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对统计学专业的理解十篇对统计学专业的理解十篇

对统计学专业的理解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1:16:43

对统计学专业的理解篇1

长期以来,在我国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的课堂教学中,专业知识与概率统计知识联系不紧密,造成知识上的断裂.这种情况,导致一些学生认为“概率甚至数学无用论”,学习兴趣降低,而在一些涉及概率与数理统计知识的一些专业问题时,专业老师还需重新回顾概率知识.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是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其生命力和发展动力在于它与其他应用学科的密切联系,隔断这种联系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就成了无源之水.因此在教学实践中,如何加强数学基础课与专业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用数学基础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以及专业问题的能力,是目前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以及高等数学、线性代数等数学基础课面临的一大问题.

为此,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结合各个专业的特点,调整教学内容,设计与学生所学专业相关的概率统计模型、实例和考核方式,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对概率与数理统计课的兴趣,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应用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有利于学生对专业课的进一步理解和掌握.为了加强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与专业课的联系,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索研究.

1.因材施教,针对不同专业调整课程教学内容

在保持概率统计经典内容的前提下,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适当调整教材内容,综合考虑学生的专业方向,侧重概念、建模思想、方法和现实背景在专业等方面的应用.针对工科和经济类专业的学生,改变传统的“重推理、重计算,轻应用”的思想,弱化一些概率论定理的证明过程,加强对定理和定义的理解和运用.例如关于分布函数的性质,可以删除证明过程,而强调其性质的应用.对于数学期望和方差,为加深学生对其定义的理解和应用,介绍概念来源的背景,引入其在投资及其风险的应用,为经济类专业后续的收益和风险等专业知识打好基础.对于各种常见的分布,基于学生的专业特点,介绍在各种专业背景下各类事件的分布,为学生进一步的专业课学习做好基础.如针对保险类学生,在讲解泊松定理和泊松分布时,结合保险知识,引导学生理解保险事件的发生服从泊松分布.

在数理统计部分,考虑某些专业有专业的统计课程,可以强调各种检验和估计的前提条件,引导学生对各种检验的原理进行理解,为以后的专业统计课打下基础.同时针对没有专业统计课的学生,适当增加统计实验课的内容,引进SpSS、SaS等统计软件的内容,引导学生会运用统计软件做假设检验及曲线拟合等,为以后的专业课打下基础.

2.设计与专业相关的案例教学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是从实际生产中产生的一门应用型学科,来源于实际又服务于实际.因此,在课堂上采取案例教学法,引导学生利用已学的概率统计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针对不同的专业,设计不同的案例,将专业知识和概率知识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建模思想和处理问题能力,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专业课.

如在讲授大数定理时,大多数学生感觉内容枯燥无味,为此,我们针对保险专业的学生,结合保险学的专业知识,设计以下问题:(1)保险公司在设计保单时,根据每年的生死率而计算保单持有人的保费,根据大数定理,保险公司的生死率是如何得到的?(2)若某保险公司根据生死率设计了某保单,销售时仅卖出了50份保单,作为产品经理应作出什么决策,并说明理由.上述问题的设计,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频率以概率收敛于概率,当保险公司销售的保单数量没有达到足够的数量时,此时实际的生死率与保单设计时利用的生死率将会有较大差别,保险公司此时合理的决策应修改保费的计算或者与保单持有人终止合同.

3.融入数学建模思想,用数学基础知识解决专业问题

数学家李大潜指出:如果数学建模的精神不能融合进数学类主干课程,仍然孤立于原有数学主干课程体系之外,数学精神是不能得到充分体现和认可的.在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课程中,模型化方法贯穿整个课程中,如在全概公式和贝叶斯公式的各类计算题中,我们需要首先建立数学模型,将问题描述问各个事件的关系,从而利用已有的概率公式计算.但是,面对一些稍微复杂的问题时,大多数学生还是不会建立数学模型,不会将专业知识和数学知识结合起来解决专业理论中的一些实际问题,造成知识上的断裂,缺乏实际应用能力.

因此,在教学实践中,融入数学建模思想,结合各专业的特点,引导学生用概率论与数理统计、高等数学等数学知识来解决一些实际的专业问题.如针对经济类专业,结合经济理论中诸如需求、供给、生产、投资、消费等实际经济问题,引导学生根据所研究的问题与经济理论,找出经济变量间的因果关系及相互间的联系,找出自变量和随机因素,建立经济数学模型.从而,收集经济变量的统计资料,利用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方法对参数进行估计,并对估计的参数进行假设检验,从而解决实际的专业问题.

4.考核方式

考核方式和考核内容是教学过程中的指挥棒,不同的考核方式和考核内容会引导学生在平时的学习情况的不同.传统的考核方式是采用期末闭卷考试,按照固定的内容和格式出题,侧重对各种概念和公式的考核,试卷内容上也是侧重概率的计算,这样的考核方式和考核内容引导学生在平时学习中死记硬背概念和公式,而不注重所学知识的应用,重视概率的计算而轻视统计的应用.这导致学生对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知识掌握的片面化,在实际生活中不能将知识综合应用.

对统计学专业的理解篇2

(安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安徽合肥230036)

摘要:本文分析了在实践化的大趋势下,各高校在统计实践教学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提出了将统计实践分为基础统计实践和专业统计实践,以实现统计实践教学系统化和规范化,进而避免出现教学与实践、学习与应用“两张皮”现象的方法.

关键词:经济管理专业;统计学;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2-0232-02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对经济管理人才的信息处理能力要求越来越高,各高校在培养经济管理专业学生的统计分析能力方面不断尝试、修正和完善.笔者通过调研、学习其他高校经济管理专业统计类课程实践教学的先进经验,结合自身教学经历,梳理出现行高校统计实践教学的特点、存在的部分问题,最后提出相应的改进意见.

1高校经济管理专业统计实践教学的特点

统计学,作为一门关于数据搜集、整理、分析的方法论科学,可以直接为经济、管理各专业的数据分析和决策服务.目前,高校经济管理专业统计教学皆配有一定比例的实践教学,大体设置为校内实践和校外实践两种形式:校内实践包括上机实验和模拟实习两种.上机实验是指学生在校内机房练习统计软件,模拟实习是通过简单模拟统计工作以锻炼学生的统计运用能力;校外实践一般通过设置校外教学实习基地,让学生接触统计工作以提高其统计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收集到的数据显示,现行统计实践教学呈现如下四个特征:

1.1实践化趋势越来越明显.教育部于2012年在《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下文简称《意见》)中明确提出要强化高校实践教学环节,规定了不同类型高校实践学分所占的最低比例;其中,人文社会科学类本科专业不少于总学分(学时)的15%.国内各高校应《意见》要求,一方面增加了统计理论课程,如在原有数理统计和统计学原理课程的基础上,根据相关学科特点新增计量经济学、经济预测与决策、金融统计、市场调查与统计分析、企业统计或统计软件分析等课程;另一方面还相应提高统计实践教学课程占总学分的比重[1].

1.2不同专业师资合授现象突出.研究表明,几乎所有高校统计类课程都分配给不同院系不同研究方向的教师,如数理统计、计量经济学等课程分配给统计学教师,而金融统计、企业统计等专业统计课程分配给经济管理专业教师.鉴于我国绝大多数高校统计学专业授予理学学位,①高校的统计学教师多隶属理学学院.这样虽然可以借助理学教师的专业优势以弥补经济管理专业教师的不足,并减轻任课教师的教学负担,但也容易造成统计理论体系分割,统计实践教学内容松散.统计类课程由统计学教师和经济管理专业教师合授的现象.

1.3参与统计实践学生人数众多.伴随我国经济的大发展,经济管理专业社会需求持续高涨,各高校对经济管理专业日趋重视,不仅原有的经济管理类高校扩大了招生规模,综合类大学招收的经济管理类学生也是成倍增长,而且众多的理工类学校在社会需求的引导下也纷纷开立经济管理专业,统计学作为经济管理专业的基础课程,是经济管理专业的必选课程,伴随经济管理人才社会需求的日益增长,参与统计实践学生的人数也越来越多.

1.4统计软件运用已成常态.面对海量统计数据,利用手工计算完成统计工作是不可想象的.目前高校经济管理专业的统计教学已逐渐重视统计软件教学,很多院校一方面建立了经济管理实验室,另一方面还专门开设了统计软件课程.统计实践教学的内容基本可以结合统计软件进行.

2统计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虽然高校都认识到培养学生数据分析能力的重要性,并在统计实践教学方面做出持续探索,顶层设计也提供了强有力支持,统计教学实践化趋势越来越明显,但统计实践教学的路还很长,面临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大体归为以下几类:

2.1师资分割引起教学体系分割.由于教授统计课程的师资分散在不同院系,教师一般只负责单门课程实践设计,导致多门统计实践之间、专业课程实践之间相互割裂,缺乏有效的“串联”.如统计学原理只有上机实验,学生不知道如何将参数估计、假设检验、方差分析等知识运用到后续课程中;专业课程实践又无法和统计方法有机融合,导致专业知识和统计方法、理论和实践两张皮.

2.2教学形式单一,内容简单.受师资、时间、学生人数多等条件限制,经济管理专业的统计实践往往以校内实践为主,其中以上机实验居多,学生在机房中通过练习统计软件以巩固课堂的理论知识.这使得统计实践教学内容过于简单、流于形式,实践教学往往沦为理论课程的附属;一些教师认为实验课程就是上机做作业,在上机时间找几个题目让学生计算.这必然影响到学生统计学习的积极性,认为统计是枯燥乏味的学科.

2.3实践教学学时安排不足.笔者通过调查多所院校发现,目前仍有部分高校经济管理实践教学占总学时数的比重在15%以下.这与教育部《意见》要求尚有一定距离,与发达国家相比亦存在着很大的差距.部分高校把统计实践纳入理论课程的正常教学,不另行单独计算学分;那么在理论课程学分已定的前提下,授课教师若拿出大量时间用于实践则无法完成理论教学任务.

2.4实践教学瓶颈有待突破.目前高校的教学工作主要由青年教师承担,青年教师多是从学校毕业后直接走上讲台,其先天实践能力不足限制了实践教学的高度[2];加上经济管理专业学生人数众多、教师工作量大等导致其没有精力探索实践教学模式、创新实践方法,限制了实践教学深度;另外,部分高校给教师的培训经费偏低、培训途径较少也影响了教师专业实践技能的提升.

