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茶艺礼仪的基本要求十篇茶艺礼仪的基本要求十篇

茶艺礼仪的基本要求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1:25:35

茶艺礼仪的基本要求篇1

关键词:闽南茶文化航空服务课程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1578(2014)9-0041-01

据调查,国内部分高职院校中航空服务专业开设茶艺课程作为职业延展课程。但无论是相关教师或者学生多功利地看待茶艺课程,相当一部分人认为学习茶艺仅仅是为了弥补学生在应对航空公司面试时才艺不足的缺陷,有些人仅是因为某些航空公司有茶艺表演的活动而略做学习有备无患,他们往往认为只要学会花哨或者烦琐的泡茶动作和程序即可,纯粹将茶艺当成类似某种程序化舞蹈动作的简单行为。正因为许多人对在航空服务专业开设茶艺课程,并推进茶文化对人才培养过程的渗透并不理解或者理解得不够到位,本文将对闽南茶文化背景下开设茶艺课程的意义进行论述,并对该课程的建构提出意见。

1航空服务专业在闽南茶文化背景下开设茶艺课程意义

1.1闽南茶文化中的茶艺展示程序性与航空服务人才培养中对服务技能的高标准相耦合

福建闽南地区盛产茶,闽南人对茶情有独钟,且闽南人饮茶,从茶具、水质、用茶种类到斟饮的各个程序均备极考究。以乌龙茶铁观音为例,其茶艺表演程序甚至有十八道工序:焚香静气、叶嘉酬宾、火煮山泉、孟臣淋漓、乌龙入宫、悬壶高冲、春风拂面、重洗仙颜、若琛出韵、玉液回壶、游山玩水、关公巡城、韩信点兵、三龙护鼎、喜闻幽香、鉴赏三色、初品奇茗、尽杯谢茶,环节一道接一道,每一道都体现出“纯、礼、雅、和”的文化精髓,每一个动作都讲究规范的操作和程序。而规范化,程序化、标准化服务正是航空服务人才的起码要求,同时在进行程序化的服务同时还要兼顾展示性和艺术性,这也是航空服务人才之所以成为服务行业内人才标杆的原因。通过对茶艺展示程序化的学习就能够使学生在校内有相应的载体体会服务流程的艺术性,养成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按程序有条不紊、准确到位艺术化地进行服务流程的展示。同时这也是航空公司、地勤公司等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

1.2闽南茶文化中的“五境之美”茶艺气质营造与航空服务人才培养中对学生美感培养的目标相耦合

闽南茶文化重在围绕着茶元素,通过茶叶、茶水、茶具、火候、环境等展示国人生活之美。以环境中的茶席之美为例,闽南茶文化讲究透过一席茶的布置有机平实、源远流长而生命力不减的方式来体现文化,把茶席当成以生命自身的哲学体现之场。茶席不仅是单纯的视觉美感,更要求符合泡茶逻辑,这个逻辑包含了对茶的解读。种种细节的妥帖安排,会幻化出天然的中澹闲洁。各个因素,如品茗的时令节气、身边的一景一物、水质水温、茶的性情,由此而砧拣择的用那把小壶还是这只盖杯,每一个选择都是那么的用心别具,但在决定前又不是只有唯一的选择,每一个用心就体现在选择的过程里,最后汇聚成一种特殊的气质。航空服务人才美感的塑造也不仅是外表的,训练有素的专业素养,对于美好形象和美好环境的创造能力也是非常重要的。航空服务人才培养的目标就是让学生一举一动、一言一行、一颦一笑都给人带来毫无做作的舒适感,把女性的柔美优雅、男士的绅士帅气演绎得恰到好处,有一种增一分则过,少一分则不足的美感。因此在茶艺课中可以达到对航空服务专业学生进行气质的培养、审美水平的提高以及对于“美境”的创新能力。

1.3闽南茶文化中的茶艺礼仪要求与航空服务人才培养中对礼仪的高要求相耦合

礼仪是茶艺的核心部分。闽南传统茶道表演其实就是待人迎客的过程,它每一个环节都寓意着一种东方待客礼节。而服务礼仪更是航空服务人才培养中的重中之重,特别是服务过程中的礼貌和礼节。包括服务过程中的仪容仪表、迎来送往、互相交流与彼此沟通的要求与技巧等内容。这两者的耦合之处更是不言而喻。

2关于航空服务专业中茶艺课程的相关建议

茶艺礼仪的基本要求篇2

关键词:茶文化;历史性;民族性;地域性;国际性

中图分类号:tS9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5)17-0197-01

一、中国茶文化的特性

茶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其历史非常悠久。武王伐纣,茶叶已作为贡品。原始公社后期,茶叶成为货物交换的物品。战国,茶叶已有一定规模。先秦《诗经》总集有茶的记载。汉朝,茶叶成为佛教“坐禅”的专用滋补品。魏晋南北朝,已有饮茶之风。隋朝,全民普遍饮茶。唐代,茶业昌盛,茶叶成为“人家不可一日无”,出现茶馆、茶宴、茶会,提倡客来敬茶。宋朝、流行斗茶,贡茶和赐茶。清朝,曲艺进入茶馆,茶叶对外贸易发展。茶文化是伴随商品经济的出现和城市文化的形成而孕育诞生的。历史上的茶文化注重文化意识形态,以雅为主,着重于表现诗词书画、品茗歌舞。茶文化在形成和发展中,融化了儒家思想,道家和释家的哲学色泽,并演变为各民族的礼俗,成为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和独具特色的一种文化模式。

(一)时代性

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给茶文化注入了新的内涵和活力,在这一新时期,茶文化内涵及表现形式正在不断扩大、延伸、创新和发展。新时期茶文化溶进现代科学技术、现代新闻媒体和市场经济精髓,使茶文化价值功能更加显著、对现代化社会的作用进一步增强。茶的价值是茶文化核心的意识进一步确立,国际交往日益频繁。新时期茶文化传播方式形式,呈大型化、现代化、社会化和国际化趋势。其内涵迅速膨胀,影响扩大,为世人瞩目。

(二)民族性

各民族酷爱饮茶,茶与民族文化生活相结合,形成各自民族特色的茶礼、茶艺、饮茶习俗及喜庆婚礼,以民族茶饮方式为基础,经艺术加工和锤炼而形成的各民族茶艺,更富有生活性和文化性,表现出饮茶的多样性和丰富多采的生活情趣。藏族、土家族、佤族、拉祜族、纳西族、哈萨克族、锡伯族、保安族、阿昌族、布朗族、德昂族、基诺族、撒拉族、白族、肯米族和裕固族等茶与喜庆婚礼,也充分展示茶文化的民族性。

(三)地域性

名茶、名山、名水、名人、名胜、孕育出各具特色的地区茶文化。我国地区广阔,茶类花色繁多,饮茶习俗各异,加之各地历史、文化、生活及经济差异,形成各具地方特色的茶文化。在经济、文化中心的大城市,以其独特的自身优势和丰富的内涵,也形成独具特色的都市茶文化。上海自1994年起,已连续举办四届国际茶文化节,显示出都市茶文化的特点与魅力。

(四)国际性

古老的中国传统茶文化同各国的历史、文化、经济及人文相结合,演变成英国茶文化、日本茶文化、韩国茶文化、俄罗斯茶文化及摩洛哥茶文化等。在英国,饮茶成为生活一部分,是英国人表现绅士风格的一种礼仪,也是英国女王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程序和重大社会活动中必需的仪程。日本茶道源于中国。日本茶道具有浓郁的日本民族风情,并形成独特的茶道体系、流派和礼仪。韩国人认为茶文化是韩国民族文化的根,每年5月24日为全国茶日。中国茶文化是各国茶文化的摇篮。茶人不分国界、种族和信仰,茶文化可以把全世界茶人联合起来,切磋茶艺,学术交流和经贸洽谈。

茶文化的社会功能主要表现在发扬传统美德、展示文化艺术、修身养性、陶冶情操、促进古老的中国传统茶文化同各国的历史、文化、经济及人文相结合,演变成英国茶文化、日本茶文化、韩国茶文化、俄罗斯茶文化及摩洛哥茶文化等。在英国,饮茶成为生活一部分,是英国人表现绅士风格的一种礼仪,也是英国女王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程序和重大社会活动中必需的仪程。日本茶道源于中国。日本茶道具有浓郁的日本民族风情,并形成独特的茶道体系、流派和礼仪。韩国人认为茶文化是韩国民族文化的根,每年5月24日为全国茶日。中国茶文化是各国茶文化的摇篮。茶人不分国界、种族和信仰,茶文化可以把全世界茶人联合起来,切磋茶艺,学术交流和经贸洽谈。民族团结、表现社会进步和发展经济贸易等。

二、结语

综上所述,中国茶文化具有历史性,民族性,地域性,国际性等特点,确实是博大精深,意蕴深厚,留给我们后人无穷的财富,我们应当继承和发扬中国茶文化。

参考文献:

[1]金珍淑.关于陆羽《茶经》中饮茶观点的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05.

