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社交媒体特征十篇社交媒体特征十篇

社交媒体特征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1:53:53

社交媒体特征篇1

一、“非均衡”的快速发展

迪拜政府管理学院的研究显示,截至2012年底,在阿拉伯国家的1.3亿互联网用户中,有超过7200万正在使用Facebook、twitter、Linkedin等各种社交网站,这一数字是2010年初的4倍,比2012年6月增长了近35%,阿拉伯国家已经成为世界上社交媒体用户规模增长最快的地区之一。值得注意的是,在用户数量迅速增长的同时,阿拉伯国家社交媒体也表现出明显的“非均衡”性。

首先是社交媒体间的不均衡。与中国、俄罗斯等国积极自主开发社交网站不同,阿拉伯国家基本上直接引进西方国家的社交网站。在这些网站中,Facebook是最受欢迎、影响力最大的社交网站,到2012年底,Facebook在阿拉伯国家的用户总量已经突破5000万,占全部社交媒体用户的近70%。相比之下,虽然twitter和Linkedin在阿拉伯国家也有着很高的认可度,但它们的用户数量只有约300万和550万。

其次是国家间的不均衡。阿拉伯世界由22个国家组成,这22个国家在经济发展水平、国民受教育层次、社会开放程度等方面存在极大差异,这些因素也导致各个国家的社交媒体发展情况迥异。总体而言,海湾地区、沙姆地区、北非地区阿拉伯国家的社交媒体发展较快。以Facebook为例,从用户数量上看埃及是阿拉伯世界Facebook用户数量最多的国家,数量达到1350万,占阿拉伯国家用户总数的四分之一强,沙特、摩洛哥、阿尔及利亚、阿联酋在埃及之后列二至五位;而从用户数量与人口总数的比例看,阿联酋、科威特、约旦、黎巴嫩、卡塔尔分列前五位,其中阿联酋Facebook用户占总人口比例高达42%,甚至高于德国、加拿大、意大利等发达国家。与此相应的是,索马里、科摩罗、也门、毛里塔尼亚、吉布提等国无论在用户数量方面,还是在用户数量与人口比例方面都处在十分落后的位置,例如科摩罗全国的Facebook用户数量只有约1.5万,占全国人口的比例为1.9%,远低于阿拉伯国家约15%的平均水平。

再次是用户年龄和性别间的不均衡。阿拉伯民族是一个“年轻”的民族,30岁以下人口所占比例高达75%,因此,青少年成为阿拉伯国家社交媒体用户的主力军。从22个阿拉伯国家整体来看,15至29岁的青少年用户占全部社交媒体用户的比例自2010年以来一直保持稳定,约占70%。科威特、卡塔尔、阿联酋、巴林四国30岁以上社交媒体用户比例达到40%以上,与世界平均水平相对接近,其他国家则大多徘徊在18%至35%之间。除年龄分布不均衡外,性别分布不均衡也是阿拉伯社交媒体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由于宗教、受教育程度等因素的作用,阿拉伯女性使用社交媒体的比例较低,除黎巴嫩、突尼斯、约旦三国女性社交媒体用户比例超过40%外,其他国家女性用户比例大都在20%至35%之间,而在其他社交网络比较发达的国家,这一比例能够达到50%,甚至更高。

二、从“社交”平台发展为综合性的信息平台

在阿拉伯国家,虽然社交媒体兴起的时间并不长,但它的功能却在不断地丰富和强化,它已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社交”工具,而是成为普通民众、媒体、政治人物和政治组织均积极参与其中的综合性信息平台。

从普通民众层面看,社交媒体成为阿拉伯民众参与社会发展的重要途径。阿拉伯民众使用社交媒体的目的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有明显的不同,他们关注和的信息更多的与所在社会的发展有关。以突尼斯、埃及、约旦为例,皮尤研究中心的数据显示,虽然三国社交媒体用户中有超过60%经常关注与音乐和电影有关的话题,超过50%经常关注与体育有关的话题,这一点与世界其他国家情况类似。但有超过80%的社交媒体用户表示他们同时更加关注并参与与社区发展有关的话题,超过65%会利用社交网络讨论政治和宗教话题。在美国、英国、法国、德国等西方国家,关注社区发展的用户比例一般在40%左右,关注政治话题的比例为20%至30%,关注宗教话题的只有10%至20%,均远低于阿拉伯国家的比例。

从媒体层面来看,社交媒体正成为新闻传播的主要渠道之一。由于以Facebook为代表的社交媒体的迅猛发展,阿拉伯受众的媒体接触习惯正在发生改变,越来越多的受众习惯于通过社交媒体获取信息,这迫使传统媒体加快了与社交媒体融合的步伐。目前,无论是半岛电视台、阿拉比亚电视台、阿布扎比电视台等电视媒体,还是《生活报》、《中东报》、《金字塔报》等平面媒体,都已经在Facebook、twitter等社交媒体上开设了主页。其中阿拉比亚电视台的twitter阿语主页在全世界范围内吸引了超过200万粉丝,成为电视媒体中粉丝最多的媒体,而《生活报》在twitter上的粉丝人数也超过了100万,远远高于该报的发行量。这些媒体一方面通过社交网络及时各类文字、音频、视频新闻,吸引受众的关注;另一方面还借助社交网络双向互动的传播特点,听取受众的反馈意见,搜集相关新闻线索,例如在埃及军方罢免总统穆尔西这一事件中,阿拉伯各大媒体均大量采用了由普通用户在社交媒体中提供的新闻素材。

从政治人物和政治组织层面来看,社交媒体正成为其开展宣传的重要平台。以埃及为例,无论是已经被罢免的前总统穆尔西,还是现任代总统塞西,他们都拥有Facebook和twitter的阿拉伯语、英语双语账号,他们手下的高级官员,如副总统、总理、副总理、各部部长、各省省长等也大多开设了Facebook、twitter的账号,总统办公室、总理办公室、各职能部门则开设了官方主页。此外,各政治力量,如穆斯林兄弟会领导的自由与正义党、巴拉迪领导的宪法党、埃及老牌政党华夫脱党、萨拉菲派的光明党,甚至埃及军方都在社交媒体上开设了账号或主页。由于社交媒体具有成本低、即时性高、互动性强、受众范围广、信息易扩散等优势,政治人物和政治组织不仅通过社交媒体加强与民众的沟通与联系,同时也将社交媒体作为信息的主要渠道。在当前的埃及,每逢重大事件,埃及民众已经习惯在社交网络上查阅相关新闻,而政治人物和政治组织也已习惯于通过社交网络,而不是通过授权传统媒体信息。例如在穆尔西的前后几天中,几乎各方面的所有重要信息均第一时间通过Facebook,社交媒体在阿拉伯国家新闻格局中地位之特殊,这在世界上都十分鲜见。

三、受众的社会观念受到影响

当代阿拉伯社会的主流文化是传统的宗教文化以及这种文化与现代社会结合的、受到西方文化影响的阿拉伯文化,宿命、崇古、封闭、尊重权力是其基本特征。在这种文化环境中,阿拉伯人的生活是比较闭塞的,他们的社交圈主要局限在家族、部落、教派内部,与其他群体的联系相对有限。

社交媒体特征篇2

关键词微博意见领袖;影响力;社交网络;媒介权力

中图分类号G206.3文献标识码a

一、研究绿起

以微博、微信为代表的社交媒体作为公共意见表达平台,发挥着重要的网络舆论风向标作用。据《第3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12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6.88亿,互联网普及率为50.3%。据2016年3月新浪微博的第四季度财报中显示,截至2015年12月31日,微博月活跃用户数达到2.36亿人,相较于2014年同期增长34%,日活跃人数达到1.06亿,较同期增长32%。与此同时,根据腾讯公司的用户数据报告,截至2015年底,微信月度活跃用户达到6.97亿,同比增长39%;公众号已超过800万个。社交媒体蓬勃发展的背后,活跃着众多意见领袖,他们对整个舆论的影响不可忽视。

总体上看,网络意见领袖群体(俗称网络大V)在微博和微信平台上主要扮演“信息扩散”和“观念传播”两种重要的社会功能。“意见领袖”是指“活跃在人际传播网络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观点或建议,并对他人施加个人影响的人物”。社会资本理论认为,网络中的个体因其所处的结构和位置不同而造成社会资本的不平等,需要通过交换资源来达到向网络中心靠拢的目的,由此形成了权力关系。能够成为网络时代意见领袖必须要掌握一定的社会资本,这些社会资本是专业性和地位的象征,意见领袖或者是具有一定的专业素养的专家,或者是积极参与公共生活,对于重大事件发声并有独到的见解,或者是在网络空间比一般公众更多的接触信息源或者其他形式的媒介。布尔迪厄认为,场域中个体资源的缺乏和网络资源的有限性促使个体不断借助于社会资本争取更多的资源,在这种竞争与合作中产生了权力。社交媒体平台上的意见领袖,比普通网民拥有更多的信息资源和更优越的文化资本,在网络舆论场域中无疑拥有更大的权力。这种基于个人文化资本而形成的权力,在社交网络中表现为媒介权力。因而意见领袖这一群体在传播信息、制造议题、界定事实、影响舆论方向、组织动员等方面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意见领袖一直是传播学领域重要的研究话题之一,在网络时代,特别是社交媒体崛起后,意见领袖在无标度的网络空间所起的作用及影响的方式更为复杂,引起更多的关注和研究。近年来,以“社交媒体与意见领袖”为主题的国内外研究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延续了原有的“意见领袖”研究,着重考察了新媒体对意见领袖的影响。这些研究多从意见领袖的群体特征与变化、对原有理论的反思等角度切入。如一些研究从意见领袖的形成、议题动员、关系连结、影响力等分析新媒体环境下意见领袖的特征(Chen,Shuwei;Glass,DavidH.;mcCartney,mark,2016;王艳,2014;尧甜,2014;周巍,2013)。也有研究通过案例考察反思原有的“二级传播”、“意见领袖”理论在新媒体环境下的适用性及如何调整(Choi,Sujin,2015;邓若伊,2011)。

第二,意见领袖的作用机制研究。这些研究中有的侧重宏观的社会网络分析,提出“社交媒体影响力”(Smis)的概念,认为存在三种典型的影响力一扩散者、参与者与领袖,有助于在线沟通的策略优化(delFresnoGarcia,miguel;Daly,alanJ.:SegadoSanchez-Cabezudo,Sagrario,2016)。有的关注意见领袖与新闻分享,认为由意见领袖所推荐的新闻得到媒体和公众更多的信任,起到信任放大作用(turcotte,Jason;York.Chance;irving。Jacob,2015)或意见领袖在新闻的信息分享不太受实用性因素的影响(Bobkowski,piotrS.2015)。有的以案例研究为主,通过个案剖析意见领袖影响力的产生、传播及作用机制。如以“南京养母虐童”为例,分析意见领袖影响力的生成路径(王国华等,2015);以健康传播话题为例,分析新浪微博上的网络关系模式(Han,Gang(Kevin);wang,wen,2015)

