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民间借贷的几种方式十篇民间借贷的几种方式十篇

民间借贷的几种方式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2:25:19

民间借贷的几种方式篇1

民间融资作为一种游离于国家金融体系之外的融资方式,在我国经济多元化发展格局和银行信贷资金局部供给短缺的情况下,已经成为国家投资、金融机构贷款之外的重要融资途径之一,对于弥补正规金融机构业务经营不足、缓解资金供需矛盾、促进中小企业发展、优化社会融资结构及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等有着积极的一面。2012年以来,各大网站都报道了温州几个大集团的股东被捕或者出逃的新闻,标题普遍都围绕着“民间乱贷”、“跑路”这样的字眼,让很多人以为民间借贷问题是极个别地方比如浙江省、江苏省才出现,其实不然,在温州问题爆发之前的一年,周宁民间融资的危机就已经产生几例,由于数量不多并没有引起重视。而今年,银行收紧银根,周宁县破产企业不断增多。鉴于此,笔者走访了周宁以及周边地区与融资相关的业内人士,了解周宁地区民间融资的详细过程,并分析其融资乱象,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

1民间借贷

1.1民间借贷的定义

民间融资是指出资人与受资人之间,在国家法定金融机构之外,以取得高额利息与取得资金使用权并支付约定利息为目的而本文由收集整理采用民间借贷、民间票据融资、民间有价证券融资和社会集资等形式暂时改变资金使用权的金融行为。本文主要对民间借贷这一最常见的民间融资方式进行探讨和研究。

1.2民间借贷类型

民间借贷有多种借贷形式,宁德周宁当地的民间借贷主要是以下几种形式:

1.2.1亲朋好友之间的互相借贷,企业之间的互相借贷

此借贷方式较为快捷,手续简单,通常以立一纸借据作为借款还款依据。在借款的时候如果额度不大,就只须写借据给债权人便可。而遇到数额较大的情况,债权人通常会要求借款人提供房契、地契等有实际价值的凭证作为抵押,这种方式省去银行的审核评估步骤,方便快捷且借款数额有较大的空间。

1.2.2民间标会

这是以亲情、乡情为纽带而组成的具有互助性质的民间借贷形式。会头通常都是组织,例如一家民间企业,食利者为入会人,入会前约定每期或每月固定日缴交会款金额,每会金额从几百元到几十万元不等,一般由多个会头竞标,偿还利率最高者为最后的中标人,会头有的时候也参与竞标,他们的主要目的是能方便快捷地筹集到临时性资金供本企业支配,或是中标后能以更高的利率借给其他企业作为生产经营资金。

1.2.3食利中介

这是随着民间借贷的活跃而产生的阶层。他们扮演着中介的角色,通常自身有着上百万甚至千万的资产,靠着自身的实力向外界借款,然后集中将借来的款项利息提高后再借出,从中享受利息差带来的利益。

1.3我国民间借贷主要特点

1.3.1活跃的市场

民间借贷的市场活跃,在民间借贷的利息高过银行的存款利率数倍的条件驱使下,许多人选择将钱借给民间借贷组织,而民间借贷组织再将钱聚少成多后借给没有获得贷款的中小企业。也正是由于利息较之银行偏高,许多人都参与到民间借贷中来,他们当中有事业有成的老板,有固定收入的

公司职员,也有做小本生意的个体户,对于理财方面不是很精通的大部分人,都选择民间借贷来替代银行成为他们的理财方式。中国人民银行温州中心支行调查发现,温州约有89%的家庭和个人,以及接近60%的企业都参与了民间借贷。

1.3.2庞大的规模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民间融资规模已经超过3万亿,仅在温州市,民间借贷的规模就在1100亿元左右。活跃的借贷市场使得借贷规模日趋庞大,对象不断增多,借贷的范围由本村镇发展到临近的众多村镇甚至更远的地方。民间借贷的金额也越来越多,由起初刚起步的几万元、几十万元到现在动辄上百万、上千万。

1.3.3多样的用途

由于民间借贷主体的多样化,借贷种类也具有多样性,有信用放款、保证放款及抵押放款。主要用途有用于生产经营、临时资金周转、归还银行贷款以便马上续贷、个人消费和急需等,与银行的贷款模式基本一致。借贷用途已由过去的生活急需向生产和流通领域发展、由短期向中期发展、由互助无偿形式向有偿形式发展。

1.4活跃原因

民间借贷如此活跃,离不开金融业和民间的双重推动和它自身的优点。

1.4.1来自金融业的影响。国家近几年收紧银根,加强信贷审批,提高贷款门槛,导致中小型企业贷款难度加大,贷款一般集中在规模大、效益高的企业。据统计,所有申请贷款的企业中,只有20%获得了银行贷款,导致一些中小企业资金紧缺,迫使他们向民间组织或个人借贷。民间借贷利息虽然高过银行,但是借贷过程手续简便且容易获得贷款,所以更多的中小企业和个人选择了民间借贷而不是银行。同时由于银行的低利率,民间融资的风险虽然比银行大,有不少人冲着民间融资的高回报率而将自己的资金用于借贷给有需要的中小企业和个人,就如上文所说的食利中介。

1.4.2来自民间旺盛的资金需求。我国近几年经济发展迅速,许多中小企业急需资金来扩大生产规模。另外,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对生活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当他们遇到建房、后代教育问题、家庭人员健康问题、后代婚事、农业生产购置需求等一些重大的生活事件时,银行又不能够提供所需的资金的时候,他们就会依赖来自民间的融资渠道。

1.4.3交易成本低。民间借贷行为通常都在一个较小的范围内发生,比如一个或几个村庄、一个县城这样的单位地点。它的信息成本、交易成本、监督成本都比较低。由于借贷方与放贷方的地缘、人缘关系,双方都比较容易核实对方的经济信用及资金用途,可以很好地控制借贷的风险。加上民间借贷的融资手续简单,放贷手续也简单,越来越多的人青睐于这种借贷方式。

2周宁县民间借贷市场

福建省宁德市有这样一个现象,逢年过节的时候大街上充斥着各种百万豪车。而这些豪车基本上都是挂江苏上海的车牌。他们中的很多人来自周宁县。而宁德市区的车和周宁县城比起来,就是小巫见大巫。周宁县城仿似大型汽车展厅,各种豪车琳琅满目。但是周围的建筑物和车子比起来就有点不匹配。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这个县城的车子与建筑反差如此之大?又是什么原因使得这个人口稀少、资源稀少、交通一点也不便利的县城变成一个“豪车县”呢?是什么导致周宁当地的物价比较高呢?归结于两个词:“钢材”和“借贷”。

2.1周宁的“钢材帝国”

在钢材业内市场有这样一句话,全国线材钢材定价看上海,上海看西宁,而西宁钢市由周宁人所建,90%的商户是周宁人,不得不说,第一个吃螃蟹的周宁人在这方面是有着过人的胆识和能力,加上周宁人的团结,越来越多的周宁人涌入了这个行业。据不完全统计,在2009年,周宁人在全国各地的钢材市场就已经达到80多家,商户8000多户,其中资产达200万以上的有1000多家,上亿元资产的有10来家。而这些先富起来的人通过各种不同的转型,比如投资房地产等行业,为自己累积了一定的资金。周宁人的“钢材帝国”实至名归。

2.2独特而疯狂的周宁民间借贷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尤其是钢材这种大宗商品,对于资金量的需求是很大的。周宁人在上海的钢材现货交易市场和钢材贸易可以深深扎根,离不开周宁的民间借贷。周宁人有这样一句土话:“你人不在钢材市场,但是你的钱在钢材市场”。这句话很好地反映出了周宁当前的民间借贷现状。

本文将周宁人分成如下两种类型:①“老板”,指的是早期做钢材实业有资金积累,从而转向做担保公司或者其它诸如房地产这些行业的真正的有固定资产的有钱人。②“店主”,“店主”是在“老板”之下,通过开设钢材店铺来获取利益的人群。下文介绍“老板”和“店主”的融资方式。

2.2.1“老板”的融资

本文用周宁老板的实例来说明周宁“老板”的两种不同的融资方式。第一种方式是本人借他人身份证贷款以供己用。第二种是替人担保。

第一种,非实业性质的套取贷款。如某老板早期从事海鲜交易,(1)通过自己之前的资金积累及民间借贷获得5000万元资金,在江苏某地购置土地,然后他在这块地皮上建造了一个含有100间店面的市场。还买了一部百万豪车,基本花光这5000万元;(2)成立一家担保公司,和地皮一样,法人都是同一个人。由于市场和地皮都属于同一个人所有,所以担保公司可以从银行获得担保额度,而这个额度远超5000万元,可以达到3亿元甚至更多;(3)从众多亲戚朋友手中,通过承诺一定金额的报酬,让这些人提供自己的身份证并在合同上签字盖章。然后再用他们的身份将市场的一间间店面出租给他们用于开设钢材店铺。这些店铺便是“老板”套取贷款的工具。

这样的店面没有一家是用来做钢材生意的,而是将一批钢材货物,放置在其中一间店面,然后请银行的人员来此店面现场考察,再由自己所开设的担保公司出面担保向银行贷款。每间店面都用同样的方式通过银行的贷款审批,这样到最后,“老板”将贷来的3亿元全部收入囊中,这些资金月利息低于1%。在还清当初所欠的债务之后,再将自己手上这些资金或以滚雪球的方式继续这样买地、盖市场、从银行得到资金,或借贷给其它周宁老乡,又或转投做其它,例如房地产业。

第二种,替人担保方式。这种方式的前两步与套取贷款的方式一模一样。不同的是第三步,“老板”将这些店面出租或出卖给“店主”用于开设钢材店面。通过替“店主”担保贷款,贷款资金2/3交给“店主”支配,剩余的1/3由“店主”以无息的方式无偿借给“老板”支配,到最后“老板”可获得的无息资金为担保总金额的三分之一。

2.2.2“店主”的融资

“店主”也分为两种。一种是从事实业性质的钢材生意,而另外一种属于套取贷款。本文所说的民间借贷的危机正式来自于后者,套取贷款的“店主”。

第一种“店主”和早期的周宁人一样,做的是实体生意,他们的资金只够购买一个店面,而钢材生意需要的启动资金较多,他们的资金不足,只能求助于担保公司。在担保公司的担保下,他们的店铺可以从银行贷到的资金远比没有担保公司担保来得多。在交给担保公司1/3的资金后,剩余的资金用于从事钢材交易。

而第二种“店主”则是套取贷款。他们和第一种店主一样,租赁店面,从银行贷款,交给担保公司1/3,但是在支配剩余2/3资金的做法上,两种店主各有不同。第一种从事实业,而骗贷的店主并没有从事钢材交易,而是将获得的资金用于滚雪球,继续租赁店面,获得更多的贷款,然后买好车,住好房,在偿还利息的时候拆东墙补西墙,等到无力偿还贷款,他们就去投案自首。

3周宁民间借贷的危机

上文分析了两种融资方式。不难看出,引发周宁当前民间借贷危机的主要引发者是套取贷款的老板和店主。

3.1由“老板”引发的借贷危机

第一种是套取贷款的“老板”引发的借贷危机,“老板”从银行获得庞大的资金,而他们并没有从事实质性的钢材交易,为了偿还利息,大部分“老板”选择将钱投资在大型的项目如房地产等这样较为暴利的行业,而这些行业的风险较大,一旦在回笼资金方面出现问题,就会导致资不抵债,部分债务人选择带着剩余的钱出逃。更有甚者,一无所有之后走向死亡的不归路。

第二种“老板”引发的借贷危机的几率比第一种要小得多,他们的资金来自于“店主”的无息借款。由于资金不用支付任何利息,他们通常选择较为稳妥的方式,例如将钱借出,成为食利阶层;而当他们担保的“店主”做生意亏本,有的“店主”就会选择弃店而逃,当出逃的人员超过一定的比例,“店主”就会因为所担保的人员无法偿还贷款而负债,导致破产,引发借贷危机。

3.2由“店主”引发的借贷危机

第一种是套取贷款的“店主”所引发的借贷危机。在“店主”获得贷款后,和套取贷款的“老板”一样,他们并没有从事实体的钢材交易,而是借由贷款而来的资金作为一个小的食利阶层,但凡食利阶层的下家还不起债务,这些“店主”就会破产。另外一部分套取贷款的店主选择购置豪车,挥霍钱财。当钱财挥霍殆尽的时候,他们选择再次利用担保公司,重新购置店面继续骗贷,拆东墙补西墙,这种方法最终的结果只有一种,仍然是破产。

第二种“店主”引发的借贷危机影响较小,几率也较低。他们从事钢材实体交易,但生意毕竟不是稳赚不赔的事,在他们亏本的时候,有其他店主通过联保的方式来保护他们中的任何一份子。但是在政府的各种调控政策出台控制房价,使房地产有所低迷的时候,钢材市场受到直接波及,大部分的人都在亏本,就不存在联保,而是整个钢材市场偿还不起银行的贷款,更别说偿还当初欠下的民间借贷的债务。

从周宁的两种“老板”和两种“店主”可以知道,民间借贷的危机直接取决于这四种类型的个体是否亏损。而亏损的几率由他们的资金用途决定。其中最为严重的就是套取贷款行为。周宁的民间借贷无论从最早的融资,到后来的再度融资,所有资金都离不开银行,由此可见,银行在民间借贷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所以不只是周宁,乃至浙江,甚至全国的民间借贷危机都要从银行着手来减少危机的产生。

4民间借贷的负面效应

4.1民间借贷破坏社会秩序

民间借贷活动都处于地下状态,目前法律法规对其难以实施有效的监管和约束,由于债务人的还款能力、经营状况都存在着不确定因素,债权人承担着很大的风险;民间借贷由于发生的范围较小,均采用关系型的借贷方式,借贷手续不规范,一旦有一方为了利益违约,容易造成债务纠纷,法律机构难以介入处理;缺乏监管的同时会产生一些非法集资的民间融资机构,出现经营者携款潜逃的现象,扰乱金融秩序,甚至引发不法行为破坏社会秩序。例如浙江就出现了多起因暴力讨债引起的流血事件,扰乱社会秩序。

4.2影响产业调控和货币政策实施的效果

民间借贷的债务人多为一些忽视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企业或个人,他们只注重眼前的利益,导致资金的流向不能按照国家发展的良性路线,某些资金流入了国家限制发展的行业,不利于产业结构的调整,弱化金融资源的优化配置。

4.3产生高利贷

许多企业或个人通过民间借贷而来的资金利率通常在每个月3%甚至更高,如此高的利率一方面会加重经营者的财务负担,久而久之形成一种恶性循环,不利于企业的健康发展。例如上文的“老板”自己充当食利阶层,将资金以3%月息借给另外一些食利阶层,而这些食利阶层就必须以更高的利息将钱借出,才可以获利,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滋生了高利贷,从而引发前文所说的破坏社会秩序的行为。

4.4破坏金融秩序和金融体系

民间借贷与银行环环相扣,从上文提到两种人群的各种融资方式来看,无论是将房子抵押给银行,还是开设担保公司获得授信,还是为人做担保从银行贷出款项,这些行为无不是从银行套取利益,而各种关系之间形成的一条资金链,稍微有一个环节出问题,最终影响的是向银行还款这一步骤。如果资不抵债,就算把负债人绳之以法,银行甚至国家仍要承担这些经济损失。这些损失是无法挽回的,对国家经济造成了影响,破坏金融秩序和金融体系。

