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经济责任审计经验十篇经济责任审计经验十篇

经济责任审计经验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1:57:00

经济责任审计经验篇1

关键词:浅谈经济责任审计经验

近年来,我单位内部审计紧紧围绕企业中心工作,扎实认真地开展审计监督和服务工作,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方面,始终以促进内部管理,明确责任,规范经营、确保国有资本保值增值为宗旨,对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常抓不懈,工作求精求细、求质求效、稳中求发展,对强化我局干部管理监督机制,改善企业经营管理起到了一定促进作用。同时,对企业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和廉政建设也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笔者就此谈几点经验。

一、思路上,坚持与时俱进

创新是发展的永恒主题,对领导干部开展经济责任是新时期新任务,面对不断发展变化的经济责任审计实践,坚持与时俱进理念,认真学习借鉴公司系统内外成功经验,结合实际研究新形势下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特点和规律、重点、方法,跟上改革的步伐。在实践中要逐步打破传统财务收支审计的基础上,逐步向管理审计、绩效审计发展,在更高层次上综合评价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

转变审计观念,将以“先离后审”为主的审计方式逐渐转为“离任审计”和“任中审计”相结合的审计模式。因为一直以来“先离后审”的这种做法影响了审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领导干部已经离任、调任或提拔,审计人员认为审计结果报告已失去作为干部任用意见参考依据之一的价值,因而使许多该查的问题没有查,或者没有认真地查、彻底地查。而现在加大任中经济责任审计力度,加强相关部门有效协作,使审计不仅能达到评价监督领导干部的目的,而且可以将违纪违规问题及时揭露出来,将它们消灭于萌芽状态,使国家和集体财产免遭或少遭受损失,为经济工作服务得更加直接,更加全面。同时也增强了审计人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使任期经济责任审计落到实处,真正发挥作用。

二、质量上,不断提高审计质量

审计质量是审计工作的“生命线”。经济责任审计质量,既是领导决策的重要依据,又是领导管理、使用干部的用人导向,它涉及对领导干部个人经济工作的评价,审计质量尤为重要。特别是对县局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审计范围较宽、内容较为复杂、任务较重,必需在提高经济责任审计质量上下功夫。在具体工作中做到“四个坚持”即坚持认真执行经济责任审计领导小组决定,积极开展审计;坚持严格审计程序,规范审计行为;坚持全面审计,突出重点,提高审计质量;坚持及时报告,为局领导决策服务。

要保证审计质量,首先是提高审计人员的素质。任何事情的成功与否,人是最关键的因素。经济责任审计的特殊性,对审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审计人员的素质直接影响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质量,因此,选拔和造就一支政治素质高,综合业务能力强的经济责任审计队伍是审计成败的关键。这就要求审计人员努力提高综合素质,认真学习相关政策、法规,提高分析判断问题的实际能力,严格执行审计程序,获取充分适当的证据,采用的法规依据一定要准确。在整个审计事项评价过程中,审计人员应具备应有的职业素质,做到独立、客观、公正地开展工作,才能将经济责任审计落到实处,恰当地评价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履行情况。

近年来,我单位就一方面积极参加公司系统组织的审计人员培训(如:财政部新会计准则培训、营销审计培训、内控制度审计培训、工程审计培训等及重点审计工作专项培训,以及审计软件系统培训等),另一方面派遣审计人员参加公司“以审代培”的审计项目,促进了审计队伍的建设,达到了更新知识、开拓思路、提高业务水平和实战经验的目的,提升了审计人员依法审计和规范作业的业务技能,提高了审计质量,降低了审计风险。

二是规范操作,注重审计程序。高度重视经济责任审计实施前的审计调查工作,摸清主要情况,理清审计思路,明确审计重点,强化审计实施方案的针对性、指导性,实现审计重点内容实施的可控性。审计组成员依照《审计实施方案》既定的分工及其要求,形成规范化的审计取证资料,并完成签证工作。通过三级复核控制质量,一方面可以促进审计人员认真对待审计的每一个环节,另一方面可以通过逐层把关,多重控制,将风险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围之内。

三是审计手段多样化。经济责任审计内容越来越宽泛,被审计人所在单位的经济业务越来越复杂,违法违规手段越来越隐蔽,而一个单位内控制度是否健全、有效,则体现了领导者的管理控制能力。健全、有效的内控制度能够保证单位工作正常运行,避免决策失误,预防舞弊产生。内控制度是领导干部承担何种经济责任的一面镜子,它不仅是审计手段,而且是审计目标。审计时,应以符合性测试内控制度为基础,以查阅资料等方式审核任期经济责任目标为主线,以询问、函证、盘点等方法核实资产、负债、损益为重点,结合查究违规违纪行为,相关审计内容交织穿插,相互印证,把握要点,突出重点,形成对责任人任期经济责任的全方位审计监督。在审计中我们还可以借鉴纪检的手段,多渠道的取得审计需要的信息。

四是注重综合分析,正确界定经济责任。在经济责任审计中,不仅要在“审”上下功夫,更要在“用”上多动脑筋,要全面了解被审计领导干部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进行综合分析,审什么就评什么,要有针对性,最大限度地给出公正、客观的评价。在界定经济责任时,首先,正确界定经济责任与其他责任。经济责任审计决定审计人员仅需关注领导干部在行使经济职权过程中发生的经济责任,或与行使该职权有关的情况下发生的经济责任,这要求审计中要正确区分经济责任与其他责任。其次,正确界定前后任责任。经济责任审计是对特定时期的经济责任履行情况进行审计,而经济活动具有连续性,这就存在前任领导的决策、效果都反映在后任期间。因此,审计时划清前后任责任,前任的功过是非不能计算到后任身上,后任的经济责任也不能推给前任。第三,正确界定直接责任和主管责任。领导干部直接违反国家财经法规的行为;授意、指使、强令、纵容、包庇下属人员违反国家财经法规的行为;失职、渎职等行为均应界定为领导干部的直接责任。若领导干部没有尽其领导或管理责任时,下属部门或单位出现了问题,应界定为领导干部的主管责任。第四,正确界定集体决策责任和个人决策责任。集体决策责任是指经济决策由集体讨论通过,则由集体承担相应的经济责任。个人决策责任是指不通过集体讨论或在集体决策中用不当手段私自决策,则由个人承担相应的经济责任。对于重大集体决策失误的事项,我们必须坚持历史性原则,持慎重态度分析问题,界定责任。只有结合企业当前经济工作实际,对审计结果报告进行“深加工”,提炼归纳出有深度、有份量且正确界定经济责任的综合报告,才能为单位领导决策提供有价值的参考资料。

三、运用上,加大审计成果运用力度

审计成果的运用是整个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我局审计注重审计成果的运用,努力做到审用结果,审处结合,并对结果运用及时反馈。一方面对违反财经法规行为,严肃查处;另一方面帮助被审单位分析原因,查找漏洞,制定整改措施。实行离任经济责任审计与任中经济责任审计相结合,使事后审计向事中和事前延伸,离任经济责任审计在一定意义上讲是任中经济责任审计的一种后续审计,任中经济责任审计的审计结果是否在任期期间得到落实,可通过离任经济责任审计进行检测,然后不断改进,不断提高,以形成一个周而复始的良性循环,使经济责任审计的审计结果充分的发挥出应有的作用。纪检监察部门把经济责任审计作为从源头上遏制腐败的重要手段,加大了对经济责任审计中查办的违纪违规案件处理的力度。

目前我局正进一步研究对审计结果运用办法进行修改完善,努力将经济责任审计手段引入干部管理与监督之中,形成审计监督与组织监督有机结合的新的干部管理与监督机制,把审计决定的执行情况也纳入正常的管理范围。

四、力量上,整合审计人力资源

经济责任审计经验篇2

全面加强我区经济责任审计工作

近年来,我区认真贯彻落实中办、国办经济责任审计《暂行规定》和党的十六大“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精神,从建立健全有效的经济责任审计运行机制入手,大胆实践,勇于探索,扎实有效地开展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同时不断加大审计成果的开发利用,取得了显著的效果。2002年以来,我区累计对?名领导干部进行了经济责任审计,其中党政领导干部?名,企业领导干部?名。通过审计查出违规资金?万元,管理不规范资金?万元,其中主管责任?万元,直接责任?万元,收缴违纪资金及罚款?万元,向纪检监督部门移交案件线索?个,对?名干部进行了诫勉谈话。在严肃财经纪律,加强干部队伍监督和管理,促进党风廉政建设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收到了较好的效果,被评为全省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先进区,受到了省委、省政府的表彰。我们的主要作法是:

