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竞技体育构成要素十篇竞技体育构成要素十篇

竞技体育构成要素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1:52:11

竞技体育构成要素篇1

关键词:竞技体育竞争优势要素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波特“国家竞争优势”研究的兴起,“钻石模型”作为分析国家或地区竞争优势的重要视角,几乎成为所有社会科学领域共同关注的话题。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我国社会主义各项事业正在向新的阶段迈进。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竞技体育事业面临着全新的环境。将“竞争优势”理论用于竞技体育事业的分析,对于坚持科学发展观,推动竞技体育事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1.竞技体育竞争分析的理论基础

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教授迈克尔・波特(michaele.porter)在其代表作《国家竞争优势》中提出了国家竞争优势理论(又称为“国家竞争优势钻石理论”、“钻石理论”),试图解释竞争主体如何形成并保持可持续发展的动态优势。波特认为,对于竞争所作出的泛泛分析不足以解释竞争优势的本质,要素禀赋的优势必须通过一定的组织机构、完整的政策体系等才可能形成竞争优势。相对而言,一个地区的某一产业竞争优势也主要取决于以下方面:(1)要素禀赋条件:包括资本、人口状况、科学技术水平,等等。这些要素条件可以是自然因素,也可以是政府可以发挥的能力。(2)需求条件:对于拥有某一方面的竞争优势要求是否比较强烈。(3)相关的组织机构、行业政策,等等[1]。

在上述因素中,要素禀赋是实现竞争优势的最基础依托条件,通常包括人力资源和知识资源两大类。在狭义的区域竞争中,竞争优势通常源自丰富的生产要素。但是波特认为,由于丰富的资源或低廉的成本往往造成资源配置效率的下降,而且资源的短缺容易形成创新的压力,因此,不利的生产要素在某些环境下反而能够促进竞争优势的形成,优势更加持久。

需求条件是竞争优势形成的最直接动力。在地区间竞争,需求条件是竞争优势形成的重要动力,地方政府追求体育产业所带来的丰厚利润,以及竞技体育成绩所带来的地方正面形象、城市品牌效应同样能够刺激地方政府进行竞技体育事业的大力投入。相关的组织机构、行业政策等体现了政府将要素禀赋转化为竞争优势的能力,体现了政府的战略水平、组织管理能力、资源配置能力和技术进步效率等。从制度经济学视角来看,该类因素可以视为制度能力的标度。

波特的竞争优势理论认为生产要素、需求条件、企业战略、结构与竞争、相关与支持性产业是影响其竞争力的决定因素,他们构成了竞争力来源的“国家菱形”。而我国竞技体育发展在区域上不是均衡的,比较成功的省市有其特殊的因素。运用波特的竞争优势理论中钻石体系进行分析发现,竞技体育发展中所需要的生产要素,需求条件,相关产业和支持产业的表现,竞技体育战略、结果和竞争对手这些因素在地方竞技体育发展中的影响至关重要。这些单一或系统性的环境因素都关系到某一省市竞技体育的发展与竞争模式,但这并不意味着只要具有了相关的分析就能使得其竞技体育的发展走向辉煌。

根据系统理论,系统之间是具有强化功能的。[2]钻石体系是一个双向强化的系统,其中任何一项因素的效果必然影响到另一项的状态。对于任何一个省市来说,如果具备了钻石体系中任何两个因素,可能就拥有了竞技体育的竞争优势。但是,这样的优势通常会因为竞技体育竞赛项目的变化或其他省市的先发制人而无法持久。因此,要保持其竞技体育竞争优势,必须先贯通钻石体系内部各项因素,才能保有其竞争力。拥有钻石体系中每一项优势,不必然等于拥有了在全国竞技体育竞争中的优势。只有将这些因素交错运用,形成该地自我强化的优势,才是国内竞争对手无法模仿或摧毁的。

2.竞技体育竞争优势的要素构成

2.1生产要素

依据竞争优势理论分析,竞技体育的生产要素主要为竞技体育运动员、教练员、竞技体育科研单位、经济基础、场地、器材,等等,这些是竞技体育获得竞争优势的基本条件。运动员、教练员是竞技体育发展的人力资源保障。其中,运动员是竞技体育竞争优势结果的体现者,而教练员是竞技体育发展的推动者与优势成立的操控员。经济基础是各地投入竞技体育事业的资本资源。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后经济的飞跃,各地的经济实力均大幅度提高,投入竞技体育事业的经济数量日趋一致。因此,当经济发展到某一程度的时候,经济差别已经很难在竞技体育事业发展中起到关键作用。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各地在竞技体育事业上投入的经济数量还存在一定的差异,并且可以进行区分。竞技体育运动的项目特点明显,且许多项目受到地理环境与气候的影响,如帆船、帆板、冰上项目、皮划艇,等等。因此,自然资源成为地方竞技体育项目开展的主要参考。地方竞技体育科研方面的发展也影响着竞技体育的发展,最有说服力的例子就是上海市在第九届全运会上,获得的30.5枚金牌中,有14.5枚金牌直接受益于科研攻关与科技服务。而基础实施部分的场地、器材都会影响到竞技体育竞争优势的形成,因为它们会影响到这个地区的生活质量,以及人们体育锻炼的意愿、参与体育活动的激情。

2.2需求条件

体育价值需求是竞技体育竞争优势的第二个关键因素。这种价值需求不仅是竞技体育所产生经济价值,而且包括公民的欣赏需求、消费需求、参与需求,等等。这种需求不仅促进了竞技体育的发展,而且刺激了各省市对竞技体育管理体制的改进与创新。从竞争优势观点来看,价值需求的层次绝对比价值需求的量更重要,例如普通民众参与锻炼的体育健身价值需求在竞技体育发展中并不能形成绝对的竞争优势,但是公民对竞技体育的欣赏价值需求、政府对竞技体育的政治价值需求却极大刺激竞技体育的发展,进而形成促进竞技体育发展的动力。

2.3相关与支持性产业

形成竞技体育竞争优势的第三个关键因素――当这个省市和其他省市之间进行竞技体育比较时,能够提供更健全的相关与支持性产业。改革开放以来,江苏省体育产业创收数增长100倍以上,使体育产业对全省GDp的贡献率达到了0.59%,基本形成多业并举、结构合理、规范发展的体育产业体系。十运会实现了6亿元总收入、4亿元净收入的资源开发业绩,创下了全运会资源开发的新纪录[3]。江苏省不仅追求竞技体育成绩,而且在举办体育赛事、扩大江苏省影响力方面也勇于争先。目前,江苏省成为全国高水平体育赛事最活跃的地区之一,是唯一举办过城运会、全运会、体育大会全国三大综合性赛事的省份,还成功承办过全国中学生运动会、全国大学生运动会、全国残疾人运动会等赛事,即将举行的第二届青奥会也将在南京举办,这些赛事活动有力地扩大了江苏的国际影响。

2.4战略、结构、同业竞争

在省市竞技体育竞争优势的关系中,地方竞技体育管理机构是第四个关键的因素,这主要包括政府对竞技体育管理体制的构建、组织,以及竞争对手的条件如何等。政府领导、竞技体育管理机构的领导对竞技体育的重视程度会影响竞技体育的管理和竞争形势。不同省市的竞技体育管理模式虽然有所相同,但与其他省市比较后,依然会显现出其地方特色。如江苏省竞技体育管理的模式就是以“五位一体”模式而在全国竞技体育发展中获得辉煌成绩。不过,管理模式并非通则,竞技体育成功的前提是政府、竞技体育管理机构必须善用本身的条件、管理模式和组织形态。例如,江苏省竞技体育在后备人才培养中,在全省划分了许多训练基地,连云港的连岛海上训练基地、南京的水上运动学校等,在不同的地方依据运动项目特点和当地传统优势项目的基础建立训练基地,有效地发挥了其后备人才选取的优势。

3.结语

对竞技体育竞争优势的要素研究将对发展竞技体育事业起到指导性的作用,掌握竞技体育事业发展的各个环节,并能合理、有效地对各个环节进行整合,将有力地提高区域竞技体育成绩。

参考文献

[1][美]迈克尔・波特著.陈小悦译.竞争优势[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5-24.

[2]徐国志.系统科学[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6-27.

竞技体育构成要素篇2

关键词:足球;技术;特征

中图分类号:G843.0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11)08-0135-04

ResearchontheSystemStructureandmainFeaturesofFootballplayerathleticstechnology

wanGXiang-dong

(p.e.Dept.,YanshanUniversity,Qinhuangdao066004,HebeiChina)

abstract:throughthenewunderstandingaboutcompetitivetechniqueofsoccerandthediversifiedcomplexthinkingofholistic,integratedanddynamicarchitectonics,thepaperhasdonethetheoreticaldiscussionaboutessentialfeaturesanddeep-seatedlaws,inwhichcompetitivetechniqueofsoccerisregardedasthemainobjective.itisnecessarytoanalyzethedefinition,structure,characteristicsandevolutionofthecompetitiveskillsinsoccer,whichishelpfultodefinethestructuralfeatures,thedevelopmentofnon-linearrelationshipbetweenelementsandtheirlocations,aswellasthecharacteristicsofvariousfactorsandthedevelopmenttrend.withphilosophicalandmultidisciplinaryscientificconceptofdevelopment,theresearchtriestoimproveandenrichthebasictheoreticalsystemofcompetitivetechniqueofsoccer.atthesametime,itishopedthepresentworkwouldhavepracticalsignificancetoimprovethelevelofcompetitivetechniqueofChinesefootballplayers.

Keywords:soccer;technique;characteristics

投稿日期:2010-03-15

作者简介:王向东,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体育教育训练学。

在技能主导类项目中,尤其足球这样同场对抗的集体项目,其相应的理论研究比较薄弱。从对文献的调查研究看,生理学表明,运动技能是一种行为,它涉及到许多心理学的问题。因此,只用运动生理学的知识来解释运动技能的一系列问题是不够的。心理学表明,对于运动技能虽表明有一定的含义但缺乏明确的定义,不仅如此,运动技能是一种行为方式还是种活动方式,对此也存在着重要的理论分歧。[1]

我国运体育学界对技术的研究有一定基础,而且发展很快,一些优势项目已在其技术训练内容、方法和应用上形成一整套理论,但就整体来说体育学的基础研究相对薄弱。足球运动基础理论的发展已明显滞后于实践,并影响到足球运动竞技水平的发展。足球技术基础理论领域有许多课题需要开发。近几年,随着我国体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和国际体育交流的扩大和加深,体育的复杂化和扩大化发展趋势越发明显,要求足球竞技技能必须在总结以往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和规范足球专项竞技技术的理论体系,加强自身理论建设,才能应对足球技术与社会协调发展、技术的复杂化、技术主体化等理论问题阐释,是技术效能最大化的需要。

1足球竞技技术主体化的成因及其意义

我们知道技术是战术的基础,战术目的是靠技术行为实现的,同时,战术目的是技术任务的引导。技术任务是以动作目标为起点和归宿。战术目的是为战胜对手采取计谋和行动的指南。从目的与任务上很容易分辨它们。在我国竞技运动原有理论中,对运动技术内涵认识上的局限、分歧,造成技术概念不统一,直接导致竞技技术论域不明,尤其是足球项目,战术的部分功能代替了技术的部分功能,把意识和技术这个物质对象割裂,造成其结构的不完整。这是原有技术结构要素关系论述中存在的瓶颈问题。原有理论为了研究的方便把意识因素都归到战术体系里,把支配技术行动相应的意识活动,人为割裂开,在造成原有理论积弊的同时,使技术体系理论的发展受到限制,从而使技术理论在很大程度上难以发展。

从科学理论的形成和建构来看,重要的是理论体系框架中居核心地位的基本概念,只有获得自己的基本概念,才能实现知识的系统化和取得重大进展,如果基本概念改变,理论体系就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把竞技技术有关的内涵新概念和系统思维的新方法运用到足球竞技技术系统,发展足球竞技技术结构理论体系,才能放大足球竞技技术结构的整体功能,提高我国足球竞技技术的质量和效益。这正是竞技足球技术应用理论研究和完善足球竞技技术理论内容和训练方法体系发展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再有,以往的竞技技术研究,训练学是从竞技能力要素的角度;生理学和心理学是从技能的习得和形成的角度,是静态的研究。缺乏从竞技技术本身,主体化的角度去研究技术问题,没能动态的从竞技能力的核心,竞技技术的主观方面,去揭示其实践发展规律。技术的主体化是技术的作用和地位决定的,符合运动技术发展的本质特征,是足球运动竞技技术研究发展的自然回归。

