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十篇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十篇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2:28:15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篇1

关键词:美学思想政治教育综述

一、国外研究现状

目前,国外学者鉴于美学视角对思想政治教育这门学科的研究文献比较少,西方各国对“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学科研究主要是通过道德、伦理、美育等研究来体现,对美的关注体现在人性美、道德美。美国学者柯尔伯格的认知发展理论[1],促进了道德发展的阶段,揭示了道德观念从低到高的发展过程,影响着道德教育。柯尔伯格主张,尽管社会文化背景有所差异,但我们的底线道德发展历程和阶段总体是趋同的和一致的。这些阶段构成了较为固定的顺利,并长久发展下去。英国道德教育学家麦克菲尔的德育课程是以道德情感为主要线索的。他认为有道德的人该充分考虑他人的感受。道德主要靠发自内心的相互体会与理解,而不单单仅靠讲授,德育要致力于“教学生如何关心他人”。除此之外,威尔逊的新道德学习道德哲学,库姆斯的关于价值探析的分析理论,鲍勒诺夫曾经提出的朴素道德理论等,梳理的评价理论和保拉洛夫的道德理论研究了行为科学,考察了人格的发展路径,并注重对人的美的研究。为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的厘清建立了逻辑。辛普森(Simpson)将其放在“杜威的艺术与教学”之前:杜威认为的“老师是艺术家”,反映了教学方式和方法的的艺术性功能和我们的环境适应力紧密相连。这个观点涵盖了以下几个关于道德的思考:教师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以及和改善社会活动中作为艺术家。西方的教育美学研究领域关系到教学方法的美学意味、教学内容的审美性改造、关于审美教育的教学理论方面,研究的宗旨都是实现教育价值最大化实现。[2]相关西方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研究有许多值得学习的领域:首先,重视“隐性”教育,同时配合“显性”教育,教育中“教育”和“延迟”的结合不会产生强迫感,从而造成思想意识形态上出现障碍。其次,应重视个性化学习,并着重培养合格人员的学术水平。西方思想政治教育特别关注人类自治,个人主义和个性的观念,充分体现了上述教育理想。三是在西方国家,学校思想意识形态教育重视广泛的参与性,但是也有它的局限性,比如试图用所谓“普世价值”来宣扬资产阶级意识的合法性。

二、国内研究现状

自1980年代和1990年代以来,国内研究从美学的角度开辟了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新领域,并且还建立了意识形态和政策研究的细分。早期代表学者主要有王宰林、雷才明、陆道廉、袁芳仁、钱立火、梅广才、檀传宝等。陆道廉认为,美育已经成为思想政治工作中一项重要内容,美育建设可以有效促进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效果。[3]王宰林认为,美育除了增强大学生德智体的全面发展,还有自身的特殊功能,是德育、智育、体育不能取代的。[4]袁方仁等人认为,审美教育是大学生多元化和政治多元化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5]因此,我们应该按照美的规律和逻辑去塑造人。从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出发,用美学理论,用审美的观点和原则,审美的方法来帮助大学生形成自己的价值观。提高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水平,需要坚持创新的美学思维模式:树立学生的马克思主义审美观;教育者和受教者建立和谐统一的审美关系。自2000年以来,知识界开始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各个方面,并开始从多角度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例如美学视角多角度的研究思想政治教育。这段期间主要的学者包括了陈章、郭长伟、丁兆罡、周芳、魏晓文、程卫国等。丁兆罡认为促进学生个体成长和全面发展,需要净化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环境,创造和谐友善的外部条件至关重要。[6]郭长伟则主张,美育可以提高人们审美的能力和水平,借助鉴赏实践,整体审美的品味和层次可以获得全方位提高。[7]他把崇高和优美作为构建思想政治教育审美情趣的目标。陈章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极具人文色彩的教育活动。具有丰富的美学含义。[8]从美学视角开展思想政治教学实践可以有效地提高思想政治学习的影响和效率。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篇2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策略

中图分类号:D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14X(2017)04-0250-01

思想政治教育在国有企业工作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当前很多企业仍然存在不重视政治思想教育的现象,没有将政治思想教育的重要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飞速,只有不断加强国有企业工作人员的思想政治教育,才能提高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和能力,进而促进国有企业的健康发展,为社会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

一、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

现代社会的发展步伐在不断地加快,社会也在多元化发展,但是我们的工作人员大多数还在起点没有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这样就导致我们的社会经济文化被不断地冲击。我们现在还要提升自我文化思想危机感,我们对历史了解完善,责任感不强,很多工作人员对政治一点都不关心,特别是政治思想活动没有一点参与活动的理念。不能从国家的角度上去纵观大局,好多工作人员都是以自我发展,自我提升为中心,更多的考虑个人利益,没有考虑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因此我们更要加强工作人员的政治思想教育,给他们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以人民和国家的双重利益为中心开展整治思想工作,让他们掌握应有的大局观念,随时为社会发展建设任务待命,为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展现自己的才华并且去奉献自我的人生价值。

二、现阶段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法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解决的基本问题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人民群众的理想、信念的培育培养问题。二是对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正确认识和理解的问题。三是具体工作中的思想观念问题,以及矛盾和困惑的化解问题[1]。从内容上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仅仅是靠直接指向客观实际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而更主要的是解决人们在理论观点、思想认识以及政治觉悟等主观意识方面的问题。从形式上来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也并不是采取政治的、经济的、法律的等这些强制性手段,而是要靠采取教育、学习、说服等方式方法,通过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来解决思想问题。事实上,要想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卓有成效,就必须把工作落实到实处,并注重其实效性。所谓落实到实处,从宏观上来说就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为经济建设这个大局服务。从微观上来说,就是要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真正发挥它“生命线”的作用,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持续提高[2]。

三、思想政治教育的完善策略

1.加强工作人员的心理教育

我们应该先从思想教育工作人员的教育方式入手,对教育工作人员的教育方式和教育思想进行改革。在促进经济不断发展的前提下,给予工作人员的正确的现有的国家情况说明。让他们了解我国国情的正式情况,让他们针对我国国情在政治思想和经济发展等方面给予自己的见解。在这过程中,我们的教育者应该尽可能的引导他们的思想道路,让工作人员明白自己应该走什么样的道路。然后给予他们树立正确的政治观点和世界观,在现在多元化的社会里面如何展现自我的人生价值和拥有崇高的道德品质。再就是创新,现在对技术人才的创新要求变得异常的高,它需要先进的理念、符合现实生活的丰富内容、先进的动作形式和开发形式、各种创新方法,对于创新改变的方法、对待仿制的方法和符合现实生活中的各种创新机制。

2.加强工作人员的思想教育

在对工作人员进行学习教育的基础上。思想教育也是必不可少的,古话说:“三思而后行”。理论学习是实践基础的引导人。工作人员应该先从思想上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在学习的基础上去尝试发挥导师给我们指导的如何提高工作人员的涵养和素质以及创新能力。我们可以通过对一些历史文化的学习和听一些教学研究的座谈会来学习别人的思想和世界观,这样我们就可以改造自己的世界观和思想改观[3]。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要学以致用,把自己所学的内容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导师还可以引导工作人员对和党的文件进行学习,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各种案例给予工作人员进行考核,考核内容可以为开放性思维,拓展工作人员的思维深度和对各种理论的理解程度,以及对党的宗旨和内涵是否真正扎根与脑海中,能灵活运动等。

3.加强对工作人员的管理

现在社会很多工作人员从政以后更多的是为自己着想,给人办事还需要收礼,政府现在对待贪污和政治审核很严格.为了避免发生这些情况,我们应该加强对工作人员干部管理,从基层抓起,对基层干部进行思想教育,让他们坚定地树立为民服务,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在工作上不贪污,不腐败,不拿群众一针一线,在基层工作中展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树立良好的工作作风。在群众的教育路线上亲力亲为,在自己亲自实践后,再带领群众走上小康之路。对于贫困人家给予人为帮助,这是我们工作人员应该解决的问题。

4.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我们建设一个网络平台,在平台上,我们要以人为本,对待工作人员要以尊重和信任为角度。从现在社会的发展实际情况出发,来鼓励工作人员积极参加社会组织活动,让工作人员融入到人民群众里面去,这样既方便工作的开展,又可以潜移默化的引导群众走向现代社会主义道路,在网络平台上我们可以多跟群众交流,给予群众最大的帮助,同时我们可以在平台上设立一些民意反馈等邮箱。不定期的有工作工作人员对这些意见进行解答。我们还可以通过网络来增强我们政治思想文化工作的开展。

5.形成长期有效的干部培养机制和管理办法

培养一个优秀的干部是很难的,我们不但需要一个完善的培养机制还需要有一个完善的管理方案制度。这是我们培养出一个优秀的人才的保障。在培训干部之前我们首先要给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专业的培训工作人员,在对工作人员的政治方面和能力问题培训让他们了解作为工作人员我们需要拥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和行为素质,在问题的分析上有专业性和解决问题的方式。每个干部都有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在问题的思考上也要与时俱进,使用先进的理念去解决问题。建立完善的机制,从国家人才的基本机制出发,让新的工作人员深入基层去进行研究调查,让他们在实践中积累工作经验和探索工作方式,来提升自己的工作能力。最后出台奖勤制度,针对有创新和工作积极的职工工作人员进行奖励,来提高员工的工作热情。

结语

近年来,我国的国民经济发展取得了较快的进步,国有企业在其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要进一步促进国有经济的发展,就要不断增强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通过开展政治思想教育,提高工作人员的能力和素质,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观念和思想,进而不断的提升自己,为企业的发展贡献更多的力量。

参考文献

[1]李少虹.浅谈干部思想政治教育素质的培养[J].经营管理者,2015,(28):340.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篇3

