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发展集体经济的计划和措施十篇发展集体经济的计划和措施十篇

发展集体经济的计划和措施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6:23:40

发展集体经济的计划和措施篇1

关键词:日本,区域经济政策,特色

一、日本的地区振兴与开发政策

日本的地区振兴与开发计划体系包括部分,即全国性计划、大都市圈计划、地方圈计划、产业振兴计划和特别地区振兴计划全国性计划主要有依据“国土综合开发法”编制的全国、都道府县、地方及特定地区综合开发计划,依据“国土利用计划法”编制的都道府县、市叮村国土利用计划和土地利用基本计划;大都市圈计划包括首都圈整备计划、近郊绿地保全计划、近能和中部圈开发整备计划、环保区域整备计划等;地方圈计划主要有依据各专项法编制的北海道、东北、北陆、中国、四国、九州等地方开发计划;产业振兴计划主要是与“结构转换法”相对应的诸产业振兴计划;特别地区振兴计划如有关灾害防治和煤炭产区、山村、孤岛、过疏地区振兴计划,以及综合休养地建设计划等。

根据地区振兴与开发的有关法律规定,日本的地区振兴与开发活动有相当一部分可以享受高比率的国库补助。如北海道的道路和市叮村的道路、港口等基本事业;奄美群岛、冲绳、琵琶湖开发计划和新东京周边建设计划中的特定事业;促进内地等产业开发的道路建设;法律规定地区的防止公害对策;以防灾为目的的促进集体转移活动;中小学校舍、幼儿园园舍的建筑活动;加强消防设施事业等。地区开发与振兴活动中,政府系统金融机构和其他有关组织,在金融、信息、地区与开发业务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主要包括振兴与开发整备公司、日本开发银行、中小企业事业团、产业基础整备基金及ntt无息融资制度等。1974年8月,由工业再布局、产煤地区振兴公团改组成立了地区振兴整备公司,目的是谋求人口与产业由大城市向地方分散,加速各地区的开发与发展,通过开展振兴地方据点城市业务、加强地方城市开发业务、工业再布局业务、促进高技术产业选址建厂业务等,达到促进全国人口和产业的适当布局与提高各地区居民福利的目标。地区振兴整备公司每年用于上述事业的预算相当庞大,且总额不断上升,1978年为1015.6亿日元,1985年为1241.4亿日元,1993年为1760.8亿日元。其中用于地方城市开发的占首位,其次依次为核心工业集中配置地段的建设、高技术城区、促进产业业务设施再布局、产业高技术化设施等项目。

二、日本的区域产业布局政策

在战后日本的经济发展中,赫希曼的不平衡增长理论和w·罗斯托的主导部门序列变化理论对日本经济学界产生了重大影响。因此,日本许多经济学家在吸收上述理论的基础上,主张为迅速实现经济增长和工业现代化,应当选择确立战略性主导产业部门,大力扶植其发展,通过其“前向联系”和“后向联系”效应,推动产业结构高度化,以带动经济发展。

在战后,特别是在高速增长时期,为了追赶欧美先进工业国家,提高国际竞争力,日本大力发展重工业和化学工业。1960年,政府制定了旨在以重化工业的发展带动国民经济全面起飞的《国民收入倍增计划》,提出了建设太平洋工业地带的设想,并在1962年制定的《全国综合开发计划》中明确指出:“工业的正确配置必须逐步向投资效果高的地区集中。”为了吸收重化工业企业在太平洋沿海工业地带内投资设厂,日本政府采取了对这些地区的公共设施优先投资的政策,不惜巨资在这些地区大兴土木、填海造地,建设高速公路和新干线以及大批世界一流的大型港湾和码头,形成了四通八达的交通运输网和交通联络网络,并采取了一系列减免税政策。日本政府为实现集中开发,将行政投资的重点放在“三湾一海”地区。据1968-1972年4个年份的统计,在这些地区行政投资的比重一般占投资总额的65-70%,其中集中在东京等8个都府县,约占全国行政投资总额的40-46%。可以说,政府的支持是战后日本太平洋沿岸的“三湾一海”地区首先而且迅速得到开发的基本条件之一。

70年代的两次“石油危机”促使日本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对产业结构进行了调整。为适应新的环境,减少了原材料加工型产业,大力发展加工组装产业。加工组装产业需要的劳动力消耗大,所以工业布局向劳动力资源较充足的地区发展。为了节省能源,产业结构从劳动和资本密集型结构逐渐向技术和知识密集型结构转变。1980年以来,日本更进一步推行“技术立国”政策,积极开拓新能源技术、工业机器人、生物工程等新产业领域,使生产知识密集型的高科技产品成为日本经济的主要支柱。而这类产品的特点是质量高级化、体积小型化、工艺水平高、消耗原材料少、省劳力、净产值高、成本降低、竞争力强。新技术产品的形态多具有“轻薄短小”的特点,不再像原来临海布局的钢铁等大型企业,以靠近巨轮和港湾为最佳选址条件,而是趋向于吃机场周围建立中小型企业。产品和器材用吃机运输,即向,“临空型”方向发展,从而促进了工业分散布局的倾向。当然,这种分散是就全局而言,是在高精尖技术基础上的分散,分散与集中是辩证统一的,集中之中有分散,分散之中有新的集中。在新技术革命过程中,出现了一些新兴的高级技术产业群区,在具体地点的分布上仍具有集中现象。90年代以来,在九州南部的熊本、鹿儿岛、宫崎二县境内相继建立了以生产集成电路为中心的工业地区,九州成了日本的“硅岛”。

三、日本缩小地区差距的政策

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作为一个客观的经济与社会现象,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概不例外,区别只是这种差距的程度、产生的原因、治理时机的掌握和政策措施的着力点有所不同。日本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把促进地区间的均衡发展、消除经济布局中过密和过疏问题、缩小经济活动的地区差异作为区域经济政策的主要目标,并建立了规范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实施了财政投融资政策及其他相关措施。

财政转移支付是世界众多国家或地区用于缩小地区差距的一项重要政策手段。在市场经济国家中,欠发达地区的落后表现在诸多方面,其中一个重要的特征就是政府财力入不敷出、社会公用设施投入严重不足。财政转移支付作为一种重要的援助手段,对于欠发达地区改善社会公用设施、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缩小其与发达地区的差距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日本的财政转移支付分为国家让与税、国库支出金和国家下拨税3种。其中前两种属于有条件转移支付,国家下拨税属于无条件转移支付。国家让与税,就是从中央征收的几种国税中,按照一定的标准和原则,例如以地方道路税及特别吨位税的全部和石油气税的50%,通过交付地方税和让与地方税分发款特别会计而让与地方政府的一种税款,实质上是国家与地方共享某些税收,涉及的税种主要有地方公路让与税、石油气让与税、汽车重量让与税、飞机燃料让与税等。国库支出金是根据一定目的和条件,为充作地方政府的特定支出,而由国库向地方支出的财政资金,实质上是不要求偿还的国家支出款的总称,包括补助款、负担款、利息补贴款、委托费等。国家下拨税是国家为调整因居民税负担差别而产生的地方财力不均衡并使一些地方财政都能维持适当的行政水准而设立的地方财政调剂制度,实质上是中央政府把某些税种收入的一部分下拨给地方自治团体,按照地方财政财力不足的程度进行分配,主要用于弥补地方财政收入的体制性不足。日本通过实行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取得了显著的效果。1989年高收入的东京地区财政能力指数是低收入的四国地区财政能力指数的6.1倍;实行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后,前者只相当于后者的1.5倍,两者的差距大大缩小。

日本还通过实施财政投融资的措施,充分发挥政府投资性贷款的作用,以达到缩小地区发展差距、促进地区经济均衡发展的目的。日本地方政府的资金主要是直接借自财政投资性贷款的资金,也有通过公营金融公库这一金融机构间接融资的资金。据1991年度地方债计划草案,该年度地方债来源为:政府资金占48.1%,地方公营企业占12.3%,与财政投资性贷款相关的资金达地方债总额的60%以上。此外,发行公团和公库债也是地方政府筹集资金的一条渠道。日本地方政府通过财政投资性贷款与发行公团、公库债所取得的自筹资金,其规模已经占中央政府一般会计预算支出总额的90%左右。为了促进地区经济发展,缩小地区间经济社会发展的差距,日本还建立了地区开发金融制度,以振兴地区的产业,投资、贷款的发放对象只限于特定地区的法人实体。地区开发金融制度的实施主体主要有北海道与东北地区开发公库和针对九州、四国、北陆等不发达地区的日本开发银行——“地方开发局”。

四、日本促进落后地区发展的政策

为解决经济发展中产业向东京“一极集中”所产生的严重区域失衡问题,日本政府在国土综合开发的基础上,加强了地方开发包括一般落后地区开发和特定落后地区开发。从总体上看,日本对落后地区的开发虽有一定的滞后性,不可避免地遇到某些难以解决的问题,但也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政策体系,特别是北海道和冲绳地区开发中的一些成功做法,为日本政府促进落后地区发展积累了有益的经验。

1950年日本政府在中央设立了北海道开发厅,并于同年制定了《北海道开发法》包括开发计划的制定、计划推动的行政组织预算编制程序和优惠政策措施等诸多内容,并视需要每年加以修订。根据《北海道开发法》,日本内阁自1951年以来,先后制定并实施了六次“北海道综合开发计划”,每一期计划都有明确重点和有限目标,第一期计划(1952-1962年)的重点是交通、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和资源开发;第二期(1963-1970年)是基础设施和产业振兴;第三期(1971-1977年)是调整产业结构和发展社会福利设施;第四期(1978-1987年)是形成稳定的综合环境;第五期(1988-1997年)是形成综合竞争能力;第六期(1998年以来)是环境资源平衡发展和形成自立能力。

1972年5月15日,美国将琉球群岛的行政权交与日本,日本随即设立冲绳开发厅并制定了《冲绳振兴开发特别措施法》,以拟定冲绳振兴与开发计划。到目前为止,冲绳共实施了三期振兴开发计划,每期10年。其中第三期振兴开发计划(1992-2001年),大体上延续了前两期计划开发的方向,主要目标是缩小冲绳与日本本土的收入差距:自主发展的基础条件的建设;充分利用冲绳的地理特征,活用其所具有的丰富的亚热带海洋性自然景观及特有的传统文化及历史遗迹,建设成具有国际规模的旅游地区,并借以振兴产业、文化,以求自立发展。

为促进落后地区的开发,日本政府在财政、税收、地方债发行、地方开发基金、开发许可以及公共设施建设等方面,都采取了一些优惠政策措施。日本政府考虑到落后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需要,其公共设施建设的特别补助率都比较高,如北海道河川整治、国道及港口建设由中央特别补助达80%以上,冲绳河川、河堤、治山、海岸、港口及机场等建设的国库特别补助率高达90%以上。落后地区开发基本上都有较为充足的经费支持,如为了加快北海道的经济开发,日本政府对北海道开发实施了长期的资金倾斜政策,1951年开发费用仅70亿日元(国家补贴部分),到1998年开发费已达9871亿日元,保持了年均10%左右的增长速度,目前北海道每年所使用的开发补贴费占日本全国国土开发费的10%。另外,1998年以来,为推动各市叮村之间的交流,日本政府还实施了支援地区交流的事业,加快了落后地区之间的基础设施、地域活动和信息交流。

五、日本区域经济政策的主要特色

日本在战后儿十年的发展过程中,结合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通过制定明确的区域经济政策目标,辅之以有效的政策措施手段,并在法律法规、有关规划的规范和指导一下,使区域经济政策在促进日本经济发展、保持地区均衡发展及加快落后地区开发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分析日本区域经济政策的实践,可以发现其区域经济政策具有独特的特点,概括起来就是“政府高度重视、规划协调指导、财政金融支持、基础设施推动和法律法规保障”。

