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民营企业融资途径十篇民营企业融资途径十篇

民营企业融资途径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2:12:10

民营企业融资途径篇1

【关键词】民营企业融资困境解决方法

在我国社会经济不断发展进步的今天,民营企业已经成为了影响国家整体经济建设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我国社会的组成部分是多元化的,在经济领域,民营企业带来的整体经济效益不可忽视。目前在融资问题上,我国的民营企业也面临着很大的局限性,从而产生了诸多问题。解决当前民营企业的融资问题,将极大提高民营企业的整体发展速度,对我国市场经济来说也有较大的影响。针对这些问题,我国政府应采取有效的措施,完善民营企业的融资体制,使民营企业在融资方面有一定保障。这一点对于我国整体经济发展来说意义重大。

一、当前民营企业融资现状分析

(一)融资能力

从目前的现状来看,民营企业的整体融资能力比较薄弱。因自身规模所限制,所以民营企业的固定资产较少,自身价值较低。因此,在融资上很难得到银行的完全信赖,难以取得贷款。在民营企业的内部,体制也是限制因素之一。民营企业的体制并不健全,很多地方存在缺陷,从而在管理水平上存在较大的缺陷,使得生产力严重不足,效率低下,在市场竞争中没有明显的优势。同时,民营企业的金融人才较为缺失。因民营企业自身发展空间有较大的局限性,所以也得不到相关专业型人才的重视,有些民营企业还存在较大的人员流动现象。总的来看,民营企业在财务上的运营管理并不明确,难以满足合适的融资条件。因此,整体的民营企业融资能力严重不足。

(二)融资渠道相较狭窄

当前的民营企业面临着较大的融资渠道问题,这也是导致企业整体融资能力不足的原因之一。通常来讲,渠道可具体划分为两类:债务性融资渠道和权益性融资渠道。债务性包括银行贷款等融资方式,其权益性融资渠道则来自社会各企业或个人的投资。民营企业的自身局限性较大,通过常规融资渠道进行融资面临较大的难点,多数得不到普遍信任,也就是不被看好,因此严重影响了民营企业自身的发展。总的来说,民营企业在融资渠道商选择面极为狭窄,过程较为繁琐,得到的资金支持也不高。在这一点上急需解决。

(三)重视程度的不足

我国的相关部门对于民营企业的融资问题的重视程度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当前,整体的民营企业融资情况并不乐观,甚至令人担忧。造成这一系列问题的根本原因来源于社会各方面对此问题的重视程度的不足。当前为扶持中小型民营企业,政府在税收、融资、建设上都出台了一些福利政策,但这种程度依旧是远远不够的。国家在企业发展上更重视国有企业,对于民营企业的关注力度仍与国有企业存在较大的差异。重视程度的不同使得在投入建设上就存在了较大的差异,从而导致了民营企业与国有企业发展的严重不平衡,催生了民营企业的融资问题。

二、改进措施探讨

(一)提高民营企业自身实力

在整体社会现代化进程加快的情况下,民营企业想要将具体的融资能力提升,就需要完善自身实力。对于企业管理模式来说,我国的民营企业应尽可能的汲取外国发达国家的经验,学习更加先进的民营企业管理理念,从而结合自身发展需求建立具有鲜明特色并有效的管理办法,以此适应经济市场发展需求。对于民营企业自身实力的培养来说,可以极大的提高民营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对于技术型民营企业来说,应提高自身技术硬件水平,保证自身的产品优势,发挥自身的技术优势,从而在社会中占据一定地位。整体来说,民营企业的自身实力的提高将极大程度上提高民营企业的融资水平。

(二)健全民营企业融资体系并拓宽渠道

融资渠道是当前民营企业面临的最严重的问题之一。想要真正实现民营企业的融资完善,就需要在融资渠道上打破狭窄,将整个融资渠道拓宽,实现资金流入。该方面的改善需要社会及政府的支持,应在相关政策体制下具体开展。要充分保证民营企业的可信赖程度,引起社会各个方面的注意。同时,在此基础上,多扶持优秀的中小型民营企业上市。建立金融机构也是有效的途径之一,要充分利用民间资本,支持民间金融机构的建立,并提高金融中介的服务水平。在体系与渠道上的拓展方式有很多种,需要相关部门依情况具体实施。

三、未来发展走向

可以说民营企业的融资问题在未来将会得到更多的重视,同样对于融资的困难也将被解决。我国正处于经济建设的重要时期,民营企业对于社会整体的经济贡献将会被越来越重视,政府对民营企业的融资问题改善力度也将会不断扩大。未来的民营企业在融资上会越来越容易,得到的支持也越来越多,融资渠道也将变得广泛。通过一些列的政策扶持将极大提高民营企业在市场中的地位,对我国整体经济建设来说也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四、总结

综上所述,解决民营企业的融资问题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同时民营企业也需要提高自身实力。对于民营企业的整体建设来说,融资是最为关键的一步。有效的融资能保证民营企业的资金充足,从而使民营企业自身发展完善。对于国家整体经济建设来说,民营企业的作用重要,带来的经济收益也很明显。因此,加强民营企业融资问题是当前我国政府的首要任务,对我国未来的整体走向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肖少平.民营企业的融资困境及解决途径[J].经营与管理,2016.

民营企业融资途径篇2

二、电信产业的行政性垄断与低效率

传统经济理论认为,自然垄断产业存在着资源稀缺性、规模经济性、范围经济性及成本的弱增性,因而某种产品由一家企业生产比多家企业共同生产有效率。传统经济理论还认为,私人垄断企业会通过制定垄断高价侵害消费者的利益造成市场失灵,这就要求自然垄断产业由国有企业垄断经营。基于上述理论指导,而且考虑到财政收入、就业状况及国家安全等因素,具有自然垄断特性的我国电信产业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一直由邮电部独家垄断经营。邮电部既是国家电信政策的制订与监督者,又是具体业务的经营者。具体表现为:在投资建设上,主要依靠国家投资,通过行政法规力量排斥了外资与民营资本的介入;经营机制上,沿用计划经济思路,运用行政权力决定企业的人事、分配等诸环节;价格形成上,不考虑业务特性,而由政府按成本加成定价法统一定价;企业目标上,不是以利润最大化为主要目标,而更多地考虑行政性目标;等等。这就决定了这种垄断是一种以政企合一为特征的行政性垄断,有别于基于技术原因或特定的经济原因而形成的自然垄断。因此我国的电信产业实质上是具有自然垄断特性的行政性垄断,这种具有超经济的强制性和排斥竞争的封闭性等特点的行政性垄断不仅导致了生产的低效率,而且还引发了分配的低效率,使得电信产业的民营化改革迫在眉睫。

三、民营化改革改善电信产业效率的内在机理分析

由于行政性垄断的存在,造成了社会效率的损失及我国电信产业国际竞争力的低劣,而且随着我国加入wto,外资将逐步介入,开放的国际市场是不允许行政性垄断继续存在的,因而必须通过民营化改革破除电信产业的行政性垄断,以达到消除电信产业低效率的目的。

通过民营化改革,引入外资与民间资本,从而实现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公司治理结构的创新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使得以往管理国有电信企业的旧体制不再适用于对各种经营主体的管理,因而必须进行管制体制改革,将政企合一的政府管制体制改革成为政企分离的政府管制体制,使政府从以往直接干涉电信企业经营活动过渡到通过完善的法规间接控制企业市场行为上来,即通过倒逼的方法,迫使政府进行管制体制改革[3],实现电信产业内以政企分离为特征的新型政府管制体制的建立,达到破除行政性垄断的结果。行政性垄断的破除有利于形成有效竞争的市场格局,使竞争机制充分发挥作用。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将会促使企业自觉进行技术和管理的创新,努力降低成本,提高生产效率;而且,竞争这只“看不见的手”在不完全的信息世界中发挥一种信息发现机制,打破信息的垄断,使企业按照边际成本或平均成本定价,实现分配效率。最终实现消除我国电信产业低效率,提高国际竞争力的目的。即通过民营化改革,形成多种所有制并存的企业经营主体,进而引发政府管制体制改革以破除行政性垄断,从而形成有效竞争的市场格局,达到消除电信产业低效率的目的。

四、电信产业民营化改革的实现途径

借鉴国外电信产业民营化改革的成功经验,并结合本国电信产业的技术经济特征,笔者认为,电信产业民营化改革的有效实现途径应包括上市融资、成立合资企业、国有民营、转让部分竞争性领域的国有资产及鼓励民营企业进入等。

(一)民营化改革的实现途径比较

不同的民营化实现途径具有不同的优势和劣势,如表1所示:

由于优劣势上的差异,因而,不同的民营化实现途径,在电信产业的民营化改革过程中的重要性是不同的。上市融资是电信企业做大做强的必然选择,发展民族经济要求鼓励更多的民营企业及早地进入电信产业,对外资进入的限制使得合资成为外资进入的主要形式,而国有民营只能是一种过渡性形式,转让部分竞争性领域的国有资产只能作为一种辅形式。

