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中医脉诊的操作方法十篇中医脉诊的操作方法十篇

中医脉诊的操作方法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1:35:38

中医脉诊的操作方法篇1

关键词:脉诊实训;多元化;教学改革;中医诊断学

《难经》云:“切脉而知之谓之巧”,道出切脉是一种技能、本领,要勤于实践,方可熟能生巧。因此,课堂上的理论学习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在实践中不断运用、践行脉学理论,体悟脉学文化。为此,我们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训练学生的诊脉思维和操作技能,并通过多元化的考核方式对实训结果进行客观、有效地评估,使学生真正掌握切脉的技能,完成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化,以更好地服务于临床[1]。

1脉诊多元化实训

1.1集中示教

30名学生在脉诊实训室集合,带教老师将脉诊操作的重点及注意事项进行回顾并演示。1.1.1理论讲解再现着重回顾切脉的方法和注意事项,(切脉者与受诊者的坐位,受诊者的姿势及脉枕垫的放置),如何正确确定三关,如何布指、运指,切脉时间的把控及脉象要素等。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正确的是获取准确脉象的前提,规范的操作才能体会到客观真实的脉象信息。1.1.2教师切脉演示脉诊理论回顾后,教师进行切脉演示。首先,随机让一名学生模拟受诊者进行姿势(平臂、直腕、仰掌、前臂与心同一水平)演示,教师给予适当的纠错指导并演示操作脉诊垫的正确手持姿势及放置位置,提醒学生脉诊垫不是切脉的道具,放置的位置会对脉位的深浅产生影响,过于靠前脉位会变深,过于靠后脉位会变浅,从而导致脉象结论失真。其次,在学生的配合下,指导教师现场演示切脉的操作过程:师生模拟医患侧向坐,切脉者中指找到腕后高骨(桡骨茎突),前后、左右推移寻找,确定脉象位置定关,依次定寸和尺。三指指端平齐,略呈弓形倾斜,与受诊者体表约呈45°角,教师在操作过程中要强调为了获取指感清晰的脉象,要用指目切脉,因为指目部位触觉较灵敏,与脉体接触面积小,推移灵活,便于指力调节,三指平按或垂直下指都不准确。同时布指要注意与患者手臂长短进行疏密的调整等。由于指力比较抽象,在指导学生切脉体验的环节给予指导讲解。总按、单诊的演示操作中,提醒学生不要将其他手指翘起,避免出现兰花指。通过指导教师的操作演示,让学生通过视觉刺激更直观地学习切脉的方法,加深理解和认识。

1.2分组体验

通过脉诊知识的回顾和切脉操作方法的演示,学生对如何切脉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学以致用,趁热打铁,让学生亲自体验,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根据脉诊实训室的实际情况先将30名学生分成2大组,真实脉象体验组和仪器模拟体验组。学生随机6人组成1小组,共5个小组。大组间角色在课程中间时段进行交换体验,即真实脉象体验组变成仪器模拟体验组,反之亦然。1.2.1真实脉象体验组(1)指导学生切脉。小组内学生2人互相切脉,教师给予手把手的指导、纠错,保证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准确地确定寸、关、尺三关的位置及正确布指。由于指力比较抽象,举、按、寻力度如何把握,如何调节指力及推移寻找脉动最明显的部位,让指导教师当模特,学生在老师手臂上操作,或者指导教师在学生的手臂上直接操作,让学生完成从理论到实践的过渡,完成知识的内化与重构,从而真正学会如何切脉。(2)同学间交互切脉。学会切脉的方法只是第一步,切脉的最终目的是辨识常脉与病脉,通过病脉的识别给临床辨证提供重要依据。常脉是正常人在生理条件下出现的脉象,具有“胃、神、根”的特点,不是固定不变的某种脉象。由于学生大多为“常人”,通过小组内同学间的相互切脉,训练一息4~5至的技能;并认真体会脉有胃气、有神气、有根的指下感觉,让学生认识到正常人的脉象也有差别,而不是完全相同的,从而对正常脉象有更加客观、全面、深刻的理解,正所谓“知常达变”。(3)障眼双盲切脉。脉诊的基本环节是诊脉的方法、脉象的辨认、脉象的确定、脉象的临床意义分析,其中脉象的辨认是各个环节的关键[1]。脉象的辨识主要靠指下的感觉,故而很多中医后学都有“心中了了,指下难明”的困惑,但是,脉象也有其客观性,脉象要素就从8个方面比较客观的描述了脉象的特点,提供了解开困惑的金钥匙。学生通过前面几个环节的训练基本掌握了正确切脉的方法,障眼双盲切脉环节的训练,旨在帮助学生静气凝神,专注指下,辨识不同的脉象。过程如下:小组内每名学生用眼罩将双眼遮住,依次给其他5名学生切脉,从脉象8要素认真体察脉象,做好记录,并记住每个同学的脉象特征。障眼双盲切脉法的优点在于更贴近临床,也更加符合中医的思维。学生通过训练,能做到从脉象8要素辨识脉象,体察不同个体的异同点,最大限度地克服了“心中了了,指下难明”的困惑。1.2.2仪器模拟体验组脉诊实训除了真实脉象的体验外,还引进了仪器设备,脉象仪器的使用,是脉诊客观化研究成果反哺教学的最好体现。指导教师先对仪器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进行讲解,而后让学生体验。(1)脉象训练仪体验。脉象训练仪模拟人体的常脉和病脉,让学生在接触临床前对常见病脉有了切身的体验,对病理脉象的指感及特征有了更直接的经验积累,是与理论知识的互补,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与学习热情。同时,指导教师要提醒学生,脉象训练仪所模拟的脉象与人体的脉象有一定的差别,要辨证地对待,随时与指导教师沟通。(2)脉象采集仪体验。脉象采集仪相对于脉象训练仪更加客观、准确,能真实地依据脉象8要素描记出每个受诊学生的脉象,并辅以脉图和结论,让学生更加直观地认识到个体脉象的差异及左右两手脉象亦可不同,从而领悟到脉象的玄妙和中医的博大精深。

2脉诊多元化考核

脉诊实训环节结束后,为了客观地考察、评价学生的实训效果及对脉诊知识的掌握情况,设计了脉诊2站式考核。

2.1脉诊实训抽签考核

第1站考核为脉诊理论知识与操作方法演示。操作如下:学生随机抽取考核题签,按照题签的题目要求作答或操作演示,指导教师根据学生作答情况给予赋分。此种考核方式涵盖的知识点较全面,从总体上考察学生脉诊学习的情况。

2.2障眼双盲切脉考核

以小组为单位,被考核学生用眼罩遮住双眼,指导教师随机从小组内的其他5名学生中选出1名学生,要求被考学生通过脉象辨识,说出该名学生的名字,如果辨认正确,则要求其说明是根据该同学的哪些脉象特征进行辨识的;如果判断错误,则让其再次辨识错误的2名同学的脉象,并指出他们脉象的不同点。指导教师根据学生作答情况给予赋分。此种考核方式主要考察学生辨脉识脉的能力。

3教学效果与反馈

脉诊实训与考核多元化的探索,大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和动手能力,学生的满意度可达90%以上。同时,有学生希望能增加脉诊实训的时间,亦有学生反映对病脉的体会有些不够,学生的建议是我们前进的动力和努力的方向,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会进行调整。

4结语

脉诊多元化实训的开展,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让抽象深奥的脉象变得具体形象;同时多元化考核方式更拉近了教学与临床的距离,让所学的知识富有生命力[2]。当然,脉诊的学习不是一朝一夕的,需要日积月累,在实践中不断历练、积累经验的过程。初学者没有机会到临床体会各种脉象,无法获得对脉象指感、特征的直观认识。通过脉诊多元化的实训与考核训练,让学生在课堂上就能对中医常见脉象得到强化训练,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中医脉诊教学过程中的学习难度大、时间长的问题[3,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林雪娟,闵莉,甘慧娟,等.中医脉诊临床模拟训练教学的实践与探索[J].广西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17(1):143-145.

[2]梁玲,聂坚,张建英.中医诊法实训教学模式的实践与体会[J].中医药导报,2015,21(22):112-114.

中医脉诊的操作方法篇2

【关键词】中医诊断学;模拟教学;教学方法;改革

implementationStrategyofteachingReformofClinicalSimulationtraininginDiagnostics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LianGwen-na,LiGuan-hui,GanHui-juan,etal.//medicalinnovationofChina,2017,14(02):141-144

【abstract】Diagnostics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tCm)isaquitepracticalcourse,theteachingqualityofclinicalpracticeisessentialfortheinspectionofteachingobjectives.aimatthesomeproblemsintheteachingoftheDiagnosticsoftCm,wecarriedouttheclinicaldiagnosissimulationtrainingcourse,andconstructedateamoftCm’sclinicaldiagnosissimulationtrainingandreformedtheteachingcontentsandteachingmethods,andembodiedtheconceptoftrainingstudentstocultivatethetCmdiagnosticthoughtasthecore.throughthelong-termteachingpractice,wehavegainedsatisfactoryeffectandimprovedtheteachinglevelandqualityoftCmclinicaldiagnosissimulationtraining.therefore,summarizingtheteachingeffectoftCmclinicalsimulationtrainingistoexplorethenecessityofthiscourse.itplaysakeyrolethatthecourseoftCmdiagnosticslinksthebasictheorywiththeclinicalpractice.

