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实施方案十篇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实施方案十篇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实施方案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2:09:59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实施方案篇1

【关键词】市政基础设施工程档案管理对策

市政基础设施是指在城市规划建设范围内设置,基于政府责任和义务为居民提供有偿或无偿公共产品和服务的各种建筑物、构筑物、设备等。市政基础设施工程一般属于国家的基础建设,包括城市建设中的各种公共交通设施、城市桥梁、轨道交通、隧道、道路、给水、排水、燃气、城市防洪、环境卫生以及照明等基础设施建设,是城市生存和发展必不可少的物质基础,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对外开放的基本条件。市政基础设施工程档案是在市政基础设施工程建设工程中形成的与工程建设有关,对国家、社会和单位有保存价值的各种文字、图纸、数据、照片、声像等不同形式的载体的文件材料,它是工程建设的真实记录,也是一个城市发展的历史缩影,与工程质量密不可分。

近年来,武汉市城市建设加速推进,呈现出建设规模大,重大工程多,技术复杂程度高,工程涉及面广等特点。诸多城建重点单个项目投资超亿元,有的甚至高达几十亿元。工程项目涵盖类型也越来越多,由过去较为单一的道路排水工程、桥梁工程,发展为大型综合立交、过江隧道、轨道交通、全线高架桥梁等多种类型的工程。同时,市政基础设施工程的基本施工队伍也呈现多元化的趋势,一些专业从事钢结构施工、隧道施工、地铁盾构施工的公司加入到武汉市城市建设中来。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给市政基础设施工程档案管理工作带来了机遇,同样档案管理工作也面临着空前的挑战。如何加强市政基础设施工程档案管理,保证其真实、完整、准确,并得到妥善的保管和有效的利用,为未来城市发展规划和设施管养提供重要依据,是各工程建设和管理单位必须引起关注的重要问题。

一、加强市政基础设施工程档案管理的重要意义

1、工程档案是工程建设质量状况的综合反映。

随着量化分析和精细化管理的推进,工程建设质量有了一系列精确的评价体系。当对工程建设质量的评价由感观性的经验模式上升到以数据和现状图纸为依据的体系化模式时,对工程质量的评价就要以工程档案为基础,以指标的量化统计分析为手段进行综合测评了。由此可见,工程档案直接反映了工程建设质量。同时,从近年来工程质量事故案例的处理看,一旦工程出现质量问题或重大事故,首先要对工程项目档案进行全面调查。这是因为工程档案是工程建设各项活动的真实记录,具有原始性、真实性、唯一性的特点,它是建设活动的直接产物,全面、综合地反映工程建设全过程的实际情况,对划分工程质量责任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工程建设质量状况的综合反映。

2、工程档案是工程质量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城市建设档案管理规定》明确规定:“列入城建档案馆档案接收范围的工程,建设单位在组织竣工验收前,应当提请城建档案管理机构对工程档案进行预验收。预验收合格后,由城建档案管理机构出具工程档案认可文件”。这就表明,如果工程档案验收不合格,工程将无法进行竣工验收,工程档案管理已经成为工程质量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建设部《关于认真贯彻国务院第279号令和建设部第78号令切实加强工程档案管理工作的通知》中也明确指出,建设单位组织工程竣工验收,应当具备工程档案认可文件。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在办理峻工验收备案时,应当查验工程档案认可文件。这就再次明确了工程档案在工程建设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并将工程档案管理作为提高工程质量管理的重要手段。

3、工程档案是城市管理、发展的重要依据。

工程档案是工程建设活动的真实记载,直接反映了工程项目建设活动的全过程,因此,工程档案对市政基础设施工程建成使用后的管理、维修、养护、改扩建等技术工作的决策、设计都起着重要的凭证和依据作用。凡对某项市政基础设施工程进行维修养护、改扩建,都必须依据该项工程的设计、施工、竣工验收等方面的详细记载即工程档案制定出合理的方案。同时,随着现代城市建设的加快发展,城市建设不断向地下和空中纵向延伸,而这一切建设规划编制的基础资料就是前期城市基础设施工程建设留下的档案资料,而在建工程的档案资料又将成为今后城市建设发展的重要依据,市政基础设施工程档案资料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二、当前市政基础设施工程档案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档案意识不强。

部分单位对工程档案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够,重施工管理轻档案管理的现象普遍存在。市政基础设施工程档案资料收集整理,本应始于工程前期运作,终于工程竣工验收,列入管理日程,同步施工进展。但在一些工程项目中,平时不重视工程档案和内业资料的收集整理,档案工作与工程建设不能同步管理,资料不规范、收集不齐全。甚至出现为应付竣工验收或有关检查搞突击、“做”资料,的现象,造成原始资料失真,工程档案造假。加之市政基础设施工程大多为政府工程,有的工程因工期紧,协调难度大,基本建设手续尚不完备,更遑论其能够重视工程档案建设。

2、工程档案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一项市政基础设施工程档案资料应包括招投标、勘察、设计、施工、监理等单位形成的档案资料,涉及面广,专业性强。但就工程现场的情况看,大多项目部都未配备专职的档案管理人员,往往是其他人员兼职或临时抽调人员担任,大多没有参加过正规的档案业务知识培训,专业知识欠缺。加上现场工作繁忙,人员调动频繁,原始资料丢失、损毁严重,档案管理处于一种被动应付状态,这必然影响到工程档案的质量。

3、归档时间严重滞后。

《城市建设档案管理规定》明文规定:“建设单位应当在工程竣工验收后三个月内,向城建档案馆报送一套符合规定的建设工程档案。”但现实的情况是,市政基础设施工程档案移交普遍滞后,有的工程甚至竣工多年,工程档案尚未移交。更有甚者,因市政基础设施工程特殊性,有的工程完工后不竣工验收即投入使用,其档案移交工作更是无从谈起。

4、工程档案质量欠佳。

按照相关规定,工程档案资料应做到图物相符、数据准确,填写、审批、签章手续完备,不得擅自修改、伪造和后补,应达到完整、准确、系统,符合归档要求。可从实际的情况看,市政基础设施工程档案资料质量尚存在较大差距。有的项目由于抢工期、赶进度等原因,施工过程中将资料工作放在一边,到验收时再来补写,使资料的真实性大打折扣;一些单位为节约时间,只做一份资料,其余全用复印件代替,有的甚至将其它工程的一些资料放入档案资料之中,从而失去了档案资料的真实性,降低了档案本身的价值;部分档案书写不规范,纸张破损严重,字迹不耐久,不符合工程档案归档的要求。

三、加强市政基础设施工程档案管理的对策

1、提高认识,落实责任是做好市政基础设施工程档案管理的前提条件。

加大对《档案法》、《城市建设档案管理规定》、《建设工程文件档案管理规范》及相关市政基础设施工程档案工作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提高全行业特别是领导同志的档案意识,使他们认识到工程档案是工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设经验的积累和宝贵的技术储备,是城市建设发展的重要依据。要逐步形成领导重视档案建设,人人关心档案建设的良好氛围。同时,抓好档案管理工作责任制的落实,明确参建各方和相关人员的档案管理责任,促进档案管理工作开展。

2、增大投入,提高素质是做好市政基础设施工程档案管理的有力保障。

各工程现场应设置与工程档案工作任务相适应的机构,配备专门的档案管理人员,增加人力、物力、财力投入,解决必要的档案管理工作经费和设施,保障现场档案整理工作开展。档案管理部门应定期举办档案管理培训班,提高档案从业人员的业务知识和工作能力;要积极主动服务,选派政策水平高、业务能力强的人员充当业务指导员,指导、协助参建单位健全各项档案管理制度,规范现场档案资料整理。

3、规范管理,依法治档是做好市政基础设施工程档案管理的首要任务。

为加强工程档案管理,国家先后制定和了一系列与工程档案有关的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初步形成了我国档案管理法规体系,覆盖了工程档案工作的主要方面和主要环节,工程档案管理工作基本做到了有法可依。在当前的工作中,首要的是有法必依,市政基础设施工程参建各方要严格落实工程档案管理法律法规,结合现场实际,制定系统、完善、可行的档案管理制度和操作办法,使现场的档案管理工作有章可循,有序开展。同时,档案管理部门要加大检查督促力度,对拒不履行档案管理相关法律法规规定的行为及时采取措施,加以督促。

