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传统文化的形式十篇传统文化的形式十篇

传统文化的形式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1:53:06

传统文化的形式篇1

关键词:观念艺术;传统文化;资源;分析

根据以往的相关研究,我国传统文化资源处在开发阶段,而且前卫艺术也逐渐走在时代的前沿,尤其在20世纪90年代,该类艺术形式已经取得了相应的发展。随着当前文化资源的开发,不断推动观念艺术的发展,尤其在资源共享的阶段。综合以往的相关研究,波折认为可以运用一个简单的公式来总结当前我国艺术的创作态度,具体总结如下:中国当代社会=文化问题(观念内容)+中国文化资源(表现形式)。这个公式在一定程度反映了当前资源的运用与开发,促进各种资源共享。

1我国观念艺术发展概况

1.1观念艺术在我国流行的概况

根据我国艺术发展的相关要求,不断推动当前观念艺术的发展。由于我国文化发展的情况与西方显著不同,尤其在当前文化背景下,不断创新各种文化机制,尤其在艺术发展过程中,不断推动我国观念艺术的发展。在观念艺术发展过程中,将当前艺术表现形式与艺术内容进行整合,不断推动当前社会观念内涵的发展,其中包括当前艺术自由化思想,其中包括儒家的道德风格,通过丰富当前观念艺术表现形式,提供丰富的艺术形式,为当前各类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条件。

1.2观念艺术的内涵

根据当前观念艺术的发展,国内外学者对艺术的发展进行了深入的探究。观念艺术主要指在人们的头脑中,通过主观塑造观念形象,推动当前艺术资源的分配。随着我国观念艺术的发展,不断促进各种观念的发展。综合以往的相关研究,其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创造性;二是丰富性;三是发展性;四是时代性;五是共融性。

2观念艺术的发展背景

随着观念艺术在我国的发展,一些传统艺术形式将会影响到当前观念艺术的表达。根据我国观念艺术发展趋势,我国一些传统艺术家通过不断分化文化资源,推动各种观念艺术的表达。在当前文化发展背景下,不断推动文化资源的分享,其中包括文化类型的分类。根据当前艺术发展的需求,不断促进社会艺术形式的创新,尤其是在当前文化态势背景下,通过各种分类方式的完善,促进各种观念的更新。在以前,中国传统文化还没有特定的艺术观念,尤其受西方文化的影响,包括西方文化中的精髓部分,促进中国前卫艺术的发展,尤其是各种观念艺术的深入。总之,随着当前观念艺术的发展,其中包括艺术观念的巩固与艺术形式的丰富,才能推动中国艺术创新。

3观念艺术的表现形式

由于观念艺术比较抽象,在当前文化发展过程中,需要不断拓展其表现形式,根据以往的相关发展,结合分类方法的特色,将观念艺术的表现形式分为以下三类:一是挪用并列式;二是墓改里换式;三是转化再造式。下面根据三种表现的具体情况,将其叙述如下:

3.1挪用并列式

挪用方式是当前观念艺术中最为直接的表达形式,通过当前的表现形式,促进各种方法的改善,丰富当前的艺术内涵。杜尚的《泉》开启了此类方法并被艺术家们沿用至今。广义上的“挪用”主要指当前观念的各种表现形式,在观念艺术共享过程中,不断推动各种创造活动的开展。在当前发展过程中,将“挪用”与“并列”合并,并将其发展成为一种具体的创作方式。总之,该i阿雷技术主要通过创新艺术放置方式,推动当前艺术作品、公众图像、生活物品、人体的多元加工,促进各种艺术形式的展开,这种表现形式可以包括平面的与立体的,在这种对比的情况下,不断增强各种艺术感染力,促进各种对比方法的改善,而且通过直观的感受,不断促进艺术效果展现。尤其在一些艺术作品中都很好地运用了这种方法,其中包括蔡国强的《草船借箭》、《威尼斯收租院》、王晋的《叩门》与张卫的一系列中国传统绘画经典作品与西方现代艺术大师作品的拼贴视像作品。《草船借箭》用真实的船与箭再现了《三国演义》中的虚拟物,通过该类形式不断推动当前各种文化关系的展现,尤其各种视觉上的美感。

3.2墓改里换式

在当前观念艺术发展过程中,不断融合各种表现形式,其中包括外形上各种变化,包括当前资源的共享性,都额可以运用改化的方式进行展现,这里面包括了颠覆性和调侃的文化气息。通过改变当前各种快捷的艺术表现形式,不断推动各种艺术方式的创新,在当前艺术共享过程中,不断促进各种作品的展现。作品《好》系列、王庆松的作品、黄永林的《沙的银行或银行的沙》等都很好地展现了当前的艺术表现形式。同时根据当前各种创作形式,不断推动当前各种观念的融合,包括各种资源的转化,同时通过彼此之间的思辨,不断推动当前艺术展现形式,在各种意义表现过程中,不断融合各种表现工具,在这个资源共享的背景下,推动当前各种艺术魅力的呈现。根据各种发展规划,最大限度地推动了当前资源的改善,不断融合各种表现形式。根据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特色,在创意文化中融合当前各种时代元素,推动创意文化的发展,在这个过程中,通过融合各种文化要素,将创意文化融合到中国传统文化。

3.3转化再造式

根据当前文化资源的发展,在资源利用过程中,不断发掘各种创作资源,通过各种资源的共享,推动观念艺术的发展。同时在艺术观念共享过程中,不断完善各种材料。根据当前艺术发展的各种趋势,通过将传统资源转化融合当前创作之中,推动各种艺术的表现。根据观念艺术发展特点,不断完善各种表现形式,有些艺术的表现,虽然看上去是对表现的渲染,不断推动其内涵的表现,最大限度促进观念艺术的发展。根据当前艺术的创作的,不断推动当前资源的改善,提高各种艺术观念,在当前资源改善过程中,推动当前该类文化资源的转化形式。徐冰的行为、装置《鬼打墙》、邱志杰的《重复书写一千统资源》等均能很好展现当前的观念艺术。这种艺术原型主要体现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在当前转化过程中,不断推动观念艺术的发展,促进各种艺术形式的融合。同时,通过不断促进各种文化形式改善,推动内涵与形式的统一,最大限度地传播传统文化。该类艺术形式能够很好地展现当前观念艺术的表现形式,尤其是艺术的内涵的展现。

4结语

随着我国传统文化资源的开发,我国艺术形式也得到了相应的发展,其中包括文化意识形态、观念艺术作品与潜在文化资源,通^各种经典作品的完善,不断推动各种表现方法的改善。同时,在当前前卫艺术发展过程中,通过不断运用具体的民间艺术语言、风俗习惯或抽象古代文化意识形态等,不断推动当前各种艺术表现形式的发展,包括各种民主文化,这也是当前发展的关键要素,在中国传统文化背景基础上,不断推动观念艺术形式的创新,最终不断推动中国文化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蒋长虹.观念艺术的正反经验及其对当代文化的影响――试论杜尚精神与当代文化[J].天津美术学院学报,2016(1):43-45.

[2]张志伟.真理与境界――从一个观念艺术文本反思两种艺术观念[J].艺术评论,2015(12):45-48.

传统文化的形式篇2

关键词:客家文化;客家传统民居建筑形式;客家传统民居建筑文化精神;标志设计

广东梅州有客都之称,是全球客家人的精神家园。客家人经过千年的孕育和发展,形成了独特的客家文化。客家文化和红色文化(梅州是元帅的故乡、革命老区)是当地的旅游资源,在广东省省委省政府提出建设“文化大省”和梅州市市委市政府实施“四个梅州”、创建“三名城一基地”发展战略,特别是“文化梅州”的战略,世界客都——梅州的大地上,设计产业同样也是得天时、地利、人和。重视本土文化,以传承光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己任,打造客家为目标,作为本土的设计师有责任和义务为客家文化传承和发扬光大尽努力。鉴于此,本文试从现代标志设计如何体现客家文化,以及如何挖掘客家文化元素并运用于现代标志设计之中,使之为地方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服务寻求一些新的设计思路,赋予标志新的文化内涵和设计生命力等方面谈谈笔者的理解和主张。

一、对客家文化内涵的基本认识和理解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和文化历史悠久的国家。客家,一个具有显著特征的汉族民系,也是汉族在世界上分布范围最广阔、影响最深远的民系之一。位于闽粤赣三省交界的梅州(梅州市旧称嘉应州,客家人聚居之地,华侨、港澳同胞和旅居海外华人230万,分布在七十多个国家地区。)不仅是历史上客家民系的最终形成地、聚居地和繁衍地,更是海内外众多客家乡亲的祖籍地和精神家园,被尊为“世界客都”,也是世界客家的文化中心。客家先贤背负中原文明辗转南迁,在艰苦卓绝的迁徙和开拓中,淬炼出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光辉灿烂的客家文化。客家文化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延续和光大作出了重要贡献,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广义的客家文化,是指客家人在征服自然、改造社会和改造客家人自身中,在客家人求生存、争发展奋斗过程中,长期创造所形成的、相对稳定的、被客家人认同和接受的精神成果的总和。客家话、客家风俗、生活习惯、客家人的性格、气质、心态、思想、观念、意识及它们的载体;客家人物特别是众多的客家精英、客家建筑、装饰、客家妇女的服饰、艺术品、客家文艺,各类客家文献资料等,都是客家文化的具体体现。在客家文化中,客家传统民居建筑——围龙屋尤其具有代表性。客家围龙屋与北京的“四合院”、陕西的“窑洞”、广西的“杆栏式”和云南的“一颗印”,合称为我国最具乡土风情的五大传统住宅建筑形式,被中外建筑学界称为中国民居建筑的五大特色之一。

