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经济责任审计的必要性十篇经济责任审计的必要性十篇

经济责任审计的必要性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1:38:00

经济责任审计的必要性篇1

关键词:县级党政主要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监督

审计监督是权力制约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展县级主要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是加强干部管理、实现对权力监督制约的一项重要制度安排。近年来,四川省加强对县级党政主要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充分发挥审计监督职能,既促进了干部的廉洁勤政,也推动了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但是,在审计实践中还存在诸如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对经济责任及其审计认识不到位、党政主要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界限不清、审计资源整合优化不足等问题。为进一步厘清县级党委和政府主要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加强对县级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及其权力的监督制约,提升地方党委政府科学执政、民主执政和依法执政的能力,笔者先后到四川省彭州、资中、简阳等县(市)实地调研,通过召开座谈会、深度访谈和问卷调查等方式,对开展县级党政主要领导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进行了深入调研。

一、开展县级党政主要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必要性分析

近年来,因贪腐落马的县(区、市)委书记和县(区、市)长时有发生,被冠之以“贪腐高危群体”。书记和县长握有县域内经济社会发展的决策权和主导权,加强对县级党政主要领导干部经济责任的审计,既是对书记和县长权力的有效制约,也是推动县域内经济社会健康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落实经济责任审计、强化审计监督的客观要求

制度是管根本和长远的。权力只有放进制度的笼子里,才能得到有效的监管。加强县级党政主要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是强化对县级党政主要领导干部权力规范运行、落实县级党政主要领导干部经济责任、提高县级党政主要领导干部执政能力的一项重要制度安排,也是全面强化审计监督,充分发挥审计在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中的职能作用的客观要求。

(二)县级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进步成长的现实要求

党的十对惩治腐败、建设廉洁政治提出了新要求。加强县级党政主要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就是要充分发挥审计监督在廉政建设中的作用。领导干部廉洁从政,仅仅依靠纪律要求和道德约束是不行的,必须有健全完善的法律制度保障和强有力的外部监督,促使领导干部规范从政行为。因此,强化经济责任审计,是促使县级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廉洁从政的现实要求,也是保障领导干部进步成长的现实要求。

(三)县域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

县委书记和县长是县域内经济社会事业发展的主要决策者。决策不民主、决策不科学,就会造成决策失误,就会给县域经济的发展带来严重损失,甚至灾难性的损失。因此,加强对县级党政主要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审计,不仅是增强县级党政主要领导干部依法履职责任意识的需要,也是县域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内在要求。

二、县级党政主要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县级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对经济责任及其审计的认识不到位

调研中我们发现,一些县级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对经济责任及其审计存在认识不到位的情况,从而导致审计项目难实施,审计质量不高,审计监督作用难发挥。有的县委书记和县长不能正确认识和对待经济责任审计,认为审计就是挑毛病、罚款,实施审计影响本地区、本部门工作正常开展;在审计过程中,消极配合,不及时提供完整的、全面的待审项目资料,甚至以领导出差和财务人员外出等为借口拖延乃至阻挠审计工作正常开展;有的县委书记和县长认为,审计就是审查财务账目上的问题,然后罚款了事;有的县委书记和县长认为,考核、监督领导干部,是组织、纪检监察机关的事,与审计无多大关系。诸如此类,不一而足。

(二)县级党政主要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难以清楚界定

当前,有关县级党政主要领导干部经济责任的相关规定都比较宏观或不清晰,县委书记和县长的经济责任难以界定。实践中,县级重大经济事项甚至一般性经济事项都是由县委书记决策拍板,县长只是执行者。尽管许多重大经济决策事项经过领导班子集体决策,但主要领导又有很大的影响力和决策权,一旦出问题,就很难认定是个人责任还是集体责任。另外,解决前任领导遗留的历史问题,也会给现任领导带来一定的经济风险。因此,明确区分县级党政主要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无疑成为经济责任审计的一大难题。

(三)县级党政主要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覆盖面不广

调研中我们发现,县级党政主要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存在覆盖面不广的问题,表现为纳入审计项目内的县级党政主要领导干部数量有限,另外就是开展县级党政主要领导干部任中审计比例较低。究其原因,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任务重,责任大,而审计力量又不足,审计手段也有限,这就直接导致县级党政主要领导干部经济责任难全面铺开,大部分审计都是在领导干部任期结束后进行,这种事后对领导干部行使权力和职责履行情况进行的监督,起不到防患于未然的作用。而任中审计比离任审计的审计环境更为复杂,审计工作的难度更大,是因为被审计对象尚在领导岗位,掌握着一定的权力,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县级党政主要领导干部的任中审计比例不高。

(四)县级党政主要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组织不规范

调研中我们发现,在县级党政主要领导经济责任审计中,特别是在对县委书记和县长同步审计时,存在审计组织不规范的问题。表现在审计组织形式单一,审计组织体系不健全,从而难以实现审计力量的有效整合。比如,原来县级党政主要领导都是由市级审计,现在县委书记原则上由省上审计,扩权强县的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原则上也由省上组织审计,而省上的审计力量又严重不足,市级审计力量却闲置浪费。

(五)县级党政主要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不完善

调研中我们发现,县级党政主要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尚未建立,审计工作难以客观、准确、全面地对领导干部经济责任事项进行评价,特别是对于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以及县域内重大经济事项决策的审计缺乏较为系统、权威的评价体系,经济责任审计缺乏具体的、可操作的指南,影响了审计的科学性、公正性和权威性。

(六)县级党政主要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运用不科学

经济责任审计结果的科学运用,是经济责任审计的关键环节和最终目的。调研中我们发现,审计结果利用率低的问题较为突出。有的党政主要领导干部还在审计之中(报告还未出来),或者根本没有审计,干部就提拔或交流调动了,“审”与“用”之间仍存在着“两张皮”的问题。实践中审计部门只负责组织实施经济责任审计,向党委政府提交审计报告就标志着该审计工作的完结,至于审计结果能否发挥作用、能发挥多大的作用,就不那么关注了,因为审计结果的运用属于组织部门和纪检部门的工作范围,客观上造成了审计与审计结果运用的分离,这种重审轻用的现象直接影响了审计监督作用的发挥,大大削弱了经济责任审计对领导干部的监督功能。(作者单位:四川省社会科学院)

参考文献:

[1]赵逸路.加强制度建设要避免“四种缺少”[J].领导科学,2009(4).

经济责任审计的必要性篇2

关键词:供电企业;经济责任审计;审计制度

供电企业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的有效实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供电企业的知名度,并促进供电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关于如何提高供电企业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的有效性研究,其研究意义主要体现在理论研究意义和现实研究意义两方面。理论研究意义表现为,本文从经济责任审计的内涵和作用两方面,对经济责任审计的相关理论内容进行了概括,能够为其他研究该领域的学者提供宝贵的理论基础和依据;现实研究意义表现为,本文通过对供电企业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必要性的研究,重点探讨了提高供电企业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的有效性措施,能够为当前存在经济责任审计问题的供电企业提供宝贵的建议。

一、经济责任审计的相关内容概括

(一)经济责任审计的内涵

经济责任审计主要是指在信息化网络时代的现代化社会中,企业单位的相关法定代表人或是相关的企业承包人,在任期的特定时间内应承担的经济责任,和对履行其职能所展开的经济审计行为。经济责任审计的根本目的主要在于,企业在经营发展进程中,能够分清企业经济责任人任期时间内所应当承担的责任,并为企业单位相关的纪检部门和考核部门等,提供实际的经济参考依据,以此促进企业单位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企业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的有效实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企业负责人的管理能力,并为企业负责人的发展决策提供相应的基础。

(二)经济责任审计的作用

经济责任审计在企业经营发展进程中,无论是对保护国家财产安全,还是促进企业领导廉政建设方面,都具有重要的作用。一方面,经济责任审计的作用体现在其能够对企业的相关财务进行明确,并提高企业负责人的工作效率,经济责任审计主要对企业相关管理者所在的部门和相关的财政收入和支出进行审计,从而达到了解企业经济发展情况的目的,缩短下任企业管理者的适应时间。另一方面,经济责任审计的作用也体现在其能够加强对企业责任人和管理者的监督,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实施经济责任审计,能够有效的使企业管理者在履行职务时,将定性与量性相结合,由此达到对企业相关经济指标的考核目的。