4、严把质量,加强检查是做好市政基础设施工程档案管理的核心环节。

市政基础设施工程档案资料的完整、准确、系统是实现有效利用,发挥档案作用,实现档案价值的基础。在档案管理过程中,要牢牢抓住收集齐全、材料准确、整理系统这三个环节,严把质量关。档案人员应及时了解工程的立项、勘察、设计、施工及竣工验收等每个阶段,掌握工程建设的具体内容,合理确定个环节文件资料的归档范围,做到既不重复也不遗漏;由于市政基础设施工程建设施工有较大的动态性,所以档案资料收集整理必须要与工程建设施工同步进行,档案人员要随时掌握工程建设变化情况,确保文件资料的准确。尤其是修改有关文件资料时,一定要按照规定的修改程序进行更正,并保留修改依据和过程记录,保证内容和数据的准确性;在收集齐全、材料准确的基础上,档案人员要遵循市政基础设施工程档案的形成规律和成套性特点,保持归档文件、档案案卷间的有机联系,着眼于方便档案资料的保管和利用,科学分类,合理组卷,确保质量。

同时,工程质量监督管理机构在日常的监督管理过程中,也应加大对工程资料的检查力度,特别是加大对质量保证体系资料、施工日志、原材料、成品、半成品检测报告、地基基础等关键部分、关键节点验收资料、监理日志、监理平行检验记录等资料真实性的核查力度,发现问题及时督促整改,问题严重的及时采取行政执法措施,保证施工档案资料真实、客观、完整反映工程施工进展情况。

做好市政基础设施工程档案资料管理是利国利民的一项大事,也是城市建设发展的必要要求。当前,住建部正组织力量对《市政基础设施工程施工技术文件管理规定》进行修订完善,这也显示了国家重视市政基础设施工程档案资料管理的决心。各级管理部门和各参建单位,应以高度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推进市政基础设施工程档案管理工作,为更好服务于城市建设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参考文献:

《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

《档案法》

《城市建设档案管理规定》

《建设工程文件档案管理规范》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实施方案篇2

关键词:基础设施;城市管理;建设

abstract:thispaperexpoundstheimportanceofurbaninfrastructureconstructionandpilot,andfurtheranalyzedthecurrentsituationofurbaninfrastructureconstructionanddevelopmentoffavorableconditionsandexistingproblems,andputsforwardtheoptimizationmethodofurbaninfrastructureconstruction.

Keywords:infrastructure;Urbanmanagement;Constructionofthe

中图分类号:F29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前言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工程,而城市管理是政府为保证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健康、高效进行以及其他各项活动有序进行采取的必要的调控行为,是建设现代文明城市不可缺少的要素。

一、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1城市基础设施的特点

(1)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是城市发展的基础

作为城市基础设施,它既是促进城市社会经济事业发展、满足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基本条件,又是保障城市安全运行、改善城市环境、提升城市承载水平、增加城市容量和发展后劲、发挥城市功能、实现城市稳定协调发展的基础。一个城市要发展,就必须要先打好基础,因地制宜,科学预测,超前进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2)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具有系统性

一个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是以整个城市为其预测基础和发展目标的。其服务方式、供给方式、输送渠道等都是分别在相关特定的系统中实现的。如道路网络系统形成城市道路骨架,联系城市内外交通;水、电、气、通信等各种管线各自形成网络系统,把服务输送到千家万户。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系统性是部分公用行业具有垄断行为的重要原因之一。

(3)城市基础设施服务的公共性

城市基础设施是一个公共的开放系统,它的产品是为全社会、全体市民服务的,这是它有别于其它商品的一个显著特征。一方面由于基础设施的自然垄断特征,其产品,特别是生活必需品的使用都不能以个人的意志而转移;另一方面,由于社会公平、保证稳定的原因,政府采取行政手段对一些公共服务产品实行价格控制,致使部分公用企业以市场经济产品制造成本,按计划经济的商品价格销售,企业的投入和产出脱节。

(4)城市基础设施效益的社会性

城市基础设施的公共性决定了城市基础设施效益的社会性。城市基础设施大多是公用事业,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都必须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把推进城市发展、满足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需求作为其提品和服务的主要目的。因此,投入是政府的,产出是全社会共享的,必须把投入与产出的问题放在整个城市经营活动中来统筹考虑。

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管理

1城市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管理的内容

现代的城市基础设施的管理不仅包括城市供电管理、城市供水管理、城市供气管理、城市道路管理、城市灾害管理等广义的内容,也包括以提高经济效益、满足市民需要的消费经济领域的城市管理概念,同时也涉及到人口、治安、社团组织、社会福利等在内的城市社会管理。现代化城市的管理是以城市基础设施为重点,以发挥城市综合效益为目的的综合管理。

2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管理的职能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管理主要是实现政府从基础设施生产领域逐渐退出的目的,实现政企分开,提高政府工作绩效,减轻政府财政压力;将市场机制引入基础设施供给中,提高基础设施供给质量与效率;对市场供给基础设施的弊端实行规制,克服市场供给的盲目性,在保证基础设施供给效率的基础上,保证消费者利益。

三、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现状

1城市基础设施生产方式

选择基础设施的生产方式意味着选择基础设施的建设者,即是选择公共生产还是市场生产。第一,市场生产方式。该方式最突出的优点在于保证效率。在没有市场缺陷的条件下,利润最大化动机与市场竞争的压力最终使生产者将生产成本降低到现有技术条件下的最低水平。第二,公共生产方式。对具有自然垄断性的行业而言,既然市场竞争机制不能很好地发挥作用,政府干预就是次优选择。

2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的问题

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垄断了基础设施的建设。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方面存在着影响其效益发挥的诸多问题。

(1)建设管理体制市场化改革进程缓慢

随着基础设施投资主体多元化和资金来源多渠道的出现,基础设施建设管理模式也进行了一些市场化改革,但效果并不理想。

(2)城市基础设施项目建设问题频繁

第一,项目投资管理不规范。高估项目投资概算、多计工程结算价款、建设单位违规使用建设资金等现象普遍存在。第二,项目建设违反基建程序。第三,项目建设中没有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

四、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管理的措施

1纠正思想认识上的偏差

由于城市基础设施属于“公共物业”。所以,在优化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中,政府必须发挥主导作用。但在当前形势下,仅有政府干预是远远不够的,基础设施的建设运营还必须市场化。因此,我们首先要纠正思想上的偏差。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2制定和执行合理的规划发展方案

制定城市基础设施发展的规划方案要从多角度考虑,既要满足城市生活、生产的需要,又要契合城市的经济、文化特色。在具体规划方案中,要明确标注城市当前和未来一段时期内,要重点投入和加大支持力度的基础设施行业。如:交通、电力、通信、环保几大行业都应重点规划。规划方案中,还要明确标注计划每个阶段(如一年)要达到的工程进度和计划投入资金的额度,包括资金的来源渠道等。此外,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规划设计方案中,应尤其重视城市中心区区域和重要节点的规划设计工作,这就要求政府部门重视加强对规划设计人才的培养。只有严格执行合理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规划方案,才能按照计划有条不紊的组织实施各项工作。最终确保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稳定、快速发展。

3提高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管理水平

首先,应充分发挥政府的监督管理职能。政府作为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主体,必须建立一整套完善的监督机制。并通过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出台技术质量标准,来保证对工程质量的控制。在投入资金的协调管理上,要始终坚持资金运用服从基础设施建设规划方案的原则,同时坚持资金管理和业务管理相统一。避免出现,规划与资金管理脱节,使资金分散于基础设施建设的各个部门。这样才能促使参与建设的企业和单位,在责任细化的压力之下合理的使用建设资金,减少浪费,也避免了因工程质量问题不合格而威胁到广大人民群众人身财产安全的恶性事件产生。其次,要运用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和方法,提高工作效率。如:可以建立城市基础设施服务的综合网络系统,在网络空间里加强各个管理部门之间的协作关系,整合信息资源,形成信息共享,提高工作效率。除此之外,还应针对实际情况对基础设施建设的管理维护,制定出一套合理完整的工作考核制度。有奖有罚,明确相关责任部门和个人,真正做到快速解决问题,增强管理服务意识,从根本上提高工作效率。