茶艺礼仪的基本要求篇3

【关键词】茶文化哲学茶道

中国是茶叶的故乡,也是世界上最早发现茶树和利用茶叶的文明古国。据传远在四千七百多年前的神农氏时期,我们的祖先就已经发现茶的药用价值。后来,茶逐渐演化为人们日常生活的饮料,有“粗茶淡饭”、“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之俗语。今天,茶已成为“国饮”,可见茶不仅历史悠久,而且它与人们日常生活关系也非常密切。悠久的饮茶习惯渐渐形成了内涵丰富的茶文化,而这茶文化中又渗透着中国人神奇的处世哲学。

茶文化中的哲学

统治者哲学。茶是汉唐时期逐步发展起来的重要饮料,自中唐以后,随着茶叶消费的普及,人们对茶叶的需求日益增大,茶叶商品市场活跃,利润丰厚。所以,自唐代开始征收茶税,以殷国库,以后茶税便成了历朝历代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自唐代之后,茶税作为一种专税,历代相承,从无间断。成为国家除盐铁税外的又一固定税收。

饮茶者的哲学。中国人饮茶,讲究品味、讲究意境,更讲究心情。品茶者最能领悟可使身心获得放松与健康的饮茶真谛。在茶从药用、祭祀、食用,发展到饮用,茶从物质形态,升华到精神内涵。茶的每一处变化,每一个阶段,无不留下了中国古代社会文化、政治、经济的烙印。历朝历代的帝王将相、文人墨客、庶民百姓,都能在茶中体会人生真趣。

中国人把饮茶表现为茶礼、茶俗、茶艺等形式。“客来敬茶”是我国传统的待客礼仪,无论南北,不分民族。给上门的客人敬上一杯香茶,是最基本的待客礼节了。茶又是一种文化形式的物质载体,它在人们的生活习惯、风俗礼仪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可以说是婚、丧、嫁、娶无处不在。特别集中体现在各民族的婚俗礼仪中,在佛教的祭祀仪式中等。

不同地区、不同民族有着异彩纷呈的饮茶习俗,历代饮茶的方式、饮茶的艺术,美不胜收。人们的饮茶过程一步一步被赋予越来越丰富的价值观、审美观等思想内容,中国人平和、内敛,强调个人内心修养的性格,与品茶需要的平和宁静的心态相符。茶艺与茶道的最高境界又总是与悠闲、安静、从容等生命状态联系在一起,成为一种文化载体,形成最高层次的茶文化。

茶道中体现的哲学。茶艺和茶道精神,是中国茶文化的核心,是一种由物质载体升华出来的精神。在博大精深的中国茶文化中,茶道是茶文化的精神内涵部分,在品茗的过程中体悟儒释道的思想从而陶冶情操、修身养性,把思想升华到富有哲理的境界,从而形成了独特的茶文化。

在历史长河的演进中,涵盖了茶道、茶礼、茶艺、茶仪、茶宴以及关联的茶诗、茶词、茶曲、茶歌、茶舞、茶画、茶书茶室(建筑和布饰)、茶器、茶工艺品、文学、戏曲等在内的人文学、审美学的文化体系。茶道的重点在“道”的人文精神,茶艺的重点在“艺”的习茶审美艺术。人们习茶品茶旨在通过茶艺作为媒介已达到修心养性、参悟大道。得到精神享受,是一种心灵的契合,一种自我超脱的态度。

日本茶道—和、敬、情、寂。在日本,人们把茶艺最终发展成“茶道”,使之更具有精神内涵的是日本东山时期的著名茶人村田珠光,他把茶的精神与大和民族自身的精神特性结合起来,把中国佛教中禅宗思想引入用茶的修养之中,使茶道精神更具民族性和思想性。日本茶道的最终确立者千利休把几百年的饮茶技巧和精神加以总结和发展,创立了“陀茶道”,明确提出了“和、敬、清、寂的茶道精神,从此日本茶道成为一种独立的完整的文化思想体系。可以看出,日本的茶道在形式上完全承袭了中国茶艺的艺术形式,而在内容上是深受中国茶文化和禅宗思想的影响。

朝鲜茶礼—清、敬、和、乐。朝鲜人用茶注重礼,这是受中国茶文化中儒家的中庸思想“仁”、“礼”的影响,对茶中体现的礼的追求胜于对茶艺形式的追求,并形成“中正”的精神。茶在朝鲜最主要的应用范围就是宗教的祭祀仪式、宫廷的庆典仪式和民间婚丧嫁娶的仪式,茶在朝鲜成为一种礼仪的象征。

中国茶道—廉、美、和、敬。中国茶道在历经千年茶史中历经世事,饱含了中国文化和中国茶的精髓。它内敛平和,决不招摇张扬。越是好茶,就越是内敛。平常的心态是种力量,它可以让人处世不惊,可以让人游刃有余,也可以让人持之以恒;如果再注入智慧,即可达到一种令人神往的“境界”。这种境界是时间、空间、自由、知己、理想、主见等,这种境界是茶的极致,也是精神的极致。

在文人的眼里,茶不同于其他饮品,它是一种将感官和精神融合为一体的“圣物”,是一种精神的滋润物,是不死的文化精魂。喝茶本身就是一种平静的选择,只有在“静心”的状态下才能体味其中的奥妙。正如周作人先生在《喝茶》一文中所说的那样“喝茶当于瓦屋纸窗下,清泉绿草用素雅的陶瓷茶具,同二三人共饮,得半日之闲可低十年的尘梦。喝茶之后继续修个人得胜业,无论为名为利,都无不可。但偶然道片刻优游乃正亦断不可少”,茶文化是一种由物质载体中升华出来的精神,是一种境界。

茶道在中国古老的哲学理念中,是将儒家积极进取的精神和道家无为而治的智慧融合为一体,堪称东方古典哲学的结晶,“茶禅”文化的精髓。

道家讲求天人合一、物我合一,所以,更注重将自我的精神与茶艺的形式紧密地结合起来,一杯茶,一缕茶烟,甚至沸泉之一串泡沫,都能引出一片情思。秦汉时期,政治家和文人提出的“倡廉”之风渐起,许多达官显贵也纷纷作出清廉的姿态,茶便在此时被赋予了“清廉”的内涵。从此,茶作为“清廉”的象征深入人心。

茶在儒学家的精神世界里是“穷独兼达正人正己、洁身自好”的象征。在中国传统的礼节、礼数中,讲究孝敬尊长。新娘过门后,第一件事就是要向公婆及其他长辈敬茶。客人来了,为了表示欢迎和尊敬,主人一定要捧出香茗,就是在下逐客令的时候,也忘不了斯斯文文地端起茶杯,含蓄地送客,茶的妙用只是在中国才能体现得这样精深,而这恰恰是儒学思想中一切以人为本的精神在日常茶事中的反应。儒学思想,讲究平和、宁静,而“仁”和“礼”是儒学思想的充分体现。