关键词: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困境;教学思考

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是研究生思想方面的重要保障,是研究生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最终形成的直接动力。但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仍然存在困境,影响研究生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一、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困境

由于多方面因素,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过程依然面临一些困境:

(一)研究生对思想政治学习热情偏低

在高校中,普遍存在研究生学习思想政治科目兴趣偏低的现象。一些学生对思想政治课的学习不够积极,觉得课程内容比较枯燥乏味,没有学习激情。笔者通过调查本校实际情况发现,有15%左右的研究生感觉到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很有兴趣,50%~60%的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有点兴趣,而有20%~30%的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毫无兴趣。这一结果表明,研究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热情不足现象较为严重。

(二)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存在的问题

实际教学过程中,作为教学主体,很多高校老师只讲解书本,进行填鸭式灌输教育,使学生更加反感,教学效果大打折扣。课堂到课情况较差,纪律难以保证。另外,作为课程教材的编写者,相关内容的编排虽然能做到与时俱进,但大部分只是停留在理论到理论的层面上,无法与实际生活灵活地联系在一起,这样学生感到课堂枯燥无趣就在情理之中了。

(三)研究生扩招带来的系列问题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蓬勃发展,从过去的“大学很难考”的局面逐步发展到让更多优秀人才进入研究生阶段学习局面。在这种背景下,关于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如下几点:

1.生源素质参差不齐,思想政治素养水平各异。扩招后的研究生群体平均生源质量有所降低。这些生源当中既有应届的本科生,又有往届甚至工作多年的在职生。由于人生阅历不同,学习结构有差异,思想政治方面所受的教育不尽相同,使得学校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无法兼顾,而只能靠笼统的、肤浅的教学形式实现教学目标。

2.扩招带来的思想观念多样性,一些不良思想乘虚而入。当前东西方文化的交流愈加广泛深入,研究生群体中的一些人,存在程度不一的不良思想观念。这些在思想上存在问题的研究生正是欠缺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

3.思想政治教育成本增加,但高校研究经费分配不均。研究生数量的增多使学校管理方面的压力增大,面对专业学术研究的重任,学校的经费被大部分划归到学术性研究方面,而实际上降低了对于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支持力度。这种分配不均无疑带给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以难以实现教学目标的困难。

二、关于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困境的思考

(一)培养研究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兴趣。为提高学习兴趣,可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添加一些有关公务员、选调生等考试应用到的相关思想政治知识,在满足需要这个基础上吸引学生。使知识的教授不再无趣,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

(二)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主体应当因势利导,提高队伍素质。老师应当改变教学理念,着眼于当前社会的具体时事,鼓励学生各抒己见,充分调动其积极性,形成良好的师生互动、理论与时事的互动、知识与实践的互动。而在日常生活中,则应当加强党员队伍建设,充分利用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多组织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活动,给同学们营造良好的思想政治学习氛围。同时,希望编写者可以深入学校和学生中间,充分了解学生关于思想政治方面的诉求,实现真正以学生而主,满足学生需求的目标。

(三)推动研究生教育良性稳定地发展,积极应对扩招带来的思政教育问题。首先是因材施教。在研究生群体当中,有相当部分的往届和在职研究生,由于年龄较长,思想政治学习经验较为丰富,对待他们的思想政治问题可以落实到研究生党支部完成。而其他应届研究生则适合于课堂听讲。其次是端正思想,树立共产主义信仰。不论是教师还是党组织领导,都应充分重视学生信仰缺失问题,利用一切机会向学生宣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需要的正确思想观念和共产主义信仰。最后是改革机制,充分重视。通过相应分配机制,对思政教育给予支持和帮助,是十分有益的。与此同时设立鼓励机制,鼓励师生共同参与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方面的研究探讨,集思广益,给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带来巨大的帮助。

三、结语

面对当前研究生在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方面的困境,只有努力探索,从主客体两方面充分考量,并根据当前现实情况做出相应调整,才有助于跳出困境,开拓出一个更美好的未来。培养兴趣,提高素质,应对扩招等方面的思考正是我为当前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问题所做的思考和建议。相信随着更多学者的关注和研究,这一问题可以得到很好的解决。

作者:蔡菲单位:贵州民族大学

参考文献: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篇4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对象;思考

任何一门学科都必须有自己独立的研究对象,否则该学科将会被其他学科所替代,没有建立和发展的必要。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首要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引起了众多研究者的关注。

一、学者们对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研究

明确提出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在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学者围绕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各抒己见。总的说来,大致可分为三种观点:

1、“一个规律论”

这里又可以分为几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学以人们的思想、政治、品德行为的形成和发展规律为研究对象。第二种观点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第三种观点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人们的思想领域。除此之外,还有以思想转换的规律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以人们的政治思想、政治行为形成发展规律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以人们的社会主义思想意识形成发展规律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等等。

2、“两个规律论”

这种观点比较权威的高教《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1991年版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关于人们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思想意识形成和发展的规律,是依据人们思想活动规律而科学地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其1999年版再次确认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的思想政治品德形成和发展以及对人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两个规律论"的观点在学术界占据主导地位。

3、“三个规律论”

这种观点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学是以人的思想政治品德形成发展规律、对人们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以及思想政治教育自身的发展规律为研究对象。这种观点在学术界虽没有明确提出,但论述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时,实际已经蕴含了这种观点。

无论是"一个规律论"、"两个规律论"还是"三个规律论",大多数学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但规律是事物之间的内在的必然联系,决定着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向。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其往往隐藏在现象之中,是在必然现象在发生、发展和消亡的过程中遵循的那种不变的程序或规则,所以,任何一个规律的发现无不依赖于对现象的研究。总而言之,在规律没有被揭示出来之前,谁也不知道规律为何种模样,因此谁也无法对规律本身进行研究。

二、根据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对象应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及规律

(一)根据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实践性,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应是研究对象之一

思想政治教育本质上是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就是要在实践中,用先进的世界观、方法论去教育人,解决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的立场、观点问题和各种思想问题,以充分调动人们的积极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矛盾表面上看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矛盾,实质上是受教育者的个人价值观念与社会所要求的价值观念的不协调,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要解决这个实质的不协调,这就必须要回到实践中来,回到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来。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一定要与现实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息息相关。关于学科的研究对象问题,毛泽东同志曾经指出:"科学研究的区分,就是根据科学对象所具有的特殊的矛盾性。因此,对于某一现象的领域所特有的某一矛盾的研究,就构成某一科学的对象。"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要想了解一个学科的研究对象就必须考察该学科所特有的矛盾,而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中存在着多对矛盾,在诸多的矛盾当中,贯穿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始终、制约着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领域中的其他各种矛盾、起基础和决定性作用的矛盾应该是什么?要找到这对矛盾就必须从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去寻找,我们必须要研究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各种问题的发生、发展、预防和排除,要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及时进行反馈总结,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不断地研究新情况、新问题,探索发现新方法,不断地反复研究总结,不断推进和修正思想政治教育特殊矛盾的认识。思想政治教育是各个环节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大系统",我们必须要研究这个"大系统"的每一个环节是如何运行的,对运行环境进行时时调控,要对运行效果及时进行反馈,并根据运行效果调整这个"大系统",以确保其发挥最大最好的功效。由此可见,作为一门实践性、实用性极强的应用学科,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理应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二)根据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时代性、科学性的特点,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应是研究对象之一

思想政治教育单单只是研究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是不够的,我们必须要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必须不断调节一定社会对人的思想政治观念的要求与人的实际的思想政治素质水平之间的矛盾,必须要寻找解决这对矛盾的方法和规律,使其更为科学化。

因此,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除了要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学的教育过程,还要研究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其包括人的思想政治品德形成发展规律、对人们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以及思想政治教育自身的发展规律。首先,思想政治教育是要人们形成一定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就要分析人们的思想品德结构,研究人的思想变化发展受到哪些因素的制约,探究人的思想变化有何规律性表现。其次,思想政治教育是要解决一定社会发展的要求同人们实际思想政治品德水准之间的矛盾,因此,在研究人的思想政治品德形成和发展规律的同时,还要研究如何确定社会要求,如何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引导人们的思想向社会要求的方向发展。还要研究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有哪些规律,反过来再利用这些规律指导我们的实践过程,使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真正达到预期的效果。最后,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思想政治教育自身也有其变化发展的规律,这理应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之一。

对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研究从以下两方面着手:一方面,自从1980年我们党明确提出"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门科学",特别是1984年教育部决定在部分高等学校设立思想政治教育专业、采取正规化的方式培养思想政治工作专门人才以来,众多的思想政治理论工作者以及各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教学科研人员都对思想政治教育规律进行了积极地探索,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研究这些之前学者们发现的规律,要对这些规律进行积极地扬弃,对于对解决我们今天面临的思想政治教育新问题、新情况有益的,我们要积极地吸收借鉴,而对于那些明显已经落后,甚至错误的认识,要积极地进行改进和抛弃,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不是僵化的教育,才能更好地解决今天所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才能使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成为与时俱进的、进步科学的教育。另一方面,我们今天的思考又不能完全局限于这些资料,因为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时代性,只有体现时代和社会发展要求的思想政治教育才有可能为社会成员所普遍接受,而这些资料只是学科创始人初创学科时的思想智慧的结晶,是他们那个时期社会发展的需要,在那个时期的认识水平之上所作出的判断。而随着时代的进步,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问题、新情况层出不穷,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领域也较以往有了较大的扩展,如果仅仅用以前的规律来解决今天的问题肯定是有局限的,这就需要我们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根据思想政治教育不断变化的主客观环境,对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进行研究,分析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新问题、新情况,找到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特殊矛盾,不断丰富和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形式,方法和手段等,从而在前人探索的规律基础之上总结发现用来解决新问题、新情况的思想政治教育规律,推动整个学科更加科学化。

三、深入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对象的意义

明确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无论是对思想政治教育学学科发展还是对思想政治工作的加强和改进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思想政治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它既包含了科学的思想意识形成、发展、变化规律,又包含了实施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在教育过程中,二者是相辅相成的,这是相关的其他学科所无法替代的。科学地界定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也就确立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合理生长点,从而确立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科学地位。

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之一是如何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必须按照教育规律对人的思想品德心理素质形成规律进行研究,从这个意义上讲,教育过程的实施才具有现实的价值,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归宿。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对象的确立也明确了思想政治工作的职能范围。教师的任务和政治辅导员的工作都是围绕教育客体科学思想意识形成、发展、变化的规律进行的。无论是教师还是政治辅导员,都要明确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保质保量完成自己的职能。

参考文献:

[1]林锦峰.思想政治教育学有待于继续深入探讨[j].思想政治教育.人大报刊复印资料,1989,(8):35-41.

