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茶文化的发展十篇茶文化的发展十篇

茶文化的发展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1:20:25

茶文化的发展篇1

摘要:

茶与文化创意产业巧妙融合,已然成为苏州茶业界新的经济增长点。本文从苏州旅游、茶馆、演艺业、展会等方面阐述了苏州茶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现状,分析了当前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主要问题,结合苏州的特点,在政策扶持、资源深挖、人才共育等方面寻求有效对策,以期助推苏州茶文化创意产业快速、长效发展。

关键词:

苏州;茶文化创意产业;现状与对策

2009年《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的,标志着文化创意产业被提升到了21世纪新兴战略产业的高度。2014年,苏州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约为6.5%。文化创意产业必将成为苏州经济新的增长点。

一、苏州文化创意产业的格局

苏州文化创意产业致力于向高端化、专业化、国际化发展方向。2013年,苏州已拥有7个部级、11个省级以及39个市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主要涵盖了数字内容、信息服务、影视、动漫等多家企业,初步实现了文化创意产业的全覆盖,初显了产业集群效应。然而,发展的背后也透露出不少问题。目前,苏州文化创意产业由于一拥而上的建设,带来了品质参差不齐、缺乏标杆企业示范、缺少特色的运营模式,最终导致产能弱小,产业链不完整等问题。

二、苏州茶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随着文化产业的升温,苏州的茶文化产业复苏势头迅猛,与茶相关的创意产业悄然兴起,具体表现为茶文化旅游、茶艺馆、茶博物馆、茶博会等方面都有了新的发展。

(一)茶文化旅游初具规模化发展苏州太湖旅游产业协会依托其自身优势,将吴中太湖自然山水景观与茶文化有机结合,打造特色鲜明的茶文化体验之旅,推动当地茶文化旅游的发展。苏州每年春季的“碧螺春茶文化旅游节”的举办已然成为推动当地茶文化旅游活动的重要活动与形式,并在当地呈现出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2015年,随着苏州茉莉花茶制作技艺列入苏州吴中区“非遗”名录,苏州茶文化旅游又新添亮点,深挖苏州虎丘———山塘街线寻找苏州“三花”文化旅游线,苏州平江路上苏州好风光土特产店成为许多游客慕名前往之地。

(二)茶馆进入多元化发展时期苏州的茶馆先后经历了多次的洗牌重组。最初的茶馆多以亲民价格、单一茶品的“清茶馆”和听评弹说书的“书茶馆”等传统茶馆为主,之后兴起了以自助茶点为特色的杭派茶馆,再到现如今多元化发展的茶艺馆,创新的经营模式和内容成为这一时期茶馆的特色。苏州现有的茶馆,在设计与功能上都越发重视文化特色,不同文化主题的茶艺,如禅茶茶艺、文士茶艺、商务茶艺等,纷纷出现在各大茶馆和茶文化展会活动中,处处彰显现代的苏式慢生活节奏。众多茶馆中,苏州旺山“挹翠轩”茶馆是最具苏州特色的中式清饮茶苑,因绝佳的环境和深厚的隐士文化有机融合而形成苏城独具特色的茶馆,并于2012年获得全国十佳特色茶馆荣誉。此外,2014年8月,苏州斜塘老街开设第一家公益茶馆“施斌茶馆”,以茶为载体,为茶客们免费开设评弹讲座、免费培训苏州话,旨在传承苏州优秀传统文化,成为苏州茶馆的新星。这些正是苏州茶馆走向茶文化创意产业的新尝试。

(三)茶文化演艺业初试牛刀苏州根据自身的文化优势,曾先后邀请国内知名的明星刘亦菲和苏州籍明星韩雪担任苏州吴中区旅游形象大使,成为地产碧螺春茶品牌代言人,同时还邀请国内著名导演张晓春拍摄吴中旅游形象片,强强合作,扩大了苏州茶文化的影响力,极大地提升了苏州茶文化的软实力。目前,在茶为主题的演艺业方面首推福建,起步早、影响力大,主要作品有著名导演张艺谋执导的山水实景剧《印象•大红袍》,以及乌龙茶动画片《乌龙小子》,这些已然成为了当地茶文化演艺的代表作。

(四)具备一定规模的茶文化展示场所2010年10月,江南茶文化博物馆作为苏州地区首家茶博馆,正式免费对外开放。该博物馆由东山茶厂投资建造,是一座以茶文化为主题的茶博物馆。馆内系统性展示了苏州碧螺春茶的悠久历史与辉煌文化。此外,展馆还配套有以太湖水产为主的餐饮“得福楼”,以度假休闲为主的宾馆“碧螺山庄”,以品茶观景为主的茶馆“紫金堂”等。江南茶文化博物馆已成为地产碧螺春茶对外宣传、展示的重要窗口。此外,位于苏州工业园区的博览中心也成为苏州茶文化展会的重要场所。依托苏州工业园区的全国商务旅游示范区的平台以及一流的展会环境、专业的展会服务,该博览中心已成为苏州展示茶文化的新窗口。

(五)举办丰富的茶会展活动在茶会展和茶活动方面,苏州正不断地做大做强。2012年,苏州举办首届茶博会,展会活动主要集展示、鉴赏、交流、交易于一体,旨在通过大型展会以茶会友,促进苏州茶文化的发展。如今茶博会已然成为常态,定期举办,成为推动苏州茶叶市场经济发展的有利推手。

三、苏州茶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现状的思考

总体来说,苏州的茶文化创意产业已经萌芽,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有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一)茶文化创意产业意识尚显薄弱以往苏州茶产业主要固守于传统产业方式的发展,相关协会、行业只把文化作为单纯的营销工具,流于表象,缺乏对文化创意产业普遍的深刻认识。因此,苏州文化创意产业意识的普及工作亟待加强。在苏州的茶业界,“三万昌”是百年老字号,具有很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上世纪末,在政府的大力扶持下,苏州三万昌茶叶有限公司把“三万昌”金字招牌重新树立,加快店铺连锁经营建设。然而,随着市场的变化与发展,曾经辉煌的“三万昌”也遇到了发展的瓶颈,原有的茶叶门店经营和传统茶楼的发展模式,已经远远不能适应当下市场的需求。面对“茶产业文化化”的发展形势,苏州茶企逐步意识到唯有将茶文化与创意产业融合发展,方能不断推陈出新,适应市场变化,成为业内的万年青。

(二)丰富的茶文化资源未得到充分挖掘苏州碧螺春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其积累和沉淀意蕴之深远可以肩比杭州龙井茶文化,碧螺春茶早已融入苏州人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然而,苏州的茶文化资源不止于此,尚有许多资源未被挖据与利用起来,例如方兴未艾的苏州地产碧螺红茶以及其衍生茶产品,还属于“养在深闺人未识”的状态,苏州茶文化资源的利用还有很大的可为空间。

(三)茶文化创意高素质人才短缺茶文化创意产业是一种新兴发展的产业形态,它的发展离不开高素质专业人才。目前,苏州各大院校对茶专业人才的培养主要偏向于茶文化基础知识及茶馆经营管理等方面,而针对茶产品设计、策划等文化创意能力的培养,显得相对薄弱,导致传统产业的人才已不能满足茶文化创意产业工作的需要。近年来,苏州许多高职类院校纷纷开设了茶学专业或茶相关课程,为苏州市场输送着具备茶知识与创新意识的高素质专业人才,正不断壮大苏州茶文化创意产业的人才队伍。

四、助推苏州茶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对策

(一)积极发挥政府引导作用,积极倡导茶文化消费2014年,苏州成为拥有500多万常住人口的“特大城市”,巨大的消费市场给茶文化消费带来了机遇和挑战。文化消费需求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内在动力。应通过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完善文化消费基础设施、开展具有特色的茶事活动,积极创建茶文化消费氛围:定期开展形式各样的茶事活动,如“武林斗茶”擂台赛、茶学专题研讨、专题茶展会等;在全市的基础教育中增设与茶相关的主题活动,如聘请茶专业人士给中小学生开设茶艺课外活动课,在苏州各区的青少年活动中心开设公益性的少儿茶艺体验活动,从娃娃抓起,引导广大青少年了解并走进茶的世界,崇尚中国茶文化。

(二)构筑茶文化创意产业园,发挥产业集聚效应苏州的茶企业、茶叶店数量虽然较多,但尚未形成一定的规模效应。在这种情况下,大规模茶业城纷纷出现,苏州茶产业正在不断升级,试图改变原有的小而分散的格局。目前,苏州建有大龙港茶城(2000年)、美地茶园(2006年)、港龙国际茶城(2011年)以及天荼茶城(2013年)四个初具规模化的茶叶专业市场,并在长三角地区打响了品牌。应对“茶文化产业化”的市场趋势,茶文化创意产业园模式正成为新的发展方向。随着苏州大龙港茶叶市场转型更名为大龙港茶文化创意产业园,其经营项目集茶叶茶具、茶文化交流及培训、茶工艺品设计、仓储物流及茶相关产业为一体,积极发挥产业集群优势,实现文化促进产业发展的良好态势。

(三)充分挖掘,巧妙利用苏州茶文化资源茶文化资源是茶文化产品的创作来源,应充分挖掘文化资源,打造苏州茶文化产业集聚区。苏州除了知名的碧螺春茶之外,一些养在深闺的名茶如茉莉花茶、虎丘白云茶及相应的文化等还有待挖掘与利用。利用现代传媒的推广力,加强对地方产茶历史文化的宣传工作,积极宣传苏州茶俗文化,复苏苏州传统的茉莉花茶制茶工艺,大胆革新碧螺春红茶制茶工艺。同时,巧妙地将茶与苏作工艺有机融合,打造形式多样的茶文化产品,丰富苏州的茶文化市场。

(四)培养人才推动苏州茶文化创意产业持续发展未来,苏州高校培养的专业学生必将成为茶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主力军。我们可以依托现代信息化教育手段打破院校间的限制,将茶文化相关课程推广为国际教育园区网络共享课程,从而普及茶文化专业知识。同时,依据市场变化,与时俱进调整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加大专业与文化创意产业相关的学科有机融合,注重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从而使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真正适应市场需求,从而推动苏州文化创意产业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赵罡.关于苏州高职教育对接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思考[J].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3).

[2]夏良玉,官玉琴.论茶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以闽茶文化产业为例[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2).

[3]李令群,谢向英.福建茶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初探[J].武夷学院学报,2014,(1).

[4]郭莉.闽台茶文化创意产业合作的新亮点———茶文化旅游产业的深度开发[J].当代旅游,2012,(4).

[5]毛雪莉.浅论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J].商场现代化,2012,(10).

[6]曹瑞阳,李中斌.基于Swot分析的武夷山创意茶文化旅游业发展探析[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

茶文化的发展篇2

关键词:茶文化;茶业经济发展;生态旅游

挖掘区域茶文化旅游资源来助力当地茶业经济发展,是促进我国茶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从自然禀赋条件来看,茶业产地主要分布在山地和高寒地区,而且与之相关的茶叶深加工企业在区位选择上也以资源指向型为主导。从中不难发现,除了大力提升当地茶叶产品的品质和域外知名度外,发挥比较优势来引入生态旅游项目,则可以在范围经济效应下来推动茶业经济发展。之所以提出“生态旅游项目”在于:以形成区域差异性和新奇性为要求的旅游资源开发而言,需要使当地的茶文化旅游项目获得差异性、新奇性的特质,以及满足游客多样性需求的特征。基于以上所述,笔者将就文章主题展开讨论。

1问题的提出

如何在茶叶种植生态园项目中挖掘茶文化,则是构建茶文化旅游项目的第一步。结合笔者的体会,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挖掘茶文化。

1.1生态主题下的文化元素

茶叶种植项目所蕴含的生态文化元素,与当前我国所大力开展的生态文明建设相符合。通过笔者对近年来旅游项目类型增长数据的考察可知,生态游项目成为了游客十分青睐的旅游产品。具体而言,生态主题下的文化元素包括“绿色、无污染”等核心要件,通过展示生态文化元素将能在游客面前塑造区域茶叶品牌,这一结果自然就与茶业经济发展相关联了。由于茶叶生长所依赖的特殊自然环境使然,在区位上毗邻的生态环境都可以纳入到文化元素的提炼之中。

1.2种植主题下的文化元素

为了提高茶叶的品质,在许多茶叶种植园区都采取的是精耕细作的种植方式,而这种基于原生态的种植方式便是对我国农耕文化的一种展示。与都市文化不同,农耕文化在时间节奏上呈现出“慢”的特点,而且通过人们的劳作向自然界获取财富,这本身就与都市文化形成了强烈对比,也正因如此,才能使种植主题下的文化元素挖掘具有商业价值。

1.3品茶主题下的文化元素

在以生态文化、农耕文化为特色的旅游项目中,必然需要在品茶主题下来挖掘文化元素。与简单的喝茶不同,品茶不仅需要静心品出茶味,还应在茶道中悟出人生道理。可见,追求休闲慢生活的都市游客,将能在品茶中获得旅游的乐趣。

2茶文化旅游与茶业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简单而言,茶文化旅游与茶业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可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理解。

2.1茶文化旅游优化茶业经济发展

前面已经提到,茶叶种植、茶叶生产受到自然禀赋条件和成本控制目标的约束,往往聚集在山地和高寒地区。从商业化视角来看待这种情形,当地茶业经济发展将因区位劣势而受到抑制。随着茶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在生态旅游项目的带动下便能使当地的茶叶产品逐渐走进游客视野,让游客认识并体验以茶为媒介的旅游产品,进而优化茶业经济的发展。

