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农村发展分析十篇农村发展分析十篇

农村发展分析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2:02:48

农村发展分析篇1

我国经济自改革开放后得以快速发展,农业经济也随之发展,现在我国的重点工作之一便是使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通过一系列管理手段,调控市场经济,发展现代化农业,提高农民群众构建新农村的积极性。

 

1农业经济管理对农村经济的影响作用

 

农业经济管理对农村经济发展中存在问题提出了有效的管理措施,为农村现实需求提供了细致的分析,使用科学的管理手段促使农村经济得到发展,也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制度保障、理论指导,解决发展中的遇到的问题。

 

1.1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结合农村目前的经济情况来看,农业经济管理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制度保障。通过农业经济管理,并结合农村的经济状况和现有条件,产生了具有独特风格的发展制度,形成了符合实际情况的发展方式,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制度保障,同时也使得农村经济发展更科学、更规范。合理的制度能够加速农村经济的发展,完善农业经济管理制度,保证了农村经济不断发展的速度。

 

1.2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理论指导

 

农业经济管理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点明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方向,使农业有目的性的进行发展,确立了农业在市场的地位,更有利于找准农业的发展方向。

 

1.3为农村经济的发展解决制约问题

 

农业经济管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或缓解农村经济存在的众多制约问题,提出可行性的解决方案,并对农村未来发展进行合理规划,实现资源的有效整合与利用,实现可持续性发展,保护环境,保证农村经济快速而平稳发展。

 

2促进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措施

 

2.1逐步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21世纪是中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全面建设的新时期。目前中国社会保障体主要涉及到三个方面:一是新农保,即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它是以保障农村居民年老时的基本生活为目的,建立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相结合的筹资模式,养老待遇由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为老年农民提供最基本的生活保障。二是新农合,即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是指由政府组织、引导、支持,农民自愿参加,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使农民可以摆脱因病致贫并得不到有效治疗的情况。三是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使农村中丧失劳动能力、因灾因病致贫的特困人口以及传统意义上的“五保户”得到有效的供养。

 

2.2制定科学完善的农村经济发展政策

 

针对上文提到了农产品市场供需不合理问题,国家政府机关需全面落实惠农惠民政策,鼓励农民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推动农业机械化和现代化进程。此外,针对农村中出现的占用耕地、低价强制出售土地等问题,国家要坚决打击。

 

2.3重视教育,推动农村文化建设

 

首先,注重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推动农村文化发展。国家必须在政策、财政、法律法规等方面加大对农村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投资,在紧抓农村经济建设和生产力建设的同时,开展“讲文明、讲科学、讲卫生、树新风”活动,丰富农民的业余生活,开展丰富多彩的娱乐健身活动,举办农民艺术节、乡村青年文化节,从而促进农村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其次,重视农民素质教育和科技教育。政府要加大对农村基础文化设施和教育设施投入,比如建立农村书屋、构建农村计算机互联网系统,鼓励农民参加专业技能培训和职业教育。最后大力发展现代化高科技农业,促进农业增产增效。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机械设备,开发有实力、有品牌效应的农产品,从而引导农业向现代化、旅游化、绿色化的生态农业前进。

 

2.4加大资金投入,缩小城乡差距

 

在农业经济发展体制上,结合当地的地理资源和环境优势,极力缩小城乡差距,拓展农民增收的途径。此外当地农村政府应该详细调查农村经济的现状,理出农村经济发展存在区域差异的原因,然后找出优势,适时抓住机遇,带头招商引资,加快农村资源优势转化为农业经济发展优势。此外当地农村政府要善于引进人才,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的资金投入,重视科技运用。

 

2.5对农村债务进行合理处理

 

为进一步保障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有序发展,利用精简机构、费用包干等方法减少农村资金的指出。为了避免出现新的经费或者债务,还要实现对村级集体经济的管理,建立完善的审批制度。对于经济发展比较落后的地区,还需要针对发展需求建设工程,保证管理费用的具体化以及精细化,还要对农村经费支出进行预算与评估,避免出现浪费现象,还能节约公共管理经费。此外,还要采取激励政策,为农村经济管理工作制定一个科学的激励机制,实现考核工作,保证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开展。

 

2.6加强农业产业化发展,促进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优化

 

农村经济结构优化调整的主体是农户,但现阶段我国农村地区的大部分农户普遍存在生产规模小、技术水平低及经营分散的特点,在此基础上进行经济结构调整不仅发展缓慢,也不利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快速转移。因此,要加强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步伐,将产业化作为地区经济结构优化的“牵引点”,进而“以点带面”,实现地区经济结构的优化发展。农业产业化发展能够有效地将市场信息、农业科学技术和销售渠道等优势快速、直接地带给农民,让农村经济加快与市场经济接轨的步伐,让农民在围绕市场进行生产经营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实现经济结构调整。

 

3结语

 

综上所述,农村经济管理工作是保障农村经济活动的基础,并且也是提高社会经济发展的有效因素。积极加强农村经济管理工作能够实现农村经济的良性发展。在本文中笔者从多个角度探析当前农村经济管理工作中所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有效的解决措施。其中要组建一批高素质的农村经济管理人员,要从农村财务管理、土地承包等多个方面出发,不断提高农村经济管理水平,只有如此,才能为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奠定基础。

农村发展分析篇2

关键词:三农问题;国家富强;小康社会;幸福感

中图分类号:D66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3)14-0260-01

一、隋家屯村经济社会状况

1、经济状况:隋家屯村把招商引资作为经济发展的重点。先后由润发、天泰、银泰、开发商在其周围开发建设。年实现税收上百万元。这不仅提高了农业的机械化水平,而且更促进了本村经济的发展。

2、社会事业:全村硬化街道1.3万平方米,在本村的各个路口都按转了路灯和大量的摄像头。村庄每年发给70岁的老人100元生活补助,并对村的残疾、困难户发油、米、面,并给100元的生活补助。对考取大学的学生按考取不同的大学给予1500~3000元不等的补助金。村先后被评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村庄、优秀党支部。

二、部分农户状况及意见

1、李**家庭。家中共有4人(包括被访村名夫妇,两个孩子一个在读初中一个在读大学),8亩地属于农田比较多的农户之一。劳动力较为充足,忙时付钱请人帮忙,主要经济来源是土地收入(年平均20000元),和外出打工(年均15000元)。两个孩子年花销18000元左右,家庭年日常生活支出(买农药、肥料、种子、衣食品等)10000元左右,一年剩余约7000元。基本上收入和支出对等。由于要努力赚钱来养家夫妇二人每天几乎都是早出晚归,很少有时间去村里大部队跳舞,扭秧歌,接受文化教育,对幸福感的认识就是有钱就有幸福感。对本村发展的意见是多招商引资,提供更合适的就业岗位和机会,增加人均收入。

2、隋**家庭。家中有5人(包括被访两名夫妇,一个孩子在读初中)3亩地,一般种植花生玉米小麦劳动力较为充足,主要经济来源也是土地收入(年均7000元)和外出打工(年均8000元)家庭年日常生活支出(买农药、肥料、种子、衣食品等)10000元左右,孩子花销一年约1000元左右,一年家庭剩余4000元,夫妇二人每天晚上一起去村大部队里扭秧歌,唱戏,跳舞,乐此不疲。早上起来夫妇俩第一件事就是去村东的公园里跑步。夫妇两人的工作虽收入少但很轻松。他们对幸福感的认识每天开心就好,健康才是最重要的。他们对农村发展的意见是要发展壮大村里的秧歌队,让更多的村民来参加。要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村民的文化素养,提高医疗保健水平,减少对有污染企业的引进,改善环境。

