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发展公有制经济的措施十篇发展公有制经济的措施十篇

发展公有制经济的措施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2:30:37

发展公有制经济的措施篇1

2009年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广东省级财政安排22亿元全力支持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并要求省内各地级以上市根据实际情况设立配套资金。

浙江省政府以对银行贷款风险进行补偿为抓手,制定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及相关考核办法,2008年安排省级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资金6500万元,累计拉动258亿元贷款,近20万家(次)中小企业获得融资。

重庆市在固有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之外,在2009年印发实施《重庆市促进中小企业流动资金贷款财政补助实施办法》,另外安排7000万元专项资金对各类符合条件的中小企业、银行、担保机构进行有关补助。

云南省在2008年追加预算安排2亿元中小企业专项扶持资金的基础上,2009年继续安排2亿元资金。2009年至2012年,省级财政安排的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专项资金以2008年为基数,每年递增10%。

通过促进中小企业上市,缓解非公有制经济融资难

广东省制定《广东省中小企业改制上市的指导意见》,建立中小企业上市资源库,每年从资源库中选择部分成长型百强中小企业进行重点培育辅导,并针对中小企业上市的实际进度分阶段适当给予资金奖励。

四川省建立中小企业上市资源库,积极推进中小企业上市工作。

云南省制定并实施《云南省中小、非公企业上市培育办法》,每年从中小企业专项资金中安排1000万元用于中小企业上市补助及奖励。

重庆市出台《关于促进重庆证券市场发展的意见》和《关于鼓励企业改制上市若干政策的意见》,培育和支持非公有制企业上市。

大力扶持创业企业

浙江省建立健全政策扶持、创业培训、创业服务“三位一体”的工作机制,把鼓励创业、促进就业的税收减免、小额担保贷款、贷款贴息补贴、职业培训补贴、职业技能鉴定补贴、场租补贴和免费就业服务等各项优惠扶持政策扩大到城乡所有创业人员。

四川省规定注册资本500万元以下的公司可零首付注册,3个月内注册资本到位20%,工商部门核发营业执照,2年内注册资本缴足。凡符合企业法人条件的生产型企业,经营项目涉及前置审批事项较多,在筹办期间,经企业申请,可核发有效期1年的营业执照,经营范围可核为“筹办”。

云南省制定《云南省全民创业产业指导目录》,编制《云南省创业项目指南》,建立“创业技术管理服务专家库”和创业服务网络平台。

实施税费等减免政策,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四川省降低中小企业抵押贷款等筹资成本,对评估、登记在标准费用基础上减半征收。

发展公有制经济的措施篇2

【关键词】经济学基础;公路路政;超载超限;治理措施

公路超载主要是指公路车辆装载货物的质量(吨位)超过了行驶证上规定的质量标准,车辆自身对装载的一种限制[1]。公路超限主要是指在公路上行驶车辆装载的货物超过了国家规定的标准,是公路对车辆装载的一种限制[2]。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当今社会,社会的各个行业和领域都对社会经济的稳定增长保持着高度关注。为此,我们从经济学角度出发,对公路运输中的超载超限问题从如下三个方面站展开了具体论述。

1经济学基础上公路路政超载超限的主要原因

市场环境下,利益是所有事物和行为产生的根本动力。为了带动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很多地区在充分发挥当地资源优势的同时也加快了招商引资的步伐,为地区交通运输业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发展机遇。在利益的驱动下,部分运输单位和和个体车主为了获取最大利益,开始无视国家的法律法规,超载超限运输。这种运输行为不仅会对公路的基础设施和运输秩序造成破坏性的影响,还会对当地经济的稳定和长远发展带来了不利影响。之所以出现超载超限运输,从经济学角度来看,就是利益的驱动和利益的分配问题,主要可以从如下几点体现出来。

(1)可以促进地区优势资源的输出,从而带动当地整体经济的发展,为地方财政创收,这是从地方利益角度出发的。受到经济条件和运输方式的限制,很多地区的主要运输方式就是公路。如果公路运输不能满足地区对运输的需求,或者是为了降低运输成本,就会导致超载超限现象。(2)从运输行业利益的角度出发,超载超限可以实现公路经营的利润最大化。(3)从个人利益的角度出发,超载超限因为具有多超暴利的特点,是个人经营增加收入的主要途径,是超载超限屡禁不止的重要原因。

2公路路政超载超限对经济发展产生的严重危害

2.1破坏了当地的投资环境

在经济的全面发展中,各地区都在积极的招商引资,这就要求它们必须具备良好的投资环境,除了政治环境之外,经济环境也是招商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3]。经济环境包括硬环境和软环境,其中的硬环境是指包括公路运输在内的基础服务设施情况,而软环境则是指当地的风俗、文化和制度等精神文明的综合。而超载超限除了会破坏交通运输的基础设施的硬环境之外,还会破坏当地的交通制度等软环境。

2.2破坏了生态环境

车辆在超载超限的过程中,因为载重超过了标准,所以会导致车辆废气的排放量超标,增加大气污染的程度。同时,车辆在行驶的过程中还会产生大量的粉尘和噪音,加剧了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程度,限制了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协调发展[4]。

2.3破坏了运输市场的秩序

虽然我国的运输产业在经济发展的推动下获得了巨大的发展机遇,但是从很多地区的公路运输实际来看,却缺乏长远的发展规划和有效的制衡措施。由于运输的主体构成成分比较复杂,其中的小运输企业和个体运输占据的比重较大,除了不利于运力的集中之外,还会加剧行业的内部竞争,相互压价,降低运输价格等现象。在这种市场环境中,部分企业和个体运输业主就会采取超载超限等违规措施来增加经营利润,和对合法运输的企业和个人的合法利益造成了影响,会加剧超载超限,不利于良好运输风气的形成。

3经济学基础上治理公路路政超载超限的主要措施

3.1加强法制宣传的力度,增强运输从业人员的法律意识

加强法制管理是规范交通运输管理的根本性措施。因为运输从业人员是有效治理公路路政超载超限的主体和关键,所以增强他们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对于杜绝超载超限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在进行法制宣传时,可以重点从如下两方面入手:(1)增加对《公路安全保护法》和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扩大宣传的范围和对对象,让运输企业和驾驶员在工作中能遵纪守法,为路政管理部门创建一个良好的执法环境[5]。(2)积极向广大群众宣传超载超限运输的严重后果,例如通过社区宣传、广播讲解和电视讲座等方式的播放一些典型案例,获得人民群众的理解和支持,提高他们的交通法制意识。

3.2组建一支高水平和高素质的公路路政执法队伍

路政管理部门的执法能力和执法水平是治理公路超限超载的根本性措施,因为他们是各项治理措施的执行主体,所以他们的综合素质是超载超治理效果的关键。具体的措施如下:(1)加强对路政执法队伍的教育和培训,培训的主要内容包括执法的宗旨、相关的法律法规和职业素质培养,依次来提高他们的政治、业务和法律素质,为组建一支高水平和高素质的公路路政执法队伍奠定夯实的人力资源基础。(2)加强路政部门的服务性管理,树立执法人员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努力做到文明执法、全面热情服务,以适应当前国民经济发展的需求。

除了上述两点重要的治理措施之外,为了从根本上杜绝超载超限现象,还需要加强得各部门之间的相互配合,走综合治理之路,从当前运输发展的需求出发,制定详细、科学的发展计划。

4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们从经济学出发,对公路路政超载超限屡禁不止的原因从地区利益、行业利益和个人利益等三个方面进行了简单概括,然后对公路路政超载超限对地区投资环境、生态环境和运输秩序三个角度阐述了它的严重危害,最后总结出了几点改进公路路政超载超限现象的建设性意见,对于规范公路路政的运输秩序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千万要避免盲目套用,搞一刀切,而是要根据当地路政管理的实际情况来进行改进。治理公路路政超载超限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切勿操之过急,只要我们不断探索,并加强各部门之间的配合,优化公路管理的法制环境,才有可能这正杜绝超载超限,促进公路交通运输的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白永亮,张浅,刘志高.中国公路超载超限治理的制度演化经济学分析[J].北方经济,2010,10(17):19-22.

