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体育教育和体育教学十篇体育教育和体育教学十篇

体育教育和体育教学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1:51:29

体育教育和体育教学篇1

关键词:学校体育;素质教育;实施

中图分类号:G6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2)-07-0007-01

近年来,随着新课改的实施和发展,学校体育的地位相应的得到了加强,体育教学思想和教学改革比较开放,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手段更加多样化,注重发挥学生学习锻炼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加强基础教育与发展特长个性增进身心健康与培养体育兴趣意识运动能力并重。自实施新课改以来,不少地方和学校对小型多样的群体性体育锻炼和体育竞赛开展的相当活跃,与实施素质教育相适应。但实施素质教育在体育教学中的贯彻也是多渠道的,尤其是体育课堂教学,它是学校体育中实施素质教育的途径。现行体育教学还存在着一些不良的因素,受长期应试教育的影响,许多学校仍然片面地追求升学率,致使只重视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从而忽视对学生思想品德、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全面培养,导致体育课教学长期处于一种可有可无的地位,体育锻炼得不到保证,体育课课外活动被复习课考试挤占。这些学校即使开展体育活动,也不是面向全体学生,而是培养少数几个体育尖子来应付体育比赛,这仍然是应试教育的表现。因此,要在学校体育教学中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还要进一步对体育课教学过程和体育课外活动进行改革,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从学生学习的实际出发,研究建立以提高学生素质为原则的课程体系。

如何在体育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笔者认为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第一,体育教学实施素质教育,首要问题是体育教学观念的转变。传统的体育课堂教学是教师面对学生讲解、示范,学生模仿练习,基本上是以教师讲学生听为基本特征的教学模式,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简单知识传递,这已经不能适应当今体育教学的需要。在传统的教学模式的禁锢下学生在课堂上一直处于被动、消极的地位,许多课外活泼好动的学生课内却变得死气沉沉,学生的智力不仅得不到发展,就连表现自己的机会也争取不到,使一些学生(特别是女生)产生了厌学思想。因此必须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创建出适应时展的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新型体育教学模式。新课标的强调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学生才是课堂上的主角,体育课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因此,体育教学应围绕着学生主体展开,使学习符合学生的发展需要;营造一个宽松的适合学生个性发展的空间,促进身体素质的发展和体育素养的提高。当今社会的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要,仅靠传统的教学观念的指导,培养出来的人往往很难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因此,体育教师必须树立体育素质教学观念,把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作为主要教学目标,树立全面的体育教学观念。

第二,体育教师应该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教师素质的高低,决定了学校教学工作的好与坏,决定了教育事业的成与败。在体育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最根本的一条是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体育教师队伍,需具备良好的思想品质,丰富的知识水平,超人的教学能力,优秀的心理素质,还要具备一定的人格精神艺术修养和现代化观念意识。这些素质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整体,缺少哪一方面都会是一个缺陷,并会不同程度的影响到体育教学的效果。因此,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不断地学习和总结,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通过教师自身良好的素质和精神面貌影响学生,使学生喜欢教师,喜欢上体育课和参加体育锻炼,从而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的参与学校的体育活动和体育锻炼,通过学校的体育活动和体育锻炼来提高学生的素质。

第三,优化体育教学过程,努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是体育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体育课堂教学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之一,提高体育课堂教学质量成为提高体育素质教育的基本途径。只有真正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才能把素质教育落实到体育中去。

要优化体育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体育教师必须认真钻研教学大纲,明确体育教学的目的和任务,选择和安排好教学内容,备好课,抓住课的重点和难点。同时要认真研究学生的认识规律和身心发展规律,研究学生学法,并注意学生学习的情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有兴趣有乐趣的氛围中去学习。体育教师要正确运用组织教学法,充分利用教学任务与方法使之和谐,更有效的增强学生体质,让他们掌握体育知识技术和技能,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体育教育和体育教学篇2

1.快乐体育的涵义

快乐体育这种体育思想经日本传入中国,是解决当时我国体育教学中“厌学”问题的重要手段。从理论上讲,快乐体育指的是在体育教学中,让学生体验到参与、理解、掌握以及创新体育运动的乐趣,从而激发学生参加体育运动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体育能力和思想品质。快乐体育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出发点,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学生适应社会能力为归宿的一种体育教学思想,是对传统的师生观、教学观、理性观的变革。要把握快乐体育思想必须坚持以下几个原则:

1.1快乐性原则。创设和谐、宽松、快乐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体验到学习的乐趣,是进行快乐体育教学的有效保证。

1.2自觉性原则。自觉性是人的优秀品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以人为本,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发自内心感受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从而变被动接受为积极、主动、富有创造性学习,并从中体验快乐。

1.3差异性原则。在教学中,学生的具体情况各不相同,教师要尊重个体差异,注重学生自信心的培养,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阶段性目标,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运动中收获成功,体验快乐。

1.4激励性原则。在教学中,教师要认真观察学生,对于他们取得的进步,要及时给予表扬或运用鼓励性的肢体语言给以肯定,并对他们提出更高一级的期望,从而激发学生练习的兴趣。

2.快乐体育和终身体育、素质教育的关系

终身体育观现在已成为体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它主张让学生掌握从事体育运动所需要的体育知识和技能,体验体育运动带来的乐趣和意义,养成终身体育的态度和习惯。快乐体育教学以学生的兴趣、情感为教学切入点,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在体育运动中感受到快乐,获得精神上的满足,由此展开对学生的体育文化修养和体育意志的培养,提高对体育运动本质和价值的认识,最终建立起终身体育的意识。因此,快乐体育是对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培养的一种推进,是建立终身体育意识的必需手段,和终身体育思想是一脉相承的。

对于当前教育界大力提倡的素质教育,快乐体育思想也与之相符合。快乐体育教学摆脱了传统教学中的那种教师单调机械地按教材内容、组织形式去传授运动技术的方法,而是面向全体学生选择教学内容、组织形式与教学方法,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中,教师从学生的身心需要、情感需要出发尊重学生的意愿,进行体育的基本知识、技术、技能的传授,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身体的意识和能力。素质教育主张全体学生全面发展,主动学习,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学生能力,它与快乐体育的教学观是一致的。快乐体育的教学思想,寓素质教育的内涵于其中,抛弃了传统教学的弊端,保持了其中的精华部分。综上所述,快乐体育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重要手段,在学校体育教育中有重要地位,有光明的发展前景。

