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中医基础医学十篇中医基础医学十篇

中医基础医学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1:19:34

中医基础医学篇1

解剖学(260)

组织胚胎学(265)

神经生物学(268)

生理学(273)

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278)

中国医学文摘:基础医学生物物理学(284)

寄生虫学(287)

微生物学(292)

免疫学(296)

病理学(301)

病理生理学(306)

药理学(311)

基础核医学(315)

生物医学工程学(319)

欢迎订阅《中国医学文摘·基础医学》(322)

危重患儿的识别宋国维(1)

基础生命支持樊寻梅(3)

心电监护与除颤刘春峰(6)

血气分析祝益民(7)

机械通气陶建平(10)

气管插管操作常规许峰黄栋(14)

营养支持策略黄瑛(17)

中心静脉置管输液陆铸今(19)

骨髓输液陆铸今(21)

氧疗陆铸今(22)

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陆权(23)

急诊症状

惊厥张灵恩(25)

昏迷何颜霞(27)

呼吸急促王莹(29)

发绀钱素云郑明琼(32)

便血王宝西(34)

腹痛耿岚岚龚四堂(38)

少尿和无尿沈颖(40)

《中国循证儿科杂志》来稿要求(48)

《中国循证儿科杂志》2008年第3卷增刊广告目次(50)

英文版案例分析系列教材《儿科学》出版(52)

《中国循证儿科杂志》论著投稿要求(66)

中国医学文摘:基础医学《中国循证儿科杂志》综述投稿要求(68)

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2008年部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70)

《胎儿和新生儿脑损伤》出版(81)

《中国循证儿科杂志》图表要求(97)

危重状态救治

重症水电解质紊乱及挤压综合征处理陈贤楠(42)

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和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的处理朱建幸谢利娟(44)

休克的处理陆国平(47)

新生儿惊厥的处理陈超(49)

急性肝功能衰竭的诊治陆国平(51)

急性肾功能衰竭的处理易著文(53)

急性肺水肿发病机制和临床评估李昌崇单小欧(55)

心力衰竭的诊断和处理黄国英(56)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诊断和治疗张琪王天有(59)

颅内压增高综合征的诊断与处理王晓慧方方(61)

灾难性严重心律失常的救治田宏桂永浩(64)

哮喘持续状态洪建国(67)

贫血唐锁勤(69)

常见急诊的处理

汶川地震对儿童心理的影响与心理救助郑毅(71)

颅脑外伤及颅内出血李昊(73)

腹部外伤处理原则王维林(76)

创伤性气胸贾兵(78)

四肢创伤早期治疗张向鑫马瑞雪(80)

破伤风的诊断和治疗张国成(82)

气性坏疽傅海燕王建设(83)

上呼吸道梗阻孙越峰陈志敏(85)

急性阑尾炎肖现民(86)

引起腹痛的常见外科疾病及处理原则郑珊(88)

消化道出血的诊断和治疗陈洁(90)

外伤后致急性颅内感染邹丽萍(93)

心包填塞刘芳(94)

出血的急救处理金润铭(96)

低血糖症刘丽(98)

高血糖的认识与治疗谷奕中国医学文摘:基础医学巩纯秀(99)

2009年全国小儿外科学新进展高级研讨会通知(324)

《中国循证儿科杂志》图的具体要求(394)Http://

第9例早产儿腹胀、呕吐、皮肤黄染沈云琳李敏(396)

中国儿童生存状况:婴幼儿死亡率变化趋势米杰张美仙(325)

超声心动图对胎儿先天性心脏病产前诊断价值的meta分析余章斌韩树萍郭锡熔(330)

亚低温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临床效果的meta分析孙金峤陈燕琳周文浩(340)

不同疾病状态下新生儿脑组织氧合变化的对照研究刘云峰周丛乐张家洁李志光华王俊怡谢利娟(349)

与食用受三聚氰胺污染配方奶粉相关儿童泌尿系统结石的现况调查李颖杰邱琇高岩钟桴邓颖敏杨华彬邓会英(356)

人乳与早产儿配方乳喂养对早产儿生长的meta分析冯宗太徐惠玉贲晓明(362)

儿童先天性体动脉-肺动脉瘘4例并文献复习姚瑶申昆玲胡英惠曾津津孙记航冯雪莉(368)

国际小儿肾脏病培训班招募学员通知(374)

Ct导向下经皮肺穿刺活检8例并文献复习周名秀张靖陈峥嵘肖伟强邓力(375)

染铅大鼠胎盘一氧化氮、基质金属蛋白酶-9表达与胎盘组织超微结构的相关性马海燕李红王云英李向红张采欣(380)

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2008年部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第二批)(168)

第九次全国小儿肝脏疾病学术会议征文通知(168)

总医院儿内科招收进修医生(176)

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举办脑损伤新生儿神经发育跟踪随访和早期干预学习班通知(176)

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同济医院主办全国儿科遗传代谢、内分泌疾病诊疗新进展学习班(185)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2008年部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185)

利巴韦林喷雾剂临床研究征文活动(202)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2008年部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207)

广州市妇幼保健中心举办全国小儿免疫性疾病学习班通知(212)

《中国循证儿科杂志》2008年第3卷第3期广告目次(212)

线粒体脑肌病伴乳酸血症和卒中样发作综合征的临床特征及遗传学研究方方马祎楠王晓慧王旭丁昌红金洪肖静(169)

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药物治疗的meta分析(177)

小剂量快速法aCtH(1~39)兴奋试验评价肾病综合征患儿肾上腺皮质功能初探张焱黄建萍姚勇肖慧捷陈彦杨霁云丁洁(186)

婴儿肝内胆汁淤积症SLC25a13基因突变分析张绍仁王晓红朱启镕刘丽艳王建设(190)

冠状动脉造影和三磷酸腺苷负荷超声心动图对川崎病冠状动脉损害远期追踪的价值张丽于明华张靖虢艳张明杰苏玲俐刘特长(196)

中国医学文摘:基础医学川崎病急性期中性粒细胞功能及S100蛋白表达的变化童敏王莹桂永浩王晓川(203)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对大鼠惊厥性脑损伤的作用及调控因素胡越蒋莉李欣(208)

先天性心脏病病因及流行病学研究进展高燕(综述)黄国英(审校)(213)

Kisspetin/GpR54系统与促性腺轴及青春期发育关系的研究进展于宝生(综述)李晓南(审校)陈荣华(审校)(223)

中医基础医学篇2

哲学是人类对世界的思考和认识,因此分为主观和客观两种;而科学是可重复的客观规律,因此哲学包括科学。在主观哲学中,一种是站在特定角度,可验证的主观真理(如果论述所处角度,就成为科学);另一种是从未验证,却认为是对的,包括宗教和迷信。中医是一种哲学,是建立在中国古代哲学思维模式基础之上具有其独特的中医药理论思维方式的医学体系。中医学作为一种以中国古代哲学为基础的建构医学体系,其形式必然表现出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原理,即以阴阳、五行、精气学说为主旨,其核心是阴阳和五行,其中尤以阴阳为所有理论体系构建的基础。精气学说、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1精气学说

精气学说是一种古代哲学关于宇宙生成及发展变化的认知体系,其自身认为:宇宙的本源是精气,以精气为介导的宇宙是一个万物相通的有机整体;作为宇宙万物之一的人类,其构成亦离不开精气;精气是存在于宇宙之中而又运动不息的精微物质,其自身的运动形式是推动宇宙万物发生发展与变化的原动力。《周易·系辞上》说:“精气为物。”认为精气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本源。精,又称精气,在中国古代哲学认知体系中,一般泛指气,是一种充塞宇宙之中的无形而运动不息的精微物质,在某些情况下专指气中的精髓部分,是构成人类的本源。现代唯物主义哲学中物质是世界的根本观点与精气学说的物质观颇为相似。中国古代哲学范畴中一个最重要、最基本的范畴是气,其普遍的范畴是中华民族所独有的。两汉时期兴起的“元气一元论(又称“元气论”)对中国传统文化具有极其深刻的影响,成为中国古人认识世界的认识论。

