尊重旅客的意愿,不准售“人情票”、“关系票”。如有旅客讲价,应叫来车主当面协商后售票。

第三十一条 路单、清单、发车登记及车辆运行等报表记录项目齐全,字迹清楚,有专人负责汇总上报。

第三十二条 及时向旅客宣传乘车须知,班车时刻、安全知识及有关规定,坚持实行旅客凭票进站,检票上车,验票出站制度,严禁旅客无票乘车,建立良好的候车秩序。

第三十三条 进站车辆必须实行分区域规范管理,停放有序。站内必须做到人车分流,坚持进站有检查,出站有登记。不允许有超载车出站。

第三十四条 站务工作人员必须按交通部颁标准规定,统一着装、衣帽整洁、佩带总公司统一制发的上岗证,对旅客热情有礼,举止端庄大方,能够熟练运用“十字”文明用语。

第三十五条 车站应不断完善各种规章制度,形成一套完整的工作机制和奖惩制度,站务人员应当遵守各种规章制度和劳动纪律,忠于职守,服从领导,勤奋学习,努力提高服务质

和工作效率。严禁利用职务之便行贿受贿,牟取私利,损公肥私,刁难和敲诈旅客。

第三十六条 车站必须严格执行运价政策,按规定票价在售票口售票,使用交通主管部门按有关规定统一印制,发放的票据。

第三十七条 逐步取消车上自行收款或劳务费包干方式,规范进站营运车辆售票,足额计收客运费用。

第三十八条 承运人未按约定时间提供车辆,延误班车发车或脱班的,车站可向承运人收取班车延误脱班费;因车站造成延误发车或脱班的,车站应向承运人支付班车延误脱班费。支付标准:已售票的按票额的10%支付,未售票的按50元/次支付。

第三十九条 车站向旅客提供补票、退票、行包变更、行包保管、小件物品寄存、站务等服务项目时,可适当收取费用。

第四十条 车站具备站级标准规定的设施、设备、为旅客提供候车、售票处、治安保卫、安全检查、信息等基本客运服务,可在客票内按每人次向旅客计收旅客站务费,站务费作为构成票价的一项成本因素,不得在客票以外向旅客另行收取。

第五章安全卫生管理

第四十一条车站应建立和健全>安全生产制度,配备安全管理人员,做好站场内部各项治安、消防安全管理工作,保障车站、进站车辆和旅客生命、货物安全。

第四十二条车站必须建立车辆安全检查(门检)制度,对出站车辆进行安全检查,做到出站班车旅客不超载,行包装载符合规定。

第四十三条车站应当加强乘车安全宣传教育,严格查堵危险品,做好旅客行包和携带物品的危险品检查登记处理工作。

第四十四条工作人员应做到每一趟车对旅客进行一次乘车安全常识的宣传,发车时应绕车一周,检查有无不安全因素,无,方可发车;广播员每天上午、下午进行一次乘车安全常识宣传;旅客上车前,“三品”检查员应作彻底的“三品”检查,消除隐患,如果造成重大事故和经济损失追究责任人的责任。

第四十五条定期组织车辆经营者、司机、工作人员进行安全知识学习,加强安全意识。

第四十六条车辆实行安检报班制度,发班前由车队安全人员对车况进行检查,合格后凭安检单到车站报班,否则不予安班。

第四十七条车辆应保持外观及车厢内清洁,严禁卫生状况脏、乱、差的车辆进站。车上垃圾须倒在垃圾箱中,严禁随处乱扔乱倒。

第四十八条车站安排专人负责卫生工作,保证公共设施整特别是厕所、公共设施的干净整洁,要做到随脏随扫,地上不见垃圾,耐心做好旅客解释工作,不要随地吐痰,将果皮杂物丢入果皮箱,候车室与车库要定期冲洗,为旅客提供良好的候车和乘车环境。

第四十九条车站各班组要保证各自责任区内的卫生,谁造成的不卫生就找谁负责。

慈利分公司运输生产管理办法实施细则(节选)

第六章 奖励与处罚

第五十条不遵守有关规章制度,不服从工作人员指挥管理者,每人次罚款500元。

第五十一条聚众打架闹事、堵车砸车、破坏公物等扰乱正常运输生产秩序的行为除赔偿造成的经济损失外,每人罚款1000元,情节严重者送交公安部门处理。

第五十二条 未经调度部门派班,擅自改变运行线路的每次罚款500元,未提前通知,塌班或误班的每次罚款500元。

第五十三条 未经车站同意,私自加班、包车的每次罚款1000元。

第五十四条 营运车辆由车站发车后,凡在站内或车站附近招揽旅客,除将旅客转给正班正点班车外,每人次罚款50元。

第五十五条 雇人喊客、偷客、藏客、欺骗旅客的每人次罚款50元,劳务费未包干班线车主私收票款、高价票买低价票的,除补足票款外,每人次罚款50元。拉客、抢客进而侵犯旅客人身权利的,每次罚款200元,情节严重者送交公安部门处理。

第五十六条 接受“票贩子”送来的旅客,除补足票款外,每人次罚款200元。

第五十七条 车主之间因争客相互辱骂,攻击,甚至相互使用暴力而造成严重后果者,每人罚款500元。

第五十八条 车辆不接受车站运管检查和强行冲关的,每次罚款500-1000元。

第五十九条 车

未按核定线路到达目的地,路途甩客、转客的,按甩客人数全程票价的三倍处罚,但每次罚款最低不能少于100元。

第六十条 遇抢险、救灾及国防等指令性运输任务,不服从派车辆每次罚款500元,并收回车辆牌证,解除经营合同。

第六十一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责令整改,视情节轻重,给予车站或责任人50元以上500元以下罚款。

1.不执行物价政策,乱价违规的;

2.

站务人员态度恶劣,受旅客设诉或报纸、电视台等媒体 曝光的;

3.站内有闲杂人员揽客的;

4.站内经营秩序混乱,站场脏、乱、差的;

5.不在辖区内发车而超范围经营的;

6.未能维护好站场秩序,经反复打击清理,仍未达到预计目标;

7.站务人员未能完成本职工作,发现问题不处理或处理不当致使车站和车主利益遭受重大损失的;

8.站务人员不遵守公司及车站有关规定制度,情节严重者;

9.不按规定发放、审查、填写包车、加班证的。

10.利用职务之便行贿受贿,牟取私利,损公肥私,刁难和敲诈旅客的,每次罚款。

第六十二条 发现和举报重大情况,挽回重大损失的,每人次奖励100元。

第六十三条 敢于同不法份子和现象作斗争,表现特别突出者,每人次奖励100元。

第六十四条 提出好的意见和建议,经单位采纳者,奖励50元。

第六十五条 其它行为给单位挽回或造成重大损失的,视情况予以奖励和处罚。

第六十六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由公司进行处罚,不服的由总公司运输管理部门裁定。

第七章 附 则

第六十七条 本办法修订解释权属公司,下属各单位可依据本办法,制定实施细则。

第六十八条原运输管理方面的各种管理办法及其补充规定必本办法相抵触的,按本办法执行。

第六十九条 本办法自公司七届一次职工代表大会通过后实施。

公司罚款规章制度篇7

关键词:公司;环境法律责任;预防

中图分类号:DF46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008-4355.2013.01.08

与一般的法律责任相同,公司的环境法律责任主要包括公司的环境民事法律责任、公司的环境行政法律责任以及公司的环境刑事法律责任。公司的环境民事法律责任系指公司违反环境义务或者造成环境损害时所应承担的民事后果,主要包括排除危害和损害赔偿两种责任承担方式。公司的环境行政法律法律责任系指公司违反环境行政法时所承担的不利法律后果,行政处罚及行政处分是承担环境行政法律责任的两种形式。在我国,环境行政法律责任是公司承担环境法律责任的最主要方式。公司的环境刑事法律责任系指违反环境刑事法律规范时,公司所应承担的法律责任。我国《刑法》专节设定了“破坏环境保护罪”,其中又囊括了专门的环境犯罪种类和环境犯罪类型。

