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中医美容基础知识十篇中医美容基础知识十篇

中医美容基础知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1:45:34

中医美容基础知识篇1

我校自2000年创办五年制“美容医学”专业以来,至今连续招收六届学生,计300余人,其中00、01、02级同学已顺利毕业。通过二轮完整的教学循环,笔者从一名美容医学专业学生的角度,对美容医学的课程设置,谈谈自己的意见和建议。

1我校美容医学专业的课程设置

我校五年制本科美容医学专业,旨在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能够从事中医临床医疗工作、具有美容及损容性皮肤病医疗技术专长的中医师,其课程设置如下。

1.1公共基础课: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概论、思想道德修养、法律基础、英语、计算机基础及应用、体育、高等数学。

1.2专业基础课: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中国医学史、中医文献检索、金匮要略、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生理学、生物化学、微生物与免疫学、细胞生物学、寄生虫学、病理学、药理学、西医诊断学、预防医学、急救医学、专业英语、美容实用解剖学、医学美容心理学、美术学、健身美容学、美学基本原理气功学、形象礼仪。

1.3专业临床课:中医内科学、中医外科学、妇科学、儿科学、中医养生学、中医营养学、针灸学、推拿学、西医内科学、西医外科学总论、实用五官科学、中医美容学、实用皮肤病学、整形美容、现代实用美容技术、化妆品与化妆品化学、服饰美学、美容企业化管理概论、美发与护发、美容产品设计与开发。

这样的课程设置,可以使美容医学专业学生具备中医基础、临床的理论、又同时具备美容方面的知识技能,从而达到培养双重人才,拓宽就业面的目的:学生既可以从事中医临床各科工作,也可以从事美容医学相关方面的工作。

2各高校相近专业的课程设置情况

2.1公共基础课:与其他专业的教育一样,进行包括政治理论课,医学伦理学等医学人文课程以及外语、体育等公共基础科目教育。

2.2医学基础课:包括系统解剖学、组胚、生理、病理、生化、药理等与其它医类专业相同的医学基础课,中医院校还开设中医基础、中医诊断、中药、方剂等中医基础类课程。

2.3医学美容基础课:包括与美容医学密切相关的学科,如医学人体美学、美术学、美容解剖学、美容心理学、美容应用药物学、美容应用化妆品学等。

2.4医学临床课:包括内、外、妇、儿、五官、针灸、推拿等临床有关各科。

2.5医学美容临床课:指美容医务人员必须精通的职业技能科目,主要包括美容外科学、美容牙科学、美容皮肤科学、中医美容学、医学美容技术、美容化妆术等多门医学非医学课程。

在西医院校中,大连医科大学始终走在美容教学与科研的前列,在探索美容医学高等教育的模式和规律的过程中作出了重大贡献,其办学思路被称为“美容医学高等教育的大连模式”。其专业课程分为基础和临床两大部分,基础部分有《美容解剖学》、《美容心理学》、《化妆品化学》、《服饰美学》(结合大连服装节的实际情况开设)、《美术学》,临床部分按照美容实施手段分成5大类,并组织人员出版了配套教材:《手术美容学》、《药物美容学》、《经络美容学》、《物理美容学和健身美容学》。

在中医院校中,北京联合大学中医药学院1993年即开设中医美容大专层次教育,在中医院校美容专业的教学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其将美容专业基础及临床课分为11门:《医学美学导论》、《美容局部解剖学》、《美容药物学》、《美容外科学》、《美容皮肤科学》、《美容牙科学》、《中医美容学》、《美容心理学》、《医学美容艺术基础》、《医学美容技术》、《美容化妆品学》。

3课程设置现状及存在问题

综合各高校美容医学以往毕业生的情况,普遍存在学生的理论知识结构与专业技能发展不平衡的问题,这些学生由于受过美容专业的系统教育,专业知识均较为扎实,但缺乏实际的专业动手能力,这方面存在的欠缺阻碍了美容诊疗工作的实施与开展,使他们距离医学美容的市场需求存在差距。同时,在各校美容专业的教学探讨文章中,也反映出一些不完善之处,主要在于学生艺术、美学教育的相对薄弱,已经影响到学生知识结构的完整性、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以及素质教育。

4课程设置的意见与建议

4.1深化课程改革:笔者认为,在处理3类课程的关系上,必须抓好公共基础课,突出专业基础课,深化专业临床课。真正体现从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上去落实培养德、智、体、美平衡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造就适应21世纪需要的复合型人才。通过完整的课程学习,现就专业基础、临床课两个方面略作建议:①专业基础课:增加美容中药学、化妆品化学与研发、美学基础、素描与色彩搭配、审美情趣与水平的内容;②专业临床课[2]:增加美容内科、针灸减肥、针灸美容的内容外科基本技能、化妆品前沿资讯、多媒体与计算机形象设计的内容。

4.2抓住两个要素

4.2.1课堂教学(突出中医特色):美容医学的教学强调实用性、系统性,突出中医特色,应加强与保健养生、临床治疗接轨,注重中医美容临床思路的培养和训练。教学内容可分为中医保健美容和中医治疗美容两大类,包括药物美容,经络美容、体质美容、治疗美容。中医美容教学以体质美容和经络美容为重点,体质的观念利于相关临床知识的整合,使学生整体、辨证地把握美容问题,超出美容疾病的病因学范畴;经络美容促使学生加大对针灸、推拿、中药课程的学习力度,有利于学生今后形成个人诊疗特色。通过美容医学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既能够在美容临床中运用,又能够作为其知识结构中富有特色的一部分在相关科室(如皮肤科、内分泌科、妇科、针灸科等)开展工作。

4.2.2临床教学(建立实习基地):临床实习或毕业实习是高等医学院校学生在校教育的最后阶段,也是关系到医学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一环。在实习中,学生将通过日常的诊疗、预防、康复等工作开始培养和形成自身的职业道德和医疗风范,树立坚定的职业信念,掌握必要的职业技术,实现从学校到医院,从课堂到病房,从学生到医生,从理论到实践的重要转变。因此,建立好实习基地是培养合格人才的必备条件。可以尝试建立模拟医学美容中心,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在中心实际操作,仿照一般美容院的运作方式,扮演美容师、经营者的角色,在实践中学习掌握自主经营的方略,逐渐锻炼市场竞争与自谋职业的能力。

在实习安排上,利用寒暑假,联系人才市场,提供整形医院、美容院见习实习岗位,让学生尽早接触社会,了解行业最新动态,从而有利于学生掌握市场供需比例,有目的有计划地安排专业学习,为成功就业奠定基础。在实习形式上可采取灵活组合的套餐式,内容涵盖内科医生、整形医师、高级美导、自主创业等方面,针对个人特点,进行选择,为学生将来向不同方向发展奠定基础,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

4.3考虑以下方面

4.3.1尽早接触专业知识,突出专业特点:课程体系改革原则不是通过删减医学基础课、增加专业基础课内容,而是在相关内容中渗透适当的整形美容专业知识,突出专业特点,在前期基础课阶段设置美容专业课,让学生对美学专业知识有一个早期的感性认识,增加实验、见习课程比例。

4.3.2增加专业医学美学课程内容:如微机应用与美容设计、美容仪器构造原理及使用、医学生物材料的研究[3],只有增加以上科目,才能与国际化美容外科接轨。

4.3.3加强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当今社会是知识和信息时代,以往单纯的专业知识已经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所以在培养专业基础知识的同时,应注意锻炼学生综合能力即适应社会的能力;具备市场竟争、自谋职业的能力。整形美容外科是一门新兴学科,技术瞬息万变,设备日新月异,所以高等医学美容院校应定期开设讲座,向学生传授课本中所不具备的内容,如当今美容界最新技术、新设备、新的生物医学材料,等。一个优秀整形外科医生,首先应具备渊博的医学知识,较高的美容修养,并能深入研究患者的心理学,此外,还应有适应社会的能力,能将医学美容事业与市场经济充分结合。

5小结

日益广阔的美容市场,管理逐步规范、要求不断提高。严格的准入条件呼唤专业人才的加盟,因此,现代美容医学教育任重而道远。以上是笔者几点不成熟的想法,有待于进一步研究与验证,也期待有更多的教育者、美容爱好者,投入到美容医学教育的大讨论中来,让莘莘学子在艰辛的求学路上,少一点曲折与坎坷,多一份成熟和自信,为新时代美容事业的明天贡献绵薄之力。

[参考文献]

[1]芦源.对高等院校中医美容专业学生培养目标及课程结构设置的探讨[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9(4):199-201.

[2]傅杰英.中医美容现状分析与人才教育的思考[J].中国美容医学,2003,12(1):96-98.