3.实施快乐体育的措施

实施快乐体育教学的关键是一个如何把握“度”的问题。完全放开手,让学生自由活动就成了“放羊式”教学;管的过死,课堂气氛沉闷,学生身心疲惫,又回到传统教学中去了。这就要求教师了解学生的需要,掌握学生情况,吃透教材内容。在教学中,要具备较强的课堂调控能力,课堂组织形式要灵活多样,让学生自主、愉快地学习,而整个教学又自始至终都围绕着教学目标,以传授“三基”、全面增强学生体质、培养学生能力为目的而开展的。在教学中具体措施如下:

3.1转变思想观念,树立快乐体育思想观

作为中学体育教师,应深刻理解快乐体育的内涵及其在素质教育,终身体育中的重大作用,用现代知识与现论去充实自己。要敢于打破单一的固定的教学模式,面对现实勇于创新。还要面向全体学生,发展学生个性,让学生发自内心去喜欢体育,理解体育,最终实现素质教育的目的。

3.2革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艺术

体育教学是一个完整的教育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时刻都有教学艺术的体现。教学指导思想的控制,需要教师的实践、探索和创造,丰富多样、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新颖有趣的教学内容,能引起学生的探究活动,激发学生参与运动的兴趣。一个循规蹈矩,不研究学生心理、生理特点,盲目步入后尘的教师,不可能去超越常规教学模式,也不可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刺激学生的情感及想象力的投入,从而实现快乐体育教学的模式。这就要求体育教师具有创新精神,富有个性,不断地提高教学的艺术。

3.3建立和谐、宽松、民主的课堂教学环境

快乐体育思想就是要抛弃那种沉闷的压抑的缺少快乐的传统体育教学,创设一种有利于学生感知的宽松自由的教学气氛。和谐、宽松、民主的课堂教学环境,有利于学生身心的积极主动参与,有利于学生思维的活跃,增强学生对教材和教学过程的兴趣。因此建立和谐、宽松、民主的课堂教学环境是达到快乐体育教育的一个有效措施。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一方面需要教师对教学内容有深刻的理解,在学习内容确定的条件下,灵活地选择学习方式。另一方面要求教师必需具备良好的师德师风,注重榜样的作用,注意言传身教,关爱学生,善于运用激励性的肢体语言鼓励学生。使学生在良好的课堂氛围中,享受和谐,树立自信,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体验体育运动带来的快乐。

3.4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教学过程就是一个处理教与学关系的过程,教师的教正是为了学生的学而进行的,同时快乐体育就是要达到学生乐学,教师乐教的目的,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自觉地练习,促使学生身心和谐发展。在快乐体育教育中,教师正是利用学生对快乐的心理的情感的需求,尊重学生的意愿,因材施教,选择恰当教学内容、方法及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和鼓励,激发并维持其学习的兴趣和动机,达到教学目的,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3.5注重学生个性的培养

培养学生的自我生存、自我锻炼能力、促进学生的个性全面和谐的发展,是当代教育的根本宗旨。快乐体育思想是以重视学生主体地位为前提的,学生在选择和参与运动项目中就表现出他的个性倾向性,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帮助其更深入挖掘从事运动项目的潜力和参与运动的乐趣,从而促进学生个性的和谐发展。

3.6改革和完善考核评价体系

要敢于打破固定的标准评价模式,充分考虑学生的起点基础,按照提高幅度,思想转变情况,课堂积极参与状态等方面综合评价。

体育教育和体育教学篇3

关键词:初中;体育教学;学生;健康教育

关心学生的健康是每个教师的职责,作为一名体育教师在体育课堂教学过程中,不但要传授学生体育健康知识,还要对学生进行心里健康教育。当今社会,人们越来越重视孩子的教育,导致学生在升学压力面前,会产生一些负面的情绪,如果不能及时的发现并解决,长期以往会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造成严重的影响。

在日常的体育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应该怎样掌握学生的心里动态,帮助学生排除心理上的困惑,保障学生的心理健康呢?

一、体育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

体育教学大多都是集体活动,和谐、平等、友好、合作的学习环境能够让学生感受到集体的温暖。

(一)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心

长期过大的学习竞争压力,使学生产生心理压抑,这种压抑的心理就像一把久未开启的锁,如何才能把锁打开呢?这就要求教师给这把锁加点“剂”或“去锈剂”,然后选准钥匙对准锁孔把它打开。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把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看作是启动学生学习兴趣的“钥匙”,他要求教师在学生身上发现他们最强的一面,找出他们作为个性发展根源的“机灵点”。体育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特长,有针对性地对他们提出力所能及的要求和目标,给他们提供成功的机会。学生经常体验到成功和能力的提高,既能增强学习的自信心,又能激发坚持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在体育课中教师要让学生有快乐的体验,不要刻意追求成绩,以免给学生过大的压力,使之紧张,应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去锻炼,并享受体育活动给他们身心带来的快乐。

(二)帮助学生克服自卑感

体育教学内容的多样性、学生体能的个别性和气质类型的不同性,致使学生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表现出的学习积极性和课外的开放性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体育教师必须利用课堂和课外的开放性、交流感情的直接性等有利条件,深入学生的体育学习环境中,了解情况,用诚恳的态度、真挚的热情与学生交谈,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尊重学生,启发学生全面认识自我和正确对待各种问题。如在进行短跑测验时,对一些个子较矮、体形较胖和确实因身体素质差导致体育成绩不理想的学生,教师要明确指出他们的技术并不比别人差,而是身体素质和先天条件造成的,使学生正确面对客观条件,充分正视不足,同时给这些学生制定不同的要求,只要达到这些标准就合格,或利用其他优势项目弥补本项的差距。

(三)利用体育课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

学校的课外活动有着趣味性和实践性的特点,学生容易接受,并愿意积极参与,同时它也没有课堂教学中的时间、空间、形式等限制,更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在活动中获得深刻的体验和感受,才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使教学活动由课内向课外自然延伸。教师应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实际能力,选择活动内容和形式,甚至在玩的过程中完成某种“练习”,使大量无效流逝的间隙时间变得充实有意义。