其意义,首先,足球技术的主体作用突显了足球专项特征,避免在当前我国训练理论中,对项目特征的认识存在的3个误区:在范围上局限在对专项技术的外在表现的描述范畴之内,缺乏甚至忽视专项运动的内在生理、生化特点:在形式上以静态的专项模型作为项目的主要特征,很少从动态的角度探索专项特征;在程度上过于宏观,运用一般或项群的共性特点代替专项特征。[2]

其次,足球竞技技术概念的内涵已经从行动和动作方法向比赛技术运用能力和适应拓展,人们对技术的主体化程度的认识越来越明晰,竞技技术的主导作用越来越明确。同时随着技术内涵的扩大和人们认识的发展,对技术的定义有了新的诠释。技术结构上的变化,使原有结构要素关系论述中存在的问题得到合理的解释,技术主体新理论更能发挥各要素的能动作用,原有竞技能力要素之间关系更加和谐,能最大程度提高技术效能。

2足球竞技技术系统结构的特点

2.1足球竞技技术系统结构的基本特征从社会学角度分析,竞技运动如果缺乏完善的社会性比赛技术,竞技运动就难以发展和形成现实性的竞争力。“竞技运动比赛,运动员之间的对抗和竞争,是人的社会性反映,是人与人在竞赛过程中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群体属性。不断的竞赛,就是强化这种群体关系。这是竞技的人性化。竞技不仅具有生物性(自然性)竞争的一面,还有人性---社会性竞争(公平竞争)和社会性协作的一面。[3]”

关于竞技足球比赛技术的理论研究也需要用哲学的观点、方法进行理论思维,从而创新理论、发展理论、提高竞技体育理论水平。从哲学中技术的基本特征我们可以得出,竞技运动技术所具有的特征:足球竞技技术是人控制比赛的能动过程,竞技技术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是主体要素和客体要素的统一,是潜在形态到现实形态的转化过程,是竞技能力的构成要素,是竞技能力性质和水平的标志。

社会性技术概念的确立,是运动技术理论发展的前提,加入意识的运动技术结构体系的建构,是人的整体化发展和对技术认识提高的结果,是意识的自然回归。竞技能力系统结构的复杂性和功能的完整性,归根结底要由人发展问题的复杂性来说明。

长期以来,在体育研究中,受简单思维方式的影响,人们往往把复杂的现象加以简化或还原,在局部静态的审视问题。事实证明,体育科学的复杂性特点决定了体育研究思维方式的转变,复杂性思维超越还原性思维,实现体育竞技项目整体化的研究。它把体育视为一个学科系统,然后,归并到一种可供分析的更大系统中,从而给出在变化的环境下对体育的分析、理解和认识。[4]同理,复杂性的足球竞技技术结构研究是把竞技技术作为子系统,然后,把其放到竞技能力母系统中,在足球实践情景中,综合与比赛有关的外界环境因素,在不断变化的时空条件下对足球竞技技术结构进行非线性的、动态的分析和认识。只有这样才能使系统、结构、要素协调统一起来,发挥出系统的整体功能(图1)。

从实践的角度理解运动技术的社会本质,就会发现体育运动的本体已经不在是原有的物化的人和外在于人的抽象的实体,而是人的个性丰富性与社会化本质、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感性活动。从这个视角观之,竞技技术结构只能是社会主体人的自我阐释和技术主体构建。实践把居于能动和主要方面的技术主体和居于依据和基础方面的技术客体连接起来,实现竞技技术效能的最大化。

2.2足球技术结构体系客体特征探索足球竞技技术的基本规律,不要用以前传统思维方式,从客体的、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是要从哲学的、系统整体的、竞技足球中主体的、实践的角度出发,利用复杂思维的方法,探索足球竞技技术应用系统中,具体的、相互联系的、具有决定性的,技术主体化特征理论问题。我们从技术原理的角度分析足球技术客体的表现特征。

时空特征:足球技术的时空观表现是运动员在技术运行时,对时间和空间的改变、创造、控制和利用。分为三个阶段:分析时空阶段、赢得时空阶段、控制时空阶段[5]。表现的基本特征是时空意识和技术意识的强与弱。

生物学特征:表现一般特征为动作操作,单个技术、综合技术、比赛技巧。前两者表现的基本特征是动作技能,后者表现的基本特征是选择不同动作技能的能力。强弱表现为协调能力和形态机能状况。

心理学特征:表现一般特征为运动动作单元和运动动作序列,基本特征是运动认知与运动作业策略。强弱表现为心理运动能力和信息加工能力。

社会学特征:在社会环境和文化环境下,表现一般特征为简单适应技能、复合适应技能、复杂适应技能。表现的基本特征为,习得的技术动作带有的区域文化和历史特征,具体表现为不同时期的技术打法和技术风格。强弱表现为社会的适应能力和实践能力。

运用系统方法论的方法和体育博弈论的观点,我们可以把足球竞技技术构成系统划分为三个层次的宏观结构,即足球竞技技术指导思想层、竞技技术目标决策层、竞技技术实施层。足球竞技技术结构的三个层次之中,目标决策过程是竞技技术的内在表现形式,竞技技术实施层是竞技技术的外在表现。竞技技术指导思想,是运动员进行技术目标决策和展开实施竞技技术的原理依据,也是必须遵循的竞技运动的内在规律。技术目标决策是指在足球比赛竞争战略目标、策略和战术实施和运用技术动作时,是运动员行动时的即时思维活动,是途径、手段的制定和抉择。体现的一般时空特征是,运动员在技术运行时,对时间和空间的改变、创造、控制和利用;分为三个阶段:分析时空阶段、赢得时空阶段、控制时空阶段[5];表现的基本特征是足球意识的强与弱。

根据竞技足球比赛技术(社会性)技术概念,其科学内涵包括以下结构(图2)。

认识规律、突破传统、转变观念、树立竞技足球技术科学内涵和结构新理念。

3足球竞技技术主体化的特征

3.1竞技技术系统运行中技术与战术要素的关系我们知道技术是战术的基础,战术目的是靠技术行为实现的,同时,战术目的是技术目的的引导。技术目的是以动作目标为起点和归宿。战术目的是为战胜对手采取计谋和行动的指南。从目的上很容易分辨它们。技术有了意识,那战术意识该怎样。这是原有技术结构要素关系论述中存在的瓶颈问题。原有理论为了研究的方便把意识因素都归到战术体系里,把支配技术行动相应的意识活动,人为割裂开,在造成原有理论积弊的同时,使技术体系理论的发展受到限制。

技术水映运动员动作的智慧附加值,战术水映运动队比赛行为的智慧附加值,这种智慧附加值表现为无数供选择的相对稳定的行为方式(动作技巧与战术配合)和高度活跃的球场意识这样相互结合的两种形态。

解决技术和战术要素里不协调关系的关键是技术意识概念的确立和引入。我们知道竞技足球技术的基本特征包括:主体要素和客体要素的统一和潜在形态到现实形态的转化过程。技术这两大特征是通过技术系统运行表现出来的。技术系统运行是技术客体在主体结构间的产生、获取、传递的方式,是技术从潜在形态到现实形态的转化过程。足球竞技技术运行是运动员有目的的改变、创造和利用时空,调整身心状态,控制比赛有序的整体运行的方式方法体系。因而竞技技术动作方法的一个突出特征必然是强烈的主体性和目的性或称选择性。足球意识按其产生的时序看应包括时空意识、战术意识和技术意识三阶段内容。

第一阶段,时空意识:――知道什么。是时空信息处理,即对比赛场上全局和局部进行观察感知。

第二阶段,战术意识:――需要做什么。是通过时空意识活动,从而形成战术目的的思维活动。

第三阶段,技术意识:――怎么去做。即技术应用决策是指是足球运动员是为了达到专门的动作目的而在战术意识的基础上完成动作任务的心智活动过程;是运动员积极思维和决策的过程;是在足球比赛竞争战略目标、策略和战术实施中,运用技术动作时,途径、手段的制定和抉择,是运动员行动时的即时思维活动。

战术行动与技术行为都是动态的,因此,足球意识三个阶段也是动态的、瞬间的、依次的反应过程。技术意识是在战术意识基础上产生的。这样就很好的解决了原有结构中技术和战术要素之间的关系问题。

3.2技术主体化特征技术主体化的能动过程即技术动作方法的实践,也是为使技术目的效能达到最大化的过程,是运动员在实施操作技能过程中,改变、创造和利用时空、调整身心状态、控制好动作、整合各因素,使需要的结果向有利自己的一方发展,是从动作记忆中进行的方案抉择,选择一个方案作为行为指南的动态过程。在运动技术观上,以人为本的思想,本质上是要求将运动员的技术活动真正当作运动员的活动来理解,强调运动员技术的主体能动性,倡导“以人为本”以及运动员对于运动技术的各种客观认识的主体建构性。主体要形成关于客体的意识,前提应该是为主体提供足够的关于客体的实在依据。足球技术客体的实在就是除主体之外的其它因素,是运动技术原理的外在表现特征,是主体运行的依据和基础,同时,表现出足球项目技术多维的时空特征和专项特征。

下面是技术主体实施中,时空因素和技术原理因素的表现特征示意图3。

技术的目的脱离不了客观因果性。足球竞技技术运用实践中,作为运动员竞技能力的主导,技术能力,常常是利用已有的关于技术客观因果性的科学认识,来设计和抉择相关的技术目的。技术系统运行的研究通常是技术的模式化,是一种理想化状态,它有助于我们认识最有效的、“样板”的技术形式。

3.3技术实施主要特征技术动作行为判断的全面性和预知性。判断是运动员对球场上各种信息的分析主要包括:对比赛场地气候和地理的判断、对球各种状态的判断、对场上对阵态势的判断、对对手技术和心理的判断、对自己和对友的情况判断。

技术动作目的运作方案选择的随机性和合理性。做好正确地选择目的的最佳方案、准备姿势、身体动作、应变方案的心理准备。正确决策要有一个重要前提,那就是在比赛条件下,大部分技术动作,包括传、接、控、运、射等技术目的的运用处理技巧上应有选择性,队员应按客观上存在的最佳方案运作。

技术动作实施的多变与熟练性。动作实施即移动,是在对抗条件下,队员在达到、保持身体行动或控球目的过程中,采取的各种行动时身体的位移,是应变过程中的动作行为的外在表现。是身体重心的平衡移动、步法移动和反射控制移动(假动作)的熟练运用。

技术动作控制的精确性。根据控球的可能和自己的需要,依据自己与球、对手与场地的各种时空关系,调整好身体姿势和方位,使自己的身体形成合理的准备姿势并与球、对手、场地等构成最佳的时空关系。这一最佳的时空关系是运动员控制球的保障。足球运动员对球时空特性形成的感知能力和球感能力,可使运动员,准、快、巧、变地完成身体动作。

4结论

1)技术主体化的能动过程即技术动作方法的实践,也是为使技术目的效能达到最大化的过程,是运动员在实施操作技能过程中,改变、创造和利用时空、调整身心状态、控制好动作、整合各因素,使需要的结果向有利自己的一方发展,是从动作记忆中进行的方案抉择,选择一个方案作为行为指南的动态过程。2)从实践的角度理解运动技术的社会本质,就会发现体育运动的本体已经不在是原有的物化的人和外在于人的抽象的实体,而是人的个性丰富性与社会化本质、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感性活动。从这个视角观之,竞技技术结构只能是社会主体人的自我阐释和技术主体构建。实践把居于能动和主要方面的技术主体和居于依据和基础方面的技术客体连接起来,实现竞技技术功能的最大化。3)技术意识:即技术应用决策是指是足球运动员是为了达到专门的动作目的而在战术意识的基础上完成动作任务的心智活动过程;是运动员积极思维和决策的过程;是在足球比赛竞争战略目标、策略和战术实施中,运用技术动作时,途径、手段的制定和抉择,是运动员行动时的即时思维活动。4)技术主体化特征的研究,在纠正原有理论积弊的同时,使技术体系理论得到发展,技术实际结构特征得以体现,从理论上进一步认清,现代足球技术的发展与主要特征。

参考文献:

[1]张力为,任未多,主编.体育运动心理学研究进展[m].北京: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195-196.