中医美容基础知识篇2

[摘要]随着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对医学美容人才应具备的知识结构、临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突出医学美容专业特色,全面进行解剖学教学的改革,创新教学模式,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是医学美容专业解剖学教学改革的重要环节。

[关键词]医学美容;解剖学;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673-7210(2010)02(c)-120-01

随着我国医学的迅猛发展,20世纪90年代末期一门新的医学学科――医学美容专业产生了,与其相应的美容医学教育体系随之建立。医学美容对从业人员的要求很高,要求具备一定的学历,并取得医疗美容主治医师资格证。对医学美容技术人才更要加强基础知识培养,为今后从事临床打下坚实的基础。医学美容专业的解剖学教学一直是照搬或参照临床医学专业教学大纲和教案,教学内容对于医学美容专业学生来讲“偏多、偏深、背离实用”,与医学美容专业的临床应用性不足[1]。因此进行解剖教学时,结合医学美容技术特点,适当与临床美容联系,培养出更多实用型医学美容人才已成为医学美容专业解剖学教学改革的重点。

1医学美容专业特点及解剖学教学结合

医学美容专业教学大纲一般参照临床医学专业,大多难度较大、内容较多、对医学美容专业不太适用,使学生对其重视程度不够。因此在进行该专业的解剖教学时应与临床美容知识相联系,如:讲述面肌时,可联系临床唇裂及修补术,讲述腭骨可联系腭裂的相关知识,使学生在思想上认识到解剖和医学美容技术密切相关,是学好专业技术的敲门砖,从而主动学习。另外,在解剖教学中要体现医学美容技术专业的特点,压缩对医学美容专业来说是并不重要的内容,如神经系统、内脏部分的课时;对与临床美容相关的内容多作介绍,如讲解眼球周围肌肉时,可适当联系临床常见的斜视、上睑下垂等病例;删除抽象并与该专业相关性不大的内容,加强专业相关解剖知识的讲述,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教学教材的改革

医学美容专业使用的解剖学教材,延续传统系统解剖学的内容,内容多,对美容专业实用性相对较低,改革教材可突出美容专业特色,与美容专业相关解剖知识详解,做到详略得当,达到解剖与美容的较好结合。编写规范化、专业化的美容解剖学,强化专业特征,并体现解剖知识为医学美容技术服务的功能。

3提高和培养解剖学教师创新意识和专业素质

近年来由于美容专业在本、专科设置的普及,美容专业解剖学教学模式及教学内容的不断创新,而部分教师缺乏医学专业的解剖学教学经验,在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上往往与医疗专业雷同,并且对美容专业知识了解甚少,在教学中仅仅介绍解剖学知识,而不能将解剖学知识和临床的美容操作技术有机地结合起来,不能充分体现医学美容专业的解剖学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实用型美容人才的培养[2]。因此,美容专业的解剖学教师应适应现代美容学发展的需要,深入美容单位作临床实践,将解剖学与临床医学美容学紧密联系起来,使解剖学教师真正了解临床美容工作中最需要的解剖学知识是什么,及时发现教学中的不足,不断学习、不断创新,在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上适应美容专业的发展,为培养有坚实的基础理论知识、良好的专业素质、熟练的美容操作技术的高层次美容人才积累足够的知识储备。

3改革教学手段,重视多媒体课件

近年来多媒体课件的应用极大的解决的了解剖教学的诸多问题,大量的图片可供学生观看,直观地加深印象,实验课中则更易实践观察及学习,并且适当运用医学Flash动画,活跃课堂气氛[3]。如讲到眼睑时,可添加重睑手术前后对比的动画。美容技术发展十分迅速,可运用多媒体这一有效手段,增添美容相关发展及解剖在美容中的应用,以增强学生兴趣。

4创新授课方式增加教学趣味性

医学美容技术专业学生均是第一次接触解剖,对各类挂图、标本、图片具有较强烈的好奇心,因此抓住这一特点,加强学生注意力,同时联系临床病例,使学生兴趣更加浓厚,主动学习解剖知识[4],另外教师良好的师德及幽默的语言都可以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增强学生对专业基础课学习的热情[5]。

总之,医学美容专业解剖学教学,必须合理调整教学计划,将以临床医学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向“突出美容,注重人文,加强应用”为主的课程体系转变,培养出更优秀和实用的医学美容技术人才。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对临床美容人才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美容人员不仅要具备宽厚扎实的医学基础知识和美容专业知识,还要有丰富的社会人文知识和较强的临床美容实践能力。故而针对教材内容的改革,教学方法的转变,高素质教师队伍的培养,仍将是我们今后不断进行改革的方向。

[参考文献]

[1]敖绍勇,周清萍.美容医学“三段式”实验教学模式的建立与探讨[J].中国美容医学,2007,16(12):1733-1734.

[2]吴勇.高职医学美容实践教学改革的思考[J].中国美容医学,2006,15(8):972-973.

[3]佟浩,王振宇,段坤昌.多媒体技术应用于人体解剖教学中的探讨[J].解剖科学进展,2002,8(3):228.

[4]骆世芳,孙善全.浅谈美容专业人体解剖学教学[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03,5(5):485-486.

中医美容基础知识篇3

1以德为本

专家预测,美容行业将成为我国服务行业中最具竞争力的一个行业[2]。相对于美容行业飞快的发展速度,目前的职业教育发展明显迟缓,美容行业从业者素质参差不齐,中专以下学历占总从业人员的90%[3],职业培训标准亟待提高,高素质的医疗美容技术专业技术人才亟待引进,以期拉升整个行业的品质[4]。

所谓德,一般包括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四个方面,是个人的立身之本。其中职业道德是规范行业的重要道德标准。美容行业的总体性质属于服务业,在工作中,难免遇到形形的顾客,提出各种各样的要求,唯有坚守职业道德,坚持“服务”的理念,本着帮助顾客的宗旨,不卑不亢地耐心讲解,积极寻求可行方案,才能使问题得到圆满解决。而美容行业的“德”,正是由传统医学“维持人的生存、救死扶伤”演化而来的“提高人的生命质量,增进生命活力美感”的使命感和“服务意识”。只有坚守这种职业道德,才能养成“为问题找方法”的习惯,成为具有高水平职业素养的优秀人才。

2以知为用

2.1够用:2006年卫生部下达文件,指出高职高专医疗美容技术专业将不允许报考临床执业医师,使得医疗美容技术专业的专业设置和培养目标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对医学知识的要求也着重强调基础理论,能进行辩证且能科学指导技能手法的实际应用,能够针对健康和亚健康人群进行保健和调理。这种转变,使该专业所设置的《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方剂学》、《针灸学》等中医基础课程和《系统解剖学》、《生理学》等西医基础课程的重点也有了一定的调整,强调够用、实用,在此基础上能够灵活运用。以《中药方剂学》为例,由于不能开临床药方,所以对该专业学生只要求掌握非处方中成药,能够运用药膳和食疗对亚健康状态或正常人群进行调理或保健即可。而医学生必学的《组织与胚胎学》、《病理学》等则可以直接删去,或仅以知识讲座的方式加以了解即可。

2.2实用:中西医基础知识的实用性主要体现在对技术手法的指导、完善;对医疗诊断技术的转化和对健康人群养生保健方法的应用等方面。譬如,针对美容项目“卵巢保养”,虽然市面上已经开展多年,但医学界始终未曾肯定,甚至还加以贬斥—这种情况下,作为专业技术人才,应该从该项目的实际效果和理论支持两方面进行科学评估、修正与完善,消除美容爱好者的顾虑,还市场以科学有效、合理可信的技术和美容项目;而医疗的诊断治疗技术也转变成对顾客健康状况的判断、调理、保养和维护,这些已经体现在近年来被逐渐认可或已广泛应用的手诊、面诊、虹膜诊、背诊、痧诊等技术方法中;当今,美容院已经将舒缓的音乐、芳香的氛围、花草茶、美容手法等融为一体,不管是音乐、香味、茶,还是技术手法,都是养生保健的方法之一,如何针对每个人的体质特点和存在的问题,制定个性化的保健方法,是对中西医基础知识实用性要求的升华和综合应用。

3以技为专

从各高校医疗美容技术专业所开设的课程与就业岗位和工作模式来看,医疗美容技术专业的技术主要由中医美容技术(针灸、推拿、刮痧、拔罐、点穴、药膳食疗等)、生活美容技术(美体、皮护、塑身等)、修饰美容技术(美甲、化妆、纹绣等)、仪器美容技术(即美容仪器的使用与保养技术)、化妆品调配技术和销售技巧六部分组成。医疗美容技术专业“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5]的培养目标,美容行业“服务”的工作性质,专业美容的运营模式,决定了销售是该专业学生必须具备的一种特殊技术,而其媒介则是其他各种技术的实施。所以,对技术的牢固掌握和综合应用是该专业人才必须具备的专长。

随着美容行业的日益规范,对技术人员的要求和分工也越来越细化。从去年开始,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对大中专在校生新设了刮痧师、美体师、美甲师等工种的资格考试平台,也正是国家对技术人才的重视、规范和引导。所以,医疗美容技术专业人才既要全面学习包括销售知识在内的各种技术,能够综合应用,又必须精于其中的一项或几项,做到有所专长。

总之,医疗美容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应突出以下几个方面:①正确认识美容“服务行业”的性质,树立正确的“服务”意识,坚守职业道德;②灵活应用中、西医基本知识,科学指导顾客进行有效的养生保健,并由之评判、完善现行的技术手法;③牢固掌握并能够实际应用一种或几种专业技术。但,如何使这些在科学理论指导下的美容技术,转变成符合现代人健、美需求的可行项目,并连同一定的行业规范和运营模式直接供市场应用,还依然是整个行业所面临的一大难题!

[参考文献]

[1]王秀兰,周典.关于高等职业教育医疗美容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J].中国美容(2010年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美容分会学术年会论文集),180-182.

[2]王庆俭,陶红艳,刘哲妍.美容行业发展之我见[J].职业技术,2009,(6):88.

[3]韩秀萍.美容行业对美容人才能力素质的要求[J].卫生职业教育,2009,(6):134.

[4]武燕,刘茜,武琴琴.浅析高职高专医疗美容技术特色专业的建设[J].卫生职业教育,2012,30(14):14-15.