[2]黄少成,陈拥军,傅安洲.论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对象单一性与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多样性的对立统一[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3,(2):31-34.

[3]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篇5

abstract:Strengthensintheschooluniversitystudentandgraduatestudent'sideologicalandpoliticaleducationisinmyschoolapproaches“theteachingresearch”by“theteaching”inareformingprocessimportantwork.inviewofmyschoolgraduatestudentideologicalandpoliticaleducationpresentsituation'sanalysis,discoversthedeficiencyandtheweaklinkatpresent,andbeginsfromfouraspectstostrengthenthegraduatestudentideologicalandpoliticaleducationunceasinglytheeffectiveness,guaranteedthatmyschoolgraduatestudentideologicalandpoliticaleducationisalsogoodthequickdevelopment.

关键词: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对策和措施

keyword:graduateideologicalandpoliticaleducationCountermeasuresandmeasures

长沙理工大学是一所以理工科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高等院校。随着由“教学型”大学向“教学研究型”大学的深层次转变,我校研究生教育飞速发展,在校研究生规模不断扩大,截止2009年底在校全日制研究生已达2400余人。研究生是高学历、高层次人才,是国家的栋梁与民族的希望,肩负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任。如何在新时期做好我校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2004年16号文件,坚决响应学校党委又好又快地建设“教学研究型”大学的战略部署,是一项重大而紧迫的课题。

当前我校研究生教育与管理正处于改革发展与不断完善的关键阶段,尽管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在各方面有了长足的发展和巨大的进步,但目前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也存在着如下一些问题:

一、自身重视力度不够。由于我校研究生以理工科类专业为主,平时往往重科研、轻政治,认为政治离现实与专业相差太远,或对找工作没用,思想上对思想政治教育缺乏重视,在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学习上也是应付式的草草了事。

二、学习组织体制较松。研究生是导师负责制,相对于本科生学习组织的严密性,研究生这一群体在学习组织上较为松散,平时基本“各自为政”,“独来独往”,没有固定的专门学习组织。

三、统一安排较为困难。由于研究生年龄分布较为广泛,个人经历有着较大的差别,且理工科研究生在校时间不长,去外地实习实验的机会较多,这种“聚少离多”的学习生活方式让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在时间安排上也存在着一定的难度。

四、学习机制缺乏约束。除了拿到规定的必修课程学分,对研究生后期的思想政治教育缺乏制定相应的细则与管理办法,导致一些研究生长期不关注思想政治教育,认为无关紧要。

因此,综上所述,在继续加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应该坚持与时俱进,做到因材施教,不断创新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改进完善教育手段与教育方法,坚定不移地培养“又红又专”的高学历、高层次的革命接班人。具体建议如下:

创新组织教育模式,强化导师指导责任。我校研究生导师绝大部分是共产党员,有着较长的党龄与较强的党性修养,且研究生管理模式为导师负责制,因此可以将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部分任务由导师来承担,导师定期或不定期组织研究生进行相关的教育与讨论,导师也可以及时掌握研究生思想学习状况的第一手资料;有条件的可以创新建设研究生党支部,党员导师所负责的研究生党员人数达到一定人数时,可以根据导师来划分研究生党支部,让导师担任研究生党支部的支部书记,并定期召开研究生党员的民主生活会,使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与研究生党员教育更好地落实。

教育内容紧抓热点,教育手段丰富多样。根据研究生群体的特点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进行与之对应的高层次教育,紧密结合当前社会别是与研究生息息相关的重点、难点、热点,以此作为教育背景,极大提高研究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关注,积极引导研究生对此进行探讨分析,使研究生“心忧天下,放眼世界”,增强研究生对国家、社会、人民的责任感;同时,积极借鉴引用高新技术,搭建学习信息平台,将时事热点与教育重点通过网络、短信等信息手段及时传递给研究生,让研究生可以随时、随地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篇6

关键词:跨学科;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素质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一直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其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人才的整体素质,因而历来受到广泛关注。2010年,中央宣传部和教育部联合下发了《关于高等学校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设置调整的意见》,随后教育部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若干意见》,从多个方面对研究生思想教育工作进行了强化。就当前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的总体情况来说,上述两个“意见”均取得了较好的实施效果。但是,从跨学科的视野来看,当前的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因此,只有立足于社会的发展状况及其对具有综合素质的高层次人才的客观需求,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改革,才能使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加完善,进而培养出高素质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

一、跨学科视野下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有学者认为,我国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对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够;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陈旧,不能适应当前的新形势;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单一,缺乏有针对性的教育活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无专职人员,工作落实不到位。[1]这种概括尽管比较全面,所指出的问题在我国当前的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也都或多或少地存在,但其只是一种综合性的分析归纳,针对性不强。笔者认为,在跨学科的视野下审视当前的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可以将其归结为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两个方面。

(一)教学内容:偏重于宣讲政治理论,轻视其他方面的素质教育根据中央宣传部、教育部的意见,当前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两种。硕士研究生的必修课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选修课为“自然辩证法概论”或“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博士研究生的必修课为“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选修课为“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从课程名称可以看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内容基本都是政治理论方面的。研究生接受政治理论教育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作为高层次人才,倘若不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不清楚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发展状况和实际指导意义,不熟悉党和国家制定的路线方针政策,将很难成为一名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但应看到,当前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偏重于宣讲政治理论的做法,虽然有利于提高研究生的政治理论素质,却也容易因忽视其他方面的素质教育而导致一些研究生对其所产生的困惑难以排解,进而引发各种问题。无论是在婚恋、家庭、学业、信仰等个人事务中,还是在人际关系、集体活动、社会实践、就业等社会活动中,每一个研究生受家庭状况、教育背景、生活经历、个体性格、生理状况等方面因素的影响,必然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问题,产生各种各样的困惑。“研究生作为特殊的、接受专业化与高级培训的群体,在拥有更多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学业、就业、人际、经济、婚恋等方面的问题及困惑,使其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这些困惑如得不到足够重视和及时疏导,必然会造成严重的社会后果。”[2]现实生活中,研究生过劳死、自寻短见或者违法犯罪现象时而发生,让人在扼腕叹息的同时,不得不反思当前的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否存在不足。在解决研究生的某些困惑方面,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似乎显得力不从心。客观地分析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可以发现其存在着以下两个方面的不足:⑴过于重视政治理论的宣讲,可能会忽视研究生在学习、生活中出现的其他问题。长期以来,通过一些必修课和选修课向研究生宣讲政治理论既是教育主管部门的要求,也是实践中各高校的具体做法,这使得不少人特别是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形成了一种惯性思维和片面认识,即在一定程度上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等同于政治理论宣讲,误认为只要把这一工作做好了,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基本完成了。而研究生的身心健康、生活状况、业余活动等则相应地被忽视了,解决这些问题的教学内容也被省略了。即使是辅导员、班主任等一些专职的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人员,也更多地是从管理角度对研究生开展教育。而能够给研究生带来心理、思想困惑的,往往是那些与个人生活紧密相关的细节问题,这些问题恰恰是政治理论教育难以关注的。⑵过于重视政治素质的提高,可能导致其他方面教育内容的缺失。从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设置可以看出,当前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所培养的主要是研究生的政治素质,而这种政治素质的培养不仅仅是引导研究生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自觉接受党和国家制定的路线方针政策,还应包含有培养研究生具有健全的人格等方面的内容,这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有明显的体现。然而,包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内的政治理论教育,无论是在教导研究生树立人生理想方面还是遵守法律和道德方面,都是从“政治上更正确”的角度来进行教育而忽视了“学术上更专业”的问题。例如,当研究生在生活上面临着个人情感和物质利益的选择时,在学习上面临着能够在多大程度上“借鉴”前人研究成果时,在处理某些问题的过程中出现心理失衡时,其所接受的思想政治教育都难以起到直接的引导作用。可见,如果忽视与培养健全的人格相关的道德、法律、心理等课程,研究生在遇到与之相关的问题时因得不到专业性的帮助就有可能走向极端。