1.政府高度重视,根据经济发展阶段适时调整区域经济政策

日本区域经济政策能取得良好的效果,与政府的高度重视密不可分。日本在制定与组织实施区域经济政策的过程中,成立了国土厅等专门机构,负责对政策做出权威解释,根据有关措施分配经济和社会资源,协调与其它政策的关系。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不仅从政府职能上高度重视,并且还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到不同阶段面临的不同问题,积极调整政策方向,保持区域经济政策执行的连续性、稳定性和针对性。日本区域经济政策目标与其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相适应,具有明显的阶段性。战后1950-1955年是日本的经济复苏期,政府实施了特殊地区综合开发计划,区域经济政策的目标是整治河流、增产粮食和合理利用水资源,从1955年到20世纪60年代初,国家的经济建设重点转向了工业领域,有利于日本工业得到外来资源的太平洋沿岸成为日本经济发展的重点区域,区域经济政策的目标是建设“太平洋环带地区”旧本政府通过实施向重点地区倾斜的非均衡发展战略,促进了日本经济的迅速起飞。1960-1974年,由于太平洋沿岸经济的高速发展,产业集中和大都市膨胀,造成了日本国民空间布局方面的失衡,出现了所谓“过密”与“过疏”问题。为了缓和这一过于不均衡的矛盾,政府先后通过了“工业产地白皮书”及连续三个全国综合开发计划,区域经济政策的目标就是加速建设“过疏”地区,同时对“过密”地区加以限制。从1974年起,日本又陆续制定了第四和第五次全国综合开发计划,区域经济政策的目标仍是致力于消除经济布局的“过密”与“过疏”问题,即大都市圈与地方经济发展差异,注重发展地方经济文化,创造良好的地方居住环境。

2.规划协调指导,发挥对地方和企业的指导作用

日本的区域经济政策在其实施的几十年中,不仅在不同的阶段都有明确的目标,而且制定了详尽的发展规划以保证目标的实现。20世纪60年代起,日本为解决工业布局“过密”、“过疏”的不协调问题,先后制定了五个全国综合开发计划,而且后一个计划主要是针对前一个计划执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及不同的发展阶段产生的问题而制定的,使得区域经济政策具有连贯性和针对性,能够顺利达到预期目标。从儿次编制的全国综合开发计划来看,日本的区域经济政策不仅考虑个别地区的发展问题,而且从全国的角度制定开发战略,不仅研究经济发展战略,而且考虑各地区特别是落后地区的社会基础设施、生活和文化设施的建设,以及自然环境的保护等问题。这种全国性的综合计划规定了全国国土整治与地区发展的总体方向和大政方针,不仅是各级地方编制中长期计划的重要依据和指南,而且是国民了解政府关于区域发展政策或施政方略的一条重要途径,有利于引导地方和企业的投资方向,避免盲目建设。

3.法律制度保障,实现区域经济政策的法律化

日本的区域经济政策在实施过程中,不仅在不同阶段都制定了详细的发展规划来保证目标的实现,而且充分运用立法手段以确保区域经济政策的连续性。日本政府为搞好区域开发,缩小国内地区差异的各项政策都通过法律的形式颁布实施,自1950年颁布《国土综合开发法》以来,有关区域发展的法律法规己经形成体系。例如,为保证实现明确的区域经济政策目标而颁布的国土综合开发法(1950年)、国土利用计划法(1974年)等法律法规;为引导工业向地方转移,振兴地方产业而颁布了新产业城市建设促进法(1962年)、工业整备特别地区整备促进法(1964年)、工业再配置促进(1972年)、高技术工业集聚地区开发促进法(1979年)以及有助于地区产业高度化的特定产业集聚促进法(1988年)等法律法规;为更好地执行财政投融资政策而颁布的日本开发银行法、后进地区公共事业国家负担比例特别法综合整治边远地区公共设施财政特别措施法及税制方面的租税特别措施法等法律法规;为限制大城市圈工业布局而颁布的控制首都圈市区内工厂等新建的法律(1959年)、工厂立地法(1959年)等法律法规;为开发落后地区而颁布的北海道开发法(1950年)、冲绳振兴开发特别措施法(1972年)等法律法规。法律法规的严肃性、规范性和稳定性保证了地区开发特别是落后地区开发的顺利进行。

4.财政金融支持,强化财政金融工具对落后地区的援助

日本中央政府财政占总财政收入的70%,其中大部分拨付给地方政府,在非均衡发展时期,主要是拨给重点开发地区,在均衡发展时期则主要拨给落后地区。对落后地区的支持明显体现在财政补贴上。比如,政府给予北海道的开发项目补贴均高于其他地区,1995年在日常河流改造方面多补贴13%,港口建设多补贴35%,国家高速公路建设多补贴13%,渔港建设多补贴30%,公路及其他基础设施多补贴18%。另外,日本政府还采取减免税收、价格补贴等,促进“过疏”地区的经济发展。根据日本1961年颁布的全民年金和全民保险制度,政府保证每一位日本公民不会因经济水平的地区差异而影响其基本生活,这是日本各地区间居民收入差异较小的一个重要原因。在金融手段方面日本通过政府的金融机构以优惠贷款方式向落后地区提供援助。同时在政府金融体系的10个公库中,设立两个直接服务地于落后地区的开发公库,即“北海道东北开发公库”和“冲绳振兴金融开发公库”。

5.基础设施推动,大力建设和完善交通系统基础设施建设

发展集体经济的计划和措施篇2

[关键词]工程项目管理方法

中图分类号:F407.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14X(2013)36-0488-02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市场竞争愈演愈烈,如何实现项目管理的标准化、规范化、科学化,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经济效益,已是企业面临的重要课题。工程项目管理法以其先进的管理体制,科学的组织形式,责、权、利分明的职责体系,以及有效的竞争机制,为企业现代化管理提供了高效的管理模式,能够激发人员的积极性、创造性,提高项目运行效率和效益,实现施工项目管理目标。

1.项目筹备

1.1项目经理部组建

项目经理部是企业为完成工程项目任务而设立的组织。项目经理部是由项目经理与技术、生产、材料、成本等管理人员组成的项目管理团队,是一次性的具有弹性的现场生产组织机构。企业可根据项目的规模,确定项目经理部的职责、任务和组织形式。项目经理根据工程项目需求,配备技术、生产、材料、成本等管理人员,组建项目管理团队。

1.2计划编制与资源筹集

项目经理部根据工程项目合同要求,编制项目施工计划,应符合法律法规、设计以及本企业也相关要求,其主要包括安全管理目标、成本管理目标、进度管理目标、质量管理目标以及相应的管理措施。同时根据为达到以上各种目标需求,编制项目资源需求计划。根据项目资源需求计划,完成资源筹集,主要包括人力资源筹集、材料筹集、机械设备筹集、技术筹集以及资金筹集等。所需资源可从企业内部和外部进行筹集,建议企业内部也应采用市场化运作模式,达到全面市场化运行的效果。

2.生产运行管理

项目经理部在组织生产运行期间,重点是抓好安全管理控制、成本管理控制、进度管理控制和质量管理控制等工作。

2.1安全管理控制

执行安全生产管理制度,项目部按照法律法规要求,严格执行安全生产管理制度,主要包括安全生产责任制度,安全生产许可证制度,安全教育培训制度,安全措施计划制度,特种作业人员持证上岗制度,专项施工方案抓家论证制度,危机施工安全工艺、设备、材料淘汰制度,安全检查制度,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制度,“三同时”制度,安全与评价制度,意外伤害保险制度等。

重点落实安全生产检查,工程项目的安全检查目的是为了清除隐患、防止事故、改善劳动条件以及提高人员的安全生产意识,是安全控制的一项重要内容和措施,应由项目经理组织,定期进行。安全检查的主要类型有全面安全检查、经常性安全检查、专业安全检查、季节安全检查、节假日安全检查、要害重点安全检查等。安全检查的主要内容有查安全意识、查安全制度、查安全管理、查安全隐患、查问题整改、查事故处理等。

2.2成本管理控制

成本管理控制最重要的是成本管理责任体系的建立,成本管理责任体系包括管理层和项目经理部,主要指组织制度、工作程序、业务标准和责任制度。成本管理控制措施主要有组织措施、技术措施、经济措施、合同措施。

组织措施是从成本管理的组织方面采取的措施,是全员活动,落实项目经理责任制,明确各级施工成本管理人员的责任和职能分工、权利和责任。要编制成本控制计划和详细的工作流程,合理配置资源,实现控制成本的效果。技术措施是通过技术经济分析,确定最佳的施工方案。经济措施是编制资金使用计划,分析成本目标管理风险,及时准确的记录、收集、整理、核算实际发生的成本;通过偏差分析和未完工工程测算,对竣工前要发生的成本计划进行纠偏和调整。合同措施是选用合适的合同结构,对合同结构模式进行分析、比较,选用合适于工程规模、性质、特点的合同模式;在合同条款中考虑全部影响成本和效益的因素,特别是对潜在的风险因素,要在合同条款中明确相应的对策。

2.3进度管理控制

进度管理控制主要包括进度目标的分析和论证、编制进度计划、定期跟踪进度计划的执行情况、采取纠偏措施以及调整进度计划。进度控制的主要措施有组织措施、管理措施、经济措施和技术措施。组织措施是项目经理部要设有专门的工作部门和进度控制岗位,负责进度控制工作,主要是定义项目进度计划的组成,制定进度计划的编制程序、审批程序和计划调整程序。管理措施主要涉及管理的理念、方法、手段、承包模式、合同和风险管理,主要针对存在的组织风险、管理风险、合同风险、资源风险和技术风险采取预控措施,以减少进度失控的风险量。经济措施主要涉及资金需求计划、资金供应条件和资金激励措施等,根据进度目标和资源需求分析,编制资金需求计划。技术措施主要是指施工技术选用,根据工程的设计技术确定合适的施工技术,在工程进度受阻时,分析是否存在设计技术的影响因素,考虑是否有提出设计变更需求的必要。

2.4质量管理控制

施工质量控制过程中,要执行全面、全过程质量管理的理念,执行质量管理体系的程序,运用动态控制原理,进行质量的事前控制、事中控制和事后控制,并形成pDCa的控制循环。

事前控制是开工前编制施工质量计划,明确质量目标,制定施工方案,设置质量管理点,制定质量问题的预防控制措施。事中控制是施工过程中对施工质量因素进行全面的动态控制,按照质量标准,重点控制工序质量和质量控制点的质量。事后控制是对已完成工序的质量偏差纠正控制,重点是发现施工质量方面的缺陷,并分析提出质量改进措施,使质量处于可控状态。

3.项目竣工管理

工程项目竣工后,项目经理部按照验收准备、竣工预验收和正式验收三个环节进行竣工质量验收管理。验收准备是项目经理部组织有关人员进行工程质量检查评定,检验合格后形成申请报告,提交监理方申请组织项目竣工预验收。监理方收到申请后,组织对验收的准备情况和验收条件进行检查,项目经理部对检查存在的资料问题和实体质量问题进行整改,完成整改后向建设方提交竣工验收报告,提出竣工验收申请。项目经理部参加建设方组织的正式竣工验收,并提交工程档案资料和质量验收资料,完成正式验收。

发展集体经济的计划和措施篇3

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余杭经济开发区“三年振兴计划”誓师大会。这是在余杭经济开发区发展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关键和重要的大会,是贯彻区委十二届四次全会精神,加快推进城市化工业化两轮驱动、“一化带四化”同步发展战略的重要会议。12月4日,我们在这里召开了综合改革的动员大会,提出了要集全区之力对开发区进行一次综合改革。经过全区上下的共同努力,到1月2日,开发区新的班子成员到位了。3月7日,我和姜军同志再次到开发区调研,听取了开发区班子在人员到位后的工作新理念、新思路、新目标、新举措。我们认为开发区的领导班子和全体干部同志,确实是按照改革开放、勇于创新的要求,全身心地投入开发区的建设。刚才,沈昱同志代表余杭经济开发区党工委、管委会作了非常振奋人心的表态发言,体现了余杭经济开发区新班子的新理念、新思路、新作风和大目标、大动作、大举措,希望余杭经济开发区和全区各有关部门切实组织好、宣传好、落实好。今后三年开发区振兴的目标已明确,计划已制定,战斗已打响,关键是要抓好这次会议精神的落实。下面,我代表区委、区政府再讲三方面意见。