[2]郭琳,张B.论公路车辆超载超限的长远治理――以商洛市农村公路为例[J].价值工程,2010,13(08):126-128.

[3]耿莉萍.公路超载的理论分析与治理措施的探讨[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1(23):67-71.

发展公有制经济的措施篇3

关键词:高速公路;成本;管理;措施

我国基础设施建设及相关产业的飞速发展,推动了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高速公路作为国家的重要基础设施,对经济、政治、文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高速公路的成本管理非常重要,既要考虑到客观上的因素限制,也要考虑到主观上的目标和发展设想,在此,本文主要对高速公路成本管理措施展开分析。

1高速公路成本管理内容

就高速公路本身来说,其带来的经济效益是非常明显的,但是在近几年来的工作中,由于经济大环境并不是特别景气,导致高速公路的运营成本不断上升,从而导致了高速公路成本管理的内容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高速公路成本管理内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①管理成本目标的制定。有些企业在管理成本目标的制定过程中,仅仅认为“越低越好”,导致工作顺序错乱、经济效益下降和工作水平不高的情况。高速公路成本在管理的过程中,应该基于一定的生产条件,物化劳动力实际消耗的数量界限,制定成本目标,计划成本和定额成本,通过一系列的有效工作,改变固有问题带来的影响,实现客观上的经济提升;②要对高速公路成本的形成过程进行管理。例如,建筑高速公路的材料、技术、人力等等,这些都是高速公路成本的形成因素,也是管理的要点。还有,当高速公路投入运营以后,要根据国家的政策变化,居民的收入水平变化,制定合理的收费标准。③分析高速公路的成本的差异,同时进行考核。对实际成本和目标成本,进行比较,分析问题的原因,对成本存在的问题的原因进行总结,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确定是否存在浪费。

2高速公路成本管理原则

2.1利用各种管理的措施和方法,将高速公路的综合成本降到最低

高速公路在成本管理的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限度,有些时候,成本虽然最低,但工作质量和运行质量却没有得到提升,甚至出现下降趋势,对当地的经济发展和建设,产生了很多负面的影响。在今后的成本管理工作中,必须符合实际情况,使所有的成本管理工作,都要在保证高速公路正常的运营的条件下,力求综合成本最少。

2.2管理成本工作需要全员参与

高速公路的成本管理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应该进行全员,全过程,全项目的成本管理。高速公路成本是综合性的指标,综合反映了整个项目的各个环节和部门的工作,只有全体人员积极参与,才能较全面地实现成本管理。同时,当高速公路建设项目确定以后,从施工准备到施工结束,各项经济业务都必须进行成本管理,事实上,项目建设中成本是动态的,需要在全过程进行有效的动态管理,由于项目中各个管理层次的管理内容不同,所以必须加强各部门的协调,才能对成本进行有效管理。

2.3责、权、利相结合

目前,随着高速公路的较快发展,已经成为了我国主要的经济产业之一,并对国家的政治稳定和社会发展产生较大的影响。为保证日后较多的成本管理工作能够顺利进行,并取得积极成果,必须将责、权、利三者相结合。①划分好各个部门的责任,通过制定相关管理制度,明确各自的责任和职责范围,从而加强责任心,提高工作效率。②权利在分配的过程中,以成本管理最小化、经济利益最大化为原则,结合客观实际,合理划分管理跨度,实现各部门的密切配合。③利益的分配和激励,分配应实现可持续增长,防止“一刀切”的现象发生,制定合理的考核评价体系,落实相应的奖惩措施,否则将会影响后续的发展以及各方面工作的顺利进行。通过“责、权、利”相结合的的原则,在日后的成本管理工作中,可增加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加强部门之间的合作,加强沟通与理解,减少分歧,实现工作效率提升和经济效益提升。

3高速公路成本管理措施

3.1高速公路建设进度成本的管理

成本管理工作涉及到的方面有很多,我们必须在今后的工作中,采用多元化的管理措施实现成本压缩和管理。根据以往的工作经验和后续的发展趋势,工作人员应该在建设进度成本管理当中,努力做好以下几点:①构建科学合理的管理组织构架,建立严谨的合同管理制度。高速公路的运营应得到国家审批,但某些企业在获得相应的审批以及资格之后,并没有根据既定的方案去执行,而是采用了“效益第一”的标准,导致组织构架松散,合同管理存在较多漏洞,严重影响了成本管理和日常工作的运行。②制定科学合理的三级工程计划,包括施工单位、设计单位等等,要充分考虑到各个方面的影响因素。成本管理不仅是为了单纯的提升经济效益,而且还是为了让高速公路持久的运营下去,通过对施工单位、设计单位的合理安排、组织,实现高速公路的高效建设及合理运营,减少不必要的成本支出,提高成本管理水平。③编制高速公路建设成本管理的进度计划,对成本目标进行分析、细化,并分配到各阶段、部位中,创建任务列表,确定工期的计划值。通过以上几项措施,可以对高速公路的进度及成本进行管理质量,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率和社会效益。

3.2高速公路建设质量成本的管理

对于我国来说,高速公路的发展关系到国计民生,建设质量直接关系到人民的生命及财产安全,因此,除了上述的进度成本管理以外,还要对高速公路建设质量的成本进行有效管理。①必须对人进行管理。在高速公路的建设中的任何工作都是通过人来完成的,无论是机械设备的操作还是各项施工方案的制定,都要依靠各个部门的工作人员来制定及实施。在人员管理中,一方面要提高工作人员的成本意识,另一方面,工作人员应该从技术、思想上,发挥主动积极性,减少主观因素的影响,为高速公路建设质量成本的管理,提供更大的助力。②对高速公路建设材料、机械设备的管理。例如,在建设项目管理过程中,正确合理选用机械设备,利用先进的设备和适合生产的机械设备,对各种机械设备正确使用和保养,提高设备的利用率和完好率;加强建筑材料的控制及检查,避免不合格的材料应用到高速公路的建设上。③要对施工方法进行管理,选择合理的施工方法和先进的技术措施。通过上述等多项措施加强,可以提高高速公路的建设质量,取得较好的质量成果。同时,通过结合各个高速公路的特点和建设项目成果,积极总结积累质量管理经验,优化管理措施,提高业务水平。

3.3高速公路建设风险成本管理

高速公路风险成本管理,是当下的主要工作之一,应结合客观实际,对风险源、风险因素进行有效的识别、分析评价,并制定相应的控制对策及措施,高速公路建设风险成本管理,可以通过以下管理措施来完成:①进行建设的前期规划、可行性调研、论证方案,在事前应进行风险预测及评估,高速公路的风险高于普通工程,应有相应的预防措施,将风险降到最低或在可接受的可控范围内,成本管理措施必须符合各项工作的日常进度,因此要从多个方面来进行分析和实践,减少与其他成本管理工作的矛盾和冲突。②利用财务对策对可能发生的风险进行处理。风险成本管理的重点在于,减少高速公路的经济损失,维持高速公路的正常建设和运营。③严格遵守合同的规定。高速公路风险成本管理在当下的工作当中,还是需要进一步加强,固有的成本管理措施并没有办法满足不断变化的情况,今后需要进一步识别风险,尤其是隐藏风险,否则会对高速公路成本风险管理工作造成莫大的负面影响。

4总结

本文对高速公路成本管理措施展开了分析与讨论,综合多方面的信息来看,高速公路成本管理措施,仍然要以实际情况为主,结合各个地区的差异,综合制定管理措施。部分地区由于经济发展不是特别稳定,要制定高速公路成本管理的备案,防止在突况下,导致较大的经济损失,影响社会发展与进步。

参考文献

[1]刘少卫.高速公路施工过程成本控制措施分析[J].科技致富向导,2011(21).