中医美容基础知识篇4

关键词:艺术教育医学生新型知识结构医学模式

现代科学的发展呈现全球化、社会化、学科交叉和学科综合等特点,对人才的培养目标、知识结构、能力和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更新学生的知识结构,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成为了素质教育研究的主要问题。医学生是各类医学人才的后备军,医学生是否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关系到整个社会医学人才的质量。

知识结构是知识系统内各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方式,是知识有序化、组织化的标志。新型知识结构是指相对于原有知识结构有组织的概念和程序知识的扩展与更新。美国匹茨堡大学心理学家罗伯特·格拉泽(RobertGlaser)在《认知科学与教育》一文中,描述了能力与认知的关系,论证了“推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很大程度上为是否接触新的知识以及接触多少所左右”“认知能力高超,与其说是由于记忆方法高明,不如说是由于知识根基深厚”,“获得特定内容的知识乃是获得日益复杂的解决问题能力的一个因素。”

医学生新型知识结构的构建是医学模式转变的必然要求

由于受旧的医学模式的影响,我国医学教育的课程体系基本上还是以生物科学为基础,以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课程为主干,同时辅以适量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道德教育课以及自然科学(数学、物理、化学)、体育、外语、计算机基础教育等课程,这种课程体系有人称之为“适用型”知识结构。目前,“适用型”知识结构仍然是医学生、临床医生和其他医务工作者知识结构的主要类型。这种知识结构的优点是:知识种类不算多,但其功能指向集中,专业知识在深度和层次分布上比较合适,也正是由于相关或相近学科知识严重缺乏,在其主体更加深入研究专业同题时,受自身知识结构的局限,易暴露出知识面狭窄、思维灵活性差等缺陷,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至于在教学内容方面,由于现代医学高度发展,高新技术不断渗入医学领域,导致了临床医学分支庞杂。由于生物医学模式比较重视高度分化和微观,因此,导致医学教育中各门课程独立性较强,相互之同的衔接,联系较差,使得教学内容过于零散,缺乏应有的系统性和高度。

事实上,医学的性质决定了医生的知识结构。医学不是单纯的自然科学,也不是单纯的社会科学,而是自然科学(生物科学)与社会科学(人文学)两大门类相结合的一门科学。因为医学研究的对象是人,人具有两重性:生物学属性和社会学属性。因此,人的健康和疾病与社会有着密切的关系,甚至有些疾病完全是由社会因素造成的。现代医学的研究表明,人的健康和疾病不仅与人的生理因素有关,也与心理因素、社会因素、环境因素有很大的关系。因此仅仅从生物学角度认识和对待病人的健康和疾病问题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从社会学角度、心理学角度以及三者的结合上进行探索,这就要求我们在医学教育过程中转变我们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不仅对学生进行医学知识、技能的传授,还应加强他们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学习,改变过去单一的专业教育观念,由单纯的生物医学教育模式转为二者结合的社会生物医学教育模式,根据医学专业特点,在人文社会科学基础知识传授的基础上,帮助他们将这些知识与医学知识交叉综合,全面提高医学生的自身素质,把他们培养成为新型的医学人才。

当前,当人们仍在不断追求医学科学进步时,又无奈地慨叹科学的医学失去了许多宝贵的东西。从学生学习解剖学等医学基础课开始,人的完整的形象便被肢解。习医者看到的只是人的器官、组织的标本。而他们未来所要面对的具有人格的人的概念被无情的解剖刀粉碎了。人们抱怨现代医生对人及人的情感漠不关心。殊不知,从进医学院校的第一天,他们就置身于一个非完整人的医学教育模式中。正是由于这个现实,迫使人们重新认识医学与艺术以及其他人文学科的关系。

在医学院校,医学艺术教育往往能弥补专业教育和其他人文社科教育的不足,拓展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对医学生新型知识结构的建立及新型医学人才的培养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艺术文化素质教育在医学生新型知识结构中的地位

医学与艺术是医学人文学研究的重要领域,同时也是一个涉及十分广泛的课题。医学教育包含着两方面内容:一是对人的教育;二是专业教育。在育人方面,全面的素质教育是完善人生的重要基础。审美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而艺术是审美教育实施的骨干,如果没有各种艺术的具体实现,审美教育将会变得软弱无力。柏拉图认为,人们在艺术作品的熏染中,会“浸润心灵”,培养起对美的爱好,使心灵“美化”。席勒则认为美育可以恢复人性的和谐,使人从自然的物质世界上升到理性的道德世界,成为“审美”的人,同时只有通过美育和美的交流,才能使社会团结、和谐、进步。因此,美的教育对医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建立良好的医德具有积极的作用。在医学专业知识、技能传授方面,艺术以其形象化、技艺化特性,在医学生知识学习、技能训练上发挥着独特的作用。

Saunders将医学视为艺术,他认为:“医学艺术是构成作为应用科学的医学文化的整体组成部分。”Southgate也认为:“医学与艺术有共同的目的:完成自然不能达到的——实现理想——治疗创造。这需要用心去做。医生专心于病人,艺术家专心于自然——假如我们能专心察看、倾听、等待,立即或不久我们自身深处的一些东西就会有所反应。如同医学,艺术不是终结,而是探索。或许,这就是我们将医学看作艺术的原因。”

医学院校艺术教育在整个高校素质教育体系中处于较为特殊的位置,表现出与专业艺术教育和综合院校素质教育不同的特点。作为素质教育的基本任务在各类院校都是一致的,就是促进学生综合能力和专业知识全面和谐发展。专业艺术院校,艺术文化素质属于专业素质范畴,因而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是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和自然科学知识,以此弥补学生这两方面知识的不足,提高他们的艺术专业素质。综合院校学科门类众多,素质教育以基本的艺术文化知识教育为主,文科学生辅以自然科学知识的教育,理工科学生辅以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的教育。目的是在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和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和技能。医学院校艺术教育面对的主要对象是单一的医学生群体,医学院校艺术教育的任务和特点,一是促进医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适应未来医学对医学人才的素质要求;二是由于医学科学是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综合体,所以医学院校艺术教育与医学专业教育具有明显的渗透、交叉综合特征;三是从医学自身的发展来看,(转第144页)(接第142页)循着医学专业与艺术文化知识交叉综合的方向发展,培植新的学科生长点,是适应未来医学对医学人才培养的要求,也是医学院校艺术教育的重要特色。医学专业知识教育方法,除抽象逻辑思维和理念传授外,直观的形象教学也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因为,形象教育与抽象逻辑思维教育具有互补功效,形象化方法能将教学内容具体化、典型化,弥补语言描述的不足,更易于医学生接受、掌握。

艺术文化素质教育在医学生新型知识结构中的作用

在医学教育中,艺术教育与医学专业教育存在着明显的互补关系,医学艺术文化素质教育本身的特点,决定了在培养新型医学人才中,艺术教育具有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

第一,艺术教育的特征是以个性化模式培养学生,对学生的独创性品格的建立,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艺术教育中的技能训练,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控制能力,身体各器官协调能力、动手能力,具有明显的帮助作用。

第二,作为医学人文学领域的一个重要方面,尤其是艺术作品对临床医学的描述、解释、理解和表现,较之用生命科学来解释疾病、病人以及临床医学,又具有独特的优势。例如,医学插图(medicalillustration)是专业美术领域的问题,也是医学人文学关注的范围。人是医学的对象,也是艺术的对象。如何更艺术地表现医学中的人体与人,是医学插图艺术努力的目标。国内医学图书插图的粗糙,是艺术性匮乏的表现,也表明人文艺术对“科学化”“技术化”的医学的关心实在不够。在西方,一些表现医疗生活与人的生命活动的作品也被广义地称作“医学绘画艺术”。生命、死亡、疾病、痛苦等人类的命运本身就是艺术的主题,如此,艺术地表现自然与医学的关注有了本质的联系。国外有许多医学艺术收藏的爱好者(他们多是医务人员或医学人文学工作者),在收集历史绘画艺术中,以医学关注与现象相关的艺术作品,表现与理解医学。当然也有许多当代艺术家,用自己的画笔表现现代医学与人们对医学的态度。

第三,艺术文化基础知识的传授,能使学生的审美能力得到提高,促使学生在认知、情感、意志等方面全面、和谐、健康地发展,并且有利于医学生发展感悟力、想象力、创造力和形成不断获取新观念的能力,为医学生的成才奠定良好的基础。

第四,艺术教育与医学专业教育结合,能够更新医学生的知识结构,摒弃旧的医疗观念,明确学习目标和奋斗方向,从根本上提高他们的医疗水平和专业技能,融入现代医学潮流。当前,在临床医学实践中,有越来越多的医务人员开始将音乐、绘画、舞蹈等艺术应用到对病人的康复过程中。蔡光蓉等人采用音乐疗法配合抗肿瘤治疗肿瘤患者,达到了优化情感效应,改善躯体症状,增强免疫功能,调动体内积极因素,提高机体的自我调解力的效果。

在1993年,世界医学教育高峰会议公报指出:2i世纪的医生不仅应促进健康、防止疾病、提供高级卫生保健,而且还应是优秀的卫生管理人才、病人和社区的代言人、出色的交际家;有创见的思想家、信息专家、掌握社会科学和行为科学知识的开业医师和努力终身学习的学习者。因此,只有重新构筑医学生的知识结构,才能适应21世纪医学教育和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为达到与发达国家的医学教育和医疗卫生工作同步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傅义强.医学院校的艺术教育与医学生人文素质的提升[J].医学与哲学,2005.

[2]游洁,刘琼.人文素质在大学生知识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12).

[3]李恩.医生的知识结构、综合能力与素质培养[J].疑难病杂志,2007(12).

[4]何伦,医学与艺术临床医学和医学人文学关系探索[J].医学与哲学,2004(12).