(四)在游戏中培养学生的健康心态

游戏是学生喜爱的活动项目,通过游戏,学生的思想、智力、意志、体力能得到锻炼和提高,因此对那些有自卑感、较孤僻的学生,教师应多让他们参加集体性的游戏活动。在游戏中,把学生分成几小组,每一组的学生为了获得好成绩,会互相督促、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从而形成良好的群体力量;同组的同学互相呐喊助威,会促进同学间正常的感情交流,使情感得到升华,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和个性的发展。

二、体育教师在心理教育中具有主体地位

(一)创建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

教师要本着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主的原则,不断更新观念,不断改变教学方式,尊重学生,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学生与教师关系亲密了,就会增强学生的归属感和自信心,并培养人际交往能力,这将有利于完善学生情绪状态和人格及身心的健康发展。

(二)体育教师应具有心理健康教育的技能

教师有责任和义务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心理指导。我校不少问题学生好动、贪玩、学习不认真,但爱好运动。针对这一现象,我与班主任紧密联系,利用体育课、课余时间跟他们谈心,耐心、细致地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找出问题的根源,取得他们的信任。功夫不负有心人,很快,有什么心事他们都喜欢跟我说,碰上难以启齿的问题,就写成信件投入心理咨询箱。一旦找到解决的办法,我会及时跟他们取得联系,解开他们的心结。

体育教育和体育教学篇4

关键词:体育素质教育

一、培养学生审美能力

体育教学中包含着极其丰富的美育内容,教学过程自始至终都贯穿着美的教育。体育运动中的美主要由“身体美”和“运动美”两部分组成。身体美是人类健康的身体所显现出的美,它是由机体良好的生理和心理状态综合显示的健康美。运动美是人体在体育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美,它包括动作美、环境美、行为美、竞技美、器材美等。作为中学的体育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应把主要任务放在增强体质、塑造美的体型,促进机能完善,帮助学生形成对身体的正确审美观念,培养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

体育教师是教学中美的引导者和传授者,教师本身的活动就成了学生的审美对象。教师的一举一动,都会对学生产生影响。教师要言教身教,而且身教重于言教,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要具备美好的心灵、高尚的情操、文明的语言、诚恳的态度、优雅的态势、整洁的仪表及精湛的教学艺术,为学生树立美好的形象,做到自身形象和教学内容的统一。

二、思想品德教育贯穿在整个体育教学之中

通过体育教学培养学生爱国主义,即集通过体育教学培养学生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思想品质,树立正确的体育道德观,具有勇敢顽强、团结进取、活泼开朗的精神面貌,以及诱导学生养成维护道德规范、遵纪守法。

体育教学的思想品德教育是教学中结合课的内容的传授进行的,不能空洞说教和脱离教材生拉硬扯,要细心构思巧妙安排,以画龙点睛的揭示,引导学生去感悟,使学生在锻炼身体的同时,不知不觉地受到思想品德教育。

三、注重"两全"大面积提高体育教学质量

面向全体学生。教师要认真了解和研究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在时间和空间上得到平等的教育,根据学生的身体素质、接受能力、个性差异、隐性适度地分层教学,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心理、生理的需求,激发学生体育学习的兴趣。在教学中,制定教学计划及教学步骤要适宜,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始终处于通过努力能摘到果子的发展区。教师不仅要关心优秀学生,更要关心后进生,要对每一个学生负责。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提出不同的标准要求,对优秀学生应扩充内容、增加练习难度、提高要求,并对他们进行超前教学;对后进生进行个别辅导,在练习方法、难度上进行简化,但在练习次数上和时间上进行强化,给他们以信任和勉励,加倍关心他们的学习进步,哪怕微小的进步也要及时给予表扬和肯定,使他们获得不断进步的信心,激发他们的自尊和上进心。教师要确立转化一个后进生与培养一个尖子运动员同等光荣的思想,使后进生也能达到体育大纲的要求,让所有的学生都爱上体育课,爱参加体育锻炼。

体育教学的全面性。我们在以往的体育教学中,学生更多地获得的是体力和技能,而明显缺少的是对原理的理解和情感上获得的成功感和愉悦体验,也就是说在“懂、会、乐”这三个体育效应中,“懂”和“乐”是薄弱环节。因此我们在体育教学中,必须在“懂”和“乐”上下功夫。教师要根据教材情况,结合学生的身心特点,选择“发现式”、“问题式”等新颖多变的教学方法和形式,让学生动起脑筋,边想边练;练好了,也明白了。“懂”了原理,学生就可以在以后的体育实践中举一反三。教材有相对枯燥和相对趣味之分,相对枯燥教材教学时,教师运用教法要力求新颖,使学生的情绪不断变化。在学习中保持强烈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使学生对枯燥的教材教学不是苦学,而是“乐”学。如耐久跑是体育课中比较难教的内容。学生感到枯燥、艰苦、不愿学。我们教学时,前几次课采用与球类活动相结合的教法,让学生在跑动中左右手运篮球,或跑动中运带足球8分钟和12分钟跑。最后采用目标教学法让学生自己制订努力目标,教师根据学生的目标,分成几个组进行相互竞争,相互鼓励。这样的学习兴趣高,学习效果好。

四、注重学生体育意识的培养

传统的体育教学往往以教师为主,学生没有自由表达的机会,总是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练什么,从而使学生对体育活动产生冷淡,甚至厌倦的心理,这就扼杀了学生个性的发展,不利于学生参与体育活动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实施素质教育,必须以学生的活动为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主动精神,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让学生做体育学习的主人,使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有机地结合起来。

体育教学的最终目练是“教,是为了不要教”。因为体育教学要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与体育能力。如以高中足球为例,我们用少量课时进行足球的基本技术的教学,更多的是让学生自由组合进行教学比赛。让学生在自由组合的比赛中,自我锻炼提高,从比赛中感觉到技术的不足,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从教学比赛中产生对足球的浓厚兴趣,把积极的热情投入到学习锻炼中。完成“要我健身”“我会健身”“我要健身”过程的转变。又如,我们在耐久跑教学时,除了教学生跑的技术还要教给学生如何控制跑的速度,掌握间歇时间,如何缓解"极点",以及跑后如何消除疲劳补充营养等。使学生既锻炼身体又学知识,并且启发引导学生自己去思考,去实践,去探索,形成他们自己的锻炼能力。

