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茶文化和茶道的区别十篇茶文化和茶道的区别十篇

茶文化和茶道的区别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1:26:54

茶文化和茶道的区别篇1

在与陆上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关系最密切的西北五省区中。虽然只有陕西产茶,甘肃有少量茶叶生产,新疆、青海、宁夏都不产茶,但这里却是最重要的茶叶消费区域,是中国人均茶叶消费量最多的省区。为此,这些省区有关部门很重视茶业,特别是西安已抢占了多个茶产业制高点,积聚了许多正能量。

一是西北五省区的省会城市,都建有大型专业茶城,成为茶的集散中心。尤其是西安,它是西北地区茶的最大集散地,同时也是西北地区茶的最大商业中心。据有关部门粗略统计,陕西现有营业面积300平方米以上的茶馆有5000多家,绝大部分分布在西安。西安现有大小涉茶企业1.2万家以上。西安金康路茶文化一条街,集商业、文化、休闲为一体,声名远播,已成为西安的特色文化街,为全国同类城市少见。

二是西北五省区茶文化活动一直比较活跃。如西安多次举办过茶业博览会,为茶叶辐射到西北五省区和走出国门起到了重要作用;2010年,在西安举行的纪念泾阳茯砖茶642周年暨茶文化论坛,昭示了茶在边贸中的历史地位;2011年在西安金康路茶文化街举办的万人品茗活动,为追求健康、普及三秦大地饮茶起到了很好的作用;2012年9月,第十二届国际茶文化研讨会在西安召开,为促进西部茶产业与茶经济的发展与繁荣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三是西北有一支高水平、高质量的茶文化研究群体。在这支群体中,特别是西安,人才济济,不但有教授、学者和学有所成的中青年专家,还有众多的茶业从业人员。这些人的专业涉及社会学、历史学、考古学、文化学、经济学、宗教学等各个领域。

这些,都为茶在西安新丝路建设聚集了正能量。

为了寻求陕西在新丝路建设中繁荣茶文化、发展茶产业之道,特提出以下几条建议,以迎接新的挑战。

一是将陕西西安建成陆上丝路经济带的茶叶集散地和物流转运中心。

西北五省区,地处陆上丝绸之路的要冲和必经之地,而西安则是核心区块。所以,中国的茶产业发展,首先要从战略高度,把西北,特别是西安打造成现代化的、可以辐射中亚、西亚、南亚,以及欧洲等地的国际茶叶集散地和物流中心。目前,西安金康路及其周边的茶叶经济商贸板块已具有相当规模和品牌基础,可以此为核心,打造现代的国际茶叶集散地和物流中心。

同时,西北又是民族聚集区,历史上茶在这里有“宁可三日无米,不可一日无茶”之说。所以,加强西北地区茶文化和茶产业建设,不仅有利于促进民族团结和社会安定,而且事关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亚欧人民间的传统友谊。

二是实现网上丝路与“一带一路”对接。

世界茶叶产大于销的状况依然没有改变。我国茶叶主要依靠内销,而内销市场已开始疲软。因此,让国荼走出去的战略日见凸显。

中国茶叶出口受阻,原因是多方面的,但质量安全有待提高、茶叶标准混乱,特别是忽视大宗茶生产,取而代之的地摊茶和垃圾茶的大量出口,是造成中国荼在出口国中信誉不高、价格低迷的重要因素。如今欧亚大陆间,包括陆运、空运、海运全方位打通,而欧洲和中东地区,过去和现在一直是国茶的主要销区。新丝路给我们带来了新机遇。如果我们能抓住机遇重视大宗茶生产、重视大宗茶质量安全、重视大宗茶标准可控,相信通过几年努力,定能在茶叶出口方面打开局面。

西安是国茶陆路出口的要冲和必经之地。倘若能在西北地区,以及在跨境贸易方面布控茶叶电子商务,让网上丝路与陆上“一带一路”对接,相信会收到好的效果。

三是重走丝绸之路,建设和提升陕茶文化品牌

西安可与甘肃、新疆有关部门联合起来,搞一次大型活动――荼重走丝绸之路,既能重新引起人们对古老的回忆,又能宣传茶文化。如果再将它与西部古老而又多样的区域文化和民族饮茶法,以及隐藏在戈壁深处的茶风、茶俗结合起来,西北茶文化必将成为当今世界茶人求新、探知之地,给人以历史感、神秘感和文化感。

四是西安有许多茶文化遗存,尚待树碑立传,并开发茶文化旅游线路。

茶文化和茶道的区别篇2

第一站:蒙顶山—中峰万亩生态观光茶园—茶马司

位于雅安市名山县的国家4a级景区蒙顶山是世界茶文化的发源地和世界茶文化圣山,是世界茶人“寻根”和“朝圣”的圣地。蒙顶山上的皇茶园、皇茶大道旁两千多年历史的甘露井、景区内的茶文化博物馆定会让你不负此行。

第二站:茶马古道

茶马古道从四川雅安出发,经天全、康定到昌都的左贡同云南的茶道相汇。行走在雅安天全县茶马古道,两旁酒肆林立、客栈密集,漫步其间,你可以重新体验当年“自古行商要道,背夫往来不绝”的场景。

第三站:茶文化主题酒店

西康大酒店是中国首家茶文化主题酒店。100多幅画面构建的“茶语廊”向你讲述雅安茶文化的历史;大厅的“茶之道”根雕,再现着西汉以来茶马盛市情景和茶马古道的艰辛;琳琅满目的藏茶工艺品堆满“物语屋”,砖茶建成的“茶语屋”等定会让你称绝。

周末两日游:

第1天

蒙顶山旅游区:蒙顶山最高峰上清峰,海拔1456米。离雅安市15千米,318国道纵贯景区,成都-雅安高速公路两条引道与蒙山和百丈湖直接相连,交通十分方便。贡茶源地的千年茶文化值得我们用心感受、细细品味。

第2天

荥经龙苍沟:龙苍沟部级森林公园以森林植物多样性和水景为主,占地11.36万亩,最高海拔2950米,属亚热带湿润气候区,每年4、5月的杜鹃花、鸽子花盛开景象颇为壮观,世界最大的野生珙桐林也让人拍手称奇。你还可以在回程时逛逛荥经砂锅一条街,说不定能在被称为“中华砂器第一乡”的荥经淘到一些喜欢的宝贝。

经典景区游:

第一站:蒙顶山

蒙顶山集茶文化、佛教文化、道教文化、祭祀文化、红军文化于一体的景区,与峨眉山、青城山齐名,并称为蜀中三大历史文化名山。你可以观赏景区优美的自然风景,享受导游为大家讲解悠久的茶文化,也可在天盖寺旁的仙茶楼处亲自品喝蒙顶山茶。此地特产有蒙顶山六珍,即美味玉带空心果、蒙顶梆梆鱼、蒙茶菜、贡茶酒、蒙顶跳舞菇、蒙顶方竹笋。

第二站:碧峰峡

位于四川省雅安市雨城区北部的碧峰峡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大熊猫基地所在地,距成都市136千米,距成雅高速公路口15千米,距雅安市城区16千米,属砂岩、砾岩、泥岩构成的峡谷型自然风景区,“素有天府之肺”的美称。你不但可以在生态风景区、生态动物园欣赏动植物美景,还可以在极限运动中心、生态别墅、森林探险地尽情玩乐。

第三站:上里古镇

位于四川省雅安市雨城区北部的上里古镇是四川省十大古镇之一,距成都市147千米,距成雅高速公路口26千米,距雅安市城区27千米。古镇二水环绕,背面靠山,镇内茂林、古树、溪水、古桥、老街与明清古建筑相映成趣,其中,二仙桥、双节孝牌坊、九世同居坊、韩家大院为代表的古院落建筑群,木质浮雕工艺精湛、惟妙惟肖。

第四站:东拉山大峡谷

东拉山大峡谷位于雅安市宝兴县西北部。距离成都市240千米,是集高山峡谷、原始生态、海子、红叶为一体的休闲度假、科考的综合性风景区。东拉山大峡谷景区的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有包括大熊猫、牛羚、金丝猴等在内的近300余种动物,还有以珙桐、连香树等珍稀树种为代表的上千种植物,因此你在这儿能感受到猿啼空谷、鸟鸣山涧的原始野趣。而近千公顷原始野生桂花群落,时至春末夏初便花绽枝头,从山岭到沟谷,一定也沁你心脾。

茶文化和茶道的区别篇3

茶道是烹茶饮茶的艺术,是一种以茶为媒的生活礼仪。也被认为是修身养性的一种方式。它通过沏茶、赏茶、闻茶、饮茶、增进友谊,美心修德,学习礼法,是很有益的一种和美仪式。茶道精神是茶文化的核心。是茶文化的灵魂。

