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人口老龄化统计学分析十篇人口老龄化统计学分析十篇

人口老龄化统计学分析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1:54:15

人口老龄化统计学分析篇1

(南京财经大学应用数学学院,江苏南京210000)

摘要:随着老年人口的不断增加,老龄化对消费结构的影响日趋明显。这篇文章利用灰色关联分析法,针对南京人口老龄化对其消费结构的影响,进行了定量分析。通过对不同年龄段人口比例与不同消费品支出比例关联度的计算,得到不同年龄段对消费结构的影响,从而得出老龄化与消费结构之间的关系。在对计算结果分析的基础上,为南京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提出可行性建议。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消费结构,灰色关联分析

中图分类号:F12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8772(2015)01-0216-04

1引言

1.1研究背景

21世纪以来,老龄化现象越来越严重。据预测,未来10年是我国老年人消费社会总需求迅速增长的时期,其增长速度将明显高于全国居民消费社会总需求的增长速度[1]。人口老龄化必将影响我国的消费结构,那么人口老龄化对不同类消费品产生怎样的影响,这对于研究我国居民消费水平,指导消费升级的方向具有重要意义。

根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数据来看:南京60岁以上人口比重为12.19%,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为8.49%,这表明南京是全国较早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地区之一;“六普”数据显示:60岁以上人口比重达到13.75%,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达9.2%,均高于全国水平。所以研究南京地区人口老龄化对其消费结构的影响,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1.2研究现状

在人口老龄化对社会经济的影响研究中,有关人口老龄化对消费结构的影响大都以定性分析为主。而更多的定量研究也都局限在人口老龄化与消费需求的关系,如李建民[1]。事实上,老年人消费需求的变化对整个消费结构的变化也将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对于进一步研究人口老龄化对消费结构的具体影响,很有必要。

众多关于老龄化对消费结构的影响分析中,大都放在较大的范围内讨论。在大范围内考虑的影响因素较多,如果仅考虑年龄结构这一因素,得出的结论会有误。如赵声艳的《人口老龄化对城乡消费结构影响的比较分析》[2],研究范围是全国,并没有考虑到整个社会的总抚养系数与总负担系数,那么得出的结果显然有所偏差。

1.3研究内容

针对目前研究的局限性,本文将通过数学模型-灰色关联矩阵及相关数据,对人口老龄化对消费结构的影响进行定量分析。

本文缩小范围、有针对性地选取了老龄化现象较为明显的南京地区讨论年龄结构这一因素对消费结构的影响。通过数学模型对南京人口老龄化与消费结构间的关系进行定量分析,根据其研究结果,为南京应对老龄化问题提出可行性建议。

2研究思路与方法

2.1研究思路[2]

本文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对选取的各个年龄段人口比例、各种消费品支出比例,建立关联矩阵。计算不同年龄段与各种消费品支出之间的关联度,然后再对分年龄的关联度进行比较分析,找出老年人与其他年龄段人口消费结构的不同,进而说明人口老龄化对消费结构的影响。

2.2年龄段、消费品的划分与数据的选取[3]

2.2.1年龄段的划分

在人口年龄结构分析中,按照国际常规,一般将整个人口年龄划分成三个年龄组,即儿童组(0—14岁)、成年组(15—59岁)和老年组(60岁及以上),来进行对比分析。综合第六次人口普查及人口抽样调查相关数据,南京市人口年龄结构如下表所示:

2.2.2消费品种类的划分:

根据江苏省统计局对居民消费品支出构成的划分,分为以下8大类:食品,衣着,居住,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交通和通信,娱乐文教服务,医疗保健,杂项商品和服务。从《南京统计年鉴》中,选取了2005-2007年及2010年的相关数据进行归纳整理,得到了各消费品支出比例,如表2所示。

3年龄结构与消费结构关联矩阵的计算

3.1灰色关联分析方法介绍[4]

灰色关联分析(GreyRelationalanalysis,GRa)是根据研究的几大因素之间发展态势的相似或相异程度来衡量分析因素间的关系程度。它是动态过程发展态势的量化分析,是系统地对历年来有关统计数据几何关系的比较。根据序列曲线几何形状的相似程度来判断其联系是否紧密。曲线越接近,相应序列之间的关联度就越大;反之,就越小。

灰色关联分析法的优势在于:是按发展趋势做分析,对样本量的多少没有过多的要求,也不需要典型的分布规律,而且计算量较小,其结果与定性分析的结果比较吻合。因此,灰色关联分析法是系统分析中比较可靠的一种分析方法。

3.2灰色关联矩阵的建立[2]

3.2.1定义参考序列和被比较序列

参考序列为X0={X0(1),X0(2),…,X0(n0)};

被比较序列为X1={X1(1),X1(2),…,X1(n1)};

X2={X2(1),X2(2),…,X2(n2)};

……

Xn={Xn(1),Xn(2),…,Xn(nn)};

其中,n0,n1,…,nn属于自然数集,且不一定相等,n个序列代表n种因素,X0表示用于参考的时间序列,括号中对应的元素是参考列的时间序列数据,X1,…Xn表示被用于比较的时间序列,括号中的元素表示为相应的时间序列数据。

3.2.2初始化

其中,Y0,Y1,…,Yn表示初始化后的参考序列和被比较序列。

3.2.3求绝对差序列

k={k(i)}=∣Y0(i)-Yk(i)∣,k=1,2,…,n;i=1,2,…,nk;

最大值kmax=max{k(1),k(2),…,k(nk)};

最小值kmin=min{k(1),k(2),…,k(nk)};

3.2.4求关联系数:参考序列X0与被比较序列Xk间的关联系数

其中,ρ通常情况下取0.5,对应的关联度为,关联矩阵

3.3南京市年龄结构与消费结构关联矩阵的计算

根据上述算法,令参考序列为年龄结构,被参考序列为消费结构。那么,从表1我们可以整理得到3个参考序列{X0}、{X0´}、{X0´´},由表2可整理得到8个被比较序列:{X1}、{X2}、…、{X8}。

其中,{X0},{X0´},{X0´´}分别表示0-14岁,15-59岁,60岁及以上3个年龄段所占人口比例;而8个被比较序列依次代表食品,衣着,居住,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交通和通信,娱乐文教服务,医疗保健,杂项商品和服务8类消费品支出比例。

计算后得到关联矩阵:

其中,rij表示第i个年龄组人口比例与第j种消费品消费支出比例的关联程度,rij越接近1,表示两者之间的关联程度越大;rij越接近0,表示两者之间的关联程度越小。

4计算结果分析

从以上的计算结果可以看出:南京市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消费结构关联度的排序为:居住,娱乐文教服务,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其中,老年人组与居住,娱乐文教服务这两项消费品的关联度大于其他两个年龄组。

与其他两个年龄组相比,老年人首先将消费集中在居住上,一是由于我国的传统观念,子女的住房通常由家长来购买,且近几年的房价一直增长,老年人希望在经济上帮助子女,减轻其负担;二是老年人对自身住房要求的重新选择,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老年人希望自己居住的环境能够安静、舒适。所以,从这两个方面来看,老年人将消费大都集中在居住上。同时,老年人也比较注重娱乐文教的投入,他们在离开工作岗位或减少农业劳作后,越来越注重生活质量,所以,也就增加了娱乐文教方面的支出。

老年人在食品、衣着上的消费少于青少年,因为老年组在吃,穿方面不太讲究,所以老年人在食品,衣着上的消费支出也相对地减少。随着年龄的不断增加,老年人的身体素质不断下降,出行不便,老年人不愿出行,从而也就减少了交通上的消费支出;同时,由于老年人身体素质的下降,健康与保健成为老年人关注的焦点,但由于南京医疗保障水平的不断提高与完善,老年人在医疗保障方面的支出也随之减少。

5应对南京人口老龄化的对策研究

从南京人口老龄化的总体趋势来看,21世纪的前期仍将是人口老龄化的初期阶段,为了将人口老龄化对经济社会的消极影响限制在较小的范围内,结合以上的分析结果,本文提出了以下两点建议:

一、“银发产业”是指以满足老年人特殊需求的养老服务设施,日常生活用品和社区服务,娱乐业的新型产业[10]。要大力发展银发市场就是要对老年人迫切需要的生产和服务花费更多的时间与精力,同时政府部门也要予以切实的政(下转232页)(上接218页)策支持,为企业投资创造良好的环境。比如开发针对老年人的娱乐项目。

二、传统的医疗服务业是以治疗及预防疾病为主,且保障的对象主要是婴幼儿和劳动力成年人。而老年人的发病率要高于其他年龄组,并且慢性病成为老年人健康状况的主要威胁。随着老年人口的不断增加,医疗服务行业的重心必须向老年群体转移。

参考文献:

[1]李建民.老年人消费需求影响因素分析及我国老年人消费需求增长预测[J].人口与经济,2001,(5):10-16.

[2]赵声艳.人口老龄化对城乡消费结构影响的比较分析[C].北京:中国人口出版社,2009:297-305.

[3]李洪心,高威.中国人口老龄化对消费结构影响的灰色关联度分析[J].人口与发展,2008,14(6):67-72.

[4]杨桓.吉林省人口老龄化对消费结构的影响研究[D].东北:东北师范大学,2013:1-36.

[5]王舒,李旻.农村人口老龄化对消费结构的影响-以辽宁省为例[J].中国集体经济,2011,(33):17-18.

[6]陈晶,李丹.人口老龄化、家庭消费结构与中国养老模式改革-基于微观数据对人口红利的探讨[J].沈阳工业大学学报,2013,6(1):42-50.

[7]倪方钰.南京城市人口老龄化社会现状调查[J].中国商界,2010,(4):367-368.

[8]南京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南京调查队.南京统计年鉴(2006-2008,2011)[m].南京:凤凰出版社,2006-2008,2011.

[9]邓聚龙.灰色系统基本方法[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5.

人口老龄化统计学分析篇2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居民消费;影响因素

人口结构变化在现代社会的主要特征是老龄化。研究中国人口结构变化,尤其是人口老龄化过程对居民消费的影响一直是多学科研究重点,且以定量研究为主。人口老龄化有时间表,收入与消费在不同时期也有变化,二者是否具有内在联系需要从定性和定量角度加以讨论。西方最有体系的人口老龄化研究成果当属著名经济学家舒尔茨所著的《老龄化经济学》,该著作认为在消费类型上,老年人的多样性使不同的老年群体在其消费结构上也不同①。从消费角度来看,国外学者研究消费水平的视角主要集中在消费函数上,也更多地从人口老龄化与储蓄率、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角度展开实证研究,如罗伯特等认为老年人抚养费用属于纯消费性支出,有可能降低未来的国民收入增长而影响居民消费需求②。国内学者的研究从关注单一老年人口问题转移到对社会经济全局发展的影响上来。有的从老龄化与储蓄率、经济增长的关系间接研究人口老龄化对消费的影响。有的则直接通过相应经济指标分析老龄化对消费的影响。由于抽样及分析方法等不同,不同学者在人口老龄化与居民消费关系问题的研究上得出了不同结论,调查范围也具有区域性。王金营等认为老年抚养系数对居民消费需求有负向作用③;王森运用协整理论对1978-2007年数据进行分析,得出人口老龄化对居民消费呈现正负交错的影响效应④;胡乃军等通过数理模型推导发现,只有老龄人口与劳动人口的消费比例持续大于二者收入比例,人口老龄化对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水平才不会发生负面影响⑤。