茶文化中“中庸和谐”的哲学思想

中庸是儒学家的重要思想。“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儒学家认为中庸之道出自于天“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中庸之道是来自于最高的价值实体天道人道秉承天道而生,而道在人身上,道在生活中,即“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道就在身边,修身得道。中庸是修身之道。儒家把中庸思想作为其修身的核心准则,中庸即致中和。中者,即自然适度,使事物处在最佳状态,不偏不倚,不过亦不及。和者,即和谐有序,是事物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不同性质的事物互动互生、和谐共存,这是自然法则。推至于人,君子之道就是与人相处既尊重别人的意见或见解,恭敬谦虚又不丧失自己的原则立场和而不同、求同存异。中是天下最大的根本,和是人们的通达之道。达到中和境地,天地便各在其位运行不息,万物并育而不相害。中庸之道无疑标榜和生、和处、和立、和达、和爱的价值观,达到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因此,礼之用,和为贵。修身以道,要做到中庸之道,必以德自律。生活中的谦谦君子们,贯穿在茶事中的就是中和思想。

茶道以“和”为最高境界,体现了文人对深植于社会中儒学家中和思想境界的推崇以及对茶事的联想。通过习茶品茗的茶事使人修养自省、平和、儒雅、谦恭的人格魅力,这是中庸处事的必备德目。儒家把“齐家、治国、平天下”这种由小而大的人生追求用一种行为准则贯穿起来,那就是“中庸”,一种周正平稳的处事之道,从而造就了传统的中国文化的平和之气和传统中国人的清台,这在茶文化里表现的淋漓尽致,自古人们以茶喻事,以茶喻道、以茶喻治国之道。

时至今日,人们也能从陆羽制作煮茶风炉形成与铭文中深深体味到儒家中庸思想的社会价值。茶文化的兴起,倡导了一种良好的茶风茶俗,强调儒家中庸、守一、和谐、诚实、完善的律条。体现较为广泛的饮茶风尚以及修行者的通过茶事参悟大道的心志。

茶道中也彰显了中庸的另一个思想“诚实”、“诚意”。《中庸》提到“诚者,天之道;诚之者,人之道也”。诚实是天道的法则,做道诚实是人道的法则。曾参在《大学》中写的:“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财富可以修饰房屋使其华美,道德可以修养人的身心使人思想高尚,心胸宽广开朗,则身健体康。所以,有道德修养的人一定要使自己的意念诚实。这一儒家思想在现实人际交往中则表现为以诚相待的礼节,贯穿于茶事中的就是敬茶的诚意,是对人的彬彬有礼和坦荡诚意。纵观古今茶事,中庸思想是茶道乃至整个茶文化之圭臬。

茶艺礼仪的基本要求篇4

关键词:茶艺教学旅游专业人才培养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茶产业得到快速发展,茶文化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喜爱。现在,很多中职学校旅游专业都已开设茶艺课程。这对“茶”这一传统文化在青年一代的传播起到了积极的推广作用。虽茶艺课程属于旅游专业的一门“非重点课程”,但在茶艺教学中,对于学生自身的涵养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且对整体国民素养的提升也起着积极的作用。本文探讨了茶艺教学对旅游专业人才培养的作用。

一、茶艺教学是旅游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顺利实现的保证

中国是最早利用茶的国家,再加之旅游业的蓬勃发展,旅游者类别的增多且呈现出的多样化,根据旅游业自身的变化,越来越多的茶肆、茶馆开设在景区与市中心,且酒店也提供了茶室,这些服务都需要既懂茶艺基础知识、销售技巧,又懂茶艺表演的高素质旅游人才。作为培养旅游专业人才的中职学校来说,要适应社会对茶馆的要求,茶馆功能的外延,茶馆产品和服务方式的不断提高,及时调整教学计划,让在校学生掌握茶艺知识与茶艺服务技能,使本专业的学生能更好地服务社会。

二、茶艺教学是培养学生良好的旅游职业道德的重要途径

旅游专业学生毕业后一般都在旅游行业工作,就业指向性较高,因此,旅游职业道德教育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部分。旅游职业道德即旅游人员在旅游工作的过程中所应遵循的与其职业相适应的道德原则与道德规范的总和。旅游职业道德是与茶叶行业的职业责任和职业特点密切相关的。茶叶行业是一个特殊的行业,在我国有5000年悠久历史,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在国家颁布的《茶艺师国家职业标准》中,明确规定茶艺师的职业守则是热爱专业,忠于职守;遵纪守法,文明经营;礼貌待客,热情服务;真诚守信,一丝不苟;专研业务,精益求精。这些被视为茶艺师的职业道德规范。茶艺教学是旅游职业道德建设的催化剂,通过对旅游专业学生的茶艺教学,提高他们的服务意识,道德水平和思想觉悟,抵制“精神污染”,从而推动我国旅游业的健康发展。

三、茶艺教学渗透着培养学生良好的美育认识

美育主要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及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作为一门旅游专业的“非重点课程”,茶艺课程的主要功能是“娱人”,通过美的构图、美的色彩、美的形态、美的意境,使学生产生美的感受、美的联想,从而陶冶心灵、净化思想。在茶艺教学中加入了美育,不仅能够提升对传统茶道精神的追求,而且在传统的茶文化中,泡茶技艺是通过泡茶者的努力,引导并便于学生充分享受茶所带来的种种美的享受,包括境美、水美、器美、茶美和艺美。这为美育理念在茶艺课程中的推行创造了有利条件。另一方面,茶文化是一种根植于民族传统的本土文化,作为传统文化主干的儒、释、道的思想对茶文化的影响十分明显,其中就包含了茶学、美学、宗教、哲学等多项文化要素,这些要素为茶艺教学创造了很多有利条件。

四、茶艺教学能够培养旅游专业学生良好的创新能力

茶,作为中国的国饮,蕴涵着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如今,饮茶已成为当今社会的一种文化艺术,茶艺也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喜欢。茶艺课程在中职旅游专业的开设,正是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而茶艺课程并不是一门只注重理论知识的课程,而是一项实践性和专业性较强的课程。在茶艺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只关注对学生的基础性茶艺演示,并没有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创新。自主创新并不单单是对茶艺的基础操作的简单模仿,更多的是在结合基础之上进行大胆的创新,如茶艺表演。茶艺表演者不仅要求仪容仪表高雅大方,泡茶技艺熟练完美,而且在选具、选茶、选水、茶席设计上讲求创新,以达到茶艺表演的艺术魅力,从而使茶艺教学有个更好的创新效果。

五、茶艺教学渗透着培养旅游专业学生的人文素养

茶事艺文是茶叶文化最生动的体现,它能通过人的视觉、听觉等产生艺术美感,通过赏欣者的审美感觉,使茶文化中蕴含的种种内容潜移默化到人的思想中。茶文化也正是由于有了各n艺术形式的承载,才能够源远流长,生生不息。茶艺是“茶”与“艺”的融合,学生把茶的色、香、味、形泡出来,以及懂得如何去品尝、去欣赏一杯好茶,就达成茶艺教学的教学目标了。茶艺教学中存在很多人文素养,最能体现出来的就是泡茶、品茶、茶艺表演。茶艺表演与其他艺术表演不同,通过茶艺表演,既要体现中国古老的茶文化,又要要求以优雅、自然、端庄、大方的形象来体现茶文化的魅力。这中间包含了仪容仪态、表情神态、行为举止、待人接物等文明礼仪;茶席布置、绘画、音乐、插画等艺术形式于一身的审美修养……茶艺表演中传达出茶艺的“精、气、神”,这些人文素养既可以丰富学生的人文情怀,又可以提升学生的人文品味。

综上所述,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在各国经济迅速发展和激烈竞争的现代,茶,这张中国的名片,在流传千年的过程中已经变成了一个文化,一个标志。中职学校肩负着培养高素质的旅游专业人才的重任,在培养旅游专业人才的过程中,要根据旅游市场的发展,对旅游专业人才的需要和要求,充分认识到茶艺教学的重要性,通过茶艺教学来提升旅游专业人才的整体形象和整体素质,并不断强化其职业道德,从而扩宽我国旅游业的类型,改善我国旅游业发展现状,以满足旅游事业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江用文,童启庆.茶艺师培训教材[m].北京.金盾出版社,2008.