3对于地方高校经济管理专业统计实践教学的几点建议

3.1建立统计实践科研小组,夯实统计实践教学的组织保障

高校的院系结构和专业设置使得统计实践教学难以找到依靠点,教师难以跨学科进行交流和研究,因此,高校可以通过组建统计实践科研小组,集中统计教师和经济管理教师力量,让不同专业的教师共同承担统计实践教学任务,打破现有的系、部分割状况,统一调配师资,形成教学科研合力,为统计实践教学探索提供组织保障.

3.2完善实践教学体系,科学安排课时,有效解决课时不足问题

将本科统计实践分为两部分:基础统计实践和专业统计实践[1].基础统计实践,可将数理统计和统计学原理两门课程的统计实践合二为一,采取上机实验与校内模拟实习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以使学生了解统计工作过程.基础统计实践须独立设课并单独计算学分.专业统计理论实践,则可将相关统计课程与经济管理专业实践课程结合,如经济学专业可以把计量经济学、经济预测和宏观经济学三门课程合并实践;金融学专业将金融统计、计量经济学、金融学和国际金融等课程合并实践;市场营销专业深化基础统计实践,并将其与市场调查统计分析、市场营销等课程合并实践;财会专业将企业统计与财务管理、财务分析合并实践.

3.3明确实践目的,科学选择实践方法,解决知识与实践的距离问题

基础统计实践往往在低年级开设,因此,可以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为目的,通过教师设计项目引导,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及统计思维能力.教师在选择实践项目时应关注学生兴趣,结合当今社会的热点和焦点,让实践项目更有针对性、实践性和开放性;如大学生就业难、学校食堂饭菜越来越贵、学校自习室抢座位现象等.这样一来,使统计实践由教师为中心转为以学生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转变为以社会实践为中心.专业统计实践教学由于在高年级开设,所以应该以提高学生的专业理论水平为目的,专注统计方法在专业知识中的应用以充分锻炼学生专业领域的数据分析能力.在实践过程中可采用问题解决式教学法,教师通过启发学生思考问题,引导学生利用专业知识和统计方法解释问题,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激发其通过思考主动填补知识漏洞的能力,如短期菲利普斯曲线在我国成立吗?为什么房价涨了,买房子的人却越来越多?

3.4丰富实践内容,扩展实践渠道,避免学习与应用两张皮现象

在基础统计实践过程中,为了让学生更全面接触不同的数据资料,可根据理论知识的要求和统计数据的特点设计如下内容:①利用问卷收集截面数据完成统计工作,让学生通过对最熟悉的现象进行模拟统计来了解统计的每个工作环节,把握各种统计分析方法;②采集并分析统计年鉴上的时间序列来了解国情,如通过对历年年末人口数进行相应统计分析了解我国人口的变动规律;③定期收集超市、商场的商品价格来编制价格指数,并与统计局公布的价格指数比较,理解价格指数编制的意义.基础统计实践须让学生掌握统计知识,并为未来的专业统计实践做准备.专业统计实践则可采用校内、校外多样化模式,以增强学生对社会的认识,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如让学生参加教师的教学科研项目,让学生利用寒暑假到统计局、社区、工厂、市场调查公司、银行等相关单位实习,并在实习结束提交统计分析报告.

3.5提高教师实践能力,破除实践教学瓶颈,从根本上解决理论与实践脱节问题

要提高经济管理专业统计教学的整体水平,单靠在校内组建统计实践科研小组显然不够,高校可以通过以下几个途径来提高教师能力:第一,吸纳其他高校优秀教师及企业领导加盟统计实践小组.教师通过直接学习先进教学经验和了解市场需求以探索统计教学模式和实践方向;第二,鼓励教师利用假期参加培训班.让非统计学专业出身的经济管理专业教师参加数学、统计等课程学习,让非经济管理专业出身的统计学教师学习经济管理理论课程,以此来取长补短.第三,借鉴mba的案例教学,高校可要求统计实践小组建立统计数据库及案例集,让教师在编制案例的过程提高科研实践能力[3].

注释:

①1998年教育部制定的本科生专业目录将原来分属在数学下的数理统计专业和经济学下的统计学专业合并.

②为一个专业放在理学门类下,同时又规定该专业可授理学学位也可以授经济学学位,我国只有少数高校授予统计专业经济学学位.

参考文献:

〔1〕马敏娜,李国荣,马秀颖.财经院校统计学特色专业建设的创新与实践——基于统计实践教学改革视角[J].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3(1):85-86.

对统计学专业的理解篇3

>>高职非统计专业统计学教学的思考高职院校非统计专业统计学教学探讨高职院校非统计专业统计学教学改革探析浅谈高职高专非统计专业统计学课程的教学改革关于非统计专业统计学教学的一些见解高等院校非统计学专业《统计学》教学改革与优化财经类院校非统计学专业统计学课程讲授改革探讨非统计学专业统计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非统计专业统计学教学方法探讨非统计专业《统计学原理》教学模式探讨试谈高职经管类非统计专业统计学教学方法非统计专业统计学原理课程的教学模式探讨三本高校非统计专业统计学教学的现状及改进建议统计学在非统计专业中教学方法的研究高职院校经济管理类非专业统计学教改探讨独立学院非统计学专业《统计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经济管理类非统计学专业《统计学》教学探索非统计学专业统计学教学模式研究非统计学专业统计学教材改革探析大数据时代非统计学专业统计学教学改革研究常见问题解答当前所在位置:l[eB/oL],2011,10,19.

[2]苏文龙.浅谈高职、高专院校《统计学》教学改革[J].科技信息,2008(28):371.

[3]张克俭.高职院校非统计专业统计学教学改革探析[J].现代商贸工业,2010(06):242.

[4]胡林招.解析统计及统计指标[J].经营管理者,2009,2:279.

对统计学专业的理解篇4

(一)非会计专业《会计学》教材现状教材是教学之本,是重要的课程讲授资源,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依据,不同教材的选取,直接决定着不同教学目标的实现。目前我国各高等院校给非会计专业选用的会计学教材称谓不同,多数称作《会计学原理》,少数称作《基础会计学》或《会计学基础》,也有称为《初级会计学》,都是基于会计核算的视角对会计进行描述,内容大致相同,因此统称为会计学教材。聂顺江(2011)对我国的会计学基础教材进行了调查分析,发现我国各大院校基本上都编写有会计学基础教材,一般多注明为通用教材,近年来出现了市场细分,有专门为非会计专业而编制的教材,但这样的教材很少。我国传统的会计学教材在内容安排上基本是:前几章是理论部分,讲解会计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如会计的产生与发展、会计涵义与特点、会计目标与职能、会计的前提假设、会计要素与会计等式、复式记账等;后几章是具体的会计核算方法,如会计账户设置、原始凭证与记账凭证的填制及审核、会计账簿、工业企业经济业务的核算、会计程序和编制会计报表等。内容编排上基本是按会计的基本理论加上会计核算方法的框架模式。

(二)非会计专业《会计学》教材优化研究总体上,我国会计学教材反映了时代经济发展的脉络,与国际接轨并能够及时反映我国会计改革的进程,能在一定程度上将理论与实际结合。但非会计专业会计教材内容及结构在满足非会计专业学生学习上存在许多争议,如何调整非会计专业会计教学的内容,以便较好地适应非会计专业的特点一直是教育界及学术界争论的焦点。目前已有很多教育界人士及学者做过一些探讨,并从不同的角度提出各种教材建设的建议:权英淑(2003)认为传统非会计专业教材不能很好的满足非会计专业学生学习的需要,只是对会计专业教材的一种简化,对教材内容提出较大的调整意见,提倡“三合一”的模式,即在会计学原理讲授的基础上加入财务会计、成本会计和管理会计方面的内容;并强调着重讲授财务报表结构、内容与报表分析。为此,作者进行倒述式的分析,为进行报表分析—必须看懂报表—了解报表构成—懂得六大会计要素—懂得会计科目—会计账簿—会计核算处理程序。陈亚民、王天东(2003)提出了以案例教学为主的mBa会计学教育,强调注重管理能力的培养,认为传统的会计教学不适合mBa的学员,建议放弃常规的先介绍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然后介绍会计报表的顺序,采用按照业务循环来讲授,对会计学的主干课程财务会计进行了结构再造,同时增加内部控制。刘勇(2003)提出了根据不同专业专门设置相关章节,以便确定不同专业教学的侧重点,明确非会计专业的教学目的。王耕、金铭、李志雄(2005)认为应该摒弃传统的会计学原理的课程内容编排,对非会计专业中的会计教学进行重新定位和思考,构建新的课程内容,按照“让学员了解会计的基本职能;掌握会计信息获取和使用环节,提高运用会计信息进行科学管理和预测、决策的能力”的原则,加入内部控制的讲解,从资源优化分配的高度讲授财务会计。朱海涛(2007)认为非会计专业的会计学课程体系设置应包含两个层次,一是必修会计课程,这是所有非会计专业学生必学的课程;二是选修会计课程,对不同专业学生选修的课程,胡玉明(2010)构建了基本包括会计专业的《会计学原理》和《中级财务会计》的内容的教材结构框架,提出要主要立足于让非会计专业的学生“看懂财务报表,听懂商业语言,理解会计信息,运用会计思维,辅助管理决策,持续创造价值”。

从上述相关文献可知,对非会计专业的教材内容讨论大致可以划分为两类。一类是有些学者认为对于非会计专业的学生而言仅仅学习会计学原理太过简单,需要增加内容,在方法上主要有全英淑、胡玉明提出的增加会计课程的教学模块,刘勇建议的根据不同专业设置专门的章节,朱海涛等人提出的重新设置课程体系,持这类观点的学者占大部分。一类是简化会计学教学的内容,提出降低传统教学内容的深度与要求,甚至删掉部分内容。认为非会计专业培养的只是需要“懂会计”的人才,并不需要对传统会计有深入的了解。总之,这些讨论基本上都是以非会计专业的教学目标为逻辑出发点,对教材内容及结构进行讨论,满足非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不论是增加模块或增加章节,还是删减部分章节或降低难度,都认识到非会计专业培养人才的目标是未来的决策者,学习会计不仅仅是会计核算(即简单的记账员),而是培养将来工作中的管理者和决策者。