一、meta分析

操作本文将通过meta分析提取测量指标,分析人口老龄化对居民消费水平及消费结构的影响,并讨论这些影响是否具有区域特征。该研究基于以下假设:H1:人口老龄化程度对居民消费水平具有显著负向作用;H2:人口老龄化程度对消费结构有显著影响。基于分析方法的特点,文章研究思路为:通过人口特征、国民经济等相关资料,采用文献研究法收集我国人口相关数据;按meta分析要求提取人口老龄化及居民消费测量指标,分析二者在关系;根据分析结果探索人口老龄化环境下促进消费的途径。描述性统计分析、比较分析法和假设检定法等是本文辅助分析方法。本文初步收集了196篇相关文献,之后对文献进行标准化筛选,凡是信息不完整、重复发表、非中国背景研究、非实证研究、不存在明确效应值或计算后也不能将其转化为所需相关系数的文献均不纳入。最后,本文纳入分析的文献共计10篇,得到2个效应值,满足meta分析要求。文章采用Reviewmanager5.2作为数据分析工具,以居民消费率表示居民消费数量水平,恩格尔系数表示居民消费机构与质量水平,并按联合国标准⑥划分老龄化社会,表示老龄化程度。由于各地老龄人口数据及消费数据具有时间特征,将其视作连续变量,选择标准化均数差(SmD)作为效应值,用倒方差法对数据进行处理,经过合并效应值、异质性检验、假设检验和发表偏倚控制四个步骤。

二、人口老龄化对消费的影响

1.人口老龄化对居民消费水平具有负向作用

通过各省市65岁以上人口比及居民消费率变化数据可看出,中国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随着老年系数增加,各省数据均显示出同一特点,即居民消费率呈现下降趋势。在此假设基础上,本文选取江西、辽宁、贵州、吉林四个省份⑦的连续数据,对比同一地区非老龄化阶段向老龄化阶段转变过程中,居民消费率的变化情况。结果显示,四省55632万人⑧样本的综合效应来看,95%Ci的上下限均未跨过SmD=0无效线,因此合并后的效应值具有统计学意义。在固定效应模型下,异质性检验中,p小于0.00001,说明四省的研究具有异质性,因此需要再通过随机效应模型合并效应量。合并效应量为-1.83,95%Ci=(-1.88,-1.84),合并后效应量,Z=11.12,p<0.00001<0.05,可见人口老龄化对居民消费具有显著影响,且人口老龄化越严重,居民消费率越低。文章采用倒漏斗图来控制分析中的发表偏倚。倒漏斗图显示,文献集中在三角区域并对称分布,说明分析中发表偏倚较少,数据结果可靠性强。

2.人口老龄化程度对消费结构有显著影响但存在地区差异

老年人受生理和心理影响,其消费结构会发生变化。国家统计居民消费品支出构成时将其划分为食品、衣着、居住等八类。针对目前在此方面研究局限性,学者多用灰色关联分析法说明老年人与其他年龄段人口消费的不同,从而说明人口老龄化对消费结构的影响。但综合来看,人口老龄化程度对消费结构的影响却存在地区差异。南京市实证研究认为,居住居首位⑨;辽宁的实证研究认为食品依然占据首位⑩;四川省“六普”数据发现医疗保健居首位(11)。本文通过辽宁、吉林两省在老龄化与非老龄化阶段的恩格尔系数对比分析,发现固定效应模型下二者存在异质性,对两省恩格尔系数随老年人口比例变化进行趋势分析,辽宁省数据二者关系不明显,吉林省则明显表现出老龄化程度加深,恩格尔系数下降的特点。随机效应模型下合并效应值SmD=-2.44,95%Ci=(-3.59,-1.28),p<0.00001<0.05,人口老龄化对消费结构具有显著影响。由于数据局限性,本文据meta定性分析及指标变化趋势认为人口老龄化对消费结构的影响存在地区差异。

三、结语

综上,人口老龄化程度对居民消费水平及居民消费结构都有显著影响。人口因素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受到各方面因素综合影响,实证研究采用不同方法与不同指标都会导致结果差异性。但二者具有内在相关性;老年人居民消费能力不足形成共识。本文认为人口老龄化环境下提高居民生活水平以提高其消费能力及需求;发展养老服务产业以匹配老年人消费结构;完善养老制度并促进低龄老年人再就业,从而增加老年人口收入及一定程度上补充劳动力市场都是促进消费可尝试的途径。

参考文献:

[1]胡乃军,杨燕绥,于淼.中国城镇人口老龄化与城镇居民消费研究[J].人口学刊,2014(5).

[2]詹姆斯•舒尔茨.老龄化经济学(第7版)[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1.

人口老龄化统计学分析篇3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城乡差异;应对策略;综述

一、我国人口老龄化现状

1.我国人口老龄化现状分析

人口老龄化(populationaging)包括两个含义:一是指老年人口相对增多,在总人口中所占比重逐渐增加的过程;二是指社会人口结构呈现老年状态,进入老龄化社会。目前国际上通用将60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达到10%或65岁以上的人口的比例达到7%作为国家或地区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标准[1]。

2000年,我国农村与城市人口老龄化程度分别为10.9%和9.7%,农村人口老龄化程度比城市高出1.2个百分点。到2005年,全国1%人口抽查数据表明,我国城乡人口老龄化水平差距进一步扩大。[2]从总体上看,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城乡差异也很大,农村老年人口不管是数量还是比重都大于城市。据统计,2008年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8.3%。按城乡分,2008年我国城市、镇和乡村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分别为9.66%、8.77%和9.79%。根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为77648705人,占总人口的13.26%。同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相比,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了293个百分点[3]。

2.人口老龄化的城乡差异

曾毅(1991)认为,城市中由于人口生育率快速下降,引起人口老化,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则不仅有利于城市化的进展,更对城市年轻人口的补充有一定作用。陈桓(2002)指出农村人口迁入城市的不仅仅是年轻男性,许多年轻男性都是带着妻子和孩子离开家乡,进入城市生活。杜鹏、王武林(2010)认为人口老龄化受社会经济发展的总体影响,即生育、死亡和迁移。但是由于中国农村劳动力大规模向城市迁移,使得农村人口老龄化严重,城市与农村的老龄化差异加大。杜鹏(2011)指出,农村青年人口向城市迁移使得农村老龄问题要高于城市。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快,农村地区的老龄问题要比城市地区的老龄问题更加严峻。李本公(2011)农村老龄问题逐渐得到学术界及社会各界的关注和支持。目前快速老龄化已成为影响中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因素之一,而农村人口的过快老龄化是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典型特征,国际社会并没有应对超过1亿人口的农村老年人老龄化问题的经验和理论模型。

二、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养老保险制度存在问题

1.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缓慢,制度出现“碎片化”

张翠翠(2010)认为我国城乡之间、城市内部均存在两元分化。养老制度出现碎片化。党俊武(2011)指出,老龄人口比重增加、适龄劳动人口减少,农村人口年龄结构提前进入重度老龄化的平台期。我国农村出现未富先老的状况,不能承受快速老龄化所带来的各种问题。虽然农村已经开展新农保和新医疗,但是和城镇相比,农村的保障制度起步晚,制度建设不完全,存在很大问题。徐晓(2012)我国目前实行的养老保险制度缺乏公平与统一性,不同地区、不同单位、不同户籍的人口的养老保险存在很大差异,尤其是机关事业单位与企业之间的养老制度,难以实现公平与统一。

2.社会养老资源总量不足,出现结构性困难[4]

李辉等(2012)指出,我国人口老龄化速度越来越快,老年人口越来越多,超过了养老资源的储备,我国社会养老资源的总量严重不足。冯月菊(2011)在甘肃省的一项调查中指出,甘肃省严重缺乏机构养老,床位不足,有需求的老人入住困难等问题重重。阎青春(2011)指出应深入研究和掌握农村老年人养老面临的现实问题和迫切需要,根据调查有针对性的提出解决方案。

3.养老金增值保值争议不断

郑秉文教授于2010年7月披露研究结果:我国养老金缺口大约为1.3万亿人民币。在人口老龄化的背景下,以及随着物价提升,养老金的提高会进一步加大养老金缺口。徐晓(2012)在我国当前情况下,社保基金的投资运营和管理存在着诸如资金来源渠道单一、投资环境不良、投资渠道狭窄等问题,养老保险基金由于监管不严、管理不善,甚至被一些政府机构非法挪用,这些问题都会导致我国养老保险基金保值增值困难,不利于缓解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压力。

4.统筹城乡养老保险制度困难重重

李辉等(2011)指出二元结构下的城乡养老保险制度差异很大,城市的养老保险制度已经趋于完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则刚刚起步,这为统筹城乡养老保险制度带来很大困难。何平(2009)认为,养老保险制度城乡统筹的难点在于“利益难以平衡”,城乡统筹并不是一个理论问题,而是一个现实利益的调整问题,涉及地方财政的责任担当问题和一个省之内各个统筹地区之间的利益调整问题。

三、学界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的策略

1.建立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实现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

郑功成(2004)倡导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健全老龄化下的养老保障体系是关系国计民生的一项重要举措,有利于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同时公平的社会保障制度能够确保制度的高效率,稳运作,欠公平的社会保障只能适得其反。张翠翠(2010)认为应该加快推进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和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才能养老保险制度真正解决老龄化问题。邬沧萍等(2011)指出应与时俱进的建立和完善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统筹城乡养老保障体系,这样才能应对我国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各种问题。

2.实行弹性退休制度,必要时延迟退休年龄

徐晓(2012)认为应该根据现实情况在一定程度上推迟法定退休年龄,严格控制提前退休并实行弹性退休制度,对于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的养老基金的增收减支有重要意义。严志钦(2011)提倡延迟退休他认为,此举有利于养老基金的平衡,延长退休年龄可以增加养老金积累年限,并减少养老金的支出年份。

3.推行居家养老服务,强化社会化养老服务

王顺东(2007)认为政府应当加强其主导作用,加大对社区养老服务事业的财力和人力的投入力度。冯月菊(2011)“鼓励居家养老方式,开展老龄研究与监测居家养老还将是我国农村今后养老的主要形式”。赵宝华(2011)认为养老应从两点出发:一是关注老年人的精神生活,不仅仅关注老年人的物质层面,更应该让老年人有一个安乐晚年。二是健全社区基础设施建设探索居家养老模式,增强老年人自身抵抗风险的能力。

四、文献述评

笔者对老龄化背景下出现的养老问题及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策略进行梳理后发现,以往的研究主要存在以下不足:

1.多定性分析,少定量分析

虽然我国关于人口老龄化的研究也运用了数理模型,但仍缺乏必要的理论深度,而使得对人口老龄化下城乡养老困境应对策略的研究多停留在描述性分析与现象解释的层面上。我国对人口老龄化的研究,应该将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使得研究更加具有理论深度。

2.多宏观层面的规划,缺少应对老龄化的微观层面的计划

在对各类文献进行分析后发现,学者们多从宏观层面规划人口老龄化的应对策略,很少深入社区去研究老年人的确切需要。延迟退休年龄、推行居家养老等措施不能适用全国所有地区。应该因地制宜,根据老年人的不同需求,通过深入调研来制定切实有效的措施。

3.研究视野不足,制度创新不够

在人口老龄化愈加严峻的背景下,与我国生育水平相近的其他国家基本上都采取了较为宽松的生育政策,我国至今仍采取严格而谨慎的生育控制政策。国家对于计生家庭的养老除了给予少数的计划生育补贴外,并没有为计生家庭的长远养老考虑来制定计生家庭的特殊的养老保险制度。即将进入老年时期的计划生育夫妇,他们未来的养老问题,是一个艰巨的社会问题。

参考文献:

[1]张翠翠,赵家英.关于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分析与决策探究[J].社会发展,2011.

[2]王泽强.乡—城人口迁移与农村老龄化研究综述[J].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2012(02).

[3]冯月菊.陕西农村人口老龄化现状与对策[J].人口与计划生育,2011,24,5.

[4]徐晓.人口老龄化背景下我国养老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J].经济研究导刊,2012(08).

