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银行业务发展十篇银行业务发展十篇

银行业务发展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2:15:56

银行业务发展篇1

在我国资本市场迅速发展、社会资金流向发生巨大变化、客户需求日益多元化的形势下,商业银行大力开展财务顾问业务的必要性与紧迫性日益显现。

1.资本市场的发展、金融结构的变化以及技术进步使银行传统业务的生存空间缩小。

近几年,我国商业银行在经营上面临越来越大的压力,从存款角度看,储蓄存款增幅滑落,定期存款所占比例下降,期限缩短,到期后转存率偏低,以及存款流动性增强。这一方面与8次降息、征收利息税及储蓄实名制等政策的影响有关,但最直接的原因是证券市场吸引了大量资金进入一级和二级市场。另外,一级市场也活跃着大量的认购资金。除了资本市场股票、债券大量发行对银行存款造成影响外,资本市场上投资基金的发展也削弱了人们在银行存款的需求,今后,将有更多的诸如证券投资基金以及产业投资基金、风险创业投资基金、社保基金等基金都会获准加快发展,由于购买基金的投资风险较小,受益较大,将对银行储蓄存款造成强烈冲击。由于这两年随着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和市场经济的深入,人们在经济生活中面临的不确定因素增多,越来越多的居民将一部分储蓄用于购买各类保险,保险业的发展和保险分红也相应的分流了一部分银行存款。

一方面,优质客户转向资本市场融资后,对银行的传统业务需求萎缩,银行经营困难加大;另一方面,现代企业制度的建设,改组、联合、兼并、租赁、股份合作制、规范上市等多种产权制度和经营机制改革方式的实行,使企业在资本运作方面产生新的需求。因此,传统银行业务和新业务产生了激烈的碰撞,银行必须拓宽视野,开拓非利息收入来源,不断提高中间业务收入在总收入中的占比。并且我国银行业要在金融服务电子化的挑战中得以生存发展,也必须通过开发一些财务顾问等高附加值的中间业务服务产品来缓解技术进步的挑战。

2.财务顾问类中间业务可成为商业银行新的利润增长点。

传统信贷业务获利空间的缩小、信贷风险的增加使银行中间业务的重要性日益显现。财务顾问等类中间业务以其以成本低、对银行资本金无要求、风险小、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可以为银行带来稳定收益而受到各国商业银行的重视,发达国家商业银行以财务顾问类业务收入为重要构成的中间业务收入已经成为经营收入的重要来源。据有关资料介绍,从中间业务的收入来看,在西方发达国家,一般最低已达到银行业务总收入的25%以上,大银行甚至超过50%,其中大约20%~30%是财务顾问等具有高智力含量的业务创造的。例如,早在1992至1993年,瑞士银行中间业务盈利占其总利润的60%至70%;英国巴克莱银行中间业务的盈利可抵补业务总支出的70%以上;德国商业银行在1992年通过中间业务获利占总盈利的65%;20世纪90年代中期亚太地区银行的利润中,中间业务收入也达25%以上,有的甚至达到45%以上。

在我国,由于信贷市场竞争激烈,提供免费的结算等传统中间业务服务往往被银行作为争夺信贷客户的手段,造成公众对银行提供服务要收费的接受程度较低。再加上结算、、银行卡等业务由于对设备、网点等硬件的依赖性较强,是一种标准化程度相对较高或差异性较低的金融产品,因而各个银行所提供的这类产品相互可替代性较高,在自由竞争的市场中,其价格会趋于接近成本甚至低于成本,所以收益不高的这类业务不能作为商业银行新的利润增长点。

而财务顾问类业务由于是智力密集型产品,不同的业务人员为同一企业办理财务顾问业务结果差别会很大,因此,其相互可替代性较低,盈利能力较强。并且财务顾问类业务风险较小,不占用银行的自有资金,万一办理业务出现失误,也不会像贷款一样造成自己的损失;财务顾问类业务也不需要前期大量的设备投入,只需将银行原有的经营网点作为办公场所即可。此外,财务顾问业务涉及的经济领域也较广泛,可以为银行提供充足的业务来源。因此,可以说,发展财务顾问类中间业务是商业银行增加收入的重要手段。

3.财务顾问业务有助于提高商业银行的竞争实力和经营效益,密切银企关系,提高客户忠诚度,维护传统业务的稳定,间接推动存款、贷款、结算等传统业务的发展。

银行向客户提供财务顾问业务,通过在项目前期的介入及对大量企业信息的积累、整理和分析,能够更深入地了解企业生产,经营及财务状况,预知客户的经营风险,较为准确地筛选出一批高技术含量、高成长性的企业,为银行的信贷决策提供更科学的依据,从而有效地防范信贷风险,提高信贷资产质量,实现与资产业务的良性互动。此外,银行开办财务顾问等类中间业务,能充分利用商业银行现有的机构网点、人员、设备、信息及商誉,提高银行业务的饱和度,提高一定资产与负债规模的盈利水平,从而达到降低经营成本,提高资金报酬率和业务经营集约度。

4.加入wto后,同业竞争的白热化和金融一体化要求商业银行大力发展财务顾问等中间业务。

随着入世后我国银行业的进一步开放,在未来数年内众多的外资银行将与我国银行展开激烈的竞争。

外资现代商业银行在中间业务上有着较为成熟的经验,而且业务管理规范,科技手段先进,其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及产品创新能力和产品捆绑打包营销等方面,我国商业银行都无法与之相提并论。同时,这些外资银行还与世界上诸多知名企业、跨国垄断集团保持着长期的合作关系,客户资源相对稳定,而这些知名企业近年来纷纷涉足我国市场,或独资或合资,外资银行不仅会继续与这些企业保持着良好的合作关系,而且也会用其在中间业务领域的优势来引导国内的优质客户,对那些合资企业、知名中资企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另外,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我国的国际贸易量必将迅速增加,随之带来的结算类(外汇)中间业务、代客衍生工具买卖、财务顾问和咨询等一系列的中间业务量也将会大大增加,外资银行正好可利用其业务优势,抢占业务市场,扩大业务份额。因此,入世后外资银行一定会利用其相对优势,有选择性地进入中国市场,中间业务会首当其冲。

5.我国经济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金融政策的调整,必将为商业银行发展财务顾问等类中间业务带来广阔的发展空间。

首先,当前我国的国企改革正处于关键时刻,战略性重组中的企业需要财务顾问提供重组方案,重组完成的企业需要将现有的资产进行整合,需要对企业内部法人治理结构和内部控制制度进行优化,需要将企业的闲置资金投放到效益相对较高而风险相对较小的项目中去,这都需要财务顾问的支持。其次,很多民营企业已经走过了简单、粗放经营的阶段,需要在外部专家的指导下,实现一个彻底的“质变”,进入一个全新的平台,获得更大的发展。最后,从企业家的素质看,当前一批高学历、素质好、具有较高的管理理论水准和丰富实践经验的职业经理人员走上了企业的领导岗位,这些高素质的现代企业家是具有借助包括财务顾问在内的外部力量来实现企业发展目标的意识的。因此,不论从我国的企业发展状况看,还是企业家的成熟度来说,我国的财务顾问市场已经从萌芽走向发展阶段,业务需求的空间较大,商业银行具备了开展财务顾问业务的潜在客户基础,银行关键是如何发挥能动性,如何挖掘客户的潜在需求,将潜在的客户变成现实的客户。

资本市场的发展,直接融资比重的提高,使过去企业外源融资主要靠银行的局面发生根本改变。一方面,优质客户转向资本市场融资后,对银行的传统业务需求萎缩;另一方面,现代企业制度的建设以及改组、联合、兼并、租赁、股份合作制、规范上市等多种产权制度和经营机制改革方式的实行,使企业在资本运作方面产生新的需求。发展中国家的金融发展规律和我国的政策导向,都预示着我国金融结构将发生根本变化,以资本市场为媒介的直接金融在全部金融资产中所占的比重将继续增加;资金流向的变化要求银行必须以客户需求为导向,拓宽服务领域。为了应对入世后外资银行的竞争以及适应金融电子化的发展趋势,我国商业银行也必须努力发展中间业务。我国一系列宏观政策的出台为今后我国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在客观上创造了有利条件。但是,如前所述,中间业务涉及领域广泛,品种繁多,产品之间的差异性也很大。结算、银行卡等业务由于对设备、网点等硬件的依赖性较强,因而各个银行所提供的这类产品相互可替代性较高,在自由竞争的市场中其价格会趋于接近成本甚至低于成本,所以收益不会太高。而财务顾问类业务由于是智力密集型产品,风险小、投资少、盈利能力较强,而且涉及经济领域也较广泛,因此可以为银行提供充足的业务来源。可以说,发展财务顾问类中间业务是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增加收入,提高综合竞争力的必然选择。

二、商业银行发展财务顾问业务的对策与措施

1.提高认识,真正理解开展财务顾问业务的必要性与紧迫性。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直接融资比重的提高,企业在对银行传统业务需求逐渐萎缩的同时,在并购、租赁、股份合作制、规范上市、资本运作等方面会产生大量新的需求。此外,面对投融资领域复杂的投资风险、多样的融资方式,企业在投融资过程中更多地需要外部专业机构在产业调查、项目可行性研究、融资方式设计与创新等方面提供专家顾问意见及策划方案。而财务顾问业务是一种低风险的中间业务,这种业务不直接占用银行的资金成本,不产生坏账,对改善银行的收入结构,降低银行经营风险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并且,财务顾问业务与传统银行业务是互补互动关系,它还可以加深银企关系,提高客户忠诚度,维护传统业务份额的稳定性,间接推动存款、贷款、结算等传统商业银行业务收入的发展。因此在目前存贷利差收入占营业收入比重不断下降的形势下,商业银行必须顺应金融方式和社会资金流向的变化,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需求为中心,坚持金融深化与创新思维,不断拓宽服务领域,积极开展财务顾问业务,增加中间业务收入。

2.制定合理的财务顾问类中间业务的发展目标和管理制度。商业银行可以结合自身业务优势和发展战略等总体经营战略,制定以社会和客户需求为导向的财务顾问业务经营分战略,并采取相应的措施争取客户,强调着眼于未来、满足客户需求、勇于竞争、不断创新以及盈利的指导思想;将大型基础设施项目、跨国公司、上市公司、拟上市公司和民营企业为重点客户,细分目标市场,并且将投融资顾问、企业资本运作顾问财务定位为咨询顾问业务的重点发展产品,集中力量力求突破。一方面,资本市场的发展、投融资体制的变化使这些领域的财务顾问需求迅速增加,另一方面,这一领域可以发挥银行熟悉各种融资渠道、融资方式及相关要求的优势,扬长避短。

在加强内部管理方面,逐步改革和建立适合财务顾问类中间业务特点的管理体制,为这类业务的健康发展创造有利环境。

要逐步建立与该业务具体特点相适应的激励机制,制定充分体现各方利益的资源有效整合办法。此外,还应具体制定统一的管理办法、操作规程和收费标准等,引导财务顾问业务规范化发展;建立项目信息库,把一些客户需求介绍给相关分行,做好及时沟通工作;利用多种渠道加大宣传力度,提高银行财务顾问业务的市场认知度;做好内控及信息保密工作,防范风险等。

3.加强市场营销工作力度,主动营销,引导客户,创造需求。一方面要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推出有特色、差异化的营销策略;使用国际市场上行之有效的各种营销手段和方法,对产品策略、促销策略、目标市场以及价格策略等营销组合进行分析研究,及时了解财务顾问业务市场和客户需求的新变化,对不同客户群体的市场行为和特征进行调查研究,根据自身的优势提供金融产品服务,并逐渐形成独特的财务顾问类金融产品名牌,扩大市场影响。