一、强化组织领导,建立健全有效的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运行机制

针对经济责任审计层次高、政策性强、涉及面广、任务量大的特点,我区从加强组织领导,健全机构制度入手,建立了一整套有效的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运行机制,为我区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有序、高效的运转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一是建立经济责任审计工作领导机构。经区委批准,成立了由主管干部工作的区委副书记为组长,区委常委、组织部部长为副组长,区纪委、组织部、监察局、人事局、审计局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全区经济责任审计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全区的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研究决定全区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重大事项。二是成立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组织协调机构。建立了由区纪委、组织部、监察局、人事局、审计局五部门组成的全区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研究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具体办法、操作规程,监督经济责任审计成果运用,定期通报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情况,协调工作,研究和解决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中出现的有关情况和问题。三是针对我区实际,制定出台了一系列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规定。我区对科级领导干部和国企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十分重视,在2002年合并建区之初,我们在原XX县和XX区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规定的基础上,结合合并建区后的实际,制定下发了《》,对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范围、内容、方法等进行了专门的规定,之后又由审计机关牵头,纪委、组织部、监察局、人事局五大联席部门共同制定了《XX区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操作指南》、《XX区经济责任审计指标评价体系》等文件,这些文件和规定的实施,从制度上为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铺平了道路。四是强化审计机关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职能。专门批准审计机关成立经济责任审计科,具体负责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组织实施。在具体工作运行程序上,于每年年初召开五部门联席会议,总结上一年度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情况,分析研究干部队伍在经济管理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新一年度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计划。之后五部门协调联动,组织、人事部门向审计机关发出具体的委托审计通知,并提供有关干部的任职期限、审计范围和审计主要内容等资料,纪检监察部门提供所掌握的该干部经济方面存在的有关问题线索,审计机关按审计程序开展经济责任审计。上述一整套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运行机制的建立,为我区全面开展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精心组织,科学把握,努力提高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质量

经济责任审计是一项特殊的审计工作,与其他审计工作不同,审计对象是具有一定人、财、物权的领导干部,具有特殊性和复杂性。不仅审计内容广泛、审计时间间隔跨度长,而且要对领导干部的决策行为、经济责任进行界定和评价,事关被审计人的命运前途,审计责任非常大。因此,我们根据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特点,突出针对性,加以科学的把握,努力提高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质量。

(一)坚持“三个突出”,科学地把握经济责任审计特点。一是针对审计对象的变化,突出了对责任的审计,对人的评价;二是针对审计内容的转变,在审计领导干部任期财政财务收支、财经法纪和经济效益的基础上,突出了对经济管理行为、重大项目决策和有关经济指标完成情况、资产的变化情况的检查;三是针对审计程序的特殊性,突出了人性化特点,审计部门从下发审计通知到审计报告征求意见,都坚持与被审计本人见面,对单位和个人实行双重送达,双重征求意见,认真倾听被审计人的意见,确保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科学合理。

(二)坚持“三个结合”,创新审计工作。由于经济责任审计时间紧、任务重、时间跨度大,为提高审计效率,在工作中坚持“三个结合”:一是经济责任审计与其他各专业审计相结合。一方面审计机关在安排年度审计工作计划时,充分考虑其他专业审计与经济责任审计相衔接的问题,适当扩大审计覆盖面;另一方面要求审计人员在各项审计工作中,注意收集与经济责任审计相关的审计资料,建立审计档案资料库,以减轻经济责任审计压力。二是离任审计与任中审计相结合,五部门在安排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计划时,选择一些任职时间较长的领导干部,安排一定数量的任中审计,以便在领导干部离任时,缩短审计时间,提高审计效率,同时也能及时掌握领导干部履职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处理。三是国家审计、内部审计和社会审计相结合。一方面审计机关在审计过程中,对内部审计、社会审计成果在抽查确认的基础上,加以有效地利用;另一方面在经济责任审计任务量相对集中的时候,组织抽调内部审计和社会审计人员,与审计机关的审计人员交叉组成审计小组开展经济责任审计,在确保审计质量的前提下,有效解决审计力量不足问题。

(三)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根据不同的审计对象制定不同的审计侧重点。在具体经济责任审计中,审计部门根据不同的审计对象,从审计内容、审计方法、评价标准等方面确定不同的侧重点:一是对乡镇街道等有财政、经济指标单位的领导干部,侧重审计财政、经济指标的完成情况、资产的管理情况、净资产的增减变化情况,以财政收支审计为主,资产负债审计为辅;二是对纯行政事业单位的领导干部,着重审计财务收支情况、资产管理情况和收支两条线执行情况,以财务收支审计为主;三是对有下属单位的主管部门的领导干部,视管辖范围、权限和所承担的责任,统筹考虑,进行综合审计,必要时我们还要抽查其部分下属单位;四是对企业领导人的审计,主要审计其经营成果和资产负债情况,以资产负债审计为主。通过制定不同的审计方案,增强经济责任审计的针对性,使审计结果和对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情况的评价更加符合客观实际,更具体、更形象。

(四)坚持实事求是审计,做到客观公正评价。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在实事求是审计的基础上对领导干部本人履行经济责任情况和应承担的经济责任进行客观公正地评价。为此我们明确了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四项原则。一是客观性原则,即以审计事实为依据,不带主观成份,以写实手法做出评价;二是准确性原则,即审计评价用语准确,不用修饰语言,不评价审计范围以外的事项;三是全面性原则,即全面分析审计结果和事实,不用单个事实或指标评价被审计人履行经济责任的整体情况;四是对比性原则,即根据净资产接任前后对比变化进行评价。以此来把握好审计评价“越位”和“缺位”的尺度,为组织人事部门正确使用干部提供可靠资料。

(五)深化审计内容,增强审计报告的实用性。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是领导干部履行职责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干部考核内容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为增强审计报告的实用性,审计部门在具体审计中,一是注重对经济指标完成情况的检查和考核,特别是对乡镇财政和有经济指标的单位,通过纵向与接任前和历史最好水平进行分析比较,横向与同行或相似单位进行分析比较,客观地反映该领导干部任职期间的工作业绩;二是注重清理资产家底,特别是净资产与接任时变化比较,以此来衡量该领导干部任职期间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情况,实事求是地反映其工作成果;三是审查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和执行情况,据此检查领导干部的管理工作是否到位,并一一进行评价。使审计报告通俗易懂,方便使用。

三、注重成果运用,切实发挥经济责任审计对干部监管和权力监督制约作用

充分运用经济责任审计结果,是做好审计工作,充分发挥经济责任审计作用的关键。为此,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经济责任审计成果的转化和运用,对经济责任审计的有关情况和查出的问题,深刻研究剖析,及时完善相应措施,堵塞漏洞。

一是发挥经济责任审计在干部使用上的把关作用。经济责任审计的主要作用就是加强对领导干部的监督管理,严把用人关。区委、区政府十分重视经济责任审计成果,由组织部门将其列入每位被审计领导干部的考核档案,作为干部年度考核、奖惩、任免的重要参考依据,在选拔任用干部时,运用审计结果,对业绩突出、遵守财经纪律的干部予以提拔任用,对违反财经纪律的,视情况进行调整交流或降职,以避免用人上的失误。如在2002年县区合并之初,审计机关对?名领导干部进行了经济责任审计,提交了?篇经济责任审计报告,使区委、区政府对?名科局级干部经济责任履行情况有了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之后,参考审计报告对?领导干部进行了合理安排,对?领导干部进行了平级交流,对?名领导干部降级使用。

二是发挥经济责任审计在查办案件上的先导任用。在经济责任审计中,审计部门不断加强审计执法力度,认真对领导干部违反财经法纪行为进行分析,时刻注意发现案件线索,并及时移交纪检监察部门。近年来,纪检监察部门根据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先后对?名领导干部进行调查,?人受到党政纪处分,经济责任审计在反腐倡廉工作中发挥了极大的作用,审计机关也连续多年被评为纪检监察工作先进单位。如:

经济责任审计经验篇3

一是客观性原则。要求审计人员在审计评价中以高度的责任感和认真、负责的态度,站在客观公正的立场上,以审计事实为依据,以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为准绳,不受外界影响,不附加任何主观成份,按照客观事物的本来面貌,以写实性的手法来描述事实。

二是准确性原则。要求审计评价用语要措词恰当、语言准确,直接阐述事实,少用或不用修饰性语言。

三是全面性原则。要求审计评价在充分尊重客观事实的基础上,全面分析审计查出的各种问题,避免以偏概全,以一事或两事论全任,更不能用单个的事实或某几项指标去评价被审计人员履行经济责任的整体情况。

四是统一性原则。包括四个方面的含义:

第一,评价标准和考核指标要统一,要求坚持采用国家标准、部颁标准或全行业统一标准,同时还要注意在对同一类型单位进行审计时应按同一标准进行评价;

第二,审计评价的范围和审计的内容必须统一,要求严格按照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评价财政收支、财务收支及资产、负债和净资产的真实、合法、效益性。对被审计人员的经济责任进行评价,不能超出审计的内容;