茶道及相关礼仪源于中国,但目前很多人认识茶道仅存于日本。唐・封演《封氏闻见记》载:“茶道大行。王公朝上无不饮者”。此为世上首次出现“茶道”一词,表明中国是茶道的发祥地。在唐时,国人品茶“工于煎”。重在茶的汤花,在色、香、味上。以色为主,有“茶中带禅,茶禅一味”之讲究。后来,这一脉的品茶技艺传入日本,发展成今日颇为繁杂、十分郑重的“茶道”。我国大约在元代以后,注重仪式的沏茶便不再风行,代之以平民化的泡茶方法。

如今,在中国的茶庄或茶馆里,最常见的便是待客所用的简易工夫茶冲泡手法。或是一段流于表面的茶艺表演,这些都不能称为茶道。相对于日本繁复而精细的茶道而言,中国似乎没有茶道的规程仪式,更多人愿意把中国式的泡茶工夫称为茶艺。其实,茶艺与茶道的差别,如柔道和摔跤,不可相提并论。

茶道和茶艺,只有一字只差,却有本质的区别,一个是技艺,一个是修行。当时。茶艺在台湾兴起的时候,就注意到了这个细节,最终业内人士还是选择了茶艺这个词。因为中国茶艺确实还没有上升到道的层次。道是一种精神,是一种培养。

起源于中国,却盛行于日本,“茶道”一说对我们来说就像是一杯“变味”的茶,痛心疾首之余,更要究其原因所在。

浙江大学茶学系博士生导师童启庆教授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茶道源起于中国唐代,到清代时因为当时政治、经济等因素的确中断过,如今喝茶之风盛行,中国茶道也正在逐步恢复。而我们目前所要做的并不是有失偏颇地看待“中国是否有茶道”之说。在日本称为“茶道”、韩国称为“茶礼”、台湾又命名为“茶艺”。其实“道”、“礼”、“艺”是可以通用的。只要能科学地泡好茶,表达出精神层面的东西,何种称法并不重要。

西安六如茶文化研究所所长林治先生对此也有自己的一番看法,他首先肯定了日本茶道的精妙,中国茶道在逐步恢复的30多年里,仍然在很多细节上不如日本。其次“茶道”一词之所以在中国不常为茶人们说提及,是因为“大道无形”,精神是无形的,无法用于表现,中国人不轻言“道”。最后他笃定地说:“中国是有茶道的,而且中国茶道的表现形式要比日本茶道更丰富多彩。日本茶道用的是蒸青绿茶,而我们有六大茶类,可以有能展现各种茶类特色的茶道。在精神层面上中国茶道也比日本茶道更为精深,最重要的是要把中国茶道发扬光大。”

茶文化和茶道的区别篇4

马连道茶街的成功,就是因为它以街区的规模,将茶叶做“专”。有人说,在马连道茶街,只可能有顾客不认识的茶叶,不会有顾客找不到的茶叶。这里种类全的特点其它茶叶经销场所难以匹敌,如黄茶、白茶其它地方难觅其踪,但在马连道茶城却有多处卖家。茶街是由千万个茶叶的“专家”们支撑起来的,而这些“专家”就是那些茶叶经销者。这里几乎每个茶店中都可以免费品茶后再行选择购买。马连道茶街对京城茶文化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表现在茶经济和茶文化品牌意识的建设和加强上。马连道茶街在打造“马连道茶叶特色街”品牌的同时,也十分突出马连道地区企业品牌的打造。有“更香”、“满堂香”、“天月”、“品品香”、“绿雪芽”、“御茶园”、“鸿志”、“贵士”等众多茶品牌。而越来越多的产地品牌通过、设立办事处、设立分公司等多种渠道也纷纷落户马连道,如:“贡牌龙井”、“狮牌龙井”、“大益普洱茶”、“黄山毛峰”、“太平猴魁”、“平水珠茶”、“祁门红茶”、“冻顶乌龙茶”等。注重品牌建设,为马连道的茶经济和茶文化插上腾飞的翅膀。

其次,表现在茶产业链的形成和茶文化元素的强化上。目前马连道茶街已逐渐形成茶叶、茶包装、茶运输、茶具、茶室、茶艺根雕、茶膳、茶足浴等茶产业链,对宣武区乃至北京市的创意文化产业起到巨大的拉动作用。特别是茶膳、茶足浴这些新兴产业,很有可能会成为引领现代消费的新时尚。马连道茶街,非常注重文化元素的强调:“装修包装的东方风格”,无论具有现代化装饰风格的茶铺还是修葺得古香古色的店面及各色茶叶包装都蕴涵着丰富的东方文化元素和韵味;“品茶鉴赏看表演”,许多店铺在顾客品茶之余还提供书法、绘画、古玩、茶具、根雕等鉴赏活动,有时还设有茶艺表演;“茶文化与旅游手牵手”,茶街有意识地与旅游相结合,让世界各国的友人来到马连道就可以感受到中国传统的茶文化,受到广泛欢迎。

茶文化和茶道的区别篇5

关键词:茶文化;乡村旅游;品牌化建设

湖南素有“茶乡”美誉,而且一直是湖南的优势传统产业,茶市场广阔,开发利用潜力巨大。本文仅就其茶文化的乡村旅游品牌化建设进行初步探索。

一、湖南茶文化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建设优势分析

(一)湖南茶生环境优越,名茶名品众多

湖南位于长江以南的江南低山丘陵区,地处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其光、热、水、土、肥等各种因子都有利于茶树的生长和培育,名茶名品很多。据各地方志记载,唐宋时期向朝廷的贡品茶就有古丈毛尖、沅陵碣滩、岳阳君山之黄鹤翎、桃源野茶王、澧县双上绿芽,资兴狗脑贡茶,常宁山岚茶,永兴黄竹白毫以及安化梅山崖茶,益阳老毛叶茶等。近代各地名茶更多,如湘北君山银针、北港毛尖、龙鳞、凤羽、香千里、君山绿、桃源乌龙茶、桃源野茶王、大叶擂茶、石门壶瓶山茶、澧县太青茶、石门牛茶;湘中宁乡沩山毛尖,安化松针,安化银毫,安化梅山崖茶,香木海茶,黑妹砣,安化云雾茶,益阳伏砖,长沙高桥银峰,东湖银毫,韶山韶峰,东山秀峰;湘南的南岳云雾,塔山山岚,九嶷香峰,资兴神农茶,资兴狗脑贡茶、安仁毫峰茶、汝城白毛茶、永兴黄竹白毫、蓝山百叠岭有机茶、汝城白毛尖,江华大叶苦茶,桂东云雾茶,郴州苏仙区五盖山米茶,临武东山云雾,江永迥峰;湘西的大庸毛尖,古丈毛尖、吕洞银针、青云银峰、狮口银峰,保靖黄金茶,沅陵碣滩名茶、怀化毛尖、怀化雪笋、张家界茅岩莓茶,梅山毛尖,保靖岚针,慈利甑山银毫等。其中的君山银针、古丈毛尖、安化松针、南岳云雾茶等,均曾获国际博览会金奖或名茶奖等,有的还被评为中国十大名茶之一,享誉国内外。

(二)湖南茶产历史悠远、茶文化底蕴深厚

湖南是我国唯一以“茶”字命名的茶陵县是茶祖神农尝茶、发现茶的饮用价值所在地。葬于炎陵县(古属茶陵县)的炎帝神农是中国茶叶始祖,茶祖神农文化是中国茶文化的源头与根基,据日本学者考证,世界上茶叶的加工利用始于溆浦罗子山。《汉书地理志》中的“荼陵”即为茶陵。20世纪70年代在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文物有茶叶,并有“茶”字简文和木牌。中国茶道的四字真诀“茶禅一味”起源于石门夹山寺,而且东传日本。如果根据“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舜帝于九嶷山中教民制茶”等传说,湘茶的历史就更为久远。南朝齐刘澄之《荆州风土记》载“武陵七县通出茶最好”;李肇《唐国史补》载“风俗贵茶,茶之名品益众,……湖南有衡山、岳州有湖“之含膏”;五代十国时期,马殷据湖南,鼓励人民制茶、兴茶。早在宋熙宗六年(1037)克梅山在安化、新化两县设官办茶场,制茶入贡,成为当时省境第一个商品茶基地。清代是湘茶发展的鼎盛时期,年产达12500t,贸易量一万余吨,由南北两条路线出口东南亚诸国及欧洲和俄国”。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以后,广东商人每年均携款至岳阳造红茶,“乡人颇享其利”。到“道光末年,红茶大盛,商民运以出洋,岁不下数万金(白银)[1]”。