在社会责任范畴中,公司的环境法律责任居于中间位置,承启了公司的经济责任和道德责任。公司环境法律责任的承担势必促进和推动公司社会责任的践行。公司作为环境法分配环境义务的重要主体,其践行义务的实际结果,对公众环境权益及环境正义的实现可以起到关键作用。一项好的环境法律责任制度安排,不仅应在实际执行中发挥威慑力,更要迎合环境问题的特殊性,在预防功能方面有所作为。预防性公司环境法律责任的制度设置,是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贯彻、执行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政策的重要条件之一[1]。那么,如何全面认知当前我国公司环境法律责任制度的主要问题,怎样从预防的视角审视公司环境法律责任的难题,并变革当前的公司环境法律责任制度,将是本文逐步探讨的内容。

一、公司产生阶段的环境法律责任问题(一)公司市场准入的环境条件缺失

根据我国《公司法》的规定,设立有限责任公司,应当具备一系列基本条件。然而,无论是何种类型的公司,对公司设立条件的规定,其对象均是主体、财产、组织、经营条件等情形,环境准入的基本事项均未被提及;未达到环境标准的公司进入市场涉及的法律责任问题,更是无从谈起。由此,环境准入作为公司进入实体市场的第一道绿色门槛,没能发挥其基本的防护墙作用。

(二)环保法中公司环境准入规范的滞后

我国《环境保护法》在第2章规定了“环境监督管理”,在第3章规定了“保护和改善环境”,在第4章规定了“防治环境污染和其他公害”,惟独没有环境准入规范的内容。此外,《大气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环境影响评价法》、《自然保护区条例》、《森林法》等环境法律法规也未规定公司设立时环保部门的环保审批职责。总体来看,各种环保法律法规中有关环境保护义务及责任的设定,基本上都是对已成立的公司之行为进行规范。

西南政法大学学报潘佳:我国公司环境法律责任制度的绿化:一个预防的视角在《环境保护法》第2章明确规定“环境监督管理”方面,其针对公司行为的规定,除了对环境质量标准的制定、环境监测的管理以及环境行政主管部门的职权等主要规定之外,主要是从建设项目是否影响环境的角度进行了细化。第13条规定了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我国《环境保护法》第13条规定:“建设污染环境的项目,必须遵守国家有关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的规定。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报告书,必须对建设项目产生的污染和对环境的影响作出评价,规定防治措施,经项目主管部门预审并依照规定的程序报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批准。环境影响报告书经批准后,计划部门方可批准建设项目设计任务书。”,但是,没有明确规定公司设立时的环保批准问题。该法在第5章明确规定了“法律责任”,其仅针对经营时的公司法律责任。我国《环境保护法》第35条规定:“违反本法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其他依照法律规定行使环境监督管理权的部门可以根据不同情节,给予警告或者处以罚款:……。”第36条规定:“建设项目的防治污染设施没有建成或者没有达到国家规定的要求,投入生产或者使用的,由批准该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报告书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生产或者使用,可以并处罚款。”第37条规定:“未经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同意,擅自拆除或者闲置防治污染的设施,污染物排放超过规定的排放标准的,由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重新安装使用,并处罚款。”第38条规定:“对违反本法规定,造成环境污染事故的企业事业单位,由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其他依照法律规定行使环境监督管理权的部门根据所造成的危害后果处以罚款;情节严重的,对有关责任人员由其所在单位或者政府主管机关给予行政处分。”第39条规定:“对经限期治理逾期未完成治理任务的企业事业单位,除依照国家规定加收超标准排污费外,可以根据所造成的危害后果处以罚款,或者责令停业、关闭。”此外,《环境影响评价法》及其他污染防治法对公司项目建设和规划的规制,也不例外。因此,批准程序并不是公司设立之时《公司法》第6条规定的情况。总之,作为基本法的《环境保护法》针对将来可能对环境状况产生影响的公司设立行为,没有设定环境本身的“市场”准入标准。

我国《环境保护法》在第3章中明确了政府及其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保护和改善环境的基本义务。《环境保护法》第4章就如何对环境污染和其他公害进行防治进行了明确规定。通过第3章和第4章的基本内容,可以找到运营阶段公司承担环境法律责任的基本条款,然而,公司进入市场的环境审批问题还是没有被纳入制度考量的范畴内。即使《环境保护法》第25条第25条规定:“新建工业企业和现有工业企业的技术改造,应当采取资源利用率高、污染物排放量少的设备和工艺,采用经济合理的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和污染物处理技术。”对新建企业提出了环境保护的要求,该条毕竟是原则性的规范,没能细化,环境审批问题还是无从谈及。《环境保护法》第26条第26条规定:“建设项目中防治污染的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防治污染的设施必须经原审批环境影响报告书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验收合格后,该建设项目方可投入生产或者使用。防治污染的设施不得擅自拆除或者闲置,确有必要拆除或者闲置的,必须征得所在地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同意。”规定了“三同时”制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预防和化解环境风险,实际上,依前文的逻辑来看,该制度针对的是“事后”的公司,仍然没有对“事前”需要环保审批的公司设立行为有所作为。

二、公司运营阶段的环境法律责任问题(一)应对环境风险的内部控制制度和责任之空白

国际社会一向将内部控制制度作为防范公司风险最为有效的约束机制,在环境风险的防范方面,内部控制制度应当发挥重要作用。由于人为污染和全球气候变化等多重因素的叠加,环境灾害的发生正在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2]。环境事务作为惟一关涉所有国家利益群体的“共同威胁”与“共同利益”[3],没有任何一个国家会反对。与此同时,经济学界、管理学界、公司界和法学界开始从内部控制视角探讨环境灾害的应对策略。由于刚刚起步,在世界范围内,包括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均未建立有效应对环境风险的内部控制约束机制。尽管如此,我们不难发现,根据内部控制的基本理念和原则,以防范包括环境风险在内的各种风险为重心,明确相关主体的环境内部控制责任,将显得越来越重要。在中国的现实语境下,由于违法成本低廉,环境成本没能内部化,以及绿色会计核算体系整体缺位,这一世界范围内的前沿难题若在中国得以先行,会显得格外棘手。

(二)公司环境违法行为的处罚方式滞后

当前我国的环境法规针对企业的违法行为,大多采用罚款的方式,很少采用吊销许可证、消除危害、责令停产停业等资格罚和行为罚。相较于经济罚,资格罚和行为罚的闲置状态在很大程度上助长了企业的环境违法行为。针对经济罚而言,由于罚款的成本对企业来说根本算不上负担,再加上体制和机制等各种因素的存在,罚款的威慑功能荡然无存。更为重要的是,这种单一的、普遍实施的威慑机制没能从根本上约束管理层和执行层的行为,在实践中,我们常常见到管理层获利而广大股东“埋单”的尴尬情形。

此外,困扰环保部门的缺乏查封、冻结、扣押等强制手段的老问题一直没能得到解决。环保部门缺乏直接的、实在的权威,缺乏最直接、最可靠的制止和打击环境违法行为的合法权力来源,不得不求助于法院的强制执行力来协助。实际上,矛盾不仅往往得不到解决,诉讼成本、时间成本、执行成本等各种成本问题又接踵而来。总之,环境问题的紧迫性和不可逆性与法律赋予环保部门的“正当性”权力来源极不相称。

(三)刑事法律责任的变革拖泥带水

我国《刑法修正案(八)》对第338条“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作了较大修改。修改前的《刑法》第338条规定:“违反国家规定,向土地、水体、大气排放、倾倒或者处置有放射性的废物、含传染病病原体的废物、有毒物质或者其他危险废物,造成重大环境污染事故,致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或者人身伤亡的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后果特别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修改后的条文规定:“违反国家规定,排放、倾倒或者处置有放射性的废物、含传染病病原体的废物、有毒物质或者其他有害物质,严重污染环境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后果特别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本次修改主要涉及以下几个问题:第一,将构成要件中的犯罪结果由“造成重大环境污染事故,致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或者人身伤亡的严重后果”修改为“严重污染环境”。笔者以为,从一定角度而言,本条并非通说所界定的由“结果犯”向“危险犯”的转变,严格说来,构成要件强调必须“造成环境严重污染的结果”,而不是“有严重污染环境的危险行为”。值得肯定的是,《刑法修正案(八)》实施后,只要造成了重大环境污染,无论是否属于污染事故,都将被追究刑事责任。第二,将排放、倾倒或者处置的物质,由“危险废物”修改为“有害物质”。第三,删除了“向土地、水体、大气”排放、倾倒或者处置的规定。

