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医院建筑电气设计要点十篇医院建筑电气设计要点十篇

医院建筑电气设计要点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6:23:16

医院建筑电气设计要点篇1

关键词:医院电气设计要点分析

中图分类号:tm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082(2013)02-0082-01

一、前言

在医院建筑设计过程中,电气设计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关键地位,其与其他类型建筑有着很大的不同之处。在进行医院电气设计时,需严格保障医疗场所中所有电气设备的安全用电以及可靠供电,旨在实际的治疗过程中充分保证医院工作者以及病患的生命财产安全。所以说,医院电气设计有着很强的特殊性,需细化地实施具体的设计工作。

二、医院用电负荷与估算

相较于其他类型建筑来说,医院建筑具备有一定的特殊性质,其具体的用电负荷跟医院的类别级别是有着必然联系的,由于能源和规模标准等等不同,所形成的电负荷也是不尽相同的。具体来说,水泵、通风机以及空调、通风机、照度标准、医疗设备等等均会对实际的用电负荷造成一定程度影响,在设计中,唯有充分了解掌握电气容量估值与医疗设备配置,并进行相关计算系数的合理选择,才能在日后的使用过程中满足相应的用电负荷需求。

依照相关辖属等级能够将医院建筑划分成为省级以及市/地级、县级、乡/镇级这四个等级建筑类型。依照实际的规模面积能够将医院建筑划分成为一万平方米及以下(建筑面积)、一万到三万平方米(建筑面积)、三万平方米以上(建筑面积)这三个类型。在进行供电等级的有效划分的时候能够依照医院建筑的实际辖属等级来实施。

在医院的电气设计过程当中,需按照实际工艺需求以及所具备的负荷性质来实现对相关系数的合理选择,进行等级划分的时候则需更加统一化与具体化。在设计时可以运用《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所给出的电气系数,其中指出医院的用电负荷指标是40~70;《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50034-2004中指出的照明功率密度值约为12,上述指标是针对县(区)级及以上医院而确定的,用电负荷指标相对比较低的,可根据当地医疗卫生条件及等级适当调节。

三、相关设计要点

1.供配电系统

Ct室以及eCt室、X光室等等均隶属于放射科与放疗科,其中通常会配备有很多规模较大的大型数字检影设备,在启动时均会对电压造成较大影响,该类型设备有着相对较高的电源要求,在进行供电时应选用专用变压器。在布置这类型设备的时候一般可分为控制室与扫描室两个部分,部分设备还需进行设备间的合理设置,总配电控制柜通常放置于设备间或者是控制室,因为不同设备厂家针对相关医疗设备所制定的特定场地要求,一般会为其所生产的设备配置有自带的配电控制柜,在设备间或者是控制室位置则需将电源提前预留出来。在此需要注意的是,术后装治疗室以及直线加速器室应该认真做好放射线处理措施,同时核磁共振室则需进行电源滤波器与交直流变换设备的有效增加,旨在起到良好的防电磁干扰效果。

除此之外,针对iCU以及手术部、血透、等等医疗场所的配电系统实施供电的时候需采用变电所专线进行,并切换双路电源末端。针对二级以及二级以上的医院中的一路电源还需做到引自应急自备柴油发电机组应急母线段。针对医院建筑中的血液透析以及检验中心、产房、血库等等重要设备的插座则需依照具体的电源情况使用稳压器后备UpS实施供电措施。

2.敷设安装电气设备

医院电气设备敷设安装设计同样具备有着一定的特殊性,譬如说医院配电箱的体积大,所涉及的出现回路多,通常建议安装在配电间或者是建筑夹墙位置处,需注意尽可能地将其安装辐射在非净化区位置。因为医院的不确定用电设备数量较多,在中心实验室以及检验科等等科室位置应该沿着墙进行电器配电线槽的合理敷设,同时将设备的灵活接口合理地预留出来。每间手术室均需进行独立专用配电柜的独立设置,具体的位置是手术部门外廓的侧门位置处。若是实际的医院面积规模相对较大,则需充分考虑相应的承重、维护以及空间、噪声等等要求,区别考虑UpS电源的集中或者分散设置,在此需要注意的是若是运用集中设置UpS电源则会对双电源末端切换造成不利影响,若是条件满足,则能够将UpS电源集中置于设备夹层位置,又或者是实施UpS间的单独合理设置。

3.电气安全

ieC标准规定:医疗设备允许通过患者心脏的漏电电流正常状态为10以下,单一故障状态为50以下,相应地手术室内电位正常时为10mV,单一故障状态为mV。因此,针对具备有特殊性质的医疗设备通常不建议使用漏电流动作保护,需运用防止微电击的相关保护措施,具体方法为,通过实现线路绝缘等级的合理增加,隔离电源,将变压器进行隔离,二次侧两相导线对地高阻抗,从而使得系统的泄漏电源得以减小,在0.7到2毫安的泄漏电流范围内,需进行绝缘监视报警的有效设置。除确保人的安全之外,设备安全同样非常重要,针对敏感电子设备受到的雷电影响可采取进行SDp保护设置等。

4.电气智能化

在医院电气设计中,需将智能化平台的有效构建充分考虑在内,其中涵盖有网络主机房以及综合布线设计、管道井、信息点数量与布局等等内容。与此同时,在设计过程中,应该跟相关建设方实施良好沟通,力求确保布设信息点足够的状态下预防浪费情况的产生。在综合布线基础上,力求实现医院的办公信息管理系统、门诊排号系统等,旨在实现医院办公效率的优化提升,奠定医院实现自动化智能办公的相应基础。

四、结语

在以后的日子里,医院建筑将会更加趋于舒适化、人性化,电气设计工作的重要性更为突显,这就需要从细节出发,把控医院电气设计特殊点,认真展开设计,保障医院供电以及用电的安全可靠。

参考文献

[1]徐玲献,孙兰.医院建筑电气设计的难点和要点[J].中国医院建筑与装备,2010(03).

[2]邹卫群.浅谈医院建筑电气安全设计[J].中国医院建筑与装备,2010(12).

医院建筑电气设计要点篇2

关键词:配电设计;中医院大楼;应急电源切换时间;接地与安全

1引言

医院是关系广大民众特别是患者生命安全的特殊场所。医院电气工程设计重点就是供电可靠、用电安全。随着人民生活水平及社会文明的改善,医疗设施及医疗保障水平在不断提高。全国各地出现了许多新医院建筑。同时人们对新医院建筑的设备要求也不断提高。特别是医疗场所的配电及安全提出许多更高的新要求。本文参考国标GB16895《建筑物电气装置》第7―710部分:特殊装置或场所的要求-医疗场所,《综合医院建筑设计规范》(报审稿)及本人近期设计的台山市新中医院门诊大楼建筑工程谈谈对综合医院配电设计的体会。

2配电系统设计

2.1采用双干线配电,提高配电系统的可靠性和灵活性

医院是单体建筑物内配电系统宜按医疗场所分类中不同的用电负荷分别设置配电干线,医院建筑可分为一般用电(照明、动力、空调)、消防用电、一般医疗设备用电和特殊医疗设备用电。由于在一幢医院的单体建筑中,1、2类医疗场所通常分布在不同楼层,而且大多数一般医疗设备单机用电容量不大,采用干线式配电较为合适(特别是高层建筑)。在现代医院建筑中如诊室、护士站、病房、医生办公室、照明、消毒设备、通风、采暖、冷却等一般用电是保证医院各系统正常运行的保障系统。当主电源断电时也应切换到备用电源上。因此,除了设置消防、医疗的两条干线外,宜设置两条一般用电设备的干线,并根据各层用电设备对恢复供电时间的要求,采用手动或自动切换。由于台山新中医院是单体建筑,所以按照根据各层用电设备对恢复供电时间的要求,采用自动切换并留手动切换备用。

2.2重要的医疗场所及特殊医疗设备应采用放射式配电方式

在医院建筑中除了一般建筑中重要消防设备、重要智能化机房及电梯等应采用专用回路供电外,许多重要的医疗场所、如急诊部、手术部、重症监护室(iCU)、分娩室、中心血库以及许多特殊医疗设备,如:放射科的大型X射线机、加速器机房、高压氧舱等均应在变电所采用专用的供电回路进行配电。对于属于一级负荷的设备,还应采用两路供电,末端自动切换的措施。在放射式配电的电缆设计中,应充分注意满足医疗设备,尤其是大型医疗设备对电源压降的要求。因此,医院变电所配电系统的设计较为复杂,应引起设计人员的充分注意。

3电源设计

医院电气工程设计重点就是供电可靠、用电安全。因此医院配电系统的设计除了应按建筑物防火规范及民用建筑规范进行设计外,还应根据医疗场所的分类及自动恢复供电时间的要求进行供配电系统设计(医疗场所的分类参见表1)

3.1采用双电源供电是医院及医疗场所的基本要求

由于医疗场所特别是1、2类医疗场所对供电的可靠性的要求通常采用二路10kV电源供电或采用一路10kV电源作常用电源,另设置自备柴油发电机作备用电源。当条件允许或规模较大的医疗场所按一级负荷别主要负荷要求,宜采用二路10kV电源外,还应设置柴油发电机组作为第三电源(自备电源)以提高医疗场所的应急能力。

3.2合理配置综合医院主用电源变压器容量

综合医院通常由门诊、医技、住院(病房)及后勤附属用房组成。其中门诊、医技主要是日负荷,住院部(病房)主要为夜负荷。随着社会医疗水平的提高,医院的医疗设备以及环境、空调、照明的需求发展较快。例如我省某综合医院用电量2008年比2009年增加6.8%,2009年比2010年增加了14.5%。因此要充分了解医院现有医疗装备的配置及对环境的要求的同时,要考虑留有足够的用电富裕量以满足医院用电量的增长。

系统设备容量的增加不能简单的增加变压器容量,设计人员应采用合理的分季节运行。充分利用医院日负荷和夜负荷的容量差(分时运行),将一些可在夜间运行的用电设备安排在夜间运行。并向供电部门申请分时计费,降低用电成本,使变压器容量配置合理。

医院的规模、医疗设备的配置标准及环境要求的不同,对用电负荷指标的影响较大。《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中医院的用电负荷指标40-70w/m2相对较低,适用于县(区)级及规模不大、医疗设备及环境要求不高的医院。对于省、市级及规模较大、医疗设备较全、环境要求较高的综合医院,建议用电负荷指标计算容量按60-80w/m2,即将总计算功率(瓦)除以0.9(补偿后功率因数)再除以变压器的负荷率0.65-0.85得出的伏安数可作为确定变压器容量依据。