[2]何建.高速公路工程造价管理存在的问题及控制措施[J].中国西部科技,2010(11).

[3]邸广通.浅析高速公路施工项目成本控制方法与措施[J].黑龙江交通科技,2011(05).

[4]许芳.浅议如何加强高速公路财务管理[J].西部财会,2010(04).

[5]陈一平.如何加强高速公路运营企业成本控制的科学性[J].经营管理者,2010(22).

[6]孟建玮.公路工程项目的经济效益与可行性要点探析[J].北方经贸,2014(02).

[7]姜新平.公路工程施工项目成本分析探讨[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2(01).

发展公有制经济的措施篇4

[摘要]公共利益原则的确立是对反倾销法原有的价值取向的一种纠正,表现出一种新的法律价值取向。公共利益原则创设了一种新的机制,为各国反倾销调查及反倾销措施的实施提供了一种更为合理的途径,为国内相冲突的利益关系方提供了一种协调机制,并对国家之间双边经贸关系的正常化起着协调作用。[关键词]反倾销;公共利益原则;价值取向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反倾销作为世界贸易组织所许可的合法保护国内产业的贸易救济措施,自然被各国大加利用,甚至滥用为推行贸易保护主义的工具,同时也可能损害了社会的整体利益,反倾销中关于公共利益原则问题已经越来越多地受到各国的关注。当前。国际金融危机仍在蔓延和深化,贸易保护主义明显抬头。胡锦涛主席在伦敦G20峰会上发表题为《携手合作同舟共济》的重要讲话,提出应该共同反对任何形式的贸易保护主义,共同反对滥用贸易救济措施。各国领导人对其发言纷纷表示赞同。因此,探讨反倾销中公共利益原则的价值取向及其意义具有其积极性、现实性和必要性。一、公共利益原则的价值取向“价值”一词最初为经济学中的专业术语,表示商品交换的社会尺度,即交换价值,以后延伸到哲学和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在法哲学中,价值一词通常在两种意义上使用:一种是指法律制度的伦理目的或道德理想,即法律制度赖以存在的根据及其在运作中所要实现的理想结果,公平、秩序、自由、效率被公认为法律的基本价值;另一种是指人们据以确定或判断一项法律制度和法律程序是否能够实现法律基本价值的标准。法的价值这两方面的含义密切相关;价值目标或价值理想的确立,为具体法律规范的制定提供指导,而价值目标一旦具体化,又可成为独立的价值判断标准。从法理学角度看,法归根到底是确认、保护或限制各种社会行为和社会关系背后的利益,立法也就是进行分配和调节利益,促进各种不同利益各得其所,避免发生相互冲突,让社会利益得到共同进步与协调发展的活动。国家在创设一项法律制度或法律原则时,都必须考虑到各方面社会利益的平衡,即公平、秩序、自由、效率,而当两种社会利益之间的冲突难以协调时,它就必须做出取舍,这就表现为法律的价值取向。在反倾销措施实施的过程中始终存在着一对矛盾,这就是对于国内同类产业的保护和对于下游产业及消费者权益的维护问题。对国外倾销产品采取反倾销措施可以保护国内同类产业,但本国的下游产业及消费者都要为此付出代价;而对国外倾销产品不实施反倾销措施可使本国下游产业及消费者获利,但会使国内同类产业受到损害。国家必须对此做出选择。目前,大多数国家出于考虑保护国内同类产业而选择实施反倾销措施,这一选择正体现了反倾销法的价值取向。实践证明,仅仅为了保护国内同类产业而忽略了广大下游产业与消费者的利益是不足取的,这也显示了反倾销法的局限性。由于反倾销措施的实施涉及到不同利害关系方,因此,在反倾销法领域中引入公共利益原则,能够以社会整体福利最大化为标准,较充分地考虑各利害关系方的利益,平衡各相关利害方的利益,经过综合比较权衡再做出决定。这样,一方面可以使反倾销措施更符合经济规律的要求,有利于进口国的整体利益。另一方面也可以使各国更加谨慎采取反倾销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反倾销措施的滥用,遏制贸易保护主义的扩大。这是对反倾销法原有的价值取向的一种纠正,表现出一种新的法律价值取向,即是一种蕴涵着公共利益原则的反倾销法的价值取向。在反倾销领域,由于受到各国贸易实践的影响以及对倾销看法的不同,目前对于公共利益尚无一个广泛认可的明确定义,但从wto及其成员反倾销立法与实践来分析,反倾销中的“公共利益”通常可以理解为包括国内生产商、进口商、工业用户、消费者等利害关系人的利益以及国家经济发展规划、国际政治经济外交关系等在内的社会或者国家整体利益。反倾销中的“公共利益”原则大致可以理解为:进口国主管机关在倾销认定、损害标准以及采取反倾销措施时,不能只考虑受到损害的国内产业的利益,必须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利益,考虑与重视公众的利益,尤其是消费者和工业用户的利益,应当运用成本效益分析法考察国民经济的整体利益和市场竞争的得失,经过权衡比较,做出最合理的选择。wto《反倾销协定》制订的宗旨是为了促进公平竞争,维护正常的国际贸易秩序。但事实上,相当多的反倾销措施并没有起到促进公平竞争、维护正常贸易秩序的作用,反而激起了各国之间的贸易摩擦和争端,成为国家(地区)之间新筑的一道贸易壁垒。各国制定的反倾销法律制度并非是按照倾销对公平竞争产生的破坏性影响来决定是否对倾销行为实施反倾销措施,而是以倾销是否给国内相关产业造成损害及其与损害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为标准来确定倾销的合法与非法。这样的措施本身就是一种贸易保护主义行为,使国际贸易秩序被打破。因此,实现法律公平、秩序、自由和效率,激励国内产业积极进行结构调整和技术创新,防止垄断行为,促进自由竞争,是反倾销立法中公共利益原则的价值取向之一。公共利益原则要求主管机关从全局的高度客观审视一国乃至更大经济体的整体利益,以追求社会整体福利的最优化。倾销行为是一种企业行为,而反倾销的实施是政府作为;反倾销的受益者是企业和相关利益者,而“公共利益”的代表是政府。这意味着如何正确使用反倾销措施,如何在“公共利益”与反倾销的博弈权衡中正确决策,是对一国或一经济体政府与企业共同行动的评判。在反倾销领域中,公共利益涉及到哪些范围并没有一个明确的范围,在不同的国家地区、不同的历史阶段,其对象、内容、标准均不是固定的,即是动态的而非静态的。概括地可以理解为,从经济的角度讲,反倾销的公共利益直接涉及国内同类产品产业利益、贸易中间商的利益、该产品下游生产者利益、上游生产者的利益、最终消费者的利益、相关产业劳动力的就业等;它还间接影响到一国产业结构调整、产业以及整体经济的安全、贸易结构和水平、海外直接投资、贸易盈余与外汇储备,甚至一国的经济发展速度、水平和整个发展战略。同时,反倾销的公共利益也会涉及到两国的政治利益。在这里,国内同类产业的利益也应是公共利益的一部分,通常国内同类产业利益与最高公共利益是一致的,但有时二者并不一致。如果受倾销损害的国内产业是整个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维持稳定的国内供应对于下游产业与消费者具有更长远的重要性,国内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培养有利于保证国家在整个国际竞争格局中的地位,或者关系到国家主权,那么对受损害国内同类产业进行保护是最高的公共利益。如果倾销产品对国内同类产业的损害不足以同相关产业降低成本推动经济发展、消费者福利改善相比,则后者代表了最大的公共利益,主管机关应当谨慎实施反倾销措施。