(三)湖南茶叶市场广阔,湖南茶文化倍受茶人青睐

湖南是产茶大省、也是饮茶大省。湖南人都喜欢饮茶,而且自古以来就有“吃茶”的习俗,可说目前约7000万湖南人个个都是饮茶人。目前旅湘国内游客已逾20398万人次,入境旅游者190万人次(2010年),而且大多是饮茶人。尤其是世界“茶人”队伍仍在发展壮大之中,特别是日本、韩国、东南亚国家及香港和台湾等地区,他们在饮茶习俗、茶道、茶艺等方面的习俗与中国都有相通相近之处,也是湖南茶文化旅游较为稳定的国际客源市场。英国饮茶之风更是盛行,是我国茶的最大传统市场。据报导,英国人均年消耗茶叶可达6kg。欧美其他国家也将是湘茶文化旅游的潜在客源市场。对于那些常饮茶而并未见过茶园、茶树、鲜茶叶,也不知其生产过程、加工过程的广大非茶产区人们来说,观光茶文化旅游具有极大的诱惑力[2]。在收藏市场日益活跃的21世纪,湖南茶叶,特别是能长久保存的陈化茶备受收藏家的青睐。如2005年央视二套《鉴定》栏目对一位陕西茶商存储的一篓1953年前产生湖南的“天尖黑茶”进行鉴评,价值竟达48万元。另据有关报道,产自湘西保靖树龄达4000年“茶树王”上的“黄金茶”,100g竟拍出9.8万元的天价[3]。由此可见一斑。二、湖南茶文化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资源的特点

(一)绿色生态游和专项茶园文化旅游备受现代游客青睐

湖南目前发展茶文化旅游,以绿色生态游和专项茶园文化旅游为主。湖南各地分布着许多大小不一的茶园,利用其中的一些构建乡村旅游,以使游客置身其间领略茶园特有的清香和惬意,或分享茶农丰收的喜悦。茶叶树虽是一种技术性经济作物,却又具有观赏植物的特质,构成了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茶园风光令游人赏心悦目。岳阳“君山银针”的产地,君山岛上的君山茶园面积约占全岛的1/4,可称壮丽的“茶岛”,在这里不仅可观尝茶园、购买茶叶,而且还可以听到评茶、讲茶、赞茶之声;古丈因茶而闻名,茶山重重处处歌;衡山所产“南岳云雾茶”,早在唐代就列为“贡茶”,茶园多分布于寺庙周围,茶叶生产由僧侣经营,制茶技术也很奇巧。在南岳衡山后山的岳山乡杉湾村依托67hm2竹林和数百亩茶园资源,办起了20多家农家乐,种茶、采茶、饮茶,茶歌和组织游客参加南岳衡山一年一度的“茶祖文化节”,已成为其重要旅游休闲内容;长沙县百里茶廊红色旅游基地开慧乡已建设一个包括茶叶观光园、茶叶公园、茶叶休闲中心的茶文化休闲度假区,令人耳目一新,极富诱人魅力。

(二)以茶艺表演为代表的茶文化活动不断涌现

湖南已相继建立了很多别具特色的茶馆、茶博物馆、茶艺馆等以品茶为主旋律的茶文化活动场所。如长沙的湖南茶馆和湖南海阔天空茶艺馆、桃源茶博物馆、益阳的茶博园、通道竹园茶艺馆、岳阳的洞庭春茶艺馆、君山银针茶艺馆以及南岳衡山的每一个寺院都设立了“茶禅一味”堂等。精湛的茶艺表演展现茶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茶艺”是指茶人依据“茶道”规矩,把“茶道”的“俭、清、和、敬”等内在意理,通过艺术加工后搬上舞台,向广大饮茶人和游客展示茶的冲、泡、饮等饮茶技艺,是茶艺师茶道精神的物质载体和具体外化。安化桃源一带的冷饮擂茶,桃花源的热饮擂茶,都开展了茶游客采茶、擂茶、饮茶的参与性活动,大受旅游者青睐。

(三)以欣赏特色茶俗为主题的民俗风情游发展迅速

湖南茶俗古老,且各地风韵不一。如桃源擂茶、侗族和瑶族的打油茶、苗族的八宝油茶汤、益阳、沅江、湘阴县一带的姜盐豆子芝麻茶、壮族的咸油茶、城步“虫茶”、慈利一带的土家族大盆凉茶、桑植白族的“三道茶”、武冈、邵阳等地农家的罐罐茶、梅山地区的水煎茶;浏阳北乡的茴香茶;宁乡烟熏土茶;长沙、湘潭、宁乡等地的土嚼茶;江华、江永一带瑶族的泡茶等饮茶习俗,千奇百怪,各展风采。如古丈有着茶食文化与茶文化的演绎、神龙祭祀与茶的渊源、茶文茶艺、茶事掌故、茶俗茶风等,丰富多彩。近几年来,先后在长沙星沙举办“湖南星沙采茶节”、星沙“茶文化研讨会”等活动;在石门举办的中国(石门)夹山茶文化研讨会、南岳衡山的茶祖文化节等,都积极把茶文化与人文旅游结合,充分弘扬湘茶文化,提高了湖南省茶文化的知名度。随着茶文化旅游的发展,已形成了茶文化旅游文化产品的品牌。

三、湖南茶文化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品牌建设探讨

(一)以市场为导向,开发适销对路的茶文化旅游新产品

发展湘茶文化旅游,需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根据不同的主题开发不同的旅游项目,设计旅游者需求的创新茶文化休闲旅游新产品,这是休闲农村与乡村旅游发展活力的关键之所在。其主要产品形式有①茶自然主题项目,如餐馆茶园、采茶、制茶、学习茶道、茶艺等文化主题项目;②茶文化旅游项目,即根据游客需求不同设立专项的茶文化旅游,可建立茶文化博物馆,集茶史、茶俗、茶事、展览、学术交流于一体,将自然风景与人文景观集动静于一体,同时也可以品茶、购茶,了解生产流程和加工工艺。应注重茶食品的质量;同时利用高科技制造出健康绿色、方便、快捷的茶食品。应发挥特色优势,将历史留下的茶传说、茶诗、茶联、茶调、茶戏、茶画等运用传统工艺,制作彩带、点心,将茶故事,茶彦,茶具等具有湖南地方特色的茶文化创新开发,出令游客满意的旅游茶商品[4]。旅游购物是旅游者完整体验的一部分,应重视茶旅游商品开发研制,应积极开发包括各种品牌的茶叶以及插画、茶书法、茶工艺、茶旅游纪念品等涵盖茶文化各方面的旅游商品。满足现代人亲近自然的心理需求。

(二)挖掘茶文化内涵,提高茶文化旅游品位

湖南茶文化旅游形式多样,挖掘其茶文化内涵,可提高其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品位。为此,首先必须加强茶文化建设和湖南茶文化的传播推广,加强茶旅游文化创新,突出特色,提升品位,建设一支弘扬茶祖神农文化的队伍。从茶礼、茶道等方面入手,以茶为载体,挖掘茶文化的深刻内涵;挖掘和整理茶叶史料,建立湖湘茶文化博物馆,发掘和保护茶文化的历史遗迹和茶始祖神农氏及湖南伟人茶文化,对青少年加强茶艺、茶德的教育。其次,要打造一个茶茶祖文化产业。如可以在炎帝陵区建立茶祖公园、茶叶观光园、茶祖博物馆、茶祖诗词碑林;充分发挥各种媒体的宣传作用,如展览,节庆活动,电视,电影,学术交流,旅游宣传小册子,名茶分布地图,茶文化旅游网站等,以普及茶文化知识;旅游商品的设计必须以茶文化目标市场为中心,以湖南茶文化特点为基础,不断丰富、调整和完善产品的内容,提高茶文化休闲农业旅游品位,增强湖南茶文化休闲农业旅游的吸引力。

(三)提高游客对湖南茶文化的体验性和参与性

发展湖南茶文化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关键在于提高其体验性和参与性。例如可开辟专项的茶乡寻根访祖游、茶文化学习考察游、茶民俗风情游、茶保健休闲旅游、茶乡茶文化养生度假等,可以大力倡导少儿茶艺,使儿童通过自己动手来学习茶科学,培养茶情趣,弘扬传统优秀文化,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并在敬茶中培养他们对老人、长辈的尊敬,对父母的孝敬,对同学的友爱。同时可以让游客参与到旅游项目中,体验茶风俗、欣赏茶艺表演、猜茶迷、学习采茶调、看茶戏、吃茶宴等,加深旅游者对茶文化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体验。例如,青少年旅游者渴望冒险,追求刺激,求知欲强,可针对他们推出以山水生态游为主题的茶乡夏令营活动。在茶文化活动过程中,请专家学者为他们讲授有关茶文化知识,传授茶艺、茶礼技艺,并让他们到茶场亲身体验采茶、制茶的过程;对中老年旅游者,则应以休闲度假保健为主,为他们创造机会,体会湖南茶文化所追求的淡薄心志、情景和谐的意境,让身心得到彻底放松,并可以让他们品尝名茶和学习制作调配方法;针对假日休闲旅游兴起及人民对新茶喜爱,可因地制宜,因市场制宜,组织“新茶采、尝、购”为要内容的茶文化观光休闲度假旅游。

参考文献:

[1]杨载田、王鹏.历史时期的湘茶生产及其发展探索[J].中国农史,2003.(3):21-25

[2]杨载田.衡山名茶生产与观光茶业研究[J].经济地理,2000(6):118-120

[3]刘勇.黄继开.100克黄金茶销出98万元[n].湖南日报.,2011-4-19,第2版

[4]杨载田.湖南乡村旅游研究[m].北京:华龄出版社,2006

茶文化和茶道的区别篇6

关键字:禅茶文化;观光茶园;规划设计

中国是茶的故乡,中国人饮茶之风由来已久,自唐代“茶圣”陆羽著作《茶经》问世以来,中国的茶便形成了一门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的文化.禅,是中国禅宗的一种思维方法,禅茶,是以茶参悟禅理的一种人文境界.茶文化与禅文化在历史长河中相互浸润相互交融而最终成就“禅茶一味”之境界,是中国茶文化的一个重要文化现象.[1]在广西桂林,参禅之地参差不齐且观光茶园产业发展短暂,缺乏文化内涵和参考价值,本文中将中国禅宗文化与茶文化相结合,营造独具特色的茶园景观,进而为现代观光茶园的规划发展提供些许启发.