[2]吴雪美.基于人文素养渗透的职高茶艺教学[J].考试周刊,2011,(42).

[3]毕雅娴.秀外慧中茶艺传人――浅谈中职学校茶艺教学[J].雪莲,2015,(23).

[4]朱晓洁.浅谈茶艺教学中的美育渗透与创新培养[J].教育观察,2016,(05).

茶艺礼仪的基本要求篇5

茶艺,是指研究如何泡好一壶茶的技艺,如何享受一杯茶的艺术。泡好一壶茶是科学;享受一杯茶是人文学。茶艺是科学与艺术的整合、是动态与静态的融和、是表演和观念的艺术。茶艺的目的是以严格的规范促使一个人的思想以高尚和文雅的方式表现在行为上,也就是所谓的“诚于中形于外”。为达到茶艺的目的,礼为教本,礼是茶艺的规矩准绳,对茶的一种恭敬心就是礼,礼是维护茶艺活动的基础。喝茶、品茶是生活的一部分,培养出好的生活态度,对生活细节的恭敬是文明生活的表现。

茶叶的产销秩序井然、茶叶商业的伦理张显、茶业营销流通的合理,这些状况就是茶道;茶艺演绎章法清楚、茶事规矩准绳合礼,这也是茶道。茶道探求的根本在于“理”和“礼”,也就是在伦理秩序、章法规矩上。但是问题不是这件事的本身,而是心态上的问题。一个人的生活行为表现出来合乎伦理准绳,对别人有一份恭敬心、待人处事合礼,反映出一个人的品格,品格高尚的人努力实践圣贤之道。对生命有所追求;对茶有礼、对茶表现出恭敬的心态,也就是实践圣贤之道,庄严内心。恭敬心是为了实践圣贤之道,一定要先有形式、有礼敬,才会有恭敬的心态、才会庄严内心、才能坚定道德修养与生活态度,使内在情感德性和外在行为态度和谐,而合礼便是和谐。茶道是促使内在与外在和谐的途径、是强调社会秩序井然有序、政治管理与社会伦常和谐的状态。

实践圣贤之道,第一个要学的就是“敬”,就是恭敬的态度。真正恭敬的态度是在内心,表现在外的是庄严肃穆的礼。外在与内心是相关联的,从外在的行为中学习恭敬的态度。“礼者。天地之序也”,我们的内心离不开外境,内心与外境两者相配合,才能表现出真正恭敬的态度。所以,古代人读经之前,一定要先净手,净手之后。还有该依循的举止行为规范,这些外在形式帮助内心的端正与成长,也藉此提升了人格。

我国自古就提到“人有礼则安,无礼则危”,“不学礼,无以立”,举止进退皆是礼,礼能教导做人,学礼可以使人仪态端庄、品格温良,稳健地立足于社会。人与人之间有礼节、懂礼貌,就是文明社会。

人类自有身以来,首先需要的就是饮食。饮食是生命的基础,人生之大义。人类生存发展的最大问题是饮食,所谓的饮食,就是喝茶、吃饭。饮食分配合理,就合乎发展规律,社会就和谐、就合理,也就有礼了。饮食文化是一个国家文明的根本,饮食文化的基本表现就是吃饭要有规矩、喝茶要有道法,这个规矩、道法,就是礼、就是敬。人类生活合理、有礼,对饮食有礼敬,就是文明的表现。

茶艺礼仪的基本要求篇6

关键词:茶文化;高校教育;人文素质教育

当代大学生面对着各种信息来源,面对着互联网世界的各种诱惑,我们的教育者如何吸引他们把注意力投入到传统文化上来?如何提高他们的人文素质?教育者本身就要对这些文化有着深厚的了解,下面就茶文化的起源和茶文化的思想内涵进行简要的阐述分析,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高校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

1茶文化的思想内涵

1.1茶文化的起源

茶叶在刚开始被发现的一段岁月里,茶文化并未形成,那时候只有吃茶或者喝茶,而没有品茶。一直到两晋南北朝时期,社会上奢靡攀比之风日益严重,一些士大夫阶级开始鼓励呼吁人们找回纯朴的生活态度,这时候人们突然发现茶叶可以完美地代表纯真朴实的生活:茶叶来源于大自然,饮用起来如同生活的体会,前期充满了淡淡的苦涩,可是细细回味却又满口香气。人们不再把茶叶当做普通的饮品,而是开始在赠礼和祭祀中使用茶叶,茶文化有了萌芽。在唐宋时期,中国的文艺发展达到了一个巅峰,社会对于各种思想文化的研究也达到了一个巅峰,陆羽著书《茶经》把茶文化的研究推到了顶峰,茶文化正式融入到了中国人的精神世界。经过两千多年的发展,茶文化已经形成了完善的理论体系,它和传统的儒家精神、道家精神融合一体。本文仅就作者所理解的茶文化精神进行简单阐释。

1.2茶文化的苦

茶水初入口的时候,会感到一丝苦涩,特别是对于刚刚开始饮茶的人来说,茶味主要就是苦味。既然茶是苦涩的,为什么人们会喜欢茶呢?这就要说到中国人对待生活和人生的态度了。中华民族是一个特别勤劳而且特别能吃苦的民族。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历经苦难。清朝末年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而如今中国已经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这和中国人民的艰苦奋斗是分不开的。在面对生活中的苦难的时候,中国人从来不曾抱怨、不曾停歇,“先苦后甜”、“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这些成语和诗词都证明了中国人特别能吃苦的精神。茶叶的“先苦后香”正如生活的“先苦后甜”,茶文化中的“苦”正是中国人面对苦难时不畏苦难和且歌且行的人生态度。

1.3茶文化的静

茶文化追求的是修身养性,提高人的精神境界。那么怎么才能做到这些呢?唯有静,静下心来,细细品味、细细体会,在静心思考的环境中,提高自己的心性,锻炼自己的耐心,达到超越自己、提升自我的目的。茶文化在发展形成的过程中对道家思想、佛家思想进行了大量的融合吸收,无论是道家的老子、庄子,还是历代的佛学高僧,都在追求着静。大量的哲学思想论著都是在静静的思考和探究中形成的。中国人自古就讲究“天人合一”,只有静下心来,才能把自己和自然融合的更近。饮茶的氛围恰恰也是静,在茶气氤氲中静心思考,能够让自己的心灵得到净化,境界得到升华。

1.4茶文化的真

茶叶是产于山林之间的纯绿色植物,饮用时用清泉水冲泡,没有任何的附加,一切都是纯天然的,茶文化追求的就是这种天然和纯真。茶文化的真不仅在于茶叶的货真价实和环境的原生态,还在于品茶时的真性情,与茶友交流时的真诚。在中国人的生活和日常交往中,真诚的人是最为大家欢迎和尊重的,心怀坦荡、俯仰无愧于天地的人一直是中国人心中“完人”的重要标准。做人做事都要真实:不矫揉造作;不虚情假意;不拿腔作调。茶文化的原生态和真实,与中国人做人的道理相互契合。这也是茶文化在中国一直被品德高尚者所倡导的重要原因。

2高校大学生的人文素质

2.1人文素质的定义

人文素质不同于身体素质,它不是一个人与生俱来的,而是在后天的生活过程中,因为人的生活环境、学习工作阅历、自身道德修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人文素质简单的来说就是一个人的道德水平、理想追求、心理素质的综合评判。人文素质影响的因素很多。一个人如果拥有较高的人文素质,那么他往往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这样的人才是有利于国家有利于人民的人。讲一个大家或许都听过的故事:东汉人杨震是个清官,有一次在他去东莱上任的途中恰好路过一个他举荐过的官员的管辖地界,这位官员就带着厚礼和黄金去看望他。杨震看到这些礼物很生气,当即表示让对方赶紧把礼物带走,这位官员就对杨震说:“您看这屋里又没有其他人,也没有人知道,您就把礼物留下吧。”杨震当即大怒道:“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怎说无知?”对方当即十分羞愧地带着礼物离开了。这个故事正是一个人的人文素质的体现。而古代这样的故事和这样的人层出不穷,例如“君子不欺人于暗室”、“柳下惠坐怀不乱”等等。