古代哲学精气学说奠基于先秦、两汉时期,这一时期正值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时期,因此古代哲学精气学说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尤其是中医学精气生命论和整体观的雏形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中医学的精气学说是阐释人体内精与气的本质、来源、分布、功能、相互关系,以及与脏腑经络关系的系统理论。古代哲学精气学说关于精或气是宇宙万物本源的认识,影响到中医学中便形成精是构成人体生命的本原,气是人体生命的动力,人体的脏腑形体官窍皆由精化成形,人体的各种机能皆由气机推动和调控产生运动变化的理论。中医学的精气学说融入了古代哲学精气学说的精髓,将其作为一种思维范式构建其中,与其固有的理论和实践相融洽,兴起了中医学独特的精气生命认知理论。但是古代哲学精气学说认为,精气的概念涵盖了自然、社会、人类的各个层面,自然、社会、人类及其道德精神获得统一的物质基础是精气;宇宙万物的本原是精气,精气充塞宇宙中各个万物形体之间,具有信息交融的媒介作用,使天、地、人之间产生感应。这些深邃的哲学思想渗透到中医学理论体系中,拔升了中医学的同源性思维和相互联系的认知观,形成了阐述人体自身完整及人与自然、社会环境天人相应的整体观念。

2阴阳学说

阴阳学说是阐释阴阳的定义及其运动变化规律,并以此阐述宇宙形体物理的发生、发展和变化的一种古代哲学体系,是中国古代朴素的对立统一理论,亦是古人探索宇宙本源和阐释宇宙变化的一种辨证观念,属于中国土生土长的唯物论和辨证法的范畴。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阴阳者,一分为二也”。阴阳学说认为世界的整体是物质性的,阴阳二气的对立统一、相互作用的结果推动了世界本身形体的产生,发展和变化。通过中医学的中国古代哲学基础的发展研宄及思维模式和方法论的初探,以此来解释宇宙自然和生命本体事物的发展和变化。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阴阳学说对中医理论的指导,促使中医学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思维范式,普遍用来解释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及病态生命的原因和变化过程,从而更好地诊断和防治疾病,使之成为了中医学理论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阴阳学说在疾病防治的认识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指导作用。“法于阴阳”,根据四时阴阳的变化情况养生防病;根据病症的阴阳偏盛、偏衰情况确定治疗原则:阴阳偏盛者,损其有余;阴阳偏衰者,补其不足。然后再根据药物的四气五味和升降浮沉的阴阳属性,立法方药,调整疾病过程中的阴阳失调,使之阴平阳秘,从而达到驱除病邪、恢复正气的目的。

3五行学说

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的系统论,和阴阳学说一样,注重于事物的矛盾作用和事物的运动和变化形式,从事物的结构元素关系及其运动变化形式,探索和阐释宇宙物质形体间的运动及动态平衡。五行一词,首见于《尚书》。《尚书·周书·洪范》曰:“稣埂洪水。泪陈其五行。”文辞对五行的特质从哲学角度作了高度的抽象概括,指出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爱稼墙。”其中的五行,不单单只是金、木、水、火、土五种具体物质元素,而是从中抽象上升为哲学的理性范畴。五行学说是探究金、木、水、火、土五行的定义、特质、生克制化乘侮规律,以此来阐释宇宙界万物形体间的发生、发展、变化及相互作用关系的一种古代哲学思想,是属于中国古代所特有的唯物论和辨证法范畴。五行学说认为,金、木、水、火、土五种基本物质构成了宇宙间的一切事物,五种物质不断运动和相互作用的结果推动了自然界万物形体现象的发展变化。

五行学说以五行的特性来阐释人体脏腑、经络、形体、官窍和精神情志等诸多功能活动,形成以五脏为中心的生理病理系统,达成与自然环境相联系,营造天人一体的五脏系统,凭借五行的生克制化规律来分析五脏之间的生理联系,运用五行的乘侮和母子相及来阐释五脏病变的相互影响,最终达到诊断和防治疾病的指导作用。因此,五行学说作为中医学主要的思维范式在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构建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尤其是对中医临床实践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在中国古代哲学精气学说、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的基础上,中医学继承和创新的运用医学理论来阐明人类生命活动和外界环境的关系,解释了疾病发生、发展及其防治规律,从多方面措施增进健康、延年益寿和提高生产劳动能力等,形成了中医学独树一帜的精气学说、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中医学的中国古代哲学基础思想精气、阴阳、五行学说等,都具有注重宏观观察、整体研究、擅长思维哲学、强调功能联系等四个方面的基本特点。

总之,中医学是兴起于中国古代的一门比较系统的医学学科,在探索人体生命运动规律时,把中国古代较为先进的哲学理论和医学理论有机地熔铸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并拔升至哲学形态。中医学以精气学说、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作为自己的哲学基础,运用综合思维方式分析和解决医学理论和医疗实践,体现出了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医学密切交融的特点。

4中医学古代哲学基础的几点反思

中医哲学基础以阴阳、五行、精气学说为核心,从《内经》时代以来没有大的变化。古代较为深邃的哲学思想指导使中医理论大放异彩,也使中医滞涩不前。如何在新时代里与时俱进,勤奋、严谨地继承和创新,进一步完善中医理论是一个刻不容缓的医学时代命题。

4.1中医五行学说要实事求是,不应吹毛求疵 为了反击废除五行论,近代学者对五行哲学思想进行了新的研究,如从数理思想、非线性动力学、控制论、系统论、耗散结构理论等方面论证五行思想的合理性。但是必须看到,五行学说在中医理论中更多的是起到方法论的意义,它在构建五脏关系的研究上功不可没,对指导临床用药亦有积极作用,但其毕竟只是一种研究五脏关系的方法模式,实际上五脏关系远比五行生克论复杂得多。按数学规律,五脏可发生的两两关系有10种,二脏相关关系有10种,四脏相关关系有5种,因此拘泥于五行生克理论不利于拓展脏腑病机学的理论发展。近人有提出“五脏系统相关”说者,值得参考。

4.2系统论之下亟待完善中医五行学说 系统论是当代最时髦的哲学话题,五行学说有系统论的雏形,但还不是完整的系统论,只能说是整体论。中医具有系统整体性思维特点,这一点对比西方还原论有很大的优势,但也有局限。中医有彻底的整体论,但在局部和细节问题上常陷入僵局,这是“司外揣内”思维的结果,也是过于偏重整体论的结果。系统论的创始人贝塔郎非认为:为了理解一个整体或系统,不仅需要了解其各个部分,而且同样要了解他们之间的关系,生命是稳态的开放系统。不了解局部,就无法构建完整意义上的系统联系,因此中医理论还需在人体内部细节上多作完善,发现新的联系方式。

4.3中医学理论要在古代哲学基础上进行继承为前提、创新为契机的思想突破 首先,说到中医理论的突破,必须正视中医理论体系的传承误区。中医具有注重整体联系、模糊思维的特点,摒弃烦琐的求证过程,直接抓住主要矛盾,但是习医者感悟具体病机、治疗原理的解释造成了本真化的缺失。中医重功能不重实体,在认识人体内部细节上要借鉴解剖学的成果。在认识人体方面中医有必要进一步格物致知,完善中医理论体系。其次,中医取象比类的思维模式是一种亟待完善的象数思维体系。因此应适当借鉴实证研宄、实验研究,以阴阳、五行、精气学说为核心,建立以藏象为基础的象数医学模式,充分运用中医的意象思维来构建数理之上的直觉品质,使中医学在古代哲学高屋建瓴的指导下与时俱进,开拓进取,日日为新。再次,拓宽五行思想的延展性,拓展更广泛的认识论、方法论,加以系统论为借鉴指导,适当借鉴西方还原论的某些方法。但是中医在以分析思维为模式的五脏整体论方向走的道路与西医以结构思维模式的还原论是南辕北辙,完全等价势必水火难容,最终也会殆尽中医的特色和优势。