第三,局部利益与全局利益要统一,要求从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的全局来评价,对那些挖空心思损害国家利益而获取的单位集体利益,不仅不能给予肯定的评价,还应通过审计的事实和数据给予充分的揭露;

第四,历史与现实必须统一,要求对有些事实既要历史的了解,也要现实的看待。如任前、现任经济指标的比较,某些指标阶段性的消涨,某个问题前后几年认识的差异,以及政策、法规评判标准不断的更新等。

五是量化性原则。要求在审计评价中,要坚持以定量考评为主,依据可靠数据和客观事实,采取写实、量化的方法予以评价,对于没有具体数字和可靠证据的事项不予评价。

六是谨慎性原则。要求审计评价坚持稳健、谨慎的态度,防止给予过高或过低的评价。对审计过程中非审计事项、未涉及的审计具体事项或证据不足的、评价依据或标准不明确的,以及超出审计职责范围的事项不予评价。对某些审计事项,如一些失于偏颇的指标、计划等、要全面、辩证地分析后发表意见。

七是写实性原则。要求集中对领导干部在任期内已经发生的经济责任从性质、程度、直接与主管等方面加以确认;评价审计结果中揭示的调增调减的各项财务事项以及对内控制度的符合性测试情况;对这些事项发生的原因、处理经过,造成的后果给予充分的说明;明确领导干部在这些事项运作中所起的作用,进而确定其直接责任或主管责任。

八是以经济责任为主的原则。要求紧紧围绕被审计人员的相关经济责任进行评价,对于与财政、财务收支和经济责任没有直接关系的经济责任和行为不予评价。

九是区分现职与历史遗留责任原则。要求重点评价现任责任、对历史遗留问题产生的责任、重点评价现任对历史遗留问题的化解或叠加的责任。

经济责任审计经验篇4

关键词:军队;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

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制度实行以来,全军绝大多数审计部门严格按照要求,依据规定的程序和范围,认真负责地开展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绩。但是有些单位在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中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应该引起各级高度重视,认真加以研究、解决。

一、单位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一,重视不够,组织实施难度大。部分军队组织部门没有真正把军队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贯穿于监督管理中,评价和任用干部时只是委托审计机关走走形式而已。致使领导干部离任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互相推诿,清查不深不细,甚至敷衍了事走过场。

第二,审计监督覆盖面小。有的单位对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只满足于“例行公事”,过关完事,而不能通过审计从经费的使用、管理、单位全面建设情况考核干部的决策能力、理财能力和事业心等,未达到审计的最终目的。

第三,法律法规不健全。军队现行经济责任审计法规对审计的原则、范围、内容等做了明确规定,但缺乏统一完善的配套制度。在责任区分上,党委决策与个人责任、单位领导与部门领导、主要领导与分管领导、直接责任与间接责任等经济责任区分不够明确。在评价标准上,有的重视事业成果,有的重财经管理,有的重视廉洁自律等,没有形成科学统一,便于操作,定量与定性有机结合的审计评价标准。

第四,审机机构人事方面力量不足。军队部门的经济责任审计机构设置、人员配备和经费保障等问题至今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影响了审计工作的正常开展。随着军事活动的不断发展,各级军队审计机关的工作量急剧增加,审计力量不足的矛盾十分突出。

二、新形势下搞好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主要对策

第一,深化人事,加强组织领导。一是要提高对实行这项制度重要意义的认识。各级党委领导要充分认识到,坚持对领导干部实行经济责任审计,是新时期加强干部队伍建设的重要制度,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搞好干部管理、使用的一项重要工作。特别是干部、纪检部门与审计部门,要把它作为干部政绩、廉政建设考核和审计工作职责范围的重要内容做细做好。二是要加强对此项工作的领导。党委要重视,切实加强对这项工作的组织领导,分工专人负责。干部离任,一律要安排经济责任审计。审计部门与干部部门应明确责任,相互配合,协同工作。

第二,完善军队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法律法规。军队领导干部审计工作已经初步实现了法治化、制度化、规范化,但是,为军队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发挥综合协调作用的相关法律法规目前还是一个空白。《中国人名审计条例》知识在原则上要求对军事经济效益进行监督,缺乏具体的行为规范。当前军队审计部门应以《审计法》的修订为契机,完善法律制度,同时依据修改后的《审计法》修改《中国人名审计条例》,对军队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原则、内容、方法、程序、标准等方面做出具体规定。此外,随着军队审计工作的不断深入,《军队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暂行规定》中的有些内容已经不适应审计工作的需要,应进行必要的补充、修改和完善。

第三,宣扬先进,推广典型经验。对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既要重视查处问题,清除隐患,更要注重发现积极因素,总结先进经验。通常情况下,通过审计有三个方面的经验可总结推广:一是坚持勤俭节约、精打细算,自觉过好紧日子单位的经验;二是严格执行财经制度、提高有限经费使用效益单位的经验;三是坚持原则、秉公办事、廉洁自律的领导干部典型的经验。通过总结经验,宣扬典型,增强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影响力,以促进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制度的有效落实。

第四,效益评价与审计项目评价相协调。国外审计发展历程表明,许多国家是先实行财务收支审计,以后逐渐过渡到经济效益审计。我们应该借鉴国外经验,开展军队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不宜强调与财务收支审计的过早剥离。军队审计应该在充分审查国家财政预算拨款和开支的真实性和合法性的基础上,展开对资金使用效益的分析评价,逐步探索效益审计规律,积累审计实践经验。当军队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延伸到一定深度后,可视情况开展独立的军队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项目。

经济责任审计经验篇5

【关键词】经济责任审计;问题;对策

一、开展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作用

1.开展经济责任审计时落实科学展观和保护社会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必然要求。实行

经济责任审计时对领导干部行为的一种监督,一方面可以为我们获取经济运行的实际情况,可以更好的调控经济健康快速发展;另一方面,审计工作能较为客观的评价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最大限度的减少领导干部在经济工作中的失误。

2.开展经济责任审计时加强领导干部管理和监督的重要环节。经济责任审计就是对领导干部的经济决策能力、经济管理、政策执行、自我约束等等行为进行审计判断,更为客观的评价领导干部。同时还可以使广大干部受到教育,从而提高依法行政的水平和能力。

3.开展经济责任审计增强了领导干部遵守和执行国家法律法规的自觉性,促进了廉洁教育。同时也能更好的选备人才,让政绩突出的领导干部得到充分肯定,提高他们的工作热情,为企业和国家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二、经济责任审计中存在的问题

1.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够健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不够规范。

到目前为止,我国还没有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对经济责任审计具体操作进行规范,审计操作还没有统一的标准,导致经济责任审计的结果缺乏客观性和公平性。随着时代的发展,层出不穷的新经济现象使经济责任审计工作面临更大的挑战,影响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质量。尤其当涉及领导干部个人的直接经济责任时,被审计单位和审计人员往往就会出现分歧,给审计工作带来阻力,影响审计工作的进行。

2.领导片面强调任期经济责任指标的完成力度,对企业可持续发展不够重视。

经济责任指标是指看得见的硬性指标,企业领导人为了完成经济责任指标而不惜拼人力、财力等等各种可以利用的资源。这种企业生产经营上的短期行为虽然有可能完成当前的经济责任指标,但却对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和综合实力产生了严重的损害,违背了可持续发展观。由于完成经济责任指标的决策是无形的过程,造成了在经济责任审计过程中难以把握,因此对企业的短期行为无法做出准确的判断,使错误没有得到及时的制止,造成了企业重大的经济损失。

3.审计目标不够明确,具有一定的盲目性

一方面,由于审计理念陈旧和狭隘的审计视野,对审计工作造成一定程度的盲目性,导致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与常规的审计差别不大。同时其审计内容和重点都停留在传统财务收支的纠错上,不能较为完整的反映出领导干部任期业绩和经济活动,很难对其经济责任进行全面的评价,另一方面,国家的干部管理部分出现偏差,对相关领导干部的经济考核过于粗略,不够细致,导致了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不够明确,造成了腐败现象蔓延等等,使经济审计流于形式,起不来监督领导干部廉政的效果。

4.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不高

目前,一方面,我国的审计人员业务综合素质不高,一般不具有专业背景,专业知识基础相对薄弱,不能对出现的新情况及时正确的做出反应,增加了审计工作的难度。另一方面,我国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偏低,而经济责任审计的对象一般都是领导干部个人,一旦查出问题追究其责任的时候,面对多方人员的说情、软磨硬泡或承诺给予某种好处等等方式,往往会使原本很薄弱的职业道德面临更加严峻的考验。