尽管如此,该罪的变革仍无法从根本上预防企业的重大环境污染行为:一方面,当前的司法运行机制使得司法的补强作用难以发挥;另一方面,制度的缺漏不容忽视,从“准危险犯”到“危险犯”的跨越亟待提上议事日程。与约束污染和破坏环境主体的责任相对应,环境监管主体的责任问题也不容忽视,虽然和企业的环境刑事责任无直接关联,却是企业责任制度配套履行必不可少的。遗憾的是,《刑法修正案(八)》尚未将监管者的环境刑事责任纳入改革的范畴。

三、从预防角度绿化公司的环境法律责任(一)环境准入制度及相关责任的立法完善

规定公司设立时的环境责任审批制:明确公司设立应具备的环境条件及相应的环境准入罚则。公司在报批环境准入时,存在不报、少报、谎报等违法情形时,应依法追究公司的环境准入法律责任。环境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应切实履行公司设立时的环境准入监管职责。公司登记机关应切实履行相应的协助审查义务,对没有环境审批或者环境审批不合格的企业,不予登记;登记机关违法失职的,亦承担法律责任。此外,这一制度的有效运作,仍需一些配套机制的完善。例如,强化对现行环境指标的研究,制定科学的环境准入标准及指标,统一规范审核程序,等等。将公司的环境法律责任提前,强化对准入阶段公司的责任和监管者“配套责任”的约束,将从最前端强化公司的环保注意义务,加大自身的环保投入和环境制度建设,可以有效地预防污染和破坏行为。

(二)建立以环境风险应对为重心的内部控制制度及责任体系

2006年7月,财政部、国资委、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和保监会联合发起成立了企业内部控制标准委员会,同年11月,该委员会了《企业内部控制规范-基本规范》和22个具体规范的征求意见稿。2008年6月28日,五部委联合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以下简称《基本规范》),2009年7月1日起首先在上市公司范围内施行,并鼓励非上市的其他大中型企业执行。

《基本规范》将内部控制定义为:由企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和全体员工实施的,旨在实现控制目标的过程。该规范将内部控制的目标归纳为五个方面:第一,合理保证企业经营管理合法合规;第二,合理保证企业资产安全;第三,合理保证企业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第四,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第五,促进企业实现发展战略。与CoSo报告所设定的目标相比,这个目标体系把资产的安全明确列入控制目标体系中,突出了资产安全的重要性[4]。企业作为主要的污染主体,在风险泛化的时代,将始终面临不确定的环境风险,包括持久性、累积性的环境污染损害风险以及突发环境事件风险等。

从成本收益角度考量,环境风险的有效控制意味着企业成本的削减。近几年以来,石油化工行业污染事件频发,危险物质经营单位因危险废物处理不当而造成的环境事故比比皆是,重金属行业等高污染企业搬迁后留下了一些后遗症,造成搬迁企业污染环境,损害社会公众利益,国家继续“埋单”的尴尬境遇。从根本上说,企业自身根本没能意识到将环境风险纳入内控机制的重要性,而环境风险特别是环境事故一旦造成损害,其代价将是巨大的。日本福岛核危机事件、大连和墨西哥湾漏油事故就是前车之鉴。

由此,本文建议:第一,拓展内部控制的目标,增设预防和化解企业的环境风险一项,尤其强调高风险行业的环境风险防范,建立环境高风险行业以环境风险为中心的内部控制机制。第二,突出董事高管环境风险内部控制注意义务,强调董事高管的内部控制责任。明确其有制定和监督环境风险内部控制制度制定和履行的法律责任,因故意或者重大过失违反内部控制规定造成公司环境污染破坏事件或者环境事故,直接承担对第三人的法律责任。《公司法》第150条规定:“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执行公司职务时违反法律、行政法规或者公司章程的规定,给公司造成损失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根据此条规定,董事高管因故意或重大过失导致公司环境法律责任时,不对第三人直接承担责任。根据主观过错及损害后果,责令其承担月薪或者年薪几倍的罚款。第三,为了保证董事高管商业判断的理性行使,注意义务不宜限制过严,若仅有一般或者微小过失,不宜追究责任。鉴于“权力易被滥用”、“绝对的权力就会造成绝对的腐败”之普遍认识,并基于对监督和制约公司经营者行为之考虑,对于执掌公司一定范围内的经营权限和资源的公司董事、经理、副经理、财务负责人等,均有必要对其形成制约。对责任主体进行认定时,应把握“职权滥用”的内核,对“董事高管人员”以及“执行职务行为”不应作过窄解释[5]。此外,通过建立董事高管的环境责任保险制度(特别是在高度危险行业中)来分散和防范风险,也是十分必要的。

(三)行政处罚方式的科学化

环境行政处罚在实践中大多采取罚款的方式。从逐年递增的排污费和罚款来看,就实施效果而论,环境行政处罚是失败的,那么,原因何在?依本文所见,罚款制度没能从根本上触及企业决策层的利益。由于企业作为一个整体对外承担责任,实际上真正掌握企业环境、经济等行为命脉的董事和高管并未对自己的违法行为直接承担不利后果,而内部约束机制又很难规制企业的核心。鉴于罚款制度作为主要的环境违法处罚方式仍将在我国长期存在,该制度的变革尤其要注重对决策层的约束和惩戒。

此外,增加自由罚的适用范围,扩大行为罚和资格罚的适用。鉴于公司环境违法行为的特殊性及我国严峻的环境态势,在法定情况下,环境污染或者破坏达到一定程度的,有关部门可以对公司主要负责人进行拘留,并处以罚款,同时不免除其民事赔偿责任。鉴于人身自由属于最重要的基本人权范畴,必须界定清晰自由罚的条件、时机和范围。在其他行为罚和资格罚方面,从环境基本法层面授予环保部门实在的权力,明确法定条件下环保部门可以采取查封、冻结、扣押等强制措施,授予环保部门责令违法企业停产停业的权力。

(四)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的“前置”及环境监管失职罪的修订

建议修改重大环境污染犯罪为名副其实的“危险犯”,将条文修订为:“违反国家规定,排放、倾倒或者处置有放射性的废物、含传染病病原体的废物、有毒物质或者其他有害物质,有造成严重污染环境危险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后果特别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对于危险犯的认定,可能比较困难。应结合企业的经营范围、行业类型、主观恶性和违法程度等因素进行综合考量。比如,某危险废物经营和处置单位将大量剧毒废物随意丢弃在重点饮用水源保护区,而该地区多降雨,一旦发生危险,将造成市中心数万人面临饮水危机,即使没有造成环境损害后果,根据前文的理由,也应当对其危险行为追究刑事责任。如果危险废物经营和处置单位将剧毒废物随意堆放在荒野地区,周围自然生态稀疏,只有在造成重大地下水污染或者土壤污染事故的情形下,才应追究其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

就现阶段而言,环境监管失职罪的修订不宜一步到位、过于严苛,宜比照《刑法修正案(八)》的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作出修订,而不宜比照本文所界定的危险犯。建议将当前的环境监管失职罪修改为:“负有环境保护监督管理职责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严重不负责任,导致发生重大环境污染事故,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参考文献:

[1]张忠潮,白宏兵.京都议定书对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启示[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96.

[2]李金林,胡昱东,章贝贝.中国政府应对公共危机的透视——以无锡太湖蓝藻爆发事件的个案为例[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98.

[3]潘佳.公众参与环境信息问责初探[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5):95.

