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农业行业的发展十篇农业行业的发展十篇

农业行业的发展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1:14:24

农业行业的发展篇1

由于农机维修摊点点多面广战线长,给行政管理带来不便,加大了行政执法成本。县农机管理机构受编制控制和压缩开支的约束,大部分管理人员被调动,从事其它事务性工作,留守的人员由于人少事杂,没有精力深入基层开展工作,弱化了农机维修管理职能,直接造成管理人员的短缺。而管理缺位就造成了农机维修行业的自生自灭。

2农机维修行业发展对策

2.1合理布局强化管理。根据各地农机化发展状况,合理安排农机维修摊点布局。同时要加强农机维修行业的监督管理,从开业审批开始,按照法规程序,对日常管理要做到位,并开展及时的指导和服务,把农机维修行业引导到规范发展的轨道上来,坚决杜绝开办维修摊点一批了事、放任自流的现象。

2.2增加财政对农机维修管理经费的投入,要做到既有钱“养兵”又有力“打仗”,使行政管理落实到位。各级政府要牢固树立依法管理农机维修行业的意识,把农机维修行业当作保证农机安全生产,保护人民生命财产,促进农业现代化健康发展的大事来抓,不是可有可无,而是非抓不可,管理要到位,执法要及时,确保农机维修日常管理有足够的经费。

2.3在财政支农资金中列出对农机维修行业补贴的专项。近年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状大,我国的社会发展已进入工业反哺农业的新阶段。中央及各级地方财政对农业和农机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这些都对促进农业机械化和推动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但机具购置补贴只是解决了农民买得起农业机械的作用,要想使农业机械和农业装备用得好,真正发挥长效作用,还必须在农业机械的维修、农业机械专项技术的培训及社会化服务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否则农机购置补贴的作用将会被大打折扣,所以建议中央对农业机械维修行业的发展列出补贴专项。

农业行业的发展篇2

关键词:政策性业务;商业性信贷;新农村建设

abstract:expandingcommercialcreditbusinessisaneffectivewayforagriculturaldevelopmentbankstoachievesustainabledevelopmentandsupportruraleconomy.inviewofthis,agriculturaldevelopmentbanksarerequiredtoconductcommercialcreditbusinessinawell-orderedwayandlendsupporttonewcountrysideconstructionwhilepromotingpolicy-relatedbusiness.

keywords:policy-relatedbusiness;commercialcredit;newcountrysideconstruction

随着国家粮棉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深入,作为我国政策性银行的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的业务范围,也由单纯支持粮棉流通向生产和加工转化领域延伸,贷款对象由单纯的国有粮棉企业向各种所有制粮棉经营企业拓展。农发行要实现可持续发展,除做好政策性贷款业务外,还要做好商业性贷款业务。

一、目前农发行开办的主要商业性信贷业务品种

现阶段,我国农业发展银行开办商业性信贷业务主要是粮油业务和棉花业务两大类。一类是粮油类商业性贷款,主要包括:粮油流转贷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粮油加工企业和其他粮食企业贷款,粮食合同收购贷款,种用大豆贷款和粮食仓储设施贷款等。再就是棉花商业性贷款,主要包括:商品棉贷款、棉花良种贷款、棉花企业技术设备改造贷款及棉花产业化龙头企业贷款等四大类。

流转贷款的贷款对象是在农发行开户,自主从事粮食(含油脂)收购、调销、进口业务的各类粮食购销企业,包括: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改制后落实原有贷款债务、继续从事粮食经营的购销企业,以及依照国家有关规定取得粮食经营资格的各类所有制粮食购销企业。其具体用途分别是用于解决借款人直接从粮食市场收购粮食的合理资金需要;用于解决借款人从其他粮食经营企业购入粮食以及粮食副产品的合理资金需要。

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贷款的贷款对象是经地、市级以上(含)人民政府或政府有关部门认可,以粮、棉、油的生产、流通或加工、转化为主业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贷款用途分为收购贷款、调销贷款、其他流动资金贷款、基建技改贷款。收购贷款和调销贷款用于解决借款人直接收购或从粮、棉、油经营企业调入粮棉油商品的流动资金需要。其他流动资金贷款用于解决借款人与粮棉、油的生产、流通或加工、转化过程相关且必需的其他短期流动资金需要。基建技改贷款用于解决借款人从事粮、棉、油的生产、流通或加工、转化所需的固定资产投资性质的资金需要。

粮食加工企业贷款对象是以粮食为主要原材料的加工企业,包括粮食系统的加工企业和其他所有形式的用粮企业。具体用途分为:解决借款人直接收购粮食和从粮食经营企业购入粮食的流动资金需要;解决借款人与加工转化粮食相关的其他原材料、费用支出等所必需的其他流动资金需要等等。

二、对政策性业务和商业性业务并存市场定位问题的认识

首先,是农发行外部政策环境变化的需要。纵观农发行成立之后十年的具体工作实践,我们回过头对它的成长和发展进行重新认识,很容易得出这样的结论:农发行建行之初,外部政策环境固定,职责任务清晰,原有的职能定位和业务范围都是明确的。但随着1998年国家粮棉改革政策的出台及不断深化,其业务范围和阶段性职能不断作出应对式调整,原来的职能定位逐渐从模糊不清发展到现在的重新寻找,运行十年之后,好像又回到了原地,不得不对农发行的成长和发展再一次进行审视和探索。应当承认,随着国家农业产业政策的不断调整,粮棉改革市场化步伐的明显加快,农发行建行之初的基本职能和业务范围已经有

所改变,政策性业务的范围和比重越来越小,商业性业务的范围和比重不断扩大,外部政策环境的变化,已使农发行这一具有浓重中国特色的政策性银行,不得不面对政策性业务和商业性业务相对独立又相互兼容的境地,这是改革的必然。

其次,是农发行自身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国务院第57次常务会议明确指出:农发行要实行“三分、两减、一深化”,即把政策性业务和商业性业务进行分类管理、分账核算、分别经营,深化改革、精简机构、减少行政色彩。其主旨是要求农发行在两类业务并存的前提下按现代银行的要求加强内部管理,建立严格的内控机制,降低成本,提高效益。同时,国务院对农发行提出的目标任务已非常明确,只有正确面对农发行既存在政策性业务,又存在商业性业务这个客观现实,坚持农业政策性银行的办行方向,在发挥好农发行政策性业务这一社会功能的基础上,毫不含糊地追求商业性业务的自身效益最大化。在积极落实国家政策,支持“三农”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探索和实践在坚持政策性银行性质不变的前提下建机制,在发展商业性业务,释放现代银行经营管理功能的环境中立规矩,在完成好政策性业务和商业性业务和谐发展的统一中营造环境。因此,要确保农发行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去适应政策性业务和商业性业务共生共存的现状。反过来,两者只有共生共存才能为农发行可持续发展提供条件。农发行延伸信贷支持环节,将粮食收购、存储和加工各环节的资金流转全部置于农发行信贷监管范围内,提高收购资金封闭管理的成效,有利于农发行业务的可持续发展,增强对我国农业和农村的整体服务功能。

三、农发行开办商业性信贷业务的意义

在新的改革形式下,农发行在坚定不移地履行好政策性职能,办好政策性贷款业务的同时,适度、审慎地开展商业性信贷业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有利于国家粮棉宏观调控。农发行商业性贷款同政策性贷款一样,都是国家实施粮棉宏观调控的主要工具和手段,只不过二者作用的方式和机制有所不同。随着粮棉油市场的全面放开,粮棉油生产、流通和加工转化已逐步呈现出产业化、集团化经营的发展趋势,越来越多的粮棉油购销企业通过改革、改制和资产重组,从而实现一体化、产业化经营,有的粮、棉、油产业化龙头企业、粮食加工企业和其他粮食企业已经接受政府委托,承担起地方粮、棉、油储备和平衡市场供求的任务,成为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载体。

此间,随着改革的推进,国家调控粮棉油市场的载体,将在继续发挥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和现有棉花企业主渠道作用的同时,逐步扩展到粮、棉、油产业化龙头企业、大型粮食加工骨干企业和其他粮食营销等企业。农发行通过发放商业性贷款对这些企业及时提供金融服务,为粮、棉、油的生产、流通、加工转化、技术改造以及生产基地建设提供信贷支持,将在稳定粮、棉、油种植面积和产量,稳定粮、棉、油市场,确保国家粮、棉、油宏观调控政策的落实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有利于国家“三农”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政策的贯彻落实。商业性贷款支持的客户,除了依据市场状况自主经营粮棉的购销企业外,还包括粮、棉、油产业化龙头企业、大型加工企业和其他企业。这些企业的业务一头牵着粮、棉、油消费市场,一头连着粮、棉、油生产,可以根据粮、棉、油市场需求,引导粮、棉、油作物的种植以及企业的经营规模、经营内容等状况,直接关系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稳定。但由于这些企业的低效、弱质,决定了以利润为主要目标的商业银行不会大量进入,只能由农发行对其提供商业性贷款支持,支持企业延长产业链条和增加附加值,通过龙头企业的带动和示范作用,引导农民调整种植结构,分享生产和加工环节利润,进而提高农民收入,同时,无疑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了服务。