总之,中医理论的产生、发展是与中国古代哲学的发展变化息息相关的,其中儒、释、道三教的哲学理论对于中医理论的影响深远,并伴随着三家哲学思想内涵的不断发展而齐头并进。中医思维哲学和为医之道的知识中存在着大量的隐性知识,这些隐性知识如浩瀚星河,可能与人类认知的绝大部分不可割裂,它们具有重要的意义,值得研究挖掘。运用现有的理论和技术在一定程度上实现显性化,从多学科交叉的角度初步尝试表现医家问题解决过程中的思维轨迹,相信随着后续研究的不断深入和技术的更新成熟,在中医学古代哲学基础的研宄领域会得到更丰硕的成果。

中医基础医学篇3

1.1案例设置法学习藏象内容时,宜以案例为主进行教学。①根据内容,构思和设计真实性、针对性的案例,或引用名医医案;②实现目标。组织学生对案例进行讨论,并从案例中总结出脏腑的特性和功能,教师进行引导、帮助和归纳;③检测成效。以新的案例检验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分析,教师最后进行评判和总结。通过本方法使学生对中医独特的辨证体系有初步的认识,对培养学生中医辨证思维有一定促进作用。1.2实验教学法学习气血津液内容时,宜采用实验的教学方法。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参与构思、设计实验方法,如“气能摄血”理论的实验,使学生在实验过程中验证中医基础理论的正确性,体验中医抽象理论的科学性,加深对中医理论的理解。实验后通过学生的实验总结,检测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1.3评价方法课程结束后进行效果评价:①考试成绩评价。引入执业助理医师考试的形式,采用理论笔试+现场答辩的形式,其中笔试成绩占60%,答辩成绩占40%;②课后问卷调查评价。自行设计调查表,主要从学习能力、知识理解与掌握、思维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的提升方面进行调查。采用“是”与“否”二级评价方式,共发放问卷127份,均有效收回。1.4统计学方法采用excel2010建立数据库,应用SpSS17.0软件进行t检验,检验水准为α=0.05。

2结果

2.1考试成绩实验班的理论笔试成绩明显优于对照班(p<0.01),在反映学生中医基础知识应用的答辩环节,实验班的成绩亦明显优于对照班(p<0.01),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2.2问卷调查结果通过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发现,实验班的教学方法有助于提高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团队协作能力,有利于知识掌握,且学生实际应用能力得到明显提升;实验班对CDio模式的认同率明显高于对照班,见表2。

3讨论

中医基础医学篇4

五行不仅常见于古代文献中,而且早已深入人心,生活中处处都有它的影子。教学中首先运用学生们最熟悉的日常用语所蕴含的五行知识来启发引导,自然会事半功倍,亲切自然,并且印象深刻,效果非凡。可以学生最熟悉的“东西”一词为例,如宋代王安石,有一次上街,路遇提篮购物者,问曰:何往?答曰:买东西。又问“为何说买东西而不是买南北?”购物者哑然。王安石洒然一笑曰:“东为木、西为金、南为火、北为水,东西的金木可以放篮子里,而南北的水火却不能盛啊!故曰买东西。”虽然有些调侃,但是也反映了五行早已深深地融进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了。可引起学生的兴趣,并建立起对五行的基本认识。

二、身边生活中五行的烙印———五行印象的巩固与加深

五行的烙印随处可见,如树木年轮即是五行的烙印。春季气在展放,所以春季树的细胞就开始变大;夏季气在上升,树的细胞就变得最大;秋季气内收,树的细胞就变得小了,冬季气潜降,细胞就变得更小甚至不长,细胞大的时候树木的颜色就浅,细胞小的时候颜色就深,这样就留下了一圈年轮。马牛羊的牙齿上有年轮,大鱼的鳞片上有年轮,乌龟的贝壳上也有年轮。让学生认识到五行理论是天地自然之大道,无处不在.

三、成语的入门性引导———“五行”特性的体现

成语是学生学习汉语中最基本和最常见的知识类型之一,借此讲解五行理论具有由浅入深、由易入难的引导作用。在众多包含“五行”二字的成语中,很多也隐含了五行理论的基本涵义,可以此为契机向学生讲解,让他们品味其中五行的蕴义。如在与火相关的成语中可见火的特性,如“火光烛天、火冒三丈、火伞高张、火烧火燎、皎阳似火、和众人拾柴火焰高”等,均体现了火性炎上、火性炎热的特性。与金相关的成语也反映了金的特性:“击鼓鸣金”反映了金的收敛,“金风送爽”反映了金的清凉,“金刚怒目和金戈铁马”体现了金的肃杀的特性。俗语“人往高处走,水向低处流”,可见水性润下的特点,从与水相关的成语“冰寒于水、滴水成冰、水落归槽、水落石出和悬河泻水”可以体察出水的寒凉、趋下的特性。

四、诗词曲中“五行”神韵的引导与点拨

诗词曲是学生最为熟悉和喜爱的文学艺术形式之一。在成语教学之后,笔者选用包含“五行”的诗词来渲染五行的文学艺术意蕴,借此讲解五行理论。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维,活跃课堂气氛,同时增进其对五行理论本身含义的认识,进而理解其医学涵义。如元人贾云石的《双调·清江引·立春》,作者在题下注云:限金木水火土五字冠于每句之首,每句各用春字,曲云:“金钗影摇春燕斜,木梢生春叶。水塘村始波,火候春初热,土牛儿载将春到也。”这首小令细腻地描绘立春的春景及其特色:春燕斜飞,木梢春叶初吐,春水始波,人们在立春日鞭打土牛以迎春。而诗人将金木水火土,巧妙地嵌入曲中,又每句用上了“春”字,显示出诗人高超的艺术才能与文字技巧。《西游记》第22回有一首《五行诗》:“五行匹配合天真,认得从前旧主人。炼己立基为妙用,辨明邪正见原因。金来归性还同类,木去求情共复沦。二土全功成寂寞,调和水火没歼尘。”此诗叙述唐僧的几位徒弟在取经途中去邪归正,调和水火泯没俗尘。金木水火土五字出现在后四句之内。唐代李华《杂诗六首》“甘酸不私人,元和运五行。”唐代孟云卿《田园观雨兼晴后作》“五行孰堪废,万物当及时。”宋代张伯端《西江月》“但要五行成准。本是水银一味,周流遍历诸辰。阴阳数足自通神。出入岂离玄牝。”“不辨五行四象,那分朱汞铅银。”宋代薛式《西江月》“内有五行相制,包含一粒红铅。相生相杀自天然。言语须防避忌。要籍五行生旺,须明阳盛阴衰。”宋代张抡《西江月》“冬至一阳初动,鼎炉光满帘帏。五行造化太幽微,颠倒难穷妙理。”如此讲授不仅可使学生逐渐理解掌握五行理论的内涵,还可感受到高雅的文学艺术的熏陶。

