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现代农业发展的方向十篇现代农业发展的方向十篇

现代农业发展的方向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1:22:55

现代农业发展的方向篇1

关键词:现代农业;发展方向;机制选择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9)11-0073-02

一、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时代特征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农业,首先要明确我国农业发展所处的历史时代,明确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把握现有的政策和机遇,将我国现代农业推向优质、健康发展的轨道。我们将从农产品供需情况、农村劳动力供给和农业与非农产业的关系三个方面来阐述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时代特征。

1 中国农业发展正处于对农产品数量追求到质量追求的一个过渡阶段

从农产品供需情况来看,农产品供给需求发生很大的变化。一方面,我国的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占总播种面积的比重由1995年的73.43%下降到2005年67.07%。与此同时,水果蔬菜种植面积所占比重由1995年的7.08%上升到2005年的12.82%。这种农产品种植面积上的变化,是消费者对于农产品需求喜好变化的直接反映。另一方面,我国粮食产量年年上升。与国际市场相比粮食价格较低、储备粮充足,但进口量却逐年扩大,这种并存情况的存在有持续和不断扩大的趋势,这显然是消费者对农产品的品质喜好变化的直接反映。这两个直接反映说明,中国农业发展正处于对农产品数量追求到质量追求的一个过度阶段。

2 农村劳动力正处于大量剩余并向城镇转移的阶段

从我国农村劳动力供给情况来看,我国农村劳动力供应大量过剩,农业劳动生产率极低,劳动力二元结构突显。现阶段农村流动人口年龄较轻,受教育程度相对较高,是具有较高生产力的劳动群体,我们必须正确的认识这种结构的流动对我国农业生产的影响。从长期来看,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无疑对我国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及消除二元经济结构带来了积极影响。从短期来看,这种结构性的流动对农业生产会产生一些负面影响.尤其是农业劳动力质量下降,对农业科技的推广和应用方面。

3 农业朝着有助于实现与非农产业的有效对接方向发展

从农业与非农产业的关系来看,我国已进入工业化中期,农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已由改革开放初期的27.9%逐年减少为2005年的12.6%。近几年,我国农业的发展已经开始关注农业与非农产业间形成的链条关系,农产品加工行业逐渐彰显出其发展壮大的趋势,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对我国农产品的品种和质量要求提出了挑战.致使农业生产的初级农产品必须朝着优质、健康方向发展,以满足农产品深度加工的需要,更好的实现农业与非农业链条的高效率对接。

由上述特征可以看出,要使我国现代农业又好又快的发展,就必须满足我国现代农业发展时代特征的需要,从而进一步明确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

二、据国内外现代农业的发展现况,明确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

根据对我国现代农业发展时代特征的把握,明确其发展方向和定位,使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走向坦途。

(一)据我国的现实情况说明,我国走以生物科技为主导的现代农业的潜在趋势是势不可挡的

我国人多地少,农业自身具有发展的要求;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于农产品的品质有了进一步的要求;农产品加工产业的发展,对农作物品种质量要求有所提高。所以。这些变化致使我国的现代农业必须走以生物科技为主导的发展道路。

1 农药化肥施用量的增加对我国单位亩产量的贡献

我国处于现代农业的起步阶段,生物科技的创新和推广应用能力还不强,农业生物科技应用的贡献主要体现在农药化肥的使用对在我国农业发展的影响上。我国的化肥施用量由1980年的1269.4万吨逐年提高上升到2005年的4766.2万吨。历年的增长幅度平均可达5.91%。在我国农业化肥施用量增加的同时,我国农产品单位面积产量也得到了大幅提高,主要农作物单产量与改革开放初期相比平均增长了116%。但是,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大量农药化肥的使用对于我们的环境带了严重的破坏。由此,我们必须认识到,单靠农药化肥的施用来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已不是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

2 农作物种植结构的变化反映出的消费者对农产品的需求喜好

目前,我国正处于农业生产率高速增长时期,在这个阶段不仅科技成果在农业生产中得到了大量的应用,并取得了显著成果.人们由只追求温饱发展为更追求品质的消费理念。

2006年,国家统计年鉴资料显示,粮食作物构成由1995年的73.43%持续下降到2005年的67.07%,而药材和蔬菜水果的构成则大幅度提高,种植粮食作物的播种面积逐渐减少而对更具营养的水果蔬菜需求量不断增长。由于人们不断追求高质量、安全指标都达标的农产品,必然驱使农业生产以生物科技为支撑,使之为现代农业的实现做好充分的硬件准备。

3 现代农产品加工产业需要高质量的农作物

发展现代农业就必须发展好农业的后续产业――农产品加工业。目前,我国已经进入全面调整、优化经济结构的阶段。在农业领域,要通过积极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发展农业生产和农产品深度加工,增加农业的后续效益。但是,发展农产品加工业除了对自身加工企业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外,最重要的就是对其加工原材料的品质要求,在这种动力的驱使下,现代农业的发展就必须走以生物科技为主的道路.为农产品加工业的顺利发展提供保证。

(二)据国外的实践说明,走以生物科技为主的现代农业道路是未来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根据国外农业发达国家发展农业的经验来看,我国发展现代农业走以生物科技为主的道路是正确的选择。以下将选择两个具有代表性的国家进行说明。

1 以色列――世界领先的以生物科技著称的现代农业。以色列是个资源贫国、人口小国。2005年,农业总产值为4亿美元,占经济总产值的6%,从事农业的人口占4%。其土地主要是沙漠,耕地面积少,水资源稀缺。以色列在农业资源及其匮乏的条件下,生产出世界一流的农产品,其主要依靠的就是世界领先的生物科技,如世界领先的生物综合防治技术、滴灌技术、高产种养技术、精准农业技术、多倍体繁育技术及光热网膜技术,等等。

2 美国――人少地多的大规模集约化兼世界领先生物科技并称的现代农业。美国自然资源丰富,发展农业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但从事农业的人口仅占全国总人口的2%,农业的生产率极高,农业高生产率的坚实支柱就是先进的科学技术。美国的经济实力使它有可能吸引世界上大批优秀的科学家.以确保其农业技术在世界上的领先地位。美国农业研究

的基本目标可以概括为:在保护环境、提高环境质量的前提下,最有效地利用和节省资源,提高农业产量和利润率.改善农产品的品质,保持农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根据发达农业国的经验我们可以看出,无论是地处沙漠荒原还是丘陵山地,无论是地少人多还是资源贫乏,其现代农业发展都离不开以生物科技为支撑。所以,借鉴上述两国发展现代农业的共同经验,走以生物科技为主的现代农业道路是正确选择。

三、现代农业发展的机制选择

在明确我国现代农业发展以生物科技为主导的方向后,现代农业发展的关键就在于我国科技创新、推广和应用的机制选择问题上。我国在科技创新、推广和应用的过程中,政企和农业组织是处于研发和推广的主动地位,而广大农民则处于接受的被动地位。高效的创新、推广的农业科技队伍的建立、发展和壮大,对于农业科技的创新和推广是至关重要的。从政府、企业、农民组织与农民的关系的角度来分析如何建立高效的农业科技创新、推广及应用机制。

1 政府与农民

要建立高效的农业科技创新、推广、应用机制,就必须充分发挥政府政策支持、财政支持和教育支持。政策支持力度直接反映在农民的劳动积极性上,有力的政策支持可以加速现代农业的实现;政府的财政支持也直接体现在农业科技发展的各个方面,现阶段我国政府作为农业科技创新的主体.科技的创新是个积累的过程,成果出现的前期就需要大量的投人,政府对教育的支持程度直接反映在一国的科研成果上,同时,也反映在农科的推广程度及农民对新科技的接受能力上。

2 企业与农民

企业可以分为农业科技的创新企业和农产品加工企业。作为农科的创新企业来说,通过独立自主的研发为创新提供了资金支持,通过销售新产品为现代农业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持;作为农产品加工企业来说,通过其对农产品的要求为农民提供相应的市场信息。企业在农业科技创新、推广、应用上所发挥的作用可以看作是对政府在这方面发挥作用的有效补充,可以看出农民在接受应用新科技方面有了一定的选择权,但仍然处于相对被动的地位。

3 农业合作组织与农民

现代农业发展的方向篇2

1、精准农业  

农业发展过程中的某种形态或农业生产形式由农业生产技术(农业生产力水平)和农业生产组织形式(农业生产关系)所决定。影响农业生产形式的主要外界因素有农业自然资源保障系统、农业及农村劳动力资源、农业自然条件和农村经济条件及社会生产力水平4个方面。  

传统农业劳动生产率较低,大量劳动力被束缚在农业上。通过大量高能耗工业产品(机械、化肥、农药、燃油、电力等)的投入来维持系统的产出。机械化农业的主要优势是大幅度地提高了农业生产率,但也遇到了许多问题:如土地压实、水土流失、地下水及地表水污染,农药的使用导致了严重的公共卫生和环境方面的问题,品种基因单一化的危害、农产品品质的下降,水土资源及能源制约等。这种农业资源与环境的压力促使科学家和农民努力寻求一种在继续维持并提高农业产量的同时,又能有效利用有限资源、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的新的可持续发展农业生产方式,并进行了多种探索,提出了多种解决途径,如自然农业、有机农业、生态农业,等等。90年代以来,随着全球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农业应用电子技术和作物栽培有关模拟模型以及生产管理决策支持系统(DDS)技术研究的发展,"精准农业"已成为合理利用农业资源、提高农业作物产量、降低生产成本、改善生态环境的一种重要的现代农业生产形式。