人口老龄化统计学分析篇4

关键词:农村人口老龄化;消费结构;eLeS模型

21世纪以来,人口“老龄化”现象越来越严重。“六普”数据显示:全国60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为13.26%,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为8.87%。对于人口老龄化的定义,按国际通行的标准是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或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例超过10%和7%。因此,中国已经进入人口老龄化的时代。同“五普”相比,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2.93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1.91个百分点,中国人口老龄化程度还在进一步加剧。辽宁省是全国较早进入老年人口社会的省份之一,“六普”结果显示:辽宁省60岁及以上人口比重为15.43%;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为10.31%,均高于全国水平。同时,辽宁省是一个农业大省,是全国重要的粮食主产区之一,研究辽宁省农村人口“老龄化”对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形成的影响在全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为此,本文拟利用辽宁省农调队固定农户跟踪调查数据,分析辽宁省农村人口“老龄化”现象是否存在,然后,定量分析农村人口“老龄化”对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形成的影响。

一、农村人口“老龄化”现象

本文选择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计算辽宁省农村人口老龄化的程度,根据辽宁省农村社会经济调查队2004-2008年的固定农户跟踪调查数据,计算得出辽宁省2004-2008年农村常住人口中60岁以上老人的比重平均值为9.27%,由图1可以清楚看到,60岁以上老人比重在2007年、2008年的比重已经超过10%,这一比重随着时间的推移正在逐渐增长,说明辽宁省农村人口已表现出“老龄化”现象,农村人口“老龄化”程度将进一步加剧。

二、农村人口老龄化对消费结构的影响

以上连续五年的数据,很好地描述了辽宁省人口老龄化的趋势,为了能充分说明农村人口老龄化对农村消费结构的影响,本文选用人口老龄化现象最为明显的2008年辽宁省农调队调查数据(包括辽中、法库等24个县,每年有1890户固定农户)进行分析。由于农村居民消费支出的统计是以家庭为单位,因此,本文以家庭为单位就农村人口老龄化对消费结构的影响进行实证分析。

(一)家庭类型的界定

本文仿照国际标准对人口老龄化的定义,将家庭成员的年龄都在60岁以上的家庭定义为老龄化家庭。而家庭成员年龄不都在60岁以上的家庭即为非老龄化家庭。然后对辽宁省农村家庭进行分组:家庭成员中60岁以上人口占家庭常住人口的比率等于1的为一组(k60+=1),即老龄化家庭;家庭成员中60岁以上人口占家庭常住人口的比率不等于1的为一组(k60+≠1),即非老龄化家庭。

(二)农村人口老龄化对农村居民消结构影响的统计分析

按照上述方法,分别统计两类家庭的户数、所占比重、家庭纯收入、家庭生活消费支出,并详细统计了食品、衣着、居住等类消费支出。具体情况如表1所示。

从表1可以看出,以上的绝对数值中老龄化家庭的生活消费支出显著低于非老龄化家庭,同时也显著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对类消费支出进行细致分析,老龄化家庭除医疗保健消费支出高于非老龄化家庭外,其他七项消费支出均低于非老龄化家庭。

单从绝对数值上看,只能反映表面现象,为了深入了解两类家庭消费结构的差别,本文进一步对两类家庭的类消费支出所占生活消费支出的比重进行计算。其中,老龄化家庭的食品消费支出占家庭生活消费支出的比率为41.72%比非老龄化家庭的比率40.55%略高。在衣着、交通通讯、文教娱乐、其他用品及服务的消费支出上,老龄化家庭的比率分别是4.13、6.67、2.61、2.54都低于非老龄化家庭的8.08、11.45、10.63、2.84。对于居住和家庭设备及用品消费支出,老龄化家庭的比重分别为19.22和4.97高于非老龄化家庭的15.57和4.12。而在医疗保健消费支出上,老龄化家庭的比重为18.53显著高于非老龄化家庭的6.76。

综上,老龄化家庭在居住、家庭设备及用品、医疗保健消费支出的比重比非老龄化家庭要高。老龄化家庭的消费顺序是食品、居住、和医疗保健,占总消费的79.47%,而非老龄化家庭的消费顺序是食品、居住、交通通讯和文教娱乐,占其总消费的78.20%

(三)农村人口老龄化对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影响的计量分析

1、模型与估计

按照上面的分组方法,分别对两类家庭使用eLeS方程,该模型可以表示为:

pjQj=pjQ0j+βj(i-■pkQ0k){1}

其中pj为第j类消费品(或服务,以下同)的价格;Qj,Q0j分别为某一类消费者对第j类消费品的消费需求量与基本需求量;pjQj为某一消费者对第j类消费品的消费支出;βj为消费者的边际消费倾向,且o

本文采用的模型形式与上式相同,因为分析的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类型有食品、衣着、居住、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医疗保健、交通通讯、文教娱乐、其他商品和服务,共8项。故n=8,j=l,2,3,…,8。

具体估计方法是:首先将原模型

pjQj=pjQ0j+βj(i-■pkQ0k)的常数项合并,得

pjQj=(pjQ0j-βj■pkQ0k)+βji{2}

令αj=pjQ0j-βj■pkQ0k{3}

这样对模型(的估计则变为首先估计{4}式

pjQj=αj+βji{4}

将{3}式两边对j求和,经整理得

pjQ0j=αj+βj∑αj/(1-∑βj){5}

利用估计{4}式得出的各参数估计值代入{5}式即可求得农村居民的基本需求支出量pjQ0j了。

运用以上方法得到的估计结果如表2所示。

2、估计结果分析

从表2来看,参数的经济意义是合理的,两类家庭的基本生活消费支出差距很大。非老龄化家庭显著高于老龄组家庭,其基本生活消费支出(八类)已经达到了10711.702元,而老龄组家庭基本消费支出只有6412.736元。再来看边际消费倾向,非老龄化家庭的总边际消费倾向为0.2457;老龄化家庭的总边际消费倾向为0.6868。可见,我省老龄化家庭的边际消费倾向较高,可以得出我省老年人对未来的预期良好,消费态度比较积极。仔细分析每一项边际消费倾向,老龄化家庭的食品、居住和医疗保健的边际消费倾向分别为0.1095、0.2436和0.1728,且这三项的和为0.5259,占新增加总支出的76.57%。由此可以看出,居住和医疗已经成为我省老龄化家除食品之外的消费重点。非老龄化家庭的食品、居住和交通通讯的边际消费倾向排在前三位,分别是0.0507、0.0482、0.0835,三项之和为0.1824,占总边际消费倾向的74.24%。即居住和交通通讯成为我省非老龄化家庭除食品之外的消费重点。

综上,老龄化家庭与非老龄化家庭的消费结构明显不同,即人口老龄化对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带来了显著影响。人口老龄化抑制了衣着、家庭设备与用品、交通通讯、文教娱乐的消费支出,增加了医疗保健的消费支出。

三、结论与建议

农村人口老龄化总体上抑制了农村居民的消费支出,特别是衣着、家庭设备与用品、交通通讯、文教娱乐的消费支出,但是增加了医疗保健的消费支出。基于以上结论和人口“老龄化”不断加剧的客观事实,我们应该着手从以下几方面解决:首先,正确认识人口老龄化,重视人口老龄化对经济的影响;其次,将消费需求结构变动与产业结构变动保持一致,大力发展老龄产业,满足老年人的消费需求;最后,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健全农村老年社会保障制度,从而减缓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发展的不利影响。

参考文献:

1、李子奈,潘文卿.计量经济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赵会英.基于eLeS的中国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0(18).

3、曲兆鹏,赵忠.老龄化对我国农村消费和收入不平等的影响[J].经济研究,2008(12).

4、邬沧萍.人口老龄化对社会经济的影响和我们的对策[J].经济研究,2001(6).

人口老龄化统计学分析篇5

关键词:省际流动人口;人口老龄化;经济增长

中图分类号:F12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4428(2017)04-108-03

一、引言

自2000年中国开始步入人口老龄化社会来,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到现在已经进入到快速人口老龄化阶段。根据国家统计局最新的数据,2016年末,中国65周岁及以上的人口数达到15003万人,占总人口比重10.8%,比2000年提高了3.8个百分点。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深化,其带来的影响将更加广泛、突出以及深远,不仅会加重全社会的养老负担,而且会通过影响生产格局对整体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产生重大影响[1]。特别是近年来中国的发展进入经济转型与结构调整期,为应对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影响,深入探究中国区域人口老龄化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从总体上看,中国的人口老龄化是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而逐步深化的,经济增长与人口老龄化呈现高度的线性正相关性,相关系数达到0.99。但从截面上看,2014年中国各省份的经济增长与人口老龄化并没有表现出这种简单的线性关系,呈现出的相关性较弱,相关系数只有0.24,也没有表现出某种非线性的规律性,经济增长快速的省份老龄化程度并不高,反而一些经济增长相对缓慢的省份老龄化程度更高。2014年,上海的实际人均GDp最高,达到93289.96元①,其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为9.68%,全国排名第12名;重庆的老龄化率最高,达到14.12%,但其实际人均GDp只有33537.35元。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看似相对矛盾的现象?难道是因为经济增长与区域人口老龄化的关系并不是简单的线性相关,它们之间还有着更深层次的复杂关系,有待进一步深入分析?

要理解这种整体与局部表现不一致的现象,就必须考虑中国各省份之间存在的大量人口流动。人口流动不仅直接影响各省份老年人口的比重,而且会对各省份经济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4]。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数据,2010年末,中国流动人口数达2.21亿人,其中跨省流动人口数0.86亿人;在跨省流动人口中,0-14岁人口数达705.72万人,占总流动人口比重8.22%,65岁及以上人口数达113.34万人,占总流动人口比重1.32%。到2015年末,全国流动人口已高达2.47亿人。如此多的人口流动,特别是跨省流动,必然会对各省份的人口结构、劳动力供给和经济发展等方面产生重要影响,使得老龄化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更加复杂化。因此,从人口流动的视角分析其对人口老龄化、经济增长的影响,探究中国区域人口老龄化与经济增长的内在关系,对国家相关政策的制定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二、省际人口流动对人口老龄化的影响

根据近两次人口普查数据发现,中国人口老龄化的格局发生显著的变化,各省份的人口老龄化率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变化,详见国家统计局。2000年,老龄化率高的省份主要在东部地区,中部地区的老龄化率紧随其后,西部地区的老龄化率最低,即人口老龄化程度呈现东中西部依次递减的梯次分布。到2010年,西部地^的老龄化率迅速提高,重庆(11.72%)、四川(10.95%)分别位于第一、第二,东部地区的老龄化率的增长放缓,上海(10.13%)甚至出现降低,中部地区的老龄化率平稳上升,即人口老龄化程度呈现西部崛起、东部回缓的分布。2014年,西部地区的老龄化率进一步提高,东部地区的老龄化率的增长进一步回落,中部地区的老龄化率进一步平稳提升,即人口老龄化程度呈现与2010年保持相近的分布。为什么中国人口老龄化的格局会发生如此显著的变化?这主要是因为影响各省份人口老龄化的因素发生了变化――人口进行跨省流动。由于大量省际流动人口的存在,使得各省份的人口老龄化不再按原来的趋势发展,改变了区域人口老龄化的分布特征。

从省际流动人口的规模上看,2000年跨省流动人口数为4241.86万人,占年末总人口数比重3.41%,2010年跨省流动人口数为8587.63万人,占年末总人口比重6.44%,十年间跨省流动人口的规模增长了约2倍,比重上升了3.03个百分点。分省份来看,除山西和云南外,各省份的净流入率2010年的绝对值均大于2000年的绝对值,其中两次人口普查净流入率的绝对值都是最大的上海2010年的净流入率达到37.91%。而山西与云南的净流入率绝对值没有增加,主要是因为它们由人口净流入省变成了净流出省。因此,省际流动人口的规模在逐年增大,各省份间人口流动越来越频繁,其影响程度也在逐步加大,省际流动人口的增长必然对各省份的人口老龄化产生越来越重要的影响。