(二)多种民营化途径的组合运用

尽管各种民营化途径的重要程度不同,但我们也不可能指望选择一种途径,而应该通过将多种途径加以组合运用,来实现民营化改革的各种目标。原因在于:(1)正如前面分析的,不同的实现途径具有不同的优缺点,只有通过组合运用,才能实现各种途径的优势互补。如让外商和员工同时持股,可同时享有提高员工工作积极性与引入国外先进生产管理技术的双重好处。(2)不同业务存在技术经济特征的差异,单一的民营化实现途径难以确保各领域的民营化改革成功,如采用鼓励民营企业进入的方式,虽然小型民营企业经营机制灵活,有利于增值业务领域的繁荣,但由于其投资能力相对不足,难以在基础电信领域发挥有效作用。(3)只有组合运用各种民营化实现途径,才能使公众、民营企业、外商等各种产权主体进入电信产业,真正实现电信产业产权主体多元化,进而促进政府管制体制改革的实现。

笔者认为,多种民营化实现途径的组合运用可以从两个角度加以分析:从静态的角度来看,对于电信产业的各个层次,均可以采用各种途径的组合运用以实现民营化改革。对于整个电信产业而言,我们可以针对不同的业务领域采用不同的实现途径,如基础电信运营企业通过上市融资方式实现其民营化,而增值业务可以通过鼓励新的民营企业进入的方式实现其民营化目标;对于同一电信业务,也可以采用多种实现途径,如增值业务领域,可以通过同时采用鼓励新的民营企业进入、成立合资企业、将部分国有企业承包或出售给民营企业经营等途径来实现民营化改革目标。从动态的角度来看,实现途径可以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如对于基础电信领域,开始可以通过使原国有垄断电信企业上市融资实现其民营化改革,但随着技术、需求等因素的发展变化使得多网竞争成为可能及民营企业实力的增强,可以适当鼓励民营企业进入基础电信领域参与竞争。

(三)按电信业务特性实行民营化改革

要确保我国电信产业民营化改革的顺利进行,促进电信产业的健康成长,需借鉴国际通行做法,对电信业务进行分类,进而改变以往大一统的管理方式。对《电信条例》附录进行第二次调整后的《电信业务分类目录》对全部业务进行了重新归类,分为第一类、第二类基础电信和第一类、第二类增值业务,将有助于我国电信产业与国际现行做法相接轨。

笔者认为可以通过借鉴上述分类法,依照自然垄断程度将电信业务进行归类,分为强自然垄断、弱自然垄断和竞争性业务。对于强自然垄断业务,由于其规模经济性显著,也为了避免重复建设引发的巨大浪费,应该由中国电信和中国网通进行双寡头垄断经营,并可考虑电信和广电相互进入,运用已有的广电网开展本地电话业务的竞争,投资需求的巨大性决定了通过国内外资本市场上市融资实现此类业务的民营化改革目标是最佳方式,因为民营企业还不具备进入的实力。对于弱自然垄断业务,如移动通信业务,可在原有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经营的基础上,再引入数家运营企业,实现多寡头有效竞争格局,而且部分民营企业也已具备进入的实力,因而可通过电信企业上市及允许民营企业进入的方式,实现此类业务领域的民营化改革目标。而对于竞争性业务,应该对其放松管制,以市场为导向,实现完全竞争的市场格局,使市场机制充分发挥作用,除上述途径外,还可通过成立合资企业、国有民营及转让部分国有资产等方式实现该业务领域的民营化改革目标。但为了避免过度竞争带来的严重后果,应对进入企业的最小规模加以限制。

五、结语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发现行政性垄断导致了我国电信产业生产与分配的低效率,使得民营化成为其改革的必然方向。由于不同的民营化改革途径有不同的优、劣势,不同的电信业务领域有不同的技术经济特征,并处于动态的发展过程中,因而通过对电信业务的合理划分,通过多种民营化改革实现途径的组合运用,更有助于民营化改革目标的实现。

民营化改革必须进行相应的政府管制体制的改革,以实现有效竞争的市场格局,如何进行有效管制,确保民营化改革目标的顺利实现,将是笔者下一步研究的工作。此外,由于我国正处于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特殊历史阶段,电信产业民营化改革必将受到较多因素的制约,比如:电信管制法规体系不够完善;阻碍改革的力量存在;市场发育并不成熟;民营化改革实现途径有待进一步探索等等。如何突破上述因素的制约,循序渐进地实行民营化改革也是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1〕e·S·萨瓦斯.民营化与公私部门的伙伴关系[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2〕国务院体改办国际体改中心.全球民营化发展趋势[J].经济工作导刊,2002(7).

〔3〕王俊豪.英国自然垄断产业企业所有制变革及其启示[J].财经论丛,2002(1).

民营企业融资途径篇3

摘要现阶段,民营经济已成为国民经济中最具活力的部分,对经济和社会贡献巨大。但其获得的金融支持与之贡献明显不对等,融资困境已成为制约民营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尤其是在当前全球金融危机和我国经济增长遇到巨大困难的情况下,民营经济发展遇到的融资瓶径制约更加严重。本文分析了民营经济的融资现状及制约因素,在分析了当前民营企业融资解困主流观点后,指出只有内生于民营经济内部的金融制度安排才是解决之道。

关键词民营经济融资困境内生性金融制度

民营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国民生产总值、外贸、就业,以及税收的贡献具有突出影响。民营企业由于其机动灵活的特点,是科技创新的主要来源。大力扶持民营经济发展,有利于附和我国提倡的低碳经济发展和经济结构的成功转型。但自从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发生以来,民营企业发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境。越来越多企业存在资金链断裂的隐患,民营企业的融资困境急需解决。

一、中国民营经济融资现状

(一)以内源性融资为主

我国民营经济融资格局最突出的特点,是以自身积累的内源性融资为主。外源性融资渠道狭窄,且主要以从银行获得信贷资金为主。从市场经济国家企业融资结构来看,企业融资方式的选择顺序一般为:内源融资――外源融资(间接融资――直接融资)――其他融资。在企业的初创阶段,内源性融资能够满足其对资金的需求。但是随着我国民营企业的成长,其无法实现由内源性融资向外源性融资的转变,从而严重制约了其发展壮大。

(二)融资状况差异性显著

1.不同规模存在差异:大型民营企业的融资困难已得到缓解,但中小民营企业融资仍十分艰难。对于那些资产规模较小、起步时间不长、发展前景具有不确定性的中小企业。由于种种原因,它们一般很难在金融市场得到银行贷款和股权投资,为了寻求发展所需资金,往往只能借助于内源融资和其他非正规金融渠道。此类企业是民营企业的绝大多数,是存在融资困难的主要民营经济主体。

2.不同区域存在差异:在大中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比较密集,资金供给较为充裕,民营企业的融资需求容易得到满足。而在经济欠发达和不发达地区,金融资源匮乏,资金供给不足,民营企业融资困难,进而又阻碍了地区经济的发展,形成了恶性循环。

3.不同行业存在差异:一般来说,从事农业、采掘业和商贸餐饮等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企业融资结构大多数采取内源性融资,主要是因为这些行业效益相对低下,且多具有季节性和充分竞争性,贷款风险较大。而从事建筑、房地产开发和制造业等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的企业,有稳定的现金流,并且有大量的可抵押资产,容易获得银行贷款,融资大多数来自外源性资金。

4.不同期限资金需求的满足存在差异:随着国家政策的导向性扶持,民营企业短期资金的获得难度有所降低,但长期权益性资金的获得仍十分困难。对于大多数高科技或处于二次创业期的民营企业,最需要的却是中长期贷款和股权投资,但在目前,这类资本的供给与民营企业的巨大需求相比仅仅是杯水车薪。一些民营企业为了满足其长期资金的需求,不得不采用“短期贷款多次周转”的办法,可这又增加了融资成本,加大了企业的财务风险。

二、制约民营企业融资的因素分析

(一)外部制约因素

源于现行金融体系的外部因素可主要简单分为间接融资渠道不畅和直接融资渠道不畅,而民营企业外源融资主要渠道为间接融资。

1.间接融资渠道不畅

(1)我国现有的银行体系主体内生于国有经济,以国有经济为服务对象。国有控股商业银行的服务体系与目前经济结构的多元化不适应。商业银行信贷产品单一,行政色彩浓厚,价格体系还未完全市场化,无法对较高风险的贷款提高利率或者收取较高的费用,这也就自然降低了国有控股商业银行服务民营企业的积极性。

(2)股份制商业银行、地方性金融机构的参与者规模小、实力弱、发展速度相对缓慢,很难满足广大民营企业的融资需求。经过多年的发展,虽然我国已有遍及城乡的信用合作社、多家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外资金融机构。但他们的资产总量在规模上依旧无法与国有控股商业银行相比,无法动摇具有规模优势和信用优势的国有控股商业银行的垄断地位。

2.直接融资渠道不畅

我国资本市场尚不成熟,现行的股票市场、债券市场都并不面向以中小企业为主的民营经济的。新兴的创业板市场也只是刚刚起步。

(1)我国资本市场的层次较为单一,限制了民营企业直接融资。上世纪九十年代我国设立股票市场的初衷是为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和发展服务的,其制度设计是面向国有企业的,并没有将民营企业考虑在内。即使创业板市场已经推出,但其融资规模与广大民营企业的融资需求相比,仍然是杯水车薪。

(2)与股票融资相比,我国债券市场总体规模较小。且债券发行人以政府和金融机构为主,公司债券比重明显偏低,而且审批门槛较高。到目前为止,我国企业债券发行由大企业主导,民营企业发债未有先例。