中医美容基础知识篇5

(一)基础和临床医学相脱节、分离目前医学教学模式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基础与临床教学相互脱节,各医学学科的教师仅教授自己负责的学科的知识,有的教师甚至仅仅只去了解和掌握自己学科领域的内容,没有广泛地去主动学习与自己学科相关的其他医学知识,即基础课教师与临床课教师在教学上的交流与合作少,甚至根本没有交流,基础学科教师由于长期的只讲授理论课,导致缺乏对临床相关知识的丰富、了解与延伸;临床课教师在长期繁重的医疗工作压力下,也渐渐失去了来自基础理论知识的有力支撑、深化和充实,因此出现前期基础与后期临床分离,理论与实际脱节的状况,这种相脱离的状况偏离了医学的教育宗旨,对医学教育质量产生了负面的影响。

(二)基础课程繁重,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受到影响随着高校教育改革的深入进行,许多医学院校并入综合性大学,几乎所有医学课程的课时也在减少(现约为20世纪80、90年代的23,每节课的时间也在减少),而教材中的教学内容却在增加。我国医学教育目前仍以“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模式为主,各学科的教师强调本学科的完整性和连贯性,导致教学内容和新课程不断增加,教学时间相对不足,学生自学时间减少,严重限制了学生自主性学习的培养。学生学业负担过重,造成对所学知识加以认知重组的自学时间减少,限制了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形成。基础课和专业课课时数太多、其他课建设不足和选修课结构不十分合理现象,影响了学生积极性、主动性的发挥。

(三)重理论轻实践,学生进入临床实习阶段较晚由于医学教育中基础与临床教师缺乏交流与合作,而且过分强调学科知识的完整性和循序渐进式教学法习惯,只注重知识的传授忽视能力的培养,学生只看重基础理论知识,看重考研和医师资格考试的分数,导致接触临床晚,实践能力低下、临床经验过少,出现高分低能的现象,医学生毕业后(甚至是博士和硕士)不能很好地适应临床工作需要,不会看病的年轻医生不在少数。在我国,医学院的学生通常要学习2年左右的基础医学课程,才能进入临床进行见习和实习,接触临床的时间较晚,这就与医学教育的“四早”目标违背,即早期接触医疗服务对象、早期熟悉医疗工作环境、早期参与医学科研项目、早期深入医学专业领域。美国哈佛医学院一年级学生就要学习会见病人,设置病人/医生关系课程,贯穿整个4年,就是为了让学生早期接触临床,学习医学社会问题。

二、基础临床医学

教改的国内外的一些做法美国医学院提出“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学习模式”,按器官系统、形态与功能重新组合课程,以加强学科间的交叉融合,使基础与临床紧密结合。随后的五十多年间,世界上很多学校都实施了医学课程整合的教学改革措施。20世纪60年代,加拿大麦克玛斯特大学医学院最早提出围绕临床问题组织相关医学学科内容为课程,实施以问题为基础的课程模式。20世纪80年代,美国哈佛医学院试行newpath-way课程改革,旨在综合基础学科和临床学科课程内容,并加强对学生正确处理医患关系的教育。英国医学教育中心的RonaldmHarde教授提出了一个非常有用的课程整合阶梯。美国密歇根大学(Universityofmichigan)医学院在解剖学科和妇产科学课程上改变传统前、基础后临床的教育模式,打破二者的界限,有机结合地创建了“临床解剖学和妇女健康(ClinicalanatomyandwomenHealth)”课程。在国内,中国医科大学进一步加强对临床医学专业课程、特别是基础医学课程的研究与实践,借鉴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的“新途径”(newpathway)课程体系,首先成立一个领导实施小组,小组组长由核心学科教研室的主任担任,原有的教研室建设制度不变。由实施小组开展了一系列的工作,完成了临床医学专业基础医学整合课程模块体系,并通过实验对比的方法进行了几轮的实验教学。在整合课程实验教学过程中,以病例或问题为引导的教学方法,通过讲授与讨论相结合,教学效果大大提升。浙江大学医学院按照从宏观到微观、从形态到功能、从正常到异常、从疾病到治疗药物的原则,将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生理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和药理学等六门基础医学课程整合为一门按人体器官系统进行教学的“基础医学整合课程”,教材的总字数由430.9万字下降到285.5万字,课时由405学时降为320学时,减少了相关课程内容的重复,节省了教师和学生的时间精力,提高了教与学的效率,值得借鉴。北京大学医学部的解剖教研室将解剖与临床相结合,开设了“临床局部解剖学pBL专题(包括胸前壁、腋窝局解与乳腺癌手术、胸腔纵隔局解与冠心病、腹股沟区局解与腹股沟疝、结肠上区局解与肝移植、盆腔局解与直肠癌、四肢局解与骨关节损伤、腮腺区局解与颌面外科、颅脑的断层解剖与颅脑Ct/mRi,颈部局解与甲状腺手术、心血管系统与心血管疾病),也从很大程度上减少了课程内容和课时数,减轻了学生的负担,提高了学生整体把握医学课程的能力。

三、建议及措施

我国的临床医学研究与国际水平有一定差距,主要是体现在观念和认知有差别。国内大多数临床医生可能会认为只要看好病就行了,从而把基础理论的学习忽视了,而国外的临床医生更重视通过与基础医学的合作来研究他们的患者,比如在病理科,几乎每天都有临床医生到病理科同病理医生研究他们所经治的病人案例。在国外一些较好的杂志也经常会见一些文章中会有临床和基础医学共同研究解决的病例案例分析。因此无论是高校的医学教育工作者还是临床医生都要在心里有一个正确的观念,那就是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是医学发展的两个缺一不可的部分,而且二者是密切联系的,不可脱离和分开的,为了使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课程更好的融合形成一个体系,我们必须要做好教育改革的规划工作。

(一)改进传统的教学模式,探索新的教学课程体系传统的教学课程体系可以体现医学科学的系统性、基础性、连续性,方便教学实施和管理,但是它已经不能反映当今医学科学高度分化有高度综合的发展趋势,有的课程的内容陈旧、重复,学生负担过重,又不能将相关学科的知识融合到一起。我们可以借鉴国外的以器官系统为基础的课程模式,这种教学模式采用综合化课程,以某一器官或者组织系统为基础,将相关的基础、临床医学知识相融合,利于精简课程之间内容的重复,减轻学生负担,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适应现代医学发展的要求。采用以器官系统为基础的课程模式对实施以pBL为代表的多样化主动教学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二)以整体备课组成员为核心,建立课程整改小组课程整改是要把相似、相近、之间又有联系的学科进行融合整改成一门或几门课程,然后进行讲课传授。我们可以在已有的集体备课组的基础上,形成一个固定的课程整改小组,小组的成员不仅要包括备课的教师,还要有熟悉基础和临床教学工作的领导、教务人员、课程规划人员。集体备课组由备课组所有课程教师组成,组长由核心课程的带头人担任,共同讨论同一器官、系统或知识点在各自学科的授课情况,共同讨论学科之间的交叉渗透和衔接,进而整改修订各学科教学大纲、教学内容,进行整合改革课程,编写相关的教材,最后进行实验教学应用并由整改小组定期对整改课程的教与学进行评估。这种方式结合的团队教室成员能够经常在一起学习交流,利于突破单课程的封闭性,推动课程之间的交叉、渗透和链接,淡化各学科知识的界限,使教师形成综合性知识体系和合理的知识结构,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三)加强临床和基础医学教学的交流,既注重理论也注重实践基础医学不能脱离临床实践,二者应紧密结合。学科团队中要有既懂基础医学又懂临床医学的教师。比如在美国,一些医学院校40%以上医学基础课是由在职的临床医生授课,而在我国,大多数医学基础课的教师不是在职的医生。这种状况在教学思路和实际教学及科研中限制了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交流和合作。可以组织中青年基础课教师到相关的临床科室进行几周的见习,有计划地组织基础教师到相关临床科室参与病例讨论和临床查房,以更好地丰富临床实践知识,增强基础教学的临床知识含量,不断改进基础课程的教学。在教学中,可以通过让学生接触一些典型病例、开展床边教学的途径让学生早期接触临床,邀请临床大夫讲解基础医学课程中的一些章节,将临床的最新成果和临床经验带进基础医学课堂,这样不但做到了基础联系临床,理论联系实际,而且还活跃了课堂气氛,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总结

中医美容基础知识篇6

(一)奥巴马医改新政的影响

首先,奥巴马医改新政对医疗人力资源需求产生影响。相对于奥巴马医改新政的保证选择性条款所明确的扩大医疗服务体系总体目标而言[1],目前美国合格全科医师的数量并不充裕,社会需要大量的老年科医师以及社区全科医生和护士提供医疗服务。但是受美国经济疲软的影响,医学院毕业生选择从事社区全科医生工作的人数减少,需要医学院培养更多的社区全科医护人员以弥补医疗人力资源的缺口[2]。而美国医学院相对固定化的培养过程缺乏必要的灵活性,无法适应奥巴马医改的人力资源要求。其次,奥巴马医改新政的质量观与医学教育质量评价存在错位。奥巴马医改新政的另一项重要内容就是通过教育、研究、财政等多种方式提升美国医疗服务质量,改善患者安全[1]。而现有医学教育质量评价方针对于教学的优劣通常取决于学生能否完成高难度的教学任务或者是学业的最终评价成绩[2]。评价的高度量化无法全面准确地反映学生的人际交往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也无法正确评估学生知识应用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反映不出成为一名合格医师所需的真正技能、行为和品质。再次,美国医学教育深受奥巴马医改财政困境影响。受美国财政紧缩制约的影响,医学教师的规模增长缓慢,直接导致医学院校小班化教学规模缩减,一些学生甚至在没有完成病史书写观察评价或独立完成查体的情况下就通过所需的临床轮转。同时,基础学科教师面临着愈发激烈的研究经费竞争,临床学科教师则因医疗服务的经济效益要求正在压缩参与教学的时间,教学医院则深受医疗服务与教育职能失衡的困扰。这使得医学生往往带着知识能力隐患就进入医疗服务岗位。

(二)颠覆性的mooCs和数字徽章技术出现

纵观整个教育领域,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一场以mooCs和数字徽章技术为代表的技术变革正在悄然进行。基于mooCs技术的学习平台采用以多种不同教学方法为基础的混合式学习模式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具备了良好学习体验和低成本学习相统一的基本要素,并在实践过程中形成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4]。mooCs技术围绕促进自主学习这一目标,运用以学生为中心和合理的教学策略,可以实现基于大量学生学习行为数据的定制反馈,并且可以实时协作和团队合作学习,获得类似一对一的辅导体验,同时也为教师了解学生学习进度以及学习困难时及时干预提供了资源和手段[3,5]。另一项教育领域的颠覆性技术则是数字徽章技术[6]。数字徽章实际是一张跟踪学习者学习过程的电子图片,可以在应用程序或者个人文书中使用。徽章图片包含若干重要信息,如徽章获得者姓名、发放徽章的机构或个人、授权徽章发放的组织机构、获得徽章须完成的事项信息,以及符合获得徽章条件的情况信息。它能以一种更精细的方式记载和描述学习者的具体技能、成绩和学习质量信息,反映出学生真实的知识和技能掌握水平[5]。同时,数字徽章的授予者信息与获得者的徽章数据互相捆绑,在查阅时可以显示,增加了质量追溯机制,有力保障了教学质量。目前,跨不同mooCs课程平台服务商的标准化网络数字徽章管理平台已经上线,其统一了徽章授予者和获得者的标准,实现了颁发、获得和管理多个不同mooCs课程平台徽章的功能,能够帮助学生最优化定制课程学习方案和管理学习进度,为学生提供最优质和适合的教学资源,并记载和表述其知识和技能学习情况。