2.2茶文化旅游展示茶业经济发展内容

茶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体现便是茶叶销售,而茶叶作为一种快消品如何吸引消费者的眼球,不仅需要实施有效的营销策略,还需要借助一系列的活动展示其中的茶叶品质信息。茶文化旅游项目所呈现出的种植、炒茶、品茶内容,便能在产业链条下依次向游客展示当地茶业经济的主要内容。这样一来,便能增强当地茶叶产品的消费者体验度。

2.3茶文化旅游搭建茶业经济发展渠道

若要推动当地茶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便需要大力挖掘消费者资源,或者说是拓展市场份额。这就意味着,在茶业经济发展中离不开中间渠道的搭建。那么如何进行招商引资来搭建中间渠道呢?不难发现,茶文化旅游项目的实施不仅能提升当地茶叶产品的知名度,还将有助于招商引资工作的开展。在旅游项目中植入客户关系管理要件,便能维系中间渠道的稳定性。

3茶文化旅游助力茶业经济发展的功能定位

具体而言,茶文化旅游助力茶业经济发展的功能可定位于以下三个方面。

3.1提升知名度的功能定位

根据市场营销学对产品结构的定义,其从内到外分别是核心产品、有形产品、附加产品。茶文化旅游提升茶叶产品的知名度,实则就是通过打造有形产品为出发点的。有形产品可以理解为是核心产品的品牌,而品牌的作用在于建立产品的市场差异性,以及增强消费者的产品忠诚度。为此,茶文化旅游就需要围绕着以上目标来进行功能定位。不难发现,茶文化旅游所蕴含的茶文化旅内容,则能够起到提升茶叶产品知名度的功能。

3.2茶产品展示的功能定位

茶产品展示的目的在于激发起游客的购买意愿,以及推动招商引资工作的开展。因此,展示中就应将茶产品独特的一面呈现出来。这里独特的一面可以是茶叶种植环境,也可以是茶叶制作过程,同时也可以是茶叶消费环节。所有这些都通过茶文化元素的释放来激发起游客的购买意愿,而且也与茶叶产品市场知名度提升相匹配,借助显著的市场差异性塑造了产品品牌。

3.3渠道搭建中的功能地位

渠道搭建中茶文化旅游功能的体现,归因于茶产品知名度的提升和茶产品的有效展示。茶业经济发展的核心理念便是将茶叶资源通过商业化运作来使当地社会获得经济效益为目标。由此,茶文化旅游作为一种载体,便可以作为一个切入点来使当地茶叶生产企业与域外经销商进行商贸洽谈,并在双赢态势下搭建起中间渠道。

4定位驱动下的茶业经济发展模式构建

根据上文所述并在定位驱动下,茶业经济发展模式可从以下四个方面来构建。

4.1形成茶业经济发展模式的植根性态势

推动茶业经济发展需要在茶叶产业视角下来进行,而茶叶产业作为相互关联的茶叶价值链系统,天然与区域自然和社会环境相适应。这就要求,茶业经济发展模式应具有区域环境植根性。这里的植根性主要体现在与当地的茶文化环境相融合,与当地旅游资源开发相适应,这样才能使茶业经济发展获得不竭的内驱动力。

4.2打造茶文化旅游特色并充实活动内容

打造茶文化旅游特色的目的在于对茶文化的推广及传播,促进当地的经济创收。为此,当地可以根据民俗和茶叶生产周期设立茶文化旅游节,在节日中通过引入招商引资内容来拓展当地茶叶的销路。这里的关键词是“特色”二字,而突出特色便需要从旅游文化节的内容构成上下工夫。笔者建议可以在增强游客对茶叶种植、制作品茗茶艺等的个体体验度上下工夫,还可以在挖掘区域茶文化元素上做文章。

4.3贯穿于茶文化旅游中实现产品的展示

前面提到了茶文化旅游项目在实施中应突出生态文化、农耕文化和品茶文化,那么当地茶叶产品的展示活动也应贯穿于上述文化旅游之中。具体而言,参观茶叶种植生态园区可以将生态文化显性的一面展示给游客,进而能说明当地茶叶产品具有绿色生态特征。通过设立参与茶叶采集和炒茶的活动项目,游客便可以亲身感受到采茶所蕴含的农耕文化元素,以及炒茶与品茶相联系的劳动乐趣。

4.4将茶文化旅游与客户关系管理相联系

这里的客户可以是游客还可以是中间渠道商,而客户关系管理的重点应是中间渠道商。为了锁定中间渠道商,茶文化旅游项目实施中便应以旅游节为契机,邀请中间渠道商参与到节日庆典中,并通过评选年度优秀经销商作为激励机制。这样一来,就能较好的确保中间渠道的稳定性。我国每年在不同的城市举行茶文化活动和举办国际性茶文化节、茶博览会,弘扬茶文化,推介茶产品。不少国内外客人远道而来进行茶叶、茶具、茶诗书画作交易,购买其喜爱的茶商品;而随着茶保健知识的普及,爱茶者、嗜茶者、买茶者的增加,茶叶消费量的增长,给我国茶叶行业带来了无限商机。茶会展不仅促进茶经济繁荣,也拓展了会展业的发展空间。茶馆是爱茶者的乐园,也是人们休息、消遣和交际的场所,历史十分悠久。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从过去的老汉饮茶,发展为男、女、老、少齐品茶。茶文化的有力推动,使茶馆也得到迅速发展,不断地促进了茶业经济的发展。

5小结

本文认为,茶文化旅游的功能可定位于提升知名度、茶产品展示、渠道搭建等环节。在推动茶业经济发展上则需要从:形成茶业经济发展模式的植根性态势、打造茶文化旅游特色并充实活动内容、贯穿于茶文化旅游中实现产品的展示、将茶文化旅游与客户关系管理相联系等方面下工夫。

参考文献

[1]殷鑫浩.关于乡村旅游项目的创想设计[J].文艺生活:中旬刊,2011(4):32-34.

茶文化的发展篇3

我国现有的茶园景观尚处于发展中水平,仅有几例成功成熟的案例。茶园景观发展包括茶园本身和景观设计2方面。

1.1茶园本身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的茶园常见形式为采摘茶园、生态茶园、科技示范性茶园和多元综合茶园。根据景观规划设计内容,从全园主题风格、茶山生态环境、各功能分区、内外部交通、水体设计、建筑设计、植物配置、饲养动物、背景音乐的设计要素分析:

1.1.1采摘茶园。

主要进行多样化优良品种茶树以及多种乡土植物搭配种植,以及饲养动物,体现农家气息。缺点:环境设施不完善、建筑形态和材料使用上简陋粗糙、建筑风格盲目跟风,失去地域特色。入口空间杂乱没有主题,使茶园印象大打折扣,整个茶园缺乏点睛之笔,主题思想不明确。旅游人群多以青年和儿童,少有老年人群。

1.1.2生态茶园。

由于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因素,大部分茶园居于自然风景区内,满足了人们怀抱大自然的内心需求,是最亲近大自然、享受田园乐趣的茶园。旅游人群多以青年、老年人,少有儿童。

1.1.3科技示范性茶园。

以茶生产、制作演示,茶文化历史展示为主,并兼旅游观光功能的茶园。整体局限性大,受到人群年龄段影响。对游客的吸引力较小。其主要原因:一味进行室内科普教育,失去田园风貌的展示,让游客感受自然的情趣降低;而且参与性的游乐项目少,休闲空间缺失,大面积几何形温室造型和规则的道路破坏了茶园自然的乡村气息,失去茶园清新幽静的本色。旅游人群多以儿童、青年团队。

1.1.4多元综合茶园。

是集合生产、制作、科普、观光、休闲度假为一体的茶园。茶园景观效果好,最受游客欢迎。旅游人群不受年龄段限制。

1.2景观设计上存在的问题

(1)立意缺乏创意,在茶园前期规划中没有做好基础背景调查,缺少地方文化内涵的挖掘,文化景观底蕴不足。构思毫无新意,照搬照抄的现象泛滥,没有文化内涵的景观形态仅是空躯壳。

(2)南北地区茶园风格雷同,地域文化特色流失严重。

(3)园内茶建筑、构筑物的体量大小,风格基调,材料选用都没有深入考究。

(4)对内外部交通流线设计不人性化,应该考虑交通的使用功能、合理美观。道路铺装的材料选择不恰当、不细致,不仅影响视觉美感,而且导致景观格局和茶园整体风格失去完整统一。

(5)大多数茶园不注重入口景观的设计,入口景观是一个景区的直接展示窗口,体现了整个景区的文化氛围和主题。现存在问题,有的与主题完全不符合,好大喜功地滥用与之不符的新型材料和城市化景观元素;有的一味搬抄别的茶园入口;更有甚者没有设计入口景观,入口秩序杂乱,形象极差,人流车流、车辆停放、买卖商贸等毫无章法。这些都是没有意识到入口景观对整个园区的影响力和重要性所导致的。

(6)综合旅游服务设施缺乏,旅游环境较差,主要反映在旅游量增大,人为的环境污染破坏,应当提高全民保护生态环境和维护公共服务设施的意识。

2结语

茶文化的发展篇4

一、台湾茶文化产业发展的历史和现状

台湾茶源自中国,台湾茶文化承袭了中华传统文化。台湾茶文化中还是保留中国古代文人的习惯,功夫茶这种茶艺形式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台湾茶叶生产的创始者,都是从福建移居台湾的先民。据史料记载,清嘉庆三年(1798年),安溪人王义程在台湾把乌龙茶制作技术进一步改进与完善,创制出台湾包种茶;清嘉庆年间(1796―1820年)柯朝氏从福建武夷山引进茶种,种于今台北县瑞芳山区,相传为台湾北部制茶之始。台湾南投县的冻顶乌龙,是在清咸丰五年(1855),举人林凰池往福建科考之后,从武夷山带了36株乌龙茶苗回台,种植于鹿谷山区的;清同治年间(1856―1875)约翰・杜德移进茶苗、提供技术指导、收购茗茶、设精制厂并外销茗茶,使得台湾的茶业大幅发展。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安溪萍州村人张妙回省时,引进纯种铁观音,在木栅的樟湖山试种成功的。1881年,泉州人吴福源在台湾创制包种茶回销内陆,开创了包种茶的先河。清朝后期,茶叶是台湾的生产和出口品,也促进了台湾北部的发展,将产业重心从原本的南部移转到了北部,对后来台湾文化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日治时期,台湾茶品种除了原本从福建省传入的以外,又经过日本人历年的试验,最后选出青心乌龙、青心大有、大叶乌龙与硬枝红心等四大品种作奖励推广种植。日本人还大力推广红茶的种植。二战时期,粮食与劳力皆极缺,致使台湾茶产业极度萎缩。国民政府时期,随着台湾经济复苏,人们对于生活与饮食有了新的追求,于是各地茶艺馆纷纷成立,成为人们游憩生活里重要的品茗空间。此时期振兴了绿茶的生产,复原茶种、改良茶种、改进各种制茶法、茶产品多元化、推广茶区,使得原本以外销为主的台湾茶业转为以内销为主,使得停滞不前的茶业再次复苏。

20世纪70年代后,台湾兴起文艺复兴运动,台湾茶文化产业因当局大力扶持,在福建传统乌龙茶的制茶工艺基础上,进行一系列的机械化革新,将茶叶的品质与工艺,市场与观念,都大幅度提升到一个高点,推动了功夫茶的发展。台湾不断应用新科技、新技术辅导茶农改进产制技术、提高茶叶品质,台湾包种茶与乌龙茶的产制技术已逐渐自成一格,各茶区也依其产制环境的特性而发展出各种特色茶。台湾是世界有名的产茶区,台湾茶分部北、中、南、东各县市,每年3―11月均可采摘,并发展出各地特色茶品,如北部的文山包种茶、木栅铁观音、三峡龙井碧螺春(绿茶)、桃竹苗(风茶、东方美人茶),中南部的冻顶乌龙茶和阿里山、杉林溪、梨山等地高山茶,以及东部的蜜香红茶、红乌龙等。其中,乌龙茶、包种茶更是驰名世界。台湾十大名茶系指冻顶乌龙茶、文山包种茶、东方美人茶、松柏长青茶、木栅铁观音、三峡龙井茶、阿里山珠露茶、台湾高山茶、龙潭龙泉茶、日月潭红茶等。

二、目前台湾茶文化产业呈现的特点

1.由外销产业转为内需产业

在清代和日据时期,台茶主要是外销产业,外销比重占茶叶总产量的一半以上。在台湾光复后,台茶以制造红茶、绿茶供给外销为主,外销达到最高峰时可占总产量的75%~85%。在1973年全台粗制茶生产量曾达28000多公顷,外销达23000多公顷,其中绿茶占78%,创台湾有史以来外销最高记录。这一时期的台茶,称为外销产业。由于台湾每人每年平均饮茶量,由1980年的0.344公斤增加到1998年约1.3公斤再激增到2009年的1.77公斤,使得内销市场所需的高级部份发酵茶,尤其是包种茶与乌龙茶增长迅速。这种改变导致原本生产外销茶之北部茶区茶园面积大量减少,而生产内销高级包种乌龙茶的中南部茶区面积逐渐增加。以产制外销茶类为主的北部茶区(台北、桃园、新竹、苗栗)茶园面积逐年减少。1976年以后,高级茶尤其是包种茶和乌龙茶的内销需求量迅速增加,台茶外销量锐减,占台茶总产量的15%~20%,已成为名副其实的内需产业。产业结构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移。目前台湾茶叶生产已不足供应内需市场,每年要靠大量的对外购买红茶、茉莉花茶来满足岛内市场。据台湾当局有关部门统计,2011年台湾粗茶年产量17000公吨,进口茶约32000公吨,出口量仅约2600公吨。