公司罚款规章制度篇8

    我们将要探讨的是企业对其所辖的职工的处罚。所称企业处罚是指企业依据法律法规的规定,对违犯企业规章制度的职工给予行政处分。这种处罚包括由企业作出的对其所辖职工的经济罚和特定意义上的人身罚。

    我们探讨的企业处罚不包括国家检察机关依据刑事法律对企业的处罚;不包括国家监察机关依据行政法规对企业中具有国家公务员身分的领导和其他管理人员的行政处罚;不包括政府行政机关依据行政法规对企业的行政处罚;也不包括企业上级主管单位对企业的处罚。虽然上述这些处罚往往要涉及到对企业中有关领导和直接责任人员的处罚,但是仍然不在我们划定的讨论范围之内。

    一、探讨企业处罚的必要性。

    企业要维持正常的生产秩序,必须订立各种规章制度。一般来说,规章制度的内容是规范职工在企业中从事职务行为的。与企业中生产、管理无关的其它行为,不由企业规章制度进行规范。所以,也可以说,企业的规章制度是职工职务行为的行为规范。由此可见,作为职务行为的行为规范,比一般意义上的行为规范,其范围要小得多。

    然而,既然是一种行为规范,就必然有保证其实现的力量。从这一点来说,企业规章制度得以执行的保证力,不是如同道德、习惯那样,靠个人的自觉约束,而是靠规章制度中的“罚则”的强制性的规定。若无“罚则”的强制性的规定,企业的规章制度就没有威信,就不能起到保证生产、管理秩序的作用,生产和各项管理工作也就无法正常进行。这就是设立企业处罚的必要性。

    长期以来,对企业处罚的设定、执行,缺乏理论上的研究和探讨。所以,对于正确运用企业处罚缺乏理性认识这是探讨企业处罚的必要性之一。探讨企业处罚的必要性之二是在实践上有时处罚的设定不合理,甚至不合法;处罚的运用上不得当,或是重错轻处,或是轻错重处,又或是同样的错误,受到了不同的处罚,这样必然使处罚的效果不好。只有深入理解了企业处罚的方方面面,才能恰当运用处罚达到预期的目的。探讨企业处罚的必要性之三, 是企业经济性质的多样化。企业经济性质多样化的结果是企业管理者的认识角度也有了极大的变化。有的企业的管理者认为企业是私有的企业,处罚由自己随意设定。结果出现了我国南方某企业让工人罚跪的事。显然这种处罚是非法的。但是,只有探讨了企业处罚的一般理论,才能有力地防止类似事件的发生。须知,企业的所有者、企业的管理者并不都是充满仁爱之心的马列主义者。其中有些人在渴望实行超经济强制。探讨企业处罚的必要性之四,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的颁布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规范了劳动者、用人单位的权利、义务。企业处罚的设定、执行,必须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需要重新认识企业处罚的法律意义。

    二、企业处罚规章的一般特点。

    企业处罚规章在某些方面具有法规的一般特点。如,普遍性、规范性、强制性、稳定性等等。

    所谓普遍性,是指处罚规则不是针对某一个具体的人、具体的事,而是针对不特定的任何一个本企业的职工。换言之,只要是本企业的职工,达到了企业处罚规章所规定的要件,就应该受到相应的处罚。和规章普遍性相区别的,是针对具体人或具体事件的决定。如,关于某某人任 职的决定,关于某某人嘉奖的决定,关于某某人处分的决定,等等。

    所谓规范性,是指规定了在何种情况下,什么人应该如何行动。也可以说,规定了行为模式。一般意义上的行为模式都包括假定和处理两个部分。假定,就是什么人、在什么情况下;处理,就是应该如何行动。企业处罚规章同样也应该具有这样两个部分。

    所谓强制性,是指企业依据法律法规具有对职工的某种处罚权。企业运用这个权力把自己处罚职工的决定强加给受处分者。一般来说,在处分职工时,要做好思想工作,处分决定要直接通知本人,要听取本人的意见。但是,接受处分的人,同意这个处分还是不同意这个处分,不能影响企业处分与否和给予何种处分的意志。强制性还表现在,对于处分决定不能由当事人和处分机关进行平等地位的调解。受处分者有申诉权,有请求复议权,但申诉、复议都不是平等地位的协商调解。

    所谓稳定性是指处罚规章一旦作出,就不能朝令夕改,要保持一定的稳定性。因为规章具有稳定性,才使规章具有预见性,即人们在行为之前可以预料到根据处罚规章是否会受到处罚;如果受到处罚会是一种什么样的处罚。

    三、企业处罚规章的合法性原则和合法性的监督。

    企业处罚规章,必须合法。这就是合法性原则。具体来说,设定处罚的主体必须是合法的;处罚的内容必须是合法的。两者缺一不可。

    ㈠、设定处罚的主体的资格。

    我们所说的“设定处罚的主体的资格”,是指法律规定谁有权设定处罚规章。设定处罚的主体,按企业的经济性质不同而不同,法律有不同的具体规定。总的说来是两大类。一类是职工(代表)大会是设定处罚的主体,一类是企业的所有者是设定处罚的主体。

    ①、对全民所有制企业,《中华人民共和国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法》第五章第五十二条职工代表大会行使下列职权:第二项:“(二)审查同意或者否决企业的工资调整方案、奖金分配方案、劳动保护措施、奖惩办法以及其他重要的规章制度。”《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职工代表大会条例》(1986年9月15日国务院)第二章 第七条 第二项规定,职工代表大会:“审议通过厂长提出的企业的经济责任制方案、工资调整计划、奖金分配方案、劳动保护措施方案、奖惩办法及其他重要的规章制度”。可见,对全民所有制企业来说,职工代表大会有权设定奖惩办法。其中“惩”的办法即是处罚规章。而厂长只有“提出”权和执行权(《中华人民共和国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法》第四章厂长第四十四条第六项:“(六)依法奖惩职工;”)。

    ②、对城镇集体所有制企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城镇集体所有制企业条例》中做了同样的规定。该法第一章 第八条规定:“集体企业的职工是企业的主人,依照法律、法规和集体企业章程行使管理企业的权力。集体企业职工的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第九条规定:“集体企业依照法律规定实行民主管理。职工(代表)大会是集体企业的权利机构,由其选举和罢免企业管理人员,决定经营管理的重大问题。”第四章职工和职工(代表)大会第二十八条:“集体企业的职工(代表)大会在国家法律法规的规定范围内行使下列职权:……(五)审议并决定企业的职工奖惩办法和其他重要的规章制度;”。

    ③、对于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实施条例》第五章董事会与经营管理机构第三十三条规定:“董事会是合营企业的最高权利机构,决定合营企业的一切重大问题。”第十三章工会第九十八条第二款规定:“在董事会研究决定有关职工奖惩、工资制度、生活福利、劳动保护和保险等问题时,工会的代表有权列席会议,董事会应听取工会的意见,取得工会的合作。”《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实施条例》第十二章职工,第九十一条规定 :“合营企业职工的招收、招聘、辞退、辞职、工资、福利、劳动保险、劳动保护、劳动纪律等事宜,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劳动管理规定》办理”。这个规定的第二条是 :“合营企业职工的雇佣、解雇和辞职,生产和工作任务,工资和奖惩,工作时间和假期,劳动保险和生活福利,劳动保护,劳动纪律等事项,通过订立劳动合同加以规定。”所以,董事会有处罚设定权。不过,董事会在行使处罚设定权时应听取工会的意见。职工在签订劳动合同时要对劳动纪律等条款表示自己的意见。

    ④、对于外资企业和其他有限责任公司,《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第十八条规定:“外商投资的有限责任公司适用本法” 该法第四十六条:“董事会对股东会负责,行使下列职权:……(十)制定公司的基本管理制度。”第五十条:“有限责任公司设经理,由董事会聘任或者解聘。经理对董事会负责,行使下列职权:……(四)拟订公司的基本管理制度;(五)制定公司的具体规章;”第五十五条:“公司研究决定有关职工工资、福利、安全生产以及劳动保护、劳动保险等涉及职工切身利益的问题,应当事先听取公司工会和职工的意见,并邀请工会或者职工代表列席有关会议。”第五十六条:“公司研究决定生产经营的重大问题、制定重要的规章制度时,应当听取公司工会和职工的意见和建议。”可见,董事会、经理有权制定处罚制度。在制定制度时应听取职工的意见,但职工没有决定权。