1项目概况

七仙峰茶场(以下简称茶场)位于广西桂林市阳朔县,海拔高达800米左右,茶场主体由七座高耸山峰组成.内现有生态茶园近1000亩,常年云雾缭绕,周围天然植被保护完好,自然风光秀丽,茶树景观资源极为丰富,适合发展集观光游览与成品茶生产为一体的观光茶园产业.茶场地形起伏较大,拥有天然的的峡谷及似“聚宝盆”场地,且位于入口处第一个山头为整个茶场制高点.现有道路游线清晰呈环状环绕,便于参观游览.历史文化名城桂林市内自然旅游资源丰富,同类型观光茶园有临桂县的刘三姐茶园,主打广西山歌对唱,刘三姐实景表演等项目.而真正的“禅茶一味”的好去处却寥寥无几,以茶悟禅,使茶与禅在精神及物质层面上的双重契合,对提升观光茶园的文化内涵和发展现代高品质旅游有显著的影响.

2规划目标及定位

本项目主要为游客提供住宿养生游览场所及集茶叶活动、禅宗文化、自然风光、休闲娱乐、养生度假于一体的开放型高端旅游度假区,并构建为现代游览系统,形成游、购、娱、养生结合的旅游景区,使其成为展示广西茶文化圣地以及集生态养生为一体的怡人和谐的长寿天堂.

3设计构思

正所谓“禅茶一味”,中国茶文化的思想与佛教禅宗文化历来是紧密不可分割的,中国茶道“和、敬、清、寂”与禅宗“本心、迷失、开悟、境界”不谋而合.品茶,观其色,品其味,悟其道,如同人生历程,慢慢品味,最后便会天地开阔.佛教中的修禅“人生三昧”为人生真谛,正如品茶的所思所感一般,人的一生经历首先是眼观世界,其次是慢慢沉淀,用心体味,最后是回顾一生,细品人生价值.故本项目以“禅、茶”为主要核心思想,营造出清新、闲适的逍遥度假天堂氛围.充分考虑茶的主题、禅的内涵及茶田的独有特色,把“茶禅一味、人生三昧”与规划布局自然融合,以茶禅文化为主线,贯穿整个景区,策划项目、设计景观、营造意境、开发产品、形成产业、塑造形象.并且强调本地文化,项目策划、景观设计均以茶禅文化为魂,以自然、人文和谐构建地缘生态体系.

4功能分区

以“禅茶一味,人生三昧”主题对茶园划分为五个功能区.分别为入口服务区、观光游览区、休闲度假区、清修疗养区和文化体验区.整个项目以“观—品—悟”暗线串联.

4.1入口服务区

入口服务及园务管理区,塑造茶园最初印象,给人和谐平静的精神感受.完善服务配套,树立景区形象,通过标志性主题景观吸引并引导游客进入景区,形成游客集散、接待服务中心.主要项目有:三重门、茶产品加工厂、品茗阁.三重门:景区入口大门,一门三口,意为品茶“品”字变形,预示着一入门便抛却一切杂念,进入和谐与平静的世界.与观光游览区的“高山流水”相呼应,构造一幅山水禅茶图画.

4.2茶园观光区

突出“观”字,“观花,观叶,观世界.”入口之后第一个展示的区域,是整个茶园的标志与制高点所在处,集观赏游览摄影和采茶体验为一体.同时也是品茶、“人生三昧”之初,即重在外在感官体验,眼观世界.以花田、茶田、标志性雕塑营造美丽的景观.规划项目:高山流水、禅茶之源、一花世界、茶事体验等.高山流水:在原入口山体塌方处以叠石流水攀援植物营造高山流水的境界.藏源、引流,让人对流水更高处和景区更深处产生美妙的联想,引导其进入景区.同时也比喻着斟茶的壶口,倾泻而下的流水如茶水般欢迎远道而来的贵客.一花世界:茶田花海区.引佛祖“拈花一笑”典故,阐述“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的深奥禅理.在观光游览区种植一大片花田,寓意花花世界,也是人生最初眼观世界的阶段,绚烂的花朵与鲜绿的茶叶融合,便是人生美妙的开始.

4.3休闲度假区

突出“品”字,“品茗,品味,品人生.”沉淀与细细品味前半段旅程中的种种美景,将其对禅茶的体验上升一个层次,以真实的体验进一步对“品”的解读.主要项目:高档别墅区、星级酒店群、茶艺馆、茶浴中心、购物风情街、健身活动区等,为住户提供安全舒适便捷服务,打造出闲适的人间“桃源”仙境.茶艺馆:声、味、香的综合享受.一曲古筝高山流水,一杯清茶品味人生,以丝竹琴笙之雅附品茶之趣,安静地思考,细细地品味,适合清晨或午后休憩.

4.4清修疗养区

着重“悟”字,“悟天,悟地,悟禅空”.看似旅程的终点,却是感悟人生真谛的起点,也是品茶最后回甘的身心合一感受.规划项目:坐禅石崖、太极禅馆、花木禅园、桃花坞、百草医馆、禅诗乐坊等.坐禅石崖:原峡谷中注入一汪清澈的碧水,峡谷的尽头置石跌水,增添灵动之气,配以植物配景,雾色弥漫,营造清修氛围.花木禅园:汇集竹、茶、礼佛植物并与周围的禅茶静阁、百草医馆、禅诗乐坊等相联系,形成独具意境的休闲养生游憩空间.

4.5禅茶体验区

茶心区即最核心区域.在本区域中,以“天圆地方”理念构建观景平台茶禅馆和莲花池景观,汇聚天地灵气,营造“茶心”的意境,并策划游客参禅、茶舞表演以及定期的茶事祭拜活动,打造禅文化与茶文化的紧密结合,为游人提供美与灵的双重享受.规划项目:佛韵莲池、九重天禅茶阁、问禅道、茶心广场等.佛韵莲池:“天圆地方”之“地方”,中央地形“聚宝盆”底部设置成类方形水池,以水景与莲花汀步以及水生睡莲结合,莲花汀步为偶数,即阴数,象征精致稳定,平静和谐的幸福生活.营造“步步生莲”的佛教意境,融入水的灵气,使其更具代表性,让人感觉与禅祖同在.九重天禅茶阁:位于莲池旁的小山坡上,“天圆地方”之“天圆”,茶树的层数为单数,即阳数,寓事物的发展变化,人类的不断进步.以九层茶树层层叠叠而上到达象征九重天的“琼台”,象征人生的圆满.与莲花池对望,象征“天圆地方”天地和谐的禅茶文化.此处正是整个分区的高潮,也是体味“禅茶一味”的好去处.问禅道:攀登九重天禅茶阁的蜿蜒步道,禅道有两条,一条以古今传承的禅的故事、禅的思悟给人们以启发;另一条规划修禅步道,分苦、乐、定、慧四段,使游客健足养生、体验人生的苦乐,尝尽酸甜苦乐之后体会到“即心即佛,非心非佛”的禅意境界.