因此,公共利益原则追求的是社会整体利益的最优化而非某个行业或特殊群体的利益,这又是反倾销立法中公共利益原则的价值取向之一。在反倾销调查中,公共利益原则关注的重点并不是反倾销行为自身的合理性问题,而是实施反倾销措施后可能产生的后果。公共利益原则审查的目的并不是取消反倾销机制或者废除反倾销措施固有的功能。公共利益原则的强化只是为反倾销主管机关最终决定采取反倾销措施增设一项新的要件,使得反倾销措施的实施变得更加合理和规范。一国采取反倾销措施被认为是一种贸易救济措施,为遭受倾销之害的国内产业提供保护救济。因此,国内同类产业的利益是反倾销主管机关考虑的重点,这体现在反倾销程序中损害要件的考察,包括倾销的认定,损害的确定以及倾销与损害之间因果关系的调查。公共利益原则认为,反倾销措施是对市场失灵的一种干预,是对社会公共利益的一种再分配,该分配应当致力于提高社会或国家占绝对地位的整体利益而非某个行业或特殊群体的利益。从最终目的上讲,反倾销措施与公共利益原则具有一致性。因此,对上下游产业的利益、消费者的利益和国民经济长远发展的利益进行适当的权衡是必要的。公共利益原则就是要促使反倾销做到以保护本国产业为出发点,以促进社会整体福利最优化为落脚点,确保反倾销效用的最优化。公共利益原则扩大了反倾销措施的利益考察范围,规范了反倾销主管机关的自由裁量权。公共利益审查既涉及实体问题,即主管当局应该审查哪些具体的利益,也涉及程序问题,即国内同类产业之外的利益代表进入反倾销程序的途径及相应的程序性权利。公共利益审查在程序上的意义更为重要,当实体上的多元利益目标无法达成共识的时候,相关利益代表参与利益协调程序以及充分表达意见是确保立法和法律适用的合理可接受性的重要保障。没有相应的程序保障,也就不可能真正贯彻落实公共利益原则。使得反倾销措施的实施更为合理和规范,确保反倾销效用的最优化,也是反倾销立法中公共利益原则的价值取向之一。二、公共利益原则价值取向之必要按照是否符合国民经济的整体利益和市场竞争规则进行适当的权衡是必要的,这就要求在反倾销法律制度中引进新的规制即公共利益原则。1.防止反倾销措施的滥用,遏制贸易保护主义扩大。对贸易利益的狭隘认识以及经济中的政治因素作用的存在,往往使一些国家出于不合理的贸易保护主义动机,在合法的旗号下去实施反倾销措施。然而,倾销作为一种竞争方式并非必然不公平,事实上反倾销所针对的是国内产业的损害,而并非倾销的不合理因素。以征收反倾销税为最基本手段的反倾销措施,不仅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导致倾销的问题,消除国际市场间的关税和非关税壁垒,破除倾销商在国内市场上的垄断,却反而会加剧市场间的隔断,造成国际贸易秩序的扭曲,这与wto的自由贸易与公平竞争的根本宗旨是相悖的。随着反倾销机制被越来越多的国家大量采用,反倾销机制所体现的保护主义目标与自由贸易目标越来越不相容,反倾销机制的局限性受到法学界和经济学界的高度关注与质疑,要求改革反倾销机制的呼声越来越高。而公共利益原则的引入,不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反倾销法的局限性,还将有助于防止反倾销措施的滥用,遏制贸易保护主义肆虐,弱化反倾销的贸易壁垒作用。因此,扩大和强化公共利益原则,是国际经济发展对各国政府适当实施反倾销措施的客观要求。2.为国内各方利益平衡提供一个协调机制。在经济活动中,每一个产业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各个产业的相互作用和影响使整个经济由一个庞大复杂的“产业网”构成。反倾销措施在为国内同类产业提供保护性救济的同时,会导致同类产品价格上涨,给使用该产品的下游产业、零售商以及最终消费者带来不利影响,即由他们为保护国内同类产业的反倾销措施承担“费用”。根据美国的一项调查报告,美国的钢铁产业若通过反倾销税或保障性措施能够减少15%的进口,可以挽救6000个钢铁行业的就业机会,但作为代价,下游企业和消费者将为此多付出270亿美元的成本,同时钢铁产品的下游用户还将失去1.8万个就业机会。如果在决策过程中主要受到影响的利益被系统地忽视,制定出来的政策很难说是所有竞争利益之间的最优组合。反倾销公共利益原则要求,主管当局在做出有关决定时,不能只顾及国内同类产业的利益。还必须考虑国内同类产业之外的更广泛的利益;不仅要评估倾销产品对国内同类产业的影响,还要评估将要采取的反倾销措施可能对其他利益各方所产生的影响;必须全面地考察反倾销措施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对相关的社会公共利益做出平衡。公共利益审查创设了一种新的机制,为申诉产业之外的更广泛的代表进入反倾销程序、提供有关信息,发表意见提供了一种合法的途径,……公共利益审查的目的就在于为国内相冲突的利益提供一个协调机制。3.防止垄断行为,促进产品市场竞争力。在贸易保护主义肆虐的背景下,反倾销日益成为助长国内产业维护其垄断地位的黑色保护伞。在美国的反倾销史上,对外国钢铁产品屡屡挥舞反倾销大棒,极大保护本国钢铁产业,并且连年予以大量财政扶持,按常理其钢铁业应当因此得以振兴,然而事实上,美国钢铁产业却步入“保护——衰退——再保护——再衰退”的矛盾轨迹。在西方市场经济发达国家中,某些反倾销案的申请人既生产要求进行反倾销调查的产品,又生产该产品的下游产品,他们提出申请的目的是企图掐断被调查产品的进口来源,以迫使其他下游产品生产商退出市场,这是典型的维护垄断的行为。因此,在反倾销时应当重视公共利益原则,既要坚决反对倾销产品肆意侵吞国内市场,又应激励国内产业积极进行技术创新,提高产品质量和管理水平,避免采用扭曲竞争、有失公平的反倾销措施。4.为反倾销领域开展国际协调提供途径。从长远来看,反倾销所带来的经济总收益未必就是正值,倾销与反倾销会影响国家之间的双边经贸关系,经常引发国家之间的报复与反报复行为,而这种报复与反报复未必是完全对等的,常常严重损害双方利益。另外,当今世界,经济利益和政治利益紧密相连,两国经济领域的较量往往是以政治和外交斗争为后盾的,在国与国之间的关系中,经济和政治往往互为手段和目的。反倾销的频繁实施将引发严重的国际贸易摩擦,还可能上升到政治高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有关国家之间的政治外交关系。公共利益原则在某种意义上也就是要追求国家的长远利益,要求反倾销调查不仅要考量眼前的利弊得失,而且要权衡未来的损害和收益,还应当考虑实施反倾销措施将对涉案国所产生的影响。随着世界各国反倾销立法与适用的日益普遍化与复杂化,各国公共利益问题以及国际公共利益问题必然成为影响反倾销的重要因素,公共利益原则为在反倾销领域中开展国际协调提供了必要性与可能性。公共利益原则创设了一种新的机制,为各国反倾销调查及反倾销措施的实施提供了一种更为合理的途径,为国内相冲突的利益关系方提供了一种协调机制,并对国家之间双边经贸关系的正常化起着协调作用

发展公有制经济的措施篇5

[关键字]问题安全管理改善

中图分类号:tU71文献标识码:a

一、公路工程安全施工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1、片面追求眼前经济利益,轻视安全管理

当今企业大多数实行的是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济管理模式,这使得企业的大多数施工主体片面追求直接利益,而忽视了安全施工管理的重要性。安全施工管理决定着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决定着企业的发展潜力。所以,企业应该加强安全施工管理建设,使企业的公路工程施工不出现重大事故,使企业又快又好地发展。