另一方面可以将原来机构设置以产品为主线改变为更加灵活的经营理念。比如将财务顾问业务产品纳入到客户经理的营销工作中,加大宣传与营销力度,发现并培养潜在的目标客户,建立以客户为中心的综合营销体系和一支高素质的综合营销队伍。通过这种客户经理采集市场需求、后台业务人员提供具体服务、联合组成项目小组的分工与合作机制,实现银行与客户之间快捷、顺畅的信息交流,保证专业、全面、个性化的服务质量,提升银行对客户的服务层次。

4.加强人员的储备和培训。财务顾问业务是一项智力、技术密集型业务,人员素质是决定业务成败的关键因素,集结与开发人力资源是发展财务顾问业务的基础与根本。但是长期以来,受我国分业经营体制的限制,商业银行缺乏精通资本市场、国际金融市场、企业财务管理的人才,所以商业银行可通过适当引进一些高素质人才,以提高财务顾问类中间业务的开发和竞争能力。

银行业务发展篇2

关键词:商业银行、基金业务、混业经营

一、美国商业银行基金业务发展概况

1、美国商业银行经营基金业务的现状。美国银行的共同基金业务在20世纪90年展迅速,一些规模较大的银行还成立了专门的分支机构经营该业务(如花旗投资服务公司,Citicorp`sinvestmentServices)。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除了承销共同基金外,银行几乎可以开展各种相关的基金业务(在实际运作中,一些州立的非美联储会员银行仍然能够承销基金,这是因为美国州银行的业务等监管权力是在各州银行监管机构手中,而各州的规定不尽相同。)除了自营基金(proprietarymutualfunds)以外,银行和储蓄机构同时也是非自营基金(nonproprietarymutualfunds)的主要销售方,此类基金是由独立的基金公司管理并由银行代为销售的。总体来讲,大型银行在初期更愿意从事基金销售,此后一些小型银行也开始积极加入到基金销售的行列中来。到1997年,近1500家美国银行——约占银行业的1/5——在出售第三方或自营共同基金和年金,其中规模达数10亿美元的银行——本行业中规模最大的一些银行——占了销售的大多数(90%强)。

2、美国商业银行自营基金的发展。从基金的管理运作角度可将银行经营的基金分为自营共同基金和非自营共同基金。自营共同基金是指基金的管理与销售均由该银行或其附属的相关机构来负责(商业银行或其附属机构作为基金的投资顾问提出操作建议,并通过与本银行关系密切的证券公司买卖股票,其中有些基金也通过证券经纪商或基金机构销售),经营自营基金的机构大多是大型银行,目前美国大部分大型银行都已开展此项业务。美国的一些大型银行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起开始开展自营共同基金业务,1992年美联储放松了管制,允许商业银行通过经纪类附属公司来推销自营共同基金,随后设立自营共同基金的商业银行迅速增加了起来。在20世纪90年代,商业银行的自营共同基金数量增长速度逐渐超过了非自营共同基金,形成了以自营共同基金为主的局面,与此同时,银行自营基金资产额的增长速度也超过了基金业的平均增长速度。其中银行自营基金对机构投资者的销售所占比重要大一些,其增长幅度也较快。为使银行经营的基金种类齐全,商业银行往往也经营着一些其他金融机构管理的基金。另外,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还出现了商业银行的许多信托资产逐渐转变为自营共同基金的情况,且这一数额每年都有较大幅度的增长。

银行和储蓄机构也是非自营基金的重要销售渠道。非自营基金是指基金的管理由独立的基金管理公司负责,而其销售则通过商业银行或其附属机构来完成的基金。对于那些资产管理能力较差的中小银行来说,代销其他金融机构管理的基金无疑是一种较好的选择。美国的投资公司机构(investmentCompanyinstitution,iCi)对1991至1995年这一早期商业银行共同基金的运作与销售情况进行了一个调查,调查表明,商业银行共同基金的销售数量由1991年底的1100只增加到了1995年底的2329只,其中自营共同基金在1995年占银行销售基金的47.9%,而1991年这一数值仅为31.5%。从银行销售的共同基金的结构来看,货币市场基金所占份额有所下降,而股票与债券基金的份额呈现上升趋势。

二、美国商业银行进入基金业的动机

1、银行开展基金业务可以扩大银行同顾客的联系,有利于发展银行的中长期资产运用业务,增强银行同非银行金融机构竞争的能力。尽管销售基金的手续费收入不稳定,然而销售基金能够为银行带来新的客户,从而有希望向这些客户出售其他银行服务。银行业销售投资类金融商品可以发挥其庞大的既有客户信息优势,许多银行都建立了客户信息数据管理系统,这使得银行在销售投资类金融商品时可以便利地获得客户的各种信息。此外,许多银行能够从提供自营基金中赢得更高的声望。美国的实践表明,银行所出售的最受欢迎的非存款投资产品就是共同基金。再有,随着“一站式购物(one-stopshopping)”观念的流行,银行客户越来越希望只与一家金融机构打交道,便可满足其储蓄、保险、投资等多方面的金融服务需求。“一站式购物”能够帮助消费者节约时间、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因此在吸引客户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

2、从银行经营自营基金的角度来讲,其最初目的在于通过提供更多的金融服务以吸引客户,此后随着基金销售数量的不断增加,业务收入开始成为开展基金业务的主要目的。银行业通过开展基金业务可以增加银行的非利息收入,从经纪和其他相关业务中赚取大量的手续费,而且其中一些收入对利率变动的敏感性小于银行存款和贷款。商业银行经营自营共同基金能够为银行提供相对稳定的收入,因为基金的管理费用几乎是固定不变的(按经营规模的固定比例提取)。从销售的基金种类上来看,美国的商业银行销售着诸如货币市场基金、长期债券基金、股票基金等几乎所有的基金种类。基金销售活动实际上是具有证券业务性质的活动,其内部评价及报酬的支付与证券公司的习惯作法相一致。一般来讲,基金商品的风险越高则手续费率就越高,而且银行对于那些销售自营基金的职员会相对给出更高的费用(相对那些销售非自营基金的人员来讲)。

3、与银行经营证券与保险业务一样,经营基金业务可以使得银行业务多元化,为银行创造替代性的收入来源,分散银行的业务经营风险。金融行业的高风险性决定了其有通过多元化经营分散风险的动力。如果各种金融产品和相关服务之间的风险不是完全相关的,那么银行在风险管理中通过合理设计金融服务和产品的分散化组合就会带来收益方面的提高,更容易获得稳定的收入流,实现不同金融服务之间的风险对冲,降低系统与非系统性风险,金融机构应付不确定性的能力也会随之提高。例如“脱媒(disintermediation)”等市场格局的变化对经营多种业务金融机构的影响就相对要小,因为其他业务量的增长会抵消其贷款业务量下降所造成的损失,而这对降低银行经营风险很有好处,因为它可以减少银行从事风险较大业务——如发放低质量贷款——的动机。总之,多样化的业务经营使商业银行内部形成了一种损益互补机制,一些实证分析表明,商业银行经营范围的扩大有利于银行效率的提高和金融体系的稳定。Gallo,apilado和Kolari(1996)对美国银行控股公司在1987-1994年间经营基金业务的研究表明,银行控股公司的共同基金活动降低了银行业的系统性风险,同时共同基金业务还增加了银行的收入,他们的结论认为,共同基金应当成为银行未来经营的一种重要金融产品。

三、我国银行经营基金业务的对策选择

1、商业银行进入基金业采取的组织模式。银行设立基金公司,从严格意义上讲,就是对金融业混业经营的探索。而从各国金融混业经营的实践来看,混业经营的具体组织模式概括起来可以分为以下三类:全能银行模式(universalbankingmodel)、银行母公司模式(bank-parentcompanymodel)和控股公司模式(holdingcompanymodel)。采取全能银行模式的金融机构可依法从事包括证券、保险、信托、基金等业务在内的广泛的金融服务。这些业务并不要求一定要在法律上与商业银行相隔离的附属公司内开展,各业务部门之间也没有“防火墙(firewall)”的隔离。银行母公司模式是一种介于全能银行与控股公司之间的一种混业经营组织模式。在这一组织模式中,商业银行要开展其他非银行金融业务,必须在符合一定条件的情况下以银行为母公司成立附属公司,银行和非银行附属公司之间有着严格的法律界限。在控股公司模式中,商业银行或者与其存在直接投资关系的子公司不得直接经营相关证券业务,如果商业银行想从事法律所禁止的证券、保险等业务,只有以控股公司的形式,即在同一机构框架内通过相互独立的附属公司来从事其他金融业务。

混业经营机构的组织模式将会影响到商业银行从事证券、保险等业务的潜在收益和成本。在全能银行模式中,银行可以完全整合其所选择从事的各种金融业务,因为银行可以在单一的公司实体内开展几乎所有业务。在银行母公司以及控股公司模式中,银行和证券等业务分别在管理团队和资本均相互分离的几个不同的法律实体(legallydistinctentities)中开展,结果只能进行部分业务的整合。而且当银行和证券、保险等附属机构之间的财务和经营关系存在某种约束时,整合的效果将会进一步受到限制。从另一方面来讲,与全能银行模式相比,控股公司模式与银行母公司模式更能防范由非银行业务所带来的风险,虽然从混业经营获益方面有所不足,但相对来讲要更安全一些,其中控股公司模式是混业经营组织模式中风险最小的一种。考虑到基金业务的风险比证券及保险业务的风险要小,因此监管部门可以让商业银行在控股公司模式与银行母公司模式中自主选择。即使一些银行在经营基金业务中采取了银行母公司模式,这也不会影响到我国未来混业经营采取金融控股公司模式。许多国家在混业经营过程中对于风险小的业务是放在银行内部或以其子公司的形式来经营的,而对于证券、保险等风险较大的业务则是放在商业银行外部——即以控股公司的形式来经营。

2、商业银行进入基金业的方式。银行是否能够成功地进入基金业与其所采取的进入方式有着很大的关系,其涉足基金领域的方式可谓多种多样,这些方式具有不同的特点。概括来讲,可分为以下三种方式:新建(start-ups/denovoentries)方式。这种方式指银行通过单独设立一家基金(分)公司或基金部门来进入基金业。采取这种方式的优点主要体现在银行可以完全控制新建立的基金公司,制定与本企业文化相适应的市场营销策略和激励机制。采取这种进入方式的缺点在于新建一家基金公司通常需要较大的投资,新公司可能缺乏经营基金业所必需的专业人才与经验,而且通过新建方式进入基金业取得客户的认同需要一定的时间。并购(mergersandacquisitions,m&a)方式。并购方式是指银行通过收购现有的基金公司或与基金公司进行合并来进入基金领域。该方式的优点主要体现在银行可以完全获得并依靠基金业的专业人才及其所拥有的经验来迅速进入基金业。通过这种方式进入基金业的缺点表现在合并后的银行与基金公司可能在企业文化、经营风格等方面存在显著的差异,要使二者真正融为一体可能需要较长的时间与成本。组建合资企业(jointventures)方式。合资企业是指由两个或多个公司共同出资建立的一个独立的法律实体,在这里,是指银行与基金公司共同出资建立一家经营基金产品的公司,由银行与基金公司共同控制、共享收益、共担风险。该种方式被采用的原因主要在于它可以避免通过新建或并购方式进入基金业所必须的巨额资金投入,因此对于那些规模较小的中小银行来讲是一种可行的进入基金业的方式。银行通过这种方式进入基金业存在的问题在于合资企业并不是一种稳定的组织机构形式,而且银行与基金公司对于银行基金的战略意图可能存在着分歧,这会引起不小的麻烦。