二、供电企业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的必要性分析

(一)是供电企业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在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现代化社会中,企业负责人经济审计是十分重要的,对于供电企业而言,供电企业负责人开展经济责任审计极为必要,主要体现在其是供电企业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部分供电企业的相关管理者和负责人,为了追求更大的经济利益,而忽视国家和企业的整体利益,对企业经营发展中的经济支出进行虚假报账,同时人为的利用自身职务的便利,调节企业的资金利润,严重限制供电企业的健康发展。因此必须要实施供电企业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以促使供电企业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

(二)是加强供电企业负责人廉政建设的重要基础

供电企业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过程中,责任审计不仅是供电企业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加强供电企业负责人廉政建设的重要基础。在社会经济文化不断发展的新时代下,物质生活和经济的诱惑,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企业负责人和管理人员的自律性逐渐下降,中饱私囊的现象日益频繁。尤其在日常的企业经营业务往来中,企业负责人为了获取个人利益,将企业的发展目标以及经营理念,放到个人经济利益之后,由此极大程度上造成了企业的经济损失,并造成的现象。因此必须要实施供电企业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以加强供电企业负责人廉政建设。

三、提高供电企业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有效性的措施研究

(一)转变供电企业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的工作方式

在提高供电企业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有效性过程中,首先要转变供电企业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的工作方式,以创新的形式开展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从而达到提高供电企业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有效性的目的。就当前我国企业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的发展现状而言,目前经济责任审计在发展进程中,存在工作方式相对落后和陈旧的问题,因此为了能够有效提高供电企业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有效性,一方面,要根据供电企业负责人干部监督管理的需要,采用对负责人任期内经济责任审计轮审制度,对于任职期满两年的负责人实施有计划的安排审计;另一方面,要在审计工作中,充分的利用与日常审计工作有关联的工作资料和财务成果,以确保经济责任审计结果的准确性。

(二)加强供电企业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内容的突出

在提高供电企业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有效性过程中,不仅要转变供电企业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的工作方式,同时也要加强对供电企业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内容的突出,主要是由于审计内容对于经济责任审计的准确性具有重要影响。关于供电企业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内容的突出体现在,其一,加强对供电企业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的评价,加强企业负责人在职务期间内的财务收支的真实性与合法性审查,以及对企业内控制度建立情况的审查和评价等;其二,对于企业管理者的主要工作内容和成绩进行经济责任审计,包括管理者对供电企业的经营管理和重大经济责任等方面的审计。

(三)明确供电企业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内容和目的

明确供电企业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内容与审计目的,是当前提高供电企业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有效性的重要措施之一。供电企业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过程中,要严格管理审计情况,明确审计工作的内容和目的,审计的目的并非是为了审计而审计,而是通过对供电企业负责人的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提高供电企业的经营水平,并提高供电企业的自身内控能力,进而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在供电企业发展进程中,只有明确审计内容和审计的目的,才能够实现对供电企业负责人的经济责任审计。

(四)完善供电企业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中的审计制度

审计制度对于供电企业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导向作用,因此在提高供电企业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的有效性措施中,必须要完善供电企业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中的审计制度。一方面,要针对当前供电企业负责人经济审计中存在的问题,相关部门要出台相应的审计决定执行工作管理标准,对被审计的供电企业单位进行严格的考核,并按照相关规定执行;另一方面,要通过对供电企业的审计制度建立情况,落实具体的审计决定单位,并在最终考核中对供电企业负责人进行考核,以此提高供电企业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有效性。

四、结语

供电企业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有效性的研究,不仅是当前供电企业内部审计工作中的重要工作目标,同时对于供电企业的未来发展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关于如何提高供电企业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的有效性研究,首先对经济责任审计的相关理论内容进行了阐述,同时从经济责任审计是供电企业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和加强供电企业负责人廉政建设的基础两方面,展开对供电企业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的必要性分析,最后从转变供电企业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的工作方式、加强供电企业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内容的突出等方面,研究提高供电企业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有效性的措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作者:高睿单位:青岛市黄岛区人才交流服务中心

参考文献:

[1]赵颖.以经济责任审计转型为契机,抓好高校干部监督管理机制建设[J].经济师,2013(03).

[2]杨柳,郑佳,李剑华.浅析事业单位内部经济责任审计[J].商业会计,2013(17).

[3]高加顺.国有企业内部经济责任审计成果运用的困境与对策研究[J].通讯世界,2014(21).

[4]范成华.部门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内容及评价指标研究———以中国石油四川销售分公司为例[J].财经界(学术版),2014(05).

[5]匡志高,王群.电力企业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工作体系探析[J].北方经贸,2014(10).

经济责任审计的必要性篇3

【论文摘要】经济责任审计,是指旨在明确国家机关和国有企业事业单位领导人经营管理责任而进行的一种审计活动,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或者离任审计。经济责任审计将经济责任、经济权利、经济利益结合为一体,从经济运行活动的合法性、有效性、公平合理性和发展可持续性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与评价,在加强领导干部监督管理、促进党风廉政建设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本文从经济责任审计的种类、特点及开展经济责任审计的工作要点着手,阐述了开展经济责任审计的必要性及重要性。 

经济责任审计,是指旨在明确国家机关和国有企业事业单位领导人经营管理责任而进行的一种审计活动,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或者离任审计。 

经济责任审计的目的不同于常规审计。常规审计的主要目的是维护财经法纪、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其出发点是维护被审计单位和国家的经济秩序。而经济责任审计的主要目的则是分清经济责任人任职期间在本部门、本单位经济活动中应当负有的责任,为组织人事部门和纪检监察机关和其他有关部门考核使用干部或者兑现承包合同等提供参考依据。 

经济责任审计是加强干部队伍建设的一项重要措施,经济责任审计的根本目的是要对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的情况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搞好经济责任审计对于提高领导干部素质,增强领导干部依法履行职责的自觉性,增强反腐倡廉的自觉性,将起到积极的促进和推动作用。 

 

一、经济责任审计的种类 

(一)按照审计的内容,可以将经济责任审计分为目标经济责任审计和破产经济责任审计 

目标经济责任审计,就是对经济责任人完成其承担的承包目标、租赁目标、任期目标等目标责任情况进行的审计。这类审计主要是根据经济责任人与上级主管部门、发包(或出租)单位或者本级政府部门所签订的承包、租赁合同或目标责任进行审计。审计内容在合同中有明确规定,审计目标、范围明确,重点突出。 

破产经济责任审计是根据《企业破产法(试行)》的规定,主要审查和确认企业破产的原因;确定对企业破产应当承担责任的主要责任人;监督破产企业的财产物资,包括破产清算时资产、负债项目的确认,资产价值的评估,破产资财的变卖和分配等。这种经济责任审计可以全面地对企业整个破产过程进行审计,确认责任人应当承担的经济责任,保证破产清算的顺利进行。  

(二)按照审计时间的不同,可以将经济责任审计分为事前经济责任审计、事中经济责任审计和事后经济责任审计 

事前经济责任审计,是指在经济责任关系确立之前,对经济责任关系主体的资产、负债、损益的真实、合法、效益情况进行审计,以保证经济责任关系各方合法、合理、正确地确定有关方案和合同,以保证经济责任的合理性、有效性,维护有关经济责任关系各方的合法权益。 

事中经济责任审计,一般指在经济责任人任职期间对其进行的审计。在经济责任的履行过程中,审计机构可以根据需要对领导干部或经济责任人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进行审查和评价,以检查机关的财务收支、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是否存在差错或舞弊行为,督促责任人正确履行经济责任,以便及时发现问题,防患于未然,保障国有资产的安全、完整和保值、增值。事中经济责任审计包括例行的年度审计和不定期的临时性审计。 