五、发展学生的特长

素质教育具有鲜明的个性化特征,是有效引导学生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自主性、独立性、创造性的过程。体育教学的完整过程,应包括体育课和课外体育活动。课外体育活动的教学不是传授体育知识和技术,而是引导学生根据计划、要求、自身兴趣、爱好进行各种体育活动项目的练习。教师在必要时进行示范、指示、辅导、总结。

体育教育和体育教学篇5

【关键词】体育教学心理教育特点途径

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是体育与健康课程的一项重要目标。在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可充分利用丰富的心理教育因素,并通过各种有效途径,积极渗透心理教育,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不断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促进学生良好人格的形成。

1体育教学中心理教育的特点

1.1基础性。心理素质是主体在心理方面比较稳定的内在特点,包括个人的精神面貌、气质、性格和情绪等心理要素,是其它素质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在体育教学中,学生良好的学习心理品质包括兴趣、需要、动机、态度、意志等,没有学生必要的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没有必要的个性因素的参与,体育学习就失去了基础的中介。特别是学生创新意识、自主人格、竞争能力、适应能力等方面的发展,必须以心理为先导。因此,在体育教学中加强心理教育的渗透,重视学生健康人格和学力的形成,将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1.2广泛性。体育教学中的心理教育不同于心理咨询,后者仅着眼于心理健康或针对学生的某种心理缺失来进行辅导或训练。体育教学中的心理教育,是针对学生的整个心理世界而言的,在内容上更具广泛性,包括兴趣、动机、情感、意志、性格、气质及智力教育等。通过情景体验、身体练习、讨论分析、互助合作、教师和同学的激励引导、自我调节等多种形式,在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中,促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全面地得到发展。

1.3整体性。课堂教学活动是人的整体活动,体育教师总是把自己的知识技能、兴趣、需要、动机、态度、意志等联系在一起,以整体的方式呈现在学生面前,学生从教师那里得到的不仅有技能知识,而且还有情感、意志、性格来选择和把握呈现在他们面前的各种信息,心理也产生着变化,这种变化在未受控制的情况下,既可向积极的方面变化,也可向消极的方面变化。不利于心理素质教育发展的教学方式,会使受教育者的心理品质劣化。由此,体育教师要具有心理教育的意识,在教育教学中规范自己的行为,以高尚的师德风范,积极乐观的态度,丰富的情感和健康的情绪,投入到体育教学工作中去,让学生接受到教师整体的良好教育。

1.4渗透性。体育课堂是师生交往的场所,对学生产生的影响是深远的,其中蕴含了丰富的心理教育因素。作为教育载体的教材,不仅是知识和技能的结合,而且还包括了各种心理信息,如球类项目富有集体对抗性,可培养学生勇敢顽强、团结协作、互帮互学的心理品质。

2体育教学中心理教育的途径

2.1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优化课堂教学心理环境的核心在于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爱是学生基本的心理需要,体育教师在教学中要真诚地关心、爱护、鼓励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以此赢得学生的尊敬和信赖。师生情感相容、友好互谅、亲近依赖的心理关系,可以营造宽松和谐的教学心理环境。在这种心理环境中,师生双方都能敞开心扉,无拘无束地进行交流,相互启发,相互接纳,这样可使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和主体性得到充分的发挥。

2.2创设愉悦的乐学环境。教师的心理状态和情趣影响着整个课堂气氛,教师若能用真诚的微笑、友善的目光、亲切的赞语,来营造和谐的教学气氛,就能唤起学生积极的情感共鸣,激发起学生愉悦、兴奋的心理状态。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场地器材的合理放置,教学内容的选择要难易适度,目标设置要有层次,教法运用要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在适合自己能力的水平上体验到学习成功的乐趣,增强学习的信心,保持对学习浓厚的兴趣。

2.3组织丰富的教学活动。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激发学习的潜能,教师要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和活动形式,让学生在活动中去体验、感受、认识、丰富内心世界,发展心理素质。主要的方法有:①提倡学生自主学习,即确立目标后,由学生自主控制学习过程,让学生学会学习,在尝试中认识自己的心智潜能,形成我能学好的自我效能感,提高学习的自信心;②组织合作学习,这种学习方式可加强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能有效激发学生的自我意识,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学会倾听、理解、分享,学会尊重他人、帮助他人、与人合作,提高交往交流能力,促进学生社会化的发展;③恰当安排游戏,合理组织竞赛,通过公平竞争,可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团队精神、合作精神,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激发学生的成就动机,锻炼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耐挫能力。

2.4运用积极的评价手段。对学生的学习进行经常性的评价(特别是即时评价),是促进学生学习的重要手段,同时也能促进和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教师应力求通过客观公正而又积极的评价,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增强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准确地认识自己的潜能和不足。另外,还应给予学生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的权利,使学生树立良好的自我意识和责任感,激起积极进取的动力,以营造互学互助、相互鼓励、追求进步的教学氛围。体育教学中对学生实施心理教育,是从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出发,整合课堂教育中的各个要素,使教学成为师生情感交流、理智碰撞、人格感染的过程,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和人格形成。

参考文献

1张仁贵.体育教学与心理教育[J].中国学校体育,2001(6)

体育教育和体育教学篇6

(一)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中的现状把握

面对社会的发展,对于专业性岗位人才的需求量逐渐增大,高职院校被渐渐地推到了大学教育的前沿。而针对这一现象,高职院校也相应地做出了自己的应对方案。伴随着课改的日益深化,理论教学和实践训练逐渐结合,突破了学科导向,然而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的改革却显得过于传统,并未体现出有效的变革。

(二)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中的问题分析

由于目前高职院校主要针对就业率,主抓专业课,从而忽视了体育教学。而从学生个人角度出发,在高职院校的大环境下,自身亦缺乏体育主观能动性,几乎所有的体育课都成为休假的最好课节,极大的影响了体育教学的发展和学生自身的身体健康。