5种植设计

景区的基调树种主要以茶为主,为突出禅茶一味的主题,在景区内种植与佛教有关的植物,例如佛教的“五树”:菩提树、贝叶棕、高榕、槟榔、糖棕,“六花”:荷花、文殊兰、黄姜花、鸡蛋花、缅桂花和地涌金莲.[2]选择适宜本地生长的佛教植物,依据不同的分区进行植物设计.入口服务区需主题鲜明,体现出茶场含蓄内敛的特质,且人流、车流较多,生态停车场边可选择枝叶繁茂的高大树种,广场处设置花坛、绿篱.上层种植银杏、雪松、假槟榔、高榕,中层为桂花、紫薇,下层种植睡莲、文殊兰、红叶石楠、三色堇、龟背竹.与茶园观光区的交融延续,让人有一探究竟之意.茶园观光区热烈、活泼、田园生态,以茶树为主并辅以小面积的冷季花田.中层种植桂花、茶花,下层种植虞美人、矢车菊、宿根鼠尾草、金鸡菊、香雪球、花菱草、油菜花等鲜艳的色彩活泼灵动,给人们充分的视觉享受.茶与花的结合,和谐美好,体现该区域重在感官享受,响应眼观世界的主题.休闲度假区主要体现其雅致及低调奢华的特征,以居住为主,应符合人们日常生活物质和精神需求.可选择耐践踏、带色彩的植物,秋色叶植物体现品味.上层:银杏、枫香、雪松、栾树、香樟、棕榈、鱼尾葵,中层:芭蕉、毛竹、山茶,下层:萱草、文殊兰、波斯菊、杜鹃、小叶女贞、红叶石楠.与佛禅有关的植物种类,让人们的居住区充满和谐的气氛,从多种角度享受茶场的茶禅之缘.清修疗养区以营造宁静、诗意的氛围为主,种植高大乔木和彩花植物,雅致中不失单调.上层种植菩提、榕树、杜英、木棉、玉兰,中层为毛竹、佛肚竹、芭蕉、苏铁、桂花等,下层以曼珠沙华、文殊兰、冷水花、莲花、紫藤为主.禅茶体验区着重体现禅茶文化,禅文化气息之浓厚,不论是乔木灌草还是水生植物,都营造出佛禅包容合一的境界,上层种植榕树、菩提树、假槟榔、木棉,中层种植紫竹、桂花、青檀、鸡蛋花,下层种植荷花、文殊兰、南天竹、紫鸭跖草、曼珠沙华、龟背竹.层叠的茶树与佛教植物的协调统一,让禅茶一味给人们更深的感官感受.

6小结

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将茶文化与中国传统禅文化相融合,将为茶业发展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3]茶禅一味,当以吃茶品味禅意,由禅意体会平常,于平常证得清净;禅茶一味,当以禅意演练茶艺,由茶艺进升茶道,于茶道证悟禅道.[4]桂林七仙峰观光茶园在对茶田旅游进行开发的同时,深度挖掘其内涵文化,做到既符合实情又能独树一帜,成为独具特色的茶田旅游区.其采取茶与禅相结合的生态化、合理化的生产布局形式,将茶业活动、自然风光、休闲娱乐、养生度假、环境保护等融为一体,是茶园旅游现代化发展的需求,也是人们物质与精神的需求.桂林市七仙峰茶田旅游度假区以禅宗和茶文化为独特切入点,将“茶魂”充分提炼出来,通过景观意境的营造,让体验者有所思,悟出人生的真谛.并有效地将农业景观与现代旅游紧密结合,带动生态茶园观光旅游的发展,提高了茶产业的附加值,并最大限度发挥其价值.以茶悟禅,在物质与精神上达到高度契合,为观光茶园旅游注入了深刻的文化内涵.

参考文献:

〔1〕贠旭彤,肖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茶业试验基地景观规划设计———探寻茶文化与观光茶园景观设计的结合之路[J].西北林学院学报,2009,24(5):210.

〔2〕胡晓梅,黄成林,张云彬.植物文化性及其在园林景观中的表达[J].现代园林,2011(04):10.

〔3〕吴树良.开发茶业旅游资源[J].福建茶叶,2002(2):43.

茶文化和茶道的区别篇7

【摘要】茶文化旅游是利用茶叶的美学价值、历史文化价值和保健实用价值等吸引旅游者进行休闲体验的一种新型旅游形式。普洱市自古就是普洱茶的主要生产、加工、集散地,在长期的种茶、制茶、饮茶和贩茶过程中积淀了丰富的茶文化,发展茶文化旅游具有明显优势。本文主要阐述了普洱市茶文化旅游的内涵与特征,对发展普洱茶文化旅游的优势进行了分析,找出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普洱茶文化旅游开发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普洱茶文化旅游开发

茶文化是包括茶园林、茶制作工艺、茶艺、茶道、茶礼仪及与茶有关的众多文化现象的综合体。茶文化旅游是利用茶叶的美学价值、历史文化价值和保健实用价值吸引旅游者进行休闲体验的一种新型旅游形式。其产品形式是以优美的环境为条件,以茶产业为基础,以茶区多样性的自然景观和特定历史文化景观为依托,以茶为文化载体,以丰富的茶文化内涵和绚丽多彩的民风民俗为内容而开展的,涵盖观光、求知、体验、习艺、娱乐、购物、度假等多种旅游功能的新型旅游产品。茶文化旅游具有休闲性、自然生态性、文化性、参与性和多样性的特征。

近年来,普洱茶热的持续升温,带动了普洱市茶产业的迅速发展。普洱市自古就是普洱茶的主要生产、加工、集散地,在长期的种茶、制茶、饮茶和贩茶过程中积淀了丰富的茶文化,发展茶文化旅游具有突出的优势。从1993年首届“中国普洱茶叶节”起,普洱市就一直致力于打造“中国茶城”的形象,并在“十一五”旅游规划中把发展普洱茶文化旅游作为旅游开发的旅游产品之一。因此,对普洱茶文化进行深度开发和合理整合,使之成为具有高度吸引力的系列旅游产品,不但能够加快茶产业的发展,也将大大促进普洱市的旅游业发展,进而拉动该地的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

一、普洱市茶文化旅游开发的优势

普洱是世界茶树原产地的中心地,是古今中外闻名的普洱茶乡,普洱茶文化内涵丰富,影响深远,它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一部分,是中华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普洱市发展茶文化旅游具有明显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四方面:第一,普洱市具有得天独厚的“一市连三国,一江通五邻”的地理区位;是发展边境旅游的理想之地;第二,普洱市自然生态环境十分优美,境内哀牢山、无量山群峰云集、云雾缭绕,苍茫无际,层峦叠嶂,区内有大片的原始森林,森林覆盖面积占总面积的62.9%;各种动植物资源丰富,种类众多,素有“绿海明珠”之美誉;第三,普洱是古今中外闻名的普洱茶乡,茶树资源丰富,野生型、过度型、栽培型三种茶树类型齐全,是“天然的茶叶博物馆”,当之无愧的“世界茶乡”。到2005年底,全市茶叶总面积达到134.1万亩,其中古茶树(园)60万亩,现代茶园74.1万亩,总产量3.55万吨,实现茶叶总产值10.2亿元;第四,普洱市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地,分布有14种世居民族,是他们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首先发现、驯化和利用了茶树,开创了人类种茶的历史。在长期的种植、采制、饮食、贩运普洱茶的过程中,积淀了厚重而丰富的普洱茶园艺文化、普洱茶采收与加工文化、茶马古道与马帮文化、饮茶习俗与茶道文化和普洱茶收藏与鉴赏文化等,以及由各少数民族种茶、采茶、制茶、饮茶的传统习俗演义出来的民间歌舞等。普洱茶文化以其自然、清幽、恬静的文化魅力,对喜爱茶文化的人们构成了独特的吸引力。

二、普洱市茶文化旅游开发现状和问题

普洱市旅游近年来有了一定发展,2005年全市接待国内外游客205.56万人次,其中国外游客3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1300万美元,国内旅游收入60469.47万元,实现旅游总收入71298.47万元;随着茶产业的快速发展,以茶产业为基础,以普洱茶文化为核心的一批茶文化旅游产品正在形成。目前已推出的茶文化旅游产品主要有:镇元千家寨野生古茶树及万亩野生古茶林生态旅游、澜沧景迈芒景千年万亩栽培型古茶园生态旅游、营盘山万亩现代茶园及中华普洱茶博览苑、茶马古道旅游等。计划推出的有:天下普洱茶国、普洱古茶都等。普洱市力图打造的城市形象是“世界茶源,中国茶城,普洱茶都”,其意图显然是要凸现茶文化旅游在普洱市旅游中的主打地位。但是,普洱的旅游总体发展水平还很低,经过多年开发以后依然处于“冷点”状态。普洱的茶文化旅游产品并未在旅游市场竞争中显示出其应有的强势,这与其优美的自然环境优势、丰富的人文资源和雄厚的茶产业优势不相称。经过分析和调研,笔者认为普洱市发展茶文化旅游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起步晚,开发程度低。普洱市发展茶文化旅游发展起步晚,旅游项目开发程度低,产业规模小,发展缓慢,没有形成特色鲜明的旅游品牌,市场知名度较低,缺乏市场开拓经验和旅游经营管理经验,而且没有明确的市场目标定位,因而,在市场竞争中暂时处于劣势。

2、旅游产品整合度低。普洱地区茶旅游资源呈零散分布,整合度低,茶产品的组合度较低,主要以茶园观光作为茶文化旅游产品,其市场需求局限较大。茶文化旅游本身就是以闲静、淡泊为特征的“冷”休闲活动,缺乏强刺激性,如不提高组合度,就难于构成触动大量游客出游的专门动机。