(三)有利于促进粮、棉、油等主要农产品市场的发育和完善。一是通过“扶优限劣”的信贷杠杆优化市场主体。成熟的市场是促进产业良性、健康、长效发展的前提条件,其中,市场主体是关键因素。在打破了对国有流通企业的垄断局面后,通过商业性贷款择优扶持,发挥对市场主体优胜劣汰的筛选作用,促使经营规模较大、竞争能力较强和具有发展潜力的市场主体能进一步发展壮大,对促进我国市场发育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农发行商业性贷款对各种所有制市场主体一视同仁的信贷支持,促进各种所有制成分企业平等享有市场资金配置,有利于粮棉市场主体所有制结构的改善和优化。

二是通过对贷款的风险控制,促进市场形成价格机制更好地发挥作用。农发行对商业性贷款实行以风险控

制为核心的信贷管理方式,尤其注重对市场价格风险的控制,使客户更加尊重与关注市场,注重对市场行情与走势的分析,逐步扭转原国有粮食购销企业不顾市场价格风险、盲目经营的状况,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市场形成价格的价格机制作用。

三是通过商业性的市场设施贷款支持,加快市场硬件建设,促进市场体系完善。

四是有利于促进粮、棉、油的产、购、销相互衔接。目前,越来越多的粮食购销企业与产业化龙头企业、大型加工企业和其他企业,通过兼并、重组,实行了收购、加工、销售一体化经营,其收购资金需求量大、季节性强,农发行给予必要的贷款支持,可及时解决企业购进粮食资金紧缺的问题,有助于粮食加工企业实现规模经营,有效促进产销区结合,减少流通费用,节约交易成本,增强其市场竞争力。

四、农发行开办商业性信贷业务存在和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从主观认识上来讲。农发行本身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金融主体,政策性银行只有承担政策性业务才是它的初衷和本来面目。现在既让它承担政策性业务,又让它承担商业性业务,势必会走向两种可能,要么变得似是而非,要么同化为商业银行。政策性业务追求的是社会效益,商业性业务追求的是银行自身效益,两者既矛盾又对立,很难达到和谐统一。正是因为主观认识上的左右摇摆,造成了具体工作实践的举步艰难。

(二)从基层行目前的具体工作实践看。以夏粮收购为例,中央和地方储备粮收购、由地方落实利费补贴和价差亏损的地方调控粮收购,贷款政策已非常明确,按计划供应,足额提供贷款;粮、棉、油产业化龙头企业的贷款支持方式,由于是重新拓展业务,贷款政策也比较明确,按风险管理的规定运作,但除此之外的中间一大块商品流转贷款,在实际操作中很难把握,说它是政策性,但基层行首先必须考虑市场价格因素带来的贷款风险,对企业也提出明确的防范风险条件,要求办理资金抵押、规定自有资金比例和风险保证金比例及信用等级程度等等,这些都应该是商业性业务的经营要求。说它是商业性业务,又没有完全按经营性贷款的要求来操作,在具体执行中却有许多政策性痕迹,农发行要防止出现空白点,要防止农民卖粮难,担心粮食企业收不上粮,政府有压力、有怨言,害怕农民因卖粮难告状,新闻媒体曝光,农发行既想争取自主发展的空间,又怕触及政策风险挨板子,处于两难境地。在粮棉市场已经全面放开的情况下,让农发行去承担非市场因素的政策意愿,显然对农发行有失公允。

(三)在处理商业性业务的实际操作方面,农发行与被支持对象在观念上产生错位,难以对接。经调查得知:由于多年来受粮食敞开收购,农发行及时足额提供贷款,即“收多少粮棉、贷多少款”的影响,长期以来给地方政府、粮食主管部门及购销企业产生一种错觉,农发行成了为粮棉企业无条件提供贷款的工具,以至于在粮棉市场、价格、收购全面放开的今天,个别地方政府的市场意识没有完全觉醒,对农民卖粮仍存有大包大揽思想,生怕粮农卖粮难,农民有意见。而对粮食购销企业,则长年处于国家粮食政策保护之中,缺乏自我完善能力及与个体粮食经营者的竞争能力,不能及时树立或难以树立起必要的市场风险意识,以至于农发行在对粮食企业进行商业性贷款支持时,提出的贷款条件和贷款方式,购销企业一时难以理解和接受,总认为贷款门槛抬得太高,再加上外部环境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变,农发行在支持收购时往往在不自觉中接受了被告的角色,成为“代人受过”的对象。

(四)受政策环境影响过大,在完成政策性业务与商业性业务的和谐发展中,没有自己驰骋的空间。从近十年的运行实践得出的感触是:农发行的成长和发展受外部政策环境影响之大,超出所有任何一个行业,既受“三农”政策大的影响,又受粮改政策的具体影响,还受国家和地方财政政策的牵制。商业银行可以依据《商业银行法》在营运中进行自我保护,农发行只能依据国家粮改文件和政府的意愿。从这一层面上讲,农发行的发展权没有完全掌握在自己手中。

五、相关建议

(一)进一步强化和完善信贷管理模式。逐步改变原来的政策性银行信贷管理的老模式,真正参与到企业改制及经营当中去,实行既严格、统一,又灵活、全面的信贷管理手段。进一步加强对信贷资金的风险防范预警,建立和完善全程参与、堵疏结合、标本兼治的信贷管理机制,将风险关口前移,并不断提高风险防范和调控能力。

(二)探索和建立以效益为导向的资金优化配置机制,充分发挥资金使

用效益。对商业性贷款业务,依据各基层行的经营管理、风险防范能力等择优配置,对不良贷款实现“双降”的给予资金倾斜。同时,强化信贷资金与信贷计划的衔接,适度加大资金调控力度,引导资金向高收益、低风险区域和优良信贷业务品种流动,达到降低资金成本、提高资金效益的目的。

(三)加强和完善信贷管理,努力防范新增贷款风险。对潜在风险较大的贷款客户,要果断制定和采取收贷退出措施,有效规避贷款风险。要建立贷后评价制度,定期对已发放的贷款进行检查评价,重点对商业性贷款开展贷后评价,及时发现和解决贷款调查、审查、审批各环节存在的问题。

(四)应明确农发行兼有政策性业务和商业性业务任务,并且两者独立存在。这样可以在坚持政策性银行属性不变的情况下,在有必要追求社会效益的基础上,毫无顾忌地追求自身效益的最大化。同时应当认识到政、商合一混业经营并不是混淆经营,不能把政策性业务按商业性贷款的运作模式来要求,更不能把商业性业务看成是政策性业务,追求政策保护,降低贷款管理标准和风险防范标准。

(五)既然国家粮、棉市场已全面放开,就应当尊重市场规律,让农民、粮棉购销企业、农发行及地方政府完全在市场的机制下来运作,不能人为去干预,更不能因农民不卖粮就发慌,国有粮食企业收不上粮就紧张。对于转轨过程出现的问题,相关部门应该从深层次分析原因,寻找答案。同时,农发行需要的是学会运用现代银行管理办法,去寻求支持购销企业的有效途径,发挥自主选择贷款对象的权力。

农业行业的发展篇3

关键词:农业银行;支农小额信贷;现状;对策

一、农业银行支农小额信贷现状研究

1农业银行近年来运行状况逐渐好转,有能力支持三农信贷业务。中国农业银行2011年年度报告显示,目前总资产已达116,775.77亿元,各项存款96,220.26亿元,各项贷款56,287.05亿元,资本充足率11.94%,不良贷款率1.55%,全年实现净利润1,219.56亿元。目前,农业银行已经步入了稳定快速的发展轨道,农业银行作为中国农村唯一的一个信息网络与经营网点齐全的国有商业银行,充分发挥着其在农村的积极作用。完善农业银行的服务三农功能和市场定位是农业银行义不容辞的义务与任务。

2农村金融市场对信贷的需求缺口加大,农业银行支农信贷力度不够。据有关专家预测,我国农业金融市场小额信贷的缺口大约在3万亿元左右。我国有9亿多农户,对于小额信贷的需求数量相当大,但目前相关金融机构对农村的支农的贷款额度却非常少,难以满足三农的快速发展需求。农业银行作为农村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随着市场和经营的变化,涉农贷款比重逐年呈降低趋势,目前农业银行的支农农业贷款占所有贷款的比重已降至10%左右。促成上述的原因是:因过去农业信贷存在的种种问题,农业银行经过商业化改革以后,基本都不发放贷款给农户,同时,面向农户吸收储蓄存款,使本来就缺少资金的农村雪上加霜,大量的资金游离在农户与农业之外,农民的资金最终不能服务于三农的生产与发展。

3农业银行因经营转型使信贷资金偏离农村。农业银行在服从市场规律运作的同时,以寻求经营安全性、经济效益性为目标作为发展方向,将经营重点转向经济发达地区、重点企业、重点产品优先的发展战略。一些地区的县市支行信贷管理权限也上交,各支行、营业网点的经营以负债、开展中间业务、清收不良资产贷款为主,对于一些信誉较好的法人客户的信贷投放,需要报上级银行审批后方可放贷,这样一来,使本应为三农服务的农业银行,将资金信贷业务逐渐投入大中型企业和金融资源丰富的城市和地区,导致支农信贷资金与业务总量上逐年呈弱化发展趋势。