事后经济责任审计,是指在终止经济责任关系或者领导干部调离所在部门、单位后,对其履行经济责任情况进行的审计。如承包、租赁经营合同期满时,对经济责任关系主体的经济活动和经营成果的合法性、真实性、有效性进行审查和评价,确认经济责任履行情况,以解脱责任人所负的经济责任。

(三)按照被审计单位性质的不同,可以将经济责任审计分为党政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任期经济责任审计 

党政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主要是指对党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群众团体和事业单位的党政正职领导干部的任期经济责任审计。 

国有企业领导人员任期经济责任审计,主要是指对国有独资企业、国有资产占控股地位或者主导地位的股份制企业的法定代表人(董事长或总经理)的任期经济责任审计。 

将经济责任审计分为党政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任期经济责任审计,主要是从政企分开的改革思路出发,充分考虑到党政机关与国有企业在工作性质、工作内容、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等方面的不同特点,以便审计机关能够分层次、有重点地对党政机关和国有企业实施审计。 

 

二、经济责任审计的特点 

(一)审计工作的特殊性 

经济责任审计与其他项目审计相比,存在如下特点:一是经济责任审计的对象从我国目前情况来看,主要是省、地级市、县三级直属的党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群众团体和事业单位的党政正职领导干部,以及乡、镇党委、政府正职领导干部,他们集人、财、物三权于一身,对其经济责任、经济行为及经济关系开展责任审计,体现了依法治国的必然要求。二是审计监督的内容和重点不同。其内容包括财务信息的真实性、经营业绩、资产营运质量、内控管理、执行制度以及个人经济行为和责任等。三是经济责任审计必须遵循干部管理权限,根据党委组织部门或纪检监察部门的委托和要求,具体实施。 

(二)审计方案的科学性 

审计方案是审计人员实施审计操作的基本依据,审计方案制订得是否可行,有无操作性,关系到经济责任审计能否顺利实施。为了避免随意性和盲目性,在制订审计方案之前,要认真进行调查,在了解被审单位的基本情况之后,再考虑审计内容、审计重点、实施步骤、人员分工、时间安排等,然后拟定方案,经领导批准后正式实施。在审计时,还要注意从实际出发,适时充实原定方案,使其更加切合实际。这样,不仅可少走弯路,也有利于被审单位积极配合。 

(三)审计证据的充分性 

责任审计不仅领导关心,群众关注,也是矛盾的焦点。工作稍有疏忽,就会造成负面影响。对离任审计和任中审计来说,任职期限相对较长,任期内情况又错综复杂,审计人员一定要认真细致、深入调查、广泛取证,广征博引,不能以偏概全,偏听偏信。在取证时,不仅要从审阅账表凭证入手,检查经济活动的真实、合法、效益性,从清查资产、实物、有价证券入手,检查账实是否相符,而且要通过调查当事人、责任人、知情人,取得一手资料,弄清经济活动的原始面貌和真实情况。在此基础上,再去伪存真,由表及里,综合分析,把最真实和最有说服力的证据作为审计证据。 

(四)审计结果的公正性 

经济责任审计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对离任人或任职人的任期经济责任进行恰当的评价,这又是经济责任审计的难点所在。

经济责任审计的结果,必须站在客观公正的立场上,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以事实为根据,进行客观的辩证分析。能用数字说明的问题,要用写真的手法来反映;要尊重事实,尊重历史,既不能夸大成绩,回避问题,又不能脱离实际,妄加评论。总之,在审计评价时要注意适度,恰如其分,不能乱扣帽子,乱打棍子,走向片面和极端。 

 

三、经济责任审计的工作要点 

(一)选好审计的切入点,突出经济责任审计特色 

经济责任审计不能和传统的财务收支审计相混淆。经济责任审计虽然以财政财务审计为基础和主线,但其重点是通过审计来评价经济责任人履行经济责任的情况。而目前我国一些经济责任审计项目,财务收支审计味道体现过浓而缺乏经济责任审计特色,其原因主要是财务收支审计轻车熟路、便于操作,而其他方面问题,比如:廉政情况、民主决策、重大损失浪费等问题,由于受多方因素所限,审计、评价起来较为困难,因而在审计中得不到更深入透彻的审查。因此造成最后审计结果成了财务收支审计的翻版,经济责任审计特色体现得不明显,降低了组织部门作为考察干部的参考价值。为此,审计人员审计时应作较为充分的审前调查,根据经济责任人的重点工作,在审计范围和审计权限允许的情况下,选好审计角度和审计重点,并将其贯穿在整个审计过程中,力求使审计结果与组织部门考察、任免干部工作联系得更加密切。只有突出经济责任审计特色,才能为组织部门考核、任免干部提供更加充分的依据。 

(二)提高组织部门对审计结果的重视,从而提高经济责任审计的权威性 

企业领导的主要工作就是决策、领导企业的经济活动。而企业的经济活动在财务核算中体现的较为明显,因而通过审计能够较充分地反映企业领导的经济责任。审计时,既要以财务审计为基础,又要跳出财务的圈子,结合组织部门的重点考核内容,有所侧重地开展审计,客观公正地做出审计评价。提高经济责任人对审计结果的认可程度和组织部门对审计结果的重视,从而提高经济责任审计的权威性。 

(三)加强风险意识,防范审计风险 

经济责任审计风险形成的原因复杂,但从总体上划分主要有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审计风险外部因素包括:法律法规不健全、不完善;有意识的舞弊行为和手法变幻使隐蔽性增强;机关单位和企业经营状况复杂化,含有许多不稳定因素;审计对象和审计对象所在单位的复杂性和审计内容的广泛性;审计环境的影响等等。审计风险内部因素包括:审计人员自身素质因素;审计队伍知识结构不合理;查证事实欠深欠细;审计人员独立性差;审计文书表达不规范;引用法规欠准确等等。 

防范经济责任审计风险,可以采取如下措施: 

1.保证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具有较强的独立性。独立性是任何审计的灵魂所在,没有独立性,审计监督也就无从说起,经济责任审计也不例外。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在审计中应当客观公正、实事求是、遵守审计回避制度,保持应有的独立性。审计部门在依法实施审计时,被审计单位和个人不得拒绝、妨碍,其他部门和个人不得干涉。 

经济责任审计的必要性篇4

1999年以来我国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得到了较快发展,但与其他审计相比较,经济责任审计起步较晚、政策性强、要求高、难度大,又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和热点,加之审计环境复杂等原因,使得经济责任工作仍然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和审计风险。

一、经济责任审计风险

审计风险通常是指实施审计后因做出错误审计结论和表达错误意见,从而导致审计组织和审计人员承担法律责任和相应经济损失的可能性。随着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审计环境日趋复杂化,审计风险已成为经济责任审计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经济责任审计风险指审计人员在实施审计后表达责任人应当负有的主管责任和直接责任、表达与事实真相或经济责任不相符合的审计评价和结论,造成被审计人和有关方面损失的可能性。由于审计结论的不实和对被审计人员责任评价不恰当,可能带来以下几方面的审计风险:

(一)导致党和政府用人不当。按照前面提到的党和国家的有关制度规定,经济责任审计报告是领导干部任免处理的重要参考依据之一。如果审计结论失真,对被审计责任人的责任评价不当,如果根据审计结果进行干部任免和使用,就会造成党和政府用人失误,不仅会给党和人民的事业带来损失,而且会直接影响党和政府的形象。

(二)伤害干部的积极性,姑息偷懒渎职,纵容违法犯罪。如果审计报告失实,对责任人评价不当,使得勤奋廉洁、切实履行责任的干部没有得到应有的肯定和奖励,而偷懒、渎职之人却可以蒙混过关,甚至可以得到奖赏,结果会挫伤好干部的积极性,而助长了偷懒、渎职的风气。如果审计中忽略了大案线索,致使责任人任期内的严重违法违纪问题没有被发现,违法犯罪分子得以逃脱甚至得到重用,会客观上造成纵容违法犯罪的结果。