五、古典文学名著的启发

古典文学故事具有启发性、通俗性和形象性等特征,大多家喻户晓,更为学生所熟知。讲课中引用一些古典文学名著中与五行相关的内容,可把深奥的五行理论形象化和趣味化,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易于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又能学习到古典文学名著,增强学生的文化素质修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医学人文品格及人文精神。《西游记》中的故事多为学生从小便耳熟能详的。在五行学说一节授课之初,可以《西游记》典故作为引子:孙悟空自恃神通广大、无人能敌,可他一个筋斗即使十万八千里也逃不出如来佛的手掌,如来佛的五个巨大的手指便代表了五行理论。如果此时学生尚觉牵强的话,可以先做启发性提问:“同学们说如来佛把孙悟空压到了哪一座大山下面?”学生们略作思索便会异口同声地回答:“五行山”。接下来便借此讲解,即使孙悟空也要受到五行规律的控制。这样学生对五行理论便有了一个很好的感性认识,可以激发起他们学习五行学说的兴趣,对之后的正式讲解极有裨益。又如“火性炎上”的讲解,也可以《西游记》故事为素材。有一次唐僧师徒不小心被妖魔给抓住了,捆在了妖魔洞的那个柱子上,有一个小妖就给老妖说,“师傅咱们把他们都蒸了,猪八戒皮糙肉厚不容易熟,放在笼屉的最下层让他离火近一点,唐僧皮肉比较嫩,容易煮烂,把他放到笼屉的最上层让他离火远点,这样他们一锅全熟了。”孙悟空一听就跟猪八戒说了:“师弟,妖精是外行,他不懂得火性炎上的道理,在密闭的笼屉里头上面温度最高,师傅可受不了。”另外,《红楼梦》第83回王太医对林黛玉脉案的分析,既含有五行相乘的解释,又有五行相侮的阐述。非常恰当地反映了五行理论在临床中的运用,是典型的运用五行学说阐述病机的教学案例。王太医诊脉后写道:六脉弦迟,素由积郁。左寸无力,心气已衰。关脉独洪,肝邪偏旺。木气不能疏达,势必上侵脾土,饮食无味,甚至胜所不胜,肺金必受其殃。气不流精,凝而为痰,血随气涌,自然咳吐。此处提到各脉所对应的脏腑,可以先向学生阐明左右寸关尺对应的脏腑,然后详细讲解:“肝邪偏旺,木气不能疏达,势必上侵脾土,饮食无味,”此句是讲肝乘脾,即木乘土的病变,即五行中相乘的关系。而接下来“甚至胜所不胜,肺金必受其殃。”正是五行中相侮(此处为肝侮肺、木侮金)的关系表现。这样结合大家熟悉的文学典故中的五行奥妙讲解,学生自然更易于理解,且会豁然开朗,领会深刻。以至于终生难忘。

六、典型医案的临床例证

学习中医学理论的最终目的还是要将其运用于临床实践,通过运用典型医案论证五行理论,可以使学生深切认识到五行理论的临床指导意义和具体实用价值,消除其对五行理论抽象无用的误解,激发起他们学习中医学的信心和主动性。如古代名医钱乙黄土治肾病,便是五行理论的临床运用。钱乙是宋代著名的儿科医生,被称为“儿科之圣”。钱乙做过一段时间的翰林医官。一天,宋神宗的皇太子突然生病,请了不少名医诊治,毫无起色,病情越来越重,最后开始抽筋。这时,有人向皇帝推荐钱乙。于是,钱乙诊病后,写了一贴“黄土汤”的药方。心存疑虑的宋神宗接过处方一看,见上面有一味药竟是黄土,不禁勃然大怒道:“你真放肆!难道黄土也能入药吗?”钱乙胸有成竹地回答说:“据我判断,太子的病

在肾,肾属北方之水,按中医五行原理,土能克水,所以此症当用黄土。”宋种宗见他说得头头是道,心中的疑虑已去几分。正好这时太子又开始抽筋,皇后在一旁催促道:“钱乙在京城里颇有名气,他的诊断很准确,皇上勿虑。”于是,皇帝命人从灶中取出一块焙烧过很久的黄土,用布包上放入药中一起煎汁。太子服下—帖后,抽筋便很快止住。用完两剂,病竟痊愈。这时,宋神宗才真正信服钱乙的技术,把他从翰林医官提升为有很高荣誉的太医丞。

七、五行与自然事物的妙趣相应

中医基础医学篇5

 1中心的建设、发展思路与目标

  中心以更新观念为先导,以“培养创新型医学人才”为目标,建立以“夯实基础、注重能力、突出创新”为特色的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体系;以学生为主体,因材施教,建立满足个性化发展需要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在建设中,中心为学科的发展服务,实现资源共享,充分发挥学科、师资和科研优势,将其转化为教学优势,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中心统一规划,资源共享,协调发展,以创新实验教学内容和方法为中心,以创新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为基础,以创新人才培养为目标,以实验教学改革为动力,以实验室建设、实验教学队伍建设、实验教学信息化建设为支撑,充分发挥实验教学在创新型医学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将中心建设成为医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基地。

2创新型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体系的建设

  2.1打破学科界限,创建具有创新特色的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体系

   通过对12个基础医学学科的实验课进行优化、重组和改革,形成了机能学(生理学、药理学和病理生理学)形态学(解剖学、组织与胚胎学、病理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病原学与免疫学(微生物学、寄生虫学和免疫学)以及细胞生物与遗传学(细胞生物学和遗传学)个实验模块,基础性实验、综合性实验与研究性实验3个层次,构成具有创新特色的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体系。以“夯实基础、注重能力、突出创新”为目标,在加强对学生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培养的基础上,减少单纯验证性实验,增加综合性实验和研究性实验。实验教学因此具备了更多的独立性、自主性、创新性和高效性,提高了实验教学的整体水平,加强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也对融会贯通知识、培养学生实际工作能力起到统筹兼顾的作用14。

2.2科研实验室与教学实验室相结合,形成互动的基础医学实验室网络

   教学实验室与科研实验室脱离,造成教学与科研脱离的倾向是严重影响实验教学改革深入的关键问题。本着“八年一贯,本博融通”的原则,围绕培养“具有较全面综合素质的、有扎实理论知识基础的、有较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有较大发展潜能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层次医学人才”的教育目标,紧紧依靠各学科带头人和专家。在中心论证和建设过程中,从基础医学院科研优势明显和学生素质高的实际出发,千方百计地促进科研实验室与教学实验室密切结合,相互交流,相互促进,将科研新技术向教学实验室转移,删去基础骤地进行教学实验室技术人员的培训、进修和引进,不断更新知识结构和实验技术。中心将科研中常用的分子生物学技术(蛋白质的分离、提取与鉴定、酶促反应动力学和核酸的提取与鉴定)开设为综合性实验,将为研究生开设的分子生物学实验课程、分子免疫学、组织学实验技术、现代病理学实验技术等课程,向基础医学专业高年级学生开放,加强了学生的基础科研能力的训练,为完成研究课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这些改革使在基础医学阶段学习的本科生受益匪浅,科研能力显著提高,近5年在国内外期刊发表的文章及综述209篇,其中研究论文144篇,SCi收录64篇,基础医学专业毕业生受到了国内外用人单位的广泛好评。

2.3发挥学科和科研优势,以学生为主体因材施教

   中心在建设中充分依托学科的优势,将学科建设与实验教学改革相结合,实验教学内容的更新与学科科研成果相结合151。加强青年学科带头人的能力培养,提高科研水平鼓励中心学科带头人将科研项目带入中心,同时加强中心的科研硬件建设,使中心逐步成为集教学、研究和开发为一体的多功能基地。科研与教学共建实验室,将糖尿病中心、药理学与分子药理学实验室等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科研基地和实验技术平台全部向本科生开放,拓展了学生进行科研的空间。

   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作为国家重点医学人才培养基地之一,入学的绝大多数学生综合素质好,学习能力强,如何激发这些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以“夯实基础、注重能力、突出创新”为目标的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体系,通过基础性、综合性和研究性3个层次实验教学的实施,以学生为主体因材施教,既为全体学生的基本能力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又积极开放科研实验室,为优秀学生的培养提供了非常好的科研平台,使不同层次的学生能够进行自主选择满足自身的学习需求,充分体现了个性化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2.4为本科生走进科研项目创造条件,使学生科研素质训练与国际接轨