【Keywords】Diagnostics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Simulationtrainingcourse;teachingmethod;Reform

First-author’saddress:ResearchBase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Syndrome,FujianUniversity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Fuzhou350122,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7.02.036

中t诊断学的主体内容为四诊与辨证,是联系基础与临床的桥梁,也是指导临床处方用药的基石,其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四诊技能与辨证思维能力[1]。中医诊断模拟训练教学是实现中医诊断学课程教学目标的重要环节之一,重在培养学生运用所学四诊知识收集患者的四诊信息,分析判断病位病性,总结证型的辨证过程[2]。由于各种因素的限制,中医诊断学教学的学时偏少,影响了教学的效果。为了提高中医诊断学教学的水平与质量,加强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开展了中医诊断临床模拟训练的教学,采取分小组教学,每个小组15人,由一个专业老师带教,逐一对学生的四诊操作进行指导,规范了四诊的基本操作,并开展了以案例式教学为主的临床模拟训练,分层次开展虚拟诊室的训练,从而完成了教学内容与达到了实践教学的目的,经过长期的教学实践,取得了满意的教学效果。

1中医诊断临床模拟训练教学改革的思路

中医诊断学是一门研究判断疾病、诊察病情、辨别证候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学科[3]。中医诊断学采用四诊(望、闻、问、切)收集病情资料,通过综合分析病情资料,获得病位与病性,并归纳总结出证型,用以指导临床治疗。中医诊断学不仅要掌握基本理论知识,还要掌握中医诊断的技能、中医临床辨证思维,且中医诊断学中四诊部分知识点多而且零碎,内容描述抽象,不利学生掌握。学生在记忆的过程中容易混淆,而辨证部分是需要综合分析四诊信息,然后综合判断,才能做出正确的辨证结果,中医诊断学存在的这些问题导致学生后期在临床上常常不能灵活自如地运用四诊的方法全面、准确、规范的收集病情资料,从而缺乏分析、判断疾病的基本思辨能力[4-6]。针对中医诊断学的教学现状,改革了中医诊断学的实践教学模式,采用模拟训练教学,在模拟诊室、模拟病房进行中医诊断临床模拟训练,并开展临床实践操作[7-8]。

中医诊断临床模拟训练教学目的是突出中医诊断技能与临床辩证思维训练的重要性,以明确教学内容,从而有利于学生针对性的学习[9-11]。为适应新时期以学生为本的教学需求,开展了40学时的中医诊断临床模拟训练教学,改变了以往的填鸭式教学法,注重以培养学生的四诊技能与辨证思维能力为核心,重点突出中医诊断基本技能训练、规范实践教学内容、运用新技术开展不同层次的实验,从而提高中医诊断临床模拟训练教学效率。在“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为核心”的原则指导下,在大一第二学期学习完中医诊断学之后,在大二第一学期开设中医诊断临床模拟训练,从而使中医诊断教学内容在中医诊断临床模拟训练中得以落实。中医诊断临床模拟训练教与学的特点是技能要求高、实践性强,实践教学是学好中医诊断学的关键环节,应在掌握中医诊断基础理论知识的基础下,从而充分利用舌诊软件、脉象仪等教学设备,开展一系列中医四诊与辨证技能的训练,同时借助虚拟门诊,强化中医诊断临床技能的训练[12-14]。改变教学方法与手段,增加虚拟诊室的教学环节,从而实现教学形式的多样化;教学内容,以中医诊断基本技能与临床辨证思维能力为重点,采用规范示教、模拟训练,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和分析能力。同时,借助先进的科学技术与手段,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与特点,分层次开展临床模拟诊疗的实训,让学生在模拟中学习。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理论与实践脱节的弊端,所以中医诊断临床模拟训练是符合中医药传承模式与经验医学诊疗疾病的特点,值得广泛推广的教学模式。

2中医诊断临床模拟训练教学改革的策略

2.1建立教学示范中心中医诊断临床模拟训练教学示范中心,提供了中医四诊基本技能实训、中医四诊综合应用实训、虚拟门诊辨证实训,是中医实践教学开展与教学改革的基础。中医四诊基本技能实训,配置了舌诊图片、脉诊仪与网络多媒体教学系统,开展学生四诊基本技能的训练,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中医四诊综合应用实训,配置了各种临床典型案例的教学系统,灵活多样的开展案例式教学,从而提高学生的辨证能力[15-16]。虚拟门诊辨证实训,配置证素辨证系统,按照门诊的实际情况,学生分组担任不同角色,进行自我训练,以培养学生中医临床辨证思维的能力[6-9]。中医学院中医证研究基地拥有1个福建省级重点实验室(福建省中医健康辨识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科研实验室(三级)(分子生物学实验室)、

1个福建省高校中医证研究重点实验室、3个二级中医药科研实验室(舌苔脱落细胞实验室、四诊资料标准化采集实验室、证素辨证与数据挖掘技术实验室)、2个研究中心(辨证思维与证素辨证研究中心、证候客观化研究中心),为中医诊断学实践教学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2.2规范中医诊断临床模拟训练教学内容为了规范中医诊断临床模拟训练教学,在广泛开展学生调研的基础上,对于所选用的教学资源,如舌诊图片、辨证案例等,经过教研室反复多次的论证,确定了符合实际情况的教学内容。临床模拟训练与理论教学紧密联系,主要分为诊法模拟训练、辨证模拟训练、诊法与辨证综合运用模拟训练[17]。诊法模拟训练,以望诊、问诊、舌诊、脉诊等基本功的训练为主;辨证模拟训练,以各脏腑典型病案分析训练为主;诊法与辨证综合运用模拟训练,以模拟患者的病史采集、临床资料收集、辨证分析、住院病案书写与熟练使用中医辅助诊疗系统为主。中医诊断临床模拟训练与现代医学模拟教学有一定的差别,但教育理念相同,教育效果是一致的,即通过相对真实的、可重复的、规范化的训练,提升学生的临床思维[18-21]。

2.3改革中医诊断临床模拟训练教学手段在中医诊断临床模拟训练教学方面,充分借助现代教学方法与手段,注重实践教学环节,丰富实践教学形式,确立以学生为本、以自我训练为主、以培养学生临证能力为目的,探索中医诊断临床模拟训练教学的新方法。

传统教学模式以教师为教学活动的核心,侧重于书面知识的传授,而学生处于被接受知识的状态,学生缺乏学习的主观能动性[22]。在这种情况下,深入研究了中医诊断临床模拟训练教学的课程特点,通过创新教学模式,以实践教学环节为主,制作形象生动的教学课件,通过降低文字演板,增加形象化教学内容,促进学生理解理论知识,提升教学效果,从而增加中医诊断临床模拟训练的机会。望诊中舌诊,在传统教学手段上配合舌诊多媒体课件,采用典型舌象图片与影像资料,诠释舌诊的基本知识与理论,从而有利于学生理解舌诊的相关内容;舌诊的练习方法,在观察舌诊图片的基础之上,让学生分组相互观察,从而可以理论联系实践,充分理解舌诊的临床意义。同时,要求学生观察具有典型舌象的同学,写好观察记录与分析结果,然后集体讨论,并由老师点评。这种理论与实践融为一体的教学模式,增加了实践机会,增强了实践意识,促使学生学会观察和分析,并从运用所学知识中获得成就感,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与自觉性[23]。

开展模拟训练,模拟医院的医过程,既可培养学生理解患者、帮助患者、热爱患者的理念,提高学生的交流能力,又可锻炼学生的基本临床诊疗技能,真正掌握中医四诊技巧、辨C分析与鉴别诊断,从而提高学生的诊断技能水平与辨证思维能力。通过模拟训练,既解决了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矛盾,又避免了学生直接上临床无所适从的现象。中医诊断临床模拟训练,促使学生掌握基本操作技能,提高熟练度与规范性,激发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实践教学效率。如舌诊模拟训练,采用舌诊图片、典型图谱等开展训练,提高学生辨识舌象的准确性;脉诊模拟训练,采用分组同学之间互相诊脉,运用诊脉八要素:脉位、脉力、脉率、至数、脉长、脉宽、流利度、紧张度,将复杂的脉象分解成简单的要素,使得脉诊更具有操作性,让学生能够掌握正确的诊脉方法和操作步骤,并对常见脉象有感性认识,以体察不同脉象特征,通过反复模拟训练,提高学生诊察脉象的能力。

3中医诊断临床模拟训练教学的实施效果

中医诊断临床模拟训练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综合素质。新的教学方式,为学生锻炼动口、动手、动脑的能力创造了有利条件,通过一系列的模拟训练,激发了学习中医诊断学的兴趣,促进理论学习,开拓学生的临床思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强化技能训练,达到教学目标。通过开展中医诊断临床模拟训练教学,强化了技能培养与建立中医临床思维,增强了四诊操作技能与辨证分析能力,全面提升了中医诊断学的教学质量[13]。

中医诊断临床模拟训练是一门联系临床各科技能的重要基础课程,通过四诊资料收集,运用中医理论与思维辨析病情数据的方法与技能,其过程中医理论、知识与技能的具体应用。因此,临床的反复训练,是学习与掌握中医诊断学的知识的必经之路[24]。医案是临床反复实践的经验总结,学生以典型医案作为实践对象,是中医诊断理论基础与临床实践相结合的有效方法之一。中医临证特点是中医辨证思维的训练,从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两方面开展,理论研究主要是医案的规范化、辨证的标准化等,实践研究主要是启发式案例教学、虚拟诊室[25]。改革教学模式,实现教学相长。中医诊断临床模拟训练教学,要求教师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具备娴熟的临床操作技能,并了解现代实验的新方法、新技术。为了适应新时期的教学要求,教师要通过各种途径学习新的知识,提高教学水平与质量,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完善自己知识体系,从而有效地实现教学相长。

参考文献

[1]程凯,车志英,樊蔚虹.中医诊断学学科的内涵与外延探析[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4,12(22):90-91.

[2]林雪娟,闵莉,甘慧娟,等.中医脉诊临床模拟训练教学的实践与探索[J].广西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17(1):143-145.

[3]闵莉,林雪娟,杜含光,等.中医诊断学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展望[J].中医杂志,2015,56(4):271-273.

[4]杜含光,李灿东.中医诊断学研究的瓶颈与对策[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5,30(4):971-974.

[5]李甜,刘雪梅,陆小左.对《中医诊断学》现有教学方法的思考[J].湖南中医杂志,2016,32(3):136-137.

[6]张锁,郭静,郝海霞,等.临床模拟教学在《中医诊断学》教学中的运用体会[J].内蒙古医科大学学报,2013,35(1):159-161.

[7]高秀娟,马会霞,齐峰,等.临床模拟教学在《中医诊断学》实训教学中的应用[J].承德医学院学报,2014,31(4):360-361.

[8]胡志希,周小青,袁肇凯,等.中医诊断学临床技能实训模式的构建与探索[J].医学信息,2013,26(4):27-28.

[9]杜彩凤,赵勇,李晶,等.中医诊断学临证思维训练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5,13(18):105-106.

[10]唐红,王秀薇,郝微微,等.强化问诊训练在诊断学教学中的应用[J].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27(3):16-17,31.

[11]王佳佳,刘文兰,杨铮,等.探索中医诊断学实践教学方法的多元化运用[J].继续医学教育,2014,28(11):69-71.

[12]潘丰满.《中医诊断学》问诊“四步”教学法实践与思考[J].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2014,11(21):90-91,102.

[13]郝一鸣,李福凤,燕海霞,等.中医诊断学精品课程转型升级的认识和实践[J].时珍国医国药,2014,25(6):1484-1485.

[14]洪芳,曹燕亚,张伟妃,等.中医四诊技能训练平台和pBL教学模式在中医诊法技能训练中的应用[J].中医教育,2015,34(2):40-42.