2.注重产品的多元化开发

随着食品科技的发展及消费者追求新口味、新风潮,台湾茶文化产业进行了多元化研究开发,按其加工层次可概分为三类。一是茶叶初加工产品,即传统茶叶如绿茶、包种茶、乌龙茶、红茶等作为原料茶利用,经过简单地加工,在保持茶叶原有风味下使口味多样化或饮用简便化,如调味茶、薰香茶或袋茶等。二是茶叶再加工产品,即把传统茶叶作为原料,经过研磨、萃取、浓缩、封罐、杀菌、挤压等较高级加工技术的应用,开发出茶叶新制品及新用途,如粉茶、罐装茶水、速溶茶、茶果冻、饼茶、果茶、茶糖、茶叶菜、茶鸡尾酒、茶叶枕等。三是茶叶提取物产品,以茶著生茶等中次级茶叶及副茶等为原料,用热水或有机溶液萃取茶叶中的机能性成分,经分离及纯化后,生产天然抗氧化剂、口臭消除剂、厨厕消臭剂、茶香皂、茶叶牙膏、茶沐浴精等等。

台湾罐装饮料茶于1989年兴起,1992年乌龙茶饮料开始进军青少年市场,,大大推动了茶饮料的销售,并在1993年超越碳酸饮料,至今一直位列非酒精性饮料之首,建立了台湾特有的茶文化。近代在台湾社会流行的泡沫红茶文化是台湾茶文化中一个新的发展。台湾对茶进行多方位的开发,在茶叶的简便化、多元化使用方面下了很多工夫,发明了五花八门的茶饮料、茶食品,有罐装乌龙茶、速溶茶、绿茶冰激凌、茶冻、茶羊羹茶软糖、茶饼等。近年来,茶膳也开始风行,也出现料理将茶叶入菜。台湾天仁茗茶旗下的“茶趣”就是典型代表。

3.将茶叶生产与旅游观光业结合

近年来,台湾盛行“农家乐”休闲游,为茶文化旅游带来了无限生机。位于台北市文山区的木栅观光茶园是台湾第一座观光茶园,曾为台北市最大产茶区之一,目前为茶艺及夜景胜地。座落于台北县的坪林茶业博物馆是世界上第二座茶业博物馆。莺歌为现今台湾茶具制造的重镇,其辖区内的莺歌陶瓷博物馆则是全台湾唯一以陶瓷为主题的博物馆,甚具特色,这些地方已经成为台湾著名的旅游景点。

4.注重宣传营销

台湾茶界十分重视茶文化产业的营销活动,台湾制茶公会为稳定发展内外销市场,在岛内和欧美日等地通过海报、文宣、样本礼品、报刊广告等方式,并每年举办一系列的试饮说明会、展示会、特卖会及恳谈会活动,大树“台湾名茶”品牌。目前,全岛已建立了一个以茶文化为内涵、泡茶为手段、普及饮茶为目的民间社会推广体系,全岛性的社团组织有陆羽茶艺中心、中华国际无我茶会推广协会、泡茶师联会、中华茶艺联谊总会以及县茶友会、茶道教室等,这些社团组织积极活动,进行推广。主要推广方式包括举办制茶比赛、名茶评比、编制技术录像带、茶叶品评训练班,还不时推出茶展览、播放宣导短片、举行新产品的品尝会、茶艺培训及各种社交活动。近年来,更频繁地举办各种制茶比赛或名茶评比活动。台湾茶文化产业部门十分重视资讯的发展,能把有效地利用资讯作为竞争致胜的关键。利用刊物和国际网站,提供茶叶的产销资讯以及其产销预警系统,有效地促进市场经济发展。

台湾茶文化产业在经营方式上呈现多元化特点。实行茶叶产制销一元化经营,从粗、精制茶的出口、小包装茶的大区域行销、茶行的批发业务、茶庄的小地域零售、茶农的自产自销、农会的比赛茶直销到茶艺馆、泡沫红茶店的以杯计价同时并存。其次,推出利乐包、盒装、罐装及保持瓶装的各类茶饮料,并在各种传媒上大力促销。再次,实施严格的分级包装。

5.注重发展茶艺

茶文化的悠久历史自然在大陆,然而“茶艺”一词,最早却现于台湾。20世纪70年代后,台湾兴起文艺复兴运动,1978年台湾茶文化复兴,台湾民俗学会理事长娄子匡教授建议成立有关茶文化组织时,使用“茶艺”一词,于是有了“台北市茶艺协会”、“高雄市茶艺协会”等组织协会。而后,各种茶艺馆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茶艺一词也被广泛接受。

三、台湾茶文化产业发展的瓶颈

1.台湾在乌龙茶之外的茶文化发展经验不足

由于台湾的资源有限和气候条件的限制,台湾茶文化产业最能突出清茶类的品赏特色,但是对大陆传统的绿茶类、白茶类以及黄茶类的茶文化产业推广的经验不足。

2.台湾本岛茶文化产业发展成本日益增高

由于台湾的条件限制,农村劳动力老化,劳动力缺乏,岛内劳动力及生产资料等成本不断上涨,台湾茶文化产业在岛内的发展受到极大的限制。

3.茶叶市场上的竞争越来越激烈

这主要是由于福建和台湾的主要出口市场都集中于日本、欧盟等国家和地区。高度依赖日本的出口市场结构使得双方为争夺市场展开竞争,在一定程度上动摇了现有的合作基础。

4.茶叶产品同一性日趋增强

使得由产品结构互补带来的合作不断被竞争所取代,尤其是随着福建茶叶在技术上的不断进步,这种产品的同一性会越来越强;最后,市场空间狭小,从一定程度上挤压了台湾茶文化产业合作的空间。

四、eCFa为台湾茶文化产业带来的发展机遇

面对以上挑战,台湾必须寻找新的契合点,携手合作促进茶文化产业共同发展,求同存异实现两地双赢。eCFa推进两岸货物贸易自由化,推进两岸服务贸易自由化,推进两岸投资自由化与便利化,推进两岸制度性经济合作。

eCFa首先是建立架构,两岸具体如何合作的政策正在充实中的。eCFa为台湾茶文化产业发展带来了以下机遇:

1.以科技和文化作为导向,实施项目带动战略

在全球一体化和知识经济时代,科技和文化是带动产业发展的最有效的因素。尤其是茶文化产业,更要以科技和文化为发展方向,才能有所突破、有所提升。项目带动是两岸农业合作取得成功的一条重要经验,因此实施项目带动战略也是实现闽台文化茶产业合作的重要途径,集中使用资金并利用市场机制扩散效果,提高管理效率,通过重点扶持具有产业导向和带动作用强的项目。

2.提倡和谐、健康的新生活理念

中华茶文化本身就是和谐的文化,承载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台湾地区的茶文化产业的发展史,就是台湾地区与祖国大陆血肉相连的见证,体现着闽台一家亲的关系。当今社会,人们更加重视健康的生活理念。茶含有大量对人体健康有益的营养成分,具有多种保健功效,台湾茶文化产业合作应该以提倡和谐、健康的生活理念为出发点和归宿。

3.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建立战略联盟,实现闽台利益共享

eCFa签订以后,闽台应建立战略联盟,制定更为详细的政策措施,制定一系列优惠政策、规章制度和管理机制,促进闽台茶文化产业的交流合作,积极探索两岸合作新模式,优势互补,实现利益共享。福建省要积极争取国家支持实行更灵活、更开放、更包容的闽台交流合作政策措施,推动设立闽台合作的新型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实施旅游购物、人员往来、贸易投资等特殊政策,推闽台岸金融合作,实施方便台胞就业生活的措施和财政税收优惠政策。积极探索“共同规划、共同开发、共同经营、共同管理、共同受益”的闽台合作新模式,广泛吸引台湾规划机构、各界人士参与开发建设,共同拓展境内外市场,探索台湾同胞参与社会管理的有效途径。比如鼓励台湾农民来闽投资创业,给予用地审批、土地流转、贷款融资、财税等优惠政策,着力打造闽台合作新模式、新品牌。完善与台湾行业协会、企业和科学园区等密切合作机制,优先保障闽台合作建设项目用地,推动台商投资企业转型升级。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到台湾投资兴业,推动建立闽台双方分工协作、优势互补的双向投资机制。

4.循序渐进,共同走向世界

由于目前的政治和政策原因,还有经济发展的程度不同,闽台茶文化产业交流与合作具有阶段性和长期性,必须循序渐进。在eCFa的框架下,致力于推动闽台两地茶文化产业各种要素的自由流动,最终共同发展,走向世界。要充分发挥福建籍华人、华侨遍布全球的优势,通过饮食文化推广及海外中文教育,利用中国经济在世界上日益重要的影响,提升茶文化产业在国际市场的份额和地位,弘扬中华茶文化。

5.进一步发展台湾茶文化产业观光

茶文化的发展篇5

关键词:茶文化旅游;农业经济;全域旅游;关系

在城乡统筹发展中,农业经济发展主要依赖于农村自然禀赋优势,并在产业化发展模式下建构起相对独立的经济系统,这样就与传统的工业反哺农业不同了。另外,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如何实现离土不离乡的就业形态,也是当前农业经济发展所要关注的问题。因此,根据笔者所在区域的自然禀赋优势,这里将茶文化旅游导入到农业经济发展之中。从全域旅游的视角出发,将茶文化导入到当地农业经济发展之中,有助于将周边农户的家庭经济也纳入到区域旅游经济范畴,这样就使得在充分调动区域各项要素的情形下,有效地提升当地农户的经济福祉,进而也就与农业经济发展的目标相一致了。随着“生态文明建设”写进党纲,也使得具有生态旅游属性的茶文化旅游应得到业界的足够重视。

1农业经济发展内在要求

就本文的主题而言,农业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可以归纳为以下4点:

1.1实现可持续的发展

可持续发展是当前农业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具体而言,可持续发展包括这样几个要点:第一,农业经济在发展中不应破坏当地的自然环境,并在对资源的利用上应追求可持续、可再生。第二,农业经济在发展中应考虑到代际之间对资源的需求,从而应节约使用各类资源。第三,在主导产业选择和培育时,应关注该产业的区域植根性问题。可见,目前诸多农村地区所发展的采矿业、水泥业从经营形态上来看,其就与可持续发展背道而驰。

1.2强调产业的关联性

与“行业”这一概念不同,“产业”是指相互关联行业所形成的集合。因此,从全产业链的角度来看待产业的关联性,它应在纵向和横向能覆盖更多的行业。从微观层面来看,由于所覆盖的行业较多,所以主导产业在发展中所惠及的企业、人群也就越多。不难理解,发展农业经济的最终目标在于提升农户的经济福祉,也在于破解长期以来,二元经济结构所造成的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的态势。因此,强调产业的关联性便成为了农业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之一。

1.3发挥自然禀赋优势

在主导产业的选择上,需要充分发挥当地自然禀赋优势。之所以提出这一观点在于:第一,我国广大农村地区缺乏资金资源,且在资本的逐利性驱使下,向金融机构融资也将面临高昂的交易成本。第二,我国广大农村地区所拥有生态资源,正是与城市环境相区别的自然优势,这也就在区域差异性的基础上产生了商机。事实表明,“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经济发展模式,仍是农业经济发展的原则导向。从而,部分农村地区将茶文化导入进农村经济的发展之中,也就不足为奇了。

1.4行业进入门槛较低

前面已经指出,农业经济在发展中应惠及周边农户,使得农户的劳动力资源和家庭经济能纳入到整个农业经济系统之中。那么这时就需要注意,应考虑行业的进入门槛。这里的进入门槛包括:资金的进入门槛、人力资本的进入门槛。不难理解,这两样对于农户而言都是稀缺和不足的。

2二者的关系分析

结合以上的论述中,茶文化与农业经济发展的关系可从以下5个方面进行分析。

2.1茶文化旅游构成农业经济新常态

我国农业经济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模仿城市经济形态的现象,即在农业产业化模式下,大力推进“农户+企业”模式,这种模式在逻辑上似乎符合市场经济的要求,但从实践效果来看,则经常出现企业将市场风险转嫁给农户,以及农户被企业所“绑架”而无法直面市场需求。茶文化旅游导入进农业经济发展模式之中,就能使周边农户直接与旅游市场对接,并将家庭旅游服务业与茶文化旅游项目进行融合,从而就改变了传统发展模式下的市场弱势地位。

2.2茶文化旅游可作为主导产业类型

主导产业的选择应考虑它的产业关联度,以及可持续程度。茶文化包括显性和隐性两类文化系统。其中,显性文化系统又包含:茶叶种植、茶叶生产、茶叶消费,以及与之相联系的茶道、功夫茶、盖碗茶等元素。隐性文化则较为晦涩,其主要涉及到精神层面的元素。但无论是怎样的文化系统,它都使得茶文化旅游能覆盖大量的行业,并使各个行业有机地联系起来,从而就满足了主导产业选择的核心要求。在全域旅游项目开发下,茶文化旅游具有天然的优势。