三、关于农村状况的分析

通过调查,我总结出了该村发展遇到的问题:农民的商业意识不强,观念较为封闭落后;知识水平太低;农村的信息太封闭,农村电话、手机、广播、电视覆盖率虽然较高,但农村科技培训和文化生活相对脆弱;政府对农业的补助较少;农村的生产力水平低;农民的创新意识不强;领导人员重视不够,农村文化活动停留在自发的、无组织状态,难以发展壮大。

四、关于农村发展的建议

1、加强农民群众的教育、宣传与引导,深入农村,开展知识讲座,解决好农民群众的认识问题;

2、加强精神文明建设,通过农民培训、加强文化等基础设施和阵地建设,开展农村文明创建活动,提高农民整体素质;

3、鼓励发展乡镇企业,以此为龙头疏导本地区产品的销售渠道,这样即有利于充分利用农村现有的资源,也有利于提高农民的收入;

4、大力发展交通建设,招商引资,促进城镇化,想致富先修路这是经过实践检验的不变的真理;

5、推进民主管理,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赋予农民知情权,发言权,建立与农民对话与协商的机制,创造宽松环境,让农民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和呼声,同时领导要面向群众,听取农民的意见,为农民排忧解难,把服务于农民作为自己的首要职责;

总之:在21世纪里,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同样将在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中处于极其重要的位置,发挥着不可或缺的基础和保障作用。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功与否取决于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解决与否,解决“三农”问题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工作任务。因此我们必修把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坚持实事求是,始终高度重视、着力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国家全面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农村发展分析篇3

【关键词】农业经济增长金融发展关系

当前,在金融研究领域,经济增长与金融发展的关系备受关注,但是,从相关研究成果看,绝大部分都是从工业的角度进行研究,而关于农业角度的研究少之又少。农业作为我国支柱产业,是推动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而农业经济与农村金融二者之间又存在着一定关系。因此,面对当前我国农业经济与农村金融发展的现状,加强对二者关系的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

1、农村金融发展概述

(一)农村金融发展历程。我国农村金融的发展大体上可以分为以下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从上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我国农村金融处于恢复阶段,并初步建立了新的农村金融机构,农村金融市场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特点;第二阶段,从1994年到1996年,农村服务性金融体系得到初步完善与发展;第三阶段,从1997年到2005年,农村金融体系进入改革时期,其改革的重点方向是强化对金融风险的预测与控制;第四阶段,从2006开始,农村金融体系的改革方向立足于创新,要求在现有金融体系的基础上,进行进一步的创新与完善,从而建立适应当前市场经济发展的金融体系。

(二)当前农村金融发展状况?。当前,农村金融正处于改革创新阶段,并取得了显著成就,但是,从农村金融发展的总体态势看,其发展的水平并不高。目前,农村的大部分贷款集中流向于第二三产业,真正投入到农业发展上的贷款很少,这就致使农业经济在发展的过程中缺少必要的资金支持,从而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的整体发展。从目前农村金融机构的现状看,其规模与数量都无法满足当前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与此同时,金融机制不够完善,其缓慢的发展速度致使农村金融的优势作用无法实现。随着农村金融改革的深入发展,其创新性成果推进了农村金融的进一步发展。

2、农业经济增长与农村金融发展的关系

2.1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村经济二者之间所存在的关系。在深入研究农村金融发展与农业经济增长二者之间关系前,有必要明确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村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从而才能够从整体上掌握当前农村金融发展的影响作用。分析结果:当前,金融机构在进行农业贷款时,除农副影响值为正以外,对农业以及农民收入总量的影响都为负值,而农村乡镇企业贷款对农村经济的增长影响很大,因此,金融机构所进行的农业贷款在农业经济中的影响作用并不大。这就充分说明当前农村金融的发展滞后于农业经济的发展,因而无法发挥自身的作用,因此,深入分析农村金融发展与农业经济的关系,是当前提高农业经济发展水平的基础,也只有正确的把握好二者间的关系,才能将农村金融的发展推上崭新的高度。

2.2农村金融发展与农业经济的关系。农村金融发展与农业经济的关系集中表现在前者对后者增长机制的影响上。农村金融的创新与发展,有效的提升了金融系统的效率,从而优化了金融资源的配置,这样就使资本的边际生产率得到了提升,进而推进了农业经济的增长。在农村金融发展的过程中,农村的金融市场在竞争的过程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与完善,金融行业的各项基础设施不断得到完善,金融的功能逐渐丰富化,在此过程中,就会增加自身的吸储能力。而储蓄率的提升就会使储蓄份额不断加大,这就带动了农村投资的发展,进而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增长。但是,农村金融的发展也会导致储蓄率的下降,农村金融的不断发展与完善,使资本的流动性变强,进而金融风险得到分散,而储户能够根据自己所需随着在金融机构取得现金,这就使储蓄率下降。利率是影响储蓄率的原因之一,而由于利率是根据金融市场的发展而变化的,所以,储蓄率的升降是非固定性的,但是无论储蓄率升降,都能够充分的证明农村金融的发展影响到了储蓄率,从而影响到了农业经济的增长。农村金融的发展还通过“转化率”的方式影响到了农业经济的增长。金融储蓄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向金融投资转化,当金融发展水平得到提升时,其投资的转化率也会得到相应的提高,这是金融体系自身所具备的功能。具体转化过程为:金融体系首先通过吸储的方式,实现成本积累,通过支付信息成本来实现对所吸储蓄的控制,这样实现投资的过程中,金融机构就获得了利润。而在所获得资源中,存在着一部分无法控制的资源,这部分资源无法通过投资的方式进行利润的转化,因而便以存贷差的方式转入金融机构以及证券商。在整个资源优化配置的过程中,金融的运作率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从而通过成本的降低,在实现利益最大化的基础上,使农村金融走向了市场化的道路,这就为提高农业经济水平奠定了基础。

2.3对农村金融结构进行优化。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受到了金融结构不完善的制约,这就需要合理地调整农村金融结构,充分发挥企业促进农业经济增长的作用。具体而言,农村金融对农业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融资上,通过贷款和存款两种形式的融资来为农业经济发展注入资金。随着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进程的不断深入,农业经济的增长也越来越迅速,仅靠贷款和存款两种形式的融资已经不能满足当前我国农业经济增长的需要,这就需要调整和优化农村的金融结构,适当地增加融资渠道,打造多元化的金融服务方式,为农业经济服务。政府要深入考察当地农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进一步加大资金和政策的扶持力度,优化和调整农村金融结构。在农村基础建设方面,要不断提高农村金融机构的服务水平,打造多元化的融资渠道,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

农村发展分析篇4

关键词:农村金融;农业经济;影响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国家已经大力开展对新农村的建设,因此对于农业经济这方面的研究已经有了初步的规划,在发展农业经济的过程中要注重农村金融体系的建设,农村金融体系对于农业经济的影响非常大,但是由于农村金融在发展的过程中,时常会出现一些问题,导致没有办法满足农业经济的需求。农村金融和农业经济之间一直不能处于稳定发展的状况,只有提高两者之间的联系,才能进一步加快农业经济的发展。

1推动农村金融发展的意义

1.1促进农村资金融合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民对生活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想要提高生活水平就必须要增加经济收入,提高农业经济就必须要加大资金的投入,农民并没有更多的资金去购买先进的农业机器,促进农村经济融合,可以将整个乡村的资金进行整合,每次购买一台先进的机器,全村农民都可以利用这台机器进行农业生产,从而加快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1.2引进外来资金

农村的经济基础水平比较差,很多农民的收入比较低,甚至有些村子的整体收入加起来都不能够发展现代化的农业生产。因此,完善农村金融系统以后,可以吸引其他大公司来对农业经济进行资金投入,完善农村金融体系不仅可以提高农业经济水平,还能帮助建设其他基础设施。