[15]祝美珍,刘燕平,马艳君,等.基于临床适应性的《中医诊断学》教学模式改革探讨[J].广西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15(2):148-149.

[16]高秀娟,吴范武,齐峰,等.提高中医诊断技能培养中医诊断思维[J].河北联合大学学报(医学版),2013,15(1):128-129.

[17]李晶,杜彩凤.中医诊断学临证思维训练模式初探[J].中医教育,2011,30(1):31-33.

[18]屠金莉,曹立娅.培养外向型中医人才创新对外临床实训课程[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30(2):149-151.

[19]李洪娟,王天芳,马文珠,等.中医诊断技能训练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中医教育,2011,30(2):35-37,44.

[20]祖强,金桂兰,陈荣明,等.中医临床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实验教学模式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31(8):88-90,106.

[21]o雪莲,刘渊.《中医诊断学》实验教学的探索与思考[J].光明中医,2012,27(11):2360-2362.

[22]黄桂成,金桂兰.部级中医临床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研究与实践[J].临床医学工程,2012,19(11):2061-2063.

[23]甘慧娟,许克祥,杨朝阳,等.注重中医思维,以学科建设推动中医诊断学教学改革[J].福建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24(2):62-63.

[24]邹志东,李冬华,范晔,等.《中医诊断学》辨证实践课的循序渐进教学探讨[J].中医药导报,2013,19(10):139-141.

中医脉诊的操作方法篇3

[关键词]静脉留置套管针;静脉切开;急诊抢救;休克

[中图分类号]R47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721(2013)01(b)-0147-02

静脉留置针又称套管针,为一次性产品,既安全可靠,又可避免交叉感染,其操作简单,对血管刺激性小,并且可长时间留置在静脉内而不易穿破血管,已经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尤其是在急危重症患者的抢救中显得更为重要。急诊工作中休克患者循环衰竭,血管充盈欠佳,给静脉穿刺及静脉切开带来了诸多的困难,并且用时较长,失去较多宝贵的抢救时间[1-2],而应用套管针作为一种新的护理技术,既方便、快捷,又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和抢救患者的质量。为此,笔者将套管针与静脉切开术应用于休克患者的抢救中,并做了对比分析,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5月~2012年5月本科起病急骤、病情危重的休克患者106例。其中,创伤失血性休克65例,上消化道出血所致休克28例,异位妊娠破裂致失血性休克13例;年龄最小12岁,最大73岁,平均45.2岁。入院时平均收缩压73.5mmHg,舒张压48.5mmHg,平均脉率131/min。将所有患者平均分为套管针组和静脉切开组,每组各53例,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所患疾病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操作方法

套管针组:笔者常规穿刺的部位是上肢的尺、桡静脉等粗、大、直的血管,这些血管易于固定并且无静脉瓣。具体操作是首先消毒皮肤直径8.0~10.0cm,检查套管针是否完好,然后左手固定皮肤,使穿刺部位皮肤绷紧,右手拇指与食指夹持针翼,以15°~30°的角度针头斜面朝上穿刺血管,此时进针速度不要过快,用力不要太猛,见回血后右手持针翼压低5°~15°的角度,再缓慢进针1~2mm,右手固定针柄,左手缓慢退出针芯2~3mm,再根据静脉走向将软管全部送入血管,拔出全部针芯,确认穿刺成功后用透明的无菌贴膜固定[3-4]。此过程由同一位高年资护士操作。

静脉切开组:临床中静脉切开部位一般选择四肢的浅表静脉。笔者选择了右侧下肢内踝前大隐静脉,患者右下肢外旋,切开部位常规消毒铺巾,在内踝上方约3cm处做一横形切口约2~2.5cm,分离皮下组织,挑起大隐静脉,在其下穿过2根细丝线,一根结扎远侧端,另一根牵引静脉近心端并提起,在静脉壁上做一V型切口,夹起切口上唇将导管快速插入静脉腔约5cm,结扎丝线束牢导管,链接输液器,观察液体输入通畅及无外渗后缝合皮肤,固定皮肤外导管,以防滑脱,最后辅料包扎固定。所有病例由同一位高年资医生操作。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结果显示,套管针组在迅速建立静脉通道方面优于静脉切开组,且平均操作时间短,每输入1000mL液体所需时间较静脉切开组少;套管针组从抢救措施开始到平均血压脉搏改善的时间较静脉切开组短,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讨论

对于休克的患者,最初的1h是决定患者生死的关键时间。因此,被送到急诊科的患者应立即妥善安置在抢救室,接诊护士配合医生快速对患者的伤情作出判断与评估,快速补充足够量的液体以恢复有效循环血容量和消除休克病因是治疗休克的两个最关键因素,而快速地建立2条以上的静脉通路又是抢救休克患者的首要措施和抢救成功与否的关键。这就要求医护人员以最快的速度在最短的时间内建立有效的静脉通路。但由于休克患者周围循环衰竭,外周静脉血管塌陷,不易辨清,给静脉切开及普通静脉针穿刺带来诸多困难,延误抢救时机,影响急救效果和预后[5]。因此,探讨休克患者快速建立有效、简捷静脉通路的方法,赢得宝贵的抢救时间,降低患者的死亡率,是急救工作者面临的重要课题。

本研究结果表明,套管针操作简便,迅速,为休克患者的抢救赢得宝贵的时间,静脉切开过程复杂,建立有效通道所需时间长。静脉留置套管针的护理及注意要点:(1)穿刺前要认真检查套管针,看有无针芯和套管粘连,穿刺时动作要轻柔,减少套管针来回移动,避免血管内皮的机械性损伤,退针时不要过快用力不要过猛,要保证一次性穿刺的成功率。(2)注意观察穿刺点的局部反应,严格无菌操作,加强护理,看穿刺部位有无渗血、渗液、红肿等反应。(3)在患者的抢救过程中要密切观察液体滴入是否通畅,检查套管有无扭曲、受压等情况。如发现问题及时排查处理,以保证抢救工作的顺利进行。(4)静脉留置针的最常见并发症为静脉炎,其发生与机械、理化、药物性刺激,插管时间,导管移位等因素有关[6]。彭翠香[7]发现静脉炎还与留置针型号有关,选用细、短留置针可减少对血管内壁的机械摩擦损伤,从而降低机械性静脉炎及血栓静脉炎的发生。如发生静脉炎可局部理疗对症治疗。

笔者认为套管针作为一次性产品,不易引起交叉感染,穿刺成功后可直接采血,急诊化验各项生化指标,并且套管针对患者创伤小,不需特殊护理,大大提高了医疗护理质量,为急救休克患者赢得了宝贵的抢救时间,明显提高了急救效率及成功率[8-9]。

[参考文献]

[1]鲍建丽.静脉套管针在急诊抢救中的应用[J].医学理论与实践,2005,18(2):223.

[2]李雪华,缪桂芳,梁曦,等.虹吸法在抢救休克患者快速建立有效静脉通道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7,23(5):4-5.

[3]徐德玲.颈外静脉与大隐静脉留置套管针在抢救循环衰竭时的应用[J].中国民康医学,2010,22(12):1537.

[4]刘芳.静脉留置套管针在院前急救中的应用[J].中国当代医药,2011,18(11):169-170.

[5]陈建辉,荣晓旭,张蕻,等.休克输液辅助装置在急诊急救中应用效果评价[J].ChineseGeneralpractice,2011,14(30):3509-3510.

[6]潮欣畅,黄萍,邓晓霞,等.静脉留置套管针封管方法的比较[J].山西护理杂志,1999,13(1):33-34.

[7]彭翠香.两种型号留置针在普外输液中的应用[J].护理学杂志,2000,15(10):617.

[8]尹文华.浅谈院前急救医生应具备的素质―院前急救工作心得体会[J].首都医药,2009,4(18):10.

中医脉诊的操作方法篇4

关键词:社区门诊;静脉输液;感染;预防措施

preventivemeasuresofCommunityoutpatientintravenoustransfusioninfection

Jine

(ChangzhouZhonglouDistrictYonghongStreetCommunityHealthServiceCenter,Changzhou213000,Jiangsu,China)

abstract:objectiveobserveandanalyzevenousinfusionincommunityclinicandpreventiveactiontoinfection.methodsSummarythestatusofvenousinfusionincommunityclinicandanalyzethereason.ResultstheinfectionofVenousinfusionincludesubjectivefactors(factorsofmedicalpersonnelandpatients)andtheobjectivefactors(thetransfusionpollution,theenvironmentisnotqualifiedandimproperoperation).Conclusiontostrengthenadministrator,improvetheenvironments;establishandenforcestrictlythedisinfectionandisolationmanagementsystem;enhancestateoftheartofstaff,whichwerethekeytoreduceandpreventefficientlytheinfectionoftransfusion.

Keywords:Communityclinic;Venousinfusion;infection;preventiveaction

临床上静脉输液常被用于纠正电解质、水平衡,调节内环境稳态以及保持机体正常生理功能,据资料显示[1],门诊输液治疗平均率为73.53%,社区卫生院静脉输液工作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到患者病情与医院的声誉及其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门诊输液由于环节较多、环境复杂、操作不当、病情复杂等因素[2],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感染,因而对社区卫生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主观方面包括工作人员与患者因素,客观方面包括输液室的环境、药物以及医疗器具等因素。对社区门诊静脉输液的安全隐患进行分析,并提出有针对性的预防措施,减少感染,为临床治疗与护理提供借鉴。

1静脉输液导致感染的因素

1.1主观风险因素

1.1.1医生方面部分医生由于知识缺乏、态度不端正、诊治不及时等多方面原因[3],导致对相应药物的剂量、禁忌证、适应证产生了误解,没有对患者进行深入的观察与诊断而导致各种用药错误与用药不当。

1.1.2护士方面护士是静脉输液的第一线人员,临床上护士由于工作琐碎、情绪不稳定、知识单薄、缺乏耐心、责任心不强等原因产生了各种不良后果[4],如对加药来说,安剖瓶切割玻璃的多少会直接影响到不溶性大颗粒的数目;对留置静脉套管针来说,采用肝素帽头皮针在留置天数、管腔阻塞、局部静脉炎的发生率以及输液管脱落等方面均明显不如无针可来福LC;临床上多会运用联合用药导致加药过程中反复穿刺瓶塞,也会加重发生感染的概率。

1.1.3患者方面患者在输液时常出现以下几种情况:患者体质较差或为高度敏感人员,从而出现各种不良反应;患者常常在输液的同时,坚持上班不能得到很好地休息;部分患者健康意识淡薄,由于在社区就医会出现中断治疗,输液时自行调节输液速度;④情绪不稳定,插针、拔针时不能很好地配合医务人员;⑤部分患者不能得到家属很好的照顾,以上因素都会导致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感染。