结束语

城市基础设施是城市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产生城市集聚效应的决定性因素。尽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迅速发展,设施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但是,在城市基础设施的政府提供环节还存在大量的不经济现象,严重地影响着公共财政资金效益的发挥。进一步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措施,无论对于城市的发展,还是对于公共财政资金效益的发挥,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郝俊芳.对城市管理的研究与思考[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5(24)

[2]李贵民.关于城市基础设施规划与建设[J].北京规划建设.2009(02)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实施方案篇3

为了进一步响应党中央、国务院的号召,贯彻落实住房城乡建设部,自治区党委、政府对防震减灾的重要批示精神,切实加强我区建设系统防震减灾管理工作,经研究,现就城市规划、勘察设计、工程施工、招标投标、建设监理、质量监督管理中的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城市规划方面

(一)加强城市防震减灾专项规划编制和审查工作

1、加快城市防震减灾专项规划的编制。20*年6月30日前,南宁、北海、钦州、防城港、玉林等城市完成城市防震减灾专项规划的编制,所需经费应列入财政预算中。其他城市在编制城市总体规划时,必须包括城市防震减灾篇章,对城市地震灾害的可能性进行分析,对城市易发生的灾害类型、发生位置、地理环境等进行分析,科学指导城区建筑、城市基础设施的防震减灾工作和避震疏散、地震次生灾害防御等工作。

城市防震减灾专项规划的编制要按照《城市抗震防灾规划管理规定》(建设部令第117号)和《城市抗震防灾规划标准》(GB50413-2007)的要求,贯彻“预防为主,防、抗、避、救相结合”的方针,结合实际、因地制宜、突出重点,对城市易发生的灾害类型、发生位置及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城市规模、人口密度等进行分析,对城市的防灾避险功能进行评估,对城市建(构)筑物的抗震等级、密度、高度及分布进行控制,对避险场所的面积、容量、分布及配套的基础设施做出具体规划和要求,并提出避震疏散、预防次生灾害、生命线工程、医疗救护、物资供应、防震减灾管理等方面的相应措施,使城市建设满足防震减灾要求,使城市防震减灾水平满足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需要。

2、加强城市防震减灾专项规划的审查。在编制城市总体规划时,必须有城市防震减灾篇章,作为强制性内容审查。在城市防震减灾专项规划中,涉及应急避难场所的布局、总量等相关指标的规划要求,作为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强制性内容实施,作为工程规划许可的必具的规划条件。

(二)开展避难场所备案和配套设施建设工作

1、建立健全避难场所备案制度。避难场所指在预警信息或突发事件发生后,公众躲避灾难、临时生活和暂时避险的场所。一般建设在具有一定规模的平坦空旷地上,如公园、公共绿地、广场、体育运动场等;设有各类应急功能区,配套相应应急救助设施,储备应急物资。

20*年6月30日前,各市完成避难场所登记工作。各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牵头,按照城市抗震防灾专项规划、城市绿地系统防灾避险规划和详细规划的要求,建立健全避难场所备案制度,记录各避难场所的面积、容积、位置以及配套基础设施的建设配备情况,报我厅统一编号登记,并按照我厅的总体部署,在避难场所统一公布挂牌。

2、避难场所配套基础设施建设。2010年12月31日前,有关城市完成避难场所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所需经费应分年度列入政府财政预算。有关城市应按照城市抗震防灾专项规划和城市绿地系统防灾避险规划的要求,加快避难场所供水、供电、排污、厕所等配套基础设施的建设。

二、勘察设计方面

(一)实施抗震设计新标准。住房城乡建设部已于20*年7月新了《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23¬—20*)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20*年版)(以下简称“新标准”),各市要认真做好新标准和《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的实施工作,加强组织学习和宣传培训,同时,要做到正确理解、严格执行、监管到位,确保建筑工程质量。

(二)适当提高抗震设防标准。鉴于南宁市被列入国家地震重点监测防御城市,北海、钦州、防城港、玉林市被列入国家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勘察设计单位对上述城市的工程建设,以及全区各地学校、医院、幼儿园、儿童和老年人福利机构、疾病控制中心、广播、电视、电影、通信等公共建筑,城镇供水、燃气等生命线工程,均宜按当地抗震设防标准提高1个烈度进行勘察设计。

随着我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应逐步扩大提高1度设防建筑的区域和范围。

(三)鼓励采用先进技术提高房屋建筑工程的抗震设防性能。研究、引进各地先进适用的抗震新技术、新材料和新结构体系(包括农村建筑抗震实用新技术),纳入标准规范,在房屋建筑工程中推广使用。结合建筑节能及墙体材料革新政策,限制或禁止使用预制楼板、预制楼梯、悬浮楼梯,限制砖混、砖木建筑的使用范围。

(四)从严审查勘察设计文件。根据《超限高层建筑工程抗震设防管理规定》(建设部令第111号)和《房屋建筑工程抗震设防管理规定》(建设部令第148号)的规定,我厅将继续抓好超限高层建筑工程抗震专项审查(以下简称“超限专审”)。超限高层建筑工程应当在初步设计阶段进行超限专审。

超限高层建筑工程的勘察、设计,必须由具有甲级资质的勘察、设计单位承担,其中建筑设计和结构设计必须分别由具有高层建筑设计经验的一级注册建筑师和一级注册结构师承担。

超限高层建筑工程的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必须由具有超限高层建筑工程审查资质的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机构承担。

各地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在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备案中,必须切实加强监管。

三、施工方面

(一)加强对新建、扩建、改建工程的抗震设防质量监管。施工单位必须严格按照工序管理,按照抗震设防要求进行施工;监理单位必须严格执行工程监理规定,强化监理和工程质量监督。落实好工程建设各方主体的质量责任制,严把工程质量和竣工验收关,确保工程质量和安全。

(二)大型建筑和超限高层建筑施工许可要严格把关。继续加强大型公共建筑(单体建筑面积2万平方米以上的建筑)、超限高层建筑工程的管理,在施工许可之前,对工程规划选址、勘察设计、招标投标等内容严格把关,凡不符合国家抗震标准规范要求的,一律不予办理施工许可。

(三)加快对危旧建筑物和构筑物的评估工作。加快推进危旧建筑物和构筑物的评估,特别是学校、医院、疾病控制中心、广电、通信、住宅小区等人群聚集的重要建筑,要在当地政府组织下,评估结构安全影响程度,并划分为基本安全、危险和需要进一步鉴定三类。基本安全的可继续使用,但需满足现行国家标准规范要求,否则,要采取措施进行抗震加固;危险建筑要设立警示标志,不得使用,根据具体情况实施排险加固或拆除重建。

四、城市基础设施方面

(一)制定防震减灾应急预案。20*年12月31日前,各地市政公用行业行政主管部门完成防震减灾应急预案初稿。各地要严格执行《20*年自治区防震减灾工作实施方案》(桂防震发[20*]1号),各单位在20*年制定的“地震应急预案”基础上,如有必要,可制定新的“防震减灾应急预案”。

(二)推进市政基础设施、生命线工程、城市园林和景区的安全隐患排查工作。各地要有计划地对市政公用设施进行全面巡查,重点检查城镇供水、燃气等生命线工程和道路、桥梁涵洞的受损情况,对损坏的设施要立即进行抢险、抢修。对排查过程中发现市政基础设施存在安全隐患的要及时报告,力争尽快消除,确保使用安全。城市园林和风景名胜区管理单位要加强景区防震减灾的安全管理。

五、村镇民居方面

(一)抓紧村镇规划编制工作。切实加强并抓紧村镇规划编制,按照《镇规划标准》(GB50188-2007)的要求,结合新农村建设、灾后重建(火灾、水灾)等内容,将防震减灾纳入村镇规划的重要内容。村镇建设规划选址时,应避开地震断裂带、抗震不良场地和塌陷、滑坡、泥石流、洪水、雷电等易发生灾害地段。