2、安全管理制度不完善

公路工程施工企业的安全管理制度不完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安全施工措施落实不到位,虽然安排了执行、检查、监督过程,但是这些措施并没有真正得到落实,几乎全部形同虚设,没有真正的可操作性。第二,许多公路施工企业都制定了安全生产责任制,各个作业队也签订了相应的安全生产责任状,但是真正将安全生产责任制落实到实际行动的施工单位却是寥寥无几。第三,公路工程施工的项目部编制的安全施工方案、安全保证体系、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等并没有实际作用,几乎都是为了应付检查而随便编制的一些成文规定,这不利于公路工程施工过程的正常进行。第四,许多公路工程施工企业没有设置专门的安全管理人员,这使得安全管理方面的工作做得不够完善,不仅给企业带来了一系列的安全管理问题,还影响了企业的整体经济效益,这显然不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公路工程施工企业的安全管理制度不够完善会给企业带来一系列的问题,企业应该找到合适的方法去解决这些问题,只有这样,才能使企业获得长足的发展。

3、安全资金投入不足

目前的大多数公路工程施工企业在进行安全生产时,并没有投入太多的资金,造成安全投入欠账太多。这使得企业的公路工程施工过程不能有序正常地进行,使得企业的经济效益大幅度亏损,对企业今后的发展造成了一定的不利影响。造成这些不利影响的最关键的因素是一些基层施工队和个体承包者没有意识到安全投入的重要性,忽视了施工过程中的一些安全防范措施,没有意识到施工安全对于自身以及企业的影响,从而使得公路工程在施工过程中,施工安全防护措施相当简陋,不能保障施工人员的基本安全。

4、现场施工人员安全素质低

如果现场施工人员的安全得不到保障,就会降低公路工程施工的效率,减少公路工程施工企业的经济效益,所以公路工程施工企业必须采取措施保障现场施工人员的安全。尽管企业为现场施工人员的安全着想,考虑到施工过程的安全性,但是有一部分现场施工人员的安全素质低下,不能理解企业采取的一些安全防范措施,对这些安全防范措施持蔑视态度,认为企业采取防范措施保障他们的安全是在浪费时间,没有必要考虑他们工作的安全性。这样不仅使得企业的安全防范措施得不到实施,还加大了现场施工人员施工的危险性。但是,企业还是应该采取相关措施保障现场施工人员的安全。

提高公路工程施工安全管理水平的措施

1、改善公路施工组织管理

一方面,建立并完善公路工程施工安全生产管理和安全生产责任制度。完备

的管理制度对于公路工程施工的顺利进行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但是如果缺少了安全生产责任制,就会使得公路工程施工的安全性得不到保障,给企业带来一系列的安全生产问题。另一方面,明确各级安全管理人员的责任。各级安全管理人员明确的分工有利于提高公路工程施工的效率,有利于保障现场施工人员的安全,有利于企业施工过程的顺利进行。所以,各级安全管理人员应该明确自己的责任,尽到自己应有的职责,将公路工程的施工工作做好,为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

2、提高公路施工从业人员的安全素质

公路施工从业人员中有一大部分都是低学历者,因此他们的安全素质也不会太高。另外,大多数的公路施工从业人员不能理解企业为保障他们的安全而采取的一些安全防范措施,甚至蔑视企业为他们采取的安全防范措施,认为那些措施都是多余的,没有必要为保障他们的安全性浪费时间。所以,提高公路施工从业人员的安全素质显得尤为重要,不仅能转变从业人员对安全防范措施的认识,还能为企业带来一个安全的公路施工环境。

3、加大对安全施工设备的投入

一方面,对公路施工设备要严格进行现场管理。现场操作人员应该确保机械的正常运转,特别是对于一些有较高利用率、多故障、易损坏的设备,应该重点管理,防止其在运转过程中出现故障。另一方面,提高安全设施防护管理。对于施工现场的平面布置和有潜在危害的场所的相关设施,企业应该设立安全警示标志,而且一定要根据要求正确使用机械,不能盲目地使用机械,造成机械零件松动、道具不齐全的不利局面。相信施工人员如果能严格遵守以上规则,就一定能让公路工程施工企业又快又好地发展。

4、改善施工作业环境

改善施工作业环境分为很多方面。第一,预防生产性粉尘及噪声危害。生产性粉尘严重危害人体健康,噪声对人体的耳膜有一定的危害。企业应该改进生产设备,防止产生过多的生产性粉尘,减少噪声的产生。第二,防暑降温。夏季普遍高温少雨,这时企业应该避免或减少施工人员在高温条件下的作业,采取适当延长午休时间,增加休息次数,发放防暑药物等一系列措施来防范施工人员中暑。第三,材料堆放应该符合安全规定。只有按照安全规定堆放材料,才能提高施工人员的工作效率,才能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三、总结

片面追求眼前经济利益,轻视安全管理、安全管理制度不完善、安全资金投入不足、现场施工人员安全素质低,这些都是目前公路工程安全施工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改善公路施工组织管理、提高公路施工从业人员的安全素质、加大对安全施工设备的投入、改善施工作业环境,这些是公路工程施工企业针对目前出现的问题采取的相关措施,对于企业提高施工安全管理水平,获得巨大经济效益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蔡兰生;《公路施工安全管理存在问题及应对措施》;[J];《建筑施工》;2005(9)

发展公有制经济的措施篇6

关键词:高速公路;经济管理体制;措施

中图分类号:U412文献标识码:a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高速公路建设的步伐也逐渐加快。高速公路的管理是当前国家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起到载体的作用,成为了促进经济发展的核心力量。改革开放实施以来,国家加大了对高速公路建设的投入,高速公路体系也得到了不断完善。高速公路能够顺利完成需要足够的资金支持,因此应该加强高速公路的经济管理,不断规范高速公路建设中的各个环节和技术,这是保证高速公路快速发展的主要手段。本文主要阐述在新形势下,对于高速公路建设的新发展要求,分析和讨论建立我国高速公路经济管理体制的历史必然性,重点论述管理高速公路的重要措施。

一、分析新形势下对于高速公路经济管理的要求

1.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世界上许多计划性经济体制的国家也已经进入到市场经济的体制行列,对于一些基础设施建设经济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经济管理是属于一种全方位的经济技术的管理,在现代社会观念不断更新的时代背景下,交通运输经济管理体制的建设是刻不容缓的。

2.全球经济化的必然要求。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单纯依靠经济增长速度远远不能满足经济科学化管理的要求,提高经济管理水平已然成为了历史新挑战,这是具有长期性和深远性的,现代经济管理的着重点就是怎样应对经济全球化竞争的具体措施。

3.互联网技术个新的发展需要。我国的互联网技术发展十分迅速,提高了经济管理的技术水平,为现代城市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挑战。利用好互联网技术来促进交通运输行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有利于推进我国城市化进程。

二、建立健全高速公路经济管理体制的意义

高速公路建设应该通过建立健全制度来创造经济效益。在现代市场经济竞争激烈的背景下,现代企业的生存发展离开不了必要的规章制度,因为这是提高企业内部管理水平的有效途径,保障其进程顺利进行。高速公路经理管理属于一个新型行业,需要建立健全经济管理的组织机构,制定相关的严格合理的规章制度来规范实际行为,保证高速公路组织机构工作的效率性,使得经济管理组织发展壮大,实现高速公路收费还贷目标,为我国高速公路创造出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把规章制度作为经济管理的衡量标准,严格按规章制度办事,做到公平、公正、公开,做到奖罚分明,使得高速公路的经济管理工作正常有序地进行,调动好高速公路工作人员的积极性,预防出现工作人员营私作弊行为的现象发生,控制好费用的流失率,提高运行车辆通行费用的实征率,保证好高速公路通行费的收入有效管理。在我国主管高速公路部门已经制定了相关的规章制度,《高速公路运行管理条例》、《高速公路实际收费管理条例》、《高速公路安全管理措施》、《财务审核管理措施》、《高速公路路政管理措施》等。这一系列的规章制度对于管理高速公路的各项经济工作,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高速公路的下属基层单位也要分析自身的实际情况,借鉴国内外高速公路经济管理的优秀经验,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规章、条例、制度,并在实际的管理工作中不断地更新、完善,使得高速公路经济管理更加科学化,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做到工作有章可循。