3.3充分考虑医疗场所用电的特殊性,合理配置相应的备用电源是医院配电设计的关键

在即将实施的《综合医院建筑设计规范》中,要求医院场所的配电系统应便于电源从主电网自动切换到应急电源系统。并且明确规定了不同医疗场所自动恢复供电时间要求(见表1)。

设计人员应严格按不同医疗场所的要求配置相应的应急电源。目前国际上应急电源的分类见表2

通常医疗场所应急电源有三类:

a、切换时间≤o.5S的电源:主要应用在维持抢救室、重症监护室、手术室照明和重要的医疗设备工作。其维持时间应满足抢救、手术等所有治疗过程结束的时间(一般不少于3h)。

b、切换时间≤15S的电源:主要应用在维持重要医疗场所照明及主要医疗设备工作、消防及中央控制系统的正常运行。其维持时间应不小于24h。

c、切换时间>15S的电源:主要是为维持医院运行的后勤保障系统。其维持时间不小于24h。

4接地与安全设计

4.1医疗场所接地系统的要求

在医疗场所内需确保接受使用医用电气设备进行治疗的患者的安全。因此,医院配电系统的接地及安全设计尤其重要。值得注意的是医疗用房内禁止采用tn―C接地系统,宜采用tn―S接地系统。在医院的2类医疗场所中,维持患者生命(如iCU、急诊抢救室)手术室等特殊的医疗场所应采用医用lt系统。

医院的接地系统包括:(1)防雷接地;(2)低压配电系统接地(含工作接地、保护接地);(3)智能化及医疗设备接地(含工作接地、屏蔽接地、保护接地)。

一般情况下,医院建筑应采用共用接地方式。接地体接地电阻要求小于1.0。智能化设备机房及医疗设备机房工作接地(功能性接地)宜采用专用接地线直接引至接地体,并在机房内设一处专用接地端子箱,实现设备的一点接地。当建筑物内设有弱电竖井时,通常沿竖井设置一根铜排并接地供弱电竖井间内及各层弱电系统设备的工作接地。配电系统的保护接地则宜采用pe铜排(强电竖井内)作接地干线直接引至接地体接地,同时通过总等电位联结线与建筑物的总等电位联结端子板连通。为了减小感应过电压及雷电对医疗设备的影响,敏感的医疗设备应尽量远离潜在的干扰源,如外墙边、防雷引下线附近等;更不能利用防雷引下线或柱内钢筋作设备的工作接地和等电位接地的干线。

4.2等电位联结是医院建筑中重要的安全保护措施。

医院建筑中除了一般建筑物中的浴室及信息机房内应作等电位联结外,在手术室、iCU、治疗室、影像科机房、各功能检查室等每个1类和2类医疗场所均应做等电位联结。

a、总等电位联结(meB);

b、辅助等电位联结(SeB);

c、局部等电位联结(LeB)

三类等电位的联结及区别见国标《等电位联结安装》(02D501~2)中的说明。局部等电位联结可看作在一局部场所范围内的多个辅助等电位联结。为了与不接地的局部等电位联结区别,《综合医院建筑设计规范》(报审稿)中要求在1类、2类医疗场所的”患者环境”(患者有可能在2.5m范围内直接或间接触及到的金属部件)内应做辅助等电位联结。即将该范围内的所有保护线(pe线)、所有装置外部导电部份及环境范围内设置的抗干扰隔离板、导电地板、隔离变压器的金属外壳等,用等电位联结线与等电位母排(端子板)连接。等电位联结线的规格及建筑物等电位联结剖面示意参见国标《等电位联结安装》

5医院手术室的配电设计

5.1手术室配电系统的独立性是手术室配电可靠性的必备条件

按《综合医院建筑设计规范》(报审稿)综合医院手术部中的手术室属2类医疗场所。同医院的急诊抢救室、重症监护室一样是医院配电系统别重要的用电负荷。其照明及生命支持电气设备的自动恢复供电时间要求不得>o.5S。在已实施的《医院洁净手术部建筑技术规范》(GB50333―2002)中规定:手术部用电应从本建筑物配电中心专线供给;每个手术室应设有一个独立专用配电箱;每个手术室的干线必须单独敷设;手术室内用电应与辅助用房用电分开。根据以上规定手术部的配电应从变电所低压配电室的不同母线段引入两路电源(其中一路引自事故母线段),经自动切换装置后向每个手术室放射式配电。在每个手术室外廊设置专用配电箱,同时配备一台适当容量的epS(一般为31oKVa),否则难以满足手术室照明及生命支持电气设备自动恢复供电时间不大于0.5S的要求。

5.2不同级别的手术室应配置相应的接地系统

《医院洁净手术部建筑技术规范》中规定手术部应根据使用场所的要求,主要选用tn―S和it系统两种接地形式。同时规定心脏外科手术室必须设置有隔离变压器的功能性接地系统。在《综合医院建筑设计规范》(报审稿)中也规定2类医疗场所中维持患者生命、外科手术和其它位于患者周围的电气装置应采用医用it系统。设置医用it系统的目的在于a、维持患者生命安全系统的持续供电。b、确保维持患者生命安全系统的供电电源、频率、波形满足设备要求。C、防止直接接触患者心脏的电气设备回路产生微电击。

因此本文认为在综合医院的急诊抢救室、重症监护室(iCU)、心血管造影检查室及i级手术室(适合心脏外科手术)应采用设有单相220V隔离变压器(其额定容量为0.5~8KVa)的医用it系统及相应的绝缘监测报警装置。其它手术室应根据医院等级、资金情况配置相应的接地系统。

6结束语

医院建筑电气设计要点篇3

关键词:医院建筑消防设计安全疏散

目前,很多医院都在兴建大型的综合性医院,由于城市用地紧张,门诊、医技、病房大多集中设计,于是形成了越来越多体积庞大的医院建筑,这给消防设计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

一、医院消防设计的重点部位及难点

根据医疗建筑的特点,总结出消防设计的难点和重点有如下部位:门诊医技楼、手术室、高压氧舱、制氧站等。

(一)门诊医技楼

门诊医技楼科室众多,功能复杂,人员密集,是医院重要的功能空间。门诊和医技空间一般设计为一前一后或者一上一下的组合。

其消防设计难点,首先是防火分区面积大,多层最大防火分区达到5000m2,疏散宽度要求大。

其次,门诊医技楼体积大,每层的面积通常达到20000m2,疏散距离难于满足,也无法保证首层疏散出口直通室外。

再次,门诊医技楼的内部大空间较多,有贯通前后和上下的医疗街,大火和烟雾易蔓延。

(二)手术室

手术室在大型医院中的设置比较集中,规模较大,用于消防疏散的走廊比较长。按1000床规模医院来说,手术室要求配备20间,面积近5000m2。

其消防设计难点,首先是手术室房间很多,走道曲折,容易形成“迷宫”。

第二,手术室里面有易燃易爆及助燃的气体,如笑气、氧气等,还有电子手术刀、酒精等易燃物。

第三,按《医院洁净手术部建筑技术规范》要求,手术室内部不能设置喷淋,因内部空间封闭、通风不良,不利于烟雾扩散。

第四,空调净化设备和配电设备比较多。

(三)高压氧舱

高压氧舱是针对缺氧的治疗设备,它提供一种特殊和密封的高气压环境。氧舱的高压氧在遇到火种,易燃、易挥发物品入舱或者人员在舱内的移动和摩擦,都有可能产生数千伏的静电,提供着火能量,可以引起氧舱的爆炸,产生火灾。

(四)制氧站

医院的供氧方式有3种:制氧站、液氧站和汇流排。氧站是医院重要的保障,牵涉到各个科室。氧气是一种强烈的氧化剂和助燃剂,本身没有可燃性,但是高浓度氧气遇到油脂会发生强烈的氧化反应,产生高温,甚至发生燃烧、爆炸。氧气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中属于乙类火灾危险等级。因此,必须防范氧气产生的火灾隐患。

二、防火设计的策略和方法

(一)大体量的门诊医技楼

合理划分防火分区,尽量使之模块化,在防火分区四角设置安全出口,设置清晰的消防疏散路线。

通过扩大前室或设置避难通道可解决首层安全出口疏散距离过长的难题。

设置环形消防车道,同时设置穿越建筑的消防车道,将这个消防通道作为建筑中间楼梯间的安全出口。

将大空间的医疗街设计为半封闭式的,在医疗街顶部侧面开口,形成自然排烟,一旦有火灾,烟雾会很快排走。连接中庭的科室设置防火卷帘,截断火灾的蔓延。

(二)手术室

手术室设计要科学,合理布置明晰的走道,避免过多的曲折,使疏散线路清晰。

办公休息区尽量集中布置在手术区的中心位置,缩短服务范围,便于管理,工作人员可以很快疏散人员。

手术室装修设计要严格选用a级不燃材料,不宜采用如聚氨酯彩钢板等材料。

将空调净化设备放置在单独的楼层,用防火墙和甲级防火门分隔。

服务区房间和走廊靠外窗设计,做到自然通风和采光,减少火灾隐患。

(三)高压氧舱

高压氧舱中心应单独建设,保证与其他建筑有一定的距离,避开人员集中或出入较多的区域。如须附建于其他建筑,应建在一层或者二层,而且宜有单独的出入口与附建建筑严格分开。

高压氧舱不应设在地下室,室内要保证通风良好,装修应该采取防静电措施。办公区、设备区应与氧舱各自独立。

此外,医院要保证设备合格、医务人员的操作符合规范和流程,并注意治疗者的行为规范。

(四)制氧站、液氧站

制氧站、液氧站应位于独立建筑物内,保证与普通建筑的防火间距不小于25m,与重要建筑的防火间距不小于50m。应设置在人少的位置,并在全年风频率最小的下风侧。

应结合地形,做好防爆挡墙。液氧站周围5m范围内不应有可燃物和沥青路面。液氧储罐应按照2012版消防设计规范,每个不应大于5m3,总量不超过20m3,并且保证罐子之间距离不小于大罐直径的0.75倍。

三、结束语

医院的设计应该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在保证功能便捷、安全高效的同时,重视消防安全设计。消防设计可从外到内,规划好各个建筑的关系。要严格按照国家的消防设计规范,组织好疏散流线、安全出口、疏散通道,选择好建筑材料,确保医院的使用安全。(编辑吕志新)

参考文献

医院建筑电气设计要点篇4

关键词:智能建筑医院建设应用

引言

医疗改革必然加剧医疗市场的竞争,为了更好地适应医院从“以病人为中心”发展到“以患者为中心”,再到如今的“以人为中心”的经营理念的转变。医疗环境建设显得越来越重要,人们都知道:建筑是凝固的音乐的道理。因此,医疗建筑就更强调建筑的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Development,SD)和人性化。