4农户个人贷款与扶贫贷款门槛高,准入难。由于金融市场信贷风险较大,特别是面向农村的信贷开展,因影响因素更多,曾经使农业银行背上了很重的不良资产的包袱,使银行对三农的信贷业务的操作非常谨慎。因此,农行针对农户小额贷款项目,在贷款上采取了信贷金额、评级授信、立项、上级行审批准入等很多门槛限制,加大了农户信贷的难度。再者,农行贷款融资渠道较少,缺少诸如农信社小额信用农贷品种,目前农户个人贷款基本都是由农村信用社经营,农行现有的融资渠道不能满足农户的信贷需求。另外,在欠发达地区的农村,一些项目融资、科研贷款、订单贷款等,很多企业难以得到有效的信贷支持,农行对于农村的信息、技术、市场金融服务基本上是空白。由此可知,农行目前的运行机制与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形势很不适应。

5农户小额贷款风险较大,是促成银行不良资产的根源之一。随着农行投入农户小额贷款力度不断加大,相伴而生的贷款风险也随之增加,具体表现在:1)缺乏调查摸底,信息采集困难。随着支农服务的逐步扩大和贷款农户对小额信贷需求的不断增加,农行各网点对农户的摸底调查工作量很大,比如要对每一个小额信贷户逐一去调查、了解生产经营情况、确认放贷资格、后期要还贷催收工作等,并且由于农户分散、信息采集量大、人员力量不足等种种原因,以及贷后管理跟不上和信贷资料的不准确,给农户小额贷款留下极大的隐患。2)部分农户信用意识差,还贷观念不强。由于农户普遍受教育程度低,责任意识与信用意识较差,有时行为不计后果,往往是贷款时是积极主动,一旦生产经营出现问题,还贷时就不积极不主动。3)自然灾害与农副产品价格波动带来的风险。因农产品价格波动,或因自然灾害导致的的风险直接转化为贷款风险。农民贷款主要是用于种植、养殖业的投入,受自然条件和市场波动影响较大,风险把握难度大,加之农民自身抗御自然灾害能力差,一旦遇到自然灾害,农产品市场行情波动都会直接影响农民收入,影响农民按期还贷,因此也给银行造成贷款风险。

5农村金融市场发育尚不成熟,金融配套改革措施滞后。目前农村金融市场发育尚不成熟,因各地区经济发展的差异很大,信贷规模与市场发展的差距,国家很难出台适合不同地区的政策与法规,加上地方政府的政策干预较多,使农业银行的支农信贷业务受到冲击。使农业银行的支农信贷业务受到冲击。并且,一些地区依法借贷、依约还贷的意识有待于加强,需要更新观念和提高认识。还有的地区,借改制、破产甩包袱和放纵、包庇企业的欺诈行为,损害银行利益。再者,因金融配套措施滞后,目前政策性金融以对特定机构的特定业务进行直接补贴为主,对商业金融机构的担保、抵押、保险、减免税等措施缺乏,吸引金融资金及社会资金进入农业领域的机制没有建立起来,农业银行在金融生态环境不佳的状况下,支持小额信贷业务同样受到一定的影响。

二、农业银行支农小额贷款业务的发展对策

1农业银行要树立金融服务农村、市场定位农村的战略发展目标。中国是农业大国,农业人口众多,农业又是国民经济发展的保障与基础,随着市场经济进一步的发展,农村的小额贷款业务与扶贫贷款业务的需求会不断增加,同时农业银行的支农小额贷款业务也会进一步的增加。农业银行经过多年的发展已具一定的资金实力,开展农户小额信贷不会构成农业银行的资金压力,从整体运营来看,银行的流动资金还是很宽松的。中国农业银行下发了《关于进一步推进和深化小企业金融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要多措并举,强化以“三农”和县域小企业为主要客户群的小企业金融服务工作,必将对支持小额贷款业务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农行在通过财务重组、剥离不良贷款后,要充分运用好相应的注入资金,在缴足法定保证金、留足备用金后,加大贷款投放力度支持小额贷款的业务发展。

2农业银行要面向三农服务,开展多品种的小额贷款业务。农业银行发展的目标应立足于农村,围绕农村金融市场的需要,为支农提供所需要的金融品种服务。可根据农民小额贷款的需求特点,开发地上作物收获权、存栏牲畜抵押等贷款业务。对符合贷款条件的种植与养殖大户和个体经济户,可通过评定信誉等级、采取联保贷款等方式提供资金支持服务。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可以实行更多的融资方式,如票据贴现、项目融资、科研贷款、订单贷款等,实行资产、负债、中间业务一体化的管理模式。除流动资金贷款外,可运用应收账款融资、仓单质押贷款等满足客户差异化需求。

3强化服务功能,加强支农小额贷款的管理。农业银行要将支农服务作为发展的主要方向,

可结合地区差异分别授权管理,适当给予基层行一定的贷款审批权,完善支农信贷运作流程管理,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对支农小额贷款业务建立绿色通道,来适应支农贷款业务“小、频、急”特点的需要。再着,就是建立利率风险定价机制,根据支农贷款风险及所预期收益灵活的制定利率,实行差别利率政策,充分调动经营行发展支农业务的积极性。此外,要建立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制定农业客户贷款、存款、票据贴现、中间业务、等激励措施,充分调动职能人员积极性。对贷款已经形成不良的,也要综合各种因素加以分析,实事求是地落实相关责任,使基层行和信贷人员轻装上阵,增强信贷人员对支农贷款的责任。建立支农贷款风险管理机制。每半年组织一次对信贷客户进行评估和检查,排出退出客户清单,建立支农信贷客户诚信记录,强化贷款责任追究,有效防范经营带来的风险。

4建立支农小额贷款的信用担保制度。针对支农小额贷款的担保难的问题,农行应依据《中国农业银行信贷业务担保管理办法》的相关规定,并且经一级分行批准,还可采用多户联保等多种担保方式;采用信用担保机构保证担保方式的,经一级分行批准,仅为小企业信贷业务提供担保的担保机构实缴到位的资本金可适度调低到1000万元;采用抵押担保方式的,抵押物除《办法》明确列出可以抵押的财产外,还可扩展到大中型机具、农副产品(不易保管的除外)、以招标、拍卖、公开协商等方式取得的荒地、荒山、荒丘等承包经营权、林权和法律、行政法规未禁止抵押的其他财产抵押。

5引进支农小额贷款的风险管理机制,降低风险水平。建立农户的小额贷款的风险管理机制,针对可能发生的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等情况,进行对于风险的水平、风险程度的评估,提出完善银行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的意见。建立风险管理机构,完善内部控制度,建立风险风险管理工具,量化评估与分析报告等,要依法合规办农村金融,减少乃至杜绝不必要的行政干扰。要尽快开办“三农”商业保险,健全县域信用担保体系,并加强县域发展环境治理,优化县域信用环境,维护县域农行的合法权益,真正建立和谐、互信的银政、银企、银农关系。

6动员社会力量加强农户小额贷款的清收,借以规避银行贷款风险。1)委托村组干部清收。根据村组干部对清收工作支持力度、工作能力、责任心和农户中的信誉度,利用村组干部对辖内农户底子清、情况明的优势,对额小、面广的散户存量不良贷款,采取"发包"方式,与村干部签订委托清收协议,通过合理核定清收费用,按照现金到账金额进行结算并收回不良贷款数额。2)引入社会力量,实施招标清收。充分利用一些外部人员与贷(保)户之间的特殊利害关系(比如上下级关系、利益互惠关系、招投标关系等)进行清收,利用贷户害怕政治前途、经济利益受损、工程承包受阻等心理,积极争取其所在组织的支持,对贷(保)户进行施压,促其归还贷款本息。

7要建立支农小额贷款的数据库,完善客户信息管理。要高度重视客户经理、柜面人员的信息收集作用,多渠道搜集客户资料、客户消费偏好、经营特点及其历史交易记录,按照“以客户为中心”而不是“以产品为中心”的原则来整理、集成并有机整合客户信息资料,建立和完善以客户为核心的包括账户、交易情况和个人资信在内的完整信息库,并且形成完备的信息传递、沟通和共享制度。要在二级分行以上营销部门专门组织人员对客户信息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包括对客户需求信息的分类整理,对客户交易行为的分析、客户对银行综合贡献度的评价等,充分地了解客户、发现客户,从而为实施综合营销提供可靠的第一手资料。

参考文献:

[1]常红华《浅谈农业银行对农村小额信贷发展现状及政策建议》中国金融网2011年8月2日

作者个人资料

作者姓名:李民成

工作单位:无锡太湖学院

职务:学生

专业:工商管理

学历:本科

论文题目:《农业银行支农小额信贷业务的发展研究》

地址:江苏省无锡市钱荣路68号

邮政编码:214064

单位:无锡太湖学院经管系

农业行业的发展篇4

关键词:农村商业银行;战略;业务;贷款

中图分类号:F830.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3)11-0-01’

市场开放程度不断加大,使得我国金融市场的竞争形势日益激烈。在这样的情况下,农村商业银行已然无法继续采用原来的发展战略来应对这场激烈的市场较量。在经济体制改革所形成的全新竞争格局面前,农村商业银行需要主动进行发展战略的转型来谋求发展,为自己赢得先机以及竞争优势。

一、农村商业银行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

1.农村商业银行的商业本质与政策目标难以协调统一

农村商业银行是农村信用合作社改革之后的产物,因而在成立之初,农村商业银行便承担着大家对其支持“三农”的期待。改制之后成立的农村商业银行是以自身盈利作为最终经营目标的企业主体,但是地方政府为农村商业银行所制定的政策目标却是实现地方经济的增长与进步。由于农村商业银行的商业本质与其政策目标难以实现协调和统一,因而使得农村商业银行的发展受到限制。