    ⑤、 股份有限公司,《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 第一百零二条规定:“股份有限公司由股东组成股东大会。股东大会是公司的权力机构,依照本法行使职权。” 第一百一十二条规定:“股份有限公司设董事会,其成员为五人至十九人。董事会对股东大会负责,行使下列职权:……(十)制定公司的基本管理制度。” 第一百一十九条:“股份有限公司设经理,由董事会聘任或者解聘。经理对董事会负责,行使下列职权:……(四)拟订公司的基本管理制度;(五)制定公司的具体规章;”第一百二十一条:“公司研究决定有关职工工资、福利、安全生产以及劳动保护、劳动保险等涉及职工切身利益的问题,应当事先听取公司工会和职工的意见,并邀请工会或者职工代表列席有关会议。”规章制度由董事会和经理制定,即包括处罚制度也由懂事会、经理制定。职工和职工代表同样处于听取意见的地位。

    ⑥、乡镇企业按照法律法规规定的规定,由投资者依法决定企业的重大事项。《中华人民共和国乡镇企业法》第十三条规定:“乡镇企业按照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企业形式设立,投资者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决定企业的重大事项,建立经营管理制度,依法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第十四条规定:“乡镇企业依法实行民主管理,投资者在确定企业经营管理制度和企业负责人,作出重大经营决策和决定职工工资、生活福利、劳动保护、劳动安全等重大问题时,应当听取本企业工会或者职工的意见,实施情况要定期向职工公布,接受职工监督。”所以,职工在重大决策中的地位,仍是听取意见,而不是起决定的作用。

    ⑦、对于合伙企业、私营企业,法律法规没有规定由谁来设定企业处罚。但是,由于企业的所有人有经营管理的权利,所以,企业的所有人就有权力设定处罚制度。

    总之,全民所有制企业、城镇集体所有制企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第十六条规定的,“国有独资公司和两个以上的国有企业或者其他两个以上的国有投资主体投资设立的有限责任公司,依照宪法和有关法律的规定,通过职工代表大会和其他形式,实行民主管理。”职工(代表)大会是企业处罚设定的主体。除此以外的其他企业,设定处罚的主体是该企业的权利机构或董事会、经理,在设定处罚制度时应听取职工的意见。对这些企业,职工的合法权益,包括合理的纪律要求、违纪的处罚,应该由劳动合同规定。

    上述内容告诉我们,不是任何人、任何机关都可以设定处罚。例如,全民所有制企业的厂长、经理,其他所有制企业的主管人员、领班,以及企业的二级机构,都不能随意设定处罚。不合格的主体设定的处罚,也是不合法的。

    ㈡、处罚内容的合法性。

    处罚内容的合法性,是指处罚规定必须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和规章。这包括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什么行为应该受到处罚。第二部分是处罚的种类。第三部分是处罚的具体幅度,即处罚的档次,特别是最高处罚的档次。

    ①、什么样的行为应该受到处罚。

    如前所述,企业要维持正常的生产秩序,必须订立各种规章制度。企业的规章制度是职工职务行为的行为规范。对职工给予处罚必须是职工的行为违反了企业的管理制度和规章。但是,首先,企业对职工的要求必须是符合法律、法规和规章的。如果职工违反了符合法律、法规和国家规章的企业规章制度,才能谈到对职工的处罚。如果企业对职工的要求不符合法律、法规的规定,职工不按照要求去做,也不能处罚职工。职工依法行为的权力,会受到法律的保护。其次,职工违反企业规章制度要达到一定的程度。十分轻微和影响不大的行为,不应该包括在处分制度内。

    当企业的规章制度符合法律、法规和规章时,职工违反企业的规章制度,从直接意义上说是违反了企业的规定,从社会意义上说,也违反了国家对职工的要求。因此,这种处罚规章的设定,会得到国家法律的保护。这种规章的实际执行也会得到国家法律的保护。

    一九八二年四月十日国务院颁发的《企业职工奖惩条例》“适用于全民所有制企业和城镇集体所有制企业的全体职工。”(条例第四条)。虽然制定的时间已久,有些内容应该修订,但其精神和原则,应该是全民所有制和城镇集体所有制企业之外各类企业制定奖惩条例的参考。例如,《条例》第三条规定的两项原则,就应该是共同遵守的:“企业实行奖惩制度,必须把思想政治工作同经济手段结合起来。在奖励上,要坚持精神鼓励和物质鼓励相结合,以精神鼓励为主的原则;对违反纪律的职工,要坚持以思想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企业处罚和行政处罚相比是低层次的处罚。《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第六条规定:“实施行政处罚,纠正违法行为,应当坚持处罚与教育相结合,教育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自觉守法。”所以,企业处罚更应该“坚持以思想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

    该条例第三章“处分”第十一条规定了七类应该受到处罚的行为。企业在制订处罚规章时,应该遵守这个条例。当然,条例是针对全国各种大小的企业和各种生产类型的企业,不可能规定得十分具体。企业在执行中必须依照条例和自己的实际情况制订自己的处罚制度。应该将条例具体化。

    ②、处罚的种类。

    《企业职工奖惩条例》第十一条原则规定了:“分别给予行政处分或者经济处罚”。在第十二条规定了处分的种类。行政处分计有:警告、记过、记大过、降级、撤职、留用察看、开除,共六种。在给予行政处分的同时,可以给予一次性罚款。

    除上述种类以外,其他处罚都是不合法的。如,因为职工有过错造成废品就罚职工加班补活,不干完不能回家;剥夺职工节假日休息的权利;任何形式的体罚;任何形式的限制人身自由;任何形式的侮辱人格的处罚,等等。

    ③、处罚的具体幅度。

    主要是这样几个问题。一是给予行政处分的后果,要有一定的时间限制。《条例》第二十三条规定:“受到警告、记过、记大过处分的职工在受处分满半年以后,受到撤职处分的职工在满一年以后,受到留用察看处分的职工在被批准恢复为正式职工以后,在评奖、提级等方面,应当按照规定的条件,与其他职工同样对待。”又如,只影响一次调整工资;在一定的时间以后要根据职工的表现撤销处分;留用察看为一年至二年,不能更长,等等。二是经济处罚的数量不能超过一 定的限度。如每月扣除工资的金额一般不要超过本人标准月工资的百分之二十。

    超过了规定的程度,也是不合法的。

    ㈢、处罚合法性的监督。

    对处罚合法性的监督应分为处罚制度合法性监督和处罚行为合法性监督。

    ①处罚制度合法性监督。

    这个问题,目前还没有很好解决。因为,从国家立法上来说,就没有具体的规定。各种企业都发生过企业处罚制度不合法的事件。职工的人权得不到制度的保障,必然会发生,而且已经发生。为了吸引外资,一九八八年四月二十五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劳动部、人事部《关于进一步落实外商投资企业用人自主权的意见》,减轻了引进外资的阻力。《意见》第五条规定:“外商投资企业按照合同和有关规定辞退职工,任何部门、单位或个人不得干预。”是必要的。但是关于“合同规定”是否合法,合同中如何规定对职工的处罚,没有提到。这显然是一个不足。

    笔者认为,对处罚制度的合法性监督,应该予以重视和研究,并且应该通过立法的方式作出明确的规定。否则,在利益驱动下,企业的所有者站在有利地位,就会侵犯职工利益。象让工人下跪的侵犯工人人格权的现象就不会是偶然的。对处罚制度的监督,凡有主管单位的企业,应该在上级主管单位的工会组织设置这样的职能。由他们负责审查下级的处罚制度。在审查时,应该听取律师的意见。对于无主管企业、三资企业,应该在所在地的工会、劳动行政机关(政府的劳动局)设立监督机构,负责审查这些企业的处罚规定。