三、高速公路经济管理的具体措施

1.法律手段。(1)立法方面。现代市场经济建设就是法治经济建设。西方的发达国家的高速公路之所以管理得当、发展迅速,离不开一套较为科学完善的法律保障制度。与发达国家的高速公路发展速度和规模相比来说,我国的高速公路经济管理水平较为低下,有时会出现公路投资、普通公路管理的现象,我国高速公路并没有高水平的运行能力和更高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所以加快高速公路管理建设立法工作已经是刻不容缓。毫无疑问,高速公路管理法律化能够保障好高速公路顺利和谐发展,是建立健全科学有效的高速公路经济管理体制的需要。(2)执法方面。我国高速公路的执法问题是高速公路管理制度革新的一个关键点。现如今我国高速公路执法主体众多,工作效率较为低下,是阻碍高速公路发展的关键因素。要处理好高速公路的行政管理存在的实际问题,尤其是行政执法管理制度问题,一定要明确好交通和公安部门的责任分工,建立完善科学的高速公路经济管理方式,完善我国高速公路交通运输管理制度。就是要求实现综合执法,对高速公路的各项力量和资源进行统一调度和管理,形成工作有效的机制,提高应变能力,防止出现政出多门、重复累罚。为了更好地发挥和提高路政执法办公效率,保障好高速公路交通运行安全,预防和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建立起现代高科技的管理设备和运行高效的信息管理系统。

2.行政手段。政府应加强对市场进行必要的监管,组织和建设好高速公路,高速公路作为一种公共产品,为公众提供基本的交通服务,政府对特定企业赋予必要的垄断经营权。一般而言,高速公路的经济主体是属于非营利性的特许经营机构。它跟一般企业的特许经营有所不同,高速公路企业是有政府直接参与并授权予以经营、非盈利的特许经营企业。政府与高速公路特许经营企业应该签订必要的特许经营合同,严格划分好双方各自的权利、需要履行的义务与责任和确定特许经营年限。

3.经济手段。实行成本控制,在实际项目施工过程中,明确了目标成本后,各职能相关部门、生产岗位和工作人员应该根据目标成本对实际经济成本按照计划进行必要的控制,其中包括对现场施工管理的费用控制,基本人员成本的控制以及材料费用的控制等方面。参照预算成本计划和成本的降低率,对实际成本进行比较,验查成本计划的实际完成比例,进行综合分析,得出实际成本升降的主客观原因,并总结经验,确定下一步降低施工成本的有效措施。(1)计划成本。计划成本是指高速公路经济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它主要是项目工程经理部门按照实际计划期的相关资料,在实际投入的成本产生之前,事先制定出人工费用的控制计划、基本材料经济成本的控制计划、机械台班的控制计划以及相关的管理费用的控制计划、一般性临时工程费用的控制计划。对每一项高速公路建设项目的实际施工,应该做好事先准备工作,选定好合理有效的施工管理方案,对于材料供应商采取竞投的方式,以物优价低作为主要的判断标准,制定好工程项目的成本控制计划,尽可能地减少失误。(2)预算成本。在高速公路项目施工过程中,应该根据成本核算把目标成本和实际成本进行对照比较,找出其偏差,为成本纠偏、成本监控工作提供必要的依据。通过对成本的核算,能够为施工技术和企业经营提供有效的成本数据,提高项目管理技术和水平,降低经济生产成本。

总之,高速公路运管部门应该着重研究和探索经济管理的有效措施,怎样处理好高速公路运输企业在实际经营中面临的困难,是提高经济管理水平的必要条件。在实际经济管理工作中,实现最大化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途径有很多,这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总结和探索,实现提高我国高速公路经济管理水平的目标。

参考文献:

发展公有制经济的措施篇7

政治学科在高考中难度可以说是算的一号人物的,不过只要经过合理系统的学习,坚持不懈的研究期中所蕴含的规律,再结合政治所特有的特点,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高考政治必修一复习问题清单汇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第一单元

商品的含义?基本属性?如何判断一物品是否是商品?

使用价值和价值分别指什么?两者的关系如何?

货币的含义?本质?职能?

货币的流通规律及公式?

纸币的产生?含义?优点?职能?供应规律?购买力?

通货膨胀的含义?实质?表现?原因?危害?治理措施?

通货紧缩的含义?实质?表现?原因?危害?治理措施?

结算方式?结算的常用工具?

信用卡的含义?本质?种类?作用?优点?职能?

支票的含义?本质?种类?职能?

外汇的含义?汇率的含义?汇率与币值的关系?

人民币升(贬)值的影响?

保持人民币币值基本稳定的意义?

替代品和互补品分别指什么?

影响价格变动的因素?具体如何表现?

价格变动的影响?具体如何表现?

商品价值量由什么决定?

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及表现形式?

影响消费水平的因素?

如何提高消费水平?

恩格尔系数?

基尼系数?

消费类型?

消费心理?

如何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第二单元

生产与消费的关系?各自表现在哪些方面?

如何处理生产与消费的关系?

社会再生产的四个环节及关系?

大力发展生产力的原因?意义?措施?

公有制经济的含义?范围?地位?

公有制主体地位的体现?增强公有制主体地位的措施?

国有经济的含义?地位?作用?发展措施?

集体经济的含义?形式?作用?发展措施?

什么是民营经济?发展民营经济有何意义?当前民营经济的发展面临哪些主要困难?如何发展民营经济?

非公有制经济有哪些?地位?意义?发展措施?

什么是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意义?

坚持和完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的原因?意义?要求?

企业是什么?公司是什么?两者的是什么关系?

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的主要区别?

公司的组织机构?

企业经营的直接目的是什么?

企业成功经营的措施?

企业兼并指什么?有什么意义?

企业破产指什么?有什么意义?

就业的意义?如何促进就业?

如何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

常见的四种投资理财方式是什么?各自的特点?风险排序?收益排序?

如何区分股票和债券?

商业银行的性质?主要业务?

利率变动对经济生活的影响?

第三单元

我国现阶段的分配制度?原因?

按劳分配的性质?存在范围?地位?原因?意义?实现形式?

按个体劳动者的劳动成果分配的存在范围?实现形式?

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存在范围?实现形式?意义?

收入分配公平的含义?原因?措施?

“同步增长,同步提高”指什么?

什么是初次分配?什么是再分配?如何区分?

效率指什么?公平指什么?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是什么?如何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财政的含义?本质?

财政收入的含义?形式?

影响财政收入的因素?

财政支出的含义?形式?

财政收入与财政支出的关系有哪几种情况?如何正确看待财政盈余、财政赤字?

财政的作用?

财政政策有几种?各种财政政策的具体适用情况和对策各是什么?

我国当前实行什么样的财政政策?

如何区分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

什么是税收?实质是什么?

税收的三特征分别是什么?关系如何?

我国税收的种类分别是指哪几种?增值税属于哪一类?

增值税的征税对象?作用?“营改增”的意义?

个人所得税的征税对象?作用?计算方法?

纳税人、负税人分别指什么?

为什么要依法纳税?怎样更好的依法纳税?

常见的四种违反税法的行为?如何区分偷税与骗税?

第四单元

为什么要配置资源?资源配置的两种基本手段分别是什么?

什么是市场经济?

市场配置资源主要解决哪几个问题?

市场配置资源的方式(市场机制)是什么?实质是什么?

市场配置资源的优点有哪些?

市场配置资源的缺点有哪些?为了弥补市场的缺点应该怎么办?