1.2客观风险因素

1.2.1输液污染与变质输液在制剂过程中需要严格检查达到标准,然而由于运输、贮存过程的碰撞、放置时间过久、贮存环境恶劣等因素,导致了输液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变质、混浊甚至真菌感染从而导致了输液的污染与变质,倘若进入临床就会引起各种不良后果。

1.2.2环境未达标大多数输液前的各项准备工作均在治疗室中进行,部分大静脉营养袋的装配也会在治疗室。但由于治疗室内人员较复杂、出入频繁,使得治疗室的空气质量达不到预期标准,这时配液就会被污染。目前社区医院大多采用的还是密闭式输液,未采用全密闭系统输液。密闭式进气管会与大气相通,病房里的空气就会直接污浊到输液,如未按要求进行湿扫床、探视人员频繁、病房通风差等情况,都会导致病房里的空气细菌数严重超标,从而影响了输液安全。

1.2.3不当操作静脉输液过程多且复杂,各种操作不当都会导致感染:消毒不严格、操作者手未清洗、不戴口罩、抽吸药液不当、加药换瓶时等都会直接造成输液污染;输液器插头未完全插入瓶内或输液输完后未及时拔出都会导致插头暴露后被空气污染。据资料[4],在静脉输注葡萄糖溶液留在液体瓶外的输液管针头实验中,其细菌培养结果可高达为142CFU/cm2。

2预防措施

2.1加强医务人员的责任心与知识水平强烈的责任心是输液安全的重要保障。医生须详细询问患者病情并仔细检查,从而更好地正确诊断。要正规书写患者病情,细心考虑药用剂量,定期对医务人员进行理论知识培训。定期巡视与观察患者病情以及输液处是否有外渗等情况,提醒患者不得随意调节输液滴数。药剂人员应当仔细核对医生处方,确认无误后方能给患者使用。

2.2合理建立管理制度与就医流程建立患者入院治疗规范化服务,为患者提供即时信息询问,护理人员需要积极配合医务人员,护士认真核对医嘱,严格按照就医流程进行[5]。不断完善管理制度,分别从患者评估、输液速度、患者接受健康教育、药物配制等方面建立标准,不断提高社区门诊静脉输液的安全性,减少各种安全隐患。

2.3指导患者合理就医积极指导患者配合医院治疗,阐明积极治疗的重要性,缓和患者情绪,让患者在心情平和下接受治疗,坚持周期性治疗,并注意饮食、休息与合理工作。对医务人员的治疗给予理解,并积极主动交流病情。避免家属喧哗,注意卫生,避免各种交叉感染。

2.4严格执行操作规则建立良好的消毒隔离制度,每日清洁并用紫外线消毒,定时大扫除,配置液体时严格控制人员进出。坚持每天湿扫床、定时通风,从而减少空气中的细菌含量,避免感染;指导家属尽量减少探视与陪护;保证不在病房内加药,需要同时进行监测。

2.5确保输液质量与无菌操作确保输液质量首要环节就是把好液体关:对于大输液的液体,需要由专门的护士进行验收,仔细检查液体器皿有无杂质、裂缝及真菌生长;积极筹备液体,为治疗班进行准备,并检查液体有无沉淀、浑浊以及是否澄清等现象;在输液配液前,医疗人员还需认真检查液体质量,建立责任制。

静脉输液全程都需要密切关注医院感染,操作人员按照要求进行洗手,并戴好帽子与口罩;安瓿瓶加药时要求切割安瓿颈部的1/4周;正确拿取空针和抽吸药液,从而避免污染针栓导致药液被污染;输液针头要注意全部插入输液瓶中,避免暴露被空气污染;当然输液配置时需要现用现配,按照个个把关等制度。

参考文献:

[1]王国权,范静,翟红岩,等.静脉输液与医院感染及预防措施[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7,17(9):1126-1127.

[2]苏仁玲.基层医院门诊静脉输液现状及隐患[J].当代护士,2013,(9):136-138.

[3]曲兆红.门诊静脉输液风险分析及对策探讨[J].中国伤残医学,2011,19(12):9-11.

中医脉诊的操作方法篇5

【关键词】门诊小儿输液;外渗;预见性护理;应用

Doi:10.14163/ki.11-5547/r.2017.09.087

静脉输液过程中若不慎发生外渗,将会导致药液外渗到患儿的其他周围组织中,造成患儿出现疼痛、肿胀、局部组织坏死等,进而严重降低治疗效果,加剧患儿疾病的疼痛[1-3]。因此,需要加强在门诊输液中的护理干预。本次研究中,本院对门诊输液患儿采用预见性护理进行干预,现将护理结果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15年8月~2016年8月在本院接受门诊静脉输液的56例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常规组与护理组,每组28例。常规组患儿中女13例,男15例;年龄最小1岁,最大8岁,平均年龄(4.24±1.41)岁;其中,9例呼吸道感染患儿,10例胃肠炎患儿,9例外伤感染患儿。护理组患儿中女12例,男16例;年龄最小2岁,最大9岁,平均年龄(4.58±1.61)岁;其中,10例呼吸道感染患儿,9例胃肠炎患儿,9例外伤感染患儿。两组患儿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护理方法常规组患儿采用常规护理方法进行护理,护理组患儿采取预见性护理措施进行干预。具体如下。

1.2.1强化专业技能加强护理人员的专业操作水平技能,定期对其进行护理培训,可采取讲座、多种比赛活动等方式强化护理人员的知识理论和操作技能水平[4,5];护理人员应提高自我应对突发事件的反应能力和应对能力,并不断提高自身的护理服务意识和责任感,由于患儿年龄小,输液中容易产生哭闹、焦]等不良情绪,护理人员应保证以良好的心态和服务态度开导、安抚患儿。

1.2.2落实宣传教育工作由于患儿对事物的认识不足,护理人员应亲切、耐心、简单地向患儿讲解输液的作用,以减少患儿的不良情绪,同时,应加强对家长的宣教工作,护理人员应积极与家长进行沟通,告知家长输液的目的,向家长讲解输液的流程和注意事项等,给予家长正确的抱姿指导意见,避免患儿触碰或抓到针头导致输液异常、脱落等[6];告知家长在患儿大小便的时候要特别留意和保护输液器,防止由于牵拉等原因导致输液外渗。

1.2.3规范化操作护理人员应熟悉掌握操作方法、步骤,穿刺时应合理选取合适的血管部位进行穿刺,尽量避免二次穿刺对患儿造成的伤害;护理人员应熟悉了解所使用的药物特性、药理机制等,并正确安排输液的顺序以及合理调整输液的速度,以减少对患儿血管造成的刺激或伤害;在患儿输液期间,护理人员应加强对其的巡视力度,以降低药物外渗的风险发生;输液完成后,护理人员应轻缓地将胶布撕开并快速拔针,最后用消毒棉签按压穿刺点,按压时间为3~5min[7,8]。

1.3观察指标比较两组患儿护理后的输液外渗发生情况。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

2结果

常规组出现输液外渗的患儿有8例,输液外渗发生率为28.57%;护理组出现输液外渗的患儿有2例,其输液外渗发生率为7.14%。护理组患儿的输液外渗发生率低于常规组患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静脉输液是指在保证无菌条件下将大量的电解质、液体或血液等通过静脉方式将其输入到患者体内[2,9-11]。静脉输液操作虽然比较简便,但静脉输液过程中应保证输液的通畅,以避免发生外渗现象。预见性护理是一种较为科学的临床应用较为广泛的护理干预措施,预见性护理顾名思义即对未发生的事情做出判断并做好预防,以降低意外风险的发生[12,13]。良好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应对能力是确保患儿生命安全的保障,本文研究中,本院在门诊小儿输液预防中采用预见性护理进行干预,对护理人员专业技能进行强化,是做好应对突发事件的最基本要求;而落实宣传教育工作可以取得家长的信任,以此使家长配合护理、治疗,确保护理工作的正常开展;对护理人员进行规范化操作是预见性护理的基本要求之一,它可以避免不良事件的发生,减少操作失误对患儿造成的二次伤害[5,14-16]。本文研究中,护理后,护理组患儿输液外渗发生率为7.14%,低于常规组的28.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在预防门诊小儿输液外渗中采用预见性护理的效果更为显著,适合推广。

参考文献

[1]杨玉梅.小儿静脉输液反应的处理及预防分析.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5(1):164-165.

[2]季淑萍.门诊小儿静脉穿刺失败的原因分析及护理预防对策.基层医学论坛,2015(6):825-826.

[3]王娜.小儿静脉输液渗漏的原因分析和护理对策.大家健康(学术版),2015(1):177-178.

[4]杨予,韩艳丽.小儿静脉渗出分级护理降低小儿输液风险的应用效果观察.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15,18(8):1411-1414.

[5]曹译丹,高秀娟,韦春华.婴幼儿门诊输液外渗的原因分析及预防对策.中国临床新医学,2015(10):988-990.

[6]张芳玉.预见性的护理在预防门诊小儿输液外渗中的临床作用分析.科研,2016(11):00205.

[7]路洪云.预见性的护理在预防门诊小儿输液外渗中的作用.中国医药指南,2014(29):342-343.

[8]冯红,杜燕.预见性的护理在预防门诊小儿输液外渗中的作用.黑龙江医学,2013,37(5):352-353.

[9]黄曙敏,黄腊梅.预见性护理对小儿静脉输液渗出的预防作用.今日健康,2016,15(1):289.

[10]李淑芳.预见性护理在预防急诊小儿静脉输液渗漏中的作用.医药前沿,2012(36):156-158.

[11]高朝琴,楮秀华,周华玲.预见性护理在预防急诊小儿静脉输液渗漏中的作用.当代护士旬刊,2010(11):156-158.

[12]黄小丽.预见性护理在预防急诊小儿静脉输液渗漏中的作用.今日健康,2015,14(11):255.

[13]毛志红.预见性护理在预防急诊小儿静脉输液渗漏中的作用分析.健康必读旬刊,2011(7):200.

[14]杨秋珍.预见性护理对小儿静脉输液的渗漏预防作用.医学信息,2015(25):168.

[15]周丽文.浅析预见性护理干预在防止新生儿输液外渗中的应用.医药卫生(全文版),2016(9):00072.