(二)教学方式:偏重于教师包干和独白,轻视团队教学和研讨研究生与本科生处于完全不同的学习阶段,因而对其采用的教学方式与本科生有很大的区别,这在专业课教学中表现得非常明显。在高等教育中必不可少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同样应当体现出研究生与本科生在教学方式上的区别。然而实践中,由于思想政治教育专职教师的数量相对不足,再加上一些教师和教育管理者把思想政治教育视为公修课而未给予足够的重视,导致不少高校的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照搬本科生的教学模式。这样做不仅导致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几乎“沿袭”了本科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各种不足,而且使研究生形成了轻视思想政治课程的错误观念。当前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在教学方式上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由教师包干某些课程和授课中实行满堂灌式的独白两个方面。由教师包干某些课程,自终至终只由一个教师授课是高校中比较常见的授课方法,它所带来的负面效应不容忽视。一方面,由于只有一个教师讲授某些课程,自然就不存在教师之间的竞争和学生对教师的评比,教师没有教学效果方面的压力,也就没有提高自己授课水平方面的动力。所以,一些讲课水平低、教学效果差的教师长期“垄断”某些课程,通过“以其昏昏使人昭昭”的方式授课也就不足为奇了,研究生也很难对这样的思想政治课产生兴趣。另一方面,在只有一个教师授课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很容易带来不同专业、不同班级的研究生合并上课的结果。“长期以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忽视了教学空间这一重要的环境因素,全国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经常采取大班上课,一个课堂往往学生人数达到200人。这种情况久而久之,竟习以为常。在高校扩展的情况下,则更为严重。班级过大,使教师忽略了教育对象的特点和个体差异,难以进行必要的沟通交流和课堂检查。”[3]研究生的专业课一般采用小班授课的方式,而思想政治教育课还和本科生一样采取合并上课、大班讲授的方式,不仅授课效果差,还会给研究生造成学校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课不重要的错觉。在这种情况下,主讲教师没有压力而不认真讲授,研究生不重视而不认真学习,似乎成了思想政治教育课的“通病”。满堂灌式的独白方式在我国高校的教学中一直存在,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课堂教学中表现得更为突出。“在现实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和研究生之间的交流沟通比较缺乏,使研究生的心理困惑、怀疑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消解。随着困惑、怀疑程度的逐渐加深,研究生在心理上逐渐失去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兴趣,在行动上逐渐拒绝参与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活动。”[4]这固然有大班授课无法实现师生交流等客观因素的影响,但主要的问题还是高校领导和相关专业教师对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认识存在偏差。思想政治教育课的一个重要功能是对本科生和研究生进行马克思主义教育,宣传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培养其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但过于强化这一功能也易导致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者和授课教师在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小心翼翼和照本宣科。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机械地完成上级安排的教学任务外,别的什么也不敢做,当然也不会加入自己的相关理解,更不敢直面学生提出的社会问题,从而避免自己因可能出现的不当言论而陷入麻烦之中。因此,本来应当以讨论、交流等研讨方式来促进学习的思想政治教育课堂,则变成了毫无生气的、消磨时间的过程,其最终结果是使研究生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活动无非是宣讲一些“官话”“套话”,无助于实际问题的解决。这样的课程当然不会有吸引力,也不能达到对研究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预期效果。

二、开展跨学科的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工作的必然性

有学者认为,大学的专业划分太细会导致大学生的知识面过窄,不利于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人才,因而建议大学开展“大文科”“大理科”式的教育。这种观点并没有改变当前高等教育的现状,过细的专业划分仍然是我国高等教育的显著特征。而在研究生教育阶段,专业和研究领域的划分更为细致。不可否认,研究生教育阶段细致的专业和研究领域划分能够促进研究的深入和学科的发展,但过于精细的专业划分也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研究生的思维和视野。因而,有学者建议开展跨学科的研究生教育,认为“实施跨学科研究生教育,不仅是科技发展和高等学校改革和发展的内在要求,而且也是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促进高校学科建设的重要途径”。[5]研究生教育中专业课程的设置过于精细确有其合理性,但是把这种更细致的专业划分带到属于公共必修课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领域则显得很不合适。笔者认为,以提高研究生思想政治素质、培养研究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要使命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更应当进行跨学科的教学和研究。这是因为:从内在因素上说,思想政治教育的属性决定了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必须跨学科;从外在因素上说,社会现象的纷繁复杂要求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必须跨学科。

(一)思想政治教育的属性决定了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必须跨学科思想政治教育并不是当前我国特有的教育内容,古今中外的教育者都非常重视思想政治教育。但在高等教育中开展马克思主义教育,帮助青年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特别是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武装大学生和研究生的头脑,确是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的特色和优势所在。当然,我国所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也必须在遵循思想政治教育本质和原理的前提下展开。“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掌握群众的活动。无论哪一个阶级的思想政治教育,都是运用一定阶级的思想来教育、影响、掌握和引导群众的活动。思想掌握群众,既是运用一定阶级的思想掌握本阶级群众的活动,也是运用一定阶级的思想影响和掌握其他阶级群众的活动,其实质都是力图让一定阶级的思想上升成为占主导地位或统治地位的思想,进而影响和支配全社会的实践活动,并在这一过程中,实现一定阶级的根本的政治目的和经济利益。”[6]思想掌握群众这一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属性,决定了当前的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工作不能完全局限于划分相当精细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而必须实行跨学科发展。只有开展跨学科的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才能促进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工作不断发展进步。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所讲授的主要内容,但马克思主义理论从来都不是封闭和停滞不前的,它总是不断吸收其他学科中的科学成分,使之成为自己不断发展进步的积极因素。这一点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以开放的姿态对待其他学科,以包容的胸怀对待不同的观点,以扬弃的方式借鉴其他学科中的有益因素。正如有学者所言:“当今社会,边缘学科、交叉学科、新兴学科的蓬勃兴起都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跨学科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可以说,跨学科研究必将不断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发展。”[7]具体到教学方面,思想政治教育不仅应当大力宣扬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方法,还应当介绍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方法相关的其他学科的理论和基本主张,并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方法对其他学科的理论和基本主张进行评析。这是由于,每一种学科都在一定程度上经历了实践的检验和批评观点的挑战,因而具有了相对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其许多观点和主张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支持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许多观点和主张,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加充实和完善。广大研究生已经具备了较高的鉴别力,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识别判断各种理论和观点,在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和授课教师形成互动,这必然能够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断发展并取得新的进步。如果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一概地拒绝其他学科,则不利于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自身的完善。只有开展跨学科的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才能实现用政治理论武装研究生头脑的目标。对研究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说到底是要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研究生的头脑,进而转化为促使其积极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精神动力。然而,用政治理论武装研究生头脑的前提是其能够从思想上真正接受政治理论,这种真正接受尽管需要一定的宣讲来实现,但总体上说还要靠理论自身的说服力。毕竟,研究生不同于本科生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他们更注重学术的争鸣和论辩,一种理论能够在多大程度上被其内心所接受,主要看这种理论能够在多大程度上超越其他理论。所以,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如果单纯地讲授马克思主义理论而对其他理论只字不提,甚至回避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其他学科在某些观点上的分歧和争论,既不利于研究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可和接受,也不利于实现用政治理论武装研究生头脑的目标。笔者认为,广大研究生不仅要从意识形态宣传教育的角度来接受政治理论,而且还要为学术研究增加内容和色彩,只有这样,才能使政治理论真正走进研究生的内心世界,进而武装他们的头脑。

(二)社会现象的纷繁复杂,要求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必须跨学科对研究生开展跨学科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工作,也是社会现象的纷繁复杂性决定的。思想政治教育课在帮助研究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过程中,必须能够科学地解释研究生所思考的各种社会问题,为其提供解决问题的正确思路。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急剧变革的转型时期,在人们的观念和行为方式上,传统与现代、本土与外来、保守与开放等方面的矛盾和冲突一直在上演,并不时地引发一些社会事件,形成一个个舆论热点。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必须勇于直面这些现象和问题,并用马克思主义原理来分析和解释其中的复杂关系。由于社会现象的涉及面非常广泛,与不少学科都有一定的联系,因此需要在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吸收借鉴不同学科的内容,通过开展不同学科的专门教育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与本科生相比,研究生更富有理性,更喜欢思考,因而,一旦其关注了某一社会现象,往往会采用寻根究底的方式进行深入地探索,并希望得到专业领域的答案而不是泛泛而谈的解释。同时,他们也会积极寻求“自己的真理”,而一旦研究生对某些问题形成一定的认识后,会显得固执己见,难以轻易更改。更重要的是,接受政治理论教育的研究生遍及不同的专业和学科,有些研究生对某些社会现象的认识和理解可能比单纯讲授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师更为深刻。如果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对一些社会问题的讲解太“外行”,就有可能导致研究生对整个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和政治理论本身产生怀疑。因此,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应针对研究生爱钻研的特点,用不同学科中更加专业的知识和术语来帮助研究生解疑答惑,并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回答来培养研究生学习政治理论和其他相关知识的兴趣,帮助研究生拓宽知识面和树立严谨治学的态度。此外,在某些情况下如果由对某一社会问题更有研究的专家就自己所研究的领域来给研究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效果可能会更好。有学者提出:“政治理论课教学,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充分发挥教育对象的能动作用,调动学生对政治理论学习的积极性。在施教中以尊重学生为前提,促进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以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培养学生自主选择、自主发展、自主评价、自主控制的能力,使学生由被动接受转化为主动汲取。”[8]研究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研究能力,形成了一定的学术个性,不同研究生对社会现象和问题的理解可能存在非常大的差异,对政治理论课程的需求状况也不同。在这种情况下仍对他们开展完全统一的思想政治教育,而不在教学内容和方式上有所改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必然会打折扣。只有根据不同专业研究生的知识背景和学科特点开展跨学科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工作,才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培养研究生对思想政治课程的兴趣,使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工作达到“润物细无声”的美妙境界。