2.农村商业银行的业务范围比较集中,因而经营风险较大

农村商业银行成立初期的业务范围局限在所在城市。在经济体制的变化下,这种经营模式逐渐暴露出不少弊端,并成为阻碍农村商业银行发展的主要障碍。第一,地域限制会增加银行的经营风险。一家银行只能将业务范围限制在同一个城市,那么银行势必只能在这个城市中寻找可开发的项目和产业,贷款目标因此也会相对集中,而这种行业与客户集中度过高的情况让农村商业银行面临着比较大的经营风险,一旦这个行业或是银行的主要贷款客户出现经济问题,银行势必会受到较大影响。

二、促进农村商业银行发展的战略

1.明确农村商业银行的市场定位

农村商业银行在发展过程中必须首先明确自己的市场定位,即:服务三农与中小企业。根据这一定位,农村商业银行就可以朝着社区型零售银行的目标逐步迈进,通过巩固农村金融市场以及中小型企业的融资市场来壮大自己。第一,农村商业银行可以对生态农业、“三高”农业以及旅游观光业进行重点支持,提高对农村重点企业的服务水平,并通过放宽贷款条件的方式支持新兴产业与外贸产业;第二,农村商业银行可以着力于扶持小型高科技企业、城市的绿化建设、小城镇的现代化建设,城镇居民可以从中获益的同时,农村商业银行也能更好地发展。

2.扩大业务范围

扩大业务范围是降低农村商业银行经营风险的有效措施,而对于任何一个企业来说,较低的经营风险都是其稳定发展的基础,所以要想让农村商业银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发展,就需要着力扩大业务范围。为此,农村商业银行可以因地制宜,制定合适的战略规划,通过业务的创新来扩大业务经营范围。比如,农村商业银行可以扩大质押、抵押范围,并开发农民出国务工贷款、生态农业贷款、农民创业贷款等新的贷款类别,巩固农村商业银行在中小型企业中的信用贷款地位。此外,还可以为小型企业以及农户提供金融、经济信息以及经济政策的咨询服务,让他们更加了解国家的经济发展状况,进而促进小额贷款交易。

3.对产权制度进行改革

(1)提高控股人的持股比例

股权的过于分散很容易导致企业管理层意见的分歧,基于这一点,农村商业银行可以采取奖励措施来鼓励小额股权人将银行的股权转让出去,从而提高控股人的持股比例,当持股人成为控股股东以后相应的就会提高对农村商业银行经营与管理的关注,促进农村商业银行的发展。

(2)吸引实力雄厚的投资者

农村商业银行可以引进一些实力雄厚、潜力大的国内外战略投资者入股,这样做不仅可以让农村商业银行的资本结构得到改善,同时还可以通过投入资金规模给企业带来的影响力来优化公司决策。此外,战略投资者的加入还可以弱化内部专制现象,让各位受益者之间相互制衡,而他们所引入的先进经营理念也有助于农村商业银行进行产权制度的改革。

(3)加快农村商业银行的上市进度

实现农村商业银行的上市有助于其充实运营资金,并推进其股权与资产结构的改善,让农村商业银行的决策层有更多的制约力量。所以在当前的形势下,农村商业银行需要大力进行股份制改造工作,加快农村商业银行的上市进度,让其成为现代化金融行业的标志性企业。

结束语

由农村合作信用社经过改制所形成并发展的农村商业银行在制度与资本结构上存在一些问题是难免的,但是只要可以找出所存在的问题,并采取一定的措施来改进,就一定可以解决这些问题。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下,农村商业银行需要制定合适的发展战略来逐步实现自己的经营目标。首先明确自己的市场定位,然后通过业务的创新不断扩大业务范围,此外,对产权制度进行改革也是必不可少的步骤。这一点我们可以通过提高控股人持股比例、吸引实力雄厚的投资者、加快农村商业银行的上市进度等方式来实现。只有找到正确的发展方向,农村商业银行才能在当前的激烈市场竞争下生存并发展。

参考文献:

[1]麦瑞勇.农村商业银行向现代商业银行转型的战略选择——基于对端州农村商业银行的Swot分析[J].南方金融,20119(8).

[2]汪敏.农村商业银行财务管理的主要问题与对策[J].中国商贸,2013(19).

农业行业的发展篇5

关键词:农村商业银行 需求追随 发展

根据国务院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的有关精神,江苏省赣榆县农村信用合作社在政府、银行监管部门、行业管理部门等的支持、监督和管理下,在保持县级机构独立法人地位的同时,实行了股份制改革,改制为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于2009年12月28日正式挂牌开业。这次的改革是在中央提出大力发展农村金融体系的大背景下进行的,初步解决了所有者缺位、产权不清晰的问题,为其健康稳定发展打下制度性基础。同时顺应城区内农村信用社机构服务对象城市化的实际,把农村信用社合并重组为商业银行,既可以解决产权制度问题,又可以增强市场竞争能力,还可以改善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可以说是一项颇具意义的改革。

改制后的赣榆农村商业银行下设44个营业网点,其中营业部1个,支行30个,分理处13个。为广大城乡客户、企事业单位提供存贷款、结算、汇兑、、银行卡和保管箱等全方位、综合性的金融服务。改制后,截止2010年末,各项存款余额50.8亿元,较改制前增加了18.15亿元;各项贷款余额42.91亿元,较改制前增加了19.8亿元。赣榆农村商业银行以更快捷的汇兑业务、更丰富的贷款品种、良好的银行信誉和高效的银行服务赢得了各级领导与社会各界的称赞与信赖。

一、农村商业银行成长的理论基础

关于发展中国家农村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美国耶鲁大学经济学家休.t.帕特里克(Hugh.t.patrick,1966)提出两种模式:一是“需求追随”(demand-following)模式,该模式强调的是农村经济主体对金融服务的需求对农村金融发展的促进作用。他认为,随着经济总量的增长及发展方式的变化,市场主体会逐渐产生对金融服务的需求而且随之不断变化。为了满足这种需求,农村金融体系必须进行相应的发展与变革。也就是说,需求是农村金融机构产生、发展及其相关服务不断完善的动力。二是“供给优先”(supply-leading)模式,该模式强调的是金融服务的供给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他认为,供给先于需求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充分的条件,而经济发展后反过来又促进了金融体系的不断完善,形成良性循环。帕特里克同时指出,两种模式特点不同,适应的经济发展阶段也不同,因此不同地区模式的选择也存在一个最优顺序问题。在经济尚不发达的阶段,“供给优先”型模式居于主导地位,而当经济发展到较高阶段后,“需求追随”型模式替代“供给优先”型发挥主导作用。

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是不争的事实,因此休.t.帕特里克的理论对我国农村信用社改革模式的选择提出了基本的要求,即应该根据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对当地的农村信用社产权选取不同的模式进行改革,不能在全国范围内搞“一刀切”。

以赣榆县为例的东部地区的农村由于商品经济比较发达,现代化程度比较高,因此能够达到商业化金融运行的基础,如较高的市场化程度、信息共享等。此时,农村经济也对金融服务提出了相对较高的要求。根据休.t.帕特里克的“需求追随”理论,农村金融应该针对农业、农民对金融的需求来提供商业化的金融服务。因此,以赣榆县为例的东部地区农村信用社的改革目标应该是农村商业银行。

二、农村商业银行成长的现实基础

(一)农村经济发展的现代化趋势使得组建农村商业银行具有必要性

以赣榆县为例的东部地区的农业已经率先实现了农业的产业化生产与经营,产业化过程中的农业企业对资金的需求更大,储存原材料、抵抗自然风险、建设完善的外部环境,都需要农村金融机构的大力支持。而且,发达国家农村经济、金融发展的实践也证明,产业化越是发达的地区对商业金融的需求越强烈。此外,东部地区在农业已经基本现代化的同时,非农产业迅速发展,二、三产业所创造的增加值及从业人数持续上升,私营经济逐渐成为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农村金融需求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在改革开放后发展起来的实力雄厚的私营企业、公司,与城镇中的商业企业没有任何区别,对商业化的现代金融有着天然的需求。因此,东部经济发达的农村地区有着商业银行存在的天然土壤。

农业行业的发展篇6

2008年,怀化市银行业非利息收入17988万元,占整个净收益的41%,其中工、农、建、中的中间业务收入分别为6012万元、5126万元、6722万元、2750万元,分别占营业总收入的38.8%、72.2%、33.4%、33.94%,而农发行中间业务收入仅200万元,占比仅1.04%,市场份额小,发展差距大。

1、中间业务收入总量较小,贡献率低。农发行中间业务起步很晚。2004年7月国务院第57次常务会议以后,经银监部门批准,我行开办保险业务,农发行才正式介入中间业务市场。经过几年努力,初步形成了中间业务发展的良好势头,建立了自上而下的业务经营考核体系和管理制度,业务范围不断扩大,从单一的保险发展到支付结算、业务、委托业务、评估资信、国内保函、国际业务等品种,业务收入稳步增长。以怀化市分行为例,中间业务收入由2005年的11万元发展到2008年的200万元,4年增长了18倍,在业务总收入中的比重由0.16%上升到1.04%,贡献率仍然偏低。

2、中间业务范围狭窄,服务功能单调。目前,商业银行中间业务范围比较宽泛,服务功能比较完备,业务种类比较齐全,主要有本外币结算、银行卡、国际业务、业务、投资理财、担保业务、电子银行、委托业务、评估咨询等。