中医脉诊的操作方法篇6

【关键词】急诊抢救;静脉留置针;头皮针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医疗需求也在不断提高,医院的急诊科承担着繁重的医疗抢救任务。对于危急重病患者的急救治疗,必须做到分秒必争。大多数临床抢救药物需要通过静脉通道进入体内发挥药物的作用,尽快开通静脉通道显得至关重要。静脉穿刺作为临床一线护士必须牢固掌握的基本功[1],对于静脉的快速成功的穿刺,除了要有熟练的静脉穿刺能力之外,选择合适的静脉穿刺方法对于尽快开通静脉通道,静脉滴注过程中液体是否能够保持通畅,是否容易发生皮下血肿,针头是否容易脱出等有重要的影响,也能直接影响临床急救是否能够顺利进行。我们通过使用普通头皮针穿刺及安全静脉留置针穿刺对急诊患者进行救治,对两种静脉穿刺方法进行比较,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于2010年4月至2011年10月在我院急诊科进行抢救的患者130例,并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5例,观察组65例患者中,男性36例,女性29例,年龄介于21-79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1.91±10.14)岁;对照组65例患者中,男性37例,女性28例,年龄介于22-80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3.23±10.16)岁。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等基本资料比较,经过统计学处理,p>0.05,差异无明显的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具有可比性。

1.2研究方法将患者送入抢救室后,按照医生的医嘱给予配制静脉滴注的液体。选择四肢比较容易固定并且活动较少的部位作为静脉穿刺的部位,扎上止血带,常规皮肤消毒。对照组的患者采用普通头皮针进行常规的静脉穿刺操作。观察组的患者采用静脉留置针进行静脉穿刺操作。具体的操作为:选择患者一段较为粗直的静脉,拔掉保护鞘,松动针芯,把穿刺点的皮肤绷紧,从穿刺点进针。进入静脉后,可以在透明杆处看到血液的回流,沿着血管的方向继续进针,将部分的针芯退出,把全部的外套管穿进静脉后,把止血带松开。最后把静脉留置针固定在患者皮肤上。平缓地撤出钢针后,连上输液的延长管并固定。对2组患者的一次穿刺的成功率、针头脱出、发生皮下血肿、液体是否通畅等情况进行统计比较。

1.3统计学分析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7.0软件包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

2结果

观察组和对照组所用的穿刺时间对比,两者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的一次穿刺成功率为91.86%,而对照组的一次穿刺成功率为59.15%。观察组发生皮下血肿的患者有2例,占3.08%,对照组发生皮下血肿的患者有9例,占13.85%;观察组发生针头脱出的患者有5例,占7.69%,对照组发生针头脱出的患者有12例,占18.46%;观察组的通畅性良好的患者有61例,占93.85%,对照组的通畅性良好的患者有42例,占64.62%。两组患者一次穿刺的成功率,发生针头脱出、皮下血肿、液体通畅性之间的比较,经过统计学分析,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通过静脉的途径给药,能让药物快速发挥作用,是临床急救的重要的措施之一。准确、及时地建立静脉通道,能为抢救患者争取到宝贵的时间,从而提高临床抢救的成功率。临床常用普通头皮针进行静脉穿刺,但是这种方法容易因为患者活动而造成皮下血肿、针头脱出等,不但影响抢救的进行,也给患者带来额外的痛苦。而应用静脉留置针进行穿刺,不仅成功率高,且不容易出现针头脱出、皮下血肿等情况,从而避免了患者被反复穿刺造成的痛苦,同时也减轻了一线护理人员的工作量[2]。从本组研究的结果来看,使用普通头皮针穿刺和应用静脉留置针穿刺进行比较,从一次穿刺成功率、发生针头脱出、皮下血肿、液体通畅性四个方面上看,静脉留置针穿刺的方法均明显优于普通头皮针穿刺方法。同时,由于安全静脉留置针的针尖采用特殊的斜面设计,外套管的材料柔软,可以尽量减少对血管壁的损伤,同时也减少患者的痛苦[3],使患者更加容易配合治疗,从而保证了临床急救的顺利进行。因此,通过本组研究,我们认为,在急诊临床抢救病人的时候,采用静脉留置针进行静脉穿刺,具有一次穿刺成功率高,不易脱出等优点,适合在急诊临床抢救患者的时候应用。

参考文献

[1]柯庆梅.如何提高急诊抢救病人静脉穿刺成功率[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1,04(30):79-80.

中医脉诊的操作方法篇7

【论文摘要】目的了解门诊静脉输液时存在的护理问题,并采取相应措施。方法成立门诊输液室,加强静脉输液的管理,做到认真查对、严格消毒、优质服务等。结果提高了门诊输液质量,患者的满意度在96%以上。结论输液质量的好坏与治疗效果密切相关,护士必须具备良好的职业素质、熟练的操作技术、敏锐的观察力和应变能力,才能达到最佳的护理效果。

门诊是直接接受患者进行诊断和治疗的重要场所,随着医疗体制的改革,大多数患者选择门诊静脉输液的治疗方法,以达到速效、经济方便的目的。但静脉输液从配液到输入,过程复杂,稍有疏忽,就会造成感染,甚至危及生命。因此提高静脉输液质量是门诊患者的治疗得以安全保障的关键。为了加强门诊静脉输液的管理,有效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率,本院在1996年成立了门诊输液室以来,深受患者欢迎,满足了那些不需要住院,经济困难的患者进行门诊输液治疗的要求,输液量逐年增加,确保输液安全、有效地顺利进行,收到良好的效果。现介绍如下。

1护理问题

护士对药物的相关知识掌握不够,尤其对新药知识认识不足,增加了查对难度。门诊用药量多,范围广;患者姓名相似或相同,不易查对,稍有疏忽就会输错;门诊医生不固定,个别医生的处方字迹潦草,难以辨认。

药物配制时反复穿刺易将瓶塞碎屑带入药液;操作台及空气中可能有大量的细菌,易使药液受到污染。输液加药和操作时可使微粒物质增加9.13倍[1]。

输液过程中违反无菌操作原则,操作中不戴口罩,不严格消毒,导致药液污染;输液后不及时巡视,液体输完未及时更换或拔出;患者随意调节滴速,使液体输入过快或过慢;门诊人员少、工作量大,加之患者求治心切,反复询问,希望尽快用药,都给护士带来很大的心理压力,心理状态一失衡,就会影响输液操作的顺利进行。

2相应措施

2.1加强学习药物知识加强药物知识学习,定期考核,定期请药剂师讲解新药的相关知识,使护士随时掌握新药的用途、剂量、不良反应及中毒症状的解救方法等;为了避免药液污染,尽量减少液体的搬运次数和储存时间。

2.2加强管理、认真查对履行岗位职责,加强管理,定期监督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处理。积极阅读各种药物的使用说明书,并收集装订成册,挂在治疗室方便查询;在工作中,强化“三查七对”意识,对字迹不情的处方,由两人以上核对,确定无疑后再执行,必要时打电话询问开处方的医生;根据有关报道将输液卡进行编号,一式两份,治疗室一份,患者留一份,查对时虽然患者的名字完全相同,但是序号不同。护理中发生的任何差错都会影响治疗效果,给患者带来不必要的痛苦和不良后果,因此护士要严格执行查对制度,杜绝差错事故的发生。

2.3严格消毒制度护士配制药物过程中,要严格执行消毒制度,尽量减少穿刺瓶塞的次数,提高消毒质量,做到一人一针一管。定期对使用的消毒液进行细菌学监测,以达到规定标准。选择锐利不带钩的针头,针头斜面向上,使针梗与瓶塞呈60~80度角斜向进针,以减少橡皮塞微粒的产生[2]。任何护理操作清洁消毒都是必需的,每天治疗台、治疗车使用优氯净消毒液的专用毛巾擦拭;每天地面使用优氯净消毒液的专用拖把拖地;每天紫外线照射消毒1h,并定期做空气培养;紫外线灯每天用酒精擦拭,并定期用紫外线强度指示卡检测。

2.4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原则

静脉输液时要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衣帽整齐,环境清洁,防止感染。门诊输液室每天安排一人专职巡视病房,严密观察病情,对输入易发生过敏反应的药物,护士须在旁观察20min,确定无异常后方可定时观察。及时排除输液故障和更换溶液瓶,输液完毕及时拔出针,并延长按压时间,拔针时采用“先慢后快”拔针法,用此法拔针完全无疼痛感觉,也无出血现象发生[3]。根据病情和药物性质控制好滴速,同时耐心向患者解释,输液速度要恰倒好处,不能随意调节,确保输液保质保量地顺利进行,给患者一种安全、亲切和信赖感。

2.5优质服务重视专业理论的培训,大量搜集资料,以了解国内外的新知识、新观念,给患者提供优质的健康教育。门诊输液室内安放一台电视和一台DVD,每天安排一人播放保健知识,内容根据当天输液患者的病种,或者患者想了解的相关知识而定,时间为15~20min不等。另外播放轻快、柔和的音乐也可以缓解患者的紧张不安情绪,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经常组织护士进行静脉穿刺演练,护士长监督评比,以提高操作速度、应急能力和一次穿刺成功率,这样既节省人力资源,又减轻患者接受治疗时的痛苦。门诊护士不仅做到技术熟练、精力充沛,还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体谅患者的心情,耐心细致地解答疑问,化解患者的不良情绪,在给患者提供帮助的同时取得信任,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从而降低投诉率,提高了护理服务质量。护士业务精椹责任感强,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是优质服务的体现[4]。

3讨论

静脉输液是临床治疗中最适用最有效的方法之一。由于输液过程中涉及到处方、药物、环境和护士的操作技能等因素,稍有疏忽就会发生感染。本院通过认真分析护理问题,及时找出对策,加强管理,提高输液质量,使门诊静脉输液工作提供给患者安全、准确、及时、高水平的护理服务,达到最佳的护理效果,患者的满意度均在96%以上。如果护理质量抓好了,医院质量就有了基本保障,防范了医疗纠纷的发生。

参考文献

[1]费迎针.静脉给药中微粒来源及对策.护理研究,2002,16(3):144-145.

[2]王丽霞,等.预防加药时针孔堵塞的方法.护士进修杂志,2001,16(3):240.