通过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这三种方式既有其特有的优点,也存在很多缺点(表2给出了银行进入基金业各种方式的优缺点比较)。各种不同的进入方式分别适用于不同银行的经营战略,在这里关键是要与商业银行自身实际相结合。如果银行考虑到与基金公司多家股东谈判过程繁琐,在企业文化及发展战略上的相互融合的不确定性较大,而且银行从财力和人力方面还可以,商业银行已经对基金业有了比较深入的了解,能够依靠自身优势迅速发展,银行则应选择直接发起设立新的基金管理公司。银行在发起设立新的基金公司时要考虑的是如何迅速组建一支成熟的团队。在采取收购方式时,商业银行特别是四大国有银行的目标应是控股,而且商业银行应主要考虑成熟的基金公司。具体采用什么形式设定股权结构,一方面要看监管政策的要求,另一方面要考虑哪种结构最符合银行自身利益。此外还要考虑到基金业的具体情况,因为现有的一些基金管理公司(特别是处于相对弱势的基金公司)可能基于自我保护的考虑,积极主动寻求银行参股,甚至其控股股东主动放弃控股地位,银行对此应积极加以利用。

银行业务发展篇3

关键词:商业银行;投资银行;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F83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7-0-01

同发达国家那些发达的成熟的商业银行相比较来说,我国的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由于开办的时间不长,自身的发展尚未成熟,针对目前国内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方面存在的种种问题来说,商业银行投资银行的业务亟待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一、目前国内商业银行投资银行发展的现状解析

探求我国投资银行的发展历史,便要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了。1987年,我国首家证券公司——深圳经济特区证券公司在我国的深圳正式成立营业。我国投资银行的业务最初是通过商业银行来辅助进行的。

目前,我国的投资银行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全国性的、地区性的以及民营形的。其中,依托我国国家在证券发面的经营特许权力,前两种类型的投资银行占据了我国投资银行的主体地位。而对于民营性的投资银行来说,这些公司大都具有一定的资本实力,在企业之间的并购、融资以及体质机制的创新方面都具有很强的灵活性,由此可以预见,民营性的投资银行势必将在我国的投资银行领域占据自己的一席之地。

二、当下我国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业务功能不全

同发达国家那些投资银行的主要经营业务相比,我国的商业银行存在很大的差距,举例来说,我国商业银行的核心业务并不存在,从而便影响了我们业务优势得到酣畅淋漓的发挥,因此,这并不算做是真正意义上的投资银行的业务开展。

(二)经营品种简单

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商业银行所经营的投行业务无非是咨询、重组、转让以及融资等四大类业务发展。像是更为有深度的进行并购收购业务、金融工程以及研究甚至发展类的业务便寥寥无几了。由此可见,我国商业银行投资银行进行的业务开拓的发展程度尚有待加深,业务的范围亟待推广。

(三)对企业的“走出去”支持力度不够

现如今,在这个“地球村”早已被普遍歌颂过无数次的时代,我国的投资银行在国际上却尚未占领自己的地位。国内众多的商业银行仍没有走出国门,参与到国际竞争浪潮中去的机会,这一点,我们不得不承认自己同国外发达国家在发展商业银行投资银行国际化业务方面的优势差距。除此之外,我们的商业银行在产品的创新方面、市场竞争领域以及在国际金融市场的参与程度等方面都远不及国际大型的投资银行。

三、引起我国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存在以上问题的原因

(一)分业经营格局的制约

尽管造成我国的商业银行开展投资业务的缺陷和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主要原因无非三点。而在这三方面原因中,分业经营格局的制约是最为重要的原因。

近年来,尽管国家颁布了大大小小的相关法律规定来为我国的商业银行投资业务的发展开疆拓土,提供充足的政策空间。然而,受到商业银行的全面服务功能的限制,我国商业银行的投行业务并不能实现全面完整的业务价值链。目前,我们所谓的同行业务不过是整体价值链上的几个零散的环节罢了,想要实现完整的投行业务还是需要国家政策与法律的进一步调整的。

(二)创新机制的缺失

鉴于我国仍旧采用的政府主导的经济模式,民营资本势必会受到大大小小的投资限制。这就让我国的商业银行面临着创新机制难以推广实现的难题。合理的制度创新相当于为银行的发展注入新的血液。然而,目前的经济机制难以实现这一目的,从而使得中国的金融风险与日俱增。

(三)高素质专业人员的缺乏

每一项纷繁复杂的业务的发展推广都离不开专业的高素质人才。关于人才的重要性想必早已是众所周知的一点了吧。毫不客气的说,人才是最为重要的资产。然而,我们目前最为缺少的资源便是这种高素质的专业型的人才。

四、我国商业银行发展投资银行业务的对策建议

针对以上目前国内银行存在的问题,笔者结合自身多年来的工作经验,现综合整理出几点关于发展我国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的建议,仅供参考。

(一)促进商业银行与投资业务的融合

现如今,大力发展投资业务已经成为不容置疑的真理性发展理念。结合我们的国情以及世界发展的主要潮流趋势来看,商业银行是我国进行融资投资的主要渠道,采用混合业务的经营模式不仅是全球性的大趋势,同时也是我国壮大我们投资业务的契机所在。

(二)打造专业品牌和民族品牌

面对日趋激烈的国际金融资本竞争的现实,想要保证我国在金融方面的控制力,提升我们的整体竞争实力,壮大我们的专业品牌,打造具有民族特色的行业品牌便成为我们制胜的不二砝码。因此,大力开拓投资银行的投资业务,培育出一批资金雄厚、竞争力强的民族特色品牌的策略便被提上日程。

(三)创新产品,繁荣市场,满足不同企业的需求

伴随着经济的发展、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商业银行的产品创新同样需要引起我们的关注。时代在进步,市场的需求也在不断的发生着变化,因此,通过各种新的服务方式来丰富商业银行投资银行的业务,为客户提供更为周到的综合性的金融服务便成为了我们创新的切入点。

(四)形成竞争机制

尽管我们主流实施的是政府控制下的经济发展模式,但是政府的宏观调控同样不能脱离开市场的调节。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这是千百年来亘古不变的真理。看似无情的竞争更加有利于我们商业银行的发展与进步,从而逼迫着我们的商业银行投资银行的投资业务更加奋力的追赶国际先进行列的步法。

参考文献:

[1]吴清泉.浅论我国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的发展经营.经营管理者,2012(02).

银行业务发展篇4

关键词:商业银行;投资银行;发展对策

我国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开办时间不长,与国外先进商业银行相比存在诸多劣势,自身发展还存在问题,因此需要更进一步发展。

一、我国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发展现状。

我国的投资银行发展较晚,第一家证券公司是1987年在深圳成立的深圳经济特区证券公司。从我国实践来看,投资银行业务最初是由商业银行来辅助完成的。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随着我国开放证券流通市场,原有商业银行的证券业务逐渐被分离出来,各地区先后成立了一大批证券公司,形成了以证券公司为主的证券市场中介机构体系。在随后的十余年里,证券公司逐渐成为我国投资银行业务的主体。但是,除了专业的证券公司以外,还有一大批业务范围较为宽泛的信托投资公司、金融投资公司、产权交易与经纪机构、资产管理公司、财务咨询公司等在从事投资银行的其他业务。

我国的投资银行可以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种是全国性的,第二种是地区性的,第三种是民营性的。全国性的投资银行又分为两类:其一是以银行系统为背景的证券公司,其二是以国务院直属或国务院各部委为背景的信托投资公司。地区性的投资银行主要是省市两级的专业证券公司和信托公司。以上两种类型的投资银行依托国家在证券业务方面的特许经营权在我国投资银行业中占据了主体地位。民营性的投资银行主要是一些投资管理公司、财务顾问公司和资产管理公司等,它们绝大多数是从过去为客户提供管理咨询和投资顾问业务发展起来的,有一定的资本实力,在企业并购、项目融资和金融创新方面具有很强的灵活性,正逐渐成为我国投资银行领域的一支中坚力量。

二、目前我国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存在的问题

(一)业务功能不全

国际投行的主营业务在我国商业银行中都没有开展起来,商业银行缺少核心业务,影响优势的发挥,还不能算真正意义上开展投行业务。

(二)经营品种简单

我国商业银行从事的部分投行业务,大致分为咨询顾问类、重组并购类、资产转让与资产证券化、直接融资类四大类。尽管如此,投行业务开展的程度仍不深、业务范围仍不广,能从事兼并收购顾问业务、金融工程以及研究与发展类业务的屈指可数。

(三)对企业走出去支持不够

境内企业在海外上市的承销业务大都交与合资公司或外资公司,我国的投资银行还普遍缺乏声誉,尤其是缺乏国际声誉,国内商业银行尚不能为企业走出国门、参与国际化竞争、海外兼并收购形成有力的支持。从西方发达国家看,现资银行业的发展是以其大量经营企业并购业务为标志的,另外在资产管理和金融工程方面也都有优异的表现。

此外,我国商业银行的产品创新能力、市场竞争能力、在国际金融市场的参与程度等方面都不及国际大型投资银行。

三、导致我国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存在问题的原因

我国商业银行开展投行业务的缺陷和问题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主要有三个方面原因。

(一)分业经营格局的制约

这是最重要的原因。随着我国《商业银行法》、《证券法》、《保险法》陆续颁布,形成了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格局,这在经济转型初期有它的合理性和必要性。2001年国家推出了《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暂行规定》等法律法规,为商业银行开展投行业务提供了政策空间。尽管商业银行开展了常年财务顾问、银团贷款、结构化融资、重组并购、短期融资券、资产证券化等一些证券公司未能开展或者未形成优势的投行业务,但证券的承销、经纪与交易等需要经营牌照的业务仍未能开展,对商业银行的全面服务功能形成制约,造成商业银行的投行业务不能形成完整的业务价值链和全面的业务体系,很多投行业务只是投行业务整体价值链上的某几个环节,要开展具有完整价值链的投行业务还需要国家政策和法律的进一步调整。

(二)创新机制的缺失

在国外,投行模式、监管环境、成熟程度、交易环境较为完善,投行业务产品种类全,衍生产品、创新产品应用较多。我国经济目前还是政府主导型经济,民营资本投资受到较多的限制,例如我国的风险投资业务还未能有效开展,风险投资的资金来源单一,规模不大,创业资本的退出渠道或退出机制问题尚未解决。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长期割裂,使得我国商业银行承担了几乎全部的金融风险,与经营收益很大程度上不相匹配,也积累了中国金融业的系统性风险。商业银行也需要进入资本市场和其他金融市场,实现收益和风险的匹配,合理分散风险。

(三)高素质专业人员的缺乏

开展投行业务需

[1] [2] 

要大量的资料、专业的人才和先进的技术。对于相关人员来讲不仅需要懂得投资、融资、法律、产业分析、国民经济宏观分析等广博知识,而且能够有捕捉商业机会、运用谈判技巧、把握恰当时机、进行对象挖掘和财务安排等高智力服务的本领。可以说,人才、资本、品牌是构成投资银行的重要资产,最重要的资产是人才。高素质专业人员稀缺是困扰我国投行业务发展的主要问题之一。

四、我国商业银行发展投资银行业务的对策

我国直接融资领域的快速发展给从事间接融资的商业银行带来冲击的同时,也带来了业务转型和实施业务多元化的机遇,开启了商业银行进入新的资本市场的渠道。针对我国投资银行的现实格局和商业银行开展投行业务的不足,可以采取以下主要措施。

(一)促进商业银行与投行业务的融合

在我国需要大力发展投行业务的今天,走西方发达国家那种自由竞争、投行林立,到创建品牌、合并整合,再到做大做强,走出国门,积累过程是漫长的,时间和成本显然不允许。商业银行是我国间接融资的主要渠道,走向混业经营模式已是全球性趋势,也是我国壮大投行业务的捷径。从商业银行进一步拓展投行业务来说,有两种途径可选择:一是商业银行直接开展投行业务,早日争取业务经营牌照发放,二是成立金融控股公司从事投资银行业务,如控股基金公司、证券公司、信托公司等,加快业务综合化经营步伐,促进各类金融机构在投行业务领域的交叉融合、相互渗透。