3.其他融资渠道不畅

其他融资渠道中,对民营企业发展有重要意义的有民间金融和风险投资。

(1)民间金融是相对正规金融而言的,指没有在工商部门登记注册,从事资金融通活动的组织。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正规金融无法有效满足社会需求的必然产物。它在支持非国有经济发展,缓解农村金融资源匮乏等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但因为其发展缺乏有效的规范机制,没有进行有效的引导和规范,发展受到抑制。

(2)风险投资是把资本投向高新技术及其产品的研究开发领域,主动承担高风险以取得高资本收益的一种投资过程。是一种更适合于传统中小企业的融资方式。目前国内风险投资刚刚起步,规模偏小,且投资主体单一,组织形式不合理,投资效益不高,退出机制不健全。使其对民营企业的融资支持效果还未体现出来。

(二)内部因素

由于民营企业的自身特点,如规模小,自有资金不足,资产质量不高,人员素质低下,缺乏有效的内部治理结构等。使得在向银行提出贷款申请时,无法提供有效的抵押资产或有效的担保。企业信用评级普遍较低,也无法吸引风险投资等社会资本。使得融资需求无法得到有效满足。

以上分析可知,我国民营企业的融资难,既与其自身的一些弱点有关,也与现行的金融体制有关。而根本原因则在于两者不匹配。我国现有的金融体系并不是满足民营企业资金瓶颈的有效路径。

三、解除民营企业融资困境的对策

(一)主流观点

随着民营经济主体在国民经济中巨大作用的日益显现,为解决制约民营经济发展过程中融资问题,许多专家学者对此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一些针对性的建议。可归纳为:从内部对现有金融制度进行重新安排,变更现有的信贷格局,以适应民营经济的融资需要;由政府出面创立专门的外生性金融制度安排或者在国有商业银行内设立专门的民营企业信贷部门,督促它们增加对民营企业放款;允许国有银行在向民营企业贷款时收取更高的利率,诱使银行向民营企业更多地授信;大力发展以服务于具有高科技含量和良好发展前景的中小企业为宗旨的创业板市场。

上述措施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起到缓解民营经济融资问题的作用,其在当前的必要性和发挥的积极的作用不能否定。但是它们只是从表面上解决了问题,并非治本之道。

对现有的金融体系进行全新的市场化改革,需要从金融机构产权制度、经营管理、利率决定、市场准入等体制方面进行全方位系统化的创新。而任何一种机制的创新都是漫长且曲折的,而且这要求政府全面退出经营性金融体系。这一点在目前情况下恐怕以立即做到。

创业板市场的显著特点之一就是取消了所有制歧视,但市场容量的狭小决定了民营企业不可能通过该市场聚集足够的金融资源。而且,并非所有的民营企业都具有较高的科技含量,例如有些劳动密集型民营企业的资本与技术构成较低、生产工艺落后、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小,因而不符合创业板市场的准入条件而被拒之门外。

(二)培养内生性金融制度是解决民营企业融资困境的战略选择和根本途径

1.内生于民营经济的民间金融,具有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先天优势

从金融与经济发展的历史来看,金融应是内生于经济的,经济的发展决定着金融的发展。由于内生性金融是在经济发展中逐渐形成的,所以其能够与经济中各要素很好的契合,具有市场化运行特征和自发激励、资金互助等比较优势。在民营经济内部成长起来的内生性融资机制,不会损害现有民营经济内源融资基础及产权结构,也不会导致像国有企业那样的刚性依赖,又因其包含有民间金融的自选择机制、创新功能、私人相互信息和所有制歧视而能对民营经济发展起到持续的推动作用。所以,内生性金融体制的培养才是解决其融资问题的根本途径。

金融成长的内生性理论表明,金融成长的真正动力与基点在于构建适合其成长的内生性机制。所以,为从根本上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问题,应为内生性金融制度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基本思路应是,打破金融市场的进入障碍,鼓励民营经济实体自己出资组建金融中介机构,或构建专门为民营企业融资服务的资本市场,从而通过民营经济内部相互之间的资金流组合,来解决其资金供求矛盾。

2.培育内生性金融制度

在现有金融体系之外构建一种新型的完全市场化的金融制度安排,应该是解决当前民营经济融资困境最直接的方式。但若是缺乏相应的制度和信用基础,如公平竞争环境、监控体系、法治结构以及“信用文化”等,即便推出了新的民营金融机构,也只不过是又给企业增添一个资金供应园地而己,必然还会出现上面所提到的融资悖论。因此,从制度结构变迁的进程来看,民间金融制度安排的实现需要培育一定的微观基础和市场制度。如对现行国有金融体制进行“内涵式”改革而放松对金融机构的市场准入制度,鼓励民间资金介入;建立与民营金融体系发展相适应的监管体系,主动引导“地下钱庄”等“灰色金融”向规范化金融的转变,规范民间借贷市场与典当行的经营行为等。

四、结论

现阶段民营经济所遭遇的融资困境的根本原因是,我国现行的金融体系是面向国有经济的,从最初就将民营经济排斥在外。因此,面对民营企业的特点,构建相应的金融支持体系,才能解决其融资问题。而只有自发产生于民营经济的内生金融才是解决民营经济融资困境根本途径。因此,政府引导培育内生金融的产生,为其产生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是长期必然的战略选择。但内生金融的产生是循序渐进的,漫长的。因此,在此期间,向现有体系中国有银行寻求金融支持、借助政府财政的支持、利用创业板和海外上市融资、向外资金融机构和国际金融机构借贷、建立风险投资机制等这些途径缓解金融支持困境也是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1]樊晋峰.对民营企业发展的思考.山西财税.2005(12).

[2]姜阳.浅析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成因及解决途径.经济视角.2006(10).

民营企业融资途径篇4

关键词:民营企业 诚信担保 证券市场 融资

据统计资料显不,民营经济在国民生产总值新增部分的贡献已达到80%,是推动经济高速发展的强劲动力,特别是在经济欠发达的地区,为了更快的赶上发达地区经济的发展而提出了“工业强市”等有关战略,而“工业强市”的主要力量却要由许多中小民营企业来担任,因为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国有经济企业在改革中基本上已经改制或已经不存在,中小民营企业在这里对国民生产总值的贡献率可能更高,可民营经济获得金融系统的支持只有30%左右,其中,欠发达地区的中小民营企业还不到这个数。笔者从中小民营企业自身、金融服务系统和金融市场三个方面来说明企业融资困难的原因及对策。

一、中小民营企业融资困难原因分析

(一)企业自身“奶水”不足,生长缺“钙”

企业出生困难,在泥土中滚打成长。从中小民营企业的出生形成来看,欠发达地区的中小民营企业主要有三种类型,一是由个体户起家逐渐积累起来,或者由家族投资办厂演变过来的企业;二是由朋友参股台资开办的合资创业;二是通过组建、承包、买断乡镇或小型国有企业转型过来的企业。首先,这几种形式所形成的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往往采用家族式、粗犷式管理模式,难以适应现代企业制度发展的需要;其次,中小民营企业生产规模偏小,生产的设备较陈旧,技术落后,创新能力较差;再次,中小民营企l业内部财务管理体制不规范,不严谨,有的企业为了眼前利益刻意编制多套财务报表,“假凭证、假帐簿、假表报”的二假现象普遍存在。这样一来就造成,一是,企业在投资决策中缺乏长远的规划,往往形成投资的随意性和非长远性,短期,有为较为严重,给企业的生产和经营带来很大的风险,经营管理模式落后形成融资困难;二是,企业实力较弱,抵抗市场风险的能力不强,生产资金短缺,缺乏可供抵押的资产,偿债能力低下;三是,中小民营企业资信程度不高,缺乏良好的信用记录,财务信息透明度低,因而很难获得银行金融机构的信用评级,特别是在欠发达地区更是如此。因此,生长缺“钙”,个头偏小,这是造成中小民营企业融资困难的最根本原因。

(二)企业融资奇招百出,边际成本太大

中小民营企业要进一步发展,资金有时会变成是它最大的障碍。中小民营企业要融资,作为其发展的动力,它一般通过两条途径,一是内部融资,二是外部融资。内部融资主要途径是通过保留盈余,定额负债(包括应付工资、福利费、税金、其他应付款等)形成资金的来源,通过计提折旧形成融资活动;外部融资主要途径是通过银行等金融中介机构和资本市场来获得资金。内部融资容易,但金额有限,外部融资存量大,但是融资门槛太高。中小民营企业为了融资就会采用各种奇招在夹缝中求发展,比如,对内常通过游说、乞求向亲戚朋友、公司员工或民间高息集资、借贷等方式获得资金,对外则利用自己的人际能力与银行金融机构的关键人物拉关系,利用回扣和一些虚假财务信息骗取信任等手段来获得贷款。但不管用哪种方式,都造成中小民营企业边际战本增加,同时也会促使民营企业去作假帐,造成会计信息失真,在社会经济环境和经济事项发生变化或逆转时,中小民营企业就会引发难以收拾的处境。