2.2当代大学生的人文素质现状

当代大学生面临着各种诱惑,电脑和手机中充斥着大量的低俗的娱乐节目和快餐文学。大多数学生们沉迷于其中,很少有学生能够静下来读几本好书,或者研究一下中国的传统文化。大学中有关人文教育的课程本来就很少,业余时间学生们更是把时间都花在了休闲娱乐上,少数积极上进的学生也是在研究专业知识或是有利于就业考研的知识,极少有学生会积极主动地提高个人的人文素质。当今社会的大环境比较浮躁,各种无下限的娱乐节目、互联网游戏、直播间主播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努力改变这种现象不仅是高校的责任,也是全社会的责任。

3基于茶文化的高校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

3.1加强传统文化教育,提高民族自豪感

中华民族有着灿烂的历史文明。四大文明古国中只有中国的历史未出现过断层。中国在五千多年的历史中形成了包括茶文化在内的多种优秀文化。大学生很少有机会接受传统文化教育。而我们目前的教育过于功利,一切都以成绩、升学、就业、金钱为目的。我们在大学课堂应该为大学生补上这一课。现在很多学生甚至连四大名著都没有读过,更不用说《老子》《庄子》《春秋》这些古书典籍了。加强对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提高学生们的民族自豪感,增强学生们的自信心,能够使他们更从容的面对各种外国文化的冲击。

3.2茶文化对学生素质的提高

如同我们前文所述,茶文化代表了中华文化的“苦”、“静”、“真”。我们在对大学生宣传茶文化时,可以着重宣传这些精神,让他们明白生活有苦有甜。今天我们为了学业和工作艰苦奋斗,明天生活才能给我们更多的甜蜜。面对这个世界纷杂的诱惑,要保持自己本心,守住心中的宁静。面对不良诱惑毫不心动,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无论何时何种情况,要保持真我,始终拥有一颗赤子之心。以后走上社会后,不贪腐违法;不损人利己;不违背自己的追求。

3.3茶文化对学生礼仪的改善

中国是一个礼仪大国。但是在大学生中,很多人并不了解传统礼仪,在生活中不够注意礼仪。这对于他们的人文素质提高是很不利的。茶艺本身一个是非常讲究礼仪的过程:喝茶时要注意座位的礼仪,长者为尊,女士优先,由主人右手边依次落座;泡茶要注意茶具精美,泡茶者要穿着符合茶礼的茶服,特别要注意手部卫生;敬茶者要注意分茶时客人的口味,注意每一份茶的均等,而受茶者也要注意答谢的礼仪。学习这些茶礼非常有利于学生礼仪的改善,礼仪也是人文素质的重要体现。

3.4人文素质教育新方式

人文素质教育不能局限于传统的教育方式,也不能局限于课堂。比如茶文化思想教育这一方面,教师可以采用共享式教学,使学生们参与进来,让学生一起感受茶文化,体会茶文化的思想内涵。学生们可以通过情景剧扮演的形式或者演讲的方式切实地参与进去。教师还可以带领学生走到茶叶生产第一线,参与茶叶的种植生产过程。教师带领学生们去茶室参观茶艺的表演,详细了解茶艺的礼仪,并邀请茶文化大师分享茶文化思想。学生们可以在经过系统的学习后,制定详细的计划并进行社会实践,把所学到的茶文化应用到实际中去,并把茶文化向更多的人宣传。

3.5增强学校的人文氛围

清华大学曾经的校长梅贻琦说过:“所谓大学者也,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对于一所大学来说,口碑的好坏不仅在于它有多好的硬件设施,更在于它的人文内涵。教育者要想使我们的学生拥有很好的人文素质,不仅要加强学生们的教育,还要提高大学老师们本身的人文素质,给学生们制造一个良好的人文环境。身教远胜于言传,学生们受到教师的感染,便会于潜移默化中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

4结语

中国有着灿烂悠久的人文历史。茶文化也是这历史长河中璀璨的潮流。当代大学生更多地关注时尚文化和就业前景,他们中很少有人喜爱茶文化。而研究茶文化能够有效地提高高校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工作者应该积极地提倡茶文化,研究人文教育新思路,为社会和国家培养更多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刘献君.知识经济时代人文教育[J].中国大学教育,2001(3):16-19.

[2]高旭晖,刘桂华.茶文化学概论[m].安微美术出版社,2003.

[3]沈佐民,陈念.茶文化在构建大学生综合素质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茶叶加工,2008(3):49-52.

[4]陈香白.中国茶文化[m].山西人民出版社,2004.

茶艺礼仪的基本要求篇7

办公与饮茶

在“樽轩”的现代办公环境内,无论是与客户商讨方案,还是上司和员工之间的交谈,又或者是午饭后的休息大家总是喜欢先倒上一杯茶。在一些公司吃零食是一种禁忌,不过,喝杯茶,同事、领导是没有异议的,于是办公室中总是会设一处安放茶具的地方。

喜欢中式风格的可以安放一张红木小茶几,摆放上一套功夫茶具。谈生意的时候,心平气和地喝上一杯,心情也淡定了些。

中国茶道

中国茶道讲究五境之美:茶叶、茶水、火候、茶具、环境。

茶道遵循一定的礼数。唐代的煎茶,是茶的最早艺术品尝形式,造、别、器、火、水、炙、末、煮、饮。宋代讲究新茶、甘泉、洁器为一,天气好为一,风流儒雅、气味相投的佳客为一。斗茶,又称为茗战。古代文人雅士各携带茶与水,比茶面汤花和品尝鉴赏茶汤以定优劣的一种品茶艺术。斗茶是古代品茶艺术的最高表现形式。茶道兴于中国唐代,盛于宋、明代。唐宋的古寺都设有"茶堂"、"茶寮",招待施主宾客,啜饮香茗。

中国茶文化

中国人饮茶,注重一个"品"字。"品茶"不但是鉴别茶的优劣,也带有神思遐想和领略饮茶情趣之意。在百忙之中泡上一壶浓茶,择雅静之处,自斟自饮,可以消除疲劳、涤烦益思、振奋精神,也可以细啜慢饮,达到美的享受,使精神世界升华到高尚的艺术境界。品茶的环境一般由建筑物、园林、摆设、茶具等因素组成。饮茶要求安静、清新、舒适、干净。中国园林世界闻名,山水风景更是不可胜数。隐园林山水间,品茶小憩,意趣盎然。

中国是文明古国,礼仪之邦,重礼节。凡来了客人,沏茶、敬茶的礼仪是必不可少的。当有客来访,用最合来客口味的茶叶和最佳茶具待客。主人在陪伴客人饮茶时,要注意客人杯、壶中的茶水留量,一般用茶杯泡茶,如已喝去一半,就要添加开水,随喝随添,使茶水浓度基本保持前后一致,水温适宜。

唐代刘贞亮《饮茶十德》:“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雅志。”

周作人先生理解得随意:“……用平凡的话来说,可以称作为忙里偷闲,苦中作乐,享受一点美与和谐,在刹那间体会永久。”现代人品茗,洗茶、闻香、赏绿,放松心灵,注重环境与心境的宁静、清净、安逸,是懂得享受当下“慢活”的艺术。

人间四月天,在龙井的新绿清芬里,念及茶圣陆羽的品茗试泉,蔡襄的论茶入神,苏轼的戴笠访茶,陆游的晴窗分茶,真是悠悠千载,我思古人!