1.门急诊楼的特点和任务

医院门急诊楼是医院的窗口和门面,是患者最先接触医院的地方。门诊人流复杂,在有限的空间和时间内,易形成健康人与患者混杂的局面,造成患者与患者、患者与健康人之间的交叉感染[1]。因此、合理的空间布局,现代化的建筑物自动化系统(BuildingautomationSystem,BaS)、快捷的通讯网络、智能化门诊综合电子信息系统、人性化的候诊大厅,必将成为医院门急诊楼建筑智能化的全新理念。

2.门急诊楼智能化设计原则和目标

2.1设计原则每个时代的建筑无不打上时展的烙印。在智能化门急诊楼的设计上,将技术先进、符合主流标准、满足实用要求和便于系统维护作为出发点[2]。由于智能化建筑有很好的投资汇报率,经济效益显著,给建筑艺术与信息技术完美结合提供了良机,综观国内外医院建筑设计主流思想和设计理论,突破了以功能为主的设计理念,“以人为中心”成为医院建筑设计的首要原则。因此,在进行医院门急诊楼的智能化设计时,既要做到功能的叠加,又要防止设备的堆积[3]。避免以“a”的多少来评价智能建筑水平的高低。将建筑设计的前瞻性、科学性、创新性以及设计、施工与管理作为门急诊楼的设计原则。防止“病态建筑[4](sickbuilding)”或“室内空气质量(1ndoorairQuality,iaQ)恶劣”的建筑出现。以结构化布线为基础,架构智能化门急诊楼的信息高速公路,给就诊患者和医务人员提供集人性化、信息化、专科化和商业化于一体的新型智能化门急诊楼。

2.2设计目标广大患者渴望有一个温馨、舒适、方便、和谐的就医环境,渴望医院提供高水平、快捷周到的医疗服务。而尽最大努力满足广大患者的要求[5],是建设智能化、现代化门急诊楼的宗旨和努力方向。门急诊楼在软环境的设计上除应具备完善的数据、语音、图像及多媒体通信与信息综合服务功能外;在硬环境上也应将门诊医生诊室设计成“一医一患一室一床”,以便保护就诊患者的私密。

3.门急诊楼智能化建筑设计的内容

3.1结构化布线系统的设计作为智能化建筑工程中的神经中枢——结构化布线系统(StructuredCablingSystem,SCS)是智能化建筑的关键部分和基础设施[6]。门急诊楼的智能化设计,必须充分重视SCS。从技术的角度讲,应根据SCS技术的发展适度超前,在经费许可的情况下,可以考虑光纤到桌面(FibertotheDesk,FttD)的布线方案,提升网络的整体性能。医院信息管理系统(HiS)、医学影像存档与通信系统(paCS)等的投入运行,以及电子商务(eC)、办公自动化系统(oaS)在医院的应用等都离不开SCS。而且随着医院数字化、网络化建设的发展,在未来的5-10年内,门诊医生工作站必将全面投入使用,更是离不开SCS的支持。

3.2BaS的设计广义的BaS不但包括建筑物楼宇设备的监控,还包括安全保卫系统

(如电视监控、门禁系统、防盗报警等)、管理服务系统(如各类报表编制、计量系统、物业管理系统等)。此外,用于消防的火灾自动报警与消防联动控制系统(Fa)也属于该范畴,因其要求更高,国内近年来将其作为一个独立的系统进行设计和施工。本文所讨论的是狭义的BaS,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3.2.1空调系统对空气流通有特殊要求的医院门急诊楼建筑,应以提高空气质量、降低噪音和节约能源为目的,同时综合考虑中央空调的类型、辅助设备、末端设备,气流、风量等因素。以外,在医疗建筑中将医疗环境检测系统纳入空调系统进行设计是十分必要的,在建筑的不同区域和空调系统的排风口等处安装相关传感器(如二氧化碳传感器等),进行必要的环境检测,同时在空调系统的设计上参考防治“非典”的空调设计要求。

3.2.2停车场管理系统随着数字化城市建设的加快,机动车数量迅速增加,就诊患者车辆的停放及管理将成为门急诊楼建设又一重要课题。采用先进的停车场管理系统既能对车辆进行有效管理和控制,保持良好的医疗环境,又能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

3.2.3建筑医疗设备的设计和传统的楼宇建筑设备如电力监控系统、给排水系统等相比,建筑医疗设备有其自身的特点:第一,与建筑环境结合紧密,如集中供氧、负压吸引、压缩空气以及笑气供应和回收等子系统都必须结合医疗环境需求进行设计和施工。第二,各子系统前没有国家规范,医院在进行三气系统的设计时,必须结合医院需求,量身定做。同时在管理上,应将三气系统纳入BaS系统进行统一监控,实现普通楼宇设备与建筑医疗设备的统一管理。

3.2.4火灾自动报警与消防联动控制系统的设计该系统往往与BaS分开考虑,但是,在目前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火灾自动报警与消防联动控制子系统与BaS分开设计、施工和管理的模式,是与今天的科技发展不相适应的。不利于BaS的系统集成(systemintegrated,Si),不能达到节约人员,节省维护费,提高工作效率的建设目的。在施工期间,强调隐蔽工程的施工和验收,杜绝消防隐患,同时在建筑设备的选择上,严把质量关,因为建筑产品有使用后不可逆的特性,即建筑安装完毕后,很难通过“修改”的方式弥补缺陷、完善其功能。智能化建筑尤其如此[7]。

3.3门急诊背景环境调节系统的设计用于对门诊大厅、候诊厅等公共场所的软环境进行调节。从就诊患者的心态来讲,都想尽快就医,离开医院。但由于一些客观条件的制约,

候诊是必然的。在候诊期间,患者及陪护者如何度过这段时间,是医院在建设门急诊楼时必须考虑的问题。背景环境设计是门急诊楼家庭化设计的体现,优美的轻音乐,舒缓的旋律萦绕在门急诊楼内外,使患者有一种亲切感和归属感。背景灯光通过计算机来调节照度、色度,如在夏季以冷色调为主,冬季以暖色调为主,系统对改善门急诊楼的就医环境将起到积极作用。

摘要:本文对近年来有关建筑智能化技术的应用与研究进行了论述,虽然文献报道了许多有关智能建筑的最新技术,但对于医疗建筑智能化方面的报道较少,作者就医疗建筑智能化的内容进行了论述和归纳,期望为国内医院门急诊楼智能化建设与设计提供参考。

关键词:智能建筑医院建设应用

引言

医疗改革必然加剧医疗市场的竞争,为了更好地适应医院从“以病人为中心”发展到“以患者为中心”,再到如今的“以人为中心”的经营理念的转变。医疗环境建设显得越来越重要,人们都知道:建筑是凝固的音乐的道理。因此,医疗建筑就更强调建筑的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Development,SD)和人性化。

1.门急诊楼的特点和任务

医院门急诊楼是医院的窗口和门面,是患者最先接触医院的地方。门诊人流复杂,在有限的空间和时间内,易形成健康人与患者混杂的局面,造成患者与患者、患者与健康人之间的交叉感染[1]。因此、合理的空间布局,现代化的建筑物自动化系统(BuildingautomationSystem,BaS)、快捷的通讯网络、智能化门诊综合电子信息系统、人性化的候诊大厅,必将成为医院门急诊楼建筑智能化的全新理念。

2.门急诊楼智能化设计原则和目标

2.1设计原则每个时代的建筑无不打上时展的烙印。在智能化门急诊楼的设计上,将技术先进、符合主流标准、满足实用要求和便于系统维护作为出发点[2]。由于智能化建筑有很好的投资汇报率,经济效益显著,给建筑艺术与信息技术完美结合提供了良机,综观国内外医院建筑设计主流思想和设计理论,突破了以功能为主的设计理念,“以人为中心”成为医院建筑设计的首要原则。因此,在进行医院门急诊楼的智能化设计时,既要做到功能的叠加,又要防止设备的堆积[3]。避免以“a”的多少来评价智能建筑水平的高低。将建筑设计的前瞻性、科学性、创新性以及设计、施工与管理作为门急诊楼的设计原则。防止“病态建筑[4](sickbuilding)”或“室内空气质量(1ndoorairQuality,iaQ)恶劣”的建筑出现。以结构化布线为基础,架构智能化门急诊楼的信息高速公路,给就诊患者和医务人员提供集人性化、信息化、专科化和商业化于一体的新型智能化门急诊楼。

2.2设计目标广大患者渴望有一个温馨、舒适、方便、和谐的就医环境,渴望医院提供高水平、快捷周到的医疗服务。而尽最大努力满足广大患者的要求[5],是建设智能化、现代化门急诊楼的宗旨和努力方向。门急诊楼在软环境的设计上除应具备完善的数据、语音、图像及多媒体通信与信息综合服务功能外;在硬环境上也应将门诊医生诊室设计成“一医一患一室一床”,以便保护就诊患者的私密。

3.门急诊楼智能化建筑设计的内容

3.1结构化布线系统的设计作为智能化建筑工程中的神经中枢——结构化布线系统(StructuredCablingSystem,SCS)是智能化建筑的关键部分和基础设施[6]。门急诊楼的智能化设计,必须充分重视SCS。从技术的角度讲,应根据SCS技术的发展适度超前,在经费许可的情况下,可以考虑光纤到桌面(FibertotheDesk,FttD)的布线方案,提升网络的整体性能。医院信息管理系统(HiS)、医学影像存档与通信系统(paCS)等的投入运行,以及电子商务(eC)、办公自动化系统(oaS)在医院的应用等都离不开SCS。而且随着医院数字化、网络化建设的发展,在未来的5-10年内,门诊医生工作站必将全面投入使用,更是离不开SCS的支持。

3.2BaS的设计广义的BaS不但包括建筑物楼宇设备的监控,还包括安全保卫系统

(如电视监控、门禁系统、防盗报警等)、管理服务系统(如各类报表编制、计量系统、物业管理系统等)。此外,用于消防的火灾自动报警与消防联动控制系统(Fa)也属于该范畴,因其要求更高,国内近年来将其作为一个独立的系统进行设计和施工。本文所讨论的是狭义的BaS,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3.2.1空调系统对空气流通有特殊要求的医院门急诊楼建筑,应以提高空气质量、降低噪音和节约能源为目的,同时综合考虑中央空调的类型、辅助设备、末端设备,气流、风量等因素。以外,在医疗建筑中将医疗环境检测系统纳入空调系统进行设计是十分必要的,在建筑的不同区域和空调系统的排风口等处安装相关传感器(如二氧化碳传感器等),进行必要的环境检测,同时在空调系统的设计上参考防治“非典”的空调设计要求。