(三)金融系统服务理念太过“实际”,门槛太高

从商业银行的角度来看,向不同性质、不同规模的企业提供贷款的成本相差无几,在资源有限的条件下,商业银行会优先服务于国有企业或规模大的企业,这更符合其经济效益的原则。在惯性思维模式下,中小民营企业融资排序就要靠后,一般商业银行的融资,首先考虑是国有,再是“三资”,再接着才会考虑民营企业,另外,在办理融资业务操作人员的思路一般也是这样认为,因为现在商业银行都是进行负责制考核,国有、“三资”企业总有让人放心的地方,而对中小民营企业则不然,对中小民营企业放贷融资大多会出现手续繁琐、条件苛刻、减少贷款数额等许多不公平等现象。其次,商业银行实行的是现代企业管理,在放贷时风险考虑较多,一般金融机构认为民营企业,特别是中小民营企业缺乏一定的信用度和合格的抵押品,而中小民营企业的偿还贷款能力难以认定,尽管商业银行懂得要创造盈利得广开门路,敞开的大门的道理,但对中小民营企业的门槛太高,在经济欠发达地区情况更加突出。

(四)政府、金融市场“既要马儿跑,又要马儿不吃草”

在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地方财政主要是靠税收,而在税收中来之中小民营企业所占的比重义非常高,可是国家、地方政府、金融市场等为中小民营企业融资做得又太少。

1.融资担保机制缺位

目前我国的金融市场中商业银行的融资方式主要有三种方式:信用贷款、担保贷款、抵押货款,但是不管那种方式都要有进行担保的制度,而中小民营企业在货款的过程中存在担保不足问题。我国市场化运作的民营企业担保的中介机构很少,担保能力也很弱,使很多的中小民营企业需要贷款而没有合适的担保而不能贷款。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有健全的担保制度,如地方政府财政支持下组成担保中心,或金融市场引导由骨干企业组成担保集团,或在地方政府引导下组建担保中介等都能使中小民营企业融资度过难关。

2.委托投资制度基本木形成

委托投资是一种叫接的投资方式,投资者并不直接投资企业,而是委托具有一定投资经验的信托投资公司投资,特别是经过这几年的快速发展,社会财富迅速聚集,巨大的社会财富聚集到银行金融机构和民间个人的手中,民间个人的投资意识也很强,但是由于中小民营企业缺乏信息的透明度和信息的不对称,民间资本就无头苍蝇到处乱碰,民问资本投资没有方向,而中小民营企业正值大力发展的高峰期,需要大量的资金,可是由于金融市场的委托投资机制没有形成而造成两者对峙的局面,这时政府的引导,金融市场制度的健全此时就显得更加重要。

3.证券发行市场“发育”不完善

目前我国证券发行市场是政策性的主导型市场,在这资本市场中往往是国有企业的投资及产权转换的一个具有特定功能的场所。尽管现在状态有所改变,中小民营企业要获取公开发行股票、债券的资格仍然是相当的困难,虽然这里面有中小民营企业自身需要改制,需要真实地、透明地公开会计信息等因素改变,但证券发行市场制度的完善,改变是中小民营企业能融到资金必不可少的前提。

4.金融市场服务品种“单亲”

经过这几年的快速发展,金融市场也逐步完善,但却是还不发达,金融服务品种单一,这也是中小民营企业难以融

得资金的一个重要原因。在此政府要大力发展会融市场,开辟其他更多的金融服务品种,如融资租赁等非银行的金融业务。融资租赁是中小民营企业进行长期资金融通的有效方式,中小民营企业可以在资金短缺或不动用运营资金的情况下,以现有的资产、效益和未来的收益作保证来获得或更新机器没备,达到融资和技术更新的双重目的。

二、中小民营企业融资的几种“过招”对策

(一)企业“多练内功,强身健体”,提高抗击打能力

欠发达地区的中小民营企业虽然出生先天基础不足,条件不如“国”字号,但是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改变。首先,中小民营企业要进行制度创新,如产权制度创新,在保持自己家族控股的前提下,吸纳非家族投资者的资金,使中小民营企业由单一的业主制向投资主体多元化转变,克服“小而散,小而弱”缺陷,提高企业抵抗资金风险的能力。其次,改变理财观念,提高信用等级,诚实守信,规范经营;加强与大企业的联系。借助大企业的信誉为企业自己担保,获得银行资金;加强与金融机构的联系,时常通报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企业的资金运营情况,争取金融机构的信任,按金融机构的信用评定标准来规范企业的各项规程制度及各种企业行为。第三,完善、健全企业财务制度,理清财务会计帐目,提高财务信息的透明度和可信度,方便税收等同家部门及金融机构的审计,使投资者随时了解企业的财务信息,增强对企业的信任。第四,源动和激励企业管理人员的秘极性,特别是懂得融资,能为企业融资出谋划策的人才,何必要让他们参加人股,参与投资,留住人才就赢得资金。

(二)开辟溪径,建立诚信的担保制度,“联保贷款”融通资金

中小民营企业可以根据行业或者其他途径,建立几家或者十几家的诚信联保制度。金融机构拒绝中小民营企业贷款的申请,大多基于风险难以掌握的思考,而“联保货款”的方案足为金融机构发放贷款加上一道“企业风险共担”的保险,其组建诚信担保的中小民营企业中各自拿出相当于贷款额20%左右的现金建立共同的“风险基金”,联保企业中任何一家如没有及时的还贷,银行都将没收“风险基金”作为清偿。其最大的优点是打破常规,创新了融资和担保的新机制,把风险和利益与企业自己捆绑在一起,而这样的“联保”方式企业之间还能相互监督,相互制约,做到-荣俱荣,一损俱损,谁都不愿意作茧自缚,损害自己的利益。中小民营企业通过这种既不需要另外担保,也不用抵押的联保贷款方式,就能融到一定期限和额度的资金。

(三)政府“搭台”完善资本市场,市场“唱戏”开辟融通渠道

民营企业融资途径篇5

[关键词]风险投资 控制管理运营 软环境资源性内耗

风险投资在我国近20年的兴起、发展,潮起潮落,风雨洗刷,停滞不前,甚至进入发展迷途,主要是其软环境资源性内耗因素侵蚀风险投资控制管理运营机制和激励功能所致。其软环境资源性内耗因素探讨方面主要是:风险资本投资战略位移偏离度、资本撤退机制与途径、优惠政策和产业补贴、风险投资理念与特质、风险资本运营组织形式、科技企业发展阶段风险资本投入时机选择、海外风险资本进入与退出渠道、前沿型优质高新科技项目、人才机制运行失当和流失严重———风险投资“脑死亡”、风险投资法律枷锁与政策困境、民营资本与政府投资及政府政策支持协调失当等等。

1.风险资本投资战略位移致使风险资金扎进传统行业

风险投资(Venturecapital)有别于一般的风险(Risk)概念,又有别于一般意义的投资(investment)。它不是借贷资金,而是确切意义上的权益资本,它是融、投资的复合体,包纳有资本经营管理运作的各项业务程序展开的有机整合,是一个融、投资集合的风险管理运作进程而衍生的风险资本“融资、投资———承担风险———失败或成功退出”的动态管理系统。其核心特征是资本投入风险企业(项目)使其迅速成长、壮大,并成功退出。我国的风险投资机构在风险资本运营过程中,特别是在2001年互联网泡沫熄灭后,其资本投入真正的风险企业减少,并且无耐心忍受风险投资必要的长期投资“煎熬”,进而转入传统行业、证券行业,更有甚者直接投资于二级股票市场,不务正业炒作股票,偷换“风险投资”概念。风险投资高风险、高收益的典型特质应体现在其核心使命———推进有巨大成长潜力的中、小科技型企业迅速成长、壮大。特别地,风险资本应投入这些企业的初期经营运作。然而,我国风险资本目前处于一种游离、茫然、无着落的状态———迷失战略投资方向,挣扎在进入“风险企业不敢”、扎堆在“传统行业无序”的泥潭困境。

风险投资作为一种权益投资,其立足点在于风险项目的潜在高额回报,而不是盯住眼前的盈亏;投资主体看重的是其成长型增长前景和资产增值效应。所以,它不是借贷资本而是权益投资。因而,风险投资主体投资激励的必要条件是:所有权(产权)结构明晰且具有强制性法律效应;其充分要求是:风险投资项目资本退出的便捷途径(方式)和潜在巨额报酬。这是风险资本控制管理运营的核心所在,也是风险投资的本质特征。满足不了这些条件,风险资本将被逼向歧途,另寻出路。

风险投资作为分散风险、构建风险投资项目群、利用“收益———风险”组合机理互补风险投资项目损益,因而具有组合投资的特征。而我国风险投资实践的损益互补效应,存在缺乏管理经验,风险投资项目组合风险较大,资本投向不合理的状况,因而风险资本战略投向位移在所难免。

风险投资的发展依赖于高新科技创业要素和风险资金聚集要素的有机组合,二者互依互存,构成风险投资专业性特征:风险资金(金融)———科技创业、专业经营管理的典型独特控制运营特征。风险投资控制运营发展特征显示:职业金融投资专家(团队、机构)———风险资金作为权益资本注入风险项目(企业)———介入风险项目(企业)经营管理、咨询、决策,必要时利用控制权市场接管,以促使风险投资取得市场成功,进而顺利退出并获取巨额投资回报。由于我国风险投资退出机理和退出途径(方式)存在严重缺陷,高新科技创业要素和风险资金储集要素的有机组合难以达到,并且我国的高科技研究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途径不畅,具有体制性梗塞,致使风险投资资本聚集度小,战略位移偏离度大,进一步加剧了二要素有机组合的难度。