1.影响体育教学的学校方面问题分析。

因为自身效益关系,高职院校的入学率和就业率直接挂钩。如果没有一个良好的就业口碑,高职院校就无法收入更多的学生,从而会令学校走入一个恶性循环。收入的学生越少,变相的就会影响学校本身的就业率,而就业率又直接决定了学校的入学率。因此,没有一所高职院校不将就业率摆在学校教育的首要位置。然而正是这一思想,促进了高职院校对于专业学科的改革、发展和突破。可是这种改革却只是针对岗位相应的专业课。而某些就业好的专业课得到了更好的发展后,确实给学校带来了不低的就业率,也因此导致了就算这个专业的学费几乎相当于重本的学费,还是会令大量的高考学生挤破脑袋。也正因为如此,学校的这一改革收取到了巨大的效益,不论是针对学校的下一步建设发展,还是将来的招生口碑,都有着深远的影响。然而此时作为辅助科目的体育教学,便很自然的被学院搁浅在了一边。由于高职院校对体育教学的忽视,体育教学费用投入不足,不注意体育教师培养,致使专业师资力量薄弱,影响了体育教学改革发展。

2.影响体育教学的学生方面问题分析。

一般在经过了严酷的高中学习和高考后,绝大部分学生都抱着一种解放了的心理走进大学校园。而高职院校一般都采取着严格的半军事化管理模式,全日制的教学方式,和专业理论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手段。因此,很多刚刚走进高职院校,正打算轻松轻松的大学生心生逆反,一些非专业课和选修课便成为学生们逃课的主要课程。尤其因为学校对体育的重视程度有限,也导致了学生对于体育课的一种心理抵触的形成,从而体育课成为高职院校学生必逃的课程之一。在目前的大学教育中,不管是高职还是本科,最终的考试成绩与师生关系都有着密不可分的直接关系。基本上现在的期末考试成绩,都是以出勤、平时成绩、最终考试成绩各自乘以百分比相加得出来的。只要与老师关系好,尽管是逃课,平时成绩和出勤也会得满分点。这样一来,即使是先天身体条件不佳,最终的体育期末成绩也不会太差。而如果其他科目的成绩极端优秀,就差体育这一课便能拿奖学金,只要你善于沟通,就算是没上过一节体育课,也一样会拿到满分点。这种种原因交织在一起,导致了学生从内心深处就没有将体育课当成一个必须学习的科目。在学校忽视体育教学的同时,学生更是将体育教学视如无物。

二、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的改革发展措施

(一)影响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的问题汇总

1.高职院校学生及校方本身不够重视体育教学,体育课没有起到应有作用,影响到了学生的身体健康。

2.对于体育教学能否顺利开展,体育教学场地和体育教学器材是必不可少的。没有体育场地和体育器材的教学,根本无法调动学生参加体育运动的积极性,再加上学生本身对于体育的主观抵触和忽视,势必会影响到体育教学的深入发展。

3.一个教师的教学水平将直接影响到教学的效果。而目前我国的高职院校普遍存在着体育专业教师缺乏的问题,特别是西部地区和经济欠发达地区,专业师资缺乏的问题尤为严重。

4.体育教学缺乏创新,基本上停留在示范、讲解、练习这三个基本环节上。更多的教师教学是根据教学任务,把教学模式固化为指标式的教学任务,变相的扼杀了教学的探究性和实践性。

(二)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的调整对策及措施

1.树立正确的体育教学导向、开展创新式教学。

熟话说:变则通!针对目前高职院校体育的状况来看,其已经走到了一个低谷,如果再不进行改革,很有可能在高职院校中被完全忽视,甚至被涤除。因此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高职院校的体育已经到了不得不变的程度。如何才能树立正确的教学导向,首要的任务就是正视旧模式教育的缺点,从根本上解决改善现在的教学状态。固化式的教学模式之所以引发了如此多的问题,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没有新鲜元素的介入,因此最好的改革就是树立一个正确的多元化教学模式。通过多元化的开放式教育,令学生快速地掌握一定的基础,以引导的方式引领学生自主思考,以此来提高学生对体育的热情。例如,在教学前期,可以把基础的内容全部交给学生,然后以挑战、比赛等形式引发学生自主地去思考如何令自己快速掌握技巧,并活用技巧。而教师则完全扮演指导的角色,“游离”于学生之间,同学生一起参与各项活动的同时,对一些学生的错误给予引导性的修正,在增强学生体育热情的同时,培养学生们的个性发展和自主创新能力,做到师生和谐、共同进步。

2.加大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资源投入。

体育教学顺利开展的首要设施就是体育场。一个美观而又宽阔的体育场,首先就能带给人一种舒适的心情。如果没有一个好的体育场,到处充满了泥泞,任谁都无法顺利地开展体育教学,也没有学生会甘心前来上课。因此各级教育部门第一步就是要加大对于学校建设经费的投入,从根本上解决各学校体育场地的不足和相应体育设施欠缺的问题。而就学校本身而言,自己也应该积极努力地筹备体育经费,不能单纯依靠国家教育部的经费支援。其次,从体育教师本身而言,也应该发挥主观能动性,根据学校的现有情况因地制宜,利用有效的体育资源积极开展形式丰富的体育教学。根据学生的个人爱好和兴趣,因材施教,激发其个人的学习积极性,根据其自身条件给予其适当的选择运动项目的权利,这样才能保证学校体育教学的顺利开展。

3.建设一个强大、稳定而高质的教师队伍。

体育教师是体育教学的组织者,更是整个体育教学的灵魂所在。因此,师资队伍的建设状况,直接决定影响着体育教学工作的进行和开展。想要强化师资建设,对于教师的培养和师资的延拓,以及人才的招聘引进是必不可少的。只有不断培养和延拓,不断招聘人才注入新鲜血液,才能保证整个体育教学团队的良性循环和发展。而想要做到不断吸收招聘人才,薪资水平的提高当摆在首要位置。只有确保了体育老师的生活需要,解决了其生活问题才能保证他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体育教学之中。再者学校应该组织体育教师进行体育理论、技术、技能等相关知识的培训,加强体育教师教学水平的锻炼,以提高体育老师的整体知识水平和体育素养。最后为了确保学校能够获得最好的体育人才,应当与体育高校建立长期有效的合作机制,从而能够确保每年都可以挑选到最优秀的毕业生加入学校的体育教学队伍中来。

