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乡村发展现状十篇乡村发展现状十篇

乡村发展现状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2:28:23

乡村发展现状篇1

一、引言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乡村旅游已经成为旅游中的一种重要形式。贵州乡村旅游可开展的旅游活动本质上都是综合型的、参与性的体验活动。大体可以分为休闲类、度假类、农事与农业活动类、环境旅游及文化类旅游。纳雍县乡村旅游的发展主要以休闲类与农业观光为主。本文主要通过对当地资源情况、客源情况及进行分析,从一定程度上把握和判断当地旅游发展的状况。同时,如何有效合理地针对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有效的建议和发展意见是本文的探讨重点。

二、纳雍县旅游资源概况

根据马耀峰,甘茂主编的《旅游资源开发与管理》中所述,凡能够吸引旅游者产生旅游动机,并可能被利用来开展各项旅游活动的各种自然人文客体或其他因素,都可称为旅游资源。旅游资源有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两类。纳雍县旅游资源由地貌、水体、综合景观、历史古迹、古建筑、陵园、园林、社会风情等组成,类型多样化,资源呈现多层次态势。纳雍“全境多山,峰峦叠起,沟壑纵横,流水下切,山高坡陡,岩溶地貌较为发达,峡谷、溶洞、瀑布、地下河流各处皆有,是旅游业发展的有利条件”。除自然风光外,独有的文物古迹和民族文化也构成了纳雍旅游资源的一大特色。由于历史原因,纳雍境内文物古迹丰富多彩。如石棺群、彝文碑、古石桥、古生物化石、《水西玄通大书》等文献、宣慰使官邸、古驿道、古战场遗址、汉、彝文摩岩石刻及修路碑等。有各具特色的民族歌舞及风情,有远近闻名的民间工艺美术品,民族文化内涵深厚,极具魅力。其中苗族芦笙舞蹈“滚山珠”,1989年以来就在国内外多次演出,获得中央领导和国内外广大观众的赞赏。同时,景区分布形态呈现以县城为中心,其余零星分布,在区域发展中既有紧密集中的态势也有较为分散的特点。从旅游区域规划上来看,景区的密集性有利于旅游者旅游线路的规划与安排,相对分散的景区也能让旅游者在短平快的旅游过程中再次选择不同类型的景区。

三、客源情况及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

客源是旅游发展的一个重要指标。纳雍县自开展乡村旅游以来,旅游者不断增多,客观上提高了当地的旅游收入和整体生活水平,根据政府报告中关于旅游收入和旅游接待人次的相关数据如下图所示:

从上图的数据中,笔者选取两个时间点来看,在2009年旅游年收入为2267万元,2014年为7485万元,在五年时间增长了3倍;客源人次方面,2009年的接待人次是8.256万人,2014年的接待人次是17.913万人,同比2009年翻了一倍。在旅游收入与旅游客源接待方面,呈逐年增长趋势。

根据《纳雍县关于乡村旅游发展统计的工作总结》中数据显示,本地乡村旅游经营商有1724家,从业人员1422人,乡村旅游投资6127.5万,景点内农民人均收入达12201.68元,旅游收入占农民人均收入比重61.34%。总体来说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主要体现在各个旅游景点的基础设施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建设。如门景、绿化带、休闲娱乐场所、饮食文化场所等设施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改善,使得纳雍县旅游经济得到加强和提升。

从乡村旅游的表现形式上来看,主要以休闲农家乐和生态观光园为主。据不完全统计,2008年挂牌“乡村旅游农家乐”20家,2009年新增挂牌5家,2010年新增挂牌25家,并统一申报星级示范户25家。同时,纳雍县还将启动建设乡村旅游a级景区1家,授牌乡村旅游农家乐25户,新增乡村旅游星级示范户10户。近年来,县政府通过政策支持,项目扶持,市场拉动等方式,已经在雍熙镇林场,沙包安乐、天星,维新镇总溪河等地形成了一批有实力的乡村旅游农家乐。由此可见,纳雍县乡村旅游的发展基本模式已经形成。

四、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建议

从整个产业格局发展来看,乡村旅游发展规模小,产业化、城镇化、市场化程度较低;在旅游规划和统计体系方面尚存不足;单纯的以发展经济的思路较为主流,这在一定程度上,呈现出乡村旅游的发展观念和居民意识的特定性,并由此增加了其原生的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的保护难度。在资金和管理方面缺乏一致性和协调性,分配机制及管理体制的缺陷,建设与投资的不匹配,景区规划的不合理性以及管理能力的欠缺导致的后续问题尤为突出。人均受教育程度低,专业从事旅游服务的人员匮乏也是当地乡村旅游发展的制约因素。过度追求城市化,忽略以乡村本色和本区域内民俗风情为主要基调的环境建设,通过低层次的修建和对其他地区的追逐,求得短平快的经济回报,使得以“生态、绿色”为核心吸引力的乡村文化逐渐模糊,很难满足城市居民对生态旅游的市场需求,这些是纳雍乡村旅游无法持续发展的主因。

基础设施的建设缺乏规划性,旅游产品的同质化、低级化、单一化同样难以适应市场新的需求。就目前状况而言,许多乡村旅游项目,没有做出自己的特色。农业、温泉、体育休闲、会议等旅游产品繁多,没有很好的整合,导致旅游区缺乏独特的主题,给人一种杂乱的感觉。因此,如何规划和调节在开发与持续精准发展的过程对当地乡村旅游的观念植入、资金投入、管理模式、优质旅游产品开发是当前最为紧迫的任务。在新的政策和形势下,纳雍县以“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建设为抓手,全力助推广大农村“决战贫困、提速赶超、同步小康”,倡导和着力夯实旅游发展的新思路,如何秉承以“吃农家饭、住农家屋、干农家活、享农家乐”为主要方式的旅游体验活动,如何将乡村旅游的发展纳入精准扶贫和可持续的发展,是我们值得深思的问题。同时,合理建立观光休闲农业园区,将这种以农业和农村为载体的新型生态旅游业逐步发展起来是我们下一步努力的重点方向。

乡村发展现状篇2

内容摘要:本文将从“万村千乡”工程发展现状着手,分析“万村千乡”工程存在的问题,结合当前农村消费的市场环境,深入分析并探讨“万村千乡”市场工程的发展模式。

关键词:万村千乡 现状 模式

“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是指2005年开始实施的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建设工程:政府以资金补贴、贷款贴息等方式,鼓励、引导各类大中型流通企业到试点县市的乡村投资建立、改造连锁“农家店”,力争3年时间,在全国培育出约25万家农家店,使标准化农家店覆盖全国50%的行政村和70%的乡镇,构建以城区店为龙头,乡镇店为骨干、村级店为基础的农村现代流通网络,逐步缩小城乡消费差距。

“万村千乡”市场工程的发展现状与问题

自2005年以来,商务部积极推动各城市、地区共同推进“万村千乡”工程,各地区积极响应号召,在乡镇、农村流通主体的建设与改造方面取得了突出成绩,提升了农村流通体系的覆盖面,部分地区农家店的行政村覆盖率达到70%以上、乡镇覆盖率达到100%,初步形成了基于市、镇、村的一体化流通网络。同时,“万村千乡”工程的启动大大推动了我国农村消费的提升。目前,农村零售消费品总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重逐步提升至13%。商务部统计结果显示,这项工程扩大农村消费近600亿元,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65万人,1.4亿农民受益(王和民,2007)。虽然“万村千乡”工程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与不错的建设成果,但在政府为实施主体、政府补贴与规范管理为实施手段、社会力量为主要参与方的发展模式之下,该项工程的发展逐步放缓甚至停滞,并未达到预期效果。具体而言,该项市场工程的发展存在如下问题:

(一)农民受益有限

“万村千乡”工程主要围绕农民消费需求展开,随着这一工程的逐步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农民的消费选择,保障了农民消费的便利性与安全性。但是,当前农村消费关注价格高于质量等,农民对于品牌、质量认知有限,导致对于“万村千乡”农家店与一般农家店并无准确的认识与明确的偏好。因而,“万村千乡”工程对农民的需求满足有限,且未有效挖掘出农村消费市场潜力,农民受益有限。

(二)流通企业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两难

在地方政府的大力倡导下,流通企业积极参与“万村千乡”工程建设,主要通过直营或者收编农家店的方式进行农村流通网络的布局。但随着“万村千乡”工程的逐步推进,参与其中的流通企业大部分陷入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两难的境地(王晓彦等,2009)。

首先,流通企业赢利不足。一方面,由于农村市场范围广、需求分散,店铺建设密度较城镇低,且道路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不健全,导致配送成本居高不下;另一方面,由于农村市场假冒伪劣猖獗,农民对价格的敏感度较高,对质量的敏感度较低,在受到假冒伪劣商品的市场排挤的情况下,产品销售困难,且无法回收高额的配送成本;同时,店铺分散带来巨大的管理难度与高昂的管理成本;此外,由于政府补贴资金到位不及时和商品对资金的占有,流通企业资金周转困难。这些最终都导致流通企业难以赢利。

其次,流通企业社会效益实现难度大。在赢利不足的情况下,农村流通体系的建设对于流通企业更多成为政治任务,积极性大打折扣,“万村千乡”工程逐步放缓。在难以通过农村流通网络进行商品销售获利的情况下,部分企业、农家店甚至采取吞噬建设投资的方式获取收益,导致政府投入难以获得预期效益,并未从实质上改善当前的农村流通体系。

(三)政府带动力不足

虽然商务部总结报告中指出,这项工程实施以来中央财政投资7.5亿,带动地方和企业投资117亿元,但如此大的投资规模并未调动起流通企业按照政府意图进行农村流通体系建设的积极性,也未从根本上改善农村流通体系。“万村千乡”工程在启动后的3年里的确受到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部分地区达到了该项工程要求的农家店的数量目标与覆盖率目标,但“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尚未建成。而针对于这一市场工程的后续安排,各级政府均处于停滞与观望状态,降低了推进“万村千乡”工程的热度,放缓了这项工程的建设步伐。在政府处于犹豫状态,流通企业盈利不足,农村流通体系并未有本质改善的情况下,其他相关企业也处于观望与等待状态(许铭仁,2011)。

因而,在商务部的倡导下,“万村千乡”工程虽然受到了各级政府、流通企业及相关企业的一致追捧。但是,随着流通企业盈利不足、政府巨大的投入难以实现预期成效的情况下,这项工程逐步放缓甚至停滞。“万村千乡”工程表面上的投资规模、农家店数目、覆盖率等掩盖了这一工程并未从根本上改善农村流通体系的实际,巨大的投入并未实现预期成效。

“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发展问题分析

参与“万村千乡”由商务部及各级政府、地方性的连锁流通企业、农家店、银行信贷系统及相关信息与技术支持企业等多方力量共同推进的。以地方政府作为实施主体整合各方社会力量,以政府补贴与规范管理为实施手段是该项市场工程的主要发展模式。具体而言,从实施主体来看,地方政府受商务部、上级政府的领导与支持开展地区“万村千乡”工程的整体规划,并通过系列招标与资质审查等方式积极引入连锁流通企业参与农村流通体系的建设与改造过程中,积极推动农家店建设与改造以建立农村商品流通体系的网点设计,同时充分结合农村市场范围大、分布广的特征推进商品配送中心的建立;从实施手段来看,目前各地方政府针对农家店、连锁企业设立准入门槛,采取农家店、流通企业申报加盟、审批并通过后进行政府资金补贴的方式来进行,并对加盟后的农家店、连锁企业进行改造与规范管理;此外,除了商务部、政府、流通企业及农家店的积极参与和推动之外,还有其他相关企业如银行、通信运营商等的参与,这些企业都力图依托物流企业以信息化服务提升农村商品流通效率。

从各主体在该项工程中的基本功能来看,并不存在问题与矛盾:为了满足农民的日常消费需求,政府大力提供相关支持,促进流通企业进行配送中心与农家店的改造和建设,其他相关企业提供技术与资金支持。但是,参与“万村千乡”的各利益主体也有着不同的发展诉求:农民期望购物更加方便,价格更实惠,品类更齐全,品质更有保障;流通企业与其他相关企业参与农村流通体系改造与建设,不仅仅在于帮助政府实现社会效益,更关注通过参与这一工程占据农村市场并获得持续的经济效益;政府则期望以尽可能少的投入,在最短的时间里快速建立起健康、有序的农村流通体系,确保农民消费需求得到有效满足。面对多方诉求,政府作为主导者,关注了农民的利益,却忽视了流通企业及其他相关企业对经济效益的追逐。于是,各方利益出现冲突与矛盾,农家店每户几百至几千元的补贴并不足以抵消长期售卖假冒伪劣、抬高价格等的收益,流通企业为了自身经济利益选择瓜分政府补贴,并继续获取改善前的收益,这些都与政府意图背道而驰。