3.2.2停车场管理系统随着数字化城市建设的加快,机动车数量迅速增加,就诊患者车辆的停放及管理将成为门急诊楼建设又一重要课题。采用先进的停车场管理系统既能对车辆进行有效管理和控制,保持良好的医疗环境,又能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

3.2.3建筑医疗设备的设计和传统的楼宇建筑设备如电力监控系统、给排水系统等相比,建筑医疗设备有其自身的特点:第一,与建筑环境结合紧密,如集中供氧、负压吸引、压缩空气以及笑气供应和回收等子系统都必须结合医疗环境需求进行设计和施工。第二,各子系统前没有国家规范,医院在进行三气系统的设计时,必须结合医院需求,量身定做。同时在管理上,应将三气系统纳入BaS系统进行统一监控,实现普通楼宇设备与建筑医疗设备的统一管理。

3.2.4火灾自动报警与消防联动控制系统的设计该系统往往与BaS分开考虑,但是,在目前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火灾自动报警与消防联动控制子系统与BaS分开设计、施工和管理的模式,是与今天的科技发展不相适应的。不利于BaS的系统集成(systemintegrated,Si),不能达到节约人员,节省维护费,提高工作效率的建设目的。在施工期间,强调隐蔽工程的施工和验收,杜绝消防隐患,同时在建筑设备的选择上,严把质量关,因为建筑产品有使用后不可逆的特性,即建筑安装完毕后,很难通过“修改”的方式弥补缺陷、完善其功能。智能化建筑尤其如此[7]。

3.3门急诊背景环境调节系统的设计用于对门诊大厅、候诊厅等公共场所的软环境进行调节。从就诊患者的心态来讲,都想尽快就医,离开医院。但由于一些客观条件的制约,

候诊是必然的。在候诊期间,患者及陪护者如何度过这段时间,是医院在建设门急诊楼时必须考虑的问题。背景环境设计是门急诊楼家庭化设计的体现,优美的轻音乐,舒缓的旋律萦绕在门急诊楼内外,使患者有一种亲切感和归属感。背景灯光通过计算机来调节照度、色度,如在夏季以冷色调为主,冬季以暖色调为主,系统对改善门急诊楼的就医环境将起到积极作用。

4.门诊综合电子信息系统

系统以患者信息为依托,通信网络为基础,智能化导医为核心,计算机为工具,从而完成门诊各项服务性任务。该系统借助系统集成技术,将硬件(含系统软件、工具软件等)、网络、数据库及相应的应用软件组合成为有效实用的,具有良好交互界面的计算机应用信息系统。通过信息查询系统,消除长期困扰医院门急诊楼“三长一短”现象。

4.1门急诊大屏显示系统采用大屏显示系统,可对医院概况、科室设置、出诊专家、收费标准和药品价格等及时提供给患者,方便患者进行相关信息的查询,从而实现诊间医令、划价、取药等快捷准确的计算机管理。

4.2智能化导医系统为避免患者就诊时的顺序混乱和提高医务人员工作效率。在门诊管理系统的挂号预约子系统基础上,增设患者就诊科室的相关信息,设计安装小型电子屏幕,导向标志,指示患者就诊去向。导医系统的智能化设计应充分展现计算机技术,发光二极管(LeD)、液晶显示器(LCD)、等离子电视(pnp)等显示技术和通信技术的优势,并结合医院HiS系统,将门急诊叫号和导医系统进行柔性设计。患者挂号后即生成患者就医的相关信息,提示就诊科室的去向,门诊管理系统将挂号患者的信息传递给门诊智能化导医系统。该系统完全以患者就医为中心,以降低医务人员的工作强度为目的,以提高医院门急诊楼的使用效率为目标,来提高门急诊楼的整体功能。克服目前医院门诊患者就医由专人负责维持秩序和增设导医人员的诸多不利因素。

4.3增设计算机查询系统系统采用条码识别技术或密码确认技术,在门急诊楼的不同功能区域配置计算机触摸屏,方便患者查询在医院内的所有消费及患者所需要的各类医学信息资料,加强医院宣传力度,提高对患者的吸引力。

4.4构建全信息化门诊专用视频会诊系统根据科技的发展和21世纪就医模式的需要,智能化门急诊楼建设应设有电话预约挂号、医疗咨询、远程门诊视频会诊系统等,从而实施交互式多媒体有偿服务,解答患者常识性的医疗问题,指导就医,方便那些只需询问相关症状即可解决病痛的患者[8]。也为被距离和时间分割开的医、患之间建立一条信息高速公路。在智能化门急诊楼的建设中,构建一个集多媒体教学、远程门诊视频会诊系统于一体的全信息化门诊医师平台,通过门诊专用视频会议系统,开展远程专家门诊。系统联结成功后,异地协作医院只需将患者安排在有门诊视频会诊系统的门诊办公室或其他适合的场所,患者与远端的医学专家即可进行异地门诊。该系统将充分利用我国宝贵的医疗资源,同时可减少患者的医疗费用开支。这种异地门诊的就医方式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通信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将很快得以推广。

6门急诊楼智能化建筑设计应注意的问题

6.1注意协调各工种的关系在建筑上,各工种工程师所面对和处理的对象不同,智能建筑工程师由于掌握着最新知识,对技术的追求可能走在其他建筑工种的前面,而其他工种的工程师由于对“智能建筑”认识的偏差,于是便有了“智能建筑”无非是“一套综合布线,少些墙,多些孔”而已的观点。其实在国内有关“智能建筑”的文献中,“智能建筑≠建筑十智能”几乎是一致的说法(张瑞武,1996;李博贤,1997;林贤光,1997)。当然智能建筑技术的合理性不等于建筑的最终成功。各工种要相互合作、理解和沟通,才能完善“智能化建筑”。

6.2强调建筑施工与楼宇物业管理同步设计传统建筑物物业管理的内容较为单纯,智能建筑具有许多新的内容和特点,因此管理和维护相对复杂。建筑智能化系统所使用的设备科技含量高、自动化程度高,对操作和管理人员的技术素质要求高。同时智能建筑建成后,其维护和保养将成为正常运行的关键。基于以上因素,门诊楼的建筑智能化设计应包含物业管理的内容。

6.3注重工程与科研的关系信息社会的特点是知识、技术更新快,医疗建筑有公共建筑的特点,即为共性:但更多地是其他建筑所不具备的个性。比如门急诊大屏显示系统、智能化导医系统、建筑医疗设备系统、全信息化的门急诊视频会诊系统、门急诊患者输液管理系统等都是其特有的。有些系统是成熟的,也有些系统是不成熟的或没有的,医院必须结合具体的工程设计要求进行前期的论证、规划和开发,从而使工程和科研紧密结合,建设符合时代特征的医疗建筑。

7.结论

21世纪医院门急诊的就医环境要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提高医院门急诊楼的建筑品位。让患者是“上帝”这一理念在医院得以充分体现,一流的环境、一流的服务使患者感受人生价值的升华[9]。同时,将门诊楼建设成为具有智能化、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和国际化的标志性建筑,为医院实现医疗建筑跨越式发展铺平道路,也为今后实现医院数字化管理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刘新明.[C].2000上海医院建筑设计及装备国际研讨会论文集[C],上海2000:193—194

[2]刘国林.建筑物自动化系统[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433-434

[3]建设部科学技术委员会智能建筑技术开发推广中心编.智能建筑技术与应用[mi.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192—195

[4]李先庭.室内空气品质研究现状与发展.暖通空调[J],2000,30(3):36-40

[5]郭锡斌,张岚,张群,病人为中心,建设温馨家庭式服务窗口[J]医院管理杂志,2003,7:35-37

[6]吴达金编著.综合布线系统工程设计和施工[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1999.4.6-10

[7]金磊.建筑科学与文化[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9.10

医院建筑电气设计要点篇5

1负荷等级及供电电源

高层医疗建筑按《高规》属于一类高层建筑,除具有一般一类高层建筑的一级负荷外,还有许多医疗设备用电属于一级负荷,如急诊部、监护病房、手术部、分娩室、婴儿室、血液病房的净化室、血液透析室、病理切片分析、Ct扫描室、血库、高压氧仓、加速器机房、治疗室、配血室的电力照明等。由于高层医疗建筑具有较大容量的一级负荷,属于一级负荷用电单位,应由两路10kV高压电源供电,当一路电源发生故障时,另一路电源立即启动供电,保证各种医疗设备的正常运行。这两个10kV高压电源一般是由当地电力系统的两个区域的变电站分别引来。尽管如此,仍有可能出现全部市电中断的情况,因此,在已有两路市电的情况下,还应根据负荷对中断供电时间的要求,增设能在15s内向负荷供电的快速自起动柴油发电机组或可靠的不间断电源装置(UpS)作为自备应急电源。

2医疗电气设备

在医院电气设计中,需注意与医院主管部门协商,要求其详细提供各医疗电气设备的设备容量及其特殊的用电要求。如广州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东晓路医院综合楼的电气设计,笔者就是按上述方法进行的。医院基建办先后提供了心电图室、B超室(5kw/房)、X光室(70kw/台)、介入室(80kw/台/房)、碎石室(60kw/台)、eRCp(胃肠仪)(5kw/台)、检验室(15kw/房)、实验室(10kw/室)等医疗电气设备的设备容量,同时要求心电图室、B超室、手术室、检验室、实验室、睡眠中心均需配置地线(接地电阻<4Ω),X光室、碎石室、介入治疗室、eRCp均需配置专用地线(接地电阻<4Ω)等信息。而当有些医院主管部门确实不能提供有关医疗电气设备的数据时,电气设计人员只能参考相近的医疗电气设备资料,预留医疗电气设备的用电。同时需注意,应根据具体情况,正确选取医疗动力的需用系数值。

3电气安全措施

《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JGJ/t16-92)第14.7.6.2条规定:“使用插入体内接近心脏或直接插入心脏内的医疗电气设备的器械,应采取防止微电击保护措施。防微电击措施宜采用等电位接地方式,使用ii类电气设备供电。防微电击等电位联结,应包括室内给水管、金属窗框、病床的金属框架及患者有可能在2.5m范围以内直接或间接触及到的各部分金属部件。用于上述部件进行等电位联结的保护线(或接地线)的电阻值,应使上述金属导体相互间的电位差限制在10mV以下。”第14.7.6.3条规定:“在电源突然中断后,有招致重大医疗危险的场所,应采用电力系统不接地(it系统)的供电方式。”