一、肯定成绩,坚定信心

党的*以来,我国经济崛起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龙行天下、世界关注。今天又喜逢全国“两会”胜利闭幕,新一届国家领导机构已经产生,五年的发展蓝图已经绘就,中国经济又将迎来再一次的腾飞,我们迎来了一个新的发展机遇。我们要紧紧抓住这次机遇。人生难得几回搏,今日不搏,更待何时?余杭经济开发区已经走过了15年的发展历程,可谓风雨兼程,历届党委、政府都付出了艰辛的努力,取得了一定成绩。去年,区委、区政府在经过广泛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作出了对余杭经济开发区体制、机制、规划、用人、用工、分配等六个方面进行综合改革的决策。12月4日,全区领导干部大会以来,根据区委、区政府的决策部署,开发区新班子解放思想、大胆改革,严格按照“综合改革、一次规划、分步实施”的总体要求,有步骤、有计划地实施各项改革措施,各项工作进展顺利,工作上有新思路,行动上有新举措,面貌上有新气象。短短三个月来,开发区领导班子带领全体干部做了大量并富有成效的工作,配好配强了干部队伍,人员调整已经基本到位。通过公开选拔,在全区范围内选调了6名区管干部,15名中层干部,并选配好一般干部,对分流人员进行了妥善安排。完成与原开发区、兴旺工业城以及周边街道的交接,实现了平稳交接。开发区新班子到位后,迅速摸清了原开发区规划发展、存量资源、征迁安置、企业发展、遗留问题等综合情况。加快托管23个村(社区)移交工作,确保了辖区群众和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招商引资、项目推进、征地拆迁、服务企业等各项工作实现了开门红。同时,开发区着眼长远发展,加快完善提升规划,制定了高标准的“三年振兴计划”,为实现跨越发展开了个好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区委、区政府对开发区三个月来的工作是充分肯定的,对开发区未来的发展寄予厚望、充满信心。相信在全区的大力支持下,通过开发区全体干部同志的共同努力,开发区作为现代工业集聚的新高地、对外开放的大窗口、城市化战略的主战场的地位将进一步凸显,必将成为引领“工业强区”战略新征程的新航母、主力军。

二、明确目标,使命崇高

余杭经济开发区应该成为余杭对外开放的窗口、改革创新的阵地、现代工业的高地、宜居城市的新区。开发区提出的“三年振兴计划”,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思路新、目标高、举措实。

思路新。“三年振兴计划”的指导思想和总体思路很清晰、有新意。开发区提出,要以城市化工业化两轮驱动、“一化带四化”同步发展战略为指引,以临平副城为依托,以现代传统产业为基础,以先进制造业为支柱,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增长点,以商贸服务业为补充,以“拆、建、引、管”四字方针为抓手,努力把余杭经济开发区建设成为创业创新、富有活力、适宜居住的副城新区。

目标高。开发区自加压力,确定了“3818”的高目标:到2010年,余杭经济开发区实现规模工业产值380亿元,税收18亿元;确保合同利用外资、实际利用外资、实到内资在2007年基数上翻一番,力争3年累计完成合同利用外资10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5亿美元,实到内资88亿人民币。力争三年内跻身部级开发区行列。

措施实。“三年振兴计划”围绕三年奋斗目标,提出了一系列实实在在的具体举措,即实施主动出击招商,实现三大突破;做好规划修编,优化产业布局;抓好撤村建居,推进社区发展;推进区域做地,拓宽发展空间;实行分类管理,夯实经济支撑;优化园区环境,提升形象品位;实施管养分离,提高城管水平;关注民主民生,构建和谐社会;抓好社会稳定,打造平安新区;狠抓队伍建设,打造一流团队等十大举措,强化空间保障、资金保障、组织保障和体制机制保障等四大保障。

余杭经济开发区是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潜力、强大后劲。全区上下一定要深刻认识实施“三年振兴计划”的重大战略意义,真正把思想统一到“三年振兴计划”上来,把力量凝聚到实施“三年振兴计划”上来,把创业创新的举措用到“三年振兴计划”上来。

实施“三年振兴计划”是实现我区工业经济“三高三倍增”的重大战略举措。余杭经济开发区工业产值过百亿,具备了较好的发展基础;下辖49.5平方公里范围,拥有巨大的潜在发展空间,现在是,今后更是我区工业经济发展的主力军。可以说,没有余杭经济开发区工业经济发展的有力支撑,我区打造“工业强区”将是无水之源、无本之木、空中楼阁。因此,我区工业经济要实现“三高三倍增”,首先余杭经济开发区工业经济要保持“三高三倍增”;余杭工业要做大做强、真正成为“工业强区”,首先余杭经济开发区工业要加快发展、强势发展、跨越发展。

实施“三年振兴计划”是我区“打造增长极、提高首位度”的重大战略举措。市委在十届二次全会上作出“接轨大上海、融入长三角,打造增长极、提高首位度”的战略决策,提出要将杭州打造成长三角最具活力的增长极之一,确立杭州在全省和杭州都市经济圈的经济中心地位,进一步在全省发挥龙头领跑示范带动作用。同样,在杭州推进“一主三副六组团”建设中,临平副城也要提高三大副城中的首位度,努力成为三大副城中最具活力、最适宜创业创新、最适宜居住的增长极。余杭经济开发区是临平副城发展的腹地,在临平副城城市化、工业化进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从某种意义上讲,没有余杭经济开发区的跨越发展,就谈不上将临平副城打造成为三大副城中最具活力、最适宜创业创新、最适宜居住的增长极;没有余杭经济开发区的崛起,就谈不上彰显临平副城在三大副城中的首位度。

实施“三年振兴计划”是我区加快建设“美丽之洲”的重大战略举措。建设最适宜居住的“美丽之洲”,是我们各项工作的最终目标。现代宜居城市以“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以人民群众安居乐业为基本要求。企业林立、商家云集,但没有良好的居住环境,那只是一座白天热热闹闹、晚上人去楼空的“空城”;具有良好的居住环境,但没有繁荣的产业支撑,没有充足的就业岗位,那也必定只是白天的“空城”,晚上的“卧城”。余杭人居环境一流,创业创新氛围渐浓,是杭州主城市民和周边县市群众创业、居住和置业的首选之地。余杭经济开发区作为全区工业经济发展的新航母、主力军,作为临平副城未来发展的主战场、排头兵,实施“三年振兴计划”,实现三年大变样、三年大跨越,对我区建设最适宜居住的“美丽之洲”意义重大,作用重大。

当然,三年仅仅是振兴余杭经济开发区的第一步,区委、区政府将支持开发区及时谋划未来三年、未来十年中长期的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战略。

三、合力创新、狠抓落实

同志们,每一个时代,总伴随着大国崛起。18世纪,第一次工业革命造就了英国崛起;19世纪末,电的发明和汽车产业的出现,造就了美国的崛起。中国正迎来了和平崛起的时代,这个历史机遇一定会有人抓住,也一定会有人抓不住。当前,国际资本与境外投资看好中国经济。日本松下电器总裁曾经说过:不能在中国取胜,就会在全球败北。开发区是推进中国改革开放的引擎,它具有聚人才、引技术、融资本、集产业、促发展的强大功能。虽然全国已经有部级经济技术开发区54个,部级高新技术开发区53个,但开发区的事业方兴未艾。从深圳特区到上海浦东新区,再到天津滨海新区的设立,改革正向纵深发展。上海浦东、成都城乡一体化、宁波保税区等综合配套改革也在不断深化。这些都充分印证了邓小平同志20年前提出的“开发区大有希望”的论断。当前,我们余杭经济开发区正赶上国家崛起的时代。沉舟侧伴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开发区的明天是否有大发展,关键在于我们如何去实施、去创造。余杭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是余杭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是余杭新的经济增长点,是余杭的希望所在。机不可失、时不我待。对此,全区上下思想应该再统一,认识应该再提高,行动应该更迅速,要认真贯彻落实区委[2007]102号文件和区委[2008]18号文件精神,按照“思想大解放、土地大征迁、项目大招商、设施大建设、资金大平衡、经济社会事业大发展”的理念,集全区之力支持余杭经济开发区建设。具体要做到“六个不动摇”:

一要做到坚持高目标发展不动摇。高目标激发强动力,高目标引领新发展,高目标才有高收获。余杭经济开发区豪迈地提出“3818计划”,即:到2010年,力争实现规模工业产值380亿元,实现上交税收18亿元,勇气可嘉,值得肯定。现在目标已定,方针已明,关键在于抓好落实。下一步,余杭经济开发区要将这一总体目标分解细化为年度目标,研究制定更为细致更具有操作性的措施加以落实。

二要做到坚持强势推进项目不动摇。项目是发展的基石,要实现跨越发展,必须强势推进项目。开发区要把推进项目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狠抓项目开工、狠抓建设速度、狠抓竣工达产、狠抓项目督查。要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督促在建项目业主保证投入,加快建设进度,力争尽快投产见效。要坚持区域大征迁,扎实推进统征统迁工作,积极做好盘活存量文章,腾出发展空间,确保新项目有地可供。要抓好重点推进项目,对好项目、大项目、重点项目,相关部门要跟踪服务,为项目落地、项目建设、项目投产创造宽松条件,协调各项工作。

三要做到坚持调整产业结构,改变发展方式不动摇。余杭经济开发区的发展不能一般化,不能传统化。可以说,目前开发区的产业结构是不合理的,必须要进行调整。对于传统产业,要用高新技术进行改造提升,对那些不能改造的、污染大、消耗大、产出少的传统产业,要有“壮士断腕”的决心和勇气,坚决关停。对于先进制造业,开发区要重点支持,作为主导产业来培育。高新技术产业,要形成合理产业结构,要积极引进那些实力强、技术新的高新企业来开发区投资。以上这“三位一体”的方针我们必须坚持,不能动摇。开发区的发展方式也必须改变。开发区要发展,创建良好的环境是基础。环境比政策更重要,良好的环境是杭州这几年快速发展的原因所在。余杭也一样,要以一流的环境,引一流的人才;以一流的人才,办一流的企业;以一流的企业,创一流的效益。

四要做到坚持服务高效不动摇。区委、区政府为支持开发区建设,决定赋予余杭经济开发区区级行政审批管理权限。开发区要以此为契机,增强服务观念、改进服务方式、完善服务体系、提高服务水平,在服务中实施管理、在管理中体现服务,服务是核心竞争力。紧紧围绕“小政府、大社会”和“精简、统一、高效、诚信”的服务理念,积极实践“亲商、安商、富商”的理念,不断深化服务内容,创新服务形式,提升服务水平,加快建立“办事不出园区”机制,营造一流的发展软环境。要狠抓招商引资。开发区要实现“三年振兴计划”,招商引资是第一步。要有人招商,有地招商,有项目和产业招商,切实做到招得进、放得下、建得成、产出高。要主动出击,积极开展敲门招商、驻点招商、借力招商、搭台招商,建立健全招商网络。坚持“细节为王”,以行之有效的方式、耐心细致的工作、周到热情的服务感动外商,提高招商引资的成效,在引进项目的投资强度和产出效益上,努力在引进高新技术产业、先进装备制造业重大项目上,在世界500强企业、国内民企500强和总部经济引进上等三方面实现突破。

五要做到坚持发挥主体作用不动摇。去年,区委、区政府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作出了一个重大决定,即对原临平街道(余杭经济开发区)进行一次体制、机制、规划、分配等六个方面的脱胎换骨式的全面改革。现在,人员配备已经到位。可以说,经过公开选拔,开发区已经集聚了一大批优秀的党员干部,为开发区的发展提供了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下一步,开发区要切实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进一步完善用人体制机制,积极发挥好党员干部主体作用,打造“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一流干部队伍。要以现代企业的理念来规划、建设、管理开发区,引进优秀的企业管理人才,突出效率、效益、效能,重视并充分利用市场的作用。

发展集体经济的计划和措施篇4

[关键词]防洪规划目标原则内容

中图分类号:tU65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14X(2016)05-0069-01

1防洪规划的定义

防洪规划是指防治某一流域、河段或者区域的洪水灾害而制定的总体安排。根据流域或河段的自然特性、流域或综合规划对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总体安排,研究提出规划的目标、原则、防洪工程措施的总体部署和防洪非工程措施规划等内容。规划类型一般有流域防洪规划、河段防洪规划和区域防洪规划。

2规划目标

规划目标是指根据所在流域的洪水特性、历史洪水灾害,规划范围内国民经济有关部门和社会各方面对防洪的要求以及国家或地区政治、经济、技术等条件,考虑需要与可能,研究防治毁灭性灾害的应急措施。防洪规划必须全面考虑经济、社会、环境的目标。防洪经济效益是防洪规划的主要目标,此外还必须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充分考虑社会福利和生态环境方面的影响。

3规划原则

防洪规划的指定应确保重点、兼顾一般,遵循局部与整体、需要与可能、近期与远景、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防洪与水资源综合利用相结合的原则。在具体方案研究中,还要充分考虑防洪规律和上下游、左右岸的要求,处理好蓄与泄、一般与特殊的关系,并注意与国土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相协调。

3.1局部与整体洪水是一种自然现象,人类还不能完全控制。防洪规划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从全局出发,上下游、左右岸统筹兼顾,合理安排洪水。为了保全大局和重点保护对象的防洪安全,有时要做局部牺牲。重点保护对象一般指:洪水可能造成重大经济损失、毁灭性灾害的地区,如重要城市、工矿企业、交通干线、文物古迹或大面积农田等。