(二)形成专业品牌和民族品牌

面对国际金融资本的快速渗透与竞争,要保持国家对金融的控制力,提升金融业的整体竞争力,我国有必要组建能够同国外金融集团抗衡的大型综合化经营金融企业,发展壮大本土的投行业务,以商业银行的业务优势来带动投行业务发展,将使我国商业银行继续成为大客户的主要金融服务和产品提供者,通过投行业务使信贷客户向投行客户转化。因此,商业银行有必要大力拓展投行业务,培育出一批资金雄厚、有竞争力、能充分参与我国资本市场发展和国有企业改革的投资银行。

(三)创新产品,繁荣市场,满足不同企业需求

随着经济的发展、信息技术的进步、金融理论的深化尤其是金融工程的兴起,使得投资银行能够运用新兴的金融工具进行风险分析和投资组合,进行业务创新,为客(下转第页)(上接第页)户提供广泛的增值服务,使得抵押债券、一揽子金融管理服务、杠杆收购(LBo)、期货、期权、互换、资产证券化等衍生金融工具不断涌现。商业银行能通过组织专业服务团队为企业提供从过桥融资(股权融资)、短券、中期票据、债券承销、股票发行、票据融资、理财与投资等一揽子综合解决方案。

随着金融技术和市场的变化,资产证券化、各类衍生产品、风险投资、产业投资基金、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等新产品和新服务方式不断丰富着投资银行业务的内涵。通过投行手段会推动商业银行实现从“公司信贷”向“公司金融”转变,从“持有贷款”向“经营贷款”转变,从“信贷银行”向“信用银行”转变,为客户提供更好的综合金融服务。

(四)形成竞争机制,完善配套的中介服务

银行业务发展篇5

关键词:私人银行;投资;品牌

中图分类号:F830.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1-0-01

一、商业银行大力发展私人银行业务的重要性

真正国际一流的零售银行业务,必须具备对财富金字塔尖的私人银行客户提供一流产品服务的能力,这反映了一家银行综合实力、声誉和地位,对提升银行品牌形象很有意义,这也是私人银行业务价值的重要体现。另外私人银行业务的收入结构使得它的的盈利能力强且稳定,这些特点恰恰能弥补商业银行传统利差收入结构缺陷。要实现零售业务利润贡献在未来三至五年达到商业银行利润50%的目标,私人银行业务应是一个重要的战略高地。

从目前中国私人银行客户的发展情况来看,截至2011年底,中国个人拥有的可投资资产总额预计达到62万亿元人民币,高净值家庭(即可投资资产高于600万元人民币的家庭)可投资资产规模预计为27万亿元人民币,高净值家庭数量也将增至121万户,高端客户数占比逐渐增加,价值贡献大的特点凸显。私人银行业务是一项新兴的战略性业务,同时也是未来最赚钱的业务,商业银行应从战略转型的全新视角来充分认识私人银行业务的重要性。

二、商业银行发展私人银行业务战略重点

1.加强客户细分,提高私人银行服务的针对性

私人银行客户有着不同的年龄分布、职业构成、风险偏好、风险承受能力,只有充分加强对私人银行客户的细分工作,才能充分了解客户,采取有针对性的服务措施,来全方位满足私人银行客户不同的个性化需求。

2.深入挖掘客户需求,扩大客户份额

许多高净值客户会把他们的可投资资产分散到多家商业银行,他们的客户忠诚度通常并不是很高,那么如何提高单家银行所管理的客户钱包份额将是各家私人银行的当务之急。因此,私人银行需要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来充分了解客户,深度挖掘客户需求,而且必须打造一支高素质的客户经理队伍,保证他们能够与客户建立长期的信任关系,充分了解并满足客户的需求。

3.以部门联动为平台,构建核心能力

中国的私人银行应该努力建设成为可持续发展的财富管理机构,真心实意地倾听客户声音,深入了解客户因教育、财富来源、资产规模、地缘经济、社会阅历和心智成长的不同而向私人银行提出的不同需求。私人银行不能仅满足于目前尚未成熟的业务模式,而是应该与时俱进,以前瞻性的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和创新行动取得长期的竞争优势。它们还应该超越眼前利益,从长计议,以更为有效的团队方式服务客户,致力于整合银行资源配置,搭建统一共享平台,进而充分发挥商业银行的综合实力。

三、商业银行快速提升私人银行业务经营管理水平对策

1.提升客户发展和市场营销能力

客户是私人银行业务的生存之基、发展之源。客户发展要坚持拓展与维护并重。私人银行业务营销工作要坚持市场与客户分类及差别化营销策略。要以客户细分为基础,按照不同类型客户需求开展针对性的产品服务营销,提高营销服务的精准性。

对原有客户在继续做好维护工作的基础上,重点关注即将流失的客户,做好客户的挽留工作。牢固树立“客户及其资产的流失是最大的经营风险”的观念,要把高端客户及其可投资资产作为最宝贵资源精耕细作,那种客户及其可投资资产大进大出的现象,反映出客户维护挽留能力的脆弱,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必须强化综合经营能力,必须避免在客户发展上犯“狗熊掰苞米”的错误,对客户营销,既要拉得来,又要留得住,更要服务好。要实施一系列的“客户维护、客户挽留、客户提升”计划,并进行有效监测。此外,为提高对超高净值客户的服务能力,可以根据不同层级客户重要性,建立不同层级机构负责人分别担任首席客户经理的制度,加强高层营销,深化客户关系管理,提高客户的忠诚度和满意度。

另外一个工作重点就是如何拓展客户?客户资源一直是困扰私人银行部门如何真正实现从服务支持型机构向直接经营机构转型的重要问题。在客户拓展策略上,要坚持充分挖掘行内资源与积极拓展行外客户并举。一是要加强对私人银行潜力客户的发现和提升;二是充分利用商业银行自身的优势,公私联动,联合对公客户经理深度挖掘长期对公业务优势所积累的大量公司高管客户;三是联动小企业、房贷、信用卡、公司、集团、投行等业务部门相互推荐客户;四是强化客户推荐客户,着重维护有影响力的客户,充分利用其影响力吸引潜力客户;五是根据私人银行客户的生活圈子和兴趣特点,积极实施与行业性组织、商会、艺术收藏等第三方机构合作拓展客户的新模式。

2.抓好品牌建设,打造标杆型旗舰店

品牌是私人银行业务内在价值和能力的外在表现,私人银行品牌建设的目标是要在客户心中形成关于建行私人银行的印象,要能使客户知道本行的私人银行和其他行等竞争对手有什么不一样。一直以来,中国的私人银行业务还缺乏有影响力的品牌,急需加以改进,如何提升高端客户对私人银行品牌的认知度,除了要彰显出商业银行私人银行的业务优势,突出高贵、尊崇、私密、安全、专业、便捷等内涵与特点,更要不断优化丰富、与时俱进。

商业银行可充分利用自身在对公业务发展过程中的优势,通过对这部分优质的客户群体搞系列理财课堂的形式重点宣传私人银行品牌形象,既拓展了新的客户资源,又提升了客户对私人银行的认知度。

另外考虑到私人银行业务作为重要的战略性业务,目前仍处于品牌推广的关键时期,可借助省行私人银行部和公关部来加强对外的宣传。力争将商业银行私人银行业务品牌打造成业内知名、客户熟悉、有市场影响力的优质品牌。对内加强业务传导,对外加强广告宣传,大力提升商业银行私人银行业务品牌影响力。从多角度、多层次来快速提升商业银行私人银行业务的经营管理水平,早日成为标杆型的旗舰店。打造业内知名品牌,树立高端客户对商业银行私人银行长期的品牌忠诚度。

参考文献:

银行业务发展篇6

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信用环境的不断变化,西方发达国家的商业银行逐步将它们的理财业务重点转向私人银行业务领域,倾注了大量人力、财力、物力开发高盈利产品。1990年代以后,私人银行业务在商业银行业务中的比重更是与日俱增,并成为它们的主要盈利性业务。据统计,私人银行业务已经成为国外商业银行业务领域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从发达国家私人银行业务的发展趋势来看,私人银行业务以其批量大、风险低、业务范围广、经营收入稳定的特点正日益得到各家商业银行的青睐,并得到迅猛发展。全球私人银行2004年共管理着约4.5万亿美元的资产,分布在日内瓦、苏黎世、伦敦、纽约、迈阿密、新加坡和香港等金融中心。据统计,在20世纪末的几年中,美国的私人银行业务每年的平均利润率都高达35%,年平均盈利增长12%~15%,远远优于一般的银行零售业务。2004年,全球范围内私人银行经营利润急剧增加,全球32家私人银行的税前收益增长了24%,总利润高达95.6亿美元。其中,瑞士银行(UBS)保持最大私人银行机构的地位,旗下管理着1.295万亿美元的收费资产;美林(merrillLynch)排名第二,旗下管理的资产达1万亿美元;瑞士信贷(CreditSuissee)保持第三的位置,管理的资产为5287亿美元。2005年花旗集团全球私人银行业务盈利为12亿美元,大约占集团全部利润的8%,同年,花旗在香港的私人银行业务盈利占到了花旗在当地全部盈利的20%。1994年,美国花旗银行34亿美元的总收入,有18亿是私人银行业务的收入。花旗私人银行业务的客户资产规模在2004年达到了2240亿美元,比上一年增长了15%。2004年花旗集团环球财富管理的资产总额预期将按每年近14%的复合增长率迅速上升。全球主要私人银行状况见表1。

表1全球私人银行资产总额排名(2000~2001年)

2001年排名/金额2000年排名/金额

公司名称

10亿美元10亿美元

瑞士银行私人银行1/4331/416

摩根士丹利2/2924/193

瑞士信贷私人银行3/2652/286

摩根大通私人银行4/2455/166

高盛5/230/n/a

德意志银行私人银行6/1966/178

花旗集团私人银行7/1507/149

美林国际银行8/1363/200

汇丰私人银行9/1358/103

法国巴黎银行10/9210/100

资料来源:Scorpiopartnership;袁铭良:《跨国私人银行服务中国富人》,《新财富》,2002年10月号。

西方私人银行国际化的同时也带动了亚洲本土的私人银行发展。目前,已经有80多个私人银行机构在亚洲市场展开激烈竞争,他们在亚洲地区所设的分公司大多集中在香港和新加坡。

随着各国经济的稳定增长,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西方发达国家私人银行业务发生了一些新的变化:

(1)服务方式的变化,利用网络技术拓展私人金融业务。随着互联网技术在银行业的逐步深入应用,一系列新的服务方式,如atm机、电话银行、网上银行应运而生,并成为传统营业柜台的有力补充和服务的重要手段。

(2)组织机构的变化。传统银行对私人客户的服务由多个部门分开经营,世界上著名的商业银行如美国的美洲银行、花旗银行、英国的国民西敏寺银行、渣打银行、德国的德累斯登银行等都纷纷成立私人银行业务部门,集中设计、开发和办理私人客户的金融服务。

(3)业务重点发生变化。由于现代商业银行更加注重客户对银行的贡献度,因此私人银行业务正在从以产品管理为主转向以客户管理为主,从无差异服务转变为差异化服务。需要更密切地关注较富裕客户的需求,提供更贴身的服务,按客户需要制定战略计划,对不同层次的市场提供不同的专业化服务。现代私人银行基本业务见表2。