第三,意见领袖的公共参与研究。部分研究着眼于意见领袖在公共议题和重大事件中的公共参与,分析该群体如何在社交媒体上影响舆论,甚至左右事件进程。如有研究以新浪微博上的热点事件为案例,分析意见领袖不同角色类型和功能(王平,谢耘耕,2012;nip,JoyceY.m.,Fu,King-wa,2016)。有的着重分析公共事件中意见领袖的群体特征(芦何秋,沈阳等,2011)。

第四,以治理为视角的研究。这部分的研究通过分析微博意见领袖的类型、在舆情各阶段的作用和影响力特征,就如何识别、培养和正确引导意见领袖提出建议(刘志明,刘鲁,2011;李波,2015;张星,2015)。

本研究属于上述第三种视角,通过考察过去一年里意见领袖在微博平台上的公共参与、群落特征、演变趋势等情况,运用“媒介权力”、“社会资本”的概念来阐释意见领袖的结构互动和网络权力分化对整体网络舆论场的权力关系产生的影响。“媒介权力”这一概念,目前正在学界的探讨中不断完善。王怡红认为,现代传播媒介权力是一种对个人或社会进行影响、操纵、支配的力量;具有使事件得以发生和影响事件怎么样发生,界定问题和对问题进行解释与论述,由此形成或塑造公共意见的种种能力。而针对网络平台的媒介权力,学者赵红艳则提出,网络媒介权力是网络空间中的行动主体基于双方互动关系,对社会情境、问题进行意义阐释与赋予.由此形成或塑造公共意见,从而对个人和社会进行影响、操纵、支配的能力。尽管不同的定义各有侧重,但其共识是显而易见的,都认为媒介中某些主体(通常是拥有较高文化资本的主体)能对某一社会情境和问题重新进行阐释并赋予意义(即建构事实的能力),从而影响公众意见。这揭示了意见领袖在舆论产生和传播中的核心功能。这也是本研究的理论出发点。

二、微博意见领袖的公共参与、特征与变化趋势

下面将通过对2015年活跃于微博的意见领袖在公共话题参与中的整体表现、群落分布、演变趋势等方面的分析,来考察意见领袖对网络舆论的影响。

(一)总体特征

我们按照影响力指数(粉丝数、发帖数量、被评论和转发数量),确定了微博平台上1886名意见领袖。在对其个人特征进行分析后发现,2015年较有影响力的微博意见领袖整体特征是:8成为男性,4成在北京,多为专业型意见领袖。

具体来说,在意见领袖的用户分类中,名人认证用户有86.37%,普通用户数量为9.5%,达人用户数量为4.13%。然而在微博注册用户中,认证用户只有大约1%,而普通用户的占比达到96%。可见,这不到1%的用户在表达意见,影响舆论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微博的话语权依然掌握在具有现实社会资本的名人认证用户手中,话语权分配呈现结构性不均。

在地域分布上,北上广是意见领袖的主要聚集地,总共占据了约60%的比例。其中,北京仍然以39.31%的比例占据着主导地位,其次是广东有10.13%的意见领袖,上海意见领袖份额为8.97%。

在性别分布上,男性占比79.26%,女性占比20.64%,男性比例远高于女性。与此同时,根据2015微博用户发展报告中的数据,微博注册用户的男女比例约为1:1,由此可见在意见领袖中男性占比远大于女性用户。(表1)

意见领袖对自我的描述以作者、创始人、编剧、媒体人为主,其次还有学者、Ceo、演员、经理等,主要集中在文化、媒体及创作领域。在个人兴趣标签中,读书、新闻、股票这几项比例最高,其次是文学、创业、财经、互联网、艺术、运动等。可见,微博上的意见领袖大都受过良好的教育、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和社会活动能力。其专业背景、职业特征、微博言论表现等也显示他们具有强的文字功底和表达能力,这些都构成他们在微博平台上表现活跃、有言论影响力的重要因素。

(二)参与的话题和影响力特征

鉴于以往意见领袖筛选方式侧重粉丝数、互动量等指标,导致很多人气娱乐明星(如姚晨、鹿晗、tFBoYS等)占据榜单,但这种“影响力”实际上并不能说明那些关系国计民生的议题或重大事件的舆论走向。真正的“意见领袖”应该是具有相应专业资格、长期以来有信息筛选、引导职能,有一定公信力和美誉度的人物。因而我们从事件的角度来分析意见领袖的参与情况,即通过抓取2015年的热点事件,提取前150个热点事件,计算1886名意见领袖对此的评论和转发量,统计后发现,2015年意见领袖关注的前150个话题中,首要的是国家和社会重大事件(时政类事件),特别是带“灾难”标签的事件影响较大;其次是文化娱乐,第三位是社会民生。关注的话题类型及比例如下:(表2)

其中,最受关注的十件大事是天津港爆炸事故、2015年高考、中国抗战胜利70周年阅兵等事件。(表3)

而在政务、社会、灾难这些细分领域内,获意见领袖关注的前5名的事件:(表4)

在微博平台上影响力前150名的事件中,意见领袖的参与度很高,平均每个事件有170名意见领袖参加。其中最高的是天津爆炸事件,该事件参加的意见领袖约有1172名,最低的为12名。意见领袖参与最多的事件前十名的意见领袖参与数均在500以上,平均下来每个事件参与的人数为780人。而且少数的事件吸引了大量的注意力,意见领袖的参与对于事件的参与度呈现出幂律特征。(图1)

(三)微博意见领袖的社交关系

而在对意见领袖的差别度、关键人物的联结关系、相互问的关系强度等进一步分析,并对其社交网络进行聚类之后得出意见领袖社交网络关系图。(图2)(不同颜色的群体分类说明:紫色人群是公共知识分子和媒体人意见领袖;蓝色人群是企业界意见领袖;绿色是财经类意见领袖;粉色人群为娱乐明星、段子手意见领袖:橙色是政治倾向明确的意见领袖。)

由意见领袖的社交关系网络,可进一步分析意见领袖群落的特征:

1.专业型人士是意见领袖的中坚和核心力量。由图2可见,具有媒体从业背景的公共知识分子(以@石述思等人为代表)是影响力最大的人群,该群体不仅人数众多,群体之间的关注强度最大、关系密切。他们之间形成了粘合度较高的“话语共同体”。以@侯宁等偏财经类的公共知识分子等为代表的绿色群体,人数相对较少,较为分散,但其中部分活跃人士与其他群体之间也建立了广泛的关注,其影响力不可小视。这两个群体代表了社交媒体上典型的“公共知识分子”的声音,也是意见领袖的核心力量。这些人不仅有较高的专业知识修养,而且本身是(或曾经是)媒体从业者,或者是与大众媒体有着良好关系的“知名人士”,他们拥有了优越的社会资本和话语权,有较强的传播能力和信息资源,这一优势在社交媒体上得到继承和强化。

2.商界人士、财经专家具备资本转化优势。以@李开复、@周鸿t等为代表的蓝色人群,多为企业界、商界人士,他们代表了拥有强大经济资本的群体。由于他们个人事业上的成功而获得的社会知名度,加上有的从事科技信息行业、新媒体行业,因而他们在社交媒体上的言论也获得了较高的可信度、权威性和影响力,在以重要节点为核心进行分布式连结的社交网络上能够形成特有的凝聚力,这是经济资本向文化资本转化的表现。同样,以@巴曙松等为代表的财经领域意见领袖,或者在学界颇有影响,或者在业界担任要职,甚至是“跨界”成功人士,他们在专业领域的影响力也迅速在社交媒体上转化为“人气”资本。因而来自商界、企业界,特别是与信息科技、互联网产业、文化产业、创意经济相关领域的意见领袖,他们在以信息技术为驱动力的社交媒体上拥有天然的优势,是不可忽视的群体。

3.明星群体热度高但影响力弱,政治倾向明显的群体逐步壮大。而以明星、话题人物、段子手等组成的粉色群体(代表人物如@姚晨、@作业本等),尽管也取得了广泛的关注,有时也会因其言论成为网络热点,但在提供有价值信息、促进公众理性讨论、引导话题的性质和走向方面很难起到实质性作用。他们缺乏专业知识和规范训练的先天缺陷,决定了这一群体还不能成为引导公共讨论的意见领袖,只能作为活跃网络文化的调剂因素。

值得注意的是,诸如@学习粉丝团等政治倾向明确的橙色群体。这一人群目前规模不大,但由于其草根的立场和大众化的话语表达风格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正在逐渐形成影响网络言论的活跃力量。

(四)2015年社交媒体意见领袖的群体结构特征

1.重大事件关注度聚合显著,意见领袖的关注焦点趋同。从2015年热度最高的前150个事件可以看到,意见领袖的关注焦点比较一致,往往是极少数的事件上聚集了大量人的关注。关系国计民生、涉及国家政策或领导人活动的、影响较大的突发性或灾难性事件更容易成为微博热点事件。特别是经过意见领袖的筛选、聚焦之后,微博上热点话题比传统媒体显得更集中、短期内舆论热度更高。这说明,意见领袖聚合话题焦点、提升舆论热度的作用在社交网络上体现得更为显著。

2.大V式微,中V崛起,多元分散。2012年的微博意见领袖网络结构图谱,意见领袖多为大v,且以明星和公知为主,公知群体表现活跃,明星群体发展成熟,形成了两个较为明显的阵营。(图3)。

但2013年8月以来,经过公安机关打击网络谣言行动(“立二拆四”、“秦火火”等网络推手落网)、拘捕薛蛮子等网络大v的一系列行动之后,2015年微博上的意见领袖群落出现了明显变化一公共知识分子凝聚群落被冲散,变成散点互动,留下了娱乐明星群体。而以段子手、网络营销号、机构认证号为主体的一些中v浮出水面,瓜分了关注度,使舆论场生态更为复杂分化,整体呈现分散多元趋势。(图4)也有研究显示,2013年网络治理之后,尽管微博发帖量整体下降,大V声音式微,但公务员、律师、学者、作家几个群体的中V发博量却处于上升趋势。围绕关注度和影响力的微博话语权结构正在进行新的调整和重塑,未来的发展趋势更为不确定。

3.互动程度降低,个人影响力重新整合。相比2013年之前,微博上意见领袖之间的互动程度有所下降,原来紧密互动的节点显得更为松散。一般来说,关系紧密的团体互动合作更多,信息流通更容易。而意见领袖间的互动下降之后,信息流动便相应减少。同时,某些原来的大V控制他人互动的能力减弱,信息传递的桥梁作用降低,垄断信息的地位有所下降。这意味着,以某些意见领袖为核心的“意见群落”局部分化,新的群落和节点或许将在新一轮的互动博弈中重组。

三、意见领袖的结构互动与媒介权力分化

与传统的传播媒介权力不同,网络传播环境下,参与主体之间的互动形成各种强弱关系和连接节点,这也成为公共意见和网络媒介权力产生的源头。通过上述对2015年以来微博意见领袖的公共参与和舆论影响分析,本研究从网络媒介权力的概念出发,进一步分析社交媒体意见领袖的变化特征和发展趋势。