(三)影响审计机关的威信和形象。客观、公正是审计执法最基本的准则,在社会的广泛关注下,如果审计机关出具了不实的审计报告,必将直接影响审计机关的威信和形象,使审计机关不但会失去群众的信任,而且会失去党和政府的信赖与支持,从长远看会直接影响审计事业的发展。因此,实施经济责任审计,必须努力防范和降低风险,才能更好地发挥经济责任审计的监督和参谋作用。

二、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控制与防范

为了有效控制与降低经济责任审计风险,应从主客两方面入手,净化审计环境,从源头上预防审计风险:主观上要强化审计过程管理,最大限度避免审计风险。

(一)治理审计环境,预防审计风险

1、治理法律环境,使审计有法可依。法律环境是审计环境的基础,要净化审计环境必须治理法律环境,必须修改、补充、完善有关法律、法规,理顺各相关法律、法规的关系,克服审计中无法可依或有法难依的问题。要不断制定完善经济责任审计实施细则,一方面从法律上明确审计人员执法的权限,加强审计工作法制化规范化建设,减少审计工作和审计判断的随意性。另一方面从法律上明确被审计单位和被审计人员应提供完整、真实资料,协助审计人员审查的义务,明确阻碍审计、违规造假的法律责任。同时要加大执法力度,做到有法必依,违法必究,充分发挥法律的威慑作用。只要创造出良好的法律环境,审计风险才能得到有效控制。

2、理顺审计管理体制,强化审计独立性。独立性是客观公正地执行经济责任审计的前提,独立性包括形式上的独立性和实质上的独立性,形式上的独立性要求审计人员与被审计单位或被审计人员没有直接的利害关系,若有利害关系时,要实行回避制度。实质上的独立性是指审计人员在执行审查、进行判断与评价时保持独立性,做到审查与判断不受他人干扰。为了强化审计独立性,必须逐步理顺我国的审计管理体制,克服现有体制存在的问题,要在法规上限制党政干部对经济责任审计的干预和阻挠。同时,要不断提高审计人员政治素质与职业道德,努力做到实质上的独立,客观公正地开展审计工作。

3、改善社会环境,争取社会各界的理解和支持。社会各界的理解和支持能够有效推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开展,主管部门应积极向社会宣传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在经济责任审计中应负的责任,使社会各界对审计有正确理解和认识,使社会各界认识到:审计不是万能的,经济责任审计必须要有被审计单位和有关人员的积极配合才能有效执行。在被审计人员与有关人员共同串谋,且手法高明的情况下,不能期望审计能发现和解决所有的问题,审计人员只能严格按照审计程序进行审核取证,调查分析,从而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另外,为了降低审计风险,落实责任,主管部门应确保经济责任审计在责任人离任前执行,离任者应在原岗位接受审计并积极配合审计工作的开展,对于审计查出的问题,应在离任前妥善处理和解决。只有得到社会各界,尤其是党政领导和被审计单位的理解和支持,审计人员才能更好地执行经济责任审计,有效地降低审计风险。

(二)加强审计工作管理,避免审计风险

1、强化政策观念,依法开展审计。经济责任审计政策性强,要防范审计风险,必须强化政策观念,依法开展审计。一是严格审计权限。经济责任审计要由人事部门和纪检监察机关委托,审计人员要恪守审计权限,严格按委托书开展审计。二是明确经济责任审计的范围。干部任职期间应承担的责任可能是多方面的,经济责任审计的范围仅限于经济活动,评价内容也仅限于其经济活动中应负的主管责任和直接责任。审计要做到既不越位,也不缺位,不重不漏。三是依法取证、客观定性与评价。审查的方法是多样的,审计人员应充分利用法律赋予的权力进行审查取证。对问题的定性和对责任人的评价,要以事实为依据,要以法律法规和有关政策规定作标准,切忌主观性和随意性。四是依法使用审计结果。审计结果的运用也不能有随意性,要摆正审计工作在干部考核管理中的位置,做到“参谋而不决策,尽职而不越位”。总之,真正做到依法审计是防范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必要手段。

2、突出审计重点,严格程序。一是在审计内容上要紧紧围绕委托书的要求以及群众意见大、反映强烈的问题。重点抓住被审计人员应负的主管责任和直接责任展开审计,对重大问题及重要情况进行重点审计。为审好重点,要在审前调查的基础上,周密部署,统筹安排,集中力量打歼灭战。注意利用被审计单位已有的预算执行审计或财务审计的结果。准确地抓住重点并查深查透,就可以保证审计质量。二是严格执行必要的审计程序。不能强调时间紧、任务重就简

化审计程序。在审计的准备阶段应评估审计单位的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预计可接受的审计风险。符合性测试阶段可以增加向组织人事部门了解被审计单位班子情况的程序。实施实质性测试时,要严格对照国家有关的法规,认真核实被审计单位会计资料和其他有关资料的完整性和真实性,经济活动的合法性和效益性。还可以增加群众评议程序,以实现职工民主监督与审计监督的结合,抵御审计风险。对重大和疑难问题坚持集体研究处理。三是建立和健全经济责任审计质量检查制度。重视审计工作底稿的复核,坚持三级复核制度。通过复核,一方面可以促进审计人员认真对待经济责任审计的每一个环节,另一方面可以通过逐层把关,多重控制,将风险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围之内。在健全审计质量检查制度的同时,应实行审计质量责任追究制度,从另一方面控制、防范审计风险。

经济责任审计的必要性篇5

【论文摘要】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是伴随着中国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的进程产生并发展起来的,是政府为加强管理和监督,防止和治理贪污腐败而采取的重要措施。与常规审计相比较,经济责任审计风险具有受托性、专一性、事后性等特征,加上审计环境污染等因素,其风险较高,如何正确认识经济责任审计风险并采取有效的措拖加以防范,已成为审计必须关注的问题。为此,笔者将从内、外两方面分析审计风险的成因及表现,并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应的防范措施。

1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成因

随着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审计环境日趋复杂化,审计风险已成为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尤其经济责任审计的特殊性决定其审计的风险尤为突出。了解、认识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成因,才能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中进行有效的防范,提高经济责任审计的质量。

1.1产生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内在因素

(1)审计程序的实施不合理。审计机关出于各种主观或客观的原因,导致审计机关要在各个阶段、各个单位合理分配技术力量,审计人员严格实施审计程序进行审计产生一定的困难。一旦简化了审计环节,减少了必要的审计力量,就会导致审计风险的产生。

(2)审计材料不规范。审计材料不规范,条理混乱,语言不清,词不达意,不能如实反映客观存在的问题,或语言绝对化、含义模糊等,都会造成经济责任审计产生风险。

(3)审计证据不充分、复核不严谨。审计复核,也就是后续审计,是审计结果进行的复核和再次检查,是一种亡羊补牢的补漏措施。而审计复核只是走走过场,相关人员工作态度不端正,工作作风不严谨,导致加大审计风险产生的可能。

(4)审计人员综合素质低。经济责任审计涉及面广,要求审计人员不仅要具备查账能力,还要熟悉宏观经济管理知识以及相关的政策法规,具备综合判断分析能力等,但是目前大部分审计人员的业务素质不够全面,严重制约和影响审计工作的质量。

1.2产生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外在因素

(1)审计对象的复杂性。随着经济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化,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经济活动日益复杂,而经济责任审计的难度加大,风险也就随之增大。在我国人们受到几千年封建思想的影响,法制观念淡泊,被审计单位或领导复杂的社会关系可能会阻碍正常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社会关系复杂,审计风险就越复杂。

(2)被审计单位内控制度不完善。各单位内部规章制度的建立与执行程序是否严格、清晰、有条理影响到该单位所提供的资料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对经济责任审计产生一定的影响。

(3)审计技术方法的局限性。审计工作本身在不断发展,审计技术为了适应审计工作也随之不断发展,然而目前的审计技术方法弊端突出,已远远不能适应现代审计的要求。

(4)审计法律法规制度的不完善险。改革开放以业,我国的审计法律法规不断建立健全,但仍然不能形成一套完全适应当前经济形势和经济活动的完善的法律法规体制,这就给审计人员的审计工作带来困难,产生了一定审计风险。

