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农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十篇农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十篇

农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1:35:19

农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篇1

1、农民捕捉市场信息的能力不足,农产品增产不增收市场决定生产、生产服务市场,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农业生产经营活动只有通过市场机制来组织和调配生产要素,才能得以持续健康地发展。农民种什么,养什么,不是政府所能确定的,也不是农民随心所欲的,而是由国内外市场供求状况决定的。近年来,一些地方在结构调整中,不研究市场规律,而是搞“政绩工程”、“面子工程”。造成各种“大战”,如红麻大战、柑桔大战、苹果大战、蚕茧大战等此起彼伏,造成农业生产能力的大起大落,农民投资的巨大损失。

2、农业科技水平低,科技推广缓慢目前我国农业科技的现状,存在“三低一高”现象:一是农业发展中的科技含量低。二是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低。三是转化成果普及率低。目前,我国此项比率为30—40%,也就是说成果转化后的2/3没有得到普及。四是农村文盲半文盲比重高。我国共有2亿多文盲半文盲,而2/3集中在农村。农业科技水平低已经成为今后农业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

3、农业投入不足,基础设施落后我国对农业的投资严重不足。由于投入不足,农业抗灾能力明显下降,我国大部分六七十代建立的农业基础设施还在发挥作用,这些工程大多已超期服役。现有水库1/3带病运行,灌区工程基本完好率仅为33%,年久老化,效益衰退现象十分普遍。

4、农业生产规模狭小,滞碍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我国的家庭土地经营规模平均只有5~6亩,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的家庭农场的经营规模。我国这样小的家庭经营规模,不利于农业的规模化、科学化管理,不利于统一供种、机械作业、灌溉、施肥、防治病虫害和采用新的农业科学技术,加大了经营成本,不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

5、农村就业结构不合理,劳动力严重过剩双重户籍制度形成了城乡不平等的公民身份,就业、福利、社会保障对城市公民的倾斜,限制了农民剩余劳动力的正常流动,割裂了劳动力的流动机制。双重交换体制的存在,使城乡之间商品交换形成了剪刀差,而农民通过剪刀差向国家提供的资金,又不能在城市形成应有的投入产出效益,也未能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以吸引更多的农村劳动力。由于政策上的盲目性,前几年绝大多数乡镇企业技术含量低、经济效益低,在市场经济的竞争中纷纷倒闭,乡镇企业职工又纷纷回到了土地上务农。

二、农业经济发展的战略对策

1、适应市场经济规律,调整农业结构农业是一个与自然条件密切相关的产业,不同的农产品只有在适宜的土壤气候条件下才能得到理想的品质和产量。把握区域经济特点,发展优质、名牌产品,改变一般农产品“资源型、趋同型、低变化”的状况,是农业经济发展的出路。种养业要在布局上实现转移,即从不适宜区向适宜区和最适宜区转移,从分散产区向集中规模化产区转移。要以科技示范区为载体,按照市场需求淘汰传统低劣品种和落后技术,大力推广良种工程,把引进、选育和推广农产品作为一项长期性、战略性任务。以生物资源开发创新工程为突破口,寻求地域、季节和市场差异,利用当地特色资源,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生态农业和有机农业。基层政府要及时转变职能,变管理为服务,通过建立多层次、全方位的服务体系,帮助农民抢抓市场机遇,大力发展订单农业、合同农业和创汇农业,正确处理好生产与市场的关系,克服结构调整中的盲目性和分散性。

2、知识经济促进农业经济增长

(1)科技资源促进农业经济增长。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的发展是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源泉,例如:联合收割机和播种机的应用,节约了大量的劳动力等资源,大幅度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高科技的网络应用于农业领域,使农民开阔了视野,掌握了很多生产销售的信息,优化了经营观念,根据市场需求生产加工,使流通机制变活,销售渠道变畅。农业要实现持续快速发展,就必须以科技知识和人的智力资源等作为重要的生产要素,因为科技知识资源经多次使用自身并不会减少,而且在使用过程中还会增值,可以被用来创新知识,知识越用越多,使用成本越来越低,与其它生产要素相结合,可大幅度提高劳动力和资本的使用效益。以此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与有效替代,从而更充分地利用自然资源,提高经济效益。人们通过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自身的科学的全面认识,将科技知识运用于主动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从而科学、合理、高效地利用现有资源,并开发尚未利用的自然资源,以替代稀缺资源,由此保证农业经济可持续快速地增长,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至于对后代的经济发展造成危害,因此科技资源必将推动我国农业经济可持续地快速发展。

(2)创新推动农业经济增长。创新是发展知识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创新对农业经济的增长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农业科技创新是农业知识生产与应用的源泉,如农业科学与现代生物技术交融为基础的新物种的塑造和新快速繁育技术的应用;有利于环保的新型生物肥和生物农药的研制与运用等等,都强有力地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通过对农业科研、农业教育及农业技术的创新,使现有农业知识系统蕴藏的生产潜力可以有效地释放出来,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

农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篇2

关键词:农业经营主体;农业经济发展;作用

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积极培育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支持多种类型的新型农业服务主体开展代耕代种、联耕联种、土地托管等专业化规模化服务。

一、江苏省扬州市农业经营主体的主要类型及发展规模

目前,江苏省扬州市为了促进长远发展目标的深化,推动城市化进程,加快农业的现代化建设,已经将农业发展结构进行了优化转型,在此背景下将大力培育发展农业经营主体作为目标,这就形成了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为骨干,其他组织形式为补充的现代化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截至目前,全市种植规模在6.67hm2以上的家庭农场达2391个,经营面积3万hm2。经工商部门注册登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3995个,工商登记成员数大约85.72万户,占总农户数93.43%,其中部级示范社22个,省级“五好”示范社143个;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达350家,年销售收入480亿元左右。

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挥的作用

首先,农业经营主体能够增加农产品的外销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优化农业经营结构,使经营范围不再局限于扬州市,这不仅能够减轻农民负担,更能使农民收入同比上涨,丰富农民的经济利益获取渠道。其次,能够推进惠民政策的深化、落实,使政策能够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为人民服务,从而更加高效地保障农民的权益,如在实际工作中可以为奶牛办理保险,在农民购置农机设备时也可以适当为农民减免费用,减少农民的农业生产投入支出。第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能够改善以往的农民就业现状,在解决问题的同时能够使农民获得持续性的经济来源。第四,带动撂荒山台地的开发与利用,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促进区域经济的平稳发展。第五,以往农产品在销售环节上存在的问题得到了相应改善及解决,如缺少劳动力进行交菜、配菜、农产品销售等。第六,农业生产参与社员的经济收入有所增加,这对于提升农业生产效率,提高生产实力等都会带来一定的积极影响力。第七,促进农业经济的规模化发展,使扬州市其他相关产业也得到发展。

三、江苏省扬州市新型经营主体存在主要问题及建议

(一)经营主体管理不善

针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管理中存在的问题,首先需要政府的大力政策支持,只有政策规定界限明了,主体责任才能落到实处,在经营主体的概念及内涵被明确划分后,才能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农业发展目标,并采取强而有效的措施提高经营主体的管理效率,从而从根本上将制度体系进行完善及强化。从当前形势来看,农业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源于管理主体过于混乱,管理部门的管理权限及范围没有明确界限,就会造成农业经营主体的内部问题得不到相应解决,长此以往问题的存在必然对农业发展造成滞后性阻碍。农业经营的中介组织是形势发展下衍生而来的,是具有自发性的服务群体类型,因此管理部门更加无法明确。所以,为了提高农业经营主体的管理效率,最为关键的就是要明确管理部门,而工作人员的配备也需要根据工作性质及工作任务需求进行合理分配。

(二)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培育和扶持力度不够

通过对其他发展速度较快的地区的农业经营主体的现实情况进行研究及分析发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要想获得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就需要有针对性的政策进行大力支持,并且扶持办法也要具有可行性,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农业经营主体的快速发展。但是,扬州市仍旧缺少相应有效的区域性扶持政策。因此,需要对各种不同形式的农业经营主体出台相关政策,并建立健全奖励机制,从而提高农业生产的积极性,推动长远发展目标的实现。

农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篇3

关键词:农村产业结构;农业产业;农村工业;农村服务业;农业产业化

农村产业结构,就是在一定地域内,农村各产业部门之间及各产业内部质的联系和量的比例,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就是将农村各产业内部重庆进行选择,优化,提高农村经济运行的效益。农村产业包括三大产业:第一产业为农业产业,包括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第二产业为农村工业;第三产业为农村服务业。从我国目前的农村产业结构状况看,我们应该将调整农村工业结构、调整农村服务业结构与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结合起来,相互促进;通过农村工业结构调整,从根本上解决农副产品加工的问题;通过农村服务业的调整和发展,解决农副产品的销售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带动和促进农业结构调整,解决农产品相对过身和农民增收的问题。并充分发挥农村产业化经营对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作用,以农村产业化经营促进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