3、科技应用程度低,金融服务手段落后。现代科技日新月异,金融创新与日俱增,服务品种包罗万象,以网络科技支撑的银行卡和网银平台不断升级,而农发行目前还是在电子转帐、汇兑、清算等业务功能上奋力追赶。

4、缺乏特色品牌支撑,发展后劲不足。怀化市各家商业银行依托自身实力和市场定位,都有自己的中间业务主打产品。如工行2008年实现财务顾问业务收入1950万元,占中间业务收入的32.4%。

二、农发行中间业务发展缓慢原因分析

1、思想认识模糊。一是理论上的认识误区。认为农发行的发展定位是“建设新农村的银行”,主要是做好资金扶持文章,中间业务只是完善服务功能的手段,是附属产品;二是对服务领域和服务对象客观需求的认识误区。认为农发行受农村经济水平低的客观条件的限制,中间业务市场不大;三是业务发展思路上的认识误区。受长期以来的封闭管理观念影响及对政策性银行的认识误区,基层行存在重资产负债业务,轻中间业务现象。

2、对农发行网点建设和中间业务技术研发缺乏力度。目前,农发行网点布局和人力资源的配置还是2000年“三定”方案,网点按照省、市(地)、县行政区域设置(还有相当地区没有设),没有按照经济区域布局,发展不平衡。基层网点建设也与中间业务发展要求不相适应,如许多网点还没有像样的办公场所和设施,给网络铺点带来了困难。我行会计综合业务系统还没有开发中间业务相应业务处理系统,如收费系统,制约了当前中间业务的全面开办。因此,当务之急是要加快投资和技术研发进度。

3、受政策和农发行业务范围限制,发展中间业务左顾右盼。农发行作为农业政策性银行,主要业务范围是由国家圈定的,受政策的制约。首先是客户对象受限制,目前客户主要是符合政策的圈内法人客户,还不能开办个人业务,因而,在中间业务发展层面上受到限制;其次是主体业务范围受到限制,如在信贷金融服务上,目前仍然局限于涉及“三农”相关的领域,不像商业银行,业务完全走向市场。可以说,农发行由于资产负债业务的政策限制,自然也制约了随之衍生出的中间业务发展。

4、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僵化,激励措施没有动力。一是管理体制不科学。没有独立的条线管理部门,不像商业银行有专门的中间业务部门实行自上而下的专业化管理,而是挂靠在资金计部门,不能发挥牵头、推动、服务、综合等作用,业务管理条快分割,形不成整体合力;二是指标考核不科学,激励机制不强。三是中间业务门槛和审批环节与实际脱节。如总行对票据承兑贴现、保函业务等在操作层面比商业银行门槛高、程序复杂,效率低,本来可以依托贷款衍生出的中间业务,开展起来也十分困难。

5、中间业务队伍建设缺位,业务素质跟不上发展需要。中间业务涉及领域广,知识面宽,对从业人员的素质要求很高,既要懂得国内银行业务,又要掌握保险、证券、房地产、国际金融等行业知识;既要掌握传统的信贷、财务知识,更要具备计算机、法律、评估、分析等专业技能,而农发行特别是基层行人员年龄、知识结构老化的问题比较严重,有的行甚至连应付现有的资产负债业务都尚感吃力,更何况是技术性要求更高的中间业务了。

三、加快发展中间业务的建议

1、树立正确的业绩观,提高对发展中间业务的思想认识。一是发展中间业务是把农发行办成建设新农村银行的客观要求。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农村金融多功能服务已成为客观需要。如农产品收购非现金结算、农民工资金汇兑等。需知,农村金融中间业务的发展也是支持“三农”的重要途径;二是发展中间业务是打造现代农业政策性银行的内涵要求。2004年国务院第57次常务会议明确要求,农发行要按照现代银行的要求,打造一个新型的农业政策性银行。现代化银行必须是组织机构健全、服务功能完善,面向市场,能够满足不同客户需求的服务型银行。发展中间业务有助于转变效益增长方式,实现业务收入多样化、多元化,真正形成资产、负债、中间业务优势互补,长足发展的格局。

2、适应业务发展要求,改革完善中间业务管理体制和制度。一是建立发展中间业务的组织机构,形成自上而下的经营管理体系。由专业部门负责全行中间业务品种的研究、开发、设计和推广,负责政策、制度和操作办法的制定,负责对中间业务工作的管理与考核,确保全行中间业务稳步推进;二是确定战略定位和发展思路。根据农业政策性银行的经营特点、现状和发展要求,中间业务的定位应该是完善服务功能,增强创收能力。发展思路应该是围绕服务“三农”的主题,发挥政策性银行优势,精简高效,实施多品种、多领域服务,创立农发行品牌,推动农发行中间业务又好又快发展。抓紧制订农发行中间业务发展的中长期发展规划和远景目标;三是建立和完善既方便快捷,精简高效,又风险可控的操作流程,减少审批环节和适度降低准入门槛,如保函业务、票据贴现业务、金融租赁等。

3、建立权、责、利对等的考核和激励机制。一是落实岗位责任制。明确管理部门和操作部门的分工合作的岗位责任,加大考核力度。针对中间业务的特点,根据地域状况,设定不同项目的考核指标,对各个部门都加以考核,把中间业务与员工的收入相挂钩,实现权责利对等管理模式;二是采取政策鼓励,业绩奖励措施。引进商业银行的激励机制,设立专项奖励资金,对业绩好的部门和员工实行业绩奖励;三是提高中间业务在七项经营绩效目标考核中的权重,由现在的5%提高到10%的分值;四是建立部门约束和监督机制。

4、加强科技投入,夯实中间业务技术支撑的基础平台。一是抓紧制定技术发展规划和投资计划。技术投资要高起点,品种研发要宽领域;二是加快推进信息化和电算化进程,自主开发网络系统,提升网络运行质量和效率。将中间业务产品设计、科技研发与业务操作有机结合起来,逐步建立与中间业务发展重点相配套的科技平台,提升中间业务的竞争实力。

5、加快服务项目的产品研发和品牌创建,提高产品市场的核心竞争能力。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的产品开发战略,坚持走“引进、改造、研发”相结合的道路,完善服务功能。当前,根据农发行业务特点和速度,着重从以下方面研发和完善:一是资金结算类,重点对转帐、支付、清算等会计综合系统提质,提高汇兑、结算等的服务效率;二是大力推广银行卡和网银等电子支付工具。发行非居民储蓄性信用卡,提供24小时服务,所有转帐业务能实现与各商业银行一网通;三是业务类。尽快开发与财政、收费部门结算联网的会计综合系统;四是开发资信担保类。如工程保函、金融租赁、业务、银行承兑汇票、信用证、国内保函、贸易融资、金融租赁等业务,特别是保函业务开办要加大力度。充分利用农发行中长期贷款优势,积极开办由此衍生的工程投标、承包、维修、质量保证、履约保证等业务,简化业务流程,降低门槛,把保函业务做成农发行的精品业务,使之成为拓展中间业务的突破口,并打造中间业务品牌;五是理财业务类。满足农村客户需求,面向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业服务组织、农业小企业以及农户、农民工理财等;六是咨询服务类。如资产评估、可行性研究、财务审计、信息资讯、信用咨询等中介服务。

6、加强宣传,改进营销和竞争手段。一是加强业务宣传,使客户全面了解农发行中间业务品种和服务项目,消除公众和客户误解,增强社会影响力;二是树立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为客户提供方便快捷的金融服务品种;三是营销技巧上,推行“一揽子”营销模式,做到市场营销与柜台营销、业务营销与形象营销、专项营销与全面营销相结合,改善当前中间业务收入结构不合理,完全依托信贷杠杆来推动的尴尬局面;四是抓紧出台“中间业务操作指南”,包括政策、收费、技术等,方便工作开展。

农业行业的发展篇7

一、县域农行发展个人理财业务的现状分析

县域农行是农行发展相对基础的地带,专业理财业务的发展潜力很大,因此县域农行发展个人理财业务既有优势也存在着困难。

(一)县域农行发展个人理财业务的优势

1、客户群体庞大。据有关数据显示,我国广大的农村的居民储蓄存款高达22000亿元,这个数字背后蕴藏着一个巨大的市场。传统的储蓄模式是很难经受起通货膨胀的影响,而经济发展必然会带来一定的通货膨胀率,县域很多居民目前大都沿用传统的储蓄保值增值方式,他们的财富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的缩减,如何寻找更为合理的保值增值方式可见是人心所向,而这一群体的客户恰恰是未来县域农行开辟个人理财业务蓝海市场的基础。

2、竞争相对缓和。县域地区的个人理财业务竞争比较大中城市来讲相对缓和。同时县域金融机构尽管较多,但广大居民还是比较认可国有商业银行,为此县域农行可以凭藉其网点、网络、产品和服务优势加强市场营销,抢占业务制高点。另外,近几年县域农行均加快了转型升级步伐,同业竞争的比较优势已初见雏形。

(二)县域农行发展个人理财业务的难点

1、金融经营现状制约。目前金融业仍采取分业经营模式,个人理财业务很难利用保险和证券来实现财富增值,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县域农行为客户进行更有效的财富增值服务。

2、产品设计和管理机制不健全。目前农行推出的理财产品虽然名目众多,但与其他银行大同小异,实质性内容较少,产品整体技术含量较低。而且县域农行只承担营销产品、咨询及建议角色,对一些因设计不到位或适用性不强的理财产品没有话语权和机动权,因此这在相当程度上制约了个人理财业务的更好更快发展。