2、精准农业的技术体系  

精准农业是现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工程技术等一系列高新技术最新成就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重要的现代农业生产形式,其核心技术是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遥感技术和计算机自动控制技术。精准农业系统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复杂系统,是实现农业低耗、高效、优质、安全的重要途径。精准农业技术体系的构成见表1。  

2.1现代信息技术  

精准农业从90年代开始在发达国家兴起,目前已成为一种普遍趋势,英美法德等国家纷纷采用先进的生物、化工乃至航天技术使精准农业更加"精准"。美国把曾在海湾战争中运用过的卫星定位系统应用于农业,这项技术被称为"精准种植",即通过装有卫星定位系统的装置,在农户地里采集土壤样品,取得的资料通过计算机处理,得到不同地块的养分含量,精准度可达1-3m2。技术人员据此制定配方,并输入施肥播种机械的电脑中。这种机械同样装有定位系统,操作人员进行施肥和播种可以完全做到定位、定量。还可将卫星定位系统安装在联合收割机上,并配置相连的电子传感器和计算机,收割机工作时可自动记录每平方米农作物产量、土壤湿度和养分等的精数据。  

现代信息技术的特点是应用地理信息系统将土壤和作物信息资料整理分析,制成具有时效性和可操作性的田间管理信息系统,在此基础上,利用全球卫星定位系统、遥感技术以及计算机自动控制技术,根据空间每一操作单元的具体条件,通过调整资源投入量,达到增加产量、减少投入、保护农业资源和环境质量的目的。同时在农田经营管理决策的环节上,可根据不同情况选择"单纯获取高产","以适量投入,获取较好经营利润"或"减少资源消耗、保护生态环境"等多种不同优化目标。这项技术的构成包括空间定位的农作物产量信息采集技术和土壤信息定时采集技术、农田地理信息系统定时更新技术及空间定位的农业投入控制系统等。  

2.2生物技术  

现代生物技术从广义上讲主要包括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和微生物工程等,最富有生命力的核心技术是基因工程。现代生物技术最显着的特点是打破了远缘物种不能杂交的禁区,即用新的生物技术方法开辟一个世界性的新基因库源泉,用新方法把需要的基因组合起来,培育出抗病性更强、产量更高、品质更好、营养更丰富,且生产成本更低的新作物、新品种;另外还具有节约能源、连续生产、简化生产步骤、缩短生产周期、降低生产成本、减少环境污染等功效。如美国把血红蛋白转移到玉米中,不仅保持了玉米的高产性能,而且提高了它的蛋白含量。抗转基因水稻、玉米、土豆、棉花和南瓜等已在美国、阿根廷、加拿大数百万公顷土地上试种。1998年,全世界利用原生质体培养技术已成功地开发了100多种再生植物,转基因牛、羊、猪和鱼也培育成功。美国是采用转基因技术最多的国家,1998年转基因作物播种面积达2050万hm2,是1997年的2.5倍;目前其转基因种子播种面积已占大豆播种面积的36%,占玉米播种面积的45%。阿根廷是继美国之后大量采用转基因技术的国家,1998年转基因作物播种面积达550万hm2,是1997年的4倍,其中75%的大豆播种面积采用经过改变基因的豆种。加拿大转基因作物播种面积从1997年的130万hm2,增加到1998年的280万hm2;50%的大豆和玉米播种面积采用了经过基因处理的种子。  

微生物农业是以微生物为主体的农业。微生物在合成蛋白质、氨基酸、维生素、各种酶方面的能力比动物、植物高上百倍;微生物还可利用有机废弃物,变废为宝、保护生态环境。利用有益微生物,不仅可获得大量生物量,用于制作食用蛋白质以及脂肪、糖类等专门食品,而且在生物防治、土壤改良方面也有突出表现。日本研制的em(含80余种微生物的生物制剂),被称为可以挽救地球的有效微生物群。施用em可少用或不用化肥、农药和抗生素药物,净化环境。  

2.3工程装备技术  

现代工程装备技术是精准农业技术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硬件",其核心技术是"机电一体化技术";在现代精准农业中,应用于农作物播种、施肥、灌溉和收获等各个环节。  

精准播种。将精准种子工程与精准播种技术有机结合,要求精准播种机播种均匀、精量播种、播深一致。精准播种技术既可节约大量优质种子,又可使作物在田间获得最佳分布,为作物的生长和发育创造最佳环境,从而大大提高作物对营养和太阳能的利用率。  

精准施肥。要求能根据不同地区、不同土壤类型以及土壤中各种养分的盈亏情况,作物类别和产量水平,将n、p、K和多种可促进作物生长的微量元素与有机肥加以科学配方,从而做到有目的地肥,既可减少因过量施肥造成的环境污染和农产品质量下降,又可降低成本。要求有科学合理的施肥方式和具有自动控制的精准施肥机械。  

精准灌溉。在自动监测控制条件下的精准灌溉工程技术,如喷灌、滴灌、微灌和渗灌等,根据不同作物不同生育期间土壤墒情和作物需水量,实施实时精量灌溉,可大大节约水资源,提高水资源有效利用率。  

精准收获。利用精准收获机械做到颗粒归仓,同时可根据一定标准确分级。

3、我国精准农业的重点发展方向  

我国各地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差异明显,农业生产水平差距较大,农业集约化总体水平较低。表2示出1994年中印日美4国农业集约化程度及世界的平均水平。可以看出,我国农业具有以下特点:1)农业人口人均耕地面积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5;低于印度、日本,同美国相差甚远。2)农业机械化水平低。每万公顷拖拉机拥有量,仅约为世界平均水平的34.7%,甚至低于印度的水平。3)化肥投入水平高。每公顷化肥投入量是世界平均水平的3.37倍,高于美国,但低于日本。  

同农业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农业集约化水平较低,要实现现代化,是继续走农业发达国家已走过的以牺牲土质、环境及使用对人类健康有不良影响的大量依靠农药、化肥的石油农业发展道路,还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和工程装备技术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精准农业,答案是不言而喻的。应根据我国农业发展所面临的资源环境问题,走具有中国特色的精准农业发展之路,实现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3.1重点发展节水、节肥精准农业技术体系  

1)实现精准灌溉,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水资源短缺是我国许多地区农业生产的主要制约因素。据测算,我国全年降水量约为6.19万亿m3,其中约55%消耗于陆面蒸发,只有45%转径流和地下水,实际利用率不到10%(约5000亿m3)。  

当前我国农业灌溉用水面临的主要问题是灌溉农区面积约5000hm2,其中渠灌面积较大,多属粗放型灌溉模式。在华北井灌区特别是华北平原地区,自从将"两年三熟制"改为"一年两熟制"后,水分亏缺部分全靠超采地下水来弥补,地下水位连年下降,给北方灌溉农业造成严重威胁。  

同时我国农业节水潜力巨大。我国渠灌面积约3900hm2,井灌面积1100多万hm2,合计约5000万hm2。渠水灌溉的利用率约为0.3,井水灌溉利用率约为0.5,两者加权平均值为0.35左右,与发达国家0.7-0.9的利用率相比,差距巨大。有关部门测算,如将农业用水(按4000亿m3计算)的利用率提高0.2,即达到0.55,则可节水800亿m3。  

山东海阳引进以色列技术,建成约33hm2(约500亩)果园自动化控制微喷工程,采用微机控制。根据土壤吸水能力、苹果生产阶段和气候条件等因素,定时、定量、定位给果树供水。据有关专家测算,粮田自动化喷灌可节水30%-40%;省地1.5%-2.0%;果园和菜园的微灌可节水50%-60%;防渗渠道与土渠相比可节水约50%。  

有研究认为,北京市耕地面积与以色列耕地面积基本相同,但北京市水资源总量和农业用水量都约为以色列的2.4倍,如采用精准农业战略,以管道灌溉、喷灌、滴灌和渗灌等方式取代大水漫灌,在产量上达到以色列现水平,可节水约2/3,即约18亿m3。  

2)实施精准施肥,提高化肥资源利用率  

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化肥对粮食的贡献率约占40%。我国能以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占世界22%的人口,应该说化肥在其中起了重要作用;但同时也发现,从1980-1995年的十几年间,化肥施用总量增加了183.1%,年均递增率达7.2%。1995年化肥总施用量约达3600万t,而同期粮食总产只增加了46.6%,年均递增率仅为2.7%。期间化肥投入所生产的粮食由31.5kg.kg-1下降至17.70kg.kg-1。我国化肥施用的突出问题是结构不合理,利用率低。据大量试验资料统计,平均单产6500kg.hm-2的谷物,1季产量从土壤中带走n100.5-169.5kg,p2o549.5-75.0kg,K2o120.0-175.5kg,n,p,K比例为1:0.45:1。我国许多省区都存在过量施用氮磷化肥,钾肥施用不足的问题。1995年我国n,p,K实际施用比例为1:0.43:0.17。由于农田复种指数和作物产量的大幅度提高,有机肥施用量下降,化学钾肥投入不足,我国土壤缺钾面积日益扩大。  