5整治民间借贷恶性行为的对策与建议

5.1完善合理的民间借贷法律法规,维护社会秩序

相关部门应尽早出台相关法律法规,严厉打击非法的高利贷性质的民间借贷行为,净化民间借贷市场,降低民间借贷引发的社会不稳定的风险隐患。

5.2建立民间融资监测及风险预警制度

人民银行、银监局等部门要定期对民间借贷的有关数据进行采集并分析、统计,加强对民间借贷的主体管理。将近期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目标予以告知,明确国家要限制的产业,引导民间资金流向国家支持的产业。

5.3政府应切实改善投资环境,鼓励引导民间资金直接投资

要加大投资体制改革的力度,建立储蓄投资转化核心机制,加快资本市场发展速度,积极为民间社会资金顺利进入投资领域拓宽渠道、扫除障碍。

5.4金融部门要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和对风险的判断能力

首先是金融部门的工作人员,担保公司之所以能用固定资产获得数倍金额的授信,套取贷款者可以没有实业反复贷款成功,都是由于金融部门某些经办人员的腐败,在审查的过程没有遵循原则办事,或是对风险的判断力过低,才会让不法分子有机可乘。对于那些为了一己私欲而破坏集体利益的人员要严加惩处。

5.5金融部门要提高服务水平

一是在坚持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的前提下,适时对那些经营管理水平较高,产品有市场竞争能力,能够还本付息的中小企业加大信贷投入力度,支持其合理的资金需求,响应人民银行的号召,切实做到支持小微企业的贷款,在一定程度上平衡资金结构。二是金融部门要创造条件,积极开拓融资市场,为企业直接融资创造条件。三是金融部门要加强审查监督力度,尤其在钢贸交易频繁的地方,严格审查各个担保公司的资产情况,在授信的时候慎重斟酌。在批贷的过程严格审查钢材市场交易的真实性,并定期检查各个商家的往来账目,杜绝骗贷行为。

5.6正确引导民间借贷地区的债权人,提高风险防范能力

开展公开性的宣传教育活动,普及乡镇村民对当前民间借贷的现状和常识,让债权人了解资金的去向、用途、债务人的经济情况后再将款项借出,避免一些借贷知识相对薄弱的人群将钱借给类似骗取贷款者这样的不法之徒。

民间借贷的几种方式篇2

民间融资的双刃性必须得到我们的深刻认识,必须得到合理的引导和规范,应以法律形式明确其在我国金融体系中的地位,以便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充分发展其有利于经济、社会的作用,消除其负面、有危害的作用,从而更好地推动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民间融资;民间借贷;融资风险;风险控制

中图分类号:F83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我国现阶段民间融资的风险新特征与监管

收录日期:2012年12月3日

民间融资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民间融资的发展既经历过高峰,也经历了低谷。建国之后的几十年里,民间融资活动广泛存在于我国各地,但仅仅是以自发的形式展开,并未形成较大的规模;20世纪八十年代,我国商品经济开始蓬勃发展起来,民间经济呈现了活跃的势头,民间融资也随之越发活跃;八十年代后期至九十年代初期,改革开放的脚步踏遍全国各个角落,民间融资在国内达到了一个繁荣时期。但是,九十年代中期以后,我国金融改革逐步深化、金融监管逐步加强,民间融资活动的发展受到了极大的限制;在进入21世纪以后,民间融资才逐渐恢复了活力,其规模不断扩大,尤其是在江苏、浙江、福建、广东等沿海地区,非公有制经济较为发达,当地的民间融资已经有了不容忽视的规模和影响。近来,福建省大量民间融资“崩盘”事件以其影响之大、之广、之深,再一次将我国的民间融资问题推上了风口浪尖,这种处于正规金融体制之外的融资方式也再一次成为各界竞相争论、探讨的热点。

民间融资是一把双刃剑,它对经济的影响既有积极的一面,又有消极的一面。一方面民间融资游离于国家正规金融机构之外,长时间被官方部门所忽视,再加上民间融资的自发性特点所导致的其始终缺乏外部合理的约束,一旦资金链发生断裂等事故,往往会引发不同程度的连锁反应,严重时就会产生类似于福建省民间融资“崩盘”这样能够极大地危害到社会安定、人民生活的事件;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民间融资对我国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对中小型企业、民营企业和农民的生产经营等民间经济的发展起着相当大的促进作用,弥补了正规金融机构在这些企业融资贷款方面的不足。由此,我们必须认清:民间融资有着正规融资无法具备的优势,如何正确引导其发展,辨识其中存在的风险,并且对存在的风险进行监管和控制将是未来民间融资蓬勃发展的关键所在。

本文从民间融资的概念入手,总结了其运作的形式,并以其中最主要的形式——民间借贷作为切入点,分析民间融资在运作中存在的各类风险,并给出相应的监管与控制的建议。

一、我国民间融资概况

(一)民间融资的概念与形式

1、民间融资的概念。民间融资是相对于国家依法批准设立的金融机构融资而言的,泛指非金融机构的自然人、企业及其他经济主体(财政除外)之间以货币资金为标的的价值转移及本息支付。民间融资是游离于国家正规金融机构之外的、以资金筹借为主的融资活动。

2、民间融资的形式。民间融资的主要形式包括民间借贷、有价证券融资、票据贴现融资和企业内部集资等几种。

(1)民间借贷。从调查看,民间借贷是民间融资的传统方式,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互助形式的民间借贷。此种形式借贷的规模较小,在农村比较常见,但涉及面较大,少则几百元,多则几千元,上万元,融资主体主要为自然人或农户,借贷双方关系较为密切,一般是亲朋好友之间相互借用,主要是应付短期生活急需,有一定的预期还款来源,这种借贷多为口头协议,不计付利息或利息低微,没有明确的还款期限;二是“高利借贷”,这是民间借贷的主要形式,主要是用于个体、民营等企业的生产周转需要。借贷期限有长有短,利率一般参考同期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水平及地区、季节、资金供求状况而定。在煤、铁、焦生产集中和养殖业、种植业、商品集散较为发达的地区比较突出。据对国内经济发展处于平均水平的几个县(市)的调查中可以发现,这些地区的民间借贷利率一般在月息10‰~15‰之间,而在经济较为发达的几个县(市),民间借贷月息在10‰~30‰之间。

(2)有价证券融资。近几年,随着金融衍生品的不断创新,民间融资形式除民间借贷外,又增加了存单、债券甚至房地产等不动产内容。这些存单、债券等,主要是借款人用于抵押、质押贷款,部分借贷人之间还要收取一定的差额利息或手续费。这种行为是当前较为流行的一种方式,在当前的民间借贷中具有一定的典型性。

(3)票据贴现融资。由于银行汇票风险系数较低,加之银行办理贴现需要增值税票、购销合同等,要求严格,手续繁琐,时效性差,一些银行对小面额银行承兑汇票不予办理贴现,使小面额银行承兑汇票持票人(多为民营企业)的票据无法变现,影响资金周转,所以持票人宁愿持票到经营规模较大的民营商贸行融资,既不需要税票,也不需要购销合同,仅凭中间人的介绍和银行承兑汇票查询书,持票人就可以直接从借款人处拿到现金。利率一般为面议,期限越长,利率越低,反之越高,利率的高低受金融机构贴现利率的直接影响。期限受票据期限的影响,一般在4个月左右。

(4)企业内部集资。由于多方面原因,企业从银行、信用社难以获得贷款支持,在流动资金不足的情况下,向职工集资,有的以“保证金”为名向职工集资,这种集资方式利率一般相当或略高于同期贷款利率。

(二)我国民间融资现状分析

1、当前国内民间融资主体。融资,涉及的就是“借”与“贷”,这就形成了民间融资市场上的两个主体,即需求主体与供给主体,正是这两者之间的交互活动才构成了当前我国的民间融资市场。

(1)需求主体。需求主体的存在是民间融资产生、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原因。我国现阶段民间融资的需求主体主要是中小企业群体和个人融资者。在这里我们提到的中小企业,实际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因为不同国家、不同时期对这一概念都有着不同的定义,我国当前对中小企业的定义根据行业的不同也是不尽相同的,比如对于农、林、牧、渔业的规定如下:营业收入20,000万元以下的为中小微型企业。其中,营业收入500万元及以上的为中型企业,营业收入50万元及以上的为小型企业,营业收入50万元以下的为微型企业。从所有制上来说,中小企业既可以包括民营企业,也包括国有企业。但是,相对民营中小企业,国有中小企业能够相对容易地从正规金融机构获得贷款,因此通常我们讨论民间融资问题时提及的中小企业指的是民营中小企业。近两年来,我国正在逐步扩大对民营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金融机构对其的贷款份额也在不断增加,但是由于民营中小企业的发展水平良莠不齐,以及金融机构自身存在的避险机制的控制下,这些贷款需求始终不能得到充分满足,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这些企业的发展。而此时,民间融资以其快捷、便利、要求相对较低的特点,大大地弥补了这一不足,使得越来越多的民营企业得到了“活水”,生命力大大增强。

个人融资者作为微观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经济行为日益活跃。个人融资者的融资需求主要来自于突发事件的产生、再生产的需要以及子女深造等方面。由于个人融资者的融资行为更为自由与活跃,因此其也是民间融资中重要的需求方。

(2)供给主体。前文说道,需求主体的存在是民间融资产生、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原因,相应的有需求就有供给,一些资金充足的个人或者组织由此进入了民间融资的市场,充当了这个市场上的供给主体。现阶段,我国民间融资的供给主体主要包括借款者的亲朋好友、放款的自然人和民间融资中介机构。

借款者的亲朋好友在其需要资金时,出于帮助借款者解决燃眉之急的目的,以无息或者低息出借手头的资金。这一群体的收入主要来源于:城镇居民的工资收入、农民的劳动收入等。曹力群在2001年的调查报告中提及的22个农民放贷户中,亲戚、邻里间的自由放贷,占80%以上,仅有极少的比例是靠放贷吃利息的民间借贷人。

放款的自然人通过将自己手头暂时闲置的资金放贷出去,获得利息收入。这类放款人一般都有一定的背景,是掌握了一定社会资源的人,主要包括两类:第一类是收入比较高的人呢,他们的闲置资金较多,由于银行利率很低,民间融资的高利率必然会吸引他们成为民间放贷者之一;第二类人是人际关系较为广泛的人,能够从银行等正规金融机构贷款转放给借款人,以赚取利差,其放贷的对象往往是自己熟悉的商人。

近年来,由于法律对民间融资限制的逐渐放宽,各种具有法人资格的民间融资中介公司相继成立,使得民间融资逐步走上了正规化、法制化的道路。严格意义上来说,民间融资公司并不是真正的资金所有者,而只是一种金融服务中介机构。他为放贷的自然人和借款人提供相应的服务,靠收取手续费或服务费赢利。具体来说其运作方式如下:放贷自然人到民间融资中介公司登记,表明可以出借的资金数量和能够接受的利息水平;借款人到民间融资中介公司申请借款,提供相应的抵押资产,中介公司就会将放贷人的信息提供给借款人,并提供相应的法律服务,促成借贷交易,并从中提取佣金。这类公司的出现使得民间融资打破了人际交往范围的限制,在广度上增加了交易成功率,促进了民间融资的发展,使得这个市场迅速扩大起来。

2、当前国内民间融资市场规模。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政策的放宽,以及民间融资中介公司的兴起,我国民间融资市场规模越来越大,对国民生活和经济发展的影响也是越来越大。据统计,1995年我国的民间融资资金约有700~1,000亿元(万安培,1997)。根据中央财经大学课题组对全国20个省份的实地调查显示,截至2003年底我国民间融资的规模在7,405~8,146亿元之间,占同期正规金融机构贷款业务增加额的30%左右。农村固定观察点办公室的调查显示2000年每个农户累计接入款为1,020元,其中约700元来自民间融资,约占68.6%,私人借款中游戏贷款的比重高达47.7%;按2亿农户计算,2000年我国非正规金融市场的贷款金额高达1,400多亿元,其中有息贷款近700亿元。据郭沛(2004)对我国农村非正规金融规模的估算如表1所示。(表1)

通过以上数据,可以看出,我国的民间融资市场已经形成了不小的规模,并且有逐年扩大的趋势,尤其是在民间融资比较活跃的农村地区,其发展趋势更是不容小觑。

二、我国现阶段民间融资风险新特征

福建民间融资“崩盘”的事件让我们从一片美好中清醒过来,虽然近几年来,民间融资在经济增长与民生问题上的确有着突出的贡献,但是,我们必须冷静的意识到,我国民间融资市场由于长期缺乏有效的监管和引导,暗含的风险也逐渐显现出其巨大的影响。

(一)融资范围扩大,信息不对称导致的机制性风险。民间融资的源头是亲友间“一对一”形式的借贷,这是一种以亲缘、地缘关系为纽带的、以信用为主的借贷方式,借贷双方对彼此知根知底,信息透明度很高,风险小。随着经济的发展,民间融资的需求逐步加大,亲缘、地缘为纽带的借贷方式已经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融资需求,因此,民间融资不再局限于亲朋好友、街坊邻居,以中介形式进行的融资行为越来越多,地域范围也逐渐扩大,而且随着互联网的兴起,融资中介公司开始运用网上操作帮助最为广泛的需求与供给的配对,这种网上融资的交易量和灵活度是传统融资方式所无法比拟的,但是这也加大了信息的不透明度,信息不对称问题凸显,风险骤然上升。首先,放债人对借债人由知根知底变为毫不了解。部分资质并不能达到标准的借债人的滥竽充数使得放债人的资金安全性得不到良好的保证,甚至还存在着故意行骗的借债人,所得民间融资的风险骤然上升;其次,风险防控手段落后。在面对高风险的借债人时,风险防控手段并没有得到实质性的提高,放款形式始终还停留在口头协议、借条、便条等,纵使互联网的出现使得这种不易保存的借据有了统一的形式,但是其法律效力依旧没有得到证实。由于借贷双方信息渠道的不通畅,监控措施很难到位,贷款缺乏有效的安全支撑;最后,借债人容易过度负债。由于民间融资自由度很高,成交速度快,手续简单,法律监管不到位,借款人在借款时存在盲目性,一个借款人往往会同时向众多的供给主体借款,这样就很容易导致过度的负债,资不抵债,拖欠还款,甚至造成坏账。

(二)民间融资的不规范行为导致的操作性风险。早期的民间融资由于双方透明度较高、借贷数目较小,风险系数也就很小。随着民间融资的范围不断扩大、借贷数目的扩大以及信息的不对称,放款形式的不规范而导致的操作性风险越来越大。

常见的操作性风险有如下几种:一是不规范的借据无法成为法院判案的证据。据调查,目前的民间融资中,放款方式以信用方式为主,约占放款总笔数的71%,其中打借条借款占50%,口头约定借款占10%。一张缺少利息、期限、用途、还款方式等内容的不规范的简单借据,由于其缺乏法律效力,往往带来的是复杂的债务纠纷;二是抵押物不规范,无法有效保全债务。调查显示,2006年民间融资中,采用抵押贷款的仅占中介机构全部贷款的20%;三是民间融资利率的自由浮动容易滋生高利贷活动。由于民间融资利率主要受到地方民间资金供求的决定,没有上限规定,就容易让高利贷有机可乘,甚至导致黑社会性质清收方式的产生。