二、技术变革中的美国医学教育教学创新尝试

如何顺应以mooCs和数字徽章为代表的技术革命趋势,有效缓解当前医学教育面临的教学效率与质量问题?目前,美国医学教育界正致力于在医学教育的基础课程教学和毕业后教育这两个具有典型意义的阶段中,通过以mooCs和数字徽章技术为特征的技术变革,提高医学教育的效率。

(一)基础课程教学阶段

通过在基础课程教学阶段使用mooCs和数字徽章技术,充分开发学生的碎片化学习时间,把具有重复性和可替代性较强的课堂讲授教学时间释放出来,使得原有课堂讲授的时间可以被利用为开展深层次的互动教学。2014年2月,由全美医学教育委员会认证的4门Coursera(注:mooCs三大品牌平台之一)医学相关基础免费课程和2门有关内科临床治疗路径付费课程正式上线。同时,课程管理平台开始为完成医学mooCs的学生提供数字徽章,医学院则会在学生完成该mooCs的学习计划并通过有关知识考核,获得课程数字徽章后将数字徽章折算成相应的学分。mooCs和数字徽章技术在基础课程教学中的运用使得翻转课堂教学在医学教育领域成为现实。2013年斯坦福大学医学院副院长齐普•希思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撰文指出:“在一个拥有完美视频在线平台的时代,为什么要把宝贵的时间浪费在课堂讲授上?依据斯坦福大学医学院的经验,对比过去的教学模式,由mooCs产生的翻转类课堂更有利于学生参与教学,吸收教学内容。”[10]美国医学教育界认为,mooCs并不是将原有课堂上纯粹的知识讲授简单转移到网络以在线课程的形式呈现,其内涵在于:教学内容应是可以通过在线学习获得的核心知识,并且网络能够为课堂教学的互动学习体验提供支撑,即为课堂的讨论提供学习讨论案例或思路等,同时课程应紧密围绕医学生的基础知识能力培养,提供一定的临床视野。因而,纵观此类课程,其充分发挥了mooCs碎片化和信息密度强的优势,将与教学内容有关的知识点归类为具有逻辑联系的若干组核心知识点,并以2-5个知识点为一组形成网络在线学习片段。教学内容也不再是原先课程单纯的概念性知识内容,无一例外地在每个学习片段或者教学阅读资料中加入临床实践和案例内容,使得课程和临床实践紧密结合。mooCs发挥了知识信息密集和便利的优势,使得学生可以重复听讲或参阅,并可在网上互动学习社区提问。而由此产生的有关具有典型性的学习问题则会被教师在课堂互动学习中提及,从而大大加深学生学习的互动体验。如图1所示,整个课程教学过程被分成课外学习和课堂教学两个部分。课外学习以具有一定强制性和约束性的被动学习为主体,要求学生在线完成一定量的课堂讲授视频学习,按照网络教学的要求阅读有关教学资料,完成对有关核心知识点的记忆与初步理解,并在阅读教学资料后形成初步的问题思考,最后完成在线学习内容的总结测验。课堂教学则是以鼓励学生学习参与和个性化的主动学习为主体,在随机课堂小考进行教学诊断后,有针对性地通过案例讨论增强对知识的记忆、理解和应用,并以解决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为切入点,帮助学生开展个体化的学习理解,区别有关复杂概念,最终同化和吸收知识,形成正确的医学思维方式。2013年风靡全美医学院的临床路径基础课程———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生物物理学家哈里•戈德堡所开设的心血管生理学课程,即是采用了上述mooCs教学模式。目前该课程每学期至少有28000人修读,其所颁发的课程数字徽章几乎被各医学院采纳。对此,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医学院卡罗尔教授认为:“mooCs技术即将引起传统讲授课程的颠覆性革命,因为其可以给医学院更多的时间和空间以提高培养医学生临床解决问题能力的效率,这也是奥巴马医改高质量人力资源的源头。”

(二)毕业后教育阶段

奥巴马总统在医改中提出每个美国人都能享有高质量的医疗服务,而高质量的医疗服务则是以不断与时俱进的高质量毕业后医学教育为基础的。mooCs和数字徽章技术的出现为实现不断更新的毕业后教育提供了方法和手段。mooCs和数字徽章正在改变毕业后教育的形式,使得在毕业后教育阶段中能够建立起一个涵盖基础讲授课程、临床实践和在线考核的新体系。mooCs和数字徽章技术在毕业后教育阶段的运用体现在通过技术手段更为明确地定义需要学生掌握的知识与技能,并以高效率的方式进行实时跟踪,促使学生能够充分利用网络、临床、教师等多方资源提升自身的能力。特别是mooCs技术的产生能够将原先一些本地区不常见病种的病例、诊断和临床路径等基础知识实现了资源共享,并将一些共性课程的重复讲授时间节约下来,以便学生能够更全面、系统地学习临床知识,投入临床实践。数字徽章则从质量控制角度统一了全美毕业后医学教育培养的质量标准。目前,美国毕业后医学教育评审委员会(aGGme)、美国医学院校协会和国家医学教育考试委员会正和有关评估机构合作,利用mooCs和数字徽章技术开发一个毕业后教育阶段的学习过程平台,针对不同学科的标准设定具体学习结果,作为认定达到技能或知识发展水平的依据,实现向学习时间积累和能力发展框架评价的转变。2012年美国医学院校协会和edX合作,引入mooCs和数字徽章技术开发了第一个类似于的在线协作学习平台,用于毕业后教育课程的学习[3,10]。如图2的数字徽章所示,JaneSmith完成了由aBC医学院认可的子宫颈抹片检查网络课程和实践训练后,并由其教学医院X科室Jones教授授予徽章。通过点击徽章展开的具体信息,可以看到JaneSmith首先完成了有关理论课程的视频学习,并在此之后进行了不少于5课时的检查训练过程,掌握了整个检查过程,最后在Jones教授的现场考核下完成了该项学习的理论与实践能力检查。获得此徽章说明该学生已经初步具备处理妇科标本的能力,能够按照检查路径完成有关检查[3]图1mooCs技术在课程教学中的应用[4]。相对于原先毕业后教育课程学习与临床存在一定脱离的状况,mooCs和数字徽章技术使得讲授学习、实践训练和考核一体化。技术手段的运用使得学生的能力同学习进展、效果实现了互相捆绑,增加了质量追溯机制,以数字化的方式跟踪和记录医学生的学习过程,保障了毕业后教育的教学质量。因而,通过技术变革,学生今后可以以获得诸如此类的一系列课程的徽章的方式通过有关专科认证,如JaneSmith可以通过乳腺等其他课程的学习、实践与考试后获得妇科能力认证。这大大提高了毕业后教育的学习效率。

三、美国医学教育技术变革的优势与不足

《呼唤医学院校教育和临床教学改革》一书指出了美国医学教育适应奥巴马医改新政的4个主要目标:一是建立标准化的学习结果和个性化的学习过程,二是实现学生医学基础知识和临床经验的一体化发展,三是发展医科学生的探究和创新能力,四是建立深刻的职业认同感。围绕这四个目标,医学教育需要技术创新,通过学习范式和教学方法的创新发展推动医学教育逐步达到理想状态[2]。以mooCs和数字徽章为特征的技术变革对于实现奥巴马医改新政所赋予的美国医学教育变革目标具有积极意义。

(一)技术变革之优势

1.促进学生学习结果的标准化和学习过程的个性化mooCs和数字徽章的出现使得医学教育开始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中心,从原有以时间为基础的线性教学转向以掌握为基础的能力教学。通过必要的教学组织框架和技术平台支持,学生完全可以实现自主学习。单从教学效率来看,随着一般概念性知识和主要讲授内容的教学以mooCs形式在课前课后完成,学生也可以从传统课堂上教师的说教中解脱出来,教师则可以更多以面对面、在线小组或者一对一的网上讨论等形式开展翻转课堂教学,将最有价值的教学时间用在线下合作学习和解决学习中的问题。教师采用案例教学、pBL、团队学习等教学策略把更多的时间用于促进学生知识的高层次应用,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讲授,从而提高教师教学的成效和对学生的教学影响力[5]。2007年10月Cate和Scheele提出了“可委托的专业活动”(epas)和“授权责任声明”(StaRs)两个概念[3]。mooCs技术和数字徽章技术的应用,关键在于借助上述两大概念构建一个符合学生个人需求的理想化学习体系。由于新技术条件下学习可能发生在工作坊、教学查房或者在mooC的学习过程中,学习场所和形式的多元化和复杂性需要以数字化的方式跟踪和记录学生的学习过程,并作为教学评价的依据[11]。数字徽章便于记录非正式的学习,因而可以聚焦具有多重任务性质的非讲授教学,更有利于保障学习的系统化。同时,mooCs和数字徽章的结合应用实现了以课程或临床活动任务StaRs的数据形式和医学教育相关联的透明元数据进行连接性标注,包括徽章的名称、课程或临床活动的名称、授予院校名称、授课教师、参与学生、徽章目标要求描述、获得徽章的考核评价要求描述、考核成绩以及学生的学习过程描述等。这些可以使得学生能够很清晰地了解需要掌握的知识、技能和沟通表达能力标准,在学习指南的指导下合理安排修习计划,选择不同mooCs平台的课程学习,并通过考核评价来取得数字徽章。因此,mooCs和数字徽章从技术层面在保障学生学习过程的个性化的同时,能够提升学生学习结果的标准化。