一、调整当前农村产业结构的必要性及其要求

(一)调整农村产业结构的必要性

随着农业的不断发展,我国解决了长期困绕国人的吃饭问题,农民收入也实现了相应增长。但随着我国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农产品总量供大于求、农村产业结构不合理、现阶段我国农业连年增产而农民增收缓慢等农村经济发展中的深层次矛盾逐渐暴露出来,这些矛盾最基本的原因是农村产业结构不合理,只有通过调整农业经济结构和产品结构,才能使问题等到根本解决。我国现阶段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最终目的是要解决农民增产不增收的问题,保障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二)合理的农村产业结构的评价标准

合理的农村产业结构能充分利用当地自然资源和经济资源,以保证最大限度地提高当地农村经济效益,提高农业生产的生态效益;合理的农村产业结构能够保证农业内部各个生产部门和生产项目之间的物质能量相互转化,保持和改善生态平衡,合理的农村产业结构能促进农村各产业之间协调发展,形成良性循环,促进农村经济全面发展。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必须以合理的农村产业结构的评价标准为导向,科学统筹,逐步推进。

二、当前农村产业结构的现状及其调整途径

(一)农村第一产业发展的现状与不足

农村第一产业包含两个层次:一是农村种植业内部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其他农作物之间的比例关系;二是指农村大农业内部农(种植业)、林、牧、渔之间的比例关系。

1、种植业存在的问题及其调整途径

(1)种植业存在的问题。我国近年来粮食连年增产,但粮食生产生产方式科技含量低,无法生产出优质高效的农产品。经济作物具有经济价值高商品率,经济作物的种植对于增加农民增收有重要的作用,但在我国目前经济作物占的比重小,经济作物的种植不明显是我国种植业存在的一个硬伤。发展农业要既优且专,“优”指的是发展地区特色农业,“专”指的是将地区特色农业推广发展为主导产业,但我国农村种植业发展缺少地方特色,即使有特色农业,也不能进行产业化经营,难以形成地区主导产业。

(2)种植业的调整途径。保障主要粮食产品的供给是调整种植业结构的前提,这样才能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在调整种植业生产结构时,发展优势、适销对路的经济作物是调整种植业结构的重点,逐步使经济作物在粮食中的比重逐步上升;因地制宜,根据本地区资源优势、环境优势,发展地区地区特色农业与主导农业,进行产业化经营,逐步形成地区主导产业,这样才能能够提高农产品的市场需求,促进农民增收。

2、林业、畜牧业、渔业存在的问题及其调整途径

(1)林业、畜牧业、渔业存在的问题。当前林业发展的三重问题:一是重伐轻植,不利于可持续发展,也不符合农业生产结构原则中资源合理利用,发展循环经济的要求;二是生产规模化程度低,不能够有效地形成产业链,导致了产品缺乏市场竞争优势,不能够塑造产业品牌;三是林业生产中的林业产品科技含量低,科技推广程度不够,零散的经营不利于优秀科技成果的转化。

畜牧业存在的问题为:畜牧疫病较多是养殖业的重要风险,多种疫病的频繁发生使畜牧养殖业的风险大大增加,与此同时,个别养殖户由于养殖或防疫技术不过关,栏内畜牧大量死亡甚至空栏。在畜牧在饲养期间,饲料价格和出售价格等存在不少变数,这些因素的变动都会对经营户的经济效益产生影响,这使得生产经营者不愿意发展畜牧业。

渔业存在的问题为:重捕轻养是渔业发展的首要问题,这不利于渔业的可持续发展;各种新型的鱼类病害频频发生,给渔业生产造成了巨大的损失,鱼类病害已日益成为渔业养殖生产持续发展的瓶颈;另外,由于大量药物、饲料的无序使用,致使水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下降,渔业养殖投入品对环境造成一定的污染,制约了渔业生产的持续健康发展。

(2)林业、畜牧业、渔业的调整途径。在林业、畜牧业、渔业调整过程中,有三个基本的调整途径:一是改变生产方式,改变重伐轻植、重捕轻养的生产方式;二是普及农业生产新技术,提高生产过程中的科技含量,这是应对植物疾病和动物疫情的根本措施;三是注重产业化经营,产业化程度低,这不利于农业生产技术的推广,也不利于应对市场风险,注重产业化经营是增加农业生产科技含量,发展农业的必走之路。

(二)农村第二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其调整对策

1、农村第二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农村第二产业是指农村工业。农村工业已经成为我国农村经济的主导产业,但是存在比较严重的问题:一是农村工业与农业的关联度很低,不能使农产品就地加工增值,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缓慢;二是农村工业与城市工业的重复率高,农村特色工业少,不能充分发挥农村工业的特色优势;三是农村工业科技含量低,产业化链条短;四是我国城乡市场分割的现实使得农村工业并不能与城市工业进行分工合作。

2、农村第二产业发展的调整对策

发展农村工业,最为有效的方法是立足于农村实际,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以此可以加深农业工业与农业的关联度,使农产品快速增值;因地制宜,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农村工业,以“稀有独特”取胜;调整农村工业布局,防止农村工业与城市工业的重复生产,建立统一的城乡市场,加强与城市工业的分工与合作,以此促进农村工业的快速发展。

(三)农村第三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其调整对策

1、农村第三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我国农村服务业对农村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但我国农村生产的过程中,主要重视农业产业和农村工业的发展而忽视了农村服务业的发展,在农村服务业自身的发展过程中,又紧紧重视农村生产资料的生产、销售和农业技术推广,不重视农产品市场信息的,不重视农村金融、农村法律等服务内容。

2、农村第三产业的调整对策

农村现代服务业必须发展农村信息、金融、会计、咨询、法律、旅游服务等行业,提高服务水平和技术含量,从长远看,信息、金融、会计、咨询、法律等服务业对于保障农村第一产业与第二产业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另外,建立农业服务专门机构是发展农村第三产业的重要途径,这是优化农村服务业结构、提高农村产业运行质量的必要选择。

三、以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

(一)以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

农业产业化是被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能够与现阶段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相适应的新的经营方式和运作机制,它能够有效解决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中的一系列问题,是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的具大推动力,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应围绕农业产业化进行。

(二)发展农村产业化经营的基本思路

1、形成农产品生产基地

由一大批承包农户组成小规模、大群体式的农产品商品生产基地。这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基础。基地农户应达到一定数量,并能达到一定批量的商品产量和商品产值。如果不能带动一大批农户并生产一定批量的商品,表明生产基地还没达到一定规模,就形不成农业产业化经营。

2、做大做强龙头企业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支持多样化的龙头企业和产业化组织发展。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和现代营销业,结合实施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优化龙头企业布局。引导促进龙头企业推进技术进步,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创出一大批农产品名牌,使其在国内外市场中占有相当份额,并在全国形成不同层次、各具特色的农业产业化体系。

3、完善利益联结机制

在坚持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大力发展订单农业,促进龙头企业与农户形成相对稳定的购销关系。促进龙头企业通过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形式,与农户在产权上结成更紧密的利益共同体。认真总结和推广各地行之有效的产业化经营利益联结形式,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新机制,保护企业和农户的利益,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对农民增收的带动作用。

四、结束语

“农民很苦,农村很穷,农业很危险”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最大障碍。“三农”问题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战略部署,应该加快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形成合理的产业布局,有效利用资源,发挥地区优势,促进农民增收,着力解决“三农问题”,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以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不仅能够加快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质量,也能使得农村三大产业规模化发展,保证农村经济的持续、快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金石.试论现阶段我国农村产业结构调整[J].中国农业银行武汉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1).

2、周向平,高顺全.立足本土,大力发展林业产业[J].中国林业,2010(10).

3、绥滨农场畜牧水产科.当前畜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和对策措施[eB/oL].省略/articleList.aspx?id=24061&CategoryiD=414&ColumniD=412,2010-02-18.

4、韦开华.巴南区渔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eB/oL].cqagri.省略/detail.asp?pubiD=67205,2004-04-06.

5、陈柳钦.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内涵、特点及对策[J].重庆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

6、林木西,王慧.工业化的“二元结构”与农村工业化的发展[DB/oL].中国乡村发现网,2010-08-09.

7、赵邦宏,邸文祥.论中国农业产业化经营[J].农业科技开发,2000(5).