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何为茶道?――道由心悟。

连接:办公室外饮茶好去处:

杭州云栖竹径――手抄新茶

茶艺礼仪的基本要求篇8

关键词:酒店专业设置茶艺课意义

酒店管理作为现代服务业翘楚,企业招聘人才的热门,是中、高等职业学校设置的重要学科。随着国家经济实力的增长,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酒店中高端客人在康乐消费和餐饮偏好上越来越追求时尚绿色,古朴归真。茶文化起源于上古神农氏,兴盛于唐宋,近现代传播到全球,讲究和静清寂陶冶身心,与咖啡、葡萄酒齐名为世界三大名饮。中华茶艺不仅是酒店行业接待世界各地客人时提供的精品服务,同时能体现职业教育修身立德,德技双馨的办学理念。所以,酒店专业设置茶艺课具有重要意义,对学生的职业道德的塑造和职业技能的培养都必不可少。

一、茶艺可以弘扬时尚健康的茶文化

中国是茶的故乡,茶叶伴随着古老的中华民族走过漫长岁月,几乎从每一页历史文卷中都可以闻到茶的清香。茶不仅是一种饮品,更是一种深厚绵延的文化,历久弥新的艺术。

人们走进茶馆,不为解渴,而为宁静的气氛、高品位的娱乐,是最时尚的文化消费。在选茶、择水、备器、雅室、冲泡、品尝的过程中,人们可以用心体会精神的美。唐代刘贞亮曾有诗言:“以茶可雅志,以茶可行道”。现代社会快节奏的生活模式,使人心浮气躁,学习、工作、家庭等等压力破坏了和谐的人际关系,导致各种心理失衡。茶文化提倡的和诚处世、不分尊卑、奉献爱心为现代人灵魂的解脱提供某种出口。

另一方面,茶本身的保健功效也令现代医学惊叹不已。经研究发现,茶叶中含有600多种化学成分,是全世界公认的健康饮品。如咖啡碱,一般每150ml的茶汤中含有40mg左右,具有兴奋中枢神经,消除疲劳,抵抗酒精、烟碱的毒害。如茶多酚物质,在绿茶中的含量一般为干茶重量的15%~35%,可降低血脂、抑制动脉硬化,抗衰老、抗辐射。如丰富的维生素B族、C族,在边疆少数民族生活中离不开茶饮,正是因为茶叶促进新陈代谢,增强人体抵抗力,维持消化系统正常机能。此外,多种矿物质如钙、镁、铁、锰,以及氨基酸等,都是健康身体必需的营养成分。

二、茶艺课培训提高学生新兴的就业技能

茶艺作为茶文化表现的具体载体,是当下新兴的服务项目,酒店专业增加的精品课程,可以拓宽学生就业技能和职业选择。但是做好一杯茶,使其成为艺术,让客人赏心悦目,不下苦功夫是不行的。

首先,茶艺是一种礼仪,不同于普通的商务礼仪培训,茶艺服务讲究的是清新淡雅,不卑不亢。比如服装不宜鲜艳,要与环境、茶具相配。春天要穿淡淡的衣衫,冬天要穿暖暖的小袄,着旗装改良或者汉唐风格的服装。

其次,茶艺注重手的保养和手势的柔美,茶艺工作要求从业者有一双纤细、柔嫩的手。手上不要戴戒指,最多带玉质的镯子,一定不留长指甲,更不能涂甲油,因为在泡茶过程中,客人的目光始终停留在茶艺人员的手上,看泡茶的全过程。另外手的熟练操作以及动作柔美自然程度也会影响客人饮茶的心情。温壶、温盅、置茶、冲水、分汤、敬茶都需要长期坚持练习,除泡绿茶的水温需80℃外,其他茶类多需95℃以上热水,初学者被热水烫伤是经常的事。

最后,茶艺还是一种讲学,要求口齿清楚声音温婉并且善于倾听。做茶过程中,茶艺人员要为客人讲解茶的名称和产地,沏泡的工具和步骤,以及品茶的技巧,及时解答客人询问。

三、茶艺课可以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

中国传统文化推崇仁义礼智信,茶艺培训正是这种处世态度的继承,体现在就业教育方面就是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市场经济在我国发展三十多年,各行业生产蓬勃兴旺,但是在金钱面前有很多人迷住双眼,不讲操守,没有底线。如果学校的毕业生不知敬畏,到企业不守制度,对客人的服务没有真心,那么职业技能培养得再好又有什么意义。学茶艺,就是叫人把利益放下,把心放下,淡泊从容地面对世界。在一期一会中,珍惜当下的人、事,不强求过往,不辜负期望。通过茶艺课训练,学生塑造像莲花一样出淤泥而不染的品性,为未来的职业发展打好德行基础。

四、茶艺课技能训练为学生开创良好的职业发展前景

茶艺服务可以跨界融入餐厅和康乐服务部门,也可以独立经营,茶艺师已成为高档酒店和一线城市的热招人才。学生通过茶艺技能训练不仅了解茶的制作与品饮,而且对诗词经典、历史风俗、养生保健、心理健康都要有一定涉猎。学校培养的茶艺师可以经过国家初、中、高级职业资格认证考试,取得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学校培养的学生具备了茶艺师的基本素养和职业技能,就可以为就业广开新途径,也可以为服务行业中这一朝阳项目注入新活力。

参考文献:

茶艺礼仪的基本要求篇9

关键词:茶文化视域;当代高校;道德教育;发展

中国传统茶文化博大精深。从广义层面讲,中国茶文化是一种从实践活动中创造的成果,既包括物质成果也包括精神成果。中国茶文化有机结合自然、社会和人文三类科学,具备中国传统文化的浓郁内涵。正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茶文化建设》所讲:“中国茶文化是一种大众文化,同时也是古老的传统历史文化,它所囊括的内容多方多面”。仅就国家政治而言,中国茶文化讲究的是崇德忠民;仅就伦理道德而言,中国茶文化讲究礼敬诚信;仅就人文素养而言,中国茶文化讲究琴棋书画;仅就社会民生而言,中国茶文化讲究远神近人;仅就知识道理而言,中国茶文化讲究格物致和;仅就哲学思想而言,中国茶文化讲究天人合一;仅就个人德育而言,中国茶讲究廉洁奉公;仅就个人心境而言,中国茶文化讲究去浮消躁……等等。因此,中国茶文化可作为传统道德的守护者,可作为思想智慧的传播人,也可作为健康生活的指导者。

1中国茶文化的德育功能

笔者认为,中国茶文化具备的德育功能具体表现于如下几点:

1.1传承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茶文化拥有长达4700年的发展史,自始至终都是中国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内容,在整个亚洲文化占据绝对精彩的地位。中国茶文化整合儒释道三家哲学理念,并不缺少应有的中华美德。中国茶文化结合传统哲学思想、美学理论与伦理学,涵盖学科门类繁多,不乏有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等。面对如此丰富多彩的文化形式,当代师生势必成为继承与发扬的集大成者,因而在茶文化视域下对当代高校道德教育的发展研究是必要的。

1.2激发国民的爱国情怀

中国是茶之故乡,产茶最初始于神农氏,然后兴盛于唐宋,至今被推崇为“国饮”。而全世界饮茶的国家几乎覆盖全球,不同国家、不同地域与中国茶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英国近代生物化学家、科学技术史专家、英皇家学会会员李约瑟博士曾将中国“茶”列为对人类拥有重大贡献的发明,与“四大发明”并列齐名。中国茶树种类非常多,且资源极为丰富,茶叶制作工艺一应俱全,所产茶叶的品质可谓风味绝佳,中国茶叶覆盖全球160个国家或地区,俨然跻身世界三大饮料行列。有人也大胆预测,中国茶在未来必然成为二十一世纪“饮料之王”。另外,从各国语言对中国茶的翻译来看,很多如俄语、日语与汉语“茶”的读音极为相近,英语“tea”则与中国闽南语读音一致。因而,茶文化视域中对当代高校道德教育的发展进程中,我们应该让这一代年轻人更为深入地去掌握中国茶的发展历史和重要贡献,可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怀,可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

1.3培养勤俭节约的高尚品德

中国茶文化自身蕴含教导新一代年轻人如何立身处世的道理。比如,白族“三道茶”意喻“一苦、二甜、三回味”,以此警示新一代年轻人在立身处世方面要多吃苦、要努力勤奋、要常思人生价值。一道清茶喻示人生苦尽甘来的道理,自由一番“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韵味,好似庄晚芳老教授曾倡导的“廉俭育德,美真康乐,和诚处世,敬爱为人”的茶德。前国家主席同志也曾以“座上清茶依旧,国家景象常新”倡导“以茶代酒、廉洁奉公和勤俭节约”的大众风气。由此可见,茶文化视域下对当代高校道德教育的发展,可利用中国茶文化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当代年轻人勤俭节约的高尚品德。