国外文献报道,氮肥平均利用率可达50%-60%,当季利用率磷一般为10%-30%,钾为20%-60%。据我国有关学者的研究,我国n,p,K平均利用率分别为35.0%,19.5%和47.5%,可见我国氮素化肥利用率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不仅浪费了资源、增加了农业生产成本,而且未被作物吸收利用的氮素向大气挥发、向水体淋溶,形成对环境的污染。  

近年来我国农田微量元素缺乏面积不断扩大,而目前施用微量元素肥料的面积仅约1600万hm2,为缺乏微量元素面积的11.3%。  

在我国通过实施精准施肥技术,不但可以提高化肥资源利用率,还可以降低成本,提高作物产量。  

3.2发展精细设施农业  

所谓设施农业是指应用某些特制的设施来改变动植物生产发育的小气候,达到人为控制其生产效果的农业生产形式。设施农业主要有:1)设施种植业,如温室栽培、塑料大棚栽培、无土栽培;2)设施畜牧业,如畜禽舍、养殖场及草场建设等。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和工程装备技术,进行设施农业生产,即为精细设施农业。  

设施农业在国外发展较早,目前已达相当高的水平。在欧洲,多数国家以温室生产为主,其中荷兰和英国的温室主要是玻璃温室,用来生产蔬菜和花卉。荷兰生产的蔬菜80%用于出口,花卉出口达世界出口量的71%(1987)。日本温室栽培蔬菜和果树的技术十分发达,几乎所有品种的蔬菜在很大程度上都依赖于温室生产。  

我国设施农业起步较晚,但发展较快。目前世界塑料大棚和温室面积约36.576万hm2,其中我国面积最大,达15.67万hm2,占42.8%。设施农业同普通农业相比,产业化程度高,效益好,接受新技术的能力强。  

在我国设施农业发展较快的地区推广、应用精准设施农业可以达到增加农产品产出、提高农产品品质,节约水、肥资源,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的目的。  

1)精准农业是在现代、生物技术、工程技术等一系列高新技术最新成就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重要的理代农业生产形式。其核心技术是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遥感技术和计算机自动控制技术。  

2)在我国建立现代精准农业系统应从开始就将现代信息技术、农业生物技术、农业工程装备技术等各方面的专家有机组合在一起,协同攻关,逐步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精准农业技术体系。  

3)我国农业仍属于高耗、低效型农业,农田灌溉水的有效利用率只有30%-40%(发达国家已达50%-70%),化肥当年利用率仅30%,因此,近期应重点发展节水、节肥的精准农业技术体系。  

现代农业发展的方向篇3

作者:于萍

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是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核心是“丰产丰收、食品安全”。要实现现代农业,需要现代物质条件装备、现代科学技术支撑、现代产业体系拉动、现代经营方式推进、现展理念引领。

就我国目前的情况来说,建设现代农业主要推进“四个转变”:农业生产方式由数量型向质量与效益型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由资源消耗型向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型转变,农业经营方式由分散型向规模集约型转变,农业劳动者由传统农民向新型农民转变。最终实现农业的“四化”:规模化发展、标准化生产、集约化经营、专业化服务。

发展现代农资就成为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然要求。所谓现代农资,就是发展方式由注重效益转向效益与效率并重,生产方式由注重数量转向数量与质量并重,推广方式由推广产品转向产品与技术并重,营销策略由营销产品转向产品与品牌并重的农资发展模式。根据我国目前农资的发展特点和现代农业的要求,现代农资需要朝产品“绿色化”、抗逆一体化、推广“人本化”、服务“专业化”方向发展。

要发展现代农业,不仅需要现代农资,还需要有现代化、创新化的农技推广模式。具体来说,就是要建立“一主多元”的农技推广体系。一主多元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是指以中央、省、市、县、乡五级国家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为依托,农业院校、科研机构、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技术协会和涉农企业等多元化主体广泛参与的新型农业技术推广体系。

现代农业发展的方向篇4

进入21世纪,我国在统筹城乡经济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社会主义农村经济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连续几年的中央1号文件都对发展现代农业做了重要部署。因此,正确理解什么是现代农业、如何发展现代农业、找准发展现代农业的切入点,是我们迫切需要解决的一大问题。山东省胶州市胶西镇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农业大镇,依托自身资源优势,在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进行了初步的探索和大胆的尝试。

 

一、现代农业发展的现状及特点

 

(一)现代农业发展现状

 

“现代农业”是在原始农业和传统农业发展之后出现的一个新概念,是农业发展新阶段,现代农业的发展是生产力发展的直接结果。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从真正意义上讲,一方面是改革开放以来,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全面实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农民获得土地使用权和经营权,并充分享有收益权的基础上,成为独立的商品生产者;另一方面,市场经济体系建立,使传统的农业生产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既而出现了优质高产的高效农业。它采用产业化经营、标准化生产和社会化服务,积极参与全球市场竞争,使现代农业的形成迈出了实质性的步伐。在现阶段我国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并存。

 

胶西镇是一个农业大镇,在现代农业发展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成效显著。该镇以突出发展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为切入点,2007年规划面积5万亩,现已达10万亩,涉及32个村庄,2.6万农民,主要包括核心区和辐射带动区两大区域。核心区规划面积1万多亩,分为设施农业示范区和创汇农业示范区两部分:设施农业示范区主要以大中拱棚种植早春马铃薯和大葱为主;创汇农业示范区主要种植马铃薯、白菜和甘蓝等订单作物。辐射带动区规划面积3万多亩。

 

(二)现代农业发展的基本特点

 

1.发展的市场化。市场经济是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现代农业是在这种基本经济制度的前提下发展和完善的,自2001年加入wto以来,我国经济在各方面发展实现了与国际接轨,并能不断满足多样化的市场需求。现代农业在这种市场机制的作用下,优先进行资源配置,在满足市场需求的同时获取最大利润。同时,在市场机制作用下,不但大大提高农产品的商品率,还逐步实现了市场化运作,发展为真正的市场化农业。

 

2.现代农业生产技术的高度密集性。由于现代科学技术在农业等方面的广泛应用,使得传统农业的生产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管是农作物的耕种技术,还是育种技术等各方面都有很大的变化,这既提高了农产品的劳动生产率,也提高了农产品的品质。此外,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农业生产由粗放到集约,劳动者自身的技术素质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3.现代农业是一种多元化、多功能的新型产业。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农业的经营方式,极大地拓宽和延伸了现代农业生产的链条,从单一的初级农产品生产向满足人们不同层次需求的方向发展。在产业链条上连接着生产、加工、服务、销售等环节,兼容了各大产业,成为综合性强、经营性强的产业,实现了农产品从解决温饱向追求高附加值高利润的转变;从单纯提供物质产品向同时提供精神产品转变;从传统第一产业向同时兼容各大产业转变。

 

4.现代农业具备完整的产业体系。为了解决农业小生产与社会化大生产之间的矛盾,通过龙头加工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协会)的形式来带动千家万户农产品生产者参与农产品的生产、加工和销售各个环节,形成“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的完整产业体系。这一点在胶西镇现代农业的生产过程中已经形成特色,如“宋戈庄马铃薯”、“宋家村芹菜”都形成了完整的产业体系,大大促进了当地村民的增收和本村经济的发展。

 

5.具有可持续发展的特性。胶西镇在发展现代农业生产的过程中,改变了传统的生产方式,实现了主要以“规模、集约、生态与生产的良性循环”为根本的生产方式,通过规模化生产和机械化作业,不但使农业提高了劳动生产率,节省了大量人力、物力,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条件。此外,在发展现代农业的过程中,注重向“有机农业”、“生态农业”的方向发展,注重农业发展与环境相协调,从而为现代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各方面支持。

 

二、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的具体措施和做法

 

我国地域广大,各区域间的经济发展不平衡,在建设现代农业过程中所采取的措施和切入点也各不相同。胶西镇在现代农业建设中,立足实际,找准切入点,坚持以农民增收为中心,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体制创新为动力,强力推进农业结构性调整,逐步实现农业由分散向集约型、由生产向加工型、由粗放向标准型转变,着力培育参与市场竞争主体的能力,实现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

 

(一)科学制订发展规划和实施方案

 

思路决定出路,胶西镇党委在蔬菜示范区建设上认识到位,思路清晰,在深入基层进行大量调查摸底的基础上,经过深入细致研究,科学制订了蔬菜示范区建设的三年发展规划,明确了蔬菜示范区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建设内容和生产区域,通过三年的建设,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改善生产条件和种植结构,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解决农民劳动就业,为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发挥积极作用。

 

(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善蔬菜生产条件

 

胶西镇先后投资400余万元,建设了农业示范区。农业示范区内进行了道路沙石硬化和高标准绿化,疏通路边沟,建设自动气象站一座;新挖深水井70余眼;新建桥梁26座;新发展大中拱棚1200余个;建设物理防治基地2000亩,安装电子诱蛾杀虫灯200余盏。示范区内基本实现了灌溉水利化、道路林网化、生产机械化和销售合同化,有效灌溉率达到100%,节水灌溉率达到30%,这些基础设施建设为农民发家致富创造了条件。

 

(三)突出技术支撑,增创竞争优势

 