(一)意见领袖仍将在社交媒体中发挥中心节点作用

社会资本是网络媒介权力形成的重要基础,是网络参与主体在行动中使用和嵌入社会网络之中的资源。它可以由参与主体的经济基础和社会地位(经济资本)、专业知识、技能、社会经历(文化资本)、网络传播的能力与素养(符号资本)等组成。个体间资源的不平等和整体资源的有限性驱动了信息的流动和共享。“在网络内部或不同网络之间通过互动、交换资源来实现减少交易成本、获取高质量信息资源的目的。”一般来说,网络上的大多数节点(普通网民)不具备丰富的社会资本,难以进行社会资源动员,实现资源交换,只有通过处于较中心位置的人得以实现。而意见领袖拥有较高的社会地位、专业性知识技能、良好的社会声誉和经济地位,社会资本优越。“网络媒介权力是网络空间中的个体在社会资本差异的情况下,为实现资源交换的目地而对公共问题进行阐述、相互妥协并塑造公共意见,由此形成影响社会、组织和个人的能力。”王国华等在微博意见领袖形成机制的实证分析中也指出,“网络媒介权力运行的中心性体现在网络意见领袖的确立、形成和改变。网络空间多个独立个体间的互动联合交织成了严密的社会网络”,“随着网络中各个行动节点互动的深化,拥有较高社会资本的活跃个体最终演变成拥有相对固定追随者和拥护者的意见领袖”。在这种情况下,网络信息在流动过程中分化出意见引领者和追随者的不同角色,也形成中心与非中心的媒介权力关系,处于网络中心的节点往往具备较高的媒介权力,具体表现为舆论影响力。因而,尽管从2013年以来,由于外部因素的作用,原有“各占山头”的大V群体被冲散,但新的网络节点又在重新整合、集结(如中V的崛起),形成新的意见集群。社交媒体仍将由意见领袖占据中心节点,影响舆论,这是由意见领袖的媒介权力性质决定的。

社交媒体特征篇3

 

一、新媒体艺术的主要特征

 

新媒体的艺术形态涉及各种新技术、新观念和新媒介,包括影像、动画、游戏、装置、虚拟现实、网络交互、数码摄影以及数字音乐等形式,其触角不断延伸到其他领域进行融合,成为反映社会生存体验和认知方式的新兴文化载体。

 

1.新媒体艺术的实验特征

 

新媒体艺术被认为是以有意义的方式运用媒体新技术的当代艺术,它综合了最新的艺术理念、思维方式和技术手段,具有很强的未确定性和实验性。新媒体艺术的互动性、开放性、包容性与动态性,是对所谓“旧”媒体的艺术思维、观念意义、功能价值和审美特征的扩展或者颠覆。

 

2.新媒体艺术的技术特征

 

新媒体艺术的技术特征可以概括为数值化、模块化、自动化、流体化、编码化和智能化,它是科技与艺术结合的产物。新媒体技术当下在硬件、软件、平台、传输手段、数字成像等方面的发展日新月异,依托各种新媒介和传播技术手段的创意与观念,催生出丰富多彩的新媒体艺术形式。新兴媒体介质的不断发展,例如网络、手机、智能硬件、互动感应装置、可穿戴设备等,刺激并推动了数字艺术创作的新形式。愈加突破了人们对艺术审美的传统认知模式,带来了全新的视觉感官体验和开放的互动参与模式。

 

3.新媒体艺术的审美特征

 

数字化呈现、交互式过程和沉浸性体验是新媒体艺术的主要审美特征。新媒体数字科技使艺术家可以综合采用声音、色彩、文字、图形、影像以及特效来体现人类的情绪和思想,带来艺术造型语汇的创新。而瞬时远程传播和实时交互参与的方式也改变了艺术存在的传统模式。新媒体艺术具有的娱乐性、商业性、数字性、艺术性、虚拟性等特征,带给人们审美、行为和观念的转变。虚拟现实技术的数字化特征和在赛博网络空间的沉浸感,对于新媒体艺术家有着哲学般的启示作用。传统艺术是由艺术家创造艺术作品供观者欣赏,而新媒体艺术则更多地需要在观者的参与互动中完成。这种由观看走向体验的新媒体艺术方式,推动了文化知觉的再造和沟通机制的再生。观者不单是在观看艺术品,更是在感受艺术品,在艺术情境中获得某种沉浸式的体验。传统艺术呈现的精英特质

 

是基于专业化、复杂化和精细化的训练之上的,具有欣赏上的审美距离感。而新媒体艺术则瓦解了传统审美的局限,它以多元化的表现方式和信息化、数字化的传播手段,打破了旧有的秩序,并为新观念的诞生提供了各种可能性。

 

二、新媒体艺术的跨界融合

 

就像新媒体艺术家、理论家罗伊阿斯科特(R〇yas-cott)所说的那样“新媒体艺术最鲜明的特质为连接性与互动性,其表现形式很多,但它们的共同点只有一个,那就是用户经由和作品之间的互动、参与改变了作品的影像、造型,甚至意义。这些都是新媒体艺术家对于旧有的艺术思维和传统的艺术观念的更新、创造与发展的结果。”

 

1.新的艺术传播规则

 

丹尼尔贝尔(DanielBell)④说过,从20世纪下半期开始,人类己经由以读和写作为接受知识的主要方式,转变为看和听。视听结合的新媒体正在对人类的知识结构、学习方式和思考方式产生重大影响。新媒体是艺术化传播的有效途径,数字技术的进步也直接带动了新媒体的演变进化,宽带与移动互联的流量扩增使得新媒体影像文件可以被瞬间复制、运输、存储和传播扩散。尤其是在万物互联、即时通讯以及社交网络兴起的时代潮流之下,新媒体构造出的新兴话语逻辑和社会影响力,以无所不在的强力传播,消解了传统的文化命题和符号体系,对社会大众的行为模式和思维理念进行重构再造。

 

2.新的艺术风格语言

 

新媒体艺术是科技与艺术碰撞出的火花,它具有的新颖性与前瞻性不容置疑,甚至可以说它也是当今最具生命力和发展潜力的艺术形式,是代表先进生产力的新兴美学体现。在这个性张扬、充满自我意识的年代,新媒体艺术家以特有的敏感性和高技术含量,为社会带来新奇的感官刺激。数字科技为新媒体艺术家的头脑想象力和心灵创造性搭建了更广阔的创作空间,那里成为数字艺术激情飞跃的地方。随着数字功能的增强,数字世界逐渐生成自身的时代使命和游戏规则,视觉、听觉、触觉、虚拟现实等各种介质与交互方式混合在一起,用美轮美奂的图形影像营造出奇妙的视觉冲击力和崭新的艺术风格。新媒体艺术风格语言具有符号化、情景化、趣味化、人性化、意识形态化等特点,先进科技也为超自然的想象、激动人心的情节和巧妙的构思创意提供了实现的条件。新媒体艺术正在打破时空局限和固有边界,走向更加多样化的组合传播、交叉运用和资源整合,不断探寻与受众之间的交接点,创造着视觉神话和商业奇迹。

 

3.新的商业增长点

 

数字技术的飞跃发展在传媒领域中引发的深刻变革,从信息领域向人类生活各个领域的全面推进。新媒体高新技术需要进行人文艺术转化和实现市场应用,以更加贴近受众的需要,引起注意力,创造经济价值。虚拟艺术目前广泛应用于影视动漫、片头制作、视频传播和游戏共享等领域,带来峰值体验的视听享受。而油画、水墨画等各种艺术技法可以用数字技术轻松实现,甚至动态化。在新经济关系的拉动之下,按照量子经济的飞跃增长模式,通过大数据和全媒体整合的精准传播,新媒体艺术正在融入内容产业。新媒体是科学、技术、艺术与设计的交叉融合,它可以使内容制作具有强烈的商业味和娱乐感,使艺术体验和交互手段成为诱惑消费者的手段,成为商业智慧与市场谋略的有效手段。

     如今的社会消费不再仅是满足低层次的物质需要,而更加偏重于体验、意境、感受和自我表现的高层次需求。数字化的生存带来了崭新的思考方式和情感需求,新媒体手段的商业运用也意味着更开阔的文化视野与更具前景的市场空间。

 

三、结语

社交媒体特征篇4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9-4474(2017)02-0018-05

价值观是人类社会文化的核心要素,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是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党的十八大提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本任务,是我们党立足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作出的重大决策,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1〕。当前宣传思想工作的中心任务之一就是传播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共识、引领方向、推动发展的重要作用。

大众媒体是传播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随着微博、微信、移动客户端等新媒体兴起所带来的大众媒体传播环境的巨大变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媒体传播方式也必将随之变化。如何运用新媒体有效地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这个重要问题需要我们深入挖掘新媒体的特性,使新媒体的运用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传播需求更加契合。本文将基于大众传播效果研究中的涵化理论,着力探讨价值观的媒体传播规律,并就如何利用新媒体的涵化作用更好地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建议。

一、基于涵化理论的价值观传播机制

涵化理论(cultivationtheory)产生于媒介表现的暴力内容及其对儿童的影响的研究中〔2〕,主要来自于美国学者乔治?格伯纳在美国暴力原因与防范国家委员会所做的研究。涵化理论指出,对大量看电视的观众来说,电视实际主宰和包容了其他信息、观念和意识的来源,所有接触这些相同信息对人们的观念所产生的效果,便是格伯纳所称的涵化作用,或者说起到了塑造共同的世界观、共同的角色和共同的价值观的作用〔3〕。尽管涵化理论自诞生以来就受到各种质疑和批判,但迄今为止仍然是大众传播效果研究中最重要的理论之一。

涵化理论主要揭示的是人们对于现实世界的认识和理解受到大众媒体提示的“象征性现实”的巨大影响,这种影响在长期的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制约和改变着人们的观念和态度〔3〕。更进一步的是,格伯纳等人在涵化理论的修正过程中提出“共鸣”(resonance)论,指出当人们发现自己的日常生活与通过电视看到的情况相近或一致时,“实质上得到的涵化是‘双剂量效应’的,因为他们在电视屏幕上看到的现实和自己的真实生活发生了共鸣”①。也就是说,当传播的观点相一致或相近时涵化效果就有显著扩大的趋势〔4〕。

在现代社会人们非常依赖大众媒体所传播的信息。人们头脑中的“主观现实”,即对真实世界展示的客观现实的认识,在很大程度上需要经过大众媒体传播的“象征性现实”,即经过大众媒体选择和加工后所传播的内容作为认知中介(见图1),也就是说,由于信息不对称性、有限理性等因素的存在,个体对客观现实的认知需要若干中介环节。人们所感知的现实,除了受到成长环境、学校家庭教育、自身知识积累等带来的认知习惯影?之外,很大程度上受到大众媒体所提示的“象征性现实”的影响。这种长期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在不知不觉中推动人们形成稳定的主观现实之后,就会影响人们对于客观世界的认知态度,进而影响其改造客观世界的行为。

涵化理论揭示的价值观传播机制,对于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传播具有重要的意义。人们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反映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伦理这一客观现实的认识,在很大程度上也来自于大众媒体传播的“象征性现实”所给予的体验,通过这一体验来描绘自己头脑中的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主观现实”。而且,当人们发现所接收的“象征性现实”与已有的“主观现实”趋于一致时,就会更加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从而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过程就是大众媒体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挥涵化作用的过程。因此,必须高度重视大众媒体在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象征性现实”过程中产生的涵化作用,使人们在“主观现实”即观念世界中强化对核心价值观的认同。