2.风险资本撤退机制运转失灵,已投入的风险资本处于“退出无顺畅途径,亏损却日益蚕食资本”的无奈之境

我国300多家风险投资机构,经营运作的400多亿元注册资金能够盈余或收支平衡的少于20%;太大的亏损面,会使风险资本投资者望而却步。且我国风险投资资本运营过程的退出机制与运营环境具有强烈的国情特征,致使很多知名的国际风险投资机构在我国投入的几十个项目,成功退出的屈指可数。其原因,就是由于他们对我国的政策和监管环境,创业企业文化的理解不甚深刻、清楚,对我国的国情特征知之甚少。按照国外发达国家成熟的风险资本退出机制与程式,不外乎“上市退出”、“m&a”、“管理层回购”和“清算”。这些模式在我国风险投资机构运用时,行之无效或成效不佳,其主要原因有二:一是大多照搬国外发达国家那套成熟的风险资本运营模式,以为它昨天成熟的风险投资模式就是我国今天的风险投资径途。然而风险投资在我国发展的现实说明,风险投资机构成功项目很少,失败项目很多,待其醒悟时才发现,我国国情特征遏制了国外风险投资成熟模式在我国的简单应用。二是国外成熟的风险投资退出机制、途径在我国简单应用时,风险投资机构投资理念模糊,没有理解、弄清楚“Venture”与“Risk”、“Capital”与“investment”的准确含义和动态内涵;风险投资家队伍的不成熟,低劣的风险投资系统规划设计和侥幸淘金的机会主义行业行为,造成风险资本“投资失败”的绝望悲鸣。

实际上,任何国家在风险投资发展初期以至后一段时期,也不可能有一套健全、完善的“退出机制和途径”在等待实施应用,它是在过程中不断创造、发展、完善而健全起来的。我国目前的退出机制和途径是可以完善和发展的。虽然创业板千呼万唤出不来,其他渠道、途径客观上还是存在的。有资料数据显示,美国也只有30%左右的风险投资企业通过上市退出,更大比例的风险投资机构是通过回购、兼并收购等方式回收风险资本。根据现有的政策、法律、条例,我国具有浓厚国情特征的风险投资退出方式可以有:(1)境外设立离岸控股公司境外直接上市(如新浪、网易、金蝶等);(2)境内股份制公司境外直接上市(如H股、n股、S股的中贸网、成都火炬网、北京华清实泰、信海科技、深圳蓝点等);(3)境内公司境外借壳(买壳)间接上市(如部分H股、n股,如北京世纪永联等);(4)境内公司境内a股买壳(借壳)间接上市(如部分风险投资企业买(借)壳挂牌深、沪a股市场等);(5)境内设立股份公司在境内主板上市(如挂牌沪、深a股市场的部分风险投资上市企业);(6)股份转让产权交易(如讯龙公司被新浪收购;邦讯被亚信收购都是很成功的退出案例);(7)管理层回购;(8)清盘。但以上途径在风险资本寻其退出时,绝非一帆风顺,障碍、缺陷、疑虑多多。因而,很难谈得上退出顺畅。例如:限制外资进入部分行业;QFii投资禁限六个行业范围就是明证。一般风险投资企业难以承受买(借)壳所需的巨额现金,付不出高昂的收购成本。

我国风险投资依赖的资本市场运作所需的金融支撑体系不完善。若通过金融机构提供过桥贷款完成收购,具有巨大的财务风险和信用风险;风险投资企业在境内主板上市显然只适应极少数实力型风险投资企业,对于大部分中、小风险投资企业在缺少创业板的资本市场寻求风险资本退出,显然是不现实的:漫长的上市等待期,等待期间的暗箱操作,不透明的审批等,对于没有特殊背景的民营企业和高成长类中、小科技型企业来说是非常不利的,也是非常不公正的;回购和股权转让/产权交易无成熟的控制权市场和相关配套的法律、政策;金融工具缺乏,制约风险资本有效退出。风险投资项目的巨大收益和同时伴随的高风险,极大地吸引着具有风险喜好的金融投资专家(机构或团队),因而风险投资的动力反过来促使风险投资主体极力寻找资本退出途径,以形成认可的科学的退出机理,建立和不断完善风险投资退出机制。“创造和保持优势是一个持续不断的循环”。我国风险投资控制管理运营的退出途径显然不完善:资本市场是新生市场,且主板上市门槛太高;创业板至今未开设;m&a处于法规监管不力的起步状态;创业者资本积累微薄,回购可能性极小;且刚性退出的清算也因法规不全,退出难以保证风险投资家的利益。退出机理与退出途径不协调,无法有机整合,致使运行机制障碍多多,政策困惑重重。

3.风险资本投资于高新科技企业的相关优惠政策出台甚少,抑制了风险投资者特别是民营风险投资者的积极性和投资渴望

民营企业融资途径篇6

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中国企业的外向出口日益面临严峻压力。与此同时,国内经济发展速度虽然并不算慢,但国内宏观经济形势仍然面临不小的下行压力。在此情形之下,政府和各大国有银行纷纷出台了信贷紧缩政策,借以应对市场的不确定带来的融资风险,由此导致广大中小企业业已存在的融资形势更显严峻。我国金融机构和民间财团,尤其是各大国有商业银行早就意识到中小企业贷款业务对自身发展的重要性,政府出于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考虑,也需要引导、扶持中小企业走出融资困境,并希望通过金融创新化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题,借以提升中小企业的技术层次,推进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有鉴于此,各大商业银行已经推出了一些金融创新产品,如与大型物流企业合作,以中小企业存货质押贷款、以账款质押贷款以及预付账款融资业务等,并在此基础上专门针对中小企业推出了一些具有针对性的金融产品。国内金融机构针对中小企业融资困境出台的金融创新产品也的确收到了明显效果,但对于从根本上缓解我国中小企业的融资困境仍然只是杯水车薪。中小企业融资困境并非中国所特有,很多发达国家在工业化发展的特定阶段都曾出现过类似问题。因此,我国中小企业的融资困境显然有着现代化进程中必然出现的某些共性因素。然而,导致中小企业融资困境的根本原因却在于我国特有的金融体制及其资源配置方式。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基本实现了对除资金以外的各种生产要素的市场配置,但却通过对国有商业银行的高度管控对金融体系实行国家垄断。于是,国有垄断的金融体系与中小企业融资需要之间一直存在强烈冲突。加之,我国的中小企业一般规模较小,技术落后,一般采用家族式管理,既未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也没有完整的财务管理体系,甚至一般没有完整的财务报表,银行不倾向于为中小企业贷款也就无可厚非了。可以说,中小企业出现融资难题,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是企业资本运转的规律使然,也有政府管制金融的宏观背景,还有企业自身的经营问题,总结起来,约有如下数点。

第一,我国的金融管制限制了资金的市场化流通,导致中小企业融资环境不健全。从根源上讲,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题是由我国比较严格的金融管控造成的。在现有金融体制下,我国货币市场上的货币利率并没有反映实际的供求关系,而实际起作用的是由政府制定的管制利率。管制利率一般低于市场利率,造成国有大中型企业过度依赖银行资金,垄断了有限的金融资源。同时,广大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却难以有效满足。此外,我国的国有金融机构基本垄断了资本市场,非公有制金融机构的发展既面临制度困境,也难以在高度垄断的资本市场中求得发展,导致中小企业融资不仅渠道狭窄,而且成本很高,甚至超过了规模和实力远较中小企业为强的国有企业。

第二,银行与中小企业的信息不对称,既难以实现供需对接,也推高了中小企业的融资成本。通过信息分析进行风险评估是一切金融行为的必备步骤。同时,信息不对称也广泛存在于企业与银行的融资活动之中。中小企业对自身的经营现状和发展潜力可谓了如指掌,而银行则很难通过外部渠道对中小企业的资本结构、产权结构、经营现状和发展趋势等信息进行了解。如此,在银行与中小企业的融资活动中,中小企业具有信息优势,而银行也处于信息不对称的地位,银行因而会通过抬高中小企业的贷款门槛来降低贷款风险。在中小企业与银行信息不对称的情状之下,中小企业即便能够从银行获得贷款,其成本往往也会较国有企业高。因为,银行在信息不对称而无法对贷款风险做出有效评估的情况下,往往会通过增加资产抵押和提升贷款利率来降低银行的贷款风险。

第三,我国金融结构以及中小企业的自身情况也是中小企业出现融资难题的重要根源。每个国家的金融结构设置都要服从于本国的经济发展战略。在我国,以国有大中型企业为主的公有制经济是国家金融体系优先扶持和保障的基本对象,因而对中小企业融资相对不利。我国的国有银行垄断了绝大部分金融资源,非公有制银行及中小银行货币资源有限。近年来,国有金融机构虽基本完成了市场化和公司化改造,但仍未能改变其垄断地位,主要服务于国有企业,而广大中小企业则始终处于金融资源分配的边缘位置。另外,中小企业寿命较短,旋生旋灭,自身经营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其经营管理落后,财务报表残缺不全,产权归属紊乱,信用等级较低,也没有合适的抵押担保。中小企业的特点、经营现状与发展潜力等自身因素也是导致中小企业陷入融资困境的重要根源。