大力推广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着力打造产品三大优势。一是突出品种优势。组织有关人员到山东省农科院,向全国著名马铃薯专家孙慧生教授求教,掌握了孙教授培育的优质马铃薯品种荷兰七号的种植技术,并在其介绍下与该品种原种繁育企业内蒙古呼伦贝尔盟鹤声薯业发展有限公司建立了合作关系,建成了脱毒马铃薯繁育基地,成为山东省唯一的马铃薯良种商。薯种年销量达1500余吨,辐射面扩大到了高密、诸城、平度等各地,使胶西镇成为山东重要的马铃薯种源地。二是突出错季优势。大力推广“春土豆—夏白菜—秋土豆”一年三季种植模式,现种植规模已达2万多亩,由于错开上市高峰期,效益比一般蔬菜每亩平均高出2000多元。2014年在抓好优质蔬菜示范区建设的同时,引进高端农产品,重点引进马铃薯新品种“黑美人”,大力推广富硒土豆。在此基础上,年内引进农产品加工企业,加快发展土豆加工、粮油加工、蔬菜加工等农副产品加工项目,延长产业链条,实现工农互动,促进现代农业深入发展。三是突出规模优势。为扩大马铃薯的种植面积,邀请山东省农科院马铃薯研究所专家在生产期间每月前来进行一次技术指导,传授生态防治、物理防治、农业防治等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普及农药安全使用和施肥技术,提高了农户的田间管理水平。有了技术保障,农民种植马铃薯的积极性空前高涨。

 

(四)培育农民合作组织,发展农产品加工企业,提高农产品附加值

 

目前全镇共有农民专业合作社73家,其中马铃薯专业合作社58家,蔬菜协会两家,这些合作社存在“小而散”特点,各自为战,缺乏统一性和协调性。为此,胶西镇党委、政府成立了“胶西镇马铃薯产业党委”。党委下设支部43个,其中以胶州市出口马铃薯协会为主的联合支部一个,以合作社为主体的支部35个,驻外支部7个。下一步将在马铃薯产业党委的统一协调下建立联合合作社,实现联合起来闯市场,加强自己的市场话语权和定位权,同时也使各个合作社之间实现信息共享、资源共享。

 

三、政府在建设现代农业中应发挥的作用

 

(一)加大对农业科研、教育等方面的投入

 

农业科技进步是农业经济增长的动力,政府加大对农业科研教育等方面的投入,显得至关重要。据调查数据显示,我国农业科技投资占农业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自1985年以来不但没有增长,反而呈下降趋势,这对现代农业提出了挑战。发展现代农业需要科技进步,需要大量农业人才和科技创新,因此政府应加大对农业教育、科研推广的支持和投入,建立专项农业科研基金,鼓励和促进农业科技的不断创新。

 

(二)用金融创新支持“公司+合作社+农户”经营模式,带动农业产业化发展

 

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在农户家庭经营的基础上,“公司+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遇到了融资困难等金融体制障碍,应创新金融体制给予大力支持。一是建立农业产业化投资基金。有效的组织和引导民间投资,将城乡分散的资金汇集起来投向农业产业化经营,帮助龙头企业和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上规模、上档次,促进其向现代化企业制度转变。二是建立信用担保体系。以中小企业间互助性担保机构和民营商业性担保机构为基础,建立省级再担保机构,为辖区包括农业龙头企业在内的中小企业提供信用担保服务。三是政府应对农业投资基金,在税收上实行优惠,提供配套的政府低息贷款,加强对基金的投向进行合理约束。

 

(三)完善市场机制,实现农产品流通和现代流通业对接

 

依据我们在发展现代农业过程中的经验,政府要加强宏观调控,在加强农产品市场的基础设施建设的基础上,加强农产品市场的信息系统建设,创新交易方式,规范交易活动,尽快实现农产品流通和现代流通业对接。

 

(四)政府对农业实施产业保护

 

政府应制定和实施科学、合理、适当的农业倾斜政策,并借鉴其他国家的先进经验,保护农民生产积极性,降低自然灾害对农业的损失。

 

四、结语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农民增收显得至关重要。因此,要立足实际,找准切入点,积极适应农业发展新形势的要求,树立经营农业的新理念,坚持以农民增收为中心,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体制创新为动力,强力推进农业结构性调整,逐步实现农业由分散向集约型、由生产向加工型、由粗放向标准型转变,着力培育参与市场竞争主体的能力,实现现代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现代农业发展的方向篇5

关键词:现代农业;发展方向;机制选择

一、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时代特征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农业,首先要明确我国农业发展所处的历史时代,明确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把握现有的政策和机遇,将我国现代农业推向优质、健康发展的轨道。我们将从农产品供需情况、农村劳动力供给和农业与非农产业的关系三个方面来阐述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时代特征。

1中国农业发展正处于对农产品数量追求到质量追求的一个过渡阶段

从农产品供需情况来看,农产品供给需求发生很大的变化。一方面,我国的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占总播种面积的比重由1995年的73.43%下降到2005年67.07%。与此同时,水果蔬菜种植面积所占比重由1995年的7.08%上升到2005年的12.82%。这种农产品种植面积上的变化,是消费者对于农产品需求喜好变化的直接反映。另一方面,我国粮食产量年年上升。与国际市场相比粮食价格较低、储备粮充足,但进口量却逐年扩大,这种并存情况的存在有持续和不断扩大的趋势,这显然是消费者对农产品的品质喜好变化的直接反映。这两个直接反映说明,中国农业发展正处于对农产品数量追求到质量追求的一个过度阶段。

2农村劳动力正处于大量剩余并向城镇转移的阶段

从我国农村劳动力供给情况来看,我国农村劳动力供应大量过剩,农业劳动生产率极低,劳动力二元结构突显。现阶段农村流动人口年龄较轻,受教育程度相对较高,是具有较高生产力的劳动群体,我们必须正确的认识这种结构的流动对我国农业生产的影响。从长期来看,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无疑对我国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及消除二元经济结构带来了积极影响。从短期来看,这种结构性的流动对农业生产会产生一些负面影响.尤其是农业劳动力质量下降,对农业科技的推广和应用方面。

3农业朝着有助于实现与非农产业的有效对接方向发展

从农业与非农产业的关系来看,我国已进入工业化中期,农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已由改革开放初期的27.9%逐年减少为2005年的12.6%。近几年,我国农业的发展已经开始关注农业与非农产业间形成的链条关系,农产品加工行业逐渐彰显出其发展壮大的趋势,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对我国农产品的品种和质量要求提出了挑战.致使农业生产的初级农产品必须朝着优质、健康方向发展,以满足农产品深度加工的需要,更好的实现农业与非农业链条的高效率对接。

由上述特征可以看出,要使我国现代农业又好又快的发展,就必须满足我国现代农业发展时代特征的需要,从而进一步明确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

二、据国内外现代农业的发展现况,明确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

根据对我国现代农业发展时代特征的把握,明确其发展方向和定位,使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走向坦途。

(一)据我国的现实情况说明,我国走以生物科技为主导的现代农业的潜在趋势是势不可挡的

我国人多地少,农业自身具有发展的要求;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于农产品的品质有了进一步的要求;农产品加工产业的发展,对农作物品种质量要求有所提高。所以。这些变化致使我国的现代农业必须走以生物科技为主导的发展道路。

1农药化肥施用量的增加对我国单位亩产量的贡献

我国处于现代农业的起步阶段,生物科技的创新和推广应用能力还不强,农业生物科技应用的贡献主要体现在农药化肥的使用对在我国农业发展的影响上。我国的化肥施用量由1980年的1269.4万吨逐年提高上升到2005年的4766.2万吨。历年的增长幅度平均可达5.91%。在我国农业化肥施用量增加的同时,我国农产品单位面积产量也得到了大幅提高,主要农作物单产量与改革开放初期相比平均增长了116%。但是,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大量农药化肥的使用对于我们的环境带了严重的破坏。由此,我们必须认识到,单靠农药化肥的施用来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已不是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

2农作物种植结构的变化反映出的消费者对农产品的需求喜好

目前,我国正处于农业生产率高速增长时期,在这个阶段不仅科技成果在农业生产中得到了大量的应用,并取得了显著成果.人们由只追求温饱发展为更追求品质的消费理念。

2006年,国家统计年鉴资料显示,粮食作物构成由1995年的73.43%持续下降到2005年的67.07%,而药材和蔬菜水果的构成则大幅度提高,种植粮食作物的播种面积逐渐减少而对更具营养的水果蔬菜需求量不断增长。由于人们不断追求高质量、安全指标都达标的农产品,必然驱使农业生产以生物科技为支撑,使之为现代农业的实现做好充分的硬件准备。

3现代农产品加工产业需要高质量的农作物

发展现代农业就必须发展好农业的后续产业——农产品加工业。目前,我国已经进入全面调整、优化经济结构的阶段。在农业领域,要通过积极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发展农业生产和农产品深度加工,增加农业的后续效益。但是,发展农产品加工业除了对自身加工企业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外,最重要的就是对其加工原材料的品质要求,在这种动力的驱使下,现代农业的发展就必须走以生物科技为主的道路.为农产品加工业的顺利发展提供保证。

(二)据国外的实践说明,走以生物科技为主的现代农业道路是未来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根据国外农业发达国家发展农业的经验来看,我国发展现代农业走以生物科技为主的道路是正确的选择。以下将选择两个具有代表性的国家进行说明。