三、跨学科视野下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改革的方向

关于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改革,专家学者们提出了各种建议。有的学者主张,针对当前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必须树立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观念,积极推行研究生导师的思想政治教育责任制,充分发挥研究生辅导员的作用,调动研究生会的积极性,有效推进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发展。[9]有的学者主张,充分发挥导师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积极作用,[10]并强调深刻把握党建与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关系的内在逻辑,以党建“三步曲”带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的创新。[11]在实践中,有的高校按照“构建导师团队是关键,研究生集体建设是重点,研究生辅导员建设是基础,明晰主体权责是根本”的思路,对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制度进行了大胆的探索与实践。[12]这些研究和探索对推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改革具有借鉴意义。笔者认为,从跨学科的视野来看,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的问题主要存在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上,因而从这两个方面来推动改革,是对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新探索。

(一)教学内容:开展政治理论教学的同时,兼顾人文和科学素质教育鉴于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政治理论内容过多而缺乏其他方面素质教育内容的现状,可以考虑对教学内容做适度调整,在保持政治理论占据主导地位的同时,加入其他素质教育的内容。这至少具有如下三个非常明显的优势:⑴顺应我国素质教育的改革方向。素质教育一直是近年来我国教育改革的方向,研究生教育阶段也不例外。在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加入人文和科学素质教育的内容,有助于全面提高研究生的综合素质,培养更健全的人格,增强其投身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能力。⑵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素质教育的互补。思想政治素质与其他素质是互补关系,一个人文素质或者科学素质非常低下的研究生,不可能具有特别高的思想政治素质。反过来,其他素质教育做好了,不但不会冲淡政治理论教育的效果,反而会使广大研究生从更为全面的视域认识政治理论,并强化其影响。⑶解决研究生的实际困难。研究生在学习、生活和工作中必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其中较多的困难是由于经济利益、学术研究、人际关系、情感归属、社会现实等方面的因素引起的,因而只有加强这些方面的素质教育,才能更全面地解决研究生的实际困难,达到思想政治教育沁入研究生头脑的目的。总之,在对研究生开展政治理论教育的同时,必须兼顾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教育,确保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完整性。除了固有的政治理论方面的内容外,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在教学内容上所需要加入的其他素质教育内容,大致应当包括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对研究生开展以法律和道德为主的公民教育。公民教育是当前受关注度较高的素质教育,其目标是把人们培养成依法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积极参与国家和社会生活的现代公民。现代社会里,人们无论存在多大的差别,都是一个国家的公民,都应当行使最基本的公民权利和履行最基本的公民义务,都应当具备最基本的公民道德。因此,公民教育的主要内容是法律和道德教育。而广大研究生所面临的法律和道德问题可能更为突出,由于其是基本的科学研究工作者,又是独立劳动的成年人,不仅在学术研究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如何对待别人已有的研究成果以及如何保护自己科研成果的问题,在社会生活中也必然会遇到如何处理人际关系和理顺家庭生活的问题。这些方面的问题对他们来说是急需解决的,如果处理不好,则无法实现自己作为一个研究生的科学价值和社会价值。因此,对于研究生来说,为了让其做好科学研究,必须对他们进行知识产权法律和学术道德教育,依据法律和道德处理好自主研发和科学借鉴、个人成果与单位成果、个人劳动与集体劳动等方面的关系,实现科学研究的良性发展。同时,还必须加强对研究生在人事劳动、社会交往、婚姻家庭等方面的法律和道德教育,帮助他们顺利解决就业和家庭生活方面的问题,使其尽早走出适应期而奔向幸福的人生。二是针对不同专业的研究生开展不同的人文和科学教育。不同专业的研究生具有不同的知识背景,对他们开展素质教育必须避免内容重复,并有效弥补其专业知识不足的问题,这需要根据研究生专业的不同而分科进行。我国在高等教育阶段,各个专业的详细划分使人产生了“隔行如隔山”的感觉。一般来说,文科类研究生的科学素质相对不高,理工类研究生的人文素质则相对欠缺。因而,可以考虑根据大的学科门类划分,对研究生分别开展不同的素质教育。比如,对文科类的研究生加强基本科学知识教育,使他们对科学技术的大致状况有一定的了解,提高他们的科学素质;对理工类的研究生开展人文社科教育,培养他们的人文精神。同时,对非医药类的研究生开展卫生保健、医药常识和心理健康教育,提高他们的身心健康水平等。只有通过这种区别对待的素质教育,解决不同研究生各自面临的问题,才能达到“因材施教”的效果,使思想政治教育真正为研究生所接受和喜欢。

(二)教学方式:组建专门的教学团队,并采取灵活的教育方法改革后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内容比较庞杂,涉及到的专业领域很多,那种单纯地由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的教师来开展教学活动的做法显然已经无法完成教学任务。因此,在教学方式上需要关注师资队伍和授课方法两个问题。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师资队伍建设上,可以考虑组建一支专职教师和兼职教师相结合的教学团队,具体有如下三个方面的内容:⑴专职人员及其职责。由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内容主要还是政治理论,因而专职教师主要应当是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教研人员以及热衷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素质课程教研人员。这一部分教师作为教学团队的骨干成员和教学活动的组织实施者,从整体上把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方向和主要内容,并根据每年形势的变化来修订教学大纲和基本要求,确保思想政治教育不偏离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不偏离有关的文件精神和管理规定。⑵兼职人员及其职责。兼职人员应由人文和科学领域的专家学者组成,他们除了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内进行学术研究和专业教学外,还应经常性地参与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工作,以高深的学术功底和专业水平向广大研究生开展人文、科技或者卫生健康方面的普及工作,使不同学科的研究生能够接触到各个领域的专家学者,了解到不同专业或学科的研究内容和最新进展,感受到其他学科或者文化的魅力,拓宽研究生的学术视野,增强其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动力。⑶专兼职人员的关系。教学团队的所有人员采取分段上课的方式,根据自己的研究专长,每一个教师都只负责讲授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某一部分的内容。这样可以让研究生感受到不同教师的教学风采,时刻对思想政治教育课堂保持新鲜感,期盼着更好的老师带来更精彩的学术大餐。同时,根据社会发展状况和新闻舆论热点的变化,可以适时调整兼职教师,扩充或者压缩兼职教师的数量和教学任务,使整个师资队伍始终保持活力,使整个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在授课方法上,除了坚持传统的课堂讲授外,更应当注意采用灵活的方式开展教学,激发研究生对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兴趣。在这方面,不少学者提出了可行的建议。如有学者提出,通过微博在高校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发挥微博的集聚或明星效应,组建各种类型的微博绿色社区;以学生政治辅导员为纽带组建微博班级;以红色社团为先导建设基于同一爱好的微博社团社区;开设马克思主义理论微博课堂作为课程教学的有益补充和教学方式的新探索。[13]有学者推崇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专题讲座教学法,认为“专题讲座教学法,可以克服目前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普遍存在的突出问题,满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基本要求,是增强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有效方式。”[14]还有学者主张发挥专业课导师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一个好的导师对学生的影响是一生一世的。导师要对研究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承担主要责任,对学生的引导不应该仅仅停留在学术上,而要贯穿于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的整个过程中。”[15]这些建议都切实可行,只要组织得当,就能取得良好的效果。相比之下,笔者认为,进行专题讲座和召开专题研讨会的方式,更有利于开展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活动。专题讲座往往是由某一专业领域的名家主讲,内容非常灵活,时间和地点也可以适度调整,因而更有利于研究生学习。而专题研讨会可以把研究生列为主要发言人,由教师对其发言进行点评。发言者为了确保发言精彩,必然会查阅很多资料,这本身就是学习的过程。研讨会通过不同观点的争锋来说明某一问题,既能培养研究生的表达和辩论能力,又能激发研究生的学习兴趣。无论是专题讲座还是专题研讨会,本身都是学术性的活动,平等的交流和对话取代了讲授者的独白和自上而下的宣传,因而更能受到广大研究生的欢迎,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自然能够实现。

作者:魏胜强单位:黄河科技学院郑州大学法学院

【参考文献】

[1]白清平,陈巧玲.我国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问题与对策[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2,(05):16-17.

[2]马香丽.研究生心理健康问题成因及对策[J].大学教育,2014,(06):112.

[3]杨业华.思想政治教育环境需要深化研究的若干理论问题[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0,(06):137.

[4]蔡晓良.提升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接受效果新探[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3,(01):77.

[5]严伟.跨学科研究生教育: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J].现代教育管理,2009,(08):104-107.

[6]骆郁廷.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在于思想掌握群众[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2,(09):131.

[7]谢晓娟.试论思想政治教育的跨学科研究[J].教学与研究,2013,(09):101.

[8][14]唐检云,龚婷.以专题讲座增强研究生政治理论课实效性[J].中国高等教育,2014,(19):42-43.

[9][15]苗云飞.新时期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探索与研究[J].山东行政学院学报,2012,(03):151-153.

[10]顾慕娴,邹再金.构建导师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作用的长效机制[J].思想教育研究,2012,(09):83-86.