农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篇4

【关键词】农村金融广西现状对策

近年来,广西为加快新农村建设,积极鼓励各种大型金融机构扩展了涉农金融业务,同时成立一些新型农村金融结构。现有金融体系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同层次的资金需要,但是依然存在多方面的问题。本文通过研究广西农村金融现状,以探讨如何在广大农村地区形成覆盖全面、治理灵活、种类多样、服务高效的金融服务格局,实现城乡协调可持续发展。

一、广西农村金融发展现状

随着田东县等14个县(市、区)农村金融改革试点工作的有序推进,农村金融改革试点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明显提高了金融服务县域经济发展和“三农”的能力。2011年,涉农新增贷款占全自治区新增贷款的40%,银行业金融机构涉农贷款增速达18%左右,高于全自治区贷款增速5个百分点。广西采取引导和支持涉农金融机构设立分支机构,创新农村新型金融组织等方式,着力构建起以农业银行、农村信用合作社、农业发展银行、邮政储蓄银行、村镇银行、农村资金互助社等为主体的农村金融体系。同时鼓励农村金融机构创新符合农村经济发展需求特点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初步规范和创新了农户评级授信、涉农担保信用制度及担保资产评估、管理、处置的操作流程。同时在政府配套政策的扶持下,大力发展政策性保险及商业保险,目前主要以甘蔗、香蕉、芒果、森林以及能繁母猪、奶牛和养鸡为标的开展农业保险试点。

二、广西农村金融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广西初步形成了分工、合作又适度竞争的农村金融体系。但是广西农业发展资金筹措困难的问题仍然较为普遍,农业贷款及农业投资比例及农村金融发展创新不足、资金外流的“虹吸现象”仍然阻碍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一)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存在问题

现有农村金融机构经营管理普遍存在问题。政策性银行在经营管理上缺乏灵活性,难以发挥作为政策性银行的功能以满足农产品经济主体日益多元化对金融创新的要求。近些年,国有银行进行商业化改造,为防范金融风险及追逐利益,大面积抛弃了运营成本高、盈利较差的农村市场。一方面表现为国有商业银行对部分县域存款达不到经营要求的分支机构进行了整合与撤销,营业网点数量逐年下降,以至于平均113个行政村才拥有一个网点。另一方面信贷收缩,信贷投入正在退出农村。2008年邮政储蓄银行开办农村小额无抵押贷款业务,但贷款额度较小,同时存在转移农村资金的问题。相对而言,农村信用社在新农村建设发挥了金融主力军作用,但其经营管理、资金实力,服务及业务品种等方面尚不能与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相适应。同时农村信用社改革中过于强调商业化,无法实现服务三农的宗旨。从2008年开始广西先后在田东县等14个县(市、区)进行农村金融改革试点工作,但是由于在成立的初期,总体数量仍然有限,服务地域范围较窄,金融产品创新不足,其金融服务的能力有限。

(二)农村存贷比例偏低

随着农村经济发展及农村金融改革的深化,为广西农村金融机构发展负债业务创造了良好的环境。2002年~2010年,同期涉农金融机构存款由22.37%上升到37.3%,而同期广西国有商业银行县域存款市场占有率由77.71%下降到57.7%,贷款市场占有率则由75.28%下降到50.3%。由此可见资金实力的增长,并没有带动农村信贷投放的增加,存贷比例偏低等农村资金运用问题比较突出。近年来在流动性过剩、农村有效信贷需求不足的背景下,商业性金融在农村市场定位上强调负债业务发展,其机构网点基本把农村存款资金转移到收益率较高,资本充足的经济较发达的地区,农村资金“虹吸现象”突出,对农村金融供给形成一个很大的缺口。

(三)农村金融创新不足,无法适应农村经济发展

第一,没有规范和完善适合“三农”特点的信贷管理机制。过于繁琐的农业信贷申请程序不符合农村经济“点多、面广、小额、流动”的资金需求特点。第二,农村信贷资金投放范围较窄,大部分仍局限于经济发展较好的地区或者一些龙头企业,已远远不能满足农村社会发展和农业产业化的小规模资金需求;第三,农村金融服务产品创新不足。目前以提供存、贷、汇业务为主的广西农村金融机构的信贷产品期限、额度、品种等基本与目前广西农业周期性发展的需求不相适应。第四,新型农村金融组织及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工作刚刚起步,农村企业、个人融资模式及融资工具急需开发与推广。第五,信贷、证券、保险的联动机制不完善,各个金融业务只是在业务范围内发展,没有形成良好的互动。

三、广西农村金融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目前相对薄弱的农村经济基础,滞后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建设以及不完善的金融配套政策等问题很难承载信贷资金的投入。

(一)农村经济基础薄弱,信贷资金承载力不强

广西农村经济发展中既有总量问题,也有结构性问题,各地农业也存在资源禀赋、发展现状等不和谐因素。广西农业人均耕地水平低于全国,而且发展相对分散,农村经济基础相对薄弱。再者中央惠农政策以及农产品价格上涨无法弥补农资价格的大幅上涨,农民增收仍然困难。受农村经济薄弱的制约,农村金融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资金运作成本高、客户信用风险大等诸多问题,无法使资金有效地配置,从而制约农村资金回流以及农村金融发展。

(二)财政投入比例相对偏低,对商业金融的吸引力不足

广西地区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强。在投资理念以及农业对地方财税贡献度低等多方面因素影响下,长期以来地方财政对农村的直接投入偏低、投入方向不对,扶持力度不够。而且国家对广西农业投资补助资金到位缓慢,农业固定资产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较低,支持和保护农业发展的长效机制不完善。与此同时广西财政对农村金融在税收、贴息等方面缺乏补偿机制,在政策上没有解决农村金融供给高成本、低收益的问题。

(三)农村担保机制不完善,金融发展受抵押担保瓶颈制约

一是农村资源担保的法律支持缺位,农村物权流转法规不健全,农村土地、沿海滩涂以及农作物收益权等资源的担保价值无法得到充分发挥。农村信用手段缺失,使农民的资金需求无法转化为现实金融需求;二是农业贷款担保机构缺位,使银行信贷供给与农户、涉农企业间缺乏对接枢纽;三是农业保险发展滞后,由于农业投资风险大,因此农业保险业务单一,且服务领域窄,服务网点缺乏。但由于缺乏配套政策支持,农贷风险补偿机制及巨灾风险分散机制在广西尚处于起步阶段。

四、解决农村金融问题的路径探讨

针对广西农村金融目前存在的问题,以下从四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建立适合农村经济发展状况的金融体系

广西政府应积极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组成一个多方位、多层次、多渠道的金融体系来支持农村经济的发展。人民银行应运用货币政策如放宽利率管制、降低存款准备金率等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农村经济的支持力度。农业发展银行应主导为农业生产有关的活动提供信贷资金和服务,并且通过信贷活动,调节农业生产规模和发展方向,使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引导农村资源配置。深化农村信用合作社体制改革,完善其内部管理体制,对其提供优惠政策,为其经营和发展创造宽松的环境,使农村信用社能够更好地解决“三农”发展的资金供给问题。同时广西政府应鼓励各类金融机构配合协作,引导和推动多种形式的农村金融组织发展,如近些年成立的村镇银行、农村资金互助社等;另外,广西政府应大力发展农业保险,加快农业保险经营体制的改革,配合信贷制度为“三农”发展提供多方位的风险保障。

(二)鼓励农村金融产品创新

广西政府应引导和鼓励农村金融机构加快农村金融创新,建立灵活高效,服务多样化、特色化的农村金融经营格局。一方面针对不同的群体进行农村产品和服务方式的创新。例如扶贫贴息贷款、农户小额信贷、农业科技贷款、农业生产资料贷款等,同时建立小额信贷担保基金,完善担保流程,丰富贷款抵质押形式,探索实行农村集体用地、林地、宅基地以及多种动产抵押、质押形式。另一方面加快农村金融机构业务转型,加大中间业务拓展力度,通过多种形式的表外业务发展,有效增加农村社会信用总量,在提升农村金融服务同时,实现自身盈利增长方式的转变。

(三)加大相关配套政策支持力度

为满足农村金融需求,广西政府必须出台相关的财政政策,完善农村财政投入机制,强化信贷政策的指导和引导作用,积极运用发放支农再贷款、减少存款准备金等手段,提升农村金融主体支农的实力。同时建立财政贴息、政策补贴和税收减免等制度,以补偿商业信贷成本高的不足,吸引信贷资金回流农村。在政府主导下,完善农村担保体系:政府可以出资建立农业信用担保机构,也可以进行财政扶持商业性担保机构开展农业担保业务。充分发挥农村经济主体间信息公开、监督便利的优势,通过农村合作组织及行业协会担保或组织会员互保的方式提高融资担保能力。同时广西应加强农业保险的政策扶持力度,成立政策性农业保险公司,主要负责农业险种的创新,风险的掌控,向商业保险公司及信贷机构提供保险或再保险等,利用财政杠杆作用,鼓励和支持商业性保险公司介入农业生产等高风险领域。