1以色列——世界领先的以生物科技著称的现代农业。以色列是个资源贫国、人口小国。2005年,农业总产值为4亿美元,占经济总产值的6%,从事农业的人口占4%。其土地主要是沙漠,耕地面积少,水资源稀缺。以色列在农业资源及其匮乏的条件下,生产出世界一流的农产品,其主要依靠的就是世界领先的生物科技,如世界领先的生物综合防治技术、滴灌技术、高产种养技术、精准农业技术、多倍体繁育技术及光热网膜技术,等等。

2美国——人少地多的大规模集约化兼世界领先生物科技并称的现代农业。美国自然资源丰富,发展农业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但从事农业的人口仅占全国总人口的2%,农业的生产率极高,农业高生产率的坚实支柱就是先进的科学技术。美国的经济实力使它有可能吸引世界上大批优秀的科学家.以确保其农业技术在世界上的领先地位。美国农业研究的基本目标可以概括为:在保护环境、提高环境质量的前提下,最有效地利用和节省资源,提高农业产量和利润率.改善农产品的品质,保持农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根据发达农业国的经验我们可以看出,无论是地处沙漠荒原还是丘陵山地,无论是地少人多还是资源贫乏,其现代农业发展都离不开以生物科技为支撑。所以,借鉴上述两国发展现代农业的共同经验,走以生物科技为主的现代农业道路是正确选择。

三、现代农业发展的机制选择

在明确我国现代农业发展以生物科技为主导的方向后,现代农业发展的关键就在于我国科技创新、推广和应用的机制选择问题上。我国在科技创新、推广和应用的过程中,政企和农业组织是处于研发和推广的主动地位,而广大农民则处于接受的被动地位。高效的创新、推广的农业科技队伍的建立、发展和壮大,对于农业科技的创新和推广是至关重要的。从政府、企业、农民组织与农民的关系的角度来分析如何建立高效的农业科技创新、推广及应用机制。

1政府与农民

要建立高效的农业科技创新、推广、应用机制,就必须充分发挥政府政策支持、财政支持和教育支持。政策支持力度直接反映在农民的劳动积极性上,有力的政策支持可以加速现代农业的实现;政府的财政支持也直接体现在农业科技发展的各个方面,现阶段我国政府作为农业科技创新的主体.科技的创新是个积累的过程,成果出现的前期就需要大量的投人,政府对教育的支持程度直接反映在一国的科研成果上,同时,也反映在农科的推广程度及农民对新科技的接受能力上。

2企业与农民

企业可以分为农业科技的创新企业和农产品加工企业。作为农科的创新企业来说,通过独立自主的研发为创新提供了资金支持,通过销售新产品为现代农业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持;作为农产品加工企业来说,通过其对农产品的要求为农民提供相应的市场信息。企业在农业科技创新、推广、应用上所发挥的作用可以看作是对政府在这方面发挥作用的有效补充,可以看出农民在接受应用新科技方面有了一定的选择权,但仍然处于相对被动的地位。

3农业合作组织与农民

现代农业发展的方向篇6

关键词:农业发展方式;现代农业;转变

1 农业发展方式及其转变的解读

农业发展方式是实现农业发展的路径和途径,包括农业增长方式、资源利用方式、农业结构转换方式、利益分配方式等一系列内容。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就是农业生产增长源泉构成、增长机制及其路径和一系列结构的变化,主要包括基于技术进步的要素投入的变化、基于农业市场制度的增长机制的变化、基于资源环境约束的路径选择的变化,还包括农业产出结构、消费结构、收入结构、市场结构和制度结构等结构变化,以期实现从粗放到集约、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型。

1.1 中国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动因分析

中国粗放型农业发展方式是由中国国情、发展阶段特点,以及工业化道路、体制模式等共同决定的,有其历史的客观必然性。中国农业资源尤其是土地资源禀赋的刚性约束、农产品需求的刚性增长及农业生产者的利益驱动等因素是中国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直接动因。农业发展的国际经济背景是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间接动因。两型农业生产体系是两型社会建设的基础,这必然要求中国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实现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既是现阶段中国农业自然资源和农业增长的特征所决定的,也是实现新时期农业发展目标和国民经济协调发展的客观要求。科技进步是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根本动力,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条件和内容之一。科技进步对农业生产的改变,正是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主要内容。体制和机制的创新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制度保障。政府支持是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推动力量。

1.2 中国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条件分析

成功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国家和地区的实践表明,农业发展方式在工业化中后期才基本具备转变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因为在工业化中后期:①工业化对农业资金和产品的依赖逐渐减弱,对农业市场的依赖越来越强,要求提高农业生产要素效率和扩大农业市场规模。②为了提高比较利益,实现工农业协调发展,必然要求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实现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促进农业成为具有一定竞争力的现代产业。③非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绝对优势,能够为改造传统农业提供条件。解决了各种瓶颈制约,才能促进农业经济的有效运转和生产效率的提高,实现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

1.3 中国农业发展方式转变:路径选择

综观世界各国历史和经验,农业发展方式转变路径具有如下特点:①路径选择的技术先导性。农业机械和生物育种技术等在农业上的应用,将使农业的分散性、时空变异性、难控性等发生根本性的改观。每一次科技突破都能导致农业发展方式的大变革。因此,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路径选择要充分考虑到科学技术因素。②路径选择的效率性。农业发展方式转变过程是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土地生产率和综合生产能力的农业发展过程。其中,资源配置效率的高低是关键环节。③路径选择的市场性。只有市场经济才能为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提供效率和利润的激励约束机制。④路径选择的制度创新性。农业发展方式转变过程不仅是技术进步或现代生产要素引入的过程,还是制度创新过程。

2 现代农业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机理

2.1 现代农业是科学化农业,能有效实现农业生产方式的创新与转变

农业科技进步是转变农业经济发展方式的内在要求。新技术是现代农业的先导和发展动力,现代农业是技术高度密集的产业。我国农业科技水平低,制约着农业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农业科技进步可以突破瓶颈资源的约束,实现对某些稀缺生产要素的集约利用,发掘农业生产增长的潜力,打破农业资源配置的低效率均衡,改变创新农业生产方式,提高单位农产品产量,改善农产品品质,减轻劳动强度,节约能耗和改善生态环境。现代农业发展过程实质上是科技在农业上广泛应用的过程。发展现代农业能提高农业科技水平,改变过去那种外延式开发利用的增长模式,转到主要依靠提高资源利用率和持续发展能力的方向上来,这也是转变农业经济发展方式的内在要求。

2.2 现代农业是规模化农业,能有效实现农业经营方式的创新与转变

现代农业有利于克服小规模经营的局限性,利用规模优势,实行农业的产业化、规模化、社会化,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奠定产业基础。也便于推广应用现代科技,可以提高农业的劳动生产率,促进节本增效,有利于实现现代农业的“高劳动生产率、高商品率、高经济效益”的目标。现代农业重视发挥技术、人才、资金、信息等优势,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和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

2.3 现代农业是组织化农业,能有效实现农业经营形式的创新与转变

现代农业是生产主体组织化的农业,是与大市场相适应的、有组织的产业体系。在这一体系内,农业的很多生产经营活动主要由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农产品行业协会来协调完成。只有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才能解决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现代农业是产业经营一体化的农业,是产前、产中、产后紧密衔接,产加销、贸工农一体化的产业体系,是一个从地头到餐桌,既相互分工,又紧密联系的环环相扣的有机整体。农户广泛地参与到专业化生产和社会化分工中,要加入到各种专业化合作组织中。现代农业通过组织创新,组成完整的产业链条,提高了农业经营效益。

2.4 现代农业是市场化农业,能有效实现农业流通形式的创新与转变

①现代农业是面向市场需求,主动地适应市场的农业。农民的大部分经济活动能够真正面向市场、服务市场,农产品的商品率很高。而且实现向更大范围、更大需求的市场转变,向适应多样化的市场需求转变。②现代市场化农业,有利于实现流通形式的创新。农产品期货市场是一个具有良好传导机制而又高度透明的信息化市场,具有“引导生产、稳定市场、规避风险”的作用,有利于克服农产品生产季节性和周期性特征带来的不利影响,推进农产品流通形式创新。③现代农业实施农产品地理标志战略,促进流通形式创新。④现代农业具有现代化的农产品流通体系。通过现代流通企业规模化经营农产品,以现代流通企业作为先导带动现代农业,引导兼有生产和流通双重功能的农业合作社健康有序发展,实现农民与现代流通组织的对接,完善现代农产品流通体系,解决农产品流通问题。

2.5 现代农业是多功能农业,能有效实现农业产业体系的创新与转变

现代农业是一个多功能的产业体系,不仅具有

食物保障功能,而且还具有社会稳定功能、休闲观光功能、传承文化功能和改善生态环境功能等。新的功能需求不断拓展现代农业的发展空间,也不断为现代农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现代农业多重功能的发挥,也就是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

2.6 现代农业是效率型农业,能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和国家粮食安全

现代农业是一个高效率的系统,它通过市场机制实现了土地、资金、人才、科技等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不仅土地等自然资源要素的产出率较高,而且劳动力、资金等经济社会要素的生产率也较高,极大地提高了全要素生产率。农业信息化能够大大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发展高效率的现代农业是保障食物安全、更好地支撑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需要。