二、新媒体在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涵化作用

相对于传统媒体,新媒体带来了信息传播方式的深刻革命,信息的多样选择和多元表达带来的客观真实性和鲜活性,使人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认同;新媒体构建的“关系网络”更容易营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共鸣氛围。这些特点构成了新媒体在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涵化作用中的独特优势。

首先,新媒体带来信息的多样选择和多元表达,让人们感觉到更加真实鲜活的“象征性现实”。

新媒体不仅能够提供基于互联网的前所未有的巨大信息量,而且这些信息是可以根据需要进行搜索选择的。人们可在新媒体提供的灵活即时的个性化服务中,自由选择信息的主题和内容、信息呈现形式、信息出现时间等,能在多样化的充分选择中感受到信息获取的客观性和真实性。新媒体通过对多元文化符号的充分运用,如文字、图片、音频、视频、动画的使用甚至是色彩的巧妙搭配,使人们更容易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其次,新媒体重塑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们在新媒体构建的“关系网络”中更容易产生强烈的“共鸣”。

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的发展,将人们带到“内容网络”与“关系网络”相互叠加融合的后web2.0时代。数据表明,“60.8%的新媒体用户将微信、微博等社交媒体作为近三个月中获取新闻资讯的主要方式,用户日益养成依赖社交媒体获取信息以及表达诉求的习惯”〔5〕。网络媒体的开发者们也清晰地认识到,“近十年网络所提供的各种内容与服务,越来越趋向于以构建人与人的关系为要点,而不再是以简单锁定人与内容的关系为目标”〔5〕。可以说,人们对新媒体越发强烈的依赖主要是因为新媒体不同于传统媒体的交互性特征,即新媒体能为用户带来信息即时有效交换的自由体验,充分满足了现代社会的人们在虚拟网络时代的社交需求,这在一定意义上也重塑了现实世界中人与人的关系,形成了新媒体环境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网络”。人们更倾向于在新媒体构建的“关系网络”中发现和表达观点,以此作为寻找自我存在感、实现自我价值的社交方式。

上述分析表明,麦克卢汉关于“媒介是人的延伸”的著名论断在新媒体构建的“关系网络”里得到了更加形象化的证明。新媒体有利于人的思想观点的有效传播,当新媒体通过“关系网络”使观点相同或相近的人聚合在一起的时候,人们就会产生强烈的“共鸣”。同样,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新媒体构建的“关系网络”进行聚合和传播的时候,人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可所产生的“共鸣”会大大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涵化效果。

三、加强新媒体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涵化作用的建议

为了更好地利用新媒体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要充分发挥新媒体在涵化作用中的独特优势,进一步强化人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感知和认识。

(一)要以文化内涵为主要切入点,通过新媒体传播真实鲜活的“象征性现实”,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涵化作用,达到“以文化人”的传播效果

对于格伯纳来说,“涵化就是文化的浸润”,这是因为“文化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学习的最基本的媒介”③。对于新媒体所传播的“象征性现实”,人们并不是全盘接受的,而是根据自身的生活经验去感受、进而决定是否接受和认可、最终形成自身的“主观性现实”。

在新媒体内容和形式的构建过程中,要摒弃可能会让人感到生硬、呆板、刻意的?嗤?性表述,用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信息表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人们在具有文化感召力的“象征性现实”中汲取养分,只有这样才能更容易让人们形成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共识。除了对信息内容在文化意义上的再加工、再提炼,如对艺术形式和表现形式的创新外,还应该重视从人民群众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活动和丰富多彩的生活中获取素材,传播内容要接地气、暖人心,让人们在新媒体传递的信息中感受到自身的“存在感”,唯此才能让人们更容易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以“爱国”这一核心价值观关键词为例,用青年人喜闻乐见的动漫形式,制作各类反映爱国主题的小视频,可以起到很好的涵化效果。如“复兴路上工作室”推出的宣传片《领导人是怎样炼成的》,通过漫画的形式介绍了中国领导人的选拔过程,生动地展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优势,令人耳目一新,两天内播放即达100万次,被网友评价为“跟得上时代的宣传品”〔6〕。爱国主义题材漫画《那年那兔那些事》通过漫画的形式将中国近现代历史,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之前及新中国成立以后的一些军事和外交的重大事件表现出来,这种展现形式迎合了时下青年人的审美风格,该漫画2011年问世后便吸引了大量网友的关注,目前总点击次数已达2.69亿〔7〕。可见,通过表现形式的创新,将文化内涵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内容,可以增强传播内容的文化感召力,从而达到“以文化人”的效果。

(二)要强化主流话语权,依托新媒体“关系网络”营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共鸣”氛围,达到“以理服人”的传播效果

首先,在“关系网络”中,持有相同或相似观点的人更容易产生“共鸣”,因此要充分利用这一特点,营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共鸣”氛围,传播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例如,微博的粉丝通常和博主有着相同的基本价值观,当博主用粉丝习惯的语言和风格传播蕴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信息时,基于对博主的信任和认同,粉丝群体就会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产生一定的“共鸣”。以“友善”这一核心价值观关键词为例,2014年10月,西南交通大学官方微博在了该校大二男生在公交车上给熟睡老大爷充当“靠垫”的信息后,西南交大官方微博的粉丝群体青年大学生们争相在个人微博、微信朋友圈等“关系网络”中转发和讨论此事,引起了人民日报、人民网、央视新闻、新华网等国内数十家拥有众多粉丝的媒体官方微博的多轮转发。“中国好靠垫”之美称不胫而走,红遍网络,深入人心,该信息所蕴含的友善与温情引起了网友的广泛共鸣,使得核心价值观的传播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其次,在“关系网络”中,同一信息的持续传播,也会形成人与人之间的“共鸣”,因此要善作善成,久久为功,坚持不懈地传播核心价值观。“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已经指出,频繁地接触某些刺激有可能使这一刺激转化成持续易得性信息,它继而会影响到印象形成、回忆和注意力等。即便受试者在实验过程中注意力很低,这些持续易近的信息也容易被他们提取出来并影响判断的形成。”〔8〕因此,要利用新媒体有意识地强化主流话语权,要尊重新媒体传播规律,善于通过小故事来讲大道理。以新浪微博为例,微博推出的“我为核心价值观代言”、“绿植领养”等微话题和特色活动,通过调动数以千万计的青年人积极参与,并在绿植领养、关爱山区留守儿童等爱心活动中传递向上向善的正能量,在青年人微博的“关系网络”中形成持续传播。每一次点滴的善行,久而久之便汇聚成美德的大江大河。

教育工作者要善于充分利用新浪、腾讯等公共新媒体平台资源,通过微话题、微社区、微文化、微行动等举措,引导青年学生认知核心价值观、感悟核心价值观直至认同核心价值观。“对在大众化生产的信息里集中和暗含的模式的揭示,‘并非强迫地告诉我们人们在想什么或做什么。但是(它)将告诉我们什么是大多数人通常思考或者做的事情’”③。可见,在这样的新媒体“关系网络”中,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信息越多、密度越大、形式越吸引人、内容越有深度,人们就越容易产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共鸣”。

综上,利用新媒体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项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的课题。大众媒体的涵化理论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提供了颇具特色的理论视角,该理论所揭示的媒体涵化效能,在新媒体传播实践中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如果我们能着力通过具有文化感召力的“象征性现实”涵化核心价值观,依托新媒体“关系网络”强化核心价值观的“共鸣”氛围,达成以文化人、以理服人的涵化目的,那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一定能够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汇聚成中国人民强大的精神力量,从而在与西方文化的交流交融交锋中展现出中国国家价值观的独特魅力。

注释:

①转引自斯坦利?巴兰,丹尼斯?戴维斯《大众传播理论:基础、争鸣与未来》第323页,曹书乐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社交媒体特征篇5

二、新媒体的概念

新媒体是基于一种新的社交方式提出的,在互联网领域,新媒体与粉丝是相伴出现的,有了庞大的粉丝群体,就有了社交的最基本的场景,所以新媒体的新在这个层面上讲就是一种社交场景的媒介。

当然,支撑新媒体发展的技术支撑源自于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所以,新媒体同时也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通过某种技术终端能够向用户提供信息或者其他服务形态,严格地讲,新媒体应该更适合称作数字化新媒体。当然,新媒体的形式肯定是多种多样的,并且相互之间不断的借鉴和学习,最终形成了一种以用户体验和社交为主的新型沟通方式。同时,新媒体带来的巨大的信息流也逐渐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同时也对其他行业形成了变革。预期收是一场变革,倒不如称之为一种最时尚的交流工具,对于每个行业来讲,新媒体是现阶段最有效的交互工具,这对于每个行业意味着是一种社交红利。

三、新媒体融合下新闻传播的特征和趋势

随着信息化的深入发展,对新闻传播的影响也逐渐加深,新旧媒体传播形式在最开始的对抗转变成目前的相互依存,共同发展,为广大受众提供了最具新闻价值的信息。

1、新媒体融合下新闻传播的特征

(1)高效性

新媒体融合下的新闻传播一个重要特征就是高效性。这种高效性是传统媒介和新媒体单独无法爆发出来的能量。在过去,传统媒体对于突发新闻的播报是具有时效性的,新闻有可能就不再是新闻,失去了作为突发新闻播报的价值,而在与新媒体融合的背景下,这种突发新闻播报会以几乎同时的速度想广大用户进行推送,能够在段时间内聚集大量的受众,新闻编排上,新媒体并不需要很复杂专业的编辑方式,往往通过几张图片就能把新闻时间阐述清楚,省去了传统媒体下各种编排耽误的时间。

(2)多元性

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是跨媒体融合达到了新的高度,多元化也就成为跨媒体合作的一个重要特征。分析多元性,我们就需要从新闻的呈现形式谈起。在传统媒体时代,对新闻时间描述主要以报纸和广播的形式呈现,也就是我们现在通常所说的图文和语言,这其中除了时效性带来的缺陷之外,还有一个重要不足就是无法提供真实的现场还原,这样并不足以使整个事件对公众产生更加强烈的感知。相反,对于新媒体融合下的新闻传播,其传播方式和传播维度都有了巨大的突破,人们在获取新闻事件的时候,往往都是以动图、视频甚至直播的方式,更加真实的反映客观的新闻事件,这样会使新闻报道更加的真实。

(3)娱乐化

这里指的娱乐化并不是指的是网友热衷的跟帖或者评论,而是站在丰富新闻类别的层面上阐述的。在过去,人们获取新闻事件往往是被动发生的,这是因为报刊杂志的版面有效,无法加入更多的新闻维度,但是在互联网告诉发展的今天,信息的流动已经超过了以往任何时期,其实仔细观察每个新闻门户网站就不难发现,他们都对新闻进行归类,比如时事类、经济类、体育类、国际类、国内类、本地类、生活类等等,并且在每个分类下的新闻素材是非常众多的,采集的范围也是非常的广泛,并且,基本上每位访客都能够在网站上找到自己喜欢的板块。最重要的是,新媒体融合下的新闻采编改变了原来字正腔圆的风格,在扭曲新闻事实的基础上,都运用了下的流行用语,一下子拉进了与读者的距离,这种略带娱乐性的风格是传统媒体根本无法想象的。