(二)加强村镇民居规划建设的管理和技术服务。一要建立健全村镇规划建设管理机构,落实管理人员,加强村镇规划、建设的管理,加强对村镇民居建设的技术指导和服务,保证国家和自治区有关抗震减灾的政策、标准、规范落到实处。二要按照《村庄整治技术规范》(GB50445-20*)、《镇(乡)村建筑抗震技术规程》(JGJ161-20*)、《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的要求,编制单易懂、经济实用,符合农村实际和农民需要的农村民居抗震建设图集,包括抗震设计、施工、鉴定手册,引导农民纠正不良的建房习惯。培训农村工匠,完善民居建设管理工作机制,使村镇抗震工作走上正轨,逐步提高村镇防震减灾水平。

(三)稳步提高村镇防震减灾水平。一是加强生命线工程和避难场所建设,提高村镇一级的防震减灾设施水平。二是大力推进农村民居防震保安工程建设,注意坚持“五个结合”,即预防为主与救助相结合、重点防御为主与全面推进相结合、加固改造为主与拆除重建相结合、农民投入为主与政府补助相结合、提高抗震性能为主与改善村容村貌相结合;按照“试点先行,逐步推开”的原则,开展试点建设,以点带面,全面推进,使我区农村民居到2020年能基本达到国家抗震设防标准要求。

六、其他工作

(一)办事机构

1、自治区建设厅统一对全区工程性防御措施工作进行协调指导(包括抗震规划、抗震标准、抗震设计、抗震加固、民居抗震等),统筹城乡建筑和城乡基础设施抗震工作,提高城乡建筑和城乡基础设施抗震性能。位于抗震设防区内的各市、县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应有专业技术人员管理相关工作。

2、建立健全市政防震减灾管理机构。加强市政公用行业防震减灾技术指导与服务,推进行业防震减灾工作,提出有关建议并出台政策法规性文件。

3、建立健全村镇规划建设管理机构。完善县建设局――乡镇建管站――村庄建设助理员(建筑工匠)的村镇建设管理和服务体系,加强农村建房质量监督和技术指导。

(二)宣传培训教育工作

1、加大防震减灾知识培训教育力度。充分吸取四川汶川大地震的警醒和启示,广泛开展震时自救和震后互救的培训教育。帮助公众树立科学的防震减灾观,提高公众的防震减灾意识,增强公众抵御自然灾害的心里承受力。

2、多渠道宣传和普及防震减灾知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免费发放资料画册、举办抗震建造技能培训班和组织专家巡回宣讲等多种形式,普及防震减灾知识。

(三)应急预案演练工作

1、建立健全地震应急预案体系。根据住房城乡建设部《建设系统破坏性地震应急预案》和《广西壮族自治区地震应急预案》,我厅制定了《广西壮族自治区建设厅地震应急预案》(桂建办[20*]34号),请各单位按照我厅地震应急预案的要求,制定和完善本单位的地震应急预案,完善我区建设系统地震应急预案体系。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实施方案篇4

关键词:城建档案作用

中图分类号:G2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082(2014)05-0025-01

城建档案是城乡规划、建设和管理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是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依法实施行政管理、行政许可、市场监管和执法监督的重要依据,也是工程建设运营管理、养护维修等工作的重要依据。城建档案在进行社会管理、提供公共服务、保障城市生产生活秩序、维护城市安全、应对城市突发事件及反恐等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城建档案在文件形成阶段的作用

在施工过程中,随着工程的进度同步形成的文件材料,记录了当时施工情况和有关实际测试数据,并经有关人员签字认可,其文件材料反映有关单位的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再次,文件材料是保证各有关方面经济效益的认可,同时,也是对工程量的认可,是工程结算的基础。

二、工程质量终身负责制的作用

建筑物、构筑物在有效的使用期间内(除了大自然灾害和外界影响外),由于工程自身质量的问题造成不能正常进行使用,其原因除了施工单位的质量问题外,尚有工程设计方面、建筑材料方面、使用管理方面的原因等。城建档案是在工程质量终身责任制中,唯一具有权威的依据。可以利用城建档案,分析造成危害的程度以及制定抢修、维修和弥补的方案。

三、城建档案的历史作用

1.城建档案是城市建设的经验积累和技术储备

城市建设活动最终向社会提供两种形式的产品,一是建筑实体,另一种就是城建档案,这二者形式不同,但是,反映的是同一种事物。城建档案是城市建设活动的直接和真实的反映,记录了城市建设活动的过程和成果,记载了城市建设思想、技术和经验。作为城市建设成果的城建档案,当然起到了经验积累和技术储备的作用。

2.城建档案是城市规划的基础

城市规划是根据城市经济发展的需要,对城市或城市中的各种要素,按城市现状、基础、特点,在前人认识的基础上,进行全面的、综合的、科学的、长远的预测和设想,通过论证编制城市规划方案,付诸城市建设实施。《城市规划法》明确规定:城市规划的编制,应当依据国民经济和社会计划及当地的自然环境、资源条件、历史情况、现状特点等统筹、综合布置。这些内容都是来自城建档案中,因此,城建档案是城市规划的基础。

3.城建档案是城市建设和管理工作的重要依据

现代化的城市是一个非常复杂、多功能的综合体,地面的各种道路交错,建筑物、构筑物密集,地下管线纵横交错,密如蛛网,地下建筑物及各种隐蔽工程越来越多,城市立体化程度越来越高。要保证城市的各种设施正常使用,必须要加强城市的科学管理。城建档案是城市建设科学技术资源,反映城市建设和发展的情况,是城市建设和管理的重要依据。

4.城建档案是建筑物维修、改建、扩建的依据

任何建筑物都有一定的使用周期。随着使用时间的推移,根据使用的需要,功能规模发生变化,需要对建筑物进行维修、改建、扩建等。充分利用原有建筑物的档案,充分考虑和了解其现有情况,拟定正确的维修、改建、扩建方案,可以节约投资。更重要的是,可以避免盲目、粗暴施工对建筑物结构带来的损坏,在最大程度上保证施工和人身安全。

5.城建档案是城市防灾、抗灾、减灾和战后恢复重建的重要依据

任何一场大的灾害,除了人员的伤亡,就是对建筑物的损坏。要进行灾后重建,就要利用和依据城建档案对原有建筑物进行排险、抢修、恢复和重建。

6.城建档案是征用土地、房地产产权、产籍的法律依据

城市的各类建筑物都会形成土地征用、审批文件、建筑许可证、产权所有证等档案,它是城市房地产管理的历史凭证,是解决产权纠纷的法律依据。

7.城建档案是城市科学研究的重要资源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实施方案篇5

关键词:城市更新;市政专题研究

中图分类号:S757.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引言

2009年12月1日,《深圳市城市更新办法》正式施行之后,又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比如《关于深入推进城市更新工作的意见》、《深圳市城市更新提速专项行动计划》等重要文件,以及《深圳市城市更新项目保障性住房配建比例暂行规定》、《深圳市城市更新单元规划编制技术规定(试行)》、《深圳市城市更新办法实施细则》等文件,形成了较为系统的的城市更新政策体系,对促进和规范深圳市城市更新工作发挥了重要作用。

1.编制城市更新规划市政专题的现实意义

1.1弥补各个层次规划对城市更新系统性研究的不足

不同规划层次中市政专业规划,因受规划深度和规划条件等因素制约,在指导下一步市政工程设计、建设有一定的局限性,并导致在市政工程建设过程中出现很多问题。如专业部门编制的行业规划,专业性较强,对部门规划意向阐述较明确,但行业规划与城市规划的定位、规模、用地布局和路网不一致,且与其他行业规划缺乏协调,可实施性有待提高。城市更新规划市政专题研究正是应对这种城市功能、设施等内容不断发展演替的情形,有针对性的进行研究和规划,综合考虑规划实施后对市政设施系统可能造成的影响,为城市更新规划方案提供科学依据。

1.2正确评估城市更新规划对市政设施系统的影响

城市更新规划是对城市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亟需完善地区;环境恶劣或者存在重大安全隐患地区;现有土地用途、建筑物使用功能或者资源、能源利用明显不符合社会经济发展要求,影响城市规划实施的地区,进行综合整治、功能改变或者拆除重建。这导致更新规划普遍存在更改规划用地性质,突破法定图则规划的容积率的情况,局部地区建设量剧增,可能导致周边市政基础设施有可能无法容纳其增加量。城市更新规划市政专题研究就是对片区周边现状市政设施进行分析,参考各类已批规划,根据城市更新规划对其的定位及规模控制,充分研究规划方案对区域市政基础设施系统的影响后果,分析现有市政基础设施系统对规划方案的制约因素,控制和引导规划区土地开发强度,提升规划区市政基础设施服务水平,统筹整体发展规模。