在当前形势下,政府作为主导力量,必然突出社会效益而忽视企业对于长期持续获取经济效益的诉求,一味的政府补贴并不能达成这一

诉求。同时,政府虽然可以把控市场准入门槛,却无法做到后续的监督到位。可见,继续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已不能改善这一工程的发展现状。只有在各利益主体诉求得到满足,且各利益主体的诉求有效统一、协调发展、有序运营才能够真正促进这一工程的健康、持续发展。因此,“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实际是发展模式的问题。要改善当前“万村千乡”市场工程的发展现状,就需要基于市场发展环境,综合多方利益诉求,建立起一套系统的、各利益主体关系协调的发展模式。

“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发展的市场环境分析

目前,我国农村居住人口约为6.7亿人,占总人口数量的50.32%,但我国农村消费品零售总额占比不到15%。同时,随着我国工业的快速发展,生产能力大幅度提升,消费品市场自2002年开始全面进入“供过于求”的供求态势。但工业品的大规模生产与消费分散的农村市场之间存在着生产与流通、消费与流通的矛盾。随着城市流通体系的不断健全与饱和,以及农村人均收入水平不断上涨将带来的消费需求的不断上升,基于农村市场环境,挖掘农村消费需求势在必行。而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部分农村已告别自然经济状态,农村流通业也得到了长足发展:市场主体日益多元、流通规模扩逐步扩大、多种交易形式协同发展,初步形成了包括消费品和生产资料、批发市场和集贸市场、有形市场和无形市场的农村流通服务体系。但是,农村商品流通仍然面临如下市场发展环境:

农村消费水平尚低且消费结构处于逐步升级中。受收入水平和收入预期低、支出预期高的制约,农村居民消费还是以一般性消费为主,衣食、居住消费等占的比重较大。从消费结构来看,近年来农民消费方式主要有以下变化:一是由满足生活需要向追求生活质量提高转变;二是由重食物消费向物质和服务消费并重转变。服务消费比重逐年上升,反映出农民消费观念的积极转变与消费方式的多元化;三是由自主性与市场化结合消费向更高的市场化消费转变。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民生活消费的市场化进程明显加快。

农村流通主体总体上弱小且组织化程度较低。目前,农产品流通的主体大多是个体运销户和经纪人,产供销之间的联系不紧密,市场主体之间缺乏分工协作,流通效率低下。农村个体工商户各自为战,仅限于在市场终端从事一买一卖,难以适应农民的需求。这种个体生产经营的组织形式和流通方式,严重地弱化了农民的市场主体力量,使之在农村商品经济关系中处于弱势地位。且我国农村市场实行连锁经营的交易额占农村总交易额的比重不足10%,夫妻店、食杂店仍然是农村生活消费品流通的主要形式,农村超市等新型业态发展滞后,农村商品交易市场平均每个乡镇仅1.5个(王荣华,2011)。

低价是主要的竞争手段且产品同质化严重。据调查,农村零售市场中消费者对超市、杂货店、集贸市场、专业店等业态的满意度评价指标主要是价格因素,远远高于选址布局、商品组合等因素。这促使制造企业、经销商以低价作为主要的营销策略。同时,农村消费市场上的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导致农民对于所消费的产品质量认识不足。在低价竞争之下,高质量产品由于价值被低估而逐步退出,低质量和假冒伪劣产品则逐渐充斥农村市场(刘玉萍等,2008)。

流通环节过多,渠道不畅,消费成本高昂。农村流通由于受各种条件的制约,流通环节过多。日用消费品从工厂到农村的市场终端,中间要经过几级,价格层层加码,这大大增加了农民的消费成本,不可避免地对消费产生抑制作用。虽然目前农村现代流通网络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是还仅处于初级阶段,且发展极不平衡,连锁超市、便利店等新型流通业态在农村还远未普及。

流通基础设施比较落后。农村的商业网点不足,布局不合理,缺乏统一规划和规范,农村露天市场、马路市场还比较多,为假冒伪劣产品的产生提供了客观环境。随着农村国合商业在体制转轨过程中受到严重冲击,农村商业网络更加支离破碎,流通设施功能荒废。在信息化快速发展的今天,农村流通信息设施简陋,网络利用率低,传递渠道有限,信息传递滞后,通过电子商务等方式交易的商品还很少。

当前我国农村普遍消费水平低、流通组织化程度低、产品质量低、流通渠道不畅且成本高昂,以及流通基础设施不健全,这些问题最终导致农村消费“不实惠、不安全、不便利”等系列问题。因此,要促进农村流通体系的建设,就需要紧跟农民消费需求的升级,建立完善的农村流通组织,打通各个流通环节,并不断完善农村流通基础设施建设,形成系统完善的农村流通体系运作机制。

“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发展模式分析

(一)发展主体

首先,从政府的角度看,其需要追求社会效益的最大化,也同时要兼顾流通企业的经济效益。政府主导,虽然能够在培育阶段得到政策的引导与支持,但是并不能形成长期的持续发展机制。同时,目前我国流通业本身集中度不高,农村流通主体更为分散,在这样的情况下,政府进行资金、政策支持将无的放矢,最终必然造成财政资金使用无效率的结果。

其次,从流通企业来看,流通企业既希望获得政府支持,也希望能够有效满足农村消费需求,占据农村市场并获得长期持续的发展潜力。因此,相对于其他利益主体更具有发展农村商品流通的动力,也是衔接各方利益主体的关键环节。但是,当前我国流通主体分散,发展农村商品流通需要在商品采购、店铺管理、商品配送等方面均具有一定的经验与实力,才能够承担政府对于发展农村商品流通的期望,并推进农村商品流通体系的建设。因此,具有一定规模,在连锁经营、商品配送、店铺管理等方面有一定积累的企业才能成为“万村千乡”市场工程的发展主体。

此外,从其他相关企业来看,这些企业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流通企业进行农村商品流通的派生性服务,对于农村商品流通不能产生直接引导作用,因而不宜成为“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发展主体。

因此,大中型流通企业将是“万村千乡”市场工程的发展主体,政府进行政策支持与引导,培育流通企业在农村商品流通体系的发展能力,其他相关企业则进行各项支持以提升流通企业改造、建设、运营农村流通体系的效率,从而共同推动农村商品流通体系健康发展,满足农村消费市场需求。

(二)市场切入与发展路径

首先,从全国范围来看,由于农村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及基础设施建设等存在差异,而农村人口规模大、人均可支配收入相对较高,且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的地区更具有“万村千乡”市场工程的发展基础。因此,在全国范围内,需要综合各地区需求与发展基础,进行评估,选择需求量大且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的地区作为切入点,进行“万村千乡”市场工程的建设,同时完善其他地区基础设施建设从而推动“万村千乡”市场工程由点及面的区域拓展(戴林莉等,2007)。

其次,从城、镇、村的渗透层次来看,由于目前农村基础设施不健全,商品配送成本高,且在价格这一农民最为关注的要素上并不比农家店更具优势。而对农民外购习惯的调研也表明,外购已经成为当前农民满足自身消费的重要途径之一,农民在酒、食品、烟等方面外购比重较大。同时,我们对农村居民选择村级店与乡镇店的原因进行调查发现:农民选择村级店主要原因在于方便,而选择乡镇店主要原因是品类多、质量好。而在我国较多地区农民家庭电动自行车、摩托车

普及率达到了90%以上的现实情况下,农民外购的频率与数量均处于上升趋势,乡镇店将是满足农民消费的重要流通节点(姬庆雪,2008)。

因此,在现实情况下,城市商品流通体系相对完善,乡镇流通体系处于在建中,农村流通基础设施严重缺乏,而农民外购趋势增强,选择以乡镇为切入点,随着农村流通基础设施的逐渐完善而向农村渗透(吴小丁等,2008)。

(三)拓展模式

随着城乡商品流通体系的不断发展,我国大部分地区都培育出了规模相对较大的地区性流通企业,同时也形成大量散落在各乡镇、村头巷尾的农家店。地区性流通企业了解地区现状,并具有完善的供货体系与管理体系,在政府的支持下进行“万村千乡”市场工程的推广具有突出优势(李芬儒等,2007)。流通企业拓展农村商品流通市场的模式有三种:其一为直营;其二为收编农家店;其三为混合模式。直营店管理难度较小,但是投资规模大;收编农家店投资小,但管理难度较大。在实际开展过程中,各地可根据流通企业与农家店实际情况进行直营与收编农家店的混合模式。而为了促成其规模的进一步扩张,需要建立起完善的管理规范,促使农家店向规范化管理体系转变,从而降低管理成本。同时,为了保证商品的高效供给,流通企业需要基于地区实际建立商品配送体系,确保商品及时配送与供给,进而保证整个流通体系的快速、高效运转。

(四)盈利模式

在业务拓展的模式,“万村千乡”市场工程需要建立起一套完善的流通企业盈利模式,确保流通企业在政府向其“输血”的同时,完善其“造血”功能(李芬儒等,2007),打造企业长期持续发展动力,并形成一个消费经营利益共同体(张武康,2007)。对相关成功企业与地区发展实践的调研与总结表明:成本节约、品牌打造、城乡差异化经营等是“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实施主体寻求其利润的源泉。

首先,成本节约上,快速占据乡镇市场,并寻求租金、人力成本、网络建设与配送成本的降低;同时,积极向源头采购等方向拓展,确保采购成本与周转环节的节约。其次,精心培育企业品牌,积极进行农民消费的教育与引导,加深农民加深对产品、质量、价格等的准确认识,建立与农民之间的良好关系,进而提升农民对企业的认知度。同时,在店铺形象、销售服务上加大力度,在带动消费的同时提升客户忠诚度。同时,细致调研城乡消费需求的差异,针对性的进行商品供给。通过持续的调研,关注城乡居民的消费习惯与特征,满足城乡居民不同的消费需求,为农民提供便利的同时,确立企业在农村市场的竞争地位。

因此,“万村千乡”市场工程需要依托政府支持与引导,以大中型流通企业为主体带动多方力量参与、以乡镇为切入点逐步向农村渗透、以直营与收编农家店的混合模式、以企业自盈利替代政府“补血”作为发展模式。在发展主体明确,拓展模式与盈利模式科学、合理的基础上,“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将取得快速发展,并从根本上改变当前农村消费存在的种种矛盾,改善农村商品流通现状,建立起完善的农村商品流通体系。

参考文献:

1.王和民.改善农村消费环境 满足农民消费需求—对淅川、西峡县“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设情况的考察.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7(4)

2.王晓彦,吴小丁.农村分散市场直接配送的密度边界研究.中国零售研究,2009(11)

3.许铭仁.关于“万村千乡”市场工程的研究综述.农村经济与科技,2011(8)

4.王荣华.构建农村消费安全保障体系的理性思考.中国流通经济,2011(9)

5.刘玉萍,郭郡郡,胡碧玉.“万村千乡”的推广难题及其解决对策.农村经济与科技,2008(10)

6.戴林莉,李光跃.“万村千乡”市场工程中赋予乡级店二级配送功能的构想.农村经济,2007(12)

7.姬庆雪.农村居民外购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发展学院,2008

8.吴小丁,王晓彦.“万村千乡”龙头企业全面亏损的政策思考—吉林省“万村千乡”市场工程调研报告.流通研究,2008(2)

9.李芬儒,李东.建设农村连锁零售业态的途径—兼谈“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设.经济论坛,2007(10)

乡村发展现状篇3

[关键词]张家口乡村旅游现状困难对策

一、引言

乡村旅游作为张家口市旅游产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渠道。目前,张家口市乡村旅游的发展效益初显,方兴未艾。如何发展壮大乡村旅游业,使其在新农村建设进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是一个十分重要而紧迫的课题。带着这个课题,我们多次深入到乡村旅游重点县(区)和部分乡村旅游示范点进行实地调查,并专门召开各类座谈会征求各方面的意见,尽力掌握第一手资料,在此基础上,对乡村旅游的发展形势进行了客观分析,并就下一步的发展提出了一些建议和对策。

二、全市乡村旅游发展的现状

近年来,张家口市乡村旅游伴随着全市旅游景区的发展逐渐从无到有,规模不断扩大,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成为推动张家口市新农村建设和县域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主要表现为:

1.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目前全市乡村旅游点年接待能力达到100万人次,可实现旅游收入6000万元,其中乡村旅游示范点实现农民人均旅游收入达1000元左右。收入较高的如张北县郝家营乡三宝营盘村,2006年全村实现旅游收入350万元,人均达7000元。

2.弥补了全市重点旅游景区接待能力不足的问题,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

如崇礼县西湾子镇黄土嘴村大力发展农家旅馆,有效地缓解了万龙滑雪场旅游旺季接待能力不足的问题。乡村旅游示范点的兴起,不仅使当地村民获得了较为可观的旅游收入,而且带动了周边地区的畜牧、草业、蔬菜等产业以及劳务、运输等第三产业的发展。