从省际流动人口的流动区域上看,2000年到2010年大部分各省份净流入率的正负方向保持不变,只有山西和云南的净流入率由正号转变为负号。人口净流入的省份主要在东部地区,2010年净流入率①较大的依次是上海(37.91%)、北京(34.52%)、天津(21.01%)、广东(19.76%)、浙江(18.32%),这五省份的净流入率在2000年也是名列前茅。人口净流出的省份主要在中西部地区,2010年净流出率②较大的依次是安徽(14.97%)、江西(11.64%)、湖南(9.90%)、四川(9.67%)、贵州(9.45%)、重庆(8.88%),这些省份的净流出率在2000年也都较大。因此,省际流动人口主要从中西部地区流出,流入东部地区,大量的流入人口使得东部地区的老龄化率的增长放缓,而大量的流出人口使得中西部地区的老龄化率的上升加快,改变各地区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

从省际流动人口的年龄结构上看,2010年14-64岁人口数达7768.57万人,占总流动人口比重90.46%,其中超过1000万人的四组分别是20-24岁(19.43%)、25-29岁(15.04%)、30-34岁(12.56%)、35-39岁(12.82%)③,而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只有1.32%。因此,省际流动人口的年龄结构轻,跨省流动的绝大多数是劳动力人口,年轻人口比重高,老年人口比重非常低,大量的劳动力人口跨省流入通过增加东部地区的常住人口数从而降低流入地的老龄化率增长,大量的劳动力跨省流出通过减少中西部地区的常住人口数从而加快流出地的老龄化率增长,使得各地区人口老龄化的发展受到极大的影响。

三、区域人口老龄化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若没有省际人口流动,各省份的经济增长与人口老龄化的关系也将呈现简单的线性相关,但实际上各省份的经济增长不同步导致人口进行跨省流动,改变了各省份的人口结构,使得经济增长与区域人口老龄化的关系复杂化。参照宋健(2006)、张航空(2015)的分类方法,根据各省份2000、2010年的人口净流入率的数值,可以把31个省份分为三类地区:净流入区、净流出区和零流动区,如表1所示。净流入区是指人口净流入率为正的省份,包含14个省份;净流出区是指人口净流入率为负的省份,包含15个省份;零流动区是指人口相对流动较少的地区,只包含2个省份。接下来分别分析各类区域的人口老龄化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一)省际流动人口零流动区

省际流动人口零流动区只包括山西和云南两省,把它们归于零流动区主要是因为2010年其净流入率的绝对值最小,2000年的值也相对较小,其次是因为其净流入率由2000年正值转变为2010年负值。在省际流动人口零流动区,由于省际流动人口较少,可以近似忽略省际流动人口对零流动区的人口老龄化与经济增长关系产生的影响,即认为省际流动人口对零流动区的人口老龄化与经济增长关系不产生影响。由于不存在省际流动人口,零流动区的人口老龄化与经济增长关系可以作为其他两类区域的人口老龄化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基准,通过对比其他两类区域与零流动区的差别,考察省际流动人口的流入与流出分别对人口老龄化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影响。

首先收集山西、云南1990-2014年的数据,所有数据均来源于历年《中国统计年鉴》,人口老龄化率用65周岁及以上人口比重表示,经济增长用实际人均GDp表示(2000=100),其他省份的数据收集也同样如此。基于数据对人口老龄化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计量估计,经豪斯曼检验发现F统计量为11.5530,p值为0.0007,故选择固定效应模型,得到如下的估计方程:

在估计方程式(1)中,LnpGDp表示实际人均GDp的对数,oLD表示人口老龄化率。式(1)表明,老年人口比重与实际人均GDp对数的关系是显著的,且呈正相关关系。判定系数为0.8855,表明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增长的解释程度是较高的。常数项的t值也较大,通过1%置信水平的显著性检验。因此,在省际流动人口零流动区,人口老龄化与经济增长呈显著的对数线性关系。

(二)省际流动人口净流入区

省际流动人口净流入区包括东部大部分省份、中部的内蒙古和西部4省份,它们都是人口净流入率为正且2010年的值至少大于1%的省份。在省际流动人口净流入区,由于大量以劳动力为主的省外人口的流入,造成当地省份常住人口总数得到显著增加,而老年人口只增加了非常少的一部分,亩减缓该区域内各省份的人口老龄化率的增长。人口净流入率越大,对当地省份的人口老龄化率产生的影响越大,有的省份甚至导致其人口老龄化率出现不升反降的现象。那什么时候人口老龄化会出现下降呢?

在收集省际流动人口净流入区14省份数据的基础上,基于数据对人口老龄化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计量估计,经豪斯曼检验发现F统计量为10.0337,p值为0.0015,故选择固定效应模型,得到如下的估计方程:

估计方程式(2)表明,人口老龄化率对数与实际人均GDp对数的关系是显著的,且呈正相关关系。判定系数为0.6673,表明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增长的解释程度是相对较高的。但比式(1)的判定系数要小,说明省际流动人口净流入区的人口老龄化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的拟合程度不及省际流动人口零流动区的这两者的拟合程度。但是,由于本文进行计量经济分析的目的是为了探究人口老龄化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判定系数的大小并不是很重要。因此,在省际流动人口净流入区,人口老龄化与经济增长呈显著的双对数关系。

(三)省际流动人口净流出区

省际流动人口净流出区包含东部的河北与山东、中西部的大部分省份,它们都是人口净流入率为负且2010年的绝对值大于1%的省份。在省际流动人口净流出区,由于大量以劳动力为主体的人口从该区域流出,不仅使得当地省份常住人口总数的增长缓慢,更重要的是造成该区域内各省份的人口结构呈现中老年人口比重偏高的倾向,从而加速各省份的人口老龄化程度的深化。人口净流出率越大,对该省份的人口老龄化率产生的影响越大,不少省份表现出人口老龄化率快速上升的现象。

在收集省际流动人口净流出区15省份数据的基础上,基于数据对人口老龄化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计量估计,经豪斯曼检验发现F统计量为18.5706,p值为0.0000,故选择固定效应模型,得到如下的估计方程:

估计方程式(3)表明,人口老龄化率与实际人均GDp对数的关系是显著的,且呈正相关关系。判定系数为0.8900,表明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增长的解释程度是较高的。比式(1)的判定系数要大,常数项和人口老龄化率的系数的t值也都比式(1)较大,说明省际流动人口净流出区的人口老龄化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的拟合程度要高于省际流动人口零流动区的这两者的拟合程度。因此,在省际流动人口净流入区,人口老龄化与经济增长也呈显著的对数线性关系。

四、结论

本文从人口流动的视角试图探究中国区域人口老龄化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分析两者的关系在中国总体上与在分省市上表现出不一致的原因,主要有以下结论:

(一)由于大量省际流动人口的存在,各省份的人口老龄化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变化,从而深化区域人口老龄化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省际流动人口不仅在规模上逐年增大,而且在年龄结构上也以劳动力为主体,从中西部地区流入东部地区,减缓东部地区的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增长,加快中西部地区人口老龄化的上升,改变了各省份的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

(二)省际人口大量流动的主要原因是务工经商。省际人口的流动,不仅解决人口净流出区的剩余劳动力问题,还为人口净流入区提供其所需的劳动力,实现劳动力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各地区的经济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数据分析也表明人口净流入率与实际人均GDp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三)基于各省份2000、2010年的人口净流入率的大小,把31个省份分为零流动区、净流入区、净流出区三类不同的区域进行分析。在省际流动人口零流动区,人口老龄化与经济增长呈显著的对数线性关系;在省际流动人口净流入区,人口老龄化与经济增长呈显著的双对数p系,其关系的密切程度要低于零流动区;在省际流动人口净流入区,人口老龄化与经济增长也呈显著的对数线性关系,其关系的密切程度要高于零流动区。

区域人口老龄化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并不是简单的正向或负向相关,其还有着更深层次的复杂关系,本文也仅是从人口流动的视角进行分析,考虑省际流动人口的存在对这两者的关系的影响。事实上,人口流动只是影响人口老龄化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的一个因素,还有众多其他因素同样会对这两者的关系产生影响,使得两者的关系更加复杂化。因此,本文的结论只是一个探索性的结果,还有待进一步深化。

参考文献:

[1].郑伟,林山君,陈凯.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特征趋势及对经济增长的潜在影响[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4,(08):3-38.

[2].邹湘江,吴丹.人口流动对农村人口老龄化的影响研究―基于“五普”和“六普”数据分析[J].人口学刊,2013,(04):70-79.

[3].张航空.人口流动对中国不同省份人口老龄化的影响[J].人口学刊,2015,(01):95-102.

[4].李晓阳,林恬竹,张琦.人口流动与经济增长互动研究――来自重庆市的证据[J].中国人口科学,2015,(06):46-127.

[5].宋健.流动人口不同归属情景下中国各地区人口老龄化形势[J].市场与人口分析,2006,(04):38-46.

人口老龄化统计学分析篇6

摘要:我国从1999年开始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人口老龄化已经形成且不可逆转,人口老龄化本身对我国经济发展有着消极的影响,那么我们如果处理好人口老龄化与经济的关系便会促进经济发展。本文首先从老龄化对社会、文化、经济、科技几个方面的影响分析,再反方向分析哪些因素影响人口老龄化。最后从人口老龄化与保险业、旅游业、医疗业及服务业的发展相辅相成,从而通过这些产业的发展来带动经济健康发展。

关键词:新常态;人口老龄化;回归分析

我国经济经历了十几年的高速发展阶段,自2012年起,我国经济迎来了新常态,其实指的是经济增速放缓,主张经济结构转型,向更绿色更可持续发展的方面发展。从2012年至2015年上半年,我国GDp增速分别为7.65%,7.67%,7.4%及7%。虽然增长速度放缓,但不管是人均生产总值还是总生产总值在世界上仍然很可观。

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现状及发展趋势特征

国际上通常把60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达到10%,或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7%称之为人口老龄化。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综合国力的增强,人文意识的不断变化及计划生育政策的大力实施,我国人口老龄化现象越来越突出。

(一)人口老龄化现状

我国劳动人口为15-64岁,从1982年的62517万人增加到2013年的100582万人,年均增加1464万人;劳动人口占比从1982年的61.5%增加到2013年73.9%,年均增加0.48%。同时,我国老年人口数量也有显著增长,大于等于65岁人口数量从1982年的4991万人至2013年增加到13161万人,年均增加314万人;老龄人口比重从4.9%增加到9.7%,年均增加了0.18%。

(二)人口老龄化趋势特征

1.老年人口基数大

根据2014年中国统计年鉴,我国总人口为136782万人,从年龄结构来看,16周岁以上至60周岁以下(不含60周岁)的劳动年龄人口91583万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为66.96%,60周岁及以上人口21242万人,占总人口的15.53%,65周岁及以上人口13755万人,占总人口的10.1%。60岁以上人口占10%就已经达到老龄化而我国老龄化人口数量已经超过国际水平5%左右。

2.老年人口增速快

我国老龄化人口占总人口比例从7%到10%所用的时间为16年,而法国同样的增长幅度却用了75年,我国远远小于法国所用的时间,首先由于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大力实施和人民生活观念的转变,少生优生成为主流思想。其次,随着生活水平提高,人们饮食变得科学,医疗保健设施的提高均提高了人们的寿命。

3.高龄化趋势明显

截止到2013年,根据中国统计年鉴数据表明60岁以上人口为166517万人,高领80岁以上的人口为19887万人,占老龄化人口11.94%,而老龄化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为14.89%,以2000年为例,60岁以上人口为万人,高龄在80岁以上人口为万人,占60岁以上人口的,老龄化人口比率为