[2]陈小平.论专项特征――当前我国运动训练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J].体育科学m2007(2):73.

[3]伍绍祖,主编.系统科学与体育[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5:247.

[4]马卫平.复杂性思维视野中的体育研究――对我国体育研究中的思维方式之反思[J].体育科学,2007(1):82.

[5]中国足球协会教练员岗位培训教材编写组.足球[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7:14.

[6]王向东.竞技足球比赛技术制胜因素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9,32(3):126-128.

[7]田雨普,张文静.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体育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体育科学,2006(4):12.

[8]张英波著.动作学习与控制[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3:12.

[9]陈昌曙,主编.自然辩证法概论新编[m].沈阳:东北大学出版社,1995:325,70-71.

竞技体育构成要素篇3

【关键词】体教型;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

1.国内外研究现状及研究意义

1.1研究现状

体教结合是新时期在“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指导下,体育部门与教育部门共同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竞技体育后备人才而构建的一种特殊模式。原国际奥委会副主席何振梁先生说:“我国教育的发展,切勿忽视体育,失去体育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失去教育的体育将走向歧途的体育。”建立新型的体育训练体制使竞技体系与教育体系相结合,是培养能走出国门冲向世界,具有较高文化素质的高水平运动员的重要途径之一。我国高校体教结合工作经过20年的探索与研究,虽已初见成效,但由于种种原因,在实际发展中还有许多矛盾与困难,在理论上还缺乏培养模式的系统研究;在实践上还处于探索阶段,缺乏对相关政策支持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和训练管理体制的系统建构。为此,探索并建立符合我国基本国情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至关重要。

1.2研究意义

竞技体育后备人才是在体育竞技领域内,专门从事运动训练和参加体育竞技比赛的人才。这些人才以自身的体能、技术、战术、心理和智能创造优异的运动成绩,争取比赛的胜利,达到为国家为集体争取荣誉的目的,并以竞技水平的提高推动体育事业的发展。研究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系,有助于深入了解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现状;揭示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对竞技体育的深入改革具有理论和实践意义。竞技体育院校化是国际竞技体育的发展趋势,竞技体育后备人才“体教型”培养模式是解决我国竞技体育资源化培养的诸多弊端的有效途径,学校培养竞技体育运动员是学校教育的任务之一;学校是受教育者接受教育的主要场所,学校培养竞技体育运动员,符合教学学规律,符合人才成长规律。竞技体育“体教型”可以更好地实现竞技体育新理念----即实现“夺标育人”的双重目标。对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运行机制进行论证,探讨不同历史时期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运行机制的特质;探讨新型人才培养运行机制构建思路及路径选择和运行机制模式的构建。为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做一些有意义的探索。

2.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基本思路、研究方法、重点难点、创新之处

2.1研究的内容

随着社会的发展,世界竞技体育越来越科技化,体教结合是世界体育发展的趋势。“体教型”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是在体育领域和教育领域相互结合的一个特殊的模式,是尊重竞技体育发展规律的需要,是科技兴体战略的具体落实,是我国竞技体育向集约型发展的战略之举,是高水平运动员退役后再就业工程的需要,是体育院校以体为本,突出行业特点,促进自身发展的需要。要推动我国竞技体育向高、精、尖方向发展,必须建立在“体教型”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走竞技体育“院校化”之路。

2.1.1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现状

当前竞技体育可持续的核心问题是人才资源的开发问题,包括运动人才的开发,后备人才培养是制约我国竞技体育运动发展的主要因素,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的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系是21世纪我国竞技体育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建国以来,我国的竞技体育一直采取的以体校为基础的三级训练网(初级、中级、高级训练形式),过分地依赖国家投资,并且国家采用行政方法从宏观到微观的各个层次全面管理,从制定总体发展规划到运动员的选择、培养等全部由国家负责。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国家人事制度的改革,我国竞技体育体制也开始发生了变化,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体制也应采取应对措施。

2.1.2高等教育与竞技体育结合的模式

高校与当地省市体育系统合作办队,双方共同负责运动员的选拔、入校、文化学习、思想教育、训练比赛。运动员既可代表所在省市参加有关比赛,也可代表所在学校参加比赛。教体结合是一种优势互补的结合,既吻合了运动员普遍希望“夺标成才”的愿望,从而显示其强大的生命力,这是当前办高水平运动队一种效益最佳的模式之一。

2.1.3“体教型”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体教型”竞技后备人才培养是“体教结合”的一种具体模式。“体教结合”,顾名思义是指教育与竞技体育的有机结合,即“教体并轨,学训相长”。“体教结合”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学校体育工作、推动素质教育、促进青少年训练、为国家培养和造就高素质劳动者和优秀体育后备人才的一项新的重要举措,是整合体育、教育等资源而实施的人才培养战略的重要措施,体现了体育、教育事业最根本的培养目标,符合人才培养的内在要求。

2.1.3.1、“体教型”竞技后备人才培养的内涵解读

2.1.3.2、“体教型”竞技后备人才培养新体系构建思路

2.1.3.3、“体教型”竞技后备人才培养新体系构建内容

2.1.3.4、“体教型”竞技后备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2.2基本思路

本课题以竞技体育研究为主线,以后备人才培养为基础,结合我国体育学校与高等学校的实际情况,构建符合竞技体育发展规律,适应中国国情的“体教型”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模式,根据研究的进程,明确不同阶段的任务,多种研究方法相互结合,借鉴彼此最新研究成果,使研究过程实事求是,并通过与相关领域的专家积极交流沟通,对研究方案做出科学评价,及时修正研究纰漏。

2.3研究方法

2.3.1资源收索

通过图书馆和电子期刊的收集,整合国内外相关研究领域的体育课题或项目的研究成果,并借鉴不同学科对本课题的特色研究,做出科学严谨的分析和统计,完成已成型的理论成果和科研论文的资源梳理,为本选题的前提工作提供充分的科研支持。

2.3.2问卷调查法

调查对象为部分省市试点的高校高水平运动队队员、主管各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领导、运动队的教练、相关专家、教授。依据本课题研究内容和目的,设计相关问卷。并对采集的数据进行了数理统汁。

2.3.3相关领域的专家拜访咨询

对国内竞技体育研究领域的专家进行拜访咨询,探究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现状和遇到的问题,同时将最新的研究成果与专家进行交流,不断改进和修缮研究方案,最终构建适合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体教型”培养模式。

2.4重点和难点

重点是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在实际的运作过程中怎样才能切合实际的均衡各个结构因素在模式中的分布。难点是为期两年的跟踪实验,由于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影响因素的复杂性,主次要因素,显隐性因素如何清晰界定,以及受试对象的选择,要排除诸多不相关因素的干扰,使实验结果具说服力。

参考文献:

[1]张凤珍.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制的现状分析及对策[J].体育与科学,2008,(2).

[2]卢元镇.北京奥运会后中国体育的可持续发展[G].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社会科学、软科学研究成果,2006.

[3]金玉等.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现状与对策[J].体育与科学,2006,(9).

竞技体育构成要素篇4

关键词:竞技运动学校体育竞技运动教材化

一,竞技运动教材化的概念

“教学内容实质上是指大纲规定的学习,它的内容反映为广泛性、科学性和系统结构性。但是,正因为实际教学受授课时数的限制,同时受学生发展水平与兴趣爱好的制约,因此,”教学内容”仅是提供教师选择的范围,并非要求全部实施。”“教材是从教学内容中选择,作为具体上课的内容,是典型性、具体性的教学内容。”体育手段“是为了达到学校体育目标而采取的具体方法”。教材化是指“在明确了教学内容和教材的关系后得以实施的,是根据学习者的需要来考虑具体的学习结构,即改变单纯照搬大纲内容或单纯以技术结构作为学习结构,是一个把教学内容一步步地适应学生实际的过程。”

二,对竞技运动教材化的主要过程的理解

体育教学且标是体育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因此,首先必须确定教学目标,根据教学目标来选择素材。然后对那些竞技性较强、不符合学生特点、不符合学校实际条件、不适应教学需要的竞技运动项且,要根据教学目标进行改造。其中加工改造是竞技运动”类化”、“嬗变”为体育教材和手段的关键,是竞技运动“大众化”和”普及化”的基本途径,是竞技运动的文化性与体育教材、手段的健身性有机结合的最佳方法。我们可以从运动的方向、形式、路线、距离、顺序、节奏、难度、负荷、场地、器材、规则要求、参加人数等诸多方面,对竞技项目进行改造、加工、延伸和拓展,进行合理的排序、组合和创编,使其成为确有价值的体育教材和体育手段。最后将已加工改造好的竞技运动素材进行整理和编排,形成适合学生特点、符合学校实际条件、适应教学需要且趣味性较高、实用性较强的教学内容。

三,竞技运动教材化的原则

竞技运动教材化改造不是随意进行的,必需有明确的目的,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毛振明[1999)提出,在竞技运动项目教材化的过程中。应考虑从以下几个方向进行:一是向动作教育方向教材化;二是向游戏方向教材化:三是向理性方向教材化:四是向文化方向教材化:五是向生活、实用方向教材化;六是向简化方向教材化;七是向变形方向教材化:八是向运动处方方向教材化等。季浏等(2003)认为,在竞技运动项目改造中要遵循主体性、主动性、实效性、可接受性、全面性、选择性、教育性、趣味性以及安全性等。综合专家的意见,本文认为,在竞技运动教材化改造过程中需要考虑以下几个基本原则:健身性原则、趣味性原则、教育性原则、生活化原则。

四,竞技运动教材化的方法

1改造法。改造法是指根据体育课程在实施的过程当中不同的对象、环境和条件,对原有运动项且的某个或几个构成要素进行变化、修改、加工的方法。

1,1改造的方式。在运用改造法对竞技运动项目进行开发时,具体的方式是很多的,每一种方式运用的条件和效果都有所不同。主要是以下的几个方式:简化、降低,增加难度、转换,移植、变形。限制、调整、修改等。

1,2改造的方法。竞技运动项目的构成要素有很多,由于视角不一样,分类的方式也不一样。本文认为每一顼竞技运动项目都有自身的比赛规则、练习方法,同时都要受到外界环境和人与人以及人与环境关系的影响,所以竞技运动项目主要是由比赛规则要素、练习方法要素、环境要素、人与人及人与环境关系要素等构成的,改造实际上就是对这些要素的不断变化、加工和修改。例如:对比赛规则要素的改造。可以从比赛方法上改造,如将迎面接力跑改为后退接力跑;将篮球比赛中五人赛改成三人赛。可以从得分方法上改造。如将定向比赛搞成积分赛等。可以从获胜方法上改造,如将标枪以投远为获胜改为以投准为获胜等。可以从比赛时间上改造,如将篮球比赛时间由15分钟一节改成10分钟等。可以从违例、犯规与处罚……上改造,如将跳远改成无板教学等。

2,拓展

2,1拓展的定义。拓展是指对原有竞技运动项目在形式、具体内容及功能等方面进行扩展、补充,使竞技运动项目在具体内容和形式上更加完整。在功能上更加全面的方法。例如健美操,除了体育教材上的内容外,还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一定扩充,如增加有关健美操运动的发展历史、健美操运动史上相关趣闻、让学生上网收集一些健美操运动的相关资料等。

2,2拓展的方式。拓展的方式主要有内容上的拓展、形式上的拓展和功能上的拓展三种。

内容上的拓展主要是围绕其中一个资源点或一项身体练习资源补充一些相关的材料,例如“饮食与健康”的课题,就可以补充诸如”饮食与运动”、“饮食与疾病”、“饮食与减肥”等方面的材料。形式上的拓展是扩展课程内容呈现的形式,如对以文字形式呈现的。对所选择的竞技运动内容,可以补充以录象、挂图、光盘、照片、模型等其它形式的内容。

功能上的拓展主要是尽可能挖掘体育课程内容多方面的功能。例如一些跑跳练习主要功能是发展身体的基本活动能力。但了实现不同的课程目标,可以其向将提高社会适应能为等方面扩展等。