为能正确选用防电击措施,ieC按医疗电气设备与人体接触的状况,也就是电接触的危险程度,将医疗场所作如下分组:

o组场所:在此场所内,不使用医疗时与人体接触的可导电器件;

1组场所:此场所内,上述可导电医疗器件与人体外部接触,或进入人体与人体内部接触,但不包括2组场所;

2组场所:此场所内,进行诸如心脏内部手术和中断供电将导致生命危险的治疗。

ieC要求医疗场所的重要用电负载自动倒换电源,并按允许间断供电时间的长短(t),将医疗场所作如下分级:

(1)t≤0.5s场所:在此场所内电气设备要求在0.5s内恢复供电;

(2)0.5s<t≤15s场所:在此场所内电气设备可在大于0.5s但不大于15s的时间内恢复供电。

上述分组和分级的明细设计时尚需与医院主管部门协商确定。

3.1防电击措施

3.1.1接地系统和自动切断电源防电击措施

(1)tn系统:

①医院的医疗场所和与其有关的场所、邻近非医疗场所均应采取tn-S系统,不允许出现pen线;

②在1组场所内的末端回路32a及32a以下的电源插座回路,应装用iΔn≤30ma的RCD作附加保护;

医院建筑电气设计要点篇6

关键词:医疗电气设备负荷等级电气安全it系统防微电击保护照明设计

近年来,广州市建工设计院完成了多个高层医疗建筑的设计。例如广州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东晓路医院综合楼(地下1层、地上16层、总建筑面积2.4万m2)、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门诊楼(地下1层,地上12层,总建筑面积1.7万m2)、武警广东省总队医院住院大楼(地下1层、地上16层)等高层医疗建筑。笔者结合电气设计的特殊性,总结出了以下几点看法和体会。

1负荷等级及供电电源

高层医疗建筑按《高规》属于一类高层建筑,除具有一般一类高层建筑的一级负荷外,还有许多医疗设备用电属于一级负荷,如急诊部、监护病房、手术部、分娩室、婴儿室、血液病房的净化室、血液透析室、病理切片分析、Ct扫描室、血库、高压氧仓、加速器机房、治疗室、配血室的电力照明等。由于高层医疗建筑具有较大容量的一级负荷,属于一级负荷用电单位,应由两路10kV高压电源供电,当一路电源发生故障时,另一路电源立即启动供电,保证各种医疗设备的正常运行。这两个10kV高压电源一般是由当地电力系统的两个区域的变电站分别引来。尽管如此,仍有可能出现全部市电中断的情况,因此,在已有两路市电的情况下,还应根据负荷对中断供电时间的要求,增设能在15s内向负荷供电的快速自起动柴油发电机组或可靠的不间断电源装置(UpS)作为自备应急电源。

2医疗电气设备

在医院电气设计中,需注意与医院主管部门协商,要求其详细提供各医疗电气设备的设备容量及其特殊的用电要求。如广州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东晓路医院综合楼的电气设计,笔者就是按上述方法进行的。医院基建办先后提供了心电图室、B超室(5kw/房)、X光室(70kw/台)、介入室(80kw/台/房)、碎石室(60kw/台)、eRCp(胃肠仪)(5kw/台)、检验室(15kw/房)、实验室(10kw/室)等医疗电气设备的设备容量,同时要求心电图室、B超室、手术室、检验室、实验室、睡眠中心均需配置地线(接地电阻<4Ω),X光室、碎石室、介入治疗室、eRCp均需配置专用地线(接地电阻<4Ω)等信息。而当有些医院主管部门确实不能提供有关医疗电气设备的数据时,电气设计人员只能参考相近的医疗电气设备资料,预留医疗电气设备的用电。同时需注意,应根据具体情况,正确选取医疗动力的需用系数值。

3电气安全措施

《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JGJ/t16-92)第14.7.6.2条规定:“使用插入体内接近心脏或直接插入心脏内的医疗电气设备的器械,应采取防止微电击保护措施。防微电击措施宜采用等电位接地方式,使用ii类电气设备供电。防微电击等电位联结,应包括室内给水管、金属窗框、病床的金属框架及患者有可能在2.5m范围以内直接或间接触及到的各部分金属部件。用于上述部件进行等电位联结的保护线(或接地线)的电阻值,应使上述金属导体相互间的电位差限制在10mV以下。”第14.7.6.3条规定:“在电源突然中断后,有招致重大医疗危险的场所,应采用电力系统不接地(it系统)的供电方式。”

为能正确选用防电击措施,ieC按医疗电气设备与人体接触的状况,也就是电接触的危险程度,将医疗场所作如下分组:

o组场所:在此场所内,不使用医疗时与人体接触的可导电器件;

1组场所:此场所内,上述可导电医疗器件与人体外部接触,或进入人体与人体内部接触,但不包括2组场所;

2组场所:此场所内,进行诸如心脏内部手术和中断供电将导致生命危险的治疗。

ieC要求医疗场所的重要用电负载自动倒换电源,并按允许间断供电时间的长短(t),将医疗场所作如下分级:

(1)t≤0.5s场所:在此场所内电气设备要求在0.5s内恢复供电;

(2)0.5s<t≤15s场所:在此场所内电气设备可在大于0.5s但不大于15s的时间内恢复供电。

上述分组和分级的明细设计时尚需与医院主管部门协商确定。

3.1防电击措施

3.1.1接地系统和自动切断电源防电击措施

(1)tn系统:

①医院的医疗场所和与其有关的场所、邻近非医疗场所均应采取tn-S系统,不允许出现pen线;

②在1组场所内的末端回路32a及32a以下的电源插座回路,应装用iΔn≤30ma的RCD作附加保护;

③在2组场所内只能在下列电气设备的回路内才可装用iΔn≤30ma的RCD,动作于自动切断电源:手术台、X光机、额定功率大于5kVa的大型电气设备不重要(不影响生命安全)的电气设备。

应注意:勿使一个RCD保护的电气设备数量过多,以免引起RCD不必要的跳闸而导致供电中断;在1组和2组场所内只允许装用对回路电流直流分量不敏感的a型或B型RCD。

(2)医疗it系统:在2组场所内离手术台周边水平距离1.5m,高度为2.5m内(被称作“病人环境”)的用于维持生命或进行外科手术的医疗电气设备,应采用it系统供电,但不包括上述用iΔn≤30ma的RCD保护的设备。

按ieC医用电气设备产品标准,进行心脏手术的设备,其正常泄漏电流不得大于10μa;当发生一个接地故障时,其泄漏电流不得大于50μa(相应地,手术室内电位差正常时<10mV,单一故障状态<50mV)(人体电阻为1kΩ以上),若通过病人心脏的电流一旦超过50μa,可导致病人心室纤颤而死亡,被称作微电击致死,为此需严格限制其第一次故障电流。其主要措施是:在手术室内或其贴近处安装一台1∶1的医用隔离变压器,其二次回路不接地,以it系统供电。这时第一次故障电流仅为非故障带电导体的对地电容电流,其幅值极小,这样才能有效地满足发生一个接地故障时泄漏电流不大于50μa的要求。发生第一次接地故障后不切断电路、不中断对装置的供电是it系统的主要优点。

《民规》第14.2.8条:“it系统必须装设绝缘监视及接地故障报警或显示装置”。

《低压配电设计规范》(GB50054-95)第4.4.13条:“在it系统的配电线路中,当发生第一次接地故障时,应由绝缘监视电器发出音响或灯光信号,其动作电流应符合下式要求:Ra·id≤50V”;

第4.4.15条:“it系统的配电线路,当发生第2次异相接地故障时,应由过电流保护电器或漏电电流动作保护器切断故障电路”。

具体做法:在it系统的电源处装设一个绝缘监测器,最迟在绝缘电阻降低至50kΩ时,它应发出报警信号,为此需另配置一台测试绝缘的仪器来检验绝缘监测器的这一性能。

每一it系统应在适当位置配备声(报警声响)光(信号灯)信号,以便医务人员能实时监察系统的绝缘状况,利用第二故障(此故障将使预期危险电流变成实际的故障电流)尚未发生的时机及时采取措施、消除隐患。

医用it系统的隔离变压器需设置过载和温度监测器。

3.1.2等电位联结

为了进一步减少1组和2组场所内的电位差,应在该等场所内实施局部等电位联结,将该场所内高度在2.5m以下的部分都纳入局部等电位联结范围:

(1)pe线;

(2)装置外导电部分;

(3)防电场干扰的屏蔽层;

(4)隔离变压器一、二次绕组间的金属屏蔽层;

(5)地板下可能有的金属网格;

(6)特低电压手术灯的金属外壳等。

具体做法是在该场所内分配电箱近旁,靠近柱旁距地0.5m处设置一局部等电位联结端子板,并与柱内至少2根主筋可靠连接。如果该等场所建在2楼以上,则局部等电位端子板应用16mm2的铜芯线穿塑料管或利用40×4镀锌扁钢引至建筑物的总接地体(或与隔离变压器前的tn-S系统的pe线连接),将上述各部分用≥6mm2的铜芯线以放射式联结于局部等电位端子板。在2组场所等电位联结系统中,局部等电位联结端子板与插座pe线端子、固定式设备pe线端子及装置外可导电部分等之间的联结线和连接点的电阻总和不应大于0.2Ω?任何两个可导电体间的电位差在10mV以下。2组场所内医用it系统的pe线是医院内tn-S系统的pe线的延伸,it系统和tn-S系统共用同一个保护接地的接地装置,切勿为该等场所另设单独的接地极和pe线,因为这样做极易在该场所内形成>50mV的电位差,增大电击危险。

3.2电气设备的选用

3.2.1医用it系统的隔离变压器

此变压器二次侧的标称电压不得超过交流250V。单相隔离变压器可用来供电给移动式或固定式设备,其容量不小于0.5kVa,也不大于10kVa。如果医用it系统内有三相负荷,应为其装用单独的三相变压器,其相电压也不应超过250V。

3.2.2开关设备

医院内每一个末端回路应具有短路防护和过载防护功能,但是上述为医用it系统装用的隔离变压器的电源侧和负载侧的回路上,是不允许装设过载防护电器的,因为没有必要因防过载而切断重要医疗设备的电源,但可装用熔断器作短路防护。