4.地区之间老龄化差异较大

我国的发达城市如上海、天津等地已经达到了人口老龄化,中部城市如河北省、河南省人口老龄化比率分别为9.2%和8.8%,但西部一些偏远地区如、新疆的老龄化率分别为5.2%和6.4%,东西部的人口老龄化比率相差太大,几乎成了两倍关系。

二、中国进入新常态,人口老龄化未来挑战

(一)对社会的影响

首先,加大了子女赡养压力。在人口自然出生率和自然死亡率同时降低的情况下,每个家庭都有一个子女那会承担起赡养4位老人的义务,在当今社会这种多重压力并存的社会又给当代的年轻人多了层压力。其次,生产力的下降。生产力的行为主体是人,生产力的强弱结果和人的劳动有直接的关系,人口老龄化的加剧使得劳动力受限,造成生产力的下降。再次,政府养老体系表现出不完善。要适应我国目前老龄化的速度,就要完善养老制度。

(二)对文化的影响

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从古至今传承几千年的文化,如今老龄化的加快让中国的尊老爱幼孝敬父母优良传统美德再次得到升华。我们生活在人口老龄化的社会,就要尊重老年人的需要,大力推荐老年人文化,丰富老年人业余生活。

(三)对经济的影响

随着老龄化的加速增长,劳动供给能力的下降也会越来越显著,进而劳动成本会提高,企业生产成本也会提高,连动着物价的提高,出口竞争力的下降,一系列的连锁反应也会孕育而生。由于老龄化,老年人的精神追求和物质享受与非老年人截然不同,引起消费结构会出现相应的变化,进而对经济的产业结构造成相应的影响。

(四)对科技的影响

科技的发展离不开人类的智慧,当一个社会处于老龄化阶段势必会影响科技的进步,所谓孩子都是祖国的花朵,当鲜花不再多,祖国的未来会缺乏改变现状的动力,科学技术的进步受阻。但也会应运而生适应老年人的智能产品,促使现在科技的成长。

三、实证分析

(一)模型建立

根据我国人口老龄化现状、特征及时间序列数据形成的散点图,利用计量经济方法Granger因果检验来分析人口老龄化影响因素,进而建立线性回归模型来分析人口老龄化具体影响因素。为了没有“伪回归”的模型,在进行变量间Granger因果检验之前,应对变量的平稳性进行检验,即单位根检验。本文采用aDF法进行检验,用到的数据有65岁以上人口老龄化率(记为y)老年抚养比(记为x1)、死亡率(x2)、每千人卫生技术人员(x3)、医疗机构(x4)、出生率(x5)、城乡居民人民币储蓄存款年底余额(x6),其均为1994年至2013年(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检)验结果均显示为平稳数据。

建立多元回归模型为:yi=b0+b1x1i+b2x2i+b3x3i+b4x4i+b5x5i+b6x6i+ui

本文利用格兰杰因果检验研究影响人口老龄化的因素,所以以人口老龄化为因变量其余因素为自变量,通过eviews7.2得出老年抚养比、死亡率、每千人卫生技术人员与老龄化有明显的因果关系,而医疗机构、出生率、城乡居民人民币储蓄存款年底余额与人口老龄化无明显因果关系,将三个影响因素进行回归得到的回归方程为:=-4.27+0.88x1+0.46x2-0.17x3

最终利用逐步回归法对人口老龄化有影响的因素进行逐步回归得到的方程为:

=-3.70+0.84x1+0.35x2

(二)模型检验

1.模型的显著性和拟合优度检验

逐步回归得到的方程为:=0.84x1+0.35x2-3.70

t=(16.32)(1.79)(-4.18)

R2=0.98F=535.43

此模型中F(2,17)=535.43,在a=0.1时,查F分布表得(2,17)=2.64,而535.43>2.64,所以解释变量和解释变量回归的方程总体上显著。

在a=0.1时,查表得t(17)=1.74,三个t值的绝对值均大于1.74且通过了显著性检验。R2=0.98表明拟合优度较高,对实际解释能力强。

2.异方差检验

由于经济现象是错综复杂的,所以在实际经济现象中异方差性问题大量存在,在此要对模型进行异方差检验。

由eviews7.2得出的结果,r2=0.33,nr2=6.12>x20.1(2)=4.61,所以此函数存在异方差性,由nr2对应的p值0.0367小于0.1,也可说明存在异方差性。

接下来要消除异方差性,采用模型的对数变换,对因变量和自变量取对数后检验其异方差性,此时,取对数后的回归方程为了满足显著性,去掉取对数后的,定义取对数后的x1为x7,y为y1,y1=-1.03+1.29x7

t=(-10.15)(30.18)

R2=0.98F=910

查表在a=0.05时,t(18)=2.101F(1,18)=4.41,满足显著性检验;r2=0.18,nr2=3.51

3.自相关检验

本文利用Dw检验,当Dw满足du≤Dw≤4-du时,即非自相关。查表du=1.41,Dw=1.6,所以不存在自相关性。

四、模型的分析

通过建立的模型可知,老年抚养因素相对于本文其他几个因素来讲相当重要,其他条件不变时,老年抚养比率增加1%,人口老龄化率增加1.29%,赡养老人不只是吃饱穿暖,在满足老人基本生活衣、食的条件还要考虑住、行问题。

在经济新常态和人口老龄化的背景下,我国经济处于平稳增速阶段,人口老龄化的加速不断促使医疗和保险业的发展,老人对医疗的需求远超过成人,但由于需求大于供给,看病难的问题没有解决,由此,我们的医疗事业有很大的提高潜力,政府要加强医疗改革的监管,扩大医科大学招生人数,多在二线城市建立老年人高发病症医院,医疗设施配备齐全,城镇多设立社区医院,提高社区医院质量,养老保障普及全国;另一方面,首先为了减小政府和家庭负担,保险公司应适应老龄化社会多创新与老年人有关的险种,其次可以使得保险行业进一步发展壮大,进一步拓宽了保险业务。如今,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使得医疗业和保险业相互促进,利用医疗数据即可分析大病险种,通过投保数量又可获得哪些病例属于高发症,更加针对培养专业性人才。

老年人在退休后,最大的特点是时间充足,休闲旅游打发时间与此同时让精神生活变得丰富多彩。由于自身年老出于身体和安全方面再加上子女工作繁忙,大部分老人会选择在小区里、公园内锻炼身体。所以国家要做好基础设施的建设。或者跟团旅游,首先站在国家的角度,开发建造适合老年人旅游观光的景区既可以刺激国内老人消费,赢得口碑,进一步得到国外游客观赏,让中国旅游文化走出去。其次站在企业的角度,企业内部培养专业性人才积累老年人在户外特点,专门带老年团,旅游业的发展还可带动其上下游的交通业和餐饮业的发展。综上,在适应中国的老龄化发展的同时还可带动经济的进步。

(作者单位:河北大学)

参考文献:

[1]徐长生,张泽栋.城镇化、老龄化及经济发展对我国医疗费用影响回归分析[J].中国卫生经济,2015,34(6):54~55.

[2]杜亚倩.医疗保险基金支出与人口老龄化的相关关系研究[J].劳动保障世界,2014:17~18

[3]陈卫民,施美程.人口老龄化促进服务业发展的需求效应[J].人口研究,2014,38(5):3~16.

[4]左莉.老年旅游者的旅游行为特征探析―以成都市老年旅游者为例[D].西南财经大学,2010

[5]林茜,魏薇.老年群体乡村旅游市场及产品经济的开发[J].东方企业文化,2014

[6]高铁梅.计量经济分析方法与建模eViewS应用及实例[m].清华学出版社,2006

[7]杨杰,罗云.中国人口老龄化、技术创新与经济增长的动态影响分析[J].科技与经济,2015,28(165):20~25

[8]王谈凌,郝福庆.适应新常态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J].宏观经济管理,2015,(6):8~12

人口老龄化统计学分析篇7

关键词:老龄化社会;服务设计;医疗自助一体机

检索:.cn

中图分类号:tp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2832(2016)11-0114-03

ResearchandanalysisontheRegionalpublicSelfServiceintegrationmachineBasedontheDemandoftheagedpeople

YanYong-can,Liming-yue(tianjinUniversityoftechnology,tianjin300384,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realizetheinnovationofagingindustryconstruction,improvethelifesatisfactionoftheagingpopulation,theagingpopulation,thedemandofregionalpublicself-servicefacilities,threeaspectsofresearchandanalysisofdesignservicesmethodsthemedicalservicesystemwasanalyzedandtheeffectofmedicalservicesystemontheoldpeople’slifewassummarized.Conclusionthedesigndirectionofmedicalself-serviceequipmentinnovationisputforward,whichprovidesthepossibilityfortheagedpeopletobecomemoreandmorecomplete.

Keywords:agingsociety;servicedesign;medicalself-serviceintegratedmachine

internet:.cn

引言

当今社会,每个国家都面临着一个严重的人口老龄化现实问题。在我国,随着老龄化的发展,老龄产业也算是刚刚起步,针对老龄人群的专属产品还不完善,为了优化老龄产业的发展,提高老龄社会的服务质量,为老龄人群创设美好的生活环境,研究公共自助服务系统并对其进行优化设计具有一定的价值意义。本文通过系统分析,提出医疗自助服务系统的创新性设计方案,推动我国的医疗自助服务系统的发展和完善,对于其他领域的公共自助服务系统也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一、老龄化社会现状分析

(一)老龄化社会现状

在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人口模式也发生了爆炸式的增长。根据这一老龄化的现状,我国政府也出台了相关的扶持老年产业的政策,健全医疗卫生机构与养老机构合作机制,着力完善老龄政策制度。面对如此严重的老龄化现状,可以将我国老龄化现状的特征总结为数量大、步伐快、城乡分布不平衡、速度超前于现代化等几方面。

科技的不断发展,使医疗产业迅速发展,人们的普遍寿命也提升到69岁,达到了有史以来的最高年龄。目前人口的产业结构正在变灰,世界各国的60岁及以上的人口一直保持逐年的增长。然而增长最快的人群则是80岁及以上的人口。到2050年,政府将面临社会服务和退休金紧张的局面。

(二)老年人服务需求

要改善老年人的生活环境,优化与老年人群相关的公共自助服务系统,必须了解老龄人群的服务需求。随着老年人各方面的机能逐渐衰退,老年人群最受关注的是生理和心理需求,可以进一步细分为健康需求、尊敬需求、支配需求、工作需求、方便需求等。在相关的老年产品的研发中,可以从这几方面入手,充分考虑老年人的需求,让设计抓住切入要点,带动老年产业的发展。

二、区域性公共自助科技研究

(一)王顶堤区域性特征分析

作为天津市的重要人口聚集地之一的王顶堤,公共自助服务系统相对齐全,各个产业设施先进而完备,尤其是其医疗服务机构较多,能够为之后的调研提供典型、有效、较准确的数据。图1为王顶堤的区域分布图。

(二)公共自助科技调研分析

随着科技的发展,公共自助服务系统进入了人们的生活圈中,将人类的生活带入了科技化的环境中。根据提供服务的不同,可以将公共自助一体机分为银行自助一体机、地铁自助一体机、自助一体机、医疗自助查询一体机等。以下分别对不同的公共自助一体机进行归纳分析。

银行自助一体机,为老年人提供便捷服务,避免了排号等候的情况。老年人可以通过自助一体机,便捷快速地完成自己的一系列的业务。

地铁自助一体机,尤其是地铁自助售票系统为老年人群出行的需求提供了站点查询服务、售票服务等。改善了老年人出行时的购票方式,提高了购票效率。

自助一体机,立足彩市多年,为彩民提供给便利的人性化服务方式,丰富了彩民的生活。

医疗自助一体机,这一公共自助服务系统是满足老年人健康需求的服务设备。具有自助挂号、信息查询、病例打印、住院清单打印、自助检验报告打印等功能,为老年人的就诊提供便利。