二、发展我国私人银行业务迫在眉睫

1.我国发展私人银行业务的客观条件

中国富裕阶层拥有的巨额金融资产不仅诱惑着外资银行,也让中资银行兴奋不已。根据波士顿咨询集团和摩根士丹利近期发表的研究报告,“私人银行业最大的增长潜力将来自中国,特别是那些资产在100万至500万美元之间的新兴富人。”2004年,中国内地富裕人士(资产净值不少于10万美元)委托管理的资产超过9100亿美元,而其中的5300亿美元由“百万富翁家庭”(委托管理资产最少达100万美元)所拥有。“中国内地拥有百万美元资产(不包括个人居住的房产、收藏品及耐用消费品)以上高收入人群比上一年度增加了4.3%,总数已近30万人,这些人将成为外资私人银行竭力争取的对象。中国内地“中、高收入家庭”,即家庭年收入为4300美元以上,大约为3000万户;其中的4%,即120万户家庭,拥有高达10万美元以上的存款。这些富裕家庭的存款实际上已占中国个人银行存款的50%以上。波士顿咨询集团也了相似的报告结果:中国内地不到0.5%的家庭,拥有约1.44万亿美元的资产,占全国个人财富总额的60%,而在这些拥有超过10万美元可投资资产的富有家庭中,又有70%的财富掌握在那些可投资资产超过50万美元的家庭中。报告还预计,中国富裕人士的资产在未来几年,还将以13%左右的比例增长。

正在崛起的中高收入阶层的家庭财产迫切需要管理,如果中国的银行家漠视这个有无比想象力的市场,外资银行必然会乘虚而入。花旗集团就表示,新开设的上海分行将向那些资产不少于1000万美元的人士提供服务,预计大约有1000名~2000名中国人符合他们的客户标准。

随着国内金融市场的发展及家族财富的积累,富裕阶层对于金融产品的个性化服务及专业化高端资产管理服务的要求更加凸现,对私人银行业务有迫切的需求。这种新兴富裕阶层客户的特点是:注重各种形式的财富增值胜于简单的财富保值。他们需要专业人士精心设计个性化的金融投资和管理服务,而不是银行提供的一般意义上的股票、基金、保险的贵宾理财。

另外,由于中国资本市场的长期低迷和近期的剧烈波动,投资者对资产安全性的考虑远超过对回报率的追求,大量资金因此流向了跨国私人银行。富裕阶层不再一味追求高风险的投资,着重考虑的是财产的安全,私人银行的业务特长与优势因此显现出来。新兴富裕阶层更加偏好于低风险、保障回报的替代性投资与结构化金融产品。所以,现在的中国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需要私人银行业务。

私人银行业务从诞生到目前经历了200多年的发展,海外私人银行业务相对比较成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和教训,这对国内银行业来说就是后发优势。同时,国内个人金融业务还显稚嫩,存在着业务概念狭窄、品种单一、无法满足客户的需求以及业务员队伍的素质参差不齐等问题,但由于具备了后发优势,跨越这一步并不困难。尤其是对想要成为国际金融中心的上海,非走这一步不可。

2.我国私人银行业务发展的现状

国内银行由于受到分业经营等方面制约,对全球资产运作的能力还有所欠缺,私人银行业务刚处于起步阶段。短短一两年时间内,商业银行在市场上推出的本、外币理财产品已达20多个品牌、上百种理财产品品种,个人客户理财资金已有上千亿元的规模。但是,限于金融制度、金融监管以及金融市场发育程度等多方面的制约,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发展一波三折,始终处于不确定状态。

(1)中资银行的“贵宾理财”

中资银行把面向高端私人客户的金融服务称之为“贵宾理财”,与真正意义上私人银行业务是有差别的。自从招商银行4年前率先推出国内首个真正意义上的贵宾理财品牌——金葵花理财以来,越来越多的中资银行都先后推出了自己的准私人银行业务,或者说是“贵宾理财”。目前,中资银行在贵宾理财上,存在着业务概念狭窄、品种单一、无法满足客户的个性化需求等问题。尽管中资银行的贵宾理财业务已经发展了4年,但其提供的高端理财产品与私人银行业务相比仍有本质区别,主要体现在对象客户及提供业务范围上:

a.门槛差异

目前国际通行的高端私人客户门槛,一般都在100万美元以上,这一标准远高于目前我国商业银行贵宾理财业务的门槛。正是由于门槛的不同,才在相当程度上造成目前中资银行在高端私人业务上较为零散、缺少系统的局面。在2004年至今的2年里,工商银行推出理财金账户,要求持有人在工行的金融资产不低于30万元;招商银行的金葵花账户的门槛是50万元;中信银行贵宾理财则分银卡、金卡、白金卡三个级别,门槛分别为30万元、60万元和100万元。

B.业务范围

目前中资银行的贵宾理财仅局限于以存款为主的货币理财,以提供理财产品为主,并配以机场等场所的贵宾服务、生活紧急援助服务等,即只是向中高端客户提供一些零售银行业务的一揽子产品及服务。而真正意义上的私人银行服务却不限于此,对投资规划、合理避税、遗产管理、教育信托、现金管理、继承人教育安排等,都有所涵盖,并且为客户提供量身定做的个性化财富管理,以满足客户对收益与风险的预期。

(2)在华外资银行的私人银行业务发展

与中资银行私人银行业务低水平发展相比,外资银行的起点高得多。2005年9月,作为首家进入中国市场的外资私人银行,瑞士友邦银行上海代表处正式开业;2006年1月,首家进入国内的外国家族私人银行法国爱德蒙得洛希尔银行在上海设立代表处;2006年3月28日,美国花旗银行上海分行内地首家私人银行部开业;法国巴黎银行、瑞银集团等国际知名私人银行也将先后在华开展私人银行业务。

花旗将其私人银行业务的客户资产定位在1000万美元以上,其在中国的大部分顾客都是成功创业的企业家。爱德蒙得洛希尔银行对其目标客户群设置了100万美元的个人财产“门槛”。

三、我国发展私人银行业务面临的问题与障碍

1.政策方面的限制

虽然中国金融业已经正式对外开放,但是在这一过程中,由于政策及监管方面的限制,外资私人银行目前能提供的服务仍有局限。例如,花旗私人银行目前能提供的服务局限在一个较小的范围之内,如经核准的外汇和人民币服务及产品。另外,私人银行在中国所受到的政策限制还与我国的外汇制度密切相关。由于中国目前对外汇的自由流动实行控制,所以,一些较高层级的服务目前在内地仍缺乏外部环境。对于一些满足客户对资金转移的私密性要求,通过运作投资基金参与国际金融市场,为客户带来较高收益等,目前在内地的银行还做不到。

2.国内不完善的金融市场和运作制度

目前国内缺乏完全的金融产品创新环境和完善的金融市场,并且人民币是非自由兑换货币,即使是外资银行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即投资范围有限、无力开发多样化的理财产品及理财规划。国内不完善的金融市场和运作制度限制了私人银行的理财产品的多样化和创新。

3.专业人才的匮乏

从事私人银行的一般都是资深银行业人士,在相关领域有出色的经历及口碑,他们十分熟悉银行及资本运作的环节,并且能够根据客户对资金的要求,充分利用金融领域知识和其他各种积累为客户提供适合的量身定做的方案。

为客户提供优质服务的是客户经理和投资经理,他们需要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如全面的金融知识、较强的分析与综合能力,高超的沟通技巧与应变能力等。资深的客户经理常被称为私人银行家(privateBanker)或财务顾问(Financialadvisor/FinancialConsultant)。私人银行成功的关键还在于如何保持和提高客户经理的专业水准,要不断学习与提高,以跟上或超前于金融环境和市场的发展。

由于国内银行业仍处在转型改革之中,各项操作流程及法律法规与国际接轨时日不久,精通银行业的本土专业人士的储备还处在积累阶段。外籍银行专业高官在本地化中面临着漫长的磨合期,专业人才的匮乏给私人银行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障碍。

波士顿咨询集团的调查报告称,总部设在亚洲的私人银行,正首次为新雇用的顶级银行家支付高达100万美元的薪酬,并预计私人银行客户关系经理们今年年终奖金的平均升幅为40%。奖金的大幅飙升,反映出亚洲私人银行业人才的稀缺。

4.灰色资金风险

灰色的资金也是开展私人银行业务的一个十分敏感的问题。灰色的资金来源加大了私人银行的风险。中国处在转轨时期,腐败、走私等违法行为产生的大量黑钱,非常希望借助私人银行的网络渠道流向国外。这种情况为私人银行设下了陷阱,稍不留意,就会成为非法资金外逃的帮凶,而遭到中国政府监管机构的打击。

四、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私人银行业务对策

1.引进战略投资者或战略伙伴模式

通过引进战略投资者或战略伙伴,借鉴外资私人银行的发展模式和经验,发展适合自己的发展模式。加入wto5年来,有20家中资银行业金融机构引进27家境外战略投资者,入股资金达181亿美元。外资银行参股中资银行的浪潮一直持续不断,截止到2005年,中国银行业通过参股方式吸引的外资银行战略性投资高达200亿美元,其中包括美国银行(Bankofamerica)以30亿美元收购建设银行9%的股份,以高盛集团(GoldmanSachs)为首的财团投资30亿美元收购工商银行10%的股份,苏格兰皇家银行(RoyalBankofScotland)斥资31亿美元收购中国银行10%的股份等。

引进战略投资者是目前国有银行改制的重要手段之一,同样也适用于私人银行业务的拓展。中国银行也传出与苏格兰皇家银行合资成立私人银行公司的消息。建设银行也于2005年6月专门成立了高端客户服务部,和美洲银行结成战略合作关系,双方签署的七大协议中就有“发展零售银行”的内容,私人银行业务包含其中。同时,工行、农行、交行等国内主要商业银行,都已经开始有准备地发展私人银行业务。

私人银行业务对于本土银行来说,最有价值的地方在于它是一种个性化、区域化的业务,相对于外资银行来说,本土银行与客户的文化和价值观更接近,可以更好地把握客户理财偏好、特点和需求,在这一点上,它为中资银行胜出外资银行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前提条件。

2.把中端理财服务作为切入点

目前国内很多银行已经在开展“贵宾理财”业务,根据前文的分析,虽然这种中端理财服务在客户对象及业务范围上与真正的私人银行业务仍有区别,但是对于从未接触私人银行客户的国内银行而言,这无疑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先降低门槛,从满足中端客户的理财需求入手,进一步了解市场,通过“贵宾理财中心”开发各种外汇高端理财产品,为未来开展私人银行业务预热。并且利用这个契机完善及发展内部监控、产品开发及专业人士培养计划,为今后高端理财服务做好必要的铺垫。

3.进一步放宽的政策和法律环境

2006年12月11日,中国银行业实现全面开放,这表示外资银行获准全面开展人民币业务。另外,中国银行业的改革及对外资政策的放宽为发展私人银行业务提供了健康的发展平台。目前国内分业经营以及利率汇率管制的逐步淡化,为金融创新提供了很多的机会,这对私人银行业务来说也是一个良好的契机。

早在2004年2月,中国银监会正式《金融机构衍生产品交易业务管理暂行办法》,鼓励国内银行和外资银行针对个人高端客户推出理财产品,这只能算是私人银行的雏形。去年5月下旬,中国银监会出台了《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和《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风险管理指引征求意见稿》,政府鼓励并有意规范私人银行业务在中国的存在和发展。前不久正式实施的《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风险管理指引》和《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管理暂行办法》,意在松绑对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诸多限制。上述逐步宽松化的法律法规,为我国私人银行业务的良好起步创造了外部环境,进一步宽松的政策和法律环境是私人银行加速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件。

4.专业人士的培养

对我国银行来说,当务之急是应该加快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私人银行业务从业队伍,由于私人银行业务涉及的业务范围十分广泛,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和技术性,因此,各家商业银行应高度重视培养这方面的专业人才,在学习和引进国外先进经验的同时加大培训力度,积极抢占私人银行业务的人才高地。目前国际私人银行业务中的许多产品都涉及相关的专业人才,如证券人才、会计师人才等。要积极引入和完善国际个人理财规划师(CFp)资格认证制度,并通过多种途径培养一批具有现代管理意识,负有责任感,并且熟悉各种金融产品功能和具有较强市场研究和客户开发管理经验的个人客户经理队伍。