1.2.1单个城市更新规划对市政设施系统的影响

单个城市更新规划新增的建设量,对整个城市来说是微不足道的,但是对局部的市政设施还是存在一定的影响。如深圳坂田小学更新单元其建设规模与现状建设规模差别较大,在其对应的法定图则中坂田污水泵站保持现状规模不变,经调研该泵站已是满负荷运行,不能容纳规划区的污水增加量,需要扩建改污水泵站。

1.2.2多个或大范围的城市更新规划对市政设施系统的影响

当一个区域需要大范围城市更新或有多个城市更新规划在进行的情况下,土地开发强度加大,规划建设量增加,还有土地利用形式和空间布局都会影响市政设施的布局建设,对整个市政设施系统冲击较大。如深圳华强北地区城市更新单元,地铁轨道建设及大面积开发地下空间,对片区排水系统造成很大的影响。由于燕南站地铁主体与振华路(燕南路以东)1.6×1.4雨水暗渠竖向有冲突,在地体站体前规划一根d1650雨水管截留,通过兰天路d1650~d2400雨水管转输该段雨水至振华路2.4×2.0雨水暗渠中。

1.3指导城市更新详细规划

城市更新规划市政专题研究在更新规划草案形成之前介入,通过早期介入,可以及早地将相关影响因素纳入到综合决策之中,以保证规划方案的可实施性。结合现状实际情况,选择科学、合理和可行的分析方法,综合考虑规划实施后对市政设施系统可能造成的影响,为优化调整规划方案提供重要依据。

1.4协调多方利益,实现互利共赢

规划是对资源的再调配过程,在城市更新中,涉及到政府、开发商、运营单位和居民等单位主体,因此,在规划中要综合分析各单位主体利益,听取多方意愿,加强与各单位主体沟通、协调,通过规划公示、规划听证会等方式加强群众参与度,实现各方利益的平衡。

1.5推动城市市政设施建设

各专业规划对市政设施的建设时间不明确,导致规划与政府操作层面的近期规划或部门年度计划融合不够。城市更新规划市政专题研究一方面通过落实已批规划的设施,另一方面通过地块改造的时序安排与近期规划、法定图则等相衔接,从而更好的融入政府操作层面计划,推动市政设施的建设。

2.市政设施专题研究主要编制内容

根据《深圳市城市更新单元规划编制技术规定(试行)》,新增建筑面积达到20万平米以上的更新单元,须进行市政工程设施专题研究;新增建筑面积不足20万平方米的更新单元,须进行市政工程设施专项研究。

市政专题研究主要评价现状水、电、气、环卫等市政工程设施的供给条件;根据单元发展规模预测设施需求;说明上层次规划和专项规划相关要求和落实情况;进行设施影响评估并提出相应的改善措施;明确市政基础设施种类、数量、分布、规模,包括场站和管网。

3.城市更新规划市政专题研究的注意要点

3.1注重协调,寻找多方利益平衡点,增强规划的可实施性

城市更新规划的实施涉及到多个政府部门、开发商、各运营单位、居民等主体,不仅需要协调各主体之间利益关系,还需要多部门联动,才可以更好的做好城市更新规划,实现各方利益的平衡。

3.2早期介入,降低后期工作难度

结合已批规划,对现有或已批规划的市政施设进行预判,如用地需调整,在规划层面上解决问题,可降低后期设施扩建无地可扩的情况。特别是有大面积地下空间开发及地铁轨道交通穿越的片区,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通过早期介入轨道管线改迁,减少后期的协调工作与改迁工作。

3.3引进新技术,打造生态绿色城市

城市土地资源、能源资源紧缺,一些如雨洪利用、共同沟、区域供冷等技术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

3.3.1地冲击开发

低冲击开发是尽量模拟自然、生态的模式进行径流水质与水量的管理,减少城市建设开发对自然生态的冲击,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随着其理论的应用与深化,低冲击开发模式的外延在不断拓展,已上升为城市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一种城市发展模式,其理论正在逐渐影响城市规划。在城市更新规划中,将低冲击开发的理念应贯穿于城区建设,要求城市规划方式从过去的重空间物质规划到物质与生态协调共轭的转变。绿色屋顶、渗透路面、雨水花园、植物草沟等低冲击开发模式要渗透到城区建设的方方面面。

3.3.2共同沟

随着可建设土地面积的减少,地下空间开发是一个很好的解决途径。在城市更新规划中管线容量计算不可忽略地下空间开发量,而且要与规划方案协调预留管线敷设的空间。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建议在开发地下空间或轨道建设的同时建设共同沟。共同沟可以有效减少路面开挖引起的扰民问题,还可有效的保护市政管线,不被其他建设施工不慎破坏,延长管道使用寿命,较少扰民工程。

3.3.3市政设施附属建设

在土地资源紧缺的情况下,市政基础设施用地落实越来越难,一些不会严重影响居民生产生活的设施可集约建设,促进土地资源集约利用。如在日本、台湾等地区,建设密集区且有建设消防站需求的情况下,消防站是附属建设在建筑物中,利用建筑临街首层作为作业范围。

4.结论

城市更新规划市政专题研究弥补了各个层次规划对城市更新系统性研究的不足,正确评估更新规划对市政设施的影响程度,指导更新规划的建设,促进市政基础设施的建设。市政专题研究除了常规的市政专业(水、电、气),也可以考虑将环卫、消防等专业纳入其中研究范围内,全方位的分析各个专业对现有市政基础设施系统的制约因素,并提出相应的改善措施,为优化调整更新规划方案提供重要依据。另外,多个城市更新规划同时进行,要注意它们的聚集效应,在必要时需要进行市政专项规划修编。

参考文献:

[1]深圳市城市更新办法,2009.12

[2]《深圳市城市更新单元规划编制技术规定(试行)》,2011.03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实施方案篇6

1、城建档案工作是城市建设发展现实需要的产物

城市建设活动只有两个结果:一个是城市实体,由各种各样的建筑物、构筑物、道路、辅助设施、自然环境及景观改造等客观实物组成;另一个则是城市实体建设、改造和演变过程中直接形成的各种文字、图表、图纸、声像等载体形式的信息记录,即城建档案。尽管城建档案源远流长,但现代意义上的我国城建档案工作是应城市建设需要发展起来的,是城市建设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它的发展更多地依照着城市建设的节奏,也更多地围绕着城市建设中心工作的服务。它并不是综合档案工作中一个直接的分支,更不是综合档案工作中一个简单的、均衡的单元。它是档案工作与高速发展的中国城市建设事业结出的富于中国特色的一个创新成果。

2、城建档案信息是城市建设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源性资源

目前,城建档案主要是依据国家档案局1997年的《城市建设档案归属与流向暂行办法》和国家建设部1998年、2001年修正的《城市建设档案管理规定》进行收集和管理。按照建设部分类大纲,分为18个大类、102个属类、300多个小类。从档案编制形式、体系结构、保存载体和信息内容来看与综合档案有很大差别。它突破了机构和个人的全宗局限,而是以工程项目为单位组卷,按专业类别布局存放。它重点是包括了大量工程图纸和建设施工现场声像资料。因此,城建档案信息资源不同于侧重于文书的综合档案,是城市建设活动中专业技术和行业管理信息的积淀。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城市建设也必须从初级形态向更高层次迈进。城市建设不能仅仅体现在街道、立交桥、摩天大楼上,信息化建设是城市建设的必经之路。作为中国建设事业信息化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全国建设事业信息化规划纲要》指出,信息资源已成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性资源,信息化是科教兴国的重要手段,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城市建设各有关环节和各种信息资源体进行比较分析,我们认为城建档案是包容城市建设信息最完整、最丰富、最真实可靠、最持久系统、最集中精炼的领域。其它信息体,如建筑设计、规划设计、勘察测量、工程交易、房地产,建设法规及建设文书等,都不具备城建档案的优势。因此,从建立城市建设基础性数据库的角度出发,最有优势、最有现实意义的莫过于建立城市建设档案电子信息库,实现城建档案收集、管理、利用的电子化,从而实现城建档案信息的广泛共享,极大地提高城建档案服务城市建设的能力和效率。以城建档案电子信息库的建立和运作来带动其它基础性数据库的建立,从而形成全国性的建设信息服务网络,这就是我国城市建设信息化的网络基础。