(三)非会计专业《会计学》教材优化的不足从理论上来看,上述建议似乎合理且符合逻辑。但在实践上,大部分文献并未给出具体的可行性分析及具体的实践操作。首先,增加教学内容,可供非会计专业会计教学的相关课时安排相对较少,对非会计专业的学生来说大多数的课程负担都比较重,如果再增加内容,只能使本来入门较难的会计学更加增加了理解的难度。其次,降低会计教学难度,甚至删减部分内容,会使会计教学体系不完整。笔者认为,我国非会计专业的会计学教材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其一,我国现行的非会计专业的会计学教材主要侧重于会计的核算,而不是基于管理者的视角,是按照培养记账员的方法和顺序进行讲解,以核算为目的,而不是以满足管理的需要为目的。非会计专业的教材重点不仅在于会计信息如何生成,更重要的在于如何利用会计信息。不论是内容模块的增加,还是深度的减少,都是在会计核算的范围内进行的增减。这也正是为什么长期以来教师及学生对会计教材不满意的症结所在。其二,缺乏系统性。传统的会计教材一般是“会计理论+会计核算”,理论与实务相脱节,没有从整体的和系统的角度构建教材。会计是计量企业经济活动,处理、加工经济信息,并将处理的结果与决策者进行交流的信息系统。会计学教材应自成体系。首先在思路上,应让非会计专业学生从总体上了解会计信息的生成过程,从而理解什么是会计和会计学的基本原理等内容,掌握会计信息的加工和处理的过程,使学生理解作为会计信息的使用者,企业管理者如何利用会计信息,从而为企业的经济管理和经营决策服务。

二、基于管理者视角的非会计专业《会计学》教材框架重构

(一)基于管理者视角设计非会计专业《会计学》教材的必要性我国非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是培养会计信息的使用者,以发挥决策管理功能。非会计专业的人员应从管理者的角度来理解和分析会计信息,利用会计信息。这正是立足管理者视角探讨非会计专业教材内容设计的逻辑依据。同时,从会计本身来看,会计的基本职能是核算与监督,更是会计管理,经济发展到今天,财务导向阶段已经来临,这就要求企业的财会人员要懂得管理,以保证生成的会计信息对企业管理者具有使用价值;同时,企业的管理者更要懂得会计,熟悉企业会计信息是如何生存的,又应该如何利用它,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会计在企业中的作用。因此,应当把会计放在一个管理的大背景下,把会计看成是“会计管理”而不是会计核算。企业的管理人员要养成利用会计来提升管理水平的习惯,及时地将会计数据转化为有用的会计信息以利于决策者进行公司决策管理。

(二)基于管理者视角的会计学教材框架结构首先在空间上,让学生理解会计的账务流程主线,即“报账-算账-记账-报账的结果分析”,建立整套账务处理的空间概念。在会计信息生成过程中,为了更好的理解会计作为一个信息系统,通过“财务报表基本经济业务活动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财务报表分析”的过程,构建会计信息的整体框架,把会计报表作为教材的逻辑起点和终点,企业管理人员进行经营决策和经济管理的主要信息来源是会计报表,能够阅读和理解会计报表是非会计专业学生学习会计学的“第一要务”,让非会计专业的学生对会计报表从总体上有充分的感性认识和了解,引导学生阅读会计报表。由认知论理论:人的认知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让非会计专业的学生了解会计信息的整个生成过程以及会计数据的输入与输出的总体思路,有助于对会计职能和会计目标等会计理论的理解,从而使学生知道作为会计信息的使用者的管理者如何利用会计信息为经营管理决策服务。在理论上,通过对会计报表的认识,达到在感性上理解什么是会计对象、会计要素、会计科目和会计账户等抽象的会计学专有名词,同时,通过会计报表内在的平衡和报表与报表之间的勾稽关系理解会计恒等式等,最终理解会计学的基本理论会计恒等式、会计要素、会计科目、会计账户、复式记账、会计假设、会计信息质量等的真正内涵和具体体现。

非会计专业培养的是成功的决策者,而不仅仅是“记账员”,非会计专业会计学教材框架不在于会计信息的如何生成,而是如何利用会计信息。基于管理者视角的非会计专业的会计学框架“账务流程主线-会计信息的生成过程-会计的基本理论”,从总体上对会计学内容进行系统性把握,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最终理解会计学基本原理的真正内涵和具体体现。达到对会计信息的理解和利用,从而将会计上的数据信息转化为对经济活动进行管理和决策的会计信息。具体的会计学教材框架如图1所示笔者认为,按照上述方式对非会计专业教材框架结构进行构建,编写非会计专业的会计学教材,才能满足对非会计专业学生进行会计教育的需求。

三、基于管理者视角的会计学教材章节设计

(一)会计环境介绍在导论部分会计环境的介绍必不可少,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随着经济全球化,对学习贸易、经济、市场营销、金融等专业的学生来说,学习会计学不仅仅是能够读懂会计报表,更是利用会计信息进行决策的需要,也是人才国际化的要求。我国目前的会计学教材多是从会计核算的视角来描述会计学的基本原理及核算方法。无法满足经济全球化及知识信息时代对会计教育及全方位人才培养的要求。事物之间是普遍联系的,用已有的知识去进一步探究新知识可以避免局限性,了解会计学原理的知识背景,掌握会计环境对非会计专业的学生来说可以促使其更好的理解会计知识。会计环境是会计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影响会计环境的因素包括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外部环境包括其所处的政治、经济、文化、法律、科技等环境条件。外部环境中主要是对会计的相关法规、准则、制度进行介绍及企业的组织形式讲解。内部环境一般指其所服务对象的情况,主要以企业为主,包括一个企业的类型、性质、整体管理水平等。为了确保披露的会计信息客观、公平、可靠,使学生了解企业财务报告所面临的环境,会计准则的制定机构,会计准则制定机构的监管机构,制定审计准则的机构及监管机构等,这些环境因素的介绍将有助于加深学生对会计知识的了解和认识。

(二)职业道德教育职业道德作为重点内容并作为专门的一章放在前面进行讲解。让学生尽早了解将来工作中的职业道德问题。近年来,会计丑闻及利润操纵层出不穷,会计实务界一直伴随着诚信危机。在教材中重视会计职业道德的教育,将真实的事件作为案例进行讲解,一方面增加学生学习会计学原理的兴趣,另一方面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帮助学生以后学习会计学知识打下基础。此外,可在各章节中因势利导穿插与本章有关的会计职业道德内容,说明披露虚假会计信息所应承担的法律责任。会计信息失真除了会计人员职业操守失真外,大多数情况下,是与经济业务的相关执行和管理人员分不开的。要保证会计信息是经济活动的客观、真实、公允、公平的披露,从而保证资本市场的规范运作,需要全体会计人员和经济、管理人员的共同努力。学生通过对职业道德教育相关内容的学习,了解未来工作中遇到的会计职业道德问题,了解职业道德对自身和社会的重要性。

(三)财务报表编制及分析在教材中的位置安排在介绍完会计环境及会计基本假设、会计目标、会计原则等基本原理之后,即可进行财务报表的介绍。首先使学生对会计学有一个感性认识,了解会计工作究竟是做什么,从企业必须拥有一定的资金开始进行经营活动,向学生展示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然后介绍财务报表背后的会计理论知识,如会计等式、会计要素、会计科目和账户。这样从财务流程中的报表开始掌握背后的会计学原理。介绍完财务报表之后,即可进行相关财务比率的计算和分析。非会计专业的学生作为将来经济工作中的决策者,必须充分理解会计信息的作用与意义。这样安排,不仅仅是因为会计学入门较难的考虑,而是从更深层次上,强化学生学会利用财务报告的会计信息服务于管理的意识,基于管理的视角,使培养出的学生不是只会记账的账房先生,而是具有多方面知识的管理人才。

(四)基于内部控制角度按业务循环讲解会计核算与管理会计业务的核算在传统的会计学教材中大多是按照会计的确认与计量来介绍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等六大会计要素,系统性、专业性都较强,这部分内容在会计专业的会计学教材中是中级财务会计的部分,对学习会计专业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对会计专业的学生来说按这一顺序进行学习非常好,而对非会计学专业的学生则过于专业,是“就会计论会计”,且不利于对经济活动的理解。对非会计专业的学生来说,在兼顾基本理论的同时,重在透过会计数字信息理解经济活动,最终达到经济管理的目的。非会计专业会计学教材应以管理的需要为核心进行内容的安排,并充分考虑核算与管理的结合,经济业务核算从内部控制角度,按照资金流的流程线索,并参考审计学中的按照业务循环来讲授相关内容,结合会计学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通过对资金流程路径、内部控制和业务循环过程的介绍,使学生对企业会计实务流程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具体内容包括:“融资循环核算与管理、现金循环核算及管理、采购业务循环的核算及管理、生产循环的核算及管理、投资循环的核算及管理、销售收款循环及信用管理、利润的形成与分配等。”这样安排便于学习理解并加强会计与管理的联系,跳出“就会计论会计”的狭小范围,加强会计与管理的联系,将管理目标、内部控制、会计核算有机地融合为一个整体。

四、结论

对统计学专业的理解篇5

   1.经济管理类专业统计学中教学方法的实际应用

   近年来,随着国家经济的不断发展,尤其是各行业、各领域在管理工作中对于统计学的重视,需要大量具有较高素质的统计学专业人才。目前,在国内经济管理类专业统计学教学中,已经对于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了改革和完善,并且初步形成了一套较为科学、合理的教学策略,为推动统计学教学效率和质量的提高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我国经济管理类专业统计学教学中教学方法的应用,主要有以下几种:

   1.1讨论教学方法

   经济管理类专业统计学教学中应用的讨论教学方法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围绕中心问题相互交流个人看法,相互启发,相互学习的一种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情绪,活跃学生的思想,便于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助于提高学生表达能力。例如在讲解统计的概念时,向学生提出一连串的问题:什么是统计?“统计”一词有几种涵义?为什么说统计是认识社会的有力武器?什么是标志和指标?它们有何联系和区别?什么是统计总体、什么是个体?它们之间有何联系?统计学与其他学科有什么关系?层层设置疑问,让学生展开讨论,表述自己的看法,讨论后由教师进行总结,概括各种意见及其分歧,为学生梳理出了解答问题的不同路径,以引导学生自主进行辩论和思考,帮助其得出自己的结论。

   1.2对比分析教学方法

   经济管理类专业统计学教学中应用的对比教学方法是将两个性质不同的概念、含义进行直接对比,找出两者之间的差别与内存关系,然后进行分析。例如在讲解时间数列的计算时,通过时点数列与时期数列的比较,得出两者之间的三点不同,即:是否具有可加性、与时间的长短有无关系、是否是连续登记取得,以此作为时点数列与时期数列的基本判断方法。

   1.3总体框架结构教学方法

   为了使学生更为深入的了解和掌握一些枯燥乏味、抽象难懂的名词、概念,框架结构法的应用通过框图将各知识点的内在关系联结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框架,然后逐层展开加以剖析,提纲挈领地板书框图中名词的特点与作用,用形象生动的比喻语言说明各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异同。采用这样直观清晰、凝练简洁的框图教学,可以让学生一目了然,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这些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

   1.4实践式教学方法

   实践式教学方法就是让学生通过具体的实践活动,如专题研究、社会调查、提供咨询、参与企业管理等方法,全方位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在实践教学中学生用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去指导实践活动,通过对实践过程的讨论和实践总结的书写,语言表达能力得到提高。例如在统计调查和统计整理的教学中,先让学生根据自己所熟悉的事件,设计一套调查方案,通过调查方案、调查方法的设计让学生理解了统计调查的内容,通过对搜集来的材料的整理让学生加深了统计分组、组中值等基本概念的理解,掌握了基本的计算方法。

   2.提高经济管理类专业统计学教学方法应用效果的途径

   2.1注重现代先进教学技术的应用

   经济管理类专业统计学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注重先进教学技术的合理应用,并且加强对于教学效果的科学评价。科技的发展为统计学的教学和应用带来了快捷和方便,主要体现在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和统计软件的应用,在统计教学中引入多媒体教学,可以使抽象的概念、公式、枯燥的数字变得直观生动,可以在课堂上使用统计软件处理数据资料,可以展示复杂的图表,将图表的制作过程演示给学生,加深了学生的感官认识,也节省了板书时间;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通过使用图表、声音、文字、色彩、动画等形式传输教学内容,不但可以创造轻松活泼的课堂气氛,还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因此,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时要注意把握尺度,根据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充分利用每一节课的时间,合理编排讲课内容,做到严肃活泼、有主有次,形成交流互动,才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2.2进一步改进教学方法,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

   在传统的经济管理类专业统计学“教”与“学”中,学生掌握的知识只局限于应付考试,并没有真正理解消化,加之所学的课程之间缺乏衔接,往往在实际问题面前茫然不知所措。因此,统计教学的改革应立足于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的统计学教学应考虑其专业特点,把握社会经济动态及实际应用组织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合理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与时俱进,紧跟时代脉搏,培养具备一定统计理论知识、技能,能在社会发展变化中活学活用、不断创新的高素质人才。

   2.3全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认识统计学的实际应用背景

   对于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学生而言,开设统计学课程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掌握一种正确地认识社会经济现象的数量规律的理论、方法,解决的是经济、管理方面的问题。因此,要求教师明确培养目标,结合学生的专业及应用背景组织教学,要时刻关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热点问题,善于使用统计方法分析这些问题。对于概念公式的掌握,强调理解和应用,有的放矢,学以致用,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专业的适应性和应用性。

对统计学专业的理解篇6

摘要:本文以江西财经大学开设的信息系统专业方向为例,结合人才市场需要和我校财经背景,提出了面向能力培养的财经类院校计算机专业实践课程体系,特别指出了其中第二阶段实践课程的作用、地位和改革方案。

关键词:能力培养;信息系统专业方向;第二阶段;实践课程改革

作者简介:刘德喜,男,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信息检索、数据库;万常选,男,教授,研究方向为web数据管理、现代数据库技术及电子商务技术;廖国琼,男,教授,研究方向为数据库,RFiD。

信息系统专业方向关注的是信息系统和这些系统相关组织之间的关系,要求所培养的人才能根据企业需求而配置应用技术(特别是数据库)或开发信息系统,以支持企业的决策或管理。信息系统专业人才需求得到aCm(国际计算机协会)、aiS(国际信息系统协会)和ieee-CS(美国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计算机协会)的认可。目前,在管理科学与工程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下,都开设有信息系统专业方向。江西财经大学的财经管理背景为信息系统专业的开设提供机遇的同时也提出了挑战。要让信息系统用于支持决策和组织管理,就需要信息系统人才理解组织企业的管理运营模式,学校财经管理背景是该方向人才培养中的优势。所要面对的挑战是,与工科院校开办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相比,财经类院校办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信息系统是该专业的一个专业方向)在社会认同方面还存在差距。缩小这种差距的最重要最有效的办法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让所培养的学生具有核心竞争力,这种核心竞争力体现在学生的能力和素质上,要让我们的学生在大众化专业教育中突显出来。

关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能力培养和实践体系的探索和改革,目前国内外已有较多的成果。aCm、aiS、和ieee-CS专家在CC2005中刻画了计算机不同专业方向的能力要求;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编制了“高等学校计算

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与规范”,提出了5个专业方向的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1];清华大学在以美国Stanford、Berkeley和CaLteCH三所大学考察的基础上,采取了诸如“实验内容紧跟计算机技术发展”、“研究型大型实验教学环节”等措施对实践教学进行改革,创建了4个专业实践专题[2];武汉大学将实验教学分为三个层次并通过六种类型进行组织实施[3];此外,还有很多地方院校在《计算机教育》等杂志上发表文章阐述本校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4-6]。尽管信息系统专业(方向)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5个专业方向之一,然而,专门针对该专业方向的研究却很少见。各高校的实践体系大都是面向专业领域知识而非直接面向能力培养,导致人才培养的“趋同性”比较严重。此外,没有一种现存的实践体系能完全适合我校立足财经管理背景办信息系统专业这一特色。因此,构建并实施以财经管理为背景、面向能力培养的信息系统专业方向实践体系显得尤为迫切!

2专业能力需求

aCm、aiS和ieee-CS计算机学科教学计划研究小组用图1刻画计算机专业的问题空间[7]。该小组还给出了计算学科人才在算法、应用程序、计算机程序设计、硬件与设备、人机界面、信息系统、it资源计划、网络与通信、系统集成、信息管理、智能系统11个方面59种能力要求,并对5个不同专业方向给出了各项能力要求的权重。图2是我们将59种能力在问题空间中的映射,其中阴影部分是信息系统专业的问题空间和能力需求。

图1计算机专业的问题空间

图259种能力在问题空间中的映射

我校计算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对能力的要求与信息系统专业(方向)的能力需要基本一致,具体如下:

(1)专业能力:具有较强的信息系统架构能力,围绕社会中各种组织机构(以及个人)的信息化需求,通过对计算技术的选择、应用和集成,创建优化的信息系统并对其运行实行有效的技术维护和管理(iS规划、设计、实施和维护+it集成能力);

(2)自主学习能力;

(3)逻辑思维能力(演绎+归纳);

(4)语言文字表达能力;

(5)组织管理、交流和沟通能力;

(6)基本的学科研究和一定的创新能力。

我们强调:商业需求分析、技术支持、信息系统开发、系统集成、信息管理(数据库)实践、人机交互,而弱化:智能系统、数字逻辑、图形学和可视化、程序设计语言理论、操作系统原理与设计、软件过程、软件工程基础、科学计算、计算机系统工程、嵌入式系统等。

3面向能力培养的理论与实践课程体系

我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信息系统专业方向)对专业能力的要求可以归纳为以下6类:

(1)信息系统,包括:定义信息系统;设计信息系统;实现信息系统;信息系统培训;维护和修改信息;

(2)信息管理,包括:使用数据库系统;实现信息提取;选择、配置、管理数据库;数据库用户培训和支持;

(3)计算机程序设计,包括:小规模程序设计;大规模程序设计;

(4)软件界面,即创建用户软件界面;

(5)应用程序,包括:使用文字处理器和电子表格;培训用户使用文字处理器和电子表格;

(6)网络与通信,包括:设计网络配置;选择网络组件;装配、管理计算机网络;管理通信资源。

为保障以上专业能力的培养,我们构建的理论课程体系如图3所示。实践课程体系及第二阶段如图4所示。第二阶段实践课程、学时及开设学期如表1所示。

图3理论课程体系

图4实践课程体系及第二阶段实践内容

表1第二阶段实践课程安排

第二阶段在实践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起承上启

下作用,实验内容与多个相关课程相联系,目的是培养综合实验能力、运用相关课程基础理论进行设计的能力、将所学知识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帮助理解专业课程体系。信息系统专业(方向)适合设置第二阶段实验的课程:程序设计;算法与数据结构;数据库与信息管理;计算机网络;操作系统;软件工程。第二阶段的地位如图5所示,其作用体现在:加深对基本理论的理解和掌握(承上);帮助对专业课程体系的理解;培养综合实验能力、运用相关课程基础理论进行设计的能力、将所学知识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从系统的角度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独立工作、团队协作、问题表达、文档撰写、思想交流等能力(启下)。

图5第二阶段实践在实践体系中的位置

其他实践活动还包括:学术活动、科研创新、实习、毕业设计。学术活动培养交流、勾通、获取新知识的能力;科研创新培养创新能力、创新精神;实习是通过直接接触生产实践活动,加深对专业的理解和认识,培养将所学知识用于解决实际生产实践问题的能力;毕业设计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掌握的技能,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生产、生活、科研)、独立工作、团队协作、问题表达、文档撰写、思想交流等能力。