4.创新教学。

体育教育和体育教学篇7

【关键词】体育教育实习模式特点对策

1体育教育实习模式的特点现状分析

目前我国的体育教育实习模式归纳起来基本包括集中实习、委托实习、定岗实习、分散实习。

1.1集中实习

这是目前我国体育教育实习运用最多的实习模式之一,是有本校的教师带队与实习学校的教师对实习生进行指导实习的形式。优点在于利于学生在教师的监督下进行实习活动,教师能及时的发现教育实习过程中的问题,并能准确的把正确的信息回馈给实习生,实习生能够得到及时的改正。缺点就是在实习过程中,由于是带对教师和当地学校老师的混合参与指导实习活动,可能会引起人际交往关系的矛盾;另外,由于带队教师的密切监督,很容易使实习生产生很强的依赖性,自己处理问题的能力变弱。

1.2委托实习

委托实习是把实习生集中起来分队,接收单位全面负责实习生的管理和指导工作,实习学校只派少数教师进行巡视,处理实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优点在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意识,调动学生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同时能为实习学校节省实习经费,缓解教师数量不够的问题,缺点是如果接受学校对教育实习不重视,对实习生的管理松散,指导教师的能力欠缺,这就会影响实习的效果,使得实习的成为一种形式主义。

1.3顶岗实习

顶岗实习是目前教育实习中的一种新的实习形式,就是把实习生派遣到实习单位,完全承担一般教师所承担的教学任务,成为接受学校的一份子。此种实习使得教育实习时间拉长,更便于实习生更加深刻的了解教育教学规律,有更多机会参与到学校教学和各项活动中去,更加完善了实习生的教育教学能力。但是定岗实习由于受到当地教育资源的限制,一些学校不重视实习生的培养,致使实习生成为一名代课的教师。

1.4分散实习

分散实习是实习生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自己熟悉的实习地点,比如原来的母校,进行个人独立性的实习,利于按自己的意愿针对性的进行实践教学,由于这种实习不需要委派带队教师,减少教师的出勤率和管理费用,从而降低了学校的经费负担。缺点是,这种实习形式不派带队教师,使得分散在各地的实习生的监管难以得到综合监督,其次这种实习会由于不同学校对于教育实习评价的标准不同,难以体现实习生总体的实习效果,还会由于监管不利造成实习生实习时间和实习针对性不足。

综上所述,目前我国体育教育实习的四种基本形式已经实行了十多年,各种实习模式针对不同的实习需要,有针对性的满足实习活动的要求,但是每种实习模式又有各自的缺点和不足,与当前新形势下的新课程理念的教学要求有所矛盾,因此,分析四种实习模式有利于研究出更适合当代教育实习规律和教学要求的新模式。

2体育教育专业教育实习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们国家的教育实习普遍安排在最后一个学期,实习时间为4-6周,总体来说达到了培养教师的教学时间,实习成绩会带入个人档案,直接影响招聘单位的选择重点。但是由于我们国家各地区教育资源不有不同程度的差别,因此在教育实习的质量上也会有所差别,就目前来说,我们国家的教育实习的实习模式上还有很多的不足需要进行改革和完善,主要表现在:

2.1实习学校的差别影响实习生教学内容的选择

体育教育专业教育实习的目标选择目前只限于中学,实习生的实习对象只是普通的中学生,受教育实习基地条件的限制,一些相对落后的实习学校在实习硬件设施和实习内容的选择与教学教法的运用上明显落后一些相对条件较好的学校,因此设施完善,学校重视实习的实习基地给予实习生更加充足的教学内容实践,条件差的实习学校由于基础设施落后,对教育实习的不重视造成实习生教学内容选择范围狭窄,不利于培养实习生综合全面的综合素质。

2.2教育实习模式的“单一化”影响实习生的实习效果

由于目前我国体育教育专业教育实习模式采取固定的实习形式,就是说学生选择了那种实习模式,只能在这个模式下实践教学,这样的实习模式对实习生作为个体来说太过单一,影响实习生自身能力的培养。

2.3现阶段教育实习模式不能满足新课程理念下教学的要求

现阶段的教育实习模式使得学生的在4-6周的教学实践过程中,平均每周只有2-4节课的教学任务,在这样短暂的实习过程中,实习生不能真正了解目前教学新形势,很难按着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去按相应的教学方法教学要求去实践,造成实习生与中学实际教学要求脱节。

3体育教育专业教育实习对策

3.1多方面多渠道完善实习基地的建设,通过高校和实习学校的双方面合作完善实习基地的建设,丰富实习要求的设施建设,使得实习生在相应的实习模式下能够尽可能多的选择丰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因此实习基地的建设和完善对实习模式的影响起基础作用。

3.2以培养实习生综合素质为根本,将实习模式下的实习时间进行相应延长,并且相应的在高校教育教学过程中,增加其他年级的实习和见习机会,以便于在最后一个学期的实习过程中能充分的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和教学经验,使得教学成果更加有效率。

3.3积极开拓实习的模式。在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不仅需要实习生有很强的技术教学能力和理论知识教学能力,还需要学习和研究新课程理念,增强自己的教学教法,丰富自己的社会知识和人际交往能力,以便在教学过程中体现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新要求,使得实习效果和中学实际教学要求所一致。因此就需要高校再实习模式的拓展下不仅要走进中学,还要联系社会资源、走向社会,丰富实习生的各项综合能力。

3.4重视教育实习成绩的评价。由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在教育实习模式的选择上会有各自的评价标准,一些基础设施落后,对实习重视程度不同的高校和实习学校在评价标准上要求更加规范化和数字化,加强实习成绩好的学生的奖励制度,使得实习生无论在什么样的实习环境下都严格要求自己,增强实习生的实习热情和实习效果。

参考文献

[1]张峰.对我国高校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教育实习模式的探邃[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9,(01).

[2]陈爱霞,刘聪.体育教师教学实践的新模式探索——大学、中小学双基地合作的可能性分析[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7,(04).

[3]张峰.对我国高校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教育实习模式的探索[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9,(01).