3、城建档案工作是城市建设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城建档案工作是城市建设发展中的全局性工作。城建档案工作参与并贯穿了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的全过程,在对城市建设发展的每一领域、每一环节进行记录的同时,也行使着促成每一领域、每一环科学、规范、真实性操作的职责。这是它与建设发展中的其它环节如:规划,拆迁、勘察、设计、施工、质监、安全、竣工验收、权属管理等最大不同之处。城建档案包括了城市基础、规划审批、征地拆迁、建设管理、市政设施、水文地质、建设科研、风景园林、历史名胜……可以说从宏观到微观两方面来看,城建档案都涵盖了城市建设发展的方方面面。它不仅反映了城市建设发展的整体水平,也能洞察到细节方面存在的问题。正是基于这一优势,许多城市的建设主管部门都非常重视和支持城建档案馆的专业队伍建设,不断加大投资力度,提高他们的现代化管理水平,对他们的编研成果。研究报告中的建设性意见都积极采纳,并由此形成决策或政策性文件。

城建档案工作是促进建设工程质量的重要保证。自2000年以来,我市城建档案馆紧紧抓住全面小康社会建设背景下新一轮城市建设高潮的机遇,严格按照国务院第279号令《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关于建设工程质量终身责任制的要求,在全市建设工程中大力推行建设工程档案终身负责制,规定所有建设工程在办理施工报建时,建设单位必须与城建档案馆签订《建设工程档案移交责任书》,建设方、施工方负责人和资料员必须填写《建设工程档案终身责任人登记表》,大大增强了相关人员的档案责任意识。在工程开工时,主动组织建设、施工、监理等建设工程五家责任主体进行档案工作技术交底,使档案工作深入人心。在工程施工过程中主动配合建设单位,质量监督、监理部门对档案编制情况进行检查、保证档案是工程实体的真实反映,档案编制与工程进度同步。建设过程中弄虚作假,以次充好、偷工减料等行为得到了有效制止,工程档案工作实际上产生了促进工程质量,促进工程规范管理,促进建设领域反腐败工作的作用。建设工程档案的保送率、合格率均达到了100%,这一系列工作实践创新了城建档案工作的角色定位,引起的各级领导的重视和支持,城建档案工作的社会地位和发展空间都有了较大改善。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实施方案篇7

关键词:排水设施现状改造方案

中图分类号:tU9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973(2013)006-009-02

1引言

2012年7月21日,北京遭遇了61年来难遇的大暴雨,由此引发了城市内部大规模的洪涝灾害,引起了人们对于北京排水系统的灾害处理能力的质疑。事实上,不仅是在北京,在全国范围内许多大城市的排水系统均存在相同的问题。我国许多城市排水系统的设计存在着巨大的缺陷。有关专家指出,北京的城市排水系统的相关设施在全国范围内高于70%以上城市,但其抵御能力最高仅仅能达到3到5年一遇。按照我国现行城镇排水设施建设标准《室外排水设计规范》的要求,城市一般地区排水设施的设计暴雨重现期为0.5-3年,即抵御0.5-3年一遇的暴雨,重要地区也只有3-5年,而在实施过程中,大部分城市普遍采取标准规范的下限。

事实上,近两年众多城市频遭暴雨袭击,这些教训引起了社会广泛的关注,各地相关部门已采取了不同应对措施。针对我国城市排水系统与国外相比存在的巨大差距的这一问题,未来必将试图在全国各地加快城市排水系统升级改造的步伐。

本文通过对目前我国市政排水设施中的问题进行阐述,并试图找出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和手段。

2我国市政排水设施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作为城市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市政排水设施是保持城市环境,维护城市形象具有重要的作用。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人口的不断集聚,使大量的生活和工业污水不断对城市的环境造成影响。城市排水设施是汇集污水和雨水排放的重要渠道。在我国城市市政排水设施主要有以下特点:

2.1旧城、城中村等缺少排水管道

在我国许多城市,特别是历史较悠久的城市,老城区中基本无排水管道或为多为年久失修的排水管道。污水直接排放在路面或者流入河流中。如北京的部分老城区有些排水管道为明清时代所修,其功能的缺少无法满足目前城市污水和雨水的排放。但是这些老城区地上建筑物分布较为密集且具有重要的保护价值,因此这些地区的排水设施很难得到改造或重修。此外,城中村是我国城市化快速发展的产物。在我国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中,城中村的基础设施条件极差,基本无任何排水设施。

2.2排水设施体系不完整

在我国,市政排水管道一般采用分段修建的方式进行,由于预算或市政排水设施在城市内部并未连接起来,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以贵阳市为例,市区内有些新修建的排水管道由于种种原因被堵,因为没有与其他排水管道连接,因此许多街道只能使用原来废弃的排水沟。市区内还有一些地区特别是居住区,其排水管道没有实现污水、雨水分流,致使其排出的污水直接流入雨水管道中,加大了水资源再利用的成本。

2.3配套设施不完善,维护不当

一般情况下,城市基础设施规划不同步,城市道路规划往往先于排水规划。致使许多地区道路下游无排水出路,造成道路积水。如北京的朝阳区安立路、小红门路等道路,雨天道路积水十分严重,主要原因就是因规划管线未修建。此外,目前我国大多数城市的排水设施管理和维护能力相对较差。实际上,我国许多城市每年均会对排水管道进行检查和维修,但是由于排水管道破裂或堵塞引起的污水淤积现象仍时有发生,仍有待进一步改进。

2.4雨污分流设计不合理引发管网排水不畅

过去的排水系统基本都采用雨污合流管网,近年来,各地实证部门为了保护水环境,开始实行雨污分流制。在具体施工过程中,多采用在原有的合流排水管末端进行安装截污管进行截流。虽然目前的雨污分流模式是在国内外的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但是我国快速的城市化进程致使道路等不透水面积急剧上升,使城市雨水呈现出洪峰流量高、时间短、速度快的特征。有些城市安装的截污管口径较小,加上溢流口高程设置不当,导致污水排水不畅,区域大面积积水现象时有发生。特别是当天气原因引起的暴雨,雨水充满管线却得不到排放,极易引起污水回流,管道破裂。

2.5排水工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排水工程实施过程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排水设施施工规范化管理有待进一步提高。有些地区城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在进行排水设施建设时,有时并不按照施工规划进行。(2)排水设施建设工程监理缺位。工程监理在排水系统施工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但是有些企业却拒绝接受监理管理,无法保证排水设施的质量。(3)排水施工企业质量管理有待进一步加强。目前在我国,有些施工企业实行内部项目承包制,即:由于这些施工单位本身不具备相应的资质,将项目转包给其他公司,承包的公司只需要向施工企业缴纳一定的管理费用。而承包公司为了削减成本,很可能降低工程质量。这种经营模式使施工企业本身无法很好的控制工程质量。特别是近年来,排水施工行业的许多分包企业逐渐变为总包企业,但是其施工的质量及其管理仍按照原有的套路实行。总体上讲,排水工程整个链条,从规范化标准的制定、实行,到施工单位资质的审查,施工工程监理管理缺一不可。

3市政排水设施的解决方案

3.1积极开展市政排水设施的现状普查

现状普查是进行市政排水设施规划,改造的基础条件。而目前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居住区和道路不断的增加,市区的排水设施也在不断发生着改变,原有的排水现状资料已不能满足当前发展的需求,开展现状普查并建立相关的市政排水设施数据库势在必行。

开展现状普查主要是对市区内现有的排水管道及配套设施进行调查、测量,确定每个区域有无排水管道、排水管道的主要作用以及排水管道本身的特性(如管径、流向、高度),并形成图件,建立数据库,便于统一查阅与管理。

3.2积极制定市政排水专业规划,与其他基础设施规划同步实施

在现状普查的基础上,确定出市区内目前市政排水管道的缺失范围以及急需改造的区域,依据不同区域排水管道存在的问题制定城市市政排水设施规划。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在城市规划过程中,排水设施的建设应与道路等其他基础设施建设同步进行,以降低排水设施的修建难度和成本。