1.3减少农村不正规的融资现象

对于农村金融管理制度并不是特别完善,有很多不正规的融资公司利用农村现阶段的资金缺乏,对农民进行放高利贷,严重危害了农民的生活水平。因此国家建立相关的农村金融法律法规以后,严厉打击融资公司,提高农民对金融知识的认知度,帮助农民提高对高利贷的认识,从而达到净化农村金融环境的目的。

2农村金融和农业经济发展概况

我国最早的农村金融就是农村信用社,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各种新型金融机构也在不断发生变化,新型金融机构完全是由市场来进行自愿参股,政府主要起到监督的作用,新型金融机构的出现,逐渐改变农村金融市场,这也让农村信用社感到了压力,促使农村信用社进行创新改革,只有这样才能加快农业经济的建设,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对于我国国民经济的整体发展来讲,农业经济一直处于劣势状态,并且有待提高,即使这些年金融机构一直不断在进行改革,但是农业经济的发展状态不是特别好。另外,我国的贷款主要用于工业和服务行业,在农业中的用途比较小。这些情况的出现,可以明显看出我国农村金融体系建设不够完善,并且国家在对农业经济的支持力度也不够显著,导致农业金融改革一直停滞不前。所以努力建设金融体系,对于农业经济发展来讲非常重要;同时,如果农业经济发展程度越高,其金融市场和结构的发展水平就会越高。所以只有提高农村金融的发展水平,才能进一步提高农业经济的增长。

3农村金融存在的问题

3.1金融体系不够完善

随着我国法律制度的不断完善,已经逐渐对农村金融体系开始进行建设,但是由于国家在这方面的经验不是特别充分,同时由于在进行农村经济建设初期,我国农村的基础条件比较差,而且待遇也不够高,导致很多专业人士不愿意去农村发展。由于农村金融的发展不是特别好,一些商业银行不重视农村金融的投入,认为农村金融并不能给银行带来更多的利润,所以商业银行在进行借贷时的通过率不高,这就严重影响了农业经济的发展。

3.2农民对金融的理解不充分

农村居民的教育水平不是特别高,很多农民对于金融知识的理解不充分,造成在进行农村金融建设中出现阻碍,农民对农村金融建设认同,认为不会给自己带来利益,所以在进行农村建设的过程中就会出现问题,导致没有办法提高农业经济建设水平。

3.3存在大量的非法融资机构

农村金融体系的建设一直得不到发展,其主要的原因就是国家对于农村金融体系的建设不够重视。但是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农民都已经接触到了新的农业生产方式,很多年轻一辈的农村年轻人,通过互联网对高科技产物十分重视,并且想要利用这些高科技产物来改善农业方面的经济,在这个过程中由于缺乏购买资金,这就为一些非法融资机构提供了市场,一些非法机构向农民提供高利贷,严重影响他们的正常生活,导致在发展农业经济水平过程中出现困难。

4加快农村金融体系建设的对策

4.1健全金融组织体系

金融组织体系对农村金融的建设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想要健全金融组织体系必须从以下三个方面考虑:第一,对农村信用社进行改革,要深化农村信用社的经营模式,通过不同角度的发展来推动农村金融组织体系的建设。第二,要充分利用农业银行的作用,不断完善银行内部的激励制度,向国外的一些商业银行学习成功经验,努力拓展农村经济业务,并且对农村业务的扶持力度要增大。第三,拓展商业银行对农村经济的专项业务,商业银行要不断优化和创新对农村经济建设的专项业务,从多角度来进行盈利,充分发挥商业银行在农村金融体系建设中的作用。

4.2提高农民对金融知识的了解

想要提高农村居民对金融知识的了解,可以参考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当地政府组织专业的金融人才对农村居民进行讲解农村金融的优点,让农民知道农村金融不仅可以帮助他们改善生活水平,还能提高农业经济的发展。第二,利用互联网渠道或者电视平台,定期播放关于农纯金融方面的知识,让农民可以随时随地的了解农村金融的优点,通过这个方式可以增加农民对金融的了解。

4.3严厉打击非法犯罪的融资组织

对于一些严重影响农村金融的非法融资组织进行清除,并且情节严重的要加以惩罚,另外对于一些在农村金融中信誉较好的金融组织,当地政府应该给予鼓励,并且对这些良好的金融组织给予肯定,帮助他们提高管理水平,才能进一步提高农村金融组织的发展,民间金融组织对农村金融来讲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另外多数商业银行在这农业经济方面的资金投入不高,只有发展良好的民间信贷功能,才能提高农村金融体系的建设。但是农民在选择信贷机构时,一定要考虑清楚,不要盲目进行选择,要选择正规的民间金融组织,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自己的切身利益。

4.4提高金融体系效率

根据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发展情况来看,农村金融体系的发展水平已经不能满足农业经济的需求,这种现象的出现说明我国农村金融体系存在着严重问题,因此提高金融体系效率对于农村金融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首先,要打破单一垄断的现象,农村信用社在农村金融活动中占有主导地位,缺乏竞争对手,所以农村信用社在处理农村金融问题时会出现不积极的状态,在金融产品方面的改革不是特别完善,所以要打破农村信用社垄断的现象,才能提升农村金融的效率。其次,要根据实际情况,对农村金融进行创新和改革,因为只有创新才能为农业经济的发展提供动力,努力拓宽业务范围,从不同方面创新和改革金融组织模式。

农村发展分析篇5

【关键词】乡村自治社会发展因地制宜

abstract:intheprocessoftheruralgovernanceinruralareas,weshouldfacetherealityoftheunbalanceddevelopmentindifferentplaces.acorrdingtothedifferencesoftheprovincialeconomyandtheleveloftheeconomicandsocialdevelopment,weshouldadjustmeasurestolocalconditionsunderthenationalunifiedleadership,guidetheruralgovernancetowardthedemocracymanage-ment,andthengraduallyputthe"village-govern-township-politics"governancestructurereformforthe"ruralself-government".

1.当前乡村治理的存在的问题分析

1.1东中西部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对乡村治理资源产生重大影响。乡村治理的关键在于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从总体上说,东部农村地区的经济状况好于中西部地区的农村。东部地区由于有外来资本和中西部地区劳动力的输入,迅速地发展起来,很快进入了城镇化、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发展轨道;而中西部的农村地区由于地理区位和国家政策等因素影响,很少有外来资本进入,阻滞了当地经济的发展,造成了与东部地区发展的巨大差距。因此,从乡村治理经济基础角度看,东部地区由于经济增长较快、经济发展较好,乡村治理就具有了殷实的经济基础,可以为村民提供丰厚的福利和优质的公共服务;而中西部地区由于经济薄弱,就很难为村民提供必要的公共服务,更不用说为村民带来经济福利了。从乡村治理的人力资本角度来看,由于东部地区的发展,产生了对劳动力的巨大需求,导致中西部地区剩余劳动力大量流入东部地区的城市和农村,为东部地区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劳动力;而中西部地区,由于劳动力的大量流出,对当地的经济发展产生了许多消极影响,甚至曾经有一段时间,中西部许多地方出现大量抛荒的现象。

1.2东中西部农村地区非均衡发展对乡村基层民主治理产生重大影响。这种影响大致可以从两个层面来考察,即东部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和中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