(四)加快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建设

建设良好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是吸引信贷资金回流农村,解决农村金融供给不足的根本途径。一是发挥政府在金融生态环境建设中的主导作用,大力加强法制建设,巩固农村金融运行的制度基础。二是改进对农村金融组织的管制方式,建立一个安全、公平、有序、竞争的金融市场,防范金融风险,引导金融组织健康有序的发展。三是完善市场准入机制和退出机制,针对不同金融机构服务对象的特点,适当放宽注册资金和资产规模的大小,逐步放松业务及贷款利率限制。同时建立和完善金融机构市场退出机制,维护金融体系的稳定,保护存款人的利益。四是建立农村金融突发性支付风险处置机制,完善保险制度,通过市场化的风险补偿机制,合理分摊信贷机构产生的存款与财产损失。五是建立健全农村信用体系。政府加快出台征信资料开放的法律,积极倡导宣传诚信意识,完善信贷信息共享机制,大力培植“信用村”、“信用互助组”等信用主体,加强信贷政策与社会信用建设的结合。

参考文献

[1]黄良波.西农村金融供给问题研究[J].广西金融研究,2008第1期.

[2]李梦茹.谈广西农村金融改革工作成效及发展思路[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10第12期.

[3]刘明显.于广西农村金融体系构建的思考[J].特区经济,2006年12月.

[4]姜霞.西新农村建设的金融支持探究[J].经济研究,2011年第1期.

[5]黄予慧.西农村金融发展现状与展望[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2年第23卷第07期.

农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篇5

按照市委的统一安排部署,全市解放思想大讨论共分四个步骤进行,第一阶段主要任务是宣传发动,统一思想;第二阶段主要任务是征求意见,查找问题,第三阶段主要任务是研究对策,制定整改措施,第四阶段主要任务是落实整改,总结提高。

我们知道,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的目的是:通过大讨论解放思想,破解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难题,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就我们农业部门而言,就是要通过大讨论、解放思想,破解制约全市农业发展的难题,促进全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当前,全市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正处在征求意见、查找问题阶段,可以说,正处在整个活动的关键期。

为了使全市农业系统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找准制约全市农业发展的思想障碍、工作中的难点和体制上的弊端,我们谋划召开这次视频会,刚才大名县农业局、*县农牧局、武安市农机局三个县局和市农业局粮油处、农机办、种子管理站、土肥站、农广校和新能源办六个单位先后做了典型发言。我觉得大家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不同层次查找了思想上、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难题,想法、意见和建议都很好。但是,我感觉大家所查找的问题和难题多数属于一般性问题,在深度和广度上还不够,还有待于进一步挖掘。查找问题和差距是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的关键和核心,关系到大讨论活动能否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作为农业部门,解放思想大讨论,我觉得应紧紧围绕农业现代化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以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主题,把破解难题作为整个活动的切入点,要充分利用现在到月底前查找问题阶段所剩余的有限时间,准确全面地查找工作中存在难题,深层次挖掘制约全系统和本单位工作开展的思想瓶颈问题及其根源,以确保解放思想大讨论取得实效。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查找哪些问题

一般来说,应该首先查找工作上存在的难点问题,因为这次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的宗旨和目的就是为了破解工作上的难点问题,进而促进经济工作又好又快发展,如果难点问题找不准、查不深,很难实现工作上的创新与突破。因此,首先应在工作上查找存在哪些难点问题需要破解;其次,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进步,体制、机制必然会出现一些与工作不相适应的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认真查找工作机制、体制上还存在哪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三是工作上的难点、体制上的障碍查准之后,要破解难点和障碍,就必然要求思想观念上的解放,就必须查找思想不解放的种种表现。为此,全市农业系统查找问题必须从工作、体制机制和思想观念三个层面展开,三者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缺一不可。我们知道,由于思想上的障碍,比如缺乏大局意识,本位主义等等,结果往往就会导致体制不顺,职能职责不清;而体制不顺反应在工作中,就是许多工作没有办法正常推进,导致问题逐年积累,深层次的难点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反过来说,就是我们可以从查找工作中存在的深层次难点问题,分析查找出体制上存在的问题,折射出想想上存在的障碍问题。因此,我们应该以查找工作中的深层次的难点问题为切入点,分层次查找体制上的弊端和思想上的障碍。

(一)立足工作实际,认真查找工作上需要破解的难题

查找工作中存在的深层次问题并采取相应的对策,促使全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这是解放思想大讨论取得成效的关键。由于县与县之间、部门与部门之间情况千差万别,要找准本地、本部门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就必须根据本地、本部门、本单位的实际情况,才能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就全市农业工作来讲,我认为,应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查找:第一,我市种植业结构调整主要存在哪些问题?如何科学调整种植业产业结构?种植业产业结构应该调整到何种比例才算合适?第二,种植业有没有潜力可挖?如何挖掘种植业在农民增收中的潜力?种植业在农民收入中的比重、比例究竟应该占到多少?第三,如何培养新型农民?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面对农村青壮年劳力外出务工的实际,现实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状况如何?能否适应建设新农村的需要?第四,如何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如何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长效机制?第五,如何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循环农业?如何实现农业资源的循环利用和可持续发展?第六,如何大力发展生态特色农业,构筑农民增收的新亮点?第七,如何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提高种植业的劳动生产率?第八,如何破解小额贷款的难题,加快实施农业的发展步伐?第九,如何解决东中西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在推进东部突破方面,农业部门应采取哪些重大举措?

(二)立足发展阶段,深入查找工作体制机制上的问题

要破解农业工作存在的深层次难题,在种植业内部必须从机制和体制上予以保障。众所周知,多年来,农业是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弱势产业,农民是弱势群体。从建国之初到现在,国家实行的是:农业支持工业,农民服务市民。建国以来每一次机构改革,都从农口开始,农业系统的机构设置多次受到冲撞,以致形成现在的农业机构职责不清、职能不全,如比较突出的是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出现了“线断、网破、人散”的局面,尽管中央、省已经下发了文件,要求理顺职能,但是目前进展不很理想。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已经进入了全新的发展阶段,党中央提出:要对农业实行“多予、少取、放活”,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反哺农村”的方针。应该说,现在正是解决农业发展体制不顺、体系不健全的大好时机。这次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破解难题是解决体制不顺、体系不健全的一次难得的机遇,我们应该紧紧抓住这次契机,把多年积累的问题找出来,实事求是地摆出来,通过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彻底加以解决。因此,要结合查找农业工作中存在的深层次问题,深入研究、查找在机制体制方面存在的弊端,并研究解决问题的对策措施。我认为,在工作机制、体制方面,应在健全七大服务体系上,找问题、下功夫:一是基层农技推广体系不健全,人员不足,队伍不稳,工作经费无保障,工作缺乏手段,人才结构、知识结构不合理等;二是农业科技创新与应用体系不健全,应全面加大科教兴农战略的实施力度,加大对农业科技投入,加强农业科技人才培养和引进,搭建创新平台,促进科技创新和转化能力提高。三是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体系不健全,农产品生产标准不全、操作规程农民掌握的程度低、农业投入品监管不到位等等。四是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体系不健全,特别是县、乡、村、企业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网络不健全,队伍不健全、检测设施不健全。五是农业信息和农产品市场体系不健全,在信息体系建设上,乡、村农业信息网络建设滞后,信息覆盖范围小、服务能力弱;在市场体系建设上,农产品市场准入滞后,服务功能不完备。六是农业资源与生态环境保护体系不健全,农业资源循环利用率低,农业面源污染加剧,农业资源浪费严重。七是农业社会化服务与管理体系不健全。农技推广服务体系不健全、服务能力弱、覆盖面小;农业合作经济组织数量少、功能差,管理不规范。