4第二阶段实施方案

拟采用的实施方案如图6所示。老师设定能反映能力培养要求的题目,教学系对题目进行讨论审查;在学期中布置任务,学生选题并进行技术积累,此间老师督促并答疑;第二阶段老师集中对所用到的技术或方法查漏补缺,集中讲解;学生在老师指导下完成设计;假期学生对设计进行完善并撰写报告,教师远程指导;新学期初通过答辩形式集中评价并验收设计报告;教师根据设计过程、答辩和报告三个方面给出成绩;教师和学生针对整个设计过程存在的问题向系向系进行反馈,以完善二阶段的内容和形式。整个过程的开展师生和教学系都以能力培养。

图6第二阶段实施方案

以下是对各门课程实践内容的要求。

(1)程序设计课程设计。完成一个完整的软件系统的设计和开发过程;熟练运用结构化程序设计方法;熟练运用基本的数据结构,如数组、结构体、指针等;熟练掌握计算机解决问题的基本思想和程序的架构;培养大规模程序设计能力,养成良好的程序设计风格。

(2)数据结构课程设计。选题有一定规模和复杂度,且需要用数据结构中的模型和方法描述和求解;要求完成问题建模、数据结构设计、算法设计、实现、测试;要求综合运用程序设计、离散数学和数据结构知识;理解逻辑结构、存储结构、算法、实现的关系;理解线性表、树、二叉树、图等结构及查找、排序相关算法并能灵活运用;培养问题抽象与建模能力、用计算机求解问题的能力。

(3)面向对象课程设计。选题具有一定复杂性和功能,且要求用面向对象的思想分析、设计和实现。要综合运用结构化程序设计、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数据结构和算法等相关课程的知识;要求了解一定的人机界面知识和基本的软件开发方法;培养程序设计能力和问题的抽象、建模、分析与解决的能力。

(4)操作系统课程设计。选题要能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操作系统的工作原理,了解Linux操作系统的内核技术,并使学生初步具备在Linux平台上利用oS系统调用编写较复杂应用程序的能力;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程序设计、数据结构与算法、操作系统等课程中的理论和方法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系统观。

(5)计算机网络综合课程设计。选题要求综合使用计算机网络、网络程序设计、数据结构等课程相关知识;或根据客户需要选购、部署、配置和维护较大型网络;培养学生设计和编写大型网络程序的能力或系统观和设计、装配、管理网络的网络工程实践能力。

(6)数据库系统原理课程设计。选题要求依托商用大型数据库系统,针对实际信息系统需要,综合使用数据库的设计方法和步骤开发数据库应用系统;培养学生数据库和信息系统的定义、设计、实现、管理、使用、维护能力及信息的抽取能力。

(7)软件工程课程设计。选题要求针对大型软件开能课题,完成需求分析、软件设计、程序实现、软件测试等软件开发过程综合训练;要求综合运用软件工程、数据结构、程序设计、面向对象、操作系统等课程知识;培养软件系统开发能力、创建用户界面能力、软件项目管理能力;培养系统观和协作能力。

5结语

财经类高校计算机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不应效仿工科类院校,而应将财经背景和社会对人才能力的需要相结合,制订具有财经背景特色的培养方案。本文介绍了江西财经大学信息管理学院计算机专业(信息系统方向)的实践体系,该体系以学生能力培养为目标,在已有的课程实验基础上,利用第二阶段(每学期结束后的2~3周时间),通过相关实践课程的设置,在帮助学生巩固课程知识的基础上,促进学生从系统的角度理解课程体系,提高学生专业能力,培养创新、协作、表达等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与规范[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2]汤志忠.清华“计算机专业实践”课程的创新与实践[J].计算机教育,2006(7):7-9.

[3]黄传河,黄建中,吴黎兵.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与方法设计[J].计算机教育,2007(11):87-89.

[4]董健全,吴悦,钱权,等.3+1模式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的一些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7,26(12):350-353.

[5]何静媛,朱征宇.高校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研究[J].计算机教育,2010(2):25-27,46.

[6]陈笑蓉,王晓蓉,陈梅,等.计算机专业实验教学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实践教学,2008(8):34,23.

[7]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公共核心知识体系与课程[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abilityCultivationorientedReformofpracticaltrainingforinformationSystem

LiUDexi,wanChangxuan,LiaoGuoqiong

(Departmentofinformationtechnology,CollegeofFinanceandeconomics,JiangxiUniversity,nanchang330013,China)

对统计学专业的理解篇7

关键词:统计学;教育改革;大数据

一、引言

最早提出大数据时代到来的机构是全球知名的麦肯锡咨询公司,该公司在一份研究报告中指出:“数据已经渗透到当今每一个行业和业务职能领域,成为重要的生产因素,人们对于海量数据的挖掘和运用,预示着新一波生产率增长和消费者盈余浪潮的到来”。

大数据是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带来的数据量和数据类型激增而衍生出来的一种现象,但大数据一词不仅指规模大、种类多的数据集,还包括对这种数据集进行采集、处理与分析以提取有价值信息和直接创造价值的技术构架和技术过程。大数据的第一个特征是数据量巨大。截止到2012年,数据量已经从tB(1024GB=1tB)级别跃升到pB(1024tB=1pB)、eB(1024pB=1eB)乃至ZB(1024eB=1ZB)级别。第二个特征是数据类型繁多、异构性突出,包括网络日志、音频、视频、图片、地理位置信息等等。第三个特征是数据价值密度较低,数据中存在大量重复性和无价值性信息或噪声。如何通过强大的计算技术和统计分析等方法迅速完成数据的价值提纯,是大数据时代亟待解决的难题。第四个特征是处理速度快、时效性要求高。这是大数据区分于传统数据挖掘最显著的特征。

目前,不同的学科领域对大数据概念有着不尽相同的解释,但各种解释中大致可以从两个方面去理解。首先,大数据概念体现在数据量的巨大、种类的众多及产生速度的飞快,同时产生的数据集极有可能包含着各种半结构化和非结构化数据;其次,大数据概念还体现在对数据进行处理的手段和流程方面,由于数据量的庞大和类型复杂,利用常规的统计软件已经无法对当今的数据进行及时有效的存储、分析及处理。因此,所谓的大数据并不是单纯指数据流量的巨大,还指其结构的复杂和种类的多样,在数据处理和分析上需要采用高端计算平台或高级统计软件,以及海量数据中存在着可挖掘的潜在的大量价值信息与知识。

近年来,随着高速计算机的应用、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特别是云计算技术的发展,使大数据的存储和分析技术得到迅速发展,目前的核心技术有mapReduce、GFS、Bigtable、Hadoop,以及数据可视化等。在数据搜集上,可方便地通过在线互联网数据库获取二手数据或一手实时数据。在数据分析上,传统统计学方法采取的是基于统计模型的样本数据分析,而大数据分析技术则是通过高端计算平台,对大数据中的信息进行挖掘。

统计学作为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的科学,必然受到大数据的影响。在大数据时代,统计学教育必须与时俱进,跟上时展步伐。近年来,有不少文献讨论了大数据环境下我国统计学教育的改革问题(例如[1]-[5]),本文在分析大数据时代特征的前提下,进一步讨论我国统计学教育的现状与挑战、统计学教育改革的内容、方法、借鉴和适应时代要求的变革问题。

二、统计学教育的现状与挑战

2013年,教育部对我国统计学专业设置进行一次新的调整,将原来的既可授予理学学位,也可授予经济学学位的统计学专业划分为统计学、应用统计学和经济统计学三个本科专业[6]。根据教育部高等学校统计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2013年11月公布的数据,当时全国有194所高校开设了统计学专业,156所高校开设了应用统计学专业,164所高校开设了经济统计学专业[6]。目前,全国开设这三个统计学专业的高校个数和在校学生人数与2013年相比都有不少的增加。

面对大数据时代,我们目前的统计学教育无论在培养目标和教学内容上,还是在教育方式和人才培养模式上,都存在着亟待解决的挑战性问题。例如,在专业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过程中,我们比较重视课程层面上的评价,比较轻视专业层面上的整体评价,缺乏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反馈机制。

关于教学内容,目前三个统计学专业在统计理论和应用统计两个方面有不同的侧重。统计理论主要包括:抽样理论、实验设计、估汁理论、假设险验、决策理论、贝叶斯统计、半参数和非参数统计、序贯分析、多元统计分析、时间序列分析、小样本理论和大样本理论等。在数据分析中,现今的统计方法基本以结构化数据为主要处理对象,而对非结构化和半结构化数据的分析和工具涉及较少。因此,现今统计学课程及内容已不能满足从事非结构型和半结构型的大数据研究和商业应用对人才培养的需要,必须进行必要的改革。

对于教育方式,鉴于大数据时代要求,统计分析人员需要具备较高的数学和现代统计学基础,具有较高的软件操作能力,掌握一定的大数据收集、整理、分析、处理和挖掘数据的技能。日本学者城田真琴认为:“数据科学家要有计算机科学专业背景,数学、统计方面的素养和使用数据挖掘软件的技能,善于利用数据可视化的手法展现晦涩难懂的信息,而且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眼界和视野,具有适应社会发展和创造价值的能力”。现今的统计学教育方式还不能很好适应大数据时代数据科学人才培养需要,必须进行必要及时的调整和变革。

对人才培养模式,大数据时代不仅要求培养具有数据处理和分析所需的基本素质与技能,更重视培养从海量数据中发现和挖掘价值信息、把握市场机遇、创造利润的潜在能力。面对大数据时代的诸多挑战,现代统计技术、数据挖掘方法、计算机信息技术、软件工具和理念的日新月异,培养统计人才的教育模式也需要相应变化,统计学教育只有与时俱进,主动做出全面的调整和变革才能适应新时代知识进步和激烈人才市场竞争的需要,积极迎接大数据时代的挑战。

大数据时代对统计学教师有更高的要求,统计学教师需要与时俱进,跟上时代步伐。随着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等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据的分析和处理的技术也随之要求更高,统计学教师固有的知识体系已不能满足培养现代统计人才的需要,必须进一步深化和更新原有的统计学理论知识,而且还需要学习掌握计算机技术、互联网、数据库和信息科学等有关知识和技术,同时还要熟悉处理非结构型和半结构型数据的知识和技能,以适应现代统计学教育对教师的知识结构和基本素质的要求。