二、客家传统民居建筑形式和文化精神

(一)客家传统民居建筑元素丰富且风格独特。

众所周知,元素是构成物质的基础,是指构成事物的基本物质的名称和具有某种属性的事物的“集”的概念。客家传统民居建筑——围龙屋的元素丰富多样,包含中国建筑元素在内的屋顶形式、平面布局、雕饰、形式、造景手法、建筑构件、榫卯结构、以及天人合一的思想等,设计与建造融科学性、实用性、观赏性于一体,显示出客家人的高超技艺。在千余年的迁徙过程中,客家先民逐渐因地制宜地发展出五凤楼、四角楼、圆形土楼、围龙屋等独特的建筑形式,它既有北方四合院的严谨,又有南方园林的秀美,是客家人在长期生产生活中创造的产物,体现了客家人争取与自然和谐统一相生相息以及以人为本,与时俱进的思想。

(二)客家传统民居建筑形式。

客家文化是人类迁徙史的活见证,在人类文明中也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在客家文化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客家古典建筑文化”,她可称得上是人类建筑史上的一大奇观。“建筑,至始至终伴随着人类社会发展的历程,它是多种因素,多种材料,多种思维方式,多种审美准则,甚至是历史文化发展与政治制度兴衰的一种跨越时空的特殊标志,是历史无声的传递者。……顺天意,地时利,合人愿的神奇客家建筑,就仿佛是一段段凝固的历史,向后人展示着昔日的辉煌,被世人誉为‘东方文明的一颗璀璨明珠’。”客家民居建筑的风格和形式,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的和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变化,有圆寨、围龙屋、三角楼、走马楼、四角楼等。但其中围龙屋尤为典型和最具代表性。围龙屋是一种富有中原特色的典型客家民居建筑,客家围龙屋与北京的“四合院”、陕西的“窑洞”、广西的“杆栏式”和云南的“一颗印”,合称为我国最具乡土风情的五大传统住宅建筑形式,被中外建筑学界称为中国民居建筑的五大特色之一。

(三)客家传统民居建筑文化精神。

客家传统民居建筑风格是原始住宅风格的承传。据考古资料表明,处于黄河流域的原始社会中后期的半坡氏族和龙山氏族,他们居住的区域就是由几十座样式为方形和圆形的土夯房屋组成。这说明客家人的居住观念中潜意识地蕴含了其对祖先某些住宅经验的复苏和借鉴。圆形围屋按八卦布局排列及其象征意义,圆形围屋内部构造特点体现在讲求建筑物体与天然地形的协调统一,合符“天人合一”的哲学道理,体现出传统建筑文化的魅力。客家人世代相传,朝夕相处,团结友爱,和睦共居的大家族的独特的生活方式,淳朴敦厚,和善好客,刻苦耐劳的民风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厚久远。

(四)客家传统民居建筑特征。

为防外敌及野兽侵扰,多数客家人聚族而居,形成了客家传统民居建筑——围龙屋。客家传统民居建筑元素丰富且风格独特,以土楼、围龙屋、殿堂式围屋为代表的客家传统民居建筑,类型不一,风格有异。“圆”和“半圆”造型是客家传统建筑主要特征。然而,其坚固性,安全性,封闭性,以及合族聚居性,则是它们突出的共同特点。客家传统民居建筑形式,是客家人在长期生产生活中创造的产物,体现了客家人争取与自然和谐统一相生相息以及以人为本,与时俱进的思想。

传统文化的形式篇3

论文摘 要: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但由于其是在中国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孕育而成,故而其设计理论常以中国哲学、传统文学、东方史学等形式间接地被表达出来。本文通过分析中国包装设计中传统图形的应用,视觉文化对发展传统图形的影响,利用视觉文化传统图形的发展,深入揭示如何更好地在包装设计中应用传统图形,在视觉文化时代背最下如何更好地使传统图形创新发展形成独特的中国包装设计风格。

在社会长期的发展历程中,中国文化通过劳动人民长期社会实践的推动和思想家们智慧的提炼与概括,逐渐形成一系列优秀的文化特质,其中,中国传统设计文化也同样在社会变革发展中形成了自身的特点。这些优秀的传统设计文化固然具有文明与文化的一般共性,但由于其是在中国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孕育而成,故而其设计理论常以中国哲学、传统文学、东方史学等形式间接地被表达出来,具有更为鲜明的中国特质,对于中国社会的文明进步和发展,起到了不可替代的推动作用。

一、中国传统图形的基本特征

中国传统图形是一个民族生存与发展的重要特征,主要表现在人类生活需求和审美方面,它伴随着历史的发展与社会前进步伐产生与变革,来源于生活和历史,又是人类社会性、个体性、群体性等方面的文化基础与发展动力,是社会物质生活、精神生活、交际生活以及其他生活浓缩的产物。

在我国,可以被称为“传统图形”的符号和图形,数量是非常多的。一部视觉史也是一部文化史,同时也是一部历史,科技进步和全球信息化,从某种程度上缩短了时空差,人的想象随着时空概念的变化而延伸,设计也逐步从平面向三维四维延伸,设计中的空间化与科技化为我们展现出丰富的空间图形符号。

中华民族历经了13个朝代,具有五千年的深厚历史文化载体,中国设计艺术曾一度引领世界风向标,而在传统图形艺术的发展上,中国设计艺术一向具有独特浓郁的东方风格和高度的艺术表现形式,国际各国设计界都为其丰富性、多变性及如诗般的奇思妙想所深深吸引,作为一名中国人则为其成就感到自豪。曾有学者说,“工艺美术是测定民族文化水平的标准,在这里艺术和生活是密切结合的”,而图形则是工艺美术的灵魂,它和生活的脉动息息相关,社会大环境影响艺术的生成,同时艺术反映出当时的社会形态,一个相辅相成的过程,并伴随着现代人们的衣食住行,填充着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在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上,两者相互融合,相得益彰。这些图形在各个时代呈现不同的风貌,历史条件决定了图形的艺术表现形式,但就艺术的精神层面而言却是一脉相承,它们有的精致秀美,有的粗狂雄浑,有的朴素,亦有潇洒,相互交错,相互攀生,为中国文化史增添了一抹亮色。

翻阅历史我们发现,早在原始社会就有巫术礼仪、自然崇拜、图形记事,使晟早的传统图形得以产生。图形在设计中三种作用是程度不断深化,信息含量更加广泛的过程。图形在设计中起着象征的作用,它与所指涉的对象间无必然或是没在的关系,它是约定成俗的结果,它所指涉的对象以及有关意义的获得,是由长时间多个人的感受所产生的联想集合而来,即社会习俗。正式以图形的潜在象征意义展示在人们面前,它含义表达准确有效而且无可挑剔,而这正是图形由单纯的视觉图像作用经由其内在因果关系具有指示作用,再由长时间多个人对其的感受联想赋予它更广泛的含义,飞跃为象征作用过程的必然结果,也是图形意义不断升级的过程,由此可见,图形为了使设计中具有思想感情的信息更准确有效地传达,需要一个图形不断深化的过程。但如果一味盲目地追求传统图形,是不责任的行为,设计者只有认真了解传统图形与设计的关系,才能合理准确地把图形运用到设计中。

二、中国传统图形在包装视觉设计中的体现

设计文化中的包装设计作为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更需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为依托,只有这样的包装设计才更具有内涵、更有生命力,这不仅是设计质量的好坏,同时也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表现,在世界局势稳定的条件下,各国家间的竞争已从单纯的硬件实力上升为软实力,文化科学的高度直接影响国家在世界上的地位,如今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世界,尖端的科技、一流的设计理念和众多的设计人才为其争得了设计界的绝对话语权,作为中国,一个曾今的世界文明古国,一个有着曾足以影响世界的国际地位的国家,我们的包装设计如何在全球化语境下建构自己的设计理念,合理运用古老的东方文化,并融合吸收世界其他优秀文化,最终发展为既符合国际化视觉语言,同时又更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的包装设计,是值得思考的。

随着当前“视觉文化”设计风潮的到来,使我们处于一个像通货膨胀的‘非常时期’,有人形象地将这个时代称之为“读图时代”,可见视觉因素对人类的影响之大,图片相对于文字具有更直观、更有效、更快速、传播途径更广阔的优势,这决定了视觉文化将不可避免的成为设计主流。在这个时代,图像将压倒文字,图形语言将成为这个时代文化的主流传播方式。图像,已成为人们无法逃避的符号,进而形成我们今天的文化形式。“形象”符号已经超越了“语言”符号,在社会文化生活中占据了核心的地位。使我们不得不承认视觉文化传播时代的到来,挑战总是与机遇并存,视觉文化时代的到来在推翻旧有的实际思想的同时,也为中国的设计师创造了一个机遇。

对于传统图形在设计中的应用来说,突出视觉效果最大化的艺术表现方式有利于让更多的人了解本民族自己的传统文化。视觉传达设计就是“图形语言化”和“语言化图形”,为了达到信息传达的目标,设计师需要始终不渝地寻找、挖掘并创造出最佳的视觉语言,借以表现传达自我的设计理念和艺术主张。传统图形拥有丰富的符号表现方式和独特的视觉魅力,因为缺乏媒体的关注和传播的渠道而渐离了人们的日常生活。视觉文化时代的到来将给传统图形带来新的机遇,将大众化的文化形态,通过极具冲击力的表现形式,使传统图形的视觉魅力得以充分发挥,用通俗易懂和传播途径广泛的视觉语言,使传统图形更具亲和力和大众性,也在无形中加大了产品的信息传播有效率。视觉语言有超强的艺术感染力,视觉表现可以让不了解传统图形的人们充分认识到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丰富内涵,更加激发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传统视觉符号的大众化让人们更容易读懂传统文化。