3.农民的思想观念和村容村貌发生了较大变化

乡村旅游的逐渐兴起和壮大,使广大农民在参与旅游经营活动中开阔了眼界,解放了思想,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意识得以激发,市场意识、竞争意识和开放意识明显增强,文明礼貌、诚实守信、整洁卫生的思想观念逐步树立,有力地推动了新农村建设的顺利开展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三、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1.一些地方和部门对发展乡村旅游的认识程度不高,支持力度不够

一是部分县区和有关部门的领导同志虽然对发展乡村旅游的重要性有所认识,但还不够到位,特别是对乡村旅游带动农民致富和农村经济发展乃至本地区整体经济发展的重大作用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没有把这项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二是对如何发展乡村旅游认识模糊,思路不清,办法措施不多,致使一些乡村旅游点仍处于自发的、零散的、无序的发展状态。三是一些基层干部群众存在懒惰心理,被动地等靠要,不能够自动地着手去干,责任心和主动性有待于进一步增强。四是扶持力度不够,有的没有制定实施方案,有的政策不够完善,有的资金配套跟不上,各方面的扶持措施和力度未能有力地统筹跟进。

2.整体规模较小,基础条件较差

目前,张家口市乡村旅游基本上以一家一户自发地依托附近大的旅游景区建农家旅馆为主要形式,经营服务范围小,主要集中在满足游客餐饮、住宿等基本消费方面,游览、购物、娱乐等特色旅游项目很少,民俗文化含量较低,还没有形成较大的规模和特色。同时,乡村旅游的基础条件普遍较差,脏乱差问题仍比较突出。有的示范点乡村道路还没有硬化,人们戏称为“晴天‘扬灰路’,雨天‘水泥路’”。有的示范点村庄路边牲畜粪便随处可见,生活垃圾随意乱倒,乱柴乱草堆放无序,环境卫生很差。有的农家旅馆没有供游客入厕、洗澡的地方,其他基本设施也不够完善,给游客带来了诸多不便。

3.旅游产品开发力度不够,没有形成特色品牌

张家口市乡村旅游产品没有与当地生态建设、农业特色主导产业发展、特色农副产品资源开发、独具特色的民风民俗很好地结合起来,产业链条过短,旅游商品的开发和销售还没有形成较为完整的产业体系,特色品牌还没有真正树立起来,导致了张家口市乡村旅游的消费结构不合理,游客的人均消费较低,乡村旅游的整体效益不高,对相关产业及县域经济发展的带动效应未能充分显现出来。

4.从业人员整体素质不高,管理不够规范

乡村旅游点的从业人员大多为当地农民,虽然村民具有朴实憨厚、热情好客的优良传统,但因文化水平及整体素质较低,管理和接待还处于较低水平。由于专业培训跟不上,管理不够规范,出现了一些诸如强行向游客兜售农产品、拉客宰客、恶性无序竞争等不良现象。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和内部管理水平与乡村旅游发展形势的需要还很不适应,亟待提高。

四、产业发展形势与对策建议

1.大力解放思想,充分认识发展乡村旅游对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大意义

目前,乡村旅游业已经成为农村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潜力十分巨大。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对于推动张家口市农民持续增收,促进农村劳动力就业,带动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步伐,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全市各级各部门一定要大力解放思想,高度重视并切实将其摆上重要议事日程予以推动,紧紧抓住国家有关产业政策的良好机遇,切实加大扶持力度,强化工作措施,促其尽快做大做强。

2.坚持科学规划,为乡村旅游业的健康发展提供先决条件

规划出生产力、出效益,科学规划是发展乡村旅游的基本前提。各县区要深入挖掘资源,将发展乡村旅游与加强生态建设、推进农业结构优化升级、强化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文明生态村建设等有机结合起来,本着“高起点定位,高标准设计,高水平开发”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编制完善乡村旅游发展规划,保证对乡村旅游资源的科学有序开发和永续利用。要将乡村旅游点规划纳入所在地小城镇和村庄建设规划中,统一编制,统一实施,加强对规划编制和实施的监督指导,切实提高规划的科学性、可操作性和实施的权威性,保证乡村旅游业的健康发展。

3.坚持政府主导,加大对乡村旅游发展的扶持力度

发展乡村旅游是一项系统工程,坚持政府主导、各有关部门大力支持是促使其加快发展的重要前提和根本保证。因此,各级各部门要把发展乡村旅游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抓紧抓实,研究制定有利于乡村旅游业发展的产业政策。第一,建议市委、市政府应尽快出台《关于加快乡村旅游发展的实施意见》,细化实化具体扶持措施,切实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形成各级政府倾斜扶持、部门协调联动、全市合力推进的机制。第二,进一步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优化乡村旅游业的发展条件。要加快乡村旅游道路建设,结合“村村通工程”优先解决交通干道、重点旅游景区到乡村旅游点的道路交通问题,并适时开通市区、重点旅游景区到乡村旅游点的班车线路。要搞好乡村旅游环境整治,加强乡村旅游景区及周边的环境治理,全面推进旅游型村镇建设。要加快建设水、电、讯等基础设施,保证旅游村用水、用电、通讯等基本需求。第三,大力培育乡村旅游合作经济组织,有条件的乡村旅游示范村都要建立旅游行业协会,切实加强对乡村旅游发展的管理、服务与引导,不断提高旅游产业的系列化、规模化、组织水平,促进乡村旅游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4.打造旅游项目精品,延伸产业链条

一是加快培育旅游项目精品。要以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乡村特色资源为基础,根据张家口市现有的资源分布和乡村季节性特征,坚持“因地制宜,各具特色”的原则,突出农村自然生态特色和田园风光,深入挖掘当地的人文历史、风土人情、民风民俗等地方文化,并与张家口市的红色旅游、国防旅游、风电参观等结合起来,对发展前景好的项目进行重点开发和包装,打造一批能够带动整个乡村旅游发展的精品,以点带面,逐步壮大。二是延伸产业链条,带动县域经济发展。要把发展乡村旅游与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围绕加快张家口市农业产业化进程,重点扶持一批具有自主品牌的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企业,大力开发特色农副产品,尽快在全市形成乡村旅游商品、食品和纪念品生产销售体系,提高乡村旅游的附加值,从而带动农村经济发展,最大限度地增加县区财政收入和农民收入。三是强化乡村旅游的宣传促销。要加强城乡之间、区域之间以及乡村旅游点与景区间的合作与联合促销,整合包装,重点推介。要充分利用踏青节、赏花节、采摘节、民俗节等各种节庆活动以及电台、电视台、报刊、网站等宣传媒体,将乡村旅游产品推向市场,着力提高张家口市乡村旅游的知名度。

5.加强培训,规范管理,不断提高乡村旅游发展的质量和水平

目前,管理不够规范、从业人员整体素质不高的问题已经严重影响了张家口市乡村旅游的对外形象和扩模增效。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切实加大培训力度,强化规范管理,不断提高从业人员的服务水平和整体素质,保证乡村旅游的健康发展。一是要把乡村旅游纳入各有关行业的培训计划,充分利用农闲时节,通过开展多层次、多渠道、多样化的教育培训,重点提高乡村旅游从业者特别是全市乡村旅游发展带头人、经营户和服务者的职业素质和服务技能。二是要抓紧制定和推行乡村旅游住宿、餐饮、娱乐、购物等主要消费环节的服务规范和安全标准,进一步健全乡村旅游的执法监督网络,强化卫生安全的监督检查。三是要加强对相关人员从业行为的规范管理,坚决依法打击欺行霸市、欺诈游客和“黄、赌、毒”等违法行为,为乡村旅游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

6.广泛动员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发展乡村旅游

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具有很强的社会参与性,必须广泛动员方方面面的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共同开发。要积极引导民营企业家、大中专毕业生、城镇下岗职工、具有一定资金和经验积累的外出务工农民等各类社会力量投资开发乡村旅游项目,兴办各种旅游开发性企业和实体,带动当地乡村旅游和农村经济发展。要进一步加大社会宣传力度,广泛开展各种乡村旅游社会文化活动,提高全社会对发展乡村旅游的认知度和关注度,推动乡村旅游快速健康发展,进而为促进新农村建设顺利开展、持续增加农民收入发挥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乡村发展现状篇4

关键词:海南乡村旅游住宿农家旅馆

中图分类号:F590.6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一、海南乡村旅游的发展

海南乡村旅游萌芽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今已有海口、三亚、文昌、琼海、万宁、澄迈和定安等市县开展了乡村旅游,其中兴隆热带植物园、澄迈万嘉果园已列入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乡村旅游产品主要有三类:一类以自然生态风光为主,如兴隆热带植物园;一类以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体验为主,如海口的绿枫农庄、文昌的渔家乐;还有一类是以农民新村(文明生态村)旅游为主,如海口、文昌等地的文明生态村旅游。此外,农业主题公园类已提上建设日程,如目前正在建设的海口市演丰热带乡村主题公园项目。

总体上看,海南乡村旅游尚处在起步阶段,乡村旅游的规模不大、热点不多、种类不全、层次不高、产业地位不明。主要存在四个突出问题:一是全省上下对乡村旅游重视不够。一些地方和部门没有把乡村旅游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推动旅游转型升级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农民、农场和企业投身乡村旅游的意识不强,同省外轰轰烈烈的乡村旅游发展态势比,海南乡村旅游比较冷清。二是乡村旅游缺乏积极有效的引导和扶持。海南乡村旅游一直处于自然发展状态,旅游和农业主管部门都没有将其纳入工作统计范围,至今家底不清,没有科学的规划引导,也没有税收、信贷等方面的优惠政策扶持。三是乡村旅游产品开发滞后。产品体系不全,观光型的多,度假型的少;自然生态类的多,农事体验类的少,民俗文化类产品更是空白。产品配套性不强,食住行游购娱要素不全,有的景点可进入性差,没有公共交通,无法吸引大量游客前往;有的休闲娱乐活动单调,造成游客停留时间短,重游率低。四是宣传促销不力。旅游部门没有将乡村旅游作为一项重要的旅游产品进行整体形象宣传,旅行社也没有将乡村旅游纳入常规旅游线路进行促销,全省尚未策划一些大型的活动来造声势,使得海南乡村旅游的市场知名度较低。

二、海南省目前乡村旅游住宿设施主要类型――农家旅馆

笔者于2011年7-8月间选择了乡村旅游开展较好海口市琼山区文明生态村进行了实地访查,了解了当地乡村旅游住宿设施情况。海口市琼山区文明生态村背景如下:

作为海口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核心区,琼山不仅有五公祠、琼台书院、海瑞故居、云龙改编旧址等名胜古迹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其文明生态村更是景色迷人、独树一帜,先后创建了本立村、龙鳞村、田心村等文明生态村,全区创建文明生态村500个,占自然村总数的66%,目前共有9个村庄开展乡村游。近年来,琼山区结合农村的区位、生态、人文等优势,提出了“百村联创百里文明生态村长廊”的创建思路,以海榆东线为主轴,以沿线的红色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百里绿色生态循环农业园区、低碳经济产业带为特色资源,打造“百里乡村游长廊”,建成生态优美的绿色长廊、经济发展的富裕长廊、文化繁荣的教育体验长廊与农家乐发展的乡村游长廊,吸引了国内外游客与更多城里人来观光度假、生态养身、休闲娱乐。

表1海口市琼山区农家旅馆客房数量

资料来源:海口晚报

作为乡村旅游开展较好的琼山区的生态文明村,没有专业接待酒店,有的只是农家旅馆,这种乡村旅游住宿类型正是海南省乡村旅游住宿类型的主流。2010年8月通过评审的《海南国际旅游岛村庄规划设计导则》针对国际旅游岛的村庄建设,提出了专门的乡村旅游发展规划,包括慢行系统和民宿业。民宿业要求结合当地特色资源,积极发展乡村旅游业,沿慢行系统两侧结合特色民居合理布置驿站,发展农家特色餐饮、住宿等服务业。《海南国际旅游岛村庄规划设计导则》评审的通过也把民宿这种住宿类型确定为海南省乡村旅游住宿类型的主流。

台湾《民宿管理办法》将民宿定义为“利用自用住宅空闲房间,结合当地人文、自然景观、生态环境资源及农林渔牧生产活动,以家庭业方式经营,提供旅客乡野生活之住宿处所”[1]。农家旅馆的概念接近此定义,农家旅馆是指由农民兴办在风景名胜区周围、城市周边、或相对偏远古朴的地区、林区,利用自用空闲房间向游客提供食宿等相关有偿服务的旅游接待场所。其主要特点:一是业主是农民,二是规模小,三是以个体经营管理为主,四是服务对象主要是停留驻足的游客。

三、农家旅馆发展的必然性

农家旅馆的发展有其必然性,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从需求方面看,游客希望乡村旅游目的地附近能有质优价廉、富有乡村风味的旅馆。农家旅馆往往地处乡村旅游目的地,是旅游者“前不着城,后不着镇”时的最佳选择,既可满足旅游者基本的生活需求,又能让他们享受到亲近乡村风味生活的乐趣。