二、金融创新在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题中的效能

(一)金融产品创新可以为中小企业提供创新性融资渠道

无论金融机构的产品创新,还是民间融资的合法化,都可以为中小企业提供新的融资渠道,并有力增强资本市场的活力。当前,随着我国居民收入的显著增加,居民手中的闲置资金存量极大。然而,传统的居民储蓄存款收益很低。因此,将居民手中的大量闲置资金通过合法的路径集中起来,既可以有效拓展我国的金融资源社会基础,也可以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更加宽裕的金融资源。实现民间融资的合法化,如批准设立小额借贷股份有限公司,为民间社会资本与中小企业之间架设一条合法的融资纽带,既能为社会资本进入金融体系提供一条合法路径,也可为中小企业在传统的银行融资外提供了一条额外选项。

(二)金融业务创新可以简化中小企业贷款审批流程,有效压缩贷款时间

中小企业通过银行融资,程序复杂,周期过长,无奈之下,只好对银行贷款退避三舍。银行作为中小企业贷款融资的传统途径,可以将中小企业贷款服务纳入金融服务创新之中,通过引进先进的金融设备和专业的金融人才,为中小企业融资成立专门的审批团队,提高贷款融资的审批效率,有效缩短中小企业融资的时间周期。另外,民间社会资本合法化和金融化后,非公有制的民间金融机构和广大中小银行,其主要业务对象便是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这些机构可以利用自身的专业优势,对中小企业的经营现状和发展潜力进行及时而准确的风险评估,并通过严格的业务流程和高效的审批途径,极大简化中小企业的贷款审批,并大大缩短其融资周期。

(三)金融产品创新可以为中小企业融资创新贷款形式

传统上,中小企业从银行贷款,一般只有抵押贷款和信用借款两种形式。而中小企业既无银行方便管理的固定资产予以抵押,也无法在信用等级和信贷道德上给予银行以充足保证,由此导致银行因中小企业融资风险过大而不予放贷。通过金融创新,银行可以以贸易融资、物流库存抵押、订单融资、应收账款融资和预收账款融资等创新形式,灵活处理中小企业的融资抵押和信用等级问题,在尽量分散和化解贷款风险的前提下,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创新性融资路径。对于民间合法融资渠道,则可以根据中小企业的资产情况和社会信誉,采取更为灵活的融资路径,通过创新抵押、中介担保等形式为中小企业量身打造双方都能接受的融资方案。

三、通过金融创新化解中小企业融资困境的路径

(一)为中小企业建立、健全多层次、多元化的金融服务体系

各大商业银行可以在充分整合现有金融资源的基础之上,通过发行理财基金、政府债券等创新性理财产品,尽可能多的吸纳社会闲散资金,扩大可贷资金规模,设立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的专门机构。如可在中小企业相对集中的产业园区开设中小企业金融服务性质的分支机构、以服务中小企业为主要业务的特色支行,可在各商业银行总部或综合部门分设专门服务中小企业的营销部门,甚至可以考虑到中小企业数量密集而金融服务相对空白的乡镇开设乡镇支行和信贷公司。以银行的机构创新、组织创新和业务创新为中小企业提供多层次、立体化和多途径的信贷服务。

(二)放宽民间金融,允许民间融资合法存在,同时加强监管

随着我国城乡居民收入的显著增加,居民手中积聚了大量闲散资金,如何将这些资金集中起来并与中小企业建立起信息关联,成为破解中小企业融资困境的重要出路。政府可以改变过去严格管控民间金融的做法,放宽民间金融,允许民间资本成立中小银行以专门服务于中小企业。中小银行与国有商业银行相比,在服务中小企业方面具有明显优势。民间私人银行规模较小,运转灵活,资金来源广泛,对当地中小企业的运营现状和信用状况等各方面信息比较了解,在为中小企业提供金融服务时,与大型商业银行相比,可以更好的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此外,民间私人银行还可以根据风险评估灵活确定贷款利率,形成价格优势,从而有效丰富中小企业的融资体系,以市场化方式破解中小企业融资渠道过窄的既有局面。

(三)通过成立融资担保机构,创新中小企业融资担保方式

中小企业融资一般采用抵押担保和信用借贷两种方式。中小企业既没有银行喜爱的固定资产以提供有效质押,其信用道德也难以在银行的等级评定中取得较高认可,成为制约中小企业融资的瓶颈因素。因此,无论银行还是民间私人金融机构,都可以通过融资担保机构为中小企业提供的融资担保取得质押标的。政府可以鼓励有条件、有资质的金融机构成立融资担保公司或在银行成立相关的附属担保公司,在中小企业与银行的借贷关系之间充当中介和担保人的角色,以自身的专业服务,分担和化解银行的贷款风险,有效提高贷款效率,同时降低中小企业的融资成本,实现企业、担保机构和银行的三方互动与合作共赢。融资担保机构还可以对中小企业进行金融拓展服务,以自身的理财优势,对中小企业的资产结构提出优化建议,帮助中小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财务制度,加强运营管理,通过中小企业业务的改善和经营的提升有效降低银行的贷款风险。

(四)降低中小企业的上市门槛,通过资产证劵化实现中小企业的融资社会化

民营企业融资途径篇7

关键词:金融生态;政府干预;中小企业;风险投资

一、引言

金融风险是转轨时期中国经济的一个突出问题,也是理论界与金融实业界重点关注的问题之一。鉴于国内地区间经济与金融状况存在的巨大差异,近年来,国内研究人员提出了研究地区金融风险的新范式,即金融生态系统的研究方法。

金融生态系统指的是:由金融主体及其赖以存在和发展的金融生态环境共同形成的动态平衡系统。金融主体包括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的生产者,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的消费者,以及保证金融交易得以顺利进行的第三方,如会计及律师事务所、监管机构。金融生态环境指金融主体在其中生成、运行和发展的经济、社会、法治、文化习俗等体制、制度和传统环境(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所,2005)。在我国,由于自然禀赋和文化、历史的差别,地区间经济发展和金融生态环境有着巨大的差异。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因素之一,是地方政府对当地经济和金融的干预。

二、政府干预的经济学解释

政府干预经济的理论基础是凯恩斯的就业理论。凯恩斯经济学是当代西方经济学得以建立的重要标志,它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其学术渊源是重商主义的国家干预主义、马尔萨斯的有效需求不足理论、孟德维尔的高消费促进繁荣的预言和霍布森的过度储蓄导致失业和经济萧条的学说。因此,凯恩斯经济政策观点的核心是反对自由放任,主张国家干预。简单来讲,政府干预经济的必要性,源于“市场失灵”,而“市场失灵”的主要原因:一是市场能实现效率问题,而不能实现公平问题;二是市场不能满足社会公众日益增长的“公共品”的需要;三是市场机制不能有效地解决经济活动的负外部性问题。通常认为,当“市场失灵”时,就需要政府干预。政府干预有直接的途径和间接的途径。直接的途径有:将“私人部门”国有化,由政府直接经营管理;制定实施特殊方案,维护弱势群体利益(如居民住房);收购“私人部门”提供的物品,以特定的方式转让给社会公众等;间接的途径有:采取特殊的税收政策,建立激励约束机制;进行财政补贴,为“私人部门”提供动力等。

三、地方政府干预金融活动出现的主要问题

政府(政治组织)与市场(经济组织)是人类社会的两种最基本的组织形式,也是推动、控制和影响社会发展的两股强大力量。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政府调控起到了关键的作用。这正是金融生态所体现的内涵。从金融这个角度来考察,地方政府对当地金融活动的能动作用,可以通过直接或间接参与金融活动、实施公共政策和行使行政手段影响甚至控制地方金融活动。但是,由于存在信息失真,决策失误,政策偏颇等因素,政府干预有时会“失灵”。

在中国经济发展和金融改革的过程中,金融部门表现出严重的风险,包括违纪、腐败、大量不良资产累积、银行资本金严重缺失等问题。中国人民银行2003年完成的一项对2001~2002年我国不良资产形成的历史原因的调查分析表明,在不良资产形成的原因中,由于计划与行政干预而造成的约占30%,政策上要求国有银行支持国有企业而国有企业违约的约占30%,国家安排的关、停、并、转等结构性调整约占10%,地方干预,包括司法、执法方面对债权人保护不利的约占10%,而由于国有商业银行内部管理原因形成的不良贷款占全部不良贷款的20%。在国内统一的经济体中,上述问题表现出很强的地域特征。有关数据显示,如果按照信贷资产质量来衡量,最差地区和最好地区的不良资产率相差10倍以上。这深刻地说明,不良资产等金融风险的原因之一,是地方政府干预不当,即出现政府干预失灵。

目前,对地方政府晋升考核的主要指标是经济增长指标,通过财政包干制、分税制和投融资体制的逐步改革,地方政府具有相对独立的经济利益和一定的经济活动自主权。地方政府出于本地区经济利益的考虑,把追逐金融资源的占有规模、推动地方经济发展视为其首选的政策取向。但是,如果相关措施实施不当,就会带来两个问题:一是通过税收减免和土地政策等一系列优惠措施吸引民间和外国资本,引发企业投资冲动,导致投资过热;二是干预银行系统信贷活动,地方政府的投资要求,通过挤压各类商业银行贷款来实现,造成了当地银行系统的隐形风险。