在现代多层次交叉的信息环境中,创造设计作品的个性化,将各有利于强化视觉冲击力,起到出奇制胜的传达效果,同时它吻合了现代人的文化心理和视觉环境,更加适合于视觉传达的表现。视觉文化传播的全球化,在让我们的传统民族文化受到了外来文化冲击的同时,也为民族文化走出国门创造了机遇。这需要我们在不同文化的交流与传播过程中,坚持作品中视觉文化的独创性与多样性,运用中国传统图形、传统文字和传统色彩,再融汇国际潮流设计理念,不断促进世界文化的交流与传统文化的大发展。 针对处于在视觉文化时代的中国包装设计,提出“在传统文化精髓与世界先进文化融合中创新”“创新中求发展”的设计观点,就传统文化对中国设计的影响、传统图形在包装设计中的应用、视觉文化时代我们的包装设计发展道路以及我们传统图形的发展所产生的重要意义进行详细系统论述。力图通过对中国传统图形、传统文化、视觉文化的研究,来挖掘包装设计与传统民族文化的内在关系,以及传统文化与世界各个民族优秀文化相融合的可能性与现实性。利用自己民族独具特色的传统文化积极适应国际竞争大潮流,这就要求设计师对传统文化要相当理解,把握传统文化在设计中的作用于意义,把设计过程做到一个去伪存真,不断提炼、不断深化创意的过程。视觉文化时代为传统图形的创新提供了一种崭新的思路,通过视觉表现对传统图形进行创新融合,如对西方传统图形中的现代性视觉元素的合理运用,利用高科技手段进行辅助开发等,更好的为传统图形创新中现代与传统的结合,为传统图形吸收外来优秀文化最终促进自身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

三、中国传统图形的表现意义

通过了解世界文化历史的发展进程,更加深了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人的传统文化表现、设计思想与以欧美为主的西方人的文化意识形态、设计思想都有各自独特的源流和特点,两者互不冲突,相映生辉。西方人的文化表现和设计理念,由于其开放的社会环境和民族风气,体现出一种扩散式和分门别类的思维方式和设计思想,带有表现独特个性的特质,在视觉设计作品中充满了现实主义的自由性和个人意识,崇尚个性张扬,不受束缚的思想,西方的设计思维方式是一种理性的分析和归纳总结的方式,具有严谨紧密的科学系统理论依据。其根本目的是求知,因此对所有的问题都要究根求源,都要经过形式上的逻辑思辨来把握,都是发散性思维与跳跃性思维的结合。

东方人的文化表现和设计理念,由于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和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展现出的思维方式和设计思想表现比较集中,更加注重综合思考,带有感悟、神秘性和求同的特质,更加客观,追求事实依据,是一种经验式的直觉把握和直陈式的描述,具有含蓄低调典型的中国人作风,中国人自古崇尚自然,认为宇宙是无限的,人只是宇宙渺小的一部分,但他们并不站在自然的对立面与之对抗衡,而是投身自然,与自然融合为宜,即所谓的“天人合一”。

四、总结

中国传统图形在坚持自身特色的同时一定要进行文化创新,只有通过不断创新传统图形才能获得新的生存与发展空间。视觉文化对于传统图形创新的意义是,为传统图形的创新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通过视觉表现对传统图形进行创新,同时形成系统详细的理念指导,如对西方传统图形中的现代性视觉元素的合理运用,利用高科技手段进行辅助开发等,更好地为传统图形创新中现代与传统的结合,为传统图形吸收外来优秀文化最终促进自身发展提供了巨大机遇。我国视觉文化的传播要想促进产业的进一步发展,一定要转变观念,不断探索学习和借鉴先进国家的发展经验与模式,形成文化体制建设,使视觉文化体制更加健全,加强我国视觉文化产业的竞争力,必须以市场为导向,不断完善产业体制,提高整体科学技术水平,形成结构趋于合理、体系科学完整的视觉文化产业。另外要加快改革我国的文化外贸体制改革与建设,积极鼓励文化产品参与到国际文化交流与市场中去,通过参与不断竞争,强化自身水平,不断进入,锐意进取,积极探索,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杭 间,何 洁,靳埭强冲国传统图形与现代视觉设计[m].山东画报出版社2005.5

[2]罗 虹,葛 凌,黎典明中国民族艺术与文化[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8

[3]张应杭.中国传统文化概论[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4

[4]张舒予.视觉文化概论[m1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3

[5]李慧娟.包装设计:品牌的塑造[m]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8.1

传统文化的形式篇4

关键词:传统仿古街区;同质化;商业文化;地域文化;传统建筑;形式外延;商业建筑特征;原住居民

1忽视对地方传统商业文化的发掘和继承,使得新开发的传统仿古商业街区文化内涵缺失

所谓“商业文化”,即传统商人在从事商品交易活动的实践中创造的人文文化以及由此衍生的包括商业组织制度、商业技术、经营艺术、城乡建筑、庙宇奉祀、商业教育、社会习俗等整个商业文明体系。它是支撑中国传统商业街区最重要的精神文化内核,也是凸显地方文化特色的重要方面。中国传统的商业文化包含有几个方面的特质:(1)传统文化性。中国传统商人绝非我们一般意义上认为的贩夫走卒,而多是有着极深中国传统文化背景的传统文人。这些传统商人不论是世界观、价值观还是道德观等都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如作为儒学基本内涵的“礼”,原是尊敬和祭祀祖先的仪式,后来逐步演化为以血缘为基础、以等级为特征的伦理规范。[1](2)地域文化性。传统中国社会是一个典型的封建小农社会。封建小农社会的特点就是社会封闭且自给自足。因此,地方传统文化可以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中得到继承和发展。而中国传统的商业文化就植根于这种地方传统文化之中的,中国传统商人无不是以此为纽带结成了商帮从而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地方商业文化体系。地方商业文化所涵盖的范围十分广泛,包括特色的商业组织制度,经营艺术,地方特色的城乡商业建筑,市井民俗等。这些都为传统仿古商业街区打造提供了丰富的文化素材。(3)商业活动的时效性。中国传统商业交易活动一般有两种类型,即职业商人、商行开展的规模较大的商品交易,还有就是普通百姓自发的商品交换。这两种商业行为都是传统商业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而对后者而言多是有一定时效性、周期性的。这些商业活动多是依附于一些民俗活动或地方的特色吉庆节日,如庙会、场会、春节等。

2有地方特色的人文类、文化类商业项目在街区商业业态构成中所占比重过小,使得这些新开发的仿古商业街商业形态趋同

所谓商业业态,即商业经营的形态包括商业经营的类型、场所、规模、形态等。[2]我国目前传统商业仿古街区项目根据业态可分为:旅游休闲类、文化休闲类、商贸购物类、餐饮类、商贸休闲综合类等。但不管是哪一类,由于是传统商业仿古街区而不是商业街区,其传统文化性都应当得到尊重。特别是在仿古商业街区业态构成中能够代表地域文化特色或地方市井民俗的文化商业类项目比重应当达到适当的比例。也许这些商业项目不会带来直接的经济效应,但是其对整个项目文化内涵的提升以及特色化经营都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3过度的商业运作使得原住居民流失,从而导致地方特色、市井民俗日渐消亡

一个地方的特色区域文化往往是以人为载体承传和体现的。人们的生活方式、饮食习惯、民俗文化无一不体现出当地的传统文化特质。同样一个传统商业街区的最大魅力在于受众可以体会到其有别于现代商业街区的特色市井民俗、轻松惬意的传统生活方式。而这种市井文化最重要的载体就在原住民身上。当下很多传统商业街区在改造过程中将原住民迁出,改造完成后沿街的大量民房被改作铺面并采取市场化的招商方式进驻。使得改造后的传统商业街区日趋贵族化。高企的地价、物价以及喧嚣的商业环境使得原住居民难以回迁。这就使得改造后的传统商业街区人口结构、社会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依附在原住居民身上的地方传统文化、市井民俗荡然无存。这种只有经济利益没有人文关怀、只有商人没有原著居民的仿古商业街区无非只是披着伪劣仿古形式外衣没有灵魂的“躯壳”而已,其生命力也就可想而知了。

4忽视对地方传统建筑文化的整体继承,使得新打造的传统仿古商业街区外延外观单一形式僵化

我国传统商业街区建筑形态源自中国传统建筑,而中国传统建筑不管是从建筑文化、营造方式还是形态特征都有着一套独特且完整的体系。其单体建筑形式、建筑组合、材料、装饰手法都极为考究且各具特点。笔者以为目前我国大多数传统商业仿古街区的建筑设计在继承传统建筑方面有几个方面的问题:(1)没有站在一个系统、全面的高度承传中国传统建筑的形式外延。而仅琐碎、零星甚至异化地堆砌中国传统的建筑的形式元素。使得很多仿古街区建筑外貌有粗糙、肤浅甚至庸俗的感觉。(2)忽视中国传统建筑的材质、色彩特征。中国传统建筑历经了数千年的发展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建筑体系。用钢筋混凝土代替了传统木质结构,用机器加工代替了手工营造,使得这些建筑外观看起来粗糙而肤浅。在色彩方面,中国传统建筑的色彩受到封建礼制、民族审美情结和所使用材质等多方面的影响从而形成了一个非常严密的色彩体系。中国传统建筑非常讲究含蓄内敛意境的表达。[3]同时,中国传统建筑的审美与营造受到中国传统文化中儒、道、释三家文化影响极大。儒家讲求礼制的思想;道家讲求“道法自然”“天人合一”“阴阳五行”的思想;佛家讲求“隐忍”“苦修”“顿悟”“禅意”的思想。忽略了对本地区传统建筑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建筑形式上相互抄袭导致仿古商业街区建筑形式外延趋同。中国民居建筑由于受到地理、气候、文化的影响既有中国传统建筑的共性特征又带有各自的地方特点,而现在很多仿古街区的建筑设计忽视甚至漠视地方传统建筑的形式外延特点,教条化的复制中国传统建筑的共性特征。

5只关注传统建筑的共性特征而忽视传统商业建筑的商业特性

在建筑功能构成方面,中国传统经济是典型的封建小农经济。(1)其特点是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生产和交易活动。在规划方面,中国传统城市规划受封建儒家礼制思想影响呈现出一种封闭性、领域性的特点。封闭性,即中国传统城市规划强调以街坊为单位封闭设计与管理模式。一个商业街坊区域内集居住、商业于一体,呈现一种自给自足的状态。领域性,即由居住区发展而来的商业街区是居民居住生活的场所。时间越长则领域性越强。领域圈内,物质形象、人文形象越来越呈现出一个整体的面貌。导致地块大多只能向纵深发展。遂致窄边向街、家家紧靠,呈现“小、密、多”的特点。(2)街道尺度适宜。传统商业街区大多街道宽度较小临街建筑低矮,街道轮廓比多为1∶1.5。小型商业街道宽度一般为4~8米,沿街建筑高度通常为4~6米。具有这种尺度关系的街道空间容易让人感觉亲切、怡人。容易展开商业行为。(3)建筑形态古韵浓厚。商业街道和建筑均具有古朴窄小的特点。

参考文献:

[1]魏云.国内外仿古街区开发的成功经验和启示[J].未来与发展,2010(07).