新加坡为培养本土私人银行人才的做法很值得称道,新加坡金融管理局将在未来两年内拨款250万元推行培训计划,着力培养本地的私人银行人才。

5.灰色资金的有效监控

银行业务发展篇7

[论文摘要]本文解释了作为一种新兴的金融工具的物流银行业务的特征与创新点,分析了我国物流银行业务的发展前景,在探讨物流银行业务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物流银行业务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一、物流银行业务的特征与创新点。

物流银行业务的全称是物流银行质押贷款业务,简称物流银行,是指银行以市场畅销、价格稳定、流通性强且符合质押品要求的商品质押作为授信条件,运用物流公司的物流信息管理系统,将银行的资金流与企业的物流有机结合,向公司客户提供集融资、结算等多项服务于一体的银行综合服务业务。

(一)物流银行业务的特征。1.物流银行业务的业务特征。物流银行业务是一般动产质押业务的升华,与一般的动产质押业务的业务特征相比,具有标准化、规范化、信息化、远程化和广泛性的特点。标准化是指物流产品的质量和包装标准都以国家标准和协议约定的标准由物流公司验收;规范化则指所有动产质押品都按统

一、规范的质押程序由第三方物流公司看管,确保质押的有效性;信息化的特点主要指所有的质押品看管,都借助物流公司的物流信息管理系统进行,有关业务管理人员都可通过互联网,检查质押品的情况;由于借助物流公司覆盖全国的服务网络,确保了该行在全国各地开展异地业务,并能保证资金快速汇划和物流及时运送,因此,此业务具有远程化的特征;而广泛性是指该业务服务客户可是大、中、小型各类企业,既可以是制造业,也可以是流通业,总之只要这些企业具有符合条件的物流产品,银行都可以提供此项服务。2.物流银行业务的信用特征。物流银行业务能为需要资金的企业提供数倍于原有交易规模的信用额度,这种业务模式具有信用放大效应。如果按照一般的物流银行业务中的保证金比率为三分之一计算,对于一般的流通企业来说,物流银行业务可以使其销售额扩大了近50%,商品周转时间缩短三分之一左右;如果整个销售网络全面采用物流银行业务,对于生产商来说,将使其整体销售额扩大50%左右。3.物流银行业务的风险特征。物流银行业务的风险具有复杂性、多样性、难测量性和难控制性的特点。这主要是由质押商品的授信条件本身所决定的。

(二)物流银行业务的创新点与银行风险。物流银行业务可为企业提供部分产品装卸、储存、运输、销售流通费用,而这些流通费用约占商品价格50%,同时还会减少约占整个生产过程90%的物流时间。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该业务打破了的传统思维方式,为商业银行获取更大的市场和利润回报提供了新的途径,同时也创新地引用物流(动产)质押来解决部分企业融资困难的问题。因为物流银行业务服务的对象比较特别。物流银行业务的服务对象为缺少土地、房产等固定资产却拥有较多流动资产的企业,这类企业往往难以满足现行银行融资中的担保条件。物流银行业务相对于传统思维方式下的抵押贷款的不同之处也正是这项业务本身的创新点,对于银行来说,这种创新可以大大的降低银行资产的非市场风险。目前国内各大商业银行大都存在着过分依赖大客户、贷款授信额度过于集中的问题,从马柯维茨的投资组合理论来看,这种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的做法无疑会给银行带来很大的市场和信用风险。以某上市银行为例,其最大的l0家客户贷款比率接近50%,年均比率高达61-8%,大大超出了中央银行指引标准。银行借助于物流企业的规范性和整体实力,开展“物流银行业务”业务,就能调整资产结构降低授信风险,确保贷款资金安全,而且银行还突破区域限制与外地的生产商发生联系,拓展了银行的业务范围,在此基础之上开拓和发展一批优质的新客户群体,在保证安全性的前提下提高资产的收益性。

二、物流银行业务发展的前景。

(一)中小企业发展为物流银行业务发展带来的机遇。物流银行服务的对象中多数为中小企业,尤其是一些商贸企业,这些企业大都缺乏土地、厂房、机械设备等固定资产来抵押,因此难以满足贷款担保条件而常常遭遇融资困境,但他们拥有较多的诸如原材料、半成品、产成品或经销商品等流动性资产,而物流银行业务可以以此类资产为抵押为企业提高信用,甚至还可以把处于运输过程中的流动物资作质押,比如厂方发给经销商的货物,在运输过程中整个都可以被质押。据统计,目前我国中小企业数量已占到全国企业总数的99%,中小企业对GDp和工业增加值的贡献率已分别达到63%和74%,然而在全部信贷资产中,中小企业的比率尚不到30%,也就是说,国有部门利用了70%以上的银行信贷,而对工业增加值的贡献率却不到30%。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广大中小企业的融资空间也为物流银行业务发展提供了机遇。

(二)我国物流业发展使得物流银行业务发展前景广阔。拥有目前全球最富有经济活力的物流区域和最大的消费市场,我国的物流市场潜力和发展都非常看好。我国当前物流成本占GDp的比重为20%左右,比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10%)高出1倍。世界500强中的400多家企业在华进行了投资,这其中90%左右的外资企业都选择了物流外包,占中国市场全部物流外包企业总数的70%。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国内企业对物流外包的认知和需求,都促使中国第三方物流市场不断呈现增长趋势。当前中国第三方物流市场规模为600亿元人民币左右,预计今后几年年均增长率将达25%,良好的市场发展使得我国的物流银行业务前景广阔。

三、物流银行业务的发展现状

作为我国金融产品创新的新突破,2004年6月物流银行业务被广东发展银行最早正式推出,这项业务在推出之时得到了国家发改委中小企业司的全力支持,广东发展银行在全国10个城市进行了试点推广,其阶段性成果表明物流银行业务成为了受许多企业欢迎的一种有效的理财工具,在开展此项业务最初的半年间广东发展银行已向20多家企业提供了该项服务,业务总金额过40亿元。2005年广发银行通过中国远洋物流有限公司、中国外运股份有限公司和中国物资储运总公司等物流公司,已与一汽贸易总公司、诺基亚(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北京全国棉花交易市场有限责任公司、嘉里粮油商务拓展(深圳)有限公司和郑州宇通客车股份有限公司等大型企业(集团)公司进行全面物流银行业务合作,支持了200多家经销商和10000名终端用户,并带来存款近20亿元。

在北方地区,自2004年山东省的烟台海通物流的一笔1500万元的仓单质押融资开始后,山东省的许多物流公司(中储青岛公司、中外运青岛公司、博远、环鲁、烟台海通、临沂立晨等公司)主动联系银行和客户,在银行的支持下物流银行业务得以展开,其中临沂立晨公司已为山东新光纺织、百华鞋业、华祥塑料、力健粮油、卡特重工、鲁南纸业等生产企业提供了物流金融服务,2005年融资额为1682万多美元,2006年上半年依靠“物流银行”业务的功能为生产企业融资2000万美元。

从全国来看,目前已经有多家银行开展了物流银行业务,走在该项业务最前沿的银行有:广发银行,建设银行,招商银行,民生银行,中信银行等多家银行,近期他们为客户提供的动产质押融资的服务越来越多。总体上来说,我国物流银行业务的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但是还存在很多的问题,其中主要的问题就是还没有形成规模效应、非理性定价、操作不够规范、业务品种相对较少、服务意识淡薄,尤其是国有大银行对此项业务的重视不够。

四、我国物流银行业务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一)引导各类主体加入物流银行业务市场。各类金融机构应该在物流银行业务市场发展的战略分析上,根据自己面临的市场机会和威胁来比较分析自身发展该项业务的优劣势,不能盲目的开展和发展此项业务。从可提供物流银行业务的金融主体来看,有绝对优势和比较优势的金融机构在物流银行业务上可采用积极的市场扩张战略。目前物流银行业务已经在国内货币市场开创了良好的局面,但提供此业务的主要金融机构为商业银行,而物流公司、担保公司、财务公司、投资公司、以及信托公司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参与到此项业务的竞争中来,作为分食者的各类金融主体的增加将会使物流银行业务以更快的速度发展。

(二)物流银行业务营销策略。目前我国的仓单质押处于起步阶段,单项融资额过低导致银行、物流企业的操作成本升高,影响了银行和物流企业开展这项业务的积极性,这也就是目前市场竞争不激烈的原因所在。但是,随着苏州地区制造业和物流的发展,仓单质押的利润率肯定会提高,随着融资额的扩大,将会产生规模效应,效益将会逐步增加。从另一个层面去理解,对于这项业务的贷方——中小企业来说,由于当前整个市场的信用体系仍然不健全,造成了抵押、资本市场、债券市场的融资方式难以利用,所以质押监管对其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直接影响企业的发展,在此情况下中小企业将愿意为仓单质押付出较高的成本,因此,目前采用积极扩张的营销策略有利于在该业务的起步阶段去撇取市场高利润和扩大市场的占有率。商业银行开展物流银行业务,要以生产商、经销商和物流商的需要为中心构建市场平台,如何搭建自己的市场平台,则是银行必须在经营理念上重视的问题,银行还必须与物流企业保持良好的关系,山东省临沂立晨公司依靠“物流银行”业务融资2000万美元的出现就是在于银行做好了客户市场的拓展工作,和邻近地的物流企业保持了较好的合作关系。此外,银行必须设立科学的业务审批制度,广发行南京分行授信管理部强调“物流银行业务是一项新业务,为有效规避风险,银行对企业的审批相对严格”。但是这种审批制度的要求也不能过高,更不能对中小客户带有歧视性,审批要求和制度必须具有一定的弹性和灵活性。在具体的业务审批中应该注意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要反对一刀切的作风。

银行业务发展篇8

一、辽宁省社区银行业务发展现状

(一)总的情况2010年,辽宁省各家办理社区银行业务的金融机构中,城市商业银行的小企业贷款余额与年初相比相对增长了,政策性银行、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的小企业贷款余额与年初相比均是负增长;城市商业银行的中小企业贷款余额的增幅比全部贷款余额的增幅高出19个百分点,政策性银行、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的中小企业贷款余额的增幅则远低于全部贷款余额的增幅,中小企业贷款余额与年初相比无增长甚至是负增长。

(二)村镇银行社区银行业务发展现状2008年,辽宁省开始在铁岭市进行村镇银行试点工作,截至2013年末,辽宁全省已共设立了50家村镇银行和59家分支机构。2013年,辽宁省村镇银行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家宏观调控的有关方针政策,进一步加大了对农户和小企业的支持力度,有效弥补了城乡金融服务空白,支农支小“生力军”作用得到进一步发挥,呈现出以下五个特点:1.经营规模增长较快2013年末,全省村镇银行资产总额325.30亿元,比年初增加95.14亿元,增长41.34%。其中各项贷款余额188.90亿元,比年初增加55.48亿元,增长41.58%。负债总额284.21亿元,比年初增加88.05亿元,增长44.88%。其中各项存款余额267.36亿元,比年初增加82.65亿元,增长44.74%;所有者权益41.09亿元,比年初增加7.09亿元,增长20.87%。2.涉农贷款占比较高2013年末,全省村镇银行小微企业贷款余额100.46亿元,占各项贷款的比重为53.18%;农户贷款余额81.16亿元,占各项贷款的比重为42.96%。农户和小微企业贷款余额合计181.62亿元,比年初增加58.35亿元,增长47.34%,高于各项贷款平均增速5.76个百分点,占各项贷款的比重达96.15%,比年初增加3.76个百分点。2013年末,全省村镇银行涉农贷款余额153.43亿元,比年初增加48.77亿元,增长46.6%,高于各项贷款平均增速5.02个百分点,占各项贷款的比重为81.22%。3.不良贷款水平较低2013年末,从全省情况看,虽然出现了不良贷款的“双升”,不良贷款余额增加3,511万元,不良贷款率上升0.16个百分点,但不良贷款率仅为0.25%,不仅低于监管标准,而且低于全国平均水平0.25个百分点。4.流动性比较充足2013年末,全省村镇银行储蓄存款余额76.96亿元,占各项存款的比重为80.40%。主要流动性指标均符合监管要求。其中存贷比为70.65%,流动性比例为124.47%,流动性覆盖率为434.2%,净稳定资金比例为145.86%。5.全部实现盈利2013年,全省村镇银行实现经营利润10.12亿元,比上年增盈3.09亿元,增幅为43.95%;实现净利润5.72亿元,比上年增盈1.33亿元,增幅为30.3%。全省50家村镇银行全部实现盈利,有26家村镇银行净利润超过千万。