3、产品的文化含量不够,特色不鲜明。目前普洱已推出的茶文化旅游产品无论从形式还是从内容上看其文化含量明显不足。由于茶文化旅游内容不丰富、不饱满,大大地影响了普洱茶文化旅游产品的整体形象,因而没有在市场上形成自己独有的闪亮卖点,形不成市场竞争力。

4、普洱市茶文化旅游缺少必要的旅游活动内容和旅游业态支撑。旅游的过程要有丰富的旅游活动内容来填充,而旅游活动内容又需要一定的旅游业态的支撑。普洱茶文化旅游产品目前大多还停留在以观光为主的形式化层面上,缺少必要的旅游活动内容和旅游业态支撑。因此,如何丰富茶文化旅游的活动内容,培育一批与茶文化旅游相关的旅游业态就成为发展普洱茶文化旅游值得进一步探究的课题。

5、总体经济发展水平低,旅游项目开发资金不足,旅游配套设施不完善。由于经济总量小,自身财力弱,引资规模小,投资环境差等问题,使普洱市发展休闲旅游的步伐受到严重的制约,2004年普洱市人均固定资产投入为1910.85元,仅为云南省平均水平的60%。由于普洱的经济基础较薄弱,导致旅游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建设滞后,主要表现在:(1)通往古茶树园区的道路条件较差;(2)景区规划及建设级别较低(目前仅有a和aa景区8个);(3)城市休闲娱乐设施规模小而散,尤其缺少集中的茶文化休闲业态和园区;(4)城市园林化程度不高,达不到生态休闲旅游的要求。

三、加快普洱市茶文化旅游开发的对策和建议

1、加快普洱市现有茶文化旅游资源的整合开发。应把普洱市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雄厚的茶产业基础、厚重的普洱茶文化及丰富的民族文化等进行空间、内容和形式的整合开发,尽快形成普洱市旅游核心吸引力。

(1)空间组合——通过点线连接,对旅游资源(自然风光、茶园林景区、民族文化示范村落、茶马古道、茶文化娱乐园、人造景观等)进行组合。点与点之间的线不宜长,布点不宜少,同时应注意整治线路沿途的视觉景观,以提高空间整合度。

(2)旅游活动内容组合——通过打造一批吸引力较强、特色鲜明、影响大的大型旅游节会和特色民族节庆(如中国普洱茶叶节、普洱茶博览会、茶马会、民族鼓舞节、泼水节、葫芦节、双胞胎节、芒果节等),把丰富多彩的茶文化展示出来,并把旅游茶园林观光、自然风景观光与民族茶艺表演、民族特色歌舞表演、原生态民俗体检、农家乐等多种旅游活动捆绑起来,以形成闪亮卖点。

(3)旅游活动形式组合——通过精心安排时段,把观光、观赏、参与、娱乐、休闲合理地组合起来,以强化旅游清新感,增强体验度。

2、认真分析和研究市场可能性,进行科学合理的市场定位,积极主动地开拓旅游市场。虽然普洱旅游更广泛的市场是港、澳、台地区和欧美一些国家以及国内沿海城市,但一段时期内普洱旅游的第一市场应该是省城昆明,或者说昆明是普洱旅游首先要开发的市场。通过打开并培育昆明旅游市场,向省外、国外拓展。只有吸引了大量的昆明游客到普洱旅游,才能对省外和国外的游客产生影响。普洱市应通过大型茶事节庆,着力打造普洱旅游形象,利用各种媒体渠道及各种营销手段开拓旅游市场,使普洱市真正成为云南旅游的新热点。

3、创新思路,着力建立有文化含量的旅游业态。适应新的普洱旅游发展趋势和变化,以新的思路重新定位和谋划未来普洱市旅游业发展。以普洱茶文化来提升核心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深度开发系列整合产品。通过对普洱茶文化和区内少数民族文化的挖掘、提炼和整合,凸现普洱茶古朴、厚重、丰满的文化特色。只有深入挖掘普洱茶文化及原生态民族文化,打造出一批文化旅游产品,才能实现茶文化旅游的优势组合,形成具有特色的卖点。积极培育文化含量高的旅游业态,如:茶叶交易市、茶道饮食市、制茶工艺展示所、茶艺表演队、茶歌舞表演场、大型民族歌舞专场、民间少数民族杂艺表演场、茶文化博物馆、茶鉴赏会所等。将目前已经整理排练的一批大型民族歌舞如《茶之魂》、《茶乡春潮》、《普洱茶之歌》、《茶韵古乐》等大型歌舞和音乐会形成专场,以业态形式提供给游客消费。

4、多渠道融集资金,着力改善旅游基础配套设施。旅游基础配套设施是茶文化休闲旅游的必备的条件。应多渠道融集资金对通往景迈、芒景万亩栽培型古茶树园区和镇沅千家寨野生古茶树园的道路进行拓宽、铺油,以提高通达性和舒适性;对茶马古道必要的修复性建设;完善景区规划及建设,提高景区级别,力争创建数个4a或3a级景区;加强建设有一定规模和数量、相对集中的城市休闲娱乐设施,尤其是集中的茶文化休闲业态和园区;加快城市园林化建设,加紧推进“满城绿色,满城水”项目设计实施,规划建设时应注意应用借景的方法,把城市园林延伸至自然背景,并逐步与自然生态背景融为一体,着力营造和谐生态城市休闲环境。

【参考文献】

[1]汝百乐:云南茶文化旅游开发初探,[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1.2。

[2]周红杰:云南普洱茶,[m]云南科技出版社,2004。

[3]思茅市旅游局:(内部资料)思茅市“十一五”旅游发展规划,2006。

茶文化和茶道的区别篇8

“湄潭的乡村真美,到处都是风景,特别干净,空气特别清新,来了就不想走。”来自重庆北碚区的张明一家慕名来到遵义市湄潭县,围绕环翠芽27°景区自驾游,半天的旅程让一家人兴奋不已。

近年来,湄潭县立足生态为先、特色为要,依托60万亩生态茶园和62.8%的森林覆盖率,按照“茶区变景区、茶园变公园、茶山变金山”的茶旅、农旅一体化等发展思路,探索形成了以茶促旅、以旅兴茶的城乡统筹发展格局。

茶区变景区

一座座绿色茶山茶园、一户户幽静农家小院,处处青绿葱茏、和谐宜人。在湄潭,这样的景色随处可见。一条清澈的湄江河,让湄潭这个“云贵小江南”以水为名、因茶闻名。依托茶叶,湄潭40万农民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

在湄潭,看得见的地方是茶园,看不见的地方还是茶园。湄潭是典型的山地农业县,良好的生态禀赋、北纬27°的区位优势、大面积的酸性土壤和基本成型的茶产业链条让全县上下形成了“特色在茶、优势在茶、希望在茶、出路在茶、成败在茶”的共识。目前,全县茶园面积从5年前的30万亩增加到60万亩,投产茶园从16.5万亩增加到40.5万亩,产量从1.5万吨增加到4.1万吨,综合收入从14亿元增加到50亿元,茶业综合效益跃居全国茶业百强县第二位。

茶产业是湄潭实现全面小康的重要产业支撑。在做大做强茶叶一产、二产的同时,湄潭大力推进茶旅一体化发展,深入挖掘茶文化内涵,走出一条以茶促旅、以旅兴茶的可持续发展之路。“一山(象山茶植物博览园)、一海(中国茶海)、一城(中国茶城)、一壶(天下第一壶)、一馆(贵州茶文化生态博物馆)、一村(西部生态茶叶第一村核桃坝)”等茶文化旅游景点逐步建成,“六线九园”彩湄工程和100余公里长的茶园木栈道将散落的茶文化旅游景点串点成线,形成全景域的茶旅格局,基本实现茶区变景区的目标。

湄潭县委副书记、县长李勰说,目前,湄潭正以中国茶海、翠芽27°景区为龙头,引领全县进行景区景点建设,形成以绿为主、色彩斑斓、层林尽染的天然大公园,初步构建起全域旅游格局,努力把湄潭建成“世界的茶园、中国的公园、贵州的庄园、遵义的庭院”。

茶园变公园

“早就听说湄潭的生态好,空气清新,就趁周末带着家人来享受几天‘慢’生活。今晚就住在云贵山,明早看日出。”来自遵义的李云中陪着家人在茶园间散步聊天,儿子则被路边的几垅小西红柿吸引,把红透的西红柿摘到杯子中,说要回去制作西红柿酱,一家在湄潭度过一个充满茶香的假日。

徜徉于茶园间,亲手采摘茶叶,然后在茶艺师的指导下,学习茶艺茶道,再到独具特色的黔北民居乡村旅店品尝茶菜……一家四口,两天的吃喝玩乐都围绕茶这一主题,花费不多,却给一家人留下了难忘的美好记忆。