[11]顾慕娴,邹再金.以党建“三步曲”带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的创新[J].广西社会科学,2012,(07):179-182.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篇7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政治学课程群;教学定位

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5)09-0194-02

传统观点认为可以通过学科或者专业的异同来划分课程群。从学科的角度来划分群与群的界限,其理由在于课程本身就是讲授一门学科的知识体系,由于一个大的学科门类往往包含着不同的分支学科,因而也构成了不同知识体系,即不同的课程,这个集合也就构成了课程群。从专业的角度来区分群与群的界限表明课程是由学生的学习而引起的,是根据学校的专业培养目标来开设的。由此一个专业所开设的课程可以区分为基础课程群、专业课程群或专业方向课程群等[1]。随着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各学科之间相互渗透、相互交叉的趋势日益明显,课程已非学科之间单纯的结合。课程与其说是在讲授静态的知识体系,毋宁说是培养学生“对多种认知方式的欣赏和一种跳出学科本身的限定性因素而进行思考”[2]的活动。从专业的培养目标来看,就业市场也对大学毕业生提出了“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的知识复合型人才要求。因此,在诸多专业中,为了瞄准就业市场,为了提高毕业生的素质也开设了一些与专业知识不是非常紧密的课程。由此观之,传统的根据学科或者专业来划分课程群都存着其局限性,必须将二者结合起来,更多地侧重知识思想的相关性才能准确定义课程群。所以笔者认为课程群是由几门课程所组成(当然这些课程可能分属于不同的专业),当中有一门为基础课程,其他各门课程在学科知识体系上存在着内在关联性,在现代教育思想指导下形成的具有互补功能的课程集合体。据此,笔者来分析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政治学课程群教学定位问题。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门研究如何让人们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专业。在这一专业当中,除了坚持以整体性的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为指导外,还必须借鉴其他学科的知识。因而,除了思想政治教育相关核心课程外,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还存在着其他辅助课程,例如《政治学》《中国政治思想史》《西方政治思想史》等。基于表述的方便,笔者将这些课程视为政治学课程群,因为它们均属于政治学学科,且是围绕着政治学的知识体系所展开。在政治学研究领域,尤其是国外的政治学经历了行为主义与后行为主义的发展阶段,它们的研究范式都主张价值中立并把政治学视为一门科学。由此观之,便引出了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即如何释放隐含着“价值中立”主张的政治学课程群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支撑正能量,消弭其对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背反作用。

一、思想政治教育的外在性与内在性

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当前的社会仍旧是一个阶级社会。然而,和平与发展又成为了时代的主题。在全球化时代,文化的交融与观点的碰撞中依旧掺杂着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存在着尖锐的斗争,都同样使用着民主、自由等词语争夺着该词语背后的话语权。在今天的中国,维护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安全,依旧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具体到思想政治教育问题而言,这既牵涉思想政治教育浅层次、工具性层面的为政治、经济服务的外在性手段价值,也包含了思想政治教育深层次、目的性层面的为“建设人自身”的内在性终极价值。这是基于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两分的角度来审视的。从工具理性的角度来看,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政治社会化的渠道,它必然是作为一种维护阶级统治的工具出现,当然,它在维系社会统治方面也发挥其重要性。总的来看,思想政治教育是国家在意识形态领域所展现的一种软力量,背后代表着意识形态控制力的强弱以及国家政权合法性基础的牢固与否的问题。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作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巩固阶级统治的重要途径,必须确保人灵魂深处的价值信仰不能轻易动摇,才能使得维护阶级统治和社会统治的人才一代又一代而永不变色。从价值理性的角度来看,思想政治教育是由于人的政治社会化而产生。“人即使不像亚里士多德所说的那样,天生是政治动物,无论如何也天生是社会动物。”[3]在现代社会,人无论如何不可能游离于国家、社会等共同体之外。对任何公民来说,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既是必须的,也是无法摆脱的。“没有正确的政治观点,就等于没有灵魂。”[4]作为社会的一分子,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在于引导公民正确认识人自身,认识公民个体与社会、与国家的关系,进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人在目的层面与手段层面的统一。

二、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释放政治学的支撑正能量

1979年邓小平提出:“政治学、法学、社会学以及世界政治的研究,我们过去多年忽视了,现在也需要赶快补课”[5]。但是,经过多年的补课,中国的政治学依旧存在着空谈的现象,没有从中国的具体情况出发,发展出具有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政治学。很显然,这既是忽视了中国的社会主义政治,也违背了中国政治学学科发展的方向。具体到政治学课程群相关的教材上,大学政治学教材内容依旧存在着“西主中附”的格局。有些教材简单地把西方的政治学说理解为政治学的普遍原理[6]。面对这种情况,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进行具体分析,坚持正确的教学定位。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就是要明确为什么人说话和为什么人服务的问题。在阶级社会,政治学的本质属性体现出其阶级性的一面。但是在社会主义社会,政治学则是为了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所服务,并以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分析、解决问题的根本立足点和出发点。但总的而言,无论是西方的政治学还是马克思主义政治学,都离不开一定的价值导向。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事关国家意识形态的安全,维系着社会主义接班人政治的运行。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中的政治学课程群中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就显得尤为必要。因此,在诸多的政治学课程群采用的教材之中,任课教师应该以一种更高层次、更为终极和更为超越的目的来处理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政治学课程群存在的思想性与知识性的关系,准确对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政治学课程群的教学定位,强化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使得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知识体系不至于支离破碎,思想体系不至于在多元文化中摇曳不定。

三、辩证对待政治研究中的价值中立

政治学学科源远流长。古典政治学以《政治学》为标志。近代政治学以《君主论》为标志。而现代政治学则形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对于传统的政治学的研究,其主题领域一般集中在抽象的政治价值和政治理想方面,而忽略了关于社会政治现实的研究,弱化了政治学研究的应用价值。因此,在二战以后一些学者在批判传统政治学的过程中掀起了“行为主义革命”,将政治学研究实然的事实问题单独抽取出来,主张客观地形成了政治科学的研究领域,而将政治学研究的应然问题留给了政治哲学。然而,在政治学研究中,真的存在着所谓的“价值中立”吗?笔者认为应该辩证地看待政治学研究中的价值中立主张。

首先,从教学科研主体的角度来看,无论是从事政治学研究的学者还是从事政治学课程群教学的教师,都是受到意识形态或者各种政治价值的规制,因为一个人不可能超越于某种政治体系之外。通过与司法独立进行类比,即可发现哪怕制度如何确保司法独立运行,但是司法与媒体的关系却一直受人瞩目。司法独立尚且如此,更遑论教学科研。从政治社会化的角度来看,实际上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希望教育对象在学业有成之后不认同国家,进而从事反对政府的活动。而政治学的中心议题恰恰就是以国家政权为中心展开。由此观之,国家的意识形态势必渗透到政治学课程群的教学当中,而人恰恰又是自觉或者不自觉地置身于某种政治价值之中,不可能超越于某种价值之上。

其次,从教学科研客体的角度来看,政治学研究或者政治学课程群的内容必然囊括了政治价值等规范问题。对于一些能够进行定量研究的政治学议题,例如公民的政治支持度,民主发展的比较研究等问题,实际上都是首先进行定性之后才有定量研究。换句话说,在政治学定量研究中总是在确定了某种价值导向之后才确保所谓的价值中立。由此观之,无论是对政治学进行定性的还是定量的研究,也无论是在政治学课程群的教学当中,教学科研的主体都离不开主观判断,都必须在辨别各种政治行为背后的真正动因的基础上去理解人类的政治行为。

最后,从教学科研的成果来看,都涉及了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问题。如同前述所言,政治学课程群的教学必须符合国家课程设置的目的,不能游离在国家意识形态之外。而从政治学研究成果的角度来看,不管是何种政治研究,其目的都在于总结人类社会各种政治现象的发展规律,指明人类社会政治生活的未来。但这个未来存在着多种蓝图,是一个价值选择的过程。哪怕不认同其中一种政治价值,也是一种价值选择。换而言之,主张价值中立实际上也是一种价值主张,更遑论其背后隐藏着“意识形态终结论”和“政治哲学终结论”。

在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中,思想性与政治性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价值所在。对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任课教师应该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在坚持思想性和政治性的原则下处理政治学课程群各门课程的知识性和科学性的问题,才能确保这个学科的生命力。如果食洋不化,无可置疑地照抄照搬西方,甚至将西方政治学,尤其是主张价值中立的政治公理视为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世性政治公理,这不仅有违知识的规律,也会葬送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范守信.试析高校课程群建设[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3(3).

[2][美]杰伊・迈克丹尼尔.超越四十二个学科――关于跨学科问题的思考[n].光明日报,2013-10-15.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363.

[4]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12.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篇8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人学取向;研究

作者简介:于欣,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聊城大学思政与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山东济南250100)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人学研究的不断深入,人学向各个学科领域的辐射力日益显现。其中,越来越多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者致力于运用人学,尤其是马克思主义人学的研究成果进行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反思、批判和建构,由此形成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学取向研究热潮。这对于进一步深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建设和增强其实效性无疑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试就二十多年来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学取向研究历程与现状做一简要回顾与评价。

一、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学取向研究的发展历程

追溯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学取向研究历程,从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迄今大体可分为如下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思想政治教育人学取向研究的萌生期(1988—1994年)

本阶段的研究主要基于对期间非人的思想政治工作的进一步拨乱反正,在实践经验层面上强调对人本身的尊重和重视。最早明确体现出人学研究取向的学术论文是李禹兴发表于1988年的《思想政治工作是“人学”》,文章指出“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门研究和正确引导人的需求的学科,是激励和调动人的积极性、创造性、主动性的学科,这是该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的最本质的特点。”思想政治工作是人学,其内涵包括要尊重人,要将心比心,设身处地,要以情动人。刘锋在《人的主体性与思想政治工作的出路》一文中较早论及了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的主体性问题,认为传统思想政治工作不适应社会发展要求所面临的种种危机,其症结在于对人的主体性的漠视,必须弘扬、尊重人的主体性。林亦平在《人的本质与思想政治工作》一文中较早将对人的本质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结合起来,指出“准确把握人的属性和本质,是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前提,也是思想政治工作学基础理论研究应首先解决的问题”。虽然在本阶段思想政治教育刚刚步入学科初创期,人学取向研究较少,且主要限于经验层面的反思与阐发,但思想政治工作的人学性质,及人的主体性、人的本质、以人为本等重要命题和范畴均已明确提出并予以初步探讨,这表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人学取向正在萌生中。

第二阶段:思想政治教育人学取向研究的探索期(1994—2004年)