根据调研得出大部分老年人具有“恐高”心理,并不愿意接触这一类自助服务系统,由于与人流量有较大的关系,医疗自助服务系统是使用频率最多的,但在操作过程中也产生了相应的弊端,例如不能独立完成操作需要服务人员的指导、医院自助系统的导向不鲜明、硬件造型色彩单一、软件操作流程不便捷等。为解决这些弊端,下文对此进行详细分析。

三、服务设计的概念及设计原则

(一)服务设计概念

服务设计是要求从用户的角度出发,综合考虑用户的生理、心理、行为活动以及用户的需求,使设计出的产品具有易用性、易亲近性、友好性,真正的达到一种令人满意的、使用高效的、服务于人的终极目标。

(二)服务设计原则

从服务设计的角度出发,为了能够让公共自助服务系统进一步完善,满足不同活动能力的人群(尤其是老年人群和残障人群)的需求,在公共场所的健身设施以及各类公共自助一体机的规划和设计中应注重产品的通用性和易用性。基于服务设计的理念,提高公共设计的使用效率,总结出以下几点相关的设计原则:共用性设计原则、无障碍设计原则、易接近设计原则、适应性设计原则等。

1.共用性设计原则

共用性设计又称通用性设计、全民设计。由上世纪50年代的无障碍设计和上世纪70年代的广泛设计发展而来,定义为产品、系统及环境,无需特殊设计或改良即能为所有人使用。老龄人群对新鲜事物的接受能力有所下降,因此设计的产品应该为老年人充分考虑,真正的做到共用的原则。尤其是医疗方面,使用方便性的医疗自助服务设备来服务于老年人群,

2.无障碍设计原则

无障碍设计主要是充分考虑在各类公共空间环境中不同用户的不同特征,尤其是老年人群和残疾人群,在使用同一类产品时能够便捷自如地完成操作。“便捷自如”则是无障碍设计所追求的核心理念。为了充分保障老年人群的生活环境,在医疗自助服务一体机的设计中,充分追求无障碍设计这一原则,便会营造一个充满爱与关怀的氛围。

3.易接近设计原则

医疗自助服务设备必须设计为具有共识的人性化服务设备,每种类型的自助机都会从材质、颜色、高度、界面等方面充分考虑到对老年人群的心理接受度的影响,避免老年人对高科技的恐惧心理,让老年人更愿意接受,更愿意使用,提高产品的亲近度。

4.适应性设计原则

适应性强调人与机器的协调关系,在易接近的前提下,当用户体验开始进行时,要充分展现出对操作的熟练程度,最大化地降低难度,使得产品能够快速被使用者接受,这在医疗自助的应用中最为广泛。

以上四点设计原则的最终设计目标是一致的,都是为了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尤其是满足老年人群的需求,体现对老年人群的关注,增强老年群体使用公共自助一体机的交互体检感受。

四、医疗自助系统分析及对老龄人群的生活影响

随着社会老龄化的不断加剧,其所引发的问题也日益突显,健康需求成为了老年人服务需求的首位,因此对于医疗自助系统的研究显得非常有必要。

首先需要了解服务触点的概念。服务触点有可能是有形的内容和商品,亦或是无形的感官体验,作为整个服务系统的中心,它的作用是提供服务和接受反馈,对于整个服务系统来说服务触点的设计是最为直接的影响服务质量的一环。在医院这样的综合性互动服务系统中,互动的存在就意味着服务触点的存在,通过对整个医院服务系统的触点设计的研究,来挖掘有效的设计点,摒弃无用的设计点。

(一)医院自助服务一体机的软硬件设计

本文主要从硬件、软件设计两个方面的人机触点,对医院自助服务一体机进行延展分析,硬件设计包括形态、尺寸、色彩、材质;软件设计包括图标、按钮、人机操作界面。

在对于王顶堤一座中心医院医疗一体机的调研分析中,得出以下结论,在硬件方面,其形态大致分为悬挂式、站立式两种;尺寸一般符合正常人站立式适宜操作的高度范围;在色彩的选择上来说一般是以蓝灰为主色,配以红、绿为提示色;在材质的设计上一般以亚克力为主,这种材质具有良好的可塑性、可变性,同时可避免其他材料带来的抵触心理。在软件方面,图标以矩形和圆形为主,排列规整但缺少一定的灵活性;色彩上选取安静的蓝、灰色,对于常规服务项并没有其他颜色上的区分,因此在色彩的选择上为分出主次可灵活更换颜色;文字在排列上较规整但识别性较差。

(二)医院自助服务一体机设计中的人机工程学

医疗自助一体机的设计应充分考虑用户的特征,对于不同的人群来说,一体机的尺寸也应有所区别。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的原因,与青年人的身高、活动范围都是不一致的,尤其是老年女性的身高,因此在设计中应充分考虑老年女性的身高需求。

(三)医疗产品与空间环境的关系分析

医疗产品与空间环境的关系分为产品在环境中导视性及在环境中的位置两种。医疗产品在环境中的导视性直接影响其识别性,简洁的文字及图形化的符号可增强环境的导视性,达到方便患者高效就诊的目的。调研分析发现,医院的医疗自助一体机摆放的位置基本上都是靠墙摆放的,这种摆放方式必然会造成使用率的降低。合理的安排医疗产品在空间环境中的位置,不仅可以提高办事效率,而且有利于疏导人流。

为了让医疗自助一体机能够更好地服务于人,追求一定的使用效率,因此需要改进传统的人工服务窗口的布局,使人、机、环境更加友好的互动。

(四)医疗自助服务系统创新分析

(1)摄像头识别:在医疗自助一体机的设计中可安装摄像头功能,对不同的患者提供不同的页面、智能按键等服务。(2)界面形象化:在医疗自助挂号机的界面中,建议使用整个人体图形,患者可以根据自身的病情,直接点击身体部位就可以完成挂号。(3)高度、角度调节:为了满足老年人不同的身高及视觉角度,可将一体机设计成自动调节式的形式。(4)自助扶手:增加一个扶手功能对于老年人来说更加的人性化,这样可以保障身体不便的人支撑身体。

五、结论

随着社会的发展,老龄产业也逐步现代化、科技化、信息化,市场上涌现出了大量的公共自助服务系统,根据老龄人群的健康需求,着重对医疗自助服务式一体机进行研究,从服务设计的理念出发,提出了医院自助一体机的合理分区和整体造型设计创新点,增强了产品的易用性及环境的导向性,对今后自助服务一体机的设计提供借鉴价值。在时代不断发展的背景下,用服务设计理念和老龄人群的需求来指导实践,以求不断完善老龄人群的体验性自助服务设施,提升老龄人群的生活满意度。

参考文献:

[1]赵玉申.医院自助服务终端的设计分析与研究[D].南京:南京理工大学,2013.

[2]徐风芽.医疗系统自助服务终端人机界面设计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1.

[3]alanCooperobertReimann,DavidCronin.交互设计精髓[m].刘松涛译.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2.

[4]郑林欣,张帅.基于老年人生理衰退的产品设计[J].包装工程,2007,28(10):188-189.

人口老龄化统计学分析篇8

[收稿日期]2017-01-10

[基金项目]2008-2012年度日本学术振兴会GCoe研究项目《重建21世纪亚洲亲密领域和公共领域》,项目编号:社会科学i09。

[作者简介]1.韩美兰,女,朝鲜族,延边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讲师,经济学博士,研究方向为劳动经济学、人口经济学;(延吉133000)2.许燕华,女,日本京都大学大学院文学研究科博士生,研究方向?楣?际移民问题。(日本京都6068501)

一、问题的提出

据《中国统计年鉴》的数据,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高速增长,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由1978年的1336元增加到2014年的9892元。特别是2004年之后,国家实施一系列“三农”优惠政策,农民收入明显提高,在2004年-2013年10年间,人均收入提高了3倍,年增长率达到13%,超过年人均GDp增长速度9%。然而,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均衡,导致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农村内部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尤其是在民族地区,虽然农村居民家庭收入水平总体上呈现持续增长的态势,但从增长速度上看,贫困家庭的收入增长速度慢于富裕家庭的收入增长速度,少数民族地区农村的贫困现象依然严重,并有不断升高的趋势。[1](109)

围绕农民收入差距问题,一些学者认为是由居住环境、社会经济发展程度等特殊性造成的。在早期的研究中,一般强调农村非农化因素,如,乡镇企业的发展等是扩大地区之间农民收入差距的最主要原因。而有关农村内部的收入差距问题,虽然农村内部的基尼系数高于城市内部,但没有超过国际社会公认的临界水平,一直没有受到重视。直到2000年以后,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进一步流动,在农民收入中工资性收入所占比重越来越大,成为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进一步扩大了农村内部的收入差距,才引起学术界的关注。近年来,部分学者使用微观数据,分析了土地资源、人力资本以及社会资本等因素对农村内部收入差距的影响。如,云南省民族地区农民收入的影响因素方面,李兴绪等(2011)认为耕地面积、农户人力资本中的劳动力素质对农户收入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劳动力数量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2](604)黑龙江省农民收入来源及影响因素方面,张德华(2013)认为农民收入整体呈现出上涨态势,其收入主要来源为家庭经营性收入,工资性收入成为收入的第二来源,农户收入的主要影响变量为播种面积、家庭劳动力数量、学历、年龄等。[3](171~172)

还有一些学者认为,即使在相同的经济发展和自然环境条件下,由于各民族的收入结构、人口结构、城镇化水平等方面情况不同,不同民族之间或不同民族内部农民收入差距及其影响因素也存在一定的差异。但是,由于有关民族方面的统计数据,特别是政府并没有公开微观数据,所以很难对这些问题进行具体分析。

在此背景下,2008年和2014年,分两次对吉林省朝鲜族和汉族农民展开了问卷调查和实地调查,以得出的微观数据为基础,结合宏观数据,对农民收入差距与变化进行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并用oLS(最小二乘法)模型,分析人口老龄化因素对朝鲜族和汉族农民收入的影响,进而提出缩小其收入差距的相应对策及建议。

二、农民收入差距及其变化

农民收入差距变化可以从地区之间、同一地区各民族之间以及同一地区各民族内部的收入差距等三个方面进行递进式分析。

(一)地区之间农民收入差距及其变化

数据显示,2000年以前,随着乡镇企业的发展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工资性收入和经营性收入在总收入中的比重越来越大,造成了农村内部收入差距。林毅夫(1998)等研究也发现,造成农民收入差距的主要原因是工资性收入和经营性收入的增加。[4](3~10)2000年以后,特别是2004年“三农”政策实施以来,在一定程度上缩小了不同地区之间农民收入差距。一些研究表明,虽然长期来看,城镇化水平与农民收入增长之间存在正向关系,但短期来看,城镇化水平对农民收入增长的影响较小,甚至会存在负向关系。近年来,不同地区之间农民收入差距并没有明显改善,除了地区之间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均衡以外,其主要原因还在于农村人口老龄化水平发展的不均衡。部分地区,特别是东北地区人口老龄化带来的负面影响开始显现,导致了农民收入增加的缓慢。