从供给方面看,农民能够并且愿望提供农家旅馆。近年来,农民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一般较富裕的农户都有闲置房屋,女主人可以从事一些接待服务及日常管理,我们把这种情况称之为具有“闲置的接待能力”。有些农户把自家的农田、果园、手工作坊作为参与型的活动项目,作为吸引游客的一大重要条件。具备了这些条件,有些农户就开始接待一些游客,获得了一定的利润。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这种行为很快就取得了示范效应,于是,越来越多的农户开始愿意接待旅游者。

从行业竞争看,现代农家旅馆有较强的竞争优势。现代农家旅馆的最初投入成本很低,只需有闲置的房屋和一些基本设施,所以,行业的进入壁垒较低。另一方面,即使农户不再愿意开办农家旅馆,他的房屋设施仍可自己享用,没有特别大的风险和损失,所以,其退出壁垒也较低。对于一个进入和退出壁垒都很低的行业来说,它通常具备投资小、风险小、收益小的三大特点。而这三大特点恰恰又是与传统的“小农经济”思想相吻合的。许多农户都会选择风险较小的方法,把自己的闲置接待能力转化为经济效益。

四、农家旅馆存在的问题

笔者在走访海口市琼山区文明生态村之后,发现目前农家旅馆存在以下问题:

(一)角色定位不准确。

目前的乡村旅游接待农户,在实际运作过程中更多地扮演着农家餐馆的角色,过夜旅游者人数极少,住宿功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二)建筑外观不具特色。

目前农家旅馆大都由本土老百姓自行修建,由于观念陈旧等原因造不出有特色住房,建筑风格十分单一。

(三)卫生条件令人堪忧。

乱倒乱扔生活垃圾、随意排放生活污水、厕所设施简陋的问题依然是普遍现象。从业人员也缺乏卫生意识,整体卫生状况不容乐观。

(四)安全隐患较大。

在用电方面,一些农村电线电路长期得不到改造和检修,极易漏电走火,而一些农家旅馆房前屋后堆满各种杂物,不具备消防设施,存在着极大的火灾隐患。一些位置相对较为偏僻的农家旅馆,也没有采取措施保障游客生命财产安全。

(五)经营意识还需提高。

很多经营者目光短浅,缺乏全局和长远观念:愿意在主体建筑上花钱,而不愿在治理、美化环境方面下功夫;愿意在数量上扩张,而不愿意在经营特色、服务质量上花钱。此外还表现出不愿走出本地去做比较,学习别人的先进管理经验的要求不强烈等井底意识。

(六)管理力度还需加强。

当地政府在对农业接待户的管理方面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如:缺乏必要培训,导致服务质量不高;对拉客宰客现象管理无力;对团结协作,致力于树立全村形象的意识不强;规划布局有待加强,由于乡村旅游具有分散性、松散性等特点,各级各部门很多是一种事后管理,事前较难控制,造成一些接待户在规划布局上缺乏必要的科学依据,乱建设、乱开发在一定范围内存在。

五、小结

依据在国家标准网和各省、直辖市旅游局主页上查询到的信息,截至2010年,我国共有包括四川、浙江、广东等22个省、直辖市制定了乡村旅游或农家乐旅游的相关规范与标准。为了规范海南省农家旅馆的经营行为,为乡村旅游者提供满意、舒适、卫生、安全的住宿环境,必须建立海南省农家旅馆标准体系

参考文献:

[1]高丽真.国民旅舍住宿旅客市场特性之研究[D].台中:台湾逢甲大学管理学院,1993.

[2]王显成.我国乡村旅游中民宿发展状况与对策研究[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9,24(6):69―72.

[3]王云才.国际乡村旅游发展的政策经验与借鉴[J].旅游学刊,2002,17(4):45―50.

乡村发展现状篇5

由于受市场经济、地理环境、人文环境、教育水平、政策等的影响,农村物流的发展受到诸多要素的限制,具体如下:

(一)地形因素。由于乡村物流多实施于地处偏远的山区沟壑乡村和小城镇之中,这些地方交通基本靠走,通话基本靠吼,所以当地的地形形成了对外界的天然屏障。使得与外界的沟通发生了困难,网络信号和移动手机信号的不发达使得内部的物流信息难以及时地与外界取得很好的联系与呼应。从而失去了宝贵的发展物流的资源,造成了不必要的浪费。

(二)乡村公共交通设施落后。由于乡村地处偏僻、经济条件落后,从而使得地方公共交通建设难上加难。没有良好的交通运输条件,拥有再好的经济发展蓝图也只不过是白纸一张。再加上不发达的交通条件使得乡村物流产业越来越迈向非专业化的境地。交通的建设是物流发展的基本保障。乡村物流交通的不完善使乡村物流的发展显得举步维艰。

(三)地方有关物流基础设施落后。一个地方物流业发展的好坏和当地物流基础设施是否完善有着最为直接的关系。乡村经济水平落后缺乏物流基础设施等一系列硬件设施,导致物流产业无法大规模地进行有效运转,没有达到物流产业的标准化和专业化,促使物流效率变低,物流网络系统难以形成,影响了当地物流产业化和规模化的发展。

(四)物流业观念落后。乡村物流的发展缓慢与老百姓对物流的认识也有着一定的关系,乡村地区由于文化程度普及率较低,当地的人们思想相对保守,不愿意接受新的思想。对于物流的陌生,觉得和生活毫无关系,使得当地政府也对发展物流业不够重视,种种条件都制约着乡村物流的发展。只有打破落后的思想观念,才能提高乡村物流经济的发展。

(五)有关物流人才相对匮乏。要形成有规模化的乡村物流产业,应当具备足够的人力资源。但现实中乡村地区老龄化状况日益上升,青壮年劳动力严重流失,很多技术人才选择去基础设施更好的地方就业和发展,使得当地的普通物流人员很难适应现代化物流的发展,不能与时俱进。物流技术人才的缺乏是制约乡村物流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六)第三方物流发展不全面。现在的乡村物流业多是货物之间门到门服务,从而使物流的人性化方面显得不足。运输过程显得死板和缺乏灵活性、管理缺乏弹性、缺乏第三方物流公司的加入,使得乡村物流的运输方式显得分散不集中,规模化效益难以达到,从而制约乡村物流的发展。

二、乡村物流特征

我国乡村物流受国情、地理环境、经济环境等要素的影响,主要具有以下特征:

(一)乡村物流交通运输方式较为单一。由于受到地域性的影响,部分地区只能接受如公路、水运、海运等单一的运输方式。只有运用最适合当地的运输方式才能提高经济效益,达到利益最大化,降低经济成本。从侧面体现出乡村物流运输具有单一性。

(二)乡村物流业需求量具有不确定性。由于乡村地区地广人稀,人们的信息量难以达到高度的统一。人们消费的种类不同,从而使得当地的物流产业很难得到系统化的统一。

(三)乡村物流具有一定差异性。我国是由56个名族组成的多民族的国家,很多乡村分布着少数民族的村寨,从而使得不同地区和地域环境有着不同的人文文化和生活习惯,地方的经济发展水平也有所不同。所以在发展乡村物流产业时应当与地方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地区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相匹配,从而达到乡村物流的专业化和针对化。

(四)乡村物流有着一定的分散性。乡村地区的人们相对于城市的人们来说所需求的生活用品、药物、衣服、农业工具、食品、家用电器等一系列商品都远远低于城市的消费水平,这从根本上使得当地的有关部门会忽视乡村物流的重要性,没有把发展乡村现代物流看成是一项有利于经济发展的工程。从而使得乡村物流业呈分散趋势发展。对物流资源和经济效益造成浪费,让乡村物流朝着阴暗处发张。

三、发展现代化乡村物流产业对策建议

根据上述分析,加快发展我国乡村物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政策支持与引导。当地政府应该高度重视起来,发展现代化乡村物流少不了当地政府的政策支持。地方政府应当出台相应的福利政策,从而鼓励地方乡村物流业的发展,从而提高当地人们的积极性,让人们更好地了解现代化乡村物流。

(二)更新思想观念。当地的人们应当更新自己的观念,了解乡村物流,树立良好的现代化乡村物流观念。更新传统的思想观念有利于吸收先进的优秀思想,也有利于优化现有的经济管理模式。把良好的思想观念与经济化物流模式结合起来,从而创造出一个有利于现代化乡村物流发展的良好氛围。

(三)加大乡村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对于那些物流运输交通模式较为单一的地区,应该采取针对性的方式。如加大对该地区单一交通的合理化整改或者是扩大该地区的特种交通运输规模。从而扬长避短,提高地区的经济效益。对于一些有着不同文化和不同生活习惯的少数民族,国家在投入建设时应当多多考虑当地人们的习俗习惯,如藏族、蒙古族是以游牧方式进行居住的,他们的居住地有着流动性和不确定性。那么在发展现代化乡村物流时就应该对于不同地区的差异性要向着多样化、专业化的方向发展。

(四)引进现代化电子信息技术。与时俱进发展现代化乡村物流应当引进现代化电子信息技术,从而做到乡村物流和电子商务的完美结合。现代化电子信息技术是提高现代化乡村物流发展的重要手段,如RS(遥感)技术可以通过感知系统使我们更加直观地了解到农产品的成熟度,从而优化装运路线提高工作效率;运用GiS(地理信息系统)可以通过处理人群地理位置的密度来进行判断和决策,从而使得建设物流中转站、仓储和汇聚节点得到系统优化;而利用GpS(全球定位系统)可以使运输路线得到优化,避免了对乡村道路错综复杂不熟悉而浪费宝贵的时间等。

(五)加强宣传力度。当地的物流公司和政府应当加强对物流产业的宣传,良好的宣传有利于让乡村物流工程深入人心,可以更好接受当地人的意见,广泛地采集人民的意愿,有利于增进现代化乡村物流在当地的适应性和良好发展。

(六)应当加强对当地物流人才的重视与培养。发展现代化乡村物流产业需要一批掌握现代化物流知识的人才,当地政府应当善于发现和运用那些掌握现代物流技术的人才,这样也有利于乡村地区青壮年劳动力的回流,从而推动当地人民的就业量,从侧面推动了当地经济建设的发展,加强人才的引进从而为推动现代化乡村物流的发展注入鲜活的动力。

(七)周边的中大型城市应当发挥好带头和模范作用。发展快的城市带动地方乡村物流的发展,将自己的现代化物流产业与地方物流产业相关联,主动承担起推动乡村物流发展的責任,发挥出自己的优势因素,从而为地方乡村物流起到良好的导向作用。

四、结论

乡村发展现状篇6

关键词: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现状;对策;河北内丘

内丘县位于河北省南部,太行山东麓,是邢台市“一城五星”都市区的重要组成部分,辖5镇4乡1区,309个行政村,面积787km2,常驻人口32万人。该县太行风貌,青砖石楼古色古香;山林翠绿,万果飘香,苹果中药名声远扬;现代农业,科学种养,农业庄园逐步增长;民俗庙会,民艺民技,民间文化熠熠发光。因此,内丘县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潜力巨大。

1基础条件和优势

1.1自然、人文、生物资源丰富

内丘县作为中医鼻祖扁鹊的故乡,其历史悠久,距今逾2000年,且是“邢白瓷”发源地,旅游资源极其丰富,具有富岗山庄、百果庄园等生态景观,邢窑遗址、扁鹊庙等人文景观,更有寒山、鹊山等自然风光。其中富岗生态园和中国百果庄园被评为国家3a级景区,扁鹊庙被评为国家4a级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部级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为山地、丘陵、平原3个地貌单元,各占1/3。西部山地山峦起伏,沟壑纵横;中部丘陵岗丘连绵,冲沟遍布;东部平原一马平川,沃野千里。山区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是优质苹果最佳适生区,中华名果“富岗”苹果即出自这里;丘陵区干旱少雨,光照条件好,适宜种植中草药、小杂粮;平原土地平坦肥沃,灌溉条件好,是粮食、设施农业的适生区,也是重要的畜牧养殖基地。酸枣仁、红树梅、核桃、柿子、大枣、苹果等干鲜果林形成的农业生物资源景观,交相辉映,为发展休闲、观光、赏果、采摘等休闲娱乐活动提供了丰富多彩的资源基础[1]。

1.2地理区位优越,客源市场潜力大

内丘县位于环京津、环渤海腹地,地理位置优越,与天津、北京、太原、郑州、济南等城市距离皆为300km左右;与黄骅港、天津港、京唐港等港口距离500km以内;与郑州机场、太原机场、济南机场、首都机场等机场距离皆在400km以内,与石家庄机场距离仅为100km。北上京津,南下湖广,西达秦晋,东至齐鲁,交通十分便捷。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使内丘县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市场开发潜力巨大、发展前景广阔。