3.2.32组医疗场所it系统内的插座

it系统插座插孔布置的形式应能防止tn-S系统等其它系统用电设备的插头插入,或者它应具备明显的永久性的it系统标志,以防用于it系统的隔离变压器过载损坏。

3.3对电源的不间断供电要求

医疗电气设备按允许间断供电时间的场所分级,可见医院中的用电设备有≤0.5s、≤15s和>15s三级。对于间断供电时间不大于0.5s的医疗电气设备(包括安全照明),应增设不间断电源装置(UpS)作为自备应急电源;当电网电源中断或电网电压低于标称电压的90%时,为避免电压质量问题引起医疗事故,需通过转换开关将供电自动转换至自备电源上。

3.4防火

医院是病人集聚的场所,一旦发生火灾,由于病人行动缓慢或难于行动,将有极大的危险。所以,在医院电气装置中应做好电气防火工作,2组场所内除该场所本身使用的电气设备线路外,其它无关的电气线路不得进入该场所。

4照明设计

医院的照明设计相对一般民用建筑有其一定的特殊性,主要是满足医疗诊断、抢救治疗和病人恢复休息的需要,同时要具有明亮、舒适、安全的光环境。

诊治对光源和周围色彩有特定要求,需要用显色性良好的光源。诊室、病房、急诊观察室、治疗室等处宜采用高显色荧光灯,以便于观察病人的情况;病房、急诊观察室、治疗室等处的顶灯采用漫反射型灯具,以减少眩光。

病房照明既要有利于病人生活和休息,又要考虑到为医疗提供充足的光照条件,一般照明照度值为100~200Lx。但要分开病人平时生活和治疗时期两方面的照明考虑,且宜每个床位照明单独设开关控制。平时要考虑减少眩光、强光直射对病人的影响,又要考虑到治疗所需要的足够照度。一般照明可采用吸顶式格栅日光灯,避免灯光直接照射到病人的视野内;局部照明为每床1床头灯,在门口、地脚等处设置值班常夜灯和地脚灯,既方便医护人员查房,又不影响病人休息。此外,《民规》第11.9.6.13条规定:“候诊室、传染病院的诊室和厕所、呼吸器科、血库、穿刺、妇科冲洗、手术室等场所应设置紫外线杀菌灯。如为固定安装时应避免直接照射到病人的视野范围之内。”紫外线杀菌灯按医院一般的要求,可按2~3w/m2考虑,其布置应使灯管周围有一定的空间,有利于提高杀菌效率。

参考文献

1《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45-95)(2001年版)

2《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JGJ/t16-92)

医院建筑电气设计要点篇7

【关键字】医院建筑;电气安全设计;供配电系统;措施

医院的很多医疗设备都需要电能的支持,若是医院的电气设计不合理,不能保证医院的用电可靠性和安全性,就会造成医院电器设备的瘫痪,从而严重影响医院的治疗水平,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严重的威胁。因此,医院的建筑电气安全设计是非常重要的,它不仅与医院的发展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更是关乎患者生命安全。

1、医院中医疗场所的类别和级别区分

医院是为人们的身体健康服务的公众机构,鉴于医院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国家加强了对医院各方面的支持力度,不仅是从经济上,还包括法律法规上。国家根据医院中医疗场所的用途和与患者接触形式对医疗场所进行了明确的类别和级别划分,主要将医疗场所分为3类,第一类是0类,第二类是1类,第三类是2类[1]。

0类医疗场所是指没有使用接触部件的医疗场所,比如说医院的按摩室。1类医疗场所是指使用接触部件,但接触部件仅限于在躯体的外部使用,比如说理疗室,2类医疗场所是指使用接触部件,并且将接触部件的使用伸展到躯体的内部,大多是指进行心内诊疗术等关乎患者生命的重要的医疗场所,譬如说手术室。

对医院的医疗场所进行具体的级别划分,可以分为两个级别,第一个级别是在t≤0.5s的场所中,在这一级别中,要求在0.5s内恢复供电[2],比如说产房、麻醉室、手术室、重症监护室、血管造影室等;第二个级别是在0.5s

表一

2、医院中的供配电系统

2.1医院中的供电系统

医院分为四个等级,分别是一级医院、二级医院、三级医院以及特级医院。不同等级的医院所使用的供电系统是有一定区别的。在三级医院中,要采用10KV的电缆进行供电,供电的末端要采用UpS或者是epS供电系统,在二级医院中,要使用两路的电源进行供电,或者是使用一路10KV的电源进行专线供电,在一级医院中,要采用一路的10KV电源进行供电,在此基础上,要采用设备末端自动更换的模式,在进行特殊病情治疗的医院,采用的电路是双路的10KV,双路电源供电,在一路电源出现故障的时候,还可以继续进行使用,这样就可以保持电气设备的持续使用[4]。面对不同等级医院的不同用电需求,国家一定要满足医院的供电需求,因为,医院在人们生活中的地位特别的重要,与国家的发展也有着一定的联系。

2.2低压配电系统的供电方式

医院中的医疗场所分为三类,这三类医疗场所对供电方式的选择也是不同的。0类医疗场所没有使用与患者以及医护人员身体接触的部件,因此,0类医疗场所对供电的方式没有具体的要求。而1类和2类医疗场所对供电系统具有不同的选择,供电系统的不同与负荷性质有一定的关系。

医院中不同的负荷性质需要采用不同的供电方式:第一,在医院重要的医疗设备中,Ct机以及mRi机,在此基础上,还有X-刀以及r-刀等这些重要的医疗设备在进行用电时,主要由两路电源给予供电,也就是说根据变电所不同的电压基础上实施进行的,并且线路的末端采取自动切换的模式进行;第二,在进行烧伤治疗的病房中,以及中心手术部等治疗场所的电力和照明的时候,要采用变配电不一样的两路低压母线段进行供电,末端要能够进行自动的切换;第三,医院有婴儿房、监护病房以及血液病房的净化室等治疗场所在,在对这些场所进行供电的时候,要采用两路的电源进行供电,并且末端要能够进行自动的切换[5];第四,医院中有医技检验室、血透室、重症监护室等治疗场所,这些治疗场所需要的用电负荷都非常的重要,要在采用两路电流,并且末端自动切换模式的基础上,需要进一步的确保电源的稳定性,就可以通过增加UpS电源或者是应急电源来达到供电可靠的目的;第五,电梯、消防设备的运行,需要有两路电源供电来支撑,并且末端要能够自动的进行切换;第六,医院中需要有应急照明配电箱,配电箱的运行需要双路电源供电,并且在此基础上末端要自动切换,这样才能确保它的正常运行;第七,医院中的冷水机组要采用变配电的放射电进行供电;第八,在医院中,有一部分用电设备医疗场所需要采用专线供电的方式,例如:焚烧炉、太平间、检验化验等;第九,在专门治疗传染病病人的医院中,要进行通风,通风采用的是专线供电,专线供电的总控制应该是在护士站;第十,在医院的X射线诊疗室中,以及电流在400ma的射线机中,要使用专用的回路供电;第十一,在医院治疗场所中,很多台单项的射线机和两相医用的射线机不能采用同样的电路,两者需要分开接电,并且在此基础上要做到三相负荷平衡;第十二,在对放射线进行供电中,要使用铜芯的电线,并且是要绝缘的电线[6]。

3、医院建筑放电击措施

3.1对医疗场所进行安全防护

在我国的医院中,对医疗场所进行了明确的划分,主要分为三类,不同种类的医疗场所采用的电压是不同的。在我国的1类和2类的医疗场所中,需要采用的电压是安全特低电压系统,采用此系统还需要进行电力的保护,也就是说在进行特低压系统的时候,要注意电流的大小,不能使用超过25V的根植电压,以及60V的无波纹直流电压;在1类和2类的医疗场所中,所有的电压都不能超过约定的电压,约定的电压是25V。

3.2医疗场所要在符合规定的情况下使用tn系统进行供电

在我国的医疗供电系统中,是没有tn-C供电系统的,因为这项供电系统是被禁止在医疗场所使用的[7]。1类医疗场所,使用的是接触患者身体表面的电气设备,因此,应该选取较正常使用的电流稍大一些的电流,1类医疗场所使用的32a,在进行电流选取的时候,要选择剩余电流为30ma的电流,这样就可以在满足正常用电的情况下,将剩余的电流用于保护器上,从而增加电流保护器的安全性。2类医疗场所中,需要使用的电气设备都是深入身体内部的设备,例如手术台的驱动机构、X光机等,这些电气设备需要的电流都在5kVa以上,固定电流小于32a的设备以及不是用来维持生命的设备也可以采用最大剩余电流的30ma电流动作保护器来最为附加的保护措施。其他的2类医疗场所中用来维持生命的电气设备,应该采用先进的it系统隔离电源的供电方式,要对供电系统进行绝缘性监视,并且对隔离变压器的负荷、温度过热等情况进行监视。

3.3在医疗场所使用it系统,必须按照严格的规定进行使用

在我国医院的医疗场所中,用来延续患者生命特征的医疗场所是非常重要的场所,在这个场所中,以及外科手术室等“患者区域”需要使用很多的电气设备,而对这些电气设备进行供电的系统是一样的,都是it系统,功能相同的医疗场所,并且处于相毗邻的房间内,必须要有一个独立的it系统进行供电。

在医院中有很多的电气设备需要进行使用,这些电气设备在使用的过程中,要对他们的功能进行划分,并且根据划分的结果选择不同的接地形式,接地形式主要有功能接地、保护接地以及等电位联结[8]。

对医疗场所中使用的电气设备进行接地保护形式,接地的电阻值必须是按照国家规定的设备技术要求进行确定,最好的接地方式是共用接地方式。

结束语:

医院与人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并且对国家的经济发展也有着一定的影响,面对医院这样重要的地位,要加强对医院各方面的建设,尤其是现今医院采用很多的电气设备进行病情治疗,医院的电气安装设计就显得更加的重要了,因此,医院要提高对电气安装设计的水平,从而确保医院的电能稳定,能够时刻的进行电气设备的使用,为人们的身体健康贡献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邹卫群.浅谈医院建筑电气安全设计[J].中国医院建筑与装备,2010(12):58-60.

[2]洪滨,林春泉,时庆兵等.现代医院手术室电气安全设计[J].现代建筑电气,2010,01(11):61-65.

[3]苏娜.关于住宅电气安全设计的探讨[J].建筑与预算,2013(9):23-24.

[4]李春平.探讨建筑电气安全设计问题[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4(27):692-692.

[5]贾雪.浅析现代医院电气安全设计[J].建材发展导向(下),2011,09(2):286-287.

[6]张丽丽.现代建筑电气安全设计[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2(30):235.