2.3茶文化旅游促使经济发展可持续

无论是显性文化还是隐性文化,茶文化都具有可再生、绿色、共生等可持续特征,所以茶文化旅游也具有可持续发展的特质。正如前面所提到的那样,建立农业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是当前适应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内在要求,也是追求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等必然选择。茶文化旅游通过全产业链的全域开发,便能较好的实现以上三大效益目标。特别在我国实体经济发展面临下行压力,以及传统乡镇企业在发展面临资金和技术瓶颈时,茶文化旅游的优势就更为明显了。

2.4茶文化旅游带动农户的家庭经济

在农业经济发展中若要提升农户的经济福祉,则需要为农户创建出可持续的增收途径,而不仅是通过雇佣农民来使他们获得工资收入。不难发现,茶文化旅游与全域旅游的要求相适应,从而就能将农户的家庭经济纳入到旅游经济系统之中,最终为农户提供“当家作主”的增收模式。根据笔者的调研可知,在茶文化旅游项目的推动下,当地农户开办农家乐项目全面收入达到了10万元以上。由此可见,若是做工是难以达到这一收入水平的。

2.5茶文化旅游与自然环境形成共生

茶文化旅游项目并不是在任何农村地区都能设立和开展的,它一定需要与当地的自然环境相共生。这就意味着,茶文化旅游项目具有较强的区域差异性,而这符合旅游项目开发的要求。

3茶文化旅游导入下的农业经济发展模式

根据上文所述,茶文化导入下的农业经济发展模式可从以下5个方面进行构建:

3.1明确茶文化旅游所处的地位

各地根据自然禀赋优势确定导入茶文化旅游,那么这就需要明确茶文化旅游所处的地位。即,是作为主导产业来给予培育,还是作为一个子项目来给予开发。对此,应根据各地区的实际情况来决定。从茶叶生长的自然属性来看,其一般存在于高寒和高山地区,这些地区的农业产业发展面临着区域条件的限制,以及资金瓶颈的限制。因此,笔者建议:可以将茶文化旅游作为当地的主导产业来培育,进而打造出专业化的全域旅游特色。

3.2设计茶文化旅游项目的内容

茶文化旅游项目内容的设计需要考虑到游客的需求偏好,根据调研可知,域外游客前来旅游的目的在于休闲、拓展视野、放松身心。那么在项目内容设计上,则可以在全产业链的基础上来实施。如,将茶叶种植纳入到生态观赏茶园的项目打造之中。再如,将茶叶生产纳入到游客个人体验之中。沿着产业链条向下仍可以打造出诸多旅游项目。在项目的打造中需要关注的便是,应重视将周边的民俗、民风融入到旅游项目中来展示给游客。

3.3科学规划当地自然资源投入

茶文化旅游主要以显性成分展示给游客,所以这里需要规划和整合当地的自然资源,而规划的重点便是生态观赏茶园项目。由于,在未打造茶文化旅游项目时,茶园尽管在布局上形成连片发展的格局,但从产权的角度都归属于不同的农户所有。因此,为了使得生态茶园的规模符合观赏的要求,当地村社应在市场经济原则下将这些自然资源整合起来,作为整体来向游人开放。再者,对于山地景区也需要纳入到规划范畴之内。

3.4统筹安排周边农户旅游培训

将周边农户的家庭经济纳入到茶文化旅游之中,成为了当地发展农业经济的特色。但作为一个规范的旅游项目,在全域范围内也需要遵循相应的旅游服务标准。因此,这里需要统筹安排周边农户进行旅游培训。培训的内容需要根据农户家庭经济的类型来确定,如针对农家乐类型的农户则需要对他们进行食品安全保障方面的培训;针对开办茶社的农户,则需要向他们进行服务意识方面的培训。可见,这是将家庭经济纳入其中的重要环节。

3.5建立高效旅游市场监管机制

本文在全域旅游范畴来看待茶文化旅游的导入问题,那么就需要当地政府建立高效的旅游市场监管机制。监管的重点在于:(1)旅游服务价格;(2)旅游食品安全;(3)旅游服务欺诈;(4)接受游客的投诉。总之,这将保障当地农业经济发展的健康和稳定。综上所述,以上便是笔者对文章主题的讨论。在发展农业经济时需要考虑当地的自然禀赋条件,并结合当地的比较优势来大力发展高端服务产业,这样才能适应农业经济发展的新常态。

4小结

根据笔者所在区域的自然禀赋优势,这里将茶文化旅游导入到农业经济发展之中。从全域旅游的视角出发,将茶文化导入到当地农业经济发展之中,有助于将周边农户的家庭经济也纳入到区域旅游经济范畴。本文认为,二者之间的关系表现为:茶文化旅游构成农业经济新常态、茶文化旅游可作为主导产业类型、茶文化旅游促使经济发展可持续、茶文化旅游带动农户的家庭经济、茶文化旅游与自然环境形成共生。具体的实施措施为:明确茶文化旅游所处的地位、设计茶文化旅游项目的内容、科学规划当地自然资源投入、统筹安排周边农户旅游培训、建立高效旅游市场监管机制。

参考文献

[1]杨红.巴蜀茶文化的民俗价值与旅游经济结合的探讨[J].消费导刊,2015(7):225-226.

[2]张晓峰.新媒体背景下的茶旅游经济发展策略[J].福建茶叶,2015(5):42-44.

[3]乔秋敏.体验经济时代下茶文化旅游发展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9):5466-5467.

[4]鲍宁.公共空间与城市文化产业旅游———以北京茶文化旅游发展为例[J].中国市场,2013(4):40-45.

茶文化的发展篇6

[关键词]茶艺;茶道;中日茶文化;发展方向

onChina'steaartaswellasitspositionintheHistoryof

China'steaCulture.

——theDifferentDevelopingDirectionsofteaCultureinChinaandJapan

abstract:earlyintangdynasty,thetrendofteadrinkingspreadalloverthecountry,andtheChinesewordChadao(茶道)cameforth,whichdisappearedlater,andthebook"teaClassics"wrotebyLuYuandotherbooksonteafocusonexplainingtheartofenjoyingtea(whichiscalledteaart).oppositely,Japan,afterin-troducingteadrinkingfromChina,hasdevelopedChadao(茶道)underthethickreligioussense.DifferenthistoryandculturalbackgroundhaveledtothedifferentdevelopingdirectionsofteacultureinChinaandJapan.Chi-nesescholarsdevelopedteadrinkingasanartinlife,whileJapanesemonksandpriestsregardeditasBuddharegulations.

Keywords:teaart;Chadao;ChineseandJapaneseteaculture;developingdirection

“茶艺”一词是20世纪70年代由台湾茶文化界首先创造出来的,用以概括品茶艺术的内涵。但是品茶本身却是很早就存在,并且在品茶过程中生发出茶道精神。在中国茶文化发展历史进程中,茶艺与茶道无疑占据核心地位。不过与脱胎于中国母体的日本茶道相比较,中国的茶道似乎显得薄弱些,这很让一些爱国心特重的国人觉得尴尬,尽管底气不足,还是要用各种各样的理由来辩解。但是历史是客观存在,用不着回避,感情用事无助于问题的解决。本文拟对这一问题进行尝试性探讨,不足之处,权当抛砖引玉,请大家指正。

一、中日两国茶道观念的反差及其原因

所谓茶艺,就是泡茶的技艺和品尝的艺术。其中又以泡茶的技艺为主体,因为只有泡好茶之后才谈得上品茶。但是,品茶是茶艺的最后环节,如果没有品尝,泡茶就成了无的放矢,泡的目的本来就是为了要品。而且,只有通过品尝过程中的各种感受和遐想,产生审美的愉悦,才有可能进入诗化的境界,达到哲理的高度,才可能升华为茶道。

茶道就是在茶艺操作过程中所追求和体现的精神境界和道德风尚。它经常和人生处世哲学结合起来,成为茶人们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要求。故中国古代也将茶道精神称作茶德,如唐代的刘贞亮就提出“茶十德”:“以茶散闷气,以茶驱腥气,以茶养生气,以茶除疠气,以茶利礼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尝滋味,以茶养身体,以茶可雅志,以茶可行道。”其中“利礼仁”、“表敬意”、“可雅志”、“可行道”等就是属于茶道精神范畴。刘贞亮所说的“可行”之“道”,是指道德教化的意思。即饮茶可以有助于社会道德风尚的培育,明确地以理性语言将茶道的功能提升到最高层次,可视为中国古代茶道精神的最高概括。

中国的茶道精神至少可以追溯到西晋杜育的《?赋》,但是直到唐代中期才出现“茶道”概念,最早见于诗僧皎然的《饮茶歌·诮崔石使君》。诗中描写了饮茶的三个层次:“一饮涤昏寐,情思朗爽满天地。二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轻尘。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其第三层次就是饮茶的最高层次,即品茶悟道,达此境界一切烦恼苦愁自然烟消云散,心中毫无芥蒂。该诗的最后两句是“孰知茶道全尔真,唯有丹丘得如此。”意思是世上有谁能真正全面地了解茶道的真谛呢?看来只有仙人丹丘才能做到这一点。这是茶文化史上首次出现的“茶道”概念,其内涵与诗中的“三饮便得道”相呼应,也与现代对“茶道”的界定较为接近,在中国乃至世界茶道发展史上都具有重大意义。

但令人难以理解的是,自此之后,在中国古代茶书中却不见“茶道”一词,直至明代张源的《茶录》才提到“茶道:造时精,藏时燥,泡时洁,茶道尽矣。”但这里的“茶道”仅是一些技术要求,并无品茗悟道等精神层面的东西,既与皎然的“茶道”也与现代的“茶道”精神相去甚远。在张源之后数百年间的明清茶书中,又不见“茶道”一词。个中原因实在耐人寻味。在我看来,恐怕与茶圣陆羽的影响有关。

皎然是唐代著名的茶人和诗僧,也是陆羽的挚友。他大陆羽13岁,是忘年之交。他对茶道的理念陆羽定然了解。但是尽管陆羽的《茶经》中涉及(或者说流露)了一点茶道精神的内容,但却没有出现“茶道”一词,也没有正面叙述茶道精神的段落或词句。显然,陆羽没有接受皎然“茶道”的观念,他在《茶经》中重点阐述的是煮茶技艺(茶艺)和对茶汤的观赏,对茶具的实用性和艺术美非常重视,但没有从“形而上”角度来考虑茶道问题。茶圣的《茶经》不谈茶道,后来的茶书也不谈茶道问题。如与陆羽同时的裴汶在《茶述》中就已经提到茶的功能“其性精清,其味浩洁,其用涤烦,其功致和。”这已涉及到茶道的基本精神,但是就是没有归纳为“茶道”一词。又如宋徽宗赵佶的《大观茶论》中也涉及到茶道精神:“祛襟涤滞,致清导和,则非庸人孺子可得而知矣。中淡闲洁,韵高致静,则非遑遽之时可得而好尚矣。”可以说,“致清导和”、“韵高致静”是对中国茶道基本精神的高度概括。显然,赵佶继承、发展了裴汶的观点,然而书中也没有出现“茶道”一词,可见,他也没有接受皎然的理念。既然号称茶圣陆羽的《茶经》和作为皇帝赵佶的《大观茶论》都不提“茶道”,往后的茶书作者大多是官僚地主出身,都是一些保守成性的儒生,只会萧规曹随,更不会独辟蹊径去探讨什么茶道问题。

中国文人真正接近于揭示茶道实质的是明末清初的杜浚,他在《茶喜》一诗的序言中曾经指出:“夫予论茶四妙:曰湛、曰幽、曰灵、曰远。用以澡吾根器,美吾智意,改吾闻见,导吾杳冥。”①

所谓茶之四妙,是说茶艺具有四个美妙的特性。“湛”是指深湛、清湛;“幽”是指幽静、幽深;“灵”是指灵性、灵透;“远”是指深远、悠远。都是与饮茶时生理上的需求无关,而是品茶意境上的不同层面,是对茶道精神的一种概括。所谓“澡吾根器”是说品茶可以使自己的道德修养更高尚。“美吾智意”是说可以使自己的学识智慧更完美。“改吾闻见”是说可以开阔和提高自己的视野。“导吾杳冥”则是使自己彻悟人生真谛进入一个空灵的仙境。这正是现代茶人们所要追求的茶道精神和最高境界。可以说杜浚已经碰撞到了茶道的大门,可惜的是他也未能跨过这道门槛,因为他也没有接受“茶道”的概念,他所概括的“论茶四妙”也未得到后人的重视和弘扬,真是一件非常遗憾的事情。

纵观中国古代茶学史,出现了众多的茶书,其书名有《茶经》、《茶述》、《茶谱》、《茶录》、《茶论》、《茶说》、《茶考》、《茶话》、《茶疏》、《茶解》、《茶董》、《茶集》、《茶乘》、《茶谭》、《茶笺》等等,就是没有一本叫《茶道》,也没有一本茶书中有专门谈论“茶道”的章节。反观此时的日本,茶道已经发展到很成熟的地步。至少到了16世纪后期,日本茶道高僧千利休就已集茶道之大成,制定出茶道的基本精神茶道四规:和、敬、清、寂,一直沿袭至今,奉为圭桌。两相对照,确实反差很大。茶道的源头的确在中国,“茶道”一词也是最早诞生于中国,然而自唐代以后,中国历史上的茶道观念并不发达,至少在近代以前是如此。这是不争的事实,我们应该有勇气承认这一点。

那么,中日两国在茶道方面为何会有如此之大的反差呢?依我之见,是由于两国的历史文化背景不同、茶道在社会政治生活中的地位不同等诸多原因造成的。至少有三个方面值得注意:

一是将中国的饮茶方式引入日本的是一批来中国留学的日本僧人(遣唐僧),他们是在中国的佛教寺庙中将佛门茶事学回去的,并且将它们作为佛门清规的组成部分一直在佛门严格的传承下来。日本历史上的茶道大师都是声名卓著的大德高僧,不但赋于日本茶道以浓郁的佛教色彩,也增强了日本茶道的权威性,特别是自千利休之后,形成了嫡子继承的“家元制”,使其权威性更为稳固持久。

二是日僧来中国留学之时,中国的饮茶方式已经相当成熟,引入日本之后是作为一种高级文化形态首先在皇室贵族之间流传,长期为统治阶级所专享,后来才逐渐传播到民间,上行下效,原已成熟定型的饮茶方式和清规戒律也为民间所全盘接受,形成社会共识。

三是日本统治阶级对茶道的重视利用,加强了茶道与权力的关系。如15世纪的幕府第将军足利义正,让高僧村田珠光撰写茶汤法则《心之文》和其他茶故事,在寺庙中推行村田珠光所提倡的禅院式茶礼,竭力以饮茶方式来改善人际关系,并且祈祷天下太平。后来的统治者织田信长及丰臣秀吉更将茶道作为一种新型文化来扩大自己的影响,企图在群雄争霸的战国时代一统天下。因此他任命千利休为专职茶头,要他继续制定和完善茶道的仪式和规则。丰臣秀吉还常在重大政治活动前后举行规模盛大的茶会,进一步扩大了茶道的社会影响。因此,在一定意义上,茶道成为日本统治者驾驭民众的一种思想武器。茶道在日本社会中能产生巨大影响就不足为奇了。

————————————————

①杜浚:《变雅堂集》诗卷3。

但是,这种现象在中国不存在.中国的茶文化是在民间土壤上发育起来,逐步成熟。在中国是先有庶民茶文化,后来才被统治阶级所接受,形成宫廷贵族茶文化。民间的饮茶风习之盛已达到“茶为食物,无异米盐”、“远近同俗”、“难舍斯须”、“田闾之间,嗜好尤甚”(《旧唐书·李珏传》)的程度,这是任何统治者都不可能剥夺的。茶叶已成为百姓们日常生活“开门七件事之一”的必需品,以茶提神解乏,以茶养生,以茶自娱,以茶敬客,以茶赠友,以茶定亲,以茶祭祀等等,均早已形成风俗习惯,无需教导,无需劝说,人们自然而然会遵守。整日里为生活忙碌奔波的劳苦大众,不可能有更高层次的文化追求,不会自觉地去追求什么茶道精神。

有很高文化修养的文人雅士们则醉心于品茗技艺的探研,他们都具有诗人的浪漫气质,品茶时追求诗意的审美境界,很少人会从社会学和哲学的角度去考虑茶道精神问题。古代的官吏们都是典型的儒家子弟,历来遵循儒家的处世原则,“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仕途得意时忙于政务,自然无暇来过问茗饮琐事,倒霉失意时则隐退山林不问政事,只以茶来排忧解闷,寻求解脱,不会过问社会道德教化问题。而中国的佛门僧侣向来不干预寺外尘俗世界的事务,他们出来参加茶事活动,也都是以文人的身份出现,除了个别像皎然那样的大德高僧之外,很少有人会去考虑茶道问题。

至于历代最高统治者的皇帝们,似乎从来没有考虑过要赋于茶事活动以崇高使命,虽然他们也经常以茶宴、赐茶的方式来招待群臣,但仅是作为宣扬皇威笼络臣下的宫廷礼仪而已,并未具有太多的道德教化色彩。在他们看来,有博大精深的儒家学说足以成为统一全国民众思想的强大武器,区区茶道,实在是无足挂齿。这是丰臣秀吉们统治的日本所不可能具备的。儒道大于茶道,这可能就是中国茶道观念不发达的最重要原因。

二、中国茶艺的发展历程

对于中国的茶人来说,饮茶是一门生活艺术,着重追求品茶时的艺术情趣,而不是缺乏诗意的清规戒律。即使是讲究“禅茶一味”,也是侧重以禅意来提升品茶的诗化境界,并不强化宗教色彩。

中国人饮茶饮了几千年,开始是将茶作为食物,然后作为药物,后来成为饮料,至迟从西晋开始,就将饮茶发展为一门生活艺术。作为饮料的茶汤,主要的功用是解渴、提神、解乏、保健,基本上是为了满足人们生理上的需要。但是西晋诗人张载的《登成都白菟楼》中有“芳荼冠六清,滋味播九区”诗句,已经在描写茶叶的芳香和滋味,可见当时人们饮茶开始讲究欣赏香味,已经不再是单纯的满足生理上的需要了。杜育的《拜赋》除了描写茶叶生长环境、采摘情况之外,还涉及用水、茶具、茶汤泡沫以及饮茶功效等,可以看出当时饮茶已经有了一套技术要求。特别是其中描写茶汤泡沫的几句:“惟兹初成,沫沉华浮。焕如积雪,哗如春薮。”意思是刚煎点的茶汤,茶末下沉,泡沫上浮,其光彩白如积雪,亮丽像春天的花卉。如此重视欣赏茶汤泡沫的色彩和形状,则当时必有培育茶汤泡沫的技术,据关剑平先生的研究,南北朝时期就已经采用茶筅搅打茶汤使之产生泡沫。[1](p306)而对茶汤泡沫的欣赏则完全是为了满足人们的审美要求,饮茶就具有艺术性了。至于《?赋》的最后两句:“调神和内,倦解慵除。”描写饮茶的功效,可视为中国茶道精神的萌芽。

中国茶艺的成熟是在唐代。这是因为有一大批文人介入茶事活动,撰写了众多的茶诗,提升了饮茶的文化品位,使品茗成为一种艺术享受。其中如孟浩然、王昌龄、李白、皎然、卢仝、白居易、元稹、杜牧、齐己、刘禹锡、皮日休、陆龟蒙等人,都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茶诗,对唐代品茶艺术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唐代诗人们品茶,已经超越解渴、提神、解乏、保健等生理上的满足,着重从审美的角度来品赏茶汤的色、香、味、形,强调心灵感受,追求达到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这从他们的众多茶诗中可以得到印证。[2](p252—254)除了前述皎然茶诗的“三饮”之外,卢仝在《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中描写的“七碗茶”也很典型:“一碗喉吻润,两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惟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轻,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惟觉两腋习习清风生。”这样的品茶已经不再把茶汤当做是一种饮料,而是成为艺术欣赏的对象或者是诗人们审美活动的一种载体。可见,我国的品茗艺术至少在唐代中期已进入成熟的时期。因此,陆羽的《茶经》对此进行了全面总结。

陆羽将唐代的煮茶技艺总结为:“一曰造,二曰别,三曰器,四曰火,五曰水,六曰炙,七曰末,八曰煮,九曰饮”(《茶经·六之饮》),就是茶叶采造、鉴别、茶具、用火、用水、炙茶、碾末、煮茶、饮用等九个方面。唐代盛行煮茶法,据《茶经·五之煮》记载是先将茶饼放在炭火上烘炙,两面都要烘到起小泡如蛤蟆背状,然后趁热用纸囊包起来,不让精华之气散失。等茶饼冷却后将它碾磨成茶末,再筛成茶粉。等水烧到冒起如鱼眼大小的水珠同时微微发出声响,称为一沸,要放点食盐进去调味。等水烧到锅边如涌泉连珠时为二沸,先舀出一瓢滚水备用,再用竹笑环击汤心,然后将茶粉从中间倒下去。过一会儿锅里的水翻滚为三沸,将就刚才舀出的那瓢水倒下去,此时锅里的茶汤会产生美丽的泡沫,称为“汤华”。这时茶汤就算煮好,分别舀人茶碗中敬奉宾客。

陆羽提倡的这套煮茶程序是:炙茶、碾茶、罗(筛)茶、烧水、一沸时加盐、二沸时舀水、环击汤心、倒人茶粉、三沸点水、分茶人碗、敬奉宾客。整套程序是相当完整的,其技术要求也是颇为明确、具体。陆羽特别重视煮茶时要培育出美丽的“沫饽”。称之为“汤之华”,华者花也。指的是茶汤表面上浮泛的一层细密均匀的白色泡沫:“沫饽,汤之华也。华之薄者曰沫,厚者曰饽,细轻者曰花。如枣花漂漂然于环池之上,又如回潭曲渚青萍之始生,又如晴天爽朗有浮云鳞然。其沫者若绿钱浮于水湄,又如菊英堕于尊俎之中。饽者以滓煮之。及沸,则重华累沫,皤皤然若积雪耳。《?赋》所谓‘焕如积雪,晔若春薮,有之’。”陆羽用了枣花、青萍、鳞云、绿钱、菊英、积雪、春薮等一连串美丽的名词来形容茶汤的泡沫,可见他对此是何等的重视。其实,唐代的诗人们也都很欣赏汤华的,常常用乳、花等美好字眼来形容:“沫下麴尘香,花浮鱼眼沸”(白居易《睡后茶兴忆杨同洲》)、“铫煎黄蕊色,碗转麴尘花”(元稹《一字至七字诗·茶》)、“白云满碗花徘徊”(刘禹锡《西山兰若试茶歌》)、“白花浮光凝碗面”、“碧沉霞脚碎,香泛乳花轻”(曹邺《故人寄茶》)、“惟忧碧粉散,常见绿花生”(郑遨《茶诗》)……总之,唐代煮茶并不是只煮出一锅普通的茶水,而是十分讲究培育茶汤面上的沫饽(汤华)。可以想象一下,唐代流行用青绿色的秘色瓷茶碗,茶汤是金黄色(杜牧《茶山诗》:“泉嫩黄金涌”;元稹《一字至七字诗》:“铫煎黄蕊色”),汤华又是“焕如积雪”的白色,一碗在手,真是令人赏心悦目,难怪诗人们会产生那么多美丽的联想。

不过,在唐代茶艺发展进程中,除了陆羽等人之外还有一位茶人的贡献值得注意,这就是临淮县(今江苏洪泽县西)的常伯熊。据唐代封演《封氏闻见记》卷6记载:“楚人陆鸿渐为茶论,说茶之功效,并煎茶、炙茶之法。造茶具二十四事,以都统笼贮之。远近倾慕,好事者家藏一副。有常伯熊者,又因鸿渐之论广润色之,于是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御史大夫李季卿宣慰江南,至临淮县馆。或言伯熊善茶者,李公为请之。伯熊著黄被衫乌纱帽。手执茶器,口通茶名,区分指点,左右刮目。茶熟,李公为啜两杯而止。既到江外,又言鸿渐能茶者,李公复请之。鸿渐身衣野服,随茶具而人。既坐,教摊如伯熊故事,李公心鄙之。茶毕,命奴子取钱三十文酬茶博士。”

从这条史料可以看出:(1)早在唐代,茶艺的基本程式已经形成,而且可以在客人面前进行表演。(2)常伯熊在表演茶艺时已经有一定的服饰、程式、讲解,具有一定的艺术性和观赏性,成为一项艺术形式。(3)茶艺的基本程式虽然是陆羽制定的,但却是经过常伯熊“广润色之”后才“茶道大行”,即进行很大(“广”)加工(“润色”)之后才在社会上流行起来。(4)陆羽的表演效果不如常伯熊,故“李公心鄙之”。(5)既然陆羽的表演是“教摊如伯熊故事”,可见陆羽自己也接受了常伯熊已经“广润色之”后的茶艺程式,那么,现在看到的《茶经·五之煮》中有关煮茶的记载,应该是陆羽参考常伯熊的“润色”而修订过的。因此,应该承认常伯熊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茶艺表演艺术家,是现代茶艺师的祖师爷。

唐代茶人们对“汤华”的追求对宋代的影响很大,宋代的点茶法的最大特点正是对泡沫(汤华)的追求。斗茶时是以泡沫越多越白而取胜的,即所谓“斗浮斗色倾夷华”(梅尧臣《次韵和永叔尝新茶杂言》)。当宋代的茶人们发现将茶粉直接放在茶盏中冲点击拂会产生更多、更美的泡沫时,自然就会放弃唐代的煮茶方式。而是将早已存在民间的“阉茶法”加以改进发扬。早在三国时,张揖《广雅》就记载“荆巴间采茶作饼,成以米膏出之。若饮先炙令色赤,捣末置瓷器中,以汤浇覆之。”这与《茶经》所提倡的煮茶法并不相同,是将捣碎后的茶叶粉末放入瓷器中再用开水冲泡,《茶经·六之饮》中称之为“瘫茶”:“乃斫、乃熬、乃炀、乃舂,贮于瓶缶之中,以汤沃焉,谓之瘫茶。”宋代的点茶法则是将“瓶缶”改为茶盏,将茶粉放人茶盏中用少量开水调匀后再冲点开水,然后用茶筅击拂使之产生泡沫。显然,用茶筅击拂产生的泡沫肯定比煮茶法要多也更美观。而茶筅是早在南北朝时期就已发明。由此可见宋代的点茶法并非突然凭空冒出来的,而是有悠久的历史轨迹可寻。