3.2近期与远期洪水灾害直接威胁人身安全和国民经济的发展,但历次洪水影响范围和严重程度有所差别。要根据各地区或部门对防洪的要求及国家和地方的财力,分轻重缓急,分阶段、有计划地逐步提高不同保护对象的防洪标准和一般地区防御常遇洪水灾害的要求。

3.3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工程措施一般耗资很大,并需占用大片土地;非工程措施可用较少投资,减轻洪灾损失,是防洪灾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防洪规划中要研究二者的结合,重视非工程措施的安排和建设。

3.4防洪与水资源综合利用水资源总量时空分布极不均匀,在人均、单位土地面积水资源量偏低的流域,河流的开发与治理要考虑综合利用,兴利与除害统筹兼顾,把防洪与水资源综合利用有机地结合起来。要处理好蓄与泄的关系:山丘区一般以蓄为主,修建山谷水库、水土保持工程,拦蓄洪水,消减水沙洪峰;平原区一般以泄为主,并辅以分蓄洪措施,合理安排洪水出路。如“松花江防洪规划”具体遵循以下原则:①充分发挥现有防洪工程的作用,近期以整顿、挖潜为主,争取少花钱多办事。②兴建控制性水库与堤防工程相结合,水库工程应结合兴利考虑防洪等综合利用的要求。③防洪标准选定及防洪治理措施上充分考虑近期与远景、局部与整体的关系要突出体现城市与主要河段防洪的重要性。又如“黑龙江省双鸭山市城市防洪规划”遵循的原则如下:“为提高该区的综合抗洪能力,解除安邦河两岸的洪水威胁,确保城市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促进改革开放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在三江平原综合治理规划的基础上,结合本区实际情况,本着因地制宜,统一规划,突出防洪重点,上、下游兼顾的原则,选择经济指标优越,技术切实可行的方案。达到占地少,动迁少,工程坚固,防洪效果好的目的。”

4规划内容

规划内容是指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确定防护对象、治理目标、标准和任务;研究确定防洪体系布局,包括设计洪水与超标准洪水的总体安排以及与此相适应的防洪措施,划定洪泛区、蓄洪区和防洪保护区,规定蓄滞洪区的使用原则;对拟订的防洪工程措施进行工程方案比选并初选工程设汁特征值;拟订分期实施方案,估算所需投资;进行环境影响和防洪效益评价;编制规划报告等。

4.1调查研究收集、分析流域与保护区的自然地理、工程地质条件,水文气象与洪水等资料;了解历史洪水灾害的成因与损失、社会经济现状与今后发展状况;摸清现有防洪措施与防洪标准,广泛收集各方面对防洪的要求;有时还要进行必要的地形测量和地质勘探工作。

4.2拟订防洪标准根据规划范围内自然地形和社会经济等因素将其划分为若干防洪保护区,根据保护区不同防护对象的重要性、洪灾损失的严重程度,结合可能的防洪措施条件,进行技术经济比较,并根据国家颁布的防洪标准,合理选用。

4.3选择防洪体系根据流域的自然地理特点和现有防洪体系,综合考虑各部门对防洪的要求,研究各种防洪工程在整个防洪体系中的作用、工程量、施工年限和投资等,通过综合比较论证,选择最优防洪系统方案。

4.4进行环境影响和防洪效益评价防洪工程以减轻洪水灾害、改善人类生存环境为主要目的,它本身是一项环境工程。但是,防洪工程的实施也会带来一些负作用,如牺牲局部保全局、工程施工过程中的“三废排放”、移民安置等,需要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在评价过程中,还应注意对环境敏感因子进行调查,尽量减少对环境的不利影响。防洪效益是指防洪系统实施后所能减轻的直接与间接洪灾损失。防洪经济效益计算能用货币表示的部分,以年均效益作为一项评价指标。年平均效益的计算一般用频率法或长系列洪水资料逐年计算法推求。由于年均效益并不能全面反映防洪措施的实际效用,因此,必须对典型特大洪水年进行计算分析。为了考虑实际防洪效益的不确定因素,应作敏感性分析,并根据防洪对象的具体条件,按预测的平均经济增长率,估算计算期内各年的效益,以反映洪灾损失随国民经济增长的影响。计算的经济效益只是防洪效益的一部分,此外,还要对不能用货币表示的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等加以定性分析。

4.5编制报告一般包括流域自然地理概况,社会经济概况,水文气象与洪水特性分析,历史洪灾损失,防洪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现状,规划比较方案与选定方案的防洪作用,工程投资、施工、移民安迁计划以及规划图表等。

结束语

现代生活中,面对洪水的袭击,人们不仅要求保证生命财产的安全,而且要求保持或尽快恢复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要求防洪工程及防洪工程体系的建设与防洪对策及战略的实施,不仅有利于提高重点地区防洪保护标准,而且有利于流域生态环境的保护与修复,促进与自然的和谐。为达到这些要求,我们必须重视学习基础知识,将这些防洪规划的基本认识、理论知识与规划设计人员的工作实践经验融会贯通起来,才能切实编写好符合各项要求的防洪规划报告。

参考文献

[1]浅谈关于水利综合规划中防洪规划综述.徐迪飞,修硕,《科学与财富》2012年第11期.

发展集体经济的计划和措施篇5

2016年3月1日,俄罗斯总理梅德韦杰夫签署2016年社会经济稳定发展行动计划,即反危机计划,也被称为经济反危机计划2.0版。俄罗斯政府试图用一整套宏观政策举措来扭转经济颓势,阻止经济下滑。2014年底,在西方制裁、油价下跌和卢布贬值的冲击下,俄罗斯经济逐渐滑入危机的险滩迷雾之中。从2015年初开始,俄联邦政府为了阻止经济下滑和实现经济稳定,连出大招。2015年1月27日正式推出经济反危机计划1.0版。一年多来,这些政策措施的效果如何?新的反危机计划剑指何方?俄罗斯政府的反危机之帆能否助力经济航船驶出迷雾险滩?经济的危机迷局

俄罗斯是一个独特的国家,2014年经济总量达到1.86万亿美元,人均GDp达12937美元,用世界银行2008年的标准衡量,已经是一个高收入国家。从自然条件看,俄罗斯的国土面积达1709.82万平方公里,人口1.43亿,是世界上唯一一个几乎所有资源都能够自给自足的国家。从社会条件看,俄罗斯近300年来的文明发展成就独树一帜,为人类文明发展做出了重要的科技文化贡献。同时,由于大部分国土位于北纬50度?80度的北温带以北地区,又塑造了俄罗斯人独特的民族性格和社会特征。这样一个国家,其经济危机也带有鲜明的个性特征。

2015年的经济危机是俄罗斯市场化转型后的第四次经济危机。但这次危机的根源和特征与之前的三次危机相比大不相同。

1992年?1996年,俄罗斯经历了市场化转型后的第一次严重经济危机。从根源上看,这次危机属于转型性经济危机。由于计划经济的生产网络被快速摧毁,新的生产能力又无法迅速建立起来,导致俄罗斯经济总量四年内减少了47%,用经济崩溃来形容这次经济危机也毫不夸张。但俄罗斯却并没有因此发生大面积的饥荒和饿死人的事件。事后总结原因,人们认为是俄罗斯的自然和社会特征帮了这个国家的忙。一方面,寒冷严酷的自然条件塑造了俄罗斯人的坚韧,另一方面,广袤的国土面积和丰富的自然资源又为俄罗斯提供了无可比拟的战略性腾挪空间。也许正因为有这样的条件,俄罗斯人才可以用休克疗法来进行转型改革。

1998年和2008年的经济危机,在严格意义上都只能算作金融危机,都是由于脆弱的金融系统受到外部冲击而引发的。其中,1998年的危机是债务兑付危机,导致当年经济下降5.3%,但1999年经济增速就反弹到6.4%。2008年的危机则是由于非债务累积和兑付危机引发,由于危机发生在年底,因此当年经济增速几乎没有受到大的影响,不过滞后影响却导致2009年经济极速下降7.8%。局部性质的危机,对整体经济冲击的幅度很大,程度却不深,所以,2010年俄罗斯经济增速又迅速恢复到5.4%。这两次危机的金融和债务根源使得俄罗斯政府在财政货币政策方面变得极为谨慎,控制财政赤字和控制通货膨胀在整个宏观经济政策目标中一直处于优先地位。

俄罗斯2015年经济增长为-3.7%,仅仅略好于巴西的-3.8%,滑入危机通道。从直接原因看,2015年的这次经济危机毫无疑问与西方制裁、油价下跌和卢布剧烈贬值有关。但分析深层次原因,可以发现,这次危机首先是结构性危机,其次才是外源性危机。最后需要澄清的是,这次危机既不是卢布货币危机,也不是金融危机。至于财政问题,也远远达不到危机的程度,最多可以说是财政困难。

之所以说是结构性危机,是因为俄罗斯从2000年?2014年的经济增长中,石油天然气等能源部门的贡献和占比越来越大。2010年?2014年石油天然气部门产出占GDp的比重稳定在30%左右,贡献财政收入的50%左右,贡献总出口的70%左右。制造业部门的萎缩和第三产业中非生产业的膨胀,都使得经济增长越来越依赖能源原材料部门的产出增长和出口增长。同时,大量石油美元流入又大幅度推高了国民经济中其他产业的要素价格,降低了非原料部门的国际竞争力。到2013年,能源部门在GDp增长中的贡献率达到历史顶峰,再也无法通过自身的扩张为经济增长做出更大的贡献。结果,当石油天然气和其他大宗商品价格下跌时,经济总量急剧萎缩就成了不可避免的结局。因此,2015年俄罗斯经济危机在根源上是结构性危机。2012年之后的GDp增速变化证明了这一点。由于能源部门无法继续保持高增长率,经济增速从2013年开始以每年大约2%的速度递减,即使没有2014年下半年的经济制裁和油价下跌等外部冲击,俄罗斯2015年的GDp增速也应该下降到-2%左右。因此,外源性冲击是导致经济危机的直接原因,却不是根本性原因。

尽管俄罗斯经济处于危机之中,但还远远谈不上经济崩溃,而且离经济危机引发社会动荡还很远。之所以这样讲,是因为可能导致经济崩溃和社会动荡的两个关键性事件并没有发生。一个是大规模的支付危机和金融系统崩溃,另一个是财政破产。首先,1998年和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俄罗斯中央银行一方面执行审慎的货币政策,致力于控制通货膨胀和经济中的投机因素,另一方面不断加大金融监管和金融系统改革力度。对于从事高风险和违规业务的商业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进行严厉打击,仅在2015年就吊销了94家从事高风险和不合规业务的银行营业许可。目前金融系统的风险控制与之前的两次危机时期相比不可同日而语。其次,俄罗斯联邦政府一直执行平衡财政政策,严格控制债务和财政赤字规模。2015年底,俄罗斯债务总规模只有5135亿美元,占GDp的比重不到30%,其中债务仅仅307亿美元,相当于GDp的2.48%,相比美国的104.9%、日本的245.9%、巴西的69.9%、乌克兰的94.4%可以说微不足道。更具短期风险的财政赤字规模,俄罗斯也控制在很低的水平上,2015年第四季度甚至实现了财政盈余,全年财政赤字占GDp的2.6%,低于许多欧元区国家的水平。由于石油收入减少,加上反危机的需要,2016年俄罗斯联邦财政压力上升。为了控制预算赤字规模,俄罗斯暂时冻结了养老金随通胀率上浮的政策,压缩了社会领域支持规模,俄罗斯居民实际收入也由于通货膨胀和经济衰退减少了5%,但俄罗斯的自然资源结构、收入结构和保障结构都得到保障,暂时的财政困难还不足以引发社会动荡。

特别需要强调的是,一些国内学者和媒体谈到俄罗斯经济规模的变化时,往往习惯用美元现值进行衡量。这涉及俄罗斯GDp总量美元标价的内部财富效应和外部财富效应。就像我们习惯用人民币衡量中国的财富总量一样,俄罗斯人更习惯用卢布衡量国家和个人的财富总量。由于卢布贬值,美元标价的俄罗斯GDp总量和人均量急剧缩水,但俄罗斯人享受的可支配财富在效用和使用价值上并没有什么变化。挣卢布、花卢布,在俄罗斯购买消费品的普通居民对于卢布是否贬值并不敏感。当然,卢布贬值会使海外度假的成本大幅增加,进口产品消费也变得更加昂贵,但恰恰是这部分消费的需求价格弹性和替代效应是最大的,卢布贬值引发俄罗斯居民的消费支出转换效应,更多的消费留在国内,支持了俄罗斯国内产业的成长。反危机政策的重心、方向和效果