2.7 现代农业是效益型农业,能确保农民收入不断提高

目前我国农民人均纯收入中有40%以上仍来自农业,但由于我国农业现代化水平低,农业经营效益不高,导致农民收入处于低水平状态。发展现代农业是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的需要。现代农业是高效的农业,高效是检验农业现代化成功与否的决定性因素。现代农业的发展,不仅能显著提高农业生产率,而且能通过延长产业链条,实现农产品转化增值不仅能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还可以减少务农农民,促进农民向非农产业转移,拓展增收渠道。促进农业效益由追求经济效益向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综合效益转变,促进农业生产由低效益向高效益转变,是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目的之一。

2.8 现代农业是两型农业,能确保农业可持续发展

现代农业是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绿色产业,担负着维护与改善人类生活质量和生存环境的使命。发展两型的现代农业成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内在要求。两型农业是现代农业高级形态和实现形式,它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把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以及可再生能源开发等融为一体,最终实现农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协调一致。两型农业坚持新的生产观、经济观和消费观,充分考虑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实行清洁生产,不断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统一。两型农业发展促进资源的循环式使用、产业的循环式组合,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途径,符合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需要。

3 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困境

3.1 农业基本经营制度和基础设施阻碍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

①分散经营的方式已无法适应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跨越式发展的要求。我国人地关系高度紧张。2008年人均耕地不足0.07公顷。同时,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较低,农业劳动力非农转移的空间较小。超小规模经营状况不利于专业化的分工,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单个农户和市场对接难的问题还没有得到很好地解决,这些增加了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难度。②比较利益低的农业制度下农民增收难也对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形成了制约。农户分散经营使得农业生产很难迈进高收入的产业行列。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因为微薄的农业生产收入而不得不更多依靠非农产业。高素质劳动力向农外不断转移,留下来的农民大部分只有传统的耕作技术和经验,对现代科技的接受与应用能力较差。比较利益低下的情况下如何在保证我国粮食安全的同时,实现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是一个现实的难题。③农业投入不足,农业生产条件特别是农业基础设施落后,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很差,农业效益在很大的程度上取决于天。2008年湖南省自然灾害发生面积7363.41千公顷,成灾面积2300.42千公顷,因灾损失粮食229.52万吨。

3.2 “科教兴农”战略实施不力,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减弱和“科技支农断层”阻碍农业发展方式转变

我国农业科技事业发展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与农业发展新阶段建设现代农业对科技的新要求还存在较大的不适应:一是农业科技队伍结构不合理。除中央和省级农业科研院所运行情况相对较好外,地、市级农科所大多处于半停顿状态,县级农科所及县以下农技推广部门推广功能都很弱。二是农业科技长期投入不足。目前,发达国家政府对农业科技的资金投入一般占有当年农业生产总值的1%~1.5%,高的达3%-5%,而我国仅占0.28%。现有的农业科技投入流失问题也很严重,没有真正用在农业科技方面。由于农业科研单位和基层农技推广部门事业经费严重不足,不但无钱打仗,而且无钱养兵。三是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弱。表现为满足生产性成果多,质量效益型成果及取得突破性、具有重大开发价值的科技成果少;满足传统种植业和养殖业的成果多,农产品加工增值和资源开发利用型科技成果少。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低,目前仅为45%左右,只及发达国家的一半强。四是农技创新、农技推广和农村教育相互脱节。由于农业科技、教育管理体制不顺,从而使得“科教兴农”出现了农技创新、农技推广和农村教育“三个断层”。

3.3 农村资源环境保护不善。“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灾害频发”阻碍农业发展方式转变

资源约束既是传统经济发展方式的结果,又可成为撬动经济增长发展转变的杠杆。人多地少的矛盾是限制农业规模经营的一个主要原因。农业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变成了制约农民增收的劣势。对生存环境的意识或要求日益增强。由此,社会需要农业和农村生产出更多、更好的优质安全保健食品,提供生态功能强大的良好生产生活环境。城市污染扩散和工业污染向农村转移,给农村资源和环境保护带来更大压力。农业灾害频发,旱灾、涝灾、虫灾等对农业和农村产生严重冲击。面对过去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下在环境和生态方面的欠债,以及未来社会经济发展对环境和生态的新需求,现代农业建设必须协调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关系,以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3.4 宏观环境和农村制度短缺阻碍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

①农业运行的宏观环境是造成以粗放型为主的农业发展方式的重要原因。传统体制下形成的二元结构制约了农业要素合理流动和农业结构的优化,是转变缓慢的根本原因。二元结构切断了城乡之间人口流、物质流、资金流和信息流,使得农民和农业在整个社会和国民经济中仍处于弱势地位,发展步履相对艰难。农业剩余劳动力在农业中大量沉淀,直接制约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是农业发展方式长期处于粗放型的根本原因。“重工抑农”的城乡经济关系造成农业投入严重不足,对农业剩余的过度汲取,造成农业发展落后,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十分缓慢。②政府支持保护力度不大,农户积累能力弱,导致农业发展长期徘徊不前。国家和地方财政投资农业的许多项目资金,也往往被挪作他用,很难全部落实在农业上。我国农业投入不足将在较大程度上制约农业的广度与深度开发,成为农业发展壮大的一个主要瓶颈。③涉农的经济体制改革滞后是转变缓慢的重要原因之一。现行农产品价格机制和市场制度严重制约着农民采用新技术推动农业进步的可能性。社会经济管理体

制仍然有很大的惯性作用,严重破坏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运行机制。

4 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发展方式转变的政策建议

4.1坚持用现展理念引领农业

一是“大资源”理念。要合理的、有效的利用各种资源,不断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果;拓展农业功能。二是树立“大生态”理念。要充分发挥农业的生态屏障作用。加强农业基础建设,发展循环农业和节约农业,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三是树立“大农业”理念。要挖掘农业的内涵,要延伸农业的外延,大农业要增强和发挥农业的多功能,要拓展农业在能源发展、社会稳定、国家安全等方面的新功能。四是树立“大技术”理念。不仅要充分利用农业生物技术,在育种上发挥科技优势,而且要在农业机械和耕作方法上技术创新。五是树立“大市场”理念。强化市场意识,搞好农产品市场营销。建设一支懂市场、善销售的农副产品经纪人队伍。加强品牌建设,探索建设一体化的销售网络。六是树立工业化理念。大力发展特色农副产品加工业,延长农业产业链条,增加农产品附加值,加强农业链条特别是涉农企业的管理。

4.2 坚持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

一是改善技术创新投资环境,构建农业科技创新体系。要加大各级政府对农业科技与教育的投入,大幅度提高我国农业科研和推广投入密集度,确立农业科教的投入水平应远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率。还应该重视引导和启动民间资金更多地进入农业科研和教育领域。要适应世界的新形势,应尽快调整投资分配结构。二是健全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建立多元化的推广体系和相应机制,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运用和普及。三是积极开展科技培训和咨询服务。四是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进一步完善信息服务平台建设,提高信息普及水平,整合涉农信息资源发展现代农业。

4.3 坚持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

一是提高农业的产出水平。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抗灾、减灾能力。提高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和能源资源产出率,促进农业持续、稳定发展。二是科学使用化学投入品。努力提高农业投入品利用效率。推广测土配方施肥等新技术和新方法。三是探索一条适合中国特色的农业机械化发展道路。为主要农作物生产提供全程、配套的现代农业装备。四是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要完善农田水利建设体制和管理机制,通过小型水利设施的产权制度改革,调动农民发展小型农田水利的积极性。

4.4 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

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是集食物保障、原料供给、资源开发、生态保护、经济发展、文化传承、市场服务等产业于一体的多层次、复合型的产业体系。一是要建设农产品产业体系,以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供给。二是建设多功能产业体系,充分发挥农业多种功能。三是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产业体系。四是建设现代农业支撑产业体系。从产业链角度建设综合产业体系,按照生产、加工、销售、服务、生态“五位一体”的思路,建设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加工、流通、信息咨询等相关产业,提升整个产业的市场竞争力。

4.5 坚持用现代经营形式发展农业

在稳定和完善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创新农业经营方式。有条件的地方可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同时,要探索集体经济的有效实现形式。一是发展产业化经营。围绕发展农村商品生产,按照不同产品、产业,以市场为导向,以利益和合同契约为纽带,实行贸工农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经营。二是推进规模化经营。逐步推行以耕地适度规模经营为主的农业集约化经营,完善土地使用权的流转机制,积极发展种养专业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龙头企业和集体经济组织等各类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的经营主体。依托专业大户、经营能人、龙头企业、基层农技部门和基层供销部门等来组建合作社。加快特色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建设,搞好中介和流通。

4.6 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

发挥农村的人力资源优势,全面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为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提供人才智力支持。普遍开展农业生产技能培训,努力培养新型农民。鼓励外出务工农民回乡创业,支持工商企业、大专院校和大学毕业生服务现代农业。要继续改善农村办学条件,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快发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和农村成人教育。建立农村基层干部、农村教师、乡村医生、计划生育工作者、基层农技推广人员等的培训制度,提高服务能力。