(三)民生银行沈阳地区社区支行业务发展现状伴随着我国商业银行设立社区支行热情的空前高涨,民生银行沈阳分行以在自助银行基础上派驻员工和增加其他设备的形式,在我省进行了社区银行实践活动,截至2013年末,该行在沈阳市共设立了数十家社区银行网点。民生银行沈阳地区社区支行网点以“业务受理不处理,咨询不交易”为原则开展业务。员工每天分组进行营销,留在网点内的员工负责日常接待、维护、咨询、介绍产品等工作,跑外的员工负责深入社区内部营销、拓展周边1.5公里范围内的特惠商户等工作。该行开展的特色业务主要是通过把周边商户纳入到民生银行特惠商户联盟中,为持有民生银行信用卡或借记卡的客户提供折扣优惠。截至2013年底,该行特惠商户已达300户左右,包括辉山牛奶、康辉旅游等涉及居民衣食住行多个方面,每个社区银行网点开发的特惠商户大约有5-6户。

二、辽宁省社区银行业务发展存在问题及原因

(一)全国性大中商业银行社区银行业务存在问题及原因全国性大中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不足。表现有三:一是主观上不够重视对中小企业客户的营销,而把“傍大款”“、垒大户”作为自己主要的营销目标;二是把有资格成为它们营销对象的中小企业的准入标准定得过高,大部分中小企业被挡在了门外;三是不思金融创新,缺乏为中小企业量身定制的金融产品。出现上述问题的根本原因是大中商业银行以发放标准化、批发式贷款为主,为此,需要通过规范的财务报表所反映出来的硬信息了解借款企业的信用状况,需要合格的抵押物和担保人来规避分散信贷风险。中小企业却往往既没有规范的财务报表,也不能提供合格的抵押物和担保人,只能依据其非常个性化的软信息给它们贷款,搜集这些软信息需要大中商业银行付出极大的成本,因而出于盈利的考虑,大中商业银行只能知难而退。另外,我国大中商业银行多为国有,中小企业多为民营,二者在所有制上的这种不匹配,也是导致上述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虽然从理论上讲,银行为企业贷款,并不要求二者必然存在所有制上的一致性,但所有制上的匹配确实比不匹配更方便银行贷款业务的开展。所以,大中商业银行更愿意为与自己所有制匹配的国有企业,尤其是大型国有企业提供贷款,而不愿意为与自己所有制不匹配的民营中小企业贷款。

(二)地方金融机构社区银行业务存在问题及原因城市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或农村商业银行等地方金融机构办理社区银行业务的主观意愿很强,最终力度却并不大。出现上述问题的原因是城市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或农村商业银行等地方金融机构的业务拓展能力较差,导致银行业务品种过少,传统的存贷款业务是绝对的主体,中间业务微乎其微。在这种情况下,只能靠规模取胜,没有规模就没有为客户服务的能力。为了扩大经营规模,城市商业银行跨省经营,农村信用社快速朝着省级核算单位发展,朝着大银行的方向发展,这又不符合社区银行的地域特点。

银行业务发展篇9

(一)农业银行在服务新农村建设中面临的问题

1.支持新农村建设与农行商业化经营的矛盾

一是经营转型使信贷资金事实偏离农村。在商业化经营安全性、效益性的内在驱动下,近年来,农业银行加快经营调整步伐,积极实施重点区域、重点客户、重点产品优先发展战略,一些县市支行信贷管理权限上收,经营重心上移,基层经营行主要以负债、中间业务、清收不良贷款为主,一些好的法人信贷客户需上报上级行审批,无形中造成信贷投入集中于大中型企业和金融资源丰富的城市,支农信贷投放上呈弱化趋势。二是农村金融市场中介缺位使农村金融服务受到局限。近年来,农行与其他商业银行一样实施了网点重新布局。金融资源相对匮乏,达不到保本点的网点纷纷撤离乡镇。据调查,某县级市农行近5年来先后撤并基层农村网点21个,目前农村网点仅剩3个。客观上对农行强化农村金融服务带来了困难和不便。三是局部制度设计弱化了支农贷款营销积极性。农行普遍实行严格的贷款责任考核制度及贷款“终身追究”制度,在目前农行政策性金融业务与商业金融业务并存,职责不够明晰,农业信贷资金运营绩效较差的现实情况下,造成基层行对“散、小、急、频”的支农贷款,或从成本考虑,或从风险考量,存在“不作为”思想,宁愿少发放,也不愿惹麻烦。如何处理商业化经营中集约化、精细化要求与支持新农村建设之间的矛盾,是农业银行必须面对的问题,同时也是国家对农村金融体系构建和相关风险补偿机制建设方面必须研究解决的问题。

2.产品的实用性和覆盖面与新农村建设需求不相匹配

尽管农业银行信贷产品丰富且不断推陈出新,但金融产品在农村市场区域单元还出现“断层”,与农村经济发展不断增强的金融需求尚不匹配。一是农户个人贷款融资渠道较少。缺乏诸如农信社小额信用农贷品种,农户个人贷款基本由农村信用社经营,不能满足农户的信贷需求。二是扶贫贷款门槛高,准入难,且扶贫关联度削弱。目前扶贫贷款受金额、评级授信、立项、上级行准入等门槛限制,实际运作难度较大。《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至2010年)》提出,要继续把发展种养业作为扶贫开展的重点,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但从各地投放的扶贫贴息贷款来看,存在一部分贷款被用于非农项目。三是农业产业化企业贷款缺乏创新。目前还局限于流动资金贷款,对项目融资、科研贷款、订单贷款等缺失综合经营,在欠发达地区缺乏强势企业的情况下,很多企业难以得到有效支持。四是新兴的中间业务在农村开展不多。网上银行等电子银行发展还滞后,尤其是对农户的信息、技术、市场金融服务基本上是空白,难以提供全方位的服务,与农村经济快速发展要求高效、优质的服务很不适应。

3.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对农行商业化经营形成挑战

一是信用观念有待增强。目前农村市场发育尚不成熟,区域间明显存在经济发展和文明程度差异,一些地区依法借贷、依约还贷意识有待加强,来自地方政府行政干预时有发生,在个别案件中,甚至出现借改制、破产甩包袱和放纵、包庇企业的欺诈行为。二是金融配套措施滞后。目前政策性金融以对特定机构的特定业务进行直接补贴为主,对商业金融机构的担保、抵押、保险、减免税等措施缺乏,吸引金融资金及社会资金进入农业领域的机制没有建立起来。三是受农村生产效率制约。“三农”的弱质性需要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提高农业经济生产效率,进而提高金融机构贷款效率。农业银行在金融生态环境不佳的状况下支持新农村建设面临的挑战不容忽视。

(二)农业银行在新农村建设中面临的机遇

1.有利于发挥农业银行的资源比较优势,巩固农行在县域金融的传统优势

目前,农业银行是唯一在全国每个县市都设有分支机构的国有商业银行,拥有全国最多且联结城乡的物理网点、覆盖面最广的电子化网络、最多的客户服务人员、最广泛的客户群体。除政策性支农业务外,担负着支持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县域中小企业、农村流通体系建设、特色资源开发、信贷扶贫和农村消费信贷等方面的支农任务,是县域商业性金融的主渠道。在长期服务“三农”的过程中,农行大部分资源配置在县域,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组织和网点网络体系,积累了丰富经验和较为成熟的运作模式。目前,农行52%的人员,60%的机构分布在县域,涉农贷款占全行贷款的40%。支持新农村建设,对农业银行发挥资源比较优势,实现城乡业务联动发展,搞活农行县(市)支行经营,促进农行改革和发展意义重大。

2.有利于农行的业务经营转型和培育新的业务增长点

目前农村金融市场仍是一个分割的卖方垄断市场,银行在客户选择、贷款定价等方面处于主动地位。当前,农业银行加快业务经营战略转型步伐,提出在积极拓展优质大客户的同时,把发展县域中高端业务,统筹大中小客户和城乡业务的协调发展摆在重要位置。支持新农村建设中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村城镇化建设、优质中小企业等县域内中高端客户,既有利于农行有效运用富裕资金,也有利于农行巩固县域的传统优势,发挥县域金融业务的主渠道作用,统筹城乡业务的协调发展。

3.支持新农村建设是国家和社会赋予农业银行的历史使命

目前,农行机构、网络、人力资源和资金实力等方面的优势决定了其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国家十分重视农行在支持“三农”中的作用,在国有商业银行股改中将农行与农村金融体系统筹考虑,充分考虑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农村金融的设计和布局。支持新农村建设是国家对农行未来业务定位的要求和期望,也是农行作为农村金融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责任和使命。

二、农业银行强化金融服务和支持新农村建设之对策

新农村建设需要建立健全各层次金融机构分工协作、优势互补的农村金融体系。在现有农村金融体系格局的前提下,农业银行应充分发挥县域商业金融的基础作用,秉承国家支农政策原则、效益最大化的原则、突出重点的原则、防范风险的原则做好新农村建设服务工作。笔者认为农业银行强化金融服务应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统筹配置资源,把新农村建设纳入经营转型“新重点”

在当前经营战略转型时期,农业银行应看到未来农村金融的潜在市场,把新农村建设作为加快有效发展新的效益增长点,在经营策略上进行适当调整。一是因地制宜做好机构职能的分布和职能定位。要按照“统筹兼顾,区别对待”原则,在机构撤并上注重差异性,关注前景值,不仅要考虑商业化经营的效益性,也应考虑新农村建设金融服务的长远利益和公共服务职能,有侧重地进行机构布局和调整。特别是在农业为主的欠发达地区,撤并网点要充分顾及到农村金融市场的辐射半径,强化网点中心所建设,走网点精干高效之路。对一些农村建设新区、规模较大的农贸市场可根据需要考虑设立新网点,尽可能消除农村金融市场“盲区”和“断层”。同时,在机构设置和职能定位上,应与时俱进,有必要根据新农村建设金融需求和特点增设职能,如在中心网点开办支农“金融超市”,实行保险、公证、房地产开发商联合“一条龙”作业,为农民提供综合产品营销;业务综合部门应建立新农村建设金融需求分析机制;前台营销部门可增设专门服务于新农村建设的机构或分部,建立支持新农村建设金融需求的响应机制。二是要整合人力资源,丰富客户经理制度内涵。可设立支农专职客户经理,推行支农客户经理制,实行划片管理,单独考核。致力于客户经理综合素质提高,培养一批知农业、懂政策、善管理的客户经理队伍,为农民提供政策、信息、资金等全方位的金融服务,使支农客户经理成为农行发放农贷的营销能手。三是整合系统资源,加大支农服务力度。充分利用现有的网络,综合运用网上银行、atm(自助银行)、poS机等功能,使物理网点和虚拟网点有机结合,以方便农民存取款和理财,使农民享用到快捷便利的资金结算服务和科技信息,进一步提升农业银行支农服务水平。