研究表明,地方投资过热,最终会对宏观经济稳定产生极大冲击,并且蕴藏巨大金融风险。据统计,2005年,西部某市学校、医院、公路等政府部门欠银行贷款12亿元,占当地金融机构贷款总数的10%,目前超过20%逾期不能收回,其中公路等部分行业不良贷款率累计超过35%。从银行发放学校、医院、公路、城建等政府机构有关贷款的实际运行情况看,主要存在的问题是贷款发放“暗干预”大,大部分贷款为政府协调贷款,对贷款项目缺乏科学评估。

四、地方政府促进金融生态建设的有效途径

地方政府是金融生态的重要主体,是构筑地方和谐金融生态的培育者、建设者,应处理好市场配置资源与政府行为的关系。现阶段,中国正处于工业化加速时期。客观上,在工业化加速的过程中,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相对较高,政府可以通过引导投资方向,促进本地区金融经济发展。笔者认为,中小企业、民营企业及高新技术企业应是地方政府关注的重点。

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对促进经济发展和就业都有巨大贡献,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当前,中小民营企业数已占到全部企业的99%。中小企业工业总产值和实现利税分别占全国的60%和40%左右;在流通领域中,中小企业占全国零售网点的90%以上。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经济快速增长中,工业新增产值中76.7%是由中小企业创造的。目前,食品、造纸和印刷行业产值的70%以上,服装、皮革、文体用品、塑料制品和金属制品行业产值的80%以上,木材和家具行业产值的90%以上,都是中小企业创造的。中小企业已经成为地区经济的支柱,加快中小企业的发展,可以为地区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奠定坚实的基础。然而,中小企业发展的主要瓶颈之一在于资金和规模问题。因此,建立中小企业融资机制是地方政府当务之急。

高科技产业的发展是一个国家经济实力的象征,是一个国家经济增长的源泉,地方政府应重视对高科技产业的支持。由于现代高科技产业具有技术密集性高,投资大、风险高、回报高的特点,传统的金融体系很难直接支持高科技产业的发展。风险投资已经证明是西方发展高科技产业的成功经验。

笔者认为,建立健全中小企业及风险投资机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民营企业融资途径篇8

【关键词】园区企业投融资现状不足渠道

当前的社会是一个经济迅猛发展的社会,这一社会环境不仅为园区企业的前进带来了诸多机遇,亦给其带来了很多挑战。不管哪种类型的企业,如果其希望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那么它首先便必须拥有杰出的人才、优秀的管理团队、先进的技术和雄厚的资金。投融资系所有公司积累资金的关键渠道,园区企业亦是如此,所以,各园区企业理应给予自身投融资充分的重视,选用恰当的投融资渠道,以有效地确保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一、当前园区企业投融资过程中存在的不足

(一)政府支持力度不足

就目前而言,政府对园区企业投融资支持力度不足于较大程度大限制了我国园区企业的发展。如今,我国诸多大型公司均属国家控股类型,此种大型公司有政府做后盾,政府及财务等诸多部门会为它们供给许多政策优惠及资金支持,如此它们便可以轻而易举地筹得资金。与此同时,有了政府这一强大后盾,它们发行的股票亦特别容易得到民众的认可。但是囊括园区企业在内的中小企业的发展却特别困难,政府对其投入不足,支持力度不足或是有支持政策出台却很难有资金实际投入等因素的存在,造成了园区企业融资困难及资金很难得到保障的情况出现,同时亦给它们的创新经营、扩大再生产带来了诸多阻碍。

(二)企业内部存在诸多不足

现如今,我国园区企业内部投融资通常存在如下几方面的不足:其一,投资没有规划,造成投资盲目及和主营业务联系不紧密,甚至不具联系的情况出现。在此种环境下,企业便特别难筹到资金,即便可以顺利筹到资金,资金的使用亦将成为一大难题。其二,缺乏全面的投资决策机制。从项目挑选、投资及监管等诸多环节均带有特别强的主观性,投资决策权一般由一把手掌控。缺少民主决策的惯例,决策通常是在未展开相应调研及考察下做出的,科学性不高。其三,未给予项目企业应有的监管。财务监管质量的优劣对于园区企业综合经济实力的提升而言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当前我国绝大多数园区企业却均缺乏健全的财务监管体系,资金使用的透明度亦较低,更重要的是,诸多私营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者均系管理者的亲戚,财务工作者内部贪污现象特别严重。

二、新形势下促进园区企业有序前进的投融资渠道研究

(一)政府需加大对园区企业融资的政策支持

创建向园区企业供给优惠贷款的专业性金融组织系扶持园区企业有序发展、缓和严峻就业形势的关键对策。国家需考虑创办专项发展基金给园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贷款补贴,或给它们经营创新、创新项目开发提供资金的支持,有效地缓解它们紧张的资金链。与此同时,国家亦需创建专门的园区企业创业风投基金,为那些资金不足,却拥有特别大发展潜力的园区企业供给支持,让它们能够顺利地打开市场。此外,政府还需进一步优化园区企业融资信用担保体系,改善公司信用评级机制,切实优化资本市场结构,为园区企业的全方位融资给予支持,推动中国资本利率的市场化,完成资源的合理配置,自根本上消除园区企业融资难的现象。

(二)革新企业投融资途径,拓宽投融资规模

当下,我国园区企业的融资途径比较单一,主要依靠银行贷款。此种单一的融资途径根本就无法较好地满足园区企业产品创新、经营创新的资金需求,所以各园区企业理应选用多元化投融资途径,以有效地促进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其一,主动创造条件,借助财政贴息及担保等诸多途径,将财政资金所具有的杠杆效应完美地发展出来;其二,主动选用如下手段,拓宽自身融资规模,以更好地满足自身建设对于资金的需求:①信托借款;②融资租赁;其三、充分利息互联网金融这一新的融资工具汇聚社会资金,为企业发展拓宽融资途径。

(三)加强信息体制创建,努力降低自身融资风险

园区企业加强自身信息体系创建系较好消除其外部融资难等不足的关键渠道及可靠保障。鉴于良好的信誉及较高的信用系公司成功获得融资的根本前提,所以各园区企业理应创建一整套完备的信用体系,优化与自身财务监管相关的规章制度,创建全面的公司内部监控及管理体制,有效地促进自身信用的提升。为更好地提高公司信用,各园区企业还应对以前的生产经营体制进行革新,瞄准市场需求,主动优化机械设施及生产环境,引进及培养一批兼具高技术及高素质的综合型人才,于前进及汇聚自身资本的前提下,努力健全公司财务管理体系与内部控制体系,主动制造与市场需求相符的高品质产品。此外,公司管理层还应给予自身社会信用评估机制应用的重视,借助完善自身社会信用评估机制,给自身的融资行为打下牢固的社会信用基础,以更好地降低公司的融资风险。

三、结语

综上所述,园区企业所选投融资途径的正确与否对于其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而言具有决定性作用。所以为了有效地降低自身的投融资风险,促进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各园区企业理应从自身实际出发,正确利用政府政策支持,并革新企业投融资途径,加强信息体制创建,优化融资结构,努力降低融资风险等措施,拓宽自己的投融资渠道,实现自身的健康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杨海洪.西部省份工业园区投融资体系建设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13(07).

民营企业融资途径篇9

一、当前园区企业投融资过程中存在的不足

(一)政府支持力度不足

就目前而言,政府对园区企业投融资支持力度不足于较大程度大限制了我国园区企业的发展。如今,我国诸多大型公司均属国家控股类型,此种大型公司有政府做后盾,政府及财务等诸多部门会为它们供给许多政策优惠及资金支持,如此它们便可以轻而易举地筹得资金。与此同时,有了政府这一强大后盾,它们发行的股票亦特别容易得到民众的认可。但是囊括园区企业在内的中小企业的发展却特别困难,政府对其投入不足,支持力度不足或是有支持政策出台却很难有资金实际投入等因素的存在,造成了园区企业融资困难及资金很难得到保障的情况出现,同时亦给它们的创新经营、扩大再生产带来了诸多阻碍。

(二)企业内部存在诸多不足

现如今,我国园区企业内部投融资通常存在如下几方面的不足:其一,投资没有规划,造成投资盲目及和主营业务联系不紧密,甚至不具联系的情况出现。在此种环境下,企业便特别难筹到资金,即便可以顺利筹到资金,资金的使用亦将成为一大难题。其二,缺乏全面的投资决策机制。从项目挑选、投资及监管等诸多环节均带有特别强的主观性,投资决策权一般由一把手掌控。缺少民主决策的惯例,决策通常是在未展开相应调研及考察下做出的,科学性不高。其三,未给予项目企业应有的监管。财务监管质量的优劣对于园区企业综合经济实力的提升而言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当前我国绝大多数园区企业却均缺乏健全的财务监管体系,资金使用的透明度亦较低,更重要的是,诸多私营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者均系管理者的亲戚,财务工作者内部贪污现象特别严重。