1.4增强人际交往能力

中国茶道讲究“和、敬、融、理、伦、性”,非常注重于社会人际关系的打理,以中国茶道精神要求国民和谐处世和团结敬人。中国茶文化活动可将一些沉溺网络虚拟世界的人拉回到现实生活中,与人交际、与人活动。组织中国茶文化活动或茶艺实践,通过认识茶文化、感受茶文化,在同学之间产生共同爱好,无疑可增进同学之间的交流,对如何在社会交际中打理好各方关系,实际就是一种增长社会交际能力的过程,为进入社会打下良好基础。因此,茶文化视域下对当代高校道德教育的发展,可利用中国茶文化增强人际交往能力。

1.5养成文明知礼的性格

文明知礼是个人高尚品德的最高礼仪。孔老夫子有曰:“人无礼,无以立。”中国茶文化是一种东方化的教化礼仪,中国自古至今就是礼仪之邦,客来敬茶乃基本待人接物的礼仪形式,正如:“客人来了先问好,净手烫杯把茶泡。泡茶之礼有门道,水满七成最为妙。凤凰点头三鞠躬,动作连贯手灵巧。双手捧茶敬客人,微笑致意有礼貌。”茶礼还涉及如何选用茶具还是要遵从客人意愿的。中国茶礼暗喻人情、教养和礼遇。庄晚芳又言:“茶道是通过一种饮茶方式,对人们进行礼法教育,道德修养的一种仪式。”由此可见,茶文化视域中对当代高校道德教育的发展,可利用茶礼教化,从新一代年轻人品茶中养成文明知礼的性格,继续传承中华美德。

1.6养成有益身心健康的生活习惯

喝茶有益身心。中国茶圣陆羽也认为茶具有缓解热渴、凝闷、脑疼、目涩、四肢烦和百节不舒等功效。明朝顾元庆在其著作《茶谱》中写道:“人饮真茶能止渴、消痰、少睡、利水道、明目、易思、除烦、去腻,人固不可以一日无茶”。李时珍在其著作《本草纲目》中收录涉及茶草的药方多达17个,而民间偏方引用茶草更为广泛。据多国科学家的共同研究与分析表明,茶叶还具有降血脂、降血压、降血糖和抗衰老等功效。开国元帅总司令也曾作诗赞美茶:“庐山云雾茶,味浓性泼辣。若得常年饮,延年益寿法”。由此可见,茶文化视域中对当代高校道德教育的发展,有利于当代师生养成有益身心健康的生活习惯。

2弘扬校园茶文化与增强师生道德修养的可行途径

从上一节内容可知,中国茶文化对当代高校道德教育可谓良好资源,然而仅作为潜隐式的道德的教育形式,如欲短时间内得到好的效果显然是不够现实的。高校校园文化对师生的教育实际上是一种潜移默化的过程,师生自我的人生价值取向、思想品质塑造都会在此受到影响。因此,我们应将基于茶文化的教育理念完全融入高校道德教育发展战略,且作为高校长远发展的工作目标,方能实现真正的道德教育功能。那么,弘扬茶文化与增强师生道德修养的可行途径有哪些方面呢?

2.1公共选修课增设有关“茶”的文化课程

中国茶文化精髓至深且内容包罗万象,具有浓厚的历史韵味。高校应在每个学期开放的公共选修课增设有关“茶”的文化课程,该课程可利用多媒体介质面向师生详细介绍茶叶的生产、历史渊源和相关文化的发展等等,让每一位师生都能有个大致的了解。另外,因课时有限,可分课时为师生介绍有关茶历史的十位明杰人士、十本书籍文献、十首诗歌曲艺、十种名画墨宝和十大中国名茶等,充分让师生了解与掌握茶历史和茶知识。

2.2建设茶文化研究实践中心

由专业老师引导,高校师生通过学习茶道和茶艺,将理论与实践结合领会中国传统茶文化的深刻内涵。倘若高校有建设茶文化研究实践中心的条件,可由师生自主经营,俨然一道亮丽的校园景观,这也是弘扬校园茶文化的可行途径之一,同时也能为部分师生提供勤工俭学的机会,可谓“双赢”。

2.3激励师生结合专业理论研究茶文化

经管专业的师生可从茶文化推广的角度来思考品牌营销;历史专业的师生则可从不同地域的茶来思量茶文化与茶艺术之间的联系;外语专业的师生则可从外国茶文化来比对中国茶文化的差异性。

2.4建立有关“茶”的社团或茶艺表演团队

高校校园生活丰富多彩,各类社团活动活跃于课间业余,是为高校校园文化最为精彩的一个方面。涉及茶文化,建立有关“茶”的社团应成为高校校园文化最为瑰丽的一朵奇葩。通过“茶”社团可为高校师生提供一个静心研习文化、积极开展活动和主动交流学习的平台和机会。除此以外,借助于“茶”社团成立相关的茶艺表演团队,非定期地组织茶艺表演活动,利用生动活泼的表演方式吸引更多师生关注中国茶文化,并为高校师生传递中国茶文化。

2.5每一学期定期举办校园茶文化会展活动

每一学期定期举办为期一周的校园茶文化会展活动,类同于校园运动会的形式。比如,高校可邀请国内外知名茶学专家莅临专讲,为广大高校师生了解中国茶文化、茶知识进行专题讲座,极大地激发师生的爱国情怀。再如,组织形式各异有关“茶与健康”的广告宣传活动,倡导师生摒弃不良生活嗜好(如吸烟、嗜酒和熬夜等),养成有益身心健康的生活作息方式。

3结束语

综上所述,中国传统茶文化内涵丰富多元,茶文化视域中对当代高校道德教育的发展具有寓教于乐和潜移默化的作用,也是对普通课堂教学的辅助与补充。笔者在弘扬校园茶文化与增强师生道德修养的可行途径方面提出五个方面的建议,旨在通过强化中国茶文化教育陶冶师生情操、增强道德修养,并希望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继续发扬光大,于公于私可谓相得益彰。

作者:徐秀娟单位:中共张家口市委党校

参考文献:

[1]舒曼,胡智学,陈一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茶文化建设[J].农业考古,2015(4):19-21.

[2]邬梦兆.弘扬中华茶文化大力发展茶文化事业[J].农业考古,2012(2):44-45.

[3]陈宗懋.中国茶经[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1999.

茶艺礼仪的基本要求篇10

一唐代茶文化兴盛的社会历史条件

唐代茶文化兴盛是对历史上茶文化吸收和发展的结果。茶文化在唐代最终形成,得益于佛教的大发展、科举制度的完善、唐诗的繁荣、贡茶的成制、政府的倡导等因素。

1、佛教的大发展和推动佛教的大发展为茶文化的形成提供了契机。而佛教中的禅宗兴盛直接推动了饮茶风俗的广泛流行;茶禅互动,相互吸收和促进,茶文化得以产生。封演《封氏闻见记》卷6《饮茶》云:茶“南人好饮之,北人初不多饮。开元(713-741年)中,泰山灵岩寺有降魔师,大兴禅教。学禅,务于不寐,又不夕食,皆许其饮茶;人自怀挟,到处煮饮,从此转相仿效,遂成风俗。泰山灵岩寺降魔师大兴禅教就是这个时代的反映。晚间不食不睡,甚为难熬。为求功德圆满,修身养心,禅宗功夫坐禅就需要脑清神健,而茶既解渴又提神,与坐禅的意境完全合拍,因此成了坐禅的好伙伴。唐人李咸用在《谢僧寄茶》中说:“空门少年初志坚,摘芳为药除睡眠”,可见茶叶与禅的结合有其客观必然性。既然出家人热衷于以茶助禅,以茶助功,民间信徒必仿而效之,此风因此不胫而走。唐代有一大批僧人种茶、采茶、制茶、饮茶,许多名茶产于名刹,许多高僧都是著名茶人。