   为了培养低年级学生的创新能力,我校于2001年投资100万元,启动了“创新型医学人才培养”项目,开放科研实验室,将有创新能力的低年级学生向科研实验室输送。经过文献综述、开题答辩,共立项45个子课题,经学生和导师双向选择,共有248名学生参加科研项目。学生在设备精良、经费充足的科研实验室内,在导师的指导下,利用课余时间和节假日参加国家和省、部级课题的科研项目,通过科研活动与实践,锻炼和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实际工作能力和团队精神。在该项目的支持下,学生共58篇,其地与基础医学教学改革的重要支柱,2008年,中心被评为部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动的积极性,强化了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深受学生欢迎,同时也探索出一条创新型医学人才培养的途径。2006年在教育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理科基地以及医学部配套资金的支持下,学院又开始了第二期的“创新人才培养项目”,共投入经费250万元,共开展课题49项,开放50个科研实验室,共培养医学本科生270余人,指导教师中有教授35名、副教授14名,其中院士3名、长江学者6名、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3名以及博士生导师34名。3年来,本科生在国内外期刊6篇,其中第一作者37篇。参加项目学习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普遍受到资深专业教师的好评,长学制临床专业学生中每年约有50人申请进行mD/pHD双学位国际联合培养,本科生申请出国读博士学位,大多可以被国际排名前50名的大学优先录取,逐步形成和完善了具有北京大学特色的基础医学本科生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3创新型基础医学实验教学管理

  3.1分级管理,整体优化,资源共享共同发展

  中心建制按照整体优化、资源共享的原则,实行院、校两级管理,分工负责,学校对中心的人才配置、资金审批、实验室布局和整体进度等方面进行顶层设计与原则指导,相关职能部门(财务处、人事处、教育处、实验设备处、基建处)与基础医学院紧密配合,确保中心在筹备、硬件建设和教学内容改革各阶段的任务得到顺利的实施与开展。经过筹备阶段(1998—2000年),硬件建设阶段(2001—2003年),全面实验教学改革阶段(2004—现在),中心已经成为学校创新人才培养基地和基础医学教学改革的重要支柱。

1996年基础医学院被评为国家基础医学理科人才培养基地(简称:基地)。多年来,基地为实验中心的建设和发展给予了大量的经费支持,大大地改善了中心的实验室条件。学院同时将实验教学中心和基地的建设结合起来,统筹规划,逐步增加和更新部分实验设备,不断改善中心的硬件条件,提高中心的实验教学水平,带动整体教学水平,从而互相促进,共同发展。

3.2素质优良、梯队合理、稳定发展的实验技术队伍的建设

  实验室建设离不开实验技术队伍的建设,建立一支稳定的高素质的实验技术队伍,才能实现中心的自身可持续发展161。中心积极创造条件,定期对实验教师和技术人员进行多种形式的培训,包括业务培训、计算机培训、外语培训和网页制作培训等,为青年骨干人员攻读在职研究生、到兄弟科研单位进修提供有利条件,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业务和学术水平,使他们迅速成长为中心的骨干力量■增强了实验教学队伍的活力。根据学校按任务定编制,按编制聘任人员的政策,我院确定中心专职人数在45~50人之间,并认真进行队伍建设。目前,承担实验教学的教师队伍结构合理,在流动中保持稳定。学院正在通过教学工作量化和对关键实验教学岗位教师在竞岗、聘任时给予一定的政策支持和保障,加大教学奖励等措施,鼓励教师积极投入实验教学和改革不断提高教学质量,稳定中心的师资队伍。

3.3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实验教学平台的建设及资源共享

  信息化教学是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新型教育体系171,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大大丰富和拓展了医学教育的形式和内涵,在实验教学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中心建立了生物医学实验教学中心网站,为实验室管理和实验教学搭建了一个信息化平台,并不断引进先进的教育技术逐步完善中心信息平台。中心将实验课程内容、大纲和试题全部及时上网,形成了文字、音像、多媒体光盘和网络构成的立体化多层次的教材体系,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丰富的资源。通过对医学部课程中心平台的建设,将优质的课程资源便捷地提供给学生,通过学生与教师间的网上交流,建立了互联互动的网络学习环境,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果。例如,机能学综合实验室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系统开设了虚拟实验,主要是模拟在学生实验中难以完成的一些实验,将有限的学生实验空间和实验条件变得相对无限181,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促进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深入认识,扩展了学生业余时间的学习空间。此外,拥有180台计算机以及配套数码互动显微镜系统的形态学实验室、解剖数码互动实验室和数字切片系统,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对形态学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的教学模式与教学内容改革产生了深远影响。

中医基础医学篇6

摘要:培养优秀的中医人才是学校的根本目标,在当今科技迅猛发展,信息化发达的今天,当传统课堂教学越来越不适应社会发展,越来越影响卓越中医人才培养,影响学生中医思维培养的时候,我们应当突破传统教学方法,多角度,多方位,多途径,多形式培养学生中医思维,在互联网时代,我们期待着互联网推动中医教育事业快速发展,尽早培养出优秀中医人才。

关键词:中医基础;理论教学;中医思维培养

1中医教学中培养中医思维的重要性

中医与中国传统科学文化体系息息相关,其以哲学思想为指导,思维方式具有抽象性、宏观整体性等特征,这与刚接触中医的学生既往所形成的思维方式和认识习惯格格不入。学习中医知识的过程中,若学生不能及时转换思维模式,将影响其接受和理解中医理论的精髓。与此同时,大多数新生在全新的学习、生活环境中学习积极性较高,对新理论、新知识充满好奇,时间也存在学习方式的不适应性、学习目的的多元性、学习动机的多层次性、学习态度的不稳定性等特点。学习兴趣在此时对学生有较大影响,其为学习过程中最强烈、最现实的心理因素,是产生学习动机的内部因素之一,影响学习效果。而学习动机的确定,对于学习目的的明确,以及积极地发动和维持学习活动有较大益处。基于以上认识,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中基时,可充分利用其对认知领域里新事物的好奇心,适时展示中医学独特、科学的思维方法,系统、条理分明地传递中医博大精深的理论,激发其学习兴趣,明确其学习动机,提升其学习动力,端正其学习态度,养成其合适的学习方式。为其长期学习中医奠定坚实的基础。

2影响中医思维模式建立的不利因素

2.1传统文化知识教育不足,直接弱化了学生对中医理论的理解和掌握

中医学是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统一,想学好中医必须要有“悟性”。这种“悟性”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而是源于深厚的传统文化和人文知识的积累。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没有为学生们创造一片学习和掌握中医药理论的沃土:从基础教育阶段开始,我们就过分重视数理化练习,重视学生逻辑思维的培养,并没有很好地将中国传统的“国学”文化引入课程之中。学生们长期缺乏“形象思维”训练,缺乏对建立在直观体验之上“悟性”的培养;进入大学之后,课程设置上除医古文外,其他人文知识课程种类也偏少。在没有充分接触的情况下,学生们难免对中医的取象类比等思维方法存在先天排斥心理。

2.2现代教学思维方式导致中医思维方式转变缓慢

对于学习中医的学生而言,从小接受的则是现代科学体系的逻辑思维方法训练,加之中国传统文化教育薄弱,由此造成的思维方式的巨大反差导致中医思维方式转变缓慢,一方面使学生对中医理论和诊疗方法理解、接受困难,对中医学的认同性降低,专业思想不牢固;另一方面,由于缺乏系统的中医思维训练,造成中医院校培养的中医师不太会运用中医理论思维,直接影响了中医的诊疗效果。并且对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不甚熟悉,尤其是对中医的精髓,即中医的思维方法很难把握。

3以中医基础理论教学为“启点”培养学生中医思维模式

3.1重视传统文化知识的学习

中医学深深的植根于中医传统文化,其本质是一种朴素的唯物主义世界观。哲学辩证法的思想贯穿在中医思维之中,影响到中医理论的方方面面。人文知识在中医学中占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如阴阳、悟性、道、儒、佛、易等,与中医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些人文知识和天文、地理、药物等传统的自然科学知识互相交融,构成了中医学特殊的理论体系。古代很多举世闻名的大医家同时也是大儒,这是不无道理的。想学好中医,必须看到中医学身兼自然和人文学科双重性质的特殊性,要重视对中医院校的医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熏陶。培养的途径也是多种多样的,如开设讲座、课程,组织兴趣小组、研修会等等,内容可以涉及古代哲学、古代文学等多方面传统文化的内容。在讲授中注意结合中医相关内容,创造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医理论知识学习的氛围,潜移默化地帮助学生们建立中医思维模式,引导他们用中医的视角和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医理论博大精深,要掌握并向世界推广中医理论,就要尽可能准确地解读中医,使学生掌握中医理论的精髓,而想实现这些目标,前提是学生们拥有牢固的中医思维模式。