2,3拓展的方法。拓展是渗透于改造当中的,是对改造法的延伸。进行拓展时要分析需要拓展的具体内容,寻找拓展的空间,即考虑从哪些方面进行拓展,是进行内容结构拓展,还是呈现方式或主要功能的拓展等。例如,初中体育与健康教材排球内容,我们可以对其基础知识进行拓展,排球明星国际重大赛事介绍,如何当排球裁判,如何当排球教练,如何进行排球训练……改造法和拓展法是相互依存的方法,共同发挥作用,并不是彼此孤立的。

五、结论与建议

竞技体育构成要素篇5

论文摘要:以体育社会学为基拙,借鉴已有的社会评价理论,确定竞技体育的资源配置、发展指标、管理体制、社会功能等为评价内容,试图构建竞技体育社会评价内容的框架,目的在于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在竞技体育运行中的合理运用和宏观调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这是我国社会发展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根本性转变。竞技体育的发展交织在社会经济、政治、文化之中,伴随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目前社会评价还没有规范的学科理论,竞技体育的社会评价理论、评价方法也未建立起来。若不尽快建立起来,会导致资源的浪费和国有资产的流失,影响竞技体育社会目标的实现。因此,本文以体育社会学为基础,对竞技体育社会评价的内容进行探索。

1、竞技体育社会评价的概念

竞技体育是社会的一部分,社会的发展不断促进竞技体育的发展,竞技体育的发展交织在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之中,不断影响社会的发展。

竞技体育具有本体功能(作用于个体)和社会功能(作用于群体和社会)。本体功能,又称为自然功能,主要有健身功能、娱乐功能、教育功能;社会功能主要有政治功能、经济功能、文化功能。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就是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竞技体育的本质是文化的,但具有经济性,它不能成为物业的生产部门,但它又与经济相联系,影响物业生产部门经济的发展。因此,竞技体育的发展与建设是为人民的劳动条件、劳动组织形式服务,是间接为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服务。

竞技体育是一项事业,国家予以投资。对于竞技体育的投资决策,关系到国家资源的合理配置。对于竞技体育投资决策以可行性研究为科学依据,其核心就是对投资项目的评价,即对项目进行经济效果和社会效果评价。在我国,将竞技体育作为一项事业来发展,强调竞技体育事业的公益性,在社会主义市场体制转轨逐步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时期,则逐步强调竞技体育的经济性,强调社会对竞技体育的投人。

为此,可以认为,竞技体育社会评价是指竞技体育运动项目发展对国家发展目标的贡献和影响,对社会、生活与自然环境可持续发展影响的评价。这一定义阐明了两点:一是竞技体育的功利性评价,因为竞技体育对国家发展目标的贡献与影响具有功利性;二是竞技体育的生存性评价或可持续发展评价,前者具有纵向性,后者具有横向性,因此,竞技体育的社会评价是一个立体的综合的社会评价。

竞技体育社会评价是项目社会评价的一种。从社会评价的理论来看,社会评价包括经济评价。体育是服务性的行业。由于体育产品的服务性,竞技体育社会评价是在已有的经济评价的基础上,建立竞技体育评价体系的社会评价,因此,根据我国体育发展的实际情况,本文将我国的竞技体育社会评价定位在不包括经济评价的社会评价。

2、竞技体育社会评价的必要性

2.1竞技体育项目的投资决策需要社会评价

投资与竞技体育发展、投资与竞技体育管理、投资与竞技体育社会环境、投资与自然环境、竞技体育对社会生产目标实现的作用与影响等是社会评价的范畴。竞技体育的社会评价在于全面评价投资的综合效益,以减少投资的短期行为和盲目建设,克服投资建设领域各级领导与管理机构决策的种种片面性,加强投资的宏观指导与调控,有效发挥体育的社会功能。在经济体制转轨时期,社会的变革、社会利益结构的变化,导致竞技体育管理体制的变革,竞技体育项目发展的投资结构亦发生了变化,如果对竞技体育项目发展的投资没有一个科学的评价方法,则会导致资源的浪费和国有资产的流失,影响竞技体育社会目标的实现。

2.2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需要社会评价

对于竞技体育投资的财务评价或经济评价一般采用全国统一的财务评价与经济评价方法。而对竞技体育项目的社会评价目前还没有统一的方法。对竞技体育的投资、资源的有效利用、竞技体育与社会各系统的相互作用、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只运用经济评价方法是不能有效地调控竞技体育的协调发展和发挥竞技体育的综合功能的。只有结合社会评价才能有效地促进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因为,对竟技体育项目的建设与社会经济、自然资源利用、生态环境、社会环境等方面的社会效益影响予以分析,使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在竞技体育项目的运行过程得以合理配置,提高投资效益,使竞技体育项目的发展得以整体优化,有助于建立竞技体育与经济、社会的良性运行机制,有助于竞技体育与社会的协调发展。

3、竞技体育社会评价内容体系

我国是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国家,竞技体育发展的目标必须符合国家发展的目标,就是说竞技体育社会评价的目标,从根本上不能脱离社会经济发展目标和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竞技体育社会评价的内容体系应是资源配置、发展指标、管理体制、社会功能等(见图1)。

3.1竞技体育资源配置评价

(1)竞技体育资源的界定。

竞技体育资源,是指一个社会用于扩大参与竞技体育活动的人口和提高竞技运动水平,及物资、资本、人力、时间和信息等方面的投入。竞技体育资源是发展竞技体育的物质基础。一般而言,竞技体育资源越丰富,体育活动就容易开展,其发展水平就越高。社会越是发展,人们越是感到竞技体育资源的紧缺。

(2)竞技体育资源几种主要形式。

1)人力资源。是指从事竞技体育工作的专业工作者,如运动员、教练员、科技人员、体育教师和管理人员等。

2)资金。由于竞技体育的规模和科技含量不断加大,需要大量的资本投人,一个国家的竞技体育事业需要雄厚的财力支持,竞技体育越是发展,需要的资金就越多。

3)体育设施。竞技体育训练需要一定的空间,要取得好的训练效果需要一定的场地条件和先进的设备器材。

4)余暇时间。余暇时间是重要的竞技体育资源,有了余暇人们才有可能观赏体育比赛,从而刺激体育消费,导致其他竞技体育资源的增长。余暇时间的增多对竞技体育资源有重要的促进作用。(1)健全的组织体系。

1)建立精干高效、运转协调、调控有力的行政管理组织体系。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人,原有的体育行政管理体制也将进行改革,体育行政管理机构将逐步精简,而精简后的竞技体育组织体系将发生变化:一方面行政机构缩小,行政管理人员必须是少而精;另一方面由于职能调整使管办分离、政事分开,政府的宏观调控将加强。各级政府仍将设立体育管理机构或在政府管理机构中设立体育管理机构或在政府管理机构中设立专人负责体育工作。体育行政组织在发展竞技体育中仍将发挥积极的作用,这是保证国家奥运目标和区域竞技体育目标实现的重要条件。

2)建立政府宏观调控、按照市场规则运作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竞技体育协会化管理的组织体系。我国竞技体育管理向协会化方向发展是总的趋势,协会管理的组织体系将不断得到健全和加强,不仅是在国家一级成立各运动项目协会,在省(区、市)、地(市),甚至县(市)将分别成立各层次的协会组织,协会组织是各级各类运动训练的直接管理部门,各类业余与职业俱乐部将逐渐取代各级各类运动队,政府管理的主要作用是运用政策和经济手段进行宏观调控;协会则按照市场规则和协会章程独立运作。

3)建立国家管与社会办相结合、业余与职业相衔接的运动训练组织体系。未来竞技体育管理体制是以协会管理为主体,要求训练组织体系与之相衔接,即未来运动训练组织体系应该是业余与职业相衔接,过去那种运动队训练体制将被新的体制所取代,逐步建立符合协会管理体制要求的业余运动训练组织和职业体育发展需要的俱乐部训练组织。

(2)完善的保障体系。

改革竞技体育的统包统配体制后,需要建立完善的保障体系。保障体系包括法律保障、人事制度保障、场地器材保障和经费保障,在人事制度的保障上逐步建立社会保障,如运动员的就业保险、运动员的伤残保障等;运动项目按协会制管理,应提供健全的法律保障,如运动项目协会管理的法规、制度、俱乐部管理的规范化制;在经费保障上,要建立国家对竞技体育的投资制度、竞技体育产业发展制度,以保障竞技体育经费的有效投人。

(3)竞争有序的运行机制。

市场经济鼓励竞争,而公平竞争是未来竞技体育发展的动力源泉。竞枝体育竞争突出的表现是在赛制上,竞赛是运动项目发展的杠杆,运用好这个杠杆,可以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促进运动项目的发展。因此,竞赛体制是调整竞技体育发展方向、发展水平,提高我国整体竞技体育实力的重要保证。

3.4竞技体育社会功能评价

(1)竞技体育价值的社会性。

竞技体育是人们的一种社会活动方式,本身就是社会的产物,竞技体育在满足主体各种需要的过程中体现出其价值的社会性特点。竞技体育的价值的社会性表现在竞技体育价值活动和内容的社会性。人们总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社会生产方式,一定的社会关系条件下进行价值活动的。竞技体育从它一开始就是人们的一种社会活动,通过人们之间身体运动能力的相互比较而渗透于人们的社会生活中。无论竞技体育活动是满足个体的需要、群体的需要或是社会的需要,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们某种条件下的利益追求。竞技体育的价值的社会性表现在受到社会因素的影响。由于社会历史发展的过程是一个多因素影响及推动的过程,因此,任何一种社会因素都在影响和推动社会前进的过程中受到其他因素的作用。经济、科学技术、政治、军事、文化、教育、宗教、环境等等都在影响着社会的发展。竞技体育作为社会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在体现对人的价值的发展过程中,也不可避免的受上述因素的影响。正因为这些影响因素的存在,竞技体育的价值才体现出社会性的特征。

(2)竞技体育产业化发展。

竞技体育产业是最能体现体育自身经济功能和社会经济价值的体育本体产业,大力发展竞技体育产业,有利于培养和建设体育市场。未来10年,我国竞技体育产业的发展应初步形成竞技体育的国家投资、社会资源配置、体育产业经营3大经济支柱,竞技体育自我发展的能力显著增强,逐步提高经费自给率;形成以竞赛表演为核心的竞技体育市场体系,增强竞技体育产业开发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制定和完善符合我国国情的竞技体育经济政策,基本形成我国竞技体育市场管理规范体系。

4、结论

(1)竞技体育资源的配置涉及到资源的种类、来源,影响因素和资源投入后的最终产品,社会之所以要向竞技体育投入各种资源,是希望从投入这些资源会换得理想中的产出结果,社会对竞技体育产出的价值判断及对其性质的认识,对其资源配置具有关键的导向性意义。

(2)评价竞技体育发展水平不能用单纯的某一指标,它应包括竞技运动技术水平(包括奥运会、亚运会成绩、单项国际大赛中的成绩等),教练员、运动员的知识和素质结构,运动训练中的科技含量,竞技体育管理机制,竞技体育在社会发展中所起的作用等多方面的发展水平。

(3)评价我国现有竞技体育管理体制的现状,必须建立好我国未来竞技体育管理体制,应逐渐由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统包统配、国家集权的竞技体育管理体制,向以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宏观调控、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竞争有序又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竞技体育管理体制过渡。

(4)竞技体育是人们的一种社会方式,本身就是社会的产物。竞技体育在满足主体各种需要的过程中体现出其价值的社会特点。竞技体育的价值的社会性表现在竞技体育价值活动和内容的社会性。

我国竞技体育产业的发展应初步形成竞技体育的国家投资、社会资源配置、体育产业经营3大经济支柱,使竞技体育自我发展的能力显著增强,逐步提高经费自给率。

5)信息。发展竞技体育事业需要大量的信息,诸如科学训练的信息、社团组织经营管理信息、政府政策法规信息、企业商品信息等。在现代社会竞技体育已经成为最大的信息源,电视台的体育专用频道、报纸的体育专版、传递的都是体育信息。但是,我们也应注意到,有关竞技体育资源及其配置方面的信息,却往往是稀少的。目前世界上竞技体育比较发达的国家都有充足的体育信息资源,信息的收集、处理和公布的渠道畅通,网络完整。