2.促进基础和临床学习的一体化发展鉴于医学教育安排组织形式的非连续性,技术手段的引入使得学生理论知识和临床实践的差距得到弥补。学生利用mooCs可以自主学习基础学科、临床学科知识和一般概念知识,并尽早参与到复杂的医疗活动中获得应用经验,学习到基本技能和特殊技能,如解读心电图之类的能力。由于mooCs技术手段的使用,学习内容可以在一周7天,一天24小时任意时间进行回顾复习和预习,从而也使得学生可以在临床实习轮转期间回顾复习有关的基础学科课程和相关临床技能课程的内容。同时,由于数字徽章技术的出现,学生在临床实践学习时,可以根据前期基础学习的效果,对见习计划表进行部分丰富、调整,根据技能要求参加不同临床环节实践取得数字徽章,从而保证学生可以有更多的时间进行临床学习互动。学生在完成有关课程和临床实践活动后,一般可获得由徽章发行方认证的基础或临床教师授予的数字徽章。医学院则确保课程评价考试的科学性与公正性,对课程过程质量进行控制,并对教师能力持续发展和学生学业发展提供支持[3,12,13]。此外,数字徽章还可以携带有效期以便实现课程知识和临床路径的更新。

3.促进职业认同感的巩固通过以mooCs和数字徽章为代表的颠覆性技术教学变革尝试,促进了全美范围内的医学教育学习共同体形成。新技术的应用突破了传统空间和时间的多维学习共同体的限制,打破了原有的人才培养地域与团体的限制,使得医学教育的精华和优势得到了共享,有利于学生优越职业认同感的形成。通过技术共享院校的优势资源,使得不同院校的优质资源能够实现辐射最大化。同时,这一平台构建了实时网上学习社区,因而在学习中始终有大批量的学生,保证了学生线上学习时的学习伙伴,有助于构建一个多学科的虚拟合作学习环境,实现学习过程中的学科交叉渗透。此外,不同专科的学生共同在社区中学习犹如在这一虚拟学习环境中建立一支跨专业学习团队,能够以未来工作团队的合作方式培养学生沟通与协作能力。不同学习阶段的学生在学习社区内讨论有关临床问题,大大拓展了学生学习知识结构的延展性,使得学生始终保持学习知识的良好状态。

(二)技术变革的不足之处

奥巴马医改设计之初衷在于通过技术手段的运用减轻医学教育的成本和提高医学教育的质量,以最小的成本获得最高的医学教育效益,实现医学教育效率与质量的统一。但是以mooCs和数字徽章技术为特征的“翻转课堂”等一系列教学变革实践活动在现阶段仍暴露出诸多不足之处[14]。首先,教育技术革命所产生的教学活动组织形式和学习方法对于发展医科学生的探究和创新能力方面存在欠缺。该教学组织结构和方法对于学生知识、技能和职业素养的教育效果等多方面的要求仅停留在思辨论证阶段,与设想效果相去甚远。新技术的运用从知识传播模式到教学组织结构的再组织,体现出来的只是作为一种提高教学效果的方法手段,对于创新与探究能力培养还是依靠传统的课堂讨论等互动形式。其次,mooCs和数字徽章技术对于医学教育临床教学影响有限。目前教学技术变革中主要集中于利用数字徽章技术进行学习跟踪和利用mooCs进行资源共享,即通过技术的引入进行现有医学教育的资源重新配置。但对于与临床活动有关的学生职业胜任发展性能力目标的实现,特别是对于学生临床基本能力或专科能力的培养,新教育技术的运用中尚缺乏明确定义的教学方法。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新技术对于临床环节的教学与学习方法影响目前还是空白。如何通过技术的使用提高临床教学的效率,保证学生高质量学习体验到每一个住院和门诊的必要临床环节,在参与临床实践的互动过程中获得提高,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完善知识、技能和社交能力以达到专业化水平,尚需要进一步研究。再次,教育技术革命目前并没有有效降低医学教育的学习成本。奥巴马医改新政对于医学教育的一个经济目标就是通过技术革命降低医学院的教育成本,减少医学生的负担。但是由于美国医生协会和医学院坚持医学教育的精英教育属性,认为技术只是一种改良教学和课程组织结构的手段和方法,医学教育归根到底离不开传统的互动性、实践性教学,技术仅改变了原有教学和课程的资源配置形式,使得资源配置更加强化突出以学习者为中心,以最高效的方式实现Gme对本科医学教育的基础要求。医学教育所需要的投入资源并没有因为技术的应用而减少,只是改变了资源投入结构,把原本重复性强,可替代性高的讲授资源替换为促进学生知识的应用和整合能力的互动教育资源。因此,美国医学教育并没有因技术的变革而降低其教育成本。

四、技术变革中的美国医学教育发展启示

(一)建立教、学、管一体化的医学教育mooCs学习平台mooCs技术刚进入中国高等医学教育领域,需要建立一个类似于的学习平台,打造中国医学教育的mooCs联盟平台。通过建立中国医学教育的mooCs学习平台,使得信息技术更快地与医学教育融合,将我国高等医学教育领域的优质资源进行最广泛的辐射和共享,也使得教师的教、学生的学以及课程学习管理有机整合,提高医学教育的效率,实现一体化、社区化、人性化、碎片化与系统化的网络学习体验。同时,该平台的建立也有利于我国医学教育mooCs标准的建立和推广,有助于提高我国医学教育的整体教学质量。

(二)建立贯通院校教育与毕业后教育的数字徽章评价制度在奥巴马医改质量提升政策的推动下,美国医学教育实施数字徽章制度后,对于医科学生的能力发展实现了面向过程的精细化管理,能够在一定时期内客观地反映医科学生和在职医师的学习情况。这对于正在进行医改探索的我国医学教育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我们有必要建立贯通院校教育与毕业后教育的数字徽章评价制度,客观、具体化地记录和描述医科学生和医务人员的知识、技能和态度的变化,以保障医学教育最终服务医疗活动的质量,使得单纯的教学评价上升为能力发展评价。

中医美容基础知识篇7

1调整专业结构,明确专业培养目标

2006年,卫生部下发文件指出高职高专医疗美容技术专业将不允许报考临床助理医师,使得医疗美容技术专业的专业设置和专业培养目标再次发生变化。2007年明确了医疗美容技术专业的培养类型是“技师”[1]。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掌握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的基本理论知识以及医疗美容技能,从事临床医学美容技术的高级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要求学生掌握的技术有理化美容技术、中医美容技术、减肥美体技术和整形手术后的护理等;要求掌握的技能有基本医学美容技能、熟练运用各种美容仪器设备及设备的维护与保养等。在明确了教学目标后,教学中始终紧扣实用性这一特点,突出教学与美容市场的结合[2]。

2调整教学计划,加大课程改革力度

2.1为适应医疗美容技术专业教学培养目标,根据高职高专特点,本着专业基础知识“必需”与“够用”的原则,适当的减少公共和基础医学课程的学时,对于具有重复性的课程可以消减掉,比如:《美容心理学》可以代替《医学心理学》,《医学美容伦理学》可以代替《医学伦理学》。而临床基础课程制定教学计划时,应适当向医疗美容技术专业倾斜,比如:制定系统解剖学教学计划时应根据医疗美容专业特点将皮肤解剖结构作为重点讲述等。

2.2根据医疗美容技术专业特点,在教学计划中,教学内容的重点在于医学审美能力的培养和医疗美容技能的学习与锻炼;教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基本上以实际工作需要为标准。通过医学美学、素描及形象设计课程的学习,使医学生具备正确健康的审美观、审美情趣及较高的审美能力;调整医疗美容技术专业理论与实训课的学时比例,尤其应适当增加实训课学时,同时在课余时间开放实训室,使医学生在校期间就能够熟练地掌握各种医疗美容技能,提高其整体素质。

2.3目前各地医疗机构对于医疗美容技师没有统一的认识,重视程度也不够,所以在制定教学计划时应适当地调整与医学生毕业后的就业岗位联系紧密的课程,有目的的向该类课程倾斜,同时注重实训课的教学,参照职业资格认证标准,保证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

3配套实验、实训室建设

根据医疗美容专业的性质与特点,要求高等教育学校必须配备相应的实训室或有附属的培训机构。医疗美容技术专业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专业,学生在校期间就要求必须具备最基本的理论知识与熟练的操作技能。这就要求学校要配备相应的实践场所与设施,尤其是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如:皮肤美容学、形象设计、医学美容技术、中医美容学等,应配备相应的实训室及配套实训设备。比如:医学美容技术实训室应主要配备Co2脉冲激光仪、彩光仪、冷冻治疗仪、微晶磨削机、高频电治疗仪及文刺的相应治疗配套设施等;美容美体实训室应配有酵素减肥仪、淋巴排毒仪、美体太空舱、多功能美容仪和奥桑离子蒸面仪等仪器设备;另外还应设有中医美容实训室,形象设计室,形体训练室,化妆品化学实验室等,充分满足学生实验、实训需求。为了保证实践效果,应配备专业的实训员,并给予充足的实训学时,以促进学生在校期间就能熟练的掌握医疗美容技能。

4加大教学方法的改革

4.1医疗美容技术专业教学应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工具,实现动态互动教学:多媒体能够有效的整合教学所需的各种资源包括影像、图片等,并能够以动态的形式展示出来,在教学中能更好的便于学生理解,并形成良好的互动,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2实训教学应注重对学生动手能力和创造性的培养:实训课前授课教师均应进行集体备课,力争做到“三好”即“备好一堂课、上好一堂课、总结好一堂课”。对每次实训课都要进行精心设计,讲解时应做到正确、仪器设备操作熟练及讲解详细到位,同时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可以设定1~2个教学目标,也可以带领学生去有合作关系的医疗或非医疗美容机构去见习,以吸取最新的医学美容信息,充实了实践教学的内容。

医疗美容技术专业的教育模式要秉承社会发展和市场的需要,及时的调整和完善教学体系与模式,以适应社会发展的步伐,使医疗美容专业更具有生命活力,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高级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

[参考文献]

[1]于洋,谭佳男.对高职学院医疗美容技术专业教学改革的思考,辽宁高职学报,2008,11(2):22-23

中医美容基础知识篇8

关键词:医学专业学位教育;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启示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