1.3交通优势明显,通信设施完备

内丘县交通便利,京港澳高速公路、石武客运专线、107国道、京广铁路、石邢大道和202省道(平涉公路)纵贯南北,省道隆昔公路(河北隆尧—山西昔阳)横穿东西。县内公路网络四通八达,“村村通”公路网遍布全县309个村。西联东出的重要交通干线邢汾高速(河北邢台———山西汾阳)、邯(邢)黄铁路(邯郸———黄骅港)已动工。太行山高速我国第一条旅游高速公路的建成进一步强化了境内外交通连接。程控电话光缆直通全县所有乡镇、村,移动通信网络县域无缝隙全覆盖,通迅联络十分便捷。县域内所有景区内安装有卫星电视接收设施,休闲观光农业和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均已配备齐全,并创建了很多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点,这些都为休闲农业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条件。

2发展目标

在邢台市休闲农业发展异军突起的关键时期,内丘县力争在2020年,创建成部级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全县休闲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到500个以上,特色旅游景观名镇村50个,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线路10条,60家星级农家乐,年接待休闲旅游游客160万人次,旅游直接收入达到1.2亿元,休闲农业经营收入达到8亿元以上,带动受益农户3万户。构建“憩、嬉、吃、住、行、摘、购”为一体的休闲农业格局,满足不同消费群体的需求,将内丘县建设成为部级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名县。

3主要做法

内丘县紧紧围绕“山水田园康养内丘”的休闲农业乡村旅游主体形象,整合县域的良好生态基础、深厚历史文化和特色农业资源等,以“扁鹊”和“邢窑”两大文化为依托,通过政府主导构建合力,项目支撑打造亮点,突出特色培育品牌等措施打造以生态观光、乡土文化和休闲康养为核心的休闲农业乡村旅游体系,取得明显成效[2]。初步形成了以百果园、富岗生态园等为代表的休闲采摘游;以历史文化名村神头、黄岔为代表的古村落体验游;以小辛旺、交台社区为代表的美丽乡村游;以扁鹊庙、邢白瓷“三馆”为代表的历史文化游;以寒山、鹤渡岭、福寿山为代表的自然风光游。2017年,内丘县举办了邢台市首届旅游产业发展大会,以推进内丘县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产业发展,创建了一批美丽乡村、农业生态园、科技园、农家乐示范村,打造出一批本地乡村旅游节庆品牌和精品旅游线路[3]。

3.1创建美丽乡村

按照“育产业、抓特色、精扶贫、打旅游、唱文化、扩共享、提品味、创富裕”的指导思想,统一规划,打造30个不同韵味的美丽乡村旅游村。比如以神医扁鹊祭祀、历史文化为依托的美丽乡村、中国传统古村落、全国生态文化村神头村;以鹊山湖湿地公园为依托的马河村;以餐饮住宿、养生、观光为主题的休闲农业星级园区豹子口度假村[4];有“天人仙境”“十里画廊”之誉的历史文化名村黄岔村;以太行水乡、富岗生态园为主题的岗底村;以中国古代历史文化牛王庙遗址和神话传说为主题的交台社区(王交台、乔交台、李交台);以绿色生态、现代果业为主体的寒山杏峪村;以观光、游玩、采摘、餐饮为主题的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小辛旺村等[4]。

3.2创建休闲农业示范园

积极围绕休闲度假、户外运动、果蔬采摘、生态农业、种养体验等特色,深挖民俗文化、农耕文化,打造田园风光,利用农业高新科技,结合农业经营活动,创建休闲度假式、参与体验式等多种类型的休闲农业示范园。比如小辛旺村昌盛达农业生态园、柳林白果庄园、小马村金苗生态园、富源农业生态园;休闲度假报子口休闲旅游度假区、近郎村万亩海棠元、大都城村旺州绿化公司、永固村青石岗生态休闲农庄、依林山庄、公子峪农业生态园等[5-6]。

3.3创建示范农家乐

内丘县政府制定出台了《内丘县关于加快发展农家乐旅游的实施意见》,加快了农家乐旅游建设步伐,大力推进以“吃农家饭、住农家屋、干农家活、享农家乐”为主要内容的农家乐示范村建设。自然风光、生态环境优美的村庄:以侯家庄乡杏峪、平头铺、岗底村等为代表,坚持“一次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综合考虑吃、住、行、摘、憩、嬉等配套设施,利用地势地貌、自然山水与田园风光,依山建房,就势取景,浑然天成,新建筑与古建筑融为一体。历史文化、建筑风貌、民俗风情突出、特色鲜明的村庄:以南赛乡神头村、柳林镇王交台村等为代表,重点保护古村落、古民居,充分挖掘当地的民俗文化,将当地特色民俗文化融于建设之中。景区周边、城镇周边、交通干道沿线,区位条件优越、进出交通安全便捷的村庄:以隆昔线两侧山区四乡镇为重点发展区域,以特色饮食为切入点,引导农家乐建设。目前已重点培育了寺庄农家乐、白草坪农家乐、驿和人家、依林山庄、礼义村乡情农家院、林溪小镇农家、四里屯农家小灶等35个星级农家乐,其中寺庄农家乐、白草坪农家乐、驿和人家、依林山庄已被评为“中国乡村旅游金牌农家乐”,内丘挂汁肉获评“河北省金牌旅游小吃”。

3.4创建特色小镇

依托山水资源、地方文化和美丽乡村建设的成果,创建特色小镇。现已重点创建了以太行山为依托,以苹果文化为主题,以128道标准化苹果生产工序闻名的富岗产业为支撑,对建筑景观、植物景观进行特色提升,形成强大休闲旅游吸引力的太行山苹果小镇;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扁鹊庙为依托,以河北省历史文化名村、中国传统村落神头村为中心,辐射带动报子口、西营村、东营村等村,集休闲、中草药种植、扁鹊中医文化、健康养生文化、旅游为一体的扁鹊康养小镇;以交台社区为核心,以百果园173个果树品种为基础,结合富源生态园、柳林园、果美林业科技园等培育农户发展农家乐、乡村风情酒店、民俗住宅、农家客栈、游古戏楼等农业休闲服务业的中国百果小镇。在邢窑遗址分布多的西丘村、西关村、大良村、小留村等村打造集遗址保护、文化创意、文化主题旅游、现代娱乐、青少年体验式教育及文化会展等多种产业于一体的白瓷小镇。

3.5打造休闲农业精品旅游线路

立足现代农业发展优势,围绕休闲景区(点)布局,打造4条休闲农业精品旅游线路:一是交台社区(牛王庙戏楼)—报子口风景度假区—扁鹊庙景区—公子峪生态园—塞纳湖景区;二是鹊山水世界—富岗苹果基地—寒山风景区;三是大汉古寨黄岔村—富岗苹果基地—鹤度岭明长城遗址—张北洼福寿山景区;四是庆源村甜瓜采摘基地—昌盛达生态园—百果庄园—富源生态园[7]。

3.6推介农事节会品牌行动

将政府引导和市场运作相结合,围绕内丘县农业主导产业,创新休闲农业农事节会活动方式,丰富活动内容,并加大特色农事节会的组织和宣传。举办百果园爱情桃花节、郁金香赏花节、富岗山庄苹果采摘节、精品苹果展示会、彩色果菜观光节、昌盛达生态园草莓采摘节等农事节庆活动,每年向社会公开推介12个左右农事节庆活动,重点推介富岗苹果、红颜草莓、蜂蜜产品、山地蔬菜、薄皮核桃等乡村旅游地方特色商品,不断提升内丘县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3.7优化提升基础环境

有效整合农业、旅游、环保、水利、交通等项目资金,着力改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点基础设施。推进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主干线道路硬化、绿化和亮化工作,指导旅游点沿线及周边房屋外观改造,规范生产生活垃圾处理,完善旅游点标牌、标识设置。优化旅游景点的供电、供水、通信、消防、卫生等配套设施,提升休闲旅游点特色餐饮、住宿、购物、娱乐等配套服务水平。

4发展对策

4.1加强领导,合力推进

内丘县政府成立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工作协调领导小组,负责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协调管理。农业、旅游、财政、交通、国土、质检、卫生等部门密切配合,强化服务,形成合力,确保内丘县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有序推进。要求各乡镇从提升美丽乡村建设档次的高度出发,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对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认识,充分挖掘资源,积极引导和鼓励这一新兴产业健康、快速发展,主动为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创造良好环境和条件,切实做好各项服务工作[8]。

4.2编制规划,引领发展

强化规划引领、调控和指导作用。据统计,内丘县先后编制了《内丘县美丽乡村建设规划》《内丘县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内丘县休闲农业发展总体规划》《岗底村乡村旅游开发规划》《神头村乡村旅游开发规划》《行家峪村乡村旅游开发规划》等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规划,并做好与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农业发展规划、生态功能区规划和城镇建设规划的衔接,提高规划的整体性、前瞻性和延续性。要求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园区建设起点要高,要充分挖掘农业内涵,体现以农为本的理念,彰显区域特色,准确功能定位,优化分区布局和景观设计,实行规模经营,促使生态、生产、科研和市场相融合,实现自然景观、人文景观与农业园林景观和谐统一。

4.3制定政策,强化扶持

内丘县政府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农家乐旅游的实施意见》和《关于推进休闲农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推动现有优惠扶持政策的落实,开辟“绿色通道”,将有关农业扶持资金适当向休闲农业倾斜。落实税收优惠政策,从事休闲农业的纳税人符合税收优惠条件的,可享受有关税收优惠。完善用地政策,在实行耕地保护和生态环境保护制度的前提下,对农民就业增收带动作用大、发展前景好的休闲农业项目用地,将其列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年度计划优先安排。拓宽融资渠道,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休闲农业的服务力度,搭建银企对接平台;鼓励利用ppp、众筹等融资模式,帮助经营主体解决融资难题。

4.4加强培训,规范管理

对从事休闲农业经营的业主和从业人员进行培训,作为农民素质教育培训、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阳光工程培训等工作的重要内容。制定培训计划,开展集中授课、外出参观等灵活多样、实用性强的专业培训,使该县休闲农业旅游管理和从业人员在自身素质、管理能力及服务水平上能有一个大的提升。制定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相关行业标准和运行管理制度,重点在经营规模、从业资格、经营服务设施、环境保护、服务质量、经营项目等方面提出具体的标准和要求。加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项目建设,培育更多风格独特、拥有自主品牌、示范带动作用大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企业。加强行业管理、行业自律和服务组织建设。积极组织开展市场拓展、行业交流等活动,促进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有序健康发展[9]。

乡村发展现状篇7

关键词:美好乡村;乡村旅游;发展现状;问题及建议

中图分类号F32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7731(2013)20-20-02

笔者于2013年暑期在肥东县八斗镇八斗中心村开展了“乡村旅游发展与美好乡村建设”的主题调研活动,此次调查报告重点解析的是关于八斗镇美好乡村建设的状况以及有关于乡村旅游发展。调查采取的是随机问卷走访调查,主要在肥东县八斗镇的八斗中心村、大张村居民家里发放问卷,并现场同居民交流,现场回收问卷。此次共发放问卷200份,收回有效问卷196份,回收率达到98%。

1肥东县八斗镇概况

八斗镇位于肥东县北部,2006年11月由原王城乡、富旺乡、八斗镇合并而成。全镇辖27个村(居)委员会,278个自然庄,566个村(居)民小组。总面积182.3km2,耕地面积7709hm2。总人口7.8万,其中农业人口7.3万人,是典型的农业大镇。东依古城镇、张集乡,西连杨店乡、白龙镇,南接梁园镇,北与响导乡接壤。

2乡村旅游发展与美好乡村建设发展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2.1发展现状

2.1.1固本强基,完善公路、水利等基础设施为了使八斗镇可以有效、持续的发展,在合肥市政府的指导下,2006年,八斗镇政府实行固本强基,“村村通”工程,修建了连接各个自然村的水泥路。从“新农村”到“美好乡村”的建设,八斗镇的公路、水利设施逐步得到完善,方便了人们的生活。

2.1.2减免农业税,发放种田补助、发展生态农业作为增加农民收入的一项重要政策,国家从2006年开始逐步取消农业税,农民以后种田只要交少量的水利等费用就行了。根据调查问卷的统计,超过95%的被访人对政府的这项政策感到非常满意。从2008年开始,不但农民种田不要交税了,而且还享有国家的补助,国家鼓励农民努力发展农业,增加收入,现在村民的种田积极性都高起来了。近年来随着外来投资人员的来访,政府也依托投资项目,在各村开展土地整治工作,进而将传统的农业进行产业转型,采取集中经营承包制,将土地经营权流转,实现统一规模经营。

2.1.3减免农村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杂费八斗镇对全镇农村户口的学生实行义务教育阶段减免,并筹集了资金,对困难学生实行补助,使他们可以完成学业。现在全镇儿童的入学率大大提高了,师资水平和硬件设施也不断提高和完善,提高了八斗镇的教育水平。

2.1.4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中,八斗镇政府根据上级政府指示,结合本镇实际情况,在各中心村建起了卫生室,供村民们看病。现在村民1a只要交上30元钱,就可以享受最多可以报销70%的医药费的待遇,而且30元钱还可以直接拿去到指定的药店消费。随着美好乡村建设的逐步发展,八斗镇上也建起了自己的小型医院。