(三)立足工作创新,深刻剖析思想观念上的各种障碍

市委提出:要重点“强化六种意识,破解难题”。在市农业局解放思想大讨论动员会上,初步分析了全系统党员干部在思想观念、工作思路、工作方法等方面存在的六个方面思想障碍:一是思想保守,墨守成规;二是被动依赖,甘于平庸;三是思想僵化,缺乏创新;四是固步自封,安于现状;五是难字当头,安逸怕事;六是思想松懈,效能低下。要破解制约全市农业发展的难题、体制机制上的障碍,就必须首先破除思想上存在的六个方面的落后思想观念,在全系统宏扬八种意识:一是破除保守思想,强化进取意识;二是破除依赖思想,强化主动意识;三是破除僵化思想,强化创新意识;四是破除短视思想,强化长远意识;五是破除封闭思想,强化开放意识;六是破除自满思想,强化竞争意识;七是破除畏难思想,强化攻坚意识;八是破除松懈思想,强化效能意识。与此同时,要牢固树立工业理念、市场理念、服务理念、项目理念和可持续发展理念五个新的工作理念。就是以工业理念运作农业,促进种植业结构调整;以市场理念经营农业,强力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以服务理念推动农业,全面强化部门服务;以项目理念强化农业,进一步扩大农业对外开放;以可持续发展理念发展农业,抓好循环农业建设等,与时俱进,以思想观念的更新促进大讨论活动的扎实有效开展。

二、怎样查找问题

根据市委《关于深入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的实施意见》,我认为重点应通过以下几个途径,广泛征求意见,深入查找思想上、工作上、机制体制上存在的问题,特别是制约全局和本单位工作开展的思想瓶颈问题,寻找破解对策。总的查找方法是:自己找、群众提、上级点、互相帮。自己找:要求每一个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静下心来,自己动手,撰写自己的自查报告,要求查找要深刻,要敢于正视自己的问题。查找的过程是认识的过程,提高的过程,自己查找问题的深度,是对自己能力水平的一次检验,因此,要真查、实找;群众提:就是要分层次深入基层,到一线广泛征求意见,首先要到分管单位征求意见,其次要到基层单位、农村征求基层干部、农技推广人员、科技示范户和农民群众的意见和建议,这个过程一定要有,而且要真心实意;上级点:可采取当面征求意见和发征求意见信函等多种方式征求上级领导的意见和建议;互相帮:就是以支部为单位,利用召开民主生活会的方式,积极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基本要求是自我批评要认真,互相帮助要真心,切忌评功摆好走过场。局属各单位的民主生活会,主管局长要参加。同时,为了解放思想,开阔眼界,可以分专题组织有关单位的业务骨干,开展外出参观考察活动,通过带任务、带问题、带项目到先进地区、发达地区学习经验,查找差距,寻找对策,横向查找问题。总之,要利用一切行之有效的方式和措施,认真查找工作中问题、机制体制和思想上障碍,并研究破解的思路和对策,为有效整改、为谋划好明年新的工作思路奠定良好的思想基础。

三、务求取得实效

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破解难题,促进各项工作又好又快的开展。各级农业(农机部门)要切实提高认识,以破解工作中的难题增动力,以破除机制体制上的障碍增活力,以更新不合时宜的思想观念为助推器,最终达到思想观念大解放,工作难点大突破,体制机制逐步理顺,为全市农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具体工作中要重点搞好“三个结合”:一是调查研究与破解难题相结合;二是自我查找问题与外出考察参观相结合;三是制定整改措施制定明年工作思路相结合。

关于明年工作,经过前一时期的精心谋划,对照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中查找出的制约我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深层次问题,市农业局初步敲定了明年的工作思路:即围绕一个总体目标,着力构建五大农产品生产基地,努力实现四个新突破,切实为农民办好十件实事,扎实推进六化进程,确保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产品质量安全。具体说:一个目标:就是以建设现代农业为载体,以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为切入点,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构建五大农产品生产基地:一是西部有机生态特色农业基地。以武安、涉县等县西部自然资源为依托,建立小杂粮、干果生态基地;以永年县、*县、磁县铁路以西丘陵、旱地为重点,规划建设有机小麦生产基地;二是东部绿色小麦玉米生产基地。以大名县、魏县、曲周县、永年县、临漳县等粮食产业工程县为重点,规划建设250万亩小麦、玉米一体化标准化示范基地,2008年开始起步;三是高效特色农业生产基地。以蔬菜、棉花、食用菌、辣椒、中药材、花生、大蒜、芦笋小杂粮、莲藕、圆葱、花卉等特色农产品为重点,调优品种,提质增效,以规模种植实现规模效益;四是优质花生基地。以大名、馆陶、魏县、邱县、临漳为重点,提高专用花生品种种植面积,并规划成方连片种植,建设全市优质花生优势产区;五是无公害蔬菜基地。构建设施菜、错季菜和特色菜三大无公害蔬菜基地。四个新突破:一是抓好一个新示点。即全国循环农业示范市,大力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实现农业发展方式新突破。二是打造一个新特色。就是强力推进生态特色农业建设,实现高效特色种植效益新突破。三是培植一个新产业。即生物质产业,利用玉米秸秆、甜高粱等能源作物加工生产燃料乙醇,加快推进秸秆乙醇项目建设,实现农作物秸秆科学利用新突破。四是谋划一个新项目。即加快推进粮食银行项目建设,实现种粮农民收入新突破。为农民办好十件实事:一是强化新型农民培训;二是扎实开展“深入农村,服务农民”活动。继续抓好千名技术人员“坐诊”服务;三是大力推广十大关键增产增效技术;四是进一步健全“四级一户”农技推广服务体系;五是认真落实好良种补贴政策;六是指导农民搞好农作物病虫害综合防治;七是强化农业信息服务;八是提高耕地质量水平;九是继续实施测土配方工程;十是继续实施生态家园富民工程。推进六化进程:就是强力推进农业产业化、集约化、标准化、机械化、品牌化和信息化等“六化”进程。

农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篇6

[关键词]农业结构调整现状及问题措施

[中图分类号]F32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650(2014)08-0036-01

农业转变是一个缓慢而长期的过程,由于农民收入水平低,农业生产新科学技术不能被有效利用等问题普遍存在。因此,为了能够尽快缩短转变周期,就需要清楚认识到其中存在的问题,并具有明确的发展方向。

一、现代农业发展的现状

1.农业产品结构现状

随着农业经济的发展,我省农产品量有了很大提升。家庭承包制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人民的积极性,从而促进了农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使粮、油、棉等都取得了很大的成绩。近几年来我省粮食产量一直在加速增长,且位于全国发展的前列,不仅解决了本省以往的吃饭问题,而且每年还可以外调一部分粮食来支援外省。然而,在产品结构仍有一些问题存在:主要表现是现行的农业机构与市场需求机构不能够符合,不能满足农民对提高经济收入后对于产品多样化、优质化和专业化的需求。在种植业中,优质的品种与国外相比较还存在一定差距。随着社会对于需求产品多样化的提升,我省传统主要追求产量的生产模式,已不能够满足发展的需要。因此,仍保持传统的模式,就造成了单一产品过剩的现象,即低档和普通产品较多,高档和深加工产品较少。

2.农业技术结构现状

农业技术结构是指服务于农业各行业和各环节,各类农业科技资源、技术构成、技术配置的总和。目前,在农业发展过程中,我省的农业产品技术含量仍然比较落后,市场竞争力比较弱,农业科技水平还比较低。对于农业科技贡献率与其他地区相比较仍有一些差距。同时,我国在现阶段农业结构中也存在一些问题:首先是化学等生物技术发展较快,机械技术发展相对缓慢,其次是农业生产中领域技术发展迅速,产前和产后的技术发展滞后。三是种植业比较多,养殖业比较少,传统类农业多,高新技术型少。产量技术发展快,质量技术水平发展慢,开发应用技术多,治理和恢复性技术少。

3.农村人力资源结构现状

我省农村有着丰富的人力资源体系,如果这些资源可以被有效的利用,对于农业经济的发展和提高农民的经济效益都有非常大的推动作用。然而目前我省人力资源的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文化水平较低,经调查显示农村中、小学文化程度的人员所占比例较大,而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所占比例较少,而且文盲现象也普遍存在。二是农业技术水平低。全省大部分农民劳动者由于文化水平有限,且没有经过专业的培训,因此,农业技术素养偏低。三是思想观念比较落后。许多农民有着传统旧思想,小农意识比较严重,不具有发展的长远特征,因此不能对自身的文化层次和技术水平有明显的提高。

二、我省现代农业发展的对策

现代农业发展在发展过程中存在许多问题,面对这些问题就需要认清问题的根本和本质,从而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对于解决措施可以重点从以下几点做起:调整农业产品结构,调整农业技术结构和调整人力资源结构等。