(三)变相转接正规金融机构贷款导致的转移性风险。近几年来,一些中介为获取利差收入不择手段,在自身资金不足的情况下,依旧设法从正规金融机构贷款,导致民间融资的风险转移到正规金融机构。这种情况下,银行并不了解贷款的被转借情况,如果第三方是不符合银行贷款条件的企业或个人,新的风险敞口就产生了。调查样本显示,民间融资中介的资金来源主要是自有资金、金融机构借款和民间借入三部分,所占比例分别是68.6%、14.7%和12.4%。利差收益的诱惑导致目前中介机构从金融机构和民间借入部分的资金数量迅速的增长,2006年通过这两个渠道获得的资金分别增长了51%和48%,增长速度几乎是自有资金的2.5倍。一旦作为最终借款人的第三方的还款能力下降,银行所承担的损失风险会迅速增大。

(四)盲目追逐投资热点导致的市场风险。高风险意味着高收益的可能性。民间融资的借贷成本高,贷款大多投向高风险行业,以获得高额回报,这种盲目投资的行为再次提高了民间融资的风险系数。第一,2004年以来国家宏观调控限制了对五大行业和“五小”企业的信贷投入,这些行业从正规金融渠道融资的难度加大,自然就转向了民间融资,然而市场一旦逆转,风险就会显现;第二,房地产行业所集中的贷款明显增加。随着房地产行业的增长性爆发,投资热点逐渐转向其中,供给主体对房地产行业的信心暴涨,越来越多的放款投放其中。然而,不专业、信息不对称的分析导致了盲目自信的产生,房地产泡沫的客观事实被很多放款人所忽视,一旦泡沫破灭,后果将不可想象。

三、我国现阶段民间融资研究的结论与建议

受到私有制经济发展的影响,在当前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民间融资行为如果遵守自主自愿的原则,就都应当是合法的,不应当受到干涉。但是,正如前文论述的一样,民间融资的双刃性所带来的不同程度的风险是迫切需要采取不同的化解和管理方式的。

(一)加快立法。疏通在某种程度上比堵截更加有效,因此给予民间融资应有的政策和法律地位不仅对民间融资的发展有着良好的促进作用,而且能够激励国内经济的健康发展。

我国的《银行管理暂行条例》曾经规定,“个人不得设立银行或其他借贷机构,不得经营借贷业务;非借贷机构也不得经营借贷业务。”因此,在正规借贷不能满足社会需求,多元化、多层次的借贷服务体系也不能产生的情况下,民间融资只能以“灰色”的形式存在,形成不和谐的“借贷二元格局”。所以,打破现有的正规借贷垄断,让不同的资金需求可以从不同的机构中得到满足,从根本上解决市场资金的供需均衡问题,已经越来越具有现实意义。第一,国家应该建立民间融资的准入门槛,筛选合格、符合标准的放债人、借贷人以及中介机构;第二,建立明确的具有法律效力的条文规范借贷行为,其中不仅包括行为规范,更要包括合同等凭据的规范性要求;第三,建立民间融资交易行为登记制度,保证交易行为的发生在日后有凭有据,减少由于证据模糊所导致的纠纷;第四,要严格控制资金用途,加强对资金流向的监控;第五,对利率进行界定,以避免“高利贷”的滋生。目前,国内民间融资的利率界定为不得超过银行同期同类贷款利率的4倍。

(二)加强监测和管理。融资业是特殊的高风险行业,融资业的发展史实际上是融资监管不断完善的过程。为了避免民间融资的负外部效应、信息不对称所引发的市场失灵可能给参与融资交易的双方带来的损失,对整个借贷体系的有效运作和安全稳定造成威胁,就需要政府部门及时掌握民间融资风险状况,加强对民间融资行为的监测和管理。首先,监管部门对民间借贷机构颁发执照并详细登记备案。由于民间融资活动点多面广,随意性大,监管难度很大,因此建立完善的登记备案制度存在其必要性;其次,对于偶发的,尤其是数额较大并用于生产经营和投资的民间融资行为,要着重监控,以保障资本的安全性;再次,建立报告制度,分年度、季度、月度对当期民间融资情况进行数据统计,对中介基本情况、资金投向、利率水平、融资期限、融资形式等等各个方面的相关数据进行分析汇总,对民间融资行为进行实时的监控与管理;最后,加强信息披露,提高信息透明度,及时更新和披露借贷双方的信用等级,并对交易过程中出现的违法犯罪问题绝不姑息。

(三)因地制宜。对不同省市的不同经济、民生状况采取不同的规章制度,建立有特色的民间融资体系。在当前的宏观经济状况下,以及政府制定的稳健的财政政策和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的前提之下,要增强民间融资在信贷环境的改善、经济结构调整、节能减排、改善民生和社会保障方面的促进作用。

主要参考文献:

[1]李武龙.民间借贷的风险管理的对策研究.商场现代化,2008.4.

[2]杨国勇,李凤祥.浅谈农村民间融资存在的风险与对策——以河北省东光县为例[J].河北金融,2009.12.

[3]李锐,李宁辉.农户借贷行为及其福利效果分析[J].经济研究,2009.12.

民间借贷的几种方式篇3

>>规范和引导中国民间借贷问题的研究中国民间资本投资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论民间借贷的规制路径选择中国民间资本引导的法律规制初探中国民间借贷规范化发展法律问题研究论中国民间美术特征及对平面设计的影响论中国民间剪纸艺术的发展渊源及风格特征论对我国民间借贷的法律规制中国民间金融的法律监管问题浅议中国民间图案的特点及种类我国民间借贷的利率规制问题探析中国民间金融问题研究浅议我国民间借贷存在的问题浅析中国民间组织的现状、问题及对策论中国民间舞文化结构及内涵中国民间智库成长的分合路径探析浅谈我国民间网络借贷存在的问题及建议我国民间借贷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中国民间公益事业发展的财税政策:问题与建议从南音看中国民间音乐的保护问题常见问题解答当前所在位置:?div=-1)。,融资高利率加上通货膨胀、用工成本增加等问题,最终导致了大量企业倒闭。再次,由于现有监管体制对民间借贷无法进行有效的引导,故而民间借贷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央宏观调控的效果。在最近几年出现的“炒房团”、“蒜你狠”、“豆你玩”等事件中,民间资本由于缺乏引导,通过抬高生活必需品价格获取暴利,严重影响了社会经济的正常发展。最后,由于民间借贷的隐蔽性,其常常成为金融犯罪的工具,通过民间借贷形式进行的洗钱、高利贷、集资诈骗等犯罪活动已经严重破坏了现有的金融秩序。

民间借贷更为直观的问题是其产生的社会问题。2004年6月,福建福安合会崩盘,涉及资金25亿元,直接影响福安80%的家庭65万人的生活;2010年7月,江苏黄桥地区“打会”崩盘,近10人自杀,涉及资金30亿,全镇95%民众受影响,社会秩序几近崩溃,至今仍未恢复;2011年,四川广元地区共破获高利贷案件158起,打掉涉高利贷团伙10个(其中恶势力团伙4个),涉案金额逾6亿元;2012年3月12日,北京破获的一起地下钱庄案件,涉案犯罪嫌疑人64人,涉案资金达50余亿元。这些案件仅仅是多种形式的民间借贷案件中微不足道的一部分,但是从中可以看出,民间借贷一旦失去控制,对当地经济发展、社会生活等将产生十分严重的影响。

(二)中国民间借贷存在的原因分析

对民间借贷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其产生种种经济和社会问题的根源在于法律规制的缺陷和监管的缺乏。

中国现行法律体系对民间借贷的调整体现出以下缺陷。

其一,缺少一部统一规范民间借贷活动的法律。中国目前对于民间借贷的调整散见于各法律法规、部门规章、地方立法、司法解释、政策性文件之中,没有一部专门的法律来对其进行规范。因此,对于民间借贷的合法性等基本问题无从确认,导致实践中民间借贷存在制度性风险。

其二,规范形式多样、体系复杂,相互之间不能协调。由于“宜粗不宜细”的立法指导思想、“政出多门”、立法技术欠缺等原因,民间借贷相关规范之间缺乏协调性、统一性和逻辑性[3],规定相互重复、上下级规范之间相冲突、与其他法律法规衔接不合理等问题普遍存在。

其三,规范更新速度缓慢,大量过时规范仍有效,与现行政策及实际情况严重脱节。受过去政策影响,中国现行的法律体系仅认可公民间以及公民和企业间直接借贷,对于其他形式较复杂的民间借贷采取压制和取缔的态度。而最近几年对民间借贷的政策逐渐宽松,但现行法律体系却未能作出及时的跟进,使得如吴英案等依现行法律只能作出与民间借贷发展趋势不同的判决,这对于民间借贷的发展极为不利。

除了法律规制方面存在的上述问题之外,中国民间借贷监管机制也暴露出如下不足。

其一,监管态度过于严格。在目前的金融体制之下,民间借贷的合法性未能得到承认,这就决定了中国对于民间借贷的监管态度就是予以取缔。这违反了监管的应有之意,仅仅是打击而无管理和引导。

其二,监管依据空白、监管主体缺失、监管措施单一。由于对民间借贷采取压制和取缔的政策,也就无监督管理的必要。因此相关监管法律几为空白,现实中监管主体缺位,监管措施沦为取缔和禁止。虽然近几年在政策趋势的影响下温州等地央行开始逐步对民间借贷进行一定的监测,但仍属于探索性质,在监测目标、监测手段上均存在着一些问题。

其三,有限的监管流于形式。根据《商业银行法》等法律的要求,非法金融机构和非法金融活动应当予以取缔。但是一些地方政府出于经济发展的考虑,对于一些地下钱庄、非法集资等严重危害社会经济的活动放任不管,等到发生了严重事故才追悔莫及。

三、民间借贷域外发展经验

民间借贷作为一种自发的金融活动,是现代正规金融发展的初级阶段,也是各国金融发展过程中都要面对的问题。各国面对民间借贷所采取的措施各有特色,但是仔细分析可以发现其中也透露出某些规律,对这些规律的把握相信能够为中国解决民间借贷问题提供有益的思路。具体来说主要有三点启示:一是各国民间借贷发展路径的选择;二是各国对民间借贷进行规制时的路径选择;三是具体的制度设计。

(一)民间借贷的发展路径

民间借贷在不少国家的发展过程中也产生了相类似的问题,严重影响了各国的金融秩序,同时造成了一定的经济问题和社会问题。而考察各国对于民间借贷的处理思路可以发现不外乎以下两种。

第一种处理思路主要是将民间借贷逐渐纳入正规金融体制之中,日本轮转基金组织的演变是这一发展路径的典范。日本轮转基金组织产生之初具有互助的性质,而在其发展过程之中逐渐具有了商业性,因此日本政府在1915年出台了专门法律对其进行规范。随着轮转基金组织的进一步发展,法案在地域、资金额度等方面越来越体现出局限性,于是日本政府在1951年又通过了《互助银行法案》,促使该组织转变成互助银行。在互助银行发展30多年后,其业务活动已与商业银行没有分别,于是在1989年,日本政府又出台政策使所有的互助银行都转变成了商业银行。至此,轮转基金组织完成了由民间金融向正规金融的转变[4]。

第二种处理思路主要是对民间借贷进行规范,使其与正规金融相互补充,共同为经济发展服务。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如中国台湾地区。在摆脱日本殖民统治之后,中国台湾对于民间金融总体上持打压的态度,后来由于合会倒会风波,又加大对民间金融的管制力度,一律予以取缔。然而民间金融并未因此消失,反而因体系严密、运作高效而继续发展。这种情况下,中国台湾逐渐放松了管制,承认民间金融的合法性并加以引导。1999年,中国台湾地区“立法院”通过的“民法债编”中对合会进行了专门规范,合会等民间借贷形式也便成为了正规金融体系的必要补充[5]。

当然这两种民间借贷的发展路径并非是截然对立的,大多数国家均将两种路径相结合,对于符合转化条件的民间借贷形式就将其逐渐纳入正规金融体制,对于不符合正规金融的条件的民间借贷形式就对其加以规范,使其成为正规金融的补充,为正规金融无法覆盖的群体提供融资服务,共同促进经济发展。

(二)民间借贷规制路径的选择

对民间借贷进行规制几乎是所有经历过民间借贷问题的国家持有的共识。考察主要发达国家或地区的法律体系,发现均对民间借贷进行了必要的立法。但是在其规制路径的选择上,则出现了两种不同的选择。一种是如中国香港所采取的以行为法为主的规制路径,另一种是大部分国家所采取的以主体法为主的规制路径。

中国香港是国际金融之都,以自由的金融制度而闻名。民间借贷在中国香港也具有更为自由的空间,其与正规金融相互竞争,促进了金融的繁荣。中国香港在民间借贷方面主要的规范为1980年推出的《香港放债人条例》。该条例并未区分民间借贷的各种形式与主体,而直接从民间借贷行为入手,对民间借贷作了极为自由的规定。当然在实际从事放贷行为时还需要取得放贷人牌照,以便于对民间借贷进行直接监管。

大部分国家采取的规制路径主要是区分各种借贷主体和借贷形式的分类规制方式。各国受其传统影响,民间借贷具有不同的形式,当某一种民间借贷形式发展到一定规模需要政府介入监管时,政府就对该类形式民间借贷制定相关规范进行约束。因此一国的民间借贷规范体系就是由适用于不同形式、不同主体的规范集合而成。

一般来说,以行为法为主的规制路径代表着自由的金融体制,而以主体法为主的规制路径更符合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能够适应民间借贷的发展。但是二者并非相互排斥,中国在对民间借贷进行立法规制的时候可以考虑将二者结合进行,即用一部类似《贷款人条例》的法律对民间借贷进行宏观层面的把握,然后进一步根据现实需要制定针对各种形式的民间借贷的法律规范,形成多层次的完善的法律体系。

(三)具体的制度设计

关于民间借贷,各国都有其具有特色的配套制度。在此仅选取能够为中国所借鉴的制度进行简单介绍。

1.建立社会信用体系

为了更好地解决融资过程中面临的信用问题,美、日、德等国均构建了各自的社会信用体系。以美国为例,其通过美国信用管理协会、邓百氏公司、穆迪、标准普尔信用评级机构等信用评价主体形成了一整套完善的覆盖政府、企业和个人的社会信用体系[6]。该体系不仅为正规金融机构从事业务活动提供信用信息,也为民间借贷机构服务,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民间借贷的风险。而目前中国仅存在一个以银行为主体构建的信用系统,并且民间借贷机构由于不具备合法性也无法利用该信用系统来降低风险。因此应当尽快使民间借贷合法化,并将民间借贷机构的信用系统与银行已有的信用系统相连接,这样不仅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违约成本,降低民间借贷风险,同时也可以逐步构建中国的社会信用系统。

2.个人破产制度

民间借贷属于关系型借贷,放贷人基于对借款人的信任而提供借款,主要依靠小范围社会中的个人信誉来增加违约成本。总体来说民间借贷个人恶意违约的情况并不多见,但是出于对债权人的保护考虑,仍应当出台个人破产制度以降低可能的风险。一般发达国家均建立了个人破产制度,通过对个人财产进行破产清算、对破产人实施一定的惩罚等措施来保护债权人的利益和减少个人违约行为的出现。中国《企业破产法》目前并未承认个人破产制度,但是学界普遍认为个人破产制度在中国建立的条件已经成熟,应当尽快进入立法程序。个人破产制度的完善对于降低民间借贷风险,促进其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3.高利贷相关制度