2.2主要问题

2.2.1工作体制机制不顺,基层工作力量薄弱美好乡村建设工作尚未形成统一领导、齐抓共管、互动共建机制,各部门在推进美好乡村建设工作中缺乏有效的沟通协调,各自为政,没有形成合力。作为部门主管单位的美好乡村建设工作关系不顺畅,难以发挥组织协调、检查督促、参谋助手等作用,处于有办法没手段、有措施无力度的两难境地。

2.2.2乡村旅游发展相对薄弱当地虽然有农家乐以及产业园等与旅游文化相关的产业,但由于当地人旅游经济意识薄弱,还有政府部门缺少宣传,旅游文化发展相对滞后。

2.2.3要素制约十分突出首先是人才缺乏,普遍存在产业发展、村庄建设、公共事业等规划不到位或者与实际脱接,极大制约了美好乡村建设的进一步开展。其次是资金投入不足。由于县级财政困难,投入到镇新农村建设项目资金量小,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

2.2.4工作推进缺乏主动意识一部分干部群众对全面推进美好乡村建设主体意识模糊,存在畏难情绪,强调客观的多,大胆创新的少,工作比较被动。有的群众认为,美好乡村建设是政府行为,群众只是配合,存在“等、靠、要”等依赖思想,积极性和主动性没有得到很好的调动和发挥。

2.2.5产业发展缺乏持续动力从调研中我们了解到,生态产业园区规模小,主导产业弱,产业组织化程度低;品牌少,科技含量不高;合作组织覆盖面小,部分运作不规范;龙头企业产业链条短,带动能力较弱;特色产业小而散,优而不强,规模效益不明显;资金投入不足,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等。

2.2.6长效管理机制不健全美好乡村示范点中虽建立了管理机制,但效果不明显,主要表现在公共卫生保洁难、公共设施维护难、系统规划坚持难;群众门前“三包”实施难,乱倒垃圾、乱倒污水的现象还不同程度的存在。

3对美好乡村建设持续发展的建议

3.1提高思想认识,进一步营造美好乡村建设的良好氛围各级政府要真正把美好乡村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并强化对把乡村旅游发展与美好乡村建设有机结合的方针政策的理解,切实转变观念,加大工作力度,千方百计解难题,集中力量抓落实,实现乡村旅游促进美好乡村建设、美好乡村示范一点带动一片,村容村貌有大改观、产业有大发展。要采取多方位多形式宣传手段,利用专题培训、示范观摩,动员引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美好乡村建设的良好氛围。

3.2加强“美好乡村”建设各项保障工作美好乡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也是一项长期艰苦工作,需要各级政府和广大群众下定决心,同时调动多方力量积极参与,为美好乡村建设提供坚强保障。特别是提供组织保障。切实制定好乡村旅游发展和美好乡村建设的各项政策,在美好乡村示范村创建、农业产业化发展、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环境保护、土地复垦、小流域综合治理等方面,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3.3注重保持农村原生态风貌,实现一村一品美好乡村建设要尊重自然之美,乡村旅游更要充分发挥乡村良好的自然生态优势,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通过生态修复、改良和保护等措施,使乡村重现优美的自然景观。同时,要注重发掘各村不同的生态、人文等特色,培育个性之美,实现“一村一品”,每个村都能展现自己独特的韵味,而不是建设成千村一面。

3.4稳中求进,切勿急于求成建设美好乡村是长期的任务、艰巨的工程,不可一蹴而就,必须遵循规律,把握方向,明确任务,扎实推进。在建设美好乡村总体规划的指导下,逐步实施美好乡村建设。要到基层、群众中去,多做调查研究,广泛征求意见和建议,从解决人民群众出行难、用水难等关系广大群众切身利益、最容易见效的事做起;真心真意办实事,实实在在抓建设,切实改善群众生活环境、提高生活水平;要先期建设中心村,大力扶持边缘村。充分发挥示范的引导作用,有计划、有重点的逐步推进新农村建设。

3.5丰富农民的精神生活,不断提升农民的综合素质美好乡村建设的内涵是净化农村环境,提升农民素质,在抓好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更要注重农民素质、社会治安、文明风尚等软件建设,做到既有外表又富内涵。通过送戏、送科技下乡及村民自发文艺活动等做法,深化各类精神文明创建,广泛开展家庭美德、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建设,提升农村整体文明水平,丰富广大农民的文体生活;通过新闻媒体,农民运动会、歌会等形式多渠道提升农民素质,引导农民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倡导科学、文明、健康新风尚。

3.6坚持大力发展农村经济美好乡村建设与农村经济的大力发展是相辅相成的。美好乡村建设能为农村经济创造新的增长点、带来新机遇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农民富裕了就会使美好乡村建设变“输血”为“造血”,长久发挥美好乡村的建设效益,促进农民自觉的推动美好乡村建设。充分利用城乡融合、美好乡村建设等优势,挖掘、保护和传承农耕文化,探索农家乐、休闲旅游、农业观光、农事体验等运作模式,拓展农业间接增收渠道。

4结语

乡村发展现状篇8

关键词乡村旅游;旅游景观;发展现状;优化策略;江苏南京

中图分类号F3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739(2016)20-0286-01

2014年底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指出“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新常态”中的“资源环境约束”“生产能力和产业组织方式”以及“资源配置模式和宏观调控方式”特征预示着我国城乡发展也迎来转型变革的新契机[1-2]。乡村景观是指乡村地域范围内不同土地单元镶嵌而成的嵌块体。它受制于自然环境条件、人类经营活动和经营策略[3]。随着生态旅游、乡村休闲游的兴起,人们对乡村旅游体验需求迫切增强,从而催生了乡村旅游景观研究的新发展。

1乡村旅游景观研究动态

1.1国外研究综述

捷克、德国等是开展乡村景观研究较早的国家。在北美洲,以Forman为代表的一些生态学家近年来提出了一种基于生态空间理论的景观规划原则和景观空间设计模式,特别强调了乡村景观中生态价值和文化背景的融合。捷克景观学家RuziCka和mikloS在研究区域规划、开发和对人工生态系统进行优化设计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比较成熟的景观规划理论和方法体系(LanDep)。近年来,乡村旅游景观更多地和休闲农业、体验类农事项目结合,从而成为了系统化的项目综合体。

1.2国内研究综述

国内自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有关于乡村景观规划的研究。郑辽吉认为乡村旅游景观是以农业资源为基础,以生态旅游为主题,利用田园景观、农业生产经营活动和农村特有的人文景观,吸引游客前来观赏、休闲、购物、度假,并参与新型农业技术实践的一种旅游生态系统。陈威认为目前中国正处于由传统乡村景观向现代乡村景观的转变过程中,人地矛盾突出,需要通过合理的规划进行有效的资源配置。从以上研究可以看出,相较于传统的景观设计,乡村旅游景观更加侧重于从旅游资源、旅游生态环境、旅游项目和产品、旅游体验等多角度关注乡村景观可持续性发展。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理解为是以农村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为基础,以农家旅游设施为条件,以满足城镇旅游者的休闲度假需求为目的,以农村田园景观和民风民俗文化景观为内容的一种新型旅游系统[3]。因此,其发展也必然受到多重因素的共同影响。

2南京市乡村旅游景观现状

2.1发展优势

2.1.1乡村基础设施完善。乡村旅游基础设施,主要是旅游交通的提质升级,近年来南京主要乡村所在地开展了干线公路与景区之间的连接线建设工程,并且大部分乡村旅游点已经将统一的外部旅游交通标识覆盖全区县主要公路道口。

2.1.2乡村旅游景观品牌逐步建立。以农业体验、原乡美食为主要内容的乡村休闲游产品经过多年的打造,已成为南京乡村游的重要产品和亮丽名片,“傅家边草莓”“横溪西瓜”等乡村游产品在南京周边已有一定知名度。并且成功举办“梅花节”“草莓节”等旅游节庆活动,乡村景观旅游品牌逐步建立。

2.1.3旅游景观体验类型多样。南京乡村旅游逐渐摆脱单一的农业发展形式,目前乡村区域正全力打造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集聚区,这个集聚区集现代农业产业园、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精品园和现代服务业为一体。同时,结合旅游景区的发展,融入民俗文化、节庆活动、高科技元素等元素,丰富乡村旅游内容和旅游业态。

2.2存在的问题

2.2.1旅游景观体验形式单一,文化内涵挖掘不够。南京的乡村旅游发展很大程度上依赖原有的景区或者农产品种植点,景区周边效益良好,离景区稍远则差些,且主要以餐饮或住宿接待型为主,对本地传统的农业资源和民俗文化资源开发利用不充分[1-5],使得景观体验主要停留在传统项目(观光、采摘、垂钓等)上,缺乏特色和精品,产品结构不丰富。

2.2.2乡村旅游点分散,整合度较低。总体来说,南京乡村旅游地景观斑块分布较分散,区域特色和主题不突出,集聚效应较差[1]。目前主要形成了方山乡村旅游聚居区、白马乡村旅游聚居区等,其他旅游集聚效应有待进一步提升。

2.2.3缺乏开发资金投入,整体发展乏力。缺乏乡村旅游资金投入,大大制约了南京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景观的开发利用。加之当地农民作为乡村旅游景观开发的主体并没有太多资金投入,导致乡村旅游景观整体发展呈现出乏力状态。

2.2.4景观品牌形象模糊。南京乡村旅游景观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品牌形象较模糊,目前尚未形成特有的品牌效应[1],导致客源市场缺乏稳定性。

2.2.5部分村落基础设施建设欠缺,旅游配套设施不足。南京市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虽有了一定的发展,但仍处在较低的发展阶段,由于政策不完善、缺乏资金投入等,使得部分乡村旅游配套的公共设施较简陋,住宿餐饮接待设施条件差,水电供应不稳定,旅游接待设施稍落后[1-4]。

3南京市乡村旅游景观发展策略

发展乡村旅游能够充分发挥乡村景观资源的优势,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不断培育和拓宽农村产业链,发展农村生态循环经济,为建设新农村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5]。

3.1景观建设与解决“三农”问题相结合

以休闲农业景观建设为抓手,实现社会、经济、环境共赢。把南京村落旅游景观建设与解决“三农”问题结合起来,以农促旅、以旅富农、农旅互动,乡村景观设计及建设要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提升农业产业层次和水平,促进南京现代农业生产、经济、生态、社会、文化等多重功能的实现,创造农业经济新的增长点。大力发展村落周边农业旅游景区景点,吸引城市的人流、信息流、资金流向乡村的转移,促进农村整体景观面貌改变。鼓励和扶持农民积极参与乡村旅游景观建设,增加就业,促进农民自身素质和创业能力不断提升。

把南京村落景观打造与城乡一体化结合起来。一方面要依托城市的资金和市场;另一方面通过旅游景观建设,可以为城市居民提供一个亲近山水、寄情田园、放松心态的场所,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改善农村环境,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

3.2精心运作南京乡村旅游景观特色品牌

着力塑造品牌,一是通过各种方式展示和传递乡村景观品牌的相关信息,深化印象;二是策划构思新颖、深含韵味、富于美感、各具特色的乡村旅游品牌形象,提升旅游地的形象和知名度;三是注意对品牌的保护和延伸,形成互相促进、相互支撑的品牌体系,大力推广品牌;四是创新营销手段,大力发展形象营销、口号营销、网络营销、联合营销、名人营销、情感营销等,提高景观价值营销的效果。

3.3“政府+企业+社区”联动,引导乡村社区参与景观建设

开发乡村旅游景观应形成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社区参与的发展机制,政府、企业和乡村社区分工清晰,各司其职,定位准确,合作共赢。首先应强化决策层的社区参与意识。加强对乡村重点旅游目的地政府管理部门和相关企业的培训宣传,提高他们对社区参与乡村旅游景观建设的重视,并使其意识到社区居民的参与性对于当地景观综合品质提升以及旅游地生态环境维持的重大价值;其次发挥当地政府的主导作用,建立健全完备的参与机制。在社区参与旅游景观建设的运行机制中,社区是核心,一切机制的构建都围绕社区的利益展开。因此,在乡村旅游景观建设发展过程中,应强化旅游目的地所在区县政府的主导作用,建立完善的社区参与机制;最后应提高社区居民的景观建设参与能力。政府可委托规划行政部门、企事业单位或地方旅游规划院校等对社区成员进行乡村旅游景观建设运营方面的专业培训,使具有社区参与愿望的居民能掌握乡村景观可持续发展的实用技术[1],加强其参与乡村景观管理的有效性。通过体制机制创新,提升社区居民参与本地区旅游景观开发的积极性,从而促进乡村休闲农业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6]。

4结语

农业是乡村区别于城市最基本的要素。发展乡村旅游不能脱离农业生产,但又不能仅限于生产,还要为休闲观光提供优质的景观[6]。对于乡村来说,通过农业旅游有助于发展经济,改善生活居住环境,建设美丽乡村,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7]。

5参考文献

[1]黄山区乡村旅游规划[eB/oL].[2016-07-30].http:///link?url=x4nF2vFtSbKmYmoeJdGoSnixma0p8K6gV1zQqZo4RiRqpR-CHydXeh6lesgn9mmsFtjpolqQrha_k2xgQKbaeYQwpxen2bU51w3-dgiaFRzLq.