3.2分析中西医思维差异,合理引进中医学校的教学方式

中西医的思维方式虽然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性,但是其根本都是“治病救人”,所以在进行思维方式的整合过程中,我们应该抓住基本点,既让学生们熟悉西医的微观分析,同时也要对中医的整体分析、综合分析上有足够的了解。可以通过对同一病例进行中西医不同角度分析,让学生们自由讨论中西医在分析诊断和治疗过程中的相同点,找到有机结合的方式,来培养学生们的思维方式。另外,我们也可以对中医院校的教学方式进行合理引进,例如对中医穴位认识上的大模型、局部模型、人体模型教学等等。通过多种手段的结合来打造新型的西医学校中医教学,才是正确解放学生们思想的合理方法。

3.3重视中医经典课程,夯实中医基础知识

熟读经典并灵活运用于实践一直是中医名家的经验之谈。尤其是通过《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书籍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建立中医思维方式,加深对“整体观念、辨证论治”的理解。因此,有必要开设《中医经典选读》课程,且开设学时以保证学习效果为宜。

3.4临床病案分析

临证医案学习是中医的一种特殊传承学习方法,它的存在与中医临床诊疗的复杂性和经验性有密切的关系。在临床主干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运用好经典医案教学,可以更加形象生动地展示历代医家的宝贵经验,使后人在临床中少走弯路,尤其是名老中医的诊疗方法及辨证思路,对培养学生中医临床思维,起到更好的示范作用。同样,临床病例讨论也是医疗工作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通过不同病例的探讨,学生加深对疾病发生、发展及治疗的认识,从更深层次掌握疾病的正确诊治过程,训练学生的中医临床思维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

3.5改革教学方法

改变以往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方法,突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成为教学的主体,这有助于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也有助于中医思维的培养。

结束语:

思维方式是中医理论的深层本质,而作为中医学入门n程的中医基础理论,传达的讯息尤为重要。培养中医思维,使学生更好地传承中医学理论,不仅要在中医教学中培养中医思维,更要启发学生应用中医思维学好理论、做好临床。中医教学是中医思维培养的“启点”,使学生能够正真学到知识,提高能力,迈入中医殿堂,是教师的职责所在。

参考文献:

[1]对中医院校留学生中医思维培养的认识与思考[J].杨莉,于海兵,耿冬梅,谭巍.教育教学论坛.2014(02)

[2]中医药院校青年教师提高中医思维的思考[J].杨若俊,郭晓梅,周晓娜,刘明星.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6(04)

[3]中医思维培养与中医继续教育的思考[J].安鹏,吴喜利,党慧敏,孙万森,宋诞.西北医学教育.2013(02)

中医基础医学篇7

关键词:转化医学;基础医学;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G64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9)25-0147-02

转化医学(translationalmedicine)是近20年来国际医学健康领域出现的一种新概念,旨在把基础研究获得的成果快速转化为适用于临床的新方法,更快速地推进临床医学的发展,其根本目的是打通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药物研发之间的壁垒,搭建起彼此之间的桥梁,最终使患者更快受益于这个医药领域科技发展,并引领一场新医药革命。转化医学研究代表了现代医学发展的方向,以转化医学理念加强创新型、复合型研究生的培养,对现阶段复合型基础医学人才的培养具有重大意义。

一、转化医学研究的国内外现状

转化医学的核心理念即在以健康为本的思想的指导下,以重大疾病为研究出发点,积极倡导基础医学研究向临床应用的转化。该理念从一开始便受到整个医学界的广泛重视,各种与转化医学研究相关的组织如雨后春笋不断涌现,以转化医学为主题的国际会议也在世界各地陆续召开,大量文献的讨论核心也逐渐向着是否具有转化特质转移,转化医学理念日益深入人心。近年来,我国转化医学研究发展速度迅猛,国家政府对转化医学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和支持,大幅增加对转化医学研究领域的投入。许多著名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都组建了转化医学中心,并发表了一系列转化医学相关论文。这些措施均有利于打破基础医学研究与临床应用之间的传统屏障,加速培养转化医学研究的专门人才,加强转化医学学科建设,对医学研究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1]。

二、转化医学概念的提出对基础医学研究生的影响

转化医学的实质是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的互通和整合,是基础研究成果向临床和社会应用转化。医学研究和教育的根本目的和出发点是以人为本,对于基础研究和临床医学来讲,预防疾病,保证人类健康始终是第一要务,因此转化医学不仅涉及基础和临床学科的改革,更将对我国未来医学人才培养产生直接影响[2]。在转化医学的理念倡导下,当今的基础医学研究生教育理念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它不仅是单纯培养具备过硬知识技能的基础医学方向研究生,还应该培养能够在高等医学院校和医学科研机构、生物科技公司等部门从事教学、科学研究及基础与临床、生物学等各学科相结合的医学实验研究工作的医学高级专门人才。

三、探索以转化医学理念为核心的基础医学研究生培养模式

当前,按照培养模式来划分我国医学研究生主要可以分为以下两种:科研型和临床型。在我国医学人才的培养中,这两种传统的研究生培养模式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近年来,随着医学领域技术的飞速发展,基础和临床之间的鸿沟日益加深。在国际上转化医学自提出以来取得了显著的医学、社会和经济效益,这时候如何在日常的基础医学研究生培養中引入转化医学理念,并能以转化医学理念为指导思想进行日常的实验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1.打破学科壁垒,丰富基础医学研究生生源类型。目前基础医学类的研究生基本上来自临床医学、生物学、医学检验等学科。但是随着整个科学领域发展的多元化和立体化,医学领域的发展已不仅仅只依赖于这些传统的相关学科,网络信息学、工程学等相关学科的作用日益重要。因此在设置招生生源类型的时候,我们可以全方面考虑招取本科背景为工学、理学甚至农学的研究生,这样不仅能营造多元化的学术氛围,也有利于学生转化思维的形成。

2.成立独立的转化医学研究机构,打造各学科交融会合的平台。众所周知,目前我国医学教育和研究体制造成了基础医学研究和临床应用极度脱轨,许多临床上有价值的发现无法准确反馈给基础研究工作者,同时许多基础医学研究工作者的研究成果在临床医生们看来属于无任何实用性的科研数据。而转化医学恰恰强调基础与临床之间双向、开放性交流,为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搭建桥梁,其目的是将基础研究成果尽快转化为现实的医疗社会化效益,进一步促进整个医疗健康领域的发展。因此,成立独立的转化医学研究部门不仅是集科研、教育、转化为一体,包含产学研用的综合性高端平台,而且可以最大限度的整合多学科合作,充分体现转化医学的应用,并且在加大成果产出的同时,还可以培养一批既懂基础研究,又了解临床应用、有转化医学理念和能力、具备科研能力并且能将成果转化的具有广阔的就业前景的高端复合型人才。

3.加强基础医学研究生与临床医学之间的学术交流。最近几年来随着转化医学理念的日益深入人心,国家上下对转化医学越来越重视。在此情况下怎样让基础和临床的师生们知道彼此的需求成为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在笔者看来主要解决方法包括以下几种:(1)在学校、学院的组织下,基础医学相关学科和附属的各个教学医院科室一起开展学术讨论会,每次选取当今相关领域最热门的研究方向,各自交流经验,探讨相关的问题。(2)定期邀请校内外临床领域的相关专家进行学术讲座,让同学们及时了解临床医学领域的最新动态。(3)共享研究资源,各院校的基础医学相关院所和附属医院可以互相开放自己的实验室和标本资源库,实现资源共享,互相促进。只有通过上述或者是更丰富的手段才有可能培养出既精于基础医学科学研究,又了解临床知识,能敏锐发现临床中尚待解决的问题,开展科学研究的基础医学研究生。