在这一时期,随着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取得新的突破,人学取向的研究也日趋明朗化、自觉化,正式提出并探讨了以马克思主义人学为理论基础,指导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林伯海在《马克思主义人学与思想政治教育学》一文中较早提出应以马克思主义人学为理论基础,建构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理论体系。张增孝、郭政在《思想政治教育人学取向研究初探》一文中明确主张以人学取向研究作为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创新的突破口,并将其初步界定为“在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指导下,遵循由心理、思想、伦理、法理以至政理的渐次形成规律,人道地进行富有人情人性意味的思想政治教育,进而增强教育的针对性、系统性和创造性”。此外,大部分学者重点阐发了马克思主义人学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和指导意义,或以马克思主义人学的分析视角,反思并探讨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历史渊源、基点、目的、价值、矛盾、方法论等问题,关注了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培育和弘扬,“以人为本”的理念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贯彻等问题。可见,本阶段的研究逐渐拓展至思想政治教育的诸多论域,为人学取向研究热潮的形成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学建构创造了有利条件。

第三阶段:思想政治教育人学取向研究的繁盛期(2005—)

在此阶段,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学取向研究热潮已经形成,相关研究成果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均明显超过前两阶段。其中代表性论著主要有:王东莉的《德育人文关怀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万光侠等著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学基础》(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张耀灿、曹清燕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人学取向探析》(《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6年第12期),张耀灿的《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范式的人学转换》(《思想教育研究》2010年第7期),褚凤英等的《现实的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出发点——兼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人学范式》(《探索》2006年第3期),曹清燕的《论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学意蕴》(《求实》2011年第4期)等。研究者们以马克思主义人学为指导思想和理论依据,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实践的诸多层面进行了更加深入的反思与探求。以张耀灿为代表的学者们进一步将其提升至学科建设的高度,提倡建立“科学的思想政治教育人学”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的分支学科,即以马克思主义人学为理论分析框架,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活动,以揭示其本质和规律。在此基础上,重新审视思想政治教育整个学科群,重构思想政治教育原理、思想政治教育史和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等主干学科,逐步推进学科理论体系的创新研究。至此,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学建构正式启动。

二、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学取向研究的主要论域

综观20多年来我国思想政治教育人学取向研究的诸多成果,所涉及的主要论域和代表性观点可概括如下: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篇9

关键词:网络;网络环境;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

一、研究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重要意义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被誉为高校第一课,其重要地位不言而喻。作为大学公共必修课,思政课需要面对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学生,因此与一般的专业课相比,教学的难度更大。当前已经全面进入网络社会,传统的互联网和新兴的移动互联网已经构建起极其强大的网络平台,对高校思政课的教学也提出了更高更严峻的挑战。如何应对网络带来的挑战,开展好高校思政课的教育教学工作就更加迫切的需要我们进一步的探索和研究。因此,加强对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具体说来,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

1、开展网络环境下思政课的教育教学研究,能有效改进高校思政课的教学效果。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良好的教学效果,对于培养大学生运用马列主义,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全面提高素质,特别是思想政治素质,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对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广大青年学生明确自身所处的历史时期,明确所应当肩负的历史使命,积极投身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2、开展网络环境下思政课的教育教学研究,能有效提高大学生学习思政课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面临很多的困难,其中一点就是学生认为内容过于枯燥无味,没有学习的兴趣。而学习兴趣是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有效推动力和催化剂,它能促使学生大大提高自身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更加积极主动的加入学习之中。因此,对于高校思政课而言,想要提高教学效果,如何能提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是必要前提。开展网络环境下思政课的教育教学研究,探索网络环境下更加行之有效、生动活泼、多样多彩的教学途径,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提高教学效果的关键步骤。

3、开展网络环境下思政课的教育教学研究,能有效推动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的改革和发展。

思政课有着思想性、政治性和理论性的特点,这就决定了思政课既有基础理论的教学,又不可避免的要涉及时事政治、党和国家的各项方针政策的讲解和传播。随着网络时代的来临,国际国内的各种信息能在分秒之间到达学生个体,大大的减少了中间的传播途径。或者说,传统的信息传播的媒介已经发生了改变,网络的难以监控性也给信息的过滤和监管带来了巨大困难。参差不齐的各类信息会给学生带来巨大的影响。在传统的大学校园内,教师在教学中充当绝对教学主体的角色,影响着学生的主动性学习热情和思维激情;教学方法落后守旧,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造性思维;教学手段落后,考试方法陈旧单一,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训练和提高;教师队伍知识结构比较单一,教师整体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教学观念有待进一步更新。开展网络环境下思政课的教育教学研究,能有效推动思政课的改革和发展,积极面对网络新环境。针对存在的问题,既要继承和发扬优良教学传统,又必须在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上努力进行改革和创新。

二、网络给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带来的影响

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大学校园,“无时无处无人不网”。网络作为一种必不可少的交流工具,正极大的改变着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模式,也影响着大学生的“三观”。在当前移动互联网的环境下,高校思政课的教育教学也随着网络手段的介入而面临诸多新的挑战。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网络技术的发展和普及,给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带来的新机遇和新挑战。首先,网络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积极推动作用。青年学生上网本来是件好事,网络可以使大学生及时获取大量有价值的信息,丰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资源和视野。网络也是一个巨大的信息宝库,大学生能从中以轻松得获得无数的知识信息。网络不仅大大缩短了信息传播的时空距离,使得大学生可以及时得到最权威的教育资源,而且,随着网络多媒体技术和图像传输技术的发展,网络可以提供或虚拟社会生活的情境,从而增加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信息量并提高其质量。这也给我们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提供了新的教学途径。网络的快捷性,能让教师第一时间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及时的进行联系和沟通,快速的突破心理壁垒;网络的交互性,能保证大学生随时随地的与不同的人进行信息的交流,快速的互动,提高互动的频率,也能增强学习的效果;网络的隐蔽性,能减弱学生心理上的壁垒,更加敞开心扉的与人交流,也能保证老师掌握更加真实可靠的学生心理,提供更有效的指导。其次,网络给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和教学带来的严峻挑战。这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网络干扰和冲击了我们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和教学。

主要表现在一些主导着价值观的西方国家利用网络加紧对我们进行思想渗透和文化侵蚀。话语权一直以来都是各个国家积极争取的权力。从当前国际网络的语言环境来看,网络上的主要话语权还是被少数的西方国家所把控。网络成为了少数别有用心的国家和政党用来传播其认可的社会价值、思想观念的主要渠道,也成为其利用来对付不同阵营中主体的有力武器。大学生处在青年的初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正快速形成却又未能成熟稳定,思想处在极其敏感的阶段,既具有很强的可塑性,也容易波动,不能准确甄别信息的真伪和科学与否,比较容易受到蒙蔽,从而导致迷失政治方向。

2、网络信息的难以操控性使得思想政治理论的教育教学工作趋于复杂化。

我们过去在课堂的教学,信息是可控的,教师可以有意识地选择合适的材料向青年学生集中地、持续地传播含有特定教育内容的信息来进行教育,引导他们健康成长。比如听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课、读报纸、学习文件、高校内部的党校教育等等。而到了网络环境中,网络的开放性使学生能在任何时间接收来此世界每一个角落的任何一类信息,且难以监控。正如前面所言,大学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区分是非的能力,但毕竟还年轻,很多的思想还没有足够的成熟,比较容易受到外来信息的干扰和影响。这些没有经过任何过滤和监控的信息到达大学生的网络平台时,一些负面的信息很可能会与思政课课堂所宣传的主流意识、核心价值相违背,会导致学生的疑惑不解甚至是是非观念的模糊乃至截然相反的不同政治立场。所以,在网络环境下,思政课的课堂教育教学已经越来越复杂化。

3、网络信息给思政课教育者的权威性带来了的挑战。

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中,教师无论在知识内容的传播上还是在思想道德的教育上都充当者权威的角色,学生更多的是被动的接受来自老师的教育,即便是有一些自我的思考,至少也是在可监控的范围内。而网络文化的多元化显然对教师的权威地位带来了冲击,对教师的权威角色产生了置疑,甚至有了逆反心理。教育者将不再是主导学生思想政治理论品德变化的决定因素。如果教育者不适应网络影响下思想政治理论工作的特点和规律,或者不懂计算机及网络技术,就无法对大学生进行信息控制和行为指导,也会使其在大学生思想成长过程中的优势地位面临严峻考验。

三、充分利用网络开展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

随着网络技术,特别是移动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网络作为一种信息传播的媒介,正以其不可阻挡之势席卷全球。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不仅强烈地冲击着社会的经济形态,影响着社会的经济生活,而且也猛烈地冲击着大学生传统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使我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工作面临新的挑战。高校教师如何利用网络技术和媒介进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重要课题。

1、充分利用校级平台,建设正面网站。

网络的信息参差不齐,如果没有一个正确的舆论导向,任由网络上部分的不良信息在大学生中间传播,有可能使学生的思想发生异样的波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效果,也会大打折扣。因此,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建立以学校为平台的网络阵地,建设正面网站,是十分必要的。我国高校中并不缺乏类似的成功案例。例如:有像清华“红色网站”那样旨在宣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网站,也有像北大在线、北大新青年这样一批坚持正确导向,集思想性、教育性和多样性于一体,为广大学生所喜好的好网站。但拥有这些网站的高校毕竟只是少数。每一个高校都是一个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每一个高校的主阵地都是一个重要的战场。因此,高校应当按照《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工作的若干意见》所要求的,建立高校自己的网络阵地,搭建基于网络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新平台。