俄罗斯政府2015年1月27日的反危机计划1.0版――《关于保障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稳定的优先措施》,共分四大类60项措施。其中,第一大类的33项政策措施旨在“保稳定、促增长”。主要立足于财政和货币政策干预,防止金融系统风险上升,通过财政补贴、再融资和债务重组的方式,降低和消除支付风险,并通过对重要领域融资,稳定经济形势,力保经济增长。这33项政策举措中,除了第20项“以财政补贴和信贷优惠鼓励高科技产品出口”和第29项“以税收优惠鼓励劳动雇佣”是安排在当年2月、4月和8月份执行外,其余31项措施全部要求在当年3月份之前落实。从时间安排和政策内容看,这些政策措施是基于2014年下半年日益严峻的经济形势做出的针对性安排。

第二大类18项政策措施属于“关键经济领域支持计划”。主要集中于投资激励,重点是农业与农产品加工、加工工业、进口替代、住房供水燃气基础设施、机械制造、运输设备制造、创新工业园区、高技术产品出口等项目的财政和金融支持。这18项举措大部分要求在当年3月份之前启动,并贯穿2015年全年。第三大类8项举措旨在“保障社会稳定、改善就业结构”。政策举措集中于民生项目和引导就业。第四大类1项举措是加强经济与社会形势监测,为政策实施提供信息反馈。

为了落实上述反危机措施,俄联邦政府责成财政部和相关部门为落实该计划制定财政预算和筹集财政资源,2015年3月16日,俄罗斯国家杜马表决通过《2015年联邦预算和2016年?2017年预算规划》,标志着反危机1.0版的资金、实施主体和政策对象全部确定,正式进入实施阶段。根据俄罗斯国家杜马预算监督委员会的评估,到2015年底,85%的反危机政策措施得到落实。就效果而言,评估报告认为,关键领域的支持政策效果差强人意,经济稳定政策仍存在诸多不足。

在总结2015年反危机政策效果及经验、评估基本经济形势的基础上,2016年3月1日,俄罗斯政府推出反危机计划2.0版――《俄联邦政府2016年保障社会经济稳定发展计划》。该计划的政策举措包括两大类120项。其中,第一大类属于“保障社会经济稳定发展的紧急措施”,分别包括就业与社会保障(11项)、支持关键经济领域发展(25项)、支持非原料部门出口(8项)和支持中小企业发展(4项)。第二大类属于“保障社会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结构性措施”,分别包括通过改善投资环境为投资创造条件(24项)、促进中小企业发展(32项)和推动区域经济平衡发展(16项)。在2016年的反危机计划中,不仅具体措施数量翻番,而且明显加大了结构调整和进口替代的政策力度。

俄罗斯的经济反危机计划从2015年的1.0版本到2016年的2.0版本,在结构上大幅度降低了应激性的政策举措,增加了结构性举措,甚至在第一大类的紧急措施中,都贯穿着结构改革的主线,农业、加工业、机械设备制造、运输设备制造、高科技产品出口、中小企业发展等方面的政策举措更加集中、力度更大。这些方面的变化体现了俄罗斯反危机政策措施的基本指向,那就是通过结构调整和关键领域支持计划,使俄罗斯经济向摆脱能源依赖、进口替代再工业化和创新发展的方向发展。

到目前为止,这些反危机举措的结构效应还不明显,但经济稳定效应已经初步显现,经济触底的迹象明显。与2014年相比,2015年全年GDp同比增长-3.7%,但环比数据显示,2015年8月已经是经济衰退的最低谷,9月?12月份经济衰退的势头得到遏制,甚至在10月份出现了环比正增长的情况。在经历了卢布贬值冲击之后,通货膨胀率已经从2015年12月份的同比12.9%下降到2016年2月份的8.1%。与此同时,在俄罗斯经济的微观层面,企业盈利水平大幅度提高,尤其是加工工业、农业、运输业、批发零售和生活服务业,全年利润增长率达到20%?50%之间。

需要指出的是,这些反危机措施的核心精神体现了梅德韦杰夫关于俄罗斯经济现代化的一贯主张,财政和金融支持对象基本没有涉及军工和其他垄断部门。这增加了反危机措施被强力部门阻挠的风险。在2016年3月份举行的克拉斯诺亚尔斯克经济论坛上,俄罗斯经济发展部副部长明确指出,强力部门的反对可能导致反危机计划的夭折。既得利益集团是否配合,决定着反危机计划的前途命运。反危机政策的核心逻辑及长期影响

到目前为止,由于经济危机条件下的经济结构转换效应仍不显著,俄罗斯经济形势变化仍然与国际市场油价波动高度相关。在俄罗斯政府的经济增长和预算编制预测方案中,石油价格仍然是关键变量,寄希望于石油价格返回50美元一桶水平的上方,仍是各方期望的最便捷的危机解决方案。但显而易见的是,没有经济结构的根本性调整,继续依赖能源的俄罗斯经济将无法从根本上克服基础脆弱和抗风险能力差的弱点。

实际上,如果把俄罗斯的反危机政策进行系统梳理,就会发现,尽管政策的着力点和基本举措中充斥着财政补贴、税收激励和财政投入等手段,但政策逻辑的核心却是以货币政策为核心的反危机措施。归纳来看,2015年的60项举措和2016年的120项举措,其核心是以下六个方面的内容:(1)实行完全自由浮动的汇率制度,卢布汇率由市场决定,俄央行不再动用外汇储备干预汇率。(2)货币政策盯住通货膨胀目标区间,以稳定物价和推动经济结构转型为主线贯彻执行各项政策,反对用货币政策刺激经济发展。俄罗斯关键利率从2015年8月开始一直保持在11%的水平,2016年3月18日的央行工作会议再次决定维持关键利率水平不变,通过公开市场操作等手段为银行体系提供流动性。(3)加强金融系统监管,防范金融风险发生。2015年,俄罗斯中央银行撤销了94家违规从事高风险业务或资本充足率不达标的商业银行的经营许可证。向高债务杠杆商业银行和企业提供资金支持,防止银行或企业倒闭产生连锁反应。(4)削减财政支出,平衡财政预算,限制财政赤字规模。俄罗斯2016年预算支出规模比上年削减大约10%,力图控制财政赤字GDp占比的上升。(5)落实进口替代政策,通过刺激和扩大国内生产满足由于卢布贬值进口下降而出现的供给缺口。(6)对具有战略意义的制造业企业提供投资支持,推动进口替代过程中技术创新的发展。

发展集体经济的计划和措施篇6

区政府:

20__年是“十一五”规划的收尾之年,也是全面谋划“十二五”规划的关键一年,按照区委、区政府的工作安排,结合我局工作实际,制定明年工作思路及保障措施如下:

一、依据市、区政府的要求和工作思路,科学制定和下达20__年国民经济和社会主义发展计划,并做好经济运行综合统计分析工作。

二、结合区情区况,在“十一五”规划的基础上,科学地、客观地谋划“十二五”规划的各项前期准备工作,20__年5月拿出规划初稿。

三、为积极应对金融危机,保证经济稳步增长,继续施行进企业解难题、保增长,充分利用资金扩大内需政策,争取上级下拨的国债资金,推动我区经济发展。

四、加强重大项目管理和调度工作。20__年计划投资3000万元以上重点开工项目65个,同此增长6.6%;竣工55个,同比增长3.8%。进一步搞好重点项目建设,确保建设上有新进展,管理有新提高,服务上有新成效,融资上有新突破,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五、抓好固定资产投资管理和调度工作。固定资产投资是我区经济工作的重心工作,结合我区实际,按照10%增长,力争实现280亿元。

六、认真做好物价工作,为经济发展保驾护航。加强物价管理,严格收费许可证发放,对收费单位的收费内容进行年度审验。加强监督检查工作,认真稳妥解决群众的价格上访工作,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七、围绕‘一城三区两线’发本文来源:文秘站展战略,做好投资审批工作。认真执行国家规定审批工作的备案制、核准制、审批制。按程序、依法依规做好项目审批工作。坚持有利于地区经济发展,有利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有利于环境保护建设的原则。

八、全力做好医改改革工作

20__年是医改工作重要一年,落实三年五项重点改革任务,是当前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重大任务,是当前保增长、扩内需、惠民生的重大举措。

九、继续加大国债项目申报工作力度。加强中央投资的项目管理,坚持保配套、保续建、保重点的原则,做到申报一批、储备一批、策划一批。积极争取国家、省、市投资项目尽快落实,推动我区经济发展。

十、做好县域经济工作,为我区县域经济发展服务。进一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学习省市关于县域经济发展的新政策、新思路,为我区县域经济发展出谋献策。继续做好“周上报、月调度、季综合”工作,及时完成市县域办布置的各项临时性工作。继续做好产业园区和产业集群建设进展情况跟踪调查以及县域经济运行情况分析。

20__年主要工作措施

1、充分发挥局集体领导作用,抓班子带队伍,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发挥发改局“参谋部”“协调部”“服务部”作用,为区领导当好参谋助手,服务经济发展。

2、完善项目入选机制,确保重点项目质量。重点项目的确定,应突出对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引领、辐射、带动和支撑作用。必须符合全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主体功能区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生态功能区规划、环境保护规划、产业发展规划、产业集聚区发展规划。

3、完善要素资源配置机制,确保重点项目需要

一是优先配置土地资源。国土资源部门要对重点项目涉及的规划调整、用地报批和招标、拍卖、挂牌出让等事项优先办理。二是对重点项目实行保姆式服务,对已完成规划环评的项目,环评文件的编制和审批手序从简。需报国家、省、市审批的,要全程跟踪服务。三是优先保障建设资金。对政府全额投资、重大招商引资等项目,按一事一议的方式,优先保障资源配置,确定税费优惠政策。

4、完善各项机制,确保重点项目顺利实施

一是成立区重点项目建设领导小组。由区长任组长、常务副区长和主管副区长任副组长,区直有关单位和乡镇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领导小组统一协调发改局、招商中心和服务业办等单位做好项目的招商、签约、审批、建设的推进工作。二是设立项目领导小组办公室的日常办事机构,负责督导协调职能。及时、全面地掌握重点项目建设情况,协调解决出现的复杂矛盾和问题,定期向区政府汇报。三是坚持重点项目建设例会制度。每月定期召开办公会,听取全区重点项目建设进展情况和重大专题工作推进情况汇报,分析研究建设中出现的各类突出问题,有针对性进行分类督导和现场办公。四是完善重点项目配合联动机制。各部门要在项目谋划、前期工作、项目建设、政策支持等各个环节,各负其责、各司其职、上下协调、配合联动、形成合力。五是落实重点项目建设督办制度和完善重点项目建设综合考评制度。

5、继续实行月调度办法,指导指标单位切实推进固投工作。每月中下旬下各指标单位督导检查、统计数据,掌握情况,每月统计并下发全区各指标单位固投进展排名通报。

6、掌握和监控全区固投进度状况,根据每月深入基层调研督导情况,及时汇总形成全区固投分析报告,并报区政府提供第一手固投运行资料。

7、配合区政府适时召开固投调度会。针对全区指标单位出现的困难和矛盾,及时为政府提出措施和建议,由区政府适时召开调度会,推进固投工作。

8、收集各方面资料,深入调查,充分论证,聘请有资历机构,撰写全区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十二五”规划,通过高起点制定总体规划,明确产业发展目标、发展重点,提出政策措施,分步实施,有序发展。

9、在认真分析二九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完成情况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各项指标体系,制定二一年各项国民经济指标和社会发展计划,并以区政府名义下发。

10、认真监测全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准确把握全区的经济运行态势,按月对主要国民经济指标进行统计,及时上报到市发改委和区政府。

11、通过多方途径争取农业和社会事业资金,重点抓好卫生、计生、文化、农机等国债项目建设,保质保量完成建设任务。

发展集体经济的计划和措施篇7

关键词:建筑企业;施工;成本控制;效益

中图分类号:tU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6-0-01

当前随着我国积极推动改善民生的基础设施工程建设,现代建筑企业迎来了发展的又一良好机遇,在面对激烈竞争时,如何做好自身管理、提升竞争实力成为了关键。成本控制作为现代建筑企业的重要管理问题,处理好其与企业发展之间的关系,有助于更好的提升自身抵抗风险、盈利增收的能力。下面我们结合建筑企业实际情况简略分析下施工过程中成本控制问题。