为了了解朝鲜族和汉族农民收入差距变化及其影响因素,我们首先对比分析吉林省的民族地区与非民族地区情况。

从表1中可以看出,农民人均纯收入排在第一位的长春地区与排第八位的延边朝鲜族自治州(以下简称为延边地区)之间,农民人均纯收入差距从2007年的910元增加到2013年的1709元(约19倍),其绝对收入差距具有扩大的趋势。那么,城镇化水平低是否为导致地区之间农民收入差距的主要原因呢?郑长德(2016)的研究发现,包容性城镇化确有减少贫困的效应,有些地区土地的城镇化快于人口的城镇化,城镇化推进具有粗放型的特点。[5](140~149)如,作为民族地区的延边地区虽然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79%,高于全国和吉林省的平均水平,与吉林省其他地区相比较,城镇化率高出21个百分点,但其内部城镇化发展水平不平衡、土地的城镇化快于人口的城镇化、城镇化推进中并没有使农民真正成为“市民”。相关统计数据显示,延边地区内部,中心城市的延吉市户口城镇化率达到871%,而图们江上游与朝鲜接壤的和龙市却仅有626%,相差近25个百分点。并且,2008年和2014年的两次调查发现,延边地区有些农民没有土地,土地被征用或被租用的情况下,还在农村继续生活的情况比较多,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农民市民化。那么,农村人口老龄化又是否为导致地区之间农民收入差距的主要原因?据2000年和2010年吉林省人口普查数据,延边地区65岁及以上农村人口比重分别为69%和103%,不仅高于其他地区平均水平,而且10年间上升34个百分点,其速度也快于全国和吉林省的平均速度。不论在人口老龄化水平上,还是速度上都超越了其他地区,甚至是东部地区。可以说,农村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在农业“新四化”“新四化”指的是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不同步、农业现代化水平相对落后的情况下,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业生产,导致地区之间农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

表3同一地区汉族和朝鲜族内部农民收入差距及其变化

民族

内部收入差距汉族内部朝鲜族内部2007年数据2007年数据2013年数据基尼系数026804260507第1分位(最低收入的20%)在总收入中所占份额884841第5分位(最高收入的20%)在总收入中所占份额370483579最高收入者与最低收入者差距(倍数)42101142贫困率1(按中国2007年和2011年农村扶贫标准计算,%)2810392贫困率2(按世界银行125美元/天的标准计算,%)92122507资料来源:根据2008年和2014年本课题组进行的吉林省朝鲜族和汉族农民收入情况问卷调查而得出的数据。

刘小珉(2013)的研究结果表明,广西、湖南、贵州三省的汉族贫困率为198%,而少数民族平均贫困率为302%,其中壮族为360%、土家族为516%。也就是说,相对于汉族内部,少数民族内部贫困率更高,贫困分布状况存在民族间差异。[8](37~49)本文使用的贫困标准有两个:一是中国政府2007年和2011年制定的农村扶贫标准;二是世界银行制定的标准(125美元/天)。从2007年的贫困率来看,按中国农村扶贫标准计算,朝鲜族的贫困率低于汉族18个百分点,但如果按世界银行标准计算,朝鲜族贫困率反而高于汉族3个百分点。因为,2007年的中国贫困标准定在1067元以上,世界银行贫困标准大约在2800元(按当时汇率计算)以上,所以相对于汉族,朝鲜族内部贫困群体收入更多集中在1067-2800元间,虽然这些贫困群体并没有陷入到绝对贫困,但随时可能陷入其中。在2013年的调查中这种可能就开始显现出来,按中国农村扶贫标准计算的朝鲜族内部贫困率达到392%,远远高于同一时期全国(85%)和吉林省(59%)的平均水平根据延边朝鲜族自治州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与汉族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86%)和其他少数民族(除朝鲜族以外)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53%)相比,朝鲜族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为126%,分别高出汉族40个百分比和其他少数民族73个百分比,人口老龄化程度更为严重。。这些数据表明,2007-2013年的6年间,同一地区作为少数民族的朝鲜族内部贫困率,并没有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进一步转移和“三农”优惠政策的实施而下降,反而具有迅速增加的趋势。产生这种结果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朝鲜族内部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和失地农民的增加。根据2000年和2010年吉林省人口普查数据,吉林省城乡总人口中,汉族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分别为60%和83%,其他少数民族(除朝鲜族)分别为51%和59%,而朝鲜族分别为74%和123%。再加上朝鲜族农村人口老龄化比城镇人口老龄化更为严重因为2010年吉林省人口普查数据并没有按民族把城镇人口和农村人口数据分开统计,只能参照2000年吉林省人口普查数据。2000年数据中,朝鲜族城镇人口中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为71%,朝鲜族农村人口中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为77%,朝鲜族农村人口老龄化比城镇人口老龄化更为严重。这一现象在2014年实地调查中更为明显。,且人口老龄化速度快于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朝鲜族农村人口老龄化水平及速度已经远远超过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快速进入到人口老龄化社会,并造成其内部收入差距的进一步扩大。还有,笔者在2014年的调查中发现,45户朝鲜族农民(占总调查对象的196%)没有土地,而这些人又因为年龄太大或受教育水平低等原因,不能从事其他经营性活动或出去打工,容易陷入绝对贫困。

总之,在人口老?g化条件下,农村内部,不仅同一地区汉族和朝鲜族之间存在收入差距,并且由于受城镇化水平、收入结构的变化、政策上的群体性优惠措施等影响,相对于汉族,朝鲜族农村内部收入不平等情况更为严峻,最终造成贫困分布的民族间差异。

三、人口老龄化对汉族和朝鲜族农民收入的影响人口老龄化对收入不平等的影响,在同一地区内部,各民族之间是不是也存在差异呢?随着朝鲜族人口或劳动力的迁移以及受长期人口自然增长率负增长的影响据《延边统计年鉴》,1996年以来,延边朝鲜族人口自然增长率一直是负数。,朝鲜族农村人口老龄化形势非常严峻。人口老龄化对同一地区汉族和朝鲜族农民收入的影响到底如何呢?为解决这一问题,可以运用oLS(最小二乘法)模型,以年龄60岁及以上或60岁以下的离散变量和年龄的连续变量,对汉族和朝鲜族农民收入的影响情况进行回归分析,其结果如下。

表4同一地区汉族和朝鲜族农村人口老龄化变量对收入的影响(oLS分析)

民族

人均收入2007年汉族2007年朝鲜族2013年朝鲜族系数显著性系数显著性系数显著性60岁及以上对纯收入影响-00510601-00040969-0097015260岁及以上对农业收入影响-00640512-0237**0022-0134**0048年龄对纯收入的影响________-00950162年龄对农业收入的影响________-0173***0010样本数116100230注:**表示在5%的水平上其效果显著;***表示在1%的水平上其效果显著。

资料来源:根据2008年和2014年本课题组进行的吉林省朝鲜族和汉族农民收入情况问卷调查数据。

从表4可以看出,同一时期不同民族、同一民族不同时期人口老龄化对农民收入的影响不尽相同。首先,以2007年为例,60岁及以上人口组,与60岁以下人口组相比,对其人均纯收入的影响是负的,统计上其影响并不显著。但不同民族,如,汉族和朝鲜族60岁及以上人口组,与60岁以下人口组相比,对农业收入的影响尽管都是负的,但统计上只有朝鲜族在5%的水平上其效果显著。这说明,尽管农村人口老龄化对汉族和朝鲜族农民收入具有负的影响,但与汉族相比,朝鲜族农村人口老龄化对农业收入具有决定性影响。其次,在朝鲜族农村内部,不同时期的人口老龄化程度对农民收入的影响也不尽相同。对比2007年和2013年的数据可以看出,随着老龄化程度的加剧,不论60岁及以上人口的离散变量还是年龄这个连续变量对朝鲜族农业收入都具有负影响,且在统计上其效果非常显著。也可以说,随着年龄的增加,朝鲜族的人均纯收入,特别是农业收入变得越来越少。因为随着农村人口老龄化、受教育程度和技能水平相对偏低的老年劳动力不适应农业现代化发展需要,使农业生产率下降,导致农业收入等经营性收入减少。调查还发现,2013年,朝鲜族60岁及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仅占60岁以下农民收入的约63%,两个年龄组的绝对收入差距为2679元,与2007年相比,其绝对差距具有扩大的趋势。总之,不仅同一时期不同民族人口老龄化对农民收入的影响不同,而且在同一民族不同时期人口老龄化程度对农民收入的影响也不同。

四、结论及政策建议

人口老龄化统计学分析篇9

关键词:人口状况城乡关系城市化

中图分类号:C92-0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01-016-03

一、从人口规模看中国农村的城市化进程

(一)基于历次人口普查及抽样调查看我国城市化进程

由于我国行政管辖范围和市镇设置标准的多变,我国城镇人口的历次统计口径也各有不同,因而历次人口普查数据所显示的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是同一口径。

1.1982年三普――城镇人口以市镇行政辖区为统计指标。二普之后,由于我国市镇设置标准下降,新设市镇数量增加,大量的县改市、乡改镇、县改区,市镇行政辖区规模扩张,因此三普中我国的市镇人口统计数偏大。

由1982年三普统计数据得,当年全国人口为103188万人。其中,29个省(市、自治区)中,居住在城市(不包括市辖县)和镇的总人口为20659万人,仅占20.02%,而居住在乡村的人口高达79.98%。如果以人口为城市化进程的最主要指标,可见当时我国城市化水平之低(见表1)。

2.1990年四普――对设区市的城镇人口、不设区市的城镇人口采用新标准。1990年四普对城镇人口统计改用新标准,以对设区的市采用区的总人口,对不设区的市和镇采用街道办事处和居民委员会的人口标准.在这种新标准下,对设区的市基本上是偏大统计,对不设区市和建制镇是偏小统计,偏大偏小互相抵消,总量上基本能反映我国当时的实际情况。

由四普统计数据得,全国人口为114333万人。大陆30个省(市、自治区)中,居住在城镇的总人口为30195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26.41%(见表2)。

3.2000年五普及2005年1%抽样人口调查――在四普的基础上,对设区市的城镇人口、不设区市的城镇人口、建制镇的城镇人口标准又做了调整。五普的城乡划分针对四普存在的问题试行了新的统计标准。在对统计口径做了新调整之后,由五普统计数据得,2000年全国总人口为126743万人。其中,居住在城镇的人口45906万人,占总人口的36.22%;居住在乡村的人口80837万人,占总人口的63.78%。同1990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上升了9.81个百分点。

由五普统计数据及2005年1%抽样人口调查数据整理得城乡人口规模状况整理如下表(见表3):

由三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数据可以看出,乡村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随城市人口和规模的变化而变化。乡村人口比重逐年递减,城镇人口数量逐年增加。城市规模越大,城市人口数越多,相对的农村人口数量就越少。我国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由1957年的15.39%上升至2008年的45.68%;乡村人口占全国总人口比率逐年降低,由1957年的84.61%下降至2008年的54.32%。由此可见,新中国建立以来,我国农村城市化的进程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特别是实行改革开放后,我国农村城市化有了较快的发展。

(二)我国人口城市化现状

1.人口城市化水平低。城市化,从人口学角度来说,是农村人口不断地向城市转移,转变为城市人口的过程,我们称之为农村人口城市化,所以我们可以用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这一指标来衡量城市化水平。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城市化水平状况如图1。

由图1可以看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进入快速发展阶段,由于积极推进人口城镇化和产业结构升级,实施城市带动农村、工业反哺农业的发展战略,城市化水平由1978年的17.92%增至2008年的45.68%,人口城市化水平以每年将近1个百分点的速度增长。

随着我国的农村城镇化进程不断推进,我国农村城市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但由于基础比较低,目前我国的城镇化水平仍然处于比较低的水平。有统计资料显示,我国的城市化水平显著低于全球人口城市化率,2000年全球人口城市化率已经上升到47.4%,而我国城市化水平在2008年才为45.68%,同期韩国的城市化水平为81.9%,美国的则为77.2%。

中国的人口中大头是农民,目前我国城市化水平只有45.68%左右,因此加快我国人口城市化的步伐对于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实现农村经济的增长有着很重要的战略意义。