从中西部欠发达的地区来看,由于农村经济发展比较缓慢,中西部农村基本上还处在传统农业社会,表现出较强的乡土性和封闭性特征。改革开放以后,由于东部与中西部地区发展不平衡,导致中西部地区劳动力――特别是青壮年和素质较高的劳动力――大量流出本地,村民和乡村干部的行为能力、价值观念以及社会心态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乡土性和封闭性有了一定程度的削弱,现代性和开放性增强。随着劳动力流失,农业生产力得不到充分发展,于是乡村治理资源缺失,呈现出“弱治理”的形态,并且逐步演化为一种治理常态。这种“弱治理”形态一方面反映了中西部乡村治理举步维艰的现实,同时也表明一种新的乡村治理基础的出现,“即整个乡村社会包括村庄内部的关联不再是如传统那样具有内向性,也不像集体主义时代那样靠单一的政治因素来维持”,而是表现为农民的经济和政治自由度大大提高,他们可以“依托村庄之外的市场来实现个人的生存和发展,而不必像以往那样受制于村庄的软、硬环境的制约。”农民的政治、经济自由度的变化,实际上已经成为中西部农村地区乡村治理的社会基础,客观上要求改革乡村治理方式和结构,实行基层民主治理和自主治理。

从东部发达地区来看,由于经济发展较快,这些地区的农村已经实现或将要实现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型,表现出了较强的现代性和开放性,而乡土性特征则逐渐削弱,村民和村干部的行为能力较强、价值观念先进,这必然对乡村治理产生积极的影响。具体而言,东部地区的村民和村干部民主意识更强,经济自由度更大,乡村治理资源丰富,为乡村的民主治理和自主治理提供了强大的经济基础。然而,从另一个方面来看,由于大量外来人口和外来企业共同居住在自己的村庄,村庄更多地表现为村民和外来人口共同生活居住的社区,这样,如何对待外来资本和外来劳动力在乡村治理中的地位和作用,能否让他们享有与本村村民同等的民利,对东部地区乡村治理改革就是一个重大问题,它关系到这些地区能否留住资本和劳动力,从而实现本地区可持续发展的长久大计。

1.3东中西部农村地区非均衡发展对乡村的社会转型和社会结构产生了重大影响。目前,伴随着我国市场化、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农村社会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①农村人口流动性增强,加速了乡村的社会转型;②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国家政策的调整,逐步放宽对农村人口流动的限制,有力地促进了农村人口在城乡、地区之间的流动;③东中西部地区农村发展的不平衡,对乡村治理的治理资源、基层民主建设和社会结构等产生了重大影响,这必然要求改革现行的乡村治理方式和结构。

2.非均衡发展下的乡村治理结构的改革――“乡村自治”

针对农村不同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改革乡村治理结构,实现政府行政管理与基层群众自治有效衔接和良性运行。而实现政府行政管理与基层群众自治有效衔接和良性运行的纽带就是公共服务;乡村治理结构的改革方向,就是引导乡村治理朝着民主治理、自主治理的方向发展,变革现行的“乡政村治”治理结构为“乡村自治”。

乡村治理方式和结构的改革要朝着这一方向发展,首先需要回答的问题是:作为乡村治理的主要治理主体乡镇党委和政府、“村两委”以及单个的村民能否担当得起乡村治理过程中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全部责任,即现行的乡村治理的绩效如何?除了这些乡村治理主体而外,是否还存在着其他的治理主体?根据目前的乡村治理现状,答案无疑是确定的,即现有的乡村治理由于缺乏充足的治理资源,其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能力比较弱,乡村治理的绩效差强人意;除了乡镇政府、“村两委”和单个村民以外,在乡村治理过程中还出现了许多其他组织,例如农民经济合作组织、各种形式的乡村企业组织、各种各样非政府组织和社会组织等等。那么,如何发挥各种组织在乡村治理中的作用,提高乡村治理的效率、改善乡村治理的绩效,就是乡村治理改革的努力方向。

由农村地区发展是不平衡的,因而对东中西部的农村治理也应该有所区别。对于中西部地区的农村,由于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劳动力――尤其是青壮年劳动力――流失严重,农业社会的特征明显,大部分乡村处于“弱治理”的状况,就应该努力培育民间治理能力,优化农村社会组织结构,扶持农民组织的发育,建立政府与乡村社会的服务与被服务的新型关系,以服务的理念革新基层政府运作模式,让多种社会力量参与乡村社会的治理,让这些主体在平等合作的基础上协同共治;对于东部地区的农村,由于经济发展较快,城市化、工业化、现代化水平较高,工业企业较多,外来劳动力也较多等特点,在乡村治理中,就应该允许这些企业和外来人口成为乡村治理的主体,保证他们享有与当地人口同样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权利,让这些工业企业和外来劳动力参与乡村治理,以实现东部地区的可持续发展,留住外来资本和劳动力,形成“政府与社会力量通过面对面的合作方式组成的网状管理系统”,并通过对话建立合作关系来实现乡村治理的目标。

根据多中心治理理论,在乡村治理中,应该采取“多中心”的乡村治理模式,本着“民主、法治”的时代精神,整合各种社会力量,包括本地农民和外来农民工、乡村企业组织、农民组织、非政府组织以及各种社会组织进行合作治理,实现基层社会和政府之间的互动,有利于加强乡村基层民主建设,实行民主自治,更加贴近“乡镇社区”的实际情况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尤其是在国家实施一系列有助于农村的发展战略的宏观背景下,特别是“以农业税费改革特别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推动为标志,国家对社会的整合,开始由‘汲取式整合’向‘供给式整合’转型”的背景下,国家应该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性作用,维护农民权利和自由,保护农民权益,挖掘基层社会的内在潜力,为乡村社会的民主治理和自主治理提供内生动力。而乡村社会民主治理和自主治理的内生动力来源于乡村社会的各种社会组织和农民组织。因此,在乡村治理改革中,要改变由于农民组织化水平低下所造成的“弱社会”基础,优化农村社会组织结构,扶持农民组织的发育。因为只有农民组织起来,才能有效抗拒市场风险、维护自身权益、有序地进行政治参与和利益表达,起到在政府与农民、农民与市场、农民与非政府组织之间充当桥梁和纽带作用。农民组织可以成为代表农民利益、维护农民权益、并进而影响政府决策的社会力量,成为推动基层民主运动的重要力量。这样,“一方面,社会中分散的利益按照功能分化的原则组织起来,有序地参与到政策形成过程中去;另一方面,从这种制度化的参与机制中,国家权力获得了稳定的支持来源(合法性)和控制权。”因而,在乡村治理结构改革中,必须重视农村发展不平衡和基层社会治理困难重重、效率不高的现状,解决不断出现的新问题和新情况,发挥各种力量进行协同合作治理,开创一条符合各地实际情况的乡村治理之路。

参考文献

[1]李剑阁.中国新农村建设调查[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7.

[2]赵树凯.纵横城乡――农民流动的观察与思考[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8.

农村发展分析篇6

【关键词】民族地区;农村人口;农村经济

一、民族地区农村人口发展状况

(1)农业人口增长速度低于总人口增长速度。2009年民族自治地方人口达到1.8亿人,占全国13.8%。其中乡村人口达到1.2亿人,占全国16.7%。2001~2009年,尽管民族地区农业人口年均增长速度达到1.8%,但仍然低于总人口增长速度0.2个百分点。(2)农村人口自然增长成为总人口变动的主要因素。改革开放以来,民族地区农村人口逐步呈现出高出生、低死亡、少流入、多流出的自然增长主导型特征。一方面,民族地区农村社会经济的加快发展,特别是医疗卫生事业的较快发展,农村人口的自然增长率仍然较高,但人口死亡率迅速下降。另一方面,农村地区大多地处边疆、内陆、高原或山区等比较艰苦的自然环境条件,本地发展机会较少,导致外来人口少,而本地人口流出较多。(3)乡村人口比重较高,人口分布差异较大。到2009年底,民族地区乡村人口比重达到62.0%,、贵州、云南、广西等地的乡村人口比重均在60%以上;民族地区的农村劳动力以从事传统的种植业、畜牧业为主,乡村就业人口占总就业人口的比重高达76.7%。从民族地区的农村人口密度来看,贵州和广西的人口密度最高,农村人口的地域集中趋势十分明显;而、青海、新疆和内蒙古的人口密度却很低,农村人口的集中趋势仍然比较缓慢。