3、专业人员知识缺乏。个人理财业务是一项政策性强、涉及面广、服务要求高的综合性业务,要求理财师们全面了解理财产品的各项功能,熟练掌握证券、银行、保险、法律、税收、财务等方面的知识,并且还要具备丰富实践操作经验和良好的交际及组织协调能力。但目前县域农行的理财从业人员大都是从柜员、客户经理转换而来的,理论功底和实践经验均不到位,对所从事业务的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了解不透,对所推介的产品特性把握不准。虽然近年来各县域农行加强了金融理财师的专项培训,也培养了相当数量的aFp和CFp理财师,但由于缺少实践的磨炼和提升,与业务发展的实际需要差距较大。

4、风险揭示和客户评估不够。由于鉴于考核压力或业务素养因素,有的县域农行对所推销的理财产品风险揭示不足,过分强调预期收益率,追求销售业绩。有的县域农行在为客户提供理财服务时没有针对客户心理需求、投资目的、财务状况以及风险认知及承受能力进行综合、科学的评估,导致客户购买了不适合的理财产品,造成不应有的损失。

5、科技支撑和综合性后台支持不够。目前有相当的县域农行技术服务手段落后,通迅网络、计算机应用软件配套能力差,科技化程度低,宣传营销往往以宣传图表、资料、计算器等简单工具为主,缺少专门为客户设计的电脑软件,以及提供必要的查询和市场资讯服务,更谈不上为客户做理财分析、调查、量身定做理财目标和计划等。同时个人理财业务涵盖资产、负债和中间业务,分别由多个职能部门扎口管理,没有形成有效的资源整合和统筹管理。

二、县域农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对策

当前银行个人理财业务还处于新兴阶段,庞大并持续增长的个人金融资产为县域农行发展个人理财业务提供了充分的物质基础,市场前景十分广阔。

(一)强化战略观念,创造双向价值

“以市场为主导、以客户为中心”是县域农行经营管理工作的根本方向。要重视和加强客户利益和银行效益的良性互动,以推动银行与客户双赢、多赢。

1、要强化“客户价值观”。要关注客户需求,围绕客户的需求和利益调动所有资源向客户提供全方位、个性化的产品与服务,要把“客户价值观”深深植入企业文化之中,植入战略实施之中,使之成为产品创新、组织构造、流程改造、机制创新等各方面经营改良的理念基础。

2、要建立科学合理的拓展战略。要在对自身资源优势和市场客户需求进行全面分析后,形成明确的市场定位、系统的战略管理观念和分层实施策略;要识别并区分客户价值,在此基础上实施客户分层和差异化服务策略。要通过明确的客户观念和明晰的市场定位,从根本上把握个人理财业务的整体拓展。要以“客户价值”为维度,科学区分和研究高、中、大众客户的现有价值、潜在价值和生命周期价值,努力营造良好的营销和服务环境。

(二)创新组织构架,改造流程控制

要按照“以客户为中心”的原则,梳理和完善前中后台职能,形成统一、高效、安全、灵活的市场营销前台,产品服务,风险控制与技术支持后台。要在流程环节中建立风险点监测和重要环节控制,全过程控制风险。要通过组织构架和流程的改造,实现个人理财业务集约化经营管理。

(三)创新产品营销体系和服务文化

1、要加强产品创新。要高度重视通过不断开发新的产品为客户提供更优质的服务。县域农行虽然不能直接开发新的重点产品、特色产品和核心产品,但能针对不同的目标客户群进行产品的组合包装、二次开发,并通过加强上下沟通、协作,改进产品的功能与特性、简化产品的流程与手续,针对特定的大客户或重点客户群开发全新的理财产品。

2、要提高服务品质。要以创造顾客满意、赢得顾客忠诚、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为目标,加速形成共同的服务价值认知和行为规范为内容的文化,树立“服务就是职责、服务就是形象、服务就是效益、服务就是生命线,服务就是生产力”的服务观,全面实施差别化营销服务管理机制。在具体服务过程中,既要兼顾农行利益,又要照顾到客户的利益,无论是自身的产品,还是基金公司、保险公司的产品,都要让客户了解产品的操作性、风险度,切忌强拉硬派。在具体操作进程中,要及时有效地披露相关信息,避免因过份渲染预期收益而忽略风险提示,并要加强对客户的财务状况、风险偏好、损失承受能力以及投资预期等进行审慎的识别与评估,通过必要的分层,辅助客户选择与其风险收益特性相匹配的理财产品。

3、要建立理财服务终身制。个人理财是利用客户的各项财务资源、帮助实现其人生目标的过程。县域农行应当着眼于长期制定理财服务终身制,对凡是接受过本行服务的客户实行“盯住制”,无论这些客户是否仍继续购买或接受本行的服务,客户经理都应当继续跟踪和了解客户的各种情况,及时提供各种经济、金融信息,使其感受到本行对其予以的关注与重视,从而激发其忠诚感,最终驻留或返回本行。

(四)建立高质量的理财队伍

1、要贯彻“以人为本”。充分利用近几年县域农行新进行大学生人员增多的有利时机,激励青年员工加强专业学习,提升综合素质,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鼓励他们积极参加社会性的aFp或CFp考试,为建立一支专业理财队伍打下基础。

2、强化理财知识培训。通过专业理财知识培训,提升一线人员的理财知识水平和服务技能水平,适应和全方位地满足客户多样化理财需求。

3、建立长效理财知识学习制度。理财业务涉及到众多的金融产品及保险、证券等专业知识和相关政策、法令、法规,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会有所变化,因此县域农行必须坚持与时俱进,及时为各类客户提供科学有效的信息资源,帮助客户财富得到有效增值。

4、健全人才培养制度。将拓展员工拓展个人理财业务与其职业生涯发展规划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客户经理、星级柜员、大堂经理等相关职务聘任管理制度的不断完善,鼓励员工岗位成才,为其脱颖而出提供通道,对业务素质高、理财营销意识强、服务优、形象好的员工评为“产品精英”,通过提升薪酬、提供培训和升职机会来实现自我价值。

(五)进一步发挥现有理财服务架构的职能作用

县域农行目前尽管已普遍在支行建立了“理财中心”,各下辖营业网点也都相应建立了“Vip理财室”和“低柜理财业务服务区”,但其职能作用的发挥还有待进一步发挥。支行“理财中心”要进一步加大对所辖大客户的营销公关和拓展维护工作,无论在设备、硬件以及人员配置上均要达到专业化水准,这是县域农行打造服务品牌、确立同业竞争优势的关键点;各基层营业网点的“Vip理财室”要充分利用转型升级成果,根据网点所在区域客户的不同特点,有针对性制定客户准入条件,选配所在单位知识、技能比较全面的员工落实各项理财服务,有条件的营业网点还可选配专业人员担当此任。对面广量大的“低柜理财服务”,各营业网点要加大对营业大厅客户的识别、挖掘、营销和维护工作,增强大堂经理、大堂副理、柜员和保安等岗位间联动配合和整合营销。同时还要整合多方资源,与服务领域各个行业的企业建立战略合作联盟,形成为客户提供包括休闲健身、商务旅行、生活家居、汽车、证券等各方面的理财延伸服务平台,全方位打造一个品牌互动、业务联动、客户互荐、资源共享、服务增值的综合性平台,尽快从现有以销售理财产品为主的业务模式向全方位财富管理服务模式转型,确立中高端客户在客户群体中的核心地位,实现个人金融业务的战略转型,切实将高端客户集中纳入理财中心专业化客户关系管理中来,提高个人客户的负债、资产额和中间业务收益。

(六)要建立科学有效的激励机制

农业行业的发展篇8

关键词:中间业务农村商业银行Swot分析

一、农村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的现状分析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和说明

按照《农村商业银行管理暂行规定》中的相关条款,农村商业银行是一种股份制的地方性金融机构,它的股东一般包括农民、农村工商户和企业法人等等。农村商业银行自创立以来,凭借灵活的机制和高效的决策,对促进经济的发展、支持新农村建设和地方中小企业的发展壮大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中间业务的定义有多种,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笔者采用中国人民银行对中间业务的定义,其表述为:中间业务是指,形成银行非利息收入,但是不构成商业银行表内资产和负债的业务。中间业务可以划分为传统中间业务和新兴中间业务,传统中间业务主要包括结算、租赁、信用卡和等业务,新兴中间业务主要包括贸易融通、信用担保和金融衍生工具交易等业务。传统中间业务和新兴中间业务的最大区别在于:在传统中间业务中,银行仅扮演中介的角色,而在新兴中间业务,却会增加银行的风险。

(二)中间业务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我国农村商业银行在中间业务方面,有了长足的发展,1978年以前只有结算1类,具体品种不到10个,目前品种已经达到260多个,如网上银行、电话银行等。中间业务的各个类型,包括:银行卡类、结算类、类、信息咨询及评估类等,都有一定程度的发展。其中,银行卡类中间业务的发展成果最为显著,具体表现在居民持卡量、持卡交易和结算量呈现出逐年攀升的趋势。此外,类的中间业务的产品种类已经比较丰富,其主要的产品类型主要是公共事业收费。

尽管其发展的比较迅速,但是目前农村商业银行的大部分中间业务仍然集中在政策性银行业务和国债发行等方面。农村商业银行在开展中间业务方面还存在着不少问题,笔者认为目前其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如下5点。第一,业务量小。目前,在西方金融市场比较发达的国家,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在银行的总收入中占有较大的比重(一般占总收入的50%),