传统文化的形式篇5

关键词:数字艺术;茶文化;结合;发展

目前,计算机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且逐渐涵盖了艺术范围,形成了艺术与数字技术结合的综合体,也就是数字艺术。数字艺术是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的艺术形式,数字艺术与传统茶文化相结合可以更好的呈现出传统茶文化的魅力和内涵,并且突破传统茶文化的局限性,对传统茶文化进行创新和再现。这样让传统茶文化很好的跟随时展的趋势,凸显传统茶文化的创新意识。将数字艺术与传统茶文化有机的结合在一起,还能充分帮助传统茶文化进行艺术转型,拓宽传统茶文化未来的发展道路。

1数字艺术的发展与茶文化结合的内涵

1.1数字艺术的发展与茶文化的结合现状

随着现代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中国传统文化也面临着创新和传承问题,如何更加符合人们的审美意识和标准,是传统茶文化需要思考的问题。在数字艺术广泛应用的现代社会,要想让传统茶文化的发展之路更加宽广,就必须突破传统茶文化的局限和框架,与数字艺术充分结合,形成数字艺术形式的新格局,满足人们日益提高的审美需求。传统茶文化的表现形式也应该具有更新的创作观念,提高创作水平,从而更好的传承和发展传统茶文化。

1.2数字艺术的发展与茶文化的结合形式

自计算机技术得到广泛应用以来,在各个领域都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并且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不可分,同时也改变了人们以往的生活和思维方式。数字艺术被越来越多的用于茶产品广告包装制作、茶文化空间的模拟和设计、茶文化相关网页设计等。数字艺术这一概念一经提出就给传统文化的艺术处理提供了很多的便捷,如今数字艺术已经成为传统文化传播和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载体。传统茶文化也可以借助数字艺术的平台,加快传承和发展的速度,设计和创造出更符合现代审美同时兼顾茶文化内涵的茶文化产物。

2数字艺术的发展与茶文化结合的审美特质

2.1文化形式的数字性

传统茶文化相关的艺术设计需要对茶文化有深入的了解,并且有较强的文化领悟能力和专业技能,这些实际因素的限制,让很多设计师无法设计出理想的茶文化相关设计作品,这也很大程度的限制了传统茶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针对这一问题,数字艺术可以成为设计师很好的工具,将茶文化艺术设计的过程与数字艺术相结合,可以更好的方便设计师设计出更新颖的茶文化相关艺术设计作品。茶文化的内涵丰富,对于一些设计师而言,都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养料,这些数字艺术的设计师会从茶文化中找寻灵感,通过数字化的方式进行呈现,在本质上,数字化设计师和一般的设计师是一样的,都是文化的传播使者,只是大家用来表达的手段和技术不一样。此外,过去人们记录和保存文化都需要用到实物,费时也费力,传播效果也不佳,而如今科技非常发达,数字化可以非常好解决这些问题。例如,我们想要记录全国范围内的茶文化材料,过去需要复杂的调查和记录,现在人们通过互联网可以非常快速和高效的完成这一过程,信息的保存和筛选也会更加的可靠,这些资料也非常适合去分享和传播,让普通的民众都能接触到专业且完整的茶文化资料。

2.2实际操作的交互性

通过数字艺术在进行传统茶文化的艺术设计时,需要很好地展现设计师的思维和意图,同时也应该考虑用户的需求和想法。数字艺术可以很好的方便设计师与用户进行沟通和交流,让设计师更加了解用户的意图,从而产生更多的创作灵感,创作形式更加丰富。通过数字艺术对茶文化相关作品进行设计的过程中,还可以在通过数字技术创作的过程中,不断的对作品进行完善和更新,保证其品质和质量,从而更好的对传统茶文化进行传承和发展。通过数字艺术的交互性,让传统茶文化设计作品能够更好的表达情感,展现茶文化的精神和内涵,设计出更加有深度和思想的作品。交互性的实际操作让更多的人及时的浏览到传统茶文化的相关作品,更加方便地发表看法和意见,从而让设计师了解到人们对传统茶文化的想法,吸取更多的反馈和意见,为传统茶文化相关作品的设计积累更多的素材。

2.3时空的虚拟性

传统茶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容易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传播起来速度较慢,阻碍了传统茶文化的发展,同时也局限了传统茶文化内涵的推广和渗透。针对这些问题,数字艺术的发展与传统茶文化的结合可以加速传统茶文化的发展,通过计算机技术增加传统茶文化的文化表现形式,利用先进的设计和传播方式,让传统茶文化得到广泛的传播,更好地推广传统茶文化,让更多的人了解传统茶文化的内涵。除此之外,数字艺术与传统茶文化的结合,可以让对传统茶文化感兴趣并且想要了解的人,更加方便快捷地浏览和了解,保证画面和质量的前提下,利用数字艺术的形式完美的呈现传统茶文化的内容和文化精神。让传统茶文化被更多的人所熟知,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代表,利用传统茶文化的精神和内涵为现代人带来更多的启示和精神洗涤。

3数字艺术的发展与茶文化结合的发展趋势

3.1创造方式的发展趋势

通过数字艺术的规制和机制,有效地结合传统茶文化的形式,将计算机技术和传统茶文化的内涵有机结合在一起,让传统茶文化得到全新的升级和蜕变,对传统茶文化的艺术形式进行改革,同时对其传统思维进行创新,这样才能让茶文化与时俱进,才能让茶文化更好地融入到现代人们的生活中去,这样不仅能够帮助茶文化更好的传播和发展,也能丰富数字艺术的表现形式。同时,通过全新的创造方式,也让更多对传统茶文化感兴趣的人可以更好的了解传统茶文化,让传统茶文化与人们的生活产生更多的关联,与现代人有更加亲密的关系和感情,而不是一种与人们非常疏远的文化形式。只有顺应时代的变化,尝试数字艺术这种全新的艺术形式,才能让传统茶文化获得全新的思路,拓宽发展的道路。

3.2创造内容的发展趋势

传统茶文化的内涵和艺术形式一直都是结合非常紧密的,但这些结合也有更好的实现途径。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普及,数字艺术的广泛应用,传统茶文化与之结合可以更加方便快捷地进行传承和发展。数字艺术与传统茶文化的结合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兴趣,很多利用数字艺术设计出的传统茶文化作品深受人们的喜爱,所以人们越来越熟练地将计算机数字艺术与传统茶文化相结合,这也为传统茶文化的创新创作提供了无限的可能。这种传统文化精髓与数字艺术的结合可以对其赋予更多的生命力和活力,让其能够更好得到发展和推广。通过这种形式让传统茶文化的内容更加丰富,形式更加多样,让人们感受到传统茶文化与现代艺术形式也可以很好的结合,是具有深刻思想和内涵的传统文化形式。

3.3创造理念的发展趋势

传统茶文化的艺术表现形式是非常具有思想和内涵的,其展现的是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不仅有儒家思想的精髓,还有哲学等丰富的思维。针对传统茶文化的创作,需要对其有深入的了解,采用灵活多变的形式和手法对其进行展现,充分的体现设计者的思想和创意。设计师用数字艺术技术可以更好的表达自己想要表达的东西,解决其创作的难题,让其实现创新发展,让茶文化以更加完美和高效的方式来传承下去。只有采用新的创造和发展理念去看待传统茶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才能让其更好的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让其保有顽强的生命力生生不息的流传下去。

4结束语

综上所述,数字艺术的发展和传统茶文化的结合,有其特有的优势,可以改变传统茶文化设计和传播的局限性,设计师借助数字艺术技术,其表达方式会更加多样,也让茶文化在传播过程中更加丰富多彩,让更多的人能够越来越轻松地接触到茶文化。

参考文献

[1]曹爱萍.中国古典美学中的茶道文化对陶瓷艺术创作影响研究[J].福建茶叶,2017(1):161-162.

[2]石磊.论茶文化对陶瓷艺术的影响[J].福建茶叶,2017(1):392-393.

[3]胡靓.浅论数字艺术发展的文化思辨———以茶文化为例[J].福建茶叶,2016(5):291-292.

[4]陈灿.情感化设计理念在数字艺术教学中的运用[J].大舞台,2015(12):172-173.

[5]靳佳佳.数字化技术应用下的数字艺术与中国画的结合[J].科技传播,2015(2):163-164+93.

[6]肖莹艳.数字技术视野下的新媒体艺术设计[J].美术文献,2014(5):119.

[7]苗琴.高校旅游专业开设《茶文化及茶道艺术》课程可行性研究报告———以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为例[J].才智,2014(25):235.

[8]凌菁.科学与艺术的结合———论数字媒体艺术的发展[J].数位时尚(新视觉艺术),2013(5):46-47.

[9]王振湦,林华.数字艺术在美术史论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方略[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0(2):224-225.