    ②处罚行为合法性监督。

    处罚行为合法性监督,主要是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从各种传媒的报道,许多涉外企业的工会组织是不健全的。有的发达国家在法律上规定,企业必须招聘工会会员,这是值得我们效法的。

    四、企业处罚的分类。

    从理论上说,处罚可以分为人身罚和经济罚。

    ㈠、人身罚。

    这里所说的人身罚,是指对人的名誉的一种贬损性的评价和对职工在企业中的地位的惩罚性降低。后者可以认为是对职工在企业这一特定环境中人格的否定性评价。如,警告、记过、记大过、降级、撤职、留用察看等。不同的处分说明了不同的否定程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规定的处罚有申戒罚、人身罚、经济罚、行为罚。其中的人身罚是限制人身自由的处罚。企业处罚中的人身罚,是特定意义的人身罚。即,不能含有任何限制人身自由的处罚。可是,在企业这个环境中,身分、地位所体现出的特定人格,可以成为处罚的手段。处罚不仅表现为申戒,而且表现为企业中的地位身分的降低。

    人都有对荣誉的追求。由于违反规章制度的行为受到公开的否定性的评价,由于行为人(该职工)受到了公开的谴责,无疑是对他的一种精神上的打击和惩罚。此外还包括了资格方面的处罚。

    ㈡、经济罚。

    所说经济罚是指一次性罚款、赔偿损失和降低工资级别。关于经济罚,涉及的问题较多,我们在下面专门予以探讨。

    (1)、一次性罚款的执行方式,在《企业职工奖惩条例》中做了具体的规定。《企业职工奖惩条例》第十六条规定:“对职工罚款的金额由企业决定,一般不要超过本人月标准工资的百分二十。”这条规定,指出了罚款的数额限制。据了解,现在不少企业对职工的罚款超过了这个限额。

    (2)、对于赔偿损失,《企业职工奖惩条例》第十七条做了规定:“对于有第十一条第(三)项和第(四)项行为的职工,应责令其赔偿经济损失。赔偿经济损失的金额,由企业根据具体情况决定,从职工本人的工资中扣除,但每月扣除的金额一般不要超过本人标准月工资的百分之二十。如果能够迅速改正错误,表现良好的,赔偿金额可以酌情减少。”

    这一条规定有如下几点含义。(a、B、C)

    Α、玩忽职守,违反技术规程安全规程,或者违章指挥,造成事故,使人民生命、财产遭受损失的,可以责令赔偿损失。

    ①、行为必须是违反技术规程和安全规程或者是违章指挥的行为。如果行为在技术规程、安全规程和规章没有规定,即使行为造成了损失,也不能责令赔偿损失。例如进行科学试验时,被试设备在破坏性试验后完全失去了使用价值的情况,就不存在赔偿损失的问题。

公司罚款规章制度篇9

公司内部处罚决定范文1我公司xxx部门xxx员工在上班,利用公司电话无故拨打私人电话。如此个人占用公司资源行为,违反了公司的员工规定第xxx条,在公司内部造成了一定的不良影响。根据相应规定,为此公司决定对xxx处以警告(或元罚款),以此告示,望以戒之。

xxx(签署人签名、盖章)

20xx年xx月xx日

公司内部处罚决定范文23月16日,XX车间员工XX未到公司上班,也未请假,依照公司规章制度视为旷工一天,将按公司考勤制度进行处罚,望各位员工引以为戒!相关纪律及奖惩条例

1、迟到5分钟内罚款3元/次,5-10分钟罚款5元/次,10-30分钟罚款10元/次,超过30分钟扣半天工资。

2、旷工半天扣1天工资,旷工1天扣2天工资,以此类推。旷工5日以上作自动离职处理。

3、严禁代替他人打卡和委托他人打卡(门口有监控、打卡机有摄像头拍照),一经发现,重罚;并对举报者给予奖励。

4、请假:必须写请假条,手续不完或未办理请假手续不上班的,一律视为旷工处理。请假1天以内(含一天),由组长直接签字批准;请假3天以内(含三天),向组长请假,组长签字后报上一级领导批准;请假3天以上的,向组长请假并报上一级领导交总经理批准。

为了塑造我们自己及公司形象,确保车间生产有序、稳定、高效进行,及车间现场整洁舒适;请各位员工务必熟读《员工守则》及《车间6S现场管理制度》,并严格执行!

浙江旭瑞电子

生产部

公司内部处罚决定范文3致:全体员工

由:恒朗国际企业行政部

呈报:刘总

事项:受到客户严重的投诉

行政部门查实:10月29日寄出去的po11986船头办和po120xx唛架,受到客户严重的投诉的部门:外发部龙松青、跟单部靳呈能、Qa吴可英、QC付进清、纸样房张师傅、裁床何锦成。

所犯过失:1、po11986船头办未经检查质量就寄给客户,寄船头办之前理应严格检查质量,确保质量,有质量才又发展。2、po120xx唛架排错,浪费用料,理应以节约为主。由此可见,我们要高度重视客户的满意程度,客户就是企业。

鉴于外发部龙松青、跟单部靳呈能、Qa吴可英、QC付进清、纸样房张师傅、裁床何锦成受到客户严重的投诉,根据《各部门职责制度》第二条若头办因时间拖长或质量问题等受到客户严重投诉的,扣工资50元每次,达三次记旷工一次,记旷工三次作开除处理。现决定处理如下:

给予外发部龙松青、跟单部靳呈能、Qa吴可英、QC付进清、纸样房张凡、裁床何锦成在十月份工资里扣除50元,所有员工罚款将会用于员工福利项目上。

恒朗国际企业(香港)有限公司

东城恒亮服装厂

东莞市恒朗进出口贸易有限公司

行政部

签发:

公司内部处罚决定范文4因近期我公司车间生产的产品,废品比率比较高,严重影响我公司产品总的合格率,极大的增加了公司成本,大大降低了公司的利润.

公司罚款规章制度篇10

〔关键词〕行政罚款,设定权限,行政罚款理由,行政罚款经费化

〔中图分类号〕D92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175(2013)01-0125-04

行政罚款由于对相对人权利影响较小,并能对其行为实现有效调控,因而成为执法实践中运用最为频繁的一种处罚手段。但是,罚款不是万能的,对行政罚款这种责任形式的运用应该有一个限度。实践中,一些地方和行政部门的行政执法被异化为“执罚”,由此引发的社会公共事件频仍。所以,如何规范行政罚款,已成为全社会面临的一道难题。目前,学界对规范行政罚款的研究重心,主要放在完善数额设定与制定罚款基准上。设置优化与基准创制路径,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行政罚款僵化局面,缩小和统一了罚款裁量权,但仍然未从根本上解决行政罚款的主观化积弊。有效规范行政罚款,应当选取可控的、能通过制度安排加以推进、实施成本相对低廉的路径。笔者认为,相对于前述路径,提升行政罚款设定权限、强制说明裁量理由、加强行政罚款执法经费化的外部监督等措施,更具操作性和针对性。

一、提升设定权限,从立法层面限制行政罚款适用范围

行政罚款设定是行政罚款实施的前提和依据,规范行政罚款,首先应当从设定行政罚款的规范性文件这个源头着手进行分析。在此,本文无意探讨行政罚款设置方式优化问题,仅以行政罚款设定权限配置作为研究对象。

行政罚款设定权限之高低与其适用范围负相关关系要求将行政罚款权限提升至法律层面。行政罚款设定从表面上看属于规范性文件的创制,背后反映的却是设定权限的配置,即规范性文件创制主体在设定罚款上的分工。行政罚款设定权限配置状况,与行政罚款适用范围有着密切的关系。行政罚款设定权限越高,相应的规范性文件位阶就越高,享有行政罚款设定权的主体就愈少。这样一来可作为行政罚款依据的规范性文件在总量上就会相对减少,行政罚款的适用范围就会缩小,使用频度就会降低。相反,行政罚款的适用范围与频率将会高企不下,行政罚款滥用的风险也会随之增加。基于行政罚款设定权限配置与行政罚款适用范围这种此消彼长的关系,完全有必要通过将行政罚款权限提升至法律层面以压缩其适用范围,从而在立法层面加强对行政罚款滥用的预防。