高利贷是民间借贷中无法回避的问题。然而考察中国法律规范可以看出,中国目前关于高利贷的规定仍是空白:既未规定严格意义上高利贷的标准,也未规定高利贷法律责任。同时司法实践中最高院却以非法经营罪对高利放贷行为进行定罪,这不仅有违罪刑法定原则,也导致了行政权向立法、司法的扩张[7]。在这一点上,中国香港地区的做法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思路。中国香港《放债人条例》对于高利贷规定了两档法律责任,“实际利率超逾年息48%”即可推定该宗交易属敲诈性;“实际利率超过年息60%”即属犯罪[8]。这样的规定实现了不同法律责任的衔接,具有较好的实际效果,值得借鉴。

4.民间借贷与正规金融机构的衔接

民间借贷往往面临着资金来源的问题,大部分民间借贷获取资金行走在非法集资的边缘,面临着极大的法律风险。与此同时,正规金融机构被要求加大对中小企业和农村地区的金融扶持力度,然而由于种种原因,该政策一直无法落实。因此,可以考虑将民间借贷与正规金融机构进行衔接,一方面为民间借贷资金来源,另一方面充分利用民间借贷的比较优势,解决上述对象融资不足的问题。在这一点上可以参照菲律宾稻米联结贷款的经验。菲律宾政府为解决稻米生产户资金不足推出了一项资金扶持计划,由稻米供应商从正规金融机构获得信贷资金,然后向稻米生产户提供贷款,农户在稻米成熟后将稻米出售给供应商,以偿还贷款。这一计划很好地解决了农户资金需求和贸易商资金短缺的问题,取得了不错的社会效果[1]88。中国对此问题也应当给予一定的关注。

四、中国涉及民间借贷金融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民间借贷问题从本质上说是金融体制的问题。过度管制的金融体制无法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不符合现代金融的发展趋势。在这一认识的指导下,国务院近年来逐步展开了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的试验。2012年3月国务院设立温州市综合改革试验区,在《浙江省温州市金融改革试验区总体方案》中,对民间借贷的改革提出了如下要求:“制定规范民间融资的管理办法,建立民间融资备案管理制度,建立健全民间融资监测体系。”同时鼓励民间资金发起设立或参股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金融组织。依照这一方案,温州制定了相应的实施方案,提出“研究制定规范民间融资、打击非法金融活动的管理办法,设立民间借贷登记服务中心,健全民间融资监测体系,深化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等试点”等一系列细化办法。目前,管理办法正在研究制定之中,民间借贷登记服务中心已经设立并开始运营,民间融资监测正在逐步推进,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金融组织也在建立之中。但是目前的改革也体现出了一系列的问题。

第一,根据《地方组织法》和《立法法》的规定,较大的市有根据本地区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制定地方性法规和地方政府规章的权力。而温州市不属于国务院确认的49个“较大的市”,因此没有地方立法权。这使得温州市在制定相关民间融资管理办法时面临着无权制定的尴尬局面。

第二,温州市民间借贷登记服务中心目前的运行情况也不理想。从理论上说,民间借贷登记备案有利于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高利贷问题并降低民间借贷风险。然而研究发现,以下一些问题的存在影响了登记服务中心在实践中的效果:(1)登记服务中心公益性质与股东利益之间存在冲突;(2)对于中心所引入的中介机构的角色定位、监管等问题并未解决;(3)未解决民间借贷通过登记中心完成的积极性问题。

第三,对民间融资的监测不到位。温州市依靠的监测渠道主要有两个:民间借贷登记服务中心和温州市人民银行。由于民间借贷登记的非强制性,因此登记中心的监测效果有限。目前人民银行温州市中心支行对民间融资利率的监测体系已初步形成,并定期向社会公布温州民间借贷监测利率该监测体系由人民银行温州市中心支行于2003年在全国率先建立,是反映社会资金余缺、分析金融市场秩序的晴雨表,在全国均具有影响力。参见:《温州正式向社会公布民间借贷监测利率》(http:///native/finance/201205/t20120516_509632956.shtml)。。应当说利率的公布对于民间借贷信息透明化、决策理性化具有一定的作用,但是仅仅对利率进行监测并不能反映民间借贷市场的风险与实际情况。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当对民间借贷的规模、形式、违约率、风险形式等进行更为细化的监测。

第四,民间借贷新型金融组织的建设情况不理想。由于中国金融领域的管制,民间借贷新型金融组织的设立需要存在相应的规定。目前仅存在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三种形式。农村资金互助社因其互质而无法自由放贷,因而并非民间资本选择的主要形式。而目前村镇银行和小额贷款公司的发展也遇到了一些困难。其中小额贷款公司主要面临设立条件、资金来源和向村镇银行转化的问题。而村镇银行最主要的是发起人资格限制及成为发起银行分支机构等问题。基于这些问题,全国2009年提出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三年计划未能完成。

五、中国民间借贷规制机制的基本构想

结合金融改革试点到目前为止在民间借贷方面所体现出来的问题,与上文所涉及的中国民间借贷存在的问题及国外的发展经验,笔者对接下来一段时期中国民间借贷规制机制的构建提出以下基本构想。

(一)建立多层次、多形式的民间融资体系,充分发挥民间借贷的优势

在中国目前严格管制的金融体制之下,民间借贷普遍的合法性得不到承认,只能通过法规、政策等规定对个别形式予以认可。这样就限制了民间借贷具有的创新特点,因为当局的认可总是落后于其现实的存在。就像温州金融改革中所体现出来的一样,改革总体方案中提出要鼓励民间资金参与设立新型金融组织,但仅对其三种形式作了列举,然而民间借贷形式除了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这三种形式之外还有很多,诸如合会、合作社、私募基金、产品供应商、p2p平台、典当行等。这些形式的民间借贷因无法律规范的确认因而降低了其适用性。在目前情况下,首先要做的不是对民间借贷的合法性进行个别形式的认定,而是应当从整体上概括确认。支持现有民间借贷形式的发展并鼓励新型民间借贷的出现,以覆盖不同层次的民间融资需求并给予民间资金自由选择的空间。从而建立一个多层次、多形式、全覆盖的民间融资体系,在保持民间借贷信息和成本优势的基础上[9],为正规金融不愿或者不能提供服务的行业、地区等提供资金支持,促进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

(二)建立和完善民间借贷法律体系,引导民间借贷规范发展

从域外经验的分析中可以得知,民间借贷法律体系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民间借贷的发展。而中国目前民间借贷的法律体系仍存在着诸如法律缺失、体系庞杂、更新缓慢等问题,需要进行一定的改进,以引导民间借贷规范发展。结合温州金融改革中出现的问题,笔者认为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加以完善。

第一,在目前的金融改革试验中,要给予试点地方更多的立法权。根据相关法律规定,目前几个试点城市如温州、丽水、义乌等均不具有进行地方立法的资格。而在金融改革试验中,很多改革措施只有通过立法进行确定才能较好地保证其权威和效果,特别是在现有法律体系未作出改变的前提下,仅通过层级较低的规范性文件无法保证其政策执行的稳定性,也无法给配套的司法、行政等提供合法的依据。这对于金融改革的效果极为不利。因此,在作出金融改革试点的决定时,应当给予其更多的立法权,使其能够与经济特区类似,根据地方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对现行法律法规规范作出变通规定,这样才能保证金融改革试点的顺利进行。

第二,条件成熟时,逐步构建民间借贷法律体系。首先应对《贷款通则》等规范性文件中过时的条文进行统一清理,使其符合民间借贷规范发展的趋势。而后制定一部统一的民间借贷法律,从总体上对民间借贷作出规范。如规定民间借贷的合法性、各方权利义务、利率水平、担保、各种类型和形式、禁止事项、法律责任等。同时针对未受到法律法规规范的民间借贷形式区分其规模大小和规范的必要性,逐步建立相应的规范,与统一性的法律一起构成完整的法律规范体系。

第三,在构建民间借贷法律体系的过程中,充分重视各种民间借贷配套制度的建设。各国经验表明,民间借贷配套制度的建立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民间借贷的风险。上文中提到的四种制度:社会信用体系、个人破产制度、高利贷制度以及民间金融与正规金融的衔接等目前在中国亟需建立并且已经具备一定的条件,因此在温州等试点城市可以先行尝试,条件成熟时再向全国推广。这些配套制度的建立对于促进民间借贷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三)建立和完善民间借贷监管体系,促进民间借贷健康发展

金融行业由于其在国民经济中的特殊地位,需要政府对其日常经营进行监管,以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维护正常的金融秩序,保证经济的正常发展。民间借贷也属于金融体系的一部分,也需要建立相应的监管体制来规范其活动。结合中国民间借贷监管存在的问题,在构建民间借贷监管体系时,应当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制定全面的监管办法,明确民间借贷监管的主体、对象、原则、内容。只有在立法先行的情况下,监管机构的监管行为才能做到有法可依[10]。为了对民间借贷进行全方位的监管,就应当制定一个全面的监管办法,对涉及民间借贷监管的各方面进行规定。关于监管主体,可以由中国人民银行和银监会进行统一监管,同时考虑到民间借贷的地方特色可以设立地方监管主体,具体贯彻实施人行和银监会的政策,保证监管效果。在监管对象方面,要重点把握主要的民间借贷形式,如合会、地下钱庄、典当、p2p平台、小额贷款等,对于其他民间借贷形式仅进行违法性监管。在监管内容方面,目前仅仅对利率的监管远远不够,可以充分利用登记备案制度进行规模、形式、用途、利率、违约情况等方面的监督管理。总之充分考虑到民间借贷监管的相关问题,在监管办法中予以体现,以真正实现对民间借贷的全方位监管,保证其健康发展。

第二,构建多层次、完善的监管体系。在国际社会上,通过登记备案来对民间借贷进行监管是一种普遍做法[11]。温州地区目前已经建立了民间借贷登记服务中心,但其运行效果并不明显,其存在的问题上文已经进行论述。民间借贷登记是一个值得专门研究的课题,这里只简要阐述笔者看法。笔者认为民间借贷登记可以采用自由登记主义,但对登记的法律效果进行鼓励性的规定,如登记税收豁免、放宽登记利率、登记效力优先等;同时采取大额备案的登记制度,确定一定的标准以节约资源;最后依据各级登记部门建立民间借贷监测体系,对民间借贷进行实时监测,降低风险。在备案制度以外,建立民间借贷主体资格审查、政府风险预警、司法监督等涵盖事前、事中、事后监管的各项制度,采用合规监管和风险监管相结合的混合监管模式[12],并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将政府部门的监管与行业协会的自律相结合,构建多层次、完善的监管体系。

六、结语

民间借贷的问题归根结底与中国金融体制存在密切关系。中国目前严格管制下的正规金融体制是导致民间借贷问题产生的内在原因。因此要想从根本上解决民间借贷问题,除了上述民间借贷规制机制的构建外,还需要从改革现有的金融体制入手。总理在2012年人大期间的表态和温州地区所做的金融改革尝试使人们看到了希望。金融体制的改革加上对民间借贷的法律规制和政府监管,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中国民间借贷问题能够得到妥善解决。

参考文献:

[1]张希慧.我国民间金融发展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23-28.

[2]张书清.民间借贷的制度性压制及其解决途径[J].法学,2008(9):104-113.

[3]刘慧兰.关于完善我国民间借贷法律体系的思考[J].金融发展评论,2010(4):121.

[4]陈蓉.论我国开放民间金融市场的政府行为选择――基于日本、台湾地区民间金融的演化[J].理论导刊,2009(7):77-79.

[5]陈皓.民间借贷的意思自由和国家强制[D].天津:天津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27.

[6]曾小平.美国社会信用体系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1:50-58.

[7]刘伟.论民间高利贷的司法犯罪化的不合理性[J].法学,2011(9):132-142.

[8]岳彩申.民间借贷规制的重点及立法建议[J].中国法学,2011(5):84-96.

[9]安起雷.构建多层次民间借贷监管体系[J].中国金融,2011(24):70-71.

[10]刘爽.关于民间借贷监管法律问题研究[J].理论界,2011(10):54-55.

民间借贷的几种方式篇4

【关键词】民间借贷,利弊

2012年3月5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国务院总理作政府工作报告时表示:规范各类借贷行为,引导民间融资健康发展。目前我国民间资本存量高达30万亿元人民币,相当于2011年我国GDp的64%。从中小企业资金来源来看,民间借贷资金远远超过银行贷款的比例。对于中小企业来说,民间借贷是重要的融资方式之一,民间借贷是民间资本的一种投资渠道,是民间金融的一种形式。实践证明,民间资本在中小企业的运营中起到了不可缺少的作用。

一、民间借贷的定义

民间借贷又称“民间信用”或“个人信用”,指居民个人向集体及其互相间提供的信用,一般采取利息面议,直接成交的方式。民间借贷是一种直接融资渠道,是民间资本的一种投资渠道,是民间金融的一种形式。自2003年以来,国家逐步放开了民间小额信贷的限制,并制定了一系列扶持政策,民间信贷发展快速,其具有融资及时、手续简便和操作灵活等特点,对银行贷款起着拾遗补缺的作用。

二、民间借贷如何产生

(一)社会传统因素的影响。民间借贷是最早出现的信用形式,它随着商品经济的产生而产生,并伴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而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民间借贷逐渐发展起来。同时受中国社会传统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中很强的家族意识,为民间借贷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条件和空间。所以,尽管民间借贷在我国至今未获得合法地位,但是在许多地区的发展仍呈生生不息之势。

(二)资金供求不平衡。资金的短缺、配置的不合理、以及使用效率不高,个别行业的贷款利用率不高,农村的金融不能有效满足农村经济发展的资金需求,从获利的角度出发,金融机构把服务都提供给了城市中的优质客户,面向农村金融机构不断减少。同时由于金融机构门槛太高,农民贷款太难。在资金需求得不到满足的情况下,民间借贷应运而生。

三、民间借贷的主要作用

(一)民间借贷起到优化资源的作用,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因民间借贷双方信息相互较为了解,由于信息优势使放贷者能选择一个风险和收益相对合理的项目给予资金支持,实现了资源优化配置。民间借贷对推动个体、民营经济发展壮大功不可没,调查表明,几乎所有的个体和民营企业都有过民间借贷经历,而且多数民营企业初创时期,民间借贷是其主要的资金来源,民间借贷起到了金融机构、政府和其他部门不可起到的作用。

(二)手续简便、融资效率高。在我国大多数农户遇到如建房、子女升学、治病等大的生活支出时,也需要举债。由于农民的住房、土地和粮食等都难以变现和用于抵押担保进行融资,且因贷款数额不大、季节性强等特点,农户对小额贷款的利率并不太敏感,对付出的资金成本不太看重。而我国民间借贷手续简便、操作灵活、方便快捷的固有优势适合小企业、个体工商户、农户之间的资金调剂,与银行信贷相比,是一种更为有效的融资方式。

(三)民间借贷有利于转移银行风险。民间借贷的双方相互比较了解,联系较多,利于贷款人监督借款人的经济状况和资金使用情况,民间借贷的发展还形成了与正规金融业务的互补效应。在当前民间借贷不仅优化融资结构,提高直接融资的比重,为中小企业、个体经营者和个人另辟了一条融资蹊径,还可以减轻对银行的信贷压力,起到了转移与分散银行借贷风险作用。