医院建筑电气设计要点篇8

【关键词】现代医院;单体方案设计;方向探索

现代医院建筑设计更要强调以人为本,医院是一个救死扶伤的场所。病人需要一个舒适、宽松的就诊场所;医生需要一个方便、快捷的工作环境;探视人员需要一个温馨、放心的感受。尤其是对病人,治病,治体更治心,所以我们设计医院建筑时,不仅要考虑实用,还要注重那建筑承载的情感内容,满足相关方的感情需求,寄托希望,展示情趣。无论从顾客的生理还是心理,都需要我们设计者更多的人文关怀,设计出更为人性化的空间,让病人放心,让来者舒心。

一、院址选择

高友谦先生在《理气风水》中说:“凡地,东高西低,生气降基,东低西高,不富且豪,前高后低,必贩户,后高前低,居之大吉。”这个说法听起来很玄妙,想一想很巧妙,你想:如果东面高,假想有一座小山,夏季的东南风一定会受到遮挡,当寒冬来临时,阳光不到,寒风不走,多么晦气。再说“前高后低”,这里更多的是指南高北低,我们假想南面有山,冬天难得照到太阳,倒先挡着西北风;夏天又享受不到东南风,这里还有“以人本位”的理念吗?所以,选址是很关键的一步,举足轻重。

新建或迁建医院,其院址和选择首先应符合城市和医疗卫生网点的布局要求,要考虑服务人口数及服务半径。其地应选择在交通方便的地段,宜面临两条以上城市道路。一般情况下应设的出入口、供应出入口、污物出口。如果仅面临一条道路,必将造成院前交通混乱。基地应便于选用城市基础设施:如上水、排水、供电、供气、通读、城讯、城市公共交通等,还要求处在环境安静、远离污染源、远离易燃易爆物品的生产和贮存区。因为医院是患者治疗、休养之场所,应该创造良好的内、外部环境。如果近工厂、菜市场等,将会给医院带来噪声或空气的污染,势必影响病人的治疗效果,在基地上不能有高压线路穿越,不应邻近少年儿童活动密集场所,如幼儿园、小学等。

二、单体方案设计

在完善的总体规划指导下,每幢单体建筑的设计要注意如下问题:

(一)建筑规模的确定:

规模不盲目,要考虑城市地位和医院在城市中的定位关系。我们要使有限的资金用于提高医疗环境的创造上,还要注意单一功能的病房、门诊等与综合功能间的关系。

(二)建筑设计空间划分及注意点:

医院建筑分为:医疗、公共、后勤、辅助四大空间,不论采用分散式、集中式、混合式还是标准单元组合式来设计建筑物,最终在建筑内部都要清晰有序地划分出上述四大分区的内容,再通过使用者和设计者的合理布局,从而获得各方相对满意的组合体。这种组合体是当前的发展趋势。

在设计时,要考虑可持续发展,它包含:要节能、不破坏环境、可回收复用;要合理有效地利用土地和资金;要做到建筑空间可更改性,适应医院发展,不断完善。

设计领域的诸多约束中,至关重要的原则是什么?美国龙安建筑规划设计顾问有限公司创办人及总裁饶及人说:“推己‘及人’,回归以人为本。”本人有幸曾为一家康复医院作建筑设计,这家医院是集康复医疗、科研、教学结合于一体的基地。本人推已及人,根据顾客特点,遵守“无障碍环境”的原则,在可能情况下要尽量采用可活动、可调整的,即具有可塑性的建筑设计。

根据顾客的特点,设计这家医院建筑时,我是这样做的。

(一)出入口设计走得稳

诊疗部门安排在底层,尽力减少垂直流动出入口,因为康复医疗机构服务的对象中大多数是行动不便甚至不能行走者。楼梯台阶尽量低些,不高于十五厘米,两边都应装栏杆,并延伸外弯超过楼梯顶部或底部。斜道的坡度为五度,宽度不小于一米,有时需要可搬动的斜道。取消全部室内外门槛。

(二)空间围绕物设计够得着

地板不打蜡,不用地毯,可应用编织地席或其他表面结实的覆盖物;窗槛不应高于82厘米,在可能情况下安排凸窗,以提供更大的视野,采用窗帘式软百页窗帘,最好设计成电动式。空调和通风装置。安装在天花板下,不占用墙面。门宽宜0.9米以上,可方便轮椅进出。电梯空间要不小于可进出移动床的宽度,电梯操纵器高度宜距地面75~95厘米的高度,以便于坐轮椅患者的揿按,且电梯自动关门的速度要慢。

(三)活动区动得欢

必须充分考虑减少患者的移动,康复门诊要采用中心式结构,使诊室与各相关辅助科室能直接或近距离连通;必须充分考虑患者的心理变化和心理障碍情况,各康复治疗区都应有较宽敞的活动空间,在可能情况下要尽量设置模拟家庭;

床两侧均可自由进出上下,壁柜深度不超过60厘米,最好为活动拉门,挂衣横杆高度不超过1.2米;浴室、澡盆和厕所都要设有扶手杆,最好为水平或垂直形,不要斜形,高度一般宜为65~75厘米,厕所扶手杆可设计成折叠式或回转式。洗盆要装在抽水马桶旁,便于便后洗涤。淋浴莲蓬头的高度可自动调节或设计成手握式,若将控制开关都安装在手柄上则更好。澡盆和淋浴座位应尽量与轮椅座位高度同样高,便于患者转移。

三、方向探索:

1.现代医院建设一定要为城市公共交通留有一定的发展空间,并充分重视与其紧密联系。

2.现代医院的管理者要注意新设区的开发,甚至将部分可行的科室开设到大型体育中心或商业中心这种未来城市分中心的内部,不但方便患者,也不失为一个良好的收入来源。

总之,现代医院的综合性和社会化不断加强,使得医院建筑设计从专业化走向综合化,医疗建筑已不再单纯,以人为本的理念会越来越得到强化。

【参考文献】

1.刘晓红、李成胜、胡竣威.医院建筑设计中人性化环境的营造[J].中外建筑.2008,(12)

医院建筑电气设计要点篇9

关键词:医院建筑;抗震;荷载;设备夹层;防辐射

abstract:accordingtotheseveralhospitalstructuredesignexperience,fromthestructureconcept,calculation,constructionstageandlateequipmentsinstallationofbuildingstructuredesignofthehospitalissummarized,andproposedtothehospitalbuildingstructuraldesignshouldpayattentionsomequestionsandexperience.

Keywords:hospitalbuildings;Seismic;Load;equipmentsandwich;Radiationprevention

中图分类号:tU31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近几年先后完成了张家港第一人民医院,安徽省心脑血管医院、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东莞第三人民医院,安徽省立医院,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深圳市新安医院(图一),深圳市滨海医院,深圳市儿童医院,深圳市坪山第三人民医院、深圳市光明医院等若干具有代表性的大型医院。结合这么多的设计实践对其中的一些问题及经验进行如下归纳。

一、抗震性能设计

医疗建筑机构无论在百姓日常生活的医疗保健及自然灾害面前的灾难救助中都是极其重要的位置;所以在结构设计中选择受力明确,传力途径简单的结构类型,使其具有良好的抗风、抗震性能。

在《建筑抗震设防分类标准中》GB50223—2008,“医院建筑应当按照高于当地房屋建筑的抗震设防要求进行设计,增强抗震设防能力。”第4.0.3医疗建筑的抗震设防类别,应符合下列规定:1三级医院中承担特别重要医疗任务的门诊、医技、住院用房,抗震设防类别应划为特殊设防类。2二、三级医院的门诊、医技、住院用房,具有外科手术室或急诊科的乡镇卫生院的医疗用房,县级及以上急救中心的指挥、通信、运输系统的重要建筑,县级及以上的独立采供血机构的建筑,抗震设防类别应划为重点设防类。3工矿企业的医疗建筑,可比照城市的医疗建筑示例确定其抗震设防类别。

目前一般设计院设计的省市中心医院多为二、三级医院,即划分为重点设防类。特别是在汶川地震后,国家及地方加强了对医疗机构的抗震设防要求,在地震局《地震安全性评价管理条例》及地方规定如:深圳《地基基础勘察设计规范》(SJG01-2010),安徽省地震局公文中对于医院类必须专门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价,以此作为抗震设计依据。

值得注意的是现代医疗建筑除了门诊、医技、住院楼外,还有些附属医疗设备用房,如氧气站,污水处理站,动物实验室等,这些建筑作为完整医疗体系的一部分同样在自然灾害中不能中断运转,所以抗震标准应该和主体一样。

二、荷载取值

医疗建筑由于工艺、设备、房间功能多样性,其《建筑结构荷载规范》上的规定难以涵盖;结合我院在实际的医疗建筑设计中、与设备厂家及医疗机构配合经验,总结出了一般性医疗房间的荷载取值,见表。

医疗建筑中电梯种类繁多,各个功能也不尽相同,如,医梯、客梯、货梯、提升梯(药房使用)、无机房电梯、还有物流小车等等,荷载不能简单的套用规范,而应按设备厂家的参数复核,其中医疗电梯与民用的电梯的机房荷载相差较大,按照现行规范的荷载显然不能满足需要,需要仔细核对厂家医梯的电梯荷载参数。

三、抗震单元划分设计

医疗结构中门诊,医技,住院楼相对是比较完整的医疗工艺划分,设计中也常以此功能分区为结构抗震单元单体,对于一些由于建筑医疗工艺中不宜划缝的超长结构,首先构造上加板厚配筋、划分后浇带、考虑温度应力的影响、有限元分析应力分布,应力较大区域采取加强措施;其次是化学添加剂,补偿混凝土收缩;最后也可以采用无粘结预应力来抵抗温度应力,在滨海医院超长结构中,这些措施的使用有了良好的效果,在施工及后期高温天气得到很好的验证。

四、楼板结构设计

区别于普通建筑,医疗建筑由于医疗设备工艺的特殊性,有大量的降板及板厚设计要求。例如:1)口腔科:医疗工艺特殊,需要特别的排水设计,所以结构设计一般预留300mm的整体降板来满足要求;2)洁净房间:如药库等有洁净要求的房间,房间顶不能有排水管的出现,上方有卫生间需要整体降板600mm,将整个排水管完整的隔离开。3)特殊设备房间:如X光,Ct、eCt、DR、DSa等房间由于设备安装需要专门的设备检修管沟,整体的房间及控制室需要降板300mm,而mRi房间,降班更需至450mm;由于设备的重量较重,回填考虑用混凝土回填。4)卫生间:座式、蹲式及无障碍卫生间的不同降板高度。