从宋代的《茶录》、《大观茶论》等茶书记载中,可以了解到宋代点茶法的点茶技艺是:炙茶、碾茶、罗(筛)茶、候汤(烧水)、?菡?烘茶盏)、调膏、注水、击拂、奉茶。

宋代茶人们除了追求美丽的茶汤泡沫外,也讲究茶汤的真味。陆羽在《茶经》中虽然反对民间传统煮茶加进葱、姜、枣、橘皮、茱萸、薄荷等佐料,但是他还是保留了加盐的习惯。宋代的点茶则连盐也不用,单纯品尝茶叶的芳香和滋味。宋代的诗人们也写了大量歌颂茶汤色、香、味的诗句,经常三者并提,如“味触色香当几尘”(黄庭坚《送张子列茶》)、“色香味触映眼来”(黄庭坚《奉同六舅尚书咏茶碾煮茶》)、“色味新香各十分”(葛胜仲《谢通判惠茶用前韵》)、“色香味触未离尘”(刘才邵《方景南出示馆中诸公唱和分茶诗次韵》)。而且还将三者称为“三绝”:“遂令色香味,一日备三绝”(苏轼《到官病倦,未尝会客,毛正仲惠茶,乃以端午小集石塔,戏作一诗为谢》)。

宋代的茶书就将色香味列为三大标准。如蔡襄《茶录》指出:“茶色贵白……以青白胜黄白”;“茶有真香……民间试茶皆不入香,恐夺其真”;“茶味主于甘滑”。宋徽宗的《大观茶论》则将“味”摆到第一位:“夫茶以味为上,香甘重滑为味之全”;“茶有真香,非龙麝可拟”;“点茶之色,以纯白为上真”。

但是,宋代点茶所使用的茶叶仍与唐代一样,是用蒸青饼茶,即茶叶采摘后要蒸熟、捣碎、榨汁、压模、烘干成团状或饼状的茶饼,特别是斗茶讲究茶汤泡沫贵白,尽量将茶叶中的汁液榨干,“蒸芽必熟,去膏必尽”(宋子安《东溪试茶录》)。致使茶叶的色、香、味都受到很大损失,有时会加进一些香料作为弥补,结果又使茶失去真香真味。而民间饮用的散茶,却有不用蒸青而直接烘焙,其香气和滋味自然胜过饼茶,于是逐渐传播开来。明代谢肇涮《五杂俎》引元代马端临《文献通考》“茗有片有散。片者即龙团旧法。散者则不蒸而干之,如今之茶也。”后说:“始知南渡之后,茶渐以不蒸为贵矣。”正如明代许次纾《茶疏》所指出:“名北苑试新者,乃雀舌冰芽所造,一挎之值至四十万钱,仅供数盂之啜,何其贵也。然冰芽先以水浸,已失真味,又和名香,益夺其气,不知何以能佳?不若近时制法,旋摘旋焙,色香俱全,尤蕴真味。”特别是明明了炒青、揉捻技术之后,增强了茶叶的香气滋味。张源《茶录》记载:“候锅极热,始下茶急炒。火不可缓,待熟方退火,彻人筛中,轻团数遍,复下锅中,渐渐减火,焙干为度……火候均停,色香全美。”茶青炒后复加烘焙,更加芳香,叶色青绿可爱,经过揉捻渗出茶汁,易于溶解,滋味更加醇厚,人们就直接采用开水冲泡,以品尝茶叶的真香真味,于是在宋元时期就已在民间流传的散茶冲泡法迅速发展起来,特别是在明朝初年朱元璋废除饼茶改进贡芽茶之后,宋代的点茶法就被瀹茶法(散茶冲泡法)所淘汰了。自此之后直到今天,瀹茶法一直占据中国饮茶方式的主导地位。

瀹茶法是用条形散茶直接冲泡,杯中的茶汤就没有“乳花”之类可欣赏,因此品尝时更看重茶汤的滋味和香气,对茶汤的颜色也从宋代的以白为贵变成以绿为贵。明代的茶书也开始论述瀹茶法的品尝问题。如陆树声《茶寮记》的“煎茶七类”条目中首次设有“尝茶”一则,谈到品尝茶汤的具体步骤:“茶入口,先灌漱,须徐咽。俟甘津潮舌,则得真味。杂他果,则香味俱夺。”要求茶汤人口先灌漱几下,再慢慢下咽,让舌上的味蕾充分接触茶汤,感受茶中的各种滋味,此时会出现满口甘津,齿颊生香,才算尝到茶的真味。品茶时不要杂以其他有香味的水果和点心,因为它们会夺掉茶的香味。罗廪的《茶解》也专门谈到品尝问题:“茶须徐啜,若一吸而尽,连进数杯,全不辨味,何异佣作。卢仝七碗,亦兴到之言,未是事实。山堂夜坐,手烹香茗,至水火相战,俨听松涛,倾泻人瓯,云光缥渺,一段幽趣,故难与俗人言。”主张品尝茶汤要徐徐啜咽,细细品味,不能一饮而尽,连灌数杯,毫不辨别滋味如何,等于是佣人劳作牛饮解渴。真正的茶人品茶,最好是山堂夜坐,亲自动手,观水火相战之状,听壶中沸水发出像松涛一般的声音,香茗人杯,茶烟袅袅,恍若置身于云光缥渺之仙境,这样的幽人雅趣是难以和俗人讲清楚的。明代的屠隆在《考??馀事》卷3“茶笺”中强调要识趣:“茶之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兼以白石清泉,烹煮得法,不时废而或兴,能熟习而深味,神融心醉,觉与醍醐甘露抗衡,斯善鉴者矣。使佳茗而饮非其人,犹汲泉以灌蒿莱,罪莫大焉。有其人而未识其趣,一吸而尽,不暇辨味,俗莫大焉。”品茶讲究“幽趣”,是明清文人在品茗活动中所追求的艺术情趣,也是中国茶艺的一大特色。

这样的品茶最适合用小壶小杯来品啜,许次纾《茶疏》“饮啜”就主张:“一壶之茶,只堪再巡。初巡鲜美,再则甘醇,三巡意欲尽矣。”“所以茶注欲小,小则再巡已终。宁使馀芬剩馥尚留叶中,犹堪饭后啜漱之用。”冯可宾的《?舨杓恪芬仓髡庞眯『?莶瑁骸安韬?孕∥?蟆C恳豢停??话眩?纹渥哉遄砸??轿?萌ぁ:我?壶小则香不涣散,味不耽搁。况茶中香味,不先不后,只有一时,太早则未足,太迟则已过。的见得恰好一泻而尽,化而裁之,存乎其人。”于是就逐渐形成了功夫茶艺。最早见于记载的是清初袁枚的《随园食单·茶》:“余向不喜武夷茶,嫌其浓苦如饮药。然丙午秋,余游武夷,到曼亭峰天游寺诸处,僧道争以茶献。杯小如胡桃,壶小如香橼。每斟无一两,上口不忍遽咽。先嗅其香,再试其味。徐徐咀嚼而体贴之,果然清芬扑鼻,舌有馀甘。一杯之后,再试一二杯。令人释躁平矜,怡情悦性。”这是典型的小壶小杯冲泡法,是今天功夫茶艺的原型,至清代晚期,功夫茶艺就已经很成熟了。

据寄泉《蝶阶外史·功夫茶》记载,其具体冲泡程式如下:“壶皆宜兴沙质。龚春、时大彬不一式。每茶一壶,需炉铫三候汤。初沸蟹眼,再沸鱼眼,至连珠沸则熟矣。水生汤嫩,过熟汤老,恰到好处颇不易。故谓天上一轮好月,人间中火候一瓯。好茶亦关缘法,不可幸致也。第一铫水熟,注空壶中荡之泼去;第二铫水已熟,预用器置茗叶分两若干立下壶中,注水,覆以盖,置壶铜盘内;第三铫水又熟,从壶顶灌之周四面,则茶香发矣。瓯如黄酒卮,客至每人一瓯,含其涓滴而玩味之。若一鼓而牛饮,即以为不知味,肃客出矣。”

茶文化的发展篇7

【关键词】茶文化;二胡音乐;融合发展

中图分类号:J632.2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1007-0125(2018)15-0064-01

我国是一个拥有几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在中国漫漫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传统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当中音乐是一个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二胡又在中国古典音乐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因为二胡乐器的独特演奏特点,使其最能体现演奏者的文化底蕴,并且构成了一种独特的艺术魅力。在这一方面其与茶文化有共通之处,因此其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二者相互融合在一起,深受中国儒家、道家、佛家传统文化影响,形成一种独特的文化特色。

一、茶文化在中民间音乐艺术中的重要作用

(一)茶文化在娱乐中的作用。民间音乐艺术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当民乐艺术同茶文化相互融合在一起后,迸发出独特的艺术气息与作用,能够最大程度的发挥出其”寓教于乐”作用,可以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中体会快乐,这也是二者可以得到广泛发展的关键因素所在。例如,人们在品茶时需要有一个良好而愉快的心情,此时如果再配以二胡弹奏的音乐,营造出一种和谐而舒缓的环境,有助于人们品茶静思,还可以使人们思想得以升华。人们在这种舒服愉快的环境中,伴随着二胡音乐的优美旋律,又可以更好地品味茶文化,体现茶的静思作用。同时,品茶者心情愉悦的时候,又会依据自己的心情变化,去选择一些自己喜爱的乐曲。如此就形成了一种良性循环,即能体现民间音乐艺术的优美与高雅,又能体会与感悟到茶文化博大精深。

(二)茶文化对音乐教育性的促进作用。民间音乐艺术不但具有娱乐提高人们思想境界的作用,还可以通过音乐所表达与传递出的独特思想与含义,发挥特定的教育意义。当民乐艺术同茶文化相互整合之后,人们在品茶时,受到音乐的熏陶,开拓与提高品茶者的思想与视野。同时,又可能让品茶者在各种音乐艺术的演奏中得到一定的教育。比如把品茶与二胡音乐相互结合起来,可以让品茶者在品茶时,可以去感悟二胡所弹奏出古典音乐或是現代音乐。

二、茶文化同二胡之间的共同点

(一)二胡音乐中对于道家思想的阐释。二胡是一种很重要的中国古代乐器,在中国悠久历史当中,其与中国道家文化相互结合在一起,成为各个朝代中道家思想的传播的重要工具。二胡乐器,因其音色与音质的特点,特别能与人们的心理产生共鸣,优良的二胡名曲都具有陶冶思想与洗涤灵魂的作用。例如,著名的二胡名曲《二泉映月》,是一首二胡传世名曲,此曲不但可以把人们引入到夜阑人静,月冷家清的意境当中,让人感受到江苏无锡惠山泉的自然之美,使人与自然融合起来,形成一种天人合一的境界。还可以把作者那种跌宕起伏而坎坷的人生展现在人们面前,让人们从思想上得到共鸣。另外,道家思想代表作《道德经》中所提倡的做事态度,以及恒久的心态,同二胡的本身特点之间具有很大的默契。熟练的二胡演奏者无不是经过长时间持之以恒的练习才能达到,这一点与道家思想具有共同之处。

(二)二胡音乐是一种重要的感情寄托。二胡最早起源于唐朝,当时正值中国儒家文化发展最为快速的一个时期,所以二胡从其出现之初就与儒家文化结下了不解之缘。二胡在早时被称作为“奚琴”是胡琴的一种,到了近代也被称作二胡。到目前为止,二胡已经有一千多年历史,在如此长久的历史中,二胡渐渐的成为文人士人寄托情感的一种重要载体。人们根据不同的时代特点与历史背景发明了出很多的表现形式,例如高胡、中胡以及革胡等。在封建时期,二胡在民间流传相当广泛,并且因其中正和平的音色与音质同儒家思想不谋而合。

三、茶与二胡的有机融合

当代的茶艺表演多配以古典音乐作为背景,因为茶艺代表着中国的一种文化传统,而古典音乐中最体现古典韵味的就是二胡所弹奏的音曲。因此,在不断的发展进程中,二者有机融合在一起,人们可以利用二胡音乐的引人入胜的作用,把人们更好的代入到茶文化当中。比如在进行茶艺表演时,经常用到的经典名曲《弹乐》与《红梅随想曲》,让人们在欣赏茶艺的同时,又可以体会到二胡乐曲所营造的优美旋律。二者相得益彰,相辅相成,在感受二胡音乐之美的同时,又可以品味到茶的浓郁芬芳。

四、结语

综上所述,二胡作为中国最重要的古典乐器。对于中国古典音乐的发展与传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当其与茶文化相互结合之后,就形成了雅俗共赏被广大人们所喜爱的特色传统文化之一。茶文化与二胡音乐的深层次融合,使其表达的文化内涵更加丰富,其影响也更加深远。

参考文献: 

[1]孙博.茶文化与二胡音乐的深层融合发展[J].福建茶叶,2018,40(01):293-294. 