四、民间借贷的弊端

(一)缺少相关的法律依据,民间借贷市场和操作不规范。由于我国目前没有相应的制度或法规、办法等,规范民间借贷的市场和操作流程,使得民间借贷行为存在一定的风险。因此,国家应尽快制定和完善民间借贷法规和办法,对民间借贷主体双方权利义务、交易方式、借贷期限、利率水平、违约责任等方面加以明确,规范和引导民间借贷健康发展,规范、保护正常的民间借贷行为,引导民间借贷走上正常的运行轨道。

(二)容易引发非法融资风险。由于民间借贷有广阔的市场,民间借贷中介组织发展迅速。由于民间借贷中介组织业务没有监督管理部门监管,受利益驱动,一些民间借贷中介组织存在违规融资和放贷现象,民间中介组织隐藏着较大非法融资风险。加强法律宣传,提高公民的风险防范意识。

(三)容易发生纠纷,不利于社会安定。由于民间借贷手续简单、缺乏管理和法规支持,具有不规范性,容易引起借贷双方的纠纷;民间借贷金额小,涉及人员广,且多发生于社会基层,一旦发生纠纷,将对社会安定产生负面影响。要广泛开展道德宣传活动,提高人们的道德水平。

国务院副总理曾在中小企业金融服务座谈会上强调,“要十分关注民间借贷市场的状况,要从战略和全局高度,加快转变金融业发展方式,结构调整和改革创新,全面提高对小企业的金融服务水平,加强对小企业的资金支持。”民间借贷已由半公开逐渐向公开化和专业化过渡。由于民间借贷的种种便利和在社会经济生活中所普遍发挥的现实作用,这一行为已在社会公众的思想观念上获得了广泛的认同。

针对一段时间以来民企债务危机频发、民间金融风险显现的态势,当前国家要大力规范民间借贷市场,促进民间金融“阳光化”“规范化”,引导民间金融健康有序发展。最高人民法院的《关于人民法院为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和推进金融改革发展提供司法保障的指导意见》,要求各级法院要“妥善审理民间借贷案件,保护合法的民间借贷关系,保障民间借贷对正规金融的积极补充作用,遏制民间融资中的高利贷化和投机化倾向,规范和引导民间融资健康发展”。这对民间借贷来说是非常重要,合法的民间借贷行为会受到司法保护。

参考文献:

民间借贷的几种方式篇5

[论文关键词]民间借贷;利率;认定标准;市场化改革

一、民间借贷的界定

(一)借贷主体方面

民间借贷是一个与金融市场借贷相对应的概念。由于银行借贷与民间借贷存在较大的差异性,将这两个借贷领域区分开来是必要的。

民间借贷和银行借贷主要存在以下差别:第一,借贷主体不同:民间借贷中,借贷双方都为民事主体,而商业银行借贷中多为商主体;第二,两者所适用的法律规范不同:民间借贷适用的法律规范较为宽松,多由民法调整,尊重当事人的意思自治;商业银行借贷的法律规制较为严格,因为其对社会经济的总体影响更大,对商业银行存贷款的规制是公私兼具的经济法层面。

(二)借贷方式方面

民间借贷是典型的合同关系,借贷双方通过口头或者书面的形式订立借款合同来约定金额、利息率和还款期限等相关问题,这与金融机构的借贷,主要是银行借贷存在很大的区别。在银行借贷中,存款人与贷款人两者分别与银行发生存贷关系,从而实现资金流转,有效地将社会闲余资金集中并投入到需要资金进行发展的领域中去,以实现资金的最大效益。与之相比,民间借贷形成的是资金所有者和资金使用者之间的直接法律关系,借贷方式更加直接,法律关系更加明确。

(三)借贷对象方面

在当今社会,虽然民间借贷中,仍然存在以货币以外的种类物为借贷物的情况,但是其影响和数量都无法与以货币为借贷物的借贷相提并论。鉴于此,民间借贷的范围限定在通常所说的货币借贷上。

目前我国的法律法规中没有对民间借贷的直接官方定义,只是最高人民法院在《关于人民法院审理借贷案件的若干意见》中对民间借贷做了界定:“公民之间的借贷纠纷,公民与法人之间的借贷纠纷以及公民与其他组织之间的借贷纠纷,应作为借贷案件受理。”

二、温州民间借贷活动现状

温州地区的民间借贷活动历史悠久,是民间融资的重要渠道,也是民间资本的投资渠道。中国人民银行温州中心支行监测,2011年6月温州地区有89%的家庭个人、59.67%的企业参与民间借贷,借贷规模约为1100亿元,占银行贷款总额的20%,民间借贷综合利率高达24.4%,为同期银行贷款基准利率的3.72倍。自2003年以来,民间借贷利率一直在10%到25%区间内波动,而同期银行贷款利率的波动区间为5%至7%,民间借贷利率严重偏离了银行贷款利率。温州民间借贷活动形式多种多样,有用于短期的借贷,如短期垫资、拆借周转等,也有用于长期的借贷,如项目投资等,参与借贷的主体大致可分为民间互助性借贷、企业间直接借贷、小额贷款公司贷款、社会中介机构贷款等。不同主体的借贷其利率也存在着较大差异。

(一)民间互助性借贷

互助性借贷是温州最常见的民间借贷形式,一般发生在家族内部成员、亲朋好友之间,基于血缘、地缘、亲缘的关系而进行的借款,用于弥补子女上学、求医治病等生活消费支出。借贷大多是口头协议,一般也不规定还款期限。现金利息为零。

(二)企业间直接借贷

企业间直接借贷通常发生在较为熟悉、业务往来密切的企业之间,主要为了满足企业生产经营的资金需要。对温州400户民间借贷监测点的监测结果显示:每月民间借贷的发生额中约有80%用于生产经营。这种借贷的利率一般以同期银行贷款利率为基础,以借贷主体、担保方式、借贷期限等多因素来确定。据监测,温州民间借贷的单笔借款金额快速扩大,从几十万元发展到上千万元,2012年4月温州企业间直接借贷利率为17.75%。

(三)小额贷款公司贷款

小额贷款公司主要为小微企业和“三农”提供资金支持。目前温州有小额贷款公司20家,注册资金39.2亿元,它们以初创企业、个私企业为主要对象,提供周转性贷款。由于小额贷款公司的贷款利率受到相关政策的限制,利率水平并非处于完全自然水平。据监测,2012年4月温州小额贷款公司贷款利率为21.08%,高于企业间直接借贷利率。

(四)社会中介机构贷款

我国总体上实行低利率政策,民间借贷存在较大的利润空间,这促使了担保公司、投资公司、典当行、寄售行等众多中介机构参与民间借贷活动。目前,温州已有各类融资性中介机构1000余家,它们热衷于民间借贷活动,已成为近年来温州发展最快的民间借贷市场。据监测,2012年4月温州社会中介机构贷款利率为30%。

三、民间借贷利率定价的影响因素

在分析民间借贷利率的影响因素时,除考虑交易成本、机会成本和垄断利润等因素外,还应当结合民间借贷发展的地区实际情况,重新审视民间借贷利率定价的影响因素。

(一)国家实行的货币政策

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后,我国实行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受到央行数次调整银行存款准备金率的影响,温州金融机构贷款总量减少了约100亿元,银行信贷市场产生了巨大的资金缺口,这迫使企业转向资本更加丰厚的民间借贷市场,民间借贷需求的增加导致其利率上升,月平均利率达到11.98‰;到2009年,国家实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温州金融机构信贷资金总量比2008年明显增加,民间借贷的需求减弱,导致民间借贷月平均利率下降至10.84‰。自2010年9月以来,央行连续上调银行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与银行贷款损失准备金率,造成银行信贷市场流动性偏紧,银行信贷扩张能力受到约束,贷款额度受限。一方面,银行信贷资金倾向于规模大、风险小的大项目,压缩了中小企业信贷投放的规模;另一方面,银行监管部门严格了中小企业贷款审查以及放款和用款的手续,增加了中小企业贷款的门槛和难度。此时,中小企业纷纷转向民间借贷市场,从而导致民间借贷利率不断上扬。

(二)民间借贷的用途

民间借贷利率的高低与借贷目的、借款资金的用途有较大关系。2010年9月监测数据显示:温州民间借贷资金用于生活消费、生产经营的借贷利率为11.7%,而用于投资的借贷利率为21.34%,远远高于生产经营的资金利率。目前,温州民间借贷资金用于一般生产经营的约占35%,用于房地产投资的约占20%,停留在民间借贷市场上的资金规模约为40%。近年来,大量民间资金转向私募股权投资,私募股权基金成为民间资金的投资热点。通过企业上市或直接投资高风险资产追求少则几倍,多则几十倍甚至上百倍的短期投资回报。

(三)民间借贷的交易成本

随着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温州民间借贷逐渐转变为合同关系和生产经营性借贷。在发生民间借贷时,借贷双方存在信息的不对称性,需支付高额的信息成本。虽然民间借贷合约利用自身的信息优势、连带责任制度和特别的合约执行方式很大程度上解决了该问题,但是道德风险仍不可避免。因此,民间借贷放款人为了减少贷款风险,需要对借款人进行调查和甄别,贷款成本的提高推高了民间借贷利率。

(四)社会中介机构的经营成本

温州中介机构的民间借贷资金主要来自个人家庭、个体户、私营企业主等的闲置资金。由于我国长期以来一直实行低利率政策,利率双轨制形成了较大的套利空间。一方面,中介机构支付的资金成本要高于银行存款利率与通货膨胀率;另一方面,部分社会个人和企业将银行贷款进行转贷,获取高额利息。这势必抬高民间借贷市场的资金成本,从而导致民间借贷利率走高。

四、规范民间借贷行为的对策建议

随着民间借贷的普及化和借贷总数的扩大化,规范民间借贷活动刻不容缓。相关规范也正在起草过程过,负责规范起草的李有星教授认为,规范民间借贷行为总体的原则是“轻审批、重服务、强监管”。笔者认为,在此原则的指导下,可以采取如下措施:

(一)区别考量不同需求下利率定价问题

民间借贷在民营经济中较为活跃,其融资规模、融资方式随经济的发展不断改变。所以,对民间借贷活动进行监管,首先应当区分不同情况下利率的确定。

目前,我国现行法律规定民间借贷利率不得超过银行同期利率四倍以上,此规定过于死板,不能满足不同情况下借贷利率定价问题。笔者认为,应当在不同情况下考虑利率的定价问题:

1.因生活必需产生的借贷:此种情况下,借贷人多因突发的变故使生活陷入困境,此时的借贷是用于生活必要的开支,作为较低的生活保障。因此,应实行较低的利率。

2.因扩大再生产产生的借贷:银行借贷的高额利率、手续的繁琐,成为中小企业发展的重大阻碍。因此许多企业转向手续简单、办理周期较短的民间借贷。对于此种需求的借贷,也应当采取相对低的利率,以促进中小企业扩大规模,更加具备竞争力。此时利率介于因生活必需产生的借贷的利率与银行同期利率两倍之间为宜。

3.因投机性活动产生的借贷:投机性活动并不产生实际的GDp,对社会经济不产生实质性贡献,反而还会导致金融市场、房地产市场等相关产业的动乱,不值得提倡。因此,对投机性活动产生的借贷,应当实行较高的利率,可高于生产性借贷的利率,但应低于银行同期利率5倍以下,以起到抑制投机性活动的作用,维护市场的稳定。

(二)加快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

通过利率市场化改革,逐步放开利率管制,让银行贷款利率与市场利率逐步并轨。规范民间借贷市场,最主要的是做到使民间借贷阳光化、规范化。对此,一方面,放开银行贷款利率限制,由银行根据信贷产品特点、客户价值、风险程度以及目标利润进行贷款自主定价,增加银行的盈利压力,迫使银行将服务网点延伸到农村,加强对民间借贷市场研究,开发适合农村市场需求的金融产品;另一方面,放开银行存款利率限制,尤其需要放开银行存款利率的上限,提高民间资金的收益率,缩小民间借贷市场上的套利空间,让民间借贷利率回归自然。

民间借贷的几种方式篇6

关键词:民营经济;小微企业;金融机构;融资渠道

中图分类号:F832.4文献标识码:a

一、民间信用发展的新特点

民间信用又称民间借贷或民间金融,从现实情况看,泛指非金融机构的自然人、企业及其他经济主体之间以货币借贷为主要形式的价值让渡及还本付息。它是适应民间各经济主体之间为解决生活、生产、经营、投资等多方面的资金需求而产生的一种信用形式。长期以来,因没有合法的法律地位,也称为“地下金融”。

民间信用在我国已有几千年的历史。长久以来,民间信用的基本特点为非生产型,期限较短,活动范围有限,手续简便、快捷,利率较高,信用风险大等。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城乡个体经济和民营经济的出现和发展,中国民间信用的发展具有了新的特点:

1.向生产性借贷发展。改革之前,民间借贷多为生活性借贷,一般是为了满足日常生活资金需求。改革开放后,民营经济得到了很大发展,但众多小微企业很难从正规金融机构得到资金支持,只能转向民间借贷市场融资。借款用途从解决温饱、婚丧嫁娶或天灾人祸等生活费用和临时短缺需要,发展到以生产性借贷为主。

2.以货币借贷为主,利率高。改革开放之前,民间借贷多为非市场性的人情债,多为亲戚朋友之间发生的没有利息或低息的借贷。借贷方式有借钱还物、借物还钱、借物还物、借钱还钱等多种形式。随着市场化改革的深入,民众市场意识的提高,民间借贷发展到以货币借贷为主,利率从无息低息为主,向高息为主转变。利率高且浮动,也反映了民间借贷市场资金供求关系的变化。

3.范围、规模扩大,期限延长。早期的民间借贷因多在亲戚朋友之间发生,发生空间范围有限。随着民营经济的发展,人流和物流大范围、大规模流动,社会关系更广泛了,越来越多的借贷为生产性借贷,单笔资金需求量较高,而且居民个人和小微企业资金实力增强,能够满足更大规模的民间借贷。所以借贷关系从亲朋好友发展到非亲非故,借贷范围从本村本乡发展到跨乡、跨县甚至跨省;交易额从几十元、几百元发展到成千上万甚至上百上千万元;期限也从春借秋还,一般不超过1年,发展到长达1--2年,甚至3--5年或更长。

4.组织化发展。早期的民间借贷大都在个人之间临时无组织地进行,表现为私人之间直接货币借贷,或私人通过中介人进行的货币借贷。随着借贷规模和范围的扩大,有一定组织程序和规范的的借贷活动发展起来:如股份集资、农村基金会、民间合会、“典当行”、金融仓储公司、供应链金融、民间借贷公司、地下钱庄等。这些信用形式灵活多样、手续简便、期限自由、对经济发展起到重要的金融杠杆作用,同时也推动了民间信用的发展。

5.资金来源的多样化及违规操作。民间信用的资金一般来源于四个方面:一为居民个人的劳动收入和积蓄;二为企业或个体户在经营过程中的积累;三为借入资金,包括向银行的借入;四为来路不明的资金,如一些灰色或黑色收入。借入资金,应该特别指出的是,受高回报的诱惑,有不少企业也开始违规从事放款业务。他们以自己的资产为抵押,从银行贷来大笔资金,并不用于扩大再生产,而是放贷到资金缺乏的中小微企业。或者低息从银行取得贷款,成立担保公司,之后又立即转手发放高利贷,赚取巨额息差,从而形成民间借贷市场的非理性繁荣。