而国内的农村商业银行一般占不到1%。第二,中间业务结构不合理,据银监会2002年的统计数据,支付结算、和银行卡业务,总计金额占目前国内商业银行总量的98.8%。此外,这类业务的利润很低,这进一步加剧了其结构的缺陷。第三,客户结构不够合理,对客户资源的管理工作不到位。我国农村商业银行的客户主要是农民和乡镇中小企业,这类客户一般缺乏足够的抵押担保和信用担保,并且和银行维持持续合作的能力较差。此外,农村商业银行在客户管理上,属于坐等客户上门的类型,缺乏开发市场的主动性。第四,中间业务产品的种类还比较少,同质性产品、低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产品多,差别化产品少。第五,服务收费不合理,主要表现在收费标准混乱,且存在着恶性竞争。

二、农村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的Swot分析

(一)优势

农村商业银行开展中间业务的优势主要有3点。第一,其中间业务的效率较一般的商业银行较高,这是因为农村商业银行进行管理决策的层次较少,因而相应地,对市场的反应也快,而一般大型的商业银行则存在着分支机构较多,信息传递环节较多的问题。第二,中间业务产品的设计有很多现成的经验。从国外商业银行开展中间业务的历史来看,其发展的历史较长,产品种类丰富;从国内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的情况来看,其历史一般也比农村商业银行要早。因此,其他商业银行的成功经验可以为农村商业银行提供借鉴。第三,在开发农村市场方面有自身独特的优势。农村商业银行前身是农村信用社,农村商业银行可以利用和农民以及中小企业的良好业务联系的优势,开设一些适合农业、农村、农民和中小企业的特殊业务,填补其他大型商业银行的市场空白。

(二)劣势

农村商业银行在开展中间业务方面还存在很大的不足之处,具体主要表现在以下8点。第一,农村商业银行对开展中间业务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目前,从国内银行业的整体情况来看,其主要的盈利来源依然主要是依赖利差收入,这项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为63%,对于农村商业银行来说,这一比例更高,部分农村商业银行仅仅将中间业务作为对传统业务的一种补充和推动。第二,缺乏系统的管理。大多数农村商业银行都是分割式的管理模式,没有专门的部门来对中间业务进行协调、管理,也没有专业的中间业务人员来开展相应的业务。第三,风险识别和控制能力不足。农村商业银行开展中间业务的时间较短,存在着盲目照搬一些产品和操作人员缺乏专业培训的风险。第四,市场份额小,例如,2007年,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和中国交通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占国内市场的比例为91%,相比之下,农村商业银行的市场份额就微不足道了。第五,尚未建成全国范围内的结算网络体系。农村商业银行存在着设备和软件更新较慢的问题,其通存通兑业务也仅仅局限于部分地区。第六,产品品种较少。农村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由于开展的时间还比较短,经验比较缺乏,相关专业人员缺乏,产品的品种数量不足,这也是制约农村商业银行拓展中间业务的一个重要方面。第七,缺乏中间业务的专业人才。目前农村商业银行的员工专业能力不足的现象比较突出,而中间业务则需要具备经济、金融和计算机等领域知识的综合型人才。第八,宣传营销手段缺乏。目前农村商业银行对客户关系重视不足,还存在宣传形式单一、宣传内容晦涩和销售渠道狭窄的问题。

(三)机会

农村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存在的机会主要有以下3点。第一,依托原有业务拓展中间业务,比如中小型企业、个体工商户的信贷市场,农村商业银行可以借此营销信用卡,poS机,个人理财业务等产品。第二,在原来的基础上,开发新客户。农村商业银行由于业务的特殊性,和很多农民以及中小型的乡镇企业存在着密切的业务联系,农村商业银行可以在此基础上对客户进行分类管理和开发,并积极争取的新的客户群。第三,政策支持。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农民和农村是政府开展扶持工作的重点,而农村商业银行在解决农村资金需求方面发挥着较大的作用,其可通过政府的政策扶持,紧结合“三农”的主题,设计并推出相关的中间业务产品。

(四)威胁

农村商业银行面临的威胁因素主要有3点。第一,竞争对手较多。目前,国内开展中间业务的商业银行有很多,特别是大型国有控股凭借其开展中间业务相对比较成熟的经验优势和强大的网点优势,占据着国内中间业务市场的大部分市场份额,再加上其他类型的商业银行的有力竞争,进一步压缩了农村商业银行的生存空间。第二,新竞争者的加入。目前,随着国内金融市场的逐步开放,外资银行陆续进驻,各股份制商业银行也不断建立新的分支机构。特别是,外资银行在开展中间业务方面有着成熟的经验,这种情况更加大了农村商业银行的压力。第三,金融服务的需求的变化。目前,客户更加注重资产的保值增值,对投资理财产品有很大的需求,但是农村商业银行在开展金融衍生品业务的能力还很薄弱。

三、加快中间业务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依据上文Swot分析的结果,笔者认为,农村商业银行加快发展中间业务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农村商业银行应该首先进行准确的市场定位。其具体内容包括:差异化的市场战略和实行市场化经营。农村商业银行如果在中间业务方面,和强大的国有商业银行进行正面较量,很难从其手中争取到市场份额,因此,农村商业银行有必要实行差异化的市场战略。在具体的操作层面上,农村商业银行应该利用自身在“三农”方面的独特优势,开展中间业务要面向广大的农民和数量众多的中小型乡镇企业,在农村地区广泛设立营业网点。例如,在农村地区可以针对个人开展一些结算,类中间业务(包括资金的汇兑、保险等)。同时,农村商业银行也不应该放弃对城镇地区的市场开发,具体可以针对小企业和商户,解决他们融资和理财等方面的需求。在进行商业化、市场化经营方面,银行的经营管理者要转变过去陈旧的经营管理理念,必须牢固树立现代商业银行经营理念,高度重视产品的开发和推广,建立合理的奖惩体系,并重视对客户的管理和开发。

第二,提高发展中间业务的认识和建立中间业务的统一协调管理部门。在提高发展中间业务的认识方面,农村商业银行要把发展中间业务放到战略高度来认识,中间业务是银行新的利润增长点,能够带动存贷款业务的发展和降低银行风险。农村商业银行应该以传统业务带动中间业务的发展,逐步扩大中间业务收入在总收入中的占比。中间业务在国内的发展前景很广阔,市场潜力很大,因此,有必要建立一个专门的中间业务协调管理部门,以制定中间业务的管理制度、办法和操作规程。

第三,增大科技的投入,加强中间业务的风险管理。在增大科技的投入方面,农村商业银行要建立全国统一结算网络体系,各级监管部门、人民银行和省级联社也要积极创造条件,使其实现全国性信息和共享通讯网络。在加强中间业务的风险管理方面,有必要建立健全银行的内控制度,使中间业务的开展满足合规性的要求,建立适合农村商业银行的风险预警机制,最后要制定规范的中间业务会计核算制度和信息披露制度。

第四,加快产品创新,培养、引进中间业务的复合型人才。在加快产品创新方面,现代社会的生活节奏要求银行能提供跨区域的服务,而农村商业银行跨地区开展业务受到政策限制,没有形成全国联通的结算网络。农村商业银行应该通过银行间的合作建立全国性的网络结算体系,并且不断开发创新新的中间业务产品,以迎合顾客的需求。在培养、引进中间业务的复合型人才方面,农村商业银行一方面要加强内部员工的培养,另一方面可以从外部引进优秀人才。

第五,引进先进经营理念,实施有效的营销手段。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原有的经营理念与管理方法容易跟不上中间业务的进一步发展,这就需要引进现代化的经营理念和管理方法。在实施有效的营销手段方面,有效的营销在连接产品与市场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计划经济体制时期,银行作为一个事业单位,具有着一切事业单位存在的共同弊端,包括:服务意识差,缺乏良好的激励机制等。在市场经济的形势下,农村商业银行应该逐步地调整自身角色的定位,重视产品的市场营销,以扩大产品的市场占有率,为银行建立更广阔的市场空间。在具体的措施方面,要加强对客户资源的管理,和客户建立良好的关系,同时,加大相关专业人员的培训,重视人员推销的作用,积极拓宽营销渠道,并为顾客提供更多的购买体验。

参考文献:

[1]何白云.银行管理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2]陈德康.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精析[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7

[3]韩俊.中国农村金融调查[m].上海远东出版社,2007

[4]杨思群,刘玲玲.中国农村金融发展研究[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5]苏薇.国有商业银行巾间业务的风险与防范[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2008,(1)

[6]宋博.Z银行中间业务营销策略研究:一个基于整合营销理论的案例分析[D].厦门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7]原田.国内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及其组合产品定价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问论文,2008

农业行业的发展篇9

关键词:农村合作银行;中间业务发展;战略思考

中图分类号:F832.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4392(2006)11-0039-02

一、拓展中间业务的必要性

(一)拓展中间业务是银行增强竞争综合能力的需要

随着金融改革的进一步深化,银行问的竞争将更加激烈,谁能在更多的领域内占领市场,快捷准确有效地解决客户的金融需求,谁就能争取到更多的客户、更多的业务和收入,就会得到更快的发展,在竞争中争得主动,取得优势,提升综合实力。否则,就会被边缘化,甚至淘汰。大力拓展中间业务是扩大业务领域、完善服务功能,巩固和发展传统业务、创新新业务的大势所趋。