(4)互动性

互动性,可能是新媒体背景下新闻传播最具社交属性的一个特征。无论在历史的哪个时期,大众对于表达诉求的愿望都是非常强烈的。随着媒介资源的越来越丰富,不少媒体,甚至新媒体对于用户社交这块早已非常看重,并且作为运营优先处理的工作之一。而在新闻传播领域对于社交的开放是需要一定的勇气的,媒体的发展,伴随着受众的关注度,也就使得新闻媒体在对于网络舆论的监控下有了更多的挑战。在某些新媒体平台,用户表达观点是极其活跃的,这使得用户评论成为新闻媒体一道特殊的风景线,一些新观点新看法时常被提出,这也是在以往无法想象的,这也就是更加增加了新闻的价值点和真实性,同时也保障了网友言论自由的基本权利。

四、新媒体环境下新闻传播的趋势

前文提到,新媒体的发展源自于互联网技术的支撑,所以要通过当前预测未来新媒体环境新闻传播的发展趋势,其实质就是探讨互联网技术是怎样通过新媒体改变未来新闻传播的方式的。

1、新闻传播全球化程度更深

新媒体其实也就是社交媒体,在国外,社交媒體的发展规模和程度都远远超过中国,并且他们并没有在的明显限制,所以在内容丰富性上看,中外社交媒体的差距还是挺明显的。当然,这并不影响新闻传播的全球化趋势。单就目前新闻传播的广度而言,早就已经实现了全球化,只是在传播的规模上看,在未来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同时,我们也需要看到中外企业也正在推动这一进程而努力,中外互联网企业不断通过合作,推出更加方便的体验,实现越来越多新闻的共享,从而在不断融合做产生新的媒体形式,推动新闻传播全球化的发展。

2、互联网技术推动新闻传播进一步发展

新旧媒体形式的合作与发展,归根结底就是两种技术的融合和发展,现在的新闻传播已经不能按以往的经验进行,当然,传统业态下的报纸技术并未走向消亡,它会在未来以一种新的形式呈献给读者,比如时下非常流行的虚拟显示技术,就如同开始新媒体刚好出现的时候,很多人都争先去研究他的发展形式,虚拟现实就是也是如此,如果说从传统的纸媒到现在的新媒体,已经是一种巨大的进步,那么未来在虚拟显示技术推动下,新闻信息的流动就更加智能化,新闻事件的代入感也就会大大增强。

3、理性互动成为新闻传播的主流

目前的新闻阅读体验虽然已经达到了一定的高度,但是对于读者互动这块的监管是相对比较薄弱的,这也是新媒体与新闻传播融合必然会出现的现象。在平台自我监管和调整的过程中,文明上网,理想留言逐渐成为一种准则,只有针对新闻本身做出理想的判断,才能引发更大的思维的碰撞,这才是新闻传播希望看到的。相反,一些哗众取宠的言论会越来越没有时常,最终被平台所抛弃。当然,这种健康的网络环境形成需要一个过程,随着国家出台相关的政策,这样的网络健康环境正在慢慢形成。

社交媒体特征篇6

开放式的大数据与已有的心理学理论和心理测量工具的结合,为进一步了解人类心理特征提供了新的方法。传统的心理特征的研究主要是基于实验法和问卷测量,但是这两种方法会因被试了解到研究目的后产生偏差,测量结果并不一定能够代表被试的真实行为和想法。而社交媒体中用户所产生的大数据为心理学特征的测量提供了一个具有生态效度的数据源,这些数据是个体日常的行为和思想表现,不会受到研究者的影响。个体心理特征主要是通过行为、词语或语言方式体现出来,比如一个性格外向的人会更多地表达积极的情感和社会性的话语,而在社交媒体中,主要是通过语言用词来体现个体的性格差异。   

Fern等人通过开放式的语言分析法,利用大数据探索社交媒体中词语使用与个体人格特征之间的关系。相比传统的人格特征研究,Fern等人所收集的数据量更大,共有69792个脸书用户作为被试,这些被试在脸书上的状态词数均超过1000条,总状态数达到2000万条,包含了4.25亿个词语和短语。在社交媒体中,个体经常会使用一些非标准化的拼写方式,这在传统的封闭式语言分析方法中很难识别,但是在该研究中,一种新的分析方法,即开放语言分析法被用来识别包括表情符号、拼写错误、短语和长句等语言表达方式,然后将这些语言表达方式进行分类。人格特征则是通过一个嵌入在脸书中的大五人格量表所收集,参与者在填写问卷之前要求回答是否同意匿名使用测试成绩进行研究。   

以状态总词数大于1000和至少完成一个方而人格测试为标准,该研究筛选出69792个被试。数据分析包括三个步骤:特征提取、相关分析和数据可视化。特征提取即通过开放式的语言分析将词语和短语从句子中分离出来,然后那些被1%的人群所使用的词语和短语被作为高频用语进行统计。之后相关分析用于分析高频词语和短语与人格特征之间的关系。而大数据分析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使分析可视化,可视化的相关关系更适合人类思维理解方式。研究将100个与特定人格特征最相关的词语和短语整合成词云形式,词语和短语越大,表示与特定人格特征相关性越强,说明人格特征主要是通过这种词语和词组表现出来。比如在高神经质人格特征中,包括抑郁、孤独和自杀;而在高尽责性人格词云中,则是工作、成功和繁忙。  

通过识别与个体人格特征相关的主要词语和短语,该研究探索了社交媒体中大五人格与语言表达之间的关系,表明人格特征可以通过日常语言表达出来。从另一个角度来说,通过观察个体在社交媒体中发表状态中常用的词语和短语,可以预测个体的人格特征。

(二)幸福感   

幸福是人类的终极目标,幸福感也是积极心理学长期关注的主题。但是现有的关于幸福感研究还存在诸多不足,如幸福感的测量均采取自我回顾式报告,自我回顾式报告造成的记忆偏差目前还无法完全克服等。人和环境系统的互动会对个体幸福感产生影响,既往研究出于实操层而考虑,没有把外部环境因素广泛纳入到研究中去。而社交网站中用户衍生的海量个人状态数据为幸福感及与外部环境的互动研究提供了实证基础。大数据具有两个特点:一是代表着抽取数据是个体的实时幸福状态;二是可以将个体的实时幸福状态与外部环境进行匹配,比如实时的天气状态,从而可以预测外部环境因素对个体幸福感的影响。   

社交媒体特征篇7

他说:“我很赞同保罗・莱文森的一句话:‘对信息传播效率的追求,无论它叠压在商业、艺术、科学的动机之下也好,抑或它没有附加的动机也好,都非常合乎逻辑地(尽管可能是无意识地)走向了合乎人性的动机。’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在跨媒体整合营销传播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互联网作为一种新媒体,它有新媒体自身的一些性质和特点,但作为媒体,也可以用媒体一般性的衡量标准,放进跨媒体的框架中,准确把握它的发展方向与规律。正如董仲舒的一句话:天不变、道亦不变。”

从华中工学院的高材生,到参与引领并改变中国媒介调研、数据整个行业、被称为“传媒界的奇才”,再到为中国传媒培养人才、踏踏实实做研究的博导,夏征宇在新媒体时代不断转型,走出一条融合之路,并贯穿他人生经历的每一个脚步。“我对融合有着深刻的体会,同时也热爱、擅长。”

涉猎广泛,一生受益

“新媒体本身是有融合性、交叉性思维的,(研究者)第一要有理工科、数据逻辑的基础,第二要有很好的艺术涵养和修养。”――夏征宇

夏征宇是武汉江夏人,自小在武汉与鄂州长大。1978年,16岁的他以优异成绩考入华中工学院(现华中科技大学)船舶与海洋工程系舰船设计与制造专业,当时是全校录取分最高的专业之一。“我们这代人在那个年代都富有激情和理想。当时因为特别喜欢看电影《南海风云》,是一部反应西沙海战的影片,看了之后很提气,唐国强饰演的年轻舰长,身穿海军衫,头戴海军帽,很帅。我还读过一些战争回忆录,始终有一颗报国心。所以在高考填写志愿时,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华中工学院舰船设计与制造专业,梦想将来为我国成为海洋强国贡献力量。”

入校后,虽然年龄在班里偏小,但是夏征宇的学习成绩却名列前茅,尤其是数学、英语、物理、力学、推理逻辑等科目的成绩一直非常优秀,并以其天赋和全面的才华深得老师和上下几届同学的喜爱。但是,对金属材料、焊接等课程就不太感兴趣,有时还逃点课,泡在图书馆看自己喜欢的书,主要是哲学、艺术、历史等人文方面的书籍。

本科毕业后,夏征宇顺利考研、考博。“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国船舶工业不景气,课题来源窄,经费少,恩师也患上了帕金森综合症,所以我在博士期间读得比较辛苦,很大程度上靠自己创造条件。因此,博士课题没有选择耗资大、牵涉人员较多的实验性课题,而是选择了以理论计算、数值仿真作为方向的博士论文题目。”这样,他开始对新兴的计算机、人工智能、信息与系统科学等学科感兴趣。“因为本科、硕士期间打下的数学基础非常好,逻辑能力、动手能力、算法、编程能力都很强,所以适应起来并不难。尤其是我的知识结构和艺术感觉给了我在不同学科交叉融合方面一生的帮助。”

不仅如此,夏征宇的业余爱好还非常广泛。“小时候看父亲拉二胡,看表哥拉小提琴,自己也可以上手拉几下。中学期间正值后期,我几乎就是在文艺宣传队中度过的,后来宣传队需要,家里咬牙花39元买了一把小提琴,这在当时是一笔不小的数目,没有专业的老师教,完全是自悟。”进入大学,他在著名的华工文工团管弦乐团里拉了两年小提琴。他说自己最喜欢贝多芬,最喜欢拉《梁祝》,还有罗马尼亚电影《奇普里安波隆贝斯库》里的叙事曲,莫扎特的《土耳其进行曲》、《弦乐小夜曲》等。还在学校博士生圈里开过交响乐欣赏讲座,那个小圈子里的同学现在都是院士、教授、总裁、总监……如今,国家大剧院只要有世界名乐团来演出,他一定到场。“交响乐最体现融合、和谐,从形式、配器,到旋律、节奏,都体现了融合、相互协调。这与我日后做互联网与新媒体研究是一样的道理。”

此外,他还喜欢下围棋(业余3段)、打桥牌,曾获华工、湖北高校的冠军、武汉市甲级队第四名。令夏征宇一生最难忘的,是他读博士期间做计算时,与华工计算中心的青年老师结下的深厚友谊。“我是搞水波计算仿真。以当时的计算条件,每算一个速度点就要花3-4个小时,大量计算要在晚上通宵进行。好在计算中心计算机辅助设计机组的几位青年老师都是围棋迷,晚上几个人自告奋勇愿意陪我加班,我一个一个陪他们下指导棋,时间一到,就匆匆赶到地下机房检查计算结果。”夏征宇充满深情地回忆道。