《国家卫生计生委等7部门关于建立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的指导意见》(国卫科教发〔2013〕56号)(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文件指出:到2020年,基本建立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探索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与医学硕士专业学位(指临床、口腔、中医)研究生教育有机衔接的办法,逐步统一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和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内容和方式。指导意见明确提出要将医学专业学位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有效衔接,为我国医生培养体系指明了方向。

本文运用文献研究法、定性定量分析法、归纳演绎法、抽象概括法、理论研讨法等方法,考察美国医学专业学位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现状,展示其特点和规律,分析我国可借鉴的改革创新模式,尝试提出二者有效衔接的对策建议和具体举措,以期对我国医生队伍素质的提高和医疗卫生行业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一、美国医学专业学位教育概况

(一)培养体系

美国医学院的医学教育一般是4年,学生要经过本科4年的学习并获得文学士或理学士学位后,提出申请并通过面试和考试合格后才能进入医学院学习。学生在医学院经过前2年学习并参加全美医师资格考试第一部分(USmLeStep1),考试合格后进入后两年学习,参加全美医师资格考试第二部分(USmLeStep2),考试合格后才能毕业,获得医学博士学位(m.D.)。

(二)培养模式

1.课程设置

美国医学院课程设置主要包括基础医学课程、临床医学课程、临床技能、轮转实习和科研活动。基础医学知识学习和临床医学理论及技能学习互为补充、彼此渗透,而且加入了早期临床技能课程和实践的学习,便于学生了解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在临床中的运用价值。大约到第3年开始轮转实习和部分科研活动,以耶鲁大学为例,“一般采取专科轮转学习/实习模式,约需48周,轮转专科有内科12周、外科8周、急诊2周、麻醉2周……必须参加4周的社区医学实习和3周的临床综合课程学习,……毕业时完成学位论文报告”。

除此之外,美国的医学院也越来越重视人文素质教育和科研能力培养。人文素质教育开设相应的人文课程,增强医学生有效处理医患关系的能力,提升医学教育的人性化水平。以哈佛医学院为例,其人文素质教育“包括人文社科课程教学、专业训练中的人文渗透以及隐性教育等方面,人文课程设置包括职业导论、病人-医生、社会医学、卫生保健政策、医学道德与职业精神等八门必修课,……初级保健教育是专业训练中人文渗透的主要体现之一,……隐性教育指对医学生的价值观、工作态度以及对职业的认识等非认知领域的教育”。科研能力培养方面,许多医学院都开设相应课程(如芝加哥大学《学术与发现》),将科研能力培养贯穿于课程体系中,并通过颁发奖学金、给予从事科研工作学生特殊认可等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开展科研活动,正如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所长williamGatey所指出的科研能力培养的目标是“希望通过提供这样的科研训练激发学生在将来适当的时候追求额外培训的潜质”。可见,科研活动不仅有助于学习者在本学科内的长足发展,而且为学习者今后在相关领域或其他领域开展学习和研究活动储备了批判性思维和阅读的能力、分析和整合大量信息的能力、独立思考和决断的能力、创造性思维和拓展问题的能力,等等。

2.教学方式

以器官或系统为中心的模块式教学。以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为例,“系统地整合了基础、临床和社会科学的内容”,有效避免了重复教学和基础与临床教学割裂的现象,有助于学生系统地掌握医学知识,从而更好地应用于临床。目前,美国越来越多的医学院都在探索更好地将其运用在医学教育中。

以pBL为核心的教学模式。这是一种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方式。基本操作程序是,教师提出病例,学生展开小组讨论,针对该病例,进行相关数据汇总和分析,提出初步处理方案,并形成与该病例有关的“学习问题”,即进一步研讨提纲,学生带着这些“学习问题”,在接下来的理论教学、实验课中通过讨论,自主诊断、自主分析,寻找答案,并通过查阅和分析相关文献,对该病例做出准确的诊治方案,同时对与该病例相关的“学习问题”给出较为全面的阐述,从根本上培养了学生自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以点带面、相互关联的知识技能学习系统,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激发了他们的学习潜能和主动性,给予其极大的满足感和价值认同,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三)评价方式

美国医学院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注重综合能力考评,采用期末考试和平时小测验的方法考核学生对基础和临床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采用标准化患者、客观结构化临床考核(oSCe)、迷你临床演练(miniCeX)、患者满意度调查等方法考核学生对临床技能和医学素养的操作和认知水平。通过考核评价,及时调整和改进教学中的具体环节和实施方法,有效促进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统一,不断提升教和学两个方面的水平。

二、美国住院医师培训概况

经过医学院4年医学教育获得医学博士后,才能申请进入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可见,美国住院医师培训和医学院专业学位教育衔接紧密,是培养合格医生的两个既不相同又彼此连贯的阶段。

(一)培养对象和目标

美国住院医师培训对象是经过4年医学院教育获得医学博士学位的学生,专业水平和能力具有一致性,便于制定统一的培养内容和方法,达到能够行医的目标。住院医师培训合格后,即具有独立执业的资格,成为独当一面的完全意义上的医生。

(二)培养内容和方法

进入住院医师培训项目后,学生要在相应的附属医院进行轮转培训,培训内容全国统一,根据岗位需求制定的培训内容全面又实用;培训方法是多样化和高强度相结合,常用的方法如查房、病例讨论和分析、学术研讨会、讲座、小组学习和互动等,每周工作时间80小时,没有周末和节假日,而且每年都必须参加全国统一考试,合格后才能进入下一年的培训,不合格将被淘汰。

(三)考核方法和监管体系

按照美国毕业后医学教育认证委员会(accreditationCouncilforGraduatemedicalwducation,aCGme)要求的六大核心能力:医学知识(medicalknowledge)、患者关照(patientcare)、基于实践的学习和改进(practicebasedlearningandimprovement)、人际沟通能力(interpersonalandcommunicationskills)、职业素养(professionalism)、基于大系统的实践(systembasedpractice),来确定考核内容和方法,主要有病案评估、综合评价、标准化病人考核、客观结构化临床考核、全国统考、日常考核等,注重的是综合能力的考核评价,考核主要由美国毕业后医学教育认证委员会(aCGme)进行监管,是非营利性的专业实体,不隶属政府,能够保证考核的公平、公正。

(四)职业环境

“美国社会拥有成熟的商业医疗保险,其很好地协调了医院、医师和患者之间的利益关系”,为住院医师培训提供了良好的职业环境,使培训中的医师能够专注于临床技能和诊疗水平的提升,乐于培养积极健康的医患关系和沟通技巧,充分发挥人性化因素,给予患者更贴切适宜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从而有利于患者的康复。

三、对我国的启示

在对美国医学专业学位教育与住院医师培训现状进行文献研究和定性分析的过程中,始终贯穿与我国的比较,将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有机结合,揭示我国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有效衔接的内在规律以及美国成功经验对我国产生的积极作用,同时运用理论研讨法提出对策建议,展示发展趋势。

(一)统一准入标准

目前,我国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以下简称“医学专业学位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以下简称“住院医规培”)的准入标准不一致。医学专业学位教育招收的是完成5年医学专业本科学习获得学士学位、通过全国硕士研究生统一考试的优秀毕业生,而住院医规培招收的不仅是完成5年医学专业本科学习获得学士学位的毕业生,也可以招收完成7年制医学专业学习获得硕士学位的研究生和完成8年制医学专业学习获得博士学位的研究生。因此,医学专业学位教育与住院医规培的生源不同,其专业素养和综合能力差别比较大,势必给住院医规培计划和内容的制定带来困扰,也不利于各层次学生在住院医规培中达到收获的最大化。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可以从美国医学专业学位教育与住院医师培训的有机衔接中得到启示。建议医学专业学位教育与住院医规培联合培养,即完成5年医学专业本科学习获得学士学位并通过全国硕士研究生统一考试被录取进入研究生阶段学习的学生,同时进入住院医规培,这样二者的生源水平就可保持一致,有利于住院医规培培养内容和实施方案的制定。目前,上海中医药大学和南京医科大学都启动了二者双轨培养项目。上海中医药大学2010年首届联合招录研究生即规范化培训医师150名;南京医科大学2012年第一届双向接轨培养的毕业生有45人获得了住院医规培合格证书,占当年毕业生的58%。虽然部分高校试行了二者的联合培养方式,但还未在全国范围内推行,也未形成全国统一的制度来保障其实施。建议在试点高校经验总结和深入研讨的基础上,尽快出台详细、规范的医学专业学位教育与住院医规培联合培养制度,形成全国统一标准和实施蓝本。

(二)改革课程设置

美国医学院医学教育前有4年能够获得文学士或理学士的本科学习,我国5年制医学本科中只有第一年开设了公共基础理论课程。因此,两国学生正式接触医学前的专业水平是不同的。其次,我国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与住院医规培的课程设置和培训内容有重叠,造成教学资源和时间的浪费。所以,不能照搬美国模式,将美国医学院医学教育阶段等同于我国硕士研究生阶段。

针对上述问题,借鉴美国医学专业学位教育课程设置和住院医师培训内容,建议将医学专业本科教育、硕士研究生教育和住院医规培三个阶段的教育内容作整合,尝试“1+3+2+3”模式。具体为,第一阶段开设公共基础理论课程和人文素养课程,为正式进入医学学习奠定基础。第二阶段第一年开设基础医学课程,同时进入人文素养高阶段课程学习,并辅以每月一次以讲座形式开展的临床医学知识渗透,第二、三年开设临床医学课程,系统学习临床知识和理论,并加入早期接触临床,在临床技能实践中回顾基础和临床知识,同时安排每两月一次的小组讨论和累计两个月的社区见习,学习基本的保健、常见病诊治,并学习与患者的沟通、给予其人文关怀。第三阶段主要是通科轮转实习和科研活动,鉴于学生的临床技能还不完整成熟,建议这个阶段的轮转比5年制本科第五年48周的轮转时间少一半,只安排24周,并且加大病例分析、汇总、出诊断方案的讨论和汇报。同时听讲座、查阅分析文献,开展较大量的科研活动。第四阶段与住院医规培衔接,实际上,第三阶段第二年已涉及一些住院医规培的内容,为顺利进入第四阶段做好准备。安排大量的二、三级学科轮转、查房、病例研讨、学术交流等活动。