2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防范对策

防范和控制经济责任审计风险关键是提高审计工作质量,避免和预防引发事件,坚持“积极稳妥,量力而行,提高质量,防范风险”的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指导原则,采取各种措施对审计质量进行有效的控制,才能提高审计检查质量和评价质量。通过责任审计风险成因的明确,我们要想防范经济责任审计风险,就必须采取有力的措施和对策。处理经济责任审计风险,应从预防阶段开始。

2.1建立健全各项法律法规、制度、避免审计风险

经济责任审计是一种监督领导干部经济管理行为的有效手段。随着《审计法》的假改,经济责任审计制度的确立,经济责任审计将从由政策推动转化为法制推动。但是,仍需制定和健全各项法律法规和指标体系,使得经济责任审计有法可依,执法必严,由其重要的是完善审计评价指标体系,这样才能提高并逐步完善经济责任审计实践的规范性,从而使经济责任审计成为一项对于领导干部的强有力经济监督形式。

2.2履行相关审计程序,减少审计风险

严格的审计程序是确保审计行为合法和审计质量可靠的前提。在审计准备阶段,审计立项必须有受托依据,审计方案的编制必须详细、认真,做好事前调查,深入了解被审计单位的基本情况,下达审计通知书必须严格遵守国家经济责任审计法规的日期要求;在审计实施阶段,应贯彻”双向承诺制度”;在审计终结阶段,形成审计意见和出具审计报告前,要征求被审计单位及其领导千部的意见,允许提出异议,并把好审计工作底稿和审计结论的复合关。

2.3有效利用社会审计、内部审计的工作成果

部分工作委托给社会审计执行,以弥补国家审计资源不足的缺陷。利用社会审计的结果资料。国家审计机关应当与相关的会计师事务所进行联系与沟通,在了解会计师事务所及注册会计师独立性及专业能力的基础上,进一步实施针对性的审计程序,以证实并获得客观可靠的审计证据。

2.4加强教育和培训,增强审计人员风险意识

经济责任审计要求审计人员具良好的综合素质、政治修养和道德品质。各级审计机关要提供必要的职业培训,开展后续教育,组织审计人员进行审计理论研讨,审计部门还应培养审计人员良好的审计风险意识,提高其在复杂的审计中灵活、有效的控制各种诱发的能力,正确地对待自各方面的干扰和压力,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2.5加强审计风险的理论研究,完善审计手段

各级审计机关应该充分认识到经济责任审计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加强审计人员对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认识和理解,从理论上为预防和控制审计风险提供指导;同时,鉴于当前审计手段的落后状况,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进行审计方法的不断创新,使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真正做到国家审计与内部审计、社会审计相结合。

参考文献

[1]李凤鸣.审计学原理[m].北京:中国审计出版社,2000.

[2]朱锦余.赵新杰.经济责任审计[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

经济责任审计的必要性篇6

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是对企业领导人任期履行经济责任状况的审计,是一项高层次的经济监督工作。经济责任审计结果是组织、人事部门对企业领导干部进行考察考核、综合评价、任用和奖惩兑现的重要依据,正在得到越来越多的出资者和政府有关部门的重视。

一、现阶段任期经济责任审计面临的主要难题及成因

虽然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十分重要,但现阶段要抓好这项工作仍然面临着不少的困难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的认识不足,重视不够,经济责任审计难以到位

1.企业领导人对开展经济责任审计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客观上造成经济责任审计难以开展;2.内审人员普遍存在着畏难的思想情绪,经济责任审计难以到位;3.内部审计人员利益与企业利益的一致性降低了审计职能作用的发挥。

(二)体制不顺,法规及制度滞后,缺乏强有力的组织保证,制约了经济责任审计的开展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国有企业改革步伐加大,给审计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经济责任审计的相关法律法规仍滞后于经济和审计的,导致审计人员在实施审计过程中困难重重,在配合协调方面受到,造成经济责任审计难以深入开展。

(三)审计项目与审计计划严重脱节,审计任务繁重与审计力量不足相矛盾,审计质量难以保证

主要原因为:1.企业领导人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具有较大的临时性和不确定性的特点,与年初制定的审计计划相冲突;2.企业领导人的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是一项时间跨度长、工作量大、时限紧的综合性审计工作;3.内审人员业务素质参差不齐。审计人员的专业知识水平、分析判断能力、工作经验都对审计工作质量有重要影响。

(四)经济责任审计的对象和目标的复杂性,加大了经济责任审计的风险

1.审计对象特殊,经济责任的审计对象是企业的主要领导人,存在着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2.审计目的具有特定性,经济责任审计报告是考察、考核领导干部的重要依据之一;3.任期内执行的法律法规、方针政策变化大,企业内部管理人员也会发生变化,使审计调查取证增加了难度;4.内审选用的审计程序和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

(五)“先离后审”现象的普遍存在,使审计工作难以达到应有的效果和目的,影响审计评价的有效性

由于现行干部考核程序、任免手续、人事制度、管理制度的特殊性,不可避免地导致先离任后审计情况的出现,削弱了经济责任审计的意义。

二、加强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的思路和对策

(一)加强政策法规宣传,提高企业各级领导对经济责任审计必要性和重要性的认识

要加大政策宣传力度,利用各种形式宣传审计职能、法律法规及各项管理制度,营造一种制度化、规范化、法制化的工作氛围,促使各级领导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正确认识到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是一项正常的工作制度,是保护、爱护干部的必要措施。企业各级领导干部的重视和被审计单位有关人员的积极配合,是开展好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基本保证。

(二)加强法制建设和体制创新,为离任经济责任审计提供法律保障

1.企业领导人的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应实行下审一级的管理体制,由上级主管部门牵头,组织有关人员组成审计组开展审计工作;2.要实行回避制度,参加审计的人员应与被审单位或被审计责任人没有直接的利害关系;应尽快修订经济责任审计实施细则,进一步明确内部审计人员的职责和权限,从法律上明确被审单位和被审责任人有关的义务和法律责任;3.建立一套的、操作性较强的审计评价指标体系,为离任经济责任审计提供适应性较强的法律保障。

(三)加强组织领导,为开展责任审计工作创造良好的环境

经济责任审计是一项系统工程,仅靠审计部门是不够的,需要各级领导的支持和有关部门的配合。开展经济责任审计,既要发挥审计职能部门的主力军作用,又要加强各部门的协作配合,尤其是组织部门和人事管理部门。要把经济责任审计纳入干部任用的程序之中,将审计监督和干部管理工作有机结合起来。

(四)加强审计队伍自身建设,努力提高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

经济责任审计是一项专业性、政策性很强的工作,并具有较大的风险性,这就要求审计人员具备较高的政策水平和综合能力。因此,审计队伍的自身建设是当务之急,要把提升内部审计人员的素质和业务素质作为重要工作来抓。审计人员要重视审计、业务知识的和更新,重视政策法规的学习和,努力掌握制度和管理知识,不断增强责任感和事业心,积极推动内审工作向前。

(五)加强经济责任审计的计划性,妥善处理工作任务较重与审计力量不足的矛盾,不断提高审计工作质量

1.在每年年末,组织、人事部门应提出下一年度的经济责任审计计划,经任期经济责任审计领导小组确定后列入年度审计工作计划之中,增强审计工作的计划性,避免经济责任审计任务过于集中、实施困难的局面;2.规范审计程序,注重任中日常审计,建立审计信息档案,提高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效率;3.审计的最终结果及时与被审计单位领导、有关人员交换意见,审计结束后必须写出审计报告。

(六)合理估量审计风险,慎重评价审计结果

在实施审计前,审计人员应对被审计单位开展必要的审前调查,进行风险预测;在实施审计过程中,不能把有关人员的反映和推测作为证据,也不能只凭自己以往的经验进行判断。对证据不足、评价标准不明的审计事项,只作披露,不作评价。对一些敏感性或一时说不清、说不准、难以把握的问题,要以客观写实的反映清楚。