[2]陈玉珠,王雪,杨家宝.“新常态”下看宜居乡村的发展与建设[C]//贵阳:中国城市规划学会,2015.

[3]叶洁楠,谷海涛.南京石塘竹海乡村景观规划设计的思考[J].林业科技开发,2011,25(1):126-130.

[4]张岩.基于城乡统筹的农业休闲式旅游模式探析[J].农业经济,2014(12):22-23.

[5]王利炯,沈浚.乡村景观旅游与新农村建设的联动研究[J].南方农业,2009(1):88-90.

乡村发展现状篇9

【关键词】南京;乡村旅游饭店;发展策略

一、乡村旅游饭店的概念乡村旅游饭店是伴随着乡村旅游的发展而兴起的,最初源于法国。就目前来说,对乡村旅游饭店的定义,业界还没有给出统一的解释。一般认为它是聚集在乡村地域空间内,有独特的自然环境、极具特色的人文环境和经营管理方式的、为顾客提供食宿及其他服务的商业性企业。目前中国乡村旅游饭店,主要有两种类型:第一种是由大都市中远郊区由旅游企业集团提供的度假村,客源市场定位中高端休闲度假旅游者和部分会议团体旅游者。第二种是家庭旅馆,农户将自己家中闲置房屋出租给旅游者,提供特色农家菜,使其能更好的了解乡村生活。

风俗民情。

二、南京乡村旅游饭店基本现状

1向标准化,规范化发展。近两年来,南京乡村旅游发展迅猛,继2009年发放2000万乡村旅游券,2010年又举办乡村旅游月,无论是度假村,抑或是家庭旅馆或私营农庄都在此期间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但乡村旅游饭店很难用星级饭店的标准来衡量。随着南京市乡村旅游步入转型升级新阶段,乡村旅游由观光型,向观光和休闲度假型并重转变。南京市旅游局制定并下发了“南京乡村度假酒店标准(试行)”,按照标准化、制度化发展的要求,在综合效益、旅游交通、基础设施、旅游游乐、旅游购物、餐饮住宿等方面,对乡村度假酒店进行了规范和评比。

2.总体数量充裕。各区分布较为均衡。据不完全统计,南京乡村旅游饭店约为500家。以此同时,每年的数量还在不断增加。从数量上来说,可供消费者选择的余地还是比较大的。从分布上来看,南京8个区县中由于雨花区离市区较近,乡村旅游点多数只提供餐饮服务,能同时提供住宿和餐饮的乡村旅游饭店较少。而在其他7个区县中,见图l,以高淳县和江宁区最多,剩下的5个区,除建邺区略高外,数量基本持平,出现这种分布的原因主要是和各区县与市区的距离以及经济发展速度相关联。

14l

63.接待人次及收入逐年上升。南京作为长江中下游地区中心城市的都市效应明显放大。随着南京乡村旅游资源整合力度及知名度的增强,乡村旅游迅猛发展,乡村旅游饭店的接待量及收入也在逐年上升。从表1中可以看出,无论是接待量还是收入都保持着逐年上升的趋势。

即使期间遭受自然、经济、政治等外部环境的影响,年均增长率基本保持着22%左右。三、南京乡村旅游饭店存在的问题1.消费单一,产品雷同。从南京市农林局了解到的情况来看,消费者在乡村旅游饭店的支出以餐饮为主。客房的硬件和软件设施又往往差强人意,使得客人在乡村旅游饭店留宿少之又少。其它各项收入都欠佳,消费项目较为单一。而从南京乡村旅游饭店提供的菜肴上来看,农家菜的品种缺少变化,菜肴更新速度慢,即便个别推出新的菜式,也很快被别的店家抄袭。不仅如此,娱乐项目也存在很大的雷同性。南京2010乡村旅游月活动向游客推荐26家乡村旅游饭店典型代表中,见表2,除个别推出一些新兴的项目诸如真人CS,游艇外等活动外,14家提供垂钓项目,约占总数的54%,其次为简单农事项目,诸如采摘等。对游客来说,如出一辙,缺乏个性化。2.基础设施有待提高。乡村旅游饭店的发展有赖于乡村旅游的发展,特别是一些基础设施的完善,诸如,道路、停车场等。从目前南京乡村旅游发展的状况来看,游客前往乡村旅游饭店的方式多以自驾为主。对于没有私家车的游客来说,去到这些地方往往需要转乘多次公交,而且一般这类公交车的发车间隔以及运营时间往往不尽人意。而即便是有私家车的游客,如果是在周末或旺季去到乡村旅游饭店,停车又经常成为难题。停车场的容量有限,导致有些车子在场外随意停放,产生的垃圾废物不能及时得到处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乡村的生态环境。据南京乡村旅游饭店周边居民反映,近两年的噪音等污染比前些年严重很多。

3.季节差异较大,无序竞争涌现。从人们的出游习惯上来看,一般乡村旅游多发生在春季与秋季,因此乡村旅游饭店往往在这两季节的接待量达到顶峰,而在冬季以及夏季门庭冷落,造成资产设备的闲置浪费。虽然南京市组织了悠游四季的活动,如夏季江宁区的横溪西瓜节,冬季浦口养生保健游等,使该地区这一情况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但总体上来说,南京乡村旅游饭店在淡季的营业不是非常理想。在客源下降的情况下,有些管理不规范的地区就会出现互相降价的不正当竞争。这种不正当竞争的出现,会从某种程度上扰乱乡村旅游饭店正常的市场秩序。

转贴于

4.从业人员素质较低。南京乡村旅游饭店的管理者和工作人员大多为当地居民。而这些人员在经营管理方面只是凭经验进行,没有受过系统的培训,素质不高,有时会做出一些只顾现实既得利益,牺牲长远发展的行为。

有关乡村旅游饭店的食品安全问题以及环境污染问题这两年层出不穷,对发展乡村旅游以及相关产业的质疑也是此起彼伏,其实追根究底还是相关人员的培训和管理存在缺陷。

5.品牌意识较差,宣传不够到位。近几年南京乡村旅游品牌建设卓有成效,诸如江心洲的葡萄节,横溪的西瓜节,以及高淳的螃蟹节等,但与之配套的知名乡村旅游饭店却屈指可数,至今尚无知名品牌的乡村旅游饭店或连锁度假村,也很少能在媒介上看到有关南京乡村旅游饭店的广告推荐,除了南京市旅游局网站出现的一些简单介绍,游客很难发现相关的有用信息。

四、南京乡村旅游饭店发展策略

1.饭店产品设计突出南京特色,平衡消费金额。对于占据消费份额较大的餐饮部分,乡村旅游饭店可围绕当地物产情况以及南京特色来设计菜品。诸如江心洲的江鲜,六合的活珠子等。并根据不同客人的口味对菜式加以调整创新。此外,乡村旅游饭店建筑设计所力求的乡土气息不能忽视。但同时要结合地域文化、传统习俗,既要高于当地传统的民居建筑,又要善用本地特有的建筑元素。

南京的乡村旅游饭店可着眼于南京的特色,比如雨花石文化展示,南京民间艺人的剪纸等作品,这样使得内部环境更加贴近生活,也宣传了南京的文化,特别的居住环境,也是吸引客人留宿的一种方法。至于游客消费有限的附加服务方面,可以通过优化土特产包装,注册商标,实现品牌化来提升。同时增加除垂钓这些传统项目外的一些新兴项目,诸如拓展活动等,来刺激游客的消费,提高饭店总体收入。

2.借助政府宏观政策的支持,改善相关基础设施。南京政府近两年对乡村旅游扶植的力度比较大。乡村旅游消费券和乡村旅游月的活动都极大带动了乡村旅游的发展。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乡村旅游饭店要积极和政府合作,借助政府的力量对一些基础设施项目,采取融资和集资的方式进行改造提升。便捷消费者到乡村旅游饭店的通路,增加公共交通的班次等。对一些水电气等较难解决的基础设施问题,要积极向相关部门反映,协调好整体规划和施工,避免后期改造对环境造成的二次干扰。

3.在淡季采取力度较大的优惠措施以及主题活动。

针对淡季客源较少的情况,可以借鉴一些商场的促销活动方式,实施比如“满就送”,会员积分,抽奖等促销活动。

对消费金额满一定额度的客人发放礼券,鼓励客人下次来饭店消费。对经常消费的常客,办理会员卡,针对消费的累计金额进行积分回馈,年终发放饭店白有品牌的土特产。抑或是在淡季进行一些消费抽奖的活动。此外,增加一些主题活动,可以在夏季推出一些纳凉晚会,冬天举行篝火晚会。这类促销活动可以从一定程度上吸引客人,提高资源的利用率,缩小淡旺季的差别。

4.加强乡村旅游饭店从业人员的培训。南京市旅游局虽然出台了有关乡村度假酒店标准,但对从业人员的规范和培训尚未正式启动。可以通过各区县的相关部门组织定期的集中强化培训,培训内容以行业标准,业务技能和管理技能等为主。在培训结束后可以进行考核,对达到要求的人员颁发资格证。此外,乡村旅游饭店业主也应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对自己的员工进行相关业务培训,培训课程以产品知识为主,适当辅助一些文化礼仪方面的知识,有利于员工整体素质的提高。

5.开拓网上直销模式。加强行业合作。乡村旅游饭店不能仅仅依靠南京市旅游局网站的简单介绍,在有可能的情况下建立自己的网站,与官方网站建立链接,实现B2C的销售模式。现在更多的散客愿意通过网络预先了解旅游目的地的情况。通过自有网站,可以满足客人产品查询,预订等一系列需求。乡村旅游饭店则可以通过网上的意见反馈,更直接地了解客人的真实想法,改进自己的不足。在稳定散客客源的同时,还应加强与旅行社等行业组织的协作,争取人数较多且稳定的短线nip,游客,使饭店资源得到充分利用。通过团队中游客的口口相传,达到扩大饭店在外地的知名度的目的。

五、结语

在宏观政策的大力支持以及自身努力下,南京乡村旅游饭店无论是大规模的农庄或是农户经营的小型家庭旅馆,如果可以在突出特色,加强培训,推广新型销售模式等方面多做一些努力,今后的发展的空间也许会更大一些。

乡村发展现状篇10

关键词:乡村旅游

乡村旅游特指在乡村地区开展的,以特有的乡村人居环境、乡村民俗(民族)文化、乡村田园风光、农业生产及其自然环境为基础的旅游活动。因乡村旅游迎合了21世纪全球人居与旅游回归自然的消费时尚和生活质量追求,故它在我国社会发展进入20世纪80年代、特别是90年代以后得以迅速发展。目前在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特别是在“三农”问题的解决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将发展乡村旅游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密结合起来,为城乡统筹协调发展提供了新的载体,极大地推进了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浙江省嘉善县属典型的江南水乡。自20世纪80年代起,已开始注意发展乡村旅游业,经过这些年的努力,截至2008年底,全县的乡村旅游业已初具规模。2009年全县接待国内游客526.2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45.01亿元。2010年2月3日已被批准为“浙江省旅游经济强县”。在取得初步发展成效的同时,嘉善乡村旅游业和其他东部发达地区一样,也遇到了诸如管理、设施等软硬方面的许多新问题。为此有必要对当前的发展现状作一分析与研究,以便能在此基础上促使嘉善乡村旅游业更好的发展。

一、长三角地区乡村旅游业的现实概况

(一)农业生态旅游景点类

将生态环境与农业巧妙地结合起来,形成自己特色的农业生态旅游景点,这是目前长三角地区发展乡村旅游业的一种典型做法。在嘉善,初具规模的农业生态旅游景点主要有:以原汁原味的十里水乡情为主线,展现绿色、温泉和自然环境的大云温泉生态旅游区;四面环水,村中遍布桃园,俗称“桃花岛”,是集农俗游赏、农耕文化展示、文化遗址游览于一体的姚庄浙北桃花岛生态旅游区;以“游丁栅水村、采沉香柑橘、品团鱼大宴”为主的丁栅水村旅游区;东西长6公里、南北长3公里,水域总面积达9700亩的陶庄汾湖旅游度假区,主要观光休闲项目有“汾湖柳堤”、水上运动中心、云台寺等,同时还有美味可口的汾湖河鲜。