中医脉诊的操作方法篇8

五诊辨证施护整体观的重要性

逐渐建立以望、闻、问、切四诊整体观,在传统的四诊基础上,增加“验诊”,统称五诊。验诊是现代科学技术在临床上的广泛运用,如生化、X线、B超、核磁共振、微循环、微量元素、Ct、基因技术等新技术检验和检测系统,从微观进行动态观察,为临床提供可靠依据,称为“验诊”。我认为五诊辨证施护整体观更有利于中医的辨证施护,更有利于中西护理的相互结合、取长补短,充分发挥中医的辨证施护优势。

辨证施护整体观的具体运用体会

五诊辨证施护法,要求护理人员在自己的岗位上,认真负责、亲切耐心、用灵敏的目光,发现前来就诊、或正在住院病人,在神色形态方面的常于变,采用相应的施护方法,称望诊施护。用亲切的语言,询问病人的病痛和需求,从而了解病势的轻重缓急和预后,以便采取相应的防护、治疗措施、或帮助患者圆满解决需求的问题等,称问诊施护;用敏锐听觉,发现病人的语音、呼吸音以及从内脏发出的音响声、或呼吸声音等,从中了解病情的顺逆和吉凶,必要时采取的防治措施,或协助病人要求的有关事意等,称闻施护;用熟练的手法和技巧,对病人定时或及时地诊测脉象、或触诊肌、腹等,以观察了解不同时间的常与变,及时准确、动态地观察病人的进展情况,做好辨证施护、或向医生报告病情,采取防治和护理措施等,称切诊施护。根据验诊获取的资料,为临床提供辨证施护的参考依据,称验诊施护。在整体辨证施护中,有时单用一法,如望诊施护,但常二法或多法相结合才能达到准确施护目的。

望诊施护立竿见影:望诊施护的重要,表现在“望而知之为之神”。因为内脏的生理活动或病理变化都会不同程度地、以不同的特征反应于体表,或反应于相关的特定部位。故望诊有“望而知之谓之神”之美称。

闻诊施护技高一筹:闻诊,是凭借护理人员敏锐的听觉和嗅觉来辨别声音、气味的常与变的一种重要诊法。尿毒症患者,病室散发的尿臊味,糖尿病酮中毒,可嗅到“烂苹果”味等,这些不仅有不同的护理要求,而且在生活方面的注意事项,也要告诉患者和家属,共同做好病人的调养和护理。

问诊施护全在功夫:问诊施护,用亲切关怀的语言、耐心询问患者病痛的详细情况和需求问题的解答和实施。问诊,可以解决望诊和闻诊不能解决的问题。护理人员在问诊时除认真、耐心、细致、全面的询问与疾病有关的内容外,还必须使病人感到亲切、温暖和信任感,切忌态度冷淡、语言生硬等。遵循“十问歌”作为参考,有利于问诊施护。

切诊施护重在技巧:切诊施护,包括切脉、触诊和触经穴等。要求护理人员具有纯熟的操作技巧。切脉施护是护理人员用手指触人体有动脉搏动,能反应疾病的特定部位。诊脉象、测脉搏,还是独取寸口脉为好,因寸口脉操作方便,使用范围广。

正常脉:成人一息(一呼一吸合为一息)脉动(跳动)4~5次,每分钟72次左右,但脉率常受年龄影响。病脉:即人体发生疾病之后,引起机体脏腑功能紊乱,气血运行障碍,阴阳失去平衡等,所形成的脉象称病脉。由于病因不同,机体强弱盛衰等不同,不仅临床症状不同,脉象的种类也不一样。我祖父将二十八脉编成5字歌诀,名为二十八脉歌诀:病脉二十八,浮沉迟数滑,虚实长短涩,芤弦牢濡弱,细伏动促结,洪微紧缓代,疾革散脉全,举手按详查。下面将最常用于辨证施护的四大脉象浮、沉、迟、数的运用,简介于后,供切诊施护时参考。

浮脉主病及施护方法:浮脉脉象:轻取可得,如水漂木,按之稍减而空。主病与施护:脉浮主表。见浮脉,为疾病侵入部位尚浅,或病在上焦,或病证初发。为正邪抗争的反应。多见于流行性感冒、感冒、上呼吸道感染等,但应区别脉有力、无力。

沉脉主病及施护方法:沉脉脉象:中取不显,重按乃得,如石投水,必沉其底之状。主病与施护:沉脉主里。见沉脉,为病邪侵犯部位较深,见于脏腑病症。如五脏(心、肝、脾、肺、肾),六腑(胆、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中,患何病症,其施护方法各不相同,如肝硬变病人脉见沉弦,若发生呕血,见芤脉(为失血),多为食道静脉破裂出血,在报告医生的同时,并安慰患者不要惊慌,行止血处理,积极进行输血准备等。

迟脉主病及施护方法:迟脉脉象:迟脉一息不足4次,每分钟脉率在60次一下,来去极缓,又称心动过缓。主病与施护:迟脉主寒。见迟脉为寒邪瘀滞,伤人阳气,气血不能正常运行,见于阳虚阴寒病症。但应区别有力与无力。迟脉有力为积冷,寒证,无力为虚证。见迟脉者,多为寒邪内蕴,气血不足,当温阳益气、或针刺足三里、内关、膻中。迟脉心血不足者见于,心肌缺血、传导阻滞者,应让病人安静休息,内服补心丹或调整心律药,并及时将病情报告医生。

数脉主病积施护方法:数脉脉象:数脉,脉动快速,一息6次以上,每分钟脉率在90次以上。成人高于100次/分,为窦性心动过速。主病与施护:数脉主热。数脉,为血脉受热邪鼓动,脉行加速,见于阳证,热证等。当应区别有力与无力。脉证相符者顺,脉象不相符者逆。故有“数脉主阳,主吐主狂,有力实热,无力虚疮,儿童见数,谓之吉祥。”之说。

中医脉诊的操作方法篇9

【关键词】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血管造影术,数字减影;颅内动脉瘤

颅内动脉瘤病常见,约占正常人群的3%~6%[1]。除少数患者出现占位效应症状外,大多数是在瘤体破裂后导致蛛网膜下腔出血前来就诊时发现,故其病死率高,因此及时、准确的早期诊断对指导开颅手术和行血管内介入治疗术至关重要。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虽是公认诊断脑动脉瘤的“金标准”,但因有创伤性,检查后约有0.07%的患者可导致永久性神经系统损害[2],故施术者与患者均不愿接受。近年来ct血管造影(ctangiogragraph,cta)作为一种无创伤性的检查方法引起了医学界的高度重视,特别是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在临床的应用使ct对脑血管的成像质量有了很大的提高,为进一步证实msct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价值,本文对85例颅内动脉瘤采用mscta与dsa诊断与治疗做了研究,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病例

本组85例经mscta诊断为脑动脉瘤时同时行dsa检查,最后行栓塞或外科手术治疗。85例中,男37例,女48例;年龄10~94岁,平均(49±2.5)岁。其中因蛛网膜下腔出血来检查者73例,因动眼神经麻痹、头晕、头痛、抽搐、呕吐等来检查者12例。mscta检查脑出血并蛛网膜下腔出血42例,单纯蛛网膜下腔出血31例,不同程度脑积水45例。

1.2检查方法

1.2.1msctamscta检查采用美国通用电器(generalelectric,ge)公司的八层面螺旋ct机lightspeedqx/i2.0system。全部病例都先行普通全颅平扫,然后增强连续两次螺旋薄层扫描,之后再行普通全颅扫描一次。增强螺旋薄层扫描条件120kv,320ma,螺距(pitch)0.875∶1,床移动速度8.77mm/s,层厚1.25mm,重建间距0.625mm,显示野(fov)220mm,矩阵512×512。使用高压注射器,经肘静脉以3.0~4.0ml/s的注射速度注射非离子型对比剂碘比乐370(碘帕醇注射液)50~70ml。扫描范围从颈内动脉起始部至颅顶。延迟扫描时间12~25s,应根据预扫描测量造影剂高峰时间值或患者的年龄、心率、病情确定,一般50岁左右的患者延迟时间大部分在16s左右,患者每增长10岁延迟时间增加1s,每年轻10岁减少1s,心率慢、心功能不良者要适当增加1~3s。扫描结束后把薄层图像数据传送到aw4.0工作站进行后处理。后处理技术采用容积成像(volumerendering,vr)为主,小心把骨质等不需要的组织影像剪切去,在工作站上旋转至各个角度观察每一条脑动脉及其分支,另外还利用最大密度投影(maximumintensityprojection,mip)、表面遮盖成像(shadedsurfacedisplay,ssd)、多平面重建(multiplannerreconstraction,mpr)、曲面重建(curvedplanerreformation,cpr)、血管仿真内窥镜(virtualendoscopy,ve)等观察,由3位有经验的医师(ct医师2位、颅脑外科医师1位)分析其影像学表现。

1.2.2dsa检查dsa检查采用美国ge公司的advantxc臂x线机,由有经验的放射科医师和神经外科医师共同完成。常规股动脉插管行双侧颈内动脉及一侧椎动脉行全脑血管造影,每支血管摄正侧位像,必要时加摄斜位像及旋转摄像。

1.2.3治疗脑动脉瘤的治疗方法主要有gdc栓塞术和开颅脑动脉瘤夹闭术,具体选择何种治疗方法取决于动脉瘤的具体情况及患者和其家属的选择。

gdc栓塞术适于狭颈囊状动脉瘤,特别是开颅手术难以到达部位的血管瘤和hunt?hess分级为ⅳ~ⅴ级的血管瘤患者。应根据mscta及dsa提供的多角度投照影像显示的动脉瘤的部位、大小、形状和方向,测量瘤体、瘤颈的大小及交叉充盈代偿情况为选择gdc栓塞术治疗者选择合适规格的gdc,然后将微导管插入动脉瘤腔内,按从大到小、从长到短的顺序放入gdc,每次送入gdc时于电解脱前先行超选择造影,确认载瘤动脉通畅,弹簧圈无外脱出后才给予电解脱,栓塞至满意后再行脑血管造影,了解脑供血情况正常后才拔除微导管。

开颅脑动脉瘤夹闭术则适于宽颈囊状以及手术容易到达部位的动脉瘤,一般选择hunt?hess分级为ⅰ~ⅲ级的患者。应根据mscta及dsa提供的多角度投照影像显示的动脉瘤部位、大小、形状和方向来确定手术入路和选择动脉瘤夹规格及确定放置动脉瘤夹的位置。

2结果

mscta诊断85例(单发脑动脉瘤76例、多发9例)共95个脑动脉瘤,按部位分:颈内动脉瘤31个(典型图见图1a),前交通动脉瘤26个(典型图见图1b),大脑前动脉瘤6个,大脑中动脉瘤13个(典型图见图1c),后交通动脉瘤14个,基底动脉瘤3个,大脑后动脉瘤2个。瘤体体宽最大者约21mm,位于右颈内动脉;最小者2mm位于左大脑前动脉。2个动脉瘤内可见附壁血栓形成。mscta能清晰显示脑动脉瘤瘤体(形态、指向、轮廓、大小等)、瘤颈的宽度、载瘤动脉与颅骨之间的关系,大部分瘤颈的显示较dsa清晰。dsa则诊断出脑动脉瘤96个,除mscta诊断出的95个脑动脉瘤外,另诊出位于左大脑中动脉m1段末血管分叉处约2.3mm的动脉瘤1个。mscta漏诊1例,诊断符合率为99.0%(95/96)。