[4]施小菊,梅雪雄,张涵劲.高师体育教育专业教育实习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06).

体育教育和体育教学篇8

【关键词】中学体育教学创新教学终身体育

我国学校体育是国民体育的基础,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随着经济稳定增长,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为了人们善度余暇和健康生活的需要,学校时期中心的体育教育,在当前的学校体育改革中,将转向与终身体育相连并成为终身体育重要一环的体育教育。那么如何进行中学体育使之更好地与终身体育接轨呢?本文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分析了当前中学体育现状,认为中学必须明确新时期的指导思想,重组教材,改变教学模式与考核方法,紧紧抓住学生体育意识兴趣、习惯、能力等问题进行教学。

一、当前中学体育现状

(一)中学体育教材内容基本上是按竞技体育的编排体系进行的.不少项目在技术难度或场地器材上都难以体现面向全体学生,开设的科目繁多而课时少,受考核项目结构和数量的制约,教学实践只有借用选用教材的教学对数,才能完成教学任务,导致非考核项目和选用教材无课时授课,甚至有的学生把体育课上成了达标课或应试课。而且教材内容陈旧,简单重复,对于如何健身,如何保健等方面的知识安排不够。

(二)教学上把重点放在《达标》上,放在运动技术的掌握上,再把如何健身的方法放在从属地位,仍然保留着运动技术传授教学和教学中只注重运动技术的掌握和身体外部行为表现,教师讲解运动技术示范讲解动作要点、难点,然后为掌握动作采取各种教学措施来指导和纠正动作,学生动作掌握了,教学任务也似乎完成了。这种把教学重点放在只是学习动作技术、着重技术、技能教学的方法,强调教师教的方法,已不能适应终身体育的需要了,这种教学只会导致学生盲目跟从练习,离开了教师指导就束手无策了,学生的体育认识水平太大落后于运动能力,使中学体育教学与终身体育脱钩。

(三)考核成绩的评价未能充分体现体育学科的根本特征。体育课成绩,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与《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在评分上存在较大的差距,不但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也模糊了学生锻炼目标,同时缺少对学生掌握健身方法的评价,缺少对学生独立锻炼的评价,这都不利于中学体育教学与终身体育的接轨。

(四)受智育第一、升学率至上的影响,一味加强课堂的教学,尤其是“主课”教学,每天给学生留下超量的课外作业,增加了学生的学业负担,学生的书包越背越重,休息、娱乐体育运动时间越来越少,学生的身心受到摧残。不少独生子女娇生惯养,怕苦怕累,拒绝体力劳动,拒绝体育运动。这些现象说明了学校与社会对体育锻炼缺乏正确的认识,学生对体育运动缺乏热情,缺少兴趣,这就加大了对中学体育教学与终身体育接轨的难度。

二、中学体育教学改革

(一)更新观念、明确指导思想。人的一生绝大部分时间是在没有教师指导,没有组织的指导下,独立自觉地从事体育锻炼。人们根据自己的工作性质与职业特点,根据自己处于不同年龄阶段上的身心特点与健康状况,根据自己所处的环境和客观条件,选择体育锻炼内容,以满足个体身心健康和闲暇娱乐的需要,其内容、形式、时间和地点等方面都具有自发自主的特点。根据这一特点,终身体育教育思想要求学校体育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习惯和独立锻炼的能力。随着九年义务教育的实施和高校的定额招生,部分学生在完成中学课程后将步入社会,所以中学体育教学应该把以运动技术教学、体质教学为主导的教学思想转向以掌握健身知识、锻炼方法上来,培养学生体育意识,独立锻炼能力,坚持锻炼习惯,为终身体育教学莫定坚实基础。

(二)钻研大纲,把握实质,大胆创新。中学体育教学大纲是国家最高教育行政部门根据中学生的特点而制订的中学生体育教学课程的指导性文件,具有一定的强制性和权威性,但在许多方面留有很大灵活性。中学体育教师应认真钻研教学大纲,在把握精神实质的基础上,围绕培养学生终身体育、增强学生体质这一基点,根据当前、本校的实际情况,灵活机动地对大纲规定的教材进行取舍、加工组合,也可引用一些实用性强的,深受学生喜爱的教材,大胆地创新,改变以往僵死的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体育热情和兴趣爱好。

(三)体育教学过程改革。在教学模式上,应提倡“自学互教教学模式”、“自主单元教学模式”等有助于培养学生体育能力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积极探究学习,做学习的主人,从追求短期的生理适应转向学生体育意识、能力、习惯的培养。

体育教育和体育教学篇9

关键词:体育教学德育教育渗透

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必须把德育放在首位,并把德育渗透到各学科教育中去,体育也不例外,体育作为学校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在新教育理念下的中学体育教学是全面实施素质的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并与德育、智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等诸方面相结合,形成全面教育体系的教学。在学校教育中,体育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基本途径,有着自身的特殊性。为此,根据教学实践,就在体育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谈几点看法。

一、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意义

1.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良好的道德和高尚的情操

爱因斯坦曾明确指出:“第一流人物对于时代和历史进程的意义,在其道德品质方面,也许比单纯的才智成就方面还要大”。良好的道德、高尚的情操,是每个学生必备素质,也是人们对体育效果和学生评价的重要内容。在体育教学中,在学生的培养中注重道德品质教育,比单纯教给他们体育知识、技能,以及科学锻炼身体方法有更为重要的意义。

2.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在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有助于学生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以便负起社会责任,担起历史使命。中国传统道德强调: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在体育教学中加强道德教育,发展学生的道德修养水平,他们必定会想到国家、社会、教师、父母的培养之恩,勤奋学习,自觉地进行自我身体锻炼,为今后的富国强民的事业作出应有的贡献,以体现“我必须尽力以同样的分量来报偿我所领受了的至今还在领受着的东西”这就是一种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3.有助于正确处理竞争与协作的关系,弘扬集体主义精神

在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就是要使每个学生摆正在集体中的位置,正确处理竞争与协作、个人荣誉与集体荣誉之间的关系。在体育中加强道德教育,提高学生的品德,才能使他们具有集体主义精神、高尚的风格情操和乐群合众的意识,以及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