三、完善经济责任审计应采取的对策

1.加快审计法制建设,进一步规范审计行为

首先一方面应尽快制定好完善经济责任审计实施细则,让审计工作更加清晰,使审计有法可依,可以避免审计工作和审计判断的随意性。明确审计工作的责任追究措施,使其充分发挥经济责任审计的功能。另一方面应加大对经济责任的执法力度,违法必究,执法必严,充分发挥法律的威慑作用。同时要加大审计法规的宣传工作,让广大人民群众参与监督审计成果,对领导干部进行学习经济审计法规等等,使社会各界对经济责任审计有更准确的认识。

2.任期经济发展要面向未来,做到可持续发展

作为一个有头脑的领导,不仅要圆满完成任期经济指标,而且更要做到面向未来,做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审计重点要从长远出发,不仅仅要注意短期利益,更要看到长远的无形的利益。通过分析以往的经验和教训,才能让企业更好更快的发展。评估企业的人力资源、技术创新、、长远发展、资源储备、市场占有度等等要作为企业审计的重点对象,只要这样才可以更好的把握企业的发展方向,避免经营造成不必要的风险,从而达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3.采取科学的审计方法

不断创新新的审计方法,加强各部门之间的协调和配合,共同做好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提高经济责任审计效率。密切联系广大人民群众是拓宽审计线索的良好措施,可以得到更多线索,从而更快的完成审计工作。同时,在经济责任审计过程中应该设立举报电话,信箱,网站等等多种形式的平台,让百姓参与其中,人们群众的参与可以增加审计工作的透明度和公平性。审计人员上应该充分发挥以往的审计档案,通过调阅以往的审计档案,分析发现问题,提高审计工作质量。还要加大审计档案管理,审计工作结束以后,审计人员应该及时将审计资料进行整理归档,并妥善保存。

4.提高经济责任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

当前,我国经济责任审计人员执业经验和专业素质没有明确的要求,往往在某些问题上会出现一定的问题,造成审计报告给出的评价问题多多,因此提高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刻不容缓。加强经济责任审计工作队伍建设,要尽量的创作条件,通过专业的知识培训,更新审计人员的专业知识,使审计人员逐步适应现代审计职业发展的要求。培养一批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配备一批道德素质良好,熟悉审计业务,专业知识扎实的干部从事审计工作,使其能够较好的适应经济审计的发展要求,从而提高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质量。

结语:

经济责任审计是对领导干部进行监督和制约的有效方法。所以,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必须把握和运用现代化建设规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重视总结经验教训,规范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经济审计工作才能有新局面新突破。

参考文献:

[1]谢志华.审计职业判断、审计风险与审计责任,2006,5.

经济责任审计经验篇6

关键词:经济责任审计问题对策

一、经济责任审计的特点

(一)受托性:受托性是经济责任审计区别于其他审计的最明显特点,相关审计部门接受国家干部管理部门的委托进行经济责任审计,是一种被动的审计行为。

(二)较高的风险性:经济责任审计涉及到领导干部的廉政自律情况以及相关的个人业绩,必须以充分的客观事实为依据,以完善的审计底稿为支撑。如果只以被审计对象的报告为依据进行经济责任审计将会导致审计人员承担相对较高的风险。

(三)政策性较强:经济责任审计要对领导干部的经济管理、经济决策、政策执行和监督等能力进行相关的审计并且得出恰当的评价,从而对审计人员的政策水平和理论水平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只有这样才能从机制、体制和制度等方面给出正确的审计建议和审计意见。

(四)跨期性:经济责任审计的审计时间涵盖被审计领导干部的大部分甚至所有的任职期间,审计期间一般不限于一个会计期间,往往涵盖了多个会计期间,而审计时间的跨期性给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提高了难度,更加大了审计风险。

二、我国经济责任审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经济责任审计实施具有一定的滞后性

由于审计经验和审计经费等方面的限制,经济责任审计一般选择在领导干部离任期间,并且就我国目前实际看,往往是先离任后审计,这样做虽然可以一次审计全过程,增强审计的威慑力,但却使经济责任审计流于形式,并没有真正为组织部门或人事部门在领导干部的人事任免上提供参考依据。滞后性使得经济责任审计丧失了预警功能,实效性也大打折扣,同时还可能导致重复审计、延长审计时间,加大审计工作的负担和难度,阻碍了经济责任审计功能的充分发挥。并且由于经济责任审计是在离任之后进行,很难得到被审计对象的主动配合,更加使审计工作进行得步履维艰。

(二)经济责任审计质量不高

第一,经济责任审计期限跨度较长,其间财务会计人员时常发生变动,这给审计工作带来很大的不便。后任会计人员对前任的工作情况不了解,不能很好的配合,势必会响到经济责任审计的质量。

第二,与经济责任审计相关的法律法规尚不完善,同时经济责任审计任务又不断地增多,相关要求不断提高,在边开展审计工作、边完善相关法规的情况下,审计质量难免会受到影响。

(三)经济责任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不高

首先,我国经济责任审计人员业务素质不高,我国经济审计人员一般都不具有复合专业背景,专业知识功底单薄,不能对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随机应变。如果审计业务有涉外的部分,还需要聘请国际法律知识的相关人员。其次,我国经济责任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和政治素质不高,经济责任审计的对象一般是干部个人,一旦追究责任,多方的说情者,软磨硬泡等方式往往让原本就很薄弱的经济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经受更严峻的考验。

(四)经济责任审计目标不明确,存在较大盲目性

由于我国经济审计理念的陈旧和审计视野的狭窄,使得经济责任审计与常规审计差别不大,审计的重点内容仍然停留在对传统财务收支的纠错上,不能真实完整地反映领导干部在任期内的全部经济活动,很难对经济责任实施全面系统的评价。

三、改进经济责任审计的对策建议

(一)经济责任审计程序规范化

采取任中审计、离任审计和任期后责任追究审计相结合的审计方式,规范审计程序。充分利用任中审计的各种审计成果,避免重复审计,提高审计工作效率;对离任者实行追踪审计,划清后续领导人员与离任者之间的责任归属;实施任期后责任追踪审计从而发现和解决离任者任期内潜伏的违法违纪问题,防患于萌芽状态之中。

(二)加快经济责任审计法制化建设,进一步规范审计行为

首先,完善经济责任审计的实施办法,在制度上保证各个部门在实施经济责任审计过程中的协调和配合,避免不规范的行为出现。

其次,制定经济责任审计的相关责任追究机制,明确组织人事部门和纪检监察部门运用审计结果的职责,明确对审计问题的责任追究措施,充分发挥经济责任审计的应有效果,并且促使广大人民群众监督审计成果的运行情况。

再次,完善相关部门的内部运行机制,审计部门要制定相关的管理办法,明确各个部门的职责任务和协调程序,对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格式进行全面的规范;组织人事部门要对委托书等进行规范,制定内部运行办法;纪检监察部门应对如何支持经济责任审计、如何受理相关案件等做出规定。

(三)建立科学的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

要对领导干部在任职期间应承担的经济责任做出客观公正的界定和评价,需要建立一套科学的、完整的、统一的经济责任界定标准和审计评价标准体系。从领导干部经济工作目标完成程度,贯彻执行国家重要经济政策情况,重大经济事项决策及其效果、廉政情况等多方面建立统一的评价内容和范围、统一的评价标准,突出对被审计领导干部个人经济责任的评价。

(四)提高经济责任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

学习审计体制发达的国家的先进经验,严格审计人员的录用。审计人员认证上岗是审计职业化发展的方向。要不断强化对审计人员的后续培训,创造良好的条件,通过进行专业培训,更新审计人员的专业知识,建立学习型审计机关,使审计人员逐步适应审计职业化的发展要求。经济责任审计人员自身也要不断地学习法律知识、经济知识等,通晓审计、经济、会计、计算机、英语等各个方面的知识,不断完善我国经济责任审计队伍。

参考文献:

[1]徐国栋.浅析企业经济责任审计[J].会计之友,2008,(33):23-24

[2]刘鲁克.企业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标准初探[J].现在经济信息,2011,(5)

经济责任审计经验篇7

关键词:领导经济责任审计

企业领导经济责任审计是一项独立性极强的经济监督工作,企业领导经济责任审计可以从公正、客观的角度,对企业领导人就经济责任的执行情况进行审计,它的审计结果充分体现了审计过程的人格化,并为企业今后的经济管理明确了方向。人事部门不仅可以根据企业领导经济责任审计所得到的审核结果对领导进行适当的奖励与惩罚,还可以参照审核结果对企业领导人进行聘用。审计部门在实施企业领导经济责任审计时,应参照合适、充分的评价系统,并通过各个角度对不同领导人所承担经济责任的执行情况进行公证的评价,以确保企业领导经济责任审计的公正性和充分性,为企业今后的发展提供更加有利的指导。

一、我国企业领导经济责任审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现阶段,我国在进行企业领导经济责任审计过程中,一般是以《国有资本金效绩评价规则》中所规定的标准来进行评价的,审计部门自身没有出台专门的评价标准来进行审计,这种情况很容易造成以下问题发生。