五、设备夹层的设计

由于现代医疗工艺的复杂性,管线众多,在设备转换层中,房间需要与管线有结构层隔离;所以出现了专门为了隔离设备管线的夹层结构,在设计中,尽量减少梁高,保证楼层净高,同时避免出现抗震不利的短柱、薄弱层、刚度突变层。夹层结构若按混凝土结构设计夹层,易造成楼层形成短柱及由于层高较矮上下层剪力突变,故一般优先考虑钢结构夹层,混凝土结构上预埋埋件,钢梁与主体连接为铰接或滑动支座。楼板采用钢板加50mm的混凝土面层,减轻新增结构自重,同时设计中也应该考虑钢结构的耐腐蚀、耐火性能。

六、防辐射结构专项设计

放射影像科布置有Ct机,X射线机、mRi(核磁共振),胃肠造影、DSa,eCt等,由于射线会引起物质的直接或间接电离,对人体将产生不同程度的伤害,在设计和施工工程中,做好射线的防护工作十分重要。在结构设计中,首先射线防护房间采用240mm实心砖砌筑(对于mRi,Ct房间为370mm),高度范围内不的留施工孔洞,当范围内有预留设备安装口时,其后需要衬以铅板;墙外防护层的粉刷由专业厂家配合施工。

核医学直线加速器机房,其主射线方向钢筋混凝土墙厚2600mm,顶板厚2600mm,副射线方向混凝土墙厚1300mm;顶板厚1300mm,具体的尺寸大小需要和设备专业厂家密切配合后确定。由于直线加速器为大体积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其厚重有利于屏蔽射线的同时,由于受水泥水化热和混凝土收缩等因素的影响,可能会是墙体产生贯穿裂缝而导致辐射外泄,因此在施工和设计中应相应采取措施:1)防护墙的配筋,由于墙厚较厚,计算上基本按构造配筋即可满足强度要求,为了更好的防止裂缝的出现,一般尽量采用小直径,小间距钢筋布置,中间加拉结钢筋。2)施工中合理分段留施工缝,我们可以按底板,厚墙,顶板分三次浇筑,施工缝结合现场情况预留,为了消除施工缝对于混凝土防护结构的消弱,将施工缝设为台阶状,并设置止水钢板,防止射线的渗透。3)机房和顶板的混凝土施工,注意防止裂缝产生,施工过程应参考大体积混凝土的施工技术,从材料、配合比、施工方案,养护等多方面采取综合措施来预防裂缝的产生。另外由于机房墙体很厚,必须密切配合各专业预留墙洞口,管线的预留沿墙厚纵,横方向倾斜45度,室内侧应避开主射线照射区域。

总结而言之,概念上正确选择设防烈度,划分抗震单元;核对实际医疗荷载,密切与相关设备厂家配合,得到实际设备参数;重视医疗工艺上的要求,放射科及核医学等涉及二次深化设计的工艺更需和结构专业紧密配合,墙厚,防护厚度,包括后期的设备进场安装路线,预留设备孔洞;医疗建筑结构的设计,更加需要与建筑,电气,给排水,暖通,智能专业的互相协作,才能完成一个好的建筑作品。

参考文献

GB50223-2008建筑抗震设防分类标准;

GB50011-2010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GB50009-2001建筑结构荷载规范

医院建筑电气设计要点篇10

【关键词】弱电工程;弱电智能化系统;方向;应用

prospectsweakintelligentbuildingsystemsanalysis

HanZhi-bin

(SpringofHebeiConstructionengineeringCo.,LtdHandanHebei056000)

【abstract】thispaperintroducestheconceptofweakintelligencesystemwithweakintelligenceapplicationsfocus,followedbyanalysisofthebenefitsbroughttothehospitalweakintelligencesystem.Finally,thedevelopmentandapplicationofweakintelligenceofdirectioninthefuture.

【Keywords】weakengineering;weakintelligencesystems;Direction;application

1.弱电智能化系统的概念及应用重点

1.1弱电智能化系统的概念。弱电智能化系统包括楼宇自动化系统、安保自动化系统、通信自动化系统、智能建筑集成管理系统四大类,共四大类15个子系统,营造了面向大众的人性化就医环境,构建了服务管理的数字化平台。安全可靠的智能化系统,为使用者提供一个优化管理、控制运行、便于维护、舒适安全、高效节能及安全可靠的工作、生活环境。

1.2弱电智能化的应用重点。建筑智能化系统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需要“a+4C”(现代建筑技术(architecture)、现代控制技术(Control)、计算机技术(Computer)、通讯技术(Communication)、图像显示技术(CRt),即所谓的“a+4C”技术)以及管理科学、施工管理技术等知识的全面支持。智能建筑中的弱电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国家规定的安全电压等级控制电压等低电压电能,有交流与直流之分,如24V直流控制电源,或应急照明灯备用电源。另一类是载有语音、图像、数据等信息的信息源,如电话、计算机的信息。

(1)智能化建筑弱电工程的总设计。总体设计是智能化建筑弱电工程的关键与核心所在,设计必须保证符合弱电工程的基本规范,符合国家或地方出台的标准,满足智能化建筑的功能要求。

(2)弱电工程承包商的选择。智能化建筑弱电工程的标志就是弱电工程的正常运行,因此,承包商的选择是整个施工的关键所在。施工的成功与否就在于承包商的选择。根据弱电工程的特点和目前国内智能化建筑弱电工程成败的分析表明,通常由系统集成商(主承包商)或者业主对各子系统进行总体协调、管理与控制的工程运作模式较多,选择一个称职的主承包商(集成商)是工程成败的关键。从某种意义上讲,系统集成商是技术能力、工程管理、组织能力三者有机的“集成”。

(3)弱电工程系统的维护和管理系统维护和管理不仅是智能化建筑弱电工程取得成果的基本保证,并且是智能化建筑的业绩与成果、投资回报的基础。

2.弱电智能化系统在医院系统中的应用

当前医院的建筑发展方向就是弱电智能化系统的应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尤其是4C技术(现代计算机技术、自动控制技术、现代图像显示技术及现代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其在现代建筑中的应用,弱电智能化系统对建筑物的结构、系统、服务及管理实现了最优化组合,也为建筑物的有效利用提供了一个合理、节能、舒适的环境。毋庸置疑,弱电智能化系统的应用是当前及今后一段时间的医院建筑的发展和改革的方向。因此,在对我国医院的弱电智能化系统建筑进行设计时,设计师必须严格执行及采用国家规定的智能建筑设计标准,“以病人为中心”,大力贯彻与坚持科学、安全、实用的原则,从而提高弱电智能化系统工程的设计与建设质量。弱电智能化系统在医院的建筑中得到广泛应用。

2.1营造了方便快捷与舒适整齐的环境。患者进入门诊大厅通过导医图及显示系统可一目了然地了解医院基本情况、科室分布、医疗专家、各类收费标准、医保政策等信息,大楼内运行的oa、HiS、LiS、RiS等信息系统将门诊、急诊、病区及检查检验等各项操作全部数字化。从优化流程、方便病人的角度出发,将门、急诊病人挂号、就诊、交费、检查、检验、取药及治疗等医疗行为均集中在1~5楼,且标志清楚、流程合理,保证了各项功能的良性运作。在门、急诊候诊区及公共区域,安设置了多媒体、有线电视及背景音乐系统,电视节目及背景音乐烘托出了一种轻松和谐、舒适安逸的就医环境;各挂号处分别设有自助挂号机,病人可自行选择挂号类别;一卡通系统一次缴费,多次(执行科室)费用确认,减少了病人排队次数及等候时间;门诊大厅、急诊室、检验科分别设置检验结果查询与打印系统,患者根据需求可随时查询或自助打印结果报告单;手术视教监控系统可向病人家属(根据需要)提供观看手术过程的个性化服务;楼内设有自助银行、小商品超市及快餐服务区,人性化服务周到、便利、快捷。

2.2构建了服务管理的数字化平台。iBmS实现了建筑物内设备的自动检测和优化控制管理及信息资源共享,为建筑物的使用者提供最佳的信息服务。一是工作效率显著提高,在总控中心的BaS工作站上,管理人员可以对所有被监控设备的运行状态进行实时监控,并可对大多数设备进行人为控制或由系统自动记录保存,无须专人到现场抄录,提高了工作效率。二是运行成本明显减少,系统采用远程网络自动化监控和有效调节,不仅节约了人力资源,而且减少能源浪费。

2.3建立了安全可靠的智能化系统。医院楼宇自控系统采用集散型控制方式,即现场区域控制、计算机局域网通讯,最后进行集中监视、管理的系统控制方式。这种控制方式保证每个子系统都能独立控制,同时各关联子系统之间的互动集成在统一的软件平台上,实现信息共享,进行综合管理,在中央工作站上集中监视和联动控制,使得整个系统的结构完善、性能可靠。

3.弱电智能化应用展望

弱电智能化系统工程在建筑中已经得到较为广泛的应用,尤其在医院、银行,企业中的应用已经相对来说较为普遍了,所以,在未来,进一步发展和扩大其在银行,企业中的应用是一个重要的方向,也应成为重要的管理内容。的建筑中已很普遍,因此,弱电智能化建筑在医院的广泛应用是今后的大力发展方向。智能化系统的应用可以给医院的管理带来前所未有的收益,为医院营造一个现代化的、快捷方便的、舒适的环境,为医院的集成化管理提供便利的、高效节能的条件,更易于医院的设备设施维护。

4.结语

智能化建筑弱电工程的施工不仅需要“a+4C”以及管理科学、施工管理技术等知识的全面支持,更需要设计人员严密细心的设计、施工管理人员责任到人、真正从源头上把好关、肩负起安全责任,切实把建筑安全放在首位。

总之,智能化弱电系统工程在医院建筑中的规模应用将有助于提升医院的就医环境。智能化弱电系统工程在医院建筑中的应用是一项复杂的、具有系统性的工程,在设计医院的智能化弱电系统建筑时一方面应该充分考虑各方面的因素,努力创造一个舒适安全的就医环境,为医生的行医和医院的高效管理提供便利条件,另一方面应该积极响应国家的节能减排的号召,努力提供易于控制的、高利用率、节能的环境。

参考文献

[1]高士廉.编制机电产品国际招标文件的若干体会[J].制造技术与车床,2004,3.

[2]赵晓红.如何做好设备招标文件中的技术标书[J].山西建筑,2003,3.

[3]张鹏.浅谈建筑电气安装工程与质量监督[J].安徽建筑,1984,4.

[4]弱电设备的防雷农村电气化.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2007,(03).

[5]朱炎.机械系统工程(第一卷)[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9,(9):72~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