2、科举制度的促进唐代用严格的科举考试来选才授官。朝廷特命以茶送到考场,以示关怀,所谓“金銮故例,翰林当直学士,春晚困,则日赐成象殿茶果”。如元稹《自述》(一作王建《宫词》):“延英引对碧衣郎,江砚宣毫各别床;天子下帘亲考试,宫人手里过茶汤”。这种科举制度中最高规格的考试,也以茶助考,每一位有幸得到赐茶的人每不感到无比自豪,其轰动效应也更大。这说明科学制度中赐茶的普遍性。

3、唐诗繁荣的影响文人作诗是一项创造性的劳动,要求作者头脑清醒,文思如泉。而茶能助诗兴,发文思,所以吟诗与饮茶有机结合起来。唐代著名诗人无不饮茶,有些人还把饮茶与吟诗有机联系起来,这种例子俯首皆是。文人吟诗的内容十分广泛,涉及茶道茶艺、茶性茶德、茶情茶谊、茶俗茶礼、茶事史诗等,同时对茶树生态环境、造茶技术、煮饮技艺、名茶、贡茶、茶政和贸易等都有涉猎,内容丰富,词句优美,从侧面反映出唐代茶文化的博大精深。据不完全统计,唐代茶诗有391首,作者113人,这与唐以前各代偶有所见的茶诗相比真有天壤之别。

4、封建政府的倡导主要表现为以朝廷为首的各级官府提倡饮茶,主张以茶代酒,贡茶、赐茶的盛行等方面。中唐以后各皇帝大多好茶,为提神消食、治病,便向民间搜刮名茶贡饮。唐代贡茶有2种,一是选择各地所产名优茶进贡,二是在茶源丰富,茶质优良,环境优美的地区设立贡茶院造茶进贡。丰富的贡茶,既满足了朝廷饮用需求,又可进行各类赐茶。唐代皇上向各级赐茶已成为示宠的象征。妃嫔、内侍、公主、学人、举子、军人、官吏、王公贵族等都成为赐茶的对象。得到皇帝赐茶的王公贵族更是感激涕零,视为殊荣,誓死图报。皇帝如此重视茶,茶就被作为一种礼仪用于和亲以及固边强国之事上。唐贞观十五年(641年),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吐蕃王松赞干布,陪嫁之物中就有茶叶。《政教鉴附录》云:“茶叶亦自文成公主入藏也”。嗣后与吐蕃及回纥的茶马贸易,既有礼遇周边少数民族,以茶惠及边民的内容,也有强国固边的深层次考虑。

二唐代茶文化的主要表现

1、茶文化形成的基础十分厚实,饮茶非常普及。这是茶文化形成的前提条件,也是茶文化普及的必然结果。从地域上看,唐代饮茶风习第一次成了真正意义上全国性的“比屋之饮”。尤其是北方,本来“初不多饮”,开元(713—741年)以后,僧人饮风大盛,为此北方许多地方“多开店铺,煎茶卖之”,这种“始臼中地”的饮茶风俗,很快与大唐文化一起“流于塞外”。饮茶地域性的消失,是饮茶文化作为全国文化出现的标志。从饮茶所属人员看,皇帝嗜荼,“王公朝士无不饮者”,文人嗜茶,僧人嗜茶,道士饮茶,军人饮茶,甚至“田间之问,嗜好尤切”。饮茶没有身份地位的象征,成为一切人的嗜好。从作用来看,茶被看作生活的必需品,所谓“茶为食物,无异米盐,于人所资,远近同俗。既祛竭乏,难舍斯须”。人们对茶“溺之甚”,简直达到“穷日尽夜”的程度。没有饮茶的大普及,不会有唐代茶文化的发展。

2、有了一整套制茶、煮茶、饮茶的专门工具和成熟技术,突出表现在陆羽《茶经》的有关论述中。可见,唐代茶事是一门艺术,对茶叶的外形、色泽、茶水香味、滋味、煮水、茶具、柴火、饮茶环境和方式均有详细而严格的规定。他们追求的是茶叶要好,制茶要精,煮茶要术,饮茶要美,要达到这样的艺术境界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3、出现了包括茶学专著在内的一大批茶文献、茶文学。《茶经》面世标志着茶学和茶道的形成,它在中国乃至世界茶文化史上占有崇高地位。嗣后裴汶的《茶述》、张又新的《煎茶水记》、苏虞的《十六汤品》、温庭筠的《采茶录》、王敷的《茶酒论》、毛文锡的《茶谱》义从不同的侧面共同塑造唐代茶学界的辉煌成就。与此同时,大批诗人用自己饱含深情的笔,写下了数百首茶诗。这些茶诗或呕歌饮茶的美妙,或表达赐茶赠茶后的喜悦心情,或寄托对茶德的思考,凡此种种,都表达了对茶的热爱和追求。唐至五代以茶诗为中心,包括茶散文等文学著作的大量出现,为茶抹上了浓浓的文化韵味。不仅如此,还出现了茶画。唐代著名画家阎立本《箫翼赚兰亭图》是世界最早的茶画,画中描绘了儒士与僧人共品香茗的情景。阎立本另绘有《斗茶图》,形象地表现了唐代的饮茶风俗。初唐周防的《琴啜茗图》大约是当时宫廷仕女茶道的最早表现。张莹的《明皇和乐图》是一幅宫廷帝王饮茶的图画。佚名的《宫乐图》描绘宫廷妇女集体饮茶的场面。这些画对烹茶、饮茶具体细节与场面描绘得比较具体、细腻。此外,杂著中也大量出现茶的内容。可见茶学家、诗人、文学家、画家、史学家、文学家、语言学家都拿起自己的笔为茶文化的繁荣而辛勤耕耘。

4、饮茶仪规和茶道的出现,饮茶上升到精神层面。饮茶发展,有所规则,是从唐代开始的,这主要体现在《茶经·六之饮》中。“夫珍鲜馥烈者,其碗数三。次之者,碗数五。若坐客数至五,行三碗;至七,行五碗;若六人以下,不约碗数,但阙一人而已,其隽永补所阙人”。除了普通饮茶仪规外,唐代已经形成宫廷茶文化圈、文人茶文化圈、大众茶文化圈、僧侣茶文化圈,不同文化圈的人饮茶自然也就有不同的规则。茶道的创立则是唐代饮茶文化的最高层面,即精神方面的内容,这是唐代茶文化的突出表现。陆羽创造了以“精行俭德”为中心的茶道思想,只不过没有使用“茶道”这个词而已。诗僧皎然首次提出了茶道概念,把品茶过程归纳为3个层次。卢仝又在《走笔谢孟涑议寄新茶》中生动描绘了饮茶的7个层次。刘贞亮将茶叶功效概括为10项,《茶十项》一文说:“以茶散闷气,以茶驱腥气,以茶养生气,以茶除疬气,以茶利礼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尝滋味,以茶养身体,以茶可雅志,以茶可行道”。刘贞亮的茶十德比较具体,包含了茶叶对生理及精神方面的功效,其中“以茶利礼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可雅志”,“以茶可行道”4条纯粹是谈茶的精神作用。至此唐代茶道已经形成。

三唐代茶文化的历史地位

1、唐代茶文化是对古代茶文化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基础上的一种创新,它具有高度的完整性、系统性和可操作性。唐代茶文化总结了魏晋南北朝以来的茶文化思想,揉合当时思想界的精华,创造了完整的茶艺形式,使单纯的饮茶活动一变而为精神的活动。人们在制茶、煮茶、饮茶的过程中,深刻理会到儒佛道三家精神的内含。这既是一种物质享受,又是一种精神追求,是物质与精神的完美结合。唐代茶文化不但给唐代不同人们提供了开展茶文化的乐土,也对后世产生了深刻影响,这种奠基作用极大地影响了宋元明清茶文化的走向,这种影响,甚至直至今天仍无法完全摆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