4.加强基础医学相关专业实验室与医药公司合作,组建产学共建机构。对于基础医学而言,研究成果不仅可以转化为临床相关的应用,转化为服务大众的健康产品也同样重要。目前基础医学领域的研究成果市场应用前景一片广阔,特别是干细胞和再生医学研究方面,已经在世界范围内发展得如火如荼,随着多学科技术领域的突破与生物技术不断交叉融合,以干细胞和生物材料为主的再生医学将成为未来人类生命科学及医学诊疗新的突破口[3]。广大基础医学研究生应该积极关注基础医学、生命科学相关成果的市场化转化最新进展,积极实现自我研究成果和市场需求挂钩。同时对于管理方面的高校而言,作为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种主要方式,跟企业合作项目,实现科研成果转化同样具有重大意义。

四、转化医学背景下基础医学研究生教育的前景与展望

中医基础医学篇8

【关键词】中职学校中医学基础教学优化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810(2014)14-0184-01

中等卫生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实用型教育,培养学生扎实的卫生职业技能是各门专业课程的共同教学目标。中医学基础作为中职学校卫生教育类各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是学生专业素质形成的重要纽带。为了提高中医学基础的教学效果,我们应从学生将来求职就业的大方向出发,结合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对中医学基础教学进行有效的优化。通过构建新型的教学模式,促进学生卫生职业技能的快速提高。

一积极实施愉快教学,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说过:“若要使教学成功,最关键的要素莫过于让学生形成浓厚的学习兴趣。”兴趣是一种优秀的学习品质,是推动学生主动求知的内在力量,也是中职中医学基础的教学追求所在。中职学生大多是中考的失败者,由于缺少对学习的正确认识,学习的欲望和信心普遍比较薄弱。因此,中医学基础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积极运用愉快教学,最大限度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学习经络和腧穴时,我们引入武侠电视剧情节,以剧中侠客高超的点穴奇功,创设富有悬念的教学情境,给学生建立关于经络和穴位的感性认识。在学生兴致盎然的基础上,以多媒体课件展示人体的不同经络和穴位,诱发同学间的相互指点。这样一来,学生始终处在轻松愉快的情绪状态下,学习的欲望强烈;并通过自己的探究体验到学习的愉悦,感受到努力的价值,把学习真正当成一件乐事。

二明确课程教学目标,注重教学直观实用

中职卫生教育的总体办学目标是培养综合素质好、职业适应力强的技能型、实用型医药卫生一线人才。这就决定了中职中医学基础的教学目标不在于培养通晓医理的中医专家,而在于培养学生的中医临床诊断思维能力、中医药知识融会贯通和运用的能力,让学生能运用所学的中医药知识和技能解决临床遇到的中医药实际问题。因此,中职中医学基础的教学目标不应过多地追求理论的深奥,而是要综合考虑学生将来的就业需求和职业发展,表现教学直观性,注重教学的实用性。

三合理简化教学内容,突出教学重难点

根据教学安排,中医学基础一般只开设一个学期,几十节课。对于这门涵盖了中医基础理论和诊断、中药、方剂、针灸和推拿等多方面内容的课程而言,把书中所包含的所有章节都详细、深入地讲解是不现实的。由于中职卫生教育只要求学生掌握中医的基础理论学说,了解中医的思维方式,增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际应有技能。中医学基础教学就必须结合课时容量简化教学内容,遵循详略得当、条理清晰、循序渐进的原则,将学生需要掌握的基本概念讲解清楚,让学生掌握中医精髓,获得通往中医学宝库的“钥匙”。同时要突出教学重难点,对中医理论中比较抽象复杂的、学生感到困惑和难以理解的内容,浓墨重彩,详细讲解。特别要结合通俗易懂的实例,深入浅出地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中医理论和技能。如对于“五行学说”重点讲授五行的属性和五行相生相克的关系,以阴阳五行学说和脏腑学说为核心,阐述中医的辨证论治。

四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收获最佳授课效果

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是优化教学过程的核心问题。在中职中医学基础教学中,教师应结合各个章节的内容特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以此打破教学的单调和枯燥,以教学的新颖性和趣味性吸引学生的有效注意,活跃课堂气氛。如在学习针灸方面的知识时,我们在中医实训室里给学生提供数字针灸模型仪、针灸的毫针、穴位挂图、人体模型等学具,让学生通过教师授课基础上的自我实训,内化相关理论,形成操作技能。在讲解情志与五脏关系时,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当外来刺激过于强烈,超过人自身的调节能力,便可伤及五脏,导致疾病发生”的含义,引用“为伊消得人憔悴”来说明“思为脾之志、思伤脾”;用范进中举的故事来说明“喜为心之志、喜伤心”;用红楼梦中林黛玉的人物性格来说明“忧为肺之志,忧伤肺”。

要实现中职学校中医学基础课的教学优化,关键是要全面贯彻中职教育以技能为核心、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理念,结合中职学生的特点,在教学过程、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上实施积极的改革。力求营造出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在事半功倍的中医学基础教学中,促进学生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的稳步提升。

参考文献

中医基础医学篇9

关键词:中医学教学方法教学工作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2(b)-0152-02

中医学作为我们祖国的传统医学,是我国优秀文化遗产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历代医家在长期的医疗实践过程中,总结人民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和智慧,逐步形成了中医药学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治法,至今,中医以其简便、应验、低价的特点在我国卫生保健事业中仍然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作为一名医学生,理应掌握祖国医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以适应新形势下医疗卫生事业对卫生技术人才的基本要求。

目前,在西医院校的课程设置中主要是以西医学为主的现代医学,中医课时的安排是相当有限的,如何利用有限的课时为学生开启一扇探索祖国医学宝库的大门,是中医教学工作中的重要课题。本人在教学实践中有以下几点体会,在此提出,与同道共探讨。

1端正态度,正确认识中医学

长期以来,社会上存在着有关中医“落后论、淘汰论”和“不科学论”等思想,这必然会使学生对中医药学产生怀疑的态度,因此在中医教学中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是首要任务。中医药学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历程,理论体系不断完善,临床经验日积月累,并经过长时间的实践检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逐步向学生展示中医药理论的博大精深,体现其历史与医学价值,激发学生学习中医药学的积极性。同时也要指出中医药学的薄弱环节以及面临的困惑,如在客观化指标、研究方法等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1],从而引导学生客观、辩证的认识中医药学的过去、现在和将来。

2分析教材与学情,准确把握定位

岳美中认为“中医是一门艰深的科学,易学而难精。医生也绝不是泛泛地认得几味药,记得几个方就是中医。”对于非中医专业的学生来说,学习的目的就是在学习现代医学的同时,了解祖国医学的渊源、历史传统,熟悉祖国医学的基本特点、基本理论、发展状况以及目前中西医结合成就,为今后从事医学技术工作奠定基础。因此重在了解,对学生不能要求过高过深,只要求他们熟悉简单的中医基础理论和中医诊病治疗方法,了解中药的作用及组方原则和常见病的中医治疗方法,所以教学过程中应把握中医理论的精髓,围绕以脏象学说、经络学说、气血津液为核心的生理与病理;以六气、七情为主的病因与预防;以四诊八纲、辨证论治为中心的诊法与治则;以及基本的中药、方剂理论等,引导学生步入中医药学的殿堂[2]。