传统文化的形式篇6

【摘要】传统图形在平面设计的传承与创新过程中,应按照时代的审美需求,用现代设计思维与形式,汲取传统图形的“神”,表现现代平面设计的“形”,使中国平面设计更具民族性和本土文化的特征。

【关键词】传统图形;平面设计;传承创新;民族化;本土化

随着经济和信息化时代的快速发展,设计艺术在实用主义哲学和商业文化的影响下,逐渐形成趋同化的视觉语言,追求视觉冲击力和视觉传达诉求的直接性。而这种以图形的形式美感吸引受众眼球的设计,生命力将不会长久。当前,如何找寻现代平面设计与民族文化之间的结合点,才是实现设计差异化、保持生命力的关键。因此,我们要研究传统文化的特点与内涵,分析目前中国平面设计的现状及中国优秀设计师运用中国元素的成功经验,深入挖掘传统图形的造型规律和内涵意蕴,将传统图形与时代需求相结合,汲取传统元素,运用本民族独特的艺术形式和手法来反映现实生活,推动平面设计在继承传统文化中创新,形成具有民族特色的现代平面设计。

一、传统图形的特点

中国传统图形是经过人们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和民族文化积淀,逐步形成具有明显的民族造型特色和民族文化精神的视觉符号,是传统文化的具象表达,具有约定俗成的信息传播功能。它反映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内容,最早可追溯到原始社会的彩陶图案,各个朝代的建筑、水墨书画艺术,以及明清鼎盛时期的吉祥图案等,这些艺术造型依靠独特的造型、色彩、空间,形成具有东方气韵的视觉效果,给予人美的享受。

(一)传统图形的造型特点

1.原始社会时期的表号性符号

原始社会由于生产技术不高,传统图形是适应实用的需要产生的,将图案彩绘和刻画到器皿上,多数具有表号功能,认识的意义大于审美的意义。这在彩陶的装饰纹样上表现得较为突出,如半坡、庙底沟、马家窑、半山、马厂等遗址出土的彩陶图案为代表,装饰题材基本上以几何纹的形式出现,有宽带纹、折线纹、三角纹、螺旋纹、回纹、网格纹、锯齿纹等纹饰,也有鱼纹、鸟纹、花瓣纹等动植物纹饰,这些纹饰是原始人们在劳动过程中,对生活有直接联系和深刻影响的事物进行高度概括,创造了几何形的图案形式。造型拙稚,线条粗犷,风格质朴生动,具有鲜明的层次和节奏感。在形式法则的应用上,主要采用对比、分割、双关、组合等方法。如半坡型彩陶盆里的人面鱼纹最具代表性,反映原始时代人们祈求渔猎收获的愿望。

2.奴隶社会时期的宗教礼制符号

商代统治阶级信奉宗教迷信思想,崇尚武力,其装饰纹样特点往往带有宗教迷信色彩和反映威严、神秘、慑服的精神力量;而周代强调“礼制”,所有工艺美术设计都服从礼的需要,适应当时政治的需要,“藏礼于器”,其装饰图形带有显著的秩序感。因而,商周时期以狞厉威严的兽面纹和圆方结合的窃曲纹,来象征统治阶级的地位和宗教迷信的思想,多用于宗教祭祀器皿和礼器中。在图案格式上,运用单独适合纹样和二方连续的带状纹样,采用对称和连续反复的格式,衬托出庄严、肃穆、秩序、质朴的时代气氛。如饕餮纹是商代青铜器的主要纹样,多装饰在器物的显要部位,是一种具有牛、羊、猪等动物形象的怪兽纹,根据《吕氏春秋》和《左传》等古书的解释,“饕餮,有首无身,食人未咽”“贪于饮食……侵欲崇侈……天下之民以比三凶”,其中饕餮是一种凶贪的怪物。这种神秘、威严、慑服的审美要求,充分反映出奴隶社会统治阶级利用象征化、抽象化的装饰图案来统治人民和显示等级地位的精神需要。从这种意义上说,传统图形在这个时期是服从宗教礼制的一种符号。

3.封建社会时期的吉祥符号

这个时期的传统图形逐渐摆脱神秘的气氛,图案更加概括、精美、富有韵味,形式逐渐成熟,多反映社会现实生活的题材,表达人们追求吉祥、幸福的美好愿望。战国时期青铜图案采用活泼优美的几何形与动物变形穿插组合的四方连续图案,表现宴乐、射猎、战争等题材,反映封建统治阶级政治理想的萌芽。秦汉时期由于儒学的宗教化、谶纬神学的兴起,羽化神仙、祥瑞迷信等装饰题材居多,如画像砖、瓦当等工艺美术品类中图案应用辟邪求福的四神纹,体现“长乐富贵”“飞鸿延年”等吉祥文字装饰。六朝是一个社会大动荡的时期,人们四处迁徙,相互交融,图案多体现清秀、空疏的佛教题材。隋唐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统一、上升、自信、开放”是其社会特点,图形以象征人间温暖幸福为题材,如卷曲丰满的卷草、自由飞翔的禽鸟、翩翩起舞的蜂蝶等,造型丰满,线条洗练,色彩富丽。宋代“重文抑武”,图案具有典雅、平易的艺术风格。元代图案“以金彩相尚”,具有粗犷、豪放、刚劲的艺术风格,尤以陶瓷的青花、釉里红里的装饰为代表。明清时期的图案发展基本成熟,在题材上大部分是“图必有意,意必吉祥”,把社会政治、伦理道德、风俗习惯与图案形象结合起来,以象征、谐音等手法,表现吉祥如意的装饰纹样。如龙、凤图案,是人们按照传统美学观念和自我愿望,将多种动物局部形象组合在一起而形成的视觉符号,龙兼有牛头、鹿角、蟒身、虎齿、鱼鳞、鹰爪等动物最雄美的部分,象征尊贵、权威;凤兼有孔雀、锦鸡、大鹏、仙鹤等鸟类的局部特征,象征喜庆、和平。

(二)传统图形中折射出“天人合一”的传统思维

在中国古代文明中,人们对自然的认识,是由最初的崇拜到主张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的认识过程,即达到《庄子·齐物论》中提到的“天人合一”境界。这个认识过程也正是吉祥图案、中国画、书法等中国传统图案的发展演变过程,由最初人们对自然和宗教崇拜的传统图案,到期盼“生命繁衍昌盛,生活富贵康乐”等象征美好意义的吉祥图案。无论是从题材上,还是在表现形式上,都渗透着这一哲学思维,显示出传统图形本身的题材美和形式美。

1.在内容题材中体现

传统图案的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既有表现风土人情的山水、花鸟、人物,也有表现美好理想的传说故事,运用象征、表号、文字、谐音等艺术表现手法,将人们的抽象意念具体化,具体的事物人格化,反映人们对现实生活的热爱和对幸福美好生活的追求,展现浓厚的生活气息和强烈的艺术生命力。从题材上,充分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天人合一”思想。例如:“喜上梅梢”,以喜鹊之喜同音,以梅与眉近音,亦作喜上眉梢,寓意给人们带来欢喜、吉祥。再如表现丰足的“年年有余”、表现平安的“一帆风顺”、表现长寿的“延年益寿”等图案,借用事物的形态、色彩或生态习性的相似或相近之处,来表达吉祥、如意的含义,传达人们美好的心理愿景,体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之美。这种从内容题材上借物托意、寓情于物的表现形式正是“天人合一”审美思维的具体表现。

2.在表现形式中体现

传统图形从构图、造型、色彩上强调和谐统一,造型注重形与形之间的相互关系,形式上强调主客体完美统一的整体意识,运用意境、气韵生动、应物象形等传统美学法则,在二维的空间中寻求视觉上的真善美,使统一中求变化,变化中求统一,创造出造型与寓意完美结合的图案形式,使其在形式上体现人们的审美需求,达到以形写神的“天人合一”思维。如太极图的构图形式,在圆形内以黑白两个鱼形纹组成的“S型”图案,展现了一种相互转化、和谐统一的形式美。在人们继承与发展的基础上,衍生出更多类似的民族图案,如“龙凤呈祥”“喜相逢”“鸾凤和鸣”等图案,就是以太极图的构成形式为原型进行设计而成的吉祥图案,生动优美,极受民间喜爱。又如吉祥图案梅、兰、竹、菊“四君子”就经常以拟人化的手法有序地组织在一起,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二、传统图形的传承

对传统图形而言,它所代表的文化和造型是随时代的进步不断地发展变化。这种变化是传承性的更迭,不是推翻原型的完全抛弃,而是要在继承传统原型的基础上,不断更新图形的文化内涵和构成形式,来适应大众审美的心理需求,使人们更好地、更容易地辨识和接受图形的变化与特征。正如传统鱼纹的造型由原始社会的简单朴素,逐渐变成明清时期的完美逼真,其寓意由原始社会时期的“生命的永生与子孙繁衍”,变为明清时期的“对农事、物产、年运丰足的祈祝”。

(一)以现代设计理念挖掘本土文化

图形语言本身具有强烈的文化认同功能,能使不同民族和文化背景的人理解所传达的内涵。但设计本土化不是对传统图形的照搬或者简单借用,而是要在深刻地理解和分析本土文化的基础上,结合现代设计理念和科学技术,挖掘传统文化的内在意蕴,合理地运用到设计作品中去,这样才能使平面设计具有本土特色和民族文化底蕴,实现设计的本土化。如北京申奥标志是一幅中国传统手工艺品图案“中国结”,采用奥林匹克五环标志的典型颜色图案表现一个人打太极拳的动感姿态。再如北京2008奥运标志是巧妙地运用汉字“京”与传统印章的形式来设计的(如图1)。

(二)要用先进科技丰富传统图形

随着信息与科技的快速发展,各种新型的设计工具和设计手段不断出现,为传统图形的传承提供了良好的技术支持。因此,要结合现代科技手段和新型设计理念,研究科学技术对环境与人的生存方式的影响,从而使传统图形衍生出新的表现形式。如借助电子扫描技术和电脑软件特效处理,来继承和表现传统图形的新形式,进一步拓宽传统图形的构成方式。例如美国大片的一些精彩画面都是通过现代电脑科技手段来实现的。

(三)要使传统图形富有时代感

当前是一个快速读图时代,平面设计通过对图形的精心设计向大众快速传达各种信息,人们结合自己的需求和审美选择是否接受。因此,平面设计要符合当代受众的审美需求,设计简单、易读、精美的图形来传达信息。虽然传统图形是经历长期的历史演变发展而来,以及具有强烈的民族特色,但要不使人有陈旧落后的印象,就需要在设计应用时注入现代气息,才能符合现代人的视觉需求。如可口可乐公司的中文标志,是香港著名设计师陈幼坚在2003年结合中国本土文化,为其重新设计的一款结合英文商标的流线特点、更具现代感的标志,取代了可口可乐公司自1979年重返中国市场后一直使用的中文字体。