二、民族地区农村经济发展特征

(1)农业增加值比重呈持续下降趋势。2001~2009年,民族地区农业总产值年平均增速达到6.6%,2009年达到8670亿元。民族地区第一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从2001年的25.5%下降到2009年的16.3%。尽管第一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速高达12.1%,但是在整个GDp的比重则年均下降1个百分点,该变化表明民族地区农村的主要部门正在快速失去第一大部门的地位,农村经济依靠第二和第三产业实现快速发展。(2)各地区农业内部结构差异较大。从种植业、林业、牧业和渔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来看,2009年和青海的牧业为农业中第一大产业,比重分别为57.3%和47.4%;内蒙古、新疆、广西、宁夏、云南和贵州的种植业为主要产业,其产值比重均超过46%。在不断调整农业内部结构的过程中,民族地区的林业和渔业的比重变化较小,种植业和畜牧业所占比重呈现此消彼长的局面,体现出传统牧区的畜牧业出现缓慢增长、传统农区的家庭牧业却加快发展的特点。

三、民族地区农村人口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分析

(1)民族地区农村人口与农村经济发展关系分析。以

2000~2009年民族自治地方的农业人口数量x1和第一产业的增加值y1的数据资料为基础,计算出相关系数r1=0.55,显示民族地区的农村人口数量和当地农业经济发展呈现出中度偏弱的正相关关系。采用主要民族地区2000~2009年农村人口自然增长率作为变量x2和人均农业总产值作为变量y2,得到相关系数r2=-0.46,表明各民族省区农村人口增长快慢与经济发展之间呈低度负相关。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人口迁移的影响等对于农村经济发展呈现出逆向作用。(2)民族地区农村人口和消费水平的关系分析。刺激农牧民消费,是促进民族地区农村经济快速协调发展的关键。收集2009年主要民族地区影响农牧民消费的主要因素,如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元)(X1)、地方财政的支农支出(亿元)(X2)、第一产业就业人口占从业人口比重(%)(X3)、年末乡村人口占总人口比重(%)(X4)、农村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X5)、人均第一产业增加值(元/人)(X6),对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水平(元)(Y)进行分析,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Y=-4710.1+2.2X1-45.2X2+93.4X3-42.2X4-1.3X5+0.3X6。经过F检验和t检验,该模型的分析结论是: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比重和人均第一产业增加值等方面的增加,会带来农牧民消费水平的提高;其余因素的增长均对消费产生抑制作用。

根据以上分析,要实现民族地区农村人口与经济协调发展,一是重视农业开发,增加农民收入。内蒙古今后农业的发展应坚持以牧为主,强化农牧结合。广西、云南和贵州要大力发展立体农业。新疆应坚持绿洲农业和草原牧业与农区牧业并举。青海和属于高寒地区,今后农业发展应以牧业为主,牧林农综合发展。同时,民族地区要大力发展农村第二和第三产业,促进地方特色经济和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二是适度控制农村人口增长,强化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应实施少数民族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战略,搞好农业技术培训,实现农村人力资源的合理流动和充分利用。三是要努力提高民族地区农牧民的消费水平。应改变地方财政支农支出等因素对消费的抑制作用,提高民族地区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

农村发展分析篇7

一、农村自治组织助推农村金融服务水平显著提高的实践

农村金融服务水平的提高离不开农村自治组织的协调、引导和推进,砚山县在推广农户联保贷款工作中,当地农村信用社邀请农村自治组织直接参与金融服务工作,创造了农户贷款覆盖面广、贷款回收率高、信用环境显著改善、金融知识推广普及效果好、农民增收致富的和谐农村金融环境。

砚山县维摩彝族乡在推广农户联保贷款工作中,以3至5户农户组成贷款联保小组,通过联保实现农户间的信息透明、互惠互利、风险共担,把贷款审核重心前移由村民委、村小组的同志负责。采取利用召开各种大会、村民会议的有利时机,邀请村民委、村小组的同志配合当地农村信用社做好联保贷款宣传发动,在支农贷款的发放上,让他们负责所在村小组的农户资信调查、借款申请初审、贷款管理和催收等工作。这种依托农村自治组织实行审贷前移的模式既解决农村信用社扩大支农贷款面工作中的信贷人力资源严重不足、难以对每个农户进行详细资信调查、贷款催收难等诸多瓶颈,又让农户方便安全快捷地获得生产生活及新农村建设所需的信贷支持,经济得到发展、生活得到了改善。从2003年推行农户联保贷款以来,该乡所辖150个村小组17382户农户,累计共组成联保小组1.16万组,获得当地农村信用社贷款金额2.7亿元,农户贷款面达88%,贷款回收率99.8%。农户人均纯收入由2003年的724元增长至2011年的3727元,增幅414%。

二、农村自治组织助推农村金融服务水平提高的有效性分析

(一)农村自治组织在扩大支农信贷资金投放工作中的不可或缺

农村自治组织中村民委主任、村小组组长在推进农村金融工作中的积极性取决于他们的利益与村民的利益连是捆绑在一起的,是市场经济的一种选择,是他们有带头致富的迫切需要和追求。砚山县维摩、平远、稼依、子马四个乡镇基层农村信用社推广农户联保贷款获得了较快发展,截至2012年8月,上述乡镇的农户贷款面均达到80%以上,其中维摩88%,平远96%,稼依89%,子马90%。农户不良贷款率均在2%以内,其中维摩0.2%,平远1.7%,稼依1.1%,子马信用社2011年实现贷款收回率100%。以2011年每名信贷员办理的年均贷款户数计算,维摩信用社的比例为1:2508,稼依信用社的比例为1:3150,平远信用社的比例为1:4600,子马信用社的比例为1:4292。农村信用社取得的成绩凝聚了所服务的农村自治组织负责同志的支持与无私奉献,一个核心的共同点就是每个农村自治组织的负责同志在农户联保贷款中积极协助开展宣传发动、资信调查、贷款申请初审、贷后管理以及催收等工作,尤其是在贷款初审与催收环节上,农村信用社全是依托村民委、村小组的负责同志进行的审核与催收,有效解决农户借款“找不到门”,金融机构收款“找不到人”的问题。

(二)农村自治组织是培养农户信用意识,推动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的主要力量

砚山县维摩乡在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创建信用村寨的活动中,村民委、村小组的同志对本村每一农户的资信状况、偿还能力、声誉等有较为清楚的了解。农村信用社充分依托他们的信息资源优势,把村民委、村小组干部共170人全部作为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工作组织实施人员,经过培训和实际工作指导,在信息采集、等级评定、额度授信等环节中注重采纳他们的意见,通过他们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截至2012年8月末,维摩乡作为砚山县农村信用体系建设试点乡镇,共采集农户信用信息9159户,采集率达到了78.77%,已评信用户数6260户,占比69.29%。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与农户联保贷款工作的互动推进,促使各村民委、村小组、农户之间积极关注贷款投放、归还、额度等情况,村小组组长和联保贷款小组组长对外出打工贷款人的贷款偿还进行督促,确保了贷款本息按时归还。从2003年至今,通过村民委、村小组负责同志的协助推动,全乡农户信用意识有了显著的提高,除有1.8万元的贷款是因自然灾害无法偿还外,其余均是提前或按时偿还。