一、建筑企业施工成本控制

对建筑企业而言,加强自身内部成本控制是管控效益的关键,一般来说,其支出的大额成本主要集中在施工过程中,所以,从核心施工环节出发,加强施工成本管控是关键。

对于企业而言,施工过程中的成本主要是指施工中所产生的全部费用值总和,其中不包括不构成施工项目价值的一切非生产性支出(如管理费用,销售费用等)和创造的价值(税金、计划利润等)等。对于企业来说,其成本包括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两大部分,直接成本指工程实体损耗及投入,如人工费、材料费、施工机械使用费及其他费用等,间接成本是指准备阶段、施工阶段和管理时所产生的各类费用,如薪酬、职工福利、劳动保护费等其他费用。对于企业来说,只有强化施工成本环节的管控才能够实现成本的降低和经营效益的提升,成本管控需通过针对性措施强化干预、指导、监督和调节作用,达到降低成本、提升支出效益比的作用。

二、建筑企业施工成本控制问题分析

当前建筑企业成本控制中主要存在两大问题,分别是成本控制计划编制不合理与监督落实不力。

1.成本控制计划编制不合理

成本控制计划涉及多个方面,费用的预测和计划如果无法顺应需求及时调整,在核算方面就会出现误差,出现控制计划制定不合理等情况,影响施工进度、质量和成本管控目标。施工成本控制看似简单,实则涉及到多方面的成本因素的预测、结算与分析,成本控制计划制定过程中如果忽视众多影响因素作用,计划制定不合理、不科学,都会严重影响最终实施效果和成本控制效果。

2.监督落实不力

虽然不少企业已经认识到成本管控的重要性,但是在制度建设、推广和科学落实方面的实践效果欠佳。当前很多企业将控制工作重心过于集中在财务部门,虽然便于结算分析,但是由于缺乏与其他部门的高效协同性、缺乏与工程进度的随时切合性,经常出现与实际工作脱节的情况,影响管控效果。成本控制计划的实施需要强有力的制度举措予以保障和推进,不少企业虽然强化了管理,但是在监督落实、总结反省方面却做得不尽如人意,专业化队伍建设方面存在漏洞,监督考核贯彻落实不彻底,导致管控举措失效,这对于希望通过改善内部管理来实现增收、节支的企业而言无疑十分不利,是施工成本控制阶段需要严加重视的问题。

三、建筑企业成本控制问题解决对策

成本控制要从工程承包合同开始,强化成本计划预测与核算,结合施工进度报告不断调整,强化控制措施的监督与贯彻落实,根据施工变更情况展开针对性调整,以保证控制计划的合理性和随时贯彻落实。通过结合现代管理理论建立起科学的项目管理流程,在提升理论和认识水平的基础上为之后实践执行奠定良好的基础。

1.做好成本控制计划的编制

建筑企业施工阶段的成本控制需要及时纠正施工中即将出现和已出现的成本费用偏差来达到控制目标,施工成本管控步骤为:比较―分析(核心)―预测―纠偏(实质)―检查。在成本控制计划编制阶段,建筑企业要从最初开始进行考察,掌握第一手数据和现场情况,对施工过程中可能影响成本的信息与因素纳入考量范围。预测是成本计划编制的重要依据,从预测阶段就开始着手全面收集并分析影响成本的各类数据,成本计划的制定要以货币形式编制施工项目在计划期内的各类费用,并根据规划方案有效指导后续预控工作[1]。以企业建筑安装税为例,建筑安装税包含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附加税等,营业税=营业额×3%,所需缴纳税金=(直接费用+间接费用+利润)×税率,成本计划编制时需要考虑到营业额不包括付给工程分包或转包人的价款,这样得出的编制计划才是正确的,才能够切实指导企业实际施工中的成本管控工作。对于企业而言,虽然成本计划编制会存在一定偏差,但是这种偏差在管控过程中可以通过多种举措解决,通过纠正不利偏差、挖掘有利偏差对实际耗费成本和计划成本进行比较来纠偏,从而达到缩小差距的目的。

2.强化管理举措的监督与落实

对于企业而言,施工过程中的成本控制工作包括预测成本、编制计划、成本管控、核算与分析等。成本管控要在不影响工程进度和质量的前提下应用多种措施来达到降低成本的目的,比如合同措施、经济措施、技术措施与组织措施等。比如贯穿整个合同周期的措施,通过选用合适的合同结构、考虑影响成本和效益的合同条款等寻求索赔机会、防止被索赔;组织方面可通过强化组织设计和施工分配明确各级成本管理人员权责,根据成本编制计划确定合理的工作流程,做好施工采购规划,加强施工定额管理、任务单管理,加强施工调度;技术方面进行技术经济分析,确定最佳施工方案,结合施工方法选择最经济材料降低材料费,合理配置施工机械和施工进度计划以降低成本;技术方面分析不同技术方案的经济性选择最佳方案;经济方面根据施工进度和施工变更情况合理编制资金使用计划,严控各项开支,及时准确地记录、收集、整理、核算实际发生的成本,采取预防措施和纠偏措施等[2]。最后在核算分析方面要以严谨为准则,对施工中涉及到各类成本数据进行核对、分析和整理,以检验预算编制和成本管控效果,分析具体实践中出现问题的原因并在后续工作中予以规避,从而顺利完成施工成本控制目标。

总之,施工成本控制作为建筑企业成本控制的一个重要环节,存在不少问题,深入分析问题并寻找针对性解决举措予以纠偏是降低成本的关键,也是保障企业经济效益的重要举措,对于支持企业健康发展有积极意义,实际施工管理中必须予以贯彻实施。

参考文献:

发展集体经济的计划和措施篇8

6月28日,山东省出台《山东省地方特色产业中小企业发展的意见》。《意见》明确,将通过采取加强对地方特色产业发展的规划指导,加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提高产业链配套协作水平和自主创新能力,培育特色产业区域品牌,不断加大财政和金融支持力度等六项措施,努力在“十二五”期间,以现有的140个特色产业镇为基础,打造30个特色产业带,培育100个年销售收入过100亿元、40个过50亿元的地方特色产业集群。

着力点落实到镇域经济

《意见》将地方特色产业发展着力点落实到镇域经济,推出了一揽子政策措施,主要包括:重点培育140个省级特色产业镇,使资金、技术、土地、人才等资源向特色产业倾斜,为地方特色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十二五”期间,重点培植200个公共服务平台,省级示范产业集群、省级特色产业镇都要建立基础设施良好、服务功能健全、社会效益明显的综合性公共服务平台;引导特色产业向专业化、集群化方向发展,不断延长产业链条,提高企业间专业化协作配套能力;大力开展“一企业一技术”活动,鼓励支持企业通过委托开发和联合开发、共建研发机构,加快创新成果转化和新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创新,为地方特色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实施特色产业“百千万”品牌创建工程,打造一批地方特色产业名品、名镇、名市,实现由产品名牌向区域性品牌的转变。

每年支持几个市,每市支持1000万,3年内支持一遍

在一系列政策措施中,加大财政和金融支持力度尤其引人注目。《意见》明确,对一些重点产业集群给予重点支持,采取集中资金、集约投入方式,在全省16个设区市中每年支持几个市,每市支持1000万,3年内支持一遍,重点培植为100个过百亿元的特色产业集群服务的中小企业公共服务中心。各市、县(市、区)应逐步扩大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发展专项资金规模,发挥财政资金的导向作用,加大对特色产业发展的资金支持。支持和鼓励各类金融机构积极开发适合特色产业特点的金融品种,开辟绿色通道和直通车,把更多的信贷资金投向特色产业。在符合条件的地区重点推进中长期集合融资、设备融资租赁、上市融资等。

项目能否“入选”专家说了算

为推动地方特色产业中小企业发展,山东省财政厅2010年9月《山东省地方特色产业中小企业发展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对资金管理进行整体规划,确定了支持原则、评审流程、监督管理等内容。《办法》指出,省财政厅统一组织对各市、直管县上报的实施方案和重点项目计划进行评审,研究确定全省特色产业资金年度分配使用计划,具体包括:计划支持单位和项目名称、支持内容和归属产业、地区、产业集群(或聚集区)名称、计划支持方式及金额等。

2011年7月22日,山东省地方特色产业项目举行专家评审答辩会,由专家团甄选评定特色产业项目,入选项目将获得政府财政支持。

深圳地方特色产业中小企业

最高可获300万资助

8月16日,深圳制定了《深圳市地方特色产业中小企业发展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实施细则》。细则指出,特色产业资金主要用于促进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鼓励中小企业节能减排、加强中小企业与骨干企业专业化协作、支持中小企业产业升级和延伸、改善中小企业服务环境等项目。同一年度内,每个项目单位只能申请一种支持方式,而且只能选择其中一项内容申请资金支持。根据该细则,资金支持方式采用无偿资助、贷款贴息方式。其中,无偿资助采用事前备案、事后资助方式,项目完成后,项目单位可按项目实际投入的一定比例申请无偿资助,但最高不超过50%,给予单个项目无偿资助最高不超过300万元;贷款贴息在项目完成后申请,每个项目的贴息期限不超过2年,给予单个项目贴息原则上不超过300万元。

案例评估

特色产业是一个地方较之其他地方发展较快,资源禀赋较好且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对经济发展有着强大的推动作用。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大背景下,地方特色产业发展大有可为。财政部2010年6月出台《地方特色产业中小企业发展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力挺地方特色产业,入选企业将获无偿资助贷款贴息。山东省适时推出特色产业提升计划,大力发展以中小企业为主体的地方特色产业,并把重点放在培植以公共服务平台为支撑、以产业园区为载体、具有较强协作配套能力和较长产业链条的地方特色产业和产业集群上,以此提升地方特色产业和产业集群的发展质量和层次,可谓抓住了要害,很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发展镇域特色经济,打造“特色品牌”是切入点,培植“特色产业”是关键点,提升“特色技术”是支撑点,依靠“特色经济”实现强镇富民是落脚点。而这也正是山东做法值得各地借鉴的精髓所在。

省情速递

?荩9月9日,广东省社会工作委员会第一次全体委员会议在广州召开,标志着该委员会开始实质性运作。截至9月7日,全省已有1个地级市、11个县(市、区)设立了社会工作委员会。10月1日前,该省将出台关于加强社会建设的7个配套文件。

?荩9月5日,湖北省“高端人才引领培养计划”、“急需紧缺专业技术人才培养工程”、“123企业家培育计划”、“现代农业人才支撑计划”、“现代服务业人才培养工程”、“会计领军人才培养计划”等六项重大人才工程正式启动,这是该省未来十年将重点实施的13项重大人才工程的首批工程。

?荩9月7日,江西省决定今年将安排7030万元培训补助资金实施阳光工程,免费培训18万名农村劳动力,培训补助资金全部实行培训券制度,培训券将实行实名制。

发展集体经济的计划和措施篇9

今天召开这次县政府全体(扩大)会议,主要任务是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常务会议和市委袁书记就落实国家扩大内需“十项措施”“七项工作”作出的重要批示精神,安排部署后一阶段工作,着力推动政府各部门继续深入解放思想,以更加务实的举措推进工作落实,确保圆满或超额完成全年各项任务,为实现全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开创政府各项工作新局面奠定坚实的基础。下面,我讲几点意见:

一、认清形势,抢抓机遇,坚定不移抓项目促发展

今年以来,全县上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克服物价上涨等客观因素的制约和冻灾、风灾、干旱、地震等自然灾害的影响,紧紧围绕年初确定的工作任务和目标,紧抓我市被列入国家首批资源型转型城市的机遇,迎难而上,扎实工作,全县经济社会继续保持增长较快、效益较好、结构优化、运行平稳、民生改善的良好态势。前三季度,全县共完成生产总值217820万元,占计划的84.39%,同比增长12.8%。元至10月份,全县完成固定资产投资94335万元,占计划的98.27%,同比增长30.29%。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3946万元,占计划的83.63%,同比增长18.54%。完成大口径财政收入13202万元,占计划的118.57%,同比增长52.29%;完成地方财政收入5278万元,占计划的104.57%,同比增长37.5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5927元,占计划的86.4%,同比增长8.3%。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达到3208元,同比增长18.74%。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均实现了两位数增长,为实现全年各项目标任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与此同时,经济运行中也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突出表现在重点项目建设成本较大、工业经济增速困难、财政支出和节能减排压力增大等等。特别是进入第四季度以后,宏观经济形势发生变化,国务院采取了积极应对的办法。