(四)要批判地继承传统图形所体现的文化内涵

传统图形中有很多受封建传统礼制文化的影响,具有严重的宗教道德伦理和封建礼制的功能。如在古代建筑设计方面,传统礼制思想就严格规范和限制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形制、等级规模和装饰纹样等诸多方面,束缚了建筑设计的创新与发展。因此,要彻底抛弃传统图形中那些凝固化、绝对化的封建伦理思维,要用开放性思维使传统图形“返璞归真”,传承积极、正向的文化意蕴。

三、传统图形的创新

新媒体时代使人们接收到的信息更加海量化、碎片化、虚拟化,尤其在商业经济意识的影响下,面对这些纷繁复杂的信息,要在短时间内让人们对平面设计中的传统图形留下清晰、明确的印象,设计就须结合当今社会简约、时尚的流行元素,使其更加简洁、凝练。

(一)要将传统元素进行凝练处理

在传统图形中,不乏繁缛的图形,它们的缺点是不能将信息快速、有效地传达给受众。根据时代要求,设计者可将一个或多个繁杂、细腻的中国传统图形进行凝练简化,结合现代科技和设计理念,提炼、整合传统图形中的中心元素,去粗取精,塑造更加直观、有代表性的形象。如靳埭强先生设计的中国银行标志(如图2),采用了中国古钱币与“中”字为基本形,精确概括了古钱币图形的圆与方,巧妙地将“中”字融入到圆方之中,整个标志简洁、易识,寓意深刻,具有中国风格。

(二)将传统元素进行形式转借

对于高度概括、艺术性强的中国传统图形,可以利用形式转借的方式将传统元素与现代设计有机结合,使图形的构成形式和文化内涵得到延伸和发展。如香港凤凰卫视的标志(如图3)就是在构图上借鉴太极图“S型”的骨式,将传统凤纹设计成飘动流畅的图形,构成对立统一的形式美。造型在传统凤纹的基础上,图形更加抽象、凝练,两只凤凰构成一个圆,中间是一只注视着世界的眼睛,形成旋转交融的形象,寓意着融合、开放和沟通。又如上海金茂大厦是美国设计师吸收中国宝塔的原形设计的,上海大剧院是法国设计师从中国的宫廷建筑中得到的灵感。

(三)将传统图形进行意象重构

对于国画、书法等具有意境之美的传统图形,需要结合现代设计语言,借用笔墨的形式之美,重构文化的意境之美,即以“形”延“意”,以“意”传“神”,从而达到“神”的传承和“意”的延伸。在平面设计中,可借用国画“寓繁于简”的视觉思维,对设计元素进行归纳整理,精确提炼主题,增强设计的艺术魅力和文化感染力,传承其“神”;也可借用笔墨元素的浓淡变化表现设计主体,增加画面的灵性与气韵,传达信息背后的文化内涵,提升设计的意蕴之美,达到“景在画中,意在画外”的效果。如北京奥运会系列主题海报,以水墨画呈现中国韵味,展现中国画意境在平面设计中的运用,用彩墨描绘云纹、山水作为背景,来衬托运动型体,画面和谐生动,以中国传统的长卷式绘画方式展现、创新形式,在现代平面设计中有效地融合了中国水墨韵味,展现淡雅、悠远的传统意境。

因此,中国传统图形在现代平面设计中的传承与创新,应建立在中国传统文化和人们生活实践的基础上,按照时代的审美需求,遵循原有造型规律,用现代设计思维与形式,去粗取精,把繁缛凝练成简约,把具象转化为抽象,努力用民族独特的视角和方式去营造时代美的意境,汲取传统图形的“神”,表现现代平面设计的“形”,使中国平面设计更具民族性和本土文化的特征。

注释:

*基金项目: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2013年度校级科研一般项目(项目编号:2013B13)。

参考文献:

[1][2]田自秉.中国工艺美术史[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1999.

[3]袁静,徐小宁“.天人合一”的审美思想在中国传统吉祥图案中的渗透[J].东岳论丛,2010(6).

[4]冯晓娟,陈新华.中国传统设计中的鱼文化[J].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2).

传统文化的形式篇7

关键词:传统建筑、文化、符号、现代建筑形式

中图分类号:e2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在当前我国的国情是,城市规划主要由政府控制,建筑设计则有一部分是必须听从甲方的喜好,建筑师所扮演的角色有时仅仅是出谋划策,最终的决定权多半还是归于领导者。在这种情况下,一些地方出现刮仿古风、欧陆风,甚至有的建筑是未经思考的仿古建筑甚至是翻建建筑。而建筑的真正文化内涵和精神内容缺失,传统建筑文化和建筑元素已经被挤压的几乎没有空间和地位了。

建筑作为文化和技术的综合体,应该是文化的物质传播形态,是社会文化的表现,应在不同时期反映不同时期的文化传承及变化。中国有着几千年的建筑文化和发展历程,建筑文化已自成体系,长城、故宫、天坛等都是具有鲜明民族文化特征的建筑的范例,代表了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最高水平。是文化孕育了建筑,而建筑又表现了文化,两者不可分割。

一、中国传统建筑文化

1.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物质形式

中国古代的建筑单体以木构架建筑体系为主。木构架体系在汉代已基本形成,在唐代达到成熟,历史悠久、体系完善独特、分布地域广同时地域性明显、建成数量多并一直延续至今,是世界建筑史上的重要建筑体系之一。之外,中国传统建筑还存在干阑式、窑洞、碉房、土楼等等多种其他建筑体系。不同地方根据其气候、地形、材料的不同形成其特有的建筑文化。

中国古代的建筑群体布局和城市规划多强调对称均衡,如故宫、曲阜孔庙和明清北京城等。而在建筑群体空间上则较喜好采用一组或多组围绕形成一个中心空间的手法。同样,这些手法也一直沿用至今。

2.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精神形式

说到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精神,就不得不提到我国一直以来的哲学思想——天人合一。“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利用自然,一直是我国哲学思想的主流,而这一思想也一直运用在我国古代的建筑设计中。“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上,高毋近旱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沟防省”,这是在城市规划上对尊重自然的反映。北京天坛的祈年殿建筑形式采用圆形三重檐,总平采用方形,就是“天圆地方”和“天人合一”的体现。而其三重檐的上檐采用青色,中檐采用黄色,下檐采用绿色,则分别是天、地、万物的代表。

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精神同时还包括“礼仪”,这一精神主要体现在建筑的尺度空间上。如帝王宫殿的威严,民居的亲切,园林的恬静。

二、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在建筑设计中的符号表达

1.建筑空间的符号表达

建筑空间都表现的是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中的“礼仪”。建筑空间表现的是等级森严,建筑群的布局呈现明显的对称分布,重要建筑沿轴线布置。在建筑单体中也呈现相同的布局方式,合院式、一正两厢、前朝后寝,都是反映建筑文化——理性——的空间符号。

2.建筑形式的符号表达

在建筑形式中对传统建筑文化的反映主要体现在形式、细部的传统符号这两方面。

在形式上,建筑的屋顶、墙身和基础组成一种理性的对称式构图。中国传统建筑中,对于屋顶的设计是整个设计的重点,这一点与西方古典建筑不同,他们更注重的是立面的构图。屋顶形式是中国古建造型元素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挑出的屋檐、优美的檐口曲线、反曲的屋面、起翘的屋角以及多样化的屋顶形式,使得中国的古建具有了很强的视觉冲击力和感染力。

在细部上,除了本身的装饰作用外,还有具体功能中的作用。比如徽派建筑中的代表性的马头墙、披檐,宫殿中的斗拱,民居中的窗棂,园林中的漏窗等等。

3.建筑材料的符号表达

传统材料是对历史记忆的延续,是对文人情怀最直接的表达。常用的传统建筑材料有:青砖、青瓦、竹木材和石材。而这些材料的运用在现代建筑,特别是文化类建筑中仍很常见。

4.建筑色彩的符号表达

中国传统建筑的色彩非常丰富但有很强的等级控制,颜色越是鲜艳,权利地位越高,这也是受当时“礼仪”观念的影响。传统的官式建筑中常采用红、黄为主基调。像苏州园林、江南私宅以及徽派建筑等受儒家思想和老庄思想影响较大的建筑,颜色以灰、白、黑为主,纯洁、淡雅。同时,我国不同的民族因具有特有的文化和审美,建筑色彩也大不相同。云南白族的建筑大多以白蓝相间为主,在,藏族同胞则以红白为建筑的主色调。

三、中国传统文化符号在现代建筑中的应用

1.上海金茂大厦——传统建筑形式的应用

上海金茂大厦虽然是由美国Som设计事务所设计的,却很好的在建筑造型中反映了中国传统建筑文化,是上海外滩的几座超高层建筑中少数未被公众质疑的建筑之一。“我在研究中国建筑风格的时候,注意到了造型美观的中国塔,高层建筑源于塔,我试着按比例设计新塔。金茂大厦不宜简单地被划分为现代派或后现代派,它吸收了中国建筑风格的文脉。”Som事务所的主要负责人阿德兰·史密斯是这样介绍的。同时,他也证明了像钢和玻璃这样的现代建筑材料也一样可以建造出具有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特色的现代建筑。它的外形易让人直接联想起中国的古塔,他设计的塔楼采取的是双轴对称的平面之形,阶梯状的造型逐层递增,使人们无论从哪个角度都能欣赏到塔的完美景观。

2.中国美院象山校区教学楼——传统建筑材料的应用

中国美院象山校区二期工程的建筑学主楼,是由我国著名建筑师王澍设计的。在该建筑的材料选择上,他采用了传统建筑材料——青砖,并采用了十字形的砌筑方式,丰富了建筑立面的肌理,与对面的管理楼的普通砌筑方式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种对传统建筑材料的新型实用方式,既有创新性,同现代社会接轨,又是对传统建筑文化的表达和传承。