(三)培养新的支付结算观念,改善农村支付环境需要农村自治组织的助推

在“一创两建”工作中,人民银行和主要涉农金融机构通过邀请当地村民自治组织的同志参与到业务宣传活动中,带头实践,让村民接受新的金融理念。最为典型的是,每当综合直补资金发放时,农民朋友不再集中将综合直补账户内的资金取出,自己保存一段时候后再存入另外一个账户内,而是根据自己的生产生活情况决定是否取款,原来排长队取款的现象有了明显的改善。在推广“以折换卡”工作中,由于受到现金才是“真金白银”,看得见,摸得着,对电子化、数字化的支付指令方式认知度低的影响,推广工作进展缓慢,村民对一张卡片就能办理业务总是半信半疑,经过采取由村民委、村小组的同志带头办理、带头使用,打消了村民顾虑,解决了最大的障碍,加快了工作推广进度。在砚山县维摩乡推广惠农支付服务业务中,村民委、村小组对设立惠农支付服务点十分支持,主动动员信誉好、有实力的商户提出申请,在业务开通后,村民委、村小组的同志带头使用、主动宣传,推动业务迅速发展。维摩乡碳房村的一惠农支付服务点业务在村小组同志带头办理下,其方便、快捷、低成本的基本金融服务得到了村民的认可,业务量迅速增加,从2011年10月到2012年8月,共办理业务2992笔,办理业务金额1,381,989元。

三、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农村自治组织组成人员的金融业务素质亟待提高

调查中发现大多数村民委、村小组的同志只办理过存取款业务和贷款业务,没有使用过银行卡,对银行自助设备和新的金融产品与服务方式很陌生,他们对金融知识了解掌握少,除大学生村官经过专门培训外,其他同志基本上没有经过任何培训,对存贷款、银行卡、支付清算等与日常生活中密切相关的知识缺乏了解。

(二)青壮年大量外出务工一定程度上对金融支农发展形成了制约

农村青壮年既是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主力,也是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推广的主要推动者,在外出务工成为改善生产生活和致富的重要途径的形势下,外出务工者多为青壮年,留守的基本上是中老年和儿童,导致农村信贷需求疲弱、金融需求减少,部分贷款的偿还催收找不到人,现代化的支付工具推广难。

(三)农村自治组织组成人员劳动付出与报酬不相匹配

村民委、村小组的同志积极参与到农村金融工作中,但调查发现,他们的劳动付出与报酬不相匹配,特别是经费方面,部分支出是由自己承担的,在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这种积极性是很难得到长期保持的。他们对自己付出的劳动与报酬提出希望得到政府或相关部门的关心与支持。

(四)农村金融在农村地区发展差距逐渐拉大

乡镇与乡镇、村与村之间受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农村金融发展差距较大。以砚山县为例,维摩、平远、稼依、江那四个乡镇的支农贷款发放、银行自助设备布放、金融机构经营业绩等远好于其他乡镇。维摩乡各村小组之间也存在金融支持差距拉大的现象,对于长期与农村信用社合作,信用良好的村小组,其支农贷款的额度、农户金融知识的了解程度远好于其他村小组,个别村小组长期是不良信用村,金融支持越来越少,呈萎缩状态,农户的信用意识、金融知识的普及基本上是空白。

四、发挥村民自治组织助推农村金融发展的几点建议

(一)加强金融业务知识培训、指导,确保其有效作用的发挥

人民银行探索建立与村民委、村小组之间的农村金融服务沟通平台,充分利用金融知识进乡镇、进村寨,邀请当地政府和金融机构人员参与,把村民委、村小组的同志和大学生村官集中起来开展金融知识培训,让他们学习并掌握必要的金融业务知识和农村特色金融产品功能,通过他们发放金融知识宣传资料,在管理、服务村民的过程中向农民朋友介绍金融知识。

(二)引导好农村自治组织助推农村金融发展作用的发挥

从砚山县“一创两建”工作中,我们发现农村自治组织是推进农村金融发展的重要力量,需要引导其发挥好作用。一是发挥好农村自治组织在金融知识宣传组织、宣传资料发放、金融产品推介等中的作用;二是发挥好农村自治组织对信贷支农金融产品的宣传推广,如小额信贷、联保贷款、林权抵押贷款等涉农贷款的审贷初审、资信调查等,协助金融机构做好支农贷款的发放、回收等工作,培养诚信意识;三是通过各种渠道倾听他们的意见建议,予以采纳,完善金融支农的途径。

农村发展分析篇8

关键词:农村学前教育;基础设施;师资力量;教学内容

儿童是一个国家的未来。具体到政策和实践层面上,最根本的问题是如何为这些儿童提供高质量的教育服务,使之成长为保障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合格劳动者。学前教育阶段主要涉及感官、语言、秩序和社会规范、阅读能力和心理发展等。[1]虽然遗传和基因等内在因素构成大脑发育与复杂功能的基础,但是学习训练、环境刺激等外界因素对于大脑的发育与功能也有重要影响。这意味着为学前儿童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和教育可以有效地促进儿童的智力形成和发展。[2]

儿童发展的相关研究进一步表明,学前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对儿童今后的成长和发展有至关重要的影响,而且有很好的社会效益。良好的学前教育不仅有助于儿童今后获得更高的教育水平,从而减少贫困和收入差异,甚至还可以减少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率。[3]鉴于学前教育具有的基础性作用,许多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如美国、英国、法国等开始逐步将学前教育纳入义务教育或免费教育的范畴。[4][5]

党和政府始终把幼儿教育作樯缁嶂饕褰逃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关于幼儿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阐明:“幼儿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幼儿教育对于促进儿童身心全面健康发展,普及义务教育,提高国民整体素质,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具有重要意义。[6]农村学前教育是我国学前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农村学前教育对农村教育事业整体发展、对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都具有重要意义。

由于我国农村人口占多数,农村学前教育一直是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重点和难点。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农村学前教育几经起落,发展曲折。从目前总体状况来看,农村学前教育是我国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薄弱环节,入园率低,办园条件和保教质量差,中西部农村地区更加落后,极大地影响了我国幼儿入园率的总体水平,制约着我国学前教育的普及程度。[7]因此,本文综合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系统分析了我国农村地区学前教育的发展现状,并提出了相应对策。

一、我国农村学前教育的现状分析

(一)农村学前教育服务需求情况分析

在罗仁福等人的研究中[8],6个样本县农村共有学龄前儿童19万,构成了学前教育服务潜在需求的总体。样本县劳动力中在外地务工的劳动力占了一半以上,这些外出务工的劳动力在促进农民增收的同时,也为农村学前教育服务从潜在的需求转化为现实的需求提供了更好的经济基础。而且,他们在外务工的经历也使得他们更加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同时,庞大的外出务工劳动力使得留守儿童数量快速增加,家庭教育的部分缺失迫切需要学前教育的补充,也进一步催化了这种转变。

(二)学前教育机构数量和质量的分析

1.学前教育机构数量不足

2003年的《关于幼儿教育改革与发展指导意见》在幼儿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目标中提出今后5年幼儿教育要“形成以公办幼儿园为骨干和示范、以社会力量兴办幼儿园为主体,公办与民办、正规与非正规教育相结合的发展格局。根据城乡的不同特点,逐步建立以社区为基础、以示范性幼儿园为中心、灵活多样的幼儿教育形式相结合的幼儿教育服务网络。为0岁至6岁儿童和家长提供早期保育和教育服务。”但5年后,这一格局并未出现,特别是公办园的示范作用和骨干作用未能体现,民办园基于利益驱动而质量不足,农村的学前教育网络未能建立,从而造成公办园生存困难、民办园失范、农村幼儿园缺失的局面。[9]

农村学前教育服务提供机构主要包括幼儿园和学前班,学前班主要集中于完全小学。根据罗仁福等人的调查,6个样本县平均每个乡镇通常只有一个幼儿园,导致很多儿童需要到离家很远的幼儿园就读。而在6个样本县180个幼儿园中,148个幼儿园是私立幼儿园。由于幼儿园数量的缺乏,同时为了适应不断增长的农村学前教育需要,一些农村小学通过设立学前班来提供学前教育服务。然而,6个样本县共设有698个学前班,并主要附设在一些规模较大的完全小学,这使得样本县有一半左右的行政村没有任何学前教育服务提供机构。