1.调整农业产品结构

首先要打破传统旧观念和小农思想,接受新的思想理念。由于我省大部分地区属于传统农业区,因此,传统思想比较牢固。农民文化水平有限,所以不能很好接受新事物,缺乏创新意识。对于耕作过程,也仅仅是为了生存,没有竞争意识,只会遵循传统耕作观念,安于现状,所以要想调整我国农业产品结构就要转变农民的观念,消除小农意识,使农民能够勇于担当产品调整结构的风险,提高自身的思想认识。其次,对于农产品生产工作要推行标准化作业,规范化和标准化作业是调整我国农业产品结构必备的条件,也可以为进行食品工业化生产提供优质原材料。农产品需要通过加工得到增值,而加工食品想取得发展也需要越来越多的规格化和标准化的优质原材料。

2.调整农业技术结构

目前,农业技术的发展主要集中在农业信息化技术,安全农业技术和农产品加工技术等方面,要想使得农业技术能够更好、更快的发展就要实现四个转变。一是要将提高产品的产量作为主要研究目的向提高产量和品质并重的提下、以优质为主要的导向转变。随着农业发展阶段性变化,以及人们消费需求结构和层次的转变,为消费者提供安全、优质和营养的农产品则成为了农业结构需要调整的主要发展方向。二是要注重产中技术为重点向产前、产中和产后全过程技术研究转变。三是从一单项技术为重点的研究向配套技术研究进行转变。农业技术结构的调整不仅仅是有几个单项技术组成,需要建立农业综合配套技术体系。四是以单方面以农业科学为重点向农业科学与其他科学门类相融合作为重点的方向转变。农业结构的调整,不是单一农业作物优良品种和农业耕作制度的转变,而需要环境、资源、人口等综合因素的调整,必须同经济、环境、人口等科学有机的相结合。

3.调整农村人力资源结构

加强农村人力资源的合理化利用优势,提升农民的文化水平和素质,是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一个关键性因素。农村人力资源的结构调整,一是致力于农村人力资源的合理利用,树立起“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加强建设农村科技、教育、经营等多方面人才队伍,使农村可用人才的数量与技术水平与农业结构调整及转变方式相适应,从而切实对于人力资源结构进行调整。二是政府部门加强宏观调控作用,加大对农村教育的资金投入力度,落实好义务教育问题,提高九年义务教育的水平。三是建立城市教育和农村教育的协调发展机制,提高农村人员的受教育水平。以此来提升农民思想认识,培养出一批专业素质和水平都优秀的实用型人才队伍。

参考文献

[1]林善浪,张国.中国农业发展问题报告[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3.

农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篇7

关键词:农业;农田水利;存在的问题;管护机制;对策措施

中图分类号:S271文献标识码:aDoi:10.11974/nyyjs.20160632040

1加强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的重要性

从表面上来讲,农田水利建设是保证粮食生产量的需要,对于植物的生长来说,拥有足够水源是最根本的需要,没有充足的水源,农作物将无法正常生长,粮食产量自然得不到保证,而从长远来讲,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进行则可以为农村人民创造更多的经济收益,提升其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维持农村甚至是整个国家和社会的稳定。而且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会在防洪防涝、提供饮用水、改善农村生态环境等方面做出巨大的贡献。由此可见,农闲水利工程建设的进行存在着很多的优点,应该引起的高度重视。

2小型农田水利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国家的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可谓是迎来了发展的春天,其和以前相比实现了质的飞跃,不仅促进了我们国家农业的发展,也在国民经济建设等诸多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具体来说,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2.1工程不配套,老化失修严重

前文已经提及,改革开放前期是我国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集中建设时间,由于当时的是施工技术不够先进,为建设投入的资金不十分丰厚,工程建设标准不够高,配套率较低,加之维护维修跟不上,所以,水利工程设施运行了几十年的时间之后,其已经严重老化,老化主要体现在其在工程蓄水方面的能力已经大不如以前,渠道灌溉能力大幅萎缩,泵站排涝能力日益衰减等。最终无法为农作物的生长提供必要的水源,加剧了旱涝灾害的危害,甚至对国家经济的发展造成影响。

2.2缺水与浪费现象并存,节水农业发展滞后

各种大型、中型和小型的水利工程的建设是提高农业抗旱减灾综合能力的必要举措。与此同时,节水灌溉农业的发展也是提高农业抗旱减灾综合能力的重要内容。但是在我国以上2点却存在着严重的矛盾,即农业的发展同时存在缺水和水资源浪费,阻碍了节水农业的发展,使本来就十分严峻的农业发展缺水现象雪上加霜。

2.3投入严重不足,缺乏稳定增长机制

国家对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重视程度不够高。国家重视对“大江大河”的治理,将工业用水保障、城市用水供应放在较高的位置上,但是对农田水利的建设却不够重视;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属于“公共品”,需要集体投入,但现实情况是原有的“两工”等体系被取消后没有相应的替代机制,导致农田水利建设公共投入缺失,甚至有些农村原有的沟、塘、渠、堰等因无人管护而荒废。

2.4管护机制不健全,管护主体缺位

税费改革后,乡镇、村集体统一的功能不再像从前那样明显和突出,大部分由集体管理的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的管理仅仅流于表面的形式,管理不到位、职权不明、产权不清是其中存在的明显问题,大部分管理人员缺乏足够高的综合素质,管理技能不够高,使得最终的管理效果极其有效。

3对策措施

3.1把农田水利建设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

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建设在各个方面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其中最明显的作用就是增强农业发展对自然灾害的抵御能力、保障农作物的顺利生长、为国家的工商业以及其他经济的发展提供必要的基础。而要想切切实实的发挥其作用,应该从思想中、意识里、内心中以及脑海深处予以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高度重视。地方政府要对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有一个正确、充分的认识,不要一心追求政绩,而是在如何更好的建设农田水利工程设施方面下足功夫,切实为人民谋福利;要充分调动人民群众在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方面的积极作用,认真听取人民的需求和意见,在人民的共同智慧下会促进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顺利进行。

3.2解决农田水利建设的主体问题

对于当前的农村水利工程建设工作来说,其面临的主要难点就是怎样建立新的农田水利建设投入机制以保持农田水利建设的健康与良性发展。对于这一问题,应该对农田建设与管理维护主体予以明确,前提是对农田水利工程的功能的分析确定,在此基础上明确建设和管理主体。从功能来划分,公益性工程、经营性工程和生产性工程是农田水利工程的主要3个类型。政府机关是公益性工程的建设主体,其主要特点就是公众性和非排他性,这种类型的水利工程的建设需要全体社会公众来共同承担;经营者是经营性工程的建设主体,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使得水利工程供水已被界定为经营,所以,经营者负责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和管理;农业生产人员是生产性工程的建设主体,以此促进农业生产的顺利进行。

3.3构建多渠道的农田水利建设投入机制

建立公共财政投入经常性机制。加强农田水利建设,要逐步建立农田水利建设资金稳定增长机制,财政、发改、水利、国土资源等部门要整合资金大力支持农田水利建设;完善村级“一事一议”筹资筹劳政策。农田水利建设要花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这是分散的农户无力担负的,必须依靠集体力量;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和激励机制,营造全社会参与农田水利建设的氛围,广泛吸纳社会资金投入农田水利建设,使农田水利建设、经营、管理更具活力,发挥持久的、最大的效益。

4结束语

通过笔者在文中的详细叙述不难发现,农业生产的进行和农业经济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只有解决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才能为农业经济的发展保驾护航,并保证农业的基础性地位。因此,重视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并恰当的处理其中的问题是当务之急。

参考文献

农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篇8

[关键词]农村沼气;发展现状;存在问题;技术对策

中图分类号:S21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14X(2016)15-0319-01

进入新世纪以来,人们生活水平得到了有效的提升,我国相关部门也开始加大农村沼气建设的关注力度,随着农村沼气建设的关注力度逐渐增加,这也给农村沼气的未来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在召开第十六届国务院大会时,相关人员就明确表示要加大农村沼气建设力度,给农村的今后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由此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出,国家对农村沼气的建设的关注力度,因此,本篇文章就主要对我国我国农村沼气发展状况进行详细的阐述,并在此基础上,对发展农村沼气面临的新形势和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进而推动我国农村沼气事业更好的发展。

一、农村沼气发展现状

随着科技的发展不断加快,在农村中建立沼气设备,这不仅可以给农村居民的日常生活提供了便利,同时也能推动农村经济更好的发展。在农村建设中应用沼气设备,有助于农村产业规模的加大,同时也能提升农村人民的生活质量,改善他们的生活环境,给农村的为了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因此农村沼气建设得到了我国各界人民的一致好评。随着农村沼气建设的规模逐渐扩大,农村沼气的各项功能也逐渐完善,这也使得沼气产业得到了更好的发展。截止到15年底,我国农村使用沼气的数量已经超过了8700万户,沼气工程的数量高达9.56万,专业技术人员的数量高达7.8万人。通过这些数据我们可以得知,农村沼气正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二、发展农村沼气面临的新形势和存在的问题