4.有助于培养一大批追求理想和真理的学生,净化体育道德气氛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切事业包括体育事业,总是要与物质利益挂钩,但不能因此而改变成追求世俗的荣誉、地位和财富的奴隶。不管时代的潮流和社会风尚怎样,人总是可以凭着自己的品质,超越时代和社会,走自己正确的路。在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就是教育学生树立科学化的政治信念,全心全意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学习,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二、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的策略

1.紧抓课堂常规,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不同时期的思想表现和本校的实际情况,制定一系列严格的要求与措施,并有步骤、有重点地把课堂常规的内容与讲文明、讲礼貌、讲道德、守纪律的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作为学生的行为准绳。如按指定地点准时集合上课,不得随意缺席或擅自离队;分组做练习时,必须按规定排好队等。这样就使学生明确了行为是非的界限,逐步形成遵守纪律、团结同学、热爱集体等良好思想。

2.紧抓教材特点,有目的地进行德育渗透

在体育中,很多教材具有鲜明的教育意义,如通过耐力、力量等身体素质的训练,可以锻炼刻苦耐劳、不畏艰辛的意志;各种跳跃练习可以培养学生奋勇高攀、超越自我的拼搏精神;各种集体配合的比赛可以提高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培养其集体主义精神。所以,只要教师能有意识地挖掘体育中的思想品德教育题材,并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就能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协调发展。例如,在讲授跨越式跳高这一教材时,可将其赋上军事色彩:把跳高模拟成战场上跨越铁丝网;将复习内容中的掷垒球模拟成"榴弹"投准,使整节课贯穿鲜明的爱军、爱国教育意义,这既可培养学生如叔叔般英勇顽强、艰苦拼搏的精神,又可避免大纲内容的单调乏味,使学生身心得到协调发展。

3.利用课的组织和教法措施实施德育渗透

教师在实施课的组织和教法措施时,如果能有意识地把思想品德教育渗透其中,就能既利于提高课的教学质量,又能增强思想教育的效果,如进行课前的动员和课后的总结能提高学生学习目的性的认识,使其及时评定课内各方面情况;进行队列队形调动能训练学生一切行动听指挥的组织纪律性,整齐划一的操练动作更能陶冶学生美感;一些教材在教法上可采用游戏或竞赛形式进行,进而培养学生团结友爱、协作进取的精神;对某些教材在准备、放松活动或练习时要求学生相互保护、帮助,能促进学生之间热心帮助、互相关心的互助精神,也培养了他们的责任心。

4.把思想品德教育渗透在体育课的全过程

体育课是多因素、多层次、多变化的复杂教学过程,要想在有限的40分钟课堂内收到好的德育效果,就必须把思想品德教育有机地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协调发展。(1)队列操练和热身操:通过让学生在严格执行口令完成动作的过程中,体会到纪律的严明,培养他们一切行动听指挥的严密组织纪律性。(2)分组练习:通过以小组长或值日生轮流负责组织练习,培养学生独立工作的能力和形成自我锻炼的好习惯。(3)教学比赛:通过如"比比哪组完成动作好的人数多"或小组接力比赛等竞赛,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耀感和团结拼搏的竞争意识,并可由此来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成绩。(4)课的小结:通过教师肯定学生成绩、表扬好人好事、提出本节课的不足和努力方向等,培养学生学习先进和自我评价的习惯。(5)收放器材:通过启发学生主动收放器材和讲述器材的保养方法等来对学生进行爱劳动和爱护公物的教育。

5.发挥教师的榜样表率作用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体育教育和体育教学篇10

   进行教学时虽然是以学习和掌握知识、技能和技术、战术为主,但其中也包含有训练的因素;进行训练时虽然是以提高技能、技术、战术和身体训练水平为主,但其中也包含有教学的因素。无论是进行教学或是训练,都应贯穿一定的思想教育,体育教师、教练员应经常注意在教学与训练工作中加强社会主义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使之渗透到知识、技能、技术、战术教学和身体训练的各个方面。

   实验经验证明,技能、技术的形成和提高,大致包括三个主要阶段,即粗略地掌握动作阶段;改进、提高动作阶段;动作趋于巩固、运用自如阶段。这三个阶段既反映了人们认识的逐步提高和深化过程,也反映出人们的体质机能力不断提高的过程。

   粗略掌握动作阶段:这个阶段一般是通过讲解、示范、尝试练习,建立动作的概念,体会动作的过程和要领,从而粗略地掌握动作。其特点是大脑皮层的条件联系处于泛化阶段,动作表现紧张、牵强、不连贯,缺乏控制能力,并伴随着一些多余的动作。因此要善于根据学生特点进行讲解和示范,引导学生进行积极思维,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动作的能力,并利用各种方法,如徒手或各种教具给予保护、助力、阻力,以及固定和限制动作的方向、路线幅度、速率等,帮助学生迅速掌握动作。

   改进提高动作阶段:主要是通过反复练习,以及深入动作的示范,从而不断改进和提高动作的质量,逐渐消除动作的紧张、牵强,以及多余的或错误的因素。这一阶段的特点是条件联系处于分化阶段,动作逐渐变得连贯、准确和轻快起来。教师应善于引导学生在反复练习的过程中不倦地钻研,掌握动作的内在联系,不仅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例如:掷铁饼,不仅要求会掷,而且要求掷好;不仅要求懂得掷铁饼的一般技术要领,而且要懂得摆臂幅度、速度、出手角度,以及全身的有关部位的动作与提高掷铁饼成绩的内在联系。在教学与训练过程中,采用比较对照、分析、综合的方法对于改进提高动作的质量有积极意义。例如:篮球动作中,对各种传球、接球、运球、投篮的技术作对比;田径运动中对急行跳高与急行跳远的助跑技术作对比;技巧运动中对鱼跃前滚翻与前滚翻作对比能有效地帮助学生更精密更准确地掌握动作。在完整技术的教学与训练中,通过动作各个部分,各个要素之间的关系的分析(例如:游泳的划臂与打腿、呼吸的关系,幅度与速率的关系等)能使学生清晰了解动作与动作之间,局部动作与整体动作之间,动作的这一要素与另一要素之间的逻辑联系,从而在练习过程中更自觉地掌握和完成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