在制定市政排水建设专业规划时,对于生态敏感区如河流的上游地区,必须配套相应的水环境综合治理规划。禁止污水直接流入河流,避免造成河流水质降低,生态环境恶化。此外,市政排水建设的其他相关配套设施,特别是污水处理厂的建设显的尤为重要,在规划中重视污水处理厂的建设对区域水环境的保护具有重要的意义。

3.3积极采用新型技术

科技的快速发展为市政排水管网的建设提供了许多新的技术和材料。过去,许多城市采用以钢筋混凝土为主要材质的排水管道,这种材质价格较低,降低了市政成本,但是其接口的密封性较差,管道内壁较为粗糙且耐腐蚀较差,使排水管道常常出现问题造成积水。为了满足排水管道发展的需求,出现了如HDpe双壁波纹、管塑料缠绕管、夹砂玻璃钢管等多种新型管材。其管材性能及优劣见表1。

3.4加强市政排水管道施工质量管理

市政排水施工的质量作为整个排水体系是否成功的重要环节,只有在前期工作中准备充分,设计的施工方案合理可行,技术措施得力,才能保证排水管道设施长期高质量的使用。一般来讲,市政排水管道施工质量管理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市政排水工程的设计。工程设计应涉及到管道系统的排水流向、污水的排放量标准、管道安放的坡度和埋深根部。这些设计的合理与否对城市排水系统的运行具有重要意义。(2)市政排水工程的施工。施工过程主要包括编制施工与质量技术、道路的拆除施工和管道施工等。特别是在管道施工的过程中要严格监控。如在铺设管道前,要检查管道是否符合规划设计的要求,特别是管材、口径等对排水设施起重要作用的条件,负责会影响管道接口的质量。同时在安装管道时一定要按照设计要求严格控制管道的顺直度和坡度。此外在管道铺设完成后,管槽回填也需要加强监督和管理。对于管槽较窄的部分需要采用微型压路机填压,且填料应严格把关,防止造成结构破坏或者影响压实效果。

4结语

市政排水设施作为城市最重要的基础设施,对于城市及其周边人们的生活安全、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我国城市排水设施建设总体水平较低,多存在着诸多问题。特别缺少完整的排水设施体系以及相关的配套设施不健全如缺少配套的污水处理厂等成为影响排水设施正常工作的重要原因。此外,在我国许多大城市,由于历史原因,旧城区排水系统改造难度十分大,加上改造的技术、方案设计不合理,导致区域排水设施无法工作,或者一旦遇到问题立马罢工的局面时有发生。同时,市政排水施工前后由于机制原因,质量无法保证,监督系统不完善也是引起目前我国市政排水系统反复修建,反复出问题的原因之一。

针对以上问题,笔者提出要想建立完善的排水体系,必须首先进行全国范围内的城市排水系统普查并建立相关的数据库。在此基础上,找出当前存在的问题,并合理设计进行改造。改造的设计方案和施工方案都应备案,建立问责制度。积极采用目前已有的新型管材,提高排水设施的使用寿命。在施工过程中应严格把关,实行公开透明的施工方式,为管道设施质量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李章珍,卜娜蕊.市政排水管道工程施工质量控制[J].河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07(3):89-90.

[2]朱翔华.城市基础设施投资效果分析方法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08.

[3]黄金刚,华向阳.浅析如何进行建设工程的质量控制[J].沿海企业与科技,2005(06).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实施方案篇8

一、解放思想提高认识

近年来,虽然*市城市建设档案馆在制度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城建档案管理现代化建设,服务城市建设等方面做出了不懈的努力,但与新形势下的任务和要求相比,还存在不少有待解决的困难和问题。一些地方、部门领导对城建档案工作的重要性缺乏足够的认识,经费投入不足,基础设施薄弱,管理体制落后。为此,市城建档案部门应紧紧围绕党委和政府工作大局,解放思想,与时俱进,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城建档案工作,努力采用现代化科技手段,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努力建设法规制度完备、管理体制科学、基础设施健全、信息化技术普及、服务功能齐全的现代化档案事业体系。

二、立足服务开拓创新

1、领导意识要创新。城建档案与人类的生活和城市的发展息息相关,城市建设和社会建设各项工作发展到哪里,城建档案工作就延伸到哪里,服务到哪里。因此,城建档案工作者,特别是领导者,要站在历史的高度,密切关注城建档案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对城建档案工作要不断创新。如果领导缺乏开拓精神,创新意识薄弱,工作上因循守旧、按部就班,那么,城建档案工作就难以发展,难以有大的突破,所以增强城建档案工作的创新意识,领导是关键。

2、加强档案信息开发与利用,实现科学管理。城建档案信息开发与利用是城建档案事业发展的必然趋势。针对目前城建档案工作存在的管理方式落后、城建档案信息传递不畅的弊端,一项紧迫的任务就是加速城建档案管理的现代化建设。利用计算机方便、高效的检索能力来取代手工检索,使城建档案资源的开发利用更迅速、更准确,实现城建档案保管、案卷检索、网络化、信息化、自动化管理,使城建档案工作在创新中适应城市建设工作的要求。要进一步完善城建档案的收集、整理、开发利用、服务等环节的基础工作,加速城建档案现代化管理,加快城建档案信息资源数字化、网络化进程,使远离城建档案馆的利用者也可以利用网络获取所需的档案信息。

3、以声像档案为载体,确保服务效果。以服务为宗旨,以声像技术为载体,建立城市建设记忆工程,为揭示城市发展的轨迹积累大量生动形象的珍贵史料和文化财产。首先本着城建档案服务于政府工作、服务于城市建设和经济建设的宗旨,有效组合声像技术力量,每年根据建设部门的城市建设计划,确立城市建设声像档案工作目标任务,以开展全市重点建设项目为主线的声像资料拍摄全面跟踪服务工作,有重点地收集全市的重点建设项目的声像档案。市城建档案馆还在记录城市建设的发展轨迹、大量积累珍贵的史料基础上,大力开展声像编研,发挥出愈来愈高的利用价值。比如:积极配合各种媒体,对外提供利用照片、录像,宣传城市建设成就;注重声像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制作《我为历史喝彩》等反映*建市20周年画册,建立城市建设记忆工程,树立了城建档案声像信息的品牌意识。其次丰富馆藏、优化馆藏结构。通过城市建设声像档案的新旧历史痕迹的记录与当前的工作有机地结合,不断丰富城建声像信息资源库。在提升档案服务效能上下功夫,开展对省、市重大工程项目、重大城建活动的跟踪拍摄工作,随时与各工程指挥部建立密切的联系,摄录了重点工程从方案论证到开工,从开工到施工、竣工的重要环节全过程的关键性资料,只要能捕获到信息,城建档案工作者全力以赴现场收集资料,从不同角度在第一时间记录城建动态信息,以此优化馆藏结构。

三、依法治档规范管理

1、加大行政执法力度。健全制度,依法治档,是城建档案事业能够健康有序发展的保障。城建档案部门一方面加强现有法律规章规范性文件的清理修订工作,根据新情况开展立法工作,确立城建档案管理工作的行政执法主体的地位,以便加大行政执法力度。同时加强执法力度的宣传,提高社会对城建档案的认识,制定相应的城建档案管理制度,使档案管理工作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为城建档案管理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使城建档案管理工作实现规范化、制度化。提高各建设单位对依法建档移交工作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同时向有关单位宣传城建档案馆的接收范围和移交档案的规定,保证城建档案齐全完整地收集归档,实现规范化、科学化管理。

2、认真落实“一书两证”制度。所谓“一书两证制度”是河南省建设厅《关于实行建设工程档案报送责任书、建设工程档案初验认可证和建设工程档案合格证制度的通知》。落实好“一书两证”制度是做好城建档案工作的保证。一是将城建档案工作纳入建设程序中去,从源头上杜绝建设单位不依法办事的行为发生。二是坚持依法行政,对有些建设单位工程竣工后长期不移交城建档案的单位,按照《城市建设档案管理规定》严厉查处,维护法律、法规的严肃性,扩大城建档案工作的知名度。