(一)认识问题

根据目前情况来看,我国的农村居民在沼气的认知上,只是停留在“做饭、点灯”的功能上,并没有对沼气建设的其他功能进行全面的了解,例如环境的保护功能、资源的循环使用功能、生态资源的改善功能等。由于大多数的农村经济发展比较缓慢,村里的年轻人以及大多数的强壮人员都选择到大城市去打工,这也使得村子中的劳动力的数量逐渐减少,只剩下了老人、妇女和儿童。由于这些人员在沼气的应用上存在一定的片面性。进而导致对沼气建设上存在情绪不高涨的现象。

(二)建设质量问题

农村在沼气建设上主要存在三个时期,第一个是探究时期;第二个是结论时期;第三个是提升时期。在沼气建设的过程中,普遍存在着技术人员流动性比较高的现象,而导致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工资待遇不高,使得大量的沼气技术人员出现外出打工情况,进而使得从事沼气建设以及沼气维修的人员逐渐减少。而接受过专业培训和联系的沼气技术人员的数量更是少之又少,这种现象的出现,使得沼气建设的质量水平普遍偏低。除此之外,由于没有具备充足的建筑经费,大多数的施工单位只注重施工的进步,也忽略了施工的质量,进而使得沼气建设质量存在一定的问题。

(三)发酵原料问题

随着时代的变化,农村饲养牲畜的现象也逐渐减少。但是在应用沼气的过程中,需要一定时间内对沼气池进行换料处理,这样做的目的是确保沼气池顺利产生沼气。但是在进行沼气池换料的过程中,需要消耗一定的资金成本,例如人工费、燃料费、运输费等,更换一次液化气也需要花费80元,这给农村居民的经济带来了一定的消耗。

三、科学发展农村沼气、加快新农村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一)加强宣传,营造氛围

为了加大宣传力度,给农村居民营造一个良好的生活氛围,应该做到三项要求,第一点是向农村居民普及沼气的作用和能力,进而提升领导们的关注力度;第二点是加强农村居民的沼气使用技术的培训力度,推动沼气事业的更好发展;第三点是借助媒体的力度,加大对沼气建设的宣传,进而给沼气建设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二)统筹规划,协调发展

为了推动沼气建设的更好发展,在进行沼气建设的过程中,要和农村的畜禽养殖进行紧密的结合,进而保证沼气建设与畜禽养殖协调发展。在进行沼气建设的时,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合理的规划,进而保证沼气建设的合理性以及规范性。

(三)完善法规,政策调控

由于沼气属于可再生资源,因此得到了国家的大力支持。但是根据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的沼气建设一直处于起步阶段,不具备完善的建设技术。因此,为了保证沼气建设的正常开展,就要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规,并借助财政、投资、信贷等方式进行引导。除此之外,还可以跟畜禽养殖进行充分利用,这样不仅保护环境的同时,也能确保沼气建设的顺利开展。

(四)创新机制,搞好服务

农村沼气建设主要包含三项内容,第一项是推动农业更好的生产;第二项是促进建设企业更好的发展;第三项是提升企业的管理、服务水平。对于沼气建设来说,建设只是根本环节,管理服务才是推动沼气行业更好发展的关键。建立合理的农村沼气服务制度,不仅可以提升沼气的综合效益,同时也能保证沼气市场的完善性和全面性。加大农村沼气建设的管理力度,弘扬绿色环保的建设理念,进而可以推动我国沼气行业更好的发展。

结束语:

在这个崇尚绿色环保的时代下,改善农村的生态环境,提升农村的经济建设,是现在我国农村建设首要解决的问题。因此,国家开始大力号召沼气建设,并加大沼气建设的关注力度,根据农村的实际情况进行合理的设计,进而保证沼气建设在农村更好的应用。在是根据目前情况来看,在进行农村沼气建设的过程中还是会存在一定的问题。因此,为了防止这些问题的出现,就要对农村沼气建设进行优化,例如建立完善的沼气发展规划体系、制定合理的沼气管理制度、加大农村居民适应沼气的培训等,做到试验示范、监督管理的要求,进而保证沼气事业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艾兴隆,孙文友,江,赵林,杨雪.开阳县农村沼气持续发展存在的问题及技术对策初探[J].农技服务,2010,03:393-394.

[2]邱凌.中国农村沼气持续发展存在的问题与技术对策[J].中国沼气,2010,05:53-55.

[3]王海滨,李斌,陆海,蔡景行,文美跃.贵阳市农村沼气工程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贵州农业科学,2012,09:222-225.

农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篇9

【摘要】农业作为我国重要的三大产业之一,再我国国民名经济的发展中有着重要的主导作用,它是实现另外两大产业发展的重要前提。为了促进农业的发展,国家采取政策及时调整我国的产业结构,大力实施“三农”政策,以保证农业的顺利发展。但是在三农政策实施的过程中依旧存在很多问题,这些问题阻碍着农业经济的发展,而农村信用合作社在三农政策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农村银行、三农、途径

“三农”指的是农村、农业和农民,由于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三农问题能否有效地解决关系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情况。解决各地区的三农问题需要各地部门的共同合作才能实现的,农村信用合作社(农村商业银行)作为当地的金融机构,应该发挥本身的经济职能,以更好的开展服务“三农”的工作。

一、“三农”问题阻碍农业发展

三农问题的解决关系着我国经济发展的全局,其包含了很多复杂的内容,解决好三农问题必须要对它有深刻的了解,这样才能有针对性的开展工作,从根本上实现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为我国的国民经济打下良好的发展基础。下面具体分析我国所面临的“三农”的含义:

(1)农村问题。农村问题主要指的是农村户口、农村经济和农村土地问题。目前我国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农村人口统计不清楚,户籍制度的实施工作效果不理想,使得很多农民的户口定位不准确。而农村经济方面,由于地理位置存在差异,交通的不发达,以及市场的狭窄等原因造成农村地方经济发展缓慢,造成城乡经济差距逐渐增大,最终出现两极分化严重的现象。土地使用权则关系到农民的正常生活情况,一些偏僻地区缺乏管理分配意识,对我国的土地分配制度不熟悉,使得农民的土地使用权没有得到很好的保护,削弱了农民建设农村的积极性。

(2)农民问题。农民问题具体表现在农民缺乏科学文化知识和经济负担过重两大个方面。我国多数农民存在着文盲的现象,缺乏必要的科学文化知识带来的问题是农民活动的不科学性,农民在进行农作物种植时不能很好的利用农业知识来进行农作物的培养,这就影响了正常的收获产量。其次,文化素质的缺乏使得农民的劳动力得不到充分的利用。近年来“农民工热潮”不断出现,大多数农民放弃农业生产转向城市打工,大量的农业劳动力外流,这将会影响到各地区的农业发展。而农民打工所挣到的钱一般只有很少的一部分,随之而来的是繁重的经济负担。

(3)农业问题。农业问题是一个比较综合的经济问题,反映农业问题的主要对象是农业设备、农业投资、农业产品等等。没有先进的生产设备,给农业生产过程带来了较大的阻碍,很多地区的农民尽管有着较多的土地,但是因为劳动力有限,无法实现具体的播种生产。而政府对地区农业的经济投入较少,使得农民对于农业的资金投入变多,增加了农民的经济负担。当农民们结束了播种种植后还要面临农产品的处理问题,目前农副产品再市场上的价格处于低价位阶段,很多农产品的实际价值被贬低,农民进行农业种植所投入的成本(如:肥料、种子、收割等费用)不能够完全收回来。

“三农”问题是我国农业发展缓慢的根本原因所在,三大问题能否顺利的解决,直接影响着我国的农业经济情况。这就需要各地政府积极配合农业部门从技术、资金、劳动力等方面给予农民们足够的支持,充分调动农民们投入农业生产的积极性。

二、农村信用合作社优点多

农村信用合作社属于银行类的金融机构,是经过中国人民银行审核批准后建立的,它是由部分社员入股组成且实行民主管理制度。因为经过国家金融部门的审核,因而具有合法性,在经济活动中是受到法律的保护的。其业务包括了存款、取款、贷款和转账等主要业务。