11月5日,总理主持召开了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了当前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十项措施”:一是加快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二是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三是加快铁路、公路和机场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四是加快医疗卫生、文化教育事业发展。五是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六是加快自主创新和结构调整。七是加快地震灾区灾后重建各项工作。八是提高城乡居民收入。九是在全国所有地区、所有行业全面实施增值税转型改革。十是加大金融对经济增长的支持力度。实施以上“十条措施”,到2010年底投资将达到4万亿元。为加快建设进度,今年四季度国家先增加安排中央国债投资1000亿元。会议同时还要求,要优先考虑已有规划的项目,加大支持力度,加快工程进度,抓紧启动一批新建设项目,办成一些群众期盼、对国民经济长远发展关系重大的大事。11月10日,国务院又召开了省区市人民政府和国务院部门主要负责同志会议,总理就落实“十项措施”,努力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要求做好“七项工作”:一是加大投资力度和优化投资结构。二是着力扩大消费需求特别是居民消费需求。三是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四是努力保持出口稳定增长。五是着力提高企业素质和市场竞争力。六是认真做好金融财政工作。七是积极推进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改革。与此同时,市委、市政府也快速作出反应,市委袁书记当即就落实国家扩大内需“十项措施”“七项工作”作出四条重要批示。这“十项措施”、“七项工作”和“四条批示”,核心就是扩大投资,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当前,从国际形势看,世界经济增长放缓,外部需求减弱,金融震荡加剧。尤其是近两个月来,美国华尔街金融风暴波及世界各地,世界经济危机四伏,形势复杂多变,经济发展面临的不确定性因素增多,风险加大。从国内形势看,今年以来,国内自然灾害频发,煤、电、油、运供应紧张,部分企业经营成本提高,效益下降,国家宏观调控政策从年初的“双防”调整为“一保一控”,特别是近期面对世界性的金融海啸,各国都在采取措施积极应对。我国的宏观经济政策也做出了迅速调整,向我们传递了保增长的强有力信号,财政政策从“稳健”转为“积极”,货币政策从“从紧”转为“适度宽松”。因此,“保增长”将成为今后一个时期最重要的任务。从我县实际看,全县经济总量偏小、基础设施薄弱、经济结构不优的现状依然存在,改革发展正处于快速推进的重要时期,各种矛盾逐步显现。既有改革没有彻底解决的问题,也有在经济社会加速转型中暴露出的新问题。但我们面临的机遇依然很多。发达国家、沿海地区产业梯度转移不断加快,国家支持西部大开发、扶持白银城市经济转型的工作力度不断加大,同时我县经济发展的基本面没有改变,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势头没有改变。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形势,面对新的任务和挑战,面对新的重大发展机遇,我们要科学把握当前经济形势,积极跟进国家宏观经济政策,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立足*实际,快速行动起来,全力谋划和落实项目,进一步扩大全社会投资,创造性地开展好各项工作,推动*的新一轮发展。

具体工作中,各级各部门要按照“出手要快、出拳要重、措施要准、工作要实”的要求,深刻认识国家扩大内需“十项措施”和“七项工作”的含金量,把握重点,乘势而上,坚持把项目建设作为首要任务来抓,坚定不移地实施“项目带动、开放带动、改革驱动”战略,努力在项目争取、储备、谋划、实施上有新作为、大作为,切实把机遇优势转化为落实项目的优势,务求在扩大投资、保持增长上抓出速度、抓出成效、抓出业绩。

一是要按照“出手要快”的要求,力争在项目申报争取上有新作为。各乡镇、各部门、各单位、各企业要紧急行动起来,闻风而动,迅速出击,争分夺秒,敏锐地发现和把握政策趋向,千方百计争取项目,以最快的速度落实扩大投资的措施。要切实加强对上联络与沟通,与上级部门保持经常性接触和紧密联系,常汇报,多交流,特别是发改、财政、国土、环保、商务、交通、人劳、教育、卫生、文体、农牧、林业、水务、民政、开发办、扶贫办等部门,一定要主动出击,积极跑动,充分利用各种关系,加强与上级对口部门联系,通过汇报工作、交流沟通等方式,尽可能多地捕捉信息,确保项目能够上报一个、成功一个。要切实加强招商引资工作,加大力度,上门招商,切实增强招商引资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当前,各级各部门要围绕加快发展、促进转型、构建和谐,对照“十项措施”和“七项工作”,在已凝练转型项目的基础上,加快整理符合国家扩大内需要求的项目,加快上报速度,加快争取节奏,加快落实步伐。重点落实好今年已上报的各类项目,提前上报明年和今后的项目,根据增发1000亿中央预算内国债的安排方向尽快补报一批项目,力争在抢抓机遇上快人一步、先人一拍、抢占先机。

二是要按照“出拳要重”的要求,力争在大项目引进建设上有新作为。项目是发展的载体,是加快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没有好项目、大项目,实现加快发展就只能是一句空话。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各级各部门要在全面完成今年各项工作任务的基础上,集中精力,瞄准大项目的申报争取和引进建设,善于谋划大项目,敢于上报大项目,勇于争取大项目,用大手笔、大举措、大行动来促进大发展,落实扩大投资的措施。特别是要着眼于长远发展,谋划一批能够对*发展产生深远影响的大项目、好项目。重点抓好水电、火电、风电等“三电”的引进建设及引大入秦延伸*供水工程、喜泉部级、省级土地开发整理、城区道路改造、农村电网改造、保障性安居工程、城区污水及生活垃圾处理工程、*县中小企业创业基地建设、京新高速*段、308线*段、景天公路、大龙公路等重大项目的引进建设,着力改善城乡基础设施条件,增强经济发展后劲。同时,要认真做好项目的集束打捆工作,把众多的小项目捆绑成大项目,增加争取的分量。

三是要按照“措施要准”的要求,力争在项目谋划储备上有新作为。谋划储备一批事关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有开发潜力、市场前景广阔的大项目、好项目,是争取项目的前提和基础。国家4万亿的投资方向,目标很明确,但资金下达的渠道不一样。各级各部门要准确把握,根据资金的投向和下达的渠道谋划项目,抓住关键,突出重点,有组织、有计划、有目标地采取工作措施,认真筛选、论证、储备一批能够带动全局、有较强支撑和辐射作用的产业项目。各有关部门要以增强市场竞争力、加快经济发展为重点,积极谋划建设一批规模大、效益好、对经济社会发展起长远带动作用的骨干项目;以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项目为切入点,积极谋划实施一批能够显著改善城乡基础条件和生态环境的重点项目;以提高城乡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质量为目标,积极谋划科技、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社会公共事业项目建设。各乡镇要着重谋划争取农村民生和基础设施以及医疗卫生、教育文化等方面的项目。各企业要着重谋划自主创新、节能改造等方面的项目。同时要做深、做细、做精项目前期工作,认真做好项目建议书和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设计方案等工作,使每个项目符合投资方向,符合投资政策,提高项目的成功率。

四是要按照“工作要实”的要求,力争在项目组织实施上有新作为。各级各部门要把项目实施作为项目建设的中心环节,进一步完善项目工作机制,细化工作要求,明确责任,加强协调,全面落实领导联系项目责任制,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做好工作。对已开工建设的项目,要严格落实工程招投标和监理的各项制度,保质量、保进度、保安全,一个一个地抓好落实,确保项目的顺利实施和如期建成。对已立项但尚未开工的项目,要把工作做实做深做细,保证项目的尽早开工建设。对已建成的项目,要采取有力措施促其尽快达标达产、发挥效益。对涉及全县大局的大项目尤其是引大入秦延伸*供水工程等民生项目,财政部门要继续整合资金,合力攻坚,确保按期建成运行。近期,要重点抓好今明两年开工建设的项目,组织力量,加快工作进度,力争各类项目按期完成建设任务。

二、咬定目标,真抓实干,全力以赴做好当前各项工作

一是要千方百计组织好当前的经济运行。后一阶段是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关键时期,也是为明年各项工作的顺利实施开好局、起好步、打基础的重要时期。当前,各级各部门要把主要精力集中到贯彻落实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上来,集中到落实国家“十项措施”、“七项工作”和袁书记“四条批示”精神上来,集中到冲刺全年目标任务上来,集中到突破重点难点工作上来,继续咬住年初目标任务不放松,创新工作思路,增补工作措施,全面或超额完成全年工作任务。工业经济管理部门要进一步加强生产调度,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努力帮助企业缓解原材料和煤炭、燃油价格上涨及资金、用工紧张带来的影响,促进工业企业在确保安全生产的前提下挖掘潜力、开足马力进行生产,保持工业经济良好的增长势头。农牧、民政等部门要凝心聚力抓好农田水利建设,加快灾民新村重建维修进度,及早做好春耕备耕工作,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财税部门要进一步强化征管,努力挖潜增收,堵塞税收漏洞,确保税收及时均衡入库,做到应收尽收。发改等部门及各有关单位要针对前十个月重点工程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全力抓协调、抓服务、抓跟踪、抓督查,加快重点项目建设,特别是涉及到今年的十二件实事的重点项目要加快进度,确保按期完成各项工作任务。

二是要抓好城乡困难群众的生活安排。各级各部门要从构建和谐社会和执政为民的高度,坚持以人为本,高度关注民生,从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入手,切实做好关系群众生产生活的各项工作。近期,要重点做好对困难群体的走访、慰问工作,落实好城市低保、农村特困救助等保障措施,妥善安排好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确保困难群众安全过冬。

三是要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全力维护社会稳定。进入第四季度以来,人流、物流、车流逐渐进入高峰期,企业根据发展需要,突击生产、超能力生产的现象会有所增加,安全生产面临的形势十分严峻,稍有疏忽,就会发生安全事故。各级各部门要针对当前安全生产面临的新形势和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克服麻痹思想和侥幸心理,进一步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立足防范,突出重点,坚持不懈地抓好煤矿、非煤矿山、道路交通、烟花爆竹、建筑施工、公共聚集场所和中小学校等重点行业、重点领域、重点单位的安全检查和专项整治,及时发现并消除隐患,最大限度减少一般事故,坚决杜绝重特大事故发生,确保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和健康安全。同时,要进一步依法规范秩序,畅通群众反映情况的渠道,认真解决群众合理诉求,坚持依法按政策解决问题,重点抓好的预防和处置。要切实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有针对性地开展严打整治斗争,推进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确保全县社会政治安定、人民群众安居乐业。

四是要严格控制各种支出,狠刹各种铺张浪费等不正之风。各级各部门及其领导干部要带头发扬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严格控制和压缩各项支出,严禁年末岁初突击花钱,对各种形式的总结会、座谈会、迎接检查等,都要节俭办会,从严控制支出。严禁以各种名义用公款相互宴请、大吃大喝和高消费娱乐。预算内没有排出的支出,原则上不予审批。

五是要认真做好今年各项工作的总结。今年只剩下四十来天了,各乡镇、各部门要对全年任务完成情况进行总结,分析经验和得失,找出差距和不足。在此基础上,要认真谋划好明年的工作。各部门的工作谋划好了,汇总起来就是县政府明年要抓的大事。目前我县2009年的有些重点工作和项目尚待进一步敲定。政府各副县长下周尽快组织各分管口的部门单位,对明年的工作进行认真疏理,提出明年的工作重点并形成书面材料,以增强工作的计划性。尤其是对全县重点项目建设、工业规模扩张、新农村建设、旅游开发、城市建设、招商引资等方面的工作,要拿出具体的项目、详细的工作思路和措施目标,政府常务会上专门听取一次汇报,为县委、县政府决策提供依据。

三、解放思想,转变作风,奋力开创政府工作新局面

当前,接近年末,各项工作千头万绪。全县各项工作抓得怎么样,能不能抓住国家宏观调控的大好机遇,乘势向前,关键取决于各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能否始终保持不畏难、不懈怠、不浮躁的良好精神状态,能否始终坚持出实招、干实事、谋实利、求实效的工作态度,能否始终维护顾大局、识大体、讲团结、讲奉献的良好政治局面。为此,我强调三点:

第一,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实践证明,思想的解放程度,观念的转变程度,决定着经济发展的速度。如果我们不能在思想认识上有一个新的深化,在思想观念上有一个新的突破,我们的实际工作就很难有新的起色,争取项目、加快发展、促进转型就很难落到实处。因此,面对千帆竞发的激烈竞争,我们没有任何理由骄傲自满;面对千载难逢的大好机遇,我们不敢有丝毫的疏忽松懈;面对新机遇和新任务,我们绝不能无动于衷。全县上下要进一步强化忧患意识、责任意识、机遇意识和发展意识,以不甘落后的志气,奋力追赶的勇气,争创一流的锐气,把危机感化作动力,把紧迫感化作干劲,把责任感化作目标,靠扎实的工作和辛勤的劳动,逐步缩小与先进地区的差距,争当全市抢抓项目、促进转型的先锋。要坚决克服按部就班、畏难怕苦、自我封闭的思想,勇于创新,敢于实践,克难攻坚,积极进取,争先进,创一流,以思想的大解放促进大开放、大发展。要牢固树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新思想、新观念,谋大事业,求大发展,使发展的思路更清晰、眼界更开阔、举措更务实。要切实把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要求与*的实际有机结合起来,用新的思想观念、新的思维方式和新的工作方法,创造性地推动工作,不断开创改革发展的新局面。