(一)审计过程没有充分的参照标准

目前,我国在进行企业领导经济责任审计时,主要是参照《审计法》、《审计法实施条例》、《企业法定代表人经济责任审计暂行规定》等标准执行审计,除此之外,还有一些由审计署各部委办和各审计厅所的文件,这些标准仅仅从几个宏观的角度对企业领导经济责任审计过程中的评价内容作出规定,只是作为一个较大的框架供参考,并没有详细规定具体详细的评价内容,也没有将各项评价标准进行量化,缺乏实际应用意义。这样从很大程度上加大了审计的操作难度,审计人员只能凭着自己的主观判断与以往经验来进行评价,这种评价方式导致不同审计人员所审计的结果存在较大差异。因此,规范企业领导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是目前迫在眉睫的大事。

(二)审计过程中所参照的评价标准缺乏充分性

上面一段中已经提到过了,目前我国审计部门并没制定一套专门的企业领导经济责任审计标准,现行的审计都是参照《国有资本金效绩评价规则》而进行的,该标准对固定权重进行了确立,对每个指标的重要程度和严重程度进行了分级,但是这种分级并没有考虑企业各个时期的发展。当企业处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时,企业领导人经济责任审计时所涉及的重要指标是会有一定变化的。例如,一个企业在初期创业阶段,主要考核指标为市场占有份额;当逐渐进入成长阶段后,关键指标会由市场占有份额转向销售增长率。除此之外,《国有资本金效绩评价规则》中所规定的评价内容偏向于财务方面的指标考核,对于其他与财务无关的指标则没有进行规定,因此综合考虑,该标准缺乏充分性。

二、对于企业领导经济责任审计中评价指标的几点建议

根据调查和以往经验可以发现,企业领导人应该履行的经济责任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企业安全责任、企业资产保值责任、企业资产增值责任、投资决策责任、融资决策责任、企业可持续发展责任、社会责任。因此,结合以上所总结的经验,笔者针对这几点主要的企业领导经济责任,对目前的企业领导经济责任审计中的评价指标提出了几点建议。

(一)企业安全稳定责任相关评价指标的建立

企业领导人是一个企业的核心任务,企业领导人的能力、素质、意识能决定一个企业的发展状况。企业领导人用具有较高的安全责任意识,才能使企业得到稳定的发展。根据通常的经验可以得知,任何一种安全事故的发生都不是一个时间点,而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通常会经历由量变到质变的转变。企业安全管理的主要任务是缓解任何安全隐患的量变速度,并防止质变的突然发生。一个企业的安全管理必须得到领导人的支持,因此,领导人必须以一个端正的安全意识去知指导企业的安全管理工作。在建立安全稳定责任评价指标过程中,应着重考虑以下指标:是否建立安全委员会、是否为企业设立具有资质的安全技术人员、是否为企业提供了充分的经济资源、是否为各岗位制定了完善的管理规章、是否将安全责任分解到个人、安全管理制度的执行是否到位;除此之外,还应将一些考核指标进行量化,以便于更好地考核,例如:员工交通事故次数、员工工伤次数等等。

(二)企业资产保值增值责任相关指标的建立

企业领导人作为企业资产的法定代表人,承担着企业资产保值和企业资产增值的责任,针对这一点,企业应该设定专门的考核指标来保证企业资产保值增值工作的落实情况。例如通过资产保值增值率作为评价指标进行审计,若保值增值率大于零时,说明企业领导人已经完成了企业资产的增值;若保值增值率等于时,说明企业领导人已经完成了企业资产的保值;若保值增值率小于零时,则说明企业资产有一定程度的流失,此时企业领导人应提高警惕性,加强企业管理。

(三)企业经营绩效责任相关指标的建立

在企业领导人应承担的诸多经济责任中,对企业进行合理的经营管理及获得可观的经营效益,是企业领导人最主要的经济责任。一些具体的财务指标可以直观地反应一个企业在经营管理方面所取得的业绩好坏,由此可见,财务指标作为企业领导经济责任审计中的重要指标,是需要得到详细建立的。从围观角度对企业财务指标进行划分,可以将其分为两大类型:一是体现企业所得利益的财务指标,例如利润率、经济增长率、净资产收益率等等;二是衡量企业资产运营管理状况的财务指标,例如企业资产周转率、不良资产率、企业资产损失额等等。

参考文献:

[1]陈宋生.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现状与分析[J].审计与理财,2009(2)

经济责任审计经验篇8

   近年来,我县按照中办、国办两个《暂行规定》和《黑龙江省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暂行规定》等法规,结合我县实际,建立健全了经济责任审计规章制度,强化了审计结果的运用,使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在加强干部管理、预防干部违法违纪、实现廉洁从政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促进了县域经济健康发展。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提高思想认识,加强组织领导

开展经济责任审计,是新时期加强对领导干部管理监督、促进党风廉政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必须加强领导,协调运作。一是统一了对经济责任审计重要性的认识。XX年以前,由于监管力度不强,我县曾出现专项资金被挤占挪用、资金利用效果不好,领导干部滥用职权、违反财经法纪的案件也时有发生,在社会上产生了不良反应,影响了县域经济健康发展。痛定思痛,我们认识到,对领导干部的经济行为缺乏必要的监督是产生这些问题的重要原因。为此,县委及时召开会议,专题研究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统一了一班人的思想认识,使大家感到加强对领导干部经济行为和经济责任的审计监督十分必要,十分紧迫。在此基础上,我们及时召开纪检、组织、监察、人事、审计“五部门”参加的联系会议,明确部门职责,合理分工,从而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上形成了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二是切实发挥领导组织作用。为切实加强对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领导,XX年起我县建立了经济责任审计联席会议制度,明确了联席会议的职能。在每年年初安排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时,依据县委组织部《经济责任审计委托书》和上级审计工作的总体要求,审计机关将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纳入年度项目审计计划,保证了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遇到难点问题时,各部门协调作战,实现了优势互补,保证了工作效果。我县芦苇公司问题积压较多,情况复杂,因退休职工工资发放问题而引发了集体上访。针对这一问题,经济责任审计领导小组作出了关于对该公司经理进行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的决定,联席会议成员单位一同介入,借助职能优势和工作手段,很快完成了此项经济责任审计任务,查清了事实,审计结果在一定范围内进行通报,上访职工得到了满意的答复,维护了一方稳定。为了加强对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领导,县委对经济责任审计领导小组重新作出调整,组长由县委书记担任,副组长由主管干部和纪检工作的县委副书记担任,高层次的经济责任审计工作领导小组,为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几年4月份,在对某局局长进行经济责任审计时,该局长不仅不配合工作,反而百般刁难。经济责任领导小组在听取审计情况汇报后,建议县委先行将其待岗。通过审计,发现了该局较多的经济管理问题,事实查清后,县委根据审计结果免去了该局长的职务,从而进一步树立了经济责任审计在我县政治经济领域活动中的权威地位。三是积极为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创造条件。XX年,为解决审计力量不足的问题,县委组织部选调政治素质好、懂财务、审计工作的业务干部5人到审计局经济责任审计室挂职工作四年,到期后,4人被提拔重用。XX年,在机构改革,精简编制的情况下,破例为县审计局增加了4个编制,同时设立的经济责任审计室,将室主任高配到副科级。通过面向社会招录的形式,将具有注册会计师职称的专业人才充实到了审计一线。今年我县又为县审计局增加了5个编制。根据工作需要,我县在财政比较紧张的情况下,每年都安排一定的资金,保证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经费支出。在此基础上,县财政累计拨付专款50万元,为审计局更新配置了15台计算机,建立了局域网,实现了办公现代化,为经济责任审计工作顺利开展创造了良好的工作条件。