回望自己的学习成长经历,夏征宇总结说:“我对学到的东西很容易产生新的想法,并贯穿起来,一生受益。现在,每当面临新的思潮、新生事物,自己的敏感程度、适应程度、以及迅速走向前沿的综合能力,这种本能就发挥出来。”

改行传媒,融合开拓

“互联网和新媒体讲交叉融合,而回顾我走过的路,经历比较丰富,从事的领域也较多,本身就是一条融合的路,并贯穿我人生经历的每一个脚步。所以,我对融合有着深刻的体会,同时也热爱、擅长。”――夏征宇

博士毕业后,夏征宇留校任教,教的仍然是他所学的专业。什么时候开始接触传媒?他称这一切改变皆是因为家庭和孩子。“孩子出生后不久,我夫人脱产到北京读博士,读的就是传媒。”在南方一些校友的反复邀请下,夏征宇一步三回头地下海了。他南下广东,在一家外资电子企业里做总经理特别助理兼产品策划总监。在这里,他发现了一个与学校完全不一样的世界,工作节奏、管理模式、工作效率都不一样。

1997年,因夫人博士毕业进北京广播学院任教(现为中国传媒大学),夏征宇决定北上,一家团圆。他被北京一家跨国传媒集团高薪聘请,也就是现在的实力传播集团(Zenithoptimedia),隶属于阳狮集团(publicisGroupe),是全球领先的媒体传播公司,也是最早倡导和最坚定执行媒体投资回报(Roi)的公司。“我夫人是做传媒的,家里有很多关于传媒的书,我每次看到这些书,就会有很多想法融进去,看到前沿的东西,我就会想将来该怎么发展,其他行业该怎么融合。”

这是夏征宇第一次华丽转身。在这里,他了解到最好的调研系统,“我之前完全没有接触过广告、媒介,他们看中我的就是系统的集成能力和统计分析能力。这家传媒集团把国外先进的数据分析方法带到国内。那时候宝洁在媒介投放这块,都是由我们公司负责集中购买、投放。1998年公司媒介投放是30多亿元,我主管调研、数据分析和系统集成,当时公司这方面预算是年度1000多万港币。”

凭借良好的数学基础和系统的编程能力,夏征宇在新的领域如鱼得水,引领并改变着整个媒介、数据这个行业。很快,同行中人便都知道了他的名字,他笑说:“大家起初都以为我是港台来的,因为从没听说过我的名字。”

夏征宇回忆,那时,实力媒体每两个月要出一次《通讯》,然后各大媒体广告部都会收到,上面有新的发现、新的观点。媒介基础部分,平面媒体过去叫阅读率调查(读者调查),早年有新生代做读者调查;还有央视调查咨询公司CtR,这两家比较出名。然而,这两家公司之所以能在中国发展起来,与夏征宇有直接的关系。“新生代用的是英国调查局的一套方法,用美国teLmaR公司的分析软件。他们做起来,需要基本客户,具体怎么分析、做案例,都是我们给他们做案例,然后他们全国推广。CtR也做读者调查,我一直比较支持,还与他们签了第一笔大合同。”

而关于电视收视率,包括规范、使用,夏征宇一直都在做基础性、开创性的工作。“那时,刚经历了收视率传统的调查方法和机顶盒测量方法的过度,是数据采集技术上的转型,大的数据分析建模都是我做研究。”

现在回想起来,夏征宇说:“如果我当时不在外企,就很少有机会接触到这些,他们给我提供了很好的平台和条件,我才得以发挥。外企注重流程、模式、标准,我也很受益。我很喜欢琢磨事情,研究事情发展的方向,并且追求完美。”

即便如此,夏征宇仍然觉得在外企每天做的并不是自己热爱的事情,“我不喜欢琢磨人,不擅长行政类的工作”。他想,如果自己开发产品、系统,会给行业作出更大贡献。于是,1999年,他决定离开公司,自己创办咨询公司,开发产品,做数据咨询(也就是智库)。当他递交辞呈的时候,老总以双倍甚至三倍的薪水挽留他,但他义无反顾。

然而,在咨询公司创办几年之后,多年来始终工作如一的夏征宇又转型了。“一是感觉到信息咨询工作的模式需要系统工具平台支撑,二是系统工具能在较快时间内成批培养优秀分析咨询人才。所以,我开始向it方向特别是互联网转型。我是搞数据分析出身的,互联网的数据是最新、最大的,后来我投入若干年研究互联网媒体传播效果的定量化、标准化,数据的定量采集和分析工具。”

回归大学,如鱼得水

“我对传媒大学很有感情,和领导、同事们的关系也都很好,始终怀有一颗感恩的心,学校给我提供了这么好的平台,自身感觉有压力,这压力也是我发展的动力。”――夏征宇

2006年,一个新的机遇摆在了夏征宇的面前,中国传媒大学时任校长刘继南与党委书记苏志武找到他,希望他能加入传媒大学。“两位领导求贤若渴,平易近人,丝毫没有领导架子。当时,我在媒介行业已经很久了,与传媒大学的很多老师都有过合作,因为是搞传媒的见识比较广,所以比较大气。学校文化也非常好。这是我对传媒大学的整体印象。我觉得传媒大学有很好的研发资源,我热爱做研究、研发,对我而言比较合适。”

夏征宇再次成功转身,出任中国传媒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高级研究员,专注于媒介研究、传媒管理信息系统、互联网与新媒体信息挖掘、跨媒体传播效果实时测量与分析、计算机算法与模型等研究领域。

当新的实验教学楼刚刚落成,刘校长和苏书记当即决定,在16层划出一个50多平米的房间给夏征宇做研究使用,成立传媒科学研究所,并由他任所长。“学校房源一直比较紧张,领导非常信任地给了我这样一块地方,我非常感激。别小看这50多平米,我们就是在这里白手起家,为学校、为行业、为国家做出贡献。”

在全新的平台上,夏征宇发挥专长,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近年来,他在国内外刊物和会议20余篇,软件著作权8项,主持国家科技创新基金项目1项,专项课题3项,广电总局社科重点课题1项,承担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基金新媒体专项1项。

他领导研发了“广告媒介预算优化系统”、“电视节目综合评估与预警系统”、“媒介价格决策支持系统”、“普通话水平测试计算机辅助评测与管理系统”、“网络舆情智能分析评估系统”、“互联网传播效果实时测量与分析评估系统”等,在舆论宣传、互联网产业、市场营销与广告、竞争舆情分析、政府及企业公关、市场调查与咨询等领域受到广泛好评。

2003年荣获中国广告协会电视与报纸委员会“中国杰出广告人”称号,2005年获得国家创新基金资助,2007年获得“中国网络广告10年百人”称号,2009年荣获北京市“中关村20周年突出贡献个人”荣誉称号。

“传媒科学研究所集人文科技于一体的战略媒体研发机构,定位于传媒信息领域科技与人文科学的交叉研究,目标是建立基于技术手段和平台支撑的高级智库。”夏征宇称,目前承担和完成的科研项目有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基金新媒体专项“数字新媒体内容制作集成运营及监管平台”,以及广电总局社科重点课题“三网融合背景下跨媒体传播效果评估标准体系研究”等。目前正在研发的“舆论应对与引导的沙盘推演系统”,就是融合了跨媒体大数据技术、建模技术和博弈论方法等,是科技和媒介研究高度融合的项目。

他认为,传媒大学的优势和特色是在文理交叉融合方面,特别是在新闻传播、人文艺术与信息技术的交叉融合方面。“新闻传播、人文艺术是肉,信息技术是骨。骨离开了肉干巴巴,肉离开了骨软塌塌,有骨有肉才能茁壮发展。这里又有大量的具有创造力的优秀学生,把他们教育好,指导好,在保持传统的广电媒体优势的基础上,在数字媒体技术与艺术、新媒体方面下功夫,前景广阔。”

与此同时,夏征宇也认为,学校在新媒体教育方面,也应该多从行业、市场、产品与用户体验方面多考虑,互联网思维、特别是移动互联网时代,强调的就是用户体验、需求,就是人性化、以人为本。实际上,在世界范围看,新媒体技术的进步并不完全是高校在封闭的象牙塔内做出来引领行业的,反而是一些大企业或草根创新的进步,促进了高校教育的进步。他指出,健康的模式应该像美国硅谷和斯坦福大学那样,两者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创业企业在那,最好的学校也在那,他们引领这个行业潮流,就像鱼和水的关系,不能分割。学校苏志武校长等领导与北京市、朝阳区正规划中国传媒大学与朝阳区定福庄文化与传媒产业园区,让我们看到了美好的未来,受到极大鼓舞,并坚定了信心。

社交媒体特征篇8

关键词:数字媒体艺术;展示设计;应用研究

数字媒体艺术的进步和发展是现代社会进步的象征,各种数字媒体艺术在现代展示设计空间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由此凸显了现代展示设计的深刻内涵。通过数字媒体艺术,现代展示设计不再沿袭以往的传统表达方式,而是在内容和形式上表达着与众不同的一面,数字媒体艺术的渗入,改变了展示设计效果,传递了展示设计的设计艺术行为。数字媒体的独特艺术行为,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类,给人类带去各种生活享受,获得了人们的喜爱和追捧。

一、数字媒体艺术概述

1、现代媒体

数字媒体艺术的实现和传播与现代媒体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在科技的进步和发展下,媒体出现了新的形式,各种文字、视频、音频以及数字化信息频频出现,取而代之了以往传统落后的媒体。也就是说现代媒体在传统媒体的基础上进行不断的发展,体现了前所未有的进步态势。现代媒体每时每刻都在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一系列的电脑技术、智能手机、游戏机以及音频传播等以数字化的形式传播,极大地影响着人类的生活。数字媒体艺术作为一种艺术传播平台,不仅提供了艺术家和艺术作品得以广泛传播的平台,而且经由观众交流互动,发扬了人性化的艺术理念。综合起来可以总结出现代媒体的特征,即大众化、开放性、互动性、共享性、艺术性等特征,这些特征也是人类社会发展至今的各种需求,且满足了人类的需求,现代媒体已经成为人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2、科学技术正是科学技术的产生,才出现了数字媒体艺术,也就是说数字媒体艺术是建立在科学技术基础之上。在科学技术条件下,数字媒体艺术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各种超前卫的媒体艺术不断满足着人类的各种需求。数字媒体艺术总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发展,与科学技术呈现同步的趋势。数字媒体艺术与科学技术有着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们相互制约、相互促进,体现着多元化和全方位的发展态势。3、艺术属性数字媒体艺术本身就是艺术的一个种类,它不仅具有大众化艺术所具备的特征,而且还表达了自身的独特艺术理念。数字媒体艺术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域总表现出不同的特征,满足着人们的不同需求。数字媒体艺术有两大方面,一是基于网络以及各种新媒体、新科技、新材料以及新思想等方面的技术化艺术,主要表达了其与传统艺术的不同,具有一定的时代性、交互性,表达了虚拟世界的各种艺术行为。二是数字媒体艺术是商业和艺术的紧密结合体,表达了和传统艺术的相互关联性,具有一定的大众化设计行为,体现了媒体的艺术性。