为什么要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措施有哪些?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有哪些?其中基本标志和根本目标分别是指什么?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哪些优越性?

为什么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更好的发挥政府的作用,实行科学的宏观调控?

我国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是什么?

我国宏观调控的手段有哪些?

我国宏观调控的经济手段主要采取哪些措施?

我国宏观调控的法律手段主要采取哪些措施?

我国宏观调控的行政手段主要采取哪些措施?

怎样更好的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如何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生了哪些主要的历史性变革?

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什么?如何理解这一矛盾?

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什么?

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是指什么?

新时代两步走战略安排是指什么?

新发展理念是什么?各个理念分别解决什么问题?如何坚持?

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内容?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措施?

什么是经济全球化?表现?载体?实质?影响?我国的应对态度?

wto的性质?基本原则?最重要原则?

我国如何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

发展公有制经济的措施篇8

   论文摘要:低碳经济对于传统法律体系的多个部门法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其中,基于国际经济利益争夺和贸易保护主义的国际贸易法受到的冲击尤为明显。在较为宏观地分析归纳了低碳经济时代下各国国内措施对国际贸易法影响和挑战的基础上,对碳关税和排放交易机制这两个热点问题进行了介绍和评述。最后,落脚于我国,对相关问题进行了思考和展望。

   随着哥本哈根会议的黯然收场,全球都意识到,气候变化不仅仅是环境问题,它已经上升到国际政治和法律层面,进而渗透到各国和全球的经济层面。气候变化催生了低碳经济概念。低碳经济,最早正式出现于2003年英国的能源白皮书,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其涵义:在可持续发展理念下,通过相关技术革新手段,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的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相协调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并辐射到所有产业领域。有学者认为,低碳经济有望成为继信息技术革命后的又一场新的工业革命。目前,相当一部分国家已着力于未来低碳经济的发展。例如,美国参议院在2007年提出了《低碳经济法案》,将低碳经济作为其未来经济发展的战略。从全球经济角度看,低碳经济就像多米诺骨牌,一触即发。它将推倒传统经济的各领域,导致全球经济重新洗牌,并向现有的法律、政策等制度层面提出挑战。

           一、各国国内措施对国际贸易法的影响和挑战

   低碳经济时代的到来对法律体系下的多个部门法带来了一定程度的影响。在环境法领域,低碳经济会导致环境法原则的转型和制度的发展。例如,出现协调发展原则、环境优先原则;发展环境信息公开和公众参与制度;创造低碳补贴制度,等等。在行政法领域,行政权将更多介人民事领域,行政许可和排污权也将盛行。在国际法领域,低碳经济的影响则更加深远,因为气候变化的应对是跨国界并需要全球合作的。因此,传统的至高无上的主权原则领域受到了可持续发展原则的制约。相应的,国际组织法、国际投资法、国际金融法、国际贸易法、国际争端解决法都将受到挑战和影响,尤其是国际贸易法。目前,各国正在和将要施行的单边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国内措施在多边的贸易环境下,必然产生摩擦和冲突,并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多边贸易。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探讨低碳经济背景下,各国采取的相应的国内措施对国际贸易法带来的影响和挑战。

   1.以碳关税征收为代表的边境调整措施

   各国为将温室气体排放成本内部化,为排放设置了相应的国内价格机制,包括温室气体排放税和排放交易制度。这些政策会改变产品的相对价格,并可能影响国际贸易的公平与条件。因此,国外价格机制的实施与否和程度,将导致碳价格差别各异。理论上就出现了一种解决方案,即设置以碳关税为代表的边境调整措施来平衡和降低一国为达到低碳目的而增加的成本。例如,欧盟、美国以及其他经合组织国家提出“边境碳调整”,对来自无实质性温室气体排放义务国家的产品加征进口关税或碳税,被称之为“边境税调整”。在哥本哈根会议后,发达国家加快了对没有承担碳减排义务国家(主要是经济正在快速发展的发展中国家,例如中国、印度等)拟征碳关税的进程。世界贸易组织(wto)与联合国环境署联合的《贸易与气候变化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则指出了实施边境措施的困难:第一,难以提供实施边境措施的明确理由,也就是说难以准确评估碳泄露和竞争力损失;第二,难以确定一个公平的价格施加在进口产品上。《报告》同时认为,关贸总协定和反补贴协定在一定情形下,允许边境税调整措施的使用,但其必须遵守wto协议的核心贸易原则。

   2.政府财政支持的经济激励手段

   除了价格机制外,以政府财政支持来促进开发利用新的气候友好型技术(例如,碳捕捉与封存技术)和可再生能源,是另外一种普遍运用的经济刺激手段,包括财政手段、价格支持措施和投资支持政策,等等。然而,从wto的多边贸易体制看,这些政府的财政支持措施极有可能因为降低物品的生产成本和产品价格而构成补贴。从原则上讲,在wto多边贸易体制下,这些措施都应该遵守wto关于补贴的规则。

   3.新技术标准手段

   除经济激励手段外,另一种常用的环境和气候战略手段是建立技术标准。例如,对于产品和产品的生产方法,制定强制性技术规范或自愿性标准,以达成减排和提高能源使用效率的目的。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各国不断加大对强制性规范和自愿性标准措施的利用,通过推广使用能效高的设备和电子器材,达到降低温室气体排放的目的。据估计,在过去的30年中,通过能效利用的提高,至少节约了50%的能源消耗量。据悉,能源利用率的提高还有着很大的潜力,例如在建筑、运输、农业等产业领域。但是,这些政策也应受wto《技术性贸易壁垒协议》的约束,以保证技术法规、技术标准和合格评定程序不对国际贸易造成不必要的障碍。

       二、碳关税设置的法律探讨

   前文已述,碳关税是边境调整措施之一,是对来自无实质性温室气体排放义务国家的产品加征进口关税,平衡国内因减排造成的成本增加,从而达到国际贸易的公平。碳关税问题是目前国际上争议很大的问题,也是发达国家正在极力鼓吹的缓解气候变化的有利手段。以欧盟、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基于其技术、经济领先的现状和利益需要,在该问题上的研究比较一致,并已经或正在被转化为政策和立法。根据世界银行的报告预测:如果欧盟全面实行碳关税,中国将面临平均26%的碳关税,因为中国的出口产品多为碳排放量较高的低端产品,从而导致出口量下滑21%。另一方面,欧盟则将在气候变化谈判、国际贸易谈判中占据主动权。因此,碳关税设置的法律探讨对于指导我国未来参与国际气候变化谈判、wto等国际组织的谈判、制定与完善国内相关立法政策等具有重要意义。

   1.碳关税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中明确指出:历史上和目前全球温室气体排放的最大部分源自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的人均排放仍相对较低,因此应对气候变化遵循“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根据该原则,发达国家应率先采取措施限制温室气体的排放,并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和有关技术;而发展中国家在得到发达国家技术和资金支持下,采取措施减缓或适应气候变化。同时,第三条第五款明确规定:“为对付气候变化而采取的措施,包括单方面措施,不应当成为国际贸易上的任意或无理的歧视手段或者隐蔽的限制”。由此可见,基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发展中国家不具有强制性的减排义务,其区别于发达国家的减排义务合理合法,并非所谓的“造成了国际贸易的不公平”。因此,发达国家设计的单方面碳关税设置,意在抵消发展中国家所享有的历史补偿和过渡期保护,是公然违背《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

发展公有制经济的措施篇9

纵观我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历程,在上世纪80年代我省就创建了“安顺多种经济成分共生繁荣实验区”,并不缺政策措施的支持。但我省非公有制经济目前的发展水平仍较低,究其原因,思想观念问题,是造成我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根本性问题。在认识上还存在疑私、怕私、防私的观念:在态度上“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冷淡消极、瞻前顾后;在工作中乱收费、乱摊派、乱罚款、乱检查,把非公有制企业当“唐僧肉”,吃拿卡要,不给好处不办事,给了好处乱办事。要让好政策真正落到实处,让我省非公有制经济有一个大发展、大突破、大提高,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的思想观念必须有一个大转变,坚决破除阻碍非公经济发展的思想观念。