大数据时代对统计专业的学生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们不仅需要掌握现代统计理论、统计方法和专业统计软件,还要学会如何分析、处理来自互联网或各种实际问题中的海量数据,如何利用统计软件和互联网技术进行数据操作,如何借助软件技术和统计准则判断数据质量,如何进行模型选择和评价模型方法的有效性,如何准确清晰地呈现统计分析结果和结论,等等。

2014年11月,美国统计学会了统计学本科专业指导性教学纲要[7],该教学纲要对统计学专业提出四个方面的要求:(1)具有扎实的数学和统计学基础、强大的统计计算和编程能力,熟练使用统计软件和数据库;(2)分析来自现实问题的真实数据,真实数据是统计专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3)掌握多样化的统计模型方法;(4)具有通过语言、图表和动画等方式解释数据分析结果的能力。美国是统计学教育和人才培养最先进的国家之一,该指导性教学纲要代表着美国统计学专业培养人才的基本要求和发展方向,对我国统计教育的改革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以该指导性教学纲要为参考依据,对照我国目前的统计学本科专业教育,无论是在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方面,还是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方面,都存在着亟待解决的挑战性问题。

三、统计学教育的改革

大数据时代的统计学教育不仅是各种统计方法、数据挖掘方法和信息技术手段的延续或发展,更主要的是这些方法的集成应用和在实际数据分析中的真实体验。过去,企业数据库价格昂贵,在统计学教育的教学案例或实验课教学中,很少采用真实和海量的数据库资源,基本都是采用过时或虚拟的数据。今天,像百度大数据引擎这样的数据库的逐步对外开放,将有助于开展“线上大数据统计实验”教学。为了适应大数据时代要求,有必要利用网络资源以及各种数据处理软件,搭建线上大数据分析实验教学平台,全面开展大数据统计实验教学的改革。实际上,借助大数据分析平台,本科阶段的统计学教育就可以融人联机分析和数据的可视化教学。其次,要时刻关注大数据分析理论的进展,及时将新理论新方法融入课堂教学内容。

需要指出的是,在大数据时代,经典统计理论和方法并没有过时,但需要进行改进和进一步发展。这是因为,网上采集的巨型数据集往往存在大量的重复性和无价值数据信息,使得大数据价值密度降低。在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处理之前往往需要通过去噪、分层、截断、聚类等方法的预处理,将其变成便于进行分析处理的小数据,继而借助于经典统计方法进行分析和处理。因而在大数据时代仍然需要采用传统统计学的小样本理论和方法。所以,即便是在大数据时代,经典统计方法仍然是进行统计分析的基石,其核心地位不可动摇。所以,在大数据时代仍然要强化统计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尤其是在长期发展和实践应用中经过验证的、成熟有效的经典和现代统计方法,在大数据时代仍然没有过时,但需要结合大数据分析的需要对经典统计方法进行必要的发展和改进。

大数据科学需要统计学与数学、计算机等学科的结合。亚马逊大数据科学家JohnRauser认为:“数据科学家是统计学家和计算机工程师的结合体”。为了满足大数据时代的要求,统计学专业的课程设置需要进行必要的调整。应根据新时代人才培养的要求,增设与大数据前沿领域发展相关的课程,如计算机网络和大数据相关的软件应用,同时要加大实验课和社会实践课的比重,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大数据概念、理论、技术和方法,培养其运用大数据的相关分析工具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于理论课程,除基本统计理论外,还应开设一些较为现代和深入的课程,如现代贝叶斯方法、神经网络、数据挖掘、应用随机过程论等。另外,还应开设与大数据分析相关的关联规则、决策树、机器学习、支持向量机等课程。

为了培养与时代适应的统计学人才,统计学专业教师应不断更新自身的知识结构和价值观念,改变认识数据、收集数据和分析数据的思维,主动学习和补充互联网、现代数据分析技术、数据库和数据挖掘技术,使自己的知识体系不断更新和提升,跟上时展的步伐。

在大数据时代,要注意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统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应以提高本专业学生数据分析方面的能力,开阔他们的视野,培养其适应社会的能力。应积极引导学生进入实训场所动手操作和锻炼,尝试以企事业单位的财政、金融、保险、统计、咨询和信息公司等部门为主构建专业性教育实践基地。鼓励学生到大数据相关的机构部门、产业园区和企业中去调查研究和实践。此外,统计专业应积极同其他专业进行合作,联合培养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数据分析人才。鉴于大数据对数据分析人员在计算机技术、行业认知、业务知识、数据分析工具和方法的要求提高,统计学科应主动与计算机、经济学、管理学等相关学科合作,培养学生的计算机能力、专业素质和业务修养。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关于统计学专业的课程设置,可以参考和借鉴美国统计学会公布的统计学本科专业指导性教学纲要。根据该教学纲要,统计专业的课程设置应该涵盖五个模块[7]:(1)统计方法与统计理论。建立统计模型并对模型的输出结果进行评价,熟悉统计推断,能够从数据分析中得出恰当的结论。(2)数据操作和统计计算。熟练使用一款专业统计软件进行探索性数据分析,发现和清洗数据中的错误记录,具有编程能力和算法思维,可以进行各种数据操作,还应掌握统计计算技术,能够进行模拟研究。(3)数学基础。熟练掌握微积分、线性代数、矩阵论、概率论和数理统计的基础知识。(4)实践训练和表达能力。具有良好的表达和交流能力,善于通过图示和动画等听众易于理解的方式展示分析结论,并且具有团队合作精神和项目领导能力。(5)特定领域的知识。掌握特定应用领域的知识,并用统计学特有的思维方法来分析和解决特定领域的实际问题。

大数据时代是以数据为中心的时代,统计学专业的教育改革必须适应这个时代的要求。统计数据分析中软件应用能力至关重要。在众多统计软件中推荐使用R和SaS软件,因为R是免费开源软件,其统计建模、统计计算和可视化功能强大,更新迅速,是最新统计方法的主要平台,非常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编程能力和知识更新能力,而SaS软件被很多公司用于数据管理和数据分析,在实际应用领域具有长期而深远的影响,是数据分析不可或缺的专业统计软件。当然,教学中也可以尝试使用其他专业统计软件,例如经济统计专业学生也可使用SpSS软件,但最好会使用SaS或R软件。在加强软件使用和编程能力的基础上,应加强学生统计计算和统计模拟能力的培养。在大数据时代,强调统计计算的重要性是大势所趋。统计模拟技术是伴随着高速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而广泛应用的现代技术,可用来解决传统学科领域中无法解决的问题。例如,在计算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贝叶斯统计方法过去曾经面临的计算瓶颈正在逐渐消失,基于马尔科夫链蒙特卡洛(mCmC)技术的统计模拟方法在数据分析中的强大威力正在日益显现[8]。

参考文献:

[1]刘春杰,大数据时代对当代统计学教育的挑战,统计与决策,2015年,第8期。

[2]孟生旺,袁卫,大数据时代的统计教育,统计研究,2015年,第32卷4期。

[3]葛虹,韩伟,大数据时代统计教育变革的Swot分析与发展策略,统计与决策,2015年,第4期。

[4]张海波,黄世祥,统计学专业学生大数据分析能力的培养方式选择,统计与决策,2014年,第24期。

[5]李卫东,大数据对统计学科发展的影响,统计与决策,2014年,第13.期。

[6]教育部高等学校统计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统计学专业教学单位.http:///category/信息公开/教学单位,2013-11-15.

对统计学专业的理解篇8

我国艺术设计人才的培养始于20世纪80年代。随着时代的发展,设计专业开始不断细化,以就业为导向被划分为不同设计门类。网页设计作为一门交叉性学科,体现了艺术性与技术性的融合和统一,同时,网页设计也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科学。然而当前网页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方式基本沿用了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的一般模式,较多地强调专业技能学习,忽略了创新能力和专业素养的培养。在专业技能学习上,也多是盲目模仿西方设计形式,忽视传统文化的学习,在课程的设置上关于传统文化的教学内容较为单一;对如何将传统文化融入设计的教学内容和方法都缺乏创新性。

二、传统文化融入网页设计教育的价值和意义

中华民族丰富灿烂的传统文化有着独特的魅力。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内容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首先,传统文化的核心,即中国人内在的精神生活形式,包括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习惯等。其次,传统文化的物态形式,即其内容的外在表现,包括人们衣食住行的习惯和规范等。再次,传统文化的民族特征,这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的,这种民族性的文化也是多元的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设计中运用的传统文化元素就是从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中提炼出来的具有代表性的东西,如我国传统文化中关于文字的元素有汉字、书法、篆刻和甲骨文等。将传统文化融入高校网页设计教学是为了让学生能具备良好的文化素养,以便设计出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作品,传承和发扬好传统文化。设计教育不能一味照搬西方的模式,优秀的设计作品要能体现出民族的文化内涵,经得起时间的考验。面对当下新媒体飞速发展、中国网民数量飞速增长(包括使用手机媒体的网民)的现状,高校应当更加重视网页设计人才的培养,而将传统文化融入高校网页设计人才培养,不仅能为学生提供网页设计的灵感和素材,而且能够给予学生正确的人文教育和设计观念,使其明确设计不能盲目追随流行,而是要体现设计师的社会良知和责任感。

三、关于网页设计人才培养的思考

(一)立足传统文化,更新教学内容

课程教学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途径,在设置课程时要注重对教学内容的选择。传统文化的融入网页设计教学不应仅仅停留在设计形式上,而应从传统文化的内涵出发,更新教学内容。首先是专业基础课。专业基础课是学生进入专业学习的铺垫,可以在专业基础课中融入传统文化元素,例如在绘画基础课程中可以选取瓷器、京剧脸谱等元素,这样可以使学生了解并且熟悉传统文化符号。在构成基础课阶段,在学生学习了构成法则的基础上,对应用部分的练习可配以主题性的训练,如传统图案图形的运用。平面构成部分可强调对传统图案图形的认知、理解和运用;色彩构成部分可强调对具有民族特彩的认知、理解和运用。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学生在网页专业后续课程的学习中学会运用传统元素逐渐理解传统文化。在专业课方面,学生有了一定的传统文化知识的基础,进行以传统文化为主题的设计练习时才有可能。如在网页的界面设计中,可以让学生以传统纹样为题材进行主题创作,组织画面元素;也可以以传统民俗文化为主题进行界面设计创作,如二十四节气、中国结等。在引导学生对传统元素运用时,可以让其采用直接运用和间接运用两种方式。直接运用传统文化元素,需要做到表现形式具有新颖感,能直观、生动地表现主题,传统文化元素可以图像或者图形的形式呈现。若想在直接运用的基础上设计出表现形式独特的作品,不能模仿照搬而应在理解传统文化元素内涵的基础上合理运用,这需要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积累。间接运用传统文化元素需要寻找元素间的联系,将看似没有关联的设计元素巧妙地联系起来。元素可以是具象表现也可以是抽象表现,运用形式美法则构成主题。如何选择元素间接表现相关主题则需要学生对传统文化内涵有一定的了解。