二、数字媒体艺术在展示设计中的应用

1、数字媒体艺术在展示设计中的介入在网络时代条件下,人类通过新的媒体形式进行各种语言交流和沟通,新的媒体艺术表达出各种文字、图像以及三维环境空间等,体现了一种全新的媒体设计形态。科技愈是进步,就愈能够体现数字媒体艺术的发展,将其运用到展示设计中,不仅成为展示设计新的辅助工具,而且展示了数字媒体艺术的绚烂多姿。我国的数字媒体艺术较之其它国家起步较晚,但是自数字媒体艺术引入之后,展示设计便展示了无穷的艺术设计魅力,这种设计不断与国际接轨。传统的展示设计以文字展示为主,取而代之的是先进的激光技术、交互影院、遥感技术、网络技术等,各种数字媒体艺术不断展示着独特的艺术魅力,在展示设计中放光放彩。2、数字媒体艺术注入了新的展示设计特征数字媒体艺术在展示设计中的注入,是一种时代的象征,也是展示设计的发展空间展示。在科技的发展下,数字媒体艺术不断表达出各种互动性、虚拟性、综合性、娱乐性以及商业性等特征,由此推动了展示设计的不断向前发展。在互动性方面,展示设计有了众多观众的参与,极大地拉近了生活与艺术、艺术与大众之间的距离。同时,数字媒体艺术家在展示设计中融入了各种新媒体艺术,展现了新媒体艺术的时代性,也展现了展示设计的互动。在虚拟性方面,数字媒体艺术呈现出各种展示物的虚拟特性,通过各种手段比如数字影像、遥控器、光线、声音以及各种互动装置等,打造出数字化的虚拟时代。在综合性方面,则通过多样化的艺术形式以及人的感官多重性进行表达。各种艺术的综合性特征使得展示设计作品更富表现力和象征力。在娱乐性和商业性方面,则融入大众化行为,表达出创作的参与自由性,大众的娱乐性和商业性开始不断充实着人们的生活。3、数字媒体艺术带给展示设计的新变化随着数字媒体艺术的出现,展示设计产生了非常大的变化,这种变化是符合社会和时展需求的。各种投影技术、计算机技术、激光技术等打造了新的媒体艺术空间,表达了展示设计新的展示语言,体现出展示设计的设计魅力。数字媒体艺术由物质转为非物质、由静态转为动态、场景由真实至虚拟加上交互式的变化性,是艺术进步的表达,体现了数字媒体艺术的时展,彰显出展示设计的与众不同,从而能够更好地宣传自身产品,达到既定的传播目的。

三、结语

综上所述,通过对于数字媒体艺术在展示设计中的应用进行分析和研究不难看出,数字媒体艺术在时代条件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各种新的数字媒体艺术代替了传统落后的媒体,体现了时代的发展,同时也表达了数字媒体的惊人变化。将数字媒体艺术运用于展示设计中是设计艺术行为进步的标志,数字媒体艺术不仅能够打造展示设计特有的设计艺术氛围,还能够更好地宣传和传播展示设计产品。

参考文献

[1]高颖.数字媒体艺术在展示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

[2]钱晨.数字媒体艺术在现代展示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15

[3]王德群.数字媒体艺术中“国画元素”运用初探[D].北京印刷学院2009

[4]张琳.新媒体时代下的我国省级卫视频道整体形象包装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1

[5]李鼐.关于数字电影传播特征的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

社交媒体特征篇9

【关键词】新媒体;定义

关于“新媒体”(newmedia)的确切定义,业界和学界目前尚未达成共识。

新媒体(newmedia)一词源于美国CBS(美国哥伦比亚广播电视网)技术研究所所长p·戈尔德马克(p·Goldmark)的一份商品开发计划(1967年)。之后,美国传播政策总统特别委员会主席e·罗斯托(e·Rostow)在向尼克松总统提交的报告书中,也多处使用了“newmedia”一词(1969年)。由此,新媒体一词开始在美国流行并不久扩展至全世界。

关于新媒体的定义,国内外专家各执一词。早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新媒体下过一个定义:新媒体就是网络媒体。与之类似的是把新媒体定义为“以数字技术为基础,以网络为载体进行信息传播的媒介”。?譹?訛

清华大学熊澄宇教授提出,所谓新媒体,或称数字媒体、网络媒体,是建立在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和互联网基础之上,发挥传播功能的媒介总和。它除具有报纸、电视、电台等传统媒体的功能外,还具有交互、即时、延展和融合的新特征。互联网用户既是信息的接收者,又是信息的提供和者。包括数字化、互联网、平台、编辑制作系统、信息集成界面、传播通道和接受终端等要素的网络媒体,已经不仅仅属于大众媒体的范畴,而是全方位立体化地融合大众传播、组织传播和人际传播方式,以有别于传统媒体的功能来影响我们的社会生活。?譺?訛

上海交通大学的蒋宏和徐剑从内涵和外延两个方面对新媒体做出了界定。他们认为,就内涵而言,新媒体是指20世纪后期在世界科学技术发生巨大进步的背景下,在社会信息传播领域出现的建立在数字技术基础上的能使传播信息大大扩展、传播速度大大加快、传播方式大大丰富,与传统媒体迥然相异的新型媒体。就外延而言,新媒体包括了光纤电缆通信网、有线电视网、图文电视、电子计算机通信网、大型电脑数据库通信系统、卫星直播电视系统、互联网、手机短信、多媒体信息的互动平台、多媒体技术广播网等。?譻?訛

中国传媒大学黄升民教授将iptV、地面移动电视、手机电视视为新媒体的三大部分。?譼?訛

学者宫承波认为,门户网站、搜索引擎、虚拟社区、电子邮件、网络文学、网络游戏属于新媒体。?譽?訛

综合起来,笔者认为目前对新媒体界定中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界定过宽且逻辑混乱。

有人把近10年内基于技术变革出现的一些新的传播形态,或一直存在但长期未被社会发现传播价值的渠道、载体都称作新媒体。?譾?訛

持这种观点的人将手机电视、网络电视(iptV)、网络广播、博客、播客、楼宇电视、车载移动电视、光纤电缆通信网、都市型双向传播有线电视网、高清晰度电视、互联网(internet)、手机短信、数字杂志、数字报纸、数字广播、数字电视、数字电影、触摸媒体,等等,均列入新媒体。这种界定不仅过宽,而且将以上媒体并列本身就存在分类混乱的逻辑错误。按照分类的逻辑,子类之和等于母类,子类之间相互排斥。目前很多人对新媒体内涵和外延的界定就存在以上逻辑错误。

互动性是新媒体的本质特征

笔者认为,“新媒体”是一个通俗的说法,严谨的表述是“数字化互动式新媒体”。从技术上看,“新媒体”是数字化的;从传播特征看,“新媒体”具有高度的互动性。“数字化”、“互动性”是新媒体的根本特征。新媒体的传播过程具有非线性的特点,信息发送和接收可以是同步的,也可以异步进行。诸如楼宇媒体、车载电视,由于缺乏互动性,不属于“新媒体”的范畴。

“新媒体”是一个相对概念,其内涵会随着传媒技术的进步而有所发展,但从人类传播史的角度而言应是一个时代范畴,特指“今日之新”而非“昨日之新”或“明日之新”。我们不应当以“昨日之新”作为标准界定新媒体,20世纪初出现的广播、电视,在当时都是新出现的媒体;但是现在属于传统媒体。我们更无法以“明日之新”作为标准界定新媒体,否则目前就没有新媒体了。

“新媒体”的新应以国际标准为依据。一些在国人看来是“新”的媒体形式,在发达国家早就有了,不能成为新媒体。例如车载移动电视。

笔者不赞成使用“数字媒体”这一概念。因为此处的“数字”也可以被人理解为制作过程的数字化,这样的理解几乎可以将所有的媒体都可以列入数字媒体的范畴。

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具有如下的特征:即时性、开放性、个性化、分众性、信息的海量性、低成本全球传播、检索便捷、融合性等。但是新媒体的本质特征是技术上的数字化、传播上的互动性。互动性,英文是interactive,国内也有人称为交互性。

传统媒体的传者和受者定位非常明确,传者是信息的者,受者只能被动地接收,不管喜欢或讨厌,无从表达对信息的看法。但是新媒体使传者和受者之间的界限变得模糊,受众不再是被动的信息消费者,而具有了与传者交互信息的功能,甚至转变成传者的身份。

《online》杂志给“新媒体”下过一个定义:由所有人面向所有人进行的传播(Communicationsforall,byall)。传统媒体使用两分法把世界划分为传播者和受众两大阵营,不是作者就是读者,不是广播者就是观看者,不是表演者就是欣赏者。新媒体与此相反,它使每个人不仅有听的机会,而且有说的条件。新媒体实现了前所未有的互动性。因此,在新媒体的研究中,笔者认为已经不存在“受众”的概念,建议用“用户”取代“受众”一词。

因此,我们用互动性的标准衡量目前所出现的各种新媒体形态,我们就可以发现,一些所谓的“新媒体”其实只是“新出现的传统媒体”。车载移动电视、户外媒体、楼宇电视就是典型的“新出现的传统媒体”。

例如车载移动电视和户外媒体就只是在中国新出现的传统媒体形态,因为它们缺乏新媒体的本质特征——互动性。对用户而言,车载移动电视毫无互动性可言。它具有封闭的空间、无选择性地被动接受信息,不能调换频道、不能屏蔽广告,强制收视,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随时移动、随时收看。

楼宇电视通过导线传播,具有传统广播电视所具有的特征:对象广泛、时效性强、丰富直观、接受随意、顺序接受、转瞬即逝,因此按照传输方式划分,楼宇电视可以而且应属于有线广播或闭路广播之列。楼宇电视目前传播的内容主体是广告。当一个人处在比广告更无聊的时间和空间时(如等待电梯),他宁愿选择看广告。这就是楼宇电视广告的心理强制性。因此,楼宇电视的信息传播具有受众很强的被动性,而不是用户的主动性与互动性,这与新媒体的本质特征背道而驰。

哪些不应当属于新媒体

纸质媒体、传统的模拟广播电视显然是传统媒体,对此,学术界没有异议。但是,除此之外的媒体形态都能称为新媒体吗?