2.学前教育机构质量堪忧

农村学前教育机构的质量也令人堪忧。办园条件较好、设施设备齐全、有益于教育活动开展的标准化农村幼儿园基本上是数量极少的县政府办园和乡镇中心园,其余多为办园条件简陋、非标准化的民办幼儿园。这些幼儿园的大多数活动室、保健室、户外活动场地、玩教具等设施不齐备,绝大多数都是家庭作坊式的民办幼儿园,没有专门的图书资料室,供教师使用的教具不充足,现代化的摄像机、电脑、多媒体设备基本没

有。[10]

(三)学前教育师资和教学模式分析

1.教师数量不足

随着学前儿童入学数量的增长以及办学规模的扩大,学前教师队伍具备一定的规模,但整体数量仍然不足。赖昀等人的研究表明,农村学前教育专任教师师生比超标,保健医生与保育员数量缺口巨大。一方面将增加专任教师的工作量,使教师身兼数职,难以将全部精力投入教学;另一方面也增加了学生的安全和健康隐患,难以科学合理地安排学前儿童的日常校园生活。[11]

2.教师质量参差不齐

教师质量问题在学前教育教师资源配置中也十分显著,直接关系着学前教育的教学质量,影响着学前儿童的智力开发与习惯养成。教师质量的重要指标是教师的学历与专业背景。从教育部的学前教育教职工专业学历分布情况的分析,目前学前教育教师的专业素质可见一斑。[12]而农村地区学校的师资学历情况远不如省均水平,农村地区学前教育教师具有高中及其以下学历者将近一半。

(四)学前教育“小学化”的现状

学前教育“小学化”是一个一直存在的问题。据调查,农村幼儿园的教学活动内容绝大部分来自教材和家长的要求。家长只考虑为上小学作准备的“读、写、算”技能。这使得农村幼儿园的教学活动内容多是小学一年级课程,以学拼音、识字、做算术题为主;美术、音乐艺术活动也多涉及画画、唱歌等方面的技能,能够培养幼儿审美情趣和学习品质、陶冶情操、激发兴趣、开启思维的内容很少被涉及;农村幼儿园教学活动的组织实施“小学化”倾向严重,教学形式单一,“教师讲、幼儿听”的课堂教学是最主要的教学形式,幼儿喜爱的动手操作、探究、表达表现、游戏等形式较少运用,教学活动中教师的控制痕迹明显,幼儿的主动性得不到发挥,幼儿的操作材料也严重不足。[13]

二、农村学前教育发展的对策

(一)加大对农村学前教育的投入力度

目前,农村学前教育资金来源渠道单一,主要是家长所交的保育费,政府投入过低,农村幼教经费严重短缺。中央和省级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学前教育的扶持力度,尤其是在资金投入上应对边远、贫困农村地区的幼教事业有较大幅度倾斜。这既有利于扩大教育公平,也有利于提高教育资源的使用效益,促进教育的均衡发展[14]。

特别是贫困农村,更应联合政府、社区和个人的力量,加大投入,共同设立和新建更多适合儿童健康成长的学前教育服务机构,盘活小学合并后遗留下来的一些公共资产;动员政府和社会的力量,帮助农村学前教育服务机构获得一些必备的基础设施。

(二)改善农村幼儿教师编制和待遇,提高农村幼儿教师素质

各级政府应努力改善农村幼儿教师的待遇,提高农村幼儿教师的素质。如可以把农村幼儿教师的工资待遇纳入财政体系,加大对农村幼儿教育的经费支持力度,逐步解决农村幼儿教师的编制和社会保障问题,提高他们的工资待遇和社会地位,从而充分调动农村幼儿教师的积极性。另外,应该建立有效的农村幼儿教师培训机制,建议每个县、乡镇配备专职幼教教研员,由县、乡二级教研员指导监督落实,公办幼儿园或县级示范性幼儿园具体负责各乡镇中心幼儿教师的培训工作,乡镇中心幼儿园负责本乡镇其他幼儿园和学前班幼儿教师的培训工作,从而形成一个有效的农村幼儿教师培训网络。

(三)更新家长的教育观念,提高农村学前教育质量

农村地区有相当部分幼儿家长外出打工,幼儿由祖父母抚养,祖父母最关心的通常只是幼儿身体是否健康,是否吃饱穿暖,对幼儿的教育则缺乏必要的关注,或即使重视也有心无力,农村家长对幼儿教育的期望值普遍偏低。楦谋湔庖幌肿矗各级政府和幼教机构应加大向家长宣传幼儿教育先进理念的力度,通过幼儿园和村委会合作,采用多种方式,灵活多样地向家长宣传先进的教育理念与方法,促其树立新的幼儿教育价值观念,愿意主动与幼儿园合作,努力提高农村学前教育的质量。

[参考文献]

[1]程淮,籍孝诚.要重视中国0-3岁儿童发展与早期教育.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1,(1).

[2]Heckman,J.2006.thetechnologyandneuroscienceofSkillFormation.presentedatinvestinKidsworkingGroup,CenterforeconomicDevelopment,partnershipforamerica’seconomicSuccess,July17.http:///projects/kids.shtml#meetings.

[3]Schweinhart,LawrenceJ.outcomesoftheHighScopeperrypreschoolStudyandmichiganSchoolReadinessprogram.ined.maryemingYoung.earlyChildDevelopmentFrommeasurementtoaction:apriorityforGrowthandequity.internationalBankforReconstruction/worldBank,wasshington,D.C.2007:67-80

[4]林秀锦.美国各级政府与学前儿童的保育和教育.幼儿教育(教育科学版).2006.(9).

[5]和建花.部分发达国家幼儿照看和教育体制及其新政策概述.学前教育研究.2007.(7-8).

[6]王化敏,周亚君.农村幼儿教育事业现状分析及政策建议.对策与建议一一2003-2004年度教育热点、难点问题分析[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7]刘占兰.农村学前教育是未来十年发展的重点――《规划纲要》确定普及学前教育的重点与难点.学前教育研究.2010.(12).

[8]罗仁福,等.贫困农村学前教育现状调查.学前教育.2009.(01).

[9]赵微.我国学前教育质量现状的原因分析.学前教育研究.2012.(2).

[10]杨莉君,曹莉.中部地区农村学前教育事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学前教育研究.2011(6).

[11]赖昀,等.农村地区学前教育教师资源配置问题与优化路径――基于陕西省X市农村学前教师资源现状的调查分析.教育研究.2015(3).

[12]李少梅,等.陕西省幼儿教师资源配置的现状与存在问题分析及解决对策[J].学前教育研究,2011,(6).

[13]于冬青.幼儿教育事业发展现状分析及相关建议.学前教育研究,2005(11).