(二)加强对传统设计思想的学习

在网页设计教学中传统文化以及相关理论也应当受到重视,我们在注重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也要使其加强对传统设计理论知识的学习。可以通过增开与传统文化相关的理论课程,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内涵的理解。这种理论课程教学可以联系专业实践开展,避免学生因课程枯燥而出现对其不够重视的现象。如在设计史论课程的教学环节中,可以从设计风格和设计思潮的角度指导设计实践,让学生在理解设计历史的基础上学会理解和分析经典设计作品的内涵,学会查找和分析资料,提取其中的设计元素。传统文化融入网页设计教学不能仅停留在传统文化元素的运用上,还要注重对于传统文化思想和内涵的传承和表达。

(三)课题形式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是培养现代创新型设计人才尤为重要的环节,可在以往实践项目基础上融入传统文化元素作为再设计的实训项目。网页设计对综合运用专业知识的能力要求比较高,教学方式的变革应该从实践的各个环节全方位展开,目的是使网页设计的实训部分摆脱单调枯燥的教学模式。以往各门专业课程的实训内容都是围绕着课程的内容展开的,学生的专业练习也是在老师指导下按部就班地模仿,无法真正锻炼学生实际运用知识的能力。将传统文化融入的再设计实训,需要理论联系实际,不能孤立看待一个传统元素,而是要注重与其他实训练习的关联性和连贯性。网页设计人才培养目标是一专多能型高技术人才,具有较强的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网页设计在实际工作中需要多种技能协作完成,只有综合各门课程知识融入到综合实训项目中,才能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形成有效的衔接。因此,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应要求学生在理论学习之后进行有针对性的项目实训练习,挖掘出与课程相关的设计项目作为课题,把专业知识与实践运用联系在一起。课题的选择要利于将传统文化和专业教学融合在一起,由浅入深。每一个大项目的内容都需要运用几门实训课程的知识点共同完成,只是每门课程在不同的项目中担任的“角色”有所不同。学生从课题的问题着手,寻找解决办法,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在实训课程内容的开发上也可以采用校企合作的方式,共同开发实训项目来丰富实训课程的教学内容,这样的教学方式能使学校对人才的培养和企业对人才的需求达到统一。

四、结语

对统计学专业的理解篇9

[关键词]卫生信息管理医学统计学教学改革

[作者简介]周文君(1975-),女,江苏盐城人,盐城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卫生信息管理教研室主任,讲师,研究方向为公共卫生及卫生信息管理专业教学。(江苏盐城224005)孙晓凯(1978-),男,江苏盐城人,盐城市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慢性病科主管医师,研究方向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预防与控制及卫生统计学教学。(江苏盐城224002)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9)20-0144-02

现代医药卫生科技信息化发展迅速,卫生信息管理科学的发展对卫生信息管理专业人员的素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医学院校培养的卫生信息管理专业学生需要面向各级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医院、医学信息部门、医学图书馆等部门,从事日常办公事务处理、病案管理、卫生信息资料、医学图书、档案管理等工作和计算机维护工作。①他们除了需要掌握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等医药卫生知识和程序设计、数据库管理等计算机知识外,还需要具有较好的统计学理论知识,能够熟练掌握部分统计软件的使用,以便为各级医药卫生机构提供信息和决策依据。为了提高医学统计学课程质量,培养卫生信息管理专业学生建立统计学观念,提高动手解决实际问题能力,近年来,盐城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对卫生信息管理专业的医学统计学的教学方法进行了探索与研究,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根据课程特点明确学习要求

1.课程特点。医学统计学是一门既有复杂理论知识,又有丰富应用技巧的医学专业基础课程。它是科研设计、资料的搜集、整理和分析的灵魂,可应用于居民健康状况评价、医疗卫生实践和医学科研等各个方面,涉及基础医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等多学科领域。医学统计学内容主要是以医学理论及其研究内容为载体,应用数理统计学的理论和方法来阐述某个医学实际问题。②

2.学习要求。医学生学习医学统计学,并非要成为医学统计学的专业人才,其目的在于建立起统计学观念,学会从不确定性、机遇、风险和推断的角度去思考医学问题。对于卫生信息管理专业等非预防医学专业学生,特别是专科生,医学统计学的数学原理、公式推导等要求可以更加放宽,重点应放在统计方法的应用上。因此,我们要求学生学习医学统计学必须要牢固树立起统计学观念,如生物性个体变异观念,各种医学指标独特和分类观念,抽样误差不可避免及各种条件下样本具有不同的误差观念,各种研究对象和研究方式含有不同变异的观念,等等。学习医学统计学的具体要求是:能够理解一些基本概念、基本原理;记住一些最基本的公式和界值;重点要掌握统计方法的适用条件、统计结果的解释;此外还要再加上认真的课后练习和上机实习。

二、系统安排教学重点

1.合理选择授课章节。目前,各地院校本科、专科生开设的医学统计学课程课时大多在50~100节课间,要在这有限的课时内讲完这么多的内容很不现实,所以各地学校要根据培养目标选择适当的章节为学生讲解。对于非预防医学专业学生,除了基本的概念、统计描述、概率分布、参数估计、t检验、卡方检验、非参数检验等医学统计学基础理论部分外,其他的理论部分,如实验设计、调查设计、复杂的相关与回归等章节可以不讲,留给有兴趣的同学自学,把更多的时间安排在课上讨论和实习课的操作上。对于卫生信息管理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除了基本统计学理论外,还应重点加上在日后信息统计工作中会常用到的关于各种率的概念、计算方法的章节。此外,还可以讲座的形式为学生介绍一些常用的、比较复杂的统计学方法。

2.明确教学重点。传统的统计学教学内容包括三个方向:一是基本概念和方法;二是公式的来源、推导和详细的手工计算步骤;三是统计结果的解释与分析。③传统的公式推导虽有利于对统计基本概念的理解,但对非统计专业的医学生来讲,冗长的公式推导已很难理解,更谈不上对它的记忆了。因此,对于统计公式,我们要求学生只要了解其直观意义、用途和应用条件,而不要求掌握其数学推导,教学内容的重点放在统计学基本原理、基本要领和逻辑思维上,而不是统计学方法的计算过程或数学算法的讲解上。同时,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各种数据处理软件和统计软件唾手可得,统计学计算也很容易实现,相反,统计学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的教学更显迫切。我们的教学重点是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对已有资料能够找到适合的统计方法,结合本专业知识解释统计结果。为此我们调整了一些教学内容,注重统计学基础、统计学思维、统计学操作能力的培养,同时利用优秀的统计软件,简化统计计算过程,强调统计方法的选择与报告信息的提取。例如,目前医学上常用的假设检验方法有十余种。我们要教会学生能够根据研究目的、资料类型选择最适宜的统计方法,如计量资料常用t检验、方差分析等方法;计数资料常用卡方检验;等级资料可用秩和检验等,同时还要注意各种检验方法的应用条件。

三、注重例题的练习

1.从例题入手,提高学生的认识。医学统计学的学习以理解为主,而一般医学院校的学生对数学的接触很少,因此,对于医学统计学这门课程,很多学生往往存在一种恐惧心理。为消除这种心理,使学生对之感兴趣,从实例入手是非常重要的。在理论教学课上讲授某个概念或方法之前先举个例子或提出问题,让学生给出自己的看法和解决思路,教师适当加以引导和启发,在解决这些问题的同时,再将统计学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融入其中。这里提到的实例,可以是教材中现有的例题或练习题,可以是统计咨询中碰到的实际问题,或医学期刊论著中的一些实例,也可以是日常生活中的某一现象。学生的思维经过这样一个由感性到理性,由具体到抽象的认识过程,减轻了接受抽象概念和方法的难度,加深了对书本内容的理解,还调动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对提高教学效果大有帮助。此外,大量例题的讲解和练习还有利于提高学生日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由于毕业后从事不同的工作岗位,对于大部分人来说,很多统计方法往往因用不到而不会使用,等实际工作中碰到时候便无从下手,这时他们便可查阅以往教材、参考书上的例题,与实际工作中的材料进行对比来获得合适的统计方法。

2.进行案例讨论,加深对常见错误的认识。统计方法的选择重点在于要根据设计类型、资料类型及分析目的选用适当的检验方法和检验统计量。我们在讲授各种检验方法时,不但重点强调各种方法的应用条件,还举出具体误用例子加以讨论,将常被误用的方法列举出来,供学生辨析,从反面吸取经验教训。比如常见误用有:配对t检验误用为成组t检验;多组均数比较应用方差分析及q检验误用为t检验;配对设计卡方检验误用为成组卡方检验;多个率比较应用行×列表卡方检验误用为四格表;应该用确切计算概率法误用为四格表卡方检验;等等。新版的“卫生统计学”教材每章都增加了“案例讨论”部分,教师减少了习题课时间,充分利用这些案例,给学生足够时间进行课堂讨论。案例讨论在不偏离主题的前提下,调动了每一个同学的积极性,又能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为今后的实际应用打下坚实基础,很受学生的欢迎。

四、使用统计软件提高教学质量

1.选择SpSS软件作为教学软件。计算机和软件技术的飞速发展避免了在医学统计工作中烦琐的计算过程和记忆复杂的计算公式,使得医学统计学的应用越来越易于实现。卫生信息管理专业学生之前接受过计算机基本知识的培训,很容易掌握软件的操作,因此开设统计软件实习课显得尤为必要。目前,国内外的统计软件众多,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从针对性、实用性的观点出发,我们选择了功能强大且易于掌握的SpSS软件作为医学统计学实习课的教学软件。SpSS是目前国际上最流行的、具有权威性的统计分析软件之一,它操作简单,无须编程,易学易用,可以直接读取excle等数据文件,分析结果清晰、直观,可以直接复制到word文档中,为学生使用带来极大的方便。④