(二)拓展中间业务是提高信贷资产质量,优化资产结构的需要

目前信贷资产质量不高,是与经营业务品种单一有直接联系的,由于获得的信息不对称,旧的问题解决了,新的情况又出现了,所以开拓中间业务,在大力盘活存量贷款的同时,通过开拓新的资金营运渠道,开办新的贷款形式和种类,如通过银行间债市、金融市场拆出、购买国债、金融债券、企业债券、银行承兑汇票贴现、委托贷款业务、住房金融、按揭业务等,可实现资产多元化,优化资产结构,降低风险。

(三)拓展中间业务是降低资金成本的需要

在不开展中间业务的情况下,银行收益主要来自存、贷款之间的利差。存贷款利率由人民银行统一制定,在贷款结构既定的情况下,谁的低成本存款比重大,谁的存款成本就低,存贷利差就大,谁就能获得的更多收益。要改善目前天津农村合作银行系统的经营状况,除了活化不良信贷资产,提高信贷资产质量,强化收息和节约开支外,就是要优化存款结构,降低资金成本。开辟新的业务,如开办信用卡业务,代收、代付业务,基金、保险业务,银保合作业务,银证合作业务,代保管业务,担保、咨询业务,开展承兑汇票等业务,是优化负债结构,降低资金成本的有效途径。

(四)拓展中间业务是改善经营状况的需要

由于银行业竞争的加剧,成本越来越高,利差越来越小,甚至倒挂。固守传统业务,很难在短期内从更本上改变经营状况。出路在于在原有业务基础上,加快拓展新的业务领域。目前,世界上一些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发展很快,非利息收入占全部收入的比重已达30%左右,甚至一半以上,发展趋势仍在不断提升。按所谓的“二八定律”,即:要利用20%的优质客户来创造80%的收入,必须主攻高端客户。业务活动表外化、金融产品多元化、盈利水平综合化,已是金融业发展的主趋势。因此,要实现效益目标最大化,在发展战略选择上,必须把加大发展新的业务放在重要的位置。

二、拓展中间业务的策略

(一)以服务新兴市场为主导取向的市场化经营策略

充分发挥和不断强化农村合作银行在资金、网络、网点、信息、市场、品牌等方面的优势,抓住机遇,根据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外汇市场、证券市场、保险市场、期货市场、黄金市场需求,加速客户结构、业务结构、收入结构的调整,以应对内外资银行竞争和证券业、基金业、保险业飞速发展所导致的金融“脱媒”所带来的种种挑战,求得中间业务的快速发展,提高竞争力。

(二)各类银行业务相互联动的综合化经营策略

业务联动是根据国家政策导向、市场需求情况,开展机构中间业务联动,即金融及非金融机构之间的联动。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已在优势互补、求得双赢的基础上,逐步加大了与券商、保险商、基金管理公司、期货交易所和经纪公司、政策性银行、外资金融机构的业务关联力度。以业务联动为突破点。着力培育一批金融机构客户,大力发展金融机构业务。如对政策性银行办理委托贷款、金融债券买卖和代销业务;对证券、保险、基金和期货机构办理资金清算,资产托管、产品代销业务;对外资银行办理信用卡、旅行支票代售与兑付、人民币资金结算等业务。同时,还可以充分利用机构网络优势和相关业务经营资格,积极与信托投资公司合作,其资金结算、委托贷款、信用卡和债券买卖等业务,壮大金融机构客户群体。对政府部门、事业单位和行业管理协会行政性机构,通过对其集中营销,以点带面,拓展财政性委托贷款、银行卡业务、代收代付业务、社保基金和公益性托管、养老基金发放等业务,拓展广阔的市场空间。对企业集团、跨国公司可充分利用他们集团、公司内部和外部形成的一条融信息流、业务流、物流、资金流于一体的紧密链条,展开全方位的信用共同体系列服务,最大限度地收到以点带线、以线带面的效果。

学习商业银行的成功经验,开展私人中间业务联动业务,是农村合作银行培育和不断壮大优质私人客户群体,加快发展的根本要求和基本保证,也是中间业务发展的基本内容。要开展以一体化营销,推动各类中间业务联动,着力构建以客户为中心、集中营销和分散营销相结合、存贷业务与中间业务相结合、对公业务和对私业务相结合、品牌营销和产品组合相结合、本币营销和外币营销相结合的一体化大营销格局,从而实现综合化经营目标。

(三)以制度化建设和技术配套为核心的内部支撑体系再造策略

首先,农村合作银行总行应负责中间业务的全面规划,负责计划的分解、报备、协调、组织、指导、监测和考核、重大项目产品的开发,建立包括产品指导目录、开发应用、操作规程、财务管理、风险防范、监督制约机制和激励机制;立足己有基础,确定每项业务的服务范围、业务流程、收费标准、权责利益、规范要求等;直属营业部、支行及各区县行社负责辖内业务发展、计划执行、提出业务需求、产品分销等,创新中间业务管理体制,提高业务运作效率。其次,总行负责产品开发、系统指导,直属营业部、支行及区县行社负责产品应用和系统维护,尽快推出农村合作银行统一版本的中间业务公共平台,在小前置大后台的基础上,实现所有中间业务交易通过中间业务前置机与后台主机的通讯来处理。如“重要客户服务系统”、信息、业务咨询、部分业务处理三种功能一体的快捷安全的“网上银行”、电子钱包、银行卡磁条lC芯片等,创新技术支持手段,提升业务品种和业务处理的技术含量。

三、拓展中间业务的措施

鉴于目前农村合作银行系统发展水平和经营管理水平的实际情况,当前农村合作银行拓展中间业务应遵循“全面规划,一行一策,优势互补,整体推进”的措施。全面规划就是适应金融业发展经营新形势,根据各行社优势、特点,制定全系统中间业务发展的近期、中期、长期全面规划;一行一策就是一个区县行社一个策略,量体裁衣攻克中间业务一个品种项目;优势互补,整体推进就是充分利用各行社天时、地利、人和等综合经营优势,扬长避短,总结经验,成熟一个品种推广一个,最终全面启动。

第一,推进中间业务要以“积极稳妥,量力而行,行之有效,安全效益”的原则,摸清家底,分开轻重缓急,逐步推进,不搞一刀切,以提高控制力。

第二,要根据国家出台的金融法律、法规政策,整章建制,规范管理,使中间业务一开始就制度化、程序化、规范化,确保中间业务开展合规、台法、安全、有效。

第三,更新观念,提高素质,真正解决对中间业务可有可无的片面狭隘认识问题。中间业务是衡量一个金融机构的综合素质、综合经营能力、综合业务技能、综合金融创新力、金融意识、金融知识、综合服务水平的试金石,必须更新观念,解决和提高认识,提高人员素质,强化营销意识,变被动为主动,提高中间业务的服务水平。

第四,完善服务,提高质量。在现有电子化建设、软件技术、人员素质的基础上,加大科技含量投入,拾遗补缺,引进相关人才,增加投入,改进设施,完善服务手段和能力,提升经营水平和效率,提高服务质量,稳定和扩大服务客户群体。

农业行业的发展篇10

(一)客户营销工作难度日益加大

一是金融竞争日趋激烈。二是后发优势不明显。三是农发行的准入标准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客户的营销。四是审查关口多、时间拉的长、附件要的多。

(二)农发行业务发展范围仍处竞争劣势农业发展银行的农业政策性金融特征决定了其业务对象只能是涉农行业,即与农、林、牧、副、渔相关的产业。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落后,涉农企业基础差、底子薄、效益低、抗风险能力弱,特别是大部分涉农企业地处农村或靠近农村,其资产评估价值低、升值慢,贷款抵押严重不足。

(三)投资环境不规范制约业务发展

一是地方政府存在短期行为,过分看重形象工程。二是地方保护主义仍然存在,个别地方片面认为银行的贷款是国有资产,企业的资产是地方经济,对个别企业逃废债务的行为听之任之。三是少数社会中介机构运作不规范,不负责任地向银行提供不真实、不准确的审计报告、评估报告,给银行决策提供了误导的信息。四是少数政府职能部门履行职责不规范,在财政支农资金的安排、农业开发项目的确定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认定上不接政策规定办事。五是农业保险不发达、不配套,妨碍了各类资金流入涉农领域。

(四)结算手段和内部机制有待完善提高

一是营销主动性不强,强烈的大银行优越感和脆弱的营销服务意识在一部分业务人员中根深蒂固,发展业务意愿不强烈。二是人员素质不高,营销效果不好,办贷效率不高。三是服务手段滞后,服务态度与服务质量与商业银行相比存在很大差距等。四是客户维护意识淡薄。

二、几点建议

(一)争取各级政府的政策扶持

首先,要给农发行的商业性贷款定好位、定准位,应当将农发行的商业性信贷业务区别于纯商业性金融业务,在资金的投放、坏账的处理、责任的追究等方面应当有特殊政策。其次,要呼吁政府建立起政策性农业和农村保险体系。

(二)逐步完善内部经营环境

一方面,农发行应通过建立完善的运作机制和健全规范的制度尽量避免或减少外部干预。同时,还要强化依法治贷,通过法律手段和法律途径保护农发行信贷资金的安全。另一方面,农发行应主动争取地方政府的支持,努力改善当地的信用环境,通过实施利率优惠政策、信用等级评定授信额度确定等信贷措施倡导客户诚实守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