每到节假日,许多循着茶香前来度假的游客,纷纷走进茶园、茶庄、农家乐,深度体验生态茶乡的“茶”生活。

青山、碧水、茶园,青瓦白墙的黔北民居点缀其中,无论你从哪个角度望去,都是一幅自然和谐而又不失灵动的美丽画卷。如今,依靠茶产业,湄潭乡村开始向城里人“出售茶园风景和清新的空气”。以观茶、采茶、制茶、品茶和茶艺表演为主的茶文化发展模式逐步形成,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第三产业迅猛发展。

如何让游客游得舒心、行得顺心、住得安心、食得放心、娱得开心、购得称心,深度体验“茶”生活?湄潭夯实景区建设,深耕各类旅游业态,实现景区游客快进慢游。在翠芽27°景区,木栈道、自行车道、观光车道、无障碍通道满足了各类人群的游览需求,以茶庄、驿站、农家旅馆、采茶制茶体验、农耕文化体验、乡土风情体验等为一体的茶旅、农旅、体旅、文化旅游发展态势引领湄潭旅游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今年,该县打出“山地公园+乡村旅游+赏花游”组合拳,推出户外踏青赏花、茶园木栈道观光、乡村体验等旅游业态,满足游客山地户外休闲和养生度假的需求。特别是在茶园景区推出“采茶、制茶、品茗”主题产品,吸引大批游客参与体验,同时带动茶叶的销售,真正实现产业发展的“接二连三”。

依托60万亩茶园,湄潭计划到2018年,建成2个5a级景区,5个4a级景区,实现由文化旅游资源大县向文化旅游经济强县的跨越,将旅游业培育成重要支柱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把湄潭建成全国知名的极富特色的全景域开放式生态文化旅游目的地和休闲旅游胜地。

茶山变“金”山

“目前生意挺火,平均每天有200多人来吃饭,最多的一天营业额实现25000元。”对经营农家餐馆的收入,湄潭县湄江镇金花村29岁的小伙徐勇很满意。

徐勇从贵州大学毕业后,在家和父亲一同经营10余亩茶园,每年有40000余元收入,梦想着自己创业的他一直找不到机会。去年5月,开始运营的“七彩部落”乡村旅游让他看到希望并开办了一家农家餐馆,从传统一产直接过渡到三产。

如何让村民从传统的一产中走出来,依托良好的生态资源禀赋和茶产业发展优势,走连接二产、重点发展三产的路子,盘活农村资源?湄潭县湄江镇金花村大清沟73户村民自主按照村民集体入股、共同合作经营、共负盈亏的模式,发展“七彩部落”乡村旅游,为实现农业更强、农村更美、农民致富,以及一产跨越三产的发展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

“第一个月分了800多元,其中资源股57元,10000元的原始股金分了660元,土地流转金除外的二次分红110元。”这是“七彩部落”试运营的第一个月村民徐学书分到的第一笔红利,虽然不多,但却是一个好的开始,加上他家经营的农家餐馆,每月的收入不下3万元。

一片茶叶绿了山头,富了农家,美了乡村。夯实了农业基础和产业基础的大清沟人如今向城里人“出售农业风景和清新的空气”,充分享受改革红利,绿水青山正变为金山银山。在这里,一栋栋漂亮整洁的房屋不是别墅,胜似别墅,错落有致展现在翠流的茶园间,云雾缭绕的彩色房屋就像人间仙境,这样一个“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七彩部落”,2014年农民人均纯收入11320元。

据金花村村支书冯燕青介绍,“七彩部落”依托茶旅一体化发展,围绕“农业更强、农村更美、农民致富、企业创收、村级集体经济壮大”的目标,以“村土地承包经营流转合作社”为平台,统一茶园、山林、土地、房屋等资源,采取“六统一兜底”(统一思想、统一规划、统一资源、统一管理、统一路径、统筹发展,政府兜底基础设施)的模式,发动群众以资源和资金入股组建贵州七彩部落乡村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抱团开发乡村旅游,改变了传统农家乐单打独斗的传统经营发展模式。

这里只是湄潭发展茶旅一体化乡村旅游的缩影,全县10余个镇都遍布了这样的乡村旅游点。今年清明小长假期间,湄潭接待游客22.05万人,实现旅游综合收入7720万元,同比分别增长25%和23%。其中,乡村旅游收入占整个旅游市场收入的70%。

茶文化和茶道的区别篇9

时代在变,茶馆在变,而不变的是茶的味道。坐落在民主路口的巴山夜雨老茶馆,是一个致力于成为华中地区最大的综合性茶馆和一座“茶文化博物馆”。在历经16年的风雨后,重新装修一新,以全新的面貌为广大爱茶的朋友提供了一个幽静、典雅且别具一格的品茗休憩之地。

茶馆一共有五层,桌椅板凳、屏风隔断……全部采用的原木。精致的木雕花、典雅的字画、名家玉雕古玩、别致的展榻上展示着各类精品茶具、名茶和极具收藏价值的工艺品充斥整间茶馆,透出浓郁的古色古香之气。

二楼茶艺馆采用中西合并的风格,西区有简欧复古风格包房,东区是中式卡座。这里为南来北往不同阶层的客人提供闲来品茶的场地。茶艺馆不仅可以品尝到精选上等的好茶,还可以欣赏名人书画、陶瓷玉器、古典家私,领略中国工夫茶茶艺、茶俗、评书、相声小品等表演。

三楼便是茶乐园。这里打造两个“艺”,一个是动态,一个是静态。动态的东区是以茶艺表演及地方曲艺相融会贯通的演艺大厅,为客人演绎出最具传统的中华文化国粹精髓与现代新思维碰创后的现代化舞台艺术。不仅如此,茶乐园还可举办中国传统婚礼,“拜天地”、“跳火盆”等传统婚礼习俗,也让人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西区是静态的艺术品展览区,定期展出各种主题不同的名家玉雕、字画古玩及瓷器。可将名人字画及肖像,烧制在瓷器上作为独一无二的收藏品,并搭建互动平台与全国的艺术家进行文化交流。

四楼茶宴厅和五楼茶宾会所则为消费者奉上“两杯茶”,一杯是柴米油盐酱醋“茶”,另一杯则是棋琴诗画书酒“茶”。15间风格迥异的中餐包房茶宴厅,为客人献上的是一道道精心准备的本帮私房菜,并集合了湖北省各地方县市的特色小吃,集传统精品名菜,汇名师烹制之精华,彰显湖北私房菜系之特色。茶宾会所为消费者营造幽静典雅的品茗环境。中心区域是私人普洱会馆,内有总理的提字、名家字画、古玩等收藏其主题是“可以喝的古董普洱”,意在打造一个“茶文化的博物馆”。东区有6间东南亚风格的综合包房,集、商务休闲为一体。西区为6间设备一流的茶室,每间都风格独特,为不同需求客户提供多样的品茗方式。

说到,马女士特别提到:“麻将也是国粹,人们热衷于娱乐的方式来减压消遣,也有不少的生意合作是在麻将机上达成的,那么在茶馆开设这类服务,不仅满足茶友前来品茗的需求,也要为消费者搭起一个休闲娱乐的平台。”她对这种经营模式有着自己的见解。她认为,“茶文化”有很强的包容性,茶馆经营风格上也有很多不同的类型,有书院式、庭院式、农家式等等,而巴山夜雨老茶馆坐拥6000多平方米的营业面积在华中地区是最大的茶馆,这在全国都是少有的,我们有足够的面积来分区域做不同的经营风格。茶馆代表着一个城市的特征,它是地方文化的缩影,武汉是一个码头城市,自古有九省通衢的便利,是商业重地,每日接纳南来北往的商客,有人说武汉人既有北方人的豪爽,又有南方人的细腻,不管是哪里人都可以在武汉找到适合他的东西。那么我们的茶馆也将全面体现“茶”的包容性,让每一位来品茶的客人都能在巴山夜雨找到一杯适合他的那杯“茶”!

而关于品茶,茶馆总经理马晓丹女士说:“千人千茶,千茶千味。有人因为喜爱漂亮的沙发,而改变整个房间的装饰和布局。同样也有很多人因为喜爱喝茶品茗,而变得心性温和,性格也在潜移默化的悄然改变,甚至因为喝茶爱茶而改变一生的命运轨迹。品茶即品人生,是一个内在抒绪和反省自我的过程。一个制茶师傅做出的同一批普洱饼茶,散落到世界各地,有的被收藏起来,有的被喝掉了,有的可能遗失……这和人的生活际遇不是一样的么?”