3.北京香山饭店——传统建筑空间与颜色的应用

北京香山饭店时由贝聿铭于1982年设计的,位于距北京市中心20公里左右的西北郊的香山。香山饭店的室内外的空间环境设计是将苏州园林中的假山水榭、长廊曲径等传统造园符号经过提炼,高度的抽象和简化,运用其中,充满了文化性,但不生硬。香山饭店不仅与周围的环境紧密的结合,同时还加入了许多我国传统的文化符号。建筑虽然是用玻璃和钢等现代材料建成,但建筑整体强调的是白色抹灰墙面和灰砖线角这些传统建筑做法。同时,白灰两色又是中国传统建筑中的基本色调,透露着民族性。而“方与圆,无论建筑的立面、内部、大门、照明灯具还是客房内部设计,这两个形式总是重复出现,简单而丰富。”

传统文化的形式篇8

关键词传统元素;平面;设计

在文化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设计界出现了两种偏向:一种是认为西方现代设计都是先进的,不重视借鉴和具体分析,对西方设计进行可以模仿,甚至把自己的审美情趣也西方化了,从而使我们的作品越来越偏离民族传统个性。设计是反映民族文化的一种形式,一个国家如果没有了自己的文化,将会导致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设计发展的停滞。因此在当今设计风格日益趋同的时候,必须要提倡设计中个性的张扬、民族特征的体现。另一种偏向是盲目自大,排斥所有外来文化,只要是与自己民族文化不吻合的东西一概抛弃。在设计艺术的发展中应当注重继承民族化的遗产,也要纵观世界各民族历史文化的发展,为了适应多样化,个性化的发展,我们必须把具有传统特色的审美追求同现代设计结合起来,形成具有民族个性的设计风格。我们更要继承和发扬我们的优秀历史文化,从中吸取更多的信息和灵感,在现在设计中得以充分的运用。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要创造出具有民族特色的设计作品,就要注意传统民族元素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传统文化元素如何在平面设计中得以应用已成为一个新的课题。

文字是平面设计中重要的视觉语言符号。“从某种意义上说汉字成文中国文化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东西,是本土文化的重要符号”。作为中国的设计师,必须在平面设计中建构自己的视觉语言体系,在文字上应该从中国本土的文字着手,也就是要从中国的汉字来拓展设计思维。文字作为中国文化的一个载体,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不言而喻。从陶文、甲骨文、金文、篆书到今天的汉字都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如清代吉祥文字“黄金万两”利用字体结构的相似重复,把四个字连成一个图形,是现代字体标志的成功范例。文字的象形、会意、图形化在现代平面设计中是我们常用的创意手法。如图1为2010年世博会会徽,就是以汉字“世”为基础设计的,其中暗含三人合臂相拥的图形,象征着“你、我、他”全人类,表达了世博会“理解、沟通、欢聚、合作”的理念,洋溢着崇尚和谐、聚合的中华民族精神。靳埭强设计的中国银行的标志,造型简洁却寓意深远,融合了中国传统哲学体系中“天圆地方”的宇宙观,并在造型上借用了汉字演化的构成手法和古代钱币的形状,中心的方孔以中线贯穿象征流通和联系,外圆则代表中国银行面向世界的国际化态势,集中体现了银行的行业特征和深厚的文化情结。以上这些传统文化元素在标志设计中的应用,往往是多元并存的。如中国银行、2010年世博会会徽都是具象与意象,形式与理念的有机结合。这种多元互补的设计构想不但增强了文化厚重感,而且有助于设计理念的延伸和视觉感染力的增强。现今的平面设计作品中有很多是以汉字为设计元素的优秀作品,从而弘扬了中国的民族文化。

图形是平面设计视觉元素中又一个重要的元素。中国民族文化艺术对现代设计的影响意义深远,更深层次的是在于神韵、内涵的传承。中国有5000年的文化,具有独特的审美哲学和审美情趣,这些文化随着具体事物通过视觉表现出来,如:国画、书法、易经、禅学、五行八卦等等。民间有剪纸、泥塑、木版年画等。在神韵传承中,设计师不直接引用符号而是将传统文化的表达形式、意蕴、审美方式等综合之后,再形成独特的设计方法,达到与传统“神似”的目的。传统水墨画对空间的应用,虚与实的考量,都是设计师应该好好借鉴的。香港著名设计师靳埭强之所以走向成功,源于他有一流的设计意识和头脑,以及在对中国文化精髓如古钱币、水墨文化、书法、儒家文化、民间文化等的深刻理解,加之受到现代设计的影响,使他的设计作品传达出厚重的文化底蕴。他的设计将传统和现代融会贯通,神形俱佳。如果说,靳埭强的成功,还有什么捷径的话,那就是把传统文化融汇到现代设计当中去,使设计作品更具有文化气息,以此增强设计的感染力度。图2为香港凤凰卫视的台标就成功地借鉴了中国传统的凤凰纹样,并采用中国特有的“喜相逢”的结构形式,一凤一凰振翅高飞,铿锵和鸣,将媒体的特点,以及品牌立意高远,领唱同侪的王者精神表达得淋漓尽至,用两只飞翔盘旋的凤凰形象代表中美两种不同文化的互补和交融,体现了融汇东西、荟萃南北的文化观念,具有明显的华夏文明的烙印。把传统的图形通过现代的设计手法运用到设计中去,可以创作出富有浓郁中国特色的作品。

在中国传统的民族色彩方面,巧妙地借鉴传统的色彩并赋之于新意,会形成高层次的效果。并且使平面设计作品含有某种特殊的含义。中国古代的色彩就有“雅色”和“民间色”之分,在当代平面设计作品中依旧能感受到色彩表现上的朴素与浓艳、大俗与大雅的独特个性。朴素指的是现代设计中随处可见的黑白对比和素调子,简化色彩既可舒缓视觉疲劳,更能体现设计作品的典雅情调。如图3为茶包装的设计,此设计古朴、庄重,体现了历史悠久的特点。浓艳主要指色彩搭配的对比关系。我国传统艺术用色的基本准则为五色,即黑、白、赤、青、黄。这五种色彩并置,效果十分强烈,在我国传统艺术中,无论是民间美术中的年画,还是宫廷的建筑构件等,都常用五色对比。学习和研究我们的传统色彩并用于现代平面设计中,是能否创作优秀的设计作品的关键。

版式是版面的样式,是具有艺术特色及个人风格的视觉传达方式。传统版式中有很多东西被继承和发扬,值得我们好好研究和学习。中国传统书籍的版式是竖排版,用线装订。在现代的平面设计中应用甚广,尤其是应用于广告宣传折页,书籍装帧中。中国传统的版式还讲究留白,传统艺术中,文字、绘画、音乐等艺术形式都是讲究给人以比较大的想象空间,尤其是绘画,在一个平面内,通过黑、白、灰色调的应用及大小变化,营造出可以让阅读者产生遐想的空间,这一点,影响着图书刊印的整体设计。中国传统版式以其新鲜奇巧的构图样式给现代平面设计师以颇多启示,为现代版式设计注入了新鲜活力。著名书籍设计师吕敬人先生的书籍在注重本土文化特色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再现了传统文化的精神。图4为吕敬人先生的《子夜》,它的设计中注入传统与现代的兼容意识,借鉴传统书匣形态设计书盒,封面的造型突破了传统的版式设计形式,创新中蕴含着浓郁的文化意味。作为现代的平面设计师,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同时,还要结合实际情况灵活的运用传统的版式特点,创作出适合现代美感的优秀作品。

中国传统文化随着时间推移、历史变迁,形成了丰富多彩的艺术形式。在科技发达的今天,只有立足当代,深挖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做到传统与现代相结合,从而使现代平面设计焕发更强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曹方《当代设计家的汉字艺术》安徽美术出版社2005

传统文化的形式篇9

高中语文是对学生进行文化熏陶的重要途径,语言文字更是文化的重要载体,实现高中语文与传统文化的契合,不仅可以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而且更以丰富学生的语言文化素养,促进学生更好的学习语言文化知识。

关键词:

高中语文;传统文化;契合策略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对高中语文教学提出了新要求,把高中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熏陶契合开展,是现代语文教学的新要求,也是高中语文教学的发展趋势。本文主要探讨高中语文与传统文化契合存在的问题,以及有效的结合策略。

1高中语文与传统文化契合的现状

1.1没能充分挖掘传统文化元素

通过语文教学实践可以发现,学生最感兴趣的往往是语文课堂教学的辅助阅读资料,这些阅读资源不仅信息含量丰富,而且其中蕴含着大量的传统文化内容,是学生接受传统文化熏陶的重要渠道,这也折射出高中语文教学挖掘传统文化的缺失。首先,高中语文课堂给学生提供的传统文化教学内容较少,没能满足学生的语文阅读和学习的实际需要,特别是在文言文教学、古典文学名著教学、历史文化散文教学中没能充分的进行传统文化熏陶。其次,传统文化教学机械,没能把传统文化知识有效的传递给学生,还主要以知识介绍为主,没能采用辩证的教学态度,学生获得的传统文化的信息内容较为肤浅,存在教学简单化和形式化问题。最后,教师研究传统文化投入少,没能充分挖掘传统文化的教学价值,在静态教学观念的影响下,传统文化教学的质量和效率不突出。

1.2缺少科学的传统文化渗透方法

传统文化的魅力建立在科学的教学方法基础之上,只有高中生对传统文化有了深刻的理解,才能体现出传统文化的价值。首先,教师没能结合语文教材进行传统文化教学,传统文化与课堂教学联系的不紧密,例如,在《师说》的讲授过程中,没能形成良好的传统文化的熏陶氛围。单纯建立在课文翻译基础上的传统教学方式,没能让学生深刻领会师道尊严的价值。其次,教师没能实现课内课外的结合,没有在课堂教学把握传统文化渗透的重点和有效方法,不能掌握科学的方法把传统文化嵌入到语文课堂上来,没能及时解决来自学生的文化困惑问题。最后,信息化的渗透方式是当前的主流教学方式,但是课堂教学中没能探索出形成学生良好价值观和激发学生情感的信息化传统文化的教学方式。