茶文化的发展篇8

关键词:茶文化旅游;茶业经济;茶文化;发展

1茶文化旅游发展的背景与茶业经济发展价值

1.1茶文化旅游发展背景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工业等相关领域飞速发展,并实现了巨大的变革,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同样也产生了诸多变化,其中人民群众越发重视旅游休闲娱乐方面的需求满足,这也代表了我国旅游业成为了第三产业中极具生命力的发展产业之一,并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始终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我国历史悠久的文化领域中茶文化有悠久的历史,特别是21世纪以来,越来越多的地区以本地茶叶发展和旅游业发展紧密结合,打造茶文化旅游的新型增长点,例如福建省武夷山以大红袍茶文化为基础,推出了印象大红袍体验旅游项目。诸如此类,茶文化旅游的发展不仅仅体现为旅游形式的创新,更加推动了相关地区茶业经济的发展进程,也为我国茶文化的传播提供了更加直观的渠道与路径,进一步提升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之间融合的效果。

1.2茶业经济发展的价值

茶文化在我国已传承多年,其中普洱、龙井等诸多茶品种已经被社会大众耳熟能详,每一种茶叶都有其独特的历史发展背景以及丰富的茶文化内涵,经过数千年的积淀之后,我国的茶文化以及茶叶品鉴、制作等相关工艺飞速发展,并共同凝聚成茶文化的独特组成部分。至今,我国茶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进程中依托茶文化有其独特的优势和价值,特别是我国当前不同的产茶地域,其茶文化各有不同,例如传统文化中的咏茶、品茶等特色茶文化活动也深受人民群众的喜爱,因此可以以此类茶文化活动和茶文化载体作为旅游项目的特色,着重开发茶文化旅游资源,不断提升茶文化旅游相关产品的重要文化内涵,既推动了地区旅游产业的发展,同样也能以茶文化旅游作为载体,为更多的人民群众提供就业岗位,进而实现地区社会稳定的目标。

2茶文化旅游发展中茶业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

2.1旅游产品需求缺少创新

在不同地区茶业经济发展中,可以将茶文化旅游作为重要的发展要素,既推进了旅游行业的发展,同样也起到了传承茶文化的作用和意义。在旅游产业发展中越来越多的游客希望进行深度游体验游,与以往相对于浅尝辄止的旅游消费需求有了较大的差异,这也使得游客在进行茶文化旅游时的消费需求随之增长。出现此类问题急需茶文化旅游发展产业进一步创新旅游产品,全面迎合消费者和游览者的口味和需求,在旅游业飞速发展的前提之下,迅速抢占茶文化旅游的先机。另一方面,茶文化旅游在我国旅游产业发展中仍旧为相对新兴的产品之一,再加上我国茶文化历史悠久,越来越多的人对于茶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为了进一步探究茶文化的起源以及茶文化独特的内容,深入体会品茶、鉴茶以及茶叶制作等相关工艺,游客们希望能够深入到茶文化旅游体验之中,对此需要不断创新茶文化旅游项目,以此助推茶业经济的发展和进步,但是不能忽视的是很多地区的茶文化旅游以及茶业经济发展仍然留存于表面,处于旅游开发的初期阶段,难以充分焕发茶文化旅游的经济价值和文化价值。

2.2缺少对茶文化资源的挖掘

在旅游市场发展进程中,行业规范尤为重要,需要对当前我国旅游市场秩序进行严格的规范与管理,相关行业主管部门也采取了更有针对性的管理手段与措施,强化了政府对于旅游产业发展进程中的监督与指导,但是在我国很多地区的旅游产业发展中仍然存在较多乱象。例如茶文化旅游的发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茶业经济的发展,但是很多地区仍然缺少对茶文化资源的深入挖掘,甚至有时难以保障相关旅游产品的质量和水平,在茶文化元素挖掘方面有时存在盗版和伪造的问题。如部分地区在开发茶文化旅游项目时,受到茶叶生产地域的限制,直接在不符合该品种茶叶种植和生产的区域打造盗版的茶文化园和采摘中心等,以求让游客进行体验种植和采摘,虽然实现了对游客的引流,但是此种做法也对茶文化旅游产业的深入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影响,难以有效助推茶业经济的快速发展。

2.3茶文化旅游宣传水平存在问题

当前不同地区在茶文化旅游项目以及茶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采取的宣传和推荐手段各具差异,虽然很多地区在进行茶文化旅游宣传时会选择抖音、快手、微博等新兴多媒体平台进行宣传,旨在最大程度上扩大宣传的范围,但是宣传到位并不意味着茶文化旅游相关产品的质量能够随之增长,这也会导致大幅度涌入的游客会给地区茶文化旅游项目,甚至是茶业经济的发展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反之,如果一味重视茶文化旅游项目以及产业经济发展项目的质量和水平,而忽视了宣传与推荐,也往往会导致相关茶叶产品难以向外推广,并进一步产生滞销的问题,不利于茶业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

3茶文化旅游与茶业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3.1明确二者的功能和定位

首先要明确茶叶产品的定位。茶文化旅游以及茶业经济发展首先需要保障相关茶叶产品的质量和水平,要明确茶叶产品的定位,有效提升相关产品的知名度。可以通过外部形象打造进行推广,让诸多实体化有形化的茶叶产品逐渐塑造为独特的茶叶品牌,并成为相关地区的特色品牌之一,以更好的实现在行业市场竞争中有效的市场区分,强化品牌的引导力量,有效提高广大消费者对于茶文化以及相关茶叶产品的关注度。其次,要明确茶叶产品的功能性定位,在进行茶产品的展示时,可以将其作为茶文化旅游的重要项目和活动之一,以此提升广大游客的购买欲望,并进一步推动本地区茶业经济的发展进程。在进行茶产品的展示和宣传时,可以集中呈现查产品的功效以及主要核心价值理念,可以通过商业化的包装手段和宣传渠道,着力突出茶文化及茶产品的特色,并进一步获得良好的茶业经济收益价值。最后,可以以茶文化旅游作为重要的发展平台和渠道,畅通本地与外界茶业经济市场的联通性,既提升茶产品的知名度,同样也能助推该地区茶文化旅游的发展和进步。

3.2全面保障茶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根基

茶业经济发展最重要的要素在于该地区茶叶产业的发展前景,要始终站在全局化发展的角度,明确茶叶产品与茶文化旅游,甚至是整条茶业经济发展的链条之间的连通性,明确此条价值链的价值实现,实现地区自然与社会经济有效融合发展的良好前景。在茶业经济发展的进程中,要全力打通茶叶产品与茶文化之间的融合性效果,促进与相关茶文化旅游产品的深度融合,实现茶文化旅游与地区茶叶产品和茶叶产业的良性发展前景,为茶业经济发展提供源源不绝的驱动力。

3.3着力凸显茶文化旅游的发展特色

由于我国不同地区在茶文化方面有较大的差异和不同,因此在发展茶文化旅游时,也可以将此类特色和不同作为吸引消费者和旅游人群的重要着力点之一。在各地区茶文化旅游项目的挖掘和发展进程中,需要充分了解该地区茶文化的发展进程以及历史渊源、主要发展特点等,并以此作为茶文化旅游项目的特色要素,进一步助推茶业经济的发展和进步。例如,如果本地区的茶叶采摘旅游项目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可以在采摘时节集中开办茶文化旅游节或茶文化旅游纪念日等等,进一步凸显茶文化旅游的重要特色,让游客能够在游览的过程中深入体会茶叶的种植、采茶、烘焙以及相关茶艺艺术,不断增强游客游览的体验感,同时也能加大旅游者对于该地区茶文化以及相关历史文化的了解,大力推动茶业经济的发展和整体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

3.4打造更加融合的客户关系管理网络

茶文化旅游业的发展以及茶业经济的发展离不开相关游客以及茶叶销售链条中的相关渠道经营商,游客和中间渠道商同样也是客户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为了深入推进茶文化旅游项目以及茶业经济的发展,需要着力打造更加融合的客户关系管理网络,首先在中间渠道商方面需要充分认识到渠道商是茶文化以及茶业经济发展链条中至关重要的部分,要明确渠道商与茶业经济之间的稳固性关系。例如可以在茶文化旅游节和主题纪念日等重要节点邀请渠道商进行参与,提高渠道商与地区茶业经济之间的连通性。另一方面,需要把握好游客这一客户关系主体,可以在茶文化交流活动以及文化节等重要的活动节日,大力推广茶叶产品,吸引国内外的游客前来参观,与此同时可以借由不同的茶文化旅游项目以及茶文化节等,提高茶产品以及茶文化的宣传与引导,推广相关茶保健知识,不断增加茶文化的喜爱人群,为茶业经济发展提供更大的商机和发展人群。最后,在发展茶业经济和茶文化旅游项目时可以充分应用各类多媒体信息技术手段和平台,提高对茶文化旅游项目以及茶文化的宣传与引导,不断增强茶文化的民间认同性,为茶业经济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总而言之,在我国历史文化发展中,茶文化尤为重要,同样也是我国民族文化精神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进一步促进茶业经济发展,可以以茶文化旅游作为重要的发展平台,对此本文从茶文化旅游发展的背景以及茶业经济发展价值出发,探索茶文化旅游发展中茶业经济的存在的主要问题,最后针对茶文化旅游与茶业经济发展提出了更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希望能够进一步推动我国茶业经济的发展和进步。

参考文献:

[1]肖黎.茶文化旅游与茶业经济发展相关问题探究[J].福建茶叶,2020(10):74-75.

[2]魏嘉莹.茶文化旅游与茶业经济发展相关问题探究[J].种子科技,2020(14):115-117.

茶文化的发展篇9

关键词:茶文化;发展历程;历史特点;发展模式

1我国茶文化发展历程梳理

关于中国茶文化的起源说法不一,被普遍认可的一个版本要追溯到神农氏时期,神农氏将其作药用以解百毒。商朝时,茶只是作为祭品和贡品,寻常百姓无福触及。后来随着生产技术的提高,茶叶产量大幅增加。至西汉,开始出现茶叶贸易,茶叶逐渐融入人们生活之中,成为一种日常饮品,深受青睐。而在六朝时期,茶文化与佛教结下渊源,对佛教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也从佛教中吸取禅意,丰富了自身的底蕴和内涵。自唐宋开始,茶马贸易日渐兴盛,闻名世界的“茶马古道”由此得名,此时的茶叶已经不再仅仅局限于商品的范畴,而是承载了作为不同民族甚至不同国家经济文化交流以及政治军事发展载体的使命。至明朝,明朝政府甚至专门制定了“以茶治边”政策,茶在政治军事方面的作用被发挥到极致,且明朝时与茶相关的著作颇丰,为茶文化的发展传承以及制茶技术的积累和提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清朝前期,茶文化还是有所发展,茶叶种类也不断丰富,中国“六大茶类”就是在当时成型的,但是随着鸦片战争的爆发,中国茶叶的产销均受到了致命的冲击,茶文化发展也因此受阻甚至停步不前。直至新中国成立后,国家重新认识到茶叶中蕴含的独特价值,高度重视、大力支持,使整个茶叶产业以及茶文化得以持续向好发展。茶文化就是在茶叶的发展和演化过程中相伴而生的,慢慢沉淀、累积,最终自成系统。

2我国茶文化发展的历史特点

2.1多方关联性

我国茶文化走过悠悠数千年,其发展受到多方因素的影响。其一,与历史相伴而生,共同发展。中华历史纵横几千年,历朝历代都不乏与茶相关的诗、书、画等各种形式的作品,题材多样,内容广泛,不管是制茶、喝茶还是对茶之深韵的体悟均有涉猎。其二,与茶叶贸易紧密相联。贸易往来越发达,茶文化的发展越迅速。通过贸易,茶文化的传播及交流得到了极大加强。其三,与社会文化发展相辅相成。茶文化的发展不只包括制茶工艺的进步和饮茶风气的普及,还随社会文化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和自我完善。另外,人们的不同需求对茶文化发展也有重大影响,不同的饮茶需求及饮茶方式能够催生不同的饮茶文化。

2.2阶段性

纵观我国茶文化发展史,它是高低起伏、悠长而曲折的,具有明显的阶段性。从神农氏发现茶叶并将其加以运用开始,茶文化便已经萌芽;两晋以前,是其形成阶段,茶文化体系在潜移默化中逐渐饱满;两晋以后则是其快速发展阶段,饮茶之风日益普及,茶文化内涵也在日积月累中愈渐深厚;至唐宋,茶文化的发展达到鼎盛时期,其对社会文化、政治经济等各方面的影响空前绝后,茶叶贸易也达到了空前的繁荣;明朝时茶叶产业开始有转型趋势,明朝至清朝前期可谓茶文化的转型阶段,与茶叶相关的制度发生了重大变化,茶叶类型及饮茶方式也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几种,日趋多元化;清朝后期,由于外敌入侵、政治动荡,对茶文化的发展造成了致命的打击,茶文化迅速衰落;直至新中国成立,茶叶产业重新得到重视,茶文化得以重建和恢复,并以良好势头持续向好发展,茶文化发展进入复兴阶段。2.3筛选性茶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驰名世界的优秀文化之一,是在漫漫历史长河中去粗取精、保留至今的文化精髓。世间万物都是良莠兼具的,具体到茶文化,不管是制茶技术、茶叶种类还是饮茶方式,能流传下来的都是经受住时间的洗礼,在不断筛选中脱颖而出的精华部分。人们对茶叶运用方式的变化,从一开始的直接用其鲜叶,到之后的烹煮取汤,再到后来的冲泡饮用,并针对不同茶叶种类开发出与之对应的多种饮用方式,最终形成格调高雅、散发清幽芬芳的茶艺文化。正是这种在发展过程中的筛选性,保证了我国茶文化的优秀特质。

3我国茶文化的多元化发展模式

3.1传播主体多元化

茶文化受众广泛,由于其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从古至今遍布社会的各行各业及各个阶层。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平民百姓,另有文人墨客、僧侣隐士等,在茶文化的发展传播过程中,各自发挥了不同的重要作用。其中权贵人士由于身份地位的特殊性,对茶文化发展及传播的促进影响力度最大,甚至决定了其发展走向;而文人墨客取材于茶创作的大量佳作流传后世,对茶文化的传承意义深远;僧侣隐士将禅宗寓意融于茶中,丰富了茶文化的意蕴内涵;平民百姓除了作为茶的消费主体之外,也是茶的生产者,伴随他们的生产过程而产生的大量民歌、典故,极大地丰富了民间通俗文化,而对于制茶技术和产茶经验的积累,是茶叶产业进步及茶文化发展的基石。