(七)重视经济责任审计结果的运用,加大对遗留问题的督促整改

经济责任审计的必要性篇7

【关键词】政府审计;责任审计;审计职责

2006年《审计法》首次将经济责任审计(以下简称:责任审计)纳入我国政府审计机关的法定职责,规定“审计机关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对国家机关和依法属于审计机关审计监督对象的其他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在任职期间对本地区、本部门或者本单位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以及有关经济活动应负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进行审计监督。”但是,从“审计机关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的规定看,《审计法》在责任审计职责的授予上仍有不确定性:具体到一个审计对象或审计内容,能否进行责任审计还要“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来定。

《审计法》之所以要附加这样的规定,笔者理解其中的原因主要是目前政府审计机关开展的责任审计在理论上还不充分,在对象上还不明确,在内容上还不清楚,在程序和方法上还不规范。因此,要让《审计法》赋予政府审计机关的责任审计职责落到实处,必须尽快解决政府审计机关开展责任审计的必要性、重要性及技术方法的可行性等问题。

一、建设责任政府要求强化责任审计

政府审计是基于公共经济责任关系,代表人民为明确、评价、解除公共资产保管、使用人员的经济责任而产生的。政府审计对责任的关注在内容和程度上是不断发展的。早期政府审计主要是对被审计单位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性进行审计,主要关注公共财产的安全完整性和收支合法性责任的履行情况。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随着凯恩斯主义的盛行和政府支出的日益扩大,政府支出的绩效成为民众日益关注的问题。于是,政府审计开始在真实合法性审计的基础上,进行绩效审计,进一步关注公共财产有效使用责任的履行情况。

20世纪80年代新公共管理运动兴起以来,建设责任政府成了大多数国家行政体制改革的重要目标。责任政府就是对人民负责任的政府。责任政府要求政府在性质上必须是民主政府,在职能上必须是有限政府,在机制上必须是法治政府,在行为上必须是有效政府。

作为一种基本理念,责任政府就是政府的权力要来自于人民,政府及其官员必须向人民负责。政府及其官员向人民负责的责任,既包括岗位职责和国家法律、法规、规章、制度等赋予的义务,也包括对自己职责范围内出现的失职、渎职及违法乱纪等问题承担的责任追究。

作为一种制度安排,责任政府意味着要有保证政府责任实现的责任控制机制。政府的责任控制机制有内部与外部之分。内部的政府责任控制机制至少包括职业主义的作用、代表性的重要性及伦理道德考虑等;外部的政府责任控制机制至少包括组织的或监督的义务,行政控制、立法监督以及司法争议的解决等。(颜廷锐等,2004)

政府审计是履行监督义务的一种行政控制机制,是政府自身的一个强有力的“免疫系统”。它既能明确政府及其工作人员是否遵守国家财经法纪,追究其“消极责任”,也能督促政府及其工作人员最大限度地履行“积极责任”。综观世界各国政府审计的情况不难发现,不论政府审计的体制如何,政府审计都是强化政府责任的一个重要工具和手段,在政府责任机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只是所处的位置不同,发挥作用的层面不同而已。(刘力云,2005)

“关注责任是国家审计本质的客观要求,也是国家审计发展的必然趋势”。(李金华,2005)“从国家治理的高度来看,国家审计,应走出‘账簿’的本位观。不仅仅考虑财政财务信息真实性的评价,更应看到具有较高层次的‘受托责任’;未来的国家审计,应从财政财务责任评价,发展到对行政责任的评价,‘服务吏治’成为审计领域最耀眼的‘亮点’”。(冯均科,2005)

因此,建设责任政府,就要求政府审计机关在开展真实、合法、效益审计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展对公营单位负责人责任履行情况的专门审计,明确他们的责任履行程度和应当受到的责任追究,进行更高层次的责任审计。

二、我国开展责任审计特别重要

我国责任审计早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就已经产生,而且受到上上下下的高度重视。笔者认为这是由我国特殊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传统背景所造成的。

(一)就政治背景而言,主要有两个方面

1.我国是共产党领导的工人阶级的国家,一方面,权力的制衡不能靠三权分立来实现,只能靠强有力的内部免疫系统来达到;另一方面,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自身建设,始终注意保持先进性,能够创造和吸收先进的监督方式和机制,保持和提高执政能力,巩固执政地位。2.与西方国家的政府相比,我国的政府规模更大,职能更多,政府官员对于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承担着更大的责任,进行执法检查与监督、实现权力制衡、建立责任政府的任务更重。因此,责任审计是我国独特政治制度的需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政府提高自身免疫能力的需要。

(二)就经济背景而言

我国实行的是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制度。相对于非国有企业而言,由于国家作为国有企业的所有者具有虚拟性,国有企业产权总是不那么清晰,所有权监督总是不那么强有力,企业治理结构和内部控制总是不那么有效,因而保证国有企业领导人员忠于职守、尽职尽责的内部约束力相对薄弱,让国有企业及其领导人员接受更多、更强有力的外部监督,就显得尤为必要和十分重要。包括责任审计在内的政府审计监督是这种外部监督的主要形式。因此,进行责任审计是公有制为主的经济制度的必然要求,是提高社会主义经济体系自身免疫能力的需要。

(三)就文化传统而言

我国长期以来就是一个“官本位”观念比较重的国家。官员的职责重大,常被称为“父母官”;官位等级成为社会最公认的个人成就衡量标准;大多数人期盼当官、升官,因而民众对官员异常关注。这也导致了我国从古至今就有对官员的经济责任履行情况进行审查评价的传统。因此,责任审计在我国产生并受重视,也是我国传统文化传承的一种必然结果,是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需要。

我国责任审计产生的背景说明,责任审计在我国不是一种权宜之计,是与我国政治、经济制度和文化传统相适应的一种特别重要的政治经济监督制度,是发挥政府审计作为我国“经济社会运行的一个免疫系统”的作用的需要。

三、落实责任审计职责亟需解决的技术问题

(一)要尽快明确责任审计的对象范围

目前关于政府责任审计对象争论的焦点在于国有控股企业及金融机构领导人员是否属于责任审计的对象。

笔者认为:国有控股或主导企业、金融机构的主要负责人具有双重身份,他们既是受人民之托的公共资产的保管使用者,承担着公共受托责任,又是受国资委监管的企业经营资产的经营管理者,承担着企业受托经济责任。作为前者,他们应当接受政府审计机关的审计;作为后者,他们应当接受国资委所委托的审计。两种审计的目标不同,政府审计机关进行的审计的目标是公共资产保管使用的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和主要负责人承担的公共责任的履行情况;国资委委托的审计的目标是企业财务报表的公允、真实性。因此,应当将国有控股或主导企业、金融机构的主要负责人纳入政府审计机关责任审计的对象范围。

(二)要尽快明确责任审计的内容范围

关于政府责任审计的内容,理论上仍是纷争不断,还没有形成比较一致的或权威的观点。

笔者认为,明确政府责任审计内容,1.以财政收支、财务收支以及有关经济活动涉及的范围为限。财政收支、财务收支以及有关经济活动是各种审计的活动范围;各项审计目标所要求的审计内容范围都应当以财政收支、财务收支以及有关经济活动为限。因此,与被审计领导人所在地区、部门或单位财政收支、财务收支以及有关经济活动无关的方面,如领导人在组织人事活动中收受个人贿赂,领导人的政治素质、生活作风等等方面,就不应当是经济责任的审计内容。

2.以被审计领导人应当负责且能够负责的责任为限。被审计领导人任职期间之外的事项、岗位职责范围之外的事项、任期目标之外的要求,都不应当成为责任审计的内容。尤其要注意,在审计领导人岗位职责履行和任期目标实现情况时,应当主要以符合实际的职责履行要求和目标责任状的规定等为评价标准,而不能主要以先进的或完美的责任要求为评价标准。

3.根据法定的审计权限和手段确定责任审计内容。总的说来,现行《审计法》规定的审计机关权限和手段是:可以对被审计单位或人员所在地区、部门或单位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以及有关经济活动进行审查、调查。不能通过这种审查、调查查明的情况或问题,就不应当列入审计的内容。例如,受贿、行贿问题是现有审计权限和手段所不能查明的;生活作风问题,则不属于经济问题,这些问题不应当列入政府责任审计的内容。