茶文化和茶道的区别篇10

【关键词】茶马古道;理解;分析

一、茶马古道的形成

茶马古道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茶马古道是以云南、四川为中心,同时包含、湖南等省份与缅甸、印度、老挝等东南亚的商路和南亚国家之间的传统交通运输线路。狭义上来说,在传统的茶叶贸易中用马帮等载体运输茶叶到藏区以此来换取藏区的皮毛,故以此而得名,茶马古道的范围还可进一步延伸到青海、甘肃等省区。因此,在茶马古道的分派上有三个部分,如川藏线,滇藏线与青藏线。它绵延于巍峨壮丽的横断山脉,盘旋在高山峡谷之中,随着历史的侵袭,时间的流失许多古道已消失殆尽,如今保存较为完好的地段有丽江古城的拉市海、大理州剑川县的沙溪古镇、祥云县的云南驿、普洱市的那柯里。

从历史因素方面来说,早在两千多年前西汉时期,天府之国四川就是中国茶的原产地,当时茶已经作为商品进行贸易。蜀郡的商人们常以本地特产与大渡河外地区的少数民族进行简单的物物交换。而这一时期,由于牦牛在这一通道的重要性,因此又古称“牦牛道”,它也是最早的“茶马古道”。“其路线是:由成都、临邛出发,经雅安、渡大渡河,经磨西,至木雅草原。”[1]以邛崃为例,由于其是当时蜀郡的商贸中心和茶、铜铁器的主要产地,故成为汉代茶马古道的起点。这条最早的茶马古道,实际上即“南方丝绸之路”的第一段,只不过“南丝路”由成都、邛崃至旄牛县后,不是向西进入康、泸地区,而是转向南,进入邛部(西昌地区),然后进入云南,再通往印缅。到了唐宋时期随着茶叶的盛行,西南地区的茶叶流入藏区,同时也开启了藏族人民饮茶的历史。在唐代,吐蕃王朝对外扩张,由于其军事扩张,导致线路受到影响,因此只能通过由天水、大非川、暖泉、河源、通天河到逻些(今拉萨)。因此唐代与地区的沟通交流主要通过青藏道。随着吐蕃王朝的瓦解,宋代藏族地区处于分崩离析的状态,原先的青藏道已失去了固有的军事要道之用。宋代中央王朝将大量的茶叶运往甘肃,青海的同时,并开设茶场与马市,并规定茶叶贸易只能依靠马匹兑换,因此青藏道由军争要道变为茶道。从明朝开始,才使得川藏茶道正式形成,明朝政府规定四川、陕西两省是分别接待的入贡使团的主要省区,而明朝使臣也亦分别由四川、陕西进入藏,因此在地理位置上四川与陕西成为了非常重要的地点,通过这两条线在茶叶运输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通过西北输入藏区的茶叶仅占全川产量的十分之一,数量有限,绝大部分都是通过四川进入藏区。到了清代,清政府进一步巩固了明朝政府的经营,放宽了茶叶输送,并设置台站,使川藏道进一步走向繁荣。因此在明清时期形成了由雅安、泸定到康定的大路茶道与北路茶道,这两条支线,方便了茶叶的运输以及进入藏区的贸易与效率大大得到了提高。

在茶叶的运输中,由于由雅安至康定,康定至拉萨的茶道崎岖陡峭,只能依靠人力进行背负,因此产生了背夫,随着入藏茶叶数量的大大增大,又出现了中国最早的茶叶运输团队“马帮”。同时通过茶马古道多民族在该地融合,多宗教在此地传播,中原王朝也通过该道到达对藏区进行管理,或通过改道与东南亚、印度取得联系,因此它既是一条经济运输线路也是重要的国防线路,将内地与地区紧密的联系在了一起。

二、茶马古道的形成渊源

从自然因素来说,茶马古道的形成与藏族等少数民族的生活习息相关,“在我国广大的西部边疆地区,由于气候条件的影响,少数民族以游牧为生,牛羊肉,奶制品作为他们的主要食物来源,具有较高的热量,食奶酪,牛羊肉制品包括性热的高原作物青稞都会产生消化不良,油腻等生理问题”。[2]而地处高原山区的西南边陲不盛产蔬菜等绿色食物,这时候饮茶恰恰满足了他们的需要,喝茶能够促进消化,也能够促进动物油脂的消化与吸收。对于茶的渴望,进而产生了需求。

从政治因素上来说,出于对边疆稳定和统治的因素考虑,从唐宋开始历代中央王朝都设置了各种制度来巩固茶马贸易,“茶马互市”起源于唐、宋时期,明、清时期逐渐走向成熟,其不仅仅简单的是进行茶叶贸易的交换,也是我国西部历史上汉藏民族间文化交往的走廊,我国著名民族学学者费孝通教授,曾经将西北的文化沟通线称之为河西走廊,将广东地区文化交融地点称之为南岭走廊,而茶马古道处于特殊的地理位置,横断山脉,以及与、东南亚之间的联络,途径藏族、彝族、瑶族、羌族等,因此称之为藏彝走廊。

因此可以说茶马古道是一种传统的以茶叶作为主要交易内容的商业往来道路,在这条道路的使用与发展中还兼有文化交融以及政治管理的作用,是中原王朝对于藏区、东南亚联络的大要道,因此也可以说茶马互市也是古代中原地区与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商业贸易的主要形式的写照。

三、启示与解读

古云:“北有丝绸之路,南有茶马古道”。茶马古道是一条与丝绸之路同样孕育发展中华文化,以及联络藏区、东南亚、印度兼有贸易、文化、外交的重要通道,当今伴随着现代文明的冲击以及交通业的发达,它逐渐湮退出历史舞台,消失在茫茫的历史尘埃中,但它的历史作用与价值依然熠熠生辉,众多学者以对它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与调查。

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茶马古道是在唐、宋时代汉、藏两族通过茶马贸易而兴起的贸易通道,后被逐渐发展和利用,并在贸易的基础上加上了其他的功效,并相当繁荣,对于藏区的贸易往来、文化交通以及政治管理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同时在它的开发过程中,历代王朝对于其功效不断扩大,逐渐成为了中原王朝连接藏区的要道,以及中原王朝陆路联通东南亚、印度的重要外交之道。在茶马古道沿线历经无数少数民族,多民族融合,多元文化的存在,其更是一条文化交流融合的通道,因此是对于连接和沟通今川、滇、藏三地古代文化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通道。同时卫藏地区与今川滇地区之间的民族迁移,大都通过此通道迁移流动,在四川、云南形成了民族分布广且多样的状态,因此同时也是今川、滇、藏三地间古代文明传播和交流的重要通道。

茶马古道也是一条宗教传播大道。“随着茶马贸易的发展,茶马古道的不断进行延伸,藏传佛教的传播也沿着这条古道广泛在青藏高原及周围地区进行传播,佛教从内地传入,通过本土化的过程形成了藏传佛教,随后又向北向蒙古草原传播,向东的内陆进行反向扩散传播,因此其是一条宗教沟通、传播大道。茶马古道是一条民族融合的通道。”[3]各民族人民通过茶马古道加强了联系与沟通,促进了各民族之间政治、经济、文化的互动、发展和融合增进了彼此间情感的联系,加强了对于各民族的认识与了解,推动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茶马古道的拓展,以及茶马贸易的兴盛同时也促进了中国西南边疆的安定和巩固。唐宋中原王朝进行茶马贸易的目的除去获取战马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实现其对西南边疆少数民族“羁縻”的目的。明清时期的茶马贸易的一个重要目的也是安疆固边。茶马贸易所具有的安边固疆的作用到了现代还在显现。

当今茶马古道虽然已经埋没在历史的长河中,但是当今是一条旅游致富的大道,茶马古道各个省份以此打造旅游线路。茶马古道这条道路富有丰富的人文资源和自然资源,马帮留下的斑驳杖痕,驮队踏出的蜿蜒小径,沿途古老的村寨、宗教仪轨、藏传佛教寺庙塔林、年代久远的摩崖石刻、古色古香的巨型壁画、奇异的民风民俗映射着中华古老文明的绚烂多姿,这都是茶马古道形成与发展中留下的历史印记。同时在川藏道、滇藏道途经的横断山区和青藏高原是我国地理、地貌最为复杂、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地区,其属于我国第二、三阶梯的地理分界地带,对于地理学、生物学、气象学有着极高的科学考察价值。大力发展茶马古道沿线旅游业的同时做好生态保护和文物保护工作有益于提高西南地区少数民族人民的生活水平,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逐步走向共同富裕的道路。

四、结语

千年过去,马铃声依旧在耳边回荡,茶马古道是中华民族交流融合入的历史见证,同时也留给我们后人数不尽的物质精神财富,它就像一张网,使汉族和少数民族,中华民族和南亚与东南亚各国民族紧紧地连在了一起。通过对茶马古道初步的了解,笔者认为,研究茶马古道有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中华民族五千年的灿烂文明,完成这篇文章使自己对民族融合,民族交流有了更深一步的认识和体会。

【注释】

[1]张永国.茶马古道与茶马贸易的历史与价值[J].大学学报(汉文版),2006(2).

[2]周重林,凌文锋,张娟.茶马古道的范围与走向[J].中国文化遗产,2010(4).

[3]任新建.茶马古道的历史变迁与现代功能[J].中华文化论坛,2008(S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