第二,要抢抓机遇,奋发有为。国家扩大内需的“十项措施”和“七项工作”要求,给我县带来了非常难得的发展机遇。一些好的政策和项目,努一把力就可能争取到位,松一口气就可能失之交臂。我们决不能动摇加快发展的信心,决不能在困难面前无所作为或被动应付。对此,各级各部门一定要引起高度重视,牢固树立敢抓敢闯的竞争意识,继续发扬励精图治、锐意进取的拼搏精神,用百分之百的努力争取百分之一的机会,敢于拿下面子、放下架子,用锲而不舍的精神去争取政策、争取项目、争取资金,坚持在抢抓机遇中加快发展,在克难奋进中奋发有为。实践证明,任何一项工作,不怕干不好,就怕不想干,就怕不敢干,就怕不会干;有什么样的思想观念就能成就什么样的行动和作为;只要我们敢谋划、敢探索、有气魄、有措施,就能抓住机遇,用好机遇。但也要看到,目前,我们不少同志清规戒律太多,思想包袱太重,主观上怕担风险、怕担责任、怕丢利益,缺乏工作主动性和创造性,对发展中的困难、前进中的盲区、改革中的难题,不是敢于碰硬、敢于探索、敢于突破,而是“怕”字当头,怕担风险、怕人议论、怕负责任、怕丢位子,怕这怕那,在瞻前顾后中丧失了机遇、耽误了事业、贻误了发展。今后,各级各部门和广大干部要坚决摒弃当“老好人”、作“太平官”的思想,克服四平八稳、按部就班的循规蹈矩做法,不断发扬勇于探索、敢于实践的精神。对于看准的事情,就要先干起来,在干中统一思想,在实践中加以完善。要正确处理条条框框与加快发展的关系,只要不违背政策原则,只要是对群众有利的,就要大胆地试,大胆地干,以超常的胆识和作为赢得超常的速度和发展。今后,县委、县政府将旗帜鲜明地支持有勇有谋、敢闯敢干的干部,在全县营造以成效论英雄的氛围,营造积极探索、宽容失败的氛围,营造无私奉献、奖罚分明的氛围,为想干事、能干事、敢干事和能干成事的同志撑腰壮胆。因此,全县各级各部门要以开明的态度,开放的心态,开阔的胸襟,开渠放水,开门纳贤,让各类市场体系活跃起来,让各种生产要素、资源聚集起来,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发展集体经济的计划和措施篇10

【关键词】农田水利,规划设计,保障措施

中图分类号:tV文献标识码:a

一、前言

数千年来,我们的祖先在发展农业生产的同时,一直和水旱灾害进行着不懈的斗争,写下了光辉灿烂的农田水利史。相传夏商时期,黄河流域地区就出现了“沟洫”,战国时期,兴建了举世闻名的都江堰灌区等。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始终重视农田水利建设,领导人民开展了气壮山河的水利建设,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绩,为经济建设的发展,人民安居乐业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但是另一方面,我国人多水少、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匀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北方水资源紧缺,供需矛盾尤为突出,灌排配套不全,老化失修,抗旱标准低,效益不高,已成为影响我国农业发展和国家粮食安全的最大硬伤。随着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全球气温变化影响加大,我国水利面临形势更趋严重,农田灌溉成了必须解决的事情。根据地区实际情况开展农田水利建设,进一步完善和加快农田水利建设,农田水利灌溉规划设计分析已势在必行。

二、开展农田水利工程灌溉规划设计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兴水利、除水害,事关人类生产、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历来是治国安邦的大事。我国是一个干旱缺水的国家,水资源短缺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严重制约因素。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将水利提升到关系经济安全、生态安全、国家安全的战略高度,作出了“大兴农田水利建设”的战略决策。现阶段,我国已经认识到水资源的重要性,大兴农业水利建设已不再仅限于灌溉工程量的建设,而是倡导节水灌溉。通过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渠道防渗、低压管道灌溉以及喷滴灌来减少输水过程中的水量损失来不断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和利用效率。水资源利用率的最大化必然通过农田水利灌溉规划设计来实现。通过灌溉规划设计,有效利用水资源,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措施;是缓解农业水资源供需矛盾的根本途径;是发展农业生产,增加产量的重要保障;是遏制农业水环境恶化、改善生态的紧迫要求;是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基础条件。总之,面对我国资源紧缺的严峻形势以及经济社会发展尤其是农村经济发展与国家粮食安全保障的迫切要求,大力发展节水灌溉,开展农田水利规划设计,提高水的利用效率和效益,是缓解农业和经济社会用水矛盾的根本途径,是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发展农村经济、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开展农田水利灌溉规划设计工作对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增加农民收入、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十分重要意义。因此,开展农田水利灌溉规划设计工作十分重要,是我国经济发展必然选择。

三、农田水利工程灌溉规划设计原则

1、协调性原则

农田水利规划设计必须与当地经济、农业发展规划相协调。对于新建灌区,规划设计必须以实际情况为根底,在调查灌区自然、社会经济条件基础上,根据农业生产对灌溉的要求和旱、涝、洪等综合治理的要求,进行灌溉工程的总体规划设计。对于已建灌区改造,必须承继现有体系的合理性,调整不合理内容,依据构造合理和功用优化的方针,尽可能地使农田水利的运用构造和方案坚持相对的稳定性。

2、经济性原则

在进行规划设计时,必须考虑成本和收益问题,灌溉收益性,进行经济效益分析,如果采用的灌溉措施所消耗的成本加大,获得的收益甚微,那这种灌溉措施不值得推行,否则就会造成“肉包子打狗一去不回”的局面,有碍社会经济发展。

3、统筹兼顾原则

灌溉规划设计在重视经济效益的同时,必须兼顾社会、环境效益。经济效益主要体现在节水、节能、省工、省地、增产等方面;社会效益主要体现在不同用水群体之间平衡关系以及项目实施对农民、农村的影响等方面,环境效益主要体现在保护水资源的生态环境以及合理开发利用方面。

4、节水原则

灌溉规划设计必须坚持节水原则,坚持节约保护,科学合理配置水资源,切实转变用水方式,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和利用效率,做到不浪费一滴水。

四、农田水利工程灌溉规划设计分析

农田水利灌溉规划设计主要分为以下几个内容:

1、制定计划

如项目区位于地区规划范围内,则应根据有关部门的相关规划,明确项目区的种植业态。分析项目区的近中远期的实施计划以及资金投入计划。如项目区在地区规划范围之外,则应根据业主的种植意向,分析市场,综合实际情况,梳理出适合项目区种植计划安排

2、收集资料

收集资料应注意资料的准确性和有效性,尽可能引用有关年鉴、规划中的数据。主要包括:有关国民经济情况的资料(地区人口,耕地面积、国民经济产值现状和预测、粮食、蔬菜、水果等需求情况);有关农业生产情况的资料(规划地块作物组成、现状粮食生产能力及预测);当地水文、气象、土壤等自然条件资料。

3、现状灌区调查

主要对现有灌区和周边水利工程情况进行了解,了解现有灌区灌溉方式,使用年限,灌溉覆盖率、灌溉水利用系数、节水达标面积等以及每年建设资金投入情况。了解周边蓄水灌溉工程(塘坝、水库等有效库容等)、引水灌溉工程(周边河道、引水渠道多年过流量等)、提水灌溉工程(水闸、泵站等提水取水建筑物的规模、提水能力等)、井灌工程(可利用地下水资源量)等特征参数和使用情况。4、水资源平衡分析

水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开发利用的现状和潜力直接影响到该地区农业生产的发展,因此必须对水资源进行平衡分析,分析灌溉用水量和实际可供水量,优化灌溉措施,保证实际灌溉用水量小于可供水量,为灌溉工程的顺利实施提供保证。

5、提出合理灌溉方式,进行灌区划分

根据规划种植业态,选择合适灌溉方式。根据现状项目区的主要道路、河道走向、地形限制、行政区划以及合理经济的灌区面积,对区域进行划分。灌区内,如首部为塘坝、水库等蓄水建筑物时,应满足水的自流和水量要求;如首部为提水泵站,则提水泵站宜建在灌区的中部,地势较高的位置,以减少泵站运行成本费用,输水干管(渠道)宜沿短而直,尽可能的减少水头损失,缩小管径,做到最优投资。输水支、毛管(渠道)宜结合地块的走向和耕作要求布置。

6、提出合理灌溉制度,分析工程规模以及投资等

灌溉制度的确定主要考虑地区降雨量、蒸发量、供水量、需水量等因素,分析制定灌区作物全生育期内的灌溉用水量、灌水时间、灌水次数,明确灌区灌水定额、灌溉定额等。确定了灌水定额后,为了运行管理方便、投资最小、提高设备利用率以及运行费用最低目的,往往需制定灌溉工作制度,通常采用轮灌制度,即将支管分成若干个分组,由干管轮流向各级支管输水,而支管则同时向毛管输水。灌溉制度制定后,由末级管道开始逐级计算管道(渠道)的过流量和管径(渠道尺寸)、灌区总流量,估算工程投资、工程运行费用,对工程建成后的增产、增收以及主要经济指标做出分析。

7、提出灌区日常管理维护制度

建是基础,管是关键,用是目的。在保证工程建设质量的前提下,只有管好、用好,才能充分发挥工程的作用,最大程度实现工程效益。灌区日常管理维护通常包括工程管理、用水管理、生产管理以及组织管理四个方面。工程管理主要包括首部的运行管理,输水系统运行管理以及田间用水设备运行管理等,具体而言包含首部建筑物的养护及观测、闸门及启闭机养护、泵站的运行维护、过滤器、施肥罐、阀门等配套设备的养护、渠道或管道养护、末端出水设施养护以及附属配套设施养护。用水管理主要是根据作物的需水量、灌区降水量以及来水情况,制定用、配水计划,并付诸于实际中。生产管理主要结合工程管理、用水管理开展的一系列综合利用、多种经营、水费征收等工作,是充分利用工程创收,促进工程管理和用水管理的必要环节。组织管理包含灌区管理队伍的建立健全,人员配套,管理制度制定,管护主体和责任人明确等内容。

五、保证规划顺利实施的措施

1、中央、地方财政的支持

农田水利建设项目大都属于低收益项目,仅靠个人或集体的力量建设,往往势单力薄,尤其是大、中型灌区的建设更是力不从心。建国以来,我国进行了一系列的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但限于生产力水平低,农田水利发展仍处于缓慢阶段,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十分重视水利工作,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将水利提升到关系经济安全、生态安全、国家安全的战略高度,特别提出从土地出让收益中提取10%来用于农田水利建设,农田水利发展迎来了重大历史机遇,全国掀起了农田水利建设热潮。由此可见,中央和地方政策及财力的支持对工程顺利实施至关重要。

2、技术保障、资源充足

技术是项目的灵魂。丰富的农田水利规划设计经验、成熟的施工技术、完善的工艺流程和技术资料、项目建设所需的设备、原材料等资源充足,这些都直接决定了项目的成败。

3、当地农民支持

农田水利建设终究是服务农民,再好的项目得不到农民的支持与认可也无法实施,农民的支持是项目是否能够顺利实施的关键。因此,农田水利规划设计必须从农民角度出发,切切实实做到服务于农民,才能够得到农民的支持和拥护。

4、项目建设管理

农田水利工程不复杂,但要保证工程质量也不是一件容易事情。因此,农田水利建设必须严格执行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标投标制、建设监理制、工程质量管理、安全生产管理、工程进度管理、开工和验收管理、水利建设市场监管,做到高标准设计,严要求施工,严把工程质量关,确保工程质量和进度。

5、建设资金管理

必须按照“专项管理、专款专用、单独建帐、单独核算”的原则,对工程投资计划下达、资金拨付、资金使用和帐务处理的全过程实行规范化管理,确保过程资金及时到位和安全、高效运行。资金的流动采用“先上后下”的方式,即先将各级政府补助资金和群众自筹款统一集中到专帐,然后按照项目实施情况按进度分期拨付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