1.并非新出现的媒体都可以称为新媒体

并非新出现的媒体形态都可以称为新媒体,例如:有人用自行车身、甚至额头作为广告媒体,但是却不能称为新媒体,只能称为新出现的传统媒体。

美国内布拉斯加州东部城市奥马哈市居民安德鲁·菲舍尔是一名网页设计者,2005年他将自己的前额作为广告位招商,为治鼾药物“鼾停”打广告,获得了3.7375万美元的收入。他在前额上展示“鼾停”标识,时间是1个月。?譿?訛2006年2月,我国一名陈姓男子在淘宝网以10万元底价拍卖额头广告权,但是无人问津。

在杭州,从2008年5月1日起2000辆自行车供市民租用,其中景区投放350辆左右。一年半以后,租车点达到1000个,可租用的车有5万辆。2008年4月初,国有独资公共自行车交通服务企业——杭州市公共自行车交通服务发展有限公司组建成立。该公司由杭州公交集团与杭州公交广告公司共同出资。该公司的重要收入来源之一就是自行车车体广告。

2.关于数字电视是否属于新媒体

数字电视(DigitaltV)又称为数位电视或数码电视,是指从演播室到发射、传输、接收的所有环节都是使用数字电视信号或对该系统所有的信号传播都是通过由0、1数字串所构成的二进制数字流来传播的电视类型,与模拟电视相对。其信号损失小,接收效果好。

在数字电视中采用双向信息传输技术,增加交互能力,并赋予了电视许多全新的功能,使人们可以按照自己的需求获取各种网络服务,包括视频点播、网上购物、远程教学、远程医疗等新业务。数字电视提供的最重要的服务就是视频点播(VoD)。VoD是一种全新的电视收视方式,它不像传统电视那样,用户只能被动地收看电视台播放的节目,它提供了更大的自由度,更多的选择权,有效地提高了节目的参与性、互动性、针对性。数字电视还提供了其它服务,包括数据传送、图文广播、上网服务等。用户能够使用电视现实股票交易、信息查询、网上冲浪等,使电视被赋予了新的用途,扩展了电视的功能,把电视从封闭的窗户变成了交流的窗口。

但是,在现阶段,国内所推广的数字电视,只是增加了电视频道、提高了清晰度,但依然缺乏互动性,如视频点播尚不普及。

因此,我们认为,目前数字电视依然不属于新媒体。但是,从技术的发展趋势看,电视就如同手机的演化一样,未来的电视会成为电脑的一种类型,在不久的将来,具有了互动性的数字电视将成为新媒体的新成员。

图1是我们将新媒体外延进行梳理后得出的范围,但是,新媒体的外延会随着技术的发展而不断扩展。

新媒体是未来媒体发展的重点,是媒体传播市场发展的趋势和必然方向。

新媒体的科学定义

笔者认为,目前的新媒体包括互联网和手机媒体,因为只有此两者才具有真正的互动性。互联网本身就是计算机技术发展的产物。而当今的手机已经不再是移动电话,而是具有通信功能的迷你型电脑。

手机诞生的初期,只是移动电话。在手机诞生及发展初期,即第一代手机(1G)时代,手机只是能移动的电话,没有新闻内容的传播。

1973年4月的一天,一名男子站在纽约街头,掏出一个约有两块砖头大的无线电话,并打了一通,引得过路人纷纷驻足侧目。这个人就是手机的发明者马丁·库帕(martinCooper)。从1973年手机注册专利,一直到1985年,才诞生出第一台现代意义上的、真正可以移动的电话,但是其重量达3公斤,非常重且不方便,使用者要像背包那样背着它行走。不过从那以后,手机的发展越来越迅速。1999年时,手机的重量降低为60克。除了重量和体积越来越小外,手机功能越来越多。1995年问世的第一代模拟制式手机(1G)只能进行语音通话。

2G的手机除了最基本的通话功能,还可以用来收发邮件和短消息,可以上网、玩游戏、拍照等。2G手机虽然在硬件技术上存在屏幕小、电池持续时间短、低速上网等瓶颈,但是建立在2.5G技术基础上的各种增值业务,尤其是手机新闻业务、手机报、手机电视、手机上网、移动商务、移动搜索、手机广告等被广泛使用。在2G时代,手机媒体基本成型。

回顾手机的发展,我们可以发现,手机技术演进的规律是:外观越来越轻小、功能越来越多、价格越来越便宜。目前,手机已经不是“移动电话”,而是具有通讯功能的迷你型电脑。而且,手机CpU进入“多核”时代。

智能手机是当今手机发展的主流。目前具有电脑功能的智能手机正在成为移动通信的主流。到2013年,全世界手机上网用户数量将达17.8亿,超过使用电脑上网的用户数量,同时智能手机和其他能上网的手机数量将达到18.2亿部。

结论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将新媒体定义为:借助计算机(或具有计算机本质特征的数字设备)传播信息的载体。

[本文是匡文波主持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立项批准号11BXw037)的研究成果之一。]

注释:

?譹?訛陶丹、张浩达著:《新媒体与网络传播》,科学出版社,2001年6月版,第3页前言。

?譺?訛熊澄宇、廖毅文:《新媒体——伊拉克战争中的达摩克利斯之剑》,http://news.xinhuanet.com/newmedia/2003-06/10/content_910340.htm,2003年6月10日。

?譻?訛蒋宏、徐剑主编:《新媒体导论》,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年4月第1版,第14页。

?譼?訛虢亚冰、黄升民、王兰柱:《中国数字新媒体发展报告》,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页。

?譽?訛宫承波:《新媒体概论》,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年,第1页。

?譾?訛陈晓宁主编:《广播电视新媒体政策法规研究》,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年,第16页—第35页。

社交媒体特征篇10

互联网+家电到底是什么?

互联网+家电,即是用互联网的思维武装家电业。家电业的互联网思维,就是家电业在互联网技术、移动技术等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对家电企业整个价值链乃至对整个商业生态进行重新审视的思考方式,包括,家电产品、销售渠道、市场推广、终端销售,甚至品牌广告等等方面,是对全生态重新的审视和思考。如果只是简单的口号,没有实质的互联网内涵,就没办法在家电竞争中生存。

其实,互联网思维还很空泛。家电业者要明白互联网时代网络传播特征,结合这些新特征,再结合家电产品特性,找寻发展的生存之道。那么,互联网特征是什么?最显著的是虚拟、交互、开放、进入门槛低。所以基于这些显著的特征,家电业就要寻找新的发展道路。例如:交互性,本质是让互动变得更加高效,包括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也包括人机交互,这些可以产生品牌口碑传播、产品互动体验销售,可以让厂家重新审视广告投放,等等。

互联时代的4p产生哪些裂变?

前面说过,家电业要基于互联网特性,重新审视整个商业生态。那么,传统时代家电业4p,在互联网时生哪些裂变?首先要明白一个概念,传统时代家电企业的客户,在互联网时代,变成“用户”。这个改变体现了体验营销,体现用户至上的互联网理念。同时企业的4p都要围绕用户展开,所以先提出“用户”概念。

价格:基于互联网平台开放性,信息透明化,家电企业的产品价格变得更加透明,利润空间越来越低。家电业要做好价格增值工作才能弥补价格透明化的损失。用服务增值、产品链延长、情感增值解决互联网时代价格问题。

促销:不是简单的家电广告,简单的促销推广,是深入互动和体验。传统家电电商思维的促销很多都是粗暴的降价,以此促进产品销售。而互联网时代,家电厂商促销的目的是为了与用户深度的互动,赠送额外的体验感,增加消费者对品牌的粘度。

产品:传统时代产品即是为市场提供一定功能需求的商品叫做产品。互联网时代产品从功能转化成用户需求,围绕着用户展开,让用户成为产品经理。以用户为中心,我们怎么知道用户的意见?可以利用网络大数据、可以利用搜索引擎,也可以用互联网中的论坛。简单分析一下新媒体论坛的运用,论坛可以成为产品意见汇集场,家电企业有什么思路,产品用户有什么建议,家电厂商可以在论坛中抛出话题,讨论话题,积累话题。可以利用论坛收集,提升产品用户需求。这就是利用互联网思维,利用互联网中简单实用的社交媒体做好互联网时代产品裂变的应对。

渠道:传统时代大家最爱谈论的是渠道为王,互联网时代传统渠道慢慢失去光环,是0渠道模式,厂家可以在网上直接面对用户。过去传统的渠道控制力逐渐减弱。典型的o2o、互联网电商模式就是0渠道最简单的阐释。

互联网让家电企业传统的商业模式发生了聚变,它带来的不是简单的变革,是思维和行动的变革,还有销售策略的变革。

o2o离互联网+有多远?

现在谈论最多,同时家电企业使用最多的互联网销售渠道就是o2o电子商务。o2o电子商务是用户体验,用户互动的完美结合和体现。

首先,o2o,简单的说就是网上推广,网下销售。但是提炼核心点却是:线上互动引流,线下体验销售。

第一,线上互动引流――知晓互联网的特性,利用搜索引擎发掘,利用大数据分析,同时利用各式互联网的新媒体,汇集“网友”,以兴趣点切入,深入引流;其次要从传播学的角度,分析各种互联网社交媒体的特征,明白它们在互联网中传播的深度和广度,做好产品、品牌推广,培育核心粉丝。现在简单分析一下目前最流行的微博、微信在引流方面的工作结合。我们首先要了解它们的传播特性,为自己服务,这才是互联网思维。例如:微博是天生的优秀传播平台,像是在广场上有一个合唱团。有一个人作为领唱,同时这个领唱还带领一群粉丝团员进行合唱。微信最早定位是社交工具,它是基于“圈”产生,依赖于与你的电话联系人、QQ好友,像一个沙龙聚会。

基于以上比喻,这两个社交媒体的传播特性就一目了然。微博重信息发散状流动,它具有广传播、浅关系,重点是要发挥领袖作用,为引流提供牵引左右,结合微博特性,企业还可以利用其企业信息等;微信重信息点对点流动,是深社交平台,重点是互动交流,家电业可以利用其进行口碑传播、互动营销等等网络引流工作。现在还有很多互联网新媒体:QQ、贴吧等等。但不管哪种社交媒体,在分析了解各种新媒体传播特性后,要求家电企业工作要做到利用这些特性,为引流服务,为粉丝忠诚度培育服务。线上引流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方面很多。家电企业要专门成立“网络部队”,做好o2o的线上工作。

第二,线下体验销售――邀约用户后,线下的互动体验销售最为重要。互动体验营销是目前销售的最高境界,线下的体验让用户明白产品特性,互动传播,特别是网上的互动,对品牌推广起着不可估量作用。

其次,o2o终极目标是核心忠诚度用户培育。

忠诚粉丝培育――线上引流线下体验,再加上线上的互动良性循环,能够让网络力量成几何倍数放大。它最终目标是培育忠诚度极高的粉丝。粉丝培育过程是:企业、产品信息给受众群――让其变成用户群――变成粉丝群――变成核心粉丝。

一个互联网时代的o2o具体运用,看似简单,但是确是一个繁琐的系统工作。线上引流互动,涉及网络运用,新媒体的特性研究及运用,线下体验销售,用户的忠诚度培育等方面。互联网销售渠道要求我们了解互联网特性,新媒体传播特征,结合家电产品,做好用户的体验工作。家电业者还有很长的路要做。

另外,家电业者借鉴小米,怎样才能做好互联网+?

第一,利用互联网,组建自己掌控的社区,培育粉丝。

当家电业者还沉浸在漫天飞的传统广告时候,小米手机已经利用新媒体(微博、微信、论坛等)组建了自己的社区,这个社区已经积累上千万米粉,每天有上百万人围绕“小米”有谈不完的话题。同样的各种论坛几乎每天都在讨论将要出来的产品,小米还提供线下体验店。另外,小米在出新品时候,会在社区论坛抛出产品的未来概论,供粉丝探讨,为产品提供发展的思维。

第二,利用互联网新媒体,掌控新媒体生态链,为企业销售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