(二)创新产品方式,满足新农村建设金融服务“多需求”

一是创新和综合运用金融产品。农业银行应围绕新农村建设的新要求、新变化,适时创新适合“三农”需要的金融服务品种。可根据农民贷款需求特点,设计开发如仓单、地上作物收获权、存栏牲畜抵押等贷款业务,满足农村多样化金融需求;对符合贷款条件的种养大户、产业化组织、个私经济组织,可通过评优授信、联保贷款等方式提供资金支持,充分发挥其在农村经济建设中的示范带动作用;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可以实行更多的融资方式,如票据贴现、项目融资、科研贷款、订单贷款等,推动“公司+基地+农户”农业产业化发展,实行资产、负债、中间业务一体化营销;对效益良好的农业企业,除一般的流动资金贷款外,可运用应收账款融资、仓单质押贷款、国际融资等产品,满足客户差异化需求;在农村劳动力转移金融服务上,还可考虑设立与助学贷款相类似的“农村劳动力创业贷款”种类,帮助务工农民城市创业。二是健全金融机构分工协作、优势互补服务体系。对贷款周期长、风险大、启动阶段效益低的领域,政策性金融应发挥主力军的作用;对市场化程度高、效益好的领域,商业性金融应发挥主导作用;对农村贷款资金额度大的大型贷款项目,政策性银行、商业性银行可以实行银团贷款。同时,要与农村信用社形成产品互补、竞争有序的农村金融机构体系。

(三)找准切入点,做好新农村建设金融服务“大经营”

一是加强新农村建设政策研究。基层农行要与地方政府、发改委、扶贫办、农业局、财政局、教育局、卫生局、民政局等部门建立良好沟通平台,高度关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金融需求,增强金融服务的敏锐性和前瞻性。二是做好项目营销和储备工作。在信贷准入标准不降低、风险可控的前提下,按照商业化、市场化的原则,提高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综合服务水平,支持外贸和新兴领域的农村商业企业,扩大对农村私营业主、民营企业金融服务的覆盖率,密切关注和积极介入农村“两水”(饮水和灌溉用水)、“三网”(电、路、通讯网)、“两汽”(沼气、液化汽)、“两个市场”(境内外销售市场)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等带有政策性的领域。三是做好涉农公存款营销工作。积极跟踪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国家财政支出和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农村养老保险金、农村合作医疗保险金资金动向,对财政转移支付和有关政策性金融业务,农业银行要争取。四是做强做大中间业务。瞄准有规模效益的农村商品流通企业、专业集散地、农村物流企业,借助农行农村网点、网络优势,加大银行卡、网上银行、自助银行、电子银行等金融产品介入力度,使之成为中间业务新的增长点。五是用活农业扶贫贷款政策,打好“特色牌”。寻找信贷扶贫与商业化经营的结合点,筛选一批扶贫项目,做好组合营销和捆绑营销,走产业化扶贫、项目间接扶贫的路子。六是推进农村城镇化信贷业务。重点介入商业性较强的基础设施、基础行业项目和企业集群化支柱产业,推动城市化水平的提高。

(四)完善运行机制,创造农业银行支持新农村建设“强保障”

一是建立高效的贷款审批机制。结合经济发展的地域差异性和不平衡性,制定规避风险、支持地方经济发展和自身经营效益三者相统一的信贷管理体制,可结合当地特色实施“穿透式”授权管理,适当给予基层行一定的贷款审批权,完善支农信贷运作流程,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对支农业务设置“绿色通道”,限时服务,以适应支农贷款业务“小、频、急”的特点。二是建立利率风险定价机制。根据支农贷款风险及所带来的经济效益,灵活制定利率,对不同借款人实行差别利率政策,充分调动经营行发展支农业务的积极性。三是建立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树立以人为本理念,改变激励约束不对称的状况,如可建立《农村客户营销激励办法》,制定农业客户贷款、存款、票据贴现、中间业务、国际业务营销激励措施,充分调动营销人员积极性。对贷款已经形成不良的,也要综合各种因素加以分析,实事求是地落实相关责任,使基层行和信贷人员轻装上阵,使信贷人员对支农贷款敢放、愿放。四是建立专业化的人员培训机制。可通过举办客户经理培训班,开办员工业余夜校等措施,加强客户经理业务培训,充实信贷营销人员,鼓励员工从围绕发展本地区特色经济入手,积极营销各类支农贷款。五是建立支农贷款风险管理机制。每半年组织对信贷客户进行评估和检查,排出退出客户清单,建立支农信贷客户诚信记录,强化贷款责任追究,有效防范经营风险。

(五)齐抓共建,为农业银行支持新农村建设提供“优环境”

一是加快信用保障体系建设。国家要将诚信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尽快建立全国范围内的企业和个人征信系统,继续抓好创建信用村镇建设,积极探索建立区域金融生态环境评价体系,并纳入各级政府的目标考核。二是增强农民的金融法制意识,营造稳定和谐的融资环境。要有效保护金融资源产权所有者的合法权益,规范有关当事人的金融行为。司法部门应尽可能推广简易诉讼程序,降低金融债权案件诉讼费用,提高金融债权的执结率,保证金融债权得到公平清偿。三是加大农村金融市场的监管力度。金融监管部门要为银行业机构提供公平、适度的竞争环境,对不正当的竞争行为要坚决予以制止。只有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建立良好的信用环境和服务环境,农业银行服务新农村建设的潜力和效能才能发挥到最大化。

银行业务发展篇10

审慎经营一直是商业银行必须秉承的原则之一,对待风险往往以被动防御的方式为主。而投资银行则在风险观上更加主动,强调通过创新的金融工具和金融方法来分散和控制风险以赚取超额收益。这就在客观上决定了二者存在一定的冲突。现阶段如何在统一的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体系架构下,建立能够适应投资银行业务复杂性的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系统,既能有效防范投资银行业务带来的新风险,又不至于对业务的快速发展造成人为障碍,是商业银行亟待解决的问题。

其次是激励机制的冲突,目前主要体现在利益的分配上。投资银行业务复杂度高,更强调通过创新来主动分散和控制风险,以此获得超额收益,因此考核激励机制必须实现收益和风险之间的良好平衡,才能促进投行人员既主动创新,又责任明晰。但是在实践中,大部分商业银行并未建立独立的投资银行业务考核和激励机制,也未按照风险和收益匹配的原则建立收入分配机制。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投资银行部门的积极性,且无法从业务角度准确体现投资银行部门的价值。因此,根据不同的投资银行业务特点建立长期、稳定、明确的经营机构收入分享机制和风险承担机制对于推动投资银行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

第三是传统业务与投行业务的冲突,目前主要体现在业务规划的缺失。在实践中商业银行往往将投资银行业务定位于服务传统业务发展的工具,甚至是因为传统业务领域竞争加剧不得已而为之。从短期来看,这种做法确实迅速收到了成效,但从长期来看,这样的定位却对投行业务成长非常不利。过分强调投行业务对传统业务的服务功能,使其很难被摆到一项主体业务应有的位置,在商业银行整体发展战略上得不到相应体现和重视,资源投入也缺乏保障,业务的连续发展容易受到各种因素的干扰。因此,商业银行应从战略上明确发展投资银行业务不只是简单地实现对传统业务的延伸和服务扩展,而是要实现两项业务之间的整合和联动。商业银行应将投行业务作为一项主体业务,注重和追求业务自身的发展,建立清晰可行的发展规划,并从体制和机制上给予充分扶持和保障。

二、对银行监管部门引导投行业务健康发展的思考

从商业银行内部来看,投资银行业务刚处于起步时的探索阶段,从管理体制、业务运行机制到风险管理体系,以及专业人员团队建设都还很不完善。这种现状,决定了银行监管机构不但要重视当前商业银行投行业务的运营管理和风险控制问题,也要考虑未来银行战略转型的需要,按照推动行业发展、有效防范风险和审慎监管的原则,循序渐进地推动商业银行投行业务的健康发展。

第一,重视投行业务在推动商业银行战略转型中的作用。在推动商业银行战略转型的过程中,中间业务收入比例的提高是监管部门重点关注的指标之一。但是,在中间业务收入结构上,支付结算、银行卡、类业务的收入仍占主导地位,属于投资银行范畴的交易、托管、顾问类业务收入总额依然较低。这种趋同的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监管推动措施的有效性。实际上,相对于其他的中间业务收入渠道,投资银行业务具有更好的主动性、更高的附加值。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经济增加值(eVa)考核体系下,投行业务在节约经济资本和创造经济增加值方面,对提高银行的资本收益率水平更有效;二是投行业务有利于商业银行在转型过程中探索新的盈利模式,在资本市场等直接融资领域探索盈利的可能性。因此,从长远来看,在投资银行业务领域强化监管推动的力度,可以更有效地促进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结构的升级和持续发展,也更容易体现监管的有效性。

第二,应及时加强对投行业务的监管引领和规范。尽管近几年投行业务市场发展迅速,但是绝大部分机构都还未进入规模化、系统化的发展阶段。特别是在当前的经营环境下,短期内难以从根本上改变基层机构以信贷业务为重的经营思路,使得投行业务持续健康发展容易受到内外部环境的影响,也容易在局部领域产生无序竞争的行为,因此及时加强监管的引领和规范功能尤显重要。首先应坚持分类监管的原则。对于业务能力强,风险控制水平高的商业银行,应加大支持和推动的力度,鼓励发展;对于缺乏资源优势,风险控制能力弱的商业银行,应差别化的监管指导,引导其探索适合自身业务特点的投行业务产品。其次是提高监管的专业判别和迅速反应能力。从近两年的监管实践看,在财务顾问、衍生产品交易等部分投行业务领域由于统计监测制度尚不完善,容易导致监管的跟进滞后于市场的发展。滞后效应的存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监管规范业务发展的有效性。因此,在短期内,应该加强对投行业务的研究,加快探索建立投行业务的监测和分析机制,及时跟踪和评估投行业务的发展动向。在中长期上,则要探索有效的机构监管和功能监管协作机制,在明晰职责分工的基础上,建立一套有效覆盖监测、识别、提示、处置风险全过程的监管流程。

三是充分发挥银行业协会的管理和自律功能,加强同业监督。客观上,监管部门并不总是能把握住市场发展的脉搏,更何况投行业务往往是根据客户需求提供的综合性金融服务,是一系列金融产品的组合和衍生,始终处于动态变化的过程中。因此在引领和规范投行业务发展过程中,更有必要发挥商业银行对市场变化的敏感性,通过加强协会的自律功能,规范定价行为和营销行为,从而更有效地维护市场竞争秩序,促进业务的良性发展。第三,高度重视投资银行业务的制度和体系建设。投行业务复杂的业务结构使得投行业务无论是在组织架构、管理制度、风险控制,还是在人力资源、激励机制、风险文化等诸多方面都具有鲜明的业务特点,与现有的商业银行体制存在相当大的差异。因此,在业务发展初期即推动制度和体系的建设对于实现业务的健康持续发展至关重要。从现阶段来看,作为监管部门一方面应督促商业银行从战略的高度建立长期、稳定、明确的经营机构收入分享机制,确保业务的顺利推进。投行业务发展离不开全行的平台和资源,必须建立起调动各方积极性的收入分配机制,予以明确后长期执行。投资银行业务部门应有节奏、有重点地推动业务发展,兼顾短期、中期和长期发展的需要,并确保各分支行经营机构形成稳定的预期。另一方面在当前商业银行普遍面临专业人才缺乏、信息系统建设相对滞后、业务流程不尽科学等问题的现实条件下,建立和完善投行业务运作体系尤显重要和紧迫。应该鼓励商业银行针对投行业务的特征,建立相对独立的审查审批标准和程序,在全行统一的风险管理体系下,建立符合投行业务特征的风险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