(3)竟技体育资源的来源。

社会对竞技体育的资源投人量及投人方式与对其最终产出的期望有直接关系。由于竞技体育产出既有社会公益性特点,又有巨大的商业开发性,这种双重性的本质特点会带来社会和经济的双重效益,因此,其资源投人有政府和非政府(私人)两种渠道。政府对竞技体育的资源投人,主要基于社会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其资源投人期望兼顾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在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发生冲突时,以社会效益为重,非政府的私人投人除了公益性慈善捐助之外,多出于谋取经济利益的考虑。

(4)竞技体育资源的配置。

由于资源紧缺,而社会对竞技体育资源的要求却与日俱增,在资源稀缺规律的作用下,社会不得不对资源的投向作出选择。一个社会如何给自己的竞技体育事业以必要的资源投人?如何在不同的体育部门间分配有限的竞技体育资源?资源的投人以什么样的机制进行运作?是评价该社会竞技体育发展形态的一个基本线索。

1)计划机制。经济学家将计划机制描述为“资源的分配由政府决定,命令个人和企业按照国家经济计划行事”的机制。在这种机制中,体育资源是由政府行政组织根据其制定的计划强制分配的。

这种根据政府的计划配置资源的机制,一般强调体育的公益性,突出体育的社会效益,容易获得社会舆论的支持。在公有制的社会结构中,依据计划机制进行体育资源的配置,也易于与社会主流思想保持一致,从而在政治上有较大的安全系数。由于这种机制较少,或根本不考虑投人与产出的经济效益,社会各部门的运作均依计划行事,因此以这种机制为基础的体育在一定范围内,可以保持正常运转。它可以人为地制造一个体育环境,如强制性向企事业派遣退役队员,以维持运动训练资源流通渠道的通畅;指令企事业利用部分工作时间开展群众体育,以牺牲部分有效生产资源来弥补体育资源的不足。

2)市场机制。“市场机制就是通过市场价格的波动、市场主体之间对利益的竞争、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而调节经济运行的机制”。市场机制的基本点是主要的价格和分配决策都是在市场上做出的。

由于市场机制以利润和亏损为标准来解决资源配置的各种问题,“具有物质利益性、自主性、平等性、竞争性、开放性等属性特征”,因此它对体育资源的利用与开发极有效率,充满活力。

3)两种机制的互补。计划机制和市场机制,各有其优点和不足。在现实生活中,一般都是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过程中发挥基础性作用,而以计划机制作为间接的宏观调控手段,以弥补市场机制的不足。

3.2竞技体育发展指标评价

构建具有代表性的竞技体育发展指标体系和科学方法,对反映竞技体育发展水平的主要因素进行综合的定性、定量评价,在同一评价体系下对各有关因素进行对比分析,是评价竞技体育发展趋势的理论基础,也是确定评价竞技体育发展目标的科学依据。评价竞技体育发展水平不能用单纯的某一指标,它应包括竞技运动技术水平(包括奥运会、亚运会成绩,单项国际大赛的成绩等),教练员、运动员的知识和素质结构,运动训练中的科技含量,竞技体育管理机制,竞技体育在社会发展中所起的作用等多方面的发展水平。

根据竞技体育发展指标的评价内涵,就是充分发挥竞技体育为我国经济建设、社会服务的多元功能与作用;竞技体育运动水平继续保持亚洲领先和奥运会“第2集团”前列的地位,努力缩小与美国、俄罗斯的差距;争取全面提高竞技体育的整体水平,努力进人竞技体育强国的行列;竞技体育运动的成绩中科技、教育含量显着增加,运动项目和运动队结构更趋合理,通过发展竞技体育,进一步推动群众体育的普及;体育产业的发展和文化娱乐的多样化;初步形成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竞技体育管理体制和良性运行机制。

评价“发展指标”首先看竞技体育在“两个文明”建设中多元功能和作用,这是用评价竞技体育发展指标的全新标准。即提高竞技体育运动水平,推动群众体育、全民健身活动的普及,发展竞技体育产业,丰富文化娱乐活动,以及健身、教育等多方面的评价,替代“惟运动成绩”或单一金牌数量的评价。其次,对质量和效益进行评价,明确从体制改革人手,调整项目结构和运动队伍结构,以科教兴体作为竞技体育发展的新的增长点(推动力),促进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

竞技体育构成要素篇6

关键词:竞技健美操运动员表现力构成

1.问题的提出

竞技健美操作为一项国际竞技体育项目,其发展至今已有近20年历史。它伴随着各国际组织的建立、竞赛规则的制订、国际赛事的出现,迅速超出了健身健美操的范畴,逐步发展成为以竞赛为目的、深受人们喜爱的一项竞技体育运动。我国健美操运动员在赛场上总缺少一种个性的张扬和热情四射的魅力,面对观众和裁判,缺少一种应具备的表现力。下面我从运动训练学、运动心理学和教育学等不同的角度对健美操运动员表现力的构成进行全面的分析和研究,旨在为健美操训练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引起教练员对运动员表现力培养的重视,加大投入的力度,提高训练水平,同时也可为其他同类专业提供可借鉴的经验。

2.竞技健美操运动员表现力的构成

2.1竞技健美操表现力的概念

通过对已有关于表现力概念的研究,以及对专家的调查、访问,将优秀竞技健美操运动员的表现力概念定义为:表现力是运动员在比赛场上用以吸引、感染观众和裁判的一种竞技能力,这种竞技能力包括运动员的身体、心理、智能、技术水平等各个方面的综合能力,它是运动员内在精神气质和外在动作表现的完美统一。

2.2竞赛规则对表现力的要求与规定

查阅历届国际体操联合会竞技健美操规则,竞技健美操根据规则的改变发展到今天也相应作了很大的变化。1996-2000年健美操竞赛规则强调难度动作,规定每套动作必须完成16个不同类别的难度动作,然后计算12个难度动作的分值[1]。2001―2004年和2005―2008年国际竞技健美操规则将原来的“编排分、完成分、难度分”改为了“艺术分、完成分、难度分”,减少了难度动作而增加了艺术分,强调健美操观赏性[2]。难度的降低必然会对动作的质量提出更高的要求,成套动作必须和所选的音乐、表演和服饰紧密地围绕一个主题和风格,给人一种健与美融合的艺术感染。这些内容的修改主要是从健美操未来的发展趋势考虑的,从减少难度动作到增加艺术分,其目的是保持健美操项目的特征,强调健美操的观赏性。而艺术分和完成分都会受到运动员表现力的影响,即三分之二的分数与其相关。这样在比赛中,如果难度动作相当,表现力就会成为决定比赛成绩的重要因素。

研究人员对2001―2008年健美操锦标赛规则对于艺术部分要求的变化作了统计(见表1、表2)。从表中可看出,表现力是规则一直要求运动员必须具备的,而且随着规则的修改,表现力越来越受到重视。1994―2000年,规则对艺术部分的评分是减分制,其中缺乏表现力要扣0.5分;到2001―2004年,规则对艺术部分的评分为加分制,其中表现力的分值为1分;发展到今天,2005―2008年新规则将表现力的分值增至2分,这样就需要广大教练员、运动员和科研人员对表现力有更深刻的认识。所以,今后加强表现力的训练,将成为竞技健美操发展追求的目标,也将成为竞技健美操教练员、运动员争夺世界大赛冠军的制胜法宝。

2.3竞技健美操运动员表现力的构成因素

竞技健美操属于技能主导类表现难美性项群,该项群运动员的比赛成绩是由裁判员根据运动员临场发挥的技术水平和现场表现进行评分,再与众多对手得分相比较后判断名次而决定的[3]。因此,表现力既是竞技健美操发展的重要项目特征,又是竞技健美操制胜的竞技能力之一。

查阅田麦久主编的体育院校通用教材《运动训练学》,竞技能力指运动员的参赛能力,由具有不同表现形式和不同作用的体能、技能、战术能力、运动智能及心理能力所构成,并综合地表现于专项竞技的过程之中。由此可见,竞技健美操运动员的表现力作为一种竞技能力,它的构成包括很多因素,是一个多因素、复杂的体系。

2.3.1形体和机能是构成表现力的基本条件因素。

《运动训练学》告诉我们,人体的形态及机能状态是决定其运动素质水平的基础条件。难美技能类运动项目是表现美的项目,对体型有特殊的要求。总的来说,要求身材苗条、匀称,身体各部分比例合理[4]。竞技健美操和其他难美类项目相比,没有高难空翻动作,身材高一些,四肢长一些,加上漂亮的仪表,配合运动员健康的身体机能,构成竞技健美操运动员表现力的基本条件因素。

2.3.2专项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运动智能是构成表现力的重要基础因素。

竞技健美操的专项身体素质一般包括柔韧素质、力量素质、协调性素质和灵敏素质等。竞技健美操是由身体各部位多种协调运动的动作所组成的,其中各种动作变化及动作造型的完成是提高运动员表现力水平的重要环节,而专项素质又是保障高质量、高规格完成动作和提高运动员整体训练水平的基础[5]。彭玉宇通过专项素质对影响运动员表演水平,以及各种外界环境因素影响程度的调查发现,专项素质对运动员表演水平产生较大的影响,体现在运动员的自信心及动作到位的程度、感染力、协调性、节奏和可赋予动作内涵等几方面。专项素质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动作规格的高低,而动作规格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又影响着运动员表演水平的高低,这些都与运动员表现力水平的发挥紧密相关。

迪・马丁(1991)将成绩系统的影响因素分为训练技术和内容及运动员个性两大类。他认为无论身体素质能力、协调能力、运动技术水平,还是战术行为能力和认知能力,最终都取决于成绩动机、成绩准备、态度和意志等心理素质。心理过程将影响成绩状态的所有其它影响因素[6]。健美操运动员如果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就能消除自卑心理,建立一种自我信任、敢于挑战的竞技心态。而只有在这种心态下,运动员才能有高昂的激情和出色的表现力,才能使成套动作具有强大的感染力。

运动智能是运动员运用包括体育运动理论在内的多学科,参加运动训练和运动比赛的能力,是运动员总体竞技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7]。与竞技健美操有关的运动智能主要包括自信心、应变能力及思维想象力。自信心是运动员从事专项运动以来建立的一种自我信任、敢于挑战的竞技状态。只有在这种状态下,在赛场上才能有高昂的激情和出色的表现力。应变能力是运动员在赛场上遇到各种突变情况时(如自己或同伴失误),能积极反应,很快适应比赛,而不至于产生消极、紧张等反应而影响现场表现力,甚至使技术变形。另外,运动员丰富的思维想象力,可使其更深层的理解音乐和动作内涵,从而提高表现力的效果。调查结果表明,运动员对动作的理解能力和对音乐的感受能力对表现力的影响至关重要。

2.3.3技术水平和成套动作的编排是构成表现力的决定性因素。

完美的技术动作质量和成套动作的新颖编排是竞技健美操运动员表现力的核心和灵魂,它是运动员的想象力、智慧和体能的标志。

技术是指能够充分发挥运动员肌体能力的合理的、有效的成套动作的方法和技巧。全面、熟练、准确地掌握有关健美操的各种不同类型的基本动作、难度动作的特点和技术,在各种环境中创造型地发挥灵活运用技术,是练习健美操表现力的一个基础,并且在这种技术下,加强动作的准确性、力度,幅度,反复训练,不断思考,表现力就会相应大幅度地提高。表现力是建立在动作高质量、高技能基础上的艺术表现形式,是外部技术和内在技术的高度和谐统一,是运动员综合能力的完美体现。

一套竞技健美操成套动作的编排水平,直接影响运动员竞技水平的发挥和整套动作在裁判员心目中的定格。因此,在现代竞技健美操编排中,独特的动作设计,巧妙的技术连接,精巧、别具一格的造型和个性化的舞蹈风格,乃是教练员们孜孜以求的共同目标。运动员在个性、运动能力、身体素质、技术、外在形象和内在修养等方面都存在差异,在创编中应充分掌握运动员的个性特征及其他各方面的情况,并充分挖掘个人的特点和潜能。在创编中尽量发挥运动员的优势,扬长避短,选择与运动员的表演风格相吻合的动作和音乐。这样,运动员的表现力就会达到一定的高度,从而收到良好的艺术效果。

3.结语

综上所述,竞技健美操运动员的表现力由基本条件因素、重要基础因素、决定性因素等构成,其中基本条件因素是运动员的形态和机能,重要基础因素包括运动员的专项身体素质、心理素质、运动智能等因素,决定性因素是技术水平和成套动作的编排。只有把握住这些因素的特点,才能将表现力发挥得淋漓尽致,从而感染观众和裁判,取得比赛的胜利。

参考文献:

[1]国际体操联合会.竞技健美操竞赛规则[Z].北京:中国健美操协会,1997-2000.1.