2.精心安排实习课内容。实习课我们要求学生在计算机上学会应用该软件,能够在学习之后应用该软件独立完成实际资料的统计分析等工作。具体做法是,首先由实习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讲解,并在主机动态演示SpSS软件的操作过程,解释结果,然后让学生应用SpSS软件独立完成书本上或教师精心筛选的习题,并要求学生看懂计算机输出的结果,同时能对资料进行解释。我们重点让学生掌握的是一些基本操作(包括数据的输入和整理、变量的设置、转换等)、主要统计分析过程(包括描述性统计、t检验、方差分析、卡方检验、线性回归和相关分析、非参数检验)和基本统计图等内容,同时要求学生能理解输出的结果,合理解释统计结论中重点指标的含义。

3.避免盲目使用统计软件。统计方法选择的正确与否依赖于使用者对资料的了解程度与统计分析方法的掌握程度。而SpSS软件只是一种工具,它无法对统计方法的适应性做出判断,不能取代分析过程。如果不懂得选用正确的统计方法,而盲目使用计算机和统计软件,不管是什么研究类型的数据都简单地交给计算机处理,用计算机取代统计,那么大量的信息和统计数据将得不到有效的利用,势必造成统计方法的滥用和误用。另外,学生在课本上看到的是规范化的表格表示出来的资料,很容易选择适当的方法,而日常工作中往往不是这样,因此,如果学生对统计方法掌握不好,在实际工作学习中很容易出现滥用统计软件的情况。所以,我们教学中一再强调不能盲目的使用统计软件,而是要根据统计学原理选择合适的统计方法,然后再使用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五、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对统计学专业的理解篇10

一、关于培养目标与模式

根据统计学专业的特点,统计学专业培养目标的制定遵循“宽口径、厚基础、重应用”的原则,培养具有良好的经济学基础,掌握统计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熟练地运用计算机分析处理数据的能力,具有宽广的知识面,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能在国家各级管理部门,各类企事业单位从事统计调查、数量分析、统计信息管理与咨询等实际工作,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高级复合型专门人才。

首先,专业培养目标中培养人才规格定位问题。专业培养目标是人才培养体系中基层目标,也是对毕业生培养的规格和质量所提出的应当达到的标准,同时也是构建专业课程体系、制定专业主干课程、实践教学环节的重要依据。国内大多数高校统计学专业培养目标对人才培养规格定位为高级复合型专门人才,在这里应该理解为统计学专业既不是培养所谓的统计“专才”,也不是培养对财经、管理类各学科无所不会、无所不晓的“通才”,而是培养在一定领域、一定程度上能融入其它财经、管理类学科的“参与型”、“协同型”的“复合型”人才。只有突出统计学专业思想,才能使统计专业的毕业生利用统计思想理解行业问题,进而选择正确解决途径的能力。而这种参与和协同,是指统计学专业所培养的人才,能运用自己所学的统计理论方法和相关的经济、管理理论,与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合作和协同,解决好数据搜集、整理、分析、显示等统计方法在经济和管理中的应用问题。

其次,专业方向问题。著名的经济学家、统计学家萨维奇认为:“统计学基本上是寄生的:靠研究其它领域内的工作而生存”。统计学实践性、应用性的学科性质要求统计学专业人才应当具有从事经济、信息、生物、医学、法学、教育及心理等各个领域中有关统计实务工作的专业技能,为政府或企业决策、科学研究提供可靠的依据,这就必然要求统计专业人才不仅要有丰富的统计学专业知识,还应当具备经济、信息、生物、教育等所从事行业的基本知识。然而,“高级复合型人才”的统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过程注重理论而轻应用,导致统计学专业毕业生的知识结构过于狭窄:大多数学生除了统计学专业知识外,对于其他学科领域的知识掌握甚少,这直接影响了统计专业毕业生的创新能力以及对统计实务工作的适应能力。目前,统计学本科授予经济学学士的院校,一般基于“大统计”及经济学学科背景设计课程体系,但明显的不足是统计学作为一种分析工具,课程设置中重理论方法而轻应用,没有和具体的行业背景相结合,统计学专业没有明确的专业方向。由于专业方向模糊,势必影响对必修课、选修课的科学安排,实现不了多种课程的有机结合。另外,由于专业方向不明,学生在选修课程的时候茫然而不只所措,有的同学到毕业时,也没有选修专业综合特色课程,从而不知道统计学专业在哪些行业领域能应用自如。

再次,在培养目标中还应进一步明确“数学”和“经济学”的基础性作用。因为统计学是以数为据,以量为证。具备一定的定量分析,注重数的背景和量的意义,是统计学区别其它经济学科的一个显著特征,也是培养学生具有数理判断能力和以数为背景的逻辑思维能力。

最后,在培养模式中,应该强调实践教学的重要性,以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和综合能力。实践教学的形式多种多样,既可以渗透到具体的课程中去,又可以采用课外学生实践的方式。实际上,统计学、社会经济统计、抽样调查、计量经济学、多元统计分析等课程都可以开展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这些课程的实验大多侧重于理论方法的验证,对于如何走出模拟实验环境,进一步面向社会、服务社会,增强学生的专业与社会实践相结合,还有待进一步完善。笔者以为,从高年级开始,每学期至少有一次社会实践机会。一是在学期教学过程中进行,如组织学生进行统计模拟专题实验或请政府统计机关的人员走进课堂介绍统计方案的设计、数据的收集与处理、调查报告及统计分析报告的撰写;教师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适当地走出课堂开展统计信息咨询、多元化市场调查与统计分析,使学生感到学有所用、学以致用;高年级统计模拟实验课程应该开设专业综合实验,侧重以案例为背景,主要是描述统计、推断统计、多元统计及其计量经济等方法的综合应用。二是在假期中进行,如寒暑假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查、信息咨询、岗位实习等实践活动,亲自从事调查数据录入、整理及分析推断,使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不墨守成规,勇于创新。

二、关于课程设置

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的具体化、实践化要通过课程设置来实现,课程设置是人才培养方案中最核心的部分。

首先,在课程的结构上,强调数学、经济学、统计学和计算机应用(统计软件应用)四个方面课程的有机结合。在课程的设置上,不能贪多求全,要有侧重,应着重开设突出素质能力的数学基础课程和反映统计数据分析与处理能力、计算机技术方面的课程内容。教学内容注重揭示课程之间相互关系,在比较和联系中给学生系统地传授知识,提供丰富的背景知识,拓宽学生的视野。就统计学专业理论方法及其应用而言,构建课程体系时应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课程设置:(1)统计方法论基础课程和综合课程,如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统计学、抽样技术、计量经济学、时间序列课程、多元统计分析、统计预测与决策;(2)社会经济统计学基本理论和方法课程,如市场调查与分析、企业经济统计学等;(3)主要生产领域的统计方法课程,如工商管理统计、商务统计等;(4)有较大发展潜力的行业统计方法课程,如资源环境统计、人寿与保险统计;(5)宏观经济统计核算理论和方法课程,如国民经济核算、宏观经济统计分析;(6)前沿性统计方法课程,如数据挖掘、非参数统计、贝叶斯统计等。这种安排体现了构架知识体系的点面结合要求和循序渐进要求,也突出了统计学专业“参与型”和“协同型”课程体系的内涵。如果专业方向进一步明确,对于统计专业方向课程,学生可根据专业方向来确定选修。

其次,为拓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夯实数学基础,笔者认为,应把“运筹学”和“统计建模”课程分别增加到专业基础课程、专业综合特色课程中去。因为运筹学课程主要学习管理决策的定量化模型和方法,是线性代数、概率论和数理统计、经济学知识的综合应用课程,也是深化专业基础课“管理学”的重要课程(开课学期可进一步探讨),与统计学专业开设的经济预测与决策、管理统计学等课程关联度较大。统计建模课程以统计理论为基础,突出统计方法、计算机技术的应用。通过这两门课程定量化分析方法的学习,能帮助学生在分析决策对象和解决实际问题方面更加自如,突出了统计学专业定量分析的特长。

最后,为加强计算机编程及其应用需要,使学生熟练掌握程序编制、终端设备的使用和加强数据分析能力,建议统计软件应用课程侧重介绍SaS和R软件①编程技术和应用;而SpSS软件、eViewS、马克威软件融合到多元统计分析、计量经济学、时间序列课程中的实践环节。另外,统计学专业还应增加一门程序语言(如C语言),一方面有助于统计软件的学习,另一方面,可突出统计专业办学特色。如果统计学专业毕业的学生编程能力强和实际操作应用能力强,则对专业声誉、办学特色定位及毕业生就业渠道的拓展大有裨益。笔者认为,宁可缩减统计专业交叉、重复大的课程,也要多开设计算机方面的课程,以适应信息社会数据处理的需要。

三、关于教学手段和方法的改进

国内大多数统计学专业的教学基本上沿袭了“课堂讲授——课后作业——考试判分”的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中,仍然以传统的“灌输式”为主,在教学上习惯于“填鸭式”教学方法。上课只重视概念、统计指标的含义和公式的推导,而忽略所包含的经济含义和统计指标的实际运用。老师上课来,下课走,师生缺少沟通。由于对“启发式”教学方法应用得还不够,对实践教学课时安排不足或很少考虑,学生接触社会实践的机会较少,这对提高学生的统计实践应用能力极为不利。有些学生感觉身处大学的校园却是中学的教学管理模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产生统计既难学又枯燥无味的情绪,不利于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在教学手段上,目前,统计教学中普遍采用多媒体教学。但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学生难以笔记,丧失了由此产生的记忆功能和复习巩固功能,会使部分学生感到没有停顿思考的余地,造成知识消化吸收不良。另外,多媒体教学过程中,由于课件是事先设计好的,教学思路按课件设计来进行,学生只能循着教师固定的思路来思考问题和学习知识。也就是说,教师划定了一个由起点到终点的严密轨迹,学生只能沿着轨迹走,这与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能力是相矛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