二、民间信用发展的主要动因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98年亚洲金融危机之后,民间金融进入了活跃发展时期。以温州为例,温州经济的特点,是民营经济占市场主导地位,大部分企业的初始资金大都靠自筹,并主要来自民间借贷。是什么原因促使了民间信用的发展?

l.源于金融资源的集中和垄断。金融体系改革开始后,多元多层次金融结构有较大发展,但金融资源过于集中于国有控股银行和其它正规金融机构。以商业银行为主体的大型金融机构在发放贷款时倾向于成熟产业,倾向于国有经济部门和大中企业,而民营小微企业很难从正规金融机构获取足够的贷款。虽然近年来小微企业从正规金融机构获取贷款的额度和占比有所提升,但贷款难的状况没有根本改变,只能转向民间借贷市场融资。

2.源于经济成分的多元化发展。改革以来,推进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国有控股、集体、个体、股份制、合作制、外资或中外合资等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这些经济主体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由支配其收入,增大了相互融资的机会,也形成了民间信用发展的基础。

3.源于小微企业融资困局。小微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对资金的需求越来越大,但经营规模不大,信用欠佳,抵押资产不多,经营风险大,难以满足银行等正规金融机构的贷款条件、审批手续、担保抵押等要求。银行出于安全考虑,往往也不愿意提供贷款。民间借贷的发展为大量急需资金又贷款无门的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提供了新的融资渠道。

4.源于民间财富增加,民众逐利心增强。改革开放30多年,企业或劳动者个人积累的财富大幅增加,资金数额巨大,形成了民间信用的资金源泉。资本逐利的本性,市场经济意识的提高,使民众的逐利心理不断增强,从而驱使资金流向获利空间最大的领域,以追求收益最大化。在浙江、福建、广东等沿海地区活跃的民间金融活动中,通过民间借贷赚取利差,获取丰厚的回报是“民间金融”发展的重要原因。

5.源于民间资本投资渠道有限。由于经济体制等多方面的原因,民间资本实际可选择的投资渠道十分有限。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经营环境发生重大变化,楼市调控炒房受到严格限制,炒股又炒得血本无归,实体经济利润微簿、经营困难,许多小微企业破产倒闭,而海外投资风大浪高又未成气候,从楼市、股市以及实体经济中退出的大量民间资本如笼中困兽无处可去。出于资本逐利的本性,在民间高利贷的杠杆作用下,大量资金进入民间借贷市场就不足为奇了。

6.源于泡沫经济。前几年的房地产热,股市热,出现了一些投资和投机的热点。高收益的预期,必然会调动部分资金流进房市和股市。炒房炒股能赚一倍的钱,借50%的利息的钱仍然划算,尽管民间借贷利率高、风险大,但任何事情都有风险,高风险往往意味着高收益。因此,在高收益预期的影响下,也驱使民间资本大量涌入民间借贷市场。

7.与国家的宏观调控也有关系。2010年为防止经济过热,对抗通货膨胀,中国人民银行的货币政策从适度宽松转为稳健的政策取向。进入2011年,中央银行开始实行紧缩的货币政策,接连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大型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率达到21.5%的历史最高水平,而且多次提高基准利率。货币政策的快速趋紧、直接传导到信贷市场,各商业银行被迫控制信贷额度,小微企业几乎不可能从银行获得贷款,民间借贷市场成为小微企业融资的主要渠道,这也促使了民间借贷市场的繁荣与发展。当然,目前这种情况正在发生变化。

三、民间信用发展的积极作用

对我国经济发展而言,民间信用的发展是一把双刃剑,总体来看是利大于弊。其积极的作用主要表现在:

1.有利于弥补银行信用的不足,缓解信贷资金供需矛盾。银行信用受体制和政策的影响,在信贷投向、风险控制、授信范围及权限、经营方式、信贷规模等多方面受到限制,无论在总量、结构还是在服务上,都不能满足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而民间信用一般是在银行信用等正规金融机构涉足不到或力不能及的领域发展起来的,民间信用的发展弥补了银行等信贷资金的不足,有效缓解了信贷资金的供需矛盾。

2.有利于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小微企业融资难是世界性难题。这也是全世界的政府都会设立专门的政策项目,增加对小微企业融资服务的原因。多年来,拉动经济增长,推出财政、信贷刺激计划,我们看到的是资源仍大部分流向了国有大中企业,小微企业照样缺资金。所以民间信用在拓宽小微企业融资渠道,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3.有利于形成金融市场竞争的“大气候”。民间信用开辟了新的融资渠道,分流了正规金融机构的资金,增加了正规金融机构的压力,有助于正规金融机构转变经营理念、创新服务品种,改善金融服务。反过来,正规金融机构服务的改善也促使民间借贷改进服务方式,降低借贷利率,提高服务质量,以增强自己的市场竞争力。民间借贷和正规金融之间的这种良性互动,形成市场竞争机制,提高了金融市场的竞争程度和运行效率。

4.有利于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和经济结构的调整。在市场经济中,各种生产要素的流动和配置是以资金流带动,通过市场交换的方式来实现的。只有通过资金的流动,才能带动生产资料、劳动力、技术、信息等生产要素的流动。总的来看,在利率机制作用下,民间借贷的资金一般流向那些真正需要的企业,流向那些产品竞争力强,产销两旺、效益好,有发展前途的企业。反之,民间信用会避而远之。流动的结果会促使科技含量高、成本低、效益好的企业得到发展,而科技含量低、成本高、效益差的企业遭受淘汰,从而推动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优化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

5.有利于优化信用生态环境。所谓信用生态环境,一般是指市场经济发达,市场机制完善,对金融业的管理和监督规范和有效,民众法治意识浓厚,信用观念强等境况。民间借贷通常以亲缘、地缘、乡缘关系为依托,互相了解对方的经济状况、还贷能力和道德品格,多属于“熟人”借贷。“熟人社会”的自律机制,使得借贷双方比较注重自己信用,信守承喏,从而有利于提高整个社会的信用意识,完善金融信用环境。

6.有利于风险投资企业的发展。风险投资企业在创业阶段由于发展的不确定性,风险大,很难从正规金融机构和渠道融资,往往只能通过民间借贷获得创业资本。民间信用的发展必然关系到风险投资企业的生存和发展。

7.对新农村建设有着积极作用。在新农村建设中面临的突出问题是资金不足。迫于经营压力和利益的驱动,大量的资金通过农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等渠道,从农村流向城市、从农业流向非农产业,从而进一步加剧了资金短缺的矛盾。民间借贷的发展对解决农户、农村企业的生产所需资金,弥补正规金融机构信贷不足,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据调查,农村的中小微企业在成长过程中,其初始资金30%以上靠民间借贷,扩大再生产,50%以上靠的也是民间借贷。民间借贷已经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资金来源。

四、发展民间信用的必然性

综上所述,发展民间信用动因强劲,对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对国民经济特别是对民营经济的发展作用巨大。发展民间信用不是要不要、想不想的问题,而是有客观必然性。

首先,发展民间信用有客观经济基础。在现代信用体系中,任何一种信用形式产生、发展都具有现实的经济基础。银行信用的经济基础是社会化大生产,其融资服务的重点是能够带来规模效益的大项目、大中企业,而不是小微企业或小生产者。民间借贷存在和发展的经济基础则是小生产方式。在小生产方式下,规模较小的企业往往被那些追求规模效益的正规金融机构所忽略,只能通过民间信用来满足,这就为民间借贷的发展提供了生存和发展的深厚土壤。

其次,决定于金融体系内在的制度路径。我国目前的信贷体制是以大型国有控股银行为主体、占主导的。尽管政府要求这些银行都要成立小微企业信贷部,去做小微企业的金融服务,他们也都成立了,但没有积极性。因为给小微企业放款,交易成本高、风险大,成本与收益的匹配,不符合其“安全性、流动性、收益性”的经营原则。所以从我国信用体系自身发展的规律看,从我国经济发展对金融活动的要求看,积极发展民间信用成为必然的选择。

第三,民间借贷有着广阔的生存空间。这种生存空间,从根本上说源于市场需求。一方面众多小微企业经营困难,缺资源,缺技术,缺资金,嗷嗷待哺,资金需求得不到正规金融机构的满足;另一方面大量民间资本寻找出路,有需求又有供给,民间借贷的发展是必然的。民间借贷作为正规金融的一种补充,与正规金融机构互相促进,共同发展。

第四、发展民间信用是公民权利和自由的体现。从我国宪法所主张的公民的权利与自由的立法精神看,发展民间借贷,是民间投资者追求个人财富的权利与自由,以及民营企业获得普惠制金融服务的权利和自由的体现。长期以来,民间借贷作为我国信用体系中的一种非正规信用形式,一直没有合法身份,不得不处于地下活动状态。正因为法律地位缺失,游离于监管之外,放贷行为又十分隐蔽,风险难以控制,有时才显得无法无天,长期成为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定的隐患。所以如何从立法的层面规范民间借贷的行为,为民间借贷”正名”,使民间借贷从地下走向地面、走向“阳光化”运作、走向合法经营,是民间借贷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

实际上,近年来,我国政府和中央银行已经采取了行动。央行提出的应“给民间借贷合法定位”,温州等沿海地区金融综合改革开始推进,使我们看到了民间借贷合法化和正常发展的曙光,但任重而道远。

发展民间信用也是有风险的,而且风险很大。民间信用的风险及对策分析将另文说明。

参考文献:

[1]邰子龙.我国民间借贷现状及其未来发展趋势[J].金融领域,2010(6).

[2]许小年.地下钱庄的合法之路[Z].22度观察,2011-05-31.

民间借贷的几种方式篇7

[关键词]民间借贷;风险;规避;

一、我国民间借贷的产生及其现状特点

民间借贷,是指公民之间、公民与法人之间、公民与其它组织之间借贷。我国民间借贷历史悠久,据考证,其源头可以追溯到夏商时期,在其后几千年的历史岁月里,民间借贷一直存在,但是最近,随着浙江温州、内蒙古鄂尔多斯等地方出现的民间借贷纠纷事件的频繁发生,民间借贷问题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民间借贷行为的出现,是伴随着私有制的产生而产生的。由于资本本身具有使用价值,在私有制下,资本要通过其使用价值体现其本身的价值,必然要通过借贷行为去实现。但是民间借贷相对于金融机构实施的借贷行为,有其特点:(1)民间借贷行为往往办理手续简单、便捷,方式灵活,能够满足资金需求者短时间内取得资金的需要;(2)民间借贷利息往往比较高,对出借人而言,获利丰厚;(3)民间借贷行为的抵押、担保机制往往不够健全,以信誉担保见多,因而风险较大;(4)目前我国民间借贷规模庞大,借贷行为零散而隐蔽。

二、民间借贷风险的成因分析

长期以来,由于我国对民间借贷行为的立法不够完善,监管机制缺乏,民间借贷存在潜在的风险,这种风险随着国家调控房价、收紧银根等政策的出台而逐渐暴露出来,典型的例子就是一些债务人负债跑路的事件频繁发生。就民间借贷行为的风险形成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缺乏风险意识,借贷程序不合法是民间借贷风险出现的原因之一。在我国私有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往往也是民间资本比较发达的地区,因为这些地区拥有大量闲置资金的个人比较多,这些资金需要寻找盈利的出路,但是资金的持有者往往缺乏应有的投资和理财意识,从目前曝光的一些民间借贷案件来看,大多投资者都是在亲戚朋友的介绍下,通过简单的程序进行借贷,缺乏必要的法律手续和风险补偿措施,一旦发生借贷纠纷时,显得十分被动。

2.追逐高回报是民间借贷风险存在的另一个原因。根据市场规律,资本往往会流向利润更高的行业和领域,但是高回报和高风险往往是一把双刃剑,和高回报相伴随的是高风险的出现,比如这几年随着房地产市场的快速发展,大量的民间资本进入房地产领域,进一步推高了房价的同时,也给民间资本带来了高的回报,在一些人的炒作下,民间借贷行为有愈演愈烈之势,但随着房地产泡沫的出现,民间资本借贷中存在的风险也在加大。

3.政府监管措施不到位是民间借贷风险发生的又一个重要原因。我国针对民间借贷行为的专门立法还是空白,政府部门对民间借贷行为的监管也非常有限,这就造成民间借贷行为一直以来处于地下暗流涌动的状态。

三、对规避我国民间借贷风险的建议

民间借贷风险形成的主角有三个,一个是供方,即债权人,另一个是需方,即债务人,第三个是作为监管者的国家和政府。要合理规避民间借贷行为引起的风险,需要从上述三个方面分别加以分析和引导,使其沿着正确的方向和轨道发展。

首先,从债权人角度来看,解决民间剩余资本的出路是解决问题的关键。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民间剩余资本形成的财富也将不断增加,使人民群众充分分享改革开放的成果,藏富于民,这是我们国家一直努力的方向,但是随着民间资本的不断积累,这些剩余资本就像一股巨大的洪流,如果能够正确引导,就会促进经济的发展,否则,就会对正常的金融秩序甚至经济社会活动带来大的冲击。如何引导民间剩余资本向健康的道路发展,一是要鼓励消费,通过人们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增加消费投入(包括经济文化等各领域的消费投入),既有利于促进国民经济发展,也有利于解决民间资本的剩余问题。二是引导民间资本选择正确的投资方向,规避投资风险。从现有借贷纠纷的案例来看,民间资本的持有者大多数都缺乏专业的投资管理技能,往往只追逐高额回报,而缺乏对投资风险的评价和把握,最终引发了借贷危机,甚至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因此,教育人们树立正确的理财观念和投资习惯,培养普通民间资本持有者的理财能力和技巧,对于防止盲目追求利润,陷入信贷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从债务人的角度来看,巨大的资本需求是造成这种民间借贷行为普遍存在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民间借贷行为的债务人往往都是一些中小企业,而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一直是一个困扰中小企业发展的主要问题之一,由于融资渠道有限,融资条件苛刻等众多原因所限,中小企业从正规渠道融资的难度较大,融资的额度较小,因此很多中小企业主往往热衷于选择民间借贷这种便捷的融资方式,但同时由于小企业抗风险能力差,民间借贷融资成本高等诸多原因,债务人通过这种方式融资也通常会给他们带来巨大的负担,最终不堪重负而无力偿债的情形便会发生。因此,给予中小企业创造更多的融资渠道,同时也要求中小企业加强自身管理,完善财务风险预警机制,这是有效规避民间借贷风险的另一个重要措施。

第三,从作为监管者的国家和政府来说,既要为民间借贷的供需双方创造合理和正确使用资本的有利条件,同时还要依法加强监管,防止投机钻营,违法乱纪行为的发生。一是国家要逐步制定有关规范民间借贷行为的法律法规,正确引导民间借贷双方的行为。二是要通过设立农村和城市信用社信用社、小额贷款公司等多种形式的小型金融机构,为民间资本借贷提供合法的运作平台。三是将民间资本纳入国家金融监管的范畴,加强对民间资本的监管力度,防止有些非法运作民间资本的行为的发生。

参考文献:

[1]王春宇.我国民间借贷发展研究[D].哈尔滨商业大学,2010

民间借贷的几种方式篇8

一、当前民间融资动向及发展趋势

(一)民间融资替代化

据样本点监测显示:民间融资与正规金融互为替代的特征较明显。如益阳市桃江县东方水泥有限责任公司,2001年以来,投资1.8亿元建成了年产75万吨的干法水泥生产线,其中:农信社贷款4000万元,民间借贷7500万元,由于企业负债率极高,长期髑约着企业的正常发展。近年来,在市农行的大力支持下,企业民间借贷余额逐年减少,至2009年9月末,该企业共向农行贷款8000万元,替代了其大量的民间借贷,使民间借贷余额比2001年减少了5500万元。据监测的10户企业(主要是当地重点企业)数据显示,在国家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下,今年19月获得银行贷款7345万元,同比增加1350万元,企业民间融资总额2532万元,同比减少了560万元。而一些资信等级较低特别是受国家宏观调控严格限制的企业,完全依赖于民间借贷来满足其资金需求。据监测点上半年数据显示,桃江县蚌埠乡100多户企业,仍有90%的企业生产经营靠民问借贷支撑,98.14%的资金用于企业生产经营和固定资产投资。

(二)融资性质股权化

近年来,益阳市全民创业的热情高涨,城乡居民投资意识不断增强,一些持有较多富裕资金的民间融资者已不满足于“食利”式的债权性融资,而是更具战略眼光。倾向于“投资”式的股权性融资,将借贷资金折算成股份或以合伙形式投入到各类项目,兆享投资和利润。据样本监测点显示,近几年,股权性融资在企业筹集资金的过程中被广泛的运用,在民间融资中所占比例逐年上升,2006-2008年分别上升了7.3%、10.2%、13.6%。如南县鑫欣渔业有限责任公司,现有入股会员2358人,企业融资规模达680万元,比2006年增长26%,人股者不仅能保利分红,还得到了企业饲养技术和产、供、销一条龙服务带来的实惠。

(三)农村融资趋于产业化

龙头企业和农村经济专业合作组织(协会)作为农业产业化的载体,近年来得到了较快的发展。据统计,益阳市现有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756个,拥有资产39亿元,民间融资规模5.8亿元。入社会员26.5万人。带动农户39万户,占到了全市农户总数的39%。龙头企业或协会把从事同类生产经营的农户(专业户)组织起来,大多数制定有相关的章程,明确了入会股东的权力和义务,较好地解决了农民小生产与大市场、分散经营与规模发展的矛盾,实现了农村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随着农业产业化规模急剧扩大,对资金需求的服务方式提出了新要求。问卷调查显示,农信社基本上满足了农户小额信贷需求,资金供需矛盾主要集中于企业和专业大户的大额资金需求,有80%的企业和专业大户都有民间借贷,一些龙头企业或协会通过合股、人股和民间借贷的方式筹措资金,与农业产业化发展紧密地连在一起,缓解了企业大额的相对稳定的长期性资金需求。

(四)借贷行为趋于理性化

随着民间融资市场逐渐趋于成熟,辖区民间融资行为更具市场性和公开性,理性化特征也愈加明显。首先是融资价格随行就市,并依据信用、风险、期限等进行定价。据监测点数据显示,2006年以来民间融资利率波动与银行实际利率大体相似,两者差距一般在810个百分点之间。特别是随着民间有融资实力和意愿的资金供给者越来越多,企业高利贷行为已少有发生。二是融资方式更趋规范。据监测数据显示,以书面协议方式发生的融资额占86%,以担保或抵押方式发生的融资额占14%,同比分别增加了7%和4%。三是银行式付息。民间融资付息方式虽由借贷双方协商。但基本上还是参照银行的结息方式来执行。

二、防范和化解民间借贷风险的有效途径

(一)制定相关法律,在法律上明确区别民间借贷行为的合法性和非法性

目前我国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审理借贷案件的若干意见》和《关于如何确认公民与企业之间借贷行为效力问题的批复》等几条司法解释虽在某种程序上承认民间借贷行为的合法性,但都是从民法的角度出发为官司纠纷而做的解释,仅有几条“判案解释”已难以引导和规范民间借贷健康发展。因此,国家有必要制定一部适合国情的《民间借贷法》和《民间融资中介机构和中介业务管理办法》,从法律上明确界定民间借贷的形式、运行方式,在制度设计上为民间借贷双方构建法律保障。

(二)加强政策舆论导向,规范民间融资行为

各级政府应尽快明确相应的管理部门,通过行政手段来规范民间融资行为,改变目前民间借贷放任自流的状况。一是加强对群众的宣传和风险教育,提高广大群众风险防范意识;二是根据民间借贷的性质,区别对待,加强管理。对于数额小、参与人员少、不跨地区、用于互助解困等合法用途的,应允许其存在。并加以引导和规范。三是严厉打击民间高利贷行为。对于脱离实体经济的各类非法集资和民间高利贷行为要严厉打击;对于擅自设立非法金融机构和违法从事银行存贷款业务的要坚决取缔。

(三)建立科学监测体系,跟踪民间借贷变化

一是建立民间借贷业务登记备案制度。民间借贷主管部门要以民间借贷借款方为监管对象。建立民间借贷交易行为实行登记备案制度,特别是对融资规模较大企业要实行强制性登记备案,未经登记的可视同为非法行为。二是建立科学的民间借贷监测指标体系。监测内容应包括民间借贷规模、融资方式、用途、期限、利率和借款偿还情况等。对融资规模较大的企业或个体经营户,主管部门应时实定期跟踪调查,及时掌握其动态变化,并实施有效地风险控制和管理。三是依托各级民间借贷监测登记部门建立全国性民间借贷监测体系。区(县、市)一级负责收集辖内民间借贷信息,定期汇总上报省(市)有关部门,全国、省(市)监测部门通过整理分析,为相关部门加强民间借贷管理和制定宏观政策提供信息支持。

(四)加强产业引导,优化民间投资结构

各级政府要根据国家产业政策,结合本地实际,加强民间借贷的引导和服务,选择具有市场前景、成长性好的项目为依托,优化民间投资结构。严禁民间资本投向受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影响较大的高能耗、高污染行业;鼓励中小企业以入股方式吸收民间闲散资金,加大对农业产业化资金投入,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互惠互利的合作机制;有关部门要创造政策条件,帮助有发展潜力的龙头企业直接进入资本市场,逐步减少民间借贷比重。

(五)培育征信市场,加快信用体系建设

中小民营企业发展一般具有先民间资本、再银行贷款的顺序。进入成熟期后的企业要得到银行信贷支持,首先,要破解银企信息不对称的“瓶颈”。因此,各级政府要积极培育征信市场,规范中小企业经营行为,审计、财政、税务等部门要加强中小企业会计财务制度建设,要求企业建立完善内部会计制度,开办企业财务会计人员培训,督促企业按照国家财政部颁发的《会计准则》完整、准确、及时地反映企业经营状况,提高企业会计报表的真实性。会计事务所、信用评级等中介服务机构要引导中小企业建立内部信用制度,帮助中小企业解决银企信息不对称问题,为中小企业融资创造条件。

民间借贷的几种方式篇9

关键词:民间借贷;新农村;影响;对策

中图分类号:F83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5-0-03

民间借贷是指民众与商业化的正规金融企业之外的组织或个人的借贷关系。依据我国《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借贷案件若干意见》第6条规定:民间借贷的利率可适当高于银行利率,但最高不能超过同类借贷利率的4倍,同时利息不得计入本金计算复利。在我国历史上广大民众一直保留着一种热衷于向亲朋好友借钱的民间借贷传统。伴随着改革开放和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特别是民营经济、个体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地区民间借贷现象极为普遍。但是由于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相对滞后及民间借贷本身所具有的一些特征,加之各地区的资本供求关系的不同,民间借贷中出现了非法的高利贷行为。那么,地处西北内陆,自然条件较差,经济和社会相对落后的宁夏广大农村地区,民间借贷呈现出什么样的状况呢?下面就以宁夏盐池县为例对此进行分析说明。盐池县的民间借贷极其活跃,在整个宁夏都可算是一个典型,因此对新农村建设产生了一系列的影响。

一、盐池县民间借贷的特点及原因分析

盐池县民间借贷发展非常迅猛。据调查,2000年盐池县有人口14.9万人,参加民间借贷的乡镇居民户数及信用量约占本县总户数和信用总量的40%以上。全县民间借贷量在3000万元左右,约占全县金融机构贷款的6%,户均民间借贷的收入高于976元,其中高利率占55%。而同期储蓄收入户均416元。2001年和2002年,民间借贷资金余额在1300万元-1500万元,全年累计周转使用金额在4500万元左右。从借贷形式上看,主要有两种:即借钱还钱和借物还钱。其中,借钱还钱型约占多数,是民间借贷的主要类型。借物还钱型约占少数,即贫困农户由于资金短缺,一般在春耕农忙之时,向农资经销商打条借化肥等生产资料,待秋收后连本带利还清。

(一)盐池县民间借贷的特点

1.借贷资金的渠道多元化

一是出现了放贷专业户。县城还有十几家当铺、寄卖行也充当着专业放贷户的角色,其中一些在登记注册后便从事非法集资与非法放贷。二是用个人收入或积蓄参与放贷获取高额利差。其中包括一些工薪阶层的人们,他们委托中间人或者是比较可靠的人放贷,从中获取利息,这种现象在盐池县也很普遍。三是一些比较有势力的人从农村信用社借到低利率的贷款,然后以高利率转贷给其他急需资金的人们,从中赚取利差。

2.借贷资金的用途多样化

民间借贷资金的用途可以分为生产经营性借款、生活消费性借款和非正常性借款三种。其中生活消费性资金多用于建房、婚丧嫁娶、治病救人及子女上学等,其借贷数额小。生产经营性借贷资金多用于买车跑运输、做生意等,借贷数额大。非正常性借贷指用于生产经营和生活消费之外的借款,如用于、贩毒、吸毒等。据调查显示,盐池县城的民间高利借贷资金的90%以上用于生产经营资金具体分布在以下行业中:建筑行业、汽车行业、草籽贩卖业、原油打井业、个体工商户及私营企业生产经营及周转资金。(加油站、储油库、药品经营)

3.借贷的利率高低不齐

据调查显示,盐池县城的民间高利借贷利率一般在20‰-50‰之间,即通常所说的月息在2分-5分这个区间。春秋季为民间借贷活跃高峰期,在此期间资金的需求量超过资金的供给量,借贷利率也随之上涨,达到3分-5分,最高为1角。借贷方式县城与乡村表现出差异性。在县城里一些放高利的专业户和一些当铺、寄卖行这些大放贷要有担保和低压,有的借贷合同契约不亚于正规金融机构,有些还不至于要一个担保人。而农村借贷就比较单一,主要是打借条的信用借贷,借贷双方在借条上写清楚借贷金额、借款期限、利率等,然后签字按手印。这种借贷多发生在熟人之间,大多知道对方的根底,即使是通过中介人,双方也不陌生,但是这种单一的信用借贷无疑增加了许多风险。

(二)盐池县民间借贷活跃的原因

1.农村信贷资金缺乏,正规金融服务不能满足农户借贷需求

过去农村的融资渠道有四大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合作基金会等多种渠道。自1996年我国金融体系改革以来,国有商业银行逐步退出农村市场。1999—2001年是宁夏国有商业银行机构撤并的高峰,共撤并县及县以下机构网点158个,盐池县中行、建行已退出,唯一的一家工商银行也准备退出。与此同时,迅猛发展的邮政储蓄填补了国有商业银行机构撤出县域产生的空缺,它们只存不贷,对农村资金起了一种“抽水机”的作用,加剧了农村资金的缺乏。盐池县,从1996年至2004年上半年期间,邮政储蓄存款余额由746万元增加为7309万元,存款净增额由357万元增长为1823万元。虽然农村信用社已成为农村金融服务的主力军。但由于其体制不健全,使其在经营中面临许多困难和问题,如历史包袱沉重、不良资产比例大、筹资成本高等原因,导致农村信用社信贷资金来源不足,对人民银行支农再贷款依靠性较强,很难求得满足农村市场资金需求与自身稳健发展的平衡。另一方面,我国农村信用社目前的性质决定了它不是“扶贫银行”,它的目标是赢利,它关注的重点和服务的对象,基本上不是农村贫困户,正所谓“贷富不贷贫”,造成金融服务的空白和断层,在加上从正规金融机构贷款手续繁琐,可提供的贷款额度有限,客观上为农村民间借贷提供了一定的生存空间。

民间借贷的几种方式篇10

关键词:民间借贷;信用体系;金融市场

文章编号:1003-4625(2009)03-0021-04中图分类号:F830.39文献标识码:a

长期以来,民间借贷作为我国信用体系中的一种非正规信用形式,因一直没有合法身份而不得不处于地下活动状态。虽然理论界关于为民间借贷正名的呼声不断,但并没有产生真正的政策性效果。直到2008年8月15日中央银行的当年二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正式提出“应加快我国有关非吸收存款类放贷人的立法进程,适时推出《放贷人条例》,给民间借贷合法定位,引导其阳光化、规范化发展,”才使人们看到了民间借贷合法化的曙光。那么,究竟应当怎样看待民间借贷的合法化?民间借贷合法化又会带来哪些负面效应?民间借贷合法化后应当采取什么措施趋利避害?这都是在民间借贷合法化过程中应当认真研究的问题。

一、合法化:民间借贷发展的必然趋势

我们认为,无论人们对民间借贷性质的认识如何不同,也无论对民间借贷功过的评价有何差异,都不可能改变民间借贷发展的合法化趋势。换言之,无论从我国金融体系自身发展的规律看,还是从我国经济发展对金融体系的要求看,民间借贷从地下走向地面、由“暗箱式”操作走向“阳光化”运作、由无合法身份走向合法经营,都是民间借贷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

1.我国存在着民间借贷生存、发展的深厚经济基础和广泛社会基础。在现代信用体系中,任何一种信用形式的产生、发展,都不可能是没有根基的“水上浮萍”,而是具有现实的经济和社会基础。因此,考察民间借贷的未来发展趋势,也应当结合民间借贷的经济和社会基础进行分析。依此而论,不难看出,我国未来很长时期内都存在着民间借贷生存和发展的广泛的经济和社会土壤,这是决定民间借贷终将走向合法化的基本原因。首先,我国大量存在的小生产的生产方式是民间借贷存在和发展的经济基础。如同现代银行信用存在的经济基础是社会化大生产一样,民间借贷存在和发展的经济基础则是小生产的生产方式。因为,在小生产方式下,生产规模较小,企业需要的资金数量不大,这些小额资金需求往往被那些以大企业为服务对象、追求规模效益的正规金融机构(特别是大银行)所忽略,只能主要通过民间借贷来满足,这就为民间借贷提供了深厚的生存和发展土壤。在我国,虽然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迅猛发展使得经济的总体现代化程度不断提高,但城乡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也使广大农村地区仍然呈现为小生产的生产方式占主导地位的特征,不仅农民的生产经营仍然以家庭为单位,而且农村地区的企业多数也呈现出资本少、规模小的特点。农村经济的这种特性决定了在我国广大农村地区民间借贷发展的必然性。其次,我国农村地域的广阔性和农村人口的高比重是民间借贷存在和发展的社会基础。经过30多年来的发展,尽管我国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城镇人口比重不断上升,但总体上看,我国作为农业国的基本性质并没有发生根本变化,农村人口仍然占绝大多数,而且这种状况在今后相当长时期内还会继续存在。这又注定了在农村地区民间借贷仍然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无视民间借贷的上述经济基础和社会基础而将民间借贷打入“非法”之列,显然是对信用发展客观规律的一种否定。