(三)运用先进的教学和考评方法

现阶段,我国不论是医学专业本科、研究生教育还是住院医规培,在教学方法上多理论课和实验课讲授,临床技能训练不足,较少安排病例讨论、互动交流等;在考评方法上多书面考试和简单的操作技能考核,较少运用标准化病人、综合能力考核等。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和培养高层次临床应用型人才。

针对上述问题,建议引入美国以器官或系统为中心和以pBL为核心的教学方式。将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和社会科学有机整合,这个思路在前文提出的“1+3+2+3”模式中已有体现。以pBL为核心的教学方式从这个模式第二阶段的后两年开始,一直贯穿第三、第四阶段,在教师讲授理论课时,加入更多的互动,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展开讨论、解决问题;在临床技能培养时,加入更多的小组讨论、实验课讲解提问;在病例诊疗能力培养时,引导学生自主提出问题、自主分析诊断、自主给出综合汇报和诊治方案;在科研能力培养时,加大文献搜集和阅读量,提高大量信息分析汇总能力,增加学术研讨、讲座交流、论文汇报。同时,在对学生学习效果考评时,多注重综合能力的考评,运用标准化病人、客观结构化临床考核、计算机模拟病例考核系统、患者满意度调查等方法。

综上所述,我国的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衔接工作还有待深入研讨和实践检验,应当结合国情,借鉴美国的成功经验,做好医学教育和住院医规培,为培养合格医生、促进医疗行业发展做出努力。

参考文献

[1]吴健珍,陶立坚.中美高等医学教育的比较[J].基础医学与临床,2012(11).

[2]洪流,柳金强,刘涛,等.浅谈美国医学专业学位教育的特点[J].西北医学教育,2015(1).

[3]盛瑞,龚政,耿明华.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医学教学模式的启示[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4(11).

中医美容基础知识篇9

医学生审美教育职业素养美孕于自然,源于实践,基于创造。人类总是时刻感受美、捕捉美、追求美,既是美的鉴赏者,也是美的创造者和实践者。医学教育的目的,是要培养德技双馨的医学专门人才。审美欣赏、审美创造应贯穿于医学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对医学生的审美教育首先要培养他们感受自然美、艺术美的能力,使医学生能够领略故乡和祖国山川大河之美,能够感受艺术世界的文学、音乐、绘画、摄影、雕塑等高品位的美,在此基础上,培养医务人员在医疗服务中对医学的美、服务的美等作出反应的能力。

随着社会的发展,美学理论对医学的指导作用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审美教育必将成为整个教育的基础和教育改革的突破口。

医学审美中的美学对审美现象诸方面的考察与研究,目的不在于把握美的本质,揭示美的规律,更重要的是促使人类自觉按照美的规律改造自然、社会及人类自身。这种审美教育就是审美实施者依据一定时代的审美观念和审美理想,选择和利用适当的审美媒介,引发受教育者的审美经验,以培养和陶冶其审美能力和审美境界的过程。

对医学生的审美教育,总的来说,应该属于情感教育,这种审美教育的内涵,是在现代医学模式的指导下,培养既具有医学技术知识又具有医学人文知识的通才,以适应人类对健康的不断需求,归根到底是要培养满足时展需要的医疗事业的接班人。用积极的、进步的、真正美的东西来熏陶和塑造人们的灵魂,帮助人们树立理想和健康的审美观念,促进医学人才素质的全面发展。

一、审美教育对医学生审美观的促进作用

正确而健康的审美观,是医学审美的基础,它必须通过医护人员的感官对医疗服务对象产生审美感受,这种感受是审美的起点。审美感受是通过医护人员的审美鉴赏能力,对审美对象的声、光、色、形等个别属性的把握,进行综合分析,并联想以往的审美意识,形成较完美的审美形象。医学生的审美教育应该注意培养这种能力。医学审美的最终目的不能仅停留在感受和鉴赏的水平上,而在于创造医学美的形象,只有通过医学美的创造,才能推动医学科学地发展。

1.在医疗实践中树立创造美的观点

任何美的事物都直接或间接地与实践相联系,体现着人类的本质力量和有意识、有目的的自由创造活动。因此,判断任何事物的美与丑,关键是看其中是否包含着实践,是否显示人的智慧、才华和创造性,是否体现了人的本质力量。医护工作具有很强的实践性,通过对病人实施疾病诊断、疾病治疗、疾病护理、疾病恢复等过程,维护病人身心的最佳状态,充分体现了通过医疗实践创造的人体和谐美。

2.树立应用美学理论指导医疗实践的观点

应用美学理论指导医疗实践,使医护人员在明确什么是美与丑、善与恶概念的同时,塑造出崇高的敬业精神、渊博的知识内涵、优美的动作姿势、敏锐的观察能力及和蔼可亲的处事态度等的医护人员形象。

3.树立美在医学实践中不断升华的观点

审美观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人们不应墨守成规,沿袭旧时、过时的审美观。要与时俱进,树立健康积极的审美观。

二、审美教育对提高医学生医学美综合能力的作用

1.训练对医学美的感受能力

对医学美的感受能力,决定着是否能对医疗过程中行为美的属性产生直接而迅速的反应,健全的视听器官是感受美的物质基础。医护人员在进行临床诊断、检查、手术及其他各项操作时,应动作熟练、轻柔、协调、和谐,给人以舒展的节奏感和动态的美感,并从中感受到和谐美和动态美的存在。

2.提高对医学美尤其是医学人体美的认识能力

认识能力较感觉能力高一层次,它不但需要有健全的感觉器官,而且还需要有丰富的比较、联想、思维、想象等能力。没有善于比较的能力,就不可能有对医学美或医学人体美属性的种种细微区分和对美丑的正确辨识能力;同样没有丰富的想象、思维能力,就不可能发现医学美和医学人体美内容的丰富多彩。医学生审美认识能力的发展不仅需要医学知识和美学知识,还需要临床实践中的不断发现,不断积累、不断提高。

3.培养医学生对医学美的情绪体验

医护人员美好的行为和医疗过程,能引起人的情感变化,激起良好意识的产生,因而医学生审美的主要特点在于对医学美的情绪体验。医学美的情绪体验主要表现为对医学事业的高度责任感及对病人的深厚感情,这也是一个医护人员必备的思想基础。有了这一思想基础,在日常的医疗实践中就能尊重病人的意志,待病人如亲人,从而产生对病人康复后的快乐与抢救成功的喜悦心情的情绪体验。

三、审美教育对提高医学生美的鉴赏能力的作用

培养医护人员对美的鉴赏能力是医学生审美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医学美的鉴赏能力是对医疗过程及行为的美与丑的区别,以及局部的把握能力,医学美的欣赏能力是对医学美的形式、内容及社会意义的整体把握和审美评价能力。这种能力可使人们透过医学美的外在形式去领悟其中的内涵,达到高层次的审美境界。例如,对医生品德、风度、技术的欣赏,不应仅仅停留在浅表的感性形式上,而要透过它们去欣赏医务工作者精湛的医术、渊博的学识、高尚的情操、文明的风度,从而进一步理解医学事业救死扶伤的高尚意义。因此,提高医护人员的文化知识水平和美学修养是培养医学美鉴赏能力的必经途径。

四、审美教育对激发医学生创造能力的作用

人们认识世界是为了改造世界,人们感受、鉴赏美是为了创造美。对美的创造能力是指在感受、鉴赏的基础上,进一步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按照美的规律创造美的事物的能力。因此,培养医学生审美的根本任务是使医护人员掌握创造美的规律,发挥创造美的才能,并自觉地把这种才能运用到临床医疗实践中去。马克思说:“社会的进步就是人类对美的追求的结晶。”所以,培养人们对美的创造能力将直接影响到人类社会精神文明进步的进程。因此,在感受美、鉴赏美的基础上,培养医护人员按照美的规律去创造美的能力是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任务。

培养学生审美感知能力是医学美育过程的起点,培养学生审美判断能力是医学美育过程的进一步发展,发展学生的创造才能,把感受美、鉴赏美的能力用于临床实践是医学美育过程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蔡元培.蔡元培美学文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

[2]蔡元培.蔡元培美学全集[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

[3]王德峰.艺术哲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中医美容基础知识篇10

一、学习目的1.规范临床基本技术操作规程,强化临床基本操作技能,提高临床护理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

2.紧紧围绕“以病人为中心”,满足患者需求,简化工作流程,方便人民群众,消除医疗服务中的各种不良现象。通过培训,教育医务人员做到仪容美、着装美、语言美、行为美,服务热情周到,工作团结协作,为创建和谐医患关系打下坚实基础。

二、“三基四严”培训的内容与安排培训方法:

1.全院医生护士自学各项基础护理操作流程。

2.医疗护理质量办公室定期举办各类规范培训课程,对全院人员分层次实施理论和技能培训。

3.科室每月组织1次业务培训,包括小讲课、教学查房、专题讲座等。

4、实施“三基”考核两级负责制,医院由医疗护理质量办公室负责,科室主要由科室主任护士长负责。

学习内容:

(1)根据各科专业不同,开展各种形式的业务技术学习活动,以学习“三基”为基础,同时掌握本专业国内外新进展,并应用到临床工作中。

(2)学习传染病防治法、消毒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药品管理发、母婴保健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必须掌握基本知识,并熟练实践操作,定期考核。

(3)从健康卫生入手,结合疾病预防,传染病与常见病,多发病的预防及用药知识等内容进行学习。

考核方法:

1.医疗护理质量办公室每年组织2次全院性基础理论考核,1次法律法规知识考核。

2.护理部每年对全院护士的基本操作技能进行考核2次。

3.医务科每年对全院医生的基本操作技能进行考核1次。

4.科室每月组织专科理论和技能操作各考核1次。

5.急救常用技术采用现场操作演练考核,定期举行急救模拟演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