根据以上原则,笔者认为,政府责任审计的内容应当是被审计领导人在任职期间对本地区、本部门或者本单位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以及有关经济活动应负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及应承担的经济责任追究。

应负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是指被审计领导人对其岗位规定的经济职责作为情况、签署的目标责任状等规定的经济任务的完成情况,以及国家法律、法规、规章、制度等规定的经济义务的履行情况。

应承担的经济责任追究是指被审计领导人在任职期间对本地区、本部门或者本单位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以及有关经济活动中存在的弄虚作假、违法乱纪、损失浪费问题应承担的经济责任追究类型:直接责任还是间接责任,间接责任是主管责任还是领导责任。直接责任是指领导人对其任职期间的以下行为应当负有的责任:一是直接违反国家财经法律、法规,党的经济方针、政策,以及本地区、本部门或本单位经济方面的规章、制度的行为,如贪污、挪用、侵占国家或企业财产。二是授意、指使、强令、纵容、包庇下属人员违反国家财经法律、法规,违的经济方针、政策,以及违反本地区、本部门或本单位的经济方面的规章、制度的行为。三是失职、渎职的行为。四是其他违反国家财经法规的行为。主管责任是指基于内部分工而应由自己主管负责的事项,出现重大问题应负的直接责任以外的责任。领导责任是指作为主要领导人,对由其他领导人主管负责的事项,出现重大问题应负的直接责任以外的责任。

(三)要尽快规范责任审计的程序和方法

责任审计是审计机关自行安排还是受托进行;是单独开展这种审计还是结合其他审计类型一起开展;是离任前进行还是离任后进行;是积极评价还是消极评价等,目前都还不很规范。

笔者认为,在责任审计的安排上,审计机关应当利用责任审计联席会议主动与组织人事部门、纪检监察机关和国资委协调,自主编制年度审计项目计划,年度审计项目计划在报经本级政府批准后执行。这样做,能体现责任审计作为政府审计法定职责的要求;与现行的行政型审计体制相适应;能充分体现责任审计服务于干部监督、管理需要的本质要求;能够与有关部门的工作相协调,并得到他们的理解、支持和协助;有利于充分发挥责任审计成果的作用。

在与其他审计类型的关系上,责任审计应当在被审计的领导人员任期内各年度真实性审计、合法性审计和效益性审计基础上对被审计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履行情况进行审查。它不能为各年度的真实性审计、合法性审计和效益性审计所取代,也不仅仅是任期内各年度的真实性审计、合法性审计和效益性审计成果的综合。

针对先审计后离任难以做到的现实,笔者设想:对拟晋升、提拔的领导人员全面实行公开后备制,在后备期内由上一级审计机关(中央机关的后备干部由审计署)进行定期责任审计;任职期满的领导人员可在任职期满前由同级审计机关进行责任审计;对于转任、轮岗、免职、辞职和退休的领导人员,其责任审计可以由同级审计机关在有关领导人员离任后进行。

为了提高责任审计的质量,充分发挥责任审计的作用,在责任审计对象、内容、程序和方法等比较规范后,责任审计不得使用消极方式发表审计意见,应当以积极的方式发表审计评价意见,以确保责任审计的质量和作用的发挥。

【主要参考文献】

[1]李金华.国家审计是国家治理的工具[J].财经,2004(24).

[2]刘力云.政府审计与政府责任机制[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5(4).

经济责任审计的必要性篇8

一、建立领导干部相关动态数据库,做好基础工作。可从两方面着手:一是与当地组织部门进行协商,请求其为审计部门适时提供纳入审计范围的各级领导干部信息。包括现任职单位、起始时限、职务等相关信息。在得到以上信息后。审计部门可以建立起经济责任审计电子数据库,这样对哪些领导干部和单位已审、哪些多年未审,就能做到一目了然。二是审计部门可以对近年来开展的经济责任审计项目和其他审计项目进行整理,建立起电子档案,做到心中有数,并将两类电子数据库有机结合,为项目计划的制定提供重要依据。

二、对审计对象进行分类。做到管理有序、突出重点。为了科学安排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任务,满足对领导干部监督的需要,审计机关可根据不同类型、不同单位领导干部的经济管理权限及其工作性质、经’济活动规模、掌握财政资金量大小等对审计对象实行分类管理。可将地市级的经济责任审计对象分为六大类:第一类为掌握各县(市、区)经济决策权、经济执行权和承担当地党风廉政建设责任的县(市、区)级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派出机构;第二类为重要经济主管部门,经济活动总量较大、掌握财政资金较多、下属单位较多的政府部门和事业单位;第三类为规模较大、资金总量较大的院校、医疗等事业单位;第四类为授权经营的资产经营公司、大企业集团等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第五类为党委、人大政协、群众团体:属下无独立经济组织或资金总量和规模较小的政府部门、事业单位、未改制企业等;第六类为市管县属单位正职领导干部的所在单位和各县(市、区)审计机关。通过分类管理,针对不同的审计对象,采用不同的审计频率,对不同岗位的领导实行一届审两次或离任审一次等。按照党政部门不同性质。采取不同的审计方法。对资金运作总量大、下属单位较多,且转移支付资金量大的重要党政部门领导干部,以预算执行审计加经济责任审计为主,关注全部政府性资金;对资金运作总量一般、有一定的专项资金、也有一定下属单位的党政部门领导干部则以财务收支审计加经济责任审计。对一些单位较小、财政资金主要用于人头经费和日常运转的部门、单位领导,以财务收支审计代替经济责任审计;在条件成熟的前提下,对一些管理比较规范、资金量小的单位领导,以离任交接制度代替经济责任审计。通过对不同类别的审计对象有针对性地开展审计,做到既全面审计,又突出重点,讲求效率,充分利用审计成果。

三、与各成员单位沟通,做到争取主动、协商一致。经济责任审计的目的是加强对领导干部的管理和监督,为干部任免提供依据,这就决定了经济责任审计不仅仅只是一家部门的事,因此要想制定科学合理的审计工作计划,审计部门必须改变过去经济责任审计是委托审计,不好作计划、不能作计划的观点和被动等任务上门的做法,把制定计划作为提高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质量的一个重要环节。每年年初制定年度计划时,主动与组织、纪检等成员单位多进行一些沟通。了解年度内这些部门在干部监督和管理方面的重点及要求和干部调整动向,向他们说明年度内审计力量的分布情况。在此基础上,制定出年度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计划,然后将计划初稿分别送有关部门,或者召开经济责任审计联系会议,听取有关部门对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计划的意见,最后在协商一致的基础上形成正式的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计划,并以领导小组的名义下发执行。

四、科学安排审计项目计划。做到综合平衡、长短结合。经济责任审计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作,同时审计部门任务量的来源很多,既有上级指令性任务和授权任务,又有地方政府交办的任务,还有部门之间的委托任务和协调任务。因此在制定计划时应充分考虑各个审计期间任务量和审计资源的均衡配置,做到统筹兼顾,长短结合,年度计划与长期计划均衡。把当年计划与前几年度计划执行情况及未来几年审计工作规划一起统筹考虑,采用滚动式计划法,确定当年计划。既保证能对审计范围内的审计时象在一定的时间内轮审一遍,又使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任务不至于集中在某一年度,确保审计资源的高效利用。

经济责任审计的必要性篇9

[关键词]经济责任审计企业责任人

经济责任审计是我国政治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应运而生的一种审计类型,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入,经济责任审计愈加重要,同时其凸显的问题也愈明显,因此对经济责任审计的问题研究势在必行。

根据有关法规的规定,经济责任审计被定义为依据国家规定的程序方法和要求,对企业责任人任职期间所在企业的资产、负债、权益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及重大经营决策等有关经济活动,以及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情况进行的监督和评价活动。自经济责任审计运行以来,领导人员权力的行使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监督和制约,政府廉洁、勤政的迹象确实得到了更好的维护。然而,由于我国的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起步较晚,以及我国法制本身的局限性,我们还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经济责任审计在很多方面的缺陷,正是因为这些缺陷的存在严重制约了审计工作的效率与效果。