四、信息化建设深入拓展

*市城建档案馆的档案信息化建设是从*建立《*市城市建设档案管理系统》开始对城建档案实现计算机项目级、案卷级管理。为了提升管理工作水平,我们对《*市建设工程项目档案管理系统》进行升级,开发了《*市城建档案照片管理系统》,完成“档案库房智能化管理系统”的建设,完成了数字城建档案馆(一期)的建设。*年根据《全国城建档案信息化建设规划与实施纲要》的精神,结合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对档案信息管理的要求,以建设档案馆对外宣传、政务公开、公众服务窗口平台为目标,准备建立“*市城建档案门户网站”,并以此为契机,做好*市(县)、区城建档案信息化统一平台建设。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实施方案篇9

一、工作目标

用三年时间,全面建设“四害”防制设施,争创全国灭蚊达标城市,从根本上控制全市的“四害”密度,保证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提高环境质量和人民群众的生活、工作质量,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二、建设“四害”防制设施的主要项目

1、安装防蚊闸。凡排水管网的雨(污)水井和沉沙井的进出水口,以及电信电缆沟的检查口,一律安装防蚊闸,防止蚊虫、老鼠和蟑螂的孳生繁殖。

2、安装毒鼠屋。单位和住户的外环境,一律安装毒鼠屋,提高毒鼠药饵使用率,防止环境污染,保障人和禽、畜安全。

3、安装防鼠和防虫害设施。建筑物室外的管道、孔洞等与室内相通的地方,一律安装防鼠和防虫害设施,特别是食品、饮食行业,粮食、食品仓库等重点场所,防止鼠、虫等病媒生物进入室内。

4、密封排水管道及电缆电信沟。凡开放式的排水管道和电缆电信沟,一律改为密封式,防止垃圾倾入和“四害”孳生。

5、整改有积水的屋顶和反樑结构。凡有积水的建筑物的屋顶和反樑结构,一律进行整改,防止平时积水孳生蚊虫。

三、任务和责任分工

(一)建设“四害”防制设施按辖区管理责任原则划分:

1、区、街道办事处按行政区域划分;

2、住宅区、工业区、旅游区、仓储区、保税区、开发区、科技园按物业管理范围划分;

3、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按使用范围划分。

(二)新建(改造)城市基础设施和建筑物,按照《广东省卫生条例》关于“城乡规划、建设和旧城改造,应当同时规划建设防治病媒生物的卫生基础设施”的规定,凡新建的城市基础设施和建筑物,其“四害”防制设施,一律按同时设计,同时建设,同时验收,同时投入使用的原则执行。

此项工作由市规划部门负责。

(三)现有城市基础设施和建筑物建设“四害”防制设施的工作,责任分工如下:

1、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部队、学校、幼儿园、医院、老屋村、自然村等单位,由各区人民政府负责。

2、供排水管网、河道,由市水务主管部门负责。

3、电缆沟,由市供电局负责。

4、电信沟,由市电信局负责。

5、飞机场、火车站、长途汽车站、公共汽车站、港口码头,由市交通主管部门负责。

6、公共绿化带、环卫设施,由市、区城管部门负责。

7、特区一、二线,包括边防检查站,由市武警指挥部负责。

8、有线电视管网,由广播电视集团负责。

9、住宅区,由市住宅主管部门负责。

(四)、从本方案实施之日起至2005年12月止,建设“四害”防制设施要求达到30%,其中市政基础设施、省市卫生村要全部达标;至2006年12月止,建设“四害”防制设施要求达到60%,其中物业小区要全部达标;至2007年12月止,建设“四害”防制设施要求全部达标。

四、建设经费

建设“四害”防制设施经费的总的原则是:新建(改造)的城市基础设施及建筑物的经费,一律纳入建设经费。现有城市基础设施及建筑物的经费,按“谁主管、谁负责、谁受益、谁出钱”的原则执行。市属市政公共设施的经费,由市财政负责;区属市政公共设施的经费由区财政负责。市设立建设“四害”防制设施配套资金,对区财政投入的市政公共设施和非市财政投入的市政公共设施(主要包括电信、电缆沟,有线电视管网),按1:1的比例划拨。

五、保障措施版权所有

1、加强领导。市成立建设“四害”防制设施领导小组,领导小组组长由市爱卫会领导担任,成员由市爱卫会的成员单位组成,办公室设在市爱卫办。各区人民政府及市各责任部门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方案实施之日起,一个月内上报具体的实施方案。

2、做好宣传发动工作。各级政府、各新闻媒体和各有关部门,要加强建设“四害”防制设施重要意义的宣传报道,要广泛深入发动群众积极配合、支持“四害”防制设施的建设工作。

3、依法行政。各区政府要组织开展《广东省爱国卫生工作条例》的专项执法活动,在做好宣传教育的基础上,对拒不执行“四害”防制设施工作方案,造成危害后果的单位和个人,依照有关法律规定进行处罚。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实施方案篇10

 

发展新型城镇化不意味着让农村凋敝

 

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要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和建管机制。农村基础设施投入欠账多、缺口大,补足短板的关键是建立长效投入机制。《方案》提出,进一步加大公共财政投入力度,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农村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管护和运营。探索建立城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共建共享的机制,创新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决策、投入、建设、运行管护机制,建立自下而上的民主决策机制。

 

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要加快形成新型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双轮驱动机制。新型城镇化发展和新农村建设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体两翼,二者协调发展才能实现社会和谐稳定,发展新型城镇化决不意味着让农村凋敝。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必须切实解决规划上城乡脱节、重城轻乡的问题。《方案》提出要完善城乡发展一体化的规划体制。构建适应我国城乡统筹发展的规划编制体系,尽快修订完善县域乡村建设规划和镇、乡、村庄规划,提高规划科学性和前瞻性,强化规划约束力和引领作用。

 

鼓励地方开展统筹城乡的基本公共服务制度改革试点

 

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要推进形成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体制机制。长期以来,农村居民享受到的基本公共服务比城市居民面更窄、水平更低。为此,《方案》提出要完善县域城乡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的机制,建立城乡统筹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协调机制,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健全全国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推进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城乡统筹发展。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妇女、老人关爱服务体系建设。鼓励地方开展统筹城乡的基本公共服务制度改革试点。

 

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要进一步健全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体制机制。《方案》从加快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和完善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制度两大方面着手,提出了明确要求。细化完善和实施差别化落户政策,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并享有与城镇居民同等权利,有序实现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加快建立和实施居住证制度,构建政府、企业、个人共同参与的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加强覆盖城乡的公共就业创业服务体系建设,完善就业失业登记管理制度,把进城落户的农业转移人口完全纳入城镇社会保障体系。同时,要切实维护进城落户农民的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多管齐下,逐步让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进得来、住得下、融得进、能就业、可创业,让他们有尊严地变成新市民。

 

探索开展以村民小组、自然村和农村社区为基本单元的村民自治试点

 

随着市场化、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农村的组织结构、利益关系深刻调整,农民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明显变化。为适应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方案》从顶层设计层面明确了加强和创新农村社会治理的基本遵循。

 

搞好乡村治理,关键在于坚持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无论农村社会结构如何变化,无论各类经济社会组织如何发育成长,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地位不能动摇,核心作用不能削弱。按照全面从严治党的新要求,《方案》从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加强乡村两级党组织班子建设、严肃党内基层政治生活、加强农村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等几个方面,做出了重要部署,旨在保持农村基层党组织的纯洁性和凝聚力,进一步增强团结群众、带领群众共同脱贫致富奔小康的能力,不断夯实党在农村基层的执政基础。

 

发挥农民群众在乡村治理中的主体作用,必须健全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根据农村人口结构的新变化和农民群众的新要求,必须进一步完善村民自治的有效实现形式。《方案》提出了村民自治向上扩展和向下延伸的新思路,就是在有实际需要的地方,依托土地等集体资产所有权关系和乡村传统社会治理资源,开展以村民小组或自然村为基本单元的村民自治试点;在已经建立新型农村社区的地方,开展以农村社区为基本单元的村民自治试点。根据农村组织结构的新变化,《方案》要求研究明确村党组织、村民委员会、村务监督机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职能定位及相互关系。在进行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组建农村股份合作经济组织的地区,探索剥离“两委”对集体资产经营管理的职能,开展实行“政经分开”试验,完善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的村民自治组织和集体经济组织运行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