(二)农村民俗、节庆活动等人文景点类

将传统的人文活动与农村结合起来,开发出农村人文活动景观,这应该是当前长三角地区发展乡村旅游业的一大特色。在嘉善,此类旅游景观主要展示嘉善的文化艺术,如:学唱嘉善田歌,嘉善田歌作为嘉善本土优秀文化遗产,在音乐价值上占有特殊的地位;参与踏白船水上体育竞赛活动;观赏莲厢舞,该舞蹈流传到该县已有二百多年了,表演者手执一根莲厢棒(用小青竹做成,共有八节,用红绿漆成一节红、一节绿),以棒敲打身体等部位或地上,形式复杂节奏变化,配以各种舞姿而形成多彩多姿的莲厢舞,表演者边打边唱。另外还有各类节庆活动,如中国大云・花乡艺术节、中国嘉善・渔文化节、姚庄桃花节(黄桃节)等。

(三)农民式休闲娱乐类景点类

将农村中农民生活(劳作)方式与旅游活动进行深层次的对接,是当下乡村旅游业发展的一大创新。就目前的嘉善县乡村旅游业而言,此类景观主要有:

1、采摘类旅游。嘉善的蔬菜、食用菌、瓜果、花卉等特色产业在全省有较高的知名度。为适应游客尝鲜、观赏、采摘体验农活的需要,在全县规划十二个优质无公害农产品采摘园,包括黄桃、草莓、甜瓜、密梨、柑橘、葡萄、番茄、桑葚和鲜切花,在采摘园内设置观赏、采摘、认购果树、购物等项目。

2、“农家乐”旅游。以特色农业为依托,利用庭院、渔塘、果园、花圃、农场等资源优势,为游客提供农家饭菜,体验农村生活,是集观光、娱乐、住宿、餐饮、购物于一体的休闲观光农业。省级农家乐特色示范村西塘镇荷池村依托紧靠古镇西塘的优势,发展农家乐,延伸古镇旅游内涵。

二、长三角地区发展乡村旅游业的现实基础

(一)便利的交通优势

便利的交通是发展旅游业的前提条件。嘉善县地处浙江东北部,是全省唯一同时接壤上海和江苏的县,境内水陆交通便捷。目前陆路交通有320国道、沪杭高速公路、申嘉湖高速、乍嘉苏高速、沪杭铁路等贯穿全境,正在紧张建设的沪杭高速铁路,开通后上海与嘉善之间运行仅需16分钟。同时嘉善已经在全国县级范围率先制定了《综合交通发展规划》,预计规划全部实施完成后,将形成“五纵六横九连”的公路交通网络和“二纵二横八支”的水路航道网,形成21个连接周边省市的出口,形成各镇之间可相互直达的20分钟的交通圈和各村之间以农村公路相连的40分钟交通圈,全县区域交通、城乡交通、综合交通网络建设将迈上一个新的台阶。因此,籍此独特交通优势,可为嘉善县乡村旅游发展突破浙江省域的限制,开拓大上海、江苏市场,成为浙江省乡村旅游发展重地提供了必备条件。

(二)雄厚的经济优势

旅游业的发展需要以大量的资金为支撑。无论是旅游设施的完善、旅游环境的优化及旅游项目的宣传推介,均以一定的经济实力为基础。嘉善自实施“十一五”规划纲要以来,经济社会一直保持快速健康发展,经济增长速度连续三年名列全市第一。全县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加速发展,已经获得了10个国家和省级专业特色镇称号。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2009年农村居民人均现金纯收入12751元,同比增长1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180元,同比增长10.8%。这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本地城乡居民的旅游消费支出稳步增长,成为拉动乡村旅游业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

(三)和谐安宁的社会环境优势

乡村旅游追求的是一种田园诗般的安宁与恬静。因此,发展乡村旅游业,需要的是一种和谐安宁的社会环境。嘉善历史上因“民风纯朴、地嘉人善”而得名,是古代吴越文化的发祥地之一。现在不仅保留着浓厚的民俗风情,浓厚的人文素养,而且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取得巨大的实效:全县6镇3街道全部建成文明镇。嘉善县公安局先后六次荣获“全国优秀公安局”光荣称号,为促进嘉善经济社会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确保人民安居乐业作出了突出贡献。和谐安宁的社会环境成为嘉善县发展乡村旅游的“金字招牌”。

三、长三角地区发展乡村旅游业的潜在优势

旅游业的发展特别是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应该是一个长期的可持续的产业。因此,发展乡村旅游业必须考虑当地发展旅游的各种潜在优势。就长三角地区而言,其潜在的优势集中体现在下述三个方面。

(一)良好的机制正逐渐形成

在长三角地区,其日渐完善的大市场运行机制在该地区经济领跑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长三角旅游城市‘15+1’高峰论坛”的举办,意味着一个相对开放、完善的市场体系已在长三角地区初步成形,极大地推动了该地区旅游业的发展。在2008年9月召开了“长三角旅游城市高峰论坛”宁波峰会上,就同城时代的旅游营销与发展取得一致共识。从此,嘉善与长三角地区各城市之间的旅游协作进一步加强,这为嘉善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制潜力。嘉善县旅游业融入长三角地区共同营销与发展后,通过联手开发跨区域精品线路、联手推进无障碍旅游客运、联手促销、互进客源等,将会拥有更加广阔的市场。

(二)有利的政治环境正发挥作用

完善而高度发达的旅游业市场,离不开国家的有效宏观调控,特别是在发展初期,更需要国家在经济、政治等政策方面的倾斜。处于长三角核心区的嘉善一直以来受到上级领导关心和重视,2008年被确定为中央领导、省委主要领导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联系点和浙江省第二批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试点县。目前已经被列为“科学发展县域示范点”。这一切给嘉善经济社会的发展带来巨大的变革,使得嘉善从此走上符合自身科学发展的道路。这就意味着嘉善乡村旅游业借到了“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东风而形成了得以持续健康发展的有利条件。

(三)巨大的市场潜力正日渐显现

市场可以铸就一个产业,同样也可以毁灭一个产业。乡村旅游业的持续发展,需要的是一个日益扩大的需求市场。而这一切对嘉善的乡村旅游业来说,是得天独厚的。以上海客源为例,2008年上海常住人口1800多万人,人均GDp首次超过1万美元。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每到周末起码有100万-200万的上海市民意愿出发去看水、看山。嘉善的小桥、流水以及乡村人家生活方式等旅游资源,对于上海市民1天-2天休闲旅游有很大的吸引力。上海世博盛会也为嘉善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了极大的消费市场。不少研究机构认为世博的游客将达到1亿人次,假如其中30%游客将在长三角作延伸旅游,嘉善将是浙江接轨上海的第一站,巨大客流对于嘉善旅游业而言,是前所未有的动力与商机。

四、长三角地区发展乡村旅游业遇到的挑战

乡村旅游作为一个相对新兴的产业,目前仍然存在着许多不成熟之处,因而在实际运行中遇到各种问题与挑战。就嘉善乡村旅游业而言,目前遇到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下述方面。

(一)现有乡村旅游规划滞后的挑战

嘉善县现有的旅游发展规划是在2001年制定的,经过近十年的发展,已经严重滞后现实发展的需求,这是嘉善县乡村旅游发展的一个突出问题。现有的乡村旅游景点往往是经营到有一定规模与市场之后,才来规划、规范,基本处于经营者拍脑袋作决策的状态。因此乡村旅游风貌变更频繁,总体品味不高,市场生存能力弱,存在着一定的无序性和盲目性。

(二)现有乡村旅游多头管理的挑战

目前,乡村旅游是不同的部门抓不同的点:县农经部门抓“休闲观光农业”、县委农办抓“农家乐”、旅游部门抓“乡村旅游”,管理涉及政府多个部门。单个业务部门难以牵头组织实施综合有效管理。多头管理,造成了实际上的管理部门缺位,政策、制度、行业管理等无法统一,导致乡村旅游仍处于自发和无序发展状态。

(三)农村环境状况不容乐观的挑战

嘉善县乡村旅游在自身经营的区域中,基本能做到环境达标,但总体环境不容乐观。江南水乡的乡村旅游最大的亮点是亲水性,但是工业污水、农业污水、居民生活污水以及家禽饲养污染物大都没有经过处理就直接排放,致使河道污染严重,水质标准低,本县的地表水经过处理后的水质基本达到《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地下水水源地的水质是三类到四类,在乡村旅游经营场所很难找到可以亲水、戏水的场所。农家杂物无序堆放,家庭生活垃圾随意倾倒在周边,造成景观整体杂乱,不能凸现乡村优美整洁的自然村貌。

(四)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素质不高的挑战

乡村旅游特别是农家乐经营户大多数是赤脚下田、穿鞋服务的模式,对于旅游接待服务理念薄弱,技能低下,与市场真实需求存在较大差异。乡村旅游的迅速发展与低素质乡村旅游经营管理人员和从业人员之间矛盾突出。乡村旅游处于粗放经营,轻管理、低质量、低收入现象比较普遍。因而难以形成忠实的客户群体,大多游客本着尝新与体验的观点,潇洒走一回,这对我们乡村旅游做大做强的难度很大。

(五)周边地区乡村旅游发展的竞争挑战

在嘉善周边地区,兴起了很多乡村旅游景点,如嘉兴南湖枫桥桃花节、秀洲王江泾长虹文化艺术节、湘家荡旅游度假区,海盐南北湖柑橘采摘游,桐乡华庄生态农业园,平湖奥多奇农庄等。与这些地方比较,景点同质化现象严重,经营特色不明,经营方法、主打产品包括环境营造等等基本雷同,无特征优势。因此对游客难以形成特殊的吸引力。

五、对发展长三角地区乡村旅游业的几点建议

(一)科学规划和规范管理同步推进

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必须有一个既适合时展要求,又符合本地资源实际的切实可行的规划,有步骤地推进。同时还须加强科学的管理,建立健全乡村旅游管理体系。

就嘉善乡村旅游业而言,其规划应突出做到下述几个方面:其一,必须立足长三角区域合作的全局进行科学规划;其二,必须与本县农业发展规划、集镇发展规划、新农村建设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等相衔接;其三,各镇(街道)继续抓紧制定符合自己实际的规划。

嘉善乡村旅游管理体系的突破口应集中在下面几点:首先,政府职能部门要加强对企业、农民经营行为的管理和服务,明确行业管理的归属部门,界定管理职责,健全管理规定,并在具体管理中加强服务指导,提供培训、信息、宣传、促销、咨询等公共服务,为乡村旅游的进一步发展创造良好的经营环境。其次,要制定实施乡村旅游科学发展标准化管理,包括要严格实施乡村旅游经营户准入制度,对具备条件的经营户颁发“旅游接待许可证”,对符合接待条件的服务人员颁发“乡村旅游从业资格证”,并对其进行不定期检查。要开展评优争先活动,对在乡村旅游中表现较好、游客满意度高的乡村旅游接待户、乡村旅游企业、乡村旅游从业人员进行表彰,在全行业进行评定,根据评定结果确定接待和服务等级,以“服务质量星”进行分类,推行“星级”服务。做到乡村旅游管理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促进市场分层、客源分流,促进公平竞争和整个乡村旅游市场的规范化。再次,要组织指导经营者建立行业协会组织,发挥其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行业自律的作用,不断提高服务水平。

(二)整治环境和提高素质同时抓

良好的生态是乡村旅游的基本条件,保持乡村自然生态可持续发展是乡村旅游开发的重要目标之一。这必然要求加大农村基础设施投入,美化洁化乡村人居环境,推广城乡饮用水一体化工程,推广垃圾无害化处理技术、实现垃圾分类收集等。但与此同时必须及时抓好提升农民素质的工作,使传统的农民转化为现代高素质的旅游服务人员。这就需要加强对这部分人员进行多层次的培训,包括旅游基础知识和旅游法规政策的宣传、职业道德的提升、本地乡土知识的普及、经营户经营管理水平的提升等等内容。只有真正改善环境、提升服务质量,才能吸引更多的旅游者。

(三)农耕文明传承和创新相结合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文化。文化具有地域性,越是有地方特色,就越是有生命力。对于外地游客而言,嘉善乡村的特色就是旅游看点。嘉善湖荡星罗棋布、农耕历史悠久,扎根于农村的特色文化是本地发展乡村旅游的最佳特色资源。如特色古桥、古遗址、窑墩众多,传统工艺技能、民间舞蹈、民间美术、民俗活动等数不胜数。但是随着新农村建设进程的加快和农民的生活方式的变迁,这种环境古朴、民风淳朴的乡村旅游资源得不到有效的保护和传承。所以在发展乡村旅游中要研究如何保护资源、传承特色的农耕文明,并且要将之与现代先进文化结合进行创新发展,多形式、多题材、多渠道发挥作用,创作一批反映新农村建设成果、新农民新变化的、广大农民喜欢的农村文化精品,能够使游客更多地体会到“昨天”与“今天”的交融。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Z].2009(12).

2、嘉善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Z].2006.

3、嘉善发展和改革局.2010-2013年嘉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规划[Z].2009.

4、嘉善旅游局.嘉善县旅游经济强县创建总结汇报[Z].2009(3).

5、嘉善交通局.综合交通发展规划[Z].2009.

6、蔡晓杰.嘉善乡村旅游接轨上海的调研报告[Z].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