3讲好开篇,激发学习兴趣

通常绪论在很多课程中都是以概述、简介的形式出现,一般都不作为学习的重点,但在中医学的教学中绪论的作用却不可忽视,它会形成学生对中医药学的第一印象,讲得好坏会直接关系到学生学习中医的兴趣。讲解时可以医学发展的历史轴线为纲,详略得当地向学生讲述中国医学史:如汉末之前的四大经典著作奠定了中医药学的基本理论体系;神农氏尝百草著成《神农本草经》,扁鹊切脉断生死被誉为神医,华佗自制麻沸散行剖腹手术堪为外科鼻祖,张仲景勤求古训、拯救生灵而为医圣;金元四大家开创了中医学术争鸣的新局面;李时珍赴深山、访千家、三易其稿而著成《本草纲目》;明清温病学派开拓创新、使温病学自成体系。这一幅幅生动的医史画卷向学生展示出中医学的科学性及历史价值,从而激发起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对中医学的探索欲望,为今后学习中医学做好心理准备[3]。

4借助现代医学,阐述中医理论

中医学的形成发展特点决定了其理论的抽象性,加之其文字专业性强、术语多,对于初学中医的学生来说,理解上会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中医教学应尽可能通俗易懂,教学过程中以中医学为基础,结合现代医学的研究成果,用以解释中医基础理论,会有助于学生的理解和记忆。如:上海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研究所经过研究初步阐明了肾阴虚和肾阳虚本质上与机体皮质醇量的高低相关;热证时在病人和动物模型中发现交感神经系统活动增强,儿茶酚胺类的排出量亦有明显增多,而寒证则相反[2];中医血瘀与现代医学循环和微循环障碍之间的关系[4]等,这样生动具体的成绩和实例,会使学生感受到中医学的奥妙和神奇,从而提高他们探索中医理论的积极性,同时也加深了学生对中医理论的理解,并且开阔了思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意识。

5突破传统模式,改革教学方法

传统的教师一言堂的理论授课方法,无论对于学生,还是老师,都显得枯燥乏味,如果能在教学中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不仅可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还可以加强对学生的素质培养。

(1)注重启发引导,加强知识学习的系统性。中医学知识的联系性很强,在授课过程中应多给学生以提示,引导学生用已学过的知识归纳总结新知识。如在详细讲解了生理功能之后,可以让学生自己推导出相应的病理变化,从而使所学知识融会贯通,灵活应用,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

(2)开展自学讨论的学习方式,以提高学生对知识信息的获取能力。对于相对较易理解的内容如病因中的六淫和中药的煎服方法等,由学生分组自学讨论,然后选出代表在课堂讲解,互相提问,取长补短,最后由教师对重点、难点予以总结,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锻炼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和中医术语的运用能力。

(3)运用多媒体教学,加强中医理论学习的直观性。中医理论的抽象性是学生学习的一大障碍,又加上单调的教学方法,使得师生都感到乏味至极。利用多媒体技术,在课件中适当配以形象的插图、临床的实例图片,可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中医理论的直观性;而对于中医四诊和针灸学的有关内容还可利用教学录像来加深学生的印象,既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和记忆,同时也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轻松而愉快的氛围中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在新时期教育教学改革的大环境中,尤其是面临严峻生存挑战的形势下,中医教学必须要顺应时代要求,摆脱单调而乏味的传统模式,改革教学思路和方法,符合时代特征,只有这样,中医学才能在新的历史环境中求得生存、求得发展。

参考文献

[1]梁尚华,童瑶,徐竹林.论中医现代化思想在中医教学全过程中的贯穿[J].中医教育,2003,22(5):36-37.

[2]吴水盛.中医教学要具有时代特色[J].中医教育,1999,18(4):32-34.

中医基础医学篇10

【关键词】中职;卫校;化学;体会

一、认清学生的实际入学学习水平

首先,学生绝大多数都是初中毕业生,而且是班级的后进生,学习成绩差,自学能力基本没有。很多学生虽然拿到了初中毕业证,但是对中学要求掌握的化学基础知识却知之甚少,有些学生竟然说不出元素周期表的前20种元素,更别提写出来了,对分子式和化学反应方程式更是一头雾水;其次,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自制力都比较差。但并不是说学生没有了继续学习的可能,作为年轻人,对新鲜事的好奇心就是我们改变他们学习状态的突破口。

二、改变学生《医用化学基础》的学习状况的途径

化学属于理科,对于一直头痛数理化的学生来讲,在欣喜翻阅新教科书时发现有化学的身影是非常痛苦的。很多学生在第一节课就直言“我们就因为成绩不好,想要避开数理化,才来读中专,学一技之长然后就业的,没想到来到卫校还要学习化学”。由此可见在学生内心深处是很抵触曾经“伤害”过他们自尊心的化学的。

那么针对上面的实际情况,如何应对才能改变学生的思维,改善教学效果呢?笔者根据工作中的实际体会和不同教学方式的对比,认为可以从以下两点切入,改变学生《医用化学基础》的学习状况:

1.突破口——教学第一课

①重新树立学生的自信心。中职的教学不像高中,它与初中没有太大的延续性。也就是说初中的成绩并不能代表你接下来中职的成绩,这一点一定要让学生在第一节课中就认识到。当然了,单纯这么讲,学生是不会相信的,那么我的做法就是拿耳熟能详的广告做例子,比如以“盖中盖高钙片”和大理石主要成分作为例子,询问“同样都含有钙元素,为什么没有人通过啃石头来补钙?”基本上没有一个学生回答得出,这样就把大家拉在了同一个水平线上。然后强调,我们学的是医用化学,对于医学知识我们都是一样的,大家都是刚刚起步,以前的成绩不代表将来。

②介绍整本教材。介绍整本教材的作用是让学生在宏观上对即将要学习的医用化学有一个轮廓,就像是要认识一个人,先要知道他的外貌一样。有了一个轮廓学生就不会感到陌生和害怕,而且在介绍轮廓的时候要尽可能的简洁,并把每一个章节都说的轻松易掌握的样子。

③强化化学与医学的关系。很多学生还没有认识到化学是一门实用学科,更别说认为化学和医学是有联系的了,对于这个问题,最简单的做法就是从日常生活切入,还是举例子,比如生理盐水在医学中的用途,如何治疗机体酸中毒,对于上面第一点中提到的例子,讲解如何补钙,如何治疗扁桃体炎等等,例子必须是学生能够碰到的实际情况,这样才能拉近学生与化学、化学与医学和学生与医学的三角距离。

2.教学过程中不断反思调整

①根据学生的实际,对教材中的知识进行优化。首先,简化教材。我们现行的教材教学内容多,但是实际教学课时少,无法像高中那样对某些知识进行深挖细掘,比如“溶液”一章对物质的量的学习,物质的量是中学化学中一个特别重要的概念,把它“拿下”是需要一定的精力和时间的,但是,我们是中职,让学生明白这是一个与粒子数目有关的物理量就行了,无需再考虑压强和温度等。

其次,充实教材。调查或者回访已就业的学生,把在工作岗位上遇到的与化学有关的地方记录下来,联系教材内容,在课上不断的充实医学实例,这样做即可以加强化学与医学的联系又可以让学生对日后的工作有个感性的了解。

②加强化学教师自身的医学知识。对于这一点,笔者深有体会,我是化学与课程论的研究生,研究方向是高中化学教学,由于高中和中职属于同一级别的教学,工作第一年教授《医用化学基础》,我就很敬业的按照高中教学的方法上课,对每一个知识点都力求讲解透彻,我个人感觉工作非常认真负责,可是学生并不领情,每当我充满激情讲解知识时,台下总是有人无精打采,这让我内心很气愤,后来与学生聊天,才知道他们无法体会化学在医学上是有用的,而且所讲内容繁杂,他们根本无法掌握,所以失去了兴趣,后来我逐渐调整了自己的教学方法和内容,及时与学生沟通,才没有给学生的学习造成太大的损失。第二年教学中,我吸取了教训,对教材中的知识点都与医学进行关联,把日常所学习到的医学小知识也在授课中无形渗透,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甚至很多学生认为我是学医出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