大陆法系法域的成功实践为我国将行政罚款权限提升至法律层面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我国内地与大陆法系的典型法域在法律传承上存在一定的渊源关系,这些法域的实践对我国具有相当的参考价值。在大陆法系法域,罚款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其秩序罚或行政罚在原则上往往只有行政罚款这一种形式。为了避免行政罚款滥用,大陆法系法域非常重视从规范层面对行政罚款设定权进行节制。其中,将行政罚款设定权仅赋予法律这一种规范性文件,是其共通的立法模式。德国违反秩序法第1条第1款明确规定,违反秩序行为是违法的和应受谴责的、使法律规定的事实构成得到实现并为该法律准予罚款处罚的行为。可见,在德国,只有法律可以设定行政罚款。《俄罗斯联邦行政违法行为法典》第2章第1条亦规定,行政罚款只有在其法律有明文规定的条件下才能适用。我国台湾地区释字第三一三号指出,“对人民违反行政法上义务之行为科处罚锾,涉及人民权利之限制,其处罚之构成要件及数额,应由法律定之”。〔1〕(p190)该解释明定了行政罚款设定权,并诠释了作出此等配置的理由。大陆法系罚款立法设置模式的理论依据是法律保留原则。按照法律保留原则,法律保留之密度与干涉强度成正比,对人民权利干涉强度高者,法律保留密度大,反之亦然。〔2〕(p258)一方面,行政罚款导致相对人合法财产由私有变为公有,属于典型的干预行政,法律保留原则在此显具备适用之余地。另一方面,财产是公民生存与发展的物质基础,是公民独立人格得以形成的重要前提,财产权应当纳入基本权利的范围予以保护。因此,行政罚款属于法律保留事项,其设定权只能由国家立法机关行使,不得授予其他机关,特别是行政机关。比如,台湾地区的行政命令①就不得科处罚款;否则,行政法院就会以违背法律保留原则为由拒绝适用。〔2〕(p63)

我国将行政罚款设定权限提升至法律层面已具备基本条件。与域外不同,根据行政处罚法第8至第13条对行政处罚设定权所作的划分,上至法律下至部委规章、地方规章均可设定行政罚款。而在实践中,大量规章习惯性地将行政罚款作为主要甚至是唯一的违法责任。正如学者所言,参与立法过程的多个主体,如提案者、起草者、立法辅助工作者等对行政罚款存在偏好,行政罚款设定出现了普遍化的趋势。〔3〕从这个意义上讲,行政罚款泛滥是从罚款设定门槛过低开始的。为此,我国很有必要提升行政罚款设定权限。同时,我国也已经具备进行此等配置的法治条件。第一,我国宪法已将保护公民合法财产作为一项基本原则确定下来,也即财产权作为公民基本权利已为我国法律所承认,这为把行政罚款纳入法律保留范围创造了前提条件。第二,人身罚的法律保留实践,为行政罚款法律保留的实施扫清了观念障碍。依据行政处罚法第9条及立法法第8条之规定,人身罚的设定权不同于财产罚,只能由法律设定。这说明,我国已接受按照权利类型及其重要程度分别配置处罚设定权限的观念。至于人身权与财产权孰重孰轻的问题,在民法典草案编章安排上也曾引发过争论,出现了所谓“物文主义”与“人文主义”之争。其实,这样的争论并无太大价值,财产权相对于人身权的基础性是不会因人的意志而改变的。对人的尊重,须臾不能离开对其合法财产的保护。为了加强对公民权利的保护,在法律已规定以人身为标的的处罚由法律设定的背景下,我们有理由把以比人身更为基础的财产为标的的行政罚款设定权提升至法律。

二、强制说明裁量理由,对行政罚款裁量实施软约束

根据效能原则,国家决定应由在内部结构、组成方式、功能与决定程序等各方面均具备最佳条件的机关来担当作成。〔1〕(p182)立法机关只宜规定行政罚款适用条件与幅度,具体罚款数额则须留待行政主体来确定。行政主体在法定幅度内对罚款数额的具体确定,属于法律效果的选择问题,当定性为行政裁量。对裁量权进行有效控制,是行政罚款实施的核心环节。然而,我国现行法对于行政罚款裁量控制失之于软,执罚文书对确定罚款数额的理由基本不作说明,人们无从知晓罚款裁量权是如何运作的。裁量肆意是行政罚款滥用的另一重表现,规范行政罚款必须加强对行政罚款裁量权的控制。

在当下中国,对行政罚款裁量进行控制存在一定困难。行政裁量,是一种“合义务裁量”或者“受法约束之裁量”。〔4〕(p169)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对行政裁量权进行有效控制。韦德曾指出,对裁量权进行控制,是法治的基本要求……法治的实质是防止滥用自由裁量权的一整套规则。〔5〕(p26)行政罚款裁量权控制,不仅事关行政罚款实施的质量,而且关乎该制度的未来。我国当前控制行政罚款裁量的路径主要有二:一是外部的司法审查;二是内部的裁量基准。行政诉讼法第54第4项规定,行政处罚显失公正的,可以判决变更。根据该规定,人民法院似乎在特殊情况下可代替执罚机关作出行政罚款决定,从而实现对行政罚款裁量权的制约。事实上,司法审查路径的控制效果十分有限。其一,司法审在解决合法性问题,而行政罚款裁量更多的则是一个合理性问题。正如有学者指出的那样,法院具体进行罚款裁量,无异于代替行政部门作出行政决定,超出了法院在制度上的能力。〔6〕其二,“显失公正”内涵模糊,标准不易把握。在目前的法治环境下,如果人民法院广泛采用“变更”判决,无疑将加入更多的人为因素,进一步增加罚款数额的不确定性。正因如此,行政系统内部制定的罚款裁量基准制度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青睐。勿庸讳言,罚款基准对于统一裁罚尺度、缩小裁量空间等,有着积极的作用。然而,裁量基准只是将一个大的法定罚款幅度划分成了若干个小的罚款幅度,执罚机关依然享有罚款数额的裁量空间,如不进行适度约束,仍然存在恣意的风险。可以说,行政罚款裁量权的上述硬性约束机制实际效果不容乐观。

在硬性制约机制可能失灵的情况下,完全有必要通过建立一种强制说明罚款理由的软性制约机制以实现对裁量权的控制。说明裁量理由制度不同于传统行政程序中的告知制度,后者告知的内容主要是违法事实及法律依据、救济途径等事项,而前者告知和公开的重点是在法定幅度及裁量基准内确定具体罚款数额的理由,其内容应当包括对违法事实的定性、对违法后果的评估、对法律依据的诠释等方面。强制说明裁量理由制度,在一些国家对裁量权的控制中占有重要地位。英国司法界早在1971年就指出,没有规定行政决定应当提供理由的一般义务阻碍了英国行政法的发展。〔7〕(p962-964)美国在作为其司法审查转型标志的国营农场案中,明确法院对行政决定的审查应当重点突出对行政推理程序的询问。〔8〕其中,行政推理就包含有对裁量理由的说明。在法国,不说明理由或理由不成立的行政处理是越权行为。俄罗斯行政处罚采用严格的准司法程序,该程序不仅对证明对象、证据收集、证据形式等作了规定,而且要求办案人员在对全部案情的总和进行全面、充分和客观审查的基础上形成内心确信,对证据做出评价。〔9〕