现代农业发展的方向篇7

关键词:农业机械化;农机推广;现代农业;山东五莲

自党的十七大以来,农业、农村发展形势越来越好,农民丰衣足食、安居乐业。目前,从农业和农村的发展情况看,有利的因素很多,但不利的方面也不少,特别是在农业自然资源不断减少、生态环境恶化趋势还没有扭转的情况下,农业所面临的挑战越来越多,进一步发展的难度也越来越大。因此,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来促进农业发展,就必须要求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和改变生产模式,要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发展现代农业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党指导农业和农村的重要工作,做好“三农”工作是全社会工作中的重中之重。我国社会主义农村建设开局良好,在各种自然灾害较重的情况下,粮食增产,农民持续增收,农村综合开发稳步推进,农村公共事业明显增强增多,农村社会更加和谐稳定。调查发现,农村的基础设施依然薄弱,农业装备落后,从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农民稳定增收。为此,必须以科学发展观来指导农业生产,加快推进农业生产手段和生产理信纸相结合,实现农业现代化生产,提升农业系列化、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1],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

1发展现代农业离不开农业机械化和农机推广工作

1.1农业机械化在发展现代农业中的作用

现代农业是高度集约化经营的产业,是以资源综合利用和节约为原则的土地生产率和劳动生产率大幅度提高的高产、优质、高效、环保型产业,也是通过劳动积累向资本积累到技术积累为过程的知识密集型产业。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生产条件和手段的现代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同时也是农村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大面积推广农业新技术、节约农业成本、增加经济效益都离不开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农业机械化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和农产品的商品率,为加快农村奔小康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起着基础性、先导性、载体性和保证性的巨大作用。所以,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过程,就是现代农业的发展过程,

1.2农机推广工作在发展现代农业中的作用

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民科技素质需要农机推广。传统农业向高产、优质、高效、环保的现代农业发展,就必须要求加速农业由资源依附型向知识依附型转变,即依靠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提高来发展现代农业。现代农业工作技术需要广大农民去广泛应用,才能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而农民的文化水平往往达不到独立准确运用技术的程度。所以迫切需要有一支强大的农机技术培训推广服务队伍作传播平台,进而提高农民朋友的科技文化素质,以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为此,县乡(镇)2级农机管理部门在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工作中必须创新观念、内容、机制和方法。农业机械化技术应由产中为主向产前、产后延伸;由以服务粮食生产为主向服务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建设全过程伸展;由单一的机械技术为主向以综合、组装、集成为特色的工程技术方向发展。

2农机推广工作要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

2.1大力推广和引进农产品加工机械

在前几年农机推广工作中,五莲县把重点放在农业生产的播种和收获方面的机械应用,却忽视了产品加工,从而影响了农业经济效益的提高和农民收入的增加。为此,近几年来五莲县委、县政府多次召开会议研究,并委托县农机管理局全权负责,加大力度引进和推广一批较先进的农副产品加工机械,并延伸农产品的产业链,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进而提高广大农民的经济收入。近3年来五莲县共引进蔬菜加工、果品加工、红薯马铃薯加工及秸秆加工等机械2300台,大大提高了农产品的经济效益,农民的收入得到显著提高。

2.2农业装备向系列化发展

农业装备向全程化、产业化、区域化、多样化、系列化方向发展,使之逐步成为一条龙配套,以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要求,并要适应重点作物、优势经济作物、设施农业、农产品产后处理和加工的需要。发展特色的技术装备,尤其是关键性技术装备,将对推进优势农产品产业化和特色农业经济发展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更有利于支持优势农产品产业化。化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发展农业产业化以促进农业技术装备的开发和应用的良性发展格局,从而推动现代农业的进程。五莲县是个山区县,通过近些年农业装备系列化的发展,板栗产量居山东省第1位,花生及黄瓤地瓜也获得高产量,通过引进先进加工机械使五莲县大花生、薯片、薯条、板栗罐头、板栗粉等产品畅销省内外20多个大中城市,获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3努力推广和发展节约增效农机

开发节水、节肥、节种、节药、节油、节能型农机装备和应用技术,努力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物质消耗。坚持节约发展、增效发展,从根本上改变粗放型增长方式,以发展高效率低消耗的效益型技术为目标,提高农业的精准备化水平,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提供现代化农业装备技术保障[2]。

2.4向人文环保型发展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坚持以人为本,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大力开发、引进先进的环保农业装备技术,为建设环境优美型社会提供先进的设施保障。如五莲县引进保护性耕作技术装备、秸秆综合利用机械技术装备等,都促进了人文环保型社会的建设。

2.5重点推广农业作物的生产加工机械

五莲县是个纯山区县,也是全国果品的名、特、优先进县,板栗、樱桃、花生、地瓜、芋头、小国光苹果等闻名省内外。这些特色农产品也是五莲县广大农民增加收入的主要产品,这些农产品的产值直接影响着全县农民的收入。为此,应重点开发和引进先进的农产品生产加工机械,五莲县应大力发展甘薯、马铃薯、花生的挖掘、播种机和加工机械的开发应用,逐步实现马铃薯、甘薯、花生生产产前、产中、产后的一条龙机械服务。

3农机推广工作今后的发展思路

3.1发展具有先进性和适用性的技术推广项目

当今社会引进推广每项新技术、新机具要注重其技术内容是否先进适用,技术性能是否可靠,否则没有推广前景。在推广过程中,要因地制宜,优先推广投资少、见效快、综合效益显著的技术或机具;决不能走形式、摆架子,或进行纯粹的推广方式和机械化发展。同时高瞻远瞩,所推广的技术或机具不能只注重经济效益,还要注重其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选择引进推广农机新技术、新机具,必须充分考虑到其各项内容是否符合当地农业生产需要及农机化发展总体目标。

3.2促进农机与农艺的有机结合

长时期农机与农艺一直很难配合,主要是由于作物品种和耕作制度不断变化,农艺要求也随之变化,农业机械难以适应这种变化。两者的有机结合[3],一是要吸收各行业、各部门的技术人员参予;二是农艺制度的建立与推广要有利于农机作业的完成,农机作业要满足农艺质量要求;三是联合农机、农艺进行对比试验或设立示范点。

现代农业发展的方向篇8

一、农机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根基

农机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根基,不断取代人力劳作,农机的进步是提高现代农业生产的保障。农业生产能推动农业和国家经济的发展,在我国经济和劳动力方面占据较高的比重,现代农机的发展替代人畜力生产作为农业生产的基本手段,农机的利用极大的提高了生产效率,提升农业生产条件,将分散的农业逐渐整合成大规模种植,提高了农业生产力水平,向着现代农业高效化、规模化、标准化与产业化的方向不断进步。农机的推行让农业生产方式发生了质的改变,是农业史上重大的改革,促进农业生产水平,使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根本有了稳定保障。现阶段,我国的农业还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过渡的阶段,农机作为影响农业生产的主要因素,是衡量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的标准。努力提高农机的利用和推广范围,是我国现阶段农业发展的主要目标之一。

二、农业生产中农机起到优化生产绩效的作用

农机的利用能有效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传统的农耕依靠人力和牲畜进行生产,由于体能的消耗和工作效率的低下,农业生产往往处于较低水平,农机的出现有效的改变了这种局面,使农业生产效率得到大幅度提高。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提升,农机不断向着高效快速的方向进步,对农业的支撑作用逐渐提升,通过高效率的生产,优化农业生产绩效,农机在生产中不仅能够降低生产成本,而且还能提高生产质量和产量,这是传统农业不可能完成的,所以,发展农机技术是保障农业生产效率和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有效手段。

三、农业生产效率提高依托先进的科学技术

农机生产的高效离不开科学技术的发展,先进的科学技术是农业生产率提高的关键,也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几年我国的科学技术的改革使农业发展取得了丰硕成果,先进的科学技术对农业生产贡献率不断增大,现代农业生产中,机械插秧、机械喷药、机械收割逐渐取代传统农业人工播种和收割,实现了生产的高效率;节水灌溉、精确播种、稳定产量、化肥利用等先进技术的利用上也取得突出成果,有效利用现有土地完成高产量的生产目标;现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抗旱排涝、工程技术等农业先进技术的利用,有效增强了农业抗自然灾害能力,提高了农产品产量,改善了生态环境、农产品质量、农产品产量,节约了能源。农业的发展离不开先进的科学技术,技术的发展保证农业生产水平,农业生产能保证我国社会化主义进程的发展。

四、农机支撑农业现代化发展

我国的农业还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过渡阶段,在农机的推广和利用方面还是有很大发展空间,偏远山区的农业耕作还遵循祖辈的劳作方式,整体农业现代化水平不高。农机作为衡量农业现代化的标准,在推广方面应该不断得到加快,结合不同的地理环境和生产条件,农机的设计和价格作出相应的调整,只有让偏远山区的农业生产条件得到提高,才能真正促进我国农业的现代化进程。在现代农村经济建设中,农业生产依旧占据农民收入的高比重,农业生产水平影响农民收入水平,因此,农机对农村经济水平的发展有重大影响,机械化生产的技术水平和农产品生产率相比传统的人畜生产有着很大的飞跃,有效的促进了农业生产的标准化、商品化和专业化,使农业生产更加有序化,农机的合理使用保证农村人力资源得到有效利用,提高了农业生产水平和生产效益,解决了我国社会主义发展中农业与经济的矛盾,加快了新农村建设的进程。