要牢固树立平等相待的理念。影响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最大问题就是对非公有制企业的市场准入限制多,政策不平等,不能与其他所有制企业一视同仁。有的行业和领域在准入政策上虽无限制,但实际进入条件限制颇多。成为一种“名义开放、实际限制”的玻璃门现象。非歧视待遇原则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一条基本原则,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必须打破“玻璃门”,使非公有制经济真正享受平等待遇。

要牢固树立发展至上的理念。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是各级党政部门的重要职责,要把是否有利于非公有制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作为评判政绩、衡量工作好坏的重要标准。在坚持依法办事的前提下,凡是有利于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事,就要千方百计去做好;凡是不利于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事,就要毫不迟疑地杜绝。要“放水养鱼”,坚持多子、少取、放活,积极帮助非公有制企业做大做强。

要牢固树立悉心服务的理念。目前在我省一些地方和部门还存在服务缺乏热情,帮助发展缺乏办法措施,而管理的劲头很足,管死的办法颇多,搞活措施极少,在所谓的“管理”中,竟有让本来发展前景很好的企业弄得不死不活的怪现象。这种状况必须改变,服务到不到位,走不走样,服务得好不好,会直接影响到一个非公有制企业的兴衰存亡。

发展公有制经济的措施篇10

关键词:公共建筑;节能经济激励政策;财政补贴

中图分类号:F12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7)11-0097-01

我国为能源消耗大国,但公共建筑节能政策于2005年才开始正式实施,起步较晚,且在此之前的绝大部分建筑都属于非节能建筑,此后建筑又不是在建筑项目全寿命周期展开,所以建筑节能成果并不是很明朗。因此,对于公共建筑节能经济政策的研究迫在眉睫。通过不断丰富公共建筑节能理论体系,推动全面的建筑节能与改造,从而缓解当前的能源供需矛盾。

一、实施公共建筑节能经济激励政策的必要性

(一)公共建筑节能政策对我国节能贡献率高

建筑能源消耗在我国能源消耗中占有极大比重,且比重逐年上升,在建筑中又以公共建筑面积最大、消耗最多。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发展,人们对于建筑环境也提出了更多的要求,建筑规模正高速增长,能源消耗也达到一个新的高度。与此对应,我国开展公共建筑节能政策也将大大提高能源的使用率,为节能做出极大贡献。

(二)公共建筑节能具有市场失灵问题

建筑节能存在市场失灵的阻碍因素,一是由于对公共建筑节能不支付报酬,影响生产者的福利,因此产生了正外部性。这种外部性将导致市场资源配置的低效,也就是公共建筑节能成效低下或节能资金供给不足。二是由于公共建筑节能领域还存在着各主体信息不对称。首先,节能建筑的品质无法从外观上获得;其次,建筑节能的生产设计者和消费使用者之间存在信息盲区,导致建筑节能产业的滞后;再者,由于政府对建筑节能市场监管信息掌握的不全面,管理手段不到位,在建筑节能市场中存在诸多职业道德问题。

(三)经济激励政策能弥补强制性政策不足

由于公共建筑节能在市场调节中属于失灵部分,因此这项工作的开展必须要加强政府干预,加强管理和约束。政府在干预市场过程中若进行明令禁止的强制措施,节能效果将甚微;而若使用经济激励政策将极大调动企业积极性,从而弥补强制性政策的不足,收获的效果也将更显著。经济激励政策给予了行动主体较高自,增加了福利,可推进市场化进程,同时减少政府的开支。

二、公共建筑节能经济激励政策现状研究

(一)经济激励政策形式单一

我国公共建筑节能经济激励政策主要由财政政策、税收优惠两方面因素构成,而其中又以政府的财政补贴为主、其他补贴形式为辅,激励的形式、方法单一。财政补贴有多种补贴对象,而我国主要是补贴投资者,这种补贴虽然有利于监管体系的建设,加强工程实施质量,但不利于体系建成后的节能运行管理,运行维护水平低下。同时,我国未建立专门节能基金,财政拨款是对政府财政的一种消耗,长期以往,将对我国财政造成极大负担。

(二)经济激励政策限制性不足

我国的公共建筑节能政策近几年才制定,尚未建立形成系统有效的机制,操作性不强,经济激励程度过小,将无法调动建筑节能工作的积极主动性;而激励程度加大,将会出现能源费用超额现象,且没有限制性的约束政策。政府的正面激励和负面干预执行力度都不够,严重阻碍节能工作的推动开展。

(三)经济激励政策欠缺层次管理

公共建筑节能工程领域所包含的主w众多,各主体所处层次不同,利益也不相同。因此,经济激励政策应该针对不同的层次实施相应的激励政策。但现在经济激励政策主要从中央发出,靠中央财政推动,地方上缺乏多层次激励,不能相互推动,不利于建筑节能的开展。同时,公共建筑节能的发展是具有成长周期的,激励政策应该根据各个阶段的特点来实施,实行初期、中期、长期的激励政策。

(四)经济激励政策配套措施不齐

我国公共建筑节能经济激励政策的各项配套措施不健全,能源评估审计体系不完善,不能进行权威监管。能源价格机制未形成,不能发挥能源价格的杠杆作用,激励政策还有赖于建筑节能服务市场。而建筑节能服务市场在各方面存在分歧等等,导致经济激励政策工作开展不顺畅。

三、对于公共建筑节能经济激励政策的建议

(一)建立公共建筑节能专项基金

我国要建立明确的公共建筑节能的专项基金,发挥其杠杆作用,通过财政激励调动各方主体的积极性。同时弥补财政拨款的局限性,建立良好的市场机制,促进多方面的平衡,促进社会公平,力求做到建筑节能全方位阶段的补贴。

(二)确立不同层次的激励对象

我国要根据公共建筑节能领域主体的不同层次,建立不同层次的激励政策,使得中央、地方、业主和公共建筑用户等各方面主体能够相互配合、相互协作,共同推动建筑节能工作的开展。同时,我国由于公共建筑节能起步实施较晚,应该建立短期与长期的建筑节能激励目标,形成有效的机制,从而有利于公共建筑节能工作的长效发展。

(三)加大政策的激励力度

政府要加大政策的激励力度,加强干预,充分调动业主积极性,并建立限制性措施来约束能耗的超额。例如,国家加强正面激励机制,完善税收优惠政策,创新公共建筑节能投资。实行商业化的运行体系,成立专门建筑节能融资机构,建立建筑节能项目,使得建筑开发商和使用者能够积极主动的进行建筑投资改造。

(四)完善激励政策的配套措施

政府要加快完善激励政策的各项配套措施,建立、形成操作性强的各项机制。首先要建立阶梯能源价格体系,如建立定额制度,体现节能效益,发挥能源价格杠杆的作用。其次要健全信息服务机制,弥补公共建筑节能领域各主体信息不对称导致的市场失灵现象,体现在加强对建筑节能市场和体系建立的监管力度等方面。同时,政府还要建立权威的评估审计机制,让公众对节能建筑的产品、技术、理念等方面都有深切了解,打破消费者与生产者之间的信息盲区,以此来促进建筑节能工作的推行。

公共建筑消耗能源巨大,因此进行公共建筑节能构建和完善公共建筑节能经济激励政策具有必要性和重要性,建筑节能势在必行。政府要在我国既有激励政策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有针对地完善激励政策,建立配套的激励措施。

参考文献:

[1]王莉,杨继瑞,孙建华.公共建筑节能经济激励政策研究[J].社会科学研究,2015,(3).

[2]常晓青,吴祝旦.公共建筑节能经济激励影响因素研究――基于扎根理论[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4,(7).