术后诊断脑动脉瘤96个。其中43例行gdc栓塞术(典型图见图2),42例行开颅脑动脉瘤夹闭术(典型图见图3)。其中84例治疗效果满意,临床治愈出院,1例行开颅脑动脉瘤夹闭术者术后3d因脑水肿死亡。

a.:右颈内动脉颅内段草莓状动脉瘤b:前交通动脉瘤c:左m1段末动脉瘤

图1msctavr动脉瘤成像(略)

a:术前msctavr成像b:栓塞术治疗前dsa成像c:栓塞术治疗后dsa成像

图2前交通动脉囊袋状动脉瘤栓塞术前后像(略)

a:术前msctavr成像b:栓塞开颅夹闭术后msctavr成像

图3前交通动脉囊状动脉瘤开颅夹闭术前后像(略)

3讨论

dsa是公认诊断颅内动脉瘤的金标准,它不仅能动态显示动脉、毛细血管、静脉的充盈情况,还可计算循环时间、进行血管内治疗性操作。但其检查费用较高;对患者的创伤较大,风险高;检查时间较长,患者不易耐受,并同时增加了操作医生和患者接受辐射的剂量;操作复杂,检查人员必须经过专门的训练;对比剂用量较多,易出现反应;只能显示血管内部情况,不能直接显示血管壁及其周围组织情况,且目前大多数医院使用的是常规二维dsa,其影像重叠,常需反复调整投照角度才能显示出血管结构关系,有时甚至很难做到,有报道假阴性率为5%~10%[3];近年来部分学者利用旋转dsa三维重建成像技术对dsa采集数据进行后处理,可以从多个角度观察血管影像,能更好地显示动脉瘤的颈部及周围的血管关系,提高了诊断脑动脉瘤的准确性。旋转三维dsa对于脑动脉瘤的诊断优于常规的二维dsa,但仍有待于进一步研究[4?6]。

mscta是指经静脉注入造影剂后,利用msct对包括靶血管在内的受检层面进行连续的薄层立体容积扫描,然后运用计算机进行图像数据后处理,最终使靶血管立体显示的血管成像技术。mscta通过一次注射对比剂进行ct扫描即可获得包括动脉瘤在内的全脑血管图像,通过选择扫描层面、重建方式等在显示器屏幕上任意左右转动从而能够从各个角度动态观察血管及其病变,可以清晰地显示动脉瘤颈、体、载瘤动脉与周围组织的解剖关系。mscta成功与否与扫描参数设定、对比剂使用以及容积资料重建等有直接关系。横断图像重建层厚越薄越好,重建间隔一般为层厚的1/2;注射对比剂时掌握好延迟扫描时间非常重要,扫描早时动脉内造影剂太少而显影淡,扫描晚时脑静脉也显影而难把脑动脉区分开来,故应尽可能利用预扫描测量造影剂高峰的时间值来确定延迟扫描时间,若个别患者难以用预扫描测量造影剂高峰的时间值时可根据患者的年龄、心率及病情来确定延迟扫描时间,我们的经验是一般50岁左右的患者延迟时间大部分在16s左右,患者每增长10岁延迟时间增加1s、每年轻10岁减少1s,心率慢、心功能不良者也要适当增加1~3s。为了确保mscta的成功,注射对比剂后我们都连续行两次薄层螺旋扫描,本组85例都成功做了mscta扫描。

各种后处理重建方法有各自的优缺点,故恰当、合理地应用后处理技术是显示病变、减少漏诊的关键。vr技术能够做任意的剪切或进行内部透视观察,能更佳显示解剖学构造,有很强的三维空间感,对动脉瘤的形态、瘤颈与载瘤动脉的夹角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显示较好。要做到这些,须掌握好调节各种ct值阈值范围才能把血管显示得更好,且切割时要小心,不要把贴近颅底骨质的动脉瘤当成骨质剪切掉。三维立体重建(ssd)技术通过设定阈值产生表面影像,立体感强,操作简便,但图像轮廓欠清晰,有放大效应。mip技术能够清晰显示血管壁及腔内密度,显示细节较精细,在观察瘤内有无附壁血栓及有无钙化等方面显示较好,但立体感差。故我们的经验是观察脑动脉瘤要使用多种重建方式成像进行综合分析,以vr技术为主,逐条对血管由近端至远段细心旋转并耐心地从各个角度观察,同时辅以mpr、cpr、mip、ssd等技术,另外,注意观察轴位图像也是必不可少的,这样才能更好地全面观察、显示病变,避免错诊、漏诊。如vr重建的血管壁结节状钙化灶与小血管瘤是难以鉴别的,但利用mpr或mip观察就能比较容易地鉴别了。本组85例共96个动脉瘤中mscta正确诊断出95个,另1个2.3mm大小的动脉瘤比较隐蔽,位于左大脑中动脉m1段末血管分叉处,瘤体朝向颅底且紧贴颅底骨质,因mscta检查时不注意而漏诊。后因dsa检查发现了该小动脉瘤,再重新观察当时mscta的容积资料并利用vr技术旋转到适当的角度,mscta还是能清楚显示该小动脉瘤的。

mscta具有无创伤性、操作简便、检查时间短、费用低、图像采集信息量大等特点;对动脉瘤的形态、大小、钙化情况、动脉瘤血栓形成及其与邻近血管、载瘤动脉夹角和颅骨的空间关系都能清晰显示;测量值一般也很准确;可在工作站上模拟手术入路并观察血管瘤周围组织结构情况,给临床医生提供具有极高参考价值的信息以便为术前制定最佳的治疗方案。mscta还可应用于脑动脉瘤术后的随访及复查。有报道[7]mscta检出最小动脉瘤直径达1.5mm,本组检出最小动脉瘤直径为2mm。有学者认为[8]mscta在显示动脉瘤瘤颈方面明显优于dsa,我们的研究结果也是如此。还有学者报道[9]mscta被列为他们医院内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常规检查,鉴于此和本文结果,我们也建议内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患者常规行mscta检查。

随着ct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经验的积累,mscta的显示能力还在不断提高,我们认为mscta在脑动脉瘤的诊断方面优于二维dsa,与旋转三维dsa的比较有待进一步去研究。

综上所述,mscta对脑动脉瘤的诊断具有极高的临床应用价值,我们认为mscta应作为诊断蛛网膜下腔出血及可疑脑动脉瘤患者的首选检查方法,只有当mscta有可疑时才行dsa检查。当然,mscta也有不足之处:不能判断血流方向,对操作者有一定的依赖性,后处理vr重建花时间较长而操作者需要耐心、细心等。

【参考文献】

[1]wardlawjm,whitepm.thedetectionandmanagementofunrupturedintracranialaneurysms[j].brain,2000,123(pt2):205?221.

[2]clofthj,josephgj,dionje.riskofcerebralangiographyinpatientswithsubarachnoidhemorrhage,cerebralaneurysm,andarteriovenousmalformation:ameta?analysis[j].stroke,1999,30(2):317?320.

[3]villablancajp,jahanr,hooship,etal.detectionandcharacterizationofverysmallaneurysmsbyusing2dand3dhelicalctangiography[j].ajnramjneuroradiol2002,23(7):1187?1198.

[4]张晓龙,凌锋,沈天真,等.三维dsa与二维dsa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价值的比较[j].介入放射学杂志,2001,10(2):67?71.

[5]杨华,刘健,周石,等.三维dsa在诊断和栓塞治疗脑动脉瘤中的价值[j].中华放射学杂志,2003,37(4):360?362.

[6]董连强,朴龙松,程钢戈,等.旋转dsa及三维重建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价值[j].中华神经医学杂志,2007,6(3):305?307.

中医脉诊的操作方法篇10

【关键词】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血管造影术,数字减影;颅内动脉瘤

颅内动脉瘤病常见,约占正常人群的3%~6%[1]。除少数患者出现占位效应症状外,大多数是在瘤体破裂后导致蛛网膜下腔出血前来就诊时发现,故其病死率高,因此及时、准确的早期诊断对指导开颅手术和行血管内介入治疗术至关重要。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虽是公认诊断脑动脉瘤的“金标准”,但因有创伤性,检查后约有0.07%的患者可导致永久性神经系统损害[2],故施术者与患者均不愿接受。近年来ct血管造影(ctangiogragraph,cta)作为一种无创伤性的检查方法引起了医学界的高度重视,特别是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在临床的应用使ct对脑血管的成像质量有了很大的提高,为进一步证实msct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价值,本文对85例颅内动脉瘤采用mscta与dsa诊断与治疗做了研究,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 

   

本组85例经mscta诊断为脑动脉瘤时同时行dsa检查,最后行栓塞或外科手术治疗。85例中,男37例,女48例;年龄10~94岁,平均(49±2.5)岁。其中因蛛网膜下腔出血来检查者73例,因动眼神经麻痹、头晕、头痛、抽搐、呕吐等来检查者12例。mscta检查脑出血并蛛网膜下腔出血42例,单纯蛛网膜下腔出血31例,不同程度脑积水45例。

   

1.2 检查方法

1.2.1 mscta mscta检查采用美国通用电器(generalelectric,ge)公司的八层面螺旋ct机lightspeedqx/i2.0system。全部病例都先行普通全颅平扫,然后增强连续两次螺旋薄层扫描,之后再行普通全颅扫描一次。增强螺旋薄层扫描条件120kv,320ma,螺距(pitch)0.875∶1,床移动速度8.77mm/s,层厚1.25mm,重建间距0.625mm,显示野(fov)220mm,矩阵512×512。使用高压注射器,经肘静脉以3.0~4.0ml/s的注射速度注射非离子型对比剂碘比乐370(碘帕醇注射液)50~70ml。扫描范围从颈内动脉起始部至颅顶。延迟扫描时间12~25s,应根据预扫描测量造影剂高峰时间值或患者的年龄、心率、病情确定,一般50岁左右的患者延迟时间大部分在16s左右,患者每增长10岁延迟时间增加1s,每年轻10岁减少1s,心率慢、心功能不良者要适当增加1~3s。扫描结束后把薄层图像数据传送到aw4.0工作站进行后处理。后处理技术采用容积成像(volumerendering,vr)为主,小心把骨质等不需要的组织影像剪切去,在工作站上旋转至各个角度观察每一条脑动脉及其分支,另外还利用最大密度投影(maximum intensityprojection,mip)、表面遮盖成像(shadedsurfacedisplay,ssd)、多平面重建(multiplannerreconstraction,mpr)、曲面重建(curvedplanerreformation,cpr)、血管仿真内窥镜(virtualendoscopy,ve)等观察,由3位有经验的医师(ct医师2位、颅脑外科医师1位)分析其影像学表现。