二、健全规章制度,确保客观公正

规范有效的工作制度,能够克服工作中随意性。为此,我们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上建立了一整套的工作制度。一是研究制定了《科级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暂行规定》。我县按照边审计边规范的原则,注意及时总结经验,在实践中将较为成熟的经验和做法以规章制度的形式固定下来,指导全县审计工作健康发展。在总结多年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县实际,通过广泛征求各方面的意见,对经济责任审计的范围、内容、方法、程序等进行了相应的修改、补充和完善,制定了我县《科级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暂行规定》,并于XX年经县委常委会研究通过,以县委文件依法执行。《规定》将全县所有履行经济责任的科级干部全部纳入到审计对象之中,使经济责任审计的覆盖面达到100%。除此之外,XX年以来,先后印发《全县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联席会议及组织办法》、《**蒙古族自治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追究及结果公开制度》、《领导干部任职期间经济责任审计制度》、《关于对局级领导干部实行全程审计的实施办法》、《经济责任审计领导小组工作制度》、《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公开办法》、《关于财政、审计部门参与干部考核工作有关问题的规定》等规章制度。二是实行了“先离后审”制度。为解决审计结果和作用滞后的问题,我们及时调整工作思路,实现了离任审计向在职审计转变,事后审计向事中、事前审计转变,对领导干部的静态监督向动态监督转变。县委组织部印发了《关于领导干部任职期间实行审计有关问题的通知》,规定凡属审计对象,任职3年的,必须对其进行一次经济责任审计;拟提拔、调动工作的,不经审计不能提拔和任职,而是将其先行免职,在进行审计,然后根据审计情况作出是否任用的决定,在干部任用上实现了“先离、后审、再任”的运行机制。仅今年上半年就完成了13名在职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为县委调整中层领导队伍提供了充分的依据。三是实行了审前公示和审后通报制度。为了保证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达到监管干部的目的,在工作中我们又相继制定了审前公示和审后通报制度。实行审前公示制度有利于群众对领导干部的监督,有利于审计人员更广泛地搜集被审计对象的相关证据,拓展审计的工作空间,确保了审计工作的针对性。实行审后通报制度,有利于组织部门了解和掌握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情况,为考核任免领导干部提供重要参考依据,有利于对审计工作进行监督,增加透明度,以确保工作质量。四是建立了审计成果综合利用制度。在审计成果的利用上,我们实行了“一单到底”的运行模式。一项审计工作结束后,通过填制《审计结果督办单》的形式,将审计机关、纪检监察机关和组织部门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形成了封闭的循环系统,使审计成果转化实现最大化。

共2页,当前第1页1

三、规范工作程序,保证审计质量

为保证审计质量,审计机关注意从以下几个环节入手,使审计方法科学有效,内容全面具体。

(一)项目安排上着重把握“三个环节”。对于拟提拔、调任的优先安排审计;对不涉及升迁调动的适时进行审计;对群众反映强烈、问题较为突出的安排优势兵力打歼灭战。

(二)在审计过程中把住“三个关口”。一是把住“质量关”。在严格执行审计署6号令的基础上建立了“三级复核”制度,对审计项目全过程实施质量控制。二是把住“人情关”。在严格执行“八不准”的基础上,县委同审计局签订了廉政责任状,审计局同全体审计人员签订了廉政责任状,在廉政问题上实行一票否决。三是把住“评价关”。在对被审计单位评价上,我们严格区分主管责任和直接责任,由审计机关召开业务会议讨论决定,确保了对被审计对象的评价客观公正。

(三)在审计内容上注重“三个热点”。一是着重看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和合法性;二是着重看主要经济指标完成的情况及其经济效益情况;三是着重看被审计对象执行财经纪律及廉政情况。这样就保证了从多个角度去评价被审计对象,收到了事半功倍的的效果。

(四)在审计方法上做到“三个结合”。一是经济责任审计与财政财务收支审计相结合。在项目安排上,注重把经济责任审计与财政财务收支审计统筹考虑,有效地节约了审计资源,提高了工作效率。二是审计与审计调查相结合。在实际工作中,我们注意发现被审计对象普遍存在的的共性问题和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问题,针对这些情况及时对其进行专项审计调查,为县委、县政府及时解决问题,提供重要依据。三是经济责任审计与专项审计相结合。着重核实重大经济决策所产生的效果,为客观评价干部提供依据。

四、正确运用成果,发挥监管效能

几年来,我们高度重视了经济责任审计成果的转化与利用,经济责任审计在我县政治经济活动中的作用越来越大。一是利用经济责任审计成果,为经济发展服务。我们积极利用审计资源,为全县宏观经济决策提供依据。如审计中发现对专项资金的监管力度不强,导致专项资金被挤占挪用的现象比较严重,资金利用的效果不好,我们根据审计建议,制定出台了我县《专项资金管理使用办法》,实现了专项资金管理规范化。二是利用审计成果,为干部考核、任用提供重要参考依据。结合工作实际,制定了党政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情况登记表,将审计发现的主要问题和处理处罚情况在表中载明,装入干部档案,使经济责任审计结果成为考核、任用干部的重要参数。我县公路工程公司由于管理不善,导致效益低下,县委组织部在筛选该公司经理人选时,积极参考经济责任审计报告,发现原天湖宾馆经理在职期间,能够严格遵守财经纪律,经营管理经验比较丰富,企业各项经济指标完成较好,县委依据审计结果任命其为公路工程公司经理。该同志上任后,内抓管理,外联业务,更新了经营理念,迅速扭转了企业的亏损局面,当年盈利100余万元,在社会上产生了良好反映,认为县委选对了企业带头人。几年来,县委利用经济责任审计结果,提拔重用干部79人,免职或待岗36人。三是利用经济责任审计结果,促进党风廉政建设。将经济责任审计结果与领导干部廉政考核相结合,把审计反映的问题确定为考廉重点,增强了考廉的针对性。同时将审计报告装入干部廉政档案,作为对领导干部奖惩的重要依据。审计中发现存在一般性问题的,纪检监察部门对其进行诫勉谈话教育,责令限期整改;对审计中发现存在严重违纪违规问题的,进行立案查处;对触犯刑律的,移交司法机关。今年年初,在对县扶贫办主任任期经济责任审计中,发现存在私设“小金库”的严重违纪问题,经济责任审计工作领导小组建议县委免去了该负责人的职务,并移交纪检监察机关,进行立案调查。几年来,我们利用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对35名领导干部进行了诫勉谈话,责令限期整改问题76人,通报批评领导干部13人,21名领导干部受到党政纪处分。四是利用经济责任审计成果,为县人大常委会考核县政府组成部门的领导干部提供依据。自XX年开始,县人大常委会在听取县政府组成部门“一把手”的述职报告时,同时听取县经济责任审计领导小组办公室对其经济责任审计结果的报告。截至现在,县人大常委会已听取了12位政府序列局“一把手”的任职经济责任审计报告,有利于人大从多角度监督政府的工作,保证政府组成人员廉洁高效地工作。

经济责任审计经验篇9

1999年到2003年,是我省经济责任审计的初步发展阶段。各级审计机关认真学习贯彻中办、国办两个《暂行规定》,大力宣传推行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重要意义,成立领导机构。加强对这项工作的领导,成立专职机构,调配人员,开展经济责任审计工作。

2004年至2005年,是我省经济责任审计的逐步规范阶段。

2005年开始,我省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进入了全面发展阶段。2005年5月省委常委会要求对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领导人员和财政财务收支数额较大、有财政资金分配权和行政审批权的重点单位的领导干部逐步做到“逢离必审”、“先审后离”。按照这一要求,我省在全面推进县级以下党政领导干部和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的同时,稳定开展了县级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

二、我省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取得的成效和特点

据统计,1999年至2008年底,全省审计机关共对14943名领导干部进行了经济责任审计。共查出违规金额111.84亿元。其中属领导人员主管责任金额100.11亿元,直接责任金额11.73亿元。审计后,有关部门参考审计结果,撤职、降职52人,移交纪检监察机关、司法机关处理99人。

1 县级以下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全面展开。据统计,1999年至2008年底,全省共审计乡科级党政领导干部12651人,其中,审计乡镇书记1451人,审计乡镇长3583人,审计部门乡科级干部7617人。www.133229.com审计查出的主要问题是:部分部门单位财政收支不够真实,改变资金用途,有挤占挪用现象,有的未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规定,有截留财政收入、漏税和支出不合理、不合法等现象。

2 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稳步推进。1999年至2008年底,全省共审计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领导人员1005人。省审计厅先后对永安保险公司、省物资总公司、省纺织总公司、省机械设备进出口公司等27个省属国有企业董事长、总经理进行了经济责任审计。审计查出的主要问题是:部分企业管理不规范造成资产损失或潜在损失,有的存在少计收入、少缴税款、公款私存、设置账外账等问题。

3 县级以上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不断扩大。1999年至2008年底,全省共审计县处级党政领导干部1254人,其中,审计县(区)委书记13人,审计县区长76人,审计部门县处级领导干部1165人。省审计厅先后对延安市等3个市长。省水利厅等20个厅局长,省政府驻上海等10个驻外办事处原主任,共33个市厅级领导进行了经济责任审计,审计查出的主要问题是:部分部门单位少计收入,行政事业性收费未按规定纳入预算管理,有的未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规定。有的基本建设管理不规范,改变用途,超规模、超概算,不执行招投标制度,有的改变资金用途,挤占挪用专项资金等。

2001年12月和2005年6月,中央六部委联合检查组两次来陕,对延安、咸阳、渭南等3市6县进行了检查,对我省的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认为措施得力、成绩显著,并对我省的一些做法予以推广,对我省八项制度、两个办法印发全国审计机关,我省先后有五篇经验材料在全国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座谈会上作为了重点发言材料。1999年以来,先后有21个省、市、区审计机关和有关部门来我省考察学习。