农村发展分析篇9

关键词:新时期农村群众体育

中图分类号:G8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4(b)-0217-01

我国已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的历史时期,农村群众体育是难点,也是关键。没有它的全面发展,就没有我国群众体育的高度发展。

1农村群众体育发展的优势分析

1.1农民的经济收入不断增长

众多研究表明,从事体育锻炼与经济收入存在着密切的关系。2001年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报告指出:体育人口与个人经济收入没有固定关系,但是与家庭收入有关,基本上是家庭收入越高,体育人口越多。

1.2国家的高度重视

党和国家历来重视全国人民的健康,强调群众体育在增强人民体质方面的重要作用。近些年来,国家和地方政府颁布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使参与体育锻炼和健身的人数日益增多。

2农村群众体育发展的劣势分析

2.1传统文化观念有待提高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长期以来,我们都忽视了农村文化对城市文化形成的基础作用。无论时代怎样发展,大部分农民总是乐于接受从祖辈沿袭下来的传统文化。

2.2农村专业人才严重不足

农村体育具有广泛性,如果没有专业人才的组织和指导,体育活动在农村便成了盲点。社会体育指导员对群众体育活动的开展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据调查,全国社会体育指导员中在农村只有10%。

2.3体育场馆设施不足

第五次全国体育场馆普查结果显示,占全国总人口一半的镇(乡)村人口,拥有体育场馆的数量仅占总数的8.18%,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他们参加体育活动的积极性。

3农村群众体育发展存在的机遇

3.1新农村建设的良好环境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农村群众体育作为实现这一目标的基础,应充分发挥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3.2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宣传契机

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举行,为体育的传播提供了一个巨大的空间。为了2008年奥林匹克运动会的顺利举行,各媒体积极宣传奥林匹克文化、推广奥林匹克教育。同时,也增加和改变了人们对体育的认识。

3.3农村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

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率逐年上升,1987年至2006年,城镇化率由17.92%提高到43.9%,城镇化建设为农村群众体育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条件。

4农村群众体育发展存在的问题

4.1城乡二元体制阻碍依然存在

二元格局的特征之一是社会资源配置不公与要素的不平等流动,使得农村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建设落后于城市。只有从根本上改变城乡二元体制,才能使农村体育获得资源。但“城乡分治、一国两策”的格局并没有发生根本性改变。

4.2人口的老龄化趋势

随着农村人口老龄化趋势的愈发严重,农村老年人平均预期带病期愈长。我国农村人口数量的减少,有利于“三农”问题的解决,但这种变动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农村群众体育工作面临新的难题。

5农村群众体育发展的若干策略(表1)

在战略选择和实施的过程中应注意的策略要点:(1)促进农民增收,提高农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农村经济条件的好坏,是影响农村群众体育发展至关重要的一个因素。要想实现农村群众体育的繁荣发展,必须创造良好的经济条件。(2)加大宣传力度,培养农民正确的体育价值观。利用现代大众媒体的传播作用,宣传体育文化。着重宣传体育“增强体质、促进健康”的功能,增加农民对体育的兴趣。(3)加强农村群众体育与新农合的合作。在有“新农合”的地方实行“一卡通”政策。根据各地的经济状况,建设一些小中型的类似健身俱乐部的场所,农村群众可以有规律的去参加锻炼,所需费用由地方政府出相当大的一部分,剩下的一部分由群众自己出。

参考文献

[1]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组.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与研究(2001年)[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5:72.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国家年度统计公报.

[3]裴立新.全面小康社会多元化全民健生服务体系研究[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6.

[4]谷琦,王震.陕西省农村群众体育开展的现状[J].体育学刊,2003(5).

[5]乔玉成.构建小康社会全民健身体系若干问题的思考[J].中国体育科技,2004(1).

[6]杨小明,田雨普.机遇与挑战: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农民体育[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7,24(6):6~9.

农村发展分析篇10

关键词:县域经济;农村金融;发展现状

中图分类号:F1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2-0-01

一、县域经济中农村金融发展的总体形势

从目前我国的经济发展来看,县域经济的发展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县域经济的增长速度直接推动了国民经济增速的直接提升。而对于县域经济而言,农村经济是重要的组成部分,为了活跃县域经济,解决农村经济中的资金问题,近些年农村金融的发展力度较大。目前,县域经济中农村金融发展主要呈现以下形势:

1.县域经济中的农村金融得到了足够的重视。在农村经济中,要想促进农业发展,就要切实解决三农问题,而三农问题焦点在于资金问题,基于这种认识,县域经济中的农村金融得到了足够的重视。

2.县域经济中的农村金融机构的数量明显增多。为了更好的服务农村经济,农村金融机构的设立数量明显增多,农村金融服务目标相对明确,为广大农民提供了强有力的资金支持,初步解决了农村融资难的问题。

3.县域经济中的农村金融服务职能大大加强。由于农村金融得到了应有的重视,因此农村金融机构在服务目标设定,服务职能拓展方面取得了突出成绩,有效保证了农村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

二、县域经济中农村金融发展存在的问题

虽然目前县域经济中农村金融得到了一定的重视,但是受到金融体制改革和县域经济资金总量的限制,目前县域经济中农村金融发展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制约了农村金融的发展。

1.农村金融总体资金量十分有限。虽然农村金融的作用和地位得到了充分的重视,但是由于农村金融受到县域经济的限制,在资金总量上尚不能满足农村经济的实际需要,一定程度上还不能对农村经济形成有力的支撑,没有发挥出农村金融的积极作用。

2.农村金融缺乏必要的融资手段。目前农村金融资金的来源主要依赖县级经济的支持,而对于多数县域经济来讲,要想获得足够的农村金融资金显然是不现实的。因此,农村金融急需探索必要的融资手段,提高融资能力,实现金融服务和支撑的作用。

3.农村金融体制急需进行深化改革。由于目前农村金融面临着资金短缺、缺乏融资手段等问题,在整个农村金融体制上还需要进一步深化改革,从制度上解决现存的资金和融资手段问题,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增强资金配套服务职能。

三、县域经济中解决农村金融发展问题的具体措施

考虑到县域经济中农村金融的重要地位和促进作用,我们应积极解决农村金融发展存在的问题,发挥农村金融对县域经济的促进作用,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支持。针对上述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以下策略:

1.盘活农村金融现有资产,争取上级资金支持。考虑到农村金融资金不足问题,我们应从两方面入手解决。首先,我们要努力盘活农村金融现有资产,发挥现有资产优势。其次,我们要以支持农业经济发展为由争取上级财政部门的支持。

2.开展小额贷款和抵押业务,拓展融资手段。针对农村金融缺乏融资手段的问题,我们应积极拓展融资手段,可以借鉴成熟银行的经验,广泛吸纳农民存款,并根据农民需要开展小额贷款和抵押业务,增加融资形式和手段。

3.加快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步伐,追求改革实效性。对于目前农村金融体制所表现出的制约因素,我们应努力加快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步伐,根据农村金融发展形势,以服务农村经济为目标,拓展农村金融融资渠道,增加农村金融服务的辐射面,使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取得实效。

四、县域经济中农村金融发展的趋势分析

尽管目前县域经济中农村金融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但是农村金融在县域经济中的主要地位是无法忽视的,并且随着县域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农村金融发挥的作用越来越明显。从现有的资料分析可知,县域经济中农村金融将在以下几个方面取得大发展。

1.农村金融体系将逐步完善,将会给农村经济提供强有力的资金支持。从目前的趋势来看,农村金融体系的布局将逐步完善,布局将趋于合理,在未来的几年,农村金融体系的优势将逐步显现出来,农村金融的资金支持将更有力。

2.农村金融将成为农村经济中重要的服务产业。农村金融归根到底是为农村经济提供资金支持和服务的,因此农村金融本质上属于服务产业。考虑到农村金融的重要作用,农村金融将成为农村经济中的重要服务产业。

3.农村金融将成为县域经济的发展提供持续的动力。农村金融的快速发展,可以直接带动农业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进而推动县域经济的快速增长,因此,未来农村金融将为县域经济的发展提供持续的动力,将为县域经济的增长做出突出贡献。

五、结论

通过本文的分析可知,在县域经济中农村金融占有主要地位,对农村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推动作用,为农村经济的持续健康稳定快速发展提供了重要的资金支持。因此,我们必须努力解决农村金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促进农村金融健康发展,发挥其积极作用,推动县域经济的稳定增长。

参考文献:

[1]董彦岭,吴立振.对我国县域金融与县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研究[J].科技信息,2007(01).

[2]李冰.转型经济条件下的金融控制[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03).

[3]谢朝华.我国金融监管制度的目标框架选择[J].商业研究,200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