3.2传播路径多元化

由于茶文化传播主体的多元性,不同主体对茶文化传播的影响各异,采用的传播途径也呈现出多元化趋势。政要权贵可以从宏观入手,在制度制定、机构设置等方面发挥作用;而生活于不同的历史年代、地理环境,有着不同民风民俗的各族人民,则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提炼出风格各异的茶文化典型特色,从中观层面对茶文化的发展造成影响;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将茶文化进行细分,比如对一个具体茶种产生历程的讲述,一次茶艺表演的深度展示,或者是一条茶品广告的独特诠释,都是茶文化传播过程中微观路径的不同表达。

3.3涉及领域多元化

茶叶产业是一个多环节的链条状体系,不同的环节涉及不同的专业领域。如种植生产阶段涉及农学、化学、生物学,经营销售阶段涉及管理学、经济学、工商学、社会学,运用阶段涉及医学养生、民风民俗,以及发展为茶艺表演时需要融入人文元素及艺术审美。另外,在茶文化的创造及传播过程中,不同领域的不同主体所采用的方式也是彼此迥异的,他们从各自的专业视角出发,从不同角度入手推动了茶文化的创新与发展。

3.4成果表达多元化

我国的茶文化历经悠久历史传承至今,结出了丰硕的果实,这些成果正以丰富多彩的表达方式进行展现。比如以物质形态存在的茶楼古迹、优质茶种、茶具、茶书、茶画以及产茶设备、工具和工艺技术记录古籍;成为制度财富的茶叶政策、茶叶律法以及茶俗茶规;以文化艺术形态体现的茶艺表演、茶歌、茶舞、茶诗词以及体现在精神层面的茶道、茶德,以茶会友、颐养性情等。当今的茶文化已经渗透进人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多元的文化成果也进行了多方融合,彼此促进,相辅相成。

4我国茶文化未来发展模式探讨

4.1着眼全球化发展视野

社会在发展,21世纪是全球文化信息竞争的时代。我国茶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在全球文化竞争中占有绝佳优势,在发展过程中,既要吻合全球化文化的发展走向,又要符合我国的国情及各地状况,在凸显自身风格的同时扬长避短,提升国际影响力。如文化产业要结合自身特点对茶文化进行积极创新,并把握好经济结构的发展趋势,使之在保留自身特色的基础上顺应时展规律及全球化发展走向。

4.2协调运用研究成果

对于茶文化的学术研究始于唐朝,初期的研究大多集中在理论层面。虽然初期研究取得的成果为茶文化的后续研究积累了丰富的文化资源,但是对其实践价值的全面发挥有所局限。随着研究层次的逐渐深入,研究成果也越来越多,且显示出多元化的价值取向。在当今茶产业中,茶文化研究的实践价值日益凸显,处处都需要茶文化研究成果的融入及应用。可以说,茶文化研究的理论价值及实践价值是其价值体现的不同侧面,二者缺一不可。只有将两者和谐有机地进行融合,以理论研究成果为基础,推动研究价值在实践中的应用,才能促使茶文化的发展更上一个新台阶。

4.3打造良好发展平台

纵观茶文化历史,茶文化研究的发展水平在最初是先于对制茶技艺及茶叶产业的研究的。然而随着社会发展,受“科技就是社会竞争力”的影响,人们对后两者的重视程度及其研究成果远远优于对单纯茶文化的研究。进入21世纪,文化又将重新占据最具竞争力的地位,我们应该把握契机,为茶文化的积极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比如大力打造茶文化信息服务平台、构建研究成果交流互动平台;合理利用茶叶种植园及生产基地,以实地考察方式增强茶文化研究的实践性;深入挖掘茶文化中蕴含的典型中华特色,打造我国茶文化鲜明的品牌形象,提升国际知名度,以促进其传播及发展。“盛世兴茶”,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日益繁荣的今天,茶文化的迅猛发展也是当务之急。我国茶文化在继续发展的历程中,应注重在实践中的突破与创新,深入揭示茶文化的本质内涵,并在此基础上抓住文化核心、明确发展导向。将茶文化作为产业改造升级的动力、作为产业发展融合的纽带,来满足人们不断提高的精神物质需求,并通过向人们日常生活、工作中渗透的方式,寻求与整个民族气质的和谐统一,使之打上鲜明的民族烙印。另外,茶叶产业的技术、经济与茶文化相结合,紧密联系、相辅相成,构建成三位一体的发展模式,势必激活整个产业发展的原动力,进而增强整体综合竞争力,产生更加广泛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吴觉农.茶经述评[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

[2]陈宗懋.中国茶叶大辞典[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

[3]龚永新.中国茶产业发展新论[m].北京:农业出版社,2012.

茶文化的发展篇10

关键词:茶文化;旅游资源;有效融合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旅游行业也进入了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为了能够更好的促进旅游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实现与其他产业的有效融合至关重要。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已逐步上升到精神文化的范畴,将茶文化与旅游资源有效融合成为当前旅游行业实现发展目标的一项重要途径。

1中国茶文化发展简介

1.1中国茶文化的起源与形成

我国茶叶的形成最早源于巴蜀地区,发展到殷周时期,茶叶的功效已被人们所充分发掘,并作为日常饮品得到广大群众的青睐。唐朝作为中国茶文化的形成时期,其标志是陆羽所著的《茶经》的刊行,《茶经》中不仅包含了与茶叶相关的各类知识,而且首次将饮茶作为一门艺术,从物质层面逐步上升到精神层面。可以说,《茶经》不仅创造了完整茶艺,而且还将茶与诸多思想文化有效结合起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茶道精神。

1.2中国茶文化的兴盛与发展

茶文化在唐朝形成之后便得到了飞速发展,尤其到了宋代,无论是茶事还是茶文化,都显得异常兴盛。究其原因,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宫廷茶文化的正式出现;二是民间斗茶之风和民间百姓茶文化的盛行。在宋代,民间斗茶是古代人集体评论茶叶质量优劣的一项重要茶事活动,同时也是茶文化发展的一个主要推动力。正是因为茶艺的盛行和人们对饮茶要求的不断提高,才促使中国茶文化得到了空前的发展。茶文化发展到元明时期已然十分成熟,人们开始将茶叶分为多种类型,与之相关的饮茶方法也越来越完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随着传统文化的复兴与发展,茶叶生产开始重新发展,如今中国茶已经是世界公认最好的饮料。1.3茶文化的内涵所谓茶文化,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分析,广义的茶文化主要是指人类在历史过程中所创造的与茶相关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茶文化则单指与茶相关的精神层面的财富,比如说,茶艺、茶道、茶戏和茶诗等。

2茶文化与旅游业的关系

2.1旅游业的特点

伴随着我国社会的进步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行业也得到了空前发展,逐步成为社会经济发展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我国目前旅游行业发展的根本目标来看,主要是通过向旅游者提供旅游产品和旅游服务,实现自身经济效益最大化。从某种层面上来讲,旅游业属于一种综合型产业,不仅涉及了最基本的食、住、行,而且还包含了购物、娱乐、游玩等多个方面。除此之外,旅游业还具有较强的涉外性和政治性,所以很容易受到社会发展中各类因素的影响。

2.2茶文化对旅游业的作用

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而且也是一项极具特色的旅游资源。近年来,伴随着旅游行业发展脚步的不断加快,茶文化与旅游资源的有效融合引起了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很多旅游企业都结合自身发展的实际情况,采取了多种措施实现茶文化与旅游资源的相互促进和交融,使得茶文化在旅游行业发展中的作用也逐步凸显出来。其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是政治和经济方面的作用。一是增加了茶文化资源所在地的经济收入,促进了区域经济发展目标的顺利实现;二是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其他产业的经济发展,比如说,餐饮、购物、住宿和娱乐等,促进了市场经济体系的进一步优化与完善;三是提供了诸多工作岗位,解决了部分剩余劳动力。其次是在社会文化传播方面的作用,作为一种传统文化,茶文化本身就具有一定的艺术性和趣味性,从茶文化的发展来看,无论是茶艺、茶诗,还是茶舞和茶点,都是一种文化熏陶,对社会文化的继承与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2.3茶文化的旅游价值

茶文化在当前旅游业发展中之所以如此受欢迎,其原因主要是其本身具有较强的旅游价值。一方面,茶文化与旅游资源的有效结合可以拓宽国内茶叶市场规模,加大茶叶的宣传力度,为茶叶市场培养一批潜在的客源,进而为茶文化的推广奠定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茶文化的旅游价值体现在对其他产业发展的促进方面。旅游业是一种综合型产业,涉及了住宿、餐饮、交通、购物等多个行业,旅游业的繁荣发展势必在某种程度上刺激市场消费,带动相关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此外,伴随着旅游行业的飞速发展,文化旅游也逐步受到广大旅游者的青睐,茶文化旅游主要以传统养生、体验价值和精神享受来吸引游客,完善符合当前我国旅游业的发展趋势。

3茶文化与旅游资源的融合策略

茶文化与旅游资源两者之间具有十分密切的联系,实现二者相互促进、相互融合已成为当前旅游业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在新形势下,若想从根本上实现茶文化与旅游资源的有效融合,就必须从发展机制、发展模式和发展保障体系三个方面着手,制定切实可行的融合策略,以此来促进茶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同时,实现旅游行业的可持续发展目标。

3.1茶文化与旅游业融合发展的机制

就我国目前茶文化与旅游资源二者的发展现状来看,能够促使其二者融合的因素有很多,而且每个因素之间都有着必然的联系,所有因素组合在一起,构成了茶文化与旅游业融合发展的动力机制。这些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拉动力———消费者的需求。市场需求是旅游行业发展的关键因素,也是旅游产品和旅游服务的核心方向。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在旅游方面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为了从根本上满足消费者个性化、多样化的需求,会展旅游、购物旅游、房产旅游和商务旅游等新兴业态应运而生。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其核心是“静、和、真、怡”,不仅可以舒缓压力,宁心静气,而且还可以陶冶情操、修身养性。所以,喜欢饮茶品茶的人越来越多,这也促使了茶文化与旅游资源的有效融合成为了必然趋势,很多产茶地区都将茶叶作为旅游特色来推动区域旅游行业的发展,比如浙江杭州、河南信阳以及福建武夷山等。(2)驱动力———旅游企业与茶农对经济利益的追求。大部分市场经济产业的发展都是以经济效益为目标,而茶文化与旅游资源融合的驱动力就是旅游企业与茶农对经济利益的追求。在茶文化与旅游资源融合过程中,茶农可以通过与旅游企业的合作,提高茶产品的销量,增加自身的经济收入,旅游企业还可以因此延伸旅游资源,全方位的为旅游者提供服务,进而获取更高的利益,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3.2茶文化与旅游业融合发展的模式选择

结合我国当前茶文化和旅游业融合发展的需求来看,对于发展模式的选择,应该具备以下层面,即基础层和提升层。其中,基础层主要包括两种模式,一种是专项型模式,这种模式的开展主要是以茶文化的各种内容为主,通过不同的方式向游客充分展示,采取的形式一般有茶文化博物馆、茶叶博物馆和茶马古道等。另外一种是互补渗透型模式,这种模式下的茶文化可以与其他旅游资源有效融合在一起,让游客在饮茶品茶的时候,还能够具有其他旅游体验。提升层是在基础层发展之上而形成的发展模式,主要包括主题附会型模式和文化体验型模式两种。主题附会型模式主要是以各类节日为主题,提高茶文化旅游的趣味性,比如说,茶文化旅游节、茶文化博览会等,而文化体验型模式则主要是续观光旅游、休闲旅游之后的一种新型旅游方式,强调个性化,同时更加注重旅游过程中的亲身体验。

3.3茶文化与旅游业融合发展的保障体系

想要从根本上实现茶文化与旅游业的有效融合,做好必要的发展保障体系是非常重要的。这些保障体系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改变当前的政府管理体制。从产业归属层面来看,茶和旅游分别属于农业和服务业,二者的融合不可避免会产生新的产品、业务和诸多与市场发展相关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想要实现二者的有效融合,势必会给政府的管理工作带来挑战,政府若仍然采取传统的管理模式,那么其管理效果必然会不尽人意。这就要求政府要改变管理体制,采用分离性管理模式为两者融合新活动提供一个新途径。二是扩大市场需求,充分满足消费者的根本需求。市场需求的扩大是推动茶和旅游业发展的主要动力,只有让更多的人了解茶文化,使越来越多的人喜欢饮茶、品茶,才能够不断扩大茶文化旅游的市场需求。也只有在市场需求的推动下,才能够使旅游业提高对茶文化与旅游资源的重视程度,进而采取科学合理的措施完善融合体系,更好的满足旅游者的需求。

4结语

总而言之,茶文化与旅游资源的有效融合不仅可以进一步促进旅游行业可持续发展目标的顺利实现,而且对中国茶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在未来的时间里,旅游企业应该从发展机制、发展模式和发展保障体系等几个方面入手,实现茶文化与旅游资源的有效融合,将茶文化的价值和作用在旅游行业的发展中充分发挥出来,进而促进我国旅游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春丽.茶文化与旅游业融合发展的机制、模式与保障体系[J].农业考古,2014(02).

[2]胡春,林墨洋.多文化融合的温州九龙山茶文化主体旅游产品开发[J].绿色科技,201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