我省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 各级领导重视经济责任审计工作。陕西省委常委会议先后两次听取我省开展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情况汇报。专题研究解决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历任省长对此项工作也十分重视,增加编制,解决审计经费。省长袁纯清同志经常过问经济责任审计工作,重大问题听取汇报并亲自批办审计反映的事项。省审计厅厅长屈方方同志高度重视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始终把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省审计厅每年初和年中召开的全省工作会和设区市局长会,都把经济责任审计作为会议议题,对省委组织部委托的经济责任审计事项,亲自协调、部署、落实、检查。

2 审计的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建立。目前。省上、10个设区市及杨凌示范区、107个县(区)全部成立了由党委、政府领导同志任组长的经济责任审计工作领导小组。各级领导小组在研究确定审计对象、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重大问题、督促审计结果的运用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省厅、10个设区市及杨凌示范区和107个县区成立了经济责任审计专职机构,其中延安市、榆林市,59个县(区)高配一格;铜川市、宝鸡市、渭南市、安康市、汉中市、咸阳市6个设区市、22个县(区)高配半格。专职机构的相继建立,为开展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奠定了基础。

3 审计的管理制度不断健全。我省、市、县(区)三级结合本地工作实际,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建立了一些经济责任审计管理办法制度,全省共制定规章、办法279个。2004年2月,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的《陕西省党政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实施办法(试行)》,对经济责任审计立项、委托、实施、审计结果报告等做出了具体规定。2007年1月,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的《陕西省党政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利用办法(试行)》,列审计、纪检监察、组织人事等部门如何应用审计结果做出了具体规定。渭南、宝鸡、安康、榆林等市均以两办名义印发了一些制度。这些办法、制度的实施,进一步规范了经济责任审计行为,使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基本实现了有章可循。

4 审计的方法不断创新。省审计厅把经济责任审计与财政预算执行审计和其他财务收支审计相结合。对列入财政预算执行和其他财务收支年度审计计划的部门、单位,其主要领导任职两年以上的,在对其部门、单位进行审计的同时,一并对该领导干部进行经济责任审计。宝鸡市探索了书记、县长一起审的方法。延安市、渭南市对公、检、法“三长”的审计,采取了统一行为、统一方案、统一时间、统一重点、统一方式的“五统一”方法。

5 审计指导力度不断加大。省审计厅举办了十期全省经济责任审计培训班,全省百分之八十的经济责任审计人员经过培训。榆林、安康、咸阳等市举办培训班,对所辖区县的经济责任审计业务人员进行培训。省厅编发《经济责任审计工作通讯》19期,介绍省内外好的经验和方法。省审计厅领导带队,先后深入10个设区市、杨凌示范区、98个县(区),对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进行了调研。各设区市领导和相关职能部分也多次深入基层开展调研检查。2007年至2008年省审计厅及西安交大等学者成立课题组,完成了5万字的《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模式的构建与应用》课题,推动经济责任审计实践不断向前发展。

三、存在的问题及深化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举措随着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不断深入,也出现了一些值得重视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一是经济责任审计项目计划管理薄弱,重视审计覆盖面,忽视审计深度,出现走过场、流于形式的现象。二是先离任后审计的现象仍然存在。三是有些经济责任审计内容不到位,仅仅局限在财务收支上。四是经济责任审计内容、审计范围不统一,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未建立。针对这些问题,要把经济责任审计引向深入,应当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1 正确把握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目标、原则、要求。以促进领导干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切实履行经济责任,推动建立健全问责机制和责任追究制度为目标。继续坚持积极稳妥、量力而行、提高质量、防范风险的原则。根据审计力量的实际情况,有计划、有重点地开展审计。

2 改进审计项目管理。每年四季度,经济责任审计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在充分考虑审计力量的基础上分别提出下一年度审计对象的建议,由组织部门会同经济责任审计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汇总并提出初步意见,经领导小组研究确定后,由组织部门出具委托书,审计机关列入下年度审计项目计划。特殊情况,因干部管理和监督工作需要调整审计项目的,经领导小组确定后,审计机关调整计划。

3 开展任中审计。根据干部监督管理和党风廉政建设需要、领导干部任职情况以及其他审计项目计划等全面考虑,统筹安排,积极安排任中审计项目,努力促进经济责任审计监督从事后监督向事中监督转变,实现任中审计经常化,制度化。

4 坚持经济责任审计与常规审计相结合的方法。经经济责任审计工作领导小组审定,对列入财政预算执行和其他财务收支年度审计计划的部门、单位,其主要领导任职两年以上的,在对其部门、单位进行审计的同时,一并对该领导干部进行经济责任审计。同时,对纪委、组织、国资等部门提出需要进行经济责任审计的领导干部,审计部门一并对其所在部门、单位财政预算执行和其他财务收支情况进行审计。做到经济责任审计与其他审计资源共享,提高审计效率。

经济责任审计经验篇10

一、腐败治理与政府问责之间的关系:政府问责是遏制腐败的有效途径

1988年litgaard用数学公式腐败=垄断+自由裁量权-问责表述了腐败、垄断、自由裁量权与问责之间的数量关系。尽管我们对于用数学公式表达腐败与问责之间的关系存在异议,但是这一公式有利于梳理腐败与问责之间的逻辑关系。这里的垄断是指行政性垄断,具体说就是由政府及其所属部门滥用行政权力所实施的限制竞争行为。中国政府掌握很多领域的特权,少数腐败分子充分利用公共事务管理权,给钱才办事,垄断成为腐败行为滋生的温床。自由裁量权,在这里特指行政自由裁量权,其实质是一种行政权力。在行政性垄断的背景下,一些领域或行业的领导干部按照自身的需求灵活运用各种权力,例如合同的审批权、项目的决定权等。如果缺乏必要的制衡,行政自由裁量权便会为腐败行为的发生提供充分的条件。问责是指特定的问责主体对公共责任承担者履行责任情况进行的追究。问责制就是责任追究制度,将问责制引入公共行政领域,就形成了政府问责制。对于垄断和自由裁量权二者而言,问责可以看作是权利、责任是否得到合法履行的界定与制裁。

构建完善的政府问责制最核心的环节是建设责任政府。政府问责制是责任政府的有效实现途径,是责任政府的实质与核心,是我国政府责任得以实现的一种自律机制。政府责任中的经济责任尤其重要,责任承担的经济责任。腐败最根本的动机是经济利益的驱使,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的履行是否合规合法,可以从一定程度上反映领导干部是否存在损害公共利益或损害他人的行为。而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主要包括本部门单位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和效益情况,重要投资项目的建设和管理情况以及重要经济事项管理制度的建立和执行情况等。而腐败现象往往发生在这些方面。因此,在腐败治理中,全面地监督经济责任的履行显得尤为重要。上述分析表明,腐败治理和政府问责存在密切的关系。一方面,政府问责的有效开展可以遏制腐败,为腐败治理提供有效的途径;另一方面,腐败治理有利于建立责任政府和落实政府问责。

二、政府问责与经济责任审计之间的关系:问责必先查责

经济责任审计是一项具有中国特色的经济监督制度,是现代审计制度在中国的一种创新。经济责任审计所关注的是党政领导干部问责责任中最为重要的经济责任,它在评价被审计单位财政、财务收支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的同时,重点要对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进行认定,确认和解除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对公共受托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进行查验和监督是经济责任审计的本质,这一本质与问责的要求相吻合,由此决定了经济责任审计可以承担起查责的任务。审计部门将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向本级政府行政首长报告,让责任人履行经济责任情况的评价结果成为进一步进行问责追究的重要依据。经济责任审计作为监督各级各类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的手段,一方面可以为干部管理机关任免干部提供参考依据,另一方面可以为相关部门惩处违规或不当行使职权的干部提供依据。因此,经济责任审计健全了政府问责制。

政府问责制是发挥经济责任审计职能、真正强化领导干部管理的配套制度基础。如果没有政府问责制作为支撑,经济责任审计对党政领导干部履责情况进行的查验可能流于形式,无法持久而切实地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政府问责制促进了经济责任审计的实施,实现了实施经济责任审计的真正意义。综上所述,政府问责制与经济责任审计密不可分,相辅相成。经济责任审计的查责可以看作政府问责制进行问责之前必不可少的一环,经济责任审计与政府问责制之间是查责和问责的关系,即问责必先查责。经济责任审计侧重于责任的查验,政府问责侧重于责任的追究;责任追究是建立在责任查验基础上的,而责任查验的结果需要通过责任追究的效果来体现。因此,要实现责任追究的目标,为政府问责奠定坚实的基础,充分发挥经济责任审计的作用,应建立与政府问责制相适应的经济责任审计模式。