[2]国际体操联合会.竞技健美操竞赛规则[Z].北京:中国健美操协会,2005-2008.1.

[3]运动训练学.全国体育院校教材委员会审定[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46-47.

[4]姚侠文,陆保钟等.“难美技能类”运动项目美学特征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03,(8):9-10.

[5]田麦久,武全福等.运动训练科学化探索[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8.183-184.

[6]迪・马丁著.蔡俊五译.训练学手册[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9.9.

竞技体育构成要素篇7

关键词:散打高水平运动员科学化体系

一、前言

在当今的体育世界里,中国做作为体育大国,继北京奥运会后,我国加快了体育强国的建设进程,竞技体育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竞技体育事业蓬勃发展,培养高水平的运动员不仅形成了科学化,而且形成了体系化,这也是竞技体育自身发展的迫切需要。散打作为竞技体育运动项目之一,虽然在近几年发展较快,但由于走上竞技体坛的时间较短,与其它乒乓球、体操、拳击等竞技运动项目相比,在很多方面都还存在相当大的差距,特别是在培养高水平散打运动员方面所形成系统工程还不全面具体,在与世界顶级搏击项目对抗中,没有任何优势,成绩并不显著,认可度也不高,这同目前散打运动在国内、国际所获得飞速发展的前景是不相适应的。散打要走向世界,进入奥运,必需培养出高水平职业散打运动员,通过国际比赛,取得更多胜利,得到对手认可、观众认可、国际认可,就必须建立一套完整的培养体系和比赛体系。

二、散打运动作的科学体系

散打运动作为竞技体育运动项目之一,竞技体育是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体育竞赛为主要特征,以创造优异成绩、夺取比赛优胜为主要目标的社会体育活动。从不同的实践过程看来,竞技体育包含运动员选材、运动训练、运动竞赛和竞技体育管理四个部分组成。各个组成部分的一体化是最终达到目标的有力保障,每个部分缺一不可,并都必须在科学技术手段的保驾护航下才能实现最终目标。文章依据运动训练学的理论原理,结合自身工作的专业总结,解析了高水平散打运动员训练过程的科学化体系。包括了运动员选材、专项训练、运动竞赛、竞技管理四个方面的科学体系。

(一)运动员选材

运动员选材是竞技体育运动训练的开始,是挑选具有良好专业运动天赋及竞技潜能的运动人才参加运动训练的起始工作,所以必须要科学的选材,才能挑选出真正的人才。根据散打运动的竞技技能形成特点,散打运动员的选材也区别于其他的运动项目,运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寻找发现先天性竞技能力高、后天训练性强,适合散打身体条件需求的运动员参加散打专业训练。

1、身体形态

身体形态是人体最基本的、最直观的特征之一,也是人体运动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运动选材中除常规指标外,根据散打的技术特征应选择指标较大的运动员,如身体匀称、身材魁梧、身体重心偏低、肩宽、胸围较大、肌肉线条长的运动员。

2、身体素质

身体素质的优劣是掌握运动技能技术,提高运动成绩的重要影响因素也是重要基础保障,因此在运动员选材过程中,要通过专业特点,利用科学的手段选拔反应速度快、协调性好、相对力量大、速度耐力好和柔韧性好的运动员参加散打专项训练。

身体机能是人体的内在素质,也是优秀运动员的身体保障基石,散打运动员的身体机能要求是:心脏功能强健,安静脉搏徐缓,机能动员快而稳定,心肺功能好,能承受大运动量且恢复快,血红蛋白百分比大、血清睾酮含量高,平衡能力好等,因此,选材时应注意参照此模式特征进行评定。

3、心理素质

心理选材是指运用心理学理论,从心理素质方面选拔优秀的运动员人才的方法,是决定运动员是否成为高水平运动员的心理保障。散打运动心理素质要求较高,在实力相当的情况下,往往心理能力是取胜的关键因素,所以在选材时要特别注意被选者的神经类型、心理能力、个性特征等。

4、智能素质

运动智能是决定运动员运动技能发挥、临场变化的观察、心理指导等能力的优良因素,直接影响比赛结果。散打作为典型的对抗性运动项目,运动智能是运动员竞技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运动训练和比赛深入化,对运动员的智能水平要求也会越来越高,在特殊情况下运动员智能的高低就成为决定比赛成败的关键,因此,必须要充分考虑到运动智能对高水平散打运动的重要意义,必须要科学的选拔智能较高的运动人才,选材时智商下限不低于95左右为宜。

(二)专项训练体系

运动训练的目的是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和运动成绩,是实现竞技运动目标的重要途径。

1、身体素质训练

身体素质的优良是成功培养和提高竞技能力的基石和前提保障,不同运动项目的专项素质也不尽相同。散打的身体素质训练要求主要根据其技术特点来确定的,散打技术由进攻技术和防守技术组成,主要由踢、打、摔的攻防技法制胜对方,散打是在不断转化的过程中进行,每个技术动作的完成,都需要良好的专项身体素质,散打技术动作的发力都是力从地起,根节在脚的抓地、蹬地,中节在于腰的转动,稍节也就是末节在于用力的远端或是出击点。所以,要完成这些动作,都必须具有良好的专项力量、灵敏、速度、耐力等素质。要具备这些专项身体素质,就必需运用专业的身体素质方法使普通身体素质真正符合散打专项技术动作身体素质的需要。

专项身体素质训练是一个长期、枯燥、复杂的过程,每项训练都不是简单的跑、跳、拉、单一的对抗所能完成的,运动员的身体适应、伤病的诊断和处理、运动负荷的监控、合理的营养膳食、情绪、有氧训练、训练效果等等都需要充分利用科技手段和技术的监控,才能保证健康准确的把一般身体素质训练成真正符合散打专项需求的身体素质,最终完成每项训练内容。

2、专项技能训练

专项技能简而言之就是运用技术的能力,他是技术和体能的结合,在提高竞技水平和运动成绩方面起关键作用。在良好的身体素质保障下,按照一定程序进行专项技能的训练。按动作的组合方式:单一的技术动作―动作组合―陪练―实战;按目标或对象:固定―不固定―模拟对练―实战。

3、专项心理智能训练

散打是典型的对抗性运动项目,在比赛的过程中,变化多端,受外界环境的影响比较大,心理变化比较复杂。散打运动的特点和性质决定了运动员必须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智能水平。专项竞技水平越高、实力越接近,心理和智能的作用就越大,往往是致胜的关键作用。所以在训练中,要以科学的方法为指导,有针对性的进行心理和专项智能训练,来提高运动员心理的应变能力和适应能力,这是提高运动成绩的需要,也是散打运动发展的需要。

(三)运动竞赛体系

运动竞赛是竞技体育与社会发生关联,并作用于社会的媒介。高水平运动员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在培养的过程中,运动训练提高运动员的运动能力,通过运动竞赛来锻炼和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竞技能力是指运动员参加比赛的能力,他是由具有不同表现形式和不同作用的体能、技能、战术能力、运动智能以及心理能力所构成。运动竞赛环节是运动员必须经历的关键阶段,在良好的运动训练体系保障下,运动员才能保持良好的竞技水平。

运动竞赛可视为一项系统工程,竞赛设计则是运动竞赛的重要环节,因此,竞赛设计必须依据工程规划,必须构建框架结构,按照竞赛准备过程和实施过程的基本程序,运动竞赛过程应该具有完整稳定的基本结构,依据工程学理论,运动竞赛体系的基本环节包括:竞赛策划、赛前训练、竞赛表现、竞赛控制、竞赛保障、竞赛评价等。

1、竞赛策划

竞赛策划的核心要素是参赛计划,要制定出科学合理的参赛计划,首先是要状态诊断,状态诊断是科学确定参赛目标的基本依据,其中环境影响也是必须要考虑的,分析环境影响是趋避外因干预的必要条件。

2、赛前训练

竞赛策划是赛前训练的战略思想和目的。通过竞赛策划而实施具体训练任务就是赛前训练,包括计划实施和状态调整。除了常规的身体素质和专项技能技术训练任务的具体落实和状态调整外,还要通过研究将来比赛对象的特点,进行针对性的技术和战术训练,可以采用模拟训练法,一是模拟比赛的环境氛围,二是模拟对手进行实战训练,以此来让运动员真正适应比赛的环境和对手。

3、竞赛表现

竞赛表现是由教练员的临场指挥和运动员的竞技发挥两个要素构成。其中运动员的竞技发挥主要影响因素在于自身临场竞技状态发挥,主要体现在技术运用、体能分配、战术应变、心理自控等方面,而教练员临场指挥主要体现在战术调整和心理调控等方面。

(四)竞技体育管理体系

竞技体育管理是运动员选材、运动训练、运动竞赛三个环节得以实施并取得理想效果的基本保证。

我国武术散打比赛的规模比较齐全,如亚洲锦标赛、全国锦标赛、全运会、世界锦标赛等。每年要举行全国性或国际散打比赛,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根据国际比赛的安排和国内散打运动发展的需要,都会制定年度散打竞赛计划,各级体育部门可以根据这一计划制定出相应的竞赛计划。各级体育部门在年度散打竞赛计划的指导下,根据自己运动员的实际现状和现实可能,制定出适合本部门的参赛计划,并不是参加比赛越多越好,同时要保护运动员的身心健康,针对不同水平的运动员团体要分别制定不同的竞赛计划,教练员要明白今年哪些运动员要参加哪些具体比赛和训练任务,让运动员既积累了比赛经验提高了竞技水平又能安全健康的从事武术竞技运动。无论是对组织机构、教练员还是运动员都必须进行科学的管理,让运动员在良好的环境影响下,不断得到锻炼提高,最终走向运动顶峰,实现培养高水平散打运动员的终极目标。

竞技体育构成要素篇8

关键词:警察体育超循环子系统

警察体育是体育的分支,是警察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警察体育的发展情况,关系到警察身心健康、警务技能和体能的提高。警察体育作为一种实用型的体育是为警察事业服务的。警察体育自产生开始就是开放性系统,可分为不同的子系统,每个子系统耦合在一起,密切关联、相互作用、相互依存,形成一个既竞争又协同的超循环,从而推动警察体育不断演化和发展。

1警察体育的发展史及现状

我国古代警察制度长期实行行政司法合一、军事与行政合一的体制,致使军警不分,政警不分。基于这样的历史原因,我国警察体育一直带有军事色彩。建国初期,我国警察教育训练基本上是按照中国人民军事体育训练的内容及要求进行的。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的进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警察体育事业有了新的发展,其发展方向与军事体育有了明显不同,警察体育事业得到了蓬勃发展。20世纪80年代以来,警察体育事业的发展速度和发展程度,带给我们惊喜和骄傲。但是,冷静地回顾一下我们警察体育事业所取得的成就,就会发现,我们所取得的成就,大部分都体现在竞技方面,而实用方面却没有太大的进展。近年来,由于训练不足,民警的警体技能特别是实战技能普遍较差,由此导致民警死亡人数呈逐年大幅上升趋势。其中,有相当部分的人是因为身体素质和技能差而死于犯罪分子之手的。我们应该认识到,公安队伍建设及公安民警的身体素质和业务能力提高才是我们警察体育事业的重中之重。警察体育的任务重点是加强警体工作增强警察体质,提高警察素质,增强公安队伍凝聚力,提高整体战斗力。

2超循环理论

超循环理论(Hypercycletheory)是自组织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20世纪70年代由德国化学家艾根在研究生物进化演变问题时所创立,是一种具有普遍适应性的自组织理论。超循环是以催化循环为亚循环单元,将多个催化循环的功能耦合在一起构成的高级循环。在超循环中,系统各要素在自我复制的同时为其他元素提供了催化作用,它呈现了等级性循环发展。系统通过各单元相互作用以及循环与发展相联系的交互作用,在远离平衡状态的开放状态下,不断向更高的有序状态进化。警察体育是具备超循环特征的开放系统,警察体育的发展是一种循环进化