农村信用合作社的主要业务对象是一些农业生产者和小商品生产者,其经济业务额一般都是零散、小数额、小规模进行。作为银行类金融机构,农村信用合作社有有着自己独特的优势。具体体现在以下几点:(1)集资成立,农村合作信用社是由农民和农村的或其他人员共同集资成立的,其主要宗旨是为了帮助农民进行农业生产以及解决农业上的资金需要,这对于农业的发展是很有帮助的。(2)管理民主,农村合作信用社的管理人员多数是由农民们进行民主选举,然后决定管理人员的分配,且以对社员负责为首要原则,这就保证了社内的资金使用能够做到“公正、公平、公开”的原则,避免资金流失。(3)来源广泛,信用社的资金来源主要是依靠合作社成员所缴纳的股金、社内积累的资金以及从外面吸收到的存款等等。广阔的资金来源能够确保这一金融机构顺利运行,避免出现资金周转不畅而导致机构亏损。(4)手续便捷,由于使用合作社资金或者办理相关业务的成员都是合作社成员,因此在办理业务过程中的手续就比较简单快捷,只需要进行简单的注册登记就可以进行存款或者取款,使用起来相当方便。

农村合作信用社在近年来再我国农业的发展过程中发挥着越来与重要的作用,根据一组农村民意调查显示,农民们对信用社的运营情况、资金使用、管理工作等方面进行了综合调查后的数据显示,农民满意程度达到了98.6%,只有极少数的农民对于农村信用社的工作还存在一些建议。信用社的成立最大的意义在于支持了我国“三农政策”的推广和实施,通过合理地调动资金能够改善农业的生产设备;引进高产量的农作物品种;加快新农村建设的步伐;这对于解决国家和地区落后的农村生产力问题有着很大的帮助。合作社的领导人员在运营过程中积极开展体制改革和管理改革,实现机构的优化升级,从而大大提高了合作社的办事效率。

三、服务“三农”的具体途径

为了促进我国的农村建设,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进程。国家开始大力推广实施三农政策,如:减免农业税、种粮补贴、农机备提供、稳定农业品价格等一系列措施来促进我国农业的发展。如果这些措施能够长期持续下去,相信我国的农业生产技术和生产产量将会大大地提高。作为国家的金融机构,农村信用合作社需要发挥其经济职能,更好的为“三农”服务,具体可以从以下途径进行:

(1)加强金融管理。确保资金的正常运转以及合理利用是农村信用合作社的首要任务,只有储备足够的资金才能为三农问题的解决提供保障。在投资发展农村经济的时候需要注意资金的有效管理和合理利用,信用社领导应该加强内部人员的管理,尽量减少人为因素造成的经济损失。此外,还需要时刻关注市场情况,根据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配合国家农业政策,这样可以实现资金的优化配置,以发挥出最大的经济作用。

(2)吸引商业投资。农村信用合作社在服务于“三农”问题这一方面时采取招商引资的方法是很有必要的。通过增加与企业之间的合作不但可以带动当地的经济发展,还能充分利用好农村廉价的劳动力,增加农民的经济收入,提高农村的整体生活水平。农村信用社可以于企业签订合同,共同投入资金在农村开办工厂,政府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这样一来就可以吸收到更多的资金用于农村的发展。

(3)扩展贷款业务。给予农民相对额定的资金贷款可以推动农村个体户经济的发展,先帮助一部分农民先富起来,再引导另一部分农民致富。对于一些有发展思想的农民,信用合作社应尽量给予资金上的支持,再通过技术指导鼓励农民创业致富。如:创办鱼塘、大棚蔬菜、水果种植、花卉栽培等等,这些都是新型的农业产业,市场前景相当广阔,对于农民生产致富有着很大的帮助。

农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篇10

关键词:农村金融问题对策

1、当前农村金融的发展现状

长期以来,在我国农村地区的发展过程中,农村地区的经济以农村信用社为主要核心,不断的发展和壮大。目前,我国农村地区初步形成了一个力图适应“三农”特点的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的农村金融服务机构体系。由于国有商业银行撤离农村,邮政储蓄在农村地区拓展了广阔的空间,与信用社形成了两足鼎立的局面。但是邮政储蓄只发放小额贷款,伴随着存放资金的增多,这些资金又回流到城市,导致农村资金供给缺口加大,而加剧了农村资金供求失衡。

2、现今农村金融存在的问题

2.1、农村金融服务功能缺位,金融产品单一

目前,农村金融体系由农业银行、农村信用社、农业发展银行这三家银行构成“三驾马车”的基本框架,但这三家由于经营目标、服务对象以及规模实力等原因使得目前农村社会化金融服务缺位,信贷投入不足,严重影响着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而且,农村金融机构大多只是开展存、贷、汇等传统的商业银行业务,以及贷款的期限、利率、额度等不能满足现代农村对资金的基本需求。

2.2、农业保险、信贷抵押担保等发展力度小,发挥作用难

目前情况来看,农业保险的规模与农户对农业保险的需求不相称。农业保险是促进农村经济平稳发展的重要工具,是农村金融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如果农业保险发展滞后,一方面会导致“三农”经济收入增长缺乏保障;另一方面,也会导致农村金融市场的信贷承受较高风险。

2.3、农村资金大量外流

目前,城乡差距过大,农村经济发展受阻,这些主要是由于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资金需求不能得到及时满足。造成当今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是每年从邮政储蓄、农村信用社等商业性金融组织流出的资金总是农村地区大于从城市流入的资金。近年来,大量的资金从农村金融组织转移到城市,随着农村商业银行资金运用非农化,且逐年减少对农村的资金支持是资金大量外流的主要原因。农村资金大量外流导致农民的贷款需求难以满足,致使农村的经济发展出现阻碍。

2.4、农村金融环境欠佳

农村金融发展停滞不前农村的另一制约因素是农村金融环境不佳。金融环境的好坏对农村金融发展有着直接影响。近几年,我国农民的经济水平的确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总的来说,农民的金融知识欠缺、法律意识依然淡薄,且农村没有形成良好的金融服务文化氛围,这些问题都导致了支农信贷风险增大,信贷资金的安全性及盈利性无法得到有效保障,农村信用环境整体出现不完善现象。

3、农村金融问题的对策分析

3.1、完善农村金融服务组织体系,积极开展融资方式创新

农村金融服务体系要建立以政策性金融为导向,机构合作为主导,商业金融及民间金融为补充的农村金融服务组织。为建设有效的新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必须对农村金融体制进行统筹兼顾,整体推进,也要加大农村金融机构网点覆盖率,更加科学合理的规划调整基层网点布局。通过在不断完善农村金融服务组织体系的过程中,努力弥补农村金融机构和资金的不足的问题,彻底解决农村金融服务缺位等问题。

3.2、加速农业保险发展,促进农业经济

农业保险是农村金融体系的最重要内容之一,要想使我国农村的金融得到快速发展,就必须加快对我国农村农业保险的发展。这就要求:要由地方财政出资,在地方财力允许的范围内,试着设立政策性农业保险公司。运用积极试点,在此基础上全面推广农业政策性、专业性保险业务,全面建立覆盖农村的政策性保险及商业性保险相辅相成的农村保险体系。

3.3、建立有效的农村资金回流机制

为阻止农村信贷资金外流,提供制度性保证,正确引导农村信贷资金回流,支持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要合理利用经济手段及行政手段,主要通过税收优惠以及利用财政资金来补偿金融机构贷款风险等措施,来引导农村资金高效率地转化为农村投资形式;另一方面也要鼓励邮政储蓄把资金参股到农村银行,设立农村小额保险组织,试办农村小额贷款机构,为支持农村经济发展提供长期的资金来源。

3.4、积极加强农村金融环境发展工作

改善农村金融发展环境的重点之一就是完善农村经济的基础条件,提高农户及农村企业的盈利能力、风险承受能力;提高农民的市场交易的谈判地位及抵御风险的能力;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加强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改善农村经济运作的基础;鼓励有条件的地方政府,能够出资成立担保基金或者担保公司,继而带动其他担保机构的发展。积极扩大有效抵押品的范围,增加权利质押、农作物收益权,同时也要保护担保债权的优先受偿权。

参考文献:

[1]丁宁,浅析我国农村金融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经济论坛,2013

[2]于磊,浅析我国农村金融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经济研究,2013

[3]李敏,浅析我国农村金融支持的现状、问题及对策,东方企业文化,2013

[4]龙云飞,农村金融体系建设研究,社会民生,2013

[5]朱宏春,改进农村金融服务的对策分析,三农金融,2013

[6]范艳丽,我国农村金融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商学苑,2012

[7]翟斌,加强农村金融体系建设的对策,经济天地,2012

[8]刘寒冰,浅析中国农村金融问题,经济纵横,2011

[9]徐绍荣,山东省农村金融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管理论坛,2011

[10]仲娟青,农村金融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河北金融,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