2高中语文与传统文化契合的原则

2.1培养学生语文能力原则

在高中语文课堂进行传统文化教学,不仅要帮助学生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而且还要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汉语言思维,引导学生认同汉民族的共同语言,赞同汉语言文字的文化艺术魅力。首先,应当注重使用简洁、生动、形象的语言展示传统文化,注重展示传统文化的语言美与文学美。其次,引导学生理清文章思路,特别是在把握经典文学作品时,要引导学生以汉语言的思维方式把握传统文化内涵,形成正确的文化观。

2.2理论结合实践教学原则

高中语文进行传统文化教学,必须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既要进行传统文化知识的教育,又要结合学生的实践,引导学生对传统文化形成深刻印象,帮助学生在内心认处认同并实践优化传统文化。首先,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语义的理解,全面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潮流与内涵行为与价值认同。其次,要结合学生的日常生活和传统民俗活动进行教学,例如,引导学生在端午节理解理解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的情怀等,促进学生践行优化传统文化。此外,还可结合乡土特色,开展地方性教学,注重挖掘地方传统文化现象进行语文教学。

3高中语文与传统文化契合的策略

3.1挖掘语文教材内容策略

为了实现高中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相契合目标,应当从高中语文教材出发,注重挖掘语文教材中渗透的传统文化内容,培养学生的整体语文素养,实现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契合目标。首先,教师应当全面熟悉教材,深入挖掘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元素,围绕教学目标对传统文化教学素材进行整合。其次,优化教学设计,使用科学的教学方法把传统文化元素有效呈现出来,帮助学生在良好的情境氛围中科学的掌握传统文化内涵。最后,把文本中的传统文化元素与学生实际生活相联系,把课堂教学渗透到学生日常生活中,促进学生产生情感与生活的共鸣,帮助学生掌握教材中传统文化内容。例如,在课文《兰亭集序》的教学中,在讲述“不知老之将至”时,可以结合论语中“发愤忘食,不知老之将至”的珍惜时间例子和语句,引导学生深刻感知时不我待之感,让学生感受传统文化中有关时间的观念,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文中语句。

3.2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兴趣

为了帮助学生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还必须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在传统文化与高中语文教学的契合中,全面提高传统文化教学的效率。首先,在高中语文传统文化教学中,应当使用现代信息技术和多媒体教学方式方法,以直观的形式把传统文化元素生动的展示出来,为传统文化教学形成良好的氛围,全面提升学生的主观学习兴趣。其次,可以利用多种教学形式,包括学生的亲身体验参与等形式,帮助学生更好的融入传统文化,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学生深刻的记忆效果。最后,从学生感兴趣的历史典故等出发,引导学生对传统文化现象进行深刻的思考,还可以结合传统文化的经典视频,引导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把传统文化潜移默化的传递给学生。例如,在《林黛玉进贾府》的教学中,可以结合传统礼仪,帮助学生理解文中繁琐的仪式,从而引导学生对文化中微妙的人物关系进行深刻体会,进而全面的把握人物形象,使高中生对文本形成深入理解。

3.3结合课堂拓展传统文化阅读

为了起到语文辅助教学的作用,应当结合高中语文日常课堂教学内容,给学生提供丰富的辅助教学内容和传统文化素材,促进学生在在不同的辅助教学中全面感知熟悉传统文化,并且对古代经典文化有更充分的领略,形成学生较好的传统文化修养。首先,教师可以围绕课堂教学中的内容,为学生推荐精典的古典文化的篇章段落,促进学生在自主阅读中接受良好的传统文化修养。其次,采用循序渐进的教学策略,把机械的教学内容生动的讲授给学生,重点对其中的文化现象进行重点阐述,这样可以引导学生从内心深刻的感受传统文化的内涵。最后,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多接触古典文化名著,同时阅读一些传统文化内涵丰富的文化散文,例如,引导高中生从余秋雨,秦牧等人的历史文化散文中得到良好的传统文化熏陶,全面提升学生的传统文化的修养。当前高中语文教学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实现高中语文与传统文化契合的目标,不仅可以提升语文教学的趣味性,而且还可为高中语文教学营造良氛围,促进学生更好学习语言文字知识,形成学生良好的语言素养。为此应当挖掘传统文化内容,科学使用教学方法,提升学生理解传统文化能力。

参考文献

[1]姜祝萍.高中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传统文化[J].高考,2016(15).

[2]史海英.浅谈高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J].学周刊,2016(7).

传统文化的形式篇10

我国艺术设计人才的培养始于20世纪80年代。随着时代的发展,设计专业开始不断细化,以就业为导向被划分为不同设计门类。网页设计作为一门交叉性学科,体现了艺术性与技术性的融合和统一,同时,网页设计也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科学。然而当前网页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方式基本沿用了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的一般模式,较多地强调专业技能学习,忽略了创新能力和专业素养的培养。在专业技能学习上,也多是盲目模仿西方设计形式,忽视传统文化的学习,在课程的设置上关于传统文化的教学内容较为单一;对如何将传统文化融入设计的教学内容和方法都缺乏创新性。

二、传统文化融入网页设计教育的价值和意义

中华民族丰富灿烂的传统文化有着独特的魅力。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内容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首先,传统文化的核心,即中国人内在的精神生活形式,包括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习惯等。其次,传统文化的物态形式,即其内容的外在表现,包括人们衣食住行的习惯和规范等。再次,传统文化的民族特征,这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的,这种民族性的文化也是多元的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设计中运用的传统文化元素就是从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中提炼出来的具有代表性的东西,如我国传统文化中关于文字的元素有汉字、书法、篆刻和甲骨文等。将传统文化融入高校网页设计教学是为了让学生能具备良好的文化素养,以便设计出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作品,传承和发扬好传统文化。设计教育不能一味照搬西方的模式,优秀的设计作品要能体现出民族的文化内涵,经得起时间的考验。面对当下新媒体飞速发展、中国网民数量飞速增长(包括使用手机媒体的网民)的现状,高校应当更加重视网页设计人才的培养,而将传统文化融入高校网页设计人才培养,不仅能为学生提供网页设计的灵感和素材,而且能够给予学生正确的人文教育和设计观念,使其明确设计不能盲目追随流行,而是要体现设计师的社会良知和责任感。

三、关于网页设计人才培养的思考

(一)立足传统文化,更新教学内容

课程教学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途径,在设置课程时要注重对教学内容的选择。传统文化的融入网页设计教学不应仅仅停留在设计形式上,而应从传统文化的内涵出发,更新教学内容。首先是专业基础课。专业基础课是学生进入专业学习的铺垫,可以在专业基础课中融入传统文化元素,例如在绘画基础课程中可以选取瓷器、京剧脸谱等元素,这样可以使学生了解并且熟悉传统文化符号。在构成基础课阶段,在学生学习了构成法则的基础上,对应用部分的练习可配以主题性的训练,如传统图案图形的运用。平面构成部分可强调对传统图案图形的认知、理解和运用;色彩构成部分可强调对具有民族特彩的认知、理解和运用。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学生在网页专业后续课程的学习中学会运用传统元素逐渐理解传统文化。在专业课方面,学生有了一定的传统文化知识的基础,进行以传统文化为主题的设计练习时才有可能。如在网页的界面设计中,可以让学生以传统纹样为题材进行主题创作,组织画面元素;也可以以传统民俗文化为主题进行界面设计创作,如二十四节气、中国结等。在引导学生对传统元素运用时,可以让其采用直接运用和间接运用两种方式。直接运用传统文化元素,需要做到表现形式具有新颖感,能直观、生动地表现主题,传统文化元素可以图像或者图形的形式呈现。若想在直接运用的基础上设计出表现形式独特的作品,不能模仿照搬而应在理解传统文化元素内涵的基础上合理运用,这需要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积累。间接运用传统文化元素需要寻找元素间的联系,将看似没有关联的设计元素巧妙地联系起来。元素可以是具象表现也可以是抽象表现,运用形式美法则构成主题。如何选择元素间接表现相关主题则需要学生对传统文化内涵有一定的了解。

(二)加强对传统设计思想的学习

在网页设计教学中传统文化以及相关理论也应当受到重视,我们在注重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也要使其加强对传统设计理论知识的学习。可以通过增开与传统文化相关的理论课程,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内涵的理解。这种理论课程教学可以联系专业实践开展,避免学生因课程枯燥而出现对其不够重视的现象。如在设计史论课程的教学环节中,可以从设计风格和设计思潮的角度指导设计实践,让学生在理解设计历史的基础上学会理解和分析经典设计作品的内涵,学会查找和分析资料,提取其中的设计元素。传统文化融入网页设计教学不能仅停留在传统文化元素的运用上,还要注重对于传统文化思想和内涵的传承和表达。

(三)课题形式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是培养现代创新型设计人才尤为重要的环节,可在以往实践项目基础上融入传统文化元素作为再设计的实训项目。网页设计对综合运用专业知识的能力要求比较高,教学方式的变革应该从实践的各个环节全方位展开,目的是使网页设计的实训部分摆脱单调枯燥的教学模式。以往各门专业课程的实训内容都是围绕着课程的内容展开的,学生的专业练习也是在老师指导下按部就班地模仿,无法真正锻炼学生实际运用知识的能力。将传统文化融入的再设计实训,需要理论联系实际,不能孤立看待一个传统元素,而是要注重与其他实训练习的关联性和连贯性。网页设计人才培养目标是一专多能型高技术人才,具有较强的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网页设计在实际工作中需要多种技能协作完成,只有综合各门课程知识融入到综合实训项目中,才能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形成有效的衔接。因此,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应要求学生在理论学习之后进行有针对性的项目实训练习,挖掘出与课程相关的设计项目作为课题,把专业知识与实践运用联系在一起。课题的选择要利于将传统文化和专业教学融合在一起,由浅入深。每一个大项目的内容都需要运用几门实训课程的知识点共同完成,只是每门课程在不同的项目中担任的“角色”有所不同。学生从课题的问题着手,寻找解决办法,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在实训课程内容的开发上也可以采用校企合作的方式,共同开发实训项目来丰富实训课程的教学内容,这样的教学方式能使学校对人才的培养和企业对人才的需求达到统一。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