五、农机的推广能有效提高劳动力的素质水平

农机的推广和利用解放了生产力,提高了农业产品质量和产量,由于农机的现代操作手段农民的素质和技术水平得到较大提高。在农业生产中,农机的利用是人为操控的,在利用农机进行农业生产前,农民对于农机的了解和操作应达到一定水平,因此,农民的整体素质有了本质上的改变。农机的操作不是简单的劳动力操作,是以一定的生产目标作为使用手段的,考虑到农机对生产成本的降低,在操作农机时,尽可能利用现有农机完成生产作业,考验农民对农机的了解和操作水平,更深层次是农民自身素质影响农机生产效率。农民自身素质的提高,能有效的促进我国农村现代化改革,提高农业生产力,为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提供稳定保障。

结语:

现代农业发展的方向篇9

一、新时期农机事业肩负的使命

(一)引领现代农业发展的方向是农机事业的使命

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历史阶段,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生产要素中影响现代农业进程的关键因素,是农业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载体,是实现现代化的基础。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方向,关系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农业机械化的水平,关系实现农业现代化和形成农业竞争力的核心能力,农业机械化水平的高低决定着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和农业竞争力的强弱。世界农业的发展历史证明:农业机械化是建设现代农业的必然过程,是农业现代化不可逾越的阶段。所以,建设现代农业的过程,就是实现农业机械化的过程。没有农业的机械化,就没有农业的现代化。

(二)服务新农村建设是农机事业的使命

农业机械化作为农业科学技术的重要载体,在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农业科技水平、发展生产方面需要农业机械技术和装备来支撑;农业机械作为先进生产工具,在改变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减轻农民劳动强度、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农民增加收入,促进农民生活宽裕方面需要农业机械化来实现;农业机械化作为工程措施,在农业废弃物的综合利用、乡村道路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农村人居环境,服务村容整洁方面需要农业机械化来推动。

(三)构建和谐社会是农机事业的使命

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符合当今世界农业发展的一般规律。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增机、减人”的趋势不可逆转,农业机械的广泛使用,将广大农民从繁重的农业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共享现代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成果,也将有力地促进农业不断增效、农村加快发展、农民持续增收,有利于缩小城乡、工农差距,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二、促进农机事业发展的建议

(一)积极争取各级政府对农机事业的支持

近几年,中央对“三农”工作非常重视,党的十七大对我国今后五年乃至更长时期的“三农”工作进行了全面系统的部署,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战略思想和工作措施,特别是关于“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理论,是我国农村发展的理论指南。农机部门要以此为契机,积极主动争取当地政府的理解和支持。

按照我市农机化发展规划,从现在起到2012年是发展农业机械化的关键时期,应因势利导,把加快发展农业机械化摆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位置上,充分认识农机化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所起的重要作用,着力研究解决加快发展农业机械化中的突出问题。建立农业机械化领导小组,组织协调计划、财政、金融等综合部门做好发展农业机械化的扶持和服务工作,研究、制定和完善农业机械化的配套政策,解决农业机械化发展中的实际问题。要加大对发展农业机械化的扶持力度,逐步建立并不断完善以农民和农村集体投资为主体,各级财政资金为导向,社会资金为补充的多渠道、多元化的农业机械化资金投入机制,保障农业机械化稳定健康的发展。

(二)创新农机事业发展体制和机制

要建立与农村家庭承包经营责任制相适应的体制机制。制定农机事业发展规划,并纳入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规划的重要内容。发展农机事业要以服务农业生产为切入点,帮助农民增加收入;应以民营、社会化为主,发挥市场作用,坚持政府引导,调动社会力量的积极性。社会公益性设施,由政府负责维持;经营性产品和服务应提供市场平台,明晰权责,放开经营管理权。

每年安排必要的扶持资金,大力扶持农机大户、专业户和社会化服务组织的发展。在丘陵地区和农业大县,把培育农机大户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来抓,纳入每年工作目标考核。把分散的农机户联合起来,组织跨区作业和农机社会化服务,通过农机社会化服务切实帮助农村中的“留守”农户解决劳力缺乏的困难。

(三)加强农业机械化服务体系建设

把发展新型农机服务组织和农机大户作为解决农机化发展问题的突破口,在巩固提高原有服务组织的基础上,新扶持发展各类农机专业服务组织,同时积极组织开展承包服务、订单作业等多种形式的农机服务。提高农机服务的组织程度,实现了农机资源的共同利用。有效提高了服务组织的服务能力,拓宽了服务路子,提高了经营效益。所以,在推动农机社会化服务发展思路上,要立足“引导不干预,扶持不包办”的原则,坚持以农机专业合作社、农机协会、农机服务队、农机专业大户为主体,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引导发展;坚持围绕区域优势和主导产业发展,提高组织化程度,促进农民增收;坚持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以自我发展为主,引导服务组织规范管理制度,建立利益联结机制,扶持他们向实体化方向迈进,向产业化方向融合。

现代农业发展的方向篇10

第二点,讲一下为什么这次的中央1号文件要明确地提出建设现代农业的问题。我想大概有几层主要的考虑,一个是为了确保中央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民的方向能够沿着正确的、健康的轨道向前推进。中央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之后,得到了广大农村、农民的热烈反响和反映,各地都在积极地向前推进。总体上来看,一年多来比较健康。但是,在一定程度上也存在着有一些地方的干部对中央提出的新农村建设理解上有偏差,所以没有把主要的精力放在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上,有一些地方过多地去关注村庄的建设、房子的建设等等。我们觉得在经济发展、农民富裕的情况下,把村庄搞得漂亮一些,把房子搞得漂亮一些,应该是完全有必要的。但问题是如果经济不发展,农民收入没有增加,就简单地把新农村建设看作是新村庄、新房子的建设,不仅可能使新农村建设脱离中央指出的正确轨道,而且还可能给农民增加新的负担,甚至给乡村带来新的债务。所以,强调新农村建设,要把发展现代农业放在首位,实际上就是表明了中央的政策导向,明确地提出要把经济发展,把现代农业的建设、把农民收入的提高放在新农村建设的首位,这样有利于各地认真地贯彻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精神,把社会主义新农民的建设扎实、健康地向前推进。

第二点考虑,这也是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农业的必然要求。从我们目前的农业、农村的发展情况看,有利的因素不少,但是不利的方面也很多。特别是在农业自然资源不断减少、生态环境在有些方面还没有扭转恶化的趋势的情况下,农业要想进一步发展,在越来越少的自然资源上当然难度会越来越大。正是从这个角度去看,我们的人口还在增加,消费需求也在不断地提高,而耕地面积在逐步减少,淡水资源也非常紧缺。从这个角度去看,要想按照科学发展观,就是按照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来促进农业发展的话,就必须要求农业转变增长方式,也就是要通过经营理念、经营手段等等方面的现代化,来改变这种传统的主要依靠外延扩张、增加资源投入来发展农业的道路;通过按照科学发展观指导农业、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来实现农业能够又好又快地发展。

第三点考虑,现在从中国的发展阶段来看,已经到了需要或者可能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阶段。大家都比较清楚,从2005年年底,总书记就明确地提出我们从总体上看这个国家已经到了一个可以实行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也就是说建设现代农业,除了农民自己的艰苦奋斗之外,国家、社会还可以给农业以更多的支持,来促进农业现代建设进一步向前发展。同时,也要看到,在我们的一、二、三次产业中,总体上看农业是最薄弱的环节。只有加强农业这个薄弱环节,才能使得国民经济的三次产业形成一个协调的关系,保证国民经济能够健康地、持续地向前推进。

第三点,从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一直在强调要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大家都知道,十六大是2002年11月份召开的,十六大的报告是同志做的,在那个报告中就明确提出来要建设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从十六大以后,在历次全会上,和中央、国务院召开的很多事关农业、农村工作的会议上,总书记、总理都反复强调,要把推进现代农业建设作为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的着力点,或者说在新农村建设中,首要任务是要建设现代农业。从这个角度看,我们现在提出推进现代农业建设,不仅符合世界潮流中国发展的现代特征,这也是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一贯的要求。

第四点,这次提出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实际上也是保持了党的农村政策的连续性和一贯性。刚才华副局长讲到,从2004—2007年中央连续发了四个一号文件,这四个一号文件都有着自己的主题。2004年的一号文件主题是千方百计地增加农民的收入,因为这是做好“三农”工作的最关键的核心问题;2005年的一号文件是提出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建设,因为2004年中国的粮食生产出现了明显的恢复,怎么巩固这个成绩?就是要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从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来看,应该说是农业发展的关键所在。2006年的一号文件是按照中央五号文件的精神,全面地部署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各方面工作,这对于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解决中国的全面小康建设中最难或者是难度最大的问题就是农村怎么加快全面小康建设,应该说这是一个根本性的任务。从前三个一号文件提出的各项政策的基础上,今年明确地提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把建设现代农业放在首位。我想这不仅明确了现代农业建设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地位,而且继续坚持地要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样一个方向。所以,从这个角度去看,发出这样一个文件,对于保持党的农村政策的连续性,根据发展阶段逐步地来深化农村的改革,明确农村的政策,引导中国的农业农村经济不断向前发展是会有非常大的好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