行为。

3警察体育教育训练的超循环自组织系统

组成警察体育训练超循环系统的子系统有:队列、射击、车辆驾驶的警体训练系统,体能的警体训练系统,擒拿格斗的警体训练系统,警务技能与战术的警体训练系统。目前警体教育训练存在问题有:这四个子系统的教育训练任务是由来自部队的转业干部,体育院校毕业的大学生,体育院校的武术专业的毕业生或全国散打、跆拳道、拳击、柔道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的运动员,专门培训的技战术专职教员所组成的教管分别授课独立完成的,而警务人员在完成治安任务时所需要的是整体素质的综合应用;警体教育训练只注重目前教育训练任务的完成,忽视了警察自组织训练意识的培养;教育训练与实战性的、竞技性的、群体性的竞技比赛脱节,警察体育中的竞技比赛俨然成为了一种竞技表演,失去了它原本检验警体工作、激发警务人员的训练兴趣、提高警务人员的心理素质和斗志从而提高警察队伍整体作战素质的意义。因此,我国警察体育发展的首要任务是:将警体教育训练的四个子系统耦合在一起(任何一个子系统的发展和进步都有可能产生其他子系统的催化剂),负责各系统的教管互相配合、互相补充,从而以整体优势、整合模式、最佳效益使资源得到充分运用,使警察队伍的整体素质得到提高。同时,教育训练这个子系统要想实现质的飞跃也应与实战性的、经济性的、群体性的竞技比赛构成超循环系统。适时地对教育训练内容进行检验、引入竞争机制从而可以提高教育训练的活力、激发教练员和警务人员的创新意识和训练兴趣,使警察体育不断走向更高级的有序,实现质的突变。要实现警察体育的持续发展,必须加强系统的自身学习能力和集体学习机制,即要在教育训练过程中注意警察终身锻炼和学习的意识,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利用系统对创新的支撑作用,促进创新能力的培育。在教官与学员、学员与学员、教官与教官之间所构成的超循环系统中,充分利用各子系统发展所产生的催化剂催化作用,使警察体育系统不断地向前演进。

4公安部,省、自治区、直辖市公安厅(局)以及地方公安局、县(区)公安局所构成的警察体育超循环系统

警察体育各部门构成的各子系统(催化循环)在功能上耦合起来,相互提供催化支持,形成一个超循环系统。警察体育各部门构成的超循环的各子系统之间既竞争又协同,选择和进化,促使警察体育进行延续和演化。各级部门所构成的超循环系统作为一个生命系统,需要通过其内部公安部,省、自治区、直辖市公安厅(局)以及地方公安局、县(区)公安局各子系统的通力合作、互通有无、资源共享。具体表现在:教育训练过程中各部门之间加强交流,通过开展各种实战性的竞技比赛加强技战术方面的相互学习,在互相获取知识的同时碰撞出创新的火花,使系统在分叉点上实现突变。因此,要对各子系统给予足够的重视,使各自系统的功能有效地耦合在一起,互相提供催化剂。因此,在举办竞技比赛时,应该照顾到每个层次的公安部门,绝不能把警察体育搞成“精英式”的竞技表演。在学习交流过程中,也应照顾到各部门的各个警务人员。引入竞争机制,使各个部门之间形成竞争与协同。使系统在合作与竞争中提升创新活力,培育创新能力,从而完成系统的可持续发展。适时地进行体制改革,在警察体育不断向前发展的过程中,旧有的体制必然要适应系统的发展,以便跟上社会发展的潮流。适时的体制介入,可以为各部门服务的提供、各部门之间交流的加强、系统更好地从外部获取资源提供保证,为机构改革提供依据。警察体育毕竟是公共事业,只有在正确的政策指引下才能保证警察体育得到足够的人力、物力、财力上的支持,增加科研的投入,从而使警察体育系统更好地自组织发展。保持开放性,警察体育要不断从一般体育、军事体育,以及国外的警察体育中吸入负熵流,从而保持系统的活力。

竞技体育构成要素篇9

关键词:运动竞赛;层次结构;特征

中图分类号:G808.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09)05-0096-03

aResearchontheCharacteristicsofSportsCompetitionStructure

HUYi-hai,Gaoping

(wuhaninstituteofphysicaleducation,wuhan430079,HubeiChina)

abstract:takingfieldcombativeeventgroupasacarrier,thispaperusestheanalyticHierarchyprocesstodeterminetheweightingoffour-stagefactorsincompetitionstructure,utilizestheKendallCoefficientofConcordancetotestreliabilityofappraisalbody,andadoptstheCronbachCoefficienttotesttheinteriorconsistencyofcompetitionstructure'sfour-stagefactors.theresultsindicatethat:theinteriorcompetitionhierarchystructureconstructedinthisstudyisreliable,theinteriorstructureofhierarchyfactorsisconsistent,andthecharacteristicsofcompetitionhierarchystructureareexplicit.

Keywords:sportcompetition;hierarchystructure;characteristic

运动竞赛层次结构是指运动竞赛各个要素部分及其构造。运动竞赛层次结构特征是构成运动竞赛各个要素特征与构造特征的集中体现。对运动竞赛层次结构特征展开研究,不仅可以全面认识运动竞赛的内部构造,同时更能理清运动竞赛的层次要素,以便提供科学训练和竞赛的理论依据。

1研究对象与方法

本文采用工程学理论与方法,以复杂运动形态的同场对抗项群为研究载体,以运动竞赛结构层次要素为研究对象,以揭示运动竞赛结构的基本特征为研究目的。主要研究方法是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和数理统计法。

2结果与分析

2.1运动竞赛的结构框架运动竞赛也是一项系统工程。其中,竞赛策划、赛前训练、竞赛表现、竞赛控制、竞赛保障、竞赛评价等是构成运动竞赛的基本环节。[1,2]按照竞赛准备过程、实施过程的基本程序及其构成要素,运动竞赛的框架结构如图1所示。

其中,竞赛策划的构成要素是:状态诊断、环境分析和参赛计划。其中,状态诊断是科学确定参赛目标的基本依据;环境分析是趋避外因干预的必要条件;参赛计划是赛前训练工作的思想方略。

赛前训练的构成要素是:计划实施和状态调适。其中,计划实施包括赛前训练思想和训练任务的具体落实,是竞赛策划在赛前训练阶段中的具体体现;状态调适则是赛前训练阶段的主要任务。

竞赛表现的构成要素是:运动员的竞技发挥和教练员的临场指挥。其中,运动员的竞技发挥主要反映在体能分配、技术运用、战术应变、心理自控等方面;教练员临场指挥主要反映在人员调配、战术调整和心理调控等方面。

竞赛控制的构成要素是:竞赛规程包括竞赛方法、竞赛规则、名次评定。竞赛方法是指淘汰赛、循环赛和积分赛方法;竞赛规则是具体竞技的规定;名次评定由测量、评分、命中、制胜、得分类几种方式构成。

科医保障的构成要素是:指标监控、比赛分析、膳食营养、伤病处理等要素。其中,指标监控、比赛分析是提出科学建议的主要环节;膳食营养、伤病处理是确保运动员体能及时恢复和防伤治伤,保持竞赛实力的关键要素。

后勤保障的构成要素是:参赛保障和赛场保障。其中,参赛保障是指饮食安全、营养药品、交通住宿、服装器材和车辆通讯等;赛场保障工作主要是指比赛器材、休息用品、营养食品等供给和保存。

竞赛评价是探寻竞赛规律的重要手段。通过竞赛评价不仅可以获得竞赛过程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同时可以针对竞赛成绩进行系统分析和科学总结。

2.2运动竞赛的结构层次本文根据运动竞赛的框架结构及其构成要素的内容体系,对其进行逐级层次细分,提出层次分明的运动竞赛层次结构。如表1右侧《运动竞赛结构层次要素》一栏所示。

由表1可见,运动竞赛结构至少是有四级层次要素构成。运动竞赛结构的四级要素不仅全面体现了运动竞赛结构的要素体系,同时反映了运动竞赛结构各个层次的基本特征。其中,运动竞赛第四级的层次要素是构成运动竞赛结构的微观要素。

本文以同场对抗性项群为载体,通过德尔菲法(Delphiexpertassessmentmethod)aHp层次分析法(analyticHierarchyprocess)分别确定运动竞赛结构四级要素的重要程度和相对权重;采用肯德尔和谐系数(Kendallcoefficientofconcordance)对权重评价主体信度进行检验;采用克伦巴赫(Cronbach)系数对运动竞赛结构的四级要素进行内部一致性的数理检验,旨在检验表1运动竞赛结构层次的合理程度。[3~5]整个数理分析过程如下所述:

2.2.1四级层次要素相对杈重的计算方法本文以运动竞赛三级要素中《临场指挥》的四级层次要素为例,采用aHp层次分析法(analyticHierarchyprocess)确定竞赛结构四级要素的相对权重并说明相对权重的由来。

经过矩阵变换,得出运动竞赛三级要素中《临场指挥》的四级层次各个要素的相对权重。

2.2.2四级层次要素相对杈重的信度检验本文采用肯德尔和谐系数(Kendallcoefficientofconcordance)来检验相对权重的可靠程度。肯德尔和谐系数是利用数理统计原理表示多列等级变量相关程度的一个重要的评价主体信度指标。

本文以运动竞赛三级要素中《竞技发挥》的四级层次要素为例,说明主体信度的计算方法。本文通过随机抽样选取6位专家作为评价主体代表。即评价主体n为6,评价对象K为5,并将表4中∑Ri与∑Ri2值代入公式(1)和(2),通过计算可得:

w=1954-9025112×62(53-5)=0.93(1)

S=1954-9025=334.0(2)

w的显著性检验:当K≤20且n≤7时,属小样本,本项计算中K=6,n=5,为小样本,查肯德尔和谐系数表,得S0.05=136.1,S0.01=176.1,而计算检验统计

2.2.3运动竞赛四级层次要素内部一致性信度检验评价指标内部一致性信度又称同质性信度(homogeneityreliability),表示指标体系所有指标间的一致性程度。指标体系间如果有较高正相关性,则这个指标体系就具有较好的内部一致性,称为是同质的,否则反之。

本文采用克伦巴赫(Cronbach)系数计算方法,全面检验运动竞赛整个四级层次要素(指标)的内部一致性。运动竞赛结构体系的第四级层次要素总共包含62个指标。统计过程中,同差。

根据指标体系内部一致性信度的检验要求,本文整个运动竞赛四级要素指标体系的克伦巴赫(Cronbach)系数a=0.872,说明:整个运动竞赛四级要素指标体系内部具有良好的一致性。证明:运动竞赛结构层次的构建具有合理性。数理分析结果列入表1左侧《数理分析检验结果》一栏。

2.3运动竞赛结构的特征运动竞赛结构是指运动竞赛各个要素部分及其构造。特征是事物特点的表征或标志。运动竞赛结构特征是指构成运动竞赛框架结构特点、结构层次特点以及结构要素特点的集中表征。2.3.1运动竞赛结构框架特征运动竞赛结构框架的建立,为研究运动竞赛结构框架特征提供了分析平台。运动竞赛的完整结构是由竞赛准备和竞赛过程两个部分组成。竞赛准备是运动竞赛框架结构的基础,竞赛过程是运动竞赛框架结构的主体。充分的竞赛准备是竞赛过程实施的必备条件,理想的竞赛过程是竞赛准备充分的集中反映。构成竞赛准备和竞赛过程的竞赛策划、赛前训练、竞赛表现、竞赛控制、竞赛保障环节不仅直观反映了运动竞赛主要的工作环节,同时明确指出了运动竞赛的主要参赛内容。由此可见,运动竞赛结构框架特征鲜明地表现出系统的框架性、高度的仿真性、结构的稳定性特点。

2.3.2运动竞赛结构层次特征运动竞赛结构层次的划分,为研究运动竞赛结构层次特征提供了分析依据。运动竞赛的层次结构是由一级、二级、三级、四级层次组成。根据宏观到微观的认知过程所构建的运动竞赛四级层次及其要素,不仅反映了运动竞赛结构的内部构造,同时也提供了研究运动竞赛特征的平台。纵观整个结构层次,各级层次的要素之间依次隶属、逐步深入;同级层次的要素之间彼此相关、权重各异。整个运动竞赛结构体现内部清晰的四级层次体系。各个层次内部有序链接,环环相扣。由此可见,运动竞赛结构层次特征突出地体现出严密的层次性、程序的逻辑性、高度的关联性特点。