鉴于以上分析,本文认为从有效落实问责制的角度考虑,经济责任审计问责制可以说是政府问责制的一部分,经济责任审计问责制的有效开展,有利于腐败治理。

三、经济责任审计问责制在腐败治理实践中的局限

经济责任审计关注领导干部经济责任的履行,可以从一定程度上遏制腐败产生的动机。经济责任审计同时也关注领导干部权力的运用,可以切断腐败产生的路径。此外,经济责任审计还可以揭示体制、制度上的漏洞,有利于法律法规的进一步完善,从源头上消除腐败。然而,目前经济责任审计问责制在腐败治理实践中尚存在一定的局限,具体体现为如下几个方面。

(一)审计问责相关的法律法规有待进一步完善

在转轨经济的大背景下,各项旧制度作废,新的完备的法律法规体系尚未建立起来,这种制度漏洞使腐败现象层出不穷。问责法制建设远远滞后于问责实践的需要,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问责的法律依据层次低,权威性不高。现行问责制没有做到科学化、常态化、法律化,其主要法律依据是政府及公务员的相关法律规范、党内文件。二是问责缺乏可操作性规定。例如审计法及其实施条例规定,审计机关具有处理处罚权和处分建议权。前者是审计机关的直接问责,对于这种问责缺乏详细的程序性规定;后者是审计机关利用其它机构的惩罚权力间接对责任人进行惩罚,属于广义的审计问责,对于这种问责同样缺乏操作性规定。

(二)同体问责和异体问责合力尚未形成

同体问责和异体问责是问责的两种形式。执政党系统对其党员干部的问责和行政系统对其行政人员的问责是同体问责。反之,来自系统之外的问责则是异体问责。我国2003年以来刮起的问责风暴,以同体问责为主,并且通常停留在上问责下的层面。在同体问责中,上级领导在是否问责、如何问责上起关键作用,并且上下级之间常负有连带责任,如此一来,领导的偏好必然导致问责结果的公正性受到影响。因此,实践中同体问责随意性较大,处罚与责任不对等,稳定的制度难以形成。此外,审计机关是一级行政机关,同时又要对党政领导和国有企业领导人进行审计和问责,审计机关这种特殊身份必然导致独立性缺失,进而影响通过审计问责治理腐败的效果。

在我国经济责任审计问责的实践中,较多的是审计机关与纪检监察、组织人事部门的配合,这种问责启动者是上级党委和政府,属于党委和政府内部的纠错机制。异体问责源于学理上的委托关系,发挥异体问责作用可以跳出问责怪圈的泥沼。然而人大、司法、其他政党、舆论和公众等异体问责主体都没有充分发挥作用。异体问责的弱化,导致授权链条和问责链条不一致,直接弱化了问责效力。

经济责任审计属于受托审计,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在领导干部换届调整阶段经济责任审计项目特别集中,审计资源匮乏的状况尤其突出。同体问责随意性大、异体问责薄弱、问责合力尚未形成的状况如果长期得不到改善将会削弱经济责任审计问责制的实施效果。

(三)责任界定不清晰,审计问责内容狭窄

问责客体包括问责对象和问责内容,即问谁的责和问责什么。就经济责任审计的问责对象而言,对人问责仍未真正落实。经济责任审计问责制顺利推行的基本前提和关键是责任划分合理。然而,在目前的经济责任审计问责实践中,责任界定模糊所导致的有权无责、有责无权现象非常突出,并且常常以集体决策为挡箭牌,以集体责任取替个人责任,政府官员的很多违纪行为演变为集体腐败。此外,我国实行党委集体领导和行政首长负责制,党政职权重叠致使决策和执行责任难以认定,当党委决策责任不当时,问责的板子往往打在政府身上,出现问责不公现象。

目前,问责通常针对离任领导干部,适用范围过于狭窄,而任中问责在实践中尚未广泛开展,并且无为问责和绩效问责仍然缺失。缺乏任中问责,忽视问责的事中预警示作用,难以规避一些本可以避免的失误,这导致问责效果不好。此外,目前问责大多追究有错责任,而对无所作为者,却难以问责,或虽有书面规定却难以操作。

(四)审计结果运用不充分,审计与问责脱节

目前审计与问责脱节,具体表现在审计机关实施经济责任审计,纪检监察和组织人事部门运用审计结果进行问责过程中。一方面,审计结果的运用透明度不高,相关问责部门之间配合不够。审计机关在将审计结果报送政府及委托机构的同时,需抄送纪检监察机构和其他相关组织机构,审计结果一般不对外披露。审计和问责缺乏公开性、透明性导致公众缺乏充分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动态问责难以形成,审计问责也难以落到实处。组织人事部门和纪检监察部门如何运用审计结果、审计结果运用情况如何反馈、对不同类型的经济责任应如何处理或处罚等均没有明确的规定。这导致审计结果与追踪实施出现偏差。另一方面,先离后审或先任后审现象普遍存在。这影响了经济责任审计对于领导干部廉政勤政作用的有效发挥。

四、完善经济责任审计问责制的途径

(一)优化审计问责的法制环境,夯实反腐败的法治基础

法制是善治的基本要素,缺乏健全的法制,就不可能实现善治。当然,没有法制的支持自然也不会有健全的审计问责制,也会影响到腐败治理的效果。现阶段我国有必要针对腐败的形式、特点和根源制定一部法律,明确规定经济责任审计问责的主体、客体、程序、目标、处罚、信息披露等内容。该法律不仅可以作为反腐建设的支撑和保障,还可以增强反腐建设的权威性和威慑力。该法律应该保证与之前存在的法律规章相协调,确保法律规范的顺利过渡。在审计问责方面,处罚标准也应该细化,处罚力度也应该加大,这样法律的震慑力才会增强。

(二)整合审计机关与其他审计问责主体,形成问责合力

当前有必要将审计机关与其他审计问责主体进行整合,形成问责合力。经济责任审计问责主体应是一个以国家审计机关为核心,以联席会议为纽带,多部门多层面参与的主体。主体多元化方能将组织、人事、纪检、监察、司法、人大代表、政协、民主党派、新闻媒体等的力量凝聚在一起。具体措施包括加强联席会议制度的问责功能,健全查处案件的协调机制;充分发挥人大代表的问责职能;努力培育以新闻媒体和民主党派为主的问责主体;完善公民公开问责体系等。

(三)加大任中审计和党政领导干部同步审计力度,合理划分责任类型,加大经济责任审计问责的深度和和广度

经济责任审计问责制的前提是明确被审计领导干部所应当承担的直接责任、主管责任和领导责任,同时还要区分以下责任类型:一是区分集体责任和个人责任。坚持权利与责任对应的原则,强调追究个人责任,并加强问责力度,加大党政领导干部同步审计,区分决策责任和执行责任。二是区分现任责任与前任责任。实践中,现任领导干部常常因历史遗留问题为前任买单。因此,不能机械地进行时间上的截断,而应根据经济事项的重要程度和延伸性来界定现任责任与前任责任。三是区分客观责任与主观责任。由于法律法规不完善、国家政策调整、不可抗拒外力等原因造成的损失是客观责任,而领导干部玩忽职守、滥用职权、以权谋私等主观原因造成的损失则是主观责任。在追究责任时,对管理能力有限或主观不努力造成的损失应考虑外部的客观因素,对客观因素造成的损失应考虑问责对象的主观过失,这样才能做到罚责相当。四是区分绩效责任与合法责任。传统的审计问责通常关注官员的过错或过失,即合法问责,却忽视了绩效问责。绩效问责可以健全问责机制,是经济责任审计问责的发展方向。在绩效问责制下,领导干部因未达到应有的绩效水平也应该被追究责任,无过并不能成为逃避责任的借口。

区分上述责任类型,才能真正实现问责的责任自负、权责一致。此外,还需要加大经济责任审计问责的深度和广度。对于腐败的界定,不能仅仅局限于关注一些重大的项目,或是只关注有无巨额的贪污受贿等,对于领导干部在职期间责任的履行效率、工作开展的效果等方面也应该加以关注。对于审计问责的开展,不能仅仅停留在领导干部任期结束的时候进行,应加大任中审计力度,突出事前、事中问责,让腐败的动机完全被扼杀在摇篮之中。

(四)重视审计结果的有效运用

重视审计结果的有效运用,可以缓解实践中的审用两张皮重审轻用现象,更好地发挥监督领导干部廉政勤政以及惩治预防腐败的作用。

1.完善审计问责结果公告制度。国家治理源于民主体制下公共权力的委托关系,这种委托关系的存在必然导致公众和政府之间的信息不对称,进而产生政府官员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行为。而建立信息公开机制、沟通机制和监督机制可以减弱信息不对称并减少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行为。公众参与是善治的重要特征,是建立沟通机制的重要渠道。公众参与的启动机制是政府信息公开和媒体的参与,审计问责结果公告既是对公众期望的回应同时也是政府信息公开的重要途径。审计机关以审计问责结果公告的形式向全社会公开检查监督和问责的结果,有利于降低公众与政府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程度,提高政府执政的透明度,更好地发挥舆论监督、群众监督、社会监督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