二、新形势下促进园区企业有序前进的投融资渠道研究

(一)政府需加大对园区企业融资的政策支持

创建向园区企业供给优惠贷款的专业性金融组织系扶持园区企业有序发展、缓和严峻就业形势的关键对策。国家需考虑创办专项发展基金给园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贷款补贴,或给它们经营创新、创新项目开发提供资金的支持,有效地缓解它们紧张的资金链。与此同时,国家亦需创建专门的园区企业创业风投基金,为那些资金不足,却拥有特别大发展潜力的园区企业供给支持,让它们能够顺利地打开市场。此外,政府还需进一步优化园区企业融资信用担保体系,改善公司信用评级机制,切实优化资本市场结构,为园区企业的全方位融资给予支持,推动中国资本利率的市场化,完成资源的合理配置,自根本上消除园区企业融资难的现象。

(二)革新企业投融资途径,拓宽投融资规模

当下,我国园区企业的融资途径比较单一,主要依靠银行贷款。此种单一的融资途径根本就无法较好地满足园区企业产品创新、经营创新的资金需求,所以各园区企业理应选用多元化投融资途径,以有效地促进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其一,主动创造条件,借助财政贴息及担保等诸多途径,将财政资金所具有的杠杆效应完美地发展出来;其二,主动选用如下手段,拓宽自身融资规模,以更好地满足自身建设对于资金的需求:①信托借款;②融资租赁;其三、充分利息互联网金融这一新的融资工具汇聚社会资金,为企业发展拓宽融资途径。

(三)加强信息体制创建,努力降低自身融资风险

园区企业加强自身信息体系创建系较好消除其外部融资难等不足的关键渠道及可靠保障。鉴于良好的信誉及较高的信用系公司成功获得融资的根本前提,所以各园区企业理应创建一整套完备的信用体系,优化与自身财务监管相关的规章制度,创建全面的公司内部监控及管理体制,有效地促进自身信用的提升。为更好地提高公司信用,各园区企业还应对以前的生产经营体制进行革新,瞄准市场需求,主动优化机械设施及生产环境,引进及培养一批兼具高技术及高素质的综合型人才,于前进及汇聚自身资本的前提下,努力健全公司财务管理体系与内部控制体系,主动制造与市场需求相符的高品质产品。此外,公司管理层还应给予自身社会信用评估机制应用的重视,借助完善自身社会信用评估机制,给自身的融资行为打下牢固的社会信用基础,以更好地降低公司的融资风险。

民营企业融资途径篇10

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经济环境中,优胜劣汰一直是检验企业基础的标尺,纵观我国整体企业发展,民营企业的生存环境十分恶劣,由于受当前的政策以及市场影响,民营企业发展不容乐观,因此民营企业管理改革势在必行。财务管理作为企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财务管理是当前企业的首要任务,只有不断的改革创新管理模式,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谋得一席之地。

1加强民营企业财务管理的必要性

自改革开放政策实行以来,我国的企业经济发展迅速,其中,民营企业的发展速度尤为突出,民营企业的发展不仅提高了我国的国民经济水平,带动了市场经济的发展,还为我国农村人口的就业问题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然而民营企业由于其自身基础薄弱,在发展中仍存在着许多先天性的不足,其中财务管理问题是影响当前企业发展的根本问题,由于财务管理其本身所包含的内容十分复杂,其中主要包括:为企业制订投资计划,筹集发展资金,分配任务和回收资金等,这些工作内容并不是单靠财务部门就能完成,还必须与其他部门管理相互协作。所以财务管理与其他部门相结合十分重要。当前由于许多民营企业不重视财务管理,造成了财务管理人员管理意识薄弱,加之,没有完整的管理规章制度,财务管理人员自身理论知识不强,管理素质低下,都直接影响了当前民营企业的健康发展,所以为了企业的发展前景,必须加强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

2当前民营企业财务管理现状分析

2.1财务管理者管理意识薄弱

就整体来看,我国的民营企业管理大多是家族结构式管理,不管是与我国当前的国有企业,还是外资企业来比较,都有许多的不足之处。首先,民营企业财务管理没有完整系统的管理体系,特别是财务管理与企业的资产管理方面,缺乏正规的管理制度与现代科学的经营理念。其次,在管理中,企业的领导人占重要的主导地位,有着重要的决策权,导致企业财务管理的随意性。这些问题都制约着民营企业的稳定发展。

2.2财务管理的不合理

资金是每个企业生存的重要支柱,如果没有正确的引导财务资金走向,就会造成企业财务资金管理混乱,企业将会面临破产的风险,所以只有对企业财务进行科学合理的管理,才能使企业进行准确的风险预估。为企业以后扩大发展提供精确的数据依据。因此,合理科学规划民营企业的财务管理有着重要意义,才能让企业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站稳脚步,稳定发展,不被社会所淘汰。

2.3企业融资、集资途径过于狭隘

集资、融资在每个企业的财务管理中都有着重要的地位,是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尽管当前我国对企业融资集资开放了很多途径,但大多都是针对国有企业和外资企业,导致民营企业的融资途径单一,由于民营企业受规模与性质的影响,许多民营企业没有达到银行的借贷条件,只能选择高成本的高利贷形式进行集资融资。这种方式不仅成本高,加大了企业的负担,而且风险过高,不受法律保护。如果管理人员一旦出现决策失误,企业很难再持续稳定的发展,最终企业不得不面临破产的危险。因此,就目前形势来看,大多数民营企业都把证券市场当成了“保命符”。但由于证券市场本身的门槛高,加之,证券也不易发行,民营企业的融资便成了问题。最终,资金问题将会成为民营企业发展道路上的最大阻碍。

2.4民营企业后盾力量不强

就当前大多数民营企业来谈,民营企业基本上都是民间私人进行投资和经营,相较于国营企业和外资企业,企业经营者需承担经营中的所有风险,除了当前国家的一些优惠政策以外,民营企业没有坚实的后盾力量。加之,民营企业筹资难,在人力、物力及财力等方面的花销都比国营企业和外资企业大,所以民营企业举步维艰,经营者一旦出现失误,如果后续资金出现问题,不能及时补充,企业将面临破产风险。

2.5民营企业缺乏完整的财务管理体制

由于大多数民营企业的规模都比较小,资金不够充足,为了减少企业的运营成本,大多数企业没有专门设立财务管理部门,而是使用一些非专业财务管理人员进行财务管理,造成当前民营企业的账目混乱,资金去向不明,核算不准确,企业财务报表漏洞百出,严重影响到企业的外在形象,这些不规范的行为,严重影响公司财务管理,阻碍企业健康发展。

3民营企业财务管理问题主要症结

3.1管理体系的不完善

我国十分重视人才的教育,人才是企业良好发展的重要的因素之一,当前我国的民营企业管理,大多数以家族结构管理为主,没有注重人才的吸收,使一些高素质管理人才没有良好的发展平台,由于亲属参与企业管理,使企业的决策难以落实到位。加上,一些管理者缺乏管理经验,盲目管理,导致企业面临风险的可能性增加,因此,企业管理体制完善十分重要,不完善的管理体制和落后的管理模式将局限企业的发展。

3.2忽视财务管理的重要性

一些企业在管理中较为重视生产和销售的管理,忽视了财务管理的重要性,在管理中一味地以控制成本为目标,扩大生产和销售,以赢取最大利益,从而忽略成本与效益的关系。导致企业在生产投资时不能正确判断,容易出现决策性的失误,影响企业的生产发展。

3.3忽视对金融政策的全面了解

由于当前银行都较为重视我国国有企业和外资企业的融资情况,从而忽略了民营企业的融资问题,使民营企业的融资受到影响,许多民营企业出现融资途径少,融资难的现象。导致企业对当前的金融政策不了解,主动服务意识不够强。

3.4竞争环境激烈,企业难以生存

目前,对民营企业的发展我国政府部门没有帮衬扶持政策,且民营企业在银行融资难,大多数民营企业只能采取民间融资的形式,一旦企业出现亏损,很难偿还债务,加之,目前我国经济发展迅速,市场竞争激烈,公司很难上市,所以民营企业很难在当前竞争激烈的环境中生存下去。

4加强民营企业财务管理的对策分析

4.1加强完善财务管理体系

就目前而言,我国大多数民营企业的财务管理体系还不够完善,所以加强完善企业的财务管理体系是每个民营企业的首要任务。首先,企业应对产权分配和责任分配的问题进行创新和改革,充分运用当前科学合理的管理系统。其次,企业应加强培养企业管理人员对风险的评估能力,积极举行与一些风险评估有关的活动,以便企业管理者在经营遇到风险时能积极处理。

4.2加强提高企业管理人员管理素质

企业管理者是民营企业的主体,企业管理者的整体素质将影响整个企业的发展,加强提高民营企业财务管理者的素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企业可以定期的举行财务管理培训活动,鼓励财务管理人员参与学习,增强财务管理人员的法律意识,和财务管理的专业能力,切实提高企业财务管理人员的预算与决策能力,从而更科学、更合理的进行财务管理,促进企业的生产发展。

4.3积极主动扩宽企业融资集资途径

为了能够使企业有更好的发展前景,企业可以就目前的股份制度,并结合企业自身条件加以改革和优化,创造出适合民营企业自身的股份体制,不仅有利于规范企业自身经营,还能提高企业的利润和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避免一些盲目的经营和投资,从而引导企业健康快速的发展。

4.4注重人才的吸收

人才是企业发展的重要根本,企业管理者只有做到人尽其用才能使企业更好的发展,所以企业管理者应合理地分配企业的职务,做到人尽其用、人尽其才,使企业更好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