2.3.3运动竞赛结构要素特征运动竞赛结构要素的提出,为研究运动竞赛结构要素特征提供了分析要点。运动竞赛的结构要素是由竞赛结构层次中的第四级层次要素组成。总共包含62个要素项目。显然,运动竞赛结构要素十分复杂繁多。结构要素组成了运动竞赛结构,形成了运动竞赛结构层次,反映了运动竞赛结构内容。结构展现整体,层次体现系统,要素表现内容。因此,完整的运动竞赛结构框架,是需要结构要素的系统构建和链接;系统的运动竞赛结构层次,是需要结构要素的构架和充实。由此可见,运动竞赛的结构要素特征清晰地展现出层次的多重性、功能的多元性、内容的多样性特点。

3结论

1)以同场对抗项群为载体,对运动竞赛结构体系四级层次要素进行专家评价,运用德尔菲法确定其重要程度,结合aHp层次分析法计算其权重值,采用肯德尔和谐系数(Kendallcoefficientofconcordance)对权重值进行信度检验,结果表明:评价主体信度较高。采用克伦巴赫系数(Cronbach)检验运动竞赛结构体系四级层次要素的内部一致性信度,结果表明:其内部一致性良好。由此证明本文所建立的运动竞赛结构框架与结构层次合理、可靠、客观。2)运动竞赛结构特征综合表现于运动竞赛的结构框架特征、结构层次特征以及结构要素特征。研究认为:运动竞赛结构框架鲜明地表现出系统的框架性、高度的仿真性、结构的稳定性特征;运动竞赛结构层次特征突出地体现出严密的层次性、程序的逻辑性、高度的关联性特征;运动竞赛的结构要素特征清晰地展现出层次的多重性、功能的多元性、内容的多样性特征。

参考文献:

[1]田麦久.运动训练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412-454.

[2]胡亦海.竞技运动训练理论与方法[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5.

[3]王凭慧.科学研究项目评估方法综述[J].科研管理.1999,20(3):18-24.

[4]郭亚军.综合评价理论与方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32-33.

[5]黄光扬.教育测量与评价[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58-62.

[6]刘建和.运动竞赛学[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5:28-29.

[7]汪玮琳.运动竞赛学[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

[8]刘建和.关于运动竞赛的系统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1997,23(4):12-17.

[9]王蒲.科学构建运动竞赛学科的思考――兼论体育科学体系的构建[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6,18(3).

[10]颜天明.论运动竞赛的功能与特点[J].体育文化导刊,2004(4):27-29.

[11]刘建和.运动竞赛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8.

[12]李少丹.运动竞赛学[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5.

竞技体育构成要素篇10

关键词:高职;机电类;专业技能竞赛体系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5-0013-02

一、构建高职学生专业技能竞赛体系的目的和意义

高职教育的目标是为社会培养高技能实用性人才,即是要培养学生较高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质水平。在理论和实践教学的基础上,针对专业特点开展专业技能竞赛活动,无疑对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质有着积极意义,是实现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可靠途径。

专业技能竞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在实施和操作上也涉及多个层面,需要形成一个专业技能竞赛体系,为专业技能竞赛的成功组织和顺利开展提供保证。首先,该体系为专业技能竞赛确立明确的培养目标。专业技能竞赛的实施必须围绕一个核心目标,即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质,为社会提供合格人才。其次,设计可行、有效的专业技能竞赛实施手段,为专业技能竞赛创造一个实施平台。再次,为专业技能竞赛的实施提供良好的保障措施,确保专业技能竞赛持续开展、不断优化。最后,建立一个绩效反馈机制,评估专业技能竞赛实施后的效果,总结成果,发现不足,不断完善。构建专业技能竞赛体系,可以为专业技能竞赛的成功开展提供保障,有利于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和职业素质,从而促进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实现。

二、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机电类专业技能竞赛的开展现状

(一)专业技能竞赛的开展特色和成果

机电类专业技能竞赛项目涵盖了不同层次和各个专业,学生参赛积极性较高,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1、竞赛项目涉及多个层次和所有专业

机电类学生已参加全国数控技能大赛、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和广东省大学生学术科技节相关赛事,在省级以上层次的大赛中与外界相互交流,取长补短,增进技能。但此种竞赛门槛较高,参赛人数有限,更多的是学校内部组织开展的小型竞赛活动,如模具、数控专业开展的工程制图竞赛、汽车专业开展的汽车发动机拆装竞赛、玩具专业开展的水火箭比赛和电子专业开展的电子电路焊接比赛等,参赛人数均超过相应专业人数的一半。

2、学生参赛积极性较高,尤其表现在挑战性和趣味性兼有的竞赛项目上

如玩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举办的水火箭比赛,形式新颖,要求学生发挥想象、创造能力,制作和表演水火箭模型,可谓寓学于乐,学生参与率高,达到专业人数的70%。通过参加专业技能竞赛,学生能够更加主动地学习和掌握相关的专业技能,增强了对专业的学习兴趣。

(二)专业技能竞赛中存在的问题

1、学生参加专业技能竞赛的目标不够明确,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盲目性和功利性

毋庸置疑,开展专业技能竞赛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但是,由于教育、引导不够,部分学生还存在为了增加素质学分而参赛,甚至为了获奖、物质奖励而参赛的心理。这虽然可以理解,但不能提倡。

2、专业技能竞赛的实施手段上,存在一定的随意性和无序性

专业技能竞赛项目的实施情况参差不齐,有些竞赛项目无论从开展周期、操作程序还是组织保障上都已经比较规范,但有些项目的实施还比较随意,诸如开展时间不定、操作随意无序、经费不能保证等等。

3、教师的指导是专业技能竞赛成功开展的重要保证

目前,专业技能竞赛的开展氛围还不够浓厚,一些赛事缺乏教师指导。除一些层次较高的竞赛外,校内组织的竞赛项目多是学生自己的事情,这些项目因参与人数较多,更加能够起到提升学生专业技能竞赛的目的,但是教师的重视和指导力度不够,竞赛的成效有待加强。

基于以上问题,我们认为,应该构建一个专业技能竞赛体系,确保专业技能竞赛的成功实施,增强专业技能竞赛的实施成效,切实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和职业素质。

三、高职机电类学生专业技能竞赛体系的构建

经过不断实践,我们逐步探索出一套包括实施目标、构建原则、实施手段、保障和激励措施、拓展渠道和绩效反馈6个部分组成的专业技能竞赛体系。

(一)实施目标

配合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通过开展专业技能竞赛,树立学生的求知、求真、求实精神,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核心是培养学生坚实的专业技能,完成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

(二)构建原则

1、以赛促训,赛训结合

通过专业技能竞赛,促进学生动手能力的养成和训练,促使学生在平时的学习和实训中更有目标性和针对性。竞赛既是对学习和实训效果的检验,又是对学习和实训的促进,将学生的学习和竞赛结合起来。

2、可操作性

开展专业技能竞赛要结合实际,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和条件,在组织过程中注意学生的实际技能水平,针对不同年级、不同基础的学生开展不同层次的竞赛活动。

3、注重反馈

开展技能竞赛后,要全面、细致地对竞赛结果进行总结和评价,听取参赛学生的意见和反馈信息,以便增强竞赛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实施手段

1、依托专业教育和目标引导,使学生明确培养目标和未来职业定位

我们认为,知是行的前提,行是知的表现。要使学生增强学习动力,提高专业技能,必须使其加深对专业的了解,明确未来的职业定位,这就要加强对学生的专业教育和职业目标引导。学生大多在入学前对所学专业了解不多,因此,在新生入学时,各专业教研室要加强专业教育,让学生明确本专业的特色,明确培养目标和今后的就业方向。此外,更为重要的是,教学过程中十分重视学生实操能力的培养。

2、依托专业理论和实践教学,塑造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基础

学生只有具备了一定的专业理论基础和实践能力,才能在专业技能竞赛中脱颖而出。因此,应该牢牢抓住专业教学这条主线,通过理论和实践教学,使学生掌握必备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在此基础上,组织开展课外专业技能竞赛,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可以更加强学生对专业技能的熟练程度,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开拓学生的创造思维。

3、组织专业兴趣小组,配备专业教师指导

为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更好地开展专业技能竞赛,我们依靠专业教研室,将有兴趣参加专业技能竞赛的学生组成一个个专业兴趣小组,配备专业教师进行跟踪指导,及时为他们解疑释惑,加强训练。

4、配合学校素质拓展计划,积极组织开展和参加专业技能竞赛活动

素质拓展的核心应是职业能力的提升,而职业能力首先体现在坚实的专业技能上。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组织学生开展和参加专业技能竞赛是整个体系的核心环节。在开展和参加专业技能竞赛过程中,注意因人而异、有所侧重、规范有序。具体来讲,一是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专业基础开展不同的竞赛项目。一年级的学生专业基础较薄弱,可以多开展一些趣味性、实操性项目;二、三年级的学生具备了较扎实的专业基础,可鼓励参加具有创造性、挑战性的竞赛项目。二是有所侧重,即侧重开展适应面较大、参赛人数较多、可操作性较强的竞赛项目,以便提高多数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三是在实施和操作上加强组织管理,细化实施步骤,做到规范、有序。

5、发挥专业社团的作用,广泛开展学生社团专业技能竞赛

专业学习型学生社团是与专业学习紧密结合,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学生组织。专业社团是举办专业技能竞赛的重要平台,对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有着重要作用。在导师的指导下,学生以共同的专业归属为纽带,可以开展多样的专业技能竞赛活动,以便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四)保障和激励

1、师资保障

教师的指导是开展专业技能竞赛的重要保障,不仅有助于提升竞赛的质量,而且有利于实现竞赛的目标。一方面,专业教师积极参与,在学生技能竞赛过程中跟进指导,同时按照导师制的管理规定,将专业教师的课外指导工作折算成工作量,以增强专业教师指导技能竞赛的积极性。另一方面,辅导员负责做好技能竞赛活动的组织、协调,使竞赛活动顺利开展。

2、经费保障

经费是开展专业技能竞赛的物质保障。高职院校的实训实习经费是开展专业技能竞赛的经费来源之一,这样有利于在专业教学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此外,学生活动经费也是专业技能竞赛的重要经费来源。

3、激励保障

学生在参赛过程中胜出,不仅可以获得竞赛主办方的奖励,而且可以在学校获得素质拓展积分,这是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证明。教师在指导学生参加专业技能竞赛之后,可以按照一定的标准获得一定补贴。

(五)拓展渠道

1、专业顶岗实习

高职学生的顶岗实习是教学计划的重要环节,也是学生在实际工作岗位上检验学习效果的重要途径。专业技能竞赛不能局限在学校和特定的场所,更应该在顶岗实习的过程中真正地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

2、社会实践活动

与专业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同样具有检验学生的专业技能的作用。充分利用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和学生自发的实践活动,将专业技能的培养和提升贯穿其中,使学生在实践岗位上,将自身学习和实操训练结合起来,切实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

(六)绩效反馈

开展专业技能竞赛后,要全面、细致地对竞赛结果进行总结和评价,发现成绩和不足,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反馈信息,以便使竞赛活动的开展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四、结语

通过构建高职机电类学生专业技能竞赛体系,可以将专业技能竞赛纳入规范、健康的实施轨道,切实保障专业技能竞赛的实施成效。(一)通过参加专业技能竞赛,学生能够重视专业学习和技能养成,增强学习的主动性,不仅有利于良好学风的形成,而且有助于实现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二)竞赛的竞争性和挑战性可以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同时在竞赛过程中可以塑造学生团结协作、勇于争先的精神;(三)具备扎实的专业技能和较好的职业素质的学生,更加适合社会的人才需求,因而在就业过程中更具有竞争优势。

参考文献:

\[1\]顾金平.高职机电专业技能养成系统初探\[J\].宁波大红鹰学院学报,2008,(6):56-59.

\[2\]王刚.我院学生职业技能竞赛体系的构建\[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313):61.

\[3\]朱晓鸣,戴亚娥.略谈高职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J\].陕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2):2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