1.2.2 dsa检查 dsa检查采用美国ge公司的advantxc臂x线机,由有经验的放射科医师和神经外科医师共同完成。常规股动脉插管行双侧颈内动脉及一侧椎动脉行全脑血管造影,每支血管摄正侧位像,必要时加摄斜位像及旋转摄像。

1.2.3 治疗 脑动脉瘤的治疗方法主要有gdc栓塞术和开颅脑动脉瘤夹闭术,具体选择何种治疗方法取决于动脉瘤的具体情况及患者和其家属的选择。

   

gdc栓塞术适于狭颈囊状动脉瘤,特别是开颅手术难以到达部位的血管瘤和hunthess分级为ⅳ~ⅴ级的血管瘤患者。应根据mscta及dsa提供的多角度投照影像显示的动脉瘤的部位、大小、形状和方向,测量瘤体、瘤颈的大小及交叉充盈代偿情况为选择gdc栓塞术治疗者选择合适规格的gdc,然后将微导管插入动脉瘤腔内,按从大到小、从长到短的顺序放入gdc,每次送入gdc时于电解脱前先行超选择造影,确认载瘤动脉通畅,弹簧圈无外脱出后才给予电解脱,栓塞至满意后再行脑血管造影,了解脑供血情况正常后才拔除微导管。

   

开颅脑动脉瘤夹闭术则适于宽颈囊状以及手术容易到达部位的动脉瘤,一般选择hunthess分级为ⅰ~ⅲ级的患者。应根据mscta及dsa提供的多角度投照影像显示的动脉瘤部位、大小、形状和方向来确定手术入路和选择动脉瘤夹规格及确定放置动脉瘤夹的位置。

   

2 结果

mscta诊断85例(单发脑动脉瘤76例、多发9例)共95个脑动脉瘤,按部位分:颈内动脉瘤31个(典型图见图1a),前交通动脉瘤26个(典型图见图1b),大脑前动脉瘤6个,大脑中动脉瘤13个(典型图见图1c),后交通动脉瘤14个,基底动脉瘤3个,大脑后动脉瘤2个。瘤体体宽最大者约21mm,位于右颈内动脉;最小者2mm位于左大脑前动脉。2个动脉瘤内可见附壁血栓形成。mscta能清晰显示脑动脉瘤瘤体(形态、指向、轮廓、大小等)、瘤颈的宽度、载瘤动脉与颅骨之间的关系,大部分瘤颈的显示较dsa清晰。dsa则诊断出脑动脉瘤96个,除mscta诊断出的95个脑动脉瘤外,另诊出位于左大脑中动脉m1段末血管分叉处约2.3mm的动脉瘤1个。mscta漏诊1例,诊断符合率为99.0%(95/96)。

   

术后诊断脑动脉瘤96个。其中43例行gdc栓塞术(典型图见图2),42例行开颅脑动脉瘤夹闭术(典型图见图3)。其中84例治疗效果满意,临床治愈出院,1例行开颅脑动脉瘤夹闭术者术后3d因脑水肿死亡。

a.:右颈内动脉颅内段草莓状动脉瘤    b:前交通动脉瘤            c:左m1段末动脉瘤  

图1 msctavr动脉瘤成像(略)

   

a:术前msctavr成像         b:栓塞术治疗前dsa成像      c:栓塞术治疗后dsa成像     

图2 前交通动脉囊袋状动脉瘤栓塞术前后像(略)

                

a:术前msctavr成像              b:栓塞开颅夹闭术后msctavr成像    

图3 前交通动脉囊状动脉瘤开颅夹闭术前后像(略)

   

3 讨论 

   

dsa是公认诊断颅内动脉瘤的金标准,它不仅能动态显示动脉、毛细血管、静脉的充盈情况,还可计算循环时间、进行血管内治疗性操作。但其检查费用较高;对患者的创伤较大,风险高;检查时间较长,患者不易耐受,并同时增加了操作医生和患者接受辐射的剂量;操作复杂,检查人员必须经过专门的训练;对比剂用量较多,易出现反应;只能显示血管内部情况,不能直接显示血管壁及其周围组织情况,且目前大多数医院使用的是常规二维dsa,其影像重叠,常需反复调整投照角度才能显示出血管结构关系,有时甚至很难做到,有报道假阴性率为5%~10%[3];近年来部分学者利用旋转dsa三维重建成像技术对dsa采集数据进行后处理,可以从多个角度观察血管影像,能更好地显示动脉瘤的颈部及周围的血管关系,提高了诊断脑动脉瘤的准确性。旋转三维dsa对于脑动脉瘤的诊断优于常规的二维dsa,但仍有待于进一步研究[46]。

   

mscta是指经静脉注入造影剂后,利用msct对包括靶血管在内的受检层面进行连续的薄层立体容积扫描,然后运用计算机进行图像数据后处理,最终使靶血管立体显示的血管成像技术。mscta通过一次注射对比剂进行ct扫描即可获得包括动脉瘤在内的全脑血管图像,通过选择扫描层面、重建方式等在显示器屏幕上任意左右转动从而能够从各个角度动态观察血管及其病变,可以清晰地显示动脉瘤颈、体、载瘤动脉与周围组织的解剖关系。mscta成功与否与扫描参数设定、对比剂使用以及容积资料重建等有直接关系。横断图像重建层厚越薄越好,重建间隔一般为层厚的1/2;注射对比剂时掌握好延迟扫描时间非常重要,扫描早时动脉内造影剂太少而显影淡,扫描晚时脑静脉也显影而难把脑动脉区分开来,故应尽可能利用预扫描测量造影剂高峰的时间值来确定延迟扫描时间,若个别患者难以用预扫描测量造影剂高峰的时间值时可根据患者的年龄、心率及病情来确定延迟扫描时间,我们的经验是一般50岁左右的患者延迟时间大部分在16s左右,患者每增长10岁延迟时间增加1s、每年轻10岁减少1s,心率慢、心功能不良者也要适当增加1~3s。为了确保mscta的成功,注射对比剂后我们都连续行两次薄层螺旋扫描,本组85例都成功做了mscta扫描。

                           

各种后处理重建方法有各自的优缺点,故恰当、合理地应用后处理技术是显示病变、减少漏诊的关键。vr技术能够做任意的剪切或进行内部透视观察,能更佳显示解剖学构造,有很强的三维空间感,对动脉瘤的形态、瘤颈与载瘤动脉的夹角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显示较好。要做到这些,须掌握好调节各种ct值阈值范围才能把血管显示得更好,且切割时要小心,不要把贴近颅底骨质的动脉瘤当成骨质剪切掉。三维立体重建(ssd)技术通过设定阈值产生表面影像,立体感强,操作简便,但图像轮廓欠清晰,有放大效应。mip技术能够清晰显示血管壁及腔内密度,显示细节较精细,在观察瘤内有无附壁血栓及有无钙化等方面显示较好,但立体感差。故我们的经验是观察脑动脉瘤要使用多种重建方式成像进行综合分析,以vr技术为主,逐条对血管由近端至远段细心旋转并耐心地从各个角度观察,同时辅以mpr、cpr、mip、ssd等技术,另外,注意观察轴位图像也是必不可少的,这样才能更好地全面观察、显示病变,避免错诊、漏诊。如vr重建的血管壁结节状钙化灶与小血管瘤是难以鉴别的,但利用mpr或mip观察就能比较容易地鉴别了。本组85例共96个动脉瘤中mscta正确诊断出95个,另1个2.3mm大小的动脉瘤比较隐蔽,位于左大脑中动脉m1段末血管分叉处,瘤体朝向颅底且紧贴颅底骨质,因mscta检查时不注意而漏诊。后因dsa检查发现了该小动脉瘤,再重新观察当时mscta的容积资料并利用vr技术旋转到适当的角度,mscta还是能清楚显示该小动脉瘤的。

   

mscta具有无创伤性、操作简便、检查时间短、费用低、图像采集信息量大等特点;对动脉瘤的形态、大小、钙化情况、动脉瘤血栓形成及其与邻近血管、载瘤动脉夹角和颅骨的空间关系都能清晰显示;测量值一般也很准确;可在工作站上模拟手术入路并观察血管瘤周围组织结构情况,给临床医生提供具有极高参考价值的信息以便为术前制定最佳的治疗方案。mscta还可应用于脑动脉瘤术后的随访及复查。有报道[7]mscta检出最小动脉瘤直径达1.5mm,本组检出最小动脉瘤直径为2mm。有学者认为[8]mscta在显示动脉瘤瘤颈方面明显优于dsa,我们的研究结果也是如此。还有学者报道[9]mscta被列为他们医院内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常规检查,鉴于此和本文结果,我们也建议内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患者常规行mscta检查。

   

随着ct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经验的积累,mscta的显示能力还在不断提高,我们认为mscta在脑动脉瘤的诊断方面优于二维dsa,与旋转三维dsa的比较有待进一步去研究。

   

综上所述,mscta对脑动脉瘤的诊断具有极高的临床应用价值,我们认为mscta应作为诊断蛛网膜下腔出血及可疑脑动脉瘤患者的首选检查方法,只有当mscta有可疑时才行dsa检查。当然,mscta也有不足之处:不能判断血流方向,对操作者有一定的依赖性,后处理vr重建花时间较长而操作者需要耐心、细心等。

【参考文献】

    [1]wardlawjm,whitepm.thedetectionandmanagementofunrupturedintracranialaneurysms[j].brain,2000,123(pt2):205221.

[2]clofthj,josephgj,dionje.riskofcerebralangiographyinpatientswithsubarachnoidhemorrhage,cerebralaneurysm,andarteriovenousmalformation:ametaanalysis[j].stroke,1999,30(2):317320.

[3]villablancajp,jahanr,hooship,etal.detectionandcharacterizationofverysmallaneurysmsbyusing2dand3dhelicalctangiography[j].ajnramjneuroradiol2002,23(7):11871198.

[4]张晓龙,凌锋,沈天真,等.三维dsa与二维dsa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价值的比较[j].介入放射学杂志,2001,10(2):6771.

[5]杨华,刘健,周石,等.三维dsa在诊断和栓塞治疗脑动脉瘤中的价值[j].中华放射学杂志,2003,37(4):360362.

[6]董连强,朴龙松,程钢戈,等.旋转dsa及三维重建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价值[j].中华神经医学杂志,2007,6(3):305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