强制说明裁量理由之所以具备裁量权控制功能,主要因为其建立在行政公开的基础上。如果在处罚决定书中说明了罚款裁量理由,那么伴随着处罚决定的公开,裁量理由也得以公开。裁量理由的公开,可以让社会了解行政罚款裁量权的行使过程,从而形成裁量公正的外在压力与内在动力。戴维斯曾言:“在裁量中提供认定和意见的理由……会防止草率或仓促行为,有助于确保主要事实和观念都获得考量,使更高级别的官员更易于监督,有助于当事人决定是否寻求行政或司法救济。”〔10〕(p116)申言之,裁量理由公开后,包括行政相对人在内的行政监督主体就可以看到罚款裁量权行使的具体情节,并对不合理裁量进行准确识别,进而从法律或非法律的途径进行谴责与救济,这样就给裁量主体形成了外部压力。同时,在外部压力的制约下,执罚主体为了取得外部信任和争取一个好的社会评价,便有了审慎、公正确定罚款数额的内在动力。在外在压力与内在动力的交互作用下,各执法主体在制作罚款决定时,为防止出现非议就有可能参照该机关过去的相关处罚,甚至借鉴兄弟单位的类似处罚。如此,不仅行政罚款处罚文书将得以规范,而且可推动行政惯例的形成,近而为硬性约束机制的建立创造条件。

强制说明裁量理由制度,可能会面临来自行政效率的挑战,要求行政罚款决定提供裁量理由,确有可能延缓行政决定的速度,影响行政效能。为此,需要最大程度地实现强制说明裁量理由与行政效率的调和,在公正有效的行政与保护公民免受行政专断之间进行价值权衡。一方面,行政的目的在于增进公益、保护权利,任何以牺牲公民合法权利为代价,片面追求行政效率的作法都是不可取的。说明裁量理由制度,旨在保护公民权利,其价值位阶不应让步于效率。另一方面,现代社会公民的福祉离不开行政所提供的公共服务,在权利保护目标之下应当兼顾行政效率的需要。美国移民局对于裁量理由的卡片式处理堪称二者兼顾的典范。上个世纪60年代,美国移民局起初以需要增加一倍以上的官员为由,反对提供拒绝申请的书面理由。后来,移民局迫于压力为36种申请准备了印制的卡片,罗列了所有常见的拒绝理由,由相关官员将适用的理由打勾并交给申请的外国人,而这一新制度并没有导致职员数量的增长。〔10〕(p116)这带给我们的启示是,对于日常的高频罚款类别,可在预先拟定的处罚决定书中列出常见的裁量理由,以便执法人员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选择适用。而对于罚款数额巨大,或者案情复杂、社会高度关注的处罚案件,应在处罚决定书中详细说明罚款裁量的理由,以接受公众监督。

三、阻却行政罚款经费化背后的利益驱动,防止行政罚款目的异化

罚款使用本不属于执罚行为的组成部分,但若用途不当有可能诱发逐利动机,导致执罚目的异化。近年来,一些地方为筹措执法经费而采取下达罚款指标、罚款包年、放水养鱼等非正常手段,引起了社会对于罚款流向的广泛关注。一时之间,罚款执罚经费化现象成了众矢之的。实际上,并非如此。

一定条件下,罚款执法经费化有其合理性。行政执法之目的在于维护公益,执法经费由公共财政负担理所应当。行政罚款作为公共财政的来源之一,在上交财政后就与其他公共资金浑然一体。伴随着执法经费的财政拨付,行政罚款自然而然地被转化为执法经费的一部分。此时,对行政罚款是否用作以及在多大程度上用作执法经费进行评判,甚至是对此种进程加以阻止,既无必要,也无可能。同时,由于行政违法导致了行政公益损害,行政罚款在一定程度上也可视为相对人对行政公益损害的一种补偿。如果说在民事赔偿关系中,受害人如何使用赔偿款项完全是其权利范围之内的事情,那么在罚款关系中,政府作为受损公益之当然代表,也应享有在公益范围内自主安排罚款用途的权利。执法经费也显属公益目的,行政罚款用作此类用途显属正当。因此,行政罚款的执法经费化,在全球是一个普遍现象。德国违反秩序法第90条第2款规定,如果本法没有其他规定,联邦的行政机关所作的罚款决定,罚款归联邦财政;其他的归州财政。俄罗斯的做法与德国相近,其联邦行政违法法典规定行政罚款须全额上交预算账户。既然是上交财政,那么当然存在将罚款用作执法经费的情形。美国罚款收缴后,总的流向是上交国库,尔后主要用作特定的执法经费。然而,在这些法域并没有因此引发像我国这么突出的执罚异化等问题。这也说明,行政罚款的执法经费化并不必然导致罚款目的异化。

行政罚款执法经费化虽有其合理性,但确有可能引发利益驱动,进而异化执罚目的,为此,需预防其消极影响,严加防范罚款执法经费化可能诱发的利益驱动。

第一,改进执法经费拨付办法,切断其与罚款数量之间的联系。从理论上讲,行政执法经费应当根据工作需要及财政负担能力进行拨付。然而,在我国一些地方,在划拨执罚单位经费时,往往与其上交的罚没款数量挂钩;更有甚者,为完成特定任务设立一些临时机构,仅赋予其罚没权,而不提供经费保障。这两种现象的共同特点是,以收定支,执罚机关及其成员的利益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罚款数量。于是,产生预防与制止违法目的之外的执罚冲动,就在所难免。准确地讲,相对于罚款执法经费化,基于罚款数量的执罚经费划拨方式,才是滋生利益驱动的深层根源。要遏制此等利益驱动,单凭“收支两线”传统治理路径无助于问题的解决,必须改进执法经费拨付办法,切实回到按工作任务而不是罚款数量进行保障的轨道上来。

第二,加强执罚经费使用的外部监督,确保其服务于公益目的。执罚主体的逐利动机表面看来自组织,实际上根源于其成员。如果能够确保执罚经费真正用到公益用途上,而不使执罚主体成员从中受益,那么执罚逐利动机就失去了其生存的土壤。因而,确保执罚经费使用的公益性,就是遏制行政罚款背后利益驱动的经常化保障措施。公益主体不确定,执罚主体仅仅是公益的人,而不是公益真正的享有者。为了防止执罚主体在公益认定上的偏差,必须推进公益确认的民主化进程,〔11〕健全罚款使用的外部监督机制。美国对“海关罚没基金”执法经费化就采用了两种有效的外部监督方式:向国会报告收支使用情况和接受外部审计。在高强度的外部监督之下,行政罚款用于满足个人及组织的私利变得十分困难。我国目前尚未出台规范性文件对罚款执罚经费化现象进行规范,外部监督缺位,出现了不少问题。上海“钓鱼执法”事件中,交通执法部门对于近四千万“钓鱼执法”式罚款去向没人能够说清。近年来,中央部委公开“三公”经费的实践,应该说是执法经费管理的一个重大进步。但是这一做法并未从根本上改变执法经费以内部监督为主的局面。笔者以为,为确保行政罚款使用的公益性,不仅应向社会公开执法经费使用情况,而且应当落实人大预算监督,引入外部审计监督,同时赋予公民、社会组织行政公益诉权,以弥补公共监督之不足。

注释:

①在台湾地区,行政命令指的是行政机关行使公权力单方面订定的具有抽象及一般性拘束力之规范,其主要类型包括:紧急命令、法规命令、行政规则。

参考文献:

〔1〕翁岳生.行政法〔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

〔2〕吴庚.行政法之理论与实用〔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3〕阎锐.行政处罚罚款设定普遍化研究〔J〕.行政法学研究,2005(2).

〔4〕城仲模.行政法之一般法律原则(二)〔m〕.台北:台湾三民书局,1997.

〔5〕〔英〕威廉·韦德.行政法〔m〕.楚建,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

〔6〕Ronaldm.Levin,“Vacation”atSea:JudicialRemediesandequitableDiscretioninadministrativeLaw,2Dukelawjournal363(2003).

〔7〕〔英〕卡罗尔·哈洛,理查德·罗林斯.法律与行政(下卷)〔m〕.杨传东,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8〕SeeSidneya.ShapiroandRicharde.Levy,JudicialincentivesandindeterminacyinSubstantiveReviewofadministrativeDecisions,6Dukelawjournal1051(1995).

〔9〕朱维究,李红枫.中俄行政制裁制度比较〔J〕.比较法研究,20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