2.人口城镇化发展滞后于工业化。城市化和工业化是紧密相关的,随着工业化的演进导致产业结构的转变,非农就业人口的不断增加,与之相适应的非农就业人口和依托非农就业人口生存的相关人口向城市集聚,采用城市的生活方式,促进了城市化水平。在工业化进程的推动下,我国人口的城市化水平从1978年的17.92%上升至2008年的45.68%,提高了27.76%,平均每年增加1.39个百分点。

根据工业化理论和国际经验,笔者采用结构指标即第二产业占国内总产值的比重来衡量我国工业化水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水平与工业化水平对比见图2。

由图2可以看出,长期以来,我国城市化水平是滞后于工业化水平的,但是近年来二者的差距逐渐减小。

3.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差距较为悬殊。在我国大多数地区,特别是中西部地区,由于城乡经济发展水平存在相当大的差距,占人口大多数的乡村地区,经济规模远小于城市地区,乡村居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也都明显低于城市地区。

由图3可以看出,我国从1978年以来,城乡居民家庭人均收入的差距一直在拉大,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差距也越来越大,这将严重影响我国的人口城镇化进程。同时,也应该注意到由城乡居民家庭人均收入指数(见图4)反映出的农村居民家庭人均收入增长速度是快于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收入的,只是因为农村的底子薄,基数小,才呈现出农村居民收入水平与城镇居民收入水平的差距越来越大。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城乡居民生活质量和社会福利方面的差距。

二、值得关注的城乡人口结构三大变化趋势

(一)出生性别比呈现严重失调趋势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人口的性别比例不断上升,大大超出了正常的范围(联合国明确认定了出生性别比的通常值域为102~107),并且出生人口性别比呈现孩次越高性别比就越高的特点。从图5可以看出,1990年,虽然镇和农村的出生性别比失衡,但该比例在城市基本正常;2000年时,城、镇和农村的出生性别比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都在110以上,全国的出生性别比达到了116.9,出生性别比失衡现象扩大到全国。在2005到2009年期间,无论是农村,还是城镇,出生性别比攀升幅度均较大,并且城镇攀升的速度更快,但农村的出生性别比仍要远高于城镇,出生性别比的城乡差距较大。

由图5可知,我国出生性别比长期偏高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也是一个十分普遍的问题,遍布城镇乡各个区域,而且近年来并没有得到缓解,反而加剧了失衡的程度。

(二)家庭结构延续简化趋势

上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城乡一体化,城乡家庭结构延续了简化的趋势,家庭规模趋向小型化和模式多样化。从总体上看,中国家庭结构变动的趋势是核心家庭日益增多,直系家庭逐渐减少,单人家庭比重也有所上升,呈现出核心家庭为主、直系家庭居次、单人家庭作为补充的格局。家庭的核心化、小型化提出了许多新的社会问题,特别是关于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问题,更应引起关注。在城乡中,直系三代家庭所占比例不断下降,单人家庭和核心家庭(其成员是夫妻两人及其未婚孩子)比例有所上升。

我国平均家庭户规模1973年、1990年、2009年分别为4.81人/户、3.87人/户、3.15人/户。根据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全国共有家庭户39519万户,家庭户人口为123694万人,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3.13人;集体户人口为6934万人。然而城乡之间的家庭规模存在着较大差异。2009年,全国城市家庭户平均人口为2.82人,北京和上海两大城市更是只有2.46人和2.58人;全国镇的家庭平均人口规模是3.21人;乡村家庭平均人口规模为3.29人。

(三)年龄结构突现老龄化趋势

人口老龄化问题被公认为21世纪三大世界性社会问题之一。中国是发展中国家中人口老龄化最严重的国家,目前我国的人口老龄化形势十分严峻。截至2006年底,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达到1.49亿(其中65岁以上老年人口为1.04亿),根据《2009年度中国老龄事业发展统计公报》,全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到1.6714亿,占总人口的12.5%。到本世纪中叶,中国人口的1/3将是老年人。

由表6知,与2000年相比,2005年,我国0-14岁人口的比重下降了2.59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上升了0.74个百分点。随着老龄化人口比例在攀升,我国的人口年龄结构开始呈现出老龄化特征,步入老龄化社会。

在1982―2000年间,中国农村老年人口比列从7.8%上升到10.9%,上升了3.1个百分点;同期,城市从7.4%上升到9.7%,上升了2.3个百分点,农村上升幅度比城市高0.8个百分点,这说明农村人口老龄化速度快于城市。

人口老龄化必将带来一些新的矛盾和压力,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提出新的挑战:在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社会保障制度方面,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的压力巨大。人口老龄化是一个不可避免的趋势,应该提早作出政策调整,建立健全社会保障机制,促进养老保险的发展,并积极利用各年龄段人力资源,促进生产方式转变,以此来降低人口老龄化对我国经济的冲击,防止由于老龄化对社会和经济带来的重大的不利影响。由于乡村老龄人口总量大大高于城镇,老龄化速度快于城市,所以,在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时,在解决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时,一定不能忽视农村的人口老龄化问题。

参考文献:

1.蔡.中国流动人口问题[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2.鲜龙.人口老龄化对我国经济的影响[J].大众商务,2010(8)

3.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中国人类发展报告2007-2008[m].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8

4.车莹.工业化:概念、发展理论和衡量指标[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2008(5)

5.茹效清.浅析农村城镇化[J].社会经济

6.杜鹏,王武林.论人口老龄化程度城乡差异的转变[J].人口研究,2010(3)

7.谢晋宇,于静.中国计划城市化人口与自发城市化人口对比研究[J].中国人口科学,1992(3)

8.王跃生.当代中国城乡家庭结构变动比较[J].社会,2006(3)

9.中国统计年鉴.中国人口统计年鉴和中国人口和就业统计年鉴[m].2001-2010

10.发改委城市与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课题组.我国城镇化的现状、障碍与推进策略[eB/oL].省略/news/qyjjcsjj/2010/35/103594510DiF1B0J8G031HJ339931.html.2010.02.14

人口老龄化统计学分析篇10

摘要为了使成都市人口老龄化问题变负面作用为正面效应,促进成都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采用文献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通过对成都市人口数量、成都市老年人口健康状况以及体育老年人口的体育参与现状进行研究和分析。结果显示成都市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多年,老年人健康水平随着年龄增加而递减,老年体育人口数量随着年龄增长呈逐步下降趋势,提出如何促进成都地区健康老龄化和积极老龄化的建议。

关键词健康老龄化积极老龄化老年体育

一、前言

按联合国的标准,人口老龄化是指老年人口在总体人口所占比重不断上升的趋势和过程。它是由人口出生率不断下降、人口寿命不断延长等人口自然变动因素所促成。在一个国家或地区内,60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达到10%或65岁及以上老年人占人口总比例达到7%,就表明这一人口总体进入老龄化社会。老龄化将对成都的城市发展产生许多深刻的影响。

2002年4月12日联合国第2届世界老龄大会政治宣言对积极老龄化的界定是:人到老年时为了提高生活质量,使健康、参与和保障的机会尽可能发挥最大效益的过程[5],据统计,我国老龄人口平均带病期13.68年,他们的患病率远远高于其他人群,而康复期却非常缓慢。我国的老龄健康整体状况较差,因此开展老年人社区体育服务活动,科学合理地组织和指导老年人从事体育锻炼,对老年人的身心健康有促进作用。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以成都市年轻老人为研究对象,采用分层抽样的方法,抽样的地区涉及锦江区、青羊区和武侯区。

研究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和专家访谈法,共发放问卷300份,有效收回164份。效度检验:通过本领域内2位专家对问卷调查进行效度检验,认定率为82%。

三、结果与分析

(一)目前成都市老年人口的身体健康状况

根老年人的身体健康水平与年龄这种反比例关系表明长寿和健康难以兼顾的客观规律。从表1我们可以得出不进行经常体育锻炼老年人在70岁以上的阶段自我健康感觉开始显著下降,在71-75岁年龄组近40%的老年人对自己的健康状况不满意,到了76-80岁组中有接近50%对自己的健康状况不满意。根据杜鹏教授等人所作的相关研究结果表明:老年人积极参加体育锻炼,保持积极的心态,善于调控情绪无疑会促进实现延缓老龄化。那么,为了提高健康老年人的比例和提高个体老年人健康质量,老年体育和社区体育的作用就应该得到重视。

(二)成都市老年人口体育参与现状与分析

1.成都市老年人口体育目的与运动时间带研究

老年体育人口较多的选择在上午的6-8点钟进行锻炼,而早晨刚起来时,人体各脏器的运转仍处于较低水平,这时候锻炼,对于心血管功能比较脆弱的人来说是较危险的。所以老年人的运动时间带应在下午的5-7点钟进行,这时不仅人体机能能力充分动员,而且这个时间的植物在光合作用下多排出的氧气最多。

2.成都市老年人口体育健身场所与社会体育需求研究

老年体育人口不仅有着强烈健身的愿望,而且在他们对社会体育需求上反映出较为集中的需求有三个:一是在住宅社区附近建设基础的体育锻炼设施,根据老年人的特点进行建设,满足老年人特殊的健身需求;二是多数老年人表示希望在锻炼和非锻炼的时候都有专业的社会体育指导工作人员从旁指导以及普及一些体育锻炼的基础知识;三是学校的体育资源应该更加开放,应该在不影响学校生活正常秩序下对老年人进行开放。通过以上途径可实现健康老龄化和积极老龄化。

(三)发展成都老年人参与社区体育对积极老龄化的现实意义

20世界90年代末,世界卫生组织以“生命已经增加了岁月,现在我们必须给岁月以生命”这句格言来提醒我们,人口的寿命增长得同时我们也必须要保证寿命的质量。身体健康是晚年幸福的基本条件,老年人对健康都有强烈的需求,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生理机能和身体活动能力逐步下降,对疾病的抵抗能力减弱。因此开展社区体育服务活动,科学的指导和组织老年人参与体育锻炼有利于促进和提高老年人的身体健康水平。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成都市进入老龄化社会已经十二年,按照这个趋势发展下去成都在一到两年即进入超老龄社会。(2)目前进入老龄化阶段的成都居民都显示出较为强烈的健身和锻炼的动机以及行为,但是活动方法、形式、内容层次、以及运动时间带都出现了不科学的因素。(3)成都市老年人各个年龄组参加体育锻炼与身体健康自评感受都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呈逐步下降的趋势,这与参见锻炼的频率和老年人自身健康水平的下降高度相关。

(二)建议

(1)政府在制定社会政策和体育政策的时候要用健康老龄化和积极老龄化的思维来指导,根据老年人口参与体育的特殊性,将健康老龄化和积极老龄化纳入政府的中长期经济和社会建设的纲要中,积极鼓励引导和支持老年人健康产业,从而从根本上改善老年人健身年龄和质量。

(2)提高体育对老龄化问题积极影响的认识。要加强舆论宣传和引导,强调成都人口老龄化趋势加快的严峻性,对社会经济发展影响的紧迫性,要提高各级政府和领导以及群众在思想上社区体育对促进健康老龄化和积极老龄化的认识,增强全社会的体育老龄化意识。

(3)学校和科研机构要加强对老年人健康研究的投入,提高老年人在学校进行体育锻炼的兴趣。注重培养具有体育与健康专业知识的社会指导人员,在提高这些专业人员的数量的同时提高其质量,从而对老年人健身进行科学的,持续的指导和监督。

参考文献:

[1]徐箐.老年体育与积极老龄化―上海个案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6.23(3):23-26.

[2]狄玉峰,张英东,李艳霞等.以社区体育促进健康老龄化的影响因素调查[J].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2009.20(5):123,129.

[3]四川省人口普查办公室.四川省人口普查资料2010年[m].中国统计出版社.

[4]陈智.正确认识当前四川的人口形势――从我国13亿人口日说开去[J].四川省情.2005(2):15-16.

[5]穆光宗.老年发展理论[J].人口研究.2002.26(6):29-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