2.正规金融遗留下的市场空缺客观上需要民间借贷去弥补。现代世界各国的信用体系按照信用主体划分虽然包括商业信用、银行信用、国家信用、民间信用等各种信用形式,但都毫无例外地呈现出由银行信用所主导的格局。我国信用体系的银行主导特征更为明显,一个重要的表现就是银行的间接信用所占比重过大,事实上成为我国金融市场融资的主导力量。但是,银行信用作为最主要的正规金融活动,其融资的重点区域是城市而不是农村,其融资服务的对象是能够带来规模效益的大项目、大企业,而不是分散的农民、小生产者或小企业。这就必然使农村金融市场出现融资的“真空”。特别是随着国有商业银行从农村撤离而向城市集中,农村地区主要的正规金融机构几乎剩下农村信用社一家,而且即使这一家正规金融机构,伴随商业化改革的不断推进,其融资的眼光也逐渐转向规模相对较大、风险相对较小的借款对象和项目,而逐渐背离了其原来的业务定位和发展方向。正规金融机构留下的农村金融市场的空缺只能由民间借贷来弥补,这就决定了民间借贷存在、发展的必然性。如果我们在政策上既不能为农村地区提供合法、正规的金融服务,又不允许作为非正规金融的民间借贷合法生存,则不仅不利于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更不利于“三农”问题的解决。

3.我国经济发展中对民间借贷的现实需求客观上要求为民间借贷“正名”。“三农”融资难、中小企业融资难是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长期悬而未决的问题。尽管我国为解决这一问题采取过不少措施,但这些措施都没有超出正规金融的范畴。换言之,我们试图在体制内通过正规金融机构功能的逐步扩展和延伸来解决“三农”和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题。然而,事实证明,这种做法并不是一种成功的尝试。由于“三农”和小企业贷款规模小、风险大、抵押或担保不足,难以满足正规金融机构对贷款风险管理和追求盈利目标的要求,因此,正规金融机构对“三农”和小企业融资不可能产生很大兴趣,特别是在农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商业化改革进程不断加快的背景下,正规渠道的金融供给进一步偏向城市,与普通农户短期、小额为主的金融需求产生了严重错位和矛盾。即使银行愿意贷款,繁杂的贷款手续、漫长的贷款审查周期、严格的贷款条件,也会使借款人望而却步。正因为如此,大量中小企业、个体企业、农民只能主要依赖民间借贷来解决经营中的资金需求问题,民间借贷事实上成为解决这类资金需求的主渠道。有调查显示,目前民间借贷规模有数千亿元之巨,占正规金融贷款的4%到5%;花旗银行的研究则认为,中国“地下金融”的规模已达9000亿元;四川省社科院农村经济研究所对农户金融供求现状的一项调查也表明,近80%的农户获得资金的方式是依靠民间借贷,接受过农业银行和信用社贷款的农户仅占被调查农户的22%。这些调查数据充分说明,我国经济中存在着对民间借贷的巨额现实需求,这就在客观上要求必须为民间借贷“正名”。道理很简单:既然民间存在着对这种“草根金融”的巨大需求,既然体制内的正规金融对这种民间融资需求“不屑一顾”,那就应该允许民间资金供应主体以合法的身份去实现与这种融资需求的对接。

4.民间借贷合法化有利于构筑防止农村资金外流的堤坝,可以形成农村资金的“蓄水池”。在新农村建设中我们面临的突出问题是资金不足,而且这种状况又因为资金的流出而进一步加剧。农村资金流出的主要通道是商业性金融机构的存贷业务。由于农民具有存钱防大病大灾的储蓄习惯,几百块的闲钱都要存于银行,因此,遍布在农村的金融网点能够很容易地吸收农民的存款;另一方面,由于农村和农民的贷款风险较大,所以,迫于经营压力,金融机构又不得不将这些资金转移到城市或其他领域贷出,以获得利息利益。可以说,在现有金融体制框架内,资金从农村流出是一种难以逆转的必然现象。而阻止资金外流的重要方法就是允许体制外的民间借贷合法化。因为,在农村和农民难以通过正规金融进行融资,因而存在着对民间借贷巨大需求的情况下,如果允许民间借贷合法经营,那些能够提供资金供给的富有个人和农户,就可以将资金以远高于银行存款利率的价格贷给资金需求者,而不会将其资金存入作为农村资金“抽水机”的商业银行。这就可以自然形成一个阻止农村资金流出的“堤坝”,使农村资金得以在“三农”领域进行封闭式循环,缓解新农村建设中资金不足的矛盾。

总之,无论我们承认与否,民间借贷在我国都早已是客观的存在,并一直在“三农”和中小企业融资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既然如此,为了引导民间借贷健康发展,我们应当也必须为民间借贷“正名”。

二、民间借贷合法化可能带来的问题

虽然民间借贷合法化是我国信用体系发展的必然趋势,但另一方面,凡事有利也必有弊,民间借贷合法化在促进“三农”和中小企业融资的同时,也可能会对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带来一些负面效应。认真分析这种负面效应并采取相应措施趋利避害,对保证民间借贷健康发展至关重要。

1.民间借贷合法化可能会诱使大量非法资金进入民间借贷领域。民间借贷能否健康发展,与其资金来源关系非常密切。如果大量不法资金进入民间借贷领域,不仅会扰乱民间借贷市场的正常运行秩序,而且有可能使民间借贷成为犯罪分子和不法资金的天堂。在民间借贷合法化之前,由于民间借贷没有合法身份、不受法律保护,因此,一些灰色资金进入民间借贷领域或许还会产生某种程度的顾虑。但是,民间借贷合法化以后,在一定程度上就为这些资金的进入提供了便利,此时,它们可以堂而皇之地以“合法”外衣作掩护从事诸如洗钱等各种不法活动。而民间借贷的高度分散性又不可避免地会增加对这种“阳光下”的不法活动的发现和查处难度。如何在民间借贷合法化过程中,构筑防范不法资金进入的防护网,是应当引起我们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

2.民间借贷合法化可能会对正规金融形成一定程度的冲击。如前所述,我国现行信用体系呈现为银行信用主导的格局。在民间借贷合法化之前,民间借贷处于地下状态,规模相对较小,对正规的银行信用活动影响不大。但是,合法化以后,民间借贷具有合法身份,可以光明正大地进行阳光化运作,这就必然会大大促进民间借贷的发展,并有可能对正规金融形成一定程度的冲击。因为,正规金融领域中,银行存款利率较低,在物价上涨较快的情况下,银行存款的实际利率甚至是负数,而民间借贷的利率却比银行存款利率高得多。所以,随着合法化后民间借贷规模的扩大,一部分存款可能会脱离银行体系而流向民间借贷领域。尽管民间借贷的发展不可能从根本上动摇正规银行信用的金融主体地位,但民间借贷合法化以后必然会使正规的银行机构面临新的竞争对手和更为复杂的竞争环境。

3.民间借贷合法化有可能会削弱国家宏观调控的效果。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个国家经济的良性发展,需要借助于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控。我国调控经济运行的宏观经济政策主要有产业政策、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等。而这些政策的调控往往必须借助于金融的中介来实现。在民间借贷合法化以前,由于相对集中的正规金融几乎构成了我国金融体系的全部内容,而且正规金融又处于国家政策调控的范畴,因此,调控部门可以通过对这些正规金融的调控实现其政策意图,保证宏观经济的良性运转。但是,民间借贷合法化以后,鉴于其所具有的“民间”性质和分散、盲目特点,国家对这些金融活动很难进行政策调控。例如,由于各个地方的产业政策与国家的产业政策难以做到“无缝”对接和完全呼应,加上高利润的诱惑、信息的不对称以及民间借贷的自发性,很容易使民间融资进入国家产业政策控制的行业。还如,在紧缩性货币政策实施期间,正规金融活动受到限制,但由此引发的市场资金供求关系和市场利率的变化,又为民间借贷提供了更有利的活动空间,诱使民间借贷主体扩大融资规模,从而部分地抵消紧缩性货币政策的效果。

4.民间借贷合法化可能会扰乱现行的利率体系,在一定程度上对高利贷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在我国,高利贷曾经是被严厉打击的对象。关于究竟如何界定高利贷,理论界存在着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借贷的利率只要超过或者变相超过国家规定的利率,即构成高利贷;有人认为借贷利率可以适当高于国家银行贷款利率,但不能超过法律规定的最高限度,否则即构成高利贷;也有人认为高利贷应有一个法定界限,但这一界限不能简单地以银行的贷款利率为参数,而应根据各地实际情况,专门制定民间借贷指导利率,超过指导利率上限者即构成高利贷。不管理论界对高利贷的看法如何不同,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即民间借贷合法化以后,将会使我国的利率体系受到某种程度的冲击,高利贷问题将更加明显。虽然我国存在着将利率是否超过国家银行同类贷款利率4倍作为判断是否违法的法律规定,但这种规定在民间借贷的“潜规则”下并未真正起到遏制高利贷的作用。实践中,高利贷借款利率大部分在月息3%至5%之间,有的甚至高达10%以上,但根据约定俗成的“行规”,很多高利贷的利息在借款时就已扣除或直接反映到借款本金中,借条内容上体现不出“高利贷”的痕迹。此外,在民间借贷中还存在着保护放贷人的潜规则,对高利率保密成为行业内的一种“道德规范”,因此高利贷早已成为公开的秘密。一旦民间金融得以合法化,这种潜规则也将随着民间信用的发展而得以广泛流行,从而使得各种隐蔽的高利贷活动有可能更加普遍化。

5.民间信用合法化可能会诱发更多的纠纷和违法活动,影响社会安定,并加大投资者的风险。在我国民间的借贷活动中经常出现各种纠纷,大量纠纷的背后都隐藏着普遍的高利贷现象,而造成高利贷纠纷的原因则是多方面的,有的是因为缺乏创业资金,向银行等金融机构借款比较困难,只好向“高利贷”求助,但无法预计的风险的发生致使资金周转不灵,难以按时还债而形成纠纷;有的是因为经营亏损,拆东墙补西墙,不断向“高利贷”借款,最终债台高筑,无法还债,产生纠纷;有的则因为从事等违法活动而背上高利贷无法偿还。不管由何原因造成的借贷纠纷,最终都可能会酿成刑事案件,而且这些刑事案件一般存在判决易执行难、涉黑涉恶等特点。民间借贷合法化以后,伴随着民间借贷的普遍化和规模不断扩大,各种纠纷必然会同步上升,由此形成的违法犯罪现象可能会大量增加,从而影响社会安定。此外,民间借贷合法化以后,也不排除一些企业公开打着合法的旗号从事非法的集资活动,而使投资者承担巨大的投资风险,近来报刊不断曝光的一些民企老板频频因为高息融资导致资金链断裂、被迫“主动失踪”的案例就是有力的佐证。

三、加强管理和引导:保证民间借贷健康发展的关键

前文的分析表明,民间借贷合法化是一把“双刃剑”,它既有利于解决“三农”和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题,促进多层次金融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完善我国信用体系,也可能会带来某些消极后果。尽管利弊权衡,利远大于弊,但如果对上述可能产生的负面效应缺乏足够重视而任其自由蔓延,不仅会影响民间借贷本身的良性运行,而且还可能会对我国金融、经济健康发展和社会稳定构成严重威胁。因此,我们认为,为了最大限度地趋其利而避其害,在民间借贷合法化以后,必须采取多种措施,加强对民间借贷的管理和引导。

首先,必须加强民间借贷的法制建设。目前,我国民间借贷处于没有合法身份的“地下”活动状态,相应的,民间借贷领域也存在着法律的真空。然而,民间借贷合法化以后,由于必须给民间借贷一个“合法”的定位和身份,因此客观上要求必须为民间借贷的合法运营制定一套专门的法律法规。没有一套专门的法律法规,民间借贷的运营和发展将无法可依,民间借贷的“合法”化和规范化也将无从谈起。由于民间借贷涉及的范围非常宽泛,其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可以多种多样,因此,与民间借贷相关的法律法规体系也应该包括不同方面,例如,《放债人条例》、《合作金融法》、《互助金融条例》、《小额贷款公司条例》、《民间借贷利率管理条例》等,都应当纳入我国民间金融法制建设的视野。

其次,必须加强对民间借贷活动的监管。民间借贷合法化以后,各种形式的民间金融活动必然会出现迅速发展的势头。由于民间借贷本身具有分散性、盲目性等固有特点,这些特点又很容易被一些企业和个人用来从事各种违法活动,因此,如果对民间借贷疏于监管,那些非法的借贷活动可能会成为扰乱民间金融市场的重要因素。强化对民间借贷的监管涉及监管体系的很多层面。一是要完善监管的宏观体制。鉴于民间借贷形式具有多样性,而且随着民间借贷的进一步发展,其活动领域可能会逐渐向担保、保险、证券等各个金融领域延伸,因此,必须适应民间借贷的发展不断完善监管的体制,既要明确不同监管部门的监管职责和监管分工,也要在各监管部门之间形成有效的协调机制。二是要加强对民间借贷活动的日常监管。由于民间借贷具有分散性,借贷活动很不规范,极易出现问题,因此,相对于正规金融,加强对民间借贷的日常监管工作更加重要。三是要改进监管方式,完善监管手段。民间借贷的固有特点使得其监管方式和监管手段必然与大银行和其他大型金融机构的监管有很大区别,因此,监管部门应当根据不同形式的民间借贷采取更加灵活的监管方式,实行更加多样化的监管手段。

再次,必须加大对民间金融领域违法犯罪活动的打击力度。如前所述,民间借贷合法化以后,可能会出现以“合法”身份为掩护从事非法集资、洗钱以及其他违法犯罪活动的现象。这些犯罪活动虽然不是民间借贷的主流,只是民间借贷合法化的“副产品”,但其危害却非常巨大,不仅会扰乱正常的金融秩序,威胁金融安全,而且会严重损害借贷双方的利益,影响社会安定。因此,民间借贷合法化以后,在大力发展民间借贷的同时,必须严厉打击利用民间借贷进行的各种违法犯罪活动,以便保证民间借贷运行的正常秩序。

最后,要引导民间借贷向组织化、机构化方向发展。民间借贷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例如,按照贷出者的身份区分,可以有自然人形式的民间借贷、合会形式的民间借贷、法人机构形式的民间借贷等。目前我国的民间借贷主要是个人借贷形式。但是,这种以个人为主的民间借贷形式具有明显的过度分散、不易维权、难以监管等问题,因此,我们认为,未来的民间借贷应当向组织化、机构化、正规化方向发展。为此,既要引导放贷的个人向贷款公司转化,也要积极发展纯粹民间性质的合作金融组织和互助金融组织,并逐步使这些正规化的民间金融机构成为民间金融市场的主体。

参考文献:

[1]朱毅彬,蒋峰,吴博俊.民间融资发展与合法化问题研究[J].海南金融,2006,(5).

[2]郭晓鸣.农村金融:现实挑战与发展选择[J].经济学家,20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