一、经济责任审计存在的不足

1.经济责任审计有关法律法规表现形式的层次较低、效力不够大。

有关经济责任审计的法律文件仅有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县以下党政府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暂行规定》、《审计署关于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的实施细则》、《五部委关于进一步做好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意见》等几个法规性文件。

2.经济责任审计很难有效防范管理层勾结舞弊。

由于经济责任审计中经济责任的界定是以承认会计核算资料可以基本真实的记录经济活动为基础的,而经济责任审计作为审计方式的一种重点也是为了防范领导层舞弊导致的会计失真。会计信息一般是经财务人员之手编制出来的书面资料,这些书面资料可以是客观的经济活动的反映,也可以随财务人员主观意识稍做扭曲。因此如果领导人员与财务人员之间勾结舞弊,则审计工作将很难进行。

3.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界定难、审计风险大。

由于配套政策落后,审计人员在审计工作中往往难以找到明确的法律条文作为指导。界定、确认被审计人的经济责任是经济责任审计的核心和关键。鉴于市场经济的复杂性和被审计对象的特殊性,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难以准确界定,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

(1)划分经济责任的边界难

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工作。它涉及的内容多,时间跨度大,情况比较复杂。被审计单位发现问题容易,但划分经济责任为领导个人责任,还是集体责任就比较难。

(2)确定经济责任的承担者难

有些问题的出现是集体行为,要把这类责任分解到具体的领导者,具体到主要领导应承担的份额,就难以划分。

(3)全方位的审计评价难

许多地方和部门都不同程度地开展了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审计,但是至今还没有一套科学完整的审计评价体系。目前开展的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往往限于财务审计,重在进行财务收支的合法性、合规性的审计,受自身建制和执业范围的影响,难以对被审计对象作出全方位的审计评价。

4.现行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功用没有被有效的发挥。

由现行的“惩防体系”,我们可以越来越意识到事前、事中的防范比事后的惩罚更加有效。而经济责任审计的目的也重在监督和防范。然而目前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一般在领导人员离任后进行,由于职位已发生变动,审计结果不会对他们的仕途产生影响。从而一些“形象工程”和所谓的“政绩”等一系列的短期行为蜂拥而出,而离任后,也无须对从前的行为承担完全责任。因此经济责任审计并没有发挥它应有的预警功效。

二、对提高经济责任审计质量的几点设想

1.重视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提高经济责任审计的地位,建立整套健全的包括宪法、法律、法规、规章等在内的法制体系,并根据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不断地完善这一法制体系,使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2.根据舞弊动因理论,管理层勾结舞弊可以从以下方面分析:

(1)领导人员自身的素质和道德观。针对这一要素可以对领导人员进行良好的思想教育和政治理论学习培训,提高其素质,从根源上防范舞弊的发生。

(2)机会。应当不断加强和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对于这一点可以改变现行的机制,将财务部门从组织中分离出来,作为一个独立的机构,实行垂直管理。使财务人员的经济利益同组织脱钩,财务人员不受组织领导。改变这种隶属关系,尽量使领导人员与财务人员没有个人利益的共荣,另一方面财务人员也不必考虑来自领导层升迁和下岗的压力,这样就大大减少了勾结舞弊的机会。

(3)压力。管理层承受的压力也是产生舞弊的动因之一。在我国领导人员的考核非常强调政绩,强调任期经济指标的完成情况。“高压之下必有勇夫”,因此为舞弊提供了可能。为避免这种无形压力,可以取消现行的设定任期的具体任务,正如大中专院校“四、六级”改革一样,只需建立一套科学的经济指标体系,将领导人员任期的政绩全部以数字量化,同时建立一套合理的竞争激励体制,引导领导人员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促使现行体制向着更正确、更健康的方向迈进。

(4)发现以后的惩罚。针对该因素,应加大舞弊惩罚力度,使舞弊的成本远远大于舞弊带来的各种利益,从而使欲舞弊者望而生畏。

经济责任审计的必要性篇10

本文作者:刘静宙

笔者认为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公开既是实现经济责任审计目标的推动力,也是经济责任审计发展的必然趋势,无论是促进经济责任审计对于企业治理的作用还是体现发挥审计的本质是企业的“免疫系统”的功能都有着深远的意义,理由如下:1.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公开有利于促进权利在“阳光”下运行,强化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促进员工参与企业管理的积极性。企业员工有权通过信息公开途径获悉并监督企业管理者的经营成果及企业的运营状况。没有企业员工对企业及行政一把手经营状况的知情权,就无从谈起对其权力的制约与监督,保障员工的知情权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法治的必然要求也是相一致的。促进领导干部不断加强和改进服务,做到依法办事、科学规范,促进勤政廉政建设,遏制与惩治腐败,增强工作的威望和公信力。2.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公开有利于整改审计所反映的问题,发挥审计的本质是企业的“免疫系统”的作用,增强经济责任审计的权威性。审计的目的不是查出问题,而是要在查出问题的基础上,对症下药,整改审计发现的违法违规问题,从而彻底清除病症,发挥免疫系统的功能。审而不改,还不如不审,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公开,将审计监督与纪检监督、员工监督有机结合,形成监督与整改的强大合力。3.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公开有利于提高经济责任审计自身的工作质量,是推动经济责任审计事业深入发展的必然要求。审计部门在监督别人的同时,自身也需要被监督,不被监督就无法进步,也难以取信于人,而将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公开这把“双刃剑”就是一种引入监督的好方法,使审计部门的成果公开透明,直接面对企业员工的监督,向员工公布的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就必须保证事实确凿、证据充分、定性准确,处理、处罚的尺度把握正确,对领导干部履责的审计评价和结论经得起企业员工的质疑,经得起时间的检验。从而逼促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人员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强化质量和风险意识,促进其不断增强专业素质、提高水平、改进工作,以过硬的审计质量扎实推进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进一步向法制化、规范化、科学化方向发展,如果做不到这一点,审计部门、审计人员就无法应对这一重大挑战,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就无法得到企业员工的信任和认可。

只有审计结果公开才能更好地运用审计成果,为了更好地推动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运用工作的有序开展,笔者认为在充分认识上述必要性的基础上,还应把握以下几方面:1.进一步保障审计机关的独立性。首先要在经费保障上理顺审计部门与财务部门的关系,将审计经费单独列入预算,切实解决经济责任审计必需的经费,彻底摆脱靠被审单位解决经费来源的局面,最大限度地减少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中与被审计单位之间的利益关系。其次在审计结果汇报制度上变革,变“阶梯式”为“扁平式”,改变审计结果层层汇报的做法,将审计结果平行汇报,同时向本单位领导及上级审计部门汇报,这样做能够在暂未改变现行审计体制前提下尽量淡化审计属于企业内部监督的色彩,既体现“谁任命谁管理”的原则,又能争取上级审计部门的支持,客观上减少某一方面对审计部门独立开展工作及审计结果公开的干预,防止审计结果所应公开的问题被层层过滤。增强审计部门的独立性任重道远。2.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公开应坚持的原则。一是坚持客观公平的首要原则。经济责任审计成果公告必须建立在事实明确、证据确凿、定性准确、评价公平的基础之上,做到内容“铁”,事实“铁”,确保审计结果公开不出半点毛病。二是遵循稳妥的必要原则,既要保证结果公开的时效性,及时满足企业员工对审计工作的知情权,还要顾及结果公开的稳妥性,结果公开至少应在审计结论性文书生效落后实行,同时还要考虑审计整改,可能存在复议等情况及其需要的时间。三是注重规范简明的便民原则,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公告不能简单等同于经济责任审计报告,积极借鉴其他审计项目结果公告的做法,改变以被审计单位为对象的报告形式,制定出统一规范、适宜面向企业员工的文书格式,在内容上尽量达到全面完整,将被审计对象的基本情况、审计评价、查出的主要问题、审计处理意见、被审计对象整改落实等情况涵盖其中,文字表达上还要做到简明扼要,让社会公众看得明白,知的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