2、树立现代教育意识,占领网络新阵地。

高校有大量的网络传输的渠道,如果运用得当,它将可能成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的主阵地之一。从大学生接触网络的主要方式来看,高校应该加强包括校园网、校园无线网、手机网络等多方面的管理和教育,充分的利用这些有利的传播途径,为我所用,让其成为我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的工具之一。例如,时下最流行的微信公众平台,就是一个很好的利用渠道。学校或者负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院系、教师,都可以通过自己的微信公众平台,即时与学生互动,把教育教学拓展到教室以外,让思想政治教育全时段全地域的覆盖大学校园。

3、利用网络平台,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远程教育。

《<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实施方案》(俗称的“05方案”)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进行优化处理后,教学的内容多,时间少。课堂教学不能完全满足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需求。在网络技术发展迅猛的今天,如果能充分的利用网络平台,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远程教育,把课堂内教育与课后的网络平台教育相结合,就能很好的这个问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网络开展远程的课程教学,课程辅导,答疑解惑,也可以通过在线交流的方式解决学生实际中遇到的思想问题,以巩固课堂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效果。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方法的创新是一个不断提高的过程,在社会环境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只有坚持开拓、创新的精神,以改革的态度和务实的作风,不断地进行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才能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吸引力、感染力,最终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成为大学生真心喜爱并终身受益的课程。

作者:缪文武单位:昆明学院

参考文献:

[1]林庭芳.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现代化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刘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篇10

目前,由于我国各高校研究生培养规模、办学特点和办学传统的不同,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模式、组织机构设置、队伍建设保障等多个方面存在多样性。

1.一级管理模式。研究生人数在1000人左右规模的高校,多数采取对全校研究生集中管理的模式,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一级管理模式。这种管理模式一般具有四个特点:第一,管理机构学院化。一般会独立成立研究生学院,同时成立研究生党委,比照其他各二级学院的建制与功能,统一负责全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及其日常管理。第二,研究生特征多样化。全校的研究生不论培养类别、培养方向、培养方式全部在研究生党委的统一领导下。第三,思想教育同步化。由研究生党委统一安排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与日常教育管理,活动比较好统一开展。第四,辅导员队伍专职化。学校根据研究生人数和规模,按照一定比例配备专职研究生辅导员,其辅导员身份、待遇、任务以及职业发展方向非常清晰。这种管理模式能够打破各专业和学院之间的界限,方便研究生党委全面掌控研究生的思想状况,研究生辅导员可以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如党团建设、班级管理,以及和研究生工作、学习、生活等密切相关的内容,集合程度高,易于管理。其缺点主要体现在随着高校研究生数量不断增加,仅依靠研究生党委的负责人和少数几个专职辅导员,很难深入开展思想教育活动。同时,由于与研究生学科方向关系松散,与学科、导师分离,不利于把思想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也不利于研究生与本专科生的交流与沟通。

2.二级管理模式。当前,随着国家研究生培养规模的不断扩大,大部分高校开始将全校研究生按照学科方向,比照本专科生管理模式,分别归属到各相关学院进行管理,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二级管理模式。在学校设立职能部门,统筹协调全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由院系具体执行对研究生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工作。由于不同高校研究生在全校学生人数中的比例差别较大,加之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传统与特点不一样,这种二级管理模式也有多种表现形式。一是独立建制管理。多数研究生规模与本科生规模达到1:1左右的高校,都单独成立了党委研究生工作部,独立开展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由于研究生规模较大,一般各学院还会单独设置一个党委副书记专门分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根据比例配备专职研究生辅导员。二是与学工部门合署办公。研究生规模在1000人以上、万人以下的高校,大多数采用了合署办公的管理形式。与党委学生工作部合署办公的管理机构设置,一般在学生工作部下设党委研究生工作部门,配备专门的处级管理干部和专职辅导员。各学院明确党委副书记肩负全院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本专科和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负有同等责任。在辅导员队伍建设上,各学院辅导员由党委学工部统筹选拔、招聘分配,辅导员接受学工部的统一领导、培训、调配。三是与研究生院合署办公。部分高校成立了与研究生院合署办公的党委研究生工作部门,并单独设置有独立的处级、科级管理岗位。一般情况下党委研究生工作部部长都兼任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或副院长,合署办公体制下工作人员也往往存在多岗多责情况。在这种模式下,党委副书记对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职责,容易出现推诿或弱化的现象。各学院辅导员由党委研究生工作部单独管理、单独选拔,但由于研究生人数规模不大,研究生辅导员队伍往往配备不齐整,多数由教学秘书、党委秘书、科研秘书来兼任。还有一些高校只是在研究生院内明确一位处级干部分管研究生日常教育管理工作,相对应在各学院则设立了研究生管理办公室,只对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日常教育行为进行管理,研究生的党团组织建设、校园文化活动、思想政治教育等工作全部由各学院党团组织负责。无论是独立建制管理还是合署办公的二级管理形式,在突出学院学科特点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加强研究生与本科生的协同来促进学术交流、社会实践等方面体现了明显优势。但是在突出了学科差异性与针对性的同时,学院与学院之间的融合性被削弱,研究生之间的交流受学院、学科不同的局限,不利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开展。特别是研究生规模处于中等水平的高校,专职研究生辅导员队伍配备不够,研究生分布过于分散,党团组织活动以及校园文化活动很难集中开展,容易出现主体缺位现象。

二、构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协同管理机制

当前的各种管理模式都存在一定优劣,面对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形势,高校应坚持“以研究生为本”,尊重研究生的个性特征,满足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形态需要,服务研究生的自身发展,着力构建“五位一体”的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协同机制。通过协同交融,努力形成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合力,切实提升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与成效。

1.管理体制协同。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应坚持“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师生共同参与”的协同管理模式。学校成立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委员会,统筹规划、统一部署、集中检查、同步考核。学院成立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由学院党委书记任组长,副书记、副院长分任副组长,导师、辅导员、教学秘书以及研究生代表任成员。根据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范围、性质和类别不同,分别开展工作。如研究生奖助学金的评定工作,评分标准及等次考评由分管科研的副院长负责,多征求导师意见;评定的宣传、组织、申报、公示等程序事宜则由党委副书记负主责,多听取学生的需求意见;学院党委书记主要负责全局把握与统筹协调,从而确保工作运行顺畅、科学高效、成果显著。

2.培养教育协同。立德树人是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专业素质的提升是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目标。加强专业实践与思想教育的有机结合,是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的重要方式。通过社会实践、志愿服务、企业实习等形式,将学生的专业能力、职业素养与研究生的学术道德、科学精神、社会责任等有机结合,有利于把思想教育融入研究生专业学习的各个环节,在传授专业知识的过程中加强思想道德教育。

3.本硕发展协同。通过科技创新、党建、专业引导等途径实现本科和研究生的传承与帮扶。建立研究生和本科生共同参与的科技创新协同平台,共同完成科技创新项目,培养本科生的科技创新兴趣,提升研究生的科技创新能力,补充导师的科学研究助手。创新学生基层党组织建设,将研究生、本专科生按照专业纵向建设学生党支部,在专业引导、自我提升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间的朋辈效应,培养研究生自我示范的责任意识和使命感。

4.管理队伍协同。通过指定考核体系及工作职责划分,实现研究生导师与研究生辅导员协同。研究生导师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负有首要责任,肩负着帮助研究生全面发展、立德树人的重要使命。研究生辅导员是研究生的日常教育管理者,同样担负着引导研究生成长成才的重要责任。应建立导师与辅导员协同育人机制,加强其工作联系与沟通,把握教育的关键环节,通过多种途径多种方式,发挥协同育人功能。

5.外部环境协同。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不仅需要学校的培养与教育,更需要形成学校与家庭协同的共同育人模式。政府、社会组织可以通过政策支持和资金扶持,建立研究生工作站、实习实践基地,拓展研究生社会实践途径,加快研究生科研成果孵化,增强研究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能力。家庭也肩负着研究生思想教育的重要责任,可以成立研究生家长委员会,让家长们直接参与研究生切身利益、基本权益等方面事项的决策与监督。

三、实现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协同的保障要素

建立健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协同管理模式,能够有效创新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现“管理体制、培养教育、本硕发展、管理队伍、外部环境”相互协同的教育管理模式,需要从组织、队伍、经费和制度方面建立保障措施。

1.提高思想认识,落实组织保障。研究生是国家创新人才的重要后备军,研究生的思想发展状况及政治信仰直接影响到国家接班人的培养和社会的发展繁荣。切实提高对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是加强和改进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与工作的重要保障。党和国家应加强对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制、机制改革的调查与研究,切实推进对《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若干意见》落实情况的督促检查,做好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顶层设计与建设规划。高校党委应将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纳入学校中心工作,统一部署和检查;学校各级职能部门和各学院应做到恪尽职守,协同管理。

2.创新培养机制,落实队伍保障。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专职队伍建设,创新研究生辅导员培养机制,是推进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协同的重要保障。一要落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员的待遇。只有待遇得到了一定保证,才能有利于思想政治工作人员将时间和精力投入到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水平的提高中。二要构建思想政治工作人员的职业化发展模式。使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人员既能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贡献智慧和力量,也能不断提升自我,实现职业发展。三要建立完善的思想政治工作人员的考核激励机制,激发广大思想政治工作人员尽己所能,发挥自身优势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来。四要创新队伍建设模式。根据各自学校的特点和情况的不同,实现灵活的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人员专兼职配合模式,满足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现实需要。

3.加强管理协调,落实经费保障。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经费保障,对探索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创新具有重要意义。一要统筹国家经费的使用。当前,国家正全面推进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大幅度提升了研究生培养经费以及奖助标准。要充分用好国家政策,统筹国家、省市的各方资金,制定完善的激励机制,并将其有效运用到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二要完善学校经费预算制度,优先满足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创新发展的经费支持。三要成立校德育发展基金,向合作企业、优秀校友和社会爱心人士募捐,拓宽经费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